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说的语言艺术

小说的语言艺术

时间:2023-06-16 16:06:37

小说的语言艺术

小说的语言艺术范文1

[关键词] 沈从文;小说语言;独特,艺术美

语言的艺术是心灵的艺术,对于优秀的作家,读者往往可以从他们的语言特色上分辨出其创作的独特性。只有语言艺术出色,作品才能体现出它的文学艺术价值。沈从文崇尚一种恬淡、含蓄的语言美,这是他在自己的小说中一直的美学追求。他倾向于表现纯朴、健康、自然、优美的人性,并用最符合人性的自然方式表达美的意境和人生,创作手法独到,极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方式,这在其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中表现突出。沈从文小说的语言艺术在现代文坛独树一帜,质朴而又含蓄,采用抽象抒情的方式,用富有意味的诗化、散文化叙述形态,融写实、象征于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显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一、用质朴含蓄的语言唯美地表现人性的自然之美

沈从文小说质朴含蓄的语言是他对自然质朴人性的向往和尊重的体现,又成就了沈从文的健康、高雅、优美的艺术追求。可以说沈从文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无处不在地实践着他的艺术美学追求。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小说风格,用最简单的语言打造最美的东西,让最简单的技巧焕发恒久的生命力。

读沈从文的小说,无时无处不让人感觉到他炉火纯青的炼字本领,无论是小说中的背景环境还是人物形象,他都能用最简练的字词语句进行勾勒。这种炼字的能力即使是在繁华极盛的现代文坛上也是相当有代表性的。

背景环境的描述极尽精炼是他小说语言的一个鲜明特点,同时也是他文学艺术美学追求的体现。沈从文的对小说中的背景环境的描述是十分简明的,他通常在描述事件之前用不加任何雕饰的语句先将环境构建清楚,既体现沈从文式的田园牧歌世界,也表现沈从文自然清新质朴含蓄的美学追求。他的短篇小说《柏子》这样写道:“把船停顿到岸边,岸是辰州的岸。”这样一句话简洁明了地将读者引入沈从文式的湘西水乡风情中,奠定了全文自然质朴的基调。类似的环境描写沈从文的小说中随处可见,优美的风景、质朴的心灵、凄美的命运、高贵的人性在这个环境中交融并得到升华,用简单明了的语句表现这样的意境,实现了对质朴的美的含蓄传达。

沈从文无论对人物的整体形象塑造还是对人物语言的描摹都是惜墨如金,在精炼的笔触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这种简朴刻画人物整体形象的语言,通常是用直接叙述的语气、清新质朴的简洁语言塑造人物形象。《龙朱》中这样描写龙朱这个人物:“族长儿子龙朱年十七岁,为美男子中之美男子。这个人,美丽强壮像狮子,温和谦逊如小羊。是人中模型。是权威。是力。是光。”几个简短的比喻,一个完美的龙朱的整体形象就出来了。在人物语言中,沈从文小说中的人物对话通常仅限一行,但往往是个性化的、人性化的、意在言外的。沈从文对人物语言精练的处理,对于读者了解人物性格,理解人物话语之外的意义有益。这样唯美含蓄的人物对话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比比皆是,连人物的名字也极尽简略之能。通常沈从文小说中的人物连个名字也没有,“妇人”“男子”“兵”“女孩”“绅士太太”,要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他不给人物取名字。即使取名字也都是质朴的不能再质朴的“三三”“翠翠”之类的名字。

沈从文选择用一种含蓄无华的语言把生活和人生中美的部分表现得合人性、把人性中的自然之美唯美地表现出来。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小说风格,用最简单的语言打造最美的东西,用最简单的技巧焕发恒久的生命力,用最质朴的语言感召最质朴的人性所具有的美好情感,这是沈从文小说语言的高明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沈从文简明平实的小说语言风格正是形式服从内容的艺术典范,质朴含蓄的语言也恰好体现了沈从文一生对纯真人性之美的追求。

二、双重思维下的抽象的抒情

抽象的抒情是文学创作的原则之一,它是艺术思维与理性思维的融合,在本质意义上它实现了对自我、现实和人生超越,使文学创作走向自由的广阔空间。沈从文认为生命在发展中,变化、矛盾、毁灭是常态,它需要借助文学艺术将某一种形式或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的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这种凝固转换生命形式的文学艺术就是一种抽象的抒情。

抽象的抒情是艺术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融合,抒情是属于艺术思维的范畴,抽象是属于理性思维范畴。他的作品呈现出艺术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融合,他的小说很明显地表现出一种抽象意识,在语言上带有感悟式的哲理意味,给读者以审美愉悦的回响。沈从文抽象思维表现为思想散步和情绪的宣泄,从现实的存在中运用思维的模式将客观赋予人的情感通过人的各种行为呈现出来。但抒情不能只停留在艺术思维的层面,它还必须上升到理性思维的层面,即上升到抽象的抒情层面,才会获得完整的美学意义,只有如此作为重要的创作原则才会显示出它对文学的普遍性价值。因此说,抽象的抒情在创作中是一种极高的美学创作思维。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一位独具特色的浪漫抒情作家,他把对文学虔诚的宗教情绪与对生活热情的浪漫情绪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情深意切、联想奇特的抒情风格;同时他也是一位理性深沉的作家,以深沉的理性思索将深刻的思想赋予形象的描写之中,向纯生命文学的深层掘进,成就了他小说的抽象抒情风格。就像小说《边城》,二十一节一气呵成,而各节又自成一体,像一首首圆满的散文诗,在结构上不是严谨的而是疏放,风格上不是浓烈的而是清淡,意境上不是现实的而是超脱,气势上不是博大的而是精致。《边城》的语言充满诗意、质感和痛感,如“老船夫做事累了睡了,翠翠做事倦了也睡了。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蹿过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作者能够真实展示情窦初开的翠翠的美妙情怀,源自作者高超的抽象抒情技巧,使深刻的思想融入形象的描写之中,使他的作品不只停留在思维的层面,而是上升到抽象抒情的层面,呈现出艺术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完美融合,获得了完整的美学意义。

三、富有意味的诗化、散文化叙述形态

沈从文突破传统的小说创作手法,并不着力构筑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而是在小说语言的运用中将诗歌的抒情和散文式的叙述导入其中,以清新、自然、隽永的语言创造一种诗意抒情的表达方式,用一种清淡的散文笔调,将浓郁的边地风情和秀丽的山川景物融为一体,实现情感思维的流动,奏出轻柔和谐的田园牧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探索生命、寄寓理想,刻画他所熟悉的性情人格、所默想的人生事理、所企求的理想人生形式,从而在叙述形态上呈现出独特的个性。

沈从文小说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高度重视情感在 创作中的作用,强调表现作者对人生的诗化感觉,使小说浸透了一种“乡土抒情诗”氛围。他在《边城》《长河》等小说的创作中着意描绘湘西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历史沿革,烘托故事氛围,把自然景物与人物故事联系起来,不仅为人物提供活动背景,且为作者内心情绪表达提供寄托,抒发作者对湘西自然美、人性美、生命美的赞颂之情。用自然流畅的抒情方式,通过描摹、象征、比喻、暗示等方法创造出风格各异的意境,寄寓着人物现实的人生情绪。

沈从文小说富有意味的诗化、散文化叙述形态在语言上还表现为炼字炼句。他的小说读来不失韵味却很少使用过分修饰的语言,写景写人极少用形容词而是较多地使用实词,用最平实的词语描述传达出贴切而富于诗情画意的美感,使读者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美感和阅读。如《边城》中的“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做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整个自然背景描写中仅出现了“静静的”“清澈透明”“慢慢的”三个普通的形容词,更多的是平实的客观词语,以兼具抒情诗和散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小溪边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沈从文小说中诗意、散文化的语言对水乡意境的描绘是他艺术美学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字成为沈从文小说语言艺术的特色。

四、在象征手法的创新运用中领会永恒的无限意义

在沈从文的语言艺术追求中有一点值得重视,那就是他在小说中对于象征手法的创新运用。他在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象征手法的同时大胆地吸取、借鉴了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将“象征”这一概念应用于小说的整体,强调读者要通过联想和想象,从作品有限的、瞬间存在的形象中领会永恒的无限的意义。沈从文善于驾驭纷繁复杂的象征表现手法,各种象征手法在他的小说中表现得相当充分。

沈从文小说的象征手法主要体现在景物象征、生活场景象征和人物形象象征上。凡是沈从文小说中带有象征含义的自然景物,都凝聚着某种人格力量。他让这种人格化的自然景物观照人物命运的发展,使作品的情感蕴含更为深厚。如《八骏图》中的大海显示出一种活力,象征着符合自然、蕴涵了无尽活力的人生;《边城》中的渡口象征着翠翠和老船工的世界,充满了仁爱、幻想和纯真;而《菜园》里的关联着人物的命运,它们都是客观景物的自然存在,但其中蕴涵着深层的寓意,这种自然物一旦成为象征意象就显得特别深远悠长。

沈从文在小说中通过象征使生活场景隐示出一种更为深广的美学意境。在《边城》里,人物活动的环境处于原始民风与封建宗法关系交结的状态。清越的牧歌声里夹朵着不和谐的现代杂音。横在翠翠和摊送之间的那座碾坊,凝聚着封建买卖婚姻关系的本质,人物命运的演变在骨子里反映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现实人际关系。在《牛》中,农民大牛伯和他的小牛之间充满谐趣的友情真挚动人,然而人性的温情只能在和牛的友谊中得到表现和获得满足,更显示出大牛伯处境的可悲和生活的孤苦寂寞。

小说的语言艺术范文2

在进行小说创作的时候,作者往往将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融入其中,从而对小说的故事情节进行安排。因此,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小说作品的创作手法和中心主题是非常有利的。小说《名利场》是英国著名小说家萨克雷的经典作品之一,其在1848年完成,对当时英国的社会实质进行了很好的揭露。当时的欧洲被大陆革命事件笼罩,新兴资产者不惜一切来巩固自身的势力,旧贵族开始逐渐衰落,大多数人都是背负债务,整天过着挥霍糜烂的生活。正是在这样一个充满名利争夺、尔虞我诈的社会背景下,作者进行了该部作品的创作,旨在对社会中这种丑陋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本文将对小说《名利场》中的人物语言进行分析,以更好地理解其中所蕴涵的语言艺术,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文学内涵和价值。

一、微观言语行为分析

在语言方面,奉承这一词有着和称赞非常相似的意思,只是两个词在表达意思的诚意方面有一定的不同。通常而言,奉承的人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其说话的目的是将那些别人不愿意承担的责任强加于人。在小说《名利场》中,蓓基对奉承这一词语的运用非常擅长。每一个人在进行任何一个话题表达的时候,都是为了对某种利益的最大化追逐。通常,吹嘘就是在对自己有利的某种事物进行骄傲的表达。小说中的蓓基就是一个非常爱慕虚荣的人,经常运用吹嘘来将她自己的真实面目进行遮掩。在和上流社会的人交往中,蓓基必须运用吹嘘来对自己进行很好的遮掩。蓓基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对于嘲弄、吹嘘之类的技巧非常擅长。如当她知道克劳莱小姐喜欢取笑别人时,她便千方百计地通过对社交圈中的人进行嘲讽来迎合她。

所谓的劝告便是说话的人希望听话的人去做或者不做一些事情,从而使他从中获得一定的利益。对于劝告,我们不能将其理解为请求。在有关劝告的解释方面,Searle曾这样说,劝告并不是请求某人去做一些事情,而是告诉他去做什么是最为有利的。在小说中,蓓基和自己的丈夫罗登从国外回来之后,遭遇到一些朋友的冷眼相对。对于这样的待遇,罗登很为自己的妻子抱不平,想要和这些人决斗。正是在这样的时刻,蓓基对自己的丈夫进行了劝告,告诉他千万不要冲动。正是蓓基的好言劝告,罗登才放弃了这个决定。蓓基的这番话语是有她的真正目的的,她希望丈夫能够和毕脱处好关系,从而帮助她顺利地进入上流社会。所谓的许诺是向对方传达一种说话者的意图,这一意图分为诚意的和非诚意的。诚意的许诺是说话者出自自己的内心需求来做这样的事情,而非诚意的许诺则是说话者所说的和所做的是不一致的。在小说中,蓓基所做出的许诺大多数是非诚意的,都是为了逃脱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蓓基和自己的丈夫都没有固定的收入,在维持生活方面他们只能赊账。因此,蓓基的许诺大多都是有关债务方面的。

通过对典型语言进行实例分析,我们可以揭开话语背后的神秘面纱。为了成功地步入上流社会,蓓基想尽一切办法来进行言语行为。如她用尽一切方法来勾引上流社会中的那些达官贵人,或者对那些阔太太们进行阿谀奉承。蓓基正是当时资产阶级社会中爱慕虚荣、利欲熏心、腐朽堕落的一个真实写照。在上流社会中,她成为一个新宠,但终究还是被这些贵族们抛弃。蓓基这一畸形儿只有这样的资产阶级社会才能孕育出来。她生活在名利场中,过着双重的生活,是小说中最富有讽刺意味的一个人物。通过对微观言语行为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有效地把握文中的写作意图,能够更好地实现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情感互动。相对宏观言语对文章意图的传递来说,微观言语则为我们传递的是每一个人物动作的真正意图和故事情节的逐渐演变过程。通过对小说中那些具有典型特点的微观言语行为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对于小说中的主人公蓓基,通过分析她的典型微观语言行为,我们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这一人物形象,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作者进行小说创作的主观态度。

二、人物坚定的意志

在小说《名利场》创作成功的时候,作者已经将近40岁,有着比较多的坎坷和阅历,因此在进行小说创作的时候,作者所持有的态度并不是单纯的好与坏,而是从更为理性的角度来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塑造。所以,我们看到的蓓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形象。作者为我们呈现的是在维多利亚时期一个有着很多人性的优点和缺点的、有血有肉的社会底层人物形象。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善于通过对真实、客观的细节来对人物性格进行有效表达。在小说《名利场》中,作者选用“叙述者大于人物”的视角来进行创作,即从全职的角度来进行描述,让读者不仅能够真切地看到主人公的外在行为,同时也能感受到她的内心感受,这是一个对人物进行复杂构造的过程。通过这种非常全面的描述,我们能够看到小说主人公的不同性格特征。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来看,意识是由存在所决定,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他们性格的复杂性则是由社会的复杂性所决定。对于自己的行为和意图,人们通常通过社会价值来进行判断。小说所描述的蓓基的生活背景正是作者当时所处的维多利亚时期。当时的英国正值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获得了快速发展。在这种资产阶级社会,到处充满着冷酷无情的尔虞我诈,人们之间变得越加势利。当时的贵族虽然在逐渐走向衰败,但是他们还是处于上层社会,生活依然骄奢无度。整个社会充斥着一股唯利是图的气氛。在这样的时代下,蓓基无法得到超脱,而是深受这种风气的感染,自己也变成了爱慕虚荣、冷酷无情的人。同时,蓓基出身贫穷家庭,在她的周围有着非常善良的劳动人民,她的内心深处其实还是有着一定的善良的。

小说中的蓓基为了步入上流社会,不惜一切代价,有着非常强的恒心和毅力,她所具有的这一性格特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蓓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非常明确的目标,对自己的行为能够进行很好的控制,并且会对这一目标长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对于蓓基的做法,我们先不对其对错进行判断,她所具有的这种目标明确、有恒心、有毅力的品格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些都是我们通往成功的一些非常重要的要素。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必须要设立明确的目标,然后再不懈地坚持下去,不管以后会遇到多少挫折,恒心和毅力都是最终成功的重要保障。

三、善良的本质

小说中的夏普最后变成了一个非常冷漠的、做事情不择手段的人,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非常珍贵的东西还是留在她的内心,并且从来都没有发生过改变,这种感情便是富有同情心和对朋友的绝对忠诚。在刚开始,夏普是一个对真善美不断追求的女人。第一,她对自己的朋友是非常忠诚的。在小说中,面对战争,夏普宁愿选择留下来陪自己最好的朋友爱米莉亚。对爱米莉亚,夏普就像亲姐妹一样,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帮助她走出了困境。后来的歹毒和不择手段都没有将夏普内心的这种忠诚改变,她对好友爱米莉亚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这些都是出自真心的。在她和爱米莉亚的丈夫都去战场的时候,她意识到自己应该作为一个强者来对柔弱的爱米莉亚进行保护和帮助。于是,在两位男子离开家的第二天,夏普就去了爱米莉亚的家里,并非常关心地进行询问。对于夏普的好意,爱米莉亚错误地理解为她对自己丈夫的勾引,因此她很生气,将自己内心的所有委屈和气愤都一股脑地说了出来。此时的夏普感到非常冤枉,想为自己洗清冤屈,但是她发现这些努力都是白费,因此便没有进行任何辩解。爱米莉亚和她说着自己和丈夫在一起的时候的各种美好时光,夏普便对她进行百般安慰。对于爱米莉亚对她的冤枉和侮辱,夏普始终保持着非常好的脾气,时刻迁就她,对她没有一丝的讨厌。所有的包容和她们多年以来的感情是分不开的。如果是别人,夏普是绝对不会允许他冤枉和侮辱自己的,她一定会进行反击。第二,夏普是非常善良的,非常富有同情心。爱米莉亚非常爱自己的丈夫,将自己的命运、爱情和梦想全部寄托在自己的丈夫身上。当得知丈夫死去的消息之后,她对自己的丈夫非常忠诚,除了自己的丈夫不会爱上其他任何男人。对于爱米莉亚的遭遇,夏普非常同情,她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好友这么痛苦。于是她便千方百计地让爱米莉亚认清楚自己所爱的男人的真实面目,告诉她这样做是非常不值得的,不应该为了一个男人而将自己的一生毁掉。冒着被好友误解的风险,夏普说出了爱米莉亚的丈夫曾经向她表达爱意的事情,希望爱米莉亚能够从爱情的苦海中走出来,从而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终于,夏普让爱米莉亚的心灵获得了释放,她最后和都宾上校相爱,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真正幸福。通过夏普对爱米莉亚的这些所作所为我们可以看到,她的本性是非常善良的。虽然夏普在后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连她自己都不太敢相信。然而对于这一切,夏普并没有后悔,她尊重自己的选择,并且愿意为自己的决定承担一切后果。

四、结 语

在19世纪40年代的英国,当时正处于自由竞争时期,虽然相对奴隶制时期有所进步,但是却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对于这一点,萨克雷看得非常清楚,这种社会历史发展下的制度并没有人们想象的完美,而是一种奴隶制的改版。对此,萨克雷通过小说的创作对其进行了讽刺。小说《名利场》是一部对当时英国社会现实进行揭露的作品,并且对故事情节进行了前推,从而将故事中的人物置于拿破仑战争时期。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的人物语言艺术进行探析,以更好地品读作品的文学内涵。

[参考文献]

[1] 王佩兰,马茜,黄际英.英国文学史与作品选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徐葆耕.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3]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4] 王松年.英国文学作品选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小说的语言艺术范文3

关键词:艺术语言;情感;意象;情感逻辑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033-02

什么是艺术语言?总体来说可以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艺术语言是指文学语言和其他艺术门类中起类似文学语言作用的一切表现手段。例如,美术语言以线条、明暗、色彩、体面为词汇,音乐语言以音响、声调、旋律、节奏为词汇,来描写和表现情感,使人得到美的欣赏。狭义的艺术语言是指变异化的语言,以一种“有意味的言语形式”来显示自己的特点。从语言的组合和结构形式来看,艺术语言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偏离,它往往以“立象以尽意”来反映客观生活,描写发话主体的情和意。它往住不以语法规范为据,追求的是更高的社会规范,表达的是难以言说之义,它遵循的不是理性逻辑,而是情感逻辑。比如修辞中的比喻、比拟、移就、通感、拈连、夸张、跳脱等就是艺术语言。(骆小所,2001)本文讨论的是狭义的艺术语言。

上面的定义为我们讨论艺术语言和情感的关系提供了线索。第一,艺术语言通过情感思维,创造意象来描写发话主体对事物的情感和认识。第二,艺术语言的言语变异是以情感逻辑为原则。第三,艺术语言既然是“立象以尽意”的语言,那么其关涉的主体,可分为发话主体和接受主体两方面。这启发我们从艺术语言的创造和欣赏两个角度来思考艺术语言与情感的关系问题。

一、艺术语言是表现主体情感的符号

罗丹在《罗丹艺术论》中曾说过:“艺术就是感情”。这句话概括了情感和艺术的关系。艺术的语言也是这样的,它是人们情感的凝结,是情感冲动而产生的一种不寻常的语言形式,是一种情感化的符号。这种符号既是形式,又是表现,其内蕴则是情感。它往往表现情感或唤起情感。它所表现的情感是以发话主体体验而表现的人类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或社会需要的主观心理反应,它由客观事物引发,由主观体验所表现的主观态度反映发话主体的需求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艺术语言并不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反映主体对事物的情感和认识。

然而,艺术语言并不直接表现主体感情,它往往以意象作为媒介,所谓“立象以尽意”(《易・系辞上》)。例如:

一个雪白的、纯洁的梦,

那么圆,那么美,那么浅露。

生机就在那里久久地挣扎,

居然――并不容易啄破!(钱超英《别了,我的蛋壳》)

梦本来是没有实体,没有形状的。然而,诗人的情感注入在抽象的梦中,在诗人的心里创造出一种心象:“雪白的、纯洁的梦”、“那么圆的梦”,“生机就在里面久久地挣扎”的梦。这些艺术化的语言,反常出于寻常,溶合着主体的情和意,组合成一种意象。它是主体强烈感情的物化,既体现了主体情动于中,也反映了主体对语言内在结构的确认与把握。

晋代王弼对“象”及其与言、意的解释有助于我们理解意象、艺术语言和情感的关系:“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也。尽意莫若言。言生于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可见艺术语言中的意象的基本内容就是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的统一。这种具有意象的语言,辞面所描写的“象”,不是它传递的主要信息,它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意”,意便是语言的潜在信息,主要是主体情感。

二、艺术语言遵循情感逻辑

所谓情感逻辑是以情感为内趋力,调动感知、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推动心象思维的进程,本质化与个性化的交溶统一。(骆小所,2001)艺术语言遵循的是情感逻辑,而不是理性逻辑。以《西厢记》中《送别》一折为例:“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用眼泪染红枫叶,这在生物学上和物理学上都是说不通的,然而在心理和感情上却是逼真的,表达了莺莺悱恻的离别之情。从事理上看,“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那么离怪,“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语言上讲,这一问一答,却最合人心理的真实。细想这“无理之妙”中仍然“有理”之处,“霜叶”是红的,所以“染”而“醉”,眼泪是液体,所以可以用之来染物。如果没有这种特点,那就在心理上也许没有这种感觉了。所以说,艺术语言仍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但这不是形式逻辑,而是情感逻辑。只有在情感逻辑的作用下,言者才能表现情趣于意象,听者才能因见其意象而得其情趣。可以说艺术语言既是情感逻辑的表现,同时,它也是情感逻辑的载体。

三、艺术语言打破常式的语法结构与突出形象和情感,这二者往往相辅相成

艺术语言的作用在于拉大辞面表层和深层的距离。它表面上是悖理、病句、用词不当、句子不完整,但它深层却深藏着更特殊的含义。它往往不以语法规范为据,而追求的却是更高的社会规范,表达的是难以言说之义。艺术语言为了表达不寻常的情感,它不得不挣脱了语法和形式逻辑的桎梏,去寻求一种自然的语言,去表现人最初的经验和感受,以及那种在常识世界之外捕捉到的东西。因此,从语言的组合和结构形式上来看,艺术语言表现思想和感情往往通过各种语项的超常设置来实现。这种超常设置在语言的各种单位,如音节、语素、短语、句子、语段,大至篇章都可能出现。这就使艺术语言的言语特点表现在对语法的偏离性、辞面和辞里的不吻合性、词的动态的使用性和对客体描写的变形性。比如: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夏衍《包身工》)

例子中的“慈祥”并不是指老板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事实上这些老板是残酷剥削和虐待包身工的“恶棍”。这种词的使用,我们称为词的动态的使用性,它使艺术语言起到了别的语言形式难以起到的作用。它给词增加了新的血液,超越了词本来所固有的含义。它就由词汇意义转为了修辞意义――反语。

可见,艺术语言打破常式的语法结构与突出形象、情感,这二者往往是相辅相成的,语法的破坏往往会造成语义上的模糊,语义上的模糊又反过来把一个个意象突现出来。这样,就表达了发话主体的丰富多样的感受,也给受话人以无穷的回味。

四、艺术语言和情感的密切关系表现在艺术语言的创造和理解欣赏两方面

(一)艺术语言的创造

上文多以艺术语言的创造为重,谈了艺术语言和情感的关系。值得补充的是,在情感强烈的时候,主体感知世界与认识世界不同:认识世界所要根据的是事实的本来本质,所以它的对象只能是处在固定关系和联系中的客体。与之相反,在感知世界中,事物的关系和联系都是流动的,不断变化的,因此感知世界总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

例如下面这个篇章中,作者托物寓意:

当我在这喧嚣的小城市的郊外漫步时,对于著目地显现在视野里的那塔和桥,我却有这样强烈的爱和憎。那塔,是远远地便希翼人们注意地写在渺茫的远天上;那塔,是虚幻的,可望不可即的谎言,写在渺茫的远天上;而且,我还有更奇妙的想头:那一层一层地堆叠起来的塔,是代表所谓“功勋”的本身么?于是,我对于这人世的虚伪有了更固执的憎恶。而那桥,却是那样平凡得没有人关心地,从溪流的这一边跨搭到那一边;地上有比它更真实,更亲切的形体么?我觉得是它完全不希望人们说一声感谢地,沉默地像从没于那里一样地躺倒在那里;人们漠不关心地从桥上经过,我们能有法子去计算每天有多少无事忙的人从桥上经过,有多少奔忙的人从桥上经过呢?

而且,有谁来注意桥的坚贞呢?有谁来注意在艰险的溪流上守住最后一刻的木桥的坚贞呢?谁能想象到,那淫雨的夏夜,木桥怎样地和暴涨的洪流抗逆的最后一刻的情境呢?……(郭风《桥》)

作者巧用了对比。在一般人看来,塔威严、挺拔、傲然屹立,给人以崇高之感。桥呢,凡俗,卑贱,任人践踏。然而,在作者看来,塔是“虚幻”的“可望不可即的谎言”;桥是“坚贞”的,默默地献身于人类,顽强地抵抗着洪流……最后一段运用排比反问,强调了桥的精神。作者托物抒情,表达了对虚伪者的憎恶,对默默的献身者的赞颂。

(二)艺术语言的理解和欣赏

情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表现在读者审美的心理活动,即欣赏中。当然,审美还包括有认识――理解成分因素,但其中沟通人与人的主要渠道仍然是艺术语言内蕴含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先要“通情”,然后才能“达理”,才能给人一种净化心灵的神奇魅力。

艺术语言是一种饱和着情感的语言,所以,对艺术语言的接受,必须是接受主体和创造主体情感的对应。接受主体的情感活动就是主体情感积累与艺术语言情感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主体的情感和艺术语言情感的合流。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情感传递、情感共鸣、情感辐射。

情感传递是情感接受的简单形式。人们在欣赏艺术语言时,受到艺术语言释放出来的各种性质的情感信息的感染而动情。一般来说,艺术语言的情感传递注重的是感情形象,也就是对艺术语言的幻象的感受,它可以自然而然地通过直觉来感受。但是,这种欣赏与人的欣赏能力也有关系。正像马克思所说的,“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疑义。”

情感共鸣是欣赏者与艺术语言情感在运动中互相撞击所产生的激荡。情感共鸣已不是停留于感知的直觉阶段,而是进入较深的层次。心有灵犀一点通。鲁迅指出:“是弹琴人么,别人心上也须有弦索,才会出声;是发生器么,别人也须发声器,才会共鸣。”(鲁迅《热风・圣武》)这就是审美活动中的“物我同形”,是欣赏者的情感信息储存、经验积淀和对象之间的交流的结果。这种艺术语言才能在欣赏者的心灵深处爆发出强烈的火花,产生共鸣。但是,有的艺术语言,特别是跳脱,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欣赏者和作者的情感并不是简单相等的,而是远远大于作者使用艺术语言时的情感量。这种人们把它叫做情感的辐射,它的信息蕴含量是经过欣赏者再创造所得到的。

总的来说,艺术语言是通过意象表现主体情感的符号。它遵循着情感逻辑,打破了常式的语法结构,突出了形象,表达了情感。情感作用于艺术语言不仅表现在人们使用艺术语言的选择上,也表现在欣赏者对艺术语言所要传递的情感的理解、共鸣和再创造上。

参考文献:

[1]骆小所.艺术语言学(修订版)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2]骆小所.浅谈艺术语言和情感逻辑的关系[J].修辞学习,2001(1).

[3]骆小所.艺术语言:物化形式的感性显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5).

小说的语言艺术范文4

关键词:语言艺术;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077-01

语言艺术在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老师和学生相互沟通的重要载体,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工具,是学生吸收知识的桥梁。在音乐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表达更为重要,因为音乐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所以,在音乐课堂特别是中小学的音乐教学,语言艺术的表现要更为丰富多彩。

一、 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语言艺术的特点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语言艺术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也是教师和学生相互沟通的重要载体,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学生也通过语言来吸收知识。

(一) 针对性。在多数情况下,教师都是通过语言来传授知识的,音乐教学同样也是,教师在课堂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读学生带来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的组织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语言一定要文雅,有分寸感和教育性。针对于每一个年级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也要不同,音乐课堂所学的歌曲和课堂氛围也会不同。

(二) 灵活性。俄罗斯著名歌唱家夏里亚平曾经说过:“音乐与词的统一,应该作为表现内容和艺术形象的重要方法。而“词”的表现应该根据语言的感情、节奏、呼吸与字句中的重音来处理,而不是生硬的照搬音乐中的强弱拍规律”。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语言的表现一定要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说唱结合,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演唱和讲解中感受歌曲的情感变化。

(三) 启发性。作为一名音乐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演唱歌曲,更要让学生从音乐受到启发,激发起学生探索思考的心理,从而获得答案、领悟真知。特别是小学音乐课堂,一定要注重和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

二、语言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影响

(一)能够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在教学中,刚开始教学的老师可能会在讲课时出现紧张的情绪,说起话来语无伦次,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还可能会有一些老师普通话不是很标准,讲课时会出现一些地方的方言等,这都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作为一名音乐老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发音准确清晰,条理清楚分明,表意明白易懂,更要注意普通话的标准。

(二)能够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音乐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当中,语言的表达更应该生动形象,简练精确,把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的情感意境用生动精确的语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音乐课堂语言的表达要体现出艺术性,音调的高低、强弱,语速的快慢、间隔要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切忌语言平淡,枯燥乏味。

三、如何运用语言艺术进行教学

(一)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在中小学教育中,音乐课属于陶冶情操和舒缓压力的一门课程。很多现象表明,学生并非不喜欢音乐,而是对音乐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刻。这就要求音乐老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有优美动听的歌喉,还要有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能力,以新颖活跃的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和兴趣。教师要带有良好的心情和丰富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同时,还要用适当的语言去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表达的感情和意境,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

(二) 肢体语言与歌唱语言的结合。许多作曲家都认为音乐与身体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类音乐发展史中,音乐始终与人体的运动是分不开的。古人说“诗、乐、舞三位一体”正是指这一状态。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甚至坚持认为音乐必须被看见,这样才能得到恰当的吸收。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把优美的歌唱语言和肢体语言相结合。

(三) “听”与“说”的结合。音乐欣赏是人们通过视听来感受音乐,从而获得音乐的美的享受,得到精神的愉悦与满足的一种艺术活动。音乐是以听觉为主的表现形式,所以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听”应该作为一条主线。教师在导课的时候,可以带有情感的范唱一遍,用优美动听的歌声去感染学生,让学生能够认为歌曲好听,对学习这首歌曲产生兴趣,然后可以采用播放录音或视频的方法播放一遍歌曲,让学生静静的聆听,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通过对歌曲的聆听和感受,学生对歌曲也有了大概的了解,接下来就要求老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表现能力向学生们解说这首歌曲,在解说的同时可以加上范唱。

参考文献:

[1] 韩勋国,韩晓彤.歌唱教学(修订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小说的语言艺术范文5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一、前言

语言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在教师这个以说为主的行业中,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思想最直接的反映,教学语言更是课堂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手段和工具,教师的教学语言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好坏和成败。怎样良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接受课堂教学内容,是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和难题。而课堂中的教学语言其实是一门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形成的独特性艺术。换句话说,教学语言要讲究艺术性,教师要注重在自身的课堂教学语言能够令人理解和明白的基础上,做到教学语言具有准确性、幽默性、生动性、科学性、形象性、针对性等多种特点,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更加充分的保证。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考虑到小学生年龄普遍偏小,心智尚未成熟,且对于信息技术并未有过多的接触,基础比较差,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方面多下工夫,教师既要将知识尽可能讲解得通俗易懂、易于学生理解,让学生清楚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各种概念和具体要点,又要培养和加深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真正地爱上信息技术这一学科。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所要体现的方面和特点

(一)体现信息技术学科专业性的准确严谨的语言艺术。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本身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准确严谨的艺术特性。这是因为在小学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中充斥着许多的原理、概念、定义、定理、对法则的描述和科学阐释,且大多数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他们不具备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些术语、概念、法则的能力和基础,非常容易对这些内容产生混淆。这些都要求教师运用有关的专业术语,且在教学语言使用的过程中,要对自己所用所说的词句进行慎重地选择和反复地琢磨和推敲,要使用恰当,不得有误,争取做到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反之,如果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不能做到以上几点,不仅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误解,同时也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注意,在进入课堂之前应该认真做好自身的备课工作,对自己的教学语言的内容、逻辑、框架等进行充分的设计,对关键环节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并研究好有关的细节处理方法,在所授课内容中找到知识的突破口和突出的中心要点,确保在课堂进行之后,学生能够从教师的教学语言中了解到关键和确切的信息,形成自身的记忆和认知基础。长期的时间后,学生能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和学习体系。(二)有利于信息技术学科科普性的形象易懂的语言艺术。小学生群体是最年轻的接受义务教育的群体,这个群体中的绝大多数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存在着较大障碍和困难,只有极少数会在小时候接触或使用过电脑和网络。而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内容和知识又难度较大且繁琐枯燥,理论知识非常不容易被小学生理解。这就要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自身对本学科的传授知识和内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学科中的难懂理论转化为学生能够听懂的教学语言,使用通俗易懂、形象具体的语言对这些内容进行阐释、刻画、描述等等,降低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难度,使小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够跟上书本和老师的节奏和教学的进度。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形象的或具体例子或想象情境对有关知识进行解读;或者运用语言表达手法、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对自身的教学语言进行简易化和通俗化。例如,在对电脑的部件进行讲解时,将主机比作电脑的心脏,将音箱比喻为电脑的嘴巴等等。进一步来讲,形象易懂的教学语言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着显著作用和重大意义。(三)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教育家思维特洛夫曾经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教学语言的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教师如果能够恰当使用具有哲理和情趣型的幽默的语言艺术,不仅能够达到深深吸引学生、增强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效果,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消除紧张和疲劳感,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掌握和学习知识,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就学生的角度而言,学生也普遍喜欢幽默诙谐的教师,因为幽默风趣的教师能够振奋学生的学习情绪,更能够培养学生的乐观和热情、开朗的个性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学科本身是缺少幽默性这一特点的,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幽默的语言,改造自身的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既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达到了最佳的课堂效果。例如,教师在电脑的构件介绍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形容鼠标像一只小老鼠;在讲解对文件的压缩和解压概念时,可以调侃这就像是给气球打气和放气一样。总而言之,在课堂语言中,注重语言的幽默风趣的艺术性,对提高教学质量非常重要。

三、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语言应该具有以上的几种艺术性,既要严谨准确、语言规范、具有说服力,又要做到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具有吸引力。但是,信息技术课堂的语言并没有固定的形式和规范,主要还是在于信息技术教师的综合发挥和表现。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语言的熟练驾驭是功不可没的。高层次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兴趣的激发、知识的启迪、能力的提高、情操的陶冶都能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追求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教学艺术,应该是每个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也应该在此目标的引导下,不断学习和钻研,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和思考,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切合实际、效果突出的教学语言艺术。

参考文献:

[1]阎庆丰.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语言艺术[J].未来英才,2016(21):124.

[2]孙广胜.谈信息教学教师的语言艺术[J].小学教学参考,2016(9):85.

小说的语言艺术范文6

一、用抑扬顿挫的语言感染学生的心灵

教师在讲课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在语音、音量、声调、语速、停顿时间等方面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可利用昂扬顿挫的语言创设独特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执教《安塞腰鼓》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把作者描述的我国西北的腰鼓声转化为课堂语言。文中的腰鼓声有时是“铿锵的节奏,心灵的激荡”,有时是“慷慨激昂”,有时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在变化中彰显魅力,与语言的艺术如出一辙。教师不妨思考,如何运用这种抑扬顿挫,在语文课堂上创设充满心灵震撼的语言环境,洗涤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享受学习获取知识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稍瞬即逝的,而是深层次的内在收获。

二、用巧妙生动的评价语言激励学生

精妙的课堂评价语言对学生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教师的一句评语会对学生的心境产生不同的影响,他们或因教师的评价更加积极学习,或因教师的评价消极应付,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执教九年级上册《雨说》这篇抒情诗时,一位学生把诗读得很平淡,笔者在反馈中并没有简单地指出他朗读时的缺点,而是针对他的朗读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觉得这首诗对儿童的叮咛还不够,作者希望中国儿童能够快乐幸福、充满朝气的愿望表达还欠缺一些,如果你在朗读时语气再缓和、温柔一些就更好了,你能再尝试吗?”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明白了该如何读这首诗,朗读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当他第二遍朗读时,笔者感觉到了他感情的运用。教学中,评价无处不在,教师不能忽略哪怕是很简短的评价语。当学生回答完教师的提问后,如果学生答得好,教师要及时表扬,可以用“见解独到”“对了,你很会看文章”“说得很有道理”等语言进行评价;如果学生发言不太好,说不到要点,品味不到位时,为了不使学生感到挫败,教师可以竖起拇指说:“你这样回答已经很棒了”“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你真行”“再努力一下你就成功了”“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好吗”“你说得太好了,我怎么没想到呢”等等。实践证明,教师运用语言艺术进行生动巧妙的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课堂也因此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三、用博学多闻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语言文库

良好的语言修养是教师必备的条件,无论教育方式多么的现代化,都替代不了教师的“讲”。“讲”的艺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锤炼。

掌握娴熟的语言艺术需要有强大的语言文库作为支撑。更新、丰富自己的语言文库是现代语文教师必须做的。现代的语文教师要通晓电脑、科技、网络、哲学等,更要集百家之所长,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更新自己的语言文库。只有才华横溢、博学多闻的语文教师,才能以个人的才学“征服”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教师不仅仅要学习经典,还要跟得上时代,不断更新自己的语言文库,学习网络用语。一方面,我们生活在网络时代,网络用语应用广泛,教师要学习网络用语,便于使用网络;另一方面,学生往往喜欢网络化的语言,在生活中他们也经常使用,教师要懂得学生就要懂得学生的语言。网络是现代教师要不断学习的方向,也是这个时代教师应具有的一个重要能力。一个才华横溢和博学多闻的教师引经据典、睿智幽默,必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如沐春风。

四、适当采用幽默的语言

人每天都要说话,但要把“话”说好,说得精彩,却不容易。

教师每天授课,要做到用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语言幽默诙谐,课堂气氛就会轻松愉快,学生就会兴趣倍增,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幽默的课堂语言,能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它可以使泪水盈眶的人眉开眼笑,心思凝重的人心情舒畅。魏书生老师的课能够如此吸引学生,就是因为他适当地采用了幽默的语言,营造了一种欢乐向上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例如,笔者在执教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一课时,在导入部分借用了小品《钟点工》中赵本山的开场白:“睡得腰生疼,吃得直反胃,脑袋直迷糊,瞅啥啥不对。追求了一辈子幸福,追到手明白了,幸福是什么?答,幸福就是遭罪。”在笔者模仿了小品中的这一情节后,学生都笑了,并开始思考幸福的含义。这样类似的引用往往能让学生开怀大笑,起到了妙趣横生的幽默效果,不仅能烘托课堂气氛,还能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笔者发现,课堂内容与小品相结合,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师合情合理地把小品中的流行俏皮话穿插在教学中,学生会感到兴奋,对教师而言,这也是对语言艺术的一种追求。如何借用当下的流行语、网络语言、影视小品作品中的幽默语,是教师需要思考的运用语言的艺术。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博学多闻,运用抑扬顿挫、机智幽默的语言,巧妙生动的评价,才能使教育成为一门艺术,而不是一种技术。教师面对的是人的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因此,课可以不完美,但一定要有生命。只有运用语言的艺术,语文课才能焕发生机。语文教师用语应该在规范化的同时具有艺术性,就像综艺节目的主持人一样,让丰富的语言艺术给语文课堂注入一股股春风,让学生在轻松、幽默的语言氛围中如沐春风,这也是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长久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孙绍振.幽默答辨50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3]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小说的语言艺术范文7

论文关键词:语言;艺术

论文摘要:艺术的语言要动听、感人、耐人寻味,最终达到得以感己悦人的神奇功效。

自古以来,语言一直是人们联系外界事物和表达内在思想情感的工具。语言与艺术原先根本没有什么沾亲带故的关系,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人类在全面直观地对世界一系列的认知过程中,经历了几个世纪漫长而艰难的跋涉。在历史的改革和变迁期间,人们开始从发展的眼光出发,与时俱进地逐渐清晰认识和理解语言和艺术的因果关系。

从古希腊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学界一直认为:语言在文学中主要是表达意义的工具,意义被视为文学中的主导因素,而语言的地位是次要的。即意义决定语言,而不是语言决定意义。先有意义而后有语言,有什么样的意义就要求什么样的语言与之相适应。进入20世纪。西方文学界从现代语言观出发,认为语言在文学中主要是创造意义的场所,不再是意义简单地先于语言并决定语言,而是意义在语言中被提炼并创造出来。我们拥有意义和经验,仅仅是因为我们拥有一种语言予以吸纳并融合。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完整的社会生活。这才有了因语言而衍生出美好的情感和低劣的情绪。

语言是人际关系间相处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也是人与人思维和情感沟通的纽带和桥梁。虽不能表达意识的真正意义和全部内容,但这并不代表所有语言不能表达的东西就不能释放出来。语言或许是一种并不完整的表达方式,故而导致了不该产生的弊病——出现了许多语言的另类产物。wWw.133229.Com如非常规的语言用词,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甚至说粗话等等。所以我们需要一种真善美的心灵去升华语言的正确性,于是,语言与艺术从此扯上了关系。人们对艺术的概念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有人说:艺术是一种心灵的宣泄和情绪的冲动。也有人认为:“艺术”这个字眼,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极为高尚的词汇。人们一看到艺术就会联想到许多神圣而美妙的东西,它几乎被奉为一个高雅而瑰丽的代名词。任何一件能与艺术沾到边的所谓艺术品,其无论是心理价值和物质价格。都被公认为极其高昂珍贵的。然而,只有一件而且惟有一件“艺术品”,只要我们用心就能拥有它,那就是语言艺术。如何学习、提高、掌握、应用我们的语言艺术,是当今社会的一门重大课题。

提及语言艺术,从本质上说是一门技术含量高、哲学理论深的学科。也许有人会说:语言艺术只不过是如何敏锐地反应而已,才能说话婉转得体、富有趣味性。话当然没错,但是这种理解还不够。语言艺术是一个人的学识、才华、智慧和灵感在语言表达中精彩的闪现。为了增添情趣,语言艺术还要把幽默作为核心,更应该把它当作主线。

虽然我们对幽默的概念很难下正确的定义。不过我国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幽默是一种平常心、平等心的表现。”所以语言艺术要有一种抓住诙谐想象的能力。我们的语言同他人沟通,要使别人能够基本接受。直至乐意接受。说真话则为人们所最能接受,用平常心、平等心说出真心话,令自己、更令别人相信,便自然能体现其中的幽默感和言辞间的韵味。与人为善,沟通为本,平等相处,平常心态。不断造就幽默的甘泉去润泽我们枯燥平乏的语言,这种综合的结晶一且融入渗透我们的人际交往当中,定能获得双赢。此举绝对而且充分体现对语言艺术的完美诠释。

对于文学语言艺术——小说、诗歌、散文及戏剧等文学作品来说,语言是最根本的要素。每一种文学作品,都有一种特定语言文字词汇的选择与组合。其他艺术的形式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可以直接感受到,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而文学形象人们不能直接感觉到,它以语言为中介,发掘出人的想象和联想,在入的思索和遐想中构建起文学形象,即意中之象。形象的间接性给读者的想象留下了广阔的心理空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随意感受并补充丰富人物的形象,进行艺术再创造,以获得自己最大限度的精神享受和满足。

文学中的语言是形象化的语言,其特点是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形象画面的联想,给人以欲观其言、如闻其声、又见其人,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心中虚拟的艺术形象得以实现的初步阶段,就是对与之相应的文学语言进行独特的选择。然而,进一步成功地得以文学实体化的真实效果,以至流芳百世的经典作品和千古永存的至理名言,将永远鼓励人们对生活充满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奋进向上的激情,进而使文学作品与读者引起共鸣。

文学作品是有机的结构整体,它在语言的选择方面有着一种共同而一致的要求。只有满足这一条件,文学作品才能与艺术性挂上钩,才能真正用语言文字来深化语言艺术的精髓。艺术作品的欣赏,是对艺术的感知,通过不断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在提炼和造就的同时,语言艺术更需要用技巧和方式积累而成。艺术的语言要动听、感人、耐人寻味,最终得以感己悦人的神奇功效。

总之,语言艺术的升华也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一种表现方法。

小说的语言艺术范文8

这部小说自1813年发表至今,一直在文坛中长盛不衰。在影像艺术发展史中,从1938年到2005年这部小说被各国艺术家翻拍达十余次,其中,更以1940年的好莱坞版本电影、1980年英国BBC电视剧、1995年英国BBC电视剧和2005年的英国电影最为著名。这部文学经典一再地被编剧和导演搬上银幕和荧屏,不仅因为它生动再现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状态下的英国乡镇世态和人物形象,也在于作者以独到的文学语言和手法,既传达出了文学艺术的独特感染力,也巧妙配合了电影艺术的表达手法,从而让《傲慢与偏见》的文学表达和影像表达都充满了独特的语言特色与艺术魅力。

德国戏剧家莱辛在《拉奥孔》里,把艺术分为两类:诗(文学艺术)和绘画(造型艺术),前者为时间艺术,后者为空间艺术。诗可以把一个场面分解为若干点(句、词、字)和音节,在时间上展开,在空间里成点。而空间艺术可以将一个场面同时拖出,在空间中展开,在时间上成点。而“混淆诗与画的界限将会导致诗与画迷失各自的本性。”[1]进入20世纪,电影的出现解决了这个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界限问题,它在时空上同时充分展开,克服了文学在空间方面和绘画在时间方面的缺陷,兼有诗和造型的表现力,影视语言也由此被称为文本结构和音画系统的结合体,是所有影视作品的叙说工具。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小说的创造直接受到语言的影响。小说中的文学语言能够在读者脑海中形成画面,通过语言让读者对一个具体场景或人物产生抽象概念。这种由想象力构成的思维图景是发散的、不确定的,不同读者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偏好所构造出的场景和人物都是不一样的。这种文学语言的塑造为读者带来了想象力上的丰富空间,能够营造出深邃而美妙的艺术体验。而电影语言是以空间形式呈现的语言,是电影艺术在传达和交流信息中所使用的各种特殊媒介、方式和手段的统称,参与画面形象创造的表演、场景、色彩、服装、念白、音乐、音响效果、摄影效果等,都在构成特殊的电影语言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傲慢与偏见》各个电影版本在影视形象上不断创造、不断出新,体现出影视艺术表达的杰出效果;其作品文本久久深入人心,但又以独特的表达方式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发挥空间和转化余地。两者互为影响,交相辉映,各自表现出独具自身特色的艺术魅力。

一、《傲慢与偏见》的影视表达语言特色

电影作为一种空间艺术,要在有限的时间长度中为观众带来一整套的艺术体验,它需要将故事情节与人物个性更快更直接地展示给观众。这种限制性决定了电影的语言更为紧凑、简洁、口语化,更多以对话和画面构成。 虽然人物心理的描写很难在镜头前直接表述出来,但观众可以更直观地领会到人物和场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授博德威斯特尔曾对同一文化中的人在对话中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进行研究,其中,包括目光、表情、衣着、人体姿态、面部表情、身体距离等在内的表达方式都可以被归为非言语行为,这类语言“在人类交际行为中占据约70%的分量”[2]。与文学语言不同,影视语言表达的优势在于对非言语行为的强烈凸显,影视语言非凡的表演效果和音响效果,往往能从侧面彰显出人物的心理个性,在对《傲慢与偏见》的影视改编中,这一点分外明显。

电影语言在对原著的表现上,既要注重对原著的外在风格和内在灵魂的契合,也要对原著故事内容和场景进行改编取舍,以取得符合电影语言特点的更好的表达效果。这一点从1940年美国版《傲慢与偏见》和1995英国BBC版对原著的处理上可以略见一斑。1940版的《傲慢与偏见》,是好莱坞类型片式的制作,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倾向与发挥;而1995版BBC的《傲慢与偏见》是公认最接近原著、细节改动最少的版本,两者的影视表达特色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二、《傲慢与偏见》的文学表达语言特色

优秀的文学作者,向来可以娴熟地运用文字来促进情节发展,文学语言独具的文学艺术、修辞技巧、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所指都是其独特的表达特色。文学语言以时间为轴线展开的特点,又决定了它能为读者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也为影视作品的改编提供了更大的发挥余地。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使用的一些个人特色的文字表达方式,为这部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时提供了极大的发挥空间,使它既能保留18世纪的时代特色,同时也折射出了新时代的艺术审美品位,“小说 《傲慢与偏见》在描写人物和景物方面缺乏具体性,叙事时运用无所不知的视点,故事几乎完全依靠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显示人物性格。”[3]

首先,小说几乎完全依靠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显示人物性格,这很适宜于影视语言的表达特点。小说开篇,我们首先读到班纳特夫妇的对话,然后伊丽莎白插话,几个姐妹依次登场聊天,交代班纳特先生和彬格莱的互访,然后第一次舞会上彬格莱和达西及亲眷们出场,舞会次日卢卡斯一家拜访……这一过程中,对话一直贯穿着整个发展情节和人物行动,这和影视语言中以对白来推动故事的表达形式如出一辙。作者擅长描写人物的对话,能够巧妙利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营造各种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她笔下的人物对话,既富有戏剧张力,可以生动描绘出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冲突,又是产生幽默效果的主要手段。

其次,在描写人物和景物上,《傲慢与偏见》是非常缺乏具体性的。例如,人物的外形描述上很少有具体的体貌特征,也几乎从不描写人物的质地、颜色和样式;罗辛斯、彭伯利等几处住宅和居所,也是匆匆一笔带过,对其他景物环境也从未下过心力仔细呈现。《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的锐利笔触和精巧锤炼,几乎全部放在了小说人物个性特点的塑造上。因此,尽管细节描写笼统,但小说还是能够给人不可磨灭的印象。这种表达特点也给影视作品的编剧提供了极大的发挥空间,使《傲慢与偏见》在荧幕上的表现总是比在古典基础上带有浓烈的时代气息。

最后,《傲慢与偏见》采用了全知的叙事视角。小说一开头,以全知视角走进内瑟菲尔德花园,听见班纳特夫妇的对话。女主角伊丽莎白第二章出场,全书就以伊丽莎白的感受为主要视角,然而并非单一视角。伊丽莎白的聪敏机智,胆识,远见和强烈的自尊心,这些特点也是通过其他人的视角和感受来认知的。这种叙事视角和电影的叙述视角是统一的。

从文学和电影的关系来看,文学给电影提供了丰厚的内容土壤,电影则赋予文学以新的生命和表现形式。一部具有经典价值的小说可以被多次翻拍,一部成功的电影往往引发小说的重新畅销。《傲慢与偏见》既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也是成功的电影艺术作品。除了内容与主题的经典性,《傲慢与偏见》的上述特点使它历久弥新,成为被翻拍次数最多的文学经典之一,也使它在翻拍过程中一直推陈出新,不断给原著读者和电影观众以惊喜。

三、结语

简·奥斯汀的作品200多年来历久不衰,受到后世的极大赞誉。英国著名文学家和评论家基布尔(T.T.Kebble)说“简·奥斯汀是一位喜剧艺术家”,并认为她“在纯粹喜剧艺术方面仅次于莎士比亚”。爱尔兰文学家、文学评论家弗兰克·奥康瑙尔(Rrank O’Connor)认为奥斯汀是位“最杰出的道德家,她总是通过小说来教育读者,而且她教导的方式是谨慎而周到的。她在小说中从不说教,而总是寓教于讽,寓教于乐,让读者从作品那些滑稽可笑人物的自相矛盾、荒谬可笑的言谈举止和适得其反的行为中得到乐趣与启迪”。

英国小说家毛姆对《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的赞誉极高,他相信“广大读者已经认定《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的杰作,我认为他们的评价是很中肯的。使一部作品成为经典名著的,不是评论家们的交口赞誉、教授们的阐述研究、用作学校里的教科书,而是使一代又一代的众多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中得到的愉悦,受到启迪,深受教益。我个人认为,《傲慢与偏见》总体来说,是所有小说中最令人满意的一部作品”[4]。同时,由于作者独到的文学表达手法使作品为电影艺术的改编与重塑也留下了极大的发挥空间,从而使这部作品的影像表达也充满了独特艺术魅力。20世纪以来,《傲慢与偏见》几个版本的重要影视作品翻拍同样赢得了高度的评价与口碑,成为各个年代的电影艺术经典。

[参考文献]

[1] 陈定家.拉奥孔导读[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67.

[2] 王勇.浅谈非言语行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7(03).

[3] [美]乔治·布鲁斯东.《傲慢与偏见》——从小说到电影[J].世界电影,1979(01).

[4] [英]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0:3.

小说的语言艺术范文9

关键词:语言管理;班主任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严父慈母,在班级管理中起者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期间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班主任和其他教师倾注更多的爱。爱学生,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对班主任的基本要求,更是推行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在小学里,班主任要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出发,从多方面、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对学生真挚的、博大的爱,去培育学生。语言在教师的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班主任必锤炼自己的语言技巧,提高语言的感召力、说服力、冲击力、鼓动力。

一、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的特点

只有更好地掌握管理语言艺术的特点,提高管理语言艺术掌握的程度,才能更好地将其运用在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管理更严格有效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

1.言之有理的特点

在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中要注重言之有理的特点,也就是说班主任的每句话都要讲道理。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或者讲道理的时候,要良好的掌握语言在表述中的逻辑关系,更好地将事情经过或者道理有条不紊、条理清晰的讲述出来;除了注重描述事件和讲述道理的条理外,还有注意观察小学生的情绪,保证班主任和小学生双方都在理性和平静的状态下进行交流并思考问题。班主任和小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更好地发挥管理语言艺术言之有理特点的前提。

2.言之有别的特点

在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中,言之有别是指在班主任的管理过程中要注重个体的差异,针对不同性格学生要运用不同的语言。小学阶段的学生三观尚未完全形成,性格各有区别,班主任应该更深入的对每个学生的性格进行了解,从而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进行更有效的交流沟通。这种言之有别的管理语言艺术可以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同时完成班级管理工作。

3.言之有物的特点

在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中要做到言之有物,就要求班主任结合事实说话,给学生们阐述各种道理。这种以事实为基础的说理更为清晰且直观,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道理,提高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

二、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与沟通方法

1.做好沟通技巧的创新工作

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在沟通中班主任才是主动者,并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但是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一些班主任在进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以自身为中心,虽然认识到了教育管理活动需要建立在爱的基础上,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并没有找出有效的教学方法。从实上来说,沟通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有效交流的一种重要工具之一,不论是沟通双方中知识以及地位等方面存在着多大的差异,但是两者都是平等的,所以也就要确保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平等性。班主任在进行管理工作时,要从自身的学术以及人格魅力等方面上人手,认识到学生的平等地位,同时还要不断地理解与尊重学生,坚持与学生交朋友,这样才能在管理的过程中营造出良好的沟通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2.找出学生身上潜在的优点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赏识也是实现有效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这里所说的赏识其实并不是要求教师要对好学生进行赏识,而是要借助赏识来让学生变得更好。因此,对于小学班主任来说,就要做好调查与分析工作,避免直接批评教育学生,而是要确保自身语言的艺术性,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的信心,提高班级中的凝聚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在实际中就要求班主任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在管理的过程中也要善于观察学生,适当的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3.用情来打动学生

班主任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学生心理变化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层面上出发,同时还要掌握好学生的思想情感。所以爱死这实际中班主任就可以与学生成为朋友,借助情感语言来与学生进行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保证可以与学生实现情感上的共鸣。如对于一些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在进行劝导的过程中就要保证自身语言的准确,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同时还要适当的关爱学生,这样才能在不损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来感受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班主任就要确保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使用艺术性的语言,这样才能避免学生情感上对班主任产生出排斥的心理,从而可以接受班主任的管理与影响。

4.班主任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班主任要学会“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我们批评学生一个缺点的时候不妨先表扬他的三个优点。

小说的语言艺术范文10

关键词:班主任;语言艺术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未来经济建设的承担者和接班人。如何做好小学教育深化改革工作,积极引导小学生阳光快乐成长就成为现代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学生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小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设备,获得非常大的信息量,然而他们并没有自主筛选能力,因此小学班主任需要加强管理来不断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保护自己不受不良习惯和行为的影响。而考核小学班主任很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对于语言艺术的管理水平。

一、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内容的具体特点

小学班主任在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应当采用一定的语言艺术方式进行沟通,从而切实做好身为班主任的职责。而管理语言艺术拥有一定的特点,只有抓准具体特点才能够最大化的发挥其实际作用。根据笔者总结,其具体特点包含以下几点:第一,以理服人的特点。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身为人民教师做任何事情都应当以理为根基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小学班主任在语言艺术方面应当确保在任何时候做到言之有理。在面对学生犯错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首先要通过良好的表述逻辑将道理讲明,使学生意识到自身行为不当的问题。其次要注意在表述的过程中,所用语句应当平和,避免出现添油加醋,嘲讽意味等。曹雪芹说“天下逃不过一个理字去”,只有陈述平和,讲述有理,才能够保证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发挥语言艺术的价值。第二,语言表述有依据的特点。仅仅采取讲道理的方式并不足以完全发挥语言艺术的特点,达到良好的目的。小学班主任还应当做到言之有据,通过事实说话。在听取学生对事情的解释后,应当首先对事情的道理进行讲明,再配合现实当中的其他例子进行道理的讲解,才能更为直观和有效的表达清楚内容。从而使学生不仅能够听进去道理,并能明白道理。第三,根据个体不同M行灵活变化的特点。语言艺术不是死公式,是完全灵活易变的一种完善沟通交流的方式。小学班主任在进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重视使用语言艺术,还应当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语言变化。如针对较为外向的学生,相对来说沟通情况会简单一些,仅需要将问题说明,使其明白错误。但较为内向的学生,在使用语言艺术沟通的过程中则需要进一步的开导,要确保了解事情真相,且避免学生自尊心受到打击。从而发挥语言艺术灵活变化的特点,优化小学班主任的执教工作。

二、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

(一)用真诚的语言活跃气氛

班主任应真诚、坦诚的对待学生,并要改变以往的上下级关系,逐渐变为学生的好朋友。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要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班主任的真诚,才能更好的配合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从而获得良好的班级管理效果。在平常,班主任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学生在生活、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尽可能的为学生排忧解难,从而提高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感。在日常交流中,班主任不仅要做到语言的真诚,除此之外,班主任还要有幽默的语言,为学生创设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轻松的接受新的知识。并且,幽默的语言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同教师的交流,进一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主动积极的配合老师工作。

(二)通过无声的语言激励学生

在一定情况下,宽容产生的力量远远超过惩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抱着的宽容态度,能很好的促使学生健康发展和成长。批评为一种综合艺术,并具有很多种方法,对于不同的人批评的方法不同,受批评人的感受也不相同,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应讲究一定的艺术,进而获得良好的效果。有的时候,无声的批评便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该种批评方法不仅给学生一定的面子,同时还能帮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身的错误,主动的进行改正。相反的厉声批评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产生厌恶感,不能从内心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更不用说改正了,因此,不能起到批评的作用。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一定的无声语言,将无声语言同有声语言相结合,进而获得更好的班级管理效果。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遇到调皮捣蛋的学生,应用一些能打动他们的事情感动他们,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班主任的爱,进而自己主动的改正错误,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如果班主任随意的批评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就会严重的抑制这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对这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影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班主任的一个不经意动作,如一个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就会带给学生很大的鼓励,学生能深刻的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关爱,自然而然的会积极配合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三)注重言之有别

小说的语言艺术范文11

论文摘要: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在语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试从语素、词、短语、句子和句群五级语法单位的角度。对其作了比较研究。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相比,在词一级语法单位的差异性表现为词类的活用;在短语一级表现为变异搭配;在句子一级表现为多种修辞格的运用;在句群一级表现为整体设喻,在特殊的句群——篇章层级就表现为童话、散文诗等不同的语体。 

 

艺术语言,也叫变异语言。从语言的组合和结构形式上来看,艺术语言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所以,有的也把它叫做对语法偏离的语言,或者把它叫做破格语言。 

科学语言与之相反,就是常规的语言,是定格的语言。 

本文试从五级语法单位的角度作进一步的说明,以丰富艺术语言学的语法理论。 

 

一 

 

语法单位是从语言材料中切分出来的语言的结构单位。现代汉语的语法单位可以分为五级: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小一级的语法单位。从活动能力看,可以分为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和不自由语素。自由语素也就是词,我们把它放到词汇一节去讨论。那么就半自由语素和不自由语素来言,我们认为不存在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上的差异性,因为语素仅是构词材料,根本没有进入交际领域,而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差异,是词语运用上的愁异,属于交际领域的。所以对于语素一级,我们认为没有差异性可言。 

一般认为,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我们认为词不仅是备用单位,同时也是使用单位。如“狗”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的解释是:狗,名词,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舌长而薄,可散热,毛有黄、白、黑等颜色。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有的用来帮助打猎、牧羊等。也叫犬。我们认为这里的名词“狗”是备用单位。我们再看下例中的“狗”: 

(1)小赵心里更打了鼓,老李不但不傻,而且确实厉害。同时,他要是和所长有一腿的话,我不是收拾他,就得狗着他点,先狗他一下试试。(老舍《离婚》) 

“狗”本是名词,是不可以带宾语的,但这里的“狗”却带了宾语“他”而转为动词。我们认为这里的“狗”就是使用单位。从五级语法单位看,对于“狗”的阐释只能从词或短语的层面,我们似乎可以把“狗他”看作是动宾关系的变异搭配,而学术界的动宾变异搭配一般是指下面这样的句子,如: 

(2)当天空闪烁爱的誓言 

骏马眼里 

两条眠着的蛇 

让大地的心脏 

停止了跳动 

(鲁若迪基《开满鲜花的草地》) 

“闪烁”一般和“灯光、星光、眼睛”等名词搭配,“誓言”一般和“忠贞、坚定、铿锵”等形容词搭配,“闪烁”和“誓言”搭配在语义上不相容的,在这里,“闪烁”和“爱的誓言”的搭配就是动宾的变异搭配。并且,“闪烁”是动词,“爱的誓言”是名词,又符合动词和名词构成动宾关系的语法规则,各自没有词的转类现象。学术界的变异搭配通常指的就是这种语法形式上符合规则,语义上不能融合的词语搭配现象。骆小所先生认为,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特定的语境里,临时改变一个词的词性而作另一种词性用的修辞方式叫转品,有的也把它叫做转类。骆小所先生是把它放在修辞里论述的,我们认为,修辞属于句的层面,如比喻、比拟等,而“词类活用”属于词的层面,所以象例(1)中“狗”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我们就把它放在词一级语法单位里去研究,而不放入短语层级或句的层级。 

词临时改变词性,我们称之为活用,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词的活用主要是一类实词活用为另一类实词,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代词活用为动词。也有虚词活用为实词,如副词活用为动词、语气词活用为动词。 

 

二 

 

黄伯荣和廖序东先生认为,短语是意义上和语法上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所以又叫词组。短语按照结构可以分为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中补短语、联合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同位短语、方位短语、量词短语、介词短语和助词短语十二类。我们认为短语一定是语法形式上能够搭配的,如定中短语,一般定语由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区别词、数量短语充当,中心语由名词充当,但是意义上不一定搭配,如: 

(10)湿淋淋的笑声 

在湿淋淋的阳光中 

编织着湿淋淋的梦(马瑞麟《泼水节》) 

“湿淋淋的笑声”在形式上可以搭配,“湿淋淋”是形容词,“笑声”是名词。而在语义上,“湿淋淋”一般和“头发、衣服”等名词搭配,“笑声”一般和“清脆、爽朗”等形容词搭配,“湿淋淋”和“笑声”在语义上是不相容的。所以我们认为骆小所先生对短语的界定更客观,“短语是词与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比词大的造句单位。”在上述的十二类短语中,联合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同位短语、方位短语、量词短语、介词短语和助词短语一般不存在语义的不容合搭配,常见于科学语言。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和中补短语中既有语义的溶合搭配,也有语义的不容合搭配,所以既存在于科学语言中,也存在于艺术语言中。 

 

1.主谓短语。 

(11)丧事少不了他 

腮帮成山包 

悲伤淹没了整个村庄(艾吉《笛手》) 

“悲伤”是名词,“淹没”是动词,在语法上可以搭配,在语义上不能搭配,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 

 

2.动宾短语。 

(12)她轻快的脚步, 

踩疼我的目光。(孙少文《草原上的小姑娘》) 

“踩疼”和“我的目光”是动词性结构和名词性结构的搭配,语法上符合常规,语义上不相容合,属于艺术语言。 

 

3.偏正短语。 

(13)那支古老的歌谣 

从早唱到晚 

直到把山寨的旋律送进 

汗渍渍的梦乡(鸟蛮兹佳《山路》) 

“汗渍渍”是形容词,“梦乡”是名词,语法上可以搭配,语义上不相容,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 

以上是定中结构,我们再来看状中结构的例子,如: 

(14)脚步无法企及 

只有用目光攀摘(密英文《心事》) 

“用目光”是介宾短语作状语,“攀摘”是动词,语法上可以搭配,语义上不相容合,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 

 

4.动补短语。 

(15)花金子:不怎么,我在家偷人养汉,美得难受。(曹禺《原野》转引自冯广艺《变异修辞学》) 

“美”是形容词作中心语,“难受”是形容词作补语,语法上可以搭配,语义上不相容合,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 

三 

 

骆小所先生认为,修辞格是为了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借助特定的语境,对语言进行特殊运用、具有一定格式的言语形式。按照这个定

义,修辞格并不仅是出现在句子层面,也可以出现在短语层面或句群层面。出现在短语层面的大都可以看作小句;而出现于句群层面的修辞格仅限于比喻、拟人等少数,其它的修辞格都不适用,不具有普遍性。所以,我们认为修辞格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句子层面。 

不运用修辞格的句子属于科学语言,而运用修辞格大多属于艺术语言。按骆小所先生的分类,修辞格有44种,如比喻、比拟、移情、易色、飞白、设问、同形等。我们认为设问、反问可以看作是用于科学言语,其它都是用于艺术语言。用于艺术语言的,我们仅举比喻、比拟和通感为例。 

1.比喻 

(16)横在峡谷中的山脊梁都很薄,像一块块竖起来的板子,四五百米高的山,顶部只有米把宽。(和国才《雄奇的怒江大峡谷》) 

用“板子”作比喻,形象表达了怒江大峡谷中的山陡峭和薄的特点。 

 

2.比拟 

(17)潮水亲吻沙滩, 

椰风和着海韵。(邹纲仁《绿岛之恋》) 

把“潮水”一次次的涌向沙滩,写成是“亲吻”,表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柔情。 

 

3.通感 

(18)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钢琴曲属于乐音,自然是美妙和谐,而名曲,尤为和谐美妙,以此比喻“光和影”,体现了月色下的景致美丽异常。 

 

4.设问 

(19)你那叫同情?你那叫伪善,劳动人民不用你怜悯!(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5.反问 

(20)说真的,我不大喜欢那山门的口气:西双版纳总佛寺。佛门也分个等级,岂不俗气?(黄晓萍《版纳560寺》) 

 

四 

 

句群,也叫句组,或称句段,是意义上有联系,但句法上各自独立,相互之间已由隔离停顿和完整语调分割开了的数个句子。句群一般是段落的一部分、或者等于一个段落,或者等于几个段落,无论大于、等于或小于段落,都是跟段落有关系,我们称之为段落句群;还有一种句群就是等于整个篇章,我们称之为篇章句群。句群通常就分为这两类。在段落句群层级可以运用的修辞格只有比喻,因为它已经跨出句子的范畴,我们称之为整体比喻。如: 

(21)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鲁迅《拿来主义》) 

这里是用整体比喻说明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我们接下来看一下篇章,如果整体用拟人的手法,就是童话,属于文艺语体的童话语体。如: 

(22)田野里白天的风景和情形,有诗人把它写成美妙的诗,有画家把它画成生动的画。 

没想到,几天工夫,完了,稻叶稻穗都没有了,只留下直僵僵的光秆儿,她急得跺脚,捶胸,放声大哭。大家跑过来问,劝她,看见稻草人倒在田地中间。(叶圣陶《稻草人》) 

叶圣陶用童话故事的方式,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 

如果整体用比喻的手法,就是象征,例如有的散文和散文诗,如: 

(23)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茅盾《白杨礼赞》) 

本文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同时本文发表在国民党统治区,所以采用象征手法,写得含蓄隐晦。 

(24)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我打了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的英雄们。(鲁迅《秋夜》) 

鲁迅用象征暗示出那个时代血腥的斗争现实,也表达了对春的渴望。 

我们从各级语法单位的角度,考察了艺术语言语法上的偏离性。也正是这种偏离,拉大了辞面和辞里的距离,拓展了受众的理解空间,赋予艺术语言更多的空灵与弹性。对艺术语言语法的进一步阐释,深化了我们对艺术语言丰富特性的理解。 

小说的语言艺术范文12

【关键词】语言;课堂语言;语言修养;课堂教学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的语言修养如是说。语言是人类敞开心扉的交流形式,是人类搭架心灵桥梁的快捷方式,而语言艺术,是人类情感交集的抒发模式,是人类释放悲喜的表达方式。如何淋漓尽致、唯美完善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语言艺术,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堂小学英语课的成败。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应培养学生具备日常口语交际能力,能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交流以及表达,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小学英语重要教学目标之一。而在这个目标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名优秀的、极具语言魅力的英语教师,可能会对学生一生的语言行为造成潜在影响。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学生只有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打动时,才会对其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亲其师,信其道”是者也。基于此,教师在课堂上语言魅力应不脱离以下几点:

一、课堂语言须规范、准确

标准的英语发音是对一名英语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以小学生为例,从三年级开始就要通过教师的正确发音学习单词、学习句子、学习知识。任何一门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语言这个工具,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力求能以最准确的语言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二、课堂语言须生活

英语课堂上讲求的语言美,并非是说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须字字珠矶,而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正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学到的是生活化的语言,学到的是生活中的语言能力。

三、课堂语言须含情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谓“感人心着,莫先乎情”。教师有魅力的语言一定是富有感情的,教师须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恰当的融入语言中,如适时的停顿、丰富的表情、抑扬顿挫的音调,只有这样饱含真情的语言才会在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触及到学生的心灵,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学生亦可在此聆听与熏陶的过程中,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升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人格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潜移默化地提升。

四、课堂语言须含物

教师的语言魅力不应仅仅是具有诗一般的辞藻,仅仅带给学生的是语言上美的感染与熏陶,舍此而外,教师的语言还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英语教学的物是指英语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夸夸其谈、信口开河、离题太远。教师应在充分挖掘课本的基础上把生活实际与课本知识相衔接,把已学知识与未学知识相衔接,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想衔接,从而用得体的语言启发学生、感悟教材。

五、课堂语言须科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