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

时间:2023-06-16 16:05:48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范文1

[摘要] 目的探讨团体咨询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团体咨询训练方法对大学生进行为期5周的训练,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估。结果 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前测得分明显高于后测得分(t=2.44,P<0.05);大学生在强迫(t=2.59,P<0.05)、人际关系敏感(t=2.88,P<0.01)、抑郁(t=2.45,P<0.05)和偏执(t=2.99,P<0.01)4个因子上的前测得分均明显高于后测。结论 团体咨询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大学生;团体咨询,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

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文化较高层次的一个群体,心理健康水平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团体心理咨询的方式,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可行性进行探索。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在华北煤炭医学院进行,为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我们随机选取了05级在校40名大学生,在活动前讲明活动的目的、时间安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是否参加。最后选取了自愿参加的学生24名,经过前测和后测。剔出无效问卷后,获取有效问卷21份。

1.2 研究工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此量表含有90个项目。共包括10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该量表采用5级评分,即1没有、2很轻、3中度、4相当重、5严重。分值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本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实验研究过程

1.3.1 前测在进行团体咨询前,对自愿参加团体咨询的学生采用SCL-90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问卷当场收回,并及时进行问卷登统。

1.3.2团体咨询过程 将24名自愿参加团体咨询的学生随机分为两个组进行团体咨询,团体咨询活动共分5次,1次/周,每次90分钟。5次团体咨询的内容如下:第一次:认识团体――交朋友训练。旨在通过这次咨询使学生能够认识团体,认同团体。认识新朋友,增加交往空间和交往技巧。第二次:认识自我,发掘潜能。旨在促进团体成员全面认识自我。第三次: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旨在通过本次团体咨询,使团体成员能够了解自我的情绪,学会正确对待不良情绪,并能够合理宣泄情绪,学会情绪管理。第四次:塑造完美人格。旨在通过本次咨询,使团体成员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建立的过程和基础,并且不断内省。第五次:笑迎未来。旨在了解成员在团体过程后的进步与改善。讨论成果,彼此反馈,结束咨询团体。

在每次团体咨询结束后,都布置与本次咨询内容相关的家庭作业,旨在加强学生对本次活动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进行反思。以加强团体咨询的效果。

1.3.3 后测 在第五次团体咨询后,要求团体成员填写SCL-90问卷,问卷当场收回。同时填写参加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所得问卷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整理与统计。

2 结 果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前测与后测的差异比较将21名同学的前、后测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见附表。

由附表可知,大学生经过5周的团体咨询后,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前测得分明显高于后测得分(t=2.44,P<0.05),说明经过5周的团体咨询后,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得到提高;同时,对心理健康各因子进行比较后发现,大学生在强迫(t=2.59,P<0.05)、人际关系敏感(t=2.88,P<0.01)、抑郁(t=2.45,P<0.05)和偏执(f=2.99,P<0.01)4个因子上的前测得分均明显高于后测。说明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偏执方面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由此可见,团体咨询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2.2 大学生团体活动结束后的体会摘录 经过5周的团体咨询后,21名学生分别写了自己参加活动的体会,现摘录如下:“感觉自己明显有变化,自己放下戒备。才能与人友好相处,关心别人,别人也会关心你,敞开心,才能读懂心,变得自信,有了诚意,也就有了朋友……我与同学们尤其是同寝室的人有了良好的友谊。”“天性内向的我在团体中越来越敢于说话,越来越自信。”“通过活动,使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在乐趣中认识自己……”“……只要真心待人,问心无愧,你就会成功,你就会快乐。快乐不是别人赐给你的,而是靠自己争取来的……我也学会了,该如何排解自己的烦恼,自己的忧伤。”

3 讨论

由结果可知,经过5周的团体咨询后,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尤其是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和总体水平上有了明显提高。这与国内学者刘钰、张会平,胡晶等,刘倩倩,刘素珍等人进行的团体辅导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团体心理咨询确实能够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团体咨询的内容针对性强,实用,本次咨询的内容主要涉及人际交往、认识自我、管理情绪、塑造人格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引发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大学生当中,是大学生关心和迫切希望有效解决的问题。第二,团体咨询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压抑的成员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这个理解和支持的氛围中,参与者愿意尝试各种选择性的行为,探索自己与其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有效的社交技巧。成员在团体中感觉很放松、很安全,能够畅所欲言、开放自己,同时注意倾听、积极帮助其他成员解决问题。能够互相接纳、互相支持,甚至有些成员之间成了很要好的朋友。第三,团体咨询训练的形式多样,游戏、讨论、任职训练、行为训练等等,同时在活动中注重分享学生的体会,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学生在交流中一方面使消极的情绪得到了宣泄,另一方面学生还学会了从多个角度理解问题。这样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大大增强,自信心也得到提升。第四,团体咨询的家庭作业的布置促使学生对咨询的内容、咨询过程以及自己的收获进行反思,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

通过学生的作业和心得体会得知,团体咨询之后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了,能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了如何欣赏自己、接纳自己和别人,学会了控制、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了换位思考和一些与人沟通的技巧,所有的成员都表示对团体活动感兴趣,希望团体能继续下去。认为团体咨询是有效的,对他们帮助很大,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范文2

关键字: 留级生心理社会支持

留级生是大学中的“弱势群体”与“边缘群体”,很多降级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很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留级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2、留级生中普遍存在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的问题。3、难以约束,不服从管理。4、形成一个孤立的“边缘群体”。 5、自制力差、意志不坚定。6、高校留级生基本都是男生,退学比例大。

一、开展大学生留级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的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问卷的收集与使用。为了保证二本次研究的科学性与可靠性,研究采用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两个的调研量表。进一步对大学生留级情况在局部进行了摸底调查,得到了珍贵的数据。针对各个数据运用专门的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留级大学生的现状又有了新的认识,为以后留级大学生的各方面关注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南航航空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留级生进行集体测试。总共发放问卷 40份,回收37份,有效问卷 35份。

(三)统计工具。采用SPSS11.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二、大学生留级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的研究的结果分析

1.留级生心理健康状况

根据SCL-90使用手册,量表的评定分为5级,分别为: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由此可知,当因子分为2时,其实表现出在此维度上其问题的严重程度为中等。在表1中,将SCL-90中的10个因子值大于2的进行检出,按人数进行排序,得出顺序为:强迫因子、抑郁因子、人际敏感因子、恐怕因子、其他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偏执因子、精神病性因子、躯体化因子。由上表可以得知,在留级生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强迫因子、抑郁因子、人际敏感因子、恐怕因子。

2.留级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由表2相关性分析可知,留级生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与SCL90部分因子和总分都存在相关。客观支持与强迫因子、抑郁因子、人际敏感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P

三、进一步分析探讨

1.本研究结果表明,发现留级生强迫因子、抑郁因子、人际敏感因子、恐怕因子是排在前三位的因子,强迫因子高使留级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产生强迫行为,会使得其身心健康严重下降。抑郁因子高的留级生平时表现对生活没有兴趣,学习没有动力,对未来失去信心。人际敏感因子分高的留级生平时表现为独来独往,极易形成一种孤立状态,如果不能自我进行心理调整,甚至会产生怨恨心理。

2.留级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的测试结果表明,客观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强迫因子、抑郁因子、人际敏感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客观支持主要是物质上的支持与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参与,所以要保持高校留级生的心理健康,可以通过与留级生有关的老师、家长沟通,让他们在平时中,多给留级生主动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还有一些心理健康社团和留级生群、论坛等。

主观支持与焦虑因子、偏执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若要改变留级生的焦虑和思想偏执状态,必须让他们感受到有人在帮助他们,所以家长、班主任、辅导员、朋友等都可以在平常中深入与留级生进行沟通,这样才能更好地让留级生在情感上得到支持。

因此,当留级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完善,学会如何利用社会支持,如何帮助自己,帮助他人,用适当的方式来化解遇到的困难与困惑,缓解心理和生理的压力,可以增强留级生的心理健康,减少高校留级生管理负面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范文3

摘要在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对大学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中实施以太极拳为主的健心运动处方实验,运用“症状自评量表”评价和探讨实施处方的心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太极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总体水平上有较大的改善,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几个方面上。

关键词心理健康太极拳实验大学生

本研究主要通过在大学研究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中实施以太极拳学习的健心运动处方的实验,探讨实施太极拳的效果。力求能通过科学、规律的身体锻炼形式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保健工作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探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湖北师范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湖北师范学院4个院系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验干预组来自所有不同院系,对照组同样包括所有院系。

(二)研究方法

1.健心处方的制定与实施

以太极拳为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活跃课堂气氛,为实现课的任务服务。实验时间为2008年9月-12月,共16周

2.心理问卷调查

本研究采用国内外通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对湖北师范学院475名学生进行了心理测试。调查实施处方的实验组实验前后,以及对照组的心理健康状况。

3.数理统计

将心理测试和调查的原始数据在Excel和SPSS软件上进行统计整理,获取有效数据。

4.临场实验

从量表因子分大于或等于2的187名大学生(平均年龄20.3岁)中,以太极拳兴趣小组的形式选60人(男30,女30)组成实验组,实验组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剩下的127人(其中男生65人,女生62人)不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作为参照组,所有实验对象在16周后再通过SCL-90测试并与16周前的心理状况进行对比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状况比较分析

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状况比较一览表

本研究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表1结果显示在16周后,太极拳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在总体水平上有较大的改善。9大类别得分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意义的指标,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因子上,说明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节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上。这一结果进一步说明了经常参加太极拳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调查结果表示:练习太极拳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有良好的作用,能给大脑皮层以良好的刺激,引起大脑皮层某个区域的兴奋,因而使大脑的其他区域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这种情况不仅能使大脑皮层得到休息,而且可以消除疾病在大脑皮层引起的病理兴奋,对治疗某些神经疾病大有好处。从而调节精神,改善机能,消除消极情绪,从亚健康走向健康。研究表明,太极拳能使中枢神经介质五羟色胺的代谢水平高于正常人的2~3倍,而使植物神经的交感神经介质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水平降低20%~30%。五羟色胺代谢水平降低,有益于大脑干扰和抵制不良刺激;去甲肾上腺素代谢水平降低,有利于解除紧张和忧虑。

(二)训练前后心理状态变化

通过训练前、训练10周、训练16周后,对实验组的学生做心理问卷调查得出的结果(表2)显示,百分之百的学生经过16周的训练达到身心愉快、精神饱满、精力充沛,学习效果大幅度提高,身体机能有很大改善。通过太极拳的教学实验及有关指标的测试比较表明,实验组的学生在身体索质、身体机能、自我锻炼能力上有明显提高,因此太极拳运动对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心理有明显意义。

表2训练前、训练10周、训练30周后心理问卷调查表

(三)对太极拳内容、形式、负荷量的评价

实验过程中以问卷的形式对实验对象进行调查,显示有64%以上认为所参加的太极拳的内容是合适或很合适,表明学生们对这此健心内容是认可的。对锻炼内容兴趣的调查,喜爱的有33%,而认为感觉一般的有54%,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健身锻炼内容的要求和选择。进行太极拳锻炼后,调查显示,有84%认为运动负荷量适合,34%大学生锻炼后有累的感觉,这样的效果还是理想的。

问卷统计看到,大学生近半数学生态度认真,可以说这种态度是使身体机能提高的基本保证。通过调查太极拳锻炼对食欲、睡眠、情绪及学习的影响,可以了解到59%的学生增加了食欲,而认为锻炼后睡眠效率更好的有55%,对情绪的调节和改善有良好作用的达60%,认为对学习是有促进或很有促进的达62%。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经常参加太极拳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那些经常不参加运动的学生。

(二)太极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总体水平上有较大的改善,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几个方面上。大部分学生对锻炼方式、运动量、运动强度感到适宜,锻炼后食欲增加,睡眠改善,同时情绪得到调节。

(三)以太极拳教学为主的健心运动处方十分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建议学校体育应加大力度推广和普及,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莲清.珠海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测评[J].四川心理科学.1996(3).

[2] 邓稳根等.江西省城市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4).

[3] 王小新.河南省大学生健康问题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5).

[4] 杨金辉等.淮南市116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3).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范文4

【论文关键词】人格 内外控 心理健康

一、引言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趋于全方位,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人类健康而幸福的生活将越来越取决于人类自身的人格健康状况,且人格健康发展是促进全社会健康发展的一种力量。2l世纪是属于能承受社会变革和经济改革所带来冲击的人格健全者。

人格与心理健康关系十分密切,利用人格心理测验来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方法,已在实践中广泛应用。人格(personality)是人心理行为的基础,是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去如何面对外界的刺激作反应以及反应的方向、速度、程度、效果,即人格对人的身心健康、活动效率、潜能开发以及社会适应等都产生影响。“人格即命运”,人格是决定人的一生成功与否,快乐与否的关键因素。健康的人格,使人在困苦中品出快乐,在失利时取得成功,在平凡里创造辉煌。因此,重视大学生的人格模式的研究,是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也是他们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是大学生个体顺利成才的重要保证。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某综合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大一、大二学生600名,文理、艺术类均有。收回有效问卷的人数为519人(前后两个问卷均有效者)。平均年龄20.3岁,男生248人,女生271人。

(二)研究工具

心理健康测查表(psychologicalhealthinventory,phi),是在总结mmpi中国版十几年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经检验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phi具有以下七个临床量表:躯体化(som,somati—zation)、抑郁(dep,depression)、焦虑fanx,anxi—ety)、病态人格fpsd,psychopathicdeviate1、疑心(hyp,hypochondria)、脱离现实(unr,unrealis—tic)、.兴奋状态(hma,hypomania)。phi还具有三个效度量表:q(无法回答的题目数)、l(说谎分数)、f(诈病或装坏分数,feign)。

成人内外控制量表(ansie),是一种评定心理控制源的量表,心理控制源来自rotter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该理论中认为,心理控制源是有关个人性格或行动与事件结局间关系的泛化性期待,是指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积极、愉快、主动地应付困难处境而同时另一些人则表现消极态度的一种遐想的内心状态。心理控制源的个体差异预示着不同的行为表现,外在控制定义为结局不由个人努力所决定的一种普遍信念,内在控制则认为事情结局与个人努力相一致。大量研究证实,外在控制与焦虑、抑郁情绪有关,外在控制性强的人更难应付紧张的生活环境。而一个内在控制性强的人,能较积极地追求有价值的目标,较多地投身社会活动、有灵活性、更有主见、幸福感更强。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纸笔测验方法。用spss11.0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心理健康测查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首先,有2%的学生没有反映自己的真实情况。在其他各因子上有问题的学生比率并不高。其次,大学生在诈病、躯体化、病态人格、兴奋状态的均值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均值,而在抑郁、疑心因子上的均值低于全国常模均值。按照phi量表的具体解释,在诈病分数上显著高于常模可能是大学生一次做的问卷题目较多有不认真、理解错误的情况,或者是表现为互相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这有待进一步研究)。其次,躯体化分数高于常模,说明大学生有许多叙述不清的身体上的不适,易表现为不愉快、自我中心、需求同情、诉苦等。再次,在病态人格和兴奋状态上明显高于全国常模,说明大学生在个性上主要表现为:外露、善交际、爱享受、精力过度充沛、乐观、无拘无束、好出风头、判断力差、不成熟、爱寻衅、虚伪、做作、轻浮、夸张、易怒、性急、绝对乐观及不现实的打算、过高地估计自己。

从表2中显示:综合大学与师范院校的学生在说谎、诈病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在过份夸大自己的优点,企图给人一个好印象,受试者可能在说谎的人数比例上高于师范院校的学生。在诈病因子上分数显著高,可能综合大学的学生在做题目时认真程度不够、理解错误,或表现出互相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其他几方面均没有差异。

结果显示:男大学生在诈病、焦虑、病态人格、脱离现实、兴奋状态上与女生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大学生,主要表现在:男大学生在做题目时认真程度不够、理解错误,或表现出互相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在焦虑因子上男大学生表现出紧张、焦虑、反复思考、强迫思想、恐怖、刻板,缺乏信心等高于女大学生,他们经常自责、自罪、感到不如人和不安。

在病态人格因子上表现为:外露、善交际、爱享受、好出风头、表现判断力差、不可信任、不成熟、好攻击,爱寻衅等。在脱离现实因子上表现为个性退缩、企图逃避现实,胆小、古怪、紧张、心情混乱。在兴奋状态因子上表现为善交际、外露、冲动、精力过度充沛、乐观、无拘无束、轻浮的、夸张、易怒、绝对乐观及不现实的打算、过高地估计自己。

在大学中为什么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大学生?具体原因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

(二)成人内外控制(ansie)测验结果

(1)517名大学生被试在ansie量表的平均分是14.16±4.91,中数为15,众数是13,分数基本呈正态分布。男生的平均值是14.79,女生的平均值是13.52,二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男大学生的外控人数高于女大学生,这个测验结果和上面的测验结果基本一致。

(2)对两类学校学生进行均值比较,结果表明师范院校学生的平均值低于综合院校学生的平均值(分别是13.74,14.87),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说明综合类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师范类大学生,这与上一测验的表2结果有一致之处。

(3)把所有被试分成3组,上下各28%被试(ansie≥17、ansie≤lo)被列为外控倾向组、内控倾向组,居中的44%为第三组,即中问状态组。进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控制感水平的被试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的心理控制感水平的被试。在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上得分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内控组在各因子上的得分较低,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而随着外控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也在明显下降。

四、讨论

1.在phi心理测验中,大学生在各因子上有问.题的比率都不高,不象某些媒体报道的那样严重,(民日报》1989年报道:在2916名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总,其中25%的学生有心理问题。(健康报》1989年报道:一项对12.6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表明,其中20%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樊富珉等2000年对北京市23所院校5200名大学生调查发现,其中17%的大学生有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还是比较健康的。大学生群体在诈病、躯体化、病态人格、兴奋状态因子上的均值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均值,而在抑郁、疑心因子上的均值低于全国常模均值。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问题。

2.综合大学与师范院校的学生在phi量表上的测验结果显示,说谎、诈病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在过份夸大自己的优点,企图给人一个好印象,受试者可能在说谎的人数比例上高于师范院校的学生。在诈病因子上分数显著高,可能综合大学的学生在做题目时认真程度不够、理解错误,或表现出互相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其他几方面均没有差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一致。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范文5

论文关键词:中学教师;心理健康;处理策略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的目的

教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作为一种行为,也存在着负向和正向的区分,在不同的情景下,这种区分可能不尽相同。但是作为行为,它必然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将从教师的心理健康、认知和行为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能为学校师资培训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使教师对于他们本身及他们工作所面对的对象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1.2研究的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教师各方面的研究很多,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生活幸福,更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和问题的调查“。这些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全国常模严重,尽管在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差异。国外也有研究表明,教师这个职业比其他社会职业更容易使人感到精疲力竭”。不同年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而关于教师行为和心理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上,对学生心理问题处理策略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却是较少探讨”。

姚三巧的研究发现,有力的社会支持可提高教师的正性情绪;自尊感强可增强教师的工作满意感,提高其心理卫生水平,减轻躯体抱怨和抑郁症,增加正性情绪。有效的应付策略可使教师工作满意感和心理卫生水平提高,减轻抑郁症。钟向阳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消极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感均有显著相关,并发现了心理健康分数与消极应对方式负向的关系。而李春灵’在分析南宁市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积极的应对风格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极的应对风格使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心理健康与消极行为的负向的关系。那么,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否也与他们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有关系呢?这是本研究想探讨的一个问题。

2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沧州市八所中学共300名教师进行调查,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为95.3%。其中女教师204份,男教师82份。

2.2研究方法

2.2、1采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制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评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该量表含有90个项目,评分标准采用五级。

2.2、2采用查明华,申继亮等编制的《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问卷》,此问卷包括5个分问卷,分别是:厌学情景问卷,退缩行为情景问卷,自我中心行为问卷,攻击行为情景问卷,和考试焦虑隋景问卷。问卷共包括101道题目,每一题目作为一种具体策略。所有策略分属于六大策略即:言语疏导型策略、责任转移型策略、惩罚约束型策略、行为疏导型策略、拒绝忽视型策略和情感关爱型策略。要求被试对有效性和可能性进行5等级评分。

2-3统计分析所有资料录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各情景中教师的六种处理策略的有效性(e)、可能性(p)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

在厌学情景中(见表1),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发现心理健康恐怖因子与言语疏导策略的可能性、行为疏导策略的可能性以及拒绝忽视策略的有效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拒绝忽视策略的可能性与心理健康强迫症状因子、焦虑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心理健康的精神病性因子与拒绝忽视策略的可能性及有效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在退缩行为情景中(见表2),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发现言语疏导的有效性与心理健康的忧郁、焦虑、敌对及偏执存在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躯体化、焦虑、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行为疏导的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惩罚约束的有效性与躯体化、忧郁、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拒绝忽视的有效性与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情感关爱的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在自我中心行为情景中(见表3),考察教师心理踺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心理健康的恐怖因子与行为疏导的有效性、可能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拒绝忽视的有效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忧郁因子与情感关爱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偏执因子与行为疏导的有效性存在显著正相关;精神病性与惩罚约束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

在攻击行为情景中(见表4),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言语疏导策略的有效性与心理踺康各因子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与强迫症状、忧郁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行为疏导策略的有效性与焦虑、恐怖及偏执存在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惩罚约束策略的有效性与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其可能性与阮郁、焦虑、改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拒绝忽视策略的有效性、可能性与焦虑、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情感关爱的有效性与人际关系存在显著负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在考试焦虑情景中(见表5),考察教师心理缝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恐怖因子与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与行为疏导策略、情感关爱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敌对因子与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

4讨论

4.1心理健康与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策略选择的关系

由表1一表5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在情景四(攻击行为)中教师策略的选择才与心理健康有较大的相关。究其原因,scl一90问卷主要是测定近段时间的心理健康状况,时间的局限性比较大。而教师的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是作为教师在相当长的时问内累积下来的自我意识,因此,从测量角度看,自我溉念与教师行为的关系应该更密切。

由表可见,心理健康程度得分与言语疏导、行为疏导和情感关爱这三种积极正向的策略,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程度高的教师,更倾向于使用言语疏导、行为疏导和情感关爱的行为干预策略,反之亦然。根据钟向阳的研究,心理缝康分数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负向的关系。

这种现象可能反映出当前教师由于普遍接受培训教育,所以都能认识到处理学生问题时哪些有效哪些无效,但在真正行为上,可能有些教师还不能做到。

4.2不同情景对教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策略选择的影响

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教师的观念中,在厌学、攻击行为和考试焦虑情景中,教师倾向于认为情感关爱型策略更有效;在退缩和自我中心情景中,教师认为惩罚约束型策略更有效。而在实际采用的策略上戒们发现对于厌学问题和考试焦虑问题,教师都更倾向于采用情感关爱型策略,对于退缩和自我中心问题,教师更倾向于采用惩罚约束型策略;在攻击行为情景中,教师更倾向于采用言语疏导型策略。

面对厌学和考试焦虑问题,教师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为上,都选择了情感关爱这一策略。可见,教师对待学生的厌学和考试焦虑问题,还是充满了人情味,希望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用更多的情感感化学生。

面对退缩和自我中心问题,教师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为上,都选择了惩罚约束这一策略。可能是教师认为用言语疏导等正面教育很难奏效,所以更倾向于给学生以制裁,让学生受到惩罚,得到教。

对于攻击行为问题,教师虽然认为情感关爱更有效,却更多使用言语疏导。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学生之间的一些伤害。所以在选择使用策略时,他们更倾向于采用言语疏导,因为这样可以在瞬间见效。

除了上面的差异外,我们并未发现教师对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的有效性的认可和真正在具体情境中采取的策略有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行为结果的认知对他们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性,另一方面,在我们的问卷设计中,有效性和可能性体现在同一问卷上可能会造成本身的较高的相关性。

5结论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范文6

关键词 寝室文化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1何谓寝室文化建设

寝室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寝室为空间,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以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学生共创和共享的群体文化,是大学生在寝室开展的一切活动的总和。寝室文化建设有四个层面的涵义:

1.1寝室环境文化建设

环境是寝室文化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学习、交流搭建良好的互动平台。寝室环境卫生、寝室物品摆放、寝室主题装饰等等,都成为学生展现精神内涵和良好个性的舞台。

1.2寝室制度文化建设

寝室制度文化包括了寝室管理中必须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比如《寝室文明公约》、《寝室管理制度》、《文明寝室评比标准》、《个性化寝室评比标准》等等。寝室制度文化建设,是维持寝室良好秩序和大学生进行正常生活的重要保证。

1.3寝室道德文化建设

寝室道德文化体现了寝室成员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探究和认识,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学识等方面的水准。

1.4寝室精神文化建设

寝室精神文化体现大学生精神世界内涵和心理健康水平,展示大学生人际关系、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等。

2寝室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2.1良好的寝室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

(1)良好的寝室文化对大学生的情绪起到调适作用,对大学生的心理环境起到优化作用。良好的寝室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相互关爱,和谐愉悦的寝室氛围,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通过不断自我完善,来正确处理各种矛盾。

(2)良好的寝室文化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投身于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勤奋好学、互助友爱、乐观上进的寝室氛围,对寝室成员产生润物无声的作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3)良好的寝室文化有利于大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和审美情操的陶冶,对大学生个人品德修养、意志力、性格的锻炼起到引领和激励作用。

(4)良好的寝室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识别能力和思想觉悟,提升大学生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认识真理的能力。

2.2不良的寝室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必定是消极的

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寝室成员的家庭背景、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直接或间接影响寝室氛围,而寝室氛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和关键性的。风气好,则寝室成员之间关系和谐、心情舒畅。反之,则自我中心,自私狭隘,相互猜疑戒备,人际关系恶化,同学之间缺乏沟通理解,导致长时间处于紧张、压抑、烦躁不安的精神状态,长此以往,必将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3加强寝室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达到全院同建寝室文化的共识

高校寝室文化建设渗透在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创建优秀寝室文化不仅仅是大学生自身的责任,同时也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在寝室文化建设中全学院要形成齐抓共管,师生共创的局面,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和谐的氛围。

3.2优化寝室环境,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休憩场所

首先,高校要为大学生创造较为舒适的寝室住宿条件,为其营造良好的寝室环境,保证大学生能够心情愉悦的学习、生活、休憩。二是,重视寝室周边环境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安全、经济、便捷的生活服务。三是,在校园学生寝室周围适当的区域,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体育娱乐活动场所,保证学生对业余文化的需求。只有为学生创造温馨、舒适、美观的寝室物质生活条件,才能为寝室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感,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3.3创新和完善寝室管理制度体系,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首先,要建立健全寝室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为学生愉悦的生活提供制度保证,使管理工作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其次,寝室管理工作要形成学生工作处、院团委、保卫处、后勤处、各系部的联动机制,保证管理到位,管理制度的执行到位。

第三,建立管理和服务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更好的发挥寝室文化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功能。

3.4加强个性化寝室、文明寝室文化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在学生入住寝室之前,学校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个人意愿自愿申请,自由组合,灵活安排学生入住相应的个性化寝室,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同学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3.5开展多层次立体的寝室文化活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首先,每个寝室内部要有完善的诸如寝室公约、值日生清扫制度,确保寝室干净整洁,美观大方,格调高雅,使学生对于学习所带来的紧张、焦虑、烦躁感在寝室生活中得到缓解和释放。

其次,组织开展以寝室为单位的、大学生全员参与的丰富多彩的寝室文化活动,比如举办寝室文化艺术节,通过内务大比拼、寝标设计比赛、寝室主题美化大赛、个性化寝室评比等系列活动,不仅仅为大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而且大学生们为了寝室荣誉而战,必须努力化解生活中的矛盾,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必然展现温馨和谐的寝室文化氛围,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同时,在各项活动中,大学生们增强了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增强了寝室成员之间的认同感。

最后,W校要在共创寝室文化中要建立有效的奖励激励机制,使大学生产生集体荣誉感,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凝聚力,保证寝室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范文7

关键词:大学生;宽恕;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张建育(1978-),女,江西信丰人,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江西 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课题项目(项目编号:XL10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218-02

积极心理学兴起后,宽恕正成为其研究的新课题,宽恕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更关注人的正性、积极和健康的心理方面,[1]对宽恕与心理健康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罗春明等人对宽恕的界定:“宽恕是一个从惊恐怒恨、惊疑惧悲、惊怕恶羞等复杂的负面情绪向正面情绪转变的过程”,[2]是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的。国外学术界于20世纪80年代起出现了一些关注宽恕与人类心理健康相关主题的研究,国内对本主题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宽恕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与变革时期的中国来说尤为重要。大学生作为社会转型阶段重要的生力军,他们如果因为受社会负面影响而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那么必然阻碍社会的发展。在大学生的诸多心理问题中,由于宽恕的缺乏导致人际关系困难的不在少数,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都有同感,现在的学生对自己所犯的错误不能原谅,对他人的点点小事斤斤计较,故容易出现自虐、自杀及伤害他人的恶性暴力事件。本研究就是要探讨大学生的宽恕水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取样,以某大学四个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了300份问卷,有效问卷279份,有效率为93%。其中,文科生173人,理科生106人;男生109人,女生170人;大一学生42人,大二学生88人,大三学生73人,大四学生86人。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hearland宽恕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量。hearland宽恕量表最早由hearland编制,后对其进行了本土化修订。本量表分为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两个维度,由24个项目组成,采用七级评分,得分越高,则越容易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国外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两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较高,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有良好的效度。[3]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Neon于1975年编制,之后国内王征宇对本量表进行了本土化修订,其信度、效度都比较高,之后的应用也证实了其科学性。本量表由90个项目组成,包含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精神病症状学内容,采用五级评分,评定最近一个星期的现状,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4]

3.数据处理

测试数据和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并对样本进行样本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

二、研究结果

1.大学生宽恕水平的人口统计学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宽恕总分以及宽恕自己与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总分存在统计学意义。宽恕他人与躯体化、偏执存在统计学意义,与其他各因子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宽恕水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宽恕总分及各因子为自变量,以SCL-90总分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的宽恕总分对心理健康的解释量是4.8%,回归系数是-1.310。

三、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显示,大学生的宽恕水平在性别和学科上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这与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5]基本一致。由于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男女生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差异逐渐减小,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正是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思想逐渐开放,极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水平,宽恕能力也不例外。男女生在社会生活中都担负着各种角色,从事着社会组织活动,而要真正做成大事就得学会宽恕,学会运用宽恕的策略为自己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罗春明等人[6]认为个人的文化背景也影响着其宽恕的发生。根据文化心理学,个体心理的形成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的,个体心理由其生活的文化世界塑造,同时也会对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趋向于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文理科大学生主要限于所学的专业差异,在个体心理的许多方面差异不显著,宽恕水平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较大,文理科间宽恕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文理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转向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同外,其他方面差异不大。男女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差异显著,可能是由于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逐渐平等,而社会、家庭对男生的要求更高的缘故。因此,不能像以往那样认为男生更自立,心理问题更少,需要对男生的心理健康给予高度的重视。

大学生的宽恕得分与SCL-90的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躯体化、偏执、精神病性、总分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大学生的宽恕水平越高,其心理越健康,大学生的宽恕水平越低,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已有研究[7]表明,宽恕倾向与报复倾向呈显著负相关,大学生越趋向于宽恕,在人际交往中报复的倾向就越低,报复心越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即具有较高宽恕水平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而报复心强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因为宽恕是一个从惊恐怒恨、惊疑惧悲、惊怕恶羞等复杂的负面情绪向正面情绪转变的过程。[2]宽恕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就是在从消极向积极转变的过程中产生。宽恕水平高的人内心比较和谐,而报复心强的人因为对侵害斤斤计较,思索着如何对侵犯者进行报复,从而使其在心理上承受更多的痛苦和折磨,故易引起心理问题。正如本研究结果显示,个体的宽恕倾向越低,SCL-90的各因子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症状越明显,而个体越表现出宽恕倾向,其各种心理症状越少。从数据统计可知,宽恕水平对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即宽恕水平越低,心理健康水平也越低;宽恕水平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本研究及以往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宽恕水平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宽恕训练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但这需要更多的心理学研究者为之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傅宏.宽恕理论在心理学治疗领域中的整合发展势[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6(3):54-59.

[2]罗春明,黄希庭.宽恕与心理健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0):742-744.

[3]陆丽青.大学生宽恕的影响因素及其同心理健康的关系[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6.

[4]汪向东,王希林,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5]贾艳杰,胡三嫚,张爱卿.人际宽恕心理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四川精神卫生,2005,18(3):186-188.

[6]罗春明,黄希庭.宽恕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范文8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认同;专业认同

作者:陈巧娇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205-02

教育学原理,原称“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探求教育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它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改革提供综合性的研究成果。该专业所培养的研究生要求具有较系统的教育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发展动向和研究热点,并且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运用掌握教育学的研究方法独立地进行科学研究,毕业后能够承担科学研究、高等学校教育学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国家提倡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复合型人才越发地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形势对教育学原理专业提出的时代要求。完善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对适应不断变化的专业现实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学者简金斯认为:“在每个地方,我们都遭遇到认同的话语。而且,人们所讨论的不仅仅是认同问题,还涉及变化问题:新的认同的涌现,旧的认同的复活,现存的认同的变迁。”[1]现今认同在多学科领域中颇受学者的关注,值得我们加以重视。本文以专业认同为视角对全日制教育学原理研究生开展调查,呈现专业认同现状,并运用所收集数据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致力于为改善专业认同情况提供参考。

一、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与研究方法

(一)认同

《心理学大辞典》中对认同的定义为“一个人将其他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态度观念、价值标准等,经由模仿、内化,而使其本人与他人或群体趋于一致的心理历程”。在现代的简明心理学辞典中,侧重于将“认同”定义为个体对外界的接受,着重强调外界思想观念对个体的影响过程。学者秦攀博则认为,认同是“个体对某一事物或对象在认知了解的基础上的接受和认可,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2]。都有从认识、情感、观念的接受和动态发展的方面去理解“认同”。

(二)专业认同

根据相关文献查阅和研究发现,至今学界不少学者在对专业认同的研究上都强调了在个体对自身认同的基础上对所学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认知和评价,都涉及个体对现在及未来的发展、提升关系。学者王顶明认为对专业认同的解释应该从其结构维度来整体分析,即包含有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这三个方面,他指出“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并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和探究”[3]。在以高校受教育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领域中,学者秦攀博指出在校学生所进行的专业学习不是一种职业,而是职前的一种预备。他认为专业认同的结构维度也应是从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和付诸的积极行为方面去考察。

结合“认同”与“专业认同”的含义研究,根据本文研究对象和领域的基本情况,笔者对“专业认同”的界定为“高等受教育者个体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并在情感上接受和认可,随之对其专业付诸积极行为的相关活动,过程中受教育者个体饱有积极的内心体验”。因此,本文也结合对“专业认同”的内涵和结构维度的相关研究,主要从受教育者个体的对专业的认知、情感、行为这三个方面来展开研究。

(三)研究样本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与问卷、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该专业对象展开研究分析,对江西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学原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选取个案进行访谈。此次调查共发放36份,回收有效问卷33份,有效回收率为91%。经统计,男生6人,占18.2%;女生27人,占81.8%;其中,9人有过工作经历,占27.3%,24人没工作经历,占72.7%。

(四)研究方法

本文从专业认同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去考察,首先针对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现状开展问卷、访谈调查,结合该专业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对象的个体因素(包括性别、年级、社会背景)对专业认同水平的影响。基于实际问题的考察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发展性建议。

本研究编制的问卷一共38题,分为单选与多选两类。包含专业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其中第二部分的专业认同测评采用LIKER5点计分,分为“完全符合”、“比较符合”、“说不清楚”、“比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依次计为“5分、4分、3分、2分、1分”。总分越高,表示专业认同水平越好。

二、调查结果

(一)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总体专业认同水平一般,其中专业行为维度偏低

根据本调查的实际情况编制的专业认同调查问卷中,把专业认同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分别设计了6道题,每题最高5分,每个维度满分30分。结果显示,该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水平一般,总体评分为49.0,占总分的66%。其中,专业行为认同最低,为15.0,占该维度总分的50%;而学生的专业情感认同水平较高,为22.9,占该维度总分的76%;专业认知水平占该维度总分的55%,为16.6分,处于中等水平(如表2:描述统计量)。

(二)教育学原理男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上都比女生偏高,但总体偏差不大

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该专业男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分别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上都比该专业女硕士研究生的偏高。其中男生在认知维度上比该专业女硕士研究的认知水平偏高幅度最大,为18.3;在行为维度上男硕士研究生和女硕士研究生的认同水平都在15.0左右,无太大偏差(图表3)。(三)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在年级上存在差异,其中在专业的行为认同维度上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减

在对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的年级差异与认同程度关系的调查结果显示,该专业一年级的硕士研究生在专业认知维度上的水平一般,为15.5;但其认知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二年级和三年级的认知维度水平都达到17.0;在专业行为维度的考察上,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行为认同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依次降低,从一年级的15.5到三年级的14.6,行为认同水平偏低;而情感维度上的结果显示,该专业情感认同水平在年级上是“先低后高,再降”,从一年级到三年级依次为21.9、24.0、23.0,总体偏差不大,仍处于三个维度中的最高水平(如图4)。

(四)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水平在有无工作因素考查上并无显著差异,其中专业情感、认知维度水平较高,行为维度水平次之

根据分析结果指出,在该专业中有9个人在考研之前有过工作经历(一年以上),无工作经历的为24人,有工作经历的同学和无工作经历的同学的专业情感维度都较高,认知维度次之,行为维度最低。其中,有工作经历的同学的专业认知水平相对较高,而在情感、行为维度水平上相比无工作经历的同学水平低,但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在有无工作经历的相关性分析上并无显著差异(如表5)。

三、访谈结果

根据问卷数据的分析结果本文开展针对性的访谈调查,依据该专业的实际情况,编制访谈提纲,主要涉及选择该专业的动因、对所学专业的态度和看法、对本专业的就业情况以及对该专业的培养机制和师资因素方面。主要结果显示如下。

(一)选择动因

根据访谈调查,该专业的学生在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报考研究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了暂时缓解就业压力,希望有更多的就业准备时间。如有学生表示“进一步求学主要是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实践从中丰富经验,有更多的时间为就业做准备”,同时也有被访者谈到“具备逃避心态”。第二,为了更好的就业和出路。有学生表示学历在就业中的影响很大,“希望能通过高学历赢得更好的工作”。第三,处于亲友的影响。部分被访学生表示亲友的影响也促使自己继续求学和深造。

研究发现:那些进一步求学动机不明确、由于亲友的影响或希望能逃避就业而求学的学生,往往对所学专业的认同程度水平偏低,在读研期间往往没有规划或忙于与专业无关的事务上,如社会实习、兼职等。

(二)所学专业的态度和看法

在前期调查问卷中发现,有近七成以上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表示一般或不了解。在访谈中发现:第一,实际与预想不一致,与读本科时没什么差别;如“老师还是一样的站在讲台上对着PPT教授理论,很少有互动”。第二,专业的有效培养程度不高,学生觉得自己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的专业素养。

(三)本专业的就业情况

在前期的问卷调查中,有八成以上的被访者认为该专业在就业领域没有优势,如“当中小学教师吧,就业单位嫌不够专业,没有学科针对性;当高校教师吧,资格又不够;剩下的出路就是中专教师,自己创业,或找与本专业不相关的工作”;“我们这个专业就业好像不是很容易,因为现在高校都要求要博士了,大中专呢又要求本硕是一个专业的,这对我们就更不利了,因为我们专业很多人都是跨专业考过来的。如果去初高中教书的话,我们都不占优势,因为初高中根本就没有教育学这个学科,专业又是不对口,去考公务员,职位表里招教育学的是少之又少。”

(四)专业的培养机制和师资因素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专业的培养和师资对专业认同水平的影响显著,七成以上的被访者表示:第一,课程设置不完善,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我认为我们的培养机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没有考虑到很多学生都是跨专业考进来的,应该安排一些选修课来补充我们的基础知识;还有就是能够给大家提供实践的机会,让理论能够付诸实践,也有利于我们去检验理论,更加能够体会在实践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否则我们就是纸上谈兵。”第二,没有有效、充分发挥师资力量的优势。“由于没有中小学的实践机会,我们很难体会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学习到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眼界和专业思维都很难提高和发展”;“另外导师们的科研实践能力肯定是没话说的,都很强,但是对于学生的指导却很少,我认为导师应该每个星期跟学生至少有半天的交流时间,指导一下大家的学习,解决大家的困惑,虽然说研究生的学习靠的是自己,但是总还是需要有人在前面指引一下的,而不是任由学生自己抹黑的学习,这种完全的放养式对于我们可能是弊大于利”。

四、结论和对策

研究结论:第一,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总体专业认同水平一般,其中专业行为维度偏低;第二,教育学原理男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上都比女生偏高,但总体偏差不大;第三,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在年级上存在差异,其中在专业的行为认同维度上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减;第四,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水平在有无工作因素考查上并无显著差异,其中专业情感、认知维度水平较高,行为维度水平次之;第五,全日制教育学原理的专业认同程度受到求学动因、对所学专业的态度和看法、对本专业的就业情况以及对该专业的培养机制和师资因素的影响,综合涉及社会、学校和就业三大方面的因素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去重视和改善现阶段下的专业认同水平。根据实际调查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专业宣传和入学教育指导

通过加强专业宣传可以普及学生对该专业特殊性的了解,明确考虑自身情况是否与专业期待相契合;适当加强专业报考的分析辅导,使更多的学生能有机会与该专业的导师交流,在报考前深入了解该专业的培养机制,充分考虑自身的未来定位是否与该专业相适合。一方面为学校从源头上抓好招生质量,一方面也能保证报考学生的专业认同和专业信念,另外,加强专业宣传也能让社会进一步了解该专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加深良性互动。在入学后,应加强入学指导方面的交流,深入体会专业优势和学习要求,明确学生的学习规划,加强学生的专业认识,加深专业情感。

(二)完善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

对于该专业的学生部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有着本硕非同一专业的实际情况,因此,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不同学科背景的情况具体安排,在学习过程中加强专业认识和提高专业情感,提升专业认同水平。

1.加入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在实践的过程中指导学习,加深理论的深刻体会,根据实践反馈的结果由导师带领学生开设专题研讨,更好地培养专业思维。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范文9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分离; 方差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072-02

心理分离是客体关系和个体心理学以及家庭治疗领悟比较重要的内容,是指个体在功能上,情感上,冲突上,态度上与父母独立的能力。功能独立,是指在没有父母的帮助下处理个人事务的能力,例如,“我经常让父亲/母亲帮我解决自己的问题”;情感独立,测量是否过分多的需要父母的赞同、亲密和情感支持,例如,“离开父亲/母亲让我感到很孤独”;冲突独立,指的是在与父母发生冲突时不内疚、焦虑、猜疑和背负责任,例如,“当父亲母亲批评我时我很生气”;态度独立,指个体的态度、价值观和信念与父母不一致的程度,例如,“我和他对女性角色的看法相似”。[1]心理分离的成功与否决定了一个成人人格和社会关系的健康与否。特别是一个人如何处理关系中的亲密与距离,影响到一系列的心理适应,包括自尊、家庭关系质量、同伴关系、抑郁、焦虑等。[2]

心理分离的研究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至今只有三十年的研究历史,是较新的一个研究领域。并且心理分离的研究大都是在西方国家背景下进行的,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不多,仅有两篇论文,而贵州省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分离的研究还没有。因此,本研究拟对贵州省大学生的心理分离状况进行研究,为心理健康工作者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干预心理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同时丰富国内心理分离领域的研究成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研究选取郑州、开封、成都、广州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由于大四的学生面临找工作和考研,被试不好找,所以本研究只选取大一至大三的学生进行正式施测,共发放问卷800份,有效回收问卷683份。其中男生310名,女生373名。大一学生162名,大二学生174名,大三学生347名。

1.2测量工具心理分离量表 采用Hoffman1984年发展的心理分离量表(Psychological Separation Inventory PSI)此量表测量青少年与父母的心理分离水平。PSI是以心理分析理论和结构性家庭理论为基础,测量个体与父母心理分离的程度,适用对象是成人或者青少年。量表是一个有138个项目的5点量表,答案从1(一点也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PSI包括四个分量表:功能独立 、情感独立、冲突独立、态度独立。本研究中父亲分化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801, 0.838, 0.7780, 0.850,总量表为0.901,母亲分化量表各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787, 0.823, 0.790, 0.834,总量表为0.898。

1.3 统计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数据由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大学生与父亲和母亲心理分离的差异比较

采用配对t检验对大学生与父母的心理分离的情况进行比较,表1呈现了大学生与父母的心理分离的基本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与父亲心理分离的水平高于与母亲心理分离的水平。男生与父亲的功能、情感独立水平显著的高于与母亲的独立水平。女生与父亲的态度独立功能独立情感独立、冲突独立水平均显著的高于与母亲的独立水平。大一学生与父亲的功能独立情感独立、冲突独立水平均显著高于与母亲的独立水平。大二学生与父亲态度独立功能独立情感独立水平显著高于与母亲的独立水平。大三学生与父亲功能独立、情感独立水平显著高于与母亲的独立水平。各个年级学生与父母的心理分离水平差异不显著。

2.2 大学生心理分离的性别差异

考察大学生与父母心理分离的性别差异,采用MANOVA方法进行检验,见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男生与父亲的功能独立、情感独立和与母亲的态度独立、功能独立、情感独立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女生与父母的冲突独立水平高于男生,但是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3分析讨论

3.1大学生与父亲和母亲心理分离的差异

大学生与父亲在态度独立、功能独立、情感独立、冲突的分离水平显著的高于与母亲的分离水平,这与国内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夏翠翠[3]的结论一致,也与国外大部分研究者结论相一致。大学生与父亲的心理分离水平高于与母亲的分离水平,即大学生与母亲的关系比与父亲的关系更为亲密,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一致:母亲更多的给以孩子们情感上的沟通和支持、生活上的无微不至的照顾,而父亲较少给以孩子们日常事物的照料和情感支持。

女生与母亲态度独立显著低于与父亲态度独立,女性与母亲有更多的态度相似性,可以从性别认同上得到解释,相同的性别更可能从相似的视角看问题。

对男生和女生来说,都表现出与母亲情感独立低,即与母亲有更多的情感联系。这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涂翠平的研究结论相一致[4]。这一结论与传统的性别角色标准相符合,反映了社会文化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期待。我们的传统文化下,女性是温柔的,贤淑的,角色任务是相夫教子,而且女性作为生育者角色,表现出慈爱的、能敏感觉察他人的需求,善于照顾他人等心理特质。有研究发现女孩和妇女一致报告她们比男孩和男子更善于照顾他人,更能体会他人的情感。所以即使到了成年期也会表现出与母亲更多的情感联系。

3.2 大学生与父母心理分离的性别差异

男生与父亲的功能独立、情感独立和与母亲的态度独立、功能独立、情感独立水平显著高于女生,也与国外大多数研究者的结果基本一致,与国内北京师范大学夏翠翠的研究结论不一致。这个发现符合中国的文化背景,在我国,男性在很多方面被期望有更多的独立性:经济独立、心理独立。另外这个发现也支持女性心理学的观点,期待女性与父母有更多的情感依赖。

具体来讲,在与母亲态度独立上,男生的分离水平更高。可能的原因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发展性别认同上一般是与同性别的父母认同,相同的性别更可能从相似的视角看问题,也在性别认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态度、价值观和信念。

在与父母情感独立上,男生分离化程度更高。也就是说女生会与原生家庭有更多的情感联系,更多地从原生家庭获得情感支持,这与学者们认为女生在发展统一性时有更多的关系认同相一致[5]。

与父母功能独立上,男生的独立水平比女生高。中国的传统习惯上男性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和家庭重大事件的决策者。男孩子从小也被灌输这种思想和文化,大学生作为成年人,男生比女生与父母有更高的功能独立。

4 结论

大学生与父亲的态度独立、功能独立、情感独立、冲突独立水平显著高于与母亲的分离水平。男生与父亲的功能独立、情感独立和与母亲的态度独立、功能独立、情感独立水平显著高于女生。

参考文献:

[1] Hoffman J A.Psychological separationof late adolescents from their parents.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84,31:170~178

[2] Holmbeck G.N. Wandre I M I. Individual and relational predictors of adjustment in first year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Counsel.Psychology,1993, 40:73~78

[3] 夏翠翠.青少年与父母的依恋和心理分离与社会适应的关系[D].2006.

[4] 涂翠平.成人心理分离与其婚姻质量的关系[D]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范文10

关键词:高校;研究生管理;改进措施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主要为国家提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从而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在当今时代,如何做好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已经成为高校重点研究课题。高校应从研究生管理现状入手,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建立完善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满足研究生发展需求。因此,研究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现状

(一)信息化程度不够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便利。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传统管理方式逐渐失去作用,致使管理工作效率降低。我国部分高校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仍然使用传统管理方式,导致研究生教育管理成效下降,无法为研究生提供高质量服务。有些高校建立了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仅能实现信息管理、成绩管理等基础功能,难以了解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使平台失去实际应用意义。一些高校不了解研究生实际需求,没有及时更新平台功能,使得信息化平台使用率下降,浪费大量教育资源。综上所述,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程度不够,需要全面应用信息技术。

(二)导师队伍建设不足

导师,是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工作人员。在实际生活中,部分高校的导师队伍建设不足,无法满足研究生教育管理需要。一方面,有些高校导师受传统观念影响,将自身看成教育管理主体,无法发挥研究生主观能动性,难以满足研究生需求。有些导师缺乏正确教育管理理念,无法快速完成教育管理工作,致使研究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质量始终无法提升。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忽视导师培训,没有提高导师思想素养和工作能力,使得导师教育水平停滞不前。虽然有些高校开展了培训活动,但培训缺乏针对性,无法发挥实际作用。

(三)教学模式落后

教学模式落后,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学习和发展。一方面,教学内容陈旧。课程内容只包含专业知识,无法反映行业新技术、新成果,难以提高研究生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部分高校忽视就业指导,在教学内容中没有渗透就业方面的知识,使得研究生对行业发展状况不了解,降低研究生就业率。另一方面,教学方式单调。高校导师注重知识传授,和研究生互动过少,不能及时解决研究生问题。部分导师不了解网络技术,无法将网络技术和教学相融合,难以摆脱时空限制。

二、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改进措施

(一)建立多功能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

高校应把信息化技术贯穿整个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提高研究生管理成效。首先,高校应借鉴本科生网络管理经验,建立研究生教育管理平台,为研究生导师提供帮助,提高导师工作效率。同时高校可以借鉴其他高校网络管理平台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设计特色研究生管理模块,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适用性和实效性。其次,高校应打通各个模块,将各个模块联系成一个整体,加快信息传递速度,使导师更好地完成教育管理工作。高校需要扩大信息平台使用范围,让二级学院了解教育管理过程,使教育管理过程井然有序。最后,高校应根据研究生需求变化,实时更新平台功能,满足研究生实际需求。高校可以通过网络调查问卷或投票,收集基础信息,分析研究生需求,有针对性地增加平台功能。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高校应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构建高素质、高水平导师队伍,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第一,高校应引导导师树立以人为本观念,让导师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管理活动,提高导师工作效率。高校可以邀请著名导师做讲座,让导师认清自身使命,促使导师为人才培养工作多做贡献。同时,高校应实行严格的遴选制度,通过竞争机制,挑选工作态度端正,教学能力强的导师,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第二,高校应做好培训工作,通过岗位培训、素养培训、技术培训等多种培训,提高导师综合能力,提升导师思想素养,从而使人才培养工作完成得更加顺利。高校应定期考核导师,分析导师考核成绩,针对导师弱项能力开展培训,提高培训实效性。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范文11

一、突出特色,提高科研水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是一所行业办学特色明显、优势学科突出的学校,在科研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一是科研项目的行业性。学校原来隶属于水利部,所以科研人员把科研目标定位在水利行业发展需求相关的方向上,以争取各级水利部门科研经费的支持。从科研项目来源的渠道看,其纵向课题主要来源于水利部及其直属各部委,横向课题大多来源于水利行业的研究、设计、水利工程施工等有关的单位,科研项目立项具有明显行业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二是科研目标的实用性。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学校依靠科研促进和支撑学科的发展,依靠科研特色培育学科特色,其科学研究紧紧围绕学科建设的需要,来确立发展思路和方向,开展科研立项,这不仅是学科建设的主线,而且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主要功能。

针对上述特点,学校准确制定了科研发展的目标以及切实可行的科研机制和奖励办法,多措并举,以提高学校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

强化对教师科研工作的重视和引导。学校在科研方面采取两级目标管理体制,二级学院针对各学年的目标,结合本单位专业学科特点,主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教师科研工作的规划、组织和引导,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性。

加强科研制度建设,形成了重视科研的风气。学校一方面加强科研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管理体制、校院两级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在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形成了“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加强了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加大了科研政策宣传力度。

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重点科研领域,以研究基地、研究院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为平台,以科研资金作保障,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组建并重点扶持了若干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且有特色、队伍稳定、优势互补、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创新团队,带动了教师科研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形成了重视科研的良好风气。

建立健全科研激励机制,调动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近年,学校建立健全了一系列鼓励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工作的各种激励机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了部级科研项目资金匹配、高层次科研奖项和高水平论文论著奖励等政策。学校积极改善和提高教师的科研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充分调动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优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吸纳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退休教师,利用他们在科研方面的经验和优势,带领学校引进的大批年轻博士,并主动与的科研人员相结合,通过“内敛”和“外展”,合理组合全校的科技人才资源,逐步建立了稳定的多领域的研究开发队伍,为科研人才搭建了工作“平台”,吸引了更多高层次人才进入学校。

从优势科研方向出发,整合学校的科研资源。学校从优势科研方向的选择和重点扶持出发,对学校现有科研力量进行优化与重组,充分利用原有行业的基础和背景,加强优势和特色科研领域建设,重点提升了高层次项目的中标率;积极开展产学研联合和校企横向合作模式,构建具有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专业技术创新平台,以此推动学校独具优势的科研强项的形成,进而带动学校整体科研实力的提升。

从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出发,力促特色科研形成“制高点”。科技创新团队是科技创新和科研攻关的重要载体。学校在立足现实,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各方面资源的基础上,内建科研团队,外扩科研渠道,充分发挥学校的水利行业特色,瞄准国家战略发展目标、重大科技专项和学科前沿问题,组建科研团队争取并承担各类部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计划项目,通过科研项目的研发过程,培育和产生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在水利行业上形成了特色科研的“制高点”。

从学科交叉、渗透出发,努力寻求科研发展新的“增长点”。学校积极探索实施学科交叉、综合集成的有效措施,以水利特色为依托,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综合优势,克服资源分散、缺乏有效配置的弱点,促进跨学科集成、多学科合作和新学科开创,推动跨校跨系统的联合、协作。在研究内容上,深入研究跨学科、跨分支学科、同一学科内部各个研究方向等多方位的交叉与渗透;在研究方法上,既有递进式的交叉与渗透,又在多学科交叉与渗透的空间方面进行纵向的深入和横向的拓展,从而提升科研的层次,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培育新的科研特色。

二、认真挖掘成果源,精心培育和遴选优秀科研成果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学校提出了“项目培育、项目申报、项目监管、成果培育、成果申报”的五阶段分目标管理,每项目标均构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保证其顺利实施。“十二五”期间获奖科技成果已达到45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获奖超过“十一五”期间总数的50%以上,在部级科研奖励方面获得较大突破。其中获奖较为集中且特色突出的标志性的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水工结构工程方向。学校在水工结构工程方面的研究始于建校初期,目前形成了研究方向稳定、研究成果突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学科。主要开展水工建筑物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水工预应力混凝土设计建造新技术、水工高性能耐久性材料以及特种结构和大跨度复杂结构设计计算理论研究,所取得的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参与完成的“钢纤维混凝土特定结构计算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科技成果,荣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地质工程方向。地质工程作为学校建校初期设立的专业,主要服务于水利工程建设,长期以来研究团队主要在边坡稳定分析及滑坡失稳定时预报、工程岩土体结构稳定性研究等方面开展较广泛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除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项目外,还承接了大量工程生产项目,主要参与完成的“大型矿山排土场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科技成果,荣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农业水土工程方向。学校围绕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用水问题,开展了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及科学管理、水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技术体系研究;针对农业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恶化,研究水资源优化配置、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力及经济评价。近五年完成了包括国家“863”、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计划、水利部公益性项目、水利部科技推广项目、水利部重点科技攻关、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南水北调重大工程项目等100余项。所完成的科研项目获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农业节水科技奖一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项。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方向。经多年凝练,学校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形成了以河流模拟为主要特色的四个优势研究方向――河流模拟及工程应用、工程水力学、河床演变及河道整治、河流环境及污染水力学等。该学科近三年发表SCI、EI收录的高水平学术论文70余篇,获水利部科技进步奖和大禹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三、积极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的转移

科研工作是一项对外联系广泛且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工作,学校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把搭建外联科技研究平台作为一项主要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科研、设计、企业等单位交流,充分利用科研、设计及企业单位专业性、实践性、前沿性强的特点,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近年,学校先后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水利部水工结构质量检测中心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通过构建与科研、设计及企业单位的合作平台,使高校在参与重大水利水电工程横向科研课题,联合申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转移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了作用。

学校与企业以“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的方式开展项目的研究工作。学校在合作中相继承担了国家“十五”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南水北调大型水利渡槽施工成套技术和装备的研制”和水利部“948”推广项目、“重型起吊与搬运机械新技术在水利工程及南水北调工程中的应用”等课题。自2002年起,经过多专业联合,攻克了架桥机、动力平板运输车、风电吊机、大型渡槽施工装备的总体设计理论和动力传动与操纵控制等关键技术,自主开发研制了成套装备,满足了国家重大工程的施工需求;首创了大型水利薄壁预制渡槽提、运、架施工的新工艺,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套预制渡槽架设施工装备,使我国在渡槽施工装备技术领域居国际领先水平,“大型水利渡槽施工装备关键技术、产品开发及工程应用”项目获2012年度郑州市科技进步特等奖、2013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创立了大型动臂吊柔性臂架系统和非柔性臂架系统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研制出世界首台轮胎式风力发电安装专用起重机;在重型成套桥梁施工装备设计制造方面研制出系列架桥机和大型搬运成套施工装备,使我国成为继德国、意大利之后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推动了国内重大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京沪高铁、风电建设等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

通过“产、学、研、用”合作,郑州新大方重工科技有限公司极大地提升了公司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化能力,重型成套桥梁施工装备已累计完成销售收入30多亿元人民币,创汇700多万美元。风电吊机已先后推出4代产品,已实现销售收入12150万元,净利润1340.4万元,税收800万元。水利渡槽施工装备已销售112台套,实现直接经济效益2.59亿元,利润4628.26万元,税收1697.96万元。产品在京沪高铁、京津高铁、武广高铁、南水北调中线控制性工程(沙河、双洎河和湍河渡槽工程)、江台滩涂风电场等国家重点工程上进行了推广应用,确保了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

打造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技术集成与推广体系。近年,学校城市水务研究院围绕再生水生产技术、污水处理回用技术、城市人工湿地构建技术等国家与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国家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比较成熟,可以推广应用,主要专利有:中小型淀粉厂废水的生化处理方法、污水灌溉土壤重金属污染大生物量非超富集生态修复方法、除氟装置及高氟水除氟系统、一种城镇污水处理复合生物蛭石模块系统、畜禽养殖场厌氧废液生态循环处理利用系统等。实用新型专利:浮滤一体化污染水深度处理装置、组合式城镇污水处理人工湿地系统;一体化净水装置、生活污水无回流脱氮处理装置等。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范文12

[关键词] 研究生;创新能力;创新;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b)-114-02

研究生是未来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力军,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部实施研究生创新计划中的重要部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研究生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关键。研究生要想创新,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科学的创新方法和持久的创新动力。本文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课题研究、学术交流、导师队伍、研究生管理人员等方面着手,介绍了推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举措。

1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增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能力,营造更浓厚的创新研究学术氛围,激发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兴趣和热情。张玉春等分析创新能力的内涵,提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重点是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和创新实践技能,论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开展发散思维训练,掌握关系―映射―反演(RMI)方法和数学建模(MM)方法[1]。

2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为研究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开放的、民主的、合作的学术环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创造各种条件来激励研究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使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能在宽松活跃的学术空气中受到熏陶。

高校应配置良好的实验设备,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创新条件。先进的仪器设备、丰富的图书资料、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物质保障。学校要通过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建立研究生创新中心,向研究生开放教学科研实验室等方式,为研究生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以锻炼和提高研究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开展各类讲座、报告等学术活动,举办学术交流会和科技文化节,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等以创新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来营造具有创新理念和文化品味的精神风貌和校园文化研究氛围[2],向研究生介绍各个学科的前沿动态,为研究生交流创新成果、交流跨学科研究的体会提供场所,为研究生实践创新思想提供渠道和条件。这样才能不断扩大研究生的视野,产生出创新思维的丰硕成果。

3 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

通过加强研究生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建设,改善培养条件,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校企联合实验室可以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一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3]。学校与有关企事业单位协商建立各类校外研究生实习基地或产学研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努力为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基本条件。校企联合实验室可谓零距离地与生产第一线接轨,可解决长期以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脱离这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老大难问题,从而使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生产实际,更符合教学规律,更有利于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4]。

4 研究生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

通过开展研究生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开设系列学术讲座,提高研究生基本理论水平,深化研究生对理论前沿知识的认识;资助研究生专业点开展研究生精品课程与精品教材建设,建立起具有专业特色、适应研究生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水平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使研究生课程、教材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前沿化,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5 研究生实践与科研创新课题

资助在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开展各类实践与科研创新课题研究。通过立项资助,引导并激励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从事具有前沿性和开拓性的课题研究工作,应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或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取得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工作是整个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最集中体现,研究生是研究生提高研究水平、 检验其科研力的最好标准。论文的创作,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结合导师的课题和研究方向,做出并发表的论文,不但可以证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还可以证明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及学术水平的提高。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作为研究生,则需要在第一创新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做出成果即为第二创新。” 课题的实施就是一个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方案论证的过程,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培养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6 研究生学术交流

通过研究项目的立项和资助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等,提升研究生学术交流能力和科研能力。

6.1 研究生创新论坛

旨在响应国家高水平研究人才培养的号召,使研究生适应当今多学科,多领域交叉、协调发展的趋势,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培养质量,调动广大研究生投身学术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求同存异、异中求新、自由和谐的学术研究氛围。

6.2 研究生学术论坛

该论坛是为研究生搭建的交流创新思维、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热情的学术平台。每个论坛的主题面向学术前沿和研究热点,能够结合本专业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同时涵盖若干个相关一级学科[6-7]。

6.3 研究生暑期学校

是在某一学科领域内,面向高校招收在学研究生作为学员,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担任主讲教师,开设若干门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和前沿学术报告,介绍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

通过实施开放式发展战略,加强研究生培养国际合作,缩小与国外研究生培养先进水平的差距;资助优秀研究生赴海外高校进行联合培养,推动学术交流和优质资源共享,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各高校的优势学科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8]。

7 导师的培养和要求

应提供导师间沟通的平台,特别是促进中青年导师向年资较长导师的学习;加强导师的继续教育,可开设研究生导师研修班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研修班,招收青年研究生导师及新增导师,聘请优秀导师、学生工作专家及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讲解研究生培养制度,交流研究生培养经验,介绍研究生培养的课程、教学、科研、论文等环节的规范性要求;组织安排年轻导师交流、研讨和考察,提高年轻导师的培养水平、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9]。

另外,需强化对导师的考评与监督考评,应力求全面、科学、公正,并以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对现任导师任职资格审核的最重要指标,这是保证导师队伍质量的动力之源。通过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导师指导水平和管理水平,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构筑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体系[10-12]。

8 研究生教育教学理论研究

资助从事研究生教育的导师、任课教师及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开展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的规律和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方法,内容可涉及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课程体系设计、培养方案修订、学位授予基准制定、研究生教育国际比较等各个方面。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要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教学规律,更新观念,营造创新氛围,激发研究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体系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强化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13]。

[参考文献]

[1]张玉春,曾巧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科技信息,2010, (1):157-164.

[2]卢军霞,刘翔.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关键要素分析[J].吉林教育,2010,(10):34.

[3]郑作华,谭世语,孙大贵,等.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J].广东化工,2010,37(7):145-146.

[4]黄秉,孔峰,覃伟年.校企双赢:发展校外专业实验室的前提与归宿[J].江苏高教,2004,(2):76-78.

[5]邓运来,刘畅,毛新华,等.结合导师课题探究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2):22-24.

[6]梁艳.举办学术论坛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师,2010,(S1):97-98.

[7]陈治亚,蒋琦玮,冯芬玲,等.学科交叉条件下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0,10(8):114-116.

[8]朱邦芬.对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的思考[J].物理与工程,2010,20(4):1-6.

[9]于爱莲,张忠,王玉,等.研究生创新培养对导师的要求[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112-113.

[10]李思熳.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0,(3):70-72.

[11]刘春桃,柳松.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视角下的导师队伍建设[J].韶关学院学报,2010,31(2):124-128.

[12]王芳艳.试析导师指导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J].高等农业教育 2010,3(3):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