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理周期

生理周期

时间:2023-05-30 10:35:27

生理周期范文1

关键词: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不断提高各种工程项目的效率和效益,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正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对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中,并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一、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基本认识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是一种数学方法和工具,可以帮助人们从多个决策备选方案中筛选出最佳方案,其基本管理思想是将项目的建设期成本和营运期成本综合起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考虑,最大程度减少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重视分析投资成本和效益分析,并进行评价。强调从工程项目的建设前期和建设期,以及使用期和翻新、拆除期等多阶段出发,综合考虑造价和成本问题。并运用多种知识和手段,例如工程经济学和数学模型方法等,实现工程项目建设各个阶段总造价最小化。实际应用中,人们需要通过合理设计工程项目,并妥善予以安排计划,从而达到项目全生命周期总造价的最小化的目的,并保证总价值的最大化。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示意如下图所示。

总之,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分析工具,可以帮助人们决策工程项目投资,选择最佳方案,计算工程项目整个服务期的各种成本,例如直接和间接的,以及社会的和环境的等。但是,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在适用性和应用范围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是以总造价最小而总价值最大为原则,所以,这种造价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是用来指导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但并不适用于的对整个建设项目全过程的造价控制。

二、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应用意义

对工程建设的造价进行管理意义重大。在实际开展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如果只考虑成本,而不考虑运营和维护的成本,便会出现各种资金问题。例如,如果工程的预算较为充足,但管理不当,则极易导致资金过度使用的情况,造成浪费;如果因为预算紧张而减少了建设成本,并会导致运营和维护成本的提高。所以说,如果在进行造价管理的过程中不注意将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维护结合起来,并会出现信息不对称性现象,造成成本的浪费。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十分重视对工程造价的管理。以我国为例,早在 80年代中期,我国的一些学者便提出了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思想,并予以积极的实践,且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和认可。但是,全过程造价管理没有将建设期和运营期的费用管理结合起来,所以导致工程项目的建设期和运营期费用目标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冲突。但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理论清楚的认识到工程项目的建造费用和后期运营与维护费用之间的此消彼长的关系,所以,利用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均衡各种工程项目在建设造价和后期运营以及维护两部分费用的支出。从而杜绝工程项目功能水平降低,建造费用降低,但后期运营与维护费用提高的现象,有力的保证各项工程造价管理的科学化和实用化

三、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具体应用

1、投资决策。在工程建设的投资决策阶段,应用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模式,工作人员要认真的对整个工程进行分析。然后编制出具体的项目建议书,并参与各种准备工作中,认真分析研究项目涉及到的各种技术、经济等问题。并对拟定的各种项目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然后进行估算,得出详细的投资估算结果,为投资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

2、工程设计阶段。对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对整个工程来说至关重要。应用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模式,工作人员要早综合分析工程的实际情况之后,初步设计出总概算控制和施工图,制定了详细的方案。然后利用价值工程分析法对不同的方案的成本等进行科学的分析,并最终得出最佳的方案。

3、工程施工。施工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会对整个工程的造价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要积极的利用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模式,管理施工阶段,尤其对出现变更的设计问题,要严格予以审核,合理控制造价成本。

4、工程验收。到了工程的验收阶段,涉及到的造价问题是竣工决算,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最后一道工序。竣工决算关系到双方的经济利益,所以,利用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模式,验收方严格认真的进行验收,保证工程质量。尤其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的提出质疑,避免出现决算价格悬殊的情况。

5、运营维护。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过程中,要积极的将运营维护成本纳入对整个工程的造价管理之中。对运营、维护阶段进行造价管理是 在保证 工程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实施各种运营、维护方案,实现运营和维护成本的尽可能的降低,实现造价的最小化。具体来讲,在在运营、维护阶段,工作人员要具体的工程施工质量以及其他实际情况,以生命周期成本最低为目标,制定出最科学的运营和维护方案。

总结: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建设项目日益增多,科学的进行项目造价管理十分重要。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具有十分明显的优点,这种管理模式将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进行了综合考虑,可以综合分析项目的建造成本和运营与维护成本。并从多个方案中准确的选择出最佳的方案,实现投资决策的科学化和合理化。从而有效的降低工程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崔宁.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与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对比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0):91-92.

[2]黄敏洪.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社会效益[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3):29-30.

[3]王晓琰.基于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再造实施步骤[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9):49-51.

生理周期范文2

周一:尽量早起,制定本周计划很重要

德国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人周一起床后情绪低落。一些医院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周一职场人的血压明显高于一周中的其他时段,心脏病的发病率比平时高出约30%,其他疾病的就诊人数也要多出10%~20%。通常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周一职场人面临着比较严重的过渡期,心理和身体都无法立即从双休日的休闲状态切换到工作状态,因此会在工作中产生厌烦、懒惰、健忘、精力不集中等症状;再加上一般公司里的各种重要决策都在周一做出并下达,职场人除了需要在这一天应付堆积了两天的杂乱工作外,还要接受各种新的政策和任务;此外,在一些大城市,许多家在异地或郊区的职场人会在周末与家人团聚,而他们中的一大部分会选择在周一的早上直接返回工作地点,这也使周一的交通更为拥堵,长途跋涉的上班族都会在上班路上花费更长的时间。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想让自己在周一就快速地进入工作状态,那就一定不能让自己产生抗拒上班的心理。具体可供参考的做法是,尽量早起,留出充裕的时间梳洗打理自己,并且吃一份富含营养、口味纯正的早餐。这样虽然客观上会减少一些睡眠时间,但它不仅能帮助上班族缓解因忙乱而产生的焦虑感,同时还可以提升人们的精神满足感。在躲开出行高峰早早地赶到办公室后,不妨在比较清静的环境下听一些舒缓、优美的音乐,在放松的情绪下将一周的工作计划一一记录下来,并为这一天可能面临的突况做好心理准备,这样可以有效地起到降低压力的作用,也并不会因为早起而感到非常疲劳。

周二:做深呼吸,避免被焦躁情绪传染

一项针对3000名职场人工作心态的调查结果显示,每周二的上午11:45分是职场人一周中感觉压力最大的时刻。约20%的被调查对象在周二会放弃午休并加班到深夜以弥补之前未完成的工作。职场人周二压力最大的原因在于大部分人在周一的主要时间都在调整自己的状态,而到了周二才回归现实,工作量和压力水平也就达到峰值。刚刚挨过了紧张、纷杂的周一,马上又陷入繁忙的周二,职场人自然会感觉时间变得更为紧迫,心情也会相对更加复杂,压力感也随之增强,甚至产生一种浮躁的心态。这些由压力带来的紊乱情绪,极易使职场人将工作中的问题导向负面的结果。

其实,如果职场人能在周一就快速地摆脱闲散,周二的压力就会减轻不少。不过,在很多情况下即使自己能比较充实地度过周一,同事却往往在周二时才投入工作状态,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本周的工作量如此之大时,也会将不良的情绪传染到你。因此,如果已经计划好了自己一周的工作,就没必要在周二的中午与大家一起不停地忙碌,而是可以在午饭后找个相对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做几次深呼吸,想象一些轻松的环境和事物,或者在下班之后约上好友去火锅店或是电影院犒劳自己,也是不错的减压方式。

周三:保持亢奋,充分利用高效时段

周三是一周中的黄金时段,这天职场人的精力最为旺盛,思维最为活跃,决策技能达到最高水平。但是,周三恰巧处在一周工作日的正中,上一个周末的快乐已经远去,而下一个周末似乎还遥遥无期,加上进入人们视线和大脑中的信息非常多,职场人极容易因为繁重的任务而感到疲劳。所以,职场人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来进行自我调节,即使工作忙碌也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体力透支。

在周三的繁忙工作之中,可以抽出一定时间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检查。同时,注意保持健康和营养的饮食会对增加精力和耐力、抵抗压力引起的不适情绪大有帮助。

周四:避免琐碎,尝试走出办公室

经过了三天的高强度工作,很多职场人士都已经身心疲惫,生理和心理都受到挑战。因此有研究机构研究认为,周四是上班族工作效率最低下的一天。在这一天,由于不愉快的堆积,职场人的心理防线会逐步后退,造成心理空间减小甚至精神缺氧,产生莫名其妙的烦躁,又不得不耐着性子完成一天的工作。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职场人周四的顺从性会变得很高,变得更加好说话,更能够通融。据说在这一日进行客户拜访、协商都有相当高的成功几率。因此,尽量不要将琐碎或者繁杂的事情安排在周四,如果你已经对手头的工作产生了厌烦,不如暂时放下内务性的工作,选择用这天的时间外出去拜访客户或是进行洽谈。需要注意的是,在执行拜访任务之前就要注意将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才能用你的激情感染到对方,使之感到轻松与愉快。如果这一天只能呆在办公室中,那么减压的最好方法是将办公室的窗帘打开,让阳光照射进来;如果是阴天,不妨把灯调到最亮,有光照的环境会大大降低患上周四抑郁症的可能性。

周五:抓住灵感,切记善始善终

周五无疑是工作日中最令人振奋的一天。虽然通常认为职场人容易在周五因为即将放假而没有心思工作,但事实正好相反,周五的工作效率普遍非常高。一般职场人在周五完成的工作,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比平时要高,即使是遇上平时觉得棘手的事情,在这一天也能很轻易地完成。很多职场人为了不将本周的工作留到下周,都会在下班前尽快处理掉各种纠缠不清的事务。

不要在星期五穿得过于正式、严肃和灰暗,这会使心情愉悦的同事们感觉压抑。在周五的轻松氛围下,职场人可以利用这份好心情去做一些有创意的、有开拓性的工作,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由于周五人们已是归心似箭,很多人也会想尽早结束本周的工作,所以如果需要与人沟通协商的事情一定要赶在下午三点之前。不过需要格外强调的一点是,虽然周五的收工心态可以促进效率的提高,但也很容易造成工作上的疏忽。因此为了日后的长远考虑,职场人还是应该在这天将心态放平和,谨记善始善终的做事原则,并严格按照制定的一周工作计划来审核自己的成绩,否则只会令下一周的工作更加紧张。

周末:适度放松,不必为下周而担忧

周末理所应当是放松的时间。如果非常不幸地需要加班,那也不必太过惊慌,可以安排在周六这一天之内加紧完成任务,要让自己相信,只要全力以赴并且安排得当,一天的休息时间也足够自己恢复体力。当然,如果没有加班、培训等的干扰,周六不妨尽情放松一下。

到了周日,很多职场人会为休闲时光的过快流逝而难过,同时为下一周即将到来的辛苦奔波而感到抑郁,陷入对下一周工作的焦虑之中。其实,这种焦虑完全是多余的。如果周五已经检查好了自己的工作,双休日就该无忧无虑地享受闲暇。与其在周日上午就开始焦虑,不如抱定周末休息、周一早起的计划,周日上午继续尽情玩耍,下午以调养休整为主,傍晚洗个热水澡后安心去休息,以保证周一可以轻松地早起。

生理周期范文3

一、保险理财在个人理财中的作用

通常个人理财可划分为三个层次:消费型理财、保障型理财和投资型理财。三种不同的理财方式构成“金字塔”式结构,消费型理财处于理财结构的最底层,是人们最基础的理财需要;保障型理财比比消费型理财高一个层次,处于个人理财的中间层;而投资型理财是个人理财的最高需求,处于金字塔的最高层。个人理财的金字塔结构恰恰与马斯洛的人性需求理论相符。保险理财也是一种重要的个人理财方式,在个人理财中具有重要作用。第一,保险具有一定的保值价值。从某种角度上说,人身保险实质上就是具备一定储蓄功能的理财方式。其储蓄功能体现为保单上列明的现金数额,即客户在购买保险某一时间段后,在退保时所能得到的现金数额。当购买人身保险后,保险期满时,无论被保险人生存或死亡,保险人都要支付所保人或保险列明的受益人相应的保险金。如果购买保险的资金用于银行储蓄,根据我国的财税制度,银行每年要收取存储人20%的利息税。而储蓄型保险无需缴纳利息税。不仅如此,依据我国相关的法律,当继承人继承储蓄型保险所保人的保险金时不必向国家交纳遗产继承税,也就是说,通过保险理财可以在合理避税的同时实现财产转移。第二,保险具有一定的增值价值。通常,证券投资尤其是股票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类的投资风险系数较大,投资者在期望获取高额投资报酬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风险。然而从风险管理的视角来看,购买保险实质上是风险转移的一种投资手段,因为保险是以支付已知的小损失———“保险费”来弥补未来不确定的大损失———“风险”,将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手中,从而实现风险转移的一种理财手段。当保险事故在未来的保险期内出现后,保险公司依据保险条款支付投保人相应的经济补偿,从而降低投保人的人身或财产风险,实现对自身的风险管理。

二、生命周期理财的概念和阶段划分

上世纪20年代,美国的经济学家侯百纳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财理论,并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而50年代以后是生命周期理财理论的快速发展时期,该理论的核心思想为:个人财富的多少不是单纯的取决于人生命终了的那一刻,而是取决于整个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因此,生命周期理财理论认为个人财富是随生命周期而变动的,具有长期、动态、不稳定等特点。如果了解和掌握了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特点,可以设计、优化理财方案,从而科学、合理的分配人一生中的财富,将人生效用最大化。个人理财可以参考生命周期理论,将其作为理论指导,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理财方式,以实现财富的合理分配。不同的学者对于生命周期理财的阶段划分也不尽相同,如美国的经济学家弗兰科•莫迪利亚尼将生命周期划分为少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三个不同阶段。弗兰科•莫迪利亚尼认为在第一阶段少年期和第三阶段老年期,人们的消费水平远远高于收入水平,在第二阶段壮年期,人们的收入水平将超过消费水平。而Halifax将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青年时期、成家立业时期、中年时期和退休时期。同时制定了适用于不同的金融环境和生活方式下的信用卡类型。近年来,在我国的金融理财界,专家将生命周期按年龄层和家庭状况分为以下六个不同阶段:(1)15至24岁为探索期,指的是从学生时代到参加工作的那段时期;(2)25至34岁为建立期,即从参加工作到成家立业的那段时期;(3)35岁至44岁为稳定期,指从成家立业到工作稳定且事业蒸蒸日上的一段时期;(4)45岁至54岁为维持期,指事业发展到最高峰,财富积累最多,孩子考入大学至完成学业的那段时期。(5)55岁至60岁为高原期,指孩子参加工作到独立生活的一段时期。(6)60岁以后为退休期,指退休离开工作岗位后到生命终了的一段时期。本文针对以上六个阶段的保险理财策略展开了探讨,希望能对个人理财提供帮助。

三、生命周期理财视角下的保险理财策略

目前国内主要的个人保险业务大致可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种。而人身保险又根据客户的需求从不同角度详细划分为: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根据保险作用的不同分为投资型保险、储蓄型保险及保障型保险;根据保险的支付方式的不同分为分期缴纳型保险及趸缴型保险。人寿保险主要包括四种类型:定期寿险、年金寿险、两全寿险和终身寿险,每种类型的寿险都是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而定制的,因此具不同的特点。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人群,因个人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所担风险水平等个性化因素的差异,应采取不同的保险理财策略,现将生命周期理财视角下的保险理财策略介绍如下:

(一)探索期(约15-24岁)

探索期指的是从学生时代到参加工作的那段时期。孩子步入大学校园后,生活上保持独立,并开始自主的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参与一定的理财活动。一般来讲,他们基本没有收入或有极低的收入,几乎全是依靠父母,因此收入少、支出大、基本没有资金储蓄。年轻人初入社会,活泼好动,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大,属于重点保护群体,具有家庭责任意识薄弱的特点。在这一阶段个人理财活动还相对较少,毕业参加工作后,个人理财活动慢慢展开。但由于此阶段个人收入水平不高,多数为收支平衡,因此,这一时期主要以人身保险为主,可以购买分期付款型保险,建议购买5-10年期定期人寿保险,将父母作为受益人,以回报父母的养育恩情;同时有必要考虑意外伤害险,主要是购买普通意外伤害险,工作在特殊岗位的要考虑特殊意外伤害险。没有医疗保障的建议购买医疗险,附加保障门诊费用险及住院费用险等。

(二)建立期(约25-34岁)

建立期指工作稳定后至组建家庭这一时间段。在这段时间内工作和收入逐步稳定,开始自力更生,不再依靠父母。一般具有储蓄少、支出大、年轻气盛、喜爱冒险、追求刺激、家庭责任感不断增强、社会保障逐步完善等特点。在建立期采取保险理财规划时,要考虑到以下几点:1、首先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可考虑30—50万元保险额度,保险期为20—30年的定期年缴型寿险,受益人可以是子女或配偶。此外,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还可以考虑两全保险。2、提供意外保障。在该时期具有的年轻气盛和喜欢冒险等特点,因此,发生意外的几率较大,选择普通意外伤害险可以有效的提供意外保障。从事于特殊职业时还应购买特殊意外险。3、针对自己社会保障的具体情况选择性购买商业保险,比如投保住院费用险、保障门诊费用险和商业医疗险,若经济条件允许还可购买重大疾病保险。4、对于资金充足的特殊人群,选择性购买投资型保险是有必要的,可以为将来子女的教育提供资金储备。

(三)稳定期(约35-44岁)

稳定期指从组建家庭至事业稳定发展的时间段。此时期具有以下:1、个人收入增加的同时将面临着各种大额资金支出,如孩子教育、父母的赡养、买车等;2、面临下岗失业、意外伤亡等未知风险;3、家庭责任越来越大,各种社会压力越来越重,为人生中的艰难时期;4、社会保障逐步增加、完善。在稳定期选择保险理财方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为降低意外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可以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及失业保险,同时特殊职业要购买特殊意外伤害险。第二,选择两全忍受保险,对于有房贷的群体可以购买余额递减型房贷寿险。第三,身体健康保障方面,主要购买医疗保险,选择性购买住院费用险和保障门诊费用险。必要时还可以选择保额金占收入50%—70%左右的,因失能所导致的收入损失险。第四,对于不同家庭的经济财产情况,可以适当购买家庭财产保险,如房产保险、机动车保险。

(四)维持期(约45-54岁)

维持期指家庭、事业稳定发展到最高峰的这一发展时期。在此时期内,年龄增长的同时,事业逐步发展到最高峰,收入也达到峰值。此时,一般子女要上大学,孩子的教育需要较大开支,此外还有老人要赡养,因此家庭责任较重。不过在这一时期收入最高,个人储蓄也达到最大值,同时社会保障也相对完善,这一阶段的理财理念大都以养老问题为主。在这一阶段选择保险理财方案时应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充分发挥灵泉保险的储蓄能力,加大对该保险的购买力度。适时考虑购买年金保险,为养老提供资金积累,资金充足的条件下可以考虑购买短期的定期寿险。第二,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医疗费用的开销增加,对医疗保险的投保力度也要随之加大,可考虑购买医疗保险及意外伤害险等险种。第三,为预防家庭财产的意外损失,可以根据家庭财产情况购买家庭财产保险,如房屋损失险、机动车辆损失险等。

(五)高原期(约55-60岁)

高原期指退休前期。在这一时期,儿女已经就业,甚至已经成家,经济收入稳定,家庭负担减少,资金支出明显减少,此时将面临养老问题。由于正步入老年,身体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健康问题,医药费、住院费等医疗费用的开销也迅速增加。这一阶段的理财出发点主要是养老问题,保险理财时要购买终身寿险、终身医疗保险及年金保险。在考虑养老问题的同时要兼顾个人遗产的规划。同时为预防意外伤害的风险购买意外伤害险是必要的。

(六)退休期(约60岁以后)

生理周期范文4

【摘 要】从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的核心论点入手,讨论如何加强服务类产品质量管理,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并从全生命周

>> 软件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探讨 浅谈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思考 关于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探讨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浅谈政府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 浅谈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意义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浅释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 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浅析 决定酒类产品生命周期的几大要素 基于大型电力变压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环境政策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影响 打造完善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推进资产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 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 浅谈公路工程的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 浅谈地铁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中的投资控制管理 浅谈全生命周期效益型固定资产管理 浅谈通信运营企业的预算全生命周期管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赵敏. PLM与企业信息化[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3(8).

[3] 刘晓希. 通信项目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D].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2010.

[4] 任岫云,李平.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质量管理[J]. 机械, 2010(S1).

[5] 何汉军. 运营商WLAN宽带接入方案设计与工程实践[D].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2012.

作者简介

陈悦: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现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北有限公司采购部产品检测经理,长期从事通信类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具有丰富的无线网设备质量检测经验。

生理周期范文5

1理论内容相关争议的辨析

1.1有关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核心概念的争议

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概念是争议的焦点之一,但国内外争议的内容略有不同。国外学术界对核心概念的争议主要有两点。第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借鉴了生物学领域的物种进化理论,很多学者探讨借用生物学领域中达尔文的物种演化(evolution)理论表述没有生命的旅游地发展是否恰当[15]。有学者认为旅游地发展比较符合生物进化论奠基人拉马克提出的遗传的“突变”特质,而非达尔文的“渐变”,这种突变理论更符合文化和技术的发展规律[16]。但也有学者(包括巴特勒)认为旅游地的发展过程是渐进的,且必须不断调整才能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所以借用达尔文的物种进化理论也无可厚非[15];另外一个曾在概念上引起争议的是巴特勒最初提出的理论中用的是旅游地(touristarea),而非旅游目的地(touristdestination),尽管两者含义相近,但两者在空间范畴和统计意义上都有很大差别。空间上,旅游地不仅包含旅游目的地,而且还有其地区(satellitedestination);统计上,前者的接待人次只计量过夜游客,而旅游地的接待人次则包括不过夜的一日游游客[17]。中国学者对于旅游地生命周期基本概念的争论,则是着眼于巴特勒的理论究竟是表述为“旅游地生命周期”还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更为恰当。认为应表述为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有杨森林、许春晓、张立生等,综合起来理由有四:第一,从源头上讲,Butler理论受营销学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启迪,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旅游学中的应用[12,13];第二,旅游产品可以分为旅游地产品、旅游线路产品、旅游节庆活动产品等类型,旅游地生命周期应该是旅游地产品生命周期的分支或者类型,旅游地是旅游产品的空间载体,只有旅游产品才有生命周期,仅因为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研究中实际操作的便捷性,旅游地产品生命周期才以旅游地产品替代了更广泛意义上的旅游产品[13,18];第三,一些知名学者(如申葆嘉等)也使用旅游产品生命周期一词[18]。认为应表述为旅游地生命周期(如余书炜、阎友兵等)的证据有两个:一是从翻译学的角度,国外包含Butler在内的学者的研究对象都是旅游目的地、旅游度假地或者旅游胜地,并始终以旅游地生命周期为名;二是在旅游地的构成要素中,包含了旅游活动的参与者———当地居民,而旅游产品的研究通常不包含这一要素[19,20]。还有潜在的第三种观点,认为两种概念都可以,因为旅游地生命周期和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密切相关,没有严格差别或者区分的意义不大。笔者认为出现激烈争议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属于舶来品,由于文化和发展背景的差异,中英很多词汇在外延与内涵上都无法完全一一对应,一些概念必须经过修正才能适应我国的客观情况,这有待进一步厘清和完善。第二,巴特勒于1980年发表的文章虽然是写旅游地在时间维上的演化,但“S”曲线图模型所能展现的信息较为简单,只直观地描述了旅游者数量在时间维上的变动。很多学者在引入这个理论时只详细介绍了“S”线图,与产品生命周期的销量和利润在时间维上的变动相似,让很多学者误以为是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巴特勒(2010)也认为,模型图吸引了学者过多的关注[5],以至理论的整体内容被曲解或忽视。第三,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也可以用于指导旅游产品演化的研究,这也是很多知名学者基于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旅游产品管理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巴特勒的理论还是翻译为旅游地生命周期更恰当。主要原因有:第一,尽管旅游产品依附于地方的特性使其包含了地方特征,但旅游产品与旅游地的概念在内涵及外延上仍有很大差异。旅游产品是旅游地提供给游客的吸引物与服务的总和,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旅游地是提供游客旅游产品的区域或地方,包含与旅游相关的社会、经济、环境等要素,是一个地理学概念。再看巴特勒在1980年发表的文章中,研究对象是包含一定地域内以旅游要素为显性特征的人文、自然等地方综合要素,符合旅游地的概念。第二,尽管巴特勒勾勒的“S”曲线图只用游客量变化这一数量指标作为阶段识别标志,但文中详细阐述了旅游地社会、文化、经济等要素在各个阶段的变迁规律。如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交流程度、当地居民对游客态度、当地居民生活受影响程度、自然人文环境的变化等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的变迁,尽管这些要素性质的改变无法或很难量化,也很难以图形的方式展现出来,但可看出文章表述的是旅游地域综合体的演变,且在空间进程上存在核心-的地理特征转变[5]。第三,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可用于指导旅游产品演化,更可用于分析如国家、地区、省、市、县、乡、村等不同空间尺度上旅游地域综合体的演化研究[5],而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则无法做到这一点。第四,最重要的依据是,原作者巴特勒认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根植于地理学的土壤,在对概念的补充解释里重点提到了旅游地演化具有核心地区到地带的空间扩散的特性[21,22]。所以,综合以上内容,巴特勒的理论表述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更为恰当和严谨。另外,即使不考虑文章的出处,有三个背景仍然值得关注:第一,巴特勒一直接受的是系统的地理专业教育,长期在大学的地理系任职[23],而旅游地演化也是自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地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第二,巴特勒文章中的参考文献多来自当时比较著名的地理学家,且研究对象都是旅游地;第三,完善和使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学者,多将其用来研究旅游地发展的问题[24]。所以从背景上看,巴特勒理论表述为旅游地生命周期也更符合逻辑。

1.2有关旅游地演化阶段特征的研究

有关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演化形态,也是产生争议的热点问题。阶段划分争议的范畴里,各学者认可旅游地的演化呈现相同的起点和终点以及相似的逻辑进程和演化路径,旅游地生命周期呈现开始、兴起、衰退的单一曲线形态,但在阶段划分上有所不同,大致有将旅游地生命周期划分为三、四、五、六、七阶段的说法。三阶段说主要是早期探索旅游地发展规律时提出的,将旅游地演变分为发现、发展和衰退三阶段[7,25],并且三阶段旅游地主要吸引异我中心型、中间型、自我中心型3种性格的游客[26];也有学者在验证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时发现,尼亚加拉瀑布起步阶段与发展阶段无明显界限,停滞、衰落与复兴阶段并存,即尼亚加拉瀑布发展也呈现了三阶段态势[27]。四、五阶段划分法是各国学者在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个案地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旅游地在发展中呈现出不同于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演进特征。旅游地演进呈现四阶段,与产品生命周期基本一致,包括引入、发展、成熟和衰退阶段[28],有的旅游地在经历探索、参与、发展阶段之后,长期呈现稳定阶段[29],或者旅游地直接进入发展阶段,经历短暂的巩固和停滞阶段后进入衰退阶段。当前研究中也有呈现五阶段发展的个案地,如有学者对美国乡村兰卡斯特进行了持续研究后发现,该旅游地的发展呈现了探索、参与、发展、成熟和衰退五阶段[30,31]。六阶段说受到包括巴特勒在内的多位学者的支持,发现很多旅游地的发展支持了经典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尽管各个案例地由于自身特征或外在因素干扰,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时间跨度,但历史数据证明旅游地经历了探索、参与、发展、巩固、停滞、不同程度的复兴或者衰退[1,32,33]。七阶段说认为旅游地在经历停滞阶段后,必须对其发展进行重大调整,也就是所谓的“再定位”或者“重构”这一阶段,如果干预成功,旅游地才能进入复兴阶段,如果干预失败,旅游地则彻底步入衰退阶段[34,35]。由于旅游地衰退后会出现经济凋敝、人口失业严重、社会治安恶化、旅游设施废弃,所以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即如何“退出”旅游发展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所以鲍姆(Baum,1998)等认为应该在旅游地衰退阶段之后加入“退出”阶段,这样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演化进程才更加完整[36]。就其实质而言,早期的三阶段说是学者们为了突出旅游地的动态性,在时间轴线上呈现一定规律性的演进而提出的分法。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正是基于以上研究,对旅游地的演化进程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划分,提出了所谓的六阶段说。至于四阶段、五阶段说,是各国学者依据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结合各个案例地的发展数据,发现旅游地的演化并不是完整的依次呈现六个发展阶段,某些阶段因为旅游地的特殊性而没有出现。所以严格意义上,对三、四、五、六阶段说并没有产生争议,真正产生争议的是旅游地经典演化模型到底应该是六阶段还是七阶段。毫无疑问,巴特勒的六阶段模型提出早、传播广、受众多,现在世界各地的学者以巴特勒的六阶段模型作为旅游地演化进程模型的最多[37]。而七阶段说的阿贾瓦尔(Agarwal,1994、1997、1999、2002、2006)是持续对巴特勒理论和案例地研究之后提出的[6],认为停滞之后必须加入“再定位”阶段,才能决定旅游地是否走向复兴。这一说法不但有其他学者支持[34,38],巴特勒也对阿贾瓦尔的这一建议给予了高度肯定[6]。从演进方向上看,这五种阶段划分法都描述了旅游地从初期的发现到最终的衰落,呈现出一致的逻辑进程和演化路径。三阶段说对演化过程的划分比较粗略,而四、五阶段说则是不同个案地的演化实证,是对六阶段说的验证和具体表现。六、七阶段说才是对旅游地演化规律的一般性抽象,虽然六阶段说知名度高,应用最广,但综合考虑巴特勒一再强调其提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主旨是强调只有通过人为的恰当干预,旅游地才有机会重新走向复兴,因此,加入“再定位”阶段,更能体现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服务于旅游地管理实践,追求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价值。因此,不同于张立生先生的说法[13],笔者认为阿贾瓦尔的七阶段说更加经典、完整,也更加体现了生命周期理论服务于旅游地发展管理的价值。另外考虑到旅游地彻底衰退之后可能出现严重的经济、社会等问题,所以如何选择恰当的“退出”路径,也是旅游地开发中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旅游地衰退后考虑如何平稳“退出”旅游业,也是非常合理而有必要的。

1.3有关理论价值的争议

巴特勒提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模型后,有两处备受争议,即模型的真伪问题和模型的价值问题。

1.3.1模型的真伪之争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表述的是旅游地长期演进的路径,所以收集完备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实证研究不易。尤其是旅游地处于探索阶段和参与阶段时,各地很少关注和收集旅游发展的一手数据,所以有关游客数量、特征的资料很难找到。巴特勒也承认由于历史数据的缺失,使得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在实践验证时存在较大的困难[2]。旅游地生命周期引进到中国后,杨森林、阎友兵等学者据此相继质疑其理论价值,认为实践中难以找到完全符合理论表述的旅游地[10,17],这是巴特勒理论提出后早期学者们争议的焦点问题之一[27]。各国学者用不同案例地的实证研究支持了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尽管各案例中旅游地发展中呈现各自的特点和差异,但其演化方向和路径基本符合巴特勒构建的模型[1,5,33,37,39,40]。后期,借助多学科视角,许多学者用数学等多学科方法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进行模型拟合,证页81第第4期祁洪玲等: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争议再辨析实了巴特勒理论可以用于旅游地发展的分析与预测。如贡萨尔维斯和阿瓜斯利用三阶多元回归方程,结合葡萄牙的阿尔加维省旅游业的发展数据,证实了巴特勒模型的正确性[41]。伦德托普(Lundt-orp,2001)及我国学者吴江等发现作为描述事物生长方程的Logistic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的“S”型曲线[42,43]。张骁明等对Logistic曲线模型和Compertz模型比较后,发现Logistic曲线模型在我国省级旅游地的发展中,能较好地拟合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而Compertz模型则比较适合研究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的发展[44]。沈苏彦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构建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发现50年内的时间尺度下,系统稳定发展时旅游地发展规律符合巴特勒模型[45]。有关理论真伪的争议渐微,但是有一点质疑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即是否如巴特勒最初在文中断定,此后也一直坚持的那样,所有旅游地最终一定会走向衰退[2,6]。至于衰退的原因,有4种观点:第一,旅游地发展超过了其承载力水平,自然、社会环境发生改变,旅游地走向衰退[2];第二,旅游地衰退是由于对潜在市场开发不利,无法继续保持其吸引力;第三,旅游地技术革新不利,旅游地因老化而退出市场;第四,无法保持良好的竞争力,旅游地被新兴旅游地超越[6]。但无论有关衰退的影响因子为何,有关旅游地是否一定走向衰退的质疑从未消退。笔者认为,尽管现在的确有很多旅游地出现了衰退,也依然无法对“衰退必然论”给出充分的证据。但巴特勒的这一论断有其价值和意义,即使不完全正确,也可以对旅游规划者和管理者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提醒决策者旅游地要追求合理而不是无度的发展,才有可能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46]。

1.3.2模型的应用价值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自提出以来,其应用价值的大小也是学者争论的焦点之一[6,47]。许多学者指出其不但无法准确判断旅游地所处的具体阶段,更难以精确判断何时出现阶段拐点,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的分析功能不强。“S”型曲线模型是一个描述性模型,所以定量预测功能欠缺也是其一大弱点。而且由于旅游统计的滞后性,模型只能对旅游地演化进程进行一般性描述,分析、预测功能欠缺,对旅游规划与管理的指导价值不强。因此,对于如何准确判断旅游地所处阶段及转折点,各国学者进行了积极尝试,在发掘模型的判别指标和预测指标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48],有更多学者则提出了预测部分阶段的指标和方法,如利用当地社区对旅游态度转变作为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转折的指标[49],或者利用旅游地利润、游客百分比的变化等[6]。我国学者也试图建立各种指标体系,精确判断旅游地究竟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一阶段。如许春晓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力指标法判定旅游地演进阶段[15];杨春宇等提出了旅游地阶段预测模型,即用游客量增长速度的“加速度”变化定量划分旅游地阶段,并利用相应数理统计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游客量预测[50],该方法不但可以判断阶段拐点,而且开发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预测功能,较之前众多学者采用的数学模型更加符合旅游地发展的实际;杨振之等提出了旅游地发展时间、游客接待人数、年接待量及增长率、外来投资规模、社区居民态度及就业等八方面的因素,综合判断旅游地发展阶段[51];唐代剑提出了旅游地经济力的复合指标判断旅游地是否到达需要复兴的第二曲线拐点[52]。随着各国学者研究的深入,不断产生新的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及拐点的判断方法和手段。同时,不断有学者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指导旅游地规划和发展。如我国著名旅游地理学者保继刚、吴必虎、陆林等分别探索了旅游地生命周期指导旅游规划实践的方法,唐代剑探索了延长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路径[52]。这些研究成果大大提升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践应用价值。而且,旅游地的发展空间有限,只有合理的发展,才能避免旅游地走向衰退,这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旅游地生命周期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旅游规划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53]。孙根年利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估危机对旅游影响程度的方法[54],进一步提升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价值。需要提及的是,近年来,欧洲南部一些旅游地出现游客量下滑,旅游收入减少,尽管企业和政府都加大了营销力度,结果仍然差强人意。由于这些地方经济对旅游业依赖较强,所以旅游业的衰退引起了强烈关注,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也受到了当地学者和旅游管理者的重视。因此,笔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推进,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发掘。考虑到对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其在旅游地管理和规划实践的应用也会不断推进。当然,要想更加深入地发掘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理论价值,需要进一步探索模型的内部机制,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地理学空间相互作用理论都将重点聚焦在研究推进旅游地演化的内在规律和影响机制上,这对提升旅游地演化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有着更积极意义[55]。

2总结与展望

生理周期范文6

关键词:生命周期 软件成本 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026-02

Cost Management of Software Based on Life Cycle

Zhang Lu

(The Ten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Xi'an 710061,China)

Abstract: The "cost advantage" concept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requires that the cost managers use cost as little as possible to get value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cost management of software product life-cycle is a branch of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The value chain of software product is built through the spiral life cycle model with economic sense in order to build effective cost management system of software.

Key words: life cycle;software costs;strategic management

0引言

传统成本管理的核心是降低产品成本。在新的竞争环境下,成本管理者必然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战略管理要求获得具有竞争优势的成本水平,如果成本管理者不能提供相关的方法和信息,则生产主管、销售主管就会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如果这样,必然引起企业管理的混乱,最终导致企业总成本的增加,失去竞争优势。成本优势是战略管理的核心,但“降低成本”和“成本优势”是有所区别的。传统成本管理的“降低成本”就是指成本数值单方面的减少;战略管理的“成本优势”要求:使用尽可能少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多的价值,从而为赚取目标利润提供尽可能好的基础。这里可以引入一个战略成本管理的定义:战略成本管理是指根据一个组织经营战略中的具体成本动因、内部价值链以及组织在一个更大价值链中(从产品的开发、资源的消耗到最终销售给客户)所处的位置制定决策[1]。

软件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是战略成本管理的分支,从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缺陷出发,分析软件工程特点,建立软件生命周期模型。由于软件产品的工程特点决定了,软件成本不能在生命周期的单个阶段归集,因此在生命周期模型基础上采用原型作为成本归集中心,并界定了软件生命周期与成本的确定关系。根据战略成本管理理论,软件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通过具有经济意义的螺旋型生命周期模型建立起软件产品的价值链,从而构建有效的软件成本管理体系。

1基于生命周期的软件成本分析

软件是一个由逻辑要素组成的系统而不是一个由物理要素组成的系统[2]。因此,软件也是一种不能在传统的生产情景下生产的产品。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大型复杂的软件产品,而不是小型简单的软件。对于软件规模的分类一般采用千代码行数(KLOC)表示,≤50 KLOC为小型,50 KLOC<规模≤300 KLOC为中型,300 KLOC<规模≤1000 KLOC为大型,>1000 KLOC为特大型[7]。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规模大于300 KLOC的软件。这里引用一个生命周期成本的概念,以方便使用:在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将(NIST,Hand2 book135:Life Cycle Costing Manual for the Federal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 1995年版)生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简称为LCC)定义为“拥有、运行、维护修理和处置某一项目或项目系统所发生的成本在一段时期内的现值的总和”[3],对软件产品来说包括维护成本的现值是“全生命周期成本”,没有包括维护成本现值是“生命周期成本”。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出发,软件产品首先存在一个基本生命周期模型:即线性模型。(图1)

线性模型反映了软件生命周期基本阶段的划分,是软件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最直观的反映。但由于线性模型的划分过于简单不具有太多的实际操作价值且是单向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复杂软件产品的要求,更多是只具有理论意义但不具有实际意义。Royce在1970年最早提出瀑布型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图2)

可以看出瀑布型软件生命周期模型与线性模型的区别在于不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一个更为详细的往复的过程。瀑布型的两个基本前提:①为了获得成功的软件产品,无论如何必须实现每个阶段所有的子目标;②任何与模型不同的子目标实现顺序,都会使所构造的软件产品不是很成功。一个成功的软件产品指的是软件产品目标结构中的所有目标都达到期望的水平。在软件成本整个生命周期里的控制就是看所涉及的每个环节是否必要且每个必要环节是否很好的执行,从而减少资源的多余消耗。从瀑布型的两个基本前提看,瀑布型体现了一种经济性。瀑布型经济性重要体现还在于其模型的结构是一个循环往复一个不断增量的过程。这里就引出一个重要的概念:基线(baselines)[Thompson Ramo Wooldrige Inc,1973]。基线就是严格执行瀑布型的两个前提和阶段而开发出一个软件初始版本,由于严格执行了瀑布型的要求,这条基线是不能随意改动,只能在此基础上不断的通过“瀑布”往复迭代(增量),直至最终软件产品的完成。依照瀑布型来看,随着软件规模的不断增大,软件的迭代(增量)的次数也就越多,耗费的人工和资源也就越多,成本随之也就越大,就会出现一个软件成本独特的“规模不经济”现象。这与传统产品在生命周期里的特定阶段不断增加产量以期降低产品成本的“规模经济”正好相反,这也是研究软件成本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瀑布型软件生命周期的经济性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在软件生命周期中,能及时发现软件失败风险,减少无经济意义的重复行为,是减少软件成本的关键,也是建立软件生命周期模型的经济性要求;或者说是,为避免软件不成功,而重复的行为是软件成本变化一个主要变量,它的变化影响着软件成本。随着软件规模的不断扩大,在软件生命周期早期发现失败风险也越来越困难,从而导致大型软件的成本不断攀升。如何在大型软件的生命周期早期发现软件风险成为软件成本控制的关键。在这样的背景下,由瀑布型演进出螺旋型软件生命周期模型(Spiral Model)[Boehm,1988]。

螺旋型是遵从瀑布型的思路:即需求->架构->设计->开发->测试。螺旋型的特点在于整个生命周期是规模和风险双因素驱动。通过将瀑布模型的多个阶段转化到多个迭代过程中,以减少项目的风险,控制软件成本。螺旋型的每一次迭代都包含了以下六个步骤:①决定目标;②识别和解决风险;③评估技术与替代解决方案;④开发本次迭代的原型和验证迭代产出的正确性;⑤准备下一次迭代;⑥提交下一次迭代方案。随着项目成本投入不断增加,软件成本也就越接近经济学成本。同时,螺旋型也便于加强项目的成本控制。在每次迭代结束后都需要对产出的原型进行评估和验证,当发现无法继续进行下去时可以及早的终止项目,避免成本的浪费。螺旋型复杂之处在于尽责、专心和知识渊博的管理行为。因为对于每一次迭代都要制定出清晰的目标,分析出相关的关键风险和计划中可以验证和测试的原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螺旋型的每一次迭代一般会侧重瀑布模型中的某一个或两个阶段,如第二次迭代重点是需求,第三次迭代是总体设计和后续设计开发计划等。可以做这样的一个形象比较来区别理解瀑布型和螺旋型,瀑布型就好像是一段楼梯,软件开发过程就好像是走楼梯;螺旋形类似DNA的结构,每一段都有大体相似的结构,但总会有各自的重点,正是这些重点部分反映出不同特性。

螺旋型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是从软件工程和经济的双重角度设计的。他注重在软件风险在生命周期的早期的发现,以期达到控制由于软件失败而重复增加成本的变量,另一方面由于螺旋型也采用软件工程的基线思想也约束了软件规模变量。因此,螺旋型是针对大型软件成本控制的生命周期的经济模型。需要指出的是,螺旋型是基于狭义生命周期的基础,不是以“全生命周期”为基础,即不包含前期调查和软件销售以后的生命阶段。为了进一步阐明软件生命周期与成本之间的确定关系,本文设计了螺旋型软件生命周期立体模型并加以说明。

图4中建立的螺旋型软件生命周期立体模型可以理解为软件企业内部的价值链模型,这是因为螺旋型是通过对软件产品生命周期的经济评价而得到的。价值链的概念是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提出的,价值链原本的含义是指企业从创建到投入经营所经历的一系列环节和活动,描述的是企业内部产品价值形成过程;目前普遍的认识是,价值链是指企业的一系列职能,企业通过这些职能逐步使其产品或服务具有有用性[1]。在图中可以看到软件产品在螺旋中是动态的,每一个螺旋迭代都可以得到一个原型,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软件规模和风险也在增加。由于,软件产品每一阶段都包含在不同层次的原型中。因此,不能以软件生命周期阶段作为成本归集的中心,而应以不同时期的原型作为成本归集的中心。这样既符合大型软件的工程特点,也可以与准则相衔接。无论是美国的准则,还是国内新准则,都将软件成本分为费用化成本和资本化成本。我国第6号准则规定了开发阶段资本化的条件:①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具有可行性;②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③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④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⑤归属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6]。在螺旋型中由于采取规模与风险双重管理,一旦产生出稳定原型(即基线),是具有稳定性和可计量性,且在第一次螺旋中重点是需求分析等文档的设计,因此,可以认定将原型1(具备主要功能与基线)作为成本资本化和费用化的分界标志。记得一位美国学者曾针对软件成本资本化与费用化的实务操作指出:“如果企业要想尽快将成本费用资本化,那么就必须尽快获得稳定的原型。”因此,螺旋型软件生命周期模型不单是软件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主体,也是软件企业成本核算与新准则衔接的有效途径。

2本文主要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①螺旋型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具有“经济性”;②基线和原型对于区分确认软件成本的资本化与费用化具有决定意义;③软件成本的源动因来自于规模和风险;④软件成本的有效管理在于采取具有经济意义的生命周期模型对规模和风险加以约束。

参考文献:

[1]乐艳芬.战略成本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10,12.

[2]Roger S.PressmanSoftware Engineering-a practitioner's approach[M].fifth editon,Mc Graw Hill 2001:6,21.

[3]束庆,张旭.生命周期评价和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的整合方法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82.

[4]鲁晓东,李育龙,杨健.JSP软件工程案例精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5,8.

[5]贝瑞.贝姆.软件工程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6,28.

生理周期范文7

[关键词]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561-01

一、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概述

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Life Cycle Asset Management,简称“LCAM”)起源于全周期成本管理(Life Cycle Cost,简称“LCC”管理),是LCC管理理念的发展和丰富。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实质上是系统工程理论在资产管理上的应用,是以资产作为研究对象,从系统的整体目标出发,统筹考虑资产的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检修、技改、报废的全过程,在满足安全、效能的前提下追求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优,实现系统优化的科学方法。

也可以说,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优化资产成本效益的重要手段。通过在规划、立项、设计和设备招投标等决策环节将建设和运行阶段进行通盘考虑,以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为目标,寻找初期投入与后期运行维护费用二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从而改变“割裂二者关系、片面追求初期投资最低”的做法,有效地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衔接。达到资产质量的优良和运行维护费用的优化,从而非常显著地降低资产全生命周期的总体成本,提高公司资产的运营效率。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分析主要从技术、经济和管理三方面进行,具有“三全”(全系统、全费用、全过程)特点。

二、传统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资产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数据,是开展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评价和应用等各项工作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支持和保证,脱离了这些数据,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管理对象应由资产整体向资产单元过渡,而由于传统成本管理较为粗放,各项成本费用分摊到资产单元的流程、标准不统一,造成资产单元的成本费用与实际存在较大差异,传统的资产管理仅关注资产形成以后的实物及财务管理,而资产形成之前的过程则未包含在内,因而传统的资产管理办法存在以下问题:基建工程建设阶段各环节各项费用的管理方面、资产运维阶段各环节各项费用的管理方面、物资出库管理方面等问题。

三、企业资产现状分析

企业在经营运作时离不开对资产的管理,但目前各企业包括神华宁煤信息技术中心对于资产的管理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脱节

多数企业采用的是对资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形式。按资产占有和使用单位来划分管理层次,并明确各自的职责。但这样的管理形式使得管理层次增加,管理人员增多,极易导致分工不明确,出现互相扯皮现象,影响信息的反馈速度,直接影响工作效率。有些职能部门的职能和职责界定不清,存在有人无职责、有职责无人的现象,导致了资产管理功能的弱化。

2、资产考核体系不完善

对于资产价值的正确考核评价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目前,很少有企业拥有比较完善的资产考核体系。例如,在资产购置方面,正确确定资产的经济生命是资产更新决策的重要依据,有些缺乏资产配置计划或计划不周,没有权威的部门对购置资产进行审计、规划,多数情况下只从一时工作之需出发,随意性较强,忽视了长期的经济效益,导致有的资产花巨资购入后数年不用或很少使用,造成资产的闲置,或者有些急需的资产不能及时更新、购置,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3、资产数据信息不完备

传统的资产管理方式是一种静态的管理方式,各部门掌握的仅仅是资产某个状态之下的数据信息,没有从全局上把握资产的动态过程。这样的管理方式使得资产在管理上缺乏连贯性,资产信息缺乏共享性,一旦出了问题很难找出出现问题的环节。

4、信息化程度低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资产数量也大幅增长,尤其是对于资产密集型企业来说,资源的信息数据庞大,多数企业目前资产管理方式仍是传统的手工方式,这样的管理手段使得工作量大、效率低下、信息不全、可靠性差。

根据以上几点,从神华宁夏煤业集团信息技术中心自身情况出发,总结、梳理管理需求,提出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导入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统筹考虑资产的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检修、技改报废的全过程,在满足安全、效益、效能的前提下追求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提高投资效益,提升新能源业专业化管理水平就迫在眉睫。

四、资产管理系统的建设

通过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研究,对资产从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营,维护,更新到报废整个的生命周期的一系列业务规则的制定,使得资产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得到高效、充分、合理的利用。在不同行业和领域,资产有很多种分类方式,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分类,神宁信息技术中心将资产分为三个大类,分别是设备资产、非设备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神华宁煤集团信息技术中心资产管理系统建设秉着统一规划、全面部署的原则,建设重点主要有以下6个几方面:

一是统一资产模型,建立集中的资产信息库;二是理顺资产新增流程,实现增量资产流程化、规范化;三是打通资产管理的各个业务环节,保持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资产帐卡物信息同步一致,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四是将企业战略和规划落实到业务执行过程中的预算控制;五是建立健全以工单为核心的精细化检修管理;六是建立综合资产绩效考核和智能分析体系,科学决策。通过建立全视角资产模型,在统一的模型下进行功能划分,从各个角度得到资产的信息,资产模型如(图1):

以此模型为依据,建立资产的财务信息、出入库流程、大修流程、报废流程、采购流程等管理流程,使每件资产从采购到报废都有明确的过程管理。资产管理系统建立的过程便是对资产清查的一个有效管理,也是对资产和设备进行一个完全彻底的清查,进行资产清查的同时对设备到货验收、入库、出库领用、设备运行维护、设备报废等流程模式进行改造、优化和重组,实现了资产信息电子化流程化的管理模式,使资产信息在统一的平台中进行管理和流转,打破了以往资产管理中产生的信息孤岛,使大家能够共享平台建设带来的便利。通过设备台账的建立,设备的日常维护、维修和巡检工作都能够在系统中体现出来,为运维人员和管理人员在使用、操作以及评估设备的过程中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生理周期范文8

关键词: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可持续竞争力;模糊边界

企业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状况,直接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水平。而每一个企业要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赢得生存和发展,就必然要寻求自身的持续竞争力。由于受到生命周期的限制,企业的老化和消亡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尤其是生命周期的模糊边界,更成为企业发展的陷阱。因此,研究企业生命周期的模糊边界上持续竞争力的塑造,实施以长期生存发展为目标的发展策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1.企业生命周期的传统理论。企业是复杂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动力,企业的生命力长期以来都备受关注。传统的理论以1965年美国学者J.W.戈登尼尔的“如何防止组织的停滞与衰老”为开端,进而有美国劳伦斯·米勒的“四季理论”,此后又有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对企业寿命的研究,而以美国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斯于1989年提出来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最为著名。在《企业生命周期》这本著作中,他根据风险偏好、期望值、资金、责权、主导部门、目标导向等因素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10个阶段: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壮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和死亡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PAEI、CAPI分析。这些有关企业生命周期理论都承认:企业的发展必然要经历初创、扩张、成熟和衰退的过程,无论企业的发展历程如何,最后都摆脱不了消亡的命运。这也被许多企业发展的事实所证明。1970年世界500强企业,到80年代初有1/3破产,平均寿命为40岁;跨国公司平均寿命为12岁,中国企业7.5岁。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将企业作为一个生命体来看待,通过创造价值实现其生命的意义并获得存在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2.企业塑造可持续竞争力的必然性。受西方经济学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企业认为是单纯的创造财富的工具,因而将其称之为“经济型企业”。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大多数企业都以追求短期利益为主,并没有可持续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让许多企业认识到:追求短期利益的成本越来越大,企业没有竞争力就不能生存;同样,一旦企业形成自己的竞争力而满足现有的成绩,不能使竞争力得以持续,其生存也必将会产生危机。从市场的角度讲,由于市场是个动态的因素,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环境、竞争环境不同,这就要求企业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寻求竞争力的契合点,也就是形成持续的竞争力。因而现代意义上的企业都是“生命型企业”,它们以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为最高追求。对于这种可持续竞争力的界定,长期以来有很多。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本文认为:“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是企业以长期稳定发展为目标,打破外部环境和现有资源的制约,以其在现有的优势,试图保持和超越现有状态的能力”。

3.矛盾的产生。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客观上要求企业按自己的生命轨迹运行和发展。这种轨迹具有单一性。企业应该遵循其客观的循环状态,任何超稳定的企业都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企业寻求可持续竞争力就是要打破企业生命周期的约束,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反生命周期理论运行的。因而,二者从表象上是存有矛盾的。然而,企业现实的发展状态要求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寻求矛盾的统一性。有的学者提出跨越生命周期的超竞争模式就是这个含义。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本文认为:现代企业不应当单纯地考虑经济性或是生命性,而应当定义为“经济生命型企业”。这样,一方面体现出了企业的最终目标,另一方面又遵循了企业的发展规律。要达到这一点,企业必须不断发掘维持竞争力的契机以试图延长生命周期的相对稳定状态。

二、问题的探究

1.企业生命周期的临界点——模糊边界。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临界点上很可能会出现阶段危机。本文将这些临界点定义为——模糊边界。一般而言,企业生命周期中初创、扩张、成熟和衰退难以界定,但企业又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其发展过程中的过渡,因而是模糊的。企业在模糊边界上发展不稳定,容易夭折和崩溃。主要表现为:市场前景不明确;有潜在的阶段危机;资源协调能力差;缺乏创造力和控制力;有形成“后发优势”的可能等等。根据每个边界的不同特征,本文分别将其定义为:目标模糊边界、策略模糊边界、方向模糊边界和出路模糊边界。目标模糊边界为企业的初创点,战略模糊边界指企业初创期与扩张期的临界点;方向模糊边界指扩张期与成熟期的交界,而方向模糊边界指企业衰退以至崩溃的临界点。

2.模糊边界上塑造可持续竞争力的理由和可行性。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在同一市场上,企业面临着资源的相对稀缺性,这种稀缺性形成了相关企业之间的竞争,而要在竞争中取胜,其立足点就必须建立在控制资源的基础上。以上我们提到,企业生命周期的模糊边界上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资源的协调和控制能力差,因而在模糊边界上塑造持续竞争力非常关键。

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面临的资源环境、竞争环境不同,这就要求其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寻求竞争力的契合点。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竞争力的间断,这些间断点有可能成为企业无法跨越的“死亡谷”,而生命周期的模糊边界是这些间断点的一部分,因而在模糊边界上塑造持续竞争力是必须的。正是由于企业在模糊边界上表现得比较脆弱,可塑性强,塑造持续的竞争力才成为可能。

三、问题的解决

1.目标模糊边界。目标模糊边界上,企业刚刚起步,处于艰难的创业阶段,发展目标尚不明确,制度和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生产条件、产品市场、管理制度、企业规划及人力资源等都在构建当中。这一阶段的关键,就是培育企业竞争力,这是塑造持续竞争力的基础。培育竞争力的前提是要形成企业特有的愿景和终极理念,挖掘、培育竞争优势,进而生存下来,之后才能谈发展能力。目标模糊边界上培育竞争力面临着两大风险:投资风险和管理风险。投资领域、投资时机以及投资目标的选择非常重要。在各方面尚不明晰的情况下,企业应尽量降低投资风险,在保住营运成本的条件下不以赢利为目的。另一方面,企业会遇到管理的失衡状态,因而培育竞争力要以这两个前提出发。

2.战略模糊边界。战略模糊边界是指初创期与扩张期的临界点。之所以称之为“战略模糊”边界,是因为当企业经过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稳定发展,产生了一种定向思维。这种思维从行为学的角度讲,即“盲目和过度的自信”,企业容易被眼前的利润驱使,陷入无目标的扩张。在这个边界上塑造持续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把握“阶段危机”。从理论上讲,伴随企业从成长向扩张阶段的过渡,组织规模的每一次变迁之前都存在一个“危机”和波动阶段,但危机中掩藏着后发竞争力。企业应该加强引导、授权、协调、合作等功能,通过规模变动、机制变动开发出一块新的市场空间。相对于企业原有竞争力而言,这个竞争力可能是新起点,但是却与原来的竞争力不间断。(2)加强制度化引导,加大控制力。应该将企业的发展纳入到管理制度和程序的框架之内,使企业在保持原有竞争力的基础上,积蓄后发优势。并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自觉调整企业的战略规划和运营,降低经营风险,最终获得相对较多的成本优势。战略模糊边界上,由于企业已接近松散,原有的竞争力即将崩溃,所以,加大控制力也非常关键。

3.方向模糊边界。方向模糊边界上,企业已经成熟,处于最稳定、竞争力最强的时期。但是,企业又面临着如何进行资源协调的问题。当快速成长的企业规模达到一个极限,或者说当其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达到一定程度时候,原有的管理框架将不能够有效地对其内外部资源进行协调和管理。如果不能有效突破,企业就不能继续成长。因而,企业应该考虑在竞争力到达相对最高度时如何寻求新的制高点。(1)利用渗透和倍增效应。这里所谓的渗透和倍增效应,主要是针对信息而言。方向模糊边界上,企业容易限于陈规而停滞不前,忽略对信息的利用。这时,企业应进行全面信息化改造,根据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新范式的特点和规律,及时主动地改进企业的内部结构,确立新的管理原则和竞争策略,实现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2)保持持续创造力。企业趋于成熟时,由于思想的定式,容易产生惰性,因而,创新成为成熟期企业维持竞争力的关键。创新不仅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更应该包括思想意识的创新。

4.出路模糊边界。企业从成熟走向衰退就意味着在原有的资源环境中,已丧失了竞争力。但是,一个即将四分五裂的企业,蕴涵着潜在的竞争力资源。经过了长期在市场上的搏杀,企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沟通网络和渠道。而最为重要的是,企业已经培育了很强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有可能成为企业的“后发优势”。由于竞争力因素具有一定程度的可交易性,可以通过市场过程获得,而信息的积累和经验的增长,又消除了以技术优势为主体的市场进入壁垒。企业可以利用已形成的强大学习能力,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最新的技术和知识、经验和资源,并进行技术创新以获取“后发优势”,从而获得新的竞争力。

四、结束语

对于任何企业而言,由于受到企业对外部环境、企业内部资源的互动性及企业动态性等企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它总是和风险相伴而生,任何一个企业永远也摆脱不了企业生命周期的制约,而生命周期的模糊边界更成为企业发展的陷阱。因此,在企业生命周期的模糊边界塑造和维系持续的竞争力能使企业增加发展的潜力,延长成熟期,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企业的价值,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美)伊查克·爱迪斯,赵睿等译.企业生命周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殷华方.核心竞争力陷阱.企业管理,2003,(5).

生理周期范文9

设备生命周期指设备从开始投入使用时起,一直到因设备功能完全丧失而最终退出使用的总的时间长度。衡量设备最终退出使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可靠性。

(1)设备生命周期管理

设备全命周期管理,涵盖了资产管理和设备管理双重概念,它包含了资产和设备管理的全过程,从设备采购、(安装)使用、维修、报废等一系列过程,即包括设备管理,也渗透着其全过程的价值变动过程。加强机电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从设计选型、购置、验收、使用、维修和报废的生命周期进行全过程管理,从而取得最佳的产品使用效能。严格按照设备点检制实施办法的要求对各类设施进行管理和维修,全面落实设备管理责任,实现设备的预防性检修和生命管理,保证设备的健康使用,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不断提高设备完好率,大幅度降低事故率,努力实现机电事故为零的目标。

积极发挥基层区队机电负责人、机电技术员的职能作用,借助设备管理信息平台全面完善设备身份档案。通过健全各类基础资料信息,详细填写设备日常检修维护记录、事故记录、换油记录等,有利于全面掌握设备整体性能,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日常维护与检修工作。通过降低设备事故率,减少维修费用的投入。同时,根据机电设备维修周期对工作面及沿途所有机电设备进行详细分解编排,严格按照月检、周检、日检、班检划分。将月检、周检、日检项目纳入检修计划,确保设备检查维护工作的全面性、及时性。

(2)隐患生命周期管理

按照“过程管理、结果考核”的原则,实行隐患生命周期管理,根据“全员排隐患,技术定措施,生产抓落实,安监抓监督”的隐患闭合管理思路,完善隐患排查、筛选、分级、监督、验收等闭合流程。成立安全信息中心,为各级管理人员配备下井检查问题专用记录本,统一管理,上井后由安监处负责录入隐患数据库,并进行筛选、合并、分级,由各专业、单位按照措施进行整改。安监处严格监督监察,根据整改期限进行验收,实现隐患闭合管理全过程控制。

深化隐患市场化管理。借鉴内部市场化管理平台的模式,按照“逐级管理、逐级考核”的原则,建立五级隐患市场化管理模式,不断完善配套机制,调动全员隐患排查积极性。按照区队、专业、区域、隐患性质进行分类整理。设立隐患收购基金,自矿至区队依次对隐患进行筛选、收购,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间,落实责任人,并进行挂网公示,最终由安监员负责验收考核,实现安全隐患全过程闭合管理。

(3)工作面生命周期管理

充分发挥技术设计的指导作用,对矿井开拓掘进、支护方式、设备选型、工作面安装、工作面开采、回撤封闭等工序,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技术设计,以“免维护”和“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为宗旨,实现生产组织的一体化运作和工序之间的无缝化衔接。掘进施工从技术设计就要充分考虑工作面开采到结束回撤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做到工程结束即高标准,为回采生产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生理周期范文10

1.1断续增长模式

断续增长模式是指两个企业文化生命周期结合处,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企业文化创新,而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小幅下滑,如图1所示。

1.2持续增长模式

持续增长模式是指在两个企业文化生命周期结合处,通过进行合理、有效的企业文化创新,使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不至于使核心竞争力因其他原因而大幅下降。

1.3循环往复模式

循环往复模式是指两个企业文化生命周期结合处,由于企业根本没有处理好两个周期结合点,没有进行企业文化创新,而使企业核心竞争力下滑到企业文化建设初期的水平。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生命周期的三种模式,第二种和第三种是极端的两种模式,一般不会发生,除非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第一种是中庸的模式,也是极易发生的情况。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企业文化的生命周期,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规避其风险。

2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的思路及方法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以及生态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上面的企业文化建设及创新生命周期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生命周期三种关系模型,可以得到一些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的启示,并可以利用上述理论模型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5-6]。

2.1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围绕如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展开。2.1.1企业文化建设要突出企业价值观的核心作用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员工的精神归宿,企业的一切行为都与之紧密相关。同时,企业价值观又决定着企业的战略定位、经营管理,以及经营支持能力,进而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一定要围绕核心竞争力展开,突出企业价值观的核心作用。2.1.2企业文化建设要为企业的战略观服务战略是一个公司长远的目标,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有什么样的战略观就有什么样的战略规划,战略观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战略定位能力的高低。很好的战略定位能力有益于企业根据自己目前的情况和以后可能发展的状况,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引导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企业文化建设要围绕这一目的,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才能把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使企业有一个动态、匹配的战略观。2.1.3企业文化建设要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观服务经营管理是企业盈利的根本手段和方法,企业离开经营管理就如一架没有运转的机器,毫无生机可言。经营管理是一项经常性的事务性工作,它是企业战略观在经营管理层面的细化执行。经营管理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运转效率的高低,从而影响着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围绕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展开,使企业有一个动态的、协调的经营管理观。2.1.4企业文化建设要为企业的经营支持观服务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处于社会的大环境当中,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周围良好的经营环境。比较友好的经营环境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使企业的运转更有效、更灵活;相对较差的经营环境使企业处于穷于应付的窘态。因此,企业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这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还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是企业生存的前提。使二者共同达到一种平衡,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企业文化建设是为企业的发展服务的,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促进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善,使企业有一个融合的经营支持观。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要围绕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来建设。以企业精神文化中的价值观为核心,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方面——企业战略管理能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经营支持能力——进行建设。

2.2企业文化创新的思路

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企业环境、规模等条件的变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按照原来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而不顾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则会使企业陷入危险的境地。企业文化建设的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和发展规律,上面列举的三种简化模式启示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尽量规避其不好的情况,促使企业文化动态发展,以适应企业环境变化引起的核心竞争力的动态变化。为实现这一目的,就要进行企业文化创新。只有进行企业文化创新,才能改变企业落后的管理方式,及不适应企业环境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创新的目的是使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够不断地适应企业环境的变化,使企业能够顺利地度过企业文化建设的两个生命周期的交接时期,不至于在企业文化生命周期交接处由于处理不当而致使企业核心竞争力丧失或者大大降低。因此,我们在进行企业文化创新时可以参考以下思路。第一,企业文化创新要结合企业文化的生命周期进行。企业文化的生命周期揭示了企业文化的发展规律,为我们进行企业文化创新指明了方向:要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进行。企业文化生命周期包括文化探寻阶段、培育阶段、发展阶段、固化阶段。在各个不同的阶段,要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易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创新,并在两个周期交会处进行创新,以防止企业在结合点处核心竞争力的大幅丧失。第二,企业文化创新要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是企业进行竞争的源泉。企业文化创新就是要不断地根据企业环境的变化,跟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三,企业文化创新要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方面——企业战略定位能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经营支持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第四,企业文化创新要把创新的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企业文化创新的内容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目标创新、要素创新、组织创新、环境创新。创新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单个内容的创新易陷入极端,只有各个创新内容有机地统一后,再进行创新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实现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3结语

生理周期范文11

[关键词]全生命周期;技术改造;项目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085

[中图分类号]F273.1;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1

企业技术改造可以说是推动企业调整布局及统筹建设的关键途径之一。当前企业的技改投资项已呈现渠道持续拓宽、额度持续增大及资金来源持续多元化的发展特点。不过随着相关政策的改进与完善,技改项目不同阶段管理的要求也日益严格,审查监督的力度越来越大。同时,企业的技改项目往往时间紧、投资大、协调管理复杂,对项目的管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1 全生命周期及技改项目管理概述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经济学家弗农首次提出全生命周期的理论,他主要从改变生产产品的技术角度出发,着重分析全生命周期当中产品对贸易格局产生的影响。弗农认为产品有着自身的生命周期,通常需要经历成长期、发展期、衰亡期及创新期等不同阶段,并产生出全新交易理念。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以市场为基础的创新服务机制可以说是配置资源的主要系统。尽管技术改造存在不同划分形式,不过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技术改造同样存在着全生命周期过程。

项目进度管理是指为保证项目可以准时完成管理活动以及程序的管理过程,主要包括制订合理经济的进度计划,检查工程项目的实际进度同计划是否相符。一旦发生偏差要及时寻找影响因素,并作出合理调整。项目进度的优化可以说是压缩项目工期及实现资源均衡的重要方法,能通过运用运筹学的各种方法来对项目进度的计划图作出调整优化,从而缩短核心路径长度,达到控制成本、资源及压缩工期的效果。在技改项目的生命周期方面,根据政府相关政策的要求,技改项目的生命周期主要包括以下阶段:第一,项目策划及立项申报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内容主要包括技改项目的建议书、可行性报告、初步设计编制及评审与批复;第二,项目组织实施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内容主要包括编制年度计划、申请下达、采购仪器设备、到货接收与交付以及土建项目完工交付;第三,项目竣工验收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内容主要包括安全评价、环境保护评价、职业卫生评价、项目档案评价、项目决算审计以及项目竣工验收等;第四,项目评价阶段,这一阶段的内容主要是评价项目真实性,同时评价实施过程及验收过程是否合法合规。

2 技改项目管理过程当中的常见问题

第一,项目策划及立项申报阶段存在的问题。这一阶段的问题主要是思想层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项目论证的工作人员,一方面并未全面掌握部门的内部需求,同事也有可能只是为了应付一下任务,盲目申报项目,导致报告论证的质量较低,给项目的立项还有后续的实施工作都带来直接的不利影响。第二,项目组织实施的阶段。在项目计划制订的过程当中,项目管理机构未能充分同使用部门之间沟通,项目策划不够细致,或是使用部门的管理人员领导不重视,导致上报信息不够全面甚至不够准确,使项目的年度计划制订得不够严谨。除此之外使用部门提供的项目申报方案及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比较差,导致项目具体实施时难以遵循,从而导致项目的失控。第三,项目竣工验收的阶段。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陆续出台规章制度及要求,部分条款同已有的文件内容区别比较明显。因为项目单位的工作重点及职能分工的不同,项目管理人员的精力比较有限,无法认真学习规章制度的有关要求,项目管理人员未能深度参与项目管理过程,导致许多环节同新标准不够一致,无法满足地方政府的要求,使项目顺利验收出现困难。

3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技改项目管理

技改项目管理本质是在确定技改项目进度计划的前提下,对比计划进度及实际进度,分析出现的偏差及影响因素,找出其中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修改或调整计划进度,重点做好分项进度计划及总进度计划之间的衔接,检查进度计划执行状况,确保最终能按期完工。

第一,项目策划及立项申报的阶段。针对使用部门的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在思想层面不够重视的问题,首先,要转变他们的观念,部门的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从而改变部门工作人员的观念与想法;其次,管理人员在选拔参与项目工作人员时,应当尽可能选用对部门状况比较了解的技术人员参与项目论证、编写报告及答辩评审,部门的管理人员做好最后的审核及把关工作,整个技改周期当中,工作人员要避免随意调整。

第二,项目组织实施的阶段。项目主管人员在制订项目计划时,需要深入基层,从而充分同使用部门进行沟通,通报项目的批复信息,熟悉科研生产的需要。在确定年度计划后,应当以年度投资计划为指导,制订贯穿整个技改项目全程的月计划,然后以逐周计划的方式落实,严格检查项目进度并做好控制,发现问题要及时纠偏。

综上所述,技改项目管理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另一方面也应当运用生命周期理论,从全局角度协同控制,分析技改过程当中的核心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融合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对技改项目进行全过程控制,最终监控分析项目改造的过程,将分析得到的策略与结果有效运用到技改项目管理的过程中。

主要参考文献

生理周期范文12

卵泡期(月经期)

卵泡期是月经来潮的第一天,一直到排卵日。这段时间受到滤泡刺激素(FSH)的影响,体内的雌激素和黄体激素(LH)急速下降,缺少这些激素的“滋润”,肌肤就会暗沉、粗糙、脸色无光泽、容易敏感;加上月经的出血,身体虚弱、无精打采、甚至会脸色苍白。这段“敏感时期”个别产品会让肌肤产生刺痛感,应停止使用。出现“干痒现象”可敷面膜就能解决,使用一些含有抗敏、保湿、修复的成分如:玫瑰、积雪草、银耳、玻尿酸、神经酰胺等。

喝出美肌的秘密:

月经期排血,身体处于虚弱状态,需要补铁,铁是血红细胞形成的因子,富含铁的食物有干贝、牡蛎、菠菜等黄绿色蔬菜,外加维生素C或酶类抗氧化物能促进铁的吸收,可以从营养饮品补充。

1、Curel润浸保湿滋养乳霜 RMB188/40g

2、Happyface维E洋甘菊保湿蚕丝面膜 RMB68/4*25ml

3、Kiehl’s积雪草修护霜 RMB520/75ml

卵泡后期(月经后一周)

月经结束后的一周,也是排卵期的前一周。这段时间雌激素大量增加,属于“冲刺阶段”。因为雌激素这个“快乐因子”回来伺候你了,皮肤由干燥、脆弱慢慢变得细致、水润、气色红润,魅力大增时期。另外也是吸收护肤品最佳黄金时段,适合使用高效能的保养品让自己迅速“焕然一新”。非常适合化个靓妆,和心上人约会。

保养重点:肤况最佳、最健康阶段,可加强机能性保养-抗老、紧致。

喝出美肌的秘密:

如果在例假结束后,容易手脚冰冷、气色不佳、贫血,可以试试用四物汤调理,“四物汤”是中医补血、养血的经典药方,药物组成为熟地12g,当归9g,白芍9g,川芎6g。用法:水煎服。

1、Sulwhasoo滋晶雪肤美白乳 RMB470/125ml

2、羽西灵芝生机焕活调理液2号 RMB210/150ml

3、Sofina映美焕采防晒控油粉底液 RMB240/30g

黄体前期(排卵后一周)

排卵后这一周,许多人女性在这段时期肌肤会暗沉,美白面霜难以彰显。因为正好是雌激素波动下降,黄体分泌不断升高。眼看黄体占上风,肌肤自然“闹脾气”,黑色素增加色斑越发明显、油光分泌旺盛、粗糙、蜡黄等。所以需要使用加强护理类产品,美白精华液“当之无愧”成为你这段时间必选的利器。建议选择美白成分:维生素C、四氢木兰醇、传明酸等。

喝出美肌的秘密:

外在涂抹美白产品时,内在调理也需要加持,“双剑合璧”更能让肌肤整体散发白皙光泽。可以吃维生素C、熊果苷、L-胱氨酸或高抗氧化多酚,提高身体抗自由基能力,利于美白成分更易吸收发挥作用。

1、Curel润浸美白防晒乳液SPF30 PA++ RMB208/30ml

2、Naruko苹果籽传明酸淡斑抚纹晚安冻膜 RMB120/60ml

3、Impress IC 集中护理沁白精华乳 RMB820/40ml

黄体后期(月经来前一周)

黄体后期就是月经来临的前一周,黄体素在这个时期分泌达到巅峰,肌肤泛油、角质层肥厚,痘痘频频来“报道”。这时雌激素分泌继续减少,内分泌紊乱,女人的心情也异常烦躁,胀痛、头痛等各种身体不适的经前症候群驾到。做好肌肤清洁工作,避免痤疮丙酸杆菌的“发酵”,可使用清爽洁面乳和清洁面膜、角质调理露来护理。保养重点:加强肌肤角质代谢、深层清洁、预防生理痘

喝出美肌的秘密:

多吃含有补血益气食物或中药,最“行之有效”的当属四物饮。“四物汤”中熟地黄以补血为主,具有补肾填精之作用,当归活血,益气,能治疗四肢不温、倦怠少气、食欲不振,川芎祛风止痛、开郁燥湿等功效;芍药敛阴养血,川芎和芍药合并就能缓解血管经挛,增加动脉供血。

1、Glamglow幕后明星双重焕肤泥浆面膜 RMB490/34g

2、D-Q角质调理凝露 RMB210/13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