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理学

生理学

时间:2022-09-29 19:15:49

生理学范文1

【关键词】  生理学;医学生;学习;体会

作者简介:杨镇源,从事生理学教学研究。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对于大多数医学生而言,如何学好这门课程,是令人困扰的一件事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换位思考,以为坚持传统的三段学习法: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复习,符合人类大脑的记忆遗忘曲线,在当今依然是经典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之上,再通过实验训练,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等现代信息载体,以提高学习效率。

    1  重视传统方法,坚实理论基础

    1.1  坚持预习,达到感知

    预习是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不应忽视的重要环节。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分支,是研究机体功能的科学[1]。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的初学者来说是抽象而不容易理解的。我们需要结合已学的解剖学知识并充分地调动我们的思维和想象去加以理解。正因为如此,我们方不可忽视预习的重要性。否则,我们在听老师讲授的时候就不能更多、更清楚地弄清楚需理解、掌握的知识内容。前面的知识未能很好地掌握,后面的就困难更多,因此就失掉了对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于是就产生畏难心理,从而全盘皆输。我们只须坚持预习课程,对知识达到整体的感知。在预习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去理解掌握新的知识点。同时,对半解和未解的知识点作以标记。从而可以在后续的听讲中做到有的放矢。在这个过程中要联系解剖学、组织学等知识,将结构与功能活动统一起来。

    1.2  课堂听讲,加深理解

    通过预习,我们已经运用自身的认知系统,对知识进行了一定的感知和理解。从而在听老师讲授的时候已进变被动为主动。从被动的接受完全的全新知识的灌输,转变为主动的有选择、有侧重的进一步的理解吸收。我们对知识点有熟悉的似曾相识之感,就不会从心理上产生畏难甚至排斥、放弃的情绪。从而,在听老师讲授的时候,帮助我们进一步明晰自己的理解层次,并能掌握这些知识点。进而,能够产生一定的成就感,更利于培养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在听老师讲授的过程中,对预习已经理解的内容可以加深理解进而达到记忆;对半解和未解的内容可以帮助理解并掌握。所以全身心地认真听讲是一个主要的环节。对于任何一门课程,预习和听讲的紧密联系均十分重要。生理学的学习更是不能例外。当然,教师们在讲授的过程中,需尽力做到易化知识内容,使之通俗易懂,尽量运用“学生化”的语言来阐明问题和理论。并设计一些科学、合理可行、生动有趣的互动教学模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其学习兴趣,激发其思维创造能力。例如:李香兰等[2]探讨了生理学理论课教学的新模式“互动式教学法”。其具体作法是同学以“教师”的身份参与教学。

    1.3  加强复习,促进记忆

    通过课堂听讲后,我们已经基本掌握所学内容,大脑的识记达到了一个只是兴奋点。但是,在此基础之上要达到记忆的程度,还需“趁热打铁”。这就需要在课后完成一些针对重点难点的练习题。题型应当囊括常见应试题型,尤其是多项选择和辨析题型的练习。通过习题的训练,进一步加强分析判断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而达到理解记忆。杜武英等[3]建立了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类国家题库引导习题训练以及干预式国家题库出题考试的教学和考试方法,经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2  培养实践技能,加强理论知识

    生理学是实验科学,加强实验环节,能体现学科特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4]。积极利用实验环境,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实践操作技能,也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发挥了创造性思维。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应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如做动脉血压测量和心音听诊实验时,通过分组播放录像、示教、操作和考核,我们应真正理解血压与心音的形成机制,掌握动脉血压测量和心音听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做血型测定时,要学会提出问题。“配错血将会造成样的严重后果”,进而严肃了实验态度,严谨了实验操作也自然会认真、独立地完成实验。做血液凝固实验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何术前总要对患者测定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四项”、“皮肤受损伤口流血为何不需处理过一会儿自然会凝血”,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积极地思考,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积极、科学地探讨,提高了实验学习效果。实验训练不仅在于帮助我们验证、巩固和运用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专业操作技能、业务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例如:通过动物实验时,我们学会正确的外科基本操作;做人体功能测试实验学会了规范化的测血压、听诊等临床基础操作技能。从而把基础的理论学习与临床操作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更大的学习兴趣。使我们明白,所学必有所用。

    3  利用信息技术,深化理论认识

    生理学知识很抽象,传统的板书、挂图、投影仪已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通过多媒体学习可增强感性效果。如心脏的泵血功能、尿液的生成、肌细胞的收缩等重点、难点的知识的多媒体课件演示,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运动和展的过程,提供了大量丰富而生动的感性材料,形象直观、生动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抽象的知识以动态形式出现在面前,学习起来就更容易就明白。新时期的课堂教学要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空间,而且能潜移默化地改变其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局面,有利于激发师生的创造力,也是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重要途径[5]。

    总之,培养学习兴趣排除畏难心理十分关键。上述几个方面紧密衔接,环环相扣。能够坚持不懈地做好每一步,对于生理学的学习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延而广之,对于其他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均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刘玲爱.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

2 李香兰,崔勋,金元哲. 浅谈生理学理论教学中的“互动式教学法”[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3):763-764.

3 杜武英,汪萌芽,潘群皖. 生理学国家题库考试及其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5(6):735-736.

4 陈光倩. 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探讨[j]. 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4):74-75.

生理学范文2

如何把“以生为本”落到学校工作实处?华中师范大学的做法是—— 传统的大学办学理念强调的是对大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学校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学生除了服从学校规定之外别无选择。今天的华中师范大学改变了这一传统的办学理念,他们把“管理学生”变成了“服务学生”,学校各部门的角色由“管理者”变成诚心诚意的“服务者”。通过转变角色,他们把“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落到了实处。   对话会倾听学生的心里话   “开对话会”源于一个学生写给校长马敏的来信,信中说:“我很想跟校长见一面,说说我的心里话,给学校提两条建议。”马敏校长看了这封信后,很受感动,他决定开一个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对话会,听一听学生的心声。   一天下午,他亲自主持召开了校长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对话会,20多名学生代表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对话会。在4个多小时的对话会上,学生代表大胆发言,一下子提出了52个亟待解决的学习、生活的焦点问题。听了学生的发言,马敏校长在对话会上提出两点要求:一是校办负责人把52个问题划分到相应的职能部门,并督促其限期解决;二是把对话会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去,各职能部门和院系领导要经常召开对话会,倾听学生的心里话,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难题。   会后,马敏又专门召开了全校干部会议。他在会上说,学校是为学生办的,学生是我们办好大学的根本,学校的观念一定要变,要由过去的“管学生”变到“服务学生”上来,如果不转变,我们就要被时代所淘汰。此后,学校各职能部门都把“服务学生”放在第一位。不到一个月,学生反映的52个问题有一半以上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没有解决的他们向学生说明原因并给出了解决的期限。学校这一做法赢得了广大学生的赞成、信任和支持。   抓细节各部门的工作理念   针对一些部门不重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细节的现象,该校大力倡导“抓细节”的工作理念。有些部门领导认为听报告时手机铃声响一下是件小事,不影响大局。但是在副校长李向农眼里却成了大事,成了关系工作作风的大事。3月19日,该校党委宣传部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教授为全校中层干部作“两会”报告,报告会上手机铃声不断响起。报告会结束后,李向农把自己统计手机铃声的次数公布给了大家:“2∶40报告会开始到3∶10,手机铃声响了13次;3∶20到4∶10手机铃声响了14次;加上一次手机震动,总共28次。我觉得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与台上精彩的报告有点不和谐。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是你在台上讲话或讲课时,台下的手机铃声也像今天一样此起彼伏地响起,你心里会怎样想?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能要求,又怎能要求我们的学生?所以,我们要重视小事,抓住细节。”从此,“抓细节”成了各部门的一个工作理念。   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向学校反映的问题,无论大小都由校办派专人负责记录整理,每周汇总一次,然后反馈到相关部门并督促解决,有的问题能当即解决的就当即解决。4月15日,一个学生向学校反映露天电影场厕所卫生没人管理、脏乱不堪后,校办马上把问题反馈到后勤集团的校园管理中心。4月16日,校园管理中心很快派专人每天负责清理打扫。4月20日,有学生反映南区篮球场上一个篮球架的篮板要掉下来,但仍有学生在那里打球,学校马上派人进行了妥善处理,保障了学生的人身安全。就这样,他们通过“抓细节”把“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落到了实处。   校长热线连接学校与学生的桥梁   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听取广大学生意见,转变工作作风,学校开通了24小时校长热线和校长电子信箱。据校长办公室负责人说,校长热线和校长电子信箱自去年开通以来,平均每月都要接受学生意见和建议二三十条之多,真正成了连接学校与学生的桥梁。   外语学院学习小语种的一个学生打热线电话反映,学校没有日语考级的考点,外校又不接受报名,心里非常着急。这个意见转交到教务处,教务处负责人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后,顺利解决了该校小语种学生参加考级的难题,外语系学生皆大欢喜。   当学生通过热线电话或电子信箱向学校反映问题时,校办专门负责的工作人员就会把学生的意见认真记录下来,然后整理送交校长。校长批示后再由校办反馈到各职能部门并督促解决,最后通过校报和校园网反馈给广大学生。校长热线电话和校长电子信箱既起到了与学生沟通交流的作用,又具有监督各职能部门为学生服务的作用,因而这座“桥梁”的架设得到了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        

生理学范文3

一、学优生的心理剖析

1.认知方面

1)过分看重成绩,自我期望高。学优生非常重视学习,看重成绩和分数,将分数、名次看得高于一切,认为只要学习好,成绩优,其他的都无关紧要。学优生对自己要求高,认为“要做就做最好”。即便一场极不重要的考试,他们也会全力以赴。虽然已经很优秀,但还是不满意,总感觉“做得还不够好”、“可以做得更好”,他们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高。2)过分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别人的评价。学优生非常在意自己的“好学生”形象,担心给他人留下不良印象,因而对他人的评价特别敏感。他们倾向于把没有比较意味的情境看成对自己的评价情境。在这些情境中,他们更多地关心别人怎么评价自己,而不能完全投入到活动中。如在回答提问或与同学聊天时,常揣测着大家是否在关注自己,如何看待自己,而不能专注于谈话内容或从课堂提问中学习。

2.情感或情绪方面

1)高期望带来的负重心理。优越感的背后,学优生往往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不自觉地害怕被人赶上或超越,总感觉事情太多而时间不够用,没有事情告一段落而可以松一口气的感觉。为维持学习中的优势地位,常自我加压,增大学习强度和学习难度,自己常处于紧张状态,甚至连逛街、吃饭也都是匆匆忙忙的。和他在一起,周围的同学也常感到很有压力。2)患得患失的矛盾心理。学优生很少与他人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他们有成就,但很少或不敢有成就感。既想“炫耀”自己的成绩,但又担心别人的议论,更担心“骄傲使人落后”,怕万一考砸了,被大家嘲笑;既想与同学交往,但又不愿投入时间和精力,更担心会遭到拒绝;既想尽情地放松自己,却又担心会影响学习,所以学优生常给人以谦虚和谨慎的感觉。

3.动机与意志方面

1)学习上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和意志力。学优生通常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和进取心,为了取得理想的成绩,为了获得更多的赞誉和认可,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他们不断地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承受压力,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也表现出极强的韧性和毅力,能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干扰或障碍,维持原来的学习目的和计划,表现出较强的意志力。2)抗挫折能力差。由于父母、老师的过度保护,学优生通常缺乏生活的独立性,缺少挫折或失败的体验,他们情感脆弱,心理承受力差,难经挫折;另一方面,周围人的高期待、严要求常常给学优生带来很大压力,所以学优生通常赢得起输不起,无法面对由高处跌下的落差。他们无法容忍自己失败,稍有失误,便怀疑是否“优秀”,进而失落、自卑、消沉,甚至否定自己。

4.行为方面

1)学习投入多,其他活动参与少。学优生通常把学习看得很重,他们勤奋好学,恨不得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习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抓学习”,除了学习,个人兴趣很少,学习的兴趣也仅限于专业学习;为得高分,甚至牺牲个人的兴趣爱好。他们不太注重人际交往和集体活动,很少花费时间与同学交流或一起活动,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能力的发展明显受到限制。2)独立活动能力强,合作精神差。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优生崇尚个人奋斗,偏爱独立学习。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他们也习惯于单打独斗,孤军作战,争取自己解决,很少想过要与同学合作一起解决。独立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学优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没有他人的合作与互助,个人能力的拓展、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发展始终会有一定的局限。

二、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行为问题

在关注学优生优点的同时,应该警惕他们可能出现的消极心理或行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虚荣心强,自负、自我中心

老师的偏爱、同学的羡慕……长期的荣誉感和优越感极容易转变成虚荣心,使学优生形成“光环依赖”。主要表现在自命不凡,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时时处处想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赞赏和关注,不容许他人轻视自己;小心眼、爱面子,看到他人比自己强,就感到不舒服。久而久之,容易形成自负、自我中心、嫉妒等消极心理。

2.争胜心强,不能正确认识竞争

学优生通常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成功欲望,他们争胜心强,处处争强好胜,事事想赶超他人,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他们崇尚个人奋斗,对同学间的正常竞争存在认识偏差,认为竞争的结果非胜即败,通常缺乏友好竞争、实现双赢的理念和心态。他们通常密切关注周围同学的学习并存“戒心”,但不轻易与同学交流真实思想,缺乏共同进步的良好心态。

3.成就焦虑,不能容忍失败

由于老师、家长寄予厚望,同时自我期望值较高,学优生通常有较高的成就焦虑,总想着要超过别人,或者担心被别人超过;尽管非常努力,但又担心考不好,担心发生令人害怕的事情,对失败恐惧和焦虑。“想赢怕输”的心理重压,使学优生变得异常脆弱,偶遇失误或老师的批评便容易一蹶不振,郁郁寡欢,进而怀疑自己,产生失落心理。4.追求知识的片面发展,综合素质不容乐观

尽管学习投入多,但学优生的综合素质依然令人担忧。容易出现以下问题:1)知识面窄,偏重书本知识和专业课的学习,忽视其他知识的积累;2)兴趣狭窄,业余爱好少,为了学习,甚至放弃个人的兴趣爱好;3)重知识、轻个性和能力,活动或社会实践参与少,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社会适应、心理素质等均不容乐观。另外,学优生中不乏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差、社会责任感及道德感差的学生。

5.人际关系的困扰,内心孤独和空虚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由于学优生平时只关心学习,加上虚荣、竞争心理的存在,他们很难与同学进行真正有效的沟通。久而久之,容易与同学疏离,甚至被集体孤立。尽管努力得到大家的理解和认同,但沟通的广度和深度常常受一定的限制,因此内心压抑和孤独。加上学优生的知心朋友较少,遇事也只能“单打独斗”,长期下去容易造成交往障碍。

三、教育对策

在全面、客观地剖析学优生心理的基础上,应针对其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相应的引导和教育,促进其不断发展和完善。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增强其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学优生的不良心理或行为,多与他们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看待自己的成绩有关,因此要从以下几点对他们进行引导:1)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地看待外界的期待和评价,确立适当的抱负水平;2)认识到“好学生”应是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既要关心学业成绩,更应重视品德和个性的健康,不能过分地迷恋分数;3)树立正确的成败观;4)合理地调适自我,保持健康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自我平衡能力。

2.实施挫折教育,增强其抗挫能力

首先要培养正确的挫折认知: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挫折不可避免,但挫折并不可怕,经历挫折能使人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其次正视挫折,并想办法解决、战胜挫折,积累挫折经验。另外,应创设挫折情境,或参加社会实践,亲身体验挫折,在实践中不断磨炼自己,提高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3.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竞争激励个体奋发进取,积极向上,能够调动个体的潜能;合作注重参与和互动,有利于提高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可以组织歌咏、演讲、绘画比赛等活动,使学优生认识到合作的乐趣和重要性;也可以提倡合作式学习,组成学习合作小组,定期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在互帮互学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应引导学优生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应克服心理上的障碍,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交往时应把握平等、宽容、理解、真诚互助的原则,积累成功的经验;同时应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还应通过群体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如课堂讨论、文化娱乐等来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5.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为其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要以学生为本,淡化优、差生的区分,引导学优生正确对待荣誉,正确认知成绩分数;在注重学习的同时,更应重视健全和完善个性品质。教师既要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安排或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其合作精神,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还需要加强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叶积德.学优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青海教育,2001(9,10).

[2]田爱春.优秀生常见的心理问题[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10).

[3]闫勤.优秀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5).

生理学范文4

在学校中总有部分同学因各种因素影响而落后于其他学生,由此形成了“后进生”这个群体,关注并转化这个“弱势群体”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而只有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一、尊重学生,还学生以尊严在许多班级里,后进的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他们各方面正当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在老师眼中,他们是让人伤筋的包袱,是班级的累赘,荣誉往往因他们而失之交臂,心血往往因他们而白费,在学生眼中,他们是可有可无的一群,“缺了你,地球照样转个不停”。可以说,这样的学生在班级中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的,他们实际上已游离于整个集体之外。因此,权利没了,义务没了,最基本的做学生的尊严也快没了。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尊严都没了,又何谈健康发展及其它。记得一作家说过:“人受到的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在脊椎上,有的在神经上,有的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尊严上”。所以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老师应把理解、尊重学生当成首条的金科玉律。”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之间关系,认识到对学生的尊重不该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教师应当必备的一种人生态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尊严,这是一种恒久的动力,将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二、关爱学生,给学生以温暖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应帮助学生在个性品质各方面和谐发展。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理更为脆弱,要加倍呵护,恰恰是越是后进的学生其内心越渴望被肯定,哪怕一个微笑的眼神,一个细小的动作,甚至教师的只言片语,都可能经他们的心灵以最强烈的震撼。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后进生的心理始终处于受压抑状态,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晒不到阳光的角落”。可见,教师的关爱就是一剂良药。对于他们而言,长时间的被否定,受压抑,无异于一种漫漫无期的精神刑罚,他们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极其自卑,下意识地关闭自己的心扉,另一方面心理又时时燃烧着渴望,渴望改善自己的境遇,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是以幻想的形式存在着,因为毕竟希望显得太渺茫了。这时,教师如能适时地给以关爱,不吝惜自己真诚的期望,那对学生而言,是阴霾中透出一丝阳光,是滋润心扉的滴滴雨露,将有力地鼓励他们奋起,激励他们前进。班中有两个女生,个子高高的,但心理特别压抑,自卑感严重,平时连抬头直面黑板的勇气都没有。同时,与老师间的情感交流也几乎为零。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把她们作为平等的个体一视同仁,但有一点,我时刻通过自己的动作神态,让她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也是有希望的,并非天生如此,同时,在课堂上时时以亲切的目光给以鼓励,该给予的毫不吝惜。一学期下来,她们的成绩慢慢进步了,更可贵的是她们的上又重新洋溢着自信。三、激励学生,给学生以自信后进生也有强烈的情感需要,激励他们,让他们重新找回自我是转化的关键,为此目的,就要让他们正确地审视自己,能充分发掘出自己存在的价值。具体如激励学生放手解决自己的问题,强化奖惩策略,侧重纵向比较,重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并允许犯错哪怕多次重复。对后进生而言,他们最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进步,这是最能鼓舞士气的,因此,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对他们进行切实的指导,改变他们的糟糕境遇,这,才是激励的根本。一次习字课上,我顺手拿起学生李某的作业翻了起来。虽说字仍写得歪歪扭扭的,但明显态度是认真的,我就用红笔在上面圈了几个字,又在班中表扬了几句,没想到他竟激动得鼻尖渗出了细小的汗珠,在周五的作文中他这样写道:“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星期二,我上学五年来第一次受到老师的表扬……”人类本质中最切的需要是渴望被他肯定,这种心理对后进生来说,则更为强烈,因此,教师要扮演好“心理学者”的角色,要成为学生行为矫正专家,在情感上沟通,在精神上勉励,让学生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做人。

生理学范文5

关键词: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190-01

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学校里学生完成许多有目的的活动,并与周围环境及人群如教师、同学、学校职工等发声练习,并受到影响。学校的教学环境、校风、班风、教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团队活动、教师的业务及思想素质等,对学生心理及心理健康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者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学生积极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

1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中学生正值青少年时期,已开始对人生问题产生浓烈的兴趣,如饥似渴地向书本、成人、社会各方求教,怀着强烈的愿望去探索人生的奥秘。努力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形成对人生的正确态度,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培养学生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培养学生的公民美德,使他们具有责任感,有礼貌。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理解人生的价值,确立崇高的生活目标,从而保证心理反应的适度, 防止各种心理偏差的发生。

2 创设愉快而有秩序的学习环境

集体的学习环境和心理气氛及校风、班风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直接间接的影响。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一个稳定而愉快的学习环境,造成一种好学上进、互助互爱、讲究文明的集体气氛。在这样的集体里,大家和睦相处、相互关心和支持,没有猜疑和敌意,既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又有个人显示创造力的充分机会。这样的集体和气氛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归属感,而且能给他们带来自豪感和安全感,这些无疑对发展学生发乐观、进取、开朗、宽容的个性大有裨益。

要创设一个愉快而有秩序的学习环境,学校应制定并严格执行合理的作息制度,帮助学生养成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的规律性,学会科学用脑、避免强烈的刺激和过度的精神压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发展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避免学校生活的过分单调。

3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发展学生的安全感和友谊,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合作精神。因此,它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必要的环境因素。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交往问题,鼓励学生主动真诚地与人交往,尊重别人的人格、习惯、隐私,“己之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勿损于人”。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它他们出于爱别人和被人爱的环境中。特别对于那些人缘不好的学生,要善于为他们在班集体或周围环境中创造信任和受欢迎的心理气氛,吸引他们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增加他们与同学友好交往的机会,并坚决制止对他们进行嘲笑、挖苦、讽刺等不良行为。同时,要为他们寻找合适的场所,使他们的才能和特长有表现和施展的机会,以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师生关系也对学生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一般都非常重视教师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将其看作是一种评价,当她们感受到教师喜爱、信任自己时,他们会认为这是对自己的肯定、重视,并由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激发其上进的力量和信心。

4 制定合理要求,以成功的经验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观

所谓合理的要求,是指与学生能力水平、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要求。如果要求过低,会因为缺乏挑战而失去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但要求过高,学生会因为频频失败而退却,并会导致自闭的自我观。研究表明,青少年所表现的许多心理问题都是学习方面的艰难和挫折经验和间接后果。学习上的失败和由此招致的教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骂、同学的歧视,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使他们产生痛苦、失意、沮丧、焦虑、无聊等多种消极情感,这种情感会迅速迁移扩散,使学生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失去信心和勇气,造成各种适应不良症。因此,教师应该研究学生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洞察力、才能与智慧等。要培养学生具有这些积极的人格特质,必须增强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认真组织每一次测评,同时明确提出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完成的任务和该达到的水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满足。有了这种体验,学生就不会再因为学习上的失败而表现出情绪上的干扰,这样,既帮助他们建立了学习上的自信,又能使他们在与教师、家长、同学以及他人的相互关系中,取得良好的适应。

然而,学生如果一贯地成功,也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因此,应该让他们适当地经历些挫折和失败,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正确对待失败的态度以及处理失败的能力,养成戒骄戒操、谦虚敬慎的学习、生活作风。

5 提高教师教育修养,力求做到褒贬有度

实践证明,教师如果经常使用一些违反心理规律和触犯学生个性的教育手段,如恐吓、训斥、强制、谩骂、羞辱、体罚等,会严重影响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引起学生种种心理上的紊乱和障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反之,教师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溺爱、偏袒、纵容等行为,不仅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骄横、固执、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等不良心态。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自我教育修养,讲究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性,做到“严而有度,爱而不溺”,让学生感受教师的谆谆教导,产生积极的心态。

6 指导学生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生理学范文6

有些教师在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常常埋怨学生、埋怨学生家长:“别人会,你为什么不会?真笨!”“你的孩子怎么那么笨,我教了好多遍,他就是不会!”“我教的学生中没见过像你这样的,考得这么差!”这是多少教师常挂在嘴边上的话,教师的较真儿几近苛刻。教师的这些话对学生的自尊、自信心的伤害是非常大的,他有可能使一个喜欢学习的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的心理,从而产生厌烦心理而不再学习了,对老师也产生了抵触情绪。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理念的影响下,人们常常有这样的观点:学生就应该服从老师,被老师批评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这种观点在当今社会显然已不适用。学生,尤其是处于生长叛逆期的中学生,他们追求个性发展,个体意识明显加强,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交往。因此,我想,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学生的人格尤为重要。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

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对每个学生都有全面细致的了解。而要了解学生光靠观察还远远不够,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而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及不上和学生谈话的效果明显。老师应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要让学生真正的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师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情感,才能顺利地开展课堂教学,才能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才能带动整个班级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要建立起师生之间心灵的桥梁,需要教师放下自己的架子,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交流,不把自己的意愿、想法强加给学生。现今流行的一句话——“蹲下来看孩子”,便是典型的爱孩子的表现。

要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就要爱孩子。“教师最大的失误莫过于失去对学生的爱,教师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学生对自己的爱。”爱孩子,要学会博爱,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女,给予他们慈母或慈父般的关怀。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经过努力,都是可以教育好的。 总的来说,我们爱学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坚持全面育人的观念,平等地对待学生

“全面”指的是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它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指学生个体在体现社会要求方面的全面性;二是指学生个体素质内在结构方面的全面性。前者,要求教师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教育过程中,真正能够在德、智、体、心诸方面给学生以全面的教育和引导。其中,德是第一位的。在当代社会教师的第一职责应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第二是教学生如何思考,第三才是传授具体知识。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特点,热爱学生

对学生的热爱,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现实地、具体地体现在老师对学生的一言一行所产生的一种强烈的、高尚无私的道德情感。苏霍姆斯基认为:“教育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他要求教师在工作中既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推心置腹的知心朋友,又要在学业方面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地耐心指导,真正落实教书育人。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一个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激发起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育人之果。热爱学生,是教师全部职业活动中最宝贵的一种情感,没有对学生的爱,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教育,教师应当把它无私地奉献给全体学生。爱是打开心扉的钥匙,要把真挚的爱融在整个班级之中,不仅要爱那些好学生,更要爱那些缺点较多的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教师这里得到一份爱的琼浆,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变得更加自爱、自尊、自强和自信。

三、严谨治学,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素质教育呼唤着教育改革,同时也给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注重学习、善于学习。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学生的信息来源十分广泛,他们接受新事物快,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在某方面的知识不如学生也是一种正常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发扬民主作风,虚心地向家长和社会学习,向同事学习,向一切有真知的人包括自己的学生学习。

四、为人师表

生理学范文7

1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教学中联合开展PBL教学法的设计和应用

1.1教师的准备工作PBL教学中,教师被称为“导师”,扮演着一个全新的角色,必须深刻理解PBL教学理念和精髓,能灵活运用启发式、推进性教学技巧,为此,两个教研室抽调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高年资教师,并聘请相关领域的临床医生组成案例编写组,基础课教师与临床课教师相互补充,根据教学要求,查阅临床病例档案整理典型病例,对这些病例进行改编,使其符合PBL的教学要求,有针对性提出问题:如该患者的诊断及其依据;有哪些病理过程及其发生机制如何;有哪些机能代谢变化;针对该病例的防治原则、治疗措施及用药原则等。为了保障联合开展PBL教学的顺利实施,要求教师不仅能熟练应用本学科的基本知识,还要参加其他学科的示范性听课,以便掌握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提高综合素质。通过集体备课、集体互听课等教学活动,对涉及的案例的每个环节、每个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并达成共识,对病例的思路及相关概念有清晰的认识,最后形成每个案例的教师指南,为每一次的PBL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1.2学生的准备工作在PBL教学之前,提前1周将案例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针对性复习与本案例相关的基本理论(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化学、微生物及免疫等),预习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相关知识,如基本概念、基本机制和原理等。由于学生现有知识的局限性,单纯教材知识是很难得到满意答案,学生必须借助于图书馆和网络等手段主动猎取知识,将知识延伸、拓展。同时,问题的设置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广阔空间,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提升他们的能力和发挥其个性。通过以上准备,学生不仅学到了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基础理论,而且也对临床疾病诊断、用药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且能将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课程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联系,为PBL教学时的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1.3PBL教学的实施首先,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随机分组,每组10~12人,由学生指定主席及秘书,通过陈述病例提出隐藏在案例中的问题,通过大家的讨论明确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尚待解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指导教师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发表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并根据学生发言情况给予适当引导。最后,指导教师对学生讨论中有争论或疑惑的问题给予适当的点评,并注意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拓展思维,将教材中相关的知识点纵横联系起来,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在讨论结束后,如果有未解决的问题,可要求学生继续查阅相关资料。指导老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一定的帮助,再经过2~3次小组讨论,力争解决大部分问题。

2两个学科联合开展PBL教学法的效果及思考

通过联合开展PBL教学,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前后串联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充分拓展了学生思维,增强了学习的责任感,增添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和处理临床病例的能力和综合能力,同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这是传统的理论课讲授所无法做到的。学生感觉这种模式不是课堂教学,似乎是在医院进行临床病案的讨论,学生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另外,通过对药理学及病理生理学试卷分析以及调查问卷的形式找出学生学习的难点,有针对性地在案例中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更灵活地掌握了疾病发生原因、机制及临床用药的作用环节。作者认识到,病理生理学与药理学联合开展PBL教学是适应信息时代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根本,关注学生全方位发展。当然,PBL教学法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随着高校招生的扩大,学生人数太多,小班教学使教师工作量过大,目前只能在部分班级开展该教学,因此,采取大班的PBL教学值得探讨;现在还有不少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懂PBL教学法,部分教师难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并对这种教学法有抵触情绪;从事PBL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带教教师不仅要非常熟悉两个学科的基础内容,而且还应熟练掌握基础及临床相关学科的知识,并要具备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要求带教教师不仅仅是某一学科的专家,而且应具有丰富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21世纪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也要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教师必须懂得教育学、心理学,适时地引导鼓励学生,把握教学的每一环节。其次,该教学法对学生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应能充分利用网络及图书馆收集有效信息并能主动在小组内分享,学生还应具有团队精神,并能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今后从事临床工作都是终身有益的。此外,对于该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评价还需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采用标准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PBL教学模式将进一步完善,将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优,“会做人、会学习、会思考、会动手……”的学者型医生。

作者:汪雄吴胜英龚应霞张亚辉李贤玉潘龙瑞单位:湖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院

生理学范文8

一、提高幼师生综合素质,明确教学目标

 

从培养人才的业务素质、基本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的目标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比如紧密结合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幼儿园课程及教法、幼儿园管理、幼儿游戏、儿童心理健教育;以及心理测量、幼教科学研究等学科,丰富充实幼儿心理学的内容,真正能用科学的观念去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二、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进行分析

 

心理学中所涉及到的大多数心理现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心理现象虽然复杂,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例如在学习“知觉规则―知觉选择性”时,首先把学生分成小组,观察和记录生活周围中哪些事物最容易成为我们知觉对象,通过观察使学生们了解到:凡是与背景差别较大的、运动变化的、排列有规则的事物都容易吸引我们的知觉。又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心不能二用”、“酸葡萄效应”、“及时复习是抗遗忘的良药”等等心理现象。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学习充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后不断观察周围和反思自我,举一反三,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更有主动性,能学有所用。

 

三、结合心理现象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典型案例中心理现象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典型性,它是在比较特殊的条件下产生的特殊心理现象,通常情况下是观察不到的;同时又能科学地解释心理学中最为基本的心理规律和现象。古今中外这样的典型案例很多,可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和间接知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如在学习“环境对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影响及儿童早期发展中‘敏感期’的概念”时,给他们提供一些典型的案例,通常这些案例成为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内容的重要依据,如“狼孩”“野生儿”“儿童在特殊环境中成长的特例”,让学生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讨论这些特殊儿童心理、行为形成的原因,明白儿童早期一些行为或心理品质的形成在某些时期是非常敏感的,一旦错过这些时期极易造成终身的不良影响,从而更深入的理解环境和教育对一个人早期身心健全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认知态度和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正如巴班斯基所说:“现代课堂教学的鲜明特色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乃是有意识地选择某一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所选的方法要能很好地解决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中的任务。”

 

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的探索和运用。

 

1.结合教材,运用观察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自然条件下对幼儿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观察,如幼儿的认知规律、行为特点、语言发展规律等等。帮助学生拟定观察计划,提供观察条件,学习作观察记录,并进行分析总结。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

 

2.结合教材,运用调查的方法

 

让每一位学生有机会对幼儿进行较长时间的调查了解。帮助学生制订详细的调查计划,即调查目的是什么,采用什么形式,调查问题有哪些,调查步骤如何,结果如何分析等等。如我们让学生针对幼儿的个性、情感、意志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五周的个案追踪调查。同学们拟出计划后,制作出相应的问卷和图片,创设各种情景甚走访家长,最后写出详细的调查报告,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3.结合教材,运用心理测量方法

 

在心理学教学中,我们尽可能遵循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原则,用事实说话、用科学说话。帮助学生学会选择行为样本,进行客观测量和标准化测量。比如,通过幼儿画人的方式测量和分析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学生从这些活动中去发现一些有趣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现成的量表进行测量,也能根据一定的测试目的和要求设置和编制出简单的心理测试量表,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科学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合教材,运用心理小实验的方法

 

有许多心理现象和规则,必须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才能观测到它们的存在,才能真正了解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如在学习和了解人的“感知觉”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运用心理测试仪器:重量知觉仪、方位知觉仪、颜色视觉仪等仪器,或用一些简单工具,学生分组在心理实验室进行一些简单的小实验。结果学生们通过实验发现每个人的感知觉水平是有较大差异性的,而每个人的“感觉域限”或“绝对感觉域限”更是各不相同的。

 

五、提高效率,注重多媒体教学在心理学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在心理学教学管理中,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教学传媒技术和手段,不断提高心理学教学的感觉形态和提示效果,这是现代心理学教学中的一大进步和飞跃。应该说,电教媒体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具有传统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表现力,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通过电教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处理或加工,使那些看不见、观不清的理论变成看得见、认得清的现象,抽象变得具体,复杂变得简单,让我在心理学教学中受益非浅。比如在感知觉教学中,我制作和运用了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进行直观、生动的演示,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展示大量的感“知觉规律”和“错觉现象”;在讲解“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案例、图片、量表或研究成果;在学习智能理论相关内容时,让学生观看电视、电影的片段。这一切在过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何乐而不为?此外,使用电教媒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视听作用,产生美感。在学生认识美的同时,使他们对所见所闻进行自觉不自觉的辨析、思考,使他们的身心沉浸在这种美中,并由此按照美的规律去发挥自我、塑造自我。

生理学范文9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发生的生命道德极端事件层出不穷,其中既有对他人和其他生命的冷漠、暴力虐待甚至杀害,也有对自己生命的麻木和轻视[1]。这些现象引发了研究者对中国教育体系普遍缺乏生命伦理教育之现状的忧思。他们指出了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中对学生生命观、生命价值与尊严、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等至关重要的人文精神教育的极度缺乏,也对高校生命伦理教育的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机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讨[2]。但目前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研究者往往对生命教育、生命伦理教育和生命伦理学教育这三个不同但又具有内在关联性的概念不做仔细的区分,因而在教育教学的目标设置、课时资源分配和教育手段设计上出现混淆;其次,往往容易将生命伦理教育和生命伦理学教育视为传统思想品质教育的一部分,不仅在教育的技术性环节,更在教育理念层面对生命伦理教育的特殊性重视不足,也很难提出有效和具体的解决方法[3];最后,在实践层面往往仅仅关注到对大学生生命道德的行为失范层面的具体问题的应对和处置,而忽视了对导致这些问题的社会、文化和个人心理素质以及道德人格成长方面的因素,从而使高校生命伦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和维稳逻辑之间来回摇摆,丧失了人文情怀和伦理精神。

一、生命伦理教育的原因与必要性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新的能源、材料和其他工程技术的发展会改变人们认识、理解和对待自然界的方式,新的交通、通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与关联模式,这些巨变都在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的伦理生活形态。但对于生命科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巨大的影响是更加直观和紧迫的,高新生命科学技术正在持续而又迅捷的改变着生命自身的存在方式,从而在内部撬动和改变着人-世界共属一体的生存本体论结构。以农业转基因技术为例,它在道德哲学上的核心难题并不是食品安全或者技术专利问题,而是其已经在根本上颠倒了人在自然中、人属于自然并且在本质上不违背自然终极法则的本体论结构,不论转基因技术实践最后是否成功达到目标,在这一技术所敞开的视野中,自然已经从人类生存的境遇和条件沦落为人类主观力量的绝对对象。而人类基因工程技术则更进一步,它将改变人类自身以及整个未来时代的客观存在形态,将存在主体完全奠基在不确定的主观性之上。技术,作为人类主观智性的产物,在将人本主义极大化之后又极大地片面化和碎片化了人的本体论属性,使智性和欲望变成了唯一的起点,世界的结构则深陷入如海德格尔所说的技术的“座架(Ge-stell)”之中。它使人变成了一种经由主体订制的“对象”,使技术成为主体展现自身和世界存在的唯一方式和一切“尺度”,从而在更本质的意义上遮蔽了人自身的主体性[4]。面对这样一种极其巨大而又深刻的力量,人类已经很难从自身的技术化生存的境遇中挣脱出来,而人类生存的整个世界作为人发现自身的条件的伦理境遇,则陷入了另外一种窘境。考查当代生命伦理学专家的论述,我们可以认识到目前在生命科学技术所引发的伦理难题中,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道德生存困境:首先,由现代生物医学技术和卫生保健实践所引发的生命伦理问题,在面对所有地区与文化传统时都具有新颖性和前沿性,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当代生命伦理问题构成了一个全球性难题,任何国家、群体和个人都无法独善其身。其次,生命伦理难题的讨论与解决,必须首先承认道德多元化和跨文化交流合作的不可回避,以及当今时代对民众自主意志和自由权利的普遍尊重这两个基本事实,因此任何一个道德传统都只能以一种资源的身份平等的参与到生命伦理讨论之中。第三,生命伦理难题的出现和应对都呈现出公共化和政治化的特征,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资本逻辑强势介入社会文化、政治等公共生活领域的局面具有必然联系[5]。这使得生命科学家们一方面手持力量巨大且后果难以预测的武器,另一方面却又面对纷繁复杂甚至相互对立冲突的道德观和伦理规范而丧失方向,随时都有可能使其自身乃至整个生物圈陷入了危险的境遇。如果说,外部世界的变化是不得不接受的客观现实,那中国近三十年来在教育领域的缺失及其造成的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就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去弥补的罪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教育中逐渐增加了自由、权利、平等、民主、科学等现代性价值观的普及,但与此同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遭到破坏,新的道德共识的建立尚需时日,各种新奇的价值观和伦理思想不断涌入,人们在整体上处于一种道德虚无主义的境遇。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个领域都已经卷入了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目标的浪潮,导致技术崇拜、金钱万能思想、工具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的泛滥。这样的变化同样在不断地侵蚀教育领域,具体表现为以应试为教育教学的核心,以成绩、就业率、经济效益和各种技术性评价指标为政绩目标和指挥棒,配置和安排教育资源。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又如何能具有坚定的道德观念和博大的人文情怀,如何才能了解敬畏生命、尊重他人与社会合作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出卓越的人生理想和道德人格。在今天大学生群体中泛滥的人际关系冲突、自私自利行为和物质化、功利化的精神面貌,乃至于自杀、伤人与虐待动物等极端行为,都不过是这个道德沦丧的大时代背景下的具体行为表现而已。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向我们提出了生命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即,这是一种以应对当代社会的道德难题和当代教育中的精神缺失,培养出有文化、有精神、有担当的现代化建设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系统工程。

二、生命伦理教育的概念与目标体系

当我们从这样一种高度上来审视当代大学生的生命存在状况的时候,就会意识到,生命伦理教育既不应该将自己局限为一种教会学生如何应对在未来科学研究和职业活动中面对的职业伦理问题的伦理学应用教育,也不应该将自己混同于普及性的和基础性的思想品德教育,它以生命科学技术及其伦理问题为切入点,但必须涵盖道德人格培养、伦理规范建设和人文精神树立等不同层面,是一个集知识和技能传授、道德培养、精神塑造和公共教育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具体而言,应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专业伦理能力培养,具体包括生命伦理学知识、技能、价值观、行为标准等方面的能力。这一部分在传统上通常被看作是生命科学专业学生所特有的职业素质培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对医学生进行的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教育,和对生物科学专业学生进行的伦理审查和技术伦理学教育等[6]。在2006年7月北京举行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亚太地区生命伦理学教育会议上,与会学者认为生命伦理学教育目标主要在于:(1)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发展所提出的伦理学问题,并应用这些知识权衡生物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和风险;(2)增进对于生命的尊重;(3)更好地理解不同人观点的多样性;(4)在关于道德困境的案例讨论中能够把科学事实、伦理原则和争论整合起来;(5)能够理解和分析不同的生命伦理学理论;(6)能够增进对于不同人、文化和价值观的尊重;(7)能够激发人们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鼓励人们进行创造性与批判性的思考;(8)能够培养人们“知情选择”的能力;(9)能够培养人们预见和避免科学技术发展潜在风险的能力;(10)能够培养人们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正确态度,以及反省科学发展过程的能力,以便使地球上有限的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性的使用;(11)增强就科学研究诚实性而言的伦理敏感性。这11个目标大体概括出了目前生命伦理学教育重要的内容,但我们可以看出其关注的主要还是专业伦理或者职业伦理的议题。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对生命伦理学课程和培训是否能够有效预防现实生活和科研活动中的道德失范行为,仍然是一个存在不小争议的问题,近些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出现的大量学术失范行为,更从实践合理性的层面,对这种以专业伦理建设为核心的生命伦理学教育目标体系提出了质疑。它是否过于狭窄和过于理论化而缺乏解决实践难题的能力,就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纵观生命伦理学的当展,它已经从一种哲学性的学术思辨研究,转变为多学科合作的并吸引到全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公共参与的社会政治文化活动[7],生命伦理学家自身早已经放弃了利用几个伦理学原则、规范或者道德教条来解决现实中复杂的生命伦理问题的梦想。通过专业的生命伦理学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学生们固然可以提高问题分析、理论解读、风险评估和做出选择、对不同观点的理解和对话等具体能力,但涉及到道德意识、责任感、态度和道德情感等方面,尤其涉及到在面对外部压力或利益诱惑做出道德选择的时候,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家庭与社会环境影响、基础道德教育和原有的道德品质状况往往会起到更具决定性的作用。在这里,我们就必须强调生命伦理教育的第二个层面,生命观、价值观和道德人格教育。事实上,目前在高校开展生命伦理学专业能力教育相当被动,因为其所面对的受众是已经具有相对稳定人格品质的成年人,而且需要与整个社会中弥漫的道德虚无主义、工具主义、功利思想和利己文化相抗衡,这就意味着生命伦理教育必须与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其核心目标在于,强化学生已经具有的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品行习惯,引导其理性反思和审视自身德性修养,鼓励其进一步追求自身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完善与卓越。最后一个环节的生命伦理教育,应着眼于学生在职业和人生的发展性的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培养出在道德上合格的社会成员和称职的技术员,更要将学生培养成能为国家、民族、社会做出贡献的卓越的科学家和思想者。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生命伦理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品质的培养“:对人的生命状态进行道德追问;对生命的终极问题进行伦理研究;对生命科学技术进行伦理裁判与反省;对生命、特别是人的生命的本质、价值与意义的道德哲学解读。”[8]所以,在其目标体系中,首先应该强调的就是对庸常的生活的批判精神。与科学教育专家的关注点不同,人文教育者会更关注生命伦理学教育在促进学生道德自我觉察、道德理解和道德合作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正如生命伦理学家普遍承认的,当代生命伦理学面临着三大根本性的冲突:传统道德与现代科技和生活方式的冲突,不同地域和文化传统之间的道德冲突,以及技术和资本逻辑与道德法则之间的冲突。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如何突破自身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的束缚,以积极和开放的态度理解生命伦理难题的本质,理解并尊重不同的道德传和道德行为,尊重生命和勇于承担责任,有效地整合科学、伦理和社会各界的力量,以促进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使其为人类造福,是为生命伦理批判精神培育的目标所在。

三、生命伦理教育的途径和整体结构

高校生命科学专业学生的生命伦理教育包括人格培养、道德教育和专业伦理教育三个层面,需要对学生的道德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和行为习惯等不同侧面都进行培养,所以必然是一个生活关怀、制度规约、思想教育和实践锻炼为一体的教育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生命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是为基础,高校思想教育和综合人文素质教育是为总体框架,生命伦理学教育既是专业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又是将整个生命伦理教育串联起来的主干和切入点。这里之所以将传统“三观”教育中的“世界观”改为“生命观”,其目的在于强调大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让其认识到自身与世界共属一体的伦理语境,将传统上强调的对世界的冷静、客观、全面的认知,转变为积极投入生命实践、主动创造美好世界的精神体验。“三观”教育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养成过程,这个环节的教育者,需要面对的是学生的整个成长史和整个社会环境。要意识到这是一种人格养成的过程,这一层面的教育并非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不是一种知识传递或者观念塑造的简单任务,而是要在高等教育的整体环境中创造一种氛围和环境使学生继续成长和完善。中国初等教育序列过去长期以应试教育为核心,这的确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但在某种意义上也给我们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当代大学生虽然在年龄上已经成年,并已经养成了相对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但多年来近乎真空的保护和隔离,使其道德品质尤其是道德判断和决策等方面仍然几乎处于一种蒙昧状态,一旦能够给他们有效地输入新的信息就很容易引发他们的自我反思。在很多有关当代高等教育研究文献中列举的大学生思想不成熟、各种心理和品行问题,以及各种行为问题,在显示出这一工作的困难的同时,也向我们指明了在现阶段对他们进行改造的可能性和开展教育的切入点。要充分利用和继续加强高等院校传统思想品质教育和综合人文素质教育的现有资源。目前我国高校均已经认识到想品质教育和综合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整体教育规划、课程资源保障、人文环境塑造等方面均有极大提高,在很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学分已经成为学生综合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这对生命伦理教育来说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在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一般资源的同时,对生命科学专业学生,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对其生命伦理教育相关资源的开发和引进:例如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增加生命伦理和科学人文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开展与生命关怀相关的实践和体验;对一些现有课程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以增加其适应性和针对性,如在自然辩证法课程的相关章节开展对生命科学技术的分析与研究,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中开展对医疗公平和生命科技资源分配等问题的讨论等等。这些改进,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完成高校思想政治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又可以促进学生对生命伦理产生更多的认识和体验。作为专业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生命伦理学目前已经成为很多国际知名高校生命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时也出现了大量面对生命科学技术专业工作者的生命伦理学教育项目,已经有大量文献论述了批判性思维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而利用生命伦理学中常用的难题决策和通用策略设计的教育和训练,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9]。这些也都充分说明了生命伦理学教育的重要性正在被广泛地认知和承认。在科学教育方面,以生命伦理学教育为突破口,需要进行:(1)生命伦理学基本能力的培养,包括伦理知识和道德实践技能的教育;(2)伦理分析、自我反思和道德批判的能力;(3)尊重和理解不同的道德意见,和应对道德冲突与两难问题的能力;(4)在科学实践中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的能力;(5)在生命伦理学的学习和实践中,发展出正确的道德情感、态度和立场,鉴定自身的道德责任感,树立追求卓越的精神取向。我们认为,充分利用生命伦理学的教育教学,可以在多个方面起到引导作用,例如:通过对生命伦理学中生死议题,如安乐死、生殖系基因治疗、胚胎研究等问题的讨论,可有有效地刺激学生反思自身的道德立场和情感,促进其生命观的突破和重建;通过对生命科学技术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对作为一个专业人员的道德责任意识的建立;对生命伦理学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冲突现象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应对道德多元化处境的能力,教会他们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道德意见;通过对生命伦理学原则、规范与公共政策问题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以及如何在社会生活和科学实践中追求合作与共赢意识的培养。

四、结束语

本文以高校生命科学专业学生的生命伦理教育为研究对象,但所揭示的也是当代中国大学生乃至于现代人的整体道德建设的难题。所以,我们的讨论也必须要超于一种具体而微的职业伦理或者职业道德教育的狭隘视角,在社会道德建设和青年人道德成长的总体性层面展开思考。生命伦理教育,既是一种专业素质教育,也是在目前境况下对大学生开展综合素质教育和道德精神培养的重要环节,我们应该以生命伦理学教育为突破口,加强和深化道德品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自我道德认识和批判精神发展,实现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更新与完善,成长为一个对国家、社会和自身有价值的大写的道德人。

作者:刘璟洁 单位: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理学范文10

关键词:物理;抵触心理;主动学习

一、从兴趣入手

不管做什么事情,有兴趣和没兴趣的差别是很大的。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情兴趣很浓,他就会投入极大的热情去做好这件事,但是如果对某件事没有丝毫兴趣的话,他就不会好好去做,即便是去做那也是应付差事罢了。不是出于主动的学习,效率是不会高的。只有激发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能让他们更加主动积极地去学习物理,让他们知道学习物理的重要性。物理紧密联系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学好物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好多现象。好多生活中的奥秘也许你觉得琢磨不透,但是利用物理知识完全可以解释。所以说物理是一门很奇妙的学科。学习它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还可以更进一步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热爱生活的人才有可能学好物理。”

二、从基础入手

首先,作为物理老师,我们应该从学生刚接触物理的时候就让他们知道物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特别紧密的学科。只要用心去观察、去学习,那物理就很容易学会、学好。要做到给他们的第一感觉是物理很简单。其次,在刚开始学习物理时,知识要讲解得稍微浅一些,不要太深奥,包括习题之类的都应该以基础为主,不要增加学生对物理的抵触心理,要让他们对物理感兴趣,有学好物理的信心。

三、从备课入手

备课充分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老师应该尽量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难理解的知识讲解给学生,变复杂为简单。这样会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不要用繁琐的语言去解释一些问题,那样只能越讲越糊涂,把本来就一知半解的学生搞得更不知所云。这就要求我们备课要备得精,哪个问题该讲,哪个问题不该讲。该讲的要怎么讲,怎么去表达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好理解。这些都需要下功夫。在讲授知识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利用一些生活常识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例子、顺口溜之类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与此同时,他们也掌握了应有的科学文化知识与生活常识,不让他们觉得枯燥乏味。让他们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而不是被迫地去学习。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四、从课堂气氛入手

记得曾经有一位老师这样说过:“教师是一位艺术家,而上课也是一门艺术。”上好一节课不仅仅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也应该将自己的人格魅力展现在课堂上。用尽你的十八般武艺也好,浑身解数也罢。总之一句话,让学生的思想紧跟你走,让他们敬佩你,欣赏你,甚至崇拜你。这样的一节课犹如一部好的电影。试想有哪个人面对一部精彩的电影会抵触,会厌烦,会觉得枯燥无味,或是会打瞌睡?可想而知这样的课效果会是什么样的。用你的语言、动作、面部表情去丰富、去武装你的课堂,展现给学生一节无比精彩的课,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你所设计的情景中去。让他们觉得上物理课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任务甚至是一种负担。让学生离不开你的课。让他们都发自内心地想上物理课,渴望学习物理知识。

五、从实验入手

教学中能做实验的要尽可能地做实验。有些演示实验如果有条件的话应该改为分组实验。演示实验一般都是教师动手,学生观察,由于教师具有较高的实验技能,再加上课前的充分准备,实验结果都较理想。虽然演示实验有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但无形中就会使学生“迷信权威”。然而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通过动手做实验,学生手脑并用,在实验中发现新问题,改进实验方法,解决问题。

生理学范文11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管理;提升能力对策

大学生自主管理是指大学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在依法治校的前提下给大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以激发大学生自身的潜力,使大学生达到最佳的成长状态。大学生的自主管理,既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也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要求。大学生身心发展已趋于成熟,他们正在或已经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道德观念、观察力、判断力,并具有较高的自主管理、自主组织、自主发展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大学生的这些特点,要求大学遵循不同于中小学的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对于大学生的管理应充分调动自主性。21世纪,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仅仅学好课本知识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在大学阶段,创造自主管理的平台和空间对于培养大学生各方面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一、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历史溯源

大学生自主管理的起源要从中世纪的学生大学说起。中世纪大学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大学模型,即学生大学和教师大学,其中最早的形态是“学生大学”,是学生学习行会组织,它以学生为中心并以满足市场需要为目标。在这种模式中,学生行会付给讲课者讲课费并对讲课者的纪律享有很大权力,学生掌握讲课者的“生杀予夺”大权。同时,学生也掌握着学校的管理权,比如学生们想将大学从一个城市搬往另一个城市,那么这个大学就可以搬走,连警察都无权干涉。

当历史进入到20世纪60年代,高等教育学史上又迎来了“学生时代”,“学生风暴”进一步突显了学生权力的地位,学生自主管理有了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渠道。作为“威斯康新思想”的一部分,出现了大学生管理的浪潮。大学生发现了他们在课外活动领域的权力,并一直保持了下来,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丰富、扩充了大学生的生活。同时,学生要求参与治校的呼声日益高涨,绝大多数大学都通过允许学生代表参加各种委员会,如评议会、理事会的各种常规委员会等。学生通过选举产生学生自治会,他们经常和校方保持联系,通过议案和编写备忘录来争取参与大学的管理工作。60年代以来,学生权力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的承认并有一定的政策保障。从校长选拔到学生的事务管理,学生有广泛的参与机会和权力。

西班牙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加塞特在向马德里大学学生联合会演说时表示,很想把整个“大学的使命”移交给学生,他认为“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概念必须得到贯彻,以达到能够影响其物质组织的程度。像过去一直以来所认为的那样,把大学看作教授接待学生的房子的观点是荒谬的;事实上应该是恰恰相反:让学生来管理大学这幢房子,使全体学生成为机构的躯干和骨架,而教员或教授们则作为辅助或补充。通过礼仪指导官实行的纪律维护行为引起了令人难堪的争吵,使学生们成了一群反抗者。不要责怪学生,该责备的应是设计、规划不善的机构。所以,以此目的合理组织起来的学生自身应该引导大学的内部管理,决定习惯和行为的礼仪,实行惩戒措施,肩负起维护风纪的责任”。

因此,大学在实施高等教育时,应当以学生价值的充分实现为根本原则、目的和出发点,在大学战略规划、制度制订和教育教学等方面都体现学生至上的原则。大学要给予大学生自主管理的空间,使大学生自主管理落在实处。

二、大学生自主管理的现实情况

(一)国外大学生自主管理的现状

在学业上,加拿大大学生是自主选择,自我负责的。大学生自主决定是否升学,因而学习自觉性很高。在加拿大大学里,从选课到网上注册,从交费到上课,学生们都要自己为自己操心。学习过程也比较独立自主,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都比较强。

在学生会的管理上,加拿大的大学学生会也体现出了明显的自主管理特点。在加拿大大学里,大学学生会组织是完全独立的,学生会与校方的关系是完全平等的,学生会拥有100%的自。他们根据各省法律依法成立,收取会费,独立经营,并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行委员会制度,成员包括部分专职委员、志愿者、各主要社团的代表等。委员会成员由所有学生会成员选举出来,选举每年举行一次。加拿大大学的学生会还有自己的企业,并且聘请了社会上有职业背景的专业人员当经理。加拿大大学的学生会下面一般还有几十个各种类型的社团组织,涉及宗教、文化、政治、学术等领域。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社团中,学术类社团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有50%之多。

在参与学校管理上,美国的大学生们体现出了很大的自主管理权。美国的大学生通过学生参议院和学生参议员参与管理。学生参议员分两类:一类是经全体学生选举产生的,另一类则是从各种学生群体和团体中选出,包括各学院、学生宿舍、兄弟会、姐妹会、黑人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留学生、走读生,以及其他一般的学生。学生参议院的主要活动是:召开参议院及有关委员会的工作会、讨论会、情况报告会;审查各学生组织的经费申请;调查、听取和收集学生的各种反映,并与学校磋商解决办法;每学期一次的例行访谈校长,讨论和询问有关学生关心的问题;在学生报、电台公布有关参议院工作情况、有关动议以及情况报告会日程;审批新的学生社团的成立;参议院选举工作;每两年审查一次参议院自身结构及规章制度,以适应新的要求。

在其他的管理上,外国大学生管理的自主性也很充分和广泛。大学生参与管理与学生有关的事务,如图书馆、学生宿舍、餐厅、学生活动中心等,实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及学生考试和日常行为规范的自我监督等。同时发挥学生报社和学生电台的作用和影响。学生办报是学生参与管理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它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对学校决策产生影响。

(二)我国大学生自主管理的现状

我国大部分大学生的学业是在家长的高考志愿和学校的培养计划安排下,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没有更多的自和选择权。学习上,都是按部就班的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课程,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2005年9月1日起实施的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虽然在转专业和学习年限上给了学校和学生更多的权利,但是真正实施起来,达到学校和学生满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国大学的学生会虽然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它们还不是完全独立的,没有足够的发言权。它们在经济上和组织上对学校的管理部门还有较多的依赖。学生会的活动经费主要来自校方的拨款和社会赞助,而不是由全体会员或学生群体缴纳会费而得;学生会主要干部的选用也不是完全由学生们自己选举的,过程透明度不高,且民主参与的范围不广。

在参与管理方面,我国的高校学生会处于学校与学生之间,它们一方面要向上反映学生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另一方面,向下宣传、贯彻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做高校领导与学生相互沟通的桥梁。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代表学生权益方面,所起的作用微弱。我国大学的学生会更多的是在组织学生社团和课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而对于大学生自身的权益关注不多,对于大学生的学业管理、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几乎不参与。

三、提升我国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对策

(一)学校到社会转变教育观念和成才观念,充分给予大学生学业自

大学的教育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在现实情况下大学更多的在重视智育,注重知识的传授,而非能力的培养,同时各门课程的卷面考试分数仍然是衡量学生学习好坏、评选先进甚至就业择业的重要标准。因此在这种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观念引导下,大学生们不得不埋头书本,苦学纸上知识。

但是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求大学生的真正全面发展,全社会要真正的尊重每个学生也就是每个成年人的不同人生选择,不以考试分数作为成才的重要标准,不以规定严格的培养计划遏制学生的天性,更重要得是要让学生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尤其是“学会生存”。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成才观念,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引导;从学校的角度看,在课程设置、教学培养方面做出适当的调整,给大学生更多的空间。

(二)对大学生工作管理者而言,要牢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学生会管理和学校事务的管理上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

传统的学校管理观念是将管理者作为管理的主体,将学生视为管理的客体,主体的职责是如何管住客体,而客体的任务是如何在主体规定的范围内完成各项任务,然后毕业离校投身社会。这样的管理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已不适应,为此,必须转变管理观念,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具体说来,要将管理者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管理观念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管理者为客体的观念,时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要从管理者“管理”学生转变成为学生服务,在服务中进行教育,寓教育于服务之中;要从管理者从管人、管物等“硬”管理向以引导、疏导为主的“软”管理转化。

对于学生会的管理上,要创造宽松的环境,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和自主管理的空间,营造有利于沟通的环境,启发学生自觉,提高自主管理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学生会管理的大方向上给予指导,在过程中监督、总结和调整。对于大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上,要在学校委员会上给予学生相对的发言权,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权益。

(三)对大学生而言,也要强化独立自主的意识,从“被动服从管理”到“主动自主管理”

学生主体地位的加强,除了要学生工作管理者放权外,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要有自主管理意识,依靠学生自身力量推动这项工作。学生要积极主动去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如何共处,培养他们的自主生活和管理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能力。同时,组建真正关注大学生自身权益和发展的学生会,要起到切实的作用,除了传达落实学校的政策外,更重要的是当好学生群体的代言人,切实维护同学利益。在学生干部的组织层面上,要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包括产生、执行、监督、激励等,体现公平、公正、合理。美国的学生参议院和学生参议员在这一方面做得比较好,他们的体制、做法有很多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总之,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自觉维护正当权益,成为推动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建立法律制度保障,依法进行大学生自主管理

建立和健全学生作为高校主体的法律法规,使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都可以找到法律、法规所适用的调整内容和范围,将大学生自主管理作为法律确定下来,充分尊重作为教育参与者的学生其权力的表达和制度化维护与运作。

在2005年2月4日经教育部部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在第五章奖励与处分中的第六十条中规定:“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由学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第六十一条规定:“学生对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处分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第六十三条:“学生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这些规则的出台不仅体现了创新性、规范性,而且也体现了民主化、法制化的现代学生管理的总体趋势。这不仅是我国高校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学生管理的依据,而且也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创新的新起点。

【参考文献】

[1]李福华.对高等学校学生权力的探讨———学生主体地位的政治学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04,(2).

[2]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出版社,2001.

生理学范文12

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质量

一、前言

温州医科大学招收留学生已有五个年头,期间在各个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桥梁学科,既有综合以往基础知识的作用,又是临床各科的重要基础。能否全面系统地掌握病理生理学知识,对临床专业的留学生而言至关重要。但在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不同及学生个体差异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在实际的教学效果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现状描述

1.留学生整体素质不高

在国内,我校虽然算得上是较早获得留学生招生资格的高等院校,但相比成熟的国内招生,留学生招生工作仍然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由于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够,为了确保留学生的招生数量,我校不得不降低了招生门槛。这就导致来我校留学生的基本素质参差不齐,给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2.留学生的自律意识不强

笔者在授课期间发现相比国内学生,留学生上课的出勤率非常低,很多学生姗姗来迟,且对此毫不在意,给人的感觉极为懒散。这与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有关,由于留学生的夜生活丰富多彩,常常晚睡晚起,且其自律意识也远不如本国学生那么强。于是,迟到早退就成了家常便饭。

3.师生之间语言交流成问题

由于教师队伍中很多人没有国外留学的经历,虽然具有较强的英文写作与阅读能力,但是口头表达能力不强,听力障碍更大。而我校的留学生多数来自阿拉伯及非洲国家,上述区域虽将英语作为其官方语言,但由于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使得教师在理解学生的表述时,十分吃力。

4.留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待加强

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一个显著的不同点在于高等教育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然而,目前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基本没有给学生自学的机会。现今的更是提出了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这一更高目标,留学生教育的自学能力这一方面首先要着重加强的。

三、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的思考

1.提高留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过硬的教学质量作为基本保障。尽管我校培养的留学生总体质量尚可,但提高留学生的整体素质,仍然是我们教学工作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决定着教育的质量。优秀的生源,是培养优秀毕业生的前提和基础。在今后的招生工作中,我校应在确保招生人数的前提下尽量提高门槛,择优录取。这样才能提高我校在国际教育市场上的知名度,使我校的国际教育步入健康持续的发展轨道。

2.加强留学生的教学管理

针对留学生迟到早退现象,我校国际学院采取了刷卡上课、增加课堂上考勤的频次、提高平时考勤分数在期末成绩中的比例等一系列措施;并且对留学生的上课时间进行了调整,如国内学生早晨八点上课,留学生则8点45分上课。通过诸如此类的改革,留学生的出勤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培养留学生对病理生理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好专业课程的重要前提,提高留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的兴趣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在本科教育中较为推崇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因为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案例中一系列问题的引导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该方式虽然有很多优点,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本科生的授课模式仍然是大课制,想要把100多人同时调动起来,难度较大。中国的现行教育仍以填鸭式教育为主,对于从小学到大学10多年来的被动式教育,学生已经非常适应,但对PBL这种比较有启发性的教学一时之间还不能很好地接受。但留学生所受的教育跟我们的不同,他们比较活跃,善于独立思考问题,而且人数相对比较少,反而更适合PBL这种模式。在教学中,适当的引导、提问,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尤其是病理生理学,这门桥梁学科,因与临床息息相关,非常容易将授课内容与临床病例联系起来。在教学中,笔者曾试着以病例为线索逐渐展开并介绍授课内容,效果较直接讲解书本内容要好得多。

4.提高留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应仅仅停留于考试得高分,更应通过自学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这方面很多教师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和观点。提高留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将某些重点讲授的内容留给学生作为作业,下次上课时让学生准备好幻灯上台讲解。笔者发现学生的热情很高,他们很善于表现自我。通过这样一种形式,笔者挖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笔者也发现,留学生之间的交流要比师生之间的交流顺畅得多,学生所讲述的内容更容易被学生们理解和接收。在此过程中,学生若遇到困惑,老师可给予关键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和吸收相关知识要点。

参考文献:

[1]鲁颖迪.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温州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为例.中国校外教育,2009,12(2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