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财务报表要求

财务报表要求

时间:2023-06-11 09:33:26

财务报表要求

财务报表要求范文1

关键词: 财务决算;管理标准;报表编制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5-0178-02

1 什么是财务决算

我们企业在每年的11月中下旬至12月份对财务决算进行准备。财务决算就是对企业一个会计年度的运营状况、经营情况进行数据汇总、分析、比较,结合文字说明及专项报告,给企业决策层提供未来经营发展的重要信息。

2 财务决算的标准

2.1 加强组织工作、责任落实到人,保证决算工作高质量及时完成 财务决算工作要积极的适应市场经济形式的变化,企业经营模式的变化,通过组织领导,分解落实形成多部门共同参与、协作配合的工作模式,保证财务决算任务能够高效高质完成。

2.2 遵守法律法规、规范财务核算,保证会计内容、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 我们财务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市场竞争、目前经济形势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规范我们的财务日常工作,遵守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操守,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为我们开展工作打好基础。①严格执行财务核算办法,不得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会计差错更正等人为的调节企业的经营成果。②依据真实的交易活动、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编制报表。③严格按照收入确认原则、成本费用扣除标准、特殊交易活动适用特殊账务处理方法,严禁适用不实手段和其他任何的形式进行账务操作。④充分的披露财务信息,不得瞒报虚报;也不能用数字和表格方式代替我们文字说明部分和专项报告的说明事项。

2.3 清算检查特殊业务处理模式,加强风险管理控制 由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们要正确的认识企业业务的高风险,谨慎的运用金融工具及金融衍生工具,依据企业的业务、运营目标、资金情况、公司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水平,在国家允许的政策范围内,选择适宜的种类。

2.4 深化分析与成果利用,发挥财务决算的管理功能 企业应该深化财务决算成果的利用,使其对决策层决策发挥最大的作用。通过决算结果的利用,对企业的成本费用、资产管理运营、资源的配置等进行深入分析,以财务决算工作作为契机来查找财务管理工作的漏洞,进一步完善财务工作,完善重大经济事项书面备案制度,持续不断的升级、优化内部控制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通过成本费用支出的分析,与企业预算目标、标准成本以及同行业的先进水平对比,查找成本费用管理的短板;通过现金流和资金链条的分析,关注我们的企业负债规模,优化融资结构,防范财务风险;通过投资项目分析,反映项目投入与效益的状况,对无边际贡献、边际贡献较低的,以及与预期回报率相差甚远的项目,应突出针对性的整改意见、方案,或者我们放弃方案的预案;通过全面的预算执行对比分析,对照预算目标,找出预算与实际的差距,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比较,也是对预算编制的合理性进行一个评估,形成预算和决算的良性循环管理。

2.5 统筹协调资源,强化审核审计,高质量完成决算报告 企业在财务决算编制的过程中应该统筹协调内部资源,加强审核与审计力度,规范编制决算报告。①做好投资规划、人力资源、科研开发等非财务信息的填报工作,落实填报责任,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②强化财务决算审计管理工作,超过服务年限或不合格的审计机构应予以更换,明确主审和辅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任务与责任,严肃审计纪律,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企业应尊重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意见,对调整事项应及时调整,双方不能协商一致的调整事项形成书面记录并反映至审计情况说明书中,不得影响中级机构的独立性和鉴证力。③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应切实履行好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责。④电脑审核和人工审核要相结合,以多种的审核方法,提升财务决算数据的质量和工作效率。⑤做好绩效评价的前期准备工作,重点审核涉及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的方面以及事项。

3 财务决算报表编制

①年度财务决算报表组成部分。封面、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资产变动情况表、资产减值准备情况表、企业基本情况表等其他附表。

②年度财务决算报表编制说明。

③会计报表附注内容。

④财务决算专项说明内容。

⑤财务情况说明内容。

财务决算工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各部门的协作,非财务部门财务信息的归集到财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密切相关。决算是对各个部门预算情况的执行结果的考量。它需要每一位财务工作者的高度责任心、良好的工作态度,专业的知识与经验,遵守职业道德操守。

4 解决财务决算制的对策和途径

4.1 创新管理体制,为项目财务决算制营造环境。通常情况下,好的管理体制,才能为财务核算创新工作提供保证,可以说财务核算模式的改变往往与公司的管理体制相辅相成。根据既定的战略规划,公司总部需要加快实施两级管理的步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精兵简政,彻底改变机构臃肿的现状,将管理职能发挥到极致,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项目部财务决算作用的发挥。

4.2 转变经营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使项目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核算、自我控制,进而从根本上做到自负盈亏、自我经营的创效实体。

4.3 建立和完善财会人员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委派制。在目前条件下,如果不能有效的管理,这时通过实施会计委派制,在一定程度上是搞好决算的有效办法。

4.4 重视人才的培养、利用和保护,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4.5 建立和完善经营管理考核评价体制。建立健全完善的、符合实际的项目经营考核指标评价体系,按照与企业整体效益的相关性,分配不同的权重,以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保证企业稳定健康发展为目的,摒弃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考核指标,增加更相关的指标,对项目经营情况定期考核,按照规定实施奖罚兑现,促进项目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4.6 加大公司总部财务监督检查和工程项目专项审计的力度。①完善资金结算中心的管理,规范项目部银行账户的开设。②推行全面预算,实施有效财务控制。③加强税费交纳的管理,维护企业信誉。④成立财务会计管理机构,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⑤扩充审计队伍,加大项目审计力度,提高项目审计质量。

4.7 以网络财务为平台,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网络财务是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财务管理形式,它是运用网络财务软件,基于网络技术,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协同,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事中动态会计核算的在线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枫.对当前财务决算存在问题的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半月),2008(01).

财务报表要求范文2

关键词:财务;报告体系;财务报表

一、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局限性

在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中,我国财务报告改革虽然也取得了进展,但仍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其局限性已日趋明显,主要表现为:

1.报告目标过分强调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服务。现行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是基于权责发生制、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的财务信息,它用于完成报告与解除受托责任的目标,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1条提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财务报告成为国家实行财政税收与物价政策等的主要手段与重要依据之一,这种报告模式产生于计划经济,财务报告的主要职能是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已经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格局,财务报告目标应转向满足与企业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相关集团,如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的信息需求。

2 信息披露不完整。具体表现在:1)现行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面向过去的历史信息,并且统一运用货币计量,对使用者未来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如预测信息、人力资源价值、主要管理人员的素质等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是财务报告之外;2)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财务报告中长期被忽视,而由此导致的管制成本足以影响企业日后长远的经营业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3)由于报告用户的信息需求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各不相同,某些特定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团已不满足通用的财务报告了,随着新的会计环境下财务分析职业的兴起,市场和财务信息使用者正在呼唤财务报表以外的某些特定需要的差别报告。

3 过于强调信息的可靠性。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是立足于企业已发生的确定性交易和事项,基本上是一张历史会计数据汇总表、一种向后看的会计报表,它对使用者决策所需信息的相关性较低[1].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大多来自历史资料,以历史成本模式所生成的财务信息,虽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无法满足决策有用性的要求。尽管《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提取八项减值准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历史成本与现行市价形成的差距。但是,在整个财务报告体系中,历史信息仍占绝大的比重,使得许多能反映企业未来前景、对使用者非常有用的现金流量预测性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

4 滞后性十分严重。依据传统会计惯例一般是按年度披露会计信息,这一方面是基于人们对年度财富分配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手工会计下的信息披露成本的考虑,这种基于会计分期假设定期编制的财务报表具有滞后性,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及时性。尽管过去和现在的财务信息与将来的财务信息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其肯定不能代表未来,投资者、债权人和财务分析人员对预测性财务报告的需求日益增强。提高财务信息的反馈价值要求信息及时报告,这是因为使用者的决策是不间断地进行的,他们希望随时得到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二、我国财务报告体系改革的原则

为了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在对财务报告体系进行改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财务会计改革为先导原则。财务报告只是财务会计系统中最终的信息输出,它与系统内信息的来源、记录、加工、传送的方法和规则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对财务报告的重大改革,都要考虑财务会计系统的改革。比如,为了能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就必须对一些现有财务报表中未列入的项目进行充分披露,包括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养老金等,只有在财务会计解决了其确认和计量方式以后,才能纳入财务报告的范畴。

2 表内优先原则。财务报告是由财务报表逐渐演变而来的,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内容,有助于外部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财务信息主要是由一系列基本财务报表提供的,其原因在于表式财务报告的格式固定和以数据进行反映的优点[2].财务报告的改革应优先改革财务报表,虽然《企业会计制度》中新增了三种辅助报表,但是与国际惯例来比较,我国的财务报表仍然不符合多层面模式,我们较多考虑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对其有用性和相关性考虑得较少。

3 满足需求原则。财务报告应在不损害企业利益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与企业相关的利益集团的信息需要,以便维持和发展这些利益集团对企业的贡献和支持。为此,应该采用规范法和实证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使用者的具体信息需求,首先利用规范法来推断出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要、利用信息的动机和使用信息的方式,然后利用实证法来检验规范法结论的现实性,两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从而建立切实可行的财务报告框架体系。

4 有效披露原则。有效披露原则要求财务报告中的信息对于使用者的需求来说都是有效的。对于披露信息的企业来说,超量信息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只会增加成本而不会由此获利;使用者也没有能力去运用过量的信息。在财务信息强制披露中,政府应考虑有效披露原则;当企业自愿主动披露财务信息时,也需要根据所提供信息的被利用情况,确定哪些属于过量信息,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而不再予以披露。

5 成本效益原则。财务报告的成本是指企业在提高或扩大报告信息披露的质量或数量中,付出的劳动代价和可能发生的各种不利因素,主要包括:

处理和提供信息的成本、诉讼成本、竞争劣势等。其效益是指企业在改进报告信息披露后所获得的收益,包括资本成本的降低、进入更具有流动性的市场、提高的企业声誉等。当然,在现有的计量理论与技术条件下,要准确计算对外披露信息的成本与效益是不现实的。尽管如此,人们在确定财务报告内容、披露方式和披露频率等问题时,仍需要对成本与效益因素进行衡量和判断。

三、我国财务报告体系的改革方向

对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加以改进时,一定要解决好继承与发展的问题,要改革与会计环境不相适宜的部分,进一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总的来说,对报告体系的改革应是一种扬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财务报告目标理论研究,为财务报告模式的改进提供坚实的基础。从本质上看,“经管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目标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冲突,而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我国财务报告目标应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既向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财务会计信息;又能用来作为评价企业管理者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尺度。财务报告作为企业正式对外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首先应为企业实现其目标服务,具体地说,财务报告应在不损害企业利益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与企业相关的利益集团的信息需求,国家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其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通过经常性的抽样调查等间接方式获得。进一步淡化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报告内容的界限,未来两者融合的程度将会越来越大,即管理会计“外化”为财务会计的成份将增加,促使财务报告目标得以充分实现。

2 进一步完善以三大财务报表为核心的报告体系。现行财务报告体系是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核心的单层报告模式,该模式是以财务报告为内容、资产报告为中心、财务报表为主要表现形式对企业的资产使用、已得收益、资金营运等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表述和披露。未来的财务报告应该着眼于用户,为他们提供在市场经济中与企业的发展、竞争能力、风险等一系列相关的财务信息。建议将这三张报表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分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两个部分,对于核心会计信息,应该更加注意其计量的可靠性;对于非核心会计信息。则可以相对地采取可靠性不如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如公允价值等。尤其应该注意在财务报表中披露能够表明财务弹性、投资报酬和变现能力的相对值会计信息。

3 丰富和规范财务报表表外信息披露的内容。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化以及人们对相关信息要求的提高,表外信息(包括报表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在整个财务报告系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对使用者正确理解报表数据和判断报表质量有重要意义。在会计发达国家,表外信息的长度已大大超过财务报表本身的长度,表外信息构成财务报告体系十分重要的内容。以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又称Jenkins报告)为例,福克思公司的表外信息多达16个,其篇幅约占20页,而报表本身则只有4页,从中可以意识到表外信息的地位,已成为使用者正确理解报表数据和判断报表信息质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表外信息的内涵却很少有人进行专门的研究,基层单位及财会人员也不熟悉它的意义和披露方法。我国已经加入WTO,要求会计改革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重视表外信息的作用,要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有计划地规范不同企业表外信息的揭示方式,逐步加大报表附注中非财务信息和其他财务报告的披露力度,以满足报表使用者对决策有用信息的需求。通过旁注、脚注、附表等形式对基本报表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补充或解释,以便帮助使用者理解和使用报表信息;鼓励企业编制财务情况说明书、预测报告、分部报告、全面收益报告、人力资源报告、管理当局的讨论与分析、差别报告、物价变动影响报告等,为信息用户的决策提供较强相关性的信息[3].

4 变革财务报告的报告模式。随着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面对强大的外部竞争压力,迫使我国财务报告体系发生革命性变革。在计算机随机寄存功能的支持下,财务信息的日常揭示成为可能,不同期间的财务报表可以随机产生,通过事项法和建立实时报告系统,彻底解决财务信息滞后的问题,及时向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多方位财务信息。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纸质财务报告的印刷与传递方式将被在网上信息取代,使用者通过Internet访问企业的数据库,借助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及时地获取并处理有关的信息。在信息的表达方式上,也将更多地运用图形与音像方式,使信息的表达更形象、更直观,更易于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企业ERP系统的建立、完善及其与Internet的成功与合理的对接,是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财务报告改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葛家澍,陈少华。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财务报表要求范文3

关键词:财务;报告体系;财务报表

一、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局限性

在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中,我国财务报告改革虽然也取得了进展,但仍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其局限性已日趋明显,主要表现为:

1.报告目标过分强调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服务。现行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是基于权责发生制、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的财务信息,它用于完成报告与解除受托责任的目标,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1条提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财务报告成为国家实行财政税收与物价政策等的主要手段与重要依据之一,这种报告模式产生于计划经济,财务报告的主要职能是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已经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格局,财务报告目标应转向满足与企业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相关集团,如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的信息需求。

2.信息披露不完整。具体表现在:1)现行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面向过去的历史信息,并且统一运用货币计量,对使用者未来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如预测信息、人力资源价值、主要管理人员的素质等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是财务报告之外;2)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财务报告中长期被忽视,而由此导致的管制成本足以影响企业日后长远的经营业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3)由于报告用户的信息需求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各不相同,某些特定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团已不满足通用的财务报告了,随着新的会计环境下财务分析职业的兴起,市场和财务信息使用者正在呼唤财务报表以外的某些特定需要的差别报告。

3.过于强调信息的可靠性。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是立足于企业已发生的确定性交易和事项,基本上是一张历史会计数据汇总表、一种向后看的会计报表,它对使用者决策所需信息的相关性较低[1].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大多来自历史资料,以历史成本模式所生成的财务信息,虽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无法满足决策有用性的要求。尽管《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提取八项减值准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历史成本与现行市价形成的差距。但是,在整个财务报告体系中,历史信息仍占绝大的比重,使得许多能反映企业未来前景、对使用者非常有用的现金流量预测性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

4.滞后性十分严重。依据传统会计惯例一般是按年度披露会计信息,这一方面是基于人们对年度财富分配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手工会计下的信息披露成本的考虑,这种基于会计分期假设定期编制的财务报表具有滞后性,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及时性。尽管过去和现在的财务信息与将来的财务信息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其肯定不能代表未来,投资者、债权人和财务分析人员对预测性财务报告的需求日益增强。提高财务信息的反馈价值要求信息及时报告,这是因为使用者的决策是不间断地进行的,他们希望随时得到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二、我国财务报告体系改革的原则

为了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在对财务报告体系进行改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财务会计改革为先导原则。财务报告只是财务会计系统中最终的信息输出,它与系统内信息的来源、记录、加工、传送的方法和规则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对财务报告的重大改革,都要考虑财务会计系统的改革。比如,为了能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就必须对一些现有财务报表中未列入的项目进行充分披露,包括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养老金等,只有在财务会计解决了其确认和计量方式以后,才能纳入财务报告的范畴。

2.表内优先原则。财务报告是由财务报表逐渐演变而来的,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内容,有助于外部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财务信息主要是由一系列基本财务报表提供的,其原因在于表式财务报告的格式固定和以数据进行反映的优点[2].财务报告的改革应优先改革财务报表,虽然《企业会计制度》中新增了三种辅助报表,但是与国际惯例来比较,我国的财务报表仍然不符合多层面模式,我们较多考虑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对其有用性和相关性考虑得较少。

3.满足需求原则。财务报告应在不损害企业利益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与企业相关的利益集团的信息需要,以便维持和发展这些利益集团对企业的贡献和支持。为此,应该采用规范法和实证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使用者的具体信息需求,首先利用规范法来推断出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要、利用信息的动机和使用信息的方式,然后利用实证法来检验规范法结论的现实性,两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从而建立切实可行的财务报告框架体系。

4.有效披露原则。有效披露原则要求财务报告中的信息对于使用者的需求来说都是有效的。对于披露信息的企业来说,超量信息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只会增加成本而不会由此获利;使用者也没有能力去运用过量的信息。在财务信息强制披露中,政府应考虑有效披露原则;当企业自愿主动披露财务信息时,也需要根据所提供信息的被利用情况,确定哪些属于过量信息,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而不再予以披露。

5.成本效益原则。财务报告的成本是指企业在提高或扩大报告信息披露的质量或数量中,付出的劳动代价和可能发生的各种不利因素,主要包括:

处理和提供信息的成本、诉讼成本、竞争劣势等。其效益是指企业在改进报告信息披露后所获得的收益,包括资本成本的降低、进入更具有流动性的市场、提高的企业声誉等。当然,在现有的计量理论与技术条件下,要准确计算对外披露信息的成本与效益是不现实的。尽管如此,人们在确定财务报告内容、披露方式和披露频率等问题时,仍需要对成本与效益因素进行衡量和判断。

三、我国财务报告体系的改革方向

财务报表要求范文4

关键词: 财务报告;新会计准则;发展趋势;局限性

1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告的变化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对财务报告的相关规定做出了不少的调整,突出强调了财务报告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就一些主要变化作简单论述。

(1)企业财务报告制度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我国财政部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报告制度经过不断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报告制度的规范化建设不断取得突破。

(2)信息披露完整性得到加强。分部报告披露内容扩展,充分披露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合并财务报表发生变化。新准则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在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时,确定纳入合并的范围也应看其实质,而不仅仅是以股份比例为标准。确定合并范围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控制权标准。

(3)财务报告的计量模式发生变化。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引入成为一大亮点。原会计准则中财务报告的计量模式是历史成本,不能完全适应新经济时代要求。新会计准则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在继续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同时,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等会计准则中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拓展了财务报告的计量模式。

(4)调整了财务报表体系和报表具体列示项目。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财务报表体系新增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作为主表,取消利润表的附表利润分配表,并调整报表具体列示项目。资产负债表总体结构没有实质变化,但报表项目分类名称更为科学。利润表虽仍然采用多步式,但列报的信息有变化。

2我国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局限性

(1)无法满足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时效性需求。相关性、可靠性、及时性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我国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做出了诸多调整,但仍不能完全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①无法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现行财务报告是一种通用财务报告,它供给使用者的是相同的报告,即财务报告是一个标准化的模式。这样做虽然确保了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却丧失了灵活性,难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②无法满足信息的时效性需求。现行财务报告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③无法满足信息的可靠性需求。

(2)缺乏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披露。现行财务报告偏重于反映企业历史经营活动的财务信息,而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披露不足,缺乏前瞻性财务信息对经营业务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的反映。这使得现行财务报告无法反映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

(3)缺乏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①缺乏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②缺乏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我国财务报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方面几乎没有涉及,这就造成个别企业只重经济效益,不重社会效益,难以与整个社会相互融合。

(4)财务报告内容的规定政出多门。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财务报告内容的规定有两个制定机构:证监会和财政部。两者对基本财务报表方面的规定似乎有默契,不过,在表外信息方面,两者的内容规定缺乏必要的协调。在此情况之下,若不对双方的内容规定及早做出协调,将来就有可能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3我国财务报告未来发展趋势

(1)未来财务报告方式:①采用交互式财务报告取代标准化财务报告。随着数据库技术、超文本和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财务报告的形式可以采用如计算机语言执行方式的交互式报告。②建立实时财务报告系统。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在计算机随机寄存功能的支持下,使得财务信息的日常披露成为可能,进行实时报告。因此,未来财务报告应是在网络上传输的、表格式信息与音像化信息相结合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实时报告。

财务报表要求范文5

关键词:财务报表;主要问题;建议

一、企业财务报表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1.企业财务报表的现状

2005年11月8日,财政部副部长、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秘书长王军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共同签署了联合声明,确认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的基本原则。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加快了财务会计制度向国际标准趋同的脚步。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之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为了避免企业再次陷入永无休止的会计舞弊之中,提出对国际主要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要求,并在2008年10月正式公布了讨论稿。此后国际会计该准则通过后,迅速在世界主要国家执行,如我国A股的上市公司从2009年开始就按照新准则的要求,在企业利润表中标注“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总额”。

2.当前财务报表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务报表未真实反映企业的无形资产

由于国际会计要素仅要求反映企业现实发生的财务变动情况,因此财务确认标准并未将无形资产包括进去,导致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无法被记录或者无法完全被记录。在企业制作的财务报表中缺少了无形资产、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企业其他核心竞争力等优势资源的记录,不但无法准确记录企业真实的财务变动情况,有时还会导致企业财务报表的严重失真。在现代社会,知识经济、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达,有些无形资产甚至比有形资产更有价值,因为这些因素有可能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从会计制度的本质来说,无形资产只要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回报和资产增值,就应当被认定为企业的重要财务因素,就应当在财务报表中进行反映。

(2)财务报表未完全披露非财务信息

根据现在的会计准则,财务报告需要按照要求披露财务方面的信息,而对非财务方面的信息则未提出要求。有可能造成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一些前瞻性的信息。如:财务报表不需要反映企业经营背景,无法记录企业当前所处的行业发展前景,造成报表使用者无法对企业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无法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实现过程进行客观评价,而非财务信息恰恰是影响企业将来发展的重要财务因素。

(3)财务报表缺乏及时性和预测性

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及惯例,企业的年度财务报表基本上都要在第二年的一季度披露,就在年报披露的时候,企业又要准备一季度报和三季度报,这两份报告的时间要求是在当年的4月30日和10月30日前,半年报则要求在半年度之后的第2个月内披露。这样看来,基本上财务报表披露的时间要比自然月份要晚,企业的第三季度财务报表与年度报表的披露时间甚至晚了6个月之久,这样滞后的信息传递,已经无法适应信息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对于突发性的会计信息无法及时反映,导致财务报表在适用时无法准确匹配企业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对于一些金融企业,由于他们手中持有了大量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这些金融资产很可能市场环境的变化随时发生大幅波动,会导致资产的估值发生较大的波动,会给使用财务报表判断企业价值的人造成错觉,增大了企业盈利的不可预测性。

二、对现行财务报告进行改进的一些建议

1.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对企业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有机结合,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决定应披露哪些信息,对于一些重大项目或者重大的资产变动情况要详细披露,对涉及企业资产变动和价值重置的重要无形资产及非财务信息都要及时进行披露,提高报表的实用性及准确性。具体做法是,企业可以在无形资产下的明细中记录企业存在的难以用货币计量的其他无形资产,如:企业适用的先进的管理技术、销售渠道和其他难以用货币进行计价的核心资源。

2.在财务报表中将企业的经营背景情况和最近的新动向进行披露。对于一些正在进行多元化转型及互联网企业,由于企业的经营背景随时可能发生改变,如果不及时在财务报表中披露那些关系企业发展的非财务信息,单是基础的财务数据根本无法提示企业的发展前景,外部人根本无法对企业的发展前景进行评价,很可能给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披露了这些非财务信息及企业无形资产,可以让外部投资者更加清楚的了解企业最近的投资活动,发展方向,提高对企业发展前景的认知度。

3.要求提前披露财务报表。企业对财务业绩进行预告并且加大半年报的披露的详细程度,利润表里要求按全面收益观进行披露,即要把按照准则确认的利得或者损失等其他综合收益在利润表中反映出来而不是像新准则前那样绕过利润表而直接计入资产负债表中。全面收益应该按照收益的可持续性分类披露以便提高部分收益的可预测性。

三、结语

企业的财务报表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体现,正确的财务报表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的反映企业价值的发展过程。制作一份尽量完善的财务报表,有利于国家经济管理部门了解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通过对各单位提供的财务报表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了解和掌握各行业、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以便宏观调控经济运行,优化资源配置,保证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成圣树,郭亚雄.关于财务报表的历史演变(上)[J],财会月刊,1998,1.

财务报表要求范文6

【关键词】母子公司;母子公司合并报表;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各行业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内部构成越来越多样化,对于集团企业母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母子公司财务报表的合并问题已经成为会计工作中的重要疑难问题。因此,面对我国集团企业母子公司财务合并报表编制的不规范化情况,企业应该积极调整自身的财务报表合并机制,提升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要求,提高合并财务报表信息的准确性,满足企业的管理需求,加快我国企业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一、母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定义、作用和合并范围

母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是指企业的母公司和其下的全部子公司依据国家的相关法规,以母公司的会计报表为财务主体,将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作为合并报表的编制基础,通过对企业权益、内部往来、内部交易事项进行合并抵消编制,从而反映集团企业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附注,全面反映了集团企业的经营情况、经营成果、资金流动方向和利润分配等方面的信息。

合并财务报表的作用体现在能够对外提供由母子公司组成的集团企业整体经营情况的会计信息,有利于避免集团企业利用内部控股关系,人为粉饰财务情况的发生。母子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较之母子公司的个别报表,能够提供给企业更为全面、准确的信息数据,为管理者制定企业发展方向、经营战略提供更为可靠、详尽的数据,有效的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母子公司的合并范围应以控制为基础来进行确定,具体包括:一是母公司拥有半数以上表决权资本的被投资企业,这里的拥有包括母公司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表决权资本,母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半数以上表决权资本,母公司直接和间接方式合计拥有、控制被投资企业半数以上表决权资本。二是被母公司控制的其他被投资企业,包括通过协议拥有被投资单位半狄陨媳砭鋈ㄗ时荆根椐章程或协议有权决定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权任免被投资单位董事会的多数成员,在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占多数表决权等。

二、母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财务管理研究工作也度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并且形成了诸多的管理文件,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母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等。企业母子公司的财务合并报表依据国家制定的管理规定来进行科学编制和调整,并且在合并范围和数据信息质量等方面要符合国家发展需求和国际发展形式。在具体编制过程当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关于合并财务报表统一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会计期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方法和程序。会计估计主要针对尚在延续中并且结果不确定的会计事项所作的客观预测和确认。它们是会计核算的前提,也是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同一会计事项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处理,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财务信息。

选择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原则:慎重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一旦选定,不得随意变更,因此要慎重;当有几种方法可以选择时,要选择对当期净收益、净资产估价较低的方法,以体现稳健原则;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当关注经济实质,而不应纠缠于法律形式。由于各企业的经营范围、规范、环境各异,因此,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与估计,对企业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影响程度也不一样,有的重要,有的不重要,应当关注重要的会计政策与估计的选择。在编制母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时,应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对子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必要的调整。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以母公司对会计估计的确认,来调整子公司的会计估计处理,并在附注中进行披露。

会计期间包括企业会计核算的起始和截止时间,将企业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区间,在连续反映的基础上,分期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定期反映企业某一期间的经营活动和成果。对于境内企业来说,通常不存在母子公司会计期间不一致的情形,但也有不少企业的会计人员存在提前结账的习惯,导致母子公司会计信息的确认期间不一致。因此,母公司应统一子公司的会计期间,使子公司的会计期间与母公司保持一致,子公司的会计期间与母公司不一致,应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期间对子公司财务报表进行调整。

2.关于合并财务报表抵销项目不准确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依据《会计准则》中关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合并范围和亏损子公司等应纳入母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中,全面完整的反映集团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要求。在合并报表编制过程中,编制人往往只重视一些常见的项目抵销,例如对于母公司长期投权投资与母公司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所享有的份额的相互抵销、母子公司内部往来债权和债务的抵销,母子公司销售商品产生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的抵销。但往往会忽视一些较为少见的或特殊的项目抵销,例如对于母子公司之间委托管理产生的收入和支付的成本费用之间的抵销,对于母子公司固定资产交易产生的收入与成本、费用的抵销,对于母子公司内部融资产生的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的抵销等。

这就要求在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过程中,要查遗补漏,全面考虑企业的各项财务数据,对母子公司之间各项相关性信息进行分析和核对,通过采取母子公司内部往来对账单、内部交易对账单等方式,完整、准确的进行合并报表的抵销。

3.关于合并财务报表信息质量不高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对于母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来说,合并报表信息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信息资源的可靠性和适用性不够造成的。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而言,提升数据信息的可靠性和适用性,能够给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提供有效帮助。

(1)要提升合并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母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在于合并报表要具有严谨性、可验证性、完整性。严谨性是指会计处理要严谨,对于收入、成本费用的确认要及时,对于会计估计的处理要合理等,保证合并财务报表信息的真实、可靠。可验证性是指通过交叉验证的方法对财务报表内容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并且通过交叉验证的方法都能得到相同的数据信息。完整性是指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要完整,呈现的数据信息要能够将集团企业中各企业的数据信息完整的反映出来,同时对于企业经营业务的具体情况要做到细化分析,对于母公司新增加的子公司或者退出的子公司的数据情况要进行附加分析等。

(2)要提升合并财务报表的适用性

适用性是指合并财务报表信息对于不同需求方的满足能力。适用性要求母子公司的财务报表合并必须让合并的实体变动信息即满足管理者的实际需求,满足外部投资人、债权、债务者的需求。例如:企业的信贷人对企业偿还能力提出质疑的时候,集团企业合并财务报表要能够满足信贷人的信息需求,并且政府单位也可以通过合并财务报表、企业经济活动等信息有客观了解。有的时候,合并财务报表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例如有的母子公司各自拥有自身的经营特色,并存在跨行业发展现象,所以母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数据往往不能全面展示母子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并且母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也很难保证不存在数据偏差。所以,通^增加合并财务报表附注的披露项目,增加数据信息的展露方式等方法来增强合并财务报表的适用性。例如:企业可以将多层数据信息整理展示,包括企业的经营范围、母公司和子公司所在地区的数据信息、公司经营状况、产品数据信息、企业服务指导方向、客户的数据信息等。通过对集团各企业多方面的数据信息进行完整、清晰的展示,增强合并财务报表的适用性,为集团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分析资料,满足企业内外部各方面的需求。

三、母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提供信息的局限性

合并财务报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不同报表需要求者所存在的局限性,母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以母公司理论为依据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合并财务报表,为集团企业控制者更好的服务,因此,对于少数股东来说,合并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具有局限性。二是合并财务报表突破了传统会计主体理论,是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出发,以经济意义上的会计主体理论为依据编制的。这样,与法律上的主体相矛盾,按《公司法》的规定,各子公司都对各自的债权人负有限责任,当一家公司濒临破产时,债权人无权追索其它母或子公司,因此,合并财务报表的信息对各子公司债权人的意义被削弱。

四、结束语

目前,在母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管理中仍处在摸索时期,所以我们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展规律、资本运转模式进行管理模式的调整,通过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促进自身合并财务报表管理机制的快速发展,制定一套完善、科学的母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张际萍.企业合并报表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师,2013(22):33-34..

[2]郑江芗.新旧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化问题及对策[J].低碳世界,2016(33):221-222.

[3]王爽.浅谈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J].科学与财富,2015(10):203-203,204.

[4]钟洁宇.投资集团公司合并财务报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14(32):209-209.

财务报表要求范文7

关键词:供需矛盾;政府会计;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181-03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民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国家财政收支不断增长,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8.31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1.35%,财政支出为8.45万亿元,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10.37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2%,财政支出为10.89万亿元。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11.7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2.57%,财政支出为12.57万亿元。随着财政资金规模的扩大,政府和社会公众等信息供需者对财政管理越来越关注,再加上近年来政府职能转换、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政府财政收支分类科目变化、政府绩效评价制度的建设以及政府监督的加强等,均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信息需求者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

根据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政府经济活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政府会计信息则属于公共商品,在信息市场上同样存在信息的供给和需求,而此种信息的供给主体是各级政府,需求主体则是社会公众、上级政府及立法机构。信息需求者对政府会计信息的内容要求一般包括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政府整体财务状况、政府工作效率和效益、政府遵守法规等四个方面信息,而其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则包括方式要求及质量要求两个方面。

(一)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要求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是量化报告方式。主要是指政府预算和政府财务报告,用来披露能够货币量化的经济信息,如资源控制情况、债务承担情况以及营运成本信息等;二是解释与阐述方式。这种方式是在量化的数据报告的基础上加以文字解释,来披露上述政府效率与效果方面的情况。主要为一些定期或不定期公开的经济文件,如政府工作报告和国民经济计划发展报告。公共领域的绩效评价性质复杂,通过文字描述能够详尽、全面地说明履行情况,但这种方式的主要缺陷是,政府绩效评价信息的披露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政府预算和政府财务报告这种定量信息披露方式是政府绩效信息披露的重要方式之一,并成为信息使用者评价政府公共部门绩效及做出相应决策的重要依据。

由于政府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主要集中于预、决算信息,内容有限,形式过于简单,加上中国尚处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公众和市场对政府财务信息的利用程度很低。

(二)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要求

会计信息的质量是指会计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特征的总和。会计信息是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产生的,因而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满足信息使用者需要的程度。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体确定与会计目标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内容取决于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和内容,由于政府会计信息的主要载体是政府预算报告和政府财务报告,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遵循政府预算报告与财务报告应具有的特征,与企业财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的表述趋同。概括地说,政府会计信息应该满足下列主要的质量要求:

第一,真实性。会计信息能否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都取决于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在中国,普遍认为会计信息真实的反面是会计信息不实或失真。所以,只有经过失真度测量(统计分析、审计验证、财务检查)的信息其质量的真实性才能得以保证。

第二,公允性。会计信息公允性要求会计应尽可能地基于客观的数据来计量;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方法时应该保持价值中立、不偏不倚,不带主观倾向是非常重要的;在记录和报告经营结果时,应该毫不歪曲地作真实和准确的报告和陈述。这样才能保证信息使用者在利用信息做出决策时提供有效的帮助。

第三,相关性。相关性是指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与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部门或人员所做的投资、信贷和类似的决策有关。相关性的具体标志主要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

第四,可理解性。可理解性是指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对于那些具有合理程度的知识,而且自身又愿意用适当的精力去研究会计信息的人士而言,应当是可以理解的,这是使会计信息有用的前提条件。

二、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中的供需矛盾分析

政府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广泛的,不同的使用者有着不同的会计信息需求,他们需要政府披露不同的会计信息,以做出相应的决策。而当前中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仍不完善,披露的信息相对单一、不完整,尤其是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所披露的政府会计信息不能满足广泛信息使用者的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需求、预测政府能力的信息需求、衡量经济影响的信息需求和加强内部管理的信息等各方面的需求。造成上述供需不均衡矛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行预算会计本身的缺陷造成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第12条规定,“总预算会计信息,应当符合预算法的要求,适应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上级财政部门及本级政府对财政管理的需要”;《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第12条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行政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结果的需要,有利于单位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上述目标仅强调了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行政单位内部的会计信息需求。

(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不完善

中国目前提供政府财务信息的主要对外报告是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报告,该报告除了反映年度预算收支情况及结果外,没有提供更多的财务信息,特别是关于政府财务状况的信息。

除此之外,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影响政府财务活动过程及结果的信息,但报告的重点不在于财务状况,因财务信息含量少。政府财务报告内容的分散性是中国现行政府财务报告的主要缺陷之一。因此应构建合理的政府财务报告框架、规范报告内容,从而完善中国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三)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从信息披露整体模式而言,需要较高的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对于政府会计信息透明度,可以借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财政透明度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方面是财务信息的公开性,政府应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评价政府的财务状况和业绩、运营活动以及财务风险。政府会计信息应通过相关媒体对外公开披露,使得财务信息需求者可以从不同渠道方便而及时地获取。另一个方面是明晰性,公开披露本身并不必然导致透明,政府所提供的财务信息还必须清晰明确和易于理解。

政府会计信息应能反映人民共同拥有并委托政府进行管理的所有自己及其来源与使用状况的全貌。但中国目前所提供的信息只是反映其中的一部分,那么就是不全面的,就会影响公众或者立法部门对委托政府所管理的财政资金的效率与效果的评价,从而影响政府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四)政府会计监督机制尚不健全

中国现行披露的政府会计信息仅仅要求各级财政机关对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进行审核。而这种审核具体包括政策性审查和技术性审查两个方面。其中政策性审查主要是审核各项预算收入和支出是否按国家政策法规和财经法规等规定执行;技术性审查则是针对报表数字关系是否正确、有无技术性差错等情况进行审查。当前对中国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的审核主要由上级财政机关和组织各级地方财政机关进行。尽管对政府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进行审核,能够保证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问题,但是这种审核方式仅仅侧重于提高政府会计信息的合法合规性,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客观公允性,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依据信息做出决策。由此看来,建立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鉴证机制是维护中国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正常运作的有力手段。

三、改善中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中供需矛盾的措施

针对中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供需矛盾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针对性的改进:

(一)适时进行预算会计改革

借鉴国外对政府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在时机合适的情况下,中国应进行预算会计改革,建立起以一级政府为中心,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以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为主要内容,能够连续、全面、系统、完整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提供整个一级政府的运营业绩和财务受托责任的会计信息的现代政府会计体系。中国的政府会计体系应将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以及由财政拨款支持的事业单位会计结合起来共同组成政府会计体系。

此外,政府会计还应包括参与财政总预算的收支运行的国库会计、收入征解会计和基建拨款会计。中国构建的政府会计应该能够核算整个政府的财务状况和收支结果,而不仅仅是预算收支情况,其内容包括政府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收支余额。政府会计要能提供整个一级政府的运营业绩和财务受托责任的会计信息。

(二)建立规范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政府财务报告是为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而编制的以财务信息为主要内容、以财务报表为主要形式、全面系统反映政府财务受托责任的综合报告。政府财务报告是全面反映政府财务状况和披露政府财务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反映政府财务受托责任和财务绩效的主要方式,是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和社会决策的依据。

政府财务报告目标是政府财务信息使用者对政府财务报告应该提供哪些财务及相关信息的具体要求,可概括为三个方面:(1)能帮助使用者了解和评价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2)可以帮助使用者了解和评价政府的财务状况;(3)可以帮助使用者评价政府的服务努力、成本和成就。完善规范的政府财务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管理层的阐述与分析;(2)基本财务报表。包括政府整体财务报表、基金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附注。其中,政府整体财务报表包括净资产表和业务活动表、基金财务报表包括政务基金财务报表、权益基金财务报表和受托基金财务报表。各种基金财务报表应由若干张主要报表组成。如政府基金财务报表应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和基金余额变动表;权益基金财务报表应包括净资产表和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和基金净资产或基金权益变动表、现金流量表;受托基金财务报表应包括受托净资产表、受托净资产变动表;(3)要求补充的信息。

3.实施强制性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执行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主体是政府,要实现政府会计信息的透明,满足那些获取信息能力和甄别信息能力的要求政府提供信息或履行其知情权的人士的需求,必须采取强制手段,具体可行性的措施有:一是在政府会计准则或其他会计规范中规定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强制性条款,以明确的法律条款规范财政信息提供的时间、频率以及公开方式,才能保证政府的会计信息披露行为规范、有效,迫使行政当局把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实现政府会计透明度作为一项法律义务。当前中国政府总预算会计报告规范主要包括法规、会计准则制度两个方面。其中,《会计法》、《预算法》及其实施细则等属于法规的制约;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财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等是会计准则制度方面。这两方面为中国政府强制性披露会计信息提供法律法规依据。二是增强政府披露信息的意识。强制性披露会计信息对于促进政府会计行为的有效性、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问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某些涉及到国家秘密的事项不在强制披露的范围之列,并不能因为追求财政透明度和保护公众的信息需求而损害国家的利益。

4.完善政府审计鉴证制度

独立审计人员对于政府受托责任履行及其依从预算情况进行客观的评论鉴证,一方面有利于政府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解析了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督促政府官员尽职尽责、高效廉洁地开展工作,避免案件的发生。

为了保证政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提高政府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必须实施政府财务报告的审计鉴证制度。一是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对外提供财务报告必须经过审计鉴证。二是建立政府审计公开制度,审计公开是财政透明的前提条件,除涉及国家机密外,应当将审计报告连同经审计的政府财务报告共同提供给使用者。三是提高政府审计机关的独立性,要达到政府财务报告公允、客观、真实。

参考文献:

[1] 张国兴.关于构建中国政府会计体系问题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8,(3).

[2] 张琦,王森林,李琳娜.中国政府会计改革重大理论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10,(8).

财务报表要求范文8

关键词:国际会计准则;财务报表列报 

为了确保主体不同期间和同一期间不同主题的财务报表之间相互可比,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1997年8月ias1“财务报表的列报”, 并进行多次修订。我国也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稿《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cas30),并于2007年率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与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ias1)进行比较分析。

1 财务报表列报的总体要求比较

ias1的总体要求主要包括公允列报和遵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经营、权责发生制、列报的一致性、重要性和汇总、抵消以及比较信息七个方面。cas30则是提出了除权责发生制外的六个要求。尽管cas30没有这一规定,但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总则第九条中也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对于财务报表列报的总体要求,cas30与ias1并无实质性区别。ias1给予了报表提供者更多专业判断的空间,这种详尽阐述能够为专业判断提供切实可行、有章可循的依据和基础。

2 财务报表列报的基本要求比较

2.1 适用范围

国际会计准则指出“本准则适用于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编报的所有通用财务报表的列报”,并且对通用财务报表进行了说明,指出ias1对简明的中期财务信息不适用。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此并未说明。ias1和cas30都适用于合并财务报表和个别财务报表的列报,cas30比ias1还增加指出该准则不涉及其他会计准则中规定的特殊列报要求,从而使cas30更灵活。

2.2 财务报表的目的

就财务报表的目的而言,ias1认为财务报表的目的是提供有助于广大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财务报表还反映企业管理部门对受托资源保管工作的结果。cas30中并无相关规定,而是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就财务报表本身进行了描述“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而编制财务报表的目标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ias1反映了财务报表对管理层的受托责任,而我国则是将“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并提。

2.3 财务报表的构成

ias1指出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包括下列组成:(1)资产负债表;(2)收益表;(3)反映如下权益变动的报表:①权益的所有变动,②除了股东的资本交易之外的权益变动的报表;(4)现金流量表;(5)财务报表附注,包括重要会计政策摘要及说明性注释。cas30对关于报表的组成的要求是至少包括(1)资产负债表;(2)利润表;(3)现金流量表;(4)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下同)变动表;(5)附注。两者在报表组成的要求上几乎相同,都包括了财务报表体系中的三大基本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对比可发现,cas30只规定了一种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而ias1可一在上述①或②之间作出选择。

2.4 财务报表的界定

ias1认为“财务报表应明确地予以界定,与同一份公布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区别开来。国际会计准则只适用于财务报表,不适用于年度报告中列报的其他信息或其他文件。”财务报表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应明确予以界定。ias1指出列报的五项内容:(1)报告主体的名称或其他辨认方式;(2)财务报表是涵盖单个企业还是企业集团;(3)资产负债表日或财务报表涵盖的期间;(4)报告货币;(5)财务报表内列报数字的准确性。cas30则规定了应披露的三项内容:(1)编报企业的名称;(2)资产负债表日或财务报表涵盖的会计期间;(3)人民币金额单位。cas30要求对年度财务报表涵盖的期间短于一年的披露,ias1是放在下一部分“报告期间”中加以说明的。cas30 还比ias1多出条款“本准则规定在财务报表中列报的项目,企业应当单独列报;其他具体会计准则规定单独列报的项目,应当增加单独列报项目。”这会使特殊企业的报表更具有其特点。

3 资产负债表的比较

cas30 和ias1对于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分类都采用了典型性分类法,即按报表项目的流动性程度来决定它们的排列顺序,其流动性资产和非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与非流动性负债的分类标准是一致的,甚至对于特殊的负债如展期、重新安排清偿计划协议、违反长期借款协议条款等的分类cas30 和ias1也是一致的,都注重实质重于形式。ias1和cas30还都要求提供小计和总计数。不同的是,ias1对于资产负债表中作为最低要求所包括的金额是按照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15项一起来要求的,而cas30是按资产11项、负债9项和所有者权益4项分开要求的,这符合我国长期以来的会计实践且清晰明了。ias1中还规定作为最低要求在资产负债表内应反映金融资产,cas30没有要求,也没有要求对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收益和风险信息进行披露。

4 收益表的比较

ias1收益表的格式是费用性质法和费用功能法并存,对费用按功能划分的主体,还需披露关于费用性质的附加信息,这说明ias1更倾向费用性质法,即费用按其性质(例如,折旧、原材料购买成本、运输费用、工资和薪水广告费用)在收益表内以总额反映,不在企业范围内不同的功能单位之间再分摊。cas30明确提出利润表的格式是费用功能法,它将费用按其功能划分为销售成本、销售或管理活动等部分。这是我国长期采用的方法,它便于考核企业的营业利润、销售业绩、投资收益等方面的信息。

就利润表的项目而言,cas30的新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与ias1的趋同,但cas30的利润表项目更加具体详细,而ias1总括性更强、更灵活,赋予了报表提供者更大的选择空间。

5 财务报表附注的比较

cas30 和ias1对财务报表附注的要求总体一致,但相比ias1来说,cas30在具体内容的表述上尚不够详尽。cas30中要求“对已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列示的重要项目的进一步说明,包括终止经营税后利润的金额及其构成情况等”。但缺乏相应的指导,使企业在选择披露时具有随意性,不利于达成规范性的披露方式,而ias1对会计政策的披露提供了相关建议。此外, cas30缺乏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要求,如缺乏表外项目的披露,缺乏对人力资本、企业文化、管理方法等软资产的披露,缺乏关于社会责任和企业增值的会计信息,缺乏非财务信息和自愿性信息的披露,全面收益表的附注信息较少,现金流量表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附注。

综上所述,cas30的新规定在很大程度上趋同于ias1,这说明我国在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有了实质性进步。但两者相比,对报表列报总体要求的规定,ias1更加详尽具体,而cas30更加原则化;相反地,对各报表结构和内容的规定,ias1更概括、更灵活,而cas30更详细、更明确。这主要是由于ias1面向全世界多元化的制度和文化背景,详细的总体要求、灵活的报表格式以及更大的专业判断空间有利于ias1的推广。而cas30面向我国单一的制度和文化背景,对报表格式和内容的规定详尽明确,能减少报表的编制和使用成本,提高报表的编制效率和使用效用。

参考文献

财务报表要求范文9

一、财务报告过去的发展与变化回顾

(一)财务报告理论上的发展与变化回顾

1、关于计量。财务报表是以传统会计的三个特征为支柱的。那就是:记录按复式簿记系统;确认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计量采用历史成本属性。因此,人们把传统的财务会计分别称为复式簿记会计、权责发生制(即应计制)会计和历史成本会计。在财务会计的上述三个特征中,对会计信息特别是盈利信息最有影响作用的,是确认和计量。传统财务报表受到的冲击最早也是针对计量。所以,报表的使用者莫不关注计量。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美国出现的通货膨胀以及90年代以后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之外,先后创造了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清算)净值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正如FAS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所说:"当前,在财务报表中报告的各种项目,是用不同属性来计量的。这要由项目的性质和计量属性的相关性与可靠性来定。"因此,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财务报告中的计量可以看到下列变化:由早期以历史成本为主(甚至占完全统治地位)到几种计量属性同时并用,再到当前倾向于采用公允价值。这种种变化明显地说明,计量属性的采用决定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即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各种不同计量属性所带来的不同经济后果及其应用的不同前景。

2、关于确认。早期财务报表的确认仅研究收入的决定和费用的分配。在股份企业出现以前,往往采用收付实现制来确认收入和费用。那时确认的唯一标准是看有无现金流入(收入)和流出(费用)。后来,由于出现委托和关系,为了正确反映和评估在某一期间的受托责任,就产生并广泛运用了权责发生制。然而权责发生制仍然是针对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来说的。它提出了确认收入和确认费用的新标准。这个新标准不再是看有无现金收付,而是看权利与责任是否发生。为了实现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又形成了应计、递延、分配和摊销等四个特殊的会计程序。权责发生制使财务会计处理和报表的编制较前复杂,当然所获得的收益数据也较前更为相关与可靠。人们主要关注收入和费用确认的另一解说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左右,财务报表中的收益表被普遍认可为第一报表。财务报表使用者所共同关心的主要信息是一家公司的收益(盈利)。收益是怎样决定的呢?从收益表的构成可以看到:通过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决定收益。这就是流行于当年的收入/费用观。然而收益也还可以由净资产(不包括业益的变动)的期末与期初的余额对比来求得。后一决定收益的方法称为资产/负债观,因为这可不依赖收入与费用而单独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直接进行确认。若根据资产/负债观,权责发生制就不能构成全部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基础。于是FASB发展了会计确认的理论。在1984年12月发表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确认和计量"中第一次提出确认的完整定义,确认的四项基本标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与可靠性),并根据确认是"将某一项目作为报表要素正式记入或列入某一企业财务报表的过程"的定义,而把确认的过程分为"初始确认"、"后续确认"和"终止确认"三种类型。FASB第5号概念公告关于会计确认的见解如同它强调现值技术的运用和大力提倡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一样,为把各种创新经济业务(典型的是衍生金融工具,可确认而尚未实现的有关收入项目等)在表内予以确认、计量或者在表外进行披露开辟了一条重要的新思路。由此可见,财务报告理论与实践的这一发展,不是凭空而来。它们同样是竞争技术与全球化等环境因素发生作用的结果。

3、关于报告。早期的财务报表,是直接根据日常记录所编成的。报表的内容就是表内的项目。项目只不过是会计科目的重新分类、汇总和排列。后来由于经济业务日趋复杂,表内陈述的内容基本上属于会计上的术语而不易为广大投资人所理解。为了提高报表的易懂性和可使用性,于是增加了表外附注和附表,这一部分的出现,同证券监管机构(如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上市公司的报表提出补充的披露要求也是分不开的。虽然表内和表外的区分,人们已习见为常,但多数人并不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区别和不同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上,FASB于1978年发表的第1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提供了一个非常明确而又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当前实务中的财务报表应当称为财务报告;财务报告=财务报表+其他财务报告。财务报表需要由注册会计师审计,而其他财务报告则可以请企业以外的会计师或专家审阅,有的甚至可以既不审计,也不审阅。在讲到财务报表和附注的关系时,FASB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则反复强调:在财务报表表内表述是确认;用附注(包括表内旁注,表外底注)、其他附表、其他报告手段进行表述,不是确认,而是披露。这样,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披露的内容、形式和是否量化表述就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间。(二)财务报告及其种类的发展与变化回顾

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表内确认和表外披露两种表述形式共同构成今天的财务报告,乃是财务报告经历了60多年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历程。再从报告和报告的种类看也产生了很多重要变化:

第一,报表的种类不断增加。

早期的基本财务报表只有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两种。20世纪60年代中期增加了财务状况变动表,到1987年被现金流量表所取代(SFAS财务会计准则公告》95),成为第三财务报表。1997年,美国又发表"报告财务业绩"的第133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提出:企业可增加"全面收益表"作为第四财务报表,(在此以前,英国已在ASB(《会计准则公报》的第3号财务报告准则中提出"全部已实现利得和损失表"作为第四报表)。

第二,财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改进。

1、从覆盖面看,原先的财务报告只反映一个主体的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或现金流量的变化。后来,由于出现控股企业,控股企业除编制本身的财务报表外,还要编制覆盖整个控股企业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同时,一个企业由于规模很大,分部很多,又要求对具有不同机遇和风险的地区和业务分部编制分部财务报告。合并报表和分部报告都能向投资人补充提供对决策更有用的信息。

2、从时间间隔看,传统的财务报告是一年报告一次,属于年度报告。为了提高报告的及时性,后来,在年报之外,又陆续增加了半年报、季报、月报等统称为"中期报告"的财务报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将来信息的报告将越来越快,时间间隔越来越短,现在实际上已开始在网上实时信息。

3、从内容上看,第四报表较好弥补了传统报表违反漏计损益原则的缺陷。长期以来,西方会计界对编制收益表都声称坚持"满计损益观"而不是建立在当期经营业绩基础上,但实际上对可赚得却未实现的收入,往往绕过收益表,而把它们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部分。这种做法,实际上压低了企业当期所确认的全部损益,违反了满计损益的原则。第四财务报表即全面收益表,所报告的企业财务业绩包括了所有已确认的损益(不论是否实现)。这种业绩报告,才真正体现以满计损益为基础的收益表。

二、对现行财务报告的批评

尽管企业的财务报告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在改进,并根据使用者日益增长的需要作了若干创新。但迄今为止,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局限性是很不满意的。有人则对财务报告的有用性似乎在加速地降低而表示担忧,早在1975年,英国ASSC(会计准则筹划委员会)发表的"公司报告"和1991年英国ICAEW(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和ICAC(国际会计合作委员会)联合发表的"财务报告的未来模型",就先后相当深刻、全面地揭示了现行财务报告的缺点。1994年美国AICPA(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在"改进企业报告--面向报告用户"中也指出了现行财务报告的不足。概括各家的看法,特别是针对新经济的要求,财务报告有待改进的方面主要是:

第一,由于环境的加速变化,要求企业披露更多的、面向未来经营发展的关键性信息。但是,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在确认方面有苛刻的要求,对于计量,也主要限于货币量度。这样就使许多能反映企业未来前景、对使用者非常有用的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这些信息大部分属于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广义无形资产,如一家企业的员工、客户、知识基础和该企业的声誉。

第二,由于交易、事项、情况要得到会计的确认,从而在财务报表内表述,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它们必须是已经完成,至少是已经发生的。每一项符合确认要求的报表要素,在它们的定义中都明确规定属于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带来的结果。这样,整个财务报表的信息--这是财务报告中的核心信息,必然面向过去,而不可能面向未来。

第三,尽管各种计量属性同时并存,实际上,在财务报告中,是成本而不是价值反映着现代企业的经济活动,可是使用者(特别是投资人)却更关注企业价值的创造和增加。资本市场的股价涨落,反映的也是企业价值的变化。而现在,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无法直接计量和表现企业的价值,它们只能用盈利和现金流量两个会计信息间接地作为替代变量。三、对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

当前人们面临的经济环境已经大大不同于以往。关于这一点,FASB在2001年关于"改进企业报告--对增进自愿披露洞察"这一研究报告中进行了描述。该报告分析了可能正在改变企业环境的关键作用力量。从经济因素上具有全球化、所有权分散、竞争、着眼于财富的创造、企业资产构成的变化等特点。与此同时,今天的财务报告使用者也会产生新的信息需求,主要是:

1、应当突破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需要在财务报表之内对确认和计量方面有所创新,使之可确认更多的有用信息;

2、应当提供不一定用货币量度,但却非常有用的信息,为此要改进和扩大信息披露;

3、整个财务报告在维持有用的历史信息的同时,要更多地披露预测信息,特别是关系一个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关键信息;

4、成本信息固然是可关与相关的,但企业价值的创造与变化的信息、可能更为有用。

面对竞争、高新技术和全球化的三股力量汇合的挑战,适应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信息提出的新需求。笔者认为在对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加以改进时,一定要解决好继续和发展的问题。要改进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中与会计环境不相适宜的部分。总的来说,对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改进应是一种扬弃;具体来看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改革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并不意味着对之完全否定,相反,在GAAP没有改变之前,构成财务报告核心的应还是财务报表,我们应该继承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核心部分--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即它们必须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与可靠性等四项标准。并将它列为财务报告的第一部分,但是建议将这三张报表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分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两个部分。对于核心会计信息,应该更加注意其计量的可靠性;而对于非核心的会计信息,则可以相对地采取可靠性不如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如公允价值等。尤其应该注意在财务报表中披露能够表明投资报酬、财务弹性和变现能力的会计信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借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做法,在损益表的下端附加披露全部已确认的利得和损失。

2、对财务报告中可采用的计量属性不以货币量度为限,并进行广义解释。这一点,其实并未动摇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以货币为计量基础的假设。因为货币仍然是财务报告特别是其中的财务报表的基本量度。只是,应当同意,甚至应当鼓励同时使用其他量度,作为货币量度的补充。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总有可以量化的属性。问题仅在于量化的精确程度有所不同。现代企业具有如此复杂的经济活动,会计在计量问题上若不跳出货币度量的框框,恐怕很难在确认和披露上有所前进。

3、要充分发挥披露在财务报告中的作用。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应注意披露各种表外融资方式的特征和风险。在财务报表的补充资料之中,披露企业物价变动的会计信息;另外,可以适当披露采用"区间"或"范围"估计数量报表项目的有关信息,借以消除报表项目貌似确定而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产生的误导。

4、在其他财务报告中,着重披露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特征、经营活动重大的不确定性--存在的显著风险和报酬机会、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和关于企业"软资产"(如人力资源)以及评估的商誉的信息,并尽可能披露关于竞争对手或同行业其余相关企业的信息。

5、尽可能及时提供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必要时可以缩短财务报告提供的周期,如采用季度财务报告或适当发表临时财务报告,简化年度财务报告等。

6、对操作衍生金融工具的企业,应该单独予以披露并进行核算。

7、若存在着多个企业分部,应尽量按照行业分部或地区分部编制或提供分部报告。

8、鼓励企业进行适当的自愿披露,包括披露一些有一定依据的预测性、前瞻性会计信息和管理当局的意图等。

财务报表要求范文10

【摘要】完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是当前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阐述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局限性,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调整思路。

当前我国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着目标偏差、信息披露不完整、无法反映非货币信息、过于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对一些前瞻性信息、不确定性信息无法反映等问题,从而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预测的需要。

一、局限性分析

由于受政治和经济等条件的影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这与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不够完善、存在诸多局限性有关。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一)报告职能过分强调为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服务

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核算的最终结果,是国家实行财政、税收和物价政策等的主要手段和重要依据之一,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应当为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服务。我国现行的财务会计采用的核算原则是权责发生制,因此报告内容也体现了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等计量属性,报告模式产生于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时期是适应的。但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已经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主管理的经济实体,并且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的投资主体逐渐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因此,财务报告职能应从满足宏观经济管理服务转为满足与企业有直接利益关系的投资者、企业经营者、债权债务人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体的信息需求。

(二)财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反映度不够

会计准则制定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会计原则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可靠,是构成会计信息决策的两大特征。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如实反映或真实性作为可靠性的惟一内涵,表达会计信息应该是可证实性和如实表达。在现阶段,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比较严重,尚未解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是立足于企业已发生的确定易和事项,基本上是一张历史会计数据汇总表、一种向后看的会计报表,其可靠性大多来自历史资料,它对使用者决策所需信息的相关性较低。尽管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提取八项减值准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历史成本与现行市价形成的差距。但是,以历史成本模式所生成的财务信息,虽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无法满足决策有用性的要求,在整个财务报告体系中,历史信息仍占绝大的比重,使许多能反映企业未来前景、对使用者非常有用的现金流量预测性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相关性又分为一般相关和决策相关,一般相关就是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变动信息都视为与使用者经济决策有关的信息。决策相关是指财务报告使用者在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外,还需要一些特定的决策信息。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只有在真正满足了使用者的特殊需要后,才在真正意义上符合相关性原则。但相关性绝不是一个可以确指的概念,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三)不能客观地反映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业务

知识经济时代所出现的一些新的资产形式、经营方式、前瞻性信息、不确定性信息以及潜力巨大的无形资产等无法在现行财务报告中得到反映,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预测的需要,也势必会使投资者转而寻求其他的信息来源,从而增加了信息搜寻成本和信息风险,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仅将重心放在硬性资产上,对一些前瞻性、不确定性的信息,因为不符合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和可靠性原则等而无法包括在财务报告内。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类信息却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联机实时报告系统的应用,企业的网络化使会计不再是个封闭的子系统,它除了提供历史的财务信息外,还可以提供非财务信息、经营管理信息、分析性和预测性信息。与传统会计相比,信息技术时代的会计空间大为拓展。此外,由于现行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事项必须以货币计量为基础,所以对于如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各种软资产如知识产权和职工智力等一些非货币计量的经济事项,无法在财务报告体系中得到充分的揭示。

(四)企业的未来风险信息披露度不够

近年来,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特别是采用了衍生金融工具,不仅更新速度快、数量大、品种多,而且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金融衍生交易也越来越多。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具有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其所带来的巨额金融风险给企业造成的影响已越来越引起投资者的重视。在市场经济中,由于估计和判断的客观存在,风险始终会存在于整个会计处理过程中。然而,我国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受传统会计记账理论的制约,不能完全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及报告等问题。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出发,企业财务报告应当充分披露这些风险信息。按照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指标内涵及其计量原则,企业面临的未来风险则受到严重的制约而无法得到充分揭示。

(五)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缺乏及时性

根据会计分期假设,现行财务报告体系采取定期报告的制度,这一方面是基于人们对年度财富分配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手工会计下的信息披露成本的考虑,因此,会计信息的报送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及时性。投资者、债权人和财务分析人员等信息的使用者对预测性财务报告的需求日益增强。要提高财务信息的反馈价值就需要及时报告财务信息,报送滞后的过时信息已无助于决策甚至有害于决策。信息披露不及时会加大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因此,为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对外提供更短期间的财务报告就成为当务之急。

(六)财务报告反映的内容缺乏对未来状况和软性资产信息的反映

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主要揭示硬性资产,对知识资本、知识产权、人才资源等软性资产未能予以揭示。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软性资产才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动力所在,其重要性日益凸现,决策活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对未来投资活动的筹划或规划,是一种包含有预期的经济行为。特别是在一些高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中,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重要,其市场价值通常比账面价值可能要高出几倍,现行财务报告已不能有效满足信息使用者基于无形资产的决策需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成分的多元化、投资形式的不断多样化,这种不完备的会计信息就会成为培育市场主体、支撑市场体系发育的不可忽视的障碍。

(七)企业财务信息的披露方式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用户的需求

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主要借助标准的、通用的、固定格式的财务报告模式,通过提供数据形式的报表、对一些重要项目进行附注说明的形式将企业的财务信息传递给使用者。然而这种通用式的报告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各种不同使用者之间对企业信息需求上和使用上的差别性,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如何妥善解决信息使用上的差异问题,就给财务报告的未来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新的问题。

(八)企业财务信息的披露内容不够完整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在对外提供的信息披露上表现为不够完整,主要表现在:1.运用统一货币计量原则提供历史信息,而对使用者未来决策有用的预测信息、人力资源价值、管理员工的素质等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是财务报告之外。2.不能提供有差别的财务报告。由于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获取途径各不相同,某些特定使用者已不满足于通用的财务报告,随着新的会计环境下财务分析职业的兴起,市场和财务信息使用者根据决策需要向企业提出有特定需要的有差别报告。然而,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仍无法提供。3.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在财务报告中长期被忽视。

(九)不能披露股东权益稀释方面的信息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股份公司成为企业组织形式的主流。特别是由金融创新所引起的权益交换性证券品种的增多及其普及化,使股东经济利益的来源并不局限于公司利润,而更多地来自于股份的市场价差,这使股东除关心公司创利的情况外,也十分关心股票的市场价值。由于公司股票的账面值往往与股票的市场价值存在着较大差异,且多是股票市价高于股票账面值,这就给公司经营者提供了通过权益交换方式来增加利润的机会。公司利润增加有可能是建立在原股东权益稀释基础上的,这种利润增加究竟是对公司原股东有利还是无利,在现行财务会计中并没有反映原股东权益稀释的信息,只能反映因利息费用减少而增加的利润。

二、调整思路

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局限性指明了未来财务报告的改革与改进的目标,这就促使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有用,不断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要求。因此,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调整思路主要就是对如何提高会计信息有用性方面进行考虑。另外,对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加以改进时,一定要解决好继承与发展的问题,要改革与会计环境不相适宜的部分,进一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这是在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现有基础之上的一种扬弃。

(一)加强理论研究,为财务报告体系的改进提供理论基础

我国财务报告目标应是业绩评价和决策有用两者的有机结合,既可向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财务会计信息,又能用来作为评价企业管理者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尺度。财务报告作为企业正式对外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首先应为企业实现其目标服务。国家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其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通过经常性的抽样调查等间接方式获得。这将进一步淡化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报告内容的界限,未来两者融合的程度将会越来越大,即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转化到财务会计的成份将增加,促使财务报告目标得到充分实现。因此,应加强理论研究,为改进我国的财务报告体系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二)拓宽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范围

现行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以财务信息为主,其披露的范围也只局限于财务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交易和事项。未来的财务报告应在突破上述限制的条件下,拓宽信息披露的范围,不仅揭示财务信息,还应扩大到非财务信息,应当将与信息使用者有关的非财务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社会责任信息、预测信息、分部信息、管理会计信息等纳入披露的范围,提供以上述信息为披露范围的分部报告。同时,对现行财务报表不能反映的一些“表外项目”也能通过适当的方式予以披露,充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三)进一步完善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是我国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主要报表,辅之以附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构成了我国的财务报告体系,属于平面的、单层的报告模式。它以财务报告为内容、资产报告为中心、财务报表为主要表现形式对企业的资产使用、已得收益、资金营运等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表述和披露。未来的财务报告应该着眼于用户层,以满足用户层在市场经济中与企业的发展、竞争能力、风险等方面相关的财务信息需求。可将这三张主要报表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分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两个部分,在财务报表中披露能够表明财务弹性、投资报酬和变现能力的相对值会计信息。

(四)允许以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报告体系

现行财务报告是在以历史成本属性为主的前提下建立的,因而财务报告披露信息的相关性方面得不到充分体现。未来的财务报告应在历史成本属性之外,针对不同项目,允许多种计量属性并存。可考虑采用公允价值、成本与市价孰低等计量属性,以便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促使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现有的价值。

(五)增加未来预测的信息

利益相关者在掌握企业现在的财务信息的同时,还要借助现有的信息去分析和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从决策的角度上来说,信息使用者能通过借助现有的财务信息去预测企业未来的信息才是最相关的,因此,未来的财务报告模式应增加一些企业未来的预测信息。如企业的前瞻性信息、创新金融工具信息和企业管理信息等,以提高财务报告的整体有用性。

(六)丰富和规范表外信息披露的内容

在会计发达国家,表外信息的地位已成为使用者正确理解报表数据和判断报表信息质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整个财务报告系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我国只重视主表和附表的编制,对表外信息的内涵和披露方法不太重视,甚至是不太熟悉。因此,我国在新会计准则颁布之际,要求会计改革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重视表外信息的作用,规范不同企业表外信息的揭示方式,逐步加大报表附注中非财务信息和其他财务报告的披露力度。通过旁注、脚注、附表等形式对基本报表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补充或解释,以便帮助使用者理解和使用报表信息,满足报表使用者对决策有用信息的需求。

(七)完善财务报告形式

财务报表要求范文11

关键词:财务报表;局限;策略

引 言:我国的财务报表工作一直在不断发展完善中进行。一般地,财务报表的编制与披露遵循的原则是客观性、重要性、相关性、及时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全球化、网络化、高科技和知识化的发展,新的经济业务层出不穷,使老一套会计报表制度滞后于新的经济形势的需求。财务报表本身是企业财务报告的核心,是企业对外提供的、综合反映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及某一特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动情况的书面文件,它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及附注。财务报表使用者通常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财务报表作为企业会计工作最终的产成品,是企业对外揭示并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对内对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投资者和债权人做出投资决策的依据。财务报表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和社会自然资源配置的效率。

一、财务报表的局限

1.对无形资产反应度不够

财务报表要提供的信息中,应该包含货币计量的定量性、货币性等信息,机关、企业有许多经济资源或是受到客观条件制约,或受到会计惯例的制约并未在报表中得到体现。如企业自创的商誉、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产品的竞争力、人力资源、企业家的能力和责任心、员工的合作精神和工作积极性、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能力等。与物质资本投入不同,这些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不是直截了当的,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特别是在高科技企业与信息产业里,拥有的这些无形资产对企业整体价值的贡献远比有形资产大。再如,准备很快出售的长期资产、未做记录的或有负债、为他人担保的项目等,对一个企业的变现能力或偿债能力都存在重大影响,都是观察和评价一个企业的重要信息,但由于这些信息无法用货币形式进行描述.所以无法在财务报表中进行列示,导致报表使用者无法了解企业重要人才的结构、对现在经营的影响程度、对未来发展的影响程度等真实情况,因此,财务报表所提供信息不能尽量全面。

2.时效性不能得到解决

财务报表所反应的财务信息有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及时性。对于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来说,会计信息的披露和传递是越快越好,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重要质量特征。按照我国《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规定:企业的半年度中期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于年度中期结束后60天内对外提供,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于年度终了后4个月内对外提供。这样财务报表所披露的会计信息间隔过长,缺乏及时性。报表使用者了解的是4个月以前的财务状况,至少现金流量表已经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了。在信息瞬息万变的现代经济社会。这么长的时间间隔内,企业的财务状况会发生怎样大的变化呢?如上世纪末的英国老牌巴林银行,1994年年底其账面净资产为500多亿美元,而到1995年2月底.该银行已进入破产清算境地,此时其1994年的财务报告还未完成。

3.反映的主要是历史性的信息

一些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中,通常展示的都是过去辉煌的业绩,可随后经营状况却直线下降,导致投资者受财务报表的蒙蔽而遭受不必要的损失。这个现象说明,在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上,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矛盾。现行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面向过去的历史信息,无法反映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缺少对使用者未来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目前,除上市公司被要求在年报中披露盈利预测的信息外,其他企业均未被要求在报表中反映关于将来发展情况的前瞻性和预测性的信息。因此,目前的财务报表普遍缺少前瞻性信息和预测性信息,而许多信息使用者需要的恰恰是企业的前景状况,历史信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示未来,但难免陷入一叶障目的境地。

4.制定重结果,轻过程

财务报表通常只能说明企业某一时点的理财结果和经济效益成果,而不能详尽说明企业理财的过程及经济效益实现过程,无法反映其经济内容的实现过程。比如资产负债表上所反映的只是某一时点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静态状况,并不能明确反映企业管理当局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如何筹措资金,对筹措来的资金又是如何具体加以运用的,是否及时偿还了债务等。又如,通过损益表报表使用者只能了解到企业所取得的收入是多少,至于收入是如何具体取得的,却很难了解到。

二、财务报表的改进策略

以上所述的财务报表的局限性,已经引起了会计从业人员的高度关注。一般地,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满足了社会要求企业真实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的需要。但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仅仅按照现行的财务报表编制要求提供的报表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因此,改进报表编制,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1.改进单一反映财务信息的状况

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基本上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需要,而某些非财务信息也将对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除现有报表中以货币计量的信息外,还应披露其他非财务信息。例如,市场份额、用户满意程度、新产品开发和服务、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股东和主要管理人员的信息、企业经营业务、资产范围与内容、主要竞争对手及与人力资源有关的无形资产的价值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综合分析评价及对企业前景的判断。

2.提高财务报表的时效性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强大的外部竞争压力,迫使我国财务报告体系发生革命性变革。单凭过去按月、年编制的财务报表在时效上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要,信息使用者不但需要企业定期的财务报表.同时需要更短期的财务报表,以满足即时投资决策的要求。在计算机随机寄存功能的支持下,财务信息的日常揭示成为可能,不同期间财务报表可以随机产生。通过建立和完善实时报告系统,彻底解决财务信息滞后的问题,及时向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多方位财务信息。一方面,定期财务报表仍存在,作为财务成果分配的依据;另一方面,编制实时报表作为决策的依据。根据经济业务的发展情况.对会计业务和数据实时地记录与处理,自动生成财务报表并及时在网上.形成一种动态报告.使信息在第一时间被使用者得知.提高信息决策的有用性。

3.编制预测财务报表

在新经济形式下,人们既要重视过去和现在,但更看重的则是将来。决策的有用性越来越受到信息使用者的关注,而决策是面向未来的。财务报表仅仅对过去发生的事项进行总结.广大投资者最关心的莫过于企业未来的前途是否乐观。而报表使用者自身在经验、技术和对企业的了解程度上存在欠缺。无法对企业的未来情况做出合理的预计,因此要求编制预测财务报表的呼声越来越高,将预测财务报表纳入财务报告已成为必然,而目前,我国只要求上市公司在募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中公布盈利预测信息。另外,编制预测财务报表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需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报告的核心。对内对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业务层出不穷,从而使得财务报表的局限性日趋明显,这些局限性给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必须改进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提供更符合信息使用者要求的报表,保证决策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潘芳.对完善企业财务报告的粗浅看法[J].会计之友,2008(1O).

[2]李馨子.“新经济”下彩色模式的财务报告方法新探析[J].会计师,2008(5).

[3]张志强.ZZ财务/金融发现[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财务报表要求范文12

关键词:财务报表;局限;策略

引 言:我国的财务报表工作一直在不断发展完善中进行。一般地,财务报表的编制与披露遵循的原则是客观性、重要性、相关性、及时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全球化、网络化、高科技和知识化的发展,新的经济业务层出不穷,使老一套会计报表制度滞后于新的经济形势的需求。财务报表本身是企业财务报告的核心,是企业对外提供的、综合反映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及某一特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动情况的书面文件,它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及附注。财务报表使用者通常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财务报表作为企业会计工作最终的产成品,是企业对外揭示并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对内对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投资者和债权人做出投资决策的依据。财务报表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和社会自然资源配置的效率。

一、财务报表的局限

1.对无形资产反应度不够

财务报表要提供的信息中,应该包含货币计量的定量性、货币性等信息,机关、企业有许多经济资源或是受到客观条件制约,或受到会计惯例的制约并未在报表中得到体现。如企业自创的商誉、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产品的竞争力、人力资源、企业家的能力和责任心、员工的合作精神和工作积极性、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能力等。与物质资本投入不同,这些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不是直截了当的,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特别是在高科技企业与信息产业里,拥有的这些无形资产对企业整体价值的贡献远比有形资产大。再如,准备很快出售的长期资产、未做记录的或有负债、为他人担保的项目等,对一个企业的变现能力或偿债能力都存在重大影响,都是观察和评价一个企业的重要信息,但由于这些信息无法用货币形式进行描述.所以无法在财务报表中进行列示,导致报表使用者无法了解企业重要人才的结构、对现在经营的影响程度、对未来发展的影响程度等真实情况,因此,财务报表所提供信息不能尽量全面。

2.时效性不能得到解决

财务报表所反应的财务信息有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及时性。对于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来说,会计信息的披露和传递是越快越好,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重要质量特征。按照我国《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规定:企业的半年度中期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于年度中期结束后60天内对外提供,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于年度终了后4个月内对外提供。这样财务报表所披露的会计信息间隔过长,缺乏及时性。报表使用者了解的是4个月以前的财务状况,至少现金流量表已经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了。在信息瞬息万变的现代经济社会。这么长的时间间隔内,企业的财务状况会发生怎样大的变化呢?如上世纪末的英国老牌巴林银行,1994年年底其账面净资产为500多亿美元,而到1995年2月底.该银行已进入破产清算境地,此时其1994年的财务报告还未完成。

3.反映的主要是历史性的信息

一些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中,通常展示的都是过去辉煌的业绩,可随后经营状况却直线下降,导致投资者受财务报表的蒙蔽而遭受不必要的损失。这个现象说明,在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上,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矛盾。现行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面向过去的历史信息,无法反映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缺少对使用者未来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目前,除上市公司被要求在年报中披露盈利预测的信息外,其他企业均未被要求在报表中反映关于将来发展情况的前瞻性和预测性的信息。因此,目前的财务报表普遍缺少前瞻性信息和预测性信息,而许多信息使用者需要的恰恰是企业的前景状况,历史信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示未来,但难免陷入一叶障目的境地。

4.制定重结果,轻过程

财务报表通常只能说明企业某一时点的理财结果和经济效益成果,而不能详尽说明企业理财的过程及经济效益实现过程

无法反映其经济内容的实现过程。比如资产负债表上所反映的只是某一时点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静态状况,并不能明确反映企业管理当局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如何筹措资金,对筹措来的资金又是如何具体加以运用的,是否及时偿还了债务等。又如,通过损益表报表使用者只能了解到企业所取得的收入是多少,至于收入是如何具体取得的,却很难了解到。

二、财务报表的改进策略

以上所述的财务报表的局限性,已经引起了会计从业人员的高度关注。一般地,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满足了社会要求企业真实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的需要。但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仅仅按照现行的财务报表编制要求提供的报表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因此,改进报表编制,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1.改进单一反映财务信息的状况

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基本上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需要,而某些非财务信息也将对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除现有报表中以货币计量的信息外,还应披露其他非财务信息。例如,市场份额、用户满意程度、新产品开发和服务、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股东和主要管理人员的信息、企业经营业务、资产范围与内容、主要竞争对手及与人力资源有关的无形资产的价值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综合分析评价及对企业前景的判断。

2.提高财务报表的时效性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强大的外部竞争压力,迫使我国财务报告体系发生革命性变革。单凭过去按月、年编制的财务报表在时效上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要,信息使用者不但需要企业定期的财务报表.同时需要更短期的财务报表,以满足即时投资决策的要求。在计算机随机寄存功能的支持下,财务信息的日常揭示成为可能,不同期间财务报表可以随机产生。通过建立和完善实时报告系统,彻底解决财务信息滞后的问题,及时向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多方位财务信息。一方面,定期财务报表仍存在,作为财务成果分配的依据;另一方面,编制实时报表作为决策的依据。根据经济业务的发展情况.对会计业务和数据实时地记录与处理,自动生成财务报表并及时在网上.形成一种动态报告.使信息在第一时间被使用者得知.提高信息决策的有用性。

3.编制预测财务报表

在新经济形式下,人们既要重视过去和现在,但更看重的则是将来。决策的有用性越来越受到信息使用者的关注,而决策是面向未来的。财务报表仅仅对过去发生的事项进行总结.广大投资者最关心的莫过于企业未来的前途是否乐观。而报表使用者自身在经验、技术和对企业的了解程度上存在欠缺。无法对企业的未来情况做出合理的预计,因此要求编制预测财务报表的呼声越来越高,将预测财务报表纳入财务报告已成为必然,而目前,我国只要求上市公司在募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中公布盈利预测信息。另外,编制预测财务报表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需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报告的核心。对内对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业务层出不穷,从而使得财务报表的局限性日趋明显,这些局限性给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必须改进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提供更符合信息使用者要求的报表,保证决策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潘芳.对完善企业财务报告的粗浅看法[j].会计之友,2008(1o).

[2]李馨子.“新经济”下彩色模式的财务报告方法新探析[j].会计师,2008(5).

[3]张志强.zz财务/金融发现[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