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3-06-07 09:10:16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以初中生为主要招生对象的中专学校,学生年龄普遍偏小,这个时期的青年学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感情丰富,精力旺盛,独立自主意识增强,但辨别能力较差;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强,又不愿受人管束,思想方法简单,处事原则、态度和行为方式易受外界影响,个性尚有一定的可变性和可塑性。在家庭问题、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本文从当代中专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入手,浅要分析了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近年来,中专学生在校抽烟、喝酒、打架、故意毁坏公物,抢劫、甚至自杀、故意杀人等事件频频发生,这说明学生承受了来自学业、家庭乃至社会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已达到不平衡状态甚至是不健康状态。中职学校的学生不同于大专生、本科生,他们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有的甚至是初中毕业后在社会闯荡过几年的青少年,思想上、行为上正处于极不稳定时期,正处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转型时期,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激烈性,许多学生不知如何面对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且对自己的定位也不合理,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心理上的不适应,以至出现厌学、退学等情况。班主任和授课教师,作为学生最亲近的师长,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有责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一、中职学生的现状分析

参加中专学习的学生构成情况相对复杂。从生源情况看,良莠不齐,大部分是考不了高中或考不了统招学校的学生。从学生的构成来看,相当一部分是中考落榜学生,在学习、品德和行为上的问题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打工几年后回来上学,他们认为是走不了别的学校才来上中职,所以他们对学校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如果校园环境再差强人意,教师授课有偏见,语言或表情上有所讥讽,更会让他们产生人生失败的挫折感。对学校不满意,对老师不满意,对自己不满意,又无力改变现实,就会让一些学生产生“走投无路”的迷茫,丧失自信,进而会有混日子的思想。这种不良想法深埋于心,久而久之,便会让他们消沉、悲观,与人为敌,与校为敌,稍不如意,便头脑发热,火往上冲,喝酒、打架、发生暴力事件就不难理解了。

二、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厌学、偏科,易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

由于中专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就没有打下好的基础,所在在进入中专学习后,由于专业课程增加,在学习中随意性较强,对自己喜欢的课程会根据老师要求完成作业,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容易出现消极学习,再加上以往高校毕业生工作难找,社会需求变化等原因,出现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等一系列新问题,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增大。

(二)学校教育教学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中职学校因高校扩招,社会需求变化等原因,出现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等一系列新问题,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学习成绩差,组织纪律性差的“双差生”,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增大。对这种新的情况和变化,许多中职学校还没有完全适应,没有及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班级管理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管理方法单一,处理矛盾不恰当,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心理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职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弱。

当前,家庭状况变化普遍引起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减弱。现代家庭与传统家庭比较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不同的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又不尽相同。一是贫富悬殊较大,贫困家庭的子女表现出明显的心理不平衡。家庭条件好经济较富裕的学生,其消费较高,花钱大手大脚;家庭条件差,经济较困难的学生,消费水平低,花钱节衣缩食。处在贫困线下的学生,明显感觉心理失衡,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生活在单亲家庭的中职学生,由于家庭缺乏温暖,大都有一种失落感和自卑感,心理和感情相当脆弱,有的甚至自暴自弃,给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及管理带来诸多新的问题;有的家长望子成龙,给学生不断加压,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有的家长则不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是金钱刺激,就是棍棒教育,或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诸多因素造成学生心理失衡,心灵扭曲[1]。

(四)生活依赖性强,社会适应能力差。

在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怕耽误孩子学习,没有要求孩子做家务的习惯,随着孩子长大,好吃懒做,不爱劳动、养成了这部分学生的依赖性。在看到社会中贫富悬殊等,许多学生很难适应,便在其心灵上产生自卑、冷漠、忧郁等不良情绪。学习缺乏动力,对学业、前途、未来不抱希望,精神苦闷、普遍产生厌学、敌视社会、仇富情绪。

(五)网络媒体的危害。

互联网的发展对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知识及网上娱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分辨力和判断力不强的中职

学生产生了极大的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心理健康,才能形成良好品德,这是因为: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

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从反面看,个体如果处于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往往倾向于接受主流的社会规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对不良规范失去抵抗力从而形成不良品德[2]。

(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渗透健康心理教育。

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如果忽视了每个受教育个体的心理状态,尤其忽视了对不平衡心理状态的疏导,不能使之处于乐于顺应主流规范的常态。学生往往出现各种消极情绪如发呆、走神、沉默甚至抵触。反之,若班主任常能敏感,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甚至有意识的心理训练,才易培养良好的品德。

现今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物质生活上家长尽量满足,在学习上从严要求,缺乏吃苦教育,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弱;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会加重了孩子的心理问题,他们往往对自己缺乏信心,性格焦虑,脾气暴躁,或沉默寡言,意志消沉,难以正确认识自己。班主任如果在班级管理中注意这些学生,从思想上给予指导,精神上鼓励,培养融洽的班级氛围,让他们拾回自信,这样有利于形成上进的、有凝聚力的班集体。班主任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以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培养其积极的自我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信心和自尊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转贴于

1.生活辅导。

生活辅导又称人格辅导,目的是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适应基本社交,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班主任对学生的生活辅导主要有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班主任进行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学会适时、适度、适宜地渲泄自己的情绪又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学会调解情绪的方式如渲泄、倾诉、转移、自我暗示等。让他们懂得“生活的艺术是驾驭情绪的艺术”。班主任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帮助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包括男女生交往礼仪;学会克服害羞心理,与别人沟通的方法;学会缓解人际关系冲突处理口角等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对学生走入社会有帮助。除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消费辅导帮助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对学生进行休闲辅导、帮助其学会调节学习生活,学会欣赏艺术,亲近自然,以培养良好的个性。

2.学习辅导。

根据心理工作者的观点,学生的学习有三个问题:能不能学——智能问题;愿不愿学——态度问题;会不会学——方法问题。班主任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对后两者加以辅导。

(1)学习态度:学习态度的教育更多地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但班主任的优势在于经常和学生接触,通过有目的地对学生训练,能起到对学习态度教育的补充。在科学的心理训练原则和方法指导下,班主任对于纠正学生偏科和偏师现象还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学习方法:班主任工作中一个难点是如何纠正学生上课走神、讲话、抄作业,考试舞弊等学习习惯问题。这些问题仍可以归因于心理问题,辅之以科学的指导和训练,就能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就医脚的被动局面。在中专阶段,根据学生个体基础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复习计划、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等,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帮助其学会制定计划和目标,学会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3]。

(二)授课教师的引导作用。

除了班主任的管理教育外,授课教师也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一个表情动作,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激励一个学生进步,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站在三尺讲台上,就要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走,要充满爱心,注意融洽师生关系,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充分分析教材,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准备每一节课,重视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的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4]。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类进步。人们不断探索如何发挥教育的功效。在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认识到知识比考分重要,智慧比知识重要。而人格、个性是最具决定性的东西。青少年是人格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调动各种教育渠道才能完成的。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作为教师,要站在一个比学生高的位置,爱学生,才受到学生尊敬,只有不断锻炼自己的人格,注重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和人生态度对待学生,对待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会他们生存的技能,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培育人和塑造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贺文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有了强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才能适应如今激烈的社会竞争。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其次,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在注重个性发展同时要结合这个年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情况,使两者协调和谐发展。最后,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身体健康的成长。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解决问题、认识这个世界的能力不足。这个时期应该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正确引导,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校及有关教育部门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首先,之前学校一般都是“应试教育”的模式,为了提高升学率、为了学生能成绩提高。一味的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其次,相关教育部门没有下发有关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再次,给学生上课的任课老师,与学生接触的较多,并未及时了解关注学生,并向学校和教育部门反映这个阶段的中学生的面临的心理问题。

二是家庭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首先,有些学生是单亲家庭,只能得到父爱或者母爱,学生心理难免会有自卑感或缺乏安全感,导致学生心理会不健康。其次,农村地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上的认知比较落后。这些中学生缺乏父母在心理上的安慰和正确的引导。最后,现在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长辈对孩子过渡溺爱,导致一些中学生缺乏独立、没有承受挫折的能力等问题出现。

三是社会缺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宣传。首先,网络是新兴的媒介,已成为许多中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网上会有一些游戏,比如色情。暴力、拜金主义等游戏。中学生出于这个阶段思想很不成熟,会受这些虚拟网络的影响,会产生思维迟钝、情绪起伏大等网络心理障碍。其次,社会上的一些媒体缺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未引起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四是中学生个人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的阶段,这个阶段处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的时期。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对自己心理的一些问题理解的不明确,如果不及时向父母和老师请教,会成为心理疾病的j酿期。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是坚守学校主阵地,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学校要大力开展心理健康的教育。首先从学校文化着手,建立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和宣传栏。让整个校园都弥漫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气息,对同学们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熏陶。其次,学校要开设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制定严格的上课制度。培养学生们积极向上、善于沟通、理性独立等良好的心理素质。最后,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心理教育咨询室,为同学们进行心理咨询辅导,解决同学们心理困惑。

二是选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发挥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很关键。首先,家庭的教育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源起和基础。家长要明确指出孩子的不正确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行为,在思想上给与孩子正确的引导。其次,父母要多和孩子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障碍和问题,关注孩子的心理的成长。在父母不断鼓励和引导下,勇敢地克服挫折和困难。

三是营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氛围,宣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宣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首先,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走到群众身旁,在一些人群密集的地方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渗透到各个环节中去,社区的宣传、广告牌、路边宣传牌等。其次,在社会中树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榜样作用,树立标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会有更多的人学习和模仿,形成正能量,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四是加强自我教育,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首先,学生本身要有自我教育的意识,积极学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不断提高个人心理素质。其次,认清自我,发现优势,弥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不足。罗曼罗兰说:“每个人都有他隐藏的精华,和任何别人的精华不同,它使人具有自己的气味。”通过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断地学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再次,积极参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活动,从实践中深切体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陈中永.教育心理学[M].远方出版社.2003.

[2]张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J]学生之友:初中版 中考.2009(7).

[3]朱月龙.心理健康全书(修订版).2006-3-1.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3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管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然而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群体、经济困难群体和学业受挫群体等特殊情况增多,心理问题学生也不断增多。

一、当代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最近几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有23 %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其中一些人因抑郁、焦虑、恐惧、强迫、悲观、失望、沮丧、烦恼、紧张、孤独、敌对等各种负面心理情绪和行为紊乱而导致心理极度失调,有的甚至发生出走、自杀、凶杀等事故,其原因大多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调适和解决。

1.学业问题

由于中国的教育体制,使得部分学生感到考入大学如释重负,即使感到竞争的危机、就业的压力,也提不起努力学习的劲头。一些学生在原先所读中学都非常优秀,但是一进大学就发现自己原来只是一个“普通人”,彼此实力相当,一贯优越感的丧失也使得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而与此同时,又有学业受挫会使学生产生自卑、焦虑、沮丧等情绪,若不能适时解决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2.人际交际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是高校心理咨询中的三大主要问题之一(其它两项是情感困惑和学业问题)。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需要,渴望更多的人能理解自己,接近自己,成为自己的好朋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害羞、恐惊、自卑,交际能力不够,言辞表达较差,导致不知道该如何与人交往,甚至害怕交际,不愿与人沟通。

3.情感问题

现在,部分大学生的爱情价值观还不成熟,他们往往凭着自己青春期的冲动,把任何事物都看得很美好,一旦遇到问题,往往没有预备,难以承受。另外,在大学里,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同学之间相互影响,比如,宿舍的人都有了男(女)朋友了,但是自己没有,于是形成心理落差,情绪不稳定。有的失恋后,长时间沉浸在痛苦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荒废了学业,整个人萎靡不振,甚至引发抑郁症等严重的心理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严重的情感失落是大学生自杀的重要诱因之一,必须加以重视。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如今,各大高校都配有心理咨询室,向广大学生开放,接受学生的咨询。同时,每年开学初,学校都会组织大学新生的心理普查,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来排查学生的基本心理情况,并在学期中对部分学生进行现阶段生活状况的抽样调查,以掌握学生近期的心理动态。然而,由于中国的传统思想错误地认为,看心理医生就是精神病,使得许多学生对心理咨询室望而却步,同时,由于部分学生对于心理普查的防备心理,并不按照真实情况进行作答,使得心理普查的准确性有待提高,往往一些真正心理有障碍的学生不能真实地出现在受关注学生的名单上,而不能接受正确的心理辅导。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辅导员在日常学生管理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设立心理委员,朋辈心护员

以自愿为原则,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选出心理委员,并以寝室为单位选取心理监护员,接受心理辅导培训,以了解学生的日常心理压力、尽早发现心理问题倾向为主要任务,以观察、交谈为手段,协助辅导员缓解学生压力,用同学间的友情和关怀来帮助他们渡过心理上的难关。在校大学生共同生活,尤其是居住在同一宿舍的同学,交往极为密切,许多人成为很好的朋友,如果其中一名有能力的同学担当了心理监护员,注意了解同学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心理异常时及时配合老师做好开通疏导工作,便能以简便的方式高效率地解决大量程度轻微的心理问题。所以,构建一个由辅导员、学生干部和宿舍心理监护员组成的日常疏导体系,是一种成本、高效率的心育手段,在缓解学生压力、控制心理问题恶化方面能起到了关键作用。

2.增进师生间的沟通和信赖

长期以来,大多数辅导员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管理方法,将较多的精力放在了班干部和“问题学生”的身上,以实现他们的“带头作用”和“预防作用”,这势必减少了对大多数“中间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不通。为此,辅导员应积极采取措施,扩大辅导员与学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师生间的沟通和联系。比如,在班级中发现有学生在情感上遇到问题,班级可以组织一些爱情心理学方面的讲座或活动,鼓励同学多参加社团活动或班级工作,避免陷入单向的两人世界。同样,班级也可组织一些以如何提高人际交往技巧和能力的活动。当然,对于因人际交往问题产生较严重情绪困扰的学生,应建议其找心理辅导老师谈谈。通过班会等活动,一方面,可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信赖;另一方面,则及时发现问题,减缓学生的压力和困惑,有效地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

3.利用网络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

通过面对面的思想工作,可以排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但有时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学生不愿意或者不好意思当面将心中真实想法如实地告知辅导员,这降低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网络恰好提供了一个学生和辅导员老师对等交流的平台。这样,老师在明处,学生在暗处,增强了学生的隐蔽性,有利于其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老师。在这里,学生可以尽情宣泄苦闷及不满,寻求帮助。而辅导员面对这样一个完全暴露的心灵,则可以对学生进行耐心引导,并通过对学生真实想法的了解,进行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4.加强与心理问题学生家长的沟通

家是温馨的港湾,学生出现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与家庭背景有关。有些家长比较熟悉学生,但有些家长由于孩子从中学到大学一直不在身边,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也不愿与家长深谈,以至不了解自己孩子现状,学生已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却还一无所知。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可以和家长联起手来做学生工作,如果学生的心理诱因在家庭,家长了解学生现状,进行自我反省,改变家庭氛围,多给孩子以温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最终目的是使大学生心理素质明显提高,我们要通过高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借助心理学的专业力量,科学界定大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扰,使因心理问题导致的不良事件得到有效避免。

参考文献:

[1]吴永,杜伟,王玉鹏,冯宪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难以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21):262-262.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4

一、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农村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行为现状可以归为以下几类:(1)对自己评价较低,缺乏自信。(2)情绪变化和波动较大,容易冲动。(3)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缺乏目标或目标不明确,出现混日子的情况。调查发现:有65%的人目标模糊,有12%的人没有目标,有15%的人有短期目标而无长远目标,有8%的人有长远的目标。由此得出,有大部分人学习缺乏动力,整天在被动的学习,因此效率不高,精神压力大。这也是农村中学存在量大面宽的学困生的原因之一。(4)自控能力较弱,看待问题容易表面化和片面化。(5)学习习惯、兴趣方面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的心理行为现状;(6)冷漠、孤僻;羞怯、胆怯、羞涩;交往情感闭锁;(7)攻击性强;敌视甚至仇恨。(8)竞争意识不强;社会公德意识差,勤俭意识淡薄;(9)厌学、嫉妒。

2.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有以下几条标准:(1)与别人相似;(2)与年龄相符;(3)善于与人相处;(4)乐观进取;(5)适度的反应;(6)面对现实;(7)思维合乎逻辑。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是:(1)教育主管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模糊,在学校教育中不能开设专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中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评价。(2)农村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重视程度低,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口头上。虽然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只是一个摆设,没有起到任何作用。(3)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但农村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来源十分复杂,而且很不稳定。以这样的师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结果可想而知。(4)农村学校用传统的说教式、单一的德育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相互割裂和对立的,也不能相互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应对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

二、加强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变评价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战略高度的位置。

要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全体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齐心协力,用制度作保障,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2.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符合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目标和内容,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3.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板报、橱窗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4.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农村中学极度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几乎为零。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是必要保障。

5.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咨询室,并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惑,对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诊治部门。

6.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实践活动和案例教学方法,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和调适。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教学。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5

【关键词】中师学生 心理健康 沟通 启迪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0(b)-0210-02

心理健康是体现学生良好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他们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生活,成为一个可以承担起社会责任的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体现学生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中师学生来说更是尤为重要,因为他们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花朵的重任,所以他们的心理问题应该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和调控,使他们时刻都能够有一个健康、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笑看人生,勇敢面对挑战和挫折,发展自我的能力。下面结合本人的工作经验和教学实践来谈一下本人的一些具体做法:

1、创造良好环境,促使学生保持积极情绪

学校是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环境,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可以感觉到一股正气和乐观的情绪。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去制作一些标语;或者是贴出一些有关健康心理的名人名言,或者是利用校园广播给学生播放一些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歌曲和故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就受到了影响,使学生能够给自己的心灵树立一个正确的行进方向,勇敢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障碍,调整自我,排除障碍,走向成功。

教师也可以通过校园中的一些竞赛活动促进学生的竞争精神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是学生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学生在竞赛中都会表现出最好的自我,这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的一个绝好机会,让学生保持一种自信的心理状态,斗志昂扬,不断追求,不断攀登,要让学生相信,他们可以创造奇迹,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学生要想脱颖而出,就得与众不同,求突破,求创新,教师也要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让学生在他们的心灵中播种下一些创新的种子,在各种活动的促进和鼓动下,不断地生根、发芽、开花、结出硕果。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能够不论在宽度上还是广度上都不断地扩张和加深。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就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能够多向正面思考,锐意进取,不断更新自己的结识结构,积极投身于健康的心理状态,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主动适应社会,迎接挑战。

2、发挥游戏潜能,使学生保持愉快心境

游戏是学生们都非常喜欢的一种形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形式让学生可以一边玩,一边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这种教育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心境。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的一起玩“击鼓传花”:一个学生背对大家敲鼓,其他学生把“花”在学生中一次传给下一个学生,当鼓声停止的时候,“花”落谁家,这位学生就要给大家进行一个节目的表演。有时有的学生面对其他学生进行表演的时候还不好意思或者是扭扭捏捏的,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去展现自己,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帮助学生克服。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由于游戏中的气氛比较融洽,环境比较轻松自由,学生慢慢都会放松,好好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减少自己心理上的压力和自卑感。游戏的环境会让学生保持愉快心境,这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的过程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坚持正面引导,使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正面引导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通过讲座或者班会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以使学生能够形成一个健康的自我意识。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关心与理解”,让学生在心中可以充满对人的关心,接纳对方,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真诚坦白”,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伪装,不说谎,沟通顺畅,做一个正直的人;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相互独立,各负其责,互相配合”让学生能够理解责任重于泰山,人与人之间既要有合作,也要有竞争,依赖性不能太强,学生尽到学的义务,主动适应积极合作等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认识“假恶丑”,发扬“真善美”,并把这种健康的心理带到他们今后的工作岗位中去,教育更多的学生,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4、关注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学生的千差万别导致了教师教育方法的灵活多变,这也正是因材施教的根本和出发点。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也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够使学生都具有健康的心理和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待胆小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对待沉默寡言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他创造一些发言和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面对比较孤僻的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多带动他参加集体活动,让他融入到集体中,感受大家庭的温暖……总之。这需要教师非常了解自己学生的特点和性格,对他们投入地更多,付出地更多,以确保他们的心理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和发展。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例如在班干部的选择上,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演讲,陈诉自己的治班政策,发挥学生的强项,让学生自己去为自己拉票,之后在班级进行公开的投票选举。这样学生的特长和个性都能够被充分展示出来了,教师完全可以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让他们帮助管理班级,以带动其他学生的共同进步。

5、团结社会,把教育延伸到校外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6

【论文摘要】本文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咨询行之有效的几种方式方法,从而阐明了科学的合乎时代的心理咨询在当代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大力运用先进的心理咨询方法,在高校中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顺利实施,教育资源的整合,不断增长的大学生群体如何健康发展,怎样把他们培养成为具备优秀人格,健康心理,社会责任感,诚信等优秀品质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良好品格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从表面上看,他们的生理发育已日趋成熟,但是他们在心理上却处于“人生第二期断乳”阶段,大学生的种种心理困扰和精神障碍时有发生。从而阻碍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加,新旧价值的撞击,导致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因心理和行为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屡有发生。择业社交,学习生存过程中产生的抑郁、偏执、孤独、敏感心理症状持续增多。性、犯罪等失范出轨现象,更成为社会负潮流中不可忽视的支流。如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清华大学刘海洋用硫酸伤熊事件……这些令人震惊事件的发生固然有社会、教育、法制的等诸多原因,但不可以否认的是,他们都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失衡不无关系。我国第三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透露的数据显示,有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可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这是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二、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常用技巧

近年来,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学校在推进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效果。许多高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的专门机构,开展了相应的教育教学。笔者在多年的工作中总结了一些方法。

(一)注意倾听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要灵活运用各种咨询技巧来调节个体大学生的心理失衡,使他们尽早恢复到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在技巧运用方面就应该做到:对咨询者的第一个要求便是注意地倾听大学生来询者的诉说,有效的咨询者应先成为一名优秀地倾听者。他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它表达了对大学生来询者的积极关心与尊重,从而有助于相互信任的咨询关系的建立。第二,耐心和注意地倾听可使大学生来询者能有对象的倾诉其内心的苦恼,有助于情绪宣泄或治疗的作用。第三,只有通过耐心倾诉,咨询者才能了解大学生来询者的心理问题及其根源,才能与来询者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常用的技巧

根据倾听的内容,倾听一般分选择性倾听与非选择性倾听。而非选择性倾听在针对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大学生来询者诉说以便最终搞清他(她)的问题是什么。因此,应把握好对如下技巧的运用。

1.非言语行为

非言语行为是实现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手段。要做到:(1)仔细观察大学生来访者的面部表现。要知道,面部表情是仅次于语言外的主要信息员。(2)注意目光与目光接触。这样不仅使咨询者从来访者的严重看出焦虑、恐惧、失望、无助和疑惑,也可看出期望、满意、喜悦、自信和信任,而且也是来访者从咨询者眼中“读出了”温暖、信心、理解、通感和希望。(3)还要正确运用好手势和体语等其它非言语行为。因此,咨询者在运用非言语行为上,应显得有条不紊、放松、自然。

2.副语言与简短接话

副语言是介于语言沟通和非言语沟通之间的沟通手段。因而,在咨询会谈中,咨询者要善于利用副语言表达自己对大学生来询者的情绪支持、安慰、鼓励信任和希望,以增强言语沟通的感染力。接话是指咨询者尽可能地接着大学生来询者刚才的话题说尽可能短的词句。其目的是要达到:一是给大学生来询者一个机会,以便探索与理清自己的思想;二是表示咨询者认真倾听了大学生来询者的诉说并鼓励他(她)继续说下去。但也要注意:一是不要引入新话题;二是咨询者不要马上发表看法和意见。

3.沉默

咨询会谈中发生沉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由咨询者引起的沉默;另一方面是由大学生来询者引起的沉默。前者又可分有意设置的沉默和过长的失控的沉默。由咨询者有意设置的沉默可激发大学生来询者深入他的话题。而过长的失控的沉默则会使大学生来询者感到不安,无所适从和对话停止。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咨询者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大学生来询者思路所致,应当尽可能避免。由大学生来询者引起的沉默,可能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1)大学生来询者正在思考某种东西;(2)大学生来询者觉得难以继续说下去;(3)大学生来询者只是不知道除了谈过的话之外他还说或做些什么。一般而言,有经验的咨询者从刚才对话内容中便可判断出来询者沉默的原因,并采用适当的技巧使大学生来询者继续说下去,做到有的放矢。

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正确运用科学的、先进的咨询方法,咨询技巧,才能使大学生来询者的心理健康得以维护和保持,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7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就成了体育教学应该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注重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对于“自我认识”越来越重视,因为只有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才能发展自我,创造自我。当然这里的“自我”不应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自我。而体育活动正给了每一个学生认识自我的大好机会。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一位教师应随时给学生创造一个自我评价、自我检验以及对课堂教学活动提出一些要求的机会。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虽然年龄相近但身体素质却不尽相同,甚至有很大的差距。要让学生了解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距或者优势,活动中适时量力而行。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勇于突破自己所认为的极限,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与被认可的。

二、注重学生适应环境能力的培养

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也较优越,他们往往不能吃苦,而且缺乏毅力和耐心,面对新的环境无所适从,无法在活动中取得最后的胜利。体育教学中就能够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如在体育活动中,广义上的环境是面对室外的风雨雪日,学生是必须要适应的,它比教室内的一贯性极富变化。我在这里重点谈的是狭义上的心理环境,它不可能是独立的,而是一个双方的或集体的活动。我们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也不可能固定在一个群体环境里,经常会以队型或打乱队列来组合活动。面对不同的学生组合,学生们心理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个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如何使自己的团队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在活动中取得先机。引导学生面对新的组合环境,如何表现自己,认可同伴。教师可以帮助同学们介绍也可以让学生自我介绍,互相发现彼此的长处。活动中经常地更换对手,这也是一个新环境的变化。每当更换一个新的环境,我们的同学就得面对一些能力比自己强或弱的同学,就得接受随着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胜与败的转化,这对我们同学的心理也是一种考验和锻炼。

三、注重对学生耐挫能力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可以使用语言来进行引导或者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失败与挫折。让学生清楚:我们进行体育活动就得不断地接受胜负的压力,胜利后的掌声与失败后的无奈都得面对。因为我们生活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通过体育活动(比赛)经受这种压力的锻炼对自己以后走上真正的社会大舞台会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我们的同学就能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面对一切来自于社会家庭的压力,形成一个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状态。

四、注重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首要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教学。我们清楚,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离不开学生的认知规律,离不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些我们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引导学生。例如:竞技性的活动(比赛)如何取得胜利,有时候按照常规的做法以及大家都熟悉的套路去做是难以得胜的,只有开动脑筋,想出计策或对路的方法才会有取胜的机会,采用“田忌赛马”的方法赢得比赛不失为一种创新,而学生在活动中的奇思妙想教师一定要认可并且鼓励,这样不断的锻炼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将更透彻。在体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寻根究底,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尽管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在概念上混淆不清,但这正是我们教学中所要解决的本质问题,这也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体现。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8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培养方法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症结所在

如今的孩子生活在世界稳定和平、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物质资源丰富,相对于60、70、80后都经历了不同类型的艰难困苦时期,如今的90后、00后乃至新生的10后真可以说是“温室的花朵”。这也就造成了当代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家长只能以不断的物质满足来弥补对孩子的缺少关爱,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很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坚持不懈精神

很多体育活动项目都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毅力,努力坚持到最后。例如:长跑、游泳、跳绳等。从长跑这项体育运动来看,长跑的关键在于坚持不懈,不到最后终点不能停止脚步。这项运动还同时考验了学生对自我体能的支配能力,不能在刚开始就将力气全部用完,这样很可能因为虚脱难以坚持到最后。因此,在进行此类体育项目时,不但达到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对自身的掌控能力。

2.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是今后参加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良好的团队合作往往能使工作完成得更加高效、更加出色。而体育活动中的团体项目正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最佳方法。例如:4×100接力赛、4×250接力赛等。这要求学生之间配合默契,众人齐心,共同商讨如何能加快速度,节省交接接力棒所花费的时间,将不够完善的想法和计划排除,共同选择最佳方案,最后,众人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努力。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3.学习能力、反应能力、行动能力

很多人忽略了体育活动所能培养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反应能力和行动能力。例如:当体育教师教授学生如何投球时,首先由教师对动作、规则进行分析与讲解,然后对投篮的步法、抱球动作、投球动作等进行演示,最后由学生进行演练。这要求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对动作进行模仿学习;在与教师互投时学生会集中注意力,当球投出时迅速判断接球位置和接球方式;最后以正确的方法将球准确接住。一个简单的投球教学课程便锻炼了学生三种必备能力,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可见一斑。

4.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加体育活动特别是竞赛,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陌生的环境从容不迫,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并以最佳状态进行竞赛。同时,竞赛结果也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竞赛结果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与天气、周围环境、选手状态、突发状况等有很大关联,因此,竞赛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要求学生在竞赛全程都保持良好的心态,不因成功而骄傲,尤其不因一次失败便一蹶不振,完全丧失自信。

5.身体素质影响心理健康

身心健康所指的是身体和心理健康兼备。身体与心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提高自身身体素质,能够无形中使自身心情愉快,身体的各种机制将会更加良好的运行,各种激素如肾上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等将产生更加活跃,而有害物质的产生将得到抑制,人体的抵抗力也将得到提升,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因此,多进行体育活动,在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也使自身拥有了健康的心理。

三、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攻略

1.保证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为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应从多个方面努力,因此,教师应保证其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利用长跑、游泳等使学生学会坚持不懈,祛除没恒心没毅力的缺点;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接力竞赛,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并在合作交流中增进与同学的感情,学会关爱他人,学会分享,学会珍惜友谊;在学习体育项目新知识的同时,充分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反应能力和行动力;在竞赛的众多不确定性中学会平静内心,迅速适应新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等。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并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培养健康的心理。

2.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动向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同时,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生心理的微小动向也应该了如指掌。不同的学生面对同一体育项目会有不同的心理,教师应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课堂上得到乐趣,得到发展和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的作用非常巨大。各级体育教师应秉持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同步健康的教学理念,保证体育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使学生兼备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更好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赖世汪.体育教学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促进作用[J].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01期.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9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摘要:加强沟通、以情感人是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深入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是辅导员发挥职能作用的基础,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心理品质是辅导员发挥其积极作用的保证。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积极作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以提高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为核心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开发心理素质潜能、优化个性和完善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主要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困扰辅导、心理障碍咨询、心理危机干预五个方面。因此要遵循教育和发展模式,加强预防性,而这些都需要有辅导员的参与并发挥其作用。

辅导员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工作者,是学校联系广大学生的桥梁,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辅导员不仅可以通过身教言传来实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增强心理素质等工作,更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和监控,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本文认为,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应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沟通、以情感人是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

一个知识丰富、充满热情的辅导员在学生中会建立起良好的信任感,而注重感情投入,以情感人、以理服众是辅导员提高个人影响力的有效途径。首先辅导员应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动态了若指掌,有相互尊重、相互沟通的良好氛围。其次辅导员对学生要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政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使学生受到鼓舞和鞭策,这样就会增强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威信,起到凝聚人心增强配合的向心作用。实践证明凡是谦虚谨慎、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作风民主、待人宽厚、平易近人、善于沟通和协调的辅导员是最受学生欢迎和信赖的,也是辅导员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前提和保证。

辅导员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能较多地收集到有关学生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而这些第一手资料恰恰是制定和预防学生发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的重要依据,因此,辅导员应积极和学生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及时通过工作化解矛盾和冲突,做到防范于未燃。

二、深入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是辅导员发挥职能作用的基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于对大学生进行广泛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工作的特点,通过班会、讲座、板报、网络等方式,在学生中进行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使学生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程度有所关注,并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机会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辅导员要积极参与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辅导员既要配合学校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更要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结合各院系的学科和学生特点,开展符合学生特点的也更具有指导意义的心理教育与宣传活动,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与辅导员交流谈心,使学生的问题在交流中得到解决。同时要辅助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配合专业教师进行心理普查和建立心理档案。辅导员还应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关注和帮助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创立了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干预、控制、跟踪一体化的工作机制,有效地预防因心理问题引起的突发事件的发生。

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心理品质是辅导员发挥其积极作用的保证

辅导员自身的道德修养、个性、价值观、行为态度与方式、学习掌握心理知识的程度等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健康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政治上,辅导员应该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样才能教育学生克服功利思想,处理好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辅导员应具有良好的人格特质。辅导员在工作中向学生展示并感染学生的人格力量是对学生心理人格影响的重要内容。在学业,辅导员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学习优秀者的典范,使学生真正地意识到辅导员的特有实力。在情感上,辅导员应成为学生平等交往的朋友,是学生值得信赖的人。

辅导员必须摆正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更好地理解自己与学生、自己与学校各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在工作中学会用别人的眼睛去看世界,学会正确认识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的性质做到“推己及人”,尊重事实,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辅导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能及时地捕捉到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困扰或危机这些变化。辅导员可以主动约学生谈心,了解具体原因,以便及时找到解决或帮助的办法,防止问题的严重化。辅导员应及时对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初步的评估或协助专业人员进行专业评估,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转介。因此需要辅导员自身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样才能以健康的心态看待学生,采取积极的思维处理学生遇到的成长问题。辅导员要运用心理咨询的理念指导学生工作,首先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项基础性的任务,是促进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学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地方,也是一个充满发展机遇的地方,可能获得成功,也可能面临失败,如何面对挫折,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如何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如何确立自我价值观念等,都是大学生经常遇到并且要必须处理好的问题,而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大学生就必须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并不断优化自身的心理品质。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0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重要地位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020-01

中等职业学校,俗称中专,现又称中职,它在历史的舞台上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基础还比较薄弱,但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下称中职)的学生能尽早参加工作减轻家庭负担,对众多农村的孩子来讲又是脱离农村的羁绊,一跃入龙门的桥梁,因此中职的学生多是农村和各个城市优秀学生的最佳选择。但改革开放的脚步加快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从1999年起的扩招到现在的自主招生,陆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但随着高校的扩招和自主招生,中职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进入中职的学生不在是以前的优秀尖子生,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学习能力、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较差的学生,那么,如何让中职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毕业后,最大程度的发挥个人优势,首先应该做好的就是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一、中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中职顾名思义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它的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与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进行的是在高中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也包括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因此中职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的年龄一般在15岁至18岁之间,仍然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的特点就是身体形态的发展已经趋于完成,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强,大多敢想、敢说、敢做,较少受传统习惯势力的束缚,敢于标新立异,勇于解决新问题。此时他们的社会化程度产接近成人水平但还存在着差距,准确地说正处于一种“心理断乳期”,他们的生活不断充满着矛盾和冲突,对社会知识的缺少导致社会生活能力的匮乏和对融入社会生活的强烈欲望,是引起矛盾和冲突的归结。同时这也正是他们走向成熟但还未完全成熟的一种表现,由此可见这个阶段是一个适应的过程,是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踏入中职的大门后,由于学业不再繁重,个人可支配的时间增多,生活实践内容的逐渐丰富,社会交往的增加,互联网的极速发展,都在不断地诱惑着他们。中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有:1.与父母、长辈之间:总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但自控能力还达不到,心理上想要摆脱如父母、师长等的束缚,以独立的人格出现,但由于生理、心理的迅猛发展和自身条件缺乏的差距,总会让他们处在焦虑之中。2.与同辈之间。这又分二类,一类是与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朋友相比。中职的学生大部分是基础教育中就经常被忽视的群体,学习成绩不好,长期还会受到老师、家长的指责以及同学、朋友的歧视,再和比自己优秀的同学相比,会更加觉得前途迷茫,自卑感增强,表现到行为上就会出现更加怪异的行为和强烈的反叛意识。另一类是会和与自己相同或不如自己的同学、朋友一起。因为有强烈的自卑感,中职的学生会选择与自己相似或不如自己的同学、朋友相处,但这又会出现二种情况。一种是积极作用:如果说结交的同学和朋友是虽处劣势但仍然有强烈的进取心,不断想通过个人的努力取得社会、长辈的认可的话,这部分学生也会慢慢地改变,更特别渴望展示自己的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各方面都会有良好的提高。一种是消极作用:经常交往的同学如果没有进取心,这部分学生也会出现心理缺失,久而久之会更加固执、多疑,为人处事能力更差,更甚者会存在社交障碍,直接影响日后的就业和生活。

正是由于中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在他们就学期间必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发展成最佳状态。在现代的中职教育中,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这里面又着重提出了全面素质,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讲,身体心理素质又决定着各种素质的质量水平,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人全面素质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要进行素质教育必然要进行提高心理素质的教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素质教育里的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中地位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也正是增强中职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主要凸显在以下三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

2002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第七条明确指出:在职业教育中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而近几年来所发生的马加爵杀人案,美国校园枪击案,药加鑫交通肇事案等一系列和学生相关的案件都传递我们一个讯息,在青少年学生中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中职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的重心由义务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也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中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就尤为重要,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会直接影响中职学生以后的价值取向。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有很多比如:能很好地适应环境,有着和实际年龄相匹配的心理年龄,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并能充分发挥个人能力,有高品质的生活方式等等。而这些优良的心理素质也会影响中职学生就业以后的处事态度和应变能力。因此在中职学生学习生涯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

2.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从2002年国家专门制定相关政策来重申在中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到近几年来各中职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办心理健康咨询室,并对进行心理健康咨询的学生实行保密协定,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心理教育环境等等。这些一系列的举措旨在适应时代的需要,探讨构建、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都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为了使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了解自己,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形成健全优良的人格魅力,提高综合素质,更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快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保持心理健康,提升毕业后迅速融入社会的能力。

3.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长远性。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1

关键词:中学生;健康教育;内部心理环境

新时期的我国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即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特别提出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在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诸要素中对于学生的健康教育和学校的内部心理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那么,如何看待这两方面的影响力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校园内部心理环境的含义

从广义上来说,校园内部心理环境是指我们的学生生活、学习的社会环境,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而从狭义上来说,它是指学生所在学校的环境,主要是包括学校内部对大多数成员都发生影响的传统、风气、人际关系气氛以及任务目标的明晰性等,即校内心理环境,它具有特殊性,即不是单指物质环境,也不单纯指成员个体对环境的心理感知,其实质是一种能动的气氛环境。它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学生健康教育和校园内部心理环境的关系

中学生的健康教育,受十分复杂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因素之间又构成了多层次、多方位、相互交叠的影响。学生的健康教育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校园内部心理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是有其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会随着学生个体年龄和学段的增长日益明显,从而表现出在同一心理环境下,学生的健康教育既表现出一定的共通性特征又有个体的差异性,这种特性对学校内部心理环境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正一步步融入世界,社会的巨大变化也给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内部心理环境更加复杂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并改变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组合形态,生成了日益激烈、内容丰富的竞争环境。对外开放,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往形式;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使传媒环境、虚拟环境对人们身心的影响凸现出来。基础教育的社会化,正在改变着学校传统的教育交往形式,扩大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文化交往,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也影响着校园内部心理环境。由此,新的教育理念下的校园内部心理环境因素与传统教育下的内部心理环境因素以及现代社会的环境因素相互衔接、交互影响,从而使现念与历史传统、“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与学校传统文化交汇在一个现实平台上,构成了一幅纷繁复杂的现代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图景。

(二)在内部心理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学生的健康教育空间得到了扩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不仅延伸了自己的五官和四肢,也延伸了大脑。国际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日益广泛地影响着学生,使学生越来越摆脱了对自然空间的依赖,发展和拓展了社会空间。基础教育的社会化改革,促进了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快速的信息传递方式,为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形成新的社会关系提供了可能。学生在活动空间上的扩展和在社会关系上丰富的过程,也是学生健康教育空间的扩展过程。随着学生健康教育空间的扩展,在影响学生健康意识、态度、行为等因素中,健康教育与校园内部心理环境的影响更加交错,让人难于区分。

(三)内部心理环境作用的强化向学生健康教育提出了挑战

内部心理环境作用的强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影响性。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接触环境的多元性,使得各种校园内部心理环境因素的作用不像生物因素那样有明显的特异性,诸多环境因素造成的影响具有很大的重叠性。校园内部心理环境因素作为刺激源,它很少是一次击中,其作用主要是通过缓慢逐步积累发生的,是潜移默化的。这就使得本来难以显示其特异性的内部心理环境的刺激作用更无特异性了。第二是恒常性与积累性。校园内部心理环境广泛存在于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对学生产生稠密和持久的作用,即作用的恒久性。校园内部心理环境作用的积累性是指环境以一定的时序作用于学生个体,可以形成应答累加、健康效应累加等作用,即环境作用的积累性。第三是交互作用。校园内部心理环境对学生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交互的方式进行的,是文字、图像、声音、动作等形式的共同作用。另一方面是通过内容和功能的交互而发挥作用。内部心理环境因素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意识、态度及行为,也可以作为其他环境因素的中介,或以其他环境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

总之,社会的不断发展给我们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学校既要关注教书也要关注育人,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马国义、张庆春、崔建强,《社会心理环境与少年运动员成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3):87-90

2.张梦,《论高等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及其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4

3.姜艺、李晓锋,《中国需要健康教育———兼论健康教育的全面观》[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

4.卢文玉、孙百忍,《大学生健康教育概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8

5.王皋华,《体育新课程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2

目前,农村中学生缺少专职的心理教师,作为班主任应担起这份重托,以下是笔者多年担任班主任时,在实践中得到一些看法:

1 加强学习,提高教育水平

在工作中,班主任应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使其能更好地学习。如针对学生害怕课堂的提问,用班会时间,先是每人上讲台读一首诗开始,对不敢上台的同学,依据各自性格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如有好胜心的激发他的好胜,胆小的多加鼓励,怕读错的让其放下包袱,有较强自卑感的通过表扬其优点战胜自卑走上讲台。经过半年的训练,每位同学都能上台自如演讲、自如回答教师的提问。逐步使自己成为心理辅导教师(或心理医生),才能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方法帮助他们排除心中障碍,使其能更好地学习。

2 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1 健全学生档案,做到教育有的放矢。班主任要建立健全学生档案,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及其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日等都要了如指掌,以便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对症下药,利用不同方法强化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如班主任的一张生日卡片,会使失去温暖的学生感到温暖,会使破罐子破摔的双差生感觉班主任对其重视而重新振作,

2.2 注意言行。“育传身教”,这表明教师的一言一举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班主任一言不慎或一举不妥,也会对学生造成某种伤害,久而久之,形成心理障碍。例如,有一学生向你请教一个很简单问题时,你或许说句“你这么笨,连这么简单问题也不会”。这样会让学生感到自已的确笨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班主任具有健康的心理,将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即使有心理障碍的也会被感染而得到融化与缓解,学生的烦恼,会随着你的笑声而飞散。

2.3 创建上进的班集体。心理学表明环境使人产生了某种心境,遇到消极环境,相应产生积极心理。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的班级,将会净化学生的心理,压制学生不良习惯,促进有自我完善的欲望,从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逐步塑造健康的心理。一个上进的班集体对后进生是前进的动力,为了集体荣誉,在全班的同学眼底下,后进生会尽力做好每件事。

2.4 做学生的特殊朋友。师生之间,彼此尊重,平等相处,在学生心目中你既是朋友又是师长。当学生心理不平衡或受挫折时,能与你并肩作战,战胜一切,还他自信,从而使其脆弱的心理在你的帮助和关怀下逐渐坚强。要做学生的朋友,平时要与学生多交流,对其学生多加关怀,让你真正成为他的朋友。

2.5 抓好生话中的细节。心理的活动来源于外部世界,而心理活动表现在言论、行动上,当学生有不良行动或言论等生活细节出现,班主任应及时发现并指导学生。找出学生不足之处,并找出正确解决方法,从而使学生不断战胜自己,逐渐走向成熟,如一个经常旷课的同学,你不要一味批评,要帮助他找出为啥而旷课,又应如何解决这根源而重新走向课堂。

2.6 创建各种兴趣小组。兴趣是行 动的源泉,当我们学生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总是情绪高涨,积极主动投入,并保持旺盛激情,从而提高个人的活动能力,充实体力和精力,并可以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可爱,激励他们勇敢挑战困难,战胜困难,找回自信,壮他雄心。因此,创建各种兴趣小组,为培育健康心理提供园地。

2.7 开展心理教育讲座。讲座的内容可以是理想教育、个性教育、人际交往、学习素质、品德修养、青春保健等,如:如何自我调节情绪克服消极情绪,保持激励情绪;如何为崇高理想而奋发图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使自已成为集体、杜会的一员;如何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如何磨砺坚强的意志;如何调剂青春的烦恼等提供理论指导。

2.8 转移注意力。有一位哲人曾说过:要使一块空地不长草,最好的方法是种上庄稼。同样的道理,要想学生不陷入焦虑不安之中,就必须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活动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可以进行班级体育活动比赛,开展趣味主题班会,或者播放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动画片、小品等活动,既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减轻学习压力,又能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格和健康的情趣。

2.9 妙用古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医典籍中曾记载:“喜怒哀乐皆是药”。并留下了不少进行心理疗法的奇闻佳话。如果在现实心理教育中,因地制宜地运用这些古代的心理疗法,可以轻松顺利地解决学生的一些“疑难杂症”。如痛苦疗法、羞耻疗法、怡悦疗法和逗笑疗法。仅举一例:清代有一位巡按大人,患有抑郁症,终日闷闷不乐。一位老中医在望闻问切后,对巡按大人说:“你得的是月经不调症,调养调养就好了。”巡按听了捧腹大笑,感到这是个糊涂医生,怎么连男女都分不清。自后,每想到此事,仍不禁暗自发笑,久而久之,其抑郁症竟好了。后来,老中医又与巡按大人相遇,这才对他说:“君昔日所患之病是'郁则气结',并无良药,但如果心情愉快,笑口常开,便能不治而愈。”巡按大人这才恍然大悟,连忙道谢。逗笑疗法采用的是出奇制胜。在遇到一些比较棘手的僵局时,如果瞬间将当事人逗笑,能有效地缓和局面,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