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司马光课堂笔记

司马光课堂笔记

时间:2023-06-07 09:09:13

司马光课堂笔记

司马光课堂笔记范文1

(一)蓄水引流

讨论是师生、生生间多维的智力交流,但许多时候我们常常困惑学生怎么对讨论不感兴趣,应者寥寥,难以互动。见此情景,有老师迁怒于学生,训斥的结果让课堂更加冷清。其实要想让课堂智慧的“水”流动起来,首先要蓄水,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打开闸门,水岂有不涌之势?

《游天然动物园》这篇课文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讲,一点阅读障碍也没有。课堂上如果还去和学生讨论动物有多可爱,学生能有兴趣吗?笔者在教学中另辟蹊径,要求学生在顺着作者文字神游米库米动物园的时候“为动物拍照”!学生们先是惊讶,接着一个个兴奋不已投入课文中,读着、想象着、圈画着。“这些动物有意思吗?头脑中为它们拍下照片了吗?闭上眼睛,看看这些动物的模样是不是就在你的跟前?嗯……长颈鹿……细长的脖子,斑驳的花纹,静静地,在树阴下亭亭玉立……”笔者的引导给了同学们示范,他们也一个个在下面轻声描述起心中的“相片”来。接着又把视线往前推进:“同学们,一个摄影家为了让别人明白自己的作品内涵,往往会给作品起一个标题。比如老师就想给庞然大物河马来一张,你看它懒洋洋地刚出水面,突然发现了我们,于是愤怒地张开大嘴,对天怒吼……老师给这一张起名――气吞山河!”学生一个个鼓起掌来,接着不用提醒,便投入到发挥他们天才想象力的游戏学习中去了。不一会儿课堂热闹起来了,他们一个个争把自己的“作品”呈现。

学习是一个过程,教师往往因为“我要的是葫芦”心理太强,书还没让学生正经读几遍就匆忙组织起讨论来。不注意情绪感染,不进行方法引导,没有“葫芦”生长这“势”的扩张,这时的讨论只能是老师的一厢情愿!为动物拍照,首先是让学生“拍”――读,想象成像,捕捉“镜头”,然后让学生给照片起名,提炼出主题,体会动物之趣与生活之趣。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与示范使学生不仅仅感受学习的新奇刺激,而且有法可循,后来学生的交流自然热烈并直接指向了课程本身――学习应用语言。

(二)拨云见日

在一个民主的课堂氛围里,学生的思维是无疆界的,他们会冒出许多新奇的想法,有些声音甚至让老师尴尬。教学《挑山工》进入最后主题揭示阶段,让学生讨论理解“因为我需要它”的含义,有学生质疑“挑山工为钱才这么攀登的,没什么值得学习的!”当时笔者就像费力吹起个气球被扎了一针,立马泄了气,课堂一片哗然。怎么办?笔者及时稳定了情绪,说:“这位同学说得不错,挑山工如此攀登,确实是为了钱。为了这并不丰厚的报酬,挑山工们就这样年复一年地攀登着,你看他们多辛苦……”然后和学生再读课文中描写挑山工由于常年风吹日晒而显露出的外貌特征、休息时“扔”到石凳上的句段。接着,让他们讨论“挑山工为什么甘于这般受苦呢?”他们做出了一个个推测:也许家里有一个年迈的老母需要赡养,也许还有个女儿在等着他劳动而得来的一点钱去付学费,也许……见时机成熟了,笔者马上引导:“是啊,挑山工不断攀登,是为了家庭:对于他年迈的母亲来说,他是个好儿子;对于他的妻子而言,他是个负责的好丈夫;对于他的孩子来说,他是个慈祥的好父亲。他是负着重担的攀登,也是负着爱心的攀登!”……

其实,在作者的笔下,挑山工的攀登形象成为一种精神的符号,从审美的角度看,这没有什么不可。但当孩子质疑他是“为钱”时,这种形而上的唯美思考显然不再有根基。不作理会任由学生“胡思乱想”,课文的学习就不再有意义;简单训斥也只能显示教师的无能,与问题解决无涉。笔者先“认同”挑山工“为钱”而攀登的看法,接着带领学生到文中感受挑山工的辛苦,再点拨:“挑工山为什么甘于这般受苦呢?”在讨论中,让挑山工的人物形象真实鲜活起来:那不仅是背负重物的攀登,那也是背负爱心的攀登!于是云散日出,光艳耀眼。

(三)静海扬波

好文章一波三折,好的课堂也常常波澜起伏。像上面那种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情形在课堂上并不多见,大多数时候,讨论常常是在常规的问题里一板一眼地进行。时间久了,倦怠易生,学习的效果也便打了折扣。这时候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遗漏,正话反说,小题大做,搅动课堂沉闷的局面,让学生思维的灵光闪现。

教学《蚁国英雄》,笔者让学生谈谈读完后的心里感受。学生有的说感动,有的说敬佩,也有学生说惊讶――“那些蚂蚁扭成一团,竟然冲出火海”。应该说学生的发言都没有错,但感觉这样的认识流于浮浅,课堂不能总是这样温开水,于是笔者在那个“惊讶”者发言后同样表示出“惊讶”:“你是说这些蚂蚁不应该冲出火海,就应该在火里活活被烧死?”学生急了:“老师!我不是这个意思。”“什么意思?”“我惊讶的是这些蚂蚁竟有这样的力量脱身。”“这是什么力量?”迟疑一会后,她说:“是团结的力量,是它们英勇献身的力量!”笔者为学生的表现振奋:“好,说下去。”“这些蚂蚁靠着团结,靠着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走出了死亡地带,让我惊讶,也让我感慨:我们人不是也需要有这点精神吗?”――学生的认识走向了深入。笔者的“误会”无疑如平静课堂里丢进的一枚石子,荡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

(四)针锋相对

讨论就是要“论”,论事、论理,讨论的深入意味思想交锋。课堂上当然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但作为老师绝不能放弃价值引领的责任。对于学生的“误读”,方法上一般可以这样引导:是吗?你为什么这么说呢?――寻找思想的根源。同学们怎么看呢?――让学生们参与进来辩一辩。问题于是在论辩中解决了。但有时候,学生的理解并非误读,而是“恶读”(其实是一种无知与好奇的表现),这时候就需要老师针锋相对作出智慧的回应了。

司马光课堂笔记范文2

【关键词】“留白” 发散思维 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50-01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整合,强调课文教学应该体现发展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语文教学中,流淌着的是执教者创作的智慧,学习者交流的灵性,参与者共享的快乐。课文“留白”强调的正是学生的自由发展,体现的正是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它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单一节奏,填补了对话间隙留下的真空地带。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咀嚼文句,领略文境时,于吸收与运用之间搭起了一座智慧的阶梯,于理解与体验之间建立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那么如何充分挖掘“留白”资源,以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呢?这需要教师有双“慧眼”,有颗“慧心”。

一、留白在标点处,激发想象,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作者故意的省略,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放飞思维的“空白”。教材中也不乏这样的“留白”。 教师如果能抓住教材中这些独有匠心的“空白点”,巧妙地创设好富有情趣的语言训练点,相信,学生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能丰盈自身个性的体验与感悟!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只拣儿童多处行》中,冰心奶奶在描写玉澜堂中的海棠花时,富有诗情画意的描述“这繁花从枝头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我在教学这段时,设计了这样的活动:1.找出文中描写“海棠花”的语句,反复练读。2.展开想象: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就像 _____,就像 。3.配乐读原句及自己想象的句子,品位花中蕴含的饱满、灿烂的春光。

学生经过一番思索和动笔。智慧的灵动点在这儿闪耀。有的学生说道: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就像一缕灿烂的朝霞,就像一团红红的火焰。有的学生说道: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就像撑开了一把淡粉红色的花伞,就像张开的一张张美丽笑脸。有的学生说道: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就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粉蝶,就像仙女打翻的花篮……大家就纷纷举手要求配乐朗读,在优美的音乐中他们的文字仿佛也融进作家的文字里,学生顺其自然地感受到了花的饱满,春光的烂漫,比老师以任何形式的引导读效果都出奇的好。

二、留白插图处,培养语感,增强学生表达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随文练笔。巧妙利用课文插图“留白”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这样一幅插图,司马迁在昏暗的油灯下写《史记》,在课后的检测反馈中,我就布置了这样的练笔:对照课文中的插图,展开想象,注意环境描写)。看,夜深人静,司马迁还在昏暗的油灯下写《史记》呢! 。

有的学生这样写道:看,夜深人静,司马迁在昏暗的油灯下写《史记》呢!寒风凛冽,呼呼地吹着,监狱的窗户被北风吹得摇摇欲坠,本来不亮的油灯在风的“捣乱”下更是昏暗至极。司马迁冷得直打寒战,他全然不顾,裹紧身上单薄的衣服,又继续摊开新的竹简,写下一行行公正的隶字。不知不觉,他的身后已经堆了小山似的竹简,他的眼镜都困得睁不开了,几次想休息,可一想到父亲的遗愿,自己还没有完成的理想,便又打起精神,奋笔疾书。于是《毛遂自荐》、《背水一战》、《鸿门宴》等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便诞生了。

这样,留白填补了,课文的内涵也更丰满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全面、深刻了;这样的阅读使学生不仅读懂了文字,更读懂了作者传达给我们的情感;通过这样的课文解读,这一“留白”无疑成为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最好载体!

三、留白在结尾处,延伸拓展,彰显学生人文内涵。

文本阅读,实际是一个意象充实、填补、再创造的过程。文字是一种符号,而文字背后则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加上文学作品往往表达含蓄、情感内敛,这样就会出现文本的“留白”。如果能在此处进行拓展,无疑是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设起了一座心灵之桥,充分彰显了文本的人文内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作家萧红用优美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祖父园子里的景物,和作家在园子里快乐、自由、幸福的童年生活。在文章的结尾处,萧红这样写道: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盖在脸上就睡着了。这样开放性的一个结尾正好是一个让学生补充的题材,不仅是内容的补充,也是学生情感的补充。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习作练习:等她醒了,她又会在祖父的园子里怎么的瞎闹呢?展开想象,续写《我和祖父的园子》。

司马光课堂笔记范文3

一、多样的识字方法

1.编儿歌和顺口溜识字

这是低年级老师帮助学生识字的一种常用的方法。这种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帮助学生识字的形式,是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它能让学生在兴趣盎然、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识字。

如课堂上在教学“司”时,将“司”和“同”进行比较,编成“同字去竖,司司司”的儿歌。在教学“园”时,编成“元字加口,园园园”的儿歌,简短上口,易学易记,既能展现语文的趣味性,又能提高识字的效果。

2.比较识字

汉字中有许多字在字音、字形方面都很相像,字义却相差很远,怎样来识记区别这些字呢?笔者采用“比较学习法”,就是把这些字写出来进行比较。

如“司”和“同”、“使”和“掉”,在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字进行字音、字形上的比较,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区别点或相同点。在教学“园”时,笔者让学生给“元”换个偏旁,通过换偏旁,让学生掌握了一类字,同时也比较了那些容易混淆的字,不但可以防止学生写错别字,还能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

3.分散识字

所谓“分散识字”,即随文识字,寓识字于阅读中。笔者利用课件展示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提出疑问并朗读,遵循学生识字的规律,将识字与课文语境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感知、理解和掌握生字词,又能在识字的同时通过阅读锻炼学生的语感。

随课文分散识字的主要优点是:①把字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有利于识字和阅读的有机结合,符合学习语文的规律;②生字反复巩固的机会多,刚学过的生字词,就在课文中及时重现,便于儿童理解和记忆;③生字随课文分散出现,每次的识字量不多,难点分散,学生容易掌握。

本节课中学生在认读生字“假山”“水缸”“使劲”以及“砸”时,笔者配上背景中出示的图片,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与生字的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认读生字的兴趣,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结合语言环境,学生既知字音、认字形,又能借助语言环境解字义、明用法,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小先生制”识字

所谓“小先生制”,就是“用小孩教小孩”的方法,这是陶行知先生早年为普及民众教育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小先生制”指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而儿童是这一传授过程中的主要承担者。课堂中笔者采取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先一起识字读字,再让其当“小老师”带领全班同学识字读字,在课堂上让学生去教学生,并引导学生互相纠正错误,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教学效果,同时锻炼、培养了学生识字的能力。

5.游戏识字

一年级学生识字的主要问题在于他们学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实践,笔者发现巩固识字的好方法就是要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玩儿中学习,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记住汉字。教师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识字认字,避免了传统的“读一读,再写一写”这类枯燥、呆板的方法,达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对汉字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效果。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游戏形式:“开火车”,即以小组为单位,快速念出课件上的字,哪个小组“火车”不断,哪个小组获胜;“我要当老师”,即谁先记住了生字,谁就可以当老师来教同学们识字;“我做你猜”,即请小朋友上台表演动作,其他小朋友猜字。通过各种游戏,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生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识字学习由枯燥变为有趣。

二、先进的媒体技术

1.学习字词,灵活方便

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教学要遵循“字不离词”的原则。因此,低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生字时,都要让学生用学到的生字组词(或扩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把这些词语事先写在小卡片上,课堂上教师即时出示,学生朗读记忆,一堂课有时要准备许多张小卡片。电子白板具有隐藏、拖拽的功能,教师只要把需要呈现的词语先隐藏在一侧,做上一个不为人注意的小标记,课堂上需要时,利用拖拽功能,随时都可以将其呈现在学生眼前,不需要时又可以马上隐藏起来,操作十分灵便。如出示“司、同”进行辨析、出示有关“司”的词语等,为学生识字和积累词语提供了便利。

2.创设氛围,引人入胜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笔者在其中插入了很多的课文插图。如花园的美丽环境、小朋友掉入水缸的情况以及周围人的不同反应。在生动形象的图片展示下,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课文内容也能够更加充分地理解。而且这样的新鲜感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小学生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而带来的疲惫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参与性,从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特点,化解课文的教学难点。

3.师生互动,其乐无穷

在练读完一系列表动作的字后,为了加深学生对生字的理解,笔者一边请学生上台来做动作,让底下的学生来猜字,一边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对应的生字。一来一往,师生之间的互动密切了起来,学生因为自身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纷纷参与这个猜字游戏,对生字也得到了很好地理解和记忆。这都得益于多媒体技术这一方便、快捷的手段,它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互动的桥梁。

三、小结

司马光课堂笔记范文4

1. 让学生在游戏中识字。把游戏引入我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做学习的小主人,在学中玩、玩中学,让孩子们把课堂真正当成自己学习的乐园,识字的天地。比如,在教学中我采用小组抽读卡片、开火车认读卡片、滑滑梯闯关识字词等,又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针对低年级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对教学环节进行了创编:

像“小小火车谁来开?”“我来开!我来开!”

拼音休息操:点点头,伸伸腰,我们来做拼音休息操。

动动手,动动脚,我们来背声母表 b p m f……

扭扭脖子,扭扭腰,我们来背韵母表a o e……

站要直,坐要正,我们来背整体音节认读表zhi chi……

专心听,勤动脑,学好拼音基础牢。

识字活动形式多样。师生在欢声笑语间学习,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2. 让学生在参与中大胆识字。新课标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敢于创新,积极动脑,大胆想象,善于思考,巧用双手,能大大提高学生识字效率。例如: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身体摆出拼音字形“n”“ɡ”“h”等。又如,引导学生创编识字母操:两手位置的变化就可变成“m、f、d”;再如,创编字谜歌:人很累倚在树上休息,就是“休”;可上可下,老二喊老大(哥)……就这样,学生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创新中体会到了识字的乐趣、领悟了识字的方法,点燃了创造的激情。

3. 让学生在激励中识字。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经意间的一句赞扬会是学生学习不竭的动力。在低年级学生识字过程中迸发出来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盖印章、粘红花、竖大拇指等,赞扬与激励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法宝。如,学生当小老师领读时,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对成绩优异学生及时肯定、赞扬和鼓励。对于个别接受能力差一点儿的学生需要帮助时,教师更应给予鼓励“相信自己,你能行,慢慢思考,你一定能回答,老师相信你!”这样一说,接受能力慢的学生便会在鼓励声中增加识记汉字的信心。

3. 让学生在竞争中大量识字。有竞争的学习会给学生带来不竭的学习动力。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识字资源,如“比一比,谁最棒”、“谁是识字大王”等活动形式,带动全体学生参与识字活动中来,学生在校内外积极主动发现、识记新字,在你争我夺的比赛竞争中,不断增强学习的信心,教师适时的有效表扬,相信在激烈的竞争学习中,不论是学生学习兴趣还是识字数量方面,都会有质的飞跃。

二、学生小组合作,互帮互助识记生字

1. 小组合作齐努力,互帮互助识字快。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发挥小老师模范带头学习的力量,请小老师领读,观察字形。提出任务:让大家一起讨论识字方法,互帮互助,取己之长,补己之短,做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到适时点拨,选择独特的、有效的识字方法进行全班交流。如,⑴旧字带新字:“有”字,月字变“又”、“工”、“口”就是“友”、“左”、“右”等。⑵加一笔:“木”加一笔可变成(本、术、末、旧、旦)。⑶ 减一笔:“刃”减一笔是“刀”。例如:“做做加减法”的方法,如木+每=( ),圆-( )+玉=( ),格-木=( ),时-日+又=( ),( )+( )=棵。⑷换一换:“青”字大家族,有目大眼睛“睛”、有日天气晴“晴”、有心好心情“情”。⑸编故事:司马光砸缸”的小故事, “司、光”字就很容易记住了。⑺编儿歌: “奋”字,编了一首小儿歌:“一人一亩田”,形象、有趣,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创新识字,体验识字学习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2. 小组合作学习,拓宽识字渠道。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其实在我们的课堂内外处处都会看到语言文字的影子,如过春节,家家户户门上贴的对联,报纸,电视广告上等等,无处不显示着孩子们识字的资源。为了激发学生们识字的欲望,我在班级墙面上绘制了“识字乐园”,让学生把平时积累的新字剪成卡片粘贴在“识字乐园”里,大大提高了学生识字的兴趣,把枯燥的识字变得“活”起来,让学生走进更为广阔的语文天地,去感受别有一番滋味的识字乐趣。

三、学生探究识字,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司马光课堂笔记范文5

关键词:古代文学常识《朝代表》

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应借助于《中国历史朝代表》(《中国历史朝代表》以下简称《朝代表》)。为此,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论述自己的看法,望方家斧正。

一、熟记《朝代表》

我刚接高一语文课时,在课堂上遇见过这种情况,我提出问题,找三名学生回答,回答的结果是不同的。我的问题是:陶渊明是什么时期的诗人?甲同学回答:北宋。甲同学的回答显然是错误的。乙同学回答:东晋。乙同学的回答是对的。我接着问乙同学:你能否说一下与陶渊明在同一时期的名人或名篇吗?乙同学回答:不能。我又对丙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丙同学回答:陶渊明是东晋田园诗人,《归去来兮辞》是他的代表作。和陶渊明同时期的名人有大书法家王羲之和他的作品《兰亭集序》,和陶渊明同朝代的有西晋的“竹林七贤”。丙的回答令我很满意。我问丙同学:你怎么记得这么准确?丙同学回答:我很喜欢历史,《朝代表》背得很熟,各个朝代的名人名篇我都记得很清楚。

丙同学思路清晰、记得扎实准确并且能广泛地联系,不仅仅是喜欢历史的原因,更主要是对《朝代表》记得娴熟而且能够灵活运用。我从中得到一点启示:丙同学喜欢历史,所以重视《朝代表》,能准确地回答问题。如果让不太喜欢历史的学生也能把《朝代表》重视起来,那么,他们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不就很容易了吗?所以,我的观点是:要想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首先要借助《朝代表》,并且要熟记《朝代表》。所谓对《朝代表》的熟记,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去记忆,而是让学生相互联系地去记忆。记住每个朝代的分支、每个朝代的更替、每个朝代的位置(谁先谁后)。最后达到不用看《朝代表》也能在头脑中清晰地反映出哪个朝代在《朝代表》的哪个位置上,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把《朝代表》定格在记忆之中。学生头脑里有了这个《朝代表》做基础,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既觉得很有趣味,又能学得准确、扎实。

二、科学利用《朝代表》

科学利用《朝代表》是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的重要方法。1.找出位置。(把《朝代表》写在语文笔记本的第一页上。)让学生先把学过的文学常识拿出来加以对照,看看哪些名家、哪些名篇著作出自哪个朝代。然后加以归类,每个朝代共有多少名人、多少名篇、多少著作。它们在《朝代表》里处于哪个位置上。比如,《诗经》: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学生们马上就能在《朝代表》找到它的位置。还能找到时间与之大致相同的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等。再如,《楚辞》:屈原创作的诗歌体裁,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学生们就知道屈原是处在《朝代表》里战国的位置上,在战国这个位置上还有《庄子・逍遥游》、荀况《劝学》《孟子》《孙子兵法》《墨子》《韩非子》等诸子散文。2.放进位置。在语文课堂里,学生们随时就会学到新的知识,如果与《朝代表》相关,就得马上把新出现的名人名篇放进《朝代表》里相应的位置上,即把新学到的知识放进位置里。比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史记》。《史记》,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然后让学生们把作者司马迁和《史记》放进《朝代表》的相应位置上――西汉。再如,“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一个汉乐府,一个北朝乐府。让学生们把它放进《朝代表》里相应的位置上――汉朝和北朝。3.脱离《朝代表》演绎练习。俗语说:熟能生巧。学生心无杂念,记忆力好,思维不混乱,只要对《朝代表》反复练习,就能日久扎根。作为语文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引导,把学过的古代名人名篇集中起来,穿插提问,经常提问,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把笔记本上的《朝代表》深深地镶嵌在自己的脑海之中,那些古代的名人名篇就会经常地在学生们脑海的《朝代表》里进进出出走来走去。他们的眼前就会经常出现孔子漫步春秋、庄子逍遥战国、太史公秉笔西汉、太白诗吟李唐、苏轼豪放北宋、关汉卿元朝鸣冤、施耐庵明修《水浒》、曹雪芹清唱红楼等情境。

三、认识并融合《朝代表》和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关系

学生背熟《朝代表》后,教师就应该有必要让学生们知道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情况。也许在掌握《朝代表》之前,学生们对“上古”“先秦”这两个词汇很陌生,不知道“上古”“先秦”是个什么历史感念。掌握《朝代表》之后,学生们对它们的解释就会顿开茅塞豁然贯通。尽管这样,教师还得要向学生们解释清楚《朝代表》和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关系:

1.《朝代表》是具体的,它涉及的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里的人物和著作都是具体的。比如,《资治通鉴》: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光,北宋史学家;文学划分是笼统的,它是指中国古代文学在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式样。比如,“上古时期”:专指神话传说。“先秦时期”:专指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再如,“两汉时期”:专指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专指诗歌。“唐宋元时期”:诗词曲。“明清时期”:小说。

2.《朝代表》是基础,是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依据;中国古代文学划分是建筑,它能说明中国古代文学式样在各个历史时期分布的情况。二者缺一不可。

四、学习《朝代表》旨在借助语文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和学生们讲清楚,我们学《朝代表》背《朝代表》,主要从文学常识角度看问题,旨在对语文教学有帮助,并不是像学习历史那样详细地了解历朝历代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比如商朝:只讲我国出现了甲骨文――最早的文字,有了文字,我们的文学才有了延续即可。如果再讲什么青铜器、武王灭商等就跑题了。再如,周朝:周朝分西周东周两个时期。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主要是《诗经》(西周到春秋时的诗歌)、孔子、老子;战国时期主要是诸子百家散文著作。如果我们再讲什么“井田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那就把语文课堂真的变成历史课堂了。作为教师,治学要严谨,师德要端正,课堂上不能漫无边际东扯西拉,否则就会失去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也就无从谈起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了,切忌把语文课当成历史课来讲。

司马光课堂笔记范文6

下面以中图版必修一《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课堂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在教学中贯穿“构建智慧课堂”的教学理念。

一、课前预习,发现问题,凸显学生智慧

发现问题是智慧的起点,智慧始于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科学问题。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答案更为重要。”在课前预习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多问“为什么”,促使学生探索隐藏在现象或假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萌发强烈的创新欲望。

在本节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本课的内容并找出问题,结果学生发现的问题出乎老师的想象,甚至很多在我没有预计的范围。有“气压与气温的影响因素及如何区别?”“气流是风吗?”“空气密度与气压是何关系?”“影响空气密度除了气温之外还有其他吗?”最离奇的问题是“能人为制造自然风吗?假如行的话为什么不设计还要用空调?”“没有温度差异,是否会有风?”等等。

学生认真看书与查找资料预习后提出的问题既是学生的“困惑”,也是学生的智慧结晶,要倍加珍惜决不能忽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课堂的实质就是解决这些存在学生心中的疑问。创新离不开想象,有时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异想天开”,甚至“别出心裁”,不一定科学或符合实际,但是作为老师要保护好学生的智慧,不要让其创新火花泯灭。

二、上课导入,创设“情景”,凸显教师智慧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智慧体现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吸引他们主动学习,激发他们学习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

美国教育理念工作者易斯・鲁宾建议教师从戏剧中吸取艺术养分,主张把表演艺术的诸因素借鉴到课堂教学中,像表演戏剧情节一样简要地描述、交代一节课的关键内容与重点,唤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借用这种艺术形式进行课堂导入,效果很好。

针对现在的学生喜欢玩《三国杀》网络游戏的现实,在导入时要三个学生分别扮演诸葛亮、司马懿与其儿子,并配有图像与音乐进行如下表演: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把司马懿困在葫芦谷中用火攻,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父子自知在劫难逃,抱头痛哭等死。眼看火烧到紧要关头,天突然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父子的命。诸葛亮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为什么此时突然下雨?难道司马懿父子命不该绝是天意?这样的导入彰显了老师的智慧,能迅速抓住这时代爱玩“三国杀”的学生的灵魂,吸引学生解决问题的目光。

三、课堂研讨,碰撞火花,共建师生智慧

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原野。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用启发式、讨论法、课堂巩固练习等多形式的“火石”去点燃学生思维智慧的“火花”,师生智慧碰撞,让学生成为主人,真正的受益者。

对于教师精心设计的地理问题的专题研讨,为了避免“重形式轻实质,重结果轻过程”的课堂讨论,首先科学分组,把座位相邻的前后8人分为一个地理学习小组,确定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观察员等,角色轮流担任,多次互换,经长期磨合、合作形成一个优秀团队。其次教师精选问题,问题要有挑战性、开放性与探索性,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与发散思维,促进学生与同伴交流辩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团队的合作能力。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设计了以下五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①热力环流的原理是什么?各环节是否可以逆转?

②气温与气压的影响因素什么?

③高空与近地面气温与气压有何不同?

④什么是风?是否可以人为?怎样可以?现实吗?

司马光课堂笔记范文7

怎样把课外资源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呢?

笔者将从用精炼的诗句促进理解;用作者的经历点醒学生的心灵;用名言警句自然融入课堂设计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笔者认为这也是把课外资源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一条路。

一、用精炼的诗句促进理解

在日常教学中,用什么样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值得研究。与文章联系紧密精炼的诗句,往往既起到引领作用,又起到道理论据的作用,一举两得。

比如,教《有的人》这篇文章时,学生对“虽死犹生”不能够理解。于是引用郁达夫在《怀鲁迅》中的诗句进行讲解。“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教师提问“鲁迅先生去世了,为什么说更伟大呢?”学生就会想到肉体死亡而精神高尚。在分析“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一节时,让学生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意思。“面对众人的指斥,诅咒,我偏偏横眉冷对,我行我素;面对孩子,我却宁愿像头老牛,任他牵着跑,我都心甘情愿。”这样进一步请学生思考鲁迅先生把孩子当做什么,由此,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为了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分析“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这一节时,把《野草》中的句子引出来。“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抓住“憎恶”这个词语,使学生明白鲁迅先生厌恶的是什么人,什么政府。在分析“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时,引用了冯至所写《鲁迅》中的诗句。“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为什么以野草自比。

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潜心研究引导的方式方法,可以深入浅出,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心灵,增长他们的见识。用诗句引导,有一种深沉的力量在其中,这是语文课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二、用名言警句自然融入课堂设计

名言警句言简意赅,富有深意,与课文结合起来,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讲《桃花源记》一课时,学生提到桃花源里的人纯朴、热情。笔者这样讲到:“这里人与人之间彼此率真融洽,他在《移居》中写到:‘过门更相呼,有酒斟之。’ ,你来我往自由无拘。人们真诚相待。‘衣食当须纪 , 力耕不吾欺。’没有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最后引用诗句总结“人们辛勤劳作,安居乐业,相互关心爱护,古道热肠,对客人‘设酒杀鸡作食’热诚相待。这里人性归‘真’,世无诈伪,社会必然‘淳’了,‘真、淳’必然使社会消除了污浊丑恶而归于‘朴’了。他在 《劝农》中写道:‘傲然自足,抱朴含真。’‘真、淳、朴’便是陶渊明理想社会的全部,它的底蕴便是自由、幸福、舒适、宁静而率然存真。”

接着引用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对陶渊明的评价“只有陶渊明算是找到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农民生活的质朴与爱恋中得到安息。”

自然的引用会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到作者的追求。

在讲《压岁钱》一课时,首先,由导入直接提出第一个问题——“著名作家南丁先生说:‘小小说是一滴水的艺术。’笔者从同学们对《压岁钱》这篇小小说的质疑中,感到你们从这滴水中看到了五颜六色的光芒。小小的五分钱,对于你们来说不值一提,从文章中看也就能买两根油条,为什么“我”好久没舍得花?”

最后总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借助小小的压岁钱,这个心中之象,表达了丰富的意蕴,它压在了我们的心里,一种酸楚,一种心动涌上心头。让我们从穷人的身上感受到了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人性的美好。‘小小说是一滴水的艺术’,一滴水中见世界,老师相信你的‘一滴水’也一定会折射出五彩缤纷的光芒。”

于是,借用名言设计出这节课的板书。这样的设计清新自然,没有矫揉造作之感。下图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三、用作者的经历点醒学生的心灵

解读文本要从多方面考虑,写作背景、文本信息、作者经历等因素都可以考虑。这样,可以让我们亲近作者,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为了让学生理解《戒烟》中父亲这一形象,笔者这样讲道:“父亲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入手,找到了教育的切入点。贝利说过:‘我为足球而生,就像贝多芬为音乐而生一样。’父亲因为贝利对足球情有独钟,才以此为教育的突破口。可谓顺情克性。”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父亲,结合背景,笔者写了一句话,并且请学生仿写,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比让他们冥思苦想写作文强得多。

所写内容:没有金钱,依靠爱心和教育,他使孩子,在星光闪烁的夜空成为独放异彩的明星;没有足球,凭借热爱和自重,他用袜球,在尘土飞扬的街道踢成举世闻名的球王。

准备的句子:他如清香的兰花,深居幽谷,用智慧与善良,为孩子点亮了心灵的灯;他如不倒的青松,高处山间,用勤奋和自尊,为自己开辟了世界之路。

学生根据他们对文本的认识也写下了精彩的语句。

最后总结:“《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父亲这位善教者使孩子为了自己的兴趣和尊严放弃了不良爱好。他随时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抓住契机教育孩子。为我们上了成功的一课。希望所有的教育者,都能成为善于抓住教育契机的善教者,走入孩子的心灵。”

在上《有的人》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在品味语言的教学目标指导下,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臧克家写诗的态度是坚忍主义的,有人称之为‘农民式’。写《烙印》时,他是‘悲愤满怀苦吟诗’;而且‘常为一个字的推敲一个人踱尽一个黄昏’他总是思考用什么字以及把它放在一个什么最恰当的地方,而且没有雕琢感、滞涩感。”使学生思考他怎样在语言上潜心研究。自然把学生带入本课教学的重点。

在教《祖逖》这篇课文时,以司马光所写的《资治通鉴》为突破口。“大家都知道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意在启示君主‘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祖逖》这篇课文,它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在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理解文意。”(设计意图:了解《资治通鉴》的史学价值,引发学生对祖逖形象的思考。)总结时再回扣作者写这个人物的目的,“司马光用祖逖的经历为我们诠释了民族精神的内涵,‘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祖逖“知其不可而为之’,立志北伐,看淡生死,矢志不渝。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了文天祥、岳飞、闻一多等为了正义和人民利益无私奉己的具有中华民族骨气的英雄人物。就以老师写的一首小诗作结吧!“闻鸡起舞为社稷,风雨如磐因名利。无论北伐成与败,一片真情系黎民。”司马光以史为镜,启示后来者,得民心者得天下。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就会使一节语文课变得厚重。这样就会使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得,从对文本的深入研究上有所收获,在文学欣赏上有新的感悟。

参考文献:

[1]侯器,张传良.语文教学资源使用的有效性分析与思考[J].广 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05).

司马光课堂笔记范文8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巧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93-02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们年龄还小,能力较低,只要我们教师真心实意地把他们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实施愉快教学;教给方法,重视培养能力,也能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在低年级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课前预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自主地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低年级学生正处在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发展的阶段。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为了让学生在预习时能主动发展,我设计了“导读提纲”。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这一课,我们要学会什么?帮助学生养成“提笔看书”的习惯,培养他们边读、边想、边画的自学能力,圈画出生字新词,用自己的方法了解字音,然后认读三遍;想想生字的记法,找出形近字,给生字找找朋友;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列出来,然后由老师适时点拨,长期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真实有效,让学生自信说出:“我能自己看书学习!”

2巧设情境、诱导自主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表明: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内在的动机,成为推动、引导、维持和调节人们进行活动的内在力量。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究氛围,创设新奇、有趣问题情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文学习中。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经常采用直观教学法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具体做法如下:①媒体激趣法: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色彩鲜明、动感性强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时形象、动感、逼真的媒体课件就可以大显身手。如教学《比尾巴》新课时,笔者激情导入:森林王国的小动物们可多啦!瞧,有谁呢?如果认识,就大声叫出他们的名字好吗?(屏幕显示)谁来读一读?学生读课题,师强调“尾巴”是轻声。这些小动物是怎样比尾巴的呢?美丽的森林王国把学生带入课文情景中,从而进入学习氛围。②简笔画画法:如教学《画春天》一课,我用简笔画快速画出柳条、小燕子……引起学生阵阵的喝彩声,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图画的美妙,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③激趣游戏法:如教学《影子》时,我说小朋友,现在老师想带你们到操场上去找影子,你们愿意吗?“愿意!愿意!”孩子们惊喜极了,一张张笑脸像花儿一样绽放开来。我又说:“不过,影子有个要求,希望大家在操场上认真观察,看谁能发现它的秘密。”孩子们听完,欢呼雀跃,像小鸟一样“飞”到了操场上,有的不停地去踩自己和别人的影子,有的在阳光下静静地观察,有的聚在一起,讨论着什么……一阵阵笑声在校园的上空飘荡,看到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和汗水,我猜想他们一定会有很多的收获。④放飞想象法:小学课本中,许多描写人物、景物、场面的文章语者美、形象鲜明。课上或课后如果结合讲读内容让学生说一说,无疑会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清澈的湖水》一课中,文章最后写到:“船靠岸了,小洁眼前一亮,向远处跑去。”小洁会干什么?这就给孩子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孩子们带着他们的悟性、关爱创造着一个个灵动美好的时空。

3参与教学,渗透自主学习的方法。

要让学生自主读书,就必须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对学习方法要随机指导,自然渗透,做到“随风潜入”“润物无声”如教学《黄山奇石》《四个太阳》这类课文。这些重点课文的重点段落层次结构相同,教师可以精讲一段,然后应用学习这一部分的方法学习下面的段落。又如教学写景课文《雷雨》,教师可以针对雷雨前、中、后三个部分的内容,在教学雷雨前指导学生总结学法:读文章——找景物——议景物;接着在雷雨中引导领悟学法,最后在雷雨后让学生应用这个学法自主学习,先“扶其肩”,再“携其腕”,最终达到“施其行”的目的。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

4质疑问难,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生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疑点。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疑问,解除学生的思想包袱。质疑的方法很多,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如:在预习中质疑、在课题上质疑、在出示课题后,我让学生提问题,学生问了:他为什么手捧空花盆,他手捧空花盆去干什么呢?题目为什么叫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孩子的创造表现如珍珠般晶莹,如新芽般娇嫩。根据学生的提问,我调整了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一课授完了,我让学生质疑,有的学生问,国王为什么要选雄日做继承人呢?这一问:无疑点明了课文重点:诚实是人的美德。

5组织讨论,构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司马光课堂笔记范文9

我三进杜郎口中学听了19节课,我问崔其升校长一个问题,你释放了学生多少潜能?崔其升校长脱口而出:50%。我说剩下的50%你打算不打算释放?如何释放?崔校长说,这正是我需要你指点的。我说,崔校长你现在是两只手抓课堂变革,请崔校长把两只手分工,一只手继续抓课堂变革,另一只手抓课程建设。一个月后我邀请崔校长来做学术报告,我发现在他两个半小时的报告中,已经用一个小时的时间主讲课程建设了。

我在北京问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你取消了教学行政班的建制,让学生课内课外生动活泼地发展,你释放了学生多少潜能?李希贵校长回答:70%。一个学校发展的基点就是相信学生有潜能,以释放学生的潜能为己任,这样的校长才是好校长。

走一步永远要想百步,当我们有大国经济、大国外交的时候,我们该不该想一想什么时候我们拥有大国文化?大国文化的核心是大国教育。

我们关注了提高升学率的教育,我们关注了有特色的教育,我要问,我们什么样的教育能够支撑中国大国教育的崛起?“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样的文化能够代表大国教育吗?“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这样的文化离大国教育有多远?

环境是教育的基础,课程是教育的重点,师资是教育的关键,文化是学校持续发展传承的基本保证,我们管教育、管学校,不就是管这四件事吗?

我们正在做的中国好课堂:第一,成立研发中心;第二,组建中国好课堂专家委员会;第三,世界五百强企业上海世贸集团对中国好课堂进行全程全面资金扶持,成立中国好课堂公益基金会;第四,预备推出中国好课堂公益网站。当然还有中国好课堂国际峰会。

中国的教育,中国的课堂,这样变革对还是不对?

中国好课堂的价值趋向

一节课应该怎么上?翻转课堂不光翻转时间,不仅仅是德爰际跞〈传统的粉笔、黑板、教科书的技术翻转,更本质的是教育价值观的翻转。教育价值观翻转我们定位在尊重差异、控制合适、释放潜能、学会合作上。中国好课堂是用这样的价值观支撑起来的。

尊重差异

学校课堂是由三个要素组成的,教材、学生、老师。传统课堂是这三个要素,中国好课堂仍然离不开这三个要素,但是这三个要素的组合方法发生了变化。在学校里有一个矛盾,教材是相同的,使用教材的人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中国一线的老师永远面对着两难的话题,按照教学进度讲学生听不懂,按照学生接受程度教,教学计划完不成。因此与其埋怨差异,不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利用差异,优化差异。差异可以妨碍发展,差异也可以推进发展。

中国的实验性学校可以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中国绝大多数学校不能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的时候,我们能不能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严格来说,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比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意义更大。

但是我们细想,这个问题我们解决了吗?我到北京十五中学,北京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走进教学大楼,门厅里右侧是校史馆,校史馆门口一个易拉宝上的标题是“陈一(音)同学的传奇人生”。我当时的思维是没有学校为活人举行传奇展览的。所以我第一个问题就问,陈同学为什么去世的?结果校长笑了,告诉我他活着,等放学以后会下来见我。我说一个中学敢为活着的在校高三学生举行传奇人生展览,这是史无前例的。校长说这是他本人的个性使然。我看完了展览,觉得陈一同学不可复制。他高三的时候卖掉了自己收藏的五件文物,花204万买了一辆高级房车,以车代步,可他不是富二代,她父母是在他考试的时候调到北京的公务员。但这个孩子有一个特点,从五岁起跟他爷爷学习文物鉴定,到了北京如鱼得水,他购买了一座石佛像,经十位北京佛像专家鉴定是隋代佛像,他5万元买进的,当时的估价是60万人民币,陈同学很有风度,当场将石佛像捐赠给北京石佛造像博物馆。

一次陈同学到北大出版社购买一本文物鉴定的书,引起了一位长者的注意,这个长者就是书的作者。他一看,穿着中学生校服的小青年怎么买他的博士生都不买的书呀。这个长者就是北京大学历史与文物研究院的院长。他把这个孩子请到家里,两代人谈了四个小时,最后院长连夜奋笔疾书,写了封推荐信,说这是我从教50年之内遇到的罕见奇才,请北大破格录取。北大校长不能决定这件事,最后考试院说如果他达到一本投档线就允许破格录取,否则不能破格录取。

今天,这个孩子跟北京大学文物学院失之交臂。但我要问,这是这个孩子的损失还是我们中国教育的损失?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总分第一的学生不等于没有弱势智慧,总分倒数第一的学生不等于没有强势智慧,发现人的强势智慧,释放人的强势智慧,教育质量就能提升。

控制合适

标准是重要的,但合适比标准更重要。我们买衣服要合适,买鞋要合适,教育目标的合适比穿衣买鞋的合适更重要。但是我们现在给有才能的学生合适的教育了吗?

一个月前在中国地震重灾区云南省巧家县,面对临时板房里的教学我感慨万分。第一,老师们很不容易;第二,这样的课堂就在重复误人子弟的故事。这个学校2014年高考数学全校平均分47.74分,但在课堂里瞄准的是150分的标准。

一个校长是干什么的?是研究学情,参考教材,决定该教什么、该怎么教的人,这叫国家教材的校本化实施。在全国,今天要提高教学质量,如果控制合适的问题解决了,释放的潜能将是巨大的。

释放潜能

相信学生有潜能吗?云南省昭通市是354万人口的地级市,有372所学校。我在召开372所项目学校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的教学会议时,让我的徒弟牛卫国(音)上了一节课。我们选择了初二的语文教材《送东阳马生序》,降到初一上。牛老师的教法分四步:第一步读一读,第二步译一译,第三步背一背,第四步叫创意再现,也就是说《送东阳马生序》主题不变,表现形式全变。

大山深处的孩子,班是93个人的大班,他们能适应吗?我当时紧张了,但是五分钟以后各组展示,我释怀了。

第一组把《送东阳马生序》改写成了“三字经”,第二组把它变化成“三句半”了,第三组用同学桌面上的圆珠笔临时做成一副快板,一面打快板的节奏一面朗诵新编《送东阳马生序》,第五组是一个数码游戏版的《送东阳马生序》,第六组是九个女生用流行歌曲的曲调唱出宋代的文章,第七组变成了雅句,第八组变成了独幕剧。大山深处的孩子们也有潜能,请关注孩子们潜能的释放。

学会合作

李光耀先生一生为新加坡的教育做了两件了不得的事。其一是50年前他将80%人口是华人的新加坡的母语确定为英语,这让新加坡变成了人力资源素质最优秀的国家之一;其二就是学会合作,新加坡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之一,500万人口的饮用水全部靠进口,飞机一起飞就侵犯他国领空,所以新加坡的立国之本是什么?享受合作。享受合作是新加坡21世纪的立国之本。

当我们把学会合作、享受合作还视作教学技巧的时候,我们的认识什么时候能跟上这样的潮流?20年以后,新加坡学生会合作,中国学生不会合作,在同样的舞台上谁优谁劣呢?

中国好课堂必须解决的问题

中国好课堂不是天降奇兵,是从传统课堂当中演绎出来的。它的着眼点是传统课堂当中教材、教师、学生三要素的组合关系中的不合理之处。我一直要求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因为教育是行动的科学,复杂是没办法复制实施的。因此,中国传统课堂发展的这100年当中,有很多的成绩,但是也掩盖了两个致命的问题:

第一个,传统课堂里人和书的关系。

中国是文本化考试,不是去文本化评价,因此对于教材老师、校长没有选择权。因此在一个省里,孩子们用的书是一样的,但是用同一本书的人是千差万别的。

以学生发展为本到底是以人为本,决定书怎么用,还是以书为中心,决定课怎么上?这是一个我们绕不开的问题。但是在本质上,中国的教育发展到今天,其占统治地位的仍是书本中心,而不是学生发展。

2010年我到云南做基线调研,我走进云南最好的高中,听高一的数学,七天之后在中越边境的一个农村高中也听高一的数学,这个农村高中的中考投档线与省城里最好的高中的中考投档线有223分的差异,但是两个学校教的内容,教的进度,教的难点、重点、知识点居然都是一模一样的。我用“居然”是想引起重视,这在中国是比比皆是的现象。

1989年,我第一个尝试给有差异的学生以合m的发展目标。用我当时的原话叫“一本教材三种进度”。最后出现了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我们减轻了学生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使这样一所农村中学实现了一本由40%到93%的发展、从倒数第三名变成上海前三名的发展。而且我把这个经验放到内蒙古包头二中,也实现了二本以上由19.6%到72%的发展。这使我懂得了重新认识人和书的关系,是变书本中心为学生发展为本的一个关键,这是一座富矿。

第二个,中国的课是怎么教的?

我到过的11个省都在中国的西部地区,我吃惊地发现,中国的老师没有教学共同体,人和人之间是竞争关系,有竞争无合作,所以中国的老师是单干的,中国的学生从6岁到22岁是独学的。因此,让学生学会合作要从建立教师教学共同体开始,没有合作共事的积极情感怎么能教出享受合作的学生?这个问题中国大部分地区没解决,所以中国好课堂的着眼点,是直面两个传统教学的弊端,绕道而行叫改良,化弊为利叫改革,叫革命。

什么是中国好课堂?好课堂应该有三个要素(支点):第一个是有效预习,第二个是发现更好的问题,第三是建立学习共同体。

第一,有效预习。先有有效预习,后有高效课堂。有效预习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一般问题的前置,通过有效预习,学生增加了对新知识的了解。

第二,发现了对新知识的困惑,让学生带着对新知识的了解和对新知识的困惑走进课堂才有可能高效。剑桥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跟我说了一个观点,问题的质量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因此,我们说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第一步,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是创造能力的开端。

第三,建立学习共同体,让学生享受合作。一次我到大山深处的昭通,听了一堂课,下课以后我问孩子们,你们这样六个人一组学习多长时间了?他们说两年了,我问哪种形式好?他们集体说当然现在这种学习方法好。我说,给爷爷一个理由。第一个女孩说,我是在夸奖声中长大,现在合作学习了,同一个问题我还没入门,其他同学答案都出来了。合作以后我知道我在水田镇不是最聪明的,我学会了正确认识自己。第二个孩子是留守儿童,他说一个人做不出的题,不等于六个人做不出。六个人的智慧没有问题做不出,我现在算懂得众人拾柴火焰高了。

一节好课应该怎么上?一节好课应该由四大要素组成: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合作是能力的平台,展示是生成的关键,导学是教师的水平。因此课前的功夫是建设三个支点,课内的功夫是四个要素。问题是教学的起点,提不出问题只有一个解释,从来没有进行过发现问题的实践,哪里有先有能力后有实践的?

我在海南省屯昌县向阳小学听了一节课,《司马光砸缸》,这节语文课就践行了这个思维。一个同学提了一个问题,小朋友掉到缸里,其他小朋友都慌了,司马光也是小朋友,为什么司马光没慌?结果把老师问住了。30秒钟以后他缓过神来,打开笔记本电脑的课件,你提你的问题我讲我的课,我不理你。下课后我问老师,你为什么不理学生?问题是教学的起点,谁让你问题归问题,教学归教学了?这个老师回答了我一句,我也不知道司马光为什么不慌。我告诉他,问题是教学的起点,鼓励学生质疑,没有一个老师不曾被学生问住的,我自己也有被学生问惨的经历。

我要说说展示,传统的课堂培养的只有书生意气,没有领袖风采。我在一个学校抄下来一首课堂展示歌:“我自信我最棒,聚焦点处来亮相。胸挺直头高昂,面带微笑喜洋洋。嘴里说心中想,脱稿不再看师长。一握拳一挥掌,肢体语言能帮忙。吐字清声洪亮,嗯啊口语别带上。演讲完忙退让,褒贬评价记心房。”这是有效展示的六个要素。训练的结果高于原生态的本能,所以展示是生成的关键。

一节好课应怎么设计?

一节好课有五步流程:

第一步,激情导入。剑桥老师在对中小学老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的时候,有一句话是中国任何师范大学都没有的,从预备铃到正式铃的两分钟,请老师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通过N次深呼吸来调整,实现带着智慧、带着激情走上讲台。这是导入的意识。

第二步,引导学生发现更好的问题。

第三步,导学路径的设置。

第四步,围绕老师的导学路径组内展示,组内交流,组际展示。

第五步,巩固,检测反馈。

走进中国好课堂呼唤三大要素,第一是教育理想,第二是道德良知,第三是实验精神。

我们曾讨论过,未来教育家身上要有哪些特有的东西?第一个是坚守,第二个是创新,第三个是担当。

司马光课堂笔记范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培养

G623.2

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来看,重教轻学的现象比较严重,教师完全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不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小学语文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语文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我国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语文教学意义重大。而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1]。对于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其提高学习效率的保障,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探索知识,从而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强调的是死记硬背,强制性的要求学生学习,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不重视,以至于学生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外都是都不够主动,都是出于被动的状态,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是社会人才应当具备的一种素质,加强良好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而小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加强学生良好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2]。

二、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良好习惯的几点做法

1.良好的书写习惯

在小学语文中,书写规范与否是语文得分的关键,同时也是学生良好文化素养的一种表现。对于小学生而言,往往因为他们书写不规范,很容易造成错字。如“外”字,许多学生在写这个字的时候,往往因为不规范的书写,“外”字左右两边的间隙过大, 让人容易错认为是“夕”“卜”。写好汉字是学生的义务,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对提高学生的你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中,教师要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要加强写作教学,指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教师应当为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书写水平,制定学生练字的要求和目标,要求学生做好书写规范、整洁,真正做到“提笔就是练字”[3]。如,在课文《司马光》中,就课文中选取一些词语,让学生进行书写,教师先进行示范,如“马”字,一笔一划地向学生展示正确的“马”字书写,然后,让学生进行联系,让学生在不断的联系中规范自己的书写,从而让学生在书写过程中找到乐趣,养成好的书写习惯。

2.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通过自主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心应手。作为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机会和能力[4],如在课文《桂林山水》学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去阅读,让学生先熟悉课文,然后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阅读技巧,养成好的阅读行管;在课外, 教师要多推荐学生阅读,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库,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3.良好的预习习惯

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来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忽略了预习的作用。而课前预习能够提高课堂听课效果,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注重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后教师要让学生去预习下一节需要讲解的知识内容,适当的时期,可以增加学生的压力,让学生来负责演讲;在每节课前,要让学生就教师接下来需要讲解的内容进行预习,要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考察,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去预习,养成好的预习习惯[5]。如在讲解《静夜思》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布置同学去了解这首诗的背景,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情感。

4.良好复习习惯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阐述了复习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中,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应当注重学生复习习惯的培养。通过复习,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让学生回顾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自觉地对课堂中所学知识进行复习、整理,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加深记忆,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5.培养做笔记的习惯

记笔记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可调动眼、耳、脑、手一齐活动,促进了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同时,记笔记更有助于积累资料、拓展新知,达到全面透彻学习的目的。在小学语文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零号的做笔记的习惯[6],如,在讲解重点知识时,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做笔记,同时,叮嘱学生在课外学习的时候要善于做笔记,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好记录,从而在课堂上向老师求解,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中,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保障,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加强良好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现代社会里,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要想培养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从小打好基础。而要想学好语文,良好的阅读、预习、复习、书写、做笔记习惯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强化良好习惯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段晶.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J]. 吉林教育,2014,08:85.

[2]贾东花.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J]. 考试周刊,2014,01:46-47.

[3]李芳芳.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1:377.

[4]焦艳. 小学生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路径探析[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06:139.

司马光课堂笔记范文11

本课所属专题的研习目标为“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体现了编者对于《史记》独特魅力的准确理解。葛兆光认为“《史记》属于历史与文学尚未彻底分化时期的作品,它那种强烈的个人意识,使它并不完全追求所谓的‘真实’,而更看重叙述的力量。”(《中国思想史·导论》)司马迁对楚汉风云披沙拣金提炼核心情节,对项羽摹形传神传达悲剧英雄的心理,这种基于历史真实的“有意识的设计与表达”(葛兆光),就是使历史流传、人物千载如生的“叙述的力量”。教师应该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揣摩历史人物的风貌心性;对话人物,发现历史人物的精神灵魂:此所谓课堂学习的“摹形传神”。

同时,司马迁在以春秋笔法为准的,评断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的同时,滲入独特而深刻的个人体验,如真与伪、善与恶、义与利等,带有鲜明的情感特征,流露出的独特的英雄观,这是《史记》“成一家之言”的独到的史学价值。教师应引领学生积极探究历史人物背后的史迁卓识:此所谓课堂学习的“察观”。

此教学设计是对本人多年来粗教《史记》的批判与重构,是一次酝酿多时的教学尝试。力图以探究史记文学史学魅力为中心组织课堂,达到“高思维互动、高情感体验、高习得生成”的理想状态。

一.学习目标:1、品鉴《史记》“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的人物刻画艺术,体悟《史记》文本“叙述的力量”;2、对话“文本项羽”,洞察英雄的形、神及其背后史迁卓识,探究“成一家之言”的个性魅力;

3、“述往事思来者”,养成历史与现实生活贯通的历史观。

二.学习流程展示

学习活动一:细读文本,品鉴“一字立骨”技法,体味英雄心理。

环节设计:为“垓下之围”的三个片段拟写标题,要求四字短语提炼,并能展现项羽处境与心理。

学生标题拟为为:“霸王别姬”——“东城决战”——乌江自刎”

教师提醒:细读文本,能否发现三个片段的文本均有一字极能展现悲剧英雄的心理?

第一片段,学生细读文本,或发现“悲歌慷慨”之“悲”;或发现“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之“泣”。

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项羽之“泣”,是英雄的儿女情长,是壮士扔刀、将军卸甲的英雄末途的悲情流露。相比于刘邦彭城大败后“弃子分羹”的冷酷,项羽之“泣”充满了人情人性,司马迁用一“泣”字,提炼了悲剧英雄的人格魅力。

第二片段标题学生拟写交流: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有排山倒海的气势。但败局已定,“今日为诸君快战”之“快”是临败证明“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至死维护霸王自尊。

第三片段标题学生拟写交流:面临自己人生的终点,前有大江,后有追兵,英雄失志,霸王穷途,项羽“笑”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笑?——“悲凉的笑、愤恨的笑、无奈的笑、愧疚的笑、自责的笑、自尊的笑……一个“笑”字,举重若轻,把项羽的慷慨赴死渲染得悲壮,令千年之后的我们唏嘘不已。

板书:“项王泣别”——“东城快战”——“乌江笑刎”

教师学法引导:着一字而旨意立出,风采立现,古人称这样的高超笔法为“一字立骨”。“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刘淇《助字辨略》)。“一字立骨”也体现在虚词的锤炼上——“乃陷大泽中”“乃有二十八骑”“乃自刎而死”三句中的三个“乃”字,涵义分别为“却”、“才”、“就”,生动再现了项羽遭垓下之围时从奋力挣扎到颓败再到服输心死的心态。

老师强调:细读文本应该像叶圣陶所说:“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学习活动二:深品文本,批注“摹形传神”,对话英雄风貌精神。

环节设计:批注点评,力求生成学生与文本及人物的对话。

清人郑板桥曾说:“《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端耳。”要想体悟“史记之最”的内涵和“可歌可泣”的魅力,必须引领学生从细读文本走向深品文本。

明确要求:请同学深入品鉴悲剧英雄的精神世界,撰写充满“情,意,趣”的“三味”批注。与文本对话时,要循着“味情,味意,味趣”的途径;撰写批注时,文字应充满“情味,意味,趣味”,其中“趣”最关键,是个人的见识与情趣。

学生精彩批注选录:

学生批注1——“高祖荣归,一唱大风歌猛士;霸王惜别,数声垓下叹虞姬”。《垓下歌》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在中国从来都是成者王败者寇,项羽却是一个例外,刘邦的脸“厚”心“黑”,烘托出项羽的人性和人情:刘邦是冷血无情,项羽是铁血柔情。

老师评价:你高明地发现了司马迁的“互见法”,比照出人物的灵魂。

学生批注2——项羽自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项羽本纪》中精选了“巨鹿”、“东城”两战详细描摹。巨鹿之战全用烘托法,东城快战主要用正面描述。“巨鹿之战”中三个“无不”两个“莫敢”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烘托渲染项羽勇冠三军的神威。“东城快战”中“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临战先声夺人,有排山倒海的气势;瞠目怒斥,惊退敌军,夸张地描绘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形象,视觉、听觉交融,真是“威猛如画”。

司马光课堂笔记范文12

本文通过首先对批注式教学的概念和作用作了简要介绍,然后重点介绍了小学高年级语文课的批注式阅读笔者的初步探索经验,最后以案例说明了批注式教学的方法和有效性研究。

[关键词]批注;阅读;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

加强课外阅读是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要求,其意义不言而喻。课外阅读为学生展开了更广阔的空间,是学生认识事物、开阔眼界最有效的方法。然而这一切应该建立在有效阅读的基础之上。

通过长期的一线教学,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班中约三分之一的同学称只顾着看文章内容,看完后,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其他的就不知道了;另有约三分之一的同学称在读书时思想会抛锚,读完后文章内容不深刻,甚至讲不清楚;极少数同学能清楚地讲述文章内容,或较准确地说出文章精彩部分,至于为什么觉得这部分精彩就说不清楚了,因为读书时未作思考。只有2―3名同学对读过的文章内容印象深刻,还能对文中的人物特点、事物特征等进行简单提炼。

由此可见,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令人担忧,这也正是我们整天在强调要让学生大量阅读、重视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千方百计寻求阅读指导策略却收效甚微的症结所在。由此,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对书本读懂了多少的担忧,还是对学生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担忧,更是对学生阅读态度、思维习惯的一种担忧。

一、批注及批注式阅读的概念

1、什么是批注。

“批注”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有两种:(1)加批语和注解;(2)指批评和注解的文字。在本论题中,取其第一种解释。批注,就是指用文字来解释字句及对文章的评语,也就是指用文字对文章中的字句进行解释和品评。

2、批注式阅读概念。

批注式阅读是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的个性化自主阅读实践活动。批注式阅读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重点,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感受。

批注式阅读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谓之评点。 “评点最初始于诗文,唐宋以后,出现小说评点,到了明代万历年间的李贽和叶昼,把评点变成了文学批评的独特形式,明末金圣叹进一步发扬光大。”李卓吾评点的《水浒》、金圣叹评点的《水浒》和《西厢》、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成了经典评注,长盛不衰。在现当代,不少人也依旧喜欢使用这种阅读方法。就是批注式阅读的典型代表,他特别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特别重视阅读过程中的批注。

3、批注式阅读的作用。

批注式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与文本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全方位的对话,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和发现,并直接在课文中圈点勾画,在文本空白处写出阅读心得、评语等,以帮助理解和评论读物。

批注式阅读,同时注重生生间的互动,充分地开展合作、交流与分享,以期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从而提升文本的价值,进而超越文本。

批注式阅读更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符合生本教育的儿童观和教学观。

二、小学高年级批注式阅读的有效性探索

1、方法是关键。

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能力是需要培养的,从教学的角度讲,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是学法指导。因此,想要让学生能在阅读课文的同时,自主地进行有效的学习,就必须先交给学生批注式阅读的方法。

(1)“画”,边读书便就把优美的语句画上横线;有的边读书边就把文章的中心句画上了波浪线。这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发现、思考的过程。

(2)“注”,“注”就是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一些作品的出处、作家的背景……就需要在工具书上去查找,去翻阅一些资料来了解,并把这些内容写在相应位置,这就完成了“注”。这项技能的掌握及习惯的养成,能为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批”,“批”的内容十分广阔,方法也众多,我认为比较常用又实用的主要有:

有感而发式,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我要求学生读完文章之后,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如:在《景阳冈》一课中,学生看了“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英雄好汉,不能回去。”之后,写到:“这武松太好面子!”“武松这是一个英雄好汉,虽有些犹豫,但更多的还是勇往直前的豪气。”“武松倔强、固执……”这些虽只是只言片语,但却是学生真实的感受,是学生个性化的体验。

2、训练不可少。

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批注式阅读的学习也应该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这样才能让学生享受这一过程的快乐。

(1)示范,刚开始即便交给了学生方法,但有可能还是不着要点,这时就需要示范,特别是“批”这种方法。比如:《将相和》一课中,我提出思考题: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他是个顾全大局的人。我便追问: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便把相关的语句读了出来。于是我便让学生把这语句画上波浪线,并在旁边写上:顾全大局。类似这样训练一两次,学生就基本能学会“批。”

(2)引导,初学者一般不知道到底该在这篇文章的哪些地方进行批注才更有价值,所以这时需要引导。并不是老师的引导,而是每个单元的导读,每篇精读课文的课后思考题,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学生可以根据这些作为批注的方向,进行批注式阅读。比如:《彩色的非洲》一课,学生就可以根据阅读提示中“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进行批注式阅读。

(3)交流、评价是升华。

批注式阅读主要是学生独立学习时完成的,所以必须要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并且老师要给予适当的评价、点拨。

比如:学生间的个别交流,小组交流,班级交流。交流中,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发言,教师只做鼓励性评价,即使在学生的批注内容不全面时,也尽量全部由学生自己补充;为了避免优秀学生唱主角的情况出现,每次发言先从学习困难的学生开始,优秀学生必要时进行补充。这样一来也避免了传统课堂中教师一讲到底的情况发生。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作为欣赏者与鼓励者,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一般说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要吝啬表扬。在评价的同时还可融入批注方法的提示,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批注式阅读的成就感。不过,当学生出现思想偏激、观点错误或正误难辨时,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探究。

三、批注式阅读的实践

以课外阅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为例,1、2自然段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了司马迁为什么写《史记》,但他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呢?学生带着疑问走进了第三自然段的文字。“飞来横祸”是这段的一个关键点,如何突破?首先由学生来介绍“李陵事件”,(前置性作业已查阅了相关资料),明白了正当司马迁专心修史时,汉帝来问他对李陵一案的看法。司马迁正直谏言,替李陵辩护,没想得罪了汉帝而遭受残忍耻辱的酷刑。他多次想到了“血溅墙头”,但最终在“死”与“活”之间选择了“活”。是何种念头使他最终选择了“活”呢?请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把他当时可能产生的想法写出来。在这个话题的引导下,学生开始专注批注,用心探究人物内心的心路历程。动笔墨后,再组织班级交流,学生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就豁然了。

现在选择几处学生的批注:1、面对残生,他想到了死,但又想到了死的不同意义,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他想到了生命的价值不是个人荣辱,而是对社会和历史的责任,他想:我不能就这样死;2、他在至深的苦难之中,万念俱灰,但是那一刻,他又想起了曾经牢记心中的父亲的嘱托,他想,我不能就这样死;3、他也许想到了左丘明眼瞎而著《国语》,屈原被流放而写《离骚》,孙膑被挖膝骨而写《兵法》……这些英雄故事,在那一刻,唤醒了司马迁生存下去的力量;4、那一刻,他肯定会想到两个词:其一是“信念”,其二是“意志”,所以被痛苦逼上绝路的他并没有倒下,而是回到了与苦难作战的战场上;5、也许他想到了高山上的雪莲,悬崖上的青松,风霜摧残,信念与理想依存……即使困厄中也要矢志不渝,即使在尘埃中也要开花……

批注使学生读懂了“发愤”一词,也深刻感悟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丰富内涵,感悟了人物崇高的精神价值――面对困境与困厄,我们不应该悲观绝望,而是信念犹存,“即使在尘埃中也要开花”……

结论

批注式阅读的开展,使读书不再是一种被动,一种负担,成了学生主动的精神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体验的深入,学生的批注也会越来越长,越来越精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习得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丰富了情感体验,拥有了自主、独立的思想,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个性得到了张扬,语文教学的课堂也焕发出了光彩。

参考文献:

[1] 韩中凌 《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

[2] 葛剑峰 《学做批注提高课堂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