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区治理工作要点

社区治理工作要点

时间:2023-06-07 09:09:07

社区治理工作要点

社区治理工作要点范文1

1、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以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基本目标,因地制宜开展“平安村居”、“平安校园”、“平安单位”、“平安家庭”等系列创建活动,不断扩大创建范围、充实创建内容、提高创建层次和水平,积小安促大安。充分利用综治工作宣传专栏、固定标语、横幅、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平安创建的意义和内容,确保人民群众对平安创建的知晓率、参与率达到90%以上。

2、完善“三级治安巡逻”机制。坚持把治安巡逻作为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治安满意度的有效举措,深入持久地开展“三级治安巡逻”。进一步加强对巡逻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经费保障,完善巡逻机制,增强巡逻效果。进一步提高群众见警率、增强群众安全感。

3、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按照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的要求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安全防范。在渔场、村落实治安网点,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建设。积极推进“社会治安保险”、电话“十户联防”工作,覆盖率达到50%以上。进一步扩大社会治安监控系统覆盖范围,加大联网整合力度,切实提高防范水平。加强“三电”设施保护等专项工作。

4、集中排查整治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密切关注社会治安出现的新特点、新动向,仅仅抓住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治安问题,有的放矢地组织开展“打黑除恶”、打击“两抢一盗”、治爆缉枪等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以农村治安混乱地区、学校周边、企业及周边治安环境、农产品收割收购市场等为重点,深入开展治安排查整治行动,及时消除治安盲点。

5、促进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力争使安全事故数量进一步下降。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防止发生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特重大交通事故,特别是维护好学生上学放学交通安全。推进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着力提升基础已经管理能力水平。

二、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1、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定期开展矛盾纠纷分线、分块、分级排查。坚持党政领导带头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当地。加强村级综治维稳工作站建设,完善“党政主导、综治协调、各方参与”的大调解工作体系。

2、注重源头预防矛盾纠纷。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源头工程,着力解决“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基本民生问题。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

3、切实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及时发现、坚决制止敌对势力打着维权旗号插手人民内部矛盾以及利用非政府组织从事各种渗透破坏活动,严防发生非法聚集活动。深入开展对“”、“全能神”等组织专案工作,加强对非法宗教活动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网上舆情监测研判机制,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完善、突发性事件预警处置机制,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三、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1、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大力宣传《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进一步落实“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业管人”等措施。加强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劳动就业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法律援助和社会救助,切实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2、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严格落实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痴迷者、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等各类特殊人群的教育、帮扶、矫治、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关怀帮扶体系。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落实“四个一点”(医保农保报销一点、民政大病救助一点、市镇财政负担一点、家属亲友承担一点)的办法,切实解决救治费用无着落的问题。

四、广泛开展法制宣传,大力推进“法治”建设

社区治理工作要点范文2

为了进一步加强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积极维护社区社会稳定,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探索创新城镇社区综治工作的新机制,全面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社区建设,为松柏镇各项建设事业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治安环境,最终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稳定和谐、群众满意”的总体目标。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先在狮象坪社区选择几个单位和2个居民小组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资源整合试点工作,取得成效后,在两个社区全面铺开,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松柏镇社区综合治理门栋关照—楼栋长建设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充分发挥各种群众性治安防控力量的作用、积极协助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稳定这一根本目标,坚持创新和规范并举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内各种治安防控力量的整合、监管力度,积极探索新时期社区动态治安管理运作模式,精心打造全方位、全区域、网络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区域覆盖、确保重点、依靠群众、整体联动、快速反应”的高效运作机制,不断深化“创建平安社区”建设,大力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夯实基层基础,为全面建设和谐社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

在工作中,要按照“保平安、争一流,创特色”,努力营造安全、文明的法治环境,以争创省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社区为动力,以建设和谐社区为抓手,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营造全民抓综治的大格局。进一步深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综治网络化建设,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切实落实社会治安领导责任制,最终实现社会稳定、人居和谐。

三、门栋关照实施范围

这次松柏镇社区综合治理门栋关照—楼栋长建设的范围应包括在松柏镇百花坪社区和狮象坪社区内的区直各单位、镇直各单位、学校、企事业单位、各社会团体居民楼居民和商品楼住户。采取先试点,取得经验后全面推开,试点选择在司法局、农业局、卫生局和行管局家属楼。

四、门栋关照设置及职责

(一)岗位设置

1、社区门栋关照—楼栋长的设置按照居住区域划分,每一栋楼设栋长一名,楼长若干名(根据楼层多少确定)。

2、栋长和楼长的确立以各单位报送人员为准,商品房栋长和楼长的确立由社区会同开发商商议确定,原则上要热爱公益事业,愿意为居民服务。

3、对于一时不能明确的栋长和楼长,由居民推选产生,也可由社区居委会指定合适人选。

(二)职责任务

1、栋长和楼长的职责主要是贯彻执行上级有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和平安建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总体部署,认真分析形势,及时报告院落情况,提出工作建议。

2、组织开展社会不安定因素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助社区统一受理、调解、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和各类突发性和。

3、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开展各类专项行动,认真排查院落内的治安问题,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反工作。

4、协助社区做好治安防控措施的落实,协助社区做好流动人口管理服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劳教人员安置帮教等工作。

5、协助社区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认真搞好宣传活动,带头做到“敬老爱幼、邻里互助”,热心为辖区居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6、及时掌握楼栋院落的情况,及时排查不安定因素,化解邻里矛盾纠纷,发现危害社会治安的行为要及时上报和处理。

7、完成社区居委会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五、保障措施

社区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创新”要求开展工作,改变保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在工作中既要有全局观念,又要有创新意识,积极探索形成六种机制,为创建“平安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积极发挥作用。

(一)成立领导小组,形成保障机制。栋长和楼长确立后,社区党支部牵头,社区居委会要成立领导小组,安排专人专班主抓这项工作,逐步形成由社区全体成员单位,居民楼栋院落栋长和楼长参与组成的多层次、多部门综治工作网络。社区要结合实际拟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明确栋长和楼长的工作职责,定期与不定期的召开专题联席会议研究工作,适时深入楼栋院落点帮助指导实施。

(二)整合社区资源,形成合作机制。社区居委会要牵头协调,力争整合社区各方资源,协调相关部门关系,召开联席会议,明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形成资源整合,多部门合作的机制。镇综治 办结合全镇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积极帮助社区开展工作,协调组织各级综治单位和各有关部门的活动,逐步形成预防、打击和救助三大环节联动的工作新模式,并逐步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

(三)组织层层培训,形成培训机制。社区居委会要组织辖区内的栋长和楼长参加培训,邀请综治、公安、司法等部门领导为他们讲课,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并将培训形成制度化,至少每半年一次。同时,要逐步提高辖区内的栋长和楼长的工作积极性,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鼓励,社区要力所能及地为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安心工作,热心为居民服务。

(四)多渠道宣传,形成宣传机制。由社区工作者、楼栋长和居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要经常走家窜户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张贴标语口号、宣传画,召开居民大会等多种形式,利用新颖的参与方式方法向群众宣传“三防”知识,使“三防”知识家喻户晓。力争做到各自看好各自的门,各自管好各自的人,从而最终促进家庭和谐、单位和谐、社区和谐,维护社会平安稳定。

(五)围绕防范开展工作,形成流动人口管理新机制。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一是每月对流入到本辖区本楼栋的流动人口宣传一次相关政策;二是对流入人员进行造册登记,建立流入人员统计台帐;三是配合计生办对流入育龄妇女开展生殖健康检查,提供优生优育服务;四是对有固定住所、有固定职业的流动人员,由公安进行登记,办理暂住证,每2个月随访一次;五是对重点人员、重点行业人员进行重点监控,减少治安隐患。

(六)工作务求实效,落实“四个抓手”。为了充分发挥社区门栋关照—楼栋长建设的积极作用,避免流于形式,在工作中必须认真落实“四个抓手”。一从整合入手,推动社区与辖区单位人财物综合资源的整合,把社区资源与辖区单位自身资源整合起来,把自身的工作与整体工作、重点步骤整合起来设计、落实工作方案;二从分类入手,各项工作要根据居民人群的年龄层次、结构类别、地域院落差异等实际情况下手,制定不同的工作目标和推进方式;三从载体入手,整个活动要让居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把握活动的全过程,明确载体的活动对象、工作内容、覆盖面;四从难点、热点入手,把与居民群众休戚相关的工作做实、做深、做好,把上级要求与群众需求结合起来,按轻重缓急排序落实,要抓好追踪监控,在注重结果的同时注重工作过程,把工作基础建立在追求工作实效上。

社区治理工作要点范文3

关于XX市社区矫治试点工作的调查报告

20xx年1月28日,xx市在三个区启动了社区矫治试点的第二阶段。当社区矫治作为一个概念对于大多数公众来说还很陌生的时候,谨慎而又精明、敏感而又睿智的xx人却以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把社区矫治从学者们的寂寞书斋里请到了自己的生活中。近日,记者对xx市开展社区矫治试点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前就社区矫治的有关问题就教于有关专家,以期对社区矫治有最基本的认识。 让我们一起走进xx,走进社区矫治。 (一) 早春的xx。午后的空气湿润而安详,让人感到平和而愉快。十五平方米左右的卧室内,一张干净利落的单人床上,半躺半坐着一个老人,他正在与一位中年女性进行着交谈,面带病容的脸上不时浮现出一丝笑意;二人夹杂着一些普通话和xx话对白,也让人感到平和而愉快。 这是xx市普陀区真如镇社区矫治工作小组的周老师在走访矫治对象、保外就医人员夏某。 夏某,男,1936年生人,大学毕业,xx市某行政单位计划处原副处长,某工程指挥部原负责人,1995年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半,剥夺政治权利一年,因病于1998年12月被予以监外执行。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去年底,在最先开展社区矫治试点工作的徐汇区斜土街道、普陀区曹杨街道、闸北区宝山街道共有104名像夏某这样的矫治对象,他们分布在三个街道的64个居委会中。 司法部社区矫正制度研究课题组牵头人、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所长郭建安介绍说,社区矫治,也可称社区矫正,是与监狱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经法院宣告缓刑和经法院裁定假释以及由监狱等部门予以监外执行的罪犯放在社区,由专门的国家机构,在机关团体、民间组织和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矫正其犯罪意识和恶习的刑罚执行活动。郭建安说,在当今国际社会的行刑活动中,社区矫治已成为发展较快的一个领域,它反映出整个刑罚制度由肉刑到监禁刑、再到非监禁刑的发展,而其最终将带动刑罚制度走向恢复性司法的理想阶段。仅就缓刑和假释两种行刑方式来讲,据20xx年的统计,社区矫治人数与监禁人数之比在加拿大为394.15%、在美国为236.10%、在日本为111.60%、在俄罗斯为81.01%;而在我国,由于观念和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从立法、司法到执行的各个环节严重依赖监禁刑,社区矫治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目前属于社区矫治范畴的刑种和行刑方式有管制、缓刑、假释、监外执行以及剥夺政治权利。郭建安认为,xx市的试点工作是一种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有积极意义的探索。 今年大年初一,斜土街道的敬老院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斜土街道的30名矫治对象到敬老院为老人们服务来了。他们有的擦窗扫地、晒被子,有的陪老人聊天、给老人换衣服,有的在给老人理发,还有的在与老人对唱京剧……气氛融洽。在场的斜土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陈晓当即与敬老院签约:今后每月都组织矫治对象来敬老院服务两次。 为老人们服务,是试点街道对矫治对象实行劳动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遵守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在社区,矫治对象要遵守社区矫治办公室(或工作小组)制订的相关守则,要遵守外出请假制度;要定期参加社区矫治办公室组织的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活动;要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班;而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公益劳动,则成为矫治对象接受社区矫治的主要手段。 斜土街道制定了《斜土街道社区矫治义工(公益劳动)制度》,规定凡是符合劳动条件的矫治对象(保外就医者除外)每周必须参加不少于四个小时的义工劳动;凡是超过就业规定年龄的对象,可以自选义工点做力所能及的劳动,但须征得社区矫治工作小组的认可,并有工作小组指派义工点人士负责记录《社区矫治义工劳动记录卡》;有固定职业或工作岗位的矫治对象,可根据自己时间岔开安排;凡矫治对象因有病或有急事无法按时参加义工劳动的,须提前一天请假,准假后另行安排时间补上;可连续计时,但须经社区矫治工作小组许可,采取月计、季清办法(每月不少于18小时,季不少于54小时),社区矫治小组工作人员将月中随访,季末汇总,列入奖罚考核内容。 实行义工劳动制度,促进了矫治对象与人沟通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为其早日融入社会创造了条件。在试点街道,参加公益劳动已成为许多矫治对象的自觉行动。“我要用劳动的汗水洗刷自己的罪错。”曹杨街道的矫治对象白某这样说。 先期试点的三个街道的104名矫治对象至今无一人有重新犯罪记录,其中斜土街道的一名保外就医人员通过社区矫治还获得了假释。 (二) 依照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缓刑、管制、假释、监外执行以及剥夺政治权利等非监禁刑均由公安机关执行,实际是由公安派出所来执行。但是,公安机关的主要任务是打击现行犯罪,同时还负责维护日常社会治安和担任安全保卫工作,任务已十分繁重。因此,在公安机关内部还没有建立起专门的执行机构和执行队伍以及执行人员,实践中对这类罪犯的考察往往很难进行。郭建安有如此看法。 从 关于XX市社区矫治试点工作的调查报告第2页

我国目前刑罚执行的实际出发,借鉴国际上较为完善的社区矫治执行机构设立模式,xx市在20xx年8月做出部署,试点街道要建立社区矫治工作小组,按适当比例配备社区矫治工作者,人员主要来源于市监狱局派出的干警和社区适合担当这项工作的同志。社区矫治工作小组是实施社区矫治工作的主体。有官员将xx市的这种社区矫治机构管理形式戏称为执行主体与工作主体的分离。 根据有关部署,社区矫治工作小组的任务是:对社区内各类被判处缓刑、管制、剥夺政治权利以及假释、监外执行的各类对象进行管理和教育;负责掌握矫治对象的现实表现,定期进行访谈,组织各种公益活动,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制作考核材料及相关的法律文书,协助有关单位解决社区矫治对象的实际困难等。而在每日的具体事务中,社区矫治工作小组的工作则要繁琐得多了。 在许多试点街道社区矫治工作小组的办公室里,记者都见到了对应每名矫治对象建立的《社区矫治工作记录簿》,详细记载着矫治对象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接受刑罚情况以及个人专业特长等。社区矫治工作小组每月还要填写《社区矫治工作情况月报表》,按季填报《社区矫治人员基本情况统计表》;新接受一名矫治对象时,要向其发送一份《致社区矫治人员的公开信》;斜土街道还要送上一份市区主要场所的情况介绍以及乘车路线等等。而为了体现对矫治对象“思想上帮一把、生活上扶一把、工作上搀一把”的“三个一”工作原则,帮助矫治对象走出思想误区、调和家庭矛盾、解决生活困难、安排劳动就业则是矫治工作小组的“重头戏”。正如一位志愿者所认为的那样,社区矫治工作小组真正做到了“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劳动手册》在xx市是就业的“准入证”。20xx年8月获得假释从新疆回来的徐某,因找不到工作在家待了近一年,因为多了一张嘴而负担过重的妻子此时提出离婚。出于自尊和无奈,徐某几乎天天到居委会去找:我在监狱里还有工作可做,为什么回到社会上反而找不到工作了?就在这时,社区矫治工作小组开始工作了。小组人员在做好徐某妻子工作的同时,三番五次往返于区劳动就业保障部门做说服工作,并找到重庆市有关刑满假释解教人员享受社会保障的规定提供给他们做参考,终于为徐某拿到了《劳动手册》。目前徐某已在一家公司开始了工作。通过社区矫治工作小组的大量工作,矫治对象李某不仅拿到了《劳动手册》,还得到了相应的生活保障金,现在正在办理退休手续。 监狱干警是社区矫治工作的重要力量。三个试点街道在工作初始就各配备了两名监狱干警。他们在街道提供的办公场所上班,从事社区矫治工作,但工资关系和人事关系均在原所属监狱。曹杨街道社区矫治办公室的曹光仪从1966年开始至今一直从事监狱管理工作,可以说经验丰富。他认为对罪犯来讲,“大墙内”的管理具有“刚性”,而在大墙外的社区矫治更强调的是“用人性化的理念进行理性化操作”。斜土街道的老王长得白白胖胖,慈眉善目。他也是一位监狱干警。“我们要为矫治对象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有亲和力。”不紧不慢、实实在在的几句话似乎印证了记者对他务实、诚恳的“第一印象”。 辅绍玉当过民兵营副营长,做过厂办主任,干过保安,20xx年在普陀区真如镇一居委会任治保、调解主任。20xx年12月16日至20xx年1月29日,参加首期社区矫治工作者培训班,考试合格,获得结业证书,现在真如镇社区矫治办公室工作。虽然刚刚从事社区矫治工作,但他对该项工作有很深刻的认识。“我会尽力的。”四十多岁的他说话时略显得有些羞涩。他属于社区矫治的社会工作者,属于“街道的人”。 77岁的陈惠珍女士离休前从事妇联工作,做过多年的行政工作,具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和热情,思想开放,善于接受新事物。面对矫治对象这一特殊的思想工作对象,她充满着激情。她与矫治对象陈某结成“一帮一”对子,经常与她聊天,不断开导她。在陈某因为丈夫提出离婚要求而对生活绝望、准备自杀的时候,是陈惠珍女士及时救了她,并使她战胜了自我的脆弱,开始了充满希望的新生活。陈惠珍女士是社区矫治工作的志愿者,她的工作没有任何报酬。 真如镇南大街居委会的女治保主任崔福美有一个硬壳笔记本,四边已被磨损,里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居委会辖区内矫治对象的日常情况。“能帮多少就帮多少。”这是一个厚道而热心的人。 有了无数人的热情和热心,社区矫治工作才能不断前行。 (三) 从xx市司法局的刘卫萍博士和张祖馥先生提供的大量材料和他们介绍的情况中,记者大致理出了xx市社区矫治工作从初始到现在的时间表: 20xx年初,xx市司法局提出:20xx年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探索社区矫治制度; 20xx年8月,xx市正式在本市普陀区曹杨街道、徐汇区斜土街道、闸北区宝山街道启动社区矫治试点工作; 20xx年12月,xx市司法局局长缪晓宝在相关会议上作题为《xx探索开展社区矫治工作的有益实践》的简要汇报; 20xx年1月28日,徐汇区召开社区矫治志愿者协会暨全面推进社区矫治工作动员大会,中共xx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吴志明出席会议并对徐汇、普陀、闸北三区全面推进社区矫治作了讲话; 20xx年1月29日,xx市第一批社区矫治工作者培训班结束,并举行结业典礼,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陈旭、市委政法委副秘书长胡燕平、市司法局副局长史秋波、市监狱局副局长邰荀出席典礼并向学员颁发结业证书;有30名监狱管教干警、13名中小学教师和8名街道工作人员参加培训。 社区矫治工作在xx初具形态,从建章立制、健全机构到理顺关系、开展工作,仅仅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似乎有点儿“蓄谋已久”的味道。那么xx市当初在决定开展社区矫治试点工作时,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共xx市委政法委副秘书长胡燕平。 “xx的公安民警任务太重了。”胡燕平开门见山。他认为,当初决定开展社区矫治试点工作主要出于这几方面的考虑:一是xx市社会变化比较大,加强社会治安的动态管理刻不容缓,需要有一支专门的力量从事社区矫治工作;二是因为监狱是封闭型管理,集中、强制,罪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而社区矫治则强调对象的主观行为,是开放型管理;而最重要的是,社区矫治是维护社会稳定、减少和预防重新犯罪、建设政治文明的不可或缺的措施。 谈到今后的打算,胡燕平也很有想法。比如争取年底在全市全面推开社区矫治工作、尽快建立专门的社区矫治工作管理机构和有关协会组织、推动地方立法等等。说起前景,胡燕平很自信。 记者在调查采访过程中,也听到和了解到社区矫治工作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如何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扩大社区矫治的适用问题、如何改革我国现有刑罚制度问题、如何建立专门的非监禁刑罚执行队伍问题以及如何对现有五种社区矫治对象区别教育区别管理问题、如何把对矫治对象的行政奖励转化为司法奖励问题、外省籍罪犯如何处理问题等等。 问题的解决不在一朝一夕。“中国的社区矫治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993年就在《青少年犯罪问题》杂志上撰写《我国亟需建立专门的缓刑机构》一文来呼吁建立社区矫治制度的郭建安这样感慨道。 但正如提出“四联单”构想的中共xx市普陀区真如镇委员会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萧公茂认为的那样:社区矫治工作是地方党委政府与各有关部门以及人民群众的一项共同事业,需要我们大家来努力。 军人出身的xx市司法局副局长史秋波一再向记者强调报道要低调。“我们只是在做而已,”他说。“但历史就是做事的人写就的。”记者反驳道。 在结束此次调查的时候,记者只有这样的愿望:愿社区矫治早日从xx走向全国!

[1]

在百度搜索:关于xx市社区矫治试点工作的调查报告

社区治理工作要点范文4

一、 领导重视,合理组织

镇党委、政府领导特别重视综治工作,大会小会必提到综治工作,并要求全体干部增强对综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自身做起认真做好社会综合管理的各项工作。在年初三月,按照工作安排,我社区就召开了综治工作成员会议,在会上总结了辖区XX年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分析了XX年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找出了出现问题的原因。根据上级工作安排,研究、部署了XX年辖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二、 集中开展了矛盾排查调处工作

近阶段我社区集中开展了矛盾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干部实行包案制,责任到人,把化解调处工作责任落实到具体负责人,有专人处理。

三、 开展了综治宣传活动和反邪教工作

今年我社区展来了综治宣传走进群众的活动,在集贸市场设立的法制宣传台和法律咨询台,在宣传中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宣传及解答群众的各类问题,同事发放了关于反邪教的宣传材料。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建设“文明、幸福、魅力”新东港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全面落实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和项措施,确保全市社会大局稳定。新华社区根据大东街道办事处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精神要求,以深入开展“平安东港”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综合治理工作,现将活动工作总结如下:

1、认真落实各级政法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新一轮“争创”活动

综治工作纳入到社区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中。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综治方针,进一步落实综治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把手负责制,新华社区两委班子高度重视综治工作,成立了以社区党委书记孙吉芬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能够定期认真研究和分析当前社区综治工作形势,精心组织安排部署,对具体综治工作进行安排落实,确保新华社区综合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工作中社区还不断充实和完善了综治治理工作志愿者队伍,坚持统一领导、各负其责,层层抓落实。

2、认真排查矛盾纠纷,实现排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XX年是各类社会矛盾交织叠加,社会治安压力增大的一年。新华社区要认真实施矛盾排查调处方案,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召开期间,以及敏感节日,社区对辖区内的重点人施行24小时监控,做到你动我知,对于重点人的行踪了如指掌。今年十一月份以来,由于冬季的取暖给居民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很多居民对此意见很大,社区经常接访这部分居民,做其劝说工作,希望居民克服暂时的困难,尽量把由于供暖引起的矛盾化解在基层。社区今年共化解矛盾纠纷案件14起,及早解决群众切身利益和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特别预防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把矛盾消灭在萌芽之中。要切实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严密防范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邪教组织的渗透颠覆和分裂破坏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

3、以平安创建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要继续落实各级政府关于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的意见精神,认真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要按照坚持标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分类创建、稳步推进的基本思路,完善各种组织、机制,规范各类档案,提高创建能力;要认真开展全民普法教育,按照“xx”普法规划,抓好学法、守法、用法、执法、维法各个环节,在xx普法当中,组织辖区老年秧歌队以秧歌等形式在沿街和小区进行宣传,利用图版、橱窗出版报和标语,做到辖区居民人人知晓。要大力加强对敌斗争,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各种渗透破坏活动,对于外籍人员的出入情况了如指掌,做好国家的保密工作,宣传好国家安全法的教育工作。打击各种邪教组织的捣乱破坏和插手人民内部矛盾;社区针对反宣品清理工作实行社区干部包保制并组织一支由36名社区志愿者组成的清剿反宣品队伍。经常组织这支队伍对辖区出现的反宣品及时进行清除,年初至今共清除反宣品300余张,用涂料涂抹广告共40余袋。在辖区内形成了齐抓共管,全民参与的氛围。社区并定期组织群防群治队伍对辖区的治安开展巡逻活动,负责向辖区的门市网点宣传防火知识,并向广大居民宣传防火防盗注意安全的一些常识。在渔船管控问题上,大力向船主宣传不要非法越境捕捞,维护好边境的安宁。辖区居民对可疑情况及时向社区反映,社区认真分析辖区内的社会治安形势,对重点地区、治安复杂场所的突出问题、治安乱点经常排查,发现一处、整治一处、巩固一处,因地制宜地开展重点整治和专项治理。

4、强化服务机制建设,加大社会管理力度共同做好综治专项工作

(一)要进一步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教育、服务工作,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出租房屋管理工作的规定,摸清本地、本辖区的流动人口底数,对于外来的非法传销人员及时发现,认真进行劝说和劝返。加大打击流窜犯、在逃犯、现行犯;进一步探讨流动人口户籍管理,减少脱管、漏管、不管现象,使暂住人口管理经常化;认真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突出抓好清查验证工作。

(二)要继续加强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和社会保障工作。对于刑满释放人员做到登记在册,掌握好他们释放后在家的动向,积极鼓励他们融入到社会,做到自食其力,做一个为社会有贡献的人。建好帮教安置基地,减少脱管、漏管现象,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落实有关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刑释解教人员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继续规范和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治理工作要点范文5

新华社北京1月26日讯,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

《意见》指出,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是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平安建设的重要措施,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尽快扭转一些地区社会治安混乱的局面,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意见》明确指出,当前,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重点针对各地城乡接合部、“城中村”和治安复杂的村、街巷以及高发案地区。整治工作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力争通过重点地区排查整治,有效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和管理力量建设,有效消除各类治安和安全隐患,有效落实常态化管理制度,有效完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排查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努力使这些地方成为经济发展、秩序良好、环境优美、安全和谐的地方。

《意见》要求各地要广泛深入、扎实细致开展排查。要采取切实措施和有效形式,大力开展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大排查。对排查出的情况和问题认真进行梳理分析,查找原因,提出工作对策,逐级制定整治方案,逐一落实整治措施,限期解决。对排查出的社会治安混乱的重点地区、部位、场所,要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明确责任单位或部门,明确协作单位或部门,明确整改时限,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展“严打”和集中整治行动。

《意见》提出,要健全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社会面巡防管控,开展街头路面巡查、盘查,大力推进科技防范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加强和完善社会服务与管理,着力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从根本上减少诱发违法犯罪、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在排查整治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基层党政组织作用,把治乱与治“瘫”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基层党政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加强村(居)委会、治保会、调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发动和依靠广大群众支持、参与排查整治工作。深入做好宣传工作,营造排查整治的良好舆论氛围。

《意见》强调,要严格督导检查,加大责任制落实力度,确保取得实效。对问题严重、群众反映突出的地方,各级综治委和公安部门要采取挂牌整治等有效措施,切实加大督导推进力度。

《意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排查整治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共同推动排查整治工作深入开展。

《意见》指出,为加强对排查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中央综治委成立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筹组织部署、协调督促排查整治工作,研究健全完善长效工作机制。中央综治委将研究制定《全国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考核验收办法》,派出联合督导组对全部重点地区进行督导检查,并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年度考核。

《意见》要求地方各级综治委也要成立相应的排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据1月27日《人民日报》)

社区治理工作要点范文6

为认真贯彻中央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综治委5号),全面落实全国、全省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现就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把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作为维护全县社会和谐稳定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工作方针,按照“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哪里问题突出就解决哪里”的工作原则,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着力消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为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全县范围内的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推动全县综治与平安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具体要求:(一)排查工作全面深入,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全部见底;(二)严打整治斗争扎实推进,有效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治安混乱地区、部位和场所的治安面貌得到显著改观;(三)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完善,对动态社会治安的管控能力明显增强;(四)基层政权组织和管理力量充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各项措施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五)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不断创新,产生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的土壤和条件从源头上得到治理;(六)排查整治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排查整治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三、工作重点

排查整治工作重点围绕以下八个方面展开:(一)治安管理复杂的城乡结合部、“城中村”、老小区、企业、学校周边等重点地区;(二)容易为犯罪分子藏身落脚的中小旅馆、出租房屋等重点部位;(三)容易滋生“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的歌舞娱乐、洗浴按摩、发廊等重点场所;(四)容易滋生黑恶势力的批发市场、物流运输、建筑工程、征地拆迁等重点领域;(五)人财物流动频繁、不法分子容易混迹其中的车站码头、各类市场等公共复杂场所;(六)容易发生公共安全事故的交通运输、消防和食品药品、涉枪涉爆等重点行业;(七)容易造成现实危害的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吸毒人员等重点人群;(六)、地下钱庄等各类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社会反映强烈治安问题。

四、工作措施

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坚持统筹谋划、突出重点、标本兼治、分步实施,迅速掀起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大排查、大整治的强大声势。要切实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源头治理,坚持着眼建设、规划先行、因势利导、堵疏结合,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创新管理手段、提升服务水平,努力从根本上消除产生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的土壤和条件。

(一)全面深入地开展排查工作。要按照“属地管理”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组织力量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大力开展排查工作。要坚持定期排查和滚动排查相结合、全面排查和重点排查相结合,按照“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全面摸排、不留死角”的要求,对每个地区、每个行业、每个领域进行排查摸底,真正把治安混乱的区域、部位、场所和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摸清、摸全、摸透。要充分运用各级综治委成员单位的基层工作力量和工作体系,通过组织开展明查暗访、召开座谈会、情况通报会、征求意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通过公告、设置举报电话、信箱,设立网络举报渠道,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广泛收集违法犯罪线索。县综治办和公安局要进一步明确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排查标准,从现在起至3月中旬,各镇、公安机关及有关部门要开展一次大规模拉网式摸排,根据摸排情况,县将确定一批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挂牌整治。各镇至少确立一个治安问题易发地区。

(二)组织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对排查出的治安混乱的重点地区、部位、场所,要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逐一明确责任单位和协作单位,逐一制定整治方案,逐一明确整改时限,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全面开展整治行动。要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将重点地区整治与当前正在开展的全县“冬季侦破攻势”严打斗争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对重大现行犯罪、涉黑涉恶犯罪和“两抢一盗”等多发财犯罪的打击力度,加大破积案、打流窜、摧团伙、追逃犯、端窝点的工作力度,依法严惩一批严重违法犯罪分子,对方面性、倾向性突出治安问题,要及时组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绝不让其滋生蔓延。要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 司法政策,按照“两减少、两扩大”(对初犯、偶犯、未成年犯、老年犯中一些罪行轻微的人员,依法减少判刑、扩大非罪处理;非判刑不可的,依法减少监(来源:文秘站 )禁刑、扩大适用非监禁刑和缓刑)的原则,多做教育、感化、挽救工作。

(三)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针对严打整治斗争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加强管理和防范的措施。要强化社会面巡防管控,大力实施社区警务战略,逐步建立与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警务工作机制,实现动态环境下对社会治安的有效控制。组织充足的警力和群防群治队伍,围绕案件高发的重点部位、场所、路段和城乡结合部,开展街头路面巡查、排查,提高打击现行犯罪的能力。牢固树立“技防是第一防范力”的理念,切实加大技防建设的推进力度,按照“防范技术融合应用、防控时空无缝衔接、防控目标全网追踪、防控区域城乡覆盖”的要求,以涵盖县城和农村小城镇的技防城建设为载体,以技防小区、技防家庭、技防场所单位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全方位、全天候、立体化的科技防范网络体系。扎实开展技防入户工程建设,推动技防设施向基层防范单元延伸,扩大技防建设的覆盖面。加快建立县、镇二级技防专业队伍,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技防工作管理制度,确保技防设施正常运转,工作机制有效运行,技防功能充分发挥。

(四)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把“治乱”与“治瘫”、“治软”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对治安重点地区的基层党政组织和政法综治组织进行整顿,特别要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尽快改变其软弱涣散的面貌。建立健全基层党政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加强村(居)委会、综治办、治保会、调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其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切实加强基层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社区警务室和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向基层倾斜,充分发挥其在排查整治工作中的骨干作用。深入推进镇政法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整合资源,整合力量,统筹协调开展排查整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类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内部保卫组织和保卫力量建设,大力推进综治组织进单位、进企业、进市场,为巩固整治成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五)加快推进规划建设改造。城乡结合部、“城中村”、老小区治安秩序混乱,集中反映了整体规划缺位、服务管理缺失等问题。要立足于这些地区的长远发展,把排查整治与建设改造有机结合起来,把集中整治城乡结合部、“城中村”、老小区等重点地区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中,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政府实事工程和民心工程,制定实施完善配套的长期、中期和短期规划。要高度重视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的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环境整治和规划调整,加快老小区改造步伐,完善社会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解决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创造环境安全、服务优良的局面。要把治安防范设施建设改造纳入总体方案,切实落实好人防、物防、技防措施,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

(六)完善创新社会服务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完善和创新社会服务与管理,着力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从根本上减少诱发违法犯罪、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引导出租人员和租用人员依法办理房屋租赁、税务登记和暂住手续,推进出租屋及其租住人员信息的采集、录入和反馈等管理信息化工作,并通过做好劳动保障、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工作,切实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对闲散青少年、流浪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等特殊群体要摸清底数,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管理和服务、救助工作。认真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和社区矫正各项工作措施,加强对吸毒人员的戒毒帮教工作,切实把各类重点人员管理好、服务好、教育好、转化好、控制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对有现实危害和暴力恐怖倾向的高危人群,要建立常态化的管控机制,严格落实管控责任,加强互联网、手机短信中有害信息管理,构建网上网下结合的网络虚拟社会防控网,提高网上发现、侦察、控制、处置能力,加强道路交通、消防公共安全监管以及危险品治安管控,预防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和改进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着力提高服务管理效能。

(七)扎实开展群防群治工作。要按照社会化、市场化、职业化、规范化的总体思路和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拓宽新形势下群防群治工作的新路子,充分发挥广大干部和党员、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和人民群众参与治安防范工作。大力加强专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扎实开展群众性义务巡防“红袖标工程”建设,积极有序发展壮大保安员、治安志愿者、治安中心户长、治安楼栋长、治安信息员、综治协管员等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不断整合社会防范资源,构建防范打击犯罪的铜墙铁壁。加强群防群治队伍的管理、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群防群治队伍的素质和履行职责能力。

(八)深入推进系列平安创建。要把推进基层系列平安创建作为改变治安重点地区面貌和巩固整治成果的有效抓手,将治安重点地区的所有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家庭纳入创建范围,通过每个基层单位的平安实现整个地区的平安。进一步完善基层系列平安创建的体制机制,丰富创建内涵,创新创建形式,提高创建实效,实现行业经营管理与系列平安创建活动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五、职责分工

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管理系统工程,是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共同任务,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支持和共同参与。要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切实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工作合力。

各镇、各部门综治机构作为排查整治工作的牵头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和检查督导,广泛动员各成员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排查整治工作。公安机关作为排查整治工作的主力军,要充分发挥打击、管理、服务职能作用和熟悉辖区治安状况等工作优势,积极主动地开展排查整治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影响国家安全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纪检部门要严肃查处排查整治工作中发现的干部违法违纪行为,对被实施一票否决地方的领导干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责任查究。组织部门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对排查出的软弱涣散、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基层党组织及时进行整顿。 宣传部门要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大力宣传排查整治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努力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社区、村民自治工作,对排查出的“重点村”、“难点村”集中组织整改,切实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司法部门要加强司法所建设,着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切实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建设、房管、规划等部门要积极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建设改造、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文化部门要加强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文化娱乐场所的监督管理。工商部门要加强市场秩序监管,大力整治无照经营等违法经营活动,认真开展打击传销执法行动。安监部门要加大对存在公共生产安全隐患地区的排查整治。共青团要加强对闲散青少年、流浪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等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帮助、教育、服务和管理。其他成员单位也要发挥相应的职能作用,共同推动排查整治工作深入开展。

六、工作要求

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任务重、要求高,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把这项工作摆上突出位置,迅速动员部署,制订周密计划,精心组织实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把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认真制定本镇、本部门排查整治工作总体方案和措施,切实抓出成效。财政部门要建立健全排查整治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保证排查整治工作顺利开展。为加强对排查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县综治委成立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县重点地区整治办,设在县公安局),负责统筹组织部署、协调推进排查整治工作。各镇、各有关部门也应成立相应机构,并从有关部门抽调业务骨干开展日常工作。

(二)严格落实工作责任。要严格实行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责任制,并将领导干部抓排查整治工作的成效记入综治实绩档案,作为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治安重点地区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本地区排查整治工作第一责任人,要亲自动员部署,亲自督促检查,亲自协调解决问题,对排查不细致、工作不到位而发生在省、市、县有较大影响的治安乱点和突出治安问题的地方,要实行责任倒查,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要根据省综治委制定的《全省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考核验收办法》,坚持将其纳入综治与平安建设年度考核内容。对排查整治工作成效突出的要予以表彰;对被省、市、县综治委挂牌整治的重点地区要逐个形成专题工作报告。经检查验收,整治工作不力、治安面貌没有明显改变的,要坚决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对整治工作开展不力的镇,将取消年度综治与平安建设综合评先评优资格。

(三)切实强化督查指导。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强对排查整治工作的督促、指导和检查,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要加强对基层单位的工作督促指导,及时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级综治机构要及时了解和掌握辖区(系统)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对排查整治成效突出的地方,要通过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效果不好的地方,要通报批评。对情况复杂,经反复整治问题仍得不到解决、效果仍不明显的,要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包点督办,同时派出工作组驻点督导,做到局面不改则人员不撤、工作不停。县综治委各成员单位也要分别挂钩联系县级挂牌整治重点地区,督促整改落实。

(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要充分认识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的动态性、相对性和反复性,充分认识到治安环境好的地区也会有相对薄弱的区域和治安问题,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虽经打击整治也可能会出现反弹,坚决克服麻痹松懈思想,把排查整治作为加强治安混乱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突破口,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在排查整治工作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并将其上升为长期发挥作用的制度规范。要坚持边排查、边整治、边建设,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完善工作措施,健全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滚动排查整治、各部门信息共享、联动执法、经费保障等工作机制,着力推进排查整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实现排查整治的经常化、常态化,不断巩固整治成果,防止出现反复。

社区治理工作要点范文7

(2021—2023年)

 

为积极做好“创建熟人社区”(以下简称“创熟”)工作,增强党在基层的动员力和凝聚力,充分发动群众参与社区治理,让居民群众担当治理的主角,提升社区自治能力,优化社区服务体系,培育社区共同体精神,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根据我区实际,制定实施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总要求,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落脚点,加强党对社区治理工作的领导,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基础、居民为主体、其他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发挥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构建和谐的现代邻里关系,完善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探索具有南海特色的社区治理新模式,把南海城乡社区建设成为幸福、和谐、美好的家园。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政治建设。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社区治理工作的领导,以提升党的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为社区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尊重群众地位,发挥主体作用。真正做到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服务群众,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社区治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区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促进三治融合,健全治理体系。建立健全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创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区治理。

坚持试点先行,强化示范带动。积极探索创新社区治理,在部分社区开展试点工作,及时总结,提炼经验,进一步发挥试点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区“创熟”工作的开展。

(三)工作目标 2021年,桂城街道进一步深化城市社区“创熟”工作,探索向农村社区延伸,选取3个农村社区开展试点;其他镇选取2—6个城市社区开展试点(具体名单详见附件2),建立健全“创熟”工作机制。2022年,全区城市社区全面开展“创熟”工作,培育一批“创熟”精品项目,将“创熟”打造为社会治理的品牌;有条件的镇(街道)进一步探索向农村社区开展“创熟”工作。到2023年,重点在非户籍常住人口集聚的农村社区开展“创熟”工作,不断优化提升“创熟”品牌。

通过“创熟”工作三年行动,完善社区党建阵地,增强党在基层的动员力和凝聚力,推动区域化党建网格与社区自治网格融合共生;培育楼长、巷长、街长、自治小组、街坊志愿互助会等不断提质扩面,成为收集社情民意的重要阵地,发现问题、收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渠道;引导社区社会组织、辖区企业、业委会、居民等各方主体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实现村(居)民议事厅全覆盖,形成居民事居民议的机制,推动多元主体协商共治;解决社区治理碎片化、社区氛围陌生化、个体原子化等社会问题,构建社会矛盾多元化解体系,创新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逐步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解纠纷”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党建引领“创熟”机制 1.加强党对“创熟”工作的领导。加强社区党组织对“创熟”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区自治中的领导作用。深入推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推动社区党支部党员、在职党员参与“创熟”。建立党员志愿服务队等,大力推进党员志愿服务,培养优秀党员成为楼长队伍、街坊志愿互助会、业委会的骨干,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性意识,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配合单位:区民政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和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道))

2.完善社区党建阵地建设。推动社区、住宅小区、经济社的党建阵地建设,完善社区党建网格体系。鼓励物业公司和辖区企业参与党建阵地建设,为党建阵地建设提供场地、设施、资金等,打造具有小区党建、村(居)民议事、社团管理、社会参与等多功能的服务阵地。依托党建阵地,发挥党组织的先锋引领作用,调动社区的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开展党建项目,促进社区服务。(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配合单位:区民政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和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道))

3.推进红色业委会建设。强化社区党组织对业委会的统筹领导作用,指导和监督业委会组建、换届、履职等工作,定期对业委会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着重推荐社区、住宅小区党组织成员、楼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优秀志愿者等成为业委会委员,提高业委会成员的党员比例;完善红色业委会的议事制度、财务制度等,突出党组织的先知先议作用,使业委会成为社区善治的重要参与主体。(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配合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和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道))

(二)培育发展“创熟”工作队伍 1.培育“创熟”专业队伍。搭建“创熟”工作的人员队伍,区级层面组建“创熟”课题组,作为全区“创熟”的智库,指导各镇(街道)、社区开展工作;各镇(街道)通过组织工作人员、引入社会力量、依托“双百”社工等,成立“创熟”专项工作组,负责推动镇(街道)的“创熟”工作;各社区党组织书记要承担起主体领导责任,成立“创熟”工作小组,其中至少指定一名“两委”干部作为“创熟”专干,配备若干名社区工作人员作为助理,负责本社区“创熟”工作的开展。(牵头单位:区民政局;配合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政法委、区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道))

2.加强业务培训交流。加强对“创熟”队伍的业务培训,区、镇(街道)两级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区级负责组织全区层面的培训工作,将“创熟”业务培训融入到“两委”干部培训中;镇(街道)负责开展社区“创熟”专干和“创熟”助理、志愿者、楼长等人员的培训,提升“创熟”队伍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各镇(街道)应加强社区之间的交流学习,开展“社区论坛”、“楼长研讨会”等活动,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互相借鉴工作经验,进行信息共享,激发社区的创造活力。鼓励社区加强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慈善组织、专家智库等多方面的沟通交流,学习先进的治理经验,引入社会资源参与社区治理。(牵头单位:区民政局;配合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道))

3.健全人员激励措施。给予“创熟”工作人员适当的补贴,各镇(街道)结合实际制定补贴标准,可参照网格员的补贴标准,给予“创熟”专干、助理等人员工作补贴。扩展镇(街道)专项工作组、社区“创熟”工作人员的发展空间,将优秀的镇(街道)“创熟”专项工作组人员,纳入晋升镇(街道)中层干部的后备人选,将优秀的社区“创熟”专干,列为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后备人选;将优秀的社区“创熟”助理,提拔为社区中层干部或作为“两委”干部后备人选,创造合理晋升平台,提供发展机会。强化激励措施,丰富激励形式,注重精神奖励,适当物质奖励,提高“创熟”工作者的荣誉感和获得感。(牵头单位:区民政局;配合单位:区委组织部、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道))

(三)建立健全“创熟”治理体系 1.建立健全“三长制”。各社区按照辖区楼栋的实际情况选配楼长,建立健全楼长选拔、培育机制,以组织培训、楼长例会、团队建设等活动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楼长的管理制度及服务指引。适时组建楼长委员会,发掘、培育骨干,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规范楼长队伍的管理。制定楼道公约等自治规章,并在楼道醒目位置公告,力争实现住宅小区全覆盖。在“楼长制”基础上,结合社区实际发展“巷长制”“街长制”工作,着力筑牢共建共享的群众根基,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良好局面,实现“家门口”微治理。(牵头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和水利局;配合单位: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区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道))

2.建立街坊志愿互助会。各小区结合实际情况,适时成立街坊志愿互助会,无物业的小区建立自治小组。街坊志愿互助会注重吸纳热心的居民、企业、社会组织成为志愿者,强化社会责任,引导参与社区治理,形成良好的社区治理氛围。街坊志愿互助会要主动听取、收集小区居民的意见和要求,构建议事协商的路径,引导多方协同参与,促进资源共享,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调解小区的矛盾纠纷,不断增强街坊志愿互助会的凝聚力,推动社区善治。(牵头单位:区民政局;配合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道))

3.搭建村(居)民议事厅。在党组织领导下,结合“市民议事厅”的协商经验,依托党建阵地、新时代南海讲堂,建立村(居)民议事厅,整合村(居)委会、楼长、自治小组、街坊志愿互助会、业委会、小区党员、社团代表、物业公司等力量,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创新社区治理。健全社区议事协商流程、议事规则等,楼长、自治小组、街坊志愿互助会、业委会等注重收集居民诉求,通过社区协商,形成居民事居民议的机制。(牵头单位:区民政局;配合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和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道))

4.完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建立调解指导员、调解专员、调解员共同发力的矛盾多元化解新体系。健全完善区、镇(街道)两级调解中心和调解专家库,支持建立个人调解工作室,以个人调解工作室专职调解员作为调解指导员,社区“创熟”队伍作为调解专员,街坊志愿互助会、自治小组、楼长、党员骨干、居民代表等作为调解员,构建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壮大调解员队伍,强化矛盾纠纷的排查梳理,全力预防和化解社区矛盾。鼓励群众选择人民调解,积极化解基层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将矛盾化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牵头单位:区司法局;配合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政法委、区民政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和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道))

(四)大力培育社区“熟人文化” 1.打造创新性的社区品牌活动。扩展活动载体,挖掘内生性资源,充分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社区幸福院、体育公园等公共空间,以居民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创新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增加活动的参与感、交互感,突出活动亮点及实用性,重塑邻里情感,构建公共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各社区努力把特色活动打造成亮点品牌,对活动进行升级完善,把现有的活动、团队以及初衷打造成文化底蕴深厚、参与主体多元、契合群众需求的创新品牌,讲好品牌故事,加强品牌活动的宣传推介,吸引更多群众积极参与。(牵头单位:区民政局;配合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道))

2.加强学习型社区建设。加大社区学院的建设力度,将社区学院作为社区善治的重要载体,为居民提供包括技能培训、德育教育、兴趣发展和专题教育等课程,提升居民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培育公共文明道德素养。鼓励各社区成立学习型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社区教育发展规划,完善社区学院工作制度;设置固定的教育活动场所,组建一支稳定的义教队伍,为社区学院提供场地、队伍和经费保障。(牵头单位:区民政局;配合单位:区委组织部、区教育局、区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道))

(五)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创熟” 社区应当积极鼓励、引导辖区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社区“创熟”工作。推动小区物业企业参与街坊志愿互助会,定期参加社区协商会议,鼓励辖区企业参与社区的“创熟”活动,动员市场力量为社区提供志愿服务。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社工专业队伍,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实现服务专业化、管理规范化。积极争取非营利性机构的支持,促进资源对接和共享,整合社会资源参与社区治理,打造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格局。(牵头单位:区民政局、区委组织部、区委政法委;配合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道))

(六)建立“创熟”工作激励机制 为进一步激活镇(街道)、社区“创熟”热情,建立“创熟”激励机制,将“创熟”纳入各级考核的加分项。定期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对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促进“创熟”的全面推进。(牵头单位:区民政局;配合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政法委、区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道))

三、实施计划 (一)前期准备阶段(2021年3月—2021年4月)

完善工作机制,明确部门任务、职责分工和时间节点。进行组织动员,组建南海区“创熟”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镇(街道)成立“创熟”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工作方案,逐项分解落实工作任务,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工作指引。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宣传动员,开展专题培训,实现镇(街道)相关人员、社区专职工作者培训全覆盖。

(二)试点开展阶段(2021年5月—2021年12月)

根据实施方案,编制工作任务和对照表,选取社区开展“创熟”试点,加强对试点的社区指导和监督。针对试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总结工作的经验和不足,合理把握试点工作节奏。根据试点的问题,进行分类指导,问题较多的试点,注重科学组织;进展缓慢的试点,提前预警、督促开展;对实践中矛盾比较大的试点,如实反映问题,完善政策设计。

(三)推广扩大阶段(2022年1月—2022年10月)

评估试点实施成效,剖析风险和不足,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指导和推动全区城市社区开展“创熟”工作。加强部门协调和联动,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开展“创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实际情况和地方特色,在社区治理的基础上,区分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坚持求真务实,稳步推进,力争2022年在城市社区全面开展“创熟”工作。

(四)总结提升阶段(2022年11月—2022年12月)

各镇(街道)、各村(居)民委员会认真总结工作实施情况,总结工作经验、工作成效以及不足之处,对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提升优化,为今后进一步完善“创熟”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树立品牌意识,把“创熟”打造成特色品牌,挖掘、提升亮点,进行宣传总结推广,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全面开展阶段(2023年1月—2023年12月)

建立健全“创熟”工作长效机制,巩固城市社区的“创熟”成果,推动“创熟”工作向农村社区延伸,在城乡社区全面开展“创熟”工作,不断提升“创熟”的品牌价值,进一步扩大“创熟”的知名度、影响力。2023年以后,“创熟”工作持续在社区开展,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举措。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将“创熟”列入南海区重点任务,区民政局负责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做好顶层设计,指导全区工作的开展,安排专人负责跟进“创熟”工作。各镇(街道)、社区明确“创熟”工作专职工作人员,完善区、镇(街道)、社区三级工作组织机制,加强上下联动、强化左右协同,保证信息畅通、资源共享。逐级压实责任,明确分工、细化方案,落实责任主体。

(二)落实资金保障

区、镇(街道)两级做好资金保障措施,设立“创熟”专项资金,规范资金管理流程,确保各项资金足额划拨到位。各镇(街道)根据实际情况,疏通社会资金的进入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逐级完善资金保障体系,为行动计划落实创造有利条件。

(三)加强监督指导

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实施情况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社区向镇(街道)、镇(街道)向区级定期报送工作总结和计划,实时掌握工作进展,及时发现问题,加强指导,纠正偏差,不断总结经验,推动各项工作同步前进。

(四)注重宣传引导

加强宣传工作,正确引导舆论,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利用微博、公众号、短视频等方式进行宣传,充分挖掘宣传亮点,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创熟”品牌。以户外广告、社区宣传栏等为载体,提高“创熟”在社区的曝光率和熟悉度。

 

    附件:1.佛山市南海区“创建熟人社区”工作领导小组

          2.2021年试点社区名单

          3.社区“创熟”工作基本架构图

附件1

佛山市南海区“创建熟人社区”工作领导小组

 

为切实加强对我区“创建熟人社区”工作的组织领导,深入推进相关工作落实实施,经区政府同意,决定成立“创建熟人社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郭家新  区委常委

副组长:高小勇  区委办(区府办)一级主任科员

刘锦枌  区民政局局长

成  员:孔国嫦  区委组织部

谢海珠  区委宣传部

李炬昆  区委政法委

张鉴华  区教育局

张卫强  区民政局

邵小筠  区司法局

薛嵩兵  区财政局

关  胜  区住房城乡建设和水利局

吴炳洪  区农业农村局

            何国恩  桂城街道

            霍丽嫦  九江镇

            叶伟华  西樵镇

            刘莉华  丹灶镇

            金勇刚  狮山镇

            刘  昶  大沥镇

李细佳  里水镇

领导小组职责:指导和统筹全区“创建熟人社区”工作实施,研究“创熟”工作的重大决策、重大问题和工作安排等,协调有关重要事项,督促检查“创熟”工作落实情况。

领导小组在区民政局下设办公室,承担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区民政局张卫强同志担任。领导小组建立联络员制度,由各成员单位业务股室一名负责同志担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联系和协调。

附件2

序号

镇街

试点社区名单

1

桂城街道

平东社区、夏东社区、夏南一社区

2

九江镇

儒林社区、江滨社区

3

西樵镇

樵华社区、樵园社区

4

丹灶镇

金宁社区、仙湖社区

5

狮山镇

塘中社区、罗湖社区、驿园社区、乐安社区、狮城社区、大浩湖社区

6

大沥镇

嘉怡社区、沥雄社区、六村社区

7

里水镇

金溪社区、海南洲社区

2021年试点社区名单

 

附件3

 

社区“创熟”工作基本架构图

 

社区治理工作要点范文8

为深入贯彻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和创新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推进“六五”普法规划的全面实施,根据浙委办〔〕59号文件精神,现就深化“民主法治社区”建设,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切实提高对深化“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近年来,全市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等社会基层组织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普遍开展了以民主管理、依法自治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法治实践活动,大力推进“民主法治社区(村)”建设,极大地增强了基层社会的自主能力,在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基层各项事务的法治化水平、增强干部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践证明,创建“民主法治社区(村)”是推进“六五”普法规划全面实施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建设“法治”的有力保障。“民主法治社区(村)”创建活动的开展,对于实现科学发展、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市村级组织设置改革“转、并、联”和城乡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社区逐步代替村成为基层社会的建制单元,与此相适应,我市“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要逐步实现由村到社区的过渡,进入新一轮“民主法治社区”创建阶段。各地各部门要强化认识,抓住大改革大发展大建设的有利时机,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创新管理模式,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社区”创建,为建设“法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的总体要求

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要求,围绕市委建设“法治”的决策部署,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认真总结创建工作经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创建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夯实基层社会管理的法治基础,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再上新台阶。

“民主法治社区”创建要在全省推进“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的框架基础上,与我市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相配套,立足社区,以社区为主体,以村为基础,统一创建,同步考核。城乡社区和村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各有侧重,在村级组织“转、并、联”任务完成后,按照“第一年搭框架、第二年抓深化、第三年全面达标”的步骤,逐步过渡到以城乡社区为单一创建主体,全面提升创建水平。

三、认真落实“民主法治社区”创建的各项任务

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要在坚持“民主与法治统一,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统一,法制宣传与法律服务统一,普及法律知识与培育法治理念统一,形式与效果统一,数量与质量统一”原则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基层基础制度建设,健全自治治理机制。加强和发挥党组织在创建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社区自治组织框架,形成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以社区居(管)委会为执行主体,社区议事和监督委员会、社区居民会议和居民代表会议为议事、决策、监督主体的自治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居(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善居(村)民大会和居(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等工作运行机制。依法选举社区居民委员会,切实增强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和协助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加强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的能力。依法选举产生社区议事和监督委员会,对社区日常工作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督。通过“法律进社区”等活动,对基层在“民主法治社区”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指导、帮助制定居民公约和居(村)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为基层组织决定重大事项进行法律论证,确保创建工作的长期稳定和规范化、法制化运行。

(二)加强创建考评机制建设,提升创建工作质量。以提升“民主法治社区”创建质量为重点,研究探索理顺社区内外权责关系,健全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机制、镇(街)与社区间的合作机制。着眼于建立多方参与、优势互补、利益协调、规范有序的社区服务运行机制,完善创建内容和考评标准,推行数字化创建。突出抓好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党务、村务、财务等核心工作,推行动态考评机制。通过民主和法治的手段,实现依法规范民主选举,切实保障群众的选举权;依法规范民主决策,切实保障群众的决策权;依法完善民主管理,切实保障群众的参与权;依法强化民主制约机制,切实保障群众的监督权;依法推进基层事务公开,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使创建过程成为推动基层事务民主化、法治化的过程。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社区居民法律素质。以宪法为核心,广泛开展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深化“法律进社区”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提高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各项事务的能力。进一步加强社区、镇(街)法制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指导规范镇(街)法制辅导站、社区(村)法制学校、法制宣传栏、法律图书室等阵地和设施建设。开展社区法律志愿者活动,定期组织法治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对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和留守儿童等群体的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

(四)加强基层法律服务,拓展法律服务领域。建立完善市、县、镇三级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积极引导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社区法律顾问,逐步实现“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广泛开展“律师进社区”活动。建立健全法律援助体系,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努力实现医调、诉调、警调、交调、检调衔接,“五大”调解组织在县级层面覆盖面达100%。组织律师每年为1000家以上的企业开展“法律体检”。积极整合司法行政内部力量,形成以司法所为依托,人民调解、法制宣传、法律援助、“12348”法律服务和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多位一体的工作新格局。

(五)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加强镇(街)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及社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建设,将社区的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治安巡逻、维护社会稳定、重点人员和特殊人群管理、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公安社区警务、消防安全等工作纳入社区管理范围。提高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切实解决基层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尊重并维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利,引导广大群众依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法治文化。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全社会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依托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和城乡文化设施提升工程建设,以中心镇、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为重点,逐步完善基层文化公共设施建设,年要实现各县(市、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至少拥有一个综合性法治文化阵地(公园、街区、广场、市场等),做到县一级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文艺节目创作和巡演,发挥法治文化的辐射效应,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求富、求知、求安、求乐的需求。

四、进一步强化对“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

“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是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为基础,通过民主和法治的手段,依法建制、依法治理,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层依法治理实践过程。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把创建工作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一)完善机制。要构建完善党委政府组织领导、司法民政部门工作指导、相关部门支持配合、社区具体实施、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的领导,把创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地方、部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特别是要加强镇(街)在创建工作中的责任机制建设,把创建工作纳入各县(市、区)和镇(街)以及各部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司法行政、民政部门要密切配合,切实担负起“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和协调。组织、宣传、政法综治、农业、财政等部门要发挥优势,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密切配合,落实好开展工作的必要人员和经费,协同抓好创建工作。

社区治理工作要点范文9

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真正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讲,国家治理体系是一系列规范行政行为、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制度和程序的总和,包括国家的行政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目标就是要规范社会权力的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协调、动态和整体的制度运行系统,涉及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等三个次级体系,而城市治理现代化则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就是要处理好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而在城市治理现代化方面,也应该首先理顺好政府与社区、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使政府在职能上归位,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治,达到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之间的良性互动。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政府要首先转变观念之外,还必须有健全的制度保障,建立适应城市治理现代化要求的社区组织体系。必须看到,实现城市治理的现代化,重心在基层,基础在社区。因此,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建立新型的社区管理组织体系,既是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盐田改革社区管理体制的实践探索

深圳市盐田区委、区政府在多年的城市管理实践中,虽然无法一开始就将其提升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高度,但是在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仍然有不少做法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原则。2002年初,盐田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在全区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要求将居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并以此为中心建立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承担起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重任。并且,明确指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的任务是“以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和社区自治建设为重点,以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和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为基础,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以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人的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为宗旨”。很明显,这样的改革指导思想符合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它可以有效地调动基层党组织、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社区治理的合力,创建现代化的文明社区。2002年开始建立的新型社区组织体系,包括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由居民选举产生,主要职能和任务是建立社区服务网络,完成社区服务任务以及以社区服务为龙头的社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居委会有自治权、协管权和监督权。二是社区居民会议。社区居民会议是社区的权利机构,是社区居民表达自己意愿的组织形式,其主要职责是选举社区居委会,负责审议居委会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报告,研究决定社区内涉及居民利益的重大事项。虽然社区党支部仍然是社区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但这种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开始体现出政府和社区的职能、权责的分离,实现了居委会从“议行合一”的旧体制向“议行分设”的新体制的过渡,最重要的是使居委会开始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性质,起到了“还权于社区、还利于社区、还位于社区”的作用。2005年,盐田区委、区政府出台一系列文件,对社区组织体系又进行了新的改革,将社区工作站从居委会中分离出来,作为区政府设在社区的唯一的承接政府下达的各类行政事物的工作平台。社区工作站的设立,将居委会原先承担的政府职能彻底剥离出来,然后由政府通过社区工作站的雇员为居民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同时对居委会的委员实行直接选举,这样既激发了居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又使居民对自己选出来的委员和主任有信任感。对于民主选举产生的社区居委会,区委和各街道党委还注重发挥其协调矛盾、民主自治、依法监督的功能,创造各种条件使居委会能通过多种途径来协助政府做好基层社会工作,起到正确引导群众的思想情绪,调解民间纠纷,维护社区的治安环境,保持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居委会也就真正成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2011年5月18日,盐田制定下发了《盐田区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工作方案》,再一次提出了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社区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完善社区管理服务功能的任务,要求做到党建有力、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全面实现争创“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的工作目标。这个工作方案的最大特点就是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而且责任到位。该工作方案的出台,巩固了前一阶段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完善了社区管理机制,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党的十之后,为了进一步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基层社区负担过重、考核过多的问题,2014年8月盐田区正式出台实施“1+2+1”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相关文件。其目的就是通过理顺基层各类组织关系,强化综合党委核心领导地位,减轻社区工作站负担以及提升基层工作人员待遇等方式,着力构建一核多元、共融共治的社区管理新体制。这次改革主要涵盖四个方面:一是要理顺社区各类组织的关系,进一步明确社区综合党委在基层社区的核心领导地位;二是明确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的方式;三是为社区工作站“减负”,提升政府服务基层群众的质量;四是增加基层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让愿意扎根基层者拿到体面的工资。而改革的最大亮点,就是系统地梳理并制订了社区工作站工作目录和考核目录。根据这两份目录,盐田基层社区工作站承担的工作事项被压缩为30项,考核事项从原来的70多个压缩成2个。这样就有效地解决了基层社区的三难:“婆婆”多,任务重,各种考核泛滥。

三、盐田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启示

盐田区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盐田社区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出四个方面的明显特点:

1.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近年来,随着社会管理和社会创新工作的不断推进,参与社区管理的各类组织日益增多,虽然较好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但也带来了社区组织权责不清、功能重叠、各自为政、缺乏统筹的弊端,难以形成治理合力。因此,如何有效地发挥好社区综合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使社区各类组织依法依规充分发挥作用,形成“一核多元”的社区治理模式,就成为社区治理过程中必须努力解决的大问题。在盐田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1+2+1”文件中,明确提出了社区综合党委是社区内各项工作和事业的领导核心。要求各类组织的党组织和党员均纳入社区综合党委管理,社区综合党委要从政治、思想、组织、加强管理、强化监督等方面全面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其对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这些文件不仅赋予了社区综合党委在重大事项上的话语权,并严格规范了民主议事决策的程序。社区综合党委、社区工作站、社区居委会的重大财务事项和年度收支情况,均需要社区综合党委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讨论决定,社区股份合作公司运作是否做到依法依规也由社区综合党委监督。在议事决策的形式方面,文件也规定社区应以“新三会”形式研究决策各项事务,另外不定期召开民意拍砖会,由社区综合党委选择社区某项难点、重点事务,专门征求辖区居民和专家学者意见。这些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从制度上保障了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的充分发挥。

2.政府的执行力得到较大提高。

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变革中,政府的行为尤为关键,既要真正做到不越位、不错位,又要做到不缺位,必须当好“掌舵者”,切实提高自己的执行力。在盐田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中,做到了降低政府行政成本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有机统一。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以前,行政化的社区居委会人员结构复杂,平均每个社区有近90个人(包括治安和保洁人员),他们的收入基本上都是区财政拨款,每年至少需市、区财政下拨经费大约1836万元。社区体制改革后,原社区居委会中属于行政工作的归并社区工作站,并给社区工作站明确职责,每个社区工作站平均配备6个雇员编制,工作人员数大为减少,个人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但财政拨款的人员的经费整体水平仍然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这种体制运作牵引街道办事处和各职能部门之间新型的工作关系和行政成本、行政管理及行政效能的评估方式改革,建立了新型的政府管理的垂直链条,提高了同等成本标准下的行政效率。

3.社会组织得到较快发展。

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多年来,盐田区委区政府坚持宽进严管,厚待重托的原则始终不渝地促进全区社会组织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建立起从政府一元管理到政府、社会组织、公民共同治理、构建和谐社会的模式。同时,盐田区还十分注重培育社区参与意识,不但要求社区居委会具有相应的自治功能,而且还要承担起培育各类民间组织的任务。经过几年的发展,盐田区社区服务三级网络开设了教育培训、保洁、物管、家政、中介、文体活动等100多项福利和服务的公共产品,提高了全体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近半失业人员通过“社区就业基地”实现了再就业。2013年,盐田又将“继续完善社会组织培育和规范发展机制”列为社会创新重点项目,率先在全市设立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除法律法规规定需前置审批以外,对公益慈善、社会服务等类社会组织全部实行直接登记,同时放宽社区社会组织准入门槛、简化办事程序,实行登记和备案双轨制。目前全区已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有142家,涵盖了经济、教育培训、文体、公益慈善以及综合等五大门类,逐步承接政府部分公共职能转移,并成为盐田区推动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四是居民民主意识和居委会自治能力明显增强。能否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是社区治理能否真正取得成效的关键。而要调动居民的积极参与,其重要前提就是要充分发挥基层的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居委会组成人员的直接选举。为此,盐田早在2005年就在全区17个社区居委会全部实行了直接选举,当时曾引起广泛的关注,被誉为“中国基层民主的破冰之旅”。在居民的积极参与下,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居委会真正回归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不再直接为政府“跑腿”,而是成为居民的代言人、权益保护人,架起了政府与居民沟通的桥梁。而随着社区服务站的建立,作为一个民办的非企业组织,拥有更多的自,经营行为更加灵活,使社区服务站在解决一些企业不愿无偿解决、政府无法全面解决、居民无力个人解决的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提高了社区服务的水平,促进了和谐社区的建设。更为可喜的是,随着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积极性的提升,盐田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志愿者。目前志愿者队伍人数接近3万人,约占辖区人口的15%,其中注册义工8000多名。这批志愿者为盐田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当初盐田社区治理体制的改革,是围绕创建符合盐田实际、满足政府社区管理和保障居民权利实现需要的社区治理模式,而不断探索前进的。但是反思盐田整个改革的进程,人们还是不难发现,盐田坚持制度创新和体制内资源优化这种与时俱进的改革,不但为形成中国特色社区治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启示

1.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尽管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个提法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才正式出现在党的文件中,但实际上30多年的改革都是朝着这个方向迈进。也就是说,随着党由一个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由国家统治转向国家治理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从盐田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虽然当地的党委政府一开始还无法预见到今天所倡导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然而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举措都是为了努力处理好政府管理与民众参与之间的关系,都是为了提高政府的工作效能,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事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民主化,从而更好地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这一切,同样是国家治理或者说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倡导国家治理现代化不能离开中国的国情,特别是不能离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只有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总结,国家治理现代化才能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2.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党执政能力的集中体现。

社区治理工作要点范文10

一、平安建设的指导思想

围绕社区党工委、街道办事处的整体工作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为核心、以加强基础工作为重点、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为主线,不断保持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综合治理的较高满意率和较高的安全感水平。在工作中,以轨道交通市政动迁和重点地区集中整治为工作核心,以开展平安社区建设为重心,为地区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平安建设的目标任务

社区平安建设的目标任务是:维护地区社会治安秩序;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深化法制宣传,原创:加强法制教育;进一步开展与“×××”等组织的专项斗争;保持社区矫正工作在全市的领先水平;打好“三年禁毒人民战争”。第一阶段是通过宣传发动,明确任务,落实措施,实现先行突破,将××、××、××|等小区创建成率先达标的“平安小区”;同时创建一批率先达标的“平安单位”,使创建达标的“平安小区”、“平安单位”达到50%以上。第二阶段是2007年,通过整体推进,重点解决突出问题,全面提高创建能力,使创建达标的“平安小区”、“平安单位”达到80%以上。第三阶段是2008年,通过巩固成果,攻坚克难,采取针对性措施,不断提升创建水平,使创建达标的“平安小区”、“平安单位”达到90%以上。进而为创建成“平安社区”打下坚实的基础。围绕平安建设目标任务,通过分步实施、梯次推进,争取社区“五大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即: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治安环境、和谐的人居环境、安全的生产环境、有序的经济环境。

三、立足长效,规范管理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稳定工作也面临了许多新的情况,2006年湖南街道创建平安社区工作要适应新形势,把握主动权,要深化创建活动、强化制度管理、构建三级网络,使平安创建活动取得新成效。

1、深化创建活动,即深化“平安社区”“平安小区”创建活动。开展以加强居民住宅安全防范,及时化解各种纠纷,减少案件发生为主要内容的“平安小区”建设;以落实内部安全保卫措施,防范各类案件发生,减少各种安全事故为主要内容的“平安单位”建设;以加强区域安全防范,及时处置各类矛盾,提高社会面治安防控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平安社区”建设。同时以平安社区建设为重点,带动平安小区、平安单位的创建,推动全社区平安建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首先要将创安工作不断引向深入。继续扎实开展平安社区、平安小区创建,要进一步加强整体规划、重点推进、分类指导、全面考核的工作机制,要把创安工作向社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延伸;向治安复杂地区、重点场所拓展;向提高科技含量和加强防控能力方面发展,切实提升创安工作实效,提高创安工作水平,保持创安工作全覆盖。其次建立健全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平安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齐抓共建,要把平安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各部门、各单位,做到每项工作有专人负责,每项措施有部门落实。

2、强化制度管理。一是领导责任机制。在区委、区政府、区综治委的领导下,由街道党政领导任平安建设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其他领导承担各自职责范围内的责任,进行工作目标分解,领导责任签约并检查督办;二是实事推进机制。每个阶段(年)把群众有需求、能感受、能参与的重点问题列为实事项目,加以落实解决;三是联建联创机制。将平安建设与社区党建、文明社区创建、和谐社区建设以及社区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组织一起、指标一体、推进一致,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见效;四是工作保障机制。建立平安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平安建设专项经费,保证平安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五是考核奖惩机制。制定考核项目和标准,每年年中组织讲评,年底进行考核,对平安建设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并及时宣传发扬,对工作不力或严重失误的通报批评。

3、构建多级网络。即社会治安巡控网、群防群治防范网、安全检查监督网和矛盾纠纷调解网。社会治安巡控网:建立由社区民警、治安巡逻网格警、社保队员组成的社会面网格化巡控网络。群防群治防范网: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是加强社会治安防范的有力保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平安创建活动的积极性,积极发挥在职党员、干部特别是老干部、社区志愿者和物业管理机构在群防群治中的作用,形成有效的群防群治防范网。安全检查监督网:有效整合消防联队、安全监督员、房屋租赁协管员、社保劳动监察队伍等专职队伍,建立健全社区单位安全监督员队伍,实现全覆盖的安全检查监督网。矛盾纠纷调解网: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在民间纠纷调解中的作用。不断调整和完善人民调解三级网络,积极探索由专职社区民警参与日常民间纠纷调解的新模式。

四、抓好“五大”实事,为扎实推进平安建设夯实基础

今年要抓好与居民生活相关的五项实事,这些实事项目对应的问题都是与群众切身利益有关,群众比较关心,反映比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就会为社区平安建设打下较好的基础,让平安建设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这五项实事是:

(一)建全队伍,完善网络。充分发挥街道处置中心的作用和将建成的社区事务“一门式”的功能,强化网络化、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积极发挥地区党员、居民的积极性,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群众治安防犯队伍要进行调整的整合,加强队伍的培训,编织治安信息员网络,做到点、面结合,对社会治安突出问题能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确保社区一方平安。

(二)建立来沪人员和房屋租赁信息管理队伍。加强来沪人员管理,建立外来人口和地区房屋租赁管理的两级信息平台。今年街道将合同公安、房地、城管等部门组建一支地区外来人员和房屋租赁管理队伍的工作网络,并建立来沪人员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市政府制定的“居住证”、“租赁房屋管理”两大制度的落实。真正做到“管房、管证、管税、管人”。

社区治理工作要点范文11

经过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联系点座谈会已圆满完成各项议程。一天半来,大家围绕会议主题畅所欲言,积极建言献策,听后有些感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全国普法办建立联系点制度,发挥联系点的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是我们"二五"普法以来的一贯做法。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各联系点按照全国普法办的总结部署和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扎实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做了大量的、行之有效的工作,为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普法以来,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努力开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新局面,进一步发挥好联系点的示范带头作用,全国普法办于今年1月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联系点进行了一次调整。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推荐,确定了53个新一轮的联系点,代表着53个市、县、区。这次请大家来,主要是总结交流"*"普法以来联系点工作特别是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研究探讨进一步发挥联系点典型示范作用,推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全面开展。

昨天上午,漯河市等13个联系点分别介绍了各自的情况,特别是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昨天下午,大家又实地考察了漯河市法治城市创建活动现场,从不同侧面亲身感受到了漯河市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成效。选择漯河作为这次会议的召开地点,我们也是经过反复比较的。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先行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地方不少。为什么选在漯河开?我们感觉到漯河的创建活动有几个特点:一是活动开展的比较早;二是工作比较扎实;三是成效很明显。在中部地区,漯河能够通过开展法治城市创建活动,较好地实现了整个城市的有序化管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较高,法治城市创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体现的比较好。另外,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东部一些发达地区,有的开展创建活动也比较早,有很多好的做法,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是跟地方的经济实力以及城市的基础管理水平联系在一起的,有的做法在西部地区可能不太好学。而漯河地处中原,代表性要更强一点,东中西兼顾。我们认为,漯河的做法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只要认认真真的抓,认认真真的去做,都是可以学习借鉴的。漯河能做的,我们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应该能做到。因此,在漯河召开联系点会议,对我们各联系点的启发作用、推动作用,应该更直接一点。刚才,大家又听了浙江大学钱弘道教授关于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理论与实践的讲座,并进行了热烈的研讨,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为今后的创建活动以及普法工作都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综合各联系点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经验和做法,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领导重视。各联系点党政领导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高度重视,始终把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有力地保障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健康发展。漯河市从20*年提出开展创建法治城市以来,始终坚持不断的抓,把创建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揉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年确定几个工作重点,一步一步往前推,效果很明显。当然其他联系点介绍的一些经验中,也都反映了这个共性的特点。二是目标明确。各联系点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始终坚持了一个"围绕",一个"特色",五个"结合",即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从并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创建活动中注重在目标确定、专项整治、推进方式、法治文化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当地特色,将创建活动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与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相结合,与公民诚信道德建设相结合,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与创建服务型政府相结合,努力把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项事业融入到法治的轨道上来,有力地提高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效果。三是保障有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基础扎实,组织领导机制和监督机制,各级党委、人大、政府与司法机关的工作机制、工作制度都比较健全,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初步建立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长效机制,为全面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四是勇于创新。漯河市、南京市、余杭区、泸县等联系点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工作理念,通过理论的创新来带动创建活动的实践创新。这种以群众意愿为导向的创新理念已经渗透到了创建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指导理念和手段、工作要求、运作方式、执法行为等方面,所产生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五是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众所周知,各地依法治理的办事机构大多设在司法行政机关。近年来,各联系点司法行政机关在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同时,还通过创建活动这个平台和窗口,进一步拓展了司法行政各项职能在创建活动中发挥作用的空间,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律师公证等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各项工作在当地乃至全国名列前茅。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认真学习借鉴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并使之发扬光大。

下面,我就做好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普法规划提出,要积极探索和推进地方、行业和基层依法治理的实践形式,深入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为全面贯彻落实"*"普法规划,全国普法办于今年4月,又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决定在全国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依法管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法治实践活动。在我国行政管理体系中,市县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深入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对于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促进市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稳定,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中探索和选择的治国之路。党的*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全面部署。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需要各地、各部门广泛深入地开展法治实践活动,需要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创建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就是旨在推动市县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和深化,提升市县法治化管理水平,实现法治国家在市县层面的依法治理目标,继而引领、带动其它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法治化建设。因此,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生动实践,也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深化依法治理的必然要求。自**年党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联合制定的第一个五年普法规划以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蓬勃开展,公民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法律素质逐步提高。随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逐步深入,各地、各部门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逐步开展了依法治理的各项活动。特别是**年党的**提出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后,各地、各部门把依法治理作为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性工作,不断深化各层次依法治理,使全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认真总结多年来依法治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普法规划提出了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区域性依法治理。因此,开展创建法治城市和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区域性依法治理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地方法治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四个五年普法规划的顺利实施,各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逐步深入,在组织领导、机构设置、制度建设等方面,都有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四五"普法后期,一些地方积极探索法治实践形式。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云南、黑龙江、湖北、宁夏等省(区、市)先后提出了建设法治省(区、市)的目标。河南省漯河市、辽宁省本溪市、盘锦市、大连市、江苏省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等城市提出了建设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目标。浙江省杭州市的余杭区还在全国率先制定并实施了"法治指数"。所以说,这项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20*年以来,各地按照"*"普法规划的要求,把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作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进行了认真部署,做了大量工作。因此,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各地探索法治实践活动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市县法治化管理水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

(四)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更好地发挥地方司法行政部门职能作用的必然要求。地方司法行政部门在推进民主法制、维护公平正义、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社会和谐过程中负有重要职责。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矛盾突出并存,发展和稳定的要求都有很大的提高的阶段,迫切要求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来促进发展,保障稳定。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中,各地司法行政机关一方面通过承担创建活动办公室的职责,在拟定创建规划、协调创建的各项工作、强化创建活动各项考核等方面,推进市县法治化的进程;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发挥法制宣传、法律保障、法律服务等职能,有效的化解各种矛盾纠纷,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市县法治化管理水平。这两方面的职能作用相互促进,可以更好地发挥地方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作用,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准确把握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总体要求

全国普法办《关于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广泛宣传、坚决执行,确保创建活动顺利开展。

(一)要准确把握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深入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落实,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要努力把握好进一步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之间的关系。法制宣传工作是创建活动的重要基础,创建活动包括创建活动之前的依法治理都是法制宣传教育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以后的必然结果,是法制宣传活动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因为法制宣传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地方良好法治环境的营造。可以预见,创建活动在今后的地方法治建设中将得到长足发展,内容和形式都将不断丰富。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性、长期性和广泛性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容忽视、不可动摇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只能按照创建活动的要求不断加强,努力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要准确把握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总体目标。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通过开展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普法效果,促进地方党委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促进地方政府依法行政,促进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公民法律素质和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意见》总结了各地先行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经验,提出十个方面的创建内容。创建活动覆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有些很重要的方面,如文化法治、民族宗教等问题没有单列出来,只是把它融入在其它有关的内容里。各地可根据当地情况,适当进行调整,以体现地方特色。

(三)要准确把握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基本原则。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基本原则有四条: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一条极其宝贵的经验。创建活动必须坚持对法律负责、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确保正确方向。在实践上看,法治城市建设开展的好的地方,都是当地党委重视这项工作,党委主要领导同志发挥主导作用。如果没有党的领导,法治创建活动是无法开展、无法推进的。二是要坚持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民主法治建设在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创建活动要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保障和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规划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和城市发展的基本定位以及综合的规划相配合、相协调;另一方面是在推进步骤上要和党委政府的阶段性工作相合拍。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创建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创建活动要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群众成为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受益者。无论是在规划的制定,推进的过程,效果的评价等全过程,都要注重群众的参与。四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有重点、有步骤、有秩序、循序渐进地推进创建活动。创建活动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和不同对象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确定不同目标,采取不同方法,确保创建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创建活动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止步不前。要在总体规划下,每年确定几个重点工作,解决几个突出问题,积小胜为大胜。

三、扎实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在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基础上进行的法治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持续的过程。各地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创新意识,结合实际,找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从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扎扎实实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为实现"*"普法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而不懈努力。

(一)要把握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面临的有利时机。今年是实施"*"普法规划的中期年,全国普法办适时推出《意见》,既是落实"*"普法规划的要求,也是深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着眼于长效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需要。以《意见》出台为标志,标志着创建活动在全国全面的铺开,全面开始推进。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认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自觉地把创建活动放到全面建设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目标中去推进,放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中去开拓,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努力把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推向新的阶段。

(二)要切实加强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领导。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必须紧紧依靠党委的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保证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把创建活动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研究,统筹安排,协调推进。要定期听取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工作汇报,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确保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三)要积极营造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良好社会氛围。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各地在开展创建活动中,要大力宣传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内容,宣传创建活动对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引导、调动、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结推广群众创造的鲜活经验,营造一个各方面力量参与、全社会共同创建的良好氛围。要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帮助群众解决在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引导他们合理有序地表达利益诉求,让他们共享法治建设发展的成果。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讲究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坚决防止和纠正各种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四)要找准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切入点。创建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涉及市县的方方面面,没有成功的套路和固定的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规律,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推进发展。在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中,应注意围绕当地法治建设的大局和重点工作,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强对本地区基本情况、突出问题的调查研究,了解影响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具体目标任务和主要着力点,从而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力争每年选取几个重点,有所突破,取得成效,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创建活动带来的实效。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专门力量,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创建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五)要强化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监督考核。建立和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是推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实现创建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开展检查、考核、评比活动,可以不断激发广大群众的荣誉感和参与热情,扩大创建活动的辐射效应。各地在开展创建活动中,要加大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检查监督力度,不断完善创建活动的监督机制,对创建活动实行目标管理,认真组织检查考核,提高创建活动效果,使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健康有序发展。要制定科学的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评估体系,客观分析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进展情况,为积极推进、持续深化创建活动提供重要依据。江苏省率先制定了法治合格县(市区)创建标准,通过百分制的打分方法,对全省各县(市区)进行了自查和抽查,并在这个基础上,评出了第一批18个法治合格县(市区)。余杭区提出了"法治指数",法治指数的综合性程度比较高,它在以往百分制考核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量化,这是一个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法治指数"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个方面的作用就是可以检验余杭区本身的法治建设进程,特别是年度之间,纵向比较,是上升还是下降。另一方面的作用在横向方面,创建活动只有一个指标肯定是不行的,要有一个指数体系。比如一个省辖市、一个副省级城市跟一个县区肯定是有差异的,管理的幅度、内容、涉及面,也是不一样的。这个指标在横向比较时候它可以起到借鉴作用。目前,全国普法办已经把评价标准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确定下来,但是还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正式推出。我们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行尝试,为全国制定统一的标准作些前瞻性探索。全国普法办将适时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的评比活动。

作为全国普法办的联系点,你们是全国普法办联系地方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全国普法办深入了解情况、开展调查研究、进行试验示范的重要基地和窗口。大家一定要充分认识承担联系点工作的重大责任,勇当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先行者、排头兵、试验田,认真履行联系点"先行探索、多出经验、示范全国"的职责,为推动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做出积极的贡献。借此机会,我对大家提三点要求:

一是要充分发挥联系点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实践证明,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搞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办公室作用发挥的充分与否。各联系点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计划,做到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实行工作责任制,促进工作措施落实。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指导和检查的职能作用,注意统筹兼顾,协调各方,整合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中,各联系点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要找准定位,充分发挥优势,把创建活动作为履行职能的有效载体、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切实抓出成效,为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做出应有的贡献。各联系点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回去后,要积极向党委政府提出在本地开展创建活动的具体意见,具体开展时机由党委决策。

二是要加大联系点工作的宣传力度。要加强联系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宣传,向全社会展示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成果,吸引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全民普法事业,为联系点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要发挥联系点示范带头作用,通过新闻媒体,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及时宣传联系点有影响、有典型指导意义的经验做法,把成功的经验宣传出去、推广出去,使其在全国产生影响。要重视发挥媒体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重视对重点法律问题和涉法事件的正确引导,做好疏导群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工作。联系点的重要职责是加强宣传,发挥示范带头、辐射牵引的作用。创建活动不再单设示范点和试验点,对一些开展创建活动较好,但还不是联系点的单位,我们将及时总结他们的经验,调整充实到联系点中来。

三是要健全完善联系点管理制度。要促进联系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完善联系点信息交流、重点问题调研、舆论宣传、评比考核、表彰激励等各项工作制度。要建立联系点工作信息交流制度。全国普法办将定期召开联系点座谈会,听取联系点工作情况汇报,增进联系点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进一步发挥联系点的作用。要在全国普法办和联系点之间建立一个快捷的联系方式,可以直接沟通。全国普法办向省(区、市)下发的有关文件、普法依法治理通讯等,同时发送各联系点。联系点要及时向全国普法办报送年度工作要点、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相关材料。同时,各联系点普法办还要注意与上级部门保持良好关系,加强联系。要建立联系点工作考评制度。不断完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将联系点工作创新和信息报送等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全国普法办对联系点实行动态管理,对工作成效不突出,不能起到示范作用的单位,将进行必要的调整。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联系点要及时予以表彰激励,推动联系点工作健康持续发展。要积极探索创新交流方式。当前,互联网发展速度很快,普法网站也是越办越好,大部分联系点都建立了自己的法制宣传网。要研究在中国普法网上开辟联系点互动平台,定期开展一些网络讨论活动,具备条件的时候,可以召开网络视频会,提高效率,节省开支。同时,我们将设立一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理论研究课题,通过分解后交给联系点,围绕课题开展一些研讨活动。

社区治理工作要点范文12

近年来,我区社区民主自治建设总的感觉是政府重视、职能部门思路开阔、工作务实、特色明显,主要反映如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配套措施比较完备,社区民主自治的工作基础较好。我区社区建设的起步较早,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当时的特点是民政对象为服务重点,政府制定并实施了《白下区社区服务三年规划》;九十年代,我区以争创社区服务的发展为主线,社区服务得到拓展和深化,我区先后被省、市命名为社区服务示范区、社区建设实验区。进入本世纪,特别是近几年,社区建设被区党代会列为全区工作的要点,纳入政府的目标管理,加大了硬件投入,区社区服务中心等区级标志工程相继建成,各街道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与此同时,区政府于2000年初召开了社区建设大会,并制定了《关于加强居委会建设的意见》,明确居委会不再重现与社区服务无关的经济活动,居委会职能得到规范,居民主任的工资待遇进行过几次大的调整。按照“六有、六统一”的标准,在硬件上打造“精品居委会”,调整了居委会的规模,进行社区组织体制改革试点,尝试新的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理清台帐,为社区居委会减负。这些举措在实际工作中尽管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但至少说明政府对社区民主自治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作用的认识是充分的,也确定为社区民主自治建设进入到目前这样一个崭新的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大工作力度,社区自治功能得到强化。在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正确引导下,各社区就社区党建、社区居民选举、民主决策、社务公开、社区服务承诺、社区评议、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等建立了各项制度,为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打下基础。在抓队伍方面,民政局对全区360多名社区工作者进行了职能培训,注重提高他们的素质。在2000年游府西街社区直选社区居委会组成人员获得圆满成功后,2003年又在全区采取以户代表直选方式产生第二届社区居委会。由直接方式产生的社区居委会,不仅架构了新社区组织体系,直选过程的本身也是对居民以及社区工作者的一次直观的民主自治的教育。我区的做法得到了省、市以及国家民政部的高度评价,其经验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大面积推广。在抓社区服务方面,我区始终把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龙头来抓,在打造“爱心驿站”、“特殊家庭子女教育辅导站”、“残疾人就业培训中心”等老品牌的基础上,最近又创出了“康爱百姓服务站”、“爱心求助门铃”和“社区110”等一大批贴近居民生活新的品牌和亮点,不断丰富社区服务的内容。

三、注重工作创新,不断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向纵深发展。这几年,区政府和民政局注意了抓工作重点和工作创新,年年上台阶,在探索社区民主自治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除游府西街直选社区组成人员取得成功,在国内产生很大影响外,在淮海路地区成立行政事务受理中心,撤销淮海路街道办事处行政职能的改革举措,其方向也是正确的,试验和示范作用将对以后的社区体制改革产生深远影响。政府与南师大联合研制的《社区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引领了建设规范化社区的方向。2003年,区政府又承担国家民政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促进中国城市社区地方治理”的调研课题,经过努力,“社区选举指导纲要”、“城市基层体制改革试点”、“扩大社区参与”三个项目圆满完成。成功举办“全国社区居委会直选培训班”,开展社区直选现场观摩,其做法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另外,区民政局在培育社区中介组织,促进社区成员自我服务方面也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

总之,我区的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运行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成绩是显著的,但我们同时也感到,由于体制不顺、改革法规滞后、资金渠道不畅和人们普遍社区意识不强等诸多因素,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往往是对民主形式尝试和探索较多,但自治的成分很少,社区自治的整体水平与建设政治文明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在这一方面,民政局的汇报中着重提到了社区居委会担负过重、社区工作者待遇偏低和工作不落实三个方面,我们通过调研认为,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是确实存在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为此,我们有这样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领导力度。针对现阶段社区自治氛围不浓和内在动力不足的现状,加强对社区民主自治工作的宣传,充分利用媒体和紧贴群众的方式,扩大声势,营造氛围,增强社区建设的合力。同时,建议政府及时召开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在总结前阶段工作的基础上,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在全区范围内再动员、再发动,将社区民主自治工作向更高的层次推进。

二、进一步增强社区自治工作的活力。社区民主自治工作与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社区工作的内容涉及到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面广量大,靠5、6个居民干部要办好几千人的社区事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除努力协调好社区与物管、街道及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外。一方面,要加强对社区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引导社区志愿者经常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把政府和社区对居民的关怀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能认识更多的群众亲身感受社区工作给他们带头的实惠。另一方面,要在整合社区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政策优惠和适当补贴等措施,积极培育社区中介服务组织,把大量事务性工作交给中介组织去完成,让社区居委会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全部精力用在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上,实现实质意义上的民主和自治。

三、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水平。社区民主自治在我国还是一项新生事物,要依照有关法律落实好,直接选举、居民代表会议、社务大会、民主评议等各项民主制度,引领居民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必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能担当这一重任。在注重选人用人的前提下,要强化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工作,要加强对换,不仅要对换主任、副主任、对其他社区工作者也要进行对换,对不能胜任工作的要及时通过民主程序进行罢免。与此同时,建议区政府从区划调整社区规模扩大的实际出发,适当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落实养老和送保待遇,以稳定现有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版权所有四、要通过各种渠道(包括人大常委会)反映完善社区民主自治的政策法规要求。社区民主自治在法律上的依据是宣传和居委会组织法,社区居委会与街道、物管和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在理论上好象是明确的,即指导、协助、监督,但在实际运作中没有相应的程序规定,所以很难把握,产生不少问题。比如: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都要进社区;但如何进社区?不过社区工作又如何落实到基层?社区的经费如何保证,目前的运作机制仍然没有摆脱“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工作模式,导致社区减负工作的难度很大。我们顾虑根据国务院依法行政纲要和十年内建立法治政府的目标,短期内完善立法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可制定一些政策,在省内或者在全市范围内做出统一的规定,这样,将有利于社区民主自治工作健康地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