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

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

时间:2023-06-05 09:56:10

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

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范文1

社会实践活动是当代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提前进入社会工作生活场景,不断深化所学专业知识、增长才干和磨炼意志的一项实践教育活动[1]。如何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下开展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立德树人“这一时代主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现,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提高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

一、实现创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亟待解决的课题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载体,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其育人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之后又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各高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全国各地各高校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岛农业大学开展“青岛农大学子跑农村解难题”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将学科优势、社会需要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中国石油大学开展“沟通你我,情暖东西”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浙江工业大学开展“寻红色足迹,展青春风采”活动,实现精神境界与身心健康的双丰收等。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蓬勃发展,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一是积极探索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3]。二是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4]。三是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5]。

当前,虽然国家很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多数高校也在真抓实做,并在活动形式上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和创新,但是忽略了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立德树人”核心理念的注入,所以出现了一些共性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实践活动主题思想不明确;凸显不出实践活动的特色和内涵;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等[6]。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要创新,其形式可以结合社会实践的内容指向去实现所谓的创新,但是,创新了的社会实践的内在核心和宗旨,必须是以“立德树人”思想为统领。

二、立德树人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实现创新的灵魂

(一)立德树人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的创新提供了思路

立德树人,就是要把德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7]。”立德树人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立德树人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提供的思路是德育为先,就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社会,不仅要了解社会、了解国情,而且要联系群众、关心群众,从中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的担当,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二)立德树人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创新指明了方向

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接触社会的重要形式,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以人为本”,十七大报告指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8]。立德树人这个新主张不仅明确了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和本质,同时也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指明了方向。究其实质,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基调如果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并使这一理念融入到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大学生社会实践就可以形式多样、主题鲜明、效果明显,避免走过场、“水过地皮湿”。

(三)立德树人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创新提供了动力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途径[9]。“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为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动力。通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以立德树人观念为指引的实践活动创新,可以促使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进一步明确、形式进一步创新、质量进一步提高、思想境界进一步提升。同时能够起到以点带面,以局部带整体的作用,努力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和覆盖面,使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得到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更加紧密。还可以将树立师德和培养优秀大学生有机结合,增强高校学生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务求实效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新的指向

(一)明确目标,以“立德树人”理念引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创新的实现

将“立德树人”融入到社会实践最重要的是要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与范畴。立德树人,是指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10]。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高校的教育事业指明方向,将“立德树人”科学划分为“立德”范畴和“树人”范畴,将这一任务进行落实。

将立德树人观念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主线,在确立活动主题、规划活动过程、开展实践活动等形式的活动中,在“立德”和“树人”两大范畴上下功夫,在创新理念的引导下创新形式,从而能更好地达到活动育人,实践促学,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创新的模范作用。如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雷锋精神种子”工程活动让师生认识到做一颗弘扬雷锋精神的种子,人生才更有价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并以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作为载体,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整合资源,以“三位一体”思路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创新的机制

“三位一体”,即将高校、家庭、社会整合形成教育合力,在“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指引下,为社会实践活动拓宽视野,丰富内容,打造互动平台。

高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在校内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总体教育教学计划,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习锻炼等各个环节都要有所体现;在课外,开设第二课堂,建设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同时在组织上要做到主导思想明确,求实创新,才能争取到社会、家庭更多的信任和支持。家庭在实践活动中起到推动作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动员和引导,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参与态度,推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社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起到保障作用,应该把高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树立长远的利益观念,满足学生从课外实践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需要。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为社会实践活动打造互动平台。

(三)实践育人,以“五个结合”板块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创新的体系

立德树人视域下创新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外界提供全方位的质量保障,即“五个结合”板块。内容创新与形式多样相结合,网络教育与理论内涵相结合,创造服务社会与提升自我相结合,条件与制度管理相结合,党政团与产学研相结合,五个板块相互咬合,为社会实践增添活力。

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模式 地方社会发展 互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概况

1、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这些都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与社会、与老百姓接触,从而更好的深入实际,开阔视野,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民情;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能够自觉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将平时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并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特点

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从开展的形式上来说也是丰富多彩的。如拓展实践教学、军政训练、生产劳动、社会服务、勤工助学、“三下乡”、科技创新、社会调查等项目。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模式的形式呈现出一定的特点。首先,这些社会实践模式与特定的专业知识是紧密相关的。这就是说丰富精深的理论知识为这些实践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其次,这些社会实践模式多与时代主题,与地方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如“三下乡”“四进社区”等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期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风貌。至于像“抗震救灾,心手相连”交流活动,更充分的说明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3、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面临的新挑战

值得探讨的是,我国围绕“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特别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现状,地方社会发展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针对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需要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趋势,尽量与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如面对今年我国甘肃渝州地区遭遇泥石流一事,为加快推进该地区的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就应该适应该地的发展需要 由单纯的推广信息,提供专项服务等,还需要给予精神安慰,开展“心手相连”的交流活动。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影响地方社会发展

1、“三下乡”活动对地方社会发展的影响

(1)为地方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三下乡”活动即是“科技、文化、卫生”下乡活动。地方社会发展需要人才,需要丰富的人力资源作为前提和保证。随着“三下乡”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奔赴农村,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特别是近些年来,外出打工浪潮的高涨,相当一部分的农村青年纷纷涌入城市,成为城市的劳动力。因此,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等基础设施急需一批热血青年去帮扶创建,“三下乡”活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显示了她对地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间接推动地方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贫富差距逐渐增大,我国农村与城市发展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如何缩小农村与城市间的差距,我国领导人也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而“三下乡“活动顺应了时代潮流,间接地推动了地方社会发展的城市化进程。

2、大学生“挂职锻炼”对地方社会的影响

大学生“挂职锻炼”这种实践模式即是一种以大学选派优秀学生到地方挂职锻炼的模式,根据地方各单位提交的岗位需求和岗位用人要求进行人岗对接,是大学生走上挂职岗位,协助所在单位完成日常工作,充实课题调研、文化宣传、信息采编、法律援助、网站维护、社区服务、活动策划、扶贫帮困等工作。

大学生本身素质较好,专业特长明显,积极性高,他们能够为地方发展出谋划策。而且他们由于头脑灵活勇于创新,能够将新的办事理念融入到处理地方事务中,提高了地方单位的办事效率,挂职锻炼这两种社会实践模式探讨了其对地方社会发展的影响。其实,还有许多实践模式,如实习、自主创业、资源服务、社会公益、红色教育、社会调查等,他们对地方社会发展也有同样的影响。

三、地方社会发展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

1、规定确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形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不是自发、无目的地形成的,它的建立是有一定根据的。如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就是为社会主义时期我国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抗震救灾,心手相连”的活动即是对遭受地震灾害的灾区人民的一种精神安慰,还有教育实习、自主创业等,他们都体现了我国现阶段教育,学生就业等不同情况。

建立这样一些社会实践模式是适应了时展的潮流,更是为地方社会发展所服务的。这就是说,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顺应了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反过来也说明了地方社会发展规定、确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形成。

2、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形成提供平台

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而地方社会发展就为它的形成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首先,践行实践模式需要广阔的基地建设,那么地方政府,各企业事业单位都可以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基地,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平台。其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运转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除了大学生组织的一部分资金外,地方也可以投入一定的资金来支持实践模式的运转。地方社会可以建立实践基金会,以备不时之需,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更好更有效地运行。由此可知,地方社会发展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它的形成和运行提供了平台。

3、不断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变化,地方社会发展也将面临新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党领导人也会采取新的应对措施。那么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就要顺应新的历史潮流,为了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就需要推陈出新,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为当地解决部分实际困难,推动地方社会发展。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就会不断出现,层出不穷,形成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体系,共同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随着地方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就会不断完善,形成一个新的体系。

高等学校是促进地方和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社会的人才库,智力库,是为社会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摇篮,同时也是为地方提供各种优质教育服务的服务大军。而地方又包含有政府等各种机关,还有各种企业事业单位等。所以,在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与地方社会发展的互动中,可以联系高校、地方政府、各企业事业单位等,发挥他们各自的职能和作用,密切配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运行,推动和促进地方社会发展。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把其他社会因素作为突破点,更加深入地探讨问题的本质,以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为途径,达到为地方社会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董光柱,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新思路的探讨[J].南华师范大学学报,2010,(3)

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范文3

1西方文化对我国大学生的深刻影响

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后现代主义知识体系形成,其中所富有的自我意识,使大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形成批判中不断加强责任感,同时能够直面社会中的各种弊病,并对此深入剖析。后现代主义反对本原本体,并提倡非中心主义,因此后现代主义更加关注大学生个体的独特性与独立性。但是后现代主义中的思想有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因此使大学生对生活充满了无所适从之感,并将精神寄托于虚无世间里,后现代主义持有不思索、不追求以及无所谓身边一切的态度使大学生追求身心的快乐,而感情放纵,没有集体荣誉感。针对于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我国大学生更应该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和毅力。同时实践活动也能够让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同时也是迈向社会的重要一步。

2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

学术界以及理论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众说纷纭,对待大学生社会实践,人们的观念千差万别,而且具有一定的非科学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制约了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积极开展,并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几年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研究资料整理,得出了一些较为典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简要评述。教学形式说以学校为依托,并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较为广泛的社会教学形式。这一简评明确了学校、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重要地位和影响,因此重要突出了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教学意义,但是却忽略了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其他功能,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自我教育以及国情教育,因此这一界定容易使人们产生狭隘的理解,致使许多人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大学生教育的教学形式。实则,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有教学形式,又有非教学形式。

比如大学生的社团组织、以及各种活动团队,或者是学生在校时自愿参与社会考察以及调查等活动中,所以教学形式说并不全面。非第一堂课说相对于学校教学而言,社会实践是理论教学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各种活动环节,社会实践活动从狭义观念上来说,是指各种活动实践被纳入学校教育除第一堂课之外,但是社会实践活动被认为不在理论教学和第一堂课教学中,因此此界定否认了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教学,因此第一堂课说有狭隘性。本质说培养素质人才,社会实践活动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对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补充,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加快融入社会,因此究其本质而言是自为、教育、应用的。这一界定指明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做了诠释性的定论,因此具有积极的界定作用,但是此表述却忽视了实践活动的概念性特征,这一表述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功能以及作用进行详细的描述代替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概念界定。形式分类说形式分类说此界定倾向于对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详分为三类:如将社会实践活动规定为具体的教学部门教学计划,并由学生会组织以及团委计划学生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此表述侧重于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详细分类,并分类进行研究,因此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但同样也忽略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概念性特征。

3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对大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便是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教学的重要教学环节,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使大学生深刻体会日常所学知识中的各种人类文明、科学精神与民族精神的体现、并对事物的内在本质有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设计中,具体有两个原则:一是社会实践应该与学生学习的专业相结合,其二是社会实践活动应该与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疑难点相互结合。要求要将具体的社会实践教学与每一位老师、每一门课程以及每一个环节进行结合,充分体现在课程教学大纲以及专业培养计划中。社会实践教学中要着重解决实际的教学资源、教学经费以及教学质量、设计质量并教学实际管理等问题。

要组织大学生深入开展青年志愿活动,并在活动开展中充分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一定的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意见,以此来形成一定的调研成果。学校要对大学生的社会选题、参与途径和过程进行充分调查,管理并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具体内容和情况。要在校内积极开展一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课程或讲座,以此来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并认识社会中的各种现象,掌握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并在学校的帮助下提高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充分把握。倡导大学生要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如一些公益性的志愿服务等,引导学生运用自身的学习技能奉献人类,奉献社会,弘扬社会主义的道德精神,充分拓展社会的新形势、新载体、新领域,鼓励大学生参加国家支教计划、服务西部计划以及青春红丝带志愿行动等。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应该从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判断和分析,目前我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研究较多,但是对于实证的研究还尚有不足,这便导致了提出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对策泛化,而可操作性却不切实际。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指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出评价,需要研究者们在实际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找到具体问题具体探讨分析,系统作出评判,从宏观上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情况作出分析,落实相关政策,紧紧围绕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实际效果,从整体着眼探讨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4总结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方式的提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拓并培养新时期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就目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从开展的内容形式、组织管理以及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今后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加以更多关注,重视与研究,营造浓厚的活动实践氛围能够使更多的大学生积极自愿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应该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的新形势相结合,积极探索并总结新的方法和经验,使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更为生动,且具有实效性。

作者:王云白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

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范文4

【关键字】社会生活 实践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273-01

社会存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之一。但是,研究社会存在,如果不把它同实践,同人的活动联系起来,那它就是抽象的、空洞的和僵死的。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表明,实践和社会存在,以及和整个社会有机体是不能分离的,它和社会存在、社会有机体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当然,实践和社会存在并不是完全等同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差异。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并不包括上层建筑。而社会实践不仅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运动,而且也贯穿在上层建筑的领域中。在这一点上,它们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但这并不影响实践和社会存在在本质上、根本上的一致性、同一性。从根本上说,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过程。社会存在的范畴是对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物质关系和物质过程的静态总括,而社会实践在本质上则是社会存在的动态表现,是社会的物质生活、物质关系的动态过程,或者说,是人类社会这一特殊物质体系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社会的物质生活、物质关系,以及整个社会有机体,都是以实践这种方式维持其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生活的一切活动,包括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活动,都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不同方式,它们都具有实践的性质和意义。所以,离开社会实践,就不能揭示社会存在的特殊本质,就不能理解全部社会生活。

任何物质客体,从微观到宏观,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到社会,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社会实践则是人类社会这一特殊物质客体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人类社会就是在社会实践这一存在方式、活动方式中,世代绵延、生存和发展的。离开实践,人类社会就不会存在,当然也谈不到社会历史及其发展。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呢?

第一,实践创造了人类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把劳动实践对人和人类社会具有创造性意义活动做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理解。没有劳动这一活动方式,人类和人类社会就不会产生。动物界有自己的活动方式、存在方式,其基本特征是对周围环境的本能的、消极的适应。这种本能的、消极的适应性的活动方式,还谈不上真正的劳动。但是,在高级动物(猿类)中,已能使用简单的、天然的物件,猎取食物,敲击果实等。些简单的活动,孕育着人类劳动的萌芽,我们称之为原始的劳动,如马克思所说的,是“最初的动物式的本能的劳动形式。”②这是崭新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它(真正意义上的劳动)为人类所独有,而一切动物,包括最高级的动物都是不具备的。所以,人类社会就是在劳动这种最初始的实践的基础上,在这种新质的存在方式中开始的。所以,恩格斯说,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必须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当然,我们也必须说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

第二,人类社会不仅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实践中存和发展的。首先,生产实践是整个社会生活及其发展的基础。说:“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③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人类社会就是以生产实践的方式,创造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生产实践之所以成为人类社会根本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不仅是因为它是社会各种活动时刻不能离开的东西,而且因为它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因此,人类社会不仅在实践中形成也只能在实践中向前推进,向前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离开了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要停滞,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人类就会灭亡。

第三,社会和自然的矛盾、社会内部的矛盾,归根到底,要通过实践,以实践的活动方式加以解决。应该看到,社会和自然的矛盾、社会内部的矛盾,都是在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中产生的,即在人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同时,这些矛盾又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加以解决。离开社会实践,既不能理解这些何以产生,也找不到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社会实践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内部关系的调整、改革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存在着双重的关系、矛盾,即社会和自然的关系、矛盾,社会自身的内部关系、矛盾,以及这双重的关系、双重的矛盾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实践的过程也就是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的过程。这些矛盾既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又要靠实践,即要靠生产实践、阶级斗争实践和科学实验等方式才能得以解决。

第四,人们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活动都可以合理的理解为社会实践在各个方面的展开,是社会实践的不同形式。说:“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④这里进一步表述了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深刻思想,指出社会实践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表现在人所参加的、所从事的一切社会活动中。

综上所述,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它同社会存在、社会有机体的活动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正是社会实践给人类社会贯注以生命的活力,成为社会生活诸方面、诸领域以及它们相互联结的纽带,使社会有机体这一复杂、庞大的活的机器得以正常运转。人们可以从不同方面把人类和动物、把社会和自然区分开来,但社会实践却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活动方式,是人类社会的最本质的规定。没有实践,就没有人来社会;离开社会实践,社会生活极其发展的奥秘也就成了不可理解的东西了。因此,只有把实践当成社会生活的本质,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最终找到历史前进的动力和社会运动的规律,才能科学解释历史,认识社会。马克思正是这样做的,所以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树立起历史唯物主义这面光辉的旗帜,完成哲学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118――1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2页。

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范文5

近年来,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教学主管部门制定活动方案,学生具体实施”的模式[3],还存在诸多问题:

1.社会实践形式单一,参与学生受限。根据我们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3.4%的学生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87.5%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社会实践;且55.3%的学生认为以往实践形式单一,主要由教学主管部门组织社会实践全过程。这种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学生只是被动参与,不能发挥所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收获很少,失去了社会实践应有的意义。

2.社会实践内容单调,无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其中35.3%的人认为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贫乏,不能满足临床医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需求;其中32.9%的学生认为以前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能调动医学生的积极性。

3.社会实践保障不到位,缺乏专业教师指导。长期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不足;部分单位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指导模式与技能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医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基于上述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从2010年起,对临床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项目化运作。即改变过去以教学主管部门来进行发动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的全新模式,以进一步丰富我院医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医学生爱国爱党、奉献社会的情感,全面提高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

二、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运作模式

根据以往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及出现问题的思考,我们提出了由“酝酿选题———自由组队———设计方案———申请答辩———实施实践———总结评优———宣传交流”七个环节组成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运作模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每一个环节中,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历练,培养医学生健康的情感,充实的精神世界,正确的医学道德,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我院在尝试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运动实践中,首先对项目选题进行了的精心的规划,根据当前学校党政的工作重心及临床医学热点问题,设计社会实践主题范围,申请实践的学生团队应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再进行细化,提出与主题相符的项目选题。要求社会实践选题应该遵守医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要求,弥补医学生在临床工作和科研理论工作中接触较少或者缺少的范围和领域。

2.学生自愿参加,自由组队。为了使社会实践活动安全有序,各实践团队应根据自己团队的项目内容特点和需求,自行联系1至2名指导教师加入到实践队伍中,其中至少要有1名专业指导教师。各位指导教师对实践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为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3.提倡学生根据自己团队的特点自主发挥,自主设计实践的实施方案。在设计实践方案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应适当介入,对一些专业问题、细节问题进行把关。

4.申报团队填写统一的社会实践团队立项申请表,同时提交申请草案、资金预算表等材料。我院医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管理委员会根据申报团队的立项申请进行可行性评审。通过初审的团队选派一名学生代表,以制作幻灯的形式进行答辩。答辩内容包括实践活动的内容、意义、预期成果、安全性以及资金预算和所需帮助等。对通过答辩的项目我院将从资金、专家建议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5.社会实践团队成立后,以团队成员为主体和主导,严格按照既定计划,认真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负责引导和协助。我院高度重视实践团队成员的安全问题,要求每个团队出行前召开安全动员会,认真开展安全教育。实践过程中,各团队指导教师要作为团队安全联络员,积极应对突发或紧急事件,密切关怀实践团队成员安全和健康。各实践队员团结协作,共同保证实践安全开展。在实践过程中应对活动进行有效监控,保留证明信、宣传单、活动照片、影像资料等,以备评估时进行检查。

6.撰写实践报告是对整个实践活动的总结,也是实践成果的体现。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各团队根据实践情况填写社会实践总结表,由团队共同完成一份高质量的的实践报告。此外,实践团队的每位成员在充分运用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和特长,通过实践深化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独立撰写一份有价值和意义的个人实践总结。每个团队上交社会实践团队总结材料、个人总结、照片、视频、宣传材料等,展示了每个团队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活动后期,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委员会根据各项目团队上交总结汇报材料进行综合评价及量化考核,内容包括前期准备、实施过程、经费使用以及实践成果等。我院根据综合评定情况对优秀团队和个人予以鼓励表彰,表彰结果将作为我院医学生综合评定的一部分考核项目。

7.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不仅要做好立项和实施,更重视实践成果的宣传交流。我们将实践团队实践报告、个人实践总结编纂成册发给在院的医学生,让更多的学生体会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方式的优越性,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通过座谈会、报告会、交流会、成果展示等多种宣传方式请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讲感受、谈体会、说经验,还可以邀请兄弟院校社会实践团队来我院进行交流学习,从而扩大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管理的宣传范围和影响力。

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主义思政教育【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理论学成值得欣慰,实践历练更促人成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是理论见之于行动的务实环节。经历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然而,一些大学生却将其视为可有可无、枯燥乏味的“关卡”,以忽视的眼光待之,以应付的心态处之。

一些高校社会实践活动重形式、轻内容,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深入认识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涉及专业技能训练、思想品质锤炼、问题解决锻炼、义工服务磨炼、创新创业操练等多个方面。但是,一些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尚缺乏深入认识,仅仅注重表象,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拉条幅、挥旗帜、拍照片”“盖章有效”的庸俗化和形式化活动。同时,一些高校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陷入“定调子”“审方案”“听汇报”的固化模式,社会实践活动往往重形式、轻内容。

学校欠缺指导与反馈,致使现实与理想脱节。理想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当以科学合理的引领为支撑,使学生学以致用、获得充实体验。事实上,不少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却体现在口头和文本上,并未对指导教师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一些高校将“导师”异化为“领队”,甚至出现了“这次你去,下次我来”的轮流应付现象。不只如此,一些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重安全、轻指导”“多监管、少反馈”,导致部分学生对主题盲目、流程陌生、问题困惑、报告茫然,社会实践活动易陷入“过程凭感觉、报告找百度、通过看公章”的形式主义泥淖,与其初衷背道而驰。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需要总体规划和统筹安排,更需要制度规约和条件保障。当下,一些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处于制度不到位、规定不明确、要求不具体、条件不充分的状态之中,学生只能提交一份冠冕堂皇的书面实践报告,一些学生的报告甚至是拼凑或抄袭而成的。高校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要有科学严谨的管理体系、分工负责的组织机构、密切配合的协作关系,要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推进机制、多元督导评价机制、经费和基地开拓机制。使大学生社会实践从临时性、阶段性的“走形式”向持久化、常态化的“长见识”回归。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学生认识社会的“大课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验证德行的基本依据,社会实践能够再现大学生道德教育状况。健康高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锤炼大学生道德品质,而弄虚作假、敷衍了事的形式主义行为不但有损大学生形象,还会颓化其品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打破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空间,并以其特有的渗透性、灵活性、广泛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素质,在身体力行中得到发展。

就初衷来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其加深对国情民意的认识,能够提升其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社会实践活动兼具多重功能,可以说,“长见识”“增才干”“作贡献”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追求和本质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如果一个人通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进行学习,并于必要时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承担个人责任,就会充分地实现他在各方面的潜力”。服务和奉献是现代社会公民所追求的基本素质,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期间,我国大学生志愿者之所以能恪尽职守、大放异彩,正是因为他们亲身感悟和践行了社会责任,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列宁曾说过,“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可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还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就此而言,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可以借助其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优势,使学生洞察社会、体察生活,顺利完成由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的转化。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带给大学生自信、包容、开放的心理成长感受和联动、共享、双赢的社会发展体验,还为大学生开阔视野、磨砺才干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强化指导力量、创设常态机制、激发实践热情,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效能

彰显学生特色,激发实践热情。一是要减轻学生的实践负担,在有效引导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支配实践活动时间。科学调整教学计划和课内外实践安排,为学生创造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引领学生将理论学习成果应用于实践。二是要借助榜样力量发挥激励作用,激发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和干劲。发挥优秀队伍或先进个人的示范作用,激发学生潜力,使学生全身心投入社会实践活动。

优化工作队伍,充实指导力量。要确立一支负责任的组织管理队伍,成立由党委牵头,校团委、教务处、学生处、宣传处等部门联合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小组,能够做到目标明确、统筹规划。同时,由校团委负责日常管理,各教学部门设立指导小组,由学院团委牵头,院党总支、辅导员、学生干部齐抓共管,力求人人参与。要培育一支专业的指导教师队伍,构建一支由团委干部、辅导员及实践基地专业技能人员组成的全方位、专业化队伍。通过讲座辅导和经验交流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制定和完善指导教师责任制度和激励制度,让教师主动随同学生深入实践一线,为学生答疑解惑。另外,要广泛吸纳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到学校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支持和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范文7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实践; 保障机制; 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5- 0091- 03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以来,各高校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由于各高校专业等因素的不同,开展实践活动项目各具特色,高校需建立一个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工作模式。社会实践工作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当前,社会实践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进一步促进社会实践教育的发展。

1 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及运行机制

1.1 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

(1) 对社会实践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各高校都有符合自身特点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包括调查研究、基层走访、服务下乡、文化传播、义务劳动等形式,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多注意思想层面,在人才培养与未来发展等方面的考察欠缺。大学生和社会对于社会实践活动认识都不够清晰。部分学生通过熟悉的部门或单位填写调查表,随即上交学校,没有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对相关社会经历进行深入研究的只是少数。在社会层面,大学生社会实践,需要一些单位在经济、技术或者其他方面给予支持,高校或多或少会考虑经费问题,一定程度使实践单位出现付出大于回报的情况,造成影响。

(2) 与社会需要存在脱节。社会实践活动,类似于“走出去、请进来”的政策,形成“高校—社会”的双向效益链条。社会实践活动只重视其中一个方面,势必造成社会实践链条不稳,实践基地的建立就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基地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实践成果,强化实践过程,如果不考虑实践单位或当地的实际要求,则对于日后社会实践的延续不便,缺乏长效性。

(3) 部分社会实践形式大于内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为了增长才干,提高自身全面素质,更好地感受社会,从而了解社会。现在一些社会实践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高校在活动启动仪式上轰轰烈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见踪影。个别学生在参与农村调研时,甚至连农村都没有去过,又何谈调研呢?通过社会实践赢得学分,是部分大学生的想法,满足于将社会实践应付过去。

(4) 缺乏科学指导。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要想在实践中真正有所学,就需要在专业上有指导、在制度上有规范、在资金上有帮助。目前一些高校在此类社会实践中,缺乏科学指导,同时对于社会实践的考核制度也不完善,影响了社会实践的效果。

1.2 社会实践活动运行机制

(1) 社会实践活动以主题式为主,类型式为辅。结合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我国每年确定一个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主题,各高校围绕此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设计具有内在联系的、互不重合、结构合理的社会实践形式。组队大多以小规模团队为主。有的团队是以学校或学生社团组织为主体的专项实践团队,有的为同学之间自发形成的团队。

(2) 在接到学校通知后,在校学生大多以自愿报名形式参加,可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社会实践活动在某些高校中既涵盖在教学计划、教学课程中,也与学校的奖学金挂钩,给予学生一定交费或食宿补助,对于表现突出的优秀团队发放奖状鼓励,然后用校园网络或报纸媒体进行广泛宣传,申报立项。

(3) 高校将实践基地作为阵地,开展走访、调查或下乡服务等形式的实践活动,通过接触特定群体,进行调查研究获取信息,进行总结、梳理,最终形成论文。社会实践结果大多以实践报告形式上交学校进行交流,学校根据实际操作情况进行评定。

2 国外社会实践活动与国内社会实践活动的对比

经研究,在国外一些大学,例如欧美地区,较为重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方面,颇有心得与成效。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是国外大学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鲜明特点。

2.1 专业实践活动占据较长时间

在欧美地区,教学计划中有明确的专业实践或实习学分。在美国,大学生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去工厂或者企业学习。如在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可以到联合国旁听席上“听课”,学经济的可以去华尔街实习。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去相关领域的单位进行实习。

2.2 学生自主管理与参与学校管理内容较多

国外在制度制定、措施执行过程中都有学生参与,例如学校的招生政策、学生课程设置等,某些学校的学生还可以参与学校领导的选举投票,学生在学校管理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2.3 开展社会服务与勤工助学活动

国外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有的学校将其列入学校必修课中,同时对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学生进行评分,并作为凭证。另一方面,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从事勤工助学比例很高。据笔者了解,学生参与勤工助学主要是青年人的自主独立意识较强,他们希望通过个人努力工作,获得经济费用,了解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进一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3 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与平台。为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顺利开展,解决存在的问题,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机制非常必要。

3.1 社会实践活动保障机制的内涵

具体保障机制的内涵就是高校或者相关社会实践单位为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顺利进行,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经费、政策、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3.2 保障机制的具体方面

(1) 思想保障。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存在很多的思想误区,只有对社会实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保证社会实践有成效。这里的思想保障既包括高校和大学生,也包括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社会本体,只有共同认识清楚,明确实践的重要意义,才能在实践中获取新知。

(2) 政策保障。高校大学生虽然一直在社会中生活,但是并不能很好地认清社会,这就需要高校从教育为本的角度对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进行指导。同时在社会实践中,要实行鼓励政策,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实际,这样就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氛围。

(3) 后方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需要一个载体,通过载体更好地认识社会,社会实践基地就是载体。它能发挥缓冲的作用,不至于在校大学生直接面对社会中的形形,不至于将社会中不好的方面吸纳进来,而是通过社会实践基地来了解社会,这样才能便于吸收好的方面,加以利用。

4 我校社会实践体系的构建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校经过多年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社会实践活动已纳入教学计划,大学生西部计划服务项目成绩喜人,社会服务蓬勃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更是连续多年受到国家表彰。在此工作基础上,笔者拟从构建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别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立体化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探索,完善社会实践教学培养机制,发挥实践育人在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教育中的重要功能。

4.1 我校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

(1) 活动地点划分:校内实践活动——论文、学科竞赛等;校外实践活动——实习、社会调研。

(2) 活动环节划分: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社会调查、实验;计划外社会实践——课外学术研究、各类学术科技竞赛、各类咨询服务、学生组织活动。

(3) 实践活动层次划分:正常——培养平时一般的实践能力,例如语言表达、文字书写、人际交往等基本能力;专业社会实践——提高专业技能,包括专业基础、专业课的实践活动,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创新——通过科研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在正常实践能力及专业实践能力基础之上,提高社会实践的层次。

4.2 我校社会实践具体实施方法——分年级分层次

(1) 大一年级:依托校园,以军政训练、勤工助学为主,鼓励假期学生就近安排社会实践,开展各类课外文娱活动,提高学生展示自我的能力。

(2) 大二年级:开展简单的社会调研活动,以认识学习为主,增强自身对社会的了解,提高思想认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

(3) 大三年级:开展技能型社会实践。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提高个人专业技能。

(4) 大四、大五年级:开展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扩大知识面,提高相关就业能力。

(5) 研究生(包括博士研究生)期间:结合专业技能、知识以及专业课题,开展相关科技创新社会实践。

4.3 我校开展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1) 依托校园的实践活动。我校大学生志愿者类社团组织,根据所学中医药专业特色,提供相关医疗卫生服务,在走社区、下基层过程中发挥专业特长,得到好评。同时根据自身优势,建立长期实践基地。

(2) 以共青团工作为媒介,勾画新时期工作美好蓝图。2012年7月,长春中医药大学与吉林省四平市公主岭团市委建立校地共青团共建基地,同时建立了临床医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创了高校与地方共青团的共建工作,也拓宽了共青团工作的领域范围。

(3) 开展专项行动。积极配合国家相关政策,引领青年学生下基层,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专项计划、特岗计划等。自2003年“西部计划”开展以来,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共有130余名志愿者奔赴内蒙、宁夏、河北等地志愿服务,成绩突出,效果显著,连续多年获得国家、省市奖励。

4.4 我校社会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

(1) 紧密结合学生第一课堂,充实实践内容。为突出我校社会实践特色,有意识地开展了与专业相关的医疗服务和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等活动,成立了校级、院级、学生自组、学生个人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团队。实践服务团队在东辽县、公主岭市、农安县等地,开展送医送药、保健知识宣传等活动。结合教师课题,开展了全国及吉林省中医药公众素养暑期社会实践调研,了解中医药在公众中的地位,有了更多想法。

(2) 紧密结合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实践空间。一方面以志愿者协会等组织为突破口,开展进社区活动,其中临床医学院走进净月社区,建立义诊中心;针灸推拿学院在东站十委社区设立义诊基地。另一方面大力实施“西部计划”,学生用自己精湛的医疗技术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服务地人民的好评,《中国中医药报》、《吉林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3) 紧密结合学生创业就业,增强学生成才效果。引导大学生根据现代职业要求锻炼自身能力,拓宽学生视野,了解就业创业市场。根据新形势下就业的新途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就业市场调研、毕业生回访工作,走访人事单位,帮助学生把握就业定位,提高认识。

(4) 建立社会实践长效机制,逐步强化社会实践特色。由分管领导牵头,成立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使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党政领导支持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专家教授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良好氛围,是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顺利进行的前提。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体系建设保障,促进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

(5) 打造社会实践品牌特色。我校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不断创新,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多个品牌:临床医学院在二道区同心养老院已开展“爱老敬老”志愿服务活动17年,被评为“青春辉映夕阳红”先进集体;针灸推拿学院在“小巷总理”谭竹青生前工作过的东站十委社区建立医疗志愿服务基地,形成长期的合作机制;学校开展“吉林省百镇千村”中医服务行动,组建100个重点团队,奔赴吉林省1 000多个村镇送去《中国中医药报》以及健康知识,使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

社会实践教育是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回报社会、贡献国家的有效途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成长和成才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必须科学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担负起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

主要参考文献

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范文8

【关键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计划;基地;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以及青年学生成才的迫切需要,大学生社会实践越来越受到高校和学生们的高度重视。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在校大学生依靠学校和社会力量,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完成个体社会化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深入实际来学习和掌握新知识,认识和了解社会并进而获得自身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形式。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具体步骤:

一、制定有实效性的活动计划。

对于大学生而言,过高或过低的活动目标都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制定计划时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兴趣所在,贴合时代主题,服务社会等理念来制定。例如:开展专业实践类型的活动,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制定计划,通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技能,让学生真正在岗位上强化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积极联系活动地点,活动地点基地化。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活动,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能起到稳步推动、持续发展的作用。社会实践基地化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由游离式向定点式,分散式向集中式,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化的重要途径,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通过各种渠道,本着就近、就便的原则,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要注重命名挂牌,深度实践,示范建设,双向受益等重要环节。

三、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

影响活动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想非常圆满的完成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非常的不容易,作者认为以下是比较重要的两点:

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指导教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是不定时、无规律的,这样就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大学生普遍有“畏难”心理,作为指导教师要及时鼓励并关注学生,安抚学生的不稳定情绪。要鼓励学生“迎难而上”,不要“半途而废”。并让学生在活动中时刻保持热情,真正让学生体会到通过实践活动,了解了社会,增长了才干。

想要保证实践活动的质量,一定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通常高校因办学经费紧张等原因,对实践活动资金投入有限,这就需要争取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在人力和财力上的支持。另外也可以将学生的实践活动与教师的研究课题相结合的形式,解决经费问题。总之,争取到多方支持是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四、形成合理的评价机制,总结经验和不足。

对学生而言,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成绩要计入学分,并作为学生德、智、体综合测评成绩和奖学金评定标准之一,还可以与评选先进个人和集体挂钩。对教师而言,院系部、教研室应制定规划和考核措施,将教师工作量、干部业绩、个人经济利益要与其所承担课程社会实践应完成的工作量、每学期完成的社会实践指导工作量、工作效果挂钩。

评选优秀实践报告、优秀调研报告、优秀个人是评价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从实践活动的策划、开展、到实践活动的效果要进行客观的、多方面的考核评价。社会实践奖评制度是对整个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思考,是社会实践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

召开总结评比大会,为广大学生讲解社会实践活动从组织到开展的过程,展示活动中的照片,以及实践基地对活动的评价。让广大学生了解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通过总结不仅能体现社会实践在大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的重要作用,而且可以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为今后的社会实践工作打好基础。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能够把诚实正直的品质、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及主动性有机地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领导能力、责任感等能力。并通过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实践等实践活动形式,树立社会实践活动的品牌实践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的热情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职业能力培养、道德教育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虽然缓慢,但是效果是持久的,是我国在探索教育实践道路上非常好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林艺真.大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8(6)

[2]刘同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与发展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0(6)

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范文9

关键词 社会实践 项目化管理

医学生教育, 不仅要加强专业业务素质的培养, 而且必须加强其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社科素质、身心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它应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精神为重点,以教会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为目标。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尤其是临床医学教育, 要使医学生把接收的教育信息内化为自身素质, 只有经过切身的体验和躬行实践才可能实现。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成才成长的重要途径, 已经成为高校实践育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医学生社会实践现状

作为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 近年来医学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 社会实践活动是推进临床医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重要教育途径。

形势的发展对医学生社会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不能与时俱进的探索新的路子, 那就可能使社会实践落后于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落后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无法适应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的大局。目前医学社会实践中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1)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需进一步提高。未来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高超的医学技能, 又要具备全面的创新能力、人文精神、交流艺术和服务意识。要从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高度看待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改变认为社会实践仅是思政部门一家要关心的问题的不恰当态度, 正确理解社会实践在培养医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2)服务档次亟需提升, 服务内容有待创新, 服务时间需要外延。近年来, 不少医学院校在本科生中开展了一系列医 疗社会实践活动,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本科生自身条件的限制使服务质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而另一方面, 往 往忽视了研究生群体在提升服务档次和创新服务内容中的作用 。此外, 由于医学院校普遍存在课程多、学习负担重、 业余时间少等原因, 社会实践活动往往集中于寒暑期, 平时实践断断续续, 缺乏时间连贯性。

(3)缺乏开拓精神, 激励考评机制不健全, 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有些单位开拓精神不足, 活动主题缺乏时代特色, 活动形式 因循守旧, 在学生中失去了号召力; 另一方面, 缺乏一套好的考 评和激励机制, 使学生缺少必要的引导, 挫伤其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也是一个使学生失去参加实践兴趣的重要因素。

二、“七步走”模式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我们对临床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项目化运作。即改变过去以教学主管部门来进行发动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 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的全新模式, 以进一步丰富我院医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内容和形式, 激发医学生爱国爱党、奉献社会的情感, 全面提高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

(1)首先对项目选题进行了的精心的规划, 根据当前学校党政的工作重心及临床医学热点问题, 设计社会实践主题范围, 申请实践的学生团队应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再进行细化,提出与主题相符的项目选题。要求社会实践选题应该遵守医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要求, 弥补医学生在临床工作和科研理论工作中接触较少或者缺少的范围和领域。

(2)学生自愿参加, 自由组队。为了使社会实践活动安全有序, 各实践团队应根据自己团队的项目内容特点和需求, 自行联系1 至2 名指导教师加入到实践队伍中, 其中至少要有1 名专业指导教师。各位指导教师对实践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 为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3)提倡学生根据自己团队的特点自主发挥, 自主设计实践的实施方案。在设计实践方案的过程中, 指导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应适当介入,对一些专业问题、细节问题进行把关。

(4)申报团队填写统一的社会实践团队立项申请表, 同时提交申请草案、资金预算表等材料。社会实践项目管理委员会根据申报团队的立项申请进行可行性评审。通过初审的团队选派一名学生代表, 以制作幻灯的形式进行答辩。答辩内容包括实践活动的内容、意义、预期成果、安全性以及资金预算和所需帮助等。对通过答辩的项目将从资金、专家建议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5)社会实践团队成立后, 以团队成员为主体和主导, 严格按照既定计划, 认真组织开展实践活动, 指导教师负责引导和协助。要求每个团队出行前召开安全动员会, 认真开展安全教育。实践过程中, 各团队指导教师要作为团队安全联络员, 积极应对突发或紧急事件, 密切关怀实践团队成员安全和健康。各实践队员团结协作,共同保证实践安全开展。在实践过程中应对活动进行有效监控, 保留证明信、宣传单、活动照片、影像资料等, 以备评估时进行检查。

(6)撰写实践报告是对整个实践活动的总结, 也是实践成果的体现。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 各团队根据实践情况填写社会实践总结表, 由团队共同完成一份高质量的的实践报告。此外, 实践团队的每位成员在充分运用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和特长,通过实践深化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独立撰写一份有价值和意义的个人实践总结。每个团队上交社会实践团队总结材料、个人总结、照片、视频、宣传材料等, 展示每个团队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

(7)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不仅要做好立项和实施, 更重视实践成果的宣传交流。将实践团队实践报告、个人实践总结编纂成册, 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通过座谈会、报告会、交流会、成果展示等多种宣传方式请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讲感受、谈体会、说经验, 还可以邀请兄弟院校社会实践团队来我院进行交流学习, 从而扩大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管理的宣传范围和影响力。

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范文10

【关键词】社会实践;体系性;模式;构建

目前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着眼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规范性和时效性,急需构建出一种新型的社会实践模式,使社会实践真正成为青年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重要途径。

一、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开展形式上落后。、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去。我校根据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社会实践现状,应我校社会实践发展要求于2013年正式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印发《河西学院本科生课外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分实施办法》的通知。

社会实践学分制政策推行后,社会实践参加人数和规模有了大幅度上升,实践模式已从原有的“精英”实践逐渐向 “大众”实践转变。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需求,我们的实践教学显露出很多不适应之处。长期以来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着投入不足、覆盖面窄、指导不够、社会支持力度不够,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等问题。随着新制度的出台,学校社会实践种类单一化与学生为满足自身发展所需要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模式的矛盾将日益凸显;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加,学生对能力提升的渴求与现阶段学校培养观念落后的矛盾与日俱增。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新模式,摒弃为了实践而实践的理念,强化社会实践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创业方面的教育功能,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投入上的不足。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投入严重不足。人力资源投入方面,只是靠校院两级团委、学生会来组织。活动开展不平衡导致学校只能抓点、抓线,对面上大多数学生个体的实践活动则缺少指导,往往效果没有保障,流于形式。社会实践的资金投入以学校投入为主,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辅,这些经费往往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学生社会实践的需要,而学校对于如何开展有偿服务、社会实践与科技活动、经济建设相结合以获取经费保障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

(三)组织管理僵化。组织方式过死, 没有根据被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 活动仅局限于暑假, 没能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 活动的科技含量低, 没能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科技服务。

由于长期以来我校与社会的脱节,缺乏联系和沟通,配合不够,实践往往得不到社会的广泛理解和大力支持,以致不能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无法将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统筹、整合并形成合力。我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往往是政府没有牵头或力度不够的背景下,由学校具体负责组织和推动的。学校要负责联系项目、宣传发动、招募人员、提供经费支持、跟踪指导和总结评价。

(四)基地建设受制。目前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稳定而导致发展固化,难以形成品牌;也很难做到社会实践有特色、高质量的活动在面上的推广,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及社会形象,增加我校学生社会竞争力更是无从谈起。实践基地在建设上遇到的瓶颈探其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方面,85%的实践地是由于校外实践的教学环境与理论教学的课堂环境相比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实践环境千差万别、复杂多变,一些突发事件、意外事件的发生可能危及教师和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等,带来严重的后果,接收单位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采取排斥的态度;另一方面,服务单位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 常常是出于上级的压力或双方单位某个领导的情面, 在接受、安排大学生社会实践时往往敷衍了事。长此以往将会使社会对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误解,形成恶性循环,我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社会空间将会越来越小,社会实践开展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也将会越来越大。

(五)指导教师发展受限。社会实践指导教师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驱动者、指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但很多指导教师缺乏探索实践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指导力量薄弱。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尚未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也未形成对指导教师实践教学成果的较为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无法客观公正地对社会实践环节中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有效的考核。指导教师队伍常常处于临时应付的工作状态,缺乏对活动的调研和思考,对促进活动的品牌建设工作积极性低。

(六)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已经转变为90 后,他们的成长受社会巨大变革的影响,在思想、心理等方面存在着自我认知不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不高、心理受挫能力不强、现实主义、功利主义倾向偏重等问题,这导致社会实践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状况频发。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课的成绩、各类证书的获取才是最重要的,社会实践只不过是走过场,拿证书,开展社会实践是浪费时间、精力。

二、建构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

随着社会实践体制建设的发展,新的形势应运而生,新的问题随之而来。从整体上看,目前我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体系、保障机制、基地建设和考核合理性上仍需完善。因此,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我校社会实践事业跨越式发展,全面深化社会实践,对新时期加强我校大学生教育具有时代意义,也符合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推动和发展社会实践的新要求。

(一)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加大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是提高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能力,走出当前我校社会实践“大众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的重要保证。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的场所,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桥梁;有利于实践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是适应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化、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实践基地是“点”,“点”是有代表性的, 学校重点给予资金、指导力量等方面的扶持和保证, 而总的社会实践是“面”,“面”相对比较松散, 却是范围更广普及面更宽。“点”“面”结合起来,每年的重点社会实践团队做好实践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为“面”上的团队提供模版。以“点”带“面”,提升我校社会实践整体水平。

学校应在深度和广度上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交流,多渠道建立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分期分批建立起校、系、班、个人小团体多层次的实践基地,逐步增加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点,并逐步扩大活动点的规模,保证基地的持久活力与稳定发展,方便学生就近就快参加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

(二)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科学的实践方案。学校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可以给社团和社会实践都带来强大生机活力,学校各社团协会加强交流与信息共享,进入良性发展的循环模式,解决现有社团、协会存在的无作为和少作为等情况。因此充分发挥新时期学生社团在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利用社团的组织优势和活动开展优势延伸我校社会实践工作手臂是走出“大众” 化瓶颈的有效途径。

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科学安排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使各学习阶段的指导内容适合人格成长发展的规律。可根据学生不同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分年级分阶段制定不同的实践方案。这也可以避免“大众”化实践模式下,在某一时间段参加实践人员过于集中的问题。

一年级为第一层次。着重理想信念教育,发掘潜力,培养兴趣,了解社会实践。包括特长班,文艺演出队下乡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下乡活动;“保护母亲河”、“保护我们的家园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支教活动;开展“一助一”长期结对方式,为急需帮助的老教师、孤寡老人、残疾人家庭等提供服务。

二年级为第二层次。着重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与服务社会和勤工俭学相结合开展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磨砺自己在校内开展电脑、外语、导游、会计、礼仪、法律咨询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与交流活动;掌握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技巧,如取得驾驶执照、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送法入户、科技下乡、关爱留守儿童支教活动、骨干挂职、企业锻炼为重点内容。在开展上述活动的同时能让学生看到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三年级为第三层次,开展与准备走向社会相联系的、以培养能力、科技服务、接触社会、奉献社会为目的的挂职锻炼,利用自己专业特长为挂职单位服务。在这过程中,学习如何与他人分工协作、如何恰当地处理各类人际关系,促使大学生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靠近,增强自信心;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创业创新计划大赛等,推广以及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参与创业创新计划,把说与做、教与学、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就业观念由“择业”向“创业”的转换;大三学生个人成长路线展示以及成果交流,由教师帮助学生组织或者学生自发组织,达到为低年级学生解疑释惑和为大三学生创造实践机会的目的。这种活动可以和低年级学生分享很多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为都是成长成才中的问题,在低年级学生中同样的问题会再次出现且往往具有一定的共性,很多学生有相同或是类似的体验和经历,一些高年级的学生摸索出了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将对这类问题的想法、体会、解决方式和低年级的学生分享,可以达到为低年级学生传授经验,使他们少走弯路确立正确目标的指导作用。

(三)多渠道解决社会实践经费问题。依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很多弊端例如,途径单一,投入不足,参与面窄,覆盖面不够。所以对内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把实践经费纳入人才培养成本,形成自上而下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对外要改变单靠学校单方推动,强化社会实践的社会化运作,到社会去筹措经费,联合社会提供项目和岗位,通过社会机构进行招募、管理、指导和评价。这样既弥补了我校社会实践经费不足的短板,同时也解决了离校较远的实践地存在的安全顾虑、经费、实践考核等问题。

(四)公平、公正、合理的社会实践考核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的成效,需要怎样完善和提高,都需要从直接的参与者和指导队伍中收集答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机制,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稳定持续全面开展的重要保证。要增强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力度,用制度来保证社会实践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要明确学校各部门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1.“双向管理”是指由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管理。实践地可以由社会辅助学校共同管理学生的实践活动,使走向社会的学生们获得充分的帮助来完成考察任务。在这过程中学校共青团组织不要怕放权、失权,只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的社会实践活动都应该大胆的去实践、尝试。

2. 建立有激励作用的考核评价机制。社会实践成绩记入学分,作为学生各类先进评比的重要条件。对社会实践的时间要求、成绩考评、工作量计算、奖励办法、组织指导及有关政策作明确规定, 使活动有章可循,实现运行程序的规范化。不能仅仅凭借调查报告论文或者社会实践活动的登记表认为合格,不科学的评价直接挫伤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3. 新生入校即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对社会实践做深入了解,确保学生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当的社会实践模式,规划好自己的大学实践活动。学生会工作做为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明确考核制度。学生会干部从大一第一学期到大二第二学期之间的工作情况由辅导员考查,考察合格即可相应取得一定的学分。

4. 把指导学生纳入对教师的考核中,完善指导教师在社会实践中的时间要求、成绩考评、工作量计算、组织指导的规定;完善对指导老师的激励制度、保障措施,形成每位教师都参与指导学生的氛围。从而调动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指导学生实践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陈国柱.世纪高校社会实践模式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 2001(1).

[2] .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比较研究[J].青年探索, 2009(3).

[3] 白雪飞.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模式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1996(10).

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范文11

社会实践能够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认知社会,最终服务社会,实现养成教育的目标,最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语言和行为习惯。随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国内外学校都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但中外社会实践活动存在较大的差别,我国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中外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及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先进的社会实践活动经验,推动我国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

社会实践;养成教育;中外差异

1.社会实践在养成教育的意义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现状,我国大学生很多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相对优越,难以理解工人、农民的劳动状况,对创造社会财富没有明显的概念,容易出现唯我独尊的心态。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从社会实践中获取生活、社会经验,从而形成善解人意、诚实守信等品质,了解复杂的人际关系,提升生活和社会技能。另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和危机,学生的生活阅历稀少,缺乏社会和生活经验,在复杂的环境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走上歧途。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早地熟悉社会环境,理解社会环境中的正面、负面情形,有助于他们更理性地认知社会,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和经受挫折的能力,拥有更健全的心理素质。

2.社会实践在中外养成教育的差别

2.1社会实践制度的差异

为了促进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2004年相关部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该文件中指出各个高校要将社会实践活动归纳到教育教学体系及教学大纲中,社会实践活动要有固定的教学学时和学分,学校要给予经济投入和扶持。2005年我国教育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该文件再次强调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并且明确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要求。目前,长春光华学院外语学院形成相对适应学校教育情况的社会实践制度,主要有《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细则》、《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办法》等文件制度,文件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规范和要求。同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管理办法,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考评,落实学生的社会实践。但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制度中,仍然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我国的宏观调控力度有待提高,没有具体的政策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规范;其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较单一,难以适应学生的专业需求;再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考核机制缺乏合理性,实际运用中出现各类问题;最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国外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归纳起来,具备以下四个共同点:第一,国家政府重视宏观调控,通过法律、政策等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保障。政府制定的法律和政策,强化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第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为高校的必修课,并且规定社会实践活动所占必修课的比例。高校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并且将社会实践活动贯穿整个大学课程教学。第三,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模式多样化,实践程度逐渐提升。首先,学校与企业双元式的模式,教师深入企业,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学生通过在企业工作、研究等完成实践活动;其次,劳动教育模式,大学生通过参与劳动获得相应的学分,形成职业观和热爱劳动的道德情操;最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及社会责任教育,大学生在学校的安排下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和服务活动,接受学校的责任课程的学习及实践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第四,高校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完成体验式的就业,就是通过实习等方式完成社会实践活动,既体验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内容,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还能够从实习就业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

2.2社会实践教育途径的差异

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经验,同样能够对学生所学进行检验。目前,国内外高校都重视社会实践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建设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首先,我国高校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教材内容注重理论,脱离社会实践。其次,我国高校在学生入学初期,会开展军训等军事化训练,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等价值观。但在我国的军训中,更注重形式化的教育,训练的时间较短,且学生在军训期间存在各类问题,难以达到军训的教育目的。再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目前,我国高校在暑假期间都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参与生产、服务、公益等活动中,从实践活动中形成实践能力,培养价值观和劳动观。但由于缺乏学校的组织,大多数学生为了获得学分而参加实践活动,少数学生通过造假来获得学分,最终难以达到实践的目的。最后,我国高校注重对学生的成绩要求,但对学生的素质的考核要求不高,教师和学生难以真正重视社会实践的开展。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教材内容要紧贴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部分非常简单,但注重活动性及与社会的联系性。同时,在教学中学校会邀请从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课程的讲授,与学生共同探讨,让学生的养成教育落到实处,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和判断能力。由于国外的人口基数相对较少,目前韩国、美国等国家都要求适龄大学生服兵役,从军事训练中形成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吃苦耐劳的价值观。同时,国外高校非常注重学生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的组织或介绍下,学生完成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并且实践活动的成绩将会纳入学生的档案,作为必修科目之一,也会参与考核,最终形成社会责任感。另外,国外高校将学生的品德、素质作为考核内容之一,在升学或者今后的发展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3.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

3.1更新教学理念

我国各大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大学生快速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同时,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社会的竞争和挑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社会实践中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3.2完善社会实践制度

目前,我国高校的社会实践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政府要加强通过相关法律、政策保障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高校要积极完善既定的制度。首先,可通过导师制度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刚入学的大学生,心理上仍存在应试教育的意识,大学的自由生活容易让学生放松或者迷茫,导师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奋斗的目标;其次,高校要将社会实践作为考核内容之一,且完善考核制度,通过激励学生,让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要作为教师的考核内容之一,教师要更重视社会实践的开展;最后,高校要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与用人单位、社区、部门合作,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

3.3丰富社会实践模式

首先,在大学生入学后,学校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其次,学校和导师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课题的研究中,获得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再次,学校组织社会服务、公益活动等,落实学生的养成教育,让学生体会社会的多面性,形成富有同情心的现代化新人;最后,鼓励学生主动的参与社会实践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专业等,参与社会实践,并且主动地寻求实践机会,参与实践活动。大学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实现养成教育的目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语言及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尚品德的人才。养成教育的理论教育学,学生只能够形成相关思维、语言和行为的概念,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则能够将所学的概念转化为形象、具体的习惯,并且最终养成良好的语言、思维及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作者:刘晓晶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

参考文献:

[1]唐征友,江春鸣.关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哲学反思[J].教育与职业,2011(12).

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范文12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 教学 创新 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08-03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1](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又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实践教学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渠道。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取得实效,必须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创新机制,包括管理制度的创新、教师队伍制度的创新、实践教学内容的创新、实践教学形式的创新以及实践教学考核机制的创新。

1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对于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显得越来越突出。高校不仅要建立强有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领导机构、保障体系和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还要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经费投入的力度,为大学生有更多的社会实践锻炼和成才的机会创造有利条件。《意见》中也指出:“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要高度重视,加强指导,加大投入,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在有的学校才刚刚起步,而有的学校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乃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主要取决于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校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则在课时安排、经费投入、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政策上的倾斜;反之,则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般课程处理,有的学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甚至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领导不重视、经费无保障、管理无头绪,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有着高于其他专业课实践环节的意义和功能,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要取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必须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其中包括领导机制与经费保障机制。

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领导。由主管副书记、主管副校长、宣传部门负责人、教务部门负责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部门的负责人等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小组,小组的工作职责是负责制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教学规划、审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教材使用、年经费投入计划、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总体方案等等。及时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与社会实践效果。

其次,要保证经费的投入并制度化。目前,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视远远比不上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对专业课教学实习经费,目前全国高校基本上每年都按学生人数以一定比例划拨到相关专业,但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专用经费则没能得到有效落实。有的高校虽然有部分实践教学活动经费的支撑,但无制度保证,没有做到常规化,经费的使用方面缺乏计划性。因此,必须建立经费投入与使用机制。由学校依据学生人数按一定比例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建立专门帐户,专款专用,保证实践教学的经费使用落到实处,并进行年终审核。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经费的投入与合理使用,保证社会实践的质量,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

2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作为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组织实施必须依靠教师来完成。如何挑选、培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与效果。

近年来,由于各教育行政部门及高等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通过各种有效措施,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保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常的教学秩序。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仍然存在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不够导致教师缺乏事业感。部分高校认为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为了完成任务,甚至是为了应付检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基本是空白,除教师的工资、人头费、少量日常办公费用外,没有任何投入,有的学校甚至在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上打些折扣。这严重挫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谈不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了。

二是教师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普遍存在青年教师比例大,青年教师队伍不够稳定等情况。表现在业务素质上的突出问题是: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不完善,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教育观念、思维方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重书本、轻实际,重讲授、轻交流,重课堂、轻实践;对教学法的研究重视不够,教学手段和方式单一;缺少社会实践,说服务和感染力不强。这些都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效果。

因此,必须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创新。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支政治坚定、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教学技能。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本专业的理论素质,善于对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理论思考,了解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前沿理论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对各种理论与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善于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要制订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规划,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接触了解和熟悉社会。社会情况瞬息万变,新问题、新情况也会层出不穷,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诸多新任务、新要求。这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切实感受社会发展的形势,增强感性认识,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各高校要创造条件,保证每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每年不少于一次的社会考察机会,学习考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建设的经验,乃至组织教师到国外进行学习考察交流。只有教师对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情况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3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内容的创新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门课程具有特定的功能,共同发挥作用。其实践教学内容必须根据《意见》的要求,结合时代特点、学校特色与不同专业的具体要求来设定,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机制,做到三个兼顾,即兼顾课程的内容与教学要求、兼顾重点常规教学内容与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需要、兼顾学校的特点与专业特色。

3.1 兼顾课程的内容与教学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内容,要根据课程的性质、要求来设定。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重点是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能力的提高。在实践教学中,宜安排观察、考察性实践活动。“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是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其实践教学内容则重在让学生多接触现实生活,到生产、科研第一线进行相关的调查考察活动,使他们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切身的体会,把握我国现实生活的本质,增强他们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所以,实践教学的重点应放在革命传统的教育目的上,如组织红色之旅、考察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等活动,使学生从现实的层面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有着更为深切的认识与理解,坚定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其实践教学内容重点在于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与法律意识的增强。可以安排或设计一些专题实践活动,如发动学生观察、搜集日常生活中人们不良行为习惯、涉及法律纠纷的案例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剖析,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的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与法律观念。

3.2 兼顾科学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的双重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的科学教育功能是通过系统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体系、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把握。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正确处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思想教育功能,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政治思想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存在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2]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也要服从其双重功能的总体要求,在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时,既要考虑其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又要根据不同时期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与要求,机动灵活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如配合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可以及时安排学生参观环保先进企业、参加高精尖成果展示会等等,使学生切身体会什么是科学发展观,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配合党中央提出的“八荣八耻”教育,就要及时设计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进行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等等。

3.3 兼顾学校的特点与专业特色

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命,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政治理论的理解,贴近现实、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最基本原则。我国目前全国内地普通本专科院校1800余所[3],这些学校又有办学地点与历史、学校定位、专业设置、服务行业的差异。目前我国高校分综合性院校、文科院校、理工科院校等,学科门类有11个、专业数百个,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安排时应兼顾不同学校的特点及专业特色。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根据既要考虑课程的性质与要求、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又要考虑到国家政治思想教育的时代任务;既要考虑学校的特点,又要考虑到不同专业培养的具体目标,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影响力。

4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的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形式多样性与场所广阔性的特点。目前有的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的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只要组织几次大规模的校园活动,开展几次轰轰烈烈的讨论、做几次大型报告就行了,有轰动效应就达到了目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的误解,会误导学生曲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本质与目的,久而久之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单一,严重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必须进行实践教学形式的创新,做到以下几方面的结合。

4.1 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

课内实践教学是目前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得较为广泛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如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大量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案例,通过分析介绍,组织学生进行辩说、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课内实践教学形式包括专题演讲、小型辩论会、座谈会、讨论会等,对于受经费、场地等条件限制的学校来说,是较为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

课外实践教学形式则是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大课堂中进行调查研究、参观考察等活动,将课内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处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或通过现实生活印证书本知识。其基本形式有参观考察、社会调查、专题研究等。课外实践教学形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更多的观察现实的维度、更鲜活的事例以及受到更直观更深刻的教育,因而也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4.2 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

校内实践教学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其基本形式有主题演讲、大型专题辩论会、主题日活动等等。其与一般校园文化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看这些活动的组织目的与服务内容。

校外实践教学是在学校以外,紧密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政治状况的新特点,建立学校同社会多方面、多形式的联系,让学生走出校门去接触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观察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开阔眼界,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好形势中吸纳营养,获得亲身体验,丰富第一课堂获得的知识,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4.3 重点组织实践教学和一般安排实践教学相结合

重点组织实践教学是根据不同的课程要求,在各个班级或专业根据一定的标准挑选部分学生组成实践教学团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下进行专门组织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如组织红色之旅、重走长征路、大型专题社会调查、组织社会服务小分队到工厂、农村进行对口服务社会实践形式等。目前我国内地各高校学生人数众多,组织每一位学生进行专门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在经费上有困难,而且组织管理上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各班选取一些代表参加重点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能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增强社会实践教学的辐射力。

一般安排的社会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设计一些社会实践课题,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自行进行相关的社会调查与考察的社会实践形式。该形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涉及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种形式。其优点是经费投入相对较少,学生参与人数多、时间安排机动性强、实践形式灵活多样。

此外,还有学期间实践教学与假期实践教学相结合。学期间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的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假期实践教学则是利用假期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总之,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与学生的特点,将上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取得好的效果,同时各高校还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形式。

5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考核机制的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考核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考核机制,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通过考核,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便于调整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核是包括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考核标准在内的体系。通过实践的检验,将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内容和标准固定下来,并根据社会实践的要求能进行动态调整,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考核的创新机制。

5.1 确定考核方式

学生学习的考核方式,从考核形式上一般分为口试、笔试两大类,口试又可分为回答问题、演讲、辩论、座谈或汇报会发言等,笔试也可以分为答卷、写学习心得体会、制定主题活动方案、设计调查问卷、撰写调查报告等等。从考核阶段可分为平时考核、中期考核及末期考核。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与形式不同,考核方式也不一样。如课内教学实践,可采取口试答题、汇报发言、写学习心得体会等形式等,而课外实践教学则常常采取写学习心得体会、撰写调查报告、召开专题汇报会等形式。

5.2 确定考核标准

根据考核方式的不同,应确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口试如回答问题、演讲、辩论、座谈或汇报会发言等,考核标准的重点是考查学生运用相关课程知识分析、解决、说明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笔试如写学习心得体会、制定主题活动方案、设计调查问卷、撰写调查报告等,考核形式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文字组织能力。

5.3 制定评分细则

无论口试还是笔试,是平时考核还是末期考核,都要有科学规范的评分标准与细则。根据考核要点与要求不同,不同的考核形式要有相关的评分细则。一方面,有据可依,避免教师的尺度不同而产生评分的误差,影响评分的公正性,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由于课程、学期的变动而使评分分为产生偏差,影响考核结果的客观性。评分的分制可采用等级制,也可以采用百分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以求达到全面准确。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过程,又是综合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而实践教学过程本身又是动态的有机系统,从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的建立、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确立,到实践教学内容、形式、考核机制的确立与完善,都需要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机制顺利发挥作用,并在实践创新机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效果,乃至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的政治素质过硬、道德水平高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moe.省略/edoas/website18/info8955.htm/2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