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外文学常识

课外文学常识

时间:2023-06-04 10:47:46

课外文学常识

课外文学常识范文1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9-001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9.010

V泛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宽学生的视野,开拓他们的思路,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当前情况下,很少有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大多数学生在课外阅读时都比较盲目、随意,阅读的主动性差。基于此,本文主要就课外阅读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作用进行简单归纳,总结现阶段中职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重点探究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课外阅读教学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在中职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很长时间的语文知识,日常的语言交流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总体而言知识储备还比较贫乏,语言比较枯燥,遇到比较正式的场合时经常会出现无法准确表达自身观点的情况,写作时文章内容十分平淡,缺乏情感,表达不流畅,措辞不合适的情况十分常见。课外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形式,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加优美、富有节奏感、韵律感,更加生动鲜明。

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弱,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行为习惯、思想意识都存在着问题,许多学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缺乏责任意识、纪律观念,自由散漫。课外阅读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浩瀚的书海中感悟文字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而且,课外阅读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十分有帮助。

二、当前我国中职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我国中职学生主观上比较喜欢课外阅读,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愿意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一些书籍。但大多数学生在课外阅读时都比较盲目、随意,总体而言,很少有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没有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很少有人会做读书笔记,对于文章中的一些精彩内容没有进行摘抄、概括,阅读方式十分粗浅。

(二) 阅读主动性较差、品味较低

教育部明确地列出了中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但经过调查之后发现,基本上很少有学生将此书目中的篇章完全读完,大部分学生都是在教师布置了之后才进行阅读,主动性非常差,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非常少。此外,对学生常读的书目进行总结之后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网络小说、校园爱情故事、时尚杂志、卡通绘本等书目阅读较多,而诸如上文提到的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学名著的阅读十分少,少数学生观看过改编之后的文学作品,部分学生只是阅读了故事概要或者精缩版本,阅读原著的比例很低,由此可见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低,十分浮躁。这对于学生思维模式、创新能力、人文素养等的培养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三) 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

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应该是课外阅读的主要场所,但现阶段许多中职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形同虚设,每学期开放的时间非常少,馆内图书资源不够丰富,学校既没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又没有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这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十分不利。加上现阶段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课外阅读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对学生的学习十分不利,因此不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部分家长甚至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大加斥责,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自然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课外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 转变观念,重视课外阅读

首先,家长及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观念,正确认识课外阅读对于学生品德养成、性格塑造的重要作用,要能够站在长足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语文教师要能够积极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反思自身教育实践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能够利用自身的身份,及时地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沟通,让家长认识到课外阅读对于学生性格、素养培养的意义,从而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外阅读的条件,形成良性循环。对于学生来说,要正确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不能够将专业学习与语文知识完全分割开,要认识到语文学习对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意义。

(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前中职学生对于课外阅读有一定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并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要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要让他们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基于此,教师要做好模范带头工作,要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开展课外阅读,丰富自身的语言积累,在语文课堂之中要能够熟练地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要结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多组织一些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教学活动,比如“每月读一本好书”等等,月底班会中学生们可以自由讨论读书的感受,交换阅读读书笔记,并评选出感悟最深刻或者读书笔记记录最佳的学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课外文学常识范文2

关键词: 思想品德 课外读本 作用

我们发现,在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往往只给学生推荐教辅读物,却仍以教材讲解和习题演练为主,旨在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往往扼杀了学生对思想品德的激情。思想品德教学离不开一定的理论指导,但又不能绝对的本本主义。教学中让学生走出课堂,拓展课本知识,运用课本知识,积极推进课外阅读并形成自觉的行动,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推荐课外读物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开拓学生除课本之外更广阔的视野,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课外读本是新课程思想品德教学的有益补充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构建了多个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在教学中推荐课外读物,有利于巩固、拓展教材知识,使学生怀抱常识与理论知识走向更广阔的认识天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大大提高理论表达能力和科学思维。这完全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生活化、开放化、实践化的特点。学生通过对课外读本的阅读,能够自主地获得教材文本以外的知识,特别对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重点和难点会有更为直观的了解,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该学科的理解和感悟。

课外读本的阅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接受规律。初中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准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他们有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分配好时间,处理好课外课内的任务;由于理论思维趋于成熟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初中生观察能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对一般性的常识读物已能做到深刻理解;初中生情感丰富、意志力增强,兴趣更广泛和稳定,学习动机更强烈,在有效的教学方式下,其学习兴趣和热情可以被大大激发;此外,他们的理想、世界观开始形成,行为的自觉性更高,这使我们不能低估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求知欲望。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课本知识的局限往往不够深刻,而课外读本的阅读则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2.课外读本的选择应体现出可读性和启发性

我们在教学中可选择一些可读性较强、通俗易懂的课外读本。这些读本往往是对某一领域的独到见解,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和教育性。我们在选择这些读本时,应该从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能够感兴趣,能够读懂。这样选择,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语文等学科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从中获得他们所未知的专业知识,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

我们以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例。《文化苦旅》是余秋雨通过对国内外的文化进行考察和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撰写的系列散文集。在《文化苦旅》中,作者游历中国各地,追寻古人足迹,体会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历程。这些文章,是游记,也是中国文化史。此书行文优美,富含文化哲理。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增长知识,开拓胸怀,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培养丰富的人文精神。学生通过阅读该著作不仅会对社会文化有全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激发他们像余秋雨大师那样不断学习文化知识,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知识理解问题。

3.课外读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3.1读本的选择应与教学内容相吻合。教师要精心备课,把推荐读物与教材密切联系起来。教师推荐的课外读本应该具有阅读价值,能够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常引导学生用教材理论分析推荐读物中出现的现象,在新课教学中可以常利用推荐读物中的具体例子或故事情境,或在推荐读本中找合适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以理解、强化教材知识。如讲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时,可请学生就《文化苦旅》中自己熟悉的一处,畅谈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对比自己与余秋雨的观点的不同之处,并简要阐述读后感。

3.2 注意阅读的科学合理安排。学生可以在学习单元的推荐读物中选取一本阅读,也可以两本都阅读,这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而定。在阅读时间安排上,教师要妥善引导,处理好课内课外的关系,以免影响正常的教学或侵占学生太多的时间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提前推荐,让学生在假期阅读,为学习新课做准备;学生也可以在休息期间读上几页,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相互讨论,进行辩解,以获得收益。

3.3 定期作读书心得交流,鼓励大家多谈体会,并认真聆听他人的阅读体会。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这样的教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对课本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课堂讨论的话题和争论的内容更有深度,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推荐课外读物,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特别是对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影响更大,有的几乎是影响了他们对学习的整体态度,激活了他们的学习潜能。

4.课外读本选择的注意点

4.1注意精挑细选。在推荐读物选择方面,首先要注意精选,不宜过多。其次要注意选择通俗化、生活化的普通读本、入门类书籍,不宜推荐专业化的学术类书籍。推荐不符合学生阅读能力和学识水平的读物,无异于拔苗助长,是垫高求知的门槛而不是打开求知的大门,无助于学生提高兴趣,增长知识。

4.2注意泛读理解。在实践中,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把推荐读物全文看完,允许他们在阅读能力上有差距。对阅读收益及效果,不做硬性规定,提倡学生发表不同的学习体会,并乐于交流。

课外文学常识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对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而言是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借助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作文的兴趣,还能够积累学生的知识量,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思考能力,提升学生语言感觉。而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所写出的作文便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也更有内容和灵魂。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一) 教师对作文教学不够重视

由于小学语文课程中,作文所占的分值并不大,更多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核,而且小学作文教学相对而言较为简单,导致许多教师对小学生的作文没有一个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往往更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没有为学生传授一个用于写作的思路与方法,也很少会引导学生适当的开展课外阅读,并且这种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会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严重的影响,使学生不重视对作文的学习,进而对语文有所懈怠,导致升了初中之后,写作水平并不高,也没有为之后的学习生涯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 传授知识不全面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身心快速发展、思维变化的时期,刚迈入学校的大门,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对学习的兴趣也较高。学校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掌握本领,更是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渠道,通过上小学来交朋友、长见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然而,许多的小学教师往往为了自己的教学业绩,在为学生讲授知识的时候,只讲一些重点、难点的部分,对于培养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部分,很少会去关注。导致很多学生虽然成绩好,但是却存在着不爱与同学交流的情况,对学生的成长毫无益处。因此,小学教师应当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做一名负责任的好教师。

(三) 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仅要在课堂上及时的领悟,更要在课后时常的学习,阅读各种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往往只看重课堂形式的教学,很少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也没有告诉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课后更多的是玩游戏、看电脑。对此,就需要教师从自身做起,加强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利用自习课的时间带领同学们阅读一些课外资料,以此来扩大学生知识面,进而培养学生养成主动阅读的好习惯。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一) 课外阅读能够激发小学生写作兴趣

阅读使人明智,使人视野开阔。合理有效的课外阅读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越来越多的学校c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加强课外阅读,了解课外阅读的意义,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此外,许多学生认为写作文是非常枯燥无聊的,且在写的过程中常常没有思路,容易自己编故事,或是去一些相关的作文书上照搬照抄,不去思考写作的意义。而这种情况的产生,多数是由于教师不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多是采用分段讲解的方式,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课外阅读便可以很好的改变这种情况。在课外阅读的材料中,有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情节、富有表现力的写作手法、复杂的人际关系都极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而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将在课外阅读学到的知识合理的融入到写作当中,丰富写作的内容,使文章更具有文采、表现力。

通常说来,在开展课外阅读时,小学语文教师应按照课程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作品,在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的同时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在阅读时不要只停留在“阅读”上,还需要及时的将感兴趣的地方或是写作手法较好的地方记录下来,以便能够随时查阅,不断积累,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二) 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英国著名的文学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阅读能够有效的提高人们的写作水平与联想能力。然而,许多教师并不具备对阅读的正确认识,在工作中还是保留着传统的思维模式,认为学生只要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便可以。除此之外,很多家长也没有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即便是买一些课外资料,也多数是《试题库》、《作文大全》这一类,极少的家长会去购买文学作品来鼓励学生阅读。因此,这就需要学校要对教师与家长进行一定的沟通,使其明白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对今后人生发展产生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应适当的带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课后,家长也应当陪同学生一起进行阅读,并每周至少写两篇读后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收获。同时,教师和家长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寒暑假时间,为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且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文学作品,让学生的假期更有意义,使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性情,对于写作也能够更加的得心应手,并学会如何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三) 课外阅读能够帮助小学生积累素材

众所周知,大量的阅读可以让人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如细沙一般汇聚成塔。小学生除了需要学会识字、分段、分句,还需要将一定的重心放在阅读上。小学时期的学习是一个夯实基础的过程,学习任务并不难,也不多,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学生加强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在写作中做到信手拈来,丰富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灵气,还能扩大知识面,积累素材。除此之外,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融入课外阅读,还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对景物、人物、环境等的描写更加细致,有助于提高其文采,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同时,丰富的课外阅读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技巧,例如,当一个文章的作者在渲染环境时,采用了由远到近、由浅入深的写作手法,那么学生便可以仔细揣摩、反复阅读,使自己在描写环境时,也能采取这种方式,从而使得文章更具吸引力。

(四) 课外阅读能够培养小学生的社会意识

作文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连,只有做到学以致用才能提高写作水平。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课外阅读犹如一座大门,里面有丰富的内容,如民族风情、历史典故、人文情怀、情感道德等,不论什么领域都可以找到自己对自己有帮助的文学作品。而小学生思想发展较为不成熟、自我约束性差,在刚开始进行课外阅读时,可以先从自己所感兴趣的文章入手,再不断引申,扩宽视野,培养人文精神,树立社会意识。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便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以引导,必要的时候进行合理的筛选,避免让小学生阅读一些有难度或是较为敏感的书籍,帮助小学生借助阅读来更好的理解生活、认识世界,并学会将书中的例子融入到写作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意识,进而提高文章质量。

三、加强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

(一) 教师采用“悬念式”结尾

由于小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强,学习多数是凭借自身喜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便可以利用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悬念式”来为课堂结尾,鼓励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的课外书籍。例如,当学到《雷锋叔叔在我们身边》这一课时,通常会有写作作业“讲一个身边的雷锋的例子”,对此,教师便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引申一些实例,告诉学生雷锋叔叔的事迹,并为学生推荐一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在课后自己进行翻阅,使其了解雷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而在身边,又有哪些人像雷锋一样舍己为人。这样一来,学生对所要写的文章便会有一个更深的体会,在写作起来也会更加顺畅、流利。

(二) 班级设置图书角

现如今,虽然很多学校都设有图书室,然而,课堂休息时间基本只有十分钟,而小学生在放学后也基本直接回家,很少会去图书室学习、阅读。因此,教师便可以在班找一个角度,放置一个书架,设为“图书角”。在图书角里,放置着一些课外书籍,且这些课外书籍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当学生在写作中有任何疑问时,都可以去查找相关资料。同时,由专门的学生负责管理,大家想借书都要先进行登记,归还时也要及时的清掉借书记录,并保证当有学生损坏图书时,需要自己修理好,或是赔偿,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的管理好公有财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其能够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结论:书籍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不论哪个年龄层次的人,只要阅读,都会有所收获。而小学时期,不仅是身体素质发育的黄金时期,更是思想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除了传授必要的知识之外,还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重视对写作的教育,将课外阅读融入到教学之中,并引导学生在课后也能够积极主动的开展课外阅读,以此来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艳.浅谈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5:172

[2]周晓艳.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5:147

[3]陈丽君.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师者讲坛.2015:228

[4]马建成.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J].内蒙古教育.2016:50

[5]明晶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课外阅读[J].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2016:43

课外文学常识范文4

【关键词】课外阅读;知识面;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课外阅读能够增加初中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然而,初中学生的时间比较宝贵,初中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课外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否则,课外阅读不但不会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反而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因此,本文将分析初中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常常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提出一些课外阅读的方法,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效率。

一、课外阅读对于初中学生的重要性

课外阅读能够拓宽初中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增进他们对各个领域的了解,从而丰富初中学生的知识系统,让他们产生新的思考和想法,用新的角度来看待一件事情,从而获得不同的感受。初中学生的知识量比较有限,个人阅历不足,因此,也要多进行课外阅读,养成读课外书籍的习惯,自觉地从课外书籍中汲取知识营养。

二、初中学生课外阅读常常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阅读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许多初中学生只知道自己需要通过课外阅读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知识面,但是不知道如何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书籍。市场上,各种各样的书籍琳琅满目,让学生觉得无从选择,学生便会根据书籍的封面设计随便挑选一些书籍,而这些书籍并不利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据家长的意见,买回来一些比较难懂、深奥的书籍,后来因为看不懂,就对课外阅读望而止步。比如,有些初中学生因为听从他人的建议,买回《红楼梦》的原著来看,后来因为看不懂,所以索性不看,对《红楼梦》完全不感兴趣了。所以,初中学生还应该根据自己的知识层面和能力来选择读物,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小的改编版本。

(二)阅读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一些初中学生并没有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合理地挑选一些书籍,增加自己各方面知识的能力,而只是挑选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自己喜欢的书籍,他们就买、就看,而对于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但有很大知识价值的书籍,他们却连翻都不翻。比如,一些初中学生喜欢看一些比较浅显的幽默故事集和连环画,并且乐此不疲,这些书籍对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只是能够起到一定的娱乐作用,它们还会使学生对于一些比较正式的书籍不感兴趣,所以初中学生应该尽量少看这类书籍,多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选择一些其他类型的、对于自己帮助作用较大的文章和书籍来看。

(三)阅读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许多初中学生阅读没有一定的方法,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只是随意地浏览一下,而并没有从中学到很多的知识,所以这样的课外阅读并不能帮到他们的学习,只是作为他们的一种消遣方式而已。

三、提高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方法

针对上文提到过的初中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将从阅读的题材选择、阅读方法的培养和阅读后的巩固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一)阅读材料的选择

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语文老师可以起到引导的作用,语文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课堂知识的学习,向学生提供一些课外书籍的名称,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然后找一个合适的时间进行阅读。其次,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不同和知识结构的不同,向不同的学生推介一些不同的书目,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某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变得更加全面、更加系统。老师还可以向学生推介一些适合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健康的语文读物,如《读者》《青年文摘》和《语文学习报》等,让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学习,并且加强对一些富于哲理性的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的知识感悟能力。

(二)阅读方法的培养

没有好的阅读方法,只有阅读材料,也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语文老师要让学生知道根据书籍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对于一些文笔非常优美的文章,要采取精读的方式,努力学习作者的语言手段,感受文中的语言魅力。对于一些哲理性的文章,重在感悟文章的哲理,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生活体验,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感悟能力。对于一些感情丰富的散文,重在体会文章中流露出来的情感,并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猜想自己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于一些科技知识之类的说明文,要重在获取文章表达的科技信息,选取文章的重点段落来读。所以,初中学生要根据不同的文章类型,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节省阅读的时间,减少做无用功。

(三)阅读的后续工作

为了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在课外阅读之后能够有所收获,学生还必须做一些阅读后的巩固工作。在阅读之后,学生要对一些优美的句子做好记号,在文中用笔划出来,然后将其写到自己的笔记本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适当地将一些优美的句子摘抄到笔记本上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否则学生读过之后,就忘记了,起不到阅读的效果。学生在闲暇之余,一定要时不时地将笔记拿出来,记一记、背一背,然后再进行改写、仿写或扩写,增加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起到好的阅读效果。

课外文学常识范文5

【关键词】课外阅读;英语学习;阅读理解;技巧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接触英语,沉浸在英语实践的氛围中,才能较快的形成。课外阅读能最大限度地进行英语实践活动,突出英语学习的特点,并将英语学习体验带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如何才能充分利用课外阅读自身具有的种种优势进行学习呢?如何才能使英语课外阅读不仅仅服务于某些语词或特定文法结构而是要把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综合人文素养的多维目标巧妙落实,真正体现语言学习的本质呢?

一、课外阅读的理论意义

课外阅读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真实的语料,多样性的语言与多元的文学体裁。课外阅读的美,不仅体现于语言,更体现于课外阅读中所蕴含的意义。优秀读物能给我们以精神养料。有很多课外阅读伴随着我们心灵的成长,对我们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通过阅读,倾听,参与到课外阅读中获得快乐,获得与阅读有关的情感满足,这就是阅读的最初目的,外语阅读也不例外。我们可以借着课外阅读了解不同的语言型式、文化特色、历史文化,英语国家的民间传说等。而课外阅读中常常反复出现某些语词或特定文法结构,还能为我们提供预测与猜想的练习。它不仅能作为信息被输入,而且能被输出。在欣赏课外阅读、复述他们的过程中能习得语言,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是一项有效的双边实践活动。

二、课外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学好英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大量阅读文章。而课内的阅读量极为有限,只凭几册英语课本是无法学好英语的。课外阅读对课内知识有补充和促进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在坚持不懈,一丝不苟地理解课本内容的同时,辅以适量的精力和时间增加课外阅读,把它们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学习的一种延续和扩展,才能在培养语感,锻炼英语的使用和思维能力方面得到加强。英语的课外阅读是吸收英语语言材料、补充课内英语所学知识以及拓展和丰富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的重要手段之一。阅读中学习者可以接触到经典句式和词汇,对重点单词和词组进行标注,让英语学习更加轻松快乐,增加英语课外阅读量,从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可以为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能使学习者从英语的阅读中逐渐意识和学习到学习英语的真正价值和乐趣所在,继而在英语学习中使学生们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进行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习者巩固在校内以及课堂上所学的语言基础知识结构和阅读技巧,而且还能开阔眼界和知识面,熟悉各种文章体裁和风格,从而提高适应阅读各种文体的能力。这样的课外阅读,在给予学习者快乐的同时也给予了他们心灵的震撼,在激发他们兴趣的同时也将他们带入了英语语言的世界,让他们轻松、快乐、自然习得了英语。

三、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从某种角度上说,阅读能力的提高与否直接关系到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由于传统的英语教学和应试教育所限,尽管现阶段的英语学习突出了阅读能力方面的培养,但大多学习者还是侧重于词汇、语法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教授者也经常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对课文语言点的传授、掌握和复习上,而专门的阅读训练,尤其是以语篇能力、思维能力和阅读技巧为核心的阅读能力训练往往只占有很小的比重,导致学习者的阅读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如何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和水平,成为了摆在广大学习者面前的一道关键课题。课外阅读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和动态的过程,不能期望在短期内通过某种强化训练在这个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这是一个非常艰巨,非常重要但又相当艰苦的学习过程。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把课外阅读与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增强阅读能力。而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在增强阅读能力方面又起着关键作用。

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跟阅读成效是相辅相成的。要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我们要求学习者:1、集中精力阅读,在阅读正文过程中最好不要停顿。2、要控制自己不读出声,不用笔或手指跟随着词句读,而是直接理解阅读内容的段落大意和全文的中心内容。3、遇到生僻单词尽量不去查词典,养成根据上下文意思或构词法等方面的知识快速判断该词的涵义,实在不懂的词再去查词典,这样就会更快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加快文章的阅读速度。4、要以句子作为意义单位来理解,这样才能正确地抓住文章意思。5、加强猜词能力,分析偏难句型,理解文章篇章结构,以便培养学习者的语感。

课外阅读技巧的训练。英语学习者所学的语言知识能否得到最大限度地巩固,言语技能能否得到充分地培养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真正学会阅读,能否真正提高阅读量,能否真正意识到课外阅读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课外阅读量不仅能帮助学习者汲取丰富的和全方位的英语知识,同时还可以夯实语言功底。在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阅读技巧训练,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率。而我们常见的集中阅读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扫描式(scanning)阅读方法。这是一种为了寻找某种具体资料或信息的阅读法,通常也叫“寻读”。学习者可以通过此种方法在极短时间内获取要找寻的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浏览式(skimming)阅读方法。也就是为了解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而选择的阅读方法,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足够的信息,以便回答有关文章主旨和大意的有关问题。

细读(closereading)法。这是一种帮助学习者理解文章细节段落大意及段落之间的关系,促进对文章篇章结构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时要求学习者抓住文章的中心段,段落的中心词。这样文章的脉络就会很快清晰、明了。

课外文学常识范文6

关键词:汉语教学;国内;国外;差异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57-03

近10年来,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飞速地发展。截止2014年9月29日,全球已建立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遍及123个国家和地区,注册学员达百万人。全球汉语教学也越来越呈现出非学术化、普及化、低龄化特征,因此对对外汉语教师的素养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国内国外汉语教学同时展开,国内外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等大相径庭,许多对外汉语教师和志愿者未能及时转换教学方法,导致了培训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等问题,甚至还发生了一些冲突。本文着重从国内外汉语教学的差异角度进行论述,希望能对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一、目标不同

国内的汉语教学与国外的汉语教学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首先,教师的教育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有很大差异。

1.教育目标的差异。国内汉语教学的《长期进修大纲》规定:“将学习对象的教育目标定为初等、中等、高等三级,初等又分初等1级、初等2级、初等3级;中等又分中等1级、中等2级、中等3级、中等4级;高等又分高等1级、高等2级。”①“三等10级”构成了《长期进修大纲》的等级结构体系,大纲对于每个阶段、等级需要掌握的汉字、词汇、语法点都有明确的量化目标。同时《长期进修大纲》也对每个等级的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有清晰的描述。

国外的《通用课程大纲》将学习对象的教育目标分为五级,每级都按照“目标”、“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策略”、“文化意识”五个项目进行目标的描述,且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要求。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外语教育中确立了5个C的教育目标,也就是美国外语学习的“5C”核心框架,即:交际、文化、贯连、比较和社区。②“交际”就是用英语以外的语言交际,不论是面对面交际,还是书面交际,或者是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跨越若干世纪的交际,培养言语交际能力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核心;“文化”就是通过学习一种外语,学生能够获得和理解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贯连”就是学习语言还能够贯连其他方面的大量知识;“比较”就是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对自己民族的语言及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并能够多维度认知世界;“社区”就是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训练,第二语言语言学习者就可以在任何环境下,以得体、有礼的方式加入多语社区。

2.学习目标的差异。国内的汉语学习者多数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的学生,他们一般通过基本的入学水平测试来划分班级。他们的学习目标有的很明确:为了学习汉语语言和文化知识,从而能进行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或是为在中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或是为了融入中国社会,或是为了游历中国的名山大川做准备。但是也有部分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学生,他们得过且过,懒散、不上进,是来混文凭的。国外的汉语学习者多数来自固定的学校,处于同一年级、文化水平接近,汉语是他们自己选择的一门选修课,需要取得学分。仍旧以美国为例,美国是典型的男性社会,他们崇尚竞争,为获得物质财富而不懈努力,他们学习汉语的目标很明确,最实际的目标就是获得学分,掌握用汉语进行沟通的能力,习得一门小语种,从而能够结交一些中国朋友。另外他们也期望能够了解中国历史和地理知识,了解中国的哲学观、生活模式以及文化习俗。一些美国的华侨华裔希望让自己的孩子学习汉语来寻根,保留中国的文化传统。

二、教学对象不同

国内的汉语学习者来自不同国家,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学习目标也大不相同。他们有的是来中国旅游,顺便学习一些基本的汉语知识以用于日常交际;有的是国外大学汉语专业的学生,来到中国进行进修、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汉语素养;有的是汉文化爱好者,来中国感受正宗地道的汉文化;有的是为了在中国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或者到外企任职;有的是做了中国女婿或者媳妇,希望更好的融入中国家庭。学习的动机不同,学习的态度也大不相同。不过来华的留学生不辞辛苦来到中国大多都是抱着积极学习态度的,少数留学生因为家庭条件优越,父母期望其学习汉语而本身不愿学习而来中国消磨青春,态度较为消极。

国外的汉语学习者,依旧以美国为例,他们不论在文化和种族背景,还是学习目的、动力都与国内的汉语学习者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1.文化与种族背景。美国是一个开放、包容性很强的国家,他们接受了很多不同文化与种族背景的学生。以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为例,他们的学生构成包括非洲裔及欧洲裔的美国人,在美国出生以及移民美国已取得美国国籍的华人,其他族裔美国人,以及韩裔、拉丁美洲、日本、越南、印度、瑞士、法国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及香港的中国人,其中有的持美国绿卡,有的则是国际学生。

2.学习汉语的动机和目的。美国的学生学习汉语多数是由于对汉语感兴趣或是对中国的文化感兴趣。他们长期居住于美国,基本接触不到汉语环境,没有迫切的实际需要,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另外,还有些学生是为了结交中国朋友、为了今后的事业发展、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而学习汉语。而他们的学习动机一般也是如下两个:一是为了学校课程选课的需要,选修外语课程或第二外语的需要;二是出于了解、接触中国社会生活的动机。

3.学习方法。美国学生乐于采用互动交流或是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习,不太愿意采用国内高校甚为推崇的听讲座学习方法。③

4.学习特点。美国学生的学习周期普遍比较短且功利性非常强,他们都渴望在短时间内学到最有用的汉语知识。他们大多来自非汉字文化圈,认为“汉字”很难且对于“字”和“词”的关系认识模糊;学生多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创造性很强,对于教师的尊重程度一般,上课时行为坐态也较为随意,要求公平的意识很强。重视课堂的完整性,对课文、练习的真实性和趣味性要求较高。另外,美国学生与国内留学生的学习特点的不同还突出表现在:他们非常重视教学大纲,认为“教学大纲是教师对学生给出的课程合同书,明确告知学生,教师非常清楚他将要做什么,有了它,语言教学才有了科学的标准和量化尺度,教学才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在他们看来,教学大纲是教学的必需品,要尽早发到他们手中。美国学生也非常重视Office Hours,美国的大学从来不允许教师对学生采取放任的态度,讲课似懂非懂是不被允许的。美国学生重视隐私的保护,他们绝对不允许教师公开披露他们的成绩,他们的批评和建议最好也是个别提出。他们非常重视自己的考试成绩,有时甚至显得过于计较。

三、课程设置模式的差异

国内汉语课程为横向的关系类型,而国外汉语课程多为纵向的关系类型。

1.国内汉语课程设置。国内普通高校的汉语教学课程一般为横向组织类型。从1950年起,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大致经历了“讲练――复练”模式、“讲练+复练+小四门”模式、“分技能教学”模式三个阶段,注重课程的均衡性和整合性。课程分为“语言技能训练课”和“语言文化知识课”两大板块,“语言技能训练课”又分为综合课、单项技能训练课、专门技能课三个部分,“语言文化知识课”又分为语言知识课、文化知识课、其他文化课三个部分。

2.国外汉语课程设置。国外汉语教学课程一般为纵向组织类型,即一个教学班只有一个中文老师,只有一门汉语综合课,注重课程的连续性与顺序性。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通用课程大纲》很注重汉语知识、中华文化等知识系统的连续性以及顺序性。它将汉语的学习目标分为五个等级,每个等级都从“语言知识”、“言语技能”、“策略”、“文化意识”几个方面讲述。在美国,还流行一种新课程班,它是专门针对仅能听懂汉语普通话、会说汉语普通话为主要目标的欧美学生开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汉语水平选择新一、新二、新三班级。这三个层级的总教学时间为一年半,用三个学期完成。还会开设相应的选修课,如发音技巧、中国武术、中国饮食文化、中国画、影视欣赏、旅游文化、上海话等。

四、教学环境的差异

国内的汉语教学课堂,尤其是普通高校的汉语教学课堂基本具备了比较优良的教学设施,如投影仪、黑板、电脑等,甚至在中国的大多数高校,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都成了规格最高的学院。留学生在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课堂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应用,学生与教师还经常采用移动电话、微信、微博、QQ等工具进行交流。另外,因为留学生生活在目的语国家,基本属于“沉浸式”学习,出门打招呼、吃饭、理发、购物、旅游等一切生活琐事都需要用汉语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为留学生积累了很多汉语知识。

而国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环境却有些令人担忧,在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多媒体教学基本是一种奢望,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由于人们对于汉语的重视程度不高或者个别学校的经费问题,多媒体教学也没有被大规模运用。另外,从主观上,也面临诸多问题。在美国,汉语教学面临四大难题:开课难、坚持难、辅导难、找老师难。首先,开课就是个难题,多数大学认为中文难学,不会有足够的学生选课,选择中文课的美国学生远远少于选择日语课的学生,选的学生少了自然就开不出课;其次,坚持也很困难,因为英语是表音符号而汉语是意音符号,美国学生学习吃力,即使有足够的学生在第一学期选择了中文课,坚持下来的也不多,学生少了,课自然就开不下去了;由于一些地区的中国人比较少,没有足够的课外辅导来资源,学生课外得不到足够的帮助,学习非常吃力;最后,就是多数学校找老师难,美国地区能教中文的老师大多没有教师资格执照,仅为会说汉语的华人或者外语系的留学生,学校对很难找到好合格老师。

五、教学方法的差异

1.国内汉语教学方法。国内普通高校汉语教学一般采用班级教学的模式,教师根据所教班级的整体情况自行备课,在课前要求同学们预习新课并复习旧课,比较有经验的老师还会直接在课前听写生词来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上大多偏向于使用归纳法、演绎法、情景法、语境法、小组活动法来进行教学,同时本着科学的教学原则、循序渐进进行汉语教学。每个语法点都设计多个语境,准备多个例句,反复串讲,精讲多练,基本不使用母语或者媒介语。

2.国外汉语教学方法。国外的汉语学习者处于非目的语环境,他们可能对汉语没有一点概念,是真正意义上的零基础,因此对他们进行教学时过分地排斥媒介语是不科学的。对他们进行教学时可以适当、适量的使用他们的母语,或者采取汉外语言对照的方式,一步步使他们摆脱对母语的依赖。此外,美国的汉语教学还需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1)因材施教。这里的“材”可以指“教材”,也可以指“人才”。美国汉语教学良莠不齐,有的比较正规,使用比较权威的中文简体教材,有的则是台湾地区自主编纂的繁体教材。在华侨和华人聚居的地方,他们使用的甚至是中国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教师要根据当地学生的需要,适当地调整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在课文的讲解顺序上也应该做出适当的调整,对词汇进行取舍,遵循由简入繁,同时兼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海外的中文学校或者中文课堂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中文程度不一,家长对于子女的要求也大不相同。作为一门选修课或者是周末学校,水平考试和升级上的要求不是很严格。就算是处于同一年级、同一班级,也是好的学生“吃不饱”,“学困生”跟不上。如何“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成了汉语教师最头疼的问题。美国学生多数比较活跃,喜欢参加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和兴趣小组,老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开办中国舞蹈班、太极班、中国画班,定期举办文艺演出,鼓励学生用中文演小品、话剧,说相声,唱中文歌曲,背中文绕口令,朗诵中文诗词,发掘学生的特长,激发他们学习中文的兴趣。(2)标准化教学。标准化的教学在海外中文学校或是美国的高校十分重要。国外汉语教学通常一周只上一次课,每次两课时,一般不超过两个小时。每年按32个学习周计算,一年的课上学习时间至多只有64个小时,如果全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汉语能力,效率很难想象。如何让学生在课下也能积极复习功课并预习新课呢?一般要通过一套标准化的规定来实现。首先,在开学之初,教师就要备好教学大纲分发给学生。大纲内容包括:课程名称、起止时间、上课时间和地点、教师姓名、教师的联系方式(电话或E-mail)、Office Hours的时间和地点、教材名称和出版时间以及出版社、课程目标、学习本课程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课程要求、教学方式、评分标准、扣分原则、成绩等第与百分比的参照表、周教学进度、期中和期末考试安排等等。其次,还需要给出明确的教学要求,通常是一到两页纸,需包括课本,对入学学生的要求,本年度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考核标准。最后,把往届骨干教师或者年级骨干教师每一课的教案汇集成册,供新教师参考和学习。总之,教学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做出详细的安排,每一个环节都要周密计划(具备标准化的),使教学更具备科学性和严谨性。

注 释:

①马艳华.论国内外汉语教学课程设计模式之异同[J].海外华文教育,2013,(3).

②Lawrence, KS(1999:31)National Standard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oject.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th Century.

③程爱民,牟岭主编.对美汉语教学论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马艳华.论国内外汉语教学课程设计模式之异同[J].海外华文教育,2013,(3).

〔2〕张奇志.在美国推广中文教学的尝试和建议[A].对美汉语教学论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于月明.了解学生,改进教学[A].对美汉语教学论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王添淼.浅析美国国家汉语学习目标[A].对美汉语教学论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朱锦岚.从CIEE学生评教看对在华美国学生汉语教学的特点[A].对美汉语教学论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沈玮.对欧美学生汉语教学的“序向”理论研究及其实践[A].对美汉语教学论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7〕亓华.美国普大班高年级课堂话语互动分析[A].对美汉语教学论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8〕李平.标准化、多样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A].对美汉语教学论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9〕俞志强.美国高级汉语班的教学策略[A].对美汉语教学论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0〕汤鹤.对内和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学行为对比[J].语文学刊,2014,(10).

课外文学常识范文7

论文摘要:文化的意识影响着人们所有的行为和活动,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学与文化更为密不可分.本文提出英语教师通过课堂内外的文化学习及培养途径.正确处理好教学与文化的关系.达到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文化意识的目标

人类已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各国文化时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文化是一个范围十分广泛,作用十分显著的概念,它涵盖了包括语言、行为、艺术、风格等在内的所有视觉、听觉行为等方面的东西。人们对文化的意识儿乎影响着人们所有的行为和活动,教学行为与活动也不例外,尤其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学与文化更为密不可分,处理好教学与文化的关系,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美好多元的课堂气氛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讲解一个词时,让学生明白这个词在不同文化中的联想不尽相同,如“bat"这个词在中英文化有不同的意义,西方人对“bat"无好感,会联想到坏的特征,如“asblind as a bat"(瞎的与蝙蝠一样);"He’s。bit batty."(他有点反常)。更坏的比喻提到“bat"想到凶恶、丑陋。而中国人认为蝙蝠是吉祥健康的象征,因为蝠与福同音,有些图画把蝙蝠与鹿画在一起“福禄”象征财富、权贵、幸福;再如凤凰phoenix也叫长生鸟,生活在阿拉伯的沙漠中,可活数百年,然后自焚为灰而再生,在西方文化中域再生、再活相联系,中国神话中凤凰是鸟中之王,雄性为凤,雌性为凰,代表吉祥;再如,"red”这个词,在西方文化中指“blood"(鲜血的颜色)在西方人心目中是奔腾在人体内的生命之液,一旦鲜血流淌下来,生命之花便会凋谢,所以"red”使西方人想到暴力危险,而中国人认为“red”是令人激动的,能使我们想到火、血、革命,著名汉学家霍克在译《红楼梦》时意识到‘`red”可能使现代英语读者联想到暴力流血,所以采用小说原来使用过的书名,《石头记》译为《The Stoiy of theStone》。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一)课堂外的文化及培养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尤其是外语的学习,加强学生对世界各国的理解及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的培养,会对英语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生命展现于生活,生活是生命的形式。生活世界是人类一切有意义的发源地,是一切人的生命、生活、组织、社会的存在基础,是个体生命存在的真实根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目前,课堂之所以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是因为课堂脱离了生活,从而使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缺乏真实性,难以维持。因此英语课堂教学要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并学习相应的语言文化。

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科书.学生和老师在课余时间.可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信息或学校阅览室等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例如,通过报纸杂志了解国外新闻,通过电视中关于英语节目的收视,让学生及教师了解世界各国语言文化的差异,及不同英语国家千变万化的语音语调,而不仅仅是规范的英国口音;网络信息的收看,可大大扩展学生的视野,了解课上学生学不到的知识。例如,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课堂教学如果脱胎于生活,既达不到对日常生活与科学生活的和谐,又没有协调学生的当下生活和未来生活,所以课堂外的文化理念是不可缺少的。学校图书室是学生们学习的知识海洋,其中一些英语书籍、杂志,如果学生们常读,都会在无形中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课堂学习更加得心应手,这些知识会成为学生们“随时间动用的知识储备”。在《欧洲科学危机与先验现象》一书中胡塞尔指出“生活世界是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且能够被经验到的世界。” “一堂课”在中国文化中一般由“一个固定的教学班”,教师、教材、教室和一套较为固定的教学程序组成,而在英语文化中,"a class"中的学生就不一定来自一个固定的教学班,不一定有固定的教材,教师的作用不一定与中国教师的一样,教学程序也常常不是固定的。因此,外语学习离不开对课外资源所负载的文化的了解。

通过对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的了解及收集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课外语言文化,也为自身文化修养及文化理解奠定基础并有所提高,形成一定的道德观、价值观、从而避免盲目地排斥异国文化或盲目地追随,模仿异国文化,甚至忘记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

(二)课堂内的文化及培养

课外文学常识范文8

【论文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深受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反映着文化,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语言学习的背后,因此在外语教学及语言学习中,文化意识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中,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文化意识并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对实际教学中一些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性的应对策略,探讨如何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从不同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更好地学习并应用外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受文化影响,同时也反映着文化,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在外语教学及语言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实际的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中,进行一定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背景知识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文化,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更好地学习并应用外语,并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 文化意识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言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并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作为外国文化的载体,外语的传授过程也必然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教育因素,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对外语教学进行审视、探索,对外语教育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课题。 

在外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是同等重要、不可偏废的。然而在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英语是作为外语来学习的,缺乏实际的语言环境;我国的外语教学又比较偏重语言知识的教育,忽略文化的输入,从而导致了不少学生虽然能够很好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却不能得体地运用。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关于外语与文化、外语教学与文化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应同步进行语言和文化的教育。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意识和敏感性,以及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途径之一。 

2 文化意识培养在教学中的问题 

2.1 教师文化意识有待提高:长期以来,较为缺乏实际的语言环境对我国广大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一直都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同时,英语的教学向来也比较重视语言知识的教育,忽略文化的输入。而当今的大部分英语教师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在英语文化方面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储备,也缺乏必要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工作后,由于工作的压力和再教育机会的缺乏,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注重对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就更谈不上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 

2.2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部分学校的英语文化教学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依据课本采取满堂灌或简单对比教学的方式,把大量有关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听讲、作笔记等方式被动地接受信息。这样的教与学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3 学生实践不够充足:现今的外语教学体制仍然难以避免应试教育现象和“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教学模式。课堂上的情景设置环节有限,课下又没有语言环境, 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无法体会到具体语境交际中中外文化的差异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所以,尽管学生积累了很多文化知识,但不知道在具体语境、特定场合下如何正确、得体、合理地使用外语表达自己,经常出现无效交际,甚至交际不快。 

3 文化意识培养在教学中的实际策略 

3.1 英语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意识的提高:教师的英语文化素养在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英语教学中要传授充分的英语文化信息,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国家文化意识,教师就应当具备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力。深入细致地了解我国和英语国家文化,通过学习和结交外国朋友等手段来了解外国文化,不断地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为改善英语文化教学积极创造条件。 

另外,语言和文化是不断变化的,教师应密切关注西方文化的新动态,不断学习,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在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文化差异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在不同文化的相互比较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3.2 教学手法多角度、多元化:新时代的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信息、科技手段融入课堂。教师可以利用大量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多媒体课件;在讲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充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此外,教师还应意识到课外教学也是培养英语文化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建立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和文化感知的良好氛围, 使课外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多渠道获取关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 

3.3 创建真实环境,丰富实践活动:让学生沉浸于目的语文化的氛围之中,无疑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好的办法。在课堂上,为了便于教学操作,教师可在实施正常的教学计划的同时,每堂课抽出一定的时间来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实施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设计一些与文化有关的教学活动或话题,让学生参与、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感受。 

另外,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也是对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很好的检验,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真实语言环境中体会和运用英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定期举行角色扮演之类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通过生动的表演,学生可以深刻地体会西方文化,有助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还可以充分利用外教这一优势,鼓励学生在课外多接触外籍教师,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文化知识,并且学以致用。 

4 结语 

外语教学面对新时代的挑战,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语言的习得,目标语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即一种文化意识的培养、一种思维方式的养成。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识有助于改变过去为语言而语言、为操练而操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文化,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更好地学习并掌握外语,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培养文化意识,仍是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sapir. e.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ech [m] .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21 

[2] lado. r. language leaning [m]. new york: nogmm hill, 1961 

[3] 邓炎昌,刘润青.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课外文学常识范文9

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种:①教师在教学中,阅读课多为考试做准备,哪些段落常考,就重点讲;迫于考试,热衷于短期效应。②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读一遍课文了解大意,浅尝辄止,认为语文成绩与阅读无关,不把语文列入复习计划之中。③在应试教育压力下,学生不堪重负,无暇旁骛,没有时间去读课外书。④不少家长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去读于考试不能立竿见影、于发展则长期有效的课外书。

中学阶段,学生从课本上学到的课文是有限的。尽管现在强调单元教学的整体性、训练的系统性,但毕竟阅读面是狭窄的、封闭的。语文阅读教学有一个封闭圈。它以传授知识、应对考试为轴心,追求现成的、确定的知识,以终极的意义读解为目标,从阅读教学的内容、方法到评价,构筑了一个独立的体系。根据新大纲要求,学生的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要改变过去跳不出课文的阅读教学方式,积极拓宽课外阅读范围,做到课外与课内相结合,让更多的“红杏出墙来”,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针对性地选择文章,拓宽阅读范围。

课堂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以后,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的学习重点要求从各类报刊杂志等有针对性地选择几篇与课文有一定关联的文章或读给学生听,或打印成页给学生看;或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收集、寻找与这单元类似的文章,然后再到班上或朗读给学生听,或相互交换看,把这类文章与单元的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这样有助于巩固课文学到的各方面的知识,积累多方面的素材。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你课外阅读的这些东西里,有千万个接触点是跟课堂上所学的教材相通的,这些接触点我们可称之为‘记忆的抛锚处’”。可见,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途径。

二、每周辟出一节课外自由阅读课,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要搞好阅读课,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多读爱读。要经常涉猎一些学生刊物和各种类型的文学刊物,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又文质兼美的短小精悍的文章读给学生听。我认为读学生刊物,可以发现中学生的优秀习作,而读这些作品给学生听,学生更容易接受。因为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看,这些作品内容往往与他们的心灵有相通之处。因此,他们能够静下心来领悟,从而体会到美文的魅力、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这节课中只能起导读的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只读一小篇美文,激发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而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由阅读。鼓励学生选取有助于理解教材内容,有助于分清善恶是非,或信息量大而且新颖,写法上有可取之处、文采斐然的文章读。

三、每周抽出一节“说”课,发挥学生的阅读能力。

这节课是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开设的。这节课可以作为讲故事、讲新闻、讲笑话等专题课。由学生自己分组轮流主持,并由学生轮流讲。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我、锻炼阅读能力的机会。“万事开头难”,教师在刚开设时,要大力做鼓动工作,让学生认识到这节“说”课对于自己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参与。为了“说”好,他们会积极地、广泛地涉猎课外读物,筛选出自己认为最合适、最精彩的篇章或片段。这样,学生的阅读面就多了,知识面也就广了,阅读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同时又由“说”带动了读和听,可谓一举三得。

四、充分利用假期时间,拓展阅读面。

暑假、寒假的时间较长,教师可鼓励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看新大纲补充附录――“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中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并布置相应的写作任务,或读后感,或鉴赏文章,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发展审美能力,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现在有的地方正在推行一年四假制,我认为这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是有极大好处的。因为学生在学期内学习任务繁重,要学的科目多,要迎接的考试名目多,如市统考、省会考、全国高考等,所以学生对于课外阅读,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极其渴望能多一点时间让他们自由阅读,让他们心中的红杏能更自由地出墙来,而一年四假制将为他们的这种希冀提供条件。

课外文学常识范文10

1、认为课外阅读会浪费学生时间。很多语文老师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这些教师在课堂上如此,在课下不但不鼓励学生读书,而且阻止学生阅读课外书。在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开展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艰难。包括语文教师在内,学生家长、其它课任老师在学生课外阅读问题上的观念都相对滞后。

2、认为课外阅读就是学生自由发挥。有些语文老师以为只要按照课本和大纲上好课就可以了,至于课外阅读,那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所以部分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只重视课堂阅读,而对课外阅读只是提倡却缺少对学生必要的辅导。

3、认为课外阅读就是考试备战。有些老师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字词,背诵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更有甚者,将课文编成考题,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还有的语文教师认为: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作。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要么离开思维内核,排除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孤立地去品味语言,以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要么进行浅表的读写结合,浮光掠影地将“读”带过。

针对这些现象,作为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就必须转变自己的观念,依照新课标的要求,创设条件,加强指导,确实开展好课外阅读,以补充农村学生的心灵成长和文化积累所必须的营养,这是每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让他们能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书。

冰心老人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也就是说学生要认识到课外书在自己成长中的影响,养成广泛阅读良好习惯,选择有益的、适合自己的课外书。然而当今社会上有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书籍,大量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书籍在市场上“游荡”,鱼目混杂。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的意义非常重大。

语文老师就要用自己的阅读经验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让学生认识到课外书在自己成长中的影响,开启学生乐于阅读的心智、激发阅读的兴趣,指导他们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书籍。在指导他们正确选择适课外书籍时,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指导学生选择思想健康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阅读有助于学生健康思想的形成,有助于启迪学生的心灵,有利于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的书籍。我们要教育学生读好书,使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要考虑学生的差别“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所获。因为学生客观存在年龄、知识积累、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的内在需求、兴趣也随之不一样。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爱好、需求开展了解,在介绍时才能有的放矢。

(3)注意阅读内容的广度。要求学生选择伦理,科技,文学作品等。《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九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400万字的份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2、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合理地开展课外阅读

中小学生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心理,有了解未知的主动需求,由于其认知判断等的限制,所以在寻找课外读物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可从下面三个角度考虑: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今的中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发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各种阅读材料,特别是范围广泛的课外阅读,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没有边界的感受空间。让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文章,有助于其感受到祖国文字的奇妙与伟大。同时,也激起了其对各种阅读材料的兴趣,促使他们自己通过读报、看书去获取知识、资讯,懂得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2)从读物内容指导。指导学生选择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书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

(3)从时间上考虑。平时上课时间紧,建议学生阅读篇幅小的文章、书报.寒暑假时间长则要求其阅读篇幅较长的读物。

3、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

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中国古代学习论认为“积渐成学”是读书之规律。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在这个环节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读书的积极态度,认真投入,学会揣测作者的思想情感。读书是把书的资讯传给大脑,大脑开展创造性加工,人与书本产生的一种综合性效应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

(2)学会做笔记。常言道:“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就是说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教师指导学生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写下读书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因此,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该是热爱读书的人,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书籍真正成为自己精神财富的不竭源泉。为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2]韦国清、蒋成云.让课外阅读成为孩子的精神享受[J].中小学教学设计2004年12期。

[3]吴立岗.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课外文学常识范文11

关键词:准 实 活 积累和运用

第一部分复习原则:准、实、活

一、准

教学目标定位要准,多个纬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特别注意培养严谨的书写、思维习惯,积极的作业态度。

复习目标(内容)定位要准,共同制定复习计划,据《考试说明》,明确采分点(知识、能力点)考好,增素质,明确复习的每一步骤中,我要做什么。

复习主体定位要准,是学生复习、总结、提高、考试,落实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行为定位要准,引导和激励,组织和策划,指导和点拨。

二、实

梳理知识(方法)实:胸有成竹,对《说明》所及知识、能力了然于胸。

时间安排实:不乞求占用过多的课外时间,争最大的课堂效益,具体的知识(方法)均有相应的典型材料,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复习行为实:认真,严谨,做好每一项复习。

教师指导实:既引又扶。指导(教给)科学归类、记忆、思维方法。提供一套知识能力卡片。

三、活

复习方法活:分工、合作整理识记型知识,如字词、默写段(篇),文言实词、虚词。

指导整理阅读、写作知识和方法卡片,为能力型题目打基础。组内外书面和口头交流,典型发言,张贴学生出专题试题,出一份综合试题。

思维方式活:整体感知多角度思考(三个联系)

联系相关文体知识

联系多种思维方式,正向(相关)思维,反向(相关)思维

联系生活

第二部分复习行为

根据《考试说明》识字、写字和积累运用占分15%、阅读和写作各占45%和40%及课外阅读材料占90%的要求,复习思路如下:

一、吃透《考试说明》,师生共同制定复习计划

如第一轮两个月,8周,40课时。

1、识字与写字。音、形、辨别常见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多义字,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书写正确、端正、准确,7%占分、时间,3课时。

2、积累与运用。修辞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效果、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化常识、篇段默写、了解(课标)建议阅读的课外读物。约8%占分、时间,4课时。

3、阅读。一般阅读要求:感知文章的内容、思想感情有自己的心得,脉络(部分间联系),段落中心句和关键性语句;作品人物和情景的独特体验、富于表现力语言的品位;记、描、说、议、抒五种表达方式的区分及在不同文体中表达作用。

4、写作。一般:表达方式选择、先后与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联想与想象。专门:“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说明文,明白清楚”。“写简单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据文章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扩写、续写;变换文体或表达方式改写;一般应用文,格式正确,语言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修改文章的习惯和能力。40%占分、时间,16课时(穿插在阅读文章中)。

5、第二轮一个月,20课时,练评4套试题。

二、改变复习方式,教师从事组织、指导、激励等服务工作,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识字与写字(3课时)

学生用一课时完成一个单元生难字词搜集整理。要求书写正确、端正、整洁,注音,体会意义,后2课时组内外全面交流、互抄,形成个人的初中常用汉字库。在以后的复习课中,要求学生每天写一张自认为能考的生难字词10个,用2分钟在小组内交流,全班由学生选若干张张贴与教室固定位置。

(二)积累与运用(4课时)

学生写“常见语病及例句”、“常用修辞方法及表达效果”、“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等知识卡片在小组内交流,形成个人的文学常识库。

(三)阅读(18课时)

1、指导学生写如下知识卡片并在组内交流,选优秀者在教室固定位置张贴:

①段落内部层次关系及例

②小说常识

③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在不同文体中的作用

④记叙文(消息和通讯)、说明文、议论文、文体知识

⑤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生选记、说、议各一段文字仿中考出题,组内外交流互考,学生评出优秀试题及参考答案若干,贴于教室固定位置。

(四)写作(16课时)

1、学生写记、说、议等写作知识卡片并交流。

2、学生写记叙文开头结尾几种情况及例卡片并交流。

3、学生收集论据资料卡片(每人一专题,在组内外互抄张贴)。

课外文学常识范文12

【关键词】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 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123-02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引起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更是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开发利用的广阔途径。要想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发利用语文课内课外课程资源,必将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举措。对于长期习惯于传统的课程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教师,这将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1 语文课程资源内涵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报刊,电影、电视、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另外,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由此可见语文课程资源的范畴是较为广泛的。

2 语文课程资源分类

对课程资源的类型,我国学者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2.1 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简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

2.2 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从哪里来,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感受等因素;条件性课程资源是指那些并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但却是学生学习和有所收获的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

2.3 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显性语文课程资源是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语文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隐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3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可是,长期以来,教师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

3.1 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认知和开发利用的现状

总体而言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资源意识淡薄;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初于无序状态;

1、校内语文课程资源

广大教师对校内各种形式的传统课程资源还是比较重视的,能够有意识地予以利用。但对除此以外的其他教学参考资料的利用则因人而异,相差就比较大了。

2、校外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对校外语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一定的基础,但还很不充分,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挖掘。

3、潜在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在思想上对隐性课程资源普遍不够重视。绝大多数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他们对成绩好、品行好的学生往往格外喜欢,对成绩差、习惯差学生总在心理上怀有歧视。

3.2 学生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认知与开发利用的现状

总的来说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积极性和具体的方法需要教师给予相应的调动与指导。

1、校内资源

在校内诸多语文课程资源中,教师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也很大,但教师对于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不够重视,挖掘还很浅显。同时,学生对教科书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兴趣也不太浓厚,忽视了对文本的反复咀嚼。

2、校外资源

校外语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能明显能够感到学生对校外语文资源能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行动上却不够重视,忽视了对它的开发与利用。

3、语文隐性课程资源

学生的语文学习受外界的隐性影响比较大,但由于这些语文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处于无意识状态,因此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4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4.1 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4.2 生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可见语文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语,今有“大语文教育观”之说,说的都是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新课程提出“语文课程资源”这一概念,还明确了这一概念的外延: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它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极强的资源意识,关心生活,热爱生活,投身生活,在生活中构建起个性化的语文资源体系。

4.3 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