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外作业辅导书

课外作业辅导书

时间:2022-08-18 16:36:35

课外作业辅导书

课外作业辅导书范文1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任课教师;合力育人

高等学校担负着为国家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是人才的培养基地。因此,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概括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四学”:“学会学习(1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1earning to do)”、“学会交往(1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做人(1earning to be)”,并坚决地重申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这就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着育人这一中心而展开,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局面。辅导员与任课教师是高职育人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两个部分,他们各自主要承担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服务与教学工作。辅导员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任课教师教书育人,二者有机结合,将对高职院校更好实现人才培养,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何育人,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高职辅导员与任课教师育人现状分析

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然而,目前高职辅导员管理育人以及任课教师教书育人工作中却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辅导员管理育人,角色多,收效微

高职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工作的核心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由于高职生源与本科生源素质的差异,辅导员要负责一两百个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再加上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使得高职院校在具体工作实际中,只要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就落实到辅导员身上,造成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不清。多重角色、多重管理带来了多重责任,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工作范同越束越广,辅导员大多不堪重负,工作效率降低。

(二)任课教师教书育人,重教书,轻育人

高职院校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把教书与育人、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二者割裂开来。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包括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思想:工作在教学岗位上的任课教师,他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只负责课堂上的45分钟的教学,至于学生的管理、教育是学校其他部门的事,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心理状况、思想道德等情况更是置之不理,学生的德育教育往往被认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等的责任,而其他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忽视了本应承担的育人责任,从而使学生的德育在一定程度上与知识传授即智育相剥离,使高职院校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二、充分认识管理育人与教书育人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在工作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的工作职责归根到底就是共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进而培养 “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的,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班集体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班风、学风不仅是班级学生的整体风貌和风气,更是辅导员自身之风作用于学生的表现。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有助于弘扬正气,形成团结奋进和谐的氛围,能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刻苦学习,辅导员在良好班风学风的建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学生又要以专业学习为主,其课程的学习活动自然要占用大部分时间,而任课教师又是整个“学业”教育工作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因此,辅导员和任课教师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共性是“育人”,而个性在于侧重“成人”还是“成才”。双方要完成一个中心,即共建对学生的教育职责。要完成“成人成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坚持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德育教育,二是坚持授业教育。

在当前形势下,研究辅导员和任课教师有效协作、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广大辅导员和任课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二者通力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充分发挥作用,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三、创新高职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合力育人的途径

“合力育人”的高职学生培养模式是基于学生培养多方面不同重点工作而提出的,旨在创建全方位育人的新理念、新机制。

(一)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构建一个合力育人的系统框架

首先,要使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工作联系制度化。目前,辅导员管理育人与任课教师教书育人,二者只是简单停留在辅导员定期进课堂,定期与任课教师联系沟通,了解课堂情况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没有形成统一的制度。因此,有必要构建一个科学的合力育人的系统框架,从而确保合力育人的效果。

(二)树立配合参与意识、以教风促学风

学风是高校学习之风、教学之风、学术之风的综合体现,学风建设是高校全面推进学生工作的基础,也是一项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应与任课教师之间树立配合参与意识,以教风促学风。

1、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定期召开有关“学风建设”的主题班会,并邀请任课教师参加,为学生搭建与任课教师交流互动的平台,使学生在上课之余能够对专业的重要性,学习方法、技巧和专业的发展前景,学科的边缘知识等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在开展班级阶段性工作时,如评选三好学生、奖助学金学生、优秀毕业生,发展党员、推选专业类志愿者、参加学校重大活动等方面,辅导员应听取任课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并邀请他们参与其中。另外,在班级管理机制的构建和工作计划的制定、实施和总结,以及指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参与竞赛、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同样要注意汲取和采纳任课教师在专业方面的建议和意见,从而完善管理制度及指导方法,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3、辅导员应掌握所带年级的教学计划、进度和教学大纲等基本的课程教学信息。在班级的管理中根据专业课程的进度和内容,将教学进度同日常行为规范紧密结合,让班级管理随着教学安排循序渐进地进行,以达到规范班风和学风建设的目的。另外,在日常管理中辅导员对学生应该做到实事求是与以诚相待,这样才能真正鼓励学生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4、辅导员应持续将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时间管理方法,合理安排日常的学习、生活以及参加活动的时间。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将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树立支持沟通意识、实现“教”与“管”相结合

辅导员应与任课教师之间树立支持沟通意识,使二者形成科学、和谐的工作团队,实现“教”与“管”的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完成高校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和学风建设等工作。

1、利用每周例会时间,增强辅导员与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一方面,辅导员可以帮助任课老师全面了解所教班级同学的性格特点,配合任课教师从教学中获取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想特征等信息,为教学提供第一手的参考资料,在清楚了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后任课教师就能“因材施教”,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指导;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可以帮助辅导员更好地掌握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积极性、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课堂纪律、完成作业的情况、课堂学习氛围、课上教学质量、教材使用情况等具体表现,使辅导员客观、全面地掌握班级和学生的各类情况及信息,从而更好地担当起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促进学生工作有效的开展。

2、辅导员工作的重点除了日常生活的管理外还应放在学习风气和教学保障这两个方面,而这两点就需要任课教师的支持和协助,其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课堂出勤,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考试成绩等多个方面,从这几个方面可以反映出辅导员的工作效果,也可以从多个角度为辅导员实施班级管理提供一定的帮助。

辅导员可以通过加强与任课教师的沟通,增进彼此的默契和信任,进而形成工作上的合力,使班级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地取得新的成果,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3、通过建立相应的年级教学档案和班级日常管理记录,把辅导员的工作核心从“粗放型管教”转化为“集约型的培养”;把任课教师从“单一的传统教书”提升为“多元化的育人教学”。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的相互支持和沟通在充分发挥课堂和班级两个教育阵地功能的前提下,使课堂教学成果贯彻于学风建设的全过程,使“教”与“管”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总之,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分别在高校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两个领域充当极其重要的角色。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明确并树立共建促进意识、配合参与意识以及支持沟通意识,与任课教师互相配合,任课教师也要摆正心态,积极主动地争取辅导员的支持和配合。只有这样二者才能相互提高,共同进步,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最终实现高校对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培养目标,为国家和社会输送“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余波,甘晔.对高校教师管理育人观的理性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6(1):75-78.

[2].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J].求是,2000(5):3-5.

[3]杨克平,傅晓燕.教书育人:高职教师职业道德的真谛[J].中国高等教育,2007(1).

课外作业辅导书范文2

教辅机构成为指挥棒,学校、教导处规划,老师落实,学生受苦。

长长的暑假,可是小区里几乎见不到玩耍的孩子,他们都在暑期教学辅导班的课堂里。笔者已经关注教辅问题两三年了,可问题越来越严重。孩子们长长的暑假里,没有游乐园里尽情的玩耍,没有和小伙伴的欢乐游戏,有的是上不完的辅导课、做不完的暑假作业。

每到放假前,学校老师会拉出长长的暑假作业清单,初一布置到初二下册的作业,小学四年级布置到五年级的作业,如果不上辅导班,这些课自己怎么能学会?9月1号开学就要考试,考试内容不是别的,就是看你这个假期辅导得怎么样。学校老师会给家长明确的上辅导班的指导意见,每天都有辅导班报班信息抵达家长手机。

一个朋友的女儿所在班级中,90%以上学生都参加教辅班,一个暑假下来,辅导班的费用一人至少两万。周一到周五排满了课,跟没有暑假一样。难怪这个小女孩质问爸爸:你们为何夺走我的暑假?

暑假作业应该是巩固上学期学到的东西,现在布置的作业却不是巩固已学知识,而是跨年级的作业。而且这是普遍现象,为什么中小学都是这种状态呢?

首先,教学量太大,教学任务竞争激烈异常。教学也在像铁路似的“大提速”,过去一周教新课,不断重复巩固,现在两天就教新课。每周要周考,每月要月考,还有期中考、期末考。周考的概念是平均每天有一门要考试,孩子很紧张,压力很大,而且这个考试不是活考试,全部都是要背的:历史要背,背明代的皇帝是谁;数学要背,记忆上周老师演算的过程。学生累,老师也累,他们个个顶着量化的教学任务、考试任务,能不累?

必要的考试是需要的,不考试就没标准了,但考试需考什么呢?一张卷子,死知识的比例应该只占30%,活知识应占70%以上,要能从中考出这个人的视野、修养和教养,能看到他的知识面和文明素质。可是现在的多数考试都异化了,教辅机构研究刁钻怪题出卷子,学校把这样的卷子买过来考学生,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还要额外上辅导班。何必呢,一个学期老师根据自己的班级精心组织一两次合适的考试不好吗?

其次,利益合谋,课外辅导形成黑金产业链。课外辅导教材的产业链条媒体曝光得比较多了,常能看到学校为了让学生统一征订某教辅,获取更多回扣,就把布置作业和订教辅书混在一起,指定目录,迫使学生及家长“自愿订购”。另外,学校用的不少考卷就是教辅机构出的,即使平时,你不去买这个教辅机构的教辅书,行吗?

课外辅导班产业链极其雷同,一些学校与教辅机构达成合作链条,老师有双重身份,一份在学校,一份在教辅班。学校布置作业和教辅班内容挂钩,附带给家长一些信息引导,比如适时建议、短信提醒。一所中学能养活几十个教辅机构!家长都能收到教辅的手机短信,很多就是老师提供的。这实际上形成利益合谋,教辅机构成为指挥棒,学校、教导处规划,老师落实,学生受苦。

这种状况使得中小学生课业“减负”无法落实下去,教育以灌输为主,强调死记硬背,学生从早到晚在“学习”,无穷尽的作业,无穷尽的考试,没有业余生活,没有幸福感,甚至不少中小学生不堪重负自杀的案例屡见报端。

教辅乱象不是一个小问题,如果你家里有孩子,就能深刻体会到它的危害。教辅这一块改不动,就没办法规整正常的教育没办法落实“减负”。市场是逐利的,它只会变本加厉,无限挖掘,逼迫孩子们更多地购买教辅书,更多地参加教辅班。在教育战略上,这不是可有可无的一环,需要下决心动手术修正。

课外作业辅导书范文3

一、高职辅导员与任课教师育人现状分析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然而,目前高职辅导员管理育人以及任课教师教书育人工作中却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辅导员管理育人,角色多,收效微

高职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工作的核心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由于高职生源与本科生源素质的差异,辅导员要负责一两百个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再加上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使得高职院校在具体工作实际中,只要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就落实到辅导员身上,造成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不清。多重角色、多重管理带来了多重责任,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工作范同越束越广,辅导员大多不堪重负,工作效率降低。

(二)任课教师教书育人,重教书,轻育人

高职院校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把教书与育人、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二者割裂开来。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包括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思想:工作在教学岗位上的任课教师,他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只负责课堂上的45分钟的教学,至于学生的管理、教育是学校其他部门的事,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心理状况、思想道德等情况更是置之不理,学生的德育教育往往被认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等的责任,而其他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忽视了本应承担的育人责任,从而使学生的德育在一定程度上与知识传授即智育相剥离,使高职院校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二、充分认识管理育人与教书育人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在工作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的工作职责归根到底就是共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进而培养 “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的,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班集体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班风、学风不仅是班级学生的整体风貌和风气,更是辅导员自身之风作用于学生的表现。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有助于弘扬正气,形成团结奋进和谐的氛围,能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刻苦学习,辅导员在良好班风学风的建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学生又要以专业学习为主,其课程的学习活动自然要占用大部分时间,而任课教师又是整个“学业”教育工作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因此,辅导员和任课教师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共性是“育人”,而个性在于侧重“成人”还是“成才”。双方要完成一个中心,即共建对学生的教育职责。要完成“成人成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坚持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德育教育,二是坚持授业教育。

在当前形势下,研究辅导员和任课教师有效协作、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广大辅导员和任课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二者通力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充分发挥作用,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三、创新高职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合力育人的途径

“合力育人”的高职学生培养模式是基于学生培养多方面不同重点工作而提出的,旨在创建全方位育人的新理念、新机制。

(一)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构建一个合力育人的系统框架

首先,要使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工作联系制度化。目前,辅导员管理育人与任课教师教书育人,二者只是简单停留在辅导员定期进课堂,定期与任课教师联系沟通,了解课堂情况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没有形成统一的制度。因此,有必要构建一个科学的合力育人的系统框架,从而确保合力育人的效果。

(二)树立配合参与意识、以教风促学风

学风是高校学习之风、教学之风、学术之风的综合体现,学风建设是高校全面推进学生工作的基础,也是一项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应与任课教师之间树立配合参与意识,以教风促学风。

1、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定期召开有关“学风建设”的主题班会,并邀请任课教师参加,为学生搭建与任课教师交流互动的平台,使学生在上课之余能够对专业的重要性,学习方法、技巧和专业的发展前景,学科的边缘知识等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在开展班级阶段性工作时,如评选三好学生、奖助学金学生、优秀毕业生,发展党员、推选专业类志愿者、参加学校重大活动等方面,辅导员应听取任课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并邀请他们参与其中。另外,在班级管理机制的构建和工作计划的制定、实施和总结,以及指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参与竞赛、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同样要注意汲取和采纳任课教师在专业方面的建议和意见,从而完善管理制度及指导方法,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3、辅导员应掌握所带年级的教学计划、进度和教学大纲等基本的课程教学信息。在班级的管理中根据专业课程的进度和内容,将教学进度同日常行为规范紧密结合,让班级管理随着教学安排循序渐进地进行,以达到规范班风和学风建设的目的。另外,在日常管理中辅导员对学生应该做到实事求是与以诚相待,这样才能真正鼓励学生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4、辅导员应持续将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时间管理方法,合理安排日常的学习、生活以及参加活动的时间。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将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树立支持沟通意识、实现“教”与“管”相结合

辅导员应与任课教师之间树立支持沟通意识,使二者形成科学、和谐的工作团队,实现“教”与“管”的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完成高校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和学风建设等工作。

1、利用每周例会时间,增强辅导员与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一方面,辅导员可以帮助任课老师全面了解所教班级同学的性格特点,配合任课教师从教学中获取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想特征等信息,为教学提供第一手的参考资料,在清楚了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后任课教师就能“因材施教”,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指导;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可以帮助辅导员更好地掌握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积极性、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课堂纪律、完成作业的情况、课堂学习氛围、课上教学质量、教材使用情况等具体表现,使辅导员客观、全面地掌握班级和学生的各类情况及信息,从而更好地担当起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促进学生工作有效的开展。

2、辅导员工作的重点除了日常生活的管理外还应放在学习风气和教学保障这两个方面,而这两点就需要任课教师的支持和协助,其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课堂出勤,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考试成绩等多个方面,从这几个方面可以反映出辅导员的工作效果,也可以从多个角度为辅导员实施班级管理提供一定的帮助。

辅导员可以通过加强与任课教师的沟通,增进彼此的默契和信任,进而形成工作上的合力,使班级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地取得新的成果,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课外作业辅导书范文4

0 引言

书院制是实现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1 民办高校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下辅导员工作的局限

1.1辅导员工作深度不够

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工作负担重,什么都在管,什么都在做,不可避免的陷入事务堆,疲于应付,极少进行学生工作的规律、经验总结、分析当代学生的特点、内在需求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在关心学生成长与发展方面也显得精力不足,又缺少高水平培训交流的机会,管理水平提升受限。

1.2辅导员育人势单力薄

长期以来,民办高校一直把学生管理工作认定为是学生工作系统的事,辅导员的事,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教学与学生管理两张皮,育人力量分散,辅导员育人效果不明显。专职教师只教书,忽视育人,辅导员只育人,不参与教学,教学与学生管理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但不可否认的是,育人是系统工程,脱离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学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特点、想法和接受能力,很难进行有效的专业和学业指导;脱离专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不符合学生实际需要,显得空洞又不实用。

1.3辅导员工作评价标准单一

民办高校把学生到课、课堂秩序、班级卫生、学生参加活动等情况作为评价辅导员能力和进行绩效考核的指标,浅表的标准导致辅导员工作追求暂时性效果,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只求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应付检查,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实效,注重完成任务而不注重学生成长,管理方法简单、粗糙且缺乏合理性。辅导员工作形成了以要求为主,以培养遵守纪律、听话、顺从的学生为方向,以完成学生管理部门的要求为最终目的,管理工作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1.4辅导员工作被动性强

由于没有形成成熟的、科学的、系统的管理体制,学生工作缺乏延续性和目标指引,导致辅导员工作重复、无效劳动多,被动地为完成任务而工作,至于这些任务的目的是什么,是否是必要的、有益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是否能够改善的更合理却无人关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一定限制。

2 书院制模式下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功能定位

2.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2.1.1及时宣传、科学解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提高学生政治素养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承继着“中国梦”的强国复兴重任,他们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社会主义有坚定的信仰。为此,辅导员应具备敏锐的政治触角,积极主动的学习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方针,并通过及时的宣传、科学的解读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政治生活,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2.1.2注重思想交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三观”

“其实辅导员首先应该是教育者。 因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更直接、关系更密切。他们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两课’教师影响更大”。作为学生亦师亦友的成长领路人,辅导员应把教育工作融会于日常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过程中,更多了解他们的想法、聆听他们的声音,并分享个人的想法和见解供学生参考和思索,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方式,会更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三观”。

2.1.3全面掌握学生思想动向,做好校园维稳工作

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是做好校园维稳工作的有效方法之一。工作中,辅导员应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并对每个学生的行为指标做出基本预期,并采取预见性的举措,把不稳定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全面掌握学生思想动向,还有助于有效处理已发事件。

2.2第二课堂的指导者与学生发展的服务者

2.2.1学生党建中心指导老师

过去学生党建工作都是通过“党委副书记――学生党支部――辅导员”联动运转,这样的传统模式过于沉闷、缺乏活力、不能深入群众。书院制模式的管理采用楼层管理模式,组建一条“党员发展在班级、管理在楼层、培养在支部”的独特发展路线。首先在班级选出推优对象,每一次的党员选拔、推优对象都以楼层为单位来管理,这种模式更活泼、更民主、更开放。基于这样特殊的背景,指导老师是专门为学生入党、党员发展、党员管理而服务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2.2团建中心指导老师

团建工作一直是高校传统体制下学生工作的重心,它功能多、作用大、辐射面广。在书院制模式下,团建工作范围缩小,功能定位更加具体化、专业化。负责团建工作的辅导员将团建中心打造成为书院各大中心的人事招聘、协调各大中心关系与事务、对书院学生进行各类团体培训、策划组建各类寒暑期社会实践队伍、定期组织书院学生骨干的领导力训练营等工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2.2.3社区生活中心指导老师

“‘学院管智商,书院管情商’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达。大学生不仅要成为具有较高智商和较强专业能力的专门人才,还要成为社会适应性强、情商高的社会公民”。书院制模式的亮点和特色就是实现了学生生活园区的社区化,这不仅打破了原来的系和专业的界限,将学生工作的重心向宿舍转移,还将学生宿舍打造成第二课堂,延续了课堂教学。“宿舍是学生学习、交流思想、娱乐的地方,但也是学生出现争端的高发地”,要做好社区的管理工作,从创建寝室文化、举办社区活动、管理社区环境、提高社区服务等多个维度展开工作,需要专业化的专家型辅导员来实践。

2.2.4导师协调中心指导老师

导师制是书院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特色,如何管理好导师资源,协调好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实现二者的无缝对接,配合专业教师开展专业学习指导,需要高校辅导员转换自己的角色。在内部资源的分配上,辅导员要尽可能为每位学生找到适合的导师,并搭建好学生与导师的交流平台。在外部资源的拓展上,辅导员需要多途径的去拓宽导师资源,打造一个校内外联动一体的导师团队,更好的适应学生的需要。

2.2.5科创中心指导老师

提倡学生自主科研,培育学生的科研创新兴趣,是书院制模式下辅导员工作的重心之一,也是实现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另一重要途径。作为科创中心的指导老师,辅导员必须具备过硬的科研素质。辅导员还需要通过引导和管理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热爱科研的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并搭建施展科研能力的平台。

2.3科研课题研究者

2.3.1书院制模式下辅导员承担科研课题的必要性

书院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教书育人功能的重要实践者,这决定了辅导员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书院制是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内部管理的重大改革”,书院“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要落到实处,就要求在书院中工作的专职辅导员具备较高的教育资历、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科研能力。

2.3.2书院制模式下辅导员承担科研课题的优越性

辅导员既是学生工作的管理者,更是学生生活的服务者,辅导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最直接的联系,他们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有着全面的把握,辅导员的工作本身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完美演绎。辅导员每天所处理的工作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都是十分有价值的研究命题,辅导员可将其转化为科研素材并开展深入探讨和学术研究,发挥独特的科研优越性。

3 书院制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转变

书院制的引入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理念、领域的突破和新的要求,民办高校辅导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准备和转变:

3.1为工作领域的拓宽做足理论知识储备

书院制模式的引入,辅导员工作领域得到延伸和拓宽,职责也更加丰富,这促使辅导员必须要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无论是思想教育工作、心理辅导工作、职业规划、生活指导,都需要辅导员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应通过自我学习和参加相关培训,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的系统学习,便于指导学生工作实践。

3.2勇敢打破固有的工作思维和行为模式

传统的辅导员工作模式过分重视学校的制度化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主体性,管理方式强制性明显,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及参与学校各类活动的积极性。随着学生需求的多样化、自我意识增强,固有的工作方式很难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成长。辅导员应不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当中,不再追求暂时性效果,应从要求学生、管住学生转变为借助工作任务促进学生成长,让学生从被动服从变为主动接受和适应。

3.3着眼于“育人”,在实践中思考和提升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可见,辅导员并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使我们忽视辅导员工作其实是以“育人”为目的的。因此,辅导员应思考如何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在实践中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各种可能的条件,借助书院平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成才的动力,把工作重点放到“育人”上来。

参考文献:

[1]和飞.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内涵与发展目标[J].肇庆学院学报.2013(01)

[2]李其勋,何新华.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路径――来自香港“书院制”管理模式的启示[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5)

[3]卢黎歌,陈晋.试论书院制管理模式与辅导员工作[J].高校辅导员.2011(02)

[4]钱诗靖.完全学分制条件下书院制辅导员工作研究[J].发展.2010(10)

[5]董研林,郭晓萍,于洋.论书院制建设下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04)

[6]任新红,夏夏.从角色定位看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与美国高校对比[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7]张端鸿.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比较[J].思想・理论・教育.2005(05)

[8]卢黎歌,蒋鸿,赵金胜.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德育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

课题来源:黑龙江财经学院

课外作业辅导书范文5

关键词:主辅修 复合型人才 教育管理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与复杂化,社会对“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跨专业复合型人才需求也逐渐增大,这一方面表现为复合型人才在科研与就业领域所占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政府以政策形式推动人才培养多元化的改革与探索。例如,在1985年国务院发行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到“要针对现存的弊端,积极进行教育改革的各种实验,例如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等”,这标志着人才培养多元化的理念在政策实践上得到了正式认可;又如,在1998年颁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提到“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双学位、主辅修等多种教育形式,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1]则进一步表现出国家对复合型人才的渴求。

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均开设了双学位、主辅修课程,并努力推进其学位证书的社会认可。如武汉大学最早于1983年开启了主辅修、双学位制度的试点工作,随后,北京大学在1989年便系统地进行了双学位、主辅修的改革尝试[2]。自2010年下半学期以来,我校陆续在10届、11届、12届学生中学生中开设辅修课程,逐步扩大课程种类和招生规模。迄今为止,我校已开办的专业有英语、法学、心理学等专业,计划开办的专业有汉语言文学(非师范),法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方向)、学前教育等九个,预计招收学生为1200余人,涉及人数广,影响层面大,因而进行一个科学系统的辅修制度反馈调研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献回顾

对主辅修制度的学术研究从强调其政策可行性和正功能,到发现实践问题、提供政策建议,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思辨到实证的曲折发展过程。目前对主辅修制度的研究文献主要分为三类,初期文献,如北京大学《大学本科培养跨学科知识复合型人才的作法与相关问题探讨》和华东理工大学《第二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主要澄清“辅修”和“双学位”的概念外延,理清了概念混淆,突出强调了制度确立的正功能。第二类文献发表于主辅修制度确立一段时间之后,此时,该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和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逐渐浮现出来。如青岛理工大学《关于“主辅修、双学位”模式教育的探索》和哈尔滨工程大学《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两篇论文,则以问题视角分别就其所在学校的辅修状况困境进行反思总结,对该制度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第三类文献是就以上两类文献的综合和发展,将主辅修制度的实践性局限予以具体化,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如发表于《中国高教研究》的《双学位本科教育研究》则在宏观层面上客观分析制度实施状况的同时,也就目前我国的大学主辅修教育制度改革提出建议。

目前该领域的学术研究中还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单着眼于对辅修这一宏观概念的剖析,忽视不同类型的学校的不同的特质和办学背景,因而提出的政策建议颇为空洞、刻板,实践性较低;二是忽视辅修参与学生的参与动机和心理历程,未能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对该制度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估,未能区分辅修同学的不同动因。

三、理论参照——理性行动论视角下的辅修参与动因分析

人的行动可以被划分为目标合理的行动、价值合理的行动、感情行动和传统行动。其中以目标合理行动和价值合理行动最为常见。前者是指以能够计算和预测后果来实现目的的行动;后者指无条件的、有排他性价值、不顾后果的行动。

当目标和理性和价值合理性行动以不同的方式连接时,往往容易产生吊诡的现象。具体来说,一方面,许多同学意图通过辅修扩大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培养跨专业视角;另一方面,对辅修证书和资格认证类证书的追逐也成为辅修参与同学的主要驱动力。这种结合给主辅修制度的管理协调造成极大困难。过于松散的管理必然使某些同学、尤其是旨在获得辅修证书的同学长期缺勤,进而打击老师的上课积极性,破坏辅修班级的学习气氛;过于严苛的管理又会使得追求纯粹知识的同学感到缺乏自主学习的空间、学习负担过重、课业压力过大,最终将提高退修率,造成同学们“形式上的理性但实质上的非理性”的生活方式。

四、研究结论

(一)参与辅修的动因呈目的性动因和价值性动因并重的局面

目的性动因是与辅修收益相关的动因,包括获取学位证书和为参加某类资格认证性考试(如司法考试)做课程培训;价值性动因则包括学习知识、扩大人际交往、培养跨专业视角三项。打发时间和从众则被归于感情性动因。据调查,“为获取双学位证书(77.6%)”和“为了学习更多知识(80.6%)”成为绝大多数参与辅修者的选择。由此可见,辅修对学生的吸引力来自于辅修课程内容本身和学生对参与辅修后所获得的预期收益,是二者有机综合的结果。因而,对不同动机驱动的辅修参与者应当采取不同的激励模式。

(二)参与辅修对学生兼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1 主辅修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专业选择上的主客观的断层。学生的专业选择是综合了该领域的就业前景、父母和社会职业期望及自我职业规划等多方面因素的理性抉择。其中,学生的自我兴趣,即价值性动因在该决策中所占的分量极低。主辅修制度则使得学生在理性选择专业、进行未来职业规划的同时能够发展自身兴趣爱好。

2 参与辅修对优化知识结构产生了积极作用。调查数据表明,17.9%的调查参与者表示对辅修课程知识大部分掌握,62.7%的参与者认为对辅修专业所学知识基本掌握,只有1.5%的同学表示对辅修课程知识掌握程度较低。由此可见,掌握另一个专业的系统知识成为辅修制度的主要正功能,这对于持目的动机和价值动机的同学来说都是可喜的进步。

3 参与辅修让同学们的课余时间减少,学习负担加重。参与辅修课程必将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本次调查有54.2%的同学表示辅修让学习负担更重,90.4%的同学表示课余时间有所减少。值得庆幸的是,在认为课余时间减少的同学中,只有14.5%的同学表示焦虑。可见大部分同学能够有效调整其情绪和态度,积极对待学习。这一结果也体现了辅修制度作为一项自主参与的制度,其志愿性和灵活性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

4 部分同学在参与辅修之后对专业课的兴趣和专业课成绩有所下降。虽然大部分同学(分别为71.1%和78.3)的同学表示参与辅修之后对专业课的兴趣和专业课的成绩“没有变化”,依然还是有部分同学(分别为10.8%和13.3)表示参与辅修之后这两项指标均有所下降。虽然尚不能肯定这种下降与参与辅修有直接因果关系,但这一现象依然值得学校关注。

(三)参与学生对辅修制度的满意度总体较高

本调查让被抽取的参与辅修的同学就辅修课程状况、班级运行状况和信息获取情况的三个维度十二个指标进行打分。调查显示,在具体的13个指标中,教师授课水平所得分数最高(4.08),其次是课内容(3.77),这两项因素成为辅修制度的主要吸引力。得分最低的是学生同辅修班级辅导员亲密程度(3.03)和辅修班级活动丰富程度(2.38),这体现出辅修同学的班级归属感较低。

(四)现行辅修制度尚存在诸多问题

对辅修制度的管理模式实际上就是对不同动因的同学的激励模式。就目前来看,现行的激励模式尚显单一。这主要体现在课堂时间安排、课堂出勤率和信息获取方面。

1 部分主修课程的课外实践活动同辅修课程时间相冲突。不少同学反映,开设于周六全天的辅修课程与党课班课外实践活动相冲突,周三下午的辅修课程又同一些学生社团活动时间重叠。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学生自身的评优评先成绩,更会降低同学们对主辅修制度的信心。

2 对课堂出勤率的管理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因专业不同,各授课老师个人习惯不同,部分课程“入座率”低,学生任意缺课。据调查,61.2%的同学认可“课堂管理不够严格”,13.4%的同学认为“说不清”,只有25.4%的同学认为课堂管理是严格的。应当注意的是,对辅修课程出勤率的管理也应该辩证地看待,一味地追求课堂出勤率会限制学生处理个人生活和主修课程学习的自主性。在关于“这种课堂管理力度是否符合你的要求”一项调查中显示,44.8%的同学认为“符合要求”,即相对宽松的管理制度保障了自身全面发展的可能性,35.8%的同学认为“不符合”,19.5%的同学认为“说不清”。这表明一些同学追求辅修的相对灵活性,另一些同学则对辅修制度管理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

3 辅修相关信息获取管道单一。辅修信息包括与辅修制度相关的一切咨询,如考试时间安排、考试教室安排、交作业时间等。在信息获取管道上,现信息公布管道多依赖于辅修班长的通知(77.6%)和辅修班级群的公告(71.6%),这对于在辅修班级不甚活跃、班级交往面小,或没有计算机、缺乏信息手段的同学来说,信息获取管道则显得狭窄了许多。在期望的信息获取途径方面,短信通知所占比例最大(82.1%),其次是辅修班级QQ群通知(47.8%)。这两项信息获取手段因其路劲固定、成本较低,相比于“不出勤就没法获得信息”的不稳定的信息获取途径来说,显然更加科学。

4 大多数学生对辅修制度的参与效益存有疑惑。即使很多学生对辅修证书具有较强的目标针对性,但总的来说,学生或不了解辅修证书的付出与回报比率,或对自己所辅修课程的内容和自己的兴趣程度缺乏正确的估计,最终退出辅修。在本次调查抽取的76名样本中,有20.9%的同学表示“曾经考虑过要退出辅修”,12.1%的同学表示“说不清”。另外,在“退出辅修的原因”一项里,47.1%的同学认为辅修课程“耽误时间”。可见无论对于目标合理行为还是价值合理行为,若是不能满足其不同需求,他们的行为也将缺乏继续的动力。

5 现行制度缺乏对辅修证书社会承认度的评估与公布。调查显示, 57.6%的同学表示“在参与辅修之前,对辅修证书的社会承认范围没有明确认识”,19.7%的同学认为“说不清”。 54.5%的同学认为“辅修证书的社会成认可程度一般”,27.1%的同学认为“社会认可度较低”。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参与辅修的过程中“十分迷茫”,对辅修证书的含金量和自己对辅修制度的坚持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这方面的就业指导和信息告知始终呈空白状态,这将对学校进一步扩大辅修招生规模、稳定辅修学生完成学业产生消极影响。

五、政策建议

(一)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辅修行为采取不同的激励模式

主辅修制度的自主性决定了其相对灵活的性质,太过于僵化的课程内容安排和成绩评估机制将会降低同学们参与辅修的兴趣和热情,让辅修沦为“获取证书的形式化途径”。就此来说,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 增加辅修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和实践性,降低期末考试的难度。(1)辅修课程的本质价值在于其所提供的专业课程知识,任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同学们将本专业和辅修专业相结合,鼓励课堂讨论,促成各专业知识的交互学习和辅修专业知识的升华。(2)在期末考试完成和成绩评估方面,则可以采取更加灵活丰富的评估形式,放低“过关”门槛,提高“优秀”门槛,让辅修课程评估呈“过关容易高分难”的形式,满足行动类型的同学的不同需求。

2 增加课堂时间安排和的灵活性。就辅修课堂缺勤来说,笔者认为,对于不同的缺课情况应当予以不同的应对措施。(1) 对于短期性缺课,应当予以适当的宽容。辅修或旨在扩充知识,或旨在获取证书,因而频繁的课堂点名和课堂教学检查势必将压力加诸于任课教师和辅修班班委身上。对此,学校可以在完善请假制度的同时,对于因故缺课予以适当的理解。(2)对于因特殊原因的长期性缺课,如党课时间同辅修课时间相冲突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允许部分辅修同学参加与该课程类似的专业课的旁听,并对旁听成绩予以承认。(3)对于部分辅修专业与本专业相似或相重叠的课程,可以允许其自修,最后参加期末考试。如社会工作专业所开设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一门课程与法学辅修专业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内容相似,学校可以适当放宽课堂出勤要求,允许其自修并参加辅修专业期末考试。

3 完善请假制度,将无故缺课和暂时性请假区分开来。低“上座率”也能从侧面反映出请假制度的不合理性。大部分同学在个人活动和辅修课程时间冲突时,因缺少相应的假条递交人、或缺乏辅修班级辅导员或任课教师的联系方式,从而任意逃学、随性出堂。笔者认为,应当在客观上承认辅修课程会与主修课程和课外实践活动相冲突的前提下,让请假制度规范化、请假手续简单化。可以以手机短信方式公布各科老师和班级辅导员的联系方式,需请假时直接将请假信息传达到科任老师和联系,这就避免了递交请假条时“无人可用”的情况。

(二)扩充信息公布途径,在信息公布方面做到以人为本

以发送手机短信为主,辅修班级QQ群公告为辅信息。这些管道因其稳定性强、覆盖范围广,因而对于关键性信息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这也必然加重辅修班级班主任和班委的工作量,这就要求学校在满足广大同学对信息获取的需求的同时,对额外劳动付出者予以相应的补偿。

(三)加强对辅修规划的指导工作,为学生答疑解惑

对辅修规划的指导,可以以“报名前指导,学习中辅导”3的思路,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开展不同的答疑服务。

1 对于有意向参与辅修,但对现行辅修政策尚存疑虑的同学,学校应组织辅修参与指导活动,向他们答疑解惑。在本次调查中,32.3%的同学认为“有必要组织辅修课程老师进行辅修专业相关的讲座和宣传”,就辅修课程的内容涉及和辅修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予以公布,鼓励同学们自由选择。另有24.6%的同学认为应当“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增开辅修课指导一项”,在现行政策内运用现有资源进行辅修课程的相关指导。此外,24.6%的同学认为应当“促成已经参加腐朽的学长学姐同即将参加辅修的同学的交流座谈”,让学长学姐们对辅修相关课程难度和投入产出比进行理性分析,并指导同学们客观地进行选择。

2 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怀有的对辅修证书发放条件和证书含金量的质疑,学校应予以及时回应,或敦促辅修班级班主任进行专业教育,或组织同学们自己就辅修证书的社会认可度进行课堂讨论。总之,无论是辅修参与同学还是学校本身,对于辅修制度的运行和完善都处于探索阶段。无论对于目的合理性参与者还是价值合理性参与者,进行答疑反馈都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边士洪.完善辅修、双学位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2):95.

课外作业辅导书范文6

关键词: 教辅材料 创新教育 教育责任

一、引言

我在组织的一次课外讨论中,惊讶地发现,几组学生对同一问题的想法与回答模式几乎是一样的。起初还以为是巧合,但多年做学生工作的职业敏感促使我对学生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几乎每个学生手头都有与课本配套的各种教学辅导材料。接着我走访了郑州市的几家书店,琳琅满目的教辅材料充斥着大大小小的书店,以英语为例,一听说我要买《新视野大学英语》教辅材料,书店老板立即拿出了如“新视野大学英语学习指南”、“新视野大学英语课文辅导”、“双博士系列”的、“星火英语系列”的和王长喜系列的教辅等,我仔细翻阅了几本,发现虽然书名各异,但内容多雷同。为在销量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书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教辅材料不仅把教材上所有答案详细列出,还把每个题都翻译成汉语,对学生真可谓是“关怀备致、体贴入微”。面对“汗牛充栋”的教辅材料,我不禁要问:它们到底在学生的学习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该如何去应对这一严峻问题?我拟对大学教辅材料给大学生的教育带来的潜在影响谈谈自己的拙见。

二、教辅材料带来的潜在隐患

(一)与创新教育的理念相背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强调学生开拓进取的创造才能和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扬弃传统教育中陈旧、单一和定势的观念,强调在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当时的情境,随机应变地对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给予迅速、巧妙而正确的引导。而时下的教辅材料就像保姆给学生做熟的饭菜,学生只需在课堂上“张口”即可应付教材规定的讨论问题,无需动脑,无需组织语言,因为只要带着教辅材料上课,模仿或跟随教辅材料的思路即可自如应付课堂上的提问。这种不顾学生的实际利益,一味地“包办”学生课本问题的做法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意识到:只有真正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运用的能力,学生才能茁壮成长,创新教育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实到具体的课堂中,老师也才能真正体味到授课的激情。

此外,教辅材料这个“保姆”已经为大学生旷课和抄袭作业埋下了隐患。正因为有这个保姆,有些学生认为旷一两次课关系不大,听不听课照样可以做好作业,回答好老师提问,还跑到课堂上浪费时间干什么?岂不知这种抄袭作业和剽窃他人观点的行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作弊,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国家创新教育理念的推行。

(二)与课程改革的目的不符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重视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此相配套的教材改革适应了这一要求,但如果学生课前或课上已经看过所谓的参考答案,课程改革的目的就会大打折扣,课堂讨论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的授课激情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各种辅导材料上现成的答案其实就是编者在用自己的思想模式去束缚学生思维腾飞的翅膀,与当前的课程改革格格不入,不仅不利于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程改革的步伐。

(三)与教育工作者的责任相背

作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对中国教育的现状和发展保持应有的关注,贡献我们力所能及的智慧,但关注并不是替学生包办作业,甚至考虑我们个人的得失,为利益驱动而去编教辅材料。当前的教辅材料多为课文详解和课本所附问题的详细答案注解,真正高屋建瓴地对学生进行策略指导的为数不多,而且相互抄袭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在回答记者关于21世纪高等教育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一问题时,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NeilRudenstine)教授曾这样说:“教育是通向未来的钥匙。”他认为,21世纪高等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不仅学习新的知识,而且学会提出问题,并进行独立思考,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毕业后50年仍能从中受益。也即我们所说的“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的教育策略。

课外作业辅导书范文7

所谓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进取程度的综合表现及所形成的群体性风格,是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纪律的综合反映。[1]高等学校是为国家、社会培养优秀的合格人才,学校学风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学校最终人才培养的质量。置身于踏实、务实、求实的良好学习氛围中,学生每天都会被熏陶,从而自觉和不自觉地改善自身的不良习惯,以适应所在群体的学习氛围,并利于最终养成主动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良好行为与意识。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教育者、引导者与服务者,正是由于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学生对辅导员的尊重与认可,辅导员对学生学风建设的重视程度、检查力度、执行态度将直接导致一个班级、专业、学院的学风建设的层次,重视与发挥辅导员工作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是必要的、积极的和重要的。

一、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根据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46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也就是说,在18岁到22岁的青年人中,3个人即有1人读大学。按照国际口径,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不再是原始意义的精英教育。正是在这种大的教育环境下,高校学风建设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整体上学风氛围较好,学生积极从事专业知识学习,参与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但是,同样存在不思进取、贪图安逸、不务正业的不正学风。如课堂玩手机、上网,课下交友、聚餐、玩游戏等不良习气,直接导致学生考试多门课程不及格、学位岌岌可危,甚至考试舞弊的行为也时有发生。笔者根据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座谈反馈等信息的整理与分析,总结出学风建设中存在的几点突出问题:

1.专业学习目标不明确。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的紧张学习,很多孩子认为到了大学就应该好好放松,尽情享受生活,把主要精力用到了谈情说爱、学习娱乐、旅游交友等享受上,认为只有考试的前两周才是学习、加班、熬夜、废神的时刻。不明确学什么,怎么才算学好,学到什么地步。

2.综合能力培养意识不足。部分同学专业课学习上已经费力,对其他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部分学习优异的同学,也只是专业课上的优异生,并不注重对横向知识的了解与学习,不拓展自身的综合能力,传统文化、社会人文等知识领域了解匮乏。

3.学习方法不得当。部分学生只知道大学上课要记笔记,期末找老师辅导、划范围,查询近几年的考试试卷,不注重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没有预习、复习。个别同学甚至出现将考试的及格希望放在与任课老师拉近关系上,不会学习。

4.专业技能锻炼缺乏。笔者所在学校为师范类学校,学生就业的方向多为从事基础教育,专业技能尤为重要,如讲课、表达、文字书写等。但部分学生平时不注重自身锻炼,对学校采取的各种旨在提高从业能力的活动不积极参加,不注意平时的积累,就业时后悔莫及。

二、不良学风形成的原因

(一)受社会、家庭环境的干扰

绝大多数学生都从高中老师、家长或其他渠道听说过,“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放松了”“上了大学就不用吃苦了”等一些不正确的言论。加之进入高校后,远离家长的监管,使学生放松了学习,尽情享受“自由”,专业学习反而成了副业,失去了学习的源动力。

(二)学习途径单一

目前高校的授课多是以专业分类,学生也是按照专业大纲进行选课、上课,对于其他非专业领域知识接触的较少,在高校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区,学术报告较普遍,提供给学生接触多方面知识的途径较多,但实现严格意义上的按学生主观学习意愿进行自主选课学习的途径还很遥远,知识面狭窄,综合能力水平不足。

(三)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大学以前的学习主要依靠的是班主任、家长的督促、检查,甚至是强迫学习。而大学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主学习,但从高中步入大学后,“等待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矛盾完全的显示出来,不会学习的同学,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一门课程,学得支离破碎,前后无法融会贯通,期末考试挂科不断,甚至学位岌岌可危。

(四)时间观念不强

部分学生认为大学还有好几年毕业,不用急着去准备就业,专业考试及格就行。但是,这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专业技能的锻炼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是靠每天的锻炼与积累。而大学四年更是转瞬即逝的,任何锻炼的机会都是浪费不得的。

三、创建良好学风的做法

为加强学院学风建设,我院成立以院长、书记为协调人,辅导员为具体工作负责人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辅导员的重要作用。

(一)发挥辅导员思想教育优势,确立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

在辅导员负责与协调下,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专业论坛等形式,为学生专业学习树立明确的目标。新生入学开展主题讨论班会,就“学什么、怎么学”进行讨论;邀请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优秀毕业生与学生开展交流活动;学院开展“教授、博士系列讲座”,每两周开展一次,邀请本专业副教授以上或获得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为学生开展前沿、重点知识讲座。这些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明确了专业学习目标。

(二)开展专业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多读专业书籍

根据每个班级的同学人数,由专业老师提供该专业领域内最权威图书书目,用立项争取的资金进行图书统一采购。按学号每人一本,两周为一个周期,进行循环阅读。辅导员组织各班成立读书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读书报告会,抽取学生为大家讲书、评书。按照一个班级50人,每个学期18周计算,三年时间,每人可以读完50本专业性的书籍,这对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三)邀请外专业老师开展讲座,拓宽学生知识面

为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由辅导员组织学生调研并汇总学生的知识需求,由院长进行协调,邀请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同学们感兴趣的各学院老师为学生讲座。如邀请文学院老师讲解中国传统文化,音乐学院老师讲解怎样欣赏音乐,美术学院老师讲解如何欣赏书画,邀请地理学院的老师讲解中国“旅游圣地”等,引导学生多接触其他领域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知识。

(四)加强专业技能的锻炼,提高从业能力

课外作业辅导书范文8

论文关键词:大学学习导论;作品理念;认知

大学与高中相比,教育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消极灌输知识转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种由紧到松的学习状态,目的由明确到模糊的变化,以及自身角色的转变,使很多学生感到无法适应。大学生在入学初期不能正确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学习盲目性强、动力不足,自我定位不准确,对专业了解不够,对社会认识不足,对前途感到迷惘,缺乏对未来生活和职业目标的规划与准备等,这种状态可能影响到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业。针对此种状况,2010年,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对原有教学计划进行改革,在一年级新生中开设“大学学习导论”课程,从大一开始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站在新的高度去思考自己的学业、事业、人生;高效增加知识储备,加强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做到扬长避短,树立远大目标,真正明确自己在大学期间该如何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和生活,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更快地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一、以作品理念为核心的课程内容体系

“大学学习导论”课程设置了基于作品理念的内容体系。

所谓作品理念,就是在“大学学习导论”课程教学中,使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课内外辅导、学习成绩评定都围绕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作品)而展开的教学理念。依照此理念,大学学习导论课程分成若干教学模块,每个模块都与职业生涯规划书的主要部分相对应;在每个教学模块完成后,学生随即完成生涯规划书相应内容的作业撰写,在全部课程结束后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品。在大学学习导论课程的作品理念实施中,从大学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的部分到整体,都是在课程教学任务驱动下,在师生互动、合作中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能够反映出“大学学习导论”课程的绝大部分内容,是对“大学学习导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最直接、最全面的检验。

“大学学习导论”课程在教学准备阶段设计出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写作模板,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职业生涯条件分析、职业目标定位及其分解组合、具体执行计划、反思与调整五大模块。在“大学学习导论”教学中,以规划模板为依托,设计教学大纲,理清教学思路,制定教学日历,安排教学内容体系。

1.学习环境认知

安排学生参观学院图书馆,介绍图书馆藏书情况,讲授图书馆信息检索知识并要求学生进行信息检索实践;参观实验中心,讲解上机操作流程;介绍网络学堂的使用方法。学习环境是“大学学习导论”课程教学和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开展学习的先决条件。

2.自我认知

概述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首先对学生进行包括职业兴趣、性格、气质、职业锚、能力、情商、智商、逆境商等方面的测评,结合测评报告以及个性化辅导让学生对自己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分析。根据大学学习特点促进学生自我学习风格的建立,并完成报告书中个人成长经历,个人特质,个人学习风格,职业倾向的写作。

3.文体认知

进行Essay、Report 和Presentation的讲授,促使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和技能,帮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写作规范和要求,同时为学生日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写作和讲演基础。

4.专业认知

充分考虑学科、专业、学生个人兴趣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优势产业,重点指导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未来岗位的认知,帮助学生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和敬业精神、一定的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等。

5.分析方法认知

重点讲授韦恩的SWOT分析法,要求学生在社会环境分析、职业分析、行业环境分析、企业分析、组织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详细估量内外部环境的优势和限制,在知己知彼的情形下设计出自己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介绍SMART原则,要求学生以SMART原则确定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制订可操作性的策略和行动计划,促进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

6.反思与调整

职业生涯的反思与调整部分的教学,意在指导学生通过评估自己的生涯规划对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路径和实施策略进行反思和调整。

7.建立学习档案袋

在完成职业生涯报告书后,让学生创建基于博客的个人电子学习档案袋。将职业生涯规划书放入电子档案袋,随时了解和修正自己的目标、学习计划,以便与适合自己的职业达到完美契合。

8.演讲与展示

将所完成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整理成PPT,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演讲和展示。既考核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写作情况,又考核学生报告书和PPT制作的情况,更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案

“大学学习导论”课程,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觉醒,较为清晰地了解自身特点和专业、职业以及社会环境特性;要求大学生掌握自我探索能力、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以及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在有限的学时内要完成诸多的教学目标并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要实行具有挑战性、讲求实际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

1.参与、体验并举的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本课程运用多种与课程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体验,获得新的能力,如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个体辅导法、反馈分享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穿插并举。其中信息技术在多种教学方法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首先,教师基于课程安排在学校网络学堂作周密的教学设计。上课前教师在校园网的网络学堂上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在讨论区有关讨论题目,请学生们利用课下时间上网,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独立解决出现的问题。学生最后以电子版形式将作业提交给老师,作为教师建立学习平台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师生、生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Blog、E-mail、QQ进行网上交流,也可以面对面地进行讨论,形成依托网络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学习环境。其后,教师根据学生电子作业内容,结合课前网上交流情况,进行资源整合,为课堂教学作相应的教学设计。“大学学习导论”打破常规的学时安排,课内外学时比在1∶4以上,把大部分学习安排在课外学习和辅导上。这种自由开放、全体参与的教学模式,注重了对学生潜能的挖掘与个性发展空间的展示,加强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协商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2.多角度的课程考核和评价体系

本课程的学生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职业生涯规划书》由个人独立完成,并将报告转化成PPT同时进行演讲,辅导教师制定评定表,由主讲教师、辅导教师和学生小组共同评定,占课程成绩的60%;个人平时表现,即自我评定及小组评定相结合,占课程成绩的20%;《学生个人电子档案》,由辅导教师评定,占课程成绩的20%。《学生个人电子档案》和《职业生涯规划书》及学生演讲和展示是在学期末完成,个人平时表现是每一次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实时记录。学生成绩的评定体现了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特点,平时表现在课程成绩中的比例强化了课程过程管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三、以提升教师执教能力为前提的课程培训与督导系统

作为处在起步阶段的“大学学习导论”课程,教学团队的组成、教学理念的建立以及教学方法的改善是其最根本的保证,对于担任此门课程的教师也是极大的考验和挑战。鉴于此,该课程在创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同时,也构建了提升教师执教能力的课程培训与督导系统。

1.注重教师团队成员的多样性

“大学学习导论”课程被学院称为大学第一课,以团队形式进行教学。课程非常注重教师团队成员的职业经历和知识结构,既有德高望重、经历丰富的学院领导,又有专业知识深厚的一线教师,还有多年从事学生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的政工干部。不同专业、领域取长补短,形成以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为主体的多元化教学团队。

2.严格的教师选拔和培训体系

作为教学团队的重要成员,辅导教师必须系统地旁听全部课程,参与课程的全部环节,了解课程的价值观,达到与主讲教师的良好配合,实现教师与学生个体辅导、因材施教的良好教学效果。同时,为了统一教师的价值观、保证课程的质量,由课程总负责人开展针对全体教师的系统培训,内容包括:“大学学习导论”课程开发与管理、小组辅导的方法、授课中的PPT、授课中的方法、沟通与分享、流程管理、时间管理、课外辅导技巧。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各阶段有针对性的培训、集体备课、互相听课和共同参与教学环节等活动,挖掘教师职业潜能,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培养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品质“大学学习导论”课程教师队伍。

四、“大学学习导论”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结构的合理性有待提高

合理的课程结构是课程生命力的核心。如何合理架构“大学学习导论”课程,完善教学内容,科学设计课内外学时,以最匹配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是该课程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学院“大学学习导论”课程的开设源于对英国西苏格兰大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借鉴,但是如何将西方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我国高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相融合,设置更加先进、合理、有利于中国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课程结构,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继续寻找答案。

2.师资力量的稳定性急需提高

稳定的师资队伍是课程质量得以保证的基础,但目前学院从事“大学学习导论”课程教学的主讲和辅导教师多由学院领导和来自不同岗位的人员兼任,这虽然有利于扩大教学主体的视角,但教学团队的稳定性却不能得到保障,教学团队的核心——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极度缺乏,稳定的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急需解决。

3.教材质量的优质化尤为紧迫

优质的课程教材是课程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由于开设“大学学习导论”课程的高校较少、开设时间较短,所以目前以“大学学习导论”为主题的教材较少,而且良莠不齐,多数教材实践性和指导性不强。因此,以学生的成才发展为本,编写富有针对性、实用性、专业性和区域特色的《大学学习导论》教材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

课外作业辅导书范文9

应运而生:以书院制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三课堂”

北航始终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先,把“教”与“育”有机结合,努力培养具有高度的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备科学基础、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一流创新人才。近年来,学校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三个课堂”:第一课堂是知识的课堂,形成了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着力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二课堂是实践的课堂,工程实践与社会实践同步增强,着力加强学生解决问题和实践的能力;第三课堂是文化的课堂,以书院及文化艺术教育场馆、国际化交流为载体,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2010年,北航沙河新校区办学运行,全校一、二年级本科生入驻。新校区建设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满足了教学科研的基本需要。优质的校园环境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硬件条件,但周边配套文化设施不足,两校区空间上的距离给师生之间、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沟通带来了不利影响。北航精神和大学文化的传承发扬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面临着新的挑战。

北航在新校区改变了单纯由学院负主责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建成了知行、汇融、启明、航天4个书院。各书院积极凝练办学理念和书院文化,如知行书院确立了 “才德君子、中西古今”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人格上,注重学生“德行品性”和“大写之人”的养成;在学识上,以“学贯中西,博通古今”为最高追求。

北航书院制实施周期为2年,每个书院对应2个~4个专业大类背景相关学院。学院以学科为本,作为教学单位,负责开设各种显性课程,保证教学质量,选派导师。书院以学生为本,作为学生工作单位,负责发展辅导、心理辅导、组织社团活动等隐性课程。新生入学时不细分具体专业,由书院整体管理,一年后在与书院相关的学院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两年后选择最终专业。例如:知行书院每个年级260余名学生入学一年后可选择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7个专业学习。

应势而动:依托书院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做法

1.课内外结合加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的完整的人。各书院立足于自身特色和优势,大力推进科技与人文有机结合的通识教育。目前,各书院开设通识教育课程52门,选课人数达5,600余人次。例如:知行书院开设了“中国文明文化史”“西方文明文化史”“中国古典研读”(论语)“西方经典研读”(理想国)“艺术史与现代艺术”等通识课程,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思想的启迪和理性的引导。在纳入培养计划的通识课程以外,各书院积极举办博雅课堂,内容涵盖哲学与逻辑、科学与技术、文化与审美、生命与环境等六个板块,邀请了20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作报告,还举办了戏剧文化节、思想文化节、睿德读书会等活动。学生们通过课内外的通识教育,不仅丰富了知识,培养了学习兴趣,而且个性品格、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从通识教育资源中汲取了成长的养分和成才的力量。

2.师生交融互动推进“全员育人”

本科生导师是书院的“魂”,书院是学院选拔优秀生源的蓄水池。学生的专业自主选择权,可以有效激发大类学科下2个~3个学院间的竞争,初步呈现了各学院围绕着学生转、教师主动投入的良好局面,构建了学院和教师投入教书育人的倒逼机制。以知行书院2014级学生为例,4个相关学院共同组建导师委员会,为学生们配备了134名导师,他们不仅是学院和专业品牌的讲解员、示范员,而且真心投入与学生密切交流,用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指导学生顺利度过大学适应期。在落实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各书院还聘任了离退休教师担任驻校导师,聘请了10余位读书导师,开展了名师恳谈、艺术家驻校等活动,并依托北航iHome网络互动社区开设“名师工作坊”“风云人物群”等,组织师生全时、全方位沟通,思维碰撞,情感共鸣,构建了以情优教、以情优学、情知并茂的教学相长格局。在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问卷调查中,知行书院学生的“生师互动”评分比同年级其他学院学生高5个百分点。

3.完善社区建设强化环境育人

书院社区是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预演场”,是实现环境育人的载体。各书院在宿舍楼设计了20个体现自身特点和满足学生需求的智能预约式活动室,建设了博苑、雅苑、星苑等多个室内外交流互动区。成立了书院楼管会等学生组织,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推进学业辅导、生涯指导、心理咨询等进社区,组织了社区学生领导力训练营,寓教于管理,寓教于生活。不同专业学生交叉住宿,分享学习生活收获,共享学习生活资源,思想碰撞更活跃,交流辩论更理性,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价值观念得到升华。在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问卷调查中,知行书院学生的“校园环境支持度”评分明显高于同年级其他学院学生。

4.自主引导并重发展学生社团

社团是以共同兴趣和意愿为基础的学生组织,是培养学生领导能力的有效途径。各书院从办学理念和书院文化出发,引导支持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目前,学生自主成立的社团达120余个,书院学生参与度达70%以上。例如:有加强思想理论修养的南湖学社、纵横史社等理论类社团;有强化学术基础的法律学社、经济学会、心理学会、管理学会以及倡导集体学习的学霸抱团社等专业教育类社团;有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英美文化交流协会、模拟联合国协会等国际类社团;有提升学生文艺素养的商羽合唱团、动漫社等艺术类社团。书院为社团配备指导教师,引导社团活动的发展方向,为社团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在社团中,学生们抓住机会提升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释放主动性和潜能。社团内形成了良好的风气,传递着青春正能量。

5.明晰辅导员职责促进专业化发展

学院中的辅导员往往处于全能式工作状态,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工作边界相对比较模糊。由书院管理后,辅导员得以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职责更明确、主人翁意识更强,能够集中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深度辅导之中。书院的辅导员兼有导师的作用,承担着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综合素质拓展、基础学业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多项职能,这对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书院按照“学生统筹管理、工作专项侧重、突出一项专长”的原则,合理安排书院辅导员工作任务,并实施了岗位培训计划、专业化发展计划、学术研究支持计划和海外研修计划。

因势而谋:持续构建教室之外的学术共同体

书院制实施以来,避免了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两张皮”,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科学基础、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书院2013级学生获得各类奖学金的比例比全校同年级平均数高13%,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比例分别比全校同年级平均数高5%和4%。在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问卷调查中,书院学生的“自我报告的教育收获”“在校满意度”评分也明显高于同年级其他学院学生。

课外作业辅导书范文10

摘要: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各个高等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均开设了诸如photoshop、coreldraw、3dmax、autocad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与传统的设计教学相比,在引进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后,实现了设计的数字化,教学的效率大为提高。但是,受传统美术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中,仍然是采用分段式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果专业设计课程开在前段,在教学时学生只能完成其中一小部分手绘内容;而如果电脑美术软件课程开在前段,在学习、操作软件时又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这种分段式的教学模式并不适于艺术设计教学。长期以来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教学与美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是脱节的,由于两方面的课程没有实现科学的结合,仍然难以完全发挥两方面课程的优势内容。

课题组根据多年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及专业教学的工作经验,将试图通过对此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实验性操作,以求在今后的艺术设计教学工作中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前两学期的教学中,课题组在2005级艺术设计班的教学上不再分段教学,而是采取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与专业课程互相混合的教学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授《书籍装帧》这门课程时,我们不再是按照惯例先教授《coreldraw》后教授《书籍装帧》,而是让两位教师先进行沟通,明确教学目的,然后共同备课。在上课时将两门课合理的糅合在一起,共同教学。原先两门课程各四周共计八周,采用混合教学后,各课程教学时长及总教学时长并未发生变化,但在具体教学安排上发生了变化。两位教师首先共同告诉学生学习这两门课程的目的、意义及考核方式。同时,将两门课程的大作业合并在一起。《书籍装帧》的作业基本涵盖了《coreldraw》的常用工具,而《coreldraw》的小练习也与《书籍装帧》的内容相关联。这样,考核的方式自然也发生了变化,如同双人跳水比赛中有的裁判看配合、有的裁判看技术难度一样,考核时两位教师根据各自的课程要求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教学时,两位教师同时在场,根据学生遇见的不同问题分别指导。操作问题由教软件的教师解决,设计上的问题由专业教师指导。两位教师之前能互相沟通,课堂上能互相配合,学生遇见任何问题均能快速的解决。另外,到了学习的最后阶段,根据学生的作业要求,教师针对学生作业的具体情况,将《photoshop》的部分内容再次讲解,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练习上不会感觉到使用工具的困难,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专业的学习上去。计算机软件是作为工具而不是目的来学习的,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专业设计的学习上,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学生在学习设计专业课程的同时学习了与之相关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两者很好的实现了无缝结合,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课程结束后的作业展览来看,本次混合教学的课改实验是非常成功的。同时,也为第二次混合教学实验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和宝贵的经验。

第二学期,我们仍然采用混合教学的模式,将《室内外设计》与《autocad》、《3dmax》、《lightscape》四门课程共同教学。教授《室内外设计》的教师在专业教学的同时教授《autocad》,教授《3dmax》《lightscape》的教师在教学时也将《室内外设计》的部分内容引进去,在指导方式上与上学期的混合教学时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本次混合教学更加注意凸现专业教学的地位。由于两位教师均能进行《室内外设计》的教学,在软件教学时仍然是以专业教学为主,因为我们深知既然计算机是辅助设计的软件教学,就必须在教学中注意处理好软件功能于设计运用之间的各种关系,以便充分、合理的发挥教学的积极引导作用。《3dmax》是大型三维设计软件,功能强大但命令繁杂。但具体用到室内外设计中,使用到的命令是有限的。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上不再全面的、平均的介绍软件的功能,而是以室内外设计效果图的制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详细的讲解,在动画方面只做简单的介绍。通过室内、外两套完整的设计作业,全面地将《autocad》、《3dmax》、《lightscape》及《photoshop》这四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里面的常用命令一一加以应用。而且,由于专业设计课程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混合教学,教师准确到位的课堂指导,在短短九周的教学结束后,学生均能运用这些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设计,且软件掌握的较为熟练。由于在教学上能做到目的清晰,学生学习的目的也非常明确,学习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通过一个班七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实验发现,这样的教学模式能使各专业课程的内容最大程度的相互关联,教学时学生、教师的目的更加清晰,教学结构也更加合理。教师的知识被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在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的结合,技术与艺术的学习也有了一个合理的契合点。

但在此次教学改革的实验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首先,专业教师的知识面还有待提高。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因其专业有极强的社会应用性,教师应该掌握更多的实践知识,尽量缩短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其次,我们发现其它的课程设置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合理,简单的分段教学导致了教学上各自为阵,学科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最后,软硬件条件也是困扰教学的主要原因。学校机房大多为各个班机公用,在《室内外设计》教学中很多时候无法对完成的室内外设计图进行后期的渲染,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未能得到充分的展开与实践。当然,教师之间的良性沟通是保证混合教学的前提条件,创建一个可操作的沟通机制是最重要的软性保障。

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教学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全面引入,是为了更专业、科学的服务与艺术设计教育,同时,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快速发展也深刻的影响着设计教育的方式、方法,高等学校的设计教育则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而此次混合教学的课改的最终目标是在新形式下探索出设计教学的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发挥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混合教学的实验,我们感觉到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各专业教师更好的沟通彼此的教学内容,也可以使各专业教学环节更为紧密、科学,学生在学习上能更加系统、全面的消化教学内容,也更容易相互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做到触类旁通,方便后阶段进行设计制作,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能与市场真正接轨的设计人才。

课外作业辅导书范文11

多年以来,中国的教辅一直处于争议之中,不仅作为使用者的学生、家人和教师意见很大,在教辅出版的行业之内,多部委出台无数文件治理,而成效有限。最新一轮国家关于教辅的政策起源于2010年,至今仍处于广泛争议之中。

缘起

2010年,中国的教辅出版市场开放度较高,随着在校学生人数的持续减少,教辅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教辅的采购方式多样,各级教育主管、各级学校领导、学科组或任课老师“推荐”,以及学生与家长自由购买等并行。

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了因为教辅市场的品种过多过滥、质量良莠不齐,高定价低折扣,诱使学校过量采购,加大学生课业负担等情况,包括一个小学生因36元的教辅费自杀等,媒体和政府内部的上报材料中也多次出现相关信息。

国家相关领导人于是责成有关部门进行治理。由此,相关部门进行了一轮近年来最严厉的教辅治理。治理的思路认为由学校推荐的教辅存在的高码低折等问题,是市场失灵的表现,需要更高层次的行政干预来解决。

教辅跨教育与出版两界,出版和发行在出版界,编写、评议和选用则在教育界,双方关系复杂,因为跨界,加大了人们认识问题的难度。

作为专业人士,2011年6月,笔者参与起草了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教辅管理文件的初稿(非最后稿),并为此进行多方调研。8月,原新闻出版总署正式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出版物管理的通知》。

而对行业影响最大的,是2012年2月教育部为首出台的四部委《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四部委通知),2015年的《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便以此为蓝本。其主要措施,是由省级教育部门成立一个教辅评议委员会,对市场上的教辅择优推荐,并进行评议公告;各地市的教材选用委员会从省级评议公告中,选出一套教辅“推荐”给学校,由学生“自愿”购买。

四部委通知中还有一条规定是,根据他人享有著作权教科书编写出版的同步练习册,应依法取得著作权人的授权。这一规定对行业影响巨大,引起了广泛争议。

以这两条措施为核心的教辅管理政策沿继至今,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中国教辅市场乃至出版市场利益格局。此后几年中,这些政策的落地和实施,在出版界和教育界一直都有着广泛的质疑声。

按照以上的规定,能够进入评议的同步教辅,数量极其有限,通常每省只有1-3套。到了各地市的“推荐”目录上,就只剩下1套。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通知中也明确要求要坚持学生的“自愿原则”,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许多地市下发的目录上,只有1套同步教辅,也就是说,学校只有选择这1套的“自愿”。

这样,推荐成了强制,学校一级都已没有了选择权,学生自愿购买更成一句空话。实际上是由省市一级教育机构完全决定了下属各地所有学校应该使用的教辅材料内容。

被教辅绑架的教学

远离教学一线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决定了教辅选用的权力,而直接使用教辅、最了解教学需求的学生和老师却无权自主选用。这初听起来有点荒诞,却是几年来近两亿中小学生面临的现实。

笔者随机调查了全国各地不少中小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后发现,由于各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发展差异很大,加之近年国家倡导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日益个性化,这种情况下,要求全市甚至全省选用同一套教辅,完全违背了教学规律,令教师在教学中无所适从。

更严重的是,许多通过省评议的教辅靠行政垄断市场后,无心产品质量,内容陈旧,多年未变,与现实教学相差甚远。与一些紧跟教改变化、不断更新的被市场所认可的品牌教辅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学校必须购买评议上的教辅,但由于负责评议事务的教育部门是学校的上级主管单位,不购买经常会给学校引来麻烦,所以多数学校都会征订评议中的教辅。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甚至在完全不征求学校或者老师意见的情况下,自作主张选择一套,直接随教材发到学生手中。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学一线机构的学校推荐虽然大受打击,但不少学校为满足自己教学需求通常会再推荐购买。老师往往只把被迫征订的评议上的教辅作为课堂上的练习,学生主要练习的还是在市场上重新购买的教辅。有的学校无奈订购了评议中的教辅后,甚至不发给学生,堆在库房内,成为一堆废纸。

为了迫使学校只使用经过自己评议的教辅,有的教育主管部门以红头文件规定,对于学生和家长自己购买的教辅,老师不得统一布置、评改和讲解。例如,有的地方规定,如发现有2/3以上学生使用目录以外的同一本教辅,即视为教师推荐,要追究教师责任。

有的学校因为强烈抵制,受到上级部门的刁难,三天两头派人到学校检查,甚至翻查学生的书包。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查检教辅使用情况的“稽查队”。这种对于自己并不了解的一线教学情况,查禁到具体的教室的现象,对基层教学形成了严重的干扰。

省里推荐不适用,又不允许学校购买其他教辅,否则就要受查处。一些地方的教师迫于无奈,进行了令人感慨万千的“创新”,即老师自己购买教辅,然后编题,再复印给学生使用,这样,除加大了老师的工作量,并不便宜的复印费和粗糙的复印资料,让认真教学的一线教师直接由数字时代,被打回去“复印”时代,一线的教学不胜其烦。

另一个情况是,由于许多重点学校比较强势,很少征订评议中的教辅,但一般的学校往往迫于压力征订。在现实中造成了更大的教育不公。

从治理教辅乱象出发,主管部门的初衷是为学生推荐优秀教辅。但在教辅征订的实际操作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教育发展。

各级利益链剖析

在这种近乎荒诞的教辅使用现实背后,是巨大的利益链条在支撑。

教辅除了关系到千家万户、每个孩子的教育、社会影响巨大外,还对整个中国出版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教育出版是中国出版业的支柱。据各上市出版企业显示,教育出版收入占其图书收入的70%以上。其中份额最大的是中小学教育出版。由于中小学教材出版有严格的限制,绝大多数出版机构收入来自教辅,中小学教辅的规模约是教材的两倍。教辅在当前中国出版业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由于目前约80%的中小学教辅是通过统一采购实现的,而按照前述以教育部为主的四部委通知的规定,在其评议目录之外的教辅,学校不能统一征订,这样,评议目录的教辅事实上垄断了80%的统一采购市场。能上到这些评议目录,便成了―本教辅成功销售的关键。

一本能上到评议目录教辅,通常是由各省或市教研室组织编写,由具有出版资质的国有出版社进行出版,然后经省教辅评议委员会评议进目录,由新华书店进行发行,而地市教材选用委员会主导选用。在这其中的每一个链条中,都有不小的寻租空间。

教辅的策划和出版机构上千家,发行机构有上万家,而能够有幸进入教育厅目录的同步教辅是极其有限的。教辅的评议权与选用权集中于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众多的出版发行机构为公关他们,进行着大量的隐性或显性的利益输送,例如,每年的版税,各种项目或科研赞助费,培训、报销、旅游,教育部门亲属的就业,等等。

据笔者了解,某东部省份一家出古籍书为主的出版社,为社里创利最多的前三名,都是一些地级教育局领导的亲属。他们可能不会基本的编辑业务,但凭这层关系就可以包下整个地级市辖区所有的教辅,从小学到高中,各个科目,人手一套,人均纯利润好几百万元。

教育部门官员因为教材教辅受贿而落马的案件也屡见不鲜。四川省教育厅连续两任分管领导(省教育厅原副厅长何绍勇和前任汪风雄)都因在教辅领域、受贿被查。今年4月,广西新华书店原总经理李小勇也因教辅目录受贿675万元受审。

因为只有极少数当地出版社的教辅才有资格上目录,不少具有评议优势的出版社原本已不做高中教辅,现在又开始出版。但高中教辅直接关系高考,对质量要求较高,这些出版社就跟一些市场上知名的民营教辅企业合作,由民营策划、组稿、推广、销售,自己坐收“牌照费”。

另一大得利群体是出版教材的出版社。四部委通知中,要求根据教科书编写出版的同步练习册,应“依法取得著作权人的授权”。根据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教育部官员的解释,它的核心是“依法”。由于法律文件没有直接的表述,多起法院判例的认定是,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结构的设计并不具备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原创性,侵权的判定是基于教材内容的使用方式和使用数量。而同步教辅主要是编排结构与教材相同,对教材内容的使用并不多,据此并不能认定为侵权。

虽然并不具有法律依据,但在实际中,各地都把教材出版社的授权书当作目录送审的前提,这样,造成了教材社惜权限授,只授权1套或不再授权,使得能进入评议目录的教辅极少。

教育厅目录的数量太少,且质量难尽如人意,无法满足基层需要,在巨大的利润和现实的需要面前,一些在行业内具有特别资源的机构又开辟一些新的渠道。在发行方面具有一定垄断地位的新华书店,就另设一个销售目录,吸引更多的教辅。

能上新华书店的目录,也代价不菲,要出让近半的折扣,要负责销售,要保证上千万的销售量,还要提前交保证金。而新华书店则拿出这近半的利润的一部分,再分给各地市、县区教育局及乡镇学校三级教育部门,以换取他们的支持。

还有不少新华书店在下面营造一种氛围,称只有跟自己结账才是合法的,不少地方要求学校只能统一买新华书店的产品。于是,当地民营书店实现的销售,也要通过新华书店来结账。这对新华书店来说,不仅截留了利润,也做大了规模,可以用这些业绩来获取更大的政策支持。

有时新华书店为保自己出版集团的份额,并不愿意帮别人结账。于是,一些新华书店负责与学校结账的工作人员,就成为地方书店公关的对象。通常是给他们几个点的回扣,由他们代为结账。

种种乱象之下,经年的实际调研和思考之下,笔者给出的解决思路是,教辅的推荐权交给该科的任课老师。

根据许多老师和学生的反映,教学中确实需要一套教辅统一练习和讲解。而统一选购都可能出现问题。校领导与教育主管部门的推荐,由于远离教学一线,根本无法保证教辅质量和适用性:同时,由于越来越大的销售量,腐败问题也更为严重。

课外作业辅导书范文12

一、认真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要重视备课工作,认真钻研大纲(课程标准)、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编制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辅助手段,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材处理恰当,教案设计层次清楚,重视学法,教师做到超周备课,各学科备课组坚持每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制度,讲究备课实效。

备课的基本要求:

1、认真钻研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大纲(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认真学习领会大纲(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重、难点,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原则以及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要求和任务,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2、深入了解学生。了解所教学生的“双基”掌握情况、缺漏所在、心理特点,以便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认真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师统筹规划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其内容应包教学内容 ( 或课题 ) 、教学目的要求、教学重难点、教具学具准备、课时分配、授课时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后记等。

4、认真写好教学后记。教学后记重点写教学过程的得与失,教后的体会与认识,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和原因分析,把改进措施以及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与体会写于教案后,以积累经验、提高教学水平。35岁以下的教师每周不少于1 篇教学后记。

5、坚持每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人; “五备”:备大纲(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训练,重点研究本学科教与学的改革与创新。

二、认真上课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上课的基本要求:

1、上课有教案,认真作好课前准备,遵守学校教学常规,准时进入课堂。

2、衣着整洁大方、教态亲切,不穿背心、拖鞋,不坐着上课。

3、语言文明、规范、使用普通话教学。

4、不得提前下课,不准拖堂。

5、关心爱护学生,不讽刺、挖苦、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剥夺学生的上课时间,依法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6、体育活动、实验、综合实践等课,要严密组织、加强指导、保障学生安全。

7、不带移动通信工具进课堂,上课时不使用移动通信工具。

8、上课时间,不会客,不擅自离开课堂,不做与本节课无关的事。

9、严格按课表上课,不私自调课、占课,因病因事调课需经教导主任同意并做好登记。

10、认真组织学生做好眼保健操,不得挤占该时间。

11、科学(自然)教师做好演示和分组实验。

三、认真辅导

辅导是教学的补充和重要环节,是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辅导工作。

要求做到 :

1、认真拟定优生、后进生辅导计划,并做好辅导记载和成绩跟踪。

2、平时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要及时耐心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3、根据不同对象确定不同辅导内容,采取不同的辅导措施,对后进生要热情关怀、重点辅导,对优等生要加强培养,发展其特长。

4、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实施分类辅导,使后进生的成绩有明显进步,使优等生的爱好特长得到发展。

四、精心布置和认真批改作业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课堂和课外作业,既有统一要求,又能体现因材施教,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保证练习质量。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重视作业的讲评,切实为改进教学和提高质量服务。

布置和批改作业的基本要求:

1、作业的形式要多样,可分口头、书面、思考、实验、操作、制作、测量、观察、调查等,中高年级学生适当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作业,力求能开拓学生知识面,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2、作业的内容要精选,份量适当,难易适度,并具有层次性、思考性、应用性、开放性。严格按照上级规定,控制作业总量,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保证练习质量。课堂作业必须当堂完成。

3、作业的规格要统一,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做到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步骤清楚、书面整洁。

4、批改作业要及时、认真、细致、不漏批错批。当天的作业当天批改,作文必须在下次习作前批改结束,作文批改要有总批和眉批,批语要有针对性、指导性,字迹要工整。

5、重视作业的讲评,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要及时讲评和纠正。对好的作业要予以表扬,同时督促学生订正错误,对无力订正的学生应进行面批。

五、认真进行考核

1、全期只进行一次期终检测,时间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2、单元测试随堂进行,综合性检查每次不超过90分钟。

3、严肃考试纪律,学生诚信考试,杜绝作弊现象。

4、评分标准客观、统一,阅卷做到公正、公平、合理,及时做好成绩统计,成绩评定继续实行等级制。

5、鼓励和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各班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6、做好学生综合性评价工作,以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的基础发展目标为依据,全面反应学生的发展状况。

7、学期检测结束后,教师及时填写试卷分析,学校定期进行教学质量分析。

六、认真组织开展课外活动

1、开展课外活动要做到四落实 : 计划落实、人员落实、内容落实、时间落实。

2、成立形式多样的课外兴趣小组,开设作文、奥数、音乐、体育、美术、科技创新六个以上项目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各兴趣小组要结合学科特点,制订计划,明确目标,落实措施,使全体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