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

时间:2022-11-05 10:22:23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范文1

(一)破解全国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经费短缺难题

如何破解全国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经费短缺两项难题?笔者以为下述实践教学可以采用。1.大学生社会调查。1997年,清华大学刘美珣教授等国内首创“大学生假期返乡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法:放假前教师布置给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调研任务,假期学生返乡调查(通过亲友帮助,社会调查容易实施),开学后学生交调查报告,思政课理论教学时联系学生社会调查实际。社会调查已经成为全国高校实践教学最普遍的教学法。在这次问卷调查中,调查全国40所高校,有29所搞学生社会调查,是这些高校采用最多的教学法。有的学校搞假期返乡社会调查,有的学校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社会调查。2.大学生为社会志愿服务。2005年初,为破解全国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开发难题,笔者国内首创“志愿服务”实践教学试点。为防止学生社会实践没有单位愿意接待,笔者设计的实践教学法是:大学生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志愿者”为主题,学生用专业技能或者公益活动假期返乡为家乡基层单位(工厂、农村、学校、社区等)志愿服务。教改试点班级是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3个班级学生,53%的学生用专业技能为基层单位设计、安装局域网,组装和维修计算机;47%的学生为基层单位公益服务,举办邓小平理论和科学普及宣传栏,到敬老院志愿服务等。许多单位给我校写来感谢信,北京佑安医院给我校来信中说,“你校学生为我单位提供计算机技术服务,展示了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此种社会实践值得提倡。”学生为社会志愿服务,社会基层单位自然愿意接待学生社会实践,互利双赢机制突破了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的瓶颈。3.大学生志愿服务结合社会调查。2011年,笔者在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周”试点“志愿服务结合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法。学生在为社会志愿服务过程中结合社会调查。学生为基层单位志愿服务,受到基层单位欢迎。与实践单位的实践接待人员熟悉后,在志愿服务中结合社会调查,就容易实施。既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奉献精神,又使学生调查国情和基层,更深刻领会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倍增。4.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展览馆。学生小组课余时间乘公交自行参观免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免费的公益德育展览(例如,“学雷锋展览”“反腐败展览”等),这是很好的实践教学法。学校没有必要租车组织成百上千学生参观。上述四种实践教学法成本极低,并且志愿服务实践教学服务社会,受到社会欢迎。这些教学法可以一定程度改善全国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经费短缺的难题。

(二)破解全国高校实践教学师资短缺难题

许多教师受传统的实践教学理念,认为实践教学就是教师组织学生校外参观,一名教师无法组织和管理几百个学生校外参观。如何破解实践教学师资短缺难题?笔者所在学校政治理论教育学院在实践教学上统一调配全体思政课师资的方法可资借鉴。我校实践教学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四门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每门课的1/4学时安排为实践教学,主要教学法是看视频(或DVD、或者观看政治教育影视)后讨论问题,视频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第二部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主要是校外社会实践,专门安排32学时,2学分。校外实践分为个项目与集体项目。个人项目有:学生小组“参观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例如,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参观反映“”的北京新 文化运动纪念馆等),或者参观公益德育展览(例如,“学雷锋”或“反腐败”展览等),或者观看政治教育影视,学生小组任选一项。集体项目有:在校外社会调查、校内调查、校外志愿服务、校外志愿服务结合社会调查、创作和表演德育文艺作品(小品)等实践形式中,学生小组任选一项。通过师资调配,全院思政课教师每学期无论有无思政课教学任务,都要指导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1-2个班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全院四,!门思政课教师统一调配,互相协作,破解了师资短缺难题。

(三)破解全国高校实践教学学生安全难题

如何破解学生校外实践人身安全难题?一是把学生实践教学规模由大化小。把传统的实践教学教师带领大批学生校外参观或参加生产劳动等,分解为学生小组(3-5人)校外参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避免了人多,秩序混乱,有利于保障学生社会实践安全;二是教师指导学生注意社会实践安全。教师在实践教学指导讲座中,首先重点指导和强调学生高度重视社会实践人身安全,注意社会实践的交通安全和实践场所安全。教师指导学生重新学习《大学生安全知识手册》。三是请社会实践单位接待人为学生讲“社会实践安全注意事项”。四是学生小组组长负责与学生互相关照相结合。每个学生小组推选出组长,负责学生安全和实践任务的实施。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内的学生团队协作,互相关照实践安全。学生在小学、中学、大学都持续不断接收校内外安全教育。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成人,具备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一些学生已经在课余时间到校外参加专业实习、志愿服务、家教等形式的社会实践。笔者这套校外实践方法已经实施4年,没有出现学生校外实践安全问题。

(四)破解广义实践教学概念误区

传统的、狭义的实践教学概念含义是: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校外参观、社会调查和生产劳动等,使学生深入领会思政课的理论教学活动。狭义实践教学概念把实践教学局限在校外三种实践教学法范围之内,不能适应今天多样化实践教学发展的需要,需要拓宽实践教学含义。什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人们的认识尚未统一。为了区别于狭义实践教学和没有边际的广义实践教学概念,笔者提出“中义”思政实践教学概念。它是思政课教师指导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社会调查、校外参观等社会实践,或者教师指导学生在思政理论教学中观看理论教学相关视频、照片等,或者学生通过模拟实践(模拟法庭等),或者观看德育文艺表演等间接观察、了解思政理论相关实践和历史,以达到深入领会思政理论等教学目的的教学。阅读文献(有照片、图画的文献除外),使学生深入领会思政课理论,指导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原着和相关史料的教学环节,属于思政理论教学环节。它没有使学生直接参加或间接感知思政课理论相关社会实践,不属于实践教学。不能把实践教学庸俗化,不能混淆思政理论教学与思政实践教学的界限。目前,许多高校思政教师有一个理论误区:简单地把课堂学生演讲、课堂讨论、写小论文和读后感等这些独立的教学环节等同于思政实践教学。应该这样认识:课堂学生演讲、课堂讨论、写小论文和读后感,它们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可以附属于传统思政理论教学,也可以附属于思政实践教学。如果学生以首先阅读文献(有照片、图画的文献除外)、教材为学习对象,然后进行课堂学生演讲、课堂讨论、写小论文和读后感,这个条件下,课堂学生演讲、课堂讨论、写小论文和读后感就是附属于思政理论教学的教学环节;如果学生以首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视频、DVD、照片、图画等)间接感知实践或历史,然后再进行课堂学生演讲、课堂讨论、写小论文和读后感,那么,课堂学生演讲、课堂讨论、写小论文和读后感等这些教学环节就附属于实践教学。应该划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否则,在实施实践教学时,把理论教学混在其中,不够规范,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言实践 实践机会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112-02

一、语言的实践性及其特点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人类为了实现相互交际,在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了语言,又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着语言。没有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没有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离开了人类的实践活动,语言也就失去了交际的意义和自身的价值。因此,语言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语言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一个人的语言学习也同样离不开实践。学习语言的过程是掌握和运用语言相统一的过程,在掌握的基础上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去实现更高层次的掌握。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基本途径是听说读写。听和读,是运用已掌握的语言去解悟未掌握的语言。说和写,是运用已掌握的语言去锻炼自己的语言技巧,实现更高层次的掌握。掌握和运用的过程,就是语言的实践过程。无论是掌握语言还是运用语言都是在交际过程中实现的。如果长期不参与实践和交流,语言功能就会逐渐下降,甚至会消失的。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过程;读和写,是书面交际的过程。交际过程的本身,就是语言的实践过程。语言是交际工具,又是思维的工具。交际和思维的过程,同时又是语言的实践过程。交际的时空有多大,语言实践的时空就有多大。对于一个人来说,交际和思维的时空总是伴随着自身的轨迹,处于不断变化的开放状态。这种开放着的时空领域,都程度不同的为他的语言学习和运用创造了实践的机会。听、说、读、写、思,都是一个掌握和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

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实践的时间之持久,空间之广大是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所不能比拟的。

二、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语言实践

语文教学,主要是语言教学,其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掌握语言这个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考虑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如果从量和质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课堂教学的特点在于:教学时间和内容是确定性的,学生学的语文知识是科学的、有序的,师生的教学实践活动的目的是明确的,态度是积极的。课外语言的实践特点在于:时间和内容是不确定的、因人而异的,所学的知识是无序的,有科学的也有非科学的。课堂教学的优势在于知识的序列性和科学性;劣势是时间和内容的非广阔性。课外语言实践的优势在于时间和内容的广阔性;其劣势是知识的非系统性和欠科学性,有时甚至产生消极作用,影响学生的语言学习。

如果从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关系来探讨,我们就会看到:无论教师是否有意,课堂的语文教学活动总是指导着、支配着、净化着学生的课外语言实践,课外语言实践常常是补充着、丰富着、延伸着课堂语文教学活动。

三、强化实践环节是语文教学策略的核心

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在于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内而轻课外。忽视实践活动对语文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语文的实践活动是复杂的难以控制的,然而又是必须控制和加以利用的。语文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变课堂教学的孤军作战为课内课外积极参与共同奋战的集团冲锋,实现教与学在广阔时空领域里的大循环。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建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理论指导为推动力,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环节的教学机制。

众所周知,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把握住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形成能力的规律性,从课堂教学过程中,从个别中抽取一般,然后才能跳出课堂教学的一般,走向课外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举一”,就不可能有“反三”。理论的指导意义就在于此,这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一环。然而,当前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最需要强调的是实践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理论只有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显示出理论的意义。如果忽视了实践环节,理论的指导意义就会落空。理论要联系实际,而实践活动是理论到实践的桥梁。教学中实践的环节始终强调的不充分,不确实。其表现是:教师只给学生现成的知识结构,而忽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只注意到了把知识讲透,而忽视了学生学实学会;只注意到了教师知识的外化,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化。其结果也只能是:学生会听是长处,能说会写是短处。

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要形成这些能力的中心环节就是就是给学生创造动口、动笔、动脑的实践机会。实践机会多了,学生才能养成动口、动笔、动脑的好习惯,才能培养出听、说、读、写的能力,达到“乐学”“会学”的程度。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在广阔的社会交际实践中自觉地学习和运用语言。没有课堂的实践活动,学生就很难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甚至厌学。没有课堂的实践活动,学生又怎么能够摸索出学习语言的规律和方法,到社会中去学习语言?因此,强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是语文教学策略的核心。

四、千方百计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语文实践活动随着人的活动轨迹,可以说随时、随事、随处可见。但是,实践的结果却又因人、因事、因时而异的,目的不同,收效往往千差万别。在学习的环境中学习语言,进行语言实践,是最有成效的。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就必须多方面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课前一分钟的说话训练尽管短暂,但实践的目的是明确的,因而收效也就不能低估。经常性地开展下去,也会把时间延长,把实践的机会增多。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更多,形式也会多种多样:听说结合,听后说出感受和评价;听记结合,在听的过程中练习了文字书写;读说结合,在阅读后说出结果;读写结合,使读的结果延伸,使写的能力得以提高。问题的关键在于千方百计地去寻找和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范文3

1课程与教学论的本土化

1.1本土化和课程与教学论

本土化是指外来文化与本土原有文化相互碰撞、沟通、融合并形成新的本土文化的变化发展过程。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这是与本土课程与教学论既相联又相区别的概念,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和本土课程与教学论是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两种状况和两种过程。由于中国现代课程与教学论主要是在移植西方近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几乎是西方近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翻版,所以,这里所谈论的本土课程与教学论主要是指中国传统课程与教学论。

1.2中国传统课程与教学论及其特色

传统课程与教学论是指在教育实践历史基础上形成的、经历代流传的教学思想体系。现代课程与教学论是指以传统课程与教学论体系为基础的、在现代课程与教学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与教学思想体系。

2课程与教学论为何要本土化

(1)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客观需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要进一步深化发展并取得良好成效,迫切需要符合我国文化传统和基础教育实际的、能够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理论即本土化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2)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是应对国际化课程与教学论思想挑战的需要,国际化绝不等于全面外化(全盘西化),而是要体现民族化和平等。在引进外国教育理论的过程中,常存在以下问题:

?P全盘照搬,不顾实际。翻开我国出版的各种课程与教学论书籍,内容里充斥着国外的教育理论与学说。不分“土壤”、“气候”的移植,难免有“南橘北枳”、“食洋不化”之虞。

?Q削足适履,失去自我。把本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纳入西方课程教学思想的体系中,好像只有这样才成为真问题的研究,才显得有真水平,才是真科学。这种做法就使我们的课程与教学论完全失却了本国文化根脉、丧失了自身特色。

3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建构的内容

3.1本国传统课程与教学论的现代适切性创造性改造

中国传统课程与教学论不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而且有许多是反映了课程教学活动规律、经过历史和实践双重检验的、优秀的、至今仍具有实践指导和理论借鉴价值的东西。

3.2本国课程与教学实践经验

20 世纪以来,我国在引进外国各种课程与教学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课程与教学实际进行了多次改革实验,积累了丰富的课程与教学实践经验,涌现出多种课程与教学思想。

3.3国外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本土适切性改造与转化

近代以来,我国引进了大量国外课程与教学理论,应当说,这些外来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引入对中国课程与教学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引进国外的课程与教学论,必须避免曾经出现过的偏差,需要对其进行语境和文脉的分析与追溯,寻求适应和切合中国文化根脉和教育实践的契合点,并且进行话语和范式的改造与转换,使其真正中国化而成为本土化的课程与教学论。

3.4本国课程与教学理论体系与研究范式的建构

长期以来,在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上,我国秉持以“教学”而非“课程”为主导的话语体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着眼于“学”而非“教”;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上,不是从纯粹“理念”或“概念”(范畴)出发,而是从实践“问题”或“实用”出发。

这种以解决课程与教学实践问题、指导学生学习为目的的?n程与教学论与建立在思辨、实验和逻辑理性、哲学范畴之上的课程与教学论完全不同,正是我们所急需的。本土化课程与教学论建设,应当而且必须植根于本国文化教育传统的根基,实现理论体系、话语方式和研究范式的转换。

4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的策略

4.1继承与创造性转化传统课程与教学论思想

传统课程与教学论思想的继承和创造性转化,必须首先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所谓继承就是对传统课程与教学论思想的精华进行选择、吸收、利用,将其创造性地转化成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有机构成部分,使课程与教学论体现出鲜明的本土民族特色。

4.2借鉴与创造性转化国外课程与教学论思想

所谓“借鉴”,包含两层意思:借鉴发达国家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成功做法;借鉴发达国家现行课程与教学论的合理成分。前者可以使我们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及其理论建构少走弯路;后者则可为优化我们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方案和理论建设提供参考。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课 实践教学 困境 行动导向教学法

[作者简介]郑向东(1966- ),男,广东梅县人,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 510510)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研究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0tjk08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47-02

近年来,一些高校虽然在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面临种种困境,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欠佳。因此,如何摆脱困境、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可行的选择。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为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技术人才而建立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模式,主要运用于专业课教学中,它打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界线,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行动的引导作用的理念,以及主张教学应当用实践性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对目前处于困境中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认识上的偏差及其面临的困境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含义,学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把它界定为与课程相关的课堂教学以外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观点认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有明确界线,两者不能混淆。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大多是作为一种课外实践活动而被视为理论教学的补充。然而,作为课外实践活动的实践教学不可避免地要面临诸多问题。第一,时间的限制。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因为是作为课外实践活动并未真正纳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之中,因此时间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无法作为一种必要的经常性的教学环节坚持下去,从而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第二,经费的短缺。课外实践教学的各种形式都需要有相应的经费支持。然而思想政治课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经费一向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使许多实践教学形式、设想很难充分开展起来。第三,基地的制约。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乏相对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在开展实践教学时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如有的单位不愿意接纳高校师生进行实践教学,有的单位要收取过高的费用等。第四,师资的不足。思想政治课作为全校性公共课,组织课外实践教学需要多人协同配合,而教师数量及其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也成为制约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瓶颈”。

正因为在认识上把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视为是一种课外实践活动,而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则受到时间、经费、场地、师资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也涉及学校诸多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起来都非常棘手,单靠任课教师的力量是难以很好地处理社会实践教学所需的众多条件的(目前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实施多以任课教师为主)。因此,有的高校知难而退,干脆放弃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或者即使开展实践教学,也很难作为经常性的教学环节坚持下去,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概念及其优点

1.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概念。所谓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指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通过多种不定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主动地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系列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产生学习产品的策略与理念,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要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独立的计划、独立的实施与独立的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以师生互动、小组互动、因学施教为教学准则。它在教学形式上由过去的以“教”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学”为主。

2.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优点。第一,摆脱了传统教学形式的强制性和单向性的特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它致力于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构建知识,形成能力。教师承认和尊重学生观点和看法的多样性,帮助学生尝试在各种观点相互冲撞、融合的过程中寻求认同或理解。第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行动导向教学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以教师的教为主为以学生的学为主,强调学生互相合作,在学习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在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中得到满足。这种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三,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兴趣,围绕课题、案例或者问题进行讨论、辩论、分析等,最终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学习,掌握了方法,养成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锻炼了交流表达能力,增强了人际交往能力。

三、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法,拓展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空间

笔者认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所面临的课时限制、经费短缺、实践基地的制约、师资不足等问题并非是短时间内能够得以解决的。在当前各方面条件都不到位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应该转换思路和方法才能走出困境。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既然课外社会实践教学难以组织实施且实效性差,那么能否考虑在课堂教学中来实施实践教学呢?可能有人认为这样做势必会挤占理论教学的学时。这就涉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界线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任何实践活动都总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而理论也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并发挥作用。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两者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过渡、相互转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同样没有不可打破的界线。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固守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严格界线,只看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此消彼长的矛盾的对立性,而没有看到矛盾对立面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的同一性,从而束缚了授课教师的手脚,把实践教学只作为课外实践活动实施,从而受制于课时、经费、基地、师资等因素而难以持续、稳定地进行,大大削弱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课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状况,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局面,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互动空间和自我动手、动脑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的兴趣。行动导向教学法打破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界线,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理论和实践一体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完全可以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法,突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壁垒,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实践教学,淡化理论教学,但并不是要取消理论教学,而是将理论教学贯穿于或融化于实践教学之中。不应该片面地认为只有课外实践活动才能达到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目的,而应该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塑造学生的品格。这样,课堂实践教学既解决了课外实践教学面临的课时、经费、基地、师资等不足的难题,又为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不失为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走出困境的一条有效途径。

四、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在高校思想政治课课堂实践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取适当教学方法。下面仅就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课堂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作以下探讨:

1.角色扮演法的运用。在教学中设定一定的情境、通过表演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去体悟知识、获得能力的教学手段称为角色扮演法。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不同,学生动手的机会较少,主要是以教师的理论灌输为主,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如何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可以设定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从事某项活动,扮演其中的角色,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应用知识、锻炼能力。例如,在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模拟法庭”,由学生扮演法官、律师、原告、被告等角色,让学生从中了解审判的基本程序,使抽象、枯燥的法律概念和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而富于吸引力。

2.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或一组案例的描述或介绍,引导学生对这个案例中出现的问题或现象进行分析、论证、讨论,从中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一般的举例说明,它是通过选择的案例把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要讲授的教学内容融会于课堂活动中。例如,在思想政治课课堂实践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以下四个阶段进行教学活动。第一,选择案例。选择的案例必须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其中蕴涵教学内容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有较强的针对性。第二,设定任务。任务设定要从教学目标、内容出发,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复杂。第三,组织课堂讨论。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所在组的讨论情况并展示其成果。第四,评价总结。先由各小组互评,最后由任课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和总结。

3.项目教学法的运用。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目的在于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让学习者更独立地组织自身,并更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项目教学法是要通过完成一个项目来学习知识,以行动导向来使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例如,教师设定一个“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调查”的项目,由学生分组实施(通常8~10人一组),让学生自己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统计问卷数据,最后将得出的结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提交给任课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学生充分了解了自身的法律意识状况,从而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素质,也获得了独立学习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当我们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法使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重心由课堂外转向课堂内时,实践教学的实施成本将大大降低,而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则更强。当然,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其目的是拓展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空间,并不是要完全排斥和取消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各个高校可根据自身的条件适当开展。

[参考文献]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146-0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探讨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创新问题,以适应新时期变化了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使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操教育教学的主要渠道,其根本任务是让大学生把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转化为学生观察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行为能力。但是,当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着以下重要问题:一是教学过程重理论阐述,轻社会实践;二是教学活动重理论知识传播,轻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三是教学环节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等。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降低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实践教学环节虚化、弱化,甚至短缺。“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相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1]因此,要想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教学目的,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为能力,就必须切实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

有效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科学界定“实践教学”的内涵。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最大的区别就是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强调的是学生的“实际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广义上讲是指,除了理论教学之外,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行为,不仅仅表现在教学之中的课堂讨论、课堂讲演等,而更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之外学生的亲力亲为。一般地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任课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思考分析现实问题为导向,以思想道德情感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操为目标的教学环节。”[2] 相对于传统的界定标准,这一概念强调:一是自己的行动,二是接触书本和课堂以外的事物。其中第一点是根本,因为超出书本和课堂是实践性的体现。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在一定意义上是类似于实验课、专业实习或专业实践的教学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诸如社团活动、法庭旁听、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专业实习、专业顶岗等,应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而其他的诸如课堂演讲、专题讨论、人生规划等,仅仅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第一课堂”,但最重要最根本的还是课外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环节。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教学投入不足,保障短缺

有力的保障是实践性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表现是将教育课程化、理论化,并通过系统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当然,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设计中也包括实践环节,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科门类属性使其富有弹性,不可能如理工科的学科实验建设那样成为硬件建设,加之社会实践教学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所以,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终因财力、物力、人力、场地、基地及其他因素的制约而不能真正兑现。无奈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往往仅仅采取讨论课、课演讲、设计课等方式方法来替代更深层次的实践活动,把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简单化,甚至使思政实践教学完全变成了“理论”灌输。“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实效,达不到实践育人的要求,有违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初衷。”[3]

(二)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实践的内涵是丰富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由于受经费、基地、师资等各种条件的制约,主要采用讲座(专题报告)、讨论、演讲、辩论、模拟教学(学生课堂讲课)、案例分析等形式,缺乏“亲力亲为”的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参观考察、网络实践等,或者仅仅在课堂之外、校园之内开展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虽然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获得一些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或社会体验,但由于脱离常青的社会生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深入实际不足,无法理解理论是灰色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真谛。

(三)实践教学缺乏规范,随意性大

由于实践教学缺乏统一的内容、方式、目标和考评,致使实践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随意性增大。一是实践教学平台,如课堂、校园、社会、网络利用失衡,重“课堂”轻“社会”,重校内“轻”校外。二是思想政治课的任课教师各自为战,缺乏配合,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在设计安排上缺乏统一部署,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三是实践教学内容设计缺乏针对性,表现在不能针对不同的课程、实践基地的现状、实践主体的兴趣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实践活动如实践什么、怎样实践在设计缺乏计划性、针对性。其结果只能使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形式上扎扎实实,实质上效果不佳。

(四)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许多高校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过于笼统,评价标准模糊,评价依据不科学。主要体现为,轻视过程性评价,重视结果性评价;考核内容单一,主要是查看学生撰写的关于实践活动的文字材料,如调查报告等,而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如实践态度、创新能力、实践技能等问题重视不够,从而导致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机会主义行为,重视对文字资料的收集整理,轻视实践课的参与过程,甚至于对实践活动敷衍了事,抄袭实践报告。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整个实践教学环节落实不到位。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付诸实施的教学保障机制

一是从资金投入入手。学校应对实践教学经费的划拨以及其他硬件保障等做出明确规定,切实加大对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力度,做到专款专用、统筹使用。二是学校必须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经费管理使用制度,实行经费使用审批程序,使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发挥出最大效益。三是应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充分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领导管理机制

为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落到实处,应该在学校层面设置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领导管理体制。首先,制定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将实践教学纳入常规教学计划,并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其次,制订和完善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纳入工作量,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再次,像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样,定期召开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工作会议及其研讨会,对实践教学考评,及时向各部门反馈考评结果及其意见和改进建议,并检查整改意见的落实。

(三)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一是教学管理部门要从校情出发,制定操作性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求与成绩评定标准”,教学单位要制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方案,对教师组织落实实践教学活动的前期准备、中期落实,以及后期的学生实践效果的巩固与完善工作进行考评。二是组织学生对教师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是否认真负责、耐心给予指导做出评价。三是组织老师客观公正考核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待实践的态度、创新能力、实践技能、实践报告的质量,严格检查学生的实践日志和实习手册,严防学生弄虚作假,对敷衍了事和弄虚作假的学生给予严肃处理。

(四)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的选择:一是要以课程为依据,根据现实和课程特点,选择便于操作的、学生欢迎的、效果较好的教学形式。二是要不拘一格,力求灵活多样、形式新颖。将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集中实践和分散实践等结合起来,探索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形式。三是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的特点做好实践设计,提高实践教学的计划性、针对性,减少和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四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创新上,要突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生活即教育”[4],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贯穿、融入、渗透于大学生生活的各环节,让他们在生活中理解理论,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五)加强实践教学的人文关怀,提高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突出人文关怀,就是选择与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就业等联系紧密的重大问题加强实践教学。如大学生的学业、生存、发展问题,职业选取与就业问题,大学生的婚恋问题、消费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只有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把实践教育与“关心人、爱护人、为了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尽量使目标和内容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体现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动性,避免过分理想化[5],才能从根本上穿透人的心灵,从整体上把握受教育者的灵魂,才能给人以生命的信念和激情,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55.

[2] 黄涣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界定[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0(6).

[3] 马建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整体性改革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范文6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要求落实实践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军事理论课教学主要置身于静态的课堂讲授中,忽视了实践知识教育,造成了知识教育外在化、灌输化、强制化,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被动服从的状态,甚至有些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或做作业、或考证、或开小差等,总体上缺乏对教师所授知识的深入思考与探究。而理论知识归根于实践,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教育与学生具体的、主体的实践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理论,并最终自觉发扬爱国主义,履行国防的义务。

 

因此,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观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从理论出发最后落实到实践中去。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如果单从书面理论出发,其枯燥与复杂性会大大降低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而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能够较好的实现从理论到到实践的飞跃,消除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强制化”、“外在化”等的缺陷。

 

二、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国防教育的实践活动

 

(一)积极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活动

 

大学生通过参加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在观摩、体验、讲解中不断增加对国防的了解、在结合自己经验的基础上认识自我,找到课堂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契合点、个人与国防教育的结合点,深刻理解国防教育开展的意义,成为自觉推动国防教育全民化、社会化的一员。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首先,充分发挥国防教育基地作用。国防教育基地具有历史感强、冲击力大等特点,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革命遗址、战地观光园和其他具有国防教育功能的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科技馆时,可以结合课堂中讲解地道、火炮、坦克、战例等方面内容,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其次,开展军民融合的一些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一些接触了解军人、军队的机会,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国防不仅仅是军人的职责,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义务,国防离大家并不遥远,并借此机会提高大学生爱军、拥军、参军的自觉性,主动投身于国防建设。由于军训持续时间短且四年只有一次机会,因此可以组织大学生到军队中参观体验,在与军人相处、训练中体会保卫国家的使命感与荣誉感,切实体验军营文化。除此之外,也可以参照美国在这方面的成熟经验。美国自1910年起就建立起童子军和后备军官训练团制度,并以立法进行保障。军队官兵融入到学生的户外活动中,如野营、登山等,从小开始就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渗透式国防教育。

 

(二)推进国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

 

什么是校园文化呢?校园文化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环境文化四部分组成。对高等教育整体环境起着一定的作用。思想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除了每周一次的课程教育之外,还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国防观念。首先,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电台、报刊等形式加强宣传,同时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军事爱好者协会、时事热点论坛等社团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可以组织国防知识竞赛、举办国防教育展览、定期举办国防教育讲座等,从不同侧面向大学生传授国防知识,宣扬英雄人物,可以举办户外野营、定向越野、军旅夏令营等活动,在增强大学生体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提高大学生一定的军事行动能力;也可以邀请政客、将军等进校园对时事热点进行讲解,提升学生对国防教育的融入感。其次,积极开展“国防文艺”活动。有时候一部好电影、一部好的纪录片带给学生的影响比课堂听讲的作用还要大。

 

三、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模式探索

 

本文从实践哲学的本质要求出发,在反思总结现有军事理论课教学实践活动形式的基础上,尝试打破军事理论课的单一理论教学模式,提出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具体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三个方面。试图将学生获得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理性思考与情感体验统一起来,综合协调知情意的发展;辩证统一知识获取、能力培养和道德培育。具体到国防教育上,此种模式将教学拓展到课堂之外、社会之中,突破教育等同于学校的狭隘认识,拓宽教育的时空界限,突出教育的实践原则,把教育当作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方式,改变教育的非生活化、唯理主义倾向,使教育回归生活,学生回归教学主体,在学生生活中进行国防教育。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避免社会实践教学拘泥于形式,可有可无的状况,更好地发挥内外教育资源的综合作用,形成一个整体,要始终坚持以下实践:(1)将实践教学常态化。首先把社会实践课时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并实行考评机制,把社会实践的成绩记入到期末总评成绩,或者可以实行实践成绩一票否决制,即若无此项成绩,纵然理论考试成绩再高,依然记军事理论课不及格处理;还可以与校团委、学生处等组织单位建立紧密合作,将此课程列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并记有学分。其次保障实践教学的物质条件,除设置教学经费之外,学校还应该保障经费专项使用,不得挪为他用。三是将实践教学活动日期落实到教学计划的同时,明确活动地点、内容等具体细节的安排。(2)充分利用学校周边资源进行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利用当地资源或者附近省市的实践基地策划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军事理论课教学提供更广阔的天地。各高校的军事教研室可以根据各自设计的教学目标,有目的性地选择相应的基础平台实施实践性教学活动。总之,基于实践哲学的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是改变军事理论课教学理论知识的基础,希望走出一条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统一的道路,真正树立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念,自觉履行国防义务。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 D023 [文献标识码] B

2005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05”方案颁布后,实践教学受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视,而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课题,各高校都在实践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要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必须从深层次认识实践教学,提高其实效性。

一、正确理解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对深化理论课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对其内涵和外延的正确理解,是达到教学目标和有效实施教学的前提和理论依据,但这也是学术界有较大争论的问题之一。有的人单纯地认为实践教学就是课堂外的活动,有的人把课堂内的理论教学中的所有的案例教学、演讲、讨论等都归结为实践教学,这些制约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和形式的选择,具体组织和实施各个教学环节,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依据预定的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了解、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得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目标的多种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的总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环节。在此基础上,应明确实践教学是一种课程意义上的实践教学过程,应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这种要求,一般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便不应属于实践教学的范畴,一些传统的没有经过学生专题研讨或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的案例、辩论、演讲等也不属于实践教学的范畴。分清这些是有效开展实践教学避免错误的前提。

二、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和时间

实践教学的顺利展开,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由于教学学时有限,理论教学内容又较多,教师完成教学计划中的理论教学内容的时间就很紧张了,很难抽出时间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很多学生对实践教学采取敷衍的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为此,教师必须努力拓展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第一,把实践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外。可以将辩论、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的方式延伸到学生的业余时间,师生共同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分析,既能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各高校的实践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习基地、帮困扶贫基地等以参观或提供志愿者服务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如电影周、文艺演出、歌舞比赛等,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还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贴近学生的、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

第二,将现实世界的实践教学延伸到虚拟世界。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年级、心理特点、兴趣等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灵活选择,通过网络进行与现实世界类似的实践,随同教师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升自己的素养。这不但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也跟上了网络时代的步伐,更符合学生的可接受性实际,对于实践教学范围的扩大和效果的增强具有促进作用。

三、正确选择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内容的选择是达到实践教学目标要求的重要手段,也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更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最基本的回答,实践教学的形式是落实实践教学内容的途径和手段,分清并合理选择、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和形式,对于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是有帮助的。

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学生心理可接受程度、专业特点、教师特点等,选择一些与时俱进的、反映大学生风貌和时代特点的人和事。如: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松花江、校园环境)、大学生消费观、恋爱观、就业观、爱心活动(到敬老院、孤儿院等义务劳动)、人物访谈(身边的知名学者、优秀教师和学生、普通人物)、校园人物评选等。

教学形式的选择上注重多样化,不要将实践教学简单地归结为社会实践或课外实践,一般应包括三种模式:课堂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课堂实践课结合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理论教学内容、学生专业背景等进行情景模拟、专题讨论、辩论、演讲等。校内实践主要是通过第二课堂进行,教师可深入学生社团、群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课题研究、征文比赛、专题讲座等。校外实践一般是在假期、休息日进行,目的是要让学生接触、了解、服务社会,利于学生达到知行统一,应尽量多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做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同时,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还应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这有利于吸引学生,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合理规划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开展实践教学,必须要有周密的计划和严密的组织,以及相应的保障条件作为支撑,建立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从目前各高校的情况来看,由于领导、教师、场所、经费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并没有持续的开展下去,致使实践教学缺乏实际内容,无实际效果。其主要原因就是很多高校并没有把实践教学纳入到教学计划,缺乏正规的教学环节,有些高校尽管纳入到教学计划,但是忽视了将其纳入到教学改革中,导致实践教学难以达到育人的目的。为此,必须把实践教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要像对待理论教学那样对待实践教学,拟定关于实践教学的规章制度,加强实践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对实践教学过程中经费来源、人员安排、部门协调、工作量核算、成果评价标准都要作出规定;将实践教学列入学校正式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方法和手段,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并按照理论教学的标准和要求执行,其既可以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发生,又可以杜绝实践教学环节在组织安排上的随意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想获得很好的实效,不只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还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保证经费投入,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各职能部门应进一步树立为教师、为学生、为教学服务的观念;教务部门要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目标、要求、学时分配、教学内容等进行统一规划、严格管理。学生处、团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配合,利用假期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社会热点问题,制定计划,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学的内容密切联系在一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严格遵守实践教学的教学要求,认真组织好实践教学活动,参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对实践教学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评价,以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五、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科学的评价体系既可以检验实践教学的效果,又可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提供参考、指导和完善。第一,应建立从选题、方案设计、组织过程的具体安排、指导学生数量到学生反馈等严格的指标评价体系。坚持结果与过程并重,重过程就是要精心设计每个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应由哪些环节和阶段构成,每个环节和阶段应该具体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标准,并形成具体的方案;重结果就是不但要设计出总的考评标准和方法,还要将每个环节的考评标准和方法设计出来,就是要将实践教学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合理分配并设计,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第二,建立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也应包含对教师的评价,一方面,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监督和督促作用,从而使教师增强责任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包括对实践教学选题的合理性、实践方案的设计、指导学生的质量、数量和内容等各个方面。其可以督促教师不断更新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等,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第三,建立科学的考核方式。应将实践教学的成绩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绩评定中,既有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又有学生平时思想品德表现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既考核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考察了学生的行为表现,实现知行统一的目标。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考核方式,将笔试与实际应用、答辩、论文、面试、调查报告等结合起来,还要和学生建立双向沟通,老师和学生都应该认真对待和正确分析考核结果,共同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制定对策,不断改进教法和学法。这些不但利于了解学生,还利于教师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进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效性的提高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

[参 考 文 献]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专业学位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64-02

专业学位教育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属于同一层次、不同培养目标的研究生教育。一个以“学术”为培养倾向,偏重理论和研究;一个以“专业”实践为培养倾向,重视实践和应用。根据不同培养目标的要求,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应各有侧重,各具特点,但由于专业学位设置时间不长,尚处于摸索阶段,因而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

1 专业学位培养过程中师资配置,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出现的问题

1.1 “双导师”制度落实不到位,专业实践指导不足

(1)校内导师实践指导不足。理论与实践相比具有相对滞后性,许多从事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任课教师由于长期致力于高深理论的研究,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不够熟悉,对实践中衍生出的新问题不够了解,容易造成了理论指导针对性不强而实践指导又难以到位的尴尬局面。

(2)校外导师疏于指导。有些高校虽然配备了校外指导教师,但是由于校外指导教师多为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实践经验的一线管理人员,本身事务繁忙,很难保障实践指导时间和指导质量,常常有学生“抬头不识师”。另外,校内外导师职责划分不明确也成为了很多校外导师推脱职责、无所作为的借口,使得校外导师形同虚设。

1.2 课程设置不够科学,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区分度不大

(1)课程结构不合理,“学术性”偏浓。以教育硕士课程为例,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大纲》规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包括学位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三类,教育硕士至少要修12门、34个学分的课程即采用5门公共课+5门专业课+2门选修课模式。其中,以政治、英语为代表的公共课程比重偏高,专业课又多为理论性课程,与实践相关的课程较为欠缺。对于大部分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有些概念化的内容已经内化并应用在实际教学中,他们更希望得到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方法。另外,12门课程的学习相对紧凑,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是不小的挑战。这种模式下课程设置往往比较规范和统一,缺少了专业学位教育所需要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总之,专业学位教育课程设置还不够科学,尚未突出专业学位教育的专业性和职业性特点。

(2)课程内容相对陈旧,缺乏相配套的教材。与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相配套的公共课教材和专业课教材不多,且质量参差不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采用学术型教材进行授课,但是这些教材的内容相对陈旧,反映学科前沿知识较少,并且内容呈现方式单一,这都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不适宜。

1.3 实践教学模式形式化,专业实践环节未落到实处

(1)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不到位。实践基地是开展专业实践的场所,是许多即将入职的研究生的训练场,实践基地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着专业实践的效果,但由于近年来专业学位学生人数的增加,相关部门业务压力大,学校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导致配套的实践基地匮乏,实践资源紧缺。

(2)质量监督和反馈机制不健全。有些实践基地虽然欣然提供实践岗位,但流于形式,疏于指导,安排学生从事与专业相脱节事务。而学校也对实践阶段的学生完全“放养”,在监督管理方面乏善可陈。实践期中,校内外导师对学生的监督和检查力度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期间各种问题。学生实践效果大多是在实践环节末期以书面材料的形式进行检测,至于学生在实践期的行为规范,学校和企业还没有联合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学生实践期间的行为基本是依靠自律。

2 结合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应对之策

针对上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应对之策,以突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专业性”,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明确校外指导教师职责

遴选优秀的校内外指导教师。一线调研教师应作为校内指导教师的重点培养人,这些社会参与度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更了解行业动态,更能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要,同时,能创造相对多的参观考察和调研的机会。校外指导教师的遴选涉及到时间、道德和实践经验诸多方面因素,因而也更加慎重。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技能是校外指导教师的必备条件,同时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能走到实践第一线,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也是重要考核因素。明确校内外指导教师的职责,保障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双导师制”强调校内导师对学生理论教学能力的指导,校外导师负责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就是说校内指导教师负责课程学习阶段的教学与考核,并在论文的选题、开题和学位论文定稿上把关;实践阶段主要由校外指导教师负责。实践单位的推荐、实践技术的指导、实践阶段的监督和考核以及实践报告的撰写都与校外导师紧密相关。虽然校内外导师在课程学习阶段和实践阶段各有侧重,但并非完全割裂的。双方导师应明确各自的权责,加强交流,保障 “双导师制”这一联合培养模式在专业学位教育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2.2 优化课程体系的设置,实现课程的专业化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范文9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得并不理想,分析其中的不足并找到解决的对策,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活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提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很多高校都会以社会调查研究为重点,认为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只把实践教学形式局限在社会实践上,就会限制对实践教学内涵和形式的全面认识,使实践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从而制约了实践教学外延的拓展。

2.实践教学环节普及面不大

目前,即使在社会调查研究方面,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环节还不能在大部分学生中普及,社会调查环节多是与校团委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或“三下乡”活动结合进行,目前只能做到部分优秀学生参与,停留在以点代面的层面,还没在绝大多数学生中普遍展开。这与国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要让大部分学生参与还有一定差距,从而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大大下降。

3.实践教学环节经费投入不足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强有力的经费保障。实践教学的经费主要用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交通、通讯、资料和聘请相关人员给学生讲课,等等。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费问题,教育部曾下发过相关文件,明确要求各高校每年要按一定的生均数额标准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但是,限于财力问题,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上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还十分有限,与专业教学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也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羁绊之一,它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4.实践教学缺乏规范性

虽然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有了一些具体形式,如观看影像资料、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但从实施情况看,规范性不强仍然是主要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部分高校尚未把实践教学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教学计划之中,对课时、具体计划、实施方法等未作具体规定;有的学校虽然建立了一些相关制度,但这些制度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另一方面,有的高校即使将实践教学纳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教学计划,但是也没有制定规范的教学大纲,大纲的缺失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条件和责任心来自行决定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顺利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对策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只有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才能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

1.明确内涵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的主要原因是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即高校管理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局限于社会实践这一形式,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完整内容。有的学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界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自主研究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式的总和。它的具体形式应该是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学生可以广泛参与的一切教学方式。”根据这样的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广义而非狭义的教学方式。换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除了社会实践以外,还可以包括课堂实践、校内实践、科研实践等多种形式。根据各高校本身的具体情况,找到适合自己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或形式的组合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的有效途径。

2.健全形式

要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普及面不大的问题,单一地依靠社会实践是不够的,即使有的高校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但由于经费、时间和师资等各种因素的限制,能够参与的学生也是有限的。因此,基于对实践教学内涵的认识,健全实践教学的形式是解决普及面问题的关键所在。比如,在社会实践方面,可以让学生全员参与寒暑假或节假日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在课堂实践方面,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自学自讲中来;在校内实践方面,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校内重大庆典活动,也可以通过对校史馆、校内实习工厂等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内实践机会;在科研实践方面,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全员撰写经典读后感、调研报告、命题作文、讨论提纲和自学报告等形式,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无论采用上面的哪种形式,教师的针对性指导都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研究的对象,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辩证思考,客观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3.加大投入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各种形式的顺利开展还有赖于高校长效的经费投入机制的建立,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力的物质基础。它要求高校管理者同等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的实践教学,高校相关部门应有明确的关于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使用和管理的规定,即高校不仅要有专门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专项教学经费,而且还应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量的量化标准,这样才能建立一种长效的针对实践教学的激励机制,从而保证教师的工作热情。当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实践教学经费的使用上也应做到经济、节约、高效,保证教学经费真正用于实践教学。总之,只有在建立起长效的实践教学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的前提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才能可持续地开展下去。

4.规范实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除了上述影响因素之外,规范的实践教学机制是重中之重。规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制应该包括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实践教学的实施和实践教学的考核四个方面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针对性原则,即必须紧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教学大纲和具体内容开展实践教学;(2)规范性原则,即每次实践教学必须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既有计划,又有过程;既有结果,又有实效,不走形式,持续开展;(3)多样性原则,即实行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教师指导实践与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4)因地制宜原则,即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坚实的平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实践教学的内容决定了实践教学应采取的形式。目前,各个高校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实践教学形式,这些形式可以概括为“听”“说”“读”“写”“看”和“走”六种形式:“听”即学生根据教学大纲和内容听相关的专家讲座或学术报告,然后发表自己的感想和见解;“说”即学生根据教师的命题进行讨论、辩论和演讲;“读”即学生根据课程特征和内容读教师指定的经典著作,然后撰写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感悟;“写”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社会重大事件,指定命题,让学生撰写论文进行评比;“看”即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观看影视资料,让学生写观后感或发表感想;“走”即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实地参观调研,撰写调研报告。以上六种实践教学的形式,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规范实施。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实施。有计划,即实践教学在实施前应制定周密的计划,教研室和教师要上报计划,通过学院审核;有目的,即实践教学的形式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有组织,即实践教学过程应在学院的领导下,由各教研室直接组织实施,广大教师应广泛参与,并且在实践教学结束后,任课教师及时收回学生的调研报告或心得体会,评定实践教学成绩,及时进行分析总结。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核应确立体系意识,即不仅要有明确的考核标准,而且还要针对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形成针对性的考核主体和考核机制,从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规范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的顺利开展需要高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的密切配合和不断创新。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完善对策和创新形式,才能达到将理论内化为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的目的。

基金项目:

辽宁工业大学2009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

高琳(1978―),女,黑龙江牡丹江人,讲师,硕士。艾志强(1975―),男,辽宁锦州人,教授,博士。

参考文献:

[1]刘世华,吴绍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局限及对策论析[J].教学与研究,2008(4):88.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范文10

杨俊英

[摘 要]实践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实践育人、培养新时期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文章针对(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整体设计实践课教学体系,建立健全实践课保障机制,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实践教学方法的对策,从而增强教学实效性。

[

关键词 ]实践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5-0038-02

作者简介:杨俊英,女,本科,副教授,电气分腕党总支书记,研究方向为高职德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编号:JG201405)的阶段性成果。

在《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实施专题化教学过程中,将实践课教学改革提到新的日程。如何对实践性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体现以人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从而全面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模式改革。

一、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不健全。实践教学保障即为实践教学良性运行所提供、创设的精神氛围、基本制度与物质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舆论保障、领导保障、经费保障、制度保障和实践场所保障等。 目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其实施所需的必要条件未能得到有效保障,主要表现为课时有名无实、随意性较大,经费短缺,基地建设不足等,致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

2.思政课实践教师能力较弱。由于新疆高职院校大部分由成人大专改制而来,或是高专、高职、中专、技师学院整合办学,办学时间不长,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思政课教学研究方面还比较欠缺。虽然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但对于这一人才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且思政课教师很少有机会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不了解企业的运行、经营机制.对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相互融通没有深入的研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乏针对性指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也只是停留在表面,这一切导致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亟待提高。

3.实践教学方式单一且不规范。目前,受多种因素的限制,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实践教学模式基本还停留在利用寒暑假做社会调查:参加“三下乡”和志愿服务活动:借助民族团结教育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系列活动等传统教学活动。如此实践形式缺乏吸引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教学的主方向,专业课教学和企业合作比较有保障,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有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但思政课实践教学和企业实践基本还处在脱钩状态。

4.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的标准、学生的动态、参与的积极性等均没有客观而明确的规定,最终的分数评定也无法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动态性。如在评价内容上,只注重对知识性内容的考核,忽视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认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以及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团队意识、吃苦品质、抗挫能力等不能给予客观评价。在评价形式上,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还局限在书面的调查报告、观后感等。此外,在评价主体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学生互评成绩所占比例较少,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二、改进对策

1.整体设计实践课教学体系。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根据这个精神,应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整体设计《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实践教学体系,围绕“四个认同”、 “三个离不开”开展实践教育活动。

实施思政课建设“一把手工程”,把思政课建设纳入学院整体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以学院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为协调,思政部为主体,教务处、宣传部、学生处、团委和各二级学院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结合《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教学目标,精心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将课外活动学生自发实践和学院组织实践相结合,专门理论课教学实践和寒暑假社会实践及“三下乡”社会实践相结合,顶岗实习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形成以思政课教师为主、思政部与学工系统共同指导的实践教育模式,使《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实践教学能够覆盖大部分学生,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2.科学规划教学内容。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的研究对象是新疆地方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青年学生必须认真学习的教科书。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聚居与开发的地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纲领、方针、政策,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

学习《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正确地认识新疆历史,全面系统地了解新疆区情,增强“四个认同” (即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意识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识破境内外敌对势力和暴恐分子的丑恶嘴脸,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为新疆的长治久安贡献一份力量。所以,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实践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目标、任务,采取行之有效的,灵活多样的、寓教于乐的多种实践方式,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合理确定教学形式。充分把握学院现有教学资源,拓宽实践教学途径,将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紧密结合。课堂实践中有效利用讨论法、案例法、主题演讲、辩论、角色互换等教学方法。校内实践与学生处、团委、宣传部等部门合作,在学院集中教育、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月、德育活动课、青马工程培训班等平台中渗透《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内容。校外实践,将平时与假期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外有效资源,包括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学生“三下乡”实践、青年志愿者服务,以及学生自主实践等途径。

结合专题一:了解历史。认识新疆理论教学,参观自治区博物馆,提交1500字的心得体会。另外,结合开学初集中教育,召开“新疆历史我知道”主题班会。专题二:中华民族。共建家园,观看最新编辑的反映新疆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的专题片,如纪录片《走进和田》、电影《真爱》等,提交1500字的心得体会。专题三:正视现状。认识问题,制作民族团结手抄报。专题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组织班与班之间的联谊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民族舞蹈、爱国歌曲、诗歌朗诵、小品、乐器演奏等方面的才艺展示。另外,以民族团结教育月为契机,开展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专题五:依法自治。保障权利,撰写宣传提纲,到社区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认识社情、区情。专题六:认识宗教。崇尚科学,组织家乡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提交1500字的调查报告。另外,召开“坚决抵御宗教向校园渗透”主题班会。专题七:中华文化。兼收并蓄,观看介绍新疆,2个地州的纪录片,在此基础上分小组制作幻灯片,展示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专题八:团结奋斗。繁荣发展,课内组织即兴演讲,课外利用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走访学校、企业、社区,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了解各族人民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大美新疆的历史发展过程,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4.建立健全评价体系。目前,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仍然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放在一起进行评价,实践课教学评价只占很少比例,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议实践课评价方式单列,占到考核成绩的50%.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首先,可以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我评价,给学生以价值效能感,激发其兴趣和信心;其次,引导学生互评,形成相互学习和相互监督的机制;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参加实践课的具体情况,尤其在团结协作、集体主义,感恩意识、意志品质、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通过自我教育提升综合素质。

5.提高实践课教师素质。教师作为实践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参与者,研究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根据《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教学目标要求,制定实施方案,精心组织活动过程,教师素质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效果,因而对实践课教师能力的培养也就提到了新的日程。可利用寒暑假加强对实践课专兼职教师的培养锻炼,到企业去感受企业文化的同时,了解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了解生产线和工艺流程,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到社区去,参与维稳工作,带头宣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亲身体验“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团结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加强“五观”修养锻炼,自觉做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者、践行者,争做民族团结教育的模范。

三、结论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范文11

[摘 要] 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必须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本文重点阐述了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国际经贸教学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际经贸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指导策略,指出了国际经贸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方向。

[关键词] 国际经贸课程 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策略

课程的核心问题是人的发展和教育价值观问题,而教学设计是解决课程问题的直接教学手段。只有进入教学领域,才能从静态设计的课程走向学生能力培养的动态课程,课程所要考量的一切课程理想、课程目标,才能真实达成。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探讨国际经贸实践教学体系的价值,明晰构建国际经贸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指导对策以及发展方向,以期促进高校国际经贸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价值

国际经贸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学生自身已有知识经验与生活背景为核心、密切联系实际、综合运用国际经贸知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模式。选择这样一种教学模式的根本意蕴在于确立国际经贸课程的生命立场、主体立场和价值立场。

1.弥合了师生与课程内容相互脱节的缺陷

把实践教学体系引入国际经贸课程体系,符合高校课程从“作为事实”到“作为实践”的全新发展趋势,体现了课程观的转换。即国际经贸课程不再是静止的知识,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一种行动,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一种社会实践,一种教育的期望;它的课程内容就会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综合性、整体性;它不再是完全预定的,而是跟随国际经贸的现实不断充实、变化、完善的。风云变幻的国际经贸发展现实、发展趋势已成为它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教师和学生理所当然地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他们的智慧、热情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充分解放和自由。

2.弥合了师生与教学形式相互脱节的不足

运用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国际经贸课的教学,符合高校主体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了教学观的转换。传统的国际经贸教学多以机械的、单向灌输式的知识传递为特征,把丰富的教学过程简化为单一的认识过程,这样的教学教师没有积极性,学生也不喜欢。而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视野中,教师可以运用自身的创造力,来构建有意义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师生的实践活动、交往活动、探索活动,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价值,恢复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打破了师生之间的心灵隔阂,提升了教学品质。

3.弥合了学生个体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相互脱节的弱点

运用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国际经贸课的教学,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传统的国际经贸学习观多是大兴接受学习和记诵之策,使学生的学习多呈封闭的个体行为。而实践教学体系,以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作为基本理念,教学不再是教师面对知识独白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生、技能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参与活动,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以各种可能的途径获得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逐步养成使用科学知识去解决现实国际经贸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指导

1.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结构

一个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集中性的实践环节四大部分构成,它要包含对学生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及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国际经贸实践教学体系既包括单独设立的实践教学环节,也包括体现在理论课程中的教学,具体可分为以下教学模块。

(1)商贸实习。该环节的重点在于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实行实地参观与听讲座相结合。参观单位以与外贸密切相关的部门为主。如外贸港口、外商投资企业、海关、经济开发区等,通过参观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增进了对国际经贸业务了解和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学年论文。要求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完成一定数量的论文。论文内容要求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

(3)单项业务实训。为加强学生某一具体能力的培养而进行的模拟训练,目的是加强学生具体岗位实际操作能力,比如制单实训、报关实训、网页制作实训等。在这种实训中,学生增强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获得了运用英语特别是专业英语的机会,并能系统地掌握经贸工作的基本工作流程。

(4)综合业务实训。是对国际货物贸易整个流程的模拟训练,一笔生意从洽谈到结汇、退税等逐个环节地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水平。

(5)毕业实习。这是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要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实习组织形式,把毕业实习与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答辩有效结合起来。

(6)毕业论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最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毕业论文这一实践环节。要鼓励学生参加到任课教师的研究课题中来,也可以将学生英文运用能力作为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的因子。

(7)课堂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课程论文、课堂辩论、外贸模拟谈判、设置问题要求学生解决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8)科研训练。开展假期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活动结束要提交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

以上这八个方面相互衍接,又有所侧重,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使国际经贸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2.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策略

(1)选题策略

选好实践教学的切入点是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一步。一个富有创意的选题凝聚着师生的体验与智慧,传达着活动的意义与价值。可以运用问卷、社会调查、创设情境等方式来选择。一要源于学生的生活,二要指向国际经贸现实,三要具有可行性。如,在讲述进出口实务、外贸单证、外贸函电等实务性课程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实践研究课题:起草、签订与日本电子元件贸易合同。这个实践课题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来自于他们鲜活的个体经验,也来自于学生的兴趣所在。学生就会动脑筋想办法,以各种可能的途径获得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并通过实训基地、模拟软件,练习整个过程的实践操作,从而学到具体操作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计划组织策略

实践教学要有详细的教学方案。第一,要有可行性。教师要从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等方面审视方案的可行性,避免由于缺乏操作性而无法达成教学要求。第二,要具体化。要将时间、地点、内容、形式一一细化。第三,要保证有效性。第四,要力求多样化。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应以小组合作为其主要组织形式,要依据自愿、限制规模等原则,组成学生合作学习小组,鼓励打破班组界限,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的学生也可以合作开展学习,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拓展教学的实施空间。

(3)实施策略

实施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环节。在模块实践教学体系中,课堂实践教学又是最基本的实践组织形式。因此,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

①双语教学法。国际经贸课程多数都具有较强的国际共通性,多数贸易规则、贸易术语都是直接从英文翻译而来,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外贸业务的各环节,如报盘、还盘等多用英文表述;确认书、合同、提单等文件也多以英文书写,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增强教学的实用性,是学生以后顺利进行外贸业务工作必不可少的知识和技能准备。

②视频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一直是国际经贸最为常用的教学方法,而视频案例又具有特殊的功效,它把声音、图像和文本完美的结合起来,把真实世界的复杂性拟真、还原,随时随地、跨越时空的阻隔。在国际经贸课程内选用典型的视频案例, 把这些案例作为示范,呈现事实情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现实问题,做出各种决策,提出不同的行动方案,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与争论,使学生的视野不断交融与发展,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提升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合作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创意教学法、探究教学法都是新型教学法的有效尝试。当然,这也是众多新型教学法的举例,因为任何有效的教学方法总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使用,没有固定模式的有效方法。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方向

1.整体规划,防止流于技术上的操作

国际经贸课程的教学目标既有课程技能,又有专业技能,所以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要把课程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整合起来,要认真评估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学生需求、学校规模、硬件设施等因素,系统分析优势和劣势,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实施思路,把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与学校教学各项改革做整体关注。坚决避免受功利或形式主义的驱使,把实践教学变成浮华的外在装饰,只做表面文章的做法。

2.深入探究,防止轻视知识的习得与应用

实践教学体系不能走向极端。理论教学是基础,实践应用是理论在特定领域内的迁移,没有理论就无所谓实践应用。注重学生实践专业能力的训练与养成,它只是以更适合的方式,倡导在实践中进行深度学习。因此,国际经贸实践教学体系不可能依然重复一般课外活动的方式,通过对某种技能的简单模仿来进行,它需要在学生已有深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对新知识的探索,并通过对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寻求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它必须建立在扎实深厚的理论教学基础之上,不能走务虚之路。

3.注重实践活动的价值关怀和伦理关照

国际经贸实践教学有一个特殊之处:学生要更多的走出去,走进商贸流通领域,走进外贸企业及相关的机构和组织,走进国际货物贸易整个流程,必然要接触五光十色的国际、国内现实,面对物欲横流的商品世界。在解决学生深入实际、培训技能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通过实践所进行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塑造,关注学生的心灵与健康。一方面,任何实践教学的开展都应将探究、体验与想像融为一体,强调学生在事实研究基础上挖掘自己的智慧,展现自己的认识,表达自己的创意与理想。另一方面,在涉及伦理道德、价值观问题上要注意引导学生转换研究的视角,使学生具有积极的兴趣、情感和信仰,直接面对并处理好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亲身体验中养成健康良好的品行。

国际经贸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还要受其它因素来影响和制约,如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精干的实践教学指导队伍、完善了实践教学检查与评估方法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做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候怀银 谢小军:20世纪我国学者对课程论学科建设的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08.1

[2]尤宏兵:浅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北方经贸, 2008.7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范文12

本文把对外汉语教学法教学技巧教学实践类课程统称为“教学类”课程,此类课程是对外汉语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特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入门级课程,对于此类型课程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课程设置是: 对外汉语教学通论、对外汉语教学法、对外汉语教学技能训练、汉语国际教育四种课程,使用的教材分别是:刘?(2000)《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徐子亮、吴仁甫(2006)《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黄晓颖(2008)《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艺术》、周小兵(2009)《对外汉语教学入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些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内容均有不同程度的重合,这时如何处理这些课程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理清这些课程之间的潜在关系,才能更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全面的掌握对外汉语教学,本文将从课程现状、潜在关系分析及存在的问题、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三方面对课程的潜在关系进行初步探索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法。

1课程现状

四门课程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1.1教学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通论(以下简称通论课)课程是理论应用并重,多门学科交叉的课程,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习得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外汉语教学法(以下简称教学法课)课程着重探讨对外汉语教学法,以语言教学法流派为基础,介绍了分技能教学的课堂教学实施;对外汉语教学技能训练(以下简称技能训练课)课程侧重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微技能探讨,从诸多方面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艺术进行了系统详尽的阐述并附有教案和课堂教学实例评析;汉语国际教育课程是为了适应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式要求,符合培养国际汉语教师的迫切需求,主要分为三大部分教学通论、语言要素和文化教学、语言技能课教学,并附有优秀教案示例。

1.2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上,通论课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方法,同时也采用案例分析等一些方法;教学法采用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技能训练采用讲授和实践教学、案例分析、视频观摩评价等教学方法;汉语国际教育课程则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指导法等一些方法。教学手段上均除使用最基础的黑板粉笔外还使用PPT、教学视频、汉语国际教育实验室课堂实践录制等手段。

1.3课程特色

通论课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对外汉语专业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在保证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培养学生教育教学思维能力;教学法课程则主要是基于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并把这些教学法应用到分技能课堂教学中;技能训练课以技能训练为重点,以训练学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技能为其特色,本课程中实践及观摩内容所占比重大,汉语国际教育课比较全面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向学生展示了一个饱满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方面面。

2潜在关系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1)从基本情况来看以教学法与教学技能训练为主,配以教学通论理论课,汉语国际教育全面分析课,是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除讲授外还运用其它教学方式,开设时间遵循了理论―实践―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遵循人类认识规律,考核方式也从理论考试到一般灵活多变的考查课。

但是,教学通论课作为本专业的入门核心专业理论课将为后面的课程打下基础,因此课时稍显不足,在除讲授方式外,汉语国际教育课程作为注重实践实例分析课也应该有除讲授外的其它授课方式,在考核方式上注重实践的课程并未以实践方式考核与教学目标有偏差。

(2)教学内容上看四门课程的交叉部分非常多,比如二语习得理论、教学法、语言要素教学、分技能教学等内容四门课中均涉及到了。这四门课程内在关系是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但同时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认为其中大部分内容只是在重复,因此对于学习过的内容只做简单的复习,或者只是串讲一下,有些教师甚至省去不讲,这样不但课堂利用率低而且易使学生在后来学习的汉语国际教育课上形成不重视的态度,因此协调这几门课程之间的教学极为重要。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四门课程也趋于一致,在除讲授理论外,四门课程的案例分析和教学实践是类似的,甚至可以运用相同的案例,这些内部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很难理清头绪的,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应该在每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所侧重,教学手段也应更丰富化。

(4)这四门课程特色构成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整体,均占有重要角色,通论是入门课,内容比较全面,注重理论;教学法课是通论里面讲述过的一部分但着重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结合,把教学方法应用到实践之中;教学技能训(下转第76页)(上接第74页)练课,是对通论和教学法的进一步实践深化,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汉语国际教育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内容全面,在学生学习理论,进行实践训练后再回到理论上来,再思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多用案例分析法进行分析评价,再加上学生本阶段自己的教学实践,最终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美结合。

3课程教学改革协调方法

(1)提高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认识,由于这几门课程表面上内容的交叉相同,使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形成轻视的心理状态,对学习过的内容只是机械地重复而得不到深入和升华,所以必须提高教师和学生对这些课程关系的理解认识。

(2)整合教学内容,应呈现一种互补的状态,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既注重科学系统,同时又应注意侧重点,不能为了让另一门课有内容可讲而忽视本门课的部分内容,教学过程应从不同的侧面、详略分明、重点清晰的讲解,教学顺序也可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能够使每门课程在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大的整体中有一个恰当的位置,宏观定位后再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同时在教材的选择方面也应该特别注意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3)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继续尝试其他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动性,开展专题实践活动,形成报告,将原来的讲授式转变为参与式教学、操作式教学,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教学实践。同时针对不同的课程应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结果的最优化。如通论课以讲授为主,教学法以讲授和实践结合为主,技能训练以实践为主,汉语国际教育以讲授和案例分析为主等。

(4)重视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与实践指导,重视教学实践,它能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教学方法和技能,这里的实践不仅指课堂教学过程模拟的实践,还应包括教学过程的观摩,及真实的对外国学生的实践教学。课堂的模拟实践是基础,是对理论知识的初步应用;教学观摩使学生通过感受真实的汉语教学发现自己的欠缺并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真实的实践教学则是考验综合素质的验金石,所以这三种形式的实践缺一不可。另外还应注意不同课程与实践的联系,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练习,是主要练习教学法还是练习语言要素的教学原则应该有所区分,当然最终的教学应该是综合能力的表现,但在开始练习时有步骤分部分的练习对每部分的扎实掌握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