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学材料

教学材料

时间:2023-06-04 10:47:46

教学材料

教学材料范文1

一、课堂教学是思想品德学科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好途径

综合分析平时检测或中考答题试卷,发现学生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读不懂材料,弄不清题意,明确不了要求。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意识。教师要增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学科的效果,提高其成绩,一定要重视并搞好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既能学习和实践相关阅读技巧和方法,还能理解和领悟相关内容,有问题时还能获得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学生之间还能相互启发和激励,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教材材料形式多样、意义重大

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的所有材料,按照其表现形式分为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综合材料等四种。文字材料按照其表达方式的差别,基本可以分为叙述类文字材料、论述类文字材料、列举类文字材料等三种。材料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重要途径。

三、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分析和运用材料

教师会教不如学生会学,教师教得好不如学生学得好。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自己阅读和分析材料,自己获得相关结论和感悟。

1 引导学生读懂材料。

读懂材料,即要求学生明白材料讲的是什么意思,材料之间是什么关系,从材料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当然,材料的类型不同,阅读的方法和要求也有区别。(1)对于论述类材料,要求学生知道其主要观点是什么,是如何论述的。例如,第47页邓小平论闭关自守的材料,主要讲的是“闭关自守会导致落后”,主要是从两个层次来论述的,一是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二是建国以后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也是闭关自守。(2)对于叙述类文字材料,要知道叙述的对象是什么,情况怎样。教材“相关链接”栏目设置的内容,绝大部分属于叙述类文字材料。例如,第51页第一段“相关链接”的材料,主要讲我国人口的分布、老龄化、男女比例等三个内容,由此材料能增强对教材“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表现为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结论的认识和记忆。(3)对于表格材料。要让学生学会对比,从而得出蕴含的结论或信息。例如,让学生对比50页“世界人口已达64亿”的条形图材料,至少得出以下结论: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不一样;世界人口增长的规模越来越快;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4)对于图片漫画类材料,一定要引导学生读出其隐含的意思或信息。

2 启发学生思考材料。

让学生思考和回答教材材料及其设置的问题,理解正文内容。例如,在学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让学生自己阅读和思考第58页关于“科技改变生活”的材料及两个问题,以理解科学技术对通信工具进步和通信方式变革的影响,以初步理解和接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教材中的许多材料都设置了问题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阅读这些材料,思考这些问题,并养成习惯,以迅速地掌握教材内容。教材中的“相关链接”、图片材料和名人名言,基本都没有设置问题,需要学生自己设置问题。例如,在教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可以引导学生先阅读关于袁隆平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材料,再让学生设置问题“袁隆平成功培育杂交水稻,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说明了什么”,从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角度思考,加深理解教材“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般来讲,根据材料的不同类型或表现形式,可以从“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三个角度设置问题。比如,在学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针对第60页“863”计划成果的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可以设置以下两个问题:(1)“863”计划取得了哪些成果?(2)“863”计划为什么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教学材料范文2

教学内容的调整优化

1结合地方实际,调整优化课程内容《材料化学》涉及的内容很繁杂,新材料广泛用于通讯、交通、能源、生物医用以及建筑等各种领域。作为一门选修课,只有36学时,不可能每个章节都能讲得非常细致全面,这就要求老师讲授内容要精心组织,贯彻少而精,求实效的原则,结合地方实际的需求来安排教学内容。并且,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是将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将学生引入一个新领域。于是,我们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结合广东省尤其是惠州市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材料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优化,对于特种陶瓷材料、光学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以及半导体材料等进行重点讲解。例如,惠州市是全国应用LED的试点城市之一,有强大的照明和显示产业。我们结合2008北京奥运会以及上海世博会应用了大量的LED灯作为实例,对LED的原理、优点、国内外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对LED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介绍学科前沿,拓宽学生知识面材料的发展突飞猛进使教材有一些滞后性,所以老师在阐明经典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要随时关注相关材料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入各个领域中材料化学的新进展、新成果。通过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前沿科学,不仅使材料化学教育富有生命力、感染力和时代感,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介绍前沿科技时,教师表现出的崇尚科学的情感和求真求实的价值观也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的同时,我们也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老师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让他们知道一些高新技术、前沿科学并不是遥不可及,而是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帮助他们选择老师做毕业论文,这对于学生的就业甚至求学深造、走向科研之路都是有利的。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材料化学》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很多,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甚至包括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化工原理的相关知识。很多学生就不擅于综合应用化学化工的基础理论来理解材料科学,反映《材料化学》比较难学。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做了如下的改进:

(1)理论教学上,讲清难点,突出重点。在讲解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与加工工艺关系的时候,结合实例,把相关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化工原理基础知识提出来,让学生回忆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既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知识的应用能力,明白理论与实践有时只有一步之遥。在介绍高新技术和前沿科学的同时,强调它们所应用的经典基础理论知识,通过点面结合,让学生注重在扎实的理论知识上创新思维的培养。

(2)组织好课堂教学。在设计一堂课的时候,根据讲授内容,以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例如,讲超导材料一章时,我们以3D电影《阿凡达》为例,让学生讨论地球人与纳威人为什么而战,名叫“Unobtanium”的矿石有什么用等等,从而引出超导材料,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讲功能高分子材料一章时,先让学生做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功能高分子材料的选择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听讲,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但要授之于鱼,而且要授之于渔,因此一般采用设疑或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将他们的求知、就业、成才联系起来[2]。(3)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材料化学的发展,不外乎深化和融合。深化,即是从宏观的反应动力学到微观的反应动力学,从平衡态到非平衡态,从研究个体发展到研究相之间联系、渗透以及不同层次的整体统一。融合,即是采用多学科渗透、融合来解决各种问题。如果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来讲解材料化学,学生难以理解。而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信息量大、交互性强、人性化和科学性的特点,对于增加课堂容量,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和个性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多媒体教学容易削弱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课堂上应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挂图、模型、板书,传统和现代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让学生记忆深刻。

考核方式多种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3]。而学生课程成绩的考核,既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考查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教师教学的一种方法。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材料化学要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严格要求的科学态度,培养大学生实现某个目标具有的科学思路、创新精神,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本课程强调平时成绩的重要性,占40%,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主要靠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打分:一是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二是根据课堂表现,例如老师提问,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是让学生自学、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大家参与讨论;三是平时布置一些小题目,考查学生课外查阅文献、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教学材料范文3

关键词:能力培养;《建筑材料》;教学研究

我国建筑行业蓬勃发展,随着时代对建筑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以学生能力培养的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方向,尤其是类似建筑工程这样的实践学科,学生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所讲的能力不仅仅指学习能力,还包括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等,这就要求建筑材料课程及时加快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建筑材料的特点,采用先进教学工具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师生反馈,全方位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现状

《建筑材料》课程是高校土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大一的上学期或下学期学习,建筑材料的学习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整门课程内容广泛,试验较多,常见的试验就有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钢筋的拉伸试验、砌体的强度试验,防水材料的试验,土的颗粒级配曲线、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等。《建筑材料》作为大一专业课,通过大量的试验可以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动手的好习惯,但就目前高校开设的《建筑材料》课程来看,似乎很多高校并不重视试验,直接删除试验环节,也不重视视频教学,导致很多学生根本不重视建筑材料的学习,甚至产生厌烦心理,加上材料课程内容简单,更是抹杀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

二、《建筑材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内容丰富,课时较少

《建筑材料》课程内容丰富,涉及到的学科很多,而且实践性、综合性很强,尤其是新材料技术的发展,更是增加了材料课程的内容,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材料就有水泥、钢材、木材、混凝土、石材、石灰、沥青、塑料等,这些都是看似简单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索然无味,根本看不出来系统性和连续性,加上高校材料课程课时严重不足,直接导致很多内容难以深入,仅仅停留在表面。

2.实践不足,流于形式

建筑材料课程有着大量的实践内容,但鉴于材料课程的内容较少,很多实践环节得不到落实,甚至有的学校干脆砍掉实践环节,只是在课程上进行理论讲解,加上受到课时的限制,有的学校规定只能做5个课时左右的试验,为了不超课时,往往由教师完成试验的取样,备料,演示工作,而学生自己根据老师演示填写试验数据,很明显这样的试验只是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完成试验的能力,这就直接导致学生技能培养的失败。3.缺乏互动,缺少实物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互动较少,老师尽情的讲述理论,但是却很少和学生沟通,忽略学生的学习心情,而且诸多的建筑材料很少有真实的图片和实物展示,学生们更是厌烦这种课程,只能以死记硬背来应对考试,应付老师,对建筑材料基础课程的地位缺乏深入的认识,尤其是面对大量的建筑材料,更是心生厌烦,这些都是当前材料课程存在的问题。

三、提高建筑材料的教学策略

1.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实践是建筑材料的特色环节,在建筑材料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实践环节,不仅增加实践课时数,还要改革实践课程的开设方法,不能让老师去完成试验,而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完成试验的机会,尽量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人才的培养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进行转化,最终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筑材料》中的试验课程有很多,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同时,要加强学生认真,严谨求学态度的培养,培养学生用试验数据说话的求实能力,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比如在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中,可以让学生自己亲手计算,还要让学生真正的见证工地混凝土配合比的把握,让学生自己配置混凝土,测定其强度,通过强度的变化来激发学生对试验的重视。

2.加强互动环节,培养学生的课堂兴趣

《建筑材料》课程牵涉到大量的材料,这些材料很多人们在生活中都见过,这就导致学生的兴趣不高,觉得课程过于简单,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课程的互动,这些互动可以是提问问题,也可以是让学生自发组织课程教学,让学生自发查阅材料属性。比如在讲述沥青路面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联想见到的路面都有哪些,这就让学生了解知识的用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在讲述防水材料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百度防水材料都有哪些,在讲述木材的时候,则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见过的木材有哪些,讲述不同的木材都会有什么作用,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对材料课程的兴趣。

3.注重认识实习,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认识实习是每一个土建类学生必须进行完成的一项教学任务,在认识实习中,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建筑材料课程中学习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在建筑材料课程中带领学生们认识实习,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建筑材料的重要性。比如在认识实习中,学生们看到商品混凝土进场试验时,可以联想到建筑材料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在看到模板时,可以联想到不同的木材的使用环境,在看到钢筋加工时,可以联想到钢筋的拉伸强度试验,在工地可以充分领会到水泥的保存,运输注意的问题,这些都是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的好办法。

4.充分利用网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网络资源的是当前社会最重要的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网络资源的利用,可以利用网络上不同材料的图片来向同学们展示材料,比如六大水泥的常用特性,比如不同的防水材料,比如不同的木材,不同的石材等,当然为了培养学生们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自己搜集后向同学们展示建筑材料的内容,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综上所述,《建筑材料》课程是土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内容丰富,实践多样,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上其是大一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教师在教授《建筑材料》的课程中,要尽量立足于课堂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刻苦研究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提高建筑材料的教学效果,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朱媛丽 单位:河南省水利水电学校

参考文献:

[1]陈爱玖.建筑材料课程教材建设与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4):68-69

[2]何娟.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丛,2014(3):150-152

教学材料范文4

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材料课是一门侧重于叙述性的课程,本课程知识量大,内容庞杂而分散,基本理论知识抽象,涉及的概念原理规律多[2],但是系统性不强,各材料间缺乏必要的关联。讲授时对材料作用原理、分类、结构、特性和应用叙述较多,分析、论证也较多,而逻辑推理和理论计算较少,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分析能力偏低,普遍感到该课程入门比较困难,难以联系实际,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好。

二、讲好绪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好绪论课,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整体认识,尤其是在绪论课中加入环境工程中的典型案例和新材料在环境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等,能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学习环境工程材料课程在本专业领域中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这种兴趣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这对今后学习本课程将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在讲授绪论课时,应强调“一个中心、两条线索”这条主线,即以材料的作用原理为中心,以分类、工程应用为一条线索,以材料制备为另一条线索。可以给学生理顺这样一条思路:污染控制类型—原理—控制材料—分类—材料结构特性—制备方法—应用。学习思路清楚,使学生在学习上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材料绪论课的讲授重点

(一)阐明生态环境与环境污染控制材料的辩证关系

从生态环境、材料的定义出发,阐明生态环境与材料的辩证关系。生态环境指的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开发利用的对象。材料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与能源、信息并列为现代高科技的三大支柱。从资源和环境的角度分析,在材料的采矿、提取、制备、生产加工、运输、使用和废弃的过程中,一方面推动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另一方面又消耗着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并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污染着人类生存的环境。因此,材料产业只有走与资源、能源和环境相协调的道路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也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环境材料学应运而生。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材料是指同时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或者能够改善环境的材料。即指那些具有良好使用性能或功能,并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对生态与环境污染小,有利于人类健康,再生利用率高或可降解循环利用,在制备、使用、废弃直至再生循环利用的整个过程中,都与环境协调共存的一大类材料。主要包括:(1)直接面临的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材料技术,例如,生物可降解材料技术,CO2气体的固化技术,SOx、NOx催化转化技术,废弃物的再资源化技术,环境污染修复技术,材料制备加工中的洁净技术以及节省资源和能源的技术;(2)开发能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协调性材料,如仿生材料、环境保护材料、氟利昂与石棉等有害物质的替代材料、绿色新材料、生态建材等。今后生态环境材料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包括再生聚合物(塑料)的设计、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的理论体系、降低材料环境负荷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等。未来的生态环境材料因为具有可循环再生性的特点,所以废弃材料的有效、合理利用也将成为材料发展的热门,而且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将会成为环境材料发展的一个方向。

(二)环境污染控制材料的研究类型和内容

(1)类型:环保功能材料、减少材料的环境负荷、材料的再生和环境循环。(2)内容:新型高效、无二次污染、低治理成本的水处理工程材料、大气处理工程材料、固体废物处理工程材料、环境修复与环境替代材料[3]。

四、环境污染控制材料绪论课讲授的方法

(一)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材料包含的知识面广,内容较多,有些知识点较为零散,只有通过对课程体系全面而系统地梳理,做到对教材每个章节的知识框架和重点难点了如指掌,才能在绪论课上通过向学生详细介绍教材内容的框架结构及学时分配,串讲并构建分析教材基本知识体系,可以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有助于学生整体掌握教材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及其前后衔接,学生会更容易抓住学习重点,为进一步学习各章节的内容奠定基础。

(二)绪论课的备课应“与时俱进”

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各种新材料的不断涌现,教师应紧密追踪国内外有关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及时引入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将环境污染控制材料课程与时展、科技进步紧密结合,为教学内容注入新的活力,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先进,以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感到课程内容新颖、有现代气息,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及产生学习动机。

(三)以环境污染案例激发学习兴趣

在绪论课中引入一些典型案例,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环境污染控制材料课程枯燥乏味的感觉。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2010年七大触目惊心环境污染事件中,福建紫金矿业有毒废水泄漏事件继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匈牙利铝厂废水泄漏流入多瑙河事件后排在第三位。2010年7月3日下午,福建省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铜矿湿法厂发生铜酸水渗漏事故。9100立方米的污水顺着排洪涵洞流入汀江,导致汀江部分河段污染及大量网箱养鱼死亡。三大原因造成紫金矿业污染事故:企业防渗膜破损直接造成污水渗漏、人为非法打通6号集渗观察并排洪洞、检测设备损坏致使事故未被及时发现防治措施采用加石灰片碱中和处理、渗漏口拦截、外溢污水回抽等。大量的例子和数字可使学生对环境污染工程材料课程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全新认识,尤其是一些环境污染事故的深刻教训,虽然有设计方面、施工方面和材料质量方面的原因,但也有企业本身利益的考量等。学生听后深感今后工作责任的重大,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加深学生对本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工作的责任感和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

(四)以新型材料开发和运用激发学习的责任

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恶化,环境修复材料在未来将遇到更大的机遇与挑战。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POPs污染等重大环境问题,无一不是依靠材料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才能够解决的。作为跨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以及生态科学等多学科的新型学科,环境材料技术在保持资源平衡、能源平衡和环境平衡,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生物修复材料的开发和运用。2010年大连新港输油管道发生爆炸,令大连受污染海域扩大到430平方公里,北京威业源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国内唯一具有生物修复功能的溢油分散剂“微普紧急泄漏处理液”防污,用细菌在大连近岸、海滩清污和清洗中发挥作用。植物修复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环境友好的低成本的生物修复技术。所谓植物修复是指以利用植物忍耐、超量积累和转化某种或某些化学物质的理论为基础,利用植物吸收、降解、挥发、过滤、固定等作用,达到净化土壤、水体和大气中金属元素、有机污染物和放射性元素的生物修复技术。与传统化学修复和物理修复等技术相比,其具有很多突出的优点:首先,植物是“太阳能驱动的环境过滤系统”,节省能源,成本低廉。其次,植物的生物产量大,可对大量的土地进行修复。第三,植物修复范围广泛,可以对土壤、水和空气中的污染进行修复。第四,植物修复的效果还可以通过植物组织的成分来监测。另外,植物还可以美化环境,是一种真正的绿色技术[4]。利用表面活性剂改性的有机膨润土作为污染环境的修复剂。多孔陶瓷材料具有透过性好、相对密度低、机械强度高、比表面积大、热导率低及耐高温、耐腐蚀、吸附性能好等优良特性,因此广泛地应用于冶金、化工、环保、能源、生物等领域,用作过滤、分离、扩散、隔热、吸声、填料、生物陶瓷、催化剂载体等元件材料。多孔陶瓷材料优良的物理和力学性能成为环境工程领域关注的热点,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生态环境材料,在环境治理和除污防毒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5]。微波加热与传统加热不同,微波加热具有选择性加热、速度快、效率高和便于控制等特点,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微波辐射在很短时间内能使污染物分解或降解,使活性炭再生;常压下用微波辐射含有有机污染物的土壤,可使有机污染物降解;微波技术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医疗垃圾的灭菌消毒处理、微波焚烧处理废印刷电路板(PCB)、回收贵金属、废旧轮胎的回收利用方面的应用、建筑垃圾、包装废物、放射性有毒废物等的处理[6]。通过以上新型材料的具体应用,让每个学生有一种“我就是开发这些材料应用的技术人员”的感觉[7],激发学生的学习责任。

(五)丰富现代教学方法

在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材料绪论课的教学中,可以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幻灯教学和电视教学,将大量环境污染录像、图片资料、实例、案例、实验视频等适时地插入到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缓解教学学时少与教学内容多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矛盾,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拓宽专业知识面。很容易使学生印象深刻并产生渴求掌握环境污染控制材料知识的内在需要和浓厚兴趣,并对后续教学内容充满期待,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材料范文5

1.1教学内容繁多,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该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庞杂,以叙述性内容为主,经验内容丰富,涉及知识面广,且知识点多、散,不易归纳和总结,缺少逻辑推理,使得其整体性、逻辑性、严密性、连贯性均较差,各种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及使用具有差异性。而教师在教学中多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知识点掌握不牢,偏离了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轨道。

1.2实验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发挥辅助理论教学的作用

目前高职教育中的建筑材料实验课与理论课教学没有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实验课安排课时少,且多为验证性实验,教学过程中大多是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按同样方法操作,整个教学缺少实验探索过程。如混凝土的拌制与试块制作实验,由于其配合比多由教师直接提供,学生没有尝试到配合比的初步设计、实验室配合比调整等的过程,其实验只是单纯的操作,没有与理论起到结合作用。

2建筑材料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2.1调整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我们有很多院校的建筑材料教学大纲仍然沿用本科的教学大纲,只是将每章节的教学课时缩短,教学内容依然较广泛,想让学生多掌握些知识的意识比较强,导致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比较吃力。高职教学中要求理论知识以“实用、够用”为原则、课程内容突出重点、化解难点、通过理论课程,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和熏陶、通过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以及注重对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调整教学大纲,在深度上降低要求,同时与岗位技能联系在一起,重在运用,以“一个中心、两条线索”为教学主线,所谓一个中心是指以材料性质为中心,两条线索一条是以材料的性质及其组成、结构之间的关系和决定材料性质的因素为线索,另一条以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外界影响材料性质的因素为线索。

如作为一名材料员或质检员,必须对相关材料的性能和使用非常熟悉,对于混凝土这种材料而言,将重点讲解混凝土的和易性、强度两个重要性质其及影响因素,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混凝土的配合比的设计。以往我们对配合比设计这部分内容要求不是很多,主要是因为计算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经过对行业的调研,发现这部分内容必不可少。同时,实验的内容也有所调整,尽量与当前建筑行情相符,如删除了目前用的较少的烧结普通砖的抗压强度实验,加大了混凝土与钢筋实验的学时数。同时,近些年来我国建材领域发展速度非常快,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也非常关键,引入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实验方法、新标准的介绍,如将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环保墙体材料——植物纤维类板材(稻草板)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引入教学,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让学生更好的应对工程实际的高速发展。

2.2传统教学方法与新型教学方法相结合

建筑材料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而学生多处于被动记忆状态。实际上高职教学中学生才是主要角色,针对学生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方法,通过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对整个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如仍然是混凝土这一章,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不按章节顺序讲解,而是结合一个任务或是一个项目来进行。首先设定某工程项目需求,再由此展开讲解需要什么样的原材料、如何选择原材料,由原材料如何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如何根据和易性、强度调整配合比,直至满足工程需求。学生对混凝土从材料组成、性质要求到配合比设计等知识有了连贯性的掌握,逻辑性较强。此外,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知识点的引入过程,提出几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授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时,提出问题材料受潮时为什么其保温隔热性能会降低?为什么冬天修的房子其保温隔热性能较差?保温材料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为什么需要防潮防水?学生对这些问题兴趣较浓,在讨论与思考的过程中自然就能掌握知识点。也可将相关内容结合所处环境来讲解,如过火石灰引起的墙面鼓泡、或者石灰硬化引起的墙面开裂等现象可结合当前学校教室墙面,生活实例等引入,效果会有很大提高。

2.3改变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体现教、学、做一体化

建筑材料实验课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中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其中改变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的教学模式是关键。实验教学学生是主体,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基础上,将单项实验内容设计为多方案实验。将每班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操作、自己总结,而教师只充当指导作用,这样实验课不再处于从属地位,而是作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作为学生锻炼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如将普通混凝土性质的单项实验设计为多方案实验,要求配制一定强度的混凝土,从一开始初步配合比的选择、实验室试拌、到配合比调整,最终制成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检测全过程都由学生分组别自己完成,各小组可采用不同的粗细骨料,不同品种、强度等级的水泥,各组学生根据要求测定各组成材料的性能,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并按自己设计的配合比配制混凝土。经过这一系列的操作和训练,学生对整个混凝土这一章有系统的全面的认识,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验上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从面实现真正的教、学、做一体化。另外,如有条件,可考虑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开放,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利于学生发挥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来探索,既有利于教学,又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2.4改变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

高职教育中的考核方式不能简单地由一张期末试卷来考核,而是应该多样化,更多地注重过程考核。其中可加入平时成绩,实验成绩等进行综合考核。如按下列方式考核:将传统的理论成绩考核方式改为理论加实验考核的方式,权重各占50%,其中理论考核平时(考勤、提问、纪律、作业)、期中、期末的比例分别为30%、20%、50%;实验的50%主要考核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表现、实验考勤、对仪器设备的爱护、实验结果的准确程度、实验的速度、同学之间的配合等。以我们学院建工141班为例,教学实践证明,经过我们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该班级学生学习兴趣较浓,课堂气氛好,与教师互动密切,实验课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学生在掌握理念知识的同时,又具备一定的技能,教学效果好,达到了教学要求。

3总结

教学材料范文6

(1)文化基础较薄弱。目前,中职学生的成分较为复杂,既有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又有往届初、高中毕业生,以及具有初中学历的社会青年等。因为招生政策等原因,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相对薄弱。

(2)自控能力较差。中职学生平均年龄偏小,思想尚不成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及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差。

(3)缺乏学习主动性。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入学校的首要愿望是让老师看护好孩子,不惹事,不闹事,不出事就行,学习知识和技能则置于次要位置,加上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差,导致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理论联系实践能力较差。建筑材料课内容多,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由于学生年龄小,逻辑思维能力弱,学生学完建筑材料后,不知道怎么应用,不能把各种建筑材料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工程工作实践。

2教学探索

(1)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往的老师的课堂上讲、写、留作业的传统教学方式。主动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和“讨论环节”。例如:在讲了材料的基本性质后,设置问题,卫生间等多水房间墙体用什么性质的建材,建筑中有保温要求的材料宜用什么性质的建材等等。最后教师将学生们讨论的结果总结,使学生了解材料的物理性质与建筑工程的实际联系,掌握施工中应怎样正确选择建筑材料。启发式教学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已有知识来主动学习新概念和新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2)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建筑材料课叙述内容多,理论教学内容繁杂,学生不爱听,而且也不易理解。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直观的手段教学,例如,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中的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等加强理解和记忆。如:烧结普通砖的泛霜是指可溶性的盐在砖表面的盐析现象,一般呈白色粉末、絮团或絮片状,又称为起霜。单纯的文字解释,学生也能理解,如果能够让学生看到实物或实物图片,则学生对墙面泛霜后是什么样子,墙面泛霜后对清水砖墙形象及结构有什么影响,不仅一目了然,而且理解记忆深刻。另外,教师也有必要带一些真实的建筑材料到课堂上,让学生去先看后讨论,学生会很兴奋,表现出强烈学习兴趣,会主动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介绍过火砖、欠火砖时,可以向学生展示实际样品,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倾听这两类砖的外观、颜色和敲打时发出的声音,就能很快掌握这两类砖的特点和区别,印象也会非常深刻。

(3)加强动手实践。中职学生的特点是活泼、爱动。利用这一特点,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实践。如:在介绍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评定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一段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评定的录像,掌握了实验步骤及实验要领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按一定的比例配制混凝土,按实验步骤去测定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直观评定粘聚性和保水性,进而评定混凝土的和易性,使学生掌握实际工程中评定混凝土和易性的方法。

(4)采用工程实例教学法。教学时多结合实际工程讲解材料的特性、使用方法及效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等,这不仅是教学的客观需要,同时也可以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例如:在讲生石灰的形成时,若锻烧温度掌握不好,就会产生过火石灰和欠火石灰,过火石灰对墙面的影响就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工程实例来说明。生石灰与水反应(也就是淋灰)形成熟石灰,熟石灰抹墙面时,墙面易出现隆起、开裂等现象,严重影响施工质量。就这个问题,可以请学生们先讨论出现隆起、开裂的原因,教师帮助分析,搞清这一现象是由过火石灰造成的。进而讲解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石灰陈伏来解决,从而使学生掌握陈伏的概念和陈伏的必要性。

(5)改革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多元化,不必局限于试卷考试。教师可以采用考试与答辩、作业、实验、工程案例解析等多种考核方式,辅以考勤、平时学习表现等综合评定学习成绩。这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改革内容。

(6)开发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的教材。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素质的劳动人才。随着科技进步,新型的建筑材料不断涌现,迫切需要专业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实际,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乃至教材体例格式。教材理论知识应少而精,加大实验、操作比重,培养学生正确合理选用材料、鉴定材料质量和检测材料性能的能力。新型教材应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常见常用建筑材料的组成、性质、性能、检测方法,注重实践技能培养,以便于零距离就业。

教学材料范文7

1启发教学法

启发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活动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获得知识。其出发点是要学生形成一种自求自得的学习意识,并最终做到学懂会用,教师在这里扮演的角色就是“授人以渔”。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对象,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主体,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启发式教学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手段正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围绕主题发问的技巧,精心没计各种启发式问题,进行互动提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有充分的空间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课堂是求知的地方,既为求则必有疑,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问题巧设疑问,多设计“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判断的空间,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金属凝固原理中的形核理论这部分内容概念、原理、规律及公式推导多,既抽象又难以理解,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为此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利用形象、恰当地举例,并且在举例过程中层层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动脑筋想问题的积极性,让他们随同老师攻克一个又一个难点。比如关于非自发形核的内容,就以人工降雨引入,人工降雨学生都知道,即通过向空中发射AgI炮弹来增大降雨量,于是我就以此作为切人点,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人工降雨能增大降雨量?”带着这个“启”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的“发”,在讲解的过程中又不断穿插与之相关的问题,迫使学生主动地去思考,自己去找寻问题的答案,最终就会得出“非自发形核与自发形核相比可降低形核功,从而提高形核率”的结论。

2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法就是通过运用实物、挂图、模型等教学媒体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的形象或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精神集中与愉悦的境界。运用直观性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充分发挥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各种能力,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为了更好地进行直观教学法,首先课前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授课内容,做到胸有成竹,这样讲课时才能深入浅出,才能使学生真正听懂。另外要选择好直观教具,明确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处理好讲课和使用教具的关系,使直观性教学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获得深刻的记忆。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对直观教具进行观察、分析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形成概念、找到规律、加深记忆,这样才能使直观性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工程中许多零件,如齿轮、轴、弹簧等,它们在实际使用中受到的是交变载荷,主要的失效形式是疲劳断裂,疲劳断裂往往是在低于零件的屈服极限下发生的,断裂前几乎不发生任何塑性变形,是一种无任何预兆的、突然的脆性断裂,危险性极大。以前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往往不理解何谓疲劳断裂,因此教师在讲述金属的疲劳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选择一根铁丝作为教具进行现场演示:用手在铁丝两端使劲拉不能把它拉断,而反复弯折却能把它折断。我就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并提出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的全部认知能力都积极地活动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在此期间教师再进行适当地思维引导,学生就会明白原来这是由于铁丝在来回弯曲过程中受到的是交变载荷,交变载荷的反复作用使铁丝在外加应力小于抗拉强度时,在铁丝内部或表面的某些缺陷处萌生裂纹,而裂纹扩展导致铁丝最终产生了疲劳断裂。

3导学讨论教学法

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称为导学。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f包括教师与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要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对知识进行加工、改造、提炼、创造,从而建构起新的知识。他的建构理论强调了学习主体的主观性和主动性。导学讨论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设计出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把握学生的程度,预测学生的热情,组织好课堂讨论。在实施这种教学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深度,并具有启发性。要使学生动脑之后才得以回答,这样的讨论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太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太难,学生又会失去信心。

(2)讨论的问题要有程序性。

(3)讨论的形式可以采用小组式即一个问题几个人共同商量的小组讨论法或全班集体讨论法。

(4)讨论的时间要充足,切忌蜻蜓点水。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之前,就应考虑到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的时间。否则,议论时间仓促,讨论不到位,敷衍了事,根本就达不到讨论的目的。

(5)讨论时教师要及时参与、启发指导,切忌放任自流。课堂讨论不仅仅是学生活动,教师作为组织者也要积极“投身到学生讨论的洪流中”,使讨论充满互动性,这样才能使课堂讨论达到理想的效果。

(6)及时对课堂讨论进行总结。对课堂讨论进行总结十分重要,它不仅会使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得到及时修正,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认识,而且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通过教师的画龙点睛、切中要害地总结分析,学生们才会获得比较明确的认识,这样的讨论式教学学生才会真正有收获。例如,在讲到铁碳相图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二元合金相图的基本知识,而铁碳相图实际上是由几种基本的二元合金相图f一个包晶相图、一个共晶相图、一个共析相图、两个匀晶相图)组合而成,因此在教学中对于这部分教学内容尝试导学讨论法效果就非常不错。在课堂讨论前的1-2周将讨论题告诉学生,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写出发言提纲。课堂讨论时每题由各小组派代表发言,阐述自己观点,通过讨论以达到取长补短,完善各自认识的效果。期间我及时对课堂讨论内容进行启发指导和总结,并对学生表现进行打分。导学讨论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能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自我整合,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比较教学法

比较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都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比较教学法就是把彼此之间具有某种联系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分析,以确定异同关系。在课程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可以使学生能更准确、更深层次地把握教学内容,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与特征,使学生获得的新知识更加鲜明、准确、深刻、牢固。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采取列表比较法、异同比较法等。列表比较法是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涉及面广、内容繁而杂,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列表法可以帮助学生将零散孤立的知识串联起来,化繁为简,突出重点,在比较中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对知识的掌握效果。例如钢铁材料这一章内容庞大,涉及钢的种类繁多,易于混淆、不便记忆,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对于这部分内容采用了列表比较法,表格中包括钢的类别、典型牌号、含碳量、合金元素作用、热处理特点、使用态组织、性能要求及用途等,表格在上课前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填充,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和总结,而课堂则采取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对表格内容进行分析讨论。这种列表比较法与导学讨论法的有机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有许多性质相近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很容易混淆,采用异同比较法可以在比较鉴别中加深对概念的认识,从而促进理解和记忆。例如索氏体与回火索氏体,都属于珠光体类型的组织,从相组成上来讲它们都是由仪和Fe3C两相构成,这是它们的相同点;但索氏体是通过正火得到的组织,而回火索氏体需先淬火再高温回火,正是由于它们形成条件不同,因此其组织形态不同,索氏体中的渗碳体呈片状,而回火索氏体中的渗碳体呈颗粒状,组织形态的差异造成其力学性能的不同。通过以上的分析比较,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本质上认清这两个概念的异同点,而且可以教会学生一种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消化、迁移和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材料范文8

本文作者:王富康工作单位:江海职业技术学院

立体构成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人们审美水平和标准的不断提高,对艺术设计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停留在艺术形态的视觉美上,还要考虑到材料的运用,因为材料与环保是息息相关的。环保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就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而立体构成对材料的运用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如:在对材料的加工体验过程中,看重追求形态创造的可能性,特别是对新型材料:特别重视人类感官对材料的刺激反应等。由此可见,立体构成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用材观念是有很大作用的,我们一定要牢牢的把握好这一重要的环节。1.2学生作品缺少生命力感,缺少空间感包豪斯教师克利认为,所有复杂的有机形态都是从简单的基本形演变出来的,如果要掌握复杂的自然形态,关键在于了解自然形态形成的过程,同时赋予自然形态的生命力感。要创造一个立体构成形态,首先要赋予它设计意念,赋予它生命,这样它才具有美感,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而我们的学生所做的作品恰恰没有达到这种效果,作品看上去缺少积极向上的精神依托。1.3学生在做造型设计的时侯兴趣度不高相对较为循规蹈矩美术功底不扎实,艺术领悟力和审美水平有限,在立体构成这个要求在三维空间里设计是比较困难的,如果让他们一下子应对立体构成中大量抽象元素,并用这些抽象的元素来设计是存在一定难度的。1.4学生缺乏时空观念现代的时空观念不再单纯是三维空间,人们已把时间作为空间的延续、生命的跨越。一件好的立体构成作品,让人们看了之后,能产生广阔的联想,而这种联想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是源于生命而又高于生命的精神满足。而我们学生的作品远远没有能到达到这一步,需要在以后的课程中不断的训练学生的时空观念。1.5学生的创作与实用脱离艺术家创作设计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陶冶情操、故强调健康和美好的形式,并使艺术性与实用性统一在一件作品上。学生目前却处于仅仅去完成作业。这也和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有关,统一的教学模式内容、纯粹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练习,使得学生无法将所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脱离现实容易让学生产生学无至用的心理。

立体构成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为改变传统教学手法存在的弊端,为艺术设计教育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现代立体构成课堂教学应该突破传统,做一些新的尝试和开发。学院教学改革,是一场攻坚战,将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科学技术创造及设计的时代,竖出与课程培养创新人才,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已成为新世纪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主流。人类理解科学需要艺术,理解艺术也需要科学,艺术与科学的整合已成为新世纪社会发展的趋势。在艺术设计的设计教育中,构成设计课程,伴随着艺术设计教育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构成艺术设计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我国,当时给艺术设计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对艺术设计教育或是对人们的生活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重新审视构成设计教学,在当前有了更新的认识和理解。立体构成课程是一定空间内产生的,现代抽象设计是在空间范围中所存在的物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立体形态。立体形态的建立是由点、线、面、体、空间、色彩和肌理等基本造型要素按照美的形式法则组合而成的。立体形态要求对形、色、质、心理效能作探求,同时也要对材料的加工工艺物理效能做进一步的探求。对于这一门课程,我们在教学做过程中,教法改革。第一:学习把创意思维把立体构成的思维逻辑学、物理学、数学等多学科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一体,通过逻辑推理出有限的构成要素组合的形态和可能存在的方案及构成的形式。这种形态可分为偶然形态、有机形态和几何形态的形态美。第二:引导学生对偶然形态是指在制作前难以预料的和不规律的形态,在学的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例如用手把纸握成一团后展开的形态;有机形态则指以圆滑的曲线为特征的形态,表现有机和生命体的紧张度与扩张力。第三:在做的过程中,将职业技能学习的有形和材料与社会市场进行接轨。几何形态是指根据一定比例和尺度来形成的形态,如球体、圆柱体、圆锥体、椭圆体等变化规范的产品,这一突破性的改革,使教学课程体系构建新的模式,受到广大同学们的欢迎和好评,学有目标,做有应用就是我们改革的新的成果所在。第四:上学期我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以立体构成引向制作功能性,艺术性的灯具模型为课题设计,实施“教,学,做”的实训模式,对应市场练习,做到以书本为主线,结合市场的练习,以现场考察的方式记录学生成绩,以讲授基础知识为主导,结合学校的实验基地进行实地制作,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上机操作雕刻软件,培养学生对灯具造型创意设计思维的训练,从而达到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第五:在对学生进行灯具的构成形态的构思教学过程中,我对艺术性的追求要更进一步引深和发展。如在使用面材的教学中,可以使用直线折屈、曲线折屈组成、切割构成、密集形构成变化等等。不管是哪种形式上的变化,都是在单个平面上寻求一种造型和肌理的双重效果,使得灯具在形象上能够生动的抓住所有观众们的眼球。在学生深入理解面材构成的各种手法之后,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注意在实际运用当中的作用,让他们先在绘图纸上画出所想象的灯具效果图等,从而启发他们可以从柱式结构的理论理解上为我所用,用平展的面材围成筒状,这种筒状可以是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形,又可以在筒状的顶端、棱线、中间部位做各种形态的变化,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这些实物中的体量感、空间感和肌理。从而改进自己设计的灯具造型,初稿,复稿直至最后的定稿。作品要有效地表现空间立体造型和很强的量感,给人以充实感和稳定感。那么剩下的就是带领学生去各地实习工作进行实际制作,在学习如何操作软件之前,要首先了解制作灯具的材质,材质不仅体现了造型美,而且也能充分表达其材质美。那么学生所做的每件作品,都应该具有各种雕塑和产品意识。了解好各种材质以后,我进行计算机软件的讲授,在三周的训练之后,艺术091,092全班83名学生已基本掌握软件的操作,并能独立依照自己的图纸在计算机中画出矢量图,并在我的带领下同学们能够在雕刻机上雕刻出自己所需要的灯具零部件,大家用了两个礼拜的时间,同学们自己接上线路,使自己的灯具亮了起来,目前立体构成的教,学,做改革在应用艺术系得以探索改革一些成绩。我还将总结经验,从艺术,技术,材料,技法,机理和文化渗透学科的课程上,深入探索,将案题细化,再上新舞台。

教学材料范文9

【关键词】高中数学 阅读材料 教学重要性 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033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供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在重视知识与技术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但现在的高中,由于学生面临高考升学的重压,课程理念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不少教师只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把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唯一目标,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如数学课本中出现的“阅读材料”,在他们看来也只是课外阅读之物,与高考联系不大,可讲可不讲,对学生来说学不学无关紧要。孰不知,高中数学中的“阅读材料”内容,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不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且揭示了数学的文化价值与应用价值,是对学生情感教育很好的素材。

一、阅读材料在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教学作用

(一)阅读材料关注素质培养,成为数学教学重要组成

阅读材料作为高中数学人教A版的特别教学栏目,主要是实现数学教材内容的拓展,在阅读探究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提升其创新能力,实现课堂内外的学习延伸。现有的数学教材往往更侧重基础数学知识的讲授,而阅读材料是对数学教学的有效补充。例如,高中数学中常见的三角函数,在阅读材料部分结合圆形来讲解阐述函数的应用范围,说明函数的基本性质,在阅读材料的引导下学生建构函数知识框架,更深入地学习函数知识,自主开展函数学习。作为对基础教学部分的补充,阅读材料已经成为高中数学教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考文献:

(二)阅读材料设置更为灵活,提升数学教学弹性空间

教育的普及化与大众化使高中教育的面向对象越来越广泛,而不同的学生数学学习基础不同,数学学习需求也略有差异,基础教材内容弹性不足,而阅读教学的增设就是为了提升数学教学的灵活性,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弹性调整。高中数学教学不再局限于课本原有数学知识,数学理论及数学习题,其根据学生个性与学习实际引导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利用阅读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多元的数学学习需求,使得数学教学更具针对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促进优秀数学人才的培养。相较于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其更关注学生多方面的提升。

(三)阅读材料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阅读材料设置的丰富性与趣味性也实现了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兴趣为导向带动学生数学探究、数学创新。这与新课程倡导的“使学生具有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数学学习信心”的教学理念相契合。而阅读教材部分富有情节性与意境性,例如《丢番图的墓志铭》,以小故事的形式引入数学思考,学生对丢番图去世年龄充满兴趣,在自觉研究与探讨中实现数学知识与情景故事的结合,而这是传统数学教学不具备的教学优势。

(四)阅读材料弱化功利色彩,奠定数学后期应用基础

高中数学涵盖多个方面,其教学着眼点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计算方式,熟练记忆各种数学定理与共识外,更重要的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学以致用,在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奠定数学应用的基础。传统的数学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根深蒂固,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而阅读材料为学生数学学习树立新思路,将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联系起来,学生树立高中数学学习的学科与社会发展意识,把握数学规律正确探索世界。

二、高中数学阅读材料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知识化“阅读材料”,要重视其延展性

在教材中,知识化的“阅读材料”仍然是重头戏:《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第一章)、《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第六章)、《向量与直线》(第七章)等等,都是一些知识化材料。这些材料大都是对教材章节知识的强化、拓展和延伸,对于这样的“阅读材料”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其知识层面上下工夫,同时要重视它的延展性。例如《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第一章)与《从集合角度看排列与组合》(第十章)两篇“阅读材料”,遥相呼应,以不同的视角展示了集合表示的直观性,不仅阐述了用集合方法解决一些较复杂的应用问题的优势,而且对学生进一步理解交集和并集的概念很有帮助的。另外,新课标背景下,学生对均值不等式的掌握、无穷等比递缩数列求和的应用、欧拉公式与正多面体的种类的感悟等,都来自于对“阅读材料”知识的延展,因此,对于这一类材料的教学,要充分重视其延展性。

(二)生活化“阅读材料”,要重视其应用性

储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对支援国家建设、安排好个人与家庭生活具有积极意义。阅读材料《有关储蓄的计算》(第三章)作为数列的应用,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储蓄利息的计算;《潮汐与港口水深》(第四章)则在“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优美诗句的衬托之下,对港口工作人员十分重视的潮汐与港口水深的密切关系,通过正弦型函数来进行近似的描述,体现了正弦曲线在生活中的应用。充分重视这些材料的应用性,应该是教学中永远的思考。

(三)实验化“阅读材料”,要重视其探索性

教学材料范文10

当前,对数学教材中阅读材料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本文对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尤其是对数学阅读材料的使用情况、功能价值、教学策略和编排设置等方面进行回顾和反思,以期推进阅读材料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

数学阅读材料 回顾 反思 展望

新课程改革到现在已进行十余年,新增的“阅读材料”不仅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也给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新教材投入使用之初,数学“阅读材料”便日益为大家所关注,相关研究逐渐丰富。阅读材料的设置促进学生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反映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思想和理念。

一、对数学阅读材料研究的回顾

1.阅读材料的使用情况研究

2002年,邓建等人对154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由于“应试”的阴影以及教育观念的限制,阅读材料基本上还处于被封闭的状态。同时,研究者也认识到,阅读材料绝不仅仅只是作为教材的点缀而出现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它的潜在能量不可低估[1]。

徐永忠对使用过新教材的60位教师进行了调查,其中43位表示阅读材料不属于考试范围,怎样讲都不会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往往采取让学生自己课后看看的方式完成这部分的“教学”。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是教师的现代课程观念仍然淡薄,二是教改意识还不够强[2]。

2012年,殷长征对240名学生以及12名教师进行了调查、访谈。结果发现,教师对这些内容的处理相对来说还是很“现实”的,阅读材料需不需要讲解主要还是取决于它们在习题、考试、竞赛中是否会被考察到;对学生的调查则发现有阅读意向、阅读目标的学生较少,学生对阅读栏目的功能期望总体上带有强烈的应考意识[3]。

2.阅读材料的功能价值研究

一方面是对教材的作用。魏为升认为,阅读材料的类型广泛、内容丰富,涉及了天文、地理、历史、艺术、计算机等领域,教材通过这些内容,展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使教材更加综合化;阅读材料对正文内容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使教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展示了数学的完整性;阅读材料的设置还为学生留下了探索的空间和方向,使教材内容更具弹性化[4]。

另一个方面可概括为阅读材料的教育功能,这也是研究关注较多的地方。刘建永通过对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加以列举,认为阅读材料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治学态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巩固学生知识、发展能力[5]。钟建新指出,“阅读材料”之所以被编入教材,一方面是使教材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帮助学生对正文内容加以理解、掌握,激励学生探究新知、开阔视野、培养人文精神。具体来说,数学阅读材料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史学教育功能。数学史料是阅读材料的主要素材之一,通过建立数学与人文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理解数学、体验数学的文化价值。(2)整合数学知识、完善认知结构。(3)实现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化、提高数学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同于知识的教学,其效果依赖于教师的理解程度,更需要学生用心体会,阅读材料所提供的素材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对应思想、分类思想、极限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无所不在,学生学习这些材料的过程也即数学思想渗透的过程。(4)凸显数学建模的示例功能。数学建模是沟通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能力的最佳结合点。(5)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功能。阅读材料中设置的问题、建议,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其实是代表着一种指引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6]。

3.阅读材料的教学策略研究

徐永忠在对阅读材料教学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几条建议:首先,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阅读材料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材料从广度和深度上挖掘其内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互动和交流,从而提升学生数学素质、到达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其次,应当“以史为鉴”,充分发挥阅读材料的德育功能,进行科学方法和态度、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最后,还要将阅读材料的教育与激发学生兴趣、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2]。

再综合之后魏为升、朱广科、钟建新等人的研究,阅读材料的教学方法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思考:(1)利用阅读材料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课程标准》中均多次出现“通过问题情境……”、“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字眼,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师可以适度挖掘阅读材料,通过改编以及设计与教材内容相统一的问题,使之成为问题情境[4]。(2)利用阅读材料开展探究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方式,因此教师可以对一些合适的阅读材料进行加工、组织,设计成研究性课题供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构建具有个体意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7]。(3)利用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材料,学生可以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学习数学家科学严谨、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师应充分挖掘阅读材料中的德育因素,采取恰当方式进行渗透教育,发挥阅读材料的育人价值[8]。此外,通过阅读材料还可以掌握信息技术工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

4.阅读材料的设置编排研究

“教材应当通过展示数学发展的历史、重要数学思想的产生背景和条件、数学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等,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和数学的文化价值,培养他们的理性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9]。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提升教学效果、实现课程目标,对数学阅读材料的价值、使用策略进行探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从源头出发,思考如何更好地将其在教材中进行编排、设置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角度。

李雪认为,阅读材料的编排需要考虑如下几个因素:(1)规范。材料的语言应当力求精炼,同时还应保证内容的科学性、表达的流畅性和阅读的趣味性;另外,还应把所呈现的问题表述清楚,内容应当饱满。(2)编排位置。由于阅读材料的位置都放在相关章节之后,加之字体和正文也有差别,这些都“暗示”学生这些内容实际上是“无关紧要”的、不用去看(在相关调查研究中也可以得到证实),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阅读材料在网络上呈现,及时更新、充实。(3)内容。选择阅读材料内容时编者应考虑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体系,从学科的横向和纵向考虑。(4)均衡性。编写阅读材料不能只考虑正文中可能出现阅读材料或是某部分的材料不够丰富而大量编入,应从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材的整体去考虑,发挥阅读材料的特有功能。(5)新颖性。阅读材料应该多与生活和其他学科相联系,适当多点与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对学生今后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6)编排方式。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阅读材料通过网络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校的教师还可以集体研究,依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把有关内容编排进校本教材中等[7]。

二、对数学阅读材料研究的反思

1.对研究价值的认识

回顾新课程推出以来对数学阅读材料的研究,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强化了数学阅读材料的地位和作用。虽然从教材的篇幅上来说,阅读材料所占的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其教育功能和作用却不应被忽视。关于阅读材料的研究的丰富一方面反映出研究者对该内容的关注,另一方面也促进着教师对阅读材料本身认识的不断提高。(2)学者的已有成果初步架构并完善了这方面研究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阅读材料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对阅读材料价值的认识、如何进行阅读材料的教学以及教材相关内容的编写,这也为今后更加细致、全面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思考角度。(3)已有的理论可以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教师可以参照现有成果,尤其是阅读材料的价值和使用策略研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不断对自身观念、教学实践进行更新、反思和完善,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有重要作用。

2.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1)数学阅读材料研究的视域还可以拓展

已有研究大都将数学阅读材料理解为是教材正文后的相关“版块”和“栏目”等。事实上,单就教材而言,注释、章头图、章引言、习题中的古算题等,这些内容无不体现着“数学阅读材料”的作用,因此,数学阅读材料的内涵还可以更加丰富。如果从更广的角度去认识数学阅读材料,那些具有科普性、趣味性的、与数学有关的书籍、报刊、影音、网络等资源都可作为“阅读材料”的载体,都可以进行充分利用。简言之,阅读材料的范围绝不限于教材,应当拓宽视域,将其视为广泛存在的一种资源去挖掘。

(2)研究方法还可以更加多样

回顾现有的研究,对阅读材料价值及其使用策略的论述可以说已经相当丰富,但其中从学理上进行探讨的“书斋研究”相对较多,有了这些较为成熟的理论支撑,今后还应更多地扎根于实际的教学,在有血有肉的课堂中、学校里进行研究。因为,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阅读材料的教学。

虽然现在教师对阅读材料的看法已有很大进步,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其处理还是比较“现实”、“无奈”,若要真正改变这个现状,可能需要的不仅仅是对数学阅读材料进行研究和实践。

三、对数学阅读材料研究的展望

1.作为一种资源加以挖掘

信息时代,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及情感的培养已远远不局限于教材或者课堂。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若将阅读材料看成是教材中区别于正文的内容,教师就只是指导学生阅读、学习,而若将其视为一种资源加以挖掘,阅读材料的内涵则大为丰富,教材中、生活中,“阅读材料”无处不在。教师可以主动挖掘这些资源,进行再创造、再组织,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教材的编写者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渠道向教师和学生提供这些素材。

2.追求与教材相融的教学

了解数学体系、体会数学文化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理性精神是数学阅读材料的设置和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我们到底应该如何使用阅读材料?以数学史内容为例:在教学中需要使用数学史,原原本本的照搬、叙述绝对不是数学史的教学,更不是数学阅读材料的教学。应依据学生的数学现实,“重构”历史,融于教材。这是理论演绎的必然,也是实践需要的使然[10]。弗赖登塔尔曾指出,“数学史是一个图式化不断演进的系统化的学习过程,儿童无需重蹈人类的历史,但他们也不可能从前人止步的地方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应该重蹈历史,尽管不是实际发生的历史,而是倘若我们的祖先已经知道我们今天有幸知道的东西,将会发生的历史”[11]。大到教材中的设置、编排,小到一节课上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在悄无声息中以最完美的方式体现阅读材料所提供的思想、方法,才是数学教材使用阅读材料所应追求的境界。

3.扎根于课堂实践的研究

尽管现在已有相当多关于阅读材料的论述,但很多都是源于书斋的,缺少扎根于真实课堂、经过实践检验和评价的内容。今后的研究,可以结合上面两点内容,通过教师个人思考、群体合作,充分挖掘数学阅读材料,在课堂实践、校本课程中进行尝试、运用和反思,实现现有理论成果的转化,从而体现这些研究的服务功能,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实现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愿景。

参考文献

[1] 邓建,汤国铎,雷忠强.关于“数学阅读材料”情况的调查[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12).

[2] 徐永忠.“阅读材料”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J].数学通报,2004(4).

[3] 殷长征.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教材阅读栏目使用情况的调查及思考[J].中学数学,2012(11).

[4] 魏为升.数学阅读材料的功能和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10).

[5] 刘建永.对高中数学新教材“阅读与思考”的认识与教学建议[J].中学数学杂志,2008(7).

[6] 钟建新.关于高中数学“阅读材料”的思考[J].数学通报,2011(4).

[7] 李雪.高中数学阅读材料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8] 朱广科.充分发挥“阅读材料”应有的功能[J].中学数学研究,2010(3).

[9] 章建跃.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材的研究与编写[J].课程・教材・教法,2005(1).

[10] 蒲淑萍,汪晓勤.数学史怎样融入数学教材:以中法初中数学教材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2(8).

教学材料范文11

关键词:工程材料;案例教学;工程应用

基金项目:丽水学院课堂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资助(“《工程材料》应用案例式教学的探索”,编号14KZ0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材料是机械类专业十分重要的学科基础课,该课程主要面向我校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为此开设了《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工程材料部分主要包括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科学理论基础、热处理工艺、工程材料选用等四大部分,涵盖金属、陶瓷、高分子和复合材料等四大类常用工程材料,具有专业概念多、理论内容抽象的特点。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学习兴趣低,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差。工程材料又与后续的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等课程有很强的关联性,是培养装备设计技术人才的学科基础课程。但是从笔者多年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的经验来看,多数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在装备设计时,选材、用材上出现较多问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普遍较弱。

传统的工程材料教学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相关概念和理论,课上相关工程背景与工程应用实例介绍较少,课程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课程与后续相关课程的融合度较差。在本校2015年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后,专业课程教学学时普遍压缩,工程材料部分的教学课时压缩到24课时。基于以上现状及问题,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精简整合,同时也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学习效果。从2015年开始,我们教学团队结合地方制造产业特色及教师科研成果,课堂教学融入案例教学,开展提高工科学生工程能力的探索。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工程材料课程以材料的四要素(成分、组织、工艺、性能)为主线,教学过程紧扣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以材料设计、应用为导向,强化学生工程观念,锻炼工程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对工程材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精简,减少了课程理论部分的讲授,同时根据产业发展的趋势,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在课时压缩的背景下加入了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等内容。工程材料部分的教学内容经梳理后,分为四个项目:材料性能、材料结构、热处理工艺、工程材料选用,教学过程按材料四要素串联各部分的知识点,教学实施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二、课程案例资源库的建设与实施

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案例式教学,构建了案例资源库,共计二十多个教学案例。案例的教学实施分为三种形式:一为引导型,利用工程案例导入知识点,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二为工程认知型,课堂知识点介绍后,引入工程案例或工程问题,以刚学到的知识内容来分析工程问题,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三为工程应用型,以工程设计应用为导向,结合所学知识内容,分析工程问题,提出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三种教学形式层层递进,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一例多用,逐步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

以“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为例,此案例在教学中应用次数较多:在讲授材料力学性能一章开始时,即引入本案例,提出“为什么号称“永不沉没的轮船”首航时却沉没了”的问题,供学生自由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章内容。当讲到冲击韧性时,再次分析此案例,从材料低温力学性能的角度解释轮船沉没的原因,加深学生对金属材料低温力学性能的理解。当讲到工业用钢时,又结合此案例,介绍钢中S、P杂质对钢力学性能的影响,从工程应用的角度提出一个假设问题,即“如果在寒冷地区采用碳钢作为工程构件,从工程设计的角度出发需要满足哪些力学性能?”,由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此工况下可能产生的失效形式,并寻求解决方案。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案例中引入了与失效分析相关的热点新闻报道,比如从今年SpaceX火箭爆炸事件引申到1986年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事故分析。通过这一案例分析,提示学生在工程设计时需要考虑材料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避免零件因材料失效造成严重的事故。在教学中还结合了教师的科研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如讲到表面处理时,以本地特色产业――直线导轨的热处理为例,介绍不同企业高频淬火、回火热处理工艺的差别,从提高产品性能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讨论在生产中如何设计直线导轨的热处理工艺,激发学生对工程实践的兴趣。

案例教学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了固化案例教学效果,通常在课堂上布置2-3个案例相关的问题或方向,学生在课后查找文献资料,深入拓展案例教学中的知识点,同时提交与案例相关的书面报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三、教学改革经验与效果

案例教学需要收集大量的案例资料,不仅要求任课教师熟练掌握工程材料课程内容,同时还要有比较广的学科知识积累,将案例与课堂教学知识内容融合,并且巧妙的设计案例教学环节,提升教学效果。通过教学改革的实践,我们教学团队不断积累、筛选教学案例,初步建立了案例资源库,后期仍需要继续增加案例,供学生课后练习使用。

采用案例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中期调查结果显示对案例教学感兴趣的比例达到了79%。通过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多,同时提高了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目前,案例教学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如何有效的组织案例教学需要进一步探索。

四、总结

在教学课时缩减的背景下,教学团队实施了案例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图片、影像立体展现知识内容,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结合,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续探索以工程教育为目标的案例教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晓东, 李合琴,张学斌, 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大学教育, 2014(02): 117-118

[2]钟涛生,付求涯, 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方法比较研究. 中国冶金教育, 2014(06): 14-18.

[3]李辉, 《工程材料及成形工艺基础》课程项目式教学的实施. 开封大学学报, 2013(02): 71-73.

教学材料范文12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手工教学;材料选择;

创新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当前人们普遍要求开展素质教育,而学前教育能够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手工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异常丰富的内容。

一、选择手工材料

手工材料在现实生活到处都是,不但可以在文具店中买到,而且也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不能解决手工课材料不足的问题,因此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可以利用创新教学模式解决这一问题,创新手工材料,要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的材料由于认识角度不高也会带来不同的感受,由于其在质地、肌理等各个方面表现为明显不同,因此学生可以制作出各种各样的作品。

二、培养手工材料意识

只有深入实践当中才能开展创新,在手工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材料意识就需引导学生制作手工作品,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生活中的材料,才能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材料,开展积极创作,提高材料意识。

(一)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发现手工材料

如农村在一年不同季节当中都有不同的材料,春天柳树发芽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柳枝编一些手工制品。夏天如果能够看到芦苇,那么也可以用来编制,还能够抽去芦苇中的中心,空的芦苇管可以制作成哨子。秋天拥有的制作材料更为丰富,可以引导学生去收集不同的谷物或种子制作拼贴与叠画,利用颜色不同、形状不同的树叶制作贴画等。冬天遇有下雪时可以玩堆雪人打雪仗的游戏,这些教学模式都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美术主要利用创造视觉作品使人受到感染,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美的能力,还需重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废品、旧物品开展美术创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利用手工制作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水平,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手工课要求学生能够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材料,能够正确认识材料、具有较高的材料意识,才能创造美、发现美,才能养成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品质。

(三)探索创新技术,培养创作灵感

艺术学习主要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美术学习提高学生的手工能力是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要支持学生别具一格的想法,教给学生合理的手工技术,如在学习剪纸技术时,不但要求学生掌握鱼鳞纹、水波纹、锯齿纹等技术,而且可以将剪纸技术与幼儿简笔画结合在一起,剪出幼儿喜欢的简笔画,这种教学模式使手工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有的学生对国画工笔感兴趣,笔者就引导学生利用剪纸表现工笔画的特点,在进行了多种尝试以后,终于取得了成功,教师要为学生表现自己创造多种机会,要做到尊重与理解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才能创作出个性鲜明的手工作用。

三、提高创作欲望,敢于创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每一个教师职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笔者利用整合各种美术表现手法来体现个性化艺术造型,鼓励学生努力探索,大胆创造,最近几年,笔者在手工教学中大力提倡发挥废旧物品的作用,使大量废旧物品成为手工制作的材料,使每一个学生也体验到手工制作成功的乐趣,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与动手能力,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如可以利用人们丢弃的饮料瓶制作哑铃,利用旧报纸或旧挂历制作花篮,不但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也有效利用了废物。在社会快速发展中,出现了数不胜数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的废旧键盘被人们丢弃,笔者认识到这又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材料,鼓励学生利用键盘制作出了大量的装饰品,如闹钟、坦克等,使废品得到了充分利用,将这些物品展示在幼儿的活动区,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后就会出现创作欲望。

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创新能力

艺术的学习重点就是创新,手工课要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鼓励学生实现个性化成长,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才能在手工课中大胆创造大胆想象,如在制作综合材料过程中,相同的主题可以存在不同的造型设计,不但可以创新造型而且也可以创新使用材料,在充分尝试的基础上创作出个性特点突出的作品,笔者及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与鼓励,鼓励学生积极欣赏、认真观察、学习各种创作方法,在全面提高学生手工技能的前提下,笔者还重视激发学生的手工制作兴趣,做到尊重与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学生才能不断创作出具有鲜明特点的艺术作品,实现了学习中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陈柏兰.浅析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内容的制定依据[J].时代教育,2013(16).

[2]刘沛芬.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