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示范校建设

示范校建设

时间:2023-06-01 09:46:26

示范校建设

示范校建设范文1

[关键词]示范院校;文化理念;核心竞争力

Abstract:Cultureideologyisthecarrierofcorecompetitivenessandrepresentsthekeyvalueofacollege.DuringthetimeofBuildingChina’smodelvocationalinstitutions,rebuildinganewcollegeculturebasedonpeople-oriented,sensesofurgencyandawarenessofinnovation,canmakecollegestaffspontaneouslyreleaseteachingenthusiasmandinnovativeideas,andcontinuallyenhancethecorecompetitivenessofthecollege.

Keywords:China’smodelvocationalinstitutions;cultureideology;corecompetitiveness

一、概述

示范院校建设主要包括对原有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的推陈出新,包括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等①。建设内容之全面,是前所未有的。示范院校建设的过程是创新中国技术教育、重新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版图、重新塑造中国社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具体到一所院校,通过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办学资金会更加充裕,师资力量会大大加强,教学设施更加完善,师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也会进一步提高,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将发生质的飞跃[1]。

二、学院核心竞争力的认识发展现状

提到学院核心竞争力,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学院的高就业率。俗话说“出口畅、进口亮”,已形象说明了高就业率对稳定学院办学规模的重要性。加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力度,不断提高就业质量,维持高就业率,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对学院发展极其重要。但是,高就业率是一种结果性指标,实现高就业率仅仅依靠几位从事就业工作的教师是不行的,高就业率更需要其他方面的支撑。高就业率只是构成学院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其次,也有人认为学院的品牌专业就是学院的核心竞争力[2]。客观地说,品牌专业是形成学院教育教学特色的关键,与学院的办学质量密切相关。尽可能多地建设品牌专业,可以使学院因特色突出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对实现高就业率、稳定办学规模有积极作用。当进一步思考时会发现,品牌专业通常是学院数十年积累的成果,它包含了学院文化特色,因此它是构成学院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此外,还有人把师资水平作为核竞争力的一部分[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人是事物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懂得怎样才能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把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落到实处。然而示范院校建设中,人们更多地关注教师的双师技能,为此不惜花巨资来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这样做很有必要,但不应视其为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全部内容。师资水平是教师业务技能和人文素养的融合,是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学院的校舍、实习、实训等硬件设施,有人认为,是学院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核心竞争力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学院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结果性指标不能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全部,核心竞争力应是上述指标背后的学院文化理念,是学院长期积累的知识、能力和拥有资源细化后所形成的核心价值观、组织管理模式、教学科研实力、师资、资金实力、教学设施和社会声誉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院文化理念来体现,师资是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而教师通常在一定的文化价值观念作用下工作。如果教师得不到先进文化理念的塑造、引导和规范,学院将无法完成对各要素的整合,也就无法实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帕累托最优”。一旦学院核心价值观和师资两要素与时俱进,及时创新,那么,以此为基础,优化其他要素就容易多了。由此可见,核心价值观和师资是学院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

四、学院文化理念的内容及其在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中的功能

学院文化理念是学院核心竞争力中诸要素融合的结果,是学院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就学院的文化理念而言,常表现为一个学院的校训、校风、校规、校歌、教育理想、建校原则、办学宗旨、育人取向、培养目标、精神偶像、育人途径、学风建设、教师形象、校园文化、工作重心、庄重承诺等。对每一方面不断精雕细刻之后,才能使文化理念达到实践上的完美。

学院的文化理念具有凝聚和激励功能。一种以人为本的学院文化理念,会使教职员工工作始终沉浸在受激励的文化氛围中。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将个人的追求目标和学院的发展方向融合在一起,会在学院发展中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而不是仅仅把工作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学院的文化理念也具有创新和整合功能,《财富》杂志指出,世界500强企业成功的秘诀,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善于创新。所以以创新为特色的学院文化理念应该是示范院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示范院校建设是创新,通过对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结构、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推陈出新、优化组合,使学院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创新是扬弃,通过不断地淘汰学院文化中没有竞争力的因素,增强学院文化理念中的忧患意识、创新意识,挖掘和整合学院自身的各种文化资源,形成整体性合力,从而使学院保持旺盛的核心竞争力。学院文化理念还具有认同和抵御功能。以人为本的学院文化理念给教职工以充分地尊重,大家在学院关怀下获得不同程度的自励和激励,于是对学院的现行政策产生认同,自觉地抵御与学院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潮。示范院校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重塑学院的灵魂,在原有的学院文化理念中注入以人为本思想、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是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用健康向上的文化理念来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

五、在示范院校建设中更新学院的文化理念

学院文化通常针对的是现阶段的校园文化,而不是学院过去的历史文化,也不是将来学院可能形成的新文化。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正处在国家示范学院建设时期,学院文化理念中应充分反映国家有关示范院校的建设精神,那就是以人为本、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更新学院文化理念就是要把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内化为广大教职工的个人使命、价值观、行为准则,在示范学院的建设中建功立业。

1.求真务实重视学院内在文化理念的塑造

根本性的文化理念是能够整合教职工凝聚力和学院竞争力的先进思想。塑造这样的文化理念应从挖掘教职工中感人事迹入手,让广大教职工充分体悟到受尊重的温暖。把为学院教学作出杰出贡献的教学名师树立为大家学习的楷模,能让教职工真切感受到学院的价值取向,以表明学院努力的主要方向。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让全体教职工在榜样的示范作用下,明确勇于创新是学院提倡的主要文化理念。

2.激发教职工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中的创新灵感

受人尊敬是人的本质需求,受到尊敬之人因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而能动地超额完成任务,使管理者希望的以更低的成本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快成为可能。在学院文化理念建设中以教职工为主体,强化管理中的服务意识,以尊重他们、关心他们和信任他们为管理服务的出发点,以造就人、成全人和发展人为落脚点。为了示范院校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各级管理人员应主动工作,主动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和资料,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让广大教师在具有激励机制学院文化理念中释放教学热情和迸发教学灵感。

3.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中创建学习型校园

只有达成共识的要素才能称为文化,重塑学院文化理念要在使广大教职工形成共识上狠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新的学院文化理念的激励和凝聚作用。创建学习型校园,在全院形成自觉学习示范院校建设方案,实践建设方案的良好氛围。创建学习型校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团队合作水平。创建学习型校园,成立以党委书记、院长为首的创建领导班子,以人力资源部、高等教育研究所和各教学系为具体实施机构,用做事严谨、一丝不苟、对工作环节严格控制、对教学质量精益求精的观念及行为方式,去取代过时的观念及欠佳的行为方式,像日本培养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拼命竞争精神那样培育教职工在示范院校建设中的创新意识。

六、结语

“汶川5•12”大地震中瞬间释放的全民族凝聚力,集中显示了五千年中华文化无与伦比的强大生命力,让全世界真切感受了它的分量。所以,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中,以人为本、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应该是学院文化理念的崭新要素。以新的学院理念承载的学院核心价值观,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使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

学院文化理念的创新要求真务实,发挥教学名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创建学习型校园,系统地、反复地培养教职工对新的学院文化理念的认同,边建设边实践,使贯彻执行学院新的文化理念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刘兰平,肖理想.提升广东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策略研究[J].高教探索,2007,(2):97-99.

示范校建设范文2

 

关键词:示范院校建设;校园廉政文化;建设途径;探索;要求 

 

早在2005年1月,中共中央就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我院作为湖北省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既是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必然要求,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学院规范有序运行、再上新台阶的政治保证。 

校园廉政文化的内涵 

校园廉政文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校园人廉政、廉教、廉学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意识形态、实践活动及相关制度的总和。廉政文化进校园,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培养崇廉尚洁的思想品质,净化校风、学风、教风,促进学院示范建设,推动全社会廉政文化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不仅要促使廉政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寝室、进头脑,而且要促进学院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为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廉洁从教、公平求学、规范行政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 

校园廉政文化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崇尚廉洁。这是一种内在的心理认同与精神追求。即在思想意识上,不仅要对廉政有必要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而且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并对诸如“知足常乐”、“不平则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足以亡身”等名言警句中蕴含的清廉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产生认同感。同时,还要努力学习当今廉政模范的先进事迹,以忠于职守、积极进取、无私奉献为荣。(2)践行廉政。这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与体验感悟。即在实践活动中,全校师生置身于廉政文化的环境中,为廉所驱动,或主动或被动、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其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形成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3)物化廉政。这是一种外显的物质存在与现实标志。即在物质载体上,不仅有教师引导的廉政教育课堂,而且有社团组织或学生自发形成的廉政书画和宣传橱窗等,同时还有校园廉政文化网站。这样就使校园廉政文化随时可查,随地可见。 

上述三个方面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心动才会行动,行动才有效果。在现实生活中,只有人们了解了廉政文化,获得了认同感,才会产生崇尚廉洁的动机,才会积极投身到廉政文化建设的活动中,共创廉洁校园。这样,置身于廉洁的校园环境,人们自然会见廉思廉、守廉倡廉,进一步传廉、助廉、创廉。 

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一)在党建活动中突出廉政文化 

对廉政文化进校园,我院党委十分重视,采取学习、聆听、观看、研讨、交流等多种方式促使廉政文化进党建,使之渗透到党建工作的各个环节。先后组织党员干部参观红安老区、井冈山红色圣地,忆苦思甜;到监狱进行廉政建设反面典型警示教育;组织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廉政准则》),聆听宜昌市监察局副局长宋发洪同志关于《学习〈廉政准则〉,争做勤廉表率》的专题讲座;并拟定研讨题目下发到支部。基层党支部深入开展学习《廉政准则》、聆听辅导报告、观看廉政视频、研究廉政文化课题、撰写论文及会议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使每个党员都深刻认识到,要提高党员和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就必须坚持用《廉政准则》来要求自己,做到“三常”,即常自律、常自警、常自励。 

在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领导干部、党员和教师不仅要以“廉政”自律,而且要以“勤政”自励,以“高效”共勉。因为“廉政”是搞好工作的必要条件,“勤政”是搞好工作的正确态度,“高效”是搞好工作的现实要求。三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不能满足于不出问题,不犯错误。要推进学院的示范建设,大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就必须埋头苦干、干出实绩,力求高效。这样,才能不断为学院的廉政文化建设添砖加瓦,最终把学院建设成“湖北一流,全国知名”的高职院校。 

(二)在学生活动中大兴廉政文化&n

[1] [2] [3] [4] 

bsp;

依托校园各种社团组织,以学生为主体,广泛开展学廉、评廉、创廉活动,使学生在廉政文化的氛围中受到熏陶,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日后廉洁从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学廉活动 通过活动引导,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一是开展以“崇廉尚洁”为主题的读书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到阅览室、图书馆借阅《党员生活》、《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读物,让学生学习其中的廉政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然后摘要、摘编或写出心得体会,作为廉政文化展览的素材。二是开展以“感恩教育”、“诚信教育”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活动。近几年来,学院团委、学工处面向全院学生多次组织类似的征文活动,让学生在写作中学廉、思廉、信廉,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理和道德规范,从而努力做到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三是开展廉政文化演讲比赛活动。随着演讲,廉政文化在校园讲坛上活跃起来,不断陶冶师生的情操。学院团委、学工处通过演讲比赛的方式,将学廉与说廉、听廉结合起来,以点带面,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廉政文化氛围。 

评廉活动 通过评论会、辩论会、评比会等方式开展评廉活动,不仅可以激发青年学生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热情,而且可以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廉政文化的渗透性和感召力。一是评论会。以寝室或班级为单位,针对竞选学生干部拉选票、生日宴会、考试舞弊等现象开展评论,及时纠正校园内的不正之风,让学生在感受监督与被监督的过程中,自然增强廉洁自律的意识。二是辩论会。围绕高消费、名牌效应、网络安全、和谐社会、低碳经济等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设置辩题,引导学生开展班级辩论、校级辩论,通过辩论深刻理解廉政文化的精髓,增强青年学生反腐倡廉的意识。三是评比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应及时评比并予以表彰,通过树立学习榜样,激励广大学生崇廉尚洁,进一步开展学廉活动和创廉活动。 

创廉活动 这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关键。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课堂上灌输的廉洁理论真正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最终外化为道德行为。一是集体签名。在支援汶川、支援玉树抗震救灾和义务献血、奉献爱心等活动中,我院学生纷纷开展集体签名活动,并慷慨解囊,以实际行动将信心、决心、爱心、恒心熔铸在廉政文化建设之中,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二是文明创建。号召争当文明青年,争创文明寝室、文明班级,创建文明校园,从我做起。权文斌背母求学,传承千古孝子情,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年他被评为“宜昌十大民选新闻人物”和“陕西省第二届十大孝子”。伴随着创廉活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蓬勃发展,深入人心,使以廉为荣、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与盆景式的校园环境相互辉映,有力促进了学院的示范建设。三是社会实践。即利用假期,开展送廉下乡、文明劝导、社会调查等活动。杨绍波走村串户,义务防艾,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年月日,三峡晚报以“‘后’大学生兄弟成‘防艾’名人”为题大篇幅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廉政无论是对国家、团队还是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刻领悟到做人做事都必须以廉为本,从而增强了自身拒腐防变的能力。 

(三)在课程建设中融入廉政文化 

在课程设计理念上体现廉政文化 课程设计理念决定课程建设的走向,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在课程理念上体现廉政文化,就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根据课程特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科学进行课程设计。以《大学实用语文》为例,其课程组就是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确立了“三对接”的课程理念,即对接专业、对接职场、对接职业生涯。“对接专业”体现了为专业服务的职能,其要旨指向学生的成才;“对接职场”体现了为就业服务的职能,其要旨指向学生成为合格人才;“对接职业生涯”体现了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的职能,其要旨指向学生日后的健康发展及可持续发展。这样,由培养人才到培养合格人才再到培养始终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人才,既是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廉政文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示范校建设范文3

一、科学管理构建质量保证体系

在示范校建设中,必须重视建设项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做好顶层设计,清晰目标流程,规范建设过程,配套制度措施,完善运行机制。

1.建立组织

成立示范校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示范校建设办公室,负责示范校建设的日常工作,对整个项目建设过程进行组织协调、指导检查、督办落实。

2.形成机制

对示范校建设项目实行目标责任制,明确项目建设的目标要求、建设进度、验收标准,实现从设计策划、确定目标任务和建设标准、过程管理到成果管理的全程监控。为实现项目管理科学、高效,还要制定制度和配套的管理流程,确保项目建设思路清晰,管理规范。

3.控制过程

将示范校建设整体目标逐级分解,转换为各专业分目标,再分解示范校建设项目的验收点。实施项目建设进程、质量评价的过程管理,各验收点全程跟进,落实内容、完成时间,通过验收负责人审核质量,实施以建设进程、质量效益和创新评价为重点的绩效考核,实现过程跟踪、成果备案、责任落实。

示范校建设过程中,还要实行项目建设工作例会制,定期召开示范校建设工作例会,针对项目建设进度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把握项目建设进度,整体推进项目建设,及时示范校建设信息和动态,定期总结、交流,推广项目建设的先进经验。树立典型,通过介绍经验、交流学习、案例启迪,引领参与建设人员深刻理解与把握建设内涵,创新建设思路。

校际间交流学习也是示范校建设的有效途径,再辅以专家辅导讲座、聘请顾问等方式,可以保证示范校建设的正确方向,有力地推进示范校的建设进程。

二、科研课题引领完整解决方案

示范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科学的建设理论做指导是不行的。所以要针对示范校建设的政策理论、建设背景、技术路线、成果展示等进行研究,用课题研究的方式引领示范校项目建设的科学化理论水平。学校要成立组织机构,对示范校建设项目中的示范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书与项目实施方案的撰写、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内容等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这些科研课题在示范校建成时,将自然总结成题。以实际建设项目为课题的设计,可以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一是使示范校建设成为科学、理性的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的反复探索和升华的过程;二是使繁重的示范校建设成了颇有趣味和挑战性的研究探索,增强了广大教师的参与热情;三是可以使学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课程改革推动重点专业建设

以课程改革为线索,以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为载体,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师资队伍、专业文化和资源建设,建立校企合作体制和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使重点建设专业系统规划、整体提升。

以承德技师学院为例,该校的课程改革有力推动了重点专业建设。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学校以一体化课程改革为核心线索,开发出了5个重点建设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特色教材和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资源,改造和新建了59个一体化学习工作站,完善了一体化课程教学管理、教师达标和一体化教学评价等教学管理制度。由此,形成了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课程改革同时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先后有106名教师通过了一体化“双师型”星级教师认定。一大批教师的教学课堂成为示范教学课堂;多名青年教师借助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在全国教学设计与说课大赛上获得一等奖并在大会上展示说课;学校全体教师先后获得省级以上各类教学成果奖项117项。

四、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示范校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承德技师学院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研究制定了符合校情、凸显示范校项目建设特色的“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校内创建“双元校企集团公司”,对应每个专业成立全真运营的子公司。如对应机械制造专业,创办了“双元机加工厂”;对应服务专业创办了“双元教学商场”。这样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

示范校建设范文4

关键词:数字校园;建设;体会

中图分类号:TP309

1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意义

数字化校园是指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高速、高稳定、高起点的数字化校园网络环境,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师生员工对信息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原有网络环境和设备在很多方面已经无法满足学校教学、办公、管理的需求,建设高速、高效、高起点的数字化校园网络环境,灵活、便捷、规范、安全的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 数字化校园建设

2.1 建设思路

数字化校园建设以学校实际需求和今后发展为出发点,既要实现服务专业建设、服务教学、服务学生的“三服务”目标,又要统筹规划信息化的发展方向,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做到网络基础环境十年不落伍。突出应用、数据共享、经济实用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通过构筑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平台,创建开放的教学资源环境,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网上共享,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通过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使学校的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不断深化,使学校管理效率与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并在疆内学校中起到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2.2 建设内容

根据对疆内、外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情况的调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方案,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内容:信息基础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安全系统建设、技术培训与管理制度建设,这四个方面的建设也为数字化校园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它们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依存。

2.2.1 信息基础建设

校园网络采用三层(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结构,形成以万兆到核心,千兆到汇聚,百兆到桌面的网络体系。其中,核心层由万兆核心交换机承担高速交换任务;汇聚层由千兆汇聚交换机实现策略实施、工作组接入和虚拟局域网(VLAN)间的路由、源地址或目的地址过滤等功能;接入层由弱三层接入交换机实现PC的快速接入。三层交换机全部采用单模SFP模块互联,结合无线AP技术,全校网络有线与无线通过合理分布、有机结合整个覆盖了学校多媒体机房、教室、办公和学习场所等各学习角落,为师生信息化学习提供了基础保障;各级交换机均为可网管交换机,通过采用虚拟局域网技术对内部合理划分了Vlan,以达到控制广播范围、抑制广播风暴的目的,从而提高学校网络的整体传输效率和安全性能,整个网络系统的设计也为学校信息化网络平台的高速、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2.2.2 应用系统建设

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是以J2EE多层次结构作为底层架构,采用面向服务的思想、使用Web Service和XML等技术进行开发的应用系统,主要包括: OA系统、教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招生就业管理系统、教材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和网络教学资源系统。J2EE技术构架为搭建可伸缩性、灵活性、易维护性的各应用系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数据处理和交换及时、准确、高效。在此架构上建立的CA(认证中心)和LDAP(轻量级目录协议)实现了各应用系统用户的一次性身份认证(single sign On),使整个平台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使学校管理和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明显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极大提高。

2.2.3 安全系统建设

网络的信息安全是整个校园数字化管理、教育、教学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也是校园网络健康、稳定、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把安全系统建设单独作为一个建设项目进行建设。安全系统建设采用“多管齐下”的方式:(1)通过网络中心机房的防静电处理、温度管理、供电保护和安防系统等基础环境的建设为安全系统提供基础保障;(2)通过内、外网络平台的独立运行,使内、外网络在建设架构上进行了安全有效隔离;(3)通过防火墙技术对内外网络再次构筑起安全屏障;(4)利用流控技术识别并阻断黑客的端口扫描以及DOS攻击行为,通过Session数控制、带宽控制来提高网络可用性和安全性;(5)通过购置专业的网络版防病毒软件,完成对各服务器的病毒防范、入侵检测等任务;(6)通过上网实名身份认证和网络安全管理系统来实现网络身份和信息的过滤以及上网日志的管理。通过以上6项措施的实施,较好的为数字化校园网络的安全、稳定、健康运行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

3 数字化校园建设体会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 我们通过一年多的实际建设,对数字化校园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如何真正发挥数字化校园的作用有如下体会。

3.1 “经济实用”、重点建设

数字化校园建设一直本着“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坚持以“经济实用”为主的建设思路,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摒弃“一步到位”的思想。由于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资金有限,在方案撰写时我们放弃了一些不是最重要、最需要的建设,比如校园一卡通的建设,而是在考虑未来发展兼容性和可扩展性的同时,把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作为先期建设目标,把网络基础环境的建设和应用系统的建设作为建设的重点。

3.2 “逆向建设”、注重应用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我们始终清楚建设的落脚点是在应用,而软件系统的应用产生的实际效果不是一朝一夕的,作为国家示范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周期只有2年,如果先建设硬件环境再完成软件建设,软件的实际测试和应用周期将远远不够,由于数字化校园起步早(1998年开始),网络基础环境比较好,因此数字化校园大胆的采用了“逆向建设”即:先启动软件系统建设后完善硬件基础环境建设,先建设各应用系统,建成一个、应用一个,后完成整个网络基础环境的升级改造,这种建设方式打破了常规的建设思路,也是自我创新的体现。通过“逆向建设”使应用系统的应用周期大大增长(一年半多的时间),对于应用系统中出现的问题也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使各应用系统更加稳定、高效;师生员工也能更早的适应和掌握各项应用。

3.3 全面规划、“五个统一”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我们对应用系统建设提出了“五个统一”建设理念:统一的标准、统一的门户、统一的应用、统一的认证和统一的数据库平台。通过“五个统一”的建设理念,我们解决了有些院校各部门、科室的应用系统各自为战,由于得不到统一的规划而形成的应用系统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门户不一致、数据无法相互共享和流转的“信息孤岛”问题;杜绝了未来各系统数据存在整合而形成巨额资金的浪费问题。

数字化校园,“建设”仅仅是第一步,核心在于应用、在于沉淀,如何将建设充分“用”起来,最终改变教育、教学思想,这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以上为数字化校园建设一年多来的建设阐述,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示范校建设范文5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资源;人才培养;评估

教育部、财政部于2006年底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项目,28所高职学院人选首批立项建设单位(以下简称“入选院校”)。本文以人选院校作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并与总体进行对比,探索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的一些规律,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区域、类型专业分布情况

28所示范性入选示范性建设项目院校区域分布、类型分布、重点建设专业分布分别见表1、2、3。表5列出了28所入选院校资源相对量及新生报到率、毕业生就业率情况。

入选院校的院校长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领导能力。他们在院校长岗位上工作时间比较长,相对稳定,在学院改革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入选院校均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和良好的办学模式,注重与社会、企业的联系,积累了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宝贵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或行业发展联系紧密,已经在区域合作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入选院校院校共有省级以上的试点专业或精品专业128个,校均5.6个,有省级以上精品课程175门,校均8门;入选院校学生获取“双证书”的比例高,其中24所院校的“双证书”获取率超过80%。

三、数据分析

(一)入选院校及专业的分布情况

地区分布不平衡,东部地区共13所,占46%,中部地区8所,西部地区7所,按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办学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部地区立项院校比例偏低。入选院校的类型分布较广,综合类院校9所占32.1%,工学类共二、基本情况统计表4列出了28所入选院院校资源绝对量情况,11所,其中交通运输类占14.3%,比例偏高;制造类只占14.3%,比例偏低;农业类和医学类院校的比例也偏低。入选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专业项目的分布广,涉及到了高职高专指导目录中19个专业大类中的17类,只有公安和法律两个专业大类没有专业立项。制造类专业共有37个项目,占27.6%;财经类专业占17个,比例偏高;土建类和交通运输类专业比例也偏高,农林牧渔类立项6个,比例偏低。

(二)入选院校的综合实力强、办学水平高

综合实力强,规模较大,校均全日制专科生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8所入选院校资源绝对量具有明显优势,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其中仪器设备总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73倍;人才培养水平高,社会声誉好,报到率、就业率和“双证书”获取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成绩突出,校均拥有的省级以上改革试点专业和精品课程数远远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师资力量强,双师型教师比例明显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转贴于

(三)入选院校的差异

表4数据表明,28所院校在资源绝对量有较大差异,其中仪器设备总值和占地面积差异更为明显。表5数据列可分为两类,报到率和就业率是体现高职院校声誉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前6项属于办学条件,其中1-3项属硬件条件,4-6项属师资水平与结构,28所院校上述指标差异最小的是报到率和就业率,差异系数分别为0.05和0.04,差异最大的是生均占地面积,差异系数为0.526,生均仪器设备总值和生均建筑面积差异系数也较大,为0.36,而师资队伍3项指标差异系数不大,双师型教师比例差异系数仅为0.1。

入选院校生均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生均占地面积还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师生比则呈现反差,全国平均为1:16.35,而28所示范院校为1:19.23。

五、结论

首批入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院校,具有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良好的发展条件和较强的发展潜力,在领导能力、综合水平、教育改革、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处于同类院校的领先地位。符合教育部、财政部的预审标准,其遴选过程是客观、科学的,评审专家是高水平的;入选院校在领导水平、办学规模、办学理念和特色、仪器设备、双师比例、报到率、就业率、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明显高于全国水平,且差异小。说明上述因素是高职院校能否成为示范性院校的关键。入选院校在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等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且差异较大,而师生比还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上述因素与示范性院校建设相关度低;首批立项院校在地区分布、院校类型分布、重点建设专业分布等方面有不平衡的情况。

六、对策建议

第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预审标准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应强化内涵建设指标,提高内涵指标标准,弱化部分硬件指标如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等。

示范校建设范文6

[关键词]示范院校;文化理念;核心竞争力

Abstract:Cultureideologyisthecarrierofcorecompetitivenessandrepresentsthekeyvalueofacollege.DuringthetimeofBuildingChina’smodelvocationalinstitutions,rebuildinganewcollegeculturebasedonpeople-oriented,sensesofurgencyandawarenessofinnovation,canmakecollegestaffspontaneouslyreleaseteachingenthusiasmandinnovativeideas,andcontinuallyenhancethecorecompetitivenessofthecollege.

Keywords:China’smodelvocationalinstitutions;cultureideology;corecompetitiveness

一、概述

示范院校建设主要包括对原有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的推陈出新,包括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等①。建设内容之全面,是前所未有的。示范院校建设的过程是创新中国技术教育、重新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版图、重新塑造中国社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具体到一所院校,通过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办学资金会更加充裕,师资力量会大大加强,教学设施更加完善,师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也会进一步提高,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将发生质的飞跃[1]。

二、学院核心竞争力的认识发展现状

提到学院核心竞争力,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学院的高就业率。俗话说“出口畅、进口亮”,已形象说明了高就业率对稳定学院办学规模的重要性。加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力度,不断提高就业质量,维持高就业率,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对学院发展极其重要。但是,高就业率是一种结果性指标,实现高就业率仅仅依靠几位从事就业工作的教师是不行的,高就业率更需要其他方面的支撑。高就业率只是构成学院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其次,也有人认为学院的品牌专业就是学院的核心竞争力[2]。客观地说,品牌专业是形成学院教育教学特色的关键,与学院的办学质量密切相关。尽可能多地建设品牌专业,可以使学院因特色突出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对实现高就业率、稳定办学规模有积极作用。当进一步思考时会发现,品牌专业通常是学院数十年积累的成果,它包含了学院文化特色,因此它是构成学院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此外,还有人把师资水平作为核竞争力的一部分[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人是事物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懂得怎样才能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把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落到实处。然而示范院校建设中,人们更多地关注教师的双师技能,为此不惜花巨资来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这样做很有必要,但不应视其为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全部内容。师资水平是教师业务技能和人文素养的融合,是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学院的校舍、实习、实训等硬件设施,有人认为,是学院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核心竞争力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学院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结果性指标不能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全部,核心竞争力应是上述指标背后的学院文化理念,是学院长期积累的知识、能力和拥有资源细化后所形成的核心价值观、组织管理模式、教学科研实力、师资、资金实力、教学设施和社会声誉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院文化理念来体现,师资是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而教师通常在一定的文化价值观念作用下工作。如果教师得不到先进文化理念的塑造、引导和规范,学院将无法完成对各要素的整合,也就无法实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帕累托最优”。一旦学院核心价值观和师资两要素与时俱进,及时创新,那么,以此为基础,优化其他要素就容易多了。由此可见,核心价值观和师资是学院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

四、学院文化理念的内容及其在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中的功能

学院文化理念是学院核心竞争力中诸要素融合的结果,是学院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就学院的文化理念而言,常表现为一个学院的校训、校风、校规、校歌、教育理想、建校原则、办学宗旨、育人取向、培养目标、精神偶像、育人途径、学风建设、教师形象、校园文化、工作重心、庄重承诺等。对每一方面不断精雕细刻之后,才能使文化理念达到实践上的完美。

学院的文化理念具有凝聚和激励功能。一种以人为本的学院文化理念,会使教职员工工作始终沉浸在受激励的文化氛围中。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将个人的追求目标和学院的发展方向融合在一起,会在学院发展中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而不是仅仅把工作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学院的文化理念也具有创新和整合功能,《财富》杂志指出,世界500强企业成功的秘诀,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善于创新。所以以创新为特色的学院文化理念应该是示范院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示范院校建设是创新,通过对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结构、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推陈出新、优化组合,使学院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创新是扬弃,通过不断地淘汰学院文化中没有竞争力的因素,增强学院文化理念中的忧患意识、创新意识,挖掘和整合学院自身的各种文化资源,形成整体性合力,从而使学院保持旺盛的核心竞争力。学院文化理念还具有认同和抵御功能。以人为本的学院文化理念给教职工以充分地尊重,大家在学院关怀下获得不同程度的自励和激励,于是对学院的现行政策产生认同,自觉地抵御与学院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潮。示范院校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重塑学院的灵魂,在原有的学院文化理念中注入以人为本思想、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是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用健康向上的文化理念来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

五、在示范院校建设中更新学院的文化理念

学院文化通常针对的是现阶段的校园文化,而不是学院过去的历史文化,也不是将来学院可能形成的新文化。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正处在国家示范学院建设时期,学院文化理念中应充分反映国家有关示范院校的建设精神,那就是以人为本、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更新学院文化理念就是要把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内化为广大教职工的个人使命、价值观、行为准则,在示范学院的建设中建功立业。

1.求真务实重视学院内在文化理念的塑造

根本性的文化理念是能够整合教职工凝聚力和学院竞争力的先进思想。塑造这样的文化理念应从挖掘教职工中感人事迹入手,让广大教职工充分体悟到受尊重的温暖。把为学院教学作出杰出贡献的教学名师树立为大家学习的楷模,能让教职工真切感受到学院的价值取向,以表明学院努力的主要方向。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让全体教职工在榜样的示范作用下,明确勇于创新是学院提倡的主要文化理念。

2.激发教职工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中的创新灵感

受人尊敬是人的本质需求,受到尊敬之人因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而能动地超额完成任务,使管理者希望的以更低的成本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快成为可能。在学院文化理念建设中以教职工为主体,强化管理中的服务意识,以尊重他们、关心他们和信任他们为管理服务的出发点,以造就人、成全人和发展人为落脚点。为了示范院校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各级管理人员应主动工作,主动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和资料,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让广大教师在具有激励机制学院文化理念中释放教学热情和迸发教学灵感。

3.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中创建学习型校园

只有达成共识的要素才能称为文化,重塑学院文化理念要在使广大教职工形成共识上狠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新的学院文化理念的激励和凝聚作用。创建学习型校园,在全院形成自觉学习示范院校建设方案,实践建设方案的良好氛围。创建学习型校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团队合作水平。创建学习型校园,成立以党委书记、院长为首的创建领导班子,以人力资源部、高等教育研究所和各教学系为具体实施机构,用做事严谨、一丝不苟、对工作环节严格控制、对教学质量精益求精的观念及行为方式,去取代过时的观念及欠佳的行为方式,像日本培养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拼命竞争精神那样培育教职工在示范院校建设中的创新意识。

六、结语

“汶川5•12”大地震中瞬间释放的全民族凝聚力,集中显示了五千年中华文化无与伦比的强大生命力,让全世界真切感受了它的分量。所以,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中,以人为本、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应该是学院文化理念的崭新要素。以新的学院理念承载的学院核心价值观,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使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

学院文化理念的创新要求真务实,发挥教学名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创建学习型校园,系统地、反复地培养教职工对新的学院文化理念的认同,边建设边实践,使贯彻执行学院新的文化理念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刘兰平,肖理想.提升广东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策略研究[J].高教探索,2007,(2):97-99.

示范校建设范文7

关键词:必要性;教师问题;有效策略

高等医学院是否能培养出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高的医学人员或学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等医学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目前,医学高等院校的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业务水平不够、综合素质不高、医德医风需要加强等现象,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研究出建设性的战略意见,努力完善医学学院教师队伍建设,使高校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专业素养且综合素质高的医学学生和学士,促进我国医学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一、加强医学院校教师示范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是传承知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阵地,这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而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因此,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示范建设。尤其在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医学领域突飞猛进的情况下,加强医学院校教师示范建设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中,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医疗事业向来都排在重要地位,这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医疗事业的发展,为巩固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医学高校教师中存在的问题

1.医学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教师队伍结构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人数少,高学历教师比例小,高层次“学科带头人”紧缺,而且流动性很大,不稳定,这样就造成高层次的医学研究成果少。

2.医学教育经费紧缺

经费不足,会造成医学教师人才的流失。运用在医学科研领域的经费就不够,造成科研成果少等现象。教师工资不高、教师工资待遇机制不健全,造成学校教师数量的浮动,甚至发生教师“厌教”的现象,这些都不利于教学工作和医疗研讨活动的开展。

3.医德医风建设不足

高等医学学院对教师的医德医风建设力量还远远不够,一些医学教师和学生对为病人服务的心理和观念还很淡薄,这就需要从根本上加强。加多频次、加大力度,紧抓高校医德医风教育工作,深入贯彻,只有从思想上改变,才能得到彻底的改观。

加强医学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一个关键环节,能更好地强化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三、加强医学院校教师示范建设的有效策略

1.加强医学院教师的党性建设

一所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他们的整体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所学校教师队伍的素质。首先,教师必须依据党性原则,这是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前提。他们的思想必须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飞速发展,为了更好、更迅速地适应新形势下中国特色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和稳步前进,必须做好加强高校教师党性建设。高校党员教师既扮演者党员的角色,又承担着培育人才的责任,必须积极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一个教师的思想作风必须以党性为基础。

2.加强教师医德医风建设

师德由教师的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两部分组成。“师德”是一个教师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综合素质、党性修养、道德品质、文化知识等的具体体现。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就要求做到先进性、示范性。“师风”指的是教师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为人师表更要注重自身作风建设。教师对学生又具有高度示范性,必须起好模范带头作用,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医学院校是培养“白衣天使”的源地,所以要深入贯彻良好的医德思想,就应从源头抓起,多开展医德思想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行讲座等形式来实现。

3.提高医学教师创新精神综合素质

高校教师要时刻关注国家新闻以及党的最新动态,与时俱

进、开拓创新,尤其是现今社会医学技术的发达和不断发展,树立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决心迫在眉睫,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到新形势下的医学教学工作中,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实践中或者临床试验中都要积极发挥创新精神。

从我国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情况来看,加强教师示范建设是重点内容。这是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面对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一一改进,逐步加强并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极力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和医疗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宁杰,黄锁义.新形势下边远地区民族医学院校党员教师党性和师德师风建设对策研究[J].广东化工,2013(2).

示范校建设范文8

我与示范校建设

2003年9月,刚告别象牙塔的懵懂我服从分配走进××中学。牵手××中学后才知道,悄然之间,我迎来初涉职场的开端的同时,××中学也开始了“示范高中校的”的创建工作。年轻而不经事的我面对的是两个迷茫:书本上学来的不知该怎样更好的用在工作中;申办示范校我又能做什么。然而,在我困惑之际,我发现我已经不知不觉进入了角色,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已经在饰演着创建队伍中一个个平凡的角色。为创建而奋斗的日子如被风吹开的书页,已经一张张掀开。当创建渐行渐近的时候,我尽全部心血来浇灌着每一天,身边经历的一点一滴,亲眼所见的一言一行,已经使我融入了××,与××成长的脉搏共同跳动,感动许多,震撼许多。

“感动于敬业”。初来不久,我因家远住校,就这样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经常备课备到忘了时间,加班加点已成为家常便饭;后来不久,我又发现不仅是我,所有的住宿的老师,还有很党员教师,班主任,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这般敬业。申办示范创建工作是一个较细致的工作,也是我们对自身的一种检验。就这一点来讲,我们就要用心来工作,全力在奉献。记得在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的时期,校长就提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不断反思“如何在本职工作中体现三个代表?在示范校建设中,怎样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所有党员教师的榜样教诲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不断鞭策我前行,鼓励我成长。

“受益于严谨”。实习的时候我学的是目标教学法,双主互动对于我来说是个陌生的词汇,而且对于房中来说,也是一个有待于不断实践探索的新方式.它不同于不同于以前的教学方式,由于新课改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赶不上发展的步伐,对双主互动教学方式的理解,还要感谢我的师傅,是他使我认识到了双主互动的真实含义和目的,是和师傅的一次次研究、讨论、学习才打消了我的顾虑,比如,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控制课堂的难度增大等等;放不开手脚,课堂活跃不起来,效果不理想。每次听我的课,师傅都给我提出很多问题建议,尤其是很多细节的地方,给了我很多启发,使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文章找范文,到]

“成长于沟通交流”。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这种沟通是前所未有的。还有每次教研组活动,我们所有的老师在一起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有时争论到忘了时间。在每次研究课的讨论中,我们畅所欲言,有意见就一针见血提出来,使我们更以“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老师们共同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了解了他们每一位的奋斗足迹,成长历程,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人生阅历,深刻反省自己身上的缺点与不足,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将给我提供无穷的动力。

“成熟于历练”。每次我参加学习,看到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都聚精会神地听讲,如孩子汲取知识般一丝不苟、孜孜以求,强烈的责任感包围着我,感染了我。研讨会上观摩了同行的研讨课后,除了学习经验,更多的是转化为前行的动力,查找自身不足,争取早日走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之路。学校听课组听课,一线教师高考题测试,虽然让我感觉到很大压力,但是“压力与动力并存”这句话让我越来越明白申办示范创建工作是一个较细致的工作,也是我们对自身的一种检验。我也清楚地认识到,创建工作是我们前进路上重要的一步,也是我个人成长的契机,示范创建工作一刻没有停止,我也没有一刻停止前进。因此,创建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创建后我们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开创××中学事业的新局面,充分发挥我的先锋模范作用。

示范校建设范文9

心理学中职示范校改革一、引言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附属高级技术学校是一所以机电类专业为主干,具备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培养能力,在天津市同类学校领先,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中等职业学校。随着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新变化的出现,学校高度重视自身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在当前产业结构升级、社会需求提高、学生培养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实现特色发展,可谓是任重道远。因此在实际的建设发展中,学校率先在同行业学校中引入心理教育,并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充分渗入到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中。

二、主要做法

(一)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初步探索。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崭新课题,既没有成熟经验借鉴又缺乏统一、规范的要求和内容。早在2008年学校接收汶川地震后转移来校就读的28名东汽集团高级技术学校学生开始,学校就积极探索心理教育模式。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班主任、辅导员双重工作深入了解学生动态。通过开设讲座、个体咨询、团体辅导、朋辈督导等形式的心理援助活动,让该班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积极投入学习。在到校后针对该班学生进行的团体辅导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应激障碍,通过一年的系统干预,该班学生在离校前对环境适应良好,课程修业全部合格,实习及就业表现良好。

(二)教学模式改革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职业教育的任务不仅要培养具备专业技术的劳动者,更要培养综合素质良好的复合型人才。为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实现心理教育对教育教学的辅助功效,学校在中、高级工新生中普遍开设心理健康课,分别从自我意识、情绪疏导、人际关系等层面开展系统讲解,让学生从心理学常识入手,对自身的身心健康状况建立整体觉知,从而改变学习态度。通过改革试点,在一年级学生中随机选取实验班和对照班,对实验班开展每周一次的心理活动课,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树立自信心、增进社会爱心和扩大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活动设计,共开展10次课。为期一学期的试点改革后,对比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习态度变化情况,学生学习态度变化显著。

(三)以团体辅导促学生成长。通过团体活动课,以学生的个人心理活动体验为中心,把心理训练的内容放在活动情景中,减轻学生压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放松的情绪缓冲地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接受行为训练,使学生在这里能够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接受自我,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团体辅导作为一个模块参与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中,选取学生水平状态一致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对照班,在对实验班进行团体辅导干预后,对照两个班级的学习成绩发现,进行团体辅导干预的实验班级学习成绩显著好于对照班,从而证明了团体辅导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专业教学改革效果显著。

(四)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开拓育人新途径。2011年学校成功获批第二批部级示范校,校领导高度重视,并依此为契机,先后带队走访参观了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天津市双港中学、天津市良友心理咨询中心等一系列专业机构,邀请业内专家对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予以指导,明确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如何开展。通过示范校建设资金支持,建成了总面积近200平方米的心理健康中心,分为个体咨询室、音乐放松室、情绪宣泄室、团体辅导室等四间可单独使用的心理功能区域,分别兼具了心理测验、个体咨询、图书阅览、团体辅导、情绪宣泄、音乐放松等功能。

(五)在实践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实践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融入社会、体验职业的重要渠道。当前大部分学生从基础教育阶段进入职业教育阶段后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认为到职业学校学习未来就是当工人。因此在接触实习实训课程时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热情不高的情况屡见不鲜。实训指导教师在学生实训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积极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克服不利于将来就业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的变化发展,了解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通过教学改革,正逐步实现课程的“一体化”,学校在实训教学中,要求老师定期开展谈心活动,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换,建立良好的职业态度,实现教学与育人的“一体化”。

(六)关注教师心理状况。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面临着招生任务重、精神压力大等现实问题,许多教师在新形势下,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有的教师出现失眠或睡眠状况不好,感到疲劳、烦躁、焦虑、精神不振等症状,对自身健康极为不利。导致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对教学丧失热情,甚是厌烦教学工作。因此,如何最低程度降低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尽量让学生免受消极心理的影响,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是学校在改革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学校积极关注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状态,先后聘请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学名师、心理学教授为教师开展师德讲座、心理健康讲座、拓展训练等,让教师们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学会自我调整的方法,积极面对压力、学会自我减压。

(七)引领教师探索因材施教的方法。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学校通过组织青年教工培训、老教师“一帮一”等形式为青年教师传授经验,先后聘请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李春华教授等教学名师为教师带来智慧教学、提升教学艺术等主题的讲座。让年轻教师尽快熟悉中职学生特点,学会挖掘学生优点,并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心理学介入教育教学取得的成效

(一)提升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中职学生从初中步入中职学校,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和复杂的社会竞争环境,往往在心理上会产生多方面的心理困惑问题,通过系统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开展新生入校心理健康状况普遍性测查。每年新生入校后,对学生开展普遍性测查,利用心理测量学专业软件进行测量统计,将筛查出的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归类,并及时反馈相关管理部门。对个别重点学生及时约谈家长,多方予以配合关注。

(二)师生双方以良好的态度共同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在系统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后,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有所转变,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加灵活的处理各类教学场景,例如尝试开展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好学习愿望强烈的学生引导其探索更深层的教学任务,对于基础差学习愿望不高的学生引导其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等等。

(三)拓展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学生的问题往往和家庭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家庭、学校共同关注,举办新生家长讲座、家庭教育大讲堂活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教育的方法,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

(四)拓展了校企合作新的服务方向。

积极为学校校企合作做好服务,参与订单班人才培养过程,对在校个别培训学员进行心理疏导,为合作企业人力资源招聘选拔过程提供心理测量学技术指导,为新入职大学生编写职业素质测评试题。

四、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的思考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学思想尤为重要。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培养他们积极的品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教学内容积极向上。心理学注重对积极情绪的体验、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尽可能的体现“积极”。尽可能迎合学生的积极心理需求,积极吸引学生参加,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积极向上的力量,充满信心,过着快乐而又有意义的生活。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受限教师要有积极的心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心理来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多用积极的词汇尊重、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

(三)学生管理中要学会运用心理学视角进行管理。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路人,更是学生毕胜发展的直接影响者。日常管理中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要改变评价策略,不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使不同学习层次上的学生都能超越自我,不断进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构建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在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社会构成的这个大系统中,三方面力量的有机结合,才能有实效地进行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

示范校建设范文10

为强力推进我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建设,有效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实现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有机融合,进一步降低毒品的社会危害,特别是对青少年的侵蚀,区禁毒办对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情况及前期学校上报自查报告情况,对阴底乡阴底小学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验收,现报告如下:

一、 组织领导方面

1.成立了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学校主要领导是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并切实开展工作。

2.制定有学校禁毒教学计划,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每年皆正常开展专题研究禁毒预防教育工作会议记录。

3.成立了禁毒志愿者组织,师生员工加入禁毒志愿者的比例达85%以上。

4.制定有师学生涉毒行为处置预案及帮教方案。

二、基础设施方面

1.学校内建有80平方米的禁毒教育基地并面向全校师生员工全天候免费开放,基地内配置有供学生集中观看禁毒教育专题片的多媒体设备及禁毒知识展示固定设施。

2.毒品预防教育组织机构及制度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示,接受监督。

3.学校内广泛设置明显的禁毒宣传标志。

4.小学五、六年级学生配备人手一册专门的禁毒教育教材。

5.学校及班级建有“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档案”。

三、教学及师资队伍方面

1.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开足毒品预防教育课时,从小学五年级以上每学年安排了4课时以上进行教育,课时由学校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或班会、团队会中进行安排;按规定配备了1名兼职禁毒教育课教师。

2.禁毒教师均接受过毒品预防教育培训,熟练掌握禁毒教育业务;骨干禁毒教育教师有完整的教案。

3.在安全教育、政治、体育等科目教学及其他教学活动中融入禁毒知识。

4.聘请有专业禁毒工作者担任禁毒教育副校长并开展工作。

四、目标及效果方面

1.学校师生接受毒品预防教育率均达达到100%。

2.学校师生均无涉毒违法和犯罪行为。

3.学校积极参加“6·26”国际禁毒日宣传教育活动以及政府禁毒和教育部门组织的其他集中禁毒预防宣传教育活动,社会反响良好;积极组织师生员工参加各类禁毒赛事。

4.每学期开展一次以禁毒教育为主题的校内或校外课外活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5.校内建成“毒品预防教育示范班级(少先队中队)”。

6.学校教职员工、使用手机的学生、学生家长通过手机关注“中国禁毒”、“贵州禁毒宣传” 禁毒微信公众平台人数在总人数的60%以上,关注“七星禁毒” 禁毒微信公众平台人数在总人数的80%以上;教师、学生点击互联网“中国禁毒展览馆” 接受教育率达70%以上。

 

 

示范校建设范文11

一、充分认识实施示范离职建设计划的重大意义

启动示范高职建设计划,是优化我省高等教育结构,积极应对目前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专业设置不甚合理、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双师”素质教师队伍质量不高等问题,加快发展步伐,增强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科教兴陕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的重大举措,是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强化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我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需要。通过选择一批办学理念先进、教育教学改革领先、产学研结合紧密、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进行重点支持。树立模范,发挥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有效提升全省高职院校的整体实力和人才培养水平,推动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转变。

二、示范高职建设计划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

实施示范高职建设计划,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政府主导、择优建设、公平公开、统筹兼顾”的原则,优先支持与我省支柱产业结合紧密、具有比较优势的院校,适当兼顾陕北、关中、陕南经济特色及产业、办学类型等因素,合理布局。同时,充分调动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加大对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统筹和支持力度。

(一)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通过实施示范高职建设计划,使示范院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示范、辐射、带动我省高等职业院校加快改革和发展,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走出一条适合陕西高职教育发展的特色强校之路。

具体任务:用5年左右时间,重点支持4所左右部级、6所左右省级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使25万左右在校生直接受益:在示范高职院校中重点建成50个省级重点专业;建成30个省级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建成200门左右优质专业核心课程,60门省级精品课程,100种特色教材和教学课件:研制并推广共享型教学资源库;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供技术支撑:推动示范院校对口支援和广泛交流,促进我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主要内容

提高示范院校整体水平。在示范院校中牢固树立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教学改革是重点,就业工作是导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永恒主题的理念;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行业广泛参与的原则,构建多元化富有陕西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积极探索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加强专业、课程、师资队伍、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等建设,全面提高我省示范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在示范院校中,重点建设一批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研结合紧密、基础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省级重点专业:优先支持在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明显的专业点:建设与地方、行业职业群、技术群和岗位群相适应的专业群,形成部级、省级、校级重点专业三级梯队格局。

强化精品课程建设。与企业广泛合作,共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建成一大批能贴近岗位技能要求、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建成一大批能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具有高职特色的特色教材和多媒体课件:利用现代信息手段,研制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及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培养一批在本专业领域有较深造诣的专业带头人;培养一批能自主开发课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i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和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效措施,聘请行业企业的业务骨干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探索具有我省特色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促进“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高水平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按照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加强与企业行业合作,建设“共建、共管、共享”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积极探索厂校合一、前校后厂等校企组合新模式,创新运行机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增强模拟性和仿真性,不断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于一体的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或车间。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紧密结合我省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工程的需要,充分利用示范院校自身资源优势,提供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加强校政联合、校企合作,为社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大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相关院校之间的对流与合作,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提高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实施示范高职建设计划的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已经成立了陕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我省部级和省级示范高职建设计划实施工作,加强对此项工作的宏观指导、协调和管理。各有关市(区)、部门和建设院校也要成立相应组织,加强领导。坚持省级引导,院校为主,责任分担,奖惩并重。

(二)完善措施,强化管理。争取设立示范高职建设计划专项资金,用于配套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支持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建设院校要积极筹措建设经费,同时也鼓励建设院校广泛吸纳社会、企业资金参与建设。各院校主管部门也要从政策和经费上予以支持,为示范院校的建设提供保障。

(三)加强内涵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院校要围绕当地经济和行业发展实际,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积极探索办学体制改革,推行学分制和“双证书”制度,加快区域和行业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

(四)建立监督保障机制,加强检查考核。制定出台示范高职建设计划管理办法和考核奖励办法,建立示范高职建设计划信息采集与监督保障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在建设中存在重大问题或考核不合格的院校,将停止支持建设,并取消示范院校建设资格,以确保示范计划顺利实施,取得实效。

四、实施示范高职建设计划的具体步骤

我省示范高职建设计划于2008年~2012年实施,按照院校申请、专家评审立项、分年度建设、分批验收挂牌的程序,择优遴选,规范管理,稳步推进。

(一)入选条件

入选院校,应为独立设置并有3届以上毕业生,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达到优秀,就业率连续3年在90%以上,且具备以下条件:

领导能力强。学校领导班子办学理念先进,凝聚力强,具有较强的战略思维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和整合资源能力。

办学水平高。学校办学定位准确,具备较好的师资、设备、经费等条件,教学质量好,就业率高,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

教育教学改革领先。紧密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

专业建设成效显著。专业建设理念先进,在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行“双证书”制度、课程和教材建设等方面成绩突出。

办学特色鲜明。能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探索并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有一定社会影响。

社会服务能力强。积极为行业企业提供技能培训、技术开发、科研推广等服务,为同类职业院校提供师资培养、资源共享等服务,在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实施步骤

2008年,制订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和管理办法,启动首批-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推荐1~2所院校参加部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

2009年,启动第二批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继续执行首批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

2010年,启动第三批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继续执行第二批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完成首批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并进行验收。

2011年,继续执行第三批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完成第二批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并进行验收。

示范校建设范文1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其核心是就发展思路和模式作出选择,以更好地促进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它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即为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教育发展观是教育发展主体针对教育发展作出的价值整合与主体选择。不同教育发展主体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主体诉求,其发展观有显著差异。学者、政策制定人员和高校之间,教育选择上着眼点不同, 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就会有明显差异。不同主体具有不同的发展观是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必需正视的现实问题”。[1]总的来说,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合客观性,主体意识、质量意识、时代意识,是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的判据。所谓合目的性,即指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最终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所谓合规律性,即指发展以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为发展模式选择的指导原则;所谓合客观性,即指发展以国情、省情、校情等作为发展的客观基础。

2006年11月3日,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由此,高职院校掀起了“建示范”的热潮。示范性建设的意义不可谓不宏大、深远,正因为其重大,更需要以科学的发展理念指导其建设,特别是在目前情况下,围绕示范性建设,宏观、微观领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更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予以匡正。

一、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需考虑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通过示范校的创新、引领,搭建“立交桥”,沟通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示范校合理分布,协调发展;示范校与非示范校的协调发展;示范校建设的任务导向与人本取向的协调统一。

(一)搭建“立交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能够有效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数量、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繁荣与发展。其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依据。高职院校的“人才效应”影响、改变着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赋予示范校更多的自主权,将促进示范校大胆创新、锐意改革,并带动全国高职院校掀起教改热潮。同时,建设计划着力于核心竞争力打造、办学水平提升、特色凝练。从而,为构建畅通、有序的高等教育体系提供契机。比如“对口升学”涉及“高职考”——中职教育升高职教育,还涉及“专升本”——高职教育升本科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对口升学中的不对口教育。一方面,对口升学实现了中职、高职与本科的一体化教育,解决了“断头教育”问题和生源问题;另一方面,却是招生院校抱怨生源质量,而不是针对学生不同背景基础,因材施教,实施对口教育。这些问题,都有待示范校大胆探索,为解决“进口”、“出口”问题开拓全新模式,为沟通高职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中职教育衔接渠道创造契机。

(二)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示范校合理分布、

多元共生、协调发展示范校计划的启动,就是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最终形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大好局面。在示范校的遴选上,要着重考虑代表性。不同区域、不同专业、不同办学模式皆应有所分布,以体现示范引领作用。从前两批次的示范校分布情况看,数量上,我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除海南省、西藏自治区未有分布外,其他地区或多或少皆有分布;专业分布上,综合类高职院校27所,单科类院校中,农林牧类5所,工程类4所,工业类4所,财经类3所,交通类13所(含船舶、汽车、航空),建筑类3所,电子信息类2所,石油类2所,水利水电类2所,民政、美术、医学、机电、公安类皆为1所;从区域分布看,华东地区23所,西北地区8所,西南地区8所,华中地区9所,东北地区7所,华北地区10所,华南地区5所①;类型上,高等专科学校6所,高等职业学院64所;办学模式上,合作办学模式有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行业办学模式有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地区、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有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企业办学模式有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从上述不同分类情况看,示范校分布情况无论在专业上还是区域布局上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办学模式上,民办模式等特色亮点亟待挖掘,以发挥政策鼓励引导作用,实现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协调发展。

(三)示范校与非示范校的和谐、全面发展

示范校计划的实施,引发了示范校与非示范校的和谐、全面发展问题。政策制定者意图通过示范校计划的启动,“以点带面”,先抓试点,然后逐步推广,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整体水平。对示范校来说,发展获得了政策、资金支持,发展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平台上,发展赢得了契机。但毕竟资助的名额有限,对于未列入示范的院校来说,即担心这种示范是否是一种投资的示范,是一种学不到的示范,更为忧心忡忡的是由此步步落后,成为高职院校的第二梯队。

从理论上讲,这种顾虑与担心,更多源于对组织合法性的担心。“组织的生存发展要遵循两类机制:一是效率机制,一是合法性机制。所谓合法性机制,就是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在外部环境中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或做法的这样一种制度力量。其基本思想是:社会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观念制度成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具有强大的约束力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合法性机制分为两类:一是强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组织的行为和组织形式由制度塑造;二是弱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制度通过影响资源分配或激励方式来影响组织的行为。”[2]

我国高职院校作为一种弱技术、强制度环境下生存的组织,更大程度上受弱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制约。首先,办学水平评价的主体主要还是政府,政府评价直接与各种拨款相联系;其次,政府的投资政策决定着高校的发展命运;第三,从文化观念看,高职院校还被视同为二流高校,如果未评为示范校,则意味落入二流中的二流,发展前途岌岌可危。由此,带来了示范性院校申报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首先不是考虑自身的办学水平、办学定位、外在条件,而是以项目申报为第一要务。某种程度上讲,申报也有其象征性意义——向教育主管部门、师生员工彰显发展愿望,传递出领导层是励精图治、奋发作为的信号。于是,精力不是集中于苦练内功上,不是着力于特色凝练、核心竞争力打造上,而是放在项目申报上,打乱了学校正常的办学秩序。如果三次申报终未成功,对发展空间的不适当归因,自然导致丧失发展动力。

孰不知,示范校计划并非一项精英取向的“重点校”政策,非示范校也不是政策的“弃儿”。示范校计划的政策本意恰恰是通过抓龙头来抓发展、改革、管理的模范。通过建设,使示范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显著提高,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发挥楷模作用,总结出可供推广的经验、模式和制度,带动全国高职院校发展。集中力量重点建设100所示范院校,同时面向1000所学校推行质量工程,两者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示范校建设计划就对口支援、共享资源库的详尽规定佐证了这一点。

示范校计划的科学实施,归根溯源,一是要解决对政策公正性的认识误区;二是要解决定位问题。

谈到政策公正性,首先要区分教育公平与教育平等。公平属于价值判断,平等属于事实判断。当遭遇资源瓶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自然成了教育政策取舍的基本思路。“衡量教育制度与政策的合理性,需看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分配是否有利于整体社会的发展。当平等分配或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整体社会的发展利益时,这种教育制度与政策就是合理的,因而也是公平的。衡量教育制度与政策的公正性,需看教育机会与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否有利于所有人的发展。有利于所有人的检验标准往往不可能是统一的某个标准,有利于所有人实际上是指大多数人的价值认同,也即符合大多数人的发展利益。所以说,教育机会与资源的平等或不平等分配同样均可能产生公正性。”[3]示范校计划的出台正是从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大局出发,考虑到高职院校的长期发展,以激发整体可持续发展活力为基本政策取向,政策本身是公正、合理的。但中国自古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会心理。“不均”在现在主要是指发展机会的不均。发展结果的不均等未必是不可接受的,发展机会的不均等则是关注的焦点。所以,示范校的遴选,更需关注形式和程序的公正与合理,规则面前“校校”平等。这样,无论结果如何,各申报院校自然心悦诚服。

涉及定位问题,当低层次就意味着低水平、低配置、低声望时,则会让非示范校安心屈居低位,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但示范校与非示范校各就各位、各安其位、协调发展、全面发展,从近期看,关系示范校计划的合理运行,从长远看,关系高职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问题。结合示范校计划,政府对院校的定位要综合考虑区域、类型合理分布等因素,“多少有计划经济色彩,而且,依据的更多的是过去的成就和声望,这与定位着眼于未来存在一定矛盾。对没有辉煌历史但有发展潜质的院校来说,着实吃亏。但需要认识到这种定位不是固化的,而是动态发展的”。[4]“从参与定位的主体看,有政府、高校、社会三个定位者。定位是由政府宏观引导、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理性选择三者共同发挥作用的产物。”[5]自生秩序是高校定位的内因(内熵),政府的定位是外因(外熵),后者必须以前者作用的发挥为基础。”[6]所以,非示范校立足本位,采取消化、吸收、再创新策略,往往能逾越示范校的艰苦探索阶段,少走弯路。采取赶超战略,就有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由此,形成示范校与非示范校比、学、赶、帮、超,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和美与共、和实生辉的良性发展局面。

(四)项目建设的任务导向与人本取向的和谐统一

《荀子·王制》中有言,“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最终都体现在人的发展上。示范性建设的最终旨归也应是通过建设,使学生、教师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建设绩效的考评也应关照师生员工能否共享项目建设带来的丰硕回报。

但目前示范性建设过程中,示范性建设被具体量化为时间节点、数量指标。主要包括精品课程数、教材数、基地数、双师数等。而为了这些数据,高校基本上采取攻坚方式,集中资源、出台政策,尽快作到数据的提升,由此在体量上接近“一流”。但是,办教育,重在环境熏陶感染;搞示范,重在创新意识培育、创新思维激发、创新环境营造。也就是说,我国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关键不在于列出若干具体数量指标,确定在某个时间段达到的业绩水平,而是要从院校自身环境建设出发,着力于一流教育氛围营造,一流创新平台搭建。惟其如此,示范之源——人的创新思想,才能竞相迸发。在没有建立起创新人才生长的土壤时,列出任务落实的具体时间表,意义是有限的。

目前,部分院校、教师恰恰陷入示范建设的事务性工作中,不是为创示范而建设,而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建设,目的与手段被彻底颠倒。更有部分院校领导层的“献礼思维”、“数字政绩”意识,给师生员工带来了繁重的“课业负担”,教师不堪重负,疲于应付。轰轰烈烈搞示范,扎扎实实走过场,如学生在企业店面前拍张合影就算工学结合的佐证等。由此,惠民利国政策演变为扰民工程,示范工程演变为造假工程,就会得不偿失。

当然,也有部分学校能意识到示范建设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提出创业“建设一流、创新成就示范、创造共享幸福”的建设口号。从理论上讲,该口号更具有“管家理论”所言及的参与者不再是一个机会主义的偷懒者,而是一个好的管家的积极意义。“管家能知觉到从有利于组织的行为中得到的效用比纯粹利己的、个人机会主义的行为得到的效用更大。他不再是纯粹自利、个人主义和机会主义的,而是集体主义、可信任的。”[7]严格的控制和硬性要求可能会为效率带来负面作用,减弱管家有利于组织行为的内在动机。套用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示范性建设也应是一项“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的工程,以人为本,人本取向是其能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理念。

二、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立足示范院校,需着重考虑处理好:项目建设与常规工作的全面发展;示范性建设项目与非示范性建设项目的协调发展、示范项目内各子项目的协调发展;示范性建设任务期与学院长远战略规划的协调统一,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项目建设与常规工作的全面发展

示范性建设项目报批之后,各示范高职院校纷纷成立“项目建设办公室”,有的地方简称“项目办”或“建设办”、“示范办”。一方面,显示了对项目建设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有不以项目建设冲击学校正常运行秩序的考虑。项目建设是龙头、中心、重点,示范建设目标明确、任务明确、时间明确、责任明确,要作发展的模范、管理的模范、改革的模范,完全可以考虑将之与常规工作融合并带动起来。

这方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作了大胆的有益探索。其建立了一套责任体系,责任体系从两个层面出发,一是项目主管部门,一是项目建设部门。项目主管部门与平时的职能部门结为一体,根据项目的具体任务,属于哪个部门的具体工作就由哪个部门来具体负责。比如,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务处的工作,该项目的主管部门就是教务处;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是人事处;产学合作由产学合作办公室负责;东西部合作、社会服务,由职教集团来负责;示范建设中的课题,由科研处来负责。项目的建设部门这条责任体系,则在分院和专业。分院一方面是建设部门,另外也是管理部门,承担对示范项目与非示范项目建设与管理任务。项目办主要管制度建设,进行项目管理、绩效考核、资金管理、沟通协调,起宏观的协调、检查、监督、监控作用。

如此,项目建设融入学院常规工作之中,同时也对常规工作的改革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教师在项目建设中也增加了主人翁意识。同时,改革示范之风为学院今后的变革发展埋下了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种子,相对于强制性制度变迁在把握变迁有效性和合理性难度等方面的弊端,更凸显出未来变革收益的确定性。

(二)示范性项目与非示范性项目、示范性项目内各子项目间的协调发展

在示范性建设过程中,院校领导经常遇到非示范性项目负责人的抱怨诉苦,抱怨经费、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非示范项目遭遇发展瓶颈。由此,引发了示范项目与非示范项目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问题。

示范与非示范建设项目的区分,更多的是依据专业以往的办学历史、专业基础及发展水平。对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依托的高职高专教育,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并拓展相应的新专业。非示范性项目中往往有很多新专业,新专业刚起步,底子薄是现状,但不代表其没有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这部分更应是学校予以重点关照、积极扶持的部分。另外,非示范性建设项目中更多的是基础性、公共性项目,其意义价值不能小觑,如公选课、通识课等。通过示范性建设项目,更关注工学结合,关注专业、课程、教材、基地建设,关注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提升,但这些不是降低对人的素质养成关注程度的借口。诚如爱因斯坦所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同理,示范性建设项目内部各子项目间也有协调、平衡发展问题。硬件建设在有了资金保障之后容易实现,软件方面中的理念、模式、方式、方法创新,因需投入更久时间、更多精力予以培育,则容易受到忽视。再如,示范校建设中,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往往成为校方关注的焦点,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则相对迟滞。推行示范校建设计划的目的旨在通过提供发展契机,使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得以辐射推广,使先进思路、模式发挥示范效应、扩散效应。但如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中网络平台建设(共享资源库建设)滞后,则示范将不成其为示范。

(三)示范性建设任务期与学院长远战略规划的协调统一

如果说前两项是从横向空间纬度考虑的话,本项则是从纵向时间纬度着眼。示范性建设历时三年,是否示范建设就是随着建设期满自动宣告结束。如若不是,期满之后,学校还需如何去做。

对于示范性高职院校来说,从谋划示范建设的那一刻起,打造“百年老店”,树百年品牌已经深深扎根于院校领导层的思维中。示范是要辐射的、示范是要别人学的,但示范更是要引领、带动的。示范不是“一招鲜,吃遍天”,也不是“猫教老虎——留一手”而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自从1990年G.K.普拉海拉德和G.海默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以来,核心竞争力被广泛地应用于各领域。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比竞争对手更强的、持久的某种优势、能力或知识体系,据此能推出优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独特能力。核心竞争力从何而来,源于科学的定位、特色的凝练、更靠的是系统的战略规划予以保障,不致使品牌、特色落入打江山易,“守江山难”、“三代而亡”的命运怪圈。只有把示范建设和学院的长期战略规划统筹起来,示范院校才能更好地建示范、才不至于担心被别的院校“盗”走“真经”。这方面,个别院校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提出的“跳出示范建示范”可以说把握住了示范建设与学院常规工作、与学院长远战略发展的辩证关系。

三、结语

总体上,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出发,剖析示范性建设中需重视的问题。围绕示范性建设需要思考的还有示范什么、“如何示范、如何学习”三个问题。示范什么方面,如示范院校获得了招生自主权,原本这一放权体现的是对示范院校改革招生机制、提升生源质量的政策支持,但现实中却出现了自主招生分数线极低现象。如果说是因为招收三校生,更注重学生技能素养,可以理解。但打着自主招生的幌子,变相走关系,招收条子生,自主招生成为藏污纳垢之地,则不能不说是示范的败笔。如何示范,一方面要示范、要对口支援,另一方面是庞大的接待经费开支,及对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冲击。建立共享资源库,加强党纪约束,杜绝巧立名目,搞变相旅游或许是下一步着重努力的方向。

如何学习,针对的是非示范校科学“取经、念经”的问题。别人的思路、模式不能采取拿来主义,照搬照抄,更需从个性(示范校的)中把握共性、从个别中推出一般,从现象中总结规律。即便是“真经”也有被念歪的情况,这里面就有结合国情、省情、校情的问题,就有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1907年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的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说:“普林斯顿不像哈佛,也不希望变成哈佛那样;反之,也不希望哈佛变成普林斯顿。”这句话点明了特色之真谛、价值所在。非示范校也应着力于打造自身特色,“通过目标特色产生导向力、学科(专业)特色产生生产力、模式特色产生发展力、环境特色产生吸引力、校长特色产生凝聚力、教师特色产生影响力、学生特色产生竞争力。”[8]

[注 释]

①华东地区指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西北地区指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地区指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华中地区指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东北地区指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华北地区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华南地区指广东省、广西省、海南省。

[参考文献]

[1] 赵云花.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教育发展观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7(4):36-37.

[2] 唐安奎.寻求合法性:高校趋同的动力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114-117.

[3] 马和民.从构建和谐社会看教育事业的公平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5(9):23-25.

[4] 卢晓中.对高等教育分层定位问题的若干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2):52-56.

[5] 何超.高校定位与高等教育系统秩序的形成[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5-48.

[6] 陈厚丰.高校定位:自生秩序与分类引导的有机结合——兼与邓耀彩博士商榷[J].高等教育研究,2006(6):50-60.

[7] 李福华,尹增刚.论大学治理的理论基础——国际视野中的多学科观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7(9):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