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数的认识课件

大数的认识课件

时间:2023-05-31 09:21:13

大数的认识课件

大数的认识课件范文1

关键词 PPT课件;小学数学;制作方法;应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9-0060-02

1 PPT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PPT课件能让学生发生“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在小学阶段,由于数学课程相比于其他课程来说比较难懂,而且课堂知识理论性、逻辑性较强,因此,很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是很不情愿的,甚至是抵触的,这就使得小学生学习数学十分被动。多媒体PPT课件能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将数学知识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象,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从心理上转变以往对数学不好的印象,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PPT课件能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接触的事物不是很多,因此对许多事物抱着好奇的心态去探索。而且他们的思想大多数是天马行空的,传统中规中矩的上课方式容易扼杀他们这份难得的想象力。PPT课件一般是集文本、图形、声音、视频于一体的集合体,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使用PPT课件,能帮助学生在具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正确的空间抽象观念。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更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2 小学数学PPT课件的高效制作方法

小学数学PPT课件的内容应以教材为基准 教材是制作课件的灵魂,一切课件都应以教材为基准,围绕教材的内容在课件上进行展开。PPT课件内容以教材为基准,不是将教材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PPT课件上,成为电子版的教科书,更不是将教材内容变个形式放到PPT课件上,而是需要在认真揣摩学生对知识需求的基础上,既要有教材上的基本内容,也要有对教材内容的相关延伸,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拓展视野。

如在制作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这一节的课件时,课件的内容可以设置为两个方面。一是教材上的知识,即关于对长方体长、宽、高的认识,以及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二是关于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及课外延伸,可以通过出一些与课本上不相同的题目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此外,还可以找一些现实生活中关于长方体的实际例子,如为学生展示水立方的图片,引导学生去求出水立方的表面积。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一举两得。

要制作贴近学生生活、亲近学生认知心理的课件 有研究表明,学生对于贴近实际生活的知识比单纯空洞的理论知识更为感兴趣,从而更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探索与思考。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更应该注意在课件中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感同身受的感觉,从而更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新知。

如在制作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生活中的负数”这一节的课件时,除了可以在课件中编辑教材中关于使用负数表示温度的内容,还可以创设一些其他使用负数的生活场景,如:“我家住在1楼,而我家楼下一层还有地下停车场,那么小朋友们,地下停车场可以称作几楼呢?”或者:“小明的妈妈买的股票今天从10块涨到11,表示为+1元,那么明天从11元跌到10.9元,请问该怎样表示呢?”通过在PPT课件内加入诸如此类的生活场景,使学生产生熟悉的感觉,掌握新知的愿望油然而生。这样贴近学生生活、亲近学生认知心理的课件,才算得上是高效的课件。

3 PPT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将PPT课件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更能发挥PPT课件在课堂中的独特作用 在使用PPT课件教学过程中要清楚地认识到,PPT课件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不是课堂的主导,不能将它反客为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PPT课件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PPT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独特作用。要想将PPT课件与传统教学方式完美结合,首先要做到将课件的运用与教材、板书结合起来,通过PPT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不生动的局限,通过传统教学方式弥补PPT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不足。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重难点,以及对新知识的接受情况,据此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教师不可以只盯着PPT而不与学生进行沟通。最后,要注意课堂的评价与反馈,可以通过PPT的形式为学生展示出来,为学生认真做出课堂相关知识的总结,让学生可以通过PPT课件系统地回顾整节课的知识体系。通过这样的三个步骤,能将PPT课件与传统教学方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两者取长补短,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运用PPT将小学数学课程中的重难点讲清楚、弄明白 在小学数学中,若单单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去讲解其中的重难点,是可以讲清楚,但是学生不一定有兴趣去弄明白。所以这中间就存在一个教与学的问题。基于这一点,可以设计具有一定吸引力的PPT课件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PPT将课堂知识中的重难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重难点讲清楚,让学生将重难点弄明白。

如在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混合运算”这一节时,许多学生普遍认为“不太好学”“难以理解”。可以在设计这一节的课件时,首先将学习分数混合运算对以后学习数学的作用放到课件上,让学生在思想上对这一节的内容重视起来;然后在课件上编辑出与本节相关的题目,教师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运算,并告诉学生运算的先后法则,这样更有助于帮助学生记忆此节的内容;最后请学生到黑板上做相关例题的解答,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通过运用PPT讲解小学数学课程中的重难点,更容易让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更加努力地学习相关知识。

4 结语

PPT课件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更要通过制作以教材为中心、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高质量课件,将PPT课件与传统课件相结合,运用PPT课件突破重难点等方法,实现PPT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如此之多的作用,从而使PPT课件更好地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宇容.浅谈高质量PPT课件制作模式[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5-30.

大数的认识课件范文2

一、误区的成因透析

目前,市场上初中数学课件种类繁多,而真正专为教师教学制作的课件实用的少之甚少。本人作为一线教师和课件制作者,研究发现许多课件因在制作过程中陷入误区,产生负面效应,削弱、消解了多媒体的优势,效果甚至适得其反。这些课件的不妥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下面几点:

1.数学课件刚性结构

所谓刚性结构就是数学课件制作者按照教学内容,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课本知识,课件内容毫无新意,很难体现出教材的章节的重点、难点。这种辅助教学的方式如同传统教学,只是将数学知识罗列出来,让学生观摩、欣赏,教师在上课时无非是点到为止。数学课件制作应该有弹性,能够追根溯源,能够适当将知识伸缩,该加宽学生知识的地方应该及时补充完整。同时还要注意知识转换的切入点。这些都要求教师有能够驾驭教材的能力。在我们教师队伍中有些教师认为: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必须讲到,这样就可以全面把握了教材,因此每一个知识点就成为了教师必须在课件里体现出来的内容。这样的数学课件自然是呆板单调,朴素无味。多媒体课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以文字为基础,配合图像、声音、动画等手段,从多方面刺激学生感官,引起学生的兴趣。一个形式呆板的多媒体课件与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它所获得的教学效果,自然就不会显著。笔者曾见到这样一个用POWERPOINT制作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课件。在这个课件里,就是教材里的例题和练习,整个课件没有动起来,非常简陋,还不如不要课件,干脆就在黑板上直接板书。

2.数学课件华而不实

课件制作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确,现在的课件越来越漂亮。大多数数学教师认为,数学课件的制作是文字、图画、影音的简单拼凑,所以追求美观便成为制作者的共识。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就是按照课本上内容一字不漏地照搬,而与教材没有关联的内容又随便添加。

这样不当的媒体展示,就会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比如太强的背景,太多显眼的按钮,不合适的背景音乐等,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可是现在的一些课件为了所谓的漂亮,尽力往课件安插一些不合适的媒体信息,反而事倍功半、喧宾夺主,违背了学生在认识事物时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还有比如板书,板书能使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回溯前面教师所教的内容,而一些教师在课件制作时把屏幕当作黑板的替代品,可是屏幕上的内容是不停替换的,怎能起黑板的作用呢?

二、问题的解决策略

从本质上看,上述三种现象的产生实质上就是没有钻研教材和对软件应用的无知。初中数学课件制作者在制作课件时,要尽力避免这三种普遍现象。如何彻底杜绝这三种现象,我们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数学课件制作者应注意应用软件学习

上述三种现象的产生,从客观上来看,是对多媒体制作软件的应用不够精通。因此,数学课件制作应注意软件学习。培养自身的能力教师自身的素养关系到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成败。要把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落到实处,教师要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师要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掌握基本的多媒体知识,有效地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具备数字化资源的使用和开发的能力等。数学课件制作本身就是制作者掌握应用软件程度的一种体现,可以肯定,没有先进的软件应用知识作指导是不可能制作出真正成功的课件的。提高课件制作者的软件应用水平,是开展多媒体工作的必要条件,可以采用听计算机讲座、观摩多媒体教学实例、学习理论知识、开展多媒体教学探索试验课等具体措施使教师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知识,了解多媒体的制作途径和制作方法。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只有让他们掌握了课件制作技术,才能制作出适合自己口味的课件。而《几何画板》是初中数学教师的首选软件。它学习起来容易,操作简单,制作课件时间短,制作出的课件字节少,便于携带,交互性强。《几何画板》除了自身的强大功能外,还支持插入“OLE”对象,如插入“WORD文本”、“BMP位图”、“POWERPOINT动幻灯片”等等,功能足够使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还应该掌握POWERPOINT,FLASH, AUTHORWARE等软件基本使用。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软件应用的基本功,在制作数学课件上就会游刃有余。

大数的认识课件范文3

多媒体课件是指利用文本、图象、动画、声音和视频图象等语言媒介,结合教学素材,经过计算机系统编辑整合而形成的课件.多媒体课件承载的信息容量大、形式丰富,使课堂教学方便、快捷、高效.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富有直观性与启发性,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校还实现了课件资源在校园网、教育网以及互联网上的资源互享,最大限度地实现师生以及与学校、社会等的互动交流.多媒体课件具有声文图象并茂、信息容量大、知识结构新等特点,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

一、多媒体课件使中学数学课程生活化

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但数学知识是以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符号表达其生活的内涵.因此,数学学习往往表现为学生机械地背诵数学公式或原理,以及大量重复的习题练习.缺乏生活情趣的课堂,学生的兴趣被严重压制,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如何使中学数学课程生活化,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是数学老师需要着力考虑的问题之一.多媒体课件具有传播信息内容大,传播形式生动直观以及不受时空限制等显著优势,可以弥补传统数学课堂中黑板使用的不足,丰富了教学载体的应用.多媒体教学能以一定的形象思维和创设的教学情景承载数学信息,使学生身临其境,高度参与,实现学与教的互动.比如:利用绕月工程的轨迹示意图或者一些建筑物外形图片,能够展现椭圆、双曲线图形等数学知识的应用.

“圆”是中学数学的基础图形之一,圆形也是生产与生活中最常见的图形之一.学生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也会注意到“车轮是圆的,车轴的位置在车轮的中心位置”等问题,但学生难以说清楚其中蕴含的道理.教师可以运用反证,让学生做出假设:如果,汽车的车轮做成三角形、正方形或者椭圆形的车轮,可行吗?教师运用多媒体先展开了几组画面,这些画面展示不同形状车轮对汽车速度与乘客舒适度的影响;学生也就明白了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道理.

二、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中学生学习思维的激发离不开其强烈的学习动机.数学课程富有逻辑性,内容比较抽象与枯燥,再加之高中数学内容尤其是立体几何、解析几何难度较大,学好不容易.黑板+粉笔的传统数学教学方式难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及时给予学生有效的反馈,吸引长期的注意力,实现学生学习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有关空间角、空间距离、以及翻折问题的内容,是高中生学习立体几何的难点所在,借助极富动感的“几何画板”演示,说明平面的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关系,可以调整学生情绪,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立体几何的为难情绪.

多媒体课件,改变了传统教学以语言或文字为主要信息媒介,实现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及活动影像等综合手段的协调呈现,能产生出一种更合乎自然的交流环境与交流方式.教育心理学实验表明,当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发现、探索知识.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知器官参与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三、多媒体课件化解数学抽象问题

因为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学生的认知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学生才可能真正克服教学的重难点.数学教师教学要控制好教学节奏,对一些难度较小,学生容易理解的问题,教师要快速通过;而对可能导致学生疑惑、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能震撼学生心弦,启迪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可以设想,教师在课堂轻轻一点鼠标,大量演示过程呈现在屏幕上,可能远比一个教师如何讲解、比划的效率高得多.尤其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多媒体课件可以反复重现,帮助学生突破数学学习的重点、突破难点.

数学概念反映了一类数学现象的共性,学生理解比较吃力.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一些概念直观化.把三角形旋转得到圆锥的过程,用动画制作出来.借助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并举、直观形象效果,学生的空间观念很快就建立起来了.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多向启发,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次的创新思维方法. 比如:理解“圆的面积”,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如何把圆无限等分后,拼接成一个长方形,这个教学情境是传统教学工具不能完成的.

四、多媒体课件促进知识的生成过程

所谓求知,是过程,不是结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是学生生成知识的 “导演”.教师除了利用多媒体课件营造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之外,需要在学生思路出现偏差或滞塞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形成过程.

大数的认识课件范文4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高等数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2—0149—02

高等数学是简单的微分、积分、概率论、数理统计、代数学和解析几何学多门学科交叉形成的一门基础学科。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第一章极限更是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只依赖言语勾不起学习的兴趣,借助多媒体课件添加一些视频的知识可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习效率。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是边讲解边推导,黑板上密密麻麻一片公式,认真听课的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一点一点的领悟新知识,但对于注意力比较差和基础比价弱的学生,这种教法最容易使他们走神,感到枯燥无味。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走进了课堂,运用到高等数学教学中,给高等数学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它不但以其声音、图像、动画等优点,调动大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热情,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创设相关的教学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学效率。

一、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起大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源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做苦差事。部分大学生认为高等数学难学、发愁上高等数学课,主要是对高等数学不感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课件根据所学内容需要,搭配一些图文并茂、声象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画面,也可以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步步设置疑问、设置悬念,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新知识的乐趣,这样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

例如在讲解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时,分为第一类曲面积分和第二类曲面积分,必须想象出所求曲面在某个坐标平面内或某个已知平面的投影才能准确的解答问题,但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特别一些复杂的图形,更困难。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做一些动画,演示一下曲面投影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非常形象直观地理解了曲面投影的形成,从而为解决问题扫除障碍。这就使在传统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难题变得非常容易,教师上课轻松,学生在感兴趣的前提下自觉进行了学习。

二、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高等数学的课堂效率

提高课堂效率就是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首先,科学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突出重点,降低教学难度,减轻学生负担,优化课堂结构。其次,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大课堂教学内容。要想让学生在一节课上尽可能地多掌握知识,教师必须做到精讲精练,讲练结合。学生要想熟练掌握知识,必须配备适当的练习题,才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靠传统的在黑板上抄写的方式,所练题目无论是数量还是知识的覆盖面都有其局限性,都很难达到所希望的效果。但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本节课的重点题目展示给学生,深化知识点,启发学生思考,增大课堂容量。再次,合理利用课堂的宝贵时间。高等数学中许多推导过程比较复杂,但是以后常使用它的结论,那样教师借助课件让学生理了解一下结论怎么推出来的,便于学生理解,正确使用,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去详解。

如解析几何的学习,传统教学常利用视觉在平面上画立体图形,比如最简单正方体的面要画成一角是45度的平行四边形才能达到立体感的效果。实际上,正方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给人以错觉以为是平行四边形。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采用水平或垂直旋转等功能,使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别是双曲锥面中,单叶双曲面和双叶双曲面两种曲面,学生通过课本能观察到他们的方程不同,单叶双曲面的方程有一项是负的,双叶双曲面的方程有两项是负的,图像有什么区别不是很清楚。教师通过课件做出两种曲面的图形,水平、垂直旋转,由学生观察它们的区别,先从感知上认识双曲面特征,再给出定义,这样学生才有深刻的理解。

三、多媒体教学可以巩固和熟练知识

在课后,学生可以拷贝教师的课件,或者从网上下载一些相关的辅导课件来巩固和熟练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学生把辅导课件变成课后的老师,根据自己的课堂掌握情况,课后的理解情况,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练习,并及时得到指导。特别高等数学,考研时必考科目,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必须打好扎实的基础。这样,平时离不开做大量习题,教师借助计算机这个媒介,可以做一些智能题库,比如根据学生做的测试情况,学生对于某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熟练程度,从而智能地调节选题的难易、题量的大小,并能在线给出错题的正确讲解,属于哪个知识点。大学生可以合理的利用自己的时间熟练掌握知识、巩固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对多媒体课件要合理利用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我们教师有可能解决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使教学的效果显著提高,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多媒体课件会导致教学的模式化。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尽管和学生具有一定的交互性,但是一定程序上受某个固定教学模式影响,可能整节课全部由计算机操作,这样,教师有时无法让学生配合,也不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随时调整教学方法,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其次,多媒体教学是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需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师,第一要考虑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运用多媒体教学,第二要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考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考虑如何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和优化,以及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和优化。第三,多媒体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带给了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引起学生的多感官兴奋,但如果其内容太多,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了学生对文本解读、思考动笔的时间,热闹有余,架子花哨,却真心投入不足。这样的课堂很难提高其有效性。

总之,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电脑日益普及,多媒体只能辅助教学,而不是主宰教学。要清醒地认识其利与弊,教师利用其清晰的图象、动态的效果、优美的声音等优点传播大量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大量的知识。同时可以从不同程度刺激并调动学生的所有器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主动性,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效果,牢固掌握知识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鲁宏伟.多媒体计算机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杨晓峰,薛亚奎,余本国.大学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3]牛保青,郭鹏.多媒体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02).

大数的认识课件范文5

关键词: 《数据库课程设计》 存在问题 教学方法

1.引言

《数据库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集中实践环节的必修课,是学生学习完《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实践,其目的旨在加深对数据库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具有C/S或B/S模式的数据库应用软件系统的符合设计需求的设计和开发能力,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本文对我校《数据库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我校实施基于项目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2.《数据库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在近几年的《数据库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很多学生认为《数据库课程设计》是一门考查课,所以直接从网上下载一个软件交差,或者完全依赖于同组同学去完成而没有真正参与其中。实际上,《数据库课程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有程序开发的基础,而且要求学生结合《软件工程》和《数据库系统原理》相关理论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完成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数据库应用系统软件的分析、设计和实现,是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

2.2课程设计题目选择方式单一

在以往的《数据库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中,往往采用的是提供固定的题目供学生选择这一种单一的方式,没有照顾到学生感兴趣的计算机应用领域,同时也没有考虑到学生调研分析的可行性问题。

2.3学生分组分工方式不够合理

在以往的《数据库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中,学生分组分工方式采用学生自由组合的方式,这种分工方式明显不够合理,以致出现了两种不良状况:一是强强联合、弱弱无奈组合的两极分化;二是强弱联合后部分学生的完全依赖性。

2.4课程设计的开设时间和安排不够科学

我校的《数据库课程设计》安排在《数据库系统原理》开设的下一个学期,这样使得很多学生不能及时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另外,课程安排上是集中在两周时间内,学生基本上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软件的分析、设计和实现。

2.5课程评价方式不够合理

《数据库课程设计》的评价方式基本上是从考勤和学生提交的课程设计说明书进行评价,而没有对学生所实现的数据库应用系统软件进行剖析,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够合理。

3.实施基于项目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实施基于项目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是我校在实践教学中的一次有益尝试,其重点在于把学生的课程设计任务提高到软件工程项目的高度。针对《数据库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校从让学生认识到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课程设计项目选择、学生分组分工、课程设计时间安排和课程设计评价方式五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和探索。

3.1让学生认识到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通过组织学生观摩毕业班级的毕业答辩环节和召开主题班会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数据库课程设计》是毕业答辩环节的一次演练,同时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

3.2课程设计项目选择

根据《数据库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精心设计若干个模拟实际应用、学生能方便地进行调研分析、涵盖《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大纲知识点并符合《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要求的中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项目,并将每一个项目按照工作流程分解成若干个子模块。同时也允许学生在征得指导老师同意的情况下,进行课程设计项目的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的前提是学生对该项目的应用环境和业务流程相对比较熟悉;或者学生对其应用比较感兴趣,通过调研分析能弄清楚其业务流程。这种灵活的课程设计项目选择方式,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感兴趣的应用进行深入了解,这也是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体现。

3.3学生分组分工

针对以往学生分组分工环节出现的问题,采用老师指定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然后由组长挑选成员和学生挑选组长的双向选择方式,同时明确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具体的任务。这样就能形成以强带弱、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个人的良好局面。

3.4课程设计时间安排

针对课程设计时间安排上存在的问题,采取一种较为灵活的应对方式:提前让学生进入选题环节和分组分工环节,让学生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学校安排的相对集中的两周时间里,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延迟学生提交可运行程序和课程设计报告的时间。

3.5课程设计评价方式

针对课程设计评价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我引入课程设计答辩环节。最终课程设计的评价由考勤、课程设计报告和系统演示答辩三部分组成,成绩比例为3∶3∶4。考勤和课程设计报告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单独评定,答辩成绩部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定,同时兼顾各成员的付出和分工后的完成情况,最主要的是答辩时回答问题的情况。答辩由小组组长演示程序,各成员根据分工回答老师提出的相应问题。我根据验收答辩的情况和课程设计报告的规范程度以及考勤综合给出成绩,课程设计成绩考核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评价方式。

4.结语

在对我校2008和200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施基于项目的《数据库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采用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重要性的认识、灵活的课程设计项目选择方式、较为合理的学生分组分工、恰当的课程设计时间安排和科学的课程设计评价方式等方法,较为明显地解决了以往《数据库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原理和开发方法,对软件系统开发的全过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实践,较好地达到了《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的预期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秦敏,张宇敬.项目教学法在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的应用[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0,(9).

[3]赵慧敏,杨鑫华等.数据库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1,(8).

大数的认识课件范文6

【关键词】多媒体应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和行业的广泛应用,不可避免的是教育教学也深受影响,教学过程得到了优化,教学效果也得到极大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施和顺利发展得到了巨大的推力。它对资料的整合性、音视频一体性等为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值得作为教师的我们好好探索恰当使用它的新的方法途径和思路。

目前我们地区的大多数高中学校都已经把多媒体作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现代信息技术引进了教学的过程。这本来是好的现象,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多媒体喧宾夺主的现象,教师往往成了操作多媒体的“机器”,个人的教学风格、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独特性都被不同程度的忽略了。因此,探究如何才能使多媒体技术有效的促进高中教学已经成为现阶段中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作为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多年的教师,经过认真的探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简析高中数学独具的特点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高中的数学和语文都成为不论文理都需要认真对待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属于高考科目中的重中之重。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对于数学和自然界、数学和人类社会等的关系,认识到数学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和在文化中的重要价值,促使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迅速的锻炼和提高,促进其理性思维的形成,从而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还因其对于逻辑推理与演算的重视而极大的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推力、空间想象和计算乃至应用其解决现实中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二、归纳高中数学课堂对多媒体应用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的形象直观、效率高和信息量大等的优点可以使高中数学课堂避免传统的口耳相传的枯燥性而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加到了数学课堂的知识传授之中,如知识产生过程的呈现、数学实验的模拟、抽象概念和难点知识的直观呈现等,都提高了学生的对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另外,多媒体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大的容量和效率可以把试题或者相关的材料等以电子版的方式投放到屏幕上,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这样学生就拥有更多的时间来深入讨论问题,有助于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等。

三、高中数学课堂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策略

高中数学教学注重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的能力,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数学问题的设计与选择决定了数学教学活动的成效,恰当的情景创设是影响问题设计的重要条件。同时高中数学对逻辑推理和演算的重视则要求我们对于空间想象、计算和逻辑推理等能力的培养。多媒体在运用到高中数学的教学中要首先认识到多媒体的不足和高中数学的特点,将它和传统的教学优势结合起来,促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一) 做好课前准备

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在备课之时如果打算运用多媒体技术,首先要对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辅与工具性地位有个充分的认识,在恰当结合传统教学方式,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严密的推理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深化认识数学的本质。力避“幻灯+配音”的课堂结构模式及忽视了呈现与推理知识的过程。在设计教学课件时时,要充分考虑到高中数学本身的特点和地区学生特有的雪情来设计如何充分呈现知识的推理过程,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

(二) 精心设计教学课件

优秀的课件能够极大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优秀课件一般要结构简单明了、布局合理。课件可以由本节课主体、主干知识、例题或者习题等版块等,但课件的设计制作要本着有利于本节知识的顺利传授和集中学生注意力等目的。这样,就要恰当的关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等感官的调动,注意选取恰当的图片、声音、动画和色调等来丰富课件的趣点,但不能掩盖了知识点的呈现。所以,在教学课件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次要知识的隐退,力争突出主要知识点。

(三) 高效运用多媒体技术

高效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极大的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课堂效果,而后者的高低则是多媒体技术运用效果的最直接的反映。高效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主要由以下几种:

1.投放音视频材料、播放文字或者投影等来形象系统的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圆锥曲线部分,运用行星绕轨道运行的视频材料来形象生动的导入本科的知识讲授。

2.对课堂例题及解题格式、试题等的直观呈现。如习题课可直接讲例题投影出来,从而避免抄题而浪费时间,接着学生在黑板上直接解答,最后用多媒体投放参考的答案及解题格式过程,教师在有的放矢的强调易错处。还可以通过投影试题来进行小型测试节省了能源。

3.准确展现出教学难点的解决过程。比如指数函数、圆锥曲线等的变化过程。可以利用几何画板或者Mathmatic来观察指数函数的图像变化规律。

4.恰当利用投影仪来直接点评学生的课堂练习或者作业。这样学生才能得到深刻的认识。如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了既定的作业或者练习后,抽取几分有代表性的学生的做题结果来加以直观的呈现出来,教师在加以适时点评,这样学生对于习题的做法就会形成较为规范性的掌握。

四、小结

总而言之,在认清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学的辅地位的前提下,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要运用的恰当和必要,力避为了热闹而运用或者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由多媒体技术来展示。从而避免学生只是单纯的接受相关知识而导致交流互动太少。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多层次性与教师讲授课程的个性化的发挥、培养学生归纳与总结的反省的能力。只有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各自的优缺点,才能将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最终促进高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罗军.浅析新课标下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途径[J].现代交际.2013(02)

[2]康文亮.浅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现代交际.2013(04)

[3]邢耀磊.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0(05)

[4]白小军.对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探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4)

大数的认识课件范文7

关键词:初中 数学 课程资源 开发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c)-0048-01

当今的初中数学教学中缺乏灵活性,导致教学内容死板陈旧。从而也使学生对数学学习起来感觉枯燥乏味没有学习的劲头儿。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发现和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来激发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将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1 阐释课程资源和数学课程资源的概念

课程资源也叫做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一般指的是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的是有利于实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接下来我们就只探讨广义的课程资源,也就是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课程资源有三种划分方式:一是将课程资源直接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二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三是将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和网络化资源。而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

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数学新课程实施必不可少的条件。学校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呆板无趣的教材,当下数学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对扭转学生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课程资源除了文字版教材、教师用书这些资源以外,更多有价值、有生命力的课程资源则来源于教师、学生及他们的生活与实践。我们应大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学习问题、个人能力和个体差异,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因材施教,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2 数学课程资源整合及对教师的要求

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对有联系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主动帮助学生加工信息,引发观念转变和知识结构重组。从而建立起学生主体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与认知相联系的各种资源以及在课堂教学中为达到教学目的所运用的各种资源,教师把这些要素加以结合或重组,使之相互融合并产生整体的教育合力。这个过程称之为课程资源整合。

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开发也对在课堂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不仅仅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以求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们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之后可以有多种多样的选择,从而能够更好的展开教学工作,但是这也同时要求教师要积极、有效的展开课堂教学工作,引领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学习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更多的还能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必须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的能力。

3 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教学策略

3.1 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要让学生充分在学校这个环境里面学习好知识,教师和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就应该积极研讨学生的上课内容和上课形式,积极开发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他们的兴趣,这就要求学校和老师努力拓展室内和室外两个场合进行教学,比如在进行生物课上植物认知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再课堂上制作出精彩美丽的图片放映给学生,使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还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园里面对植物进行种类的认知,增强与大自然的接触和了解,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内容之中,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个小型的小组比赛,让学生在课上对自己的成果进行展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3.2 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除却学校这个丰富的资源之外,还可以积极开发家庭这个资源,比如,在数学课上进行“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休息的时间与自己的父母一起去气象局进行参观,从而使得学生从天气的预测和变化这件事中体会的概率的大小各确定不确定事件的认知,让他们对数学教材上的内容不只是简单的概念、定义和图片的模糊不清的认识,从而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在学习平行法则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家找到剪刀、纸片等简单的工具进行实验,按照教材上的实验步骤提示,一步步的展开,从而得出哪些线段是平行的,哪些是相交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着更长久的记忆和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因此,一定要注意利用好家庭这个大的资源场合,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教材知识。

3.3 努力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作为课堂的主体成员,老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进程中来,调动学生课堂听讲的积极性,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可以利用学生个人的思维和认知让他们对教材内容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他们从自身的角度阐述对知识点的认识,老师可以通过他们的回答充分了解到学生的理解认知程度,从而更好更有效的展开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让他们根据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来对教材知识进行了解和认识,比如在学习“相对位置”这一点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从而更好地学习。

4 结语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一个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已经到来。教师要积极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使它成为教师了解社会的平台,学生学习的得力助手,从而使数学教学跟上时代的发展。首先,教师应通过网络进行数学教学。有条件的教师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老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不明白或者是疑惑的知识点进行自主的学习和了解,让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查询,可以通过查阅历年真题和询问身边的同学、朋友或者是在网上进行查阅,另外,老师也应该注意学生经常出错的地方,并且对这些常错易错知识点进行归类,着重讲解,从而让学生充分了解。

参考文献

[1] 叶少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与课程资源的整合[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0):219-221.

[2] 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10-12.

大数的认识课件范文8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熟读课文,认读14个生字,并学习写字,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在识字教学中,指导“直”的书写,“重”的读音,“跟”和“根”的字形区别。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引出课题:

(一)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部影片,你们想看一看吗?(出示有关星空的影片)

在影片中你们看见了什么?生:星星。

看见这些星星你们想到了什么?生:星星上有什么;星星上有外星人吗?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你们想知道的问题可真多呀!星空离我们的地球很远很远,那里充满了神奇,每一位小朋友都对它充满了好奇。这其中包括着你们,也包括着另外一位小朋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爱数星星的孩子好吗?

(二)板书课题:数星星的孩子(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三)你们数过星星吗?你是怎么来数星星?你的这种方法能把星星的颗数数清楚吗?

生:1、睁大眼睛认真看,仔细数。(数不清,一会儿眼睛就累了,就会数乱了)

2、利用望远镜把天分成一块一块的来数。(这种分发容易混乱,忘记哪块数过了)

3、利用星座划分来数星星。

[点评: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为下面的学习进行了铺垫。]

二、电脑课件创设情景,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一)电脑课件创设情景:

你们的办法可这多,但是这些方法中到底哪种方法能把星星数的清楚呢?

你们想知道课文里的小朋友是怎么把星星数清楚的吗?咱们就一起来听一听课文,回答老师的问题。

1、数星星的孩子是谁?

2、他是怎么数星星的?最后他把星星的颗数数清楚了没有?

[点评:精美的电脑课件设计可以调动学生读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老师看见有很多小朋友都想读这篇课文,那你们就自己试着读一读吧!遇到不认识的字,你可以想把它们圈出来。想一想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点评:在这里对阅读方法、识字方法进行回顾。]

2、小组学习,自主识字。

(1)你有哪些方法可以学会自己不认识的字?

生:读拼音识字;问老师和同学;指着字读课文。

(2)你们的识字方法可真是又多又好!下面就请你们分小组完成两项工作,第一是由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会自己画圈不认识的字,第二是学习认字表中的生字。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学的又快又好。

[点评:老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识字,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自主探索,体验成功的喜悦。]

(3)小老师带读认字表中的生字。

(4)你们记住它们了吗?请你把记住这些字的方法告诉小组的同学,比一比谁记住的字最多?

(5)你记住了哪些字?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的?

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可以记住:颗、织、注、视、啊、研。

运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可以记住:根、极、

运用熟字拆分的方法可以记住:慢、肯

[点评:根据生字的各自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这样做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激发了识字兴趣。]

(6)出示“直”: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字,(齐读生字)请你们仔细观察,说一说它是什么样?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请你动手写一写,想一想写这个字什么地方容易出错?

生:直的第二笔是“丿”,中间是三横。

板书:直

(7)进行举字卡的游戏。

(8)认读生词:

字娃娃们一个人呆着太孤单了,又跑回它们的好朋友的字的身边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①请你把这些词读出来,哪个字不认识请你记下来。(电脑课件出示)

一颗跟一直数重很慢祖先教北极星织女星不肯注视啊钻研

②请小老师带读,教会小朋友词语的读音。

③请小朋友们看屏幕上的课文,全班齐读课文。

[点评: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复习巩固生字的读音。]

4、游戏――摘星星:

看天空中一闪一闪的小星星,他们后面躲着淘气的字娃娃,你们愿意找出他们吗?

三、朗读课文,情感体验:

(一)指导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读音。

这么多字你们都认识了,你们可真棒!老师想知道谁能把课文读得一样那么棒?

1、老师想看一看谁的课文读的最棒?(指名读)

2、还有哪位小朋友也想读一读课文?这么多小朋友都想读呀!那咱们就一起来读吧。;

3、多种形式练习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分段读、男女生对读……

[点评:通过这一环节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使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朗读课文,讨论问题:

这篇课文你们读得真棒!

请你们自由读一遍课文,然后小组讨论一下,从课文中找到这几个问题的答案。

1、想一想,为什么张衡一开始数不清楚星星的颗数?为什么后来又数的清楚了?

2、小组讨论:如果用这种方法数星星你能数清楚吗?为什么张衡可以把天上的星星数清楚?

[点评: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初步学习分析课文的方法。]

四、总结:

大数的认识课件范文9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用户体验;交互设计

0 引言

在当今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多媒体课件以其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交互性和广泛的共享性为教师提供了更加形象地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而多媒体课件要想体现出其优越性,关键在于学习者也就是用户的积极参与。要想把学习者吸引到多媒体课件的学习中,对多媒体课件的交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Jonassen(1988)所提出的,“课件的交互本质在于,它是学习者响应与计算机反馈之间的一种内在功能。如果这种响应包含了学习者对信息的处理需求,那么交互才变得有意义。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交互设计能够使学习者在学习内容时持续有效地与课件进行互动,从而达到把学习者吸引到多媒体课件的学习中。现有的多媒体课件其设计方法更多的是以技术和教学理论为依据,基本没有考虑用户体验的重要作用,缺乏对用户也就是学习者个人体验的分析和设计。以下就从现有多媒体课件设计的问题、多媒体课件的用户体验分析和用户体验设计方法的基本流程这三个方面对多媒体课件的交互设计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1 现有多媒体课件设计问题

1.1 缺乏多媒体认知模型的构建,导致多媒体课件的结构和层次不清

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和课后自学的辅助学习工具,其主要目标是将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分类组织和构建,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以及虚拟环境等多种形式来“直观、结构化”呈现教学内容。现有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很多是对教学内容简单的数字化,书本搬家,没有体现出多媒体课件多通道传递信息的特点。多媒体课件中的内容结构和层次混乱,使得学习者不能通过课件的学习快速有效地掌握和理解课程的内容。正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教授所认为的“PPT 的使用已成为一场灾难,是该抛弃它的时候了”。斯威勒教授认为很多人对于PPT使用,不但没有促进对其演讲内容的理解,反而会妨碍他们对演讲内容的理解。PPT只是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经常使用工具之一,问题并不在于使用何种工具本身,而在制作时对它的使用方式。我就看到过一个讲授股票课程的老师,使用PPT制作的课件,将课程的内容配合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课程的结构和内容非常清晰。出现多媒体课件中结构和层次不清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在设计课件的时缺乏对学生认知模型的构建,也就是缺乏用户认知模型的构建。正如理查德・E・迈耶(Richard E.Mayer)所提出的“多媒体呈现的目的不是要把学习者淹没在大量的信息中,而是要帮助人们理解呈现材料中的那些重要的内容。”要想让学习者快速有效地掌握和理解内容,就必须了解学习者的认知模型。从而通过认知模型来设计和制作符合学习者认知模型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认知模型的构建需要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和构建。“认知心理学是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的过程。”1967年Neisser在著名的《认知心理学》一书中对其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如图1所示,认知心理学所研究的层次,通过运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构建学习者的多媒体认知模型。从而设计出符合多媒体认知模型的多媒体课件,避免出现多媒体课件中结构和层次不清的问题。

1.2 缺乏行为模型的构建,导致多媒体课件增加冗余信息

有些多媒体课件一味追求形式的丰富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却忽视了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有的课件中文字效果、图像(动画)、声音等色彩丰富,页面的颜色有时超过了四、五种,同时还插入大量动画内容和图片,大大超过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产生了大量的冗余信息。理查德・E・迈耶(Richard E.Mayer)对冗余效应是这样解释的“它指任何从动画(或插图)加解说的呈现中进行的学习都由于从动画(或插图)加解说再加与解说相匹配的打印文本的呈现中进行的学习的多媒体情景。”由此可见多媒体工具的过度使用不但不能使学习者快速有效地掌握和理解课程内容,还会给影响和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

出现多媒体课件冗余信息过多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用户行为模型的构建。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作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相结合的产物,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其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如图2所示。因此,要想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避免出现冗余信息,构建学习者的行为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2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1.3 缺乏用户需求分析,导致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不好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更多的交互形式层出不穷,从简单的人机互动到被广泛应用的虚拟现实环境的模式。对于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多媒体课件在交互模式上缺乏创新,有些也不能满足学习者对交互的需求,还停留在简单的人机交互模式上。还有些多媒体课件在交互模式上很丰富,但却忽视了课程的内容,没有能够达到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出现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不好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在前期缺乏用户需求的分析。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群体是学生,学生是这个产品的消费者。如果没有对消费者需求的分析,产品就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 多媒体课件的用户体验分析

要体现出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上的优势,关键是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学习者能否积极投入到课件学习过程中,对于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多媒体的交互性是如何进行体现,Damarin(1982)曾经列出了一系列课件的交互功能,包括了:学习者的观察(watching)、查找(finding)、实践(doing)、使用(using)、建构(constructing)以及创造(creating)行为。良好的交互性实现,是离不开对于用户体验的分析。

针对多媒体课件的用户体验的层次分类,更加符合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中的观点,分别是:感官层面(Visceral level)、行为层面(Behavioral level)和反思层面(Reflective level)。根据其分类对于多媒体课件的用户体验层次为认知层面、行为层面和学习者需求层面,以下就从这几层面对多媒体课件的用户体验进行分析。

2.1 认知层面

对于认知模型的构建首先需要了解知识的分类,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按照知识获得的心理加工过程的性质提出了关于知识的分类。JR安德森等人为,人类的知识可以分类两大类: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依据《认知心理学》一书中的定义:这两类知识之间的差别可以用两个短语加以总结:“知道怎样”和“知道那个”。“知道怎样”是指个体完成对某对象所使用的非语言程序性知识。无论何时我们反手击球,骑车或煎饼,我们使用的均是程序性知识。“知道那个”是指或多或少可以用一系列陈述句进行详尽描述的知识,当我们描述如何编电脑程序或解释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时,我们表达的是就是陈述性知识。

通过以上对知识的分类,可以看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有不同的学习过程与规律。因此,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时需要考虑和遵循不同知识的学习规律进行设计。如表1所示依据知识类型和认知规律来分析的实现方法。

2.2 行为层面

用户行为研究主要的工作就是研究用户的行为,通过对用户行为的研究来更好的了用户、了解需求。在多媒体课件中,学习者通过使用课件来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构建。针对多媒体课件的用户分析是指在获得课件使用量的基本数据的情况下,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用户使用课件的规律,并将这些规律与课程的知识结构相结合,从而发现目前课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为设计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课件提供依据。用户行为分析应该包含以下重点分析数据:(1)用户使用选项,内向型的选型,用来停止或退出系统的行为,用户注册,系统设置,快捷键设置等。(2)用户使用课件浏览内容的数量和次数。(3)用户在不同时段的浏览量情况。(4)用户使用课件的流程,用来分析页面结构设计是否合理。这是一种定量的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用数据、模型去解读用户,还原出屏幕对面发生的真实的事情。

2.3 学习者需求层面

多媒体课件需要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因此,基于用户体验的设计过程中,明确用户也就是学习者的需求是整个多媒体课件的起点。多媒体课件所面对的用户在年龄、知识层次和技术技能方面都基本相同。但是在个人需求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只有尽可能多的获取学习者的相关信息,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设计出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多媒体课件。而针对学习者的问卷调查对于需求分析更加高效和快速。

3 用户体验设计方法的设计基本流程

通过以上对多媒体课件现有问题的分析以及用户体验分析,对多媒体的交互设计归纳和总结出一个基于用户体验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的基本流程。如图3所示基于用户体验的多媒体课件交互设计流程图。

以上的设计流程可以广泛的运用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设计上,依据课程进行分析后可以设计出符合用户学习需求的课件,从而达到使用课件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并构建知识的目标。避免因缺乏用户体验分析而盲目设计课件的所出现的问题。

4 结束语

对于基于用户体验的多媒体课件交互设计的方法依旧在探索和研究阶段,从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上有很多需求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但是从这个角度去研究多媒体课件交互设计更加符合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同时更好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教学上,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交互性和极大的共享性。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E・迈耶(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 闫志明.多媒体学习生成理论及其定律[J].电化教育研究,2008(6):1115.

[3] 李红真,杨占力.多媒体课件及教学过程存在问题与应对[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162163.

[4] 杜婧,李绯.网络环境中多媒体课件交互性研究及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8(11):8588.

[5] JohnB.Best(美)[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6] 周德.IPTV交互界面的用户体验设计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0.

大数的认识课件范文10

(一)企业调研

天津航空机电有限公司,天津市杰立信模具有限公司,天津龙舟工控设备有限公司,光电集团有限公司,天津汽车模具有限公司,三星电子显示器有限公司,中环三峰电子有限公司,东华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天津索思仪表测控系统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企业的数控技术专业的用人方向和岗位需求数据表明:目前,高职毕业生整体技能水平偏低、就业质量不高,不能在技能上适应企业的技术岗位。大中型企业对高职院校数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方向主要集中在:数控机床操作、数控编程与工艺、CAD/CAE/CAM设计、数控机床的维护与保养等。这也为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二)院校调研

针对需求方向,分析了多所院校现开设相关职业技术课程如下:数控编程、数控操作、数控加工工艺、CAD/CAM(自动编程)、数控原理、数控机床的维修与维护等。院校开设课程的合理性调查统计数据显示:69%的被调查者认为“数控加工工艺”与“数控编程”为专业核心课程;41%认为“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应加大实践操作比例;61%认为仿真加工与机床操作的课时应增加;49%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最感兴趣的课程为数控机床操作;认为数控机床的维修与维护知识在未来数控行业更重要的占被调查总数的42%。数据表明,围绕零件设计与加工及机床维修与保养等专业技能相关的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与现存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安排有直接的关系。院校教学调研中暴露的问题主要有:课程体系缺乏职业性;理论与实践课程脱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趋于形式化。这就要求学校针对现行课程进行调整,将理论内容融于实际操作之中,重视操作技能的培养,重视关键能力的提高。

二、调研成果初探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针对企业用人方向和现有课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我们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分为两方面:零件设计与加工人员,机床维修与保养人员。根据这一目标把本专业核心知识作模块细分:机械制造基础、数控车工实训、数控铣工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调试与维修。在教学上改进单一的“理论+实训”模式,根据企业的技能需求,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改革实施

教师结合企业用人方向,制定教学目标,针对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模块进行了大胆的教学改革尝试。在数控机床维修实训教学中,学生通过亲自打开机床,自己动手拆卸零部件,认识各种零部件及其安装结构特点,先形成感性认知,后作理论理解,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零部件做功能分类。先分出:机械部件、电器部件、液压控制元件等,再结合不同零件进行细化分析。机械部件又分为机床主体、主轴组件、导轨、滚珠丝杠螺母副等。与机械部分相关的理论,如零部件的工作原理、材料、装配关系、强度与刚度的校核等,尽可能在学生拆卸零部件环节中进行讲解。液压控制部件,主要明确液压系统的控制原理,要求学生能够看懂液压回路图,能分析执行元件的工作过程。电器部分在学生直观电器控制柜后,讲解柜中的所有电器元件的功能、作用以及电路的连接,要求学生看懂电路图。这样,可以将学科知识重新整合,将理论融于实践,使学生学有所获,迅速掌握专业技能。例如,在讲解机床机械结构部分时,把滚珠丝杠螺母副作为教学的基本载体,演示部件运动过程,讲解其传动原理,再讲零件结构,及其它相关类型的机械传动结构并绘制其零件图,从而学习零件的测量与绘制,认识零件材料的区别及用途。有了实践动手经验,再加上理论知识的学习,再次让学生动手,将拆卸的机床复原。这样,将所学多门课程的知识融合于实践操作训练之中,达到获取知识有深度、培养技能有特点的综合目标,满足企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模块化

课程改革中,我们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不断探索,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融合为一体,对陈旧的单科课程重新整合,改为模块化教学,建立“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突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制作了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就业方向不同,将本专业知识与技能划分为五个核心模块:机械制造基础、数控车工实训、数控铣工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每个核心模块涉及不同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面对不同的就业岗位。其中针对普通机加工人员,需要以机械制造基础为核心模块,包含:机械制图与公差配合、材料及热处理、普通机械加工实训(车、铣、钳工)、刀具与机床、切削原理等为基本知识与技能;数控加工人员,分为两个典型方向:数控车工和数控铣工,分别对应两个核心模块,包括:数控加工工艺知识、数控加工编程知识、数控仿真软件的应用、数控机床操作等基本知识和技能;零件设计与自动编程人员,核心模块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包括:机械制图与公差配合、材料及热处理、数控加工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软件应用)、计算机辅助制造(UG三围造型与自动编程)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机床维修与保养人员,核心模块为数控机床的调试与维修,包括:电工基础知识(电器元件介绍、电路图的绘制与识读)、安全用电常识、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液压与气压传动、数控机床与数控原理、数控机床使用及维护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综上,构建了数控技术专业以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为实现理实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依据。

三、构建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施“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

“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由教育家杜威提出,其核心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即把知识的学习与具体的活动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遵循“三明治”精神,以“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模式组织专业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先有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论高度,最后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解决实践环节出现的一些问题,达到学有所用。在机械制造基础模块中,新模式教学将原有的车工实训、铣工实训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深层次结合,将原有的实践与理论知识点具体化。课程中先安排车工、铣工等实践操作练习,其间,学生认识机床、练习磨刀、加工小轴、六面体等,通过这些基本实操练习,学生了解切削加工的一般过程,理解刀具角度的定义及不同角度对加工的影响。先获得车削、铣削加工的感性认识;再学习切削原理知识,了解切削过程中的受力、变形、温度变化、刀具磨损等现象发生的原因,从而能够自己想办法,改变切削条件,控制加工过程,使得切削状态达到最佳,生产效率提高,加工质量提高等等。学习理论过程,结合第一阶段面临的诸如“抗刀”等实际问题,重点分析原因,明确加工条件的重要性,在方向上为第二阶段的实践练习奠基,从而提升下一阶段的实践操作练习的技能。通过知识迁移,会举一反三,学生根据零件质量要求,合理选择切削用量、刀具角度,加工出中等难度的零件,满足企业需求。这种“实践--理论--实践”交替的“三明治”教学模式,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可靠保证。学生毕业后,基本上能够动手操作,凭借学到的专业知识分析研究产品的加工方法,改进生产技术,凸显课程设置的职业化,对接岗位需求,能够为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编写任务驱动型教材

教学改革中注重深化基于工作过程的“做中学、学中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深度融合,使企业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依据企业需求,编写任务驱动型教材。技能就像教材的骨骼一样,而知识是肉,要根据骨骼的状况来生长。传统教材以"肉"为主线,“骨头”居次,这样的教材基本是没有技能训练的。任务驱动型教材根据培养技能,分析学习需要,然后让学生学习这些知识并掌握这种技能。任务驱动型教材的特点是以任务为载体,以任务实施过程为线索,将专业知识穿插到任务实施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任务,从而掌握所学知识点,并具备实践操作能力。针对这五门核心课程,本着工学结合的原则,本课题选用企业代表性产品,编写了任务驱动教材,配合实际教学。数控实训课程是集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等多门理论课知识于一体的操作性很强的综合实训课程,是培养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的核心课程。学生利用任务驱动型教材,不仅懂得了相关专业知识点,而且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了解了企业常见的产品类型。任务驱动型教材使学生在加工产品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有利于实践技能的获得。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

调查发现,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今的教学要求;理实一体化教学因脱离企业项目和生产产品而流于形式。教师通过编写与企业技能需求对接的任务驱动型教材,开展与企业生产相关的产品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开发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一个项目中包含来自生产车间的实际产品,与之相关的知识点,仿真加工,车间操作,实训报告等多个环节的内容,要求学生从认识项目开始,结合相关知识分析项目、制定工艺、编写程序、仿真加工、机床操作等最终加工出产品。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将课堂理论教学转为理实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营造了实践教学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了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建立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提升了办学目标,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探索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逐步完善核心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四、结语

大数的认识课件范文11

关键词:数值模拟;演示;岩体力学;课堂教学;围岩

Promoting rock mechanics classroom teaching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 demonstration

Zhang Xiaojun, Zheng Huaicha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255049, China

Abstract: Rock mechanics curriculum is so theoretical that students a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by a written explanation alone. Therefore, teacher need the abundant teaching materials.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course are studied by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are applied to classroom teaching which can promote curriculum teaching effect and make students learn more knowledges and informations of rock mechanics field, deepen the concept of rock mechanics and understanding of related knowledges; through the material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the teaching content’s incomprehension about students and the issues of lack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are greatly improved, and which will greatly inspire students' interes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nhance students theoretical level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broaden students' view;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rock mechanics curriculum is a beneficial supplement and a good foundation to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Key words: numerical simulation; demonstration; rockmass mechanics; classroom teaching; surrounding rock

岩石力学是采矿工程、水利水电工程、铁道工程、公路工程、岩土工程、地下工程等众多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是促进这些学科和相应工程不断发展的原动力[1]。因此岩石力学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岩石力学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单靠书面的讲解,学生难以深刻领会,要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理论和现象的理解以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增强其创新力,需要丰富的授课资料(样本、图片、视频影像等)。

资料的获取可以由实验室实验的相关成果获得,但物理模拟实验费用高、周期长,岩石或围岩内部的监测也相对复杂,要根据实验室的条件进行,很多情况目前还难以实施,因此资料相对有限。资料也可以通过现场获取,这样就使学生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但学生对理论和现象的理解毕竟有限,随着数值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模拟技术完全可以进行岩石试样、围岩等变形及破裂过程的数值试验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数值模拟不仅克服了实验室实验和现场资料获取的缺点,而且还能得到许多在实验室和现场难以观测到的与授课理论讲解、分析有关的重要资料。

通过演示数值模拟结果的方式展开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岩石力学理论的正确理解,拓宽其思维空间,使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创新思路得到明显提高。

黄明奎[2]基于岩石力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基本情况,分析研究了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初步方案及思路。张义平等[3]针对岩体力学课程的教学,重点对基于岩石破坏过程分析数值模拟系统RFPA教学版的数值实验教学相关内容进行介绍。课堂教学数值模拟实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最关键的问题[4],我们通过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值模拟并实现岩石力学领域重点、难点知识的全过程模拟演示,达到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的目的,加深了学生对岩体力学相关知识的正确理解和解释,使学生的水平大幅度提高。

1 数值模拟及演示资料制作

应用于岩土工程领域的数值模拟软件有很多,如FLAC3D,ANSYS,UDEC,RFPA等,可根据适用范围和学校自身条件来选择。RFPA由东北大学岩石破裂与失稳研究中心开发,能模拟岩石在受载过程中其内部微细破裂产生到不断发展并导致最终宏观破裂的过程,是一种运用连续介质力学方法解决非连续介质力学问题的新型数值分析方法,具有应力分析和破坏分析两大功能[5],该软件可模拟岩石试件加载、巷(隧)道破坏、顶板冒落、地表沉陷、岩层移动、开挖与支护和岩石的声发射等。综上所述,就岩石力学课程而言,用RFPA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并将其结果演示与分析运用于课堂教学是非常适宜的。

数值模拟及演示资料制作过程:

(1)根据授课内容并结合软件适用范围,分项进行数值模拟(包括建立数值模型、确定边界条件和控制条件、计算及结果分析等)。

(2)根据分项进行数值模拟的结果,编制相应的破裂演化过程图集(应力图、声发射图等,或者该部分直接通过软件本身所具备的幻灯演示功能进行)、应力应变关系图、单元应力变化规律曲线等,制作演示多媒体课件。

(3)应用于课堂教学讲授与分析。

2 应用实例

2.1 单轴压缩试样破坏过程演示

岩石的力学性质部分在岩石力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图1为数值模拟岩石试样的单轴压缩破坏过程的部分剪应力图。从图形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岩石破裂演化的全过程,通过对岩石试样单轴压缩破裂演化过程的演示,使学生对岩石破坏形态的认知、理解由懵懂到豁然,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岩石破坏演化机理探索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图2为相应的数值模拟岩石试样的单轴压缩应力随加载步的变化关系,通过相应的曲线加深学生对破裂演化过程与应力应变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也使学生在很多问题的认知上变得容易,一定程度上升华了学生对岩石力学理论的认识,提高了授课效果。

图1 数值模拟岩石试样的单轴压缩破坏过程

图2 数值模拟岩石试样单轴压缩应力随加载步的变化关系

2.2 圆形隧(巷)道围岩 破裂演化过程及应力场变化演示

图3为数值模拟圆形隧(巷)道开挖后的围岩破裂演化过程部分声发射和剪应力图,声发射表明单元破裂,从图形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开挖后的围岩声发射情况及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根据剪应力图可以得出应力集中的变化规律和破裂演化的情况,通过软件可以选取某单元进行单独分析,根据单元的应力和位移可做出整个过程的变化曲线,通过对整个演化过程的演示,使学生对围岩破坏及应力场的变化有了新的认知和理解,并能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与围岩破裂有关的信息。

①声发射图 ②剪应力图

图3 数值模拟圆形隧(巷)道围岩破裂演化过程

数值模拟技术已趋于成熟并在工程和科研中广为应用,通过对岩石力学课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数值模拟并将结果演示于课堂教学中,有助于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能够使学生了解到更多岩石力学领域的知识和信息,进一步加深其对岩石力学概念和相关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数值模拟结果演示资料的补充,极大改善了授课内容的难懂、难以深入和授课资料的不丰富、不直观、不全面等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投身科研的兴趣,使学生理论水平和创新思维大幅度提高,使学生知识结构的高度和宽度不断延伸,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其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把握能力;数值模拟也是岩石力学实验教学的有益补充,将为实验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蔡美峰.岩石力学与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 黄明奎.岩石力学课程数值实验教学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4):129-132.

[3] 张义平,刘勇,曹云钦.应用数值试验促进岩体力学教学[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4(4):436-439.

大数的认识课件范文12

至今我也上了很多节公开课、示范课和比赛课,但我深知数学课要上出“数学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就是说数学课堂上要有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等数学思维的活动,可是我们的一些数学课堂仍缺少这样的数学思维的活动,即使有些数学活动,也是只见“活动”不见“数学”的简单活动。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是数学思维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过程得不到应有的体现,这样就使得数学课堂失去了“数学味”。

回顾那么多节课,较成功的还是2009年参加马鞍山市第三届教坛新星评选在当涂县实验学校多媒体教室上的《圆柱的认识》这一节课,因为那节课上出了浓浓的“数学味”。下面结合那节课谈一谈。

导入新课阶段,我运用从教育资源上下载的课件入手,让学生先观察蛋糕、圆柱形茶叶筒,从而抽象出图形——圆柱,因为生活中没有圆柱,只有圆柱形的物体,认识它必从实物开始,这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呈现课件、抽象成形的过程中,我把课件上原有的刺耳的刹车声、射击声等一一删除,以便让学生静静地观察,效果不错。由于是比赛课,上同一课题的另一位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不但没删,反而将音量开得很大,我听都觉得震耳欲聋,可想而知学生能仔细观察吗?事后我也请教了一些资深老师,他们肯定了我的做法,因为观察是数学特有的思维活动之一,它是从整体与宏观上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需要带着一定的目的去仔细看,这时如有干扰因素会影响活动的效果,就这样下去课堂看上去很“花”,可是离数学却越来越远了,倒有几分像配乐表演了。

新课探究阶段,首先我拿出自己准备的二十多个八宝粥罐,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滚等环节来了解圆柱的组成,以及每个面的特点。我知道要上好这个环节让学生都有可供观察、操作与实验的圆柱实物十分必要,我想到了八宝粥罐。由于比赛课准备只有半天时间,教具要老师自己准备,由于找不到那么多八宝粥罐,饮料罐上下底又不便于操作,我就去超市买了两箱八宝粥回来,用盆倒下,才准备了那么多罐子,我们全家接连几天都吃的是八宝粥。在学生充分感知、形成初步印象时,让学生说圆柱有几个面,它们什么形状,是平面还是曲面。最后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再借助课件进行小结加深印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试想如果只通过观看课件,让学生的眼睛随着老师的鼠标去认识这些知识,或许学生也能了解,可是这样就把学生实践操作的活动机会给剥夺了,这样的课看上去很省劲,其实与参观浏览无区别,谈不上印象深刻,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了。

认识圆柱的组成后,我又引导学生探究圆柱的特征。先认识上下底面是两个大小相等的圆,再认识圆柱的高,最后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后的形状。认识两个底面时开始让学生去观察,接着问:猜猜看它们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努力验证猜想。数学课堂不反对猜想,但拒绝漫无目的的瞎猜。假如不观察就让学生猜,甚至出现分歧后举手表决,就有悖数学的本质了,变成了缺乏“数学味”的游戏了。认识高时学生沿侧面画出几条不同的高,通过测量发现相等,就得出结论,我并没有立即肯定,因为这只是不完全归纳,接着我启发:有没有其他的高了,它们也相等吗?稍后有学生思考后说,在圆柱的侧面像这样的高可画无数条,它们长度相等。学生的思维由不完全归纳变为了完全归纳,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时我又启发:只有圆柱的侧面上有高吗,内部呢?学生沉默,小声讨论后汇报,学生的思维又由外及内,再次得到提升,从而知道上下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高有无数条且长度相等。这样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使这一环节饱含“数学味”。认识侧面展开的形状是我有次回归生活,从茶叶筒的商标纸出发,通过实验操作了解沿侧面的高剪开,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高,为进一步学习圆柱的侧面积与表面积打下基础。同时顺势提问:如果沿侧面上的一条斜线剪开会是什么形状?问题抛出学生跃跃欲试,很快结果得到验证的同学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练习巩固阶段,我结合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设计了练习,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从他们一张张满足的脸上我看到了自己的成功,看到了以学生为本,朴实无华但充满“数学味”的课堂的生命力。

数学课要上出数学味,只有在课的内容上多动脑筋,充分为学生设计数学活动,让他们去观察,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而不应该注重形式上的花哨与课堂的热闹,这样才会教师教得真实,学生学得扎实,才会有朴实精彩的课堂。数学课上才能出现有别于其他学科,具有自身特点的“数学味”来。让我们共同努力,还数学课堂的本真吧,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能学到一些数学思考的方法。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丹阳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