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逻辑学试题

逻辑学试题

时间:2023-05-31 08:55:17

逻辑学试题

逻辑学试题范文1

在教学实践中,“逻辑学”、“逻辑与批判性思维”、“法律逻辑学”等课程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人格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产生了良好效果。但由于课程内容和结构的单一性和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的倾向性,导致学生在以逻辑思维实践能力测试等应用性的知识运用中掌握的知识不扎实不系统,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第一,解决怎样实现教学定位从“教会学生解题或探讨题目”到“教会学生现实使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努力考取教育硕士、工程硕士、国家公务员,在这些考试中有一个共通的地方就是要考察学生的逻辑知识,其考察重点并不是学生关于逻辑知识的学习情况,而是偏重在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运用能力,即何把外在的基本逻辑知识转化成内在的逻辑分析能力。

在公务员、事业单位、选调生等考试中多数考生分数较低,原因是由于公务员考试的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科目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逻辑判断,主要测试考生应用逻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仅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应用实践能力不强,造成较多考生在逻辑试题上虽用了大量时间却没有做好,其他题目也受到了影响,造成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单科成绩较低,影响了考试的整体成绩。第二,解决怎样实现教学目标从“知识掌握”到“能力培养”转移的问题。逻辑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不仅是一门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应用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理论实用、掌握使用、动手能用”的学习理念,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培育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创新动力。第三,解决怎样实现教学方式从“主动教”到“被动教”转变的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下,国内本科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在学生的思维认知和具体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其正确的认知观念和树立正确的就业思维有着不可替代地位。通过深入的研究分析和论证,更深层次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出切实改变教师教学被动性的有效办法和方式。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逻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侧重点

一是对传统逻辑学教育理念转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探索论证。探讨如何转变传统逻辑学教学观念和方式,探索如何树立逻辑学教育职业化和实践化理念的具体途径,论证对逻辑学教育模式进行实质性的改革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二是研究转变课程配置的方法。逻辑学教学需要借鉴国外高校相关的课程配置,依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开展合适方式的逻辑学课程,定制对应的教学纲要和实行不同的授课方式。以法政学院为例,在法学专业开设法律逻辑课,有利于增强学生在法律论证中的逻辑思考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逻辑课程,侧重于开展逻辑基础性知识的学习;在人力资源和行政管理专业开设逻辑学,重点在于通过对逻辑思维知识的讲解和对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增加学生的思想和语言表达的精确性、严谨性、条理性;在文化和传媒院校开设逻辑学课程,侧重于提高学生与写作、论辩和演说等中文实践相关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技巧。三是分析现有实践教学模式的优缺性。对现有实践教学模式的优缺性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学模式的综合互通。过具体而深入的论证,阐述如何推动逻辑实践教学改革循序渐进,保证教学效果的稳定提升,最大程度减少教师和学生在改革期的不适。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逻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

(一)建立科学的教学实践反馈机制探讨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逻辑教学实践反馈机制,从而不断优化逻辑学的授课方案,切实提升逻辑学教学模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探讨如何打破教学模式单一的现状,实现逻辑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案例教学方法)双向互通,分步骤进行,促进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方式方法。主要是探讨采用具体个案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互动补充的方法,深入探讨实践教学改革循序渐进的具体路径。以公务员考试中的职业行政能力考试、行政管理MPA、工程管理GCT测试为例:逻辑试题分为:(1)推断型:(2)加强削弱型;(3)集合型;(4)排序型;(5)真假话型;(6)前提型;(7)形式比较型;(8)论点型;(9)因果型;按照具体的推理规则、论证思路又分为:简单判断推理、模态判断推理、直接推理、复合判断推理、AB结构:由因诉果、BA结构:由果诉因。答题思路又可分为:运用逻辑方阵、“假言”、“联言”、“选言”综合运用、凭语感、常识和一般的逻辑推理等。剖析逻辑题目的分类,从出题的形式中寻找题目的普遍特征和答题思路。

(二)引导学生运用逻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运用逻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在社会上的一些热门考试中,针对于这一现状,教学体系是如何突出问题导向,将逻辑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教师重点要解决的是将逻辑学知识转化为解题能力,依照不同题目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解答方式,分析研究命题人的思路,提高学生跳过思维陷阱的能力。具体教学中的讲解重点要对逻辑试题进行细化分类,在教学中用贯穿不同知识点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增强逻辑解题的各种方法,从而训练并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逻辑与法律的交叉,在法律逻辑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实际案件的逻辑推理和论证分析,引导学生在掌握了逻辑理论知识,准确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研究涉法案例,培养法治逻辑思维能力。

(三)强化学生的逻辑实践学习能力通过对逻辑实践应用的教学指导,使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增强学生运用逻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既熟知逻辑知识又具备运用逻辑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学的实践不断证明,在课堂上精彩的逻辑谬误分析,对提高逻辑学教学效果和改善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在我自己的教学经历中,就会常常把收集到的各种生动有趣的逻辑案例运用在教学中,让学生具体分析,促进学生对逻辑知识理解的更快,接受的更容易。

(四)探索更加丰富有效的教学形式不断推进改革创新,不断优化教学效果。同时,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和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创新并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过程成为“主导作用的教师”和“主动学习的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的过程。同时,辅助以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切身感受逻辑知识应用的具体性和广泛性。

逻辑学试题范文2

关键词:四值逻辑; 缺省逻辑; 计算机评卷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63(2014)04-0047-04

Abstract:So far, the grading methods of filling in the blanks and other topics are almost by matching keywords of grading with answers of examinee, and the results of grading are not satisfactory. Due to the answers of examinee with diversity, there are inconsistent or uncertain problems. The default reasoning by R.Reiter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of reasoning in the case of inconsistency or uncertainty. On the basis of four-valued logic by N.D. Belnap, the classic default logical reasoning can be extended to four-valued. The default reasoning based on four-valued can be used to grade filling in the blanks and other topic, so as to make the results of grading more accurate and scientific.

Key words:Four-valued Logic; Default Logic; Computer Grading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部分考试和评分都实现了智能化和数字化。一些传统的考试题型,例如填空题,由于计算机自动评分难于实现所致,已在大部分考试中少获采用。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填空等试题计算机评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3]。到目前为止,填空等试题计算机评分方法,基本上是利用评分关键字与考生答案的相互匹配来完成评分。但在实际应用中,这些评分方法的评分结果却都未臻理想。并且,由于考生答案呈现的多样性,这就决定了考生答案中也必然存在着不一致(inconsistent)或不确定(uncertain)的问题,由此即可推知填空等试题的计算机评分将是一个非单调推理活动[4]。

在非单调逻辑的作用下,可能会由于某个新结论的产生或者新条件的加入而先前的某个结论,从而使推理过程回返至上一步[5]。Reiter于1980年提出了缺省逻辑推理(default reasoning)[6],即已有效地解决了在不一致或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逻辑推理的问题。

经典逻辑演算是二值的,即对于任何命题都只有两个可能的真值,真(t)和假(f)。但是二值逻辑对于不完备信息和不一致信息的情形却已宣告为无效。为了克服二值逻辑的不足,1977年,Belnap在经典逻辑真值中,增加了两个逻辑值和┬,由此则构成了四值逻辑[7]。1986年, Ginsberg 进一步推广了N.D. Belnap的四值逻辑结构,并建立了双格概念[8],这种四值逻辑的双格结构为知识表示提供了方便。

本文中,在四值逻辑的基础上,将经典缺省逻辑推理外拓至四值逻辑的双格结构上。并且应用四值缺省推理到填空等试题的评分方法中,则可使填空等试题的评分结果更趋准确与科学。

1缺省推理

在推理过程中,经常涉及到一些在多数时候是真,但不总是真的事实的推理。前提真,结论却可能矛盾。应用缺省推理,则在可能的情况下,能够消除矛盾,并从矛盾的结论中得到可接受的结论[5]。

填空类型分为完全相同和包含等类型。其中,完全相同类型表示考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完全相同才能得分。包含类型则表示考生的答案中包含标准答案,并且在应用缺省推理过程中,满足理由才能得分。

一般情况下,填空等试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用key_number表示答案的个数。根据答案个数key_number,即可确定缺省推理评分结构数组keys。

4结束语

由于填空等试题,评分难度较大。对填空等试题的题目进行合理设计,是降低评分难度的一个重要方面,答案应该选择相对确定和唯一。

在考生回答填空等试题过程中,可能在答案中出现了一些多余的字符,例如,空格、标点符号等,另外还会存在英文字符的大小写与试题答案不一致等问题。因此,在评分之前,需要对考生的答案进行规范化处理。

应用缺省推理进行填空题的评分,相比利用评分关键字与考生的答案相匹配进行评分的方法,评分结果更为准确和科学。

参考文献:

[1]高思丹, 袁春风. 主观试题的计算机自动批改技术研究[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4, 21(2):181-185.

[2]史娟. 考试系统中填空题自动评分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0, 27(9):197-199.

[3]梁振球. 填空题自动评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07, 16(2):109-111.

[4]HUNTER A. Using default logic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A]. Symbolic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to Uncertainty (ECSQARU'95), edited by FROIDEVAUX C, KOHLAS J,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C]. Springer ,1995, 946:235-242.

[5]张韧弦. 基于缺省逻辑的一般会话含义例证的形式处理[J]. 当代语言学, 2008, 10(2):158-167.

[6]REITER R. A logic for default reasoning [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1980, 13(1&2):81-132.

[7]BELNAP N D. A useful four-valued logic [A]. EPSTEIN G, DUMM J, editors. Modern Uses of Multiple-Valued Logic [M]. 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Boston, 1977:8-37.

[8]GINSBERG M L. Multivalued logics: a uniform approach to reasoning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J]. Computer Intelligence, 1988,4: 256-316.

[9]岳安步, 林作铨. 基于四值语义的缺省逻辑[J]. 计算机学报, 2005, 28(9):1447-1458.

[10]周北海, 毛翊. 一个关于常识推理的基础逻辑[J]. 哲学研究(增刊), 2003:1-10.

[11]FITTING M. Bilattices and the semantics of logic programming [J]. The Journal of Logic and Algebraic Programming, 1991, 11(1&2): 91-116.

[12]BOU F, RIVIECCIO U. The logic of distributive bilattices [J]. Logic Journal of the IGPL, 2011, 19(1):183216.

[13]贾肇聪. 四值逻辑的直观语义[D]. 北京: 北京大学, 2013.

逻辑学试题范文3

一、纲举目张:突破答题瓶颈的基本要求

非选择题的备考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考查考生理论知识的储备与运用,而且考查考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关注考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过程,特别是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与运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确立答题逻辑的关键。答题逻辑不清,实质是思维方法的问题。坚持能力立意的高考试题,特别注重考生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比较等思维能力的考查。考生逻辑思维(特别是演绎思维)的欠缺,是当前考生非选择题得分偏低的深层次原因。

确立答题逻辑,“有话好好说,把话说清楚”,是解答非选择题的基本要求。这里的答题逻辑,是指审题和解题的思路。答题逻辑分为“大逻辑”和“小逻辑”。“大逻辑”是指要点之间的逻辑,包括有几个要点,要点之间如何排列。基于材料信息和问题呈现方式的不同,答题“大逻辑”主要有四种:“事实”逻辑、“问题”逻辑、“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小逻辑”是指要点自身的逻辑,即要点如何展开,包括有几个关键词,如何排列。基于设问指向不同,答题“小逻辑”各异,如描述事物,要求概括“是什么”;阐释事物,要求说明“怎么样”;论证问题,要求分析“为什么”;探究问题,要求回答“怎么办”;等等。不论哪种指向,组织答案时,都要求将学科理论与材料信息结合起来进行演绎分析。其中,在论证问题时,还需要采用“三段论”推理的范式。

“大逻辑”强调“构思”,说的是从哪些层次回答问题,“大逻辑”合理,意味着答案层次清晰、环环相扣;“小逻辑”强调“构答”,说的是这些层次如何展开,“小逻辑”合理,表明论证充分、思维缜密。

纲举目张,“大逻辑”引领“小逻辑”,“小逻辑”呼应“大逻辑”,答好非选择题,两者缺一不可。就当前备考实际来说,答题“大逻辑”是考生的软肋,亟待提高。在备考中,既要重视答题的“小逻辑”,更要重视答题的“大逻辑”。如何确立答题的“大逻辑”是当前解题指导的重要方面。

二、题组反思:掌握答题逻辑的基本方法

1.概括材料信息,基于“事实”逻辑答题

信息素养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学生素养提出的基本要求,高考试题关注信息处理能力,考查学生将信息转化为有价值资源的能力。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是考试说明规定的基本能力。因此,基于材料信息,依据“事实”逻辑展开分析是答题的基本要求和“铁门坎”。以2016年全国文综卷Ⅱ第39题第(2)问为例: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近年来,有的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颠覆英雄、歪曲历史、消解崇高,如胡诌“堵枪眼不合情理”“‘火烧’违背生理学”“炸碉堡为虚构”等。凡此种种混淆是非的谣言借助网络等传媒随意传播,一些网民盲目跟风、随手转发。这种抹黑英雄形象的谣传引起了一些人历史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

还原历史、守护英雄、捍卫崇高,就是守护良知、正义和精神家园。战场上多次负伤的志愿军老战士李继德动情地说:“堵枪眼时,我在现场!”当年的老排长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烧弹点燃伪装草,“大火整整了二十多分钟,始终一动不动”。的生前战友郅顺义多次口述力证,舍身炸碉堡,就在他的掩护之下……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考情分析]本题满分10分,湖北省考生平均得分3.35,难度0.34,属于中等难度(0.30~0.70)试题。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简单照搬教材关于如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要点,不会结合材料信息,从基于材料概括的“事实”逻辑出发分析问题,导致得分偏低。

[试题分析]从设问指向看,本题属于探究措施题。解答此类试题,一定要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提出的措施一定要有学科理论依据,答案要点应采用演绎式表述,即把抽象的理论知识演绎到具体的材料信息中,形成具体措施。

本题材料反映的问题是:有人捏造抹黑英雄形象的谣言有人误信并传播谣言英雄形象被抹黑,价值信念动摇、迷失。针对上述问题,从正面来“立”,首先是“拒绝”,即不信谣(教材理论: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能力。表述时要结合材料信息加以演绎);其次是“抵制”,不仅不转发谣言,而且要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事实真相、批驳错误言论;再次是“宣传”,即奏响主旋律,利用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宣传和弘扬英雄精神。

大逻辑:基于材料概括的“事实”逻辑(三个层次:拒绝抵制宣传)

小逻辑:基于材料信息和理论依据进行演绎分析(调用关键词回答怎么办)

[参考答案]尊重历史事实,增强辨别信息真伪、抵御落后文化和错误言论的能力。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抵制和批驳肆意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言行。大力宣传英雄精神,使群众懂得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

[题组反思]一般来说,描述信息、探究措施类问题多以基于材料概括的“事实”逻辑回答,此类试题的突出特点是材料信息较为丰富,信息呈现较为具体,材料信息的层次决定答题的层次,材料信息的逻辑直接“呼应”试题的答案。由于这类问题一般没有较为固定的“理论”逻辑支撑,或者说需要考生依据材料信息的逻辑临场重构理论逻辑。因此,忠实于材料信息、基于“事实”逻辑调动和运用知识储备,是解答此类问题最有效的办法。

2016年全国文综试卷中,基于“事实”逻辑答题的典型试题还有如卷Ⅲ第38题第(1)问: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支持和保障。本题的“大逻辑”有三大层次:一是中央是如何做的;二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如何做的;三是国务院(发改委)是如何做的。“小逻辑”为:概括材料信息+演绎分析。

2.分解设问层次,基于“问题”逻辑答题

作为选拔性考试,近年来高考试题经常设置较为复杂的设问,以保持一定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对于此类问题,切莫“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需要灵活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合理分解复杂设问,“化繁为简”,在分解设问的基础上形成“问题”逻辑,引领问题的分析,做到“条分缕析”。回顾全国新课标试卷,最为经典的是2015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Ⅰ第39题第(1)问: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汲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考情分析]本题满分12分,湖北省考生平均得分2.60,难度0.22,属于高等难度(难度值0.30以内)试题。考生答题时存在的问题是,理论依据(时政知识)不熟悉,设问指向把握不住,问题的层次分解不到位,答题逻辑混乱。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复杂的关系论证题,设问较为复杂,需要考生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分解设问层次,然后结合材料信息,调用学科(时政)理论展开论证。设问要求说明“记住乡愁(A)”“传承中华传统美德(B)”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的作用。先分解:一是B何以影响C?(思路: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A何以影响C?(思路:记住乡愁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综合: A、B何以影响C?具体分析如下:

依据《文化生活》理论,文化影响人的价值观念、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要建立“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必须引入“中华传统文化”这一概念,亦即: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乡愁”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感,混合着对亲人的思念,对家乡的热爱,对故土上传奇故事的记忆及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依恋等。材料将“记住乡愁”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联,设问将“记住乡愁”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并提,已经提示了建立“乡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关系的路径,亦即:记住乡愁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建立起“乡愁”“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后,再回归论题,阐明“记住乡愁(A)”“传承中华传统美德(B)”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的意义,即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

大逻辑:基于设问分解的“问题”逻辑(三大层次,先分述后综述)

小逻辑:三段论推理(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参考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大前提),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小前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结论①,分述:BC)。乡愁反映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依恋之情(小前提),体现了当代人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愿望和期盼(结论②,分述:AB);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总结论,总述:A+BC)。

[题组反思]一般来说,归因论证类问题多以基于设问分解的“问题”逻辑回答。此类试题的突出特点是材料提供的信息不足以完全支撑问题的回答,设问规定的知识范围也较为宽泛,而设问中蕴含的信息较为丰富,答题时需要进一步分解设问的层次,然后调动和运用相应的学科知识展开分析。

2014年北京卷第38题第(4)问也具有典型性,值得大家关注: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传统上由政府政投资兴建地铁,现在为什么要通过市场化引入民间资本。本题的“大逻辑”有三个层次。第一层,为什么要改变地铁投资方式(由财政全额投资到“PPP模式”)?第二层,为什么要引入民间资本修建地铁?第三层,为什么要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入民间资本?小逻辑为:必然性分析+重要性分析(关键词:财政、民间资本、市场化手段)。

3. 拓展知识层次,基于“理论”逻辑答题

高考试题的每个问题要求考生运用的知识类别一般会指明清楚,或宏观布局,或微观具体。为考查考生对理论掌握的深度,考查考生阐释事物的能力,命题人经常设置基于某一具体知识阐释某一问题的问题。考查的具体知识,往往是学科中思维含量大、逻辑层次强的核心主干知识。每年高考都有此类试题,且多为哲学试题。回答此类试题,既需要考生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也需要考生拓展具体知识的层次确立“理论”逻辑展开分析。以2015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Ⅱ第39题第(1)问为例: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

[考情分析]本题满分10分,湖北省考生平均得分2.60,难度0.22,属于高等难度(难度值0.30以内)试题。考生答题时存在的问题是,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结合材料信息演绎分析不到位。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哲学具体知识演绎分析事物,属于阐释类问题。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能动的反作用又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二是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2014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Ⅲ第39题,是要求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分析教学观念的作用,主要考查“指导作用”;而本题要求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来分析抗战精神的作用,主要考查“调节与控制作用”。本题答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表述原理;第二层次,结合“调节与控制作用”演绎抗战精神的作用,即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第三层次,结合材料分析抗战精神作为精神动力的具体表现,即激发斗志、增强信心,克服困难、持久抗战。

大逻辑:基于知识拓展的“理论”逻辑(围绕意识的能动作用展开)

小逻辑:理论依据+演绎分析(理论隐藏在材料分析之中,概念转换+保留关键词)

[参考答案]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抗战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坚持持久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题组反思]一般来说,阐释类设问多以基于知识拓展的“理论”逻辑回答。此类试题的突出特点是,不仅要求考生对知识本身有深刻的理解,而且着力考查从“普遍”到“特殊”的演绎分析的能力,对思维深度有较高的要求,考生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层次性决定了演绎分析的深度和层次性。

2016年全国文综三套试卷都有此类试题,如卷Ⅱ第39题第(2)问: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卷Ⅰ第39题第(1)问: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对否认英雄的错误言论加以批驳。卷Ⅲ第39题第(1)问: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

考生在答题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设问中限定的“具体知识”的范围、层次把握不全面、不深刻:二是习惯归纳分析,不习惯演绎分析,演绎思维的基本方法掌握不到位。演绎分析的基本方法:第一步,根据试题要求,找到需要运用的一般理论(哲学原理或方法论);第二步,以理论要点为线索,按图索骥,在试题材料中寻找与理论要点相对应的有效信息;第三步,用材料中的具体信息“置换”理论要点中的抽象概念及关系(类似于数学中的“代入法”),实现由抽象到具体、一般到个别的转化,从而将理论要点转换成试题答案要点。

4.联系社会实际,基于“生活”逻辑答题

新课标政治试卷,经常设置开放性试题,强调综合性和创新性,侧重考查考生多方面的知识修养和应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同一现象和问题,具备综合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顾全国新课标试卷,历年的第39题第(3)问多为此类问题,最为经典的是2015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Ⅰ第38题第(2)问的“如何用好财政赤字资金”。

2013年我国GDP增速为7.7%,2014年为7.4%。2015年我国GDP增长目标调低为7%。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做了加力增效的部署,其中,2015年财政预算拟安排财政赤字1.62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 700亿元,赤字率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财政赤字率指财政赤字与GDP之比。国际上财政赤字率安全警戒线为3%)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用好财政赤字资金。

[考情分析]本题满分8分,湖北省考生平均得分2.50,难度0.18,属于高等难度(难度值0.30以内)试题,是近几年内难度最大的非选择题。多数考生只能答出财政的三个作用,得分很难超过3分。

[试题分析]高中生对财政并不陌生,不论是历史学科,还是政治学科,对财政都有集中讲解,因此,财政既是理论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本题的特殊性在于,材料没有揭示财政赤字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无事实依据),设问没有提出可用的具体知识,属于“双无”(无具体材料信息、无明确理论依据)问题。回答这一问题,需要考生掌握财政赤字资金的“常识”,对考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用好财政赤字资金,需要从财政赤字资金的性质角度来论证,还要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要注意财政赤字资金的公平性。从客观实际来看,用好财政赤字资金,首先需要做好预算,这就需要优化预算赤字资金支出结构,优化即能够引导经济转型升级;其次是管理到位,要把赤字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就需要加强赤字资金的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再次是注重公平,与企业资金不同的是,财政赤字资金安排属于再分配范畴,要更加注重公平,即需要遵循财政分配原则,维护赤字资金支出的公平性。

大逻辑:基于现实问题的“生活”逻辑(熟悉财政赤字资金使用的“常识”)

小逻辑:调用关键词回答怎么办(计划、管理、公平)

[参考答案]化赤字资金支出结构,引导经济转型升级;加强赤字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率;遵循财政分配原则,维护赤字资金支出的公平性。

[题组反思]一般来说,开放性问题多以基于现实问题的“生活”逻辑回答,其突出特点是试题既没有太多的具体材料信息支撑,也没有具体的知识范围提示。从试题的答案来看,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既要结合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信息,又要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探究的结论不拘泥于基本理论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对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的具体演绎。回答此类问题,要求考生运用各种方法寻找理论支撑,并将理论推演到具体实践中,重新组织储存在自己记忆中的知识体系。这一过程就是我们惯常所说的创造性思维,这对学生的综合知识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达到这一层次,需要考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时代主题和社会实际,积淀生活常识,形成学科素养。

逻辑学试题范文4

【关键词】逻辑分析系统;示波器;数字电路

引言

当无故障的电路系统所判断的逻辑功能和数字电路所实现的逻辑系统不符时,则表明该系统出现了故障问题。数字电路的故障问题分为两大类,分别为:物理故障、逻辑故障。物理故障是因为内部的连线发生短接、电路原件损坏等原因。逻辑故障是因为数字电路系统的控制逻辑系统出现异常。在以上的故障当中,如果故障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我们称之为永久故障;如果故障时隐时现称之为间歇故障。数字电路的故障大多是因为固定性的逻辑故障,为了能够有效地检测故障,以确保数字电路的正常平稳工作,就需要对数字电路进行测试。要诊断以上问题的所在需要根据相关仪器进行确认,这些仪器能够精准的判断系统的问题所在,进而确定故障的准确位置。

通常使用逻辑分析仪的场合主要有:1、需要观察多个信号的问题。2、需要同硬件设施相同的方法查看信号。3、需要高低电平模式进行触发。4、查看及时跟踪软件在系统当中的作用与情况。

1 逻辑分析仪的相关概念

(1)通道数量:通道数量它是逻辑分析仪中最简单的指标。如果对数字电路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分析,就必须将待测信号全部引入到逻辑分析仪当中。逻辑分析仪的通道数为被测系统的总线路数+数据总线书+时钟线数。针对8位系统而言,需要最少30个通道的逻辑分析仪,所以在一般情况下逻辑分析仪到多数通道数为34,到目前为止最高的通道数已经高达340个。

(2)定时采样速率:当进行定时采样的分析,需要拥有较高的分析采样速率。目前而言主流的逻辑分析仪采用的速率可达到2GS/s,在此速率下,能够观察到0.5ps时间的细节分布。

(3)状态分析速率:当进行状态分析时,逻辑分析仪外部的时钟是逻辑分析仪在采样时的基准时钟。该时钟的最高分析速率就是逻辑分析仪最佳状态下的分析速率。现在市面上的主流分析速率为100-500MHz。

(4)通道记录长度:逻辑分析仪当中的内存能够对其收集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与转化。

(5)测试夹具与探头:探头是连接逻辑分析仪和被测器件的纽带。探头的它能够保持信号的完整。随着科技的发展,芯片的封装密度逐渐升高,如果想要将信号引出,非常的困难;与此同时现在的分立器的尺寸也逐渐变小。在此测试夹变得尤为的重要,它能够使人脱手操作,防止芯片因为短路而烧坏。

2 逻辑分析仪与示波器的对比

逻辑分析仪的起步较晚,因为示波器不能够同时满足多路的测试,所以逻辑分析仪被发明出来。在测试领域,示波器是相对最早的测试设备,它是基于雷达扫描原理,对信号进行收集和再现,源于传统的模拟电路和模拟信号基础。伴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数字信号的测试尤为的重要,期初数字信号测试利用示波器,后来发明了状态分析仪和定时分析仪,由于二者的成本较高,所以市场的流通并不理想。

逻辑分析仪通常仅有俩个电压等级:低电压和高电压。逻辑分析仪它是通过收集的信号进行分析判定,低于参考电压为0,高于参考电压为1,形成0与1的数字波形。自逻辑分析仪诞生以后,它就被扣上操作繁琐,价格昂贵,对于使用人员需要很高的要求,与示波器相比仅仅多了几项功能的帽子。但是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逻辑分析器的成本逐渐的降低,它已经逐步的成为基本的测试工具。

3 逻辑分析仪的应用

在使用逻辑分析仪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就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1)被测系统同逻辑分析仪的探头连接。在使用该工具之前,第一要选择适当的探头和需要被测的系统相连接,探头内部有着比较器能够将输入的电压和门限的电压二者进行比较,来确定逻辑状态。该探头的类型有很多,需要根据需要来选取对应的探头。最普遍的探头一般是点对点式的“夹子状”。逻辑探头能够将高质量的信号捕获,同时能够将影响限制到最低。逻辑探头还能够将高质量的信号传递到逻辑分析仪器中,与电路板有着多种连接方式。

(2)触发条件和时钟模式。当逻辑分析仪与需要被测的系统连接完毕后,就需要对触发条件以及时钟模式进行设置。异步捕获与同步捕获是逻辑分析器的两种特殊的捕获方式。

异步捕获模式:逻辑分析仪采用内部时钟对数据分析采样,采样速度快,测试的分辨率非常高。采样速率对于异步定时而言是非常的重要,异步捕获模式通常没有稳定的时间关系,其主要的关系为被测系统与时间的关系。同步捕获模式:该捕获模式通过利用一个被测信号作为时钟信号。逻辑分析仪一般情况下在外部的时钟边缘进行采样,所收集的数据能够代表逻辑信号被测电路的此时状态。逻辑分析仪收集的时钟信号一般被要求小于一定的频率,该频率为逻辑分析仪最大状态速率。逻辑分析器的一大优点就是能够对任何的逻辑条件进行触发。这样能够设定何时能够捕获数据,筛选捕获的数据,并且能够跟踪被测电路的逻辑状态,同时将被测系统中触发用户已经定义的事件。

(3)捕获被测信号。在使用逻辑分析仪之前需要确定逻辑分析仪的通道数。数字系统当中有着各不相同的宽度,通道数量通常情况下是总线宽的4倍。将捕获信号确定后,需要考虑逻辑分析仪的存储深度。逻辑分析仪会将捕获到的数据立刻传递给存储器当中。存储器它是逻辑分析仪的“心脏”,它不仅是被采样数据的目的地,而且还是逻辑分析仪分析数据的中心。

(4)分析与显示捕获数据。逻辑分析仪能够将捕获到的信号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查看,例如二进制代码以及时间波形等形式。在一般情况下,相关人员使用总线形式来显示捕获数据。通常的逻辑分析仪能够观察多组平行的总线和相互管量的数据,这样能够了解逻辑代码的内涵。使用逻辑分析仪观察平行的总线时,首先需要先观察同步状态数据,如果同步状态数据出现问题,就需要去了解异步时钟数去解决问题所在。

4 结束语

逻辑分析仪的优点就是能够捕获并且显示许多信号,同时能够准确的分析这些被捕获的信号的逻辑关系和时间关系,逻辑分析仪是数字设计调试和判断过程中公认的最优秀的工具,它能够检验数字电路是否工作正常,帮助相关人员快速的排查电路系统问题。在当前逻辑分析仪的发展正在逐渐起步,随着时间的推进,在未来每一位工程师都能够轻松的使用逻辑分析仪。

参考文献:

[1]林玉池.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2]翟春林.业余逻辑分析仪[M].香港:无线电技术出版社,2003.

逻辑学试题范文5

[关键词]MBA GCT 《逻辑》教学

近年来,笔者应聘为中国矿业大学MBA教育中心等机构讲授MBA、GCT《逻辑》课程。MBA、GCT分别是工商管理硕士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资格考试的简称。其《逻辑》教学与普通《逻辑》教学的不同,主要是“运用批判性思维、一两分钟内答完一道选择题”的考试要求。因此,为普遍提高考生的审题、作答效率,笔者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捕捉具体、提炼抽象——精讲

所谓“捕捉具体、提炼抽象”就是将寓于形象事物中的逻辑命题和公式捕捉、提炼出来,供考生掌握。譬如“自相矛盾”的寓言说明,无坚不摧的矛和牢不可破的盾不能同时、同地在同一对抗关系中存在。据此,可抽象出﹃ (A∧﹃ A)“矛盾律”公式。在《元曲寄征衣》中有二难推理的“复杂构成式”:欲寄征衣君不还,不寄征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p q, r s, p∨ r q∨ s。再如,著名逻辑学家金岳霖对“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的推论:(1)三段论。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朋友如粪土。M— P ,S— M , S— P。(2)反三段论。如果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则朋友如粪土。所以,如果朋友并非如粪土、朋友确实值千金,则金钱并非如粪土。p∧q r ﹃ r∧q﹃ p。

除了传统《逻辑》教学中的精华事例,还有大量的日常逻辑应用。如“持IC卡乘公交车”(刷卡是乘车的充分条件),“用银行卡取款或交易”(输入密码是取款或交易的必要条件),“在自动售货机上投币购物”(投币是购物的充要条件)等。这种精讲的方法较为适合MBA、GCT多数考生的理解、记忆特点,为第二步教学进展打下了基础。

二、运用抽象、快速解题——精练

MBA选择题大多较长且含义繁复,一般人很难在一两分钟内完成审题。例如,2004年全国在职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入学考试逻辑试题:

27.和专门科研机构不同,高等院校,即使是研究型高等院校,其首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这一任务完成不好,校园再漂亮,硬件设施再先进,教师科研成果再多,也没有意义。

上述议论的结构和以下哪项最不类似?

A.一个饭店,最重要的是要使顾客感到饭菜好吃。价格的合理,服务的周到,环境的幽雅,只有在顾客吃得满意的情况下才有意义。

B.一个人最要紧的是不能穷。一旦没钱,有学问,有相貌,有品行,又能有什么用呢?

C.和学术著作不同,对于文艺作品来说,最重要的是其可读性、观赏性。只要有足够的读者,高质量的文艺作品就一定能实现它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时体现其学术价值。

D.国家要发展,最重要的是稳定。否则,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就失去了可行性。

E.一个品牌最重要的是产品质量,如果广告和包装对于某个品牌的产品长期占领市场确实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那么该产品一定具有过硬的质量。

因此,必须在读题过程中快速准确地抓取逻辑符号和公式,才能快答。

题干:学校不完成培养学生任务,没有意义。逻辑公式:﹃ p﹃ q。

选项A.顾客吃得满意,才有意义。逻辑公式:p q。

选项B.人没钱,就没有用。逻辑公式:﹃ p﹃ q。

选项C.有读者,就有效益。逻辑公式:p q。

至此,即可将D、 E视为“干扰项”而进行答题。因为,题干的逻辑公式:﹃ p﹃ q与选项C.的逻辑公式:pq不等值(逻辑结构最不类似)!正确答案为:C。

虽说GCT试题比MBA试题的文字信息量少些,但50道题要求在45分钟内答完,意味着平均54秒答一道题。因此也必须快答。例如:

总经理:我主张小王小李中至多提拔一人。董事长:我不同意。以下哪项,最为准确的表达了董事长实际同意的意思?A.小王小李都得提拔。B.小王小李都不能提拔。C.小王和小李两人中至少提拔一人。D.如不提拔小王也不提拔小李。

解:题干董事长不同意“小王小李中至多提拔一人”。逻辑公式:﹃ (﹃ p∨﹃ q)。

为了快答,必须准确运用﹃ (﹃ p∨﹃ q)这一逻辑命题的相应等值式:(p∧q)。

答:题干﹃ (﹃ p∨﹃ q)的等值式是:A选项(p∧q)。这就是董事长的意思。

考试答题时愈快愈好,但在教学中则要讲清知识点。如MBA例题中,题干与选项A、B、D、E(﹃ p﹃ q)(p q)(q p)都是等值关系。

再如GCT例题的详解:一、总经理认为,小王小李都不提拔,如非提不可,至多提一人。(﹃ p∨﹃ q)这一相容选言命题中有这两个意思。二、董事长的意思是对(﹃ p∨﹃ q)命题的否定。运用负命题及等值命题的方法,﹃ (﹃ p∨﹃ q)(p∧q)则“两个人都得提拔”。三、C选项“王李两人中至少提拔一人”(p∨q),也是一个相容选言命题。在数理逻辑中,“至少”是大于等于之义;“至多”是小于等于之义。相容选言关系中有这一区别。

由是,精练必须明确:审题中只提取逻辑因素,这是节省时间的关键。如:所有猴子都是香蕉,海豚是猴子,所以,海豚是香蕉。提取: M— P,S— M,S— P。正确!三段论第一格(不要去质疑题干或结论的合理性)。

在精练中还应努力探索多样化、掌握针对性强的解题方式。以下题为例。

同“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含义相同的选项是()。

Ⅰ.如果取鱼,则舍熊掌。Ⅱ.如果舍鱼,则取熊掌。Ⅲ.只有舍鱼,才取熊掌。

A.只有ⅠB.只有ⅡC.只有ⅢD.Ⅰ和ⅡE.Ⅰ和Ⅲ

孟子《舍生取义》中的这一命题很有名,一般认为Ⅰ、Ⅱ、Ⅲ的解释都可以,也不去揣摩它。但选项中暗示:Ⅰ、Ⅱ、Ⅲ中至少要排除一个……

解析一:运用批判性思维中“负命题及其等值命题”的方法,先明确基本命题及其等值命题:﹃ (p∧q)﹃ p∨﹃ q。再对Ⅰ、Ⅱ、Ⅲ命题各作两次否定,求出的Ⅰ命题、Ⅲ命题的等值命题和基本命题的等值命题完全一致:﹃ p∨﹃ q。正确选项是E。

解析一的做法虽准确可靠,但耗时较多。

解析二:把基本命题的等值命题:﹃ p∨﹃ q当作相容选言推理的前提,再把Ⅰ、Ⅱ、Ⅲ命题当作三个推理过程。Ⅰ命题p﹃ q和Ⅲ命题﹃ p q的推理都是相容选言推理的有效式。Ⅱ命题﹃ p q的推理则是其无效式。据此,正确选项也是E,Ⅰ和Ⅲ。这无疑是更快的解题方法。

从2003年起,在精练前后对接受辅导考生的对比测试显示,其答题正确率逐年提高,现已普遍由接受辅导之初的30%~50%左右,攀升到60-90%左右。尽管有观点认为,不学《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知识也能解答MBA、GCT逻辑题。但笔者始终不以为然,因为同是解答,速度的快慢之分,得分的高低之别,对每个考生都意味着些什么,应该是很清楚的。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逻辑学试题范文6

由于自主性实验需要学生独立、系统的完成实验任务,需要耗费较多时间,如果实验题目不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他们是不会花费精力和时间的。因此,选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二、实验内容安排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基础实验采用TDS-2数字电路实验系统,使用小规模集成电路(SSI)是资源密度仅几个门的集成逻辑门,如与门、或门、异或门和触发器等;中规模集成电路(MSI)是资源密度仅几十个门或几百个门的标准功能模块,如计数器,寄存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综合实践平台采用GW48-SOPC实验系统,使用Altera公司的超大规模通用可编程逻辑器件PLD(ProgrammableLogicDevice),资源密度在上千门至百万门之间,使数字系统设计从电路级深入到了芯片级,用Al-tera公司的MAX_PlusⅡ或QuartusⅡ,允许学生在印刷线路板上编辑和修改器件逻辑功能,使硬件功能的重构与软件设计一样方便。

1.设计准备。学生首先根据任务要求进行设计分析,按系统复杂程度划分功能单元,然后进行方案论证,权衡系统工作速度、PLD器件资源、产品成本及连线的布通率等,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和性能比高的PLD器件。设计以项目工程的形式进行,新建项目时可指定项目的存放路径和目录、设计工程名称以及最高层设计实体的名称、指定目标器件的系列和型号,最后工程向导会给出设计报告。

2.设计输入。学生在编辑器中建立源文件,阐明设计要求。源文件可以是原理图方式或文本方式。原理图方式使用逻辑符号组构电路,容易理解与掌握。开发软件平台除提供功能强大的各类器件库外(如逻辑门、触发器、组合功能部件、时序功能部件、存储器等),还允许学生自己建立特殊的器件符号。文本方式是采用硬件描述语言HDL(HardwareDescriptionLanguage)描述电路的输入、输出关系及逻辑功能,学生可以不需要熟悉系统的底层电路和PLD的内部结构,通过逻辑描述就能确定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3.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PLD开发软件对设计文件进行处理的第一步骤。首先由编译器分析检验设计输入是否符合规范,包括逻辑规则检测、网络连接检测、信号来源和流向检测等。比如图形设计文件中信号线有无漏接、信号有无双重来源,元件端口属性是否匹配;文件设计中有无关键字、逻辑语法或结构等错误。检验通过后编译器对设计文件进行优化和综合,简化逻辑方程式以减少设计占用的资源,并综合成一个网表文件形成系统逻辑模型。

4.功能仿真。功能仿真可验证系统模型是否满足设计功能要求。仿真的测试码或测试序列可以通过建立矢量波形文件、矢量文件和矢量输出文件设置。其中矢量波形文件以设计文件的输入、输出时序波形直接显示设计对象的逻辑关系,与时序波形图相似,适用于具有重复状态变化特征的逻辑函数。在波形编辑器中,一般可以选择需要观察的输入、输出节点,对输入信号赋值、改变信号状态的显示方式等。只要给定各测试输入信号的时序关系或逻辑电平,仿真器就以信号波形图或仿真报告文件的形式给出逻辑仿真结果甚至信号的传输时间供设计者分析。如果逻辑功能不符合设计要求,学生可以修改设计直至要求满足。

5.时序仿真。由于不同器件的不同布局对系统信号延时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器件适配完成后可以进行时序仿真,分析信号传输延时,检查和消除竞争冒险现象,估计系统设计性能。

三、为学生营造一个相互交流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学生实施自己计划的主战场,教师不应再去面面俱到的指导学生如何做实验,而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设计方案和不同问题做一些关键性的指导,形成一个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教师引导与点评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模式。遇到问题时需更多的鼓励学生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教师切忌有问必答,一切包办代替,否则就失去了自主性实验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

逻辑学试题范文7

面对未来试卷中的难题,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破“难”之术呢?笔者认为对于难题仅仅靠练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让学生面对难题不发憷、发懵,在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

一、精选高考难题,认真剖析,练就一副火眼

尽管说高考试题与一般教师所命之题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从大多数教师的内心讲,对高考命题专家团队的能力还是非常仰慕的。也就是说,高考题与一般老师的命题还是有区别的,而正是这些细微的差别尽显专家团队之高明。所以,平常训练学生破“难”之术时,尽可能选择高考原题,引导学生对高考原题进行认真细致的剖析,通过将难题与容易题的比较,总结归纳出难题具有的特征,让学生练就一副火眼,使他们面对试题时能迅速区分出难题和容易题。比如,那些立足考查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试题,基本上属于容易题;而立意独到,交叉渗透,融合自然,贴近实际,体现了“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以及“能力立意”的试题,大多属于“较难题”或“难题”。

二、抓住难题特点,学会分析,立足拾级而上

高考试卷中难题难在何处呢?这是老师和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笔者个人认为,所谓的难题,难在思维量大、思维跨度大、表达难度大。而思维量大、思维跨度大且表达难度也大的难题却十分罕见。因此,能否正确地解答出这些题目,关键是洞察难题之特点,化难为易,拾级而上。

思维量大的题目,通常的特点是:试题给予的信息较多,不仅文字信息量大,有时还夹带着繁琐的图表信息等。这样的试题,学生普遍反映,见了心里就发憷。而事实上,这样的试题大多是“纸老虎”。面对它们时,只要我们冷静地进行阅读,认真地进行筛选,将获取的关键信息进行罗列,依据学科概念、原理、规律顺藤摸瓜,一般来说是较容易解答出来的。如:2010年(江苏卷)高考试题第12题,就是一条思维量较大的题目。该题以NaOH溶液滴定CH3COOH溶液的滴定曲线为载体,融合了中和反应的定量计算、盐类的水解、弱电解质的电离、电荷守恒、物料守恒等基本原理的应用,综合考

查学生对滴定曲线的认识、对电解质溶液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要按照滴定过程这条“藤”(开始滴加NaOH溶液滴加NaOH溶液接近终点滴加NaOH溶液到达终点滴加NaOH溶液过量),仔细分析滴定过程,这样就较容易得出结论。

思维跨度较大的题目,通常的特点是:试题给予的显性信息较少,试题中通常隐藏了一些隐性信息,或试题所给予的信息相对多一些,但知识跨度大。前者,学生极容易产生错觉,以为试题比较容易,而真动手解题的时候,往往又无从下手,望“题”兴叹。面对它们时,只要我们注意充分挖掘试题中的隐性信息,找出“题外话”,解题的思路也就打开了。而对于后者,解题时要注意跨度较大的知识间的联系,架构彼此间的思维桥梁,这样就能实现“天堑变通途”了。如,2006年浙江理综第27题:置换反应的通式可表示为:单质(1)+化合物(1)=化合物(2)+单质(2),请写出满足以下要求的3个置换反应的方程式:①所涉及的元素的原子序数小于20;②6种单质分属6个不同的主族。这道题文字信息很少,虽然只要求考生根据要求写3条反应方程式,但学科内知识涉及化学反应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元素周期表知识的有机融合,题目明显表现出起点低、落点高、知识跨度大的特征,考查内容几乎涉及了卤族、氧族、碱金属、镁和铝等六大主族元素化合物章节知识,对考生综合应用知识的思维跨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老师经常选择类似的题目来进行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分析、解答难题的能力。

三、理清难题脉络,学会思维,灵活排忧解难

上面我们说到,高考试题难是难在思维量大、思维跨度大。但是,任何题目都应该是符合逻辑的,换句话讲就是再难的题目也是有解题方法甚至是解题规律的。因此说,要想让学生将这些题目解答正确,平时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解题时能理清逻辑关系,灵活排忧解难。逻辑关系清晰了,所谓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理清两种逻辑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一是化学学科的特殊逻辑,如化学规律中的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规律等学科的原理和规律。这一种逻辑,我们通常称为学科逻辑。二是普通的思维逻辑,也就是依据概念、学科原理作出的判断、推理、演绎等。

教导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从题目给予的信息中筛选出重要的信息,并将其中自己最熟悉的信息作为解题时逻辑思维的起点,进行逻辑思维;或者分别从多个信息点出发,进行思维,建立思维网络,寻找思维的交点,获得解题的思路。如:2010年(上海卷)高考试题第9题。此题考查了化学实验中的离子共存知识。首先,我们必须从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出发,搞清楚离子反应的规律和“离子共存”的条件,如生成沉淀或气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发生双水解反应等。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如题中的“甲基橙呈黄色的溶液”、“使石蕊呈蓝色的溶液”、“含大量Al3+的溶液”、“含大量的OH-离子的溶液”,分别告诉我们A选项溶液的pH大于4.4,溶液可能呈酸性、中性、碱性;B选项的溶液的pH大于8,溶液呈碱性;C选项溶液呈酸性;D选项溶液呈碱性。在此基础上,再依据其他信息进行分析,就可以判断出D选项是正确的。

四、关注难题表达要求,规范表达,避免无谓失分

难题的表现不仅仅在思维的广度、深度和跨度上要求高,有时还表现为表达有难度。尤其是题目对表达未提明确要求的试题,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提醒学生在表达时要注重规范,避免无谓的失分。

逻辑学试题范文8

关键词:电子技术;教学内容;整合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负责人:滕菲。项目编号:JG2012020748。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工作在生产一线和基层部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的设置上要有准确的定位。目前,各类高职院校都在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对于同样一门课程,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学时计划、不同的内容范围,不同的实践操作项目,也有不同的理论深度要求。这就给任课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将课程内容在先后顺序及逻辑上进行重新编排,并与实践操作环节、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与学生学习的改革。

二、教学内容依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后续课程的设置而确定

我院“电子技术”课程是发电、继电、供电、检测、通信、集控等多个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教材均选用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电子技术》。教材共设“一、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应用电路”、“二、半导体三极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三、集成运算放大器”、“四、直流稳压电源”、“五、正弦波振荡电路”、“六、数字电路基础”、“七、组合逻辑电路”、“八、时序逻辑电路”、“九、脉冲波形的产生于变换”、“十、D/A转换器和A/D转换器”、“十一、半导体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部件”等章节。所有专业都需学习的是第一、二、三、四、六、七、八章,但各专业对于每一章需掌握的知识点有所不同。各专业中,通信专业由于其技术特点,对电子知识的广度要求最高,增加第五、九、十章的内容;继电专业由于二次回路的测试仪表种类多,增加第十章的内容;检测专业后续课中有PLC的应用,增加第十一章内容。同时,不同专业对于各章内部的小节也各有侧重,并可酌情进行删减,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例也有不同。这样,对于同一门课程,在教学计划的编排上就体现出不同的职业特点。

三、巧用例题融合章节

在学习第二章“半导体三极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的过程中,首先介绍的是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以图1为例进行分析,之后将图1变形为图2,比较两电路静态与动态的差别,总结出图2电路的优势,在进一步组合成图3,分析其参数的计算方法。这样,通过3道循序渐进的例题,将“共射极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稳定的电路”及“多级放大电路”三节内容融为一体,既能体现出内在的逻辑关联性,又缩减了理论学时,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为增加实践动手环节创造了条件。

四、案例教学涵盖章节

“设计一个三位二进制编码器,并用两片74LS148接成一个16线——4线有限编码器”,这是在第七章“组合逻辑电路”的教学中设置的案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涉及到了功能描述与真值表的转化、真值表与逻辑表达式的转换、逻辑表达式的化简、逻辑图的绘制等知识点,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理解并掌握的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在此案例中,也整合了第六章“逻辑函数的描述”、“逻辑函数的化简”第七章“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常用组合逻辑模块”几个小节的内容,增强了各章之间的连贯性。

五、在实验室中完成内容的整合

第八章“时序逻辑电路”中,介绍了多种触发器和计数器。在授课过程中,只靠教师单一的画图、讲解和分析,教师的工作量很大,而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将学生从教师带到实验室,利用实验仪及芯片,按要求完成接线和测试,将很主动、很直观地获取知识,同时提高了操作技能。

第一步:测试双D触发器74LS74的逻辑功能。

第二步:利用74LS74芯片搭接图4电路,并测试其逻辑功能。

图4:4位二进制异步加法计数器

第三步:将图4接线稍作改动,变为图5电路,并测试其逻辑功能。

图5:4位二进制异步减法计数器

通过发光二极管显示电路,学生很快速而直观地得到了结论,既掌握了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又理解了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对同步、异步、加法计数、减法计数等概念有了感性认识,同时,提高了数字电路的接线及排故能力。

此外,还可利用“MAX+plusⅡ”及“Multisim”等软件通过上机仿真将理论内容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现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参考文献:

逻辑学试题范文9

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特征和价值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看法,是人们确立处理事物原则的心理基础。转变人们的教育观念,应切实注意三个基本问题:

一是判断标准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有可能丢掉传统观念中的优秀特质,而不恰当地吸纳现代社会中的糟粕。笔者认为,关键性的判断标准就是教育运行与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是转变观念的方法问题。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通过社会文化的反复浸润与个人反复地尝试和体验逐渐形成的。教育观念的形成与转变也不可能脱离这一规律。它既依赖于改革的时代以及整个社会文化观念的变迁与发展,也依赖于人们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发自内心的真切体验。因此,引导人们了解改革开放年代国内外改革的信息,鼓励和支持教师投身教育改革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改革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这是从根本上转变人们教育观念的唯一出路。

三是改革中核心教育观念的定位问题。笔者认为,重点转变哪些教育观念,既要看其在整个教育观念体系中是否起到统领和中坚的作用,又应针对我国传统教育观念中与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严重对立的方面。否则,教育观念的转变就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为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进一步确立以下核心教育观念。

一、坚定确立寻求多元逻辑体系的教育新观念

逻辑思维能力是构成人的思维能力的最重要的品质,而人的这种思维品质只有经过长期地训练和个人不断地反思及体悟才能逐渐形成。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寻求恰当而清晰的逻辑主线,是我们始终必须坚持的基本教育观念和原则。

笔者认为,传统教学的弊端并不在于过分重视逻辑的力量,而在于它把教学中的逻辑仅仅定位在学科逻辑体系。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学科逻辑外,还存在事物或活动发生、发展的逻辑,学生认识事物的心理逻辑等,而后两种逻辑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过程,也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不管是寻求哪一种逻辑,强调教学过程的逻辑性,都应是判断教学过程优劣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当前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

一是视野狭窄,仍然固守系统的学科逻辑体系,不重视其他逻辑体系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不利于创建一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的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从教育学的观点看,学科逻辑体系有一个弱点,这就是它较有利于学生掌握规范的知识体系,但不利于课改所期望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重教育目标的实现。因为许多方法、情感、态度、道德和价值观教育目标难以在概念和知识体系中实现,只能在学生切实参与的真实性情境中才能实现。

二是不加分析地一概否定传统教学模式,仅仅强调事实、生活和经验的作用,否定学科逻辑和知识体系在学生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必须承认,学科知识体系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对相关领域知识的系统总结和概括,它不仅包含着巨大的信息量,而且以其鲜明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正因为如此,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虽然长期受到人们的批评,但以其传递知识的有效性和对人们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巨大影响力,仍在学校教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应当说在坚持逻辑体系的前提下,寻求逻辑体系的多元化,是未来教育、教学改革重要的发展方向。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逻辑主线,这是一个有待探讨的复杂问题。在笔者看来,三种逻辑有共同的地方,但也存在不小的差异。

首先,人的认识事物的逻辑是与人的生命发育过程密切相连,它受制于人的生理发育过程。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证实,人的思维方式经历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几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科尔伯格也曾指出,不同年龄人在道德判断上使用不同的逻辑方式。

其次,事物发生发展的逻辑遵循了自然的逻辑。它有综合性特征,并始终按照自己的逻辑轨迹行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最后,学科逻辑是按成人的思维方式以相关概念、原理为材料,以一定的逻辑体系构建的,其目的是试图深刻地剖析事物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人的认识事物的逻辑、事物发生发展的逻辑和学科逻辑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按照一定的路线、顺序和节奏展开的。区别在于:前两种逻辑是一种客观的实然存在,不论人们怎样看待它,它都会按照自己特有发生和发展的路线、顺序和节奏行进,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学科逻辑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用来表达事物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的由语言和数据构成的体系,具有鲜明的主观性和局限性。这种主观性和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可能对也可能错;其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可能周全也可能不周全;其三,人们表达对事物认识结果的方式和顺序,可能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也可能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因而那种认为只要依据了学科逻辑就可以解决所有的认识和教育问题并把它作为教学中唯一逻辑体系的观念是错误的,是导致在教育和教学中忽视学生生活经历和实践经验以及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心理规律的观念基础。

上述分析给我们这样一种启示: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学科逻辑体系的价值,因为它毕竟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条件下被自然和社会历史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是前人认识成果的结晶。但我们决不能把它看成是绝对正确和唯一可以信赖的逻辑体系,至少在一些领域如道德和道德教育领域,现有的学科体系并不那么令人信服。当前我国教育教学的要问题仍然是过于迷信学科逻辑体系,而忽视甚至放弃人的认识事物的逻辑和事物发生发展的逻辑,而后两种逻辑对事物的发生发展和人们的认识更具有本质性的制约和影响意义。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事物发生发展的逻辑或称自然的逻辑具有终极的力量,它既是学科逻辑探究的目标,也是判断其是否正确的标准。很显然,没有逻辑体系的教学过程一定是糟糕的,但仅有学科逻辑体系的教学过程也存在种种弊端。理想的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在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逻辑方式的基础上,或者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逻辑线索,或者按照学科逻辑体系帮助学生展开认识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过程。这应当是一个逻辑体系明确同时依据学生和教学内容不同而富于变化的多元逻辑体系的展开过程。

二、坚定确立改革目标与各地现实教育资源相一致的改革观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在考虑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我国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世界教育特别是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全局和长远的观点看,确立这些改革目标是必要和恰当的。但也应看到,我国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水平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为不同地区对人才有不同的预期,而且表现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供的整体教育资源和技术条件是不同的。

配比关系分析表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想目标的达成对教育资源和相关教育技术有较高的要求。而从目前的一般情况看,我国许多地方现有的教育资源和技术条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支撑力量相当薄弱。

一是教师资源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由一套先进完整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以及相应的熬育教学技术所构成,它的实施和发展依托于一大批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教师。这些教师不仅应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较深厚的学科造诣以及较高的教育学科和心理学科修养,还应有处理复杂教育教学问题 ( 如学生发展水平和发展倾向的评估鉴别与个性化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班级管理与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心理与行为不良学生的矫正问题、学习困难学生的发展问题、校本课程开发及高水平的教学设计问题、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恰当地处置生成性教学资源及突发事件的问题、教学及学生发展水平的评估问题、各类活动的设计与恰当调控问题以及协调学校、社会、家庭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取向的问题,等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巧和专业能力。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多数地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还较低,无法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较高要求,这就使先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在许多地区和许多学校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是评价技术问题。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人们就对评价技术给予很高的期望,这种期望来源于人们对现有教育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直观而简单的逻辑分析。既然教育中许多问题直接来源于中考和高考,那么彻底改革以中考和高考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制度,似乎就可以带动基础教育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但善良的人们忘记了我国现行评价制度和方法的改革,必须满足两种条件并依赖一种技术。这两种条件是: 1) 决定谁来享受主要由国家税收支撑的高一级教育资源的考试或评估必须是公平的,否则就违反了公用财政资源使用的基本原则; 2) 用来考试或评估的成本必须是现实社会经济条件所能承受的。

同样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能够提供的相关条件和技术手段都无法满足上述要求。

首先,以使用公用财政资源为基础的高中和高等学校在录取学生时,必须坚持公正的原则,这就要求考试内容和相应技术必须满足公正原则的要求。从目前我国所掌握的考试技术看,人们还没有找到能在较短时间里准确地评估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发展水平的成熟的技术和方法。

其次,在人情文化日益严重、权力寻租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性遏制的情况下,任何缺少明确标准而依赖人的主观判断的考试方法和技术,都容易成为人情和权力寻租的借口,从而损害国家教育的公正形象和国家考试的公信力。教育毕竟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们在使用新的考试或评估办法时,必须仔细权衡改革的整体代价。

评价技术资源的匮乏,使期望以评价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很难在短时间里取得成功。长期负责我国高考工作的资深人士杨学为指出, “ 从理论上说,考试能考各种能力,而高考所能考的能力十分有限 ” ; “ 我国高考由于竞争激烈,若没有大纲或命题超纲,可能使学生负担更重,不可取,但若拘泥于大纲,则可能使考生的能力得不到训练,本应是训练的能力却被异化成死的知识,学生的头脑充满了这种死知识 ---- 这是学习负担重、创新精神差、能力低的重要原因 ” ; “ 随着中学教学水平的提高,考生水平的提高,试卷的绝对难度必然是 ‘ 水涨船高 ' ,这促使学生不断努力,从而不断提高考生的知识水平,但同时会使考生始终处于紧张之中,冲击德、体,迫使一些学校采取不正确的方法去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加重了考生的负担 ” ; “ 自科举至高考,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上述 ‘ 弊端 ' 是选拔性考试的必然结果,是解决不了的 ‘ 绝症 ' ,是解不开的死结 ' ,不要把克服 ‘ 弊端 ' 作为高考改革的目标,不是说 ‘ 弊端 ' 是解决不了,而是说考试解决不了 ” 。这进一步说明,改革的目标是理想的,但通达理想目标的道路和举措必须依据现有的资源和技术条件。因而,只有坚定确立改革目标与各地现实教育资源相一致的改革观念,才能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效、有序扎实地进行。

三、坚定确立实现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人的社会化两种功能的基本观念

世界教育改革似乎始终在关注人的发展和关注人的社会化之间左右摇摆,而它们各自依赖的理论基础 ---- 人本主义和社会本位主义又在长达上千年的争论中难分伯仲。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发展是人类个体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而帮助尽可能多的个体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又是理想社会的基本目标之一;另一方面,人是在社会文化的滋养下实现发展的,健康地完成符合主流社会要求的社会化过程既是年轻一代融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也是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期望。因此,过分关注单一目标的教育改革由于违背教育的基本功能和年轻一代成长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都难以成为长期而稳定的主流教育方式。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世界教育改革正是沿着辨证地处理人的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之间的关系的基本路线行进的。

由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许多学校及家长、教师无视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客观规律,长期盲目地加大学生课业负担,致使学生身心不堪负重的情况下提出的。因此,在改革的初期,强调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凸显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倡导教学的趣味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是必须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一味强调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学生,而忽视按照公民的标准帮助学生健康地实现社会化过程,也是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普遍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其主要表现是:学校忽视道德教育;教师在道德教育方面的专业化水平很低;学生道德发展的水平、社会交往和社会生活的能力普遍低于社会对他们的基本要求和期望。

笔者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实现教育的两种基本功能方面发生了严重失调,单一强调实现一种功能的改革思路并不能全面解决我国基础教育的问题,反而会使人们对改革的目标和路线发生怀疑。因此,应当坚定确立实现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人的社会化的两种功能的基本观念,并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努力寻找能同时较好地实现教育的两种功能的改革路线和策略。

要实现教育的两种基本功能,至少不能忽视以下两个原理:其一,人的社会化是逐步发展的过程,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人自主选择、决定和权力不断增长的过程。现在有一种盲目的倾向,即在人本主义的旗帜下,不分学生的年龄特征,夸张性地强调学生具有与成人一样的权利,而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化是一个学生能力、权利和责任,即社会化水平逐渐增长的过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成人教育 ( 成就人的教育 ) 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前提。正因为如此,学校、教师和家长帮助年龄较低的学生选择学习和社会化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路线是必须的,也是学校、教师和家长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当然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成人代替学生进行选择,而是帮助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主的选择。

逻辑学试题范文10

关键词:数字电路;通信工程;工程教育认证

一、引言

2016年6月,在吉隆坡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国[1],标志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得到了国际认可。中国纳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与国际接轨[2]。

二、工程教育认证基本理念

工程教育认证的三大理念如下:(1)以学生为中心的认证理念。把全体学生学习效果作为关注的焦点,以学生为中心。(2)产出导向教育的教学设计(OBE,Outcome-basedEducation)。教学设计和实施目标是保证学生取得特定学习成果。(3)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CQI,ContinuousQualityImprovement)。建立“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形成持续改进机制。建立常态性评价机制并不断改进,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教学环节都要进行评价,每个教师在持续改进中均承担责任,持续改进的效果通过学生表现来体现[2]。

三、重庆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对本课程的毕业要求

重庆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人格、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具备扎实的通信系统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力,具有通信与信息技术、系统和网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持续学习能力,能在信息通信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运营管理等相关工作,成为行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分解为5个具体目标,有12个毕业要求,22个二级指标点。和数字电路课程相关联的有2个毕业要求和2个指标点,分别是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用于解决通信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指标点1-2掌握通信领域所需的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计算机、工程图学等工程基础知识,能将其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用于工程问题分析。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通信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指标点2-2利用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分解后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正确表述和建模,给出相关问题的解决途径。

四、根据毕业要求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数字电路》是电子类相关专业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公共必修课,是具有极强逻辑性和实用性的硬件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逻辑代数和逻辑设计基础理论,掌握数字电路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为学生今后在数字天地中驰骋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课程目标对应的学生知识和能力要求如下:课程目标1:掌握数字系统中的常用数制和常用BCD码;掌握逻辑代数的逻辑公式、定理和规则;掌握逻辑函数及其表示方法;熟练掌握逻辑函数的公式法和卡诺图法化简。课程目标2:掌握逻辑门电路的逻辑特性、电气特性以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触发器的工作原理、功能描述、功能转换、触发特点和应用;了解A/D转换器和D/A转换器的主要参数、应用特点和实际应用;掌握555定时器构成的施密特、单稳态触发器和多谐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课程目标3: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掌握小规模和常用中规模集成逻辑器件(译码器、数选器、半加器、全加器、全减器等)的逻辑功能、分析方法、设计方法、扩展方法和应用;了解数值比较器、奇偶产生/校验器的基本概念;了解组合逻辑电路所特有的竞争冒险。课程目标4:掌握时序逻辑电路的特点和分类;掌握小规模和常用中规模集成逻辑器件(计数器、移位寄存器等)的逻辑功能、分析方法、设计方法、扩展方法和应用。课程目标5:掌握各种半导体存储器的结构、特点、原理、扩展和应用;掌握ROM、PROM设计组合逻辑电路的方法。5个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1-2的支撑均为0.2,对毕业要求指标点2-2的支撑关系分别是课程目标1为0.1,课程目标2为0.1,课程目标3为0.3,课程目标4为0.3,课程目标5为0.2。

五、教学实施与目标达成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课堂是教学获得的主要场所,专任教师是学生学习管理的关键人员。教学的实施是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保证,完善规范的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数字电路》是重要的硬件基础课程,学习路线图为:数学基础(逻辑代数)小规模电路中规模集成芯片大规模集成电路建立系统概念。在电路的学习中,注意采用黑盒子的研究方法,即重外部功能、逻辑特性、电气特性和应用,轻内部结构。学习完本课程,能够查阅集成电路手册,合理选用集成电路器件,并识读、分析和设计一般典型应用电路。2.教学资源。建立了网络课程中心,里面有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课程负责人的课堂在线录播视频,教学大纲,课程描述,考试大纲,导学方案,课堂教案,电子讲稿PPT,知识点体系,作业布置及解答,参考资料和部分历届试卷,等等。方便学生课余线上学习。3.目标达成及持续改进机制。审核教师提交的试卷、作业、考勤成绩等考核材料,确认教学内容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有效支撑,对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合理性进行确认。开课前:课程负责人提交教学大纲,评价小组对授课计划中的课程目标、授课内容和方法、考核方式、评分标准等进行审核,重点核实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和支撑力度,授课内容是否严格围绕课程目标展开;对教学大纲给出的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进行审核,重点审核各个考核环节、考核方式所占比例、试卷考试和非试卷考试的合理性。考核前:提交空白试卷由评价小组成员进行审核,重点审核指标点的覆盖度、试题难度、分值等,经审核后交教务处印刷。鼓励教考分离,每套题必须包括A卷和B卷。考核后:任课教师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分析,提交包含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结果、成绩分布情况、课程持续改进计划和分析的课程教学总结。

逻辑学试题范文11

论文摘要:逻辑学是我国高校文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它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逻辑学教学质量,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突破传统授课方式的束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强调实用性,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

逻辑学主要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以及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作为一门关于思维的学问,它在训练人们的思维、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逻辑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美国教育学家罗伯特·赫钦斯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年轻人在今后一生中能自己教育自己。因此,素质教育要求教育不再只是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更关键、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钱伟长教授在谈到21世纪人才时的话语令人深醒:“不是学好一门课就能像这门课所教的那样工作就是了。因为这门课的知识隔几年或几十年就可能没用。如果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学生通过这门课所学到的逻辑思维能力永远有用。”[1]爱因斯坦也主张:“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而不是把专业知识,始终放在首位。”[2] 逻辑学是一门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科学。它的基本功能是训练人们的思维。我们知道,人们不是学了逻辑学后才能思考的,所以,逻辑学的作用不在于教人们思维,而是在于训练人们的思维。如列宁所言:“逻辑学的有用与否,取决于它对学习的人能给予多少训练以达到别的目的。学习的人通过逻辑学所获得的教养,在于训练思维。”[3] 通过逻辑教学,学生不但可以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还可以自觉运用这些知识来正确表述、论证思想、揭露与驳斥谬误和诡辩、分析和解决问题。再者,通过逻辑思维训练,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思维素质和抽象思维能力。逻辑学在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探求新知识方面提供了必要的工具。逻辑学作为一门思维科学,它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逻辑学具有思维教育功能,在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与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尤其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它的作用十分显着,它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和把握思维规律,提高思维效率,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

逻辑学具有品德教育功能,学习逻辑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细致、坚持真理、坚持科学的品质。学习逻辑学能促使学生自觉遵守和运用逻辑规则的意识的形成,使他们的言行更具规范性。

逻辑学具有人文教育功能,逻辑与语言密不可分,因此学习逻辑学也是间接地学习、应用和研究语言,使人们的思想更加严密,语言更有逻辑性。另外,逻辑学与法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紧密结合,形成了各种应用逻辑学,因此,学习逻辑学,也有助于学习相应的人文科学。

二、传统逻辑学教学的观念、内容、方法与素质教育要求不相适应

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而逻辑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素质的基础性学科。随着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发展的整体化,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显得重要。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已由以往的培养“精英”的应试教育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转变。近年来,逻辑教学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实际状况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惟一传授者和教育的惟一组织者,应是学习资源的组织者、网上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者。但是,我国高校目前的教学基本上是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支配下进行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仍然是知识的惟一传授者和教学的惟一组织者,学生只不过是接受知识的容器。[4]

三、逻辑学教学观念、内容和方法的思考

(一)更新教育观念

目前中国高校教育的定位是素质教育、大众化教育。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将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和组织教学,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注意创造师生交往的机会,创设学生创新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让每堂课都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自由度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创造个性。

(二)突破传统授课方式的束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数学生反映,他们学习逻辑学主要面临两大困难:一是逻辑学内容比较抽象,常常运用符号、公式,十分枯燥乏味,又难于理解与记忆,给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对学习逻辑学缺乏兴趣,产生了畏难情绪;二是学生运用逻辑学理论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较弱,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跟随教师的思路能够较好地解决问题,一旦离开了教师的引导,让他们独立解决问题时,他们就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由哪里切入。

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把逻辑理论与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

逻辑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概念多,规则多,公式多,符号也多,学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但逻辑学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根据这些特点,逻辑教师应注意逻辑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用生动的实例去进行教学,而不应单纯地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从符号到符号进行推演。如果这样,就会使逻辑教学拘泥于符号化、形式化,从而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厌恶逻辑学,更不用说激发学生学习逻辑的兴趣、培训学生的逻辑技巧和运用逻辑知识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鉴于此,逻辑教师可以根据每部分逻辑知识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课堂辩论、案例分析、比较分析、强化记忆、讨论启发、专题讲座等。这样,教学既有趣味性和生动性,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1)运用设置疑问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由他自己去求得答案,自己概括出定义、定理和法则,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就高。他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他的学习越加积极,兴趣也会越大。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尝试,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多方面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对大量的事例和文案进行分析,教师选择相关的资料,提出问题,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塞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尝试,动脑思考,给学生创造发挥见解的机会,使其达到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运用设置疑问的方法,要求教师首先要提供问题或提供含有问题的材料,这些材料或问题的选择要有典型性;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最后,教师要做好问题总结,讲透理论知识,使学生明确问题所包含的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采用提问式教学,使学生学会思考

提问式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是老师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务求达到学生被穷追猛问,难以招架的地步。其目的是促使学生思考,通常不会问问题的人,也就不会发现问题,不会提出问题。因此,要在不断的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不仅会回答问题,更主要的是会注意问题、发现问题、并以适当的方式提出问题。

在个案分析中不断提问的方式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们积极思索,互相反馈信息,并与教师沟通,在提问、反问、自问自答、互问互答中,探求解决问题、难题的路径与方法。

(3)适当课堂辩论,引用典故事例,设计课堂游戏,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

逻辑学是在“辩”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我国古代,逻辑学也称为“辩学”。故辩论对于学好逻辑学而言,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辩论的题目可以是学生生活、学习中的热门话题。辩论要求语言流畅,有的放矢,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以理服人,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的过程中,他们自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辩论的一个作用。此外,辩论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了,逻辑问题也出来了。如:概念的内涵外延不明确,机械类比、循环论证、诉诸无知等等。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老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的形式、规律和方法的工具性学科,学好它对于我们学习其他学科大有裨益;同时,它又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概念多、规则多、符号多、公式多,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鉴于课程的抽象性,有必要设计一些课堂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注重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易实现教学目标

在逻辑学教学中,要实现教学目标,还要积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由于在教学中经常会用到一些逻辑故事、教学案例和一些符号、公式等,所以,可以把它们制成课件,实现教学过程的形象化、智能化。这样的教学既有趣味性和生动性,又有启发性。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逻辑学的课堂教学,既能提高备课、讲课的速度和效率,使教师有更多时间讲解每堂课的重点、难点,也便于学生能下载或复印讲义,节省课堂上做笔记的时间,从而更专心于听讲和思考,实现教学目标

(5)逻辑学教学内容必须强调实用性,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5]

逻辑学教学要体现理论教学的实用性,要沿着现代逻辑的发展方向,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贴近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贴近学生学习和工作的实际,将理论内容最大限度地渗透到教学实践中。教学中既要坚持传统逻辑的理论框架,又要适当吸收现代逻辑的科研成果。教学体系上,概念、判断、推理、逻辑论证、思维规律的理论框架要保持,但对相对抽象的不太结合工作实际的现代逻辑演算则需做一定的取舍。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不会感到太吃力。

逻辑学的基本特点是内容高度抽象,绝大多数学生学习逻辑学时的最大感受就是枯燥乏味,对它缺乏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教学时要力求把逻辑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使逻辑教学趣味化。为了做到这一点,在系统讲授逻辑学原理的同时,可以穿插许多有趣的逻辑故事、逻辑典故,努力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化、具体化。

如果不注意用生动的实例去教学,而是单纯地从符号到符号、从公式到公式地进行推导,只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坚持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就需要教师做好备课工作。教师要在课前精心挑选适合的逻辑故事,逻辑故事要与所讲的内容具有相关性,不能为追求趣味性而忽视了知识性。在每一节课前,教师都要针对该章节内容和学生的心理倾向认真分析,对所教内容如何切入,怎样激发学生兴趣,需要补充哪些内容,按照怎样的程序进行教学等,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游刃有余。[6]

参考文献:

[1]秦玉彬.我国当前法学教育困境探微.,2004-2-26 20:45:34

[2]王洪.法律逻辑学.[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3]王明辉主编.何谓逻辑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4]訾其伦.我国高校文科专业的逻辑教学情况探析.职业圈.2007 (11)电子杂志.

逻辑学试题范文12

今年下半年普通逻辑自学考试有什么新变化和新特点呢?

  我们知道,普通逻辑自学考试主要内容是传统逻辑,如同素材性质判断形式之间的对当关系、换质法和换位法、三段论等,它们是一种非形式化逻辑,比较多的使用自然语言和结合人们的日常思维。自学考试还有一些数理逻辑内容,特别在复合判断及其推理和模态逻辑等章节,如真值表、两个德摩根定律,各逻辑公式间的推导等。数理逻辑是一种形式化逻辑,以人工符号这种形式语言建构形式化体系,不用或很少使用自然语言,离人们日常思维较远。逻辑的非形式化部分与形式化部分是互补的,共同为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服务。长期以来,我们认识上有片面性,似乎形式逻辑的现代化就是要强调形式化,这样,包括江苏在内的全国逻辑自考试题使用愈来愈多的公式符号和形式推导,考生当然就感到逻辑难学,自考难通过。即使勉强通过了,很快就忘记了,日常并不感到学逻辑有用。

  经省自考办批准,1998年下半年普通逻辑自考增加非形式化试题。试题内容涉及自然和社会日常思维的各个领域,但是,这类试题既不是考核有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也不是考核逻辑的专业知识,而是考核考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判断、分析、综合、推理和类比等日常逻辑思维能力。题型是单项选择题,每一题由题干和五个备选答案组成。共有15题,每题2分,合计30分。考生完全可以调动自己日常逻辑思维能力,只要知其然,即使不知其所以然也能答对得分。显然,整套逻辑试题的难度比过去有所下降,考生会感到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工作很有用。我相信这种新变化会受到有关领导和广大考生欢迎的。

  我国有些外资企业招聘员工也用这类试题来考核员工的逻辑思维能力。许多应聘者感到很陌生,无所适从,结果不是在外语和计算机,而是在逻辑考试中被淘汰。今年开始江苏逻辑自学考试一改,今后应聘外资企业遇到的这种尴尬就会越来越少了。

  对于这类非形式化试题,虽然都是单项选择题,但从题干中所问的问题,可以分为六类: 一、由前提确定结论型

题干所给已知条件是前提,要求考生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定它合乎逻辑的结论。

例1、某汽车司机违章驾驶,交警向他宣布处理决定:“要么扣留驾驶执照三个月,要么罚款1000元。”司机说:“我不同意。”

如果司机坚持己见,那么,以下哪项实际上是他必须同意的?

a、扣照但不罚款。

b、罚款但不扣照。

c、既不罚款也不扣照。

d、既罚款又扣照。

e、如果做不到既不罚款也不扣照,哪么就必须接受既罚款又扣照。

[题析与答案]交警的处理决定,其形式为“pq”,司机不同意,即(pq)。(pq)等值于(p∧q)∨(p∧q)(见《普通逻辑自学指导》第49页)根据《指导》第50页和第224页所讲之蕴析律,上式又等值于(p∧q)(p∧q)。所以,本题的答案是e。

例2,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案犯是丙。

乙:丁是罪犯。

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四人口供中只有一人是假的。

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e、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甲。

[题析与答案]乙和丁的口供矛盾,根据矛盾律,其中必有一假。四人口供中只有一假,所以,甲和丙口供是真的。甲口供真,作案者为丙,加上丙的口供,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丁也是作案者,由此也断定乙和丁中,丁讲假话。所以,本题答案是b。

二、由结论寻找前提型

题干所给的是结论,要求考生在五个备选答案中寻找能得到此结论的前提。

例3,如果张英获得了吴玉章奖学金,那么,他一定是人民大学研究生。

上述断定是基于以下哪个前提作出的?

a、张英一定是人民大学研究生。

b、张英获得吴玉章奖学金。

c、人民大学研究生都能获得吴玉章奖学金。

d、只有人民大学研究生才能获得吴玉章奖学金。

e、人民大学研究生中一定有人获得吴玉章奖学金。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d。因为由d推得:“只有张英是人民大学研究生他才能获得吴玉章奖学金”,根据《指导》第50页和第224页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转换的公式,就可得题干中的结论。

例4,如果一家企业的员工人心涣散,那么该企业的领导肯定不懂管理心理学。

若要上述断定成立,必须以下列哪一项为前提?

a、企业没有好的经济效益就会人心涣散。

b、领导干部不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企业就没有凝聚力。

c、运用管理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进行管理,就能使企业形成凝聚力。

d、企业管理人员都应该学点心理学。

e、不学心理学的管理者也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c。根据《指导》第50页和第224页中的假言易位律,c就能得到题干中的结论。

三、加强前提型

题干中有前提有结论,但题干中之前提尚不足以推得结论,要求考生在五个备选答案中寻找补充前提,才能得出题干中之结论。

例5、小王和小李关于抽烟有如下对话:

小王:“我想,你不应该反对我抽烟。”

小李:“这很难说。”

小王:“至少我没有反对你抽烟啊!”

小王的话中隐含着的前提是什么?

a、抽烟有害健康。

b、抽烟对健康没多大危害。

c、抽烟者对不抽烟者没有多大影响。

d、如果我不反对你抽烟,那么你也不应该反对我抽烟。

e、如果我反对你抽烟,你就可以反对我抽烟。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d。因为有了d,加上题干中小王的第二句话,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才能得到题干中小王第一句话这个结论。

例6、在一项实验中,实验对象的一半作为实验组,食用了大量的味精。而作为对照组的另一半没有吃这种味精。结果,实验组的认知能力比对照组差得多。这一不利的结果是由于这种味精的一种主要成分——谷氨酸造成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则最有助于证明味精中某些成分造成这一实验结论?

a、大多数味精消费者不象实验中的人那样食用大量的味精。

b、上述结论中所提到的谷氨酸在所有蛋白质中都有,为了保证营养必须摄入一定量。

c、实验组中人们所食用的味精数量是在政府食品条例规定的安全用量之内的。

d、第二次实验时,只给一组食用大量味精作为实验组,而不设不食用味精的对照组。

e、两组实验对象是在实验前按其认知能力均等划分的。

[题析与答案]题干中所述之实验为差异法(求异法)实验,其特点是同中求异,也就是其他先行条件相同,只有一点不同,即实验组食用大量味精,对照组不食用。所以,本题答案是e。因为有了e,这实验才可靠。

四、反驳型

前面三种类型都是用推理进行证明。原来题干中的前提真或者经补充前提而使前提充分真,那么,可以演绎证明结论必然真或者归纳证明结论非常可能真。由结论真寻找前提也是一种证明。反驳可以反驳论题(推理的结论)、反驳论据(推理的前提)和反驳论证方式(推理形式):

(一)确定选项以反驳结论。

例7、一种对许多传染病非常有疗效的药物,目前只能从一种叫ibora的树皮中提取,而这种树在自然界很稀少,5000棵树的皮才能提取1公斤药物。因此,不断生产这种药物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该种植物的灭绝。

以下哪项为真,则最能削弱上述论断?

a、把从ibora树皮上提取的药物通过一个权威机构发放给医生。

b、从ibora树皮提取药物生产成本很高。

c、ibora的叶子在多种医学制品中都使用。

d、ibora可以通过插枝繁衍人工培育。

e、ibora主要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区。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d。a、b和e都可以减慢该种植物的灭绝,但最能削弱上述论断的是d,既然可以人工培育,该种植物就不会灭绝了。

(二)确定选项以反驳论据。

例8、地球外有没有生命是科学家长期探索的课题。1996年美国航天局对火星陨石的研究中,正式提出了表明火星上36亿年前曾经存在生命的证据,并向全世界科学家挑战,欢迎他们证明这一论点是错误的。科学界对此反映不一。以下是一些专家的意见:

在这些意见中,哪个是对美国航天局的挑战?

a、这是证明地球外生命的最令人深思和浮想联翩的事情。

b、德国一研究员说,36亿年前太阳系中有众多陨石,很难确切断定哪一块真正来自火星。

c、对陨石上取下一小片金色样品进行化学、显微和组织检查表明,36亿年前这里有过原始生命、微生物生命的存在。

d、如果已发现36亿年前火星上有生命的存在,我不会特别感到意外。

e、我们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生命从火星来到我们所在的这颗行星。

[题析与答案]这题的答案是b。因为b对美国航天局论证的论据——这块陨石提出了质疑。

(三)确定选项以反驳论证方式(推理形式)

例9,只有患了肺炎才发高烧,小红患了肺炎,所以她一定发了高烧。

以下哪个推理最有力地说明上述推理的不成立?

a、只有学习好,才有资格当三好生,我学习好,所以,我一定有资格当三好生

b、只有学习好,才有资格当三好生,我有资格当三好生,所以,我学习一定好。

c、只有学习好,才有资格当三好生,我没有资格当三好生,说明我学习不好。

d、只有学习好,才有资格当三好生,我学习不好,因此,我没有资格当三好生。

e、只有学习好,才有资格当三好生,因此没有资格当三好生的,不见得学习成绩一定不好。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a。因为它与题干中的推理一样,都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b、c、d和e均不是这种推理式。a这个推理的两个前提均真,结论明显不必然真,因为有可能学习虽好而其他条件不够而没有资格当三好生。这种反驳可称类比反驳,即按照相同推理形式构造一个前提真而结论假的推理,从而表明原推理式是非普遍有效式。

(四)确定的选项虽不直接反驳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但会削弱整个论证。

例10,全校的湖南籍学生都出席了周末的“湘江联谊会”,李华出席了周末的“湘江联谊会”。因此,李华是湖南籍学生。

以下哪项最有力地削弱上述论证?

a、“湘江联谊会”实际上是湖南籍学生同乡会。

b、有不少非湖南籍的学生要求出席周末“湘江联谊会”。

c、如果缺乏办事人员,周末“湘江联谊会”将邀请非湖南籍学生出席担任办事员。事实上周末“湘江联谊会”当时确实缺少办事人员。

d、李华曾经出席过其他联谊会。

e、李华对组织“湘江联谊会”提出过许多合理建议。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c。由c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可得出:“周末的‘湘江联谊会’事实上邀请了非湖南籍学生出席”,它虽不直接反驳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但将c加入题干原前提中去,显然就削弱了结论和整个论证。

五、类比型

(一)推理形式的类比

例11、凡物质是可塑的,树木是可塑的,所以,树木是物质。

试分析以下哪个推理的结构与它最为相近?

a、凡真理都经过实践检验,进化论是真理,所以,进化论经过实践检验。

b、凡恒星都自身发光的,金星不是恒星,所以,金星自身不发光。

c、凡公民必须遵守法律,我们是公民,所以,我们必须遵守法律。

d、所有坏人都攻击我,你攻击我,所以你是坏人。

e、凡鲸一定用肺呼吸,海豹可能是鲸,所以,海豹可能用肺呼吸。

[题析与答案 ]本题答案是d。因为d与题干一样,都是三段论第二格aaa式,它是非普遍有效推理式。

(二)逻辑错误的类比

例12、世间万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我是人,所以,我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可宝贵的。

这个推理中的错误,与以下哪项中出现的最类似?

a、作案者都有作案动机,某甲有作案动机,所以,某甲一定是作案者。

b、各级干部都要遵纪守法,我不是干部,所以,我不要遵纪守法。

c、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

d、人贵有自知之明,你没有自知之明,因此,你算不得是个人。

e、想当翻译就要学外语,我又不想当翻译,何必费力学外语。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c。c和题干中都出现“偷换概念”的错误。

(三)逻辑方法的类比

例13,在50年代,我国森林复盖率为19%,60年代为11%,70年代为6%,80年代不到4%。随着森林复盖率的逐年减少,植被大量破坏,削弱了土地对雨水的拦蓄作用,一下暴雨,水卷泥沙滚滚而下,使洪涝灾害逐年严重。可见,森林资源的破坏,是酿成洪灾的原因。

以下哪项使用的方法与上文最类似?

a、敲锣有声,吹箫有声,说话有声。这些发声现象都伴有物体上空气的振动,因而可以断定物体上空气的振动是发声的原因。

b、把一群鸡分为两组,一组喂精白米,鸡得一种病,脚无力,不能行走,症状与人的脚气病相似。另一组用带壳稻米喂,鸡不得这种病。由此推测带壳稻米中某些精白米中所没有的东西是造成脚气病的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东西就是维生素b1。

c、意大利的雷地反复进行一个实验,在4个大口瓶里,放进肉和鱼,然后盖上盖或蒙上纱布,苍蝇进不去,一个蛆都没有。另4个大口瓶里,放进同样的肉和鱼,敝开瓶口,苍蝇飞进去产卵,腐烂的肉和鱼很快生满了蛆。可见,苍蝇产卵是鱼肉腐烂生蛆的原因。

d、在有空气的玻璃罩内通电击铃,随着抽出空气量的变化,铃声越来越小,若把空气全抽出,则完全听不到铃声。可见,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e、棉花是植物纤维,疏松多孔,能保温。积雪是由水冻结而成的,有40%至50%的空气间隙,也是疏松多孔的,能保温。可见,疏松多孔是能保温的原因。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d。因为d和题干都使用求因果联系的共变法。

六、语义分析型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对日常语言表达的较为复杂的内容和含义有敏捷而准确的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

例14、,“我倒不是对知识分子有偏见,实在是你们把他们捧得太高了,他们有什么了不起?大学毕业才几天。”

下述哪句语句的意义结构与上述最不同?

a、我倒不是主张平均主义,实在担心这样下去“两极分化”,拿多了会不会变资产阶级,拿少的岂不叫人可怜?

b、我倒不是反对改革,这一班新人太嫩,缺乏经验,我看他们步子一点不稳,大刀阔斧会带来巨大的危险!

c、我倒不是说他犯了错误,但他的行为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他应负直接责任!

d、我决不是反对这本书的论点,只是觉得其表述方式上尚有欠缺,希望进一步改进。

e、我决不是对政策有抵触,但不能忽视“另外一点”,砸掉大锅饭,操之过急不太好。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d。a、b、c、e与题干一样,所断定的形式是:“我倒不是认为p,但我主张p”,自相矛盾。只有d与题干最不同,不反对这本书的论点,反对的是这本书表述方式上的欠缺。论点与表述方式是两个不同方面。

考生把握以上六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对正确的答题是十分有利的。

最后还应叮嘱考生,解答这类题,第一要准确全面地把握题干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第二要清楚题干中问的是什么问题,防止“答非所问”;第三确定选项,既可以从题干出发找选项,也可以先假设某一选项真由此加以推导,如果推导的结果与题干提供的已知条件发生矛盾,考生就应否定该选项。五个可能的选项,否定四个,从而肯定正确的哪一个。这两种解题方法争取用第一种,它比较简便,第一种方法做不出来而且考试时间又较充裕,可以试用第二种方法。不论试用哪一种方法,都应在草稿纸上计算一下,千万不要凭着感觉走,那是很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