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环境变化

环境变化

时间:2023-05-30 10:44:28

环境变化

环境变化范文1

我的家乡在铜川,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令人为之惊叹。

铜川原来的环境很不好,人们乱扔垃圾,把垃圾丢在河中,人们从河边走过时,就要捂住鼻子,因为垃圾把河水污染了,发出一股刺鼻的味道。

由于铜川是煤城,煤车天天在马路上跑,空气中充满了煤粉,使得铜川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成了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

现在,人们都注意环境卫生,再也闻不到漆水河发出的刺鼻的味道了。漆水河的水也渐渐变清澈了。有一次,我还在漆水河边看见几只白色的小鸟在河边喝水呢,看见环境变得越来越好,我真高兴。而且,马路也干净多了,人们又可以走在干净的大街上,呼吸新鲜的空气了。

铜川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我们的心情也越来越好了。

我爱这片土地,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我爱这座美丽的煤城。

环境变化范文2

地球形成至今已有数十亿年。全球变化按照其自然发展变化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由无生物的太古代到有原始生物的元古代,再到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遵循着由量变的积累达到质变,也即沿着渐变与突变相互交替变化发展着。[1]地质科学证明,在如此漫长的发展变化中,地球经历了三次气候变冷的大冰期。它们是震旦纪大冰期、晚古生代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因为人类是在第四纪大冰期中由类人猿在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斗争中,逐步学会制造工具与使用工具而转变为猿人、古人、新人、现代人的,所以第四纪大冰期的全球变化研究对人类便显得更为重要。[2]加之人类从自然中诞生以后,在利用自然过程中便对自然加以干扰,甚至破坏,全球变化也就更加复杂化了。

二、人类对全球自然环境变化的干扰

生产力的步步提高,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也加大着人类对自然的干扰,尤其是世界人口已猛增到58亿,森林大量被砍伐,草原过量被放牧,沙漠化日益在扩大,动植物种类在灭绝,优美的环境遭破坏,地球上的灾害愈来愈多,山崩地裂、火山地震、狂风暴雨、水旱灾害……在地球上各个地方此起彼伏,连绵不绝,使全人类不得不共同发起“国际减灾年”来对付,这既是天灾,也是人祸。

1.全球重负人“祸”为首问题

地球面临的所谓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粮食不足和人炸五大挑战,核心是人口问题。人口猛增必然造成生物圈负荷的加重,引发生态危机。地球承载人口必有一个最佳限度,而且人的个体消费指数愈高,人口总量的极限就会愈少,人对环境进行大规模的破坏,必然得到自然惩罚,但在时间因素链上具有滞后性,往往是父辈作孽,子孙遭殃。人口的过快增长,人对自然资源的需要量增大,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负载能力,打破了系统的稳定性、有序性,生态系统就丧失了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的能力,必然产生全球性负向变化,增多了全球自然灾害的机会。增大了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和压力,使人类生存空间显得愈来愈拥挤。近年来发生的许多不利于人类和生物生存的全球变化,既有天灾,人“祸”为首。

2.完整的臭氧层产生空洞问题

位于大气圈中平流层里的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有害生命机体的紫外线,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生物的生存与发展。然而,近几十年来,在平流层中飞行的超音速喷气式巨型飞机数量大增,它们排出的硝酸盐和硫酸盐同臭氧化合,消耗了大气中含量不多的臭氧。加之,还有各类化合物产生的氟氯甲烷、四氯化碳等释放物,被紫外线照射变为破坏臭氧的催化剂,已使完整的臭氧层遭到了破坏,产生空洞。有的科学家估计,人类释放的上述物质,已使臭氧减少了3%,长此以往,预计到2050年,可能导致臭氧减少10%。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则将产生危及全球的人类和生物界的重大问题。

3.大面积酸雨沉降问题

二氧化硫是污染大气的元凶。它在阳光、水汽、微尘的作用下,生成硫酸或硫酸盐的微粒,飘荡在空中,遇到风雨下降,就被冲洗下来,形成酸雨雪。加之,氮氧化合物在阳光、水汽、微尘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硝酸和碳酸盐,同样会使雨雪变酸,它们的生成都与燃烧石油、煤炭矿物等燃料有关,是当前的一种严重污染物,已几乎为害整个地球。

4.生态系统失调的问题

全球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生物圈产生着很大影响。例如,自从消灭害虫十分有效的有机氯类杀虫剂使用以来,这种不易分解的农药可能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在生物体内积累,使人和其他一些生物受害。如此下去,生态系统将遭到严重破环。另外,地球上辐射能量的增加,也会对生物界造成巨大的危害,可使人类遗传功能受到无法恢复的损伤,也使生物遗传发生突变等全球性重大问题。

5.全球性气候变暖问题

对流层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气体,对大气起保温作用。所以,大气周围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会影响大气圈的能量平衡过程。世界各国在工业化过程中燃烧矿物燃料的数量急剧增加,进入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也随之剧增,这势必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异常变化。大气圈的能量平衡比较脆弱,气温只要有少许改变,尤其是位于沿海之滨的大城市如上海、伦敦等其损失更将惨重,带来更大的灾难。所以,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广植森林,保持大气圈的能量平衡是一个全球环境的重大问题,非一国一邦所能办到的,这仍是一个人为全球变化问题,已到了非采取有效措施不可的时候了。

三、环境与资源问题

环境与资源问题由来已久。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改造者,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运用自己的智慧,从环境中索取资源,并把这些资源通过自己的劳动变为财富,供自己享用。但由于早期人类认识能力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在改造环境和过度消耗资源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意料不到的后果,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浪费。好在那时人口尚少,生产力水平尚低,造成的破坏还是局部的,尚未达到全球性的规模。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城市成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尤其是到产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使发达的城市和工业区、工矿企业排出的废弃物污染环境事件不断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力突飞猛进,社会财富增加,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许多工业发达国家普遍产生现代工业发展带来的范围更大、情况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与资源问题已发展成为全球性重大问题。到了人所共识的非联合治理而解决不了的时候了,到了共同提出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时候了。

四、可持续和谐发展

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由来已久,丰收不忘歉收,勤俭治国,细水长流。绝不能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寅吃卯粮。但作为当代明确提出的科学术语,是在1980年发表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WCS),其目的在于把资源保护与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不再是单纯的为保护而保护。稍后是1983年11月成立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经过对世界各地的广泛调查与有关人士讨论,于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名为“我们的共同未来”(OurCommandFuture)的报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报告之中。它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过去我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而我们现在则迫切地感到生态的压力,如土壤、水、大气、森林、草原的退化对我们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再一次明确“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这一报告成为联合国及全世界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方面带有指导性的纲领性文件。尤其是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所通过的世界《21世纪议程》,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环境变化范文3

当一个组织的文化环境改变后,即便是企业的运营轨迹还算正常,文化特质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我遇到过这样的一个真实案例,06年某省的一家国有大型上市公司Y公司特聘仁达方略为其做管理咨询,我与团队一进驻y公司做前期调研,出于职业敏感我就觉得这个企业特别奇怪,而怪在哪一下子又说不出来因为企业的业务运营一切正常,但是我想一定是文化出了问题,后来在一步步抽丝剥茧的管理调研中我明白事情的真相,这个企业最初成立于金沙江畔的山沟里,所有的员工都是在这个环境中慢慢成长起来的,在这种文化背景下y公司发展的很好,后来政府重组使y公司形成一个大集团,将市区的a公司,b公司,c公司划拨为y公司的子公司,总公司也就搬迁到市区。这时,问题出现了,老的y公司总是看着重组进来的市区的a、b、c公司别扭,这不对那不顺眼的,而a、b、c公司也对总公司相当抵触,就拿y公司做的一套财务预算体系为例,此体系一出台就得到了a,b,c公司的一致反对,y公司对此很纳闷又恼火,拍桌子瞪眼睛:“你看我们老的企业就能对此令行禁止,我们一直用的很好,为什么一到你们这就用不了呢?”后来我们的项目组仔细分析了那套预算体系,不禁都哑然失笑,原来这套预算体系还是典型的原来在山沟里的那一套管理模式,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解决一帮人吃喝拉撒睡的问题。市区成长起来的a,b,c公司显然不能够适应此文化支撑下的财务预算体系。

y公司在经历了创立期、成长期进入成熟期后,生存的压力显得不那么紧迫了,y公司在企业的人员结构上、在市场需求中、在产品市场格局中的地位进入了相对稳定的阶段,这种稳定现状很容易使企业内部一部分员工滋生出一种按部就班的现象,认为“企业现在这种良好形势会一直会保持下去,只要我们做好本职工作,企业就能长盛不衰。”这是典型的路径依赖,若任由这种思维在企业内部漫延,就会变成一种不思进取的企业文化,将会使企业失去活力,逐渐走向僵化。而企业仅仅凭借前期所创造的惯性在生存,这种优势只是暂时的现象,一旦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恶化,后果将不堪设想。

企业文化的变革,迫在眉睫!

企业文化的变革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作,不是全盘否定过去,而是要大胆的抛弃原有的已经阻滞企业发展的文化,这需要外部环境的压力,以及内在的认知——主动求变。

企业文化究竟要如何变革?

一、破除一切阻碍文化变革的阻力

二、思维变革。优秀的企业文化一句响亮的口号、几个显眼的标题,一些文采飞扬的美文而是持之以恒的实践精神。做企业最佳的行为应该是不断尝试变革和创新,遵守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随时调整战略方向。

三、管理变革。真正优秀的企业文化不只需要一个高瞻远瞩、魅力四射、事必躬亲的领导者,更重要的是需要管理层专心致志地为企业构筑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正所谓“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企业领导者应该懂得充分授权和正确控权,最大化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效用。良好的机制是选好人才、培育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根本。这才能真正支持企业做强、做大、做久。

四、利润观变革。做企业文化不应该只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目标,赚钱只是目标之一,而不是全部和唯一。当你想成为行业第一,真正为股东、客户、员工创造价值而奋斗的时候,你离“伟大”这两个字就不远了。

五、学习观变革。创建“学习型组织”在新世纪伊始被许多企业家炒得很热,但有哪几个企业真正做到了?“永续的学习能力”在信息爆炸、知识超速更新的今天,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重视,不接受新的知识技能、不学习新的管理手段、不了解最新动态,将被认为是“顽固的恐龙”。没有有效的“培训体系”是“学习型组织”无法推行的原因,企业家们都怕员工学了知识“翅膀硬了”远走高飞,付出的学习投资无法收益,所以建立培训体系正是约束并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之一。:

环境变化范文4

一、以宏观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为立足点,浅谈企业应对策略

1.协调企业发展与市场营销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为了有效的促使企业发展能够适应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需要通过协调互助的形式,即有效的挖掘企业自身的发展潜力,且适当的控制市场营销环境变化速度,来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共同进步。在适当的市场营销手段变化环境中,保持企业产品的销售平衡,才能有效的实现企业的健康经营,在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再将巨大的社会效益反哺经济效益的获取。总之,实现企业发展与市场营销环境变化的协调,需要做到:(1)在保证企业原有的营销市场不萎缩的状态下,也要保证企业营销的顺利开展;(2)从企业的整体利益上分析,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应当不会明显的损伤企业持续发展;(3)确保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起不到实质性的影响等,只有充分的落实好以上所说的三点,企业就可以游刃有余的应对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保障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2.企业建立抵制市场营销环境变化的负性作用体系

面对市场营销环境变化带来的负面冲击力,企业要想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规范的抵制市场营销环境变化的负性作用体系,保障企业的正常经营。具体做法可以有:企业通过合法且高效的办法,有效的抵制相关政府部门的有关限制,如:通过民主的方式,与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协商沟通,共同努力,改变一些不合理的法律法规规定,并且善于利用正当手段,捍卫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然而,实现这一改变,必须具备强大的资金基础,因此,企业需要不断的发展壮大。与此同时,在建立抵制市场营销环境变化的负性作用体系时,要特别注意一下几点:(1)企业所采取的一切维权行为,一定要合法,不得出现任何的违法乱纪现象;(2)企业所采取的一切维权行为,均要从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出发,符合人民的意愿,具备群众基础,不能给人民群众留下恶劣的形象;(3)企业所采取的一切维权行为,不能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等,只有保障一切维权行为合法,满足人民意愿,才能真正意义上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适应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实施多元化的应对措施

面对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面对诸多不利于企业健康经营因素的影响,企业发展应当采取多元化经营方式,同时,借助这次发展机遇,可以重新定位原有的产品营销方式,充分的挖掘隐藏的营销潜力、增加销售途径、丰富销售手段,采取多元化的营销措施,在适应市场营销环境变化的前提下,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避免经济损失。

二、以微观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为立足点,浅谈企业应对策略

1.保证企业发展与市场营销患者改变的同步

保证企业发展与市场营销患者改变的同步组要做到:企业面对其他企业的公平竞争时,从微观市场分析,若该企业处在诸多企业的前列(或者保持领先地位),唯一需要做的便是保持这种优胜的地位;若该企业处于诸多企业水平的末端(或者处于劣势),那么该企业则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合法)全面的提升自己的地位,保持与其他企业的发展同步,才能适应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不至于被劣汰掉。保证企业发展与市场营销患者改变的同步,能够有效的迎合众多企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不会导致企业出众而遭受攻击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促进劣势企业的进步,激发其潜能。

2.增强企业应对市场营销环境变化的开放性

企业应对市场营销环境变化,在微观思想认识上,不仅要充分的认识到这是企业内部事务,同时也要充分的认识到企业应对市场营销环境变化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面对顾客的投诉,通过客观的分析顾客反映出来的问题或者现象,能够帮助企业更加明确自身的不足,帮助企业及时的调整自身的营销策略,这样就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就是企业在细节处不断成长,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举个例子,企业针对顾客不满意的产品,进行革新或者重新开发新产品,并且将产品的各个研发阶段的信息通过媒体传达给消费者,这样便可以有效的调动消费者的兴趣,与此同时,能够帮助消费者更加全面的了解产品,形成良好的营销氛围,从而全面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加强产品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对于企业的经济发展而言,核心产品是其主要经济来源,但是由于消费者的需求面是不断变化的,且随着其他企业产品的影响,消费者对该企业核心产品的任何和接受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会造成原核心产品难以有效的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内在需求现象,因此,需要对原产品进行创新,从而有效的保证自身处于市场营销变化环境的前列,稳固其市场营销地位。在产品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依赖高新技术的支持,全面的提升产品性能,并扩充其他性能,从而全面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实现人性化服务与市场营销环境变化的对接

目前,市场营销更加注重人性化服务,尊重消费者的内在需求,因此,要想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全面的实现人性化服务与市场营销环境变化的对接。服务水平的提高,有利益提升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度,增强且的社会信誉,保障企业的健康经营,从而有效的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环境变化范文5

关键词绿洲开发;环境变化

1引言

沙漠、戈壁等干旱地带占据着地球陆地的近1/3。人类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在不毛之地的沙漠中开发和利用沙漠绿洲。随着人类人口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沙漠绿洲的开发和利用就越来越重要。然而,地球环境的变化会很大程度地影响沙漠绿洲的开发和利用,反之沙漠绿洲的开发利用也会影响局地环境的改变。在我国现有的沙漠中,有不少的古代城镇及水利设施的遗迹。这些遗迹的废弃原因,大多与河流的改道和断流以及战争相关,有的还不清楚[1]。近年有学者提出东亚游牧民的南迁与气候的变化相关[2]。许多学者研究认为,随着全球变化,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在

变干[3~6]。然而,作者近来对我国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别是近15年来的变化研究表明,我国干旱区西部和东部的气温和降水变化是不同的。因此,研究我国干旱区环境变化与沙漠绿洲的开发和利用的关系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总结沙漠绿洲气候特点、绿洲防风林效益,结合近年来我国西部干旱区气候环境及沙漠绿洲开发和利用的变化,阐明沙漠绿洲的开发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影响关系,为今后绿洲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沙漠绿洲的气候特点,防风设施的效益

2.1沙漠与森林的地—气系统能量交换的比较

我们知道,地—气系统能量交换的各个分量是随下垫面覆盖、水分及大气中的水分(云)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化的。沙漠地带由于空气中水分(云)含量少,到达大气上层的太阳能几乎95%以上可以到达下垫面,而雨林地区只有约70%到达下垫面;由于反射率大和下垫面温度高,到达下垫面的太阳能作为净辐射能的部分在沙漠却少于雨林;下垫面的净辐射能在沙漠主要以显热交换形式传给大气,而雨林地主要以潜热形式与大气交换能量。因此,在大面积干旱荒漠地区,改变下垫面植被覆盖及土壤物理特性,会对局地边界层气候产生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2.2沙漠绿洲的气候特点

通过对在我国新疆吐鲁番距绿洲边缘1km的风蚀地建立的自动气象站与绿洲内气象站资料的对比分析[7]结果表明:由于绿洲内的灌溉和植被的增加,改变了地—气系统的能量交换。绿洲与邻近的荒漠相比,反射率下降,风速降低,地中热容量及热流量增加。在夏季白天,地表温度上升缓慢,净辐射值增加,而得到的太阳能大部分被消耗在蒸散上,显热输送却比荒漠地少;在冬季夜间,地表温度下降缓慢,净辐射损失减少。其结果,绿洲内的气温和地表层温度在冬季和夜间比荒漠地高,在夏季和白天比荒漠低。可谓冬暖夏凉、夜暖日凉。在7月,自早晨7~8时(地方时5~6时)绿洲内气温开始低于荒漠地,直到20时;而在12月大部分时间绿洲内气温高于荒漠地,只有在10~11时到15~16时(地方时13~14时)绿洲内气温才低于荒漠地。7月平均气温绿洲内比邻近荒漠地低1.1℃,12月平均气温绿洲内高出邻近荒漠地2.4℃。如果测站伸入荒漠内,这种差异会更大。对于湿度和降水,由于测站距绿洲太近,加之仪器问题(湿球纱布的夏季积沙和冬季结冰),没有明显差异。但有研究表明绿洲有增加湿度和降水的“湿岛”和增雨作用[8、9]。

2.3绿洲防风设施的效益

沙漠绿洲的开发,为防止风沙,防风林等防风设施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的研究表明[10、11、12],干旱区绿洲防风设施(林、网)不仅有防风、防沙的作用,对气候的缓和作用比湿润的日本要大,能抑制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以利水分的合理利用,促进作物生长。作物的生长高度和产量都随防风林的防护距离有明显的变化。另外,如上所述,在绿洲与荒漠之间存在有明显的温湿度差,这必然在它们之间有一个局地环流,防风设施通过降低风速,同时调节温湿度的变化,增大绿洲效应。

343年来气候环境的变化

3.1平均气温和降水变化

作者选取处于我国西部干旱区大绿洲中的13个气象站,计算了43年来(1951~1993年)冬季(12~2月)和夏季(6~8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发现43年来冬季平均气温增加了2.0℃(若羌)~9.0℃(乌鲁木齐),13站平均增温3.0℃。但夏季平均气温却下降了1.5℃,在哈密甚至下降了4.5℃。43年来冬季降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而夏季降水量在多数站都有增加的趋势,特别是近15年来(1977年以来),降水量增加了5%(若羌)~100%(塔城、和田等)。我国西部干旱区大绿洲中的13个气象站1951~1993年夏季(6~8月)和冬季(12~2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逐年变化表明,近15年来我国西部干旱区气候环境的变化结果与绿洲效应一样,是冬暖夏凉、夏季雨水增加。

3.2干旱指数(P/(t+α))的变化

为评价气候环境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作者计算了夏季Martonne干旱指数(AI=P/(t+α),这里P为降水量、t为平均气温、α为系数,本文取0)。Martonne干旱指数越大,表明农业依存于水或灌溉程度就越低,即气候就越适合农业生产[13]。图1给出1951~1993年我国西部干旱区大绿洲中的13个气象站平均的标准化后的干旱指数逐年变化曲线及5年滑动平均、线性回归和5次多项式回归曲线。可以看出,干旱指数虽然波动很大,但在增加。特别是5年滑动平均表示出50年代后期的下降、60~70年代的波动和70年代后期开始的大幅度上升,表明气候环境向有利于人类和农业的方向发展着。

4沙漠绿洲的开发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影响

4.1近年来沙漠绿洲开发与利用的变化

近43年来,中国西部干旱区绿洲扩大很快,新疆的耕地面积增加了近1.4倍。绿洲的扩大主要分两个时期:50年代到60年代初和近15年。早期的绿洲大多以自然植被的破坏和减少为代价。例如,在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河流域,1951~1958年在原有植被的地带扩大耕地面积3648.5km2,而由于燃料及用材的需求,1958~1978年天然胡杨林减少了1748.9km2、沙漠化土地面积发展到2.17万km2[14]。而近15年的耕地扩大多是向沙漠要地,作者实地考察发现[15],随着经济的发展,以煤代柴使沙漠地带植被的滥砍乱伐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控制,同时防风林也长大成林。这些变化正与上述干旱指数的变化相对应。

4.2绿洲的开发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影响

如上所述,沙漠绿洲有冬暖夏凉、夜暖日凉的温度调节作用和增湿增雨的作用,而这些作用正好又适应沙漠绿洲农业生产。所以,绿洲越发展,对环境调节作用就越大,从而绿洲就越能发展。反之,如果沙漠绿洲开发利用不当,如河流水源涵养林破坏引起水土流失,水流不稳;过量超采地下水,破坏地下水资源引起植被死亡、土地旱化、沙漠化;过量灌溉,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地盐碱化;滥砍乱伐,沙漠植被破坏引起沙丘活化、流沙再起等等造成绿洲退化,则会使绿洲效应减少,环境恶化,进而使沙漠绿洲进一步退化。也就是说,在沙漠绿洲的开发利用与局地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反馈作用:环境变好绿洲发展环境更好绿洲再发展;环境恶化绿洲退化环境更坏绿洲再退化,甚至消失。

5结论

综合几年来的沙漠绿洲气候与防风设施效益的研究、气候资料的分析和实地考察,可得以下结论及建议:(1)由于改变了下垫面和地表粗燥度,增加了水分(灌溉)和植被,沙漠绿洲与其周围的沙漠相比,有着冬暖夏凉、夜暖日凉的温度调节特性;有着增湿的“湿岛”效应;也可以有增雨作用。

(2)绿洲防风设施不仅有防风、防沙的作用,还能抑制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以利水分的合理利用;同时调节温湿度的变化,增大绿洲效应。

(3)近43年来,特别是近15年来,中国西部干旱区的气候环境有冬季升温、夏季降温增雨有利于人类和农业生产的变化,但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山区降水等气象要素的监测。

(4)近43年来,中国西部干旱区绿洲扩大很快,新疆的耕地面积增加了近1.4倍。特别是近15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沙漠地带植被的滥砍乱伐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控制,同时植树造林得到了很大发展。近年的气候变化,特别是冬季的升温与全球变化有关,而夏季的降温增雨主要是绿洲的扩大、防风林的营造和沙漠植被砍伐减少的结果。

(5)在沙漠绿洲的开发利用与局地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反馈作用。环境变好绿洲发展环境更好绿洲再发展;环境恶化绿洲退化环境更坏绿洲再退化,甚至消失。决定这两种反馈作用的是大环境的变迁和绿洲开发利用中是否合理利用资源和按自然规律办事。近15年来中国西部干旱区的变化正是促使环境变好的反馈作用在起主要作用的结果。但是,在水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方面,却存在严重问题。因此,今后合理开发利用绿洲,对于局地环境的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6)由于人口的增加,向沙漠要地、要粮、要财富已成必然。但如果不能合理利用资源,盲目扩大绿洲;过量使用地下水和破坏沙漠植被,可能导致沙漠化和环境的恶化,甚至绿洲的消失。对于中国西部干旱区而言,要有对以水资源为主的自然资源进行区域性、流域性的总体评价和规划,把开发利用的重点放在开发利用节水栽培技术、改良灌溉设施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提高单位面积生产力上,以适应人口增加和环境变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夏训诚,等.新疆沙漠化与风沙灾害治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186.

2FANGJ,LIUG.Relationshipbetweenclimaticchangeandthe

nomadicsouthwardmigrationsineasternAsiaduringhistorical

times[J].ClimateChange,1992,22:151~169.

3耿宽宏.中国沙区的气候[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230.

4ZHANGQ,CHENL.DryandwetvariationinChinainrecent30

years[J].ScientificaAtmosphericaSinica,1992,15:72~81.

5叶笃正,陈泮勤.中国的全球变化预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279.

6朱震达,陈广庭,等.中国土地沙质荒漠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250.

7DUM,MakiT.Climatedifferencesbetweenanoasisandits

peripheralareainTurpan,Xinjiang,China[J].JIRCASJournal,

1994,1(1):47~55.

8李江风.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环境与区域开发研究论文集[C].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238.

9吴申燕.塔里木盆地水热状况研究——蒸发及其相关问题[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153.

10DUM,MakiT.Apreliminarystudyonthepreventionofdrifting

sandsanddesertificationinaridareas[J].JournalofAgricultural

Meteorology,1993,48:687~690.

11真木太一,潘伯荣,杜明远,等.中国トルファンの乾燥地における防风ネットに

よる微气象改良と飞砂防止[J].农业气象,1993,49(3):159~167.

12真木太一,潘伯荣,杜明远,等.中国トルファンの乾燥地における2列の防风林に

よる微气象,堆砂,作物への影响[J].农业气象,1994,49(4):247~255.

13吉野正敏.气候学[M].日本:大明堂,1978,350.

14汤奇成,曲耀光,周津超.中国干旱区水文及水资源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95.

环境变化范文6

一、文献综述

(一)全球气候变化相关文件形成

近百年来,地球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我国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一致。全球气候变暖成为全世界必须面对并及时处理的重大问题。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的产生: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会议就共同采取行动,保护地球环境达成一致。1992年6月,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规定个缔约方均有义务采取共同行动应对气候变化。1997年,第三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并引合履行(JointImplementation,JI)、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和排放贸易(EmissionsTrading,ET)机制。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该协议。2005年,第十一次缔约方大会,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执行决议,决定启动针对2012年后各国温室气体减排责任的谈判进程,并开始商讨减缓全球变暖的中长期战略。

(二)环境与贸易的关系研究文献

贸易与环境尽管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领域,但两者之间是存在密切联系的。因为保护环境的相关规则被用于限制贸易进出口上面,形成国际贸易所必须遵循的法则。环境规制已经成为世界贸易中新的贸易壁垒。

1.国外对环境与贸易的关系研究。国外对环境与贸易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国际贸易对环境质量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方面,主要观点为,一国具有环境禀赋时,在其出口贸易中,就会出口含有较多污染物的产品。然而大国对于产品环境标准的规定,有可能会对参加贸易的穷国产生影响。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环境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即环境和收入之间呈现倒U型,说明低收入阶段环境破坏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加剧并达到最高点,然后开始下降。

2.国内对环境与贸易的关系研究。国内学者对环境与贸易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1993年才开始涉足问题研究,研究方向大多是低碳经济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龚韵秋、陈晓庆(2010):我国对外贸易在面临发达国家实施碳关税、出口贸易结构低端化、技术限制、“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等诸多困境,我们应该采取适合的行动,打破困境,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在低碳经济下的可持续发展。胡伟辉(2010):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的提出,为解决国际贸易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指明了一条道路。但是环境成本内部化使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必然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各有关方面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环境成本内部化,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从各个角度说明环境与贸易的关系,环境规制也将为各个贸易国家所运用,成为新的贸易壁垒。

二、气候规则变化下的国际贸易规则调整

面对国际气候变化形势,国际贸易也将形成新的贸易规则。

(一)PPMs标准

PPMs(ProductionProcessandMethods)标准的生产,从广义上来讲,指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应当符合特定技术要求或标准,狭义上来讲,PPMs标准特指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应当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PPMs标准本身并不对贸易产生任何影响,但它是许多国家采取贸易限制措施的重要依据,如果其目的是为了环境保护,将会导致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不一致。

(二)环境标志

环境标志亦称绿色标志,是指由政府部门或公共、私人机构向有关厂商颁发证书,证明其产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置过程符合环保要求,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或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环境标志一般由政府授权给环保机构来实施。

(三)环境关税

环境关税是指以贸易保护的名义对进口商品所征收的关税。随着环境保护的兴起,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开始征收环境关税,通过关税的形式把环境污染费用有效地分摊给污染者承担,使环境费用在商品中内在化。

三、气候规则变化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为减缓全球的气候变暖,中国也必须承担起责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为环保贡献力量。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高耗能产业仍然是我国支柱的产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根据2009年世界能源机构关于CO2排放量的统计,世界主要的经济体每创造一单位GDP排放的CO2千克数统计(图2)中,中国的排放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并处于前列。说明中国目前是一个CO2排放大国,经济增长对于高耗能产业的依赖程度大。结合以上资料分析,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工业化进程加速,重工业和高耗能工业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依照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规模来看,不可避免的产生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同时,在贸易方面还必须要面对国际贸易在环境方面的规制。气候变化下的贸易规则变化对中国对外贸易主要有以下几点影响:

(一)比较优势的丧失

中国是一个加工制造品大国,许多年以来都是以较低的价格维持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较强的竞争力。由于中国技术的落后,资本利用率和资源利用率都较低,相比较于发达国家,生产相同量的产品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源和劳动力,中国产品有可能面临较高的环境税。中国产品附加环境税后,价格提高,丧失在国际市场上低价的优势,丧失国际竞争力。

(二)多方面的贸易壁垒

在气候变化的条件下,越来越多国家注重环境标准。中国出口的产品将面临环境标准和技术安全标准等多重标准的检验。中国过去高速发展经济的几十年中,很少考虑环境污染问题,许多生产厂商也在生产过程中不具备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而现在,为达到相关标准,厂商不得不增加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全程按照环境标准的要求进行操作,进而产品价格被推高,厂商在国际市场处于不利地位。世界贸易多方面的贸易壁垒提高了对进口商品的要求,中国作为较大的出口国,无疑将在多方面增加产品生产成本,以满足贸易要求。

四、应对气候规则变化,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调整的讨论

面对全球采取共同行动减缓气候变暖的责任和气候规则变化下贸易规则的变化,中国现有的贸易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需求,如果不作改变,我们即将面临自身的发展困境和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丧失。中国对外贸易的调整是关键而又迫在眉睫的。关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而做出贸易结构的调整,个人有以下几个观点:#p#分页标题#e#

(一)货物贸易结构的调整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国家依靠丰富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在国际市场以价格优势而取得极大的竞争力。我国生产的出口产品中,大多是依赖于资源的高耗能、低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售价较低,生产者获得微薄利润,然而却对国内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伤害。伴随国内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气候规制下的贸易壁垒,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得不进行调整。在技术发展的主导之下,逐步放弃原有的产业结构,形成以自主创新、高技术、清洁能源为主的产品生产结构。一方面减缓或恢复我国生态环境所遭受的破坏,另一方面,在日益严峻的环境规制下,可以避免我国出口贸易的困境,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积极发展,增加经济收益。

(二)服务贸易结构的调整

我国服务贸易都以传统的旅游、运输等行业作为支撑,其主要属于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资本密集型服务如航空、通讯、建筑以及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如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部门发展缓。我国的服务贸易仍然以传统落后的方式增长。调整服务贸易结构,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在服务行业投入大量资本,引进高新技术人才,促进服务行业迅速发展,以此带动对外贸易的发展,缓解环境规制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

环境变化范文7

当前我国企业在面临的市场营销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这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企业唯有灵活的转变营销方法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才能够保持企业稳定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本文将从市场中不断变化的营销环境出发,具体论述企业应采取怎样的对策与之相适应。对企业探讨应对市场营销环境变化的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

市场;营销环境;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我国的市场已经在更大的程度上与世界市场接轨,在更深的范围中与各国企业进行着合作与竞争。当前,市场营销的环境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企业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也愈发的激烈,因此,企业的决策者与管理者应当当机立断,用全新的视野与思想去迎接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变化,同时制定出与之适应的并不断促进自身发展的营销战略,才能拓展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增强企业的续航能力。

1 当前市场中营销环境发生变化的表现透视

市场中的营销环境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的,而这样的变化对于企业来说,既是一种挑战,同样也是一种机遇。因此,企业应当时刻关注着市场中营销环境发生的变化,并制定相应的策略来与之适应。当前看来,我国的市场营销环境大致发生了以下的变化:

2 市场环境方面发生的变化走向

2.1 我国市场已经逐步的走向了国际化

当前我国的国内市场已基本上得到了全方位的开放,投资与贸易的门槛不断的降低,大量的外国企业涌入国内,我国企业因此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各企业间对于服务与商品的竞争日趋激烈,让利不让市场已成为一种主流。随着外国企业的不断涌入,我国国内的市场竞争会逐步的走向国际化。

2.2 产品逐步朝着高新化方向发展

随着当前科学技术迅速的发展,许多高新技术不断的得以运用,生活中我们用到的产品,其档次和科技的含量也不断得以提升。当前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中面对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这不仅仅表现于组织结构较难适应,同时在创新能力这一方面也表现不足。当前市场的竞争主要建立于服务与商品质量的基础上,而这两方面质量的提升与技术的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

2.3 营销的方式不断走向现代化

当前市场上营销的方式已由原来的市场为导向转向了消费者为导向;由原来的注重产品的销售转向了更加注重让顾客满意,甚至进阶转向了更加注重顾客与厂商的忠诚、信任关系;由原来对产品的质量进行竞争转向了更加注重品牌与服务的竞争;由原来的对产品进行推销和宣传为主转向了更加注重同消费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同时各种新的营销方式,像网络营销,服务营销、微博营销、微信营销等概念不断得以运用,对营销方式的转轨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3 人才环境方面发生的变化走向

3.1 我国对人才的吸引程度不断加强

知识时代,人才几乎已经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否形成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在很行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大量优秀的人才受到良好生活条件的吸引,流入发达的国家。就目前看来,随着我国市场的环境,经济体制以及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许多的留学人员以及优秀的管理人才已经逐渐的受到我国政策的吸引,回到中国。

3.2 各企业间对于人才的争夺不断加强

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更多的外商涌入中国的市场。这些外商通过优渥的条件待遇以及较为高效、科学的经营方式同中国的企业进行人才的争夺,尤其是同一行业中顶尖的人才。许多大型的跨国企业,在对于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使用方面有着全面而科学的方法。随着市场中人才争夺战的不断升级,这给我国的企业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4 政策环境方面发生的变化走向

4.1 对法制管理的不断加强

当前政府早已无法对企业进行行政方面的干预,而转向了对企业进行一定宏观的调控。政府只有加强立法的力度以及执法的力度,通过较为完善的法律和法规对企业的行为和规范进行一定的制约,才能够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随着我国市场体制的不断发展,对于经济方面我国的法律将对进一步的健全与完善,这对于企业,将表示着我国政府政策的法律环境将会更加的统一与透明,有关规章可预见性也在不断的加强,企业之间彼此交易的成本也在不断的降低,这对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4.2 相关法律政策对企业产生了新的制约

就当前的形势看来,我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发生着变化,这对于企业来讲,存在着各种机遇,同样也存在着各种挑战。比如说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以及社会上伦理道德标准的重构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潜在制约,同时也给企业提供着新的机会。

5 面对市场中营销环境的变化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当前市场中的营销环境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也使得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时需要不断的做出变革,否则企业就会被严酷的市场竞争所淘汰,企业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做出调整和改变,以适应营销环境的变化。

5.1 适时对营销的观念做出调整

5.2 企业应当树立全球营销的概念

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深,整个世界俨然已成为一体,在整个地球村中的居民越来越多,对各类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加大。因此我国的企业应当树立全球化的营销观念,将营销的视野由国内的消费者扩展为地球村的居民,发现并创造更多的机会,从而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在全球营销的观念中,企业不仅仅应当把市场的受众群扩展到全世界,更应当把中间商以及供应商进行选择的范围和社会中公众进行选择的范围同步扩展到全世界。这样的企业才算是真正实施了全球营销的战略。

5.3 企业营销时应当把将自身的优势,消费者的需求以及社会的责任三者进行结合

企业在营销时应当将消费者的需求作为重点,并且要与整体的利益与社会的长远利益结合进行考虑,这才是企业进行经营的重点。企业也只有树立了这样的营销观念才能兼顾到社会,消费者以及企业三方面的利益,才能获得发展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5.4 企业树立通过创造需求来进行营销的观念

在我们传统的营销观念中,营销仅仅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然而在当前的市场中,企业要想掌握住市场的进展,获得市场营销的主动权就应当不断地发现甚至是创造消费者的需求,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一定的引导,实行“对消费者进行教育”的措施,从“企业由市场引导”转向为“企业引导市场”。企业要想成功的实施这些举措,就必须对营销这一理念进行正确的理解,同时企业中营销人员必须树立起新的营销观念。

5.5 对营销环境变化提供给企业的机会进行辩证的认识

市场中营销环境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这样的确是带给了企业许多的威胁,但是同样给企业带来了许多的机会,企业不仅仅要看到市场环境不利的那一方面,同时也要学会在困境中不断地为自己寻找和创造机会。举个例子,政府提出了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这对于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来讲增加了治污的成本,但是对于生产其相关设备的企业来说,就提供了一定的机会,而对于受治理的企业来讲,对于未来同样创造了更稳定也更大的机遇。因此,企业要跳出传统思维的束缚,面对环境变化不能仅仅停留于发牢骚,抱怨的基础上,要善于在市场中寻找机会,同时要提前发现环境的变化将为市场带来哪些威胁,对于威胁做好提前的准备,并将其降低到最小,化不利为有利。

6 加强对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内的每一家企业都会受到同跨国公司竞争而带来的一些威胁,面对严峻的竞争环境,只有不断进行产品的创新,才有可能不被严酷的市场所淘汰。

6.1 对核心的产品展开一定的创新

企业在进行产品的创新时,应当以高新的技术为中心,诸如最近很流行的一家糖果企业推出了“护齿口香糖”,该糖果不但具有一般口香糖的效用,同时还可以保护牙齿,而不是我们传统认为的会对牙齿造成损害,这样的创新形式就有着很强的竞争性。

6.2 对于产品的形式进行一定创新

当前科技的进步以及经济发展的逐步合理化,使得新产品的生命周期逐步的缩短,产品的流行样式变化的速度也更快,因此企业生产的产品也必须加快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地向市场推送新的样式,新的包装以及新的产品,以自身的不断更新换代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如这几年来电视推出的“智能”系列就是产品创新的典范。同时我们对产品进行包装时应当注意,产品外形的包装一定要与产品自身的价值以及特性相符合,对包装的材料进行选择时也要考虑到环保的因素,节约资源。

6.3 对于服务的形式和渠道进行一定创新

在成本的制约下,要想在产品上做出重大的突破,难度很高,但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观念确实是企业在竞争中致胜的不二法门,因此,把重心放在服务形式和渠道创新,就是降低成本,吸引顾客,留住顾客的有效方法。

在各种食品、商品安全事故报道频发的今天,顾客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危机已经形成,如何加强与顾客的信任关系,要依靠企业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关,也非常需要企业加强与顾客的互动,加强服务顾客的意识,提供更多的创新服务顾客的方式。比如说:“海底捞”火锅店红起来了,它借助的:一是远超一般火锅店的无微不至的贴心服务作为热点,二是近两年火爆起来的微博平台进行热点宣传,这个微博平台起步时间不长,但是用户已超过3亿人,微博用户通过基于朋友关系的转发间接帮助企业宣传,企业利用朋友的信任度间接地带动提升企业的可信度,促使顾客采取直接的消费行为,这就是一个有效的服务创新和宣传模式。再比如说:现在沸沸扬扬的微信营销,如果说关注微博的还未必是朋友,那么关注微信的基本都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所传播的信息可信度,那就不言而喻了。利用这种高信任度,借助微信宣传来销售产品的私房蛋糕店、私房菜馆等等也开始兴起。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参考并且可以做到的创新服务形式和渠道。

7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营销环境,企业还应当对市场进行扩展,积极的开拓国际市场,老年市场以及高科技市场,旅游市场等等;同时企业还要对运作的方式进行一定的创新,包括价格的创新,分销的创新、服务的创新以及通过中间商进行促销的方式进行创新等等。企业唯有根据营销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够找到自身发展前进的突破口,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占据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文渊.21世纪的营销环境变化新趋势[J].商业经济研究. 2001(06)

[2] 张文德.竞争情报的市场营销构想[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0(04)

环境变化范文8

关键词 地球信息科学;全球环境变化;系统研究方法

 

1 引言

全球环境变化是当今环境研究的热点,也是地球信息科学的应用问题之一。土地利用变化通过与气候、生态系统过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来影响全球变化,它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中心内容。在全球尺度,土地覆盖变化是土地利用变化长期积累的结果。因为这些变化影响气候、土壤、植被、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等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自然资源,所以它们在陆地生态系统中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密切相关。

为了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景观空间异质性动态、人类对土地覆盖变化的反应,我们至少需要以下两个方面的数据:①过去各个历史时期的景观综合图和其它土地覆盖的间接证据;②反映近期土地变化的遥感数据。

为了整理来源于遥感和景观综合图等的有关信息,并在一个公用的空间框架中为地理、文化、政治、环境和统计数据提供输入、储存、处理、分析和显示能力,我们需要地理信息系统。

为了预测地球系统的变化趋势,数学模型是必不可少的。土地利用变化的数学模型包括基于变化格局外推的诊断模型和基于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动态集成模型。现有的数学模型综合了景观变量和变化的近因,可以进行短中期预测。

全球变化的长期预测需要分析土地覆盖变化在不同地理和历史背景下的主要人文驱动因素,分析气候变化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因素对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影响。这些分析需要综合土地利用动态的案例研究,通过运用地学信息图谱对这些大量典型案例研究的对比分析,在区域尺度得出土地利用变化的一般结论。为了使这些研究从区域尺度上升到全球尺度,我们必须进一步分析空间异质性、技术创新、政策变化和城乡动态等问题[1]。

在全球环境变化方面我国已有很多研究成果[2~4],同时也已产生了许多研究方法。例如,叶笃正等提出了全球变化的预研究方法[5];张新时等改进了 holdridge 模型,并据此研究了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植被的可能影响[6];李克让等开发了气候—森林响应动力学模型[7]。本文主要从地球信息科学的角度,讨论我们对全球环境变化系统研究方法的一些认识。

2 数据获取

第一手数据对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第一手数据有问题,那么下面的所有分析和预测都将是建立在沙滩上的空中楼阁[8]。早在 1960 年代初,作者之一(陈述彭)利用海南岛航空像片对包括坡度、土地利用、植被、土壤、坡向、地貌和地质多要素解译及地面实况进行了三级比例尺验证。在航空像片综合利用与农业综合制图的实验中,主张以地理的综合方法作为解决热带航空像片分析与农业制图的基本途径,即:按照地面控制考察与航空像片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从研究区域自然综合体的自然历史过程着手,摸清各种自然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综合利用航空像片,相互阐明,彼此印证。根据像片判读和量测的可能性,试制了大北部试点地区的 6 种基本自然条件与土地资源图:微地貌结构图、坡度组合图、植被图、土地利用图、土壤土质图和农用地形图[9]。

1978~1980 年间,中国科学院组织全国 80 多个单位,在云南腾冲地区首次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航空遥感试验。这次遥感试验分为 33 个专题进行,包括地质、农林、水资源、测绘制图等各个专业的解释制图工作,以及各种遥感仪器检验和波谱测试工作。在土地管理方面,根据地物波谱特性和遥感图像的亮度系数,对土壤进行聚类。通过彩色红外片的色散分析,鉴别主要森林树种,利用遥感图像解译立地因子,回归估算森林材积量和评价宜林地。利用彩色红外像片,从图像上直接解译 20 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特性,确定植被覆盖率、森林和各类植被的覆盖面积,划分植被类型,确定森林植被的郁闭度、分层和高度等数量指标,分析生态环境条件并分出优势树种。在这次试验过程中,通过地面实况观察和航空像片解译,编制了试验区的自然景观图;结合应用土壤、植被、水分等参数,通过航测地形图的数据量测,建立了腾冲地区数字地形模型[10]。

1981 年,在渡口—二滩开展的第二步试验中,以航空遥感资料为基础,从土地覆盖和环境污染着手,试验多源的数据采集与空间配准的方法,探索了信息专题化和数字化的技术途径[11]。其试验内容包括:①彩色红外正射影像地图的编制;②土地覆盖图的编码;③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

1970 年代末以来,遥感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例如:大地构造学理论与板块学说的验证,水、气动力学现象与自然历史轨迹的分析和生态系统的监测与环境科学的应用[12],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遥感应用研究[13],资源环境动态遥感与模型分析试验研究[14],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研究[15],城市遥感[16]和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17]。

遥感图像和数据是现代地理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18]。遥感图像是一种综合性的地理信息源(包括各种地理要素),同时,又是一种空间信息,为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提供了定位、定量的数据。遥感数据比地图更进一步强化了地理综合体的形象和概念,它提供了具有全息性质的交织在一起的可见景观实体影像。人地关系错综复杂,难解难分,通过其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人们可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超越直接的形象,借助于间接的标志,从中获取极其丰富的二次信息。因此,遥感是一种运用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规律相结合的数据获取技术。在 20 世纪和 21 世纪之交的今天,遥感技术不再是孤立的系统,已达到了与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紧密结合的水平,可以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提供多维和动态的网络数据。

3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可划分为 4 个相互重叠的阶段[19]:1950 年代到 1970 年代中期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开拓阶段,1970 年代中期到 1980 年代初期是政府资助研究和正式试验阶段,1980 年代初期到 1980 年代后期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产业化阶段,自 1980 年代后期以来地理信息系统进入工作台站网络化和多媒体阶段。我国自 1960 年代初期跻身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探索、试验和发展以来,在研究方面基本上保持着与国际同步发展的水平[20]。

从历史发展来说,地理信息系统脱胎于地图[21]。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都是地理学的信息载体。其所以称为地理信息系统,是因为它的特定性质属于空间型,以区别于其它统计型的信息系统。它的主要特点是,每个数据项都按地理坐标来编码,即首先是定位,然后是各种定性、定量属性。以这些定位数据库为基础而发展起来,具备愈来愈完善的分析功能的信息系统,则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22]。它的基本构成包括三部分,①地理基础:按经纬度、地形图格网或行政区划、流域等来建立格网的或多边形的地理坐标;②标准化和数字化:将统计数据、地图或影像加以规格化和数字化,以适应计算机输入和输出,以便于人文与自然要素之间的对比与相关分析;③多维结构:实现三维的空间信息结构并按时间序列延续,从而具备信息存储、更新和转换的能力[23]。地理信息系统是具有多层次数据结构、多功能综合分析能力的空间型信息系统,可把全球或地球的大量自然因子和人文要素的属性,按照地理位置建成关系数据库,再加上遥感卫星的周期性大范围扫描数据以及结合经济统计的实时传输,使数据保持在经常的更新状态之中。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地理系统建立空间分析模型,对全球环境变化进行动态模拟和预测[24]。

4 数学模型

建立新一代空间动态模型是全球变化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1],而总结和评价现存的有关模型是新一代模型必不可少的基础。为此,我们自 1998 年 7 月开始进行数学模型文档库建设。由于资源环境数学模型的复杂性,有关模拟系统质量的隐含和明确假设对模型用户常常并不是不言自明的,所以,标准化数学模型文档库中的每一个模型包含有 6 个层次的信息,它们所包含信息的详细程度逐渐提高。即:①注册信息层:包括有关模型的整体信息,例如摘要、作者联系地址和参考文献等;②科技信息层:包含层次 1 中的所有信息以及模型的详细科技信息,例如,模型的数学方程、参数变量、隐含假设和资源环境背景等;③数学信息层:包含层次 2 中的所有信息及模型的数学基础;④过程信息层:包含层次 3 中的所有信息及模型的构建过程或论证过程;⑤程序信息层:包含层次 4 中的所有信息及模型的原程序;⑥案例信息层:包含层次 5 中的所有信息及模型的应用案例。

通过比较分析文档库中的模型,对现存建模方法的局限性和尚待创建的数学模型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因此派生了具有创新意义的模型。例如,以综合生物多样性模型[25]为核心的景观空间异质性动态模型体系,以生态系统稳定性模型[26]、连通性模型和基于植被指数的土地生产力模型为核心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模型体系,以数据挖掘模型[27]为核心的气候变化模型体系和以土地管理虚拟系统[28]为核心的人类对土地覆盖变化的反应模型等。

5 地学信息图谱

发展和完善一种方法来反演 (backcasting) 土地利用

和土地覆盖变化的过去和预测 (forec asting)其未来,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具体目标之一[1]。地学信息图谱正是迎合这一研究目标的有效可选方法之一。

地学信息图谱是在继承中国传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卫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等当代先进技术和现代科学理论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图谱生成过程智能化的系统理论。地学信息图谱吸收了景观综合图简洁和数学模型抽象的特点,它的发展经历了景观制图实验[29]、图谱概念的提出[30]、图谱方法的

应用[31、32]和地学信息图谱理论[33]的形成 4 个阶段。地学信息图谱由征兆图、诊断图和实施图组成。征兆图是信息提取模型对有关数据的运行结果,可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和依据[28];诊断图可表达为各种基础图的不同组合,可反映资源环境动态的变化与发展趋势[34];实施图以诊断图为依据,通过改变各种边界条件,分析推理不同控制条件下的决策方案,可为进行规划实验提供依据和预案[35]。

图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方式,主要运用图型语言进行时间与空间的综合表达与分析;地学信息图谱则是应用地学分析的系列多维图解来描述现状,并通过建立时空模型来重建过去和虚拟未来[33]。也就是说,地学信息图谱不仅应用于数据采集和数据开发利用,而且服务于科学预测与决策方案的虚拟。地学信息图谱具有以下 4 个重要功能:①借助图谱可以反演和模拟时空变化,即可反演过去、预测未来;②可利用图的形象表达能力,对复杂现象进行简洁的表达;③多维的空间信息可展示在二维地图上,从而大大减小了模型模拟的复杂性;④在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图谱有助于模型构建者对空间信息及其过程的理解[35]。

6 讨论

事实上,许多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了全球环境变化系统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例如,一些专家认为[36],为了解决全球环境变化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最重要的方面:①优化卫星观测系统和地面监测网;②建立有效的地理信息系统,集成源于野外工作、航空照片、卫星影像和地图的有关数据;③构建和发展地球物理与生物过程模型、优化气候模型中的生物圈参数,以分析卫星观测的时间序列数据;④发展基于卫星观测数据、地理信息系统和分析模型的全球变化预测理论。有的专家

提出[37],重建过去的生态景观过程、模拟当前的景观动态、分析其驱动因素、发展典型案例研究支撑的地理信息系统是最有前途的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方法,数字影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学模型的集成为我们更准确全面地监测和预测环境变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精确、详细的全球尺度空间数据,所以空间抽样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1]。例如,根据土地覆盖变化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敏感性以及我们现有的数据基础,我们可以首先对全球变化有重要意义的以下 4 个热点地区进行深入研究。

(1)黄河三角洲:它位于渤海湾和莱州湾的湾口,地处 37°20′~38°10′n、118°7′~119°10′e,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其它沉积矿床,已建成我国第二个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地面农业资源多种多样,拥有丰富的水沙资源、土地资源、草场资源和广阔的滩涂,生产潜力很大。但由于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缺乏全面的认识,以及旱、涝、盐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生态平衡一度遭到破坏。为了为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建立遥感监测系统和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1985 年 10 月国土资源卫星协调小组将黄河三角洲列为试验区之一[38],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较完整的时空动态遥感数据系列。

(2)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濒临南海,是我国南亚热带最大的冲积平原。自 1978 年以来,成为我国层次最高、发展最快的改革开放先行地区[39]。未来的珠江三角洲将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城乡融为一体的经济区和城市密集区[40]。为了保证珠江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即将启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 1∶1 万基础地理数据库建设,并运用 1m 分辨率以上的各种卫星数据,建立包括 1m 分辨率的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多分辨率数据库。

(3)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它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给黄河下游的海防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为了全面了解土壤侵蚀状况和水土保持工作的进展情况,为综合治理和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1985 年我国起动了“黄土高原遥感系列制图”课题。根据调查结果将黄土高原分为剧烈侵蚀区、强烈侵蚀区、高强度侵蚀区、强度侵蚀区、中度侵蚀区和轻度侵蚀区、建立了黄土高原 1∶100000 资源与环境遥感调查数据库[41]。

环境变化范文9

[关键词]侵袭性牙周炎;生活环境;居住地;菌群失调

[中图分类号]R78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7-0272-02

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periodontitisAgP)是一组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均与慢性牙周炎有明显区别的牙周炎,其多发于年轻人,但也可见于成年人。生活环境与人息息相关,许多疾病与生活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为了探讨生活环境的改变对侵袭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是否存在一定的影响,作者对16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发病前后的生活环境进行分析、总结。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2000年~2008年来我院就诊治疗的侵袭性牙周炎患者16例。男9例,女6例,年龄19~33岁。

1.2检测方法:①通过病史问卷来了解患者来我院就诊前的居住地是否发生改变,或发病前是否旅游或出差。②对每一位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和询问病史及检查病例来了解患者生活环境改变前后牙周的临床表现,从而确定不同生活环境出现患者的人数以及患者首次发病的时间。

2结果

16例患者的居住地都发生了改变,见表1。患者临床表现的差异见表2,首次发病的时间见表3。对比来我区后16例患者,出现牙周炎症状的人数无明显差异(P>0.05),而出现牙周炎症状的人数有极明显的差异。

3讨论

侵袭性牙周炎的病因未完全明了,虽已能肯定某些特定微生物的感染以及机体防御能力的缺陷是引起本病的两个主要因素[1]。同时,遗传因素与侵袭性牙周炎易感性也存在着一定联系,目前已发现IL-基因、L-4基因、Fcr受体基因、N-甲酰肽受体基因和维生素D受体基因等基因与侵袭性牙周炎易感性有相关[2]。但以上几种致病因素仅是针对患者发病后机体内发生的变化所进行的研究。而对患者发病前的情况,以及患者所处生活环境对疾病的影响却缺少相关研究,从而造成了侵袭性牙周炎病因研究的不完整性。

环境变化范文10

[关键词] 会计环境影响

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会计业作为社会文明的产物当然也离不开环境的影响。由于影响会计这一事物的环境较为复杂,而且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大系统,它包括自然、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科技、教育和经济主体内部等八个因素,各个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进步、共同发展。2001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WTO,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作为一门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已经在会计核算和计量、会计准则和制度、会计人员素质等诸多方面受到一系列的影响。同时,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也为进一步改革会计制度,加快我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化进程和会计实务国际间交流的步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一、加入WTO后我国会计环境的变化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更全面地参与国际经济事务,参与制定国际经济贸易制度,建立公平的世界贸易环境。享受在世界贸易组织体制内多边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以及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的普遍优惠待遇,改善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环境和条件。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构处理对外贸易关系中发生的磨擦和纠纷,维护我方的正当权益。可以获得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国有关经济贸易政策、法规和材料,参加有关机构组织的人员培训,有利于培养我国外经贸人才。这样看来,加入WTO将给中国带来 商机无限,也给会计这一上层建筑的环境带来影响。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会计环境必然改变。

1.会计环境在空间上的区域性与国际性并存,将促进会计实务、会计理论研究的地区特色化,且与国际性惯例逐步适应、协调,会计理论的共性和差异因会计环境在空间上的区域性和国际性并存而同时辨证的存在。各个国家的会计环境虽然有所不同,但其不是完全独立和封闭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尤其是通过全球一体化和世界市场的开发,各跨国集团公司的国际性生产经营和资本的世界范围内流动,加之各类国际组织机构的努力协调,逐步形成世界性的大会计环境。

2.会计环境在时间上的延续性和阶段性并存,使的会计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既赋有历史的继承,又体现了当代的特色,为适应各阶段的会计实务起到了指导、预测作用。某一历史阶段的会计环境是正确认识、评价这一历史阶段会计发展水平的客观基础,某一历史阶段会计发展状况,始终受到这一历史阶段会计环境的促进和制约,随着会计环境的不断改善,其结果必然会促进会计在各个方面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并推动人类的会计思想、会计行为向更高的历史阶段发展。

3.会计环境在功能上的制约性和推动性并存,日益变化的会计环境与需求日增的会计信息系统之间时刻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一方面,会计环境通过一定的物质、能量、信息来制约会计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另一方面,会计理论对会计实务的指导和预测功能,推动会计环境适应性变化。

二、环境的变化对会计业的影响

加入WTO后,我国的市场将更加开放,改革将更加深入,决策将更加透明,尤其是企业不论规模大小、所有制类别、境内境外等,将普遍享受国民待遇,并按照国际惯例从事交易。随着这种市场环境的变化,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技教育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方面均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会计环境也将随之发生改变,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冲击。

1.中国的会计环境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客观上限制了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而多年来,国际会计理论一直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的复杂业务为研究中心,国际会计准则主要反映了这些国家的会计业务带有明显的“英美倾向”。中国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2001年11月又正式加入WTO,企业跨国经营和引进外资的明显增加,使得我国会计业必将朝着更加国际化的方向改革,企业中新的国际会计业务将层出不穷。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以应对国际竞争的压力,将迫使财会工作为之做出更大贡献。此外,企业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懂外语、熟悉国内外法律法规的高级会计人才将备受青睐。

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电子商务更广泛的应用,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内容大大丰富,以知识及其载体――人力资源为主要资产的网上实体也必将大量涌现。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是传统的手工记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电子商务的推广更是对手工数据处理的历史性冲击。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和网上实体的出现,使经济交易、资本决策能够在瞬间完成,“无纸化”交易成为现实。我国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将更快地全面退出历史舞台,而目前正在实施的电算化会计的网络化程度也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从会计的电算化走向会计的信息化,从而对会计软件的开发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WTO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既是一名高水准的会计师,又是一名出色的计算机操作人员。

3.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工艺流程、成本结构、收支水平等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事业单位资本重组和并购现象频繁发生。我国现有的传统会计理论必将受到冲击,很多目前还闻所未闻的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将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与此相对应,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会计原理和一般会计核算方法,而且必须是了解本行业会计核算特征,熟悉国际会计、商务惯例,具有较广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复合性人才。而根据我国现行会计人员的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和实践经历来说,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企事业单位发展的趋势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环境变化范文11

财务管理环境是企业财务管理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进行财务决策时难以改变的外部约束条件。企业财务管理环境主要包括金融市场环境、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等,随着新时代经济的到来,这些环境是不断在变化,企业如何适应新环境,成了财务管理面临的新课题。下面从经济形式、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变化详细阐述财务管理面临的环境变化。 

1 经济形势的变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企业受到国内和国际各方面的压力也加大。一方面,原有的很多贸易保护政策被取消,国内企业生存发展压力将不断加大;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的扩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也加大了经营风险。在这种形势下,必然要求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以国际化的经营理念、发展思路、理论和技术加快企业财务分析、资本运营等,以适应企业发展环境的变化。此时企业资金的安全性、投资效益、时间价值、筹资成本和资本结构将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防范和规避财务金融风险,进一步提高企业投资决策的及时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成为企业迎接挑战的重要内容,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评估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财务管理必须适应国际全球化的变化,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变革。

2 企业社会责任的变化

“企业社会责任”是1923年由谢尔顿(Sheldon)提出,中外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内涵大致相同,即企业在对股东承担经济责任(追求股东利益)的同时,还要对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客户、政府、社区等其它利益相关者以及自然环境承担社会责任。

    然而,一些企业在扩大经营规模、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忽视了企业社会责任,如环境污染、劳动条件恶化、产品服务质量低、拖欠劳工工资、偷税漏税等。于是,自从20世纪90年代来,全世界不断掀起了各种形式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核心是各国政府通过修订劳动合同法、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来对企业进行约束,同时民间等非政府组织也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倡导企业社会责任。近年来,我国也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如2005年颁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2006年新修订《公司法》、2007年颁布《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指导性意见》,所有的这些法律法规都对企业社会责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标准。

3 网络财务应用更加广泛

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各行各业的普及,人们对信息需求越来越具体化和及时化,而且许多信息也都趋于共享。因此顺应时代要求的网络财务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互联网既可以向外界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财务信息,也可以从外界取得有益信息。网络财务相对于桌面财务而言,有3个方面的特点:财务与业务的协同性更强、决策者可以在线管理、电子商务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得到广泛应用。

4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建立符合经济时代的全新管理模式。

4.1知识经济使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发生变化

在工业经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对象主要是包括实物资本及货币资本的财务资本,财务管理就是关于财务资本的运作和管理。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本的概念发生了变化。知识经济社会里的财务资本是在传统资本的基础上增加知识资本如商标权、专利权、组织管理方法、市场资源、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在现代企业中,以无形资产为主要形式的知识资产不仅可以创造财富,还将逐渐取代传统的财务资本的主导位置。

4.2 知识经济使企业财务管理内容发生变化

在工业经时代,企业投资对象主要是包括实物资本及货币资本的财务资本,投资目标主要考虑财务效益。在企业利润分配中要综合考虑有关利益各方,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其积极性。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投资对象主要是知识资本。投资效益评价以企业人力资源质量、企业创新能力及持续发展能力的增长为标准,相应地将建立适应知识经济的投资评价模型、投资评价指标和投资评价方法。

4.3 知识经济拓展了财务管理的投资领域

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主要以设备、资本、原材料为主,财务管理比较注重固定资产的投人,金融投资和营运资本管理。知识经济的特征是知识资本性经济,知识和技术对生产的作用越来越大,知识资本由于高投入的刺激而不断扩张,企业的资产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在新的资产结构中,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的比例大大增加。在这些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无形资产的管理和风险投资管理必然成为财务管理新的投资领域。

4.4 知识经济使财务管理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

工业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组织结构主要决定于企业的组织结构,而企业组织是自上而下的集中式的管理结构。在信息不完备,技术落后的情况下,这种管理结构通过严格的等级体系明确的责权统一和完整的规章制度,保证了用人工方法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和传递的效率,但人为地割断了物质流与信息流之间的联系,阻碍了整体化趋势的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了社会的横向联系和交流,提供个人和企业直接获取信息的机会和条件,知识和信息成为社会共享的资源。这对传统的财务管理组织结构产生了极大冲击,财务管理组织结构面临新的调整。

环境变化范文12

关键词:功能区;噪声;质量;变化

1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噪声危害很大,不但妨碍人的休息,而且会对身体产生伤害,导致一些疾病发生[1]。噪声危害听力,长期在90dB以上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有50%~80%患有噪声性耳聋。噪声危害人的神经系统,引起头晕脑胀、烦躁耳鸣、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噪声刺激下,人的神经系统尤其是高级部位,容易发生机能紊乱,对睡眠、休息和工作效率都会产生直接影响。噪声影响人的心脑血管系统,人体随着噪声大小强度的变化导致血压上升和下降。强烈噪声可引起全身肌肉收缩、呼吸和心跳频率加快,心率不齐、血压升高等。噪声可引起消化系统病症,造成肠胃机能阻滞消化液分泌异常,胃酸降低。噪声干扰人体的睡眠和休息。噪声可影响母体中胎儿的正常发育和儿童的智力发展。噪声能降低人们工作学习效率,导致工伤事故的发生。形象来说,噪声就是一种慢性毒药,所以治理噪声污染刻不容缓。

2环境噪声监测

2.1监测方法、点位及频率

监测方法:监测数据报累积百分声级L10、L50、L90的噪声值和等效连续A声级。再根据这些监测原始数据,按规定计算各不同时段的噪声值。

监测点位及频率:功能区噪声监测在城区内共设4个监测点,分别属于1至4类功能区,每个功能区布设1个点位。

监测频率:全年四季每季随机抽样监测一天,每天昼夜各监测一次。

2.2环境噪声评价标准

在环境中,不同区域和同一区域不同时段,同一量值的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亦不同。各功能区执行标准见表1。

1类区5年间昼间测值从2009年一直呈缓慢下滑趋势,2011年至最低点;2012年测值升高后2013年又呈回落趋势:夜间测值从2009年到2010年呈下降状态;从2011年至2012年测值呈上升趋势,到2013年又有小幅度回落。2类区5年间昼夜测值变化趋势一致。从2009年起一直呈上升趋势,至2012年达至峰值,2013年又有一定幅度回落。3类区5年间昼夜测值变化趋势一致,从2009年起至2013年一直呈上升趋势。4类区5年间昼间测值从2009年起一直呈回落趋势,至2011年降至最低点;从2011年后至2013年呈上升趋势。夜间测值从2009年降至2010年,2010年后开始呈上升趋势到2012年达到一个峰值后,2013年又有小幅回落。

由上述分析可见,1、2类区均为在2012年达到峰值后2013年又呈回落状态,这是因为义县政府和主管部门加强了对城市噪声环境的管理,加强监管,切实把噪声扰民问题纳入工作日程,从而起到了一定成效。3类区5年测值虽不超标,但5年间一直呈上升趋势,说明主管部门和企业都要引起重视,确保噪声达标排放。4类区噪声测值多变,这也符合4类区特点。交通干线是车辆通行必经之路,车况及车流量多少对交通噪声测值产生很大影响。

4.2各功能区5年监测结果昼夜均值变化趋势分析

各功能区5年监测结果昼均值和夜均值比较示意图分别见图3和4。而无论是从图3还是图4分析都可以看出,1类区、2类区和3类区5年昼均值和夜均值都低于相应标准,4类区昼均值和夜均值则高于相应标准。

综上分析,义县进一步加大噪声治理力度,4类区是噪声治理的重中之重。

5义县噪声污染主要成因

5.1社会生活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噪声源出现在大街小巷。商业网点无休止的促销宣传、娱乐场所高分贝的音乐播放、露天冷饮及烧烤业露天经营的喧闹等,都对周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5.2建筑施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进程不断提速,建筑施工成为影响居民生活的重要噪声源。居民住宅日间装修、部分建筑工地在未取得相关部门环保审批的情况下,为赶进度在禁止施工作业的时间段和地点进行浇灌水泥、风炮钻孔、打地基、锯模板等行为所产生的噪音都会严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的日常生活。

5.3交通

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原有的城市道路格局及道路建设已不能满足居民的行车需求。县内一条主干道:南大街与中兴街和南关街在金三角交汇,呈倒Y型分布;由于上述主干道是县内通行的必经之路,南来北往的车辆多汇集于此,由此引发的交通噪声污染也呈加剧趋势。2014年7月绿色科技第7期6噪声污染防治的几点意见

6.1控制声源

6.1.1社会生活噪声

限制社会生活噪声,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噪声扰民。饮食服务业和娱乐场所等边界噪声必须达到相应噪声排放标准,未能达标的环保部门要责令其停业整改、搬迁或关闭。

6.1.2工业噪声源

工业区应远离居住区。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尽量采用低噪声的设备及施工工艺,除采用“吸声”、“隔声”、“消声”等传统治理措施外,更要不断引进高新技术,降低噪声污染。

6.1.3建筑施工噪声

在噪声敏感区域内施工要设置声屏,提倡采用低噪声防震动的施工设备,严格限制施工作业时间,加强夜间对施工场的巡查力度,对超时施工的场地要予以重罚以示警戒;如确需连续施工的,必须办理审批手续。

6.1.4交通噪声

加大对交通运输工具的监管力度,减少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干扰。县内主要街道的噪声敏感地段,要设置“禁鸣”、“低音”路牌;根据需要规定禁行路线,大型车辆只能在规定线路和规定时间内行驶。

6.2城市总体规划及功能区划要合理布局。

城市规划部门,应当依据国家声环境质量和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合理规定建筑物与交通干线的防噪声距离。尤其在城区建设南移过程中,注意将厂区、商业区以及居民区尽量分开。同时结合规划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道路网络,改集交点为多散点,以此疏通车流量;或者在交通繁华区设置单行线,分散车流量以降低噪声。

6.3加强城市绿化,搞好科学植树造林

城市绿化不仅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还能起到一定的降噪作用。道路两旁设置隔声屏障和绿化带。其中隔声屏障可采用吸声材料制成的隔声墙或隔声栅栏,可使交通噪声下降5~15dB[2]。采用高大乔木作道路两侧绿化带则可降低交通噪声5~7dB[3]。不断强化环境执法队伍建设,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工作中做到依据现情,科学处理,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环保部门积极宣传降噪法规,确保无论是居民还是施工人员,在高分贝噪声来临时应具备科学防护常识,同时及时阻止和控制噪声污染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提倡临街住宅安双层窗户而不是近几年新兴的双层玻璃窗,亦可大大降低噪声的干扰。

参考文献:

[1] 周浩.浅谈城市噪声污染及其防治[J].中国环境管理,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