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经济发展分析

新经济发展分析

时间:2023-05-30 09:47:28

新经济发展分析

新经济发展分析范文1

目前,我国有部级高新区113个。为便于从整体上把握113个部级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对重庆高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有大致的了解,需要对这113个部级高新区进行分类,而聚类分析法就是最常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所以,本文对各高新区进行聚类分析,了解其整体发展状况。根据国内外研究高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权威的指标体系,选取高新区企业数、年末从业人员、营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上缴税、净利润、出口总额等7个指标,利用聚类分析法对这113个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类,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发展突出的是中关村和上海张江高新区,发展好的是西安、武汉等7个高新区,发展良好的是无锡、苏州等15个高新区,重庆高新区属于发展较好的高新区,但在中西部各高新区中综合实力较强。

二、重庆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重庆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找出其在全国113个部级高新区中所处的位置,根据上述所选7个指标作进一步分析。在多因素分析中,因子分析法是比较客观的多元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在尽可能保留原有数据所含信息的前提下,将多个指标的问题简化为少数指标问题,达到简洁明了地揭示变量间关系的目的。本文利用SPSS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113个部级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其中,因子1是和各高新区企业经济规模有关的综合因子,因子2是和各高新区企业效益有关的综合因子。从表2可以看出,重庆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在113个部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31名,虽然与中关村、上海张江、西安、成都等高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其中存在着一些客观因素,如中关村、上海张江有政治、经济上的优势,西安、成都有地理区域上的优势。所以,重庆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还是较好的。把聚类分析结果和因子分析结果相比较发现,各高新区在排名上发生了细微变化,但是各高新区的发展状况所属类别是相同的,这两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各高新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度量,明确了重庆高新区在全国113个部级高新区中所处的位置。

三、重庆高新区经济发展竞争力分析

为了找出重庆高新区相对其它高新区的优劣势,分析重庆高新区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水平,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和因子分析排名结果,从113个高新区中抽取了20个与重庆高新区具有可比性且发展较好的高新区,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各高新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作进一步分析:

(1)企业平均经济规模,工业总产值/企业数;

(2)人均工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从业人员;

(3)企业生产效益,上缴税/工业总产值;

(4)园区国际竞争能力,出口总额/工业总产值;

(5)创新型企业技术转化能力,毕业企业数/在孵企业数。为了便于比较,对各值采取无量纲化处理。考虑到以上5个指标越大越好,采用以下公式进行处理:Zij=yij/yjmax,式中yij表示第i个高新区的第j个指标,yjmax表示所有高新区(113个)中第j个指标中的最大值,Zij表示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第i个高新区在第j个指标上的值。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看出,重庆高新区除了在技术转化能力方面较强外,园区国际竞争能力尚可,在平均经济规模、人均工业总产值和生产效益等方面都较弱。因此,重庆高新区在这三个方面还应该做出相应的努力。

四、结论及建议

1.结论

重庆高新区建区以来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113个部级高新区发展较好。就中西部地区来说,重庆高新区的综合实力落后于成都、西安等高新区。从表3中不难看出,重庆高新区在技术转化能力方面较强,国际竞争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在企业平均经济规模、人均工业总产值、企业生产效益等方面都较弱,尤其是企业平均经济规模和企业生产效益差距较大。

2.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构建产业群,形成产业链

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产业体系的形成。重庆高新区企业平均经济规模较差,存在着“有企业无产业”和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因此,重庆高新应以构建产业群、形成产业链为目标,结合已有产业布局,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选择最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加以重点发展,建立起上中下游关联密切的产业链。

(2)转变发展观念,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重新认识高新区的定位和职能,切实转变发展观念。不能单纯以GDP增长速度和招商引资数量来考核园区管理者的政绩,应该更加重视产业配套要素及配套企业的聚集,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和产业竞争力的培育。应把更多精力投入环境产业发展,把重点放在建立鼓励创新的机制、规范竞争秩序、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上。

(3)改善软硬环境,提升服务水平

新经济发展分析范文2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

一、前言

从目前农业经济的发展来看,要想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就要对农村资源进行全面利用,除了要认真分析农村的实际发展形势以外,还要对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我国目前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后可知,循环经济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农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提升了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为此,我们应对农业经济的循环发展模式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立足现有发展模式积极寻求创新,保证农业经济获取全面发展,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效果。

二、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循环经济理论分析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应用于农业生产体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农业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在农产品的产出端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使废弃物可以作为再生资源,再次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和自然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农业循环经济它尊重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系统的基本规律,以农业经济效益为驱动力,按照3R 原则,通过优化农业产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和农业产业活动对环境的有害最小排放或最小侵害的一种农业生产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要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农业经济活动向生态化转变。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存在着差别:传统农业经济是一种由“自然资源——粗放生产——消费消耗——大量废弃——末端治理”所构成的单向线性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先把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大量开采出来。然后又将污染物和废弃物大量排放出来, 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

循环经济的目的在于对农业现有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使农业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使农业资源效益最大化,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从目前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来看,农业经济要素中资源分为一次资源和可重复利用资源,一次资源消耗以后难以再生,依赖资源消耗的发展方式注定是不能长久的。基于这一认识,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摈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应利用比较优势,对农业资源进行重复利用,保证农业资源得到循环利用,满足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提升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从目前农业经济的发展来看,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农业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保证了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三、农业循环经济的具体发展模式分析

目前来看,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具体形成了以下发展模式:

(一)基塘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其本质上是一种复合型人工生态结构,它使陆地生态系统与淡水生态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低消耗、高效益的科学系统。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基塘生态系统是重要的循环系统,也是在农村比较容易实现的循环发展模式之一。由于农村具有丰富陆地生态系统资源和淡水生态系统资源,因此基塘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具有深厚的实行基础,能够在农村中得到有效实行,并保证整体效果达到实际需要,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效果满足实际需要。

(二)“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

是辽宁省首创的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综合工程。在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中,将农业资源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保证了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但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对农业经济形成了有效推动。从目前农业经济发展来看,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重要形式。

(三)平原农林牧复合农业循环模式

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人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如乔木、灌木、竹类等)与栽培作物(如农作物、药用植物以及真菌等)和(或)动物,在空间上进行合理组合的土地利用和技术系统的综合。

考虑到农村的地理特点和地理优势,平原农林牧复合农业循环模式由于能够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形成了资源利用的合力,保证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取得了积极效果。为此,我们应对平原农林牧符合农业循环模式有足够的了解,并积极采用该发展模式。

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循环经济的发展策略

为了保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循环经济取得积极效果,我们应结合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制定具体的发展策略,保证农业循环经济得到全面推进,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效果。目前来看,农业循环经济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提高认识水平

为了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作用,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大力宣传,应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统一认识,提高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水平,在具体经济发展中做好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工作,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取得积极效果,提升农业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

(二)强化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引导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政府引导是关键。为了保证农业循环经济取得积极效果,应强化政府的指导作用,应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由政府牵头,并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有力的指导,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提升农业经济发展质量,对农业经济形成有力的促进。

(三)启动农业清洁生产,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应本着绿色环保的理念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应强调绿色环保的重要性,应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清洁生产的理念,保证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持续改善,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质量满足实际要求。所以,我们应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启动农业清洁生产,做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工作。

(四)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推广力度

为了保证农业循环经济取得积极效果,应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农业循环经济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努力推广农业循环经济理念,使农业循环经济取得快速增长,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农业经济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保证农业经济发展达到理想状态,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增长。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想提高农业经济发展质量,就要认真总结农业经济发展经验,对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积极创新,采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形成对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宝海.依靠农业科技进步 促进循环农业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2010(03).

[2] 赵国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困境与制度创新研究[J].中州学刊,2011(01).

[3] 曹廷.湘潭县农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

[4] 邱珊鸿.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福建省农业可持续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0.

新经济发展分析范文3

【关键词】产业经济;转型;新趋势;经济全球化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产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产业经济开始融入到世界经济中,并参与到国际市场分工中,开始适应国际产业的发展新趋势。同时,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的发展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结合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和我国不同阶段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战略的转型调整。经过实践研究证明,产业经济战略调整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为此,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的研究分析。

一、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现状

1.国际上对我国科技发展带来的压力

近几年,虽然我国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但是和国外科技相比,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科技竞争力不高,加上国外科技对我国科技发展打压,使得我国科技发展面临层层阻碍。科技发展受阻使得产业经济战略无法实现,制约了我国自主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

2.我国产业集群化发展面临障碍

产业集群化发展面临的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严格的产业市场竞争秩序,产业集群发展缺乏必要的诚信和良好的环境支持。第二,企业之间的发展没有实现专业化分工,各部门之间的工作零散、缺乏配合,由此使得企业内部存在重复施工建设的问题。第三,不同行业企业之间各部门各自为政,在发展的时候只考虑部门利益,忽视了对企业整体利益的考虑。

3.企业人才的缺失

受我国 工资水平不高的影响,工人在工作之后无法定期是受到专业技术培训和再教育,工人的基本素质普遍偏低,由此导致我国一般工程技术性人才较多,但是高端技术性人才较少。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我国在缺乏高端技术人才的背景下,产业经济发展将会显得更加困难,一般工程技术人才也会被国外跨国公司吸引,加速人才的流失。

4.产业经济生态化的薄弱

我国产业经济发展虽然开启了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园区,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表现在思想理念、技术应用、体制等方面的差距,产业经济循环生态化发展实力比较薄弱。

二、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分析

1.实现全球化产业转移

受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产业体系也融入到全球经济范围内,产业竞争优势的彰显不仅表现在企业总体经济实力,而且还表现在企业自身发展和上下游产业国之间的关系上,即上游企业的发展优势能够为下游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另外,企业产业和相关产业之间的配合也能够帮助企业在经济大潮中获得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地位。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我国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体现之一就是产业转移全球化。

第一,产业转移全球化的实现能够使企业发展打破自身资源和市场的束缚,加强企业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国际化。另外,产业分工从不同产业全球分工朝着企业内部的全球分工转变发展,在企业生产要素的不断积累下,企业内部也会发生革命性的发展变化,参与到国际分工体系的国家,其产业结构调整都会受到世界性产业转移的影响。第二,产业转移全球化影响国家结构经济调整。国际性的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受国际贸易和技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在国际性的产业转移发展中,国际资本往往是从高流向低,同时会带动产业其他资源的转移,影响国际分工布局和国家的世界经济地位。长期以来,发达国家控制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技术,并以多种方式向发展中国家传递过剩生产力,能够带动发展中国家的个新发展。同时,发展中国家也会利用自己在国际分工上的优势,积极吸收借鉴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带来的一切资源和力量。

2.实现全球化产业升级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个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开始进行交叉投资,实现了本国贸易的国际化发展。通过跨国流动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全球性产业体系。在全球性产业体系的影响下,能够促进产业内部各环节、要素和技术的调整,促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下产生的产业调整和产业转移为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持,表现在产业调整和转移带来产业数量的扩张性发展,在产业数量增长下带来了更多的高新技术和更大规模的产业。之后,在国和国之间的交流下,产业升级进度加快,呈现出全球性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主要是发展高科技产业,并在全球范围中寻找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资源,跨国公司对分散的资源重组优化,降低了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成本,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大规模、国际化发展,并逐渐渗透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中。很多发展中国家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承接发达国家在产业转移中的剩余技术,并结合自身发展将这些技术转换为自己的高新技术,由此技术贸易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3.融合化的产业经济

受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世界经济运行发展主体从侧重制造业和自然资源利用的企业向侧重信息资源和服务业的企业过度,以往的环境要素开展向内置化的企业系统要素发展转变。原来以国家为边界的产业系统朝着一种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转变。

全球产业体系的形成对世界各国独立产业体系产生了冲击,由此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互相独立又相互依存、制约的产业经济体系。加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各个国家之间的融合发展程度加强,产业经济显示出了融合发展趋势。

4.知识化的产业经济

世界产业结构开始从刚性结构向柔性结构转变,即表现在从生产重型化生产技术结构向以服务、知识、信息和服务等为主的软型化生产结构。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金融业、信息行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比重中加大,使得世界产业结构呈现了知识化发展趋势。产业结构知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教育和科研产业化发展。教育和科研产业化发展促使企业发展过程中加大了对知识和服务的需求。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增加,促进了世界各国科研教育的扩张。在知识力量的作用下,教育和科研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为此,知识可以作为一种产业来进行发展。第二,从事研发、管理、咨询服务等知识型人才所占比重加大。传统第三产业的发展往往是第三服务业,包括各种经营管理活动、信息处理、财务会计、后勤保洁等。在生产力不断提升和产品知识密集化的发展趋势下,企业自我服务发展无法满足更高效率的要求,一些服务生产从加工制造业中脱离出来,由专业的公司和机构管理,由此知识产业在产业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加大,产业经济呈现出知识化的发展趋势。

5.绿色化的产业经济

产业经济绿色化主要是指产业在发展的时候根据自然生态规律来确定不同的发展模式,不同类别的产业部门要结合发展实际建立资源循环再利用发展模式,从而在发展产业的时候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绿色革命,在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下,人们加强了对绿色产业经济的追求。产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进行绿色化发展。通过对产业生态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回收再利用可以实现产业领域和生态环境的融合,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面建设下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要求下,产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战略,实现企业市场经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齐发展,从而不断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建设水平,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在经济全球化和跨国企业发展的影响下,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表现在全球化产业转移、升级、融合、知识性、绿色化发展几方面,基于产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特点,需要相关人员进一步加强对产业经济新趋势分析,结合实际探讨出适合自身产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华. 论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J]. 经营管理者,2016,(29):239.

[2]任兴洲.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J].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5,(01):5-7.

[3]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谷建全. 新趋势下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河南为例[J]. 中州学刊,2014,(11):44-48.

[4]陈萍. 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趋势与模式[J]. 市场研究,2014,(05):4-5.

新经济发展分析范文4

一、现代会计理论

1.会计目标。会计目标主要明确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会计信息等问题,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的基础,现在财务会计把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一个整体,提供一种通用的会计报表。在新经济时代,会计信息需求者与作为会计信息提供者的企业之间可以利用互联网及时双向交流;企业在了解会计信息需求者的决策模型后,可以针对其需要,向其提供专门的财务报告。因此在新经济时代,可能发展成提供适用于不同决策模型的专用财务报告。

2.会计基本前提。现行财务会计是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项基本前提上,新经济的出现对这四项基本前提提出了挑战。

(1)关于会计主体。在新经济时代,由于经济的日益全球化,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急速发展,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不分国界的联合或分组,从而导致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这就使得对会计主体认定产生困难,使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一种模糊状态。

(2)关于持续经营。在新经济时代,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借助互联网相互联合起来来完成一个项目,当项目完成之后,企业就会立即分散。这种临时性的网络企业在新经济时代将十分普遍,使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提对它们不再适用。

(3)关于会计分期。会计分期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满足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的需要。在新经济时代,即时的通讯手段带来了即时的操作和调控,企业内外部会计信息需求者可以在互联网上动态地得到企业实时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分期已无存在的必要。

(4)关于货币计量。在新经济时代,连接各国的信息网络使全球形成统一的大市场,经济活动的国内与国外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同时,国际贸易剧增,市值变动大。这些都对货币计量前提提出了挑战。在新经济时代,完全可能出现全球一致的电子货币计量单位,用以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3.会计要素。现行财务会计把会计要素划分成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在新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是企业生存的资产,创新是新经济的核心,人是保证创新的的决定性因素,知识作为一种动态的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显得日益重要。

4.会计权益理论。传统会计的平衡公式“资产=负债+业主(股东)权益”中,等式右边所体现的只是企业财务资本所有者的权益,而未体现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在新经济时代,知识、信息与创新能力对企业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企业应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面对新经济时代,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会计权益理论。

二、现代会计实务的发展

1.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主要从时间选择上确定会计确认的基础。其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和影响期间来确认企业的收入和费用。它存在的前提是会计分期假设。在新经济时代出现的虚拟化了的网络公司这类新型企业组织,在可预见的将来可能是很短暂的期间,进行着不定期的经营活动,会计分期假设在此类企业的核算中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由此,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之上的权责发生制也相应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2.会计组织。在互联网上,可以建立网络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对经济业务的处理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会计处理系统能自动采集相关的电子原始凭证和数据,并按设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和流程,自动进行业务处理,生成电子记账凭证,然后自动登账,随时可以根据需要,生成会计报表,还通过预测决策系统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

3.会计计量。传统会计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对于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知识和信息这一首要的经济资源价值就不能充分表现。,网络企业也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变持续经营假设为即时经营假设,因此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也就没有意义了。

4.会计职能。会计具有核算、监督和参与决策的职能。在新经济时代,财务人员通过互联网在线访问,可以及时得到相关企业的会计信息,财务人员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可以作出正确的决策。所以说,在以互联网的应用和电子商务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会计参与决策的职能将会大大拓展其范围。

5.会计流程和会计方法。现在企业中使用的会计软件,其会计处理流程基本上还是按照手工会计处理流程进行设计的,即根据原始凭证的业务内容编成记账凭证输入系统中,凭证经审核后,据以自动记账、结账、生成会计报表等,会计流程基本上是模拟手工核算的流程。这种流程不能适应新的会计信息系统。

6.财务报告。当前的财务报告具有许多局限性,如无法反映非货币化会计信息,无法反映企业发生的特殊经济业务(如衍生金融工具)等。这些局限性在新经济时代更加明显。会计信息要适用于会计使用者的决策模型,传统的财务会计按年度对外报送财务报告,已难以满足现有的和潜在的股东、债权人、投资者和客户的需要,也不适应知识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7.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基于互联网的集成财务管理系统使会计信息在企业公共信息平台上成为开放的信息系统。不同职能部门、不同职别的内部使用者将根据授权调阅会计信息,外部使用者也可能被授权进入系统内部直接调阅会计信息。传统手工操作和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已失效。如何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和完整,将是新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面临的最为艰难的事情。

三、新经济对会计人员的要求

新经济发展分析范文5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产值的不断增加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同时,水利经济发展的合理与否事关整个水利事业的发展,并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保障。下面,笔者对当前我国水利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详细阐述。首先,当前我国水利经济的发展思路过于陈旧。由于深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水利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没有树立市场竞争的意识,导致其无法拓宽融资渠道,发展资金不足。其次,水利经济的发展体制不合理。就目前来说,我国水利经济体制中存在着“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的现象,导致很多水利企业都是事业性质的企业。因此,这些企业无法直接进入市场,也不能进一步加快我国水利行业的生产、交换以及分配等。再次,水利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较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深入,国有资本逐步退出,导致水管单位融资渠道不畅,资金周转困难,造成经济状况疲软。同时,水价的定位工作不到位,影响了水利经济的顺利发展。

二、水利经济发展的创新性思维分析

尽管当前我国的水利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水利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的某些限制性因素,例如水利经济的发展体制不合理、发展途径不完善。为了加快我国水利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创新当前的水利经济发展工作。针对此问题,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对当前水利经济发展的创新进行深入探讨。

(一)创新发展思路,明确奋斗目标

思路指导行为,只有在正确思路的引导下,我国的水利经济才能获得更进一步地发展。新时代下,我们必须创新水利经济发展的新思路。相关人员必须从当前水利经济的体制、经营状况、市场前景以及环境的方面出发,从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及高度出发,在保障用水量供给稳定的情况下,合理布置区域内的水利产业。水利经济的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努力做好水资源的开发、管理与保护的系统发展。另外,还要加快推进水利经济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进程,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推动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水利经济的发展任务方面来看,工作人员应该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地区的电力行业,并充分发挥水利经济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还要帮助一些水利基层单位加快脱贫的步伐,促进水利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水利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进一步优化调整水利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促进行业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第二,要加强水利经济体制的改革,理顺水利经济中的各种关系,提高水利行业的经济效益;第三,大力发展水利经济,加快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提高水利行业的凝聚力及创造力。

(二)创新发展途径,突破发展瓶颈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也大有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也在日益提高。社会发展的巨大变革对我国水利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水利建设的防洪安全方面、供水安全方面、环境保护方面等。加强水利建设,促进水利经济的发展是当前我国水利工作人员的重要任务。相关人员必须进一步创新水利经济的发展途径,突破目前的发展瓶颈。要大力挖掘水资源的经济潜能,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其次,在水利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应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我国水利经济的现代化,提高水利经济发展的效率及效益。

(三)创新发展机制,提高发展实效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当前我国水利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严重阻碍了我国水利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因此,相关人员必须进一步创新水利经济的发展机制,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及其管理体制改革,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第一,要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水价成本测算,使灌溉水价达到成本水价,实现“以水养水”的良性循环,并逐步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水价制度,充分运用经济手段促进节水工作的落实。第二,水管单位要加强与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联系,积极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有助帮助,在税收政策上能够给予最大优惠。同时利用地方的信息、资源渠道,加强合作,实现收入的增长等,拓宽水利经济的融资渠道。第三,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水利经济干部队伍。总之,要创新水利经济发展工作,必须努力提高水管单位的经济效益。这是水利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必要途径。

三、结束语

新经济发展分析范文6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发展机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14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192-01

2014年,首次以新常态来描述中国经济后,经济新常态这个概念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总体向好,但过去3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开始慢慢地凸显和释放,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不断放缓,人们放弃了追求高速的增长,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本质。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并未发生改变,反而会触发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力,使社会民生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1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新常态”本来是一个经济术语,起源于美国,用以描述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过程。后来中国学者用“新常态”来形容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于是“新常态”在中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主要有以下3点。

1.1 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但经济总量仍相当可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年平均增长率达9.5%,其中,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增长率平均高达11.2%。进入“十二五”以来,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愈发的明显,2011年的经济增长率为9.3%,2012年、2013年均为7.7%,2014年经济增长率下降到7.4%,为1990年来的最低增速,但2014年经济总量达到63万亿元,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

1.2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逐年增加,消费成为需求结构的主体。2011年,我国工业占GDP比重为46.8%,第三产业43.1%;到了2014年,工业占GDP比重下降为42.6%,服务业比重却上升到48.2%。服务业总产值不单从比重上超过了工业,而且增长速度上超过了工业,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需求结构上看,投资率明显下降,消费率明显上升,2014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51.2%,成为需求层面上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1.3 中国经济从粗放型增长向创新型驱动转变,经济增长更具有可持续性

基于人们对“碧水蓝天”的渴望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那些依靠资源和环境发展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已不再适应社会的潮流,必将由节能环保、高劳动生产率、高科技创新的企业所替代。

2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为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应努力抓住以下几点机遇。

2.1 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机遇

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和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均逐年增加,成了中国第一大就业体,已经代替制造业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同时,互联网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春天,2014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双十一”交易额达到571.12亿元比2013年的362亿元增长了57.7%。可见,许多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中小企业要抓住这个机遇,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

2.2 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扩大市场空间的机遇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4.77%,仍有6亿多人生活在农村,与美国81.28%、日本92.49%的城镇化率相差甚大。根据以往的经验,城镇化每提高1%,可拉动投资增长约3.7%,拉动消费增长约1.8%。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是巨大的,新型城镇化应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一起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2.3 加快产品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机遇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过去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已不能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一些国外制造业纷纷从中国市场转移,也反过来督促了中国企业提高效率,而提高效率唯一的出路就是充分利用现在的科学技术和“人才红利”,不断改革创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增强企业在经济新常态时代下的市场竞争力。

2.4 促进对外出口贸易发展的机遇

进入2014以来,人民币汇率一反前些年来一直稳步升值的趋势,出现了人民币贬值的情况。人民币贬值使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具有优势,竞争力也增强,所以利润率也会上升,这有助于提高中国外贸企业的出口量,缓解多年来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带来的冲击,由拉动外需进而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光远.读懂中国经济新常态[J].商界评论,2014(6).

新经济发展分析范文7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新进展,越来越受到经济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对产业集群这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各个方面做简要探讨,希望能为相关人士做以参考。

一、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一些在地理上临近、产业联系又比较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通和互补,从而树立自身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更加的专业化,因为它的成员企业既包括原材料、器械设备以及生产服务的供货商,又包括连贯的销售网络以及稳定的客户资源,还有一些相关的技术培训从业者以及互补产品的制造商等等。同时,产业集群还具有在地理位置上集聚的特征,因此也涵盖一些相应的支撑机构,比如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金融机构等等,它是一种生产的综合体,代表的通常是这个经济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集群的优势可以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加以分析,首先是从经济学角度入手,不同企业能够共同分享公共基础设施,能够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价格优势;其次是从社会学角度入手,各个企业能在共同的企业文化背景下建立彼此信任的经济关系,能够降低交易过程中花费的各种费用,并且能够在维持老客源的基础上吸引新客源;第三从技术经济学的角度,产业集群能够有效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减少生产成本,并且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生产出差异化的产品,在区域营销和市场竞争力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

二、产业集群的要素结构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所形成的一种内在规律,是经济政策开放的结果,是市场资源合理配置的新的形式,是产业要素被科学运用的客观要求。产业集群作为由产业、人口和基础设施等要素构成的开放系统,通过内部要素的相互融合以及与外部的能量与信息相互交换维持着自身的生存机制。产业集群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延伸和扩展,不断体现着区域经济系统的相互影响,不断进行着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整合,并实现着自身的有序发展。产业集群就是区域经济系统内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演化过程,集群中的各类主体和各个要素在经济活动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通过不断的相互作用使整个系统处于不断的整合和分化的过程之中,从打破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总而言之,集群就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

三、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

产业集群能够促进创新,有效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从世界市场上来看,那些国际竞争力比较强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都是集聚在一起,而不是分散开来的,同一产业的企业聚集在一起,能够促进彼此的相互竞争和合作,因此,能够大幅度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一)产业集群能够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产业集群形成以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比如说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等来提升整个产业区域内的整体竞争力,并形成一种产业集群所特有的竞争力。产业集群不仅加剧竞争,还能够促进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产业集群将相关产业有效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并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从而刺激企业不断进行创新和新企业的产生。企业之间又能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通过合作,中小企业能够在培训、金融、技术等方面实现高效的互动与合作,从而实现与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抗衡,从而提高了小企业的竞争力,并增强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二)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品牌效应”

产业集群在地理上集聚的特征,能够让产业的相关企业以及相应辅助机构比如政府、金融、教育等部门在空间上集聚起来,增强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此外,集群的形成能够让政府更愿意向教育、培训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投资,从而反过来又能促进集群内企业的发展。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自然就会慢慢建立起世界性的区域品牌,比如说法国的香水、巴黎的时装、瑞士的手表等等。单个企业如果想建立自己的品牌,并且扩大品

牌的影响力,需要投入庞大的资金做宣传,但是集群企业就可以够通过整体力量,利用群体效应,比较容易形成“区域品牌”,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对外经济开展,开拓国外市场,统一销售价格,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形象,从而为企业的招商引资创造条件,让集群内的每个企业都有所获益。

三、政府在促进产业集群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政府要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和引导方针,从仅仅依靠税收、金融或者其他的经济激励措施来吸引企业转变成为形成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的发展政策。

(二)政府要致力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特别是与产业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为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硬性环境,同时要善于针对不同规模类型的产业提供差异化的环境。

(三)政府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软环境。一个适宜的创新环境能够促进产业集群的扩展,并增强创新能力。因此,政府要积极构建一个生产、学习、研究的一体化机构,形成产业区域内部的创新科技中心,通过建立创新基金、组织创新企业家相互交流、培育企业的创新精神等途径来营造一个推进创新的有利环境。

结 语:

产业集群是一种具有国际性的产业空间布局形式。它符合经济全球化下的形势需要,是国际市场竞争发展的产物,它可以帮助更多的企业融入到国际的产业链之中,因此,它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我国的产业集群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得还不完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同时在基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真正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集群。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要在全球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和探讨,这样才能让产业集群拥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马中东.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j].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05).

新经济发展分析范文8

[关键词]新常态;新兴产业;生产率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108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1

1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转型分析

1.1 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分析

后危机时代,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增长方式成为新的发展主题。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在生产函数中除去了对于劳动的投入和资源的投入,想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拉动经济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因素分析发现,现有研究的普遍结论将其归结于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TFP)3个维度。这些研究结果均在一点达成一致,资本投入对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贡献占比最大,而技术进步的贡献很小。经济新常态下,传统的投资驱动收到越来越严重的制约,内生的经济增长动力逐渐减退,这就要求经济发展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关于投资驱动经济发展的研究已比较系统全面。在创新驱动经济的研究中,通常引用科学研究与试验性发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这一概念进行描述。

1.2 我国R&D投资的一些事实与比较

图1 各经济部门R&D投入情况

由图1看出,我国关于R&D投入不论是总量还是占GDP的比重上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并在2000年以后显著提升,从1998年的551.1亿元到2014年13 015.1亿元,比例从1998年的0.6%上升到2014年的2%,增幅显著。其中,企业在R&D的投入上增幅最大,其次是政府,最后是高校研究机构。

省际的数据则表明了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以及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上海、江苏、广东)在R&d投入上始终高于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从数据来看,2008年后,私营企业活动密集的地域(江苏、上海、广东)在R&D上的投入显著超过北京以及西南地区。而在西南地区来看,处于经济辐射中心的四川在R&D投入上也显著超过了云南和贵州。

基于我国在国家层面上的数据在时间跨度上相对较短,本文对于数据选取采用省级数据进行分析,选取的时间跨度为1998-2014年。所有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科技年鉴》的数据梳理得到,其余各变量数据均从中国统计局网站获得。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观察到R&D资本的投入明显促进了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数据表明R&D投入和人均GDP之间存在明显正向关系,R&D投入规模越大人均的GDP越高。其中可以明显看出,东部发达地区和西南地区存在明显的差距。

不难看出,我国物质资本的边际生产率远远低于研究投入的边际生产率。对比经济发达地区与西南地区,可以得出经济发达地区在研究投入上远高于西南地区,从而使经济发达地区的物质资本和研究投入的边际生产率均高于西南地区。

2 新常态下我国新兴产业发展路径选取

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构建完善的体制制度。体制改革是其他改革开展的基础,因此,有必要通过科研制度的改革一方面调动众多科研参与者的积极性,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支持。新常态下,为促进我国新兴产业发展尤其创新产业,加快培育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供给的核心在于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创新驱动力要在经济增长的比重加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致力于促进过剩产能的有效化解。通过新兴产业的介入与技术革新的方式实现传统产能过剩的行业转型发展,提升产能的整体质量。其中,尤其要通过新兴产业发展来促进农业、交通教育等战略重点的发展。让新兴产业为传统产业服务,这一方面是改造与发展传统产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新兴产业自身完善发展的需要。新兴产业的发展一般都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了一定的传统产业基础,新兴产业才能较为顺利地发展,使经济结构更加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环境。

3 结 语

不论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还是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应重视新兴产业所起到的支撑作用。但仍需注意在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中所欠缺的地方。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知识、在于创新。而新兴产业的主要参与者多为私人企业,健全的政策设计也是保证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

新经济发展分析范文9

关键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职业教育 需求分析

一、 职业教育体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并重的我国四大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受教育者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的技能、知识的针对性培养为主要教育目标,因此,职业教育也常被成为职业技术教育。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分析,职业教育的对象既可以是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也可以是岗前和下岗失业工人;从教育内容的角度分析,职业教育的内容通常为事某种职业所必须的技能、知识。可以,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等其他教育体系相比,职业教育的对象更加宽泛,也更有助于教育对象实践性技能的提高。正是凭借这一特点,职业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存在密切的交互耦合关系,即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交互影响关系。首先,从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影响的层面分析,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投入(包括职业教育的硬件投入和软件投入)强度,而职业教育的投入的强度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产出强度(包括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教育对象的数量等);其次,从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层面分析,职业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即为职业教育对象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劳动力素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投入变量,而劳动力资本同经济资本共同决定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应,因此,职业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最后,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密切的交互影响关系,有必要促进二者协调有序发展,从而职业教育与经济分别实现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二者实现协同发展。

二 、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分析

经济发展被认为是经济由相对落后状态向高级化方向发展的状态,经济发展既可以表现为经济总量的提高,也可以表现为经济发展结构的高级化、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等方面。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知识经济时代为经济发展注入的新动力,现代经济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以下特征:

(1) 创新对经济的发展发挥日益决定性的作用。传统的经济发展以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要素,而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一种与劳动和资本同等重要的要素决定了各经济体经济发展的质量、速速和效益。“创新”概念的首创源于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变化的需要,随着创新内涵的不断丰富以及创新实践的不断深化,创新对于各经济体竞争力高低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创新的过程体现为新型技术的获取、新产品开发的实现,创新的最终目标表现为形成新型产品并实现产品的市场价值。广义的创新既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也包括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一方面,通过创新能够有效提高资本、劳动等经济发展要素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创新能够有效提高产品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从而有效实现产品的市场价值。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看,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各经济体竞争力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我国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实现创新投入占GDP的比重不低于2.5%的宏伟目标,并将创新体系的建设提高到国家科技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

(2) 经济发展不断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劳动、资本等经济发展要素的投入强度,而对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的关注程度角度,表示为经济发展过于依赖“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发展往往建立在环境的过度牺牲、资源的过度浪费的基础上,且这一经济的发展模式由于缺乏内生动力的激励而往往缺乏可持续性。为了改变传统经济发展的弊端,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强调低碳、环境友好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例如,在传统能源消耗和经济发展路径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构成严重威胁的背景下,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成为社会发展形态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是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模式的支持技术体系包括不断发展清洁能源技术、节能材料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和工业节能减排等关键技术。经济发展模式的低碳化也是实现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决定“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宏伟目标的关键路径。

(3) 传统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形成了技能型人才的广泛需求。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化,传统经济产业的结构不断调整,以汽车产业为例,传统的汽车动力主要来源于油气的动力转化,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池为主要动力来源催生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这一调整进一步重构了汽车产业的产业链条,电池取动机成为了汽车的关键部件,传统的发动机生产商面临为市场淘汰的风险,而电池供应商、电力运营商成为了汽车产业的新型加入者。传统产业的结构性调整进一步提高了各产业的市场细分程度,也进一步提高了具有专业化技能人才的市场需求程度。目前,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存在的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与技能型人才实际市场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进一步表征了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程度,这一市场供需现状有利于技能型人才薪酬体系、社会地位的提高,也为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1]

三 新型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分析

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存在的密切关系以及新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主要特征,新型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积极加强职业教育中的创新意识教育。职业教育对象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职业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而受到职业教育院校有意识的创新意识灌输以及无意识的创新环境营造,进一步通过加强职业教育院校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职业教育对象的市场适应能力与市场竞争力,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2]因此,职业教育体系有必要通过以创新为导向的培养目标设计、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等积极强化职业教育中的创新意识教育。

2、 建立匹配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产业服务目标。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能够有效服务经济发展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具有特定技能的人才能否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成为评估职业教育产业服务能力的关键。[3]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匹配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职业教育产业服务的目标角度,现代职业教育应该将与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智能通讯、装备制造业等有关产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作为教育的重点,从而有效提高教育对象的针对性。

3、 积极创新职业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以培养能够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这一目标要求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经济发展有效结合,而不能脱离经济发展的要求孤立存在。[4]例如,在职业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大力推进校企结合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通过该体系的运用,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体系目标的针对性,另一方面通过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能够通过对企业在职人员的培训提高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

匹配经济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体系调整是提高职业教育有效性的关键路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我国职业教育问题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职业教育的发展既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大力投入、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的营造等外部环境的创造,也需要职业教育目标的调整、课程体系设置的优化以及网络化等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于露,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统计与管理,2014,1:312-312

[2]曾智飞,以江西省为例分析地方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的相关性[J].教育与职业,2014,03:169-171

[3]杨旭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视角下的高职大学生创业对策研究―以宁夏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园为例[J].职业,2013,32:61-62

[3]姜照阳,吴迪,后危机时代:循环生产模式―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必然的战略选择[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1,29:169-173

新经济发展分析范文10

关键词:创新;战略;竞争;客户需求

一、企业之间竞争适合“丛林法则”

大自然所有生物都面临着同类、天敌及其他物种对时间、空间和有限资源的争夺,弱肉强食,只有不断做出适应性调整才能得以生存,这就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社会,每个企业同样面临着“丛林法则”选择。放眼全世界,得以生存5年的企业占少数,百年老店几经蜕变转型,活下来的更是凤毛麟角。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托马斯彼得斯[1]形容企业之间的竞争:“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企业如何持续不断自我升级调整,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应对同行甚至从天而降的跨界打击,是每个企业领导者必须冷静思考的问题。

二、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

围棋第一人柯洁负于AlphaGo后哽咽道:“以前的我太轻浮。”大润发创始人黄明端说:“我战胜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百年柯达败给了数码;康师傅败给了美团;诺基亚败给了苹果;银行败给了支付宝……。AI的盛行,物联网的发展,降维打击,跨界攻击来得太猛烈。曾经的巨无霸公司,曾经的垄断优势和行业壁垒,瞬间化为乌有,土崩瓦解。盛世时期的战略失误、傲慢与偏见,从根本上忽略了时代变迁和客户需求,最终只能品尝失败的苦果。前央视主持人张泉灵说:“安逸的生活已经不再适合这个高速进步的时代,当你发现自己被抛弃时,可能连别人的影子都看不到”。改革开放40余年,TQM、LSS、ISO9000、PMP等诸多管理模式,基本是复制国外经验,少有创新成分。随着互联网、物联网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持续推进,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加完善,法制建设推进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企业原来借助地域差、时间差和市场保护机制,复制、仿造欧美日韩的发展模式,不再有效。供给侧结构改革、“双循环”经济体系的变革,意义和影响不亚于改革开放初期,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都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和洗礼。马云说,“变革很痛苦,不变革,连痛苦的机会都没有”,每个人必须保持开放心态,站在更高更开阔的视角,去接纳这场经济体制变革。保守心态,墨守成规,就意味着错失良机。

三、创新能力是将来立足职场的关键

十年前,在银行上班是一份体面稳定,收入又高的工作。如今,随着电子银行、手机银行和支付功能的使用,交易柜台还有几人?微信支付宝“打服、打怕”的不仅仅是银行,包括与纸币有关的POS机、ATM、印钞厂,甚至正在摧毁小偷行业。可以预见,下一步人工智能即将消灭的行业包括制造业(智能机器人将取代大部分传统工人)、律师业(初级水平的律师可能会失业)、翻译与客服(初中级翻译人员将可能不再需要,大量客服将下岗);也许还有财务、医生、教师、设计等,无人机技术甚至将颠覆现代战争模式。现在“安全”的你将来是否还有安全感?我们之所以投奔组织,是因为组织能够提供强大的安全感。变革时代的组织还安全吗?近些年,太多曾经无比辉煌的伟大公司轰然倒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类社会历经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正走向概念时代。这个时代拥有全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和全新的生活方式。互联网的繁荣,智能手机普及,已经把知识获取的经济和时间成本降到了最低。白领阶层凭借知识优势,较蓝领阶层而获得相对优越的社会地位、收入以及人力资源优势,正在逐渐消失,直至趋同。个人知识拥有量不再是职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创新能力将成为未来职场生存、竞争与发展的关键因素。美国《全新思维》作者丹尼尔平克[2]预言:“凡是可以被计算机替代的工作,其从业人员将沦为工业4.0时代的失业者或低收入群体。”各大高校、研究机构也在大批量地生产着硕士、博士研究生,国外留学生纷纷学成归国。人力资源市场上,能力标准已经发生根本变化,从拼体力拼脑力的“勤劳革命”到拼想象力拼创造力的“智慧革命”。你已经置身于全球竞争,这意味着,一个优质职位将有来自全球的从业者与你一同竞争。说不定哪天清晨,刚坐到工位,HR过来通知,你的工作将由来自俄罗斯的安娜女士接手。请不要愕然,人才、客户、职位等优质资源的竞争,将在全球上演。

四、创新就是打破界限,主动寻变

提到创新,往往会想到马化腾、马云、马斯克等声名显赫的突破性创新领导者。其实,伟大创意成长的背后,更需要广大员工众多的突破性微创新来支持。当铅笔遇上橡皮,橡皮头铅笔就诞生了,铅笔和橡皮都升值了;当几十家奢侈品专卖店集中在一起,香榭丽舍大街就具有了光彩与盛名;当Google的“三驾马车”集中在一起的时候,大数据产业迅速崛起;这些新价值,都来自于不同的组合。日常使用的很多看似无奇、没有任何新意的物品,当初刚刚面世时都是为了解决某一个日常问题而想出来的创意,提出者也大多数是和你我一样的凡人。当时他们大概没想要做什么创新,很可能也不了解创新,但一定是注意到了一个问题,并且主动去思考解决办法,找到资源,利用技能,开始“研发”工作。在试用和改进中获得了不错的解决方案,成为一个工具、一个方法、一个产品或者一个服务。Iphone确实是突破性创新产品,但当功能、性能、设计及服务模式等创新思路提出来之后,在变为现实产品过程中,软硬件、科研、供应链和品牌市场等工作人员,都在做着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突破原有既定思维模式,探寻着新的方法和流程,创造着影响深远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少数天才改变了人类发展方向,众多人才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工作中,采用了新方法,发明了新工具,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改进了工艺,突破了技术难关,提升了销售业绩,降低了客户投诉率,提高了服务响应速度;最终为客户、为组织创造了价值,用无数微创新,在文明史道路上碾压出痕迹。

五、创新就是感知客户需求,提出解决方案

行李箱十八世纪就已经发明并普遍使用,但是没轮子,非常沉重,携带也不方便。按理说这么明显的痛点,应该很快有人想出解决方案,可是一直到1972年,市场上才出现第一只有轮子的行李箱,而且是用皮带拖着轮子走,很不方便。直到1991年,第一个拉杆箱才被设计出来,设计者是美国西北航空一位机长。因为拉杆箱“好用到爆”,所以这位机长辞职去卖拉杆箱,并且创办了一个非常有名的航空箱包品牌:treavlpro。treavlpro创业故事背后,本质上就是一个箱子上配轮子的需求,这个需求在行李箱出现了两百年之后才得到满足。由此可见,真正想找到客户需求,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有时候很明显的痛点往往很难发现,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能更早地发现客户痛点需求,就能更早地推出被客户认可的产品服务,更早地在产品创新领域占据先机。如何挖掘客户痛点需求呢?绝对不是简单地去询问客户你需要什么!正如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所说:如果我去问客户他们要什么,他们会说:“一匹更快的马”。需求挖掘是开展创新项目的起点,如何挖掘需求,找到有价值的需求,是所有创新项目的第一步,而且对问题的探索,更重于对问题本质的探讨。创新的起点在于通过有效方法,重新定义问题。我们嘴上说关心客户,其实根本不知道客户需求是什么,甚至都没有办法发现客户已经很明显的痛点,这就需要去客观分析挖掘客户痛点。需求挖掘的手段有很多种,包括基本认识、亲身观察、更深入的挖掘、提炼痛点需求,这是IDEO公司经过多年的实践提炼出来的,是创新过程中挖掘客户需求的有效方法。使用此种方法,不仅可以基于场景深挖客户需求,而且还可以基于人性挖掘客户需求,帮助我们更深层次探索分析问题本质。

六、创新就是以开放心态,迎接挑战

当我们细看人类创新史这部史书时,会发现,有如皓月当空的伟大创新,成为标注历史的里程碑;也有如银河繁星般的微小创新,装点成人类文明的底色。伟大创新属于天才,微小创新源自平凡;伟大创新推动发展,微小创新改善体验;伟大创新历经多年,微小创新一瞬转念。腾讯和马化腾也面临着不确定性。拥有今日头条、抖音、火山视频等爆款平台的字节跳动,给拥有QQ、微信等超级平台的腾讯,带来了巨大压力。因为,前者的客户正在老去,后者的客户刚刚年轻。在5G移动互联视频社交爆发的时代,腾讯危机四伏。不仅是马化腾要面对快速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回答关于未来如何发展的问题。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等同于如何预测未来。没有人可以清晰准确且负责任地告诉你该怎么做。与其预测未来,不如主动创造未来。竞争优势和有利位置不是预测出来的,是要在接纳现实和积极探索中争取到的。

新经济发展分析范文11

关键字:渝新欧;重庆;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BO25文献标识码: A

Impact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YuXinOu channel analysis

Zhang Yue

( Institute of Financev,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74,China)

Abstract : “YuXinOu "is a Chongqing and Europe through international railway corridor, it's there for a significant impact Chongqing Economic article from the four-time effect, spatial effects, market effects, analyzed the combined effect of a major thoroughfare of Chongqing New Europe Chongqing's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act, and proposed developing green "Chongqing new Europe" is.

Key words: Yuxinou;Chongqing;Econmic

1 “渝新欧”概况

“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是由中国国家铁道部、海关总署及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等途经各国通力合作,在原新欧亚大陆桥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的一条国际贸易大通道。

“渝新欧”自2011 年 1 月 28 日开通以来,截至 2014 年 1 月24 日,已经成功开行96 趟班次,外贸货物运输总量达8434 标箱,出口货值超过30 亿美元。

2 “渝新欧”对重庆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渝新欧”大通道作为资金、劳动力及知识的集合体,具备快速、灵活、运量大的优势,作为连通亚欧大陆的桥梁,是提高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对各节点城市的社会经济可产生多方面的效应:

①空间效应:交通的便捷缩小了实际的空间距离,客货位移价值所形成的市场边界拓展,增大了中心点域的经济辐射力和吸引力。

②时间效应:快速运输系统减少了人和物的在途时间,大量减少原材料及备品件的库存量及库存时间,节约了时间这种社会资源,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率。

③市场效应:运输通道不仅拓展了本地产品的市场辐射边界、调整和丰富了输出的商品结构,同时也敞开了自身的市场,加剧了本地市场的竞争,使建立在原有运输系统

下的市场障碍被清除,本地商品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④集聚效应:现代综合运输通道的发展改变了区域范围内的投资环境,从而引起各种生产要素在空间某点域内的集聚,形成了空间区域内的产业密集分布格局,产生了地域生产综合体形态。

“渝新欧”运输通道对其各节点城市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阐述“渝新欧”对其起点城市重庆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2.1促进重庆经济总量增长

根据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最首要的表现就是区域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

在渝新欧大通道等开放平台助推下,2013年重庆利用外贸金额达到106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687亿美元,居中西部首位,全国第十位。

2.2促进重庆产业结构升级

按照配第一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趋势为第一产业比重越来越低,而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

“渝新欧”运输通道的建设与发展促使城市之间经济和市场信息传递更加及时,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城市投资增长,吸引了更多的资金和技术。

2011年,重庆已形成了“3+6+300”的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从2009年开始,惠普、宏、华硕“笔记本电脑出口制造基地”先后落户重庆,其后富士康等六家台湾代工企业及300多家零部件企业也落户重庆。到2013年后,将形成每年生产1亿台笔记本的电脑基地。通过“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宏专列,重庆2011年将生产笔记本电脑2500万台,主要销往国外,而欧洲是这些电脑的主要销售地区,占总量的一半左右。随着笔记本电脑产业的集中放量,重庆2013年上半年笔记本电脑产量同比增长173.2%,累积出口值达到60.4亿美元。

在渝新欧班列开行3个月后,欧洲最大的印刷电路板生产商奥地利奥特斯集团,将年产值30亿元的高端电路板生产基地布局在了重庆两江新区;智能机器人、直升机等一批高科技企业也纷纷落户重庆。

“渝新欧”的开通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新科产品落户重庆,带动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重庆产业结构的优化。

2.3促进重庆贸易发展

萨缪尔森的供需模型分析了空间距离与贸易联系的关系,将其供需模型做适当变换后我们即可得到运输成本与区域间贸易联系的关系模型,如下图2-1所示:

图2-1 运输成本与贸易联系关系图

由图可见,运输成本的降低扩大了贸易的范围,是工业和贸易能够实现规模经济的先决条件之一。

在过去,重庆向欧洲出口货物不得不经历“南辕北辙”的痛苦:货物先向东运输到上海,装船后再南下穿越马六甲海峡,而后转向西北前往欧洲。这一绕,多出来足足2万公里路程。白白消耗掉的路程与时间,是“重庆造”电子产品不能承受之痛。“渝新欧”使重庆到欧洲的时间节省了20多天,为企业提高提供了高效、经济的运输方式,使企业的资金可以得到更快的周转,因此按照萨缪尔森的供需模型可以看到,渝新欧大通道的建设与发展降低了运输的成本, 为重庆与欧洲的贸易能够实现规模经济提供了先决条件。

2.4改变重庆经济空间结构

“渝新欧”大通道的发展,缩短了物资流通时间,实际上也是对物资流通空间距离的相对缩短,从而为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和商品购销市场的开拓创造了条件。良好的运输条件可减少在途物资数量,减少物资储备,从而减少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数量,节省流动资金,提高经济效益。不同城市和区域经济联系的加强,打破了经济封闭状态,各地商品可在更广阔的空间流通。根据运输通道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分析可知,运输通道能有效地降低流通成本,使区域间价格差异缩小,这种价格趋近现象标志着社会产品流通顺畅。

2.5 增强重庆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作用

“渝新欧”运输通道的开设,使得整个区域的资金、技术、人才、自然资源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生活习惯在辐射干线上进行流动和传播。当交通运输通道比较发达时,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易和其他交流就会高效率地进行,使各种生产要素向节点城市集聚,高密度的经济聚集使中心城市产生高能量的经济磁场,从而形成对周边地区巨大的经济吸引力和辐射力。同时运输通道也使通道两端节点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明显增强,联系越来越密切,在大多数情况下,以“渝新欧”运输通道为纽带,中国与欧洲之间逐渐形成了边界模糊、交流频繁、相互渗透融合的都市连绵带。

3 关于建设绿色“渝新欧”运输通道的建议

绿色运输通道是指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降低运输通道建设及运营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实现运输环境的净化。绿色运输通道作为一种新的运输理念,符合时展的要求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利益,代表了未来运输通道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建设绿色“渝新欧”大通道,在实践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绿色通道的概念界定及评价体系指标;

二、将“渝新欧”提到国家战略层面,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调整运输政策;

三、提高开行频率,积极地组织返程货源,发展可持续运输方式,调整运输结构;

四、积极解决换轨问题,提高换轨速度,以技术创新带动可持续。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黄承锋.运输通道合理运行及经济聚集作用研究[D].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2]荣朝和.论交通运输与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关系[J].铁道学报,1995(3):1一7

新经济发展分析范文12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市场经济;新常态

一、经济新常态的概念

新常态这个词汇虽然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完全了解的人是少之又少,大部分人都不能准确地说出新常态的概念。在现阶段,中国的发展在很多方面都属于新常态阶段。尤其是在经济方面,我国经济的发展虽然还是保持持续增长的状态,但是,增长速度却不是成比例增长,而是由之前的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虽然经济结构较之前越来越完善,但是与增长动力却失去了平衡,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发展。虽然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减缓,但是发展动力却变化显著。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并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只要我们能够准确地认清现状,认清新常态下带来的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和新机遇,并能善于抓住机会,利用机遇,才能更好地发展我国市场经济。

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现态

1.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在新常态的大环境下,经济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企业的经济发展与之前经济发展模式最为不同。在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企业主要从低成本做起,并将其作为企业发展的优势,利润空间很大。但如今,由于成本不断增加,之前的低成本优势荡然无存,企业只能接受。但市场的竞争依然激烈,并不会因为企业成本的增加而有所减缓。企业在高成本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利益上升空间就变得非常侠小,因此,楸Vて笠道润不得不对产品价格做相应的调整,但是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无法转变经济的发展模式,更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各企业为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采取各种手段,对产品进行改革创新,打造属于自己的市场品牌产品,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但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考验。一般按照传统的做法,在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复苏。但是这种方法却因货币存量和规模的限制而使扩展空间也同样受到限制。在如今比较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货币政策已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种矛盾,而且,如果处理方式不对,可能还会阻碍未来企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宏观调控,对产品进行创新改革是必然之路,这样才能更好的接受市场的挑战,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模式。

2.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新常态大环境下,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速度减缓,但经济效益并没有降低,而且,经济模式发生了转变。由于成本的增高让企业的利益空间变得狭小,产品价格的调整也无法使经济回转,因而,农业和制造业的比重有所降低,服务行业却不断得到发展,比重持续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新常态下,企业利益下降但居民的收入有所提升,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消费。而且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也大大节省了劳动力,落后的生产力逐渐被先进的生产力所取代,新的生产动力不断出现,冲击了周期行业。在这样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应该认清楚经济发展的规律,找到经济发展的新的平衡点,发挥经济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适应新常态下经济的发展规律。

3.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新常态也为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城镇化就是抓住了机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由于消费群体的增加,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新常态机遇下,越来越大的市场更有利于消费的升级和技术的创新。潜在潜力也在新常态大环境下得到充分的挖掘,焕发出更加勃然的生机。技术的创新和体制的改革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利润。而且,企业经济的开放使其在竞争中更具优势。随着旧的生产力逐渐退出舞台,新的生产力不断扩张,必然会带来一个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因此,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采取科学的手段,紧跟时代的步伐,使企业的发展更加适合新常态的发展,让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促进我国经济更加健康的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因此,要想更好地抓住新常态下经济的发展机遇,就要全面分析新常态带来的经济发展变化,全面掌握经济的发展规律和适应模式,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并加大对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增加市场的竞争实力。各企业应该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新常态的发展。国家也应该制定相应的调整政策,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的体系,真正推动我国经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地,张广辉.“经济发展新常态:改革、创新与可持续”学术研讨会综述[J].经济学动态,2015(12).

[2]罗良文,雷鹏飞,张万里.立足国内,放眼国际,聚力共促低碳经济发展―首届低碳经济论坛(武汉)综述[J].经济研究,2015(11).

[3]蔡P.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J].中国中小企业,2016(01).

[4]安静赜.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