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力测试

智力测试

时间:2023-05-30 09:12:41

智力测试

智力测试范文1

    一般认为智力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基本因素组成,因此外企的智力测试也着重考察这些方面,有时是注重其中某一方面,有时则对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1)侧重考察思维力的测试    (2)侧重考察观察力的测试

    这类测试往往包含在一些图形认知测验中,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只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正确回答尚不困难。

    (3)侧重考察记忆力的测试

    记忆力对人来说非常重要,虽然人们平时不觉得,但在生活中几乎随时都离不开记忆力的应用,如常用电话号码、公交路线、经常要去地方的地址,基本上都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中,也似乎永远不会忘记。在工作中,客户给你的电话你可能来不及或不方便写下,而只能记在大脑中,但往往很快就忘记了。记忆力测试一般来说也没有对错之分,只有一个评价表,得分高,记忆力好;得分低,记忆力差等。

    如有的公司让求职者接受这样的测试以考察其记忆力水平:随机拿16样物品;将16个物品放在一个4×4的方格中,给一分钟的时间记住物品摆放的位置;将这16个物品拿走,然后由受测者用最短的时间恢复物品摆放的次序。最后统计求职者摆放物品的正确数量,从而推知其记忆力的强弱。

    (4)侧重考察想象力的测试

    如有外企的测试题目如下:请估计北京市该设置多少加油站比较合适,并说出理由。当然,这一题目不仅仅测试想象力,还包括对思维方式、推理能力等素质的考察。

    当前更多的情形则是,大多数外企的智力测试不仅仅是为测试求职者某个方面的能力而设,而多以综合考察为主,即一道题往往测试求职者多个方面的素质。因此,大学生如果平时不注意思维方式的训练和知识的积累,往往在面试时就会铩羽而归。

智力测试范文2

【关键词】 学龄儿童;智力测试

[Abstract] Objective To know about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child from child health-care consulting room and discuss the affected factors.Methods The 83 children sampled from consulting room were tested with the book C-WISC.Results The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showed the abnormal distribution. The scores of boys and girls hadn't big difference. The score of city childre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unty children (P

[Key words]school children;intelligence testing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提高人口素质,重视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院于2007年6月—2009年10月儿保门诊共接纳83例学龄儿童做智力测试,现总结如下并分析其结果特点以探讨影响儿童智慧发育的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儿保门诊要求做智力测试的学龄儿童,其中男47例,女36例,城市43例,农村40例;年龄6~16岁。

1.2 方法 在环境安静、光线充足,被测试者精力充沛的情况下,用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手册(龚耀先等主编)的方法[1],对每个被测试儿童经过测试,得出言语和操作原始分,转换成量表分,根据其量表分查出相应的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和总智商(FIQ)。主试者均为从事儿童智测工作的经过统一培训的专业人员,整个测试过程严格遵守测试方法及步骤。智商评级分为7级:≥130分为极超常,120~129分为超常,110~119分为高于平常,90~109分为平常,80~89分为低于平常,70~79分为边界,≤69分为智力缺损。

1.3 统计学处理 求平均数做t检验。

2 结果

2.1 智商构成 见表1。表1 83例学龄儿童智商分布情况

2.2 男女儿童智商均值的比较 见表2。

2.3 城乡儿童智商均值的比较 见表3。

2.4 城市农村言语操作智商的比较 见表4。

2.5 儿童智商与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的关系 见表5。

2.6 儿童智商与早期教育的关系 测试结果还显示,智商在90分以上的儿童80%均在2岁6个月左右便入托幼园,而智商≤69分者76.9%未入托,而且13例中,2例有早产史,2例有新生儿窒息史。表2 男女智商均值表3 城乡儿童智商均值的比较表4 城市农村言语操作智商的比较表5 三类儿童父母文化程度及职业分布

3 讨论

本研究是为了了解来儿童保健门诊做智力测试的学龄儿童智能发育的特点,并探讨影响儿童智能发育的因素,以指导今后儿童保健工作,为促进儿童智能发展的工作提供事实依据,更好地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提高儿童的生存质量。

3.1 智商构成比的分布 从表1看出,IQ≥130者2例,占2.41%,90~109者38例,占45.78%。IQ﹤90分者31例,占37.34%,≤69分者13例,占15.66%,大大超过常态分布值(IQ﹤90分者占25%,≤69分者占2.2%)。本测试智能构成比呈偏态分布,这可能与来门诊就诊的儿童,其中因学习困难,行为异常,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和寻找教育方法而来咨询的所占比例较大有关。而按龚耀先等人的研究结果,儿童智能发展及智商分布构成比的曲线成常态分布,即极超常、智力缺损儿童占少数,各约2.2%,而平常儿童占绝大部分约50%。可见仍有相当一部分儿童智能开发未受到重视,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儿童智能开发的重视及推广宣传,加强儿童发育行为障碍门诊的工作。

3.2 性别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儿童智商均值男童略高于女童,但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表明智商与性别无关。如今每个家庭只生一个,男女均受到同等的重视,享受同等的教育,其智商发育水平基本相当。但同时应注意到在有些家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重男轻女思想,甚至超生、多生,因此应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3.3 城乡比较 从表3可见城乡儿童总智商、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均数比较城市儿童均高于农村儿童,经t检验,P均

3.4 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的比较 从表4可以看出城乡儿童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说明言语智能和操作智能发育相对平衡。这一点也正符合当今国家提倡进行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

3.5 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的影响 从表5可以看出儿童智商与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状况有一定的关系,在智商为边界水平和智力缺损儿童中父母文化程度以小学及初中文化为多数,职业以农民及工人为主,而极超常儿童父母文化程度以高中以上占多数,职业以经商和医技人员为主。提示父母的素质直接影响子女的智力发育。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父母的文化层次太低,是无法担任好孩子第一任教师的重担的。

3.6 早期教育对智商的影响 儿童智商与早期教育的关系提示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首先应该重视优生优育,从母孕期起就要重视保健避免孕期患病,预防早产、窒息。对有早产、新生儿窒息等异常情况的患儿定期检查,早发现、早干预,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智力程度[3]。其次应重视学龄前教育对儿童智力开发的作用。婴幼儿期是大脑迅速发育,接受教育潜力最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给予婴幼儿适当的感官刺激和训练,对智力的发育可取得最佳效果。据报道托幼园所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对儿童智能的全面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相反,如果幼儿期的教育被剥夺或忽视,儿童将很难达到其应有的智力水平[4]。

3.7 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一部分家长因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而来就诊,担心孩子的智力低,但结果显示,大部分儿童智力正常。这部分家长往往对孩子要求太严格,强迫命令孩子学习,而不是顺其自然、潜移默化,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这样往往适得其反,不但学习成绩不好,也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4 结论本测试结果显示来儿童保健门诊做智力测试的学龄儿童智力缺陷者大大超过常态分布,所以重视儿童智能开发的工作,特别是对有智力受损倾向的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刻不容缓。儿童智能受社会大环境、早期教育、父母素质等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龚耀先,蔡太生.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手册.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3:38-80.

2 周亚平.农村儿童智力测试初步分析.苏州医学院学报,1998,18(10):1039.

智力测试范文3

关键词:预应力损失;分布式布里渊技术;光纤布拉格光栅;智能钢绞线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当前,对预应力损失进行监测已成为工程人员和学者所关心的问题[3]。本文基于增强纤维光纤布里渊与光纤光栅共线智能筋的特点,考虑钢绞线的工作环境,设计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光纤布里渊与光纤光栅共线智能钢绞线结构,并将其与传统传感器布设于单筋预应力混凝土试验梁和五束筋预应力混凝土试验梁内,对预应力筋的预应力损失进行监测。分析了智能钢绞线监测结果,并与由规范[4]计算值和传统传感器的监测结果进行对比。

2 智能钢绞线

2.1 基本原理

根据预应力筋的监测需要,设计制作FRP-BOTDA/R-FBG智能传感筋,然后将上述FRP-BOTDA/R-FBG智能传感筋替代常规7丝智能钢绞线的中丝(如图1所示)。为保证FRP-BOTDA/R-FBG智能传感筋与普通钢绞线外丝协同变形,在智能筋表面包裹一层或几层高延性的金属薄片(本研究选用0.02mm的铜箔),通过增加智能筋直径的方法增加智能筋与普通钢绞线外丝的层间摩擦力。

图1智能钢绞线结构示意图

FRP-BOTDA/R-FBG智能传感筋与普通钢绞线的六根外层钢丝协同变形的,智能筋所测应变即为整根智能钢绞线的应变。考虑光纤Bragg光栅应变传感器特性和光纤布里渊应变传感特性,通过传感器测试得到的钢绞线应力值分别为:

(1)

(2)

式中:ΔλB为光纤Bragg光栅中心波长变化值;αε为光栅轴向应变与中心波长变化关系的灵敏度系数;ΔvB为光纤发生应变前后布里渊散射光频率的漂移量;kε为光纤轴向应变与光频率漂移量变化关系的灵敏度系数。

3 预应力损失监测试验

1)试验描述

为验证智能钢绞线在多筋预应力混凝土梁预应力筋应力损失监测的有效性,做如下试验。试验梁采用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梁,有粘结预应力系统,梁截面尺寸为200×400mm,跨度为4m,混凝土标号为C40。预应力筋配置单束五根智能钢绞线,强度标准值为1660MPa,公称直径为15.24mm。非预应力钢筋采用HRB335级,在试验梁的受拉区和受压区分别布置3Ф12。张拉端和锚固端预埋钢垫板和螺旋筋以承受局部压力,钢垫板厚10mm,螺旋筋直径6mm,内径为100mm,8匝。

试验用智能钢绞线采用光纤布里渊与光纤光栅共线技术,其中光纤布里渊传感器沿预应力筋全长布置;光纤光栅传感器设五个测点,分别为张拉端、左侧1/4跨、跨中、右侧1/4跨和固定端位置。考虑智能筋在张拉时最大应变约为7000με-8000με,为防治张拉过程中光纤光栅中心波长相互重叠影响测试,同一根智能筋内的光纤光栅中心波长差值约为5nm,分别采用1525nm、1530nm、1535nm、1540nm和1545nm。为更好的保护FBG传感器,5个传感器直接制作成光纤光栅串,并各光纤光栅应满足反射率>90%。

为了放大由钢绞线应力松弛产生的预应力损失的作用,减少由混凝土收缩徐变产生的预应力损失,特在混凝土梁浇注养护结束后3个月后进行张拉。试验照片如图2所示。

图2 配有五束智能筋的预应力混凝土梁试验装置照片

2)试验结果与分析

在试验梁预应力筋最后两级控制荷载(140kN和160kN)放张前后分别记录智能钢绞线内光纤光栅传感器测试数据和电阻应变式压力传感器测试数据,然后根据各传感器原理计算出基于相应传感器的瞬时损失,并将光纤光栅传感器测试结果与传统压力传感器和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相关数据计入表1。

表1 预应力瞬时损失测试结果对比表

表1的瞬时损失测试结果显示,智能钢绞线能够正确反映钢绞线瞬时损失随着张拉控制应力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且与传统的电阻应变式压力传感器测试结果相吻合,相对误差均小于7%。

为了考察预应力筋预应力长期损失的空间分布情况,采用本试验梁预应力钢绞线张拉锚固后特定时间点时采集的智能钢绞线1内的五个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测试数据,时间轴以小时为单位,以锚固结束为0点,绘制智能钢绞线1中五个光纤光栅传感器测试的预应力长期损失监测结果对比图,如图3所示:

图3 同一智能钢绞线内不同位置光纤光栅传感器测试结果对比图

从图3可知,智能钢绞线1内的5个光纤光栅传感器测试结果出现相同的变化规律(预应力长期损失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且前期的变化比率较大,而后逐渐趋于平缓),这与预应力长期损失与空间位置无关的特性相吻合。

为了进一步考察预应力长期损失的空间分布变化情况,绘制光纤布里渊传感器测试数据沿着梁长方向的分布情况及梁中点位置光纤布里渊传感器和光纤光栅传感器预应力损失长期对比图,如图4和图5所示。

图4 布里渊传感器测试结果图

图5 中点位置光纤布里渊和光纤光栅测试结果对比图

图4为张拉锚固后前三天的光纤布里渊传感器测试数据,从图中可以明显分辨出梁的测试段为4m(横轴23m至27m位置),且沿着梁长方向的预应力长期损失均相同。图5为梁中点位置30天时间的预应力长期损失测试数据,图中显示两种测试手段的测试结果变化规律和数值基本吻合,只是光纤布里渊测试数据较光纤光栅测试结果对比稳定性不足,这是由于光纤布里渊测试技术的测试精度约为20με,较光纤光栅测试技术的精度(1-2με)低所致。

4 结论

基于试验结果,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1)此新型智能钢绞线可以采用传统钢绞线的张拉和锚固工具进行施工,并未增加施工工艺,方便易行。

2)光纤布里渊传感器测试结果可以正确反应智能钢绞线应变空间分布情况,其值与对应位置的光纤光栅传感器测试结果相吻合,各点误差分别为0.14%, 0.21%, 0.24%, 0.13%, 0.2%, 0.15%。

3)智能钢绞线内光纤光栅传感器和光纤布里渊传感器测试结果均能正确反应预应力损失变化趋势,由于测试精度的差异,光纤布里渊传感器测试结果稳定性较光纤光栅传感器测试结果差。智能钢绞线测试结果并与传统传感器测试结果和规范计算结果相吻合,证明了智能钢绞线的监测预应力损失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4)当选择普通的张拉控制力时(σcon=0.75fptk),根据智能钢绞线中光纤光栅传感器和光纤布里渊传感器测试原理可知,智能钢绞线的监测结果尚需添加由智能筋松弛导致的预应力损失项。通过采用计算得到预应力筋松弛导致的预应力损失项对智能钢绞线进行修改后,与传统力传感器测试结果吻合,误差为2.7%。

参考文献

刘文涛,肖莹,宋志文,马剑飞. 光纤光栅传感器在桥梁预应力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水运. 2006, vol.4, No.3: 96~97.

周智 土木工程结构光纤光栅智能传感元件及监测系统,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D], 2003

智力测试范文4

关键词:健康体适能;智障青少年;测评标准;解读

中图分类号:G 804.3 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2-0188-05 文献标志码:A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提出,“体适能”是人们通过执行身体活动的相关能力所具有或者获得的一系列属性特征。美国体适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进步就是将体适能分为“健康体适能”和“运动体适能”2类,并确立了发展健康体适能的目标。现有的研究证明,健康体适能是慢性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预测指标;保持一定体适能水平是人们未来独立生活的基本保障。欧美发达国家都把健康体适能的测试与评价研究作为改善其身体功能状况和控制慢性病风险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美国于1993-1998年完成了残疾青少年健康体适能测试标准的研制,对不同残疾特征的青少年提供了具体的测试要求与评价标准,测评标准的提出促进了相关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进而又促进了标准的修改与完善。智障者作为残疾人群中最大比例的群体,其身体机能低下被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是导致智障者早亡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提高智障人群的身体机能就是通过体力活动的干预致力于体适能的提高,其目的就是要让其能够通过体育活动,改善身体功能状况,能够完成和维持日常活动并表现出一种与运动相关、且具有疾病早期发现并控制的低风险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寿命。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未出台关于残疾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测评标准,对智障人群体质健康的相关研究也多见于以普通人群的标准对其体质状况进行调查,智障青少年是各国学者研究残疾青少年体适能的首选对象,美国智障青少年体适能测评标准中对智障青少年身体残疾特征(限制与需求)、理想体适能状态、标准的设定及评价的分区,这种评价能直接反映被测者的体适能水平是否适宜,患病的风险程度、身体功能状况改善、适应能力等;它与体力活动促进和生活方式教育形成了一个综合的教育干预系统,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智障青少年体适能水平的提高,是智障青少年个性化教育方案与运动处方的基本依据与重要参考。系统研究美国智障青少年体适能测试标准能为我国智障青少年体质健康标准的研制提供思路与借鉴,也将是我国残疾青少年体质健康标准研制的一个好的开端与尝试。

1.智力障碍青少年身体特征与健康体适能测试的限制与调整

智障的概念基于1992年美国智力发展迟缓协会给出的智力愚钝定义:显在机能的实质性缺陷,以显著低于平均智力功能的平均水平为特征,在以下2种或以上的应用技能领域存在缺陷:交流、自我护理、家庭生活、社会技能、社区活动、自我引导、健康和安全、功能性学业、娱乐和工作,智力缺陷在18岁以前发生。智力愚钝的定义包含3个决定智障的主要标准:低于平均智力水平、适应的不足和18岁之前的表现。2013最新版本的美国残疾青少年健康体适能测试采用“智障”取代“精神迟滞”,尽管许多智障青少年在体能活动中没有限制,但其他人则表现出“轻度”到“严重”范围内的限制,总体表现为动机及认知能力缺乏及适应行为障碍,不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体适能测试,因此,需要不同的调整来测试评估他们的体适能。体适能测试中具有轻度限制的智障青少年既包含在学习和执行体适能测试内容中需要间歇性和有限性支持的人群,也包含在测试过程中需要大范围调整测试内容或者提供选测内容来进行体能测试的人群(见表1)。这些人群具有很好的健康体适能水平,在设置好的合适的环境中能参与一些游戏和休闲活动,也能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动。有严重缺陷的智障青少年在体适能测试时一般需要很多的支持,这些人群在学习和执行体适能测试内容时需要很多的帮助,他们在1个或多个测试内容中需要选择不同的适合测试内容或对测试内容作出调整(见表1)。

2.智障青少年健康体适能测试的目标与内容组成

美国智障青少年体适能测试标准的目标是避免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糖尿病和一些癌症的形成,维持腰背部健康,维持功能性健康;维持有氧活动和骨骼肌功能以一个可接受的水平维持独立的生活和⒂肴粘5纳活(包括体育运动和其他运动活动);从10-17岁的男女孩最大摄氧量和身体成分的水平最低具有有氧能力的水平以维持适中的身体活动或一定的有氧能力能达到积极健康;身体成分与积极健康水平一致;上体与腰腹力量和耐力适合独立生活,参与体育活动和向普通人一样的表现水平。智障青少年体适能测试项目由3个健康相关体适能内容组成:身体成分、有氧功能和骨骼肌肉功能(肌肉力量与耐力、柔韧性),具体测试指标见表2。仅需要选择其中4~6个项目就可评估特殊个体的健康相关体适能,包含推荐和备选项目。

身体成分采用皮褶厚度法和身体质量指数(BMI)进行测量与评价,测试者在选择测试内容的时候有一定的范围,但2种皮褶厚度的总和通常是推荐的测试内容,对于智障青少年来说,推荐的项目是选择三头肌与腓肠肌(TC),因为TC具有可接受的效度和信度水平,也因为腓肠肌比肩胛下肌更容易接触到,再者是与FITN~RAM的兼容。BMI提供身高和体重的合适比例,但并不能精确估计身体脂肪百分比,BMI与身体脂肪百分比相关度的范围是0.7~0.82;与皮褶厚度不同的是,BMI标准随着年龄波动。对于身体成分的测量,效度首先来自于皮褶厚度和RMI测试一致性和可预测性的特征,有证据证明它与健康相关的问题及皮褶厚度有很大的关联。有氧功能测试包括有氧能力与有氧行为测试,智障青少年可以根据其身心特征和需求选择一项进行测试;16 m(10-12岁)和20 m(13~17岁)PACER(渐进式有氧耐力跑)是评价有氧能力的推荐项目;有氧行为的测试也在评估有氧能力的评估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维持中度身体活动能力15 min满足健康相关有氧行为普通标准的最低值,最大心率的70%代表中等练习的强度,此种类型的活动不仅仅是功能性健康的表现,而且当该活动有规律地进行时被认为是维持和提高健康的推荐活动方式,还能充分地刺激有氧训练的效果。无论选择有氧能力还是有氧测试来评价其有氧功能,至少能够反映出智障青少年在学校和其他生活环境中维持适中身体活动的能力。骨骼肌功能柔韧测试内容选用了坐位体前屈和肩部拉伸,因为上身和躯干部位被认为在维持功能性健康和正确身体姿势方面很重要,从而减少未来下腰痛和独立生活受限的可能性。肌肉力量与耐力注重上体、躯干和腹部肌肉力量与耐力的功能,选择修改的仰卧起坐和俯卧背伸作为测试内容与身体2区域肌肉力量与耐力有联系的研究报告有关。

3.智障青少年健康体适能测试的评价标准与分区

与智障青少年健康相关的标准既有普通的,又有特殊的,普通的标准适用于无限制和轻度智障人群;特殊的标准在测试成绩中已经经过调整,考虑到一定残疾或身体功能丧失的影响,适用于中、重度智障。在许多测试项目中,普通标准设立最低和首选的标准,一个最低的普通标准代表对于普通人群是最低可接受的健康体适能水平,也就是大部分人群达到的最低标准;一个首选的标准建立代表普通人群好的健康体适能水平。对于严重智障青少年的测试内容仅采用一个特定的标准,青少年能达到一个特定的标准也被认为达到一个好的健康体适能水平。对于无限制或智障青少年基于标准参照的评价区通常以不同标准区间的临界值来确定,以图1智障男生的脂肪百分比为例,8.8是首选标准,33.2是最低标准。标准参照评价以上述的1种或几种方法为主,设立一个绝对的标准,把学生的评价结果分为2个或以上的区域,对智障青少年身体成分设立HFZ(健康区)、NI(需要锻炼区)和NI“Health risk”(健康风险区)3个区(以图1为例,8.8~22.4属于HFZ,22.5~33.1属于NI,大于等于33.2属于NI“health risk”);有氧能力和骨骼肌功能分为NI、AFZ和HFZ3个区,HFZ代表身体健康区,处于这个区的青少年的健康体适能水平较高,应积极维持;NI代表需要锻炼区和患病风险区,处于NI的青少年存在一定的患病风险,需要通过身体干预来提高体适能水平,降低风险;AFZ属于调整功能区,处于这部分区青少年的体适能水平往往比HFZ下调10%。对于严重智障的青少年根据特殊标准的临界值分为HFZ和N12个区(因有氧能力测试的指标过多,且对智障的限制进行区分,所以只提供标准以供参考,可以根据标准的值推算评价分区)。

3.1身体成分

对于所有残疾青少年来讲,美国残疾青少年体适能测试中没有为身体成分的测量推荐或选择特定的标准。也就是说,尽管残疾,他们还是被期望和非残疾人一样达到同样的标准,尽管有研究显示智障者皮褶厚度更高,但并没有研究证明这是可靠的,可接受的。一个静态的生活方式,长时间的残疾状态,能够解释皮褶厚度的增加,但这并不是合理的理由;相反,过多的身体脂肪代表着对残疾人健康状况的担忧,更可能恶化原本已经残疾的身体状况。因此,图1~图4中智障青少年的脂肪百分比与FITNESSGRAM标准与评价区一致。智障青少年身体成分划分标准点时重点考虑2个因素:1)青少年学生生长发育对标准参照的影响。例如:男生的青春期是肌肉增长的时期,而女生却是脂肪增加的时期,因此,在男生11~13岁时身体脂肪含量出现一次较高值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逐渐降低;女生青春期较早于男生,9岁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脂肪含量逐渐增加,14岁后进入较为平稳的发展时期。2)脂肪百分比与慢性病风险的相关性。Lohman在心脏研究中发现,男孩和女孩分别具有25%和32%以上的脂肪百分比时心脏病的风险会增加,因此,对于男孩,lO%~25%是最低标准,10%~20%是首选标准;对女孩,17%~32%是最低标准,17%~25%是首选标准。

3.2有氧能力

有氧功能或心肺耐力被认为是体适能测试最主要的部分。智障青少年有氧能力的u估基于特殊和一般的标准使用PACER项目进行测试,身体健康区反映有氧能力的最大吸氧量水平代表将未来健康问题的潜在风险降到最小并能胜任日常的生活。有氧行为通过TAMT测量,水平1是15 min是一般标准的健康体能区水平,代表维持中度身体活动的能力,评价采用“通过”或“失败”来记录是否达到标准。从表1可以看出,进入青春期10-17岁轻度智障男生的最大摄氧量是恒定的,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的增加对PACER及TAMT要求也是逐渐提高的,它们之间的比值是恒定的,当然这些都是基于对不同年龄青少年有氧能力的测试研究,认为最大摄氧量与瘦体重密切相关,而青春期男生的瘦体重是相对稳定的;对于女生而言则有一定差异,女生10~13岁脂肪增加明显,瘦体重比重下降,最大摄氧量是逐渐下降的,14~17岁进入稳定期,瘦体重稳定,最大摄氧量标准值也保持恒定。与普通青少年相比,智障人群最大摄氧量比普通人群低10%(见表3),基于对智障和非智障人群有氧能力的反复观察与测量。就这点而言,Shephard估计智障个人比同一年龄普通人群低8%~12%,Fernhall等认为智障人群的水平比普通人群低10%~40%。对于中重度智障的青少年采用特定的标准(见表4),特定的标准往往再下降10%作为鼓励,达到标准也被认为是具有较好的有氧能力。

3.3骨骼肌功能

与有氧能力的最大摄氧量和身体成分的身体脂肪百分比不同,没有类似合适的指标在骨骼肌功能测试中使用,骨骼肌功能对于健康是有益的,能提高日常生活的表现,提高移动和独立性,提高身体姿势和肌肉平衡,预防损伤,减少运动后的疼痛,但活动的合适强度并没有相关的研究证据,因此,美国智障青少年骨骼肌功能的评价标准(图5~图8)源于专家建议、对普通青少年常模参照的数据回顾、临床上使用的数值,以及在研究结论中的推荐和参考值综合考虑设定的。基于特殊标准的体适能测试HFZ和AFZ用来评价智障青少年握力、扩臂悬垂、直角俯卧撑及仰卧推举水平。具体的标准以普通学生成绩的百分比来评价:握力65%,扩臂悬垂75%,直角俯卧撑、仰卧推举、曲臂悬垂及改进的仰卧起坐则为50%。智障青少年也可以通过一般标准进行评价。对握力、扩臂悬垂、直角俯卧撑及仰卧推举以普通人群青年学生成绩的约第20百分位成绩计算;曲臂悬垂及改进的卷身起以普通青少年的最低标准计算,坐位体前屈、俯卧背伸和肩部拉伸鼓励以普通学生的标准进行评估,基于一般标准的HFZ代表体适能的积极水平。

智力测试范文5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安全性维护;系统调试

在我国智能电网的全面建设阶段,由于智能变电站集信息数字化、通信网络化、信息共享化等优势,在电力系统全面改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通过全国各大电力系统中变电站的改造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智能变电站能够较好地完成信息采集、测控及保护等功能,并且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自动对电网进行实时控制与调节,在线对数据进行分析。并且,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能够通过智能终端、测控装置等来更好的维护电网的安全性。但是,在不同的系统调试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调试时应该注意以下措施与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智能变电站运行调试的安全性。

1 智能变电站的特征及二次系统调试的流程

众所周知,智能变电站具备以下的特征: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基础数据完备化、信息交换标准化、运行控制自动化、信息展示可视化、设备检修状态化、保护决策协同化、设备安装就地化、及二次系统一体化。基于智能变电站的这些特征,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在调试过程中需要注意变电站各设备各系统的互操作性。从而及时有效地对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进行调试。

一般来说,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调试要经过出厂验收、集成测试与联调、分系统测试、系统调试、带负荷试验等过程。由于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调试的整个系统构成比较复杂又面临多种多样的对象,因此要提高二次系统调试工作的效率则需要进行全过程调试。

目前,分系统测试、系统调试、带负荷试验等过程为现场调试部分,在智能变电站的现场调试过程中,通过对大量工作经验的总结,在智能变电站的调试过程中要加大对系统集成的测试和对系统联调深度及广度的测试与调试。因为在二次系统集成测试与联调阶段容易出现影响智能变电站的可互操性及运行的安全性。

及时对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进行调试使其符合安全规范及运行的要求,就需要在出厂验收阶段严格验收产品的工艺及制作过程,使其符合相关规定、标准的要求。在集成测试及系统测试的联调阶段,要注意和设备生产方联系,对二次调试中的单体调试、一致性、互操作性、网络性能等测试时要避开设备生产方。注意以上内容才能更好地开展智能变电站的调试工作。一般在二次系统设备和接线完成之后,再进行功能性测试。

2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测试的主要目的及方法

智能变电站进行二次系统测试的主要目的是:测试智能变电站各个系统单元(智能终端、保护及测控装置、故障录波器)的性能及其互操能力;测试保护装置及智能操作箱对GOOSE跳闸机制的可靠性;测试系统对相关标准、规程的执行情况。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测试的主要采用一致性测试法。通过验证通信接口与标准的要求来检验通信线路上的数据流对访问组织、肘间同步、电平、位顺序及错误的处理等信息。通过一致性测试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协议间的互操作性。一致性测试既是系统互操作性测试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设备互操作性对各种标准运行的要求。

在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测试中,需要应用RTDS仿真系统、模拟信号接口、电子式互感器模拟装置等设备。通过这些装置对智能变电站的系统测试中的模拟量回路联调试验、开关量联调试验、间隔层设备联调试验、监控系统联调试验、远动通信系统检查及操作试验等。

3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调试的策略

通过以上对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测试主要目的及方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智能变电站中,各种新设备的试验都有别于传统的变电站试验。智能变电站由智能化一次设备及网络化二次设备构成,整个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良好运行是整个网络交换保护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保护间的各个命令信号的传递。为了更好地对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进行测试,应该采取更加完整性的测试方法来提高二次系统的调试水平。

针对我国大多数智能变电站的二次系统调试工作的现状,采用全场景试验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通过将二次系统作为智能变电站中的一个整体,同时把合并单元、网络交换机一起进行性能检验,从整体上提高智能变电站的性能。智能变电站全场景试验的策略可以有效地保证二次系统接线及输入信息的完整性。

全场景试验作为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调试的一种策略需要利用采集器模拟器、开关模拟器等设备,通过把时域仿真结果发送到采集器模拟器,再通过光纤传送到各个合并单元。经过合并单位的再传送,测试系统继保装置的智能操作动作。通过这种形式对智能变电站进行全场景试验。在智能变电站全场景试验系统中主要通过变电站仿真系统、无线主控主机、采集器模拟器、开关模拟器对系统进行控制。

智能变电站仿真平台:在全场景试验中通过图形化建模软件、电力系统仿真软件等临时智能变电站仿真平台的建模及时域仿真。通过将仿真结果的波形显示对调试的整个过程进行控制,然后通过开关模拟器的智能操作箱来检验分、合闸命令。

无线控制主机:无线控制主机由GPS对时模块、无线收发控制模块、高稳定主时钟模块等构成。它主要完成调试系统测试和GPS的对时,通过对采集器模拟器与开关模拟器的时间校正来紧凑测试。对比智能变电站仿真平台的时域得出的仿真结果来完成同步试验的控制。

采集器模拟器:采集器模拟器由高稳定从时钟模块、输出控制模块、无线收发模块等模块构成,它主要完成无线控制主机发送仿真数据的接收工作。通过无线控制主机的控制,将设备中采集器模拟器的信号同步发送出去。

开关模拟器:开关模拟器主要测试智能变电站中智能操作箱发出的开关操作,并对开关操作命令标记上时间,然后通过无线方式传达到无线控制主机。除此之外,开关模拟器通过无线控制主机发出的智能变电站仿真系统的开关状态,对“开关位置”信号进行传送,从而实现对智能变电站智能操作箱开关状态的模拟测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电力系统改革的深入,智能化变电站数量越来越多。而我国的智能化变电站作为我国智能化电网建设的关键部分,对于我国智能电网的发电、变电及输电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变电站越来越“智能化”也对智能化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于智能变电站应用智能化信息系统,集信息数字化、通信网络化、信息共享化为一体,能够更好地完成信息采集、测控、保护等工作,在电力系统的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智能变电站由智能化一次设备及网络化二次设备构成。因此整个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良好运行是整个网络交换保护的关键。文章主要通过智能变电站的特征及二次系统调试的流程、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测试的主要目的及方法等方面对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调试的方法进行解析,提出二次系统调试全场景试验的策略。通过全场景试验中采集器模拟器、开关模拟器等设备,把时域仿真结果发送到采集器模拟器,再通过光纤传送到各个合并单元,再经过合并单位的传送,测试系统继保装置的智能操作动作,从而进一步提高智能化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水平。

参考文献

[1]卫民.110kV数字化变电站二次系统检验规范的研究[J].华东电力,2010,37(7):1185-1286.

智力测试范文6

【关键词】智能电能表 标准 检测方法

1 智能电能表的标准化

智能电能表是以先进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为支撑,形成以智能芯片为核心,集电能量计量、数据处理、自动控制、实时监测、信息交互等功能于一体的电能表。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智能电能表得到了大范围推广与应用,为了适应电力改革的需要,智能电能表由原来的预付费电能表发展为多种类型的电能表,能够满足阶梯电价、分时、费控、在线管理等多种需求。在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的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智能电能表作为自动抄表技术的基础装置,已经成为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的关键所在。信息采集系统是中国智能电网建设的第一步,将智能电能表应用其中,能够发挥智能电能表在促进电网信息互动中的作用,成为信息传递的良好媒介。由于智能电能表的准确计量和稳定运行关乎到电网运行的可靠性,所以为了有效验证智能电能表的性能优劣,国家电网公司编制了一系列关于智能电能表的相关技术规范。这些技术规范符合智能电网的建设要求,能够满足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对智能电能表的使用需求,技术规范主要涉及智能电能表型号、功能、技术、安全费控等方面,对强化我国智能电能表的标准化制造和质量监督有着重要意义,其相关标准如表1所示。

2 智能电能表的检测方法及措施

智能电能表的检测主要是对其性能进行检测试验,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准确度、一致性、电磁兼容以及费控功能等。下面对重点对检测试验中的具体措施进行论述。

2.1 智能电表的准确度检测

与传统的电子式电能表相比,智能电表在技术标准上新增了剩余电能量递减准确度的概念,因此,在对智能电表进行性能检测时,应当进行准确度试验,准确度试验检测的合格标准为:智能电表累计用电能量增加数与计算剩余电能量减少数的差不大于计度器的一个最小分辨率值的计量单位。

2.1.1 基本误差检测

具体的试验方法如下:在参比条件下,应采用标准表法对智能电表进行有功和无功基本误差的测试。当智能电表具备正反向电量功能时,需要对正反向误差进行检测,所有的误差数据均应当在允许误差限值的60%以内,单相表的误差限值为1.0级的60%验收。

2.1.2 剩余电能量递减准确度检测

智能电表运行至0.01kWh结算单位时,剩余金额正确扣减;能够在一个阶梯电价区间完成该项试验检测,也可与电价切换试验合并进行;可根据实际剩余金额递减值与累计电能计算的递减值差进行考核,两者的差值应小于等于剩余金额的一个最小分辨率;如果智能电表内存贮的剩余金额为4位小数,抄读及显示为2位小数,当前电价为4位小数,应当采用累计电量增加数进行检测,需要注意的是累计电量增加数必须是100kWh的整数倍。

2.1.3 智能电表常数试验检测

智能电表的测试输出与计度显示指示间的关系应当与铭牌标志相一致,在实验室检测时,智能电表的输出脉冲累计计数n与计度显示累计值E应当满足如下要求:

该项试验检测需要在基本误差试验完成后进行,试验方法可以选择计读脉冲法、标准表法或是走字试验法,详情参见JJG596标准。

2.1.4 环境温度对误差的影响试验

依据我国现行GB/T15284-2002规范的规定要求,环境温度对日计时误差的影响不得超过0.1s/(d・℃)。为了便于试验检测,可将之改为在工作温度范围内,即-25℃-60℃内,在交流电源或直流电池供电的前提下,时钟准确度≤1.0s/d。该项试验检测的方法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标准时钟法,另一种是秒脉冲测试法。

(1)标准时钟法检测。在进行试验检测前,先记录下智能电表当前显示的时间与标准时间,计算得到时间差,然后将智能电表放入到高低温箱当中,确保其处于交直流供电的条件下,进行温度变化试验,变化范围从25-60℃;试验完毕后,将智能电表恢复至参比温度下,再次对其当前显示的时间和标准时间进行记录,并计算出时间差。试验前后两个时间差的差值应当不超过试验天数(单位:秒),试验前后的比对时间应当控制在同一时刻,这样能够保证结果的准确性。(2)秒脉冲测试法。在进行试验检测前,先对智能电表的秒脉冲误差进行测试,并确保其符合要求,随后将智能电表放入到高低温箱内,确保其处于交直流供电的条件下,进行温度变化试验,变化范围控制在25-60℃之间,在不同温度点测试智能电表的秒脉冲误差,均应当符合规定要求。

2.2 智能电表一致性检测

(1)误差变差试验。试验方法如下:对智能电能表加载参比电压和基本电流,加载时间持续30min;在参比电压、功率因素为1.0和0.5L的实验条件下进行第一次测试;保持上述试验条件不变,间隔5min后进行第二次测试;比较智能电能表同一测试点上的两次测试结果,要求两者之差的绝对值在0.2%的范围内。(2)误差一致性试验。试验方法如下:在测试中使用同一台多表位检定装置,对智能电能表采取分批同时测试的方式;对智能电能表加载参比电压和基本电流,加载时间持续30min,在此之后进行电能表的误差检测;在参比电压、Ib(In)、10% Ib(In)、功率因素为1.0和0.5L时进行检测。要求电能表检测结果与测试点平均值的最大差值必须在规定限值范围内,即在Ib(In)、10% Ib(In)的检测负载点下,其最大差值的绝对值不能超过0.3%和0.4%;对每批智能电能表先计算最大误差值、最小误差值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值,若差值在规定限值内,则认定该批智能电能表合格;若差值超出规定限值,则要计算其平均值,根据平均值判断该批智能电能表是否合格。

2.3 智能电能表的电磁兼容性检测

智能电能表中应用了多种电子元器件,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电子元器件面临着静电放电、浪涌、电快速脉冲群、无线电干扰抑制、辐射电磁场等干扰源,影响电能表的稳定运行和准确计量。所以,要在满足相关技术标准的试验环境下,对电能表的电磁兼容性进行检测,具体检测内容包括以下方面:对电能表在高频电磁场下的抗扰度进行检测;对电能表在静电放电条件下的抗扰度进行检测;对电能表在射频场感应传导作用下的抗扰度进行检测;对电能表在衰减震荡波下的抗扰度进行检测;对电能表抑制无线电干扰的能力进行检测;对电能表进行浪涌试验;对电转瞬变为脉冲群的速度进行试验。

2.4 智能电能表的费控功能检测

智能电能表的费控功能分为本地费控和远程费控两种方式,其功能检测方法为:

(1)本地费控功能检测。本地费用功能检测可通过CPU卡、射频卡等实体介质实现,能够检验出电能表的剩余电量、跳闸情况等。功能检测方法如下:在电能表内设置相关参数,包括倍率、电价、透支限制额、报警金额等,以便于检验电能表剩余电量、跳闸、报警等功能。费控功能检测对剩余电量递减的准确度有着较高要求,即累计用电能量增加数与计算剩余电能量减少数之差不能超过计度器的最小分辨率值。(2)远程费控功能检测。远程费控功能检测实现路径为公网等远程售电系统,以及载波等虚拟介质,其检测方法如下:远程费控检测平台向电能表下发拉闸命令,在通过密码验证和安全认证的前提下,电能表执行该命令,并显示“拉闸”的相应信息;远程费控检测平台向电能表下发合闸命令,电能表执行该命令,并消除“拉闸”的相应显示信息,进入运行状态;在检测命令的发送时效时,要预先设置电能表执行命令的有效时间,通常设定为1min,当检测平台发送命令后,记录好发送时间,查看电能表能够在1min之内执行带有时标的命令,若执行命令的时间超过1min,则判断为电能表执行命令的时效性较差。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简要阐述智能电能表标准化的基础上,对智能电能表的检测方法及具体措施进行了论述。由于智能电能表的检测项目较多,限于篇幅,文章仅从从准确度、一致性、电磁兼容以及费控功能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随着智能电能表的大范围普及应用,其性能稳定与否关系重大,为此必须了解并掌握智能电能表的检测要点,这对于确保其可靠运行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曾世杰,曾世h,金学明.关于对智能电能表卡座接触电阻检测方法的研究[J].电气应,2013(11):41-43.

[2] 严洪莉.智能电能表的功能及检测方法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0):102-103.

[3] 王惠民.智能电能表电磁兼容测试及抑制技术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4.

朱凌,刘振波,冯守超.智能电能表的标准、政策和发展[J].东北电力技术,2012(2):82-83.

[4] 吴晓光.基于智能电能表技术特点的监督管理创新[J].科技创业月刊,2011(5):67-69.

智力测试范文7

智能变电站中的测控装置是保证变电站的运行据信息收集和执行设备操作控制的最核心技术,是保证智能变电站安全运行的前提。本文从智能变电站的测控装置着手进行论述,对当前存在的智能测控装置进行了研究,希望对促进智能测控装置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 测控装置 测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智能变电站的发展成为变电站发展的基本趋势。智能变电站具体是指用智能化的一次设备和网络化的二次设备建立起来的变电站。智能化变电站的建立可以充分的实现信息的共享,满足经济发展对电力资源的需求。

1 智能变电站的特点

智能变电站是以各种先进、节能、环保以及安全的设备建立起来的新型变电站,它的信息传输基础是高速网络信息平台。智能变电站对信息的采集、控制、计量、测量、保护、检测等各种功能的实现都是自动化完成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变电站的运行成本,提高了变电站的运行效率和质量。

智能变电站分为两个层次,即系统层和设备层。智能变电站的系统层是为了保证实现智能化变电站的站控层的基本功能而设立的,系统层面向全部以及1个以上的高压设备,利用智能组件获得智能变电站中所需要的数据,同时对智能化变电站中获得的数据进行综合的处理。按照智能变电站和国家电网的基本要求,保证智能化变电站和国家电网的安全、平稳运行,控制智能化变电站中各个设备层的功能实现,保证智能化变电站各个功能的有效落实,为解决国家的用电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智能化变电站中的设备层的具体组成部分包括:高压设备、智能组件以及智能设备三个部分,能够有效保证智能化变电站的过程层和间隔层功能的实现,同时完成智能化变电站的测量、控制、计量、保护以及检测等各项功能。

智能组件是智能化变电站设备层中的比较灵活的物理设施,具体包括测量、控制、保护、计算以及监测五个单元。每个单元功能的实现都为保证智能化变电站整体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

由于智能变电站是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来实现变电站的基本功能,其与传统变电站相比,存在很大的不同。

首先,电气量信息的自动化输出,保证了一次、二次系统电气上的有效隔离,从而减小了开关场、感应和电容耦合等方法对二次设备的电磁干扰。电信道传输的清除,保证了二次光缆传输处于绝缘的条件下,测控设备的安全性大大提高。在测控装置的电磁兼容性和绝缘性方面,智能化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相比,要求大大的降低了。

其次,智能化的测控装置的数据采集源于数字量,与传统变电站测控装置中的模拟量相比,电气量的降压、滤波等各项工作都变的非常简单,而且有的工作可以用电子式互感器来做,使得智能化变电站的测控装置的内部构成变的非常的简单。

最后,测量电气量在传输中误差的减小,保证了智能化测控装置的测量准确性。传统变电站的电气量的测量误差之所以难以控制,就是因为它的电气量信号是通过电缆传输到二次设备的,电气量的误差也因为二次回路负荷量的不断变化而难以固定。但智能化变电站的测控装置本身是不会出现测量误差存在的,而且智能变电站的电气测量误差仅仅来源于电子式互感器,对电气量测量的精准性影响很小。

2 智能化变电站测控装置的新特征

在传统建筑中,是通过对传统的电流、电压互感器的模拟量,实现电缆传输的数据转换,同时利用测控装置进行模数转换,最后利用网络将获得的信息传送到传统变电站的后台监控系统,进行数据的监测和控制。后台的监控系统和测控装置对一次设备的控制作用也只能利用电缆传输模拟信号实现,非常的复杂,且极易出现安全隐患。智能化变电站的测控装置与传统变电站的测控装置相比较,就可以避免传统变电站中测控装置的弊端,充分实现在变电站中设置测控装置的目的和意义。

智能化变电站通过对电气量数据的收集环节和控制环节的智能化使用,利用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和智能操作箱进行作业,把一次设备收集的电气量直接得转换为数字信号,利用光缆传输技术进行传输,运行控制的进行也通过网络通信的方法用信息保温的方法实现。由此可知,智能化变电站在以下方面对测控装置进行了创新:

2.1 电气量信息可以自动化输出

自动化的电气量信息输出,确保了一次、二次系统电气上的有效隔离,从而减小了开关场、感应和电容耦合等方法对二次设备的电磁干扰。

2.2 智能化变电站的测控装置工作程序简单

智能化的测控装置的数据采集源于数字量,与传统变电站测控装置中的模拟量相比,电气量的降压、滤波等各项工作都变的非常简单,使得智能化变电站的测控装置的内部构成变的非常的简单。

2.3 智能化变电站测控装置结果的误差小

智能化测控装置的测量准确性,有效的减小了智能化测控装置监测结果的误差。因为传统变电站的测控装置是通过电缆传输到二次设备的,电气量的误差也因为二次回路负荷量的不断变化而难以固定。而智能变电站的电气测量误差仅仅来源于电子式互感器,对电气量测量的精准性影响很小。

3 测控装置在智能化变电站中的重要作用

智能化变电站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最先进的各种高新技术进行技术的整合,从而实现对变电站的设备以及输、配电线路的监视、控制、调度通信以及测量等自动化功能。

智能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间隔层设施就是测控装置。测控装置的基本功能具体包括:遥信、遥测、遥控以及遥调四大功能,简称为四遥功能。除了以上四大功能外,智能化变电站的测控装置还具有同期与间隔联闭锁的作用。利用智能化变电站的间隔联闭锁功能可以充分利用测控装置在分布式和网络化上的优点,从而保证全部数据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共享。防止防误闭锁方式的误差,同时与后台的监控系统统一进行配置,实现五防顺序控制功能的一体化运行。

4 智能化变电站中对测控装置的新要求

智能化变电站通过三层两网的结构,有效的利用了资源的共享优势,促进了智能化变电站向集成化方向发展的目标。智能化变电站的间隔功能是由智能组件以及高压设备进行的一体化设计。智能化变电站的测控技术的集成化发展,对智能化变电站的测控装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实现这些要求,才能保证智能化变电站测控装置集成化发展的目的。新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太网通信接口的多样化、大流量信息处理的技能和与光电互感器和智能开关设施的接通能力、硬件平台的一体化、互可行性的条件、事故简报和间隔录波的功能以及配套工具齐全。只有满足了这6项新要求,智能化变电站的测控装置的发展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保证智能化变电站的主要功能的正常运转,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电力资源的支持。6项新要求也是推动智能化变电站测控技术进步的基本要求,只有在不断的技术进步中,才能促进智能化变电站测控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解决智能化变电站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5 智能变电站的测控装置的发展方向

当前社会,智能化测控装置受技术影响的限制,测量功能还非常单纯,只是在稳态数据方面实现了测控,其他的项目中的测控还无法进行。虽然个别试点项目的测控与同步相量测量的功能进行了整合,保证了测控装置数据收集的稳态,但由于是通过不同的物理口和规约在后台执行从而保证其稳态的数据收集。由此可知,当前的智能化变电站的测控装置还没有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融合。

为了促进智能化变电站测控装置的发展,需要进行以下研究。

5.1 遥测测试技术

模拟量遥测:研究模拟量输入时的遥测测试技术,拟采用模拟源平台的检测技术,利用此平台产生三相可调的幅值、频率、相位的电压电流信号,提供给测控装置,模拟现场的交流信号,从而获取、分析并评定测试数据。

数字量遥测:研究数字量输入时的遥测测试技术,拟模拟合并单元的电压电流信号,通过光纤输入智能站测控装置,进而获取、分析并评定测试数据。

遥测测试技术的使用不仅可以获得数据,而且能够为遥控目标物体提供实时数据,常和遥控技术结合在一起应用,对变电站中测控装置的测试非常的有帮助。遥测测试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技术,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5.2 谐波测试技术

研究测控装置输入波形畸变的影响的谐波测试技术。构建交流电压、电流谐波叠加系统,输出给测控装置,用来检验综自系统谐波测试功能。

谐波测试技术具有建构方案灵活、功能强大以及方便高效等优点,它在变电站测控装置中的广泛使用有效的提高了测控装置测试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5.3 防抖测试技术

由于测控装置的遥信能够独立设置防抖时间,对防抖测试技术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实现对遥信的该防抖时间测试。

虽然到目前为止,变电站中的测控装置的遥控防抖时间的确定还没有形成标准的测试程序和方法,但通过利用防抖测试技术,对遥信防抖时间进行测量,能科学的对测控时间进行预测。

6 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化变电站中的测控技术是保证智能化变电站有效运行的前提,测控技术如何直接决定了智能化变电站的功能的实现情况。为此,对智能化变电站的研究绝对不能离开对其测控技术的研究,改善测控装置是促进智能化变电站发展的最主要的手段。

参考文献

[1]严冰融,周永荣,王虹俊.数字化变电站智能测控装置性能测试[J].电工技术,2014(10):20-21+25.

[2]周晓龙.智能变电站保护测控装置[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0(08):128-133.

[3]李峰,易永辉,陶永健,姜帅,刘永欣,李栋.智能变电站测控技术方案研究[J].电测与仪表,2013(07):118-122.

[4]龚世敏,刘朝辉,唐斌,余华武.智能变电站高压测控装置的应用解决方案[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1(12):92-96+100.

[5]王宾,董新洲,许飞,曹润彬,刘琨,薄志谦.智能配电变电站集成保护控制信息共享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S1:1-6.

[6]范子文,王高飞.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联调之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5(19):93.

[7]刘学申,曾其武,周忠杰.浅述变电站内高压开关的电磁干扰问题[J].机电信息,2015(27):164-165+167.

[8]王秀明,宋晓刚,李成哲.智能变电站防止大面积停电事故措施[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5(04):104-108.

作者单位

智力测试范文8

关键词: 运动员选材;射击;射箭;击剑;心理选材;人格因素;注意力;神经类型;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 G 804.8 文章编号:1009783X(2012)06056504 文献标志码: A

上海科学选材研究人员,把心理研究理论,便于推广的心理仪器和量表引进三线运动员选材,同时自行研制了心理仪器。在三线运动员心理选材方面处于全国的先进行列。本文着重研究射击、射箭和击剑心理选材密切相关的心理指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测试三线运动员65人,其中射击36人,射箭10人,击剑19人。运动员的年龄在10~14岁之间,平均训练年限1~3年。平均身高,击剑最高163.61 cm,但是体重相对较轻,为50.83 kg,射箭身高相对较矮,平均身高152.40 cm。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根据项目特点,每个项目测试研究的心理选材指标不同。CRT指数(IQ)、人格因素和神经类型是共性心理指标,3个项目都要测试研究。据枪持弓稳定性在射击和射箭项目测试研究,肘动作稳定性只对射击项目进行测试研究。测试指标见表2。

瑞文测试联合型量表是图形推理智力测验,适用于5~75岁人群,一般可团体10~50人测试,该量表适合在三线运动员中推广。儿童14种人格因素(CPQ量表)问卷适用于8~14岁中小学生,是国际公认比较好的一种儿童人格测验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80.8神经类型量表对于儿童成人均适用,测试大脑神经过程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EPT701注意力集中仪测试运动员思维集中程度和注意力持续时间,出轨次数还能反映运动员动作的稳定性。cuiⅠ据枪持弓稳定测试仪是春芽行动计划课题成员崔东基研制的仪器,可以测试射击、射箭运动员动作稳定程度。Ep207肘动作方位仪可以测试射击运动员肘动作的本体感觉。见表3。

1.2 研究方法

1.2.1 专家、实践论证法

为确保选题的科学性和研究的可行性,通过专家座谈、研讨、问卷调查等形式,请广大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学者和运动健将阐述自己的观点、认识与建议,求同存异。所有研究指标都经过集体讨论,经过择优,最后总结测试研究指标,再经专家论证,最后在实践中测试。

1.2.2 心理实验法

采用的心理测试量表有瑞文测验联合型、CPQ量表、80.8神经类型量表。使用心理测试仪器有EPT701注意力集中仪、测试心理仪器有cuiⅠ据枪持弓稳定测试仪、Ep207肘动作方位仪。

1.2.3 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进行数据整理、分析、作图。

2 研究结果

2.1 智商

射击、射箭、击剑3个项目运动员平均智商分别是110.44±14.87、98.00 ±10.30、117.00±12.78,均处于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商。对3个运动队进行统计划分,发现运动员整体智商水平在极优比例为7.69%,理论分布为2.20%。优秀实际比例为26.15%,理论分布为6.70%,中上实际比例为16.92%,理论分布16.00%。而中等、中下实际比例为35.38%、13.85%,理论分布为50.00%、6.00%。边缘、弱智实际比例均0。

2.2 人格因素

利用儿童14种人格因素量表对3个项目运动员进行测试,重点研究适应与焦虑、内向和外向、神经过敏3个指标。结果如图1所示,适应与焦虑、内向和外向、神经过敏是儿童14种人格因素的3个次级因素,每个次级因素的常模平均值为5.5,射击、射箭、击剑3个项目运动员的适应与焦虑次级因素得分为5.58、5.82、5.44,内向与外向得分为6.29、6.23、6.91,神经过敏性得分为5.38、5.12、5.27,综合指数常模平均分为7分,击剑运动员平均7.50,射击7.18,射箭7.07。

2.3 神经类型

65名三线运动员神经类型总体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其中灵活型15人,约占22%,亚灵活16人,约占24%,稳定型4人,约占6%,亚稳定型11人,约占16%。灵活、亚灵活、稳定、亚稳定运动员共46名,占总运动员人数的70.76%。

2.4 注意力

测试时间设定为120 s,测试时,每个运动员戴上耳机,进行噪音干扰。3个项目运动员注意力平均跟踪时间射击77.12 s,射箭67.62 s,击剑运动员87.18 s,而平均出轨次数射击177.42次,射箭203.10次,击剑108.63次。

2.5 据枪持弓稳定性

测试结果如图4所示,射击运动员每次跟踪靶心的时间均高于射箭运动员。据枪稳定测试时,每个运动员进行3次测试,每次10 s,射击运动员第一次平均测试时间为5.74 s,射击运动员每次平均跟踪时间均高于射箭运动员。

2.6 肘动作方位

肘关节的本体感觉只对射击运动员进行测试,每个运动员进行3次测试,运动员的本体感觉测试平均值与实际值相差分别为2.82 °,4.10 °,5.43 °。

3 分析与讨论

3.1 智商

研究发现射击和击剑运动员智商平均在中等以上,而射箭运动员智商也平均达到中等水平。击剑运动员的平均水平最高,平均为117.00±12.78。进一步调查发现,该队教练员在初次选材时采用了较为科学的选材方法,根据项目特点,对于初次入队运动员,利用科研资源,采用了很多心理量表和先进的心理仪器进行测试,通过初选的严格把关,确保了运动员的整体智力水平较高。而射箭运动员由于主教练调去国家队工作,带走了该运动队水平较高的运动员,这可能是导致运动员智商平均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跟踪访谈中还发现,射击教练仍采用传统的方法测量、选材,这种选材方法不如击剑教练选材科学,这也许是射击队员整体智商不如击剑队员的原因。研究发现运动员属于极优和优秀以上的共48.69%,远远高于理论比例的8.90%。三线教练员在选材过程中很看重那些身体素质适合该项目,而且文化课成绩又好的运动员,这些运动员智商水平较高,领悟能力好,容易出成绩,往往能坚持训练,而那些智商较差的运动员往往因为训练进步慢,难以出成绩,最终经过一段时间而被淘汰。

现有的许多文献资料采用韦氏智商量表对运动员智商研究发现,高水平运动员智商一般都在中等以上。美国、日本和德国对160名优秀运动员的测验表明,大多数运动员智商在120~180之间,智力水平高过一般人[1]。谢国栋研究分析认为运动员智商达到中等,就不影响运动成绩[2];因此,在三线运动员选材过程中,要注重智商的测评,智商至少要求中等或中等以上,对于那些智商低的运动员要及时淘汰,以确保三线运动员成材率,减少物力、人力和财力的浪费。

3.2 人格

对人格因素进行研究的文献资料[36]显示,用16PF量表对各类人群研究的文献资料很多,有的甚至样本量很大,并建立起某个群体的常模。而三线运动员年龄多数在16岁以下,因此,使用14种人格因素量表进行测试。项目不同对于人格因素的要求也不同。运动员适当的焦虑水平有利于其成绩发挥,过高则易于激动和焦虑,那些比赛型选手就容易控制自己的焦虑水平;但是焦虑水平太低则会工作缺乏毅力,缺乏奋斗的倾向,所以运动员的焦虑水平要适当。内向型运动员羞怯谨慎,外向型运动员开朗,善于交际。那些团体项目,需要运动员之间,运动员和教练员之间密切协作沟通的,最好选择那些偏外向的运动员。神经过敏性低,则镇静安宁,内心平衡,有自信心。过敏性高的运动员缺乏信心,感情用事,容易焦虑。对于射击、射箭运动员而言,适当的神经过敏性,有利于其发挥,因此,选择那些神经过敏性偏低的运动员较好。研究结果显示,该三线射击、射箭运动员神经过敏性均略低于平均值5.5,为5.38和5.12,较好地符合了射击、射箭的项目特征。射击、射箭对心理要求很高,特别是击发的一瞬间,对肌肉的精细用力要求极高,而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与肌肉精细用力密切相关。在三线射击、射箭运动员选材测试时,可以考虑增加14种人格测试量表,选择那些神经过敏性相对低的运动员,并保留测试数据,作为运动员选材、培养、输送的参考依据。

3.3 神经类型

现有的有些关于运动员神经活动特征的研究仍然是以4种神经类型或者气质类型划分神经类型[79],研究指标特异性不如80.8神经类型量表,80.8神经类型量表把神经类型进一步划分为14种神经类型。统计结果显示:3个项目运动员灵活、亚灵活、稳定、亚稳定比例均高于一般人群,4种强型比例占总数的70.76%。郭丁兰等[10]利用80.8对中小学学生神经类型研究发现,在测试群体中,不论性别、年龄,分型统计皆中间型最多,男46.0%,女49.2%。顺位分析男生为①中间②稳定型③兴奋型 ④灵活型,女生为①中间型②兴奋型③稳定型④灵活型。上海市优秀后备人才4种强型神经类型占总运动员的65%[11]。科大少年班运动员4种强型比例占71.15%,而一般人群的比例为24.47%,省级以上运动员所占比例为40.12%。现有的关于神经类型评价软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造成测量结果有少许不同,但是结合经验,可以对个别运动员神经类型测试问卷进行评价,则更为精确。神经类型测试,因其对神经活动特征较为科学的反应,已经在上海三线选材测评中得以广泛应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应用也将更加深得教练员的青睐。〖BF〗

3.4 注意力

在运用注意力集中测试仪对少年儿童运动员进行心理测试的实践中发现,一般年龄较大的运动员,其注意力集中时间也较长,且出轨次数较少。三线运动员神经发育还不成熟,动作的稳定性受神经发育程度的影响。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转移,且动作稳定性较差,所以年龄较小的运动员注意力集中时间较少,出轨的次数也较多。射箭运动员年龄较小,显然其注意力跟踪时间在3个项目中也最少,仅仅为67.62s。而对于射击项目和击剑项目而言,击剑运动注意力跟踪时间最长,为87.18s,出轨次数也最少,为108.63次。射击、射箭都是对动作稳定性要求很高的项目,击剑运动员同样要眼疾手快,动作稳定,小肌肉群发力,才能精准地击中目标。注意力集中测试显示击剑运动员注意力跟踪时间最长,而出轨次数最少。不同运动项目对于注意力特征要求不同,射击、射箭项目对于运动员注意力稳定性要求较高,而击剑运动员不仅对于注意力稳定性要求高,而且在运动员运用快速反击、攻防转换技术中,对于注意力的灵活性――注意力的转移速度要求也高,因此,建议在三线射击、射箭、击剑运动员选材时,要对运动员注意力进行测试。

3.5 稳定性

据抢持弓稳定测试仪可以测试运动员肩臂动作稳定程度,每次测试15 s,连续测试3次,每次间隔休息15 s。在瞄准15 s的时间中,看运动员在10环靶时间。测试结果显示射击和射箭都是第一次在10环的时间最长,后2次依次降低。整体而言,射击优于射箭。高水平射击运动员动作稳定性高于普通人群。陈昱[1]对高水平射击运动员臂动作稳定进行研究时,发现高水平运动员不同等级之间的稳定性不存在差异。射击运动员是以静力工作为主的运动项目,在训练和比赛中[12],要保持举枪的稳定性、持久性、一致性、协调性,身体参与工作的各肌肉群必须在运动中枢神经系统指控下,高度协调配合,保持相对的平衡。视觉前庭器官的本体感觉要敏锐,精力能高度集中,耐力素质好,有高度的自控能力和顽强、果敢、自信的心理素质。在此次测试中,注意力集中测试仪也能反映运动员的动作稳定性,射击运动员平均出轨次数为177.42次,射箭运动员的出轨次数为203.10,〖JP3〗测试结果和据抢持弓稳定测试仪表现出一致性。在射击、射箭比赛中,运动员击发的一瞬间,对肩臂动作稳定性有很高的要求,而动作稳定性遗传度较高,随着生长发育,运动员动作稳定性会有所提高。用据枪稳定仪测试选拔那些动作稳定性更好的运动员,可以作为三线运动员选材的依据。

3.6 肘动作方位

射击运动员要有很好的本体感觉,特别是肘关节的方位感觉,在速射项目中,运动员在发射完第一颗子弹后往往要求自己立即调整手臂到击发前的位置。肘动作方位仪反映射击运动员肘的本体感觉,让运动员感受某一角度,然后蒙上双眼测试其复制原来位置的能力。随着时间推移,肌肉感觉记忆下降,肘动作方位仪3次结果,随着测试次数增加,与实际值相差逐渐增大。而肘动作方位知觉能力较好的射击运动员,其回复击发前位置的能力也相应较强,测试值也较小。速射项目对于击发速度要求比很高,目前肘动作方位作为射击运动员的选材指标,还处于探索阶段,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应结合运动实践,对肘动作方位仪测试出较好的运动员,在实践中进行观察、验证,以研究这个指标作为选材指标的实际效果。

4 结论与建议

1)三线运动员智商优秀比例高于一般群体。三线运动员因为招生困难,淘汰率高,选材工作的整体水平差,很多教练员仍然仅以经验选材。而对于那些智商差的运动员,很容易因为其学习能力差而被淘汰;因此,三线运动员在招生入队时,建议采用智商量表进行测试,要求结果达到中等或者中等以上才接收入队。

2)不同项目运动员对人格因素要求不同,建议建立儿童14种人格因素常模,以利于三线运动员的选材。

3)三线运动员神经类型4种强型比例明显高于普通中小学生,接近科大少年班的4种强型神经类型比例;因此,建议三线运动员要选择那些优秀的神经类型。

4)射击、射箭和击剑都是对稳定性要求很高的项目,据枪持弓稳定测试仪可以有效地反应运动员动作稳定性,而且区分度较高,建议三线射击、射箭运动员心理选材指标使用据抢持弓稳定测试仪,可辅助用九孔仪进行测试。

5)三线运动员注意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注意力逐渐稳定增强,集中持续时间也会增加,建议建立常模,以利于三线运动员选材。

参考文献:

[1]陈昱.高水平射击运动员心理选材指标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5(3):9597.

[2]谢国栋.评价运动员的智力及智力测验问题[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2(2):4951.

[3]杨昭宇.大学生运动员与一般大学生的16PF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4):187.

[4]王晓钧.4种人格量表的因素分析研究[J].心理科学,1991(3):3439.

[5]盛绍增,朱礼恒,孙波,等.山东省青少年男子运动员16PF初步常模标定及人格特点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4):474476.

[6]于青,蔡天德.优秀射击运动员人格特征模式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1999,15(4):343345.

[7]李洪林,姚利.对我国篮球运动员心理选材和心理训练的初步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1994,30(2):1516.

[8]饶平,聂集体.浅析气质类型与篮球运动员的选材:战术位置及技术特长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1):2325.

[9]刘文浩.中国男子健将级跳高运动员神经类型和场依存性特征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1(1):6268.

[10]郭丁兰,许东华,刘芳,等.80.8神经类型测试方法在中小学生中的应用[J].职业与健康,2002,18(5):7778.

智力测试范文9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智力;分化假设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3)01-0047-05

1.问题提出

人格分化假设(differentiation hypothesis)源于智力的分化假设(即智力水平更高的个体有“更多”的智力,其智力结构中g因素的作用随IQ水平的增加而递减)。Brand等人(1994)认为,更高的g水平伴随更加分化的人格,因为高水平的g允许个体在人格发展中有更多的择和自由,从而导致高智力者有更多或更容易界定的人格维度。人格随智力而分化的思想可以分解成以下两种假设:其一,人格分化随g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人格在高智力水平比在低智力水平有更多的可变性。一项关于MyersBriggs类型指标发展的研究表明,能力与人格的内倾-外倾、判断-知觉、思维-情绪以及感觉-直觉之间存在U型相关(Myers&McCaulley,1985)。其二,人格变量间的相关随g水平而改变,智力影响了特定人格维度之间的相关。在特定的情况下,随着g的增加,某种单一的人格维度分离为两种,这两种人格维度在更低能力群体中有更高的相关,因而表面上看似是两种分离的结构,实质上只是一种结构(Austin et al,1997)。

自人格分化的智力假设提出以来,研究者进行了广泛的实证研究,令人困惑的是,证实和证伪该假设的证据几乎持平。Austin等人(1997)早期的研究表明:神经质(N)和开放性(0)的分化随能力水平提高而不断增加,能力与N和0之间存在非线性相关;研究结果并没有支持智力影响了E和C相关的假设。然而,在随后的一项研究中,Austin及其同事却发现,EPQ中的精神质与神经质之间的相关随能力水平的提高而递减(Austin et al,2002)。Allik等人(2004)的研究也发现,随着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增加,人格维度之间有递减的相关趋势。如果人格结构或维度取决于智力水平的话,那么人们应当在高智力组身上发现“更多”的人格。Harris等人(2005)的结果显示:在大多数人格量表中,IQ更高的群体其量表得分有更大的可变性。但是,在另一项对照研究中,研究者却发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在职成人样本支持了分化假设,而学生样本则出现了与分化假设相反的结果(Harris et al,2006)。这一结果暗示,除智力可以影响人格的分化外,发展、环境、教育等因素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评估方式也可能影响到人格的分化',因为基于自陈报告的人格测量要求受测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词汇量和最低限度的认知能力,同样的项目对不同能力被试会产生不同的意义。为此,一些研究者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考察了认知能力对大五人格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被试基于能力测试分成高、低智力组时,两组被试均发现有较高的不同观察者之间的一致性;尽管高智力组的人格特质维度之间有较低的相关,但没有证据表明人格结构在不同能力被试中有实质性的差异(Mottus et al,2007)。据此,研究者推断,大五人格结构相对独立于个体的认知能力;在智力正常的范围内,人格不会随能力而变化。

无论分化假设是否被证实,智力对人格的影响无疑是存在的,关键要看这种影响是表面的还是深层的。一方面,智力水平的高低会影响个体对人格自陈项目的理解及对自身人格倾向的推断,人格的判断和描述要仰仗最低限度的认知能力和言语能力;另一方面,智力是人格发展和变化的前提,任何智力不足或缺陷均会阻碍人格的分化。在人格分化领域,国外已有的实证研究基本上都是探讨晶体智力对人格结构的影响,而对于流体智力(相对独立于学习经验与受教育水平)的作用估计不足。为此,该研究拟在非文字智力测验中考察流体智力对人格分化的影响。研究预期:H1,高智力组比低智力组的人格更加分化,在人格测试中,高IQ群体倾向于获得更极端的人格分数,其离散程度(标准差)也显著大于低IQ群体;H2,智力影响了特定人格维度之间的相关,在人格测量中,高智力组不同人格结构(维度)之间的相关比低智力组更小;H3,智力影响了大五人格各分量表的信度,高智力组比低智力组的内部一致性程度更高。

2.研究方法

2.1被试

从广州地区几所高校随机抽取704名大学三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有效被试653名,其中男生125名,女生528名,平均年龄21.20±1.59岁。被试所学专业包括心理、教育、理工、医学、中文等学科领域。

2.2测试工具

(1)人格测试采用目前国内外通用的大五人格问卷(NEO-PI-R)中文修订版。该量表采用0~4分五级评分法,内含5个分量表共255个项目,它们分别是神经质(N)、外倾性(E)、开放性(O)、宜人性(A)和严谨性(C),每个分量表包括6个子维度。全量表包括5个大维度和30个子维度的分数。根据Costa和McCrae(1992)的报告,5个分量表的信度分别为:神经质0.923,外倾性0.891,开放性0.875,宜人性0.862,严谨性0.904(Costa et al,1992)。

(2)智力测试采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SPM)。这是一套国内外通用的非文字智力测验,在测试问题解决、清晰知觉与思维、发现和利用信息等能力方面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SPM总共由60道题目组成,分为A、B、C、D、E五组,每组12个题目。题目难度逐步增加,组内题目也是由易到难排列。各组题目满分均为12分,五项分数之和为测验总分,满分为60分,测验总分经常模表换算后可以得到标准分(即百分等级)。

2.3被试分组

分组前首先对被试进行NEO-PI-R测试,用时约40分钟。两周后再对相同被试进行SPM测试,时间为45分钟。参照国外该研究领域的通用做法,该研究高、低IQ组的划分以全样本智力测验的平均分(105.47±9.72)为界,平均分之上为高IQ组,平均分以下为低IQ组。最终,高IQ组共265人,平均IQ为115.19±6.12;低IQ组共388人,平均IQ为98.84±4.99。所有数据经SPSS 12.0统计软件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全样本人格特质与智力分数的描述性统计

表1是全样本人格特质、智力分数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及其相关矩阵。分析表明,与常模分数相比,该研究被试的神经质、外倾性得分偏高(t=4.565,p

3.2高-低IQ组人格特质分数的差异比较

如果分化假设成立的话,那么人们应当看到高IQ组有更加极端的人格特质分数,因此其标准差也应当大于低IQ组。表2是高、低IQ组的平均数与标准差,方差齐陛分析表明,在5种人格特质中,高IQ组有3种人格特质的标准差大于低IQ组,其中外倾性和开放性还达到了显著水平(F=4.28,p

3.3高-低IQ组人格特质各维度间的相关分析

根据人格的分化假设,智力影响了特定人格维度之间的相关,高IQ组比低IQ组应有“更多”的人格结构,体现在不同人格维度(分量表)之间有更低的相关。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到,除神经质与宜人性、外倾性与开放性之间高IQ组比低IQ组有较高的相关外,低IQ组在其他各维度上都比高IQ组有更高的相关。换言之,即便是相同的人格测试,高、低IQ组仍有不同的人格结构,高IQ组的人格似乎更加分化,因为相关越低,人格结构(维度)间的同质性也越低。这一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分化假设。

3.4高-低IQ组人格特质各维度间的信度分析

表4是大五人格特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分析结果。数据表明,与低IQ组及全样本相比,高IQ组在外倾性、开放性及严谨性3个维度上的Cronbach仅系数都偏高,而在神经质和宜人性2个维度上的a系数偏低。尽管高IQ组有半数以上人格维度的a系数都比低IQ组高,但是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高IQ组比低IQ组在人格测量中有更高的信度(内部一致性)。

4.讨论与展望

4.1高1Q者比低IQ者有“更多”的人格吗?

按照字面意思,“differentiation”可理解为“差别、差异性”,引申为“分化、多样化”。基于智力差异的人格分化假设指出,智力不仅影响了人格结构,而且高IQ者比低IQ者有更加分化的人格,分化结果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如果所需人格维度的数量相同,那么高智力群体更富于变化,更有可能获得极端的分数;其二,在解释人格自陈问卷的变异时,高智力群体比低智力群体需要更多的人格维度。上述两种形式存在某种一致性,因为如果一种新的人格维度随智力增加而“出现”,那么在该维度上的测量变异也应随智力而增加。

事实果真如此吗?从该研究差异检验的结果看,无论是平均数还是标准差,高IQ组在大多数人格维度上的得分都高于低IQ组,且E分和0分差异尤其显著。从统计上分析,标准差越大,反映被试在该维度上的离散程度越大,说明得极端分数的被试也越多。据此笔者推断,高IQ者的确比低IQ者有更加多样化的人格特质,从而证实了H1。但并不能因此断定高IQ者有“更多”的人格。从相关分析的结果看,随着被试智力水平的提高,其人格特质各维度间的相关逐渐下降,高智力组大多数人格维度间的两两相关均小于低智力组。这一结果不仅证实了H2,而且说明高IQ组确实比低IQ组有“更多”的人格。这是因为在特质测量中,特质间的相关越大,说明两者之间同质性越高,因此看似测量的是不同的人格特质,实质上可能是相同或相似的特质。

4.2智力影响人格的可能性

作为个体差异的两种核心成分,智力对人格结构的影响有两种可能性:第一,人格自陈项目的内容对高智力者有更多的意义,结果导致极端分数的比例更高,标准差也更大(陈少华,2008)。智力更高的人对项目的理解更好,更能清晰地感知量表的潜在结构,反应也更加一致(Austin et al,2000)。第二,高智力者会对项目做出更细致的区分,而低智力者则倾向于将人格量表视为单一维度,其反应比高智力者更趋一致,这便导致标准差和量表信度随智力提高而下降。通过对高、低IQ组人格特质各维度的信度分析,该研究没有证实这两种可能性,在某些人格特质维度(如E、O、C),高IQ组的内部一致性更高;而在另一些维度(如N、A),低IQ组的量表信度更高。该结果也未能支持预期H3。

上述两种矛盾的可能性只是从项目的理解层面来分析的,事实上,不能排除第三种可能性:智力水平的高低会影响个体其他方面的发展,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因人而异;高智力水平为人格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择和机会,从而有可能使智力影响到人格的深层。智力的投资理论认为(Kvist&Gustafsson,2008),智力可以像金钱一样消费和投资:在低收入水平,金钱一般用于维持基本生计;而高收入者可以将投资指向近于无穷的目标范围。类似地,在较高的智力水平,智力更可能由兴趣、动机和择所引导;低智力组只能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很少的领域,如感觉寻求,从而严重制约了其人格的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讲,智力是个体差异其他方面(包括人格)发展的前提,极端的例子就是那些智力有缺陷(如弱智)的个体。

4.3问题和展望

人格分化反映了人格发展和变化的可能性,那么,个体身上是否存在一种不随智力、年龄、性别等差异而变化的基本的人格结构呢?该研究结果表明,智力确实影响了人格的分化,H1和H2的证实说明高、低IQ者在人格结构上存在差异。这一结果提示,在考察人格、智力等个体差异的结构时,必须考虑到个体差异内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大量研究证明,智力的结构随年龄、性别、智力水平、受教育水平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的制约(曾毅,陈少华,2007)。有理由相信,人格的结构也将随个体差异的变化而不同,其中不只包括智力水平,还包括被试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以及中介变量。最近,一项针对8~11岁儿童非言语智力与人格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支持了分化假设,研究揭示,儿童和父母的性别变量调节了智力/人格的相关,儿童的智力水平越高,其人格特征中重叠程度越低(即分化程度越高)(Di Bias&Carraro,2011)。由此可见,所谓人格包括3因素、5因素或16因素的结构论,其前提应当是个体之间不存在实质性差异的情况下。

人格分化假设之所以存在分歧,原因有三:(1)测量工具问题,研究者很难找到这样一种测量工具,它既适用于高IQ者,又适合于低IQ者,从而使人格测量工具真正独立于受测者的智力水平。(2)被试变量问题,要在同一研究中全面考察智力及人口统计学变量(年龄、性别等)和中介变量(职业类型、受教育水平、社会地位等)对分化的影响实属不易。客观地说,该研究在被试的年龄跨度、智力范围以及受教育水平等方面均考虑不足,而且女性被试占大多数,这些都会影响到人格分化。(3)评估方法问题,在单一评估中,不同智力群体的人格结构差异可能归因于自陈报告中的测量误差,而不是真正的人格结构变化。研究表明,多重评估不仅受测量误差的影响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智力差异对项目理解带来的影响,因此评估结果更可靠、有效(Kolar et al,1996)。基于此,未来的研究应尽量扩大被试的年龄和智力范围,采用多种智力测验工具(既有流体智力又有晶体智力、既有言语测试又有操作测试)和多重人格评估方法(自评与他评相匹配),在其他样本包括特殊群体(如IQ低常或超常的个体)中进一步考察人格的分化假设。

5.结论

5.1在5种人格特质中,高IQ组有3种特质分数的标准差和4种特质的平均得分都大于低IQ组,其中外倾性和开放性尤其显著。整体而言,高IQ组的确比低IQ组倾向于获得更极端的人格分数,在大多数人格维度上,高IQ组有更加分化的人格结构。

智力测试范文10

关键词: 智力 智能 多元智能 二语习得

1.引言

第二语言从广义上说,可以被认为是个人在掌握第一语言或母语的基础上再学习的语言。与第一语言的习得相比,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更为困难、复杂,更强调个人的主观学习能力、抗母语干扰能力和对语言的认知和操控能力。这个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学习者的年龄、智力、语言学能、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个性特征等。本文将具体分析智力和个人的综合智能对第二语言学习的作用与影响,旨在引起语言教学者,特别是外语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者多元的智能的重视与开发。

2.传统的智力概念

如果在字典中查找“智力”这一词条,可以找到以下定义: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思考和推理的能力,等等。长期以来,人们对智力的理解和认识可以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事实上,智力的概念很难用简单的公式化的定义来界定。

1904年,法国心理学家Alfred Binet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验。测验的内容包括对空间感知、记忆力、图形再认和语言知识等方面的测试。每项内容的测试结果都以具体的数字分数体现,最后再以一定的数学计算公式计算出整个智力测验的总分,即“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商可以显示被测者的聪明程度并对被测者在未来学习的成功与否有一定的预测意义。因此在智力测验使用之初,测试结果甚至被用来对人的整体能力进行衡量和排名。Alfed Binet的智力测验可以说是人类理解和直观地认识智力的突破性成果。至今,“IQ”这一概念仍被普遍熟悉和肯定。

另一测验是著名的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即学术水平测验考试。SAT考试分为两部分,包括SAT1:推理测验(Reasoning Test)和SAT2:专项测验(Subject Tests),SAT1主要测验考生的阅读、数学及写作能力,满分是2400分;SAT2主要考察考生某一专业的知识,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包括汉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根据各专业和学校的要求参加。SAT考试在全世界范围内被使用,分数的高低显示考生的智力水平是否达到一定的程度,并决定考生是否能够进入美国的各类高校就读。

在二十世纪初期,此类考试因智商测试的兴起而层出不穷。因此智力的定义就是智力测试所测得的结果。当时在美国的西方很多国家都使用这样的测试招募新生。直到今日,IQ仍然被广泛认为是个人智慧的准确反映。

2.1智力与第二语言的学习

传统的智力测试中,语言能力都被作为重要的测试项目之一。因此,能否学好一门语言,与一个人的智商高低不无关系。

Oller和Perkins(1979)认为,个人的语言学习能力与整体的智力水平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但这种见解曾被第一语言习得研究者提出置疑。因为在我们学习第一语言或母语时,智力因素并非至关紧要,智商数不同的孩子都能成为母语的熟练操控者。于是Jim Cummings(1979)的观点很好地解释了上述矛盾。Cummings认为,语言水平可分为两类:CALP(Cognitive and 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即认知学术语言水平和BICS(Bas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即人机交流基本技能。前者强调语言规则和形式的学习,后者是指运用目标语言进行流利的口头交流的能力。根据Cummings的结论,第一语言的习得完全是在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内习得的,在BICS占主导的学习中,智力对学习结果的影响微乎其微。然而第二语言的学习是CALP占主导的学习,也就是说第二语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学习者在一定的课堂教学环境下进行,而非自然环境内的习得。这样,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就很大了。

Genesee于1976年的实验也很好地证明了Cummings的理论。在他的实验中,被试学生被根据智商测试的分数的高低分成若干个组后学习对他们来说都是第二语言的法语。在实验结束时的法语测验中,智商高分组学生的法语成绩比智商中等组的好,智商中等组学生的法语成绩比低分组的成绩好。于是Genesee做了另一项试验旨在观察学生的口语能力是否和书面语言能力一样与智商有着同样的密切关系。在这个实验中,每个学生都被安排与以法语为母语的考官进行口语面试。面试内容包括用法语进行看图说话和与考官就图片或其它话题进行对话。面试成绩从五个方面打分:听力水平、发音标准度、语法准确度、词汇使用和语言的交际性。面试的结果表明法语口语的水平并不随智商分数的高低而发生明显差异。在与考官的对话交流中,考官甚至无法识别出哪些是智商低分组的学生。因此,实验的结果也可以说明:智力因素只有在更学术化、书面化、规则化的语言学习中起重要作用。但这并不能说明智力绝对对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没有影响。Genesee也有实验证明,智力对语言交际能力的影响在不同年龄的学习者中间有所不同。与小孩子相比,成年人在运用第二语言进行口语交流中更多地受到智力水平的影响。因为成年人在使用语言时总会更频繁地考虑到语法规则、句型、表达方式、词汇选用、交际策略、人际关系和文化因素等多种问题。同时,他们在讲话中更努力地试图避免由于母语干扰而发生的用语错误。

Peter Skehan(1989)通过他的智力与语言学能(Language Aptitude)的关系来解释智力因素对学习第二语言的影响。他认为,存在一种语言能力倾向或语言学能,这种能力倾向影响任何环境下的语言学习,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对智力和语言能力倾向的分析有助于说明它们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无论是在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语言学习环境中,二者都起作用。在任何一种环境中,如果语言学习材料不是用最佳条件呈现的,智力和语言能力倾向这两个因素都可以解释语言学习成绩的差异。如果学习材料和指导语比较清楚明确,那么智力上的要求就会降低,智力的影响就会比较小;如果课程计划得比较好,机会和练习比较充分,那么能力倾向上的要求就会降低,能力倾向的作用就会减少。但是无论在哪种情况下,能力倾向和智力这两个因素都与成绩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江新,1999)。

根据上述对智力和第二语言学习表现的研究,传统意义上的智力就是指由智力测验而得出的结果:智商。在个人的智力水平中,语言知识、逻辑思考能力和数学能力都是核心组成部分。一个人的智商与其学习第二语言的表现呈一定程度的相关。这种相关性在正式的课堂语言学习中尤为明显。

3.传统智力概念的延展

随着对人类智力研究的发展,传统的智力测验和智商受到越来越多的置疑和挑战。一张所谓的智力测验卷是否能准确、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智力结构甚是决定一个人未来能否取得成功?至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许多智商并不高的学生被发现能够很好地学习和掌握第二语言;而有些高智商的学生却在真实的语言交流中显得笨拙不堪。因此,IQ不能成为显示个人语言能力的理想指标,也不能用来预测个人是否在未来能成为一名成功的语言学习者。

传统的智力的定义和衡量智力的方法把智力局限在一个人在智力测验中答题的表现。为了保证测试的公平,所有被测者被给予相同的试卷和试题。这种略显机械化的智力测试方法因其省时、省力、结果量化直观等特点在短期内曾风靡一时。但是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类的智力不应该是那么简单的事物以至于用一些固定的规则和标准就可以测量出来,并且一个人将来的成败也不可能仅仅根据IQ值来进行预测。正如Lightbown(2002)所说:非常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牢记“智力”是个相当复杂的概念,一个人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不是所有的能力都能够用智力测验的结果来测量的。Gardner曾评论说:“智力测验主要测试被试者的语言能力和数学能力,人的其它智能却没有被考虑在内。”

应该说,IQ分数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个人在正式的学术学习环境下的智力情况。事实上,不仅仅是中国,许多西方国家同样把对学生的评价重点放在考试成绩上,即更重视学生在学校课堂学习中的智力。因此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是以考试要求为导向。这种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可能会造成整个教育制度的僵化性和不公平性。在这种教育制度下,总有一部分落后于他人的、被认为是“差生”的学生。这些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劣势感当中,感觉沮丧。相反,那些考试智商相当高的学生始终被认为是现行教育制度中的成功者。但是,智商高的学生毕竟占少数。于是大多数学生不得不长期在一种挫败感和压力中学习。这样的学习没有来自内心的动力,因此成效很低。

在课堂环境中学习外语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学习和记忆大量的词汇、用法、语法规则、句型结构等。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多地倾向于使用行为主义的理论,即不断强化正确的语言形式直到它们被深刻地巩固于学生的头脑中。因此凡是善于记忆和CALP较强的学生就被认为是成功的语言学习者;而那些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交流技能的学生却很少有机会在课堂里展示他们之所长,他们的能力被大大地忽视了。这样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认为学习外语就是没完没了的机械性的记忆,从而使学习外语成了一件非常乏味和枯燥的任务。这与外语教学的初衷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对人类智力多元性理论贡献最大的莫过于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得纳博士(Howard Gardner)。根据他在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人类具有至少九种智能。每一个人在智能结构上都是独特的个体,因为每个人在这九种智能上的水平组合各不相同,这在下文中将作更具体的阐述。加得纳的这一理论是人类智力研究的一大突破。智商不再是衡量人智能水平的标准,世上没有绝对的聪明人和笨人,只是某方面智能可能较他人更高或更低而已。

加得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最大启示就是对学生评价方式的改变。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从不同的智能角度进行,而不是以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刀切”地评价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给每个学生机会展示其所长、根据学生不同的智能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指导学生采取符合其智能特点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等。多元智能理论呼唤的是个性化的教育。这与我国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思想不谋而合。

4.多元智能理论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4.1加得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加得纳并不否认传统的智力测验对预测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环境中的表现有一定的帮助,因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本身就是强调人的逻辑数学能力和语言知识的掌握能力。但是,经过观察,他发现那些IQ分数很高、在学校学习成绩很优秀的人并不是顺理成章地在未来的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取得成功。甚至有些曾经在学校被认为是天才学生的人在毕业后反倒成了平庸之辈。因此可以推断,人的智能在智力测验所能测试到的范围之外一定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而正是这些智能成分对人的智能结构和成功与否起至关紧要的作用。

1983年,加得纳经过人脑和认知心理学的大量研究,在其《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这一著作中首次提出人类有着完整的智能“光谱”,明确提出人类存在多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他将人类的智能类型分成7种。之后,加得纳不断地完善自己这一理论,到了1999年,在原先的7种智能基础上,又有两种智能被提出。这九种智能分别是:言语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和存在智能。加得纳经过实验发现,人的大脑中主宰这九种智能的部分是分别独立存在的。因此,一种智能的衰弱或丧失不会影响到其它智能的发展。一个人可能在其中几种智能上表现为强势而另外几种智能则表现一般。所以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对人的智力的测量和评价应该分别对这九种智能进行而不是对其中的一种或两种。此外,虽然人脑对九种智能是分而治之,但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却是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发挥作用。

加得纳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在于呼唤教育者在教学中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考虑和重视。任何一个学生,只要他/她的智能长项被给予充分的认识和机会将之发挥在学习上,他/她就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学习者。

4.2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关键性智能

根据加得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类的学习活动是在九种智能的不同配合、组合的影响下进行的。在第二语言学习中,除了语言智能以外,还有其它方面的智能在起作用。Brown(2002)在谈及多元智能和成功学习第二语言时这样说道:“音乐智能较强的语言学习者在掌握和产生漂亮的发音方面有相对的优势;身体运动智能较强的学习者也被认为在学习语音学中更能有效控制口型而略显强势;人际智能较强的学习者当然在语言交际能力上更胜一筹……甚至可以说较强的空间智能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更快地适应新的语言环境有所帮助。”

对于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学习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最关键的智能是语言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其它智能类型如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在某些情况下也非常重要。

之所以说语言智能是学习第二语言的关键,是因为语言智能对学习者掌握一门语言的语言规则并有效地运用这门语言进行有效的意思表达和与人交流起着最直接的作用。毫无疑问,在现在的第二语言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智能是被高度重视的。这也就是说,在语言学习的全过程中,语言知识本身始终是重中之重。事实上,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其它方面的智能同样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学习者在课堂里被要求回答问题或者参与到与教师或同学的交流中时,学习者需要理解对方说话的涵义和心理感受从而给出合适的回应。这样才能使得交谈富有意义并符合语境。在这个过程里,人际智能的作用不容小看。

自我认知智能有助于学习者头脑中自我语言监控系统的生成。这种监控系统在可以帮助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语言的全过程进行主动的、有意识的控制和调整,例如设法克服母语干扰、及时修正口语和书面语中的错误,等等。

视觉空间智能主要运用于处理图案、表格等文字形式时。例如在阅读过程或写作过程中,适当运用一些图表等可以帮助学习者达到更好的阅读理解水平和使自己的写作内容、写作结构等更易为读者接受和理解。

音乐节奏智能能够帮助学习者掌握并发出抑扬顿挫的、富有节奏感的发音。尤其在朗读和欣赏诗歌时,这种智能尤为重要。

最后,身体运动智能对于学习第二语言也有很重要的帮助,尤其是在TPR即全身反应教学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被运用于语言教学中时,例如模仿教师的行为、对教师以目的语给出的命令和要求用肢体动作给予回应等。此外,身体运动智能较强的学习者在说话中常结合肢体语言的运用,因此被认为能够更生动、有效地表达意思。

4.3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导向的个性化语言教学

根据加得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正因为每个人的九种智能组成是不同的,所以学习者的个人差异性是很大的。在这九种智能中任何一种智能的高度上下就可以造成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能、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不同。这也就是为什么学习同一门第二语言的人很多,但水平却参差不齐。

加得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重要基础是他在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结果。从他的研究来看,大脑中存在不同的区域分别控制这九种智能,而这些区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到不同的水平,因此年龄仍然是学习语言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前文提及的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在此可以用加得纳的理论加以诠释:人的大脑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变化,而只有当大脑发育到一个特定的阶段,人的语言智能才达到最适合学习第二语言的状态。那些语言智能较强的学习者可以说在学习第二语言方面天资也较强。由于拥有良好的CALP,如语音解码能力、语法规则感知能力和语言记忆能力,他们很适合在正式的课堂环境中成功地学习语言。他们的学习风格是属于“场依赖”型,即倾向于依靠和接受课本和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他们对课本上的许多人认为枯燥乏味的语言规则有着很强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内容也有很强的消化能力。就学习策略而言,这类人通常采取有意识的广泛阅读、积累词汇、大量语法练习等巩固所学的语言,这正是最适应和符合在目前的第二语言教学环境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因此他们能够成为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同时由于成绩优秀使得他们的学习动机愈发强烈,从而进一步刺激今后的学习,形成一个学习第二语言的良性循环机制。而那些语言智能并不是其强项的学习者就需要在学习第二语言上付出更多的努力,以致于感觉学习语言是非常枯燥、疲劳的事情。其实即使是语言智能并不高的学习者也能在某些情况下有良好的表现。

以学习英语为第二语言为例,身体运动智能发达的学生通常擅长于表演英语短剧或者使用富有戏剧化动作的肢体语言使他们在说话时显得自信、雄辩、生动;人际智能发达的学生喜欢与人合作式的学习,如小组讨论、师生互动、想法交流和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口语交际等;音乐智能较强的学生能够以很美的韵律和节奏朗读英语诗歌。欣赏英语歌曲也是他们学习英语的好方法之一;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智能的学生也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比如通过写英语日记来记录生活中的感受、经历、心情等,也可以对自己学习英语的方法、策略等进行反思,找出自己的错误并从中自行总结出一些语言规律等;视觉空间智能强的学生善于以图表的形式理解阅读材料或在自己的写作中多采用绘图、列表的方式表达意思;自然智能强的学生则在阅读科普文章和自然常识方面的阅读材料中表现出很强的理解能力。

因此,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智能差异有足够的重视和了解。比如可以根据学生的智能长项的不同进行分组,在教学中布置给不同的学习任务,使得大部分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运用自身的智能长处在进行学习,将自己的潜能尽可能地发挥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

5.结语

综合上述内容,无论从传统的智力理论和加得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来看,智能因素对学习第二语言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根据加得纳的现代智能理论,由于人与人之间在九种智能的任何一种上都有很大不同,所以第二语言学习者之间在学习语言的方法、策略、风格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对学生差异性的重视和通过给学生安排符合他们智能特点的学习任务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动力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对于每一个第二语言教师来说,如何去了解、分析学生的智能类型和在课堂内注入具有个性化的差异教学因素应该成为思考和研究的一大课题。

参考文献:

[1]Brown H 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2]Brown H D,Gonzo S T.Reading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3]Ellis 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Pedagogy[M].UK: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2.

[4]Light Bown P M,Spada N.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5]Skehan P.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UK:Edward Arnold,1989.

[6]Spolsky B.Condi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7]Stern H 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8]Williams M,Burden R L.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 2000.

[9]加得纳・H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10]江新.第二语言学习的语言能力倾向[J].世界汉语教学,1999,(3).

[11]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4.

智力测试范文11

燕国材教授对中国古代心理测验也作了很好的概括。他认为就一般方法而言,“归纳起来不外乎问答法和情境法这两种心理测验法”。这集中反映在庄子的“九征法”、《吕氏春秋》的“八观六验”、《大戴礼记》的“六征”法、刘劭《人物志》的“八观”“五视”、诸葛亮的“知人性”七法等。至于具体方法则有:教育测验,如选拔与考试制度;分心测验,如“左手画方,右手画圆”测验;动作测验,如民间的“抓周”;特殊能力测验,如“试射”;创造力测验,如连环测验、形板测验、迷津测验。[2]这里则尽量以现代心理测验作框架,从测验方法(设计)和数量化的角度,将古代的心理测验归纳概述如下。

一、动作判断法

动作判断法是以动作发展特点或动作技巧作为心理测验根据的测验方法。此种测试方法,就其被试年龄说,小至婴儿,大至成人。对婴儿有抓物“试儿”,对成人有“试射”选拔。

(一)抓物“试儿”

这是我国民间让儿童周岁时抓物品,以测试其感觉-运动发展特点的方法。南北朝时的颜之推曾就此种方法作过记载:“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盟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3]这种“试儿”俗称“抓周”,以儿童周岁抓物而名。婴儿的动作是其身心发展的重要机能,手的操作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反映其认知活动,所以用抓物测试其感觉-运动发展水平,“以验智愚”,是有一定道理的。至于依据婴儿先抓到什么东西来预测其未来从事何种工作则缺乏科学根据,因为婴儿选抓何物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在1400多年前已有动作测验的记载却是难得的,林传鼎教授评价说:“这种针对婴儿期感觉-运动发展的特点,以实物为材料的近似标准化的测试方法可以说是1925年格塞尔(A. Gesell)婴儿发展量表的前导。”[4]这段评论应当说是公允的。

(二)“试射”选拔

在古代射箭是狩猎和作战的重要本领,所以历代都重视“试射”,以此选拔文武官员,或参与祭祀。从《礼记》记载看,我国周代已采用“试射”这种测验形式。“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天子之制,诸侯岁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得与于祭。”[5]从现代心理测验看,这是属于特殊能力测验的单项测验。它根据射中次数的多少,以及行动是否合乎礼仪,动作是否合乎乐律,来判断能力的强弱,以确定是否录取。林传鼎教授评价说:“按现在的测验学术语来说,它用了参照效标的记分法。”[6]效标是衡量测验是否有效的外在标准。上面所说的,“试射”射中次数的多少,动作是否合乎礼仪和乐律,就是射箭这种特殊能力测验的效标。

二、问答鉴定法

问题鉴定法是指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以其知识和思想内容,来鉴定人的心理行为品质的测验方法。它包括口头问答和书面问答,后者有些类似于现代的纸笔法。

三国时的刘劭对问答法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说:“何谓观其感变,以审常度?夫人厚貌深情,将欲求之,必观其辞旨,察其应赞。夫观其辞旨犹听音之善丑,察其应赞犹视智之能否也。故观辞察应,足以互相别识。”[7]刘劭认为,观察一个人在骤变时的反应,就能了解他的心理行为的常态。人们内心的思想感情往往为其复杂的外部表现所掩盖,所以要真正探求到他的心理状况,就必须看他言谈的中心,考察他的应对方式,这样才可以判断其语言含义的美恶和智能的高低,从而鉴定出人们不同的心理特点与品质。这里的“观辞察应”,就是问答鉴定法。他还指出:“然则论显扬正,白也。不善言应,玄也。经纬玄白,通也。移易无正,杂也。先识未然,圣也。追思玄事,睿也。见事过人,明也。以明为晦,智也。微忽必识,妙也。美妙不昧,疏也。测之益深,实也。假合炫耀,虚也。自见其美,不足也。不伐其能,有余也。故曰:凡事不度,必有其故。”[7]这里具体地分析了通过问答等方式了解人的心理特点与品质的情况。

具有心理实验性质的“知人之法”,也涉及用问答法测验人的心理。例如,《六韬》中“八征”的前四种方法,诸葛亮“知人七法”中的前三种方法(问、穷、咨)等都是问答法,借助言语,以问答的方式观察和测验人的心理,特别是人的智力和性格。在今天,问答法仍有其重要意义。

书面问答法在我国广泛应用。我国唐代科举取士中有一种“帖试”,即“帖经试士”,实际上是现代考试中常见的填空测验。 “帖试”后来演变成为缀字测验,即填空。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还有一种变式,称为“对偶法(类比法)”,如:“犬守夜,(鸡司晨),蚕吐丝,(蜂酿蜜)。”“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些都是书面问答法的实例。

此外,猜“字谜”也是一种特殊的问答法,它可以帮助了解人的联想、思维、想象和运用知识等方面的能力,也是民间喜闻乐见的活动。与之类似的“对联”也属于问答鉴别法。

三、情境鉴别法

情境鉴别法是创设一定的情境(亦即控制某种条件)观察测定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方法,也可以说是通过心理实验来测验的方法。

庄子曾提出了创设九种情境去观测人的心理、行为的方法,称之为“九征”。他说:“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不省人得矣。”[8]他创设的情境是:远处工作(远使之),近处工作(近使之),复杂情况(烦使之),突然提问(卒然问焉),紧迫情况下相约(急与之期),令管钱财(委之以财),告知危急(告之以危),喝得酩酊大醉(醉之以酒),男女混杂相处(杂之以处)。所要观测的心理与行为是:忠实(观其忠),恭敬(观其敬),能力(观其能),智力(观其知),信用(观其信),贪心(观其仁),气节(观其节),规矩(观其则),好色(观其色)。从现代测验理论看,就是给予某种情境刺激以观测所诱导出的心理与行为反应。可见,庄子的方法(设计)是合乎科学的。

这种情境鉴别法被历代(特别是汉魏)许多思想家所采用。《吕氏春秋》中的“八观六验”,刘劭《人物志》中的“八观”、“五视”,诸葛亮的“知人七法”等,都有情境创设的测验思想。三国时期,由于当时各国都迫切需要政治、军事等诸方面的人才,以巩固其统治地位,故而促进了对人的才性等诸心理特性的研究。另一方面,由于当时以察举、征辟方式选拔人才产生了许多流弊,如“举秀才,不知书;察孝行,父别居”[9],因而也促使人们采用观测人们心理行为的方法以选拔优秀人才。有学者评论说:“诵汉魏诸儒名著,知其对于心学一门,较周秦研究,愈加精密,其所施检查人心之方法,亦颇有独到之处。谓心理测验发明于汉魏时代,并非无因。”[10]

四、器械测试法

器械测试法是指采用有关设计的器物,来试测人的智力、创造力的心理测验方法。器械测试法包括博弈、九连环、八阵图、七巧板等,有的与现代心理测验中的板形测验和迷津测验很相似。这些测验的意义深刻,而且对现代西方心理测验产生过重要影响。

(一)博弈

博弈是古代的博戏和弈棋,为两个人对局的智力竞赛活动,虽不具测试与被测试含义,但对比较人们智力、运筹能力的高下是有作用的。一般研究者并不将博弈纳入古代心理测验来讨论,而笔者则认为其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博弈始于何时没有明确记载,难以说得准确,文献记载孔子已谈到博弈: “不有博弈者乎?”[11]“博”是局戏,用六箸十二棋;“弈”是围棋。庄子则提到博塞,“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12]成玄英疏:“行五道而投琼曰博,不投琼曰塞。”唐朝诗人杜甫在《今夕行》中也写到博塞这种娱乐活动:“咸阳客舍一事无,相与博塞为欢娱。”后博戏发展成为象棋,对弈取胜主要靠人的聪慧,具有比较智力高低的意义。

(二)九连环

中国古代的九连环由九个金属环连在一起而成,可分可合生出许多变化,连环的解脱过程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智能与技巧熟练水平。据《辞海》记载,古代有两种九连环:其一是民间玩具,“连环系金属丝制成,套在条形横板或各式框架上,贯以剑形框柄,可合可分。中以九环最为著称,故名。”其二是民间戏法,“即戏法节目‘剑、丹、豆、环’中之‘环’,将九个金属圆环(直径约7寸),运用熟练技法,或合或分,或套成花篮、绣球、宫灯等形象”。下面是属于民间玩具的九连环的一种图示:

这种连环测验,可用来检测一个人思维的创造性、灵活性、敏捷性等品质,以及动作技巧的熟练程度。张耀翔教授对九连环的意义、影响曾作过概要评述,他说:“战国时代已有连环试验,20年前(注:张写该文是1940年)已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鲁格尔(Ruger)采入他的心理实验内,并将实验结果著为一书,名《中国连环的解脱》( The Chinese Ring Puzzles),研究学习心理者无不参考。连环试验创自秦昭王,被试为君王后及其群臣。先是昭王遣使者遗君王后以玉连环。曰:‘齐多智,而解此环不?’昭王分明是用它作一个智能测验。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锥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国策・齐策》)。”[13]张耀翔本人也曾运用九连环进行实验,被试均感兴趣,这是古为今用的一个范例。连环测验把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测验寓于操作玩具与变换戏法之中,把测试人的智能水平和训练、发展人的智能结合起来,是非常有意义而又受人欢迎的,其所欠缺的是尚无精确的记分标准。

(三)八阵图

八阵图原指诸葛亮的练兵作战阵法,后来历代民间艺人仿八阵图,布成迷津,让人行走,成为一种智能娱乐活动。它相近于现代的迷津测验,有其历史和现实意义。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称:“(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后人考其遗迹而绘成图形(详见《武备志》)。今陕西沔县,四川奉节、新都二县尚有其遗迹,“八阵图”系聚石为之,各高5尺,广10围,历然棋布,纵横相当,中间相去9尺,正中间南北巷悉广5尺,凡64聚。张耀翔教授推测,有可能由中国留学生或到中国留学的西洋学者,传述八阵图而演成迷津测验。据考证,浙江兰溪诸葛村古建筑群的平面布局正是按诸葛亮的八阵图设计的。该村以一口池塘天池为中心,四周环绕数十座明清建筑,几条小巷呈放射状从天池向外辐射分布。可以明显看出,村落布局呈九宫八卦形,与八阵图暗合。张耀翔甚至将迷津测验上溯到尧舜时代。尧为了测验舜的智能与品格是否能胜任统治大业,当暴风雷雨大作之时,他命舜到山林川泽去,考察他的行为。结果舜并未迷失,胜利而归。这就是《尧典》上记载的:“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这是一个以人为被试的大规模迷津测验。

八阵图及其演变形式,毋庸置疑是中国式的迷津测验,这一古代心理测验,不仅可以测试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创造力等多样能力,而且能够反映出被试在走迷津时所表现出的情绪、意志、性格等品性。我们应当在此基础上编制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迷津测验。

(四)七巧板

七巧板是将一块正方形薄板截成七块,用以拼排成多种多样的图形,是一种很好的非文字的拼板智力测验。这种拼板智力测验用于娱乐或测试都是很有趣味的。从拼排活动中能训练、培养和发展人的智力,用来测试时也可反映被试的智力水平。例如,你可以将七巧板拼排成:(1)“心”字;(2)跑步;(3)骑马;(4)帆船;(5)鹅;等等(见图2)。

七巧板起于何时,为何人所创,尚未完全考证清楚。可以肯定的是,它由宋代黄长睿所撰的《燕几图》演变而来,到清代时又发展成童叶庚创制的“益智图”。这样看来,七巧板流行于宋至清之间。《辞海》称:“燕几”是一种可以错综分合的案几,初为六几,有一定尺寸,称为“骰子桌”。后增一小几,合而为七,易名“七星”。纵横排列,使成各种几何图形,按图设席,以娱宾客。清代童叶庚撰《益智图》,自谓:“摹七巧图益智而加益之”,“亦足开发心思”。他将七巧板增加为十五块,合则成正方形,散则可以拼排各种文字、事物等图形(见图3 )。

七巧板的智力测验意义得到了林传鼎教授的肯定,林教授认为,“七巧板的操作属于典型的发散式思维活动,操作的成果是形象转化。它需要知觉组织的能力和空间想象的能力,而且通过图形中场的分解与接合,能使儿童认识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分解的任意性随需要与目的而转移。成功地完成作业,动机将受到强化,有助于发展创造力。益智图这个名称意味着智力是可以增进的,智力作为一种动态过程是可以改变的。”[14]这段心理学意义的分析是很透彻精辟的。

同世界各国的机巧板相比,中国的七巧板是最早发明的。据有关资料,西方第一个机巧板是由法国的塞甘(E. Seguin)于1864年制作的,包括十块木制的几何形小板。1908年比纳(A. Binet)在智力量表中使用了两块三角形,用以拼成长方形。直到1914年肯普夫(U. A. Kempf)制作了对角线机巧板,它是一种五巧板,由三块直角三角形(两大一小)、一块长方形、一块正方形组成,这才跟中国的七巧板很相似(见图4).[15]。七巧板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被称为“唐图”。刘湛恩曾于20世纪20年代著有《中国人用的非文字智力测验》(英文)一书,向国外介绍九连环、七巧板。张耀翔教授相信,“西洋流行的形板测验(form-board tests)是由中国七巧板、益智图脱胎出来的”。[16]

由上可知,无论从历史和现实考察,七巧板的心理测验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都是充分的。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一文化遗产,进一步研究它记分法的可行性,使之成为能体现中国传统特色的测验工具。在开发儿童心智方面,应加快生产研发七巧板、益智图之类的智力玩具,使之与魔棍、魔方之类的智力玩具相媲美。

五、等级数量法

史蒂文斯(S. S. Stevens)认为:“就其广义来说,测量就是根据某种法则用数字对事物予以确定。”现代心理测验侧重于对人的心理水平与心理特质进行量化研究,那么古代的心理测验思想中是否也有量化的思想呢?回答是肯定的,朴素的量化思想是很早就有的,甚至可以上溯到孔子。孔子对人的智力与品格不仅有语言定性评价,而且出现了等级评价和数量评价的思想,这些思想对后世评价心理问题产生了影响,我把它们视为等级评定法和数量指标法的萌芽。

(一)等级评定法

孔子在评价人的智力水平时,开了等级评定的先河。孔子认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11]并且,“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17]另外,“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18]可见,孔子对人的智能有三种等级评定,第一种分为上智与下愚二个等级;第二种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第三种分为上、其次、又其次、下四个等级。后来有的思想家将这种等级评定用之于品性。例如,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19]他把人性分为三个等级,也是上、中、下。韩愈承袭“性三品”,指出:“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20]他同样是把人性分成上、中、下三个等级予以评定。魏晋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将人的品行定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然后按所品评人才的言行予以升降。九品中正制的等级比过去增加了许多,对人的心理品格水平高下的区分也更细了。

(二)数量指标法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开了用数量标明智力水平的先河,他在评价两个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时说:“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21]孔子的学生陈亢与伯鱼对话时也有类似的意思,陈亢在问过伯鱼后说:“闻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8]从以上可知,是用一、二、三、十这些数量在标明一个人的智能水平,这跟现代心理测验的量化思想是相符的。《中庸》有一段话还从相反的视角评价智能水平,这就是“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当然以上这种数量指标只是粗略估计,并非今天的精确统计。又如,有的古籍记载,魏曹子建七步成诗,幸免于死;宋刘元高一目十行,人人称能。前者说明完成一种作业所需的时间数量,后者指一个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作业数量。更值得一提的是,南朝诗人谢灵运自称:“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至今共用一斗。”[22]这虽是诗意的夸大,但从中可以看出这种方法具有比例或指数的性质,富有心理统计学的意义。

注:本文节选自杨鑫辉教授著《现代心理技术学》。

参考文献:

[1]张耀翔.心理学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215.

[2]燕国材,朱永新.现代视野内的中国教育心理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3]《颜氏家训・风操篇》

[4]林传鼎.智力开发的心理学问题[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8.

[5]《礼记・射义》

[6]林传鼎.智力开发的心理学问题[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3.

[7] 《人物志・八观》

[8] 《庄子・列御寇》

[9] 《抱朴子・审举》

[10]程俊英.汉魏时代之心理测验[A] 心理杂志选存[C],上海:中华书局,民国二十一年.

[11]《论语・阳货》

[12]《庄子・骈拇》

[13]张耀翔.心理学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213.

[14]林传鼎.智力开发的心理学问题[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8-9.

[15]潘菽,高觉敷.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308.

[16]张耀翔.心理学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213-214.

[17]《论语・雍也》

[18]《论语・季氏》

[19]《春秋繁露・实性》

[20]《韩昌黎集・原性》

智力测试范文12

【关键词】特殊教育; 随班就读; 智商; 测验

1 问题的提出

随班就读(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是在普通教育机构对特殊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在中国特殊教育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使各类残疾学生就近入学,以较经济的办法和较快的速度普及残疾人义务教育,与西方的一体化、回归主流在形式上有某些共同之处,但在出发点、指导思想、实施办法等方面有中国的特色[1]。

笔者从1995年开始在普通小学的毕业班教学中开展随班就读的实验,先后教育过轻度智残、低视、学习迟缓、轻度智残边缘等各类随班就读生6人,取得了一定的转化效果。1999年区教委调我到和平区特殊教育研究中心负责全区的随班就读管理工作。工作性质由微观的具体的教学实践转入宏观的教育教学管理。这样,我不但了解了筛查、认定、管理、评估随班就读生的全过程,而且还亲自参与制定了工作计划、专业培训、经验交流等管理工作,通过几年来的调查、听课、座谈,尤其是近三年来通过对学困生进行智商筛查的分析,发现了近几年来随班就读工作的变化和当前随班就读工作的一些真实情况,就此整理出来以供大家探讨。

2 已取得的成绩

和平区的随班就读工作在全国起步较早,二十几年来不断壮大,现已形成了科学化、制度化、程序化的规模,在管理中也形成了教委、特教中心、普通小学的三级管理网络。具体地体现在:

1.1 随班就读生的测试与确定

特教中心于每年7月初采用美国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对普小部分学困生、特殊学生进行智力检测,筛选轻度智力残疾学生确定为随班就读生。测试组成员包括负责中心工作的领导、专职工作人员和医生,他们均经学习培训,具备测试资格证。

1.1.1 测试程序

(1) 中心主任召开普通小学教学主任会,布置随读工作的要求和步骤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2) 被测试的学生家长需向学校递交智商测试书面申请。

(3) 经班主任推荐、学校同意后填写特教中心下发的《普小学生智商测试申请表》,家长和学校必须签字盖章。

(4) 测试时,测试教师需填写《智商测试报告单》。

(5) 特教中心专职工作人员将测试结果登记造册,写出分析报告。

(6) 把分析结果上报和平区教委特教专干,最后确定随班就读生名单。

(7) 特教中心向各校下发《随班就读生通知单》和《随班就读生登记表》进行登记。

1.1.2 应注意的问题

(1) 学生智商测试必须家长认可.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做好家长的工作,面对现实,对于个别因非智力因素和家庭教育误导造成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做好个别教育,不予同意申请测试。(测试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测试要求进行操作)。

(2) 一年级轻度残疾学生暂不列入随班就读,经过两年教育后仍没什么进展,再测试办理。

(3) 防止把因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学习成绩一贯低下与智力落后混为一谈。

(4) 对随班就读生的测试结果保密。

1.2 随班就读教育教学管理

1.2.1 开学初进行全区随班就读生的登记。

1.2.2 召开全区随读校的教学主任会,布置这一学期随读工作的要点。

1.2.3 期中检查为新随读生建立的档案和个别教育计划。

1.2.4 每学期分别到两个随读校的随读生的课堂听课并和教师座谈。

1.2.5 期末召开经验交流会,中心领导总结这一学期随读工作完成的情况,各校上交随读工作小结和部分教师的教学论文、经验总结等。

1.3 法规的完善

1992年出台《天津市和平区轻度智力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管理工作细则》,1997年1月又进行了修订。

1.4 教科研的规范化

1998年出版《特教文集》,2003年成立"和平区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2004-2007共召开三届年会。

3 2005――2007三年来随班就读生筛查测验情况

笔者主要通过对2005――2007三年中各项检测数据来开展研究的,其中包括登记表和智商检测报告。

3.1 2005、2006、2007三年来筛查随读生的情况调查表

3.2 结果

三年中申请测试的学困生共150人,经检测轻度智障35人(占总人数的23%),中度智障9人(占总人数的6%),重度智障3人(占总人数的2%)。

4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使用

4.1 关于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WechslerIntelligenceScale for Children,WISC)是美国韦克斯勒(D.Wechsler)教授是该量表的制定者,1949年出版,是继比内测验之后国际心理学界公认的儿童智力量表,适用于学龄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6-16岁)。这一量表在1974年重新修订并建立常模,称为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修订版(WISC――R)。1980―1986年由林传鼎和张厚粲主持并与全国22个单位协作修订的WISC-R ,称为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WISC――CR)。我们一直使用这套量表。WISC-CR共有12项分测验,分为语言、操作两部分。语言量表由常识、类同、算术、词汇、理解、背数6个分测验组成。操作量表油填图、排列、积木、拼图、译码、迷津6个分测验组成,其中语言测验中的背数和操作测验中的迷津属于备用测验。分别为某一同类测验失效时使用。

4.2 测验材料

(1) 手册一本

(2) 记录表格一份

(3) 工具盒一套(12个测验应用的所有材料)

(4) 迷津、译码测验纸各一张

(5) 秒表(或带秒针的手表)一只

4.3 对测验人员的要求

主试者必须经相关部门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负责测验的两位教师均在天津市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培训,并有5年以上的从业经验。

4.4 测验步骤

1 测验开始前告诉儿童:"今天要你做一些练习--回答一些问题,做一些很有意思的作业,有的题很容易,有的题有点难,还有的你可能不会做或者答不出来,没关系,会什么做什么:"这样同儿童交谈,注意建立并保持友好关系,解除儿童的紧张和不安的心理状态。

2 主试者填写测验儿童的相关资料(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等)。

3 在测验中语言测验和操作测验可交叉进行,为的是使整个测验过程更加有趣和富于变化。

4 具体测试方法:

(1) 常识:共30题。连续5道题不能通过就停测。

(2) 填图:共26题。时间限制为每图20秒。

(3) 类同:包括17组配成对的名词,要求被试者说出每一对词的相似之处,连续3道题不能通过就停测。

(4) 排列:依逻辑次序将每组图片重新排列,连续3道题不能通过就停测。

(5) 算术:共19题。不得使用纸和笔,只能心算,连续3道不能通过就停测。

(6) 积木:共11题。连续两题不能通过就停测。

(7) 词汇:32张词汇卡片。连续5道题不能通过就停测。

(8) 拼图:共有4题。

(9) 理解:共有17题。连续4题不能通过就停测。

(10) 译码:时限120秒。

(11) 背数:顺背8组,倒背7组。每题两次测验都不能通过就停测。

(12) 迷津:共9题。连续两次失败就停测。

5 测验的计分:(1) 实足年龄的计算。

(2) 量表分和智商的换算。

4.5 注意事项

4.4.1 一般情况下,室内除主试者和被试者外不得有第三者在场。

4.5.2 一定要遵从标准手续进行测试。

4.5.3 测试的指导语应该用儿语来表达。

4.6 韦氏智商的智障分级标准

4.6.1 轻度:智商分数在50―69。这类儿童可以申请随班就读。

4.6.2 中度:智商分数在35―49。这类儿童应到培智学校就读。

4.6.3 重度:智商分数在20―34。这类儿童基本丧失学习能力,应到特殊机构进行康复训练

4.6.4 极重度:智商分数在20以下。这类儿童终身生活需要他人照料

5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5.1 普通小学的中重度智障学生增多。在150名测试者中,中重度学生共12人占总数的8%。按《和平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细则》规定,中重度智障学生应属于弱智学校的招生范围,但由于普通小学的生源减少,学校和教师对随读工作的责任心不够,家长工作不到位,致使一部分本应到弱智学校就读的中重度学生滞留在普小得不到有效的教育,长期被排斥在群体之外。对于这部分中度生,我们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面对现实,先做好家长的工作,使家长认识到实施特殊教育的重要性,然后由中心协调这些学生的就学,该入弱智学校的最好入弱智学校,可观察的再观察。

5.2 从数据中明显可以看出申请测试的学困生主要集中在中高年级,尤其是五年级。这也暴露了广大普通小学普遍存在的教学管理上的弊病,那就是对中低年级相对放松,而对高年级高压。究其原因,我想还是升学率的问题,从学生的系统学习上来看这是不正常的。随读生若能减少无疑是件好事,但低中年级不重视对随读生的筛选和转化,为了减轻升学的压力到高年级再大力筛查,那只能是急功近利,这种随读生实际是被升学压力淘汰下来的又被学校和教师遗弃的没得到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人。

我想改变这种现状,主要还得依靠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监督。从教委的工作布置中就应该提到对随班就读从低年级抓起,从低年级就重视学困生、特殊学生的鉴别和研究。这样,不但可以避免随读生集中在高年级的现象,而且对学生的教育质量、学校的整体水平的提高都是一件好事。

5.3 从对随读生、随读生家长、教师的调查、听课、座谈中发现"随班混读"现象普遍存在,也就是随读生有其名无其实,他们在班级中不但没受到个别教育,而且备受冷落。中国著名特殊教育专家银春铭认为:"所谓随班就读应该理解为把弱智儿童安排在普通班中,由教师们在教学教育工作上给以特别的对待和帮助,使他们学有所得。如果仅仅把这类学生编在普通班,而没有特殊的教育措施跟上,那只是随班混读。他们混到头来不但一无所获,反而使其身心障碍进一步加剧"[2] 。

造成"随班混读"的原因很复杂,我分析可以从主、客两方面来考虑:主观上一部分随读教师缺乏特教理论的培训,对随读生的个别教育无从下手,当然也有责任心差、敬业爱生不到位的问题。客观上普通小学班容量大、课业负担重、老师工作繁重、精力有限,不能对随读生实施有效的教育,也是个问题。对于这些老大难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对此,我想我们可以小步子、多实验、勤积累地渐进改革,同样是有效果的,尤其是要发挥特教中心培训、康复的功能。例如,加强对随读生的矫正和训练,弥补他们在课堂上得不到的培训,像语言训练、肢体训练、感觉统合训练、心理咨询等。另外,还要加大对随读教师的专业培训,使他们了解自己的学生,能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5.4 学困生的结构有变化,随读生的人数在不断减少

尽管随读生的人数在不断减少,但是在普校中虽然智商正常但伴有各种类型的学习障碍如情感焦虑、亲子关系紧张、父母关系紧张、家庭暴力、单亲家庭问题、师生关系紧张、同学关系紧张等复杂的情感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却不断增多。这些问题是社会飞速发展带来的个人生活变化在教育上的反应,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懂教育还要懂心理健康,既要能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问题,还要能解决他们心理上的问题、生活上的困难和满足情感上的需要。教育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师要未雨绸缪加强学习,加强对自己的培训与时俱进。

6 对未来的设想

要想使随读生留得住、学得好,随读工作能良性发展,首先还要转变观念。因为随读工作本身就是对原教学思想和人才观的挑战,不树立平等、宽容、发展的教育思想很难使随读工作开展下去。还要转变学校和教师的职能,学校不光是个育人机构,还是个服务机构,学校就要为学生服务,满足他们多方面的成长要求。教师更要为学生服务,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服务。这样一来师生关系不再是传统的、简单的上下级和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而是合作式的、朋友式的甚至是商家与客户的关系。其次,加强特教中心的枢纽作用和协调作用。特教中心要为全体随读生服务,为一切在学习上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服务,应该以宽容的胸襟包容特教,以特教促普教。例如,随读生有的课在普通学校上,有的课就可以在中心上,在中心是接受个别教育,在普校是回归主流。出台有针对性的不同年级的随读生的教学指导手册和评估手册,使随读教师有章可循。最后亟待培养一支长期坚持、德才兼备、有学有术的教师队伍,这样才能保证随班就读这艘航船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 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辞典》华夏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43页"随班就读"词条

[2] 银春铭主编《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104页

[3] 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辞典》华夏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

[4] 银春铭主编《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

[5] 《中国特殊教育》2002--2006(创刊于1992年)

[6] 《现代特殊教育》2002--2006(创刊于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