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诗经取名

诗经取名

时间:2023-05-30 09:04:37

诗经取名

诗经取名范文1

出自: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唐·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释义: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这句诗是鼓励大家要满怀豪情逸兴,去上天揽月,这飞动健举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逸兴”在诗中是指安逸的样子。“逸”表明安闲、安乐的状态,引申可理解为男孩子生活安逸、舒适;“兴”字本义是兴起,也有旺盛、喜爱的含义。“逸兴”用于男孩名中寓指男孩平安喜乐,事业蒸蒸日上,也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爱。

2、俊逸

出自: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唐·杜甫《春日忆李白》

释义: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秀飘逸之风。

这首诗是诗人怀念李白作品,这句诗写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的那种俊逸之风。“俊逸”在诗中是指俊秀飘逸,用于男孩名中寓意也就较为明显,凸显了男孩子玉树临风、风流潇洒的气质。江南易林认为这个名字不错,主要是对男孩子气质的表现。

3、涵清

出自: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释义:秋水盛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这句诗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江南易林这边选用了诗中的“涵”和“清”,在诗中是指包含和天空之意,用于男孩名中可结合文字本意理解。“涵”用于人名中寓意着男孩子有学识、有涵养;“清”用于人名中寓意着男孩子心思纯净,气质不凡。

4、初阳

出自: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宋·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释义:初出的阳光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微风吹过,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

这句词是写荷塘景色,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有时间性的景致。“初阳”在词中是指初出的阳光,用于男孩名中寓意着初生的孩子如阳光一般,是全家的希望,父母希望男孩子未来是家中骄傲,将是不凡之人,这也是父母对孩子未来事业的美好期盼。

5、燕(yàn)鸿

出自: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宋·晏殊《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释义:鸿鹄春燕已飞走,黄莺随后也归去。这些可爱的鸟儿,一个个与我分离。仔细寻思起来,人生漂浮不定,千头万绪。

诗经取名范文2

尊敬的梦无痕馆主、玄同群主、诸位管理、诸位群友,

大家好!!!

数九寒天,新春将至。在这充满祥和的日子里,儒仕国学讲坛与星汉书院联合举办迎新春联欢会,喜迎佳节,共叙友谊。在此,我首先代表馆主、群主以及群管理对今天参加联欢会的每位群友表达最衷心的感谢与祝福,谢谢诸位朋友在这一年里,始终如一地与我们风雨相伴,执手相随。

儒仕国学讲坛,是去年三月份由梦无痕、玄同与我发起成立的。"儒仕"这个名取自"儒仕茶馆",从这个茶馆的名称,就可以看出这个茶馆的主人是崇尚传统文化的。从这个道场成立到现在,馆主梦无痕一直都在为大家提供着公益的服务:优雅舒适的环境、曼妙婀娜的音乐、沁人心脾的课程与花色品种各异的茶汤。在此,我提议,大家用掌声表达一下我们由衷的感谢之情。谢谢馆主梦无痕的无私奉献,也谢谢馆主梦无痕的热情相待。

儒仕国学讲坛成立以来,讲授了《道德经》、茶艺、书法等课程,深受广大学员的喜爱。其事迹在网络媒体与报纸上都给予了报道。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在此也感谢群主玄同、诸位管理、所有学员以及诸位讲师,大家辛苦了,谢谢你们的默默付出,好人一生平安!!!

星汉书院是在QQ群里传播国学的授课平台,我在这里讲过三轮《道德经》,正在讲授《诗经》、《论语》等课程。刘平云老师讲过《大学》、《中庸》、《庄子》;单正芳老师讲过《大学》、李恒达老师讲过《中医养生》、陈俊老师讲过《传习录》。今后,我们还会招募更多的国学老师,为大家提供更多的国学课程。在此,我对曾经讲过课的老师们,还有一直关注我们课程的广大群友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与新春祝福。

常言讲:"一个好汉三个帮"、"得道多助"、"众人拾柴火焰高".要想做好一件事情,没有朋友的帮衬是很难成功的。自从联欢会的公告发出以后,得到了大家积极的响应。港湾、金生、虫二、狼欢等人热心筹划准备。新原大哥、虫二、玄同、狼欢为大家撰写了春联;群友们也主动报名表演节目,为联欢会助兴。陌颜为我们请来吉林市著名的一线录像记者付二彪为大家全程摄影;贤贤易色通过她的朋友为大家化缘来60套讲解《道德经》的专著;刺猥为大家赞助今天联欢会所需全部白酒。让我们用掌声感谢他们,谢谢你们的热心与奉献。

国学,是我们祖先几千年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一起认同了它的价值。我们把它当成了一面旗帜,一起冲锋紧随其后;我们把它当成了我们精神的家园,一起结伴在此栖息;我们把它当成了一个修身的平台,一起研读启发心智;我们把它当成了一个进取的理由,一起攀登不甘堕落。在这个偌大的城市里,我们通过国学走到了一起,相识相知,并结成深厚的情谊。在此,让我以一个国学爱好者的名义,为今天到场的朋友们祈祷与祝福。祝愿大家以及家人新年快乐、身体康健,精神和悦,事业腾飞,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诗社2016年新春联欢会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诗友大家上午好!

2015的风儿飘远了,2016的雪花盛开了。旧岁的文献已经装订成册,新年的诗行等待着我们吟诵。在此辞旧迎新之际,我谨代表xx诗社,代表远在异乡的甄树哲社长,于海铭副社长,冯启元副社长及诗社的各位领导,向在座的各位来宾和我敬爱的诗友们,致以新春的问候!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福气多多,健康多多,诗作多多!

回顾走过的2015,在广大诗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诗社走过了发展进步的第31个光辉历程。

去年我们开展了四次大型活动。

一是,在一月份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新春团拜会,近100余人参加了这次盛会。会议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诗歌朗诵,有24名诗友登台朗诵了自己的原创诗歌作品。第二部分就是联欢会。诗友们各显其能,歌舞乐器样样展示,场面热闹非凡。

二是,应船营区委宣传部邀请,由我们xx诗社牵头组织的《咏吉林船厂诗歌大奖赛》,这次赛事面向全国征稿,我们诗友在这次大赛中取得了可喜成绩,有二十多名诗友获得了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区委宣传部与水师营博物馆不仅为获奖诗友颁发了很有纪念意义的奖品,还出版了诗歌专辑。

三是,为了迎接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吉林市召开,我们在枫林山庄举办了诗歌朗诵会。40多位诗友参加了活动。20多位诗友朗诵了自己的诗歌作品,歌颂山清水秀的家乡,庆祝金鸡百花盛宴落户江城。还有多名诗友参与了金鸡百花全国诗歌征集大赛,并有多名诗友荣获了赛事的大奖。特别是在第2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主题原创歌曲大赛中,由赵铁桥诗友作曲的两首作品分别获得了二等奖和三等奖,由邹艳华诗友作词的《江城吉林嗨起来》获得了三等奖。金鸡百花节期间,他们的歌曲在人民大剧院进行了演出和颁奖。

四是,召开了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诗歌咏唱会。去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我们每个诗人都是爱国主义者。我们以此为题,用豪迈的诗行和强劲的歌声,祭奠为新中国诞生而牺牲的革命先烈,谴责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歌颂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歌颂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会后,全体诗友和有事未能参加诗会的诗友还为张德群诗友的孙子,白血病儿童捐款14000余元。这一善举,不仅体现了诗友们的爱心,更体现了我们诗社大家庭的温暖。目前,孩子正在康复中。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我们也加快了自己的前进脚步。在过去xx诗友QQ群的基础上,去年我们又组建了《诗香门第》微信群,给诗友们的交流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网络平台。诗友微信群除日常交流外,还开展了每周两次诗友个人才艺展示活动,采取专业老师与诗友共同点评的方式,互相切磋,共同进步。这个活动深受广大诗友的欢迎,也是促进大家诗歌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的较好方式。目前按报名顺序,诗友的展示时间,已经排到了3月下旬。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办了诗香门第微信平台,这是面向全国的网络刊物,实行半月刊,从诗友投稿中择优录取,发到平台,充分展示诗友的才华,加大诗社在全国的影响力度。我们诗社的新浪博客也一直在运转,每月一位诗友值班,转发诗友诗歌作品,跟踪诗社活动动态。

无论是QQ群,微信群,还是诗社博客和诗社微信平台,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中国梦,为了宣传家乡的城市建设和大美风光,为了我们诗社的健康发展,更为了给诗社,给诗友们留下一段不朽的文学史。为此,让我代表诗社,代表诗友,向所有担任编辑工作的诗友道一声,你们辛苦了!你们的名字将与诗社同辉!与历史共存!

诗社自成立以来,我们诗友的诗歌水平不断提高,去年有很多诗友在全国和省市诗歌大赛中获奖,在此,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他们表示诚挚的祝贺!

回顾过去的一年,诗友们大多都能积极参加诗社组织的活动,很多诗友在活动中积极努力,线上线下忙忙碌碌,在此一并感谢!谢谢你们为诗社做出的无私奉献,谢谢!

诗经取名范文3

1、楚辞取名,在中国古代中,百姓中的名字有很多使用《楚辞》来给宝宝起名,特别是南方很多家庭普遍使用这种方法,因为中国南方大部分就属于古代中“楚国”的将于,这既是一种文化上传承,也是也是对中华民族博大的文化的一种喜爱,也因为在《楚辞》非常浪漫,有非常多的优美致辞,非常适合来给女宝宝起名。如曼路这一名字,可源于楚辞《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实在古代一般用《楚辞》来给男宝宝起名,如峻茂,可源自《离骚》:“冀枝叶之峻茂兮”。

2、诗经取名人们在给宝宝起名字的时候,很喜欢引用古典文学中出现的优美好听的字,比如像《诗经》中就有很多优美的字词,非常适合用来给男宝宝取名,特别是在给宝宝取双名的时候,就非常容易。

3、唐诗起名,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已经开始传授唐诗了,比如人人都知道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些父母就根据这首诗来给宝宝起明月、明思等名字。这是中国甚至全球华人都很轻松做到的办法,相对楚辞诗经来说,这种方法“随手拈来”的给宝宝起名字的方法广为宝宝家长所受用。

(来源:文章屋网 )

诗经取名范文4

1、生辰八字取名:生辰八字取名,简称“八字取名”,这种发法能很好为新生儿取的一个好名字外,也能弥补新生儿命理,加强运势等情况,如:女演员赵丽颖,运用生辰八字起名字,测得她命理缺火,根据五行属火的字查找丽字起名,丽字美丽,大方,时尚等意思。搭配寓意字很好的寓意着她光鲜亮丽,现在的她人如其名美丽动人,近日赵丽颖在云南西双版纳拍戏,当天以身穿一件白色短袖T恤搭配黑色修身长裤、脚穿一双白色运动鞋,简单干练又不失漂亮。

2、成语取名:成语当中本身自带着寓意,而家长们在不知道如何为新生儿取名字时,不妨运用成语取名,不仅为新生儿取到好名字外,也能为新生儿带来隐含的寓意,如:男演员成龙,运用成语“望子成龙”取名,寓意着“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成就”,现在的他人如其名事业有成,据悉由成龙主演的[英伦对决]电影正全国热映。其中成龙隐藏了往日功夫喜剧专家的光芒,演绎一位血性十足的悲情复仇者令所有观众眼前一亮。

3、古诗词取名:我国古代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经典之作,其中古诗词所蕴含的道理以及诗意都是可以运用在新生儿取名字当中,这种方法不仅在古代流行取名,在现在也很受家长们喜爱,也一直流传着“女诗经,男楚辞”这一说法。所以不知如何取名字的家长们不妨运用古诗词取名,从而为新生儿带来富有诗意内涵的好名字。

(来源:文章屋网 )

诗经取名范文5

关键词:唐诗;繁盛;成因

纵观中国诗歌发展史,最璀璨耀眼的莫过于唐代。清康熙年间搜集编定的《全唐诗》,录有二千三百多位作者的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诗歌,加之陈尚君编校、中华书局1992年出版的《全唐诗外编》,使我们已知唐代诗人有三千七百多位,存世的诗歌有五万五千七百三十首。以作者论,唐代诗人如满天繁星,光彩夺目。不说在世界文学史上都享有盛名的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四位,孟浩然、陈子昂、高适、岑参、王昌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杜牧、李商隐等等,谁又不是因诗风独具一格而开宗立派、名垂后世?以作品言,唐诗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占据了中国文学史上最灿烂的篇章。无怪乎鲁迅曾风趣地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

如此庞大的队伍,如此浩瀚的诗作,如此卓越的成就,如此繁荣的景象,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试就一些比较重要的方面作一探析。

一、 经济繁荣的物质保证与盛唐气象的精神支撑

轰轰烈烈的隋末农民大起义,摧毁了六朝以来世族地主的庄园经济,给唐朝留下了大量无主土地。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天策上将、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大内皇宫玄武门发动,获太子位。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以亡隋为鉴戒,实行“均田制” 和“ 租庸调制”,将大量无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减轻了农民的赋税徭役负担,大大缓和了农民与统治阶级的矛盾。李世民在位23年,偃武修文,励精图治,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众富裕,史称“贞观之治”。至唐玄宗开元年间,李隆基执政初期,奉李世民为楷模,仿效“贞观之治”,勤政廉政,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和民族关系发展的新举措,使经济发展与国力强盛达到顶峰。极盛时期,唐朝势力范围东北至朝鲜半岛,西北至葱岭以西的中亚,北至蒙古,南至印度支那,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封建帝国,此为“开元盛世”。764年,杜甫在《忆昔》第二首中,以无比欣羡之情,用回叙的手法,对当年“开元盛世”全国的经济繁荣和太平景象作了生动的描述: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的空前繁荣。都城长安,全城居民30多万户。南城商业区邸店商肆林立,酒楼茶座遍布。波斯、大食、中亚等外国客商纷至沓来。长安有五条大道通往国内各方,有北、中、南三条路通往中亚和印度。水路则“旁通巴汉,前诣闽越”。繁荣的经济为诗歌创作提供了物质保证,开放的格局使城市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充满异国风味的“胡装”、“胡帽”、“胡乐”等新事物、新名称、新景象让诗人们开阔了视野,也为诗歌创作打开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李白的《哭晁衡卿》、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崔颢的《渭城少年行》、元稹的《法曲诗》、白居易的《琵琶行》等许多诗歌,都是在这样的土壤和情景中结出的累累果实。同时,国家的统一和南北无阻的便利交通,则为诗人们游览祖国大好河山、抒写壮丽诗篇创造了必备的条件。

开元后期,唐玄宗李隆基宠幸杨贵妃,逐渐丧失进取精神,懒问政事,把国政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自己贪图享乐,由提倡节俭变挥金如土,致使朝败、民怨日积,终于导致755年边将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叛军攻入长安,唐玄宗逃奔四川,杨贵妃命丧马嵬。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及衰的转折点,但却为诗歌创作打开了另一扇窗口。许多诗人因“安史之乱”而饱历离乱之苦,刺激了创作灵感,郁愤之情喷发,反而促成了诗歌创作。杜甫的《春望》、《哀江头》、《无家别》,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从军二首》,王维的《凝碧诗》,储光羲的《登秦岭作,时陷贼归国》等皆为这方面的名篇。

在长达289年的唐代(618—907年),从贞观到开元的近130年间,经济繁荣、国势强大,人民情绪昂扬、意气风发,整个社会充满了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这样的盛唐气象,不仅对文艺创作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成了诗歌创作的精神支撑。不少诗人将气指山河的豪迈气魄、壮怀激烈的爱国情怀、理想乐观的浪漫情调融入笔端,吟唱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诸如“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汉家大将西出师”(岑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等名句名篇。

二、 崇尚诗歌的朝野风气与诗赋取士的激励机制

唐代之前,也有封建帝王爱好文学,如能诗擅文的曹操、曹丕父子。但唐代皇室不仅仅是爱好,而是对文学的高度重视。李世民何止治国有方,还以“万机之暇,游息艺文”,先后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贤纳士,编纂文书,并亲自写诗,与他们唱和吟咏。他也发表过不少诗歌创作的理论,对唐代文学产生过很大影响。武则天好乐章,经常自制新词,编为乐府。据《柳亭诗话》载,武则天诗中“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之句曾让李白爽然若失。又据《新唐书》本传载,骆宾王的《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虽让武后心中不快,但却对骆的文采赞赏有加。唐玄宗李隆基既是政治家,也是诗人和音乐家,他曾慕李白诗名,连下三道诏书,宣其入京,供奉翰林。唐文宗李昂特置诗学士72人。白居易去世,唐宣宗李忱亲自作诗吊唁,诗云:“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入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岂止是这些,高宗、中宗、宪宗、穆宗等对诗文也都非常爱好。上行下效,帝王对文学的崇尚,虽然未必能直接产生出有价值的名篇,但必然会促成整个社会重视诗文的风气。其时,诗歌创作已形成普遍的风气,不管是官宦人家还是贫民百姓,每逢宴游,只要是读书人,席间最时尚的是唱诗互和。这种风尚延续千年,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

以品第高下论人授官的门阀观念在封建社会根深蒂固。随着庶族阶级的兴起及其要求参与政治的诉求不断增强,李世民看到,若官职与权力世代相袭,出身卑微的有识之士则无法脱颖而出,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为此,他继承并完善了肇始于隋的科举制度,不管出身背景,只要能通过考试,及第登科,就可以做官掌权,跻身上层社会。唐代科举考试分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本设明经、秀才、进士、俊士、明算等八科。社会最重视的是进士科。唐初进士科只考策问,高宗调露二年加试经帖与墨义,唐玄宗开元年间又加试诗赋。经帖与墨义考试只需熟读经书与注释即可,诗赋则要看文学才气如何。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改革,逼迫文人们更加重视对诗歌创作技巧的培养和训练,也大大助推了诗歌的繁荣发展。唐代诗人大多进士出身,缘由就在于此。宋代严羽《沧浪诗话》中就有很明确的解答:“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得有名士推荐。因此,考生们纷纷投奔于公卿门下,献上自己的代表作。顾况官位不高但诗名很大,他开始对白居易不甚看好,自白居易将《赋得古原草送别》献上后,老先生不仅改口敛容,且赞赏有加。

朝廷重视诗歌创作,民间更不必说。诗做得好,便可以此作为傲世权贵和立身处世的资本。因此,有些诗人尽管科举落第,仍醉心于诗歌创作,并写出许多精彩华章。写得好诗,科举成绩好能博取帝王权贵的赏识,即使没有金榜题名,也能赢得社会的普遍尊重。伶人乐工争相歌唱名诗,成了唐代的风尚。

三、政治环境的开明宽松与思想文化的开放多元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最大的政治社会特点是:政治环境的开明宽松和思想文化的开放多元。早在开国之初,李世民为防患于未然,居安思危,就奉行虚心纳谏、广开言路的政策。允许臣下犯颜直谏,认为“事有得失,毋惜尽言”。他的后代在继承皇位时也同时继承了这种宽宏大量的开放胸怀。基于此,诗人们创作时便少有了顾忌,因此,在唐诗中,除了大量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诗篇外,揭露与抨击社会黑暗的诗歌也成了唐诗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些嘲讽鞭笞社会阴暗面的有杜甫的《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李颀的《古从军行》,顾况的《囝》,王建的《宫词》,白居易的《秦中吟》等数以百计的优秀诗篇。更让人惊叹的是,包括李隆基和杨贵妃的荒淫失道也可以公然揭露,如千古绝唱的《长恨歌》。

开明宽松的政治环境带动了开放多元的思想文化。唐代儒、道、释三教并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斥异端,但李唐皇室却兼容并蓄,允许百花齐放。唐高祖李渊认老子为本家,奉他为“太上玄元皇帝”。武则天、唐玄宗也重视道教,武则天要求百僚学习《道德经》,致使道教在唐代得以盛行。唐太宗尊奉儒学,把儒学作为治国安邦的重要思想支柱,孔颖达曾奉诏修撰《五经五义》,作为全国统一的儒学教材。同时,唐代统治者也提倡佛教,先后派玄奘、义净等僧人赴印度取经,并大量翻译佛经。宗教思想的开放对唐代诗人的影响颇深。如王维信佛,李白尊道,杜甫一生恪守儒学。在这三个代表人物的诗歌中,各种宗教的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四、诗歌创作的历史经验与唐代诗人的传承创新

中国诗歌到唐代之所以出现大面积的丰收景象,既有现实社会的培养,也有历史的根源。从《诗经》、《楚辞》这两座中国诗歌最早的丰碑开始,到汉代的五言诗、魏晋的七言诗、六朝乐府的五绝与七绝及其对声韵学的研究探索,使有关诗歌创作的原则、技巧、方法和形式等方面,为后来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唐诗创作的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与音乐不同,它需要形诸笔墨,以文字的组合来描摹事物景象和抒发内心情感。但诗是用来吟的,若无语音的低昂清浊,语调的抑扬顿挫,吟咏起来便寡淡无味。因此,诗歌又必须有其内在的音乐性。从诗歌的形式发展看,即使最早以四言为主的《诗经》,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等便可发现,“不押韵不成诗”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只是一时没有规范而已。到汉代,出现了五言诗,魏晋后七言诗和杂言体诗开始流行。对汉字的四声规律研究,齐梁诗人尤其注重,经沈约、范晔、谢庄、庾信等锲而不舍的努力探索,终于在唐初的沈全期、宋之问手里形成了完整的五律与七律。长篇排律和源于六朝乐府的五绝与七绝,也先后定型并开始流行。唐初还有个重要诗人上官仪应该提及,他提出了诗歌对偶形式的“六对”“八对”之说,对后人影响很大,他还创作了大量描写宫廷生活的艳情诗,绮丽婉媚,笔法细腻,被称为“上官体”。可以说,中国古代诗歌形式发展到唐代已经完备。

从诗歌创作内容看,唐诗继承了历代诗歌针砭现实和抒志的传统。但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魏、晋、六朝时期,逐渐从质朴转向华彩,重文轻质、形式主义现象已比较严重。对此,李白、杜甫、陈子昂等人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批判。陈子昂第一个提出复古主张,慨叹“风雅不作”,“汉魏风骨,晋宋莫传”(《修竹篇序》)。李白在《古风》(其一)中开篇就扼腕长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他这里所说的大雅,并非《诗经》中的《大雅》,而是泛指雅正之声,一如当下所说的“好声音”、“正能量”。认为“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提出了明确的绮丽为贱、清真为贵的诗歌主张。杜甫在著名的《戏为六绝句》中,从庾信说起,讲到“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论诗,强调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白居易在注重学习前人创作经验的同时,理论上明确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的主张,并创作了大量揭露时弊、抒志,深受民众欢迎的优秀诗篇。

师承古人、力求创新,是唐代诗人普遍的现象和可贵之处,也是唐诗繁盛的原因之一。《诗经》的赋比兴手法,《离骚》的奇特想象、浪漫笔调和神话色彩,建安风骨,都是唐代诗人借鉴的精华。李白天资卓绝,他能虚心学习谢眺、谢灵运、庾信、鲍照等人的长处。他给屈原以极高的评价,“屈平词赋悬日月”,又力求超过屈原,因而他的诗既有《离骚》般天马行空似的丰富想象,又有自己奔放豪迈、宏伟磅礴的气势,使之达到浪漫主义的艺术巅峰。杜甫虽然鄙视齐梁的侈糜绮丽诗风,“恐与齐梁作后尘”,却能在学习阴铿、何逊等六朝诗人经验的同时,力求“语不惊人死不休”,使杜诗在立意、语言、气势、流丽诸方面“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今人之所独专”,成就非凡。唐代诗人不断创新的精神薪火相传,即使到了晚唐,杜牧、李商隐等人仍然能够刻意求新、独辟蹊径,创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正是这些众多因素,才使得唐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如高悬的日月,其光芒耀眼得无可比拟。

参考文献:

[1] 鲁迅《致杨霽云》,《鲁迅全集》卷十三

[2] 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

[3] 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诗经取名范文6

新桥小学XX年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二、 活动时间

比赛时间:XX年4月3日下午2:00

三、地点

新桥小学前楼小广场

四、 活动主题

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华夏文明——献给清明节的歌

五、 活动内容

1、参赛对象:新桥小学中高年级小学生。

2、比赛分组:比赛分一、二、三年级三个组

3、比赛内容从《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经典古诗等国学经典书目中自选。

4、比赛形式:

1、以个人诵读为基本形式,鼓励编排对诵、小组朗诵、配乐朗诵等艺术表演形式,参加展示活动;

2、以集体诵读为基本形式参加展示活动,人数为10—30人,每个节目时间3-5分钟为宜。

六、报名方法

由参赛单位班级报名。

报名时间:4月1-2日。

七、奖项设置

分个人诵读和集体诵读两个类别奖励,每个类别按比赛组别奖前三名。

八、 活动组织机构

为确保活动取得效果,新桥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组委会。

组委会主任:张现霞 顾兴娟 续宗学 杨西昆

评 委 成 员:王晓宁 翟明霞 曹春梅 曹光泉

陈夫宝 李翠苹 续宗君

新桥小学“传承国学经典,诵扬革命先烈”国学经典

诵读比赛报名表一

填报单位: 负责人: 负责人联系电话:

学 校

姓 名

性别

年级

组别

朗诵题目

朗诵时间

有无配乐

指导老师

(1位)

请给现场诵读拟写30个字以内的开篇序语:

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华夏文明

——清明节古诗词诵读节目串词

男(甲):寒霜染大地,浓雾锁江天,我们跟随春天的脚步在美丽校园中快乐生活。

女(甲):奇文共欣赏,读书破万卷,我们跟随清明的神韵在诗意校园中感受经典。

男(乙):当春日的暖风掀开了中华诗国的宝库时,一首首唐诗宋词就从幽幽远古跳跃出来。

女(乙):当清明的暖阳照耀着祖国花朵的笑脸时,一首首唐诗宋词就从他们口中传唱出来。

男(甲):字字珠玑,

女(甲):句句经典!

男(乙):声声诵读,

女(乙):津津有味。

合:朗诵古诗词,我们就是在和诗人们进行心灵的聚会。我们在朗诵中游览祖国美丽的山山水水,我们在朗诵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在朗诵中汲取和传承民族精神!新桥小学“感受经典——中华古诗词大朗诵”现在开始。

女(甲):在古诗词中,有很多文字浅显而意境悠远的好诗,它们有的咏物,有的状景,有的说理,有的甚至是儿童启蒙的教材。这些好诗,无论男女老幼,说,几乎都能脱口而出;写,几乎都能信手拈来。接下来请欣赏由一年级表演的节目《古诗词诵读画鸡春晓静夜思三字经》。

男(甲):在我们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中,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毛泽东,同样,在我们中华古诗词的瑰宝中,毛泽东仍然是一个响亮的名字。让我们记住领袖毛泽东,诗人毛泽东。请欣赏二年级为我们朗诵毛泽东的一首著名的词——《沁园春· 雪》。

男(乙):同学们,你们知道“精忠报国”的故事吗?你们了解“莫须有”的典故吗?一曲《满江红》之所以千年传诵不衰,不仅仅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样的好句,更因为我们从这首感情激扬,气势磅礴的词中看到了一位民族英雄的气节。有请三年级二班为我们朗诵岳飞的一首著名的词——《满江红》。

女(乙):春花秋月本来是一年当中最美好的景色,可是面对亡国之恨,反而更加增添了诗人的许多忧愁。少年不识愁滋味,细品诗人写情愁。请欣赏四年级二班朗诵的《虞美人》。

男(甲):诵读“大江东去”,我们激情荡漾,神游“故国英雄”,我们真情流淌,想起“三苏父子”,我们豪情满怀。请欣赏四年级一班的配乐朗诵《赤壁怀古》。

女(甲):古诗是美丽的,一行行诗句整齐地排列着,我们看到它是美丽的,品味着蕴含在诗句中的意境,我们同样感到它是美丽的,如果把它谱成曲子,唱着它,我们更能感受到古诗的音韵美。请欣赏由三年级三班表演的《古诗歌曲联唱》。

男(乙):如果说古诗词是一座文化百花园的话,那么古诗词中那一句句著名的诗句就是一朵朵艳丽无比的奇花;如果说古诗词是一首优美歌曲的话,那么古诗词中那一句句著名的诗句就是整首歌词中广为流传的歌词。把一句句古诗词名句串烧起来,就是一道别具风味的文化美餐,读着一句句古诗词集锦,就是在感受经典中的经典!有请五年级一班为我们朗诵《古诗词名句集锦》。

女(乙):天地有四方——东南西北,自然有四季——春夏秋冬,人生有四味——酸甜苦辣。聪明的诗人们,往往把人生的不同体验寄寓在四季的不同风光中。是啊,赞美四季就是赞美我们美好的生活。请欣赏由五年级二班为我们带来的古诗朗诵《四季之歌》。

女(甲):母亲,一个多么温暖的词语,母性,一个多么柔美的词语,母爱,一个多么伟大的词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请欣赏六年级一班的古诗联诵《游子吟》。

合:今天,畅游在诗的海洋,我们的胸怀变得更加壮阔;今天,站立在诗的山巅,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加高远;我们在回味中享受诗情画意,我们在诵读中感受美文经典!朗朗的诵读声还将继续回荡在我们的校园上空,中华经典必将伴随我们代代相传。新桥小学“传承国学经典,诵扬革命先烈”纪念清明节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到此结束,再见!

“传承国学经典,诵扬革命先烈”比赛活动总结

诗经取名范文7

    关键词:  商籁体诗  律诗  格律  兴衰

    Abstract: Poetry is a shining pearl in the world literary treasure-house. Both Chinese poetic composition and English sonnet have created a complete set of strict rules and forms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both have a deep and far influence while many famous poets and brilliant works have come into being. This article is a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the style and forms from the point of cross-culture, which aims at the fact that the arts and attractions could be appreciated.

    Key Words: sonnet; Chinese poetic composition; up and down

    有人类就有歌谣:歌谣先文字而存在,歌谣由语言、音乐、动作三者构成。诗歌是用文字写成的歌谣,为了使诗歌能吟诵、演唱,要求内容美、形式美、声乐美,因此,古代诗人都自觉讲究诗歌的格律。格律是指写作韵文所依据的格式和规则,其内容包括诗行的句数、字数、韵脚、平仄、对仗诸方面。诗的格律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大体经历由简到繁和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前者指我国由古体(古风)(ancient style)到唐的近体诗(modern style),格律愈益严谨,后者指由唐的近体诗到民国“五四”运动的新诗,无格律限制。

    商籁体是意文sonneto和英文、法文sonnet的英译,它源于意大利,至文艺复兴时期已有一套严整格律,其后英人将之引进,并根据英语特点做了改进和推广,逐步成为英国诗人和读者喜爱的诗体。许多着名诗人有十四行诗作问世,其中有斯宾塞(Edmund Spenser1552—1599)、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riar)、密尔顿和雪莱等人,其作品无论从格律、内容、寓意,还是遣词造句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赢得了英国文学中的重要一席。商籁体在女皇伊丽莎白时期达到顶峰,跨越众多国度、众多语种,成为世界性的诗体。商籁体从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起一度在我国兴起,也出现了一些名家名篇。

    商籁体按其各行韵脚组合的不同,分为三种体式。其一为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为代表的彼特拉克体。它由两节四行诗和二节三行诗组成,结构整齐。其二是英国本土诗人斯宾塞所创,它由三节四行诗和一节二行诗组成,诗体情节叠起,诗行词语、轻重节奏错落有序,极富音乐性效果。其三是莎士比亚体,因其首创于英国女皇伊丽莎白时代,又称伊丽莎白体,它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诗组成,诗体以感情丰富、词藻绚丽着称。在西方人们把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编写成诗歌,这可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最有名的有荷马叙事文学诗史《理想国》,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西欧各国都有诗歌流行,其篇幅有长有短,且已形成一定格律。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春秋时,孔子搜集西周以来朝野的诗作和民间的歌谣,编为《诗经》一书。战国楚大夫屈原着《楚辞》一书。前书已具有一定格律,后书更加规范。许多诗作名句,虽历经两千多年,至今仍为人传诵。秦汉到初唐数百年间,中国成为封建统一、中央集权的君主国家,国力昌盛,与外交流频繁,社会相对安定,以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为时尚。政府置“乐府”,倡导诗歌创作,谱以曲调,供朝野吟唱观赏。加之从南北朝以来,文字学、声韵学,如四声、平仄、对偶等学说的创立和应用,使人们更加重视诗歌的声韵部分。平仄也是声律,古人称音乐为律,所以这一时期,人们用平仄(即声律)来统帅诗歌创作,不仅必要,也有可能,逐使诗歌格律的改革深化和统一,其中标志性的着作有西汉武帝刘彻的《大风歌》,东汉无名氏着《古诗十九首》,南北朝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曹植七步诗《煮豆》,加上各朝从民间采集的《乐府诗》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经过秦汉以来漫长岁月的磨砺,到了唐初,其格律已比较规范和统一。律诗就是在古体诗格律的基础上,加以归纳和总结形成的。只是因为形式固定,而内容如平仄声律、对偶对仗增加使写作难度增大了。                       

    律诗和商籁诗源起。中国封建社会自公元606年到1905年实行科举取士制度。政府明令五言和七言律诗和绝句两种诗体为必考科目,并翔实制定格律和教辅资讯,供全国各级考试单位、教育单位、各界人士遵照执行。从此,律诗成为由政府主导,全国奉行,历经千余年不衰的诗体。律诗在句数、字数、平仄、韵脚、对偶对仗等格律内容严格要求的条件下,经过诗人非凡智慧、辛勤耕耘,创作了许多感人心弦,形神兼备的优秀作品流传千古。其中有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王安石等,后来宋明清诗作家谢标得(宋)、王相(明)、悔斋学人(清)等将前朝的名作选编为《千家诗》、《续千家诗》等书,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还被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广为传播。

    中国律诗在内容上继承古体诗的“补察时政”和“诗言志”的优秀传统,在写作中很重视诗篇的社会功能,反映家庭、友谊、事业,反映苛捐、徭役暴政使百姓疾苦,反映抗击侵掠,收复国土,歌颂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特值一提的是二十世纪中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爱国仁人志士,在投身领导人民进行气吞山河,坚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写出了许多豪迈感人、雄健工整的律诗,再一次说明律诗在人民中根基的深厚。

    纵观诗歌发展进程,商籁体曾晚于我国律诗达800年,也没有像中国律诗那样,由封建政府多方介入,极力倡导。而是依靠自身魅力,适应形势变化,得到西方人民的喜爱,并延续了400余年,与中国律诗相比美。

    我国律诗和英商籁诗体在各自到达鼎盛时期后走向衰退,其原因既有共性也有个性。(1)写格律诗要遵循许多规定,难度大,人们往往争取少限制或不限制。商籁体的韵脚形式自传入英国起经历多次变动就是明证。我国律诗格律严格复杂,作者常把大量心力花费在推敲一字一音上面,虽然如此,仍难免错误。(2)随着社会、文化、教育进步,小说、戏剧、曲艺、音乐、散文等众多文学形式、艺术门类出现,任何文体(如流行歌)都可以谱成乐曲,演唱或吟诵,认为过去那种过于追求诗的音乐效果已无实际意义。因而写律诗的人越来越少,到后来,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诗就是简练、不一定连续分行的散文,诗与散文的界线模糊了。(3)律诗的辉煌时期也就是在王朝的鼎盛时期,其衰退同样受到政治、经济影响。我国清光绪年间,戊戌变法、废科举、兴学校、办洋务、向西方学习,取消八股文取士制度,律诗不再作为科举考试内容,1915年的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对复古读经,提倡白话文、白话诗的新文化运动,律诗及其基础——古代汉语受到极大冲击,学习与写作律诗的人已逐步减少。

    参考书目:

诗经取名范文8

“诗三百”和“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上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关键词。“诗三百”一般被认为指《诗经》共有约三百篇,这一词语涉及先秦时期的《诗经》名称。“孔子删诗”则为汉代以来《诗经》学史的一个重要公案,涉及孔子与《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的关系。

“诗三百”一语,先秦文献习见,孔子多次提及,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礼记・礼器》记载孔子论及“诗”与“礼”的关系时,也使用过这个语汇。持孔子未曾删诗说的学者认为,孔子既屡言“诗三百”,证明当时已有一种篇数约为三百的《诗经》文本,甚至由此认为“诗三百”是先秦时期《诗经》的名称。若干年来,关于《诗经》的专著及通行教科书多采用这一说法。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诗经》学史观念,自然排除了“孔子删诗”的可能,加之现存文献引《诗》多与今本《诗经》相同,故孔子不曾“删诗”之说似铸为铁案。然事实并非如此。

先说“诗三百”。《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刊登《“诗三百”正义》一文,该文指出:先秦文献中“三百”联言,往往并非实指,而是极言其多的一种修辞手段。这在《诗经》中不乏用例,如“三百维群”(《小雅・无羊》)、“三百赤芾”(《曹风・候人》)、“三百廛”“三百亿”“三百铩保ā段悍纭しヌ础罚┑取3《诗经》外,“三百”一语尚见于《礼记》《左传》《周易》等文献,出土文献中也有所见。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的《子仪》篇叙述秦穆公既败于崤,发奋图强,不及七年,“车逸于旧数三百,徒逸于旧典六百”。由先秦时期的军队编制可知,这里所言战车数量的“三百”为虚数。用于极言秦国军事力量恢复的程度。

由“诗三百”之本意审视孔子之言,可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当释为:诗有许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无邪”。其余所释亦当类此。孔子所言“诗三百”一语,既不能证明当时存在数目为三百篇的《诗经》文本,据此否定“孔子删诗”之说自然就失去了合理性。

从对历史事实考证的角度来说,“诗三百”词语内涵的阐释只关乎“孔子删诗”可信性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术史的追溯。“孔子删诗”本源于《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是什么时候开始“删诗”即修订《诗经》文本的呢?一般《诗经》学史方面的著作皆引用《论语・子罕》中的一段话:“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根据《左传》,孔子自卫反鲁在哀公十一年冬,已是其晚年。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孔子屏风”(或称“孔子立镜”)载孔子事迹:“天下闻其圣,自远方多来学焉。”接着又说:“鲁哀公六年,孔子六十三。”据此可知,孔子授徒远在哀公十一年前。具体时间,华锺彦先生判定为鲁定公五年,即孔子四十七岁之时。华先生此说本于《史记・孔子世家》:“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孔子世家》以下续记鲁定公八年孔子事迹,说明孔子系于盛年收徒立教,授《诗》《书》《礼》《乐》。故其删订《诗经》必不晚于是年。

唐人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曾提出:“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对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分析,可释此疑。从传世文献来说,《国语・鲁语》记载,孔子前数百年,生活于两周之交的宋国大夫正考父曾“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而今本《诗经》中《商颂》仅有五篇。一斑可以窥豹。

近年来出土文献中,发现诸多逸诗。上博简存有逸诗两篇,清华简《耆夜》包含五篇逸诗。《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中存有《芮良夫毖》和《周公之琴舞》两种,清华简《子仪》篇中有乐歌三首。《周公之琴舞》录歌诗十“启”,其中成王所作之“元纳启”系今本《周颂・敬之》别本。有学者指出:从统计的角度来说,《周公之琴舞》的诗篇数目与今本《诗经・周颂》所存相关篇目恰为十一之比。凡此,可证清人崔述《洙泗考信录》所言文献引诗“逸者不及十一”的统计,片面性很大。

下面对“孔子删诗”的具体工作流程试作描述。司马迁《孔子世家》叙述孔子删诗时,“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何为“去其重”?从清华简《周公之琴舞》来看,“去其重”首先就是选取某组诗篇中有代表性的篇章,而将其他部分视作意义重复而不取。因为教学读本,篇幅必有所限制。“去其重”的第二层意义是,从同一诗篇的诸多变体中择优挑选。清华简《耆夜》篇载周公所作之《蟋蟀》,与今本既有诸多相似,又有明显相异之处。今本《蟋蟀》当为孔子所选取,而清华简本仍流传于世。刘向自述,其“所校雠中《孙卿书》凡三百二十二篇,以相校除复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二篇”。这一编选原则与结果,都与孔子删诗相类似,显示了文献传承的内在规律。

诗经取名范文9

一、古人关于对“自然”的认识

中国古代哲人很早以来就对“自然”这一词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自然的认识存在着相互差别和相互联系的倾向。《老子》对自然的论述是相当多的,“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第十七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第五十一章)上述引文之自然,笔者以为是自然而然,顺其本性之意,是指一个事物按照其自身的本性为最高法则自然而然的存在并运行着。这一思想到了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魏晋时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社会的大动乱,数百年来以儒家名教和仁政为旗帜的汉代奴隶大帝国的悲惨溃灭,引起了社会心理的重大变化,这变化集中表现在对儒家的名教和仁政的理想失去了信心,它再也不是那种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东西了。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处处深切的感受和备尝了和儒家许诺的仁政刚好形成鲜明对比的种种痛苦,并且似乎意识到了一种仁义道德的空谈都是虚假的。因此,人们开始重视同儒家思想基本相对的道家思想了,而道家这种强调个体生存、率真、自然的思想对魏晋的士人们产生的重大的影响,使得人们追求自己的人格独立和个性尊严,追求随性、洒脱的人生,这种思想也深深的影响了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在“自然”问题上表达了与老子不同的思想观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在庄子看来,自然是做为生命个体体验和欣赏的对象出现的,既我们所说的自然界。到了魏晋时期,由于常年混战,社会极其动荡不安,做为个体存在的生命在瞬息即被毁灭,人们的生命意识异常强烈,他们在万古不变的大自然面前更加感到生命的瞬息性和无可把握性,发出时光易流、生命易逝之叹,“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以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潸然流泪。”魏晋的士人们已经从自然的关照中反观自身,从自然事物中感觉到一种生命的意识,这种生命意识也深深的影响了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自然”用在文学创造的技巧上指的是“清水出芙蓉”的美,平淡自然的美,钟嵘《诗品》“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颜终身病之。”宗白华先生指出:“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颜延之诗,明清的瓷器,一直到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这是一种美,‘错彩镂金,雕馈满眼’的美,汉代的铜器、陶器,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这又是一种美,‘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

二、陶渊明诗歌体现了“自然”之美的鲜明特点

综观陶渊明的诗歌,其自然之美主要从不同的三个方面来体现出来,一是陶诗中反映出个体自然而然,率真随性的生存状态,二是反映了对大自然的无比的热爱以及在大自然中陶冶性情、怡情悦性的诗意人生,三是在诗歌创作中,陶诗具有的平淡质朴,看似无法而至法的成熟之美。其中前两个方面具有紧密的联系,做为个体存在的生命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实现自己自然而然的率真个性,才能摆脱世俗、功利、名位对自己的束缚。下面具体分析之:

上文已经提及,魏晋的士人们已经对个体存在的生命的价值无比的关注,他们率真、随性,洒脱,陶渊明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重视自我、张扬个性的社会中,因此,他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贵人格决非偶然而具有了必然性。陶渊明思想的核心是崇尚自然。《归田园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他看来,世俗的名禄好象是罗网和樊笼,束缚人的天性,只有回到自发的状态自然而然,才能得到人生的自由。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归鸟”是经常出现的诗歌意象。“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归鸟》)“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归鸟”在这里是一种象征,一种隐喻,它象征着人们对自由人生与自由人性的奋力追求,象征着作者对当时世俗名利的厌倦与逃离。“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呢?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作者的“意”在这里达到了老子所说的“道”的境界。既然已经得到了真意,就可以忘象忘言,不必将它说出来了,不过我们还是能够从他的诗歌意象中体会出他要表达的真意: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宇宙万物无不顺乎自然,人当然也要顺应自然之理,生,受之于大快,死,托体与山河。这就是诗人在看到南山归鸟时的一瞬间忽然悟出的真谛。这一方面表现了作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贵人格,另一方面表现了他反抗黑暗,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与之相关的是,陶渊明的诗歌表现了对大自然无比的热爱,他把中国的田园诗歌推向了顶峰,他在自然生活中求取生活的情趣与人生的解脱。他笔下的自然是人性的自然,是具有生命力的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暖暖远人村,依依嘘里烟。”陶渊明的诗歌与生活打成一片,他似乎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产生了一种感情,便采取了诗的形式,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陶渊明的诗歌以自然本性取胜,在诗歌中是一种朴素的美,这主要表现在其诗歌中的意象与语言上。我们在陶诗中很难发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全都明白如话,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韵味。陶诗中所描写的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桑麻,这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在语言上,陶诗的语言看似自然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路狭草木长,湿露沾我衣”,明白如话,看似自然,但如果没有高超的驾御语言的技巧,就不能把诗写到如此纯熟自然的地步,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的“自然”之美,一方面体现了其自然而然的率真的诗意的生存状态,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眷恋和在生活中求取人生意义的价值取向,一方面是朴实质朴的语言和平淡自然的意象特征。也许这正是陶渊明及其诗歌能备受后人欢迎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 1984年版。

[2]李泽厚《中国美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

[3]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中华书局 1983年版。

[4]柳士镇、刘开骅《世说新语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诗经取名范文10

“无名英雄”,成了诗坛的新主人。作为英雄的集体(而且是无组织的集体),他们早就该是诗坛真正的主人。幸好网络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把原本就该属于他们的交椅归还给他们。因为,任何一个即使无名的诗人,也是拥有诗歌选民证的。只是,在话语权被体制或流派垄断的时期,草民的选举权,包括自我推荐的权利,被剥夺了。诗坛要么成了一言堂,要么成了几大派系辩论的战场。

网络使听众席上沉默的大多数也有条件发言了,也有权利参予裁判了。网络,还能够创造使无名英雄一夜成名的神话,只要他有一颗英雄的心,有一副英雄的头脑,有英雄般的超人力量。

这些“无名英雄”,并未受过专业训练,完全以非专业或业余的姿态写诗。不是为诗歌史而写作,对几千年来、几百年来乃至几十年来的诗歌史并未熟悉如家史,也无意于进入诗歌史,只为诗歌的现实以及诗歌给自己的现实带来的乐趣而活着、而写着。也许,未来撰写的诗歌史可以忽略这一庞大群体中的任何一个人,但无法忽略人们共同渲染的这个繁荣年代。他们好像与诗歌史无关,但确实已构成诗歌的现在进行时,也就是未来的历史。未来将证明:这或许不是一个巨星升起、名人辈出的时代,但仍然是一个健康、茂盛的时代,无名英雄们的时代,创作与阅读皆呈海量,比《全唐诗》的总数还要让人叹为观止。

“无名英雄”,同样可以打造黄金时代。这就是诗歌的网络时代或者说网络诗歌的时代。不需要领袖,英雄们各领,共存互补。诗神本身就是领袖了,无需附体于某一位肉身的诗人。诗人们只响应诗神的感召、只响应内心的呼唤,而无需服从某些借诗神名义发号施令的流派,更不渴望加入某个党同伐异的战斗序列。他们不承担宏大的理论蓝图,更不会为主义而冲锋陷阵,只对自己的手、自己的笔负责。坚守自己的独立,同时尊重别人的自由。

他们不是战士,也没把写诗当成圣战,他们在艺术观念上是单纯的,因而无敌,因而没有敌人。他们只有爱,却没有恨,没有对异端或异己美学的深恶痛绝。只相信:诗歌的天地是大家的,每个人都有权取得一席之地。

跟某些领地意识太浓的派系相比,独来独往的无名英雄反而是无私的。他们不是正规军,宁愿做杂牌军。他们甚至不是士兵,不是职业杀手,顶多算是猎人,或爱好打猎的人。这并不说明他们中间就出不了神。出于非职业、非雇佣的爱好,同样能练出好枪法。在超功利的放松状态下,更有可能写出好诗歌。

作为百步穿杨的射手,猎人其实比军人离诗歌更近,对靶心瞄得更准。业佘选手没准能比专业选手体会到更多的乐趣,至少,压力会更小。他不是为军功章而战、不是为金牌而战,纯粹为爱好而玩。玩才是艺术最原始的境界。也是最高的境界。军人是社会性的,有了社会才有了军人。而猎人是个人化的,其产生要早得多。最古老的勇士肯定出在猎人中间。以猎人的心态而不是军人的心态来写诗,更容易命中目标。最古老的诗人,肯定也不是为出名、为挣钱、为抢夺话语权或者为成为主流而写诗的。最本质的诗人就该像猎人一样自由散漫。

“无名英雄”的大批出现,登堂入室,不是为了改朝换代,却确实使诗歌史改朝换代了。一向硝烟味浓烈的诗歌史,出现了鸟语花香,莺飞草长。诗歌史不再是思想或艺术观念的战争史,诗歌不再是战争,而是进入和平时期。

经历过圣战洗礼,随时准备为主义或所谓的真理而集团作战的职业诗人,可能会感到失落,因为这是裁军的时代,解甲归田的时代。圣战告一段落,自觉肩负神圣使命的部队被取消了番号,散兵游勇的时代到来了。或者说,猎人的节日到来了。一位退役的士兵,并不见得能比一位贪玩的猎人有更多的优越感,如果他的枪法也好不到哪里的话。他会发现:那些无心圣战、只爱打猎的神,反而更容易获得喝彩。这是一个只重枪法、不问动机的时代,只重结果、只重作品的时代。

网络出现之前,专业媒体的门槛很高,票友们被拒之门外,站在舞台上的专业诗人顾盼自如,大有舍我其谁之势。仿佛只有少数人才具备写诗的合法身份。互联网带来了众生平等,诗人不再是特权,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诗歌的“持枪证”,而且民间有的是神,英雄不问出处。靠花拳绣腿占据制高点已不灵了,专业诗人也该亮一亮你的好枪法,否则,就很容易被业余选手赶下擂台。网络时代,一目了然,优点挡不住,缺点也藏不住。名家与草根,昨天的将官与今天的猎人,并肩行走在同一条散兵线上,关键看谁瞄得精、打得准,看谁能写出更好的诗、更多的好诗,看谁为诗歌赢得更值得炫耀的战利品。用一句老话来说:“人间要好诗”。你能拿得出手吗?

我说的“无名英雄”,就是指那些虽然无名,却写得出好诗的人。他们和那些有名的英雄同样伟大。他们的战果,甚至更让人吃惊,更让人刮目相看。不仅他们的子弹命中理想的目标,他们的身影也冲破世俗的封锁,出现在一向只能仰视的领奖台上。

中国诗歌,应该为层出不穷的“无名英雄”授勋。他们从空白中来,却以集体的力量填补了诗歌史的空白,使新世纪诗歌不再是一个萧条的时代。

洪烛:原名王军,1967年5月生于南京,1979年进入南京梅园中学,1985年保送武汉大学,1989年分配到北京,现任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有诗集《蓝色的初恋》《南方音乐》《你是一张旧照片》《我的西域》,长篇小说《两栖人》,散文集《我的灵魂穿着草鞋》《眉批天空》《浪漫的骑士》等,评论集《眉批大师》《与智者同行》《晚上8点的阅读》《明星脸谱》,历史文化专著《北京的梦影星尘》《北京的前世今生》《北京的金粉遗事》《颐和园:宫廷画里的山水》《永远的北京》《老北京人文地图》。另有《中国美味礼赞》《千年一梦紫禁城》《北京AtoZ》等在日本、美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出有日文版、英文版、繁体字版。九十年代成为掀起散文热的现象之一,被《女友》杂志评为“全国十佳青年作家”。 获中国散文学会冰心散文奖、中国诗歌学会徐志摩诗歌奖、老舍文学奖散文奖、路遥青年文学大奖、 央视电视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萌芽》文学奖及《中国青年》《诗刊》《星星》等奖项。

诗人能让星星哭

洪烛

你问天,从天亮问到了天黑

繁星为你而升起,像众多的眼睛

眨呀眨个不停。它们听不懂你问的问题?

问着问着,你没把天问哭

却把自己问哭了。眼里有泪珠掉下来

天最终也哭了

有一颗星星掉下来。不是为你的问题而哭

是为你而哭

只有一颗星星掉下来

这颗星星听懂了

有人把它叫作流星

有人把它命名为:诗

诗经取名范文11

1、阮步兵

阮籍(210年-263年),三国时期“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人称阮步兵。作品主要有《咏怀诗82首》、《大人先生传》等。钟嵘《诗品》置阮籍诗歌于“上品”:“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有诗评认为,阮籍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写晦涩诗的诗人。笔者不以为然。只因诗人的个性虽突破了现实的沉渊,致使咏怀这一意态径呈风骨朗朗,而字里行间犹泛恐惧与忧郁之光。在此意义上,情怀与风骨相互激荡,忧郁仍被推向玄泛的边缘。由于阮步兵特有之谨慎和玄泛,性命虽得以保全,却也冥冥中丧失了大诗人天生应有之“反骨”。惜乎,阮步兵。

2、谢灵运

谢灵运(385年-433年),陈君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地会稽。儿时被寄养于钱塘杜氏,故名客儿。儒道释俱通,文章称江南第一。性喜登临,成群结队。“寻山陟险,必造幽峻;岩障千重,莫不备尽。”其活动范围主要在会稽、临海之间。曾发明一种木屐,专为登山之用,世称“谢公屐”。晚岁迁广州,不幸被判弃市。有《谢康乐集》传世。中国山水诗鼻祖。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诸大家,都曾取法于谢灵运。有诗评认为:谢诗忧伤与自怜的情味蔓酝纸间。但笔者认为其诗并不沉溺于忧伤与自怜。总觉得谢诗是在字纸之外的,有种深沉的寄托。我以为这种“寄托”,源于诗人“志”与“乐”的诗性张力。也就是说,诗人“志”在道,“乐”在山水,并借助情感与山水的贯通与灌注,彰显诗化自然的可能与韵致,尽管情氛和调子仍显玄泛。

此外,我们不要忘记,谢灵运曾参与佛经的翻译,从而贡献了所译佛经中部分之优美。

3、陈子昂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人。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同时关心国事,虽中进士,然政治抱负终不得施展。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有《陈伯玉集》传世。子昂颇具悲悯情怀,举凡宇宙沧桑、个体感悟,无不“挟”之笔端,并从心流出。在诗歌的表现方式上,朴素而直接,但以质胜又不乏意态跳跃。那首《登幽州台歌》就是小时空(幽州台)与大苍凉(命运感)的诗意图腾,与古希腊诗人荷马慨叹“万代如落叶”可谓殊途同归,同属人类永恒的悲歌。只因死亡虽不绝如缕而生存仍要继续,悲悯便成了自我辽阔的内在动因。诗人也因此诗的成功而不朽。另有一点值得注意,子昂在抒发“平生白云志”之余,更有“多谢忘机人”的禅意领悟与愉悦体验。

4、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河东(今山西永济)人。诗名盛于唐开元、天宝间,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居时创作不少禅意盎然的山水诗。晚年长斋禅诵,不愧“诗佛”之称。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传世。苏轼评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主要体现在描写意态自然与禅悦体验方面,举凡名山大川,边疆关塞,乃至小桥流水,私家住处(诸如辋川别业),都能物我浑然而光洁鲜活,虽着墨不多,然境界独造,整体上勾勒出意态山水、意态情氛、意态音韵,无不空明而幽美,仿佛竞相偕适,从而把诗推向画的极致,同时又把画推向诗的极致。此乃诗人“墨点三千界”而“气味当共知”之诗画同构路径。

5、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号柳柳州。出生于长安,客死于柳州,托孤于韩愈。曾积极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为柳州刺史。贬迁之间,故乡以远,漂泊与创作却相得益彰。作为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之一,柳宗元部分诗名难免为茂盛文名所“遮蔽”。然柳氏透过政治理想、禅宗情怀与家园意识等层面,在诗歌中第一次把乡愁意象化与普遍化,从而唤起乡愁记忆与美学自觉。也就是说,诗人成功创造了“乡愁”这一诗歌形象,将离乡、望乡、回乡作为人类命运象征的三部曲。而想象中的乡愁,随着象征三部曲的转换或者变调,相应也有不同心境与不同意境的呈现与传达。那种“荣贱俱为累,相期在故乡”,“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的诗性抒发,无一不导向乡愁的心灵震动与普遍共鸣。因此笔者以为,探究“乡愁”这一诗歌形象,就可以直抵柳宗元诗歌的审美内核。

6、天然和尚

函罡(1608—1685),字丽中,号天然,番禺(今广州花都)人。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赴江西庐山,三次拜谒名僧空隐禅师道独于黄岩,祝发为僧,法名函昰(同“是”),住归宗寺,为曹洞宗第34代传人。后居广州雷峰海云寺,历主华首、海幢、丹霞诸刹法席。组织文社雅集,并以亦诗亦偈的方式开示弟子、接引学人,开创了有清一代岭南佛门诗僧辈出的海云诗派。作品以大型组诗《雪诗》为代表,有《瞎堂诗集》20卷传世。

诗经取名范文12

“交响诗”的名称为李斯特所创用,1854年他的《塔索》在魏玛演出时,第一次使用了这个名称。这是指一种单乐章的标题音乐,李斯特认为作曲家通过这种体裁,可以“在其中重现他心灵的印象和经历,以便和它们发生交往”。

李斯特以后,理查·施特劳斯和西贝柳斯等人称他们的交响诗为“音诗”;有时因创作题材的不同又有“交响音画”“交响幻想曲”“交响传奇曲”“交响叙事曲”等别称。

交响诗的产生

交响诗盛行于十九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它的产生与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艺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十九世纪,各种不同类型的文艺样式产生了“相互靠拢”的倾向,在音乐界,则萌发了与音乐以外的思想相联系的迫切愿望,例如,作曲家们力图用器乐曲来表现文学题材的内容,促使叙事曲一类体裁的作品大量产生。同时,在十九世纪集文学、音乐与表演为一体的歌剧这一综合艺术也得到蓬勃发展,尤其是经过一批歌剧大师之手,大大扩展了歌剧中管弦乐的表现力,出现了歌剧“交响化”的倾向。而在交响乐的领域,作曲家们似乎在向从来被视为是“音乐表现最高形式”的歌剧挑战,他们积极拓展题材范畴,加强与文学、诗歌、美术甚至哲学领域的沟通,这样就出现了交响乐“戏剧化”的倾向。交响诗正是歌剧和交响乐这两种思维形式相互渗透和结合的产物。但它与歌剧截然不同,交响诗是绝对排斥唱词的。而在形式上,促使交响诗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十九世纪下半叶,作曲家们在创作中产生了将多乐章形式综合起来的愿望,因而交响诗这一新颖的运用单乐章自由曲式的体裁就应运而生。

交响诗的创始人李斯特

李斯作有十三首交响诗,其中最著名的有:以拉马丁的诗为依据的《前奏曲》,根据歌德的同名戏剧而写的《塔索》,以古希腊神话为题材的《奥菲欧》和《普罗米修斯》,根据雨果的同名诗创作的《马捷帕》,从考尔巴赫的壁画得到灵感的《匈奴之战》,以席勒的同名诗为基础的《理想》,取材于莎士比亚同名悲剧的《哈姆雷特》。

虽然李斯特的交响诗所依据的诗歌、戏剧、美术和神话故事都有具体的内容,但是他在写作交响诗时却总是在总体上避免对此进行具体的叙述或描写。在他的交响诗中很少有叙事所要求的细枝末节和率直表现,而是从诗意的角度体现原作的精神,人们称之为“诗意多于视觉”的“想象力”。而在他的追随者中,除了极个别的作曲家(如柴科夫斯基)以外,很少有人遵循他的这条“原则”。

交响诗的极盛时期

交响诗的新时期开始于1895年,这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是与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七部交响诗联系在一起的,标志着交响诗这一体裁的极盛时期。

理查·施特劳斯在瓦格纳的侄女婿亚历山大·里特(1833—1896,写过六首李斯特气质的交响诗)的直接影响下开始致力于标题音乐,首先通过一部描写性的交响幻想曲《自意大利》(1886年)走向交响诗的体裁。他在交响诗领域的最初尝试是取材于莎士比亚同名悲剧的《麦克白》(1888年),以后又陆续写了《唐璜》(1888年)、《死与净化》(1889年)、《蒂尔的恶作剧》(1895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96年)、《堂·吉诃德》(1898年)和《英雄的生涯》(1899年)。当他以大胆的探索精神和精湛的配器技术写了《死与净化》后,尽管开始的时候引起了专业作家和一大部分听众的猛烈批评,但最后还是获得了他们的欢迎,从此他在交响诗的领域里得心应手,自由驰骋。他拓宽了交响诗的题材范围,所写交响诗囊括了文学、传说、哲学和自传等方面。

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产生的交响诗,除理查·施特劳斯的以外,还有捷克的德沃夏克,他共作有五首交响诗,除了最后一首《英雄之歌》(1897年)以外,其余四首均取材于捷克诗人爱尔本(1811—1870)的叙事诗,并且均作于1896年。德沃夏克的交响诗意图详尽地表现叙事诗的情节和人物,但通过一个又一个优美动听的音乐主题,将叙事诗的内容组织在比较严密的结构中,却是难能可贵的,他的交响诗是这一体裁中杰出的篇章。法国作曲家迪卡斯虽然只作有一首交响诗《魔术师的门徒》(1897年),但是却以其明快、简洁、精致的独特风格而在交响诗园地里据有一席突出的地位;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毕生都在致力于交响诗的创作,他根据芬兰民间叙事诗《卡列瓦拉》的题材创作了一系列交响诗,从1892年的《席勒沃》、1906年的《波希奥拉的女儿》,到1926年的《塔皮奥拉》。他的交响诗总数约有十四首,其中最著名的是《芬兰颂》(1899年)和《卡列瓦拉四传奇》中的《图奥涅拉的天鹅》(1893年)。

跨越十九和二十世纪的交响诗作曲家除了西贝柳斯外,主要还有:法国的德彪西和俄国的拉赫玛尼诺夫。德彪西作有三部交响诗:《牧神午后》(1894年)、《夜曲》(1899年)和《大海》(1905年)。德彪西取材于马拉美同名诗的《牧神午后》显然不是叙事性的,而是具有装饰的特点,它新颖的语言、暧昧的调性和精致的片段性的乐队风格,展示着一个音乐表情的新世界。拉赫玛尼诺夫也写过三部交响诗,即:《悬崖》(1893年)、《死亡岛》(1909年)和为独唱、合唱及乐队而写的《钟》(1913年)。他的《悬崖》显然受了柴科夫斯基的影响,而有感于彪克林名画的《死亡岛》则卓然独立,自出心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