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政建设论文

思政建设论文

时间:2022-06-17 10:28:28

思政建设论文

思政建设论文范文1

【关键词】思想政治建设/新的起点/推进

党的十七大要求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个重要思想为部队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面临深刻变化的社会环境,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面对新的使命任务,部队各级党委必须准确理解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深刻内涵,自觉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提高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能力,努力推进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一、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党的十七大把“继续解放思想”列入大会主题,意义深远。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也是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开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新局面的一大法宝。能不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思想解放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发展。然而,从当前部队实际情况看,不少同志对解放思想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有的墨守成规,研究解决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新的思路和方法;有的固步自封,不适应信息化条件下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发展的新形势,工作推进速度慢、落实不到位;还有的顾此失彼,在指导部队建设中缺乏科学发展的观念,缺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一些同志的思想观念之所以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归结起来主要在于学习不刻苦、思考不深刻、实践不主动。我们讲解放思想,是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的解放思想,是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解放思想,即解放思想必须符合部队发展实际。为此,当前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刻苦学习。学习是促进思想解放的重要途径。党的创新理论本身就是解放思想的产物。各级领导要带头刻苦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尤其是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做到学之求深、信之求诚、用之求实,真正把科学发展的理念和精神植根于头脑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层次,促进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是勤于思考。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以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为基础的。各级领导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思想是不是适应时代的发展,看看落后在什么地方,如何才能跟得上;经常思考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部队建设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新课题,看看工作落实情况,如何总结反思;经常思考兄弟部队建设发展态势,看看自己是不是落后了,差距在哪里,如何赶上去。只有不断地思考,开动脑筋,才能自觉地从时展、实践需要、他人比较中发现自己的差距,跟上时代进步、实践发展的要求。

三是积极实践。解放思想不能坐而论道,必须勇于实践。实践为解放思想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一些摸不清、把不准、理不顺的问题一旦进入工作实践,往往就会变得清晰和明朗。这就要求各级领导要深入部队,在实践中加快思想观念转变的过程,在实践中寻求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新思路。

二、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着眼提高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的能力

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是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在部队思想政治建设过程中,有的同志还没有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上来,不少工作还没有真正聚焦到提高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能力上来。提高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能力,关系到军事斗争准备的质量,关系到部队训练改革的进程,关系到基层全面建设的水平,必须将其作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最核心、最根本的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一是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提高履行历史使命的能力来筹划。提高履行我军历史使命能力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相配合,必须进行系统思考、整体筹划。各级党委在筹划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时,要紧紧抓住提高部队履行历史使命的能力这一主线。服务于这条主线的,要全力以赴,抓出成效。军事斗争准备是提高履行历史使命能力的经常性中心工作,筹划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把军事斗争准备从工作全局上突出出来,做到领导精力重点关注军事斗争准备,政策制度制定切实保障军事斗争准备,各项工作始终围绕军事斗争准备抓落实。要紧紧围绕担负的作战任务,把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每项工作、每个课题、每个指标具体分解到政治工作的每个部门,落实到每个人头。游离于提高履行历史使命能力这一主线之外的工作,要删减合并,能缓的则缓,能不干的坚决不干,避免干扰和冲击中心工作。

二是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提高履行使命能力来落实。工作落实是个动态过程,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和阻力。在开展工作时,必须把提高履行历史使命能力作为清晰的目标指向,牢牢把握住其中的重点和关键环节。党委要从全局上把握部队履行历史使命能力的现状,深入分析工作落实中的矛盾和问题,研究具体可行的对策。这几年,我部思想政治建设围绕作战能力建设,有针对性地抓好战斗精神准备、科学组训方式创新、重难点问题攻关、重大战备任务完成、综合保障质量效益提升等等,为提高部队履行历史使命的能力作出了积极探索。

三是部队思想政治建设要下功夫解决制约提高履行历史使命能力的薄弱环节。科学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体现在提高履行历史使命能力上,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就是要为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证作用。对于军事斗争准备中的问题要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成因是什么、制约因素有哪些,进而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四是要把是否具备履行历史使命能力作为检验部队思想政治建设成效的标准。要把军事训练质量作为衡量部队思想政治建设成效、党委工作政绩的根本标准,坚决纠正抓思想政治建设偏离军事训练工作、不实不深、搞中看不中用的“政绩”工程等现象。各级党委要把创造政绩的着力点放到研究解决战斗力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上,把战斗力标准贯彻到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努力创造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政绩。

三、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作为重要的建军治军理念,“以人为本”已进入部队工作指导的方方面面,为部队建设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但在坚持以人为本的问题上,当前仍存有与部队特殊要求不统一、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符、与官兵的新期待不合拍的做法。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做到真心诚意地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充分激发官兵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促进官兵的全面发展。为此,要坚持处理好以下问题:

一是要坚持把推动部队建设与促进官兵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尊重并努力满足官兵求知成才、完善自我的发展需求,既是官兵的迫切愿望,也是部队全面建设的客观要求,两者的目标取向是一致的,必须统一起来。各级党委要把促进官兵的全面发展作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党委领导的重要职责,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官兵健康成才,引导官兵学习成才,帮助官兵在岗成事,并由此推进部队的建设发展。

二是要坚持把解决部队建设的突出矛盾与满足官兵的新期待统一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官兵对训练生活、政治教育、文化娱乐等产生了新的期待;而随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深入和军事斗争准备的不断推进,部队“快节奏、高强度、满负荷”的工

作状态给官兵的学习、休息、健康等基本权益的保障带来了诸多挑战。这就要求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着力关注和解决这一矛盾,引导官兵正确处理这一矛盾。当前,尤其要在引导官兵跳出自我,自觉忠于使命、献身使命、不辱使命上加强教育,确保官兵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以军事斗争准备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中去。同时,要善于把官兵的新期待同社会的深刻变革和文明进步联系起来,从官兵的呼声中感应时代前进的脉搏,从官兵的愿望中获得开拓创新的动力,以解决部队建设发展中的矛盾为突破口,引导官兵不断提升自我,努力满足官兵的合理需求。

三是要坚持把加强科学领导与尊重官兵创造精神统一起来。推进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科学的领导是前提,官兵的创造精神是关键,尊重、激发官兵的创造精神也是科学领导的应有之义。各级党委必须在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素养、提高领导艺术的同时,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党委无论是作决策,还是落实决策,都要到官兵中听一听意见,看一看效果,善于从官兵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在官兵的实践中去落实、检验、总结、完善决策,从而使各项决策真正成为激发官兵创造精神的强大动力。

四、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大力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

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是部队党委作风建设的主要内容,体现着党委领导成员对官兵的根本感情和态度,关系到党委领导成员在官兵中的形象,反映着党委领导干部的水平和素质。为此,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是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保证。当前少数领导干部不注重了解官兵,不注重学习修养,嘴上喊得多、实际做得少,工作不扎实、不落实是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级党委必须按照“始终务实”的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以是否有利于部队建设的发展进步,是否有利于部队战斗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解决官兵的实际问题来衡量党委领导的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

一是要把深入基层、了解官兵贯穿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各项工作的始终。求真务实,既是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的重要内容,又是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的基本要求。而深入基层、了解官兵是各级党委求官兵呼声、愿望、疾苦之真,务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之实,求部队建设发展规律之真,务部队又好又快发展之实的基本途径。各级党委要把深入基层、了解官兵贯穿工作始终,切实做到真诚倾听官兵呼声,真实反映官兵愿望,真情关心官兵疾苦,切实转变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树立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在基层的良好形象。

思政建设论文范文2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敲门砖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只有把企业文化建设同国家、人类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与党中央的政治步伐同步,将企业文化置身于改革开放、锐意进取的潮流中,反映时代呼声,讴歌好人好事,鞭笞落后,传递正能量,企业文化才不会成为闲置资本,才能成为源动力,引领企业在利国利民的道路上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敲门砖,也是打开职工心灵之窗的钥匙。企业的任何政策、改革措施出台前,思想政治工作都要先行,搞好宣传、教育,了解职工群众的思想动向,把握职工群众的情感诉求,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职工以主人翁的心态,以大局意识,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与企业同呼吸共行止、同生共死。思想政治工作利用企业文化建设的契机,把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潜移默化地灌输给企业的每一名职工,使之深入管理者的理念,成为企业每一分子共同的人生追求和团队精神支柱,从而使企业一代代传承下来,使企业精神永葆青春,欣欣向荣。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事实上水融

表面看来,企业文化相比思想政治工作覆盖面更广,内涵更为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只是企业文化一隅,是深入企业灵魂的触角。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直接性、犀利性、深刻性,可以渗透至企业文化内部并影响企业文化的水平,同时,富有感染力的企业文化可以形象而生动地传递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张。事实上,二者相辅相成,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水融。真正出色的企业文化建设,始终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旨放在企业文化建设的首位,通过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表达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建设通过日复一日的感染和熏陶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功能。在原则和方法上,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都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员工的精神、物质福利作为重点,让员工体验到个体提升影响到企业整体增值的成果,让他们有愉悦感,有自豪感,有依赖感,从而树立爱岗敬业的责任心、民族荣誉感、时代使命感。从当前社会发展来看,企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艰巨,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丛中,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应携起手来,为企业的科学管理、优化决策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撑和精神动力。

三、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战术要求

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向对象一样,主要是人。如何打动人、贴近人,改造人,使人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汲取,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革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先锋,既需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等一切真知灼见作为武器,又要有耐心细致、诲人不倦、巧妙精准的战略战术;既要有儒家思想、道家道义、宗教教义等中华传统文化精粹的耳闻目染,又要有近在咫尺的身边人的现身说法;既使人体会到文化知识对心灵的洗礼、启迪,又可让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肯定。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思想、性格、情趣、爱好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形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摒弃过时的、教条的、呆板的教育方式,通过不断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灵活多样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随意,寓教于习惯,增强文化普及力和抵达力,从而全面提高员工文化素质,营造具有深厚人文情怀、文明底蕴的企业氛围,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1955年,同志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科学论断,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肯定了这一论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企业是经济社会的组成部分,正所谓百年大厦立在基石,企业文化的优劣决定企业以何种姿态面对社会,以何种面目在世界立足。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灵魂,成败得失依靠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体系和保证体系,用思想政治工作带动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同思想政治工作一样与生产经营同步进行,与经济体制改革贯彻始终。事实证明,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才智的开发、善用与引导,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建设企业文明、国家文明的关键。

总之,企业文化说到底是一种管理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开拓了发展进步的领域,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显著突破口。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坚持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齐头并进,才能对企业现在和未来产生积极影响。

作者:潘永起 单位:黑龙江孙吴县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思政建设论文范文3

1、寝室文化建设内容空泛,缺乏高雅和内涵:

寝室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应该是展现校园文化的平台。但目前多数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除了寝室卫生检查、卫生评比活动外,仍多是以寝室内部的娱乐活动为主。比如,打牌、看电影电视剧、玩网络游戏、听流行歌曲等,看的书籍也多数是以言情、武侠小说为主。尽管这些活动可以给学生带来乐趣,但这些活动无法使两者产生共鸣,毫无精神内涵,也不高雅。对推动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十分有限的。

2、寝室管理自上而下,导致功能缺失:

寝室的环境建设和卫生管理是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基础保障。目前,寝室管理一般是由学生处或其下属的公寓管理中心进行政策制定,后勤部门负责学生宿舍的维修及相关生活服务。各班级辅导员老师按规定具体管理,大学生按照规定具体执行。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式管理方式,导致功能缺失,效率低下。使学生很难对寝室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会也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3、寝室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形同虚设:

高校对于寝室的管理,都有相关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对大学生在寝室的行为规范作了明确规定,但制度的执行情况并不令人满意。比如,仍有大学生在寝室饲养宠物、酗酒、吸烟、夜不归宿、私自接拉电线等现象的存在。这些现象的使寝室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无法及时提醒大学生在寝室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阻碍了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进程。

二、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对策建议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推动两者有机结合:

对于学生来说,需要什么样的寝室文化,如何在寝室中充分汲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学生本身是最有发言权的。在加强寝室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学生党员、班级干部的先锋作用,这样可以使学生干部利用其年龄相仿、阅历相似等优势去引导学生。使他们在寝室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中起到带头和推动作用,从而真正地促使寝室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地。

2、健全和完善寝室管理机制:

寝室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相当于“家”。高校应该重视寝室管理,并建立科学、完善、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的管理制度。因为健全、完善的寝室管理制度是全面推进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重要保障。首先,要明确责任。其次,要进行制度建设,制定相关章程,章程中除对寝室公共设施的管理外,还应与先进集体评比、学生综合测评、奖惩制度相关联。第三,管理制度要更加人性化、合理化,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规章制度的制定,是对学生在寝室行为举止的规范。制度制定者要经常深入寝室,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合理诉求。在保障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同时,又能体现学生的意志。要大力宣传管理制度,用制度去约束学生,使之成为学生日常行为准则。

3、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健康的寝室文化氛围:

思政建设论文范文4

1.有助于大学生良好学风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宿舍是学生集体生活的地方,宿舍成员之间融洽的关系有助于他们形成共同的作息和学习时间,共同创造和维持宿舍优美环境的决心和行动,从而利于他们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另外,宿舍也日益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同一宿舍内,一个学习好的同学会带动其它同学学习,也会成为其它同学学习的典范,可以带动室友向好的方向发展,从而有利于宿舍成员的学习成绩整体提高。成员相互之间便于并乐于讨论各种学习问题,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2.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培养

大学生的品德与价值观念是在学习、生活、交流思想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确价值观的培养离不开精神文化这个背景。宿舍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形态,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生活理念、行为方式及人格塑造等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在宿舍闲聊,“卧谈会”中,他们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增进感情,学会忍耐和宽容,学会彼此尊重。另外,整洁、优美、健康的宿舍环境,富有教育意义的宿舍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协助精神,有利于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群体意识。

3.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

宿舍文化有很强的舆论导向作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依托宿舍文化建设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组织学习和宣传,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时代精神,道德规范、综合素养和全面发展等。个体的思想道德素养受文化价值取向与角色期待的引导。一方面,宿舍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一致性。从本质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塑造教育,是价值与规范接受与认同的过程。宿舍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同属于文化的构建过程。另一方面,宿舍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平台。在宿舍,同学可以“针砭时弊”,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思想见解,或为某些敏感话题展开争辩,各种思想观点的碰撞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明辨真伪,区分善恶,认识真理,有助于他们政治识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4.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一个洁净、文明的宿舍物质文化环境,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场所,而且可以调适人的情绪,使学生心情舒畅,促进身心健康。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使学生更具归属感,为他们提供社会支持系统。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会感到被人理解和接纳,感到安全,有价值。同时,积极健康的宿舍文化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自信。网络文化和恋爱文化的健康发展也是形成健康心理的有效保障。宿舍内的讨论会引导其成员的追求目标,实践内容和形式。精神文化是整个宿舍文化的核心与精髓,能够体现宿舍的整体价值取向,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可以激发成员的潜能和活力,有利于心理的成熟发展。

二、宿舍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现在高校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总体上表现出追求个性化生活,自我意识较强,热衷网络文化,承受挫折能力差等特点,这就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宿舍文化建设中带来了新的问题。

1.大学生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高校学生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强,很少关心他人,集体观念淡薄,抗挫折能力差。他们刚刚离开父母独自在外求学,生活上有很强的依赖性,遇到问题喜欢抱怨,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下,思想认知的多元化和差异化明显。据有关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大学生由于与室友生活习惯不合、学习和休息氛围欠佳以及人际关系不融洽等原因,出现睡眠质量差、学习效率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和心里压力大等诸多问题。

2.因住宿安排不当产生管理问题

一方面,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班级的学生在上课时间和生活学习习惯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差异,比如,本科生较专科生课程多,艺术类和高年级的学生习惯晚睡晚起等,如果将他们安排在同一楼层甚至同一宿舍,会为宿舍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另一方面,不少高校因宿舍紧张,将同年级、同专业甚至同一辅导员所带学生安排在不同的宿舍楼,这也给辅导员走访宿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便。

3.宿舍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脱节

目前多数高校的管理体系是专职楼管员重点负责宿舍楼来访登记,楼内安全、基础设施维护、保洁等工作,由学生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由于楼管员对宿舍楼内的学生具体情况不了解,文化素质偏低,管理方法简单,缺乏交流技巧等原因,对学生的教育起不到太大的帮助,从而导致“管教分离”。

4.网络文化的冲击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多数学生注重的是互联网的娱乐、资讯、拓展生活空间的功能而非学习功能,加上网络安全观念淡薄,价值观不够成熟等原因,导致被一些坏的思想所侵染。另外,对网络的依赖让不少人缺乏独立思考和理性思维,不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发展。

三、宿舍文化建设实践探索

以A学院为例,在宿舍文化建设中,完善落实辅导员轮流入住宿舍制度,开展学生组织参与宿舍管理,开展宿舍文化月活动,充分发挥宿舍文化的德育功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1.辅导员轮流入住宿舍,加强和完善宿舍管理

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辅导员入住学生宿舍,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把学生宿舍管理和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遵循学生工作的规律,适应新形势下对学生工作的新要求,配合学校的整体学生工作,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学生宿舍楼都设有辅导员值班室,所有专兼职辅导员轮流在值班室办公。他们经常深入宿舍,除了例行检查宿舍安全、卫生状况、学生晚归情况和解决突发性事件外,更注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同学们的心理状况,与同学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树立“管理即服务”的工作理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和情感方面的问题。不仅如此,辅导员会有针对性的对部分学生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同学们的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此同时,辅导员还定期开展宿舍长、班委和学生党员培训,引导教育学生干部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引领着整个宿舍共同进步。此外,在学校层面上,学生处定期开展宿舍文化活动,比如宿舍间的篮球赛,拔河赛,开展星级(卫生星,纪律星,文明星,学习星)宿舍评比活动等,定期检查辅导员进出宿舍的记录情况,定期召开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座谈会,及时解决宿舍管理中的问题,尽一切可能支持宿舍文化建设,做到“对学生最负责任”。

2.学生积极参与民主自我管理,构建宿舍育人新模式

学生组织进宿舍,对于充分调动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加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意识,发挥师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管理双方的信息沟通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校团委和宿管科的指导下,组织成立学生楼管会,其成员多由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先进分子(校卫队员)组成。以院系为单位成立学生楼管总会,各宿舍楼成立楼管分会和层楼管会,坚持“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主要协助楼管老师和辅导员进行宿舍管理和例行检查统计等工作,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3.开展宿舍文化月活动,共创和谐宿舍

宿舍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丰富校园生活,充分发挥学生宿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优化学生宿舍育人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使同学们树立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培养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共创“安全、卫生、和谐、文明”的学习、生活氛围,共创和谐宿舍具有重要的作用。每年的十一月份,A学院会例行开展“宿舍文化月”活动,活动分教育类、文化类、竞赛类三大类,包括宿舍安全知识图片展、宿舍文化月巡礼影片展播、“我眼中的宿舍”摄影大赛、板报设计大赛、“我的宿舍铭”评选、“我的宿舍我的家”征文比赛、叠被子大赛等活动项目。此活动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活动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和良好的实效。

四、结语

思政建设论文范文5

教师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和自身修养的提升,对于维持一个学校工作的良性运行和保证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对于建立教育活动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师德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必然选择

师德是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教师的道德素质比教师的文化素质显得更为重要。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既传授学生知识又教会学生做人,其言行对学生有直接影响,所以,教师要注意言行举止行为规范,在思想道德、政治品质、教学风气等多方面都要给学生树立榜样,真正做到学高示范,为人师表。教师的思想品质以及由学术成就所带来的思想深度和涵养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深远。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教师师德不尽人意的现象,使人们对教师素质的优劣颇为忧虑:幼儿园老师虐童事件、小学教师事件、教师体罚学生事件、高校教师学术造假事件等,一时间教师的威信降至令人担忧的地步,个别突出事件抹杀了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人们对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加强师德建设是建设一所高水平学校的需要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学科建设,关键靠教师,特别是大师级的学者。而一个大师必须具备崇高的道德典范,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既体现了一个大师的道德素质,也彰显了一所高水平学校的素质,因此,教师的师德典范对于学校建设的重要性尤为明显。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唐代的韩愈,在著述《师说》一文中,阐释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夸美纽斯也强调说明了教师应该是一个模范道德形象,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为教师其教育工作的全部就是要为人师表。这些古今中外的文献都强有力地证明了对教师职业道德作用的不容忽视性。

(三)师德建设是推进学校教育均衡、协调、优质、高效发展,树立良好教育形象的必然要求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的追求和目标。师德优良的队伍才能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才能办出更高更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只有让人民满意了,教育事业才能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教育形象才能赢得社会各界的公认。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面临的困境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

当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拔尖人才稀少、骨干教师流失严重,科研水平明显不足,思政课被看作党和政府政治言论的“传话筒”,在高校他们面临着“鸡肋”似的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这也直接导致了其在高校的地位和待遇都明显低于专业课教师。在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聘任门槛低,“拉郎配”现象 时有发生,普遍认为思政课不是专业课,专业技能“含金量”不高,一些行政岗人员和辅导员也成为思政课队伍的主力军之一,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学历相对偏低,这些现象正是某些学校领导不重视思政课的结果,思政课教师摆脱不了被边缘化的处境和“二级公民”的感受。科研能力弱,教学效果不理想,在领导眼中他们无法为学科建设做贡献,有些专业课教师也认为思政课是讲“政治的”不应该占用太多课时,建议压缩乃至取消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被轻视以及所处的教学困境依然无法摆脱。“外在环境的压力,加之自身存在的问题,让思政课教师产生了无法自拔的自卑心理。他们自认低人一等,对自身角色产生了强烈的认同危机”。

(二)教学科研任务繁重且具有重复性,导致一部分思政课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情绪

根据、教育部共同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专任思政课教师配备总体上不低于师生1∶350至400,可高校师生的现实比例却难以达到国家规定要求,一个思政课教师要身兼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年平均工作量在300课时以上。因此,繁重的教学任务迫使思政课教师围绕教学工作每天忙于备课、上课,无暇顾及充电学习,更谈不上高质量的科研工作。与此同时,高校的考核和职称评定是以科研为导向的,这又让思政课教师无法安心教学,导致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局限在盲目地以科研工作量的完成来满足评职称的需要,往往闭门造车,学术论文华而不实,这种缺乏实践可操作性的学术成果必然难以做到教学相长,从而使思政课教师陷于教学与科研的两难境地。

(三)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思政课优良教学效果的不明显

“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思政教育在学生对于学习边际收益的心理预期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市场趋利性和课堂道德性的现实差距使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接受性心理障碍”27-29。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高校思政课仍然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和道德宣教式的教育特点使其在教学中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难以产生应有的实效。“目前,中央及上级部门非常重视教师的实训和实践,并为其提供了相关批次的培训,但相对于庞大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而言,这种培训的实效性是非常有限的,导致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方式方法的创新进展十分缓慢,与形势要求存在较大差距”123-124。由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学方式方法过于单一,实践教学无法真正有效开展并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认为上课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四)体制机制发展不完善,使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缓慢

各高校应该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政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这也是教育部所要求的。但是,现实却是思政教育部门未独立,发展的空间有限,缺乏长远规划。由于缺乏经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难以系统化、长效化,思政课教师存在着对中国国情认识不足、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及缺乏创新性发展等问题,导致在教学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传统继承与现实脱节。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2013年5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建设的紧迫性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对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了部署。这打破了仅以科研为导向的考核方式和评职称制度,并完善优化了师德考核机制,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是新时期对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学习,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首先要求思政课教师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教师本人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才能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使其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帮助他们健康茁壮成长。思政课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因此其理论水平的高低对思政课教学实效必然产生直接影响。随着各种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大学生的思想也受其影响而日趋多元化,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提高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具备深厚广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才能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才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去锻造和提升其灵魂,进而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高校应通过有效机制独立设置思想政治教学部,并在经费、机构、人员配备及教师待遇方面给予保障

在机构上,使其具有独立性,剥离其与其他机构、院系以及其他专业的混合设置;在人员选拔上,应严格政治标准,选用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养和业务素质高的教师,并优化教师年龄结构,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在经费上,学校应给予保障,不低于生均经费20元的标准,把教师外出培训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支出作为常设性单列经费,并随着学校的发展,经费应该逐年增加;在教师待遇上,应强化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和对教师的关爱,确保思政课教师的实际平均收入水平不低于或者略高于本校相关专业院系教师的平均水平。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创新和开拓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

思政课教师自身的思想素质、师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影响。思政课教师必须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思政课教师的道德素质比人文素质更为重要,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用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感染和教育学生,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和典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价值观,使之成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养的人才。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更注重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甘为人梯,关注学生成长。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的实施力度,大力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步伐,切实有效地改变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困境。学校应建立统一的指导方针,联合校团委、各系部和思政课教学部共同建设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教学效果,真正达到思政课“育人”的教学目的,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发挥思政课的功效。

(四)学校应建立师德考评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形成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思政建设论文范文6

摘 要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教育功能,企业文化具有激励作用。本文就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及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企业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 关系 结合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一)企业文化建设概述

企业文化的建设形式有两种观点。其一即是自然形成式,即企业文化不是企业所能左右的,企业也不该对企业文化进行设计、干预,它是在企业的长期生产经营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掺杂人为成分。其二则是企业文化是一种主观产物,是可以、而且也应该人为设计的。

这两种企业文化设计的观点其实都具有片面性,第一种观点容易使企业文化人为建设缺失,理念指导缺失,易导致企业文化建设的畸形发展;第二种观点则容易致使企业文化建设出现“人为强行干扰”现象。事实上,企业文化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工程中,不能抛开经营管理活动单独讲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逐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企业全体成员共同的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通常有三个层次:第一是表面的物质文化,也称为企业的“硬文化”,包括企业的建筑、设备、工作环境等。

第二是企业制度文化,包括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人员结构等。最后是企业精神文化,包括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优良传统等。企业文化能够使员工获得归属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是企业繁荣昌盛的根基。

(二)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也是企业该有的优良传统,它可以有效的帮助完成各项工作,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应该积极地向公司职员宣扬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加强党对企业的指导。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同样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长时间的积累和提炼后,它可以升华为企业文化。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的基础,离开思想政治工作,脱离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文化只能沦为形式。企业文化要依赖于思想政治工作,并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对企业文化加以引导,从而形成具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同点

首先,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都是企业员工。企业文化建设重视员工的核心地位,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则重在关注员工的主人翁意识,重在解决员工的观点、原则等,用共产主义精神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员工,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二者都是以人为出发点,以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凝聚力,规范性为出发点,注重企业员工间的人际交往,从而增强企业的向心力,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其次,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也是相同的,那就是都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像一些国有的大企业,不仅是党执政的根基,也是党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的根基。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应该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也应该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要求。最后,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相通的,即二者都注重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开展各式各样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文体活动,以创设优良的人际关系环境。同时,注重树立良好的榜样等。思想政治工作同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大都类似,其多数可以通用。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点

首先,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企业文化的重点是在确立企业使命愿景,培养企业精神的前提下,通过合理恰当的管理,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使员工懂得如何实现自我价值,懂得如何促进企业的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则是在生产经营中时刻变化的员工思想,通过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并对人际关系加以引导,实现精神理想向物质成果的转化。其次,二者的领域不同,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政治文化的领域,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特点,还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和导向性。它主要是对党员及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同时,解决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思想问题,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导向标,指引着企业文化向着正确方向发展。而企业文化属于经济文化领域,属于一种管理理论,指导着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因此它更具有企业性和群众性,有显而易见的经济指向,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最后,二者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同。思想政治工作有着较强的原则性,主要起着引导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则重在培育企业优良的文化环境,使员工具有优良的团队精神。通过内在的企业文化和外在的实现形式,促进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

三、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均需结合生产经营活动

抛开生产经营活动,单独地谈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都是缺乏生命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利用好企业文化建设所形成的条件,将企业的精神、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等寓教于各种形式的活动中。

例如,企业可以建立一些文化活动阵地,购买乒乓球等体育设施,也可以添置一批职工书屋,方便员工开展不同的兴趣小组活动,例如书法大赛等。通过比赛及文化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接受度,使员工将自我的精神诉求和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更积极地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善于运用载体,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单一的问题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多以谈话、谈心的形式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则主要是通过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来完成。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借助企业文化的各种载体,例如上述提到的各种企业比赛、企业文娱活动等,使思想政治工作寓教于乐,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单一、效率低下的问题。

(三)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

企业不断发展,特别是一些大企业,已不再只是员工赚钱的劳动场所,它更多的是一个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企业文化使员工看到了新的希望,不仅给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新的血液,而且在发扬企业精神、规范员工行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脱离思想政治工作的企业文化很可能诱发员工个人主义过强的现象,使员工的利己行为加剧,更有甚者为了自我的利益而做出损害他人利益的事。

因此,我们要积极地向员工们灌输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使员工将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做到“企业有我,我有企业”,在实现自我价值中,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将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功能同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结合起来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需要企业加强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方向。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为了适应国家和企业的政治需要,通过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新时期条件下,员工的利益需求具有特异性,员工的价值观具有多样性,思维更加活跃,如果只进行传统的说教工作,则可能会使员工产生抵触心理,降低思想政治工作所发挥的作用。

因此,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确立符合企业实际的发展目标,通过愿景引导等方式,让员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应该、而且必须在为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中产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依赖感,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五)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均需要坚持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都是员工,因此,如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员工与企业之间有着基本的劳动关系,企业通过员工获得剩余价值,以使企业正常运营并进行扩大再生产。员工则主要是通过自我的体力或者脑力劳动获得报酬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

所以在企业在向着企业目标迈进时,也要满足员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它也是企业文化建设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只有员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员工才可以不遗余力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四、结语

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仅仅依靠单独的企业文化或者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来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都略显单薄,因此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各种形式的企业文化为载体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拥军.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J].现代企业文化,2016(2).

[2] 孙磊.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J].青春岁月,2013(10).

思政建设论文范文7

1企业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影响因素

首先,自我要求意识差。在一些离退休后的企业干部看来,离开了企业就代表着与企业没有任何关系,他们不需要也没有能力再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归属感下降,对企业主人公般的责任感也不复存在,他们将自己弱化,不管从思想上还是从生活生都出现自由散漫的现象,他们不再关心政事,不再心系企业的安危,将自己排除在企业之外,将自己视为只能被关爱,无力付出的弱者。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弱化。一些对离休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位他们或者认为离退休干部的素质高,思想觉悟高,文化水平高,再加上这些老干部已经离休无需再做过多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认为抱着一种怜悯的态度,认为这些老干部在职期间兢兢业业,殚精竭虑,离休之后,就应该让其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不需要再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占用他们享受生活及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另一方面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束缚,让他们在思想上不能够彻底放松,从而使得这些教育单位对企业离退休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意识淡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另外,党支部一般是由一些离退休的老干部组成,一方面他们的身体机能减弱不能从事繁重的工作过长时间,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比较陈旧,他们的工作方法也不具有创新性,因此使得工作效率低,工作效果不明显。除此之外,由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追求的欲望逐年增大,使得社会上食品安全问题,假冒伪劣现象,贪污受贿情况屡禁不止,使得这些兢兢业业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干部们产生新生一代企业干部不如老一代的想法,然而受到国家政策和自己年龄得而局限,自己又无法再次上任施展自己的才能,因此企业离退休干部不满情绪严重。

2加强企业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加强企业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必须需从生活、思想、政治三方面着手。首先,从生活上,要保障企业离退休干部的生活质量,只有从生活待遇上对企业离退休干部有所保障,才能从根本上确保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健全离退休干部退休金的发放制度,确保老干部的退休金能够及时地按量发放;完善离退休干部社会保险制度,对那些退休的老干部要免费为其上保险,为其消除后顾之忧。提高企业离退休干部管理水平,正真做到企业健康迅速发展,该企业的离退休干部的退休金随之增加,而如果企业发展滞后或者破产倒闭,该企业的离退休干部的退休金仍然能够得到保障,让离退休干部真切感受到企业对于这些老干部的关心,国家对这些老干部的重视。其次,在思想上,要加强与离退休干部的交流,了解其思想动态,分担其烦恼。定期针对离退休老干部开展国家政策宣讲活动,一方面让离退休干部了解国家政策动态,增加其对国家政策的了解,另一方面,对国家政策进行详细地讲解有利于引导离退休干部对国家政策的正确理解,从而拥护国家政策的实施。定期对离退休干部进行走访,了解其生活中的困难,思想上的困惑,及时解决离退休干部生活上的难题,对于离退休干部思想上的困惑进行详尽地解答,便于对离退休干部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另外,在政治上,积极组织离退休干部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可以通过组织定期讲座或者设置离退休干部党小组的形式,使离退休老干部集合到一起,对党的路线、纲领、理论进行深入学习,了解国际形势,国家政策的最新动态,确保离退休干部的思想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与党的性质,国家的政策保持一致。

3总结

加强企业离退休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有利于消除离退休干部的不满,从而确保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发挥离退休干部的余热,从而促进企业的迅速发展;有利于使离退休干部保持思想的先进性,从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然而在企业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拖慢了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进程,因此,本文从政治,生活,思想三方面对建设中的问题进行应对,从而确保了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赵华单位:黑龙江北方工具有限公司

思政建设论文范文8

1.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就是从讲政治的高度做好离退休工作

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落实离退休干部政治、生活待遇。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应当按照党中央的政策精神,从讲政治的高度,落实有关离退休政策,落实离退休干部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使离退休老同志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敏锐的判断力,保持信息畅通和心情舒畅。

2.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离退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功臣。一方面,让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退下来或离开岗位的离退休干部保持思想常新、安度晚年;另一方面,让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身体较好的离退休干部发挥余热,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继续贡献力量,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的知识、经验、才能,这些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3.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关系和谐,离开了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就无从谈起。一方面,离退休干部是社会群体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在社会群体中是否得到关爱,生活是否幸福,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离退休干部对生活、对社会的一些想法和意见,应及时沟通和梳理,保证和谐稳定。另一方面,离退休干部是长者尊者,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在社会中、社区中、家庭中都有重要地位,对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家庭关系,从而对建立和谐社会有直接的影响。可见,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高校党委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一定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心离退休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

二、新形势下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途径

1.建立多形式的学习制度

“活到老,学到老”,思想上的学习与进步是终身的事情。离退休干部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就是促进离退休干部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从而在思想上、政治上与时俱进,保持思想常新。离退休干部大多是具有几十年党龄和工龄、有高度自觉性和约束力的老同志,他们的学习与进步,会带动和影响青年一代,促进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离退休工作部门和组织部门要创造条件,营造学习氛围,建立学习机制,使离退休干部的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学习可以采取自学与集中讨论、辅导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以主题教育活动为龙头,充分调动离退休干部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引导离退休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2.建立有效的情况通报制度

充分的信息是解除疑惑、增进相互理解的基础。只有建立有效的情况通报制度,做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制度化、经常化,保持信息渠道畅通,让离退休干部及时了解有关的情况,才能保证人心安定,思想常新。要让情况通报制度成为领导联系离退休干部、了解离退休干部呼声的桥梁。

3.坚持走访慰问制度

走访慰问是组织上传递对离退休干部政治生活关怀,及时了解和解决老同志实际困难的重要途径,因此也是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在重大节目,如元旦、春节、重要节庆纪念日,领导和从事离退休工作的同志要上门走访,看望和慰问老同志,深切了解老同志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解答他们思想中存在的疑惑。对生病住院、长期卧床不起、不能外出的老同志,领导、离退休管理办公室和单位的同志要专程前去探望、慰问,为老同志排忧解难。只有通过走访慰问,掌握离退休干部实际问题,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才能理顺情绪、释疑解惑、凝聚人心,取得很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4.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

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是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阵地,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成效与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作用发挥是成正比的。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要求各单位党委完善离退休党员的组织设置,健全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要求离退休党员和在职党员一样定期参加组织生活,创新组织生活方式,保障活动经费,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和离退休干部的特点提出相应要求,不放松政治学习,不断提升老同志思想政治水平,使离退休干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思政建设论文范文9

从现实的情况看,由于企业在自身规模、管理经验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工作效能的发挥,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在不少企业中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有着片面的认识,认为其是一项务虚的工作,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这些工作劳而无功,因此在思想上存在懈怠的认识。甚至在一些企业管理层中也对于该项工作重视度不够,认为其对于实际的生产没有积极的作用,还占有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得不偿失。而在一些员工的认识中,也将其看做是一项“鸡肋”型的工作,对自己个人的成长进步没有丝毫作用,导致在实际学习中得过且过。这些片面的认识都给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不科学。从方式方法的角度来看,一是创新性不够。企业在工作开展的方法上创新性不够,往往沿袭传统的集中授课、展板展示等方法,缺乏新意,对于新时代员工的心理特点把握不准,工作起来事倍功半。二是针对性不强。不少企业在内容选择上,照搬照抄上级的参考材料,泛泛而谈,与工作实际距离甚远,难以引发员工的兴趣。特别是对于一些相对空泛、抽象的内容,没有与电力企业自身工作的实际相联系,造成听众不知所云。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员工的把握还不准,特别是在对于新时期员工思想模式、兴趣爱好等方面没有调研,工作想当然,影响了工作效能的提高。三是规范性不好。从工作机制的角度来看,由于企业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够导致在工作制度的确立和执行方面缺乏规范性,或是工作计划照搬照抄往年,难以体现现实要求;或是在执行中满足于口号上墙、会议上本,而对于实际效果如何没有有效的评价手段。

3.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尚待提高。从工作自身的角度来看,一是人员数量不足。相对于电力企业庞大的一线工作人员而言,专职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数量比例偏低,造成忙于日常工作的处理,缺乏对企业实际更深层次的了解,使得工作效益不高。二是专业技能不强。工作人员不仅仅要熟悉党的大政方针、熟悉本企业的实际状况,更要懂得相关的心理知识、沟通技巧,从而便于开展工作。但在现实中不少工作人员并非专业出身,而是采取兼岗等方式开展工作,导致在工作中缺乏理论与实际的知识,工作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三是未来发展受限。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专业人员受到公司编制、组成机构等条件的限制,缺乏其上升渠道,导致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认同感不够,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二、提升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

针对当前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提高工作质量必须要从转变观念入手,构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环境,同时在方式方法科学性、内容选择的针对性上有所突破,从而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

1.转变认识,重新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作为新加入公司的企业,要从自身做起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一是企业管理者应当重视思想政治建设体系的构建,切实从战略的角度出发,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层面看待思想政治工作。二是对于普通员工而言,要摆脱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务虚的思想,学会从中领悟到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提高自身与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三是从工作人员角度而言,则是要加强责任心,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质量。

2.关注实效,积极尝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在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一方面,要针对新时期特点,结合员工自身背景的兴趣爱好,创新方式来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如结合当前手机普及率高、网络普及率高的特点,开展网络课堂、手机微信课堂等方式,将传统的一言堂的工作模式变为与员工之间的有效互动,结合党的方针政策来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社会力量的沟通,增强企业与外界之间的交流,通过聘请专家讲座,教育基地学习等模式,将工作平台在空间上得以延伸。

3.联系实际,大力的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下基层。从工作内容上将,要切实加强与企业实际情况的联系,用员工身边的真实事件来开展教学,善于变理论为实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化、生活化。特别是针对电力企业员工分布广、压力大的特点,开展更为灵活的方式,积极开展专题性教育活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特别是对于青年员工,要积极开展谈心、走访活动,密切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增强认同感,实现与企业文化培养的同步协调。

思政建设论文范文10

其实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既有统一性,又存在差异性。其中,其统一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一致的研究对象,虽然思想政治与企业文化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范畴,但是二者均以人为研究对象;其次,统一的研究目标,无论是思想政治工作还是企业文化建设,其目标均是研究激发组织成员潜能、发挥组织成员积极性、创造性及工作主动性的方法与途径;再次,相同的研究方法与环境,对于我国国有企业而言,思想政治与企业文化均是以我国现有社会主义道路为基础,以党的领导为依归;最后,互相联系的研究内容,二者均需要通过大量的思想工作来培养组织成员的道德品质,提升其综合素质。

而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的差异性则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性质不同,思想政治属于政治学的范畴,而企业文化建设则属于现代企业管理的范畴;其次,二者在内涵上存在差异,思想政治可以基于理性概念的角度来理解,即对人的思想、行为的研究活动,并且还可以基于实践的角度对其进行阐述,其更多的属于一种教育活动,而企业文化则只能基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其在实践方面表现出来的意义不大;再次,内容存在差异,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原则为原则,基于宏观角度把握整体;而企业文化则侧重于组织成员的个性化发展;最后,二者在操作方法上存在差异,思想政治工作更多的是通过集中的方法进行灌输与强化,而企业文化则会对组织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要做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实现两者的互相融合,而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两者的统一性为其提供了融合的条件,而二者的差异性则证明了二者需要进行融合而实现优势互补。

二、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原则

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就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以人为本。

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企业要凭借其综合竞争力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则包括其科技实力、经营管理能力及人力资源能力,其中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主体因素,要对其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提升。因此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要通过企业精神的沉淀与提高来激励人,激发其创造力,再利用“人”的主动性对企业生产力的增强进行反作用,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促使企业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循环。而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我党所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也突出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要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也是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

(二)企业核心价值观原则。

在整个企业运营与发展过程中,其核心价值观占据着重要的主导地位,企业管理者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等将其潜移默化的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管理环节,包括制定企业文化的发展战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协调企业运营过程的各项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一切工作的原始驱动力。而基于新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也要转变观念,树立可以适应新环境的核心价值观。

(三)优势互补。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宣传载体单一、工作形式匮乏,多采用口头劝说的方法;而国有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以适应全新的经济体制,因此其在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时,不仅要将社会主义建设方向体现出来,更要包含理想信念、生活情趣及职业技能等项内容,体现出企业文化的科学文明、健康向上及和谐共荣,这个过程中,就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其中,改变组织成员的旧观念与旧习惯,使得企业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当然,现代制度的建设也必须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企业上下思想的统一,提升其凝聚力。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优势互补的关系。[LunWenData.Com]

三、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要点

(一)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及企业文化建设而言,环境是重要的基础因素:首先,企业管理者要从观念上重视思想政治与企业文化的建设,从精神层面赋予其重要地位;其次,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其发展,将其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润滑剂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监督与反馈;最后,企业各级成员要积极参与进来,树立主人翁意识,共享企业的发展成果。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及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组织成员的管理工作体现出长期性、持久性的特点,因此,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对管理成果做进一步的规范与巩固。利用科学的考核方法、有效的考核工具、制定可行的考核标准,再与各个岗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员工进行全面、深入的考核,奖优惩劣,激发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当然,也要充分考虑员工的实际需要,在发展企业的同时注重组织成员的个体发展,基于员工的立场考虑问题。

(三)专人专职进行管理,动员企业全员参与。

委派专人、专职、专业机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受同级党组织的领导,实现组织上的统一,将共青团、工会、行政部门等各方面组织协调起来,论文格式基于组织结构的角度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而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除了专职的政工队伍外,还要将企业各方面的力量集中起来,广泛的动员群众,形成一定的规模,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实现全员参与,可以更好的促进其渗透到企业的日常经营中。通过以往的工作实践可知,单纯的由政工部门负责思想政治工作,难免陷入流于形式的局面,而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则可以形成一种“专人管理、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大政工”格局。

(四)相关注意事项。

思政建设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公路文化思想政治工作

Abstract: no cultural life is miserable life, also an enterprise without the support of culture will also be pale. Development of highway culture is the spiritual pillar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way work. In order to make the highway to the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to p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highway culture construction together, this requires highway enterprises always adhere to Marxism-Leninism, Mao Zedong thought, Deng Xiaoping theory, three represents and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s guidance,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keyword] highway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文化也正在蓬勃发展。众所周知,近几年来公路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渗透到公路事业当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与公路文化的发展相辅相成。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有效地加快公路文化的发展,在推进公路文化发展的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也有了新的理念。公路文化的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满足了公路职工的愿望,符合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实际。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公路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与公路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联系,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以下简要的论述。

第一,公路文化建设使得公路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更宽泛的内容。公路文化建设的对象是人,是为了塑造公路部门职工的精神;而公路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也是人,但不同的是,它是为了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教育公路部门职工,借此来提升职工的认识、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内容上,都是为了升华干部职工的思想并且提升职工的精神层面。在职能上,两者都是通过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和精神引导,借此来规范职工的行为来实现公路事业发展的目的。总而言之,公路文化建设可以实现党的思想政治目标,同时也可以规范公路事业发展的行为,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第二,政工可以约束、指导和促进公路文化建设的发展。政工与公路文化虽然有很多相同点,在很多方面也有着迥然不同的作用。首先,工作重点不同,政工旨在关注的是公路部门区别于其他部门的主要特点。在作用的途径上,政工主要通过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为职工讲述国家政策方针以及科学理论等方式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公路文化主要是通过单位内部的设施、活动文化来激励员工。所以说,公路思想政治工作为公路文化建设的方向点亮了明灯。

总而言之,创造优美的公路环境促进了公路文化的发展,为政治思想工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载体,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公路工作的每个环节。只有将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促进政治思想工作和公路文化建设同时健康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工作对公路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1、首先从政治层面进行介绍,公路文化建设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必须不断发展健康向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促进公路文化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外来文化的传播,我国公路干部职员的思想和文化也有了很大改变,所以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对干部职工进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对公路文化建设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公路文化建设要本着政治思想工作的要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来加快公路文化建设的进程。

2、通过政工来完善干部职工的人格。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公路干部职工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政工教育来提高公路干部职工的思想境界、精神层次达到完善公路干部职工人格的目的。完善的人格对于干部职工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他可以引导公路干部职工积极向上的工作,做一个有利于单位,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人士。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在完善公路干部职工的同时也推进了公路文化建设的进程。

(三)积极探索在公路文化建设中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手段

第一,在公路文化建设中要积极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导线作用。

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向公路干部职工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政工教育来提高公路干部职工的精神层次和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公路干部职工有了文化先进性才能促进整个公路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根据公路干部职工的文化背景,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因人施教。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之前首先要了解到公路干部职工的思想状况、文化程度、等各方面不同的需求,之后进行分析,根据干部职工的不同需求研究出一套合适的公路干部职工的教育方案,之后进行多元化的教育。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才有意义,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加快公路文化建设的进程。

第三,有效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杠杆原理,加快公路文化建设向实际生产力转化的进程。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下,公路文化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和积累,同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公路干部职工的思想境界、精神层面、道德观念以及行为准则都有了巨大的改善,这就使得在实际工作中干部职工的工作态度更加认真,并且工作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于无形中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在公路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杠杆原理,适时地对干部职工进行政工教育工作,及时调整员工的思想状态。定期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活动,把政工思想教育渗透到公路文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进而渗透到各行各业。通过上面的讲述我们了解到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转化成经济效益。而在公路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有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还有着公路文化建设的产出。为了提高公路文化建设的经济效益我们更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通过政工教育提高职工干部和单位环境的积极作用,提高创造力。并且可以有效防止不利因素对公路文化建设产生的阻碍。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选择有效的方式、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效益。

结束语:文章中笔者通过对思想政治工作与公路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且指出了思想政治工作对公路文化建设起到的促进作用,文章最后还提出了要积极探索在公路文化建设中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手段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三方面的概述指出了政工思想建设对公路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06).

[2]周伟.构建和谐交通促进交通发展.中国交通,2005(06).

[3]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等编著.实用公路美学[M].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译.人民交通出版社,1981.

[4]张春贤.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提高行政能力全面落实交通工作各项任务.中国交通,2005(04).

[5]史有刚.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读本[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6]徐常慧.浅谈和谐公路建设中的公路文化建设[J].科技信息,2009(1).

[7]王宏斌.试论公路文化建设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现代企业文化,2009(26).

[8]李之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进公路部门思想政治工作[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6).

思政建设论文范文12

摘 要:中国共产党关于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思想,早在时期就开始成形,主要体现在他的认识论思想中。关于认识的实践性、阶级性,认识的主体性思想使党内学习有了独特的含义。同时,通过结合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观,的认识论思想为学习型政党文化建设提供了为人民服务、民主、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和群众路线、矛盾分析、调查研究的根本方法。

关键词:;认识论;学习型政党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7-0013-04

十六大以来,建设学习型政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不仅是党中央出于对如何把握时代脉搏的深度思考,也是党内学习传统历史积淀的成果。早在时代,关于学习教育、政党组织及其互相关系的研究已经初具雏形。学习认识论思想,可以使我们从根本上把握好建设学习型政党文化的核心概念、原则与方法。

一、学习型政党文化核心概念的基本界定

要建设学习型政党文化,第一步就是要搞清楚学习型政党文化的核心概念――党内学习。从哲学的角度看,在某一程度上,学习相当于认识,认识的过程等同于学习的过程。当人们在追问“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时候,学习,也就是所谓的认知行为就出现了。但哲学家们对于“为什么能学习”以及“如何学习”等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也就产生了不同流派对学习概念的不同理解。重温关于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有助于我们从问题的源头来理解和把握党内学习的概念。

(一)学习的实践性

《新民主主义论》中,第一次明确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概括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664,这一表述划清了认识论思想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之间的界限。

在辩证唯物主义诞生之前,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自然观上。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或者是神授予的,坚持从思想到感觉再到物的认识路线。而旧唯物主义虽然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但他们忽视了实践的重要作用,客观世界仅被视为认识的对象而非改造的对象,因此,他们的反映论是一种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是照镜子式的反映。基于这两种认识路线,产生了学习论的两大传统流派,即认知主义学习论与行为主义学习论。前者认为学习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而是个体本身的认知结构主观地作用于环境的过程;后者刚好相反,仅将学习视为主体对外部环境刺激的反应。这两大基本流派各执一端,形成了对比鲜明的理论阵营,后来产生的学习论流派,如建构主义学习论、人本主义学习论等基本可以按此偏好分类。

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此前所有的认识论不同,它巧妙地沟通了经验与理性。指出:“反映论不是被动的摄取对象,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2]15又说,“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3]292。于是,人类认识的发展成为一个无止境的辩证过程。一切首先发源于直接经验,先有了被反映者,再有反映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人们再将理性认识作用于实践,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认识的内容也不断地扩展和加深。因此,“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并不是客体作用于主体或者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单向过程,而是客体与主体间不断转换和发展的循环上升的过程。学习,即主体通过实践被感知客体,从而进一步内化为主体的认知结构,即理性认识,再经由主体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体,形成新的客体再进行认识的过程。

(二)学习的阶级性

绝大多数现有的学习理论在谈及学习的目的时总是表现为“要获得什么”,体现的是一种肯定性思维的倾向。这些理论的共同前提是接受现有制度和状态作为应然的存在,学习被局限在实用工具的层面,即为了体制内的生存甚至单纯的知识、智慧提升。因此,他们不能充分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尤其是对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在的认识论思想中,实践占有首要和决定性的地位。实践不是一般学习理论中论及的环境刺激,而是作为学习主体的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和检验标准。更重要的是,知识或者学习本身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在《实践论》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3]292这种认识论的革命性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的理论品质。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特征之一,“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3]28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同样要重视这个特性。因为国内的剥削阶级虽然被消灭了,但阶层的分化仍然存在,世界格局也仍然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存的状态。因此,我们倡导学习的目的不应仅仅是学习主体试图“获得什么”,更要有阶级自觉,要通过学习“改变什么”。在这个意义上,学习不仅是为了提升个人能力,也是为了促进整个阶级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发展,改变现有的不合理因素,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三)学习主体的扩展

在他的哲学研究中扩展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实践主体性思想,将以往只重视个体实践的作用扩展为重视阶级、群众主体实践的作用。在研究认识与社会实践关系中,他进一步提出“认识主体是社会的阶级”“无产阶级的认识发展过程,是阶级认识运动的标本”[2]22。这是研究工人运动得出的正确认识。1938年冬,在六中六届全会上向全党发出动员和号召,提出“发动学习运动,开展学习竞赛,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1938年11月,党中央设立干部教育部,专门负责领导全党学习,创立了延安中央党校等20多所大学对党员进行正规教育。另外,创造了学习讨论会的组织形式,采取自由研究、集体讨论的启发式学习,同时,要求全党理论联系实践,在实际工作中“向社会实践学习,拜人民群众为师”[4],使全党成为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无期大学”。在多次全党学习活动中,他用实践检验证明了学习主体不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是阶级群众。

基于以上的认识论思想,我们可以针对建设学习型政党对学习的概念进行特殊的界定。党内学习,即党员个人或党组织基于无产阶级立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为改变现存不合理因素,实现共产主义共同愿景而奋斗的过程。

二、学习型政党文化的基本原则

的认识论思想不但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党内学习的基本特点,还为建设学习型政党文化提供了基本原则上的指导。

(一)建设为人民服务的学习文化

“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3]296。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发生着变化。新的事物、新的矛盾不断出现,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直接目标就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使党能够更有效地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但执政为谁?明确解答了这个问题:执政为民。指出,“历史的发展方向将是使世界进入共产主义这个“更高级的人类社会”[5]1468。在这个社会中,由于阶级差别的消失,人们各取所需,各尽所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而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领导力量,其建立的宗旨就是为了解放人民,所有工作也应该围绕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原则来进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学习型政党建设得好不好,归根到底是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只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原则,坚持以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赞不赞成为检验党一切工作的标准,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才能正确地领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学习型政党的文化必须是为人民的、为大众的。

(二)建设坚持党内民主的学习文化

怎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就是充分发挥民主的政治功能。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都应该在民主的基础上进行,这点毋庸置疑。因此,也有学者提出“民主是一个政治范畴,同时也是一个认识论范畴”[6]223,认为民主作风、民主气氛对于正确对待不同观点的争论从而尽可能全面总结实践经验、形成正确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系统论述天才问题时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他承认人们由于实践地位和主观状况的不同,会造成知识和才能上的差异,但天才只能来源于实践。同理,正确的认识和决策只能来源于占有大量的实践经验,而只有让党员敢于发表意见才能够尽可能地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通过党内民主讨论的形式,党员能够各抒己见,坚持真理,正确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正是中国共产党发挥组织力量的独特优势。党的一切决策并不是某个天才的主观构想,而是通过民主集中制形成的集体决策。本人在处理教条主义、问题的时候就非常重视党内民主的问题,在1938年《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他进行了详细阐述:“处在伟大斗争面前的中国共产党,要求整个党的领导机关,全党的党员和干部,高度发挥其积极性,才能取得胜利……而这积极性的发挥,有赖于党内生活的民主化。”[1]528而充分的党内民主也有助于基层党员更好地对领导机关和领导者进行监督,及时地纠正错误决策。尤其是在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过程中,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占有重要地位。因为组织学习是一项群体活动而非简单的政治命令,它需要高度调动组织成员的创造性和自觉性,因此,必须在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都要达成群体共识。那么,如何达成这些共识、如何保障共识的有效实施,这都离不开党内民主的发展。

(三)建设实事求是的学习文化

学习光有民主的前提还不够,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20世纪40年代初,在三论中完整地论述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实事”就是客观事物,“是”就是规律,“求”就是研究。要从客观事物中发现发展规律,就必须有科学的方法组织感觉材料,并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事求是”所要解决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问题,实质上,由于正确认识的反复性、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我们对待任何科学理论都应该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也就是强调科学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社会科学理论不像自然科学理论那样具有普遍适用性,它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产物。社会科学理论本身是调查研究的产物,它可以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但这种理论是否成立,必须考虑应用对象是否符合其理论条件。也就是说,由于对象的特殊性,社会科学理论往往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甚至会发生失效的情况。学习型政党的建设刚刚起步,研究往往需要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西方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的相关理论,这就存在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问题,存在着使学习型政党文化民族化的问题。如何焕发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认识论思想在新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如何科学合理地借鉴西方学习理论,都是学习型政党文化建设研究的重大课题。

三、学习型政党文化建设的根本方法

认识论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融合了辩证法和历史观,并提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在建设学习型政党文化时仍然具有很强的理论生命力。

(一)坚持走群众路线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法,也是认识论思想的杰出贡献之一。建设学习型政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体现为党为了改进工作方法、提高领导能力所做的一系列决策,而群众路线必须贯穿整个决策过程。“从群众中来”就是指领导者在学习制度、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具体学习内容的安排上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特别是要注意发挥党员与专家、群众的合力,将学习重点放在党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上,在制度建设、方针制定方面广泛征求专家和党员意见,总结群众经验,最后上升为系统的指导意见。“到群众中去”,就是要将前一个过程中形成的决策意见拿到党员中去宣传、贯彻,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学习型政党的建设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就必须在群众的实践活动中去检验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以人民满不满意、欢不欢迎为最终的检验标准。

群众路线在党内集中体现为要贯彻执行好民主集中制。在《论联合政府》中科学定义了民主集中制:“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就是说,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7]1057没有党内民主就没有所谓的集中,就难免使领导决策出现主观主义的错误;没有集中只有民主又容易犯自由放任主义的错误,无法发挥党的组织力量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创造出大众的、民主的学习型政党文化。

(二)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组织涉及范围极为广泛的政党,它的基层党组织遍布社区、农村、各行各业。建设学习型政党,必须使基层党组织善于学习新知识、总结新实践,但每个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采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科学地处理好三种社会实践在学习中的比重问题。首先,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鼓励基层党组织针对各自工作实践和成员情况科学调整生产实践、阶级实践和科学实践在党组织学习中的比重,切合实际地提高党组织能力,使党员在其工作、生活中真正起到先锋模范的作用。其次,要注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和统一,在占有大量符合实际的感觉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思维方法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光有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没办法正确指导实践;光学习别人总结出来的理性认识,不掌握感觉材料,也没办法深入掌握理性认识,并根据自身实践的特点调整理性认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全面性,又要注意矛盾斗争的绝对性和矛盾同一的相对性。

(三)坚持搞好调查研究

认识论学说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在于创造性地提出了调查研究的理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8]1“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8]13调查研究和群众路线、矛盾分析实际上是一个相互贯通的关系。调查研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通过调查研究收集群众意见、总结群众经验,也通过调查研究收集反馈意见,检验政策的执行情况。在这一过程中,当然离不开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可以说,调查研究就是群众路线和矛盾分析的物质载体,是认识论思想中的元方法论,也是建设科学的、民主的学习型政党文化的基本方法。要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充分动员党的学术机构和专家针对基层党组织的学习活动做好个案调研,通过党员的切身实践积累经验,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的学习文化理论,并进一步指导调研工作。

综上所述,的认识论思想是一个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三者融合的思想体系。它不仅论证了学习的实践性、阶级性、个人与组织学习相结合的三大特性,并为学习型政党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方法论上的指导,即坚持为人民服务、民主、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坚持群众路线、矛盾分析和调查研究的根本方法。这是我们为建设学习型政党,建设崇尚民主与科学的政党学习文化的重要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哲学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3].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

[4]于景森.对“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历史贡献[J].党的文献,2004(1).

[5].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李恒瑞.中国革命的认识逻辑――论认识论学说的结构和特征[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