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政元素论文

思政元素论文

时间:2022-04-17 06:09:36

思政元素论文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诚信;政治;教育

一、高中生诚信现状及表现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生的诚信或道德问题,这其中包括普通百姓、专家学者甚至政府官员,当然学生本身、家长以及教师对这个问题也都尤为关注,由此凸显出学生诚信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人们对学生诚信或道德问题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业中的诚信问题。在目前的教育体制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高考的压力迫使学生不得不注重对学习成绩的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自身的各项利益都有着紧密关联。成绩好的学生能够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得到比较积极的评价或反馈;而成绩不好的学生所得到的评价或反馈中则以消极的居多。这些也迫使学生不得不重视自己的学习成绩,也促使他们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好的成绩,从而能够得到更多正向的评价或反馈。一些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每到作业和考试的时候只有试图去抄袭别人的答案;尤其是在比较重要的考试时,作弊现象可谓是屡禁不止,一些学生为了得到较好的成绩,采取夹带、偷看、收买别人的答案甚至偷盗试卷等不诚实的手段这不仅会影响到他们良好道德品格的形成,还会妨碍整个青少年群体的健康发展。

(二)日常行为中的诚信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所表现出来的诚信与否,也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能够做到诚信就可以了,但事实恰好与此相反,要想提高自己的诚信水平,需要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同时还要持之以恒。“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只有从一些看似“小”的事情上做到诚信,才有可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诚信水平。但在实际生活中,仍有不少人不能做到这一点,比如乱闯红灯、随地吐痰等。除此之外,学生在经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表现也不尽人意。不少学生为了获取较多的零用钱,不惜欺骗自己的父母,甚至老师和同学。在人际关系上,主要是同学彼此之间不很信任,不愿意说真话。学业诚信确实很重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其他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诚信也不容忽视,因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人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人在德智体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思想品德中的诚信问题。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必不可少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年轻一代要在扬弃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想品德观。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强调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敢于奉献的精神和作风仍然必不可少。如今,不少中小学生都不完全具备或养成上述优秀的品质。在学校,铺张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至于艰苦朴素的作风,更是很少学生能够养成了。

二、高中生诚信问题存在的原因

1、高中生自身的特点。高中生一般处于16-19的年龄阶段,正在向成熟的青年期迈进,因而思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朝气蓬勃,易于接受新事物,接触的社会面不断拓宽,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很感兴趣,心理上呈现一种社会化趋势。同时又受自身学识和社会阅历所限,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思想容易走向片面和极端化,感情容易冲动,如果不能用正确的认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也可能因一时的冲动而导致盲目的不理智的行为,因而需要及时的引导。

2、思想政治课教学对诚信教育重视不够。教师在诚信道德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责任重大。由于升学率的压力和主观认识上的偏差,很多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对思想政治课的文化功能情有独钟,而忽视诚信教育,特别是自从高考3+x改革后,政史地三科综合,思想政治课的地位有所下降,家长、学校、学生本人都越来越不重视思想政治课,这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积极性大大受挫,他们很少再去研究德育工作的效率,而更关心的是本学科在高考中名次、成绩。这种认识上的错位其结果必然损坏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工作乃至整个学校德育的运转。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强化诚信教育的主要对策

1、挖掘教材中有关诚信教育的内容,强化诚信教育。教材是学习诚信道德的主要材料,是落实诚信教育的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是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和科学文化知识在教育行为中的表现,它包括了教师教育过程中所利用的主要素材和基本手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教师与学生开展诚信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本知识源,可以说,教材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组成部分。

2、高中政治课教师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诚信道德素质。首先,教师要用自己的诚信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其次,教师要树立学生是诚信教育主体的观念。再次,教师要讲究教学艺术,提高诚信教育的效果。最后、教师与学生在合作交往中平等交流。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2

关键词:双元学习;理工科;课程思政;路径

1问题提出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明确指出,“其他各门课程要收到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然而,相比人文社科课程而言,理工科课程在思政融入的实践中存在更多困惑和难点。工程教育认证和OBE改革对课程提出要求的同时,理工科课程如何与思政理论课程相辅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2文献综述

(1)关于二元学习理论。1991年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JAMESG.MARCH最早提出组织学习的两种方式:开发式学习(exploitation)和探索式学习(ex-ploration),双元学习成为研究焦点,此后学者将此引入创新领域并提出双元创新。其中,“开发式创新”指的是利用现有的知识体系,在该体系内部挖掘新的知识,国内学者将开发式创新也称作“利用式创新”“挖掘式创新”或者“渐进式创新”;“探索式创新”是指突破现有知识体系,颠覆过去的技术范式,进行创新活动,进而开辟新知识,国内学者也将其称为“突破式创新”或者“颠覆性创新”。(2)关于理工科课程思。蒲清平(2021)认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发展逐渐深化,但也存在教师教学理念、能力、情怀等堵点。与人文社科相比较,理工科的科学性使得其更受社会大众青睐,然而,吴宝海(2020)认为理工科教师在开展理工科的课程思政的能力和素质上具有先天的缺陷,因此,如何提升理工科教师的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能力和情怀等显得十分紧迫。双元学习理论解决了这一难题,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案例分析,将二元学习理论和BOPPPS教学方法融入理工科课程思政。本文将理工科教师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分为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根据该理论专业课教师如何挖掘思政专业课里面蕴含的思政元素,有两个路径,一方面是深入挖掘本专业领域的新思政内容,打破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鸿沟;另一方面是学习和探索思政领域的研究课题,寻找思政中可以融入的专业课知识。然而,无论是哪一种,其本质都要求理工科教师既要精通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又要精通思政课程的内容。

3理工科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困境分析

3.1学科的专业化导致理工科课程与思政课程出现

两极分化一方面,由于科技社会的发展导致分工和学科的不断细化,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也不断分化。教师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新工科的出现,课程思政的机会成本导致教师没有太多时间占用课堂时间开展隐性的思政教育。另一方面,理工科课程多为自然科学,意识形态基调薄弱,相关价值容纳度很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比较弱。

3.2理工科课程目标与思政课程目标难以兼容

从课程本身来看,理工科的课程很多实在实验室完成,有较多的数学推理,主要培养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潜移默化的价值观的塑造。从教师的素养来看,理工科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偏重实证分析和科学研究,养成了科学思考的习惯,对规范分析和价值判断缺乏研究。因此,理工科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具有很高的难度和挑战性。

3.3高校引进人才对专业要求的一致性导致理工科教师难以突破现有领域

理论上,高校的科研和教学都十分强调交叉学科研究,创新通常来自交叉学科;但是在实践中,高校在招聘教师的时候十分强调本硕博专业的一致性,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博士除非特别优秀,他们通常被排除在高等教育外部。

3.4高校招聘的教师大部分都不是教育学出生

一方面,大多数理工科教师进校前没有学习教育学,专业的分工和细化导致第四代教师都没有进行专业的教育学训练,尤其是心理学和教育学两个方面的联系;另一方面,时间的机会成本导致理工科教师把有限的时间都花在实验室做实验和技术上的攻坚克难,很难在思政上挤出时间。

3.5与人文社科相比,理工科教材内容的起源很多都是从西方引进

理工科专业的很多教材都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由于历史的原因,西方学者和科学家对中国的情况不太了解,例如马克思对没有研究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感到很遗憾,因此,理工科的书籍里面很难有中国的元素,例如,材料力学课本中的阿基米德、胡克、牛顿、开普勒、莫尔、达朗贝尔、伽利略和哥白尼等人物小故事都是源自西方,没有中国人物和故事,导致挖掘中国历史元素存在困难,需要很多时间去调研和阅读古籍。

4双元学习理论对理工科课程融入思政元素路径分析———以材料学为例

双元学习理论为理工科课程思政提供了突破口。双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有两种方法,在自身专业领域探索和在其他领域学习新知识,该理论体现在专业课程思政中表现为交叉学科的教学对教师对新内容的学习提出了要求,工科教师需要学习新的思政知识融入课程。下面以材料力学为例,采用双元学习理论寻找工科课程思政的路径。

4.1双元学习理论的开发式专业课思政元素创新

双元理论的“开发式创新”指的是利用现有的知识体系,在该体系内部挖掘新的知识,国内学者将开发式创新也称作“利用式创新”“挖掘式创新”或者“渐进式创新”;其主要体现在挖掘本专业的历史:一是学习专业相关的中国古代相关建筑物的力学体现。例如,河北的赵州桥现存对古老的单孔桥,荣获吉尼斯世界巨鹿,其弯曲性的分析;山西应县的木塔现存年代最久远的最高塔式结构,1305年山西发生的8级大地震以及四川汶川大地震8.4级,很多木式建筑倒塌,而这座塔没有倒塌,引入该史料让学生对其抗震性的用力学分析稳定性。二是挖掘专业有关的中国古代人物小故事,与西方进行比较。郑玄东汉(127-200)在《考工记.弓人》:“量其力,有三均”,其意为“假令弓力胜三石,引之中三尺,弛其弦,以绳缓擐之,每加物一石,则张一尺。”重量增加一旦,尺子伸长一尺,变形和力正比,比西方的胡克定理发现的时间早了1500年,遗憾的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再比如李诫(1035-1110)撰写的《营造法式》与托马斯.杨(1113-1829)的《自然哲学与机械技术讲义》进行比较,发现高宽的比为多少,强度和刚度最大。比托马斯杨(1773-1829)的自然哲学和机械技术讲义中高宽与强度高度的关系早了700多年。

4.2双元学习理论的探索式专业课思政元素创新双元理论的“探索式创新”是指突破现有知识体系,颠覆过去的技术范式,进行创新活动,进而开辟新知识,国内学者也将其称为“突破式创新”或者“颠覆性创新”。其主要体现在重新学习思政专业的内容:(1)重新学习人文社科。文理交叉要求教师多读文学等,用人文学科的正确价值观引领各学科。自然科学包括工科和理科虽然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高于人文社科,但是自然科学的发展需要价值观的引领,科技人才的培养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否则可能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因此,理科的教育需要文科指导。例如,将中国古代优美的诗词融入材料学课程,清代郑燮(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象征着民族气节、翩翩君子风度、高尚正直、谦虚品格、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等,引入竹子与其他树种的不同,竹子具有外表的纤细和粗壮,截面的空心和实心,进一步引入竹子的稳定性,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思考竹子空心稳定性较好的原因。(2)重新学习时事政治。国家现实问题的交叉要求教师关注时事,进而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材料学中有很多类似的引用,例如,对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的强度、刚性和稳定性的探讨;再如,中国的鸟巢以及作为中国四大名片之一的中国高铁,还有港珠澳大桥,将这些建筑物与大国工程联系起来;最后,中国远大集团向韩国出口的火神山医院和三峡工程等。进一步从哲学的思维思考经济发展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只有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与材料力学的发展相辅相成。(3)重新学习人文知识。人物故事的交叉要求教师关注中国大师,尤其是挖掘著名的学科创始人的故事。著名的材料力学之父钱伟长十分的爱国敬业。钱伟长是文学专业,考入清华后从文学转到物理学专业,原因是国家急迫的需要物理学专业,后来成为力学之父,大无畏精神。他曾经谈道:“回顾我这一辈子,归根到底,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鼓励学生向大师学习,为祖国发展和富强竭尽全力。因此,课程思政教师可以关注《大师》的纪录片,将有关人物的爱国情怀课前植入进行交叉教学。

5理工科课程思政在BOPPPS教学模式的融合

BOPPPS源于加拿大的教师技能培训,是一种以教学目标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由导言(Bridge-in)、学习目标(Objective/Outcom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六个教学环节构成。BOPPPS名称是由这六个教学环节的英文单词的首字母构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及课堂组织教学的一种有效模式。其中,教学目标包含素质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对应的分别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的传授。课程思政主要属于价值塑造的部分,思政教学目标嵌入六个教学环节的有机融入。(1)课前导入。预先给学生一些学习素材,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含有思政元素的内容,避免占用上课时间,例如,天兴洲长江大桥、三峡、应县木塔、火神山医院、武汉加油、雷神山医院、赵州桥和如何出口一座医院等相关视屏,提前植入思政元素。(2)学习目标。在学习目标中插入提升和塑造中国特色主义价值观,明确本课需要融入的思政教学目标,例如,在建筑物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保证建筑的质量。(3)前侧。课前测试融入诗词或者时事的内容,加入思政元素作为题目的背景,例如,福建泉州酒店倒塌事故发生前,幸运的人发现玻璃破裂的现象的玻璃的性质分析。(4)参与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中融入中国建筑企业的故事,彰显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提升自信,例如雷神山的板子和杆的材料的使用,远大集团对该医院的出口等案例,让学生参与进来分析该案例,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5)课后作业。例如赵州桥的结构涉及中采用了哪些举措来提高其强度和刚度。再如,从材料力学的角度分析福建泉州酒店倒塌事故发生。(6)总结。对本课的重要概念和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查阅文献以撰写小文章,多读报纸以关注时事。

6结论与展望

总之,理工科课程思政无论是教师还是教材都存在很多困境,但是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最核心主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双元学习理论为教师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本研究限于案例不多,仅仅从材料学的视角对理工科课程思政的路径进行了归纳,很难上升到理论层面,后期希望能够了解更多成功的案例,将其上升为理论层面。

参考文献

[1]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

[2]李骏扬.理工科课程中的思政与情感[J].中国大学教学,2019,(12):20-23.

[3]JAMESGMARCH.Explorationandexploitationinorganiza-tionallearning[J].OrganizationScience,1991,2(1).

[4]邵剑兵,吴珊.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与双元创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20,(07):1-12.

[5]蒲清平,何丽玲.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0[2021-02-18].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3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教育;影响研究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华民族历史中形成、发展起来的,由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稳定的、具有特定内涵且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个性、形态及精神。不同于西方智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一种伦理险文化”,是一种德智结合、以德摄政的文化。中华民族形成的复杂性、长期性决定了传统文化的多样性、连续性;而儒家多元、开放的思想理念促进传统文化的融合性、变革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同时存在积极、正向和消极、腐朽的文化思想观念。在思政教育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应采取批判性的继承态度,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去旧赋新。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强思政教育功能,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重要的教育资源,传统文化精髓对于大学生“大到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小到修身养性,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问题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层的文化内涵,其本质是对学生进行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的思想干预和行为引导,目标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因此,思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文化活动,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传统文化更有互通互补的紧密联系。当前,部分高校将《论语》《大学》等传统文化经典读物作为教学教材,开设专门的国学课程,这说明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势在必行。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目前,部分高校正积极着手加强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实际运用,但这项工作仍有欠缺,仍需进行全新、全面的构建。首先,各方的重视度不足。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思政工作者难以转变固有观念。部分高校由于教学资金、资源等方面顾虑,无法全面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门也缺乏有针对性的强有力的方针,未形成机制保障;其次,在思政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缺乏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通过“两课”开展,课程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尚不完善。尽管部分高校开设了《国学经典解读》《传统文化导论》等选修课程,但仍存在内容不充实、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最后,在思政教育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方法相对陈旧。各类现代教育手段未能广泛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部分高校只是直接搬用教育手段,没有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也“没有形成教育手段现代化的覆盖网络”。

三、拓展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途径

(一)立足传统文化完善教育理念

首先,在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中坚持马克J恩主义教育观,并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吸收。既要尊重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也不能颂古非今,要以辩证的、发展的态度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并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进行时代性的解读和运用,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与大学生实际相结合;其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传统文化讲求以“德”为立人之本,这与当前以德育人的教育方针相契合,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方向。思政教育者应充分了解传统文化中对立人、育人、树人的要求,结合人才发展需求设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其成为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较高社会价值的人才;最后,要做到现代教育观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例如,建构主义教育观认为,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建构。这就要求思政教育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实现其对传统文化的自主建构和应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丰富和创新教育形式及内容

第一,从形式方面讲应寻求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例如,以传统节日、学校重大事件为契机,通过文艺节目、典礼活动、演出、论坛等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思政教育中。还可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展示、文学作品创作、网页制作、网站设计、宣传片设计等竞赛,促进大学生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使其自觉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另外,运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介展现和传播传统文化。例如,可组织大学生收看“百家讲坛”等电视栏目及反映传统文化的影视剧、纪录片、宣传片等。教师也可以运用微博、微信等向大学生传播传统文化,形成线上线下思政教育的合力;第二,从教学内容方面讲,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创造性地将其转化为思政教学内容。例如,“儒家讲求‘人不知而不温’和‘吾日三省乎吾身’的内修和内省,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这些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琴棋书画礼等文化技能以及传统文学、古典戏剧、古代建筑、中医养生等文化知识,都应作为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

(三)全面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首先,各高校应围绕思政教育目标及自身办学特点,结合传统文化构建,激发大学生爱国感情、爱校深情、学习热情和生活激情的大学精神。在大学精神的构建过程中可聘请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结合教学实情和人才培养方案将传统文化创造性地体现在大学精神中;其次,通过高校校园自然环境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从校园建设、建筑布置、校园管理等角度着手为大学生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使学生树立向往美好生活、热爱自然、追求崇高理想的心态,对学习传统文化起到寓学于情、寓教于景的效果。例如,北京大学的建筑物多为古式建筑,校园的湖泊、拱桥、楼阁等也具有传统文化元素,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情感认同;最后,通过校园文化宣传系统,加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宣传力度。可充分利用教学楼、办公楼、体育馆、图书馆、食堂、学生宿舍等场所,建立集校报、校刊、校园电视、校园广播、校内网、报栏、展品等宣传设施于一体的传统文化宣传系统。

总之,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其关键性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当前传统文化元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情况并不理想,还需要教育部门、高校、思政工作者、大学生及社会各界的共同配合,从更新教育理念、扩展教育形式及内容、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教育队伍建设等层面发力,探索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路径,充分彰显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于晓霞.试论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南方论刊,2011(06)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4

关键词:实验诊断学;课程思政;专业;教学单元

实验诊断学是一门连接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重要桥梁课程,它揭示的客观规律具有普适性,蕴含的哲学思想对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积极意义。在“健康中国”发展战略下,这门课是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而课程思政又是培养医学专业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

1实验诊断学的教学特点

实验诊断学是使用多种临床检验技术获取相关人体资料后,对机体的功能状态和病理变化进行分析与综合推理判断,为疾病诊断、鉴别诊断、病情变化、疗效评价、预后判断等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综合性学科[1]。它的教学辐射面广,教学对象包括临床医学、麻醉学、精神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影像学、儿科学、临床药学、眼视光学、全科医学等多个专业的学生,尽管不同专业使用的教材相同,但是各自的专业特点不同。另外,该课程知识点繁杂、学习难度大、实践性强且课时少,比如笔者所在学校分配给实验诊断学的课时数是32个(20个理论课课时/12个实验课课时),一共10个教学单元却包括整个检验专业5门专业课中的大部分内容。

2实验诊断学课程思政的现状

目前,实验诊断学教学仍以简单传授专业知识为主,如讲解每个检测项目的概念、原理、参考值、临床意义、结果分析以及如何正确选择[2]。笔者所在学校的相关教师大多来自非师范院校,他们大多没有学习过专业的教育教学方法,不知道如何在复杂的专业和知识点背景下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无形之中,不知道如何鼓励学生进行思维模式上的跨越,也不知道如何科学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总之,方向不清、路径不明是实验诊断学课程思政实施的现实困境。因此,为了结合专业和教学单元特点融入课程思政,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实现全时空浸润的实验诊断学思政教育,从“专业—教学单元”双视角探索建设实验诊断学课程思政体系迫在眉睫。

3“专业—教学单元”双视角挖掘实验诊断学思政资源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为了思政而思政”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首先应激发教师的思政意识,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思政能力,特别是认识思政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异[3];其次应鼓励教师立足不同专业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深入挖掘不同教学单元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然后进行梳理;最后还应经常组织教师讨论如何更好地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在目前的教学中,由于某些教学环节的知识点高出学生的水平,或者学生专业基础课学得不够扎实,教师在举出某些例子时,学生毫无反应,再加上时间限制,教师对于一些思政结合点无法充分展开论述,导致思政教学显得生搬硬套、不够自然。因此,教师除了依据学科前沿动态重构知识体系之外,还应该在课前课后加强师生联系,多推荐适合学生的课外学习资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日常与医学相关问题的敏感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4]。

4“专业—教学单元”双视角实现实验诊断学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

教师不应将思政元素生硬地插入教学体系中,而要从每一个主题架构到整体教学设计,对课程思政进行整体设计,做到层层递进,有序开展[5]。首先,根据专业特点设计融合课程德育及智育的教学目标;其次,根据从专业知识中挖掘的思政元素,设计不同教学单元的思政切入点、育人元素和思政教学案例等;最后,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以上过程完成以后,再回到整体设计,由此形成一个闭环系统。表1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按不同的教学单元阐述建设实验诊断学课程思政体系的初步整体设计。

5实验诊断学课程思政教学的“专业—教学单元”双视角案例

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第3教学单元“骨髓细胞学检查”为例,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可能从哪些方面进行制定?”,再展示《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版)》,结合前面的知识点重点向学生展示相应的实验室诊断标准;从《共识》的最后一页——“参与共识讨论的专家”部分引出最早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起草者,也就是这上面很多专家中的一位老师——杨祟礼教授。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血液学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杨祟礼教授参与筹备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及血液学研究所,成为开创中国血液学事业的先驱者之一。她用形态学的方法比欧美早20年发现M2b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她提出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分型特点和标准,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原理、急慢性分型、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策略都有深入的研究,积累了很多经验,使新中国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缓解率从33%提高到80%,使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缓解率从0%提高到50%;她主持展开了全国白血病和再障的流行病学调查,并率先开展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她行医50载,育人50年,积极投身我国血液学骨干人才的教育培养,为血液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教师要鼓励学生,唯有不断学习,接过老一辈手中的接力棒,努力攀登、潜心钻研,不负大好时光,勇攀医学高峰,才能成为优秀的医生。

6结语

实验诊断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修课程之一,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对培养德才兼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医务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在探索实验诊断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结合教学单元内容,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从“专业—教学单元”双视角,建设实验诊断学课程思政体系。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教师既不能忽视知识目标,又要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此外,教师要多学习、多观摩、多思考,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养,借助多方面的支持和力量,让自己和学生共同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之中,形成课程思政的学习共同体。

参考文献

[1]伍敏,褚春民,孔桂美,等.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在实验诊断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0(9):71-72.

[2]吴文鹤.说课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中的探讨[J].科教文汇,2021(4):99-100.

[3]高国希.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的提升[J].教育研究,2020,41(9):23-28.

[4]董轲,林芳,王希,等.标准化病例库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0,24(7):1221-1223.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5

关键词课程思政微电子人才培养教学大纲教师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9.063

0引言

围绕“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高校办学核心命题,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作出了明确指引,“三全育人”理念被确立;明确提出: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外的高校其他各门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这里提及的“其他各门课程”是指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程外,其他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和实践等课程,表明高校育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人为割裂德智体美诸育的紧密联系,这也是“课程思政”所蕴含的中心思想,其目的是避免将高校目前通识教育中的的思政理论课程置于“孤岛”之中,要确实做到将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员、全方位。

“微电子技术”是典型的理工科专业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公式晦涩,本文就如何在不影响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课程为有效载体,将思政元素高效融合到课程体系中,做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最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进行思考。

1“微电子技术”课程体系

微电子技术建立在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之上,其特征在于“微小”,关键在于将电子元器件通过特殊的微细加工技术微小型化,以实现电路系统的高度集成和快速响应。[1]“微电子技术”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微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确理解集成电路设计(IC)、制造和封装测试的关键流程;掌握微电子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为今后在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设计、制造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或学习深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微电子技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核心技术之一。近年来,由于“中兴事件”“华为备胎计划”等一系列中美间在高新科技至高点中的摩擦,引发了国民对“中国芯”的热切期盼,作为芯片(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的核心理论“微电子技术”课程激发了了众多学子的学习热情。如能在课程教学中以核心理论知识为主线,结合重点难点分析,挖掘核心技术中的典型思政元素,创新性丰富课程体系,必能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与通识课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呼应,形成协同效应,使学习“微电子技术”的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2]

2“微电子技术”课程思政的实施思路

所谓“课程思政”是指在思政理论课程之外的其他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要求上以在学生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求真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报效祖国的情怀。[3]在“微电子技术”中开展课程思政首先是要深化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夯实课程的育人本质;其次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和思政育人基础;第三是要优化教学大纲建设,选好“课程思政”育人载体;最后是要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索将思政元素融于专业知识的教学技巧,增强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结合“微电子技术”在高等院校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中的教学情况,提出该课程践行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

2.1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定位课程思政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高等教育中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通常是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统一指导下,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具体的培养过程和方式。[4]不同高等院校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其知识体系各具特色,专业课程之间承上启下,环环相扣,但由于高校思政课程在不同专业之间的学分、学时以及上课学期等要素设置完全一样,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对思政课程的设置参与度不高,只是被动规范在学校统一规定的模块设置下,造成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严重脱节。为了真正实现高校三全育人和立德树人的育人根本目标,涉及“微电子技术”课程的专业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重点要以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支撑,不断探索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深度挖掘培养计划中所有专业课和实践课课程思政元素,特别是不同课程之间思政元素的契合度,在教学全过程中做好思想价值引领的布局,通过专业知识中隐含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做好课程设计,在课堂内外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政育人目标。

2.2在教学大纲中细化课程思政

教学大纲是高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对课程授课内容、时间节点、重点难点、考核要求等要素以纲要形式编写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课程学科知识的范围、目的、任务、深度等要求。[5]课程教学大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的具体安排,也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约定,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权利。[6]对于教师,需要依靠自己的知识积累,在课前对教学细节做精细准备,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对于学生,需要结合自身的知识能力,做好课前课后的预习和复习,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因此,一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思政元素的含有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盘棋”的布局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微电子技术”课程在制定教学大纲时,要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将“立德树人”贯穿于课堂内外,在教学设计上重视课程教学的价值观教育,强化育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的章节之中,明确提出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3高校教师意识上重视课程思政

教师是课程建设、课堂授课的主体,是学生学习期间主要的启发者、指导者和陪伴者;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价值引领优势,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力量,也是课程思政成败的关键因素。如何将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等元素与知识点有机结合,在看似平常的教学全过程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目的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微电子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微电子技术”课程授课教师需不断更新自身专业知识,拓宽专业领域视野,还要不断加强自身德育意识与德育能力的培养,深刻理解关于课程思政的一系列讲话精神,切实领会“以本为本”的本质含义,不断自我学习,与时俱进,严守课堂纪律,强化课程教学的政治责任。自觉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以人才培养方案为纲领,做好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丰富,使专业课程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教学载体,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熏陶、激励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在整个教学实践中贯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义不容辞地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4深度挖掘与融合思政元素

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是“微电子技术”课程是否能真正起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的根本保障,而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盐溶于水”般地融入课程专业知识是课程思政成败的关键。微电子技术目前已成为我国实现创新强国的“卡脖子”工程,是实现中国梦必须首先突破的关键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应用早已融入人类从高新技术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隐含着坚定学生信念的爱国情怀、啟迪学生思维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兴趣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陶冶学生情怀的人文精神。课程核心知识中隐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可以挖掘,只要教师课前认真品味内容脉络,提高挖掘和和融合思政元素的紧迫性和敏感性,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沐浴中,提升完美的人格,陶冶高尚的精神境界,有效实现课程育人目的,使专业课程真正成为与价值观同频共振之课。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思维素质;文化路径

随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效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相继颁布,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成为创新发展更高的目标和着力点。同时,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也成为一个元问题。

一、话语权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的普及与兴盛,催生网络生态与网络文化,民众的关注舆论、表达意见的诉求日趋强烈。话语权,不仅成为争夺宣传舆论阵地和媒介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话语权

学界引用最多的是法国哲学家福柯在文章《话语的秩序》中的论述。该文强调“话语就是人们斗争的手段和目的。话语就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以权利”,深刻剖析话语的功能和本质,将话语从思维符号、交际工具等“手段”,提升至“目的”乃至“权利”的层面加以论述。意大利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葛西兰曾将话语权定义为文化领导权进行过深入思考。总之,话语权强调的是话语影响力的大小和引导力的强弱,强调的是有多大的力量主导话题、舆论甚至意识形态。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应该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合社会性与以人为本的辩证统一。高校思想政治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抽象规定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人的本质的概括,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是主导性和兼容性的辩证统一。诚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创造观和健康心理教育等多个方面,是阶级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但是,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必然会存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目的性的预期,即“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并非简单的知识性教育,“是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在社会大变革、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当今时代,面对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特征的现实,主导性必须不断加强。

二、以提升思维素质为核心,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

思维,是人脑对现实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加工形式,它以内隐的或外显的动作或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思维作为智力的核心,其素质至关重要。

正如明确要求的那样,思想政治教育“要往深里想、深里做,注重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根子上解决问题,真正触及思想触及灵魂。要增强教育的说理性和战斗性”。这里提到的战斗性,是指“在正面说理的同时,旗帜鲜明批驳和揭露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强调政治教育“不要光喊政治口号,要深入浅出讲明白,对对在哪儿,错错在哪儿,以理服人,这样才能做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这是要求教育者“立”与“破”双管齐下,有效强化外在的思想引导。在素质教育不断拓展的今天,思维素质可以涵盖思维语言、思维方式、思维能力以及思维境界等诸多元素。思维素质拓展对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重要作用,正是在准确理解记忆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悟理论蕴含的思想精髓,掌握思维语言,改善思维方式。通过拓展战略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升思维境界;通过拓展辩证思维,明辨得失、利弊、是非,强化思维能力;通过拓展建设性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改进思维方式,将政治理论内化为政治信仰、精神指引,进而启动自身内在的长效机制,促进其思维的科学、积极、永续发展。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大效果,也将是学生终生受益的精神财富,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一个基点。

三、以拓宽文化路径为依托,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民族团结、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思想基础。同时,文化早已不只一个舞台,“不但不是一个文雅平静的领地,它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战场,各种力量在上面亮相,互相角逐”。文化路径的不断变化与开拓,作为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过程中的作用也成为值得关注的领域。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系统,它是一种评价性的观点,既涉及现实世界的意义,也指向理想的境界,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并作为稳定的思维定势、倾向、态度,影响着文化演进过程,对人类活动起着规定性的或指令性的作用。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程中多元冲击与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执政党的文化凝聚力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内聚力,在固守阵地的同时,利用文化自身的手段,勇敢面对文化市场,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参与国际文化的竞争与循环,并立足自己的文化精品,扩大文化产品的对外输出。此外,随着大众传媒理念与技术的变革,““、“”等带有网络文化、手机文化标志的词汇不断涌现。这是新的历史起点上,热爱祖国、关注政治的青年一代独特的表达方式。文化只有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不断增强自身的时代品格,才能有效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用宽容理性的态度看待和处理问题,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和极端,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跨越歧见,推动和谐社会秩序的形成。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是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必须注重的又一个基点。

参考文献: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7

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工作会议精神,内抓管理,外闯市场,开拓创新,勇于进取,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企业管理井然有序,经济效益走势良好。

全年完成供应额13.7亿元比计划8亿元上升71.3%,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收入1.05亿元比计划7500万元上升40%,费用支出7982万元比计划值5700万元上升40%,上交***三项费用1500万元后利润2185万元与计划相比增加2035万元;物资供货及时率99.9%,主要物资入库检测率100%,发出产品合格率100%。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思想是人的灵魂。领导干部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在业务能力强弱与否,更主要的是表现在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高低与否。在工作中本人不断政治素质提高,倡导好风气,当好“带头人”。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党政各项安排部署,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在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上下功夫。我认识到过硬的素质、能力不仅是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基本条件,也是时展的客观要求。如果能力、素质滞后于时展,就会缺乏观全局、谋大势的战略思维,缺乏站在时代潮头分析问题的前瞻意识,缺乏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的本钱。为此,我和领导班子其他同志,在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方面,始终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我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要求,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如何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带头抓好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市场经济和物流理论,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不懈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处干部职工,增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开拓奋进、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全处干部职工的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改革意识,切实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真正把物资供应处建设成为***放心,让部门和各服务单位满意的物流企业。同时,顺应加入WTO后激烈竞争的新形势、新情况,及时更新知识。积极响应江总书记关于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号召,带领大家创建“学习型机关”,努力建立起激发学习、调研和创新的机制,使全体干部形成勤奋学习、深入调研、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风气。建立理论学习的领导责任制,健全干部在职自学制度和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今年来,我通过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及时掌握了解党在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和***重要文件、会议精神。在向书本学习的同时,我还十分注重向实践学习。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指导工作、解决问题提供依据。针对物资供应工作涉及面广的特点,我努力学习经济、法律等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千方百计增长自己的才干,努力如何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和业务带头人。通过学习,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强了班子的战斗力,奠定了干好各项工作的坚实基础。

二、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增强班子的战斗力。“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一个班子、一个单位工作搞的好坏,关键是党政“一把手”和主要领导。自己负责物资供应处的行政工作,是工作的需要和组织的信任,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自身的素质,是抓好工作的根本。我在平时的工作中,一是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上支持班子大家开展工作,有问题自己主动承担负责。二是讲团结,全力支持党委的工作,维护发挥“核心”作用,大事商量,小事通气,与班子其他同志也能及时沟通思想,敞开心胸,谈心交友,对于生活、工作、家庭等问题及时互相关心过问帮助。三是坚决实行民主集中制,认真执行班子的领导碰头会、处务会、党政联席会制度,牵扯到职工群众利益的事、有关全处经营的大事上会讨论,充分酝酿,发表意见,发扬民主,不打棍子,不扣帽子,畅所欲言。

三、认真加强党性修养和廉政建设。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的共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尤为重要,这一点除了自己体现在讲政治上之外,在组织上,能够如何做到按时交纳党费,参加党的组织活动,严格遵守组织规定,出差外出按程序和要求办理请假手续;在经济工作纪律方面,不贪不占不伸手,始终保持廉洁奉公、廉洁自律,结合处里工作情况,我提出“三不”,即“影响工作的宴请坚决不到;拉关系送的礼品坚决不要;有损企业利益的事坚决不做”。并且要求大家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要求大家如何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好。

在廉政建设上,认真执行***纪委的要求,落实好“物资供应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区、分片、分部门挂点包干,并结合处里工作实际,与供货商签订廉政协议、廉政承诺、廉政保证等内部廉政协议,用以约束自我,监督自我,警觉自我,提高自率意识。一年来,班子和我个人如何做到了廉政自律、遵纪守法、勤政廉政,执行党的纪律,提高了共产党员的自身素质。没有任何以权谋私、以权谋利、占公为私、拿公为私的行为和现象。

四、存在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

正视不足方能知过而 民主生活会廉洁自律发言提纲来自-,仅供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8

1 21世紀新兴生长学科:教育美学 

教育是一个过程,它需要人们的不断探索和不断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着一种美,即教育美。认识教育的审美属性对于我们应用教育学和美学原理的方法指导实际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教育美学的渊源 

1750年,德国人鲍姆加通提出了美学的概念。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发表,提出美育的重要性。1999年6月,美育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从而使我们认识到:缺乏美育的教育,是难以培养出人格独立、精神健全的公民群体的。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浪潮推动了教育美学的诞生,李泽厚在他的美学图谱中就明确标有“教育美学”字样。教育美学概念的提出,意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981年赵宋光率先从哲学美学角度提出教育美学的概念,并在《论教育的功能》一文中提出“立美教育”的重要思想。 

教育美学着眼于人的完善和发展。它关注的更多的是教育中的人,以提升教育素质和品味为宗旨。教育美学的目的是要让教育本身更符合教育的规律,契合美的规律。 

我国的教育美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孔子不仅重视智育和德育,而且更重视美育,例如他的“寓教于乐”“礼乐相济”的教育思想。到了近代,蔡元培先生曾指出,凡是学校所存在的课程,都是与美育有关的。可见,教育美学与教学实践息息相关。 

1.2 教育美学的研究价值 

教育美学是教育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通过整理研究发现,从美学的角度研究教育的论著很少,教育美学的诞生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教育学。教育美学的任务是要用美学的原理和方法去指导实际的教育实践,目的是要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 

教育美学为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美育之元素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都与科学的真有关。教学内容也同样具备科学美的特点。随着美育被列为国家教育方针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教育美学会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教育实践的重视。教育美学任重而道远。 

2 教育美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化的科学,其中必然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从教育美学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正逐步成为这门学科建设的新视角。美学包含培养高尚人格的教育目标,这与思想政治的目标有一致之处。教育美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推动思想政治课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美,是教育作为一种实践的本质规定。李泽厚提出“以美启真”思想,就是要实现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现教材中“美”的元素,沿着这种“美”的元素,可以更容易地进入学科知识内部,更深入地把握学科本质知识;其次,要注重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师德建设,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最后,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对学生尤其重要,这种氛围有助于学生领悟和掌握学科知识。 

2.1 思想政治课的知识之美 

知识之所以“美”是源于它的“真”,只有教师钻研教材的深度足够深,才能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知识“美”的眼睛,在备课时下足功夫。 

我们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为例。《经济生活》教材编写的基本逻辑顺序是:介绍消费、交换,依次分析生产、分配,最后介绍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单元是生活与消费,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第二单元讲生产、劳动与经营的过程。第三单元讲收入与分配,通过生产把社会财富创造出来了。那么,这些社会财富该如何合理分配呢?紧接着就应当研究财富的问题,本单元的核心内容就是介绍“财富分配”。第四单元主要介绍“市场经济”。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整个世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

        《政治生活》教材体现“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以政治学科知识为支撑回答政治生活的有关问题并有机地渗透对学生进行政治观点的教育。第一单元首先明确了我国的国家性质,了解自己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和需要履行哪些政治义务,了解近些年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一些新变化、新做法,并通过学习、实践、参与体验的过程,认识到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提高自身政治素养的重要性。第二单元引导学生明确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这是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第三单元讲的是我国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第四单元引导学生把视野越出主权国家的范围,转向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国际社会,学习有关国际社会和我国外交政策的知识。 

《文化生活》的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讲述了文化的含义、功能和作用。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讲述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创新的意义。第三单元“文化与民族精神”讲述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目标和要求。 

《生活與哲学》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哲学一般知识。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旨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哲学。第二单元讲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第三单元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为我们展示了“世界是怎么样的”这一壮丽画面。第四单元是本教材的落脚点。让学生明白“世界是什么”“世界怎么样”,知道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美”贵在运用,我们不妨看一下具体的教学实践。例如在讲授“信用卡”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各种类型的银行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各种信用卡的的基本特征,从而加深学生对信用货币的认识。创设实体情境也就是在发现和展示知识的“美”。又如,教学“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一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这种思想政治课模拟情境的创设也是知识美的体现。 

每门学科都有各自的课堂教学艺术,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学科也不例外。 

2.2 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师德之美 

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师德之美主要体现在其坚定的政治信仰上,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坚定信仰的重要性。信仰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素养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体现出了这一职业的职业性质。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要有坚定的政治原则,树立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应树立对自身实践活动的信仰,从而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自身价值;要树立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仰,使思想政治教育永葆生机和活力。如果某位教师作为一个“人”被学生的意志所否定的话,那么无论他有多么广博的学识也绝不可能被他们所接受。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效果来看,教育者的人格所起的作用是行“不言之教”,它虽不比理论那么严谨清晰,但比语言更有说服力,更能表达对象本心。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获得教学动机、方向和道路思想规范的前提。在思想动机上,提高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能力和水平,改善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的不良状况;在努力方向上,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解放、社会全面进步的思想,推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在具体道路上,逐步接近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总体目标。 

2.3 思想政治课教学机智之美 

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教育机智,即在处理某个意料之外的问题时有高度的理智感、责任感、道德感和智慧。 

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节的内容时,告诫同学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观察到有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都什么时代了,还讲这个?”显然,教师必须解开这个困惑,否则就很难达到教学效果。为此,他启发学生:“日本人的生活那么富裕,为什么家长还要让孩子来中国的大草原长途跋涉?而为什么中国还没有摆脱贫困,我们的青少年们已经经不起艰苦生活的锤炼了呢?”这位老师成功运用他的教育机智缓解了本节课的尴尬气氛,同时也达到了预设的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怎样才能拥有良好的教育机智呢?首先,必须扩展充实自己的学科内和学科外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在变化多样的动态教学过程中掌控课堂,化解尴尬氛围。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做到有的放矢,另外,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时刻关注时事,了解时政最新动态。 

2.4 思想政治教学的人文之美 

教室内,楼道口的黑板报,校园里的宣传栏,还有校园广播都是我们学习思想政治的途径,也是实现政治社会化的几种方式。但凡步入一所学术氛围非常浓厚的学校,我们通常能够看到哲人的雕像,教学楼走廊内醒目的标语。教育,是一种生态,甚至也是一种气场,与时俱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是每一个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 

“人类可以看出一粒贝壳的美丽,但是栖息在贝壳里的生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贝壳形成这样的形状是为了给壳内的生命提供最佳生存环境。它的‘美’绝对是与功能相伴而成……”用这个比喻来说明教育之美再准确不过。 

育人定始于立美,修身乃德育也,而以美育及世界观参之。相信教育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定能够为思想政治教学注入新鲜的力量,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活力,更出彩地列于众多学科当中,让教育尽显成人之美。 

参考文献 

[1] 孟庆男.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 

[2] 李泽厚.美学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1.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职学生;加强和改进措施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组成内容,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思想认识、政治立场以及道德品德各个方面的培养和教育,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在重视高职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如何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培养出一批批技能型的人才。

1.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学生们正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知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这既是一种机遇,同时又是一种挑战。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是保守的,死守着固有的模式、不进行新时期的思考、不重视证实性的实践、不求突破和进展,这样高职院校的学生就无法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1.1教育缺乏敏锐性,不能积极且及时地应对大学生的热点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主要把重点放在如何更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上,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缺少更高的要求标准,同时也忽略了理论研究和前瞻性的探讨工作。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的敏锐度,对大学生提出的热点以及难点问题,都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和探讨。所以,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过分强调技能培训对高职学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缺少让学生接触外界环境的机会,使得无法对社会上的具体事实无从引导和分析,使得政治敏锐性不够,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老师往往是束手无策的。

1.2高职院校缺乏对文化多元化负面影响的清醒认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毋庸置疑,文化的多元化给这个时代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很多的,但是多元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而多元文化的负面影响使得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得难度不断增大,也使得传统的工作理念方法日显僵化、老套。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网络技术也日益普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国家之间的竞争也从以前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逐渐转向了文化领域的竞争。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深入,西方的一些不好的观念也随之传播到了中国,如:工具主义以及功利主义等方面的观念。再加上我国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措施相对落后,使得大学生受到了这些负面观念的不良影响,大学生的三观也出现了很大的偏差,自身的历史使命感个社会责任感也随之不断地淡化了。最终使得当代的大学生已经逐渐迷惑于被西化的世俗观念,逐渐忽略了自己的远大理想和人生信念,使得他们变得质疑一切,甚至否定一切。部分学生由于在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上过于强调个性化,使得自身的辨识能力差,同时加上缺少正确的引导,使得他们道德观念差,感情观念也不强,随之出现各种不文明现象,如:迟到、旷课、作弊等。

1.3传统的教育方式过于单一,导致政治理论教育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主要起到引导作用。他们通过给教育对象灌输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信息,使得教育变得十分单一和被动。传统的教育常常是一种说教式的教育,缺少启发性的教育,使得大学生更加倾向于网络等双向性的沟通方式,而排斥思想政治教育。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要有充实的专业教育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有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更加民主、更加自由、更加生动的教育方式。由于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建设相对落后,因此,对于大学生所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都无法给出及时且准确的解答,或者一些方面的答案缺少说服力,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枯燥乏味,单向的教育使得教育的实效性不断降低[1]。

2.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因素

2.1过于重视技能培训,缺少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

由于目前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也就是常说的教育脱离于管理,从而出现了一种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教育现象。过于重视学生技能方面的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没有严格的要求,使得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有效的引导。

2.2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目前我国的家长文化程度不高,使得学生的基础教育也是不全面和不充实的。一部分单亲家庭,使得孩子的身心受到了伤害,导致学生出现心理上的问题。

2.3教育者缺乏感召力和吸引力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专业的文化素质和人格魅力,同时不具备较高水平的网络知识和英语知识,使得自身落后于大学生,降低了教育者的吸引力和感召力[2]。

3.如何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1认识重要性,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当代大学生是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的,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一批批高素质的人才,重视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对大学生不断地选拔,提高大学生的能力。

3.2营造文化氛围,丰富教育内涵

高职院校要想提高学生的素质,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努力营造一个积极乐观;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氛围,提高学生辨别多元文化的能力,学会选择,自觉抵制不良的思想和观念[3]。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着很多的新问题,只有严谨科学的态度和遵从现实的态度,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唤起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慧娟.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01:108-110.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10

关键词:课程思政;医学教育;“健康中国”

1开展医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1将思政教育融入医学专业课程的必要性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生,其思想品德的培养尤为重要,而思政教育就是实现这一目标非常关键和重要的途径之一。加强和推进医学生思政教育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1]。医学院校课程的专业性强,教学时间紧,学生课业压力大,对医学生的思政教育只集中在通识教育阶段,通过诸如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等纯思政类课程完成,在专业教育阶段则几乎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但此类思政教育课程往往存在理论性知识阐述过多,与现实关切的内容较少等问题。同时,大部分医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较为重视,而对思政理论教育存在一定的认识偏见,如认为思政教育对其专业学习或未来的职业发展无所助益。因此,纯粹的思政教育课难以引发学生共鸣[2]。同时,目前绝大多数医学院校思政教育的辐射力度不够,并未贯穿医学生教育的全过程[3],部分学生在后期的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未树立起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思想不够坚定,难以在多元文化、大量社会舆论的冲击下仍维持信念和初心,往往会出现迷茫、情绪波动或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等现象,成为学生成长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医学人才道路上的阻碍。因此,探索在医学专业课中充分发掘和运用思政元素和资源,并将其与专业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补缺医学生思政教育短板的重要途径。并且,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职业道德、人格塑造、科学精神等思政元素,也能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从而实现对医学生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1.2将“健康中国”理念融入医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的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提出“大健康”的发展理念,“共享健康,全民健康”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其核心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在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中渗透“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能有效推进我国高层次医疗卫生事业人才队伍建设[4]。《“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对医务人员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医学教育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医学教育水平直接决定医疗卫生队伍整体素质及水平。医学院校思政教育在紧跟时代主流文化的同时还应深入研究国家相关政策的具体要求,才能为积极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优秀的人才力量。“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需要合格的医学人才为支撑,医学生的价值观培育需与“健康中国”战略实施需求相契合。同时,《纲要》指出:“加强医教协同,建立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医学院校将“健康中国”理念融入课程思政,对“健康中国”的全面推进与培养适应现代化医疗卫生体系的专业医学人才同时具有重要意义。在医学教育中积极培育学生的健康道德观,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是“健康中国”战略对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时代诉求,也可成为医学生思政课程的有力抓手及承载点。

2医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和方法探讨

2.1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课程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应既采用显性教育,也运用隐性教育,通过两者结合,构建课堂思政教育体系,采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双向融合。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学者提出隐性教育理念,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社会规范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进程[5]。隐性教育具有情感教育的特点,以情入手,晓之以理,能使人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某种观点,或采取某种行动。医学专业课程是开展隐性思政教育的有效方式,从不同角度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比如各医学专业领域的发展历史、重要人物事迹、典型案例等,并将其和时展、科技创新等相结合,实现思政教育的深化和拓展,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紧密结合,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效果同步提升。

2.2以专业课程建设为基础开展课程思政教育

要达到促进学科发展和更好地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目标,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可依托专业课程建设,结合课程建设目标,探索教学的新方法和新形式,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体系本身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可通过跨学科、跨专业联合备课,以及课程资源建设,从而逐步构建涵盖思政教育的医学教学课程体系[6]。此外,专业课教师是实施教学的重要主体,需要动员任课教师积极参与思政教育,提升对“立德树人”重要性的认知,教师在整体把握专业课教学内容和体系的基础上,将德育元素融入每一门医学课程中,才能使课堂教学成为落实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7]。在构建课程体系时,“立德树人”的要求相对宏观共性,而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则相对个性化,所以,应当在达到育人树人要求的同时,与专业课程的大纲、目标乃至学生的思想状况结合起来。但是,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不能脱离专业实际,不能流于形式、空洞化,不能强行“贴标签”,不能喧宾夺主,将专业课上成思政课,也要避免将“课程思政”变成“课程思政化”,而是需在传授专业知识,不影响专业教学的前提下,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相关思政要素。

2.3充分利用线上教育开展课程思政教育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高校教学造成巨大影响,为达到“停课不停学”的目的,在线教学成为各高校的主要教学方式,为基于在线教学开展思政教育带来了更多条件和机遇。与课堂教学相似,通过在线课程进行思政教育也需切实分析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的内在联系,实现思政元素与章节、知识点的巧妙融合。而在实现方式上,除了在专业教学中通过案例、在线讨论等方式进行融入,也可精选与课程主题或内容相关,兼具育人元素的合适材料,利用在线平台推送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线课程相比于课堂教学,具有辐射范围更广、节约课堂时间的优势,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基于“互联网+”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成为信息时代实施课程育人的新途径。但是,研究也发现,在目前在线开放课程中,思政课和专业课结合不紧密,担负思政教育任务的仍以专门的思政课程为主。对于专业课而言,在线建课过程中仍主要关注课程内容和课程呈现方式,教学视频传递的主要还是专业知识,对课程思政的探索和课程中育人元素的挖掘还远远不够。

3“健康中国”相关思政元素的发掘与利用

“健康中国”战略涉及与健康相关的各个领域,如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健康管理、医疗卫生体制、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公共卫生事件等,通过有效合理的设计,都可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目前,在新时代背景下,各医学院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也有不少融入“健康中国”相关思政元素的案例,例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中,通过讲述遗体捐赠的故事,兼顾解剖技能的传授与学生对生命意义与责任意识的思考;在中药饮片识别课堂教学之外,要求学生带着真伪中药鉴别标本进入社区,普及中草药知识和真伪辨别技巧,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强化《纲要》中“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的理念[8]。南京医科大学的公共卫生实践课教学中,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同时结合相关国家政策和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提升专业认同感[9]。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一年级医学生中尝试开展以“健康中国”系列课程为核心,多类课程协同的“1+N”立体式全方位课程建设,融合思政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让医学生提前走近医学行业,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相结合,使学生形成更大的人生格局[10]。首都医科大学在医德修养课程中纳入医学史、医患沟通、礼仪等内容,使学生深入理解并体会医德修养的内涵,培养良好的医德行为及医德品质,将学生培养为“德高医粹,知行合一”的卓越医生[11]。宁夏医科大学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中,通过回顾特大和重大生产事故中被称为“最美逆行者”的消防战士,引入“健康中国,职业健康先行”的主题,培养职业中毒诊断思维等,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情操,提高医学生未来岗位胜任力[12]。在国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同时,将医学专业课程内容与“健康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不断发掘思政元素,丰富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实现医学教育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4结语

对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积极探索,为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将人才培养目标由优秀的专业人才转变为卓越的高素质人才,能够确保医学院校更好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未来医生。但是也必须认识到,推进课程思政工作,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急功近利,而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才会取得较好成效。在探索基于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医学生“健康中国”理念的过程中,尚有很多值得深入尝试和探究的内容,如更多课程切入点的发掘、如何更好地利用在线教学、课程思政的成效评价等。

参考文献:

[1]邓海龙.德医交融:“大思政”视域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30(7):71-74,88.

[2]叶紫,张宁霞,刘婵娟.生命教育视域下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提升策略[J].医学争鸣,2018,9(2):72-75.

[3]孔敏.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31(5):66-68,91.

[4]胡纯,许建强.“健康中国”战略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途径[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2):60-63.

[5]王轶卿,李丽娟,郝丽丽.“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3):37-39.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初中;教学策略;教学生活化

当前阶段,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之所以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根本原因在于课堂教学活动严重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每天都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进行大量机械化的学习,无法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基于此现状,教师需要及时立足于课程教学,从班级学生现有学习基础出发,结合多种形式的生活化教学,全面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

一、深入挖掘生活素材,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战国时子思曾提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一观点,此观点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被一直引用至今。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若是想将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融入形式多样的生活素材,就必须要做好全面的课前准备。有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对生活化教学的重视,深化自我“在生活中备课”的教学理念。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这一课时,在进行事先准备教学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较为贴合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内容。如,某校九年级(3)班的小丽只关心自己的学习,很少参加集体活动。这一次,班级组织一场拔河比赛,她又找借口没有参加;小明上课时总爱讲话,既干扰周围同学,又影响老师教学;李×打扫卫生总是很马虎,他值日的那天,教室里又脏又乱。教师此时需要抛出问题,如,这个班级的学生会受到什么影响?如何改变班级的这种状况?我们班存在这些现象吗?还有其他不文明的现象吗?请班级学生结合本班的情况,最好是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说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在此种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情景下,大部分学生都有想要表达的欲望。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性的同时全面掌握学习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也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作用。

二、积极扩展开放性学习内容,不断密切生活化教学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进度的不断加深,对初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要求也随之不断增多。首先政治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定义,课本教材并不是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中唯一的教学资源。因为思想政治课程是集人文含义与德育为一体的科目,若是教师生搬硬套教材教学,必定无法取得优质的教学成效。因此,为了有效避免学生出现弃学厌学等情绪,教师必须在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走出课堂,采用理论与实践相配合的方式,有效开展开放性的生活化政治学习,使班级中的学生可以真正了解社会现实,关注时事政治的同时,做到对思想政治学习基础的有效强化。

例如,初一(3)班的胡×同学的父母出差一个月,临行前为其留下900元,并再三嘱咐胡×照顾好自己和奶奶,如何开支这些生活费?以下是胡×消费清单的一部分:第1天:吃早餐6元,买鸡蛋、青菜等食品花20元。第2天:为班上贫困学生捐款5元,买学习材料10元。第3天:肯德基店吃东西71元。口香糖7元。第4天:给奶奶买奶粉18元,买文具19元。第5天:同学生日礼物128元……到最后两周所剩的钱很少,只能吃馒头了。请你指出胡×的哪些消费是合理的?哪些消费是非理性的?为什么后两周只能吃馒头了?诸如此类问题的设置,学生必定会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并就胡×的消费类型展开热烈的讨论。通过有效地将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转变成为课堂讨论素材,有效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的同时,也保证了课堂教学活动在轻松热烈的氛围中完成。

三、侧重关注教学实践

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内容,学生无法真实感受生活,也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其守旧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教学理论的实践性要求。因此,教师需要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将理论基础落实到实践操作,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与平台,使学生在大量的学习实践中感悟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要性。为了不断增强政治学习理论的实践性,教师需要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一系列的公益活动,使班级中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现实社会,进而不断深化自我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综上所述,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生活化,充分贴合新课标教学理念,同时也是新课标教学区别于过去传统教学的具体体现。通过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进一步密切了课堂学习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不仅为课堂教学增添了生活色彩,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12

关键词:政治理论修养;理论基础;任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对军队建设影响越来越深刻,在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世界环境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处心积虑地用所谓自由、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并越来越把军队作为渗透破坏的重点对象,极力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反动政治观点,其目的就是动摇我军官兵的政治信念、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因此,确保部队高度集中统一,加快转变和提升战斗力,确保军队生存、发展,根基要靠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来奠定。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坚定官兵理想信念,是军队最根本的政治基础。而这个政治基础是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支柱、心理动力和有力支撑。政治理论修养是自觉践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倍增器”。

一、任职教育中的政治理论修养教育能构成军人的灵魂要素

政治理论不仅包括政治著作,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还包括反应国家法律制度中的操作思想和一个社会具有的政治意识。它是政治素质的核心要素和基础理论。

首先,政治素质是社会对人的要求。“人类社会是一个巨大的自控制、自调节系统,它有复杂的结构,每一个结构元素都有其特定的功能;系统任何部分都有各自的作用;各个元素之间相互依存不能孤立地起作用。科学是担负认识世界的功能,而政治是认识世界的动力。”科学与政治本来就存在着必然联系,完全不能忽视政治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

其次,政治素质是军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军人的素质应该包括政治素质、心理品格素质、职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四大方面。这四种素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体。其中,身体素质是物质基础,心理品格素质是重要支撑,职业素质是关键核心,政治素质是精神主导。正象所说:政治是“统帅”是“灵魂”。而政治理论修养又是政治素质的理论基础,是“内在本质力量”的源泉,是人生目标的精神动力。

第三,过硬的政治素质更是军人职业的要求。“军人的职业是流血的政治”,随时准备以生命和鲜血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度的集中统一。而这恰恰是军人政治素质内涵的外化,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军人应该具备的内在精神素质。

二、任职教育中的政治理论修养教育能完善军人的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方法是分层次的。一般分为两层,第一层次是哲学方法,第二层次是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又分二层:一般科学方法和具体科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适用于各种科学的方法。具体的科学方法,是某一特定科学的具体方法,哲学方法和科学方法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层次。哲学方法是适用于自然、社会、思维一切领域最一般的方法。是思维方法也是全部方法的最高层次。而科学方法中都包含着哲学方法的基本精神。但是,哲学方法不能代替科学方法,它应当具体化,应当体现在科学方法论之中。

虽然不同的专业有各自具体的科学方法,但是这些方法都是哲学方法在不同专业的具体体现。哲学方法是思维方法的最高层次和根源。所以,哲学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总方法。如果人们在掌握具体的科学方法基础上再掌握哲学方法,那将会打破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形成立体、交叉、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从而站在更高的思维层次统筹运用具体专业的科学方法。

其实物质世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物理学家普朗克在《世界物理图景的统一性》一书中深刻地指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割为单独、单个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的链条,这个链条的任何一处都是不能被打断的。”所有这些都警示我们,不能因为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把本来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分割开来。不言而喻,能把各门学科联系起来的方法就是哲学思维方法,辩证的哲学思维是融入自然界最高层次的思维境界。哲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的基础理论,是政治理论修养的核心内容。

三、任职教育中的政治理论修养教育能提升军人的人格魅力

军人的人格魅力直接关系国家、军队对内、对外形象,影响着军队在人民心目中的印象和地位。然而,人格魅力是由内涵层次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内涵修养就有什么样的外在行为表现。良好的政治理论修养不但提高政治意识、坚定政治信念、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能拓宽知识结构和完善思想方法,提升内涵层次。对军人而言能够增强道德修养、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使军人在艰苦和危难之中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为人民献身感到骄傲和自豪。而良好的政治理论修养是这种牺牲精神的强大心理动力和精神动力,在战场上将展现出军人精神的灵魂和色彩,散发着军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军人深刻的内涵、表里如一的境界和对国防事业发自内心真诚的爱,能够产生巨大的力量。赢得人民的信任、崇敬和亲近。军人的人格力量是任何书籍、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人格力量。可见,政治理论修养是一种内涵、一种气质、一种境界、一种内在的能量。

四、政治理论修养为自觉践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奠定理论基础

“价值是人认识活动的起因、动力和归宿。价值活动对于认识活动来说是人类更根本的活动。”人类一切先进文化的核心都是建立在对最大利益的价值认知、追求与判断之上的。所以,人对价值的认识与判断往往是以个人的需要为出发点的。但是,人类的进步不仅体现在他对外界事物与自身价值需求直接的认识关系上,而且也体现在间接的、甚至为了更广大、更长远利益牺牲局部的整体价值的洞察之上。这就告诉我们,价值观是可以塑造的。作为军人的价值观必须做到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甚至个人需求服从社会需求,关键时候牺牲个人需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与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相一致。这不但是党对军队建设的一项根本性要求,也是对一切教育实践的要求和考验。可是现在部队的主体是“80后”和“90后”,他们甚至对政治学习有厌倦和反感情绪。如果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完全靠灌输式教育,那将会被认知生理心理机制拒之通路之外,不被接受。

然而,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之上进行政治理论修养的再教育,特别是在军校特有的校园政治文化氛围中受到感染、熏陶,进行全方位、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不但提升了学员的政治理论修养,而且使政治理论修养变得深刻、政治素质变得成熟,提高了政治敏锐力和政治鉴别力,同时使学员对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马克思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有了兴趣和热情,学员会欣然打开接受外部信息的通道,兴趣和热情将在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流程中奔涌,教员传递的军人核心价值意蕴将一路走进军人的精神世界,悄然流注学员的心中,在他们的认知记忆中,军人存储的价值观就是“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学员不知不觉地确立和坚定了理想信念,适应使命要求的价值取向,切实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提供了支撑和动力。正像一种说法:“一种思想体系是由很多元素构成的。而将某一种思想元素移入另一思想体系,它的意义和作用就不一样了。”

综上所述,良好的政治理论修养使军人具有优秀的政治素质、完善的思维方法、深刻的内涵层次。这是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支撑,是自觉践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倍增器”。

参考文献

[1]黄海澄.艺术价值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2]臧树华.思想工作实用方法[M].西安:海潮出版社,1992.

[3]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