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动物成语

动物成语

时间:2023-05-29 17:39:22

动物成语

动物成语范文1

1、逐鹿中原: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常比喻帝位、政权。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2、螳螂捕蝉:螳螂捕蝉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螳螂捕捉知了,却不知道黄雀在它后边。比喻为了眼前利益损害别人,而不知道有人跟着算计他。蝉:知了。

3、争猫丢牛:比喻贪小失大。

4、困兽犹斗:后来人们引用困兽犹斗表示被围困了的野兽还要作垂死的挣扎,用来比喻已经陷入绝境的敌人,还要顽抗。

5、狼狈为奸:狼狈为奸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狼和狈常合伙伤害牲畜,因此用来比喻相互勾结干坏事。

6、以蚓投鱼:用蚯蚓做鱼饵钓鱼。比喻用较小的代价换得较大的收获。

7、鹰视狼步:象鹰那样看东西,象狼那样走路。形容为人阴险狠毒。

8、引狼入室:引:招引。把狼招引到室内。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9、指天射鱼:向着天空去射河里的鱼。比喻办事一定落空。

10、绿衣使者:原指鹦鹉。近代称邮递员。

11、歧路亡羊:歧路亡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在岔路上丢失了羊,难以追寻。比喻事理复杂多变,找不到正确的方向,误入歧途。歧路:岔路。亡:丢失。

12、归马放牛: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13、一石二鸟:扔一颗石子打到两只鸟。比喻做一件事情得到两样好处。

14、两虎相斗:两虎相斗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两只老虎相互争斗。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

15、缘木求鱼: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16、鱼龙曼衍:原指各种杂戏同时演出。后形容事物杂乱。也比喻变化很多(含贬义)。

17、自相鱼肉:鱼肉:当作鱼肉一般任意宰割。比喻内部自相残杀。

18、有凤来仪:凤:凤凰,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仪:仪容。古时吉祥的征兆。

19、鹰拿燕雀:比喻捉拿毫不费力。

20、鸡犬升天: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21、鸡犬不宁:鸡犬不宁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形容骚扰得十分厉害。宁:安宁。

22、鸡口牛后: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23、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24、鱼游釜中:釜:锅。鱼在锅里游。比喻处境危险,快要灭亡。

25、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26、城狐社鼠:指以城墙为依托的狐狸,以土地庙为依托的老鼠。比喻旧社会仗着衙门势力欺压人民的官吏。

27、鸡虫得失:比喻微小的得失,无关紧要。

28、葬身鱼腹:尸体为鱼所食。指淹死于水中。

29、中原逐鹿: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30、老牛舐犊:老牛舐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父母爱子情深。

31、甑尘釜鱼:甑里积了灰尘,锅里生了蠹鱼。形容穷困断炊已久。也比喻官吏清廉自守。

32、獐麇马鹿:比喻举动匆忙慌乱的人。

33、鱼网鸿离:鸿:鸿雁;离:遭受。张网捕鱼,捉到的是鸿雁。比喻得到的不是自己想要的。

34、煮鹤焚琴: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35、空弦落雁:原指更臌没有用箭,拉一下弓弦,雁就掉下来了。后用来比喻因掌握了事物内在本质的东西,能够自如地操纵事物发展的规律。

36、鱼目混珠:混:搀杂,冒充。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37、脏污狼藉:贪污、受贿,名声败坏,不可收拾。

38、木鸡养到:木鸡:善斗的鸡,看上去象木头一样呆板。形容功夫到家。

39、蚁**溃堤:小小的蚂蚁窝,能够使堤岸溃决。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乱子。

40、鱼馁肉败:馁:鱼臭烂;败:肉腐烂。鱼烂肉腐。泛指变质的食物。

41、渊鱼丛雀:把鱼赶进深潭,把雀赶到丛林。原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百姓逃往别国。现也比喻把可以团结的人赶到敌方去。

42、惊弓之鸟:惊弓之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或打击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惊慌、害怕。

43、鱼贯而入:象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序进入。

44、家鸡野雉:雉:野鸡。原意是晋庚翼把自己的书法喻为家鸡,把王羲之的书法喻为野鸡,以示贱近与贵远。家鸡野雉亦比喻风格迥异的书法绘画等。

45、放虎归山:放走敌人,后患无穷,就像把老虎放回山林一样危险。

动物成语范文2

含有动物名成语:

1、阿猫阿狗、照猫画虎、争猫丢牛、同眠、穷鼠啮狸、白云苍狗、狗尾续貂、蝇营狗苟、兔死狗烹、鸡鸣狗盗、椎埋狗窃。

2、狗皮膏药、鸡飞狗跳、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恶酒酸、狗血淋头、塞翁失马、千军万马、青梅竹马、龙马精神、金戈铁马、声色犬马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动物成语范文3

关于描写动物成语

1、猿穴坏山: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造成大灾祸。

2、甑尘釜鱼:甑里积了灰尘,锅里生了蠹鱼。形容穷困断炊已久。也比喻官吏清廉自守。

3、鱼死网破: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指拼个你死我活。

4、煮鹤焚琴: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5、鱼馁肉败:馁:鱼臭烂;败:肉腐烂。鱼烂肉腐。泛指变质的食物。

6、野鹤闲云:闲:无拘束。飘浮的云,野生的鹤。旧指生活闲散、脱离世事的人。

7、朱颜鹤发:朱颜:红润的脸。红润的脸和像鹤羽毛一样白的头发。形容老年人精神焕发的样子。

8、鱼烂瓦解:犹言鱼烂土崩。

9、鱼大水小:比喻生产不够消费。也比喻机构臃肿,行动不灵。

10、遗风馀象: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和法式。

11、鱼米之乡:指盛产鱼和稻米的富饶地方。

12、鹰瞵鹗视:鹗:鱼鹰。形容用威猛凶狠的目光盯视着。

13、引狼自卫:犹言引虎自卫。

14、鱼瞵鹗睨:像鱼和鹗那样瞪眼注视。比喻瞠目而视。

15、鱼龙曼延:亦作“鱼龙漫衍”。亦作“鱼龙曼衍”。①古代百戏杂耍名。由艺人执持制作的珍异动物模型表演,有幻化的情节。鱼龙即所谓猞猁之兽,曼延亦兽名。②喻虚假多变,玩弄权术。

16、游蜂戏蝶:①指围着花丛飞舞游动的蜜蜂和蝴蝶。②见“游蜂浪蝶”。

17、云中白鹤:象云彩中的白鹤一般。比喻志行高洁的人。

18、延颈鹤望:像鹤一样伸长颈子盼望。比喻盼望心切。

19、鹰瞵虎视:像鹰和虎一样凶狠贪婪地注视着。形容心怀不善,伺机攫取。

20、鸭步鹅行:鸭和鹅行八字步,因用以形容人走路迟缓摇晃的样子。

21、有凤来仪:凤:凤凰,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仪:仪容。古时吉祥的征兆。

22、指鹿作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同“指鹿为马”。

23、鱼烂而亡:鱼腐烂从内脏起。比喻因内部祸乱而自取灭亡。

24、鹯视狼顾:“鹯”念zhān。谓如同鹯狼视物。形容目光贪婪。

25、鹰犬塞途:鹰犬:打猎时追捕禽兽的鹰和猎犬,比喻爪牙;塞:堵塞;途:道路。坏人的爪牙塞满道路。

26、中原逐鹿: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27、鱼烂河决:鱼肉腐烂,黄河溃决。比喻因自身原因溃败灭亡而不可挽救。语出《史记·秦始皇本纪论》附录汉班固曰:“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

28、鱼传尺素: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指传递书信。

29、以筌为鱼:筌:捕鱼的竹器。把捕鱼工具看作是鱼。比喻满足对事物表面肤浅认识,不去更深入了解事物本质。

30、驭凤骖鹤:驾凤骑鹤。指仙道飞升。

31、鱼沉雁杳: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

32、鱼贯而入:象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序进入。

33、一斑窥豹: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34、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35、鸷击狼噬:谓凶狠地残害人。

36、以管窥豹:用竹管看豹,只能见其身上的一斑。比喻目光狭隘,见识短浅。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37、鹰拿雁捉:比喻缉捕时的快速凶猛。

38、游蜂浪蝶:比喻态度轻佻好挑逗女子的人。

动物成语范文4

1、巴蛇吞象:巴蛇,巨蟒,产於巴蜀,即四川。比喻人心贪婪。

2、牛骥同o:牛,比喻不肖。骥,良马,比喻贤者。o,木制之槽,饲牛马之器。比喻贤愚不分,同等看待。

3、兔死狗烹:兔子死了,猎狗就没有用处,可以煮来吃掉。比喻事成以後,抛弃或陷害曾对自己有贡献的人。

4、豕突狼奔:豕,猪。突,冲撞。比喻大败时,奔跑流窜的景象。

5、牛刀割鸡:牛刀,杀牛用得刀。比喻大才小用。

6、六马仰秣:仰,抬头。秣,马吃的草料。仰秣,指马停止吃草而抬头倾听音乐。形容音乐的优美动听。

7、如虎添翼:翼,翅膀。好像老虎增添翅膀。比喻强者增添新力量,更加强盛。

8、吴牛喘月:江南的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太阳,就喘起气来。比喻遇见类似的事而心生胆怯。

9、投鼠忌器:要用东西砸老鼠,又怕砸坏了旁边的器物。比喻做事有所顾忌,不能放手去做。

10、牝鸡司晨:牝,雌性的鸟兽。司,掌管事物。雌鸡掌管早晨报晓啼叫的工作。比喻妇人专权。

11、引狼入室:比喻自取其祸。

12、三豕涉河:指文字因形体相近,相似而误写误读。三豕及「己亥之误。

13、一箭双雕:一箭同时射得两之m。比喻坐一件事而能同时获得两种效果。

14、牛角挂书:挂书於牛角上,且行且读。形容勤苦向学。

15、城狐社鼠:社,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喻依杖权势为非作歹而不易除去的人。

16、人面兽心:就时是指没有文化的夷狄之人。今喻面貌和善,内心险恶的人。

17、如蚁附:,羊气,好像蚂蚁附在有味的东西上。比喻趋附者很多。

18、为虎作伥:伥,指传说中诱骗人给老虎吃的伥鬼。比喻作恶人的帮凶。

19、骑虎难下:比喻因行事所迫而无法停止已进行之事。

20、炮凤烹龙:炮,烧。烹,煮。形容菜色的丰盛与珍奇。

21、心猿意马:原佛教用语。用猿腾马奔比喻凡心无常而多变。後用於比喻心神不宁。

22、沐猴而冠:沐猴,猕猴。比喻人虚有其表。

23、亡羊补牢:亡,丢失。牢,关牲口的栏圈。丢失了羊,快修补栏圈。比喻出了差错之後,立即想办法补救,以防止更大的失误。

24、犬马之劳:比喻心甘情愿,为别人奔走效力。

25、临渊羡鱼:渊,深潭。羡,希望得到。比喻指作空想,难收实效。

26、刻鹄类鹜:鹄,天鹅。鹜,鸭子。形容仿效不逼真,但大致还算相似。

27、老马识途: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路。比喻人经验丰富,而能指导别人或作为先导。

28、虎尾春冰:踩着老虎尾巴,踏在春天的薄冰上,均有生命之险。形容处境十分危险。

29、兔死狐悲: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痛。比喻因同类的失败或死亡,而感到悲伤。多用於贬意。

30、刀俎鱼肉:刀俎,切鱼肉的刀子和砧板。比喻任人宰割。

31、伯乐相马:伯乐,本名孙阳,春秋 秦穆公时人,以善於观察马着称。相,观察。比喻善於发现、选拔人才。

32、味同鸡肋:鸡肋,鸡的肋骨。味道像鸡肋一样。比喻没有多大意味,却又舍不得丢掉的东西。後也用於比喻对事情的兴趣淡薄。

33、牛鼎烹鸡:比喻大才小用。

34、如蝇逐臭:逐,追赶。像苍蝇追逐有臭味的东西一样。比喻趋炎附势者依附权贵或指人一味追求财、色等败坏人心的事物。

35、沉鱼落雁: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出众。

36、如鱼得水:好像鱼有了水一样。比喻得到了很投契的人,或对自己十分有利得环境。

37、牛衣对泣:牛衣,用乱麻编成,盖在牛身上的避寒之物。形容夫妻生活贫穷,卧在牛衣中相对哭泣的苦况。

38、老骥伏枥:骥,千里马。枥,马槽。伏在马槽上吃草的老马,心仍然想着驰骋千里。比喻年纪虽老,仍怀雄心壮志。

39、泥牛入海:泥塑的牛坠入大海中,必然要化为乌有。比喻去而不返。

40、亢龙有悔:亢,自尊。龙,象徵君主。指君主宜时时自戒,以免盛极必衰,後悔不及。

41、庖丁解牛:庖丁,厨师。解,肢解宰割。比喻技术熟练高超,操作起来轻松俐落。

42、羊质虎皮:质,事物的原本特性。虽然披着虎的外皮,但仍不改羊的怯弱本性。比喻指具优越的外表,而无相称的实质。

43、三人成虎:市集中无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说有虎,则会信以为真。比喻谣言或不实的传闻经过多人散布,就会使人信以为真。

44、敝车羸马:敝,同「弊,破旧。羸,瘦弱。破旧的车子和瘦弱的马,指人生或非常简朴。

45、天马行空:天马,比喻神马。行空,腾空飞奔。比喻人才思横溢,气势奔放或指人不切实际的思想。

46、尖嘴猴腮:腮,双颊的下半部。尖嘴巴、瘦面颊。形容人刻薄无福的长相。

47、厅前旋马:旋,转绕。比喻居室极狭窄。

48、千里鹅毛:千里,指相距很远。鹅毛,形容物品的微薄。比喻礼物虽轻却情意甚重。

动物成语范文5

关键词:动物;成语;英语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305-02

一、与“龙”有关的

龙飞凤舞 lively and vigorous flourishes in calligraphy

龙盘虎踞 a forbidding strategic point

龙凤呈祥 excellent good fortune

龙蛇混杂 good and bad people mixed up

龙潭虎穴 a danger spot

龙腾虎跃 a scene of bustling activity

龙争虎斗 a fierce struggle between well-matched opponents

龙行虎步 majestic gait; imposing air

龙吟虎啸 dragons singing and tigers roaring

生龙活虎 full of vim and vigor

二、与“狗”有关的

狗胆包天 monstrous audacity

狗急跳墙 a corned beast will do something desperate

狗屁不通 unreadable rubbish

狗咬吕洞宾 to mistake a good man as a bad man

狗眼看人低 to be damned snobbish; to act as a snob

狗头军师 villainous adviser

狗皮膏药 quack medicine

狐群狗党 a pack of rogues

狗屁不如 worse than a cur or a swine

狗拿耗子 to poke ones nose into other peoples business

三、与“虎”有关的

虎背熊腰 tough and stocky

虎口拔牙 dare the greatest danger

虎口余生 be snatched from the jaws of death

虎里虎气 (of a young man ) strong and vigorous

虎视眈眈 eye covetously or menacingly

虎头虎脑 (of a boy) looking strong and good-natured

虎头蛇尾 a fine start and a poor finish

虎尾春冰 in a precarious position

如虎添翼 with might redoubled

谈虎色变 turn pale at the mere mention of something terrifying

四、与“鸡”有关的

鸡飞蛋打 all is lost

鸡毛蒜皮 trifles; trivialities

鸡鸣狗盗 get up to mean or petty tricks

鸡鸣犬吠 country sounds

鸡皮鹤发 advanced in age

鸡犬不宁 general turmoil

鸡犬不留 ruthless mass slaughter

闻鸡起舞 diligent and self-disciplined

鼠肚鸡肠 petty; narrow-minded

偷鸡摸狗 pilfer; (of a man ) always having affairs with women

五、与“马”有关的

马不停蹄 without a stop; nonstop

马齿徒增 grow old with nothing accomplished

马到成功 win success immediately upon arrival

马革裹尸 die on the battlefield

马路新闻 street-gossip; hearsay

马马虎虎 careless; not very good

马首是瞻 follow sb.s lead

人仰马翻 badly battered; thrown into confusion

老马识途 an old horse knows the way

千军万马 a powerful army; a mighty force

六、与“牛”有关的

牛头不对马嘴 incongruous; irrelevant

牛刀小试 a master hands first small display

牛年马月 a time that will never come

九牛二虎 tremendous effort

动物成语范文6

【关键词】对外教学;动物成语;教学

成语是传承我们国家灿烂语言文化的重要工具,具有结构稳定、内涵丰富、数量庞大等特点。成语教学能够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成语教学对提高对外汉语整体教学水平是有利且必要的。有鉴于此,深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研究,掌握正确的成语教学规律,对提高对外汉语整体的教学水平也有着深远的意义。动物成语在成语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成语的普遍特点。因此本文重点探讨成语中动物成语教学的部分。

一、动物成语使用的偏误

通过调查得知,留学生在使用动物成语时往往会出现以下两种偏误

1.不理解动物成语的语义造成的偏误

有些动物成语的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相同,留学生学习和使用这样的成语非常自如。但是有很多动物成语的字面义与实际意义不一样,这样就给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难度,学生在使用成语过程中容易造成偏误。例如成语“守株待兔”,学过此成语的人都知道这个成语所表达的意思是“比喻企图不经过努力就想获得成功”,而没有学过此成语的学生则从字面义理解为“坐在树边等兔子”。

2.不理解动物成语的感彩造成的偏误

由于不理解动物成语的感彩造成的偏误很多,例如:①珍妮非常喜欢收集邮票,就像叶公好龙一样。②战士们都很年轻,各个如狼似虎,很快就把任务完成了。①中的“叶公好龙”是形容只是口头上的爱好,而不是真正的爱好,表贬义。在这句话中,珍妮是真正将收集邮票作为爱好,所以这个成语与句意不符。②中的“如狼似虎”也是一个贬义词,表示像虎狼一样凶残,这里应该用“生龙活虎”。

二、教学策略

成语来源复杂,用法多样,教学策略也是多种多样。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将成语的语义讲清楚,让学生明白成语的具体语义和用法,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使用好成语。

1.判断动物成语的感彩

教授动物成语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能够判断这个动物成语的感彩,是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表示贬义的动物成语,如“胆小如鼠”、“画虎类犬”、“虾兵蟹将”等;表褒义的动物成语如,“一马当先”、“鹤立鸡群”、“沉鱼落雁”等。

2.将动物成语分类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动物成语细致分类,使学生在应用时可以更加准确。

(1)按照成语表达的意思分类,可以分为情状类,“狼狈不堪”、“胆小如鼠”、“多如牛毛”等;品行类,如“攀龙附凤”、“狼狈为奸”、“鸡鸣狗盗”等;状貌类,“沉鱼落雁”、“牛头马面”、“尖嘴猴腮”等;行为类,如“鞍前马后”、“雁过拔毛”、“杀鸡取卵”、“顺手牵羊”等;处境类,如“虎落平阳”、“羊入虎口”、“釜中游鱼”等等许多类别。

(2)按照不同的动物形象分类,如含有马的成语“一马当先”、“万马奔腾”、“马到成功”等;含有狗的成语“狗仗人势”、“鸡犬升天”、“狗尾续貂”等;含有虎的成语“虎虎生威”、“如虎添翼”、“调虎离山”;含有蛇的成语“蛇蝎心肠”、“画蛇添足”、“杯弓蛇影”等。

不同的动物形象在汉语中体现不同的文化含义,古代中国崇尚龙,所以含有龙的成语大多表达褒义,含有狐狸、猪、狗、鼠、蛇、狼等动物形象的成语多数表达贬义。通过对动物种类及其形象所蕴含的不同文化意义的研究,可以推出动物成语的语义色彩。

出于分类的习惯和目的不同,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分类方式进行讲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不同成语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于初级的学生,进行联想教学,采用以旧带新法,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新学的成语;而对于中高级的学生,注意教授类似成语的细微区别,运用近义词或者反义词的关系,将成语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体系,从而加强学生学习动物成语的效果。

(3)讲授动物成语的教学方法。成语是文化的载体,语义丰富。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成语,结构简单、语义直接的成语可以用直接法讲解,直接讲清楚成语的语义,学生就能够理解。对于格式固定的成语可以采用认知法进行讲授,如“倚马可待”,通过语素分析法可以知道,这个成语表达的是靠着战马,立刻写完书稿,形容一个人文章写得快。留学生学习成语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自如运用成语进行写作或交流,语境法正好为留学生提供了这一契机。

综上所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从成语蕴含的不同文化涵义来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将成语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分类,并对成语的出处、语体色彩、感彩、意义、搭配、功能等详细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

参考文献:

[1]王美玲.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2]冯艳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初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08

动物成语范文7

鸿雁是鸭科雁属的鸟类,又叫原鹅、大雁、洪雁、冠雁、天鹅式大雁、随鹅、奇鹅、黑嘴雁、沙雁、草雁。雁形目鸭科鸟类。体长800至930毫米。背、肩三级飞羽及尾羽均暗褐色,羽缘淡棕色;下背和腰黑褐;前颈下部和胸均呈淡肉红色;头顶及枕部为棕褐色;头侧浅桂红色;须及喉棕红颈白色,后颈正中呈咖啡褐色。鸿雁是中国家鹅的祖先。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动物成语范文8

饿虎扑食、动如脱兔、张牙舞爪、憨态可掬、鸡飞狗跳、狗急跳墙、狮吼虎啸、龙翔虎跃、金鸡独立、鼠窜狗盗、狼吞虎咽、蜻蜓点水、鼠窜蜂逝、狐奔鼠窜、狼奔兔脱、蛇食鲸吞、摇头摆尾、抓耳挠腮、鸡飞蛋打、鱼游虾嬉。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动物成语范文9

1、抱头鼠窜:形容受到失败后狼狈逃跑。

2、鼠肝虫臂:比喻微末轻贱的人或物。

3、城狐社鼠: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胡作非为的坏人,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

4、鸱鸦嗜鼠:比喻嗜好各不相同。

5、鸱张鼠伏:比喻为人时而嚣张,时而隐蔽。

(来源:文章屋网 )

动物成语范文10

关键词:动物词语;语义表达;英汉对比

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格言等词语,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对动物的认识,体现人们对动物大致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因而这些语言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以中华民族传统的的十二生肖动物为切入点,通过查阅词典、文献资料等,搜集整理了大量含有动物名称的相关词语,在进一步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探讨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各种意义,进而挖掘它们隐含的文化内涵。

一、动物词语的语义基础

之所以在汉语和英语中人们借助动物构成各种语言形式,表达丰富的语言意义,是和其生活地域、生活习性、人与自然关系、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有关联,有着深厚的语义形成基础。

(一)根据形体、生活习性特征表达的语义

英汉语言都有根据动物的形体生理特点及生活习性所形成的词语。它们形象逼真地反映了这些动物的生活规律,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从而引申出一定的语言意义,例如,蛇(snake)是一种爬行动物,体形柔软易弯曲,在行走时,蜿蜒曲折前行,因而英汉语言中都有“蛇行(snakeitswaythrough)”。另外蛇能分泌毒液,隐匿于草丛中,因而有“阴险、狠毒”的联想意义,英语中有“asnakeinthegrass”,比喻伪装成朋友的阴险之人。又如,鸡(cock)的生活习性之一是清早鸣叫,因而汉语中有“闻鸡起舞、雄鸡一唱天下白”等词语,英语中有“cock-crow(黎明)”等词语。[1]260根据“蜜蜂(bee)”、“猪(pig)”、“猴(monkey)”等的生活规律和生理特点,英汉语言中都有“忙碌”、“懒惰”、“精明、淘气”等语义。

(二)根据人们对待动物的情感态度所表达的语义

现实生活中,人们和各种动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人们对动物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进而影响到这些动物词语的褒贬意义,赋予语言以丰富的感彩。

对待某些动物,由于各民族呈现大致相同或完全相同的态度,体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表达相同的语言意义。例如,英汉民族都把“羊(sheep)”看成一种善良、温顺、柔弱的动物,因而在其意义表达中包含了相同的情感态度。汉语中有“像小绵羊一样温和、乖巧”,英语中有“asgentleasalamb/asmeekasasheep”。“猪(pig)”的生活习性、环境决定了中西文化中都认为猪是懒惰、肮脏的动物,因而有关猪的词语都含有贬义的感彩。

对待另外一些动物,不同民族由于其生活习惯、民族心理、意识形态及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表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呈现不同的、个性化的褒贬语义。例如在对待“鸡(chick)”、“鱼(fish)”、“蝙蝠(bat)”等词语方面,由于这些动物名称发音同“吉(luck)”、“余(abundance)”、“福(happiness)”,因而深受中国人的青睐,被赋予褒义色彩。[2]33-36而在英语民族中则无此谐音,这些词语的褒贬色彩便产生分化,英语语言中此类词语多含贬义,例如“chick-hearted(怯懦、胆小)”、“fishwife(泼妇)”等。“龙(dragon)”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传承。在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中,“龙”是帝王、权力、富贵的象征,因而汉语中有关“龙”的词语都被赋予积极的含义。如:“潜龙”、“卧龙”、“龙凤呈祥”、“卧虎藏龙”、“望子成龙”等,中国人常以龙的传人、巨龙自称。而英语中“龙”则是贬义,象征魔鬼、邪恶。所以西方人在看到中国人如此钟爱雕刻有龙的东西时会表示诧异。在对待“狗(dog)”的情感上,中国人多持消极态度,含有“狗”的词语几乎都含贬义色彩,如:“走狗、落水狗、癞皮狗、狗头军师、狗仗人势、狗彘不若、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等。[3]391而西方文化中,狗是人们的宠物,人们对狗充满了爱怜、褒扬之词,如:“aluckydog(幸运的人)”、“acleverdog(聪明的人)”、“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爱吾及犬)”。[4]269-271

二、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对等性特点

对等性是指英汉语言在表达某一语义时,词语中所涉及动物名称的一致性或相同性,其语言中使用的动物名称所代表和体现的相同或相近的比喻、联想意义和文化特征。

(一)英汉语言中有关动物词语的语义完全对等性

不同国家和民族,虽然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但由于某些动物的共同体形特征、生活特征或行为习性,人们在表达某一语义时,两种语言会借用同一动物名称。英汉语言中的确存在这些在语义表达和文化内涵上具有对等性的动物词语,他们有着同样的比喻、象征和联想意义。

1.利用动物形体特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例如,根据蛇的体形及运动特点,英汉语言中都用“蛇”表示一种行进路线和行进方式,“蛇行”和“snakeitswaythrough/across(蜿蜒斗折,沿曲折道路行进)”。又如“asslipperyasaneel(像泥鳅一样圆滑)”。[5]293-295

2.由于语言翻译、词语借用和文化交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例如,汉语中有“纸老虎”之说,英语中有“apapertiger”。英语中有“abird’sview”,汉语中就出现了“鸟瞰”一词。又例如:“adarkhorse(黑马)”,“anuglyduck(丑小鸭)”,“bullmarket(牛市)”等。[1]107

3.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猴、蛇、狐狸、狼”等动物都有相同的态度,因而他们在两种语言中表达着大致相同的意义。例如,英语中可以用“horse”指各类人,“adarkhorse(黑马)”,“awillinghorse(积极工作的人)”,“aTrojanhorse(潜伏在内部的敌人)”。汉语中有“犬马、驽马、响马、马贼、探马、马前卒、老马识途”等。汉语中有狡猾的狐狸,英语里有“asly/craftyfox”,“ascunningasafox”等。又例如:“afishintroubledwater(浑水摸鱼)”,“astimidasamouse(胆小如鼠)”,“asbusyasabee(像蜜蜂一样忙碌)”[6]161-162,“asstrongasahorse(人强马壮)”,“wolfdown(狼吞虎咽)”,“acaseofdogeatdog(狗咬狗)”等。此类例子都体现了两种语言在借用动物名称表达语义的完全对等性。

(二)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部分对等性

所谓动物词语的语义表达部分对等性,是指在表达同一语义时,不同语言在使用动物名称会不尽相同。一种语言中有关动物的习俗语、成语、谚语表达相同语义时,在另一种语言里会变为借用其他动物名称的词语。但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语义都借助了动物名称,因而在表达形式上是部分对等的。

英语中“owl”是智慧、庄严的象征,例“aswiseasanowl”(猴精)。而汉语里它是不祥之鸟,倒霉、厄运的象征,汉语用“猴”象征聪明、机灵。“bat”在英语里具有消极否定意义,象征盲目,丑陋、罪恶和吸血鬼,例“asblindasabat”。[1]207-217而汉语里“蝙蝠”具有褒义色彩,象征幸福、好运、富裕,因为它和“福”谐音。又例如下列词语里,表达同一意义英汉语言里分别使用不同的动物名称。

Leadadog’slife——过着牛马般的生活

have/holdawolfbytheears——骑虎难下

aflyintheointment——一只老鼠害了一锅汤

ikeacatonhotbricks——热锅上的蚂蚁

likeadrownedrat——落汤鸡

beatthedogbeforethelion——杀鸡儆猴

donkey’syears——猴年马月[8](57-59)

牛饮——drinklikeafish

吹牛——talkhorse

害群之马——blacksheep

对牛弹琴——cast/throwpearlbeforeswine

一丘之貉——birdsofthesamefeather

(三)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非对等性

一种语言中有关动物的习俗语、成语、谚语表达某一语义时,在另一种语言里这些动物名称则完全消失,不借助任何动物名称。反映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语义时,选择词语的不同,即语义表达的非对等性。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某些动物词语在另一种语言里根本找不到对应的动物名称去表达,这些词语不能盲目的直译和套用。例如,汉语里“白象”是一种电子产品,由于“whiteelephant”在英语里意为“累赘,昂贵而无用的东西”,所以不可译为“whiteelephant”。汉语里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英语里不能用具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

拍马屁——licksb’sboots

蜻蜓点水——scratchthesurface

黔驴技穷——atone’swit’s/attheendofone’srope

马到成功——immediatesuccessuponarrival

英语里也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在汉语中不能用具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

putthecartbeforethehorse——本末倒置

adoginthemanger——占着茅坑不拉屎

acat-and-doglife——经常吵架的生活

raincatsanddogs——倾盆大雨

moneywillmakethemaretogo——有钱能使鬼推磨

三、动物词语体现的文化特征

本研究中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动物鼠、牛、虎、兔、蛇、龙、马、羊、猴、鸡、狗、猪以及猫、狼、狮子、鱼、蜜蜂、鸟、蝙蝠等31种动物形成的各种词语,包括成语、习俗语、俚语、格言。就英汉语言中这些动物所代表的语义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通过对这些词语的比喻、联想、象征意义的探讨,挖掘了它们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这些有关动物的词语中,中国文化侧重品德和人格意义,注重他们的内在特征,而西方文化侧重外在形象和体征意义,注重他们的外在特征,因而产生了这些词语文化方面的差别。通过以上研究,有助于更深刻的了解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这些动物代表的形象及比喻和象征意义的差异,找到产生这些语言差异的文化根源,避免语言交流的障碍和误解。

参考文献:

[1]HORNBYAS.Oxfordadvancedlearner’sEnglish-Chinesedictionary[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7.

[2]陈美芳.英汉词文化差异对比分析[J].Us-ChinaForeignLanguage,2005(1):33-37.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张廷芳.狗年话狗[M]//教育与文化发展新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GUYUEGUO.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6]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动物成语范文11

关键词:一元动词带宾语;无受格动词;非作格动词;述补结构(使成式);受事宾语;施事宾语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语言研究一直沿袭根据能否带宾语把动词划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大类的传统语言学理论。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这种格局由于语言学家Perlmutter(1978)的“无受格动词假说”,和Burzio(1986)的“布尔兹欧定律”的相继问世才被打破。因为语言学家发现英语、意大利语和世界其他一些语言中的“不及物动词”存在着鲜明的内部对立,其中有些不及物动词的主语常常可以出现在宾语位置上,使“不及物动词”好像带上了宾语,而其他的一些不及物动词却根本做不到这一点。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无受格动词假说”将传统语法所规定的不及物动词分为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完全不同的无受格动词(即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两类。按照动词论元结构规定,只有一个论元的无受格(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都是一元动词。然而无受格(非宾格)动词只有内论元,没有外论元。由于无受格动词既不能指派外论元的论旨角色,也不能给内论元名词组赋格,因此,处于其补语位置的名词组不得不移位到主语位置得到主格以满足格鉴别式(Case Filter)。但是内论元还可以留在原位不用移位,形成所谓的一元动词带宾语现象。而非作格动词只有外论元,没有内论元,不可能像无受格(非宾格)动词那样带宾语。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由于Burzio(1981,1986)认为作格动词和无受格动词的含义完全一样,因此将二者合而为一,取名作格动词。但是他在论证作格动词时所引用的例子却是存现动词,因此自那以后语言学界都将非宾格动词看成作格动词,作格动词就是存现动词,以致造成对作格动词认识不清、定义不明,因而形成众说纷纭的局面。余澄清(2013)的专著《无受格动词研究》将作格动词重新正名为无受格动词,下分五个次类:被动词、中动词、作格动词、存现动词和提升动词。应该说一元不及物动词既包括非作格动词,即普通不及物动词,又包括无受格动词旗下的五个次类。但是,像大多数学者一样,本文提到的刘探宙(2009)、付义琴(2012)、张伯江(1989)等学者在研究一元动词带宾语现象时,仅限于存现动词和非作格动词两类。

这两类不及物动词对立的句法和语义表现引起世界各国语言学家探讨非宾格现象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将无受格动词假说和布尔兹欧定律应用到各自的母语研究之中,致力于在句法和语义上区分这两类动词,并对这两类动词的最重要句法判别式基本达成共识。然而我国有学者相继对此提出质疑,他们发现汉语中,像非宾格动词带宾语一样,存在着大量的非作格动词带宾语现象。刘探宙(2009)提出:非作格动词“也能有带宾语的论元结构NP1+ V + NP2,具体例句如下:

(1)王冕家就病了他老父亲一个。

(2)在场的人哭了一大片。

(3)郭德纲一开口,我们仨就笑了俩。

(4)不到七点,我们宿舍就睡了两个人。

(5)我大学同学已经离婚了好几个了。

(6)这次流感小班的孩子咳嗽了五六个。

(7)今天上午这台跑步机一连跑了三个大胖子。

(8)他们办公室接连感冒了三四个人。”

刘探宙(2009)认为,“这些不在少数的例句使区分非宾格和非作格两类动词看似坚固的城墙被打破。”于是她提出,“没有必要区分这两类动词”,因此决定在一元动词带宾语现象的研究中“将它们做统一处理”。

功能语法学家韩礼德(Halliday,1985)提出的信息结构,就是主位(已知信息)与述位(新信息)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信息单位的结构。这种理论把语言组织成为信息单位,将充当小句主位同时又是小句主语时的主位界定为无标记主位;把主位不是小句主语的主位称为有标记主位。一般说来,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人们往往把无标记主位用作话语的起点。但是如果为了达到强调某个成分的目的,讲话者也可以选择有标记主位。很显然,例句8a-b就是说话人为了强调计数的目的而选择的有标记主位。如此说来,刘探宙(2009)提出的“非作格动词也能有带宾语的论元结构NP1+ V + NP2”是不能成立的。

证明刘的这种非作格动词论元结构站不住脚的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论旨角色验证法。一元动词只有一个论元,但是由于信息结构的介入,致使一元动词生成的带宾句有了两个论元,如例句8a-b所示。这也是刘探宙(2009)提出“非作格动词也能有带宾语的论元结构NP1+ V + NP2”的理由。不过这个理由不成立,之所以不成立,我们认为只看到表象。查明非作格动词唯一论旨角色的去向,就能揭示非作格动词带宾语的本质。请看例句9:

9. a. 两人结婚了。

b. *结婚了两人。

c. 我们班三十人结婚了两人。

结果发现例句9a合乎语法,句子成立,因为句子符合动词的论元结构和论旨指派一致性假设;而例句9b违背这一规则,将施事论元置于动词之后变成宾语则成为病句。然而,病句9b前加上有标记主位“我们班三十人”后,成为合格的非作格动词带宾句9c。这一演绎推理合情合理,是有标记主位“我们班三十人”的介入挽救了病句9b,因而也让施事论旨角色顺利转换载体:使非作格动词带的宾语成为为施事宾语。

存现动词与非作格动词之间的很大差异,将例句9与例句10两相对比就十分清楚:

10. a. 桌子板凳倒了。

b. 倒了桌子板凳。

c.大厅里的桌子板凳倒了十数张。

例句10a-b-c都合法是因为存现动词的论元结构的唯一论元既可以出现在动词前面,也可以留在动词后面。留在动词后的是受事宾语,移位到前面的是受事主语。有标记主位的存现动词带宾句的宾语仍然是受事宾语。存现动词的这种独特的句法特征,正是用来区别存现动词与非作格动词的关键鉴别标准。

由此观之,非作格动词与存现动词带宾语虽然有时呈现一些相似的表层结构,然而难以证明它们的论元结构有相同之处,也不能证明他们所带的“宾语”的同一性。存现动词的唯一论元是语义上的宾语,带受事论旨角色,而表层结构上的宾语是实至名归。而非作格动词的唯一论元是逻辑主语,有时非作格动词带“宾语”则是一种非常规句法。这种非常规句法必须在非常严格的限制条件下才能够实现,那就是:所带宾语必须是以计数为目的;所带宾语若是非数量形式时,必须是对比焦点。故非作格动词表面上所带的“宾语”其实不是宾语,而是后置到宾语位置上的主语。有些学者,例如张伯江(1989)、易洪川(1997)等称之为“施事宾语”,这一观点是对的。但他们把存现动词带的宾语也界定为施事宾语就错了。其所以错误,是因为他们引用孟琮(1987)的《动词用法词典》的释义:存现动词的“行为动作或活动是人发出的或自然界发生的”,而产生“施事宾语语义上就是这种动作或活动的发出者或当事者”这样错误的立论认知,混淆了存现动词与非作格动词,及其所带宾语的差异,将二者混为一团所造成的错误结果。这一论题留待下篇再议。

刘探宙(2009)提出的“非作格动词也像非宾格动词一样能够带宾语”的理论,既得不到普遍语法原则的认可,也得不到跨语言事实的支持。英语、意大利语和其他语言,像汉语一样存现动词带宾语是司空见惯的普遍语法现象,但是不可能有像汉语这种非作格动词也带“宾语”的现象存在。说到底汉语非作格动词在特定限制条件下带“宾语”只是汉语的一种非常规句法,是汉语语言的句法特例,不具备普遍语法性质。由此可以看出,语言研究一定要透过表象,进行科学分析,才能抓住本质。

语言学理论研究和语言事实研究表明,一项语言学理论和规则的提出和建立,必须发掘和收集大量的语言事实来加以证明和验证,看其是否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当然语言学的理论和规则不可能没有例外,也不会不允许出现极其少数的反例。然而,如果语言事实的反例很多,甚至超过正面的语言事实,那么,这种语言学理论和规则就值得怀疑,就有被的可能,而使该理论和规则不能成立。

中外学者发掘和收集的大量语言事实证实,英语存现动词只有一个来源,全部来源于不及物动词,没有一例存现动词是来源于及物动词的。汉语存现动词有三个来源。大部分存现动词来源于不及物动词,即本身就是一元动词。例如:站、坐、躺、睡、卧、立、竖、住、沉、浮、漂、飞、跪、趴、蹲、来、走、进、出、到、塌、倒、去、死、瞎、跑、逃、过等。这些不及物动词用作存现动词是典型的、标准的存现动词,是天生的无受格动词。汉语的这类动词,和英语的所有存现动词都是天生的、标准的存现动词,它们带宾语是司空见惯的语言事实。对于这部分存现动词来说,根本就不涉及动词的及物性变异。有学者(付义琴,2012)在刘探宙(2009)关于非作格动词也像非宾格动词一样能够带宾语的错误立论认知基础上,对一元动词带宾句进行历史探源,提出“非宾格动词或直接由及物动词的用法引申生成,或由述补结构上字脱落而生成,后来非宾格动词类推扩展到非作格动词”的理论根本站不住脚。

另外的两个来源是及物动词不假,即汉语存现动词另外一小部分来源于二元或三元动词,例如:第二类动词是既可用作及物,又可用作不及物的两用动词。如:放、挂、摆、堆、铺、排、垛、贴、栽、种、插、装、压、搁、载、盖、吊、堵、搭、晾、停、蒙、掉、丢等。

第三类动词是一般只用作及物的动词。如:写、画、绣、钉、刻、雕、印、标、题、漆、镶等。

这两类及物动词在进入存现结构之时,动词进行及物性变异,由二元或三元动词变异为一元存现动词。对于这部分动词来说,“一元动词带宾句是由及物动词用法引申生成”的说法还勉强可以糊弄一下语言初学者。那么,大部分原本就是不及物的一元存现动词,如何“从及物动词用法引申生成一元动词带宾句”?

例句13和例句14中的动词“站”和“坐”本身就是不及物动词,是典型的、天生的存现动词,因此将两动词用于例句13b和例句14b所示的被动句则不能成立,皆成为病句。这足以证明动词“站”和“坐”不能有被动式,以“站”和“坐”为代表的这类存现动词是源于不及物动词。此类动词不能有被动式,说明此类动词不是由及物动词衍生而来的。

然而该作者根据“员外看了,心中好闷,把刀丢在一边,拖那尸首僻静处盖了。(《三遂平妖传》第四回)”之类句中的动词“丢”是及物动词用法,因而推导出“谁知今早闻听人说,卞家丢了很多的银两。(《三侠五义》第六十二回)”之类句中的一元动词“丢”是由上类句中的动词“丢”的及物用法引申生成。以此证明其“及物动词用法引申生成一元动词”说的正确性。

汉语的存现动词“丢”是源于及物动词“丢”。仅仅只凭一个或一小部分存现动词是由“及物动词用法引申生成”这一事实,因而就断定“非宾格动词带宾句是直接由及物动词用法引申生成”这样的结论或理论规则未免有以偏概全、以点遮面之误,这可是科学研究之大忌。那么我们要问,这一小部分存现动词之所以能带宾语是由于其来源于及物动词的缘故,那么其他大部分来源于不及物动词,本身就是一元动词的存现动词同样也可以带宾语,那又将作何解释呢?那么我们再问,英语中的存现动词全部来源于不及物动词,没有一个英语存现动词是由及物动词变异而来,但是英语的存现动词也同样呈现一元动词带宾语的现象。那么,该文“一元动词带宾句皆源于及物动词用法引申而来”的语言理论和规则,在英语语言中,就完全找不到一例证据来证明和验证,说明该理论的解释力等于零。因此,研究一元动词带宾语的语言现象,立论认知出现错误,必然使研究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这种语言现象充分说明了语言在句法结构上的普遍性和在词汇方面的特殊性:存现句作为一种特殊句法现象,有其普遍性,从英语和汉语中大量的例句不难观察到;同时不同的语言在相同的结构上又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英语的存现动词全部来自不及物动词,汉语中有部分存现动词是由及物动词衍生而来,就反映了这种差异。这正好佐证了Chomsky(2001)提出的语言之间的差异主要是词库差异的假设。汉语中第二类和第三类存现动词属于由及物动词衍化而来的存现动词(derived unaccusative),但与第一类典型的、标准的、天生的存现动词相比较,在句法结构特征上完全一样,由此也可以找到原本二元或三元的及物动词,缘何变成不及物的一元存现动词的一些依据了。因此我们可以断定:“一元存现动词带宾句”与其动词是不是源于及物动词用法引申生成毫无关系,只与存现句独特的句法结构特征紧密相关,一元动词带宾语的语言现象是由于存现句的独特句法结构使然。不管是来源于及物的,还是不及物的动词,一旦进入存现句,必须完全受其句法结构的严格制约,生成完全相同的句子。并不是只有来源于及物动词用法的存现动词才能生成一元动词带宾句,来源于不及物动词用法的存现动词同样能够建构一元动词带宾句。

一元(存现)动词是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理论框架下的产物,正是Perlmutter(1978)和Burzio(1986)发现传统语法所规定的不及物动词存在着鲜明的内部对立,因此才将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非作格动词,另一类是无受格动词,很多人把存现动词作为这类动词的代表,而西方语言中的这类动词根本就不存在是由及物动词用法引申生成的问题。汉语中有小部分一元存现动词来源于及物动词,究其原因,皆是汉语词汇方面的特殊性使然,与存现句法结构上的普遍性无关。用汉语的一小部分特殊的词汇现象推导出一般语法规则,违背了人类语言的普遍语法原则。

离开“无受格动词假说”和生成语法学说去研究一元动词带宾句现象,必然又回到传统语法所规定的动词只分及物和不及物两类的老路上去,使问题陷入永远也解不开的死结之中。语言学家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传统语法所规定的不及物动词分为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完全不同的无受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两类,而该“一元动词带宾句”研究又将二者混在一起,再将不及物动词研究推进了死胡同。不管是来源于及物的,还是不及物的动词,一旦进入存现句,必须完全受其句法结构和语义特征的严格制约和要求,生成完全相同的句子。进入存现句的及物动词必须具备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其一是该及物动词必须蕴含存现句所要求的表示存在、结果、状态的语义因子;其二是及物动词必须进行及物性变异后方可进入存现句;其三是并不是所有及物动词都可进入存现句,基本上只有单语素的及物动词才可以进入存现句,极少有双语素的及物动词进入存现句,因为天生、地道的存现动词基本上都是单语素动词。所以只有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及物动词,才能和天生、地道的不及物的存现动词进入存现句后同样表示其行为动作结束后所留下来一种表示存在、结果、状态的语义特征。对比分析以上例句15、16、17中的存现句,以及援引自该作者的例句,验证本文说法是否具有解释力。( 未完待续 )

参考文献:

[1] Burzio, Luigi. Intransitive Verbs and Italian Auxiliaries[D]. Ph. D. Dissertation. MIT. Revised as Burzio, 1981.

[2] Burzio, Luigi. Italian Syntax: A Government-Binding Approach [M].Dordrecht:Reidel, 1986.

[3] Chomsky,N. Derivation by phase[A]. In M. Kenstowicz & K. Hale (eds), A Life in Language [C]. Cambridge, Mass.:MIT Press , 2001.

[4] Perlmutter, David. Impersonal Passives and the Unaccusative Hypothesis [J].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4,157-189.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78.

[5] Halliday, M,A,K.198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Edward Arnold.

[6] 余澄清. 无受格动词研究[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3.

[7] 赵彦春. 作格动词与存现动词症结[J]. 外语学刊, 2002(2).

[8] 张今, 陈云清. 英汉比较语法纲要[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9] 王力. 汉语史稿[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10] 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录. 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11] 石毓智. 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M].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0.

[12] 邓思颖. 作格化和汉语被动句[J]. 北京: 中国语文, 2004(4).

[13] 付义琴. 从语法史角度看“一元动词带宾句”现象[J]. 外语学刊, 2012(2).

[14] 刘探宙. 一元非作格动词带宾语现象[J]. 中国语文, 2009(2).

[15] 易洪川. 汉语口语里的一种施事宾语句[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4).

[16] 张伯江. 施事宾语句的主要类型[J]. 汉语学习, 1989(1).

动物成语范文12

关键词:英汉 双及物 结构 转换句

一、引言

双及物结构(双宾结构)表现为“S+V+N1+N2”,即为一个句子中后面跟着两个宾语,分别为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例如:

(1)a.I give him a book.

b.I give a book to him.

(2)a.我送他一本书。

b.我送一本书给他。

(3)a.She calls me a busy girl.

b.She calls a busy girl me..

(4)a.我吃他一块蛋糕。

b.我吃一块蛋糕他。

从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例(1)和例(2)中动词为三价动词,后面接两个名词且名词位置互换也能够行得通;但是在例(3)和例(4)中,动词本身为二价动词,后面不能够接双宾语,且后面的宾语和它的补语位置不可逆。所以像(1)和(2)这样的句子才为双及物结构,而(3)和(4)这样的句子不是双及物结构,而是宾补;当然也有二价动词能够进入双及物结构,但是具体还要看整个句子结构和内在语义内容,本文不作详细解释。

双及物结构在学界一直倍受关注,对其内在结构和对比其与他语言的差异的研究此起彼伏。但至今对双及物的研究还未穷尽,英汉双及物在结构上和分类上存在普遍性,也存在特殊性,鲜少有人能够根据其动词分类并运用生成语法相关理论分析英汉双及物结构。本文试图根据能够进入双及物结构的动词分类,举出恰当例子并画出其树形图对英汉双及物结构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对比探讨英汉双及物结构差异和其N1和N2转换之后的句子结构的差异,并尝试究其原因。

二、双及物结构研究

Goldberg认为英语双及物的构式义“CAUSE-RECEIVE”,即“致使―拥有”,也就是说施事者(S)主动把受事(N2)转移给接受者(N1),让N1领有N2。张伯江(1999)提出给予意义是现代汉语双及物构式的基本语义,即“有意的转移性给予”。前人所做的研究基本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从进入动词分类进行的研究,常见的有“给予”类(刘丹青,2001;徐峰,2002;何丹,2009)、“夺取”类(宋文辉,2006;徐志林,2010)以及“愿景”类(任龙波,2007)3类;也有综述性的研究和从构式语法角度研究英汉双及物结构的(任龙波,2007;刘金燕,2010)。根据任龙波(2007:64-65),英语里能够进入双及物结构的动词可以分为以下3类:1.具体转移义动词,指物质空间的正反方向给予类动词(give,hand,pay等);2.隐喻转移义动词,指没有显性的给予义,主要是表示人际交流互动过程的动词(tell,teach,wish,forgive等)(徐盛桓,2001);3.附加转移义动词,指本身没有转移义,主要是表示“制造(出)”的某些动词(make,knit,bake,write等)。而汉语里能够进入双及物结构的动词也在任龙波的文章中分类明确:1.具体转移义动词(给、借、租、让、奖、送/赠、汇等);2.隐喻转移义动词(报告、答复、奉承、审问、考、叫等);3.附加转移义动词(扔、抛、丢、甩等)。汉语前两类构式的配价与动词一致;第三类动词为二价,但是能够进入有三个论元的VNN构式(以上词例据Quirk et al,1985)。

第二,有关双及物结构的研究还涉及到了双及物句式的语序方面(何晓伟,2008;王琳琳、蒋平,2011)。何晓伟(2008:21)指出语类信息决定句子的合并顺序;王琳琳等(2011:147)指出双及物结构句式选择的语序规律受名词成分重量制约。

第三,对于双及物语义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持双及物动词为单义(monosemous)观点的学者主要认为这两个句式之间存在转换关系,并认为与格结构是基础生成的,而双宾语结构是从与格结构转换而来的(Larson,1988;Aoun & Li,1989)。另一些研究者认为双及物动词是多义的(polysemous),所构成的两个句式各自表达不同的语义。但是两个句式是否存在转换关系至今仍未有一个明确的定论,这点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探究。

三、英汉语双及物结构及其转换句树形图分析

根据任龙波(2007:64-65)对能够进入英语双及物结构的三类动词以及能够进入汉语双及物结构的三类动词,我们各取一组意义相近的动词结合具体句子作进一步探析,由于英语及汉语能够进入双及物结构的第一类词“具体转移义动词”分正负方向,所以在一类里面共取两组反方向的动词,通过对比探讨英汉双及物结构差异和其N1和N2转换之后的句子结构的差异,并尝试究其原因,共取四组词结合实例制成下表:

表1:能够进入英汉双及物的四组例词及其对应例句

类别 例词 例句 N1、N2转换句

第一类 正方向:give-给 She gives me a book.

她给我一本书。 She gives a book to me.

她给一本书给我。

负方向:take-花费/拿走 It took me ten yuan.

这个花费(拿走)我十块钱。 It took ten yuan from me.

这个从我这花费(拿走)十块钱。

第二类 tell-告诉 She tells me a secret.

她告诉我一个秘密。 She tells a secret to me.

她告诉一个秘密(给我)。

第三类 write-写 She writes me a letter.

她写给我一封信。 She writes a letter to me.

她写一封信给我。

表中四组例子表明,双及物结构在其N1和N2变换位置后的句子中显现出了极大的方向性(传递性)。有些句子成分在转换之后英汉句子中位置发生了很大变化(如“take”组),有的转换之后英汉句子位置结构基本保持一致(如“give”组);有的一开始英汉句子方向性表达程度就不一样(如“write”组)。这个部分将会先对比英汉双及物结构,然后再对比英汉双及物“N1”和“N2”转换位置的句子结构,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树形图来看各组例句(为了方便对比分析英汉双及物结构,下图在位置上对句子进行了调整):

英汉双及物结构树形图:

英语双及物: 汉语双及物:

根据上图可见,英汉双及物结构在句式结构上基本相似。就移位来讲,英汉双及物动词移位语迹一样,都是由“V”位置到“ν”位置。英语双及物处图中“ν”处分别带有轻动词“to,to,from,to”,这在汉语双及物中对应的成分应该为介词“给、给、从、给”;另外,在最后一组英汉例句当中,“write”对应的汉语为“写给”,这点有些不能对应。因为在英语“write”的中文释义中只有“写”这个动作,并没有“给”这个表示方向的语义成分;所以这造成了英汉双及物的差异。这点差异可以归结为英汉语音表达机制不一样,在英语双及物例句中,“write”在汉语双及物例句中由于语音表达差异需要变为“写给”,只有这样才能后接对象“我”构成双及物结构。

具体到每个句子来讲,“give”与“给”这组句子的中英文结构基本一致,动词“give”从最低部向第二级移位。英语表述中人称和时态的标志为“-es”,而汉语中没有担任人称的标志。所以在移位至第二级时,英文动词被赋予第三人称单数特征,而汉语动词为原形。图中单箭头指示为移位指向。而双箭头指示则表示“NI”和“N2”位置互换的成立性,在这里“N1”和“N2”互换在结构上和语义及语用上都行得通,所以这里为双箭头表示其转换后不影响句子使用。

“write”句及其对应汉语句与第一组例句相似,英汉语结构基本一致,但是在动词显现人称时态程度上并不一致;这点也印证了“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的论断。从这组树形图中还可以看出,在前面三组汉语例句中的方向性介词“给”和“从……这”,在汉语双及物结构中本是不出现的,但是在这里方向性介词“给”从一开始就是出现的;这个也和任龙波(2007)对能够进入汉语双及物结构的动词分类有关。他在文中指出如“写”这样的“附加转移意义动词”,在构成双及物结构时后面必须加“给”。所以在这组图中表示方向性的介词“给”就是和“我”字为一个整体,共同与“一封信”交换位置。

“take”与其对应汉语句子主要有三点不同:第一,谓语动词时态表现程度不一样,同样也是因为英语表达中时态会很鲜明。而在汉语表达中,承担表现时态的任务通常落在时间状语上,所以在这里英文例句中“take”上移被赋予过去时而中文中保持不变。第二,动词释义上,英语中的“take”本义为“拿、取、花费”,所以在转换句中,英语到汉语也就有了两个释义,分别为“它从我这拿走十块钱”和“它从我这花费十块钱”。第二种说法在汉语中不常用。所以这里出现了第三点不同:根据英汉语序排列特征,英语状语通常在句首或者句末而汉语状语一般紧靠谓语动词也不常出现在句末,所以在转换句中,英语例句中N1和N2能够互换,但是在汉语例句中“N1”和“N2”不能够互换,N2“十块钱”只能放在句末;如果转换成“它花费(拿走)十块钱从我这。”会引起语用方面的质疑,因为这样的用法难以为人们接受。所以画出的汉语树形图中,“N1”和“N2”的位置固定,无“可以互换”标记。

在“tell”与“告诉”这组句子中,英汉句子结构基本一致,但是在转换之后就有些差异。从图中可以看出英语双及物结构中动词上移到第二级时被赋予第三人称单数特征,然后汉语例句中动词上移形态不变,但是同前面两组例子一样,形态未发生变化而语义内容发生了变化。在英语双及物结构中“N1”和“N2”转换之后可以为人们所接受,但是在汉语中,“她告诉一个秘密给我”在语义传递上没有错误,不过却很少有人使用,所以汉语“告诉”动词引导的双及物结构“N1”和“N2”的语序最好不要互换。

综合来讲,在上面四组句子的结构对比之后可以发现英汉双及物结构有三个共同点和两个不同点。相同点是,英汉双及物结构基本一致、谓词移位语迹相同、语义内容一致。

不同点是:1.谓词对主语的人称和动作的时态表现程度不一致,英语表现明显,汉语中鲜有显现标志,但是在语义内容上共同发生了改变,故可称英语人称时态变化为显性,汉语则多为隐性。2.“N1”和“N2”互换可接受度不一致,英语双及物中“N1、N2”基本都可以互换,而汉语中并非如此。但是对于汉语中什么时候“N1、N2”可以互换,什么时候不可以,本文由于时间和笔者能力限制并未给出具体答案。

能否构成英汉双及物结构,除了受VNN结构本身制约以外,还受动词和英汉语音表达机制制约。所以,在英汉双及物结构当中会有个别词语在语义成分对应上不能达到完全一致。对比还可以发现英汉双及物结构“N1”和“N2”交换位置后句子结构能否一致,受到英汉语用制约。

四、结语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英汉双及物结构都是受VNN结构的制约,语义内容基本一致。但是英汉双及物结构中谓词表现形式没有达到完全,且N1、N2互换可接受度不一致。另外,能否构成英汉双及物结构还受动词类别、英汉语言表达习惯(语用)制约。生成语法下树形图解析作为适用的结构分析手段在近年来的重要发展,必将为跨语言句法对比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野。本文在生成理论的基础上对英汉双及物结构及其双宾位置转换句只是做了较为粗浅的探讨,对英汉双及物构式的异同进行了简要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英汉双及物结构上有很多共性,也发现其转换结构上有很多差异,但本质上来讲英汉双及物构式语法意义的差别是语义转移的方向以及双宾能否互换位置。除此之外,通过分析英汉双及物结构中的差异和共同点,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其他语言并提高人们学习其他语言的水平。

参考文献:

[1]Adele E.Goldberg.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2]Aoun,J.&Y-H.A.Li.Scope and constituency[J].Linguistic

Inquiry,1989,(20):141-172.

[3]Larson,R.On the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J].Linguistic

Inquiry,1988,19:335-391.

[4]Quirk,R.,S.Greenbaum,G.Leech,J.Svartvik.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85.

[5]张伯江.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J].中国语文,(5):175-184.

[6]何丹.给予类动词的双及物构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9,(3):142-144.

[7]何晓伟.合并顺序与英汉双及物结构对比研究[J].外国语,2008,

(3):13-22.

[8]刘丹青.汉语给予类双及物句式的类型学考察[J].中国语文,

2001,(9):387-398.

[9]刘金艳.英汉双及物构式对比研究[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

论研究),2010,(4):61-62.

[10]任龙波.英汉双及物构式比较[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

(6):63-66.

[11]宋文辉.现代汉语两类双及物动结式的配位方式[J].世界汉语

教学,2006,(10):42-54+147.

[12]徐峰.“给予”动 词 的语 义 和 语 用 研 究[J].华东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78-87,127.

[13]徐盛桓.试论英语双及物构块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

(3):81-88.

[14]王琳琳,蒋平.双及物结构句式选择的语序规律制约因素[J].南

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11,(7):143-148.

[15]徐志林.近90年来汉语双宾句式研究述评[J].广东教育学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