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策略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策略

时间:2022-10-14 10:26:59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策略

一、产教融合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耦合关联分析

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教融合在促进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具有优势,产教融合是一个综合、多维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就是通过遵循教育规律与院校发展规律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耦合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人才培养的供需匹配度释放高等院校的整体生态效能。这一育人模式体现了开放、合作办学的思路,也彰显了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开放、合作办学的思路

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是提升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是对传统育人模式的优化改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复杂的教育工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高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教融合将高等院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视为一种合作共生关系,这不仅为高校提供符合专业发展需要的建设性意见和实践实训平台,同时还为企业创造了专业教师服务社会、服务高校的机会。这种育人模式可以突破高校环境的限制,面向开放的社会与企业寻求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对此,基于职业性的产教融合必须关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耦合关联,提升高等院校和企业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动性,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创造之人”③。这种育人模式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开放格局,也使得校企在合作过程中双双受益、实现共赢。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企业各方秉承分工,以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则来展开合作,通过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统筹与协调,来全面提升各共生单元之间的和谐度。

(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了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的培养方式,将学生培养成既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专业技能以及解决实际职业问题能力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丰富完备的理论知识,还需要面向劳动力市场掌握一定的核心技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新技术的快速更迭与变革,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职业,催生出若干新生领域和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同时产业升级及转型发展又表现出对更高综合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然而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的愿景。那么围绕人才培养这条主线,通过产业发展需求侧和人才培养供给侧来协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推动应用型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无疑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所在。

二、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对技能水平提升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长久维持产生积极的影响,还是实现国家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保障。因此应克服培养定位不明确、培养机制不健全、培养体系不完善等多重困境。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一些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理论内涵认识不清、把握不准,从而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同质化严重。长期以来,在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方面,许多学者简单认为研究型高校培养学术型人才,教学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代表低层次人才,学术型人才代表高层级人才,这种简单的区分致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走进了一条死胡同。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方面来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既需要研究型人才,又需要应用型人才,但有能力培养研究型人才的高校占比很小。那么从对学校的发展定位来看,普通高校应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是检验应用型高校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指标,是凸显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特质。很多高校没有找准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并未把人才培养置于多元共同参与的开放系统之中,也未把人才培养贯穿于生产实践、教育教学、社会服务、创新研发的全学科、全方位、全过程。这恰恰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虽然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为抓手的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十余年,但协同育人效果尚待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复杂的教育工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企业等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果缺乏调动多元教育主体积极性的制度,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也就很难发挥实际功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只有积极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才能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如果缺乏调动多元教育主体积极性的制度,那么各个利益相关者主体之间就会互相推诿,缺乏合作,他们将不能了解如何更好地对教育进行投入,也就不可能形成育人合力,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也就很难发挥实际功效。产教融合将高等院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视为一种合作共生关系,并限定了各方要承担的责任。那么如何协调好各方的意愿与利益纠纷,在各个多元主体之间实现“非零和博弈”,是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在产业界和教育界的具体合作过程中,各教育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协作解决问题机制存在一定的桎梏与掣肘。一般来说,教育行政部门、高校、行业企业及其他教育主体都想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过程中最大化自身利益,但是由于教育资源整合程度不够,导致落实情况与预期存在较大偏差,大量学生的教育学习资源利用率偏低,难以实现理想中的教育资源整合效果,甚至出现了教育资源浪费的情况。产教融合有赖于牵头部门单位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需要相关部门的自觉参与和密切合作,并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才能使办学常态化、规范化④。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短板”的存在与利益相关者参与功能弱化息息相关,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参与以及责任又具有复杂性,从长远来看,缺乏合作很容易在某种程度上削弱各个教育主体估算教育的成本与效益,从而降低多元主体积极参与校企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意愿。只有在合理协调各方工作和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多元主体力量共同协同的教育生态下,教育效果才会达到最大化。

(三)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人才培养的整体体系不完善也是普通高校往应用型大学转型的一大掣肘。具体体现在培养方案缺少内在价值取向、课程体系设置与市场相脱节、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致使教学与生产相脱节,体现不出应用型的特点。其一,培养方案片面强调外在价值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⑤,作为应用性技能型专业人才,只具有职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情操。纵观现在的人才培养方案,过于偏重表层技术培养,缺少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育。其二,课程是育人的最重要载体,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想要纵深推进,关键要依靠课程形态。然而,现在很多应用型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基本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来进行,大学生实操机会较少,实训课程教学体系仍有待完善。除此之外,课程较多关注书本知识,缺乏与工作世界的联系,不仅影响了知识、技能及认知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也阻碍了教育的长远发展。其三,师资队伍结构是反映教师队伍质量、能力、学术水平的关键性指标,它影响着教学与科研的整体质量。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虽然是部分高校转型升级的关键,但是从目前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发展现状来看,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复合型、双师型教师总量相对不足,虽然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努力转型成为双师型教师,但是总体数量依然较为匮乏,不能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二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薄弱,在校学习期间参与企业生产科研活动较少,与企业联系不多,制约了其实践教学能力。三是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较为传统,一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偏爱传统的教育方式,过于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轻视学生对现代学习理念、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教师知识更新速度过慢、教育创新能力不强。

三、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动路径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的背景之下,社会对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愈发旺盛。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不仅有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还对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为此,通过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教学中以学生的技能提升为核心,侧重培育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等综合能力。因此,可以借助企业资源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借助社会力量强化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以产业需求导向制定培养方案

“培养什么样的人”事关“如何培养人”。人才培养作为产教融合的主线,对促进教育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制造2025》从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这一宏观层面和大学生个体发展对教育的需求这一微观层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那么了解大学生教育需求,对症下药,实现对教育方式、内容、师资和时空等教育条件的精准配置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向应用型大学转变的普通高校应明确人才培养理念,着重培育地标性先进专业集群,密切关注当地政府产业结构布局,围绕地方产业链并结合学校实际来打造专业特色,把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之中,根据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调整学科专业布局,通过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来服务经济发展。作为高校要树立“教学就是学术的理念”,从人才培养这个全局出发,明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双方的资源互补、协同培养来共同促进产业界和教育界的联动发展⑥。

2.更新产教融合育人理念。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需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结合生源特点和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要求,明确培养定位,把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培养成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主力军。例如,在知识技能培训上,可以根据市场所需将科学文化知识、岗位技能知识、基本管理知识以及企业文化知识等在内的知识设置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利用高校和企业的多种教育资源优势开展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大学生素质工程建设的持续实施,应聚焦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概念内涵、教育方法,重视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及企业文化对大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把课堂的理论性学习和对应工作领域的职业技能实践相结合,把未来目标工作与其课程学习之间的架构相结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教学方式上,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和普及,当前线上教育方式、线下教育方式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成为目前教学方式研究的主要论题,借助直播、录播、App软件等形式深化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的结合。当然教育工作不仅要着眼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当下工作所需的能力,更要不断思考学习需求,为差异化学习提供关怀入微的支持。

3.革新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一般需要经过需求调研、人才培养现状分析、资源调研等阶段。首先,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离不开前期的调研,在调研职业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可以通过实地参观、座谈会、搜集工作成果等方式来了解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从而落实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另外,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注意突出内涵质量,坚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见表1),在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条件及教师队伍等方面体现出办学特色。在大教育观工作思路的指导下,让产教之间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帮助大学生获得工作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

(二)释放多元主体参与活力,形成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激发多元合作力量,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需要借助高校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借助企业资源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借助社会力量强化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1.优化统筹人才培养资源。南希·戴蒙德(Nan-cyDiamond)认为,政府拥有制定教育政策法规和划拨教育经费的决定性主导权,这种主导权对人才培养和高校建设影响颇深⑦。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本质是多主体的协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产业、社会等多元主体来共同支持配合。例如: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之间、高校和企业之间可以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条主线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通过这种交互式作用,来实现共生单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当然这是社会性涵盖下的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应有之意,亦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逻辑前提。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企业各方秉承分工,以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则来展开合作。

2.加强专业与人文素养的渗透。一方面,聚焦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概念内涵、教育方法,重视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及企业文化对大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把课堂的理论性学习和对应工作领域的职业技能实践相结合,把未来目标工作与其课程学习之间架构相结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大教育观工作思路的指导下,让产教之间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帮助大学生获得相关工作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双收获。另一方面,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校园文化、组织制度变革,注重专业教育和职业道德、职业情操教育的融合,树立“让每位学生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教育理念,更好地帮助学生“成才”和“成人”⑧。

(三)深化产教融合,健全人才培养制度体系

产教融合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为人才培养提供完善的保障机制是打造校企产教人才链、信息链、创新链的关键抓手。

1.搭建以产教融合工程为重点的创新平台。普通高校要主动出击,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主动搭建合作育人平台、实习实训基地。利用现场平台、科研创新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整合资源,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产教融合工程为重点的创新平台对推进产教融合协调育人工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关键性作用。通过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将优质资源整合在一起,从而满足大学生不同的教育需求,进一步开发和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优势。

2.全方位推进课程建设。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丰富完备的理论知识,还需要面向劳动力市场掌握一定的核心技能。课程作为提升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枢纽”对推进产教融合协调育人工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关键性作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启动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新时代课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基础工作。在课程建设上,健全专业课程体系,要扩大学校的专业设置自主权。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将大学生的认知学习特点及对课程内容的需求放在最重要位置,联通课程专家与授课教师,就课程内容的设置展开深入沟通与交流,明晰所开发的目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定位,以教育需求、课程定位以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来设计课程的具体内容及其实现形式。同时,课程应该凸显实用性,满足大学生真实需求和现实需要,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场景,帮助大学生消化理论知识。课程内容安排要遵循大学生学习的特点与认知规律,满足大学生对真实课堂环境和教师辅导的需求,确保大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活动获得在知识、技能及认知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努力培养出一大批顺应新时代产业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产教融合将优质课程资源整合在一起,从而满足大学生不同的教育需求,进一步开发和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优势。

3.组建高质量师资队伍。在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教师是核心关键,需要组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创新。第一,可以遴选企业优秀指导教师,满足项目真实需要;作为产教融合参与主体之一的企业方,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大学生消化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大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企业优秀指导教师十分了解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素质,由他们担任实践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把握教育内容,将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总结的经验转化为教学实际,从而凸显教育的实用性、提高教育培训效率和针对性。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优秀的师资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来帮助学生有效自学,启发思考,引导其深入学习和理解教学内容,确保教育的教学质量。教师应熟练运用在线交流、网络视频、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工具与学生进行即时的互动交流,并为学生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制定阶段性和长期性的学习计划,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适应学习节奏。第二,可以聘请高校、行业专家教师,组建跨界教师团队。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变革为社会持续发展带来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如何准确辨识和拓展师资的多样性,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着重考虑的问题。聘请高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专家、教授无疑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跨界教师团队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授课技巧,可以更快、更便捷地获取对应专业领域内的前沿知识理念和思想,由他们参与教学研讨并尝试在授课过程中采取专家引领式教学,可以使大学生获得更专业化、更系统化的理论知识。随着国家对创新人才重视程度的逐步提高,统筹推进产教融合,实现高等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为此,高校要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健全应用人才分类培养体系,从而实现高校的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内涵式发展。

注释:

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20-12-14),

②长子中.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观念特征分析及思想引导[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3):8-10.

③李梦卿,李鑫.“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实践壁垒与破解路径[J].职教论坛,2020,36(6):44-50.

④杨红玲.市场需求导向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的重构[J].职教论坛,2020,36(10):140-145.

⑤孙长远,庞学光.惟“何以为生”: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消解[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2):12-17.

⑥严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职教论坛,2019(10):155-159.

作者:侯新颖 李建 单位:德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