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12-24 08:53:07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丰富的,其发挥的作用也是积极多样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应当成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一)政府过度参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过程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根据地区发展以及社会民生的需要,与时俱进地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目标进行政策指导。地方高校由于高度的地域依赖性,与地方政府的交互非常频繁,进而导致在多元融合协同的环境下,政府部门过度干预人才培养具体活动,而非宏观地把握大局与方向,使得由“掌舵人”的角色转变为了“船长”。[4]

(二)地方高校忽略人才培养开放性

地方高校作为政府教育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其依靠行政系统、教学院系等组织或个人,实际开展人才培养的工作。但普遍存在知名度不高、资源有限、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因而在引进人才、追求长远发展等方面往往受挫。在效益优先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多主动放弃与外界的合作,转而依靠机械式、重复式以及压迫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被动地完成政策要求,忽略了人才培养的开放性,“闭门造车”现象严重。

(三)企业缺乏情感、责任与利益支撑

现代市场竞争已经从传统的资本、技术等外在资源延伸到人力资源,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资源的竞争,如世界500强企业中,80%的企业都开办了自己的企业大学或与其他高校联合办学。但我国企业在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缺乏“情感”“责任”与“利益”的支持:首先,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时多选择知名度高的院校,鲜对地方高校表现出强烈的合作意愿;其次,社会责任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但其社会责任主要聚焦于环境保护等方面,缺乏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人才培养的效益难以量化,且地方性企业多关注于短期利益,这也是制约企业提高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主要问题[6]。

(四)社会力量缺乏参与人才培养途径

人才培养不仅是政府、院校与企业的责任,同时也需要社会组织、舆论媒体、公众等多元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目前,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成效主要由地方政府进行审议、咨询、监督和评估,社会组织角色的缺失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评估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同时,媒体与社会大众在文化认同、舆论宣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途径,这制约了地方高校提升知名度的步伐,影响了地方高校人才的社会认可度。

二、美国社区大学多元融合协同办学经验

遍布全美各城市的社区大学已经成为其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国社区大学多元融合协同办学的实践在资金保障、民主管理、市场运作等方面体现出巨大的优势。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我国地方高校实现科学育人、长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政府“购买制”提供资金保障

美国大学的教育资金受联邦法律保护,规定社区大学的运营资金纳入当地政府预算,并建立了包含地方高校教育在内的教育投入保障制度。但政府的投入并非是无条件的供给,而是具有市场竞争特征的“购买”,政府根据各社区大学的专业水平、课程设置、师生数量等可比性指标投入资金等资源,对于本社区发展紧缺的、受市场欢迎的专业和课程,政府则投入更多的资源办学,即出更高的价格“购买”。这极大地激励了社区大学主动响应社区需求,突出办学特色,提升教育质量,从而形成了“面向居民、服务社区、自由开放”的社区大学特色,实现了百年的长远发展。

(二)大学自身坚持多元融合协同办学

美国社区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坚持科学民主、开放透明的原则,主动推进学校事务公开制度的建设,坚持重大决策实行集体讨论、投票决定、社会公示,尤其是在基本规划、重要物资采购、资金运用、教师职称评定、干部任免、奖助学金、校企合作等各界关心的重要事项与敏感问题上,坚决做到真实、及时、规范、全面以及公开,定期邀请社会各界参与学校重大会议,积极发挥教职工大会的建言献策作用,扩大学校决策的透明度与公开度。

(三)产学合作形成市场化办学特色

积极开展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是美国社区大学践行多元融合协同的体现。社区大学积极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主动面向地区内的主导产业,用服务谋合作,以贡献换发展,对于国内外的多类企业,如邢台钢铁集团、美国洛克韦尔司、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等,合作设置紧缺专业培训班,联合培养实践技能,共同承担生产任务,积极共建实训基地与数字化校园,有力推动了大学文化教育与地区产业的融合,实现了市场化办学特色的形成及发展。

(四)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日常运营

美国社区大学的出资方主要是当地政府,但政府并非直接参与大学的日常管理,社区大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由社会组织、公众个体等社会力量以及大学代表等组成的董事会。董事会制度规定学校的重大事务必须经董事会会议审议决定,包括聘任与考核校领导、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审议课程设置、募集运营资金等。此外,第三方认证制度也时刻监控着办学质量。政府并不直接对社区大学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而是由各地的民营性质的认证机构进行专业评估,通过第三方的形式避免可能发生的徇私舞弊。董事会制度与第三方认证制度拓宽了社会力量参与学校运营的途径,限制了政策的干预以及校领导的权力,在审议、咨询、监督、评估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多元融合的特点,兼顾了多方利益,促进了大学本身与地方的协同发展。

三、基于多元融合协同视角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一)当地政府:政策规范+服务引导

地方高校与当地政府的联系频繁,受到政策的直接影响较大,因而地方政府需要从政策规范性与服务引导性两个方面着手,促进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实现自主化与程序化。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强地区内人才多元融合协同培养的政策引导,以政策确定政府、企业与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途径、责任以及权利,对多元融合协同涉及的领域及方式进行细化。另一方面,政府需要把握好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度,避免过度干涉高校的日常运营管理,应当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针对不同特色、不同条件的地方高校,坚持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目标,鼓励高校结合自身情况开展自我管理,充分调动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

(二)地方高校:转变理念+激励教师

为实现多元融合协同的人才培养,使各方共赢,地方高校需要从管理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着手改革。首先,地方高校应当认识并顺应多元融合协同的趋势,树立开放包容的办学观念,实现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现实的人才培养转变,从传统的毕业升学向就业导向转变,主动接触并融入社会实践。其次,基于地方高校的两个特点,即经费主要源于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和立足、面向地方发展,应当主动邀请当地政府、企业单位、社会组织与家长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从而使得人才培养模式既适应地方高校的成长步伐,又满足地区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要求。最后,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直接行动者,地方高校需要激发教师参与多元融合协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应当创新高校的人事管理制度,打破高校与企业间的人事交流壁垒,畅通外界人员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合作渠道,允许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研发等活动,提高高校教学的可实践性。

(三)企业参与:信息交互+综合评估

行业协会在增进产学合作、协同培养人才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帮助个体企业对接地方高校,满足高校对学生就业以及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首先,行业协会应牵头成立专门的产学合作协调部门,对多元协同融合人才培养的过程给予指导,建立产学合作信息交流平台,及时行业急需的技术需求、最新的发展动态以及前景预测、市场变化等等,构建地方高校、行业协会与企业三方协同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以行业协会为主体开展产学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成长进行追踪,提高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四)社会力量:文化环境+公众认同

多元融合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合适的社会文化作为辅助。首先,各类媒体应充分发挥引领社会风气的作用,通过政策解读以及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地方高校的多元融合协同人才培养进行全方位、积极性的宣传,促进全社会,尤其是企业与公众了解、认可地方高校的多元融合协同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认同风气与良性循环。其次,社会公众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盲目推崇知名高校,而是弘扬学以致用的时代风尚,尊重地方高校依托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的定位,激励地方高校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另外,社会组织对地方高校的多元融合协同人才培养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应积极引导社会转变人才观、教育观,增强地方高校的影响力,客观、公正地对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监督、评估与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地方高校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张宝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以牡丹江地区6所高校协作为例[J].教育研究,2015(7).

[2]张士强.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要义[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

[3]王严淞.凝聚共识•交流理念•分享实践———“一流大学本科教学高峰论坛”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16(7).

[4]孙孝文.治理环境下高等教育政策主体责任界定[J].江苏高教,2009(5).

作者:黄锐 于桐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