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分析

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分析

时间:2022-07-17 03:10:38

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分析

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分析: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选择探究

一、以创新的态度去对待民办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

当今普通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对高校的过多的干预,使高校有了一定的自主管理权。民办高校应抓住机遇,走出一条创新性管理、符合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科学性的管理道路,民办高校一定不能沿用其他高校所用却不符合本身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

1.掌握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正如我国改革开放所进行的包干到户的土地分配制度一般,当办学的产权分配到投资者的手中时,投资者对其付出的心血绝对是对公办高校所付出的心血无法相比的。民办高校拥有了自主权,也就能够放开手脚,根据现实的需要,制定出真正适合的管理制度。作为主人的办学者对管理制度的各个方面就会真正尽心尽力,把学校的事看成自己的事,遇事不推脱、不消极怠工,这样民办高校才能发挥出其作用。

2.对教育目标进行创新管理

民办高校旨在培养出“专业型与通用型”人才,学校要找准培养人才的定位,民办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与公办高校所培养的人才适用标准不同,我们看待人才的标准不是看学生考试的分数,而是看学生在毕业后是不是符合社会的要求,是不是对社会有所用处。民办高校找准培养人才的标准后,就能准确的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制定出适合要求的管理模式。

3.对教学课程的创新管理

学生学习的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方向和个人能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办高校要进行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就必须对学生所学课程进行创新,制定更加合理高效的教学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程安排上添加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合理安排理论课和实验课,使学生理论能力、动手能力都全面发展。

4.在实践中摸索符合自身的教育管理模式

民办高校现有的管理模式都还不成熟,教育部门也没有制定针对于民办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即便有着一些现成的管理模式,但并不一定符合民办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因此,民办高校应该在积极的实践中进行创新,摸索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模式,作为学校的一分子,无论是管理阶层还是教职工,都应该不断的实践,创造新的方式方法,不断的创新,对已做的工作归纳总结,找到适合的管理方式。在创新中要注意考虑到对学校长远影响和近期影响的双重关系。

5.对学生自身的创新管理

学生作为教育管理的主体,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管理过程中要考虑到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树立向上的人生理想,发挥正能量作用,带动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当代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缺陷越来越严重,很多大学生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而走入歧途。在民办高校的学生当中存在由于自己所上学校不是公办学校而产生的自卑感,不喜欢调剂专业的无奈感,或者与其他有钱同学相比产生的挫败感等,针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学校要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辅导,并安排辅导员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辅导,争取把学生培养成心理、身体都健康的有用之才。在注重心理健康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思想品德和人生观的塑造。大学正是处在与社会接触逐渐紧密的阶段,这个阶段人的思想道德、人生观的波动很大,学校应注意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

二、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民办高校管理模式的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的事物作出重要指导的观点思想,它同样对民办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有着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的优秀在于: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看待发展。科学发展观对民办高校的指导之处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民办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特点

高校的一个重要职责就在于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能否输送出合格的人才是考验一个民办高校能力的重要标准。民办高校对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究也是出自这个原因,找到适合自身的教育管理制度就可以创造更好的条件培养所需人才。教育工作者在指定管理制度的时候一定要切实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角度,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

2.民办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要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民办高校的兴起在于国家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是国家不断进行教育事业方面的改革所造成的结果。民办高校肩负着为社会不断输送优质人才、培养可造之才的重任,在现阶段的教育改革中越来越受到社会和群众的关注。因此,民办高校的发展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广阔天地。在民办高校制定教育管理模式的时候要着眼于更长远的发展,对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作出合理的安排,不能因为一时的热闹而全部去参与,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发展多元化的学科,培养出不仅符合当下需求的人才,更要培养出可以可持续发挥作用的潜力型人才。

三、总结

民办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教育管理模式作出改革,将创新精神应用于改革中,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在实践中总结与创新,走出一条符合自身、更具效率、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管理道路。相信在未来民办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效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作者:王珊珊单位:南京市钟山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分析:浅谈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摘 要 高校教育管理对实现高校管理和人才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是高校发展的关键。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我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变化,我国的高等教育学院的管理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产生了新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关于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措施。

关键词 高校 教育管理 创新 发展

0引言

高校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人力资本,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好的管理模式,一个好的管理方式能够使教学的目的更加明确、教学更加效率化,所以说,要提升人力资本,关键还是要将管理的作用发挥出来。教育管理是为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目的,引导学生做一个有节度、有规矩的一个人。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学会自我管理,学会安排自己的人生,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自我管理对学生有着重大的意义,可是现在的许多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浅薄,究其根本与学校有着不可推脱的关系,学校一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很少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当今高校应该对其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使教育制度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1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育管理制度落后,管理制度僵化,缺少人文关怀;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为强烈,欠缺团队合作的意识和精神;学生干部能力欠缺,没有将自己的本职做好而且各班干部分配到的工作量不均衡;教学管理模式仍旧停留在以前,没有跟随社会的潮流做出相应的改革;班级的集体意识淡泊,民主意识不强,西方文化的不健康内容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挫折经历较少,心里的承受能力较差;以上都是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下会针对性地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2创新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措施

面对现阶段的大学生,高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对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新的教育管理制度,获得更多的收益。

(1)进一步规范高校教育管理制度。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我国的教育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高校应引进现代的科学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汲取其中适合应用在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中的方法,制定一套符合我国高校现状的教育管理模式。明确教师的管理职能范围,加强学生的管理法制观念,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2)转变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须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所以高校应转变教育管理模式,要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在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的时候,班干部要发挥其带头作用,增强自主学习、生活能力,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学会自己解决,减少对家庭和学校的依赖,提高学生的独立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可挖掘出学生的潜能,激发其创造力,做一个德智体全方位发展的大学生。

(3)放飞学生思想,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大学跟高中是两个不同的阶段,大学生活应该更多地实现学生的自由,培养学生感想敢做的意识。大学是一个非常注重自由的阶段,在大学,学生是相对比较自由的,学校应该尊重学生自我发展意识,并鼓励学生培养自我管理意识。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

大学时期,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且有着一定的判断能力,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所以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尊重包括尊重学生隐私、性格特点、选择等,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性格运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发展自我管理的意识。大学生思想活S、创造力强、精力旺盛、勇于探索,是萌发创新观点、开辟新局面的最佳时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鼓励学生勇于思考。

(4)加强高校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一边正常教学一边日常学生管理的教师,是经常性接触到学生的,教师可通过对学生的接触,了解到学生的基本情况,可通过平时的交流对学生灌输自我管理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师要经常性鼓励学生发展自我管理,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教师要掌握管理工作中的专业知识,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学生做一个表率,要深刻地明白到优秀的教师团队是进行教育管理改革创新的重点,更是教育管理改革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

(5)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大学生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能够负起该承担的责任,大学生是成年人,所以教师在教育管理学生的时候更应像对待成年人那样对待学生,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变化和身份的改变。民主的交流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这种交流方式能够使学生处于一个相对轻松自由的状态,教师对学生所说的话也更容易被学生接纳,这种朋友般的聊天方式才是正确引导其成长的方法。

3结语

培养人才资本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对教育管理进行改革创新,是为了确保能够为社会、国家输送有质量的高素质人才。教育管理的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是可通过学校的努力来解决的,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需要学校制定改革方案,教师要按照此制度的要求严格执行其教学任务。教育管理模式关系着学校的发展,所以高校要重视教育管理的改革,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

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分析:高校一校多区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索

【摘要】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为指导,以调整、合并为在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政府职能的主要途径,迈出了重大的改革步伐。一校多区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的组织形态"一校多区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成为我国的新研究课题。

上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步入了快速发展期。过去精英教育时期专业设置过细、学科综合能力不强的状况越来越不适应时代需要了。在这种新形势下,高校合并办综合大学就理所当然地被摆上议事日程。于是,由政府主导,对学科传统有关联的尤其是属于互补性的高校进行了整合。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

本文通过实际工作经验出发,以我国现行一校多区教育现状入手,分析一校多区教育管理模式形成与特点,思考在一校多区模式下的教育困境,探求我国一校多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一校多区 学生教育管理 研究

S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增加,很多高校都进行了扩招。因此形成了,很多高校都承载着一校多区的办学实践局面。一校多区与单一校区相比,弥补了教育资源分配不足的问题,也增加了高校的竞争优势。在我国由于思想和历史的原因,教育工作者把大学理解为和其他社会组织性质一样的组织,依然处于用行政方式管理的思维之中。但是由于我国的大学教育目前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原有的管理理念应当作出一些改变。大学培育各种各样的人才,只作为人才的输出口,其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对大学教育的管理体制。一校多区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一些有多个校区的高校无论是在数量和办学规模质量上与单一校区相比,质量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需要迫切的找到一个合适的,管理思路和管理办法对整个高校的教育工作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一校多区模式发展以及学生教育管理

(一)一校多区模式形成

现代社会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对精英的需求增高,因此对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要求。受教育的人数飞速增长,接受教育的需要不断膨胀,导致高校教育有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因此出现了我国教育发发展的高峰时期。一校多区市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一校多区模式的特点

1、校区数量增多、校区空间加大

大规模合并之后,新形成的大学多是一校多区的高校,一般来说,参加合并的大学越多,合并后的大学拥有的校区也就越多;由于合并,各个校区之间在地理位置上都相隔一定距离,有的甚至相距较远。但是可供活动的空间则增加。

2、学校办学规模扩大、师生人数增长

随着学校的校区增多,不管是教职工还是学生数量都会随着学校的合并以及校区的新建而大幅度增加。例如国立武汉大学现有三千余名正副教授,在校学生有四万多人。

3、学科综合化,数量增加

高校经过合并后,在学科数量上得到了丰富尤其是一些实力强,综合门类比较多的大学合并之后,学科数量就会更加的丰富。

4、校区文化的多样性

高校在合并之前都有各自的独特的校园文化。虽然学校的合并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校园文化的融合则存在的一定的难度。校园文化差异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一校多区模式下的学生教育管理

由于一校多区,增大了管理规模,与单一校区的管理模式不同,因此不能沿用单一校区的管理经验。一般的管理模式有分派机构管理,独立管理等。分派机构管理是指学校的教育管理系统对各校区进行统一的管理。有本部分派各个职能部门到分支机构组成各个校区管理队伍,不同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都有自己的职能分工。如:南京大学。这种管理模式的缺点在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学生,受到校区地理位置的限制,经常造成责任主体工作不到位的现象,并且学生工作具有实效性和突发性的工作特点,在该管理体制下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在实时性方面得不到满足。一旦学生出现突发性事件,难以及时有效地得到工作人员的帮助和指导。独立管理是指高校在各个校区有自己的独立的学生教育管理系统。这一套管理办法并不是学校管理部门派分支机构进驻,而是同时拥有多个独立运行的机构,并且在人力财力上的是用于学校的职能部门,没有任何的直属关系。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南京的各个校区有独立完善的学生教育管理机构设置,南航并没有把本部的机构延伸到其他的校区。

二、一校多区模式下,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

高校的扩招是我国大学产生多个校区产生的重要之一。例如浙江大学在两千零二年到两千零三年的一年之内扩招将近一万人。在管理体制不变的情况下高校职工的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是人员结构依然不够好,学生的教育管理队伍资质明显不够。根据教育部的规定,高校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人员与学生之间的比例应该为1:120左右,然而有些高校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400,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管理不到位。在各个校区之间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大多数采用值班制度,学生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体现就是缺乏以人为本科学管理。高校需要从以人为本的科学角度出发,制定出一套科学可用的学生管理制度。

(二)教育资源短缺、利用率不高

很多高校通过开拓校区来拓展发展空间。但是不少校区之间的距离比较远,例如,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的本部在长江以南地区,而新校区浦口校区在长江以北的地区。但是由于交通的不方便需要两个校区进行交流以及资源共享的时候,往往会花费比较高的时间成本。更有甚者,异地办学的多校区大学在各个校区之间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很难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各个校区之间的学生很难对图书馆这一资源进行合理平等的共享和利用。不仅如此学校在对校区进行资源分配的时候,容易导致各个校区的资源匮乏。

三、一校多区,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原因探析

一校多区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着问题,要改善目前的管理状况,必须解决管理中的明显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对教育管理理念认识不足

现阶段对于一校多区的管理模式还没有成熟,导致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仍然延续传统的方法,面对新形势,教育管理工作的制度并没有革新。旧的管理办法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多样化发展,同时也获得了学生价值观和对是非的辨别能力。

(二)新校区文化建设面临困境

新校区文化建设面临困境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匮乏和文化传承的隔断性困难。校园文化活动的匮乏,指的是新校区建设开始阶段,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建设上,精神文化活动场地和内容相对缺少。在各种吃、住、行和学习的基本需要满足以后,入驻过程基本完成后,大家对精神生活、文化活动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然而,由于文化娱乐设施缺乏,各类社团、艺术团队还有一个适应和建设的过程,校园文化活动相对匮乏,如何提高同学们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满意度就十分迫切。在新校区建设的第二阶段,这种矛盾与需求开始凸显。文化传承的隔断性困难。由于与老校区时空上的距离,历史名校的校风、学风传承存在隔断性的困难。由于跨地域、远距离办学,教学、管理和育人等方面都带来问题。还有,新校区建设之初,一般先满足学生住宿,教师大多住在校外,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相对较少,老师的思想观念、价值情感、审美导向难以真实直观地向学子传递,高年级师兄、师姐的言传身教相对较少,学生受到的熏陶较少,优良的文化传统难以产生联系和传承。

(三)新校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高效的基础设施主要有学校的硬件设施,包括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体育运动场所等等。那有些学校在大力兴建新校区的时候却并没有配备相应足够的基础设施。比如泸州医学院,其新校区占地面积比较广,在扩招之后去生源也得到了应有的保障。然而泸州医学院新校区只有一个食堂。并且该食堂的一半区域处于未工作或者待利用的状态,并且其食堂安全也得不到有效保障。在2013年,该食堂先后发生了2次火灾。更为严重的是经常有外人进入学校作案,学校内部甚至会有命案发生,该校的学生安全得不到基本的保障。

四、改善高校一校多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特色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的实践应该遵循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适当调节招生的数量,将重点放到招生与办学的质量上。深化教学改革,改良教学模式,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在校园中建立严谨治学,精心育人的学风,增强学习的氛围。加强学校资源的建设,提升校园硬件措施配备,引进多种投资模式,改变只依靠政府注资的现状,提高学校的竞争力。用高质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创造能力,能够良好地融入社会,成为被社会需求的全方面人才。

改革是顺应社会发展做出的选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是如此,现在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在知识背景下和面对教育国际化的今天,高等教育开始普及化,我们必须不断面对挑战,将文化教育与经济、政治发展相结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大旗,结合本国国情不断完善,更新观念深化变革。

(二)加强新校区文化环境建设

进一步加强新校区文化环境建设。环境育人是育人的重要一环,优美高雅的环境培养优雅高尚的大学生。新校区不仅要为师生配置现代化、功能完备的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等设施,更需要在绿化、园林、雕塑上注重人文氛围的营造;注重文化设施建设,校园墙体、走廊、橱窗、广播、校刊等要有反映校园文化的内容;加强文体活动场所、学生素质活动中心、科技创新活动中心等设施建设,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交流、思辨的场所。同时需要进一步丰富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应加强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理工类院校增加一定的人文素质类讲座,文科类院校增加一定的自然科学类讲座,让大W生在交流中聆听智慧,探索真知。以师生需求为导向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用音乐艺术陶冶师生情操;各类组织应善于将学校的典型、蕴含文化内涵的人和事通过各类活动或宣传,传递到教育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本校的教育资源,塑造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让同学们在追求真、善、美中升华人格。

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分析:以人为本思想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探究

摘要: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社会对于高质量创新型人才需求与日俱增,高校作为培养此类人才的重要主体责无旁贷。而结合实践来看,高校要想有效地培养出高质量创新型人才除了做好各项教学工作外,构建出一个以人为本思想下的教育管理模式同样重要。这是因为通过借助于该教育管理模式不但能够有效地调动并优化各种资源服务于教学工作,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鉴于此,本文基于笔者多年工作实践,首先在以人为本思想下对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内涵及其特点展开论述,随后再对构建该模式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最后探究出一些较为有效地构建策略,以期为高校培养出更多高质量创新型人才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校 教育管理模式 内涵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结合实践来看,教育管理作为高校重要工作之一,其主要是借助于计划、组织、领导以及激励等手段将高校所拥有的各项教学资源充分调动起来,并在结合具体教学目标情况下将资源予以优化分配,进而达到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之目的。进入新时期以来,以人为本思想不断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并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正是在此背景下,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中,构建以人为本思想下的高校教育管理便成了重要目标。因此,基于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以及高等教育改革之要求,下文将重点围绕以人为本思想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探究,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一、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内涵及其特点

(一)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内涵

教学活动是以人为对象,人并非一台设定好程序的机器,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动物,而大学生更是有独立的思考与看法。在高校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指的是以人的价值为优秀,并根据人的不同个性特征而开展管理的方式。因此,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渗透以人为本理念,注重培养师生信念与情感,有助于提高师生参加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推动高校教学综合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二)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特点

结合笔者实践来看,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该类模式具有一定的驱动性。其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并重视生生以及师生间的关怀与情感,有利于人的创造性、主动性以及内在潜力的激发。在该种管理模式下,高校师生会产生较强的自觉意识,并自主的进行互动,而并非是受到外界压力或权利的驱使。所以能够有效地体现自主性与驱动性。第二,该模式具有较强的文化性。文化是在某一时期内某一群体对自身行为、思想以及理念进行整合而形成的。高校这一社会大群体,不管是教学管理亦或是学校制度均受文化所指引和影响。高校的“以人为本”教学模式不但借助于国家政策的支持。而且还依靠其创造的文化氛围来激励人,其不仅能够满足管理人员以及被管理人员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而且还能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必要性分析

(一)有助于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教学管理指的是依照特定的方式、流程以及原则,来规划、领导、组织以及控制教学活动,以达到特定教育目标的过程。归根究底,其本质在于设计与保持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师生得以快速、高效的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得到了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大众化教育时代,学生理应具有自主选择权来选择高校所提供的教学服务。并且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发生了转变,需要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而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倡导的是:“管理的主体是人,并且这也是管理的动力与优秀所在”,该模式的应用不但能够有效突显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人的中心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让其能够自主的完成自我教育、成长的目标,并通过因材施教来将学生的能力与潜能全面发挥出来,有利于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符。

(二)有助于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

我国高校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多是以监控式、计划性管理为主,并且具有较强的统一性。教育管理模式以及教学方案不以学生差异而有所差别,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了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权利以及个性化的需求,让其个体发展以及差异性受到了忽视与限制。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则是强调以人为中心,并以培养人为教育目标,让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得到尊重与发展。所以,在高校教育管理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管理体制。

(三)有助于发挥教学管理者的潜力

当前,在进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以及全新的挑战。在如此背景下,如若教学管理者墨守成规,则会导致高校的管理停滞不前,严重的还会与时代脱轨。所以,只有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才能实现高校教学管理的健康、长久发展。而重视以人为本,将教育管理者的创新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更具现实意义。这不但要求管理者自主的进行学习与积累,而且还需要高校能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重点培养教学管理者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三、以人为本思想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

由前文所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以人为本思想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在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上所具有重要作用,对此这就要求广大高校应当采取一些较为有效地策略将该教育管理模式建立起来。由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对象主要是学生与教师,因而笔者认为以人为本模式构建策略也应当从这二者入手:

(一)强调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中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作为高校办学及培养对象,他们可以说是高校存在的根本意义,因而其理所当然应当成为教育管理模式主体。然而根据笔者研究发现,受长期应试教育所影响,现阶段不少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中往往忽略了这一基本认识,更多将学生作为教育管理的客体开展各项工作。而结合实践来看,一旦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出现该情况下,如此一来不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得他们养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与思维,这显然无益于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地培养,由此可见其所具有的危害性。有鉴于此,以人为本思想下高校教育管理构建上,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就显得尤其重要。对此,广大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强调教育管理模式中学生主体地位。首先,高校管理人员应当积极转变陈旧落实教育管理思想,正确认识学生与高校二者之间关系,以此为树立教育管理模式中学生主体地位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在树立起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后,高校管理人员还应当充分依据本校学生思想、个性以及教学培养目标等实际,并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作为指导对自身各项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优化,从而构建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最后,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广大高校要充分结合当前社会对于高质量创新型人才需求迅猛增长的客观事实,随后在逐一理清本校各专业人才培养中诸如岗位知识技能要求情况下,并在依据学生学习兴趣、特点等实际对专业课程进行科学合理地设置,从而为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建立师生民主参与体制

1 .强调学术管理的权威性

学术权力存在于高校教师的学术权威与地位中,其倡导以人为先,并利用人格的力量去带动人与影响人,其对于高校的学术研究、教学管理等有着较大的影响力。教学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让被管理人员在其良好修养影响下而倒到管理的良好状态。所以在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中,必须将学术权力的地位全面突显。第一,构建起专家集体决策机构,并对学术委员会的权力予以明确,保证不同委员会间的地位平等,从而确保所制定的决策具有平等性与民主性。第二,应积极搭建学术平台,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个学术发挥的舞台。第三,应积极建立基层教授会,给高校教师与教授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途径,让其能够更好的发展以及参与到高校建设当中。

2. 重视师生管理的民主性

一是教师管理。在以往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中,常常强调教师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但容易忽略了教师权利与义务的匹配,所以使得教师管理效果差强人意。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下,应当将管理重点放在教师更高层次需求上,让教师能够在精神力量的倡导下积极提升与发展自我。首先,高校应当重视教师的合法权益,尽可能满足教师合理的需求,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特点全面体现出来。其次,应积极实行校务公开,把高校校务管理做到透明化、公开化,确保教师能够参与到民主管理当中。如,高校发展以及重大决策的制定应当让广大教师参与进来,保证所制定的决策能够满足高校教师的医院,并且与学校发展的需求相符。又如,在高校网站上设立校长信箱,让教师能够将个人对于学校各种管理的建议与看法传达给校长。

二是学生管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当中是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的重要部分之一,高校应当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尊重学生的选择,确保所建立的管理模式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以及符合学生的意愿。首先,让每位学生均能全面了解到专业教学计划以及学习重要决策制定的原因以及具体内容。其次,确保学生有自主选择教师、课程以及学习进度的权利。如推行“一课多师、一师多课”制、以“选课制”为优秀的学分制,让学生能够自主的选择自己意向的教师与课程。再者,让学生具有对教学或管理过程中信息反馈的权利,并通过此来实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的良性循环。此外,保证学生具有对教学计划、课程内容以及教师评价的权利,从而促进高校管理质量的提高。最后,让学生能够参与到高校重大决策当中。

三是建立起师生利益关怀体制。第一,建立以柔性管理为主,刚性管理为辅的管理机制。在以往的教学管理中,教师管理通常仅仅在于其备课、上课以及辅导、作业批改等常规内容,虽然该种方法看起来非常具体与规范,但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发展,使其个性无法得到有效发挥,使得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到挫伤。所以必须在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提供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给教师与学生,并对其进行人性化与柔性化的管理。可以让教师在原有教学模式上进行不断创新与图片,并寻找出更为适合该专业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管理方式。与此同时,还应打破传统的以分数评价学生的管理模式,而是应构建柔性化管理体制,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多角度来综合评价学生能力,让其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二,加大对教学管理者的培训开展力度。首先,对于新任职的管理人员应当开展岗位职务培训,让其能够全面认识到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与性质,并明确其任务、制作与要求。其次,加大管理理论培训力度,提高管理者服务意识与职业道德水平。再者,加大管理技术培训,尤其是网络、多媒体以及计算机等技术培训,以促使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能够满足高校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第三,重视教师的物质与精神关怀。在教育管理中,应让教师全面了解到高校的业务、正常以及发展目标,增强其对高校的认同感。此外,还应切实关注教师的切身利益,为其排忧解难,让其能够更踏实的为高校做出贡献。再者,还应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满足教师的参与感、荣誉感,让其对高校产生归属感,从而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第四,建立自主性的学生选课制度。在原有学分制的基础上建立选课制,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需要的课程来进行学习。首先,完善学生选择导师负责制。优选专业过硬、素质高的导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并结合学生需求以及特点来有效指导学生进行选课。其次,应当坚持“以生为主,以我为辅”的原则。在选课时,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不对学生的自主权进行干涉,更不能由导师来帮学生进行选择。同时,让学生自主对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制定,包括了所学科目、内容以及时间。再者,应建立跨学科的导师联合指导小组。将导师群体力量充分发挥出来,进而更好的指导学生完成选课。

四是构建激励性评价机制。除了上述三方面以人为本高校教育管理构建策略外,笔者认为构建激励性评价机制同样重要。为此广大高校应当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学生成才评价标准。结合实践来看,高校教育管理中学生成才评价标准科学合理与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因而这就要求广大高校必须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学生成才评价标准。首先,高校管理人员要充分基于自身教育目标以及相应标准基础上,随后在系统性收集相关信息情况下对本校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教学效果进行判断,之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社会需求建立起针对性的成才评价标准,并严格落实。其次,在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成才评价标准后,高校管理人员还应当据此制定出相对应的激励引导机制,从而为有效地培养出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做铺垫;第二,建立起教师激励评价机制。教师作为实施具体教学工作的主体,其积极主动性直接影响高校高人才培养质量高低,有鉴于此建立起教师激励评价机制至关重要。首先,高校管理人员根据不同专业课程内容、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教师教学工作质量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其次,依据所制定评价标准,并在充分结合本校教师在物质、精神等方面需求情况下建立起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激励评价机制,随后通过订立相关制度确保该机制得以严格落实,以此有效地调动出广大教师教学积极主动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不管是出于高校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或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本化理念,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充分重视师生的自主性与差异性,实现教育管理的人性化与柔性化,从而更好的促进高校教学的发展。

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分析: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摘要】互联网的出现为很多事物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高校教育管理也不例外,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的一些问题得以改善,提升了高校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但是当前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还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对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然后就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了简要说明,最后对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做了创新研究。希望能在互联网时代下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水平和机制。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高校 教育管理 创新研究

一、互联网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下,各个高校也都顺应时代的潮流,网络应用体现在了学校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各个高校都建立了网络校园,都有自己的学校主页,让学生和家长通过网络就可以充分了解学校的各方面的管理。网络校园不仅仅创新了高校教育管理的平台和机制,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和课余文化生活增添了色彩。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主页讨论区,进行学术知识和课外知识的讨论,并且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到学校的最新动态。学校管理者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状况,可以对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疏导,并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作出及时地调整。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下使得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非常方便和高校,校园网的使用也使得高校教育管理体系走向网络化的发展形势。但是当前情况下,很多高校的其网络化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1.高校教师对学校网络的利用率不高

在互联网这一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应得到相应转变,从传统的照本宣科和黑板板书的方式过度到利用互联网技术制作精美的ppt课件等教学方式。高校校园网上有很多可以让老师利用的教学资源,但是有些老师对这些资源的利用率很低,甚至不懂得去校园网上搜寻有用的教学资源,不能对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进行及时的更新和提升,以至于上课时的教学内容有些老旧,不能和学校整体的教育管理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模式相适应。

2.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网络水平不高

利用互联网对高校进行教育管理,这就需要教育管理人员对网络要有很高的认知程度,并且教育管理人员的网络专业知识和素质都必须达到很高的水平才能与当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相适应。但是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网络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水平还不高,并且对于网络的实践性的应用不强。

虽然现阶段高校逐步在使用互联网对其教育进行管理,但是对教育管理网络化的投入并不高。一是体现在用在网络化教育管理方面的经费投入较少,其基本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少,不能及时对该校的网络基础设施进行升级和更新换代,这也影响了该校的教育管理模式的提升。二是体现在一些高校专们的致力于网络教育管理的人才较少,因为缺少网络方面的专业人才,也使得这些学校在其教育管理模式上对网络得不到很好的应用。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出现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下的一些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问题阻碍了高校的教育管理的发展,也使学生不能很好的施展自己的才能。为了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更好地适应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因此这一部分就对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做了创新研究。

1. 增强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网络意识

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要及时抓住互联网时代带给教育管理的便利,要不断增强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网络意识,充分发挥网络带来的好处和优势,将网络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不断扩大,提升其教育管理的效率。可以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网络教育管理模式,吸取其他高校成功的网络教育管理经验,使自己的学校逐步形成一个优质的数字化校园网络。

2. 提升高校教师对网络的利用率

由于高校教师对于网络化的认识和授课习惯等问题,导致了高校教师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因此,高校教师就应转变教学手段,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一些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上课体验。数字化校园在学校中逐步建立,教师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和学生进行远程互动,实现和学生的随时互动,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学生也可以及时的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老师。

由于高校对建立网络化校园的资金和人才投入较少,所以网络化校园的建设并没有引起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要加大对网络的投入,一方面高校要从资金方面加大投入,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和升级学校的网络基础设施,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的网络环境,提升学校的网络教育管理模式的质量;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大网络方面的人才投入,吸引更多的具有专门技术的网络教育管理者,这样能创新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不断提升网络教育管理的效率。

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管理手段和模式,同时新时代的来临也同样带来了一些问题。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当在发展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同时解决这些已经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创新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打造全新的数字化校园,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益处,提升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作者简介:亓树璇,1986/11/15 ,女,籍贯,辽宁省沈阳市,最高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研究实习员,职务,教学秘书,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