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

时间:2022-04-09 09:46:25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人文方向高校教育管理论文

一、人文方向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概述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便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经过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文的发展方向仍然在社会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最基本的要素,要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促进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实行人性化的管理理念,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在这整个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切实发挥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被管理地位转变为参与者、决策者,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决策权和话语权,这样才能充分地将人文理念贯穿到整个高校教育的管理工作中去。

二、存在问题

虽然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春秋时期便已经形成,但是将人文理念运用到高校教育的管理工作中去的时间还不长,经验还不够丰富,在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

(一)高校教育的管理观念缺乏人文性

目前,我国的部分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还存在片面强调教育管理的社会性,对教育自身的特征特点理解不够深刻,对于教学的规律的相对性不够重视,往往容易陷入强调管理统一性的误区,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多样性发展,对于学生的积极能动性的忽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进步发展,影响了社会的快速进步发展。

(二)高校教育的管理模式缺乏人文性

当前,大多高校的管理模式仍然比较僵化,教学管理目标较为单一,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目标的及时、合理调整,同时,由于教学方式方法的固化,对于教学的效果也不能随机应变,导致了教学工作脱离教育实际,更不能充分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学生学不到想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积极性将会大大降低。

(三)高校教育的管理机制缺乏人文性

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正在实施,已经从宏观的改革转向了微观层次的教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变革,但是教育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体制因素和观念的影响,还没有真正做到简政放权,这种现状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管理活动的开展需求还不能适应,不利于教学管理的整体改革。

三、人文方向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教育管理的理论日趋多元化

目前,存在着多种关于高校教育管理的理论,较为知名的有校本理论、人文理论和流程理论等。校本管理理论就是以学校作为主体,充分尊重学校的自住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充分尊重学校的自主管理权,从而进行高校教育的管理工作。以人为本的理论,是强调人的主体地位,高校的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那么人既是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工作的主体,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要将教师和学生放在更加主体的地位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促使其积极主动的完成工作任务。

(二)教育管理的手段日益现代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信息技术也逐步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校园网络、电子化的办公系统为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也逐渐被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所影响和改变,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给人的思想、人的行为等多个层面带来的影响,要重新定位管理职能,将现代化充分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去。

(三)教育管理的环境人文化

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教育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不单单停留在教学中,而且对于校园的文化、环境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在发展中,要更加重视校园文化的营造,要形成兼顾审美文化、导向文化、学习文化等的和谐校园,使学生在校园的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被管理被约束走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提高校园文化水平。

四、总结

社会的需求是教育工作的风向标。高校教育在管理工作中,要充分认识的社会的导向作用,要积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就要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发动全校师生共同加入到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中来,切实发挥人的积极作用,将教育工作开展到人的根本需求上来,切实促进人才强国方略的顺利实施。

作者:张婷婷 单位:沈阳大学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论文

一、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的体制现状

1.规范化管理工作机制的缺乏

思政教育实施与人的发展休戚相关,在潜移默化的教育模式实施过程中思政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方能得到体现。从思政教育实施的具体形式及意义出发,其目标培养和人才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依赖于思政教育管理规范化的实施。由于计划实施与规划组织的缺乏,高校的人才培养规划在管理工作机制建设方面相对缺乏,教学过程中对于思想教学的组织不够严谨,这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显然极为不利。除此之外,学生工作的开展也缺少长期性的规划与阶段性实施计划,不够健全的规章制度加之人员配置不够齐全,这些都使得思政教育管理的管理目标难以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体现,文字档案记录较为混乱。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从思政教育管理的规范性出发,切实提高教育管理体制实施的针对性。

2.现有的思政教育管理体制

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现有的思政教育管理体制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分级管理体制的实施通过层级管理的方式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德育为先的原则确是统一了学生的行为规范,然而在创造力培养方面却难以体现。其次,教育管理体制分工不够明确,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分离了院校之间的关系,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管理本质上过于偏离。最后,人权与事权的相互分离降低了教育管理的实施效率,管理者仅仅能够依据现有规章制度来对事情进行管理,忽视了其中人文管理内涵的体现,这显然不利于思政教育管理体制的革新。

二、高校思政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

1.持久有效管理机制的建立规范化管理

在高校思政教育管理体制建设中的体现应当从体制创新和教学管理机制改革两个方面入手,通过提高管理机制的有效性与持久性突出动态开放、教学互动与监督管理在运行机制中渗透的必要性。这一过程中除了需要明确党政领导的工作职责外,齐抓共管也是统一的领导所要落实的内容,在总责制度指导下体现网状体系的实施优势,提高人员在教学管理中的参与积极性,在互相监督中促进优势互补与密切合作。全新管理体制的形成还需要从人力和物力等方面出发,保证机制建设的有效性,通过规范化管理工作的开展确保管理工作对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的重要推动意义,这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实施质量也是重要的保障。此外,教学质量的提高还依赖于教学管理工作体制的有序建立,从思政教育工作的计划性、职业化及制度化等方面保证教育管理体制的实施效果。

2.双向分流辅导员机制的构建

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不断扩大,辅导员自身的素质与岗位工作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这无疑阻碍了思政教育管理的有效开展。教研与思政双向分流辅导员机制的构建明确了对高校辅导员的任用与选拔机制,更加重视对辅导员自身的政治素质的衡量与考察,辅导员除了需要具备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之外,其自身的政治素养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通过对辅导员教学科研工作量化考核标准的降低突出分流渠道在推动辅导员教学管理工作实施中的必要性,这同样是高校思政教育管理体制创新不容忽视的环节之一。

3.思政教育实施规章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手段实施的重要保障,规章制度是否做到条理清楚和体系完善对于教育管理体制的实施有重要影响,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关于思政教育实施规章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可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其一,针对当前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中的专兼职人员位置颠倒和比例分配不当的问题应当及时予以改善,从职业化及专业化方面提高队伍建设的有效性。其二,通过科学化思政教育学习计划的制定辅助教育管理体制的实施,这就突出了思政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从职业技能、气质心理等方面体现出与教学之间的联系。我们需要区别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在教育管理体制建设方面的共性和个性,同时也需要从目的性、阶段性及层次性等角度来对其体制构建进行研究,明确其中的学习期教育和就业期教育之间的关联。具体到教学方式方面,可从自我学习型教育、生活教育和课堂教育等方面突出教育管理体制的各个实施阶段,从教学计划的完备性以辅助思政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作者:王尚民单位: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个性化教育管理论文

一、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在现代教育管理中,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需创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教育思想。对于院系行政管理者,需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作为教育管理目标,加大教育管理经费投入,建立学科建设、学生教育管理、教学改革发展的三位一体模式,充分认识教育管理重要性地位。

首先,树立人本教育理念,促进高校教育管理朝着人本化方向发展。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是主体性因素,要想培养高素质人才,需健全主体人格,不断创新思维方式,拓展自身心态与视野,创新教育管理手段。所以,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必须树立人本观念。其一,加强人性关怀,构建学生本位模式。高校学生是社会、国家的未来建设者,除掌握丰富知识外,需培养心灵感悟能力,充分认知外部世界,使以理服人、以情感育人的教育,深入学生心里;其二,加强教师与学生沟通,构建双向互动模式。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必须明确学生主体性地位,立足主体角度,使学生能够自觉参与教育活动,进而实现教育者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按照相关规定,立足学生角度,使学生主人翁意识得以充分调动,由被动管理逐渐向主动接受管理转变。

其次,建立教育服务机构,建立全方位网格化教育管理网络。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正确教育思想。在教育管理中,确立学生的属性、重要地位。不断改革工作机制,创新教育管理机制,使教育管理者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传授课堂知识时,需加入德育内容,按照高校德育低效问题,必须树立可行性、操作性较强的德育目标,转变德育理念,科学调整德育目标。

第三,实行个性化教育模式,提高教育管理具体性、针对性。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立足学生整体角度,分为横向教育与纵向教育层次。按照不同层次对象,结合学生不同特点,制定针对性策略,充分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社会阅历与知识层次差异,建立三级阶梯,即为纵向分层教育。按照不同阶梯学生需求、整体状况,采取循序渐进方式,指导、协助学生计划性度过大学生活。针对同一年级学生,由于家庭教育、先天因素及培养环境不同,可分为消极、一般、积极三类学生,即为横向教育管理。同时,准确把握横向与纵向的关系,使有限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按照不同类别学生,结合个性差异特点,选择个性化教育方式,使教育具体性、针对性得以明显提升。

二、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管理一直是高校发展的重点研究课题,在实际教育管理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教育管理工作。因此,笔者认为,需结合高校教育的若干问题,准确定位高校教育管理目标,明确高校教育管理的方向,促进高校教育朝着人本化、网络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作者:宋磊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两室教育管理论文

一、高校两室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媒体时有报道那个那个高校一个寝室几个人毕业时全部考上研究生等等。究其原因,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寝室的学习生活氛围,寝室这个集体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大家相互影响,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寝室的教育管理、寝室氛围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前笔者所在学校曾做个一个调查,就是学生学习时间投入和学习成绩的关系,结果是如果一周的学习时间能保证在54小时以上,那么他的成绩在中等以上,即各科平均分在75分以上,也是学校奖学金评审办法中规定奖学金获得者最低成绩要求。后来学校要求实施周54学时制,要求学生每周学习时间不少于54小时,具体一点就是,就是每周学习6天,每天学习9小时,休息一天,这个时间是包括教室上课时间。经过了一年的严格实施,学生增加了投入学习的时间,有效促进学风的提高,保障学业效果,学校不及格率大幅下降,这里面很大一部分是加强了教室的学习时间投入和学习效果的提升。教室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学四年,大学生在两室空间中花费的时间占了大部分,不管是在教室,还是寝室,大多都是群体生活,大学生处于一个波动性强、可塑性很强的青年时期,周围的人和物对其的成长都会起到重要影响,高校充分认识两室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通过各种教育管理手段,发挥好两室这个教育平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高校两室教育管理的现状现

在的大学教室,诸多“低头族”一直摆弄着手机,整个课堂很少关注老师的讲课内容。“低头族”指的是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有空闲,就会拿出手机刷微博、看微信等的一些人。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2013年底,我国手机网民的数量已达5亿,快节奏的生活导致私人时间的碎片化,或基于社交的需要,或基于自我实现的需要,“低头族”便顺应时展,成了现代社会的产物。经过调查显示,课堂“低头族”群体具有学习目标不明确、自律意识不强的共性,不仅影响学业,也会造成人生规划、高校文明氛围的不良连锁反应。当手机从公交、地铁、课外相对较私人的空间渗透到高等教育领域,走向课堂公共互动空间的时候,高校课堂上的“低头族”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分外关注与深刻反思,高校课堂本应是传授知识、思想碰撞、精神武装的地方,却成了“低头族”的重灾区;本应是认真听讲的课堂,却成了网络的“天堂”。在学生寝室,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寝室里,大部分同学都配备了电脑,当初买电脑时,大家都是抱着要学习、要学电脑的想法买的,笔者作为学生工作干部,根据常年到学生寝室走访、检查的情况来看,后来的结果是,大部分电脑变成了学生的游戏、娱乐工具,更有甚者,部分同学染上了网瘾。根据调查,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有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导致青少年学习成绩的下降,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诱发青少年走向犯罪的道路,影响青少年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等等危害。现在的大学生,自控能力有限,周围环境对其的影响很容易形成,特别是不好的习惯,更容易形成。在宿舍,一些游戏迷深陷电脑游戏不能自拔;在课堂,一些“低头族”置老师的讲授不顾一直在玩手机,一方面是这部分学生学习时间投入严重不足、学习效率持续低下,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甚至出现留级、退学等现象,另一方面,也影响着整个寝室、整个教室的学习氛围,使整体学风下滑,为了避免类似不良现象发生,高校管理者和专家学者也在积极探讨原因、求解方法、出台教育管理措施。

三、高校两室教育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高校两室教育管理归根结底是要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规律,最终达到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针对两室这个重要阵地,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开展好寝室文化节。通过活动营造健康文明的学习生活环境,建设和谐同学关系,增强寝室集体凝聚力,让广大同学理解大学寝室在大学四年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其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进来,在贡献自己力量的同时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其次是做好课堂笔记、听好每节课。认真做好课堂笔记使听讲从被动变为主动,克服上课开小差的有效途径。可通过开展课堂笔记展示比赛等方式宣传交流经验,共同形成上课记笔记、记好笔记的氛围。第三是开展54时小时学习制。笔者所在学校为落实该制度,向同学们发放自律手册,让同学们认真记录每一天的学习内容、计算每日学时间、做好每日小结,每周还要计算周学时间和做好本周小结,每月还要做好个人月总结,班主任填写意见和班主任及学生谈话记录表。通过该手段增加学生学习时间投入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养成,并附有辅导员班主任检查帮扶措施,达到提高学风之目的。第四是做好阶段目标教育。此方案的目的是将大学四年的目标分配到每个阶段,细化到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甚至每个月、每一天,有利于学生规划自己和经常性对照分析自己、进行自我激励,也有利于辅导员班主任了解学生进步情况,形成抓手,抓好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

作者:张建高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网络媒体下高校教育管理论文

一、网络媒体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网络媒体能够对文字、动画、视频进行统一处理与传播,这种传播形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并且使其自身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自主性以及多样等特点。这些特点在发展过程中会促进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联系,网络媒体也因此受到了青少年的喜爱。随着分散化发展的推进,每一个受众都可以在网络中建立相应的网站以及宣传主页,从而发表自身的看法以及观点,对自己的个性进行展示。针对这种情况,高校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受到了巨大挑战。网络媒体的发展抢占传统主流媒体地位。过去,传统媒体以其信息的权威性和真实性成为教育管理的主要媒介手段,并且在信息的传播中占据重要的主导地位。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很多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发生了改变,从传统的主流媒体逐渐转变为网络媒体。然而,网络媒体传播着很多消极的、不健康的、非主流的信息,报纸、广播对这些信息的关注度小,这种情况一方面会导致大学生对信息失去主见,使主流媒体的主导地位逐渐丧失;另一方面,也使得非主流信息快速蔓延,从而对高校教育管理产生影响。网络媒体改变高校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在高校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教育者掌握着信息与资源的主动权,属于单向性、强制性的教育模式。但是,网络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受众与信息传播者之间逐渐形成交互,这一特点使得学生的主体意识受到影响。在这过程中,高校教育的优势丧失,一方面导致大学生面对众多信息无法辨别真伪;另一方面,也促使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变革,从而促进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与创新。网络媒体成为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受众可以随时参与到信息的传播中。西方国家由于科技发达,其网络媒体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传播技术,都具有极大优势,这就使得西方文化逐渐成为网络媒体的重要传播内容。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媒体作为主要的意识形态工具,在日常信息传播中夹杂大量政治、文化、经济的意识形态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就目前而言,我国很多高校的教育管理组织形态还没有完全渗透到网络媒体中,在网络传媒时代无法与西方意识形态产生抗衡,因此,高校要对此类问题加大重视,深入分析,进行改革。

二、当代高校教育管理形态探索

网络媒体对多元化信息的传播,能够对原有的主流文化以及精英文化产生影响,甚至会逐渐取代两者的地位。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各高校要努力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将高校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与网络媒体进行有机结合,从根本上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组织形态的转变,促进信息化高校管理组织形态的实现。除此之外,高校在转变教育管理组织形态的同时,要依托相应的网络媒体,使内容逐渐朝着SOA软件的结构转变,从而使高校教育管理组织形态转换成开放的、敏捷的、组合的、联合的基本模型。SOA软件体系结构具备可操作性、可发现性等特点,在良好的接口以及契机下,可以使高校教育管理逐渐实现网络化管理,从而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可以将信息作为主要载体,以组织作为主要手段,在价值基础上构建发展空间,促进校园网络社区的实现。校园网络社区不仅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并且具有丰富的组织活力,在适宜的环境中能够使各组织成员之间的地位更加平等。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需要强大的动力系统。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是对教育管理组织形态的最大包容,只有尊重个人选择,为高校学生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价值理念,才能提高整个组织的凝聚力。要促进网络媒体在高校的发展,需要强大的动力系统作为主要的解决措施。第一,高校要结合网络媒体的特点,建立顺畅的交互系统,从而使学生在所建立的系统中对彼此进行了解,进而积极交流。第二,高校教育管理系统要为学生建立相应的认同机制,从而实现学生对组织的认同。第三,可以利用辅导员以及导师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从而促进整个组织的整合、创新,使该组织在网络中逐渐成熟。网络媒体所具有的自主性需要完善的控制系统。网络媒体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具有开放性,完善性也是其重要的特点之一。网络媒体所具有的自主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管理教育的改革,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其自主性还能激发高校学生对独立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很多高校的教育管理形态过于传统,很多大学生往往会将自己与组织划分界限,使自身脱离教育管理组织。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教育管理组织系统不仅要进行创新性改变,还要以信息技术作为主要手段,在组织内建立比较完善的控制系统,从根本上提高教育管理的整体水平。

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多元化需要有力的应急系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顺应多元化趋势持续发展,并且形成了多元的发展特点。网络媒体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各种信息发生相互碰撞,一般而言,即时信息最为突出。在信息相互碰撞的同时,很多高校学生在面对众多信息时无法对其真假进行分辨。除此之外,我国很多高校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不仅反应速度比较慢,并且对于大范围的群体事件也没有能力进行处置。因此,要想从根本上促进网络媒体在高校中的发展,就要具备有力的应急系统进行处理,在提高学校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同时,从根本上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组织形态的发展。网络媒体所具有的隐匿性需要良好的价值系统。网络媒体所具有的隐匿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多样化发展,并且使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危机。因此,价值系统作为网络媒体发展的重要支柱,在以意识形态作为重要基础依据的同时,对各类资源进行整合,以其主要特点引领学生发展与创新。第一,价值系统以整个高校校园为基础,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了实名制的信息传播。除此之外,价值系统还把通过审核的红色信息传递到每一个学生的手中,逐渐占领整个网络媒体的发展渠道,从而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维护了网络传播的真实性与稳定性。第二,价值系统所具有的实用性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整合。价值系统能够在高校的各个部门进行使用,并且还可以向学生重要的通知以及信息,从而让学生能够对系统的实用性有更深的了解与认识,加强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促进网络教育的顺利开展。第三,价值系统在以信息技术为优秀的同时,能够将学生引领到学习社区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价值系统将学生的学习环境由虚拟化逐渐变得真实化,让学生在网络中健康成长。

三、结语

总体而言,高校教育管理在网络媒体的辅助下逐渐形成了信息型组织形态,这种组织结构,不仅可以使大学生能够以网络媒体作为发展基础,并且还能使自我价值得到认同,从而有利于高校对网络组织以及管理组织进行统一结合,从根本上实现学生在教育管理组织中的创新性发展,为学生的教育探索出重要道路,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

作者:胡全裕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

一、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教育的基本原则便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辅导员要以理服人,首先自己就要知礼、讲理,因此,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积累、总结其工作经验,避免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以批评、惩罚为主,而要做到以理服人。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学生,他们充满自己的思想,自控能力比较差,且思想不够成熟,因此辅导员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思想意识,让其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要做到这一点,辅导员必须坚持以理服人。辅导员要提高自己的情商,经常和学生接触、沟通,最大程度的了解学生的想法,从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辅导员可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提高对学生情感变化的洞察能力,积极开导学生,使学生尽快摆脱心理障碍。要做到以情感人,就要了解学生,可通过走访宿舍、多开班会等形式进行了解。辅导员走访宿舍,不仅会增加学生对其的好感,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还能够使学生敞开心扉,主动向其请教问题。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教育、批评时,先了解事情的原委,再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可避免误会的发生,利于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拉近学生和辅导员的心理距离。

二、建立和谐的班级文化、宿舍文化

目前,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定各种规则,让学生遵守,更多地注重规范性管理,而忽略了精神文化的培养。辅导员可借助各种规则制度,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向上的班级文化。新生入学时,辅导员要有意识的为学生传达本思想,通过举行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其合作精神。开展班级活动,利于班级凝聚力、学生集体感的形成。因此,辅导员可以通过举办班级比赛、班与班之间的比赛,让学生民主选举班干部等活动,为学生营造健康、民主、自由的校园环境,让学生积极进取,锻炼个人能力。宿舍文化的培养,对学生而言也有重要意义。宿舍是学生活动最为频繁的场所,辅导员要让学生意识到宿舍的重要性,让学生在相处时互相包容、理解,为室友解决问题、和谐相处,充分感受到宿舍的温馨。

三、增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个人魅力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工作要认真、负责。辅导员的言行举止受到学生的关注,因此和学生接触时,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只有赢得学生的尊重,才能更好的管理教育学生。辅导员不可利用自己的权力,让学生绝对服从;通过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总结个人工作的经验,提高其处事能力,完善自己,才能以身作则,管理学生。因此,辅导员不断学习、进步,提高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为学生树立榜样,给学生施以积极、有效的影响,才能更好地对高校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保证工作的有效性。

作者:罗香玉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民办高校参与型教育管理论文

一、民办高校学生参与型教育管理的现状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学生主动参与高校管理的意识逐渐增强。从微博、微信互动到舆论导向,无不活跃着学生的身影。他们利用新媒体的平台,自由地发表言论,并形成一定的行为意识,在实际中参与学校的管理中来。但事实上,由于民办高校的特殊性,学生参与的范围和深度受到一定限制。民办高校为了确保学生安全和教学管理秩序的稳定,确保学校顺利快速发展,只在某些方面,如图书馆管理、餐厅管理、参与教学过程,以及参与教职工的选聘等。而更深层次的如学校的政策制订、决策管理、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参与度不够甚至没有参与权。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参与学校管理有很大兴趣,但有大部分学生认为由于受自身能力的限制,在某些方面并没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对自己参与学校管理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自信心不足,而在参与学校座谈活动中,参会的大多为学生干部,不能完全代表学生利益反映大家心声。而团学组织被认为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首要途径,学生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并在这个平台上提升自己,煅炼自己,从而在参与过程中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因此,在实行参与式管理中,就需要高校管理者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其参与能力,形成较为成熟的个性心理,提升其阅历和知识面,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实践机会,使学生的参与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升其主人翁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等,促使学生成长成才,并在学校的民主管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引入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的途径

“参与型”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旨在鼓励学生参与、激励学生参与、为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提供服务、创造平台,使外化的力量逐步内化成学生自主、自觉的参与行为,从而实现学生个人需求。参与型教育管理的途径的前提是尊重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并提供意见或信息反馈渠道。在引入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中,通过对学生骨干合理化授权;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竞赛或二课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参与平台,提升了参与的管理效果;通过课堂参与,力促师生平等,共同营造参与氛围;通过多渠道的反馈途径,广开言路,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等途径,使学生有使命感和追求公平的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参与度。

三、民办高校参与型管理的参与内容

1.主动参与校园管理。结合学生社团组织,根据其不同社团的性质,组建不同职能的学生队伍,由学生骨干管理学生队伍,并由指导老师结合学生的意见和学生队伍性质,建立参与制度,从不同层面、领域给予指导,并形成长效机制,形成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管理队伍,不仅在管理中实现了育人功能,也在参与过程中提升了参与度,实现了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使学校的发展更加科学和谐。大学生思维活跃,易接受新的思想和理论,更容易有创新的做法和创意,比如,在参与校园管理中,主要借助各种学生组织进行具体参与,通过座谈会、新生参议会、微博、微信等多媒体手段表达自己的诉求,学生组织收集到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后,反馈给相关负责人并在后期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答复和回馈,从而优化学校管理,更能实现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2.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即利用课程的实践性、趣味性、综合性,在老师的组织、策划和设计下,学生参与课程设计、进行课题讨论、课件制作、学生主讲、教师补充的形式完成课堂授课。这种方式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成为学习主人的真正乐趣和与老师、同学共同探求知识的幸福,是对以往“填鸭式”教学方法的彻底颠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平台和能让参与行为成为现实的条件,与此同时,保持反馈渠道的畅通,通过评教等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3.参与学校组织。在校园文化组成中,学生组织是最活跃的组织,也是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校学生会、校团委,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根据上级下发的文件,积极主动地开展系列活动,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组织活动中,对校园的稳定和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有重大意义。从学校到各二级学院,都有学院的学生会和分团委(团总支),大到活动的策划,小到活动的场地的选择,对活动各个环节的设定与协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活动中融入了学生的心血和才智,在参与过程中建设着校园文化,丰富着校园文化的内涵。

四、民办高校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的运行机制

民办高校在构筑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有效运行机制的重要性,着重在激励、保障、监督和约束机制上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参与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尤其要重视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这样才能使机制进入良性循环。

1.激励机制。构建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需要强有力的激励机制,才能保证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存在感、有成熟感,才能激励更多人付出更多的热情主动参与到管理活动中去。应根据不同学生群体,出台相关的激励制度,使学生在参与管理中受到关注和重视,且确实在参与中受益,在参与中真正促进学校管理的健康发展。

2.保障机制。保障机制是参与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顺利实现的前提条件,需要为营造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良好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参与提供条件和搭建平台。作为民办高校,学校要把“参与型”在各单位的落实情况作为该单位学生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各学院学生工作的负责人员和各系部主任或负责人要成为本单位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直接责任人,并将此纳入绩效考核的范围。这样,从上到下,各个部门都能重视参与管理,做到了以学生为本,为学生负责。并且,在学校新生入学教育中,安排专门环节介绍学校“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并且让学生做军训教官,或军训助教,为新生军训服务,激发学生参与愿望和热情,并拔发相应的经费提供保障。

3.约束和监督机制。在推行学生参与学校教育管理中,避免流于形式,形成诟病,学校还应该健全约束和监督机制,着重落实与督促,形成专门的考评小组,通过定期不定期地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各二级学院在实行中存大的问题,吸纳大家的意见,特别要关注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评优推优、奖助学金发放、后勤服务等重点环节,做到透明公示、渠道畅通、反馈及时,鼓励学生参与到推进学校管理的民主进程中来;在制订与学生有关的管理制度前,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充分发挥学生代表大会和学生会在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更好地维护学生成长的合法权益。

五、民办高校采用参与式教育管理的意义

1.丰富了大学生思政工作隐性化策略。“参与型”学生工作模式通过鼓励学生在“校园管理参与、组织服务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实践历练参与、职业准备参与和文化建设参与”中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真正成为有着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主体”,并在充分自主意识的支配下,自觉自愿或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的内容,最终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目的和手段的潜隐性。

2.是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民办高校的特殊性,它在人才培养、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传统的本科高校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在管理模式上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符合民办高校发展的路子。而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在民办高校的管理中是非常实用的、有效的。它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既有利于促进高校民主化管理的发展,体现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又利于学生的自治能力的发展。

3.凝聚教职工的向心力。促进学校良性发展无论是教职工还是普通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的管理、组织建设、参与教学过程等途径等形式,以主人翁的意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各种有效机制的保障下,能提高教职工的职业幸福感、学生的成就感以及对工作的自豪感,因此,参与管理可以凝聚参与者的力量,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六、民办高校参与式管理的发展前景

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具有较大优势,在民办高校的管理中,管理工作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具备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独立生存的能力,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的需要,服务地方。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担供了锻炼才智的平台,为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尤其在民办高校中,正处于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期,施行参与型”教育管理模式是学校管理的新形势。通过实行参与型学生管理模式,确实做到以学生为本,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强化了学生管理的服务意识,发挥了学生“主人翁”精神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中增长才干,有助于成长成才,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做人、做事,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采用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正是新时期落实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对探索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提供有效借鉴,值得在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教育管理中推广和应用。

作者:潘丽娜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我国高校教育管理论文

一、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现今教育体制与时代背景的要求现如今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类型的理念加速诞生,尤其是新兴的网络科技的推广,使得信息通过互联网媒介终端,成为触手可及的事物。在这种情境下,高校教育在前行过程中将面对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机遇与挑战,因此高校只有快速融入其中,伴随时代前行,想出应对措施对高校教育管理展开创新,从而才能不被时代潮流远远抛于脑后。当前随着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越发显得落后,并且阻碍了高校向前发展的步伐,同时延缓了教育改革的速度,这就要求高校对教学与管理方面进行创新,从而辅助我国对于教育的改革工作,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造之材。

2、对于高校管理漏洞修补的迫切性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仍存在许许多多的漏洞,这在相当程度上拖缓了高校前行的步伐,也不利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而且当前由于思想观与价值观的落后,习惯成自然的运用传统老套的教学方法,或者是拿来主义,将新兴科技不切合实际的直接拿来用,导致高校教学缺少人性化与平等化,而且,受传统经济体制影响,我国高校教育缺少严格规范的制度管理,这就造成这项工作没有一个良好完善的制度作保障,并且在处理问题上缺乏原则性,导致管理工作实用性与科学性偏低,甚至严重不利于高校向前发展。另外,目前多数高校没有较强的师资,专业管理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致使实际操作起来颇为困难,很多预期的任务根本无法达成。

二、目前我国高校管理现状分析

1、管理内容死板化教条化,导致效率普遍偏低由于传统文化与经济体制影响,我国高校管理机制基本与政府无异,服从党的领导与国家的指挥,甚至混淆教育管理与行政管理的概念,原封不动的照搬照抄,这就是导致管理内容死板化教条化的主要原因。并且,虽然现行的管理制度在某些方面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是距离目标差距还是很大的,导致效率处于下峰。另外,行政意识也将高校管理工作框定了起来,这样局限了学术与教师的发展,致使本末倒置现象发生。这些全都不利于高校正常建设工作,为高校管理增添了或有形或无形的阻碍。

2、管理方法单一落后,学生教师主体地位倒置目前我国高校管理缺乏推陈出新,太过于注重教条化、模式化与统一化,强迫性很高,致使平等化与特性化偏低,不利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的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莫丽萍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于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极其不利于教学改革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另外,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地位相差悬殊,管理者地位远远高于被管理者,这样高校管理工作极有可能向负面发展。以西方先进思想来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地位应该是等同的,也只有地位相等了,最终才能达到双赢的局面。但是目前我国学生依然是被迫接受灌输式思想的一方,学生的作用得不到显现,这严重滞后了高校管理的前进脚步。

三、高校管理创新方法

针对当前形势,针对高校管理工作漏洞进行深入探讨,并积极应对,并且有针对性的给予创新,达到管理工作合理化前行,辅助我国高校教育进入上升阶段。而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大致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在思想上做到创新。高校管理首先应不考虑任何外界负面条件影响,对于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跟随时代潮流不落于人后,从思想上根除孵化陈旧的理念。

2.对陈旧的制度做出一定调整。制度的调整是想要做到管理创新的当务之急,为更好的完成工作,也可以将责任均摊,每个院系都有负责人,让其拥有适当的权限,决策和领导工作便会更民主更理性,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提高。除以上两种方法外,改变我国高效管理的方式还有很多,例如我们可以强化各高校的师资力量,完善目前的教学体系等等,总之只要我们有决心有毅力,积极想办法应对,问题必会迎刃而解。结语:高校管理既是高校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补救当前教育漏洞的应对措施,它的重要意义清晰可见。但是我国目前高校管理遇到许多阻碍,只有对这些阻碍问题进行深入挖掘、细致剖析,但只要我们严阵以待,这些棘手的问题不费吹灰之力便可解决。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目前高校管理工作还在起步阶段,但是只要我们不畏险阻相信一定会将工作做得更好。

作者:莫丽萍单位: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论文

1新时期开展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第一,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了,虽然各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国家的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各种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受此影响,社会治安形势也日益严峻。从外部讲,西方反华势力从没有停止过对我国青年学生的渗透,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利用中外之间的各种国际纠纷、利用宗教极端组织拉拢扶持“三股势力”对大学生进行渗透和演变,甚至恐吓,妄图使广大青年学生混淆黑白,上街游行或者采取其它手段反对政府,给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设置阻力。一些青年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很容易受蛊惑和被恐吓而做出反国家反人民、危害学校师生的事情,造成局部混乱。所以在当前形势下,对广大学生进行反颠覆、反渗透教育成了一件十分迫切的事情。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居民基尼系数的增长,由收入差距加大引发的社会矛盾也到了高发期,一些社会矛盾以学生为载体也逐渐渗透进了校园,于是校园盗窃案件频发,侵财侵人身案件比例增加,由各种生存压力造成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高发,各种敏感性政治事件时有发生,随着校园安保部门执法权的丧失,校园传统的各项规章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大量的实践表明,要想避免以上各种现象的发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切实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从而筑起心灵的防火墙,抵御各种因素的侵蚀,减少发案。所以当前的社会形势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第二,现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的需要。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已经大大颠覆了传统的大学生生活方式,一方面活动范围进一步加大,触角已远远超出了四角的天空,上课之余走上社会,广泛参与各种活动,但由于涉世之初,经验不足,上当受骗事件高发。另一方面,由于参与活动较多,生活中容易出问题的环节进一步增多,稍有不慎就会上当受骗或误入歧途给自己和他人造成损失。所以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应是一个经常性的持久性的工作,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另一方面社会不法分子由于生活中自身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是想着从正道上解决,而是挖空心思向安全防范薄弱群体(大学生)伸手,且随着社会新生事物更新速度的加快,犯罪的手段也日新月异,如果把安全教育工作看成一朝一夕的事情,其效果必然不佳,所以当今大学生的现代生活方式也需要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

第三,现代安全防范效能的需要。传统的安保工作中,防范工作的内容基本限制在人防、物防、技防三方面,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校园生活科技化内容的增加,安全防范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一些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内容也应充实其中,而社会生活压力在逐年增大,高压力之下出现的心理疾病成了近年来高校大学生比较突出的问题,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防范也成了一个迫切应该解决的问题,所以安全防范内容里面加上心理防范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了。要增强心理防范能力,提高整体安全防范意识,对大学生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就成了不二选择。

第四,校园发案季节性特点的需要。现代校园发案除了社会共同性特点之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季节性发案显著、时段性发案明显。为减少发案,我们只有针对不同的季节,不同时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而安全教育又是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有效途径,所以在不同的季节,不同时段,针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安全教育内容至关重要,只有有的放失,才能有效减少发案。

第五,校园专项治理的需要。在整个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中,随着社会形势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变革,阶段性的工作重心是不一样的。为高质量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我们只有针对当前形势,结合学校实际,及时制定各种专项治理措施,才能见到成效。而在专项治理行动中,专项安全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这项工作不到位,不但得不到广大学生的理解,还会诱发各种矛盾纠纷,出现各种问题,影响校园安全稳定。所以校园安全专项治理也需要扎实的安全教育。

第六,高校综合实力提升的需要。当今的大学,在长足进步的同时,学校之间的竞争也逐步强化,在笔者看来,学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一种综合实力的竞争,在竞争中任何一项不达标,就会被淘汰,其中也包括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竞争。过去高校当政者不重视学校保卫工作,认为安保工作只是看门,甚至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工作。随着学校综合实力的增强,学校安保工作的先进与否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如若选择了你的学校上学,安全工作不到位,没有安全感,是人们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大学生安全教育逐渐会成为高校安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成为高校管理规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2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没有统一的培训内容。截至目前全国高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教材,虽然全国高校保卫学会也组织编写过一些教材,但片面性大,地方意识明显,不适用全国高校。内容涉及地域性不广,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有的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基本照搬公安专业教材的内容,针对性不强,远离学生生活,学生不愿意听讲,效果不好。

第二,没有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安全教育工作在各个学校各不相同,政府教育主管教育部门也没有统一的要求,虽然近几年各个学校都认识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学校整个教育工作中,各校还没有明确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来负责这项工作。假如此项工作由学校安全稳定部门来管理,校园的安全教育课程设置甚至教室安排就不协调;如由学校教务部门负责,难免出现只重视安全理论培训而忽视安全防范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实用性就会打折。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将日常安全防范知识和校园近期发案结合起来培训,效果才会更好。所以统一的协调组织在安全教育工作中很重要,但目前还欠缺,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没有统一的标准要求。在学校教育中,需不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截至目前国家并没有作硬性的规定,有的学校到现在也没有安排这项工作,有的学校虽然安排了,但在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过程中,需要培训什么内容?在什么时间搞?由什么人员担任这项工作?每学期安排多少次课为宜?要不要把这门课纳入考试科目等问题,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要求。如果仅仅把它作为一次简单的安全教育或培训,效果可想而知,恐怕形式要大于实际效果了。

第四,没有监督检查机制。在教育培训的基础上,目前还没有一个监督检查此项工作的机制,大部分的学校只是请公安警察或安保工作人员进行一次简单的培训教育,培训的内容涉及社会性的较多,真正校园的内容较少,针对性不强,有一个过程就行,具体效果如何或者针对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培训的内容一样不一样就无暇顾及了。就是不搞这项工作,也没有什么部门或单位去监督检查,学校的任何工作都不受影响,只是学生会受到损失。

第五,没有评价体系。在对待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中,好多学校只是进行了简单的一次或几次培训就万事大吉,具体效果如何无人顾及,管理的粗放性特点明显,只追求形式不重视结果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评价体系的缺失成了此项工作管理的短板。正是因为没有评价的标准,此项工作的质量根本保证不了,这也是近年来安全教育搞了,校园发案率没有明显下降的原因之一。

第六,没有量化依据。从以上列举的不足当中,有一个绕不开的结症,那就是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还没有作为一门学科被确定,也就不可能存在一套专业的理论。在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中,由于安全教育的内容没有办法用统一的系统理论指导下的量化指标来规范,于是出现了,培训内容不一样,培训时间不一致,完成目标不统一的现状。只有及早把这方面的理论体系规范完善,把量化标准明确,此项工作才能走上正规化的道路。

3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措施与对策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工作虽然必要,但此项工作存在的不足更令人担忧。因此,高校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力度。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发挥保卫学会的作用。保卫学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全国相关专家学者,经过大力调研,制定出适用于全国的安全教育教材。同时考虑到我国疆域辽阔,各省份有自己的特点,还要把适合当地情况的知识点加上,形成照顾重点、兼顾一般的规范性教材。同时积极向科研部门申请专项课题,大力开展专业科研活动,把优秀的成果及时转化,使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切合实际,顺应时代,服务师生。

第二,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联合社团组织和各高校一起努力尽快完成学校安保专业学科定位,架构起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监督检查机制框架,制定授课的标准和形式,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同时出台硬性规定,把此项工作没有完成到位的学校,坚决予以追究,使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逐步达到正规化、标准化建设的要求。

第三,发挥各高校的作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高校要选拔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基层安保部门精干人才,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的集中统一培训下,严格考核,严密认证,全员达标,持证上岗。把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日常学科管理范畴,落实好教学场所,把安全防范知识和校园不同时期的发案情况结合起来,使培训的内容更有针对性,同时把安全教育课程和其它课程一样归入大学生在校学习的一部分,学期末要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课程考核,以此提升大学生的重视程度,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四,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要选好模范,选好典型,发挥榜样的作用,充分利用舆论宣传的力量,把传统的安全教育培训方式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利用文字视频材料,依托校园网,开辟专栏,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教育,警钟长鸣。积极创办《高校治安》等相应的刊物,积极引导师生重视学校安全,自觉增长安全防范意识。

第五,发挥讲师团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要在架构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定期不定期组织讲师团,针对国际热点问题和社会安全稳定不同时期的热点问题,制定专项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对全国或全省各高校大学生有针对性进行专项教育培训,使广大大学生认清形势,用正能量反击反华势力分化演变的图谋,提高日常安全防范意识,降低校园发案,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第六,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制定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管理机制的基础上,领导组织专业相关力量,全国一盘棋,制定统一的评价验收标准,像教学评估一样对各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进行评估验收,以此促进和推动高校大学生教育的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在实施传统安全防范手段的基础上,把此项工作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使此项工作从此走上正规化的道路。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高校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安全教育管理原则,充分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良好的校园安全管理环境。

作者:杨振权单位:河北师范大学保卫处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网络发展下的教育管理论文

1网络技术发展对高校教育管理的积极影响

一是网络技术非常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大学生正处在心理上的断乳期以及自我发现期,其成人感与独立意识不断提升,自我意识变得相当突出。网络技术为大学生们展示出集文字、图形、声音以及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新世界,从而产生了基于友好界面的现代网络教育平台,从而能够激发大学生强烈的学习积极性。大量高校已实施网络课程教学,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从而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通过网络教学环境,学生不仅可参照教师所提出的意见,而且还可依据自身兴趣来选择适合于自身的学习内容,从而让自主学习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加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是网络为高校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方法。以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主要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极大发展,为高等教育现代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能够将原来枯燥乏味、抽象单一的,无法准确观察、体验与发现的现象与本质应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技术、网络语言等展示给学习者,能使大学生们进入到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学习状态之中。应用网络技术,还能突破时间与空间之限制,与来自全球各地的学者、大学生开展交流,一起探究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而实现一种交互型网络教育。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所具备的大容量存储与多媒体信息处理等手段,能够将诸多分散的信息进行重新筛选与集成,进而整合成为富有实用性的知识库,供广大高校教师与学生加以选择与利用。通过网络技术所开展的教学可以更好地适应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者可自行选择不同的学习时间、方式以及速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三是网络技术环境能够为高等院校教学研究提供更好的条件。大学科研工作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网络信息资源能够为大学教学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机遇与条件。以往,高等院校教师获得信息的途径主要是图书、期刊、广播、电视等。以上信息的传播方式对时间、空间有相当高的要求,获取信息的成本较高。如今,运用网络搜索引擎,大学教师几乎不需任何成本即可在知识海洋之中快速而方便地得到需要的教学科研信息。网络中的信息容量非常大,是以往的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大发展还能实现各类信息的数字化。比如,多达七八十卷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用数张光盘即可存储。通过对信息实施数字化的处理,能够让知识存储变得更为可靠、更加安全,使信息的检索变得更加便利,让学术交流变得更加便捷。

2网络技术发展对高校教育管理的消极影响

一是复杂信息让高校师生很难加以选择。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大学生们在上网时很容易受到诸多无关信息之侵扰,从而不知不觉之中将有目的的学习转变为无目的的漫游。网络信息快速发展,为大学教师获得信息提供足够的方便,与此同时也为教师们造成了困扰。比如,网络上每天均会大量新消息,通过调查发现,以上信息中有许多是没有用的,这部分网络垃圾一定要加以剔除。面对复杂的网络信息,大学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之中通常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以及精力,在复杂的信息中识别选用富有价值的信息。

二是无用信息影响到了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大学生们的精力十分旺盛,而且思维十分敏锐,富有想象力,接受与适应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强,追求刺激,而网络所具有的新奇性与交互性等特点能够很好地满足其心理上的需求。因为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自由性等特点,导致一些涉及色情、暴力的信息在网络中大量传播,这对于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群体的危害极大。

3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责任。大学不仅要完成对专业知识的教学,还需要完成对大学生群体实施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任务,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群体接受新的知识、思想与观念均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有鉴于此,新形势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同时又充分发挥出网络技术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从而大力强化网络文化建设,从而更加有效地完成好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任务。

作者:孙芮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网络技术教育管理论文

1网络技术发展对高校教育管理的积极影响

一是网络技术非常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大学生正处在心理上的断乳期以及自我发现期,其成人感与独立意识不断提升,自我意识变得相当突出。网络技术为大学生们展示出集文字、图形、声音以及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新世界,从而产生了基于友好界面的现代网络教育平台,从而能够激发大学生强烈的学习积极性。大量高校已实施网络课程教学,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从而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通过网络教学环境,学生不仅可参照教师所提出的意见,而且还可依据自身兴趣来选择适合于自身的学习内容,从而让自主学习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加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是网络为高校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方法。以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主要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极大发展,为高等教育现代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能够将原来枯燥乏味、抽象单一的,无法准确观察、体验与发现的现象与本质应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技术、网络语言等展示给学习者,能使大学生们进入到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学习状态之中。应用网络技术,还能突破时间与空间之限制,与来自全球各地的学者、大学生开展交流,一起探究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而实现一种交互型网络教育。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所具备的大容量存储与多媒体信息处理等手段,能够将诸多分散的信息进行重新筛选与集成,进而整合成为富有实用性的知识库,供广大高校教师与学生加以选择与利用。通过网络技术所开展的教学可以更好地适应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者可自行选择不同的学习时间、方式以及速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三是网络技术环境能够为高等院校教学研究提供更好的条件。大学科研工作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网络信息资源能够为大学教学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机遇与条件。以往,高等院校教师获得信息的途径主要是图书、期刊、广播、电视等。以上信息的传播方式对时间、空间有相当高的要求,获取信息的成本较高。如今,运用网络搜索引擎,大学教师几乎不需任何成本即可在知识海洋之中快速而方便地得到需要的教学科研信息。网络中的信息容量非常大,是以往的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大发展还能实现各类信息的数字化。比如,多达七八十卷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用数张光盘即可存储。通过对信息实施数字化的处理,能够让知识存储变得更为可靠、更加安全,使信息的检索变得更加便利,让学术交流变得更加便捷。

2网络技术发展对高校教育管理的消极影响

一是复杂信息让高校师生很难加以选择。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大学生们在上网时很容易受到诸多无关信息之侵扰,从而不知不觉之中将有目的的学习转变为无目的的漫游。网络信息快速发展,为大学教师获得信息提供足够的方便,与此同时也为教师们造成了困扰。比如,网络上每天均会大量新消息,通过调查发现,以上信息中有许多是没有用的,这部分网络垃圾一定要加以剔除。面对复杂的网络信息,大学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之中通常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以及精力,在复杂的信息中识别选用富有价值的信息。

二是无用信息影响到了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大学生们的精力十分旺盛,而且思维十分敏锐,富有想象力,接受与适应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强,追求刺激,而网络所具有的新奇性与交互性等特点能够很好地满足其心理上的需求。因为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自由性等特点,导致一些涉及色情、暴力的信息在网络中大量传播,这对于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群体的危害极大。

3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责任。大学不仅要完成对专业知识的教学,还需要完成对大学生群体实施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任务,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群体接受新的知识、思想与观念均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有鉴于此,新形势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同时又充分发挥出网络技术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从而大力强化网络文化建设,从而更加有效地完成好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任务。

作者:孙芮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论文

一、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市场经济及知识经济大爆炸的时代,教育管理有利于促进教育的飞速发展,教育发展中,教育环境及其发展在本质上而言也是一直在变化的,创新扮演着源动力和推动力两个角色。只有适时创新教育管理,才能使适应环境及发展的变化的能力更强。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越发滞后于现实需要。现今高校中的高校教育管理,现代教育教学要求以先进的师资队伍、教育理论以及知识结构基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初衷,彻底激发学生的发展个性,使其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面对创新的概念更是尤为重要,创新教育管理在继承和发扬以往传统的优良的教育管理模式上,更要不断的健全和完善新的创新建设,真正实现科教兴国。

二、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所在

(一)关于高校教育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分析。首先,多样化发展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在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业同样出现了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这些管理各有自己的优点,主要表现在:学校本位管理、流程及人本管理。第一,学校本位管理主要表现在高校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特点;第二高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属于流程管理;第三,人本管理则主要是高校教育管理突出人在管理中的作用。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高校教育管理手段也在不断的提高和完善,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技术也广泛运用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目前使用比较多的当属OA自动化办公网,它们几乎覆盖所有高校,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QQ群等方式的建立也为高校培育人才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最后,人文化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变现,不断提高人文化的教育管理,也是高校必不可少的因素。人文环境在高校同样慢慢的兴起,使得高校学生人格得到了提升,令学生实现了自我管理,人文环境使得学生在身心成长得到了优越的培养,让师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得到启发,对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起到了一定的辅助因素。

(二)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问题所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教育管理模式更新缓慢,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当前我国还处于以应试教育为为主要的教育方式,导致很多高校目前还没彻底从传统而落后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剧。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属于教条式的浅层管理方法,以条条框框来管理和培养学生,这样就制约了学生创新的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所以传统陈旧的高校管理模式无法使用当前人才培养需求。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刻不容缓,对于目前的社会人才需求来讲,正确选择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管理模式,紧跟社会的步伐。还有就是目前大部分是高校行政化的教育管理方法,这种高校行政化方法存在诸多问题。使得教育管理忽视了对学生的培养和服务,变得只停留在管与被管的基础上,高校行政化严重约束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就知欲望,更严重的影响到了高校教育管理的成长。另外,轻视教学,重科研倾向严重。虽然目前国家使以能否通过科研成果来衡量高校的业绩,但高校毕竟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应该时时刻刻以学生的教学工作为重,而往往很多高校只单纯重视科研项目的发展,对教学工作变得平淡,这与我国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相矛盾,严重制约了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作用,直接影响到了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

三、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建设分析

(一)新时期高校要具备时代的前瞻性学校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领头人,必须不断完善创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坚持与时俱进步伐,在这个信息于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总是以管理思想的变革为先导,用教育管理的改革来统筹和正确引导,学校使命的内涵变得更为重要,不仅应履行探索真理,发展科学,传递文化的职责,还要抱着发现人才、造就人才、塑造人类的伟大使命,强调探索真理与传承文明的高度统一,更明确社会的责任,学校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强调教育功能与学术功能的完美结合。因此,学校不应只是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而应主动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再者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需要不断的统筹和引导教育管理的改革。学校作为教学育人的机构,其整个教育的过程在保持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同时,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不断变革和更新,发现新模式。另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离不开教育管理观念的更新。只有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才能形成富有成效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改革局面。在整个教育管理实践和研讨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理念,那就是教育管理理念是需要不断更新的,同时还战略学校整个理念当中的主体地位。现代的教学管理理念不仅要以共享管理、责权明晰等理念为中心,更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努力创新新的教育管理理念。

(二)建立完善的整合思想,打造教育管理新体制新时期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也需要要创新意识,要要整体思想的确立,一所高校的发展水平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则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世界上很多知名的大学都有着一定的办学经验,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知名大学,都是有一定的特色和有效性的。这些在世界上鼎鼎有名的大学之所以能够辉煌至今,都得益于合理和积极进行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另外,这些名校都具有以下这些显著特点:第一,重视教育管理职能;第二,重视管理研究;第三,拥有严格而量化的管理体制。就当前我国创新教育管理而言,一个完善的高校教学管体系必须要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那就是教育和教学。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要把握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辅助引导作用,使得整个教育管理具备这些特点:第一,规划范;第二;制度化;第三,民主化。这有这样才能是的管理组织发生彻底的蜕变由以往的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进行彻底地转变。要知道,管理模式在传统理念当中是刚醒的需求,时代的进步要去其向弹性模式转变,建立民主的目标管理方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管理手段也要变得多样化、网络化。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姑高校在教育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我们无可否认的是这其中还有很多问题。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模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我们高校教育管理必须要跟随时代的不发,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发展整个高校教育管理体系和教育管理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

作者:孙锦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新课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

1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对于发展学生党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质量同时等到了相应的保证.但是,普遍的现象却是在十分重视把控学生党员“入门”关的同时,忽略甚至忽视对于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基层学生党组织松散许多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的设置中,支部委员以学生党员为主,他们大都是毕业班学生,这样就使得学生党支部由于高年级学生党员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实习、就业等方面,而轻于做好党支部工作,再加上上级党组织有时疏于对学生党支部日常管理的监督,从而使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不强,学生党支部在高校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

1.2学生党员思想教育乏力对于学生党员的教育活动,基层党支部更多的是满足于传达文件、读读学习材料等传统形式,对于内容的把握也比较肤浅,只注重表面完成“”的相关要求,没有系统的对于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计划和多样、深层的教育形式,而使许多学生党员在入党后沉寂于学生群体之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党员的先进性、示范性.

1.3学生党员管理手段陈旧在网络和更多新媒体已经深深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今天,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管理,特别是学生党员信息、材料的管理还比较多地停留在纸质文本上,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还没有进入网络化阶段,对于学生党员的日常联系还拘泥于传统媒介.

1.4学生党员服务机制缺失由于学生党员正处于向青年发展成熟的过渡期,在理想信念的坚定性、组织和思想观念的统一性和个人的政治素养的纯洁性等方面还有随着个人成长和社会客观的影响发生许多的变化.由于基层组织现有工作成效的影响,对学生党员的服务机制仍然不健全,没有能够形成让学生参与到更高层面的组织建设、民主决策和模范示范等活动中,个人的思想变化仍然要靠自己去解决.

2创新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制构建策略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既有浅层次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队伍因为多是部分老师和学生党员兼职而形成的队伍不强、保障不全的原因;更有深层次的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创新不够的原因.因此,问题的解决之道依然循着以上原因.

2.1充分加强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制构建重要性的认识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期推进,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必须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制的构建.首先,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党的十八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2012年6月,在部分高校党建工作座谈会上,同志强调,高校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蓄水池”,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做好高校党员特别是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对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对于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两个100年”目标、实现中国梦,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其次,是高校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构建创新型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制能够保证和促进作为先进分子的学生党员在广大学生中充分发挥其先进性和模范作用,能够起到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对于高校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培养质量和高校推进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正能量”意义.再次,是学生党员自身健康成长和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需要.构建创新型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制能够在结合学生党员年龄和成长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他们的党性修养、理想信念教育和综合素质提升,保证学生党员的健康成长成才.

2.2构建创新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制2013年7月,中组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它与近年来先后下发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共同构成指导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政策体系,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从以上文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构建具有创新性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制的建设目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提高发展学生党员质量为优秀,以加强教育培养为重点,以完善管理服务为基础,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高校学生党员队伍.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还必须要遵循科学化系统化规划、创新化多样化实践、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时代化高效化服务等构建原则①.基于以上的目标和原则,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对策:

2.2.1创新引领培养机制,保证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学生党员的发展是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把好党员发展关,保证党员发展质量,才能保证整个党员队伍的纯洁性,保证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必须从三个方面做好这项工作.首先是强化对优秀团员的启蒙引领.高校党组织通过党建带团工作主动在广大团员青年中广泛开展启蒙引领活动,通过组织优秀的师生党员事迹报告会、形势政策教育报告会和党团“1+1”结对等活动,让优秀团员了解党、认同党,进而申请加入党组织.其次是系统加强积极分子的骨干培养.对申请入党的团员要通过开展学生党员对接引领、支部组织关心、党团校系统培训等活动,强化对申请者的思想政治、能力素质、首先品德等进行系统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再次是严守程序做好党员的规范发展.在组织培养的基础上对于符合发展条件的优秀团员,严格执行组织发展程序,要在广泛征求党内外党员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推荐确定、培养教育,发展对象的政治审查、公示,预备党员的接收、教育、考察、公示和转正等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程序、严格把关,坚持把综合素质作为发展学生党员的重要考察内容,注重把学生的一贯表现和关键时刻表现、自我评价和群众评议、学习情况和社会实践情况相结合,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四次民意票决(团组织推优、确定发展对象、吸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环节)、坚持四次公示(同上,每次票决后结果公示,听取意见)、坚持四次测试(团校、初中高级党校测试)和坚持四个审查(联系党员、党支部、院系党组织和校级党组织逐级审查),环环严格把关,层层明确责任.强化发展党员工作责任追究制,对违反程序和规定发展党员的党组织及其负责人、直接责任人要给予相应的处分.对违反规定吸收入党的,一律不予承认.

2.2.2创新全程教育机制,提升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过程是一个伴随着党员成长与发展、系统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高校学习阶段又是极其重要的阶段,因此高校首先要全程系统地设计学生党员在校期间的学习教育机制,在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特别是学生党员的相关要求,要从学生党员的党员先进性意识增强、基本知识与理论学习、党性党风党纪强化、综合能力素质提升等方面设计对于学生党员的教育内容;其次要针对不同学生党员所处的不同阶段的实际状况进行分层教育,可以针对新生开展启蒙教育、对入党积极分子开展骨干教育、对发展对象开展集中教育、对预备党员开展锻炼教育、对正式党员开展先锋教育,而对毕业生党则开展旗帜教育等教育活动,既涵盖了学生党员从申请入党到毕业的党员学习过程全过程,同时也涵盖了大学学习的全过程;还有要不断创新学习教育形式,要通过将传统的读书学习形式与新型的网络学习形式结合、分散自我学习与集中讨论学习相结合、有型的活动学习与无形的感悟学习相结合、长期性基础学习与阶段性重点学习相结合、理论性知识学习与实践性体验学习相结合、党建知识学习与综合知识学习相结合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提高学习效果,提升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

2.2.3创新组织建设机制,规范学生党员的日常管理基层党支部作为学生党员的组织归属对于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夯实基层党支部建设是组织建设的基础工作.首先要融入新媒体时代,在根据专业或年级为基本单位组建实体党支部的基础上,把党支部搬到网络上,建立网络党支部(可以建立党支部网站、微博、微信等),通过网络党支部强化对学生党员的组织联络,开展支部学习、实践活动等,线上线下同时互动,既可加强对学生员的日常管理,同时更能够更好地解决流动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其次要加强学生党支部与教工党支部、关工委老同志党支部的老少共建,让学生党支部不再孤单,而是在与老党员、教师党组织的结对过程中加强和提升自己的组织建设;还要做好与学生团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等的平行结对,在发挥学生党建带团、带社团的过程中,发挥学生党支部的凝聚与指引作用;再有,就是要在传统的学生党支部设置的基础上,加强在学生社团、学生组织和学生公寓中设立新型党支部,母体党支部主要负责学生党员的组织发展和评价考核,新型党支部主要体现其模范指引和学生党员先进性作用,实现对学生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服务的多重覆盖.

2.2.4创新考核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党员的作用发挥首先通过自我承诺加强对学生党员行为的自我规范,要求学生党员以学期为时间单位,承诺每学期要做到“五个自觉”,即:自觉学习理论书籍、自觉写学习文章、自觉帮扶困难同学、自觉联系积极分子、自觉参与志愿服务;“五个积极”,即积极组织团学活动、积极承担社会职务、积极过好组织生活、积极提高学习成绩、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等,以此增强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规范自我行为.其次通过实施多源考核法强化对学生党员的日常监督②.多源考核就是对学生党员的考核信息来源于不同的人、来源于不同的内容和来源于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人就是建立以与被考核者有密切关系的不同层面的人和部门为考核主体,包括辅导员、任课教师、同党支部的成员、所在班级(寝室)的成员、班主任、所在学生组织的成员以及其他相关的人员等;不同的内容是指对于学生党员的考核内容要包含理论学习、党性修养、专业学习、工作成效、先锋模范作用等各个方面;不同的时间段是指考核的内容所涉及相关信息分布于学生党员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不是某一时间点的表现,也就是考核学生党员的日常综合表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全方位、全面地了解学生党员的综合表现,有利于考核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党员了解自身现状,明确努力方向.

2.2.5创新服务发展机制,推进学生党员的全面成长开发信息化党建管理系统,加强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手段的创新,要通过开发包含申请人数据库、积极分子数据库、预备党员发展数据库、党组织数据库、党员教育学习平台和学生党员日常信息维护数年库等为内容的管理系统,借助最新的网络和手机等媒体手段,做好学生党员信息资料的网络化管理,扩大信息维护者群体,让院系党组织的组织员、学生党支部的委员都成为学生党员信息系统的新维护员,及时更新和添加学生党务工作信息,使学生党员的信息库能够真正的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和服务过程中体现信息化运用能力.建立承上启下的联系制度,关爱学生党员、服务学生党员健康成长.党组织要从政治、思想、学习和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党员.建立院系党组织负责人(党员领导干部、党支部负责人)、党员教师联系学生党员和学生党员联系积极分子、困难学生等制度,广泛开展结对帮扶等活动,经常进行谈心谈话,及时了解联系对象的思想动态,听取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学生党员和广大同学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同时,还要建立学生党员与关工委老同志结对联系制度,发挥老同志、老党员关心青年发展的作用.搭建榜样示范的锻炼平台,让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发挥示范作用,促进个人全面发展.高校党组织要积极地结合专业学习推出争创学生党员创新先锋(模范)活动,结合学生工作推进学生党员“亮牌”活动(向广大同学亮身份、亮承诺、亮服务);结合学生公寓管理推出创建“党员示范宿舍”、“党员示范床铺”活动;结合实践服务活动推出学生党员志愿实践服务团等实践平台让学生党员走到前台,走到前面,和广大学生面对面,在实践的平台上通过示范、引领、服务广大同学和社会实现自我成长.

3总结

健全党内民主机机制,尊重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认真落实学生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保障学生党员的民主权利,通过推进学校党务公开、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重大决策征求意见等制度,发挥学生党员在班级、院(系)和学校事务管理中的作用,不断拓宽学生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途径,培养学生党员民主政治素养.

作者:周保垒单位:扬州大学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教育管理论文

一、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纠纷解决现状

1.1高校教育管理纠纷解决的途径

根据我国目前的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解决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主要途径有三种。学生申述制度、行政复议以及诉讼三种途径,在现实中使用最多的就是学生申述。不过对于这几种解决途径来说,其都有各自的不足之处。

1.2高校教学管理纠纷解决现状

(1)申述受理机构的权责不明确在我国现在高校教育管理纠纷解决过程中,主要的方式是通过学生申述来进行。而其在进行申述的过程中,受理学生申述的部门不一定,而且其权利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这使得学生的申述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2)申述程序缺乏可操作性衔接有漏洞

学生申述是为了解决教育管理纠纷,使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得到改进。而在现实中,当学生想要通过申述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的时候,申述程序缺乏可操作性。在学生进行申述的过程中,现有的申述程序有待改进,其没有可操作性,这就势必会导致进行申述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麻烦,导致申述不能很好的得到解决。同时,在申述的各个程序之间,其衔接上存在很大的漏洞。

(3)行政复议受限

在进行教育管理纠纷的解决过程中,行政复议是一个重要的行政途径,而现实中,在这方面由于受到了相关规定的限制,使行政复议的功能不能真正发挥,其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4)行政诉讼与实践发生冲突

在学生遇到教育管理纠纷的时候,要是采取行政诉讼方式是一个主要的手段,不过在实际过程中,很多的法院对于这样的高校教育管理纠纷都是不予受理的,这使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解决受到严重的限制。

二、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解决方法探讨

根据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纠纷解决现状,笔者提出了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解决方法。

2.1明确对学生申述的受理机构

在进行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解决过程中,学生申述是主要的方式。因此对于受理学生申述的机构应该更好的进行设置,明确受理机构中各个部门的职能,这样在有学生提出申述的时候,能够将学生的申述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同时,要改进申述程序,使各个申述的步骤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使高校教育管理纠纷可以得到更有效的解决。

2.2在法律上对高校教育管理纠纷解决进行明确规定

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解决其关系到很多方面,而且其一般产生的纠纷是由于受处分以及学位方面的纠纷,对于这样的纠纷解决,就要有国家法律上的支持。同时,在法律上对于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给予重视,就可以使学生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更好的来解决纠纷。这样也可以保证在学生进行诉讼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相关机构的重视,使这方面的问题能够切实得到解决。

2.3高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有很多的高校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这就导致了很多高校教育管理纠纷出现的比较多,这就要对高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这样就可以在根本上减少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出现。

三、总结

高校教育管理纠纷是现在高校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本文笔者针对现在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解决现状进行分析,对改进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纠纷解决提出了改进方法,从高校管理制度自身,以及对学生申述的受理机构的改进,国家在相关的法律规定等方面都提出了改进意见,希望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解决会有帮助。

作者:周细根单位:新余学院外国语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论文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总数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量达不到平衡状态,很多大学生选择就业的时候好高骛远,一意孤行,在就业过程中,急于求成,过于强调自身的价值体现,以及个人的思想,完全地以自我为中心,当面对就业本质与现实需要出现严重不符时,学生们在学校里表现出来的是对所修习的专业从最初的满腔热血都后来的随波逐流,在社会市场经济的导向下,出现很多投机行为,甚至有些学生触犯了法律法规。

二、高校教育管理者的主人翁意识不强,执行能力较差

1.作为高校教育管理者的老师们,在学生成长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好的管理者不是在被管理者背后对其进行监督和管控,而是营造好的管理氛围,致使被管理者能够自主地进行各自的分工,一些管理者仅限于纸上谈兵,没有真正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或者是解决问题,这就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无法形成默契度,更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2.对于教育主体的学生,老师应该采取互动式交流沟通

对于新形势下的教育管理方法要与学生一样既是教学的管理者,又是教学管理氛围的营造者。由于高等教育一般采用全日制教学,学生们几乎全部时间都在校园里进行相应的活动,但是经过研究调查,授课教师、辅导员老师,以及宿舍委员会的老师的主人翁意识淡薄,不能发自内心地去关心照顾每一位学生,从而得不到学生们的信赖,管理者无法改变自身的观念,表现出的是一位训导者而不是很好的服务者,老师与学生之间就教育管理方面达不到共识,也就不能建立良师益友的关系。3.教育管理者的自身能力有待加强,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教育管理者的工作连贯性不强,形式过于单一,成“趋炎附势”的状态,大量的学生在课后调查表上都会有很多的抱怨,并且对于形式主义也提出了质疑,并且大学是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管理者教给学生的是一种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而在实际教育管理中,这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课题也因人而异地被省略掉。管理者缺乏责任心,在工作中“趋炎附势”,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们的切身问题,不能很好地营造学习生活的和谐氛围。

三、对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举措

1.针对90后大学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在观念新潮、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的前提下很难管控的实际问题,我们对此提出了新的举措。首先要健全90后的人格魅力,其主要方面表现为对人生态度要脚踏实地,对人对己都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就要求我们90后大学生建立一种豁达的人生观,在心理素质方面,要有强大的抗压能力,在日常新闻以及网络媒体的报道中,有很多高等学校的学生在学业以及个人感情方面选择轻生,我们在惋惜这年轻生命的同时,也强烈谴责这种行为,这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更是对父母亲人乃至整个社会的不负责任。这样对于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不但没有起到积极影响还会对当事人所在的学校声誉以及相应的教育管理产生消极影响。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学校一定要秉承优良作风,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在校园这一独特的环境中,在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在涉及到个人利益方面都会显现出异常的敏感。高等教育的管理者一定要把学生们存在的安全隐患摆在教育教学的首要地位,只有学生们安全,才能确保教学工作与学生生活正常进行。

2.树立“文化育人”的理念,创新人文关怀

在社会大环境的驱动下,校园文化也经受着冲击,这种新浪潮的激荡好似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创新观念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对教育管理有影响的弊端。在营造自由平等、积极向上的环境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们的人文关怀,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正确导向作用的同时,创造德育双促的局面。使得学生与学校形成一种默契的发展节拍,在新的教育管理形势下,教育管理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务必做到以理服人、平等待人、以德育人,着重培养学生们的主人翁意识。管理者要带着一颗爱心去温暖学生、感化学生,对于决定学生一生的重要决策应该从学生本身考虑,例如:“就业指导”老师在立足本职岗位的同时更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建议,在我们教师的热情服务以及亲情奉献中使得广大学生体会到我们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照顾,为广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是教师的职责,更是教师的使命。90后大学生正处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铺垫好成长轨迹,协助学生顺利成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与整合能力的同时,真心地对待每一名学生。解除学生们的心理压力,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定期对于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于个别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回访跟踪,确保学生人身安全,辅助其成长成才。

3.营造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氛围,实行新的管理机制

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教育弊端,亟待解决,在课堂上,教育管理者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在生活中扮演的就是亲人、朋友的角色,师生间树立正确健康的关系,在课堂上秉承开放式教学的本质同时,对于学生老师间实行双向评分机制,在自我评价的同时进行相互评价,本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态度进行评分,在评分的基础上进行授课者与学生间的公开程度,确保教学质量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在公布评价结果的同时允许双向质询,将透明度实现最大化,建立专项纪检工作监察机构,从而确保此项教育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稳定开展。我们要建立一套相对科学、完善、正规化的学生工作管理制度,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同时确保“有法可依,有理可循”,在高等学校现代管理制度中,要确实保证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建立开放式校园环境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存在的相应安全隐患,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为了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范围,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在规范各个主体的同时确保相互间的平等与制约。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中,对于管理与教育是一个相辅相成、永恒不变的教育课题,随着时代大潮的不断激荡,广大处于政工教育的工作者,要立足自身岗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高校学生营造健康有序的成长氛围。学生教育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更能影响到学校是否得以正常运行。建立一支作风过得硬的学生管理队伍对教育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此项工作,纷繁复杂,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高度的默契关系,使得学生自主遵守学校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教师自觉完善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相互学习中共同促进彼此发展。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所以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对于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生工作者应该虚心学习,切实维护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力基础,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作者:于洪伟 单位: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