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3-05-29 17:20:07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第1篇

【关键词】 乘法的意义 思维经验

乘法的意义是乘法知识结构中最基本的概念,其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学生要解决“1+2+3+4+……+100”“89+90+91+88+92+99+81”类似加法问题的时候,如果积累了足够多的乘法思维经验,解决问题就水到渠成了。因此,在有关“乘法的意义”的相关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乘法的形成过程,体会乘法与加法之间的相互转化,积累相关的思维经验是非常有价值的。

一、在丰富的数学背景中建立模型

【片段1】乘法的初步认识

张奠宙教授认为:“广义地讲,数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和基本算法,都可以叫作数学模型。”这就是说,乘法也是一种模型,等量组的聚焦模型(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学生首次接触乘法概念时所形成的关于乘法模型的基本认识,这就需要激发学生对乘法模型的内在认知需求,亲身经历将思维材料抽象成乘法模型的创造过程。

人教版二上教材呈现了“游乐园”的主题背景,由三则同质材料引出了若干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加法模型,进而将加法模型转化成乘法模型。素材是静态的,结论是知之的,缺少了思维的辨析体验,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材料的呈现方式,使学生经历乘法认识“符号化”的过程,引导学生在不断反思中逐渐提升对意义的感悟层次,进而积累思维经验。

1.情境:游乐园小火车(1节),数一数1节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个小朋友。

2.提问:3节这样的小火车上能坐多少个小朋友?得出加法算式,明确表示“3个6”。

3.拓展:20节这样的小火车能坐多少个小朋友?怎样列式?当学生看到长长的算式时,自发提出“有没有更简便的写法”,教师要求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20个6”。

4.建模:

(1)呈现学生创造的不规范模型:6+6+6+……; 6+6+……+6+6等。辨析,提出修改建议。

(2)呈现修改后的模型:。

20个

(3)呈现学生创造的简洁模型:620;……;6×20。由提出“6×20”的学生介绍乘号、乘法。

5.比较:

(1)根据游乐园的三幅主题图分别列出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

(2)比较两种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从上述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到,学生具有“化繁为简”的思维愿景,当他们面对相同加数个数较多的加法模型时,寻找一种简洁的方式加以替代便成了驱动思维的任务,从不规范到规范,从烦琐到简洁,思维价值的逐渐提升伴随了乘法模型的逐渐完善。“小火车”的思维材料让学生首次感知了乘法的简洁性,后续三则思维材料的比较,为学生揭示了加法、乘法两种模型之间的关联,即若干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相同的加数去乘个数,这就是等量组聚焦模型的本质。学生在经历了上述“感知―完善―比较―抽象”的过程中,不仅初步感知了乘法的意义,而且在经历抽象归纳的活动过程中积累了思维经验。

二、在乘加的相互转化中学会互译

【片段2】乘法的意义练习

类似于“a+a+a+a=a×4”的形式,只是等量组聚焦模型中的基本类型,但是对于很多拓展类型进行感知,既能深化对原有加法模型的理解,学会乘法加法的互译,积累相关的思维经验。所以有必要在后续的练习中安排拓展类型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经历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初步积累数学思维经验。

1.算式“5+5+5+5”还可以改写成怎样的形式?

2.在算式后面添加上1个10,即“5+5+5+5+10”。

(1)用其他的方法把这道算式记录下来。

(2)呈现学生的记录形式:5×6,10×3,交流意义。

3.3+3+3+3+5能直接改成一道乘法算式吗?为什么不行?

反馈:3×5+2或3×6-1用画图表示你的想法。

4.下面的算式中,有哪些算式能改写成一道乘法算式?具体怎样改?

3×2+3+3+3 3+4+5+6+7

上面的过程没有依附于具体情境,通过思维材料中数据的个数、呈现方式的更改,让学生在头脑中进行判断与推理,进而引导思维逐渐趋于理性。前面三则材料的呈现,使学生首次感知了“乘加”形式,完善了运算的知识结构,也使他们经历了一次合情推理,即乘加算式是不能改写成一步计算的乘法算式,这是一种合情的猜想,材料4承载着验证与质疑的功效,帮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感性材料,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活动习惯,更在探究过程中留下了理性思维的痕迹,积累了理性思维的经验。

三、在数列的求和运算中提升经验

【片段3】等差数列求和片段

在加法模型中,有一类特殊的等差数列求和的模型,如1+2+3+……+n,这是小学阶段较为常见的求和模式,该加法模型可以通过两两配对、移多补少的形式转化成乘法的等量组聚焦模型。教材中并没有专门编排此类模型的教学,但常以拓展练习的形式出现在作业中,可见其思维训练的价值所在。笔者以为,可以借助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此种加法模型与乘法模型的转换,以进一步完善加法、乘法的认识结构,获得新的思维体验。

1.研究:一共用了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形?

(1)结合图形计算:1+2+3+4+5+6。

(2)反馈方法:

①首尾配对

②颠倒配对

(3)梳理对比: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归纳相同点:实质上是把求一串有规律的数的和的连加问题变为乘法。

2.练习:计算1+2+3+4+5+6+7(在前两种方法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移多补少”的方法)。

3.应用:

(1)下面三道计算题是不是也像刚才两题那样有规律?运用规律计算下面各题。

①4+5+6+7+8+9+10+11

②3+6+9+12+15+18+21+24+27

③1+2+3+……+17+18+19

小结:具体用的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的题目特点灵活选择运用。

(2)有一堆圆木,摆成下图形状,该怎样计算圆木的根数?

要求这堆圆木一共多少根,就是求3+4+5+6+…+11+12是多少。

3+4+5+6+…+11+12=(3+12)×10÷2=15×5=75(根)

在上述教学中,注重了思维过程的展开。首先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初步发现了算式中数据的排列规律,结合图形掌握了处理数据的方法,积累了观察活动的经验;然后通过增加数据个数的方式,认识了“移多补少”这样的更为一般化的处理方法;接着通过一系列相同规律算式的运用,顺利地完成了两种模型的对接。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活动由“点”到“面”,通过对两道算式运算规律的不完全归纳,进而推广到对一类算式运算规律的概括归纳,学生经历了完整的“演绎―归纳”的推理过程,这种思维层面经验的积淀,将为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研究有关数的运算规律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2篇

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二、 教学过程:

(一)、关注真实,感知意义

师:同学们看我们班后面的板报漂亮吗?

生齐说:漂亮。

师:再看每朵小花上面有5片花瓣,有9朵小花,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9朵小花一共有几片花瓣?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列出式子。

生2:5+5+5+5+5+5+5+5+5=45(板书)

师:你能根据“每朵小花上有2片叶子。”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 3:一共有多少片叶子?

生列式:2+2+2+2+2+2+2+2+2=18(板书)

师:我们班一共有5个组,每组10个人,一共有多少人?

听汇报,板书:10+10+10+10+10=50

师:观察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4;我发现这三个算式都是连加。

生5:我发现这三个算式加数都相同。

(板书:   相同加数   相加)

[反思:课本中游乐场的图画虽然美丽无比,但比起真实情景来说,距离又远了些。建构主义者认为,儿童的实际经历更有利于形成强烈的体验。于是,教师努力挖掘儿童现实生活中已有的具体事例,拉近了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以此来导入新课,显得更加自然、真实。]

(二)、引导类推,体验意义

师:像这样算几个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外,还可以用另外的方法——乘法(板书:乘法)

师:(指着第一个式子)这个式子表示什么?

生1:9个5连加的和是45。(板书:9  5)

师:求9个5相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板书:9×5)

师;“×”叫乘号,先写“/”,再写“”。

师:9×5=45读作“9乘5等于45”。也可以先写加数5,写作:5×9=45。这个算式怎样读?

生2:5乘9等于45。

师:下面请你尝试把黑板上的其他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听汇报,板书:9×2=18 或2×9=18

10×5=50 或5×10=50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3:2+2+2+2+2+2+2+2+2=18就是9个2相加的和是18。所以可以写成9×2=18或2×9=18。

生4:10+10+10+10+10=50就是5个10相加,所以可以写成5×10=50或10×5=50。

[反思:新课程过于强调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而忽略了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对于一些概念的提出是学生难以独立完成的,教师有必要进行指出,如上述案例中乘法这一概念的提出,应该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然后,再采取自主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类推的方法,试着把其他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这样更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动手操作,建构意义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出几个形状相同的图形。

生动手摆,组内交流摆出的图形

师:你能根据所摆出的图形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我摆的是小伞,每把小伞用5根小棒,4把小伞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生独立解决问题,并汇报:5+5+5+5=20  4×5=20

师:说说这个乘法算式的意义?

生2:4表示4个5,5表示相同加数是5,4×5表示4个5相加的和。

其余算式小组交流。

[反思:在学生初步体验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动手摆图形,学生可以自由、大胆地创想,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更深刻地感悟、建构乘法地意义。学生先独立尝试、再交流共享,进一步充实了学习材料,丰富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有效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四)、激活联系,应用意义

师:学了知识,肯定有用,想一想,我们学了乘法有什么用?

生1:可以用乘法来代替同数连加的算式。

生2:可以写起来方便些。

师:下面做一个练习,打开书46页完成做一做。

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交流。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以后遇到同数连加的算式都可以写成乘法。

[反思: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不应由教师全盘托出,而应由学生亲身体味。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联想知识用途,并让学生动手做题,亲自体验乘法的意义和用途,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后记反思]

  纵观课例,固有的课堂模式得到了适度的重构。下面结合本课教学谈三点启示:

  1、加深体验,增强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事实上,教材编排在一定程度上注重了学生的亲身体验,而要想使教学效果落到实处,就必须注意体验的深度和广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知识的领悟程度直接取决于外界事物对大脑皮层所产生的刺激强度。因此,教师选择了以学生的真实背景为教学资源,更紧密地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加深了体验。

  2、多维互动,体现数学教学的开放性。

  多维互动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活动。教师不是使用命令的语言,而是平等地与学生对话,运用引导性、鼓励性地语言引领学生走进课堂教学中。再加上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学生思考,营造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

第3篇

一、充分备课

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第一大环节,教师对于课程标准、教材的钻研,对于适当教学方法的探讨,无疑是备好课的关键。

在学习方式上,对于有理数乘法法则这节课我是这样理解的:有理数的乘法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之后,为了学习有理数的除法及乘法而学习的乘法法则,又是有理数混合运算中最基本的一个性质,学好了有理数的乘法,其他两个性质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学习便容易了。因此,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是有理数的除法、乘方及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在本章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方式上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尝试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接受学习与活动式学习相结合。对于法则的推导过程,我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形式,利用数形结合引导学生先独立地进行思考、探索,再通过交流、讨论,发现法则,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再发现、再创新的过程;而对于推导出的法则及其语言叙述,我则以一种较轻松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方式指导他们接受式记忆。在整个教学中,我分层次地渗透了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学习任务分析上,“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教学目的应是“熟练掌握”。为了能够“熟练掌握”,一方面,教师要正确理解法则,让学生自己得出法则,同时还要扫除正确理解的障碍,即消除一些容易混淆之处。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把法则运用到各种情况中去让学生熟练运用。对于易混淆之处,教师应提高新旧知识的可分辨性。教师要通过变式对一些以前学过的,对现在法则容易产生混淆的内容(如引入负数之后符号的确定),从比较中加深学生对正面法则的理解。

在学习能力上,从学生的知识情况来看,一是正数的乘法早已学过,但由于时间和学生自身的原因,对其意义并不十分明确;二是相反意义的量和数轴的相关知识,增加了学生正确理解法则的困难,给熟练掌握增添了障碍。

从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来看,他们初步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但由于时间和经验的限制,还不够全面,方法欠灵活。

二、明确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是一把衡量教学过程好坏的尺子,对于教学内容,哪些应该讲,哪些应该不讲,哪些应该细讲,哪些应该略讲,教师绝不能随心所欲。所以我们必须明确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熟记有理数乘法的法则。②能正确地运用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概括、猜想等探究创新能力,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推导和应用,使学生初步理解“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规律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味科学思想方法,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有理数乘法同其他的运算性质一样,都是在有理数的基础上讨论的,它是对有理数乘法通性的概括。而学生在此之前对负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负数作为乘法运算中的一个因数还是初次遇到,所以他们会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感到抽象,不易理解,因此正确地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突破它的关键是利用生活中的实际将数形结合起来,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法则的条件和结论。同时,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计算时易忽略先确定符号再将绝对值相乘。因此,法则的正确应用是本节学习中的又一个难点,突破的方法一是结合实际剖析性质(法则)的特征,二是通过一组诊断让学生判断,并要求学生分析错误,比较异同。总结出运用法则时的注意事项,予以强化顺应。

三、合理安排课堂

我们的讲课并不是将知识从甲方搬到乙方,它是教师综合素质的艺术体现,因为讲课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重中之重。自课改以来,好多教师都不知道怎样讲课,有的教师认为在课堂上多讲,有点教师认为在课堂上不讲。但是我认为,我们在课堂中要学,即引导学生学,师生相互学,放弃教师的讲。很多教师都认为学生把书中的例题学会了,就会学会一切了。自课改后,课本变得非常简单,书中的例题基本都有答案,只要学生在课前稍看一下就知道答案了。在上课时,学生看起来都明白,课后碰到类似的题就不会做了。我们应该在课前准备一个紧扣主题的生活中的例题来给学生讲,使学生觉得非常新奇,这样他们就会集中注意力来学习。再后教师将例题让学生自己完成即可。在讲课时,教师要讲给学生方法,不要讲给他知识。因此就这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从小虫看爬行路线的有趣问题引入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根据,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数轴,规定正方向,列出式子;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2)鼓励学生根据两个列式3×2=6,(-3)×2=-6比较说说他们的发现,同时出示课题。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积极发言,总结出:两数相乘,若把其中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则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相反数这一重要的引法则。

2.探索交流发现新知。

(1)提出新任务:试一试,根据引法则得出下面两个式子的结果,3×(-2)=?,(-3)×(-2)=?在此过程中注意了解学生对引法则的理解程度,并要求学生说明每一步的理由。此外,让学生理解如果有一个因数是0的话,则结果是0的这一规定。学生通过与同伴交流之后根据引法则独立解决此问题,即3×(-2)=-6,(-3)×(-2)=6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做到有理有据。

(2)提出挑战:观察现有的四个式子能否用一个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你所发现的规律?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及四个特例的观察,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发展了他们的推理能力(归纳、符号演算)。进一步体会引入负数之后有理数乘法运算方法。

(3)比一比,赛一赛:识记法则P52―3。想一想:根据3题能否发现什么规律?学生积极抢答,完成了练习,同时总结出:一个数与相乘结果是这个数的相反数,一个数与1相乘结果是这个数的本身。

(4)反思:除了记得准、记得快之外,衡量记忆力好坏还有两个很重要的标准:持久性和准备性。回想一下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用这个办法能持久吗?针对此问题,你能否提出一个更有建设性的改进措施?借此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自发地产生对法则特点的探求的一种自身需要,并积极思索和回顾法则的得来过程(法则的剖析:条件是:①引法则;②四个式子。结果是:①同号得正;②异号得负)。学生通过同伴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交流,回顾法则得来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5)“你认为这个法则的应用,应特别注意什么?”给点时间思考(目的是让学生记住这个问题),却不必急于回答,只要带着这个问题进行练习就行了,之后再作回答。此时,引起了学生注意;刚才已经说过了,难道还有其它的?

3.应用练习,促进深化。

(1)理论之于实践展示课本P51―例1,可由学生自行讲练,教师辅助。

(2)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课本P52―随堂练习1.2,借以检验所学。

(3)闯关练习:出示大屏幕,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利用法则进行解题。

(4)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创设如引例的生活背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4.提炼小结完善结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哪些能力得到了提高?”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收获与体会,成功与失败。学生归纳本节课内容,回顾做题经历,畅谈个人体会,互相交流借鉴。原本分散的知识更加系统化、结构化,初步形成知识网络。并着重指出(六)2中(5)的问题应注意:利用法则进行计算时一定要先确定符号再将绝对值相乘。

5.布置作业延伸学习。

独立完成课本P57―1、2导航练习册。

四、做好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往往是教学过程的再创新与再升华,所以在课后我仍然深刻的反思,从而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一步的完善。

1.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多,教师既要全局把握,又要顺其自然,千万不可拔苗助长,为了后面多做几道练习而人为地主观裁断时间安排,其实法则的探究活动本身既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是对法则的识记过程,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应用法则的本领。因此,不但不可以省,而且要充分挖掘,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事情做且乐此不疲,更加充分地参与其中。对于这一点,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

2.在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险求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观察角度的差异:有的学生只是通过观察某个单独式子,而马上得出法则的内容;有些学生则既观察入微,又统揽全局,表现出了较强的观察力。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适当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3.对于法则使用的条件既要把握好“度”,又要把握好“方向”。对于法则中的负数因数要着重强调(既是为了结果的符号的确定,又是为了与有理数加法法则相区别),而对于法则的特点,它是正确应用法则的前提,却往往不被学生重视,造成结果错误,给正确得出结果设置了障碍。

第4篇

乘法应用题”教学是低年级应用题教学的一个重点。要求学生能正确列式解答,学生往往感到比较困难,有时与加法应用题混淆不清。因此,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弄清楚一道题里两个已知条件的关系,也就是看题目中的问题是不是求几个几相加。为此,我采用了充分利用小学生较熟悉的实物或事例进行教学,并从乘法口诀的教学中逐步渗透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再到变式练习。让学生一步一步由感知到理解再到灵活应用掌握应用题。一、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中,渗透乘法应用题的教学。 从学生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开始,抓好学生语言表达为乘法应用题教学打下基础,通过学生摆学具,初步认识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并让学生用语言叙述图意,初步感知求几个几相加。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让学生画自已喜欢的5个相同图形,知道1个5,算式是5×1=5,口诀“一五得五”。逐步编出5的所有乘法口诀。通过训练,学生理解了乘法口诀的意义及其来源。学生在完整叙述口诀来源的基础上,对乘法意义有了初步认识,为乘法应用题的学习打下基础。二、通过图画应用题,进一步感知乘法应用题的结构。 出示: 让学生用文字叙述图意,(1)每行有5个苹果,4行有几个苹果?(2)一列有4个苹果,5列有几个苹果?由具体到抽象过渡,学生通过语叙述对乘法应用题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以便达到顺利学习文字应用题的目的。三、引导学生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乘法应用题。正式教学乘法应用题时,先让学生读懂题意,然后让学生根据题意,用笔画图,学生通过前面的感知和图画应用题的学习之后,很快就能画出应用题的图来。通过这一系列训练之后,学生很快明白要求3个人浇多少棵树,就要算3个4棵是多少,这样学生对乘法应用题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四、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学习乘法应用题 学生学习乘法应用题之后,还应能灵活解答乘法应用题。在巩固学习中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达到让学生灵活应用的目的。1、 及时训练,反馈信息 在教学乘法应用题之后,让学生及时做书上的练习(并说明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能力。2、 教学中,加强与加法应用题的对照练习 出示“有2瓶花,每瓶5朵,一共有几朵花?”和“有2瓶花,一瓶有5朵,另一瓶有4朵,一共有几朵花?”让学生先读题,再分析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这样算?然后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3、 增加开放性题的训练 为了达到能灵活应用知识,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增加了开放性题的训练。比如:出示 ,每班出5张画,二年级一共展出多少张画?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而又出示2个数字,编出一道加法和乘法应用题,进一步给了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巩固了乘法应用题和加法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正确区分这两种应用题。 通过以上的训练,逐步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法与乘法之间,乘法的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学生较牢固掌握了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第5篇

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二年级教学计划1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情况分析:二年级学生有45名,他们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由于这是我刚刚接手的班级,对于学生在各方面不是很了解,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赢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

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小学二年级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

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小朋友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不过还有一小部分同学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尚不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

三、总体目标: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具体目标

(一)数与代数

1、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

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

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除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4、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空间与图形

1、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空间观念。

(三)统计与概率

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四)实践活动

在从事“节日广场”“趣味运动会”以及“小调查”等活动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之间的联系;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具体措施

1、继续加强学习常规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如:组织学生进行“数一数”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含义;开展“分一分”的活动,在大量平均分的过程中,体验除法的含义,等等。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

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纪律。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提供了很多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如“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和相关思想的渗透。

6、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本班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和重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当的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同时,适时地记录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7、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培养。

采取生生互帮与教师辅导相结合、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小学二年级教学计划3【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一、乘法的初步认识;二、表内乘法(一);三、角的初步认识;四、表内乘法(二);五、除法的初步认识;六、方向与位置;七、表内除法;八、总复习。重点是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这是学习一位数乘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1、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

本册教材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了贴近学生熟悉的、新颖的、感兴趣的内容为素材,目的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界。使学生能观察、联想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数学的学习有现实的意义。

2、密切主题素材之间的联系构成“情境串”,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问题串”。

根据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几个主题情境,主题情境是包含有多个信息的“信息包”,其呈现形式是把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活动,划分为几个情节,编排成“故事串”,从而引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问题;也可以是把一个现实活动的各个环节完整地反映出来,从而引出一系列有逻辑联系的问题——“问题串”。

3、构建开放的、具有一定思维跨度的“板块”编排方式,为教与学留有尽可能大的思维空间。

4、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每一部分的“合作探索”板块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展示自己的潜能,体现方法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第二个层次,运用初步学到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联想、推断等探索活动,独立地解决综合情境图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初步掌握新知识。同时,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6、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学情分析】

二年级二班共有学生27人,优生占30%,中等生占50%,差生占20%。这些学生活泼好动,尊重老师,热爱劳动和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大部分学生能吃苦耐劳刻苦钻研,以端正的态度对待学习,并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积极性。他们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尽管如此,也有个别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纪律较差,说话随便,学习成绩较差。

本学期要针对优生、中等生和困难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优等生的优势,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同时做好困难生的辅导转化工作,使他们尽快成为优等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

1、知道乘法的含义合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的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2、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初步学会画直角和角;能辨别直角、锐角、钝角。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是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熟练的用乘法口诀求商。

4、能辨认不同方向和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并能根据一个方向辨认其余方向;

会看路线图。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认识×÷的含义,使学生知道口诀的来源,记住1到9的乘法口诀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除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进行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3.熟练地进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除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进行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措施】

1、结合教材特点,对学生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应认真学习新课程改编,根据内容要求认真钻研教材,备好每一节课,联系教学实际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3、积极参加角研究活动,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学习教学大纲要求,较强扩展,创新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掌握叫法,提高学习质量。

4、加强学生的辅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核算题的技能和技巧。

5、引导学生在数学科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录像等。

小学二年级教学计划4一、学情分析:

今学期二年级共有学生40人,上学期期末成绩不太好,大多数学生学习比较认真,作业能够按时完成,上课认真听讲,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好做小动作,学习成绩比较差。这个班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少,大都上进心差,对自己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因此学习上缺乏上进心,今学期要注意方法引导,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联系具体情景,初步认识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理解乘法口诀,能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乘除法的含义,应用学过的表内乘除法计算解决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长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位置;会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使学生经历从简单实际生活情景中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学会用方快图表示统计的。结果,会看看图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和判断,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的发生的可能性,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数学思考方面

(1)使学生在认识乘法、除法的含义以及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

(2)使学生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确定位置、辨别方向、观察物体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3)使学生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统计的意义合作用。

(4)使学生在用乘法口诀计算相应的除法,用表内乘除法计算简单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测量、估计物体的长度,根据统计结果提出或回答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解决问题方面

(1)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实际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和方法丛生活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用学过的乘除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借据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3)使学生在拼图形、测量长度、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观察物体以及简单的调查等活动中,进一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合作法。

(4)使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并在交流中更清楚地认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编制口诀、观察和发现平面图形的特征、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确定物体位置方向,增强数学的好奇心。

(2)使学生在用学过的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测量估计物体的长度、描述物体简的位置关系,感受数学活动过程的探索性和数学思考的合理性。

(3)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初步养成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措施;

1、教学任务保障;

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知识发生更、发展的全过程,有一条清晰的逻辑教学思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有成功感。

2、优生方面:在教学中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景,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与动机。

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学习活动,让他们通过活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创造与探索的空间,释放创造潜能。

3、差生培养:以学生以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以帮助理解数学概念,通过大量的丰富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

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注意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问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别人交流让他们产生兴趣,自觉参入到学习中来,体验到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欢乐。

四、教学进度

按学校教学进度

小学二年级教学计划5一、学情分析:

今学期二年级共有学生40人,上学期期末成绩不太好,大多数学生学习比较认真,作业能够按时完成,上课认真听讲,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好做小动作,学习成绩比较差。这个班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少,大都上进心差,对自己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因此学习上缺乏上进心,今学期要注意方法引导,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联系具体情景,初步认识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理解乘法口诀,能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乘除法的含义,应用学过的表内乘除法计算解决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长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位置;会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使学生经历从简单实际生活情景中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学会用方快图表示统计的结果,会看看图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和判断,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的发生的可能性,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数学思考方面

(1)使学生在认识乘法、除法的含义以及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

(2)使学生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确定位置、辨别方向、观察物体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3)使学生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统计的意义合作用。

(4)使学生在用乘法口诀计算相应的除法,用表内乘除法计算简单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测量、估计物体的长度,根据统计结果提出或回答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解决问题方面

(1)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实际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和方法丛生活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用学过的乘除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借据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3)使学生在拼图形、测量长度、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观察物体以及简单的调查等活动中,进一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合作法。

(4)使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并在交流中更清楚地认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编制口诀、观察和发现平面图形的特征、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确定物体位置方向,增强数学的好奇心。

(2)使学生在用学过的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测量估计物体的长度、描述物体简的位置关系,感受数学活动过程的探索性和数学思考的合理性。

(3)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初步养成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措施;

1、教学任务保障;

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知识发生更、发展的全过程,有一条清晰的逻辑教学思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有成功感。

2、优生方面:在教学中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景,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与动机。

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学习活动,让他们通过活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创造与探索的空间,释放创造潜能。

第6篇

经过反复学习、研讨,我校数学教师逐步明确了数学教学案编写的目的:(1)理解知识——深入探究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方法;(2)培养思维——两种推理,即归纳与演绎的融合;(3)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从如何教会学生到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明确编写理念的基础上,逐步构建教学案的框架:学习准备(课前导学、情境创设)——探索讨论(探索讨论、尝试解决)——反思检测(小结反思、自我反馈、拓展提高)。下面以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5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第二课时——平方差公式为例,谈谈使用该教学案进行课堂教学的情况。

二、剖析教学的起点

(一)教学内容分析

因式分解是中学数学的基础内容,它是分式约分计算、解方程及代数恒等变形等的基础。本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多项式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的提公因式法的基础上,通过对乘法公式中的平方差公式的再认识,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因此,本课在知识上,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在思想方法上,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整体化思想。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学会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整式乘法、计算求值,会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初步理解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的关系。

思维基础:学生习惯于顺向思考;对公式中字母表示的意义认识还不够深刻。

自主学习能力基础:初中阶段是学生自我监控学习各方面策略发展较快和提高较多的时期。因此,根据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的已有经验和学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渗透学习策略。

(三)学习目标设计

(1)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并进行简单应用。(2)经历通过整式乘法逆向变形得出因式分解公式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考和推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因式分解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整体化思想。(3)通过实际情境及问题的具体探索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反思小结等,逐步学会学习。

三、设计完整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出示图片)这是我们学校美丽的一角。我们希望在教学楼前修一座半径为3.5m的圆形花坛,花坛中央修一个半径为1.5m的圆形喷水池,四周呈圆环形进行绿化,使得校园更美丽。你能比较快地求出圆环绿化区的面积S吗?(结果保留π)

(设计意图:由实际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在“情境创设”板块,设置引发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欲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他们产生好奇心和学习欲望,为探索讨论作准备。

(二)探索讨论

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我们不需要考虑绿化、水池等具体物体,画出圆环如图,你能表示圆环面积S吗?

生:S=π(3.52-1.52)。

师:下一步如何计算?

生:把公因数提出来。

师:怎样快速求3.52-1.52这两个数的平方差?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生:3.52-1.52=(3.5+1.5)(3.5-1.5)。根据平方差公式a2-b2=(a+b)(a-b)求得的。

师:(a+b)(a-b)=a2-b2。这是我们前面学过的平方差乘法公式,但今天是如何利用这公式的呢?

生:从右至左逆用平方差乘法公式。

师:如果数字3.5和1.5看成字母a、b,得到怎样的公式?

生:可得公式a2-b2=(a+b)(a-b)。

师:平方差乘法公式逆向用,将平方差形式(多项式)化为乘积形式的变形称为什么?

生:因式分解。

师:噢,原来只要将平方差的乘法公式逆向用,就得到平方差的因式分解公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平方差公式”。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哪种方法?

生:提公因式法。

师:今天这种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你们准备给它命名为什么方法?

生:运用公式法。

师:今天学习因式分解的第二种方法“运用公式法”,请把下列A组各多项式因式分解,并说说分别把什么看作了公式中的a、b?

A组:

(1)a2-16=a2-( )2=(a+ )(a- )

(2)64-b2=( )2-b2=( +b)( -b)

(3)a2-9b2=( )2-( )2=( )( )

师:利用平方差公式填空,使B组各式等号成立。

B组:

(1)(a+7)(a-7)=( )2

(2)( )( )=36-25b2

(3)9m2-n2=( )( )

(4)x2y2-z2=( )( )

B组的第(1)(2)两题从左到右是什么变形?第(3)(4)两题从左到右是什么变形?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两种变形有什么关系?

生:整式乘法、因式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的变形。

师:(1)(2)与(3)(4)是互逆的变形,但都运用了平方差公式。所以我们要养成这样的习惯——对公式既要从左至右顺着用,也要从右至左逆着用,学会逆向思考问题。

仔细观察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多项式有何特征?分解得到的结果有何特征?你能用文字语言来表达公式吗?

生:左边是多项式——(1)二项式;(2)两项异号;(3)每一项都是平方式。右边是乘积式——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文字语言表达——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

(设计意图:“探索讨论”板块一般采用设置问题串的方式,在一系列相关问题引领下,导疑、导思、导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问题串中,应注意认知的层次性、形式的多样性,除了知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外,还应有质疑性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问题等,由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将数学对象从实际问题情境中分离出来,只考虑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概括能力。然后通过提取公因数,用平方差公式简化计算,复习提公因式法;通过抽象度较低的具体数字运算,引出用平方差公式把两数的平方差化为乘积式。接下来,从两条路径引出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一是逆向看平方差乘法公式,培养逆向思维;二是从具体数字到一般字母表达,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 括能力。再正面强化,逐步让学生体会其中的a、b可以从数字、单独字母到一般单项式。在知识上,深化认识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的关系;在思维上,培养学生逆向思考的意识与习惯;在微观上,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对多项式而言,主要是项数、项的符号和次数。这样,由具体问题归纳得到一般情形,培养了学生的宏观思维。

(三)尝试解决

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4x2-y2 (2)0.16a2-46b2

2.下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吗?为什么?如果能,请因式分解。

(1)x2+y2 (2)x2-y2 (3)-x2+y2

(4)x2+y2 (5)(x+y)2-4

师:观察第(5)题的特征,它是二项式吗?如何解决这问题?

生:把x+y看作一个整体,把它看成公式中的a,就可以看成是二项式进行因式分解了。

师:请同学们再想想看,公式中的a、b可以是些什么?

生:公式中的a、b可以是单项式(单独的数字、字母,一般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师:观察多项式25(a+b)2-9(a-b)2的特征,你会联想用什么方法因式分解?分别把什么看成公式中的a与b?

生:分别把5(a+b)和3(a-b)整体地看成公式中的a与b。

师:你能说说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吗?你认为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1)写成平方差的形式;(2)运用公式写成两数和与差的积的形式;(3)化简各因式。注意:各因式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师: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x2+81y2 (2)(x+2)2-9 (3)9(a-b)2-(a+b)2

师:在边长为16.4cm的正方形纸片的四角各剪去一边长为1.8cm的正方形,求余下的纸片的面积。

(设计意图:在“[( dylw.NET) 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尝试解决”板块,要精选例子,让学生在问题的尝试解决过程中深化所学的新知,检验学习的效果,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作出补救。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例子进一步深化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

上述教学过程,教师先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公式特征,体会其中可以是单项式(包括数、字母),也可以是多项式,培养学生的整体化思想。学会拓展,是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然后引导学生先观察问题特征,再联想相关公式并进行比较,最后要检验。再巩固、深化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笔者以为,就初中数学的知识学习而言,应达到基本概念理解深刻,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最后将问题引向实际应用。与“情境创设”相呼应:数学来自于实际问题,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以此提升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四)小结反思

师:想一想,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运用了哪些方法?有何感悟?

(设计意图:在“小结反思”板块,重点设置培养学生元认知水平的问题。在问题引领下,让学生通过文字语言,反思自己学习中的得与失,调节自己的学习策略与方法。在问题引领下,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学习中的得与失,从知识、思维方式等方面对所学进行整理、小结。养成反思习惯,是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

(五)拓展提高

师:因式分解:a4-81。观察多项式的特征,你会联想运用什么方法进行因式分解?题目中出现了4次方,如何解决?分别把什么看成公式中的a和b?

(设计意图:紧扣所学知识与方法,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增加问题探究的深度与难度。本题的难点在于将a4看成(a2)2(比将4y2看成(2y)2难度大),两次运用平方差公式把各因式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六)自我反馈

“反思检测”板块包含小结反思、自我反馈、拓展提高三个栏目,分别从文本(陈述性知识)、基础操练(程序性知识)、拓展提高(延伸性知识)对所学的知识、方法进行反思检测,由此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自我检测与评价能力,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第7篇

算术代数几何概率统计计量

国际5043415551

日本6060577169

可以看出,日本学生在各项内容的测试分数都高于国际平均成绩。其中原因之一与教材的改革有很大关系。据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调查,测试的内容中日本学生已经学过的达75%,而其他各国学生已经学过的平均只有62%。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日本小学数学教学的水平是比较高的。因此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

一日本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简史

日本小学数学教材的改革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小学数学的水平是较高的,40年代受军国主义的影响,基础知识有所削弱,程度曾有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战败,制订了新的《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1947年重新拟订了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由于这个大纲比美国的水平高,后接受美国教育使节团的专家意见,于1948年以美国的为蓝本修改了大纲,减少了内容,乘除数是小数、分数的乘除法、比例、三角形和圆的面积等移到初中教学,教学时数也有所减少,在教科书中按生活单元编排教学内容。结果不仅降低了数学的程度,而且学生不能获得系统的数学知识。在这之后,社会和教育界纷纷对基础学力的下降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为了适应日本经济和科技的发展,1958年提出了“充实基础学力、提高科学技术教育”的改革方针,修订了教学大纲,增加小学数学的教学时数,提高小学数学的水平。在小学学完算术和简单的图形知识,把乘除数是小数、分数的乘除法、百分率、比例等重新放在小学来教学。与此同时还加强数量关系的教学,重视培养数学的思考方法。1968年对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这次修订是在国际上开展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高潮下进行的。一方面对传统的算术内容做了一些精选,如精简一些繁难的大数目计算,另一方面增加近代、现代的数学概念,如介绍集合的用语和符号,等式的性质,负数概念,概率的初步认识等;加强了函数思想,并增加了一些几何知识,如图形的全等和相似,对称,平移,正多边形,棱柱、棱锥,空间的直线、平面的平行和垂直等。由于增加新内容较多,删减一些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给教学造成一定困难,受到教育界及社会的批评。如全国教育研究所联盟大会有一个报告就指出,“大多数教师感到有一半以上的孩子不能接受课业”。1977年文部省对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进行了如下修订:1.删减内容,其中有负数概念,验证运算的成立,柱体体积,旋转体,等式的性质,概率等;2.部分内容适当后移,如1/2、1/3等简单的分数从二年级移到三年级,折线统计图从三年级移到四年级,体积的概念、全等图形从四年级移到五年级,对称、图形的包含关系以及频率分布等从五年级移到六年级;3.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如加强20以内加减性和乘法表的练习,一、二年级每周各增加了1课时(高年级课时稍有减少);4.不出集合用语和符号,也不作为正式内容教学,改为渗透集合思想,体现现代化方向不变;对一般数学用语和符号也适当作了精简。1990年文部省对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又进行了修订。这次修订主要是为了适应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社会的变化,同时考虑中小学的联系以及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进一步使学生养成用数学理论处理日常事物的能力和态度。具体的修改有以下几方面:1.删减少数内容,如四则运算的可能性,用数表示发生不确定事件的程度,用图象表示反比例的特征等;2.增加一些内容,如被除数、除数同乘除以一个数商不变的性质,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棱柱、棱锥的体积和表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3.加强一些内容,如估算,几何图形的组成要素,图形间的关系。此外还强调通过操作、实验等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意义的理解,为了减轻计算负担,五年级开始使用电子计算器。

二日本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分析

日本把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归纳为4个领域,即数和计算,量和测定,图形以及数量关系。下面就这4个领域分别作些介绍和分析。

(一)数和计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概念,二是计算。在数概念方面,教学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率。整数认到16位数,同我国一样也是四位一级,第四级称兆级。小数认到三位小数。分数则分母多数不超过10。在教学内容中重视数的意义及大小的理解,经常通过数轴上表示数来说明数的大小以及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此外还重视数的性质的教学。对于整数的性质,着重讲偶数、奇数、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等概念,不讲用质因数分解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在计算方面,十分重视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间的关系以及运算的性质及其应用的教学。对于多种计算方式注意根据其实际需要提出适度的要求。如整数加减法笔算一般不超过五位数的,小数加减法笔算一般有效数字不超过四位,整数乘除法笔算中的乘、除数以两位数的为主,只出现少量的乘、除数是三位数的,因为较大数目的计算,在五年级教过电子计算器的使用以后,可以用计算器解决,以减轻计算负担。对于较简单的计算要求会用口算。对珠算只要求会做数目不大的(一般限两、三位数)加减法。十分重视估算的教学,并使学生在实际计算中应用。对于混合运算要求较低,一般限两、三步计算的,数目也比较小,上面这些处理既可做到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能力,也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量和测定:日本小学数学中十分重视量的认识,把它看作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是通过操作建立正确的量的概念,其中包括长度、重量、容积、时间、面积、体积、角度、速度等。其次重视进行各种量的实际测量,从以自然物品(如铅笔、杯子等)为单位进行测量引出常用的计量单位。同时注意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估计某种量的大小。最后是进行一些有关量的计算,如时间的计算,面积、体积的计算,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等。对于同一种量的各个计量单位间的关系也比较重视,但是单位间的换算练习比较简单。关于求积的计算内容比较多。在平面图形方面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梯形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在立体图形方面,有长方体、正方体、棱柱、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还有棱锥、圆锥体积的计算。

(三)图形:日本十分重视图形知识的教学,也把它作为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平面图形方面,认识的概念比较多,如直线,角,三角形(包括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四边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菱形),多边形(包括正多边形),圆等;还认识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直和平行),全等图形,对称图形(包括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等。此外重视简单的作图,如画垂线、平行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全等图形(简易的)、扩大图、缩图等。在立体图形方面,认识的概念也比较多,如正方体,长方体,棱柱,圆柱,棱锥,圆锥,球等;还认识空间的位置关系,如了解空间的直线、平面的平行和垂直。此外还出现二视图的初步认识。所有这些,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很大帮助,并为初中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很好的基础。

(四)数量关系:在这个领域中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归纳起来可分以下3个方面。

1.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用语言或含字母的式子表示运算关系、运算性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以及正反比例关系;等号和不等号的使用;用或字母表示未知数的等式并求未知数等。

2.函数:积、商的变化,如乘法九九中乘数每增减1引起积的变化,被除数、除数同被一个数乘、除商不变等;对两个相依变化的数量的关系进行研究并用图表来表示;认识正、反比例的关系和特征等。

3.统计:按照目的收集数据资料和进行分类整理,用统计图、表表示资料,并研究其特征;频率分布;了解从一部分资料可以推出全部的趋向;对简单的事件有次序地研究整理发生的情况。

可以看出,在数量关系这个领域中,既包含一部分算术知识,又包含一些代数初步知识,还包含一些统计初步知识。像代数初步知识,不仅不作为独立的知识进行系统讲授,也不出现“方程”等术语。

此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解应用题(日本称解问题)也不作为独立的一部分知识出现,而是结合上述四个领域的知识分散出现。在日本小学数学中还是比较重视解问题的教学的,着重培养学生解题时的思考方法。在教学大纲中没有说明教哪些思考方法,但是结合每部分知识都强调了培养使用的能力和思考的方法。具体则由教科书编者加以安排。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日本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以下几个特点:

1.知识面较宽,适当控制深度。很明显,日本小学数学的知识面比我国小学的要宽,特别是在几何初步知识方面,比我国小学多了很多。但是多数内容深度不大,规定6年总计每周用29课时学完。这样既适应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又不给学生造成过重负担。

2.以算术内容为主,适当渗透现代、近代数学思想。这样处理,既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保证打好必要的数学基础。

3.加强知识意义的理解,适当提出计算要求。日本小学数学十分重视对数、量、形的概念的意义以及数量关系的理解,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思考问题的方法,能在实际中应用。至于计算能力的培养,则根据现代社会和计算工具的发展,提出适当的要求,如降低笔算要求,加强估算,在适当年级引入计算器的使用,这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又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三日本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

日本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不完全由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大纲中只对各年级要教的内容做了规定,至于每个学年之内的内容如何安排则由教科书编者灵活处理。总观日本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四个领域的内容齐头并进,相互配合

从一年级起,数、量、形和数量关系齐头并进。例如,一年级在数和计算领域,认识100以内的数,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和100以内的简易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在量和测定的领域,通过物体长度、容器大小的比较,初步了解长度、容积的概念,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刻(整时数和几时半);在图形领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在数量关系领域,虽然教学大纲从三年级才做安排,但是实际上在一、二年级也含有数量关系的因素,例如用加、减法算式表示数量关系,加法的交换法则等。各个不同领域的知识是相互配合的。如认识容积时,教科书出的题目有:水壶可容7杯水,一个咖啡壶可容4杯水,那种壶容的水多,在认识容积的时候也认识了数量。用这种四个领域齐头并进的办法,有利于儿童技能的全面发展。

各部分知识适当划分阶段,分散安排。计算领域不仅整数划分几个阶段,而且计算的范围,分数、小数也适当划分几个阶段排在三至六年级,逐步加深。这样比较符儿童学习认知特点,有助于逐步提高和巩固计算知识。例如,在立体图形的认识和求积方面,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加以安排。一年级直观认识长方体、圆椎体、圆柱和球;二年级出现长方体、正方体的组成图形、棱和顶);三年级出现球的初步概念,认识球心、半径和直径;四年级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结合长方体的认识使学生了解空间的直线、平面的平行与垂直;五年级认识体积的概念,计量体积的单位,求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六年级认识棱柱、圆柱、棱锥、圆锥、并计算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这样分散安排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巩固所学的立体图形的知识。

(三)注意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例如乘法九九表,先分别教学乘数是5、2的乘法,再依次教学乘数是3、4、6、7的乘法,最后分别教学乘数是8、9的乘法。小数乘除法,先教学乘数、除数是整数的,再教学乘数、除数是小数的。分数乘除法的编排顺序也是一样。这样由易到难,学生容易掌握计算方法和规律。

四日本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编写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有全国统一的教科书。1946年以后废除统一的教科书,改为文部省只颁布各科学习指导要领,即各科教学大纲,由专家学者根据教学大纲编写多套教科书,经文部省审定后出版发行,供各学校选用。各套小学数学教科书虽然都是根据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的,但是在每个年级的内容的编排上,教材的处理上,以及编写的风格上不完全相同。下面着重谈各套教科书编写的共同特点。

(一)教科书中只编入讲解的教学内容和基本的练习题,需要进一步巩固的练习题一般都放在教学指导书中,另外印有检查用的标准测验题,供教学时使用。

(二)重视通过学生操作、实验和实测等活动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1990年修订的教学大纲最后关于教学内容的处理上特别强调这一点。在编写各套教科书时也注意体现这一点。例如,教学四则计算时尽量用摆木块、木条、木板(分别表示几个一、十、百)或日元硬币来说明。三年级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把物体的圆形底面放在纸上沿它的一周画圆,然后用带孔的木条固定一点画圆,再用圆规画圆,在此基础上教学圆心、半径和直径,并用纸剪圆,折叠直径、半径。

(三)重视启发学生思考。日本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最后关于内容处理的第一点就是适当设计儿童自己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力。这一点与加强操作、实验和实测活动是紧密联系着的。在教科书中都注意体现这一点。例如,三年级教学两位数乘以一位数时,出现例题1,“一张硬纸32元,买3张要用多少元?”接着提问:怎样写算式?然后出线段图,再提问:想想32×3的计算方法。然后出钱币图,配合图先出现分步计算的方法:

2×3=6

30×3=90

────

96

再出现算式和答案(略)。最后讲笔算的方法(略)。又例如,五年级上学期讲使用x思考的问题时,出现例题,“买了几个柿子,每个90元,买1袋栗子780元。总价是1500元。买了几个柿子?”后面出了3个问题:1.柿子的个数用x表示,总价是1500元,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2.从上面所写的算式中,求出x所表示的数。接着解方程90x+780=1500。3.把90×x看作一个整体,再想一想上面所写的算式的道理。可以看出,始终注意先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

(四)尽量体现教学的顺序,便于教师教学。例如,四年级教学两位数除两位数,先出例题:“有颜色纸87张。分给每人21张,可以分给几个人?”下面分五步提问:

(1)该怎样列算式?

(2)87里面有几个21?(图略)

87÷21=4余3

想一想87÷21的计算方法。

(3)把21看作20,估计商是多少。

(4)每人21张,分给4个人,一共分了多少张?

练习题。(共12题,略)

87÷21=4余3验算一下。

(21×4)+3=87

(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练习题,要求验算。(共4题,略)

从上面的例子中看出,明确给出了教学的顺序,特别是思考问题的顺序和重点,教师按照给出的思考问题分步教学,就可以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对于指导教师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重视解问题及其思考方法的教学。日本小学数学教科书都比较重视解问题及其思考方法的教学,但是重视的程度和处理的方法不完全相同。比较突出的一套是东京书籍株式会社出版的《新算数》。这套课本除了在各年级结合计算出现一些应用问题外,还从二年级起每学期专门安排一定篇幅的解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的范围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映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数量关系。例如,二下出现这样的问题:“两学期完了,学生文库有35本书。一月份买了15本,二月份又买了9本。这时比两学期完了增加多少本?”“孩子们排成一队,铃本的前面有6人,后面有8人。这队一共有多少人?”三年级出现这样的问题:“木村的捉虫网杆长110cm,要接80cm的杆子,相接的部分是12cm,捉虫网的杆子全长多少cm?”“路旁每隔8m栽一棵树,松子从第1棵跑到第7棵,跑了多少m?”

2.适当安排一部分传统的比较容易的应用问题。例如,四年级出现这样的问题:“甲买1块橡皮和2本笔记本,付290元;乙买同样的1块橡皮和4本笔记本,付530元。1块橡皮和1本笔记本各多少元?五年级出现和差、和倍、差倍问题。六年级出现简易的工程问题。

3.安排一些渗透现代、近代数学思想方法的题目。例如,四年级出现渗透集合思想的问题:“一班有学生40人,其中有兄弟的是24人,有姐妹的是20人,既有兄弟又有姐妹的是8人。看线段图求出只有兄弟的、只有姐妹的、有兄弟或姐妹的、没有兄弟姐妹的各多少人。”五年级出现用表来解的问题:“有容积是3de和5de的两个杯子,用这两个杯子在水槽中量出1de、2de……10de的水。使杯子量的次数要少。”六年级出现渗透排列的问题:“公园里有4辆乘坐的车,要都乘坐到,可以有多少种乘坐的顺序?”

出现上述问题时,除少数给出解答外,多数没有解答,只画出图并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进行解答。例如工程问题是这样出现的:

良子到伯父家玩,下面是两个人的对话。

良子:多么广阔的田地啊!耕地时间要用多少?

伯父:去年用小拖拉机耕了15小时,今年用大拖拉机耕了10小时。

用两台拖拉机一起耕,需用多少小时?

(1)知道田地的面积,该怎样计算?

“”版权所有

*如果田地的面积是9000m。

(2)不知道田地的面积,该怎样计算?

*把田地的面积看作1,小拖机干了百分之多少?大拖拉机呢?

*两台一起耕,1小时能耕多少?画出线段图(略)

第8篇

这一学期我继续担任三年级(4)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本班现有学生46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3人。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两年的数学学习经历,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量与计量的各种概念,例如千米、吨、秒等,都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如长度、质量、时间,都比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初步发展起长度、质量和时间的观念,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有关量与计量内容的编排上,实验教材注意设计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本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四边形和测量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几何形象直观的探索活动不仅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 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四边形以及有余数的除法。

五、本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措施

1、认真整顿课堂纪律,让孩子有良好的听课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按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本期的教学工作,在教学时要注意认真备好课,上好课。保证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3、对学生缺失的知识进行调查,并及时寻找时间进行补充,尽量让全体学生都能顺利地、较轻松地学好相关知识。

4、密切关注学困生,从态度、兴趣、习惯、方法等各方面入手,从课上到课下,把握各种时机帮助辅导,努力让他们在原有水平上能进一步的提高。

5、加强自身的学习,多向同组

老师学习、交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六、教学进度

第一周: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 第二周:测量: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第三周: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四周:万以内数的减法、加减法的验算

第五周:加减法的验算 第六周:国庆假日

第七周:整理和复习、四边形 第八周:四边形、平行四边形

第九周: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第十周:估计、有余数的除法

第十一周:有余数的除法 第十二周:时、分、秒:秒的认识、时间的计算

第十三周: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

第十四周: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一位数乘二、三位数)

第十五周:多位数乘一位数:末尾、中间有0的乘法、整理和复习

第十六周:分数的初步认 第十七周:分数的初步认识、可能性

第9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认知心理;研究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优秀教师相继开展了对小学生认知心理的研究,而笔者也结合工作实践以及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对一些小学生的认知心理进行了调研。研究表明,小学生在认知历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逆反心理,过度教育与方法不当都会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消除学生对学习的逆反心理,使学生在愉悦的感受中获取知识呢?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多媒体课件素材的采集

多媒体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课件素材的采集是重中之重。对于教师而言,多媒体课件是课堂教学中最好的帮手,同时更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工具。多媒体课件素材的采集要紧密联系课题,还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只有这样,多媒体教学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

例如,《认识乘法》一课。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对于小学生而言,初步认识乘法是一项比较困难的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仅是一些理论性的定义,假如不联系实际生活,小学生很难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乘法的概念,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这一课的课件素材采集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较大的难度。对此,笔者结合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从现实生活中采集课件素材,以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联系到生活,使学生更快地接受知识,并加强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

二、多媒体教学中的知识构建

在多媒体课件素材采集的基础上,教师需进一步构建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并评估方法的有效性与低效性。

仍然以《认识乘法》一课为例,笔者认为,本课应当从学生们已熟知的加法着手导入课题。首先明确该课的教学目标,即:在认识“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够正确读写乘法算式,了解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懂得通过加法计算乘法算式的积;通过对照了解加法和乘法的联系与区别,全面掌握乘法的运算方法;学会举出生活中的乘法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其次,模拟课堂教学过程:开展与认识乘法相关的课堂活动,使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课堂氛围;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明确认识在计算中运用乘法的快捷与方便;开展多媒体教学过程;课堂总结与教学评价。

在上述模拟课堂教学过程中,这一课的知识重点在课堂开篇即被提炼出来,并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进一步升华;而多媒体教学过程则是整个课堂的核心部分,笔者将其设计为学生对知识的验证部分,而不是对知识的再探究活动,在这一阶段中应用多媒体的效用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不仅为课堂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同时展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这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三、多媒体教学中知识的形成与渗透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始终遵循着“认识思维表达”的认知规律,这一规律尤其适用于儿童的认知过程。其中,对事物的认识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只有对认识的事物产生兴趣,儿童才会对其进行思维活动,并通过思维转化表达出来,即知识的应用。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这关系着儿童是否具有创新思维,还是仅仅具备解决既定问题的能力。由此而联系到在多媒体教学中知识的形成与渗透,笔者认为,只有让多媒体教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教学才能获得实际效用。

参考文献:

第10篇

新学期开始了,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课程改革,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了2020年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师的工作计划,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年三年级数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2020年三年级数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1)一学期,我与学生们一起相处、教学相长过程中,也着实有不少的收获。为使下一阶段的工作更顺利地开展,现对下学期的工作情况作出计划。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我班共有27人,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完成作业,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少数学生 ,学习的自主性差,学习不主动.上课开小差,课后作业完成不及时,做作业速度很慢,准确率不高,有时甚至忘了做作业。这个学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和提高学困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

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2.第三单元“乘法”

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第五单元“分数”

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第四单元“面积”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除了安排“森林旅游”“旅游中的数学”和“体育中的数学”等3个较大的实践活动外,还在正文或练习中提供了如下的实践活动:

1.到商店调查3种商品的价格,并做好记录。

2.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说一说。

3.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电费开支情况,并记录下来。

通过分析数据把你的感受与同伴说一说。

4.收集一些对称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5.用纸剪出一个喜欢的图形,通过对称、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图案。

6.设计旅游计划。

7.厨房铺地砖的设计方案。

8.制作七巧板。

9.调查你和同学的身高,计算你们组的平均身高约是多少。

10.在报刊上找出与平均数有关的信息,并与同伴交流。

经历以上一系列观察、操作、制作、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并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元、角、分与与小数”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会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对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绿色圃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第三单元“乘法”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第四单元“面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第五单元“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肯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四、教学措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本册教材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

(二)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和建构自己的数学意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交流他们彼此的想法

(三)加强估算(测)能力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材的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一)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

学生只有理解例题,结合学生从看懂小数表示的商品单价,到会用小数表示商品单价,进而会比较商品单价(小数表示)高低贵贱的过程,就能评价他们是否初步理解生活中小数的意义及其大小关系,对小数的认识有什么实质性的发展。

(二)要恰当评价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与发展,为顺利进行后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评价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不能割裂数学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技能,对三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要特别关注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积极的态度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通过平时观察:学生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表现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观察是评价的最原始的方法,但不是惟一的方法,从学生的口头表达、书面作业、实践作业以及师生课外的交谈中也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情感与态度不能进行量化评价,要对学生个体的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作比较客观的描述性评价,更需要通过平时的教学过程了解学生的想法与行动的表现。

(三)重视评价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提出问题能力,主要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具体情境中数量信息的利用程度,提出问题的新颖性、合理性与复杂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要关注学生能否独立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毅力与思维策略的水平,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等方面。及时给学生提供评价,让他们知道老师的期望,明白自己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这对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1 2.22-2.23 始业教育

2 2.24-3.1 买文具、货比三家、买书、寄书

3 3.2-3.8 森林旅游、轴对称图形、镜子中的数学

4 3.9-3.15 平移和旋转、欣赏与设计、机动

5 3.16-3.22 找规律、住新房

6 3.23-3.29 电影院、练习一

7 3.30-4.5 整理与复习(一)、旅游中的数学

8 4.6-4.12 什么是面积、量一量

9 4.13-4.19 摆一摆、铺地面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10 4.20-4.26 练习二、分一分(一)、分一分(二)

11 4.27-5.3 比大小、吃西瓜、机动

12 5.4-5.10 练习三、整理与复习(二)

13 5.11-5.17 比一比、猜一猜

14 5.18-5.24 体育中的数学、总复习

15 5.25-5.31 总复习

16 6.1-6.7 总复习

17 6.8-6.14 总复习

18 6.15-6.21 总复习

19 6.22-6.28 总复习

20 6.29-7.1 总复习

2020年三年级数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2)新学期开始了,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课程改革,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本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19名学生。同学们基本上对学习和常规等各方面的习惯转入正规。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松懈,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

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一),面积,年、月、日,复式统计表,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一)”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统计表”这一单元。让学生在认识复式统计表的学习中,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体会数据所包含信息的作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数学广角----搭配(二)”,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学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能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具体措施

1.创设一个自由、开放、安全的学习氛围,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点击,学生的创新火花。

2.课堂上引入开放性的例题,使学生在探索中促进发散和求异思维的发展。

3.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组织形式,采用问题式教学与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揭示知识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问题与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

4.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5.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拓展练习,课堂上准备一些不同层次的练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力。

五、尖子生的培养和学困生的转化

1.学困生的转化

本班学困生刘星露、刘双平、张宇航、喻琦梦,他们口算能力差,解决问题不会分析,面对以上情况,准备采取如下转化措施:

(1)课上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多留心观察他们,提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他们回答。

(2)课堂练习中,督促他们认真完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大胆问。

(3)采取“一帮一、一对红”的措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尖子生的培养

(1)课上除完成课堂作业外,给他们留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2)发展他们的智力因素,开发非智力因素,多举办课外活动。

(3)开展争做小老师活动,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展示自己。

六、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一)位置与方向 (5课时)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3课时)

1.口算除法

3课时左右

2.笔算除法

9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三)复式统计表 (2课时)

(四)两位数乘两位数 (11课时)

1.口算乘法

3课时左右

2.笔算乘法

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五)面积 (8课时)

(六)年、月、日 (6课时)

制作年历 1课时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 (5课时)

(八)数学广角-搭配(二) (3课时)

我们的校园 1课时

(九)总复习 4课时

2020年三年级数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3)新学期开始了,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工作任务根据教师自身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我班现有学生43名。他们已经不象刚入学那样,什么都不懂,经过一年的成长,他们初步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识,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从学生感兴趣的开始,初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每个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年、月、日的认识,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本册的重点。学生掌握好这两部分计算,就为以后学习小数乘、除法打下良好基础。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也是本册的一个重点。这部分内容是在前一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继续学习一些两步计算的应用题。通过解答所学的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些数量关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检验应用题解答的技能和习惯。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在前一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教学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以及24时计时法。

三、教学目标要求

(一)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二)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的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三)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四)认识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位,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五)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七)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八)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为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十)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十一)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一)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三)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四)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六、教学任务、达标情况

本册教学内容: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统计、年月日、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力争在本学期使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有一个新的提高。

七、培优辅差

本班现有的学生中,依然不可避免地有学困生的存在,学困生往往缺乏自信心,知识欠账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家总是迷恋电视,好玩,不爱看书,注意力不易集中。对这些学生要倾注爱心,重点辅导,鼓励自信,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失时机地加以指导,由浅入深地为他们弥补缺陷,扶起他们逐步赶上其他的同学。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安排,培优补差工作是其中的一项工作要点。现对学困生辅导采取如下对策:

(一)优生协助法。

为差生配一名优秀学生同座,让优秀生协助差生学习。

(二)当一回“小老师”。

当差生有了一些进步,或对某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时,为了满足其表现欲,可以让他们当一回“小老师”。这样,他们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三)课堂提问。

差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是既不懂也不问,不问就更不懂,于是学习越来越差。为此,在每堂课中,留出时间,让学生发问。如果差生不提问,则老师加以启发:“你没有问题吗?那么老师问你一个问题好吗?”以促进他们动脑,主动提出问题。

(四)弹性作业。

学生在完成基本练习之后,可根据实际需要选做弹性作业,老师可在学生做练习时,腾出时间辅导差生,当其学有余力时,鼓励他选做一两道弹性作业。

(五)及时鼓励。

对于差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教师都及时予以鼓励,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成绩。

(六)家长配合。

对差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以便共同帮助孩子。

八、特长生培养

及时发现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特长发展,使学生全面发展,创造展示的机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九、德育渗透目标

(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二) 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三)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其能力,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十、具体措施

(一)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三)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五)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六)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七)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八)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2020年三年级数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4)从上学期成绩分析看, 成绩较理想但还需继续努力,本学期要因材施教,分别对待。对于自己认为聪明得很,平时懒读、懒写、懒做题,成绩也不会好到哪儿去的学生,可以引导多自学,自己悟出道理,小组展开讨论,比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会更有效。对于基础很差、干劲更差,上课不遵守纪律,作业叮嘱再三都不能完成的同学,更要认真对待,发现他们思想、学习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与家长联系沟通,与优生结对子,力争使他们成为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三班共有学生38名,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掌握基础知识比较牢固,学习目的明确,上课专心听讲,遇到不懂的问题能主动问老师。有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但也有小部分学生基础比较差,上课听到的知识,课后又不会运用,作业的正确率低,个别学生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所以在本学期的数学课上,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思考,不怕错误,具有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快乐学数学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包括万以上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能进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和简单的两位数乘、除三位数的口算,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及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能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能结合实际进行估算;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24时计时法;认识直线、线段、射线,了解平面上两直线的平行和相交的位置关系,会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能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结合生活经验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组合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摆放物体。

本册教材通过优化单元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乘除法的口算、笔算、估算有机结合在一起,便于学生理解计算策略的多样性;通过解决问题学习新知识,体现知识的生成性,在学习“平行与相交”中,由“怎样画设计图”问题引入,通过探索实践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倡导多样化的教与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能认、读、写小数,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能认、读、写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对较大的数进行估计。

2、在现实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进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和简单的两位数乘、除三位数的口算;

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及两、三位数除一两位数的除法;会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斯则混合式题;能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

3、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知道24时计时法。

4、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

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及点到直线的距离;了解平面上两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位置关系,会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能综合运用平等与相交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5、结合生活经验,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组合物体的形状;

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摆放物体。

6、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

能初步用数和形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7、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探索、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表达自己思考的大致过程和结果,积累与同伴合作的经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措施:

1、在活动情景中发现大数的过程,能用大数表示具体的事物,发展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数感。

2、经历探索两位数乘除两、三位数计算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结合具体情景,在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在探索平行与相交的过程中,提高初步的观察、想象和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5、通过实验,初步体会统计的工具性,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6、课前做好备课工作,不但备教材,还认真备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主动学习新课程标准,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情况展开教学工作.

7、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吃不饱”的学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可以做一些有难度的题。

8、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将计算融于解决问题的情境当中,让数学知识变得有味,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他们感到学有所用,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多列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比如:买东西和卖东西的例子,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算账,但出现在课本上时就不知道如何处理了。

9、补差内容:有些内容是难点,但教材中安排的习题与课时明显不足,在课后要及时反馈,让学生多做相应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达到预测的目标。

培养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10、在课堂上多下功夫,练习有层次性,课后个别辅导,利用自习课集中辅导,班内建立优帮差小组,努力使他们的数学成绩有提高

五、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课时数

一、大数知多少——万以上数的认识 8课时

二、走进天文馆——年、月、日 5课时

三、家居中的学问——小数的初步认识 5课时

四、泰山黄金周——计算器 2课时

五、扬帆奥运——三位数乘两位数 12课时

六、走进商场——观察物体 3课时

七、农田里的数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2课时

综合应用——纸与我们的生活 1课时

八、我跟爸爸学设计——平行与相交 4课时

九、长大了我也去航天——统计 3课时

第11篇

1、六(1)班学生普遍水平不是很高。其中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为簿弱,思维不够活跃,且学生的态度不够很端正,学习习惯也需进一步加强训练。但也有个别学生头脑灵活,反应敏捷。

2、六(2)班学生情况和六(1)班差不多。差生较多,优生偏少。有很多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纪律意识较为簿弱,需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强化训练。

3、六(3)班学生普遍基础较好,学生思路开阔,反应敏捷,其中部分学生尤为突出,是校数奥队的骨干。但也有极个别的差生。

4、六(4)班学生普遍基础较好,学生思路开阔,反应敏捷,其中部分学生尤为突出,其中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为簿弱,思维不够活跃,且学生的态度不够很端正,学习习惯也需进一步加强训练。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分数乘,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圆,百分数。

这一册教材总的编排设想是:在前册已有的基础上重点教学分数四则运算,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能力;开始认识曲线图形--圆,认识轴对称图形,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答比较容易的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比较容易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计算方面,教学分数乘,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百分数及其运用。

在代数初步知识方面,出现一些含有分数的简易方程,列方程解应用题。

在几何初步知识方面,教学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扇形的认识,对称的初步概念,轴对称图形。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除法(简单的能够口算)。

2.使学生会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3.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4.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工具画圆;掌握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5.使学生初步理解轴对称的意义,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6.使学生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一到二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够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

7.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一)分数乘法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使学生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重点:分数乘法的意义及方法。

难点:分数应用题。

(二)分数除法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能够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3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知道比与分数,出发的关系,回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重点:分数除法的意意义和方法。

难点:分数应用题。

(三)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再计算中能够应用一些简便算法。

2使学生学会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进一步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

(四)圆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使学生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难点: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五)百分数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它在实际中的运用,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3使学生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能正确地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4理解纳税,利息的意义,知道它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

重点:百分数的意义及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百分数应用题。

三、教学重点:

本册的重点是分数乘除法,和分数应用题。

四、教学难点:

本册的教学难点是分数应用题(包括百分数应用题)。

五、思想品德教育结合点:

1、结合分数乘除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

2、结合圆的认识、百分数和利息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3、结合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到祖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4、结合圆周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在数学研究上面的伟大成就。

六、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力争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

2、积极学习组织教学的方法的艺术以提高每节课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3、精心设计形式多样,思路、答案开放的练习题,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4、认真学习新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掌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以新的理念武装课堂。

5、加强学生作业的批改,尤其注意学生好的学习习惯的训练和培养。

6、注意加强学生的补差工作。采用教师集中补差和学生互助等形式进行。注意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严格要求相结合。

7、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应注意抓住"单位1"进行教学。练习时应避免机械重复,以防学生思维僵化。

8、在教学中要结合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9、教学中要注意知识面的扩展,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

10、注意和学生家长联系,密切注意学生在家的表现,将学校教育的作用延伸到校外,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七、课时安排:

一分数乘法(12课时左右)

1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5课时左右

2分数乘法应用题3课时左右

3倒数的认识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

机动2课时

二分数除法(17课时左右)

1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4课时左右

2分数除法应用题6课时左右

3比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机动3课时左右

三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19课时左右)

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2课时左右

2分数应用题1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

机动3课时左右

四圆(9课时左右)

1圆的认识1课时

2圆的周长和面积6课时左右

3扇形

4轴对称图形1课时

量一量,算一算1课时

机动2课时

五百分数(15课时左右)

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1课时

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2课时左右

3百分数的应用9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183-01

由于初中数学复习课的重要性,一直以来是初中数学教师关注的重点,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部分初中数学教师逐渐发现传统的复习课教学方法已经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无法有效地提高复习课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

一、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存在问题

当前初中数学复习课之所以教学效果不明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许多初中数学教师仍然采取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二是多数初中数学教师选择的复习题目和复习内容重复无新意,使得许多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缺乏学习的热情。三是仍然将海量练习当作对知识点的复习。在复习课上,许多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对习题的评讲上,再课后又让学生进行题海战术以巩固知识点,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效率底下,重复率高,而且还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业负担。[1]四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课堂教学氛围沉闷、压抑,学生们不是被动听教师讲解,就是埋头进行重复性的练习,长此以往,使得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甚至可能产生厌学心理。

二、初中数学复习课有效教学方法

1、树立有效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直接关乎到初中数学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选择。[2]因此,对于复习课教学,初中数学教师应当首先树立有效教学理念,通过明确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杜绝随意性复习教学,来突出复习教学重点,进而有效提高复习课教学效率。此外,初中数学教师还应当认真分析“课标”对不同层次知识的不同要求,在复习课教学过程中,注意不要超出“课标”的要求,但是也不能将知识点遗漏,要善于分类和归纳这些关键知识点,使其更加系统化,从而便于学生理解。而具体到每一节复习课,初中数学教师都必须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使每堂复习课都能够有一个准确且明确的教学方向,以此奠定提高学生复习效果的基础,使每位学生都能通过每堂复习课真正获得对知识的认知收益。

2、创设教学情境

在初中数学复习课上,初中数学教师如果能够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首先,创设教学游戏活动情境。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教学内容来模拟或创设教学游戏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对复习课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使学生在进行游戏活动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复习知识点。其次,设置悬念情境。在初中数学复习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巧妙设置悬念情境,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努力追寻答案,进而达到提升自身学习能力的目的。最后,设置开放型问题情境。与传统的封闭型问题相比,开放型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它存在着多种解题策略,当学生在解答这类题型的时候,需要组织相关概念,并采用推理分析、归纳总结、类比实验等方法进行探索解题,而这个解题的过程正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解题能力的过程。

3、充分挖掘易错题型

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而这种错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也是学生完善自我,提升解题能力的宝贵资源。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善于归纳总结这些学生易错题型,深入剖析学生在这些题型上出错的原因,从而在复习课上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在解答这类题型的时候如何克服思维上的干扰,最终实现解题成功,也避免以后再犯类似错误。

比如对《幂的运算法则》这节知识的运用,学生就常常因为相近或相似而产生思维混淆,从而解题错误。

同底数幂相乘错例:(1)a2+a3=a5 (2)a3+4=a3+a4 (3)a2×a3=a6

幂的乘方错例:(1)(a3)4=a3+4 (2)a3×4=a3×a4

积的乘方错例:(1)(-a2)3=(-a)6 (2)(-a3)2=-a6

通过对同底数幂相乘错例分析,可以使学生避免将整式的加法和同底数幂相乘混淆。通过对幂的乘方错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指数反映的是底数的个数这个概念。通过对积的乘方错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清积的乘方和幂的乘方之间的差异。总之,通过对错例的分析,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各个概念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进行初中数学复习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初中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将之灵活运用。本文先阐述了当前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树立有效教学理念、创设教学情境、挖掘易错题型三个方面提出促进复习课教学效率的可行措施,希望能借此给予其他初中数学教师一定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