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灾害防御论文

灾害防御论文

时间:2023-03-27 16:58:45

灾害防御论文

灾害防御论文范文1

1.1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不断加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建设了六要素自动气象站,乡镇加密自动气象站,酸雨观测站、土壤观测站和卫星接收站;建设了雷电监测仪和紫外线观测仪。宜春风廓线雷达和宜春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已投入业务使用。这些监测项目的建成对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1.2加大防灾、减灾、避灾知识宣传

通过多种手段加大防灾减灾避灾知识宣传,让防灾避灾方法家喻户晓。积极利用下乡、上街、培训、广播、电视、报刊、电子显示屏、黑板报、手机短信、“2121”电话和互联网送防灾抗灾知识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同时通过这些有效手段及时将各种灾害发生的信息及时传送到广大群众手中,使各级党政领导指挥能力和群众自身防灾能力普遍提高。建立中小学校、乡镇场、村、企业、小II型以上水库气象信息员队伍,他们既是气象信息的传递员又是各种灾害的收集员和报告员。

1.3制定灾害应急预案

制定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了人员和职责,一旦出现灾害可以随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做到快速反应,指挥有序,抗灾及时得力,有备少患。

1.4加强研究做到科学减灾

减灾手段和方法需要不断创新。我市高度重视减灾研究工作。一是成立了综合减灾专家组,定期会商预测灾害出现的时间、地点和强度,提出防范建议和措施。二是每年给出一定的经费用于减灾研究,近几年多项研究成果获得省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奖励。

2持之以恒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不断总结经验,加强科学研究,千方百计提高预准确率,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水平,为各级党政领导指挥防灾抗灾提供优质的决策服务。同时将气象灾害信息及其防范措施通过各种有效手段迅速传播到广大群众手中。将气象灾害损失减小到最低取限度。加快各涉灾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的建立。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效率。不遗余力地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做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避开雷电、地质灾害易发区。

3不断提高个人避灾能力

3.1学习掌握雷电知识

雷电分为直击雷、球形雷、感应雷和雷电波侵入。直击雷是直接击打到建筑物或人体身上的雷;球形雷是指出现不规则的球状雷,也是目前的防雷难点;感应雷是巨大雷电流沿着附近突出物或导体向周围传播;雷电波侵入是由于雷击架空线路上或空中金属管道上产生的冲击电压沿线或管道迅速传播的雷电波。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数十万以上人员伤亡,几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随着全球变暧气候异常,雷电强度愈来愈强,加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雷电灾害愈来愈多,损失愈来愈大。

3.2注意个人防雷,确保安全

灾害防御论文范文2

关键词:城市气象;气象灾害;气象服务

Abstract: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need of city development, analyzes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city and city o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defense demand, put forward to the city meteorologicaldisaster monitoring, early warning, emergency services, and as the core of the city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 constructionframe.

Key words: city weather,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th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中图分类号:P41

一、城市气象灾害的特点

城市气象灾害的主要特点是:

1.种类多。主要有暴雨、暴风雪、内涝、高温、寒潮、冻雨、冰雹、大雾、雷电等十余种。

2.突发性强。暴雨、雷电、冰雹等气象灾害的发生,往往只有几分钟时间,但所造成的危害却十分严重。

3.危害性大。2007年3月4日东北地区的暴风雪天气,造成了几十个城市交通和供暖系统瘫痪。

4.影响范围广。2008年春节期间影响我国南方的冻雨天气,造成了几个省几百个城市供电系统瘫痪。

5.持续时间长。2009年6月下旬持续一周的强高温天气造成北方多个城市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城市用电、用水受到严重影响。

6.发生频率高。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象灾害频发,我国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上升趋势,城市气象灾害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二、城市对气象灾害防御的需求

城市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人口密集区,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气象灾害对城市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暴雨(雪)、高温、大雾、雷电、大风、低温等气象灾害对城市正常运转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日益加重,很多城市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较为薄弱,由气象灾害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相当严重。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

城市对气象灾害防御的需求主要有5个方面:

1.决策类需求。当出现特别重大的气象灾害时,需要城市指挥机关及时作出正确的气象灾害防御决策。

2.生产生活类需求。需要气象部门提前做好暴雨、高温、寒潮、大风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当灾害来临时,采取有效措施防御气象灾害。

3.社会保障类需求。需要针对气象灾害的特点,加强供水、供电、供暖、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

4.教育宣传类需求。需要向城市各类人群特别是中小学生进行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教育,如宣传雷电安全防御常识等。

5.应急保障类需求。一旦出现气象灾害,需要社会各有关部门按照气象灾害防御预案,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三、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建设框架

城市气象灾害防御最关键的是要建立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系统,重点解决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应急减灾等核心问题。

1.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

建立起基本满足业务需求,功能先进,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集约开放的气象综合监测系统。主要包括:建立由高空探测站、地面观测站、加密自动气象站、新一代天气雷达站、移动雷达、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等组成的灾害性天气监测网;建立由生态观测、洪涝监测、能见度监测、雷电监测、大气成分观测等组成的专业气象观测网。构成全市灾害性天气监测网与专业气象观测网相结合,高时空、高密度、立体化的实时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

2.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建立台风、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电、大风、沙尘暴、冰雹、雪灾、道路结冰、霜冻、低温冷害等灾害性天气的综合预报方法,实现对各类气象灾害的定时、定点、定量预报。综合应用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大气电场仪、闪电定位系统等各种探测资料,加强数值预报模式产品的释用,建立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精细化预报系统、警报系统,提高对各种气象灾害的预警时效,为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指挥提供科学依据。

3.气象信息网络及数据库系统

加强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建设,全面提升气象信息传输、数据管理和应用共享能力,以适应综合大气监测系统信息的快速传输、收集、集中处理技术需求,满足天气预报制作与气象服务要求。加快对现有信息网络系统的升级改造,利用宽带网、GPRS等传输手段,提高探测信息的传输能力,提高监测信息传输的时效性和稳定性。利用先进的存储设备和数据库技术,建立气象信息海量存储系统,建立实时资料数据库、历史资料数据库、气象灾害数据库系统,实现对各种探测资料的集中存储、管理和共享,并方便异地实时使用。

4.气象信息与服务系统

建立气象灾害信息综合与服务系统,通过电视、广播、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灾害性天气预报和警报,通过气象部门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灾害性天气预报和警报,通过非气象部门(如公交公司、出租运营公司等)电子显示屏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和警报,对灾害性天气系统移向、移速、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强度变化等,实时、滚动式预报警报产品。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综合平台,开发气象预警信息自动分发软件和自动语音系统,实现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自动分发,使预报预警信息快速传送到公众和用户手中。

5.应急气象服务系统

建立气象应急服务专业队伍,配备专用车辆和移动式气象探测设备,如气象应急指挥车、移动气象台等,为气象防灾减灾提供强有力的现场分析、救灾指挥作业系统。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专业技术训练,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工作,一旦出现气象灾害,气象应急服务车辆和人员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与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主力军作用,实时提供受灾现场的各类气象信息,为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各类气象灾害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其灾害种类之多,影响范围之广,造成的损失也不可估摸。而在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又是最为严重发生频繁的灾害。每年由于这些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极大损失,使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受到威胁,因此我们作为气象部门,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善气象部门的各种系统,以使损失减到最小。

参考文献:

[1]王克付,程文杰,王胜.现代城市气象业务体系建设内涵的初步探讨.武汉区域气象中心城市群发展气象服务工作论坛优秀论文汇编.2008:211.

灾害防御论文范文3

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最新版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气象灾害的防御,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防御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干旱、暴雨(雪)、连阴雨、雷电、冰雹、高温、低温、寒潮、霜冻、冰冻、冻雨、大风(沙尘暴)、台风、龙卷风、大雾和霾等所造成的灾害。

因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灾害的防御工作,法律、行政法规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御、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协调机制和责任制,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防御工作,依法组织管理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工作,协助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做好气象衍生灾害、次生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防御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气象灾害预防、监测、信息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防灾物资储备,做好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向社会宣传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增强社会公众气象灾害防御意识,根据本地气象灾害的特点组织应急演练,提高社会公众避险、避灾、自救、互救能力。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协助本地人民政府做好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和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活动。

学校应当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教育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灾害预防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进行普查,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按照气象灾害的种类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划定气象灾害风险区域,予以公告,并在气象灾害易发区域、重点防御区域设立警示标志。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本行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气象灾害特点、风险区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土地利用、区域建设、海域开发、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农业、林业、水利、旅游、能源、通信等规划,应当适应气象灾害防御的要求。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防御需要,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国家和省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以及城乡规划编制中,应当依法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并将论证结果纳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前款规定的建设项目和规划编制依法进行审核时,应当将气候可行性论证结果纳入审查内容。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实际需要,整合现有气象灾害防御救助资源,建立或者确定应急救援队伍,组织应急演练,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第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标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指导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按照标准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

第十六条 学校、医院、商场、旅游景区、交通枢纽、文化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矿山、尾矿库、易燃易爆以及危险物品生产、存储场所和其他遭受气象灾害破坏易造成人员伤亡的重要设施,其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考虑气象灾害的风险性,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定期进行排查,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本地气象灾害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修建抗旱、防洪、除涝工程,及时疏通河道和城市排水管网,加固病险水库,加强堤防、避风港、防护林、应急避难场所等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暴雨(雪)、冰冻、冻雨、大风(沙尘暴)、台风、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情况及预测,加强对山洪易发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等地巡查,做好道路、通信、电力、供水、供气、供热设施的维护以及群众基本生活必需品储备、牲畜转移等工作。

有关产权单位和个人应当做好危旧房屋、临时建筑物、临时构筑物和户外宣传牌的除险加固。

第十九条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空气质量监测信息共享、预报会商和信息制度,及时向公众大雾、霾灾害监测信息和空气质量监测信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加强对机场、车站、港口、高速公路、航道、渔场等重要场所和交通要道的大雾、霾的监测,做好交通疏导、调度等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大气污染源的监管,做好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工作,确保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之内。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高温天气来临前做好供电、供水和防暑医药供应的准备工作,并合理调整工作时间。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低温、寒潮、霜冻天气来临之前,采取应对措施,做好农业生产防寒、防冻等工作。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提高雷电灾害监测、预报以及风险评估能力,依法参加、实施雷电防护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

应当安装雷电防护装置的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场所和设施,建设单位应当将雷电防护装置的建设纳入主体工程或者整体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将雷电防护装置竣工验收资料纳入建设项目档案,并加强监督管理。

本省行政区域内大型建设工程、重点工程、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人员密集场所等项目,应当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指导农村新建学校、民居、大型畜禽养殖场所安装雷电防护装置,提高农村雷电灾害防御能力。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和协调下,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人工增雨、防雹、防霜、消雾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预防或者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增加经费投入,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和应用气象灾害防御先进技术,积极开展区域合作与交流,制定气象灾害防御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技水平。

第三章 灾害监测预警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气象灾害监测体系,根据气象灾害防御需要,建设应急移动气象监测设施,在气象灾害易发区、农作物主产区加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建设密度。

重点矿区、林区、渔区、旅游区和重要交通、通信、电力、输油(气)线路沿线以及国家、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需要配套建设气象监测设施,配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和播发设施,保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与传播畅通。

气象监测设施应当符合气象标准和规范,并向省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汇交所获得的气象探测资料。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气象灾害联合监测网络和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完善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机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及时、准确向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平台提供气象、水情、旱情、森林草原火险、地质灾害、植物病虫害、环境污染等与气象灾害有关的监测信息。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接收体系,提高预警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面。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提高公众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服务水平,完善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系统,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警报和灾害趋势预测。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责统一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向有关气象灾害防御、救助部门和单位通报。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第三十条 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网络等信息传播单位,应当及时、准确向社会播发或者刊登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不得拒绝、延误传播或者擅自更改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需要,在学校、医院、商场、旅游景区、交通枢纽、文化体育场(馆)、社区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气象灾害易发区域配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和播发设施,保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与传播畅通。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建设,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等有效方式及时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第三十二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学校、医院、商场、旅游景区、交通枢纽、文化体育场(馆)、社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确定气象灾害防御协理员、信息员或者联络员。

气象灾害防御协理员、信息员或者联络员应当协助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应急联络、信息传递、灾害报告和灾情调查等工作。

第三十三条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播发等气象灾害防御专用设施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

第四章 灾害应急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及时做出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的决定,向社会公布,并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并向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

第三十五条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所属的气象台站对气象灾害进行跟踪监测,开展现场气象服务,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变化趋势,为组织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灾害性天气的性质、强度、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临时确定为气象灾害危险区域,并及时予以公告。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气象灾害应急处置的需要,依法采取下列措施:

(一)实行交通管制;

(二)封闭危险区域;

(三)决定停工、停业、停课;

(四)组织人员疏散、撤离;

(五)控制或者限制容易导致危害扩大的公共场所的活动;

(六)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抢修损坏的道路、通信、供电、供水、供气、供热、排水等设施;

(七)对群众基本生活必需品和药品的生产、供应采取特殊管理措施;

(八)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相应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气象灾害发生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有关单位应当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协助维护好社会秩序。

气象灾害发生地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当地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做好应急避险工作。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在气象灾害影响不再扩大或者趋于减轻时,适时变更或者解除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主管机构提供的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趋势以及灾情发展情况,按照有关规定适时调整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级别或者做出解除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决定。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灾后气象监测和变化趋势的分析,为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提供决策依据。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调查评估,制定恢复重建计划,组织实施,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或者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

(二)未按照规定采取气象灾害预防措施的;

(三)隐瞒、谎报或者由于玩忽职守导致重大漏报、错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

(四)未及时采取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

(五)不依法履行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采取气象灾害预防措施的;

(二)不服从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决定、命令,或者不配合实施其依法采取的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一)擅自向社会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

(二)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网络等媒体单位未按照要求播发或者刊登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

(三)编造、传播虚假的或者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的灾害性天气信息和气象灾害灾情的。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侵占、损毁或者未经批准擅自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逾期拒不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由气象主管机构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并对违法单位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违法个人处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本条例自20xx年7月1日起施行。

如何防御气象灾害台风 在家里

1.断电。

⒉尽量避免使用电话。3.未收到台风离开的报告前,即使出现短暂的平息仍须保持警惕。

⒋如果无法撤离至安全场所,可就近选择在空间较小的室内(如壁橱、厕所等)躲避,或者躺在桌子等坚固物体下。

⒌在高层建筑的人员应撤至底层。

在街上

⒈切勿随意外出。

在海岸附近或海上

⒈不要在河、湖、海堤或桥上行走。

⒉海上船舶必须与海岸电台取得联系,确定船只与台风中心的相对位置,立即开船远离台风。

⒊船上自测台风中心大致位置与距离:背风而立,台风中心位于船的左边;船上测得气压低于正常值500帕,则台风中心距船一般不超过300千米;若测得风力已达8级,则台风中心距船一般150千米左右。

龙卷风 在家里

1.切断电源。

⒉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墙壁,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尽量避免使用电话。

⒊用床垫或毯子罩在身上以免被砸伤。

⒋最安全的躲藏地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在街上

⒈就近进入混凝土建筑底层。

⒉远离大树、电线杆或简易房屋等。

在旷野

⒊朝与龙卷风前进路线垂直的方向快跑。

⒋来不及逃离的,要迅速找到低洼地趴下,姿势:脸朝下,闭嘴、闭眼,用双手、双臂保护住头部。

雷电 1.在路上避雨时不要靠近孤立的高楼、电杆、烟囱、房角房檐,更不能站在空旷的高地上或到大树下躲雨。

⒉远离开阔地带的金属物品(拖拉机、农具、摩托车、自行车、高尔夫球车及高尔夫球棒等)。

⒊不要去山顶、开阔地、海滩或船只上。

⒋不要待在开阔地单独的屋棚或其他小建筑内。

⒌有条件的家庭最好安装家用电器过电压保护器(又名避雷器)。

冰雹

⒈关好门窗。

⒉妥善安置易受冰雹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

⒊户外作业人员暂停作业,到安全地方暂避。

⒋暂停户外活动,勿随意出行

沙尘暴 1.特别注意收听天气预报。

⒉出门戴口罩、纱巾等。

⒊关好门窗,屋外搭建物要紧固。

⒋多喝水,吃清淡食物。

⒌身处危险地带或危房里的居民应转移到安全地方。

⒍幼儿园、学校、单位应采取暂避措施,必要时须停课、停业。

⒎受影响的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要注意交通安全,必要时暂时封闭或停航。

⒏不要购买露天食品。

⒐尽量减少外出,暂停户外活动,尽可能停留在安全的地方。

⒑骑车、开车要减速慢行,远离树木和广告牌。

高温

⒈尽量留在室内,并避免阳光直射;必须外出时要打遮阳伞、穿浅色衣服、戴宽沿帽。

⒉暂停户外或室内大型集会。

⒊室内空调温度不要过低;空调无法使用时,选择其他降温方法,比如向地面洒些水等。

⒋浑身大汗时不宜立即用冷水洗澡;应先擦干汗水,稍事休息再用温水洗澡。

⒌注意作息时间,保证睡眠;暂停大量消耗体力的工作。

⒍宜吃咸食,多饮凉白开水、冷盐水、白菊花水、绿豆汤等;不要过度饮用冷饮或含酒精饮料。

雪灾 1.汽车减速慢行,路人当心滑倒;必要时封闭道路交通。

⒉老、幼、病、弱人群不要外出,注意防寒保暖。

⒊关好门窗,紧固室外搭建物。

⒋船舶进港避风。

⒌高空、水上等户外人员停止作业。

寒潮

在室内

⒈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及紧急状况警报。

⒉多穿几层轻、宽、舒适并暖和的衣服;尽量留在室内。

⒊注意饮食规律,多喝水,少喝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

⒋避免过度劳累。

⒌警惕冻伤信号:手指、脚趾、耳垂及鼻头失去知觉或出现泛苍白色。如出现类似症状,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或就医。

⒍可使用暖水袋或热宝取暖,但小心被灼伤。

⒎尽量不开车外出。

驾车外出

⒏走干道。

⒐不夜间开车,不单独驾驶,不疲劳驾驶。

大雾

⒈注意收听天气预报。

⒉尽量不要外出;必须外出时要戴口罩。

⒊骑自行车要减速慢行,听从交警指挥。

灾害防御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农业气象服务;灾害防御体系;新农村建设;山东兖州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297-01

近年来,兖州市气象局按照中国气象局提出建设“两个服务体系”的要求,统一安排和部署,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当地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的需求,开拓创新,积极工作,在全局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使农业气象服务等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做大做强农业气象服务工作[1]。做好为农业生产搞好气象服务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工作的明确要求,是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一系列惠民政策的要求,也是气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构建

加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在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农村防雷减灾管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制定上,公共气象服务向农村延伸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积极推进以强化4项保障、实施4项工程、建立4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了人民生命财产损失[2]。

2 强化4项保障,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网络

一是组织机构保障。兖州市政府成立了由市气象局、农业局、水利局等十几个部门组成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在市气象局设立了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人工影响天气、防雷减灾管理3个办公室,负责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日常工作。为发挥气象部门在防汛抗旱第一道防线作用,由市气象局主要负责人担任市防汛抗旱小组副组长。10个乡镇、开发区按有职能、有人员、有场所、有装备、有考核的“五有”标准建立气象工作站,强化责任考核。二是队伍建设保障。10个乡镇开发区和农业局、水利局等十几个相关部门设立气象信息协理员,为所有村设立1名信息联络员,主要承担本辖区或单位气象信息传播、气象灾害防御、灾情收集报告等工作。突发气象灾害来临时,气象部门立即将预警信息发送给气象信息协理员和联络员,并通过他们在第一时间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通知本辖区的人员,及时开展防灾避险工作[2-3]。三是工作机制保障。将乡镇部门气象工作网络体系建设纳入市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市、乡镇政府与各部门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职能与责任,加强分工协作,联动处置。市政府先后颁布实施《兖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兖州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等规范性文件,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响应预案,并逐步向农村延伸,预警广播覆盖村户。四是投入机制保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多元化投入机制,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等气象防灾减灾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规划,同时还纳入了财政年度预算,加大对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

3 实施4项工程,提升气象灾害防御综合能力

一是农村防灾减灾工程。全市10个乡镇全部建立了气象信息视频监测点和平台,开展现代设施农业旱涝、墒情监测业务,并提供测墒仪器和预警中心[4]。二是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在全市60个行政村建立了预警电子信息显示屏,在10个万人以上的大型社区安装电子显示屏、宣传牌,并开通了乡镇信息终端;为100个村庄安装了农村广播大喇叭直播系统;乡镇所有中小学安装电子信息显示屏;通过手机短信向市政府及各职能部门、乡镇村领导发送气象服务信息1万余条,服务群众达40万人次;并为2处高产试验田安装六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同时推进科普宣传工作,建立了全市中小学科普实践教育基地,发放各种宣传资料1万余册。三是防雷减灾工程。针对农村雷电灾害多发的现状,开展并完善了全市农村雷击史、地质条件及防雷环境调查,开展农村雷电预报预警服务。四是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在市气象局成立了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负责天气监测预报和增雨作业等工作。

4 建立4项制度,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长效管理

一是灾害性天气评估制度。组织气象及农业部门的专家对灾害天气气候进行综述,对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并编制报告。二是风险评估制度。对城乡规划和正在建设的项目面临的气象灾害威胁、防御中存在的问题弱点,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以及三者综合作用带来风险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并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城乡规划和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内容。三是应急准备认证制度。制定了《兖州市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并认真组织实施,有效地促进和提高基层单位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和主动防御能力。四是报告制度。各乡镇气象工作站以及乡镇部门协理员、信息联络员收集上报本辖区内发生的灾害天气造成的损失,并协助气象部门进行灾害调查,评估签定工作。

5 结语

兖州市气象局通过“两个体系”创建活动,进一步清晰了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定位作用,进一步推动防灾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发挥气象在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中的前瞻作用和在农村雷电灾害防御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推动全社会接收和应用气象信息能力的提升。以农民需求为牵引,建立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保障机制;以气象科技为支撑,不断完善农业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手段;以农业结构调整为突破,不断拓展气象服务领域;以现代气象服务为主抓手,大力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作用[5]。

6 参考文献

[1] 矫梅燕.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求是,2010(6):56-57.

[2] 齐军岐,陈卫东.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问题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2,32(2):122.

[3] 朱明.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6):200-201.

灾害防御论文范文5

关键词:地震 防灾 灾害损失 基础设施 风险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b)-0084-02

区域综合防御体系是研究重点防御区减轻地震灾害的战略措施,其地区范围既可跨市,也可跨省,它是对一个地区抗震防灾的宏观的、指导性的措施和对策。由于中强地震波及范围广,在一个特定范围内形成受灾区,对区域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严重后果,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大陆与台湾等地区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展了区域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多个方面的研究。

1 美国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

美国加州是美国地震危险性最高的地区,针对该区域美国开展了多个区域地震灾害综合防御体系的研究。1990年,加州地震安全委员会主持开展了加州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体系的研究[1]。1990―2002年期间,减灾计划实施已投入190亿美元,年均15亿美元。该研究共开展148个减灾项目:地震地质(15个)、科研(13个)、教育(12个)、经济(12个)、土地利用(13个)、既有建筑(15个)、新建建筑(12个)、基础设施(10个)、减灾准备(12个)、应急响应(18个)、恢复重建(16个)。其中,重点研究加强区域重大骨干基础设施[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桥梁)的抗震加固]和区域应急救助资源建设(如投入最多的一项是医疗系统的抗震防灾,共投入71亿美元)。加州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体系以未来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为基础,分项目、分部门等条块的进行,其显著特点主要是以法案为主导体制,以项目实施为手段,以持续改善区域承灾体抗震能力为基础,以重大基础设施和救灾设施抗震能力的提升为主线,以科技能力提升为支撑,以强化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能力为补充,通过灾后恢复重建完善灾区防灾体系。

南加州开展的“The Shake Out Scenario”综合防灾计划[2-3]。2008年,由来自USGS,加州地质调查所,南加州地震中心和地震安全委员会加州办公室的300多名科学家、工程师和各领域其他专家共同研究了南加州“The Shake Out Scenario”综合防灾计划。“The Shake Out Scenario”综合防灾计划基于历史数据预测了旧金山湾地区在未来30年(2003―2032)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几率达到62%,所以假想美国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发生7.8级地震进而引发1 600多处起火,假设断裂带运动的裂度和强度,基于地震学模拟地震发生过程和影响范围,分析影响区域状况(人口、建筑、火灾源、天气等),研究地震对区域、城市基础设施的破坏情况,评估地震灾害损失并制定相应的减灾规划方案。该综合防灾体系的显著特点主要为以情景假设为研究基础,以地震学模拟、GIS空间分析技术和软件仿真等为手段,以典型建筑结构、疏散、爆炸等理论模型为依据,综合地球科学、物理破坏和社会影响多方面,估计地震危害,制定减灾措施。

由美国的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的研究可知:区域地震灾害综合防御是以地震灾害损失风险评估为依据,以加强基础设施、建构筑物等的抗震能力为手段,以制定应急疏散救援和恢复重建计划为对策,体系的重点在于防灾计划实施的连续性、更新性。

2 日本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

日本的区域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最具代表性的是东京都区域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4-6]。该综合防灾体系是以假定震源位置、地震等级以及当时环境因素(如风速等)进行灾害情景模拟,并结合灾害调查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对不同情景的人员死伤和设施损毁情况予以推测,以制定应对措施。

日本东京都区域主要是遵从“灾害评估灾难预防规划灾变危机应急体系”三位一体的循环危机管理模式来编制区域抗震防灾计划。其主要特色为以区域地震灾害综合风险评价为基础,区域空间防灾结构区划为平台,区域应急交通体系为骨干,构建多层次多方式保障救灾通道,支撑区域综合防御体系的“三位一体”救灾体系和区域不同类型的多等级应急避难疏散场所支撑体系,加强区域城镇多源、多方式应急供水体系建设和区域医疗卫生应急救助依托中心及医疗资源建设,强化区域多中心互为备用的多冗余应急电力、通信支撑体系,建设区域抗震救援资源配置体系(如物资储备库、救灾设备的优化布局等)。

3 台湾地区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

台湾地区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相接触的活动带上,灾难性的地震频繁发生,造成的震灾也非常严重。因此,台湾地区早期也开展了区域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的相关研究。台湾地区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也以地震风险分析和评价为基础,预测不同地区的地震损失率,进而配置防灾救灾资源,并保障区域主要救灾干道的连通性,构建了区域救灾物资的支援体系和物资的城乡分发体系。台湾地区的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是在汲取日、美国家防灾经验的基础上,强调地区综合防御体系的落实,突出地区城镇防灾资源优化配置[7-9]。

4 中国大陆地区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大陆开始了区域抗震防灾方面的研究。1988年底,《京西北―晋、冀、内蒙古交界地区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10]项目的开展,是抗震减灾领域中,由单体到城市,由城市到区域防灾的第三个里程碑。1989年,江苏省建设委员会组织开展了《江苏省长江三角洲地区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11]工作。

在开展了早期的两个区域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研究之后,国内相关专家学者[12-16]在构建区域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的设想、区域地震灾害综合防御体系能力的评估模型、区域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的编制模式以及城乡区域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的构建思路与框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工业大学抗震减灾研究所的苏经宇研究员等人所提出的在城乡防灾体系建设中考虑两道防线的思路,形成由点―线―面构成的城乡救灾空间格局,并初步构建城乡区域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框架和城乡救灾空间布局模式。

5 结语

区域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的建设应以地震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为基础,开展抗震防灾空间结构布局,配置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和应急服务基础设施,建立应急救灾资源的区域联动联防体系和制度,构成一个完整的区域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

参考文献

[1] California Seismic Safety Commission.California Earthquake Loss Reduction Plan(2002-2006)[Z].

[2] California Seismic Safety Commission. Shakeout Scenario Supplementary Reports[Z].

[3] Sinan O. Ak?iz, Lisa Grant Ludwig,J Ramon Arrowsmith,et al.Century-long average time intervals between earthquake ruptures of the San Andreas fault in the Carrizo Plain, California[J].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10,38(9):787-790.

[4] 滕五晓,加藤孝明,小出治.日本灾害对策体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 东京都.东京都震灾预防计划(昭和58~62年度)[Z].

[6] 东京都.东京都地域防灾规划震灾分册.2007修订版.

[7] Pelling M,Maskrey A,Ruiz P,et al.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A global report reducing disaster risk:A challenge for development[R].New York:UNDP,2004.

[8] 戴瑞文.地震灾害之防灾系统空间规划及灾害潜势风险评估之研究[D].台湾成功大学都市计划研究所,1995.

[9] 陈亮全,赖美如.地区防灾计划研拟之初探[C]//第四届防灾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2000.

[10] 京西北-晋、冀、内蒙古交界区区域综合防御体系协作组.京西北―晋、冀、内蒙古交界地区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Z].1992.

[11] 江苏省建设委员会防震抗震领导小组抗震办公室.江苏省长江三角洲地区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Z].1996.

[12] 毕兴锁,邸永寿.地区性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的设想[J].山西建筑,1991(2):20-24.

[13] 徐祥文,黄崇福,胡宝生.区域地震综合防御体系的模糊数学模型及其能力估价与对策[J].中国地震,1992,8(2):61-72.

[14] 李延兴,李明传.区域综合防震减灾规划模式研究[J].城市与减灾,2001(4):28-30.

灾害防御论文范文6

关键词:山洪灾害、特征、防御、预警、洪江市

中图分类号:TV1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洪江市位于湖南省西部,沅水上游,云贵高原东部边缘的雪峰山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9°32'-110°31',北纬26°59'-27°29'。国土总面积2174km2,辖25个乡镇、316个行政村,人口43.16万人。市内水系发达,共有大小溪河327条,其中长5公里以上一级支流29条,5公里以上二级支流24条,平均河网密度0.49公里/km2。形成沅水的四大支流清、渠、巫、舞汇聚于我市境内。

1 洪灾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⑴超强度的降雨。我市由于受雪峰山天然屏障的影响,形成雪峰山暴雨中心,导致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在时间上,全市主汛期6-9月降雨占全年降雨的69.5%;在空间上,雪峰山暴雨中心年均降雨1855.8毫米,中部安江年均降雨1378.7毫米,西部岩垅年均降雨1212.1毫米;在强度上,从1959年至2003年,全市共出现≥50毫米降水日162次;出现≥100毫米降水日18次;出现≥150毫米降水日3次。因强降雨引发的局部山洪灾害每年都有发生。

⑵复杂的地质结构。洪江市处于湘中、湘南加里东-印支褶皱带的过渡区,通道-洪江-安江-溆浦-安化为轴的湘桂大断裂带从我市穿过,构成我市复杂的地质结构。我市地质主要由岩浆岩、灰岩、变质岩组合而成,其中岩浆岩主要是花岗岩、含砾砂岩等,主要分布于安江、洗马、湾溪、大崇、铁山;灰岩主要分布于黔城、沅河、红岩、双溪、岩垅;其他乡镇则是以变质岩为主。这些岩质易于风化,水的渗透力强,岩理结构差,加之山坡陡峻,容易导致整体滑坡和泥石流。

⑶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全市生态系统经历了“柴草炼钢”、“以粮为纲”、“要想富,先砍树”等一系列的以牺牲环境求发展的劫难,已千疮百孔,不堪重负,森林覆盖率由1957年的73%下降到了1990年的42%,使森林的蓄水保水能力急剧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其次是人水争道,导致河床毁坏,阻水建筑物增多,河床抬高,河道行洪能力下降。

2 暴雨山洪防御措施

2.1 建立了防御山洪灾害预警系统。

在省、怀化市防指的关心、指导下,我市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纳入全国第二批即2011年度建设计划。2011年底我市启动了该项目建设,2012年4月份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完成中央投入330万元,自筹配套227万元。主要完成了:遥测雨量监测站18处、水位雨量遥测一体站4处、预警广播站116处、河道高清视频监控站2处、简易雨量站258处、人工水位观测站37处、县级监测预警信息平台中心1处等。并完成了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主要有:一是建立健全了市、乡(镇)、村三级山洪灾害防御体系。明确了指挥机构、责任人员,编制并落实了防御预案,共完成了1个市级、25个乡镇、316个行政村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二是完成山洪灾害普查和危险区划定工作。全市25个乡镇均建立了灾害隐患普查台账,对受威胁的住户发放“避灾防灾明白卡”6890份;三是开展了宣传培训和防洪演练活动。全市从市级到25个乡镇到各重点防守部位,都按照市防指的宣传培训和防洪演练活动方案要求开展了相应的活动。6月,由市级领导带队,分4个组对全市活动开展情况等防汛工作进行了全面督查。25个乡(镇)都制作了大型宣传专栏《防汛抗旱工作信息栏》,有防汛任务的重点村、组建立了宣传牌72个,警示标志98个,转移路线标志109个。编印了1000本《洪江市防汛抗灾实用手册》和100本培训教材,印发了2000套《防汛抗旱值班记录本》、《水库巡查记录本》,购买并发放了2500套防御山洪灾害宣传挂图、500本《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巡查知识手册》、200本《小型水库管理员工作手册》和1200份山洪地质灾害科普资料。在政府新闻网站建立防汛信息专栏,与电视台合作,制作并播放了防汛专题片。四是重点建设了乡镇级信息平台。动员25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基于手机的防汛信息平台;发放25个乡镇电脑、传真一体机和数码照相机各1台。

2.2 山洪灾害防御工程措施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作为山洪灾害的防治重点,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在灌溉、供水、发电和防洪方面的效能,实现为人民群众减灾造福的目标。

(1)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各种类型水利工程,能通过对天然的地面水在时间上、空间上的调节和重新分配,起到灌溉、供水、发电的功效,也具有调峰防洪作用。我市十分重视多渠道投入,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到现在为止,完成“四水治理”中黔城、江市防洪堤建设,6条重点小流域治理项目,从2010年开始到2013年5月止实施山塘清淤共529口,2011年小农水重点县龙田、太平项目区建设等,即将实施的项目有2012年中央财政追加小农水重点县双溪项目区建设以及2013-2015年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以及2013年山洪沟治理项目等。这些水利设施的建设为我市农业稳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有效地预防了山洪灾害的发生。

(2)加强病险水库的治理。水库的安全运行状况和山洪灾害的形成密切相关,水库带病运行,不仅不能正常蓄水,而且严重威胁水库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市现有水库、山塘大多地处高山峡谷之中,地势高、覆盖面广,且呈居高临下、一泻千里之势。这些水库大部分建成于上世纪50、60年代,受当时建设标准和建筑材料的限制,工程质量标准偏低,加之长年运行自然老化严重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隐患不断暴露,病险情日益严重。从2009年至今,我市已完成病险水库加固中型1座,小一型21座,小二型41座;并在2015年底前完成余下小二型病险水库的加固。

(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我们坚持以创建生态示范市为契机,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近3年中共实施退耕还林9.82万亩,完成楠竹基地建设3.5万亩,建设工业原料林基地20万亩,建成城市景观林地1500亩,推广农村沼气池950多口,使我市更显青山绿水。结合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大总面积为11026公顷的雪峰山省级森林公园和八面山自然保护区开发与建设的力度,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降低了山洪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 结论

山洪灾害的危害性已成为我国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灾种,加强小流域山洪的防御已成为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洪江市在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立足洪江市情,高度重视山洪灾害的防治;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积极开展山洪灾害的预防;坚持标本兼治,综合解决山洪灾害问题。

参考文献:

1、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湖南省山洪灾害防御探索与实践》 2008年

灾害防御论文范文7

一、指导思想

统筹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农业气候资源开发能力、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为重点,努力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气象保障。

二、建设目标

通过方案实施,全面完成县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建设的各项指标任务,形成精细化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覆盖面广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网络,有效联动的农村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和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力争农村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能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防灾减灾信息覆盖面达到90%以上;重点服务对象和80%以上农户能够科学使用气象为农服务信息;农户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达到85%以上;气象服务专项投入产出比达1:15以上。

三、实施步骤

(一)启动准备阶段

1、时间安排:2013年5月至2013年6月。

2、主要工作:①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两个体系)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②拟定项目实施方案,成立三农气象服务专项领导小组、确定气象协理员,召开项目启动会,做好舆论宣传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

1、时间安排:2013年7月至2013年10月。

2、主要工作:按照《实施方案》和《气象标准化乡镇建设任务分解表》中的要求,有计划、分步骤、按时间节点组织实施。

(三)完善提高阶段

1、时间安排:2013年11月1日至30日

2、主要工作:仔细对照县《气象标准化乡镇建设任务分解表》要求,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不断完善和提高。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考核

成立镇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由镇分管领导领导任组长,各村委会主任、小学校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民政所所长、土管所所长、规划所所长、财政所所长、水利员、林管员为成员,负责协调和处理日常工作。

(二)各线口协作,形成合力

镇农业、林业、水利、国土、民政等涉农涉灾线口要打破部门界限,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建立部门之间信息共享、队伍共建、渠道共用机制,与气象部门签订合作协议。一是强化信息资源整合,建立部门信息共享与联合机制,共同制作、联合农村综合防灾减灾信息。二是强化人力资源整合,依托多部门,开展灾害风险普查、评估、气象防灾减灾技术推广示范等业务,努力形成我镇涉农、涉灾部门之间联合调查、联合会商、联合制作服务产品、联合信息和联合全程服务的工作合力。

(三)确保投入,规范使用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从2014年起,每年将运行、维护、保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镇财政每年安排1万元经费,用于全镇气象信息服务站设施、设备的添置、运行、维护以及日常管理和培训工作。要规范资金使用,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统一进入“三农”服务专项账户,做到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不得转移、挪用。要严格执行财务纪律,加强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和监督,确保专项经费发挥效益。

灾害防御论文范文8

【关键词】 中小河流;气候;暴雨;灾害;防汛减灾

【中图分类号】 TU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4-042-01

全球各国科学家上百年持续的观测和几十年艰辛的探索,为人类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这种变暖的趋势还在继续。关于全球气候变化一个重要的结论是:气候变化将会导致气候事件变率增加和极端天气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包括降水的变率增加,极端干旱、连续干旱以及强降水发生的频率增加。这就意味着洪涝、干旱、台风和山洪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都将加大,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将构成了更加严重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1 加强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的必要性

大江大河历来是我国防汛抗洪重点,但是水灾发生几率更多的往往是中小河流和中小型水库。近年来我国防汛形势特点总的是大江大河在持续加大投入,建立水文遥测系统、提高堤坝防洪能力后水势平稳,一些地区遭受洪涝灾害,损失惨重,主要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失事造成的。

中小河流洪涝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①防洪标准低。绝大多数中小河流防洪标准都是3~5年一遇,遇到常见洪水就可能发生洪涝灾害;②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开发、乱采矿石、拦河设障、挤占河道,一旦发生洪水就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③中小河流流域面积小,汇流快,气象监测困难,水文观测站点缺少,防洪难度很大;④中小河流地质地貌情况复杂,发生洪水时极易诱发山地灾害,造成人员伤亡;⑤中小河流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国家增加了对水利的投入,但是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大江大河和大湖的治理,中小河流的投入不足。

以上原因让我们清楚的看到,在国家对水利投入不断加大、大江大河御洪能力稳步提高的同时,加强对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是非常必要和迫在眉睫的。

2 中小河流的暴雨灾害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对应对气候变化提出要求,即“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

3 如何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

3.1 暴雨灾害易发区的调查编制。要卓有成效的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首先应对区域内的河流全面了解,这个了解不仅是根据历史资料来了解,更应该走下去了解,现时与历史相结合,深入调查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并编制成册是开展这项工作的第一步。这步工作应涉及以下内容:对历史上发生过的洪水灾害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洪水及洪水灾害的特性与成因;在实地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躲灾和避灾预案;探讨建立快速、准确的降雨实时观测系统及洪水预报系统,研究建立区域暴雨与洪泛区灾害损失的相关实用模型;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总结探讨如何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和组织全民搞好避灾工作,探讨系统治理洪水灾害的措施和途径。这项工作应该以各省区的地级市水利部门为实施单位来完成。

3.2 用非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从大江大河的防汛抗洪经验来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作为防汛抗洪的非工程措施,它的投资少、见效快,在防汛抗洪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因此在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是防治手段之一。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达,无线通信得到迅速推广普及,这为建设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提供了稳定而多样的信道。从目前的情况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的管理运行工作主要由水文部门完成,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和地方老百姓对系统知之甚少,因此,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洪水防御组织体系,是有效防御洪水的重要保障。各地重点突出乡(镇)及村组的组织建设、落实基层干部的防灾责任,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抓紧、抓实:①各洪水易发区都明确行政首长为洪水防御第一责任人,汛期发生较大降雨时主动向水文、气象、国土等部门了解本次降雨的范围、强度及是否引发灾害,所有乡、村干部都联系防范责任区;②落实干部防灾责任,重点是如何确保人员安全、组织群众和物资转移;③制定部门防灾职责,水利、水文、气象、国土、卫生、安全监督等部门都明确洪水防御职责;④把各级领导干部落实洪水防御工作的好坏纳入到干部考核范畴,作为干部考核、奖罚的一个重要依据;⑤建立责任追究制,用严格的责任追究保证各项职责落到实处。

在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落实防灾责任的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洪水防御预案。有效防御洪水,涉及到的工作多,一旦暴发洪水,要能够迅速组织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抗灾中,必须要制定和落实完备的、操作性强的预案,包括水库调度预案、人员紧急转移预案、抢险预案、救灾预案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制定详细的、以避灾躲灾为目的的人员紧急安全转移、安置预案,涉及到洪水发生的条件、影响范围、安全区域的划分、人员紧急转移安置方案、预案启用条件及程序等各方面内容。预案一经制定,各地广为宣传,组织干部群众学习、熟悉,有些地方还有必要组织实践演习。这样当洪水来临时,各级责任人可迅速启动预案,有效组织抗灾工作,群众可以按照预案确定的转移路线紧急逃生,避免关键时刻打乱仗,减少灾害损失。

3.3 用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中小河流洪水灾害频发的原因,除了天气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落后,很多企业及个人没有根据相关环保政策对自身活动后果影响行为做出相应的补救,造成流域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引起河道淤积,同时由于不合理的采砂、采矿以及占河建房、向河道倾倒垃圾等侵占河道的违法行为,导致河道行洪能力日渐萎缩。对于这样的河流,应采取清淤疏浚、修建堤防等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清淤疏浚的目的是要还河流的天然河道,因此清淤的河段要尽可能的彻底且不让清淤出来的物质再回到河流中。经过清淤修堤的河道,要加强后续管理,避免“前人”清淤修堤之后“后人”跟着破坏。

灾害防御论文范文9

一、充分认识气象为农服务的重要意义

农业是受气象条件影响最直接的产业,农村是气象灾害多发区,也是气候敏感区,气象工作与“三农”工作有密切联系。特别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对气象服务需求更大、要求更高。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有利于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认识气象为农服务的重要意义,着力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坚持不懈抓好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服务基础,努力做到科学防灾、主动防灾、有效防灾。

二、建立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一)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各县市区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的意见》(〔〕33号)、《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与传播管理办法》(省人民政府令第243号)有关规定和要求,制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管理办法,建立大风、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预警和局地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绿色通道”。加快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建设,优化升级现有气象站网,增加灾害易发区观测站密度,提高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精细化水平,力争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以上,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0%以上。

(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各县市区要普查辖区内气象灾害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损失等情况,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按种类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依据评估结果编制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农业气候资源区划。推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重点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迁建选址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减少和避免气象灾害造成农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建立应急处置体系。根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按照《地方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规范》(气减函〔〕28号),做好县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县级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积极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和自救互救能力。结合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活动,按照《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乡镇建设规范》(气发〔〕93号),在乡镇(街道)中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四)增强防御灾害能力。加强农村防雷减灾科普宣传,推进农村学校、企业等重点场所防雷设施建设,引导农民按防雷标准规范建房,提高防御雷击灾害能力。各县市区至少要建成1个农村防雷科普示范点。

三、创新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一)做好农业生产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开展作物关键农事时期天气预报服务。气象部门要加强与农业部门合作,对重大气象灾害影响及时会商分析,指导农户采取抗灾避灾措施,保障全市粮食生产安全。

(二)开展农业气象精细化服务。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气象监测分析。在各县市区选取有代表性的土质、方位(以普查墒地段为主)布设1~2部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选取有代表性的日光温室,建设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站;开展栖霞苹果和蓬莱酿酒葡萄果园小气候观测及专项服务。

(三)强化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完善气象部门和乡镇(街道)、行政村、中小学校双向预警信息传递机制,逐步建成以短信、电视、广播、网络等平台为主体,电子显示屏、气象大喇叭等手段为补充的气象信息网络,力争气象预报和预警信息覆盖所有行政村。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员作用,组建气象服务专家联盟,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基地等建立直接联系,开展农业气象“直通车”服务,提高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快捷性。

(四)深入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挖掘农业气候资源生产潜力,完善落实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农业气候资源区划,为科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决策依据。认真组织开展气候资源普查评估,结合农业区域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良种引进等工作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和动态预警服务。加大人工增雨作业经费、装备和人员队伍等保障力度,开展针对农业抗旱、水库蓄水、缓解高温及森林防火的人工增雨作业。

四、强化气象为农服务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防灾减灾工作职责,切实加强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气象为农服务纳入政府工作重要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级发展改革、科技、民政、财政、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海洋与渔业、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气象、保险等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推进气象为农服务网站和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推动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形成气象为农服务整体合力。

灾害防御论文范文10

[关键词] 光照 温度 水分 新疆

[中图分类号] X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2-0296-01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段发展,人类活动正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地球系统,导致全球环境恶化,灾害频繁发生,根据气候环境和水资源供势趋势,今后我国旱灾发生的频率、强度将会明显增强,预计今后一个时期,一般年份全国受旱农作物面积在2000万公顷左右,特重年份在3000万公顷以上,“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可见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极其重要性,而农业生产中收获多少直接影响农村的经济增长,所以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研究和防灾减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而确保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1 农业气象灾害及其研究的意义

1.1 农业气象灾害的概念

根据气象学的基础理论,可以把农业气象灾害概述为:各种不利的气象条件给农业造成的灾害。其中由温度因子引起的气象灾害有热害、冻害、霜冻、热带作物害寒和低温冷害;由水分因子引起的有旱灾、洪涝灾害、雪害和雹害;由风引起的有风害;由气象因子综合作用引起的有干热风、冷雨、冻涝害等。

1.2研究农业气象灾害的重要意义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中以干旱和洪涝的危害最大,据统计,在1949-1991年期间,有14年发生严重干旱,其中又以1959、1960、1972和1978年最为突出,全国受灾面积都在4~5亿亩,成灾面积在2亿亩以上。其中3年粮食减产都在1500万吨以上。洪涝灾害平均每年受灾面积1.1亿亩,成灾面积0.65亿亩。 事实表明,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的困扰日益上升,影响着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农业气象灾害是确保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的客观需求。

2 近年来盘锦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盘锦市地处辽中,多为平原,一年四季大风多发,农业气象灾害类型多,而且发生频繁,给当地的农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盘锦地区由于农业气象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在逐年的增多,尤其是在2005年,农业气象灾害频发,据统计全年造成农业经济损失1922万元,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国家和气象部门的重视和努力下,06年有回落,将农业生产中的气象灾害降到了最低。

下表是盘锦市地区近20几年来每年各月6级大风出现的次数统计,(资料来源于盘锦市气象局)。

盘锦地区每年各月份6级大风出现次数(1981-2005)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春季盘锦地区出现6级大风的次数最多,而且危害的程度也比较大,春季正是水稻育苗移栽的季节,大风会使移栽的秧苗倒伏,使秧苗的成活率降低,这样就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所以气象部门要及时准确的预报大风情况,我们也要注意收听天气预报,以便及时的做好防御措施,同时我们还要在本地区多选育一些抗倒伏的品种,这样会大大减少大风带来的农业灾害。

2003年盘锦市出现春旱、大风各1次,造成经济损失62万以上;2004年穿线干旱2次,大风1次,局地暴雨4次,直接经济损失70万以上,2005年出现雷暴5次,冰雹4次,大风3次,秋旱1次,龙卷风1次,共造成经济损失716万元;2006年出现低温冷害1次,干旱1次。盘锦市2003年-2006年农业气象灾害给农民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农业气象灾害类型也在逐年的增多,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可见气象条件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3 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及加强灾害预警的对策措施

3.1 在气象部门的监测和防御方面:

气象部门建立了国家和省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气象灾害情报收集处理系统,在部分灾害性天气多发省份,还建立了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在防灾、抗灾、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各级政府指挥防灾、抗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大大增强了中国预防和抵御天气、气候灾害的能力。

3.2 在农业生产方面

在农业生产中我们还要发展水利灌溉、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等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抗灾能力;营造农田防护林,以有效地防御干旱、高温热害和干热风;根据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特别是其季节分布特点,进行作物和品种布局;根据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推行防灾抗灾的农业技术措施,以减轻或避免灾害损失。

4 结论

我们要重视对气象灾害的研究,正确地认识气象灾害问题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及成因,采取有效的减灾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对农业和人类造成的危害和经济损失。当然在我们注重科技减灾的同时还应该提升全社会的减灾意识,只有农业各相关部门都来关注灾害,掌握减轻灾害的常识并根据常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使全社会抵御灾害、预防灾害的能力大大提高。更要加强对气象知识的宣传,使农民认识到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重要性,普及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最大程度的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进一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世奎主编.中国农业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2]王京华,林石达.全球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适应对策.地球科学进展.1995,10(6).

[3]李来胜,吴元勋主编《农业气象学》.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4]易明晖主编.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农业出版社,1990年10. 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气象系主编.气象基础与农业气象.农业出版社,1990年5月

灾害防御论文范文11

关键词:气象灾害;灾害意识;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5-0236-02

2009年7月11日下午,来自重庆的一支通过网络自发组织的“驴友”团队,在重庆市云阳县潭獐峡未开发、未开放的峡谷进行探险旅游时,突遭山洪袭击,35名队员遇险,造成17人死亡、2人失踪。2008年9月24日,遭受“5.12”地震的四川省北川县又遭受暴雨袭击,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冲毁了部分地震灾民安置板房,造成39人失踪、2 600余人被困。2005年6月10日下午2时20 分,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发生山洪,沙兰镇中心小学被淹,死亡117人,其中学生105人。这三起灾害均为气象灾害或气象衍生灾害,损失惨重的主因虽是天灾,但也有人为因素,受灾公众缺乏灾害意识,不能正确应对突如其来的气象灾害也是主因之一。

一、气象灾害意识的含义

气象灾害意识是指对气象灾害特征、成因、后果和科学防御有比较多的了解,遇到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雷电、冰雹、大雾、冰冻等气象灾害,以及由此引发的洪涝灾害、地质灾害等气象次生灾害能够采取正确手段实施自救、互救。气象灾害意识一般分为三层,第一层是防灾意识,指在灾害未发生时就有了预防和减轻灾害损失的警觉。防灾意识是气象灾害意识的重要内容,是整个气象灾害意识构成的基础内容,如果人们没有很好的防灾意识,就难以完成减灾的任务。第二层是抗灾救灾意识,面对灾害采取合理的自救、互救措施。面对严重的灾害,很多人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严重者甚至精神崩溃,丧失生存的信心,只能消极等待救援,难以振作起来积极进行自救或互救。灾害发生后,必须积极面对,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措施进行自救,团结周围的人进行互救才是面对灾害的有效武器。第三层是在灾害结束后治理灾害,灾害治理是一项长期工作,受灾人群容易畏难,应克服“等、靠、要”思想,积极生产自救。

二、气象灾害意识的重要性

2009年7月,重庆“驴友”云阳县潭獐峡遇险,充分暴露出这些“驴友”缺乏气象灾害意识,不能正确应对突发的灾害。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和参加者,根本没有考虑到活动所遇的包括气象灾害的各类灾害,因此,没有进行相关安全准备,甚至一些参加者根本不会游泳。他们不懂一个简单防灾常识:峡谷地段在下雨时,因为地势陡峭,雨水会很快汇集,峡谷底部的水位会迅速涨高。从他们活动过程来看,至少有二次机会能引起他们的警觉,及时做出正确选择,避免灾害。第一次机会是陈永中等两位参加者都看到了重庆市气象局的9日夜间到11日重庆全市各地自西向东的强降雨天气预报,但他们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他们有一定气象灾害意识,能够考虑下雨期间峡谷活动的危险性,就会取消活动,从而避免灾害;即使不取消活动,只是在活动过程中加以注意,情况也会好很多。第二次机会是他们在峡谷穿越时候,遇到当地一个钓鱼的村民劝阻说“要下雨了,不要下去了,往上走吧”,可他们还是没能给予重视,如果当时立即向高处前进,也能完全避免这场灾害。

2008年9月北川暴雨中,如果当时确定板房选址的人有一定气象灾害意识,不把板房建在冲沟沟口,即使因暴雨发生泥石流,也不会影响到板房;如果居住在板房的居民有一定气象灾害意识,能够意识到住在冲沟沟口要提防泥石流威胁,那么在下大暴雨的时候,就会引起警觉,及时避险,暴雨下了几个小时后,才引发了泥石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转移。

2005年6月10日的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洪灾损失惨重有多方面原因,其中受灾学校的部分老师、学生缺乏气象灾害意识,不懂及时自救、互救的方法是一条非常重要原因。当日,沙兰镇暴雨如注,当地居民被这样大的雨惊呆了,考虑到学校靠近河流且地势低洼,因此很多家长赶去学校接孩子。洪水到达沙兰镇之前半个小时,赵老太太就赶到了沙兰中心小学,接走了她的两个孙女,这两个女孩因此得救,接走孙女的同时赵老太太也大声地向当时上课老师(名字隐去,定为A老师)发出了警告,A老师根本不以为然,继续上课,并要求学生呆在教室。如果这位老师有一定气象灾害意识,知道学校地势低洼,且处于河边,就会及时组织学生向高处转移,这个班的学生就会幸免于难。赵老太的警告是那天下午第4个未能引起任何警觉的报警讯息,在她到学校之前已经有家长到学校接回了自家的孩子,并向老师发出了警告。洪水过后,家长们看到孩子们死在了教室里,她则坐在窗框上,更不合理的是家长们发现教室的两扇门一扇用铁丝在外勾住,另一扇上了一把锁,孩子即使能逃也根本无法逃出教室。灾害来临,正确的做法是开启逃生通道,但是该老师反而堵住了逃生通道,这充分反映了她极度缺乏灾害意识。这场灾害中,有几位老师像A老师一样,都因缺乏必要的气象灾害意识,没有做出正确的应对,致使班上学生伤亡惨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场灾害中也有一些老师有灾害意识,做出了迅速而正确的反映,因而挽救了许多孩子的生命。学校刚开始进水时,四年级二班某学生的父亲闻讯赶来接孩子,对当时上课的老师说“再不跑就来不及了”,老师马上意识到洪水带来的危险,于是组织孩子们尽快逃生,她成了沙兰中心小学第一位做出正确反应的老师,带领全班所有学生逃了出去。有的老师反应慢了一点,来不及逃出,但有灾害意识,及时组织自救,三年二班有22个孩子,当时他们没有时间转移,老师让他们垒起桌椅,上窗台,砸碎玻璃,坐到最高的窗框上,孩子们因而得救。二年一班的年轻班主任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全力组织自救,引导全班学生向高处转移,挽救了21个同学的生命。

三、如何增强公众气象灾害意识

这三起灾害,用惨痛的教训,深刻揭示了树立公众气象灾害意识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灾害意识,增强公众防灾减灾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大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和异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强度偏强的情况下,应加大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特别要做好台风、雷电、暴雨、强对流等重大灾害性天气危害的科普宣传,不仅要让公众认识重大灾害性天气的危害,而且要以直观形象、贴近生活、科学实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宣传,向公众普及正确应对的措施。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与传播工作的宣传,让社会知道什么是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了解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与传播工作对于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宣传,引起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与传播问题的重视,依靠社会力量共同解决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这一世界性难题。

2.加强防灾减灾演练

正确有效的自救互救是减轻伤亡的关键。在沙兰镇洪水灾害发生时,沙兰中心小学四年级一班班主任老师,在水灾中能够保持镇定,始终坚持指挥学生采取适宜的措施自保,并适时向有危险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结果该班绝大多数同学都存活下来。因此,临危不乱,把握时机,采取正确有效的自保互救措施是减轻人员伤亡的关键。一般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容易惊慌失措,而且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正确的应对方法,这就需要加强防灾减灾演练,让公众明白在不同的场合、碰到不同的灾害该采取何种应对措施。应采取各种措施,对个人尤其是缺乏灾害自救能力的弱者进行灾害自救的教育和培训,重视民间救灾中乡村组织和成员间互救、个人自保的作用。

3.深入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教育

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公众的防御意识,使民众能够对各种气象灾害特征、成因、后果和科学防御有全面了解;灾时能够采取正确手段实施自救、互救;灾后能够依照科学方法迅速进行抗灾救灾。建立气象、水利、民政、科技、教育等部门以及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和避险知识科普宣传教育的协作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利用气象、教育、新闻等资源,不断强化气象科普和气象防灾减灾公民素质培训基地建设,广泛深入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教育。加强对全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民、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科学避险技能的宣传教育。建立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将气象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及时开展气象灾害分析评估和相关科学解释说明工作,增强公众抗御各类气象灾害的信心。

4.重点做好中小学学生气象灾害意识教育

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震惊世界印度洋海啸,死亡失踪近30万人,但在这个海啸中,一个10岁的英国女孩靠她的海啸知识救了数百人的性命。据报载,海啸快到来时,一名年仅10岁的英国女童小缇丽当时正与家人在泰国普吉岛享受美妙阳光。突然,她看到海水泛起“很多的泡泡”,随即告诉妈妈说,将有海啸。因为她的一句警告,沙滩上数百人保住了性命。为此,英国媒体赞誉她为“海滩天使”。小缇丽的这份警觉,得益于她从地理课上学到的海啸知识。她说:“地理老师教给我们有关地震的知识,还告诉我们地震如何引发海啸。”①10岁的“海滩天使”,在令世界为之骄傲的同时,也警示我们应做好中小学学生的灾害意识教育。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周洪宇呼吁将生存教育的知识纳入学校基本课程,同时借鉴三字经、千字文等传统的易于诵读的形式,印发一些生存教育的小册子来教育孩子们。孩子们如果有了正确的灾害意识,这种意识会伴随他的一身,使他终身受用,其次还可以通过孩子的辐射,带动孩子的家长拥有一定的灾害意识。安徽省已率先在全国开展从小学生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从2008年9月起,安徽省气象局向全省中小学发放了55万册《安徽省小学生气象灾害防御教育读本》,以提高中小学学生的气象灾害意识。

我国灾害频繁,每位公民都有可能遇到气象灾害。突发气象灾害无法避免,但公众只要有了足够的气象灾害意识,能够了解所遇到的气象灾害并正确应对,就能够将灾害的损失降低最低。

参考文献:

[1] 谢永刚,等.沙兰镇突发洪水灾害损失评估及其反思[J].灾害学,2006,(6).

[2] 李世泰.灾害意识内涵探析[J].中国减灾,2007,(6).

灾害防御论文范文12

摘要以乐清站多年气象资料为依据,分析了乐清市的几种主要气象灾害,包括暴雨、大雾、高温、大风、雷暴等,并提出防御对策,以期为应对城市气象灾害、减少损失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对策;浙江乐清

城市建设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引起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行为,它意味着建筑物林立、街道纵横以及局地气候的产生。据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统计,大城市自然灾害事件中约有90%是气象灾害或气象衍生灾害。由于城市人口集中、财产密集,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也相对较大[1,2]。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浙江省第十次党代会作出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战略决策后,乐清市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并保持高速发展态势。1998年城市化进程为45.5%,2008年已达56%,且每年保持约1%的增长,这也意味着城市人口和财产大量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气象灾害带来的威胁也更大。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暴雨、大雾、大风、高温、干旱等各种气象灾害对乐清市的影响也日益加剧,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也日趋严重。

1乐清市主要城市气象灾害

1.1暴雨

城市暴雨导致的灾害是重要的气象灾害,暴雨对城市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城市排水系统的失效,导致洪水冲毁道路、输电线路等设施,使城市的运输、供水供电等中断。据统计,1934~2005年72年间,乐成区域日最大雨量的前10位有7次发生在1980年以后,占70%。2004年,受“云娜”、“海棠”、“麦莎”台风影响,乐清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陆续发生3次严重的洪涝灾害,市区和虹桥、柳市、北白象、大荆等几大集镇都曾1次或几次被淹没,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生活、生产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全市经济损失总计高达数十亿元。2005年7~8月“海棠”、“麦莎”台风连续2次引发特大洪水之后,群众反映十分强烈。

1.2大雾

乐清市境内历年平均大雾日数为19.6d,其逐月分布及其出现几率见表1。由表1可知,自9月开始雾日逐渐增多,至翌年春季及春末夏初达到峰值;自6月起逐月减少,至8月为全年最低值。一天之中,雾的出现几率以夜间至早晨最高,且浓度也最大,以午后出现的几率最少。

大雾特别是持续2d以上的雾害,会引起输电线路短路、跳闸、掉闸等故障,造成大面积断电,对交通和供电系统造成严重影响。2006年3月29日,受大雾影响,高速公路乐清雁荡至湖雾路段连续发生5起交通事故,10辆汽车先后相互追尾、刮擦,造成2人受伤。2007年5月9日受大雾影响,乐清段近300m的路段上双向共发生6起交通事故,14辆过往车辆相继追尾,造成5人受伤,其中2人伤势较重。

1.3高温

乐清站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是一致的。由图1可知,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距平上升率为0.32℃/10年。其中60~80年代负距平明显,为相对偏冷期;90年代开始,正距平显著增加,为相对偏暖期。乐清站各旬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1971~1980年为573d,1981~1990年为613d,1991~2000年为637d,增幅明显。高温不仅威胁到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还造成城市供水、供电紧张,并加剧城市光化学污染,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

1.4大风

据风洞试验,高层建筑物的周围也会出现大风区,即高楼前的涡游流区和绕大楼两侧的角流区。这些地方风速都要比平地风速高30%左右。如果高楼底层有风道(通楼后),则该风道口处附近的风速可比平地风速高2倍左右。也就是说,当环境风速为6m/s时,风道附近就可达到18m/s,也就是8级大风。城市风灾会造成广告牌倒塌、简易房倒塌、输变电路刮断、信号灯和交通指示牌翻倒等,导致行人压伤、死亡,大面积停电断水、交通受阻等事故。据统计,乐清站1975~2000年26年间,风速≥10m/s的总日数达到205次,≥12m/s的次数达到72次。随着乐清高楼大厦的增多,城市风灾威胁也越来越大。

1.5雷暴

乐清市年平均雷暴日为51.3d,属高雷区,全年均有可能出现雷暴,雷暴次数自2月开始逐月增加,8月达到最高,为9.1次,9月开始逐月减少。乐清市10年雷暴总次数20世纪70年代为441次,80年代为398次,90年代为366次,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城市中因雷击引起的财产损失(以计算机、仪器设备和电力线路等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呈上升趋势,损失动辄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防雷工作任重道远。

2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对策

由于城市气象灾害种类多,应该根据当地情况,对灾害情况进行认真研究、细致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防御措施。

2.1加强科技研究,提高科技贡献率

气象科学是防御气象灾害的“尖兵”,在防灾、减灾中起着先导作用,许多城市气象服务的产出与投入效益之比为20∶1,有的达到40∶1。加强科学研究,应围绕防灾减灾和气候变化应对,组织精干力量对乐清市暴雨、大风、雷电等灾害性天气发生的物理量场特征进行总结,提炼灾害性天气发生的关键物理量特征指标,对上级气象部门的短时临近预报系统进行本地化。加快未布点乡镇的自动站建设工作,积极开展乡镇天气预报业务服务,对重大灾害性天气、关键性天气,不仅要力求报出落时落点、量级范围,还要延长预报时效。

2.2加强预测、预警能力建设,提升城市气象服务能力

根据乐清市防雷工作起步不久的特点,加快建立雷电监测系统和防雷减灾应急体系建设,对易遭雷击的单位,应严格做好防雷装置设计图纸审核、施工监督和竣工验收工作,防雷不合格的建(构)筑物不得投入使用。加强油库、加油站、化危品仓库等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经营储存场所的年检[3]。

继续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积极推进水文、国土等相关部门的资源共享,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和气象防灾知识普及能力,充分发挥部门协同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提高城市气象服务的敏感性、针对性和主动性。根据气象灾害轻重程度的预测结果,及时完成影像、图标警示信号的制作,迅速气象灾害信息。在城市中心或人流密集区设立电子显示屏,争取最大的信息覆盖面,为防灾减灾争取时间。充分利用电视台、广播站、因特网、咨询电话、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及时气象预警信息。通过人机交互实现灾害性天气的最终识别和预警,建立基于gis的省-市-县灾害性天气临近预警联防系统。

2.3完善预案编制,提高社会防灾综合能力

应高度重视近年来乐清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强度增大、频次增多的客观事实,提高城市防汛排水系统的防御标准,加强城区排水管网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城镇一级的各种预案,全面考虑可能发生的气象及衍生灾害,并纳入预案,使得救灾人员和物资第一时间投入应急处置,并有效发挥作用。加强气象灾害评估和区划工作,有重点地合理配置好城市气象灾害应急防御队伍和物资。建立部门合作机制,提高城区气象灾害管理和防御能力[4]。

预防和减轻城市气象灾害、维护社会安全稳定需要一个强大的公共防灾、救灾体系,体系建设应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体现以人为本为原则。在救援方面,加强低保户等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险和赔偿力度;加强小区、校园等社会基本单元或重点单位的气象防灾演习;加强市民自救互救的共同防御城市气象灾害能力。

2.4改善城市生态气候,重视气候资源保护

改善城市生态气候是防御城市气象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程度的空气污染都与大气中的空气流动、温度、降水等气象条件有关。日照在城市总体布局中也有重要作用,城市居住区规划要考虑日照的年、季、日变化规律。城市绿化对净化大气、改善市区生态气候有重要作用,可起到降温、增湿、降低风速和减少噪音的作用。

建设生态城市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城市气象灾害,还可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气象局应抽调精干力量,研究建立城市气候模型,将气候与城市建设规划相结合,使城市和建筑物与城市气候相适应,作出最优化的建筑设计,创造出适宜居住的城市生态环境。另外,应该根据经济的发展和气象观测数据及气候变化研究,综合分析城市规划、设计等与气候资源之间的关系,修正有关规划设计体系和规范,以进一步提高工程设计的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和经济效益。继续推进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城市建设,编制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城市建设规划,以指导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全面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5,6]。

3结语

城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复合系统,城市气象灾害防御涉及社会各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种基础设施与建筑物的安全是防御城市气象灾害的基础,广大市民防灾减灾意识的提高是防御城市气象灾害的重要保证。气象局应当充分利用世界气象日、全国科普日等活动开展大范围的宣传工作,利用宣传挂图、播放影音资料、气象科普小册子等形象生动的形式,让广大市民充分认识气象灾害的危害性,努力提高市民接收和应用气象信息的能力和水平。

4参考文献

[1] 章国材.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2006年世界气象日主题[j].气象,2006,32(3):3-5.

[2] 韩淑云.气象预警塔预警防范气象灾害[j].城市与减灾,2008(2):48.

[3] 董旭光,王栋成.济南城市气象灾害特征分析及防灾减灾对策[c].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2005.

[4] 胡晓梅,钟琦.城市气象灾害监测的现状与发展探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3):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