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歌唱艺术论文

歌唱艺术论文

时间:2023-03-24 15:47:13

歌唱艺术论文

歌唱艺术论文范文1

关键词:歌唱艺术声音情感声情并茂

歌唱艺术的声与情问题似乎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但笔者看来,人们对最熟悉的东西往往最缺乏思考。虽然每一个学习声乐的人都知道“声情并茂”是歌唱的理想境界,可是在声乐学习与演唱实践中却普遍存在顾此失彼的偏差。有的人重声轻情,声音很严谨规范,音色也很美,技术也过关,可就是未能打动听众的心;有的人重情轻声,在舞台上很会表演,演唱也完全投情于表演之中,但声音缺乏技术上的基本支持,没有发挥出“人声乐器”的特殊优势,也就离开了歌唱艺术的技术标准。所以,在歌唱艺术的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中,如何才能正确诠释歌唱的声与情,处理好歌唱的声情关系,达到“声情并茂”的理想状态,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只有演唱者处理好声与情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理论和观念上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才能真正有助于演唱水平的提高。

一、声情并茂是歌唱艺术的审美标准

以情感人是表演艺术的审美基础,美妙的歌声能使人心旷神怡。我国自古就是“礼乐之邦”,儒学大师孔子就曾发出过“尽美矣,又尽善矣”“三月不知肉味”的感叹,以形容音乐的美好,而春秋时期韩国女韩娥在齐国的歌唱“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典故,更是形容歌唱动人的经典故事。歌唱艺术是用优美的声音来表达人们丰富的情感世界。歌唱艺术作为音乐的一个种类,它除了具有旋律、节奏等音乐语言所泛指的音乐特征之外,还有其特殊性,就是歌唱性的语言。可以说,歌唱艺术中的声音训练最终要以表现语言所表述的情感为目的,只有这样,才可能获得具有真正艺术价值的美声。

声和情是歌唱艺术两个最基本的要素。艺术的歌唱首先要求声音准确到位。因为出色的声音技巧与完美的情感艺术表现相辅相成、互不可缺。声音是歌唱的基础,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只有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才能使作品蕴含的情感得到充分表达,才能使歌唱艺术达到完美的境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声情并茂”才能够激发起听众强烈的共鸣,产生感人肺腑的艺术效果。而且“声情并茂”不仅仅是歌唱艺术的重要审美标准,还是欣赏者听觉审美标准的最高审美要求。总之,声音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声音的灵魂。歌唱者只有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的歌唱技术技巧,修炼出艺术化的声音,同时用心灵感受并表现出声乐作品的内在情感,才真正做到了艺术性的歌唱。

在歌唱艺术二度创作过程中,一方面,声与情是一对矛盾;情感就像一匹野马,不愿受任何限制,而声音技巧则遵循一系列的发音原理和规则,是规范的。情感要冲破声音技巧的束缚去自由伸展,声音技巧的规则又力图驾驭情感,不使其成为破坏规则的因素。另一方面,声音和情感始终保持着互为基础、互为支持、相互依托、相辅相成但又不能相互取代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声乐学习与训练的过程,就是在解决这对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中,不断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往复中螺旋式前进,逐步达到声音技巧与情感表现的完美统一、声情并茂的理想境界。

二、走出歌唱艺术“声”“情”关系的误区

在歌唱学习与训练中,声与情始终是相伴而生不可分开的统一体。但由于声与情均有着自身的不同特点与规律,因此在学习与训练中,会出现顾此失彼的偏颇,需要认真对待,正确处理,方可达到声情并进、声情并茂的理想境界。演唱者要达到声情合一的境界,必须避免走入下述常见声情关系的误区。

(一)重声轻情

在歌唱艺术实践中往往存在重视声音技术,忽略情感表现的问题。声音是手段,情感才是目的。常见问题是有些声乐学习者常以炫耀自己的声音技巧成为歌唱的目的,而忘掉声音的情感与思想内涵,致使声情脱节。这在学习美声唱法的学生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他们在学唱过程中,必然进行大量声乐技巧训练,久而久之,为追求声音、表现技巧而忘记了情感的基调。歌唱中过多强调了声音的圆润、气息的支持、声区的统一、共鸣的位置等,然而一登上舞台,他们就为声音而紧张,往往这样的歌唱有声无情,甚至僵硬、呆板,演唱缺少艺术感染力。

(二)重声轻字

歌词为歌曲的旋律提供了艺术构思的基础。现代声乐艺术的主要因素是字,而不是音。实际上,歌唱就是通过字的内容和意义表达,最终实现思想感情的表达。因此,字必定是首要的,而音始终只能是音乐的辅助者。卡鲁索是美声学派中第一个废除那种常规的、忽视歌词成为音乐奴隶的传统唱法的歌唱家。他的歌唱,不仅表达了字里行间的内容,更表达音乐的内在感情和意义。他就是通过动人的声音和清晰准确的吐字,使听众懂得和感受到歌曲含义,这也使他成为相比其他声乐家更杰出的艺术家。这都佐证了语言是美好声音的基础,是情感表达的灵魂的观点。与此同时,丰富的情感变化又是形成多样化语言色彩的基础。歌唱就是声乐语言的艺术,是声音和语言的完美结合。如果说重声轻情是歌唱训练中的一大偏颇的话,重声轻字则又是一种常见的偏向。有些歌唱者一味追求声音,忽视咬字吐字及字意的表达,(转第99页)(接第81页)出现“音包字”的现象,使听众听不清歌词内容,也就让听众无从理解歌曲内容及情感,从而失去了歌唱的意义。

(三)重情轻声

在歌唱实践中常见一些歌者盲目追求情感的表现,不重视声音的基本功及艺术规格,凭着嗓音的本钱,激动时声音在喊,弱音时要么是捏着嗓子,要么是漏着气,声音缺乏正确的技术支持及艺术规格,这是难以达到真正的歌唱情感表现的。如果歌唱者缺乏自如运用声音技术的能力,声音没有规范,随意性很强,或僵硬或柔弱,该弱弱不下去,该强也强不起来,甚至声嘶力竭,大喊大叫,上气不接下气,一个长乐句要分成几小句来唱,这样的情感表达也就失去了歌唱艺术的审美价值,即使正确的情感自然也无从抒发。所以,有技术支持及艺术规格的声音才是歌唱艺术表现的手段。富有丰富情感的声音,应该以可控制的正确的发声方法为手段。

(四)声情脱节

在声乐学习与教学中,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先练好声音才能表现情感,把自己的注意力几乎全部倾注到声音的技术技巧训练上,托辞说:“声音没解决,谈不上情感表现”,存在先声后情的倾向。这种倾向较多存在于学院派的教学与学习中。这种声情脱节的现象,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因为,在学习与教学的全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声情并进,既要有声音同时又要有情感,须臾不得分离。声音和情感结合得越和谐完美,歌唱艺术的表现力越强。只有声和情高度结合,才能使声更好地为情服务,才能使歌唱富有更强的生命力。只有以声传情,以情带声,互相依靠,互相促进,建立正确的声情关系,才能逐步进入声情并茂自由歌唱的艺术境界。

结语

歌唱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最自然、最直接的一种方式,是人们用以表现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情感、寄托理想希望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我国古代音乐专著《乐记》记载,“凡人之起,由人心生也”。可见,歌唱艺术的魅力取决于歌唱的情感表现。歌唱艺术的核心是情,歌唱艺术的本质是抒情,正如捷克歌唱家费尔迪南·曼什坦所言:“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因此,以情感人是歌唱艺术的灵魂,是充满激情与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以情带生,以声传情,是使声乐艺术具有审美价值的通衢,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缺一不可。所以演唱者既要注意对声音技术技巧的运用,又要讲究音乐语言及情感表达,才能在其歌声里将声与情这两个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演唱才能声情并茂、感人肺腑,扣人心弦,才能将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充分完美地表达出来。此外,歌唱者还在美妙的声音中赋予自己内心深处对艺术作品的感悟,并通过流淌的旋律传达给听众,使听众得到心灵的共鸣,美的陶冶,艺术的享受。所以说“声”是歌唱艺术存在的先决条件和载体,“情”是音乐表达的内核,是歌唱艺术存在的最终目的,歌唱者只有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歌唱技巧,以心灵去感受,表现出声乐作品的思想感情,才能二度创造出真正的艺术。

参考文献:

[1](意)P.M.马腊费奥迪著.郎毓秀译.卡鲁索的发声方法——嗓音的科学培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第18页.

歌唱艺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艺术歌曲 风格 处理 演唱

艺术曲的演唱不同于一般创作歌曲,她需要演唱者对作品要有深刻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之上,运用自己所学技术和较深厚的艺术功底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力求达到作者所要求的艺术效果,将无声的乐谱以有声的艺术形式还原其艺术风格。为此,需要演唱者在演唱前进行大量的工作,这也就所谓“功夫在戏外”吧。

一、要深入分析作品

认真地分析作品的词和曲,这是演唱好任何音乐作品都首先要做到的,但对演唱好艺术歌曲而言,我们还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各作曲家的个人创作风格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1.要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

很多艺术歌曲都带有浓郁的时代特色,饱含丰富的时代气息,可以说,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就是以音乐形式对那个时代精神的浓缩和凝结。古典主义音乐崇尚理性、重视规范、要求感情的节制和形式,古典时期的作品声音力度不是很大,强弱的幅度对比也不是很强烈……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就着重强调自我主观意识的表达,作品多以理想事物、古代神话传说和幻想故事为题材,强调音乐与诗歌、戏剧、绘画等其他艺术的结合,注重音乐的标题性和诗情画意,重视吸收民族民间音乐的素材体现民族性。

2.要分析作品的民族特色

世界上任何民族的音乐都有既明显又与众不同的特点。我们应该借助语言学、民族学、历史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科研支持,更好地分析和演绎不同国家、民族风格作品。德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含蓄、内向、诗意,声音要求圆润、情绪变化幅度小,情感更加细腻,小动作多……意大利的艺术歌曲演唱就比较倾向于热情洋溢,大起大落,感情很外露夸张,因此,意大利风格的艺术歌曲演唱需要更多的热情浪漫,声音的变化和幅度可以强烈些。我国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黄自为代表的艺术歌曲的风格内向、典雅、小巧精制、文人气比较浓。

3.要分析作品的创作风格

舒伯特和舒曼同为艺术歌曲大师,但是由于其生活的不同经历,形成了他们不同的音乐风格。舒曼多表现人的内心情节,很少表现对大自然的感情抒发,其对歌词的诠释分别放在了歌声与琴声中,有时甚至用琴声代替了歌声,伴奏和演唱都成为作曲家的创作手段;而舒伯特的艺术歌曲较多地表现对大自然的感悟,在其作品中,钢琴伴奏的地位有很大提高,但仍以歌唱为主。在我国的艺术歌曲作家中,黄自的作品风格精致、典雅,赵元任的作品简朴、醇厚等等。

艺术歌曲的“根”是个体精神层面的艺术表现,演唱者必须要有这样一个寻“根”的过程,力图去最好的表现他的精神内涵。

二、要尽力融入作品

声乐演唱必然要贯穿情感,通过对艺术歌曲歌词的分析和研究,确定作品的主题思想,准确把握演唱时的情感基调,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艺术歌曲意境,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

1.要展开场景想象

场景想象即想象作品描述的场景,并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场景,设身处地的感受。如舒曼的《献词》,演唱者可“移情”于这样一种场景:一个热恋中的充满朝气充满幻想的年轻人,急于向心上人表达自己的心声,心上人是那么美丽、高贵。再如《核桃树》,美丽的钢琴琶音音型和一再出现的主题动机,把春风荡漾、树叶沙沙作响的诗意,以及青年人对爱情的幸福憧憬,表现得无比生动。

2.要进入角色

艺术歌曲的表演和其他表演创作一样,始于想象,从阅读作品、熟悉角色开始,演唱者都需要进行艺术想象,以便最终进入角色。如拉威尔艺术歌曲套曲《天方夜谭》里的第二首名为《魔笛》的歌曲,所展现的是一幅穆斯林后宫的画面,当主人睡着的时候,心爱的人在享受着情人吹颂的曲调,悠悠的笛声时而悲伤、时而欢快,每个音符飘拂而来,好似神秘的轻吻。尾声渐弱渐慢的处理,犹如克洛德?德彪西的风格。演唱者不仅要完美的运用发音,更要有令人沉醉的情感抒发。

3.要把握好度

在演唱艺术歌曲过程中,要让几个音乐符号去让观众感动,让观众明白作品所表现的内涵,是离不开演唱者对音乐形象的塑造的。而这种二度创作,除了要有美好的声音条件、对艺术歌曲的理解等,还要有歌唱时应有的状态,即有控制的歌唱状态。控制的度过了,声音发硬,嗓音过损;控制的度不够,声音苍白扁平无力。如:舒曼的《月夜》,这首艺术歌曲,先后出现了5次e2音,极不好唱。难点就是对其的控制,不能太强,否则将破坏整首乐曲的神秘、肃静的气氛,也不能太弱,太弱的艺术歌曲的支撑点就“塌”了。

三、要反复锤炼作品

要演唱好艺术歌曲,需通过不断的“打磨”过程,找到最佳的艺术感觉。

1.“面”的扩展应建立在“点”的真正突破上

艺术歌曲大多音域适中、结构较紧凑、表现细腻,很适合演唱者培养和加深有控制的“自然状态”,并形成一种“有控制”的演唱意识。许多声乐大师都有这样一种意识“唱好了中声区、高声区就成功了一半;唱好了弱音,强音也容易唱好了”。当然,要达到有控制的“自然”状态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有声乐理论家将这个过程归纳为“简——繁——简”。简是自然的状态,通过声乐练习,进入技巧运用之繁,但最终仍要归于“简”。总之,“面”的扩展要建立在“点”的真正突破上,这样才能真正取得进步。

2.精益求精、烂熟于心

准确、熟练把握乐谱非常重要,歌词是演唱的基础,声乐艺术之所以能感动人,除了本来的美妙外,重要的原因是听众能通过歌词与演唱者进行直接交流。要准确拼读歌词,弄懂每个单词的意思,要字对字的翻译,勤查词典。其次,发音要准确。西方语言的特点是多音节语言,辅音要清晰,非常靠前,元音非常明亮、非常纯正,唱时发音要连贯,每个音要显得很平。再次,音准、节奏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演唱者对作品的表达。

3.要内化为内在的艺术素质

演唱艺术歌曲要求演唱者必须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没有艺术修养作底蕴,充满美学意义的感情传达是很难实现的。要通过反复实践,建立良好的表现能力和适度的表现欲,具备在舞台上控制自我、驾驭作品情感的能力,有对作品比较丰富的形象思维,有表演意识和创造能力,有适应舞台和观众的能力。

演唱艺术歌曲是对演唱者综合能力的全面检验。功夫在“诗”外。演唱者只有具有较高的思想和艺术修养,对生活对音乐有深刻的理解,有较深的艺术造诣和较高的歌唱技巧,还有对声乐事业的热爱,才能收获到艺术歌曲那最深厚的美。

参考文献:

[1]马俊芳.树立原作意识,寻求声乐演唱的最佳途径.音乐研究,2007,(2).

[2]卓非亚·丽莎.音乐美学问题.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6.

[3]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上海:华乐出版社,2003.

歌唱艺术论文范文3

1、歌唱技巧对于声乐艺术的意义

歌唱技巧是在声乐表演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只有具有比较好的歌唱技巧才能够让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收放自如,才能把声乐的艺术性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声乐的学习中,有关“呼吸”、“共鸣”“气息”等技巧的学习对演唱者的演唱生涯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歌唱技巧的教授最为教授内容最主要的部分之一,要让声乐学习者在了解声乐的基础之上,尽可能的提高其歌唱技巧,为以后声乐的表演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教学者要注重声乐学习者的特性,根据其自身的不同特点,制定合适的歌唱技巧培训计划,最大程度的发挥出声乐学习者的音色以及声线上的优势。歌唱技巧是声乐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声乐表演者就必须牢靠掌握相关的歌唱技巧。

2、歌唱技巧能够促进声乐艺术的表达

在声乐艺术的表达中,为了更好的突出曲目中所蕴含的情感,往往需要演唱者对于音色进行一定程度的修饰,这种修饰的技巧是歌唱技巧的一部分。音色对于曲目情感的正确表达具有重要意义,不同旋律的曲目对于音色的要求也不相同,譬如当演唱旋律舒缓、情感基调悲伤的乐曲时就比较适合用低沉的音色对其进行演唱,从而让听众能够更加容易的感受到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当演唱旋律轻快的乐曲时,清亮的音色就比较符合要求以及听众对于其音色的想象。音色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听众对于声乐曲目的理解,因此在进行声乐表演时,演唱者必须根据歌曲所蕴含的情感的不同以及歌曲旋律的不同来恰当的调整自我音色,从而使演唱的过程中情感的抒发更加直接,让听众能够更加透彻的理解乐曲的深层意义。歌唱技巧的运用能够最大程度促进声乐曲目艺术性的表达,对于曲目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3、歌唱技巧对声乐的表演有着积极作用

在声乐的表演中所需要的不仅仅只是演唱者对曲目进行死板的演唱,既然是表演就一定注重其表演过程中的可观赏性,这就对演唱者的歌唱技巧中的声情并茂技巧提出了要求。要想把声乐曲目的情感表达的透彻就必须注重表演过程中表情的转变,让自己充分的投入到乐曲之中,用表情来诠释歌曲的更深层的含义。要想把声情并茂的技巧运用的比较好就必须在演唱曲目前充分的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让自己更好的了解曲目的意义,把自己真正的融入到乐曲之中,能够早演唱过程之中随着乐曲旋律的转变而转换自己的感情,用自己的表演去感染听众,从而把声乐的表演推至灵魂表演的深度。

4、歌唱技术对促进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由于各国的文化背景不同,对于声乐艺术的理解也不相同,从而致使各国在声乐艺术的表达上存有一定的差异,这对各国声乐艺术国际化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但是虽然各国对于声乐艺术标的方式不完全相同,但是声乐表演过程中所运用的歌唱技巧却是相通的,通过对歌唱技巧的掌握能够更好的促进表演者理解别国的声乐艺术,从而吸取别的声乐文化背景下的声乐艺术中精华的方面,促进本土声乐艺术更加多元化发展。声乐艺术的最终目的就是带给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享受,多元化的艺术形式更能满足听众对其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声乐艺术,演唱者必须加强对歌唱技巧的掌握,为其多元化发展打下基础。

二、结束语

歌唱艺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声乐艺术 声音 探析 审美定位 纠误

渊远流长的声乐艺术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表现心声美的艺术,即华美的艺术化心声;它是以人的嗓音为物资条件、情感化的旋律为载体,经过二度创作,将音乐与语言高度融合成听觉审美艺术形象,展示出精美的音乐文学语言意境,集人的真、善、美为一体的一门学科艺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行话,无不真切地指明这华美的艺术化心声,是歌者具备了坚实的音乐理论、高水准的审美能力、科学的发声理论与技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在优秀教师的指导下用长时间训练学习所获得。为发展声乐艺术表演创作及普及音乐教育,弘扬民族传统艺术,培养专业人才与教师,笔者认为不断地多层面多角度探究与剖析声乐艺术的科学性正确性,确认审美标准(定位),纠偏正误,是十分必要的。

一、声乐艺术的历史与现状

在人类历史长河里,声乐艺术的发展步履蹒姗,从原始劳作的“唷哟”之声、自然的模仿之声、喜庆及祈祀之声至到今天形成的华美的艺术化心声展现,是值得庆幸与回顾的。

(一)据史记载,中国民族声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可溯。早在复禹(公元前22世纪未至前21世纪初左右)治水时,便有了涂山氏之女在涂山之阳候禹治水唱的情歌:“候人兮旖”!夏朝(公元前21世纪至前11世纪左右)未桀时有舞伎万人之多。周王朝始设官方音乐机构大乐司。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听《韶》乐之后,竟感“三月不知肉味。”叹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当时官方教育强调习乐(当时的音乐舞蹈合为一体)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排行于第二重要位置;宫廷上不仅有“雅乐”(用于政治、宗教、风俗的各种仪式的典礼音乐),还有宫廷文人整理改编成集的《雅乐歌曲》、《诗经》、《楚辞》等歌曲集,并出现了“余音绕梁,三日未绝”的韩娥、歌声“响遏行云”的秦青、王豹等一批歌唱家。到汉朝时设有“乐府”、唐朝兴办教坊、“梨园”机构管理音乐及培养专业人才;汉朝“乐府”广泛收集改编民歌“相和歌”发展成大型舞曲《大曲》、唐朝则有加工改编的《曲子》和文人创作《绝律诗》等歌曲集;故史有汉武帝宠爱乐官李延年的歌唱家妹妹,唐明皇亦宠爱歌唱家许和子(即许永新)的记载。由于改朝换代的政治变故,歌舞音乐自唐朝起淡出舞台,接替兴起的是戏曲说唱艺术,一直持续发展到清朝末年(据20世纪80年代调查,全国有传统的345个说唱曲种、317个戏曲剧种、17636种民间舞蹈),诞生了集千年之大成者京剧(即唱、念、做、打、舞面面具到)。就在此间,著名艺人层出无穷,如南宋时有张五牛、孔三传、白秀英,明代有卢纲、李通、蒋康之,清代更有王周士、陈遇乾、毛奢佩、俞秀山、陆瑞延等多名艺人,和京剧梅兰芳等四大名旦;随之而来的艺术评论家、教育家著书立论指导声乐艺术传承发展。元代燕南芝庵在《唱论》里简述歌声的种种表现,如“歌之格调”一节写到:“抑扬顿挫;顶迭垛换;萦纡牵结;敦拖鸣调;推题丸转;捶欠遏透。”南宋词曲音乐家姜夔(白石道人)创作许多词曲歌曲,如在《白石道人歌曲》中的《鬲溪梅令》、《杏花天影》、《杨州慢》等歌曲传唱至今。明代有“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萧然六月寒”名句的徐权著《太和正音谱》;魏良辅在《曲律》里谈到戏曲说唱“五音四呼”咬字行腔、归韵收声的理论。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王德晖和徐沅j的《顾误录》、徐大椿的《乐府传声》等书则谈及演唱的方法。值得指出的是王|在《瀛雪杂志》、刘鹗在《老残游记》里均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女声曲艺家的精彩演唱,为后人对声乐艺术研究提供宝贵的依据,正确认识了“珠喉玉貌,脆管么弦,能令听者销魂”的艺术化心声。诚然,戏曲说唱属于声乐艺术范畴,却与歌曲演唱相去甚远。而我国声乐艺术的歌曲演唱“复苏”始于“五四”运动之后,发展于海归音乐家们按德国教学模式在1927年的上海创办首家国立音乐学校,引进欧美传统的美声唱法(Belcanto)及歌剧、艺术歌曲、合唱等演唱形式,结合于汉语语音规律,在实践中创造出民族声乐艺术的少儿剧、歌剧、艺术歌曲、大合唱等大批声乐作品,涌现出与造就了众多民族音乐家、教育家、歌唱家,如萧友梅、黄自、黎锦辉、青主、赵元任、刘雪庵、冼星海、聂耳、李焕之、马思聪、贺绿汀、马可、周淑安、应尚能、喻宜萱、郎毓秀、黄友葵、蔡绍序、斯义桂、周小燕、张权、蒋英、寇家伦、沈湘等;同时,他们翻译许多歌唱专著,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基础上,为日后培养出新中国蛮声世界歌坛的歌唱家,奠定民族唱法基础,普及音乐教育,增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与友谊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在欧洲,诸国的声乐艺术发展同样渊远流长。据在1581年时加利莱伊著作《关于古代音乐和近代音乐的对话》中,有第一次发表了闻名拜占庭时期(约公元280―337年)三首古希腊的米提亚人颂歌作品。而从美国《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词典》、《哈佛音乐词典》、法国《博尔达音乐词典》、苏联《音乐百科全书》等词条介绍来看,欧洲古代文明哀落至十五世纪时文艺“复活”的一千年,是一首不值得称道的“歌特人”黑暗插曲(学者们常以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和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失陷于土耳其人的这一阶段为上下限)。此间宗教统治下的社会黑暗,经济一派萧条,人民生困苦。只是到了中世纪(十三世纪)音乐的素歌(Plainsong)、宗教音乐、世俗音乐、经院哲学音乐的后期才缓慢地向文艺复兴过渡。当时的音乐是宗教生活、文化的组成部分,参加教堂歌唱活动的教会神职人员所说唱的有拉丁文古代诗歌、挽歌、赞美歌、情歌、云游歌和单旋律歌曲(复调手法歌曲出现则晚至文艺复兴时期),即此古艺术时期始见各民族语言歌曲流行,和出现法国游吟诗人、德国恋诗歌手;创办于十三世纪初的巴黎大学才有了三、四个声部的经文歌,彻底改变了巴黎圣母院时前期记谱不规范、旋律居后于歌词的无节奏律动的现象,并在礼拜歌咏中确立于复调音乐;十四世纪意大利的新艺术时期作曲家维特里和诗人作曲家马肖创作的大型作品民谣、回旋歌、抒情歌的复调写了二拍子,且小教堂唱歌出现精巧复杂的技巧受到法国勃艮第宫庭的重视;不过当时歌曲结构多数喜欢采用简单的,直到十五世纪中叶,才形成高效能弥撒的套曲,将五个部分合成整体。而反判宗教禁固的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30年前后至1600年前后)的歌唱是从最早声乐教本的格里高利圣咏(公元509年罗马教皇一世)教学唱诗里走了出来的,出现在文艺先进国度的意大利。其歌唱内涵正如里斯在他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一书里指出:复古――音乐中对古典精神的崇拜;坦克托里在他的《均衡》前言引用古希腊时柏拉图的音乐观点:是科学“至高无上”,其力量能感动“众神、亡灵、恶魔、群兽,乃至于没有生命的万物”。其歌唱风格力求声音的甜美和(Dolce),由于当时作品单一而音域不宽(高度一般只到g2),注重连贯、柔美的中声区,表现出宁静、典雅、和谐的怡人意境。第一部歌剧(Opera)产生于佛罗伦萨当时的卡契尼、佩里等人的新音乐集团《同志会》(Came-rata)1594年的《月桂女神和太阳神》;而被公认为世界歌剧诞生开始的是里努契写剧本、佩里与卡契里作曲于1600年2月9日在佛罗伦萨公演的《犹丽狄茜》。该剧企图重现古希腊戏剧常用的宣叙调式(即配乐的说话演唱形式),但主要部分却采用歌手独唱而音域宽广的咏叹调式;其间,为适应歌剧演唱的需要,卡契尼等人创作小组首创出Belcanto唱法(即我国译称的美声唱法)原则:要求音色柔美,音质纯净,发声自如;旋律音连贯,均匀而灵巧,装饰音优雅而精美,能渐强渐弱,风格真挚而富有感情;技巧上主张打开喉咙,声音明亮,吐字清晰和有良好的气息支持(卡契尼在1602年所著《新音乐》序言中谈了他的这些美学思想和歌唱方法)。于是,歌剧的诞生创造了Belcanto唱法,Belcanto唱法推动了歌剧大时代的到来,演唱形式更发展、完善。卡契尼逝世百年之后,这原则由著名声乐教育家托西和曼蒂尼加以发展、总结而流传后世。自此,欧洲声乐艺术日显荣耀,从法国的游吟诗人歌手及技巧高超的阉音歌唱家波尔波拉、法瑞奈里、卡法瑞里、塞内西诺、皮斯托基和托西、曼契尼等一路走来。在他们功不可没地奠定歌唱基础上,发展至十九、二十世纪涌现出名扬世界的伟大歌唱家恩理科・卡鲁索(意大利)、夏里亚宾(俄罗斯)、吉利(意大利)、玛丽亚・卡拉斯(美国)、帕瓦洛蒂(意大利)等,Belcanto唱法(即歌剧唱腔)也到了尖峰时期,影响深广地促使世界声乐艺术成熟与辉煌,各声乐流派、演唱形式和经典歌剧一道遍地开花。在Belcanto唱法发展的同时,发声方法技巧的研究及声乐理论等著作纷纷面世,声乐艺术教育亦随之发展起来。如在文艺复兴时期便有了伊西多、昆蒂利安等人的专著流行。接着,阿里斯托克森诺斯著有《泛音》、格拉雷安著有《十二调式论》、莫利著有《音乐入门》等书,尤其是普吕什在他的《大自然的景色》(1746年)里指出:把使人感动的东西说出来影响别人而不变形、不用使劲、几乎不用什么技巧的音乐叫作歌唱式音乐。阿尔加罗蒂在他的《论歌剧》(1755年)文中,则将音乐听觉与视觉的欣赏结合起来追求(即把早前的小型室内乐表演扩大到大剧院的庞大交响乐演奏、歌剧里有独唱、合唱形式等)。经过十八世纪中叶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和以莫扎特为代表的歌剧创作成熟后,威尔第、普契尼、瓦格纳、迈耶贝尔等集之大成者剧作家作曲家的新创歌剧,发展了歌剧中主角具有宽广音域的男女高、中、低音特色的创作方法,要求演员嗓音在大歌剧中能穿透强烈音响的庞大乐队“音墙”,使歌声送至各角落的观众耳里去。也就是在这个“大歌剧时代”开始了声乐技术的“现代化进程”:法国男高音歌唱家杜普雷兹首创突破唱高音的“关闭”唱法,波兰歌唱家也首创了“面罩”唱法,意大利歌唱家发掘出发声似海肠音的“咽音”唱法,以及后来英国声乐教育家凯萨利提出的“音柱”理论的靠后唱法等;声乐生理学研究方面,西班牙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加尔西亚(子)在1855年发明了喉镜,并在其名著《论歌唱艺术》上提出“声门冲击理论”而开拓确立了崭新的学科;接着,1862年法国教授海尔姆霍尔兹发表名著《论音乐理论生理基础的音乐感觉》,指出乐音产生的音高、音量、音强三要素,奠定了人声声学物理理论基础;1880―1890年时生理医生班克提出人声带发声的“厚”“薄”“小”三种机能学说;1906年声学语言学家斯克里乔普在《实践语音学研究》上发表了人体发音共鸣系统原理;1957年贝格尔等人的研究更进一步发表了《论人类喉器中的空气阻力和贝努里效应》名著,1961年W・范纳德著有《论歌唱中的贝努里效应》,1967年埃帕尔曼阐述了《声乐教育的科学》重要性,引起各国教育界的重视;医学上的科技进步而发明了能随机观察研究人体器官功能变化的X光射线、B超检验仪、伽玛射线、CT检验仪等,给了研究科学发声、检查声带闭合功能及教学以便利的工具,并能获取研究声乐艺术的科学依据。当历史迈入20世纪中叶后,欧美各国的声乐艺术与科技发展同步上升,在歌剧、艺术歌曲领衔歌坛之上,融合音乐、舞蹈、话剧道白的特殊魅力结合塑造人物形象从而表现一个完整故事情节的音乐剧诞生,源于美国黑人的爵士乐及舞蹈(爵士舞和踢踏舞的结合)逐步全球传播。其代表作有《俄克拉荷马》、《窈窕淑女》、《西区故事》、《猫》、《悲惨世界》等。同时,随电声乐器出现,大型的集现代音响、灯光、舞美为一身的歌剧、音乐剧、独唱音乐会、流行音乐会层出无穷。声乐艺术水平今非昔比,涌现许多世界级的(自然人)男女高音、以及掌握半声、花腔等技巧高超、音域宽广(有的可达4个八度)的全才歌唱家,其声音美仑美奂,美不胜收。

在21世纪初的今日,国内外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出现多样性,其表现形式亦为多样化,唱法相互融合交错,各民族的原生态唱法重新焕发青春,尤如今年初的CCTV的第十三届“隆力奇怀”青歌大赛,和刚刚8月24日闭幕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开幕、闭幕式歌舞表演是可称之为世界之最、世界之经典的。

二、声乐艺术的声音审美与误区

众所周知,世界任何民族的声乐艺术,它都浓缩在经典而通俗的精美歌曲里:那抑扬顿挫的语音准确地展示出情态美、意象美、意境美、理趣美、语言美、风格美的内涵,和巧妙的创作手法把独特的音乐元素构成优美悦耳的旋律。一言概之,声乐艺术之所以美,美就美在歌声传情达意的声韵。因此,我们感受歌声之韵美是必须通过声乐艺术的审美(鉴赏)来完成的。这种传统的“精致优雅”音乐取向审美(鉴赏),是人们认知声乐艺术门类品种、形式、音乐元素功用及创作的辅助方法之一,只有掌握审美(鉴赏)方法,特别是专业演员与教师,准确定位声乐艺术的优劣,才能在评品上构成理论,指导实践与教学。现今众多的各种音乐会、歌剧表演、声乐比赛都是人们在进行声乐艺术审美(鉴赏)学习与享受的机会,也是音乐家、艺术家、音乐教育家、音乐评论家与歌唱家、歌手们共同在给声乐艺术定位,并借此不断地提升审美(鉴赏)标准来推动声乐艺术的传承发展。尽管声乐艺术审美(鉴赏)的水平有高低之别(观点不一),但在求同存异之下是仍可达成一致认可标准的。以今年央视青歌赛为例,此赛事唱法分类之多(分有美声、民族、流行、原生态、合唱等)、评委之众、参赛歌手队伍之大(其中有许多高校师生、歌手),其声乐艺术审美(鉴赏)定位是――用彰显个性的科学发声之声准确地诠绎歌曲(主题、风格、各种元素等构建)之美。

(一)声音审美定位

1、音色优美。笔者审美认为,首先要从众多歌音嗓音中认定优劣,评品出优者具有的纯净而明亮、圆润而华美、统一而富有弹性的音质,而且以厚实者为上乘。

2、音高准确。笔者认为,歌者音高准确是演唱成败的第一要素。歌曲旋律的复杂变化,半音升降,调性转换,音程跳跃常给演唱带来困难,要求歌者具有良好的呼吸方法与内听力,来支持发声技能的完善。

3、声音通畅宏亮。笔者审美认为,声音能上达(位置)下通(各声区通畅,共鸣比例协调),结实明亮松驰丰满,声波振频疏密有致,富有线性美,具有一定音量与穿透力。

4、音域宽广。笔者审美认为,要求歌者嗓音音域达二个八度音域以上宽度(至少是可达13度半音程之宽),能胜任任何声乐作品(此乃指专业歌唱演员,非高师学生范围)。

5、歌声字清韵正。笔者审美认为,歌者演唱时吐词咬字清晰,即出字、行腔、归韵收声准确,声情并茂;并以能掌握多种语言演唱多国作品为佳。

(二)声音审美误区

误区之一:盲目追求演唱及发声时音量的大与强,而忽略声乐艺术本质的美感。此误区,多在美声唱法歌者身上,他们偏面认为只有唱大(满)的高音或唱壮低音才是美声真谛,有的歌唱家评委甚至视身体不够强壮的歌者不是唱美声的料,该现象在高校声乐教学里也普遍存在。笔者审美认为,演唱及发声时的大音量或高音应以松驰而自然的美为前提,不可一味唱得撑满和冲击唱高音;即使在表现乐句宽广与渐强上,也要以自身能量为基础,不可攀比地唱过头,合理调节声区共鸣比例,唱出声音的流畅线性美则永远是优于过头的失当的音量大与强。

误区之二:盲目追求唱音域宽与难度高的作品,以向观众证明自己的声乐艺术高档次,从而导致演唱粗糙,虎头蛇尾,全无表现力,出现声音发干无色彩,浅吊、喊叫、摇晃、咬字含糊不清、行腔不准、无韵可归,甚至身体形态变异等缺陷,令人难以接受。笔者审美认为,歌者演唱二度创作只有立足于完美的发声技法能力上,才能用华美之声正确地诠绎作品,并唱出个性特色与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自己不完全具备演唱技法和能力时,不宜参加高规格的赛事或举办独唱音乐会,避免弄巧成拙,以至亵渎了声乐艺术。

误区之三:声音不统一,即演唱时音色不统一,声音位置不一致,咬字、行腔、归韵、收声不规范,声音共鸣比例不协调,声波振频或疏或密等。笔者审美认为,之所以歌者演唱声音不统一,说明其发声技法不过关,声音审美能力尚低(内听力判断差);有的歌者唱小作品尚且能听,一但唱稍大作品中的长乐句、渐强渐弱音、尤其延长音时便凸显缺陷,全然没意识到不正确不优美,还将礼貌式的“掌托”当成是艺术的肯定。既然是从事声乐艺术追求美,就得常听录音纠误,虚心听取不同看法的行家观点。从严从高锤炼自身发声技法,严格区分美声、民族唱法与少数民族民歌原生态唱法的特殊性(如藏族的“振谷”唱法,蒙族长调的装饰颤音及其“麦呼”式的一人三个声部唱法,青海、宁夏“花儿”的真假声接替唱法等等),向近代著名大师看齐,逐步提升演唱水平,提高教学能力。

误区之四:为追求声韵“美”而不打开喉咽腔歌唱,导致声音紧小无气无力、窄亮刺耳、单薄不圆润、上得去却下不来。笔者审美认为,不论歌唱用什么发声方法演唱何种类型风格声乐作品,都要耕究科学发声技法,即解决好其中的呼吸、打开喉咽腔、协调共鸣这三大要素,以及从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艺术性四个方面提高自身审美概念与能力,才能真正唱出作品风格而感染听众。

误区之五:只追求声音华美,忽视歌唱字清韵正表情达意的本质特征,导致听众不知其所云。笔者审美认为,歌唱的基本功底在于声与字的完美结合技巧,缺一不可。歌者要具备深厚的艺术功底,须从长期科学的发声训练入手,与多层次的艺术演唱实践来共同完成。值得指出的是,在发声训练吐词咬字时,务必正确解决好“前嘴”咬字头“后嘴”归韵的辩证关系:先唱好母语,后再唱准外语,这是古往今来声乐艺术家们成功的所在――先本民族的后世界的,二者并举。

三、声乐艺术的展望与期待

今天的声乐艺术已经步入到了科技飞速发展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现代科技的人文教育新时代,其发声技法的研究及完善、表演形式的综合化与多样化,舞台表演的现代化、声乐艺术教研教学的普及提高,都无处不在地绽放着迷人的风采和魅力,呈现着青春的生命活力;以其为主导的文化艺术产业正在蓬勃发展,经济效益迅猛地高居各行业之首。同时,也牵动着亿万青少年的心,他们热爱声乐艺术,在以高等院校为核心的基础上接受着新科学观的艺术理论与技能的教育,追寻着更高的声乐艺术境界,肩负着向国人普及音乐教育的历史重任(即通过高校声乐艺术教育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拓展人格构建的空间)。笔者期待,在声乐艺术理论家、教育家、表演艺术家及广大的科技专家共同努力下,借科技之手整和各学科综合研究,不断提升现代声乐艺术的声音审美理念与鉴赏能力,摒弃门户之见,更新教育理论与技能培训方法,开辟和提供多层次的艺术实践园地、平台与机会,让各民族民间歌手、演员、青年学生更好地弘扬传统艺术,展示才华,加强舞台表演的科技含量和人文(民族)元素相结合,从而在给人民提供高质地的精神食粮、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四个现代化即振兴中华的伟业上,让古老的声乐艺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余笃刚著《声乐艺术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3年5月第1版,1993年5月第1次印刷。

孙以音、乔鸿第、管谨义著《读谱歌唱艺术》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2000年7月第1版,2000年7月太原第1次印刷。

[美]威廉・文纳著,李维渤译《歌唱――机理与技巧》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发行,2000年9月第1版,2000年9月第1次印刷。

[美]约翰・阿多因著,程淑安译《卡拉斯在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讲学集》,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10月第2版第2次印刷。

周青青著《中国民间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03年8月北京第1版,2003年8月北京第1次印刷。

歌唱艺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歌唱艺术;声音美;语言美;情感美;统一性

一、声音美的传递

声乐,就是指用人声表现音乐。声乐艺术发展至今,体现了人类进化各阶段层次,由原始阶段情绪发泄,到完美的歌唱艺术都是声音的艺术,音乐的美是通过艺术化的声音表现出来的,歌唱的声音美是歌唱艺术美的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就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强调了以人声为基础的声乐艺术魅力。 歌唱艺术中美的声音是有生命、有活力、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美是由自然嗓音、科学发声和音乐修养,审美心境等因素构成的。只有用上歌唱所需要的呼吸和共鸣,嗓子才能发出歌唱所需要的美的声音。此外,歌唱活动中身体的放松、喉咙的打开、气息的运用等都是实现声音美必不可少的因素和条件。在声乐训练的过程中,要有丰富的学习和歌唱经验以及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才能懂得在活人身上制造乐器的道理,从而实现歌唱声音美的完美传达。在古文《列子・汤问》里记载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妫三日不绝。”可想而知,美得歌声可以给人带来多大的震撼力。美得声音能给人带来美得享受》。

二、语言美的桥梁

歌唱艺术是诗的语言和动听的旋律完美结合的艺术。自然界中各种动物、昆虫都能发出声音各异的鸣叫,鸟儿能有动听的叫声,各种乐器能够奏出美妙的音乐,但是,只有歌唱乐器能够发出带有语言的音乐来,而其他任何乐器都不能发出带有语言的音乐。因此,语言是人类歌唱所独有的特点,它使歌唱艺术在传情达意上独具特色,是歌唱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造核心。

很多人是因为语言的美从而感受了音乐旋律的美,那一句句优美富有意境的歌词,让听者充分感受到了旋律的语言相结合的强大,也充分彰显了作曲者的心境,当人世间所有的情感都通过那七个音符和一些文字表达的淋漓尽致时,我们不得不被这种美给震撼。当然,在空间的意义上,词作家并不关心世界的全部,而只是专注于其中那最能触动情思、凝聚情思的一点,然后在时间中展意驰情。因此,老练的词作家对空间的“占有”往往并不贪婪,有时仅仅是一种色彩、一分光亮、一点声音就可能成全他们完成一件艺术佳构。在歌词的创作中,“形式”的意义尤为重要,因为歌词不是情感体验的“外露”,而是情感体验的“表演”。歌词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在歌唱艺术中,尤其要注重努力发掘歌词的内涵,揭示歌词所要表达的主题,展示歌词文学语言所表达的意境。语言具有风格特征,歌唱语言的风格是由歌者来处理和掌握的,歌者可以根据内容、题材的不同,决定歌唱语言的风格。如有些民歌在演唱时就可以用地方色彩浓郁的方言,这样语言风格与歌曲内容一致,同时也充分表现了方言所特有的语言风格美,而歌曲的地方特色和韵味亦可以淋漓尽致地宣扬开来。

三、情感美的渲染

歌唱艺术中,声音是表现情感的条件,情感是声音的主题。演唱者的情感体验是歌唱艺术情感美的基础,我国古代乐论《乐记》认为。“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可以说是音乐美学史上关于歌唱情感美的最早的精辟论述。实现歌唱艺术情感美的传达,不仅要求歌者深切体验歌曲的情感,而且要切实体验词曲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情感内涵。“情发于中,而声应于外”。只有声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歌唱艺术的情感美。歌唱者的情感和情绪具有感染性,人们之间的感情沟通正是情感、情绪的感染功能,才能以情动人。任何一首歌曲都是表现特定的情感,为满足人们的感情的一种需要而创作的。刘和刚的《父亲》一首歌,用宽广、大气、深情的音乐,亲切质朴的歌词,把一位勤劳、忠厚为家人、孩子奉献一生的老父亲带到你的眼前,听者无不被歌声打动,如同唱自己的父亲。歌者在演唱时要反复体验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意境,从情感内涵上去把握音乐作品,使这种情感内化为解释音乐作品的能力,从而使自己的内心受到“撞击”,产生共鸣,形成一种表现的欲望,然后用歌唱的技能、技巧将其表现出来,把这种情感传达给观众,让观众也产生共鸣,这是歌唱富有艺术表现力和传达歌唱艺术情感美的重要方面。

正确地把握情感。贵在真实自然。通过艺术化的真情实感去打动观众,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只有艺术地、富有感情地去运用歌唱技巧,才能赋予歌唱技巧以无穷的生命力,才能更充分地去表达声乐作品的情感。

四、意蕴美的展现

意蕴美是歌唱艺术美的灵魂,是声音美、语言美和情感美的内在意蕴。歌者对意蕴美的展现,将把欣赏者引入对歌唱艺术内涵进行理性认识的审美阶段。如《阳关三叠》一曲,原词是唐代诗人王维著名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着意刻画与好友依依惜别之情。用青青柳色、绵绵细雨和雨后客舍的清新宜人这些美景反衬出离别的忧伤,营造了一种惆怅、悲凉的意境。它要求歌者要经过“理解意念”“构造意象”“创造意境”和“充分展现”等环节通过声音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把音乐主题的形象充分表现出来。因此,在歌唱艺术意蕴美的的完美表达。

总之,歌唱艺术的表现是一个深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声音美。语言美、情感美和意蕴美在音乐作品中的完美统一。正如李渔所说“得其意而后唱,唱时以精神贯穿其中,务求酷肖,若是,则同一唱也。同一曲也,其转腔、换字之间,别有一种声口,举目回头之际,另是一副神情。”这样。就能“变死音为活曲,化歌者为文人。”(《中国古代乐论选辑》)歌唱艺术就更具审美意蕴、文化底蕴,更好地实现美的传达了。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乐论选集》[C]。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歌唱艺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艺术性 歌唱 三要素

当今时代,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登台演唱已经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成为了不少年轻人热衷投身的一项活动。常常有热爱此道的年轻人问我:现在歌坛上美声、民族、通俗唱法大行其道,民美、民通、原生态等各种唱法“你唱罢了,我登场”。那么,究竟歌唱活动有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艺术标准?或者说,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算是能登大雅之堂的艺术性歌唱?

根据自己多年的舞台演唱及声乐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无论什么唱法,也不管演唱哪一类歌曲,要想让你的歌声能够给欣赏者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就必需掌握艺术性歌唱的三大要素。

一、掌握必要的歌唱技能

要想登台演唱,就需要学习掌握一定的歌唱技能。这不仅是能动地运用歌唱发声器官,从事艺术性歌唱的先决条件,而且也是满足艺术性诠释声乐作品的基本要求。

老舍先生针对话剧表演艺术,曾经不无幽默地指出:“您怎么也不能用‘话’去‘锯’人。”——不能设想,一个没有一定的歌唱音域、相对稳定的音乐节奏、相对准确的固定音高、相对漂亮的歌唱音色、相对清晰的咬字吐字的演唱,能够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

因此,要想在声乐舞台上闪亮登场,就必需根据自身的条件,有针对性地逐步学习掌握以上基本的歌唱技能,“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持之以恒地磨砺自己的歌唱艺术之“剑”。

一般来讲,初学者学习歌唱艺术,首先应当注意扬长避短。也就是说,你在学习歌唱之初,就要首先搞清楚自己是属于什么声音类型?是高音,还是中音?是属于戏剧性的声音,还是属于抒情性的声音?在此基础上再来展开学习训练,方不会用错功夫。

歌唱技术训练,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存在着一定的抽象性。这就需要就近请一位有经验的声乐老师做指导,以便能够在学习目标明确的前提下,不断取得阶段性的学习成效。

二、拥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歌唱,是一项运用自己的歌喉,演绎、诠释声乐艺术作品的创造性活动。我国古人曾经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们可以将一个人掌握的歌唱技能比作“器”,而将他所拥有的综合文化艺术修养比作“道”。歌唱的人演唱“道行”的高低,就是通过他的运用“器”的能力的展现而得以反映。

一般来讲,无“器”而论“道”,显得玄虚、空泛;有“器”而无“道”,或少“道”,则境界不高,难以生发——这就是说:没有具备一定的演唱能力,而空谈文化艺术修养,会让人觉得玄虚、空泛;相反,倘若掌握了一定的歌唱技能,却缺少文化艺术修养,不仅难以准确理解声乐作品的内涵,而且难以在“吃透”作品的基础上,做出合乎逻辑的艺术诠释。

由此看来,热爱声乐演唱的人,开始时大多要有一个模仿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只能算是培养、激发学习兴趣的初级阶段。要想向声乐演唱的更高水平迈进,就必须超越这个阶段。

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李斯特曾经指出:“一切艺术都是开在枝叶繁茂的知识之树上的鲜艳的花朵。”可以想见:倘若一个歌者的文化知识贫乏,艺术修养欠缺,他的歌唱艺术展现,怎么也不会光彩夺目、灿烂辉煌。

提高文化艺术修养的途径有很多。一方面,可以通过读书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库存”,另一方面,还应当广泛接触各种姊妹艺术。如,诗词朗诵、戏剧鉴赏、舞蹈表演、形体训练、书法绘画……

俗话讲:“艺多不压身”。当你拥有了综合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时,再来演唱歌曲,就能以自己深入、传神的艺术诠释,感染每一位听众或观众。

三、以情带声的艺术展现

歌曲演唱活动,既是一种声音的艺术,也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初学演唱的人,往往把握不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有的歌者对于自己所要演唱的作品不作分析,对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明就里,演唱起来感觉味同嚼蜡。试想:你自己都未被个人演唱的歌曲所感动,你怎么可能去感染听众或观众?

还有一些歌者在演唱时,完全不理会歌曲所要求的情境,只是一味地浮夸、做作,或虚饰。试想:你在演唱的过程中假模假式,岂能逃过众多观众挑剔的耳朵、品鉴的“火眼金睛”?

记得伟大的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所谓艺术,就是让曾经打动了创作家情感的东西,化作令人可闻、可感的的艺术形象,用来感染观众或听众。”

——对于歌曲演唱者而言,第一位的要求就是,要认真选择那些打动了你的声乐作品。因为,作品只有首先打动了你,你才有可能“用心去唱”。只有当你以全身心投入的倾情演唱,使纸面上的歌曲,变得可闻、可感,才能抵达“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萧然六月寒”的至高境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艺术性歌唱。

一位著名歌唱家在担任部级歌手大赛的评委时,曾经明确指出:“我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演唱,也不管你演唱什么歌曲,我评分的唯一标准,就是看你的演唱是否打动了我。”

总而言之,要想达到艺术性歌唱的水准,既需要掌握必要的歌唱技能,又要拥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同时,还应当根据自身的声音条件,认真选好要演唱的歌曲,以便“以情带声”地倾情演唱,从而获得声情并茂、唱演俱佳的艺术展现。

参考文献:

[1]杨仲华《声情并茂 唱演俱佳 综合全面——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美学规范》,[J]《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

歌唱艺术论文范文7

关键词:声乐;学习;艺术表现力;艺术解析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95-02

声乐学习中,让学生最困惑的就是不知该如何去唱好一首歌。尽管他们通过多年的学习,学习过很多的发声方法和歌唱技巧,也在导师的指导下唱过一定数量和一些类型的歌唱曲目,但是,一遇到新的歌曲,该如何唱好它,就成了问题。我们知道,如何唱好一首歌是一个需要系统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艺术表现力和艺术解析力培养的问题。这也是一个需要大量理论和实践才能解决的问题。

歌唱艺术解析力是歌唱艺术表现力的基础,歌唱艺术解析力的提高也反映了综合学习的能力,那么,支撑歌唱艺术解析力的学科有哪些呢?它应该包括声乐学、乐理、和声、曲式、文学、语言、艺术心理、声乐表演、声乐艺术美学、音响、声乐艺术史以及其他姊妹艺术关于表演和表现的理论等。除了这些理论的学习,更重要的还是在实践当中得到或总结出来的有益的经验。当然,也不排斥其他学科的知识对它的补充,如社会学、逻辑学、物理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以及生理解剖学等等。通过这些学习能提高你的艺术修养。

一个成熟的、有造诣的歌唱艺术表演者,他的知识面应该是广博的,最终他应该成为音乐家。当然只做一个单纯的歌唱艺术表演者和做一个音乐家还是有所区别的,因为他们的研究方向或者说他们的侧重点还是各不同的。但是除了专业外,其他知识的要求应该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古人说“学无止境”。做为一个学习歌唱艺术表演的人应该去除“单纯”,因为我们知道,但凡是有造诣的歌唱家都不是“单纯”的,他们的知识面都是广博的,因为音乐是需要广博的知识来支撑的。神圣的音乐殿堂入门不易,得窥堂奥更难。只有不懈努力的人才能登门入室,继而为它的发展添砖加瓦。

一、歌唱艺术解析力

什么是歌唱艺术解析力呢?它就是对一首声乐作品的分析、理解、艺术形象设计以及全曲演唱布局谋篇的三度创作能力。演唱好一首声乐作品光靠好的声音或好的技巧是不行的,这是大家的共识。声乐作为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它的“音乐化语言”的特质是需要声乐语言学来阐释的。歌唱的整个过程离不开心理感受、心里体验、心理适应、心理表现等心理活动。“声”是生理表现,而“情”则是心理表现,没有“情”的“声”是没有灵魂和生命的。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需要声乐艺术心理学来解决。声乐属于表演艺术的范畴,它主要借助歌唱性的语言动作与形体动作,来创作和展示声乐的艺术形象。语言动作的抒情美与形体动作的造型美,共同构筑了声乐艺术的表现美,这一切应该通过声乐表演学的学习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舞台表演水平。关于声乐美的审视,它的导向就是声乐艺术美学,它以系统论和比教学的方法,去研究阐述声乐艺术美的总体构成。不仅从宏观的视野去阐明它的本质特征,探讨其美的构成规律及其审美功能,还从微观的方面剖析它文学的、曲调的、演唱的本体美的特质与从属体的依存性特征。

大音乐家李凌先生曾评说:“一首内容丰富曲调曲折优美、段落分明、起伏有序的歌曲,表现起来,是要费心思的;但一首简单的小曲,要想有较突出的效果,就更为难能,这也是考验一个歌者的一个艰苦的课题。”从这断论述中,不难看出,一首声乐作品,不管大小都是需要费功夫去努力的,这功夫(心思)其实就是你所需要掌握的艺术解析力。一个歌者对一首歌曲具有独特的艺术见解,独特的艺术解析,加上运用自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和演唱方法,就会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关于这点,古今中外的大歌唱家们无一例外。但凡是搞艺术的,无不追求自己独有的风格。别林斯基说:“风格就是思想本身”, “风格就是思想的浮雕性、可感性”。歌德说:“风格建立在认识的最深刻的基础上,建立在事物的本质上,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可见的和可感的形象来认清它”。福楼拜也说过:“风格就是生命,这是思想本身的血液”。艺术风格同样能反映出个人气质、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最能打动人,引人共鸣的艺术特质,也是艺术生命之树长青的最本质的质点。

一首声乐作品的演唱,应该谋定而后动,这“谋”就需要你掌握大量的相关信息而后作出准确、正确的判断,设计出几个方案,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最后确定一个最符合你表现的演唱方案予以落实。那么我们在这过程中究竟应该“谋”些什么呢?首先应该进行歌唱的形象思维,找到旋律的音乐形象、歌词的艺术形象、人物的艺术形象、以及你所使用的声音的形象。运用力度变化对比、音色变化对比、速度变化对比、风格变化对比、情感变化对比并结合自己的演唱个性、演唱气质等进行方案的设计。在这过程中我们要敢于想象、善于想象并创造想象,通过我们的艺术才华赋予作品生命力。当然,这些最终还是要经过舞台的检验,因为“实践出真理”。我们只有经过舞台的锤炼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

二、声乐艺术表现力

一个声乐艺术学习者的声乐艺术表现力实际上反映出他的声乐艺术能力。这个能力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基础能力,另一个则是综合能力。基础能力包括他的声音条件:音色、音域、音准、音量;还有视谱能力、旋律演唱能力、共鸣控制能力、节奏控制能力、音色控制能力、音量控制能力、情感控制能力等。一般来说,专业上的学习和训练都是围绕这些方面进行的,重点或者着力点大都在这些方面。这是基础能力的培养。

一个歌者声音音色的好坏,是我们对他学习效果的基本判断。在演唱时,如果他的声音“累累乎端如贯珠”,这就达到了我们对他的基本要求。声如贯珠表明他掌握了较好的发声共鸣方法,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也要经过长期刻苦或艰苦的训练。

扎好根基是无可厚非的,但在扎好根基的同时也应注意整体能力即综合能力的培养。声乐艺术表现力不是一个好的声音就能肯定的。那么哪些是综合能力呢?我们知道,演唱的基础能力是声音高低的感受能力、声音强弱的处理能力、声音长短的感受能力。而高级能力则有节奏的感受力、音色的感受力、音量的感受力,再加上演唱的控制力(力度、速度、气息的控制)、演唱想象力(人物想象、景物想象)以及歌唱的审美能力等,这样才能使他具备一定的歌唱表现力。有了这些还应该注意培养声乐艺术学习者的调控能力,即感觉调控和知觉调控。感觉调控有歌唱的听觉调控、歌唱的动觉调控、歌唱的视觉调以及其他感觉调控。知觉调控有空间知觉的调控、时间知觉的调控、运动知觉的调控、旋律知觉的调控、统觉的调控以及歌唱的错觉的调控。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声乐艺术的学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也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说他具备了一定的声乐艺术表现力。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培养声乐艺术学习者的审美能力,这是他综合能力中不可或缺的。通过这方面的培养,他应该能感知:

1.声乐作品的旋律美:知道什么是语言、音乐语言、声乐语言,什么是旋律、器乐旋律、声乐旋律;并知道声乐旋律的造型性、声乐旋律的抒情性、声乐旋律的动力性、声乐旋律的叙事性和声乐旋律的戏剧性。

2.声乐作品的节奏美:知道什么是生活节奏与艺术节奏、音乐节奏与语言,知道声乐节奏的力度性、密度性、速度性。

3.声乐作品的和声美:知道什么是和声、器乐和声、声乐和声,知道声乐和声的构成形态,并熟悉声乐和声的主体性、织体性和对比性。

4.声乐演唱的音质美: 感知精巧的呼吸、完美的共鸣、宽广的音域、洪亮的音响和丰富的音色。

5.声乐演唱的字音美: 了解字音的结构成分、结构特点,依字行腔的艺术规律(字头与咬字喷口、字腹与吐字引长、字尾与归韵收声和字音的拼合交代)。

6.声乐演唱的行腔美:知道行腔的音乐性(轻重强弱、高低抑扬、快慢疾徐、顿挫连断和语气语势)、行腔的结构性、行腔的抒情性(深入挖掘词义、准确体验基调、体会情感的细微变化)、行腔的独创性(行腔的再创造、润腔技巧、创腔手法)。

声乐艺术是一座丰富的人声艺术宝藏,它所蕴含的美妙动人的歌声,是无与伦比的人类创造。声乐艺术的学习,必须掌握基础理论,然而也必须扩大学科视野,以便获得更广泛的学科内容。我们要想培养高层次的声乐艺术演唱人才,首先要培养高层次的教学人才。理论是实践的总结,但实践的经验一定要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因为没有足够的理论后盾,所谓培养只能是一句空话。

声乐艺术在我们经过上述的理论和时间的学习过后,声乐艺术的创作能力也值得我们去培养,用现在时兴的话讲,就是培养创作型人才。我们国家很多有造诣的歌唱家,其实也能创作脍炙人口的声乐作品。我们熟知的《赞歌》是歌唱家胡松华先生的作品;《骏马奔驰保边疆》是歌唱家蒋大为先生的作品;《新货郎》是歌唱家郭颂先生的作品,……等等,不胜枚举。声乐作品的创作虽然不是声乐艺术学生的主修课程,但我们的学习不能只着眼于学校,应该让他们知道,走出校门其实是进入一个更大的课堂。“我为人民歌一曲”,固然可爱,但“我为人民歌一生”却更让人崇敬。声乐艺术作品的创作可以让我们对声乐艺术规律的掌握更有帮助。

声乐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就有它的规律可循。“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歌唱实践、舞台实践,大量的优秀声乐艺术人才必当涌现,这是我们期望的。

在最后,我想用弗朗西斯科・兰皮尔蒂关于歌唱艺术学习的一些话来做个总结,他说:“在这里,我愿把歌唱看作不过是讲话的一种延续。我们在讲话中所用的音符当它们表示愤怒、讥讽、爱情、怜悯等时,我们自然而然地赋予它生命,我们的语言明确表达出这些感情。……不,嗓音之外还须有良好的耳朵――就是一种能正确抓住和重复他人嗓音或它种乐器音响的自然才能,缺少这方面才能的歌手必定不能期望成功。……嗓音比任何乐器更具有传达感情的能力。不要只为了嗓音的响亮而牺牲清晰的吐字。……所有艺术可分为两部分――自然的和学来的。为了得到自然的发声,呼吸也必须是自然的”。希望前辈大师的谆谆教诲能让我们攀上更高的艺术高峰!

参考文献:

[1]李凌.歌唱艺术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2]弗・兰皮尔蒂.歌唱艺术的衰落与复兴.李维渤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

[3]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

歌唱艺术论文范文8

一、德奥艺术歌曲对我国高等声乐教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1.学习和演唱德奥艺术歌曲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技术能力

美声声乐艺术之所以冠之以“美”之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在声音美感的规格和标准上有着极高的,近乎于苛刻的要求。主要包括充沛、流畅、沉稳的气息;连贯的声音;饱满圆润的共鸣腔体;完美的音质、音色等几大方面。大型的歌剧咏叹调对于声音的戏剧性有着极高的要求,音域通常大起大落,强弱对比也非常强烈,这些对于声音来说都是极大的冲击。这并不是说大型的歌剧咏叹调就不符合美声艺术的各种审美规格和规范,而反之恰恰正因为如此,其需要演唱者要在演唱中更加严格的遵守美声唱法的声音技术理念和规范,但事实证明,如果演唱者没有经受过严格的、全面的、扎实的基本声音演唱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直接去演唱大型咏叹调的话是无法真正掌握和拥有这些演唱能力和声音控制能力的,因此可以说,我们在重视德奥艺术歌曲重要性的同时并不是要否定歌剧咏叹调,而是要强调扎实的演唱基本功对于演唱的重要性。首先,德奥艺术歌曲创作规范严谨,音乐结构完整、旋律流畅富于连贯性,分句规范而富于科学性,对于呼吸的稳定性、声音的连贯性,和分句的科学性都有着严格的规范和要求,因此学习和演唱德奥艺术歌曲对于训练学生稳定的呼吸方式和连贯自然的声音连接有着极好的作用和效果。第二,学习和演唱德奥艺术歌曲可以使学生的音色和音质更加纯净。与歌剧相比,德奥艺术歌曲更加具有理性的气质,因此,音乐情感更加细腻,音乐优美、规整,意境唯美幽远,因此在音乐情绪和表现方式上也更加理性、克制和含蓄,因此演唱德奥艺术歌曲对于音质和音色有着极高的要求,容不得声音上的半点杂质和瑕疵,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时要保证音质的绝对纯净和音色的绝对优美,这就会极大的提高学生对于音质和音色的处理和表现能力。第三,学习和演唱德奥艺术歌曲可以增强学生的声音变化与处理能力。之前已经有所提及,艺术歌曲在音乐的规范性、严谨性、科学性上都有着极高的规格和标准,因此音乐表情也更加细致和丰富,因此对于音量及音色的变化上也就更加细腻和丰富,每一个重音、每一个强弱对比,每一个渐强渐弱、每一个音乐表情变化、每一个分句,因为艺术歌曲的变化性极为细腻,不像歌剧咏叹调那样鲜明,因此音色和音质的变化和处理上就要拿捏的更为准确到位,这就要求学上在演唱时要具有较强的声音变化和处理能力,这样才能表现出艺术歌曲中细腻的情感和深远的音乐意境。第四,学习和演唱德奥艺术歌曲可以使学生掌握“轻声”的唱法。具有一定声乐素养和声乐理解力的人一定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在美声声乐演唱中声音唱“强”容易而唱“弱”难,能够唱出完美的“由弱到强”和“由强到弱”更是难上加难,如果只演唱大型的歌剧咏叹调作品可以很容易让人唱出强音的效果,但同时也很容易使人丧失弱声歌唱的能力。而必须指出的是,只有懂得真正的“弱”,做到真正的“弱”才能做到真正的“强”,而不具备真正能力的“弱”,也就做不到真正的“强”。而德奥艺术歌曲的情感极为细腻,情绪也更加平稳,要求演唱者要始终在一中冷静的情绪基调中演唱,因此会有效地杜绝歌唱过度用力,从而掌握真正的轻声演唱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声音力度控制及表现能力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2.学习和演唱德奥艺术歌曲能够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文素养与音乐素质

音乐从社会功能属性的角度来讲都包含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不同的音乐种类有着不同的侧重。流行音乐,或者通俗音乐侧重娱乐功能,而欧洲古典音乐则更加侧重于审美功能。也就是说欧洲古典音乐具有了更丰富的、更深厚的、更加深邃的文化性与审美性。浪漫主义音是在欧洲人文主义思潮兴起的大背景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是浪漫主义人文思潮的直接产物,因此与以往的古典主义音乐相比具有了更加丰富的人文内涵,而德奥艺术歌曲则是浪漫主义音乐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体裁,其最鲜明的代表性体现之一就是其将音乐与优秀的人文主义诗词相结合,具有极强的文学色彩和民族色彩,而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哲学性、严谨性也更加增强了这种文化的色彩,从这个角度来讲德奥艺术歌曲已经突破了音乐的范畴,而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说文化学科。因此,要想真正理解、掌握和演唱德奥艺术歌曲学生就必须要对人文主义诗词、人文主义思想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认知,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诠释能力,这样才能在演唱中真正表现出声乐作品的本质精神内涵和思想情感,而学生在学习和演唱德奥艺术歌曲的同时就能够极大的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而从整体的美声声乐艺术学习而言,美声声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科学、一门学术,只有具备了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分析理解能力才能够真正掌握美声声乐艺术的真谛,才能够眼馋出纯正的美声声乐艺术,展现美声声乐艺术的魅力。正如之前所提及的,从纯音乐的角度来讲,迄今为止,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在音乐种类、类型、风格、表现力、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等诸多方面都堪称人类音乐发展的当之无愧的顶峰。在其之后,虽然诞生了很多种音乐流派或音乐理念,但没有一种能与浪漫主义音乐的音乐理论体系相提并论。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音乐种类或音乐流派的理论体系也都源自欧洲的古典浪漫主义音乐,可以说浪漫主义音乐是现代音乐诞生和发展的肇端,而作为浪漫主义音乐代表的德奥艺术歌曲艺术具有极为完整的音乐结构、理论体系、和声体系、曲式类型,及任何声乐作品种类都无法匹敌的钢琴伴奏艺术。与器乐专业的学生相比,音乐素质一向是大多数声乐专业学生的一个“短板”,而通过学习艺术歌曲会极大的补足这一“短板”,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从而增强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诠释能力与表现能力,从根本生提高专业水平。

二、总结

总之,德奥艺术歌曲是人类音乐史中的瑰宝,是美声声乐艺术中唯一能够与歌剧咏叹调相提并论的声乐艺术种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极强的艺术魅力,这也是其经久不衰、历久睨新的内在原因。当前我国的高等声乐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发展,但仍然存在的一定问题或者说缺陷,那就是长期以来对于德奥艺术歌曲一直没有予以足够的,或者说是应有的重视,长此以往这对于我国的高等声乐教育事业,甚至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不能只将眼光集中在歌剧咏叹调上,要改正“一条腿走路”的理念和状态,要充分认识到德奥艺术歌曲艺术的重要性价值和意义,将其更加有效的应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从而使我国的高等声乐教育,乃至我国的美声声乐艺术能够真正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胡东冶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歌唱艺术论文范文9

[关键词]民族声乐 发展 风格特点

我国民族声乐是以目前我国音乐(艺术)院校中民族声乐专业为代表的,既不同于民歌、说唱、戏曲的演唱,又是在继承并发扬了这些传统演唱艺术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欧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和优点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征的新民族歌唱艺术。中国民族声乐自上世纪20年代逐步形成,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包容了浓郁的民族特色的演唱艺术。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一直深受中国人民喜爱,在今天也将带着它独特的风格韵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一、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一)继承

我国传统声乐艺术有着灿烂的历史,其时间绵延之长、形式内容之丰富、文化内涵之深刻,在世界声乐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在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中,声乐演唱艺术经过了对传统民歌、诗经、楚辞、乐府歌舞大曲、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戏曲等的继承和创新,开始逐渐从众多的音乐艺术形式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专门的声乐演唱艺术形式。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欧洲传统声乐艺术开始传入我国,这种新的歌唱艺术形式的出现,使我们的民族演唱艺术更为丰富。我国民族声乐是在传统民歌、曲艺、说唱、戏曲中发展起来的,一直以来它的演唱方式深深扎根于民间音乐的沃土之上,演唱内容深刻体现着不同时代人民的心声,从而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1、民歌

民歌是与劳动人民联系最为密切、表现人民现实生活最为直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质朴的语言、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生活、劳动、斗争和情感等方面的内容。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民歌的种类和演唱形式非常丰富,称得上是异彩纷呈,琳琅满目。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音乐工作者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和民族特色的新的音乐体裁,如秧歌剧、新歌剧等。

2、曲艺、说唱

曲艺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是一种说唱艺术。主要通过语言来表现内容,因此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一直以来特别受到大众的欢迎。说唱的种类也很多,且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如:“京韵大鼓”、“河西大鼓”、“河南坠子”、“山东琴书”、“陕北道情”、“四川清音”、“四川鱼鼓”、“东北二人转”等,它们在润腔、歌唱技法、演唱风格、发音部位及咬字吐字等的运用上,为民族声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推动了民族声乐的发展。

3、戏曲

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戏剧艺术。它是由原始的戏剧形式“参军戏”、“杂剧”、“大戏”等发展而来的,随着我国戏曲剧种的不断成熟,相互借鉴、吸收,在表演技巧和演唱方法上逐渐总结出用嗓方法,比如戏曲常称的“真嗓”、“大本嗓”或“小嗓”,即“真声”与“假嗓”。出现了不少有关演唱方法的理论文献,表演中强调以声传情,讲究语言运用中的语气、声调、语势,以达到语言的感人。由于地域环境的影响,也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北方嘹亮、豪放,南方婉转、细腻等。民族声乐继承了戏曲这种雅俗共赏的特点,并在表演、声腔、吐字、内涵、韵味、技巧、声音的装饰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融合提高。使民族声乐日臻完美。

中国民族声乐对传统声乐艺术的继承是经过扬弃后继承的。同时它还需要吸收、借鉴欧洲声乐技法,学习姊妹艺术唱法,才能使这门艺术得以蓬勃发展。

(二)借鉴与创新

20世纪初以来,西方音乐逐渐渗入我国。学堂乐歌、歌舞剧、艺术歌曲等,一度盛行于我国的音乐生活中。新式音乐学府的出现,新式音乐教育的普及。西洋歌唱形式和方法的传入。为我国声乐文化增添了更为丰富的色彩。改革开放以来,港台地区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流行音乐广泛传播,为民族声乐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元素和审美情趣。

1、教学机构的建立

以美声为代表的西方歌唱方法在我国的传播,得益于我国最早的一批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特别是1927年的上海国立音乐院(后改名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建立,使美声(Bel Canto)作为一种歌唱方法纳入了中国音乐院校的教学课程,并在实际的音乐生活中产生着作用。这些院校先后聘请在华的外籍声乐教师,教授美声唱法。这在不同程度上对民族声乐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在教学体制、教学管理和教学形式等方面的发展。

2、歌唱家的贡献

20世纪初,西洋音乐和西洋唱法传入我国,新的声乐作品大量出现,郎毓秀、斯义桂、喻宜萱、周小燕等歌唱家,通过独唱音乐会或教学班,将新创作的歌曲和新编的民歌全部纳入音乐会和教学实践,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声乐理论和作品,为我国民族声乐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鲁艺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富有民族风格的民歌歌唱家郭兰英、王昆等。从而使民族声乐更贴近民众,受人民喜爱。同时也形成了感情纯朴、韵味各异的演唱特色。特别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精神的贯彻,使得新民族歌曲不断涌现,民族歌手深造争先恐后,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民族声乐的歌唱水平和表演技巧。

3、音乐留学生归国及土洋之争

20世纪30年代开始,我国一批卓有成就的声乐人才赴国外学习,并先后回国,从事美声演唱和以西洋唱法为基础的声乐教学。与传统方法相比,在唱法、表演、教学等方面展开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激烈碰撞。在这次激烈的碰撞中,土洋之间彼此了解、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使民族唱法在声音圆润通畅、声区统一、共鸣腔体打开、音域扩大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并且在声音技法、理论创新、艺术实践、人才培养、艺术处理、审美标准等方面,都促使了民族声乐向更科学、更多样、更系统的方向发展。

二、风格特点

任何一个民族的演唱风格。都与该民族的语音特点、语言习惯、人文地理、历史文化、审美理念等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民族语言的音韵特点,更是决定歌唱艺术特色的直接因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表现民族情感的语言,不同的语言特点就决定了不同民族的演唱风格。

(一)声乐特点

1、音色自然、甜美、富有表现力

音色是民族声乐重要的审美原则。我国民族音乐注重对作品意境的描绘和表现,民族唱法追求音色的甜、脆、圆、亮,要求声音自然、结实、明亮,特别是与民族语言结合中讲究咬字、 吐字的清晰准确,行腔圆润。代表了我国传统的审美情趣。我国近现代众多民族歌唱家如郭兰英、王昆、李谷一、彭丽媛、张也、宋祖英、郭颂、吴雁泽、胡松华、蒋大为、阎维文、吕继宏、王宏伟等,无不具有此特色。

2、演唱个性的多元化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个民族都形成了特有的演唱风格:一方面表现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上,我国南方青山绿水,演唱表现出清秀、柔美的特点。北方四季分明,则表现出高远、粗犷的特点。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民族语言的影响上。我国有56个民族,除了汉族在演唱中推广普通话以外,其它少数民族如:回族、藏族、蒙古族、维族、壮族、苗族、高山族、彝族等民间演唱团体都采用本民族的语言演唱,形成了“原生态”这种新型的民族声乐种类。每个民族中也由于歌手自身的个性而体现出多样的演唱特点。演唱个性化表现出民族音乐的成熟和它所特有的丰富内涵。

3、歌唱语言的艺术性

我国民族声乐特别强调歌唱语言的艺术性——“字正腔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诗为乐心。声为乐体。字为腔之质,腔为字之文。”指的就是传统声乐理论中所谓的“字正腔圆”。民族声乐十分注意发声与咬字的协调,要求在字准、字正的基础上,塑造动人的声腔,使歌唱情真意切,生动感人。要求“出字真、行腔圆、归韵清、收音准”:“字正者,吐字清新,发音准确也:腔圆者,行腔委婉圆润,合调也”。字音清楚,送音有力,语义明确。字正字真是吐字的基础,腔圆则是指演唱者元音响亮、甜美圆润、音质饱满。腔圆是在字正的前提下,使声音流畅而完美,富有艺术感染力。歌唱者只有做到“字正腔圆”。演唱艺术才能真正达到声腔委婉、圆润、饱满、准确、清晰、不折、不倒的境界。

(二)审美特点

1、音韵美

在我国丰富的歌唱语言中,音韵美是传统声乐作品和声乐表现独有的美学特征。行腔韵味是民族唱法的魅力所在,是歌唱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歌唱家心灵的再现,是主观情思与客观意境的高度统一。歌唱是音韵美的直接体现,传统声乐的润腔技法中,讲究“字是骨头,韵是肉”,即在舒展的行腔中蕴含着饱满、鲜活的音韵动态。加上音乐丰富的变化手段能升华成洋溢着音乐美感的动人唱腔和形成浓郁醇香的行腔韵味。歌唱者根据旋律的音高、力度、音色进行表现,并能运用滑音、抖音、颤音等装饰性手法和各种不同的呼吸换气变化等对音乐旋律进行修饰,使旋律能达到完美的表情效果。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优秀民族歌曲中。民族特色的音乐与民族特色的语言高度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明亮优美的曲调。也产生了独特的音乐美感。

2、唱腔美

声腔之美就是歌唱时以语言为中心,按自己特有的审美习惯和歌唱技巧对唱腔进行润饰和美化。是歌唱家情感和个性特色的结晶。韵味的体现要靠歌唱家对声腔的仔细揣摩,将民族语言中特有的音韵动态生发出来,并能根据词意中人或物的具体情感、神态,从声腔、旋律、节奏、音色以及气息变化等方面,取得连贯协调,还要对歌曲所表现的声音基本形象及音色、唱腔等进行精雕细琢,使演唱获得婉转而有情致。悠然而又神往的艺术效果,给观众以无穷回味,达到“韵在情深处,妙在不言中”之意境。

3、意境美

歌唱艺术论文范文10

关键词:孟勇 声乐作品 艺术特征 演唱技巧 学术述评

作曲家孟勇被誉为“青歌赛高产专业户”。其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他合作的歌唱家、歌手更是数不胜数,既有李谷一这样老一辈的歌唱家,也有宋祖英这样一辈的优秀的歌坛中坚力量,还有唱着他创作的歌曲从青歌赛脱颖而出的雷佳、严当当、陈莉莉、王庆爽等青年一代。然而,学术界还未对孟勇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和演唱进行广泛地讨论与研究。

本文以“孟勇”和“其他作曲家”声乐作品艺术特征及演唱为分类依据,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章进行梳理、分类,仅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详细述评。

一、对孟勇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及演唱的研究

中国著名作曲家孟勇创作了恒河沙数的声乐作品,他创作的民族声乐作品也获得难以计数的奖项。然而与之难以计数的奖项不相称的是,系统地研究其声乐作品基本特征及整体艺术风格的文献却寥若晨星,但是这为数不多的相关文献也可按各自的研究视角及维度进行分类论述。

(一)宏观把握,全面分析

湖南师范大学饶荣在其2011年学位论文《孟勇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探析》中,以孟勇的学习、艺术经历及艺术创作成果为切入点,从“曲名新颖”、“取材丰富”、“运用本土音乐元素”、“词、曲结合完美统一”、“作曲技法新颖独特”等 7个方面对孟勇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进行论述。又以孟勇的8首作品为例,从情感解读、润腔技巧的运用和演唱处理三个方面进行研讨,进而对孟勇声乐作品的演唱进行分析。最后深入对孟勇声乐作品在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

这篇文章中的“孟勇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这一部分涉及到“曲名新颖”、“取材丰富”等7个方面,但仅仅重点深入的分析了“词、曲结合完美统一”这一方面,其他方面都未能深入剖析。在“取材丰富,韵味独特”这一部分中,根据孟勇在作品创作上运用音乐素材的不同将孟勇声乐作品分为以少数民族音乐素材为题材、民间故事为题材、现代生活内容为题材、地方戏曲音乐为题材的四类,是一种可取的分类方法。对声乐作品分类的方法有很多,先将作品分类,通过对每一类作品的研究,来探析其艺术特征是一种好的研究思路。笔者将继承并发扬这一思路,对孟勇的声乐作品进行更科学的分类,以类别为基点深入地论证孟勇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文章对于孟勇声乐作品的演唱的分析,情感解读、演唱处理都很到位,不难看出作者对8首代表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以及作曲家对作品的演唱要求了如指掌。笔者曾对孟勇进行访问,掌握了孟勇具体的学习、艺术经历,每首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以及演唱其作品的一些要点等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参考价值较高。

对孟勇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在宏观上把握分析的学术论文还有张佳发表在《音乐大观》2013年第9期的《浅谈孟勇声乐创作的民族特色》和李咏云发表在《歌海》2014年第4期的《孟勇及其声乐作品特色探析》。张佳的《浅谈孟勇声乐创作的民族特色》一文对孟勇作品《阿妹出嫁》和《山寨素描》进行音乐本体分析,然后从“在歌曲选材方面”、“曲式结构独特新颖”、“多元化的结构特征”这样三个方面研究孟勇声乐作品中的民族特色。笔者认为,孟勇很多声乐作品都是以湖南的山水人情为题材,有着浓郁的民族色彩。在曲式特征上,孟勇很多作品都是典型的民族调式。而且其创作常常采用湖南民歌的主题旋律作为作品的主题动机旋律,在此基础上延伸扩展主题乐思,因此旋律上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但是张佳重点论述了孟勇作品曲式结构灵活新颖,调式调性转换频繁,而没有抓住作品曲式特征上的民族特色来进行研究。曲式结构包括了歌曲的曲式特征和结构特征,“多元化的结构特征”不能与“曲式结构独特新颖”并列,而且“多元化的结构特征”这部分也并没有研究孟勇作品结构上体现的民族特色,而是概括孟勇的创作特征。文章没有充分的论证孟勇声乐作品的民族特色,结构混乱,逻辑不清。

可见,关于孟勇声乐作品整体风格及其作品的演唱艺术的系统的研究是相当匮乏的。

(二)微观切入,精深剖析

对孟勇声乐作品整体风格的把握固然重要,但是对某一具体作品的深入探究更是不容忽视。学术界也有关于孟勇《阿妹出嫁》、《斑竹泪》等具体作品的艺术特征与演唱的研究。本节选取两篇研究歌曲《斑竹泪》的艺术特征和演唱的文章进行对比评述。

王芳发表在《安徽文学》2012年第10期的《泪洒斑竹潇湘情――对歌曲<斑竹泪>演唱教学的思考》一文,以歌曲《斑竹泪》的演唱教学为出发点,引出作者对此作品的思考。文章首先从歌曲的时代背景和结构调式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分析之上,强调了歌曲中的气息运用,引用沈湘教授所言的“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唱的动力”,着重体现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同时,以歌曲的情感变化为线,串连了不同情感之下呼吸技巧的变化规律,也顺势引出了歌曲之中语言和润腔技法的运用。最后指出演唱者要想唱好一首声乐作品并达到歌曲演唱的一定境界,歌唱处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进行反复的推敲和研究,将自己的实践体会融入到歌曲演唱中,才能更好地诠释作品。

谢菁、胡建军发表在《黄河之声》2009年第3期的《泪洒斑竹瑟鼓湘灵――谈〈斑竹泪〉的艺术特色及演唱技巧》一文,以《斑竹泪》歌曲的创作背景故事为引子,对歌曲进行了细致独到的剖析,首先指出了此曲曲式的结构图,并分析说明此曲主调为商调式的写法,运用了三个调式的转化,从而进一步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作者再根据自身演唱的切身体会和感悟,特别是对歌曲中润腔的处理作了细致入微的探讨。

以上两篇文章都以歌曲《斑竹泪》为研究对象,都从艺术特征和演唱技巧进行分析,但是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体现出的是王芳与谢菁、胡建军在文字功底、学术思维及表达逻辑上的本质区别。在文字功底方面王芳的论述更具口语化的特点,而谢菁、胡建军的表述则更具学理性语言的特点:精确、深入、简洁。在学术思维及表达逻辑上谢菁、胡建军的文章具有更强的严谨性和学理性,整篇文章在写作逻辑思维上更具有质感。两篇文章都对《斑竹泪》的曲式结构进行了分析,谢菁、胡建军的文章中调式转化结合曲式结构图直观的体现出《斑竹泪》中调式特征与曲式结构的综合发展。而王芳的文章则以语言叙述为主,在歌曲结构和调式特点的论述上较为抽象,意义表达较模糊。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谢菁、胡建军的文章更胜一筹。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孟勇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程度地展开,但研究之深度和力度仍显浅薄、苍白,也缺乏专门、系统地对孟勇的作品进行研究的文章。因此,对孟勇的作品进行研究,还有较大的空间和研究价值。

二、对其他作曲家声乐作品艺术特征与演唱的研究

在中国音乐界,有影响力的作曲家非常多,如王志信、徐沛东、印青等,他们创作了很多优秀的声乐作品,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作曲家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与演唱研究也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浙江师范大学黎莉在其2011年学位论文《印青歌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唱分析》中,先按时间顺序介绍印青的艺术生涯,通过列举印青在同时期创作的各类题材的作品来回顾其歌曲创作历程。接着对印青歌曲作品进行分类以及本体分析,概括出印青歌曲基本创作特征。文章将印青创作的歌曲作品分为三大类:主旋律歌曲、军旅歌曲、其它社会题材的歌曲。选出印青具有代表性的四首作品从调式调性、和声、歌词、曲式、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音乐本体的分析。文章认为印青的歌曲有“歌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紧跟时代步伐,弘扬时代精神”、“通俗化与艺术性的融合”、“艺术风格‘精、美、真’”这四个创作特征。再从“演唱中声乐技巧的运用”、“与伴奏的配合”、“情感处理”三方面入手,对印青歌曲作品的演唱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对印青在创作之外的其它社会影响及贡献作了简要介绍。

文章中对印青作品的音乐本体分析这一部分是最为出彩的。一方面,分析的四首作品选取得很好,四首作品都是印青流传度很广、评价很高、很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并且它们是不同的四种风格。《走进新时代》是典型的主旋律歌曲,它反映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政治气息厚重,时代感强,是祖国繁荣富强的时代赞礼。《天路》是一首有着浓厚地域风格的创作歌曲,有着山歌的特点,可以称得上是的新民歌。《西部放歌》是西部开发的标志性文艺作品,有一股浓浓的西北信天游的味道,民族色彩厚重。而《芦花》则是一首抒情的艺术歌曲。所以文章选取的这四首作品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另一方面,文章对作品的分析全面到位,从创作背景、创作过程到曲式结构、调式调性、旋律、节奏再到歌词,条理清晰、分析深入透彻。除此之外,文章对印青歌曲创作特征的总结也比较全面且对每个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印青歌曲的演唱分析方面,文章从演唱中的呼吸共鸣、咬字吐字、音色音量、速度节奏以及与伴奏的配合,情感的处理这些方面深入细致的分析了《走进新时代》、《天路》、《西部放歌》、《芦花》四首作品的演唱,理解深入、思路清晰。所以文章有很多的可借鉴之处,值得学习。

山东师范大学路敏在其2014年学位论文《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风格及演唱研究》中,先简单介绍了王志信的艺术人生,并对其主要音乐创作进行分类,文章认为王志信的声音作品根据创作题材可分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现实题材、古诗词题材和借物抒情题材四类。然后归纳出王志信声乐作品具有民族性、多样性、时代性的风格特征,并对这些风格特征分别进行了剖析。再对王志信声乐作品的演唱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分别选取王志信具有民族性、多样性、时代性风格的代表作品分别从歌曲背景、歌词内涵、曲式结构及演唱处理这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最后总结了王志信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贡献。

整篇文章内容充实、结构层次很清晰,各级标题高度概括了各部分内容而且用词准确,语言耐人寻味。文中“王志信声乐作品的演唱研究”这部分以不同作品为例,每个作品都分别从歌曲背景、歌词内涵、曲式结构及演唱处理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使得文章结构很规整,很可取。在分析作品的同时紧扣前文论证的民族性、时代性、多样性的风格特征的意图也是很好的。但是某一首作品所体现的风格特征一定不是单一的,要演唱好一个作品应该要全面把握好它的风格特征,文章从民族风格的作品如何演唱、时代风格的作品如何演唱、多样性风格的作品如何演唱三个方面来论证王志信声乐作品的演唱的这一思路笔者不敢苟同。而且文中所选取的《兰花花》、《昭君出塞》、《孟姜女》是三首风格类似的作品,而文章却将他们分别归为三种不同风格的代表作,笔者认为有些欠妥。

湖南师范大学李霞辉在其2014年的学位论文《徐沛东声乐作品的民族特色与演唱风格研究》一文中,先介绍了徐沛东的创作理念的形成与发展,接着从戏曲元素、民间歌曲、方言三个方面来分析徐沛东作品的民族性,然后分析了徐沛东声乐作品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世界性的结合,最后从演唱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表演实践与自我理解相结合、演唱风格与作品风格相结合等方面阐述了演唱风格与作品风格的有机结合。

作者对徐沛东的作品如数家珍,举例阐述的时候大多是选一个作品配谱例详细论证,然后列举其他作品来辅证,笔者认为这种分析方法很有说服力,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平时笔者看到的很多文献只是对理论泛泛而谈,却缺乏较好的基础性案例分析,使得文献内容较为空洞,理论支撑乏力。这篇文章则较好地摒除了这一毛病,进行了大量而全面的案例分析,行文流畅自然,结构浑然天成。

整体而言,学术界以某一作曲家及其作品为案例的研究已然成为当下研究的一个热点,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针对作曲家孟勇及其创作作品的研究较少且多有浅尝辄止之嫌,研究视角单一,特别是对其创作作品的研究在固定单一的模式上泛泛而谈,这一点在相关的多数文章的谋篇布局上即可体现出来,对音乐文本的研究流于表层等等,由此,便体现出学术界对孟勇及其声乐作品的相关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权威的指导,仍处于摸索的阶段。而孟勇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极高的影响力与当下对其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之间体现出较大的现实差距,这就让笔者的研究课题具备了较大的研究空间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饶荣.孟勇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探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徐迟.歌曲阿妹出嫁的艺术风格和演唱解析[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

[3]张佳.浅谈孟勇声乐创作的民族特色[J].音乐大观,2013,(09).

[4]王芳.泪洒斑竹潇湘情――对歌曲《斑竹泪》演唱教学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10).

[5]谢菁,胡建军.泪洒斑竹瑟鼓湘灵――谈《斑竹泪》的艺术特色及演唱技巧[J].黄河之声,2009,(03).

[6]李霞辉.徐沛东声乐作品的民族特色与演唱风格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歌唱艺术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咏叹调;艺术歌曲;特征对比

一、咏叹调和艺术歌曲的定义及特点

(一)咏叹调的定义及特点

咏叹调(aria)是作曲家专门为歌剧中主角所写的“独白”,它的主要作用是表现人物的鲜明特征和内心活动,是为表现歌唱者的技巧并使作品具有对比性而设计的。演唱咏叹调需要演员具有高度的演唱技巧和优美的音质。咏叹调的主要特点有:旋律优美极富歌唱性;歌曲内容多为歌剧主角内心的独白;一般用乐队伴奏;有特定的曲式;篇幅较大,要求演唱者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

(二)艺术歌曲的定义及特点

艺术歌曲一般是指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情趣,无论在歌词旋律还是伴奏方面都不同于民歌和群体大众歌曲的音乐小品,在西方音乐史上,艺术歌曲是知识阶层审美需求的代表。艺术歌曲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称谓,在德国被称为Lied,在法国被称为chanson,在俄罗斯被称为pomahc。艺术歌曲最主要的特点:歌词多取自脍炙人口的诗篇;音域不宽;音乐内涵深厚;用钢琴来伴奏。

二、咏叹调与艺术歌曲的特征比较

(一)作品内容上的差异

1.咏叹调注重“戏剧性”

咏叹调来源于歌剧,它往往是主人公内心的一种诉说,它是主人公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特定情感的迸发,因此咏叹调热别注重情节的连续性和人物的特定性。在歌剧作品中,作曲家早就设定好了特定的环境、人物性格、人物身份及人物的形象特征,我们歌唱者要做的是联系歌剧剧情的前后发展脉络,揣摩此时主人公感情的发展变化,再依附作曲家的旋律将人物形象塑造出来。

2.艺术歌曲注重“抒情性”

经研究各个时期的艺术歌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艺术歌曲的表现内容一般没有具体的剧情对象,它多半仅仅是在表现一种意境和心境,往往有更深层次的寓意和哲理,不同的人对同一首作品可能作出不同的理解。

(二)歌曲与伴奏的关系不同

咏叹调一般采用管弦乐队伴奏,歌唱与伴奏存在主次之分,即伴奏一定要服从于歌唱,是声乐部分的陪衬。而艺术歌曲是一种钢琴性的音乐,钢琴在伴奏的过程中与声乐部分是“相得益彰”的关系,伴奏并不从属于声乐部分而是音乐形象构成中不可缺少的“有机体”。

(三)音域的异同

歌剧咏叹调通常音域比较宽泛,有雄壮宽广的高音,讲求声音的爆发力,演唱时相对难于掌握和控制,所以咏叹调一般都放在学生有一定的演唱能力的时候再拿出来演唱。相对来讲,艺术歌曲的音域就窄的多,曲中音程续进多以级进为主,有些艺术歌曲甚至会将音域控制在9度、10度之内,如卡奇尼的《阿玛丽莉》,歌曲的音域就控制在小字一组的d到小字二组的e之间。

(四)演唱技巧的差异

咏叹调多用气势宏大的管弦乐队来伴奏,又旨在表现激烈的矛盾冲突,这些因素决定了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要具备较大的音量和较宽的音域。在演唱咏叹调的过程中,主要用到的共鸣腔体是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演唱者同时调动胸声和头声共同作用来完成歌唱。在歌者的演唱中我们会体会到气息的柱状立体感特别清晰,在结实明亮的歌声中能明显的感觉到强有力的气息控制,声音的聚焦点居中偏后,声音厚实而且穿透力极强,音色明亮,声音的整体线条较粗而结实,戏剧性极强。相比较咏叹调而言,艺术歌曲是一种相对短小的小型声乐体裁,它是以钢琴作为其伴奏形式,这也是艺术歌曲与咏叹调的主要区别之一。作曲家在创作中会很重视伴奏对声乐的烘托作用,过分的音量会造成两者的效果失衡,因此,在演唱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音量的控制,讲究“含蓄”的歌唱。演唱艺术歌曲的共鸣腔体以头腔共鸣为主,声音一定要依附在气息上富有弹性的歌唱。声音聚焦点的位置居中偏前,声音抒情而又集中,抒情性强,多用稍黯淡含蓄的音色来进行演唱。

(五)声部的异同

歌剧咏叹调有严格的声部划分和角色分配,它通常是用声部来解释歌剧角色的,每首咏叹调都具体的归属于某个声部类型,每首咏叹调都是作曲家为某个特定的角色甚至是某个特定的人而写,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声部的角色特征。也就是说,歌者在选择歌曲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声部,我们不能拿一首男高音的咏叹调来让男低音演唱,如若这样声音的灵活性和音域会是一个很大的;同样我们更不能拿一首男低音的咏叹调让一个男高音来演唱,如若这样人物性格就完全相反了,因为在音乐作品中男高音多来诠释年轻人,男低音多来诠释饱经沧桑的老者。艺术歌曲没有严格的声部划分,特别是古典时期的作品,几乎是每个声部都可以进行演唱,如果出现了音域的问题,演唱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升调或降调处理。

三、演唱建议

众所周知,音乐作品是作曲家用音乐符号将头脑中的音乐形象表现出来,但无论多么详尽的乐谱体系和表情术语都无法完全的表现作曲家的内心思想,更无法确切的体现人物情感运动的细致变化和微妙差异,这就需要歌者准确的进行“二度创作”,笔者根据多年的学习和教学经验认为,在演唱咏叹调和艺术歌曲前应做好以下案头工作:

(一)歌剧咏叹调的演唱建议

1.理解作品的内涵

所谓内涵,就是作曲家隐含在音乐作品中的深层含义,也就是作曲家想通过嘴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笔者认为,演唱者在拿到新的作品时应将歌词反复朗诵几遍,挖掘和领会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定环境和思想感情。对作品的理解越深,感受越深刻,在演唱时的表演就越纯真完美。比如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伯爵夫人的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在演唱这首咏叹调时,我们一定要顾及伯爵夫人的身份气质,既要表达出她对丈夫坚定的爱但又不能过于夸张,要高贵含蓄。

2.角色的定位

一部歌剧,往往是以人物为起点,以人物的性格为内在逻辑,以戏剧冲突为推动力,以人物的戏剧动作为外在形式,以情节发展为主要载体的一个错综复杂的戏剧性进程。歌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年龄、身份特征、性格,作曲家都赋予了它们鲜活的生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能拿整部歌剧给学生演唱,我们只会提供其中部分优秀的咏叹调或片段,由于缺少故事情节发展的延续性,对角色的定位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个人认为,对于咏叹调角色的定位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了解人物的身份及性格特征具有鲜明的角色特征和人物性格是咏叹调与艺术歌曲的最大差异。在歌剧中,各个角色都具有自己特定的身份地位和鲜明的人物性格,如比才的四幕歌剧《卡门》的女主人公卡门,她是一位吉普赛姑娘,她热情、自信、大胆豪爽、自由不羁,她的咏叹调《哈巴涅那之歌》就充分的表达了她的这些性格特征。同样是咏叹调,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中柳儿的咏叹调《主人,请听我说》就大不一样,柳儿的身份是一个侍女,她淳朴善良,默默地爱着小主人,在演唱这首咏叹调的时候,一定要含蓄,将柳儿那种想爱又不敢爱的胆怯心情唱出来。(2)结合自身对作品的整体理解,融入自身的思想感情。演唱者可以依据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为基础,通过自身精心雕琢将感情融入咏叹调角色的塑造中,让角色变得鲜活丰满。另外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络极其发达的年代,我们可以就本首咏叹调的具有代表性的音像版本进行对比分析,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演唱。

3.演唱技巧的个性化处理

演唱技巧是指演员对速度、音色、音量、语气等多方面的控制能力。演唱者结合自身的演唱技能,在不破坏原作品的情况下融入自己的个性创作,使作品更具多样性。(1)在歌唱速度方面每首歌剧咏叹调都有特定的速度标记,这是作曲家已经规定好的。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种标记都有一个灵活的幅度,演唱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将速度上下浮动一些。你可以把一个较快拍子的歌曲理解的更加急切或者更加活泼,也可以把一首较慢的歌曲拉的更缓慢一些。但是这些一定要建立在尊重原创的基础上,切不可将一首欢快的歌曲唱成缓慢的,如果是这样,音乐形象就不在了。(2)在歌唱的音色方面音色处理是咏叹调体现戏剧性的重要手段,同样一个歌剧角色,在不同的阶段,由于特定环境和这一时期主人公思想感情的不同,在歌唱音色上会有很大的差距,例如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在这部歌剧中,《很久以前》和《热泪盈眶》都是女主人公图兰朵公主的咏叹调,由于出现在不同的场合,所以音色处理上会有很大的不同。

(二)艺术歌曲的演唱建议

由于艺术歌曲没有咏叹调那么大的篇幅,所以笔者认为在二度创作时较咏叹调要简单一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案头工作:

1.认真研读作品,正确理解和把握歌曲的内涵

艺术歌曲多取材于浪漫时期的诗歌,因此正确把握歌曲的内涵才能唱出含蓄的韵味。当我们拿到一首新的音乐作品时,先不要急着去唱谱,而是应该反复研读歌词并查阅相关资料,以便深入挖掘歌曲潜在的内容。比如舒伯特的歌曲《菩提树》,从歌词表面上看,这首歌体现的是一位孤独的失恋者在冬日里四处流浪的悲伤心情,但是通过我们对这一时期作者的生活情况进行分析,就会很容易发现,套曲中所表达的“流浪”主题其实就是漂泊不定,四处游荡的作者本人的生活写照。

2.对调性进行分析

在作曲的过程中,作曲家会借助不同的调性色彩来达到表现思想感情的目的。一般来说,快乐、庄重、乐观向上的情绪一般用自然稳定的大调性来表现;柔和、秀丽、忧郁、哀伤等情绪用音色阴柔暗淡的小调性来表现。歌者演唱时,根据对作品调性的分析,基本上就能确定本首歌曲的演唱基调。

3.根据作品产生的年代,控制好音响效果

声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整体的音响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演出效果。艺术歌曲特别讲究控制与连贯,通过对音响的控制可以体现艺术歌曲所处的时代。例如,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这一时期的音乐受当时创作手法和审美观念的影响,声音力度不是很强,音响效果上较含蓄纤细,不能像浪漫主义时期那样热情激烈。

四、结语

总之,演唱者高超的声乐技巧会为作品的演绎增添光彩,然而对作品的理性深入的分析是演唱好作品的必要手段。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将自己多年来声乐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感受整理成文,由于本人学识、理论水平、教学经验和论文撰写时间的关系,文中一些理论和观点在认识上可能存在不足和漏洞,或有的观点有待商榷,敬请老师和专家指正批评。

作者:张祖云 单位:凯里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俞子正.歌剧长河.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6.

[2]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9.

歌唱艺术论文范文12

    论文摘要:本文对吴雁泽先生歌唱艺术中所突出表现出来的歌唱技巧、歌唱情感、润腔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对我国老一辈歌唱家创造的艺术成就、凝结的艺术经验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一、吴雁泽简介 

    吴雁泽,我国着名男高音歌唱家,四十多年来从事中国声乐演唱和研究工作,并身体力行地走出了一条科学的具有中国民族气质、特点的歌唱道路,被誉为“歌唱诗人”、“歌坛上的长青树”。1984年被文化部授予“民族音乐艺术家”称号。 

    1992年他被文化部调回北京担任中国歌剧院院长。他还是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副会长,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吴雁泽曾在国内刊物上,1991年出版了《我的歌唱技术、技艺的形成》声乐专着;他有着润柔的音质、宽广的音域,气息饱满而深长,善于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他的演唱韵味浓厚、技巧精湛、咬字准确。1995年11月荣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颂发的第三届“金唱片”奖。 

    吴雁泽先生的歌声所表达的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时代性具有典型的中国民族气质,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我们当今有责任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精华,弘扬民族文化,振兴发展我们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 

    二、吴雁泽精湛的歌唱技艺 

    (一)真假声的自然融合与假声的自如运用 

    1.真假声的自然融合 

    吴雁泽在做客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时唱完几句《上去高山望平川》后说:“你听出我在哪儿换的吗?我现在都找不着我在哪儿换的了”。这足以显示在吴雁泽的歌唱中真假声的使用确实已经达到了自然融合、炉火纯青的地步。 

    吴雁泽假声的学习、获得是受到我国民间歌唱艺术的启发并通过努力学习而获得的。吴雁泽当时在同学当中属于弱者,但他觉得越弱就越要多学。当时他学习河北梆子,演《游龟山》。河北梆子的高腔很厉害,它是真假声结合的,这对于他后来的真假声结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假声的自如运用 

    假声的生理特征如下:1.具有深呼吸的气息支持;2.具有开、松的发声腔体;3.声带边缘振动,不完全关闭;4.声音位置高,有较多的头腔共鸣泛音;5.音调高亢婉转,有很强的穿透力。主要是在表现某些特定地域歌曲风格时使用假声较多,并且此时假声的使用能较好的体现作品风格,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二)“歌坛上的常青树” 

    1.气息的从容保持与高度掌控——歌坛常青的法宝 

    歌唱的寿命长短,取决于良好的歌唱方法。早在一千年前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即记载“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息的调整、控制在歌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演唱较长的乐句时,气息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吴雁泽在演唱作品《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他将“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响四方”两个乐句开创性的连在了一起,这种独特的、高难度的处理方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长句的运用使作品显得更加连贯、自然,更多时候给人以震撼,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坚持训练——歌坛常青的关键 

    俗话说:“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歌唱的练习在歌唱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歌唱技巧通过科学的练习是可以获得的,获得的过程也是非常艰辛、不易的,但是在功成名就之后仍能够数十年如一日的天天坚持练声,却更为不易和难得。 

    吴雁泽在做客《艺术人生》栏目时曾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自始至终坚持训练;没有因为我成名了、当官了就开始坐办公室抽烟、喝茶……我一直坚持,到现在仍在坚持;每天下班后,晚饭以后半小时,八点到十点就是我练声的时候”。

    (三)清晰准确的歌唱语言 

    歌唱的技能技巧是要围绕语言这个中心来训练和发挥的,语言是形成歌曲民族风格的主要特征。吴雁泽歌唱中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歌唱者去揣摩和学习的,然而他最初在咬字吐字这方面却下了极大的功夫。 

    吴雁泽老家在山东淄博,初学歌唱时可谓是一口的胶东半岛话,为了克服咬字吐字方面的困难,除了听夏青、葛兰同志主持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还努力学习京韵大鼓和单弦。吴雁泽在自己文章中曾这样写到:“努力学习京韵大鼓和单弦唱段,对于校正我的普通话和歌唱语言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真切动人的歌唱情感与润腔 

    1.声为情发、以情动人 

    在我国古代唱论中就将歌唱艺术的情感表现效果放在重要位置。《乐记》中曾有“凡音之起由心生也,情动于中,故形与声”。这就给我们指明了“声为情发”的歌唱方向。 

    歌唱是将情感通过声音载体呈现给观众的艺术;情感本身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内部感觉和心情的反映。演唱者通过对作品细致的理解、感受,应用歌唱技巧,按照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进行演唱。 

    2.运用润腔,升华情感 

    歌唱润腔是对作品旋律做进一步处理时表达歌唱情感的重要手段;歌唱中细腻流畅的润腔犹如歌曲的肌肤,通过润腔的运用可以更为清晰、准确的表现作品独特的情感。歌唱时润腔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装饰音润腔、顿音润腔、跳音润腔是表达歌唱情感的主要方法,吴雁泽在唱每一首歌时,除了在咬字吐字方面下功夫外,还在润腔的抑扬顿挫作上下功夫,使演唱有起有伏,层次鲜明。 

    吴雁泽先生现年已经69岁,他的歌声之所以至今能够如此辉煌,所演唱作品的艺术生命力依旧如此持久,这除了他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生活阅历之外,还与他对事业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歌唱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自始至终的坚持练声密不可分。最后我想以吴雁泽先生的一句话结束文本,以求与大家共勉:“做为一个舞台演员,我有个想法,能唱多久就唱多久,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参考文献: 

    [1]潘乃先《声乐实用指导》,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3.第1版. 

    [2]薛良《歌唱的艺术》,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0.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