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继续教育论文

中学继续教育论文

时间:2023-03-24 15:03:28

中学继续教育论文

中学继续教育论文范文1

1.1高层次培训惠及面过窄

我县共有137名中小学体育教师,专职教师89名,兼职教师48名,2014年我县教育局共组织了两批次的培训工作,培训对象达210人次,也就是说,相当部分教师按受了两次培训,这是我县体育教师培训工作取得的可喜成绩。然而,由表1可以看出,我县体育教师“走出”巴马接受职业培训者凤毛麟角,毕竟,县级以下基层体育老师对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课程解读等方面确实需要专家“批点迷津”,更需要到“外面的世界”去开拓视野,多与同行交流,更多地汲取新思维、新理念。

1.2经费来源单一

目前,我县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经费来源为区教育厅和县教育局,主要来源为县教育局,也就是说,教师的培训经费全部来源于财政,可见,我县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来源过于单一。

2.巴马县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对策

2.1培养浓郁的自主学习氛围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体育教师的培训应以此为理念。如同当今政府扶贫一样,与其发放现金扶贫,不如技术扶贫。在科学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如果广大体育教师的思维仍停留在“吃老本”的状态,那他会在体育教育理念变迁过程中,成为体育教师角色转换的失败者。就提高体育教师的从业素质而言,必须要不断〗更新知识、理念以及新运动项目的学习、技能的提高,所以,与掌握了捕鱼技术才不经常有鱼可吃,是一样的道理,广大体育教师更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不断“充电”的方法,才能在教学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2.2科学合理的规划培训计划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主要区别在于,体育教学不仅是一个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教学对象在学习过程中生理机能会发生较大变化,主要以身体活动为特征。体育教师的工作也以这一特征为基点,通过身体活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健康水平,基于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既要关注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理念、新课标解读、体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等方面,还要注重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术科教学方法的培训。如果,条件允许,自助菜单式培训,肯定会大受体育教师的欢迎。科学合理规划培训工作,不仅体现在培训内容的取舍方面,应该还包括形式的多样化、与国培、区培相衔接的“市培”、“县培”以及学校级的教研室培训的层次化。通过不同形式学习,如现场观摩、理论学习、技能提升、交流切磋、听专家报告,可以“按需所取”,既经济又实用,而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实现各级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进一步实现体育教师培训工作的“利益最大化”。

2.3扩大经费来源渠道,为更多体育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创造条件

全靠政府财政支持经费额度必定有限,毕竟,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各项事业建设都需要投入,教育投入还不能占GDP比例过大,既使我国GDP连续30年高速增长,但毕竟底子太薄,人均收入水平仍然很低。所以,相关部门就广扩经费渠道,吸纳更多社会资金进入体育教师培训系统,如,从体育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支持体育教师的培训,或者,设立教育名人、体育明星、企业教师培训基金,用于基层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这都不失为当今现实状况下的好办法。笔者有时思考,现今我国有的足球俱乐部动辄花费上千万欧元引进一位大牌球星,试想这上亿元的人民币足够数万,甚至十数万农村体育教师的培训经费了。相信,只要全社会都来关注体育教师培训这个问题,基层体育教师会获得更多职业提升的培训机会。

3.结语

中学继续教育论文范文2

本次年会共征集到论文120余篇,其中24篇优秀论文在《继续教育》杂志1―11期上发表,40篇优秀论文在《继续教育》2004年12期的“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专辑”上发表。

来自国家机关及企业、地方高校系统、科协系统及军事院校和部队系统,共近70个单位的11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国家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付跃钦处长莅临大会指导,并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装备指挥技术学院政委何福东少将、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周济副部长在大会致辞。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陈晋南教授、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康飞宇教授、装备指挥技术学院训练部部长曲炜教授、海尔集团培训中心总经理、海尔大学邹习文校长等专家、学者在大会上作了精彩的专题演讲。中国科协常委、原中国科协副主席刘恕教授作了《面向农村开展继续教育是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的书面报告。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把“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去年12月,党中央又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对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战略性部署。论坛主办单位根据这两个重要会议精神,确立了本次论坛年会以“继续教育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工程、继续教育与建设小康社会、继续教育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为主题。各位专家、学者和会议代表围绕年会主题,展开了积极而热烈的研讨。认为,近年来,在国家主管部门及广大继续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对继续教育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继续教育内容不断丰富,继续教育的地位作用不断提升,工作程序不断规范,工作思路不断创新,继续教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与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的要求相比,与应对继续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严峻挑战相比,继续教育还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加以研究解决。为此,与会专家、代表重点在以下六个方面展开了积极而热烈的讨论和探索。

一、拓宽视野,制定继续教育发展战略

专家和代表们认为,继续教育要在新形势下有大的突破和发展,必须要拓宽发展视野,要在服从和服务于小康社会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工程;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强国战略,提升人才资源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大局下,研究和制定继续教育发展战略,拓展发展空间。国家人事部付跃钦处长在《加强继续教育工作,推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能力建设》的主题报告中提出,继续教育的改革、创新和发展,要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视野下进行思考,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重点,进一步创新继续教育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丰富内容形式,加强培养力度,推进继续教育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化和法制化进程。

陈晋南教授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南非、马来西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开展继续教育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势,并重点介绍了目前国际继续教育领域的十个研究热点:一是继续教育工程的思路、方法和管理,二是继续工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三是大学、政府机关及其他团体在继续工程教育中的作用,四是继续工程教育的案例学习与培训;五是大学/工业之间的关系;六是继续职业教育发展的案例学习;七是应用远程和网络技术开展继续工程教育;八是网络学习(E―learning);九是发展中国家的继续工程教育;十是知识的管理。

二、把握趋势,明确继续教育发展的科学定位

专家学者们对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作了诸多分析,对继续教育如何科学定位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在《继续教育的转型和主要特点》的学术报告中提出,转型是当前继续教育的一个时代特点。他认为,继续教育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补偿性的继续教育转变为一种发展性的继续教育,二是从计划体制转变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继续教育;三是从一种边缘性的形式转变为一种规范化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要充分考虑到这三种发展变化趋势和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

康飞宇教授从继续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工程的实施、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政府职能转变和事业单位改制、教育培训市场的快速发展等五个方面,阐述了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结合清华大学的实践,认为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共定位要坚持“三个面向”,即以中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为主要培训对象,强调继续教育要“面向国家人才队伍建设、面向高层次人才职业能力的提升、面向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三、适应变革,更新继续教育理念

继续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关,而继续教育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教育服务社会的形式,也必须紧紧把握社会发展变革的脉搏,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思路。康飞宇教授结合清华大学教育培训改革创新的实践,提出继续教育要坚持“教育创新,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品牌、效益、规模相结合的创一流继续教育的理念;坚持“高质量、高效益、高层次”的办学指导原则。海尔大学邹习文校长解剖了海尔集团成功的、独特的培训模式和经验,把培训放在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视野下进行思考,提出做培训实质是做文化,先造人才再造名牌的教育培训理念。

四、立足发展,研发培训项目内容体系

继续教育具有现实针对性强、岗位指向性明显、课程内容先进等特点,因此,对于培训项目和课程内容的研发,要考虑到发展的要求,一要考虑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二要考虑到行业、部门和企业的发展;三要考虑到人的发展,人的职业生涯的发展。曲炜教授对世界新军事变革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下的军事任职教育的特点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军队任职教育改革要以教育培训对象的岗位需求为指向,着眼于培训对象军事职业生涯的发展,突出其岗位性、实践性、先进性和综合性。邹习文校长介绍了海尔集团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确定培训需求,以价值观培训为先导,以资格认定、资历认定、资质认定“三资认定”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为重点,以培训服务为手段,研发、确定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提升员工素质能力,培养员工岗位履行能力的教育培训经验。

五、革新技术,创新远程教育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为继续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带来了新的教育培训理念。陈晋南教授介绍了斯坦福大学、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开展远程教育培训的理念和经验。康飞宇教授认为远程教育技术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可以在研究生课程进修、职业培训、企业远程培训、教育扶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国际合作教育等方面大有作为。

六、依法管理,构建继续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法规制度的完善是继续教育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付跃钦处长认为,继续教育法制化建设着重在两个方面努力,一是要加快继续教育立法步伐,完善法规体系;二是建立完善继续教育相关管理制度,如继续教育统计制度、证书登记制度、考试考核制度、质量评估制度等。康飞宇、曲炜、邹习文等分别介绍了所在单位构建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保证体系。

七、加强协作,打造继续教育发展合作平台

继续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施教机构教育培训资源的不足,但对于这种不足,可以采取一种机动灵活的机制,对各种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来加以解决。几家主办单位联合举办“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实质是为这种整合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在专家的主题报告和代表们的讨论中,对于沟通协作,有效整合资源,打造继续教育发展合作平台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要加强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以不断提升大学办学能力和政府公务员的行政能力及企业的发展创新能力。陈晋南教授介绍了美国通用公司与各地大学合作,剑桥大学与企业合作开展继续教育的模式与经验,并强调国际合作应该被看成合作各方均受益的活动,达到加强能力建设的目的,实现教育发展目标。

与会专家和代表还对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议:一是呼吁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协调,加快继续继续教育全国性立法进程,使唤继续教育在法制化建设的轨道上健康有序地发展,二是加强继续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提高继续教育管理水平,并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培训师队伍;三是加强继续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有效整合继续教育资源,建立公共学习服务平台;四是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培训市场准入制度,规范继续教育培训市场行为和市场秩序。

与会专家、学者们的精彩报告和演讲,激发了广大代表对继续教育的理性思考,给代表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获得了代表们的一致好评,认为本次年会的报告视角新颖、理念前沿、信息丰富、思路务实,对于继续教育的发展必将起到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论坛主办单位对明年工作达成以下共识:

1、“论坛”四届年会的成功实践表明,“论坛”作为继续教育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的一个良好形式和有效载体,对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要继续加强沟通和协作,把论坛作为一项事业来抓,一直办下去,并使论坛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健康发展。

2、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论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经过四年的努力,“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在全国继续教育界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号召力,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今后,除继续办好《继续教育》杂志设置的“2l世纪继续教育论坛”专栏外,还要采取多种途径,积极宣传“论坛”,发展“论坛”。欢迎有志于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团体、单位以多种形式关注论坛、参加论坛,以不断促进“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发展壮大。

3、要加强交流,扩大合作。“论坛”发起单位要采取多种合作形式,拓宽合作范围。除办好一年一度的“论坛”年会外,论坛发起单位要加强合作,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同策划、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培训项目。同时,论坛要以开放的胸襟,积极共同推进与其他部门、单位的合作,积极推进与企业的合作,把“论坛”办成一个继续教育理论的阵地、交流的场所、合作的平台,推进合作单位继续教育事业共同走向繁荣。

4、论坛主办单位研究决定,“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2005年年会由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承办,拟以“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为主题,初步决定于2005年8月下旬在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市举行。论文征集工作在本次论坛年会结束后随即展开,应征论文寄《继续教育》编辑部。优秀论文将在《继续教育》杂志专栏上发表。有关具体事宜的预备通知将尽早在《继续教育》杂志上刊发。论坛主办单位竭诚欢迎与会代表和其他同仁踊跃投寄论文,并积极参加和支持“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 2005年年会。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

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中学继续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继续教育 大学 终身教育 教育市场化

市场经济社会是以经济运作市场化为基础,以社会制度保障和运作的社会发展的一种形态。倡导办学体现法制,而简单地把企业市场化内涵混杂在大学制度下的继续教育发展策略中,是对教育本质及自身规律的不遵的表现。

一、面向人才资源发展,端正继续教育理念

从继续教育发展沿革过程中,突出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技能教育,结合国家教育制度对继续教育规定和赋予的使命,主要针对大学本科国民教育的学历层次水准与各大学对教育发展目标规制下的实践、复合型人才素质的提高,是大学从培养人才的主体期望对国家承载的相应层次教育制度的具体落实。体现的是国家教育发展的本体意志,是教育兴国战略举措的重要环节。

1.继续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市场化属性

从继续教育发展思路上讲,教育鼓励和推行人才不拘一格,同时市场的挑战避免不了优胜劣汰,培养继续教育制度中各层次、各类别的学员,依靠自身长期积累和国内外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学理念及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取得广泛和可观的社会效益。诚然,作为完成教育发展要求的继续教育所依从和协作的大学,赖以存在和壮大声望的内在动力也要求随着扬长避短、强化内涵和产学研结合的社会文化功能体现来追求校际间的应有名次和办学实力,维护大学队伍,提高改善相应条件和待遇。

随着党和国家对教育功能的认定和发挥高等教育效能,继续教育办学和内部管理越来越依法实施。这是继续教育在国家法制不断建立健全的情况下健康发展,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与构建国内知名一流大学的需要。

2.继续教育理念与现代企业制度间的关系

作为继续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与继续教育对企业制度的原生力的发稿学者,企业制度与大学规章制度的区别在哪呢?“用现代企业制度框架规范大学继续教育办学”的想法不是把人的工具性、利润属性片面夸大走向教育自毁之路了吗?一种唯心思潮怎么把教育的外在功能无情抹杀而自身还在畅言终身教育制度下的继续教育了呢?因此,《大学继续教育市场化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继续教育市场化机制问题诸如组织机构、信息、管理、有效激励及市场监督的文字篇幅让业内睹而兴叹罢。

从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人员起码对教育内涵的理解则是以教育放在教育者在知识发现和传授过程中尽可能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而继续教育在高等教育熏陶和塑造过程中积累的20年来从教经历理所当然地把继续教育的本质特征和指导思想不能分割。尤其敢为天下先的理论探索者在联合办学与教育辅助功能的研究中轻视教育本体功能将是对同仁不可知之处的一种替代,这不仅是为企业所献笔,也是为讲坛所设何地而值得同行就失去教育属性的研究对学位教育和管理绩效产生疑虑的原由。

二、结合办学优势,借鉴企业文化和市场调控理论,拓宽继续教育办学渠道

个体在社会中学习的需要和用人单位对人的要求两者,积极良性的发展动因在于两者平衡和不断的变化,这对继续教育工作的理论研讨势必会造成理念层次上的逻辑混淆。一个阶段发展的理论成果此涨彼伏,而扎实的办学基础和对继续教育工作实施的团队而言,倡导正面教育在理论上可以独树一帜。观念转变不能替代在实践中有效模式的应用而不加以巩固和深化。

1.优化管理体制,加强管理合力,结合教研的专业学科,面向办学市场,高信誉和准确的招生网络是拓宽办学的基础和重要前提

继续教育在各地、各高校办学的品牌是不同的,仅从教育对象(其中还包括潜在的学习需求主体)的多样化和泛化上着眼,把教育教学内容视作无所不包、对继续教育的实际不贴切的反映,是对培养目标和人才的规格质量的粗略论断,空泛的理论框架需要以办学特点的、经得住管理和教学实践检验的办学可信度与继续教育理论特质相融合、凝聚和提炼。随着这种不认真的空洞泛化继续教育,仅以教育形式多样和教学层次的不同对政府忽视教育、不加投入的失范行为加以绝对观念,认为“任何政府都无法包办大学继续教育事业”,实际上是教育万能论的错误。当然,一些非常简易和拿来可利用的方法可以在理论中产生轰动效应,这是继续教育理论研究者对同行的一种无视和学术交流方法的自大。

理论中和而不同,要求我们继续教育领域中不能割裂行政与教学的紧密关系,把行政化完全推向市场的理论其本质不言而喻,就是在明白清楚的口里一时不能说出两个对立的标准。不论是对教育本身,还是其赖以存在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加强合力,探索继续教育的途径一定会碰壁或很多曲折,冲突学术限阈对赢得办学自是无益甚或有害的。

2.企业管理的先进理论是锻炼、养成以继续教育教学的成果塑造学生从事各自取向的职业品质的需要

我们对学生的教育理念不应是一味地把危机作为惶恐而引起学生对科学知识和自身素质的不正确判定,而是要使学生在危机中唤醒成才报国、求职探索人生意义的思想意识。尤其独生子、单亲学生,他们对继续教育的认可和报考的动机都是好的,他们中间具有许多出类拔萃的资质。随着学生就业人才市场的不断壮大,很多人会觉得以后参加工作要获得的是现实中对自身发展阶段成果的认可和在社会生活中实现的个人价值。根据大学教育培养相当学历的毕业生在社会中求职和谋生手段的不同,在实践中他们会自发的寻找社会文明进步和国家强盛对于自身发展所存在的新形势要求,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强化服务意识,达到与教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作用的比重相符相承,而且适当地把高水平的学生和其他制度(教育内部的办学制度)下的人才与继续教育学生相互促进,用所学的知识在给定的实践条件环境中得到锻炼、验证,是学生自我设计和择业能力的依据,也是办学“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的实际体现。

3.大学继续教育转型要求适应和奉献社会,弘扬大学精神

人才的规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人师,做表率,在不同的复杂环境下教师和管理者的角色与作用也会发生改变,但这不是主要部分。师资力量和教师人格对学生成才的影响是大学精神对受教育者长久内化的驱动力,是大学不朽的灵魂。可以说,每所大学的继续教育都是发挥自身内涵建设的特长得以发展的,综合性现代大学学生的适应能力不仅是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特殊的文化交融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学生是学校教育的骄傲,同时是继续教育不断挖掘自身潜力,突破自我、完善人格,全面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推进继续教育与企业管理的结合,加强继续教育职业的学术交流与借鉴

这里企业管理文化是国际经济环境和企业内部因素塑造人才和体现企业实力和社会声誉决定的。继续教育作为一种生产形式,借助的是大学管理的优势,尤其是内部管理的优化。

从事继续教育工作,在管理主体确定上不一定以一时形成的理论定格,而是要以理论探索成为对继续教育的促进,发挥切实作用、相互配合实现工作绩效,谋长久发展之计,树教育百年之功德,为创造教育整体效益负起时代责任。

中学继续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继续教育 语文教学 教学模式 方法探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继续教育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育,它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也正是这种特点,决定了他在教育性质、模式、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等方面与一般教育的教学方法不同。从目的上来讲,继续教育是专职培养教育,是为了对专职人才进行知识补空和新知识传授的而形成的特殊教育系统。我国各城市中的教育学院都是以从事继续教育为主,而一般教育中,老师授课则是以讲授法为主。

一、教育计划的特殊性

继续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教育时间安排和教育内容设置。

1.教学时间安排

普通教育在时间上比较宽泛,而且受学群体主要以学习为主,能够给予学习很充足的时间。而继续教育,则是专挑节假日,寒暑假等公休日。

2.教育内容的设置

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往往具有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主题鲜明,目的感极强。

案例:在一语文教师培训中,开设的课程也是极有针对性的。曾开设“中国古代诗文鉴赏理论实践”这门课程,从题目上就能看出很强的专题性,就是培养受教者对于中国古诗文鉴赏的实践能力为目的。

受教者往往是语文工作从事者,以语文教师为多,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要求老师从中获得对中国古诗文的教学实践能力。作为一个成年人,而且是从事语文教育的工作者,理论知识应该是烂熟于心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简单单的以传统的讲授教育方法来进行教学。

二、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法

继续教育的教育目的很明确,它是以对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方法掌握并且能够投入到生产生活中以实际作用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基于其教学目的和要求,我们可以从中研究出如下四点方法来完善继续教育。

1.讨论法

讨论法,顾名思义,就是以讨论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这在我们普通教育中是不可想象的教学方法,因为学生无论是心智还是思想都不成熟,开展讨论课意义不大。在继续教育的课堂中,采用讨论法,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每个学生的工作经历和社会实践为话题展开讨论,这样能够交流学生之间的问题和有效的解决方法,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这样的教育模式可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也不为过,当然显“神通”的主要目的还是以解决自身问题为主。

2.互评法

互评法也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在继续教育课堂中,往往是伴随讨论法开展的,讨论法在互相探讨的过程中也是应当具备互相评价的流程,互相评价是一个获得他人肯定和获得新思路的重要途径。在继续教育中必须向学生声明,有关评价的客观性问题,评价时必须要认真思考,认真组织语言,大胆提出疑问,互相讨论解决,互相评价。评价的内容有很多,可以是学生的作品,学生的讲课,学生对于课堂的研究,学生对于技能培训的意见和建议等等。老师在教授学生时一定要把握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之间做出评价。

再好的评价体系也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有时候主观性的存在更能让我们发现问题,所以对于主观性的评论,我们要认真对待。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要经常开展互评活动,给学生提供专门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习评价。

3.观摩法

观摩法,从名字上很好理解,就是观摩学习,需要教育者花大量时间来搜集有关教学课程的书面资料、文献、影视资料等,让学生进行观摩学习,这就完全脱离老师的主观性,万万本本的优秀材料教育。学习有成就者在要学的课程领域的独特见解和主要成就,了解一些优秀人才的教育教学方式,通过视频等材料中老师的教授模式、课堂内容的应变能力以及中小学学生的反应和配合的自然程度等方面,体会到优秀教师的成果。

4.反馈法

这一方法是基于互相评价的过程中的,它是一个体现师生平等的过程。主要是学生对于老师教授课程的表现进行反馈以及老师对学生们上课态度、方式的反馈,这两方面平等的反馈是对课堂教育最好的改进手段,能够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能够节约学习时间,对于成人教育来讲,时间是他们在学习中的最大短板。所以反馈法对于继续教育的课堂教学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结束语

继续教育教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社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实现国家发展的重要教育体制,继续教育对于专才人员的培养是它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在上文提到的四点继续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是现代教育者们的结晶,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是针对于继续教育所探析研究出来的方法。继续教育的教学过程不同于一般教育的教学方式,但是并不是排斥,在需要时两者是可以互相借鉴的。

【参考文献】

中学继续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文化学反思;特色文化

作者简介:南海(1962-),男,山西运城人,教育学博士,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成人教育学和教育学原理。

课题项目:山西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人教育基本理论与学科建设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808004),主持人:南海。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5-0039-03

在我国,作为高等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在由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主力军作用无疑是无可替代的。它向成千上万的已经走上各种生产或工作岗位的从业者提供着高层次的继续教育,不仅直接有效地提升了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公民,对发扬民主、健全法制、促进安定团结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呈明显趋缓并逐渐萎缩的趋势。这种状况与整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势主流形成明显的反差。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看,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主体的文化自觉性渐趋弱化以至于几近丧失所致。笔者在此对该现象进行一些必要的文化学反思,希冀引起广大同仁的关注与讨论,坚信这样的讨论对问题的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和解决是有所裨益的。

一、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亟需文化学反思

一般说来,文化学反思即从文化学视角的研究,而研究视角是指研究者研究研究对象时依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研究者的研究目的的需要所持有的一种总的研究方法。关于文化学视角,一般认为是用文化学的范式、基本原理、范畴作为分析研究对象的工具。[1]笔者认为,文化概念的理解本身就蕴涵着一种根本的认识方法或研究方法,而文化学视角的研究即这种根本的认识方法或研究方法的高度概括,理应属于研究的方法论的范畴,其基本要求是将研究对象的文化属性、文化类属、文化增生、文化创生、文化碰撞与交融等方面的问题统统纳入研究视野并依据对文化的理解来认识或研究研究对象的一种总的方法。文化学反思要求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所属范畴的文化属性或准文化属性进行说明。这样的说明并非可有可无的,因为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其适用的一定的条件和范围。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文化学反思已被广泛用作理解与解决人类社会领域内许多现象与问题的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手段。在本来意义上,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属于典型的人类文化活动范畴,其主体的一切活动无不受其文化理念的影响,其教育内容也无不打上文化理念的烙印。从文化学视角对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进行透析有利于揭示其在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文化蕴涵,并找出解决其相关问题的文化策略与文化手段。

二、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文化学反思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文化自觉性渐趋弱化以至于几近丧失,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 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至今未能真正从成人学历补偿教育中走出来

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性质对于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科学定位与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其功能、保障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在正确方向上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但是,遗憾的是,在当今中国生活着的多数人,甚至包括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中的多数人对此问题的理解并不到位甚至极其偏颇。迄今为止,将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看作学历教育的一种类型的认识仍然占居主流和主导地位,认为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是由电大、夜大、函大、职大和自学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五大”)所实施的面向成人的高等学历教育。显然,无论从“应然”来看,还是从“实然”来看,这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和不符合实际的。这种观点对于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来说都是十分有害的。

随着1998年教育部把原成人教育司与职业教育司合并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绝大多数地方各级教育行政机构也相继仿效实施了这种合并。事实上,这种机构调整是有其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的,因为成人教育的实施机构主体与受教育主体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都与职业教育的实施机构主体与受教育主体有着诸多的同一或交叉关系,合并后的机构更有利于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成人教育的忽视。近年来,党和国家颁发的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文件都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并提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成人教育“要本着学用结合、按需施教和注重实效的原则,把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重点,重视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1998年12月,教育部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初中级人才。”2004年2月教育部颁发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大力发展多样性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其上一级标题即“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2005年3月5日,同志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注重提高质量。”在部署2005年工作时指出,“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事实证明,党和国家高层决策层已把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看作具有内在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应更多地把力量放在职成人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上。因此,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应该尽早从成人学历补偿教育中走出来,全面实施多样化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或培训,充分发挥成人高等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开拓更为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二)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主动开拓生存与发展空间的自觉性严重缺乏

早在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5%,按照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理论,我国已基本实现了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转变。至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l%,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已居世界的首位,其中,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人数达435万人,约占20%。显然,中国成人高等教育对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我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就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冲击,面临着愈来愈多的困难与挑战,主要是生源的异化和匮乏问题。由于没有真正从学历补偿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所以,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在解决生源异化和匮乏问题方面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有效的解决途径。

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主体更由于缺乏自主性和主体性,长期依赖于中央政府给政策的惯性思维,面对种种早已降临的成熟的发展机遇,时常是未能觉察,即使觉察也难以有行动,充分暴露出中国成人高等教育主体在计划经济时代所养成的思维惰性。比如,至今仍未能为适应国家大力推进社区发展对高素质社区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而主动申报“社区成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终身教育与社区的关系愈益密切,终身教育的社区化逐渐凸显,表现出社区生活性的特征,即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生活的需要,适应社区的发展,实现教育形式的灵活多样化,突出社区居民在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未来社区必将融正规与非正规或正式与非正式教育于一体,实现教育活动在时间、空间、设施、资源诸方面的有机融合,形成终身教育的支持和推动系统,满足学习化社会教育的终身性、开放性、整体性、连贯性、全民性、灵活性和生活性,使社区居民有可能获得终身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笔者曾在2008年撰文论证了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申报“社区成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理论依据、政策依据与实践基础,明确指出该专业学位申报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2]。然而,遗憾的是,时至今日,除了少数成人教育理论工作者明确表示支持并有意愿推动之外,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众多决策层主体和实施主体从来没有发出任何行动意愿的信号,更不要说有具体的实施行动计划与行动了。中国社区化的高水平发展乃是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的社区教育工作者作为社区工作的主力军。中国的社区发展实践急切呼唤与之相应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出台。设立“社区成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国际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合乎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特色”未能形成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主要致力于甚至热衷于学历补偿教育,以致越来越远离了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持续性生源异化和匮乏。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否则,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将无法从根本上摆脱生存与发展的困境。

所谓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地方特色”,是指一定区域内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状况与该区域内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相适应的基本属性的一种综合性表征。这种基本属性是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各种政策支持与宏观引导、社会公众与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机构的创造性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方产业性、文化性和区域性的特有属性。在促进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各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机构主体应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根据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内部与外部环境与条件的变化,不断调适自身的定位与行为,从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调整其教学内容、办学模式、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强有力的人才与技术支持。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地方特色”是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彼此适应的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中国的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的深化,主要面向社会公众的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也必然会走出“象牙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真正实现其服务社会公众、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的价值。

在市场经济发育和完善的过程中,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会逐渐由潜性到显性、由片面到全面,最终实现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高度有机结合。在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地方特色”将表现得愈益明显。在我国现阶段,一些地方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已经由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向在职成人职业继续教育与培训的转化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可以预测,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融合将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应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全方位进入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最终形成类似于美国的社区学院;另一方面,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与企业的有机联合。在此过程中,将形成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特色文化。

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与社会生产和社会服务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更应突出其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技术性和技能性的特征。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以应用性、职业性、技术性和技能性人才为其培养特色。继续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拓宽受教育者知识视野,“以保持他们知识结构的先进性,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技术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帮助他们消化、吸收先进科学技术、现代管理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内容应根据不同层次人员的知识基础和实际需要,注重实用性、针对性和先进性”。[3]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应在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其“中国特色”,今天看来,这种“中国特色”还处于形成过程之中。

三、积极培育有中国特色的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文化学策略

(一)组织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科学研究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或科学研究共同体)是指遵守同一科学规范的科学家所组成的群体,在同一科学规范的约束与自我认同下,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掌握大体相同的文献并接受大体相同的理论,有着共同的探索目标。科学共同体的任务是建立和发展科学家之间那种为获取可靠知识所必须的最佳关系。科学共同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可以按照国籍、地区来划分,可以按照学科来划分,也可以其他标准来划分。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科学研究共同体是由具有坚实的理论研究素养、研究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有志于献身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事业的研究者所组成的研究共同体。这样的共同体对于培育有中国特色的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二)注重提升富有中国特色的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研究范式

在文化学研究视域中,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研究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研究范式是该共同体的研究理念与行动的核心文化内涵。该研究共同体的研究范式即该共同体的核心文化,它是研究共同体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并为该共同体所共有的研究理念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该共同体的范式主导着共同体的研究理念与行动,具有一般文化所具有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交融性、传承性、变异性和选择性。可以说,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共同体的研究范式是该研究共同体区别于其他研究共同体的内在的本质的根据。

科学研究共同体的研究范式对共同体成员的研究理念、研究结构和研究模式都具有巨大的形成作用。正如戴安娜·克兰所说:“文化被赋予了一个有影响力的角色,它塑造了特定社会群体的身份,作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冲突的主要场所而发挥作用。”[4] 毋庸置疑,在上述意义上,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研究共同体研究范式已经成为对该共同体成员具有强有力的文化自我约束力和自我认同作用的组织文化。

(三)加强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与现代产业体系的联系

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要走出低谷、步入健康的和可持续的发展之路须臾也离不开中国高等继续教育的文化创新。综观中外一切重大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等等),可以发现:一切创新均可以由“文化创新”来催生。

所谓文化创新,既可以指将既有的文化元素进行选择和重组,也可以指在一定的文化价值观的引领下基于已有的文化基础通过特有的实践来创造一种新文化的过程或成果,其目的在于创造生活、产业和社会价值的新机会。文化创新已经深入到了人的改造活动的最高层次,这种改造活动不仅创造和丰富了文化,而且改造了自身,使自身的思想、语言和行动实践在一种新的文化约束下进行价值活动。文化创新对其他创新构成了强有力的、稳定的、持久的和深远的影响。文化创新促进人们自觉地对自身的思想、语言和行动实践进行反思。文化超越是最有价值的超越,这种超越决定了一定超越中的最终结果。

在今天看来,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文化创新的契机在于中国成人高等教育文化与中国现代产业体系中的企业文化的选择与重组。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培育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时期。要大力培育与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与生产业。这一系列战略任务的提出与完成,必将带来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技术的升级换代,淘汰一些旧的就业岗位并带来大量新的就业岗位,带来对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在数量、层次、规格和素质方面的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务必按照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现代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律的要求,调整专业结构、创新培养模式、密切技能人才培养与现代产业体系的联系,为我国现代产业核心竞争力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科学发展在职成人职业继续教育已经成为培育与发展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条件。中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只有与我国的现代产业体系保持密切的联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斌武,吴杰.试论课程的文化学基础[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05).

[2]南海,刘文全.中国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难题与机遇[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04).

中学继续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 体育教师; 继续教育; 研究

民办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也是中国高等院校的重要补充。有资料统计显示,截止2013年6月21日,全国现有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高校424所,广泛分布于全国的29个省、市、自治区,为社会培养出了大批应用性建设人才,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陕西省8所民办本科高校(西安思源学院、西安翻译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培华学院、西京学院、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的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查阅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文献,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根据本文研究需要,设计了2个问卷模式:问卷1是《陕西省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师现状》调查问卷,通过对陕西省8所民办本科学校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发放16份,回收16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问卷2是《陕西省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调查问卷,对8所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86份,回收80份,回收率93%。其中有效问卷769份,问卷有效率88%。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统计显示:陕西省8所民办本科高校的体育教师群体以青年教师为主,体育教师现有的学历、职称、运动技术水平、裁判等级以及科研水平等方面的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体育教师对于自身继续教育必要性认识的差异

继续教育是教师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工作需要不断学习和完善的必要方式。也能有效的促进学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

2.2 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内容的选择

2.3 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途径选择

2.3.1 体育教师参加学历继续教育的途径选择

目前,我国体育教师参加学历继续教育的途径基本为:在职研究生学习、同等学历进修班学习、全日制研究生学习三种形式。在职研究生学习及同等学历进修班学习均可获得学位,但不能获得学历。

2.3.2 体育教师参加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途径选择

2.4 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形式

继续教育学习的有多种形式,但不同的形式会有不同的效果。就学习效果而言,脱产进修学习效果最佳,脱产进修可以使体育教师集中激励参加培训、学习,充分保证继续教育质量。

2.5 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继续教育理念不够深入,陕西省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师对于自身继续教育的必要性有待加强,体育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的认识不够科学、全面,继续教育的理念还没有得到所有体育教师的共鸣。

3.2 建议

民办高校发展时间短,起步低,师资力量薄弱是不争的事实。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代表者陕西省民办高校的发展,迫切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改善。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3.2.1体育教师加强自身继续教育重要性的学习。继续教育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然需求,也是工作的必然要求。体育教师只有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充分提高自觉参加继续教育的意识,为继续教育长期、顺利开展奠定基。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体育局印发《陕西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的通知, 陕教体{2013}26号

[2]邱立 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0(12)

[3]李春霞 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高教探索

[4]薛金祥 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思考 [J] 继续教育研究2005(5)

[5]王 鲜 对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探讨 [J] 教育与职业 2009(2)

中学继续教育论文范文7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质量文化;制度创新

一、TQM的基本理念

全面质量管理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TQM模式,最初应用于工业部门,后来推广到全美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区群众和企业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

全面质量管理有四个主要的特点:一是抓住各个环节的衔接和递进,搞好全过程管理;二是促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实现全员管理;三是对影响质量的多种可控因素。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手段进行全因素管理;四是以最小量的投入获得最优化的产出。这种模式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统筹兼顾、以人为本、调控时空、提高效益。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在于遵循上述理论指导,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二、继续教育借鉴TQM理念的价值分析

对于TQM引入高等教育,有不同的意见,有借鉴论、照搬论、怀疑论、悲观论。问题在于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与高等教育相比,有着极其不同的特殊性,这种继续教育的特殊性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有着高度的契合。并且目前继续教育存在的一些状况,也要求借鉴全面质量管理。

(一)继续教育借鉴TQM的本土原因――继续教育的定义及其特点

继续教育是对完成相应学业、取得一定学历后的所有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与领导管理人员的知识、技能进行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的一种追加教育。在教育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的继续教育正在经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继续教育从作为教育体系中的补充角色转变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继续教育的重点从侧重学历补偿教育转变为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继续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专业型、技能型人才,是面向职业需要的教育,要求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成为所从事职业或工作的技术骨干甚至专家。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是其显著特点。这种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的教育形式,相对于高等教育体系,更接近服务行业,因而比高等教育更适合借鉴TQM理念。

(二)继续教育借鉴TQM的外在条件――金融危机下继续教育的危机与机遇

严继昌先生在2009年海峡两岸继续教育论坛上曾经指出。继续教育招生、宣传及整个办学过程中是否也存在“信用”问题;继续教育被“边缘化”是否与继续教育办学方的社会公信力和信誉的下降存在关联;继续教育及网络学历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是否也可能导致一场类似的“次级教育危机”;怎样才能摘掉继续教育被社会公众贴上的“次级高等教育”的标签等等,这些问题在现阶段继续教育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另外不可忽视的是金融危机对继续教育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多维化。从横向来看,金融危机使不少企业削减了员工继续教育和培训的费用,使得继续教育在短时间里遇到“市场萎缩”。但从纵向来看,金融危机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竞争形势,致使一些社会个体意识到通过继续教育充电的必要性,加大了对继续教育尤其是专业化培训的投入,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从而带动了培训市场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继续教育的发展是危机与机遇并存的。

如何在这一宝贵机遇面前解决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继续教育的科学发展?上文提到继续教育中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忽视继续教育的质量,只有使得继续教育走上质量内涵型发展道路才是继续教育的真正出路。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思想、满足顾客需要的质量管理价值取向,强调持续改进和用事实管理的质量管理方法论,在人力资源日益宝贵的当代社会无疑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它所提供的一套管理工具,旨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对于处于困境中的继续教育也具有应用价值。

三、在继续教育中实现全面质量管理(TQM)必由之路――建设质量文化

要迅速扭转继续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劣势,路径尤其重要。继续教育如何走上质量内涵型的道路,与接踵而至的各种发展机遇无缝对接?关键是解决继续教育的质量问题,而建设质量文化是解决继续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作为一个解释当代质量实践活动的基本概念,质量文化继承了当代质量实践活动的主流价值观念――TQM思想的绝大多数精髓。由于继续教育与高校学历教育的差异,在继续教育体系应建立特色鲜明的质量文化。

(一)何谓“继续教育质量”

任何质量文化,都离不开质量定义,没有科学的、具体的质量标准,就谈不上进行质量文化的建设。继续教育的质量可理解为: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继续教育活动满足受教育者和社会(市场)需要的程度,也是教育者的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和消费者(包括受教育者和社会)消费需求实现的程度。

(二)继续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的原则

1 突出“顾客导向”意识,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培养受训者的实际应用能力。在质量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因素。没有人,其他因素虽都具备,也难以形成质量文化。当前我国的继续教育还沿袭着传统的普通教育的形式,承担培训任务的单位往往不考虑委托单位和学员的需要,而根据自己的师资、设备等条件拟订培训计划,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委托单位和学员只好按培训单位的预定计划接受培训,这种针对性差、学而无用的培训,挫伤了参加继续教育人员的积极性。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将培训机构推向市场,参与竞争;培训机构要树立以委托单位和学员为主的“顾客导向”意识,改变传统的坐等学生上门的思想。要深入到委托单位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委托单位的生产、工作实际,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为委托单位开展继续教育。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更新什么”的原则,学用结合,提高受训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使其学以致用,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 联合推动、全员参与的原则。继续教育质量文化建设不仅仅是行政领导的责任,质量文化建设更需要广大继续教育者充分、积极的参与。不仅需要主管继续教育的各级领导作为质量文化建设的倡导者、组织者、推动者,要在继续教育质量文化建设中以身作则。发挥行政领导者的“示范效应”、“权威效应”,而

且建设质量文化的关键还在于继续教育者的广泛认同,继续教育者如果没有情感、理智、行动上的支持,建设质量文化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质量文化中的质量理念、质量价值观的提炼需要一线继续教育者的参与,质量理念、质量价值观、质量方针的体现、落实,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和标准的贯彻执行,品牌、工作环境的维护更需要继续教育者的积极参与和习惯养成。只有质量意识根植于继续教育领域内每一个人的心中,质量观念才能成为全员经久不衰的工作精神和作风,继续教育的质量制度和规范才能成为一种精神力量,最终转化为质量管理实践的物质成果和精神产品。

3 借鉴与创新的原则。继续教育对象的年龄、层次、范围等都很广泛,几乎涉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同时,这些人往往是在职人员,工作与学习兼顾,具有身份上的双重性。这就要求继续教育建立自己的质量文化。在金融危机多维影响下,继续教育赖以生存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发生了或即将发生变化,这就要求继续教育不断的借鉴先进的质量文化,不断提炼、提升新的质量理念、质量价值观,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制度、标准,不断采用质量文化培育和表现的新方式。

4 为社会服务的原则。继续教育的终极目的还是服务社会,相应的继续教育的质量文化也应强调为社会服务的原则。继续教育的质量文化必须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为社会服务,并成为社会服务的主体。尤其是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学院的设置绝非是追求经济效益,还有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要加强同企业与社会各部门的合作,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主动向社会各类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他人员提供学习机会,例如:高校的继续教育部门可以为周边的农村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在为社会服务中形成继续教育的质量文化才会有生命力,才是被社会所认可的质量文化。

四、建设继续教育质量文化的逻辑展开――制度选择

大力建设继续教育的质量文化,除在宏观层面上,实行一定的政策和策略,继续教育的内部管理上,应选择全面质量管理的路径,并进行逻辑展开,具体来说,就是充分借鉴TQM的理念,进行制度创新和制度选择,达到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靠制度创新消化发展中的矛盾的目的。下面以湖南S学院为例,如何对制度进行创新与选择,进而构建继续教育的质量文化。湖南S学院是某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有8000多学员,涵盖全日制自考、业余自考、成人教育、模具与汽修培训、职业认证等继续教育的多个领域。S院通过制度选择实现质量文化的构建,以质量文化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以全程、全员、全面为特征的教学管理制度

这种全程、全员、全面为特征的教学管理制度不仅涉及教学任务的计划管理、教学检查管理、教学环节管理、实验教学管理、教学信息反馈管理,还要涉及控制继续教育所有过程,包括前期的招生宣传、教育的策划、计划、实施、考评、记录、建档、用人单位反馈等。使继续教育全过程受控,保证继续教育质量。同时,全面质量管理是和每一个人的工作相联系的。S院要求第一线的教职员工加强质量意识,建立明确的教学质量责任制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者质量意识,定期组织全体管理者参加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学习,研究继续教育教学规律,让继续教育者熟悉教学管理每一步骤的要求,使全体管理者都能明确他们在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通过岗位责任制让管理人员明确质量工作职责,扫除部门间的障碍。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质量学习、评比,让大家公开讨论,发表意见,参与质量管理,让每个继续教育者都清楚教学质量管理人人有责。

(二)教学效果的检测与评估制度

继续教育的教学效果的检测与评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的工作贯穿于继续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并对评估的全过程进行统一的管理。包括政策的制定、方案的选择、人员的配备与组织,各部分工作的平衡协调、交叉衔接等。由于继续教育的特殊性,这使得继续教育过程是一个艰苦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的劳动过程,它比其他服务业的质量体系要复杂得多。继续教育的教学效果如何,S院不仅要对课程教学、实践环节、教学设计等各主要教学环节进行检测与评估,还要对是对学员的满意度进行评估、对学员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估,简单地说教学效果好不好,主要看学员是否满意、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与技能。因为TQM强调的是“顾客满意”,因此,在这种理念下,继续教育的教学效果好坏取决于学员满意度的评估,在这种基础上构建的质量文化,才会得到学员的情感上的认可,才会实现质量文化与教学质量的互动,进而实现质量文化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激励制度

激励是指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方法和手段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鼓励他们不断改进工作,提高质量。激励可分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种,激励的过程是激发人的动机和内在的动力,鼓励人们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物质的激励虽然是基本的。但精神上的鼓励、信任往往被视为最隆重的礼遇。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创新激励方法、完善激励手段应是继续教育不断追求的目标。S院进行了教师的绩效工资制度,对继续教育者实现绩效考核。通过推行质量否决权、绩效工资制、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评选等活动,吸引更多的高等教育中优质师资力量进入继续教育领域,并使得老继续教育者更加钻研继续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形成稳定的继续教育教师队伍,为继续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证。

(四)全员参与的培训制度

全面质量管理是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全员质量教育就是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持续、全面地质量教育,包括了质量意识教育、教育质量管理知识教育,以及为确保教育质量所必需的职业技能教育。s院这就要求全体教职工一定要深入学习全面质量管理知识,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首先是接纳“消费者中心”和“持续的质量提高”的管理理念,认识到教师的培养实践既是“产品”又是“消费者”,既要认识到人与人的差异性又要重视质量整体提高基础上群体的统一性。其次采取人员培训的轮流制,做到真正的全员参与的培训。继续教育者本身也需要进行继续教育,把握新形势下继续教育的新特点和新规律。S院通过参加继续教育论坛,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年会,参观其他继续教育机构等各种活动,实现全员参与的培训制度。

(五)教学质量监督制度

教学质量的监督制度是建设质量文化的关键环节,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完善继续教育质量监督机制。一是S院本着TQM的“以人为本,顾客至上”理念,让学员在教学质量监督中发挥主体作用。参加继续教育的学员一般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岗位背景,对继续教育质量的好坏有较为客观的判断标准,可以成为教学质量监督的组成部分,并且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二

是设置独立的教学督导体制,教学督导与教学管理部门互通信息,协调统一,紧密配合,在配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上发挥重要作用。S院拥有近万人的规模,作为教学质量监控重要环节的教学督导是必不可少的,做到全日制学员实行全程督导,全方位督导,让督导变成“都到”,对非全日制的学员则可以根据期学习特点,以继续教育科学发展为目的,严格履行“督教”、“督学”、“督管”职能,为继续教育质量文化的构建提供重要的保证。

(六)以“竞和”为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竞合”一词取自竞争、和谐之意。“竞和”文化倡导的是在竞争中形成和谐,在和谐中鼓励竞争。由于继续教育的特殊性,它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一个和谐的、有序的竞争秩序。可以聘请大型企业和知名公司的优秀管理人员,技术或业务骨干,高级政府官员,企业家等进入继续教育体系,形成继续教育内的人力资源的竞争。因为,只有在竞争的氛围下形成和谐,才能保证和谐的持续发展;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竞争,才能实现竞争者的共同进步。因此,这种继续教育内的人力资源竞争并不排斥和谐,以竞争机制来促进和谐,从而实现继续教育质量文化的建立。

(七)招生制度与用人单位反馈制度

继续教育的质量文化建设要从源头开始,简单地说从招生宣传开始。在招生信息和招生宣传与咨询过程中,首先应遵循的原则是客观真实宣传,其次是对受训者尽事先告知义务。客观宣传、事先告知,意味着在学习者学习前对培训课程的培训质量、培训效果有一个正确的期望,有利于学习者对最终培训满意度的提高。因此,在培训项目开始前应将培训课程的有关信息向学生说明,包括培训目标、任课教师的信息、教学安排、活动安排、对学员的学习要求、出勤要求、考核要求、证书样本等。另一方面,继续教育要建设质量文化,还必须有学员反馈制度,继续教育机构要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系与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对人才培养的具体需要和要求,有针对性的开设继续教育的课程和职业认证。只有多方面、多渠道收集就业信息,才能全面了解教学质量的现状,才有利于工作的改进使全面管理贯彻于继续教育的全始终,进而形成良好的质量文化。

中学继续教育论文范文8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理论依据;理论原则

中图分类号:GT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1-010-03

在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和创新历程中,构建“学分银行”制度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所谓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构建就是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通过模拟、借鉴银行的特点,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的认证与核算,是具有学分认定、积累、转换等功能的新型学习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目前,我国较多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对这一制度的构建已进行了多领域和多层面的探索,产生了较多理论和实践成果,但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在这一问题的思考上却还阙如,影响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的深入发展,因此,为适应当今高等教育改革要求,促使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有序健康发展,构建适合自身特色并在实践中可具体运作的“学分银行”制度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构建“学分银行”制度的理论依据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构建“学分银行”制度的理论依据来自多个方面,如有较多研究者所探讨的银行机制运行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和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理论等,另外,个性教育思潮的传播、学习自由理论的形成、人本主义理念的张扬和高校战略联盟思想的发展也不容忽视,它们共同为这一制度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

1 个性教育思潮的传播。个性教育是基于人的个性发展而实施的教育活动,自古以来就为东、西方社会所重视。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以知识经济和信息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建立,个性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的主流并日益渗入和传播到各级教育当中。个性教育思潮强调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尊重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和价值,其目的在于有意识地形成受教育者积极的个性,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积极、充分、自由的发展,“个性教育在重视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更注重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固有的潜能的发挥以及创造精神的发扬,并试图通过培养个性健全、人格独立、富有创造性的人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教育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整合”。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构建正是以这一主流教育思潮为基础并具体落实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以全面性、创造性、自主性、活动性及主体性等特征体现出两者高度的契合点和相关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个性教育思潮的传播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构建“学分银行”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理论基础。

2 学习自由理论的形成。真正的学习,应该是自由的学习,尽管不少学者对其内涵有着不同角度的阐释,但当前已形成了一致理解,即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自主思考和采取行动的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状态以及与之相关并支持这种状态的一系列权利。“学习自由包括选择学什么的自由,决定什么时间学和怎样学的自由,以及形成自己思想的自由”。学习自由应用到高等教育领域,是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核心理念,在两个方面产生重要的意义:一是能使高等教育更加适应多种多样的社会需要和学生个体的需要,有利于各种类型、层次人才的培养;二是能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特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特个性和高度责任感。学习自由理论的形成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构建“学分银行”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即在这一制度的构建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和学习基础,选择最能满足其个性发展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并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走向成熟。

3 人本主义理念的张扬。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教育的人性和人道性日益受到重视,以人为本,在教育过程以受教育者为主体,把促进和完善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已成为当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内核。“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将人机械化和生物化,提倡对人格发展进行整体分析和个案研究,重视学习的内部动力和学习者的潜能,注重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强调情感体验在学习中的积极意义,把促进和完善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该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自美国兴起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理念,并在全世界各地得到张扬和发展。在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构建“学分银行”制度,贯彻人本主义理论,既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事业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其健康、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构建,无论是“农”与“非农”专业限制的消解,“农”与“非农”学校边界的突破,还是“农”与“非农”学习者学籍制约的革除都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遵循学习者的个性、兴趣及独立的人格等。因此,人本主义理论的张扬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构建“学分银行”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和遵循依据。

4 高校战略联盟思想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高校之间通过联盟、联合和联动等方式整合教育资源以达到共同发展,高校战略联盟正是适应这一条件而蓬勃兴起的教育发展战略。高校战略联盟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高校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战略目标,以承诺和信任为特征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资源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合作竞争组织。高校战略联盟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在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问题上的作用则是一致的,“高校的教育联盟使各校的资源得到共享,学科得到发展,成本得以降低,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是有目共睹的,也生动反映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由于长期以来社会轻农的习惯性思维、农业产业的弱质性特征和内部体制改革的较难深入等原因,造成师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相对薄弱,处在二级单位的继续教育机构在推行继续教育时更是困难重重,因此,高等农业院校教育特别是其继续教育与其他高校建立战略联盟在当前形势下非常迫切且意义重大,而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重要内容的“学分银行”制度的构建也只有立足于此,并从高校战略联盟思想吸取其有效的方法、途径及措施等,才能实现与其他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促使优秀非“农”教育资源向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进行流动与聚集。

二、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构建“学分银行”制度的理论原则

理论原则是指导实践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贯穿制度构建的始终,是制度构建的前提和基础。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虽然与其母体学校――高等农业院校有着极其重要的关联,在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等方面存在一致性,但也有着自己的独特属性,因此,在具体制度的构建和实际的运行过程中遵循与其母体学校――高等农业院校相同理论要求的同时,也表现出不同理论原则。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构建同样如此,其构建只有根据其所具有的教育目的、任务、职能构成、运作方式等确立相应的理论原则,才能保障质量和发挥效益。

1 统一性原则。在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构建中必须遵循统一性原则,这种统一主要表现在统一的信息、统一的学分框架和统一的学分运行机理,这三个方面的统一既能保证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在构建时能全面而详细地占有各类信息,减少盲目性,也能使制度在运行时保持有序性,同时还能使构建的制度在管理过程中的有效性。统一的信息应包括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机构所处的地理位置、住所情况、注册的程序及课程信息与学习者的学习协议和成绩档案等,所有的这类信息应该由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机构和提供学分的院系进行统一的描述,并用统一的文件格式表达出来,这样便于管理和比较,“在‘学分银行’制度的实施范围内,对所有以任何形式参与的学生都要建立统一格式的文件信息,其中包括学生的个人情况、成绩记录、学习的课程等基础信息,还应对学生的个人偏好和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记录”。统一学分框架是学习者学习成果的标准和等级级别的规定,是实现学分积累与转换的标尺,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与其他院校由于办学目标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学科专业体系,相应的,学分标准也存在差异,增加了“学分银行”运行的难度,影响了效率,因此,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在构建“学分银行”制度时在保留主体学分专业学科的基础上要坚持统一性原则,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学分框架体系,遵循统一的学分概念、规定和基本原则。统一的学分运行机理是“学分银行”制度构建的内在运行机制,包括学分存储(记录)、学分认定、学分互认、学分兑换和学分通兑等,这种运行机理也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制度的良性、协调运行。

2 开放性原则。开放性是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构建的首要理论原则,是灵活性、自由性原则的延伸和体现。“开放性具体体现并落实在:具有开放与灵活的人学制、学分及其转换制、选课制、评价制等弹性学习制度;拥有开放性的学分积累,教育学历证书和学位制度的开放性申请和颁发机构的自由选择以及面向全社会公开、透明、准确的信息公开制度等”。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构建“学分银行”制度遵循开放性理论原则就是要求剥离学习者入学时或在学习阶段或在毕业时任何条件的限制,即入学时实行无条件注册,只要学习者愿意,不受年龄、学历、原有专业与入学时间的限制。学习者随到随注册,入学后,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或个性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修完课程后取得相应的学分并随时存储。不仅如此,如果学分需要转账,只要申请从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机构中将已获取的学分取出,存入接受学校的学分账户就可以,当存储的学分修满能取得毕业或结业证书时,学校也应该随时办理。这种强调无障碍的、多样化的灵活性理论原则体现了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追求自由、公平、开放的特点。“学分银行’体系提供的无条件入学、无时间、空间限制等,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而且将高等教育的公平性真正落到了实处”。

中学继续教育论文范文9

关键词: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相互关系辨析

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概念界定问题需要我们引起重视,二者的概念虽有交集,同属于终身教育的类别,但是二者概念的内核还是不同的。所以要想更好地推进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工作,就必须先从根本上明确辨析二者概念的内核,从多方面探索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形成对二者科学明确的认知。

一.问题的原因

1.高校成人教育部门名称变更

高校的非全日制教育部门在部门名称上历经了一系列变化,最早叫做成人教育处和成人教育学院,后来又叫做继续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处等,教育项目包括成人网络教育、自学考试和成人高等教育还有各种技能培训和职业培训。现在大多数高校都是用继续教育学院这个名称对外拓展教学任务,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和各种培训业务,所以高校的非全日制教育部门的名称变迁经历了从成人教育到继续教育的转变。

2.政府相关政策文件用词变化

在2010年颁布了关于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的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提到继续教育是面向已经脱离学校教育的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其中包括成人教育活动。在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將我国的成人教育制度修改为继续教育制度。前年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出了一些新阶段的教育发展要求,比如完善终身教育制度,进一步发展继续教育,还要对继续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统计,加大继续教育方面的投入;党的报告中也一再强调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要形成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时期的学习型社会,争取全面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上可以看出,政府的政策文件中已经用继续教育一词取代了原本的成人教育一词。

3.中国教育协会的更名讨论活动

2018年我国的成人教育协会了一条通知,即征求协会的更名建议,协会的成员一致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成人教育的内容和性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并且随着时间推移,成人教育也经历了一些学科变革,项目也发生了延伸和拓展,目前成人教育不仅涉及到成人的学历教育,还涉及成人的职业培训和教育,还有社会技能的培训内容,甚至还出现了针对农民的新型职业规划和培训,我国的成人教育协会的教育任务和发展方向发生了不可忽视的变化,所以需要对名称进行变更,以适应教育工作的发展变化潮流。

为了更好体现新历史时期的教育任务,协会的更名通知中还提出我党和政府有关部门既然已经在政策文件中用继续教育代替了成人教育,那么就要变更协会的名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和工作内容的变化相匹配,强化人们对于协会功能的认识,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步伐。

二.辨析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的价值

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分别产生了各自的教育理论,教育理论又是指导教育实践工作的重点内容,而且前期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缠绕在一起、不可分割的,这样也造成了两种教育理论涉及到的很多问题都没有明确的处理界限,二者在概念上的混淆和混乱也给现实中的教育实践工作造成了阻碍和困难,为了跨越现实中的阻碍,我们必须形成对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准确定位,肃清概念和理论上的模糊地带。首先要打破传统教育思维的局限,在新时期继续教育的视角下将成人教育重新定位,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是包含关系,并不是等同关系。已经有研究人员和教育工作者从二者的历史发展和教育理论等方面对二者的概念定义进行辨析,区分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概念和外延有利于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三.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相关学说

1.等同说

等同说认为,我国的高校可以自主选择成人教育或者继续教育的发展任务,所以概念上对二者不必加以明确区分,二者的概念基本是等同的,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来看,二者相互重合的部分太多,所以二者具备高度的同一性,而且通过对现实中高校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实际工作内容进行调研发现,二者的业务本质基本趋同。

等同说总结起来就是,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同于是一个事物,在概念以及社会功能上基本相同,而且二者的教学目标和服务对象基本也相同,实践中的教育工作性质也相同。等同说是从广义的角度界定和解析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对于教育的内容和细节还有历史发展过程没有足够清晰的认识。

等同说的另一个关注视角落在了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实质内容拓展方面,他们并不执着于概念本身,并且他们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教育任务的内容必然会有着新的补充和发展,并且应该更多关注教育的实质和教育的终极目的。学者陈晓燕、肖菲认为无论是继续教育还是成人教育,它们的重要目标是建设新时期的学习型社会,形成全民学习的文化氛围。学者蔡蛟认为现在是一个电子科技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实现人生价值,促进社会发展。

2.并列说

并列说认为,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概念和外延虽然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但是从历史发展的历程来看,二者在后期已经发生了分化,虽然它们同属于终身教育领域,但是二者是终身教育领域不同的部分,关系虽然平等,但是不能等同,而是作为终身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存在。

并列说的观点主要来源于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同属于终身教育领域,两个概念的内涵随着历史进程而产生了变化,交集变得更少,而各自的教育内容则变得更为丰富。并列说认为成人教育主要是指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将已经成年的人群作为教育服务对象,“成人”是成人教育的核心特征和教育门槛。而继续教育则是指教育服务对象是一群已经接受过一定程度教育,有教育基础的人,他们的年龄不受限制,继续教育的类型也多种多样,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受众群体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四.新的历史时期有关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关系的认知

虽然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关系问题,教育理论界还未厘清,但是为了建设知识型服务型新社会,让更多国民在教育和学习中实现和提升自我,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推动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要结合新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实际国情,对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关系产生新的理解和科学的认知。

1.求同存异

无论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有着怎样的差异,但是二者的终极目的都是帮助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养,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二者符合教育行业的发展规律,也为更多人所接受,所以要在差异中谋求二者共同之处,加深二者的连接,形成牢固的纽带,让二者利用各自不同的优势相互帮扶,共同进步,共同作为我国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相辅相成

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不应该是相互排斥的关系,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在二者的差异之中,寻找有价值的共性,通过共通之处加强联结、形成纽带,共谋发展,让二者利用各自的优势互相帮扶,利用各自的优势来弥补对方的不足,实现共赢局面,比如成人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信息科技,收集数字化信息丰富办学资源,开展网络教育,开发线上课堂,引进网络教育资源和搭建网络教育平台,都是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借鉴的具体体现。

3.统筹规划

要想实现终身教育的长足发展,不仅要看到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二者求同存异,共谋发展,还要坚持科学的高效的发展,比如需要从整体上规划二者的教育资源投入,对投入的项目明确进行细分,这样能够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实际办学中,很多教育机构为了经济利益展开恶性竞争,忽略了办学的宗旨和目的,所以要对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办学资源进行整合和规划,对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的具体要求进行规范,减少教育市场的恶性竞争,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4.热情革新

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要紧跟时代,只有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教育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学艺术发展方针,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要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对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进行创新,不仅要在办学模式和教育方式上进行创新,还要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向大众灌输终身学习的观念,让人们认识到如今已经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终身的学习和教育,每个人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所以要牢牢把握住时代的发展机遇。同时要注重提高教育技术和教育服务水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搭建科学的教育平台,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让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在信息科技的帮助下能够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相互汲取对方的长处,借鉴对方的经验,进行教育理论、制度和实践三方面的创新。

中学继续教育论文范文10

关键词:制度保障 投入机制 发展理念 激励对策

“继续教育(Continuing education),广义上是对已经受过一定学校教育,并已在工作岗位各类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培训活动。从狭义上来讲,继续教育是指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技能进行补充、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目的是为培养创新人才、为技术进步服务、为发展储备人才,从而为参与竞争奠定基础,发挥积极作用。”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要大力提升继续教育的参与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要从2009年的1.66亿人次提高到2020年3.5亿人次。目前,我国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参与率并不高,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激励对策的进一步完善,能够提升从业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使继续教育在专业技术人群中顺利开展,大力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参与率,促进我国继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搭建奠定基础。笔者从对大连市部分企业的调查中以定量和定性的角度发现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参与率不高,存在政策层面的缺失,企业继续教育投入层面的不足以及员工继续教育理念方面存在问题。

一、大连市企业继续教育现状调查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规定,企业应按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

2014年大连市人才服务中心培训部就全市财政局、税务局、银行、保险、建筑业、口腔医学、绿化工程等行业就培训培训对象、培训方式以及培训教育经费投入情况进行了具体调查。调查显示77%的企业会提供员工培训(有完整培训计划的企业占47%,没有完整培训计划的企业占30%);目前尚没有员工培训,但在考虑中的企业占6%;暂不考虑员工培训的企业占17%。会提供员工培训的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员、管理人员为主要培训对象(会提供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企业占54%;会提供技能人员培训的企业占47%;会提供管理人员培训的企业占45%;会提供销售人员、行政支持人员等其他类人员培训的企业占8%)。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内训是企业使用最多的培训方式,使用该类培训方式的企业占65%;另外,为参加外部培训,会使用该类培训方式的企业占36%;会使用内训、继续教育培训、外派学习考察、在线培训的企业占比分别为29%、18%、18%、12%。在培训投入上大部分企业没有达到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只有少部分财力雄厚的企业达标。定性的交流访谈中了解到政策有法不依,投入不足。

据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但是仍有一部分企业受限于组织架构、经费投入以及员工积极性不高等原因,未能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基于培训对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思考并不断完善内部的培训体系建设。

二、企业继续教育激励对策建议

(一)深化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发展理念

1.把企业继续教育融入到终身教育体系中,用终身教育理念带动企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发展。终身教育是个人为了提升自身的修养以及生活水平而进行的不断充实自己的社会化、职业化的过程。企业员工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政府、企业以及个人都有责任为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做出应有的贡献。通过立法、政策倾斜等形式树立继续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带动整个社会对继续教育进行重新定位,相关部门认真贯彻继续教育相关政策,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把继续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从“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转变。

2.树立“学以致用”理念,打破“唯文凭论”。我国经济差异使得一些地区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仅仅看重学历和文凭,从而忽视自身能力的真正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提升教育,不涉及文凭,因此受到了企业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排斥。“学以致用”理念的树立首先应从人才评价标准的改革入手,企业在对人才的选用标准、薪酬提升标准以及人事调动资格上应弱化学历教育在评价标准的指标,更多的注重员工参加继续教育的经历以及能力提升在评价标准中的比重。

3.把企业继续教育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用企业文化的制约作用引导员工的继续教育学习。企业文化组织是为了树立共同的理念,体现企业的核心主张而形成的一种组织行为、价值观。企业文化软实力在企业内部表现为员工归属感、凝聚力、创造能力以及管理机制上。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凝聚力的形成,提升员工的主人翁地位,有效的团结各个部门,共同服务于企业的整体利益。企业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人本性,强调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尊重与关心员工,注重员工的全面发展,用愿景鼓舞人,用机制激励人,用环境培育人,注重团队合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中的一员,参加继续教育是我们的责任,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做出应有的贡献。把企业继续教育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在企业中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潜移默化的激励员工积极的参加继续教育。

(二)制度保障

1.完善继续教育立法是继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纵观发达国家继续教育发展历程,完备的立法是必不可少的。德国《继续教育法》规定,所有职员都有权进行每年5天的带薪继续职业培训,这就保证了每位职工都可以在就业后不断得到提升和发展。法国的《继续教育》规定所有劳动者都有参加继续教育的权利,所有组织和部门都有义务办此类教育等。在我国这样一个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同时须依法治教。目前,我国在继续教育出台的都是从政策的角度,对继续教育的教育经费、教育规模以及对象、条件做出了相关的规定,但是仍然没有上升到法律的层面。激励政策需要法律的强制性保障,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法》,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对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继续教育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做出相关规定,不仅能够强制保障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增加继续教育的参与率,也能从根本上提升继续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

2.政府层面的制度

加强政府在继续教育方面的政策到引导和舆论宣传。作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者,政府对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政府有责任对继续教育进行舆论宣传,加强大众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首先,重视对政府继续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从理论到实践,全面的提升政府继续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能力,不断加强自身对继续教育的理解,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在继续教育理念的推广上能更有说服力。其次,加强对企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政府相关部门应针对企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政策解读、贯彻方案等方面的讲座培训,并将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参与率与企业的业绩挂钩,提升企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对继续教育的认识,把终身教育理念提升到新的高度,认识到员工继续教育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在继续教育工作中能更好的普及、贯彻国家、政府部门的法律和政策。最后,在企业员工对于继续教育的认识和认可方面应加大舆论宣传,让他们从思想上扭转对继续教育的看法,从政策导向上让他们看到继续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地位的不断提升。从“被迫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型。

3.企业内部规章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完善企业继续教育激励机制。(1)创新企业薪酬制度,激发员工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科学的薪酬制度能够激励员工发挥最大的潜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薪酬制度是企业激励机制中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薪酬包括直接的经济薪酬和福利性的非经济薪酬。直接经济薪酬是指基本工资、薪水、佣金、奖金等形式获得的薪酬。企业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可以与企业直接经济薪酬联系起来,员工参与继续教育的时间、效率与员工的奖金额数成正比,这样能最直接的提高员工参与继续教育的时间比重,提升学习的质量,真正的达到继续教育培训的目的。非经济薪酬包括企业的保险、保健以及对非工作时间付薪等福利性的薪酬政策。非经济薪酬对企业继续教育的激励主要从员工的带薪学习入手,企业应为员工每年参加继续教育设定固定学习、培训的带薪假期,从薪酬制度上保障员工学习期间的基本收入。(2)建立合理配套的人事制度提升员工参与继续教育的热情。将企业的干部提升、职称评审以及工作考核等人事制度与继续教育挂钩,在干部提升要求中加入继续教育培训的时间、类型、内容、以及知识结构等要求;职称评审中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连续三年以上的继续教育,每年不少于72学时,三年累计216学时的继续教育才有参加职称评审的资格;工作考核中可以将一定时间的继续教育学习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任务,强制性的要求参加。(3)企业员工流动性大这一问题制约了企业对员工继续教育投入的积极性。继续教育的投入对企业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财政预算,员工的流动性会给企业的投入带来风险,员工的流动将带走企业对其继续教育的所有投入,所以企业未来降低投入风险宁愿放弃对继续教育的投入。面临这一问题,首先,作为企业领导者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去看问题,在面对员工培训方面的投入应持以宽广的胸怀,企业员工培训不仅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提升,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大提升。其次,企业应该通过法律程序对一部分投入比较大,经济效益明显的培训项目通过与员工签订合同确保员工能够在规定期限内避免流动。这样既能够保障企业既得利益不受损害,同时也能消除企业开展继续教育的顾虑,对激励企业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机制

制约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参与率提高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资金的投入方面缺乏一定的保障,投资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政府财政和税收。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机制,丰富继续教育经费来源渠道,为继续教育办学形式、办学规模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1.国家应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从法律层面上确保继续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长期以来,国家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偏低,导致国家对继续教育上的资金投入难以满足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面临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主导着各个行业的发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受到了各个国家、各个行业的重视,在继续教育的投入上基本与其他正规教育持平。实践证明,企业经济效益与员工继续教育的投入成正比。目前,我国处于对继续教育认识的转型期,在财力、物力上的投入也在逐步增加,确保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顺利、平稳的开展。在财政、税收支持力度增加的同时,政府应通过政策确保资金直接用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上,专款专用,并通过核实年度教育经费去向,确保经费真正用于员工继续教育。

2.企业应重视对员工继续教育的投入。企业对员工继续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在认识上存在两方面的不足:首先,企业领导层还没有意识到员工的继续教育对整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对人力方面的投入带来的经济回报远远对于物力方面的投入。企业主应加深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从决策上能够更大力度的向员工继续教育方面倾斜。其次,企业主顾虑到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员工流动性大,对员工继续教育培训方面过多的投资会导致企业经济损失的加大。对参加投资较大的继续教育项目的员工通过法律程序签订一定期限的就业协议,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受影响。

3.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加大对自身继续教育的投入。员工对自身继续教育投入上的认识不足。继续教育对个人的影响只能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教育投资的认识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上的回报,影响自身继续教育投入的判断。政府应从舆论上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对自身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企业通过薪酬制度、人事制度激励员工对自身继续教育的投入。

通过立法、政府政策的制定、企业内部规章等制度层面,国家、企业以及个人对继续教育的多元化投入以及从社会理念、企业文化深入继续教育理念这从三方面来激励企业员工参与继续教育,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个人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也有助于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周伟芳.浙江企业参与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探究[J].继续教育.

[2]R.Wayne Mondy.Judy B.Mondy.人力资源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39

[3]应永祥,王宪平.完善继续教育激励机制策略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1).

[4]彭喜阳.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政府作用的充分发挥[J].继续教育研究,2010,(7).

[5]王钰莹.国际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比较及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0,(2).

[6]蔡妙花.成人继续教育激励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12,(1).

中学继续教育论文范文11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继续教育领导小组:

一、本校2005年度开展校本培训的目标、条件和重点

      2005年本校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和国家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要求,进一步创新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体系、模式、方法和技术手段。以师德教育为核心,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培训为重点,以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为主要形式,以贴近新课程、贴近教学实践、贴近一线教师为突破口,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    为加强指导、规范运作、务求实效,现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对2005年全校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主要工作目标

    1、使全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观有新的加强,青年教师的专业思想和爱生育人意识有明显提高。

    2、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在总体上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能力有所提高。为高中教师进入新课程,做好思想和专业准备。

3、继续扩展梯队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骨干教师队伍,重点培训培养一批各学段各学科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在常武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优秀教师。培养一批新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秀。

二.条件:

本校设立了专门的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的管理机构,由教科室具体负责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工作,并有2位教师参加了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现代教育理论课程主讲教师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学校有规范的业务学习制度和定期的业务学习时间,为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重点工作

    1、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学校将继续把新课程师资培训作为年度教师继续教育的首要工作来抓。在继续加强对初中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基础上,今年重点要抓好高中新课程师资的培训。本年度各教研组均应考虑和渗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2、继续开展以尽快适应岗位要求为主要目标的新教师试用期培训工作。认真组织试用期新教师参加规定的集中和分散培训活动,学校将扎扎实实开展师徒结对活动,组织新教师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开展各种教学研讨、评比活动,使他们尽快适应并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3、大力开展教师职务岗位培训工作。按照教育局的统一要求和部署,今年将继续组织教师参加2004年晋升职称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4、加强骨干教师培训,积极实施名师工程。今年将继续组织教师参加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各级各类培训。

    5、继续抓好全校教师高一层次学历达标工作。组织好教育硕士的报名、辅导和参考工作;以函授和自考为主要形式和途径,促进本校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

    6、进一步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切实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学校将组织教师参加第三轮现代教育技术考核,积极做好培训工作,与此同时,组织信息化骨干教师培训,切实提高他们进行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的能力。

    7、学校将根据(武教人[2004]29号)文件精神。完善校本培训的组织机构,制定培训计划,充实培训内容,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管理、监控与评价。  

二、本校2005年度校本培训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

一.实施意见:采用必学和自学相结合的途径进行校本培训:

1.师德教育。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四五”普法教师读本》,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广泛开展以“爱生行动”为核心的各类师德教育活动,组织教师观看杨端清同志的录像报告,大力宣传和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配合今年区开展的“学生评教师”师德教育活动,经常性检查、督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坚决杜绝教师队伍中体罚学生、等严重违反师德的情况,积极引导教师以先进为榜样,提高师德修养,努力塑造礼中教师良好的师表群体形象。

⑴利用每周教师政治学习时间,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学习国家大政方针,有关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文件和材料。

⑵利用有影响的报刊,如《人民教育》、《江苏教育》、《德育天地》、《班主任》等,开展集体和自主学习、提高的培训工作。

⑶学习教育法规,掌握《德育大纲》要领,开展《师德规范》学习和测试活动。结合“师德标兵”,评选“十佳教师”活动,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⑷开展班主任工作、德育工作研讨活动,撰写论文,参加德育论文评选。开展德育参观活动,2月份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作德育建设方面的讲座,提高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⑸学习《中小学教育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进行必要的辅导。听法制教育辅导报告。

2.教学业务。实施教师本职岗位的培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强化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新和拓展业务知识,进行教育教学能力和技能培训,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主要利用业务学习时间,认真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组织备课组长参加区级集中培训,发挥课程改革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课程改革实验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使全体课改教师了解和掌握新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功能和教学方式上的重大变化,达到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校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材教法学习研究活动,努力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⑴加强理论培训,主要辅导《走进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通识培训学习材料选编》等理论和经验。9月份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作辅导报告。

⑵辅导《课堂教学评价表》,根据项目规范课堂教学,以“五认真”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训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评价和检测能力。进行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培训。组织参加教育局的新教师试用期培训工作。

⑶组织示范课、汇报课、试验课实践活动和开展评议辅导讲座,提高操作能力。5月份开展“新课程研究”大型公开课展示活动。

3.教育科研。培训教师掌握教科研的基本知识,增强教师进行教科研的自觉性,提高教科研水平。解决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对教科研内容的选择,研究形式和方法的确定,研究过程的实施和研究成果的总结等方面的能力。

⑴培训课题选择,设计报告,立项要点,研究成果,开展课题活动的能力。今年4月邀请专家来校作课题研究专题讲座。

⑵运用理论和实践联系的方式,培养写作教科研论文和经验总结的能力。利用暑假,组织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参加教育年会的论文评选和各级论文竞赛活动。鼓励在正式报刊和经验总结。

⑶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专题教科研培训。5月份培训“说课——上课——评课”的技能。开展新课程新教材案例分析辅导讲座活动。

⑷开展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的培训活动,发挥群体的合力优势的作用。

4.信息化素质培训。每位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学习使用计算机,了解有关网络信息内容,学习网的制作,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⑴组织教育现代技术知识讲座和操作规范的培训。利用校本师资开设多媒体课件培训班两期,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

⑵组织电教评优课评比辅导讲座和多媒体课件评比讲座。开展网络信息技术评优课讲座,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考核办法:

领导小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制订本校教师校本培训实施方案,有序组织,统筹安排,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组织教师认真参加考核,建立教师继续教育档案。规范管理,逐步建立以专职为辅,兼职为主的校本培训师资队伍。

 

 

三、本校对校本培训进行管理的机构、制度和责任人

一.管理机构: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小学校长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为此,建立以校长为首的我校教师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党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

教师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构成情况。组长:蒋卫山(校长),

成员:盛建锋(副校长)、余粮(副校长)、陈中良(副校长)、王建仁(教务主任)、李新其(总务主任)、尹建文(政教主任)、陈京疆(教科室主任)、陆惠芳(办公室副主任)。

二.培训制度

1、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校长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总务处、校长办公室承担区教育局下达的各项教师培训任务,教科室重点负责教师的校本培训。

    2、把教师继续教育纳入学校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把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工作作为学校行政的重要内容,在行政会议上重点协商,期初制定完善的工作计划,期中对各部门的各项计划进行评估,期终总结全学期继续教育的工作成果。

    3、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把继续教育任务完成情况与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评职称挂钩。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建立教师完成继续教育任务情况与教师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教师工作岗位聘任相联系的制度。凡没有完成继续教育任务的教师,当年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不能评为优秀教师,不得申报评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

    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成绩优异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不重视教师继续教育的部门及无故不参加继续教育的个人要给予批评和帮助,对延误培训工作的要进行必要的处理。

4、学校要按要求建好校本培训档案,由教科室负责如实、及时填写教师继续教育考核的各种台帐资料。由校长办公到负责校本培训档案的收集、整理、登记和保存,加强对培训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学校

意见 

(公章)法人代表签字:           年  月  日

培训部门审查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教研

部门

审查

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

继续教育领导小组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

中学继续教育论文范文12

【关键词】继续教育,中小学教师,学历培训,职后培训,培养能力

继续教育是建设创新型的国家、创新型的社会、创新型的经济的保障。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进程的推进,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作为一名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已经成为时展的新要求。十几年的继续教育实践证明,继续教育成绩显著但很多问题也应亟待解决。

1.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积极性不高。①部分教师对继续教育重视不够,缺乏对继续教育足够的认识;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加上现在升学率的要求大、各种名目繁多的评比,使得教师疲于奔命,因而影响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③培训经费负担较重,国家规定: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但实际情况是不少地方把本应该政府划拨的部分款项变成了由教师全额负担,从而增加了教师的经济负担。

1.2 学历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复杂的社会及历史原因,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城镇教师和农村教师存在着差异;经济发达地区教师和落后地区教师存在着差异;重点学校教师与普通学校教师存在着差异;就是在同一地区、同一所学校的内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教师学历水平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导致教师的综合质量反差巨大,影响到中小学教育的质量,从而变相地造成中小学生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1.3 职业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所谓教师职业技能,是指专门从事教师职业、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所必备的本领。它的内容主要包括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三笔字(钢笔、毛笔、粉笔字)和书面表达技能。职业技能决定了教师职业素质的优劣,对于教师教育水平的高低、教育质量的好坏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教书育人,必须学会运用最为科学和合适的手段,娴熟地驾驭职业技能,把应该传授的知识以最佳方式让学生掌握和领会。这种技能的培养势在必行,而且还必须与一定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因此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的最佳培养和完善时期不是在其接受师范教育之时,而是在他们从事教育工作一段时期之后,再进行继师范教育之后的再次职业技能培训。

1.4 思想素质的再培训工作也需要加强。

教师整体素质的改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业务水平的提高;②职业道德的进步。特别是后者,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显得尤其重要。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社会成员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也在进行着新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在考验着人们的灵魂。一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几乎已经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即使牺牲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也心安理得,这些不良的观念和行为对社会风尚产生了非常不利的消极作用。最明显的表现即是:在追逐金钱的驱动下,商品拜物观念深入人心,以至于各行各业、文化教养各不相同的人,为了满足个人私欲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竟然没有太大的区别。

1.5 时效性不强。

开展继续教育的目的使教师专业知识得到拓展、更新、补充和提高,但实际效果却与教师的要求相差甚远,造成这种时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①培训机构问题。培训机构缺乏一支数量充足、结构精良、业务精湛的培训队伍,很多培训者对新课程理念、教学技能缺乏深入的了解。②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目前继续教育的很多内容不能满足教师的实际教学需求,理论空泛、内容陈旧。③方法单一。截止目前,很多培训机构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专家学者在台上大讲,受训者在台下听记,完后发证,没有多大实效。④培训机构对继续教育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了解和研究,组织不力,流于形式。

教师队伍建设的各个阶段都要始终重视师德建设。现在的教师培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把气力全部花费在学历以及技能培训上。实质上,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是推进和深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总动力,是教师队伍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它把握着中小学教师的发展方向,从而也影响到整个学校教育的发展进程。那么,如何扭转这个被动的局面呢?

2.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几点措施

2.1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基本形式。

2.1.1 举办培训班。将受训的教师组成教学班采用集中面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最常用的形式之一。培训班包括各种类别的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讲习班等。这种形式具有培训容量大、信息密度大、计划性强等特点,比较适用于新教师培训、各类职务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

2.1.2 举办研修班。组织部分教师围绕某些教育问题展开集体研讨的培训形式。研修班一般时间不长,人数也不多,但人员素质一般要求较高,有比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办班目的主要是通过教育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进行集体研讨,相互交流,提高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该形式适用于骨干教师培训、高级教师培训、专题研讨等。

2.1.3 举行教研活动。主要是通过学校教研组和省、市、区、县教研室等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方式。该方式专于思考,实践探索,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学习方式。此形式十分灵活,而且针对性强,但需要较强的毅力,否则容易流于形式。自学方式常和其它形式培训相结合。培训机构或教师所在学校提出一定的学习要求和提供必要的学习指导对提高自学质量有重要影响。

2.1.4 举行知识补偿培训活动。知识补偿培训就是根据教师目前知识结构存在不适应新课程要求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培训的培训方式。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为“问题培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育教师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存在不适应的问题,需要补偿。对体育教师来讲,还存在理论积淀比较薄、文字能力不强、写作基本功差等问题,也需要补偿,采用知识补偿培训,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专业知识补偿培训应与学科培训想结合,主要从本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材的编写、教学的基本技能、新兴运动项目运用的技能等方面入手,采用专题讲座、实践探究、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提高,适应新课程的需要。理论积淀、文字能力、写作基本功等,也是教师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缺乏,将会阻碍新课程的顺利进行。针对理论积淀比较薄、文字能力不强、写作基本功差等问题,我们主要采用专题讲座与实践 探究、自学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题讲座要从教育教学理论和提高写作技能方面入手。实践探究、自学辅导主要从实际运用(训练写作)入手,这样既能丰富教师的理论,又能使他们的写作技能得到提高,达到专业知识补偿的目的。

2.1.5 举办网络培训。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把培训有关的文件、培训计划、培训要点、培训内容、培训的要求、培训所要达到的目标,包括调研的结果等到广域网上,使浏览网页的教师,通过浏览或下载进行自学的一种培训方式。这种培训方式实现了网络信息的共享,因此,也可称为网络共享式。

总之,上述的培训方式在形式上是相对独立的,在实际运用中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如果这些培训方式能够综合运用,对参与培训人员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2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基本途径。

2.2.1 教师进修院校开展继续教育培训。这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渠道。主要有省和地市教育学院、市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培训中心等。这些学校大都为独立设置的以师训、干训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机构,长期从事教师培训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

2.2.2 远程教育进行培训。利用大众传播媒体等实现远距离教育是一条重要途径。这一途径不受教学双方时间、场所、距离等限制,具有灵活性强、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可重复性等特点。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发展,这一途径的前景将更为广阔。

2.2.3 开展教研、科研、学术团体活动。这是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又一重要渠道。我国面向基础教育的教研机构已形成省、地、县、乡、校五级网络,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也已形成一定规模,这些机构和团体对指导中小学开展教学研究和培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科研、教研带学习、促提高、出成果是这一途径的重要特色。

其它培训的还有,比如普通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等也都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有待开发的重要渠道。各种渠道间还应该能相互沟通,形成网络,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培训资源,另一方面能够实施各种培训资源的优化组合,全面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还可以更加方便受训教师的学习等。

2.3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类型。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对象是所有学历达标的中小学教师。由于他们在师德修养、理论基础、教学技艺、教育经验等方面的不同,这就出现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层次的复杂性,其结构形式也必然呈现多层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以分为三大类型为宜,即适应型、提高型、变换型。

2.3.1 适应型培训。它的培训对象是刚从大学本、专科毕业走上教学岗位的见习教师和部分初级职务的教师。培训目的要求是,明确做一个本学科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巩固专业思想;正确理解本学科的教学大纲和所任课程的教材;初步掌握备课、上课、实验、辅导、批改作业等基本教学技能,适应所任课程的教学工作,明确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要求,初步具备班主任工作的能力。

适应型培训可采用新教师所在学校和教育学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在各校教研组老教师的帮助下,结合教学实践,完成指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并逐项记入教师继续教育档案。教育学院要按照教学计划授课或举办专题讲座、介绍教学经验,上好示范课和观摩课,组织好试讲、分析和评议,在较高的层次上给予理论及实践方面的指导。

2.3.2 提高型培训。它的培训对象是有一定实践经验,又有培养前途的年轻的中级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目的要求是使他们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深造,在思想品质、文化素养、专业知识、教育思想、教学技艺和研究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成为新的教学骨干或学科带头人。

提高型培训要根据上述目的要求设计教学计划,确定课程内容,选用或编写所需教材。提高型培训宜在教育学院脱产进行,时间半年为宜,还可有一部分纳入学历教育。小学、初中教师读专科起点的本科,高中教师读在职硕士研究生或第二学士学位。对这些学员,应单独编班,区别于一般的学历教育班,设计适合需要的课程。

2.3.3 变换型培训。它的培训对象是所教学科变换或兼教第二学科的教师。培训目的要求是,掌握新教学科的最基本的理论知识,熟悉教材和教法,具备胜任新的教学工作的能力。变换型培训的内容应由教师的知识基础和新教课程的差距来定。教师基础好、前后所教课程相近的,可以少培训,否则,就应多培训。这种培训可以通过函授或短期脱产学习取得单科结业证的形式进行。教育学院要制定各专业的单科教学计划,供参加培训的教师选择。

除了以上三种培训类型之外,还有增新型、研讨型等。

2.4 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策略。

2.4.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让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参与继续教育是教师专业化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和教师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当好一名合格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2.4.2 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法律体系。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法规制度。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机构认可制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就是任职资格制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与审核制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估制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与保障制度。

2.4.3 加强培训者的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培训队伍是提高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关键。所以,承担继续教育任务的教师不需思想过硬、业务精良、理论扎实、乐于奉献。培训机构可根据需求,聘请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过硬的基层教师、教研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等充实培训队伍。

2.4.4 构建科学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为了深化教师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所开设的课程必须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比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育理论研究、专业知识和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等。

2.4.5 构建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方式的灵活是保证参加培训人数和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一环。继续教育机构应根据地点、人数和学员的实际需求,采取恰当、灵活的培训方式,如:专题研究、送教下乡、阳光师训、案例分析、参观考察、现场指导、录像观摩等。只有不断探索新的培训方式,才能真正让学员感受到参加继续教育的重要和乐趣。

2.4.6 加强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硬件建设。良好的培训环境对于激发学员兴趣、彰显教师技能、提高培训质量具有保障作用。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机构应采取一切措施,优先照顾和不断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经济投入、设施设备的投入,为学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总之,要提高全社会对继续教育的正确认识,主动创新培训手段和培训方式,建立科学的管理机构,加大对课程建设、师资力量、各项硬件以及理论研究的投入,使继续教育快速、健康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