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

时间:2023-04-14 08:18:48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心理教育 特点 途径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项重要目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充分利用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积极渗透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1 体育教学中心理教育的特点

1.1 基础性。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包括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等,没有学生必要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没有必要的个性因素的参与,体育学习就失去了基础的中介。特别是学生创新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必须以心理为先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教育的渗透,重视学生健康人格和学力的形成,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广泛性。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不同于心理咨询,后者仅着眼于心理健康或针对学生的某种心理缺失来进行辅导或训练。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是针对学生的整个心理世界而言的,在内容上更具广泛性,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及智力教育等。通过情景体验、身体练习、讨论分析、互助合作、教师和同学的激励引导、自我调节等多种形式,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得到发展。

1.3 整体性。课堂教学活动是人的整体活动,体育教师总是把自己的知识技能、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等联系在一起,以整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的不仅有技能知识,而且还有情感、意志、性格来选择和把握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各种信息,心理也产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在未受控制的情况下,既可向积极的方面变化,也可向消极的方面变化。不利于心理素质教育发展的教学方式,会使受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劣化。由此,体育教师要具有心理教育的意识,在教育教学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以高尚的师德风范,积极乐观的态度,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投入到体育教学工作中去,让学生接受到教师整体的良好教育。

1.4 渗透性。体育课堂是师生交往的场所,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作为教育载体的教材,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而且还包括了各种心理信息,如球类项目富有集体对抗性,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协作、互帮互学的心理品质。

2 体育教学中心理教育的途径

2.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核心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真诚地关心、爱护、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以此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师生情感相容、友好互谅、亲近依赖的心理关系,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心理环境。在这种心理环境中,师生双方都能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接纳,这样可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2 创设愉悦的乐学环境。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趣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教师若能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来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共鸣,激发起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场地器材的合理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难易适度,目标设置要有层次,教法运用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学习浓厚的兴趣。

2.3 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激发学习的潜能,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受、认识、丰富内心世界,发展心理素质。主要的方法有: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即确立目标后,由学生自主控制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尝试中认识自己的心智潜能,形成我能学好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②组织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可加强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理解、分享,学会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与人合作,提高交往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发展;③恰当安排游戏,合理组织竞赛,通过公平竞争,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耐挫能力。

2.4 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特别是即时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力求通过客观公正而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准确地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不足。另外,还应给予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权利,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激起积极进取的动力,以营造互学互助、相互鼓励、追求进步的教学氛围。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心理教育,是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整合课堂教育中的各个要素,使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理智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

参考文献

1 张仁贵.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J].中国学校体育,2001(6)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内容;新特点;选用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6.009

随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正式颁布,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正式由实验阶段进入到了全面实施阶段。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并对不同学习水平的每个学习方面都设置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要求。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要求,还分别添加了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这加强了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对体育教师的指导性。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工作中,要准确分析体育教学内容的新特点,选用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才能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1 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新特点

1.1 构建了基于大课程观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在传统的体育课程编排中,通常以运动项目为主线来构建体育教学内容体系。这种做法便于体育教师围绕运动项目来设计体育教学,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样容易导致体育教师把运动项目作为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进而片面地把体育教学演化为运动项目的教与学。

新课程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重新构建了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拓宽了课程学习的范围,将体育课程的学习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这一变革意味着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由单一的教材观转向大课程观的嬗变,全面渗透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程内容的整体性,有助于促进“三维健康”目标的整体达成。

1.2 进一步平衡了体育教学内容的指导性和灵活性

新世纪课程改革伊始,一线教师普遍感到比较迷惘的是不知道如何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因为《课程标准》(实验稿)仅仅列出了内容标准,这给体育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也使得习惯了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进行教学的一线教师有些无所适从。为了改变这一现象,适当加强课程标准的指导性,《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各学习方面提出了相对明确的内容要求,使得体育教师选用教学内容时有例可循。

例如,随着初中阶段学生的生长发育、体能的增强和体育学习经验的增加,他们逐渐具备了学习一些运动项目技术及运用技术的能力,针对这一情况,《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基本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学习目标下编制了兼有指导性与灵活性的教学内容要求(参见表1)。

1.3 更加需要发挥体育教师的实践智慧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不再仅仅是体育教材的简单执行者,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更加需要发挥体育教师的实践智慧。例如,《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运动技能包括六大类,即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游泳或冰雪类、武术类、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六大类中,每一大类包括若干运动项目,每一运动项目中又包括多种运动技能,因此,尽管新的课程标准在每一大类运动中都例举了许多的项目,但这是“例举”,不是要求“必学”,主要目的是供学校和体育教师参考,学校和体育教师完全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每一大类运动中的项目进行选择,选择后的某一项目中应该教什么技能,怎样教技能,完全由学校和体育教师决定。[2]]由此可见,《课程标准》(2011年版)虽然是开展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依据,但需要体育教师在准确分析本校具体课程情境和学生主体需要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选用体育教学内容。

2 选用初中体育教学内容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2.1 处理好学校特色凝炼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不同学校体育教学的特色凝炼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事实上,体育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校具有特色地选用和持之以恒地凝炼,正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例如,在深圳市龙岗区某九年一贯制学校,游泳、乒乓球、跆拳道是其校本教材,凡是这所学校初中毕业的学生,基本都掌握了这三项运动技能。也就是说,游泳、乒乓球和跆拳道是这所学校的特色项目。在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因为初中生的体育兴趣比较广泛,体育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体育项目,真正体现体育教学服务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中,理应处理好学校体育特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2.2 处理好竞技运动项目与传统体育项目的关系

以奥运会竞赛项目为代表的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这表明了它们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流行、最受欢迎的运动方式,因而不少国家都以奥运会项目为基础来构建本国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这也是传统体育课程深受竞技运动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学生毕竟不是运动员,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的动机和目的与运动员存在很大的差异。[3]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中,一方面要精选深受初中生喜爱的竞技运动项目,对它们进行教材化改造,使之适合初中生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重视武术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因为这是传承中华体育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是《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武术和民族传统体育分别独立作为运动技能学习两大类别的出发点。

2.3 处理好学生身心健康与中考体育成绩的关系

“健康第一”是新世纪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以来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词汇,其内在意蕴是要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切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体育新课程积极倡导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三维健康观”,无疑是一种进步。然而,在关注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协调发展的同时,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始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仍然是体育教学所要关注的焦点。[4]事实上,初中体育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任务是体育中考,为了扭转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趋势,全国各地普遍把体育纳入到中考的范围。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提高中考体育成绩自然是初中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绩效评定和职务晋升。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与提高中考体育成绩并不是一种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它要求体育教师要恰到好处地选用体育教学内容。

3 结束语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工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明确了“以目标引领内容”的教学思想,这在为体育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提供了可能的同时,也使得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成为一种必然要求。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必须遵循《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如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的思想,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适合教学实际条件及重视健康教育。与此同时,初中体育教师还应在正确认识体育教学内容的运动实践性、健身性、娱乐性、可替代性和非阶梯性等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新特点,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选用体育教学内容,进而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5-37.

[2]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说明与分析(二)[J].中国学校体育,2012(05):14-17.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范文3

关健词

高中生

体育

心理

教学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生较大的变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不少,但总的来说,主要来自主、客观两方面,而客观因素又是通过学生主观因素起作用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由于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引起的。为了更好地了解高中生心理特点,搞好体育教学,本人就高中生体育活动心理特点作一般性的探讨,与同仁共勉。

1、高中生体育活动的心理特点

1.1学生动机更加高尚,深刻而稳定。

高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丰富,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体育活动的意义,作用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体育的社会性有较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因而,那种比较高尚而深刻的,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联系的间接动机,常常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的直接动机。他们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多层次的,既有对理想的追求和较为理智的学习锻炼态度,又希望得到某种现实的快感和满足。由于认识水平的不同,每个学生动机的水平又有程度高低的差别。

1.2兴趣更加深刻,稳定并具有更大的选择性。

在正确教育影响下,高中生对上体育课和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更加深刻而稳定。许多学生养成了自觉坚持锻炼的习惯,能妥善地安排学习、锻炼、休息时间,积极克服各种困难,长期坚持锻炼。

高中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态度更进一步明显分化。男生般更喜欢竞赛性活动,但不及初中生狂热。女生多喜欢动作轻快、优美、运动强度不太大的项目。有些对体育缺乏正确认识,或体育基础太差的学生,则对上体育课和体育锻炼产生了消极态度。女生由于性特征的明显变化,动作变得不太灵巧,对技巧性强的活动产生顾虑,在体育活动中的惰性表现得更加明显。有的女生由于爱美但又存在着错误的审美观或由于缺乏毅力等原因,怕晒、怕出汗、怕脏、怕累而不愿上体育课,对课外锻炼更是持消极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高中阶段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不喜欢或讨厌上体育课的人数,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对体育不感兴趣者。女生多于男生。究其原因,除上面已经谈到情况之外,主要是升学的大力大,负担太重,无暇顾及体育活动,另方面是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现状不满,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不感兴趣等原因。而不少高中生对放羊式教学很不感兴趣。可见,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并不都是没有兴趣,而是对当前体育课的现状不满或不适应。教师必须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方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1.3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但未完全成熟。

由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高中生能离开现实进行思考,所以他们能提出假设,进行论证,这是他们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和成熟的表现。但是,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他们提出的假设往往缺去充分的根据和正确性,其论证的结果不一定正确。这是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不完全成熟的表现。但是,因为他们曾经认真思考和进行过论证,所以往往自以为是,固执已见,这也是高中生思维既成熟又不成熟的再现。在体育教学和活动中,他们已不满足于一般的身体活动和简单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掌握,而要求掌握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并力图了解和把握动作的结构原理和规律,以及这些动作对身体的实际锻炼价值等。但他们不喜欢教师详尽而繁锁地进行讲解,而乐意在老师的启示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来弄清动作的实质和规律。他们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常常试图以技术专长、教学技巧、品德作风、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来对教师进行全面的评价。他们对教师的评价不一定全面和完全正确,但却会影响着对教师本人和对教师的教学所持有的态度。所以,体育教师必须严于律己,处处作学生的表率。

1.4爱美是一个突出的特点

高中生逐步产生对自己和别人外貌方面的审美体验。小学生不太注意自己的外貌,到中学阶段这种体验逐渐加强。高中生向往美,追求美,突出地表现在开始注意自己的卫生、体态、仪表和打扮,有的高中生开始对自己的外貌表现不安。例如,女生担心身体发胖,男生顾虑自己长得矮小、瘦弱、脸上长粉刺等。他们常常采用各种方式向体育教师、校医请教防止和改变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诚心诚意地按体育教师、校医的指导或为之开的运动处方“去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或治疗”。教师应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懂得心灵美重于外表美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情操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1.5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开始进行职业选择。

高中学生对人生往往怀着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充满着希望和激情,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设计美好的图景。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高中生大多懂得毕业之后不管是升学,还是就业,不仅要有好的思想品德,过硬的本领,而且必须具有健康的身体才能适应学习或参加社会建设的需要。他们逐步地认识到了健康的身体与个人生活、学习、工作和未来事业的关系。因而,他们不仅有参加体育活动的要求,而且开始讲求体育的实用价值,注意探讨体育与人生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有的学生还想认真学习和掌握一两项适合于自己身体实际情况和未来职业选择特点的运动项目。把体育活动与个人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职业选择等联系起来,是高中,特别是毕业班学生不同于小学和初中学生的一大特点。当然,高中生是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判断还存在着表面性和片面性,因而还需教师不断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2、根据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2.1根据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职业选择发展的特点,应认真改革教材教法。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比较系统地介绍一些体育卫生,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其掌握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技术的问题可以适当讲得细一点,语方要生动,形象、简炼,注意准确地使用体育名词术语。在不违背教学大纲的原则上,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给他们一些符合我国民族传统的,简便易行的,可以长期坚持锻炼的项目内容和锻炼方法。使学生在毕业后能终身受益。

2.2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情境,它不仅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个性的丰富发展。高中生觉得自己以经长大成人,希望教师把自己看成大人,尊重自己,他们也尊重、热爱自己的师长。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学生尊敬信任教师,“亲其师,信其道”,产生对教学内容积极的态度倾向,师生之间会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情绪的变化,常常受到教师的直接影响。如果教师经常采取命令,批评和训斥的态度要学生顺从自己,那就往往使学生处于紧张,被教训的状态,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不会尊重他们,有一定教育方法的教师,使课堂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才能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2.3重视学生个性民展,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教育是各门学科教学方法所应提倡的。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教育,往往比其他学科较容易进行。同样的学生,人个性不同。无论纪律上,还是技术技巧上都应注意个性教育,因材施教。不同性别,年龄,体育基础,健康状况,接受能力等都各有不同,有的差别甚至很大,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方面,既要全面地指导课程一般进行,更应根据学生实际注重个别教育。在课前,教师必须解学生情况,尽可能掌握各个学生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因材施教,达到预期的效果。

2.4要照顾男女学生的性别特点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特点;优越性

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不仅仅是靠灌输传授形成的,只有在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中,通过自我选择与自我体验、经过自我内化的过程方能形成。体育活动是德育的最好载体,更是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体育能使学生通过有趣的、乐于接受并积极参与的形式能动地参与到德育过程中来,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逐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因此,我们要彻底转变过去那种以管制型和灌输型为主的德育模式,通过体育活动来切实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各项有益于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发展智力的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

1.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特点

1.1直接参与性。直接参与是体育教学的特点,通过让学生亲身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个性的完美发展[1]。一般来说,其他学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说教”为主,即把一些具体的相对固定的道德原则和美德灌输给学生,而体育教学则不然,它是让学生亲身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通过其内在的独特教育性,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长跑项目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培养其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跳马、跨栏可以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精神;艺术体操和各种健美操可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美的情操;各种球类活动可培养学生机智果断的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育运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其育人的作用也各有所长,它是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根本特点之一。

1.2动态性。动态性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是在动态的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直接参与各种体育运动,使寓于其中的德育教育具有鲜明的动态性[2]。这一动态性特征,可使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大大增加,并且容易使他们的学习活动受到诸多外在因素(如天气、场地、车辆)的干扰和影响。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注意力、情绪、意志、自觉性、积极性、纪律性等心理活动和思想问题都非常容易显露出来。于是,便为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机会,体育教师应善于把握这些“机会”,因势利导,教书育人。

1.3身心合一性。身心合一性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是在运动生理负荷(如练习密度、运动强度等)和运动心理负荷(如紧张、独断,对器械的畏惧等)同时作用下才得以实现的。这是由体育运动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运动心理负荷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完美个性的必要条件。要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完美发展,就必须要让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心理负荷;而要让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心理负荷,也就必然要让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生理负荷。两者同时存在,不可分割,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

1.4社会性。社会性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是在学生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进行社会角色学习或个体化的过程。所谓特定的“社会”是对体育运动而言。因为,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参加者往往要根据一定的体育需要担任某种角色(从事某种职业或工作),承担某种职责与义务,且要按照各种社会道德准则,进行和调节自己的社会行为[3]。所以人们把体育运动看作是“社会的缩影”、“小社会”。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时,按照一定规则与道德标准担任某种角色和履行某种职责与义务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学习或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即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成为良好公民的过程。

2.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优越性

体育在激发学生道德潜能,提高学校德育质量等方面,有着其它课程不可比拟的优势[4]。我国著名教育家马约翰先生指出,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他指出,运动场上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能产生迁移。人在从事体育活动,尤其是参加运动竞赛时,往往情绪高涨,其潜在的品质和思想作风最易真实地表现出来,而体育比赛规则、体育精神等都是有效的教育措施。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动机、兴趣表现等来及时教育学生,这比其它课程更具针对性,更显实效性。从教学方式与形式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体育教学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与“学”的关系有别于其他学科,学生的“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克服了硬性的灌输,变“说教型”为“参与型”、“灌输型”为“渗透型”、“封闭型”为“开放型”,调动了,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和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从教学内容看,体育教学内容广泛,每个项目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性。这样学生在参与各个运动项目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同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避免了人为割裂知、情、意、行这一完整的统一体,克服了片面强调理论教育,忽视情感教育和意志品质教育的倾向[5]。从学生的特点看,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可塑性较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自己喜欢的英雄人物、模范行为具有强烈的学习和模仿欲望,体育教学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和效仿空间。

3.结束语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不仅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主观需求。近些年来,由于受升学体制和就业环境的影响,学生及家长过分重视文化课学习,而不重视体育课学习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其根本原因是他们对体育教育的内涵没有充分的认识,加上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地重视体育技术的训练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忽视了体育教育的多功能作用。因此体育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坚持全面育人的宗旨,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体育多功能育人的有利因素,让学生在各项体育活动中亲身感受德育教育,加深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体育教育在实际生活中的需要,更加重视参与体育锻炼,从而促进身心和谐及德、智、体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燕.新时期高校德育创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2006(5):7.

[2]须晓东.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初探[J].安徽体育科技,2003(12):89―90.

[3]杨涨.挖掘体育的德育功能,拓宽体育内涵的思考[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45―46.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范文5

摘 要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设备的普及,现代教育也进入了“微”时代,而微课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方式。本文以改善高职体育教学的现状以及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出发,分析微课的教学特点,以及它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 微课 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提出了“互联网+行动方案”的发展战略,而具体到教育领域,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思维和现代互联网技术武装自己,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知识传播的质量,丰富知识传授的途径,以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微课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而体育课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因此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将微课应用于体育教学中不论是对于学生的发展还是对于体育教学的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微课的特点

微课是一种利用短视频的方式呈现课堂内外教学重难点知识的新型教学资源,教师通过微课的制作和播放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和学生的课后学习时间,并通过知识点的反复讲解,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我们也可以将微课视作一种具有碎片化、重点突出、交互性强并且可重复利用等特点的教学模式。

所谓碎片化一方面是指微课的时间短,即微课视频的时间通常被控制在10分钟左右,另一方面指的是学生将微课拷贝后,可以在课后利用碎片化的业余时间进行观看复习,以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所谓重点突出是指由于微课的时间短,因此其讲解内容通常只能集中在某一个知识重点之上,并且教师会通过对重点知识的精心设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以及理解程度;所谓师生交互性强,是指微课打破了传统教学中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课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确定微课的内容,而学生通过对微课的学习也可以利用留言评论的方式增进师生互动,改进教学质量;所谓教学资源可重复利用,是指微课是一种可以进行空间储存的数字化信息,而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如果对哪些知识点出现理解不清的情况,可以随时暂停、回放、甚至重复观看,进而实现重点知识的巩固。 二、微课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体育课程调研中的应用

高职体育教师在运用微课进行课程调研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体育教学大纲对本节课体育的理论知识要点和技能要点进行整合,以确定微课的基本内容;然后教师结合当前的体育热点内容和一些比较受学生欢迎的电视节目中的体育项目,进行微课的制作,以保证微课的新颖性和趣味性;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进行微课宣传,并根据学生对微课的反应,进行相应的改进,以保证微课能够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 (二)在体育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体育微课是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补充,因此利用微课重新定义体育教学设计也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改变传统体育室内教学与室外教学相分离的情况,以不断充实体育教学内容;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将微课视作师生交流的新途径,即利用课堂发言或微课评论等方式交流体育知识,以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教师在利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利用新课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微课的观看兴趣,然后通过微课学习将体育项目中有一定难度的动作进行视频教学,最后帮助学生完成视频的存贮,以保证学生方便课后巩固,而这样清晰的教学过程,直观、生动、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在体育课程辅导中的应用

体育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一节体育课45分钟,教师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而这也必然会给一些学习能力较差,或跟不上教学的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因此,在体育教学辅导时,教师可以利用线上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反复观看,对运动技巧进行反复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果。 (五)在体育课程分享中的应用

资源分享是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主要特征,例如一些学生乐于将好的视频课程在朋友圈或微博内进行分享,以吸引更多的学生进行观看、学习。因此,教师在应用微课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搭建微课分享平台,同时通过鼓励、督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微课分享意识,进而实现提高微课影响力,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目的。 三、结论

总之,微课是一种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新型学习方式,通过微课学习,学生可以将碎片化的时间集中起来自主完成体育理论和体育技能的学习;除此之外,微课还为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与教研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利用课堂翻转,将教学主体的地位归还给学生,同时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条件和学习能力优化课程设计,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教学需求。因此,高职体育教师应该积极挖掘微课的教学潜力,将互联网技术延伸到教学实践中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弥补传统体育教学中的弊端,从而更好的提高高职体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郝晓晨.微课的特点及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6.02:45-49.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青少年 身体发育 体育教学

一、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青少年的神经系统发育处于领先地位。在对青少年的体育教学中,应多采用直观方式,多做示范和以活动性、多样化为主的游戏。每种活动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引起神经系统的疲劳。加之青少年中枢神经对行为的调节能力较差,所以动作不灵活,显的笨拙,而且容易头晕。尤其对于他们兴趣不大的运动常常不能持之以恒。所以要根据青少年喜欢显示自己体能的特点开展竞赛活动,这样既可以达到锻炼的效果,又能增强集体意识。

二、呼吸系统的发育特点及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青少年的呼吸肌发育弱,能力小,而且骨胳肌力量小,收缩能力弱,肺泡小,鼻腔短直,呼吸频率快,呼吸表浅,肺活量小。因此在体育运动中需氧量大,但这些所需的大量氧气主要是靠加快呼吸频率来达到,这就容易造成口干、舌燥,缺氧和产生疲劳,高源干燥区还会倒致咽喉肿疼,咳嗽等病情。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首先培养正确的呼吸方式,加强呼吸深度练习,力求呼吸和动作的正确协凋配合,尽量避免氧缺乏和呼吸疲劳。

三、青少年运动系统的发育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运动系统的发育主要是骨胳和肌肉的发育。青少年骨胳含有的有机物多,无机盐少,因此骨的弹性和可塑性大,而硬度小,不易骨折,便易弯曲呈畸形。肌肉重量轻、质软;肌纤维细弱,肌肉含水分多,含蛋白质和无机盐少。据此原因,教师应注意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持续时间不易过长,运动量不易过大,要防止长时间的站立和负重,注意增强脊柱锻炼,增进脊椎的硬度,防止脊柱畸形。青少年由于肌肉发育不均衡,要注意发展伸肌和小块肌肉,并锻炼肌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还要注重培养正确的站、走、跑和跳的姿势,防止不正确的动作给身体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四、青少年循环系统的发育特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循环系统是由心脏和血管所组成的闭锁管道系统。血液循环是指心脏通过收缩挤压使血液由动脉输送到身体各个部分最后由静脉回到心脏的过程。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为心率。青少年在运动时心率迅速加快,使每个心动周期的收缩期和舒张期相应缩短,至使每搏输出量减少,所以,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可使心脏缺氧而疲劳。因此,青少年体育运动应以发展有氧能力为主,不宜进行用力过大的憋气或长时间静止用力活动,并且运动强度要适当。

五、青少年体能发育特点及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身体的形态和机能对运动能力有密切的关系。运动能力又与身体素质有关。就速度素质而言,男生在17岁前,女生在14岁前,速度随年龄的增长有所提高。为此,青少年在13岁前可接受些动作频率快和反应迅速的运动项目。在力量素质方面,青少年肌肉的机能少,发育快,。所以在年龄较小时不易进行过大的力量训练,随年龄的增大可逐渐增大力量训练。柔韧素质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年龄越小,骨和肌肉的弹性好,关节韧带的仲展度较大,女生比男生更好。柔韧与肌肉力量是相辅相成的。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范文7

摘要:考察中小学体育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与特点。结果表明:中小学体育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包括职业目标、追求发展、社会交往和离职倾向等因素;中小学体育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因素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教龄在中小学体育教师自我生涯管理的职业目标上、学校类型在职业目标和追求发展上、学校所在区域在追求发展和离职倾向上均有显著性差异;来自不同教龄、学校类型、学校区域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自我生涯管理上表现出差异性。初中、“职初期”和“职业挫折期”及村镇教师是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关注点。

关键词:学校体育;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体育教师;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8-0063-04

Research on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 of self-professional administrational of

physical teacher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ZHENG Qi,SUN Jing-ji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 041000,China)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ary, investigation,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this article makes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 of self-professional administration of physical teacher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he result shows that:self-professional administr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physical teachers consist of professional objective, seek development, social associational and leave office inclination, and among the four factors exist significantly interrelated. School age ha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professional objective, school type ha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professional objective and seek development, school region ha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seek development and leave office inclination, and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physical teachers come from distinct school age, school type and school region ha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self-professional administrational. Junior high school, early days and frustration days of professional and teachers of villages and small towns was focus in self-professional administrational.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self-professional administrational;physical teachers;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教师职业生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倍受教育界的关注。迄今,人们对生涯的理解是由美国国家生涯发展协会(NCDA)所给的定义,即个人通过从事工作所创造的一个有目的的、延续一定时间的生活模式[1]。“职业生涯”与生涯相伴而生,职业生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职业生涯是指个人从具备从事职业劳动的道德、知识和能力、培养职业兴趣,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开始从事职业劳动,直至最后完全退出职业劳动的完整的职业发展过程;狭义的职业生涯则是指个人直接从事职业劳动的这段时间,其上限起始于职前的职业学习和培训。它是个人从事社会工作,扮演社会分工角色的发展变化过程,包括个体、职业、时间、发展和动态几个本质含义。教师职业生涯则是指个人作为教师从事教师职业的整个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贯穿于整个教师职业生涯变化的动态过程。中小学体育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就是自我认知、自我了解、自我定位、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本研究以中小学体育教师为对象,探讨如下问题:中小学体育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内隐结构、不同特征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上是否存在差异和特点。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山东省中小学专任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结合教师的个人特征、任教学段、学校所在区域、学校层次等因素,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抽取了1 400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得到有效样本838名,其中男589人,占样本总数的70.3%;女249人,占样本总数的29.7%。小学教师为182人,占样本总数的21.7%;初中教师为180人,占样本总数的21.5%;高中教师为387人,占样本总数的46.2%,其它学校为89人,占样本总数的10.6%。教师样本平均年龄32.5岁,平均教龄为10.2年。

1.2研究方法

为获得中小学体育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状况的全面信息,除了与教师深度访谈外,还进行了以“您为了自己职业生涯发展主要有哪些想法和做法?”为主题的开放式问卷调查。综合访谈资料及相关文献,初步编制了《中小学体育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管理问卷》。该问卷包括4个部分:个人信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情况、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和影响因素。前两部分根据个人情况来填写或选择答案,后两部分采用Likert(利克特)式5点选项来作答。对问卷中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题项,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问卷结构效度是理想的。问卷采用了同质信度分析,其同质信度Cronbach(克伦巴赫)系数为0.887,问卷4个因子的同质信度Cronbach系数分别为0.864、0.769、0.716、0.668。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中小学体育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因素结构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经极大方差旋转后得到因素负荷矩阵,研究发现,在中小学体育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管理问卷的20个题项中,其中Q11“我的工作业绩得到家人肯定”和Q16“同事对我的工作成绩评价比较高”两个因素出现高载负荷,且不易解释,删除这两个变量后,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根据“碎石图”提示,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4个公因子,其累计贡献率为57.4%。

从各项目的因子载荷与因子方差贡献来看,本问卷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内容具有较好的因素结构,各因素的内涵如下:

因素1“职业目标因子”。反映了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选择后,根据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以及为实现它所采取的行动及策略,并适当地表现出个人的成就使其感到快乐的程度和令人满意的工作行为。如“我对体育教师职业感到很满意”、“体育教师职业很理想,我不想放弃”、“体育教师职业为我拓展了机会”、“我设定了职业目标并努力实现它”、“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使我感到快乐”等。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可以成为追求成就的推动力、鞭策力,提高工作的参与程度和工作绩效,有利于排除干扰、集中精力实现奋斗目标。职业目标的确定和行为是中小学体育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首要环节,职业生涯目标的设定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因素2“追求发展因子”。反映了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求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及其行动上。如“我积极参加教师继续教育方面的培训”、“我经常阅读体育专业杂志与书籍”、“我十分重视提高与教师专业有关的能力”等。从职业生涯管理来看,职业生涯发展,就是指为达到职业生涯计划所列出的各种职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活动[2]。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个人必须与组织相互配合,个人必须通过持续性、多元化的学习来适应社会变迁与发展。终身学习,渴望发展,在现实中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更是中小学体育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环节。

因素3“社会交往因子”。反映了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如何对待与处理组织、领导、同事等资源的关系,如何获取组织的社会支持。如“我经常与学校有重要影响的人交往”、“随着工作进展我喜欢和同事的日常交流”、“提升时能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工作中再晋升的可能性非常小的那一刻是正常现象”。社会交往或社会关系可谓是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中的微观因素,但它却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的资源,如何有效地利用和注重这种关系,表征了教师职业生涯自我管理的高级阶段和水平,有利于教师自我职业生涯潜能的储备与发挥,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3]曾说:“在一个紧密联结在一起的集体内,即使是一个最年轻的、最没经验的教师也会比任何一个有经验和有才干的,但与教育集体背道而驰的教师能做出更多的贡献”。

因素4“离职倾向因子”。反映了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不称职、低效、倦怠乃至离职的行为和现象。如“我想改变体育教师这一职业”、“我经常反思体育教师职业是否适合”等。离职可谓是职业生涯中的正常环节,通常包括退休和跳槽两种情况。离职倾向多属跳槽情况,包括组织内的变换职位和行业。近年来,中小学体育教师离职和兼职的现象较多,固然有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因素,但教师缺少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认识和管理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2.2不同特征的体育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特点

为了研究方便,往往将教师的成长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将这些阶段按先后次序加以组织,便构成了教师的成长周期,它实质上体现的仍然是教师的职业生涯过程。课题在分析中小学体育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管理时,将中小学体育教师教龄分为6个阶段。表1显示了自我职业生涯管理4个因子的相关情况,4个因子有显著的相关存在。因此,将其作为多个因变量,并把教师的不同特征作为自变量(教龄、学校类型、学校所在区域),采用单因素多变量统计分析来比较不同特征的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差异和特点。表2~4显示了不同教龄、学校类型、区域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各因素的描述统计。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教龄在中小学体育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职业目标上、学校类型在职业目标和追求发展上、学校所在区域在追求发展和离职倾向上差异均存在显著性。当检验发现在某一因变量上统计检验显著,则需要进行事后两两比较。其差异与特点分析如下:

1)不同教龄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特点。从教龄来看,中小学体育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职业目标因子上。进一步的事后检验表明,入职初期(1~3年)与成长期(6~10年)、职业挫折期(11~15年)的教师差异有显著性;能力建构期(4~5年)与职业挫折期(11~15年)的教师差异也有显著性。其特点是随着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挫折期的教师在职业目标确定上已显著低于入职初期和能力建构期的教师。从不同区域的不同教龄教师来看,县城(含县级市)教师较为平稳,而城市教师表现出缓慢下降后的提升的趋势,而在村镇任教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入职5年后基本处于下降趋势。

2)不同学校类型教师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特点。从不同学校类型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来看,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职业目标和追求发展因子上。事后检验表明,在自我职业生涯目标管理上,小学体育教师好于初中体育教师,初中体育教师职业生涯目标自我管理最差,其他学校体育教师均好于小学、初中、高中教师。不同学校类型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生涯目标管理的最主要特点是小学教师随着职业生涯发展,当通过了“职业倦怠期”(11~15年)后,又有平稳的回升,而初中体育教师随着职业生涯发展其目标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从追求发展因子来看,城市教师好于县城教师,小学教师好于初中教师,初中教师在追求发展因子上均低于其它学校教师,尤其是在“职业倦怠期”(11~15年)。

3)不同区域教师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特点。从不同区域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来看,在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上,其差异主要体现在追求发展和离职倾向两个因子上。从追求发展因子来看,任教于城市中小学的体育教师显著好于县城学校体育教师,县城学校与村镇学校体育教师差异没有显著性;从离职倾向因子来看,村镇任教的体育教师显著的高于县城体育教师,而任教于县城与城市的体育教师在离职倾向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离职倾向的“高峰期”出现在“职初期”(1~3年)和“职业挫折期”(11~15年)[4-8]。

3结论与建议

中小学体育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包括职业目标、追求发展、社会交往和离职倾向等因素。中小学体育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管理4个因子有显著的相关存在。教龄在中小学体育教师自我生涯管理的职业目标上、学校类型在职业目标和追求发展上、学校区域在追求发展和离职倾向上均有显著性差异。来自不同教龄、学校类型、学校区域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上表现出差异性。

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树立教师职业生涯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重要方面。建议教育部门在组织层面特别关注初中体育教师、“职初期”与“职业挫折期”及村镇中小学体育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开展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活动,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和各类教育师资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里尔登. 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 侯志瑾,译.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 杰弗里 H 格林豪斯. 职业生涯管理[M]. 王伟,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

[3] 傅道春. 教师组织行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92.

[4] 肖丽萍. 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 中国教育学刊,2002,10:57-60.

[5] 傅道春.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13.

[6] 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 Thomas R Guskey. 教师专业发展评价[M]. 方乐,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1-29.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范文8

【关键词】新媒体 95后大学生 行为特点 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01-02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95后大学生已日益成为校园的主力军,他们生性活泼,个性张扬,独立自主,勇于创新、富于挑战,他们在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都呈现出了独特之处,同时畏惧现实交往,痴迷于网络,行动往往带有功利性色彩,身上具有鲜明时代特点。他们是在新媒体时代成长的,新媒体具有快速、便捷、灵活等特点,所以他们的人际交往、沟通、消费方式都与以前不一样,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网上社交账户,喜欢在网上意见,跟风式的思考问题。

一、造成95后大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特点的原因

(一)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的普及以及应用媒体的广泛运用是21世纪社会所具备的特征,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喜爱新媒体方式进行学习、交友、娱乐无可厚非。当然这只是外因,这是时代的特征,但刚从高中生涯苦海中脱离的孩子们,他们在信息化的冲击下,选择了新媒体进行作业、交友及娱乐,他们在多年的寒窗苦读下一下子得到了解放、得到了释放,于是他们在网络的海洋里徜徉,以至于忘却了前进的方向。

(二)大学的教育方式、管理方法较为民主、自由,这也为学生课堂玩手机、平板,等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大学的功能决定着它的管理体系较为强调学生的独立性,追求学术的巅峰,而不是一味的强调日常管理,这也为学生后期的沉溺于网络等新媒体埋下了“祸根“,学生也堂而皇之的在课堂上玩手机、聊QQ、微信、刷微博,这对于学校的学风建设及教学管理带来了难题。

(三)大学教师的课堂往往是大班课,无法顾及多人,而高中教师可以走下讲台,深入学生,这也不给想玩手机的学生以可乘之机。这是另外一种外部因素,大学教师更多的是灌输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课堂行为教育得较少,也没有精力去管理班级学生的听课情况,这也给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造成了影响。

二、应采用什么教育策略引导学生不做课堂“低头族”

(一)全面禁止并不是合理的做法,应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比如课堂互动、头脑风暴法等引导学生先尝试着少玩一会手机,过段时间在慢慢缩短玩手机等新媒体的时间,让学生慢慢过渡过来。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经历了18年的寒窗苦读,自制力和毅力都足以克服这些困难和诱惑,作为大学教育管理者应本着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多换位思考,走进学生的心里,了解学生真正的想法,让学生重新回到学习的轨道上来,学好所学的专业。

(二)教育督导也是必须的,高校应加强督导的检查力度,从外部对学生施压,让学生被动的放弃在课堂上利用各种媒体进行交友、娱乐。当然班主任、辅导员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要召开主题班会,介绍新媒体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方便了我们的沟通、娱乐和办公,但是不分场合的使用新媒体则会适得其反,要真诚的引导学生重返课堂,要真正做到心与心的沟通,从多角度的阐述课堂上玩平板、玩手机等对于学业的耽误、对于人生的发展也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三)教师上课要“走心”,要认真观察教育对象的行为并加以提醒改正,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丰富课堂气氛,让学生没有时间去玩手机等媒体,到后来发展为没有精力去做课堂任务之外的事情。大学教师要管教管导,对于仍然痴迷网络而没有回归课堂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提醒和劝导。同时上课时教师也要适当的多运用新媒体手段开展教学,在很多大中城市,教师的教学已经走向了网络化,甚至一些教师的教学视频及微课视频都可以轻松的传达给普通学生。

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和栋梁,他们有着时代的印迹,他们有着95后大学生身上应有的热情和活泼,他们追求热点时尚,崇尚网络交流与沟通,他们对新媒体的依赖延伸到了课堂,这对高职院校的课堂建设学风建设是一个挑战,只有顺藤摸瓜,了解学生的行为特点并进行分析,开展一定的教学创新活动,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史莉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95后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J]. 品牌(下半月),2014.12.

[2]傅园洁.基于“95”后大学生特点,谈辅导员工作方式转变.管理工程师,2014.02.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范文9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特点;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G6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前言:在新的体育课程体系下,如何利用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因材施教,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水平,是目前小学体育老师共同的职责和任务。小学体育教学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包括游戏性、趣味性、启蒙性等,小学体育老师应该抓住这些特点,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水平,从而增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1 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

1.1游戏性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以游戏为主的人生阶段,这就要求小学体育教学也应该具有游戏性的特点。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应该和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动作密切相关,比如奔跑、跳跃、攀爬等,灵活、活泼,充分发挥小学生的积极性。

1.2趣味性

小学体育教学的趣味性虽然在含义上和游戏性相似,但是它与游戏性有着根本的不同。游戏性主要是表现在小学体育老师在教学内容上的变化,而趣味性主要是表现在小学体育老师在教学方式上的变化。但是,小学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可以很好地调动小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小学教育的趣味性也融合在很多体育教学内容中。

1.3启蒙性

启蒙性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小学生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还处于一个萌芽的状态,良好的体育教学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身体,增强他们的体质,还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及人格。

(1)小学体育教学培养了小学生的健康意识。小学体育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小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健康意识,使他们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小学体育教学促进了小学生的智力发展。首先体育运动对于促进小学生大脑的发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小学生的大脑机能,为以后的智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体育活动对促进小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再次,小学体育教学通过游戏的形式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养成勤动脑的良好习惯。

(3)小学体育教学培养了小学生的竞争意识。众所周知,体育是具有竞争性的,在体育活动中,我们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取得胜利。小学生在相同的比赛条件或游戏条件下,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取得胜利,是形成他们竞争意识的一种良好的历程。

2 根据小学体育教学特点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水平的方法

2.1创造快乐情境,倡导趣味教学

根据小学体育教学的趣味性特点,小学体育老师应该创造快乐情境,倡导趣味性教学。小学生的心理具有好奇、喜新、求趣的特点,同时也具有缺乏耐心和理性等缺点,因此,小学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不能使用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这样就会很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厌烦。小学体育老师应该创造快乐情境,倡导趣味性教学,诱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创造快乐情境,倡导趣味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启发小学生的积极思维,使他们不单单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知识去理解。教师应该亲身投入到小学生的练习活动中,营造一种师生共乐的欢乐气氛,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

小学体育老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造一种快乐情境,并以游戏的趣味方式给小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就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小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提升体育教学水平。

2.2优化体育教材,改进教学模式

体育教材是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内容和依据,单一重复的体育教材会让小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丧失体育学习的兴趣,而灵活、有趣、多样的体育教材就会诱发小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小学体育老师根据小学生身理和心理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体育教材,给小学生展示合适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小学体育老师还应该改进教学模式,加强对游戏化练习方法的研究,比如接力、追逐、各种跳跃的仿生练习等,从而提升体育教学的水平。

2.3注重个体差异,改进考评方法

小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差异。小学体育老师必须重视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不同难度和进度的体育技能学习,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体育技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小学体育老师还应该改进考评的方法,多观察、多留心每一个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善于发现每一个小学生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小学老师还可以通过小学生对技能的演示,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相互评价,从而使小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取得的进步,体验体育学习成功后的喜悦。具体来说,小学体育老师应该采取针对教学效果而进行评定的效益评估法,既要考评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要考评他们的进步程度,让不同水平的小学生都可以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进步。

3 结语

小学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龄段学生的体育教学,具有自身的独特特点,包括游戏性、趣味性、启蒙性等。小学体育老师应该认真分析和掌握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通过创造快乐情境,倡导趣味教学;优化体育教材,改进教学模式;注重个体差异,改进考评方法等方式,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宋帅.抓住小学体育教学特点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水平[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1,(10):331-331.

[2]胡明光.对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水平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版),2011,(5):194-195.

[3]张春生.浅谈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特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2):189.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范文10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改革;职业特点;学情;技能型人才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各级学校的深入开展,中职学校改革也在起步。在最近召开的2010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已经明确提出改革创新的方向,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就是职业教育教学领域改革创新的成果。体育课程作为中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体质与技能教育相结合有重要意义。然而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虽然按照新《纲要》推行素质教育,但改革却脱离了中职教育的职业特点及中职学生的特点,改革成效并不明显。本文认为只有以中职学校特点及中职学生的学情为改革的立足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才能有新的突破。

1.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特点及现状

1.1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不合理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这类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这些特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目标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目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并没有处理好“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与体育基本理论和技能学习的关系,经常顾此失彼,厚此薄彼。根据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忽视终身教育的培养或轻视体育技能的学习都不符合中职学生的身心需求。因此,作为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中职学校一定要根据中职学生的职业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1.2中职体育教学内容不符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随着中职学校的不断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不断下降。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大部分中职学生不仅文化课基础差,体育基础也差。很多学生对篮球、足球、跆拳道等基本规则或动作了解甚少。部分体育教师不了理解学情,仍然按统一难度的教学内容授课,这就违背了中职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导致出现中职学生在集体活动时逃课的现象.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有些中职体育教学内容已经不再符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继续实施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1.3中职体育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滞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灌输式”、“传授式”的旧教学方式已经严重制约着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部分体育教师虽然改变了传统教育思想.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尝试,但也进入了另一种误区:有的老师用放羊式教学误当成自主学习教学:有的老师只重视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式。却没有其真正内涵。这种出现偏差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利于中职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培养和体育技能的学习。

2.结合职业特色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选编和搭配

由于职业学校具有职业的专业特点,中职学生毕业后将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进入不同的工作岗位。因此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要根据这一特点,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劳动者身体活动特征,确定针对各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目标和内容。比如将来从事电脑、文秘、财务、家电维修等职业的伏案型工作者需要增强手指、手腕的力量以及眼手的协调能力.因此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多安排排球、乒乓球、篮球等运动项目。

另外,由于伏案型工作者长期工作会导致颈椎酸痛、脑部供血不足、眼睛疲劳等现象,体育教师还要教会以后从事此类工作的中职学生学会工间操、伸展脊柱、眼保健操、全身运动项目,如球类、健身跑、游泳等。对于以后从事护理、售货、烹调、纺织、建筑等站立型工作的中职学生,由于长期站立。很容易下肢肿胀酸痛、易患内脏下垂和腰肌劳损。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工问操、下蹲起立、太极拳、健美操、按摩、健身跑、跳绳、游泳等下肢节律性活动改善下肢血液循环,消除下肢肌肉紧张,增强心肺功能。对于以后从事诸如机器维修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等综合型工作的学生需要身体各部位具有较高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这些专业的体育课程可以多增添球类、健身跑、游泳、引体向上、俯卧撑和仰卧起坐等课程,以便提高学生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增强心肺功能,预防身体畸形。结合专业选编和搭配体育教学内容有助于各专业的中职学生发展从事职业所必需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师有意识地根据专业特点设置运动项目,有助于学生适应本专业工种的要求,提高对职业的适应力,能够很好地就业工作,让学生终身受益。另外,选择或者编写教材不仅要结合专业特点,还要注意以学生的兴趣和学情为出发点。中职体育教师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对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造,使实用技能项目和娱乐、休闲、健身项目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中不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休闲体育,比如跆拳道、网球、街舞、滑板等。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改编学生们的教材,教材的改编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还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3.根据中职学生学情.开展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进行中职体育课程改革的途径很多,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但笔者认为所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要依据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进行改革。中职学生年龄一般在15~18岁左右。这个年龄段属于人类生长的第二高峰期,他们的身高、体重、器官等发育很快。在心理方面,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和普通高中生有很大的差别。由于学习基础差,被迫进人中职学校学习。所以中职学生心理特征主要是缺乏自信、厌学、叛逆。但在能力上,他们的人际关系、抗挫折能力比较强。在行为特点上,中职学生控制力比较差,容易冲动,比较叛逆,但操作能力强。

如何因材施教,有效地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培养是改革的出发点。由于中职学生个性比较突出,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转变角色,放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自主、愉悦地进行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从“灌输式”教学转向“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另外,中职体育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根据中职学生崇尚新潮的心态,体育教师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新颖的、多变的、独具风格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比如,体育教师要学会运用体育语言艺术.通过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形象生动地讲述教学技巧。在进行篮球投篮的教学时,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nba投篮大赛.通过这种情景教学使学生充满投篮的兴趣.跃跃欲试。为了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练习和训练,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选择、编创一些体育游戏。例如:在球类教学中,可进行“传球”、“接力”、“打点”、“绕物”、“对抗赛”等游戏练习;在短跑教学中,可采用“接力”、“跑城”、“你追我赶”等游戏练习。课堂中插入游戏可以使学生“乐学”、“爱练”。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模式上,中职学校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主项选修,配项必修”的体育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自主选择,并将其选择的运动项目作为自已学习的主要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4.确立科学合理的新课程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多样化是中职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从教育学角度讲,没有评价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主要采取统一的评定方式给学生评分。这种评定方式没有充分兼顾到学生的先天体质差异、兴趣爱好等因素,容易使学生丧失体育兴趣。因此,为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体育课学习的评价一定要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就要求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评价,加大平时成绩和技能成绩考核的比重。在具体实践中,“教学过程考核”的内容应包括出勤、作业、课堂训练参与性、学习态度等多方面.考核的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比如教师评定、学生评定、学生互评。阶段考核、个别考核、开卷考试、操作技能考试等等。考核的过程化、多样化和灵活化,才能适应所有学生的实际,从而做到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以形成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活动的激励约束机制。

5.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一专多能”的专业人才

中职体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是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中职体育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体育教师数量不足,业务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培养渠道也不顺畅,严重影响了职业体育教育的质量。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很不适应。参考国外职业院校建设教师队伍的做法,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应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大量优秀大学毕业生”,“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在职教师”,“积极从社会上聘请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渠道,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观念的更新是中职体育教育改革不断进步的重要环节,因此体育教师首先要从观念上根本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主角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差异性、主动性,营造一种和谐、宽松、合作的课堂氛围,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专业方面,教师要不断优化、更新教学知识,尤其是多增加营养、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以适应新时期体育教学需要。在教学方法方面,中职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学会利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合作式教学、分层式教学、自主学习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除此之外,中职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科研能力.进行科研活动。科研活动是中职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在教学科研仍然是中职学校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体育教师应多组织学术报告、讨论会等活动来进行体育科研。

6.结论与建议

6.1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特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目标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改变目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不甚明确的情况。

6.2由于中职学生毕业后将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进入不同的工作岗位.因此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要根据这一特点,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劳动者身体活动特征,确定针对各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目标和内容。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范文11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体育教学蕴含着许多德育内容。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中紧密结合德育教育,是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不断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怎样才能取得体育、德育“双丰收”呢?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就以下几个方面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突出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按照体育教学特点进行的。体育课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属性。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通过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组织性、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勇敢、机智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和文明行为。这些道德品质和意志,在体育的实际活动中,更容易表现出来,教师针对学生的种种表现及时向学生进行教育,其效果比其他课程更实际。体育具有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和优良道德作风的功能,这种特殊功能,是其它学科和活动所不可比拟的。

二、掌握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的内容进行传授,讲究自然。要想有实效性,就不能空洞说教,更不能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而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其基本原则是做到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愉快地体育教学与活动之中。事实上,德育内容可以说渗透在体育课的每个阶段。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将德育教育的内容纳入计划之内,利用体育课的特殊形式,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其重点是在教学阶段,不同的教材有着不同的特点,我们应根据各类教学内容制定出德育教育计划。具体而言,可以将勇敢顽强精神的教育与器械体操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教育与田径类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将团结互助,协作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与球类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将爱国主义和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教育与武术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等等。在课后总结阶段,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对同学们学习情况,包括思想品德进行讲评。

三、认识体育教学中的德育重点

德育是一个很广泛的范畴,但根本上是指健康人格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的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应加强用体育精神进行人格教育。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集体主义荣誉感;②培养积极参与意识,发挥人的自主精神;③培养学生的是非感、荣辱感;④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体育教学以体育精神进入人格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自己的观念,只有理性认识上升到这个高度,行动才能产生飞跃。

四、体育教学中德育工作的具体途径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范文12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学;专业特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28-01

职业教育是培养某一职业领域专业人才的教育,相对于普通基础教育而言的,基础教育没有专业性,而具有基础性,是为各行各业人才培养打基础。而职业教育,不论是初等、中等或高等职业教育,都是培养一线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新型农民以及其他劳动者,与一线职业的对口性很强,偏重理论的应用、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就体育教育来说,中职体育教育和普通体育教育存在共性,共性中又有不同,共性体现在;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的任务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中职体育教育明确突出了学科教学中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在教学中安排重点项目辅助练习,以保证体育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要安排本专业所必需的身体素质和使用技能的体育训练,以使他们能适应本专业生产劳动的需要。也就是说,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在完成对学生身心培养任务的同时,必须在教学中发展学生专业必须的身体素质和实用技能。那么,中职体育课如何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呢?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1、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是中职人才培养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掌握相应专业技能的技术工人为目标。中职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工作在生产一线,除了具备知识和技能外,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特别是要具备本专业所必需的身体素质。专业不同,必须掌握的技能技巧不同,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也就不同。可以说,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体育教学对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完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是中职教育服务市场的要求。近几年来,由于信息产业和旅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职业学校结合市场需要进行了专业调整。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了解各新兴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和今后工作的需要,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身体培育。

二、中职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若干策略

1、提高中职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中职体育与专业结合教学效果的高低,如果体育教师缺乏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和专业文化知识,很难在体育教学中做到与专业的结合,很难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很难让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因此,要抓好对体育教师相关专业的培训,强化体育教师服务学生的意识,拓展体育教师的视野,提高综合能力。要“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量成倍增加,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更新周期大为缩短,教师要不断掌握和补充新知识,用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提高自己。教师的知识越丰富,就越容易把所教授的知识与技能教活、教准,取得更好的效果。

2、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体育教学内容。现今在职业学校里开展的绝大部分体育活动项目与学生的专业需求没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导致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如通过与专业特点相结合而开展的体育活动项目,满足学生专业的一些需求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例如,计算机、财会电算化等专业要求增强手指、手腕的力量以及眼手的协调能力,因此教学中宜多安排排球、乒乓球、篮球等运动项目;模特、礼仪等专业要求身体姿态和腿部力量,因此教学中宜多安排形体课、健身操、艺术体操、跳绳、毽球等运动项目。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出学生自己喜爱的项目,逐步形成运动兴趣与习惯,让学生自然地将这种兴趣和习惯保持终生并从中获得健康与快乐,达到了体育活动的目的。

3、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特点的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在与时俱进,所学专业不断变化。因此,体育教师不考虑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是不行的。首先,体育教师要和专业教师互相沟通,了解专业课教学内容、劳动特点,抓住体育教学与职业技术相关的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的内容、课程配置形式、考核方式要抛开以往强调系统性、统一性、竞技性、规范性、纪律性的陈旧模式;其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征求专业教师对体育课教学的意见,以使教学有针对性、实效性。对特殊专业的课程,可自编教材,以求更好地搞好教学。

4、中职体育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首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体能、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综上所述,中职体育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养,而且要渗入专业知识,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求,在教学目标上寻找突破口,展现体育的工具性作用,把学生对专业技能的追求,转化成学习体育的动力,从而达成体育与专业的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