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田径教学论文

田径教学论文

时间:2023-03-24 15:03:18

田径教学论文

田径教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能力

新形势下,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学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师资培养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高等体育院校作为培养基层教师的重要基地,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突出自身专业的特色,更要加强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田径教学作为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田径教学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

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田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效地把知识、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本领。

1.1田径教学设计能力。包括掌握现代田径教学与训练理论的能力、掌握田径教学目的和原则的能力、挑选教材的能力、制定田径教学计划的能力、编写田径教案的能力等。

1.2田径教学实践能力。包括选择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讲解与示范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突遇问题解决能力、合理安排负荷能力、纠错与指导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等

1.3田径教学评价能力。包括学生成绩评定能力、裁判能力、构建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能力等

2.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必要性

2.1符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田径教学能力是体育师资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在现今的考试中,我们仍存在着忽视对学生能力的考评。学生的教学能力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和研究中才能得以提高。在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中,要合理确定实践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比重。转变田径教学的指导思想,要培养大学生成为身心全面发展,而体育课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形式之一。因此,把提高教学能力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是很重要的。

2.2适应社会的必然需要。现代社会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现代人要适应社会必须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适应社会,否则,必然会落后,而被逐渐加快发展的社会淘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田径教学力求适应体育大市场,发挥其锻炼、健身、教学和竞赛的作用,立足基础教育,丰富其运动内容形式,把民族的、本土的运动项目融入到田径课堂中,为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2.3提高自身能力的必要途径。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学生在未来工作中面临的工作对象复杂且富于变化,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和实践能力。而教学能力则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实践能力,是其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必然途径。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是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学习内容。目前最重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从而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未来体育教师的岗位也要求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经历,所以,完善田径运动教学是很重要的。

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的建议与对策

3.1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学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把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技术能力的培养。只有教师全面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全面性,才能注重加大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空间,才能有效地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激励其学习的积极性。

3.2丰富拓展教学内容,适应社会新形势。由于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比较宽松,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要针对学习目标尽量多设计几项教学内容,供教师和大学生根据课堂情况进行选择,以满足实现学习目标的需要。在田径课内容的设计中,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培养大学生能够运用和创设各种手段进行健身的能力,加入新型的田径项目如:户外运动、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课程,才能增加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更好的促进体育教育事业得繁荣发展。]更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普通体育院校体育育专业是培养合格标准,面向现代化的全面、系统、新型的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在田径普修课中,教师应在传授基本技术、技能、知识的基础上同时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有实战的空间去发挥和探索,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促使学生在课前要去翻阅大量的资料,不断地提高理论水平、技术水平和自学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创新积极性。

3.4修订教学大纲,加强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指导性。教学大纲是指导一线教学的重要文件,体育院校本科生教学能力的形成也同样需要从教时间达到一定程度以实现教学能力形成的。鉴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对教育实践课可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形式,采用实习、见习等多种教学模式,适当调整田径课教学计划,在技术课教学前安排基本理论课讲解,进一步加强理论课同技术课的紧密结合。将教育实践课贯穿于整个大学本科的学习过程中,促进所学理论知识的巩固及个性能力的发展。

面对当今社会的转型,人们健康理念的更新,体育教师人才需求标准的转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人才质量与社会的不相适应性,体育院校要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能力,为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具有社会适应能力”的优秀体育教师做好一切工作。

参考文献

1.曲飞.论大学生田径教学能力培养及教学改革对策,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8

田径教学论文范文2

1.1、分层教学法的内涵

分层教学法,是一种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展开的理论教学模式,学生受环境、社会、家庭以及遗传因素的影响,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使得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速度、能力倾向上都有着不同的体验,正因如此,教师则应有区别地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使学生达到各方面均衡发展的状态。基于这种分层教学模式,教师将学生的个性差异视为了一种可以用于开发的教育资源,并加入了相应的个性化以及个别化的教育理念,这样就能够保证学生会得到更多的发展条件以及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得学生能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尝试的机会,并从中有自我的体验感受,以此再作为衡量自身发展方向的依据。

1.2、实施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实施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三种,因材施教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以及智力多元理论。其中,因材施教是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过程当中,能够顾虑到学生的自我感受,同时还能够在面向全体同学之时,对个性各异的学生进行充分的引导,起到因势利导的作用,致使学生能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主体性教学思想则是一个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性培养的过程,在这一理论思想的演绎过程中,能够看到学生由原有的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认知的转变,体现了主体的一个主动发展的过程。智力多元化理论的提出来自于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他认为,人的才能是多元化的,每个学生都拥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体现,并且有个人的智力倾向与潜能体现。

2、分层教学法的重要作用

分层教学法是教学方法上的一个新的尝试,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田径课教学课的基本效率。在大学体育中运用这一教学方法,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进行有效地提高。分层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体现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分层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进行全面的发展,因为分层教学法是基于学生的个性建立的,所以能够满足学生的基本要求,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我的创新意识以及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以达到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第二,分层教学法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分层教学法在开展之前,会对学生的学习诉求进行调研,然后在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之下,再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这样就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也应培养自身处理教学层次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够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相应问题;第三,分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自身对于学习的主动意识,自主学习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只有自发性的主动学习,才能够对学习成果有所保障,这也是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的主要途径之一。

3、分层教学法在大学体育田径课教学的应用原则

3.1、分层与动态管理

在田径课开始之前,相应的体育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完成对学生合理的分层,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意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以及能力倾向,这样才能够对学生做出综合的评价。在对学生完成分层情况的确立之后,还应对学生进行动态管理,学生的层次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对学生进行动态跟踪,才能够清楚了解学生的现阶段的学习水平,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并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水平。

3.2、分层备课与授课

教师在进行分层过程之后,需要根据教学大纲的相应要求,以及学生的层次分布情况,制定相应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主要目标导向,这样能够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其中,备课的目标一般有三类,一是按照大纲的基本要求进行分类,可以说这一过程是对学生的基本条件进行了一个综合;二是学生的发展目标,细分到单一项之后,能够对学生的不同方向的运动特长以及兴趣目标有所侧重,并最大化地发展学生的兴趣;三是对学生的运动水平以及技能进行相应的水平提高训练。在层次目标制定之前,教师应考虑到不同层次程度上的学生的起点是不同的,应因材施教。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有一个分层次的过程,根据不同层次方向上的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同一层次上的学生应划分为同一组别中,这样能够做到集中的授课。

3.3、分层考核评价

分层考核评价也是分层授课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与分层授课状况相同,基于学生的学习知识水平以及能力层次水平不同,进行分组,然后统一划分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法有助于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主观积极性,起到一个促进以及引导的作用。

4、分层教学法在大学体育田径课教学的具体应用

4.1、制定合理教学目标

教师在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以及身体身体机能状况在进行分组之时,也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先天性的身体机能素质状况是不同的,应将教学内容进行层次目标的划分,使得教学内容能够满足于身体机能状况不同的学生。而对于身体素质状况较差的学生,可以先制定提高身体素质的学习方案,而提高技术动作水平的方案则为辅助;对于身体素质一般的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以及动作掌握应全面进行,但重点在于身体素质的专项提高。这样的分组教学有助于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并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4.2、教学内容尝试

在进行田径课之前,教师应将分层教学法应用到教学内容之中,而田径课是有别于其他的体育教学项目的,涵盖的方面很广,不仅对跑跳能力有所要求,还注重对学生的爆发力以及耐力性的培养,而不同的田赛与径赛项目对学生的身体机能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有些学生擅长于短跑与跳远,有些学生则擅长于耐力跑,因此,教师应制定不同的分组教学方案,并做到层次清晰,目标明确。不同学生的爆发力不同,教师在进行分组之后,能够对同一层次水平上的学生进行集中训练,并制定不同组别的训练计划。

4.3、分层教学实施

田径教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田径 教学内容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82-4 文献标识码:A

田径运动被称为体育运动之母,通过走、跑、跳、投各种技能提高人体运动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学习的田径基本技术与技能,是为将来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本功的重要途径,因而田径课程的教学内容、培养目标,是需要精心设计认真落实的。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山西大同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归纳整理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山西大同大学对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作用及意义诠释

田径运动是各项运动的基础,经常科学地参加田径运动,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改善神经系统调节功能、提高人体健康水平与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从田径运动项目来说,具有健身花样多、应用层次多、锻炼价值高的一些特点。从田径运动锻炼效果上来说,能有效地发展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能力。

2.2山西大同大学田径普修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情况分析

表1显示,历年来田径理论课程都开设田径运动定义和分类、田径运动的价值与特点、田径运动的发展、田径运动技术基础理论和田径运动健身理论与方法;表明山西大同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理论教学内容选取了实用性、健身性、裁判类的课程。但是理论课缺乏趣味性部分,同时还缩减了很多有用的理论课程,不利于学习掌握知识并应用于实践。

2.3山西大同大学田径普修课程教学时数的演变分析

表2显示,2005-2006年总学时为150,2013-2014年总学时减少至124学时,因此,更需要体育教师积极探索、不断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创新能力,巩固和发展所学知识。通过合理分配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关系,真正做到精讲多练、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2.4山西大同大学田径普修课程考核与评价的分析

在田径普修课程的考核中,历年来把理论知识考核所占比例定为30%左右,技术达标及技术评定占70%,平时成绩逐渐成为考核内容。通过适宜的考核与评价手段,发现教与学中的问题进行不断改进,对学生做出符合田径运动客观规律的评价,才能够提高田径教学的质量。

3结论与建议

(1)山西大同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的制订是根据《山西大同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管理规定》制订的,立足田径教学全面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2)山西大同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强调项目技术的知识性,造成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的匹配存在重技术、轻健身不能适应未来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需要。

(3)山西大同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的总学时在不断的减少,需要教师更加注意精讲多练。

(4)山西大同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内容不够全面,对田径教学技能、田径拓展练习技能与健身素养方面存在考核缺失,且评价主体为教师,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评价方法的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考核。

参考文献

[1] 刘洪俊,张厚喜,张秋英.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研究――以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4,4(09).

田径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校;田径;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4-21

一、高校田径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反思

1.改革过程中关于指导思想、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反思

在田径课程改革过程中,其指导思想、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等还存在很多不足。如内容陈旧,不能满足田径教学和实际需要;田径教学方法及手段落后,尤其是思想观念跟不上现代化的进程;田径课程改革缺乏理论指导, 社会适应性不强,课程理论与田径教学实践缺乏联系与合作,等等。

2.改革过程中关于价值观的反思

现代课程的价值追求呈现出多样性,不只是文化和道德价值方面的追求,还包括课程本身价值意义的发展。然而,目前大部分人认为的田径课程的价值是其间接的外在价值,即对田径比赛的关注及其能为田径赛事带来的利益。田径课程内在的价值却往往被忽略,田径课程内在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

二、对高校田径课程改革过程的展望

1.田径课程改革过程中的观念更新

监督田径课程改革以适应情况的不断变化是田径工作者应该给予重视的问题。目前田径课程改革面临着众多的困难和障碍,如课程改革急功近利,只注重改革进度而忽视改革效果,只重视硬件改革而忽视质量改革。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掌握田径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是无法收到实效的。要做到进一步深化田径课程的改革,必须要找到一个突破口。课程改革首先必须更新观念,可以通过反复研究过去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发现问题的根源,进而接受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田径“面向未来”的理念,才能真正树立起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人才的教学理念。

2.田径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新理论构建

田径课程改革是非常复杂、系统的工程,涉及教材、教师等多方面,因此,改革必须循序渐进,按照田径运动的发展规律进行改革。根据田径运动的特点以及田径运动的发展需求,从一般的理论框架着手,对原来陈旧的田径课程理论体系进行创新,重新建立起符合田径运动发展规律的课程体系,赋予田径运动课程新的活力。

3.加大田径教材内容改革的力度

田径运动课程改革势必关系到田径教材内容的改革,教材内容是田径运动的基础,学生田径知识大多来自田径教材,尤其是教材内容中的各种示范以及标准,对学生影响非常大。因此,要想促进田径运动课程改革,就必须对教材中一些陈旧的内容进行革新,将更为先进、更为科学合理的内容加入到教材中去。同时,对教材内容的改革不能仅仅只单纯注重技术上的革新,还要将田径运动中的人文精神和内涵加入其中,使学生不仅能在技能上得到提升,在精神上也能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实现田径课程改革的目的。

4.革新田径教学设备和技术

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田径运动中也应用了许多现代化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例如各种运动测试仪器、运动模拟仪器。这些新兴的科学技术设备对田径运动的科学化发展和改革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使用这些设备,可以非常精准地分析学生的训练情况,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多、更精确的数据信息,为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制订新的教学计划、设定教学内容提供帮助。同时,采用这种方式,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训练兴趣,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田径课程改革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改革中的指导思想、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理念等必须不断更新,体育教师在改革过程中必须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式、选择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从而推动高校田径课程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 林,王 岩.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弊端与改革思路[J].体育与科学,2003,(5).

田径教学论文范文5

一、关于田径运动及其创新性教学现状分析

关于田径运动的发展历程可谓源远流长,其兴起和发展都具有很深厚的人文和体育历史文化。在很久以前,人类的日常活动便离不开人类的一些基本形式的运动,诸如跑跳着追赶猎物和投掷矛等多种运动方式,田径运动就是从这些与生活相关的行为中孕育而生。而就目前来说,田径运动主要是发展成一种竞赛的形式,田径运动具有项目多,运动强度大,锻炼方式多样化等特点,并且一般不受性别、年龄、季节、天气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约束,这就使得田径成为中职学校中广受欢迎的项目之一。

在我国,田径运动是每一所学校体育教学所必须具备的课程之一,它也是任何一所学校体育教学的基础性课程,更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目前形势分析,中职田径创新性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根据一些资料的有关调查,很多学生对田径课程的设立存在很大的异议。在学生最喜欢的十项体育运动中,田径运动仅仅排在第八名的位置,有80%之多的学生对田径项目表示不感兴趣,其中有近70%的学生认为田径项目可以被其他相关项目取代,这个调查结果基本适用于各类学校的普遍状况,因此,在中职学校田径教学的改革过程中,田径课是否能上好的关键性问题取决于学生的兴趣,田径教学设计偏离、教学手段脱离实际情况成了最主要的问题,如果上述两大问题不解决,则会导致中职田径创新教学的失败,在这个过程中,中职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与独特的教学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二、开展中职田径创新教学核心与原则

中职学校田径教学核心内容分为三方面:一是要全面加强身体素质的发展,这是进行体育教学的重点;二是要保证学生需要掌握田径运动相关的基本知识、技能、技巧,以达到科学锻炼身体的目的;三是要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这是完成教学的重要保证。田径教学的三个核心内容,彼此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要正确把握三个核心内容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针对田径教学中的种种问题现象,我们在把握田径教学核心内容时,同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学生的兴趣性原则;二是健身强体原则;三是简单易操作原则,这三条原则指导着中职田径教学的方向和质量,具[( dylw. NEt) 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兴趣性角度来说,这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的心理因素所决定的。相比起其他运动项目,田径运动往往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会使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倦感,因此在田径创新教学方面需要教师能动地创造适合田径教学的方式方法,为了更好地完成田径教学任务,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

其次,就健身强体原则来说,学生在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同时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劲的身体素质,这就要求学生到户外参加体育活动,而田径运动成为学生进行户外运动的首选。

最后,就简单易操作原则来说,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与运动量等问题,教学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坚持贯彻简单易操作原则,重视基本技能的学习,而非让学生挑战高超技能,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适应并且喜爱田径运动,给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乐趣。

三、中职田径创新教学改革的相关对策

随着体育教育事业在学生整体素质培养方面越来越完善,中职教师的教育水平也经受着考验。要对田径教学的现状做相应的改变就要求中职教师从田径创新教学改革的相关对策入手。

(一)把握大局,注重细节

就目前田径运动发展现状来说,与教育部门对相关体育项目改革把控失效,缺乏细节性的工作态度有着密切联系。各级教育部门应把握大局,抓住工作主脉不动摇,将田径运动的学习纳入国家中职教育必修课程项目中去,在坚持大的原则下,不应使该课程偏废,保证国家和地方都可以兼顾该课程的设置。

(二)多举办联合大型的田径比赛

自古至今,田径比赛都是运动和活力的象征。伴随着中国中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势头,各高校也都在体育教育事业方面加大投资成本和力度,规范的运动场地和专业性指导,都为我们进一步发展田径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举办联合大型的田径比赛,从一方面来说既可以使得学生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之后得到心理和生理的放松,又不会影响学生日常的学习,还能让学生欣赏到高水平的田径,大大增强学生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对培养学生欣赏田径赛事的兴趣大有裨益。

(三)取长补短,创立一套全新的田径教育教学方法

中职田径教学工作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有章法可循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世间万物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同时也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田径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对任何教学方式都不应该完全地照搬照抄,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吸纳他人教学中合理的教学思路和有效的方法,以他人之长[( dylw. NEt) 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补己之短,坚持研究创立一套符合现代中职田径教育的科学教学方法。

总之,在中职田径教学中也不要一成不变地固守自己老式的教学手段,而要与时俱进,认真学习国内外相关经验和手段,根据中职的田径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真正意义上既发展中职学生的田径特长又促进我国田径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田径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后奥运 田径运动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093-02

一、问题的提出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到1991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再到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1金5银,三破世界纪录,1996年第26届奥运会获得1金3银2铜,2004年雅典奥运会1金l银,2008北京奥运会0金0银2铜的现实,中国田径一步一个脚印地曲折之路向着胜利的巅峰攀登。但近几年,随着刘翔的出现,给中国带来了希望,使相对停滞和衰退的局面得以再展生机。为此,本文从多视角探讨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策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三、分析与讨论

1.加大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

首先,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采取更加科学的训练手段,延长优秀田径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激发现役运动员为国争光的激情,充分挖掘其潜力,继续提高竞技能力,为培养优秀接班人赢得更多的时间。其次,加速培养新手,使之成为中国田径新一代的中坚力量。为了使中国田径顺利通过断层,取得新的突破,对后备力量的培养要做到科学性、计划性、梯次性。更快更好更多地培养田径后备人材,提高我国选手在比赛中夺金牌的保险系数。第三,要加大田径的普及工作,田径是一项成人运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打好雄厚的基础,不能拔苗助长,不能急于要成绩,杜绝昙花一现,功亏一篑现象。加大田径运动的普及工作,鼓励在有条件的地方办少儿田径训练班,并建立网络体系,经常派有经验的专家下去讲学和指导训练;要建立激励机制,对青少年训练工作有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第四,加大资金的投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依靠政府拨款已是杯水车薪,因此利用田径运动的社会影响,一方面是寻求社会赞助,增加比赛机会,提高竞技水平,拉动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是有偿服务,培养田径人才实行有偿输送,拉动后备人才培养的需求关系,激活体育人才市场化的竞争力。

2.建立以小学、中学为基础,大学为提高的台阶式培养方式。

田径运动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广泛普及的基础上,在普及中发现人才。中、小学生占我国人口1/4,如果有1/3的中小学生喜爱田径运动,普及面就是在亿万人口中进行。形成小学、中学、大学的三级人才梯队培养网络,成立国家、省、地、县田径各级协会。以链环形式环环相扣,田径项目的竞赛活动、培训活动均由协会牵头,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田径活动。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使小学、中学、大学的各级竞赛互为联系和促进,扩大田径基础,发现和培养田径后备人才。

3.多方共建田径人才培养基地,走“体教结合”之路。

中小学是基础阶段,应试教育体制形成的“重文轻武”思想严重地制约了体育运动的开展。因此,实行教育部门给政策、体育部门给组织、学校给人才的三家互助合作形式,走“体教结合”之路,有助于田径运动的积极开展。将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纳入县(市)教育、体育评估内容,提高教育、体育部门行政领导和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认识,健全、完善监督保障机制,形成领导重视,大家关心,国家和社会共同培养的多渠道、多形式的田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首先,开发市场潜力、改善输送渠道、建立田径有偿培训机制。市场经济制度将使各行各业市场意识和商品意识越来越浓,开发市场潜力将成为竞争人才的战场。田径项目的健身性使之在体育市场的开发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利用其商业价值,开发市场潜力,加强竞争力。生产出能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其次,改善运动员输送渠道,打破以往在竞技体校选拔运动员的狭窄格局。将田径选拔拓宽至中学、大学,充分合理的利用人才资源;同时提高了田径运动员的文化层次,有利于退役后在社会上立足。

4.合理布局田径基地,大力挖掘后备人才。

国家和各省、市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进行合理的布局,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发展适合本地区的田径运动项目。以免造成浪费。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平均每个省都有几千万人口,从“奥运争光”目标看,应该集中精力抓好传统项目优势好的省、市、自治区的各级田径训练,对于运动队水平高和后备力量强的田径基地,国家应在后备力量培养和场馆建设等方面重点投资,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运动员。

5.继续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全运与奥运协调发展,强化奥运战略意识。

中国田径运动要坚持走举国体制的道路,亟待解决的就是成立一支人员相对稳定的国家队,协调好省、市和国家的利益,解决全运会与奥运会之间的矛盾,让为国争光真正上升为头等大事。在建设队伍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启动高水平科研课题,调动教练员、运动员的积极性,打造出一支能担负起为国争光任务的有实力的队伍。

全运会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历时40余年共举办了10届。现在的问题是,它作为竞技体育的盛会,怎样在新的经济体制下和市场接轨,与奥运战略相协调。不能只顾了全运会而不顾奥运会。为了全运会拼尽了一切,到了奥运会再拼就拼不动了。要解决好这一难题,首先,国家要调整好利益的天平,进一步加重奥运会的砝码;其次,要在训练理论上有新的突破;再次,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教育广大教练员、运动员,从思想上自觉服从国家的利益,强化奥运战略意识。

6.摒弃“松散联邦制”的训练体制

延续了多年的国家队“松散联邦制”的训练体制,其弊端是:训练小组分散在各省、市,各自为政,没有了国家队的权威;在人、财、物资源配置上也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国家队就是要集中全国最好的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人员,并集中财力、物力,把国家队的尖子运动员训练好,把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田径是一项以个体行为为主的运动项目,训练和比赛的周期性很明显,又没有球类那样的联赛。所以,把全国最好的教练员、运动员集中到一起,有利于管理,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有利于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有利于运动科技项目的攻关,有利于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作为国家队的训练基地,要不断改善训练、科研、食宿、医疗、学习的硬件设施,为国家队的科学训练提供优质服务。

7.走科学训练之路

政府应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在我国合适的地方建立集科研、训练和教练员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组建包括运动生理、生化、心理、生物力学、训练学、营养学和生物工程学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联合课题攻关组,深入训练现场,和教练员、运动员一起,解决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对世界田径前沿科技的跟踪研究,掌握最新动态进行分析处理,为教练员训练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减少盲目性;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提高训练的科技含量,将科学训练真正落到实处。一定要将田径奥运备战建立在一个高科技的平台上,尽快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运动员特点的科学训练新路子。

8.建立完善的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培养科研型教练队伍。

美国竞技体育的成功证明了教练员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他们进行科学训练的能力,也决定了运动员成绩的好坏。为使我国田径运动得以持续发展,我们就必须重视教练员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田径教练员的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在逐步提高,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教练员不能让人满意。目前,我国田径教练员大多来源于退役的运动员,他们普遍存在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不相适应的问题。理论水平低,特别是科研能力不强,容易产生创新能力差、学习掌握新知识慢、科学训练能力低的通病。为此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培训制度,在培训的形式上可采用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国家应在继续办好和完善现有培训班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教练员自学教材,供广大教练员自学使用,同时,应逐步建立教练员上岗制度,定期对教练员的文化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不及格的教练员,应暂停其担任的教练工作。此外,要在招纳人才方面出大手笔,不搞论资排辈,敢于启用年纪轻、学历高、有创新精神的科技型的教练人才,把他们尽快充实到国家、省、市一级的运动队中去,使全国田径界形成科学训练的局面。同时,还要加强在岗教练员的继续教育工程,不断更新知识,交流心得,进一步提高执教水平。

四、结 论

中国田径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崛起,在一系列国际比赛中捷报频传,实现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夙愿;但是,自从广岛亚运会以后,中国田径运动开始出现不尽人意的滑坡状况。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能够培养一批与世界田径强国争金夺银的高水平运动员的发展策略:必须采取加大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延长田径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建立以小学、中学为基础,大学提高的递进培训方式;实行教育、体育、学校共建田径人才培养基地,走“体教结合”之路;合理布局田径基地,大力挖掘后备人才;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奥运战略意识;摒弃“松散――联邦制”的训练体制;加强科学训练;建立完善的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培养科研型教练队伍等。目前,田径水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体育运动总体水平继续提高的一大薄弱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由于我国现有的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缺陷而引起和导致的。那么,如何保持青少年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使之得到持续提高,使之与欧美田径运动员一样,保持较长时间的运动生涯?这就需要用科学发展观,研究并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适合中国田径发展和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出路和模式,是田径界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田径打好翻身仗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杨 洋.从第28届雅典奥运会试析我国田径运动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5~77

2 叶仲淼.我国田径运动现状剖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4(3):87~90

3 王跃新.限制田径运动比赛成绩的因素[J].体育科研,2003(5):39

田径教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我国青少年 田径后备人才 培养体系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9-0061-02

一、问题提出

田径运动是奥运会上影响最大、金牌总数最多的运动项目,田径运动不仅直接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田径在北京奥运会上47块金牌的分量使得田径运动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体育运动项目;而在结束的北京奥运会上我国只取得了两枚铜牌,可见我国田径的后备人才培养也就成为我国田径运动发展的重中之重。现代社会缺少了田径,就缺少了活力;田径,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虽然现代田径运动中国进入仅有百年多的历史,但是中国的田径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才仅有几个项目冲出亚洲,这是中国田径界的最大悲哀,也是中国田径界一直努力的方向。中国田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中国田径界一直努力探索的问题,也是几代中国田径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一直追寻的问题。经过科学研究认为,中国田径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在此着重就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进行一下探讨,因为现代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的水平和素质,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田径未来的走向。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专家访谈法;系统分析法。

三、讨论与分析

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青少年田径训练系统性存在问题

传统的田径后备人才训练是少体校――体校――青年队――体工队――国家队,形成了金字塔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国外优秀的田径运动技术、训练思想、训练方法与手段、管理体制已经大步走进国门,对中国田径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田径运动的训练体制开始有了改革,已经初步形成了:①小学――中学――大学――职业队――国家队。②少体校――体校――青年队――体工队――国家队的训练模式。其中,模式①目前刚刚有所起色;模式②基本上占据大部分江山。众所周知,真正成为能够代表国家上场参加世界大赛的田径后备人才是在训运动员的百分之几,田径后备人才的成才率不高是中国田径运动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那么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训练的系统性存在问题。没有一套适合中国青少年特点的切实可行的田径教学训练大纲,也是影响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训练的系统性问题的症结所在。

2.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文化素质教育存在明显的缺陷

田径不仅仅是一项运动,也是一种体育文化,其深刻的内涵体现在田径比赛与欣赏过程中,运动员创造出的动态美感,陶冶人的心灵,激发人的欲望,促进人类的交流,并不断地创造出人类积极向上的精神文明。但是,中国近一个世纪的田径发展史和世界田径运动的发展史证明,一个没有文化素质的田径后备人才是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前途的,中国的田径运动实践证明,中国田径后备人才的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在2008年奥运会取得金牌总数第一的推动下,大力发展中国青少年田径运动,着力进行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当务之急。

3.田径教练员素质与能力有待提高

研究表明,中国田径除了学校体育中体育教师,从业余体校到专业队、再到国家队几乎都是田径后备人才退役后改行而成的。因此,经验训练是中国田径运动训练的一道风景线,也是影响中国田径运动发展中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尽管,中国田协每年都进行田径教练员各个级别的上岗培训,但是,真正能够提高的教练员有几个?短期培训只能解决方法和手段问题,而长期培养才能解决训练指导思想和战略战术风格的形成问题。一名田径教练员的素质与能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运动员的实力与水平,这是不争的事实。例如,2006年辽宁省省运会上,就因为某代表队在比赛前期给青少年使用违禁药物导致该代表队被禁止参赛。这也是教练员在培养青少年问题上没有考虑运动员以后的发展,只要求在当时为自己取得成绩,而使运动员从生理、心理和身体上遭到了破坏。因此,提高田径教练员的综合素质与执教能力,尤其是对中国青少年田径运动的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长远作用。

四、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发展对策的理论探索

1.早期专项化训练要与文化素质教育同步进行

世界田径运动发展表明,早期专项化是田径运动快速发展的一条成功之路。但是,早期专项化训练必须同时要与文化素质教育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田径后备人才的智力能力得到发展,从而促进其对田径运动的理解和创新思维;才能使田径后备人才的体育道德得到发展,从而促进其对田径文化的理解、创新、表现和守法;才能使田径后备人才的审美能力得到发展,从而促进其对田径运动的理解和表现美与创造美。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田径文化应该理解为人类的田径运动实践活动及其一切成果,它一方面对象化为田径运动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另一方面又主体化为田径后备人才身心结构中的文化素质(包括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等等)。因此,田径运动的文化素质教育就是将田径文化这一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丰富成果,以象征性的符号系统,通过青少年自身的工具性操作和主动性构建,内化在心理层面,积淀与身心组织之中,从而形成田径后备人才的文化素质。实践证明,田径运动训练与文化素质教育脱节,就会出现田径后备人才的盲目、盲动等过激行为,有的甚至触犯国家法律。

2.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要摸索出适合中国人特点的训练方法与技、战术特色,从小就进行系统的专项训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田径界积极引进了一批国外教练员,确实给中国田径带来了先进的思想、经验和训练方法。但是我们不能照葫芦画瓢,一味地搞拿来主义;要想发展,就应该创新,就应该按照中国青少年的特点,大胆地扬弃,摸索出适合中国人特点的训练方法与技、战术特色,从小就进行系统的专项训练,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田径运动的技、战术特点,给世界一个惊喜。

3.在大、中、小学校系统地进行田径运动课程体系的建设,扎扎实实地在青少年学生中进行田径运动技能的系统培养。

调查表明,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大、中、小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中,田径项目教学的比重十分微小,连最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高中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尽管把田径列为必修课程,但是各学校真正上田径的几乎寥寥无几,导致大纲中对田径运动教学要求的系统性难以体现,谈何发展青少年田径运动?因此,在大、中、小学校系统地进行田径运动课程体系的建设,扎扎实实地在青少年学生中进行田径运动技能的系统培养,才是真正提高中国青少年田径运动技术水平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4.建立健全“大学、高中、初中、小学”的四级学校田径训练体制

没有大、中、小学校系统地进行田径运动课程体系的建设,谈何建立健全“大学、高中、初中、小学”的四级学校田径训练体制?那么,建立健全“大学、高中、初中、小学”的四级学校田径联赛体制,首先应该进行大、中、小学校系统地进行田径运动课程体系的建设,扎扎实实地进行青少年田径运动的理论、技术等方面的系统教学,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的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田径运动技术水平,才能为建立健全“大学、高中、初中、小学”的四级学校田径联赛体制奠定基础。这里也要明确,建立健全四级学校田径联赛体制,不仅要建立体制,也要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既要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田径裁判员,也要培养大批有真才实学的田径教练。否则,建立健全“大学、高中、初中、小学”的四级学校田径联赛体制,只能成为纸上谈兵,无法落到实处。

五、结论与建议

1.结 论

传统的我国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举国体制”作用下的业余体校(县区)、体校(地市、省)、省运动队、国家队的“金字塔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青少年田径人才,为中国竞技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创造奥运辉煌,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来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举国体制”作用下的业余体校(县区)、体校(地市、省)、省运动队、国家队的“金字塔型”人才培养模式(第一种),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优秀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要求,这样就相继出现了教育系统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一条龙式”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第二种)、中学到大学体育的“体教结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第三种)和社会力量办(青少年)田径俱乐部的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第四种)。研究已经发现前两种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较多。第三种优势明显,第四种正在摸索发展。

那么,把青少年田径俱乐部发展成真正能够为国家培养优秀田径后备人才的职业化模式的人才培养基地,还需要实践的不断探索和理论的总结,需要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课题组认为,这种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还是大有前途的。问题是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转型期,方方面面的矛盾需要协调和解决,社会力量办青少年田径俱乐部的投入还不是很大和很多,还需要积极的引导。欧洲人100多年前办到的事,中国人现在已经能够办到,只不过还需要些时间。中国田径期待着雄踞世界田坛,傲视欧美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2.建 议

中国正在走向富强,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正在改革,尤其是中国社会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整个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中国田径运动起步晚于欧美,但是发展较快。通过课题组对本课题研究,认为目前存在四种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可见,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呈现多元化方向发展态势,并且各有优势,各有千秋。2008年奥运会后,国家将把体育的重点转移到全民健身上来,举国体制下的“金字塔”还能够存活多久,值得思考。那么,解决矛盾,扬长补短,将四种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的经验和优势组合起来,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以社会力量办和大中学校办为主导,实行“体教结合”应该是体育和教育部门培养优秀田径后备人才的共同职责,也是今后优秀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大事所趋。

参考文献

1 冯建中.大力推进“体教结合”[J].体育科学,2005.25(2):3

2 刘 明等.我国田径运动水平相对落后的原因及发展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2):59~61

3 杨展加.“竞教结合”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2):84~87

4 薛春林等.我国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体育科学,2003.23(5):92~95

5 张贵敏.我国田径运动的困境与出路[C].2003全国田径理论研究会《田径运动高级教程》培训班讲稿汇编,2003.4

6 王 健等.我国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回顾、现状及改革对策研究[C].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1997~1998),1999.6:112~121

7 孙 岩等.我国业余体育训练历史发展及现状分析[J].体育学刊,2003.10(3):113~114

8 曹 .全视角审视传统体育校[N].中国体育报,2005.8.24

田径教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体育专业 田径运动 现状发展 对策和研究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9-0079-04

1 前言

田径运动是发展身体素质和提高技战术水平的基本手段,而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和最后环节,是学校体育与体育社会化的转折点和学与用的衔接点。通过高校体育工作者多年来的共同努力,田径运动可以在高校得以普及和发展。然而,由于田径项目的枯燥、单调、训练负荷大等特点,以及学校田径教学课时安排、重视程度、就业环境等因素影响,使得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现状不尽如人意,田径运动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南昌市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为研究对象,以在南昌地区的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昌航空大学三所高校的体育专业为主要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和访谈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与田径运动有关的著作、书籍、期刊网和资料室查阅对高校田径运动现状及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收集了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我国有关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现状和运动成绩、田径运动教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著作、论文等,为本文构思和研究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2.2.2 问卷调查法

依据本研究所需要的信息,遵循社会学问卷制定的原理和方法,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本研究共发出学生问卷300份,回收288份,其中男生问卷208份,女生问卷80份,有效问卷273份,回收率96%,回收有效率94.8%。经统计整理,本次调查问卷通过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2.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应用软件对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所统计结果经过专业人员审核无误后,用于本研究工作的分析与论证。

2.2.4 逻辑分析法

根据调查数据统计的结果,通过逻辑归纳方法进行分析,从众多现有调查的结果中找出一般性的结论和普遍性规律,并得出可靠的结论。

2.2.5 访谈法

通过座谈及电话的方式,与教师进行有关对田径的重视度、专业课程设置、训练模式、田径教学改革等方面问题的交流。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为本文撰写积累材料,丰富和充实了本研究的内容。

3 研究内容

3.1 南昌市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运动的发展现状

3.1.1 高校体育的硬件设施

体育教学设施是完成体育教学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设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直接决定着这个学校的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训练、竞赛开展的要求。本研究所调查的三所南昌市高校田径场地、运动器材情况如表1:

根据表1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学生对本校田径场地、运动设施感觉满意的,但是还应该及时训练器材的补充和先进训练器材更新,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本校田径场地、运动设施较差,训练器材基本能满足上课要求。

3.1.2 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普修的课程设置

体育专业田径教学受传统教学观念的主宰,其教学主要是以田径竞赛项目为核心,多以短跑、跨栏、跳远、跳高、铅球、标枪等技术性较强的项目为主要内容。三所高校的课程设置如表2:

调查结果表明,三所高校在学时安排上都是侧重跑、跳、投等动作技术的教学,跑主要是以短跑为主,例如100米、200米等,跳则是以背越式跳高和挺身式跳远为主,投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就是以实心球为主要的练习工具,像标枪、铅球、铁饼由于危险性比较高,所以很少使用,甚至不敢使用。而在理论等语言表达技术动作方面则是非常的薄弱,很多时候都是通过实践课分析技术动作来传授理论知识。

3.1.3 体育专业学生对田径的学习的态度

行为科学认为:需要产生动机,动机产生行为,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会因需要的满足与否而有不同的表现。在高校田径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设置等缺少针对性,课程内容难度与学生的实际运动能力不相符,造成大学生运动员学习积极性差,进而出现旷课、迟到、早退的现象,难以保证学习质量。

调查结果说明:由于受到教学内容、手段和就业等各方面的不利影响,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上田径课的学习兴趣,基本上是以消极的态度来应付上课凑学分。

在通过教师访谈中得知,在来应对、付上课的大部分学生中,对跑的项目不感兴趣,特别是长跑项目,没有足够的信心和毅力来完成练习;对跨栏项目缺乏足够的胆量和勇气上栏;对投掷项目没有兴趣和能力,多数学生常以变相的抗拒行为消极应付。

3.1.4 田径课程设置的合理度、课时等安排现状

课程设置的合理度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田径运动的发展,以下是3所高校的课程设置比例:

据调查表明,三所高校的田径课程安排年级不尽相同,江西师大田径课程安排均匀一些,其他两所学校则主要集中在低年级,从上表对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还是希望课程安排均匀的。但三所学校田径教学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弊端,其中田径课学时的不断缩减,使得田径课的教师颇感不适应。由于高校体育环境中田径常常处于“田径缺席”的状态,课程的安排不合理导致了体育专业田径课的处境不容乐观。

3.1.5 高校田径的训练模式

普通高校的田径训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训练过程及条件的业余性;运动员起点低,个体差异大,但是可塑性很强。

由于学生进校后,将主要精力投入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只能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训练任务,以及考试和假期的影响,因此训练的系统性、连贯性难以保证。

普通高校的运动训练在运行机制、场地设备、营养补给等方面难以与专业队甚至少体校相比,这也是有些学生运动员进了高校后,运动成绩不进反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造成运动员起点低的主要原因是选材面太窄。众多高校的生源只能局限于“有一定文化成绩,运动水平在一级和二级之间”这样一个小群体内。

由于运动员来自五湖四海,在技术水平、训练程度、个性及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但是,由于这些运动员大多是统招的,文化基础和知识结构好,理解能力强,即所谓“悟性”好,以及训练年限和训练程度等因素,绝大多数运动员在专项技术和素质等方面还存在着相对较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其生理及心理方面已趋成熟,能够承受大负荷的刺激。

因此,只要训练方法科学合理,大多数运动员还是能够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的。

学校对田径运动的关注度直接体现在训练经费上。训练经费是训练工作开展的核心物质条件,是学校开展训练工作的根本保障,严重滞后的场地设施建设,以及运动场地的多少对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也有很大的影响,这些条件已经严重影响到大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田径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满意度也从侧面看出学生对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呼声,而学校政策和经济上的倾斜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对田径运动的重视程度。

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对田径项目的关注度由于各校的学校性质而不一样,师范类、文史类学校对田径的关注度就高点,学生的满意度就比较高。理工科学校对田径项目的关注度就比较一般,学生的满意度就不是很好。

3.2 影响南昌市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

3.2.1 田径运动项目自身特点的制约

田径中的长跑项目属于周期性运动项目,运动过程中会出现“极点”现象,跑后有的同学会有不良反应,导致学生怕上田径课。而其它多数田径运动项目,虽然完成动作所需的时间短,但讲究爆发力,经重复练习,体力消耗大、易疲劳,且运动单调,没有情景的变化及应对,使得运动过程中人体对身体产生的不良反应的注意难以转移。

因此,相比其它合作类或有音乐伴奏的运动项目而言,在趣味性方面田径项目的运动特点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3.2.2 教学手段受新兴项目冲击的影响

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体育、休闲、娱乐的品味要求越来越高,田径运动的走、跑、跳、投等内容已不能满足当代学生追求新兴、时髦、轻松的体育运动项目,对田径运动易产生抵触情绪;教材内容缺乏新颖性,教学方法缺乏应变性,田径课过于追求竞技运动的完整性、系统性,只重视跑、跳、投等技术动作的教学,难度系数大,心理负担重,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调查学生在田径课中,教学手段对田径发展的影响在表7中充分体现:

调查表明,传统的田径教学内容、方法过于陈旧,主要沿用竞技运动的项目及训练方法,运动强度较大,并且运动技术的固定形式和单一动作的重复练习都是通过个体行为来完成,从而缺乏趣味和娱乐性,容易导致教学课堂无生机。

一提到田径课,似乎就是跑、跳、投等内容,不能兼顾学生某一方面的兴趣,并且这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田径课反而成了他们的一种负担,进而失去了对田径课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欲望。

3.2.3 学校关注度的影响

学校对田径的关注主要体现在经费上,经调查发现,目前普通高校经费主要靠学校本身自给自足。教育部门和体育系统对专业队有拨款,但对普通高校运动队没有专门的拨款,来自企业赞助和社会赞助更是微乎其微。

这说明现在高校田径运动队主要依靠学校的拨款,还不能充分利用市场来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实现自我造血的功能。

由于大多数高校运动队经费缺乏,学校运动队体育设施简陋,训练水平难以得到保证和提高,因此经费问题严重地制约了高校田径运动的发展。教育部门应敦促各校的决策者对体育给与足够的重视,将各校的体育运动成绩纳入高校综合评估体系之中。

3.2.4 就业的影响

由于田径项目的重竞技性特点,田径运动缺乏休闲娱乐性、时尚性,在各机关单位开展的不广泛。相比其他项目的运动员,如篮球、排球、游泳,田径运动员在就业方面缺少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田径运动员是运动员当中的“弱势群体”。

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中,半数以上教练对高校运动员从事文化和专业要求较高的职业持不乐观的态度。三所高校中有35.9%的学生认为由于专业项目差别以及用人单位的偏见等较大的限制等诸多因素影响,就业成为了制约高校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3 影响南昌市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对策

3.3.1 加强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各高校适度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结合当代田径运动发展的方向,在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设施的基础上,增加各种休闲体育、娱乐体育等方式来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锻炼当中,从而改善田径教学环境。

与此同时,在知识爆炸、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体育科学也迅猛发展,教师也必须接受继续教育,进一步掌握科学、先进的训练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田径运动的发展。

3.3.2 及时合理的修订授课计划

根据田径运动的本质属性,结合学生的情况,改革教学中的田径项目和内容:

(1)确定适度的、多方面的教学目标;

(2)大胆改革田径教学内容。

田径运动的练习基本是以个人项目和单个练习为主,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将一些个人练习项目改为两人或多人练习,以满足学生求新、求奇、求乐的目的。

3.3.3 在田径教学中融入“快乐元素”

教师在语言能上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紧紧抓住田径动作的“神韵”是尤为重要的。例如跨栏练习过栏的“马踏飞燕”、落地的“稳如泰山”,100米跑冲刺的“快如疾风”等都充分展示了语言艺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美感及趣味,激励学生以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和蔑视困难的勇气完成技术动作。

在教学中设立游戏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采用游戏的形式和借鉴民族体育的娱乐性穿插在课堂的教学中,以把田径运动竞技项目科学地转变为“趣味田径”,挖掘、激发并保持学生对田径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在“乐中练、乐中学”。

3.3.4 开展多样竞赛方式,灵活制定竞赛规则培养学生的参与热情

竞赛体制对训练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杠杆作用,目前我国的高校田径竞赛制度还难以发挥这一作用,高校田径竞赛系统最缺乏的是校际间区域性、自主性的竞赛交流,而这恰恰是完善高校田径竞赛体制的基础。例如举行高校对抗赛、达标赛和年级对抗赛等,以增加竞赛数量、提高竞赛质量、推动竞赛市场化。

江西省高校竞赛相对缺乏,除了参加省运会、省大学生运动会外,就没有其他高水平的田径比赛,根本没有完善的竞赛制度,很难与外界接轨,难以以赛代练。

运动员通过比赛,可以提高心理素质和临场比赛经验,及时发现问题,为进一步训练提供目标导向。结果表明,运动员参赛的次数越多,越有助于提高创造好成绩的机遇与概率。

4 结论

田径教学论文范文9

摘 要 田径运动是学校体育教学系统中的重要内容,是促进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运动之一,也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结合自身经历体会,分析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提高学生对田径课程的学习兴趣展开讨论,旨在提高田径课程的教学质量并科学全面的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关键词 田径 教学 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学生上好田径课程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田径老师们应该对此产生足够的重视,并应从更深的层面和更广的视角去发现田径课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了解增加学生学习田径课程兴趣的因素,研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应该遵从的基本原则。

有着“运动之母”之称的田径运动,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已占着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长期的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甚至是教学期间有非专业的代课老师进行授课等现象,使学生对田径课程失去了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过去的田径课都是循环单一的组织形式:课前检查、热身运动、老师讲解示范、学生集体练习、教师纠正错误、放松运动、小结、回收器材等,在新课标颁布以后,这种类似的教学方法的效果显得更加的乏力。新课标表现出与传统的教育不同的、崭新的教育观,体现出当今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热爱学生,高度信任和尊重学生,教学的方法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1]。因此,本文从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去培养学生对田径课程的学习兴趣展开讨论。

一、影响学生对田径课程学习的兴趣的因素

(一)教材和教学内容单一

从初中到大学,每个阶段都有田径课程,学校一般都有为学生订购田径教材,虽然看起来每个时期的书本都不一样,但内容几乎相同,总而言之就是“换汤不换药”。教学内容缺乏新颖性,大学教的东西,都是以前已经学过的项目,大学的田径课程对这些项目进行教学无疑就是复习。因此在学生心中就会产生厌倦的心理,从而减少学生对田径课程的学习兴趣,这实际上对学校田径教学来说就是一种影响教学质量的阻力。

(二)教学组织形式呆板

一般来说,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手段,但问题是每个田径老师的教学组织形式都几乎一样,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体育活动等的教学组织形式显得比较呆板,十年如一日,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几乎是同一种上课程序,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下降,甚至感到厌烦,并且也不符合新课标的标准。

(三)体育教师的教育精神和专项能力

教师是影响学生上好田径课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敬业精神,关心、爱护学生的程度,个人魅力和气质,语言表达能力,讲解、示范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专项理论知识、个人的技、战术功底及运动训练水平等业务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产生很大的影响[2]。现在还有部分学校的田径教师是一些非专业的代课老师或者专业技能不强的田径老师来上田径课,上课时表达不清,示范不准,组织不起,这种现象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甚至会让教学事故的发生几率加大。

(四)田径教学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方式

现在的田径课程评价体系一般是采用:最终成绩=出勤+考核成绩,在大学中,一般是采用学分制,学分修满了才能顺利的毕业。基于这一点,学生在学习田径课程时,就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不能很好的感受到该课程能全面增强自身身体素质的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的会下降。

在田径考核中,定量化指标比较多,某些学生因为自身身体素质限制,例如:力量,敏捷,柔韧等,某些动作完成的质量不好,导致考试当中压力很大,最终没能达到及格分数,严重的影响了对田径课程的积极性。因此,田径教学评价体系的滞后性和考核方式的侧重性必然影响了学生对田径课程学习的兴趣。

(五)运动器材和运动环境的影响

运动器材和运动环境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学校对田径课程器材的投入不多,造成种类不多,器械老化等,这些情况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田径课一般安排在露天田径场进行教学,夏天烈日当头,高温炎热,冬天饱受寒风,全身颤抖,运动条件比较艰苦,学生的运动积极性降低,运动兴趣也随之减弱。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田径学习兴趣

(一)补充内容、特色教学

在田径课教学中,授课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喜爱的田径活动,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突破传统田径教学内容的单一性,人性化地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可以由以单纯的执行和完成《大纲》向以《大纲》为基础,补充具有当地特色、学校特点或时尚活动的灵活丰富的田径课教学内容转变[3]。对于田径教学中的一些竞技类项目,教师可以采取适度的改变规则和降低难度,让学生可以体验到竞技田径的乐趣但又不会受到高难度规则和标准的束缚。让学生积极参加田径课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科学安排、灵活运用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老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育动作或进行体育锻炼,已成为一种趋势。虽然具体内容还是在教科书上,但教材是死的,而教法是活的,科学的安排内容和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应该是教师真正去做的事。例如:第一,在上课期间的队形队列,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换;第二,在进行长跑项目教学时,主要对技术方面进行教学或者进行适量的练习,而让学生更多的在课后进行锻炼;第三,在进行教学训练内容设置时,可让学生自行组合和编排,老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田径教学论文范文10

摘 要 根据田径专选学生应具备能从事本专业工作的需要,针对田径专选专业的特点,专项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上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能力。在对田径专选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当前专选学生能力的现状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为迎合当代社会对田径专选学生能力的要求做出的学生能力培养优化设计。

关键词 田径专选 能力培养 优化设计 实验研究

一、前言

田径专选学生能力培养是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自身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及自我提高各种能力的方法。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很多,但限于教学实践和环境,只能从中选取主要的、学校范围内可以实现的能力。从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人的全面素质尤其是各种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来看,对田径专选人才来说,学校对田径专选学生一般是从教学、训练、科研、竞赛组织和裁判能力进校综合培养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田径专项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

三、田径专项学生能力培养优化依据及过程设计

(一)田径专项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向

教学能力是田径专项学生在教学中掌握的最基础的能力,是在学生学习掌握田径项目技术的同时,熟练教案的撰写,学生对教学方法手段不但要灵活运用,熟悉完整教学过程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训练能力是田径专项学生必须要掌握的能力,是能完整制定训练计划,掌握训练方法,做到应才实施训练计划的能力;科研能力是田径专项学生自我提升的能力,需要学生在掌握大量文献资料和正确的科研方法基础上,通过对课题研究的设计、实施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最后通过文章形式反映出来的能力;竞赛组织和裁判能力是田径专选学生应具备的综合能力,掌握基层运动会、趣味运动会的组织编排,田径各项目的裁判工作。

(二)田径专选学生能力培养优化结构设计

1.教学结构设计

教学结构设计主要是教学内容、计划、方法手段以及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是根据课程内容改革安排教学计划的,传统的教学能力培养中教学进度计划与课时计划大多是重视技术掌握程度,对技术教授过程细节有详尽的规定,但对能力培养是因人、因教学内容而异,不够重点强调。而教学优化设计的思路是,调控教学时空因素的协同关系,在教学计划中预留综合素质培养的时间并体现在教学计划中,以保证完成这一部分教学任务的工作能实际操作;教学方法是保留和吸取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是在保留、改造和更新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使自身得以丰富和发展的,一些应用成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自学辅导”模式、“探究发现”模式、问题模式、分层合作学习模式、录像反馈教法等,抽取这些教学模式、方法中适用于本课或某阶段教学内容、任务的设计过程和思路,综合运用于田径教学实践中;确定教学总目标,根据项目特点和培养任务设计单元目标,使教学任务层次分明,利于诊断和反馈调控。单元和阶段不宜划分太多,目标不宜设置过多过细。

2.训练能力优化设计

田径专选学生训练能力是对运动训练知识与能力结构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设计。知识结构主要是在课程改革前提下,将课程分为理论课、教学课、训练课,制定各类课型的教学目标,如理论课主要使学生掌握田径运动起源与发展、田径运动的价值、田径各项技术原理等;教学课主要使学生掌握田径有关项目技术教学方法与运用田径运动锻炼身体的方法,训练课主要使学生掌握有关田径项目的课余训练方法与手段。实践能力结构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实习组织课余训练,在实施阶段制定技术训练、综合素质训练课计划,理解训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包括技术的改进、运动负荷的安排、专项能力的提高等。

3.科研能力优化设计

科研能力过程设计是根据科研具备能力、培养手段和阶段目标来设计的。田径专选学生具备的科研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在分析问题时,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掌握大量文献资料和正确的科研方法基础上,通过对课题研究的设计、实施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最后通过文章形式反映的。正确、有效地阅读资料是培养科研能力的基础,有目的的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做摘要,并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专题分类。教师的指导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重要措施,学生能够明白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教学笔记、训练日记以及教学和训练总结是对知识的积累;阶段目标首先是学会文献综述的撰写,论文选题的确定,到开题报告,问卷设计和教学实验,一个阶段一个目标完成。

4.竞技组织与裁判能力优化设计

竞技组织与裁判是教学内容、培养方法与效果检验来进行设计的。田径专选学生的竞技组织与裁判能力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由田径竞赛组织工作、田径竞赛规则、田径竞赛编排记录和公告工作、田径竞赛裁判方法和田径场地设施等5个部分组成。其中规则是核心,裁判工作是主体,竞赛组织、编排记录和公告工作室保证,场地器材设施是基础;教学采用单元分散式与集中讲授式相结合的综合式教学法,结合田径专项学生和课程实际情况,在田径各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分单元安排田径竞赛组织和裁判法的教学内容,对各单元教学中未涉及到的竞赛组织等内容,采用集中讲授的方式,使学生能比较全面地掌握田径竞赛组织和裁判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临场裁判能力,在田径课的教学练习中,通过让学生参加计时丈量成绩等工作,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操作能力,在举行的校运动会以及相关比赛都可以让学生实践,教师主要负责指导、督促、检查;效果检验是组织学生参加等级裁判,对学生的裁判能力的评价,主要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是田径裁判理论知识书面考核以及学生参加田径比赛裁判工作的表现和工作质量的考核。

四、结果与分析

(一)田径专选学生能力培养优化设计符合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体育田径专选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品德教育能力、体育教学能力、运动训练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竞赛组织和裁判能力等。田径专选学生综合能力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田径专选学生能力培养是从教学能力、训练能力、科研能力和竞赛组织和裁判能力来做优化设计的,符合了当代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二)优化设计培养的综合能力能符合社会需求

田径专选学生毕业以后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是科研能力、训练能力、教学能力、竞赛组织和裁判能力、健身能力。在教学能力中最欠缺的是讲解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示范能力、组织能力、编写教案能力,在运动训练能力中最欠缺的是制定训练计划能力、训练评价、专项技术、训练方法的运用、科学选材。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日趋多元,田径专选无论是从体育还是师范的层面,注定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项,遵循系统性、先进性、渐进性等原则,能力培养优化设计构建的是以培养适应社会专业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支柱,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应用型体育专业实践体系。

五、结论

(一)田径专选学生能力培养是根据对学生教学能力、训练能力、科研能力、竞赛组织和裁判能力的培养目标对课程改革分析进行优化设计,对综合能力的培养内容、方法以及目标诊断、检验做出调整设计,力求田径专选学生综合能力更加突出。

(二)田径专选学生能力培养方向体现在内容和结构体系、方法手段上,优化设计是通过在教学过程的计划,使得教学能力、训练能力、科研能力和竞赛组织裁判能力是教学与实践的相结合,通过阶段目标检验的完成指向最终目标,从而保证能力培养任务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刘平,陆静,焦铁仁.田径教学优化设计与实验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23):167-168.

[2] 董广新.田径教学过程优化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3(24):109-111.

[3] 王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J].北华大学体育学报.2010:38-39.

田径教学论文范文11

摘 要 研究的目的是要解决高校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恢复田径运动在高校体育中的生命力,发挥它的作用。通过查阅文献和调查,了解到当前高校田径课存在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高校 田径 问题 思考

一、高校田径教学现状

田径是我国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被认为是其他体育项目的基础。田径运动是在跑、跳、投这些自然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动项目,它能全面有效地发展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促进各项运动技能的形成。

(一)与基础教育相脱节

高校田径教学仍然延续竞技项目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过于重视教学中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和运动成绩达标情况,却忽视在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能按学生的需要发展他们的运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和学习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忽视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的紧密结合,学生未能将所掌握健身的理论做到科学实践。这种忽视以人为本的理念必然导致教学与实践脱节,学习与运用脱节、现实练习与终身体育脱节。

(二)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传统的“以竞技为主线”的教学内容主要属于显性课程的范畴,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繁、难、偏、旧”,过于注重对书本知识的传授,较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课程方案》中新增的健身性、实用性的户外教学内容,则为隐性课程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使以课内为主的显性课程和以课外为主的隐性课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田径类课程的完整体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发挥个性,深入而广泛地进行学习、创造。

(三)教材内容相对不足

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所用的田径教材仍然是以田径主要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过于强调运动项目的技术性、竞性,这是不全面的。对学生来讲提高运动技术,具有一定的竞技水平是必需的。但在大纲规定的教学时数内既要讲理论,又要提高众多运动项目技术、竞技水平,则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高校田径教学发展的对策

(一)建构“以人为本”的高校田径教学理念

我们要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来选择大学田径课的教学内容,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今后是否还能够用所学的项目锻炼身体,要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有用。此外大学田径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大学生身体发展的生理特点和规律,要适合发展大学生的力量、柔韧和心肺功能等身体素质。首先,可将田径竞技运动项目科学地转变为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和喜爱的田径健身运动项目,使田径运动具有健身性、娱乐性和趣味性。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生理反应,同时又可以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练习。其次,要选择适合高校学生并且容易被接受的田径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将球类等项目的教学方法引用到田径教学中。

(二)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在锻炼和健身的过程中,要使练习的方法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可以在保留原来项目主要特点的同时,将原有的项目进行适当的改变和拓展,适当降低难度,增加田径的健身性和娱乐性。可以在田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适当增加一些体育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放宽规定,对场地和器材也不必有严格的要求,使趣味性和竞技性融为一体。也可以将音乐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结合音乐进行一些跑跳等方面的练习,此外,在田径课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田径教学气氛。要充分利用田径运动的优势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运动中体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并在学习锻炼的过程中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教师和学生对田径文化的认识

在田径教学中要系统完整地向学生传授田径运动的历史文化,使学生全面了解田径运动的实质,让学生感觉到田径是一切运动的基础,讲清楚田径运动的锻炼价值。此外还要培养学生欣赏田径运动的能力,使学生在欣赏高水平的田径比赛中体会到短跑的速度与精确、长跑的耐力和战术、投掷的力量与美、跳高的腾飞与舒展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田径的内在魅力,让学生了解田径的文化和历史,体会到田径运动的乐趣,形成对田径的良好感觉。此外,在目前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给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田径体育教师要具有坚实宽广的体育理论知识,熟悉田径运动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要善于了解体育运动发展的动向,以及学生的运动需求。其次,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对田径教学教材的开发能力,通过田径教学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

(四)建立与完善高校田径俱乐部机制

田径俱乐部的教学及管理都要灵活化,打破枯燥、缺乏趣味性的传统教学模式,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机制,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要锻炼的项目。锻炼过程要将竞技与趣味相结合,使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田径运动的乐趣,同时还要增加健身知识,使学生正确认识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为学生形成“终生体育”观念做准备。

参考文献:

田径教学论文范文12

【关键词】高中 体育教学 田径教学 完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159

体育教学在高中课程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体育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强身健体、放松心情,同时还可以磨炼他们的意志,高中生正是处于身体发育的大好时候,如果身体素质比较好的话,有些学生还可以以某一项体育项目作为自己的体育特长。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主要有球类课程、体操课程和田径课程,其中田径课程作为体育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它对高中生掌握球类课程和体操课程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田径教学质量对高中体育教学影响效果最为直接,因此完善田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中生的身体素质在近20年来处于下滑趋势,高中田径教学的成绩不是很理想,这受很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虽然新课标在不断的深入,但在体育教学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田径教学作为基础的体育课程,高中校领导和体育教师要探索能促进田径教学质量的方法,提高田径教学质量,增强高中生的身体素质,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投入到学习中去,本文接下来就完善高中体育教学中田径教学的方法进行探讨。

一、田径教学的原因分析

(一)高中田径教学场地和设施不足

高中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田径运动好像被别的运动项目替代了,只有跑步和跳远还存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像跳高标枪等田径项目由于场地和设施的缺乏,导致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缺失的现象,仅有的跑步和跳远也不经过科学的设计,只是让学生们参与一下。体育教学中一般情况就是教师教完广播体操后,让一些学生打篮球,还有一些学生在打乒乓球和踢足球,剩下的就是随便玩耍。很多高中学校没有标准的塑胶跑道,学生在跑步的过程中很容易受伤,同时体育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田径教学,学生不能体验到科学的田径训练,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这些情况对高中生的体育教学有严重的影响,场地和设施是田径教学最起码的保证,完善田径教学要首先从这里入手,为高中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田径运动场地和设施,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引起他们对田径运动的兴趣,这对田径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高中生参与田径运动的积极性不高

现在的高中生普遍对篮球、足球和乒乓球的钟爱程度高,他们更加喜欢一些同学之间配合或者更加希望有容易展示自己技术的运动,相比于田径运动,他们印象中就有跑步和跳远,其他一些运动项目都是在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运动会中见到的,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缺乏对田径运动的认知,对田径运动的参与积极性必然就不会很高。再加上现在高中生都面临着严重的高考压力,从高一就开始备战高考,他们很多时候就是拿体育运动作为自己大脑休息的一个方法,晚上跑一会步,偶尔会试着跳远,但不会投入很多的精力在田径运动上,因为高中教学模式是这样的,长此以往学生对田径运动就会缺乏一些兴趣。

(三)体育教师田径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许多高中体育教师在田径教学上的方法过于单一,还是参照其他课程的教学方法,将田径课程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口述给学生,而没有对田径运动相关的器械设备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内容进行深入讲解。课堂上体育教师自己一个人在讲,没有与田径实践结合起来,同时也缺少与学生间的互动。体育教师忽视了田径运动对高中生学习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田径运动可以舒展自己的心情,缓解学习上的压力,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二、完善田径教学的思路

(一)学校、教师要提高对田径教学的重视

高中校领导和体育教师要认识到一个健康的体魄对学习的重要性,同时田径运动对学生意志的磨炼和身体锻炼的重要作用,不要一味地注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还要多让他们学习一些田径课程。田径教学对高中生学习其他体育课程也有促进作用,因此学校要重视田径教学,要大力支持田径教学,这就需要学校建立相应的田径场地,包括一些塑胶跑道和跳高跳远的场地等,还要配备一些田径运动器材,聘请专业的体育教师对高中生进行田径教学,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田径教学质量。学校引进先进的田径教学理念和器材,鼓励同学们多参与到田径教学中,同时对高中生的田径成绩进行评比,提高学生们对田径课程的重视,这也会对田径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二)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田径教学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是网络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已得到很多行业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字、图像、数据、音频、动画等教学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然后结合课程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已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田径教学,将一些先进的田径器材和重要的技能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可以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丰富田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添加一些图片、音频和动画等内容,拓展学生们的视野,使他们对田径运动有广泛的认知。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对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进行详细的讲解,要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讲解,可以将某运动员的比赛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拉近学生与田径的距离。然后把学生带到田径场地上,结合多媒体课堂上的知识,与学生一起进行田径运动,鼓励学生踊跃参与教学实践中。

(三)完善田径考核体系

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体制是评价学生田径课程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考核体系对调动学生进行田径训练也有积极作用,学校要根据本校情况和高中生身体素质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田径成绩考核体系,该体系要能最大效果地反映出高中生的田径训练结果。考核体系要考虑到高中生的个体差异性,评分标准也要科学合理,可以采用一些问卷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田径教学重要性的认识,这可以为以后的田径教学提供一定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