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核心论文

体育核心论文

时间:2023-03-24 15:01:09

体育核心论文

体育核心论文范文1

1.1中文核心期刊的研究现状分析

文献计量学是核心期刊研究的理论基础,它的发展对核心期刊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产生了一批在文献计量学方面颇有影响的著名学者。学者对核心期刊研究角度有差异,导致对核心期刊的界定产生了不同的解释。例如:引文的分布规律、一次文献的分布规律和二次文献的分布规律等,在我国比较有影响的是邱均平、严怡民、陆伯华和北京大学的"理想化"概念。邱均平认为,少数含有情报量大的期刊为核心期刊;严怡民认为,少数载有某一学科大量有关文献的期刊通常称为核心期刊。陆伯华认为,一个学科的核心期刊应该是能反映当前该学科世界发展水平,发展动向的期刊。北京大学主持的"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研究"认为,某学科(或专业,或专题)的核心期刊是指该学科所涉及的期刊中载论文较多的(信息量较大的), 有较高的论文学术水平,能反映该学科最新研究成果,能反映该学科前沿状态和发展趋势,较受该学科读者重视的期刊。也就是从文献量.学术水平,读者重视程度等几方面来界定核心期刊。

确定核心期刊的最初目的是为指导读者阅读以及优选馆藏期刊。最初的核心期刊研究和影响仅仅限于图书情报领域。但近几年来,学术界经常提到的"核心期刊"与原来的"核心期刊"在基本含义上已有很大变化,许多科研和教学单位的职称评定、学术评优、成果评价以及年度考核等方面都与核心期刊挂钩。因此,除了图书馆界、期刊编辑出版界关心学术核心期刊问题外,还有论文作者、科研管理部门也都关心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的概念已深入人心,也已成为一大研究热点,不少各界学者纷纷发表文章,对核心期刊遴选标准的评价、核心期刊的作用、研究成果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诸多评论。

目前 ,中文核心期刊具有如下特点:核心期刊和来源期刊目录增多,普遍利用计算机筛选, 评价数据不断丰富,研究方法稳定,定量与定性结合等。核心期刊研究在促进期刊质量提高、优化馆藏、提高期刊评价和论文评价的效率等方面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基础理论、评价方法、专家评价法和合作研究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1.2中文体育核心期刊

最初将"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概念引入我国体育界是从1992年开始的。当时,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研究会联合发起,有40多所高校图书馆专业人员参加和200多位业内专家参与鉴定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版)一书中,有13种体育期刊被确定为G8"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据中国知网统计,从1994-2013年,有关体育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共有473多篇。体育界人士和其他学科科研人员一样高度关注"核心期刊"的遴选和研究。而当时体育期刊界并未看中"核心期刊"与"来源期刊",有些甚至不知或不想知道它们为何物。

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期刊是指北京大学图书馆每四年出版一次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列出的期刊(2011年后每三年出版一次),最新版为2011年版。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以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2学校体育科研的现状

1994年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科研主要在体育教学、体育教材、体育课、体育评价、体育师资、学校课外体育和中外学校体育比较研究等7个方面。对体育教学进行研究的最多,涉及面广,观点百花齐放;体育课研究的类型、组织、结构、评价与教学目标相对应;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向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要求发展;体育评价研究向综合化、人性化转变;体育教材研究现状比较滞后;课外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研究不多;有小部分的研究是中外学校体育比较,但所具价值高。

学校体育科研是近代体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体育学科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随着学校体育事业发展而发展起来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 学校体育研究也有60多年的历史。我国学校体育研究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显示出中国学校体育研究强大的生命力。在学校体育研究中,高校体育科研论文数量远远高于中学体育科研论文数量,呈现出忽视幼儿和小学及初、高中学校体育科研,不利于学校体育科研的整体发展。

3 对体育核心期刊中相关体育教学的研究

对体育核心期刊学校体育教学学术论文研究的不多。对相关体育教学的其他学科论文的研究有体操教学科研状况分析、高校体育新《纲要》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述评、武术散打教学科研文献的统计分析。

代秀付、赵传生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1994-2006年间14种体育核心期刊发表的体操教学论文进行分析,分析发现:科研数量呈现波浪式下降趋势,研究内容广泛,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教学内容等方面,但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研究方法虽然多样化,但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张跃通过对2002-2008年体育核心期刊上所刊载文献的统计和综合分析,综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导下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改革。

杨栋、熊曼丽、谭志刚、邹卫国采用数理统计、归纳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我国2000-2009年十年间发表在体育核心期刊上的教学改革类文章进行了述评。结果表明:2000年至2006年是的高峰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广泛认可,公共体育课的定位更加准确,课程内容设置进一步拓展,一些新兴项目逐渐走进课堂,同时也更加重视基础理论课,建立和完善了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运用更加多样化,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教学评价日趋合理化和科学化。

4 对体育核心期刊体育教学论文的研究

上海体育学院的吴贻刚、付楠通过对1998年至2007年间9种中文类体育核心期刊所发表的有关体育教学的760篇论文进行内容分析,用来调查我国体育教学研究的历史沿革和研究现状并探索其发展趋势。主要进行一下方面的研究:①研究主体间写作研究状况。②论文的期刊分布。③近10年我国体育教学研究热点研究主题:体育教学改革、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与学生发展、体育课程、体育教学方法和体育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体育核心论文范文2

无论什么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任何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基本维持的精神所依。当代中国社会也不列外,其核心价值体系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流价值的典型代表,而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何谓红色文化?它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实际情况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时期,在不断选择、吸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思想文化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伟大精神及载体。此文化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起过非同寻常的积极作用,而且在当今面向21世纪经济全球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和平年代,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同样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概而言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中,红色文化所起的作用主要存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的极好载体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实践中,从中国革命实际情况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总结中国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不断探索并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红色文化。这些红色文化蕴含着令人惊叹的巨大历史变迁:从上海法租界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悄然诞生;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江西井冈山――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黔北名城遵义――力挽狂澜生死攸关转折之城;革命圣地延安――中华民族共御外侮的发源地;河北西柏坡――全国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北京天安门城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所。这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红飘带,是无论用任何优美词语来形容赞美都不为过的红飘带。这些广布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遍布各地的红色文化是一部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斗争史,披荆斩棘、荜路蓝缕的创业史,豪情满怀、壮志凌云的奋进史,蕴藏着非常厚重的民族情感、坚不可摧的革命意志、熊熊燃烧的革命理想,是民族革命精神的集中彰显。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日益富足,他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在此情况下,红色文化就成为人们情感归依之所;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也接踵而至、无孔不入,在此情况下,红色文化就成为人们抵制西化、凝聚民族精神之物。质言之,红色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中,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质源泉。让这些历经革命战争血与火无情洗礼的红色文化穿越辽阔时空与火热的社会现实生活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这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开辟了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这是一种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塑造方式,使他们“认清中国国情,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必须倍加珍惜,从而陶冶自己的灵魂和情操,使他们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可以说是一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崇高理念的熏陶,使他们“牢固树立公朴意识、为人民服务意识,增强党性,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完全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红色之路,是一条使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的幸福之路,是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路,就是一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之路。

二、红色文化有利于塑造人们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

政治信念既不是空洞的原则,也不尽是精神世界的产物,通常是建立在人们一定的“三观”基础之上的。一个人一旦有了坚定的政治信念,就会长期甚至终生保持其不变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和政治态度。政治信念是源于实践、高于实践、领引实践的精神财富,是立足现实、脚踏实地、着眼未来的崇高信仰,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永不满足的不竭动力。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政治信念就是灵魂,就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就是坚定前行的方向盘。红色文化的弘扬对于塑造人们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效果极为明显。无数革命先辈,在物质生活十分艰苦、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特别是敌强我弱、险象环生的情况下,能够坚忍不拔,不畏强敌,宁死不屈,大公无私,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怀有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无论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还是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这些精神的共性都突出体现了中国革命必胜的政治信念。在井冈山精神即“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闹新路、艰苦奋斗、勇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中所彰显出的“红旗永远不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牢不可破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这种精神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胜利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漫漫征途中,形成了不朽的长征精神,其最为显著特点就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其奉行不变的主题。长征胜利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留在延安,与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长达13年的革命斗争,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其核心内容就是抗战必胜和解放全中国的坚定革命信念。在此信念的驱使下,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抗战的彻底胜利。抗战胜利后,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即由战争转入和平、由农村转入城市,由革命转入建设,以便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这一政治思想的伟大实践,铸就了永放光芒的西柏坡精神,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攻坚期,其复杂性前所未有,在此情况下,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全体中国人民必须借助红色文化,塑造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

三、红色文化有利于培养人们厚重的爱国主义情操

爱国主义是我们的民族之魂,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因为人们总是在一定的国家里诞生和成长,从而必然会对自己的祖国产生深厚的感情,他们热爱祖国美丽如画的江山、光辉灿烂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这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对于何谓爱国主义,革命导师列宁非常精辟地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在此,列宁阐明了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含义,即爱国主义是作为人们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对人们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毛泽东曾豪迈地宣称:“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既是对毛泽东爱国主义情怀的真实写照,又反映了毛泽东对爱国主义情操培养的高度重视。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高屋见瓴地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这就将爱国主义情操培养的重要性提到社会主义建设兴衰成败的高度。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在全国各民族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秉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同样非常重视,反复强调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大力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情操。其中所强调的“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就包括了红色文化。的确,红色文化在培养人们爱国主义情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拿“红歌”来说,“红歌”的传唱仿佛能把人带到那炮声隆隆、战火纷飞的苦难岁月,带到那万马奔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地,让人们在缅怀那些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奉献青春年华甚至宝贵生命的英雄的同时,产生一种肃然崇敬之情,一种热情澎拜、激情豪迈的英雄气概,催人奋进,令人自新。人们欣赏“红歌”,既能得到感官上的享受,愉乐身心,又能从中吸取精神食粮,受到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熏陶。当今时代是一个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由于受经济全球化以及西方思想文化传播的影响,不少人在接受西方现代先进文明成果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自己民族历史的学习。而“红歌”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天然载体,作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形式,蕴含着重要的革命历史教育价值。

四、红色文化是应对西方敌对势力“软实力”侵蚀的一把利剑

美国对外扩张,除了使用“硬实力”外,也从未轻视“软实力”的作用。曾担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非常露骨地说:“削弱民族国家的主权,增强美国文化作为世界各国‘榜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力量,是美国维持其霸权地位所必须实施的战略。”这表明美国对外文化扩张已成为其全球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能为美国保持全球霸权地位扫清文化意识上的阻碍。中国作为现在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毋庸置疑就成为这一战略实施的重点对象。美国有一套专门针对中国并力图瓦解中国人意志与价值观的完整战略方案,这可从美国中央情报局对华《十条诫令》窥其端倪。《十条诫令》中有如是规定:“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时常制造一些无事之事。特别要在他们的少数民族里寻找机会,分裂他们的国土,分裂他们的民族,分裂他们的感情,在他们之间制造新仇旧恨由此不难看出,美国的文化扩张并不是其所标榜的传播先进文明,给世界人们带来福音,而是赤??的“文化侵略”,它力图瓦解我们的意志、控制我们的思想,最终使我们丧失自己的“身份和灵魂,从而形成21世纪的殖民地”。红色文化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牺牲,从事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是我们超越时空、感知史实的鲜活载体。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首红色歌曲,每一部经典影视,每一堂革命讲座,每一个革命故事,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再现了革命先辈英勇斗争的艰辛历程,都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针对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战略图谋,依托红色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挖掘、提炼、利用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革命精髓,能够让人们真切地明白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革命斗争实践中产生的;社会主义道路也不是天才思想家杜撰出来的,而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这就能消除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们年轻一代的侵蚀,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激发人们热爱党、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支持改革开放、关心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积极投身于火热的社会实践,使红色文化成为反击西方敌对势力的一把利剑。

综上所论,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设和谐文化,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红色文化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中的积极作用,以便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体育核心论文范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国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C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022 — 02

一、对“融入”、“国民教育”和“全过程”概念理解问题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一命题中的“融入”、“国民教育”和“全过程”三个阶段,是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然而,从目前讨论来看,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1.关于“融入”概念的界定。焦翠丽等认为“融入”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各级各类学校当中去,渗透到国民教育的各个方面,为在国民教育中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提供理论指导。〔2〕周中之提出“融入”意味着有机结合和渗透,不应该是“两张皮”,只有有机结合在一起,互相渗透,才能使教育内容有更强的可接受性。〔3〕杨晓慧认为“融入全过程”是一个内在逻辑性的外在认定与外在规定性的内在实现相统一的过程,经历从“理论”到“教育”、从“教育”到“头脑”两个阶段的转化。其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受教育者价值观的整合与构建这一逻辑起点,实质就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受教育者价值体系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方向主导和内容框定,从而实现传统价值、时代需求和受教育者自身价值追求的协调统一。〔4〕8-9在蒋笃运看来,“融入”过程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就是要将科学的理论变成通俗的群众语言,使之适合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这样才能提升可接受性。〔5〕周庆芬等认为融入国民教育就是为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成每一个公民的价值信仰和现实行为。〔6〕

2.关于“国民教育”概念的界定。韩振峰认为国民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全民教育和全程教育的统一,从纵向看,它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等;从横向看,它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7〕百度百科根据我国“国民教育序列”定义〔8〕,将国民教育只看作学校教育,或者等同于“九年义务教育”。

3.关于“全过程”概念的界定。周中之认为“全过程”不能狭隘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限定在校园里,而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角度加以全面理解。〔3〕孙洪敏也认为“全过程”不应该局限在学校。学校是国民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但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成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是国民教育的过程,是通过不同层面的国民教育使人们认同并且自觉接受并风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9〕

二、基本要求和方法论原则问题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基本要求和方法论原则问题,是指基于其总体目标和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研究和基于教育学原则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方法论原则研究,是“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问题研究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研究者的研究角度和侧重点的不同,因而,在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上,同样也存在着较大分歧。

1.从教育内容角度出发,肖建明等认为要注意四个方面基本内容的整体性,防止教育过程中顾此失彼;同时又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以此统帅和引领其他诸方面的教育内容,防止教育内容的主次不分。〔10〕焦翠丽提出在国民教育中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精神支柱,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11〕杨晓慧认为要在方向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在内容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在方式上以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为转换。〔4〕10-12

2.从德育目标角度出发,赵玉华等认为必须坚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12〕周治华认为强调“融入”,要求建构隐形化、渗透式的德育模式;注重“全过程”,要求实现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可持续发展。〔13〕李宣海认为必须强“魂”健“体”,强“魂”就是要引领教育、立德树人。健“体”就是要有机融入,使其有效贯穿教育全过程。〔14〕王琴认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制,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转化为每个公民的内在精神信仰和现实行动追求。〔15〕

3.从教育规律角度出发,郝潞霞认为要探索三个转化规律,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理论体系转化为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的规律性、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规律性、教学体系转化为素质体系的规律性;要处理好两队关系,即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的关系、身与言教的关系;要注重一个结合,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16〕杨晓慧认为要注重合规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群体价值实现过程中,教育实践必须既要遵循客观规律,又要符合既定的价值目标与理想追求。此外还提出要注重实施“尊重的教育”,指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下,以尊重人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为前提的教育。〔4〕43-53

三、路径选择问题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路径选择问题,是增强融入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的重点和难点。从目前讨论来看,主要有三种观点:

1.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维视域出发,韩振峰认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种基本形式构成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主要途径,其中学校教育是主阵地,家庭教育是起点,社会教育是大课堂。〔7〕焦翠丽认为在学校教育方面,就是要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在社会教育方面,就是全社会要为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在家庭教育方面,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教育中的特殊作用。〔11〕李宣海认为要构建大中小学德育有机衔接的新格局,深入推进学校德育建构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协作的教育网络。〔14〕

2.从教育路径多向化的思维视域出发,杨晓慧认为应当要将单向输入路径、双向互动路径和辐射扩散路径结合起来。〔4〕158周中之认为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摄下,整合优化德育资源,包括内容的整合、活动的整合以及队伍的整合,目标是“量上控制,质上突破”;重视大众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加强社会环境建设;以“责任”为核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围绕各级学校思想中在理论课程改革,加强网络平台建设。〔3〕蒋笃运在认为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理论认知;深入开展各类实践教育活动,强化知行合一,将其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认同;将其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充分发挥隐性教育资源的渗透作用;不断创新方法和手段。〔5〕李泽泉认为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程、进学科,充分发挥学校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还要促进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校园、进学生头脑营造良好氛围和条件。〔17〕

3.从教育载体多元化的思维视域出发,杨晓慧认为在继承谈话、理论学习等传统载体的同时,利用管理、文化、活动、大众传媒等现代载体。〔5〕158-176宇文利、周晔等尤其强调要积极应对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围绕网络发展中的新情况新特点,不断探索网上舆论引导的有效措施和办法,〔18〕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网络文化教育阵地。、严淑华提出要建立实践基地、开展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公益活动。〔19〕

综观近年来国内学界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研究成果,它们正在日益丰富起来,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我们看来,现有研究成果分布不平衡、缺乏方法论的理论自觉,所涉及的部分问题还存在研究空间,已有研究的浅层次重复现象比较严重,真正具有系统性、思想性、创新性、针对性、实证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新华网,2011-10-25.

〔2〕焦翠丽,董淑湛.浅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J〕.理论界,2009,(03).

〔3〕周中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2009,(11).

〔4〕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蒋笃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J〕.中国德育,2011,(03).

〔6〕周庆芬,李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方法与路径〔J〕.党政干部学刊,2012,(10).

〔7〕韩振峰.略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J〕.教育与职业,2007(21).

〔8〕国民教育序列〔EB/OL〕.百度百科,http:///view/1143840.htm.

〔9〕孙洪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J〕.文化学刊,2010,(04).

〔10〕肖建明,严秀清.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J〕.福建理论学习,2008,(12).

〔11〕焦翠丽.简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03).

〔12〕赵玉华,王艳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校园文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6).

〔13〕周治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J〕.思想理论教育,2009,(11).

〔14〕李宣海.上海教卫系统要努力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高原、高峰和示范〔N〕.文汇报,2011-11-24.

〔15〕王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制〔J〕.唯实.2011,(02).

〔16〕郝潞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浅析〔J〕.思想政治研究,2008,,02).

〔17〕李泽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J〕.学习月刊,2012,(09).

体育核心论文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江胜尧(1969-),男,江苏沭阳人,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江苏 南京 21009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043-02

指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大学应该“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了高校要培养具有共同理想的政治意识、热爱祖国的爱国意识、弘扬传统文化的民族意识、振兴祖国的创新意识和高尚情操的道德意识的大学生。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目标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动,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变化引发的社会多元价值观念正以不同的方式,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途径辐射到大学校园,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评判、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行为呈现出复杂化倾向,表现在一些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出现了选择利己化、标准多元化、取向功利化和追求庸俗化等不良取向。大学生是高知群体,也是最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冲撞的群体,价值多元化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重塑的转型时期,迫切需要通过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指引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航向。在这种特殊背景下,党中央强调,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思想理论阵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大学生养成良好网络素养的需要

随着网络技术应用的发展和普及,大学生成为网络的主体力量,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极大地改变着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网络的发展不仅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媒介载体和手段,而且网络在思想领域的开发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蕴涵的德育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针,利用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及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扩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野,增强大学生对形形西方观念的辨别力和判断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彰显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大学生主流思想意识形态教育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的重要抓手,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决定性作用。经济全球化不仅使国际范围内的生产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成为可能,意识形态也同样面临着怎样把世界优秀文化精华融入本民族的价值规范体系之中的问题,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就遇到了空前的挑战,部分大学生淡化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盲目崇拜“新自由主义”,对两种意识形态模糊不清、兼容并收,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想信念教育显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邓小平同志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同志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广大学生,才能使其明辨是非,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使其排除干扰,驱除杂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大学生培养高尚思想道德的需求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是,也必须看到社会变革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呈现多样性,部分大学生缺乏较高的道德认知力和道德判断力,道德选择和评判标准模糊,集体主义意识淡薄,个人主义意识严重,这就迫切需要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基础,是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理论指导,是大学生判定行为得失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高校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现状和特点,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创新道德教育的方法、内容,使大学生个别的、零散的荣辱观念理性升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趋于一致。恩格斯曾深刻指出:“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区分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为各民族、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为新时期国家思想道德体系指明了方向。

二、积极探索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的传导路径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舆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网络舆论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导向作用

当前,大学生舆论阵地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校园网、校报校刊、校广播台电视台等校园媒体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现代传播工具与手段创新工作方法,注重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和视听技术,主动开辟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阵地,牢固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主动权。利用网络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校园舆论阵地,提高吸引力和感召力,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有效抵御各种不良信息和错误思潮的侵蚀,使之成为校园传播先进文化的新渠道和开展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平台。

网络的快速发展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积极有效的载体,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互联网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青少年,网络对大学

生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产生的冲击也越来越明显,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高校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数字媒体建设应对这种挑战,发挥校园网络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化功能,密切关注和研究信息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新动向,坚持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占领校园网络舆论制高点,增强网上正面舆论宣传的强势和影响力,努力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高校要通过网络平台来传播先进文化、宣传科学理论、倡导科学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把握网络舆论导向,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形态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时空走向超时空,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引领作用和道德规范作用,进而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和谐校园舆论氛围。此外,高校要通过必要的技术、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和监控,阻止不良信息的输入,要健全校园网络舆论舆情的科学研判机制,准确把握网上舆论动态,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形成良好的网络信息生态环境。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大学生是和谐校园文化的中坚力量,既是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者,又是校园文化环境的受益者,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要通过校园文化把先进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等传播、辐射到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去,使高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校园文化能够发挥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激励人的重要教育作用,可以让抽象的理论说教变得生动、具体和充实,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先进文化的生动表现形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扬“八荣八耻”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引领高校非主流文化建设,塑造大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和良好的国格,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弘扬爱国主义,培育创新意识,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念,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使学生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另一方面,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通过校园文化的介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化、形象化,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政治态度和共同理想,引导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的认同,使学生在接受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社会实践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时效作用

社会实践教育是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高校“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实践中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发现真理,认识自我,按照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塑造自己,逐步实现个人的社会化。同志曾指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人头脑中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培育期,思想观念趋于形成,对社会价值认识、价值体验乃至价值情感的认识一旦被其通过社会实践所证实,就会由感性的价值认知内化为理性的价值认同。

高校应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内容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并以实践课程形式纳入高校整体人才培养计划。一方面,把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参加各类重大主题教育活动,在实践中了解国情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把社会实践与思想品德养成结合起来,大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逐渐对主流社会价值和社会道德产生认同,将核心价值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意志品质,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实践,从而促进价值观的形成。高校要根据意识形态发展的教育规律,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深化实践内容,创新实践方式,使实践教育活动成为大学生学习、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

(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课堂教学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统领作用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使改革方案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首先,要改进教学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意采集生动的实例,创设围绕课堂教学的教育情景,通过理性推导、实践验证、情绪感染等形式,使学生由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同,理论认知内化为理论信仰,努力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其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诉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艺术,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结合起来,着力回答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讲深、讲精、讲透、讲实,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最后,在课堂教学方法上要改变单一的、硬性的理论灌输模式和教师一味地单向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注重价值灌输。价值分析、价值推理和价值归纳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指导学生对中西价值观的分析,深刻理解和消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认知和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学生价值实践的能力,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价值观建设的标杆,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评价体系。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创新方式方法,探索新的传导路径,健全长效机制,优化育人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注释]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79.

②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90.

体育核心论文范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86-03

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国家重大决策被提出来。它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理论总结,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指引了方向。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国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可喜成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于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的教育教学,其实质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这是《概论》课程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程的现状

可以从大学生认同、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教育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为探索融入方式方法做好基础分析,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概论》课程教学,结合文献调研[1] [2] [3] [4],笔者发现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主流表现出的是良好态势。但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环境的变化,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对当代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从而使得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上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绝大多数大学生掌握并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也能理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但也有一些大学生持敷衍态度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得掌握的知识不全面,也不深入,比较肤浅,进而有比较模糊的价值取向,导致在个别问题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2.绝大多数大学生通过对《概论》的学习,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认同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

3.绝大多数大学生通过对《概论》的学习,坚持认为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是共产主义,认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但还是有少数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够清晰,对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不是很清晰,对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也没有科学的认知。

4.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他们普遍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但还是有少数大学生着重追求个人利益,导致在道德选择上出现问题。

5.《概论》课的教育教学方法需要改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部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差,反映课程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起来枯燥、缺乏兴趣;教学方法单调,因而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以上问题表明,《概论》课程的教育教学需要进行改革,大力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和教学效果,让学生通过《概论》课的学习,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准则,最终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

《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方法,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树立正确价值观及形成健康人格与心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而《概论》课的教学内容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标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并将其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指南,这与《概论》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一致。因此,目前《概论》课教育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高度一致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概论》课程课堂教学的现状

通过《概论》课的教育教学,强化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但要想使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需要在《概论》课的教育教学各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而目前《概论》课教育教学存在一些不令人满意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具体表现为:

1.教学方法单一。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采用单一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极度缺乏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很难。特别是在理论性较强的《概论》课教育教学中,如果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其不仅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

2.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活动量少,且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在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是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社会实践。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教育教学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否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是空洞的理论,得不到学生的认同。目前,高校《概论》课受教学课时所限,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3.《概论》课考核方式不甚合理,教学实效性评价方法不科学,需进一步改革。高校对《概论》课考核方式一般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在考核过程中,主要以理论知识测验为主,对学生能力和素质考核内容较少,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作用;考核主要基于学校和教师的要求而进行,忽视学生自评、互评的考核形式,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没能充分地被调动起来,进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考核仅注重学生的期末成绩,不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性和成长性评价。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5];党的十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将这些内容融入《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主要目的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内容进入教材、课堂和大学生头脑中。为了更好地获得融入效果,有必要整合《概论》课的教学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更好地融入《概论》课。

(一)整合《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关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教育

在《概论》课的教学中,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根本目标,重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课程教学中的统领作用。为了做到这一点,应引导学生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其教学内容的重点应该集中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如何发展”等基本理论问题,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二)整合《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现实选择,又是一种理想信念,在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进程中起着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概论》课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内容的重点应该集中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系统全面地讲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学生全面掌握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能够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分析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三)整合《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关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最本质、最集中的文化体现,勇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最贴切的精神写照,它们是当代中国“广泛凝聚中华民族一切智慧和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万众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7]的重要精神力量。因此,必须巩固这种精神力量的培养在《概论》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做到这一点,应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时代观全面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和保障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四)整合《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是以“八荣八耻”,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因此,必须将坚持知行合一作为《概论》课程教学的直接目的。为了做到这一点,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崇尚科学和弘扬科学精神,教育学生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本质,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认识客观事物。同时,必须注重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对社会现象和个人行为进行评价分析,并最终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程的课堂教学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的课堂现状分析,《概论》课的课堂教学主要以优化和完善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的考核方式来实现融合。

(一)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在《概论》课教学,教学方式的好坏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保障条件,好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和教学的效率,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度,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教学方式优化包括:

1.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主体性教学理念,在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教育。这样可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和谐中进行有效的思想交流和互动,能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收到教育的实效。

2.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标要求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适用的教学方式。比如,由单向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启发式教学的转变,由权威结论式教学向问题研讨式教学的转变,由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的转变,运用多样化研究性的教学方式等。

(二)改革课堂教学的考核方式

为了对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进行检验,需要进行考核,一方面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识内容,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掌控教学过程,进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质量。因此,需要改革课堂教学的考核方式,将传统的考核方式进一步完善。新型的考核方式应该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根本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比如:可将考核成绩中平时成绩占总评的比例增加,其中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参与课堂互动、主题辩论、社会调查、课堂作业、出勤、阶段性大作业等共同构成。降低期末考试比例,并且期末试卷中增加主观题的考查内容。同时,在实践考核中,不能仅仅以实验结果来判断学生实践成绩,而应该注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实践成绩。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丰富了《概论》课考核方法、提升了考核目标,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这个考核方案在笔者所上的《概论》课部分课堂进行了实验,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李雪婷,王仕民.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现实境遇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8):188-191.

[2] 唐凯麟,张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公民认同和道德建构研究[J].伦理学研究,2014(1):1-5.

[3] 于海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 王双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5]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61.

体育核心论文范文6

关键词:基层党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 D648.3 文献标识码:A

党校作为党的理论教育主阵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是其分内之事。党的十八以来,平凉市党校系统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科研,同时还通过“第二课堂”广泛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为本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优化课程结构,加大校内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度

(一)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专题

党的十召开之后,平凉市党校系统均举办了党的十精神培训轮训班,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被列入宣讲内容,并开设了教学专题,如市委党校“学习十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灵台县委党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泾川县委党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华亭县委党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从2013年春季开始,所有的主体班次和各类短期培训班都加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专题,并得到了逐步优化。例如,市委党校“学习十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专题就根据宣讲对象和课堂的变化进一步优化成了“领导干部要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此外,还邀请上级领导和校外专家前来党校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辅导报告,如在2014年春季主体班,市委党校邀请到平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奉真为全体师生作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辅导报告。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贯穿到每一堂课中

除了开设专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专题,平凉市党校系统还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贯穿于党校的每一堂课中,尤其是党性教育和基础理论方面的课程,则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以市委党校为例,2014年主体班开设的41个教学专题中,党性教育和基础理论方面为20个专题,占50%;2015年开设的69个教学专题中,党性教育和基础理论方面为31个专题,占45%;2016年开设的60个教学专题中,党性教育和基A理论方面为28个,占47%。在其余方面的教学专题中,如“平凉改革与发展”、“公共管理与领导科学”等,基本上都贯穿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此外,市委党校在主体班还设计了党性分析和结构化研讨等学员自主学习交流的课程,其中学习交流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学员自身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

(三)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平凉市党校系统还充分利用中央党校远程教学B、C级站、中国西部开发网,“富民兴陇”视频讲座和教学光盘等远程教育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2014年至2016年,全市党校系统组织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收看“富民兴陇”视频讲座共计36次,参加人数为3万多人次。所有这些视频讲座,都始终贯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各级党员干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如,市委党校在2015年主体班专门播放了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所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辅导报告的教学光盘。

二、理顺科研机制,激励教研人员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一)鼓励教研人员积极开展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问题的研究

党校作为党的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义不容辞地担负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问题的研究任务。党的十以来,平凉市党校系统组织开展了大量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2014年,在市委宣传部组织举办的平凉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征文活动中,庄浪县委党校吴占强的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实践转化的路径选择和方法拓展》获二等奖;市委党校万明义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静宁县委党校吴川会的《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 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乡村》、市委党校吴亚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崇信县委党校王晨生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与方法》、华亭县委党校曲文姣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市委党校练迎春的《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平凉发展的引领推动作用》等论文获得三等奖。2015年,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省高校工委、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省雷锋精神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讨会征文中,泾川县委党校郭志龙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问题的几点思考》、华亭县委党校曲文娇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庄浪县委党校吴占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实践转化的路径选择和方法拓展》等论文获二等奖。2014年3月,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省高校工委和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省雷锋精神研究会联合举办的甘肃省“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理论研讨会征文中,市委党校于贵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逻辑生长点》、党永锋的《雷锋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等论文获奖。此外,市委党校吴亚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影响》、灵台县委党校王文中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的思考》等论文还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

(二)大力支持教研人员深入基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情况的调研

党的十以来,平凉市积极组织教研人员深入县区、乡镇、村社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开展调查研究,其中调研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平凉市社会各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状况。2014年夏季,市委党校全体教研人员在主要领导的带队下,前往泾川、华亭、崇信等县,以及平凉电厂、平凉市工业园区、华亭煤矿开展调查研究。2015年12月15日至16日,市委党校5名教研人员前往静宁县八里镇靳坪村、关道岔村、三合l北集村和德美集团公司等地调研,静宁县委党校的部分教研人员也参与了调研活动;12月21日,市委党校6名教员和灵台县委党校部分教员前往灵台县富鑫、海升等企业开展调研;12月23日至24日,市委党校4名教研人员前往华亭、崇信开展调研。2016年3月,市委党校部分教员前往泾川县党原乡开展调研。

近三年来,各县(区)也多次深入乡镇、村社深入调研基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以上调研都现场参观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栏目,翻阅了相关的资料,并与当地干部、职工和群众进行了深入交流,较为广泛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了基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

平凉市党校系统鼓励教研人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研结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也始终贯穿了这一做法。市委党校万明义副教授将科研成果论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内容与领导干部的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形成了教学专题《领导干部要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华亭县委党校曲文姣老师的科研成果论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直接转化为同名教学专题;崇信县委党校王晨生老师的科研成果论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与方法》,则转化为教学专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其他教研人员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成果,也都在所讲授的教学专题中得到充分体现。

三、搭建对外平台,面向社会各界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充分利用对外宣讲平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平凉市党校系统每年都会派遣大量的教研人员前往县区、乡镇、村社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宣讲党的重大创新理论和中央、省市委的最新精神。以市委党校为例,2014年外出宣讲达237场次,听讲人数达27798人次;2015年外出宣讲场次为165场次,听讲人数达18792人次;2016年外出宣讲目前已超过204场次,听讲人数达18982人次。

在外出宣讲的专题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理论热点之一。如市委党校万明义副教授曾应邀前往灵台县“青年大讲堂”作了《青年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的专题辅导报告,泾川县委党校李赛钰老师应邀给县政法系统干部职工作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辅导,华亭县委党校曲文娇老师应邀为县执法局作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辅导。此外,在其他外出宣讲的专题中,也始终贯穿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

(二)创造党校“第二课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平凉市党校系统创新教育培训机制,建立了党校“第二课堂”,将党校教学培训机制延伸到县区、乡镇、村社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形成长期的合作办学机制。多年来,市委党校一直坚持开展“第二课堂”服务,具体情况:2014年为11个单位1300多人提供第二课堂服务,2015年为11个单位1230多人提供第二课堂服务,2016年目前已达13个单位1658人次。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是党校“第二课堂”的重点内容之一。市委党校万明义副教授的教学专题《学习十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导干部要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青年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等,多次被安排为“第二课堂”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

(三)与相关部门合作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活动

党的十以来,平凉市党校系统积极与同级宣教部门合作,成立市县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团,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市县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团面向全市党员干部、普通群众、大中小学生等不同群体开展宣讲900多场次。2014年,由市委宣传部主办“践行核心价值观 ・ 立足平凉做贡献”主题演讲比赛中,全市党校系统积极派人参加,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卢锋.党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初探[J].党政论坛,2014(05).

[2] 许玉姣.谈党校核心价值观[J].发展,2009(05).

体育核心论文范文7

最美现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最美爸爸”黄小荣等一系列“最美人物”“最美事迹”在民间力量的推动和官方力量的呐喊下,“最美”已然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人民群众对“最美现象”的赞美和推崇,反映了人们内心对社会风尚和价值的一种企盼,对社会道德和良知的一种期许;也是政府部门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结果,是发掘道德楷模,引导社会舆论,弘扬真善美的丰硕果实。“最美现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身边的最好表现,要使她成为社会发展的常青树,这就要求我们从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着手。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因此,本文在阐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基础上,研究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在当前条件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养成机制。

一、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受多元文化冲突与信息爆炸影响主体价值观

新时代新媒体迅猛发展,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加上世界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推进,各种社会思潮、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形成了强烈冲击,这必然会促使其价值观念向多元化发展。一系列新媒体所推崇的成功楷模,多为经济界人士及各类明星,这助长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在学生中的滋生蔓延。另一方面,大学生成为新媒体最早的接受者和使用推广者是源于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对新生事物的认同感。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得到极大拓展,学生不再拘泥于书本去获取知识,这有利于丰富其文化背景与知识体系,但他们也是最有可能受到新媒体环境中不良信息影响的。一些大学生在面对爆炸式的信息时不能明辨是非,在价值观取向问题上也出现困惑和迷茫,甚至于善恶,美丑,这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带来新的困难。

(二)日常生活知行不一情况突显

受多元价值影响和社会利益驱动,学生存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知行不一现象。在政治信仰上,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示信仰马列主义,追求入党的动机,部分学生的选择倾向于实惠、有用;另外,大多数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社会和集体对个人价值实现的巨大影响力,比较注重社会价值的实现,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推崇个人价值,不愿牺牲自我价值去实现社会价值。这具体会表现在奋斗目标过于功利与现实,敬业精神严重缺乏;奉行实用主义,在学业上挑三拣四,只学习自以为有用的东西,其余一概置之不理;崇拜拜金主义,贪图享乐,容易受外界物质诱惑;崇尚自我主义,对于班级或者集体的事情不上心,没有集体荣誉感;弄虚作假,不讲诚信等情况。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不足

一般认为,大学政治理论课程是最好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载体,但事实上效果普遍欠佳。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人的需求也就更为多元,大学生最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份子,他们的需求就会更多。填鸭式、命令式的教育方式很难适应当代学生的需求,平等式、启发式的教育更受学生他们普遍喜欢,希望能和老师互动交流,希望自己在课堂上能处于主动地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需采用开放的课堂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多元文化的碰撞学习来引导、启发他们对事件的认识。当下思想政治教育课采用大班制的教学模式,很难形成互动教学,学生无法与老师进行有效交流和探讨,使得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思政理论课题教育中吸引力和实效性不强。

(四)高校教师理论素养和为师素质有待提高

邓小平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师者,授业,传道,解惑也,一个优秀的老师,必须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但是部分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却让人担忧”。要在高校中实施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思想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和个人素质就是重要的一环。因为在高校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他们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政策的宣传者,更是理论工作者。而部分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理论素养水平不高,缺乏实践经验对理论的认识,课堂中很难把教程讲活讲精,另外受社会经济压力所迫个人日常生活中很难做到言行一致,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降低、认同感下降,以至于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很难做到在思想政治上做出有效的指导与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不强,也是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养成机制探索

“最美现象”的实践一定程度上是大学生拥有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的衍生物,即“最美现象”是核心价值观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大学青年正是塑造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推动“最美现象”在校园内广泛传播,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校园做起、现在做起、从大学生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在校园的日常生活中慢慢养成的。

(一)让“最美现象”渗透校园,努力塑造健康的高校文化,引领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文化如细雨,润物亦无声”。李长春在2006年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培育的体现教育目标、校园精神、优良作风等方面内容的文化形态。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启迪大学生的心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它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可以推进“最美现象”实践在学生中传播开来。通过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一是充分发挥高校各类新闻媒体的引领作用。大学生群体既有追求挑战的个性释放,又有尊重社会公益的群体一致。所以可以通过打造校园网络、校报、宣传橱窗和广播站等媒体,针对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宣传教育,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是充分发挥高校团组织、理论性社团的促进作用。高校团组织、理论性社团是学生自我教育和素质拓展的平台,可以不断创新理论学习形式,努力打造学生自主建立的学习型团组织和理论性社团,使学生在其中参与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真正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的。

三是充分发挥高校社会实践的融合作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性认识基础。它以“识国情、长才干、作贡献”为价值导向,以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社会顶岗实习等为载体,能够不断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和社会的作用,这对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从“最美”实践中激发思想觉悟,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知行合一

一要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的表率作用。一种核心价值理念能否在社会上成为主导力量,关键看创造和宣传这种体系的精英与普通群众之间的交流能力。在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关键看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完善。《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高校两课教师以及思政工作者,不仅要不断更新、拓展自身的专业水平,掌握学科前沿的知识“学高为师”;要清楚价值示范和价值规范的吻合性,身体力行,做“最美现象”的领头人。

二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点或者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而学生党员是青年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周围同学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所以,大学生党员要敢于担当,针对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思索,开拓创新,在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发挥示范作用。

三要充分发挥日常生活教育的衔接作用。大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环节。社会实践要坚持育人为本,系统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教学体系;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要深入挖掘校内外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局面。

(三)总结社会“最美现象”融入课堂,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导向,注入了活力。首先,要根据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选择重点、取舍教材,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讲授中,可以结合公民教育,在大学生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专业领域内的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伦理道德观。其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如在“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教授中,可以结合“六个为什么”,以事说理,重视引导过程教育――得出结论的正确思考过程。最后,实施创新的教学模式,如教育学上的情景教育模式,可以根据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使其教学内容情境化、鲜活化,比如在课堂上,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作成鲜活的课件,配以生动的图画,必要时加以事实视频或反应历史事实的记录片;在课外,可以举办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作文比赛书画展览,对最美现象的演讲比赛等。校外实践教学,通过组织参观访问革命圣地或者先进人物,这种课上课下相结合、校内校外相融合的教学,使学生融入具体的情境之中,直观性更强,更形象,容易产生情境效应,丰富了教学内容,改善了教学方法,更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李立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与平台建设[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2]吴翠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的困境和消解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4,(01).

[3]刘爱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高校思政课教材理论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4,(04).

体育核心论文范文8

[关键词]自媒体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暴秋菊(1975- )女,辽宁凌源人,沈阳理工大学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张艳梅(1971- )女,黑龙江泰康人,沈阳理工大学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互联网舆情。(辽宁 沈阳 11015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各级政府有效掌握互联网舆情及妥处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L12BZZ012)和2013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互联网舆情掌控机制研究”(项目编号:W2013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60-03

一、自媒体的界定与时代特征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自媒体实现了对传统媒体的超越,在含义的界定上已与传统媒体有很大不同,形式也日益丰富多彩。自媒体由于迎合了当下个性彰显的时代潮流而深受人们的推崇,同时它又表现出强烈的后现代主义碎片化的特征,使人们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凝聚力与影响力。

(一)自媒体的界定

传统媒体、新媒体与自媒体是三种不同含义的媒体,杂志、广播与电视是传统媒体,互联网和手机可以称作新媒体,而自媒体的表现形式也较为多样化,主要包括公众所熟悉并热衷的博客、微博、微信等形式。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更加凸显使用者的主体地位,“我即媒体”,“媒体即我”,主动意识大大增强。

通过高科技数字化信息传递自我意识与思想的媒体都可以称作自媒体,在当代中国最为流行的有博客、微博、微信等形式。起源于网络日志的博客的特点是“频繁更新(Frequency)、简短明了(Brevity)以及个性化(Personality)”。与传统的报纸、期刊相比,博客将文字、图片与音像融为一体加以呈现,博主将自己所获得的信息及对相关事件的态度于大众面前,不断的更新加快了大众之间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提供托管博客的商家为博主提供技术服务与网页设置,降低了博客对用户的文化水平与技能的要求,博客更加流行于普通大众之中。微博即微博客于当下迅速兴起,用户在自己组建的社区内用140以内的字数将信息传递出去,所使用的平台既可以是互联网也可以是手机,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优势使其超越了博客而在我国迅速蔓延。腾讯公司推出的社交软件微信具有社交性、便捷性、开放性等优势,查找附近的人、摇一摇、二维码等已成为当下时尚的社交方式,可称之为通信领域的一场新革命。它兼具灵活、智能、节省资费等特征,其版本不断更新,功能不断增加,“今天,你微信了吗?”已成为当前的热议话题。

自媒体的发展脚步还在继续,它在技术的引领下朝着融合、开放、民主的方向前行,它与时代潮流相契合,彰显着当下人们的精神状态与主流思想。

(二)自媒体的时代特征

与传统媒体相比,使用自媒体的大众可随时随地信息,同时又无时无刻地接受信息。人们根据自己的喜爱和兴趣以文字、视频等形式传递信息,大多数时候在没有外在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态度与主张。“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公众所接受的信息、思想及其潜在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的兴起激发了大众参与政治、享受民利的热情。越来越多的人关心政治事务与社会事务,促进了当代中国民主化的进程。

不可否认的是,自媒体的产生无疑与技术进步一样是一把“双刃剑”。自媒体在活跃民主氛围的同时也散布了许多背离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人生态度占据着自媒体的许多领域,同时自媒体也成为西方国家散布背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言论的阵地,人们开始表现出无所适从、精神空虚,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被削弱。物质主义由此代替了精神境界的追求,当下消费主义的盛行即是最好的例证。自媒体作为消费主义的助推器,凭借自身传递信息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为物质消费宣传造势,物欲的极度膨胀导致了人们的精神空虚,对现存社会制度与价值取向失去了正确的判断与选择,并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甚至敌对。

二、自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冲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它由三个层面24个字所组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引导当代大学生深入理解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自媒体的兴起无疑会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冲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

美国学者卢因提出“把关人”理论,他认为在每一种理论传递的过程中总会存在代表特定利益的“把关人”,他们会对进入大众群体的理论进行筛选和过滤,严禁那些不符合特定利益及有悖主流价值观的理论进入大众视野。党和国家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大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下教育的重中之重。传统媒体时代,党和国家控制着媒体,广播、电视及报纸所发表的言论是经过严格审查的,记者与编辑在党的领导下作为“把关人”而掌握着话语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言论很难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大学生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来自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者单向度地进行灌输与引导,教师占据着绝对的主体地位,是主体对客体的关系。

自媒体冲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主客体模式被主体―主体即主体间性模式所代替。自媒体时代的大众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言论,自编、自制、自传信息,人们感叹着“在博客里,是没有谁替你把关的,自己是作者,又是一审的编辑、二审的主任、终审的总编,还要兼做排版员、校对员。”由于缺少了传统的理论把关人,所以大学生随时随地接受着五花八门的、掺杂着个人兴趣爱好、个人情感甚至是、反人类的理论。许多反道德、反核心价值观的思潮通过自媒体充斥大学生的生活。大学生群体也不再作为被动的理论接受者,他们渴望并热衷于随时随地随手、交流各种思想理论,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降低了权威性与控制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核心性被淡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在形态各异的价值观中居于核心位置,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向大学生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及重大意义,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严肃性、核心性决定了在教育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通常带有政治性与理论性,可谓是一种“大叙事”或“元叙事”。

当下的自媒体越来越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碎片化倾向,内容不具有固定议题,个人的主观感受、生活琐事与娱乐方式成为自媒体的主要内容。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的思潮随处可见,甚至有一些凭借高点击率成为街头热议的或推崇的焦点话题,西方国家以自媒体为载体向当代大学生宣传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及价值取向,严重挤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阵地。与此相对应的是,自媒体所使用的语言经常具有后现代主义的风格,表现出喧嚣、零散、浅表与直白的特点,迎合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崇尚自我的特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经常使用的语言具有政治性、严肃性,沉浸在自媒体语言中的大学生对此难免产生厌烦情绪。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客体的困境与困惑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客体。自媒体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大学生带来快捷、便利与热情的同时,也使大学生在诸多问题上陷入困境,并且带来思想上的困惑。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曾经认为书写的出现促进了人的遗忘,从而减少了许多智慧启迪,由高科技支撑的自媒体削弱了大学生的记忆、动手能力,弱化了他们思考问题、解释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接受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没有理论深度和高度。

社会学家诺伊曼曾经从心理学角度提出过“沉默的螺旋”现象,即当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种理论为大众所接受时,会发现每个人都有一种害怕被孤立的恐慌心理,习惯于通过观察而最终选择那些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理论。传统媒体时代,进入大学生视听的理论信息是经过严格的筛选与把关的,“沉默的螺旋”效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如今的自媒体时代,信息以碎片化方式呈现,议题表现为不固定性,语言又非常模糊,“沉默的螺旋”难以形成。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大学生缺乏精神动力及理想信念的支持而陷入思想上的困惑,严重降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与权威性。

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对策略

自媒体既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以此为契机,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的能力

美国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意见领袖”的理论,他发现竞选时许多选民的立场受一些非正式组织中存在的“意见领袖”的左右。这些“意见领袖”有号召力、影响力,掌控着消息来源并影响选民的态度。当前我国的自媒体中存在着许多的“意见领袖”,他们深受大学生的喜爱甚至崇拜,让人遗憾的是其中大部分领袖是娱乐明星、青年作家或评论家,甚至有一些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极端分子,而于其中丝毫看不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的身影。应该培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争做自媒体时代“意见领袖”的意识,依靠自身的人格魄力与吸引力潜移默化对大学生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应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不仅要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而且要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不墨守成规,善于接受新事物,迅速掌握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功能,聚焦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利用自媒体平台开展对话、咨询等活动,及时关注大学生的信息与观点,发现问题并找出应对策略。这对于教育者的信息处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及创新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应是对这一理论本身的说教,而应以开阔的视野拓展相关内容,将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话题纳入其中。立足于中国现实,植根于大学生生活世界的体验,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与深厚的现实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践行,其教育也不仅是空洞的理论说服,应该通过关注学生的日常言行,引导他们从国家、社会及个人三个层面上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打动人心的歌曲去颂扬一切美好德行与崇高信念,鼓励学生加入其中,通过自创、自导、自演微电影,自制PPT等形式,增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正能量。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可以将理论性语言与大众性语言相结合。抽象的理论性语言具有逻辑性与学理性,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更高的层面上得以立证和传递。相比之下,通俗性的大众语言容易理解、贴近生活,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教育者应该熟悉并主动运用自媒体时代大众化的网络语言,取精去粗、去伪存真,借鉴与应用网络语言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

(三)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客体的素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功与否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在物质主义快速取想主义的今天,物化的器具取代了思维的空间,精神的旨趣缺少提升的方向,核心价值观继而断裂、衰落,所以首先要建构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与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相结合,在相互诠释、相互渗透中提升教育的效果。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分辨是非能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顺利展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作为客体的大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与接受这一理论。教育者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建立科学的反馈机制。可以通过在各种自媒体上设立信箱、论坛等供大家进行思想交流,教育者应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允许不同意见、不同声音的存在,在热烈讨论与协商中澄清理论难题,排除思想困惑。

自媒体的兴起增强了大学生的独立意识与自主性,同时也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挑战与许多未知因素,教育者要及时改变教育观念,积极深入探讨自媒体的特点及对大学生的影响,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大学生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谭昆智,林炜双,杨丹丹,等.传播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邱素琴.网络语境下“意见领袖”在理论传播中的角色与作用发挥[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5).

[4]李华琼.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3(5).

[5]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B/OL]. 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1013339322.nh

&dbname=CDFDLAST2014&dbcode=CDFD&pr=&urlid=&yx=&v=MTIzODIxTH

体育核心论文范文9

摘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是新时期加强高校思想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一个崭新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在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基础上,着重阐述了推动两者实现融合的内在要求和路径。

关键词: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9-0046-0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多元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研究”(12CKS036)。

作者简介:郝保权(1979-),男,陕西靖边人,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政治学理论。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1]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根本,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李长春同志指出:“实践好这个课题,宣传思想战线责任更重大、任务更直接。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到理论武装、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思想道德、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工作的实践中,以更好更多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文化产品推进和谐文化建设。”[2]而“大学作为教育事业的最高殿堂,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高地,是新知识、新思想、新科技诞生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家园。面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任务、人类多样文明和谐共生的新潮流,大学在引领未来中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崇高使命和历史重任”。[3]这就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改革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探寻更加具有时代特色和教育实效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找到一条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切实可行的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社会都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以此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其特有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社会通过树立主导价值观来引导和支配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主导、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这是一个社会价值观念建设的基本规律。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灵魂与旗帜,是引导和规范社会多样化、个体特色化的准则,是推动社会与个体发展的思想基础和保证。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明确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社会是难以维系和发展的,正如西方思想家威廉·A·多诺休所指出,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主导的价值观,个人随意选择接受某个规范或价值,随意放弃他不同意的东西,这对于社会的存在是颠覆性的。因此,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和实践者,推动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体现了二者的功能匹配。刘延东于2011年在大学校长全球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为了21世纪人类和平、发展与繁荣,大学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引领发展、创造未来的崇高使命。”[4]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作为育人的场所,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首要问题。新中国几代领导集体都对它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如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观点;邓小平的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观点;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观点等。对于如何办好高校,指出,“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国高校办得怎么样?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得怎么样?首先要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不是合格,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是不是合格。”[5]“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也是高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就必须实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教育来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武装大学生们的头脑,塑造大学生们的灵魂,净化大学生们的心灵,提升和升华大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创新。从理论层面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一次理论创新。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真贯彻和执行中国共产党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和理论,这是我国高校一贯的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反映时展要求的新的理论体系来进行指导和教育,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要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精华,是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内容涵盖了指导理论、奋斗目标、精神动力、行为规范各个方面,既有信仰指向,又有共同目标,既有精神精髓,又有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为全国人民提供了共同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而且明确了大学生的成才方向、成才目标、精神动力和行为准则,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创新。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从而进一步推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体育核心论文范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高职学生;有效载体

高职学生限于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制约,如果仅仅通过课堂灌输的一般宣传很难使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深刻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真正内化为高职学生自觉的思想认识和外化为积极的行为方式。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社会实践、第二课堂、专业实习、实训、校园文化、优化教育环境与网络环境等诸多载体和抓手,卓有成效地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才能将高职院校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落实到实处。

一、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职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存在肤浅、不清晰状态。而学校教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以公共必修课为主导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以形势政策课为辅助的时政教育,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补充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还有入党培训和党支部生活、思想汇报等特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但目前的教育仍存在以下现状。

1、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现状不容乐观

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则是指当代大学生在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能够躬行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高职学生是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介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他们认同其观点和要求,肯定其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没有完整、准确、清晰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一个比较肤浅的层面上,缺乏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度和认同度的主要任务,由于教材显得过于枯燥和陈旧,政治话语浓厚,教材就是官方语言的汇集地,缺乏应有的学术批判和理论创新。学生对于这样的教材显然缺乏兴趣和学习的原动力,也就无从谈起深究和领会。同时,授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没有做到深入浅出以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心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使学生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效果有限等局限性存在。

3、物质中心主义的校园文化侵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相互依存的”。改革开放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成以物质为中心、以就业为主导的校园文化。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传统人文主义教育,文化建设,强调技能、人际交往,功利主义和务实化浓厚,经典性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锐减。另外由于过分强调就业和技能培训,许多高职学生不愿花时间去读书、听讲座、谈心,辅导员、学生党支部等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有效开展和落实。

二、创新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

1、充分发挥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教育的载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育至今仍是高职院校对高职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讲坛这一主阵地、主渠道必须由先进的思想去占领,坚持“学术无,讲台有纪律”。育人先育德。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好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讲清六个“为什么”,不断提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觉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耳、入脑、入心,并行。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加强课程、教材和队伍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2、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形象化、

具体化高职学生群体虽然相对来讲是较高素质的群体,但是对不同的院校、同一院校的不同群体来讲,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深入理解、接受、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通过在科技创新活动、文艺体育活动、参观考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先进典型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等活动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之中,通过校园文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感、可知,可以使大学生在认同校园文化的同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形象化、具体化,以校园文化作为介质实现对核心价值观的传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思想深处认同的观念和自觉践行的规范。同时,实践是一切价值的根本源泉和根本途径。通过高职院校里许多社团、文体活动协会和俱乐部以及各类兴趣小组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社交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自立、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形象化、具体化。

3、依托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形态向社会心理形态转化

社会实践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高职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学校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切入点,分层次、多渠道地开展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成为他们的心理认同、自觉意识,促进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形态向社会心理形态转化。如开展校园文化节、志愿者服务活动、社团活动、“红色旅游”、生产实践等,引导高职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动践行者。在“三下乡”活动中、暑期的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中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工作,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了解社情民意,了解国情,认识自长才干,锻炼意志,在实践中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升华认识。实现高职学生进行自我提高和自觉融入社会。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大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全过程,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载体,才能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高职学生的意识、习惯、生活常规中去,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使高职学生成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者单位:郑州华信学院)

参考文献:

[1]嵇友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方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7期

体育核心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先进性别文化;“四自”精神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1-0011-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这三个层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了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原则,而这些价值目标、取向和原则只有通过培育被理解和掌握,成为行动的指南,才能得以践行,才能取得一定的实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效性是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具有长久生命力的问题,也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问题。所以,研究和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效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女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所担负的使命与责任缺乏充分的认识。只有充分认识女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所担负的特殊使命,充分发挥女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提高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效性。

一、女大学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主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主体既包括国家和社会,也包括个人,但最主要的主体应是个人,大学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主体。但是,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理论与实践中,大学生被质点化为一个无差别的群体,没有关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性别差异,更没有把女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进行专门考察和研究。客观地说,无论是在认知方面还是在行为方面,女大学生和男大学生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性别特点,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性别差异,根据大学生的性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要明确一个问题,女大学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主体,这有助于提高女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二、女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由于性别和社会角色、家庭角色的差异,女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肩负着重要而又特殊的责任和使命。

(一)女大学生肩负着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是以性别平等、性别公正和性别和谐为核心的性别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平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意。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中国妇女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性别理论创新和性别文化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用先进的性别理论和性别文化指导妇女生活的过程,就是不断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自觉能动的过程,需要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女大学生作为女性群体的精英和广大妇女群众的知识代言人,她们既接受了较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文化素养,又能够深切感受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遭受的性别歧视等问题,深知实现性别平等、性别和谐和性别公正对女性发展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所以,她们能够积极宣扬和践行先进性别文化,引领女性社会生活的新潮流和新时尚,成为弘扬和践行先进性别文化的重要主体。女大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接受先进性别文化,正确理解先进性别文化的内涵及意义,成为先进性别文化的践行者,成为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传播和弘扬先进性别文化的先进分子。传播、弘扬和践行先进性别文化的过程也就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二)女大学生肩负着弘扬和践行“四自精神”的责任和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妇联针对传统社会中压抑女性的状况,提出了彰显女性自我和女性个性的“四自”精神。“四自”精神成为新时代女性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四自”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在新时期女性道德教育中的具体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落实的精神力量。“四自”精神是需要一定的社会群体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逐步实现的,女大学生则是实现“四自”精神的主要社会群体。女大学生由于接受了系统的、高层次的文化知识教育,更能理解“四自”精神的内涵,在生活和学习中自觉地践行这种精神,成为实践“四自”精神的重要主体。

(三)女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性别文化的角度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性别和谐,实现性别和谐就是要消除性别歧视,以先进的性别文化指导和引领和谐性别关系的实现。女大学生是实现性别和谐的重要社会力量。因为只有消除了性别歧视,实现了性别公正和性别平等,才能实现性别和谐。推动性别公正和性别平等、消除性别歧视需要具备先进的性别文化,女大学生恰恰是掌握了先进性别文化的一个女性知识分子群体,她们不但具有推动性别平等和性别公正、消除性别歧视的愿望和热情,而且具有推动性别平等和性别公正、消除性别歧视的能力。从两性关系的角度讲,和谐的性别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女大学生不但是实现性别和谐的重要社会力量,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四)女大学生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和树立良好家风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女大学生当下和将来在家庭生活中要陆续扮演女儿、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是弘扬家庭美德和树立良好家风的重要角色。孝女、贤妻、慈母对促进家庭和美、社会和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女大学生在弘扬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三、提高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实效性的措施

提高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效性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要明确女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主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其次,对女大学生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重要主体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育措施。

(一)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

毫无疑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给大学生系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承继关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和重要性,理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避免“假、大、空”,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达到践之以行的效果。另外,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采用性别视角,对男女大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重视发挥女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调动女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先进性别文化教育和“四自”精神教育结合起来

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先进性别文化教育和“四自”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先进性别文化、“四自”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在统一的,先进性别文化与“四自”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在体现。女大学生肩负着弘扬和践行先进性别文化与“四自”精神的责任与使命,提高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效性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先进性别文化教育和“四自”精神教育结合起来。高校要开设女性学课程和性别文化类课程,在女大学生中广泛普及先进性别文化和“四自”精神的一些基本知识,让女大学生深知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意义和价值,并自觉落实到行动中去。通过组织女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调查了解社会各领域中存在的一些性别歧视现象和限制女性发展的“玻璃天花板现象”,深刻认识落后性别文化阻碍女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社会事实,激发女大学生弘扬和践行先进性别文化、“四自”精神的积极性。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社会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高校要重视对女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选修课、学术沙龙和学生国学社团等途径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提高女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把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有利于女大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一方面有利于女大学生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女性道德的文化元素,使女大学生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准确理解来自于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女权主义,正确理解男女平等与孝女、贤妻、良母之间的关系,积极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落实,做一个贤惠的现代女性。

体育核心论文范文12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理论的研究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首先需要充分认识和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出版了一批有价值的著作。一是韩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该书梳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概念,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背景、发展历史及理论根据,概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并专题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基础,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途径。二是黄凯锋、唐志龙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该书着重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多元主体、文化资源、方法艺术、舞台载体与长效机制。三是陈亚杰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该书详细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现实意义,全面解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深入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和基本途径。四是陈新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论研究》。该书从东西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启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核心价值体系思考、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程、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国民信仰等九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阐述。此外,吕振宇的《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江传月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研究》等著作也提出了重要的见解。除了已经出版的专著外,近年来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有上千篇,总体上看,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地位与作用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唐凯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探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于社会主义主导价值思想、共同价值理想、核心价值精神、基本价值标准的全面系统的表达,从整体上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道路提供了理论根基,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石。”]刘贵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树立了一面旗帜,建立了基本的纲领,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赵存生认为,就理论意义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建立在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系统认识和把握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一创新,把我们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就实践意义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和谐文化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南,为形成和激励全国人民朝着共同目标努力奋斗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睦和兴旺发展提供了坚固的思想纽带”。赵存生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对“在全党和全社会树立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匹配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道德操守,亦即铸造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体系的研究。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了四条。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更为深入地阐发。吴潜涛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最高层面,是指对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指对国家、民族追求的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价值认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指对实现共同理想的动力之源的价值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居于重要地位,它指的是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4]唐凯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层次分明、各有侧重、各具功能而又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是灵魂,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它要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处于统领的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要解决的是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处于核心层次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要解决的是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面貌的问题,处于动力机制的层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要解决的是实际的行为规范的问题,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造就着价值主体,营造着社会氛围,处于基础性层次。许志功的观点与唐凯麟相似,他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这些层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各自又有特定的地位。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根基。这四条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价值取向、价值追求。此外,陈延斌、邹放鸣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观念层面与行为层面,前者包括作为思想导向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目标追求的现阶段共同理想、作为精神支撑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后者主要指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的观点、最精炼的概括、最通俗的表述。如何准确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使广大群众更容易理解、接纳与实践,是许多学者们深入思考的问题。许庆朴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一个体系,由两个层次的价值理念构成。第一个层次为“终极性价值理念”,体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即马克思所讲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可用“独立”(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民主”(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自由”(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来表述第二个层次为“基础性价值理念”,体现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应当遵循的价值目标,可用“平等”(政治领域、“效率”经济领域、“和谐”(社会领域)、“文明”(精神领域)来表述。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学者许华,他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公正平等、自由民主、共同富裕等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核心价值与基本价值具有辩证的关系。”[8]陈延斌、邹放鸣提出了概括、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原则,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概括、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应该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应集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诉求;二是应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三是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质、又要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相承接,而且扬弃并超越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四是在表述上应做到思想深邃凝炼,内涵广泛普适,形象鲜明,义约言丰,成为激励和引领广大社会成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共同奋斗的旗帜。依据这些原则,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内涵可以表述为: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仁爱和谐,人本共享。公方彬在梳理中外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各种核心价值观(亦即核心价值理念时提出“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必须满足五个基本条件:普世性、民族性、政治性、崇高性、时代性。西方的核心价值观是:民主、自由、人权。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可确定为:民主、平等、公正、互助。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唯有为人们所接受,才能实现其引领人们价值观念发展的功能。而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就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此,近年来,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意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如何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等基本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的新热点。

一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意义的研究。冯刚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意义,他认为“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责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关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视域、新要求、新境界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对教育引导大学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陈伟、罗仲尤从人的成长的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意义,他们认为“社会转型给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带来客观要求。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击。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一些大学生知行脱节,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了解,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更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这更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的引导。

邹宏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论纲》一书中则认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助于引领社会价值认同,回应社会价值冲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

二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学者们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吴潜涛认为“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含义和根本要求,及时有效地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课题。张再兴、杨增岽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向和内含之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路径和基本要求。两者在逻辑起点、重点针对对象、内容、目标、方法、任务等多个方面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应充分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进一步加强、改进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筹结合起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刘贵芹认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为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新阶段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张惠选认为“高校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价值观构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进一步坚定他们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信仰,才能不断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和任务。

三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基本内容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者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内容。吴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政治信仰或理想;二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三是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科学观;四是集体主义道德观五是真善美相统一的健康、高尚的审美观。陈伟、罗仲尤则认为“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责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线”。李斌雄在研究中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内容之间具有的内在结构关系,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教育是基础理论性内容,党的价值观教育是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是实质性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教育是民族性内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教育是时代性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行为规范性内容和操作性切入点。™石海兵对青年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结构体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青年价值观教育内容是一种结构性存在。青年价值观教育内容是由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主导性内容和辅助性内容组成的结构体系。其中,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主要包括以尊重与责任为代表的内容系列,青年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性内容主要包括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为代表的内容系列,青年价值观教育的辅助性内容主要包括以能力教育和情感教育为代表的内容系列。

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体途径的研究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来进行。能否运用合适的途径开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效果。近年来,一些学者直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途径进行了研究,还有一些学者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效性时,间接提出了对教育途径的设想。这些研究对教育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