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时间:2023-05-30 10:45:43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范文1

关键词: 体育 健康 运动

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一重要指示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学生的健康与体育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追溯到我们熟知的一个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健康与体育是怎样在意义上建立联系的,对于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怎样理解,需要做进一步探讨。

一、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将皮球踢进球场的特定区域――足球门,就有了“足球”,或将球抛进一定高度和大小的篮筐中就有了“篮球”,使“踢球”、“抛球”这一行为被赋予新的意义。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长久以来属于学校教育的职责,以身体运动为基本形态的体育在其中充当不可缺少的角色显然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学校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制度的今天,包括体育在内的学校教育已经具有相对的强制特征。作为被监护人,学生必须按照相关制度的规定上学或离校,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从事符合学校教育要求的活动,学生与体育课或校内被组织的体育活动之间的关系同样在此范围内。尽管学校体育在外部表现形式上与游戏的性质接近,但是既然它属于教育行为就决定了组织和实施某一体育运动的目的不是取决于个人的兴趣与爱好。

二、影响健康的因素

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遗传、自然环境、生活习惯、药物及运动等因素。另外,性格特征、社会文化环境等也是影响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谁也不会期望单靠体育运动及学校教育控制诸多营养、生活习惯、遗传、自然环境等这些对学生健康状况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对于健康有益的运动是指一般人所需要的使自己作为生命体的自然存在不可缺少的那种运动。疾病是由于人处于非自然状态所致的。所谓“参加运动有助于增进健康和减少疾病的发生”,不过是从运动不足这一非自然状态恢复到“运动=生命”的自然状态。经验告诉我们,当人们暂时忘记患病的痛苦时,对于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健康状态并不觉得是一种幸福或享受,只有当人们头痛脑热吃药打针病愈之后,回想起来,才会觉得不生病为好。这也许就是健康作为一种人们追求的观念得以形成的起因。然而“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这一通俗说法,表明了病态是相对于健康状态的一种不为人们所欢迎的自然状态。既然如此,与其追求非人力所控制的健康状态,倒不如从影响健康的诸因素入手,在人力可为的范围内做一些事情。所以,对“健康第一”的理解与其说表现为对学生健康的追求,不如理解为注重健康的培养和健康观的形成更确切。

三、注意健康和体育的有机结合

教师在上课时要做到体育教育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就体育讲体育,就健康谈健康,所以在素质教育理论下,要摒弃这些旧的教学模式。要实现健康和体育的有机结合,如在介绍运动技能的课上,不论是介绍与健康有关的运动项目,还是介绍与竞技和健康都有关的项目,都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增强体质和有利于身体健康上。如在体育课上教学篮球时,因为学生都熟悉篮球,所以可以给学生讲讲篮球的发展历史,以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还要实际演练篮球的传球、接球、运球、抢球等基本动作和技术,告诉学生经常打篮球能够让身体更灵巧、敏捷、有耐力和柔韧,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心脏、血管、呼吸和消化系统的机能,促进肌肉和骨骼的生长和发育。这样将使学生知道篮球运动是一种很好的运动,从而喜欢上它并经常练习。

四、教学要体现理论的系统性、技能的实用性和形式的活泼性

在上理论课时教师应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分析和阐述,使学生真正形成健康体育的完整理论体系;在介绍运动技能时,教师应尽量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代替老师示范,还可以通过观看中外体育视频,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动作要领。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以理论联系实践为主,传统的体育教学知识单纯强调运动技能,重视走、跑、跳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体育课程的改革,体育更重视体育健康教育,尤其是大学生,使其在繁重的学习与压力下关心自己的健康,从事一定量的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相信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体育课教学一定会回到正轨,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体育与健康范文2

一、加强教师自身心理健康修养,树立学习的榜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自身只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才能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因此,我们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理论的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研究新课标,使自己的教育心理理论水平得到更新和提高,能胜任新形势的教学任务与要求。

二、依据学生身心特点和规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身心发展各不相同,在教学中采取的方法和培养的重点也应有所区别。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身体正处于快速发育期,由于身体各机能还不完善,特别是神经系统还不成熟,因此,情绪不稳定,活泼好动,易与小朋友相处,但喜怒无常。这个时期应注意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重点培养,在体育活动中多采取一些活泼、欢快的游戏和集体项目,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重点培养他们参加活动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遵守一定的行为规则能力。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

首先,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失败的原因,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伴随着使人满意、愉快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其活动常常受到强化;而不满意的情感体验则使活动受到抑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即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和维持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比如,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如对身体胖的学生安排一些力量练习,对瘦小的学生安排一些灵敏性练习,使他们在各自的运动项目中显示出自己的优势,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成功的信念。

其次,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现在的孩子多受家庭溺爱,任性、自我控制力差,当他们一时不能完成动作技术和要求或遇到种种不顺心之事时,情绪容易发生波动,甚至会引起过激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在指导时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控的方法,不断修正自己的心态,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是处在动态之中的,师生心理是复杂的、多变的,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规律和学习发展的规律,利用教学手段,因势利导,满足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调节学生的情绪情感,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的精神,完善个性,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家校联系,塑造健康人格

家庭是孩子品行形成和发展的摇篮,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要多观察和了解学生,对学生日常交往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行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意见。因为在家里,孩子不仅需要呵护、关心,更需要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家长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感染、鼓舞和引导孩子。有一次,我在上体育课,做准备活动时,发现有一名女同学眼睛红红的,头一直没有抬起来,做操也心不在焉,直觉告诉我这名学生有心事。我利用学生自主活动时间,主动与她在一起活动,与她闲谈,得知她伤心的原因是今天早上,她父亲莫名其妙的对她大发脾气,让她受不了,继而她怀疑她的父亲不再喜欢她了。下课后,我打电话与她的父亲沟通,她父亲告诉我,因为工作不顺利,心情不好,给她带来了伤害,他以后会克服这个毛病的,他晚上一定给女儿道歉。第二天早操下了之后,这名学生悄悄的对我说谢谢老师。

五、利用体育课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局限,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就得充实有意义,使玩所涉及的人、物、事就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使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活动时间,比如:让那些个子较矮和体胖的学生或体育素质较差的学生先练习下节课所要上的内容,给他们提供练习的器械和场地,在课中就让这些学生出来做示范,如在沙包掷远教学中,让臂力强的大胖子来示范,在技艺课练习中,让那些个子较小但技术动作掌握较好的同学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与健康范文3

(1)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关系教学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信息和科学依据。教学评价是按照教学目标进行的,明确教学目标是搞好教学评价的前提。教学目标总是带有某些程度的原则性、抽象性和笼统性。为了教学评价顺利进行,必须把教学目标分解为教学指标,建立教学指标体系。

(2)心理健康的学习领域目标在课程标准里心理健康教学培养的领域目标如下:①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该领域目标的水平目标:体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感受;体验身体健康状况变化时的心理感受;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意义;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②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该领域目标的水平目标:在体育活动中具有展示自我的愿望和行为;正确对待生长发育和运动能力弱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通过体育活动树立自尊和自信;在体育活动中努力获得成功感。③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该领域目标的水平目标:说出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观察并说出同伴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知道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节情绪;学会其他调节情绪的方法;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调控情绪的意愿与行为。④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该领域目标的水平目标:在体育活动中适应陌生的环境;在一定的困难条件下进行体育活动;敢于进行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根据自己的运动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情景中,体验战胜困难带来的喜悦。

(3)有关体育学习的心理健康评价指标研究现状张旺认为:评价中注重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和提高学生的自信水平。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忍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新课程心理健康领域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提出了具体现象并给予评价,还将评价记入学生的成长卡中,作为学期结束学生体育成绩总体评价的一部分。体育活动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多给他们一些及时的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水平。

(4)有关体育学习的心理健康评价方法研究现状体育对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已越来越凸显,心理健康目标也被列为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并且把对学生的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知、情、意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纵观教育学各学科,唯有体育教育,以其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以其对培养形式良好的心理状态、塑造学生心理健康环境的显著功能,成为承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载体。体育课程教学心理健康目标的设定对体育课程改革起到关键性作用。

(5)学习领域目标与心理健康评价的关系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确定心理健康目标是确定心理健康评价指标的前提,只有通过心理健康目标才能确定出评价指标,而学习评价是针对于目标而言的,目标实施的如何只有通过评价才能得出结论。所以说,目标和评价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密切联系,只有通过评价才能看出课程的实施情况。

(6)学习评价的分析学习评价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更直观地体现教学活动的成效。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学习成绩评价建议1~2年级采用评语制,3年级至高中三年级采用等级评定制,也可以将等级评定与评语式评定结合使用。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定还应重视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成长记录袋可以收录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方面的发展、学生学习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等方面的有关资料。

二、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通过对心理健康内涵和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的释义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定义都是比较抽象和泛化地介绍心理健康,没有对心理健康得出一个可行性概念,这就使教师在认识心理健康的学习领域目标上模糊不清,难以实施,更无从谈起准确的评价。课程标准中的心理健康的内涵偏于简单而仅仅侧重于一般心理过程的把握,缺乏体现心理健康本身的简练、可操作的准确界定。(2)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收集文献中各学者对心理健康评价指标和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评价的指标是基本一致的,这说明学者在对心理健康评价指标上的研究和课程标准中是高度匹配的。(3)通过查找参考文献,发现学者对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评价方面的研究文章很少,这可能是由于现在这方面体育课程的实施还不是很好,再就是实施过程中不是很好把握。

2.建议

体育与健康范文4

    目前,我国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水平参差不齐,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有效教学成果。这其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中学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轻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这就使得学生没有能够形成积极锻炼身体的意识,出现了文化知识水平与身体素质存在较大偏差的现象,不能实现身体素质和文化知识水平的全面发展。第二,部分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项目过于传统,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进步。在我国体育教学的传统项目主要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等项目,这些项目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体育教学的需要,许多学生的兴趣十分广泛,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项目的范围。这就体育的魅力在学生心中大打折扣。第三,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在课堂上“教”的味道过于浓重。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在现代的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中,学生应该是教学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知识起到辅助的作用,两者的位置关系是不能互换的,否则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十分不利的。

    2在新课标下,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有效教学的正确理解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学生的一个必修课程,它主要是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以身体锻炼为主,保证中学生身体健康。学生的进步与否是衡量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是否有效的最佳标准。对新课标的正确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应该由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如果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获得了健康知识并且增强了自身的身体素质,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是有效的。第二,在新课标下,教学效性不仅仅是指学生的自身素质的增强,还包括学生的适应能力的增强,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第三,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为教学要求,明确教学目标。从总体来说,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效教学表现在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

    3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现有效教学的建议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和健康知识的掌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中学体育与教学课程的现实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以后,我们不难看出体育与健康教学是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不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明确体育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核心,一切教学都应该仅仅围绕着这个教学目标展开。在人教版的《体育与健康》的教材中,把《自觉参与和科学锻炼》章节分为了“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和“全面发展体能与科学锻炼”两个部分,做到了内容的精选和细化。本章的教学目标是实现学生的自觉锻炼的意识,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培养出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在本章的第一节中为了让学生形象的明白有规律的进行体育运动的好处,以张帆和王飞学习篮球的不同结果为例,引导学生去明白自觉有规律的参与体育锻炼的好处,不再是硬生生灌输给学生。教材的这种内容安排极大地明确了教学目标。只有教学目标明确了,才能真正的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从根本上减少教学的模糊性、随意性、散漫性,提高教学的效益,节省教育资源。教学目标的明确使得中学体育教学更加注重有效性的提高,减少不注重教学内容只是把教学停留在形式的层面上的情况出现。

    3.2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书育人是中国最基本的、最古老的,也是目前教学最应该具有的教学理念。新课标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使学生可以实现身体素质和健康知识水平全面发展。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既包含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也应该注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既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又注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学不看重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方式。这有助于实现新课标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目标。两者并举、两者并重的教学形式要求教师要树立高大的形象,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教学也应该实行积极地互动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或者互帮互助,使他们感受到体育的魅力,看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受到积极因素的熏陶,产生积极地情绪,最终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3.3建立协调的师生关系,打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最主要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协调有助于教学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反之,如果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出现对立,这将使得教学很难继续下去,最终导致教学的失败。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提高自己的威信,使学生信服自己。只有有了学生的信服和支持,教师才能做到让学生听话。另外,教师应当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尽量减少单独与个别的学生相处,否则会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而且使其他学生感到自己被边缘化了,这十分不利于整个学生团体的团结与友善的。只有教师和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会打造出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这种积极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十分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有利于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性的提高。

    3.4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新课标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意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的学生有很多室内活动,比如:看电视、打游戏等等。这就在无形中减少了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行动源于意识,所以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使学生养成运动的习惯至关重要。新课标提出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观念的形成,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学生的兴趣下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运动产生了兴趣,才会产生养成运动习惯,树立运动意识的动力。我们可以通过增加体育项目,改变教学方法等多种手段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新课标的要求。因此,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

体育与健康范文5

1、“体育”与“健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2、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体育是通过身体练习即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3、世界卫生组织已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不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众人均知,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遗传、自然环境、教育、生活习惯、个性心理、营养、体育锻炼,还有社会文化环境等。

4、“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锻炼对于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最能积极促进身体健康的。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免疫功能,全面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能磨炼意志,培养自信心,提高抗挫力,陶冶美的性情,增强社会与适应能力。

5、体育锻炼不但能够锻炼体质,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能够提高人社会适应的能力,促进社会交往和增进友谊,实现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的三重健康。因此,体育与健康密不可分。

(来源:文章屋网 )

体育与健康范文6

【关键词】学校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到今天,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即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只重视体育对学生身体的发展作用,而忽视体育在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从一些科学的数据来看这些问题确实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深思。据前几年国家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对12.6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占23.6%。天津某大学抽查1—4年级学生,发现有神经衰弱症状和精神异常潜在因素的人数分别为:50.23%和25.95%。2001年对全国10所高校的心理状况进行抽查调查结果显示,有心理障碍者尽达到26.99%。早在1970年——1980年期间据许多数据显示精神病成为学生休、退学的原因之一,占因病假休学人数的37.9%,占因病退学人数的64.4%。①因此本文对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希望能够引起广大的学生和一些需要体育锻炼的人们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成因

大学生的心理是通过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中一些客观现实通过大脑的反应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当代大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下降趋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学习带给他们的负担

经过调查发现许多独立院校和私立的学校根据自己专业方面的需要开设了很多的课程,还有一些基础课程的学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学生学习的时间比较紧张,打破学生正常的作息时间,使大脑过度疲劳,以至于大脑神经系统机能下降,从而使大脑各个机能(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下降。最后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对于学生来说根本没有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身心无法得到放松,长期以往,造成紧张、情绪低落、神经衰弱。

1.2面对生活上的困难和对挫折的敏感

按照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一代孩子大部分都是娇生惯养,随心所欲,遇事经不起考验,更谈不上挫折,由于这种脆弱的心理,他们又没经历过什么事情,吃不了苦,性格孤僻,压力大,自私,一旦满足不了他们的心愿心里就会受到严重的伤害。再加上孩子们自己情感方面的一些事情、那些家庭困难户和家庭的离婚率不断上涨一些不幸的事情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

1.3学生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关系矛盾

大学生刚踏进学校的校门后,很多都是盲目无助的,他们找不到自己的目标或者还沉寂在中学的那种氛围中,根本适应不了大学的校园生活。他们开始打牌、抽烟、酗酒、开夜车看书,影响他人和自己的正常的作息时间,造成群体不和。有的因为整天在一起沉迷于网络,认为他们那些人有共同语言,所以集体对他们来说就是那几个人,整天独来独往的。最后造成与群体之间形成距离产生压力,紧张,最后失望。

1.4学习竞争和国家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大学生的影响

随着国家的各种制度的改革和调整,国家在学生的学习中也注入了竞争机制。班委的选举、奖学金的奖励制度、理想与现实之间等各种竞争都会产生各种心理压力,经过调查在很多学校主要体现在班委的选举和奖学金这两个方面竞争尤为激烈。为了这两个方面学生发奋学习、在各方面都表现的尤为突出,一旦有一科落下了,他们就拿不到奖学金或达不到选举班委的标准,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太大。国家的竞争机制也让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产生很大的压力,他们即将毕业,通过分析就业形式,也产生一定的压力。

2.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校体育通过形式多样的身体活动,能够分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忧虑和挫折,从不愉快的刺激或痛苦的抱怨中解放出来。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后,就会产生“我能”“我能行”的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产生良好的心境,体育活动主要以身体语言为交往和教育手段,使交往各方产生亲近感。②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学校体育不仅可以改善学生学习带来的负担而且可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校体育的娱乐功能大部分隐藏在它的竞技性当中,很多体育项目通过激烈的竞争才能发现其中的文化和美之所在。在陕北很多传统的民间体育项目都可以看到这种文化价值和美。比如说安塞腰鼓已进入陕西延安大学体育学院的教学,在这种群体的比赛中学生不仅可以忘记文化课堂所带来的压力,而且可以发现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价值,更能营造轻松愉快和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融入群体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克服吃苦耐劳、不怕挫折的和失败的心理能力。

2.2学校体育可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和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很多具有危险、挑战性的极限项目被纳入体育课的行列当中来。比如说攀岩、轮滑等团队性质的比赛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这些项目要求学生具有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克服困难和适应社会等过硬的思想作风,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

2.3学校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体育课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形式来开展的。这种形式可以加强群体之间的交往和联系。通过体育锻炼,学生在无形中就可以忘却和冲破一切烦恼痛苦,克服一些心理上的孤僻、隔阂,正确的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并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合作的精神。

2.4学校体育在快乐体育教学法的伴随下既可以消除学生的心理疾患,也能客观的认识自己、他人和集体

据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制症有效手段之一,60%以上的人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个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实践证明,长期进行慢跑,散步,徒手操等练习能有效的消除焦虑和抑郁症状,增强自信心。①现代的学校体育教学法已经打破常规教学的氛围,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的开展快乐教学法和阳光体育,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在运动中一次次地证明自己的能力,在练习中学会观察自己和别人,自我分析判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去客观的评价自己,他人和客观世界。

2.5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当今世界上掀起“快乐体育论”的思潮,强调运动乐趣在学生学习兴趣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兴趣爱好是运动的动力,对某种行为有快乐感,即产生爱好的兴趣。“人类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学校提倡快乐体育,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技能,从而养成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③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学校体育起到了其它课程难以取代的位置。与此同时,应该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以便更加深入合理的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合理优化教学方法,从而全面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力。④

注释:

韩文星.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2005,25(5)P31-33.

②潘明,刘彪虎.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的促进[J]. 体育教学,2006(1).

③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实施细则[E].冀教政体〔2011〕71号.

④崔友琼,戴亏秀. 学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体育世界.2008.(4).

参考文献:

[1]韩文星.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2005.25(5):31-33.

[2]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J].运城学院学报,2006,24(5):56-57.

[3]凌华,陶意敏.浅析高校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 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3):90—92.

体育与健康范文7

【关键词】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教育功能管理功能

体育课应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成绩考核评价是一种有效的实施手段。

一、以往的成绩考核评价的局限性

由于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只重视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体育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只重视期末成绩的考核,单纯用分数的高低来评价成绩,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评价;只重视达标和技能评价,忽略思想品德、个性品质等方面的评价。因此,以往的体育教育评价,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出评价的效果,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引导教学方向,调控教学进程,激发学习热情,实现教学管理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这在某种程度上使体育考试失去意义,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折,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

2.评价最终成绩

只注重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体育教育的过程评价和诊断性评价。造成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不符合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3.由教师进行外部评价

以往的成绩考核评价由老师一人说了算,由于学生很多,教师不能一一做出准确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了影响。二、新课标对成绩考核评价的全面性

1.学习成绩评定的内容

(1)体能——与不同学习水平相关的体能项目。

(2)知识与技能——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科学锻炼的方法,体育技战术知识与运用能力,有关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与不同学习水平相关的运动技能水平及运用情况。

(3)学习态度——学生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4)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绪、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

2.教学评价功能

教学评价的功能是多元化的,但从根本上说只有两大功能:教育功能和管理功能。教育功能是指通过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管理功能是指通过评价鉴定教学质量、区别优劣、选拔淘汰。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评价强调管理功能,评价的目的主要用于鉴定、区分、选拔人才的。现代教学评价越来越重视评价的教育功能,强化评价的诊断、反馈、改进和激励功能,其目的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新课标明显淡化了竞技技术体系,侧重在学生学习动机、进取精神的培养,把教学内容和完成教学内容的要求合并在一起,对教学内容只提出最低的技术要求,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提高成绩。

3.强调评价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等

新课标除了对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进行考核评价外,还将学生平时的学习与练习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纳入到考核评价之中。这样使一些本身身体素质较差,但学习态度好的学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让那些先天条件好,但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认识到:先天的条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后天的努力。从而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4.强调评价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以往对于体育与健康知识老师只看试卷的成绩,并不关心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和理解。学生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的掌握。以至于对于常见的中暑等疾病也无所适从,学了十几年的体育仍然不会看体育比赛。那么,“新课标”更强调的是理解、运用和实际操作,注重的是学生能力和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

5.强调评价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

就好比金子埋在土里,如果不被人挖出来,哪怕你再值钱,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新课标”不是注重运动技术水平掌握的高低,而是注重学生对于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

6.强调既评价最终成绩,又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

以往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基本上是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终结评价”。此种评价方法,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情况、学生在态度、表现、关心、知识等内容方面的情况无法体现。70年代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提出过过程评价理论,过程评价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单元结束和一个系列教学活动结束均要进行综合评价(包括知识掌握、课堂表现、技术掌握、运动成绩等),只有将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评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7.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体育与健康范文8

一、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身体健康一般狭隘的含义是指人体的器官(如心脏、肺脏、肝脏、肾脏等)与组织(如骨骼、肌肉、神经、大脑等)发育和功能正常,维持着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的正常运行,保持着人体的重要生命体征。进行体育锻炼能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对身体健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心血管系统功能

人体通过血液循环,使各器官与组织细胞从血液得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并把代谢物如二氧化碳素、多余的水等,输送到肾、肺、皮肤等处,排出体外保证新陈代谢的进行。心脏的腔内和血管内充满着血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起着“泵”的作用,使血液的朝一个方向周而复始的在血管内循环流动,同时维持了一定的血压。由此可见,心血管的正常功能对生命有重要作用。

通过体育锻炼,能使心脏的收缩与舒张活动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可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还能使心脏增加储备血液的能力。当人体劳动量加大或激烈运动时,耗氧增加,需要提高心肌供氧量,经常锻炼的人,心脏功能提高,心脏充盈增大,收缩有力,每搏量增加,充分发挥代谢能力,泵出足够的新鲜血液,满足全身组织器官代谢的需要。

(二)促进呼吸系统功能

肺是体内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与心脏一样,位于胸腔内。肺富有弹性,内含空气,属于呼吸器官。血液中的氧是由肺泡将其吸入至体内,再进入血液循环。体育活动使呼吸的频率加快,深度增加,肺活量明显提高,增加气体在肺内的交换量,促进呼吸系统的功能,增强新陈代谢。

(三)促进运动系统功能

骨骼形成人体的基本轮廓,对人体起着支持作用,所以人们常称为“骨架”,同时骨骼还具有保护和杠杆运动作用。骨骼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发生变化。坚持体育锻炼,可使骨骼粗壮而坚实,否则易变得细小而疏松,骨骼健壮对肌体的活动和抵御外力的碰击有重要意义。骨骼借助于结缔组织相互连接,接头处即关节。关节内有腔隙,在肌肉的牵动下能产生运动。体育活动能增强关节的稳定性与

灵活性,就是最灵活的肩关节也不易脱位,使人体关节运动自如灵活,且活动幅度加大。骨骼肌具有收缩性,是运动系统的运动部分,它以关节为枢纽,牵动骨骼产生运动。体育锻炼能使颈背部、四肢肌肉等粗壮有力,肌肉弹性与韧性增加,肌肉发达健壮,还展示了人体的健美。骨骼、关节和骨骼肌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形成了统一的整体,完成各种随意运动,以适应身体和外界环境的需要。

二、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

人们不但要拥有健康的体魄,还应具备心理健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塑造人完善的人格(个性),心理健康教育应将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在学校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通过体育锻炼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过程包涵了认识、情感与意志过程;人的个性特征,如气质、能力、性格与先天及后天均有关,而兴趣、爱好、世界观与价值观则受后天因素的影响更大些。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更新观念,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疾病,开展身心健康活动,学会与人相处及体育锻炼等内容。

(二)体育锻炼能促进身心健康

1.促进智能发展。体育运动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增加对大脑氧气与营养物质的供应,促使大脑发育生长。大脑主导智能,大脑发育生长健全能使人的思维敏捷,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加速,记忆力增强,同时还提高睡眠质量,夜间得到充分的休息,可消除疲劳感,提高学习与工作效率。

2.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构成。体育锻炼能够:(1)提高自我认识,使自我感觉良好。能培养自我观察能力、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能力。(2)能切实培养自尊、自信、自爱、责任感、自豪感与义务感。(3)提高自我控制,培养坚强意志的形成,能克服心理障碍,促进自主、自立、自强和对自身言行的控制、监督能力,使个性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少园.体能教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1(35):95-96.

体育与健康范文9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247-01

一、前言

体育教学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态,排除心理困扰,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工具。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并阐述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1.对新环境产生适应障碍。一些大学生在中学里是佼佼者,成功和表扬在其心目中根深蒂固,由于环境的变迁,心理上的期望值与现实产生的反差,容易引起心理障碍。

2.学习带来的压力。进入大学后,一些学生由于各地教育水平有差距或是没有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而导致成绩不佳,从而带来考试恐惧症、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3.对现实社会缺乏认知。大学生在人格和心智逐渐独立后,生活和经济上却得不到完全的独立,他们对自己普遍存在着比较高的期望。当现实与理想的期望值达不到统一,往往容易发生心理健康问题。

4.情感问题带来的压力。大学生由于心理上不够成熟,经验不足,阅历浅,往往在感情问题上缺少严肃性,而多盲目性,很容易进入感情误区而无法自拔,最终导致心理冲突和情绪不稳,甚至行为异常等心理健康问题。

5.家庭和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单亲家庭环境以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形成的虚荣、攀比、歧视和自卑,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提高对体育与心理健康的认识

作为大学体育教师,应该清楚的意识到当今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大学生因心理压力而讯在心身疾病和心理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的比率为16%~25%,如果此时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会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致使部分大学生形成某些不健康的心理行为。体育教学属智慧行为,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者相结合的结果智力因素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具有操作功能。而非智力因素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情感、意志,成为推动他们进行种种体育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也是消除种种心理障碍的有效手段。同时非智力因素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可靠保证,甚至可以弥补智力因素的不足。学校既不能用体育中德育代替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用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取代体育中德育。

四、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1.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体育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由于大多体育教师在高校读书期间也没有受到专门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工作后也没有参加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培训,所讲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都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此类知识的需求。拥有不健康心理的体育教师难免在教学和生活中,让自己不健康的心理产生的观念和认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所以,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才能使学生不断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2.理论教学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要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心理健康价值的内容,有的放矢的进行培养,并融入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与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授之中,通过讲授、讨论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心理健康的保健方法,提高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并明确增进心理健康是体育锻炼的重要目的之一。

3.技术教学同时实施健康教育。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积极要求学生参加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教师根据同一教学班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针对学生不同的层次设计相应的教学要求和内容,有效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价值追求法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健身的积极性;通过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都能掌握所学的技术动作和练习方法,并得到最优的发展,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养成体育习惯,产生良性心理定势。

五、结论

1.体育教师应提高在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同时自己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2.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在体育理论和技术教学中不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3.重视延伸体育课后的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与健康范文10

关键词:体育课 中学生 心理健康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252-01

我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交流发现很多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为此,我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和体育课的作用意义进行分析,并通过实践总结,得出一些拙见,提出一些见解,与大家分享、交流。

1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原因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学校,由于应试教育的现状,现在的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一方面在家庭,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好了,以及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2 体育课的作用和意义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而体育是以增强人类体质健康为根本目的的一项生命活动。现代社会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痛苦,而且包括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医学专家傅连璋认为健康包括四个部分:身体各部分正常发育,功能健全,没有疾病;体质坚强,对疾病有高度的抵抗能力,并能刻苦耐劳,担负各种艰巨繁复的任务,经受各种自然环境的考验;精力充沛,能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精神贯注,思想集中,对工作、学习都保持有较高的效率;意志坚强,情绪正常,精神愉快。要拥有真正的健康,与学校的体育教育是分不开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完整的健康观念,建立促进健康行为,享有健康并为终生享有健康奠定基础。

3 体育课教学可以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1 重视并上好体育理论课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不受重视的一个环节,在体育教学中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内容,其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让学生在思想上先重视起来,使他们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3.2 通过体育课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充分的考虑学生情况以及授课的内容,人性化的设计。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谐的协作关系。要使每个学生都乐学,都能很好的参与,并在参与中都能感受喜悦、感受成功。要发挥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这一特性,使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在不自觉中产生亲近感,从而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通过这些能使学生人际关系得到改善,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3.3 通过体育课帮助学生调节情绪

现在的高中学生学习紧张,每天都有很多的负面情绪。在体育课中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体验到愉快和喜悦,达到放松心情,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学生的情绪。体育课的教学设计都精心安排,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3.4 通过体育课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学生在参与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在体育课中应该有意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身体直接参与活动,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此学生的个性、意志品质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同时,在体育运动中,学生会经常遇到困难,甚至是失败。在面对挫折和失败进行冲击挑战的过程中,各种体验会使一个人的意志品质获得充分的调整和健全发展。所以,良好的体育教育对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塑造起着长久、稳定的作用。把教学、体能训练与意志品质的培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把意志培养贯穿于体育教学、体能训练的始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

3.5 通过体育课帮助学生预防心理障碍

学生的心理障碍的产生有很多的原因。我们可以通过体育课的体育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到乐趣,愉悦身心。这样学生就是有些心理问题也可以得到释放,不会堆积;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生理上也得到调节,就像堵塞的管道得到疏通,身体畅快了,自然就减少了心理方面的问题了。

4 结语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体育课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只有我们好好的利用,在很多细节上往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考虑,一定能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及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体育与健康范文11

中图分类号:[G40-013.9]

一、多维发展,确立教育目标新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宗旨,与德、智、美等各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新课程确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明确规定了以下课程总体标准:(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一目标体系避免了过去所用的套话、空话,显得更加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就教学宗旨来看,体现了以学生运动技能培养为主的价值取向向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多维价值取向的转变。实施这一目标体系,要遵循以下规律:一是目标的权威性。课程目标是根据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的,不可随意拔高或降低;二是目标的灵活性。新课程目标体现了总体要求的规定性与实施单元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在选定具体项目或内容后,执教者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目标;三是目标的层次性。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将目标纵向分解,形成目标树,使各阶段教育目标具体化;四是目标的针对性。体育与健康课必须关注学生的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在总体目标范围内,根据学生性别和年龄特点确定教育目标;五是目标的全面性。体育与健康课目标既有显形的习惯、技能目标,也有隐形的品质、情感目标,设计目标应综合考虑,不可偏废。

二、多育并重,构建教育内容新体系

新课程突破了以往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确立了课程内容框架,从而极大地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因此,选择新课程教学内容,要树立“大体育”观念,既考虑体育与健康课本身的教学内容,又思考体育与健康同各种教育因素的有效衔接,从“动育、心育、食育、性育、劳育”等方面整体谋划,科学设计。“动育”,即运动技能教育。包含着对学生运动兴趣、爱好、习惯、体育道德的培养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训练,是体育与健康课的主体内容;“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对体育认识的一次飞跃,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学生健康知识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乐观、进取、开朗、豁达的心态的形成等重要任务;“食育”,即饮食科学教育。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必须从关注饮食开始,因此,提高学生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意识,培养科学的营养结构知识和饮食习惯,是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内容;“性育”,即性知识教育。初中阶段,正值学生生理发育成熟时期,加强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性科学,打破性神秘,既是卫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育”,即劳动教育。它既是一门专门的课程,同时也是体育与健康的重要组成部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劳动或自我服务性劳动,可以达到以劳健体、以劳益心的目的,对于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多方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新体系

新课程改革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施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前提下,加强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与教育诸方面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是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首先,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必须将改革体育课与健康课堂教学作为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中心环节;同时,必须将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作为有益补充,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趣味)体育活动、心理咨询活动、竞赛活动,为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技能构建有效载体。第二,坚持课标的规定性与内容的选择性的有机结合。新课程标准只规定了学生身心发展标准,而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学校和教师完全可以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的原则下,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项目或内容。第三,坚持体育与健康教育与教育诸方面内容有机结合。将体育与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既可以增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又有利于以体育德、以体增智、以体强身,以体益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第四,坚持课程选择与课程开发相结合。体育与健康教育涉及了广泛的教育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宜宾市八中根据自身运动场地狭窄的实际,自编了室内徒手操,开辟室外趣味体育活动场地,解决了部分学生不能做课间操的问题;根据学生实际,编写了校本教材《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增强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五,坚持学校、家庭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在加强校内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调动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要求学生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或家庭体育锻炼,鼓励学生参加社区群众性体育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文化宫、少年宫、体育俱乐部等单位和团体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互动协调的良好局面。

四、多元检测,建立教育评价新体系

科学的课程评价既是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推动力,也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建立科学的体育与健康评价体系,要彻底摒弃以学生运动技能检测作用唯一标准的传统做法,建立符合基础教育课程目标要求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一是评价指标多元化。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总体目标要求,建构切合实际的评价量标体系,使评价不但关注学生体能训练指标,还体现学习兴趣、过程参与、体育文明、心理健康、竞技成绩等方面内容;二是评价方法多元化。学生体育与健康的检测,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以评价量标体系为依据,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自评可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互评则应充分调动小组同学的积极性,重点对学生参与运动过程、心理健康、体育文明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师评则是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对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给予适当的定性描述和定量检测;三是评价手段多元化。一方面,要运用传统的测量手段,测量学生的竞技成绩,另一方面,要采用精确的测量仪器(如:学生体质与健康测量仪),准确测定学生的体能指标,再一方面,要运用档案袋评价法,作好过程性资料的收集和评价,使检测手段趋于科学化和现代化,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四是评价结论多元化。评价结果的呈现,要改革传统检测中单一的量化评价方式,采用量化评价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将评价结果记入学生毕业及升学考核范围,更增强了评价的调控功能,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实施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新义务教育课程结构设计,基于“整体”与“一贯”的理念,将初中(七、八、九年级)原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这是对传统的初中体育的根本性变革,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必须对传统体育课进行全面改革,在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等方面全面创新。

体育与健康范文12

关键词:高校教育 健康教育 终身教育

在21世纪,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中国建设的中流砥柱。而想要精力充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好的为国家的建设服务就要有着良好的身体。所以教育他们良好的掌握“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就成为了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的第一要务。通过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可以看出国家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重视。因此,通过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如何教育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全面人才,已成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在现代教育中要不断转变观念,引用新的教育方法,开拓创新,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 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意义

以身体锻炼为手段,以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项教育,是实行素质教育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人才的重要手段。在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任务。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而人的身体素质是提高科技文化文明的物质基础。高校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优秀的行为规范,健康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部分。现如今,各高校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已全面开展,在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下,体育与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全新的课程体系,将原有的、老旧的教育模式,教育体系替换以经破不容缓。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健康,但是要转变传统的观念,要以新的健康观、体质观最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立足于体质健康、心里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与良好的生活习惯,体现人们对自身的基本关怀。高校体育教育要秉着以人为本的基础原则,将人作为教育的目标、基础、与主体,以适应学生身心健康的中心,全面的建设与发展高效体育教育李奶奶,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二、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

在1965年法国人保尔・郎格朗提出了终身教育,而与终身教育相反的即是“一次性学校教育”,即是学习与工作完全分开,没有学习的连续性。终身教育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了主导的教育思想,并对许多国家的教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终身教育就是使学习和教育延伸到每个人的一生,让每个人终身的去学习,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在终身教育的影响下,我国的体育健康教育也在逐渐发展,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兴趣、习惯,一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拓宽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的思路,体育教学不但要重视具体某一节课的生理效果,而且更加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重视对学生健康方法、体育的锻炼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独立的从事体育锻炼、终身维护身体健康。在掌握了正确的锻炼方法的基础上,能够在离开学校后继续进行身体锻炼[2]。人的是习惯是在生活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体育锻炼也是一样的。一般来说,要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需要三个方面的因素,即运动技能的因素、身心收效的因素、体育状态的因素。所以,在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到发挥,在使学生良好的掌握基本的运动理论、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作用得到充分的认识,对体育运动产生良好的情感,让学生清楚的感受到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力,从而能够经常的进行体育锻炼,使其终身锻炼的信念得以加强。高校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重要部分,是人们形成终身锻炼的重要教育之一。终身体育锻炼需要的是持之以恒,但是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终身教育的习惯需要怎么做呢?首先,要用新的方式安排教学的课程,不能以以往的运动项目划分课程。要以参与运动、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来划分学习领域,并相互关联的进行教学,构建成相互联系的教学体系。其次,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为学生的体育锻炼创造便利的条件。以组织体育竞赛来培养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行为及体育能力,增强学生以健康为中心的锻炼思想。在高校教育中要将体育与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以多边互动的方式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

三、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

素质教育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它是针对传统升学教育的弊端的同时结合终身教育的理论而产生的。随着中国逐渐走向现代化,人的素质问题逐渐成为限制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问题。传统社会下的国民素质与现代化要求的素质存在这巨大的差异,而教育的长期忽视是照成国民素质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素质教育在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在现代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素质是一种能够长期发挥着作用的个人品质。人的素质包括身体、智力、心理、道德与社会角色五个方面[4]。人们学习到的知识或技能会通过时间的流逝逐渐被人们淡忘,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知识是永远不会满足的。而人的素质对人们形成求知欲,对人们掌握知识的能力起到着长期发展的作用。

在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中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生的素质已经是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高校应该充分的利用教育资源,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需要教育的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体育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活动,它是以公平为基础,和谐为准绳,进步团结为目标的价值体系。在竞争激烈、高紧张、快节奏的当下,是否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是评价一个人才的重要标准。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要求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身心均衡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健康第一”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同时要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与社会生存能力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利用高校的有利资源,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配用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养成学生持之以恒的基本素质,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强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与心理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增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面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进而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对社会生活得适应能力。(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左自立,周军.试述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及其意义[J].体育科学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