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时间:2022-09-17 11:41:34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范文1

【关键词】中职;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认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订的。《标准》适用于全日制普通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一、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发展历程

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000年中国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教育部推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并在部分地方学校试行,2002年9月,颁布了新的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新课改改变了过去以学生接受性学习为主、以记忆模仿为主、以书面知识为主和间接经验为主的传统模式,融学习于活动中,寓乐于教育中、学习中。促进和激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养成体育锻炼,在新课标背景下倡导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以目标统领内容,以学生为主体。

二、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根据学校现状和教学平台,以及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情况分析,进行了教W的重新定位。

(一)新课标的领域与目标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领域目标更吻合

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培养,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师关注的不再是教学计划、内容是否完成,学生是否达标,而是把学生的健康意识、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对于同一教学目标、教材内容,采用新颖独特的教法,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

(二)新课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育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课改的指导思想,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继承与发展是此次基础课程改革的特点。强调 “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又必须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促进学生身体健索,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中职学校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和“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三)新课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的设计思路更完善

在中职教育阶段,各个地区、学校为了保证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制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以及教学计划指导,将学生的学习划分为四级水平,并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学习目标。水平一至水平四分别对应中职一年级1、2学期,中职二年级3、4学期。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基本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

三、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思考

(一)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结构的变化

1.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在教学中必须要借助交往来进行。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是在于教师的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的在于学生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就。

2.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质,是时展对学生的期盼。我们体育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二)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1.系统知识与系列活动的关系。教学内容选择的关键是要在 “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科课程中知识 、原理和技术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的相互转换,使学生受益终生。

2.考虑到民族、地区及城市与乡村差异的关系,因而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挖掘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注重所选教材的特点,突出自己的特色。

(三)新课标下与体育与健康课的评价体系

新体育与健康课程建立了有利于学生进步与发展的多元学习体系,要求对学生的体能、知识和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进行综合评价,提倡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自我评价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标是从领域目标、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入手,以增进学生健康,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它是体育教育教学的一场革新,无论是教学框架结构,是教材内容的选择,还是评价体系的完善,它都将更有利于实现体育的社会功能,体现体育育人的价值,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作者简介:温新(1985-),男,四川省自贡市,自贡市职业培训学院,计算机教研室教师,助理讲师,从事体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范文2

关键词:课程标准 课程理念 指导思想 体育兴趣 个体差异

一、以整体的观念理解课程的性质

《课标》圈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涵: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应把握和明了以下三点:

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体力实践为主,具有教养性、教育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多质性。即以运动实践为主,体育与健康知识的传授为辅的统一体。

2、"增进健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目的。这里健康的含义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还包括学生对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

3、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两门课程的简单组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命名是为了突出"健康第一"的思想。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除了以体育为主外,还规定了18学时的健康教育内容为必修内容。

二、把握好课程的指导思想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课标》的首要理念。

追溯我国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提法。"自然体育观"主张个性解放,强调"一切教学依据自然顺序过程而进行";"技术教育观"的理论核心是运动技术的"要素化"、"铸型化";"体质教育观"强调体育教育的自然属性;"竞技教育观"主张培养体能,以竞技项目为中心。90年代以后,体育思想呈雨后春笋百舸争流之势,"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开放式教学"等普遍受到青睐。直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确立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后,我国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才有了一个比较权威的统一论。在实践中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应注意如下几点:

1、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须坚持教学内容、方法及措施有利于促进学生正常发育,增进健康,提高体能,养成正确良好的身体姿势和行为规范,要把学科、学生、社会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校教育与学校体育的国情,同时应体现继承性、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

3、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须坚持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整体的健康水平又体现区别对待,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4、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既要处理好当前阶段效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观以及终身体育意识、行为和能力的培养。

5、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要重视加强学生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御能力,不断提高健康水平。

三、正确发展和引导学生的体育兴趣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是《课标》提出的第二个理念。

发展体能学习的过程通常分为:(1)产生锻炼动机阶段(2)选择运动手段和方法阶段(3)适宜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的经常锻炼阶段(4)合理恢复阶段。从以上四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无疑是很重要的,没有唤起学生锻炼的欲望,体育学习就会是"无水之源"。可以说,体育兴趣是学生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内驱力,是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心理因素。因而,《课标》反复强调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兴趣,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重视学生兴趣并不是教师一切围绕学生的喜好转,更不是兴趣就是一切,一切为了兴趣,那种认为学生的体育兴趣是体育课程与体育课改的唯一依据是错误的。例如,在体育教学中,不少学生对单双杠等器械练习、耐久跑、韵律操不感兴趣,哪是否就该把这些内容从教材中淘汰出局呢?如果是这样,全班五十个学生可能会有几十种运动兴趣,教师如何把握教学?唯一的方法是让学生自由练习,又绕回到那个年代的"放羊式"教学。

真理和谬误只有一步之遥,偏离了"度",真理就成为谬误了。体育课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社会活动,具有社会制约性,它势必要反映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在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中,首先强调的就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学生的体育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体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最终稳定的。因此,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可以培养、改变和迁移的。体育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扩大知识面,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努力改革教法,改变方式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直接兴趣;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体育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间接兴趣。

四、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是《课标》提出的第三个理念。

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然而,由于遗传、教育、环境、生活条件、努力程度等各不相同,学生的身体条件、运动素质等也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为此,《课标》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受益"。那么,如何落实这一理念呢?

1、多数学生的体育水平是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的依据。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评价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对效用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它是建立在测定的基础上。在测定的最终结果中,以大多数学生各项指标测定的水平为决定值。评价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我们制定体育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确定难度与要求,以及教学进度安排与教学实施的科学依据。所以"多数"学生成为我们教学中关注的重点。但是,"抓多数"决不能"丢两头",忽略了少数体育尖子的发展与少数体育差生的提高。

2、创造条件,让体育特长生发展更好

体育特长生是在体育方面具有专长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教师科学指导下学生长期刻苦锻炼的结果。培养学生的体育特长,不仅是学生主体的需要和权利,也是发展学校体育的需要。对于少数体育特长生,决不能因为我们反对"精英教育",反对应试教育而面向少数学习尖子降低标准,放任自由,听之任之,压制体育特长和个性发展。我们要创造有利的学习氛围,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他们的体育特长,不断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使他们发展得更好。

3、注重体育差生的转化

体育差生是指那些或是由于遗传因素影响,或由于后天培养的缺陷,致使身体形态、运动素质、体育知识技能比较差。这部分学生虽然在班级中为数不多,但也常常使体育教师感到棘手。造成后进的因素很多,诸如学习动机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缺乏道德情感和意志努力等等。从个性发展角度看,后进生往往个人个性中积极品质发展不足,反而消极品质得到充分表露。体育差生的体育成绩低下,基础不牢,体育教师要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体育教学中创设情境,让体育差生体验成功。一旦激发他们的运动潜力,他们的进步往往会是一个极大的飞跃。因而,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发现后进生个性中积极品质,努力鼓励发展优点,从而完善个性,促进后进变先进。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当前实施《课标》的一个难点。

主要参考文献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范文3

关键词:课程标准;运动技能;创新关系

一、研究目的

《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强调了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新的标准不同于以前的教学大纲,只规定了课程目标,并没有规定教学的具体目标,使得习惯了以体育技能和运动素质作为主要评价对象的体育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如何对教材进行处理,如何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这是教学体育课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研究方法

文献法和逻辑推理法。

三、结果分析

(一)改变体育课旧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在被动灌输下学习,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很难发挥,这种教学过程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久之形成了单调、枯燥与乏味,造成了学生喜欢体育但厌上体育课的现象。新的课程标准在体育课中,突出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了组织教法的创新、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中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创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与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运用了情感教学、快乐教学、主体教学、体育游戏、情感分组、激励性评价、师生互动、合作讨论等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来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和激励,并愉快地投入到学习和锻炼。

(二)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素质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即教师可以超越狭隘的教材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要了解学生喜爱什么样的体育课内容下功夫,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只要方法得当,多考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就能完成教学的目的,所以教师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所突破,要展示新东西吸引学生的兴趣。但教学过程中,也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传统知识和技能,为社会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材。

(三)加强对运动技能的教学

运动技能不仅是体育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体现体育课程各项具体目标的主要载体,并且掌握运动技能本身也是体育课程学习的重要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对其他各种教学信息特别是学生情况分析,对教材适当处理,处理教材,就是对教材进行梳理、调整、改造,以及使教学内容及其形式真正适合教学实际。对运动技巧问题处理,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可以通过问题的思索去发现知识,加深印象,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问题化的处理不能简单把教材的表层内容分解成“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几个部分,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注意提问的技巧,善于通过变换角度,改换方式等问题具有新鲜感和趣味性,增加问题的吸引力。比如,在投掷技术教学时,教师都强调“满弓形”用力动作要领,为什么要这样作呢?学生并没有完全理解,如果做一个简单的演示:“有一细竹做成弓形,将一块小石子弹出去”,学生就知道“满弓形”动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然而再提高学生与物理上的力学知识联系起来,就加深了理解。

(四)处理好师生之间关系

1.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是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他的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往往具有一种不顺从性和不随俗性,但在平时的生活中又常常是顺从的和随俗的。所以我们既不能不加分析地压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也不能无条件地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我们应从二者的辩证统一上去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2.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是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关系,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就能理解处于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时的许多幼稚的想法和做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失时机地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

总之,体育教师应站在体育课改最前沿,大胆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意志品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我们的教育事业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范文4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新课程;认识;思考

收稿日期:2007―10―25

自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来,2000年中国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教育部又先后推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小学和初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并在部分地区学校试行。2002年9月,试行范围进一步扩大,继而颁布了新的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至此中国教育迎来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从指导思想和内容框架方面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面对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本文想谈几点认识与思考。

一、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

(一)新课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继承与发展是此次基础课程改革的特点。新课标

更为彻底地摒弃了以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那种“学科中心论”的教学模式,更为充分地突出了教学中心是学生这一主体。同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是一致的,即:将“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学校体育目标而言,强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又必须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一教学理念和国际上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二)新课标促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理念更为完善

新课标通过试行有着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它进一步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必须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强调体育教育增进学生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的功能,在体育教学史上将体育功能延伸至社会生活。

并以此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即:(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2)激发学生体

育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它不仅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明确了体育教学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新课标的领域目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领域目标相吻合长

期以来,我国体育课堂教学在体育教学大纲的规定下,为实现体育课目的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三项任务,即: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与道德意志教育。为完成这三项教学任务,教师备教材,备器械,写方案,吃力地去教,学生费劲地去学,心血与汗水付出多多,回报与收益却少之又少,以至于学生跨出校门,走向社会仍不知体育课上学了些啥?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学模式上的遗憾。而新课标推陈出新,拾遗补缺,以发展的观点提出了五个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知识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这五项领域目标较之于三项任务,更加完善、具体。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更适应于现代社会教育,适应于社会未来。

二、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思考

(一)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再象以前教学大纲那样有统一规定,因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当然,原则上必须求稳求实、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第一,系统知识与系列活动的关系。教学内容选择的关键是要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科课程中知识、原理和技术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的相互转换,使学生愿学乐练,受益终生。第二,考虑到民族、地区及城市与乡村差异的关系,因而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挖掘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注重所选教材的特点,突出自己的特色。尤其是要在:发展身体素质练习的教材;游戏类教材;各项体育活动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在实践中的运用;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韵律体操与舞蹈、娱乐体育和医疗保健体操等项目上,可不拘一格,敢于取材,大胆创新。

(二)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结构的变化

首先,从师生关系上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系统地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而再启发、诱导学生根据计划目标,自身的兴趣、爱好,来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指教,身体练习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其次,从组织教学方法上讲,技术、技能的学习不再是精讲多练,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模式,而应该是多姿多样,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的聚集。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向学生进行适当的示范、表演、指导、辅导及总结,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其教学组织形式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运用并有所创新,采取诸如教学分层式、自主选择式、自主结合式、俱乐部式等。不求规范统一,但求学生练习主动积极、创新求趣,通过创新求趣,张扬学生个性,进而缩短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三)新课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的评价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范文5

关键词:学校体操;体操内容;内容体系

中图分类号:G8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242-03

构建与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要求相一致的体操内容体系,有助于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适应性和实现课程管理的民主化,有利于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中小学体操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逻辑分析、走访观察、问卷调查(于2005年11月至12月在浙江省以随机抽样方式对城镇和农村的450所中小学校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450份,有效回收率96.44%)等为主要研究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构建我国中小学体操内容体系的必要性调查反映,有49%的被调查者(体育教师)是通过培训方式了解《课程标准》,其他是在自学中了解的。由此,当传统的教学观念与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形成抵触时,观念更新的滞后,在自加大(如选择教学内容、开发校本课程等)的现实面前,许多教师将会无所适从。调查表明,有91%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建立与教学改革要求一致的体操内容体系作为教学依据和参考;有75%的被调查者肯定了体操作为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载体作用,但有四分之一的教师对体操的认识不清。这会影响教师对教材开发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不利于有效发挥学校体操的作用。调查显示,目前体操教学内容安排以队列队形和徒手体操为主,占51%,轻器械、器械体操、韵律体操等内容安排均不到15%。说明目前学校体操教学内容单一、组织单调的境况。现状表明,目前许多教师对体操的认识理解和选用开发远远不够。因此,探讨构建与学校体育、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相一致体操内容体系,有助于开阔体操教学的新视野,是解决体育教师的现实问题是执行新课改“国家统一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细化课程内容标准、有效实现课程目标所必须的。

2.2构建我国中小学体操内容体系的理论依据

2.2.1指导思想立足于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把健康第一的观念引入体操内容体系之中;以有利于改进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打好身体基础的身体练习为基本内容。

2.2.2基本原则贯彻教育性原则、健康性原则、兴趣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2.2.3体操教材的价值体操对人体影响积极又全面,不仅具有一般体育活动的功能、价值,而且其独特性是现有的任何一项体育运动无法替代的。

1) 体操的队列、徒手练习有助于良好身体姿态的形成;

2) 体操中非正常身体姿势的动作练习有助于改善和提高人们的前庭感觉和控制身体平衡的能力;

3) 体操中通过克服器械阻力、人体重力的练习,有助于果断、顽强、坚定个性的培养;

4) 体操教学中的保护与帮助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互相帮助,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5) 体操活动中的落地、滚动、翻转等动作为人们提供日常中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

6) 韵律体操等内容对于培养节奏感和审美情趣有着积极的作用。

2.3构建我国中小学体操内容体系的基本方法要求

1) 以典型的体操类别动作为主线,以动作形成的变化为基本元素,体现动作规律的客观性。

3) 从学生身心发展等实际出发,突出体操丰富的内容和趣味性、娱乐性等特点,体现现实的可行性。

4) 内容体系的构建以开放的形式呈现,具有横向拓展和纵向递进的发展空间,体现运用的灵活性。

2.4我国中小学体操内容体系的构成及其分析

2.4.1学校体操内容的一级划分以身体练习形式作为分类标准,进行一级树形划分(图1)。

2.4.2学校体操内容的连续划分

2.4.2.1徒手练习的内容与分类(图2)。

1) 队列队形的分类(图3)

2) 徒手体操的分类(图4)

3) 健美操的分类(图5)。

4) 健身舞蹈的内容与分类。

5) 徒手素质练习的内容与分类(图7)。

2.4.2.2轻器械体操的内容与分类轻器械体操是在徒手体操的基础上,手持轻器械进行的身体练习[1](图8)。

2.4.2.3借助于器械练习的内容与分类1) 一般器械体操的内容与分类

图9是一般器械体操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可运用健身路径、自创器械等,来拓展教学视野。

2) 跳跃的内容与分类,跳跃内容与分类见图10。

跳跃练习应根据不同的学段选择不同难度的动作进行。同其它器械一样,学校如果没有标准器械配备,可利用现有的器物进行。如在体操凳、桌子等铺上垫子,以同伴作为器械等方式进行。

3) 技巧练习的内容与分类(图11)。

2.5运用创新技法组建体操动作创新学原理中的“组合创新技法”为体操动作的组合和创新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依据。组合元素是进行创新的关键。构成体操动作结构要素有:开始姿势、动作方向、身体形态、动作做法、结束姿势。这些是体操动作的组合和创新中的基本元素。

以体操的“前滚翻”动作为例的,运用“组合创新技法”形成的前滚翻动作,见表1。

另外,可以通过“组合创新技法”应用于不同目的的体操动作组合之中,如发展身体素质为目的的体操动作(表2)和发展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体操练习动作(表3)等。

3结论

1) 建立学校体操内容体系,是扭转依赖器械开展体操教学的被动局面、开阔体操教学视野和体现时展所必须的。

2) 在学校体操内容的一级划分和连续划分基础上,由徒手练习、持轻器械练习和借助器械练习三部分组成的“开放式”结构体系,有助于人们对学校体操的整体认识,实现自主组合、创造和选用体操教材。

参考文献:

[1] 体操教材编写组.高等学校试用教材.体操(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 黄,主编.体操(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版社,2000.

[3] 倪峰编,著.创新学原理[M].第1版.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

[4] “小学生健身研究”课题研究组.小学生健身活动(教师指导用书)(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 毛振明著.体育课程与教材新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6] 王亮清.论现代体操的分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2):123.

[7] 李树林,徐桂贞,韩宏飞.论体操的内容与分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3):424.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范文6

关键词 观念更新 角色转变 评价 课堂主体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和实施,产生了一批新的教学理念,如:“课堂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体育课程的名称也从体育改成体育与健康,并且非常明确地指出体育为健康服务,体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健康。在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传统上认为的好课现在未必是好课,过去认为不理想的课却也未必差。在新课标下如何评价一节体育与健康课呢?

我个人认为应该由两方面来评价:一方面是同行老师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学生(课堂主体)的评价。两方面的比例各占40%,另20%由“上帝”来评价。如果说学生就是上帝,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学生方面的评价就占60%。如果学生都说这堂课好,非常喜欢,这节课应该是一堂好课;同时老师也评价的确是一堂好课,毫无疑问这是一堂非常优秀的课。从教师角度,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优劣:

一、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

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主要体现为学生喜欢体育与健康课和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新课标十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努力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的乐趣,并在愉快的学习中获得进步和发展。如果许多学生被动应付,“出工不出力”,只能将这样的课堂教学划分为差一类的教学。因为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只有这样,课程的目标才能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才能得到保证。所以说,“学生主动参与的体育与健康课”才是好课。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体现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始终让自己处于一个“主角地位”,学生仅是“配角”的情况截然相反。新课标强调在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下让学生学会学习,体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快乐,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为学生提供展示聪明才智的舞台。所以说,“以学生的体育活动、发展、提高、身心愉快为中心的课”是好课。

三、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主要包括:课堂上,老师讲解、示范、应变、组织教学和评价的能力;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体育活动的能力。直到下课时,学生仍然意犹未尽,那才是好课。

四、课堂教学创新程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标给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教学自由空间和创新天地,同时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看教学是否有新意、是否耳目一新。所以说,“敢为人先”的课是好课。

我们很多老师上完公开课最关心的是领导、同行权威的评价,往往容易忽略学生对课堂的感受。事实上,老师的课上得好不好,学生最有发言权,学生喜欢的课就是好课。我们认为学生喜欢的体育与健康课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喜欢课的教学内容。经调查,学生最喜欢的上课内容是球类运动和游戏。因此,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抓住学生兴趣这一突破口,科学巧妙地进行安排,真正体现学生主体,这样,教师做的“饭”学生“吃”起来才可口,才爱吃。

2.喜欢课的形式和方法。课堂结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要讲究艺术性,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挑战,使体育课有特色、有趣味。如课堂上多采用比赛和游戏,能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锻炼欲望,使学生想上课,爱上课。

3.喜欢课的场地和器材。体育课的场地要精心布置,保证学生运动安全,体育器材不但要符合质量标准,而且要新颖美观,这样学生使用起来才称心如意、爱不释手。假如踢足球变成踢石头,打篮球变成打烂球,这样的器材谁喜欢玩呢?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范文7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学大纲;继承;发展

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同时颁发了小学和初中各科《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自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其中的重要因素包括对其的理解存在误区,课程标准的实施贯彻情况并不理想,所以,在此对原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找出两者之间继承与发展之关系,以利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之工作。

一、新《课程标准》扩大了选修教材的内容范围

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中主要涵盖着两个方面,首先是运动的形态规范,其次是表现在其运动的具体功能。如果要是按照内容进行划分,主要是分为田径运动,体操运动以及球类运动等项目,并根据运动的特点和规律编写教材。在操作过程中势必会加大体育教师的日常工作量,需要了解不同项目的技术特点以及动作要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对相关的问题进行纠正和辅导。这就会占据着大量的工作精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忽略在具体教学中针对学生个性以及兴趣的培养,这和我国现阶段提倡的素质教育相背而驰。故此,新的体育教学大纲已经明确的规范学生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的培养。对现有的教学时数进行调整和完善,现在体育必修课以及体育选修课各占50%,明确规范必修的授课时数,选修的授课时数不做硬性的要求。新式体育《课程标准》的特点之一体现在对于选修教材内容的放宽,这也会给教师以及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也就真正体现出灵、活、新、创的特点;也体现出新大纲中的科学性、自由性以及健康的理念。

二、 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发生较大变化

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规范了教学内容以及课程安排,如果仔细去分析,会发现一个现象,这就是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要求以及教学评价内容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其肯定会严重的影响着体育课程的正常开展。有鉴于此,新式《课程标准》明确出教育目标体系,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体育教学的五个领域任务,六个教育水平目标以及课程的总目标。并架构出三个层次类型,其表现出知识的科学性,技能的明确性以及能力培养的准确性。在体育教学之中融合学生的意识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等,并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及集体主义教育的培养。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均能够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可行性,以及教学目标的准确性,并将这些因素进行完整的融合。保证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能够自觉自愿的参加体育课程。

三、新《课程标准》强化了教师主导到学生主体转变

原教学大纲单一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所以,不易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更难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而执行新大纲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学习中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积极的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并需要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得学习气氛体现出平等和宽松的效果。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加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分析,在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以及遇到教学难点的时候,能够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能潜力以及学习提升的能力。从而也需要不断的强化体育教师团队的理论学习能力以及教师自身修养的提升,所以需要深入的贯彻新的体育教学大纲。

四、新《课程标准》加入了多元综合评价

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体育教学大纲的指导和规范,其中涵盖着整个教学的全部内容以及具体要求,原先的体育教学大纲更加强调着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体能发展状况的评价。但是忽略课程目标和实际可能评价内容的一致性,在教学环节中会产生相应的阻滞效果,故此非常有必要有针对性的分析各个教学环节以及教训内容的联系。建立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以及发展方式,确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在进行评价过程中,在注重原有最终评价的基础上,也需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并需要考量学生间的互评等。

新出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变原有的学生成绩考核标准,学生体育量化指标的达成不再是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唯一标准。扩大了成绩考核的范畴,其中包括学生体育参加的实际情况、学生学习态度以及学生学习的过程表现。针对于原先成绩考核的标准,现在更加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将体育效果和作用进行深度的推广。现在评价标准呈现出多元化的内涵,不只考量着身体素质。现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评价方面包含着以下四个层面,分别是课堂教学进度、学生运动中的合作精神,体能知识以及技能培养等。评价的方式多样化,包括教师的评价测试、学生的自我评价、所在小组的评价、教师依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等。改变原有的选报和考核模式,更加注重综合性评价以及学生实际的表现情况等。

五、 新《课程标准》强调“健康第一”

体育运动的内涵和精髓体现在健康的理念之中,获取健康是保障发展和享受生活的必要前提。故此新大纲更加注重健康的效果,其包含着三个方面,分别是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性的健康保障。并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将此种健康理念融入在新大纲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构造。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健康第一作为其指导性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融合新的改革内涵。在原有教学思想原则体系中增加很多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性理念,在注重体质增强时侧重于学生健康理念的提升。加入健身文化性教育思想,具有选择性以及统一性的特点。新的体育规范中显现出现代体育发展以及教学完善的综合效用。从更深的层面强化新教学大纲的指导意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六、 新《课程标准》强调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旧大纲过于注重“三基”教学,把体育课变得死板生硬、像专业队训练,而缺乏个体化培养的理念,不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运动专长的培养,建立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保持旺盛学习动力的源泉。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及养生体育锻炼的精神,这就是体育教学中最精华理念的展示。

体育课程标准将学生自身的运动潜能发掘出来,并能够培养保持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动力。重视学生个体运动专场以及体育兴趣的培养。强化并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爱好和专长,才是体育课程和教学中最重要的事情。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并不是要每个学生学习全部的运动项目,并且都要达到体育学习的标准。通过实践操作表明,采用这种方式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使学生难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属于自己的体育专长以及体育爱好。不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以及终身体育运动意识的培养,这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体育学习的意义。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体育兴趣以及体育爱好,让其有针对性的选择具有特色的题目项目,可以是一项,也可以是几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运动专长以及运动兴趣,最终使体育锻炼的思想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理念之中。

【参考文献】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范文8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体育 健康课程内容 选择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如何乘着这改革的浪潮发挥高中体育的功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成为新时期广大体育教师的使命。体育教学内容是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在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中体育课程内容匮乏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一、注意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与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具有鲜明的基础性。现在有人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可以淡化运动技术教学,只要活动起来,身体受到锻炼,精神得到满足,就达到了体育的目的。但是学生不掌握最基本的运动技能,不具备基础的跑、跳、投能力和身体素质,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感到吃力,力不从心,对体育课失去信心、失去兴趣,今后走向社会就不可能在体育锻炼中挑战新的项目,因为无论什么类型的运动,都必须以一定的基础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作保障的。

二、对传统教材优化、整合,对竞技性内容进行改造

前面我们已谈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田径项目是其它运动项目的基础,其内容的开设是必须的。对于铅球、背越式跳高、跨栏跑等趣味性较差、技术要求高、难以掌握又无益于终身体育的项目可只作介绍,对有些项目,在体育教学中不一定学习过于繁杂的竞技技术和追求运动技术,但可以对这些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通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场地器材等手段开发新的课程内容;以游戏和比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讲解一些动作要点,提出教学要求。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最基本的动作方法,又能达到预期目的。球类和体操及其它项目,部分学生往往是因为学习某个技术动作的掌握难度大、进度慢而失去信心、产生自卑从而厌学,那么我们可以选择同类项目中难度小、易掌握的技术动作,进行分组教学。

三、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主体是学生,确定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需求、爱好,要精选既受学生喜爱又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有较大价值、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的内容,保证学生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有专长,并能加以运用。

四、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为了实现课程目标,体育教学应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确保每一个学生“平等受益”。在制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前,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考察和分析,了解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态度、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能力等。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尽量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达到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喜悦,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不一定苛求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同一个内容针对不同学生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将课程内容分解、分级让学生选择练习。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自练的能力,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心理特点开出运动处方,让学生自我练习,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位学生受益。

五、开发、利用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大力发展新兴体育运动项目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继承、改造、发展传统教材外,民族、民间的一些体育类项目也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资源,它们在民间或当地已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根据地区、本民族的特点开发和利用这些项目(武术、射箭、街舞、民间舞等),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体育文化,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时代文化注入民族、时代性,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六、结束语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为完成课程目标服务的,选择课程内容要更多地研究它的功能和价值,既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同时又能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我相信,未来的高中体育教学内容会更加多样,学生和教师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权限将更加宽泛,教学内容的总体将更加丰富多彩,同时落实在每个学生身上也相对集中。新的体育教学内容随着体育学科的发展会不断被吸收,旧的体育教学内容会不断得到更替,体育教学内容的娱乐性和文化性同它的健身性一样将得到重视。体育教学的改革和《高中体育与健康标准》的施行,必将使体育教学内容摆脱“达标课”的困扰,使体育教学内容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对学生未来的娱乐生活和身心发展真正有用的东西。

参考文献

[1]詹忠人 新课程条件下体育教学内容的组织[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9),23~24。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范文9

【若水轩主】: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内容标准第一章中,对水平一至水平四的学生从五个领域分别提出了162条具体目标要求。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对水平一至水平四的学生从四个方面分别提出96条具体学习内容(虽然有些仍然属于目标的范畴,但大部分更接近‘内容’了。)

2. 体育课标实验稿在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两个领域中,对水平四目标要求的描述用了776个字。修订稿(2011版)在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两个方面,对水平四学习内容的描述用了2721个字。

3. “体能”一词在实验稿中出现35处,在修订稿中出现44处。

4. “心理”一词在实验稿中出现52处,在修订稿中出现20处。

5. “社会适应”一词在实验稿中出现28处,在修订稿中出现14处。

6. (练习)“密度” 一词实验稿中未出现,在修订稿中出现2处。

7. (运动)“负荷”一词在实验稿中未出现,在修订稿中出现1处。

8. “果断”一词在实验稿中未出现,在修订稿中出现5处。

9. “野外活动”一词在实验稿中出现10处,在修订稿中未出现(该部分内容取消)。

10. “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在实验稿中出现11处,在修订稿中出现1处。

数字是枯燥的,但对比是有意思的。这是一些使用频率高、变化较大的词,也是我个人比较关注的词,不一定是课标的关键或核心词。但这些词的使用频率或有没有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标制定者的价值取向或关注重点的变化。例如“负荷”、“密度”这些词过去没有,现在有了,而且“负荷”是在教学建议中提出的(那一段话的实质是提倡“课课练”,不过没有叫课课练而已)。这表明制定者充分关注了体育教学的健身性这一课程特性。

【饮酒田间】: 体育教学的核心词应该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从传统体育理论的描述上,用继承和发展的态度去思考呢?

【若水轩主】: 从“五个学习领域”变成“四个方面”说明什么?说明原来的五个领域过细,而且领域含有相对独立的意思,容易使人误把体育教学肢解为五个独立的领域。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两个方面的文字从700多字增加到2000多字,表明了对这两个方面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体能”一词使用频率的增加和“心理”一词使用频率的减少,以及“密度”、“负荷”等词汇的出现,是不是更突出了体育课程的本质功能和健身性这一特性?

如果体能、负荷、密度这些词不能成为体育教学的核心词或关键词,那核心词应该是什么?是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情感体验?

【大头娃娃】: 楼主整理出新旧课标中出现的数字对比,我觉得倒是对一线教师挺有意义的。原因如下:

1.从增加的一些与体育教学息息相关的“核心词”来看,我认为至少是在对体育教学的引领上对一线教师有明显的加强。体能、练习(密度)、运动(负荷)这些词的增加至少是在对体育课程性质的进一步明晰,也还原了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

2.从减少的一些词来看,课标实验稿对于一线教师的困扰得到了修订组的重视。从参加工作以来的实际教学来看,十年的课改,我们亲身经历了课改初期的迷茫阶段(突然不知体育课如何上了)――到各地公开课优质课评选展示的“作秀”阶段――实际教学中的模仿“作秀”和探索阶段――基本回归大纲时代的教学阶段等四个阶段。一方面可能是对课标相关理念的理解出现偏差,另一方面相关的培训和学习较少造成了一定的迷茫。

3.数字上的变化也反映出,课标制定组对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视。通过课标和地方课程实施与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来带动一线教师对加强学生体质的重视。无论课标制定者是否承认课标是引起的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但从数字的变化上来看,提出一些“核心”词,我倒是觉得是从一定程度上默认了课标应该承担的责任。

【若水轩主】: 1.核心词应该是最能够反映本课程基本性质和特性,与教学活动关系密切,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那些词汇或概念。

2.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与特性课标已有描述,即“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特性是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

其中身体练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健康、终身体育、健身等应该可以成为核心词汇中的成员。

3.进一步分析,身体练习是以掌握技能和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而运动负荷、练习密度、强度等是身体练习活动中的重要概念。所以,这些词汇应是体育教师必须熟知的重要概念。因为它们都是其他学科教学活动中所没有的概念,反映的是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二、关于“内容标准”和“课程内容”

【若水轩主】: 离开了教材的教学活动是个空壳,同理,离开了教学活动的课程也是个空壳。学校不设置体育课程就没有体育教学活动。学校为什么要设置体育课程?这是个追根寻源的问题。为了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形态、机能、动作、体能等)?为了学习体育知识技术?为了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为了体验运动的快乐?还是为了什么?

【饮酒田间】: 离开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去谈《课程标准》,这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场景?《课程标准》的制定依据又是什么?应该关注主要矛盾还是关注“概念炒作”?例如:为什么楼主不去关注一下《课标》从“内容标准”的描述转变为“课程内容”的表述呢?

【若水轩主】:原来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更像是个关于目标的内容而不是关于内容的标准,现在改成了“课程内容”,有些东西更像是课程的“内容”而不是目标了,但其中还有些东西的表述仍接近目标而不是内容,这一点自己可以看得出来。

个人认为,目前的课标在内容上还存在不足。如把红绿灯、斑马线、乘汽车不向外伸手等交通安全也列入体育课内容,与学校教学中其他活动内容(如安全教育)重复,是教育资源的浪费。语文课标在内容上可以规定背诵多少篇古文,识记多少个汉字,体育课标却只是提供选择范围和范例,只强调选择性,约束力和规定性一点没有,早晚还是个问题。

关于课程与教学密不可分,最好不要分开讨论,这是我个人的认识,一开始并没有找出处。但后来发现,这个观点还是有根据的。如20世纪末,重新整合课程与教学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课程与教学呈现出了融合的态势。对于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新理念及相应的实践形态,美国学者韦迪用一个新的术语来概括,这就是“课程教学”。

【杜晓红】: 引用我国著名学者张楚廷教授的分析来论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课程是个名词,教学是个动词,虽然教学一词也可以作为名词用,却也是动名词。教学论研究教学的性质、含义,研究教学过程、教学目的、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评估与改革等等。若将课程理解为教材、教科书,或者教学内容,那么课程研究自然是教学研究的一部分,课程论就含于教学论之中了。

个人以为,就《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来讲,是以课程构建的角度来进行说明的,其中提到了对教学的一些基本要求,但整体构建的是义务教育的体育课程,我们可以从课程的角度来分析和考虑。比如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内容、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改革等等。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我们也可以从教学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课程标准。这是两个不同的视角,但也并不矛盾。

三、给新课标挑个刺儿

【若水轩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目标一章中,运动参与方面的目标之一是: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课程内容一章中,运动参与方面的内容是:

水平一:积极、愉快地上体育与健康课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水平二:乐于参加新的体育活动、体育游戏和比赛。

水平三:在学习疲倦时主动进行体育锻炼。

水平四:自觉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请问,以上内容与目标有何区别?积极、愉快(乐意、自觉、经常等)地上好体育课究竟是教学内容还是目标要求?或是文字游戏?学生参与体育学习是实现体育课程各项目标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也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怎么就成了目标(内容)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范文10

关键词: 衡水市中学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施现状

我们通过对衡水市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总结目前实施状况,找出存在问题,并对可能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顺利实施的因素进行分析,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从而推动衡水市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1.研究对象

河北省衡水市中学体育教师和学生。

2.结果与分析

2.1文件贯彻情况

文件贯彻是课程改革的保证。表1清楚地表明:衡水市中学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文件的贯彻上是较理想的,所调查的学校有84.00%贯彻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文件,有16.00%的学校没有贯彻落实。

2.2教师培训情况

调查显示:衡水市中学被调查的体育教师中有25.71%没有参加过培训班。主要原因有:体育教师自身对培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经费问题,学校不报销体育教师培训经费,培训不到位,阻碍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有些学校虽然参加了培训,但只是派遣少数骨干体育教师去参加的,这说明上级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和政策力度不够,对于各校体育教师参加培训没有作硬性规定。

2.3课本发放情况

教材是学校教学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它左右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着教育目标的实现,对体育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1]而课本是教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表2可知,在所调查的25所学校中,绝大部分学校都使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本,没有使用的学校只是个别不正规学校。但校本课本的使用情况不好,只有20.00%的学校使用了校本课本。

2.4场地设施情况

重点学校仅有12.56%的体育教师反映学校场地和器材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但是普通学校和其它学校分别有61.02%、54.55%的体育教师反映学校场地和器材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2.5教师执行情况

教学理念方面:78.10%的体育教师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内容,但是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了解程度不高。学生对课程改革了解更少,仅有16.07%的学生知道《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方面:目前,衡水市中学体育教师教学内容以篮球、田径、娱乐活动、体操为主,一方面体现了娱乐性为主的兴趣教学,另一方面对发展学生体能作用较大的田径依然是重要内容之一,应该是值得我们高兴的事。

组织实施方面:在班级教学组织形式上,以自然班为主,按男女分班、兴趣分班较少。在课内教学组织形式上,多数体育教师能够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不太丰富,学生欢迎程度不太高。

教学方法方面: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比较重视教师的教,但对学生的情感和体验却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使得大多数的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开始注重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注重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这和以前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兴趣为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教师采用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法”是相一致的。还有部分老师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借助教具录像等),表明了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不断探求多种教学方法。

评价方法方面:被调查的学校评价方式仍然是以教师评价为主,其它评价方式采用较少;46.56%的学生对教师评价反应不满意。建议:教师应积极采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的方法,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评价的合理性。

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体育器材、体育项目的开发较好,被调查教师中“能够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的占79.05%,“能够制作简易器材”的占86.67%,“能够对运动项目改造”的占64.76%。但人力资源开发不太高,校外资源开发较少。

2.6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情况

大部分学校对体育活动重视程度不高,大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不参加体育锻炼,只有少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而且不能保证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还有一部分学生完全不参加体育锻炼。

3.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衡水市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可以认为衡水市中学在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工作。

领导重视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对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较高,但是宣传力度和检查管理力度不够。建议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充分认识课改的重要性,对学校实施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并建立相应奖惩措施;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投入力度,确保有充足的体育师资和完善的场地器材设施。

教师方面:多数教师基本上能够领会课改精神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体育课程教学,但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学校应建立相应培训、检查、考核的制度,确保教师的教学质量。

体育院系:应结合中小学体育《课标》的要求去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使高校的师资培训与中小学的实际需要接轨。

总之,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很多,需要各级领导、体育教师及学生和家长等在各个方面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学校体育改革任重而道远,但我们相信,在社会各方的关注和各级教育部门及全体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下,中学体育教育必定会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科书的功能与用途[J].体育学刊,2004,11,(1):96-98.

[2]崔相录.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2:293.

[3]叶新新.中学生体质状况的对比分析[J].体育科技,2005:245-4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赵进.河南省初中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问题调研[D].郑州:河南大学,2006.5.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范文11

[论文摘要]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体能、知识与技能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新一轮课改,体育与健康课程就评什么,怎样评,成为一线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探究的重点,也是本文研究的重要话题。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评价内容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五或水平六)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数的框架。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体育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强调在评价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同时,要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以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真正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和教育功能。具体评价内容如下:

1.体能的评价。体能主要包括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和健康有关的体能,《课程标准》更强调对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进行评价,可以从学习目标中选择几项体能进行评定。在对学生的体能成绩进行评定时,可参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结合学生的个体基础与进步幅度进行体能成绩评定。另外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考核项目。

2.知识与技能的评价。高中体育教学评价强调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以及专项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情况。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行的选项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运动爱好在学校确定的范围内选择运动项目作为学习的内容。

3.学习态度的评价。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树立学生有终身体育的意识,把这种学习的态度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评定的重要内容。那么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上的出勤与表现、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活动的行为表现等。可从能否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活动、能否积极投入健康教育活动、等几方面进行学习态度的评价。

4.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体育与健康课中,学生的情意表现主要为:能否战胜胆怯、自卑,充满自信地进行体育与健康活动;能否敢于和善于克服各种主、客观困难与障碍,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与健康活动;能否善于运用体育活动等手段较好地调控自己的情趣等。学生的合作精神则主要表现为:能否理解和尊重他人;能否遵守规则、尊重裁判;能否在学校和社会的体育与健康活动中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表现出负责任的社会行为等。

5.健康行为的评价。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健康行为也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内容之一。学生的健康行为评价内容主要有:是否有不良生活习惯,是否学会制订并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是否注意个人的卫生,是否为维护公共卫生而努力等。

(二)怎样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的评价

1.评价时运用好两个标准。

(1)由单一评价标准向多元评价标准转变。依据《课程标准》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内容,可以将学习成绩评定标准分为绝对性标准、相对性标准、个体差异标准。这三种评价标准各自都存在着优点和缺点,如果单一地使用任何一种评价标准,都难以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要使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效果,应将多种评价标准结合起来使用,即评价标准多元化。

(2)允许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课程标准》把制订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标准的权利下放给体育教师,由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各评价指标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这不仅有利于体育教师更客观、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学生,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还有利于发挥体育教师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其参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与发展。2.评价时选择好几种方法。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定量的评价方法比较适合于对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做出评价,但很难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锻炼习惯、意志品质、健康行为等。这样就要求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一是在对某些可量化的因素进行定量评价以后再对那些不能量化的因素进行定性评价,二是对某些因素进行量化后得到的结果进行定性分析,这样就使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实践中,学习目标主要是在“过程”中完成的,其中许多目标如果不在“过程”中进行评价,放到学期末再终结性评价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方法必须多元化,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位于一体。这样既保证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又调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三)学生学习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可选择性。《课程标准》提出,在确定体育学习评价内容时,除了要注意其评价内容

的全面性以外,还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学生选择自己所擅长的项目参与评价,既体验成功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因有运动天赋而体育学习成绩好,在体育学习中的优点就多些,有的学生则恰恰相反,这是个体差异的反映,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随着体育的发展,学生可通过不同渠道和不同层面获得体育的知识与体育技能。如果单单以体育教师的评价来对待学生,是很片面的,是不合理的。因此既要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评价,也要强调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学生互相之间的评价,还可让家长参与评价。

4.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学习评价过程中,体育教师绝不能以一次成败论英雄,而是要从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采取激励的手段和方法,促进其主动全面地发展。

综上所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评价与传统的体育学习评价相比,更为强调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教师应突出评价的反馈与激励作用,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为每个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

参考文献: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范文12

关键词:目标体系;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课程标准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在体育学科领域,2001年9月开始的实验课程标准中,包括了小学和初中两个学段。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虽也制订完毕,但为了和整个高中课程改革同步推进,并没有开始实验。2003年上半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得到了一次宝贵的重新修订的机会,并和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同时颁布。2003年新学期开始之际,新的高中课程标准的实验也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开始进入实验期,此时,我国从小学至高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均进入了实验阶段。新的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课程目标体系,这为进一步推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课程目标体系

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三个递进的层次。其中,领域目标是根据课程目标划分的(图1)。

图1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

(一)课程的总目标

小学和初中的体育课程目标有五点:第一,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第二,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第三,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第四,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五,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高中体育课程目标包括:第一,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第二,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第四,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第五,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增强体能,掌握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更重视学生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应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较为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全面性,高中阶段(10~12年级)则更强调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培养运动兴趣与爱好,形成坚持锻炼习惯目标,要求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形成运动的积极情感,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对运动的乐趣、爱好与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目标,要求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目标,要求学生将个人的健康和群体的健康看成是一种社会责任,使学生关注自己健康的同时,学会关注他人的健康。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和活动形成积极进取、不畏困难、敢于拼搏、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观念。

上述五个方面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这是课程理念在对学生学习要求方面的明确体现,它既反映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又重视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统一,更显示了科学与人文相协调的新课程观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二)课程的领域目标(具体目标)

课程的领域目标,或称为课程的具体目标。它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描述和体现,两者在精神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但课程的领域目标的分类方法却有利于教师实施课程标准,使课程目标落到实处。课程领域目标的分类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均相同,学段的领域目标的不同要求并不表现在分类上,而是表现在下一目标层次──水平目标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具体划分为学习领域目标(表1),根据学习领域目标细分为若干个水平目标,从而使课程对每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要求进一步明确化。

表1 体育课程学习领域目标

课程领域目标的五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每个方面各有侧重。运动参与目标要求体育课程重视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体育内容,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爱好,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运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有所专长,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安全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身体健康目标要求体育课程应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发展体能的同时,注意使他们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身体发展敏感期的特征来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各水平阶段能有所侧重地发展某些体能。心理健康目标要求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锻炼身体的体育活动中发展心理品质,提高信心和调解情绪的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适应目标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还要重视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现代社会中有关体育与健康的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领域目标分为两条主线,其一是健康主线,它包括了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它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主体,反映了体育课程目标的本质,因此由上述三个方面构成的目标体系是目标的实质结构;其二是运动主线,它包括了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它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必要载体作用,虽然单凭运动技术的特点来设计课程的具体目标容易陷入手段论体育观,而导致目标的误导,但这是一个必要的程序。

2001年颁布的小学和初中的新课程标准中,并没有把课程内容的框架结构展示出来,在课程标准中,把领域目标和内容领域两者混用,它们均包括了上述的五个方面。此外,整个目标体系包括了总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三个层次,没有把作为手段和载体的运动主线的目标进一步扩展成为课程的内容领域的分类,使体育教师执行课程标准时产生了困难。如果能原则性地阐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领域两个部分,则能使教师直接地得到领会和理解。2003年新颁布的高中课程标准就展示了课程目标和内容领域两种结构(图2)。

下图中,课程目标的实质结构主要反映了课程的健康主线,代表了课程的价值取向的定位,同时也包含了课程的运动主线,它是实现健康目标的手段和载体,它们从本质上反映了课程目标的完整结构。它是由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密切联系的板块组成的。

课程的内容领域反映了运动系列和健康教育专题两个部分,其中运动系列要求取得10学分,而健康教育专题要求1学分(18课时为1学分,相当于每周1课时,上满1学期得1学分)。运动系列中包含了6个方面的选择板块,其中田径要求1学分,其余板块的选择由学校自主确定。健康教育专题的内容则包括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其内容根据相应的教学用书确定。

图2 课程的领域目标与课程的内容领域

(三)课程的水平目标(内容目标)

课程的水平目标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确定的,它把基础教育的小学、初中、高中12个年级划分为6个学习水平。水平1至水平4相当于义务教育阶段,在小学每2学年确定一个水平目标级别,初中学段确定一个水平目标级别;水平5相当于高中阶段,而水平6则是满足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各学段提出的相应水平是基本要求,如有需要,也可以将高一级的水平目标作为本学段的发展性目标。

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内容和时数比重,教师可以照章办事而不用多费脑筋,但却不利于考虑各地区之间的不同和学校之间的差别,也不利于学校体育办出特色,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提出的水平目标明确了选用教材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采用方面,给予了教师广泛而充实的自主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课程的质量。

但是,为了更好地以课程的水平目标为依据,真正地安排好体育教学,使课程的目标顺利地通过合理的操作化程序,使之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导向作用,还应当处理好水平目标的纵向和横向关系。

1.处理好水平目标的横向关系。这是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五个水平目标之间的关系。首先,这五个目标是一个整体性的要求,它很难孤立地存在。因此,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无论从事哪一种运动项目的身体练习,都应当综合地考虑如何体现五个领域目标的有效性。整体性并不排斥重点,对一个教学阶段,一个运动项目的学习确定某发展领域为重点,它并不排斥其整体性,这种设计也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机械地把学习某一种运动练习和某种发展领域一一对应起来,如认为球类运动可以和发展团队精神相对应,田径运动可以和体能发展相对应,这就不太合理了。因为球类活动同样也可以实现体能发展,而田径运动同样可以促进团队精神。正确的做法是每一种练习均应综合地考虑五个不同的发展领域,在实践中可以有重点但不应偏废其他。

处理好水平的横向关系还应当考虑水平目标的实质结构和形式结构之间的关系,实质结构反映了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这在各水平目标中均作了详细的阐述。但是,单单理解实质结构是不够的,了解手段和载体的形式结构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和采用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利于课程目标得以实施。作为课程目标手段和载体的形式结构具体的反映是在课程运动项目的分类体系上,该体系与作为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实质结构在性质上有明显的区别。体育课程实质结构包含的五个领域目标是系列的整体性要求,各个领域无法互相代替。但是,体育课程中的运动项目却具有可替代性的特征,在实现同样目标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和载体,采用不同的运动项目来组织学习。因此,课程内容的分类体系并不要求我们从整体上都要学习,而只是提出了可供选择的菜单。这样,体育课程的内容将会出现各个学校各有特色的结果,体育课程模式的多元化也就有了可能。

2.处理好水平目标的纵向关系。对于不同的学段,具有相对应的水平目标。例如,初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应当和水平4相对应,明确临界标准的阶段性纵向结构,这是处理水平目标纵向关系的基本根据。但是,我们决不能割裂水平目标的纵向关系,因为水平4是在水平1、2、3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递进性的目标体系。从某种意义来说,能达到水平4的目标,必然也同时具备了水平1、2、3的目标,这就是必须重视水平目标的纵向联系,使学生的发展得到不断的强化,使学生的发展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体育课程的各学段的水平目标主要反映的是递进性,其次才是阶段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水平1至水平6的各层次的目标能联系起来,有重点地给予落实。

二、课程目标的实施

课程目标分步到位的实施模式是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这种实施途径以课程标准提出的系统目标体系为前提,同时课程标准中还展示课程内容的分类体系和实施要求,使目标的健康主线和运动主线分别得到表述。但运动主线只提基本要求,留有更多的空间让学校和教师发挥作用,这种分步到位的途径正是我国体育课程标准实施的理想途径。通过对2001年颁布的小学与初中的标准和2003年颁布的高中的课程标准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高中段的课程标准更为完善,这不是课程目标上有什么变化,而是对课程目标中的运动主线作出了较好的阐述和分析,明确了国家、地方、学校和教师在实施课程标准和使课程目标整合化的分步到位的具体要求。如果采用全权委托的途径来实现课程目标,只是提出课程目标的体系,课程的教学内容几乎全权委托由学校和教师来确定,这种途径不容易控制课程基本要求和专业的基础知识,也不容易对课程进行宏观调控,对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也不容易相适应,目前来看我国的师资水平也难以适应这种要求。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除制订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体系外,还应该制订一些补充文件指导地方、学校和教师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分步到位地实现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