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专业实习论文

体育专业实习论文

时间:2023-02-19 15:44:09

体育专业实习论文

体育专业实习论文范文1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了调查研究的需要,将以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在采用文献资料法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黑龙江省图书馆电子期刊文献对关键字“教育实习”第二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进行检索,并查找湘桂资料的书籍为此论更好的理论基础。

(2)调查法

本文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大学生实习地点、以及实习时间了解学生在实习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

(3)专家访谈法

访谈本科学生实习管理方面专家,了解他们本科生实习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认识及建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习的意义和作用

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本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经历的环节之一,也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好与不好将是学生以后是否能够安身立命的根本。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实习能力,是学校通过学生了解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样学校就能够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培养方案,培养一批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避免学生毕业之后没有用武之地。加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保证。

2.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本科学生的实践不够重视,大多数学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而轻技能的弊端。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找工作面试中存在理论与实践不能相结合,出现学生只会讲解不会做示范,有的学生只会做示范不会讲解,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快速的学习新内容。

(2)课堂实践教学对体育教育专业

本科学生专实践能力培养不够。课堂教学中讲解起到理论灌输的作用,以学生基本掌握所学内容为目标,忽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的结合,不追求精益求精,容易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影响学生实践的质量,有大部分学生实践与理论不能融会贯通。

(3)体育教育专业

本科学生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专业实践较为薄弱。部分学校存实习基地不足、实习时间较短、实习管理较松懈、实习考核评分不严等问题,造成多数学生实习效果不佳,实习积极性带动不起来,不能达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的目标。

2.3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育实习培养措施及方法

(1)体育教育的规模

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在壮大,而今天,体育教育专业也为社会体育培育了一批批体育专业人才,所以体育教育在社会上的位置也越累越重,然而由于他们在中学阶段偏重于运动训练成绩的获得,大部分时间在不同级别的运动队训练,使他们有着诸如文化理论知识欠缺、思想品格较为单纯、理解性不足、脾性耿直、喜欢竞争、可塑性大等有别于其他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其他区别。由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本身就个性张扬、不拘小节,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将成为高等院校中的一个特殊性的群体。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以及身体素质的高低安排体育活动,将学生的特长以及个性掌握好便于学生更好地发展,促使学生更喜欢体育活动。

(2)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来看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习对于学生的学习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活动是一项身体心理相结合的运动,大多数活动不仅仅讲究的是体力,更需要结合智力的配合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理论技术指导,可以使学生对该学科有更深刻的理性认识。积极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增强学生自信心,督促学生们不断努力,是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消极被动的思想状况却会使大学生迷茫、彷徨、消沉,最后导致学生没有自信心,一事无成。

(3)优化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课程设置和考核体系

体育专业实习论文范文2

[关键词]“U-K”专业实践共同体 内涵 特征

[作者简介]胡碧霞(1963- ),女,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与教师教育。(江苏 连云港 222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构建‘高校幼儿园’专业实践共同体的研究”(项目编号:2011SJD880013)、2014年江苏省高等职业国内高级访问学者项目“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项目编号:2014FX1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60-03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符号化的心理表征,而是学习者通过与他人互动、协商而建构的共识;知识学习实际上是学习者参与实践的过程,是学习者与他人以及学习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这一视角看,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的学习应当与幼儿园教育情境相关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从事的实践应与其在职业生涯中遇到的问题相一致。“高校―幼儿园”(以下简称“U-K”)专业实践共同体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将课堂学习情境与幼儿园教育情境相结合的平台,将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融为一体。

一、“U-K”专业实践共同体的含义

1.共同体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共同体”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经涂尔干、马克斯・韦伯等人的发展,逐渐在社会各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人们较认可的观点是:共同体是“一个基于共同目标和自主认同、能够让成员体验到归属感的人的群体”①。共同目标、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是构成共同体的基本要素。生活于社会中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与成长经历,每个人的个性品质、能力水平、信念与价值观千差万别。在共同目标的引领下,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协作、求同存异,逐渐对自己在共同体中的地位、角色、权力等问题有清晰的认识,逐步认同、内化共同体的规范和价值观念,进而对共同体产生强烈归属感。这种个体对共同体的认同、满意和依恋的情感体验成为维系成员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

与一般意义上的群体或组织不同,共同体具有强烈的精神特质,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英国社会学家鲍曼认为,共同体应当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是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群体成员之间彼此信任、互相依赖。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每个成员更追求个人精神需要的满足,渴望在共同的活动中与其他人建立起和谐相处的温暖而美好的关系。虽然要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某些方面的自由,但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带着拥有这个温馨的世界的愿望。

2.实践共同体的核心是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在《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一书中,美国学者莱芙和温格首次提出“实践共同体”的概念。他们认为:学习是实践共同体中合法的边缘性参与②。学习的过程实则是个人在实践共同体中由个体学习者向社会实践参与者转变的过程。实践共同体是由许多信念相同、目标一致的个体所构成的群体,其成员拥有共享的文化背景,要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成员之间持续不断的互动与交流有助于实践共同体的成员逐渐形成自己的专长,并以合法的角色参与社会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的身份也从旁观者转向参与者、再转向某一专业领域的实践示范者。

“视学习为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意味着学习不仅仅是获得成员资格的一个条件,而且学习本身就是成员资格逐渐形成的形式。”③“合法”是指随着在实践共同体中活动时间的延长和学习经验的累积,学习者能合理使用共同体资源的程度;“边缘性”意指学习者在实践共同体中参与有价值活动的程度,还包括学习者成为共同体核心成员的距离。“合法的边缘性的关键,是新手进入实践共同体并获得所有共同体成员所必需的资格。”④“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这一术语描述了一个新手成长为某个实践共同体核心成员的历程。对于某一领域的新手而言,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不仅为他们提供一个观察其他成员实践活动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它为新手建立了复杂的、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使其能参与实践共同体的活动。长期“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可以为新手提供内化共同体实践文化的机会,使实践共同体中的新手逐步成长为专家。

在实践共同体的真实活动中,学习者要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学习活动。通过认真模仿专家言行,观察并分析其他成员的专业行为,能使用共同体中通用的专业术语进行交流并根据共同体的规则调整自己的实践活动。随着共同体活动经历的丰富,学习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专业知识,也掌握了一些专门的技能,在共同体中的地位也发生变化,逐渐向共同体核心成员的身份转变。他们的专业自信随之增强,在共同体中的专业影响力日益扩大,还可指导后加入共同体的新手进行专业学习,并实践着共同体的文化。换言之,学习者在适应共同体文化的过程中不断进步,最终成长为某一行业的熟手乃至专家。

3.“U-K”专业实践共同体是幼儿教师成长的摇篮。专业是“基于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而建立起来的职业群体,它所提供的社会服务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⑤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的专业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规范和行为模式。每种专业内部都有一套专门的术语和技术,构成了独特的“圈内知识”。任何想要从事某一专业工作的人,都需要经过长期的专业理论学习与专业能力训练。

现代社会的幼儿教师是专业人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是“教师个体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通过接受专业训练,获得专业知识技能,在专业自主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由‘普通人’转变为‘教育者’的成长过程。”⑥同时也是“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⑦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教师必须接受专门的教育,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才能掌握幼儿教育工作的规律,拥有本专业的共同经验与对价值的理解。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教育理论学习与专门实习,而这种学习与实习的过程都离不开“U-K”专业实践共同体。

“U-K”专业实践共同体是指高校与幼儿园基于合作共赢的目的共同建设的、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型组织。它具有外显的形式,如高校与幼儿园要签订合作协议、有一定的组织机构等。同时,它还是一种主要面向个体精神世界的关系,它可以给共同体成员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在“U-K”专业实践共同体中,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高校教师和在职幼儿教师的目标都指向个人的专业成长。在形式多样的专业活动中,他们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认识不断深化,专业理论知识日益丰富,专业实践能力也不断提升。在校学生和幼儿园年轻教师从初入行时生涩的新手,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形式,逐步成长为专业共同体的核心成员。

二、“U-K”专业实践共同体的特征

1.以专业学习为核心。“U-K”专业实践共同体的成员有三种类型:高校教师、高校学生和幼儿园教师。我们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高职称教师和幼儿园的高级教师视为专业实践共同体中的专家。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专业实践能力较强,了解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动态与实践探索的前沿信息,能够对教育实践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承担着引领专业实践共同体成长的重任。幼儿园中其他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对实践共同体活动的参与程度也各异,有些人已能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在实践共同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有些人尚未在共同体中获得较为稳定的地位,他们或者是刚入行的新手教师,或者正在向成熟型教师转变。作为准幼儿教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实践共同体中是具有合法身份但处于边缘地位的新手,他们刚涉足学前教育领域,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对专业理论的理解也较肤浅,需要在形式多样的专业活动中进行全面的学习与锻炼。

“U-K”专业实践共同体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其成员都要以专业学习为核心展开活动。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主要有集体教育活动、日常生活活动及各类游戏活动,幼儿园教师的常规工作包括观察研究幼儿、设计教育活动方案、撰写反思笔记与教育故事、开展课题研究。因此,幼儿园教师必须能观察并分析幼儿的需要、经验水平与心理特点,能设计适宜的集体教育活动方案,能组织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能对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活动进行反思与评析,能结合工作实际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新手教师要具备上述专业实践能力,在共同体中实现“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就必须认真观察、模仿专家教师和成熟教师的教育行为,深刻理解相关的教育理论,学习使用学前教育领域中的专门术语,并根据共同体公认的专业标准进行幼儿园教育实践,努力使自己从个体学习者转变为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参与者。对于成熟型教师而言,他们需要在实践共同体的活动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分析隐含在行为背后的教育观点,在与其他成员的互动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专业水平,逐渐成长为专业实践共同体的核心成员,并向专家型教师迈进。专家型教师是共同体的核心人物,他们在指导新手教师、扶持成熟型教师的过程中也需要学习。信息时代的幼儿教育和高等教育时刻都在发展变化,新的教育问题不断出现,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需要更新。专家型教师必须以敏锐的专业触角和开阔的专业视野,研究新现象、新问题,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尽管新手教师、成熟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学习目标各有侧重,但他们共同关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可以围绕相关主题,在彼此信任、互相合作的氛围中分享知识、共享资源,构建每个人独特的专业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

2.以专业成长为目标。自接受师范教育开始,教师就踏上了个人的专业成长之路。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教师个人面临的专业问题、遭遇的职业困境各异,因此,每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容和侧重点也不同。“U-K”专业实践共同体中的教师有两类:第一类是高校教师,他们主要从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即培养未来的幼儿园教师。他们的专业成长重点是使自己具有深厚的学前教育理论基础,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同时围绕专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在学前教育理论创新、幼儿园教育实践改革等方面,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思想。第二类是幼儿园教师,包括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和幼儿园在职教师。对于其中的新手教师而言,他们的专业成长重点是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培育热爱幼儿、敬业爱岗的专业精神,锻炼全面的专业实践能力。对于其中的成熟型教师来说,其专业成长重点则是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提升专业实践的综合能力。在幼儿园教师中,还有一些堪称专家的人,他们的专业成长重点是如何克服职业倦怠、职业枯竭的影响,使自己的专业发展达到更高的层次。从表面上看,教师的专业成长似乎是个人的事。但实际上,每位教师都是通过整个实践共同体的不断进步而获得个人的专业成长的。教育这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展开的,不同背景、不同水平的教师在专业实践共同体的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与其他专业实践共同体不同,“U-K”专业实践共同体把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高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统一起来,以育人为根本职责,关注共同体成员的心灵世界,以引领准幼儿教师的成长为核心,同时促进高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

3.以参与式实践为途径。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两类知识: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理论性知识属于一般的原理,可以通过课程学习和自主阅读获得,“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对知识理解和内化后带有个人特色的认知,多是通过长期实践和经验累积而成”⑧。一般而言,实践性知识很难用语言去准确地描述,学习者主要通过观察、模仿或体验等形式获得这一类知识。此外,实践性知识还与特定的情境、特定的任务相联系,学习者只有置身于具体的情境才能领会其实质。这就意味着实践性知识的习得有相当的难度,而“U-K”专业实践共同体可以为其成员提供参与幼儿教育实践的适宜条件。

“任何知识都存在于文化实践中,参与到这种文化实践中去,是学习的一个认识论原则。”⑨实践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共同体成员相互介入、密切交往的现实关系中,是成员之间进行意义协商的过程。在“U-K”专业实践共同体中,新手教师与比自己成熟的教师共同参与专业实践活动,他们可以观摩其他成员组织的教育活动,运用所学理论性知识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问题进行分析,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观点。作为实践共同体的核心力量,专家教师要以“引导者”“激励者”的身份出现,赋予新手教师合法的身份与权力,指导新手教师参与见习、实习、研讨等实践活动,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丰富他们的实践性知识,促使他们向共同体实践的充分参与者转化。成熟型教师是专业实践共同体的中坚力量,在专家型教师的指导下,他们可以进行教学反思、课题研究等更深层次的专业活动。与此同时,他们也肩负着指导新手教师的任务,在与新手教师共同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基于高校与幼儿园双方合作互惠的“U-K”专业实践共同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为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提供了验证理论、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实践能力的适宜情境,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了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升专业水平的最佳平台,也为高校教师提供了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创新学前教育理论、改革幼儿教育实践的良好条件。

[注释]

①张志昊,赵世奎,任之光,等.共同体的界定、内涵及其生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0):14.

②③④⑨ J.莱芙,E.温格.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7,47,45.

⑤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5.

⑥胡碧霞.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内涵的诠释[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31.

体育专业实习论文范文3

【关键词】体育教育教育实习专业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02-01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教育对师资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师范院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与规格。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是适应性强、竞争性强、发展后劲强的一专多能型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做好学校体育工作,体育教师是关键。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未来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而实习是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实践内容,是教师职业训练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是综合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从师任教的职业心理和职业道德,以上种种值得关注与思考。

1.教育实习现状

我校每年为体育教育实习的组织实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和令人满意的成绩。同时也反映出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1.1对教育实习的认识

教育实习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规范性。体育教育实习属于高师课程结构中实践课程的范畴。通过教育实习,使体育师范生能够尽快了解教育、教学、训练、竞赛等方面的工作,使其在教学能力、组织训练能力、组织课外体育活动、组织运动会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1.2教育实习的综合能力

教育实习是一个全面提升实习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通过实习能够使其在教案编写、语言表达、动作示范、教学组织、指导运动训练和组织运动竞赛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在此过程中,实习生要学习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实际条件调整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顺利地组织教学,指导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只有具备了这一能力,才能真正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

以上都是在实习中要重视的问题,促使各高校在不断创新,响应国家课程改革的号召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根据中学体育教育现状作出改革,让毕业生能更好的掌握技术技能,成为中学体育教育的主导者。

2.教育实习中的问题与分析

2.1课程体系陈旧而单一

长久以来,因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的滞后性,我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传统而陈旧,不能引进新型运动项目。另外,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应用型和前沿性课程开设较少,开设的课程与教育实习的关联性有距离。

2.2 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与术科比重失调

我校在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类别设置方面,重视理论课程的建设,而对术科课程的建设力度较小。具体表现在:学生重视理论的学习,论文的发表,而对于教育实习有很大关联的技术联系失去重视。另外,在学生考核方面,也是重视理论的建设而忽视了术科的建设。

2.3 体育教育专业的设置与社会需要脱节

专业的设置与社会对职业的要求是息息相关的。在专业的设置方面,应该立足于专业人员在对未来的职业定位上,以期找到最合适的专业领域问题的解决办法。但是,目前我校的专业设置和教育实习与社会现实需要是有一定距离的。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的名称与社会需求不一,比如现在健身理念已经普及,但是我们的专业领域没有设置健身健体专业;其次是专业领域的人才缺乏,长久以来,社会对体育专业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认为体育专业就是跑跑跳跳,文化内容比较少,导致专业领域人才流失严重,数量匮乏;第三就是专业学生的实习主要放在了校外的实习上,而忽视了校内的实习,缺乏对讲座的理解和体育课的观摩实践。

3.结论与建议

3.1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师范素养

体育教育专业院校应开设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运动项目,比如:攀岩、户外运动等项目、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以技术为中心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转变。开设应用型和前沿性课程,课程体系与基础教学内容有机地衔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2提高术科课程学分的比例

术科课程学分比例的增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运动技术和技能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和技能水平。在加强专业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可以使学生在普遍掌握“技能形成和发展”的一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重点、有特色地发展学生技能。

3.3以社会需求为依托加强就业教育课程

就业教育课程是专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它是培养具有组织能力和协助能力的体育人才的重要措施。其内容除了校外实习,还包括校内教学实习,进行教学讲座或组织学生进行校外体育课的观摩,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刘继平.走向多元:教育个性化的课程选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29-31.

[3]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11):61-63.

[4]夏思永.体育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体育专业实习论文范文4

【关键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一、积极参加各种培训

参与培训的往往是教育理论的专家、学科的专家,这些专家往往对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动态非常了解,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和众多成功的实践经验。亲身聆听专家的讲座,将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愿望和动力,缩短教师专业发展的时间。

二、潜心阅读专家论著

任何一种教学行为都是受教育理念制约的,没有理论支持,课堂教学是不会丰润的。只有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通过师生共同合作学习、合作探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借学生自己之能,发展他们自己,同时也发展教师本身。利用业余时间潜心阅读古今中外教育家关于教育问题的阐述,阅读现代新的教育理念的专著,多了解一些新的学习理论和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汲取其精髓,并且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尽快实现由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变。

三、乐于参与作课活动――研究课、示范课、赛课活动

作课活动是教师教学生涯中最积极、最活跃、最生动、最直观的成长方式。教师在作课活动中首先会受到先进教育思想洗礼,继而对固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有效反思,这是教师从专业幼稚走向专业成熟的必然过程。

四、勤撰写学术论文

撰写学术论文某种意义上反映着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教学、教研活动、自我培训进行研究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既是体育教师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过程,又是体育教师学术信念、科学精神彰显的过程。撰写学术论文不仅要对专业问题进行深究和追问,还要对大量的资料进行检索、筛选、分析和解构,还要寻求相关学科领域成果的帮助和支持。这就为体育教师拓宽视野、积淀专业知识、丰富专业内涵创造了条件。

五、虚心寻求学科间的合作

在现代科学的整体化和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学科间的知识交叉越来越多,单一学科教师单枪匹马,有时不能解决教学中碰到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科间教师的共同合作,进行知识的互补。

六、主动参与课题研究

新时期的体育教师积极地参与一个课题研究,是有效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提高自己业务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首先,参与课题研究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和资料,能有效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知识层次,让其开阔视野。其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体育教师很容易发现自身业务方面存在的问题,能及时地到同仁的帮助和指导,使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和改进。第三,参与课题研究能让体育教师系统地掌握体育科研方法,如怎样选题、选什么课题,如何设计问卷、采用什么科研方法,如何撰写论文等,都能让体育教师得到锻炼。

七、善于学会学习

教师的学习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学会学习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定向,也是对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活到老,学到老”,从一种道德箴言变成了现代社会一项基本要求,体育素质高低不是决定于过去运动技能技术水平的高低,而是决定于自我发展和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体育课程而言,各种新的竞技项目和休闲体育、娱乐体育、时尚运动项目层出不穷,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不可能兼顾所有内容,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于教师在职后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充电”,增加“内储”,学生的体育爱好多元而广泛,体育教师如果停留在过去的“传统项目”上,难免在教学实践中捉襟见肘。因此,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体育教师不仅是一个教育者,而且自身也应是一个学习者,体育教师应该“学会学习”,进而实现“继续学习”,以满足社会对体育教师的发展要求,并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生活化的行为方式。在许多教师的心目中,学习就是正规的、正式的学习,以课堂为中心,以授课为方式的学习,实际上,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是在实践中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同时,网络是体育教师走进研究的平台,它敞开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使体育教师的学习时间增多,学习地点自由。在网上教师可以直接与许多的教育专家学者对话,学习较先进和前沿的教育科学理论,了解热点的体育教学问题;还可以与同行交换智慧,进行思想的碰撞。面对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传统的“一块场地、一些器材、一支口哨、一本课本、一张嘴巴”的教学手段已难以适应时代教育的要求,这种以教师灌输或者“放羊式”的传统教法,正面临着淘汰。

参考文献:

[1]马浩鹏.高校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策略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4).

[2]李尚明.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及现代教师培养方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17).

体育专业实习论文范文5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竞赛裁判能力培养方面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倒逼学生认真学习各专项的技战术内容,深入分析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整个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优秀毕业生。

关键词:

体育专业;竞赛裁判;能力培养

一、前言

依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在制定各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与实践,应了解并系统掌握专项的竞赛理论与方法,而且能够胜任基层各竞赛项目的裁判工作,同时力争达到国家二级裁判员的等级标准。但是通过走访、调查及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经过本科阶段的系统学习后,实际的竞赛裁判水平,不论是对竞赛理论与方法的掌握还是临场实践的操作环节都与培养方案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将来就业的主要领域就是地方的中小学校,工作的内容主要围绕着日常教学、课外活动指导与课外竞赛训练等方面,而基层中各项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管理更离不开扎实的与竞赛裁判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基本功。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本科阶段各竞赛项目的裁判学习工作必须得到重视。

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竞赛裁判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竞赛裁判能力的培养,应明确以下几点:首先体育专项竞赛裁判工作本身就是专项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体育院校在制订本科阶段的教学培养方案时,会在培养目标里将学生掌握的基础的竞赛裁判知识和技能进行明确的阐述,学生掌握竞赛裁判水平的高低对整个专业技术的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另外,扎实的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基本功,既要求学生了解相对应的各专项技术动作的结构与方法,又要熟练掌握并灵活地运用于实践,目的就是为学习竞赛裁判技能打下牢实的基础。从这一角度分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竞赛裁判能力的培养可以倒逼学生认真学习各专项的技战术内容,深入分析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专项技战术的学习对促进竞赛裁判工作掌握的重要作用,从而推动整个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优秀毕业生。因此,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竞赛裁判能力的培养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宏观上掌控,细节上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目标。

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竞赛裁判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1.竞赛裁判学习环节的课时比例情况。

依照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学生在大学的初级阶段会安排各个专业技术内容的普修课程,课时在50~60学时不等,而且裁判竞赛理论和实践的学时比例大约占到总课时的10%~15%。在这个阶段学生要对所开设的所有专业技术课程的竞赛裁判工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能够达到初步掌握各运动项目的规则和竞赛方法,对于临场竞赛裁判实践能够基本完成。在普修课程结束之后,后面阶段的学习就是专修阶段,会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取向选择一项专业技术进行下一步深层次的学习。在这一阶段,不论是时间跨度、课时总数还是学生的精力投入都要大于普修阶段的学习。专修阶段总课时安排在180~200学时左右,裁判竞赛理论和实践的学时比例大约占到总课时的20%~25%。通过访谈调查了解到,不论是普修还是专修阶段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首先认为所学专项技术竞赛裁判的学时数偏少,尤其是在专修阶段,很多学生都是因为对这个项目感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就是抱着对该项目裁判工作的强烈求知欲才选择该项目的,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实践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还有就是学生认为在安排的竞赛裁判学时中,理论学时安排偏多,实践操作环节学时明显不够,学生临场实践的机会太少。因此适当提高竞赛裁判环节在总学时中的学时比例是解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竞赛裁判培养问题的首要措施。

2.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学习落实情况。

在保证了一定学时前提下,对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环节的学习能否落实到实处是关键。通过走访多数体育院校的专业授课教师和学生了解到,学习过程中竞赛裁判理论讲授与实践脱节,没有及时更新最新执行的各专业技术规则与裁判法,实践学习过程中对各专业技术裁判员基本功的练习强度不够是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学习落实过程中体现的主要问题。竞赛裁判理论主要是对专业项目规则和裁判法的理论讲解,是学生全面了解运动项目规则要点、竞赛方法等内容的主要途径,对这个环节的熟练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后面实践操作的质量。尤其当前流行的几大球类项目,它们的普及率、职业化和商业化程度都很高,因此对应的规则和裁判法在最近几年调整和修改的频率加大,而对于竞赛裁判的初学者如果不能对这些竞赛裁判理论变动前后贯穿,及时补充学习最新内容,势必会影响到该项目的竞赛裁判实践环节;而实际临场实践环节是对理论层次学习的检验,能反映出理论阶段学习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返回重新梳理和讨论相关理论要点,然后再实践,如此反复才能真正熟练掌握竞赛裁判技能。所以,要落实好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学习,必须做到专业项目竞赛理论与临场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从理论中寻求解决方法,边理论边实践,只有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课堂教授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情况。

对于专业教师在课堂教授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情况中的问题,我们主要围绕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方法与手段来进行阐述。首先在竞赛理论教授环节,通过访谈调查相关专业的教师,发现他们部分在各自的专业项目上都有着多年丰富的竞赛裁判经验,多数有着国家一级裁判员的称号,少数还是部级及以上裁判员,多次担任高水平竞赛项目的裁判工作。尽管如此,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方面发现,专业教师在讲解竞赛理论时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部分教师没有教案,个别使用下载的WORD文档作为幻灯片,只有少数教师会配以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制作完整的PPT。对于竞赛裁判的初学者而言,在课堂讲授环节结合各个专业运动项目的特点,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图文并茂并配以相关竞赛视频,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理论讲授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实践学习环节主要问题就是教师对学生裁判基本功的学习抓得不够紧,多数是因为学时少的原因把裁判员基本功的具体步骤环节一带而过,学生也只是学到皮毛,对每项基本功的适用场景、运用时机都不能深入的学习和体会,导致底子还没打厚,就直接进行临场的实践操作,而且教师对临场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的纠正普遍忽略,多数抱着考虑不出现大的失误就没问题,这样的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学习状况最终会导致顾此失彼,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4.竞赛活动开展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参加竞赛裁判工作情况。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经过普修和专修两个阶段的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学习后,基本具备了各专项二级裁判员的执裁水平。校内举办的运动会和组织的师生各群体项目的竞赛及市级水平的各种竞赛都给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检验临场执裁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通过调查访谈多数从事竞赛裁判工作的学生对学校创造的临场锻炼机会感到满意,并能够顺利完成竞赛任务;由于这个环节学生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对自己的执裁要求严格,所以对于临场出现的竞赛裁判问题也能够独立思考,认识和考虑问题更加全面、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反映的最大问题就是对临场出现的众多细节问题不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教师的专业指导,后面即使有集中讨论的学习机会,但由于执裁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回忆问题时难免疏漏,导致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反复出现。针对这种状况,可以通过如下途径进行解决,一是指导教师亲临竞赛现场,对学生出现的临场执裁问题通过暂停或中场休息等间隙时间及时指导;另外对比赛出现的共性问题和个别同学的细节问题教师可以记到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或让跟随的学生及时记录比赛各种情况,以便赛后统一进行归纳、总结和讨论;还有就是在关键比赛场次指导教师可以亲自上场执裁,现场给学生做示范,效果会更佳。

四、解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竞赛裁判能力培养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1.在安排竞赛裁判学时时,适当提高理论学时数和竞赛裁判环节在总学时中的学时比例是解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竞赛裁判培养问题的首要措施。

2.在落实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学习时,必须做到专业项目竞赛理论与临场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从理论中寻求解决方法,边理论边实践。

3.在课堂讲授环节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各个专业运动项目的特点,图文并茂并配以相关竞赛视频,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理论讲授质量的重要环节。

4.在实践操作环节中,必须重视裁判员的基本功学习,在进行临场实践时基本功的学习要贯穿始终。

5.对于组织的各项目竞赛活动,临场出现的众多细节问题,指导教师应通过现场指导、亲自示范等多种途径及时解决。

作者:郭杰 单位: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王天聪.对高师体育专业学生裁判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

[2]何旭初.普通高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裁判能力[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2,(04).

[3]吴建逊.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裁判能力的培养[J].韶关学院学报,2008,(03).

体育专业实习论文范文6

其二, 对教育实习的内部体系进行重建。

关键词: 问题反思; 课程定位; 核心课程; 课程群

A b s tra c t: The re co n s truc tio n o f p ra c tica l e duca tio n tra in ing sys tem is a n u rge n tp ro b lem in m any new ly - bu ilt unde rg radua te no rm a l un ive rs itie s. In o rde r to a ch ie ve thetra in ing o b je c tive s, it is ne ce s sa ry to e s ta b lish a new o rie n ta te d sys tem wh ich is fo cu s o nthe co re: " tra in ing te a che rs who a re goo d a t the ir own p ro fe s s io na l de ve lopm e n t". Asan impo rta n t a nd in teg ra te d p ra c tica l co u rse wh ich go e s th ro ugh the who le p ro ce s s o fte a che rspeduca tio n, the co n s truc tio n o f th is sys tem ca n be ca rried o u t in two wa ys: firs t,to re se t a ll co u rse s, e sp e c ia lly the e duca tio na l co u rse s; se co nd, to re - e s tab lish the in2te rna l sys tem o f p ra c tica l educa tio n tra in ing.

Ke y w o rd s : re fle c tio n o f p ro b lem s; o rien ta tio n o f co u rse s; co re cu rricu lum; cu rricu2

lum c lu s te r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进行师范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贯穿整个师范教育过程的一门实践性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育实习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师范院校的教育质量,决定着师范生进入职业生涯时竞争力的高低。因此, 教育实习历来是高等师范院校质量建设的立足点。随着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专升本的日益推进, 如何构建新的、适应未来发展的本科教育的实习体系, 是许多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问题的提出: 新课改背景下培养什么样的教师?

要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适应未来发展的本科教育的实习体系, 首先要对教育实习这一实践性课程重新进行定位。一旦进入重新定位,我们发现, 一系列的问题正有待厘清: 升本之后,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怎样才能实现培养目标? 教育实习对于实现培养目标有何意义?要对本科教育实习进行新的课程定位, 必须从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开始。

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是能够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合格教师。从理论上讲, 这是所有高等师范院校都在努力实现的培养目标。然而, 由于高等师范院校所在的等级序列不同, 办学条件不同, 就业走向有差异等原因, 每一个学校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在具体的办学定位上都会各有偏重。一般来说, 专科教育更偏重对师范生的专业技能进行训练, 而师范大学更偏重对师范生的专业素养进行培养。那么, 作为刚刚升本的师范学院, 又该如何定位自己的办学目标呢?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体可分为两类: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由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对师资队伍、科研设备、资金投入、学术氛围、生源质量等有较高的要求, 因而应由研究型重点大学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 将新知识应用于实践, 因而, 应由以教学为主的地方性大学培养。[ 1 ]基于这样的发展思路, 新升本后的师范学院应将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够胜任未来基础教育的教师作为培养目标。

什么样的教师能够胜任未来的基础教育?要明确这一问题, 我们的视域必须进入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语境中, 进入到新课标的语境中进行考察。新课改背景下, 需要培养什么样的教师? 普遍的观点认为, 实施新课改的教师要具备四个能力: 其一, 对新理念进行深刻理解的能力; 其二, 具有自主专业发展的能力;其三, 能够构建各类课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其四, 具有自觉反思课程与教学的能力。其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是最为核心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自主专业发展的能力, 才可能真正领悟新课程的理念, 从而进行自觉的教学反思, 最终实现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从此意义上来说,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培养具有自我专业发展能力的教师。[ 2 ]

二 新型教师的培养需要重新构建教育实习体系

新课改需要培养具有自主专业发展能力的教师。对于新建本科师范院校来说, 怎样才能培养师范生的自主专业发展能力呢?

要回答这一问题, 首先要从对能力的探究开始。“能力作为一种活动的经验, 必须具有对活动的进程及方式起稳定的调节作用的特点。它必须是系统化了的、概括化了的那些个体经验, 即类化了的经验, 是一种网络型的经验结构。”[ 3 ]在此网络结构中, 活动系统的主体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 可以对活动的过程实行预计、监控、调整等自主作用。那么, 是什么使主体对活动过程发挥自我调节功能的呢? 心理学的研究指出: 一是知识, 二是技能。也就是说,具备了知识, 有助于确定活动的方向、目标,分析活动的对象, 确认活动的性质, 制定活动的程序; 具备了技能, 有利于操作的强度、幅度、速度。知识与技能在能力的构成与发挥中,共同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 能力的实质是由知识和技能构成的那种个体经验。那么, 什么是“自主专业发展能力”呢?“自主专业发展能力”是指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 所具有的独立于外在压力的、自我内在的专业反思能力、专业评价能力、专业调控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 4 ]作为能力的一种, 自主专业发展能力也是知识和技能共同构成的经验网络。在此经验网络的系统中, 专业反思能力是整个能力系统中的基础, 它决定着专业评价能力、调控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能否得以实现。

从对“能力”的探究中, 我们看到, 培养师范生的“自主专业发展能力”, 既要构筑其自主专业发展能力的知识系统, 又要训练其自主专业发展能力的技能系统。而教育实习是实现二者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事实上, 能力本身具有内在性和非传递性,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个体的亲身体验。没有个体的亲身体验和实践, 任何层面上的能力培养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再高明的教师也无法分析和传播学生的能力, 再精细的技法也无法训练和复制出学生的能力。知识要向能力转化, 技能要发展为能力, 必须经过个体的亲身体验。许多研究表明, 习惯对于教师职业实践的作用是具有决定性的, 它决定了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水平和方式, 决定了教师对日常教学情境的解决方法, 从而也决定了教师的职业生涯, 而对习惯的认识和培养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它才启动, 才有可能更加丰富和充盈。反复而多次的、贯穿始终的教育实习可以使师范生不断地置身于教育教学的情境中, 应用和修正所学理论, 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中, 获得认识和反思, 获得教学策略, 发展教学能力, 最终, 获得自主发展。在师范生的自主专业发展能力中,自我反思是其一切能力发展的基础。没有反思,就难以实现师范生的自我发展。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 教师的教学经验反思是导致一部分教师成为优秀教师而另一部分却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重要原因。而教学经验反思实际上是建立在教学行动中的经验累积。

教育实习对于师范生的“自主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专科教育的实习体系已无法适应升本后的发展, 新型教师的培养需要重构我们的教育实习体系。

三 教育实习课程的重新定位: 以“培养自主专业发展能力”为核心

教育实习对师范生的培养是如此的重要,我们有必要对教育实习重新进行考察和定位。

什么是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环节, 是培养师范生职前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师范院校年年都做的常规工作, 是面向基础教育、加强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 是师范院校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培养独立从事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措施。[ 5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学生参加教育、教学实践的学习活动, 是体现师范教育特点, 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教育环节, 是各级师范学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6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到实习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专业实践”。[ 7 ]概括来看, 这些研究在共同肯定教育实习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同时, 更多地把教育实习定位为一个培养师范生的“重要环节”和“必要组成”。这种传统的定位, 容易导致把教育实习从整个师范教育的过程中剥离出来, 造成了一个在实践中与学科教育甚至包括教育课程教学脱节的孤立的环节。实际上, 教育教学活动是极富情境性与复杂性的, 教师教育与现场不可分离,如果我们把教育实习从整个师范教育的过程中剥离开来, 把教育实习抽剥为一个“技术化”的孤立过程, 对于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 最终形成自主专业发展能力是十分不利的。

对教育实习的不同定位决定了不同的教育实习体系的构建。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要实现培养目标, 必须以“培养自主专业发展能力”为核心, 对教育实习重新进行定位。我们认为,教育实习是一门贯穿整个师范教育过程的综合性的核心实践课程。这一定位, 有三个要点不容忽视: 首先, 相对于理论课程来说, 教育实习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 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以在实践中习得、体验、反思和分析等形式为教学, 是一种教师“在行动中反思”,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并以获得“如何教”的专门的实践知识和特别的技能为任务的课程。其次, 教育实习具有全程性, 它贯穿整个师范教育的始终,而不仅仅是师范教育中的某一环节。最后, 教育实习作为一门“核心课程”, 不仅决定着师范院校实践类课程的开设, 也影响着师范院校理论类课程的开设, 可以说, 整个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都是以教育实习为核心的交叉辐射型的课程群。

从理论上讲, 教育实习决定着所有课程,包括所有基础理论课程, 教育类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 甚至决定着这些课程的呈现方式。而只有把整个课程设置都纳入到实习体系的建设中来, 培养“自主专业发展能力的教师”的新的教育实习体系才可能完整地建构。

四 改革建议: 如何培养“具有自主专业发展能力”的教师

到此, 重构本科教育实习体系的思路已越来越清晰: 以中文系为例, 要实现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必须培养“具有自主专业发展能力”的语文教师, 为此, 需要重新构建本科教育的实习体系。而要重新构建本科教育的实习体系,必须以“培养自主专业发展能力”为核心目标,重新定位教育实习。

作为一门贯穿整个师范教育过程的综合性的核心实践课程, 实习体系的建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其一, 对所有课程, 特别是教育类课程进行重设; 其二, 对教育实习的内部体系进行重建。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条思路:

1. 以教育实习为核心, 设置相应的课程群。即专业基础课程群, 专业方向课程群, 实践活动课程群。整个课程教学的设置和安排以教育实习为核心, 进行交叉式的辐射。

2. 在专业方向课程群中, 注重基础课程与教育类课程的整合。长期以来, 在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取向下, 人们认为师范生只要掌握了一门学科知识, 再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便可以为师了。在课程设置上, 许多高等师范院校将学科课程与教育课程简单相拼, 便成了师范教育的模式。事实上, 这种简单的拼凑使得学科课程与教育课程成了互不相干的“两张皮”, 只具形式而无实际意义。为了培养学生专业自主的发展能力, 我们的课程设置更多地要把学科课程与教育类课程相融合,诸如开设“语言学与语文教育”、“文学与语文教育”、“心理学与语文教育”、“教育学与语文教育”等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自己的专业领域, 多向度、多角度地掌握教育科学知识, 从而培养其能力。

3. 在专业方向的课程群设置上拉开层次,增加课程的针对性。具体来说,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设置课程: 其一, 理论性课程: 文学与语文教育, 语言学与语文教育, 文艺理论与语文教育, 心理学与语文教育, 教育学与语文教育;其二, 应用性课程: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教育理念与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 其三, 训练性课程: 教学模拟训练, 课件制作,板书设计与板书练习。

4. 建立“多维互动发展实习模式”, 把教育实习贯穿于整个四年的大学教育。从大一到大四, 每个学段, 每类课程开设期都有各种层次的实习。通过拉长实习的时间, 扩大实习的空间, 丰富实习的内容来强化实习的效率。例如, 大一安排实习讲座, 请中学的语文教师与班主任做讲座, 进行教师意识的培养。大二安排体验性实习。体验性实习又分两个阶段进行。上学期“走进中学”, 在中学进行为期两周的体验性实习; 下学期“走进教学”, 在学校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学体验实习”。每周半日, 请中学教师给学生上示范课。大三安排提高性顶岗实习。时间建议为一个学期。此阶段可以集中实习, 也可以分散实习。实习内容包括: 教学、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调研。大四安排反思性实习。通过教育考查, 要求学生继续在教育实习的基础上进行教育调研与撰写教育论文。

5. 加强实习管理, 建立和完善实习制度。设立学生“实习档案”, 每一个阶段的实习都有成长记录袋。加强实习的管理和监控, 对每一个阶段的实习有明晰的指导和考核的标准。如制定“试讲指导评分标准”, 在“提高性实习”结束后, 安排教学实习的汇报课比赛, 教学论文比赛, 以及进行优秀准教师的评比等。

6. 建立实习双导师制, 对每一位学生从大一起就同时配备中学和系上的专业教师为他们的实习导师, 形成学生、中学教师和系科教师的多维互动。着力建设教育实习基地, 聘请中学里水平高、有经验、最好是在中学担任领导职务的教师为实习导师。发给他们薪金, 定期邀请他们到系上做讲座, 担任汇报课、论文比赛的评委。

从以上的论述中, 我们发现, 一个教育实习体系是否可行, 关键在于此体系所建构的教育实习模式是否科学; 而此模式是否科学, 关键在于支撑此模式的课程定位是否有顺应时展的潜力和活力。这种潜力和活力, 一方面决定于师范院校合理的培养目标的定位, 另一方面植根于教育实习在整个师范教育中的地位的考察。一旦我们立足于这样的定位, 新的教育实习体系的建构思路便清晰可行了。

参考文献

[ 1 ] 和飞. 地方大学办学理念研究[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11; 52.

[ 2 ] 刘剑玲. 追求卓越: 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关照[ J ]. 课程·教学·教法, 2005: 1; 67~73.

[ 3 ] 冯忠良. 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 ].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145~147.

[ 4 ] 孙惠利1教师自主专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J ]. 中国成人教育, 2007: 95~97.

[ 5 ] 顾明远主编. 教育大辞典(第2卷) [M ].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26~27.

体育专业实习论文范文7

关键词 媒介融合 体育新闻 实践教学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G214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传媒系助理研究员,天津300381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浪潮的推进,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今媒体发展的新趋势。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普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新闻教育者必需直面这种媒介融合背景下所带来的媒介教育变革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体育新闻事业逐步壮大,研究媒介融合时代下体育新闻人才的培养是高校与社会、业界相结合的必然,其目的是培养出符合新传媒时代需求的体育新闻人才,从而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目前,体育新闻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仍是按照传统模式进行,已经难以满足媒介融合背景下对多元化、整合化、融合性应用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改革体育新闻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新的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势在必行。

一、当前我国体育新闻人才实践教学现状

(一)实践类课程内容松散,不成系统

体育新闻专业实践类课程包括两类,一是各专业技能课的实验、实践教学,如体育摄影课的摄影实践、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的采写实践等,培养的是学生单项的专业技能;另一类是体育新闻实务类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综合专业技能。在目前媒介融合趋势下,体育新闻实践类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媒介种类的划分来安排教学内容,过分强调了专业能力的细化,对平面媒体、广电媒体、网络媒体等业务技能进行割裂培养,并且这些实践只注重作品形成的过程,缺乏对作品进行的实践,更缺乏各媒体间的融合交叉,这显然不符合媒介融合趋势下培养新型体育新闻工作者的要求。

(二)缺乏校内实践基地

高等学校的校内实践基地是具有一定专业特色,集人文、社会、地理资源于一体,对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的教学平台。它介于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之间,在实践器材设备的配置和实践内容方面,它与校外基地类似,各项实践内容和流程均按照业界普遍流行的方式进行,培养的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运行模式上,按照课程教学模式进行运作,使实践教学质量能够得以保证。对于体育新闻专业来说,通过校内实践基地的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全媒体的实践能力,又能够避免校外媒体实践不可控因素较多、实践质量无法保证等难题。

目前,大多数院校体育新闻专业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仍是空白,少数已开展实践基地建设的院校也尚停留在基础性建设性阶段,基地对学生全媒体能力的培养效果尚未彰显,同时,对于实践基地的运行模式、教学内容的设计、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等方面的研究也急需加强。

(三)专业实习环节缺乏有效性

从各院校体育新闻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来看,各校对于专业实习环节较为重视,实习期平均约14周,相对于其他专业8—9周的实习时间已超出很多,但相比国外新闻专业20-27周的实习仍有较大差距。从实习时间来看,专业实习几乎都安排在第七或第八学期,此时学生受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因素影响,难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实习中,实习流于形式化,效果大打折扣。

从实习形式上来看,基本以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的分散实习为主,缺乏有效的组织,给实习指导带来较大困难。

从实习单位的性质来看,目前跨媒介的综合传媒集团仍属少数,大多数的新闻媒体仍旧只涉及到一种媒介,如电视台只涉及广电媒介、报社只涉及平面媒介,这样无法使学生全媒体的技能得到锻炼。

从实习内容上来看,由于专业体育媒体仍属少数,目前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实习多以采编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为主,真正涉及体育新闻的微乎其微,实习缺乏针对性。

(四)毕业论文环节缺乏创新

毕业论文是实践教学环节中重要的把关环节,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状况、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科研能力、科研技能的一次终极展示,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各院校体育新闻专业基本上执行的仍是传统的毕业论文写作方式,从内容到形式都少有突破。从近几年学生的毕业论文看,绝大多数学生是按传统的论文模式照猫画虎,选题缺乏新意,涉及到媒介融合选题更是少之又少,论文抄袭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表明,传统的毕业论文撰写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需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开发适应媒体融合的全媒体实践教学课程

1.顺应业界发展,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从媒介融合时代的“大传播媒介”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传统体育新闻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对于一些顺应媒介融合需求的教学内容应在课程设置中体现,以完善体育新闻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在体育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中,除传统的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实践外,还要增加互联网技术、手机媒体技术的实践,以顺应网络、移动媒体蓬勃发展的业界趋势。如,对于“体育新闻节目制作”课程实践来说,除了安排针对传统广电媒体的体育摄像实践、线性编辑、非线性编辑实践外,还应增加针对网络媒体、移动数字媒体的流媒体制作及的实践。

体育专业实习论文范文8

论文摘要:文章从分析目前英语专业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范性不强等现状出发,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以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的师范课程体系,即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的内部结构,注重英语师范生综合文化素荞的提高和教师职业技能的强化,为新世纪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做好基础教育师资方面的准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的外语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教育要发展,关键是师资,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师范院校,尤其是师范教育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进行改革,对人世带来的社会变化做出反应,因为,课程体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它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制约着外语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一、我国英语师范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直接影响着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并影响着教师素质的提高。从建国后近50年的发展实践看,师范院系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各类英语师资人才,我国教育事业之所以取得如此重大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师范教育的发展。但进人21世纪特别是中国加人WTO以后,现有的英语师范教育体系在发挥时代所需要的师范教育功能与作用上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

1.课程设置定位模糊。现有的师范专业是按照中小学学科分类的标准对应设置的,如中文专业课程专为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做准备,数学专业课程专为未来的数学教师做准备。因而在英语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过分强调对英语专业知识的全面系统掌握,而忽视了作为未来教师必须接受的全面素质教育。由于分科过早、过细,使文科学生缺乏自然科学的基础,而理科学生得不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这种设置割裂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造成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较低,工作起来力不从心,不能完全胜任中小学教学工作;同时也削弱了师范院校和其他高等院校的区别,使师范院校赖以独立生存的办学特色不能突出。近年来,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一些师范院校或师范专业有意模糊其课程设置的师范特色,这也是一些教师教学能力不高的原因之一。

2.教师职业性质体现不明显。我国目前英语师范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内部结构不合理,体现师范特点的课程被看作公共基础课,不仅课时少,学科门类短缺,甚至被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主管“教什么”的英语专业知识课比重过大,而主管‘.怎么教”的教师职业技能课与教育实践课比例过小。师范教育职业性不强,未能很好地突出“师范”二字。师范课程一般可分为三类:(1)普通教育课程。又称公共基础课,是师范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培养未来教师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与教师气质特征,以及人文主义精神;但我国的公共基础课几乎清一色为政治理论课,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比重极低,有的院校则根本不开设。(2)教育专业课程。它是指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技巧等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施教,怎样育人”问题的课程,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和中小学英语教学法是体现我国英语教师职业特色的课程,但开设时间短且只限于最后一学期;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在主观上有轻视教育理论知识的倾向,认为只要学好英语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再加上不少教师照本宣科,条块分割的纲要式教学,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概念以应付考试,更不要说将教育教学理论和英语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了。(3)教育实践课程。教育实习不仅可以检验师范生掌握和运用科学文化知识的程度,而且可以促使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从教能力。我国学生的英语教学见习、实习时间很短(有的专科只有三周),且缺乏完整的实习计划和有效的指导,一部分学生为了准备专升本考试,甚至不参加教育实习。

二、建构新的英语专业师范教育课程体系

由于英语师范专业的办学方向是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英语教师为其主要目标的,既然培养目的不同于其它院校的英语专业,其培养手段、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21世纪的师范教育英语专业要培养既满足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需要,又具有超前意识、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味来教师,其课程体系就需要在这两方面进行优化。

1.夯实英语学科基础课。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师资,而并非培养某一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未来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师范课程体系必须注重基础性,这和非师范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因此,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在基础性上做文章,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为未来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英语师范教育的学科基础是指系统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包括正确的语音、语调,规范的句法、章法,得体而熟练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这是成为一名合格英语教师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基础。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有意识地侧重学科基础课的学习,掌握必备的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知识,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所开设的课程应包括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语音、语法、口语、听力等。尤其要突出培养的是标准的语音语调、融会贯通的语法等,因为正确的发音和规范的教学语言是英语教师的基本功。

2.调整公共基础课的内部结构。对于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宽阔的知识面,深厚的中外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各学科知识正是学习英语专业知识的基础。首先要提高公共基础课的综合化程度,在保证政治理论课程质量的前提下,削减政治理论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增加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比例,实行文理交叉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社会发展概论、历史、地理、哲学、自然辩证法、科学史、艺术、传统文化、法律等课程外,对于构建英语师范生的知识结构来说,一些自然科学基础课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过宽泛的选修课程的设置,允许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提高英语师范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另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教学不只是教会学生使用英语这一语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该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不论是与英语相关的文化还是汉语言文化都是英语师范生必须吸收的。很多学生的听力、英语阅读能力难以提高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英语不过关,而是因为学生的知识面太窄,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也常导致英语交际的失败。

3.提高教职课程的比例。师范性是师范教育的主旋律,新型的师范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突出师范教育的职业特色,对“专业课”的概念进行重新定位。英语师范教育的专业课除了英语语言学科知识以外,还应包括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通过教师职能课程的强化,培养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与教学基本技能。众所周知,教师的业务活动由“教什么”和“怎么教”共同构成,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只懂“教什么”而不懂“怎么教”是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的。而教师职能课程制约着一个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和方法。因此,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与英语教学相关的教育、心理等方面的实用学科,了解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学习如何与中小学生沟通、帮助学生调适心理等理论知识。教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体现教师职业技能、技巧的课程有必要提前开设,并延长开设时间;增设包括教学大纲、教材、教法、教学测试及评价等理论的课程;英语师范生还应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用科学的外语教学理论指导学生学会英语并学会学习。另外,现代教育技术也与英语师范专业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其他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英语教学领域,既丰富了语言教学手段,使英语教学走向自主、协作和互动的立体化教学时代,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体育专业实习论文范文9

论文摘要:文章从分析目前英语专业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范性不强等现状出发,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以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的师范课程体系,即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的内部结构,注重英语师范生综合文化素荞的提高和教师职业技能的强化,为新世纪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做好基础教育师资方面的准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的外语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教育要发展,关键是师资,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师范院校,尤其是师范教育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进行改革,对人世带来的社会变化做出反应,因为,课程体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它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制约着外语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一、我国英语师范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直接影响着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并影响着教师素质的提高。从建国后近50年的发展实践看,师范院系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各类英语师资人才,我国教育事业之所以取得如此重大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师范教育的发展。但进人21世纪特别是中国加人WTO以后,现有的英语师范教育体系在发挥时代所需要的师范教育功能与作用上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

1.课程设置定位模糊。现有的师范专业是按照中小学学科分类的标准对应设置的,如中文专业课程专为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做准备,数学专业课程专为未来的数学教师做准备。因而在英语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过分强调对英语专业知识的全面系统掌握,而忽视了作为未来教师必须接受的全面素质教育。由于分科过早、过细,使文科学生缺乏自然科学的基础,而理科学生得不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这种设置割裂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造成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较低,工作起来力不从心,不能完全胜任中小学教学工作;同时也削弱了师范院校和其他高等院校的区别,使师范院校赖以独立生存的办学特色不能突出。近年来,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一些师范院校或师范专业有意模糊其课程设置的师范特色,这也是一些教师教学能力不高的原因之一。

2.教师职业性质体现不明显。我国目前英语师范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内部结构不合理,体现师范特点的课程被看作公共基础课,不仅课时少,学科门类短缺,甚至被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主管“教什么”的英语专业知识课比重过大,而主管‘.怎么教”的教师职业技能课与教育实践课比例过小。师范教育职业性不强,未能很好地突出“师范”二字。师范课程一般可分为三类:(1)普通教育课程。又称公共基础课,是师范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培养未来教师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与教师气质特征,以及人文主义精神;但我国的公共基础课几乎清一色为政治理论课,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比重极低,有的院校则根本不开设。(2)教育专业课程。它是指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技巧等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施教,怎样育人”问题的课程,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和中小学英语教学法是体现我国英语教师职业特色的课程,但开设时间短且只限于最后一学期;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在主观上有轻视教育理论知识的倾向,认为只要学好英语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再加上不少教师照本宣科,条块分割的纲要式教学,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概念以应付考试,更不要说将教育教学理论和英语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了。(3)教育实践课程。教育实习不仅可以检验师范生掌握和运用科学文化知识的程度,而且可以促使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从教能力。我国学生的英语教学见习、实习时间很短(有的专科只有三周),且缺乏完整的实习计划和有效的指导,一部分学生为了准备专升本考试,甚至不参加教育实习。

二、建构新的英语专业师范教育课程体系

由于英语师范专业的办学方向是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英语教师为其主要目标的,既然培养目的不同于其它院校的英语专业,其培养手段、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21世纪的师范教育英语专业要培养既满足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需要,又具有超前意识、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味来教师,其课程体系就需要在这两方面进行优化。

1.夯实英语学科基础课。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师资,而并非培养某一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未来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师范课程体系必须注重基础性,这和非师范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因此,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在基础性上做文章,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为未来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英语师范教育的学科基础是指系统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包括正确的语音、语调,规范的句法、章法,得体而熟练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这是成为一名合格英语教师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基础。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有意识地侧重学科基础课的学习,掌握必备的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知识,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所开设的课程应包括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语音、语法、口语、听力等。尤其要突出培养的是标准的语音语调、融会贯通的语法等,因为正确的发音和规范的教学语言是英语教师的基本功。

2.调整公共基础课的内部结构。对于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宽阔的知识面,深厚的中外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各学科知识正是学习英语专业知识的基础。首先要提高公共基础课的综合化程度,在保证政治理论课程质量的前提下,削减政治理论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增加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比例,实行文理交叉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社会发展概论、历史、地理、哲学、自然辩证法、科学史、艺术、传统文化、法律等课程外,对于构建英语师范生的知识结构来说,一些自然科学基础课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过宽泛的选修课程的设置,允许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提高英语师范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另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教学不只是教会学生使用英语这一语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该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不论是与英语相关的文化还是汉语言文化都是英语师范生必须吸收的。很多学生的听力、英语阅读能力难以提高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英语不过关,而是因为学生的知识面太窄,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也常导致英语交际的失败。

3.提高教职课程的比例。师范性是师范教育的主旋律,新型的师范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突出师范教育的职业特色,对“专业课”的概念进行重新定位。英语师范教育的专业课除了英语语言学科知识以外,还应包括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通过教师职能课程的强化,培养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与教学基本技能。众所周知,教师的业务活动由“教什么”和“怎么教”共同构成,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只懂“教什么”而不懂“怎么教”是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的。而教师职能课程制约着一个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和方法。因此,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与英语教学相关的教育、心理等方面的实用学科,了解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学习如何与中小学生沟通、帮助学生调适心理等理论知识。教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体现教师职业技能、技巧的课程有必要提前开设,并延长开设时间;增设包括教学大纲、教材、教法、教学测试及评价等理论的课程;英语师范生还应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用科学的外语教学理论指导学生学会英语并学会学习。另外,现代教育技术也与英语师范专业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其他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英语教学领域,既丰富了语言教学手段,使英语教学走向自主、协作和互动的立体化教学时代,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体育专业实习论文范文10

【关键词】能力达成;测绘工程;课程体系

我国积极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于2013年加入《华盛顿协议》。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高等学校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工程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目前,许多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以及就业质量不高,推动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基本思路就是“参考国外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经验,立足地方、明确定位,校企合作、开放办学,成就学生、服务社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实现工程教育与工业界对接,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辽宁科技学院于200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5年12月,学校结合教育部、辽宁省高校转型指导意见,制定了《辽宁科技学院转型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将测绘工程专业列为进行工程认证的转型试点专业,学校将支持该专业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探索与实践。认证标准体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以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为实现途径,实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目的的认证理念,与学校向应用技术型教育转型的思路一脉相承。探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阈下的工程教育改革,对于推进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应用型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规范学生的知识、技能与道德标准,为其进入工程专业领域提供了前瞻性的引导。为确保毕业生质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了工程知识、问题分析、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等12条通用毕业要求,认证专业必须通过评价证明所培养的学生达到这些毕业要求。毕业要求的达成主要是通过课程设置、工程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保障体系。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具体化,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同时结合专业发展现状、学校定位、专业定位优化课程体系,能够充分保证学生能力达成。

一、作测绘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分析

作为新建地方院校,相对老本科,资源配置不高。測绘工程专业是重点专业,多年来形成了“产学研结合、注重能力培养”的专业特色,形成了专业教学理念和有效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的有效环节。学生通过在学校接近实际工程环境的实习训练,以及在生产单位的工程测量实践,培养的学生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强,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但是在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虽然在培养方案中体现了工程测量、矿山测量人才培养的一些特色,但是,特色不明显,应考虑充分根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立足行业、地方,兼顾原有冶金矿山的特色,错位生存,在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教学体系等方面发展自己的特色,提高专业的知名度。

(2)虽然在2013级、2014级、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中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的要求,但是,课程体系还是过于强调理论知识。无法满足工程教育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要求;课程体系设置上以教师教为主,无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从而无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3)随着测绘学科的发展,各测绘企业越来越需要掌握一定新测绘技术的本科毕业生,但当前的课程体系难以满足。

(4)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紧密度不够。课程设置过于松散,相关度不强,无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因此,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开展测绘工程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要基于能力达成构建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二、基于能力达成的课程体系

经过测绘行业发展分析、毕业生调研分析,虽然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面广,毕业生主要就业的岗位群为:各测绘公司、各行各业的工程局、各矿山公司、铁道部工程局、建筑公司和路桥公司等。结合学校定位、专业定位和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基于测绘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结合信息化测绘的特点和要求,对接注册测绘师制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四方面构建了基于能力达成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学时分配表如表1所示。

(一)公共课

公共必修课(为人文社会类通识教育模块)主要包括:政治类课程(其中课程实践在课余时间进行)、英语(实习分级教学)、体育(实习体育俱乐部形式,不占用理论教学时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中国传统文化等。

公共选修课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艺术类和生态环境类等课程。

(二)基础课

基础课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类模块、工程基础类模块和专业基础类模块三个模块。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模块包括:高等数学A(1)、高等数学A(2)、线性代数A、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B(1)、大学物理B(2)、计算机应用I(A)、VB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地球科学概论等。

工程基础类模块包括:工程制图与AutoCAD(3)、土木工程概论、采矿工程概论和计算机图形学等。

专业基础类模块包括:测绘学概论、测绘学基础、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地图制图学、控制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测绘数据处理及程序设计、GNSS原理与应用、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遥感原理与应用和摄影测量学等。

(三)专业课

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工程测量1(工程测量学基础)、工程测量2(线路工程测量)、工程测量3(工程变形监测与预报)、矿山与地下工程测量学、测绘专业外语、地籍与房产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等。

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高等测量平差、测绘技术规范、道路勘测设计、数字地球概论、测量仪器学、测绘案例分析、三维激光扫描仪、土木工程计量与计价、不动产管理概论、精密工程测量、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海洋与水体测量、城市规划原理、市政工程规划概论、工业测量原理与应用、低空飞行器摄影测量等。

(四)实践课

实践课包括:工程(专业)实践类模块和素质教育模块两个模块。

工程(专业)实践类模块包括:专项实习1-地形测量实习、专项实习2-数字测图实习、专项实习3-地形图编制实习、专项实习5-测绘数据处理应用实习、专项实习6-控制测量实习、专项实习7-GNSS测量实习、综合应用实习1-工程测量模拟实习、综合应用实习2-矿山与地下工程测量仿真实习、综合应用实习3-不动产数据采集与数据库仿真实习、生产实习1-测绘地理信息类企业文化实习、生产实习2-测绘地理信息工程项目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素质教育模块包括:入学教育、大学生国防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公益劳动、思政实践模块A、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健康教育、毕业教育、文献检索与利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块,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如数学模型竞赛、测绘技能大赛、测绘程序设计比赛和测绘科技论文创新大赛等比赛项目。鼓励学生参加测绘各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方法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实施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学术讲座、获得各类等级证书,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等。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项目申报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等。

注:各比例計算的分母皆为总学分。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至少占15%;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至少占30%;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20%;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

基于能力达成,按照模块化构建课程体系。具体构建课程体系时,根据每个大模块内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任务目标的分析将其分解成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小模块;每个小模块对应不同的能力要素;能力要素封装后为成为一个个的教学模块。并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分布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在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上,结合就业岗位群,打破学科领域的界限,以跨学科的方式选择课程内容,组织和整合课程体系,达到“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首先,根据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历年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大数据分析,以培养测绘工程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照工程认证毕业生能力要求体系设置课程体系。

其次,基于能力达成为目标对已开设课程进行归类。由能力达成与所需支持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构建关联矩阵,确定课程所培养的能力。将培养相近能力的课程归类,明确教学内容与能力达成之间的关系。构建专业特色明显的课程体系。对具有相近教学内容的课程进行整合,做到课程内容规划不重复、不遗漏,课程设置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特点明显。

再次,课程内容的教学安排调整。根据测绘工程实际生产过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理念安排教学,遵守认知过程的自然规律,对教学安排进行合理调整,解决现在专业课内容与专业基础课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在课程安排上要遵循“先基础知识,后工程应用”的原则。

最后,新课程开发与创新。结合测绘学科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定义新能力指标,由企业界人士与教育界人士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审查和评估及其实施过程。在此过程中,根据现代课程理论实现课程与课程体系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努力求新、求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体育专业实习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双元制;我校;教学模式;对比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19-01

众所周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他们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他们的经验,并向他们学习。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团,赴德国学习了21天。下面试谈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的认识及我校教学模式的思考。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适龄青年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这是一种企业与学校配合,实践与理论密切联系的职业教育制度,目的是培训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业技术工人。

一、两个学习地点――企业与职业学校

德国的企业和职业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培训场所。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70%左右。企业培训主要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克服了学校实习场地常因经济原因使设备陈旧过时的弊病。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30%左右。理论学习中,职业专业课与普通文化课的比例大约是7:3。

我校要克服重文化课,轻专业课: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思想,要加大实训教学比例,实训与理论比至少应达到1∶1甚至3∶2。这就要加强实验室建设,积极开展综合实验、生产结合实验或设计实验,加强能力培养。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有利学生就业为宗旨,以项目建基地,以基地搞服务,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校学生的身份就是学生,即使在单位实习,也叫实习生,而不是学徒工。学徒工是主人的身份,而实习生是临时工。

二、两类教师――实训教师与理论教师

德国企业的实训教师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是“双元制”的两类师资。实训教师,是“双元制”中非常关键的、起着重大作用的师资。这种专职的或兼职的实训教师,由企业提供。他们一般是完成“双元制”职业培训后具有五年以上职业实践的“师傅学校”的毕业生,或者是经“双元制”培训后具有两年职业实践的各类“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在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后,方能成为实训教师。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则是经过四年专业学习及两年师范学习、再经过教学实习并通过再次国家考试的大学毕业生。

我校正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对现职师资进行实践培训,一是加大教师实践锻炼力度,保证每一位教师在企业锻炼的时间,鼓励教师多参加专业实践,对于新任专业教师要求必须先在基层单位实践方可任教;二是尽可能采取多种优惠措施,从基层引进或者聘用技术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教师;三是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技术推广,增强实践技能;四是通过与企业合同的形式,共同完成“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三、两种指导文件――《职业培训条例》与《理论教学大纲》

德国的《职业培训条例》是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制定的。它是法令性文件,在全国范围内执行,以保证各类职业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统一标准。企业培训必须严格按照条例所规定的内容进行培训。《理论教学大纲》是由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制定的,按教学范围、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等内容编写。这是一个指导性文件,各州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改动。职业学校将依照各州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组织教学。

体育专业实习论文范文12

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应该怎么教向怎么教转变、熟悉课堂教学步骤和各类教学情境、获得个人初步的教育实践性知识为旨趣,文章界定了教育实习的概念,探讨了教育实习的五大特征。概念、特征的把握是教育实习理论所有研究的出发点。

【关 键 词】教育实习;涵义;特征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83-03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是新手水平的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一门重要课程。特别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在教师专业发展受到极大关注的背景下,教育实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什么是教育实习?一提到教育实习,人们似乎全部了解所指的是不证自明的东西,就是指师范生毕业前到中小学去上课。这种认识至多只能是常识性的理解。要想对话能进入专业领域,必需用专业的话语代替常识性的话语,由此建立科学的概念。科学概念的建立,有利于我们认识世界、处理日常生活问题。人们掌握和发展概念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获得人和事物的意义,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一、教育实习的涵义

何谓教育实习呢?对此,学界很少人研究。有研究者通过对教育实习研究现状的梳理,发现我国学者对教育实习研究的一些代表性的、共识性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如下三方面:关于教育实习模式问题的研究、教育实习指导与管理问题的研究和教育实习基地建设问题的研究。[1]由是观之,教育实习涵义的研究只有较少人问津。较少并不等于没有,笔者通过手工翻阅纸质文献和查阅电子期刊文献得到如下教育实习的界定:(1)教育实习是各级师范学校的教学环节之一,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参加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在毕业阶段进行。教育实习能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实际工作的能力,是各级师范学校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2]这个定义中“教师的指导”似乎过于笼统、模糊,是指各级师范学校的教师呢还是中小学教师呢亦或是共同指导呢?不太明确。(2)教育实习是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初等或中等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实习,可以使学生把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以培养和锻炼学生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并加深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3]这个定义比前一定义就明确得多,但是也有商榷的地方。教育实习不仅仅是教育理论的运用,还是学习教学实践知识的重要课程。(3)教育实习是指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组织和指导师范专业的学生,到实习学校进行的教育、教学专业实践的一种形式,包括参观、见习、试教、或协助班主任工作以及参加教育行政工作等。[4]这个定义指明了教育实习流程,但确忽视了教育实习的目的。(4)教育实习是指师范专业学生或实习教师为获得教育的体验性知识和熟练掌握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和提高从事实际教育工作的能力,在学校组织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到教育的第一线到学校到课堂进行观察、参与和实事练习的专业教育活动。[5]此定义指明了教育实习的目的、形式,但也还是有“教师的指导”语词概念的不清晰性。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全面、深入推进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以往对教育实习的研究定义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教育实习目的的理解常常囿于“应该怎么教的理论和教什么的知识”的运用,而且常常重视“教什么”的知识,从而造成不重视学习有效的实践知识——“怎么教的知识”。“怎么教的知识”不是高师院校教师所传授的“应该怎么教的理论”,而是教师所体会、理解和实际拥有的经验和信念。“应该怎么教的理论”是教育学科所要传授的知识,是一些陈述性知识,而“实际拥有和使用的知识”是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它基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个性特征,包含着自己的教育信念,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是程序性知识。就决定教师的教学行为而言,个人的实践知识显然比教育理论知识更重要,因为它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它影响着对理论知识的选择和理解,它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知识基础。[6]因此,在教师专业发展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对教育实习做出合符时代要求的科学定义。

文章在综合吸纳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教育实习是高年级师范生在高师院校专业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协同指导下在中小学校、幼儿园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应该怎么教向怎么教转变、熟悉课堂教学步骤和各类教学情境、获得个人初步的教育实践性知识为旨趣。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二、教育实习的特征

1.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实习目标。教育实习目标有二。一是知识的运用,二是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学习有明确知识的学习与默会知识的学习,而在教育实习中,更多的是默会知识的学习。知识运用是指新手水平的教师把所学到的通识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在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课堂学科教学由知识的隐性化向显性化转变的过程。也就是新手水平的教师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递给学生。知识的学习有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新手水平的教师向本校课教论教师学习,第二方面是向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学习,第三方面是学生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元认知。在这三方面中尤其重要的是学生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省认知,以获取学生个人知识。学生个人知识是学生个体在其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不断体验、不断生成的、通过对话而获取的整体性实践知识。因此,学生个人知识具有个体性、境遇性、实践性、整体性、对话性的特征。[7]通过教育实习,学生能巩固和加深其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又能学习到教学实践知识,为学生向高级新手水平的教师发展奠基。因此,教育实习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完成高师院校的课程计划。

2. 反思性实践。教育实习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别于其它课程,其它课程大都比较重视学术性,重视学科逻辑,而教育实习恰恰重视“临床经验”,强调对课堂教学、班队活动等实践的反思。因为教育实习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一个教师的成长是经验加反思的整合。教育实习是高年级师范生(新手水平的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实践课程,无疑会产生经验,但是经验还得需学生经过反思才能有助于他们的成长。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学生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当然反思并不仅仅是新手水平的教师个人的事情,中小学、幼儿园指导教师、高师院校指导教师、其他教师、同伴等都应对其反思给予支持与合作。反思是一项充满希望的活动——它是在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氛围中完成的,反思预示着更新、开拓与变革。[8]

【摘 要】

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应该怎么教向怎么教转变、熟悉课堂教学步骤和各类教学情境、获得个人初步的教育实践性知识为旨趣,文章界定了教育实习的概念,探讨了教育实习的五大特征。概念、特征的把握是教育实习理论所有研究的出发点。

【关 键 词】教育实习;涵义;特征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83-03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是新手水平的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一门重要课程。特别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在教师专业发展受到极大关注的背景下,教育实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什么是教育实习?一提到教育实习,人们似乎全部了解所指的是不证自明的东西,就是指师范生毕业前到中小学去上课。这种认识至多只能是常识性的理解。要想对话能进入专业领域,必需用专业的话语代替常识性的话语,由此建立科学的概念。科学概念的建立,有利于我们认识世界、处理日常生活问题。人们掌握和发展概念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获得人和事物的意义,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一、教育实习的涵义

何谓教育实习呢?对此,学界很少人研究。有研究者通过对教育实习研究现状的梳理,发现我国学者对教育实习研究的一些代表性的、共识性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如下三方面:关于教育实习模式问题的研究、教育实习指导与管理问题的研究和教育实习基地建设问题的研究。[1]由是观之,教育实习涵义的研究只有较少人问津。较少并不等于没有,笔者通过手工翻阅纸质文献和查阅电子期刊文献得到如下教育实习的界定:(1)教育实习是各级师范学校的教学环节之一,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参加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在毕业阶段进行。教育实习能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实际工作的能力,是各级师范学校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2]这个定义中“教师的指导”似乎过于笼统、模糊,是指各级师范学校的教师呢还是中小学教师呢亦或是共同指导呢?不太明确。(2)教育实习是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初等或中等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实习,可以使学生把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以培养和锻炼学生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并加深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3]这个定义比前一定义就明确得多,但是也有商榷的地方。教育实习不仅仅是教育理论的运用,还是学习教学实践知识的重要课程。(3)教育实习是指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组织和指导师范专业的学生,到实习学校进行的教育、教学专业实践的一种形式,包括参观、见习、试教、或协助班主任工作以及参加教育行政工作等。[4]这个定义指明了教育实习流程,但确忽视了教育实习的目的。(4)教育实习是指师范专业学生或实习教师为获得教育的体验性知识和熟练掌握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和提高从事实际教育工作的能力,在学校组织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到教育的第一线到学校到课堂进行观察、参与和实事练习的专业教育活动。[5]此定义指明了教育实习的目的、形式,但也还是有“教师的指导”语词概念的不清晰性。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全面、深入推进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以往对教育实习的研究定义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教育实习目的的理解常常囿于“应该怎么教的理论和教什么的知识”的运用,而且常常重视“教什么”的知识,从而造成不重视学习有效的实践知识——“怎么教的知识”。“怎么教的知识”不是高师院校教师所传授的“应该怎么教的理论”,而是教师所体会、理解和实际拥有的经验和信念。“应该怎么教的理论”是教育学科所要传授的知识,是一些陈述性知识,而“实际拥有和使用的知识”是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它基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个性特征,包含着自己的教育信念,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是程序性知识。就决定教师的教学行为而言,个人的实践知识显然比教育理论知识更重要,因为它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它影响着对理论知识的选择和理解,它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知识基础。[6]因此,在教师专业发展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对教育实习做出合符时代要求的科学定义。

文章在综合吸纳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教育实习是高年级师范生在高师院校专业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协同指导下在中小学校、幼儿园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应该怎么教向怎么教转变、熟悉课堂教学步骤和各类教学情境、获得个人初步的教育实践性知识为旨趣。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二、教育实习的特征

1.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实习目标。教育实习目标有二。一是知识的运用,二是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学习有明确知识的学习与默会知识的学习,而在教育实习中,更多的是默会知识的学习。知识运用是指新手水平的教师把所学到的通识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在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课堂学科教学由知识的隐性化向显性化转变的过程。也就是新手水平的教师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递给学生。知识的学习有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新手水平的教师向本校课教论教师学习,第二方面是向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学习,第三方面是学生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元认知。在这三方面中尤其重要的是学生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省认知,以获取学生个人知识。学生个人知识是学生个体在其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不断体验、不断生成的、通过对话而获取的整体性实践知识。因此,学生个人知识具有个体性、境遇性、实践性、整体性、对话性的特征。[7]通过教育实习,学生能巩固和加深其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又能学习到教学实践知识,为学生向高级新手水平的教师发展奠基。因此,教育实习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完成高师院校的课程计划。

2. 反思性实践。教育实习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别于其它课程,其它课程大都比较重视学术性,重视学科逻辑,而教育实习恰恰重视“临床经验”,强调对课堂教学、班队活动等实践的反思。因为教育实习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一个教师的成长是经验加反思的整合。教育实习是高年级师范生(新手水平的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实践课程,无疑会产生经验,但是经验还得需学生经过反思才能有助于他们的成长。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学生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当然反思并不仅仅是新手水平的教师个人的事情,中小学、幼儿园指导教师、高师院校指导教师、其他教师、同伴等都应对其反思给予支持与合作。反思是一项充满希望的活动——它是在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氛围中完成的,反思预示着更新、开拓与变革。[8]

存入我的阅览室

3. 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的及时性与独特性。人类进行的任何活动都会得到一个价值的判断,也即是对其活动进行一个评价。大底来说评价都是来至他人的。教育实习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也会得到一个评价。在实习中的评价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教学专长。教学专长,柏林纳把它称为教学知识,包括四类:教材知识专长、课堂管理专长、教学专长、诊断专长。[9]在实习活动中的评价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来至不同视角不同理念的多元主体:有来至同伴的话语,有来至中小学、幼儿园指导教师及其它教师的评价,还有来至高师院校指导教师的审视,并且还有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教育实习的评价很及时,因为对学生课堂教学行为及时反馈,有利于学生及时地结合眼前的教学实践批判地吸纳别人的观点。若间隔时间较久,评价的效果不及及时评价的效果。教育实习评价方式的独特性在于在多元评价主体与及时性下通过观察方式进行的而不是用纸笔测练的方式进行的,是一种质性评价,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4. 教育实习的体验性。高师院校主要功能在于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据此,高师院校的课程不能让新手水平的教师(高年级师范生)远离中小学校的现实世界,不能成为隔离新手水平的教师与中小学校交往的屏障。教育实习为新手水平的教师提供了对基础教育现实状况的整体性认识与体验,并为其提供了进行教学行动研究的机会。新手水平的教师通过教育实习获得亲身参与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形成对基础教育整体的基本认识,进一步发展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自我意识。因此,高年级师范生在体验与行动研究中不断成长。

5. 教育实习的开放性与建构性。作为实践课程的教育实习,其原有知识的运用与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中通过社会协商而建构的,而不是在一种封闭的科学技术理性控制下的接受。教育实习课程的实施处于自组织的流变中,是在教育实习共同体这个开放的群体中,个体依据一定的条件进行建构的,强调教育实习目标的过程性,学生每天都处于成长变化中,处于教育教学实践知识的不断生成、不断修正与不断累积之中。因此,教育实习的过程应该是开放性的与建构性的。

通过对教育实习的涵义与特征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教育实习的本质,更有效地实施教育实习。它是人们在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中相互沟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教育实习理论所有研究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余小红.我国教育实习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J].现代教育科学,2008(1):124、125-126.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3365.

[3]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类[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74.

[4]张洪丹.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6.

[5]李伟.我国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3:9.

[6]冯建军.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J].中小学培训,2004(8):3.

[7]姜勇.论教师的个人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6):58、59.

[8](澳)科林·马什.初任教师手册[M].吴刚平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7.

[9]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

3. 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的及时性与独特性。人类进行的任何活动都会得到一个价值的判断,也即是对其活动进行一个评价。大底来说评价都是来至他人的。教育实习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也会得到一个评价。在实习中的评价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教学专长。教学专长,柏林纳把它称为教学知识,包括四类:教材知识专长、课堂管理专长、教学专长、诊断专长。[9]在实习活动中的评价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来至不同视角不同理念的多元主体:有来至同伴的话语,有来至中小学、幼儿园指导教师及其它教师的评价,还有来至高师院校指导教师的审视,并且还有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教育实习的评价很及时,因为对学生课堂教学行为及时反馈,有利于学生及时地结合眼前的教学实践批判地吸纳别人的观点。若间隔时间较久,评价的效果不及及时评价的效果。教育实习评价方式的独特性在于在多元评价主体与及时性下通过观察方式进行的而不是用纸笔测练的方式进行的,是一种质性评价,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4. 教育实习的体验性。高师院校主要功能在于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据此,高师院校的课程不能让新手水平的教师(高年级师范生)远离中小学校的现实世界,不能成为隔离新手水平的教师与中小学校交往的屏障。教育实习为新手水平的教师提供了对基础教育现实状况的整体性认识与体验,并为其提供了进行教学行动研究的机会。新手水平的教师通过教育实习获得亲身参与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形成对基础教育整体的基本认识,进一步发展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自我意识。因此,高年级师范生在体验与行动研究中不断成长。

5. 教育实习的开放性与建构性。作为实践课程的教育实习,其原有知识的运用与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中通过社会协商而建构的,而不是在一种封闭的科学技术理性控制下的接受。教育实习课程的实施处于自组织的流变中,是在教育实习共同体这个开放的群体中,个体依据一定的条件进行建构的,强调教育实习目标的过程性,学生每天都处于成长变化中,处于教育教学实践知识的不断生成、不断修正与不断累积之中。因此,教育实习的过程应该是开放性的与建构性的。

通过对教育实习的涵义与特征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教育实习的本质,更有效地实施教育实习。它是人们在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中相互沟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教育实习理论所有研究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余小红.我国教育实习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J].现代教育科学,2008(1):124、125-126.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3365.

[3]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类[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74.

[4]张洪丹.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6.

[5]李伟.我国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3:9.

[6]冯建军.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J].中小学培训,2004(8):3.

[7]姜勇.论教师的个人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6):58、59.

[8](澳)科林·马什.初任教师手册[M].吴刚平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7.

[9]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

存入我的阅览室

3. 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的及时性与独特性。人类进行的任何活动都会得到一个价值的判断,也即是对其活动进行一个评价。大底来说评价都是来至他人的。教育实习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也会得到一个评价。在实习中的评价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教学专长。教学专长,柏林纳把它称为教学知识,包括四类:教材知识专长、课堂管理专长、教学专长、诊断专长。[9]在实习活动中的评价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来至不同视角不同理念的多元主体:有来至同伴的话语,有来至中小学、幼儿园指导教师及其它教师的评价,还有来至高师院校指导教师的审视,并且还有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教育实习的评价很及时,因为对学生课堂教学行为及时反馈,有利于学生及时地结合眼前的教学实践批判地吸纳别人的观点。若间隔时间较久,评价的效果不及及时评价的效果。教育实习评价方式的独特性在于在多元评价主体与及时性下通过观察方式进行的而不是用纸笔测练的方式进行的,是一种质性评价,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4. 教育实习的体验性。高师院校主要功能在于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据此,高师院校的课程不能让新手水平的教师(高年级师范生)远离中小学校的现实世界,不能成为隔离新手水平的教师与中小学校交往的屏障。教育实习为新手水平的教师提供了对基础教育现实状况的整体性认识与体验,并为其提供了进行教学行动研究的机会。新手水平的教师通过教育实习获得亲身参与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形成对基础教育整体的基本认识,进一步发展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自我意识。因此,高年级师范生在体验与行动研究中不断成长。

5. 教育实习的开放性与建构性。作为实践课程的教育实习,其原有知识的运用与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中通过社会协商而建构的,而不是在一种封闭的科学技术理性控制下的接受。教育实习课程的实施处于自组织的流变中,是在教育实习共同体这个开放的群体中,个体依据一定的条件进行建构的,强调教育实习目标的过程性,学生每天都处于成长变化中,处于教育教学实践知识的不断生成、不断修正与不断累积之中。因此,教育实习的过程应该是开放性的与建构性的。

通过对教育实习的涵义与特征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教育实习的本质,更有效地实施教育实习。它是人们在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中相互沟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教育实习理论所有研究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余小红.我国教育实习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J].现代教育科学,2008(1):124、125-126.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3365.

[3]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类[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74.

[4]张洪丹.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6.

[5]李伟.我国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3:9.

[6]冯建军.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J].中小学培训,2004(8):3.

[7]姜勇.论教师的个人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6):58、59.

[8](澳)科林·马什.初任教师手册[M].吴刚平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7.

[9]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

3. 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的及时性与独特性。人类进行的任何活动都会得到一个价值的判断,也即是对其活动进行一个评价。大底来说评价都是来至他人的。教育实习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也会得到一个评价。在实习中的评价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教学专长。教学专长,柏林纳把它称为教学知识,包括四类:教材知识专长、课堂管理专长、教学专长、诊断专长。[9]在实习活动中的评价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来至不同视角不同理念的多元主体:有来至同伴的话语,有来至中小学、幼儿园指导教师及其它教师的评价,还有来至高师院校指导教师的审视,并且还有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教育实习的评价很及时,因为对学生课堂教学行为及时反馈,有利于学生及时地结合眼前的教学实践批判地吸纳别人的观点。若间隔时间较久,评价的效果不及及时评价的效果。教育实习评价方式的独特性在于在多元评价主体与及时性下通过观察方式进行的而不是用纸笔测练的方式进行的,是一种质性评价,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4. 教育实习的体验性。高师院校主要功能在于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据此,高师院校的课程不能让新手水平的教师(高年级师范生)远离中小学校的现实世界,不能成为隔离新手水平的教师与中小学校交往的屏障。教育实习为新手水平的教师提供了对基础教育现实状况的整体性认识与体验,并为其提供了进行教学行动研究的机会。新手水平的教师通过教育实习获得亲身参与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形成对基础教育整体的基本认识,进一步发展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自我意识。因此,高年级师范生在体验与行动研究中不断成长。

5. 教育实习的开放性与建构性。作为实践课程的教育实习,其原有知识的运用与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中通过社会协商而建构的,而不是在一种封闭的科学技术理性控制下的接受。教育实习课程的实施处于自组织的流变中,是在教育实习共同体这个开放的群体中,个体依据一定的条件进行建构的,强调教育实习目标的过程性,学生每天都处于成长变化中,处于教育教学实践知识的不断生成、不断修正与不断累积之中。因此,教育实习的过程应该是开放性的与建构性的。

通过对教育实习的涵义与特征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教育实习的本质,更有效地实施教育实习。它是人们在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中相互沟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教育实习理论所有研究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余小红.我国教育实习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J].现代教育科学,2008(1):124、125-126.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3365.

[3]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类[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74.

[4]张洪丹.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6.

[5]李伟.我国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3:9.

[6]冯建军.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J].中小学培训,2004(8):3.

[7]姜勇.论教师的个人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6):58、59.

[8](澳)科林·马什.初任教师手册[M].吴刚平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