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船舶专业专业技术总结

船舶专业专业技术总结

时间:2022-10-21 03:02:08

船舶专业专业技术总结

船舶专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

关键词 船舶工业 职业教育品牌 工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Hubei Building "Ship Vocational Brand"

――Take Wuhan Institute of Shipbuilding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YI Xiaochun

(Wuhan Institute of Shipbuilding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5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akes shipbuilding industry background as the starting point,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shipbuilding industry professionals need,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of Wuhan Institute of Shipbuilding Technology Ships vocational education brand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ubei ship vocational education brand were demonstrated.

Key words shipbuilding industry; vocational education brand; science education

职业教育品牌是指依托某一特定产业(行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与产业(行业)紧密结合,在人才培养模式、实习实训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和鲜明特色,获得业内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职业教育专业(群)。从2012年开始湖北省开始实施职业教育品牌战略,根据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围绕湖北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重点或特色产业的发展,汇集职业院校、行业和企业资源,通过政府大力引导、扶持、培育,相关行业、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十二五”末,要建成十个左右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湖北职业教育品牌。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自1998年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以来,努力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围绕国家主干产业尤其是船舶工业、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以“立足船舶、服务军工、面向社会”为办学定位,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持续深化内涵建设,培育和发展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步步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近些年来,其建设成就斐然,已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具有建设职业教育品牌的深厚基础,本文笔者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建设湖北省船舶职业教育品牌的基础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剖析。

1 建设船舶职业教育品牌背景分析

1.1 行业背景:船舶工业蓬勃发展,人才需求旺盛

船舶工业是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对促进劳动力就业、发展出口贸易和保障海防安全意义重大。“十一五”时期是我国船舶工业高速发展的五年,产业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产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有了较大提高,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大国。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量6560万载重吨,跃居世界第一,国际市场占有率达43.6%,完成工业增加值1662亿元,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4%,实现销售收入超过6000亿元,船舶出口额突破400亿美元,“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全面完成。《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显示,“十二五”时期我国要做强做优船舶制造业,大力提升船舶配套业,快速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打造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军民融合、环境友好的现代船舶工业体系,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变。在船舶工业的持续发展和做强做优的大背景下,我国对船舶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刚性需求将不断增加。

1.2 区位背景:湖北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为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我国形成了境外和沿海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湖北省作为中部经济要素富集、充满创新活力的区域,成为了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平台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为紧紧抓住这一重要趋势,湖北省正全力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和实施“两圈一带”的总体战略。《湖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加快新一轮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为核心,以促进沿江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快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湖北省《船舶工业“十二五 ”发展规划》强调要以强大的船舶人才资源为保障,深入推进“三个基地一中心”(特种船舶设计建造、出口基地,船舶配套基地、船舶研发设计和人才培训基地;以上述三个基础为依托的船舶产学研中心)建设。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船舶行业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可紧紧抓住湖北壮大船舶工业,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船舶类军工院校的行业资源优势,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湖北船舶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技术与智力支持。

1.3 区域高职教育发展背景: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2008年8月,教育部和湖北省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为武汉市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为加快城市圈内教育资源的整合,打造“职教强省”,在省政府的支持下,2008年11月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联盟成立,旨在建立起一个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的共享平台,进一步促进城市圈内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的深度合作。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联盟成立以来,通过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优化武汉城市圈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抢抓机遇,改革创新,不断扩大武汉城市圈的职业教育竞争力和影响力,为全省和武汉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充分发挥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武汉职教联盟事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亦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2 船舶行业人才概况分析

2.1 行业人才需求概况

近几年我国船舶工业的高速发展导致高端技能型人才短缺,特别是三大造船基地(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以珠江三角洲地区),需要配备大批熟悉造船技术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但是,近几年我国造船行业人才培养却相对滞后于造船能力的快速扩张。为了争夺管理、技术人才和熟练的生产工人,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劳动力资源全面短缺,人力成本上升已成为制约船舶工业发展新的瓶颈。特别是一些合资成立的新船厂严重缺乏熟练的造船工人、船舶设计人才、建造和管理方面的人员等。

再者,我国《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做强做优船舶制造业,大力提升船舶配套业,快速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打造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军民融合、环境友好的现代船舶工业体系,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变。“做强做优”,是质与量的统一。而一旦质量达到一定程度,我国必然会在发展高技术船舶方面打开新的局面,批量承接订单,获取规模效益。无疑,这些都需要有大批熟练掌握现代船舶建造技能的船舶类专业高职人才作保证。目前我国造船业面临国内国际大好的发展机遇,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今后可以预见的十几年里,船舶工业对船舶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

2.2 当前行业人才培养概况

我国培养船舶类专业人才的学校一直不多,大概20所左右,船舶特色类高职院校仅有两所(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和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每年培养的人才总量有限,很难满足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造船工业快速发展,造船规模持续扩大,而我国船舶专业人才培养数量并没有相应的增长,已经不能满足船舶工业发展的需要。不仅如此,高校在船舶设计与制造、船舶动力装置、船电等三大传统船舶专业培养重点方面,也发生了不少变化。由于前几年教育部和高校自身的调整,不少相关院校中原有的船舶动力装置专业从以船舶为主向通用方向发展;有些高校原有的船舶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培养方向则从原来的主要面向船舶改为以石油平台等海洋工程为主。这都使船厂可利用的有效生源减少。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对船舶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开设船舶专业的院校都进行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提升了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但由于受办学条件的影响,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与职业教育的品牌专业和行业企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造船业快速发展,企业需要大批掌握各种先进造船技术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形势下,还需要加大专业建设和改革的力度,进一步提升专业的整体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船舶工业的发展。

3 院校特色与优势

3.1 围绕船舶工业产业链,构建了船舶类专业集群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立足船舶、服务军工、面向社会、质量立院、特色创优”的办学指导思想,深度分析了船舶工业产业链,确定了以船舶建造技术为核心,以船机制造与装调、船舶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为两翼,以现代制造技术为基础,构建船舶建造、船机制造、船电装调(简称船体、船机、船电)等3个船舶工业核心专业群,形成与船舶产业群发展要求相一致的链条式专业群。

3.2 以产业链与专业链对接,构建了校企共育人才的培养机制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以职教集团人才培养委员会及相关专业指导委员会为组织平台,构建了校企共育人才的培养机制。校企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共同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共同指导实训教学,专业群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学院数控技术专业被评为部级精品专业;船舶内燃机等2个专业被确立为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船舶工程技术等5个专业被确立为国家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轮机工程技术等13个专业被确立为湖北省重点与教改试点专业;船舶焊接技术等6个专业被列为国家国防军工专业,轮机工程技术等5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示范重点建设专业。

3.3 以技术开发链与成果转化链对接,建立了“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2011年,为增强办学活力和服务于区域经济、船舶工业发展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按照《湖北省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的要求,在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的指导下,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与湖北省科研院所、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45家单位共同组建了湖北省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创新性地开展了一条合作规模化、资源集约化、运作一体化的校企深度融合之路。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以职教集团各工作委员会为组织载体,建立了技术服务中心等产学研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多方合作等途径,在人才培养、应用技术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合作成果:集团与省国防科工办联合组建了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全国船舶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成立了湖北省船舶建造共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学院参与了集团成员宜昌船舶柴油机有限公司S35MC低速柴油机钳、管、电一体化装配工艺的技术改革研究,与长江船用机械厂等单位技术人员合作研究“船舶轴系校中”成果;集团依托技术中心先后与宜昌船厂、青山船厂等造船骨干企业合作,受托承担了交通部长航集团10余艘船舶的设计与监造工作;学院教师开发的船舶结构计算软件、船舶性能计算软件在较好地应用于教学的同时,还广泛应用于襄阳海事局35.5M自卸沙船、襄阳俭鼎玻璃钢有限公司566型高速艇,36M、42M长江三峡警用船、700高速船等多种船舶设计中。

3.4 以教育资源链与企业培训链对接,建立了职工“技能+学历”双提升通道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以职教集团人才培养委员会、继续教育委员会为组织载体,以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实践教学为重点,分析并整合了院校教学资源。通过深入企业调研,结合企业需求,面向行业企业开发“技能+学历”培训项目,提升企业人员整体素质,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学院每年为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湖北华舟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TCL空调器(武汉)有限公司等企业培训员工年平均3000多人次,并承担湖北省中职学校师资培训。学院在承担职业培训的同时,为企业开设各类学历教育订单班,先后为长航青山船厂、武汉鑫裕盛船员管理公司输送多届订单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2]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

[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4] 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年).

船舶专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2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0-0043-02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之一的船舶产业,必须响应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要求,积极开发新技术、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促进船舶从建造到营运、拆解整个寿命周期绿色环保。“绿色造船”是船舶产业的发展方向。

高等职业院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创新精神,团结协作,全面发展的面向各修、造船厂具备构件加工、船体装配、船体焊接、造船生产设计、生产组织与管理等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他们是船舶行业的高技能人才后备军和主力军。因此,必须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他们成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践行者。

1 绿色造船

“绿色造船”是船舶工业的发展方向,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绿色船舶技术:绿色船舶应符合的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应用涉及船舶的设计、能耗、污染物排放、资源消耗等。二是船舶的绿色建造:船舶的绿色建造是针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这个过程中包括船舶的设计、制造、使用过程以及报废处理。在整个生命周期,对于资源的消耗少,对环境的影响小,并且能够使得船舶企业获得的经济效益高,最终使得企业和自然环境双赢。

2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绿色造船理念的培养同样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对绿色造船的了解、认识,到对绿色造船技术的学习和设计运用,以及对绿色造船工具的运用,最后绿色造船的实践学习和知识扩充了解,等等。在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专业教育方式,把一个系统、全面的绿色造船体系渐进式地融入教学中,对原课程教学进行改善,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和延伸,鼓励专项研究和综合运用。

把对学生“绿色造船”技术培养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逐次递进,即绿色船舶基础理论知识学习阶段、绿色船舶技术技能的训练阶段、专业工程实践应用阶段,形成基本技能训练、绿色船舶设计、专业工程实践的三个环节。

基本理论、方法框架的建立 绿色船舶初步认知阶段,前期重点学习建筑设计基础知识,初步了解绿色船舶基本内容,具体做法是增设绿色船舶技术课程。绿色船舶技术主要考虑能效规则,进行新能源的应用:首先是动力技术方面,主要包括低排放燃烧高效率柴油机、全面试验船上燃料电池,还致力于研究利用风能、太阳能、液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船舶提供动力技术;其次是减阻技术,主要采用线型优化设计、整流装置以及气膜减阻等;最后是减排技术,主要是SOx、COx、NOx洗涤塔设计研究。

在原来的专业核心课程中增加船舶绿色建造内容,船舶的绿色建造应包括绿色船舶设计、绿色制造和绿色建造模式及管理方法三个部分。绿色船舶设计技术是指在船舶的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船舶的后续制造过程,即要面向整个生命周期过程,进行相关绿色设计,使得在后续的相关过程中可以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较小,从而达到绿色性的要求。绿色船舶设计是在保证船舶原有的功能,不影响使用寿命的前提下,考虑在船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包括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循环利用的一种科学而环保的设计。

船舶产品的绿色制造,主要包括船舶的工艺规划、加工制造及装配等环节。优化船舶在制造过程中的环境友好性,控制生产过程中的“三废”即废气、废液、废物的排放,或通过“三废”处理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绿色管理包括对合理造船工艺流程的不断完善管理、针对船舶工业生产特点的船舶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化造船模式管理等。

绿色船舶技术技能的训练阶段 现代造船模式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是焊接技术。在船体建造中,船体建造总工时的30%~40%是焊接工时,船体建造总成本的30%~50%是焊接成本。评价造船质量的重要指标是船舶焊接质量,影响造船产量与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焊接生产效率,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会焊接操作,在焊接专项技能实训中培养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如在板对接手工电弧焊实训项目中,具体教学过程是布置任务学生思考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拟操作实践检验。在布置任务时一定要学生思考实训项目的环保问题,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中也要注意环保,在学生的操作实践中将环保问题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实训要让学生充分考虑环境污染、焊接能源消耗、焊接质量等问题。其中,环境污染主要是指焊接有害气体、烟雾和粉尘污染、弧光辐射、电磁污染、噪声污染等;焊接能源消耗指的是电能有效利用率问题;焊接质量主要考虑产生缺陷,如裂缝、气孔、未渗透、焊缝尺寸不合格等。在焊接技能实训中强化绿色造船意识。

专业工程实践 船舶建造过程流程:生产设计相关材料和设备的采购板和型材的加工分段装焊总段组装船体合拢下水码头栖装试验交船。在校内进行的专业工程实践是选取33 500吨散货船环形分段装焊,具体实训流程如下:

1)熟悉分段结构图纸、套料图纸及另件明细表,掌握零件切割、加工流程;

2)根据零件编码确定零件需要的加工设备以及加工方式;加工设备包括大型三辊卷板(压)机、单臂液压机、小型三辊弯板机、门式油压机、肋骨冷弯机等;加工方式包括面板加工、折边肘板加工、型材弯曲加工、板材折边加工、板材弯曲加工等;

3)根据套料切割图纸中的零件号在切割完零件上标记零件编码、组装方向(如TOP FWD PORT STB’D)、EXCESS(余量)、加工符号(如折边F、压弯B等);

4)切割完成零件进入BUFFER区,能根据套料版图零件编码、流向和加工信息进行配送至不同的组立工位(即零件托盘流向信息);

5)能根据零件加工图纸及样板(TEMPLATE)、样箱图对复杂零件进行成型加工;

6)根据分段施工图进行小组立、中组立装配并检验;

7)根据施工工艺完成33 500吨散货船环形分段装焊。

在实训中从环境协调性因素、经济合理性因素、技术先进性因素三方面进行绿色建造技能的培养。首先,环境协调性因素考虑能源类型、能源利用率、能源消耗弹性系数,材料的利用率、设备配置,“三废”的排放,工作强度劳动定员、事故率、职业病、工作环境防尘防毒。其次,经济合理性因素考虑材料利用率、能源利用率、装焊场地及分段堆场的配置、焊接设备及起运设备配置、人工成本、环境成本。最后,技术先进性因素考虑技术水平、测量与精度控制、生产方式、管理水平。

船舶专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3

关键词:船舶工业;人才培养;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045-04

一、江苏船舶工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人才培养总体现状分析

江苏全省登记注册的造船企业1 176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20个,从业人员超过26万人。全行业人才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江苏现已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船舶行业职称评审体系,进一步营造了重视船舶行业人才、集聚船舶行业人才、发展船舶行业人才的制度环境。全行业重视高端管理及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多所大学共建了高层人才联合培养基地[1]。

(二)人才培养结构现状分析

1.人才培养层次现状分析

中专与职高层次:船舶类中专或职业高中是以培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且具有船舶行业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该类学校通常设有钳工、铆焊、电工、机加工、起重、铜工、船体等涉船类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船舶制造和船舶配套企业的基层操作岗位(典型代表为中船澄西船厂技工学校、金陵船厂技工学校)。

大专层次:船舶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主要面向船舶行业培养大学专科层次的船舶类人才,该类院校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常设有涵盖造修船所需的各类专业,例如设有航海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技术、轮机管理、船舶电气工程技术、船机制造与维修等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船舶类企业基层技术和管理岗位(典型代表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本科层次:船舶类本科高等院校以培养具备现代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建造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够在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研究、制造、检验、使用、教育和管理等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尤其侧重为大中型造船企业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该类院校通常设有较为完整的船舶类专业,例如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舾装、热能与动力工程、轮机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焊接技术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该类院校是船舶行业发展的关键智力支撑,为船舶行业发展输送各类优秀人才(典型代表为江苏科技大学)。

研究生层次: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授予权的船舶类高等院校拥有船舶类研究生的培养能力。研究生学历层次是以培养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大型船舶类企业、船舶设计与研究单位、船舶类院校等组织机构。主要分为学校培养和研究所培养两种类型(典型代表为江苏科技大学、无锡702研究所等)。

2.人才培养途径现状分析

目前船舶行业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全日制在校培养和在职学习两种形式。全日制在校培养是指船舶类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及船舶类中等专业学校等大中专院校对按照国家指令计划招录的高、初中毕业生进行为期三至四年的系统性学习,以使学生能掌握涉船类各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从而为其毕业后进入船舶行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职学习通常是对船企的在职员工进行“在职不离岗”的学习,例如企业与高校联办工程硕士班、企业员工通过自学考试、函授、夜大学等形式提升学历层次。

(三)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1.全日制人才培养模式

(1)“产业教授”计划。江苏省为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更好地推进产学研合作,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于2010—2012年从省内企业选聘300名科技企业家到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授予权的普通本科高校担任江苏产业教授,以此推动企业与高校共建各类研发载体、联合开展科技项目研究、联合培养研究生,推动所在企业承担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参与高校学科团队建设,对提升学科水平和支撑、引领产业发展提出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构想。推动所在企业成为高校教学和实习基地,创造条件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产业教授”计划实质是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拓展,产业教授承担着类似企业导师的指导职能,将自身在企业中长期所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传授给所指导的学生,让学生能便捷地贴近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运营状况,从而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以江苏省船舶行业高校江苏科技大学为例,江苏熔盛造船有限公司总裁陈强、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志远、江苏申模数字化制造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孔啸等五位科技企业家成为该校选聘的首批“江苏省产业教授”。五位企业家加盟有利于产业教授所在企业与该校形成一种全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充分发挥产业教授的智力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

目前我校大部分学生毕业设计和研究课题的选择都是以自己选择或是教师指定为主,随着我校产业教授计划的实施,我校将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产业教授指导的研究课题或项目,产学研合作机制将会发挥实质性作用,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计划实施期限从2010年到2020年,主要目标在于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促进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工程师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计划实施的层次包括工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培养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多种类型的工程师后备人才。

江苏科技大学确定了“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焊接技术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等6个专业,以及2011年新获批增设的“海洋工程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两个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为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专业。该校作为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已将此计划列入“十二五”重点项目。该校力图通过推出全新的“3+1”模式,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加强跨专业、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指高校学生走出学校,主动去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发现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力图解决企业生产实践中存在的工程技术难题,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问题的融合,运用理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能力。

2.继续教育培养模式

(1)高校与企业联办工程硕士班。工程硕士学位是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的学位类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硕士的学习一般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在职学习方式,并由学校指派指导教师负责培养和指导(或与考生所在单位的专家联合指导)。论文的选题通常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且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考生所在单位应负责提供完成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

(2)高校参与企业人才继续教育培训。高等院校的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而服务社会的内容之一便是直接根据企业的成人非学历教育和培训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及时开展各类短期培训,满足企业各类培训需求。

江苏科技大学开展针对船舶行业的继续教育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定期开设针对船舶两大集团干部和员工的培训班,帮助学员掌握基本的经济管理理论、最新的船舶工业发展动向、现代制造技术等知识。这表明该校作为人才、科技信息的集聚地能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服务。

从对人才培养的实地调研可以看出,无论是船舶制造企业还是船舶配套生产企业或是船舶研究所均需要对员工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可见未来较长时期内,社会对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需要会越来越多。

二、江苏船舶工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管理层面

1.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主管船舶工业行业的政府部门还未出整的扶持江苏省船舶行业人才的政策措施,下达的政府文件通常仅具有指导性质,对许多船舶企业没有硬性约束。政府部门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沟通协调职能,还未由政府部门、高校、行业协会、企业协作共同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

2.经费投入不足

人才培养需要企业投入大量教育培训经费,同样也需要政府管理部门投入财政经费。当前不少船企思想认识不到位,投入的培训教育经费不足,而政府部门也未能投入适度的经费,从而使得江苏省船舶行业人才的培训培养的经费投入十分有限,这就导致江苏省的人才培养机制不能有效实施。

(二)学校层面

1.课程设置有待优化

根据与多家船企人力资源部门的沟通,发现江苏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其他涉船类学校强,对船舶工艺比较了解,但是就所掌握的理论方面与哈工大等高校相比较弱。该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作为一个传统品牌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学科积淀深厚,专业课程体系完善,但从另一视角看其又存在着重点不突出等缺陷,众多专业课程使得学生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潜心学习和研究船舶专业基础理论。而薄弱的理论又会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又比如大学英语教学通常都安排在大学的前四个学期、而进入大三以后无任何英语知识的学习,这反映在学生们进入企业后根本无法用英语口语进行交流,形成所谓的“哑巴英语”。另外课程体系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实践课特别是结合工程实际的实习课所占比例小、资料陈旧、手段落后,理论与实践自成体系[2]。

2.专业设置有待完善

当前海洋工程装备和游艇产业的快速崛起使得不少船舶制造企业需要海洋工程装备设计与制造专业以及游艇设计与制造方向的人才,同样还有不少企业需要,但江苏科技大学还未招生培养的船舶通信工程、船舶舱室设计、智能船舶等专业方向的人才。随着国家对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和扶持,未来一段时期这些新型产业将会获得较快发展,这就为工科类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提供了良好契机。

3.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升

当前大学专任教师主要来源于获得博士学位的高校毕业生,这类青年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船舶企业工作的经历,因而他们传授给学生的仍然是书本理论知识以及一些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只有当教师深入到船舶制造企业中去了解、去实践、去摸索、去探究才能发现企业当前急需解决的工程技术难题,从而将其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并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校企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实施

尽管当前高校(例如江苏科技大学)已经实施产业教授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但实质性的校企合作还未真正实施,产、学、研全面合作还未实现,合作协议仍停留在书面上,有成效可操作的校企合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三)企业层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

有一些船企对于员工培养存在着观念上的误区,如怕员工知识和技术水平提高了就会“跳槽”;一些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缺乏长远的目光,只看到对员工的培养培训需要花钱的一面,但看不到其有效的一面,尤其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成果。

2.激励机制不健全

据调查,当前江苏省大多数大中型船企由于工作任务繁重,使得刚进入企业的员工需要加班加点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得员工没有更多精力来提升自己,同时单位的激励机制也未建立,从而使员工没有寻求提升自己业务水平的内在动力。

3.员工培训体系不健全

不少中小型船企对于开展继续教育缺乏管理部门或专人负责,对本企业的继续教育只感到需要而拿不出一个切实可行能与高校合作的计划。有些企业虽有培训计划,但很多是临时性的和分散的,对员工的培训无法形成系统化和针对性,因而培训效果也不甚理想。

三、提升江苏省船舶工业人才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管理层面

1.建立完善的人才教育培养机制

要充分利用和整合涉船类院校和江苏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教育培训资源,形成科学规划、合理分工的船舶工业人才教育培养机制。同时对企业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作出明确规定,从而形成可靠的制度保障。

2.充分发挥船舶行业管理部门的协调职能

船舶行业管理部门对整个行业起着引导、管理和协调的作用。鼓励国内外船舶行业重要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来高校和船舶企业讲学和交流,以此激发年轻人对船舶行业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通过制定对行业人才培养的制度性文件,对全省各船舶类企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予以管理和监督。同时应协调高校、行业协会等积极构建全省船舶工业人才培训培养基地。

3.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投入机制

船舶行业管理部门应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投入船舶工业人才的培训培养,同时还应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和外资等各类资金与财政资金一起投入船舶行业的人才培养,形成多元化的船舶工业人才培养培训投入机制。

(二)学校层面

1.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学生拥有较完善知识结构的根本保证。从调研所反映的情况来看,我校传统品牌专业的课程设置依然有进一步优化的必要,例如需要加强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如需要增加对英语口语的学习和实践。我校可在“产业教授”进高校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这两项校企联合培养的新机制下,积极听取和采纳企业对课程设置的宝贵意见,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

2.进一步完善专业设置

我校应抓住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机,调整我校现有专业设置,增设未来一段时间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和游艇产业发展所急需的专业方向,从而使我校能对传统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3.进一步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对船舶企业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我校学生比较欠缺的方面。而这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主要应由一支创新型的专业师资队伍来实施,因而教师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关键。专任教师应该用创新的态度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用创新的态度开展学术研究,丰富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到企业去了解生产过程、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企业急需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研究工作,不断在实践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以此来提升指导学生的能力和水平。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创造新的知识产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内在动力,建立一支创新型师资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4.进一步增强校企合作机制

紧密结合船舶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强化高校和企业的联系。以船舶企业为依托,依靠产业教授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高校中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机构,指导高校确定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实现高校教学与船舶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指导高校在进行学历教育培养船舶后备人才的同时,积极承担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专门人才培训任务;指导船舶企业结合发展要求,与高校联合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同时,为高校提供实习场地,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吸收学生参与技术攻关。

(三)企业层面

1.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招聘机制

当前船舶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今后江苏省船舶工业将转变为以设计和生产“双高”船型以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等高附加值船舶产品为主,因而需要引进那些适应先进造船模式的优秀研发设计和管理人才,这些人才既可以从船舶工业发达的欧洲、韩国、新加坡等地引进,更应该考虑从国内知名造船企业、研究所引进,或者可以采用柔性引才的方式,鼓励这些人才以特聘、兼职、提供技术和专利的形式实行人才柔性流动。在引进船舶人才的收益分配上,要按照国际标准,鼓励专家以个人专利、高新技术成果入股,以较高的收益来增强船舶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3]。与此同时,江苏省船舶企业还需要将吸纳船舶类高校毕业生作为人才招聘的重要渠道,通过规范的招聘程序招收一批具有较大潜能、知识基础扎实、动手能力较强且具有较大发展潜能的高校毕业生。

2.建立和完善员工培训体系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每个人不断学习和充电,通过培训学习新知识将伴随着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用人单位在员工培训上居于主体地位,因而其需要完善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多形式、多渠道、多内容对职工进行培训,重点培养企业职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培训的组织、内容、具体方式等方面要形成一套适合船舶行业的运作模式。

3.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船舶行业人才业绩考核评估制度,就是把考核结果与人才合理配置、人才奖惩、职级升降和工资调整以及员工培训等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激活员工的内在动力。要参照本行业先进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状况,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可量化的考核指标。

4.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

江苏省船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应实行按岗、按任务和业绩定酬的分配办法,将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挂钩,形成以业绩和贡献为取向的分配机制。真正形成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高、工作条件艰苦岗位的报酬比一般岗位高,付出与回报成正比的公平合理的分配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船舶工业年鉴[K].2011:11.

船舶专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4

[关键词] 知识产权 船舶建造与修理 专利权 核心技术 商业秘密 法律保护

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和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航运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给修造船业也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我国船舶行业在造船总量、修船总量、改装船数量、外轮总量及经济效益上屡创新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尽管如此,我国在世界船舶市场所占的份额仍然很小,主要在于我国船舶修造厂(以下简称“船厂”)的技术含量不高。在国际修造船市场的竞争中,除了设施以外,技术的作用最大。

目前我国船舶行业的技术改造,可以引进国外成熟的专利技术,但必须保持持续研发新的技术,这两种企业行为都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如何有效应用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保护自己,已成为了现阶段船厂重要的研究方向。

一、合理使用法律法规,规避修造船的专利风险

1.我国船舶修造技术的引进现状

目前,我国船舶行业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然而核心技术不够先进,综合竞争力不强。我国占据的主要是低端船舶市场,并存在比较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低水平的造船设施过剩,大型高水平的造船设施不足。此外,我国企业船型开发和设计能力薄弱。在船型开发和船舶设计方面,真正属于我国自主开发设计的船型,大多数是普通船型,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很少。由于设计水平的限制和船东的要求,不少技术复杂船舶,包括VLCC、LNG、超大型集装箱船、豪华旅游船等,仍然主要依靠国外的设计。我国高档次船舶的主要配套产品如主机、仪器仪表等也大都需要从国外引进。

我国部分船舶企业聘请中日船厂帮助改造企业,并遣送大批技术骨干到国外去学习新的造船技术,引进了船用柴油机、甲板机械、齿轮箱、增压器、LNG船舶等多项船舶设计与船舶配套设备技术,使我国的船舶行业迅速发展。但我国在高端船舶制造上仍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此外,我国部分船舶企业在技术引进上也存在目的性针对性不强、盲目引进的情况,引进的部分技术其技术生命周期已快完结,有时甚至引进了开发不完全尚存在漏洞的技术。因此,船舶企业应加强专利保护意识避免技术损失。

2.我国对专利权保护和技术引进的专利权法律

我国专利法第一条明确其立法宗旨:“为了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鼓励发明创造,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制定本法。”这体现了国家公权力对专利权领域的介入,以使得在权利人的利益得到保障的同时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国家公权力在专利权的保护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干预。

企业的技术引进过程和引进后的技术创新需要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比如,引进的国内独一无二的技术、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方法,开发出来的新产品等都可以通过工业产权中的专利制度予以保护;技术引进后设计的软件文档和设计图纸等可以通过著作权法予以保护;如果创新的成果投入市场时辅以商标战略,就涉及到企业商标的保护了。因此,船厂的技术创新活动可能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多个方面,需要知识产权制度的整体保护。

2004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技术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列举了六种属于“非法垄断技术、妨碍技术进步”的情形,其中,第(1)款与第(6)款调整的是实践中技术引进合同里使用频率较高的两种情形。从调整范围上来看,不仅涉及直接的跨境技术引进,还涉及到外商在华投资时以技术出资的知识产权问题:

(1)限制当事人一方在合同标的技术基础上进行新的研究开发或者限制其使用所改进的技术,或者双方交换改进技术的条件不对等,包括要求一方将其自行改进的技术无偿提供给对方、非互惠性转让给对方、无偿独占或者共享该改进技术的知识产权;

(6)禁止技术接受方对合同标的技术知识产权的有效性提出异议或者对提出异议附加条件。

3.规避专利风险

船厂在国外专利技术引进时,应当首先熟悉国际通用规则,对该专利进行评估。比如调查该专利是否属于失效专利,如果是有效专利,还要调查其专利有效时间和有效范围。在详细调查后,往往可以在谈判中避免专利费不合理部分的支付。对于确实值得引进的专利技术,每年应该按约定支付专利提成费。增强保护国外的知识产权的力度、政策的意识,避免被套上国际侵权官司。船厂对自主创新的技术,如有条件,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尽早在国内或国际申请专利保护,利用法律武器保护好自己的应得权益。

申请专利后,专利技术必须公开。船厂的大部分技术使用图纸、工艺流程进行表述,不便于公开。船厂可采取知识产权法律中的特殊权力――“商业秘密”来保护这些技术。

二、规范内部商业秘密,保护修造船的核心技术

1.船舶工程的核心技术

在船舶工业中,技术方案里面在或者在核心技术里面,船厂有制定权和解释权的, 常被称为“完全自主设计”。包括前期的一些方案、还包括船厂提供的风险分析,结构分析。以整个船的结构分析,需要考虑几十年的安全运营,这是非常复杂的分析,必须采用一些非线性的计算技术来研发的软件计算。这些比较核心的技术作为一种智力成果,能够给船厂带来明显的经济利益,船厂必须保护好,一般称之为核心技术。主要核心技术可采取内部的商业秘密的方式寻求法律保护。

2.企业的商业秘密

商业秘密一词在英文中为“COMMERCIAL SECRET”。我国目前在商业秘密的概念界定方面主要依据的是1993年9月2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过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第三款的规定“本条所称的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商业秘密作为一种智力成果,是一种无形财产,能够给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但并不是所有能够给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的信息都属于商业秘密,判定一个信息是否构成商业秘密,就要考察该信息是否具备商业秘密的特征:(1)商业性。(2)秘密性。(3)实用性。(4)保密性。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体系。《反不正当竞争法》、《劳动法》、《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都对企业的商业秘密作了明确规定。

3.制定船舶技术保密措施

船舶工程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很少有船申请专利。因为用专利的方式保护船舶的设计,并不是特别有效。专利需要公开的,大家都可以查询。比如图纸,或者是设计的东西都在网上公开,大家都可以随便查询,这样申请专利权反而就起不到保护船舶技术的作用。所以目前船厂主要采取内部商业秘密的方式进行保护。

上文中已阐述过的“秘密性、价值性、实用性和保密性”四个条件是相关信息成为商业秘密的前提,船厂应当努力使其技术信息或经营信息具备以上四个要件,以期获得法律保护。特别是保密性条款,能够成为“商业秘密”被法律所保护,必须主客观都有保密性措施和意图。船厂可以在以下方面加强核心技术的保密性。

船厂应当重视保密合同的订立。保密合同一般至少应当包括三个条款:⑴善意保密条款;⑵泄密报告条款;⑶救济补偿条款。与本单位的所有员工签订保密合同。与掌握企业重要商业秘密,或对企业的竞争优势构成重要影响的关键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签订竞业限制合同。与合作单位签订合作项目合同的同时,应当有保密条款或另外单独订立保密合同。船厂在技术创新和经营运作过程中,应当随时判断哪些技术信息或经营信息需以商业秘密形式加以保护,并立即采取相应的适当措施。

在商业秘密管理过程中,船厂还需做好以下工作:⑴健全商业秘密制度。商业秘密制度主要包括商业秘密的确认制度、保密制度、利用制度、管理制度以及失泄密报告制度等。⑵加强商业秘密侵权救济工作。一旦商业秘密受到侵犯,应当采取积极的救济措施,防止商业秘密进一步扩散,并依法追究侵权者的侵权责任。⑶加强员工保密教育。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保密教育,并对人员进行重点教育。教育内容一般包括:什么是商业秘密、如何保密本单位商业秘密、失泄密如何处理以及如何合法地借鉴研究其他企业的商业秘密等。加强内部的一些控制,不能让别人知道船的图纸的详细的细节、平时对人员进行保密教育。

三、设立船舶技术管理部门,统筹管理知识产权

船舶专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5

关键词:船舶管理;船舶管理公司;发展策略

前言:我国专业船舶管理与国外还存着较大差距,船舶管理业还处于发展阶段,船舶管理公司的专业化发展对船舶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对专业船舶管理的若干问题做了简要研究,旨在为提升我国船舶管理公司的专业化水平、推进我国专业船舶管理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专业船舶管理业务范围

(一)船舶技术及安全的管理

船舶技术安全管理的的范围较广,有船舶维修、保养、船舶证书管理、租赁管理、租金控制以及安全管理、防污染管理等等,去主要的目的是有效保证船舶安全、降低船舶运行成本以提升船舶的运营效率。

(1)船舶维修、保养

①船舶维修:在运营的过程中,由于海滩事故等,船舶的部件以及机械会出现重大故障,例如船体变形、机损等,这就需要船舶管理公司对船舶进行专业的维修,通常是安排好时间,将船舶送到维修厂维修,如遇特殊情况,船舶管理公司需要派遣专业人员进行临时维修;②船舶保养:船舶在航行中,受环境的影响,经常会出现机械不灵活、船体锈蚀等状况,为了保证船舶的寿命及运营效益,船舶的日常保养必不可少,主要保养措施有清洁、、故障排除等,船舶管理公司应制定好专业的保养计划[1]。

(2)证书管理

由于船舶运营的特殊性,船舶证书的种类繁多,船舶证书是船舶等级、资格、用途等方面的书面证明,单靠船员的管理很容易出现纰漏,船舶管理公司通常利用计算机软件度证书进行管理。

(3)租赁、租金的控制管理

租赁、租金的控制管理目的主要是为了提升船舶的资本价值,例如当前的船舶租赁市场利润大,船舶管理公司则会考虑进行租船管理,并对租金进行控制。

(4)安全及防污染管理

安全运营与防止污染是船舶管理中的重中之重,由于海上环境的不可控性,船舶在运营的过程中会有安全隐患,同时长时间的港口停留或海上运行会给海洋环境带来一定污染,因此应当对传播的安全以及防污染进行专业管理,以此来避免人员伤亡、船舶受损以及环境污染。

(二)船舶人员的管理

(1)船员雇用管理

船员的雇佣是一项重要内容,船员一般工资较高且流动性较大,由于海上作业的潜在危险性,许多人不愿意从事船员工作,因此,船舶管理公司应当根据雇佣经验有效解决船舶船员雇佣困难的问题。

(2)船员培训管理

就目前来看,航运市场对船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且相关的航运规定对船员专业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船员的培训管理至关重要。船员培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提升船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以保证船舶的安全运营以及运营效益;二是加强船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其职业精神,这样可以有效稳定船员队伍。

二、我国专业船舶管理现状

受到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专业船舶管理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缺乏专业的管理技术和经验是主要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船舶专业管理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专业船舶管理公司逐渐成立,这些专业船舶管理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船舶管理事业的进步,但需要明确的是,相较于国外,我国大部分船舶管理公司在业务水平、专业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等各个方面还存在不足,同时人们对船舶管理的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这就使得我国船舶管理事业还不够成熟、不够专业、不够规范、不够独立。总的来说,船舶管理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行业,虽然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但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进步,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比较广阔。

三、我国专业船舶管理公司的发展策略

(一)优化管理人员结构

传播公司在专业船舶管理的过程中应当积极优化管理人员结构:①为了促进船舶管理国际化发展,应当在工作中推行英语的使用,提升管理人员的国际沟通能力,为进军国际市场奠定基础;②优化管理人员岗位结构:对管理人员实施岗位责任制,对每一个管理人员进行定岗定则,确保船舶管理的完善性和统一性;③管理能力的提升:积极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知识,提高其对还是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二)建立登船检查制度

要建立完善的登船检查制度,对于一些长期不回国内的船舶,要进行现场检查,不能留有检查空白,可以通过委托海外专业船舶管理公司对长期在海外的船舶伦例行每半年一次的登船检查,针对船舶运营的安全隐患、环境污染情况以及船舶自身的航行能力等形成详细的检查报告,以便于对评估船舶运行现况和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2]。

(三)船员管理策略

①建立船员合同制:通过规范的、具有法律效益的合同来保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船员队伍的稳定性;②船员薪酬的管理:应当将船员薪酬显性化,让船员知晓自身所享受的各种福利待遇标准,这对于企业成本核算以及船员市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③船员培训管理:我国船员培训管理并不规范,许多船员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就直接上船工作,船舶管理公司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长效的船员培训制度,在船员实习时,应当派遣专业的负责人对新船员进行管理,把握船舶运行的安全性,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结论:综上所述,专业船舶管理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当前我国专业船舶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各个船舶管理公司在管理船舶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待改善的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专业船舶管理的主要业务,分析了我国专业船舶管理现状,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专业船舶管理公司的发展策略,旨在为提升船舶管理质量,实现船舶的安全、稳定运营、促进专业船舶管理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船舶专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39-04

区域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技术升级,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专业如何顺应产业变化,对接产业需求,提升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是每所中等职业学校都必须正确对待的问题。笔者拟以我校国家示范校船舶制造与修理重点专业为例,探析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专业“四联六接”升级改造的策略。

专业升级的背景分析

产业结构升级对专业升级优化提出的新需求 船舶工业是国家战略支柱产业(国家“十二五”规划战略部署和重点产业),也是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机电、钢铁、化工、电子、通讯、机械、建筑建材、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连云港市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造船业为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支柱产业,灌河半岛新区是全国知名的中小船舶修、造、拆基地,新区进驻企业47家(需要产业工人近1万人)。我校拓展与改造传统产业机电、数控等专业,进行动态组合、优化改造、拓展升级,打造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服务于以船舶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临港产业基地,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的无缝对接。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当前,连云港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培养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类型与专业专门化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坚持“德技双馨”的育人理念,在传统机电等优势专业基础上,通过优化调整、转型升级,组建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共享行业企业资源,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

校企共育人才对学校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的新导向 当前,担负着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的国家示范校建设单位在发展方式等关键环节要起探索引领作用。专业升级改造应对接产业需求,创新校企一体办学模式,构建基于船舶行业和配套企业实际生产工作过程,集职业素质培养、专业能力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实践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实行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专业升级的建设定位

创新专业建设模式 升级改造传统机电等专业,组建船舶类专业等校内三大实训区,把船舶专业打造成省级特色专业,更好地为苏北沿海船舶工业的发展服务。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升级改造,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校企一体、教学做合一”的“三共两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合作教育,实现学生从基本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及职业素质训练再到生产岗位的平稳过渡。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完成专业升级改造中校内项目新增与改扩建实训室建设,将校内实训基地建成灌河区域乃至苏北地区船舶制造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

专业升级的机制构建

学校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对传统产业的机电、数控等专业进行动态组合、优化改造、拓展升级,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四联六接”专业建设模式(如图1)。

升级改造的“四联”机制 学校与企业联盟――以船舶制造企业联盟为基础,实行订单培养联盟;与行业联合――建有以全国船舶行指委专家、区域船舶制造行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联合制定专业建设标准、职业岗位标准;与园区联结――以船舶园区联结为依托,对接人才数量规模与质量培养;与行业(企业)联建基地――与船舶企业合作建立舾装实训基地。

升级改造的“六接”模式 学校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升级“六对接”:培养目标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不断增强专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专业升级的实施流程

升级改造论证 学校按照专业建设流程(如图2),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利用传统产业的机电、数控等专业相对齐全的专业群优势,选择三个方向为突破口,升级改造,创建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组建了船舶焊接技术、船舶机械(配件)加工、船舶电气控制等三大实训中心,打造船舶类特色专业群,主要满足船舶焊接技术、电气控制技术、配件加工三大专业方向,拓展社会服务能力。

专业升级改造实施 遵循专业升级改造的“四相”原则(品牌专业与特色专业建设相结合、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相并存、主干专业与辐射专业相贯穿、学历教育与专业培训相互补),对传统产业的机电、数控等专业进行改造、拓展、重组与升级(如下页表1),完成专业升级开发(见下页图3),更新原有专业内容(更新教学内容、教学设施等),拓展原有专业功能(对原有具有诸多优势的专业进行分化、重组、开发以形成专业群),复合原有专业结构(通过相关专业的有机合并,拓展成全新专业)。

实训基地升级改造 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增建或改建船舶电站实训室、舾装实训室、焊接检验实训室,拥有焊接机器人、埋弧自动焊等17个实训中心(室),组建船舶类特色专业群,设备专业配置合理,功能先进。建立“厂中校”实践教学基地,与恒成船业合作建成了船舶舾装实训工场,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

教学资源整合升级 构筑专业共享资源平台,建立船舶专业群共享实训资源的协调机制,打破校际间、专业间、学科间的界限,通过课程整合、实训设备整合、师资整合,使船舶专业资源利用率最大化,资源重复建设最小化;依托企业开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组建含不同专业背景的船舶专业综合性教学团队,实现教材、教辅、教具、学具、课件和网站等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

专业升级改造的对接路径

育人理念的凝练――坚持德育为先、技能为本,实现培养目标与职业标准对接 学校坚持“品德为先会做人,技能为本能做事”的育人理念,构建“六育”标准,开展“七一”教育(见表2),在此背景下校企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标准(以焊接专门化方向为例,详见表3:岗位群――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培养模式的构建――以专业与产业对接为目标,实行校企一体化建设 学校实行“四联”专业建设机制,积极探索“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定向双元、订单培养”合作机制,推进“校企一体、教学做合一”的“三共两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有效对接,专业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相互融合,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生产活动有机结合。

课程体系的开发――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为目标,创新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对船舶制造企业用人意向、企业用人合同、学生调查反馈表、调研报告进行分析,完善以实践项目为主、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实践与职业岗位相关联的课程设置体系,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分析,集职业素质培养、专业技能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实践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实行课程模块构成的教学组织与学习领域设计。

教学模式的改革――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设计教学内容,以工作项目和任务为载体,推进“基于岗位、项目导学、实境训练、做学合一”教学模式改革,构建由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顶岗实习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评价模式的改革――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为目标,建立健全“双证书”制度 把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考核专业建设与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突出船舶电工、焊工等职业资格考核,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见表4)。

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目标,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面向社会,实行学校、企业和社会化职业教育并举、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并重、全日制职业教育与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共同发展,促进办学类型和学习形式的多样化,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通道。2013年与江苏开放大学实现“3+开放本科”试点分段培养,2014年又与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专业升级改造的建设成效

升级改造中专业办学实力得到提升 建立了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对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滚动修改,初步形成了船舶类等6大专业群,创建了船舶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推动了学校整体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

升级改造中人才培养方案得到完善 校企业共同制定船舶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基于船舶建造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了“校企一体、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升级改造中“双师型”教学团队水平得到提高 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构建校企共同培养培训教师的工作机制,建立教师到企业见习实践或挂职锻炼的长效机制,企业技术专家、技术能手到学校任教的双向交流的常态机制,推进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多层次交流。目前,“双师型”教师达标率达100%,建立了2个名师工作室,培养了专业带头人3人,骨干教师2人,编写了6本校本教材,50余篇。

升级改造中校企合作得到深化 完善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校内实训基地新投入117万元,营造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现场相接近的职业环境,形成中职化的教学管理、企业化的环境布局、现场化的项目教学、师徒化的师生关系、工厂化的校本课程。与恒成船业合作建成了船舶舾装校外实训工场,校内外实训基地可以完成拉伸试验机、焊缝检测、便携式X射线探伤检测、磁粉探伤船舶电器检测与故障排查等多项实训教学任务,形成校企内外融合、融入、贯通、对接的职业技能递进融合训练模式。

升级改造中社会服务功能得到增强 近两年,建立校外实训基地8家,合作攻克3项技术难题;为企业直接输送员工428人,其中班组长以上92人,为胜华、恒成船业岗前短期培训582人,为企业开展焊接等培训达2 600人次,及时解决了企业用工问题。

参考文献:

[1]卢鹏程.以“三联”模式实现校企“双赢”[N].中国教育报,2009-01-01.

船舶专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7

[论文关键词]建设目标 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 教学质量

船舶电气技术专业是我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五个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之一,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要求,确定船舶电气技术专业建设目标:以船舶电气技术专业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中心为平台,全程产学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建设校内生产性、校外教学性“工学交替、产学交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培养具有从事船舶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人才培养模式

以现代船舶企业真实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为依据,校企共同设计并实施“以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中心为平台,全程产学交叉”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入行业企业调研,把握国内外船舶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充分考虑现代造船模式下的企业人才需要,由校企专家合作共同确立专业发展方向,修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质量评价标准。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根据任务目标和实施条件要求,将不同工作任务分别安排在企业和学校进行学习。实现六交叉:指导教师“校内外专兼职”交叉;学习内容“不同项目”交叉;学习方式“现场操作和模拟操作”交叉;学习地点“校内一体化教室和企业教学工作站”交叉;考核内容“项目考核与操作考核”交叉;“学生身份与工人身份”交叉。学生零距离接触船舶生产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达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目标。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作为办学理念,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面向船舶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成立行业协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和学院教师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依托行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产学结合长效机制。校企共建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中心,构建教学工作站和企业项目工作室,形成校企互动、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的运行机制;完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建设;完善校企合作的师资管理和人才共育的具体规章制度,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校企竞争力全面提高,达到“互惠、多赢”的合作目标。

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校企双向共同参与培养学生,互惠双赢。采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技术开发及服务等措施,使学生与企业岗位零距离接触,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职业教育能在产业结构快速变动下得以发展。

三、课程体系建设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从课程内容调整、课程标准制定、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教材编写、网络课程和教学仿真平台六个方面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构建基于船舶电气建造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工作岗位分析,将课程进行整合,并按模块、分阶段展开项目化教学,将传统理论中涉及实践操作的内容摘出,与校内实训进行绑定,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逐步形成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就业岗位群的职业要求,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分成公共学习和专业学习两大领域,分别对基本素质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五个模块进行强化。针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素和核心课程要求,结合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融入国家维修电工等职业技能鉴定内容,进行专业支撑课程内容整合。

第一,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结合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确定专业学习领域支撑课程,用专业基本能力模块奠定扎实的基础。第二,以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为导向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课程建设重点是以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共同实施为主线,提升课程建设内涵,按照岗位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开发理念,校企合作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改革与建设,提炼出船舶电气技术专业的四门核心课程:船舶电工工艺、船舶电站、船舶信号、船舶电力拖动。第三,依据计算机控制系统调试与设计、船舶电气生产设计、船舶通信导航系统安装与调试等职业拓展能力培养要求,设置专业拓展课程,在专业拓展能力模块的帮助下培养电工所具备的基本素质。第四,运用实践操作能力模块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通过以上四个模块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结合基本素质能力模块的学习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关证书,完成顶岗实习。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合作进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建立和完善核心课程网络课程和教学仿真软件的开发,实现教学形态创新。借助真实设备及其仿真系统,将船舶电气安装与调试典型项目的实际操作与仿真操作相结合,虚实结合、功能互补,做到工学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四、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以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为目标,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能够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制定本专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主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行业内有一定知名度专业带头人;密切与企业的合作,从行业或企业聘请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制订课程标准及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参与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及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承担专业教学任务,并建立由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及培训机构进行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生产工艺技术开发和项目改造,积累实践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

五、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课程体系建设要求,在部级电工电子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以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中心为平台,与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按企业文化、企业标准,完成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将建设船舶电站与控制、船舶电力拖动、船舶电工工艺、船舶信号系统四个实训室,改建电工电子、电力电子、变频、PLC控制等实训室,以满足学生技能训练、职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的需要。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按照实际船舶生产工序共同设计弹性教学环节,完成基于船舶电气生产建造过程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校外实训、顶岗实习,满足专业教师挂职锻炼、参与技术研发、承接企业生产项目,提高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的需要。

六、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保障体系

校企共同开展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完善以电气工程系为重心的“院—系—学生”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过程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船舶专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8

论文关键词:船舶电子人才;船舶电气;新兴专业

一、我国目前船舶电子人才的培养现状

什么是船舶电子人才?船舶电子人才必须具备包括电气、电子和控制工程,其内容主要有电气电子控制设备和系统、主推进装置和辅机的自动控制系统、船舶电站,船上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力,测试、维持和恢复电气电子控制设备的能力等等,其次是传播得维修和保养,包括维修保养主推进装置和辅机的自动控制系统,驾驶台导航和通信系统,甲板机械和货物装卸设备的电气、电子控制系统的能力;最后还应该具备与轮机员同等的安全、防污染、消防、救生急救等能力。

(一)船舶电子人才的市场需要

1、船舶电子人才可以负责电子、电器设备的管理,保障行船安全。在现在的新型船只的内部,往往与以往的船只情况大不相同,所以,使用专业的船舶电子人才,可以给行船带来极大的安全保障,随时解决突发的船只问题,避免隐患的发生;2、专业分工带来的工作中大量劳动的减轻。以往的船舶电气、电子方面的任务大多数由电机员和电报员承担,在2007年1月11日到26日在伦敦召开的国际海事组织培训和值班标准分委会,简称stw,提出了对增加电子船员的要求,随后在2008年提出了轮机员的适合从事船舶电子工作。WwW.133229.COM这样一来,可以将电机员和电报员从工作的繁重之中解脱,专业分工,有利于效率的提高;3、可以缓解目前船舶运输业的就业压力。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劳动力过剩是不争的事实,而一份船舶电子的工作,既需要一定的工作技术含量,也是专业人才,因此,对于就业有一定程度的帮助;4、其专业性要求了更高级职位不能担当这一任务。

(二)我国船舶电子人才目前的培养研究状况

在 2005年以后,我国船舶电子人才培训已经有了初步的起步现象,在2005至2011年6年时间内,不断有学者在对船舶电子专业进行探讨和实践,例如 2008年《船舶强制配备专职电子船员的探讨》,(王瑾辉等人),2009年《航海高职院校开设船舶电子专业的分析》,(张哲,杨斌),2010年《具有船舶电子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2011年《船舶电子电气人才培养措施的探讨与研究》,(胡冠山,周应兵),分别从船舶强制配备专职人员的初步探讨,渐渐走向实际上船舶电子人才开设的教育环节分析,再进一步走向人才培育方案以及专业的改良和具体教育方法,例如实验室、课程设置等研究。

目前,江苏科技大学(原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山东交通学院等等大专院校都开设了船舶电气专业,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初步成就和办学特色,例如,江苏科技大学在专业课之外开设第二课堂,主要包括科技训练,学科竞赛,论文或者著作,专利,荣誉称号,等级考试等等内容。在开设专业课的时候,主要将船舶电子专业分为两个方向,船舶电子系统与设计和船舶通信技术与应用,主要专注于船舶电子系统和船舶通信技术两个方面,发挥学校本身的船舶专业优势,培养宽口径人才,“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同样开设船舶电气专业的山东交通学院的特色是对实验室建设采取重点首先推出,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尽可能让学生提早感受到船舶电子的魅力,提高师资力量,建立实习基地,实行3+1模式,最后的学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

二、船舶电子专业的开设

以下内容将以江苏科技大学(原华东船舶工业学院)为例,详细介绍船舶电子专业的开设特色以及其优势内容。

电子信息工程是目前大多数学校开设的一项专业,但是江苏科技大学在开设这一项内容的时候,有着其自身的特色领域,从而具备了就业优势。作为一座以船舶为特色学科的大学,多年来培育了在船舶方面的众多人才。其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科和专业课,公共基础科是包括必须修的一些课程,学科基础科是电子专业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则是根据行业特色所设置,在实践性环节上,学分大约为35%,提高了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开设了创新计划中的“第二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可以说,是在过去的专业课基础上进行了不断

地改良。对一些船舶电子专业人才的再学习的要求来讲,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英语在专业课程中占得分数也比较高。

三、船舶电子人员教育现状

我国在航海院校正在研究制定电子船员的培训教育大纲,也就是说,目前已经工作的船员中,很有可能通过培训,提高船员的电子知识和系统知识,最终适应stcw在中国的电子船员培训要求,最终适应船上工作。

四、一些建议和意见

(一)积极学习国外在船舶电气专业方面的课程设置和经验。国外船舶电气专业已经开设多年,有一定的经验,所以,中国在开设这方面课程的时候,可以结合本学校的特长和优势,充分学习国外的专业之特色,取长补短,发挥优势;(二)在一开始就调整好课程结构,合适的课程结构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选择教师方面,可以选择一些在这方面专业有一定潜力和知识量的人才,这样既可以发掘其潜力,使其渐渐成为这方面的优势人才,也可以让学生受益;(三)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尤其是要听取广大在校学生的切身体会,进行问卷调查,才能够更好地完善课程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四)想要把一门课程专业一直做到最好,所要必备的内容就是持之以恒,不断改进,适应社会需要,创新品牌,使学生在学习后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有足够能力面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就业难等问题。

船舶专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9

《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的出台大大提高了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相对于我国船舶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高职院校要积极培养社会适应型的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优化高职教育资源的关键手段,因此本文以我院实践教学改革为研究背景,阐述在经济结构转型、“互联网+”行动下构建船舶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关键词:

船舶电气;实践教学;专业技能;实训

培养具有专业核心技能的船舶电气工程人才不仅是落实贯彻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手段,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船舶制造技术越来越先进,因此社会对船舶电气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尤其是对掌握核心实践技能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为提高我院船舶电气专业人才素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院构建了岗位能力与素质培养并重的课程体系。以船电生产施工过程为载体,对各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得出船电岗位群对应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在培养岗位技能的同时,融入职业素质的培养,开设职业基础能力课程、职业延展课程,素质拓展教学模块,形成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并重的课程体系。

一、船舶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船舶电气专业实践教学的运行效果分析,虽然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越来越重,但是其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实践教学的内容设置不合理,很多院校在船舶电气实践教学的内容选择上存在脱离实际的现象,学校开始的实践内容往往是落后于企业实际技术的内容,这样就会影响教学质量;二是实践教学的设施还不完善。实践教学必须要依赖于完善的实践教学设施,这其中不仅包括师资队伍的质量,而且还包括硬件设备,就目前来看受到资金、政策等因素的限制,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配套设施建设上存在滞后;三是实践课程的评价体系缺乏明确的标准。很多院校在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时仍然采取传统理论教学的标准,这样就会影响实践教学的科学发展。

二、船舶电气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相对于其它专业课程言具有自身的特点,其主要是培养船舶电气设备的管理与维修人员,根据船舶制造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将电气工程技术实践教学体系结构设置为两大类:基本技能实训技术和核心技能实训,再由基本技能实训技术细分为电气CAD实训、电子技术实训、变流与变频应用技术实训、变流与变频应用技术实训、单片机应用技术实验、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实训、电子与电气测量实训和电机与拖动实训;而核心技能实训可细分为网络控制技术及应用实训、船舶辅机电气控制系统实训、船舶供配电系统实训、船舶机舱自动控制系统实训和船舶电气施工工艺实训。每个实训都有相应的理论课程与之配套,保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构建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

(一)改进实践课程组织形式和教师指导方法。

基于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特殊性,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以课程所教教育为主的模式,同时为克服船舶电气技术实践设施不完善的弊端,应建立具有差别化的实践课程组织形式:根据实验项目采取不同的授课形式,鼓励学生自我完成设计任务。

(二)优化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

根据实践教学要求,高职院校在实践课程教学比例安排上要做到科学,并且明确实践课程教学的内容及要求。以《电子与电气测量》课程为例,我院将其设定为32个课时,本实践环节是与《电子与电气测量》理论课程轮循实施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各种常用仪表如万用表、电桥、兆欧表、功率表、电能表等的使用方法,掌握各种电子仪器如示波器、低频信号发生器以及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等的使用方法,掌握各种传感器的使用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

布置作业改变传统做“习题”的方式,改为“查资料→做记录(→订方案)→编程序→实践”的方式,作业以报告形式提交,并作为课程成绩考核的依据之一。采用过程控制和目标控制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实验质量、实验效果。教师给出一个基本的、相对完整的课题任务,由学生自行设计电路、选择合理方案,然后在计算机仿真平台经仿真通过后,再进行实地硬件电路设计,下载程序和调试。教师根据学生设计方案、完成任务的速度和质量等给出相应的评分结果,以此强化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提高实践教学设施建设。

随着学院对电气专业的重视,我院的实训设施配置也在不断地提高;同时我院也在积极深化校企合作人才模式,通过兴海造船厂(校外实训基地)和中复西港游艇有限公司(校外实训基地)为培养订单式的人才提供了实践操作的平台。

总之,针对高职学院船舶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构建岗位能力与素质培养并重的课程体系,确立了以技术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目标并且从多角度提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对策,以此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实践应用的专业素质人才。

作者:李松源 单位:威海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船舶专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0

论文摘要:本文对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现状和问题原因进行了概括性的叙述,对网络安全的需求进行了研究分析。从实施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的现实条件和实际要求出发,提出了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的策略和解决方案,针对不同情况的船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建议。

1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船舶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及其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造船舶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船舶轮机监控系统、航海驾驶智能化系统、船舶管理信息系统(smis)等应用纳入一个统一的网络系统,实现船岸管控一体化。

在我司近几年建造的4万吨级以上的油轮上,普遍安装了计算机局域网。一方面,计算机网络用于传输船上动力装置监测系统与船舶航行等实时数据;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用于船舶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包括船舶机务、采购、海务、安全、体系管理与油轮石油公司检查管理)并通过网络中船舶通讯计算机实现船岸间的数据交换,实现船岸资源共享,有利于岸基他船舶管理人员对船舶的监控与业务指导。前者属于实时系统应用,后者属于船舶日常管理系统应用,在两种不同类型的网络应用(子网)之间采用网关进行隔离。目前,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相对简单,因此,船舶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基础比较薄弱。随着船龄的不断增长,船上计算机及网络设备逐渐老化;并且,船上没有配备专业的人员负责计算机网络和设备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所以船舶计算机及网络的技术状况比较差,影响各类系统的正常使用与船岸数据的交换。www.lw881.com究其原因,除了网络设备和网络线路故障问题之外,大多数问题是因各类病毒与管理不善等原因所引起的。

2船舶计算机网络架构

目前在船舶上普遍采用工业以太网,船舶局域网大多采用星型结构。

有些船舶已经在所有船员房间布设了局域网网线,而有些船舶只是在高级船员房间布设了计算机局域网网线。图表1是一艘30万吨超级油轮(vlcc)的计算机局域网结构图。

图表2是船舶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图。其中,局域网服务器采用hpcompaqdx7400(pentiumduale2160/1.8ghz/ddr2512m/80g);网关采用industrialcomputer610(p42.8ghz/ddr333512m/80g);交换机采用d-linkdes-1024d快速以太网交换机(10/100m自适应,工作在二层应用层级)。

3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

2005年以来,有很多的船舶管理公司推进实施船舶管理信息系统。对于远洋船舶来说,船上需要安装使用船舶管理信息系统的船舶版软件。大多数的船舶版软件都是采用客户端/服务器两层架构,高级船员的办公计算机作为客户端,通过联网使用船舶管理信息系统。船上的船舶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电子邮件(一般采用amosmail或rydex电子邮件)与岸基的船舶管理信息系统交换数据,实现船、岸船舶数据库的数据同步。

根据了解,目前船舶计算机网络最主要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现状)是安全性和可用性达不到船舶管理信息系统运行使用的基本要求。船舶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服务器与邮件服务器之间,以及船员的办公计算机与船舶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经常无法联通。经过上船检查发现,影响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正常运行的主要原因是计算机病毒。大多数船舶的办公计算机采用微软操作系统,一方面没有打补丁,另一方面尚未采取有效的防病毒措施,比如没有安装单机版或网络版防病毒软件。有些船舶虽然安装了防病毒软件,但是因为不能及时进行防毒软件升级和病毒库更新,所以无法查杀新病毒或新的变种病毒等,从而失去防病毒作用。经过调查分析,船上计算机病毒的主要来源是:(1)在局域网中的计算机上使用了带有病毒的光盘、优盘、移动硬盘等存储介质;(2)将带有病毒的笔记本电脑接入了船上的局域网;(3)在局域网中的计算机上安装有无线上网卡,通过无线上网(沿海航行或停靠港口时)引入了病毒/蠕虫/木马/恶意代码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的企业在船舶办公计算机上安装了硬盘保护卡;也有一些企业在船舶办公计算机上安装了“一键恢复”软件;另外还有企业开始在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安装部署专业的安全管理系统软件和网络版防病毒软件。

若要从根本上增强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用性,则需要考虑以下条件的限制:(1)船上的计算机网络架构在出厂时已经固定,除非船舶正在建造或者进厂修理,否则,凡是处于运营状态的船舶,不可能立即为船舶管理信息系统专门建设一个物理上独立的计算机局域网。(2)限于资金投入和船上安装场所等原因,船上的计算机网络设备或设施在短期内也不可能无限制按需增加。(3)从技术管理的角度看,在现阶段,船舶仍不可能配备具有专业水平的网络人员对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管理。(4)因卫星通信通道和通信费用等原因,远洋船舶的办公计算机操作系统(微软windows系列)不可能从因特网下载补丁和打补丁;船舶局域网中的防病毒软件和病毒库不可能及时升级和更新。总体上看,解决船舶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与陆地上确实有许多不同之处。

4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需求分析

为提高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可用性,即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任何一个组件发生故障,不管它是不是硬件,都不会导致网络、系统、应用乃至整个网络系统瘫痪,为此需要增强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可恢复性和可维护性。其中:(1)可靠性是指针对船舶上的温度、湿度、有害气体等环境,提高网络设备和线路的技术要求,有关的设计方案在船舶建造和船舶修理时进行实施和实现。(2)可恢复性,是指船舶计算机网络中任一设备或网段发生故障而不能正常工作时,依靠事先的设计,网络系统自动将故障进行隔离。(3)可维护性,是指通过对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网络的在线管理,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使问题或故障能够得到及时处理。

研究解决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问题,必须考虑现实的条件和实现的成本。总的原则是:方案简洁、技术成熟;经济性好、实用性强;易于实施、便于维护。因此,在尽量利用现有设备和设施、扩充或提高计算机及网络配置、增加必要的安全管理系统软件、严格控制增加设备的前提下,通过采用逻辑域划分、病毒防杀、补丁管理、网络准入、外设接口管理、终端应用软件管理和移动存储介质管理等手段,以解决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最主要的安全问题。

在对船舶计算机网络采取安全防护技术措施的同时,还需要制定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定制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策略和安全管理框架;对船员进行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安全知识教育,增强船员遵守公司制定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规定的意识和自觉性。

(1)加强船舶计算机病毒的防护,建立全面的多层次的防病毒体系,防止病毒的攻击;

(2)采用专用的设备和设施实现船舶安全策略的强制执行,配合防毒软件的部署与应用;

(3)加强船舶计算机网络管理,通过桌面管理工具实现船舶计算机网络运行的有效控制;

(4)制定相关的网络安全防护策略,以及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与恢复策略,在正常预防网络安全事件的同时,做好应对网络安全事件的准备。

5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要求

5.1确定船舶网络系统安全管理目标

基于以上对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问题和可用性需求的分析,我们认为解决网络系统安全问题的最终目标是:

通过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安全策略和安全管理框架的开发,定制开发和部署适合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特点的安全管理系统,确保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和受控合法的使用,满足船舶管理信息系统正常运行、业务运营和日常管理的需要。

通过实施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技术措施,达到保护网络系统的可用性,保护网络系统服务的连续性,防范网络资源的非法访问及非授权访问,防范人为的有意或无意的攻击与破坏,保护船上的各类信息通过局域网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完整性、及时性,防范计算机病毒的侵害,实现系统快速恢复,确保船舶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运行和有效管理。总体上从五方面考虑:

(1)针对管理级安全,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制度,通过有效的贯彻实施和检查考核,实现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管理与维护;

(2)针对应用级安全,加强船舶计算机网络防病毒、防攻击、漏洞管理、数据备份、数据加密、身份认证等,采用适合的安全软硬件,建设安全防护体系;

(3)针对系统级安全,加强对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的运行监测,加强系统补丁的管理,通过双机(或两套系统)的形式保证核心系统运行,当发生故障时,能及时提供备用系统和恢复;

(4)针对网络级安全,保证船舶计算机网络设备、网络线路的运行稳定,对核心层的网络设备和线路提供双路的冗余;

(5)针对物理级安全,保证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的安全和系统及时恢复,加强信息和数据的备份和各类软件介质的管理。

5.2网络系统安全配置原则

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是一套移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没有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安全管理能力;船舶数量多,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规模小和相对比较简洁,因此,不能按照企业网络的安全管理体系来构建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必须制定经济实用的网络安全设计原则。

需求、风险、代价平衡的原则

对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切合实际的分析与设计,对系统可能面临的威胁或可能承担的风险提出定性、定量的分析意见,并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措施,确定系统的安全策略。

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原则

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网络系统的各层次、安全防范的各阶段全面地进行考虑,既注重技术的实现,又要加大管理的力度,制定具体措施。安全措施主要包括:行政法律手段、各种管理制度以及专业技术措施。

易于操作、管理和维护性原则

在现阶段,船舶上不可能配备专业的计算机系统安全管理员,采用的安全措施和系统应保证易于安装、实施、操作、管理和维护,并尽可能不降低对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功能和性能的影响。

可扩展性、适应性及灵活性原则

船舶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必须组件化或模块化,便于部署;安全策略配置灵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适应各种船舶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复杂多样的现状;安全管理系统必须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便于未来进行安全功能的扩展。

标准化、分步实施、保护投资原则

依照计算机系统安全方面的有关法规与行业标准和企业内部的标准及规定,使安全技术体系的建设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为拓展、升级和集中统一打好基础。限于计算机系统安全理论与技术发展的历史原因和企业自身的资金能力,对不同情况的船舶要分期、分批建设一些整体的或区域的安全技术系统,配置相应的设施。因此,依据保护系统安全投资效益的基本原则,在合理规划、建设新的网络安全系统或投入新的网络安全设施的同时,对现有网络安全系统应采取完善、整合的办法,使其纳入总体的网络安全技术体系,发挥更好的效能,而不是排斥或抛弃。

5.3网络安全管理的演进过程

建立、健全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体系,首先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管理框架,要从整体和全局的视角,从信息系统的管理层面进行整体安全建设,并从信息系统本身出发,通过对船上信息资产的分析、风险分析评估、网络安全需求分析、安全策略开发、安全体系设计、标准规范制定、选择安全控制措施等步骤,从整个网络安全管理体系上来提出安全解决方案。

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须按适当的程序进行,首先应根据自身的业务性质、组织特征、资产状况和技术条件定义isms的总体方针和范围,然后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安全评估,同时确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制度,选择控制目标,准备适用性声明。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应遵循pdca的过程方法,必须循序渐进,不断完善,持续改进。

6建立健全船舶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针对船舶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安全,需要制定相关法规,结合技术手段实现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制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制定船舶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安全工作的总体方针、政策性文件和安全策略等,说明机构安全工作的总体目标、范围、方针、原则、责任等;

对安全管理活动中的各类管理内容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以规范安全管理活动,约束人员的行为方式;

对要求管理人员或操作人员执行的日常管理操作,建立操作规程,以规范操作行为,防止操作失误;

形成由安全政策、安全策略、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等构成的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由安全管理团队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对安全管理制度体系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进行审定。

7总结

对于船舶计算机网络安全按作者的经验可以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情况的具体船舶,可以结合实际需要和具体条件采取以下解决方案:

1.对于正在建造的船舶和准备进厂修理的船舶,建议按照较高级别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方案进行实施,全面加固船舶计算机及网络的可靠性、可恢复性和可维护性,包括配置冗余的网络设备和建设备用的网络线路。

2.对于正在营运的、比较新的船舶,建议按照中等级别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方案进行实施,若条件允许,则可以增加专用的安全管理服务器设备,更新或扩充升级原有的路由器或交换机。

3.对于其它具备计算机局域网、船龄比较长的船舶,建议按照较低级别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方案进行实施,不增加专用的安全管理服务器设备,主要目标解决计算机网络防病毒问题。

4.对于不具备计算机局域网的老旧船舶,可以进一步简化安全问题解决方案,着重解决船舶管理信息系统服务器或单机的防病毒问题,以确保服务器或单机上的系统能够正常运行使用。

参考文献:

船舶专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1

论文摘 要:船舶专业英语是公共英语的后续课程,是架设在基础英语学习和专业英语应用之间的桥梁。提高专业英语是船舶行业及其关注的课题。本文阐述了该课的课程性质及特点,探讨了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

1 船舶专业英语的课程性质与作用

《船舶专业英语》是培养船舶工程专业学生英语读写能力的一门实践课,是船舶工程专业必不可少的工具课。它是公共英语的后续课程,是架设在基础英语学习和专业英语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公共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英语基础,培养学生阅读和翻译简明船舶英语出版物和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和书写与本专业有关的简短文书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业务交流,在理论上达到stcw78/95公约中规定的管理级船员应具备的英语水平,在实践技能上达到操作级船员应具备的英语水平。

随着中国船舶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崛起,其对国际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提高专业英语是船舶行业及其关注的课题。

2 船舶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

2.1 船舶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及特点

与基础英语不同,该课程的教学目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这门语言来学习专业知识,用英文来处理本专业业务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把英语当作工具去了解和学习其专业及相关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素质。

专业英语相对来说较艰涩难懂。比如专业英语在构词和意义上和普通英语大不相同。在普通英语里fire是燃烧,room是室,可是作为专业英语的燃烧室是combustion chamber。还有很多词汇在专业英语中扩展了它的基本词义,或在翻译中改变了原来的词性,要具体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义。再比如专业英语里的句子一般较长,在普通英语里不常见到。

专业英语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专业英语课上成英语课,只讲英语语法、翻译,还要应用英语这门语言来学习专业知识。

2.2 学情分析

一般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是在第二学年进行的,学生的学情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学生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储备。学生在第一学年基本都通过了国家ab级或四级英语考试,具备较高的日常英语阅读和对话水平,同时在第一学年开设了一到两门专业基础课,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因此专业英语的课程内容要清晰思路,合理归纳提炼,将英语与专业有机的结合。

(2)学生的求知欲强。大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大学学习方法,有很强的求知欲,对于教学要求也较高,而且学生不单单满足理论的灌输,还会思考现在的学习对将来的职业是不是有帮助。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英语实践应用能力,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要多种教学手段结合,补充大量新鲜有趣内容,扩充知识量,模拟实际工作情景,补充实战阅读,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按照职业岗位标准的技能和规范培养学生,以适应职业需求。

(3)个体存在差异。由于学习能力和原认知的不同,学生在专业知识以及英语基础上有着差异。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要多样化,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教学方法要由易入难,让学生相互带动,互帮互助,老师课后辅导,对个别学生加强学习。

2.3 船舶专业英语教学方法设计

通过对课程的特点及学生学情的分析,该课的教学要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语言知识能力培养与船舶专业知识能力培养“一体化”,即教学做一体化,在“教”中体现任务驱动,在“学”中体现章节导向,在“做”中体现工学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经过不断学习,总结经验,及时和企业交流探讨,归纳出如下教学方法。

(1)多媒体应用。随着教学硬件的完善,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选择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的专业图片,生动的动画视频,丰富的专业知识,让原本单调枯燥的英语学习生动起来。而且老师制作的课件可以供学生课后自学和复习。

(2)情景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教师唾沫横飞,学生昏昏欲睡的老模式,教师要有足够的想像力,采用情境教学、话剧表演、小组任务等方法,把死板的教材变成活的,将工作岗位任务带到教学中,调动起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体。

(3)网络应用。网络超越了传统印刷书籍的局限性,网络技术提供给教师无限的与时代相呼应的信息资源。它提供了声音、图像的功能,它包含的信息使我们迅速,廉价,并且方便地使用。可以通过网络为学生选择一些比较符合学术界文章作为阅读材料,如,学术网站上的相关内容,新近发表的论文、技术报告、技术说明书、产品广告、合同、协议书、投标书等。在学生读懂了整篇文章之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专业知识、英语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4)教学互动。学生参与教学,将阶段性教学过程的效果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是否合适等,教师利用这些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同时要引导学生自己来制定学习计划、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个学习过程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引导和监控。让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学会自主学习,对其英语能力的提高,尤其是专业英语知识的增长大有裨益。

3 教学评价及改革思路

以上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在07、08届船舶工程专业学生中的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考核成绩平均水平较高。学生评价教师的教法很实用,课程丰富有趣,能很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内容易于理解记忆,已毕业的学生在工作中越来越体会到专业英语的重要性与实际性,专业英语的学习真正做到了“用得上,留得住”。

通过教学效果的反馈分析,为了进一步完善专业英语的教学,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情感目标的培养,总结出如下改革思路:(1)建立高素质船舶工程专业师资队伍。(2)调研船舶行业岗位应用英语,更新船舶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案。(3)建立实质性船舶英语专业兴趣小组,组织多种专业英语兴趣活动。(4)船舶企业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和专业英语竞赛检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迅.专业英语的特点及教学[j].科技信息,2008(12).

[2] 张静静.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2010(17).

[3] 周密.船舶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j].辽宁高职学报,2010(3).

[4] 朱钰.蔡振雄关于轮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1(2).

[5] 马树超.新世纪职业教育走向抉择[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船舶专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2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并依据我们对船舶修造企业轮机工程技术人才需求调研,下面对我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理性思考。本文从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课程设置、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建设高水平专兼职“双师型”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开发特色教材等方面入手,分析其在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要素,结合实际提出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具体做法。

一、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人才需求为目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船舶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战略性产业之一,目前我国造船业规模已超过日本和韩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拥有各种规模的造修船和配套企业近3000家。国务院《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形成开发与建造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能力,年造船能力达到2800万载重吨,年产量2200万载重吨,年销售收入1800亿元,使我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船舶工业飞速发展的同时,逐渐暴露出高技能人才岗位的缺乏。轮机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船舶行业的发展密不可分。高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要为我国船舶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就必须瞄准人才市场需求,锁定专业市场走势,根据岗位设置专业课程,专业人才培养跟踪就业岗位,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特色,牢牢把握高职轮机人才需求发展前沿,科学分析人才市场需求,这些都要建立在现代船舶企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之上。

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的成败。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应立足区域经济才有发展根基,面向国内市场才有活力。某些高职院校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依然沿用中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未能体现高职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宗旨。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专门人才,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标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认为其培养目标定位应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船舶修造企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船舶动力装置基本理论和技术,具备船舶动力装置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和维修能力,满足船舶动力装置生产设计员、轮机钳工、船舶管系工、轮机调试员、质检员等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实践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用人单位需求和专业岗位变化而迁移,所以单一或不变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存在的。我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经过10多年的探索,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及高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形成了“校企互动、能力递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实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训三年不间断的实践教学组织方式;学生学习期间设置灵活教学模块,在实训模块教学期间兼有学生和企业员工两个身份,通过产学结合,提高岗位技能;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实训项目,产学全程合作;为实现学生的职业素质由一般到综合、职业能力由低到高、知识从基础到综合的能力递进,根据企业需求、课程特点与师资、设施条件,把人才培养的过程划分为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和顶岗工作能力四个培养阶段。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较好地把握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总体趋势,校企合作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质量的要求,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强,教学模式灵活,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师资队伍的复合性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多元性相结合。

(二)重构课程体系课程整合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根据船舶行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轮机工程技术相关工种的职业资格标准,协同船舶行业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及能工巧匠参与,共同建立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项目训练标准、岗位技能考核标准,从而提高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质量。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以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结构为基础,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确定本专业生产设计员、轮机钳工、船舶管系工、轮机调试员、质检员等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分析总结,对船舶动力装置工程生产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同时融入岗位标准;采用企业、专业多方共同考核与评价体系,推行“双证书制度”,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取得钳工、船舶钳工、船舶管系工等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个;构建以船舶动力装置的设计、制造、安装与调试等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图略)。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改革实践教学在实训基地的规划与建设中,注重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的紧密结合。在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实践手段选择上,力图改变验证性实验实训过多,内容陈旧、手段落后的状况,大力增加应用性、综合性和创造性实践性环节,以职业岗位(群)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采用“课内实验操作(基础)技能训练轮机工程技术实训专业技术综合应用实训”的方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学院从2010年到2011年投资100多万元扩建了柴油机拆装实训室、柴油机装调实训室、船舶辅机实训室;购买了螺杆式制冷压缩机1台、油马达3台、分油机1台;安装了齿轮泵系统、往复泵系统,完善了离心泵实验系统;扩充了辅机实训室的功能。专业教师自行设计安装、调试了柴油机燃油系统、滑油系统系统、主机监测报警系统。购置并安装了船用锅炉、船用发电机组、船用空压机、油水分离器操作设备和系统,能较好地满足轮机工程技术(船舶动力方向)专业学生船舶辅助机械的操作和运行管理的实践需要,为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充分利用葫芦岛市的地方优势和船舶行业优势,依托渤海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由企业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备,学院提供教学设施,在企业机装分厂、管加工分厂建立“机装学习站”和“管加工学习站”两个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建设厂中校。利用校中厂,对学生进行职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基本技能训练;利用厂中校,按照课程标准进行专业核心技能训练、顶岗实习,进行岗位核心能力的反复训练,形成职业能力。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的作用,实现人才共育。学生学习期间设置灵活的教学模块,在实训模块教学期间学生兼有学生和企业员工两个身份,通过产学结合,提高岗位技能。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环境和条件优势,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演—练—评”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改革。这一实践教学改革较好地实现了教师精讲技能、学生多练本领的目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讲技能要领,提训练要求,分析难点操作,练习技能环节。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学生边练习,教师边指导。“演—练—评”在师生的互动中进行,教师在讲解和示范中提出课堂教学学习目的、训练任务和项目评定标准,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解析操作要领和展示关键技术环节等方法,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积极观察,认真体会技能的要领和操作的关键,主动参与技能操作,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最后,教师实现了教学目的,学生达到掌握技能的目标,在主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