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展示空间设计论文

展示空间设计论文

时间:2022-08-30 14:28:51

展示空间设计论文

展示空间设计论文范文1

[关键词]空间展示设计人性化

展示设计是一项强调空间环境和道具形式的独立设计职业,它是一种空间形态的构成。展示环境分为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室内空间是以展品本位为出发点,在展示道具形式作用下的空间形态。本文就针对展示环境中的室内空间设计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做相关的探讨。

一、展示设计中的空间概念

展示艺术与空间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展示艺术就是对空间的组织利用的艺术。从展示设计的概念,展示设计的本质与特征,展示设计的范畴以及展示设计的程序,我们可以发现,“空间”这个概念是贯穿始终的。展示设计是一种人为环境的创造,空间规划就成为展示艺术中的核心要素。所以,在对空间设计进行探讨之前首先明确空间的概念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每一个设计师需要把它当做“理念的基石”铭记在心的。

1.空间的两重性

空间这个概念有着相对和绝对的两重性,这个空间的大小、形状被其围护物和其自身应具有的功能形式所决定,同时该空间也决定着围护物的形式。“有形”的围物使“无形”的空间成为有形,离开了围护物,空间就成为概念中的“空间”,不可被感知;“无形”的空间赋予“有形”的围护物以实际的意义,没有空间的存在,那围护物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2.空间的时间性

在展示设计中我们所说的空间是四维的,在此给通常意义上的三维空间加上“时间”这一概念。空间是可见实体要素限定下所形成的不可见的虚体与感觉它的人之间所产生的视觉的“场”,是源于生命的主观感觉。而这种感受是和时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在展示环境中对展品的观赏,必然是一种动态的观赏,时间就是动态的诠释方式。

3.空间的流动性

在展示环境中,空间具有流动性是必然的,是由展示空间的功能特点决定的。展示空间是一门空间与场地规划的艺术,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用一定的表现手段向观众传达信息,它使观众犹如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艺术雕刻中,用陈列手法的动态表现,规划上有意识的引导,使观众在三维空间中体验时空产生的第四维效应。二、展示空间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

1.采用动态的、序列化的、有节奏的的空间展示形式

前面提到展示空间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所以在空间设计上采用动态的、序列化的、有节奏的展示形式是首先要遵从的基本原则,这是由展示空间的性质和人的因素决定的。人在展示空间中处于参观运动的状态,是在运动中体验并获得最终的空间感受的。这就要求展示空间必须以此为依据,以最合理的方法安排观众的参观流线,使观众在流动中,完整地、经济地介入展示活动,尽可能不走或少走重复的路线,尤其是不在展示的重点区域内重复,在空间处理上做到像音乐旋律般的流畅,抑扬顿挫分明有致。使整个设计顺理成章,在满足功能的同时,让人感受到空间变化的魅力和设计的无限趣味。

2.在空间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使空间更好的服务于人

展示设计需要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这是在进行展示空间分析时的基本依据。人类需要舒适和谐的展示环境,声色俱全的展示效果,信息丰富的展示内容,安全便捷的空间规划,考虑周到的服务设施等,这些都是人类在精神上对展示设计提出的要求。这就需要设计师仔细地分析参观者的活动行为并在设汁中以科学的态度对人机工程学给以充分的重视,使展示空间的形状,尺寸与人体尺度之间有恰当的配合,使空间内各部分的比例尺度与人们在空间中行动和感知的方式配合得适宜、协调,这是最基本的空间要求。同时人们应该是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进行活动,如果不能创造一个给人以心理上亲近温暖感觉的空间,那即便是利用了最先进展示手段的环境也只是冷冰冰的机械组成的没有生机的躯壳。一个充满人性化的展示空间才是一个“合情”、“合理”的设计。

3.以最有效的空间位置展示展品

展品是展示空间的主角,以最有效的场所位置向观众呈现展品是划分空间的首要目的。逻辑地设计展示的秩序、编排展示的计划、对展区的合理分配是利用空间达到最佳展示效果的前提。因此,设计师中必须将空间问题与展示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虑,不同的展示内容有与之相对应的展示形式和空间划分。给展品以合理的位置是展示空间规划首要考虑的问题,也是能否做成一个成功的展示设计的关键。

4.保证展示环境的辅助空间和整个空间的安全性

在一些大型的展示活动中,可能包括各种仪器、机械、装备及模型等需要消耗能源的设备。这些设备的运行大都需要一定的动力支持,如电力、压缩空气、蒸汽等,这些辅助设施也都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而且必须考虑将这些设备的空间与展示环境隔离开,以防止噪声、有害气体的污染,并做好安全防范。考虑好对这些辅助空间的处理是顺利完成整个展示活动的保障。

在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观众的需求是第一位的。所以必须重视展示空间的安全性。如设想到各种可能发生的意外因素,如停电、火警、意外灾害等,必须考虑到相应的应急措施。

三、结语

展示设计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涉及广泛领域并随着时展而不断充实其内涵的课题。以上我们讨论了展示设计中所涉及的空间的问题,可以得知空间在展示设计中处于灵魂地位,展示活动需要传达的信息必须通过空间展现在公众面前,空间为我们的感知活动提供了场所,没有空间,我们将无法获得信息也无法和人交流。总之,正确处理好空间的问题是展示设计中的精髓;正确认识空间与展示设计的关系是做设计的前提和基础;较好的运用“空间”语言则可以赋予一个设计以实质的意义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展示空间设计论文范文2

1、现代化博物馆陈列的用途

第一、现代艺术博物馆是为社会的发展,非营利机构,公共服务机构。为人类文明史的征集提供了见证性展示,是各项事业文明发展的见证。第二、收集、保藏文物、标本等其他文物资料。收集与保护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自建国以来,大量的历史文物及科学艺术等珍贵文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2、现代化博物馆展示的设计理念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蒸蒸日上和越来越高的欣赏水平,人们不但希望博物馆是由少数的贵族向多数的大众演化,并且也希望博物馆的参观者身份大众化,民主化。博物馆已经不仅仅是接待那些有身份的贵族游客了,已经进入了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满足人们对各种新奇事物探知的诉求、是人们精神世界追求的总目标。

二、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

1、苏州新博物馆设计风格

1)传统结合

新博物馆庭院,展区并不宽阔,行政区域花园景观设计从传统的景观设计理念相结合。新的设计概念为主题和传统园林的精华寻求一个新方向,挖掘和提炼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未来发展的方向,是现代景观的形成。

2)色调构材

虽然白将成为博物馆的主基调,把苏州传统建筑的结构和城市相结合,但它们是统一的灰色花岗岩代替,更好的融合颜色和纹理的追求。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结构的屋顶体系来源于古代的木梁、椽子、构造体系,将天花板体系组成现代开放式钢结构,木料和油漆更换。复古木框架和金属块在玻璃屋顶使用,为了控制和过滤太阳光照射的展区。

2、中传统建筑风格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建筑风格有着多方面的差异,但整体布局,空间,传统的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装饰艺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同于西方,并在世界上享有良好的声誉。强调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传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原则,认同与共识的意义,属于文化的范畴。指的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决策系统的总体结构的基本形式,从某个角度体现了传统的建筑也体现在传统文化的形式,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传统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颜色特征。

三、空间及展示空间

1、空间的概念

顾名思义,客观存在的空间形式和时间,长度,宽度,高度,大小的性能。通常指上下、左右、前后。眼睛能看到的,手能摸到的具体的事物,都是在一定的空间特性,有空间的具体规定,没有空间提供具体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2、陈列展示功能

审美倾向、性能的角度来看,它包括和性能的角度来看属性集合,参观行为心理学,人体工程学原理和相关做法和共识等等。把建筑空间相对其他空间,展示空间更好地突出其展示功能。展示功能使展示空间的两个核心功能,一个是交流的空间,另一个是艺术空间。社会确保检查质量和舒适度的展品的观众,而观众欣赏艺术保证从展品的可靠性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的过程。通信和艺术空间是突出展示空间的现实保障的必要条件。

四、展示空间的划分

1、展示空间设计的功能分区

展厅空间设计的第一步是功能分区,分区的功能是展示多种空间分析功能和它们之间的连接,使空间划分为满足功能的需要。在功能分区的过程,展厅空间艺术性和通信质量必须强调,和两者之间的适当关系的处理。苏州新的独立的展厅设计博物馆,是空间的划分和布局的功能,一方面,要考虑尺寸和数量,展品现场尽可能让观众欣赏到最精致的部分。另一方面,考虑到在整个博物馆展览的关系相结合,在规则的情况下,通过多种空间组合使一个曲折的隐状态。从地形上看,博物馆被分成三个部分。分别为:博物馆入口、博物馆大厅、博物馆花园,是博物馆的中心位置;西部为博物馆的主要展区;东部为现代艺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服务和管理功能等,这部分也将贯通与忠王府连接的实际通道。忠王府将恢复原来的外观。大厅是博物馆主旨,大厅处进口前庭和花圃。大厅的八个角变换是基于在苏州古代建筑和东方建筑元素,这为参观博物馆展区提供指南。按照国际惯例,临时展区设于入口处的交通流线处。除了书画、瓷器和苏州工艺美术品展区,还设置家具展区,为了强调了苏州丰富的艺术和文化传统。八角形的大厅、书画展览二楼,自然采光的高墙提供背景的便利书画展示。一个特殊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位于花园的东部。展览由1.35米的模块组合,它提供了灵活性。这些模块是简单和美丽的外观,,踢脚板,木框架墙和白色油漆。还有一个灵活的展示示窗口,旨在表明,工艺品的大小。游客可以通过悬臂楼梯到地下室展厅。

2、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组成

展示空间设计论文范文3

基于谢赫“六法”,从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依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等方面,论述展示设计在意境营造、形象塑造、功能设计、形体表现、空间规划与创意思维等方面与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思想和方法的内在关联,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为当代展示设计突破西方设计桎梏并发展为具备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学科提供借鉴。

【关键词】

展示设计;谢赫“六法”;传统艺术理论;当代设计手法

展示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的现代设计学科①,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目的而进行的空间、环境、道具、照明、产品陈列以及各种信息媒体的综合性设计。其起源于早期集市中商品的展示与交流。19世纪西方世界性博览会的举行促进了展示行业的发展,也使展示设计呈现明显的西方设计特色。相较而言,在中国,展示设计是一门较新的学科,仍是沿用西方的设计手法和语言,缺乏创新和自身文化特色。如何结合中国文化历史及社会发展趋势,创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准的设计,是当下中国展示设计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的展示艺术设计要想实现本质创新,需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出发,找到指导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理论基础,对其进行解构分析,结合当代展示设计的要求进行理论性的探索。传统文化是经过创作而成的经久不衰的艺术审美对象。②尽管其艺术门类纷呈,流派各异,但其基本规律和方法有着内在的关联性。正基于此,本文拟以中国历史上较具代表性的绘画理论———南齐谢赫的“六法”为立足点,分析其在艺术创作思想、方法等方面的特点,结合当代展示空间的设计理念、方法、程序,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为当代中国的展示设计突破西方设计桎梏并发展为具备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学科提供借鉴。

一、何谓谢赫“六法”

谢赫,南齐人物画家、美术批评家。其从创作实践中整理归纳出的《古画品录》,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艺术理论著作。③它奠定了我国美术思想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石,具有“俯遗则于来叶”的理论价值。④书中谢赫对中国传统绘画提出了六个评价准则,被后世视为“万古不移”的基本准则。此六法即: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谢赫“六法”在涵义上基本可理解为生动、用笔、象形、随类、构图、模写等六个方面,分别代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基本美学和技法原理,从表现对象的气质和内在精神、艺术家对客体的感受,到用笔对象的具体形象、结构轮廓和色调、构图布局和临摹写生等方面。谢赫“六法”是一个基本完备的中国传统艺术体系,从艺术创作的内在精神、情感,到用笔、构图、色彩和方法,皆有涉猎。气韵生动是绘画创作的灵魂,是作品的表现主题;骨法用笔是艺术思想的表达手法,是展示艺术创作才能的关键;应物象形是对表现对象的本质挖掘,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基本要求;随类赋彩是使艺术表达对象具备形态、性格和风貌,具备外在质地和肌理的辅助;经营位置是艺术创作中对画面构图、间架结构的统筹布局;传移模写是艺术创作的前提,是每一个艺术家和每一件艺术作品最终得以成功所需要经历的学习过程。传统艺术是人类精神追求的重要载体,设计也无法避免其精神内涵的体现。①中国传统艺术家的经典作品,都可以用谢赫六法来进行品评,体现出在气韵、笔意、画法、位置、傅染、形似等方面的突出特点与艺术手法。

二、谢赫“六法”对展示设计的启示

在中国,展示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设计学科,其设计理论基本上是从西方艺术设计体系中引入。对于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而言,这种缺乏创新和自身文化特色的设计手法,终归难以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特色作品。为突破西方设计的桎梏,以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理论基础为指导,找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与当代展示设计的内在关联,进行突破创新,无疑是可行之道。谢赫“六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代表,较之西方设计理念,更加注重艺术的内在意蕴,对中国现代展示设计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一)气韵生动与意境营造“气韵生动”为六法之先,是绘画创作的灵魂,也是我国传统艺术创作与审美的最高评判标准和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视觉艺术的范畴内,可理解为时空一体的视觉气质的绵延之动,这符合中国独特的宇宙观和生命情趣,也可见气质观影响下中国艺术对气的生命节奏的追求。②“气”指艺术的本原,强调世间万物皆由气构成,通过气的流动引发万物的变化,感发人的精神而产生艺术。艺术家通过身心一体对“气”的感知与运化,以艺术的手法再现蕴含的内在精神。“气韵”是指神气和韵味,是人的内在个性和情操的显现,在美学上有清远、旷达之美。艺术设计的“气韵生动”表征是其内在意蕴,强调艺术创作中生动地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性格特征。展示设计不仅要让人知道展示的是什么东西,更多的是要向人们传递展示环境内在的生命力,即内在的气韵。依据六法论“气韵生动”的观点,展示设计要在创作过程中体现创作者的内在思想和创造力,体现深层的文化内涵,使人在空间中感受到环境的意境、设计的生命力。要使展示设计具有动人的意境,可从如下方面着手。首先是主题营造。一个空间环境的设计,不是设计素材的堆砌,而是要有这个空间的主题,以反映空间的思想和情感,使人们能在其间体会到空间的意蕴。主题的表达以一种美学形态在展示空间中打破时间、地域的客观局限。③用主题去连接时间和空间,形成富有创意的空间场所,从而突出展品、事物的性质和概念,达到突出主题的最终目的和效果。具体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不同审美群体、不同展示素材、不同文化体验等方面的因素,将主题以具体的形象语言贯穿于整体设计之中,使参观者能从中感受到设计的核心思想。如在家具展示设计中,设计的主题可以根据家居的风格、品类以及面向的市场等来确定。不同的展示目的决定不同的展示主题,突出不同的展示效果,营造不同的展示氛围,从而使消费者融入其中,多方面感知空间设计的内在主旨和魅力。在具体的展示空间设计中,设计师要结合项目具体要展示或表现的内容,通过自己对项目的分析,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广泛收集相关设计资料和素材,找出项目设计的核心要素,从而确定项目设计主题。其次是意境营造。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命题,在绘画、诗歌、园林、展示、室内设计等艺术形式中都有体现,是艺术创造、艺术欣赏的重要标准。现代展示设计亦是如此。注重空间意境的营造,突出人的精神需求,使空间具有强烈的艺术氛围,也就是气韵生动,展现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空间形象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想象空间。环境设计不仅要为人们营造一个理想的物质环境,同时还要设法营造一个能给人们带来艺术美感、审美情趣,令人感觉愉快的心理空间环境。④如家具展示设计的意境创造,就是在展示设计中通过家具的展示使观者能感知到其所传达的人文精神,并产生一种美好的感受。具体展示设计中,通过家具主题的呈现,空间规划、动线组织、界面处理、材料组织和照明设计等设计元素的统一处理,使产品与展示环境融为一体,并得到完美的展现,使观者全身心地感知家具及展示环境,感知家居的空间意境,实现与产品的对话和共鸣。

(二)骨法用笔与形象塑造“骨法用笔”是中国绘画以线造型特有的艺术语汇。①其中“骨”指内在的骨力和力度,强调艺术创造的表现手段,在绘画中根据对象的具体特点运用适当的笔法,以线条创造逼真的造型效果,如山水画中的点法、皴法、泼墨法等笔法形成的造型语言。如书法家所谈论的“筋、骨、肉”,注重笔锋形态和运笔,以创造出神入化的神韵和美感。正如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所谓:“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用笔的关键在于表现线条的力度,展现创作者的内在精神面貌,提升作品的表现力。其中强弱、急缓、轻重、收放、动静的对比会产生灵动的节奏与韵律感。张怀瑾曾以“骨”和“肉”比喻南北朝张僧繇、陆探微和顾恺之几位画家的手法和造诣,其于《画断》中提出“象(像)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这句话也表明,当时不同艺术家用骨笔法的不同所创造的艺术效果迥异。西方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指出:“一种艺术品的根本性质是有意味的形式。”展示设计需要通过形成美感的创造,提高展示空间的艺术形象。“骨法”在设计中表现为设计师运用的线型语言,包括点、线、面、体等空间造型元素。设计师在展示空间中所用的线条与结构,就是“骨”;以不同手法形成的空间形态与界面处理,就是“肉”。展示设计空间形态的构建离不开点、线、面、体等基本构成语言的运用,离不开这些元素的相互组合。其中点在空间中是较小的形,起到确定位置和视觉中心的作用,如一面墙上的一幅画、一个空间中的一件家具。线型语言是造型语言中基本的构成元素,无论是直线还是曲线,都能尽显韵律与节奏。面是线运动的轨迹,也可以是扩大的点或变宽的线,或体的边界面。面的形态、材料、色彩、肌理的变化以及不同围合形式会产生不同的空间形态,从而形成不同的空间感受和格调。体是展示空间主要的构成元素,空间形态、展具、展品和陈设都可能是由各种不同形态的体块组成。体在空间中具有重量和体积感,通过比例、尺度、材料表达不同的性格,营造多样的氛围,从而给人不同的视觉感觉。在具体的展示空间设计中,设计师要根据设计主题,有效选择和组织点、线、面、体等基本设计语言,根据设计方案采用多样化的手法进行空间形态和氛围的创造。

(三)应物象形与功能设计“应物象形”在绘画中指对形的把握,要求运用造型手法实现主体对物象的感应,将物质的本质形态进行再造,以实现感应物象的“象形”。“应物”就是要用心去感受构思中的事物,“象形”就是要做到形似,要像所绘事物的形状。②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并非随意想象,往往是对外在物象有感而发,对外在世界的艺术再造。“应物象形”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通过艺术家的具体创作,针对所要表达的事物进行具体化的艺术处理,形成最终的艺术形象。南朝陈姚最最先提出“心师造化”的理论。后来唐代画家张璪又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强调艺术创作需以自然为师,从外在自然世界寻找创作素材和灵感,通过内心的思考再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为实现传形达神,需要对具体对象进行精细准确的描写,在有形的基础上去达神。用西方现代设计理论进行解读,“应物象形”就是“形式追随功能”。由功能设计出发针对具体的功能需求确定各功能空间需要的形态、尺度,选用相应的平面布局、尺度、空间形态,赋予相应的外在造型、内在空间,创造与功能相应的整体展示空间设计效果。现代展示设计起源于现代主义设计,强调重视功能,创造新形式。正如路易斯•沙利文的“形式服从功能”,强调展示形式服务于功能,展示设计以功能为主。展示空间是提供人们物质文化活动的场所③,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艺术,是为了满足某种目的而形成的艺术,适用是展示设计突出功能的内在本质之一。整体设计注重以功能为设计的出发点,注重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要求设计既要满足物质功能的实际需求,解决基本的展品展示与存放、人流动线与交通、商务洽谈与社会交往等基本的功能需求,还要满足精神审美功能的需要,创造动人的形象、优美的形体,展现展示空间的主题与性格,创造艺术化的展示艺术空间。当今展示设计应在满足具体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运用多样化的技术与材料,注重个性化、艺术化设计的创造。如笔者在左右家具展示设计中,首先根据甲方产品展示的要求进行空间布局与设计,综合考虑产品展示、商务洽谈、人流组合等基本功能,以区域板块化的形式将不同的家具以居家形态有机组织,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居家展示场景,以线型动线将各区域连成一体。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展区所处位置和基本平面布局,以及项目设计主题,进行展示空间的外部形象和内部形象设计。展位设计结合产品以现代手法表现东方精神,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为主题,用现代的设计语言、材料和构造方式,结合传统的文化、艺术、造型、图形等,形成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表达骨子里的中国精神。

(四)随类赋彩与形体表现“随类赋彩”是指根据各种不同对象,准确地涂色,同时要在形象上赋予概括性的色彩表现,①这是表现绘画创作的必要补充。中国画之“随”,似有顺从、依附之意,指依据具体对象而相应处理。“类”是指表现对象的品类,有着内在的规律,可表现人的精神观照,在绘画创作时要表现其基本特征。所赋之“彩”,并非单指颜色,还包括笔墨的渲染、明暗、层次。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许多都不用“彩”,而是通过墨的浓淡、层次产生不同的光色效果。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运墨而五色具”,意指山水画可以用墨的变化体现自然界中的山青、草绿、花赤、雪白等各色效果,从而体现丰富的墨色变化。色彩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媒介,先于图形给人鲜明直观的印象。在展示空间设计中,赋彩就是根据空间形态和设计主题,通过材质、肌理、光影来表现空间的特色与层次,主要依托于装饰材料的设计、选择与搭配。色彩设计不在色彩本身,而是色质的合理运用。②通过虚实、轻重、软硬等不同材质的组合、对比,创造不同的空间层次与色调,使展示空间体现出鲜明的特色和整体效果。材料是现代艺术设计内容与形式的传达媒介③,是展示设计的物质基础,影响人们对展示空间环境的视觉和触觉感受,并引发相应的心理感觉。材料的软与硬、光滑与粗糙、色泽与光影体现自身的特性,材料的组合可以表现特定的主题,营造特定的氛围,使空间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从而传递不同的展示信息。其中材料色彩是首先呈现出来的特征,以其物理特性和心理特性呈现给人以轻重、距离、大小及冷暖的感性特征。材料的质感则可引起人视觉、触觉的感官差异,软硬、冷暖、粗糙与光滑、光泽与透明等不同的质感形成不同的内在张力和知觉感受。材料肌理可以表现材料的细节感知,其粗与细、轻与重、新与旧都可产生不同的视觉和触觉效果,创造不同的空间情绪和意境。在实际展示空间设计中,根据设计主题与定位,结合不同造型元素选用不同的材料,以其色调、质感、肌理乃至光影的变化营造不同的空间环境色彩感觉,使空间环境呈现不同的艺术审美形态,从而传达空间意境、氛围和情感。如在空间场所中,可以木地板、大理石、地毯等不同的材料进行空间功能的划分,形成公共、舒适或私密的空间氛围;通过透明玻璃或彩色玻璃进行空间分隔,可创造虚实相生的展示空间;具有优美色调和装饰纹样的织物材料和木材,既可用于空间分隔,也可以其自身的装饰纹样成为空间艺术效果表达的对象。不同材料间的对比,既可突出各自的特点,又可通过比例、形态、尺度的协调控制构成展示空间整体的艺术效果。

(五)经营位置与空间规划“经营位置”,即艺术创作中的构图处理,是艺术创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经营”说明对构图设计要有选择、取舍,对其章法和布局要进行组织和安排,进行全局结构的统筹处理,通过疏密相间、辉映有致的画面处理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视画面的构图,注重以经营位置来表达内在艺术思想。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称此法为“置陈布势”,唐代张彦远则称之为“画之总要”,这表明布局的重要性。④东晋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提出:“凡画,迁想妙得也。”强调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想象活动,提出将主观情思“迁入”客观对象之中,从而得到艺术感受,对画面结构的经营也通过内在思想得以表现。如南宋山水画家马元、夏圭在画面构图中突出画面的边角构图,史称“马一角”“夏半边”,以“计白当黑”的手法使画面简洁洗练,采用大面积的留白突出虚实对比,以虚空来突出实体,烘托画面的意境。在具体构图设计中,有一系列对偶的艺术处理手法可以用来创造画面的艺术空间,如顾盼、开合、虚实、藏露、疏密、动静、奇正等,这些对立统一的艺术处理手法也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处理的基本法则。在展示设计中,经营位置就是对整个展示场所的空间规划。展示设计一如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以游动的视线来观察和表现物象,①注重人在其中流动、行走而产生对整体空间场所和展示环境的整体感知,是一个融入时间的空间。其平面布局、空间规划、动线设计,既是展示空间呈现出来的外在形象,也是观众游历其间,感知展示空间、展示形象和展示意境的重要载体。在设计时要从整体把握,既要考虑受众参展过程中在单个功能展区的空间感受,也要考虑其在参观过程中将一个个独立展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更要考虑不同展区之间的区隔和联系,将时间、动态的概念融入其中进行设计规划,使人在时空的不断变化过程中,通过运动、观赏、交流等感知方式,接受空间场所传递的图文展示信息。一如中国传统绘画对构图效果的追求,展示空间的布局、不同展区环境的结合,也要考虑各个展示区域在整体空间中的位置与相互关系,具体设计中则需根据不同类型的展示要求进行处理。如在设计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华的故宫博物馆时,可参考历史遗留下来的明清皇宫建筑的特点,以中轴对称、前朝后寝的空间布局,依次展示古代帝王办公、处理政务、后宫生活等不同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使人在参观过程中随着建筑规模、空间形态、装饰装修、生活器物的变化,形成与外在环境和展示物品的对话,感知帝王生活的华贵和皇权的绝对权威。

展示空间设计论文范文4

[关键词]展示艺术 动态空间 视觉动力

展示艺术不仅仅是被动、静止的静态空间,而且作为商品营销活动的一部分,是一个信息传达与交流的综合媒体。无论是博物馆展示,还是商业展示环境是联系观众与参展方的媒介空间,其功能内涵已扩展为休闲娱乐体验、文化交流。现代展示艺术设计不仅是物理环境、空间视觉环境的设计,更是心理环境、文化环境的设计,从而帮助参观者实现在新型环境中物质、能量、信息、情感的动态体验与交流。

一、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阿恩海姆是著名的艺术心理学家,他提出的“视觉动力”说对其后的艺术创作领域造成重大影响。从古至今,艺术设计一直产生着巨大的视觉力量,但是人们却很少给予关注。目前,人们讨论的焦点是建筑的实用性、经济性和社会因素等,还没有将建筑的视觉表现属性看作是它们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因此还无法描述人们对建筑的全面需要,这一现象令人遗憾。现在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一种尝试运用视知觉原理分析那些心理属性的方法。这种尝试是鲁道夫・阿恩海姆在他的这本新作中所运用的。这位以《艺术与视知觉》一举成名的视觉艺术心理学权威,现在把他全新理论转而应用于建筑媒介的具体分析中,试图以自己惯用的清晰与精确来揭示建筑在知觉中的重要意义。

二、国外相关案例分析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美国文化。赖特的展示建筑作品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数量不多,但仍能品读出始终贯穿其中的常用设计手法,我们通过如下两个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一是古根海姆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视觉动力;另一是莫里斯商店展示设计中的视觉动力。

1.古根海姆博物馆展示艺术中的视觉动力。古根海姆博物馆利用了曼哈顿整个拥挤街区和网状的道路结构,将内外形式相同的建筑嵌入了这个厚度之中,建筑物内部曲线的斜坡通到6层,螺旋的中部形成一个敞亮的空间,光线从圆形玻璃顶层泻下,观众的视线顺着盘旋而上的展廊指向圆形玻璃顶,参观时观众先乘电梯到最上层,然后顺坡而下。参观路线共长430m,美术馆的陈列品就沿着坡道的墙壁悬挂着,观众边走边欣赏,不知不觉之中就走完了6层高的坡道,视觉的流动性贯穿始终。

赖特以一条三向度的螺旋形结构,而不是二向度的圆形平面结构来包容这个空间,使人们真正体验空间中的运动。他认为人们沿着螺旋形坡道走动时,周围的空间才是连续的、渐变的,而不是片断的、折叠的,动态过程的连续性和矢向性还是建立在赖特对于细节的精心处理上,例如电梯口狭小局促的等待空间和坡道终止处开阔的空间形成对比,“欲扬先抑”使人们顺坡而下的游览进程更显开敞、流畅。又如属于“静观”的水池,作为空间里唯一的介入物,它把坡道“铆合”在了水平的楼面上,似乎是为了宣告着“动观”旅程的结束。参观者不仅可以在沿着环形坡道行进的过程中以私人的尺度欣赏展品,也可以在坡道的内边缘跨越过中庭远距离地感受对面远处的展品,创造出一个有关艺术品与建筑空间两者的最综合最有价值的体验,使视觉流动性得到最大的体现。

2.莫里斯商店展示艺术中的视觉动力。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感觉形式,除了感知运动之外,整个视域中都充满了这种复杂的从属等级关系。赖特设计的莫里斯商店正是重视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的主动性来实现空间的流动性,以完成“流动”这一视觉特性。在莫里斯商店设计中,赖特利用了设有界墙的狭小基地和作为陪衬物的狭窄街道将动态的坡道空间隐藏在平实的沿街入口立面的砖墙之后,精心的处理使这个看似“静观”的墙面也产生了视觉的流动性。拱形的大门左侧落地是真实的“门”,这道美丽的拱形门,是用砖的肌理沿着同心圆方向做凹凸处理,强化了方与圆之间的锲合,沿着街道人行道方向在底边上嵌着五彩的街灯,与之呼应的是在水平的砖墙间也暗藏着的灯光,入口处有意的偏心处理更符合在视觉上的动态均衡性,当街道上的人们被吸引进入圆形拱门时,透过玻璃看见内部舒展流动的弧形界面时,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莫里斯商店的内部采光设计同样采用顶棚采光的方式,内部光线从悬挂在上部的半透明球面组合形成的网格中照射下来,当参观者沿斜坡上行时,分散在曲墙上的装有照明物的开口吸引人们做适当的停顿,商品在这片刻的驻足中获得展示,由于封闭式展示空间的内向性,通过天窗的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都变得更加顺其自然,而赖特的光线设计也和参观者行径的矢向性相辅相成,具有视觉吸引性。

三、展示艺术中的视觉动力要素分析

1.展示艺术的空间。展示艺术中空间和视觉语言是两个密不可分的艺术概念。设计中常常提到“设计,以人为本”。而在展示设计中,设计的主体发生了变化,由人转为了展品,所以,也可以说,“展示设计,以展品为本”。其中展品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发生的微妙的变化,人们在观展期间形成了人流、路线等,以此扩散,与展品一起形成了展示空间,又形成了“设计,以人为本”。展示设计可以说是一种对空间进行艺术处理的过程,在进行展示设计时,空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甚至可以说展示艺术就是对空间进行组织利用的艺术。

展示空间形成了展品空间、观展空间、人的流动空间、休息空间、公共空间等,在展示设计中,“空间”的概念是贯穿始终的,空间规划就成为展示艺术的核心要素。展示设计中,空间的概念有着相对和绝对的双重性。空间有由真实物体或者界面围合形成的真实空间,也有由光、影、隔断等形成的虚拟空间,这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空间在展示设计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在这样虚实并进的空间中,由展品的位置和布展形式共同决定了展示的空间,展示的流动空间也在此形成。所以,展示空间的流动性是必然的,它是由展示空间的功能特点决定的,在这个特定的空间中,产生了和其它空间不同的环境艺术效果。

2.展示艺术中的色彩语言。色彩在设计中通常与灯光一同出现,是室内设计中不可缺少的设计手法,在展示设计中也同样是展示设计视觉语言的主要元素,创造展示环境气氛不可缺少的表现形式之一。展示设计在色彩设计上更加注重色彩的心理效应,色彩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是设计中的重中之重。设计中同样要遵守统一性、突出主题、服务观众的设计原则。创造和谐的观展环境,满足观者的求新、求变、求奇的心理需求。

3.展示艺术中的光环境。光,设计中重要的设计元素。展示设计中视觉空间环境不可缺的元素,常常以人工光源为主出现,起到很好的渲染气氛的作用。作为视觉的基础,人工光源的使用直接影响着展示空间中展品的展示效果,除了起到基础照明的作用外,更加重要的是渲染空间。有时,在展厅中加入自然光源,更加增添了设计效果,展示视觉空间与展品浑然天成,但这其中,展示视觉空间室内人工光源与自然光源的比例安排显得尤其重要。有些特殊的展厅设计完全采用自然光源,这对展品的要求比较高,此种设计大多结合人工光源出现。展示设计的光照度是由展品的感光度决定的,展品的光照度一般大于展柜的光照度,各个不同的展示厅内的光照度不宜相差太大。展示设计中的光环境主要是为了让观展者有一个舒适的观展环境,其次达到较好的展示氛围,创造独特的艺术气氛。

展示空间设计论文范文5

关键词:会展设计 新特征 “德芙”巧克力展厅

展示设计是近几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一门学科,尤其是会展的举办,不论在国外还是国内,不论是一线城市还是发展中的城市,会展的举办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会展设计是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所谓会展设计,就是展示设计师们在既定的展示空间环境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一定的平面设计、版式设计、灯光设计等,将一定的信息展示并传播给观众,并以此对观众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代的会展设计好比是一幕“戏剧”盛宴,展品可以比作戏剧中的演员,展示实体空间是戏剧的舞台背景,展品自身呈现的艺术魅力和特征相当于戏剧中的角色,像环境戏剧一样吸引观众的同时也生动演绎了品牌内涵。

一、强化主题线索,塑造“角色”

这里说的塑造“角色”是指展品或形象所承载的价值观、所代表的生活方式的深层次意义上的艺术感染力,这是当今会展空间设计的显著特征之一。比如笔者做的毕业设计“德芙”巧克力展厅,此“德芙”巧克力展厅运用了设计的形态学,形状主要以巧克力形状和柔滑的线条给人呈现出一种柔和、活泼的感觉,整体的外观是一个巧克力礼盒形状,给人从形象上感觉这个建筑是一个有精神的、文化的、软性的、有生命力的和有灵魂的。

展厅外观运用了几个几何形,形象地展现出了巧克力,加上运用柔滑线条的元素体现了“德芙”巧克力。所用的材料是常见的建筑素材,从不同的地方展现出高雅、丝滑、大方,让人不仅可以从形状和色觉中感觉巧克力,更能让参观者心灵上也有共鸣。

二、注重互动体验,观众参与会展空间的主题表现

当代展示活动的游戏性、参与性是展示戏剧化特征的表现之一。展示活动中的观众不仅是游离于空间之外的观看者,也是展示活动的参与者,有时甚至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展示主题的创造者。让观众通过亲身体验而思考,展示主题的理念才能深入人心。如笔者设计的“德芙”巧克力展厅,展位会不惜把很大空间留出来做成一个品尝和加工区间,让观众参与其中。这时候观众既是“德芙”巧克力展位空间的载体,同时也是空间表现的主体,展馆在吸引观众的同时也生动演绎了品牌内涵。

三、有效地诠释主题才能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在世博舞台上,发达国家无拘无束地宣传国家形象、展示科技成就、生动诠释世博主题,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相比之下,中国馆设计还始终摇摆于展示传统文化和追求现代成就之间,体现主题差强人意。中国的商业会展设计发展任重而道远,必须汲取世界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善于挖掘传统文化(或企业文化)的同时,将会展主题、地域特色、现代科技、当代社会意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四、情感诉求使展示主题更具感染力

当代的展示十分重视人在特定环境中对展品、事物的直观感受和心理需求。空间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的物理空间意义,而更注重于探求空间实体的另一个空间――创造展示空间与受众之间的“对话空间”,它更侧重于气氛的表达和以视觉文化元素营造某种情绪、氛围。这种“对话空间”使受众在展示空间中体验到造型、材料、图像、声音等有了体温、情感与表情,于是展示语言有了感人的魅力。情感的展示空间可以激发受众的灵感和联想,从而大大提高展示主题信息的传递和感染力。

五、新媒介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展示主题的表现

相对于传统艺术媒介来讲,它是一种集虚拟技术、数码影像、光电于一体的综合媒介应用。“这种新型的艺术表现形式使艺术和技术更加一体化,可以使观众在视觉、听觉、心理、生理上获得全方位的愉悦和满足。” 这些新媒介艺术首先在世博会上崭露头角并迅速普及到世界商业会展舞台上,它将大大地改变传统的展示形式,使当代的会展艺术尽显科技魅力。比如05年日本国际博览会的场馆展示设计,该博览会的主题是自然、宇宙、生命,两个场馆都利用了新媒介,以绚丽的光色和影像艺术作为空间造型的新元素,在声光电的配合及观众的参与下,使空间瞬间重新演绎,使人仿佛置身于如梦如幻的戏剧情境中。

参考文献

[1]余强《设计艺术学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1-25。

[2]过伟敏 刘佳《基本空间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一版,16-17。

展示空间设计论文范文6

关键词:商业会展;平面设计;展示空间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183-01

一、商业会展平面设计的特点

(一)平面设计与空间设计、工业设计的结合

商业会展平面设计不仅注重平面设计的传播,而且更加注重这些设计作品在空间中的运用。另外相当一部分平面设计本身就与产品或展示道具合为一体,具有使用功能和在空间中的图像导视功能。因而在会展中的平面设计对材料的质感、制作工艺和形式有着特别的要求。

(二)平面设计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

在多媒体技术引入后,会展平面设计发生了变化,其中一部分介绍性的图文内容转入到多媒体中。因此这一部分的版式设计也就转入到网页设计中。

二、商业会展平面设计的功能

(一)信息传达功能

在展示设计中,所有展示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让参观者被吸引、接受商家的相关信息,平面设计则能起到很好的信息传达作用。参展商、组展单位的信息需要在展厅空间中正确的传达给参观者,通过平面设计,则可以优化信息传达方式,也是最主要的信息传递手段和主要的信息载体。除了准确无误的承载信息,艺术性表现则是平面设计最主要的因素。

(二)气氛营造功能

平面设计的内容可以强化展示空间的个性,营造特定的空间氛围,使展示空间强调的特异性和与众不同的效果能够轻松实现。由于枯燥乏味的说教和生硬呆板的陈列早已被时代淘汰,更为人性化和参与性的商业展示空间受到现代人的青睐,平面设计会为空间增添更多的时代感和趣味性,给参观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增强展示空间的观赏性。

三、商业会展平面设计的内容

(一)展场内的平面设计

1、 商业会展CI与导视系统。对于中型以上的展台和展览,一般来说都需要具有导视系统,在功能上是方便参观者参观查找,同时也是对于展示整体形象的宣传和活动气氛的渲染。展示CI导视系统具有鲜明的视觉特征和广告效应,但要与会展的内容风格以及整个展示的手法具有一致性。

2、图文平面设计。作为会展平面图文设计,它兼着几个任务:首先是内容的准确传达,其次是创造该展示所特有的传达形式以完成展示的形象创造任务。它的特点有:

(1)图文设计不仅是简单意义上的版式设计,而且涉及创意设计的范畴,以实现形象传播的作用。因而一部分会展图文设计的作品看起来更像是招贴,或是平面广告。通过示意图片、说明文字与参照展品的组合使参观者能够较为全面地接收到传达的资讯的意图。

(2)制作材料工艺和特殊手段。会展中的平面设计早已超越了纸张与印刷的范畴。为了达到令人难忘的视觉效果,它可以是任何材料的,玻璃、塑料、金属、织物、霓虹灯等等,这些在设计作品中很少见到的,而形式也是介于平面与立体之间。由于材料的多样性决定了工艺的复杂多变,至于表现手段的特殊性更是大大地得到了扩展。

3、派送物品设计。绝大部分会展活动都会有不同类型,或多或少的赠品。这些赠品可以是画册、介绍册、宣传页、纪念品等。因而可能会涉及平面、产品等方面、但无论是什么,它的形式与内容必须置于整体广告和市场定位的范围中,并作为其最贴切集中的表现。

(二)展场外的平面设计

当代商业会展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远远超越了展场和展台的范围。无论是商业展示还是文化形象展示的主办者都希望通过会展的媒介使自己的形象和观念深入到大众的生活中去,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进入展会的人。展场外展示正是应传播扩展的要求而出现的。目前展场之外的会展设计大部分是与平面设计有关的,像海报招贴、明信片的派送、自取资料及其展架等等。这是作为对会展活动的一种宣传和推广,是会展传播扩展的主要部分。

四、结语

对展品的展示,信息的传播所起的作用是决策性的。当今是信息时代,如何在信息纷扰的氛围下,对公众进行消费指导和文化感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事情,也是设计师的责任。作为设计师,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利用平面设计的特点功能,将信息最有效地传达给受众,提高受众对所展示产品的认知程度,使其有效地接收展示信息,以期达到最佳的信息传播效果和经济效益,从而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

展示空间设计论文范文7

论文关键词:展示,空间,情感表达,信息传递,效率

一、展示设计的空间情感特点与需求。

“情感”被理解为人与人之间产生的抽象感情,所谓“展示空间情感”就是提供一个释放各种情绪并产生强烈感情共鸣的空间场所,由于情感因素的置入,才使得展示空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空间情感设计”就是将抽象情感融入具象设计元素和成果中,让人们在空间观展过程中激发美好联想,产生情感共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感。

展示空间需要“情感设计”,随着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更期望形式上的情感刺激,更关注空间意境与情感的碰撞。一个著名实验可以证明空间情感对受众的重要性:将人被放在一个灰暗、寂静,没有色彩和气味的绝对中性房间里,避免和任何物体进行接触,大多数实验对象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要求离开这样可怕而没有情感的空间环境。由此可知人需要一个明确而恰当表达情感的意境空间,因此营造一种具有情感的意境空间是展示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只有在空间的情感创造和表达上,真正的打动受众,触及其内心世界,才有可能使信息最大程度地,最大容量的被受众接受和消化。

二、展示设计的情感化表达与信息传递效率的关系

“展示”作为经济时代信息传递与交流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将所欲传达的信息以最佳的效果传递给受众,并引发联想和意念延伸。全面正确的信息传递并不容易,受到多种条件和受众接受能力的制约,同一传达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接受结果。

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多元化的,如灌输、说服、表白、呐喊等,但都无法与情感化传递方式相比拟。所谓情感化传递是指将各种造型、材质、肌理,色彩,照明等设计元素创造性安排,以叙事的方式引导受众进入其中,如身临其境,如进入角色,自然而然的产生情感认同的效果。如果说情感化表达是展示设计的最有效手段,信息有效传递是展示设计的终极目的,情感化表达是信息得以有效传递最核心的因素。如房交会“唯美品格展台”,空间将大然精华加以提炼,以秋日牧歌为主题背景,运用具象白桦树,抽象几何形态组合,搭配欧式装饰构件,厚织物和绳索等材料,唯美的古典色彩等设计元素,点缀局部追光照明,整个空间挥洒自然浪漫的风情,给人以清新脱俗,温文尔雅的印象,在这样气氛烘托下,成功的传递着品牌自身的热情、活力、品味等信息。

三、展示设计的空间情感化表达方式

奥本海默说:展示设计师就像电影导演,如何将故事内容展现给观众,首先要营造和圈定一种情感意境和氛围,完成对观众情感的“诱惑”,使观众获得全方位的感受。从范围上,大到博览会、博物馆,小到卖场、橱窗,都是围绕突出“主题”,渲染“情感氛围”为主。展示设计通过空间组织、造型、道具、版式、色彩、声音,甚至味道以及声、光、电等形式语言,融合审美性到创意表现中,渲染空间的情感意境和氛围。综合多种形式语言可以把空间情感表达分为几种方式。

1营造自然浪漫的形式意境。

快节奏的工业时代,人们渴望舒缓的节奏和热烈的情感。营造自然浪漫的意境从大自然中提取设计元素,采用舞台布景的特点,运用视觉形式语言,通过情节性、故事性的语言,表达出对人物、植物及展具与展品等具象形态及客观环境的理解与思考,营造非理性的、原生态的、田园牧歌般的浪漫意境,使展示空间极具个性化的艺术形态,并通过设计构图的强调和主体色彩的营造唤起人们心底里情节,把情感的触角置放于展示空间的每个角落。

2营造时尚极简的形式意境。

时尚极简的形式意境来自荷兰的风格派和构成主义,追求美好的比例、精练的手法、干净的色彩、纯净的材质以及简练的线条,但对空间品位要求极高,往往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佳境。这种简约不是“单纯简化”,而是更高层次文化底蕴和前卫的生活方式的反映。通常这种情感表达形式体现展品与道具,受众与空间,空间与照明等诸多辩证关系,具有冷静、理智的特点,传递着展示空间所追求的强烈的形式美与理性严谨的信息内涵。使受众在观展过程中获得无穷的想象力和感染力,就像芭蕾舞台上的一群小天鹅通过追灯光的处理突出单纯的形式感。

3营造意念装饰的形式意境。

与简约、理性的时尚极简的形式构成鲜明对照的意念装饰的形式意境,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装饰营养,传统的装饰文脉主要受到埃及、希腊、罗马等文化以及世纪初期新艺术运动的影响,而意念装饰的形式在提炼传统造型精华的基础上,有别于传统的装饰主义的华丽感,呈现出线条利落简练的韵律美,在呈现精简线条同时,又蕴含奢华感。其主流追求装饰性、变幻性、文脉性的表现形式,意图通过抽象的图案,浓郁的装饰色块和细节强化展示空间的情感意境,无形中传递出动感、野性、张扬等个性十足的审美信息。

4营造个性创意的形式意境。

在波普艺术、偶发艺术、超现实主义等创造观念的影响下,我们还可以提取出一种极具“个性创意的形式意境”,其表现否定常规的美学标准,反对客观认知的模式化,追求彻底的思想解放,变化万端而不拘一格,或造型怪异或诙谐幽默,甚至采用夸张与卡通的设计手法,以否定传统,创造前所未有的艺术形式为主要特征,显示对现代文明的嘲讽和对传统文化的挑战,以达到标新立异的展示效果。

结语:21世纪展示设计随着社会的进步,受众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不断升级,强调展示空间情感化表达与信息传递效率的关系是现在和未来持久的主题。将审美性融合到创意表现中,通过多种多样表达方式,营造空间的情感意境,巧妙地进行“情感煽动”,把受众引进“情景交融、物我交融、情理相随”的展示氛围中,使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理的认知,增强展示信息的传递效率,最终实现信息资源被最大化的传递和被接受。

参考文献

1 叶苹:《展现的艺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2 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

3 韩斌:《展示设计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6年。

展示空间设计论文范文8

【关键词】视知觉;展示空间;应用

1.视知觉原理的产生和发展

视知觉原理的产生与“格式塔”相关领域的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18世纪早期和中期,德国的一些哲学家便开始使用“格式塔”这个词,起初这个词只是被用来作为艺术评论之用,后在心理学上也具有了特定的意义,并被英语国家的心理学者借用。“格式塔”系德文“Gestalt”的音译,主要指“完形”,即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后来将这种整体特性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便产生了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主张格式塔效应的普遍有效性,认为它可以被应用于心理学、哲学、美学和科学的任何领域。主张研究应从整体出发,再从整体返回到部分。20世纪30年代后期,格式塔心理学家把格式塔方法具体应用到美学中,并与心理学的各个过程相结合,促进了各种具有格式塔倾向的美学研究[1]。其中在视知觉研究领域,美国美学家阿恩海姆将格式塔方法应用到艺术研究中,探究了视知觉的理,极大地促进了视知觉原理的发展。笔者认为,对于这些原理的研究有助于设计艺术学科的科学健康发展。让设计者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讨论和解决问题。

2.视知觉原理在展示空间中的运用

从最早的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开始,展示空间设计在15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和充实其他学科的优秀元素,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当代的展示空间设计已经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学科。

在实际的展示空间里有着的众多的商品或信息,要使观者注意到自己想要展示的物品,达到引人瞩目的效果,就需利用视知觉中“视觉注意力”的相关原理;而要使被展示物达到印象深刻的效果,就需参考视知觉的“视觉记忆”的相关原理;当面对众多的同类展示物时,为了突出自己展示物的个性特点,就要运用到视知觉的“图形思辨”的相关原理;当观者离开展示空间时,为了使其能达到长期记忆的目的,加深其对被展示物产生视觉想象力,就须结合视知觉的“视觉想象”的相关原理。“平衡”和“群化”是视知觉中的两个重要的原理,和展示空间设计的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正确的运用视知觉的相关原理能极大的提高空间设计的展示效能。

在笔者参与设计的 “厦门无线城市”展位设计中,以不同大小的“门”字形的结构群化组合,使之在空间上产生层次变化,使整体展示的空间显得既统一又兼具对比差异,企图以其单独结构的独特性和群化的连贯性的效果吸引观众的目光(图1、图2)。

3.结语

视知觉原理在当代展示空间设计中的运用极其广泛。我们可以发现:合理运用视知觉原理能使展示空间更加科学和艺术化。笔者相信,在未来的展示空间设计中,视知觉原理的运用会更进一步的科学和深化,也将使我们设计的空间更加美化和和谐。

参考文献

[1] 贡布里希.图画再现心理学的再研究[M].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221).

[2] 西戈.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一种新皮亚杰学派观[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

[3] 冯节.展示设计[M],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7,(27).

[4] 黎炜.格式塔心理学[EB/01]./html, 1996-11-25/1996-12-2

展示空间设计论文范文9

关键词:展示空间节点,展示空间流线,人行流线,参观流线,展示空间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hibition space node and Visit flow lines

by Chen Xiaojie

Abstract:This paper is an analyt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spatial joints and spatial streamlines, elaborating on the content and features of spatial joint design, on the behavioral features and manners of the people in the space, and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patial joint design and visiting streamlines,with an ultimate purpose of determining the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designing and arranging spatial joints.

Key words: Visit space Nodes, Visit space flow lines, Pedestrian flow lines, Visit flow lines, Exhibition space

1绪论

1.1研究概况

展示空间是在既定的时间、空间中运用展示艺术设计语言对展品与空间的设计,让人参与其中,达到人与空间和人与展品的完美沟通的空间形式。现代的展示空间除了要求功能性方面的设施、条件和环境等,还包括各类满足心理需求、精神需求以及获取相关信息的需求。人的心理喜欢被约束,让人行走在被安排的参观流线中,往往就会让人产生抵触情绪,这时就需要空间节点对人的主动引领来完成参观流线。

1.2研究意义

空间环境设计中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供的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当人处在展示空间中,由被动地位转变为主动地位的时候,心里的感受也发生了变化,人乐于在这个环境中,并享受着环境带给他的信息。空间节点在展示空间中对人不但起到引导的作用,也能够疏散人群,他对人在空间里的时间停留起到控制。一个个体空间是单一没有生命的,再加个小空间联系在一起,中间的连接点是整个空间的灵魂,使这个空间拥有生命力。人在展示空间中用交流的方式参展,达到展示空间的最佳状态。

2展示空间节点设计的内容和特点

2.1展示空间节点的内容

展示空间节点是展示空间中调整参展过程中视觉感受的设计,运用空间节点的功能设计出适合展示空间的形式,来达到人与空间的融合。

2.1.1展示空间节点的功能

展示空间节点的不是简单的的空间组合,它具有展示功能、引导功能、疏散功能。

(1) 展示功能:

展示空间节点的展品结合展厅的内容,在节点处设计比较独特的展品或者是能够提供顾客更多的展示信息,加深顾客对展品的印象,利用展品的特殊性作为空间节点的一部分。

(2) 引导功能:

在人具有选择权利的基础上,人会对特别的事物或是美好的事物引起注意而走向它。这就是展示空间节点对人流的方向选择的引导作用。

(3) 疏散功能:

人在展示空间中容易集中在一个空间中,人停留时间过长就会造成交通堵塞,空间节点处可以设计一个“亮点”用来吸引人群,达到缓解交通压力的目的。

2.1.2展示空间节点的形式

空间的存在及其特性来自形成空间的构成形式和组成因素,不同的组成形式和组成因素会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受。展示空间节点有:开敞、悬浮等许多形式。例:开敞空间给人的感受更为开放、活跃、流动感强,利用给人提供触觉展品或空间吸引人群;当人一直处在被墙分隔的空间中,遇到悬浮的空间节点自然会被吸引到这个空间。

2.2展示空间节点的特点

空间节点位于两个展区或两个空间交接处,属于过渡空间,节点的设计既要融合第一展示空间的内容也要有第二展示空间的形式,但也要在此基础上个性化处理,主要从尺度区别、色彩区别、造型不同等的两个空间对比设计来调整。

3 展示空间人的行为特点及行动方式

3.1空间内容引导视线和行为

3.1.1展示中的视觉要素

视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展示设计的招引、传达和沟通功效的生成取决于人的视觉因素。展示设计对于人的视觉特征的了解与研究关系着设计的成败。

(1) 人的视觉运动规律

人的视线习惯于由左至右,由上至下运动,眼球上下运动比左右运动容易产生疲劳。 (2) 视区分布

① 水平方向视区:

中心视角10°以内为最佳视区,人眼的识别力最强;人眼在中心视角20°范围内是瞬息视觉,可在极短的时间内识别物体形象;人眼在中心视角30°以内时有效视区,需集中精力才能识别物象;

② 垂直方向视区:

人眼的最佳视区在视平线以下约10°左右,视平线以上10°~视平线以下30°范围为良好视区,视平线以上60°~ 70°为最大视区。

(3) 人的视觉特征:

人眼识别不同颜色的的机能也具有差异。白色视野最大,其次为黄、蓝,绿色最小。但也与被视对象的颜色和其背景衬色产生的对比有关。

3.1.2展示中人的行为习惯

(1) 空间的尺度

人在一个空间中遇到选择的空间的时候,一般会走向大的空间,空间的尺度包括空间大小,道路宽窄等,人的习惯是选择空间大,道路宽的方向。

(2) 空间的形式

展示空间中节点的设计可以在视觉上给人刺激,其特殊空间节点形式会影响人在空间中的停留时间,例如:一个空间红色为主体,那么人在看见蓝色空间后,就会离开红色空间,这是空间形式对人的停留时间产生的影响。

3.2展示空间中人的行为需求

人在认知客观物象的过程中,总会伴随着满意、喜爱、厌恶等不同情感,也会产生意愿、欲望与认同等不同的心理定式特征。因此,认识和研究人的行为需求,对提升展示的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3.2.1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人的大脑对作用于不同感官的客观物象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物象和主观状态的整体反应。 在长时间的参观过程中,人的大脑容易处于疲惫无法感官各个展品的区别,需要不定时的调整展品或空间的形式来改变人的大脑的状态。

3.2.2注意与兴趣

注意,是人的心理认知过程的基本特征,是人对展品感兴趣的集中表现,引起注意的因素有二:其一,是被展品的特点。展品越集中,排列越有秩序,越能形成互为的整体,则注意范围愈大,反之则愈小;其二,是由人的参展目的和参展时间所决定。通常,其目的越明确,注意的范围会越小;参展目的越模糊,注意的范围越大。注意的稳定性是其时间延续的特征,也与展品的特点有关。采用个性展品在空间节点处视觉上的刺激强度和对比度,加大动感变化等,均可提高展示的诱人效果。

4展示空间节点的设计与参观流线的互动关系

4.1空间节点丰富参观路线

空间节点的设计构成的要素是功能与形式。空间节点的重点展示与普通展区的之间的区别,影响了人群的分散与集中,人行速度的快与慢,可以起到调整空间路线节奏的作用。空间节点在形式上与整体空间形式保持整体统一的基础上寻求个性化,空间节点的形式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比例与尺度、重复与渐变、统一与对比、对称与均衡。

(1) 比例与尺度:

从造型上的比例与尺度的差别关系,使人群在空间节点的节奏与展示空间的节奏不一致。

(2) 重复与渐变:

空间节点的设计运用这种手法是为了能在形式上与整体统一,微妙的变化丰富参观人群的视觉感受。

(3) 统一与对比:

统一是在整体的基础上的统一,对比是与第一展厅空间形式的对比,以达到空间节点功能的目的,通过改变人视觉感受来丰富参观路线。

(4) 对称与均衡:

通过大体的对称均衡加上小部分的不均衡来吸引人群,给人的空间的稳定归属感,通过人停留来丰富参观路线。

4.2空间节点调整参观节奏

在空间节点的设计中,感知觉首先来自空间的尺度与比例,人的行为习惯是从小空间走向大的空间,但由大空间走向小空间的时候往往是被有趣的展品所吸引。空间节点的设计在可供选择的空间中运用改变空间的尺度影响人的感受与知觉进而调整空间节奏。一个展示空间的性质特征决定他在这个个空间人流量大小,如果这个空间的性质决定展示空间范围的承载量,那么可以通过调整空间节点的尺度来疏散人群;人在同一节奏的空间里会产生视觉疲劳,并对个性化的造型产生兴趣,在空间设计的造型形式上,节点空间的形式存在差异,人就会从一个空间离开进入另一个空间,因此调整了空间流线节奏。

4.3空间节点引导参观人群

展示空间流线大致可以分为定向和不定向两种动线形式。定向的空间流线中空间节点的设计使人被吸引主动前行,参观过程处于轻松愉快的心理。不定项的空间流线为人提供了选择的机会,但如果没有空间节点引导,就会导致空间流线混乱。

5 结论

综上所述,展示空间节点丰富参观流线、调整参观节奏、引导参观人群。把握展示空间节点的设计节奏就相当于给与了展示灵魂,让人在参展过程中以交流的状态沟通。在展示设计中,空间节点可以避免展示空间过于拥挤、展示空间流线不明确、展示空间流线过于单一、人在观赏展品的时候一直都在一种节奏上造成了视觉疲劳等等。参观流线是利用空间节点对空间流线的方向、时间影响完成的,所以展示设计中参观流线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空间节点的引导及疏导。二者相互牵制、彼此依存,把握好二者的状态关系是展示设计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文健,娄建新,王强. 展示空间设计与表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 陆金生,窦蓉蓉. Exhibition design [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3. 刘树老,高巍.展示设计基础[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2.

4. 刘东峰.展示设计=Display design[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5. 胡以萍.展示陈列与视觉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6. 林福厚,马卫星.展示艺术设计[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7. 田鲁,杨军林,王卓敏.展示设计表现手法[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8.朱曦,苗岭,周冬梅.展示空间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9.利江.展示设计色彩[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

10.朱淳.展示设计[M],广东: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附:作者简介:

姓名:陈小杰

学校:北京理工大学在读研究生

性别:女

获得证书

东北大学学士学位证书、东北大学环境艺术学院毕业证书;

东北大学物流管理学士学位证书、东北大学自学考试物流管理毕业证书;

物流经理资格证书;

大学英语四级证书。

获奖情况

荣获第九届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年会学生作品展优秀作品;

展示空间设计论文范文10

关键词: 城市商务酒店; 大堂;空间类型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number of Chinese hotel building and needs improvement. Analysis has been built hotel example,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hotel building design. The lobby of the hotel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hotel design,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ctivities of the hotel public space. Based on the built Traders Hotel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access to information, research examples, examples, analysis of three typical types of city space that the lobby of Traders Hotel,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design city Traders Hotel lobby enlightenment.

Keywords: City Traders Hotel lobby; space;

中图分类号: 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绪论

酒店建筑是一种古老的建筑类型,每一个酒店建筑都至少有一个大堂。大堂不仅提供给旅客休息,登记,停留等所需的场所,它的空间形式还能带给旅客美感。

20世纪前,酒店建筑空间受本身结构影响,大堂的面积多为一个或多个开间。1976年,美国建筑师约翰.波特曼设计的拥有大型中庭空间的亚特兰大海亚特摄政酒店开业,这种巨大的中庭空间被纷纷效仿。到了20世纪末,随着建筑思潮的革新,大堂空间也呈现多样的形式。

近年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酒店的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分析总结已经建成的酒店实例,可以为酒店建筑设计提供参考资料。文章以已建成的城市商务酒店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资料,调研实例,列举实例,分析得出城市商务酒店的大堂有三种典型的空间类型,总结出设计城市商务酒店大堂的启示。

二 三种空间类型的特征

文章通过查阅资料与调研实例,分析出大堂空间类型可以分为三种:门厅式,中庭式,波特曼式。他们的特征如表1。

表1三种类型的特征

三 启示

大堂功能与空间的设计

五星级城市商务酒店的大堂功能一般有如下项目:(表2)

表2 五星级城市商务酒店的大堂功能

共享空间是主要的展示空间,它可以设计成一层楼高,也可以多层楼高或者形成巨大的中庭空间,其他的功能与空间都围绕这个空间布置。

三种空间类型的精神构建

大堂是客人进入酒店的第一空间,大堂中共享空间最能打动人心。不同的空间类型给旅客不同的感受,也体现出酒店的档次和品味。门厅式大堂给人舒适亲近的感觉,精品酒店常常用到;中庭式大堂给人大方得体的感觉,普遍的高端酒店常常用到;而波特曼式大堂给人豪华奢侈的感觉,而拥有波特曼式大堂的酒店数量较小。其次大堂的空间形式,介质,序列和光影都能创造不同的氛围。

未来大堂的设计

面对酒店业强烈的竞争,特色成为酒店发展和吸引客人的亮点之一。当代酒店设计呈现专业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城市商务酒店大堂的空间会随着酒店建筑设计会变得更实用、更人性化。

参考文献:

[1] 蔡镇钰主编,建筑设计资料集4(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 王征.当代高层建筑共享空间发展趋向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2008

展示空间设计论文范文11

关键词:传统文化景观;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生态设计;进展与展望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

传统文化景观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记忆,是人类文化景观的共同遗产。在当今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浪潮下,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呈现出高度破碎化、孤岛化和边缘化的特点。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威胁到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研究就是立足于地方性的人文生态系统和文化景观空间的特征与模式,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适应性和语言的逻辑性,探索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保护与传承的全新途径。

1.环境景观的人文化与生态化:文化是人类适应、保护和营造环境的工具

作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艺术和生态已经成为景观建设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三个基本特征。风景园林师作为土地的守望者、资源的守护者和景观环境的营造者,是有效协调人地作用机理与从事生态规划设计的主体之一。面对机遇与挑战,罗德岛设计学院教授玛格丽特-麦克埃文(Mar—garet McAvin,1990)认为生态与环境破坏是工业化时代的突出问题,生态文明是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社会文化的标志。生态文明建设是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文化文明与生态文明是风景园林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性目标与途径。

2.景观空间的破碎化与孤岛化: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困境

伴随着大开发与建设,资源保护与利用、土地开发与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成为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面对的实际问题。原本是传统文化突出的很多地区又是今天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传统”与“现代”矛盾极为突出,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呈现出高度“破碎化”、“孤岛化”和“边缘化”特质。在此过程中风景园林承担起了国家发展所赋予的时代责任,开展了大量开创性的关于城乡发展与生态建设、保护、恢复等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探索“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及形成机理”成为解决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基础。

3.生态设计的图式化与语言化:传统文化景观空间解读、保护与传承的体系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人运用景观的语言在自然与文化之间营造和谐健康环境的过程和途径。因此,“景观的语言”应是风景园林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理论。其中,“景观生态化设计与生态设计语言”成为该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就是试图在自然生态景观及过程、文化景观及人文过程、网络化与网络格局典型研究的基础上,以空间组合图式为表达形式,构建起以生态过程为依据,由景观要素、景观空间单元、景观空间组合依次耦合叠置所形成的具有尺度、秩序、语法、意义等功能的生态景观形成过程与规律。“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就是以传统文化地域为典型,研究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在人文和文化过程的作用下,文化景观要素、文化景观空间单元在尺度、秩序机理下依次耦合形成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过程、机理、形态和空间组合规律。

二、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研究进展

1.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之一

在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生态规划设计由偏重于自然的设计,走向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系统的设计,以及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不断将文化因素和技术因素纳入到生态规划设计方法体系中,推动了生态规划设计学科的长足发展。

(1)以自然生态研究为核心的景观适宜性评价研究

景观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拉尔夫·艾默生(Ralph Emerson)、佛里德里克·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Olmsted)、乔治·马什(George Marsh)、沃伦·曼宁(Warren Manning)、帕特里克·格迪斯(Patrick Geddes)等人为早期偏重于自然生态研究的景观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在资源管理研究的持续压力下,景观适宜性方法吸收了现代系统理论、环境保护主义、文化景观理论和现代技术发展成果,形成了以“优化技术”为核心的景观适宜性评价方法Ⅱ,该阶段主要以安格斯·希尔斯(Angus Hill)、菲利普·刘易斯(Philip Lewis)、理查德·托斯(Richard Toth)、佛里德里克·斯坦纳(Frederick Steiner)、卡尔·斯坦尼兹(Carl Steinitz)、伊恩·麦克哈格(Ian Mcharg)、约翰·莱尔(John Lyle)、朱利安-法布士(Julius Fabos)等为代表。

(2)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方法成为快速发展的领域

此后人文与文化成为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趋势之一,形成了应用人文生态学方法(佛里德里克·斯坦纳(Frederick Steiner)、朱利安·斯德维特(Julian Steward)、鲁克曼(F.Lukerman)等)以及景观价值与感知研究(肯尼斯·卡瑞克(Kenneth Craik)、伯顿·林顿(Burton Linton)、威廉姆·萨菲(WilliamShafer)、埃文·朱比(Ervin Zube)和斯蒂芬·卡普兰(Stephen Kaplan)等),将人的价值观、行为心理、文化人类学纳入到生态规划设计的发展体系中,形成重要的发展阶段。

(3)新兴分支学科的发展,逐步建立起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研究体系

应用生态系统生态学(尤金·奥德姆(Euqene Odum)、布兰达·李(Brenda Lee)、安格斯·希尔斯(Angus Hills)等)和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莫妮卡·特纳(Monica Tuner)、理查德·福尔曼(RichardForman)、米歇尔·戈登(Michel Godron)等)的发展推动了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研究。应用生态系统生态学立足于景观的垂直结构与功能系统,探讨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和自然对此做出的回应,通过生态系统能力、目标和行为评价,探讨人类制度因素,以实现对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应用景观生态学则立足于景观空间在水平方向的结构与功能,探讨自然与人文过程对景观格局、景观功能的影响,将景观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和在空间上的综合镶嵌体,它有助于通过生态完整性的最大化和土地退化的最小化实现生态规划设计的目标。

2.“景观的语言”与“图式语言”成为风景园林学的学科前沿

在生态规划设计中,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直是生态规划设计力图认识、协调和解决的核心关系,经历了自然决定论、相互作用论和文化适应论三个发展阶段,文化适应成为场所构建、可持续设计、景观再生等领域的现代生态规划设计的时代特征。

(1)生态规划设计的概念、内涵和核心基础理论的研究与拓展

Sim Van Der Ryn(2007)认为生态设计具有五个基本特征:由地方性衍生的设计方法和途径、生态帐户的设计、设计结合自然、每个人都是设计师以及使自然本质性的设计。生态规划设计是设计师在深入了解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上营造出具有生态本质及其内在联系的景观与环境,是被用来改造自然景观的文化工具(Frederick Steiner,2002)。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伯顿·立顿(Burton Litton,1990)教授认为:在面对生态规划设计自然一文化复合系统复杂性的时候,规划设计需要超越经验之上的更加科学的方法并因此产生较好的实践价值。生态规划是“在时间和规律综合作用下的关于自然、生活、过程一体化的方法体系”(Ian McHarg,1997),也可以视为“对人类土地利用形成显著机会的同时所形成的制约条件”(Frederick Steiner,1990);生态设计定义为“在生态规划基础上的形态设计,它需要设计师的视觉形象以及对图形富有创造性的技巧”(Ian McHarg,1997)。詹姆斯·卡尔(James Karr,2004)认为“健康性与整体性(Integrity and Health)、系统与尺度(System and Scale)、景观与语境(Landscape and Context)”等14组生态概念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最重要的生态概念,从而建立起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体系。

(2)生态规划设计方法及新技术、新理论的引入与发展

在生态规划设计学科发展的不同时期,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也不同,但方法的发展是连续的,随着社会、经济、制度以及技术的变革而不断完善和发展,从而揭示出不同时期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以及该方法的发展演变过程,成为指导、学习和应用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的重要研究领域。该领域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福斯特·卢必升(Forster Ndubisi,2002)完成的《生态规划——历史与综合比较》。该研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的发展、演变和比较分析,从而建立起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的全方位透视。随着人地矛盾的加剧和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日益加剧,文化过程和现代技术应用已成为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人文生态学派(人文生态系统设计:John Lyle,1985)、应用生态系统生态学派(可持续设计与可再生设计:John Lyle,1999)、应用景观生态学派(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设计:Zev Naveh,2000)都成为现代技术和文化过程研究的典型代表,成为推动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

(3)“景观的语言”与场地景观设计的语言体系研究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安妮·斯派恩(Anne Spirn)在1998年出版的《景观的语言》(The Languageof Landscape)成为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开辟了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新的研究途径。景观的语言立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景观(Landscape)、景观评价(Landscape Assement)和人文生态(Human Ecology)四个关键环节,探讨景观构成的修正(Modifica—tion)、一致(Agreement)、对应(Correspondence)、从属(Subordination)、协调(Coordination)等语言规律,研究景观语言的基本构成(景观语汇)、景观要素的秩序(空间组织)、塑造上下文关系(景观的环境)、环境(上下文)的法则(景观语法)和景观语言的应用(语用学、诗学和辩证法)。安妮·斯派恩(Anne Spirn)以The Mill Creek社区为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MIT开展了长期的规划设计实践研究与教学探讨。与此同时,温彻·德拉穆斯塔德(Wenche Dramstad,1996)等人提出了55条景观生态规划的法则、概念及生态设计关于斑块、边界(界线)、廊道(连通性)和镶嵌体的图式语言。理查德·杜比(Richard Dube,1997)尝试性通过草图、照片、结构分析和美学特质等方面研究了48种自然景观图式,并就每种图式进行变形以适应具体空间规划设计的需要。西蒙·拜尔(Simon Bell,1999)教授研究了图式(Pattern)的含义和感知图式的方式与途径,探讨地形图式、生态图式和人文图式等图式形式。罗曼·布什(Norman K.Booth,2012)针对性研究风景园林场地空间的要素、空间构成的基本形态、特征、景观利用、功能耦合的过程和设计语汇,形成场地设计的导则,成为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理论与方法基础。

3.借鉴国外研究进展和成果,国内“景观的语言”研究呈起步态势

(1)对西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师设计语言的研究

从园林历史和设计的角度,研究1920—1970年间北欧有代表性的园林设计师的作品;运用语言学研究方法,探讨北欧现代主义富有地域性与艺术品质特征的设计语言生成基础和原因(蒙小英,2006)。在欧洲现代主义园林设计的发展和设计语言的量化与生成研究中,万艳华(2007)等人研究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探讨既延续传统地方特色,又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体系。芬兰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在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对话和建筑向自然的延伸中,形成了对欧洲风景园林设计师产生重要影响的独特设计语言(蒙小英,2008)。丹麦现代主义园林大师C·索伦森从丹麦本土景观和历史元素中提炼设计词汇,创造了以圆和椭圆为代表的几何景观的特征词汇,形成了秩序、时态、建筑化的方法和构成的构图句法规则,它们既是索伦森个人的景观语言,也是丹麦现代主义园林的景观语言(蒙小英,2010)。

(2)“景观的语言”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研究

景观语言的研究起源于将安妮·斯派恩(Anne Spirn)教授《景观的语言》的引入,讨论景观语言的语法和修辞手法(卜菁华,2003),并开展景观语言符号的研究,探讨符号的意义、生成机制、传达机制、主题类型、作品类型与表达方式,揭示语言化机制,为景观创作提供依据,并提出景观语言的交际性、符号性和社会性三大基本属性以及景观语言的语音、语义和语法三要素(陈圣浩,2007;邱冰,2010);其次是对风景园林设计语言从地域性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风景园林实践中景观的地域性特征(王向荣,2002;林菁,2005;肖辉,2008;王浩,2009;王云才,2009)。研究风景园林设计语言和地域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风景园林地域性的构成体系,特别是自然和人文在地域性特征中的实质性影响。再者就是景观图式语言的研究(王绍增,2006;吴洪德,2007),探讨图式的特点、图式的转换和图式构成。其中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图式语言是近年来作者开展的重点研究领域(王云才,2011)。

(3)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图式语言及其应用体系研究

景观生态化设计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设计语言来指导生态规划设计,并构成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范式和框架。景观要素、景观空间单元、基本组合与空间格局以及生态过程作为生态设计语言的基本构成,以生态过程为内在连接规律,将生态规划设计的自然景观图式、文化景观图式、网络化图式等连接为一个具有整体性、完整性、动态性特征的整体性景观(王云才,2010)。其中文化景观形成了以建筑与聚落、土地利用肌理、水利用方式、地方性群落文化和居住模式5个方面为解读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核心环节,在通过分析江南水乡、皖南徽州、广东珠三角和中原河南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对比的基础上,揭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代表性图式语言,并以江南生态园林规划设计为例,探讨风景园林地方性设计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设计的关键途径(王云才,2009)。

三、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研究存在的问题与突破

1.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研究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来看,景观的语言研究不足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语言研究的缺失已成为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风景园林生态规划设计语言研究不足,缺乏基本理论与方法

生态规划设计必须是依据生态学原理、理论和方法,在对生态过程和生态关系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风景园林学科独特的“人居环境”观、风景园林理论和规划设计方法,营造基于资源保护、景观保护和人地协调的可持续景观。近年来,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不断发展,风景园林已经强烈地认识和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重要性,也接受生态规划设计是当今设计师最基本的概念和法则,但依旧缺乏对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理论的研究,“生态”依旧困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始终处在没有依托、没有切人点和没有抓手的状态。

(2)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规划设计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不足

文化景观是自然一人文相互作用的历史景观,是揭示一个阶段人文生态空间演变的代表性景观类型。传统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空间更是这些代表性空间的典型,它凝聚着历史过程中的人一地协调统一的人文生态过程。由于对人文生态空间的类型、质量、空间组织等缺乏系统的研究,使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空间规划设计缺乏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只能局限性地开展孤立、零星的个案化研究与实践。“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及形成机理”试图立足土地利用、资源保护、文化调适、视觉体验等,认识独特环境中的文化景观,掌握环境中的文化进程,研究其基本构成、形态特点和空间耦合过程与形成机理。

(3)传统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的实证研究不足,缺乏相应的依据和范式

文化景观是区域性的和地方性的。长期以来,在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下,文化景观保护片面地集中在风貌建筑、村落核心区、风景地段、历史街区、特定的文化景观区等局部空间的保护上,由于缺乏整体性的保护依据和可借鉴的范式,客观上形成了一系列文化景观空间保护的政策与景观“孤岛”和“人工盆景”。立足于中尺度空间的“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及形成机理”就是试图通过地方性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空间的类型、形态和内在过程的研究,探讨地方性文化景观空间耦合过程与形成机理,将过程和空间形态统一在传统文化景观的整体性保护过程中。

2.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研究的突破点

(1)以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为对象,突破生态规划设计理论与应用的制约瓶颈

长期以来,风景园林在艺术与生态、花园与区域之间探索发展,形成了现今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和格局。自然与文化的交织是风景园林发展的源泉,但风景园林并没有从这一源泉获得内在的发展。安妮·斯派恩(Anne Spirn,1998)认为:这正是由于景观设计语言的缺失所造成的结果。单一的建筑语言和纯粹的生态语言对风景园林来说都是不充分的。以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为典型,“图式语言与形成机理”尝试性探讨风景园林独特的视点、方法、模式以及风景园林能够表现的事物和对象。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就是探索风景园林生态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中的关键问题,试图探索突破生态规划设计发展瓶颈的途径。

(2)研究文化景观空间耦合的基本过程和规律,探索规划设计语言的基本图式

研究生态设计语言,建立生态设计的语言图式,是基于以下四个重要议题:①生态规划设计成为解决土地与景观环境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以土地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之间建立起一体化的途径和媒介,是生态设计语言描述的核心对象。②多学科理论引入风景园林、生态学富有成果的发展、人类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大胆的尝试和多样化途径有助于营造自然与人类共同繁荣的土地空间。③传统文化景观空间是自然与人文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产物,通过传统文化景观空间探讨景观生态化设计图式语言的基本图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以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为核心,以多学科发展为基础,以空间生态格局为框架有助于奠定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语言的基本范式。

(3)通过图式语言体系构建,形成有效保护和传承文化景观的设计方法

文化景观的语言是由人一地作用过程中不断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形成的描述文化景观的基本要素、文化基本单元空间和具有文化群体性特征的空间组合构成。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就是通过揭示图式的基本构成、典型图式和空间组织过程,通过对自然的模仿和文化的传承,依据独特的空间肌理过程将不同的景观要素、典型的空间组合进行耦合,形成文化与人文生态规律、生态特点和生态空间形态统一的有机景观。图式语言是生态景观表达的基本语汇,是生态设计的基础。图式语言及空间形成机理研究能够形成有效的生态规划设计方法和途径,同时也是生态规划设计的切入点和抓手。

四、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理论体系与框架

1.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理论体系

(1)“景观的语言”与“图式语言”理论

“景观是语言”的结论来自于景观规划设计最核心的工作领域,在由花园到区域的多层次规划设计中,景观规划设计都在尝试着进行充实功能和表达思想的艺术化塑造过程。在我国,景观语言研究正逐步起步,但缺乏对系统全面的研究。景观的语言理论将景观语言的基本构成概括为以下几个部分:①景观语汇。景观语言的构成是由景观的要素和景观独立的基本空间单元构成,以及由这些单元组合形成的空间基本格局。“land”的含义是指空间场所和生活在其中的人,因此景观的语言就是将场所及生活在其中的人连接起来的动态纽带。景观要素主要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文景观要素。它包括了地形、地貌、土壤、水体、岩石、植物、动物和天象等自然要素以及建筑、劳作、人群、构筑物、活动以及地方性语言与文化景观等人文要素。要素依照特殊的过程和关系组合成基本的景观空间类型,并复合成典型的空间格局。②景观要素的秩序:空间组织。不是所有的景观都是和谐的,缺乏秩序会造成杂乱,但造成杂乱也有可能不是因为秩序的缺乏,而是太多秩序的冲突。景观中以很复杂的结合方式将很多秩序整合在一起。③塑造上下文关系:景观的环境。④环境(上下文)的法则:景观语法。⑤景观语言的应用:语用学、诗学和辩证法。

(2)景观生态学与“景观格局一过程”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之间交叉的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形成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评价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到20世纪80年代,景观生态学在北美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景观规划设计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它以整体景观为对象,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对生态过程的研究,揭示景观结构与功能、景观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机理、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景观生态学理论重点强调空间异质性理论,景观斑块、廊道、基质的镶嵌体格局理论等景观格局的分析与研究理论;同时强调景观的破碎化过程、景观的网络化均质化与连接度和连通性理论。景观格局一过程理论是景观综合体及其形成并稳定发展的机理的系统研究,是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图式语言研究中典型生态空间研究的基础依据。

(3)人文生态学与“文化适应一场所构建”理论

人文生态学应用人类与生物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信息指导形成环境与自然景观的最优化利用决策。该理论重点研究人类影响环境并被环境影响,以及完成与环境相关的决策影响人类的机理和特征。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环境运动的组成部分,人文生态规划重新得到重视。人类及其与土地间的互动是人文生态规划的首要关注点。斯坦纳(Steiner)在《生命的景观》(1991)一书提出的生态规划方法中不仅列出了社区信息分析清单,而且主张将社会经济分析与生物物理信息联系起来。麦克哈格(McHarg)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为新泽西Medford镇做的规划实现了整合社会价值的创新工作。赛佛·纳维(Zev Naveh)和亚瑟·利伯曼(Arthur Lieberman)提出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理论也更具有人文生态偏向。人文生态规划设计的基础理念是综合自然和人文过程信息以指导规划设计决策,尽管人们看待人类和环境之间关系的种种观点不同,人文生态规划者和设计者的中心论点是寻求生态适宜和文化空间之间的最佳匹配,将区域利用类型的适应优势最大化。

2.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框架体系

(1)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构成与图式语言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

生态规划设计语言的基本构成是由景观要素(自然景观要素和文化景观要素)、景观空间单元(自然景观空间单元、文化景观空间单元和复合空间单元)、基本组合与空间格局(自然景观空间组合、文化景观空间组合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空间组合)和生态过程(自然生态过程和人文与社会经济过程)构成的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框架和范式。景观要素和景观空间单元是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单位和构成,基本组合和空间格局是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模式和范式;生态过程是生态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规律和句法。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以生态过程为核心,融合生态要素和空间单元,有效组织基本组合范式和空间单元模式,形成自然与人文一体化的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有机性的景观整体或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设计。空间图式语言研究生态空间基本构成及其形态特征,重点研究典型生态空间组合的整体空间单元的图式,揭示生态空间耦合的内在机理。它是空间组织和空间优化的基本特征,是生态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空间法则。

(2)典型地区传统文化景观空间耦合过程与形成机理研究

传统文化景观是自然一人文相互作用过程的历史综合,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多种景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形成“文化环境中的自然景观空间”、“以聚落为核心的居住与生活景观空间”、“以土地为核心的生产性景观空间”、“文化景观网络化空间”等多种空间类型,并通过特定的空间关系复合成为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整体性的景观空间。每一种景观空间类型的形成都具有各自的影响因素、作用过程和相互调适机理,这些机理与过程是认识传统文化景观形成的人文生态过程的规律,是“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研究的基础。由于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具有较强的地方性,因此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研究应结合典型地区的实际情况,重点研究传统文化景观空间耦合的运行过程与动力系统、空间组织的典型模式及其演变、空间耦合过程与形成机理,探索典型地区传统文化景观空间耦合过程与形成机理。

(3)传统地域人文过程与文化景观空间耦合形态及图式语言研究

形态与过程的耦合是以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为切入点,探讨文化景观图式语言的构成与模式。①传统文化环境中的自然景观图式语言构成、形态与组合模式。②以聚落为核心的居住空间的图式语言构成与模式。居住模式就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在地方性知识体系支撑下,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土地利用、建筑与聚落形态以及水资源利用方式后形成的整体景观特征和格局。③土地形态与肌理空间图式语言构成与模式。土地肌理是人类社会生产性景观自我创造和自我维持系统在环境上形成的记忆,集中反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应用和改造成果,是文化景观的核心反映,是人地作用系统的集中体现。④自然一人文复合型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构成与模式。即以居住和生活空间为核心,在空间上耦合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形成自然一人文过程相统一的复合型文化景观空间。⑤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网络化过程与网络图式语言。无论在任何尺度空间中,网络都是空间中最重要的生态特征。以网络化过程为切入点,探讨传统文化景观在中等尺度空间上的相互作用过程和耦合关系,并探讨网络景观图式化语言构成与模式。

(4)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优化与传承

文化景观图式语言是对地方性文化景观空间过程和组合形态等规律的描述和反映。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空间组织过程和形态耦合特征,成为冲击传统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语境下的传统文化景观保护、传承与发展依赖于对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的优化与传承。因此,我们应在图式语言基本构成与模式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地方性图式语言特征、图式语言的调适优化和基于实践的传统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策略。

五、结论与展望

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研究建立在三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首先,在自然一人文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自然一文化高度统一的“景观”展示出其存在的科学性和高度统一性,也揭示出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在过程和空间组合规律。其次,典型人文生态空间的客观存在和空间生态要素、单元、组合体可以通过空间解析的方式用图式表达出生态空间的组织规律和形成机理。第三,典型自然生态空间和人文生态空间的存在和示范作用成为今天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向“自然学习”和向“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基于以上的前提,可以看出:首先,生态规划设计是一门规律性、科学性和规划设计专业技能很强的学科领域,典型生态空间的剖析揭示出生态空间的组合规律和形成过程,学习、了解和掌握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开展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专业素质。其次,生态规划设计的图式语言是在典型生态空间剖析的基础上,依据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形态学理论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借鉴“景观的语言”研究方法,开展典型生态空间的要素、空间单元、空间组合的特征与过程研究,形成生态景观的基本图式、单元图式和组合图式体系,并通过一定的作用机理将不同景观层面的图式进行组合研究,初步建立起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图式语言。再次,采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的出发点在于通过生态空间“原型”的研究,获取生态空间的基本语言的要素和构成,并通过重新组合和应用这些生态设计语汇,构成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展示空间设计论文范文12

动漫衍生品是指利用卡通动漫中的原创人物形象,经过专业的卡通动漫衍生品设计师的精心设计,所开发制造出的一系列可供售卖的服务或产品。音像制品、电影、书籍小说、各种游戏、玩具、服饰、文具,等等,都能开发成动漫衍生品,更能以形象授权方式衍生到更广泛的主题餐饮、漫画咖啡馆、主题公园等旅游产业及服务行业等领域,是动漫产业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是涉及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学科的一项综合技术,也称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 其目的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打破时间限制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虚拟现实已经从军事、工业设计,走向包括游戏、展览展示等在内的更广泛的生活娱乐领域,与网络、多媒体并称为21世纪最具应用前景的三大技术。 本课题作为虚拟现实技术在动漫领域应用的一个初步尝试,将界面设计、Flash应用、三维建模、交互语言与动漫产业的广阔市场相结合,整合形态设计、色彩设计、空间布局等视觉要素,结合先进的数字技术,开发出一个动漫衍生品的多功能网络展示平台。 1理论基础 如果说以往的虚拟现实技术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实现,那么,在信息时代日益深入的今天,展示形式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做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或许才是我们如今所面临的关键问题,由此确定了本课题需要结合的基础理论: 1)展示设计展示设计一种是主体为商品的综合艺术设计。展示空间是伴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的阶段性发展逐渐形成的。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运用艺术设计语言,通过对空间与平面的精心创造,使其产生独特的空间范围,不仅含有解释展品宣传主题的意图,也能使观众能参与其中,达到完美沟通的目的。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展示较其他促销手段有着高效、直接的特点,在为企业提供巨大商机的同时,也为企业节约了不少资金。现代化的展示形式往往动静结合,巧妙的运用幻灯、全息摄影、激光、录像、电影、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使静态展品得到拓展,从而造成生动活泼、气氛热烈的展示环境,具有身临其境的效果,满足观众的自主性。 2)动画设计 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门类,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近几年随着国家的大力扶持而广受关注。 在此背景下,“泛动画”理论应运而生:“泛动画”概念下,动画成为一种技能,运动规律、镜头表现仅仅是一种内容的表现方式,是视觉形态从文字、图像到动态表现的一种发展阶段,可以融入到各行各业中,尤其是新闻领域、军事领域,以及建筑领域的虚拟现实表现,或用动画来回顾、演示不可重复事件,或用动画来进行结果的预演示。 3)传播理论工具。 它是一种简单的数据存储语言,使用一系列简单的标记描述数据,而这些标记可以方便地建立,虽然XML比二进制数据要占用更多的空间,但它极其简单,易于掌握和使用。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将前面完成的三维动画片段以序列帧的形式导入flash,添加ActionScript3.0代码链接,实现三维模型的360°浏览(如图4); 2)在Flash中分别制作各楼层的二维动态展示效果,添加背景音乐、音效以及视频,输出.swf格式文件。楼层间的切换同样仿照商场观光电梯的视觉效果,通过Flas设置出滑动、跳跃的感觉,更具趣味性。 3)将制作好的flash文件为html的浏览器格式,并在Dreamweaver中安排界面布局,设有企业信息层、用户回馈栏等内容。最终完成以图、文、声、视频、动画、360°产品环视图、交互式物品陈列等为内容的展厅设计4总结与展望数字展厅既可作为传统展厅的补充和延伸,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24小时的展示,亦可单独应用,从而减少实体展厅的投入费用,是科技发展到今天必不可少的展示方式。 以本课题开发的动漫衍生品数字展厅为例,其潜在应用对象就包括动漫节展主办方、动漫企业、动画院校、幼儿园等企事业单位。 对主办方而言,以文字、图片、视频、三维场景和三维物品等形式陈列商品、展示作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扩大宣传,更易于引导消费,捕捉商机,扩大宣传;对广大受众而言,足不出户就可以更真实地接触到更多的产品、作品,丰富了上网体验,节约了外出费用。 数字展厅在动漫领域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但仍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尚未克服的技术障碍。 如何做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是问题的关键之一。本课题中仍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在接下来的实践中将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