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展示设计探究

展示设计探究

时间:2023-06-06 09:39:26

展示设计探究

展示设计探究范文1

语言符号的文化思维是象形思维的一种形式,它利用人脑的这种特殊机能,在展示设计创作中,始终用感性的、直观的符号形象来记录、表达设计思维的创作过程,用这种方法可以使设计方案的探索始终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整体性。创作灵感往往是在清晨梦醒时分思绪忽然闪现的语言符号的形态图形意识;是设计者在浏览各种语言数据时的整合构想;是设计者对创作意识形态的发掘等等,将必然的设计思维延伸到偶然的、新颖的、美的符号意识形态里去,这就是展示设计创作灵感的诞生。语言符号的文化思维对象并不仅限于艺术创造活动,当我们表达一种抽象的思想、描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时,也常常使用化文字为符号的手段,利用其直观、形象的特点,使问题的表达更加明晰有力,甚至一些纯粹抽象的科学命题,也常常使用符号来加以说明。例如:数字中的几何学图论、军事演示图论、化学中的许多抽象概念,也总是利用符号的直观作用来增进人们对这些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在这些抽象的思维中,语言符号的文化思维总是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语言符号的文化思维及形象思维并不等于非理性的思维,虽然它们在形式上是感性的,但思维的目标、过程却是清晰的、有条理的。当我们步入商场时,总会看到许多品牌在公共空间的展示,其往往是利用“标志”作为符号展示宣传自己的品牌文化,而整个展示区产品却不多,其目的就是要加深人们对它的印象。

展示设计中以产品作为载体,最终语言符号的文化形态具体应表现在点、线、面的和谐:点在展示设计中是指某局部的设计元素,它在整个展示中贯穿整个设计主题;线条是一个展示形态的骸骨,对于展示中的形式审美文化起着决定性因素;设计中面的和谐一一主要体现在展示的“色彩面积”“特定形体面积”“表面工艺面积”等,这也是决定整个展厅效果的关键所在,对这些面的整体协调把握能力,是考量一个设计师展示设计中的文化定位水平的最佳方式。在展示设计与语言符号的文化思维的运用中,设计师在运用展示材料和展示需要表达的思想形态上是很感性与直观的,感性与直观是文化思维创作的结果,但语言符号的创意思维所创作的作品却是非常理性的。思维在设计创作的整个过程中一直伴随着理性的设计分析与设计定位。所以,语言符号的文化表现思维就是贯穿整个创作形象的思维,是在充分运用展示材料和文化审美形态并具备可视的形象特征。比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在外观上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为展馆构思主题,造型居中升起,层叠挑出,“斗冠”造型选用喜庆的红色,表现精、气、神,造型雄浑有力就宛如花冠高耸、天下粮仓。

二、语言符号的文化与展示设计的形象思维

展示设计中的文化表现形式是运用“语言符号”思维,用视觉形象来表达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这类文化思维活动集中体现在设计艺术与造型艺术领域中。展示设计中任何一项设计或造型艺术活动,在它的初始阶段,甚至整个思维过程中,始终可以用语言符号来“说话”。即使是建筑、雕塑也总是先用二维的图形来研究、探索、确定文化思维的目标,然后再使用不同的形象表达手段,完成造型活动。这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思维上可以得到体现。

对于展示设计中造型的体量、结构、构图的虚实、曲直的对比关系,有着不同的设计表现方式。这些构思草图不仅为设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也是我们研究、了解设计师的设计思想、产品展示形成的文化来源的重要依据。在展示设计中如果设计师把语言符号的图形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那就非常完美了。形象思维的表现是形象、物件和设计经历,它包括可视的形象和非视觉的形象,如,存在记忆中、存在遐想的思维模式中。形象思维具有非线性的特点,常以躁动的、幻想的思维形式存在,并且在设计创作过程中创建新构想,而这便是产生设计灵感的重要环节之一。展示设计作品通过语言符号,把产品的文化内容传达给观众,从而使观众从中体验到产品作品形式的美感、功能、情感等,这在瓷器、食品、服装等展示上就有明显表现。在展示设计中,体现文化的思维创作行为是不断产生的,创作的出发点是在语言符号的引导下构思出来的,这都要经过全面细微的文化脉络的调研考察,再把它的普遍性形象特点表现出来。这种普遍性形象特点表现的再创造已经具有了新的生命与文化内涵,其反应形式是非常直观的语言表达方式。语言符号的文化对这些形象思维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设计完善,在不断推敲创作运用中,设计师把这种语言思维方式转变为优秀的展示作品。比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展馆内容就详细展示了探寻“东方足迹”、展开“寻觅之旅”、聚焦“低碳行动”的语言符号。

三、语言符号的文化思维在展示设计中的思维方法

语言符号的文化思维在展示设计运用中有两个基本目的:其一,为展示设计造型艺术提供视觉形式,我们对任何视觉形式的认识就是思维本身,无论是其过程还是结果,都只能以视觉方式来体现。其二,利用视觉形式,语言符号的图形形势完善的过程和相互间的关系,为设计创作提供一种简捷、概括的思维模式。在艺术创作方面,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始终都会用图形来探索、构想其艺术形式,借以展现艺术作品思维创作的全部过程,它探求画面的构图、绘画空间的层次,以及艺术作品本身的细节表现。从达.芬奇、莫奈的绘画创作草图中就可以感受到艺术家是如何通过语言符号的图形演变思维不断发生创作构思。

设计师在设计方案时,总是以展品的本质及文化底蕴来展开创造、分析人与自然、人与产品的各种关系,并通过这种分析确定展品的功能、构造与形式。设计师正是利用语言符号的形式思维的手段,不断在这个工业化大发展的时代对新事物进行总结、归纳,使其逐渐呈现出体系的完整性,不断逼近历史的真实。比如,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世界名车,在企业汽车历史文化展厅中,其主题思想就是围绕着产品发展的历史过程,体现产品的地位,它不需要过多的展示汽车的品质,而是让民众更多地了解它的品牌文化,因为,品牌历史文化的悠久就足以展现汽车品质。当然,不是所有产品的展示设计都宣传品牌文化,很多新兴产业在展示设计中其目的就是要宣传文化的同时推广自己的产品。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借助语言符号的文化思维的方式研究设计方案,并反映在展示结构的表现中,从而使设计构思简洁明确,同时也便于被人认同。这样,语言符号的文化思维就已经创造了设计作品视觉形式,得出了艺术创作的理性的思维形式。

展示设计同别的造型艺术一样都具有一定的共性,都是利用其本身的文化特性进行归纳与总结,在设计创作的前期阶段,设计师把展示设计中各种文化形式以图形的创作方式设计进行创作表现,使其设计行为经过一系列的文化包装通过展示这一语言符号体现出来。1.制作展示模型:用以观察产品的外形效果和视觉的关系,它可以带给设计师接近实际的直观感受,体现其本质的文化表现性形式。2.速写草图:这是造型艺术设计中最爱被设计师运用的一种设计创作过程的表现形式,它可以看到设计师创作的过程与设计思维的变化过程,也就是一致贯穿的语言符号文化思维在设计中的表达过程。设计的速写草图是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收集素材的一种方式,它随时随地的为整个展示设计的形成服务,也是设计师创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设计表达方式。3.运用规范的图形方式:设计构思被确定之后进一步的工作就是运用规范的绘图方式,使方案不断深化,利用平、立、剖、透视等各种手段展示其产品文化背景、功能、外形、结构形式以及施工工艺等,使图形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展示设计在思维创作表现的过程中,是一个归纳与总结的设计推理创作过程,设计创作会遇到可能性的比较,包括对功能问题的考虑、对整体展示设计环境的文化分析内容的考虑,其主要是通过文字的、图表的各方面进行分析与决策。因此,设计师在创作中会有多个设计方案来进行反复推敲,比较其优劣。在这个设计创作过程中,设计师的语言符号的创作思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要想评定展示设计方案的优劣,就要对展示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的评判与鉴别,评价的内容可从如何更好地体现其深入的文化性,以及审美、造型、形式和经济技术指标等几个方面来论述。设计师合理有效地运用语言符号的文化思维就能更好地表现其设计思维,从而使展示设计的整体做得更理智、更客观。

四、结语

展示设计探究范文2

关键词:行业协会 合作 展示设计 人才培养

检 索:.cn

近年来我国的会展业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年直接收入已超过140亿元人民币,此产业的间接产值约为1200亿元。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中西部和东北五大会展经济带已经形成。会展业已成为我国一些大城市经济增长的亮点和朝阳产业,对拉动和优化城市产业起到了巨大推动的作用。随之而来的会展行业展示设计人才培养问题与市场需求矛盾也愈加凸显。

一、行业协会作用

目前我国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浙江、重庆等地相继成立会展行业协会,重庆、天津、浙江义乌、福建厦门、江西南昌等地成立了政府会展办公室负责专项管理。行业协会的出现和发展,带动和规范行业发展的同时,也为行业与政府、行业间企业、行业与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平台。

行业协会的建立和完善对于行业内企业管理及发展有极大好处,规范和制约了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同时增进了会展企业的良性合作与交流。为会展展馆、供应商、参展商、设计公司及政府部分搭建了行业平台,方便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

但目前很多行业协会忽视了与具有相关专业高校的合作交流,从而丧失了企业人才知识更新和获取新生人才的机会。如会展行业中相关的经济类、策划类、设计类、物流类、信息类、旅游类等专业,很多从业人员并非科班出身,并且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均有大量人才缺口。行业协会应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搭建企业、高校、行业的双向沟通平台,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为行业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贡献力量。

二、展示设计人才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这一点毋庸置疑。大众化教育就是立足于市场,立足于区域经济,培养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能够在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开发、应用和生产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的专业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应运而生的展示设计专业,正是这样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要求设计师充分了解环境、空间、造型、材料与工艺等综合知识,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用创新的设计手段和科学的工艺与材料从事展示设计活动。设计师必须既懂艺术,又了解相关科技,才能真正做出实际的设计方案,如果一项设计只注重外在的形式,而忽略了科技的应用,这样的设计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依据市场需求,不断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行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走与时展相锲合的道路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展示设计人才。因此,大多数地方院校的展示设计专业应该定位于以应用型展示设计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任务和特色的本科教育。

据相关调查显示“三大会展城市会展专业人才岗位需求与求职者的比例为:上海10∶1、北京8∶1、广州8∶1”,足以显示出会展行业人才供需关系。会展行业作为社会经济形态,同时作为艺术感知的形式呈现。在社会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社会背景下,更趋向于多元化、国际化和直观互动式发展,随之而来的人才需求也趋于专业化、国际化、综合化。

展示设计是会展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是会展最终呈现的直观表现形式。展示设计通过直观的视觉效果对参展观众构成心里感知,作为展会层次的外在判断。足以显示展示设计在会展行业中的重要性。基于专业人才岗位需求及展示设计在会展行业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增设展示设计专业,然而目前大多数本科展示设计教育,往往注重专业理论、概念性方案、技能性知识的培养,却忽视和行业发展的诉求与企业人才需求,很多时候人才数量上去了,质量却上不去,脱离市场的教育将使得人才培养丧失“人才”的意义。

三、与行业协会合作的展示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展示设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更注重综合实践能力的社会属性培养,而不是学术型、研究型的宏观战略性人才培养。展示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实现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的培养模式,服务区域市场经济建设;达成人才培养服务社会需求的目的及意义,实现“才”有所用、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目的。

由于展示设计专业在我国是新兴专业,发展时间短,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作为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方向的专业,很多院校为此做了很多工作,诸如开展市场调研,开设实验课程,与校外签订实习基地等,但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依然没有改变,教师课堂讲授的方法对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展示设计的方法、原理等基础理论比较有效,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何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所学知识真正服务于实践,往往效果不佳。在专业课上教师在课堂上虚拟题目,学生完成后再由教师进行评价,这样自我评价的单向培养难以和社会的需求形成互动关系,这样的设计教学很容易出现脱离市场、缺乏实践的“纸上谈兵”状况。

行业协会是协助政府实施行业管理的重要中介服务机构,在行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具有企业、政府的广泛资源,旗下会员企业众多,同时也是各企业间交流与发展平台建设的重要渠道。可见行业协会的在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构建会展行业协会与高校合作培养展示设计人才模式势在必行。早在2006年上海会展行业协会便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成立了“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会展学院”,并由上海会展行业协会秘书长兼任副院长,开展办学教学活动。但是该学院以非学历教育为主,以会展管理人才培训及资格认证为主。在学历教育方面缺失合作的成功先例,但此合作模式已得到行业认同和关注。

(一)搭建课程合作平台

展示设计课程涉及艺术造型、空间思维、采光照明、计算机技能、展示策划等模块,其中包含艺术、管理等相关学科内容。行业协会与高校合作搭建课程平台,实现需求和人才培养对接,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行业发展前景需求

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相关行业专家、资深设计师及政府职能人员对行业的未来发展中的人才需求进行分析,结合现行企业现状,与高校联合设置课程培养计划,完善课程设置及教学大纲;派遣行业专家开设专业前瞻性课程,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及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毕业后与行业接轨。

2.行业现存人才需求

通过行业协会派遣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展示设计从业人员、管理策划人员、材料技术人员等,走上高校讲台,开展合作课程教育。从设计、策划、施工工艺、材料预算等多领域丰富学生知识体系、开拓学生眼界,改变教师结构,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3.行业相关历史理论宏观需求

通过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研究院所,建立相关展示设计的历史理论宏观层次课程。理论及史论的积淀,使得应用更加得心应手,同时为行业的长远发展及社会地位铺垫了道路。

(二)搭建场馆服务平台

会展场馆是展示设计最终呈现的场所,是实现展示设计的归属。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兴建各类型的国际会展中心,几个沿海城市还被命名为国家会展城市,商务部还在天津建设了国家会展中心。众多的高规格会展场馆为展示设计提供了呈现机会,对展示设计的需求也愈加旺盛,同时对于展示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目前展示设计教育对于涉及会展场馆及主办方工作的相关课程及实践很少,如展会的具体策划、招商、搭建施工、运营管理等。行业协会利用与会展场馆的资源为高校展示设计专业提供实践与课程交流平台。

1.展会策划实践

展会的成功与否,很重要的原因取决于展会前期策划。展会策划及招商是展会前期的重要准备工作。行业协会牵头与展会主办方合作,使得高校《展示策划》课程能够有机会作为某一展会的实体项目,从而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与实践水平,培养团队意识。

2.展会搭建及施工要求

展会搭建及施工是展示设计的实现环节。其中结构、搭建周期、材料选择等问题,往往在学校课堂中很难讲述清楚。这就需要行业协会作为桥梁,联合搭建企业和展馆进行相关课程的讲授及实践。

3.展会运营及管理

展会运营及管理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学等多学科。也是展会场馆维持经营的必要手段,类似的实践课程或实习机会会使得展示设计学生对展会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为学生拓宽了就业渠道。

(三)搭建企业合作平台

“走出校门,迈入企业”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通过行业协会可以实现高校与众多企业的合作,实现产学研对接。实习实践基地的建立,为展示设计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邀请企业走入高校开展讲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实际设计能力,同时企业有了有效的招聘途径与定向人才培养,实现了高校、企业、学生多赢的效果。

小结

会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日益旺盛,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导致人才培养的错位。会展行业协会应在高等教育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通过课程合作、会展场馆、企业平台等多种模式与高校合作共赢,实现展示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对应市场需求的同时达到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 苏彦朝、刘桂娥:《会展教育应高度重视的几个问题》,《中国成人教育》,2007-8。

2 任仲泉:《现代商业空间展示设计》,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 姜群、何人可:《信息时代的展示设计研究》,《湖南大学学报》,2001(S1)。

4 鲍洁、梁燕:《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8(5)。

5 孙毓:《当代展示设计教学模式探讨》,《美与时代》,2010(12)。

展示设计探究范文3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形式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一种设计范畴的学科,随着设计手段和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展示设计也具有了更多新的内涵。相对于一般地点的展示设计来说,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对设计的风格、手法以及类别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涉及心理学、传播学、建筑学、心理学、美学以及人机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在进行博物馆展示设计时,需要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底蕴,进而使设计的艺术形式感更强烈,符合当前人们的审美观。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原理分析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目标

博物馆存在的主要意义是为了能够科普知识、传播社会文明,是一个具有公共性的机构。其具有特殊的艺术展示形式。也可以说博物馆就是一种艺术作品,其建筑的风格、展品的设计以及整体的规划都能够带给人一定的视觉享受。

(二)博物馆展示设计要素

博物馆展示设计主要可以涵盖展示的空间、展示的设备以及展示的物品。其中展示的空间也就是概念空间,是一种没有形体的空间展示,主要是以展品的内容来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同时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也是展示活动的主要载体,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中,其结构、色彩以及灯光等都是必要的组成元素;展示设备包括展墙、展架、展柜以及展板等。[1]展示设备具有组合化、方便化以及标准化的特点。组合化是指在展示的过程中,展示的设备可以根据具体的展示要求进行搭配组合,方便化是指结合现代的拼装技术和先进的设计方案,使设备的安装以及拆卸更加方便;标准化是指展示设备的规格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展示物品是博物馆展览中的主要内容,是博物馆展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艺术

展示空间是博物馆展示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设计上不仅要满足展品的展示承载功能,同时还要符合参观者的审美要求,因此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设计上必须做一定的艺术处理。

(一)注重空间的和谐性

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设计不能分成不同的部分进行设计,而是要注重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在空间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和谐的因素,将空间中不协调的因素进行统合。但是这种统合并不表示所有的空间都要具有统一的模式,而是既要有多样性又要具有统一性。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需要从空间的规划、色彩、材质以及结构等多个方面的变化来构建统一的空间模式。

(二)展示设计需要遵循均衡性原则

设计的均衡性能够使视觉的构图更加和谐,均衡性设计是指以某一个点为中心,两边的设计分量相等或者相似。同时在均衡原则的设计上,也分为规则均衡和不规则均衡。规则均衡设计在视觉上能够给人一种两边完全相等的感觉,无论是在体量、形状还是色彩上都具有较强的对称性,形成规则的镜面式对称,这也是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中的重要设计原则;而不规则均衡性主要是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在两边的设计中元素相近,但是却又存在差异。这种设计方式能够增加展示空间气氛的活跃性,同时又不失整体平衡感。

(三)强调展示设计的节奏以及韵律

展示空间设计的节奏主要是指在特定的范围或者单位内,空间的设计具有规律性的重复或者形体的运动分解。在具体的设计中是在空间构成重复的基础上再进行的分段运动,因此能够使空间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韵律则主要是指通过对相似元素或者空间环境的组合,使其具有一定规律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变化。在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中,节奏性以及韵律性是单元空间设计的主要方式,具有重复和渐变的表现形式。重复的单元空间能够给人一种稳定的、持续的视觉感觉,从而在纷乱的展品中,使人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观赏,同时也能够为人们的参观起到导向的作用;渐变的单元空间可以分为单一空间的渐变以及复合空间的渐变,通过这种渐变的方式能够给人一种既灵活又不乏整体性的感觉有序的空间变化不会影响人们参观的心理,而且能够突出展示的主体。[2]

三、博物馆展示内容设计艺术

(一)硬件内容设计艺术

1.陈列室设计艺术博物馆展品在展览时主要的储藏位置就是陈列室,因此在陈列室的设计中需要注意室内的环境、通风、干湿度以及采光等因素,这样不但能够突出展品的展示效果,同时还能够对展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由于博物馆所展示的展品都具有非常大的传承价值,所以在陈列室的设计中必须做好消防措施。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选择材料,严格操作规范。同时在陈列室的设计中还需要对空间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比如陈列室的地面、墙壁以及天花板等具体的色调以及肌理等,都需要与所展示的展品相契合,能够烘托出展品的背景,从而使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进入到展品展示的主体中,起到强烈的视觉引导效果。2.光环境的设计艺术光是感知物象的基本视觉条件,因此在博物馆的创造、改变以及优化空间的设计中都离不开光环境。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光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采光,另一种是人造光。自然采光主要是通过太阳照射而形成的光环境,因此室内的光线会随着地球的转动而发生变化,这使得一些方向朝北的展厅会选择自然光照,因为这个方向的展厅受光照变化影响较小,而且光照柔和。人造光主要是指利用电灯形成的光照环境,通过对灯具的调节和设置达到一定的照明效果。目前在国内外博物馆使用比较广泛的灯具包括基本照明灯具、装饰灯具以及慢射照明灯具等。同时在照明的效果上也分为直接照明、间接照明和重点照明。首先,直接照明。是一种经常应用的照明手段,一般常用的有吸顶灯、导轨射灯以及吊灯等,这种照明方式能够保证95%以上的灯光都被充分利用。因此在博物馆的大厅、主要通道以及大件展品的顶部,一般都会采用直接照明的方式,这样能够保证灯光的光线分布更加广泛,不会产生遮光角。但是在直接照明的亮度选择上,还需要根据照射面积、照射物以及展厅的高度来设定,一般的照度设定在300lx。因为如果光线过弱,会使得展厅视线不清,无法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如果光线过强,则容易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同时也会对展物产生一定的损害,特别是书刊、漆器等容易产生褪色变质的情况。其次,间接照明。间接照明是指将灯光投射在墙面或者天花板上,形成二次光源,在博物馆展厅的吊顶、地台、展板侧面等,使灯的光线由内而外发光。间接照明的光线扩散性较好,不会产生阴影,光亮适度,光质柔和。[3]因此在展览馆的设计中,需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合理设置,可以根据展品的位置、类型对色彩照明以及亮度的需求等进行设计,使展厅形成层次变化的光环境。最后,重点照明。重点照明也称为局部照明,是指利用较强的灯光对展品的某个部位进行投射,进而形成特写的效果,能够突出产品的展示重点,产生一种立体感。这种灯光设置的方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般用于展览馆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展品。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禹治水玉山子》,利用这种方式能够体现出实体和虚空的连贯性。但是在应用重点照明时,必须注重光照的方向性,这样才能够塑造出一种立体感。需要从顶光、顺光以及逆光三个方向进行组合,同时在灯具前添加滤片,通过对紫外线的过滤,有效控制炫光。此外在重点照明的设计中还需要根据展台的间距、尺寸等适当设定距离,形成主次分明、松紧适度的视觉效果。3.陈列设备设计艺术陈列设备一般体积较大,数量较多,因此陈列设备的设计对艺术的整体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博物馆的设计中需要对展柜、展墙以及展台的尺寸、比例以及造型灯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推敲,使得陈列设备能够与展品内容和特点相符,进而体现其陈设的作用和突出展品的优势。

(二)软件内容设计艺术

1.陈列组合设计艺术陈列组合设计是空间展示设计的核心,同时在设计工作中也是最繁重和最花费精力的。陈列组合中包括整体和局部陈列组合部分,整体陈列组合是总设计风格下设计的组合方式;而局部组合设计则主要是根据具体的标本、文物为展览的基本资料,在设计的过程中根据设计框架或者大纲而有顺序和层次地排列展品,使展品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性。[4]2.辅助展品资料设计艺术辅助展品资料包括灯箱、图表、沙盘以及照片等辅佐原件展出的一些资料,能够补充展示作品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也有一些辅助展品本身就是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三)其他方面的设计艺术

除了软硬件的设计外,还有一些介于软硬件之间的设计内容,比如安全标志、文物等。以陈列室的路线布局为例,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防盗报警、消防等设施的健全和完善,同时要保证紧急疏散口的通畅,其次要注重这些设施与博物馆整体设计的契合,保证博物馆整体的艺术效果。

展示设计探究范文4

神木市第八中学 贾改丽

一、探究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猜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且能从实验结果定性的得出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2、学生能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并进一步明确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的五大环节:问题与猜想——制定计——收集证据——分析与结论——评估与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展示实验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现象的能力。

二、探究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从实验结果定性的得出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难点: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且学生在展示实验成果的过程中,能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现象。

三、实验器材准备

干电池 开关 灯泡 电流表 电阻定律演示器 导线若干

四、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实验、课件、微视频

五、教学预设

(一)师利用小实验导入新课

将两只灯泡先后并联和串联在电路中,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学生的思绪自然生成,师趁机引出探究主题。

(二)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三)新知探究

1、问题与猜想

师:那么,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大家不妨大胆的猜想一下,并简单阐述一下猜想的理由。

2、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与结论

(1)活动探究一: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A、学生设计电路图并简单阐述设计理由,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并确定最佳实验方案。

B、师生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一定时,材料不同,电阻不同。

(2)活动探究二: 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师:下面,我们探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大家完成 “探究活动二”中的前2个问题。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填写实验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一定时,导体的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3)活动探究三: 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填写实验数据,最终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4)活动探究四: 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A、师播放动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完成相关内容。

B、师生合作,得出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大多数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评估与交流

师:实验做完了,大家有没有什么话要说?我们不妨交流一下!(学生畅所欲言。)

(四)师生合作,共同小结

(五)精讲精点

1、利用“微视频”进行学习。

2、师出示例题2道,师生合作,寻求解决此类习题的技巧。

(六)达标检测

(七)作业设计

六、教后反思

《11.7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设计

神木市第八中学 贾改丽

一、探究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猜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且能从实验结果定性的得出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2、学生能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并进一步明确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的五大环节:问题与猜想——制定计——收集证据——分析与结论——评估与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展示实验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现象的能力。

二、探究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从实验结果定性的得出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难点: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且学生在展示实验成果的过程中,能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现象。

三、实验器材准备

干电池 开关 灯泡 电流表 电阻定律演示器 导线若干

四、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实验、课件、微视频

五、教学预设

(一)师利用小实验导入新课

将两只灯泡先后并联和串联在电路中,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学生的思绪自然生成,师趁机引出探究主题。

(二)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三)新知探究

1、问题与猜想

师:那么,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大家不妨大胆的猜想一下,并简单阐述一下猜想的理由。

2、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与结论

(1)活动探究一: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A、学生设计电路图并简单阐述设计理由,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并确定最佳实验方案。

B、师生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一定时,材料不同,电阻不同。

(2)活动探究二: 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师:下面,我们探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大家完成 “探究活动二”中的前2个问题。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填写实验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一定时,导体的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3)活动探究三: 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填写实验数据,最终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4)活动探究四: 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A、师播放动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完成相关内容。

B、师生合作,得出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大多数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评估与交流

师:实验做完了,大家有没有什么话要说?我们不妨交流一下!(学生畅所欲言。)

(四)师生合作,共同小结

(五)精讲精点

1、利用“微视频”进行学习。

2、师出示例题2道,师生合作,寻求解决此类习题的技巧。

(六)达标检测

(七)作业设计

六、教后反思

《11.7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设计

神木市第八中学 贾改丽

一、探究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猜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且能从实验结果定性的得出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2、学生能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并进一步明确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的五大环节:问题与猜想——制定计——收集证据——分析与结论——评估与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展示实验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现象的能力。

二、探究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从实验结果定性的得出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难点: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且学生在展示实验成果的过程中,能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现象。

三、实验器材准备

干电池 开关 灯泡 电流表 电阻定律演示器 导线若干

四、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实验、课件、微视频

五、教学预设

(一)师利用小实验导入新课

将两只灯泡先后并联和串联在电路中,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学生的思绪自然生成,师趁机引出探究主题。

(二)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三)新知探究

1、问题与猜想

师:那么,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大家不妨大胆的猜想一下,并简单阐述一下猜想的理由。

2、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与结论

(1)活动探究一: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A、学生设计电路图并简单阐述设计理由,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并确定最佳实验方案。

B、师生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一定时,材料不同,电阻不同。

(2)活动探究二: 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师:下面,我们探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大家完成 “探究活动二”中的前2个问题。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填写实验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一定时,导体的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3)活动探究三: 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填写实验数据,最终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4)活动探究四: 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A、师播放动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完成相关内容。

B、师生合作,得出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大多数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评估与交流

师:实验做完了,大家有没有什么话要说?我们不妨交流一下!(学生畅所欲言。)

(四)师生合作,共同小结

(五)精讲精点

1、利用“微视频”进行学习。

2、师出示例题2道,师生合作,寻求解决此类习题的技巧。

(六)达标检测

(七)作业设计

六、教后反思

《11.7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设计

神木市第八中学 贾改丽

一、探究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猜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且能从实验结果定性的得出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2、学生能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并进一步明确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的五大环节:问题与猜想——制定计——收集证据——分析与结论——评估与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展示实验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现象的能力。

二、探究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从实验结果定性的得出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难点: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且学生在展示实验成果的过程中,能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现象。

三、实验器材准备

干电池 开关 灯泡 电流表 电阻定律演示器 导线若干

四、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实验、课件、微视频

五、教学预设

(一)师利用小实验导入新课

将两只灯泡先后并联和串联在电路中,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学生的思绪自然生成,师趁机引出探究主题。

(二)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三)新知探究

1、问题与猜想

师:那么,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大家不妨大胆的猜想一下,并简单阐述一下猜想的理由。

2、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与结论

(1)活动探究一: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A、学生设计电路图并简单阐述设计理由,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并确定最佳实验方案。

B、师生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一定时,材料不同,电阻不同。

(2)活动探究二: 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师:下面,我们探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大家完成 “探究活动二”中的前2个问题。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填写实验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一定时,导体的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3)活动探究三: 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填写实验数据,最终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4)活动探究四: 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A、师播放动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完成相关内容。

B、师生合作,得出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大多数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评估与交流

师:实验做完了,大家有没有什么话要说?我们不妨交流一下!(学生畅所欲言。)

(四)师生合作,共同小结

(五)精讲精点

1、利用“微视频”进行学习。

2、师出示例题2道,师生合作,寻求解决此类习题的技巧。

(六)达标检测

(七)作业设计

六、教后反思

《11.7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设计

神木市第八中学 贾改丽

一、探究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猜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且能从实验结果定性的得出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2、学生能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并进一步明确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的五大环节:问题与猜想——制定计——收集证据——分析与结论——评估与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展示实验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现象的能力。

二、探究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从实验结果定性的得出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难点: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且学生在展示实验成果的过程中,能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现象。

三、实验器材准备

干电池 开关 灯泡 电流表 电阻定律演示器 导线若干

四、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实验、课件、微视频

五、教学预设

(一)师利用小实验导入新课

将两只灯泡先后并联和串联在电路中,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学生的思绪自然生成,师趁机引出探究主题。

(二)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三)新知探究

1、问题与猜想

师:那么,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大家不妨大胆的猜想一下,并简单阐述一下猜想的理由。

2、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与结论

(1)活动探究一: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A、学生设计电路图并简单阐述设计理由,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并确定最佳实验方案。

B、师生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一定时,材料不同,电阻不同。

(2)活动探究二: 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师:下面,我们探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大家完成 “探究活动二”中的前2个问题。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填写实验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一定时,导体的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3)活动探究三: 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填写实验数据,最终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4)活动探究四: 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A、师播放动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完成相关内容。

B、师生合作,得出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大多数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评估与交流

师:实验做完了,大家有没有什么话要说?我们不妨交流一下!(学生畅所欲言。)

(四)师生合作,共同小结

(五)精讲精点

1、利用“微视频”进行学习。

2、师出示例题2道,师生合作,寻求解决此类习题的技巧。

(六)达标检测

展示设计探究范文5

关键词:任务清单;课堂实效;案例;“纸陀螺”

一、问题分析

当前,造成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有:教师对教学环节的时间把握不好,探究活动指导过多导致教学时间过长,活动要求讲得过多过细导致学生兴趣减退,一节课活动项目数量太多导致不能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而草草收场,探究活动方案照搬教材却发现不合本地实际导致中途难以继续,等等。笔者以粤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纸陀螺”一课为例,陀螺是小学生既熟悉又喜爱的玩具,生活中也有各种陀螺实物玩具。现在教材介绍用纸来做陀螺,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新鲜又陌生:新鲜是能够自己动手制作陀螺,陌生是自己从来没有动手做过。加上二年级学生能力水平较低和年龄小等客观原因,导致制作出来的纸陀螺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此外,部分学生在转动陀螺时还存在转动手势不正确、转动竹签时不会用力等情况,导致纸陀螺转不起来、转不稳、转不久。这些都是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二、解决方法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体现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应以任务清单的形式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任务清单既要有对学生探究活动的程序性指导,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自己的探究过程。”[1]科学课的任务清单是指依托科学课程标准理念,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把课程内容设计成以清单形式呈现、以任务形式实施的指引性文本。[2]如何实施有效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笔者认为,科学教师在教学中体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运用任务清单开展探究活动,可有效精减教学步骤,并引导学生有序开展活动,从而提高探究活动的时间利用率和课堂教学效率。在“纸陀螺”的教学设计中,学生顺利地制作出纸陀螺并能转动起来,是本课教学的关键,但这个环节也是教学时间控制的关键。在探究活动“怎样转得更久”的教学环节中,影响纸陀螺转动时间长短的因素是比较多的。二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严谨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提供具体的、有代表性的转动现象让学生观察、对比、思考,便于学生进行模仿制作、改进、完善等学习活动,促使学生高质量完成探究活动。对于二年级的学生,笔者建议利用任务清单进行辅助教学,即在任务清单上列明学生需要完成的探究内容和顺序,学生根据清单以及教师的适时引导,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做。这样,探究活动就会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粤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11课“纸陀螺”。【教学目标】①了解纸陀螺的构成和制作过程;②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简单的能转动的纸陀螺;③测试作品的转动效果,根据测试结果对作品进行优化,让纸陀螺转得更久;④以“怎样转得更久”为主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究。【教学重点】①让纸陀螺转动起来;②怎样让纸陀螺转得更久。【教学难点】①尽量把纸盘剪得圆一点。②对纸陀螺转不起来的原因进行分析。【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微课教学法、兴趣引导法等。【学法】任务清单引导法、猜测—探究学习法、动手实践学习法、小组比赛活动法。【教学准备】①学生课前准备:边长9cm的正方形硬质纸(如纸箱皮)8片、竹签8cm(从尖端开始截取)8支、透明胶圈(胶纸宽度1.5~2cm、内圈直径2.5cm)1个、剪刀1把、笔1支。②教师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纸盘两小两大的纸陀螺共四个(小和大的纸盘等高、两个小的纸盘等大、两个大的纸盘等大),直径5cm、7cm的硬卡纸圆片(圆心穿孔)各50张。【教学过程】(1)任务驱动。课件显示:展示陀螺的图片和旋转的视频。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熟悉这类玩具吗?它们叫什么?你们喜欢玩吗?交流:这些陀螺都是现成的。你们试过自己做吗?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动手做纸陀螺,好吗?教师出示本课课题:纸陀螺(黑板同时板书)设计意图:通过陀螺图片和陀螺转动的视频,唤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突出陀螺是纸做的,既点明本课的教学内容,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本课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2)探究活动1:用纸做陀螺。教师出示“任务清单”的第一题,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引导大家一起认识一遍,并出示一个事先做好的纸陀螺。教师提问:怎样用准备的材料制作这样的纸陀螺?学生结合自己准备的材料细心观察、动脑思考,与同桌交流。教师请学生简单说说制作过程。设计意图:根据材料先思考制作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所备的材料,通过动脑思考和交流研讨,建立基本的制作过程表象。同时,特意制造和给予学生动脑和交流的学习机会。(3)探究活动2:制作纸陀螺。①让学生细心观察制作纸陀螺的自制微视频(课件播放)。了解注意事项(课件边播放音频边出示文字)。教师板书:注意剪刀和竹签的使用。学生动手操作,根据事先准备的材料,独立制作纸陀螺2个:一个直径7cm的纸盘、一个直径5cm的纸盘。教师巡视并指导。设计意图:把制作过程通过视频展示,既提高教学效率又能把制作细节展示清楚,比教师现场示范效果好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专门进行了安全教育,突出了科学课堂安全的重要性。②把作品样子画下来。在任务清单中画下作品的样子(完成任务清单第二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画的过程中,仔细观察纸陀螺的结构,同时感受制作作品的喜悦。这样的设计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③让纸陀螺转起来。教师提问:转动纸陀螺时,手指要怎样操作呢?学生讨论,教师请一名学生示范。出示任务清单第三题:a.尝试让自己制作的纸陀螺转动起来;b.展示转不起来的纸陀螺;c.师生交流纸陀螺不能转动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d.改进转不起来的纸陀螺,让它转起来。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让学生体验作品成功的喜悦,学会对待失败并懂得正确处理。基于二年级学生的能力水平,笔者通过任务清单引导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找出不能转动的原因,有效地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效率,较好解决了学生探究过程拖沓的问题。(4)探究活动3:怎样转得更久。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纸盘(大小不同、纸盘高低不同的纸陀螺各1个,共4个,同时显示课件)教师提问:大家猜猜什么样的纸陀螺会转得更久?学生猜测并回答。探究活动开始,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①教师引导学生把同桌两人的陀螺标上号码。②学生根据任务清单,和同桌一起进行三次比赛活动,探究自制的两种纸陀螺的转动情况。教师请两名学生到讲台,用教师事先做好的纸陀螺进行探究展示。③在每次比赛完后,把探究结果填在任务清单上。④请一组学生汇报探究结果。(受多种原因影响,学生探究结果可能与理论结果有出入,教师要适当解释)⑤小结并板书:纸盘低一点的陀螺转得更久,纸盘大一点的陀螺转得更久。设计意图1:通过任务清单的三组对比实验的设计,有效地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既能展示四种纸陀螺的转动情况,又能让学生在单一变量的对比中找出规律或特点。设计意图2:设计同桌比赛活动,提高了探究活动的刺激程度,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活跃了教学气氛。(5)全课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进行了什么活动?你喜欢这样的活动吗?其实,我们可以多利用身边的材料做自己喜欢的玩具。你们能做到吗?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自己可以利用身边常见的材料做简单好玩的玩具,不一定都要从商店买现成的,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做玩具的意识和兴趣。

四、效果分析及教学建议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对象是粤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第11课“纸陀螺”,教材中要完成两个探究活动“用纸做陀螺”和“怎样转得更久”。本教学设计从如何让探究活动顺利和高效开展出发,在教材原有的设计基础上增加自己的创新改进,如运用自行设计的任务清单,改进教材制作纸陀螺的方法与过程,引入比赛游戏引导学生发现纸陀螺怎样转得更久等。创新运用教材才能使教学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进而打造高效课堂。

(一)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教后分析,笔者发现运用任务清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能起到较强的引导作用。任务清单设计的内容及其任务驱动教学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这能使他们的探究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更加有序,活动的针对性更强。1.利用任务清单教学能有效增强探究的活动效果在低年级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的依赖性强、注意力难以持久、自控力不强等客观因素会使探究活动很难有效实施,或者使探究活动的效果不好。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将整个探究活动按照教学环节和活动数量进行分割,形成若干探究任务。这些任务既前后互相联系,又可以相对独立。随后,把这些探究任务列成清单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此任务清单作为探究的“剧本”,逐步开展一个个小活动。学生对每个任务的做法和目的清楚明白,能够集中精力按照要求完成一个个小任务。科学教师把握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运用任务清单开展探究活动,能有效地增强科学探究活动的效果。2.改进纸陀螺制作的方案及材料教师在备课环节中发现,教材利用牙签和卡纸制作纸陀螺是难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的。学生可以做出这样的纸陀螺,但是其成品质量极差,几乎转不起来,从而影响接下来第二个探究活动“怎样转得更久”的教学。因此,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师生必须对教材推荐的探究材料进行改进。笔者经过大量的试验,最终确定用纸箱的纸皮和烧烤用竹签作为做陀螺的材料为最佳;同时根据新材料对制作方案进行调整,使其更适合于学生动手操作。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是紧密相连的,只有每个环节都科学合理开展,才会使整个教学活动通畅高效。3.运用比赛形式促进对比实验的有效开展在“怎样转得更久”的探究活动中,笔者通过分析,对学生的探究方式进行重新设计,即在任务清单中设计一个对比实验:通过四个纸陀螺列出三组对比(两组为等大不等高、一组为等高不等大),并以同桌比赛的形式推进。比赛后,学生初步得出每组对比实验的结果,然后共同比较分析三组结果,并得出本次探究的结论。通过任务清单的引导以及低年级科学探究的对比实验,学生能有序、高效地完成,探究结论也比较科学和合理。没有目标的探究活动是没有质量的,任务不明确的教学是无效教学。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更好的指导,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建议

课程标准中指出,工程设计需要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不断完善。1~2年级学生可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1]基于此背景,笔者认为,本课的教学除了贯穿其中的制作、改进和完善纸陀螺所必需的动手操作和探究外,当中还应该渗透学生口述、画图等学习方式,让学生以更适合年龄特点的方式发展能力。1.教法的设计与运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建议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微课教学法、兴趣引导法等教学策略。本课设计的任务清单包含四个学习任务:①说说怎样利用准备的材料制作纸陀螺;②画下纸陀螺的样子;③尝试让纸陀螺转起来;④根据列举的三组陀螺组合,和同桌一起动手比赛,看谁的纸陀螺转得更久并作总结。教师通过微视频(或微课)的直观演示教学,让学生明晰纸陀螺的制作过程和注意事项。这既减少了工作量,又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各个环节,提高了学习效率。2.学法的设计与运用在课堂教学方面,笔者建议采取任务清单引导法、猜测—探究学习法、动手实践学习法、小组比赛活动法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法,力求在贴近二年级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①任务清单引导法,即利用教师自行设计的“任务清单”中所列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有序有目标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②猜测—探究学习法,即让学生通过猜测促进动脑思考和交流研讨,从而对探究的内容、方法、步骤等有基本的认识,再在此基础上进行验证性的探究活动。猜测—探究学习法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目的性更强、效率更高,能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笔者建议在以下两个节点的设计中运用此方法:节点1,在活动1中的“怎样用准备的材料制作纸陀螺”的环节。其作用是让学生猜测并利用已经准备好的材料制作纸陀螺。节点2,在活动2中的“大家猜猜什么样的纸陀螺会转得更久”。其作用是通过教师展示出来的四个纸陀螺,让学生先猜测哪一个会转得更久。③小组比赛活动法,即在比赛活动中,应及时给予低年级学生施展才能和展现学习效果的机会。为了赢得比赛,学生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改进和完善,并从中促进本课学习目标的有效落实。同时,小组比赛活动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营造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使教学活动达到高潮。低年级科学课教学要充分落实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设计意图,运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质量,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从而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展示设计探究范文6

关键词:智能系统控制;探究式教学;人工智能;研究课题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智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强烈的冲击,不少学校已尝试推行网络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等教学改革,并且收到一些明显的效果。这些新教学模式得到了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应用这些教学改革成果。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和智能技术的原理,我们设计了智能系统控制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方法[1]。

1智能系统控制课程探究式教学设计

智能系统控制课程与智能信息处理课程分别是我院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探究式教学平台主要包括网络课程、讲义下载、学生论文/程序演示等模块。智能系统控制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利用课堂的知识传授和网络的开放资源,安排学生分课题组,边进行科研合作边学习的教学模式。因此,探究式教学具有学生积极性高、师生/学生之间交互强、学生体验印象深和师生互相学习等特点。本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的步骤有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网络课程网站设计和实践展示平台的设计。

1.1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没有提供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此种教学方式[2]。因此,有必要研究可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进度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实现因材施教。

本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具体来说,是指根据每个学生的专业、基础、潜力和特点划分几个合适的课题组,帮助每个学生选定自己的小课题;接着,在老师指导和组长带领下分组调研、讨论、设计、编程和交流,同时可以利用教学网络中的各种教学资源;最后,将成果总结为PPT和程序,在课堂上交流,再在网络上演示。例如,先根据学生学习智能系统控制课程的不同目的和学生的专业基础,将众多学生分为自动化组和通信组。然后,由各大组的组长和组员根据专业基础和兴趣探讨课题题目和研究子方向,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研究小课题。进而,学生调研、探讨、研究、合作、交流,进行PPT陈述。再如,有的学生想学智能控制的理论知识,有些学生则想重点学习智能控制的应用技术,因此将智能系统控制网络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应用教学。

1.2网络课程网站设计

智能系统控制网络课程的主要功能是在教学网页上向学生展示智能系统控制的各种课程知识,要求以逻辑性强、易于理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知识点页面的设计要求排版清楚美观,色调适合统一,图文并茂,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知识。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并能实现知识点页面的随意转换,设计了动态跟随目录,以便于学生随时选择课程的学习内容。对智能系统控制课程设计了进度参考值,以便于学生知道其学习快慢,从整体上把握学时规划。

1.3实践展示平台的设计

在智能系统控制课程的实践展示平台中,习题的存储和管理都在数据库中进行,章节自测题的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3-4]。学生每学完一章就可通过练习来巩固该章的知识,了解其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课后习题的设计中,特别增加了显示失分题并列出正确答案的功能以及留言功能。学生利用前一功能了解自己错误理解的那些知识点并改正错误,学生通过后一功能提交对答案的任何质疑或更好的建议方案,并由专业老师予以点评,如图2所示。这些功能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为学生学习本课程提供了很好的智能助手[5-6]。

智能系统控制课程实践展示平台的另一重要功能是利用Java技术等网络工具展示智能技术的演示程序,促进学生的学习交互性和实践效果。对于人工智能和智能控制课程中每种能演示程序的知识点,都可以用Java等技术编程实现交互演示实例,也可以推荐学生设计相关的演示程序,开设学生作品的演示区。

2结语

智能系统控制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弥补传统智能控制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让任何学生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选择一种自己想学的教学模式,以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进行学习。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一种教学模式,然后进行自主学习。每章最后会设置章节自测题,查看学生对本章节的掌握情况,更主要的目的是巩固学生本章所学知识。随着智能网络技术的发展,智能技术的教学将会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7-8]。

参考文献:

[1] 蔡自兴,徐光v.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 3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龚涛,蔡自兴. 多维教育智能体的构建与应用[J]. 教育信息化,2002(76):55-56.

[3] 马娅婕,田翔川.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在线考试题库的设计[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1):182-183.

[4] 黄向前,刘渊,庄春兴. 关于题库资源建设系统的规范化的分析[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21(3):76-79.

[5] 管恩京,李静,郑海峰. 促进高校网络教学与教学资源应用的对策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09(12):126-129.

[6] 沈理达. 工程基础软件及应用课程的网络教学系统设计[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6):123,125.

[7] 李人厚. 智能控制理论和方法[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8] 王岳斌,刘利强,周细义. 交互式网络教学模型设计与实现[J]. 湖南理工学院报:自然科学版,2005(3):19-22.

Research on Exploring Teaching of Intelligent System Control Course

GONG Tao1, ZHOU Jia-jia2

(1.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2.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Digitized Textile & Fashion Technology for Ministry of Education,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展示设计探究范文7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本人在科学课开头通过创设各种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其探究兴趣。如谜语、故事、魔术、游戏、实物、悬念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学习《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一课中,教师出示了一个自制锡箔纸火箭,里面有少量火药,让学生小心地点燃。当小火箭冲向前,火药却朝后冲出,学生一下惊呼起来。学生对科学有了强烈的好奇心,教师适时出示问题:“你能让气球像火箭一样驱动小车吗?”学生探究欲望被激发了,带着浓厚的兴趣有效开展了实验探究。在学习《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教师首先播放了刘谦的魔术《硬币穿透玻璃》说说其中的奥秘,学生的好奇心有效地调动了起来,积极地参与了探究的过程。教师发现创设学习情境方法有很多,在教学中只要针对不同的教材,灵活选择、运用就能很好地激发探究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这样导课真正成为一节课成功的一半,有效性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二、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

完成科学探究要借助各种形式的科学实验,合理地选择实验材料有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师选择了生活性、趣味性、直观性的实验材料,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方便操作,在真实、愉悦、探究中学习。如,教学《声音的变化》时,准备了鼓、锣、皮筋、电子琴等;教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时,进行了“土电话”的制作,选用了一次性杯子和棉线。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使学生有对象观察,有差异冲突的内容争论,有东西玩,实验操作的参与性提高了,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根据学生和课程的实际设计,选取合理有结构的材料,方便实验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发展和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

实验探究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探究是最为重要的。如,《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活动实验,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精神。教师要参与实验,调控合作过程,有序提出要求,提高合作的效率。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前进行小组成员分工(记录员、材料员、操作员、观察员、汇报员),实验中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发放材料,按步骤有序进行,及时督促填写实验记录,小组交流和班级展示汇报,让学生有科学家探索科学奥秘的态度,认真地观察,查找存在的问题,改进设计,交流总结。这些有序的活动,在小组合作中主动、有序、互助充分地发挥出来,学生反馈、交流、总结、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都得到培养,小组合作提高课堂效率。如,《电磁铁》活动实验,教师设计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教师指导学生整个实验大致要经历“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讨论和交流提炼结论小结反思”这样一个科学探究过程,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实证意识和质疑精神。这样的设计和操作是有效的。如,《在显微镜下观察生命世界》实验活动中,教师的演示尤为重要。教师演示制作玻片标本的步骤:擦、滴、取、放、盖、染。演示显微镜的使用: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正确使用显微镜的实验相对比较复杂,必须在教师的正确规范的操作演示前提下,才能细致地观察,所以教师的演示引导特别重要。

教师通过适度和合理的指导,根据不同的课型选择合适的策略,引导实验探究,确保了实验探究有效地开展。

四、适时巧用评价,发挥评价作用

为了科学实验探究的有效开展,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有进步的表现,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努力在每堂课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在《天气》的观察记录中,需要学生坚持观察和记录一个月的天气预报,往往多数学生会失去耐心,使得实验无法有效地开展。因此,教师要定期和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对观察记录作出评价,对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记录详细的学生及时表扬,让学生保持实验探究兴趣,使活动有效地开展,并顺利地完成任务。

展示设计探究范文8

关键词: 初中科学教学 探究实验 实践能力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知识阐述和理论的建构是通过科学实验探究得出的。但长期以来科学实验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忽视发现探究,师生们重视的是实验结果或结论,而实验的探索过程反而被忽视,至于科学品质、科学态度的培养则更少,这已经成为科学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障碍。因此,实施科学探究实验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一、精心创设探究情境,突出探究实验活动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实验。科学实验的核心是探究。在课堂中,教师应还原这种获得知识的自然途径,为学生创设相当的环境,再现未知的发现过程,使学生通过积极的科学探究实验,习得知识,培养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初中科学适合于科学探究的内容较多,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认知规律,充分挖掘教材适合于探究的内容,精心设计探究情境。例如在学完氧气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之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设计过程就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我们可以设计如下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问题1:要设计一个制备气体的实验,你要考虑哪些方面?

问题2:设计怎样的装置可以使实验简便易行?

问题3:你能否设计一个随用随制的气体发生装置?

对于学生可能会设计出的各种方案,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是需要引进的,鼓励学生动脑筋大胆设想,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充分展示设计思想。对于课本上的其他研究实验,教师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追溯科学家思考研究的源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求知的研究中来,从而使思维能力得到主动发展。

二、彰显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一些自然科学中实验是获取知识、创新知识的重要手段。我们要特别注意恢复实验的探索本性,发挥实验在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培养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方面的作用。我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变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以往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模式,在科学教学上就是演示实验―分析归纳―记忆―学生实验。这种模式虽然缩短了学生获得经验的时间,但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可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的顺序即:布置任务―学生准备―动手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变验证性为探索性。例如在学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时,我在课前布置了“如何来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实验,“如何验证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针对此,学生设计了各种方案,许多方案都闪烁着创造力的火花。

2.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初中课本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尤其是试管实验,演示效果并不好,许多实验现象后面的学生看不清。变这些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可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我引导启发学生探究:“运动的小车所受摩擦力越来越小的时候,小车的运动速度减小得更快还是更慢?”如果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就可以顺着这个方向推理想象,得出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所以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必须是学生亲自动手,来理解体会。通过让学生分组实验,我根据他们的实验、观察、思考,提出了实验中要收集哪些证据来证明假设成立,提出了该如何控制好实验变量,如让小车从相同高度滑下,小车开始下滑时手给小车的力要相等,水平面上的粗糙程度要控制好,毛巾要注意正反面要统一好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动手过程中体会到的,如果没有让他们自己亲自做实验,就不会提出这样的真知灼见。有了前面的动手实验的基础,后面的推理过程也显得顺理成章,这要得益于学生真正理解了整个实验过程,即当摩擦力越来越小的时候,小车的速度是减小得越来越慢,则当摩擦力为零时,小车的速度就不变了。“牛顿第一定律”本身就是一个在理想状态下的运动定律,对学生来讲也是比较难的一个内容,但是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学生体验了这个定律得出的过程。因此他们对这个定律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得越好。这样的探究性实验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其形成了自主学习的内驱力,而且帮助学生形成了科学概念,获得了科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

三、开发拓展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开发拓展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上有些装置复杂的实验,费时费药品的实验,现象不够明显的实验,还可以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实验进行改进,让学生动手动脑,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蜡烛燃烧的探究”的实验,书上有一步骤是这样叙述的:把罩在烛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倒过来,向烧杯中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实验效果都不理想。后来,我将这个实验作了变更:将烧杯移开火焰,倒过来之前,用一块玻璃片先盖住杯口,再把烧杯放在桌面,然后移开一部分玻璃片,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再盖住烧杯,振荡。这样效果很理想。

四、适度开展研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要服务于生活。教师应鼓励学生用科学研究的方式,应用知识,通过科学实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如在学习酸碱度的表示法――pH时,我给每组学生一个试纸,让他们回家对一些溶液进行pH测定,并书写研究性学习报告。在学习酸碱指示剂时指导他们查资料,利用采集到的花瓣制作酸碱指示剂,并用自己制作的酸碱指示剂检验家里的一些物质的酸碱性。如在学习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后,及时组织学生了解通常家庭的节电情况、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情况,通过实验探究并提出了节电的措施,还制作了太阳能热水器等模型。学生对这些研究性活动非常感兴趣,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发挥。

参考文献:

[1]浙江教育厅教研室.科学实验活动册[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展示设计探究范文9

目前来说,在初中阶段开展项目学习,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相应的教材。笔者所在地区使用的是苏科版物理教材。苏科物理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是人们研究各类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种严格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学生像科学工作者那样,经历一个探究未知世界的过程。使用苏科版教材如何开展项目学习,能否将项目学习与科学探究有机整合起来,成为笔者探索的一项课题,以下是笔者以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电阻》一节教学为例进行的尝试。

一、教学案例:基于项目学习的科学探究课――《电阻》

1.项目任务目标:

制作一个神奇的开关,能够调节电路中灯泡的亮度。

2.项目器材准备:

学生学具1(用一大信封装):接线板(图1),两根完全相同的康铜合金丝(约0.6米长),一根铜导线。

学生学具2:电源一组(含2节干电池),电流表一只,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电阻的比较装置一个(图2)。

教师教具:电源一组,开关一个,演示电流表一只,小灯泡一个,铁丝一根,康铜合金丝一根,日光灯电阻一个,打火机一只。

3.教学过程:

(1)明确任务,项目导入。

教师展示调光灯,引导学生发现实现调光的装置是一个神奇的开关。教师展示自己制作的一个调光开关,并演示调光功能,在此基础上,询问学生:你想制作这样一个神奇的开关吗?

项目任务:制作一个神奇的调光开关。

(2)制订计划,项目设计。

①发现调光开关的秘密。

师:这个神奇的开关的秘密是什么呢?怎么制作?

教师展示自制调光开展的内部结构,学生发现内部有金属丝。

师:金属丝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②发现导体具有电阻。

教师展示并介绍不同材料、粗细、长度的金属丝,请学生演示将不同金属丝接入电路,引导学生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变化和电灯亮度的变化。

W生发现金属丝确实可以改变电流的大小。

师:金属丝在电路中除了可以导电外,对电流还有什么作用?

教师展示山间流水,引导学生观察流水中的石头对流水有阻碍作用。与此类比,说明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

得到电阻的概念。

③发现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师:根据刚才的实验现象,请你猜想电阻的大小和导体的哪些因素有关?

生:导体的长度、材料、横截面积。

师:请大家观察电阻的比较装置,发现这些金属丝有什么区别?

生:A是锰铜丝,B、C、D是镍铬合金丝。A、B、D横截面是S,C的横截面是2S。A、B、C的长度是D的2倍。

师:如果我们要研究电阻和导体长度的关系,该怎么选择导体呢?

生:选择B、D。因为,B、D长度不同,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

师:很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呢?

生:控制变量法。

师: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活动单,表一是研究电阻与长度的关系,表二是研究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表三是研究电阻与材料的关系,请同学正确选择导体并记录在表中。

学生思考并填写记录单。

师:在实验中,怎么比较电阻的大小?

生:观察电流表的示数。

师:导体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师:实验测试电路应该怎样操作呢?刚才老师演示的电路可以用吗?

生:可以,只需将金属丝接入即可。

师: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

交流总结: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有长度、横截面积、材料,认识到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教师演示加热日光灯的电阻丝,学生发现电路中的小灯泡明显变暗,并说明大多数金属的电阻与温度有关。

④项目分析。

教师请学生拿出制作材料:两根完全相同的康铜合金丝,一根铜导线。明确目标:制作一个神奇的调光开关。明确要求:制作的开关具有三个档位,能明显改变灯光亮度。

师:利用这些材料,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变电流呢?

生:改变金属丝的电阻。

师:两根完全一样的康铜合金丝,怎样改变它们的电阻?

生:改变横截面积或者长度。

师: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试一试吧。

学生分组制作调光开关。

(3)项目展示。

各小组完成调光开关的制作,上讲台展示并演示其功能,同时讲解原理。

教师总结:要使调光开关效果明显,就得使接入的电阻差别大。

二、案例分析

这个课例曾在“国培计划”骨干教师培训班上作过展示,受到好评。后来参加“一师一优课”被评为江苏省优质课。从这个案例的成功,可以看出在项目学习中开展探究教学是可行的。

1.任务驱动:项目学习和科学探究的共同点。

《电阻》教材首先从两个卡通人物的一段对话开始:小明:“我想设计一个调光灯。”小红:“要调控电灯的亮暗,就要调控通过电灯的电流。怎样才能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呢?”接着,教材安排“尝试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两个探究活动,最后引出电阻的概念。可见,教材的意图是通过问题驱动来开展科学探究的教学。问题是科学探究的驱动力,是激发学生深入学习兴趣的导火索。科学探究是本节内容的重要学习方法。

项目学习是以任务来驱动的学习。任务,即项目,它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制作有实用价值的产品为内容来架构的。从对项目的释义中,可以认为问题的探索也可以成为任务。对问题的探索可以认为是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物理项目学习中的一种形态。“怎样才能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呢?”既可以是科学探究的驱动问题,也可以是项目学习的驱动任务。可见,项目学习与科学探究都需要学习的驱动力。

2.“产品”设计:从科学探究走向项目学习的核心。

项目学习的核心要素是任务。任务的成果是“产品”。所谓产品,是指学生项目学习的成果。杨勇诚老师认为,这个产品是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发展的“产品”。这种“产品”可以是物化的东西和非物质化的东西。那么具体到物理课堂教学中,“产品”呈现为物化的产品和学生的研究报告或者论文。

科学探究课的核心要素是问题。通过对问题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来达到教W的目的。如果把问题当成是项目学习的任务,那么对应的产品应该是学生的研究报告或者论文。撰写研究报告或者论文,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说难度不小,而且撰写研究报告需要一定的时间,将突破原有的一节课的课时安排,导致研究成果无法及时呈现,给教学增加了不少难度。基于以上分析,要在一个课时内完成一个项目,项目的“产品”设计为物化的产品更容易操作。在本课例中,笔者设计一个“制作一个调光灯开关”的任务,对应的产品就是物化的调光灯开关。那么这个项目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在《电阻》一课中,教材提出“我想设计一个调光灯”,这个可以看作是一个可以预期的项目,调光灯就是预期的产品。分析教材后发现,十四章《欧姆定律》最后安排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题为《设计和制作一个模拟调光灯》。可见设计和制作一个调光灯是整章知识的综合运用。从项目学习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章节的大项目。《电阻》一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电阻概念以及影响电阻的因素,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的教学。所以,把设计一个调光灯作为项目学习的任务,不太符合《电阻》的教学目的。教材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实际提出了两个逻辑上递进关系的问题。问题一:可用哪些方法来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通过接入各种金属丝来改变电流,引出电阻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引出第二个问题: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这样就将教学推进到了教学的重点――科学探究环节。教材通过两个问题的驱动,形成两次探究活动,完美解决了教学问题,达成了教学目标。因此,笔者没有在这个探究环节中做更多的修改。

笔者认为教材安排仍具有一定局限性。教学中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最后的落脚点只是知识本身,而不是知识的运用。教材一开始提出的“我想设计一个调光灯”的任务没有要求完成,学生也就损失了一次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项目学习的驱动是任务,成果是产品。从任务的导入,到为了任务开展学习,到最后掌握知识完成任务制作出物化的产品,实现知识应用的最终目标。预期的产品必须对应驱动的任务。对于制作物化产品的项目学习来说,产品的制作就是任务,任务和成果是高度一致的。设计了产品,也就是设计了任务。《电阻》教材中只有问题,没有产品。产品怎么形成?这必须要考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电阻》一节,围绕“改变电流”展开讨论,学习电阻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和“我想设计一个调光灯”有什么联系呢?基于以上问题的考虑,笔者认为可以设计一个改变电流的装置,这样的装置对应生活中的应用就是调光开关。当然,学生只能制作一个模拟的调光开光。由此产生了本课例中的产品,也是项目学习的任务:制作一个模拟调光开关。

3.探究融合:在项目学习中发挥1+1>2的作用。

项目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科学探究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两种方式可否运用在同一节教学课中?两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怎么样?首先来比较一下项目学习流程和科学探究的步骤(见下图)。

科学探究教学包括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共七个步骤,如下图可以分为五个环节。项目学习流程同样有项目导入、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展示、项目评价五个基本环节。这五个基本环节同科学探究的五个环节一一对应,其功能大体相当。因此,采用项目学习与科学探究教学在教学结构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这让两种教学方式融合在一节课具备了可能性。

《电阻》课例中,从项目导入后让学生明确本课的任务是制作一个调光灯的模拟开光,接着如何去制作,具体到需要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特性,怎么运用这些材料就成为学生乐于探究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教师借用了教材的安排,进行了两次探究。

一探:这些金属丝可以改变电流吗?学生猜想后,师生共同尝试将不同材质、粗细、长短的金属丝接入测试电路,观察现象。通过师生质疑,获得导体具有电阻的概念。

二探:影响导体的电阻的因素有哪些?在上面探究的体验中,学生进行了有依据的猜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如何去验证这些猜想,让科学探究进入第三个环节: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的运用。接着学生分组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并进行评估。

两次活动均严格遵守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了探究,达到了科学探究的目的。由此表明,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完美地融合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的过程已经结束,但从项目学习的流程来看,这仅仅是为了完成产品所做的准备工作,将知识转化为产品,才能真正体现知识的价值。可以说,科学探究的完成,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产品的制作、展示、交流评估三个环节将学习推向高潮,学生在制作产品时,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将创新意识表达在产品中;在展示过程中,体验项目学习带来成果的愉悦;在交流评价中,获得友善的建议,深化个体的感受与认识。可见,项目将探究学习引向更深的层次――学以致用。而二者相融,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1+1=2。

三、结束语

展示设计探究范文10

【关键词】 酸雨 植物生长 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57-01

在第一课时的课堂上首先运用多媒体画面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角度的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并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对本小组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各组可以将探究计划补充和完善;最后对探究计划进行初步的实施。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计划时,各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时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并撰写探究报告。根据这个实验的完成情况,及时安排第二课时,进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过程,使探究过程具有连续性、完整性。

一、两分钟课前“热身”

利用两分钟课前准备时间,多媒体以新闻纪实方式展现一段有关“人类在改变地球面貌”的文字记载,然后呈现“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语,并伴有音响效果。通过视、听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创造意境。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 你说我说大家说。

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教师予以评价、鼓励。

2. 观察、思考、质疑。

(1)多媒体显示四幅画面(浓烟滚滚、江水混浊、喷洒农药、被腐蚀的佛像),学生观察、辨析,达成共识:环境污染有多种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它们已经对生物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2)利用被腐蚀的佛像放大与原型的比较拟人化的问题“伤害我的元凶是谁”,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兴趣。

三、确定探究主题、制定探究方案

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对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探究提示内容如下:

1. 你选用的材料用具有哪些?你为什么要这样选取?

2. 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你将怎样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材料和条件(如环境、管理、观察记录等)上有什么要求?

四、初步实施探究方案

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初步实施探究方案。教师以多媒体提示课后的管理、记录等工作,以保证探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1. 课上完成实验装置,对所选用的材料进行初步处理后送到本组的“实验基地”。这是整个实验的关键,也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2. 课后小组成员继续分工合作,做好管理、观察记录工作。

3. 还需做哪些工作才能完成此次探究的全过程呢?

五、探究过程的课外延续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计划。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时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过程,对记录的数据和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撰写探究报告。

六、分析结果、表达交流、教师评价

各小组组长代表全组同学在全班汇报交流探究报告,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同时展示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的变化情况图片以及各组的原始实验记录表。如果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分析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其他同学可对各组的探究报告提出质疑,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平等的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每组发言之后,教师及时对该组的探究情况予以客观评价,既要赏识鼓励,又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各组发言完毕,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科学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等能力的提高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结实验中出现的在以后的探究实验中应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如设置对照实验、设置重复组,指出探究道路的坎坷,鼓励学生在漫长的科学探究的道路上知难而进,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

展示设计探究范文11

关键词:初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现状调查;教学启示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国际科学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之一。如,美国的“2061计划”和“国家科学教育标准”都把科学探究列为其核心内容之一;法国的“TEP课程”也非常强调学生在操作探究中获取知识和体会学习科学的乐趣。我国2001年开始实施的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也把科学探究列入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之中,其目的在于将学生学习科学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转化,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养成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已成为科学课程改革和实践所关注的十分现实的问题。在此背景下,调查初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尤显必要。

1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1调查对象:来自浙江省台州市10个县(区)的47所学校的经过班、校、县(区)三层选拔而产生的八年级科学探究优秀学生,共70名。

1.2测试内容与方法:根据探究过程所涉及的部分要素,通过设置适于探究的问题情境编制测试卷,受测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与笔试的途径反映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测试于2011年4月15日下午在台州市仙居县第二中学举行,测试时间为60分钟。各县市的科学教研员、资深科学教师担任现场实验的评委。两名评委按照评分细则,分别给4名学生打分。两名评委的平均分为该学生最后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分。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了解台州市初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现状。

1.3测试卷:鲜花的汁液能作酸碱指示剂吗?

石蕊、甲基橙、酚酞等能指示溶液的酸碱性,不少植物鲜花的汁液也可作酸碱指示剂。许多植物花瓣中的花色素可以用酒精溶液来提取,制成的酸碱指示剂遇到不同的酸、碱溶液会显示出不同的颜色。现在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条件进行实验设计并完成实验。

鲜花:康乃馨、扶郎花、三色堇。实验器具与试剂(略)。

要求:①提出探究的问题;②写出实验假设;③写出实验步骤;④对结果进行分析;⑤得出结论;⑥思考:本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至少3个)分别是什么?实验结果是否支持你的假设?为什么?你认为这种酸碱指示剂与常规实验室的酸碱指示剂比较有什么优缺点?⑦应用与拓展:仙居第二中学想在校园里种植一种名叫秋海棠的花卉。这种花卉喜欢酸性的土壤,在碱性土壤中会生长不良。现在请结合你的探究结果,写出你对仙居县第二中学校园的土壤是否适合种植秋海棠的实验思路。

2测试结果与分析

2.1多数学生能够依据情境材料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科学探究的第一个环节是根据实际情境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88.6%的受试学生(62名)能根据测试题和提供的实验素材提出合理的探究问题,表述清楚,获得满分,说明学生能从情境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经过思考后能提出自己想要探究的科学问题。11.4%的受试学生(8名)所提出的问题存在着不全面、冗长、语意不明、句子不通、对“酸碱指示剂”的概念模糊不清等问题。

2.2过半学生能提出合理的实验假设。假设要求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普遍关系,提出探究问题后的一个环节是提出实验假设。55.7%的受试学生(39名)能根据问题中的关键因素提出合理的假设,较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获得满分。有的学生还能提出子假设,如“康乃馨的花色素提取液可作酸碱指示剂;扶郎花的花色素提取液不可作酸碱指示剂”。37.1%的受试学生(26名)不能完整地作出假设,有的缺少自变量,如“可以做酸碱指示剂”;有的缺少因变量,如“鲜花可以提取汁液”。7.1%的受试学生(5名)不能作出合理的假设或表述不规范,如使用了“可能”“也许”之类的词,使提出假设变成了作出推测,反映出学生还不能区别假设和推测这两种科学方法。

2.3大部分学生的实验思路比较清晰,但对探究性实验的原则把握不清。测试卷将实验步骤分为书面设计和实践操作两部分,分别赋值8分和22分。学生在这个环节的得分普遍偏低。其中,书面设计部分只有7.1%的受试学生(5名)获得了满分,42.9%的受试学生(30名)的得分低于合格分(4.8分)。从受试学生的笔答情况来看,他们在设计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时,研究思路比较清楚,即提取四种鲜花的汁液,分别滴加到两种酸碱溶液中,记录颜色的变化。但是在设计具体实验步骤时,对于探究性实验的原则把握不清。书面测试卷中,只有32.9%的受试学生(23名)设置了对照组,17.1%的受试学生(12名)设置了平行重复实验。在控制变量方面,学生对无关变量考虑不全,或者不善于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比如研磨鲜花,制取提取液时,应该写明取花瓣的有色部分研磨,使得所渗出液的颜色与鲜花颜色相近,从而尽量排除花瓣无色部分和酒精稀释作用的干扰。有学生设计的方案是:“先在研钵中放入一种花,加入酒精后研磨出汁”;“在研钵里放上一些花瓣开始捣,捣到一定程度,将其放入装有水的小烧杯中”。

在颜色反应的步骤中,有些学生没有使用点滴板,而是选择在烧杯中进行颜色反应。如“往两个烧杯中倒入等量的白醋,将两种花的浸出液用胶头滴管滴入相同的滴数,观察颜色变化,后清洗烧杯”;“量取少量的白醋、HCl、石灰水、NaOH溶液分别置于小烧杯中”,表述混乱,没有使用点滴板的意识。

2.4大部分学生能熟练地完成整个实验,但实验操作很不规范。实践操作部分,测试卷设置了评分细则,将探究所需的技能目标用可观察、可检测的行为动词来表示,从而尽量减少评委主观作用的影响。该部分总分为22分,没有学生获得满分。有41位学生低于平均分13.7分,占测试学生总数的58.6%。学生的实践技能差异显著SD=4.0041。查看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评分表并结合现场观察实况,发现学生基本都能独立并较熟练地完成整个实验,但是实验操作过程中缺乏规范性。

2.5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相对薄弱。“结果与分析”部分体现了学生整理、处理、分析数据获得结论的能力,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环节。该部分总分为10分,只有两位学生获得了满分。学生的得分差异较显著(SD=2.7004)。从学生的作答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只记录了结果,却没有进行分析;有6位学生因没有作答而得0分;以文字形式记录现象和以简洁的表格形式记录现象的人数各占测试学生总人数的42.8%。令人遗憾的是,个别受试学生不依照实验现象进行如实记录,而是自行编造(或凭记忆背写现象),严重违背科学探究的求实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当前应试教育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表格形式处理分析数据显然更简洁直观,然而以表格形式处理数据的学生却均没有写标题。有些学生以编号直接代替鲜花或者试剂名称;有些学生以表格的样式记录数据,但是没有画出边框线以示界定。这表明,学生在数据处理时不善于熟练运用图表这种整理数据的工具,反映了平时教学存在这方面的缺失。

2.6部分学生能将题干信息与实验结果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应用和拓展部分要求学生解决一个新情境中的问题。该部分总分为2分,18.6%的受试学生(13名)位学生获得了满分,表明能进行适当的演绎,把实验所得的原理、方法和结论迁移到新的探究情境中,与所要探究的问题结合解决新问题。62.9%的受试学生(44名)没有作答,这可能是因为时间不足的原因。在60分钟时间里,完成整个探究实验操作的同时,也要顾及书面测试的文字作答,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讲任务量比较大。

3结论与启示

本次测试虽以参赛的方式通过选拔集中了台州市的优秀学生,但因选手来自各县区的不同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着当前台州市科学探究教学现状。“窥一斑而见全豹”,分析选手即受试学生面对陌生的实际情境,在限时和教师现场观察下独立完成系统的科学探究过程,且兼顾书面表达与实验操作,能真实地反映科学探究能力,映射出当前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能力落实情况,所以,同样能给我们以教学启示。

3.1科学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断得到提升,本次测试的能力要求高,题型新,而参赛选手总体表现良好,比较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探究思路清晰,面对陌生的探究情境,能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表现出良好的独立性和较强的自信心。这反映了科学探究不断被教师重视,并在教学中得以落实,反映了台州市几年来坚持倡导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有了较理想的回馈。我们认为,今后教学仍需要坚持科学探究的教学导向,科学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在教学调研发现,科学探究普遍得到重视,但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理论”教导比较多,相对缺乏学生动手操作这一教学环节。这与选手表现出的笔试明显好于动手操作、实验操作不规范的事实是相符的。加强学校实验室建设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到实验室去动手操作。然而,调研中发现,当前学校的实验室硬件建设基本能满足学生实验操作需要,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组织能力的问题未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教学价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努力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是科学教学的“新的增长点”。

3.3探究结果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相对薄弱,同样反映了教学中重视规范落实实验探究环节,缺乏对新情境下的探究结果的处理与分析的教学现状。当前科学探究的教学主要落实在书本已有知识的层面上,遵循中考科学探究能力测试的命题特点组织教学,由于探究结论是书本已知的,所以,在结果处理与分析上缺乏教学新意,学生自主参与程度不高。在此情况下,让学生到实验室去亲手操作,通过实验现象去自主揭开“已知”知识的面纱,如果有可能,尽量让学生开展具体情境的科学探究,设计探究问题,再到实验室去进行具体操作。

3.4科学教学的目标不能仅局限在知识的传授层面上,渗透科学方法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师要重视科学方法的显性教育,引导学生反思他们的思维活动,以科学探究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发学生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与学生互评,创造教学时宽松的心理氛围,让学生展示出自己的思维过程。科学教学的艺术之一是要将已有的科学知识“隐藏”起来,或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去获取;或运用科学史料,让学生有选择地“重走”经典的科学探究之路。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萌芽、发展和确立过程,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坚持渗透STS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及应用,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感兴趣的问题。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也需要多途径地加以落实。

参考文献:

展示设计探究范文12

关键词:项目学习; 探究学习;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1/03-0083-04

在信息时代,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已经被打破,所有学科都趋向于贴近生活和现实问题,而基于项目的学习和我们长久以来提倡的“情境教学”、“学生主体”、“做中学”等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2001年4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6号),该通知不仅在理论上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指导,而且在实施层面上将“项目活动设计”作为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之一,倡导操作和实践活动。项目学习作为研究性学习方式之一逐步引人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实践。

一、基于项目的探究式学习

基于项目的网络探究学习活动就是以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确定学习项目并以此为主线,运用网络科技的资源,如:软件和平台,在教学中创设各类情境,搭建支架,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制定学习项目、进行活动探究,制作作品并分享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和应用的能力。

基于项目的探究学习模式体现了学生“做中学”的思想,强调了知识建构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指导、引导者,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引导策略,组织探究性学习过程,用各种网络资源,认知工具、沟通交流工具等为学习者建立一个良好的探究性学习环境,以支持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协商交流和知识建构。

二、基于项目的探究学习特点

基于项目的网络学习这一模式是将项目学习的特征与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结合起来,通过学生探究获得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强调学生因需而学,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探索真实世界的问题。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项目作为探究学习的主要内容

项目是依据学科知识教学大纲和学生能力、技能和培养目标及知识的实际应用进行设置,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内容。以项目为导向设计探究主题,学习内容项目化,通过项目式的引导,提升学生知识的应用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探究性学习强调真实学习情境下的有意义的学习的发生。而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相融合,能为学生提供多姿多彩的学习资源,通过真实、形象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多媒体、多样化学习资源的呈现及学习工具的合理使用和多重交互等,为探究学习营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习者有意义的学习。

3.有效的管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对学习过程诸要素的有效管理,包括对网络资源、学生档案、学科专家档案的管理以及对学习过程的控制和评价等。

三、基于项目的探究学习模式的流程

基于项目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学习分析―学习项目设计―制定计划―探究学习活动开展―成果展示―评价与反思(如图1)。

<E:\2015电\2015.01\031.jpg>[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呈现形象化情境 提供多样性资源

沟通多重互 促进协作探究][教师指导、引导][学习分析][学习项目设计][制定计划][探究学习活动][成果展示][评价与反思][学生学习主体]

图1 基于项目的探究学习的基本流程图

1.学习分析

学习分析主要包括学习者分析和学习目标分析两部分,学习者分析主要是了解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具备哪些与探究学习项目相关的知识技能。目标分析是为了保证学习活动有的放失。学习活动要有恰当的学习目标定向,将与其背后的领域知识(如基本原理、概念、方法)联系起来,促使学习者对目标的聚集,而不是盲目尝试。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1)知识技能目标,就是学习者能动学习到哪些知识、发展哪些技能;(2)方法策略目标,就是学习者能学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的方法及其它信息素养等;(3)情感态度目标,就是学习者在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通过这三方面目标的分析,合理有效地设计探究活动。

2.设计学习项目,注重创设学习情境

学习项目就是探究活动的问题。首先,项目的设计要符合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其次,项目尽可能地以真实的工作世界为基础,来自于真实的工作情景中的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能将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培养学习者综合知识应用的能力。在学习项目的设计中,要强调学习情境的合理设计,在信息技术多种媒体和工具的辅助下,创设真实的、虚拟学习情境及问题性情境引发学习者的兴趣。各类教学情境的交叉、组合、重构有利于学习者开拓思路,使学生的认知技能得到重组和优化。

3.小组分工,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探究学习活动

教师在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基础上,根据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将知识水平相近、兴趣爱好相同、课题内容相关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和教师共同组成学习共同体。小组确立以后,各小组要根据课题内容分工,进行任务协商讨论完成整个探究活动。主要是两个阶段:一是学习小组制定整个学习任务的框架,明确分工,每个小组成员各有任务又需协作完成;二是在小组各成员对自己的问题有一定的成果后,需要汇总交流沟通,形成小组合作成果。必要时根据任务的完成进度可进行再次的分工,直至最后完成任务。教师在适当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4.成果展示,汇报,分享

学生根据各小组的探究学习形成结论,根据教师设定的结果形式形成作品、报告或者学习心得,所有小组进行汇报交流。通过多媒体、PPT、视频、实物等形式分享成果。分享过程中可进行质疑与答辩,以加深知识内化。在课内各小组既学习了本组的探究学习课题内容,同时也分享了其他小组的成果。也可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把学习成果共享,以便其它小组进行深入学习。

5.开展评价,形成评价结果,总结反思

探究式学习的评价是过程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知识水平、综合实践能力是否提高。评价的方式有学生评价和导师评价。学生互评包括生生互评,小组间互评及小组内成员互评等。评价的依据材料可根据各小组的总结汇报成果、各小组成员配合情况、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等。在多层次、多手段的评价基础上进行,全方位地检验学习成果,客观而真实地给予评价。在结束一个探究项目之后,要及时开展教学反思。通过反思加强项目探究学习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及有效性。

三、案例的应用分析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是汽车专业的核心课程,掌握汽车整车的电气结构、工作原理、电路和检修知识。而简单直流电动机的认知与搭建是为了学习起动机这一章节而专门设计的学习项目。

1.学习分析

学习者分析:学生对物理的磁、电及之间的相互转换等知识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如何通过结构的搭建形成可以运动的电动机还不清楚,不知道电动机的工作原理。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学生用提供的材料能自己动手搭建直流电动机,掌握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为学习汽车起动机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分析:

[技能

目标\&通过与小组队员合作,用提供的材料动手搭建和制作直流电动机,掌握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知识

目标\&1.能说出直流电动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各部分作用。\&2.能画出直流电动机的电路图,详细复述是如何工作的。\&情感

目标\&激励学生要发扬多动手,多思考的作风,理论结合实践,拓展思维。同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以提高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设计学习项目,注重创设学习情境

选取搭建直流电动机的项目,并且通过视频起动机在汽车上运转而导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通过问题引发:为什么起动机可以给汽车提供转矩?

3.小组分工,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探究学习活动

(1)分组,组建学习共同体。从教学形式上采取分小组教学,每个小组4个学生合作完成任务 (各组设立组长一名,另有各小组的明确分工),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要兼顾学习不同程度的学生合理搭配。

(2)开展探究学习活动过程设计。

4.成果展示,汇报,分享

项目学习的最终成果是直流电动机的作品,让学习者对学习成果进行相互学习、交流讨论,从而促进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反思。

[成果

汇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学生根据本小组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文档的填写,拟派小组队员作好教学展示的准备。\&学生对本小组所进行的任务状况,记录文档,组织队员做好教学展示准备。\&对整个学习行为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价\&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介绍评价表,并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演讲。\&各小组准备好学习文档,进行成果展示演讲。\&]

5.开展评价,形成评价结果,总结反思

设计课堂行为表现评价表(由学习小组讨论填写),这是对各小组在课堂的学习行为及过程进行评价。另外,还设计了汇报的展示评价表,通过对小组的作品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使得评价多样化,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使之客观公正。

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基于项目的探究性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模式之一,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它既能体现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要求,又能为学习活动的开展开拓渠道。结合其它的教学方式,适度地运用到学习课堂中,发挥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的研究[J].外国教育

研究,2002,(11):18-22.

[2] 胡俊.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及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

育研究,2005,(1):76-80.

[3] 邬彤.基于项目的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