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素描社团活动总结

素描社团活动总结

时间:2022-09-21 12:58:38

素描社团活动总结

素描社团活动总结范文1

在美术兴趣小组画展顺利开放的同时,本学年的美术兴趣小组活动也得以告终。本着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形成个性品德的目的,使我们的美术兴趣小组顺利开放。其主要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念,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

为了这目标的实现,我们注重在每节课中培养学生全面的美术素质,即培养他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德能力,在表现美德行为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证明,学生们喜欢这种活动方式,家长们满意这种教育方法。本学期参加的人数与上学期相比有了明显的增多,很多学生是本学期刚刚报名参加,在以前并没有经过相应的培养训练,只是凭着好奇心、兴趣来学,其基本功并没有得到锻炼。这一部分学生与其他美术班学生相比有着一定的差距。

为了能做到让他们学到知识,又要满足其他学生,本学期我采用了素描基本功的教学。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引导他们慢慢掌握美术专业的基础知识,并掌握正规的专业技术,为今后有兴趣专攻美术专业打下基础。在这学期的美术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还了解了美术的文化。另外在学习中能运用所学方法创作迅猛发展的现代科学,创作一些有时代性的科幻作品。通过科幻画作品引导学生认识到迅速发展的科学世界,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学习。让学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充实了他们的课余时间,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在一学期的工作中,有许多收获、许多进步,当然,我的工作还存在不足,我期待着我的工作能够得到更快的完善,得到更好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美术社团活动总结2

本着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使学生掌握绘画技能,发展智力,形成个性品德的目的,使我们的美术社团顺利开放。其主要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念,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为了这目标的实现,我们注重在每节课中培养学生全面的美术素质,即培养他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德能力,在表现美的行为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证明,学生喜欢这种活动方式,这种教育方法也取得了实效。

本学期参加社团共40名学生,人数较多,且一部分在以前并没有经过相应的培养训练,只是凭着好奇心、兴趣来学,其基本功并没有得到锻炼。针对这一部分学生我采取了素描基础教学法,做到既让

他们学到知识,又尽快缩短差距。

现将一学期的活动具体总结如下:

一、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学期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的运用美术语言;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展自己独特的见解。

二、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摆脱以往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

三、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在这学期的美术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四、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

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本学期社团收获是可喜的,缪莘杰、叶一婷、苏杭三位学生荣获校第六届艺术节比赛绘画类一等奖,孙成豪等15位学生分别荣获二、三等奖,洪雨、李君如还获得瑞安市科幻画比赛一等奖并参加温州市比赛等等。当然,社团活动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今后我会努力完善。

美术社团活动总结3

美术学科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美术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美术教学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获得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及身心和谐发展。在本学期我根据学校安排,和李业雯老师一起开展了美术社团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引导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常识,学习素描,理解透视、构图技法知识;学习剪纸技法、感受剪纸的魅力;学画儿童画,学习油画棒技法,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具有爱美、追求美的意识。

二、在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我们应该多了解儿童,尊重他们的思维表现特点。着重培养四个能力,即观察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社团活动内容:素描,儿童画,剪纸。每周一次,让有美术兴趣及特长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地学习,提高他们的兴趣及技能技法。

素描社团活动总结范文2

关键词: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 选手 指导教师 试题及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198-02

Abstract:The author analyzed the strategies of “National Practical English Speaking Contest for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selection of contestants, the qualities of the tutor and the tactics of different questions according to her own experiences which can be the reference for the following contestants and tutors. It provides an efficient platform for cultivating English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Key words:National Practical English Speaking Contest for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Contestant;Tutors;Test Questions and Strategies Analysis

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委员会在2004年举办了“全国首届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至今年,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了10届。大赛坚持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主导方向,以“我学、我说、我成功(I Learn,I Speak,I Succeed)”为竞赛口号,重点强调选手用英语解决职场实际业务问题的综合能力,展现当代高职高专学生勤奋、阳光、团结、进取的精神面貌。大赛分初赛(由各有关院(校)组织)、复赛(由有关省、市、自治区教育厅(教委)高教主管部门组织)和决赛(由课委会、考委会和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组织),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唯一的语言类赛项,受到全国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

1 选手的选拔

“全国首届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每年都吸引着来自于全国各地高职院校的数以百万计的师生参与,竞争之激烈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大赛选手的选拔不能匆忙地一蹴而就。

选手的选拔应该遵循早发现,早培养的原则,是整个教学团队通力合作的结果。从新生开学伊始就着手,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观察,对各科教师反馈的语音语调和口语较流利地学生进行培养,可以循序渐进地给他们增加赛题的辅导。然后通过第二课堂的英语各项大赛及本大赛的初赛层层选拔出语音语调正确、反应敏捷和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现场感染力的选手。

2 指导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众所周知,赢得任何大赛的关键因素除了选手之外还有一个-那就是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比赛成绩。首先,指导教师应该是专业专家(expert),他必须专业能力突出,也就是说英语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领先。不言而喻,如果指导教师英语交际能力不强,也就无从教授学生口语表达技巧了。其次,指导教师同时也是个竞赛者,学生虽然自身英语能力和综合素质至关重要,但是因为他们没有比赛经验,对大赛流程、题型和重点等都不太了解,孤军奋战很难取胜,因此大赛也是指导教师的竞技,台上是学生的针锋相对,台下是指导教师的暗中较量。指导教师必须具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指导教师应该以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指导学生参赛,不能只是给学生些资料,让学生自己看,敷衍了事。再次,指导教师应该是规划者(designer)。他应该仔细研究大赛文件,把握大赛精神,了解初赛、复赛、半决赛和决赛程序。笔者还购买了《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赛题精选》一书,从网上下载了大赛的模拟题和历年的比赛视频,对大赛题型进行归纳总结,发掘大赛的考题规律和重点,制定相对应的备赛策略,准备相关的大赛辅导资料。教师备完功课后,与初赛选的选手协商制定参加复赛的辅导计划和辅导时间表,每次的辅导内容和预期目标都要有明确规定,同时每次辅导后材料要给学生回去后巩固、复习。还有指导教师要是一个领导者(leader),应该具有前瞻性、洞察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对社会热点问题要有相关预测,对学生的模拟能够锐利地发现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提供相应修补策略。最后,指导教师最好是一个助理(assistant)。对学生的肢体语言、穿着和化妆等都要给予一定的指导。

3 题型指导策略

大赛内容都是参赛者在未来与外国人士交往和进行业务工作时可能涉及的内容,因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为了让赛题更具“实用性”,从第五届起,在决赛中取消了朗读部分,增加了“即席辩论”(Debate)。至此,半决赛竞赛内容包括“职场描述”“情景交流”和“职场考验”三个比赛环节,其中“职场考验”环节为2014年本赛项半决赛的新增环节。决赛包括“职场描述”“情景交流”和“即席辩论”三个比赛环节。

3.1 “职场描述”题型应对策略

“职场描述”(Presentation)题型以图表为主,题材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人口等等多方面的内容。首先,指导教师应该就图表进行归类,通常有饼状图、柱状图和线形图等。图表主要说明一个事实或者现象,通过对图表中所反映的具体数据的说明、分析、比较,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事实或变化情况等加以说明,并提出结论或看法。通常分以下几步作答:第一,通过图表已给信息和图表分析确定其主题思想。通常用固定的套用句式表达,如:“As the bar chart shows, the number of people below the poverty line decreased dramatically during the years of 1978 to 1997”。第二,通过比较分析图表中的数据,找出图表中各个信息之间的关系,围绕主题对其进行分类描述,不要逐一数字描述。描述时还要应用“组成”“排序”“比较”“趋势描述”“极值”“数值”和“约数”的固定表达方式。第三,描述时要注意表达的多样性和逻辑性。多样性是指同一个句型要用多样的词汇、短语和句式来描述。如表示上升就可以有“increase/rise/ascend/surge/go up/climb/mount/level up”等的表达方式,这样既不乏味,又体现英语功底的深厚。逻辑性是指描述要有条理,参赛者要利用“firstly,secondly,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等词语有效连接各个分类描述,体现其思路清晰。最后,在描述的结尾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问题所在,并就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或者表达自己的观点,联系当前的时事。

3.2 “情景交流”(Interview)题型应对策略

这部分是参赛选手与外籍评委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参赛者往往要扮演抽到材料中的角色来解答由外籍考官扮演的客户提出的各种问题。重点考查学生知识面、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听说能力和临机应变能力。这部分在备赛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此部分题型通常是广告、通知、企业宣传资料等,应让学生熟悉此类文体,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能迅速找到关键信息并能短期记忆的能力。第二,邀请外教参与备赛,与学生进行模拟训练,使学生了解和熟悉外教的语音、语调和语速,并逐渐掌握外教提出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如指导教师提问中倾向于从材料中直接问问题,而外教倾向于把自己设在情境中进行提问,如果选手不进行此类的培训,赛场又高度紧张,外籍评委语速较快,很有可能出现听不懂他问题的情况。第三,要培训学生临危不乱地处理危机的能力。如没找到问题答案可以说“This is a good question and I hope I can help you…”之类的话给自己争取时间。

3.3 “职场考验”(Role-Play)题型应对策略

此题型是2014年新加入部分,参赛者通过抽签方式组成团队并按照抽取的题目要求进行组内合作,针对某一生活或职业场景(如:校园)内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进行充分的情节设计。团队中的每个成员根据既定情景和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从内容到形式的自由发挥,并以短剧的形式展示给评委及各位观众。评委根据各组的整体表现进行评分,每个小组的成绩即为该组内每位成员的成绩。本部分不建议指导教师赛前进行辅导,根据今年大赛的参赛经验,这部分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即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因为小组成绩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个人成绩,所以变数较大,团队成员的各方面素质都会影响到团队成绩,所以赛前没有辅导的必要。不过,提供以下建议供参考:第一,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多采用交际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等,使学生积极投入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合作、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学生抽号组成一个团队后,让学生尽可能地利用赛前时间接触,培养团队意识,如今年比赛中有的小组的选手在“职场描述”和“情景交流”两个环节失利后,即使本环节发挥最好也无法逆转,但是他们都积极地参与了短剧表演,除了选手本身素质高、团队意识强外,小组成员之间已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不想给能入决赛的朋友拖后腿。还有,指导教师要在学生排练短剧时给予指导,使短剧主题鲜明、立意新颖。在角色分配上也要给把关,选手除了适合角色外还要发挥他们的特长,如今年大赛中有个短剧就是把一个口语非常好的选手设定一个去医院看病的孩子的角色,全剧中没有几句台词,反而口语不是很好的同学长篇大论。可想而知,结果怎样。最后,指导教师应该利用现有条件辅助学生去做一些道具,这也会增色不少。

3.4 “即席辩论”(Debate)题型应对策略

本部分辩题通常是大学生熟悉的学习、生活话题或者社会热点问题,无论正方或者反方都有话可说。在一分钟陈述观点部分,选手要先与评委及观众打招呼,然后有逻辑性地陈述自己观点,最后归纳总结,重申自己观点。在三分钟自由辩论部分,由于时间有限不可能辩论得淋漓尽致,因此要抓住对方的漏洞,适当还击、发问,既要做到有话可讲,又要礼貌谦和而不咄咄逼人。指导教师可在训练时给选手灌输一些辩论技巧、常用表达方式和辩论礼仪,再进行反复模拟训练,培养学生辩论能力。

4 结论

大赛的目的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把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的理念和要求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推动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 大赛组委会.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赛题精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素描社团活动总结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 音乐 鉴赏能力培养

音乐鉴赏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是体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校为提高大学生的音乐修养,开设了艺术、音乐鉴赏等方面的选修课程。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也使更多学生更多的了解了音乐。但是根据对我校大学生最喜欢的音乐类型抽样调查显示,喜欢西方古典音乐的占12%;喜欢中国古典音乐的占15%;喜欢流行音乐的占73%,之所以喜欢古典音乐的学生比例较小,大多数学生反映听不懂古典音乐,不知道如何了解和理解古典音乐,还有少数学生觉得古典音乐听起来“都一个样子”。这个调查让我感到若想真正提高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需要采取一些更加新颖的途径和方式,来普及大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加强音乐欣赏的常识教育。

1 音乐具备的基本特点

音乐是由客观世界和人类审美活动创造出来的,不同时代、民族、国家、地区以及流派创造出的音乐都不相同,他们以各种形式、各种手段来表现不同内容、含义的音乐。音乐的主要特征分为:

1.1 抒情性

音乐是表现感情的艺术,感情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产生的心理体验。音乐最重要的内容是情感的表现,是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对社会的看法和对生活情感的体验。如贝多芬就因为非常热爱大自然而写出了《田园交响曲》这一美丽的乐章。

音乐的抒情性在影视艺术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它能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音乐和画面共同创造的氛围中。如:电影《勇敢的心》插曲就是为表现幽静的田园景色而配置的牧歌风格的音乐;电视剧《乡村爱情》的乐曲,就是为喜庆场面配置的欢乐而活跃的音乐;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就是为悲惨的场面配置的呜咽而凄凉的音乐。

1.2 时代性

音乐的时代性是它又一重要特性。许多优秀音乐作品都是作曲家对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体会、认识和描写。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音乐,每个时代的音乐作品无不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如,我国三四十年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音乐发出了全国人民不屈的怒吼和抗日的呼声,《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一时代的代表作;目前我国正进入一个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家喻户晓的《春天的故事》和《走进新时代》正是反映这一时代特色最典型的音乐作品。

1.3 民族性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音乐所表现的情感是人类共通的。但由于各国的地理环境、人文背景、审美标准不同,音乐语言的差异也就很大,这些差异就是民族性差异。音乐的民族性表现出一个民族千百年来逐步形成的审美习惯、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

1.4 概括性

音乐的概括性是由于音乐的不确定性决定的。音乐能抒发和表达一种情绪或感情以及外在环境的某些形象和状态,但不能像文字或绘画那样具体精确地描绘。音乐的描绘是一种概括性的表达,它可以使人产生极为丰富的遐想和意境,这是任何文学语言所不能代替的。音乐对世间万物描写的高度概括力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模仿,二是引起人们的遐想。

2 结合实际多渠道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几年来,我校为提高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主要采取以下一些做法:

(1)每年聘请音乐方面的名人、名家、名校进校园开设讲座、演出数场,通过讲解、演奏和现场互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了解音乐,同时产生共鸣,引起兴趣。

(2)加强地方音乐的了解和宣传,组织学生研究当地音乐。

因学校地处苏州,为使学生学会欣赏本地区的音乐,学校经常聘请当地有名的昆曲、评弹表演艺术家来校讲演。让更多学生了解地方音乐,并学会如何欣赏这些音乐。

(3)组织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成立各类乐团,委派有经验的指导教师,排演经典的中外优秀作品,如,室内乐团排练约翰·斯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民乐团排练《春江花月夜》;合唱团排练《黄河大合唱》等。每次演出都将作品的详细介绍提前公布,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作者、含义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学生就不会盲目的去听音乐会,以入门者的角度去欣赏音乐会。

(4)让学生了解多元化的音乐,拓展视野提高欣赏能力。

学校还通过广播等形式对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播放,在播放前进行详细介绍,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作品,了解音乐风格。播放的音乐健康、广泛,具有代表性,让学生对各个时期的音乐作品有直观的认识。如,中西方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流行音乐,爵士音乐和戏曲等等。

(5)重视音乐艺术社团的建设。

在学校里音乐类学生社团也有很多,学校为这些社团成立了专门的音乐社团联合会,加强社团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委派了长期固定的专业指导教师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以提升活动的水平和质量;学校还结合质量工程和素质教育向这些社团下拨足够的活动经费。这样就使得音乐社团的层次和影响力大大提高,吸引了更多学生的参与。为他们搭建了了解和学习音乐的平台。

(6)加强大学生的社区演出活动,让大学生走出学校在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上表演,通过这样的社区演出使大学生更能充分展示自我。也让音乐艺术走进百姓的生活中,这些活动的参与使大学生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提高了大学生整体的音乐素质。

3 对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设想

音乐的鉴赏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加强对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此本人有如下设想:

首先应将音乐鉴赏课程纳入学校的培养方案,开设必修课程,课程的学时至少应每学年34节课,每周两节课。课程的内容可以包括初级基本乐理、简单的中西音乐史、中国戏曲音乐作品结构及艺术风格分析等内容。同时开设更多内容的全院性选修课程,使学生全面了解音乐的历史和演变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区的音乐特点。如:开设古典音乐赏析和流行音乐赏析、戏曲赏析等课程,合格者获得相应的学分。目前我校已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大学生选修这方面课程的热情非常高涨,这个现象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渴求。当前我校正处在提高素质教育教学改革阶段,针对如何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正在积极努力的进行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其次,有条件的学校图书馆可开设古典音乐欣赏数字教室。因音乐会的门票价格比较高,大多数学生不能经常出入音乐厅。数字教室为学生提供资源,定期播放和下载一些影音资料。对音乐了解的越多,欣赏水平才会逐渐提高。

素描社团活动总结范文4

一、兵团固定资产投资利用效率分析

西部大开发实施前(1990-2000年),兵团生产总值缓慢增长,同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虽高于兵团生产总值的增幅,但差距不大。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召开以来,由于对口援疆省份加大了对兵团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兵团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远高于兵团生产总值增幅,且增长势头强劲。

从宏观角度分析,考察固定资产投资的最终效益主要采用投资率和投资效益系数。

(一)固定资产投资率

固定资产投资率又称为资本形成率,由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用于形成生产性非金融资产的比重表示,是反映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的指标。一般认为,投资率过低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过高又会影响到投资的效益,进而损害经济增长的质量。

图一 全国、新疆、兵团投资率变动折线图

从图一可以看出:1990~2012年,兵团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呈现出增长――下降――加速的变化趋势。1990~2003年为上升趋势,年均增长2%;2003~2007年保持平稳态势;2007~2012年,投资率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增幅逐年增大,期间年均增长达8.7%。

1990~2012年,兵团投资率年均增长4%,而同时期新疆年均增长仅为2.9%。期间,1998~2004年,兵团的投资率甚至高于全国投资率。这表明,兵团的经济增长具有高投资拉动的特征。

(二)兵团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

投资效益系数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质”的指标,由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同相应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值表示,是衡量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

图二 兵团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及其滞后期投资效益图

由于投资项目种类、政策效应、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存在,会产生“滞后效应”,因此不仅需要考察当期投资效益系数,还要考察前期固定资产投资对该期GDP的影响,这种固定资产交付使用期和投资期的时间差形成效益滞后,称为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滞后效应。

将图一、图二结合考察可知,兵团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表现出以下特征:

(1)固定资产投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1990~1999年间,固定资产投资的利用效率较低,投资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使得固定资产投资率和投资效益变化背离; 2000年以后,特别是2008年以来,兵团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和投资率显著提升,且同步递增。说明兵团固定资产投资利用率较高,有效带动了经济增长。

(2)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滞后性较为明显。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从开始投放到交付使用有一个时间差,所以固定资产投资的这种效果会滞后释放。概括地说,生产总值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反作用力,固定资产投资的发展要以经济增长为前提条件。但是,无论对于一个国家,还是地区来说,其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都具有一定的滞后影响,其滞后影响期的长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可控的,决定其长短的直接动力来自于该国或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考虑。

由t期(当期)、t-1期、t-2期比较可知,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在t-2期表现最为明显,即当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投入,随着时间的延续,其经济效益逐渐得以凸显并逐步增大,滞后性较为明显。

二、固定资产投资与生产总值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变量选择和方程描述

1.模型变量的描述、数据整理

本文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对固定资产投资与生产总值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表2中列出了模型中使用的4个外生变量、3个内生变量、变量的含义、计量单位,观测指标的样本区间为1990~2012年,数据取自《兵团统计年鉴》(1990~2012年)。

表一 模型变量列表

其中,由于兵团地区政府支出数据无法直接得到,考虑到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变动额和管理费用支出总额的合计值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高度相关性,其总和可作为政府支出的工具变量,因此,取其近似值:政府支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变动额+管理费用支出总额。

2.模型方程的描述

利用兵团1990~2012年的数据建立一个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导向的经济联立方程模型,模型由3个内生变量方程组成:

(1)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方程

(1)

该方程描述了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固定资产投资滞后期的关系。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在分析固定资产投资的直接影响因素时,引入GDP和INV(-1)两个解释变量。

2.经济增长方程

(2)

该方程描述了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率、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关系。城市化水平和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作为社会消费能力的代表,成为带动刺激经济增长的因素,故引入这两个解释变量。

3.城市化模型

(3)

该方程描述城市化率和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支出、人口的关系。

由模型主要内生变量的动态模拟图可以看出,INV、GDP、CS的拟合效果很好。

(二)结论

1.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着动态均衡机制,按照“加速原理”,经济增长可以推动投资以更快速度的增长;同时,经过资本积累,投资对经济增长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由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模型可以看出,兵团生产总值每增加1元,固定资产投资额相应增加1.005元;上期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每增加1元,可使本期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加0.24元,上期固定投资的投入产生的效果,在当期不会完全释放,而是会产生滞后效果。

2.经济增长:理论上,如果投资产生的效益未被消费消化掉,那么该投资就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从而制约了经济的增长。由经济增长模型可以看出,与生产总值相关的是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滞后一期,即上期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每增加1元,生产总值增加1.24元。

3.城市化:实践证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城镇化是工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的集中与聚集,能够吸纳大量农业人口,为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创造条件。

由城市化模型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个单位,城镇化水平相应增加0.07个单位。

三、主要结论

(一)固定资产投资已经成为促进兵团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经济增长为资本形成和投资增量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增长是增加投资的前提和基础。分析观察兵团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增长拉动的,投资增长对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至关重要。

(二)固定资产投资对兵团经济增长的长效作用增大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投资先于经济增长而增长,投资的作用在当年的经济增长中并不一定能够完全反映出来,但在随后几年会逐渐显现。近年来兵团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滞后期有所延长,决定其长短的直接动因的直接动力来自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考虑,兵团固定资产投资由见效快、周期短、难具长效机制的小项目向周期长、具有长效作用机制的大项目转移。

素描社团活动总结范文5

随着社会媒体的发展,在线社会网络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社交网络和微博网站如Facebook、Twitter和Googleplus每天要支持几十亿用户的信息分享活动.通过这些系统,人们随时随地的交流观念、分享相册和视频等信息.不同于传统社会网络,在线社会网络展现了一些特殊特征:用户是信息的创造者、接受者和传播者.信息成为除用户以外的主角,它展现了用户之间的社交内容.凭借信息,用户表达了其情绪和观念,而用户对信息的一系列操作表现出了用户的社交行为.在社会网络中,用户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朋友关系,可能是关注关系,也可能是通过同一信息进行交互的关系,这种包含多种语义的关系称为异构交互.因此,我们将用户实体和非用户实体共同存在,且实体之间存在异构交互的社会网络称为异构社会网络.异构社会网络中,许多因素促使了用户之间的网络拓扑结构的演变,其中关键因素是信息传播[1].初期,社会网络的构型只是多个非连通的稀疏子图,用户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主要依赖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圈子.而随着信息的传播,用户能够随时随地的获得最新消息,透过这些消息,能够对其他用户相关的如偏好、权威等信息有更多的理解.进而,主动与自己感兴趣或崇拜的用户直接产生关联并互动,使得网络用户之间的网络拓扑构型变为或密集或稀疏的连通图,而这样的网络拓扑也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受兴趣或权威等的影响而聚在一起的用户团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也就更明显的体现出了社团结构.因此,异构社会网络中,社团的形成和信息传播相互影响:信息传播促进社团的形成,而社团的形成又进一步影响信息传播[1].信息传播不仅体现网络结构特性,同时也体现用户之间的互动行为,其本质上展现了用户影响力的传播.信息不仅包含单纯的内容,更重要的隐含了原创者或传播者的兴趣或威信,称为活动影响力.除此之外,用户在网络拓扑结构的位置也是影响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其邻居的多少,邻居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决定了信息出现在其他用户视野内的时间、频率及经过的传播路径,从而决定了信息传播的范围和速度,称为结构影响力.因此,信息传播实质上是用户的结构影响力和活动影响力不断作用的过程.用户之间建立或取消关系,或进行评论等交互行为,也就不再是随机的,而是反映了受影响的结果.所以,社会网络中的网络拓扑结构的演变和用户之间的社交行为都是用户影响力传播导致的结果.那么,基于用户影响力传播来研究社会网络中的社团结构也就有据可依,而且可以实现对社团演变的预测.现存的社团发现方法,主要通过用户之间的网络拓扑结构来定义边权重,也有少部分的基于结构和属性的方法来寻找社团.但是,极少的方法将影响力传播考虑到社团发现中.文献[20]提出将独立级联传播模型用于寻找社团,但只是用传播模型确定出节点能影响的邻居节点,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利用用户影响力传播过程来寻找社团.所以,本文提出的基于节点影响力传播的社团发现方法,不仅仅考虑网络结构,更多从社会网络的社会性,互动性,传播特性等方面来综合考虑社团的形成.在异构社会网络中,用户的社交行为和社交内容很丰富,用户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加明显.所以,在异构社会网络中,使用基于节点影响力传播来发现社团也就更有意义.但是由于异构社会网络中包含多种实体、静态属性和动态活动,社团发现问题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如异构网络中理想的社团需兼顾结构上的社团特性(社团内和社团间的连接边的紧密稀疏程度)和活动上的社团特性(社团内和社团间的社交内容和社交行为类型的相似程度);如何有效的利用社交行为和社交内容分析大规模的异构社会网络;如何定义用户的结构影响力和活动影响力,并且将二者统一起来描述用户之间的相互影响概率;如何发现重叠社团等.认识到这些新的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社团发现的思路———基于节点影响力传播的社团发现算法.由于节点之间的影响力是相互的,且不平衡的,因此需要考虑节点之间的相互影响概率.同时网络拓扑结构节点的位置对信息传播也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定义结构中心度来表示结构影响力(§3.1);另外,节点活动影响力也是节点之间信息传播和产生相互影响的关键因素.我们利用异构社会网络中的社交内容和社交行为信息,提出了定义活动权威性和社交行为相似性的方法(§3.2).最后将结构中心度和活动影响力统一起来,定义节点之间的相互影响概率(§3.3).在§4中,我们对原始标签传播算法进行改进,综合考虑影响概率、潜在重叠节点及相应的标签选择策略,提出基于节点影响力传播的可重叠社团的发现算法.在§5实验中,首先验证了提出的结构中心度的合理性,与经典的k-shell[21]进行对比,效果近似,但结构中心度能给出更加精确的影响力值.然后,将本文提出的社团发现算法同时在同构和异构网络上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我们的算法在异构社会网络中发现的社团,不仅保证社团内网络结构的紧密型,同时兼顾了社团的社会特性:同社团的用户互动性较高.

2相关工作

社团发现是社会网络分析的一个研究热点,随着在线社会网络的发展,特别是海量数据和社交互动的社会性都对社团发现的研究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近些年来提出了许多社团发现的算法,有基于拓扑结构的,有基于结构和属性的.基于拓扑结构的算法研究比较成熟,其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是基于启发式的,典型的有层次聚类.不同的层次聚类方法,主要区别是边权重的定义方法,其中包括边中心介数[2],随机游走介数[2,6],信息中心度[3]以及边聚集系数[4],相似度动力学[5]等.第二类是基于目标函数优化的方法.自从Newman等人[2]提出基于模块化的零参数模型,就涌现了一类基于最大化模块化的社团发现算法,其中包括贪心算法[7]、模拟退火[8]、极值优化[9]和谱优化[10]等.第三类算法则充分利用了拉普拉斯矩阵[11]或正规矩阵[12]的谱特性.随着社会网络的发展,节点和边上也不断的出现属性信息,如节点表示的用户还具有表示自身特征的如兴趣、职业等属性.结合结构和属性的社团发现方法也就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Yangzhou等人[13]提出的基于结构/属性相似度的k-centroid,ZhiqiangXu等人[14]提出的基于模型的属性图聚类.但是这些方法中,由于属性的类型丰富,结合拓扑结构描述节点之间的关系时,每一类属性的权重参数设置就成为这类方法中的一个主要问题.社团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性:重叠社团.这个特性也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一个人通常和多个社会团体有关联,如家族成员、朋友、同事或兴趣小组.比如,微博上的用户可以同时在多个主题的微博圈内活跃.基于重叠社团的特性,Palla等人[15]的基于子团渗透的CPM.Lancichinetti等人[22]提出的基于局部聚类统计特性的最优化方法OSLOM.基于CPM,WanyunCui等人[16]提出的重叠社团搜索方法OCS.Ahn等人[17]提出的链聚类,以及Henserson等人[18]提出的HCDF.但这些方法都是基于结构的,忽视了由于属性产生的重叠社团这个问题.Raghavan等人[19]提出的标签传播算法,结合传播特性,将代表社团ID的标签沿着边传播,每个节点用最多邻居标签数的标签标记,迭代更新标签直到条件满足.该算法在保证一定社团质量的条件下,以接近线性的时间复杂度,实现社团发现.这种高效性使得该算法能够运用到大规模的社会网络中.Lee等人[23]提出的模拟人类交流行为的听说标签传播是基于标签传播的可重叠社团发现,但是由于为每个节点都分配多标签,在大规模图中内存消耗太大.Grego-ry等人[24]提出的基于原始标签传播的可重叠社团发现算法COPRA,该算法控制了任意一个节点最多可属于多个社团的数目v,同时每个节点包含多个从属系数,而从属系数小于某个阈值则不考虑.

3节点影响力及影响概率

基于节点影响力传播过程来寻找社团,其核心在于定义节点影响力和节点之间的相互影响概率.细观传播过程,用户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和用户的活动权威对传播至关重要.以图1所示,a中节点1是一个活动权威度很高的节点,但是其邻居之间关系稀疏,则节点1的活动权威度是其能影响邻居与否的关键因素;而b中节点2活动权威度不高,但其处于其邻居中的核心位置,节点2能够直接对邻居产生影响,也可以通过受影响的邻居进而影响没有被节点2直接影响的邻居.所以,节点影响力受结构和活动上的影响力所影响.本文提出结合节点之间结构中心度和活动权威性的差距,以及用户之间的社交行为相似性来综合定义相互影响概率.在进行细节介绍之前,我们需要陈述几个基本概念.

3.1结构中心度

结构中心度是根据节点在社会网络图中的位置,表现出的对信息传播的能力.MaksimKitsak等人[21]提出,处于网络核心和网络边缘的节点,即便两节点度数相同,网络核心节点的传播能力明显高于边缘节点.其原因在于,网络核心的节点,其邻居在结构上相对紧密;相反,网络边缘的节点,其邻居在结构上相对松散.这就说明,在结构上,节点表现出的对信息的传播力,不仅与节点的度数相关,而且与节点的邻居的结构紧密程度相关.基于此,我们先考虑自我网络中,中心节点的局部结构中心度.

3.2活动权威性和社交行为相似性

异构社会网络是指存在多类型实体,实体之间存在异构交互的网络.其中,非用户实体展现社交内容,异构交互展现了社交行为.在分析异构社会网络时,社交行为和社交内容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能够更有效的量度用户的活动权威度和用户间的社交行为相似性.活动权威性描述用户在社交活动中所展现的影响力.社交行为相似性描述用户在社交活动中表现出的社交行为的近似程度,即在越多相同的非用户实体上参与活动,则两用户社交行为越相似.如用户u1,u2,u3在数据挖掘领域的三个会议(sigmod,icdm,www)中发文章数目的情况分别为u1[2,2,3],u2[2,3,2],u3[3,1,0],则认为u1和u2的社交行为相似性高,u1和u3或u2和u3的社交行为相似性低.基于以上描述,要度量用户的活动权威性和社交行为相似性,就需要对非用户实体根据某些标准进行分类,即定义为高层抽象.定义3高层抽象.非用户实体按照其所属的类别,映射到更高层次的新实体,其可能一层映射,也可能是多层映射.如DBLP的文章实体经过多层映射,其先映射到会议实体,再将会议实体映射到领域实体.

3.3影响概率

节点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由节点之间的影响力差距造成的.社会网络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用户主动的接收并传播信息.而促使用户主动接收信息的原因主要是兴趣或权威驱动的,当发现某个用户传出的信息总是很切合自己的兴趣或者很有道理时,用户就会直接去关注并与之互动.

4可重叠社团发现

本文中,节点影响力传播的过程与标签算法的思想很相近,而且标签算法接近线性的时间复杂度,也是在大规模数据集上寻找社团的一大优势.所以,我们基于标签传播算法,综合考虑影响概率、潜在重叠节点及相应的标签选择策略对原始算法进行改进,以达到发现可重叠社团的目的.第一,基于节点影响力传播的新标签传播算法,初始化节点标签时,保证每个节点都能独立的选择标签,这样做使得传播过程中的标签不只是一个表示社团的ID,同时也能表现出对社团形成起关键作用的节点.其主要有三种标准:1)如果所有邻居对节点的影响概率都小于1.0,则该节点比任意邻居的影响力都大,那么节点保持自己的ID作为标签;2)对于潜在重叠节点,保留对其影响概率大于1.0的前ε%节点的标签作为自己的标签;3)对于非潜在重叠节点,仅选择对其影响概率最大的节点的标签;第二,在异步标签更新时,标签选择策略:对于非潜在重叠节点,选择邻居中数目最多的标签,如果出现多个标签数目相同,则计算各标签的影响概率总和,选择影响概率总和最大的标签;对潜在重叠节点,选择标签比较复杂.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可能受到多个高影响力邻居的影响,也可能受多个低影响力节点群的影响,而自身也有自己的影响力,所以其保留的标签是:前ε%高影响力节点的标签,如果低影响力节点群的标签不属于前ε%,则再保留低影响力节点群中最高标签数目的标签;如果有一定比例的邻居标签是潜在重叠节点的ID,则还需保留自身ID作为标签.ε的确定可以自定义,当ε越小,则保留的高影响力节点标签数越少.如图2所示,圆圈内数字代表节点ID,边上的数字表示邻居的标签.按照潜在重叠节点的标签选择,中心节点4应当保留标签1,2,3,4.

5实验

5.1实验数据集

我们主要使用异构社会网络DBLP和Digg上的数据集.DBLP中,节点表示作者和文章,然后再根据CCF中对计算机领域会议的领域发现和分区情况,对文章实体进行高层抽象,先映射到会议,再映射到领域,最终获得作者在各领域的活动权威性,根据作者在各领域不同会议中的发文章情况,计算出用户之间的社交行为相似性.特别的,为了进一步分析,我们还从DBLP中抽取了数据库/数据挖掘/信息检索领域的数据集DBDMIR.

5.2比较方法和评估

在可重叠社团发现算法[15,17,18,22,23,24]中,大多基于无权无向图,我们选择了CPM,OSLOM进行对比实验.CPM中社团被定义为最大子图,这样的最大子图能够通过旋转k子团的方式获得结构上紧密的节点,但是该方法时间复杂度较高.OSLOM是所有众多可重叠社团算法中效果较好的方法,时间复杂O(n2).

5.3结构中心度合理性

通过在数据集Example,计算出k-shell和局部结构中心度,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图3中虚线线条(位于下方)描述了各个节点在网络中的k-shell值,其中k-shell值为2,11,12,13,14,17,18.k-shell值越大,则说明其处于网络核心,根据[23],这样的节点结构上的传播能力越强.使用公式(1)计算出的节点局部结构中心度如实线线条(处于上方)所示.

5.4同构社会网络实验

在选择的可直观判别实验结果的数据集Example,验证新的结构中心度和算法有效性.此时,影响概率按公式(4)计算,但是由于没有活动信息,所以w1=0,社团发现算法与算法1基本一致.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使用局部结构中心度和使用近邻结构中心度得到的结果基本没有差异,这也就说明:节点在自我网络中表现出的局部结构中心度基本能代表其更广范围内的结构中心度.

6总结

素描社团活动总结范文6

首先,按我校传统,以本校教师为主,大力发挥本校教师特别是艺体教师特长,继续在全校大力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其中包括艺体兴趣小组。旨在以活动课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以活动促发展”就成为我校艺体特色教育的精髓及其高度概括,也是艺体活动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以及实现学校目标的切入点之一。走过漫长的十多年之路,现已取得可喜的成绩。因为开展活动课不仅让学生觉得轻松自如、学有所成,而且能让学生的多种智力和艺体潜能得到充分的提升、发挥。现在已经由当时的各种兴趣小组演变成为十八个社团,如绘画班、艺术团、舞蹈队、器乐队、文学社、田劲班、健美操队、排球社等,其中绘画班有三十多个,共有一千多学生。不仅全区素质教育现场观摩活动曾经在我校举行,其成果得到上级领导、专家和各兄弟学校单位的肯定,而且我校目前又正在进行将各种社团活动与高考质量挂钩的实验研究,试图通过社团活动特别是艺体活动课为突破口,提高升学质量,增加高考上线人数,三年来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艺体高考上线人数逐渐增多 。以美术类为例,如2011年川美(重点)上线5人,本科上线100人,专科上线80多人;2012年川美(重点)上线11人,本科上线79人,2013年川美(重点)上线89人,本科上线近140人。

其次,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引进校外名声好,技能强的艺体培训团体、教师,并让我校教师加入,或派出我校优秀教师出去参观、培训,提高我校艺体教师教育技能。

第三,学校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如师生参加各种大小型的技能比赛,屡次取得不凡的成绩。激发了参与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通过多年的实践,还初步形成了我校“两段、五结合”的艺体特色教学模式。“两阶段、五结合”教学模式,即将高中阶段的艺体教育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时间为高一高二年级,第二阶段的时间为高三年级。在教学中分别将兴趣培养、基础培训、学科整合、素质教育、高考升学等进行有机结合。

第一阶段:活动时间以平时的课外活动课及周六周日为主,尽量不耽搁学生学习文化课的时间,鼓励学生高一高二把文化学习好,具体分两步进行实施。

第一步,主要是将艺体活动课与兴趣培养、基础培训相结合。新生刚进校时都有一种学习的冲动,都想好好学习,考上一个较好的大学,然而在我校的学生中上,这种冲动一般在三周左右就逐渐淡去。

以美术类为例,我在工作中,首先以讲艺术的实用性与社会的需求量,从升学到就业都让同学们觉得有望,大肆宣传鼓动,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艺术社团中来。然后进行摸底调查,将曾经学过美术,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分成一个班,称其为基础班,完全未学过的为兴趣班。教学中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兴趣培养相结合,在基础班的教学及活动中,我们主要从专业基础知识入手,如以素描为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从最初的结构素描到如何进行静物写生、色彩写生等,并结合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既让学生从纯粹的训练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少走弯路,又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兴趣、信心,及美术在今后工作中的应用打好基础。

在兴趣班的教学中,主要以兴趣培养为主,再引入基础知识的教学。

第二步,艺体课堂教学与艺体活动课、其它学科教学、教师帮学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相结合。

主要针对仍没有参加艺体活动课的同学。仍以美术类为例,我又专门选择了一定班级作为实验班,并与该班任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大胆展开实验,通过多年的实验,取得了较好效果。如结合新课改、新课标,高一高二都开了美术课,美术教学主要以欣赏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接触到不同时代和不同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从艺术角度进行审美欣赏的材料,也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人类复杂情感的材料。以综合性与探索性学习的方式,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它大致可包括三个方面:(1)美术课与其他学科:(2)美术学科自身各领域(或门类)之间的综合。(3)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综合策划。体现为美术课与社会生活实践的结合沟通,使同学们在综合性学习中,得到一定的社会文化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如我校在开“语艺结合 ”课题试验时,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将课文中描绘的场面、人物、景物,用绘画的形式做成投影片,不仅使学生较深地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而且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绘画知识。

素描社团活动总结范文7

论文摘要:在对素描教学方法介绍和对当前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素描教学方法的艺术类学生管理提升对策,认为应该应用整体观察意识,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加强与家长联系,重视家庭教育和学生成才的重要性;借鉴形体内在结构认识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应用形神兼备的感受力方法,推动文化活动优势,提升学生内涵;加强师德教育,更新专业教师习惯性思维的就业观念,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

众所周知,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思想、心理、性格、行为等多方面与高校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如何做好艺术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已成为高校目前一个迫切研究的课题。素描是造型艺术领域中最基础的学科,也是美术爱好者入门必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对艺术类学生的专业学习有很强的基础指导作用,将素描教学方法运用到他们的思想教育领域同样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一、素描教学方法

(一)整体观察意识

一幅素描作品缺乏整体感,一定杂乱无章,没有秩序感。因此,为了表现整体感,首先对所描绘的对象要有整体观察意识, 无论摆放多少静物,始终都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通过对形体的分析比较,从内部结构到外观现象作出有机的联系,去粗存精,予以归纳概括,当对于所描绘的物象有了整体的认识之后,才可能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一般人来说,通常的观察方法是局部观察,这是一种由某一局部向另一局部单向移动的观察方法,通过局部的拼合,凑成一个表面化的形状。例如画人物头像时还没确定好头部的结构架就开始进入头发、眼睛、眉毛、鼻子的细节描绘,这样就会出现局部高于整体,造成喧宾夺主的副作用。这样局部的观察方法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处理整体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正确的描绘程序: “整体——局部——整体”。整体是由局部组成的,没有具体的细节(局部)就构不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没有细节的形象或具体的局部也会缺乏真实感,为了更加确切地表现形象,眼睛要时常观察到局部细节,但重要的是描绘细节时,始终不要脱离形体结构的大关系(整体)。在整体制约下做细部描绘,做到有“严”有“活”、有“虚”有“实”、有“稳”有“变”的艺术处理效果,达到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二)形体内在结构认识

形体内在结构认识就是对所描绘物象在解剖结构上的研究理解,弄懂其结构原理并利用结构来塑造其形体。在绘画过程中,仅以看到的形状当作物象的全部显然是错误的。如一个立方体,虽然视觉仅能看到形体六个面中的三个,素描表现也仅涉及视觉所见的这三个面。然而在认识上却应该理解到整个形体上、下、左、右、正、反、全部六个面的组合联系,这样才能够从结构的观点去透过形体表象认识其内在联系,掌握造型上的主动性。当我们观察形体时应透过其表现,推测估计它全部结构的存在。不仅要分析眼睛看得到的一切形体之朴素衔接的关系,尤其重要的是要想得到眼睛看不到的那些位于背面的形体,将它和看到的前面的形体衔接起来观察其来龙去脉,有些地方表现方法可以是意到笔不到。

(三)形神兼备的感受力

形神兼备是绘画造型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与任何艺术品一样,一幅素描作品的视觉感染力是与作品的造型形式感和作者的情绪感密不可分的。那些穷于物象之形似, 产生造型僵化,是失去艺术作品感染力的重要原因。当然形不准也无处求神,没有形体真实感的表现,素描造型就没有说服力,人物的精神面貌也就无从表达。故而形神统一成为塑造成功素描作品的重要标志。有经验的画家都十分重视造型技巧中两个方面的发挥,一个是造型的形式美感,另一个是形象神态刻画的深度。因为这两个方面恰恰是产生艺术感染力的关键之处。“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即使是那些强调真实甚至追求自然主义的艺术作品,也都对现实生活作了不同程度的提炼和加工。如果是分毫不差的真实,百分之百的客观素描写生,还不如用高科技的照相机拍照来得省事、真实。

二、当前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强调全校统一严格管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艺术类学生局部的特殊性

艺术专业学生对新事物较好奇,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特点,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大多学生认为搞艺术就应该天性自由,思维灵活,思想开放,不愿接受纪律约束,置校纪校规于不顾,上课迟到早退,有不少同学因迟到、旷课次数太多而被学校给予不同程度的纪律处分。

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常常由于艺术类学生的个性张扬、自由散漫、纪律观念差等负面表现,使他们在全校各种常规检查评比中常常落后于别人,因此导致学校领导、系院主管学生工作领导都一再强调要统一管理、强化管理、严格管理,但往往在统一严格管理的过程中,矫枉过正,忽视了艺术类学生的局部特殊性,一味地限制约束学生,把艺术专业的学生管得太“死”、太“平”没有了个性,而这在专业上也就难有较大的发展和成就,这样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其实是失败的。比如在宿舍管理中就要既坚持统一标准,又考虑学生张扬个性的合理要求,不能简单机械地强求一致,艺术类的学生(尤其是女生)大都喜欢在床头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进行装饰,这应该是合理的,但如果简单地以“不够整齐统一”为由一律禁止,不仅不利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遭到学生的“软抗”,往往会形成一种“虽有禁而实不止”的尴尬局面。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片面认为加强管理会扼杀创造性思维,因此,他们对全校性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很不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常常会有意无意说一些反对的话,从而影响艺术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事实上加强管理与扼杀创造性思维是没有因果关系,而放弃管理却与风气的败坏有着直接的联系。因为人是有惰性的,人的惰性因管理的加强而逐步得到克服,放弃管理惰性就会膨胀。惰性与人的综合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综合素质越高克服惰性的能力就越强,越低惰性越大。艺术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相对低时,决定了其综合素质也相对低些,惰性大自我约束的能力就差。

(二)只是注重形式教育,忽略了学生内涵的提升

由于艺术类学生入学录取文化课分数线比较低,艺术专业系院教师与学生不同程度地都存在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理论,而忽视、轻视思想教育的现象。有的认为只要专业成绩好,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因此,对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工作存在马虎应付的态度,注重了形式上的表现,忽略了学生内涵的提升,导致不少学生思想空洞,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精神,社会文化基础素质仍然普遍较低,表面上有《大学语文》等常规社会文化课程,还有文学、美学、社会学以及艺术哲学等选修课程。但多数学生没有认真学习,没有打好艺术创作所需的思想文化知识,到考试时想方设法作弊。另外,许多专业教师认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班主任的事,与他们关系不大,由此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没有借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品行培养,提升他们的内涵,没有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忽视了教师示范作用的发挥。

(三)注意了显性观念的引导,忽视了隐性观念的改变

显性观念认为认真学习好专业课和各种文化课,做个好的学生。隐性观念是,在学习好的同时要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与社会多接触,从思想上引导以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和谐发展。艺术类的学生大多自我感觉良好、自命清高,不能认清自我,比较突出感性思维,而缺乏理性思考,喜欢乘兴而做,兴尽而止,有兴致时,可以通宵达旦。兴致低时,也可能多日“不务正业”。特别是80后的新一代青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家庭溺爱,有中国“小皇帝”之称,表现在行为上出现沉稳不足而奔放有余,情感丰富,好恶不明,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较明显,遇事不冷静,思想偏激且容易激动,不能够辩证地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发展,遇到困难问题要么正面顶撞,要么消极回避;较少能冷静地思考怎样解决好问题。

而学生管理者也只是注意了学生显性观念的引导,忽视了隐性观念的改变。没有注意到当前艺术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和其它专业一样,不容乐观,近几年随着艺术类专业的扩招,就业问题突发严峻。艺术专业毕业生供给紧缺的时代已经过去,艺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来临,精英教育时代已结束, 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将发生与大众化相适应的质的变化。高校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从精英走向大众,这是一个不以我们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性的转化,毕业生就业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卖方市场,在社会对艺术人才需求总量增加不大的一段时间内,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但是面对这种历史性的变化,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就业期望值却还未充分与之相适应,不少人仍持有精英教育时代的观念,特别是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这种思维根深蒂固,平时不加以引导学生正确的择业观,使学生思想上都希望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可理想与现实差距越来越大,是应该大力改变就业观念的时候了,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三、基于素描教学方法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升对策

(一)应用整体观察意识,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按照素描整体观察意识,注意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让全校统一严格管理与艺术类学生局部特殊性相结合;学校教学与社会、家庭教育相配合,在观念更新方面走在前面,胸怀宽广,具有一些能够容得下艺术专业学生某些个性和异端的雅量,从大处着眼,从培养学生做人、培养高级审美趣味的高度要求学生,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和独立的人格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注意严格管理,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强化集体团队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要实现保护艺术专业学生个性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实现平衡,要注意把握好三个关系:(1)严与活的关系。要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中有方,严中有活。严是管理的立足点,是对艺术专业大学生整体性、纪律性、刻苦性的总要求和理性的培养。但严的同时要注意严与活的统一,即制定制度要严,提出要求要严,贯彻执行要严,而教育管理内容要活,教育管理方式、方法要活,活是艺术专业大学生管理的艺术化表现,也是素描理念中的局部表现;(2)稳与变的关系。稳是条件,必须创建一个安定团结的校园环境及有条不紊的学习、生活秩序。变是指管理要适应形势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健全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法,因人而宜,因事而宜,以满足艺术专业学生新、奇、特的追求;(3)虚与实的关系。虚指的是正面的思想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情操塑造人。实是指在管理中要做到“三实”,即着眼实际,坚持实干,狠抓落实,从日常工作抓起,下功夫真干、苦干,长期坚持,一抓到底。

大多数学生管理工作者习惯性以为严格才是对学生最大的爱,而事实上宽容与严格是矛盾的统一体,宽容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严格;宽容应该因人而异,因事而别。笔者认为应该做到:原则问题不让步,是非面前不糊涂,判断一个学生要看“整体”,如果“局部”地认定一个学生不可救药,那么这位学生有可能就会真的一步步走向更糟糕的地步,因为同学看不起,老师看不上的学生是容易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而如果认为一个学生是块好材料,缺的只是精心加工(老师引导和同学帮助),尽管他自己有些小缺点,那么老师宽容、耐心会使他自律、自束。要经常同家长联系、沟通,询问家庭情况,了解学生成长的社会背景和生活习惯,加以引导,这样更能有效地把学生工作做好、做活。

(二)借鉴形体内在结构认识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艺术专业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借鉴素描形体内在结构认识,加强教育工作,应用素描结构认识的知识打比方、举例子,帮助学生们认清形势,正确认识自我,在学期间,认真学习各种文化与专业知识,重视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平时灌输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就业的准确定位。学生们如果自我定位准确,要求的条件符合客观情况,并且对对方的要求越简单,求职将越能实现,反之,要求越多,实现起来越难。不要幻想和要求第一次选择的就业岗位或从事的工作必须是十全十美,符合自己理想的。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调整,终生在一个岗位上工作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小了。特别是在毕业生就业形势紧张的时候,应该先解决生活问题。向学生说明从小事做起的重要性,就如素描形体内在结构认识方法提到有看到面要认真刻画,没有看到的面,也要“表达”出来,每一笔每一笔的表达都是很重要的道理是一样的。只要一笔一笔认真去画,才能完成一副好的素描作品。因此,每个艺术专业学生应该和其它专业学生一样,调整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要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破除毕业后就当国家干部,端铁饭碗的就业期望值。通过一定的工作实践,积累经验,成为艺术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

(三)应用形神兼备的感受力方法,推动文化活动优势,提升学生内涵

艺术系(院)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专业教师的国内就业形势学习,更新教师就业观念,让教师树立不一定专业技能尖端,而不重视人文修养及其它素质的提高,就是当前社会可用之才,反之,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尤为重要。在当前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大环境下,要注意加强教师个人的道德风范和修养,讲奉献精神,增强他们的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同时,学校及系院要创造条件,让各大学之间,相互开放课程并承认学分,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在相邻的不同大学间自由选择;尽可能地邀请各地著名学者、艺术类教授、专家来校举办高水平的学术讲座、演出及艺术作品展览,以弥补无法“亲炙大师”的缺陷;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及趣味,尽可能参加学生的社团活动;尽快完善校园网络建设,教会如何有效地利用互联网资源,而不是因噎废食,为防止学生沉湎网络而禁止带电脑进校园。积极鼓励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教师能有大量接触学生的机会,象梅贻琦先生所说“大鱼带小鱼”的感觉一样。这样通过他们言传身教,影响感染学生。全面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发挥专职学生工作队伍所没有的某些工作优势,弥补他们管理工作上的不足。

艺术专业学生个性强、思想活跃、群体意识差、比较散漫,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应该按照素描的感受力理念,不能仅仅停留于简单统一的管理和枯燥呆板的说教,应该根据艺术专业学生兴趣广泛、表现欲强、参与性强、有文艺特长的特点,扬长避短,寓教于乐,充分利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提升学生内涵,做到形神兼备,既让学生的专业优势在活动中得到发挥、展示,又潜移默化地发挥校园文化特有的导向和教育功能。文化活动的形式可以是歌咏、舞蹈、音乐欣赏等文艺活动的编排、表演和鉴赏,可以是美术作品的欣赏、创作和评论,可以是适合学生特点的主题园活动,也可以是与典型人物的座谈交流或社会考察等等。特别是艺术创作类活动,艺术专业学生在策划组织、广泛参与和积极配合中,既可以受到与主题内容相关的思想教育,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专业学习的热情。

应用素描教学方法理念指导艺术类学生工作通俗易懂容易接受,能把工作做到他们“心坎”里,使他们心服口服,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引导学生好好学习、实践,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丹,许洪范,李伟.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管理对策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欧阳俊虎.新时期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

素描社团活动总结范文8

关键词:涂绘风格;线描风格;巴洛克

中图分类号:J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7-0148-02

对于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创造莫过于这一时期所呈现的典型涂绘风格,而涂绘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巴洛克时期的时代背景。追溯其时代背景,不可忽略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宗教,其次是科学,最后还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宗教上,新教与旧教的国家发生了连绵不断的战争,局势动荡,科学上,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与此同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启了大航海时代,使资产阶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1]。因此对建筑、音乐、美术等领域也标注上了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2]。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迎来了具涂绘风格的巴洛克时代。

巴洛克时代,给予了涂绘风格丰厚的土壤。巴洛克所呈现的主要风格即涂绘风格,它缘起于宗教,是巴洛克时期最显性特征的体现,也是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时期最大的转变。涂绘风格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错觉主义再现传统,同时打破了静穆、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它意在能够营造出运动感和紧张的气氛,追求富丽堂皇、气势宏大的艺术境界,从而可以满足天主教的虚荣心和权威性,开始关注空间感、立体感、光影效果的表达。总的来说,涂绘风格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阐释。

一、涂绘风格的含义

涂绘风格是“现代艺术史之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首次在著作《艺术风格学》里提出的,对于它含义的界定,当从建筑入手才能全面阐述[3]。以典型哥特式建筑的代表 《巴黎圣母院》与首个巴洛克建筑《耶稣会堂》为例,前者总体营造出向上高升之感,笔直的线条高度和谐,极具逻辑性;后者标志着手法主义走向巴洛克的开始,它用用柱形成连贯空间,立面不再强调秩序,用灵活的方式强化局部,形成复杂且具吸引力的立面,檐口凹凸,光影复杂,建筑更加凸显,多层次开始交织在一起,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前者是线描风格的体现,后者则已具备涂绘风格的特征。对于“涂绘风格”的建筑,不规则的布局,打破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清规戒律,自由与表现,律动的曲线而非笔直的线,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建筑,更像是美丽的画卷,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给人以真实感,而又非“真实感”。这个时期创作出使人迷惑的、处于不断变化的、律动的团块和不安气氛的作品,正因涂绘风格满足了天主教追求炫富和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在十七世纪得以盛行。

二、探求“涂绘风格”的基本元素

以典型涂绘风格大师鲁本斯的作品为例,便可以探得涂绘风格的几个基本元素。在他的《圣乔治杀龙》这幅作品中[4],整个画面给我们的感觉不是静止的,而是正在进行中,仿佛我们正在观看战斗,动感十足,充满激情,富有动感;画面中的色彩无论多么丰富,笔触多么大胆,都严格统一于光影效果中,增强明暗对比;且整个画面中人与物间是相互映的,没有明确的界限,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呈现极强整体感。在他的《强劫留帕斯的女儿》这幅作品中[5],身体扭动的人体、正在抢婚的两个壮汉,及人物后面扬起前蹄的骏马,都透漏出运动的气息,场面壮烈而富有激情,四角的构图构成强烈的不稳定性;同样,画面中光影突出,明暗对比强烈;画面中没有明确的轮廓线,让观者难以捉摸具体的边缘在哪里,人和人之间融合而又独立,使得画中虽多达六个主体物,却具有高度的整体感,若有若无的境界是涂绘风格的伟大创造;画面中丘比特的安排,又增加了神秘性与深刻的寓意,以及无限的遐想空间。通过这两幅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涂绘风格的绘画作品具备运动性、强烈光影效果,及难以捉摸或缺乏界限性等基本元素。

三、绘画作品中的“线描风格”与“涂绘风格”

绘画作为没有真实存在物的艺术表现形式,需要营造一种幻觉来产生立体的效果[6]。“线描风格”,则注重线条,也就是轮廓线的使用,这种风格的作品中最突出的特征便是存在清晰轮廓线,个体与个体间相互独立,整个画面给人以静止而庄严的感觉,它是客观的,旨在用事物固有的、明确的关系来理解和表达事物[3]。“涂绘风格”则恰恰相反,它较主观,事物的视觉外貌给观者的感受是真实的。在涂绘风格的绘画作品中,各个事物间的轮廓线不复存在,大量的团块和色彩的叠加充斥着整个画面。涂绘风格更多的注重利用团块与团块的关系来表现激烈的场景和人物的冲突,弱化轮廓线的作用甚至不用轮廓线,且处处体现着运动和不安的气息。

以典型线描风格大师拉斐尔的作品与典型涂绘风格鲁本斯的作品为例,我们便不难发现各自的特点。在拉斐尔的《圣乔治大战恶龙》这一作品中,画家以对角线来安排对象,腾跃的白马呈现向上的动态,圣乔治举刀作欲砍之势,他更多关注绘画的造型形式,人与物间明确清晰,单个局部也可分割欣赏且成个体,而对人物的内在精神、生死搏斗的勇武气质刻画缺乏力度。而在鲁本斯的同题材作品《圣乔治杀龙》中,整个画面给我们以正在进行之动感,仿佛画中一幕正发生在眼前,充满激情,就连圣乔治身后的女子与羊,都富有动感,营造不安的氛围;画面中无论色、笔触,都严格的统一于光影中,增强了明暗对比;且画中人与物间彼此联系,无明确界限,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体感很强,倘若分成局部来欣赏,则会有强烈不完整之感。

同样的特征还分别呈现在拉斐尔 《草地上的圣母》与鲁本斯《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这两幅作品中。前者的均衡、稳定、和谐宁静之感与后者的运动性、不安、气势宏大、高度整体感以及神秘性、模糊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而各自撑起半边天。“线描风格”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表现风格,文艺复兴的艺术作品体现静穆和谐,柔美是这一时期的主题。“涂绘风格”是巴洛克时期的主要表现风格,巴洛克艺术的主题都是激烈的甚至有些狂乱。这两种风格是对世界的两种解释。

四、涂绘风格的价值和历史地位

涂绘风格存在的价值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长久以来人们对巴洛克时期艺术的贬低和不认可,其实就是否定涂绘风格的价值。人们认为巴洛克时期的艺术,违背了理想美,打破了古典法则,突破传统等等,由于巴洛克违背了这些,就被认为是退步的,但笔者不这么认为,正是因为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家们从生活中选取真实的人物来表现宗教故事,使得人们更加认识到生活,更加体会生活的真实性,更加刺激了人们相信人而非上帝,从这一点来看,不得不说涂绘风格对于人类的进步是有突出贡献的。再者,涂绘风格既然能成为一个时代的旗帜,必然具有它的进步性和存在的理由。人们都知道,涂绘风格源于这一时期的建筑中,从这一角度出发,艺术与实用的结合可以说是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建筑,正是因为呈现涂绘风格,才更加能够凸显教堂的神秘性、空间感,色彩绚丽而结构自由,打破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清规戒律,不是规则的、直线的,而是曲面的、灵动的、富有激情的艺术品,更加凸显感性色彩和人们的能动性。将艺术与实用高度融合,不但美观,且实用性更优。

从“线描风格”发展到“涂绘风格”是具有进步的,具体体现在个体创新性和感性绘画。在涂绘风格之前的线描风格,人们严格遵循条条框框,从而限制了艺术家本身的创造性,限制了艺术家情感的表达。站在线描风格的肩膀上,涂绘风格更使得艺术产生了独特的面貌与个性,打开了思想,突破了规则,不局限于一个视角去看待问题。感性的去描绘生活,关注人性,强烈的表达感情,艺术品中富有动势、活泼、跳跃、不安及难以捉摸的元素,使得艺术更加丰富化,更加有挑战性和趣味性。感性绘画从17世纪起至现当代都是一个主流的元素,人们在关注社会生活的同时,越来越不满足于反映客观事物、描绘表面的东西,理性元素似乎很多时候不能满足于情感的表达和画面的需要,感性的比重就越来越大。从巴洛克到洛可可,从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再到20世纪的现代派和方兴未艾的当代艺术,涂绘风格的元素无一不渗透,感性因素也越发彰显魅力,从涂绘风格开始的打破理性的静穆和谐,主观的表达和能动的认识世界,不再循规循矩的去描绘,更加突出主题和注重表现自我,也就是更深刻的反映社会存在,通过艺术家们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内心深处丰富情感的表达,引发观者的共鸣。

涂绘风格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对于整个艺术的发展更有推动性作用。有人这么述说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倘若说文艺复兴是古典主义,那么巴洛克便是浪漫主义[2]。从这个角度出发,首先涂绘风格带来了人们思想上的转变,这种创举是史无前例的。这一次思想上的飞跃并不是飞跃本身的价值,而是人们开始试图去打破原有程式化的事物,走出固有模式,寻求新的视角和方式,来认识世界。这种革新意识的开始,极大的丰富了我们艺术世界的视角,涂绘风格兴于文艺复兴末期,繁盛于巴洛克,在之后的艺术史上各种各样的艺术样式与风格都在于人们大胆的创新与尝试而发展来的,这种革新的精神影响非常深远。

在肯定涂绘风格的同时,当然不能少了线描风格,这两种风格在艺术史上可以说是平分秋色,也就是说涂绘风格在艺术史上占据着半壁江山。由线描风格向涂绘风格的转变是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也正由于此,巴洛克时代的存在更加理直气壮。在笔者看来,涂绘风格改变的不仅仅是艺术,更改变的是处于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和观察世界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E・勒纳.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著.王觉非译.西方文明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2] (瑞士)H・沃尔夫林著.沈莹译.文艺复兴与巴洛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 (瑞士)H・沃尔夫林著.潘耀昌译.杨思梁校.艺术风格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 (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素描社团活动总结范文9

摘 要:本文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进程及发展进行综述,介绍了社会语言学的历史背景、研究流派以及研究方法。重点是对社会语言学的五个分支进行综述:言语社会学、社会方言学、言语交际民族志学、语言社会心理学和互动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为语言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社会语言写;背景;流派;研究方法

一、简介

社会语言学是一门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研究语言及社会之间交互作用的学科。虽然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只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但因其研究社会与语言的关系从而揭示语言使用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而备受关注。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其定义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学科,它从不同的社会科学(诸如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地理学、历史学等)的角度去考察语言。”社会语言学是把语言看作社会现象来研究,通过研究语言从而发现语言跟社会之间的联系。

二、社会语言学的历史背景

社会语言学的产生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社会历史的需要、物质条件的改善及语言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社会历史的需要引起语言学家关心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语言学的诞生打下了基础。在社会发展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社会及政治形势多变,社会关系复杂。由于新的国家建立以及人口的不断流动使得语言的问题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语言与一个民族之间具有紧密联系,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因此它的社会性、文化性和民族性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的重视。物质条件的改善也是社会语言学产生的原因。由于物质条件的改善,科学技术取得进步,语言研究的物质条件也大大提升。社会科学一般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和统计法,这样以来人们更易于通过事物总体的数量关系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物质条件的改善为社会语言学的产生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也促使社会语言学的诞生。

三、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流派

社会语言学是首先是一门应用型边缘学科,从理论的借鉴到方法的选用都同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大众传媒等学科的研究紧密关联。

从观察视野来看,社会语言学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社会语言学是以社会本身作为研究起点,同时将语言作为研究不同社团组织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微观社会语言学是以语言研究为起点,同时将各种社会力量看作影响语言结构的基本因素

从研究方向上说,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分为理论与应用社会语言学研究,此研究方法的划分由Trudgill首次提出。理论社会语言学关注考察语言变体和言语群体结构相关性时所采用的模式与方法,并为交际能力的讨论提供一种普遍性的解释。应用社会语言学重点研究语言使用不平等现象背后的社会和政治含义上,尤其是在法庭、医院、学校这样一些涉及语言使用问题的公众生活领域。

社会语言学一般可以分为五个流派:

3.1社会方言学

社会方言学也即变异学派,其主要研究语言的变异跟社会因素之间的联系。研究对象为受阶级、职业、年龄或性别等社会因素影响所形成的方言。主要考察语言变异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对象是因阶级、职业、年龄、性别等社会因素所形成的社会方言。语言的变异是社会方言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会方言学的代表人物是拉波夫,特鲁杰尔(Trudgill),他把这种研究称作“纯社会语言学”。变体研究是社会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社会语言学家们追溯语言演变的起因及变异体扩散的机制,试图从语言变异现象中发现历史的语言变化规律,形成有关语言演变理论。

3.2语言社会学

语言社会学是由美国学者费什曼创立的,它的研究重点是带有整体性和全局性的社会语言学问题,它属于宏观语言学的范畴,将语言现象看成社会现象的一部分。它的研究重点是解决社会所面临的跟语言相关的问题,例如语言的规划、发展族际通用语或者文字的规划。它的研究方法是通过数据的搜集进行定量的研究。

3.3交际民族志学

交际民族志学是人类学家海姆斯提出的。交际民族志学是“从语言和文化、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律”。交际人种志学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语言的运用进行描述,侧重于不同的社团、组织、社区及社会中文化习俗的差别对语言的运用所带来的特征。交际民族志学者着重于对交际事件的描写。他们认为只有透彻分析语言使用的环境才能弄明白人们在特定环境里使用不同语言的原因。它探究人们是如何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语言行为的选择。

3.4语言社会心理学

语言社会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兰勃特。语言社会心理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社会交际中语言的使用和对语言及其变体的态度进行研究。其代表人物是兰勃特、贾尔士及史密斯。兰勃特采用配对实验法发现一个语言团体对灵一个语言团体的成员的某些印象跟人们的性别及年龄、使用的方言、语言情况或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配对实验法是语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调查语言态度的有效方法。

3.5互动社会语言学

互动社会语言学又被称为“交际社会语言学”。这个流派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它主要是采用语言学的知识去对人际交流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解释。在早期,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局限于低层次的语言单位。后来,社会语言学家的研究范围进行了扩展,对篇章和对话进行研究。互动社会语言学者们在研究采用的材料上使用了话语分析的一些研究方法。高夫曼、布朗、莱文森等人对话语礼貌现象的描述对互动社会语言学的建立具有巨大影响。互动社会语言学是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它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之间的联系紧密。

四、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语言学对语言的解释是在对语言进行描写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社会语言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归纳法,通过实际手机材料,对语言材料进行归纳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将研究内容及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结合,加强课题设计的科学论证,运用计量分析手段去分析实验材料,找出言语行为的规律。祝畹瑾总结了拉博夫的方法介绍了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此外还有一些搜集材料的方法,例如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和实验法。对材料进行统计的统计学方法有材料的数量化、资料的统计、相关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

五、结语

社会语言学同话语分析、篇章结构、交际策略、认知结构等方面进行结合,为语言的研究提供了跨学科研究的新视角。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促进了我们对语言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洪静.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7(4)。

[2] Trudgill,P.Applied Sociolinguistics[M].Longman:Academic Press.1984.

[3] 武立宏.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

[4] 杨永林.社会语言学四十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6)。

素描社团活动总结范文10

论文关键词: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意大利哲学家、政治家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却往往重卢卡奇轻葛兰西,对葛兰西理论的研究多是集中在对其理论的哲学立场(即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评判,以及对其文化领导权理论的研究方面,对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为数不多,而且往往把它与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放在一起作为同一理论观点来研究,并把前者作为后者的理论支撑来论述。所以,有必要对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特别是对葛兰西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本文从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人手,探寻葛兰西的意识形态观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

一、描述性的“意识形态”概念

葛兰西在其代表作《实践哲学》一书中多次提到“意识形态”一词,并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相对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葛兰西在较为宽泛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一词,使“意识形态成为一个中性的、描述性的概念,以适合时代与实践的发展。葛兰西的意识形态概念是指最高意义上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总称。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世界观,一种信仰,一种表现在一切社会意识形式之中,并使它们统一起来的社会集团的社会意识(思想)。他指出:“在这里,人们可以说‘意识形态’,但得以在世界观的最高意义上使用此词为条件,就是说它默默地表现在艺术、在法律、在经济活动和个人与集体生活的一切表现之中。”

葛兰西还在各种意义上区分并使用“意识形态”概念。提出“有机的意识形态”和“任意的意识形态”概念,并对二者作了区别。他指出:“人们必然把历史上有机的意识形态,就是说,那些为一个特定的基础所必需的意识形态,同随意的、理性化的或‘被意愿的’意识形态区别开来。在意识形态是为历史所必需的范围内,它们是‘心理学的’;它们‘组织’人民群众,创造出人们在其中进行活动,获得对于他们所处地位的意识,进行斗争的领域。而在意识形态是随意的范围内,它们只创造个人的‘运动’、论战和如此等等(虽然甚至这些也并非完全无用的,因为它们像一种同真理相对照、证明真理的谬误那样地发挥作用)。”可见,葛兰西的意识形态概念不仅是意义宽泛的中性词,而且研究得更为细致与深入,这与马克思多在否定意义上提出的意识形态概念不同。“在他那里,意识形态作为阶级意识,不再是单纯消极和否定性的,而有可能根据它的革命性而成为积极和肯定性的,或者说,意识形态依照其阶级性而区分为进步的与落后的。”

葛兰西的意识形态概念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发展是分不开的。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形成于资本主义时代,那时的意识形态更多的是指唯心主义的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也多是在否定意义上指称这种意识形态,并进行意识形态批判的;而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则是产生在社会主义革命之后,“葛兰西对意识形态进行思考时,马克思主义在西欧处于低潮,斯大林主义在俄国开始兴起。”所以,意识形态概念的中性化、宽泛意义、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更适合并适用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更具有指导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新发展。

二、剖析“意识形态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马克思创造性地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意识形态是社会实践生活的反映”这一科学论断给人们研究意识形态理论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启发,无疑是具有创见性的重大科学理论。实践的发展使得理论必须与时俱进。在葛兰西生活的时代,葛兰西在研读了大量马克思的著作基础之上,深化了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是社会实践的反映”这一基本理论命题,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意识形态的分析和策略的指导,形成了对社会实践有指导意义的新的意识形态理论。

首先,葛兰西研究了意识形态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即思想与活动的关系。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思想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意识形态又影响社会实践活动,但是人们的思想和活动并不总是一致的。葛兰西指出:“思想和活动之间的这种对照,即两种世界观——一种在言词中得到肯定,另一种则在展开于有效的活动之中——的共存,在这样一些场合,思想和行动之间的对立,不能不是一种社会历史制度的更为深刻的对立的表现。它意味着,那个社会集团确实可能具有它自己的世界观,哪怕只是胚胎状态的,一种表现在行动中的、但却只是偶然地和在刹那间的世界观,当着这个集团作为一个有机的总体去进行活动的时候,由于它在智力上从属和服从[另一个社会集团]的缘故,却采用了一种不是它自己的、而是从另一个集团那里借来的世界观,但它却在口头上肯定这种世界观并相信它自己在遵循着这种世界观,因为这是它在‘常规时间’内遵循的世界观,也就是当他的行为不是独立自主的,而是从属和服从[另一个集团]的时候遵循的世界观。所以,这就是不能把哲学同政治分离开来的原因。而且人们还能进一步表明,对于一种世界观的选择和批判也是一件政治性的事情。”这说明:第一,意识形态的选择与确立是很复杂的问题,它与政治、哲学和信仰都息息相关。第二,意识形态的选择与确立不仅由社会实践所决定,而且受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制约和影响。第三,社会实践生活本身就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存在,也不是一个先于社会意识的独立存在,这使得意识形态的选择与确立成为更为复杂的问题。从这一点上来说,葛兰西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实践活动决定意识形态”的命题并对此做出了进一步的理论探讨,指明了人们如何认同并接受某种意识形态,在思想与活动发生矛盾时,人们为什么会从多种意识形态中选择、服从某种意识形态。这个问题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长点所在。

其次,葛兰西注重对同一时代的社会实践中多种社会思潮的发生、散播及发展趋势问题的研究。葛兰西注意到不仅实践、思想和活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而且他还研究了“在一切时代都同时存在着许多哲学体系和思潮,这种情形是怎样发生的,这些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们是怎样得到散播的,以及在散播的过程中,它们为什么会沿着某些路线、朝着某些方向分裂开来?”社会实践不仅产生了意识形态,而且产生了多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甚至还产生了相互冲突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这是葛兰西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葛兰西的时代,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对立的背景下,促成了葛兰西对于不同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关系的思考,以及对同一时代、实践条件下不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问题的研究,这是在新的时代和实践条件下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新贡献。

三、实现“意识形态领域的统一”

在同一社会实践中会产生多种社会思潮和社会意识形态,这就出现了在一个国家之内意识形态统一的问题。也就是统治阶级取得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问题。关于如何实现意识形态的统一问题,葛兰西认为:首先,实践哲学有着不同于其它哲学的意识形态统一方向。“一般的内在论哲学的最大弱点之一,在于下列事实:它们不能在上层和下层之间、普通人和知识分子之间创建一种意识形态上的统一。”“实践哲学倾向于不把‘普通人’留在常识的原始哲学水平上,相反地,倒是把他们导向更高的生活概念。”其次,葛兰西指出了在意识形态的统一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新世界观是由于政治的原因(就是说,归根到底是社会的原因)而得到传播的,但是,形式的要素,逻辑上的融贯性的要素,权威性的要素以及组织的要素,在不论是单个的个人还是一定规模的集团确定了总的方向之后,就立即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群众信奉或不信奉一种意识形态,是对思想方式的合理性和历史性的真正批判的检验。”最后,葛兰西说明了意识形态的统一是建设新世界的先导,展示了他对于进步意识形态追求的勇气、信心、希望和对建设新世界的渴望与热情。“一个新世界的开端,尽管它们总是粗糙的和凹凸不平的,却总比旧世界的垂死挣扎和它所产生的绝唱来得好些。”

葛兰西把策略的因素引入意识形态理论之中,使意识形态理论摆脱了抽象的思辨性,获得了现实的政治意义。他认为,首先,“工人们只有获得文化与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才能获得政治上的领导权。”实现意识形态的统一,进而影响和改造社会实践。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在意识形态问题。因为东西方社会的结构不同,所以,在东方可以通过暴力革命取得政权,而在西方则不能采取这种形式,西方革命的核心应该是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争取问题。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目标是先获得市民社会的认可与接受,然后才有可能在适当的时候掌握政治社会的领导权。其次,统一的意识形态是革命化实践的客观条件。

葛兰西指出:“基础和上层建筑形成一个‘历史的集团’。那就是说,复杂的、矛盾的和不一致的上层建筑的总和是社会生产关系总和的反映。由此人们可以得出结论说,只有意识形态的极权主义的体系才合理地反映出基础的矛盾和描绘出存在着革命化实践的客观条件。”在这里,葛兰西所说的“极权主义”是指“在‘统一的’、‘吸收一切的’意义上”说的。葛兰西关于意识形态统一的观点和策略对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是建设和谐统一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先导和保证,要致力于将不同种类、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社会思想和多种意识形态通过各种社会因素来实现人们思想水平的提高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统一。

四、探寻“政治行动中的危机和错误的意识形态原因”

在葛兰西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行动之中也难免会有危机和错误,这其中也会有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方面的原因。

首先,葛兰西不回避社会主义国家政治行动中的危机和错误。这一方面展示了葛兰西作为一名实事求是的理论家和革命家所拥有的正视危机和错误的理论勇气,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和革命的、批判的理论本质的继承与发扬,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和活力的根本。

其次,葛兰西认为政治行动中的危机和错误并不是完全由社会生活实践决定的,而且社会生活实践本身就是难以确定的复杂过程,所以“在事实上,在任何特定时刻,政治都是基础中发展趋向的反映,但这些趋向却并不必定得到实现。对于基础的一个阶段只有在它走完它的整个发展过程之后才能进行具体的研究和分析,而在发展过程本身期间,人们只能假设性地进行研究,并以处理假设为明确条件。”在这里,葛兰西一方面指出了意识形态研究过程中实践的非唯一决定性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指明了实践研究的阶段性与不确定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原理以及关于认识过程的阶段性与无限性原理在实践中的理解和展示。

再次,葛兰西力图寻找错误和危机产生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方面的原因及解决办法。他说:“某一种特定的政治行动可能是统治阶级领导者方面计算上的错误,对于这种错误要由历史的发展,通过指导阶级的议会的和政府的‘危机’来加以纠正和超越。而机械的历史唯物主义却不容许有错误的可能性,认为每一个政治行动都是由基础所决定的,所以是基础的一个实在而永恒的(在实现了的意义上)的变化[的反映]。‘错误’的原则是一个复杂的原则:人们所涉及的可能是建立在错误的计算的基础上的个人的冲动,也同样可能是特定的集团或派别在指导集团内部接管领导权的很不成功的尝试。”可以看出,葛兰西特别关注个人主体和集团主体在主观意识方面和主体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试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对意识形态调整以及发挥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来对问题加以解决。这是在实践中对意识形态问题的关注,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素描社团活动总结范文11

【关键词】中央苏区;红色文化;红色歌谣;分类

中央苏区时期,为配合革命斗争的需要,诞生了数量众多、题材多样的红色歌谣。这些歌谣格调健康、旋律优美、语言朴素、朗朗上口,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当时宣传革命、发动群众、瓦解敌军、鼓舞士气、凝聚军民力量的有力武器。同时,这些歌谣还真实地记录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开创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是红色文化中不可多得和不可复制的宝贵资源。

一、政治宣传类

强烈的政治性是中央苏区红色歌谣最鲜明的特征。为实现党在当时的中心任务,唤醒民众的革命意识,激发他们参加革命的热情,投入革命的洪流之中,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政治宣传,即对旧社会进行控诉,揭露的反动本质,号召大家跟着中国共产党走,起来打破旧世界,共同创造新社会。

一是诉说穷人凄苦,点燃革命激情。这类歌谣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社会底层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牛马般的生活,表达了工农群众对生存境遇和社会的不满及改变现状的强烈要求。《血泪的控诉》《工农痛苦实在深》《工人苦》《十二月农民苦》等歌谣,通过对穷人与富人的对比,细说了穷人每个月的凄苦生活,如“有钱之人食酒肉,无钱之人食菜根”;“有钱之人食不尽,无钱之人饿断肠”;“路上几多冻死骨,发财人家酒肉香”。

二是控诉反动派滔天罪行,激发阶级仇恨情感。这类歌谣在“诉苦”的基础上,控诉了及军阀的罪恶本质,揭露了旧制度的不公平,分析了穷人受苦受难的原因。《请看反国民革命歌》以的历史为线索,以具体的历史事实为依据,揭露了的反革命本质,如“国民匪党,一枪不响,投降列强,屈服退让”“一加反抗,便说暴动,捉去枪毙,捉去断头”。而《白军真残酷》则罗列了军队“坏事做绝”的种种表现:“杀工农,烧房屋,捉鸡鸭,抢被服,牵走百姓的牛,抢走贫农的谷。”时任宁冈乔林乡任党支部书记的毛泽覃(胞弟),用通俗的语言写下了《造福人不享福》这首歌谣:“造福人不享福,雇农自己没有谷,砌匠自己没有屋,木匠自己没凳坐,裁缝自己打赤膊。”

三是号召大家旧社会,共同创造新社会。《工人革命歌》从正月写起,一直写到十二月,在刻画工人的苦难生活、揭露控诉旧社会的基础上,号召“大家团结要齐心,夺取政权不容缓,准备武装做斗争”。《革命时调》虽然也恼月一直写到十二月,但是在通过过去和现在生活的对比基础上,号召大家团结起来,保卫革命胜利果实。

中央苏区时期,党和苏区政府特别注重利用纪念日、公共集会的机会,进行团体动员,诞生了《“五卅”纪念歌》《国际青年节歌》等许多节日歌谣。《“五一”劳动节歌》《“五一”斗争曲》,尽管内容不同,但都是为纪念“五一”劳动节所作,主题就是劳工团结起来,为解放而斗争,为自由而斗争,为自己权利而斗争。

四是瓦解敌人,规劝白军士兵弃暗投明。为启发士兵认清自己的悲惨身世和备受欺凌的不幸命运,规劝他们弃暗投明,苏区军民在前沿阵地利用红色歌谣对敌宣传、为起义和被俘的官兵举行演出,有力地配合了红军的军事斗争。《告白军士兵歌》《劝俘虏宣传歌》等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歌谣。这些歌谣形象地叙说了白军士兵“爹妈无音讯,大战就在眼前”、“士兵不算人,死伤有谁怜”的凄惨境遇,号召大家“扬斧头与镰刀,把官长杀个光,拖枪一齐跑完”;“调转枪头打你长官”,“迎来暴动当红军”。

对比是策反白军类歌谣的主要手法。如当官的“升官发财、骑马坐轿、好不威风”,当兵的“性命枉送、几月无饷、苦不堪言”;蒋家军“打唐打桂打阎冯”、为的是小集团谋利益、全然不顾老百姓的死活,红军“抗债抗税捐”、“反对富农打土豪”、为穷人撑腰、为穷人谋利益;“红军中官兵夫薪饷一样”,“白军里将校尉饮食不同”。

二、军事斗争类

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中,有大量反映苏区军民斗争生活的军事题材作品。这些歌谣反映了红军战士坚强的战斗决心和意志以及一心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

一是描写战争场景,庆祝斗争胜利。从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七溪岭战斗”到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每一次大大小小的战役,都可在红色歌谣中找到相关的记载。

《打五斗江》《打新城》《二打永新胜利歌》《打垮江西两只“羊”》《红军战士像把快钢叉》《端午节》等歌谣均是对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一些战斗场景的描写,生动地记载了冈山斗争的历史过程。如《打新城》详尽地记录了井冈山斗争时期率领革命军攻打新城、建立宁冈县苏维埃、处决张开阳的历史过程:“茅坪出发打新城,连夜布置围好城……东门烧开两点钟,朱连长端枪就冲锋……南门烧到北门转,打开两门就出城……第二天砻市开大会,宁冈县苏就建成,处决狗官张开阳。”

《打吉安》《高虎脑战斗》《第一次反“围剿”胜利歌》《第二次反“围剿”胜利歌》《第三次反“围剿”胜利歌》《第四次“围剿”胜利歌》《十送朱毛剿匪歌》等歌谣均是反映中央苏区时期重大战役的场景,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机智顽强、勇于胜利的伟大精神。如《第一次反“围剿”胜利歌》中唱道:“龙冈活捉张师长,东韶打败谭道源,二师白军尽缴枪”;《第三次反“围剿”胜利歌》中唱道:“诱敌深入不慌忙,放弃黄陂和小布,让出东固和龙冈,决定三月持久战,坚壁清野困敌方”。

二是描写部队行程,记录重大历史事件。《霹雳一声暴动》是1927年所作的一首诗词,反映了秋收起义“修、铜一带不停留,要向平、浏直进”的基本过程。而六首不同版本的《四方英雄会井冈》,虽然篇幅都不长,但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南昌起义余部、秋收部队、红五军汇集井冈山的过程。《红军力量坚又强》《会师桥》《唱个歌子上井冈》《红旗满山冈》《镰刀红旗满山冈》等歌谣,全面地反映了1928年4月朱毛会师的伟大场景。

其二,拥军支前,讴歌人民群众之伟力。没有人民的支持,就没有中央根据地的巩固、发展和壮大。从这个角度讲,中央革命根据的发展史,也是人民群众的拥军参战、扩红支前史。《扩红歌》《当兵就要当红军》《小河无水有大河》《南征北战跟党走》《去当红军打土豪》等歌谣,主要是配合当时“扩红”运动,鼓励青壮年男子积极加入红军。

《慰劳红军》《细编斗笠送亲人》《挑起担子送军粮》《月光谣》《收了谷子送军粮》《弹棉花》等系列歌谣反映了当年苏区人民支援革命战争的动人画面。

《割禾》《免得一心挂两头》《优待红军》《帮助红军家属》《礼拜六的劳动热忱》《共产青年团礼拜六歌》《帮助红军》《红军公田要先耕》等系列歌谣反映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在慰劳红军和优待红军家属方面所做的工作。其中《欢迎小同志》《儿童团》等歌谣反映了儿童团慰劳红军的情景。

其三,舍小家为大家,讴歌崇高的家国情怀。这类歌谣主要描写了中央苏区时期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依依惜别之情,反映了苏区妇女支持革命的高度思想觉悟。一是劝红歌。如《送郎当红军》《劝郎当红军》《妹送哥哥当红军》《郎带红花去出征》《专心革命走天涯》《妹送哥哥当红军》《打倒豪绅再结婚》《劝夫当红军歌》《十送妹歌》《十劝哥十应妹》《莫念家》《写信歌》《十里坡》《绵水清》等歌谣均是描写妇女动员丈夫、女友动员男友参加红军、支援革命的情形,表现了青年男女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情怀。二是红军别家歌。如《红军十劝妻》《十劝妻》《劝妹歌》《十别妹》《别爱妻》《告别父母》等歌谣描写了年青男子参军离家之前,与父母、妻子、恋人的告别情形。《十劝家中放乐心》描写了一个即将奔赴前线的红军战士对父母、妻子的交待,也表达了在前线英勇杀敌的决心:“十月怀胎娘辛苦,希望爷娘莫挂心。”“叮咛妻儿要决心,莫学反革命被人笑,败坏名声万古存。”

其四,挣脱千年锁链,表达妇女获得人身自由的喜悦。中央苏区时期,妇女翻身得解放,不仅拥有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还有人身自由权,成为苏区建设的主力军。《可怜我们妇女们》《十二月妇女苦》《苦媳妇歌》《做人婢女苦最深》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旧社会妇女受苦受难的情景。如《妇女苦情歌》写道:“一周三岁拿来卖,当猪当狗卖给人”,“家娘家官常打骂,拳打脚踏不留情”。而《打碎千年铁锁链》《剪掉辫子缠头巾》《今个世界不相同》《妇女自由歌》《妇女解放歌》等歌谣则描写了妇女们“打碎千年铁锁链,千年规矩一脚翻”,翻身见青天,获得人身自由的喜悦。

《革命工作共分担》《翻身妇女学犁田》《劳动妇女学犁耙》《红军家倮犁耙》《妇女力量大如天》《赤色妇女齐下田》《长冈妇女受称赞》《耕田能手李玉英》等歌谣则描写了苏区妇女翻身得解放、以主人翁姿态参加苏区经济社会建设的火红场面。如《苏区妇女不简单》中写道:“苏区妇女不简单,会种田来会打仗,种田好比绣花巾,打仗好比虎下山。”《政府颁布婚姻法》《婚姻大法好主张》《自由结婚不要钱》《离婚歌》等歌谣反映了苏区妇女挣脱了封建社会的婚姻包办,获得婚姻自由的高兴之情。

五、文化教育类

素描社团活动总结范文12

关键词: 高职 《园林美术》课程 课程调整 教学改革

《园林美术》课程的教学并不单纯教学生欣赏和创作的具体技巧、技术、方法,它关注和思考的是人类生存的价值、意义,更注重真的追求和善的探索。它从宏观上启迪和引导着人们不断向人生更美好的境界努力和提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实践对人们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发挥审美意识的文化功能,关系到提高园林工作者创造和表现美的能力,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为了培养出更好的技术人才,我们要不断总结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为园林规划和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教学现状

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就业岗位上的学生反馈和毕业生就业后的反馈建议,我认为该课程还有待于改进。

1.1本课程以往都是只开一学期,周课时4节,课时确实较少。三分之一的理论课,三分之二的课堂基本训练,室外写生、综合实训不到一周时间,根本达不到美术课的实践需要,无法实现技术的熟练掌握。

1.2教材内容过于繁多、分散,纯美术性较强,而且技法参差不齐。中职与高职用的都是“十一五”规划的高职高专通用教材,不区分中职与高职学生实际水平,与专业美术里的人体、静物《素描》、比例,色彩构成、技法,速写范例等基本要求一致,造成教学内容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

1.3技法训练缺少针对性,显示不出专业特点。课程内容与园林规划设计所侧重的表现技法不大一致,技能训练与专业特点有脱节现象,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应多些人体形态、自然景观、花草、树木、园林小品等简笔速写和色彩渲染技法训练等。

1.4中职阶段的学生年龄小,思想不成熟,文化底蕴不深厚,美术基础较差,美学理论知识甚少,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更差。不懂得形式美的规律与特征,只能机械地描绘。在学生对园林只是一种模糊认识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描绘和创造园林风景,确实是比较困难的。

2.课程特色与功能

2.1主要特色。园林美术属于实用美术范畴,是以绘画为基础并处于园林环境规划设计和美术技法两者之间,将园林与美术相结合、自然与艺术相结合、功能美与艺术美相结合的产物,在园林设计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我认为园林美术基础课教学体系应由三大部分构成:一是绘画基础部分包括艺术理论、美术理论、结构素描、铅笔及钢笔速写;二是工艺美术部分包括色彩原理、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三是手绘效果部分包括彩铅技法、钢笔淡彩技法、马克笔技法等。

2.2功能。绘画基础是园林美术课程的主干,主要培养学生树立园林设计的新理念,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同时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及扎实的造型能力;工艺美术是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绘画艺术与园林要素、小品之间的关联性,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强园林环境效果;手绘效果表现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行为导向作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及表现能力,从而培养创造园林美的能力。

3.课程内容调整方案

3.1增加课时量,延长教学时间。建议该课程调整到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目前的60多课时确实有限,美术课重在实践,春天景色优美,到外面写生又方便。把园林艺术、植物等课程提到第一学年,使学生在掌握园林艺术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园林规律的创造,达到预期效果。

3.2概述一章中增加部分艺术美理论、形式美理论、美术语言等美学基础知识课,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欣赏美和创造园林美的能力。

3.3增加人体动态速写、花草、树木、建筑等自然景观的速写内容。加强简笔画的练习,它是电脑绘制平面施工图、立体效果图的基础。

3.4在铅笔素描的基础上,多增加一些钢笔素描的内容。因为钢笔画比较生动,最能表现出建筑、自然景物结构中既柔又刚的特点。构图原则、形体结构与比例尽量以自然景观和园林小品为例,具有针对性。

3.5色彩教学部分,重在讲解色彩原理与构成理论,彩铅的特征及用法,而后就是加强彩铅素描训练,并与钢笔素描相结合,绘制出园林立体效果图。

3.6人物、石膏像素描、美术字、插花、盆景,还有像水粉、水彩写生等内容可作为选修内容。由学生根据自身美术基础拓展知识面。

3.7适当增加实训课时,每周至少6课时,共108学时为宜。开篇课建议先观赏见习、对园林有个整体的了解,感知园林的基本构成、组成要素,增强学生对园林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发挥其潜移默化和后续课程衔接的作用。

4.教学安排与课时分配

(本课程理论教学38课时,实践教学70课程,共108课时)

5.多元化教学形式的改进

针对学生的学习实践,设计立体化的学习实践模式,是全面掌握学习内容的科学方式。打破长期的理论与写生分开进行教学的模式,实行理论实践并进的模式,挖掘校园周围绿化环境的美,按1∶3理论、实践课时比例随堂写生,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接受理论,在理论研究中提高动手能力,是全面增强教学效果的有力措施。

5.1加强实践课外化措施的改善。扩展课堂,我将学生的学习行为推及课外,在形式上采用了课外作业、课外参观、命题写生等,使学生充分且持续地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能力。写生时,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视觉语言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色彩教学方面通过学生对自然界色彩的零距离接触,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悟、组织和对色调的控制能力。

5.2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活跃的氛围,改变传统以追求写实效果的沉默气氛。采用课堂示范,观摩技法比较好的同学的创作过程,研究与讨论、作业评析等教学法为主要手段,辅以名作评赏、名人讲座、参观展示等特色教学的立体式课堂。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课间组织学生多鉴赏一些优秀的手绘作品和园林风景,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对未来事业的兴趣。

5.3针对园林美术课程的特征,有目的地将学生的学习实践与重大节庆展览、活动场景美术设计、专业社团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形式加以丰富化、趣味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校园文化,取得了强大的带动效果,给学生提供了彰显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文化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体现课程介于“园林”和“美术”之间的本质。

6.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依据理论实践综合应用能力,重在实践训练考核,总分100分。课外强化练习速写作品占30,课堂布置命题作品占60,参加社团文化活动展示(包括态度)占10。

7.课程调整后的预期目标

通过艺术和美术理论的教学,学生了解了艺术的分类及形式美的规律与审美特征,培养了审美意识,提高了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通过《素描》与《平面构成》中具体化等形式因素进行抽象的、创造性的思考合理性设计,按照视觉语言规律对各种因素进行组织、结构,达到启发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和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

利用工艺美术与色彩相结合的课程分配模式,使学生掌握色彩的属性及色彩的搭配原理,了解色彩在绘画中的基本概念与运用方法,以及写生中色彩变化规律与艺术规律。

根据园林设计类专业课程要求,通过手绘表现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表现技能,引导学生认识表现图与设计的密切关系,达到艺术表现与设计思维的互动,从而提高学生表现和创造园林美的能力。

总之,鉴于中高职园林美术课的现状及不足,调整其教学内容,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并针对园林美术课的特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专业要求,注重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意识,才能使学生正确掌握创造园林美的技能,并与后续专业课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马云龙.园林美术[M].北京中国园林出版社,2001.

[2]奚传绩.美术欣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王宁.环境艺术课程发展方向与课程设置[J].杭州:新美术,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