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研发工作计划

研发工作计划

时间:2022-04-10 11:40:03

研发工作计划

研发工作计划范文1

核心技术人员是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创新和开发的主体。能否有效激励起核心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中能否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软件研发中心年度工作计划》,供您阅读,参考。希望您能有所收获!

软件研发中心年度工作计划

一、背景和问题

互联网和万维网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信息高速公路”和电子商务市场的支柱。由于万维网使用者的数量飞速增长,对于最终用户来说,随着可供使用的主页和网上信息的数量的爆炸性增长,最终用户间的交互性越来越差,传统意义上的交互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即使是在世界杯的决赛期间,一个普通的足球迷也很难立刻从网络上找到聊天的对象。用户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全新的互联网交互协作软件。

二、目标和解决方案

我们的“软件名称”将为您解决这个问题。在网上冲浪的人们不论处于何方,总是可以看见周围的人们,就像现实生活中的一样。“软件名称”既是一个最终用户使用的万维网上的协作软件,又为企业提供了无限的商机:

“软件名称”以多种便于使用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软件名称”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广告和商用信息的平台。

三、产品:为全互联网用户提供简洁方便的交互平台

“软件名称”为最终用户提供一个免费的交互平台,同时又为商业用户提供了一个宣传和销售的渠道。

四、公司和管理

暂缺。

五、业务体系:以广告和商用信息收入为主

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六百万的互联网用户会成为“软件名称”的潜在最终用户,同时有超过一百万的商业用户会成为“软件名称”的潜在商业用户,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高速增长,这个数字对任何企业都是极有吸引力的,由于软件和服务对于最终用户来说是完全免费的,而商业用户只需要及其低廉的费用就可以想所有最终用户广告信息和商用信息。假设每年平均从每个商业用户获得100rmb的收入,则全部的市场收益将会超过1亿rmb。而100rmb的年租对企业是微不足道的。“软件名称”这个项目对于其雇员和投资者来说也一定会盈利。

六、融资:第一轮的投资者将会有68%的内部收益率(irr)

增长预测显示,在第五年“软件名称”将会有6000万rmb的销售额,且税后净利占销售额的21%。到那时,“软件名称”将会覆盖全国,员工90人。创办人将提供500,000rmb的初期投资,“软件名称”正在寻找通晓此领域并且能主动参与创办此项目的投资人。在第一轮的筹资中,“软件名称”将给投资500万rmb的投资人60%的股份,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服务器和网络架设费用及初步广告费用。12个月后,将需要1000万rmb的再投资,主要用于市场开拓费用。在这之后的12至15个月,还将需要500万rmb的投资。在运行五到六年之后,就可以考虑首次公开上市。按照我们的价值计算,对于第一轮的投资者将会有68%的内部收益率。

软件研发中心年度工作计划

为了能让三个体系能成为公司真正行之有效的标准,真正让体系实现既定的目标,适应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形势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追求稳定的产品质量、营造安全的生产环境、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随着不断变换的管理要求,原的体系文件和实际管理内容已经有所误差,为了防止体系和实际运用产生偏差,在新的一年里,将展开体系方面的整合,计划如下:

一、广泛收集体系运行情况,不断完善体系文件;根据当前实施的体系程序,尽可能的与各部门进行沟通,把真实实际的工作内容写进体系文件中,必须做到与管理手册和作业文件的描述相一致,与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相一致,一个要素可能要由多项职能来落实,每项职能又要由若干个活动来保证,因此,每个程序文件都应经过细致策划和编写。这是201_年首要工作重点之一。原来的体系文件覆盖到部门级,对下一层部门没有制定实际的管理内容,对全员参与体系的建设存在严重的不足。计划明年2月开始到3月底完成体系文件的重新编制。

二、积极开展各部门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体系的正确认识;当前公司存在一种意识误区,包括中高层管理人员认为只要体系得到认证就完成了体系工作的任务,其实体系是个管理平台,体系只是提出了一个标准,这标准也是现代企业必须建立的,然后有各个职能部门围绕标准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如果思路不明确,行为就必然产生偏差,这和建立体系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对各部门对体系的认识和理解就要靠培训来实现。培训的计划按照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采取各种培训方式,注重实际操作的培训,为使培训起到具体的指导作用,培训分层、分部门进行,责任部门对实际应用展开,让各部门和不同工作人员得到工作上的提升,并通过已经编制文件书指导各部门贯标工作的开展。让原来只有基本的作业指导文件有一个可以量化的,可以实际应用的作业指导,此项工作根据实际部门需求作出具体计划时间安排。

三、深入部门调查研究,做好内审工作,为体系的执行得到有力的保障,体系是在不断改进和完善过程中的,体系推动部门通过各种检查、内部审核、了解体系的运行情况,积极收集各执行部门对体系运行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对文件进行修改,可提高文件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内部审核是全面的体系检查,内部审核的效果对体系改进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重视内审员在部门中起的作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限期整改,通过内部审核推动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让体系起到实用性,符合性,此项将每月展开。

四、对体系的执行实行考核制度,没有一个强制执行的制度,的管理体系也是无效的,所以要想让三个体系得到真正的落实和执行,体系办公室必须具有相应的权利,这需要公司授权去执行,和综合办公室共同配合对部门绩效考核。公司只有坚持掌握了建立体系的基本原则,明确了运行体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搞好企业的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环境管理,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做到领导重视、全员参与,通过不断的持续改进,一定能使三个管理体系在企业内发挥相当大的作用。

软件研发中心年度工作计划

不知不觉已到公司三月,首先在这要谢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鼓励,照顾,谢谢郝经理对我的信任。在这段期间大家相处的很融洽,也让我工作进展的很顺利。真的不得不感慨时间流逝的速度。当你每天在专心做一项自己热爱的工作,时间过的真的很快。总感慨时间不够用。

初来公司的两周的工作全部放在了了解公司,了解今后的工作环境及重要的项目开发背景及实施流程。之前对现公司的业务流程及产品很陌生,经过两周的熟悉已经有了具体的认识,记住了“倾注真情渴望永恒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接来的工作主要就是围绕的项目的实施阶段,对业务需求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便开始了艰苦,而又难以抉择项目框架的搭建,为了做到量优化以及化的减少编写代码的方便度。做了一些相关的小工具方便今后的开发。因之前工作经验以及自己钻研最后采用了asp.net做为开发平台,sqlserver__数据库。以及增强用户体验的无刷新aja_页面交互,jqueryui,highcharts等相关技术。因现在开发团队还只是我一个人,但不得不考虑到今后新加入的战友一起奋斗,为了方便多人开发管理起来方便搭建了svn服务。由于硬件支持的不确定性,该项目现在事已经实施到,框架可以完成今后主要的功能后续开发,现在只等相关具体需求。需求一明确将立即展开项目的主要功能的开发。现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这段期间并没有闲下来,改善框架,提高的框架的稳定性及可维护性。这是一个产品的生存周期的重要评估凭证。经过三个月工作,已对开发的产品完全有了明确的认识,也适应的新的工作环境。在这再一次谢谢大家对我支持和关心,谢谢你们。我一定会拿出一个好的产品答谢公司。

工作计划表:

在公司试用期已结束,以下是我对今后工作一个计划,目标今年推出第一版本!因为是搞项目开发,以下将是关于今后产品开发计划及对产品今后的发展战略的个人小小的想法。

1、数据采集校对。

接下来第一步工作将数据采集到数据库,会对原有的表结构有所改动,因此要做好数据校对的工作。已确保今后分析出的数据是准确无误的。这也是评估一款产品的价值。这一块工作如果划分等级将为级。

2、数据分析功能展示

这部分工作将是该软件核心部分。也是用户所关心的部分。产品的好与坏用户可以从这直接感受到。其他的所有的工作都将是为这一块作为辅助。该部分完成也是最花费时间的部分。主要困难在于业务的需求,因为这也是第一款产品也没做到具体的市场调研,所以只能独自摸索,但不会闭门造車,会借鉴市场上仅有的产品在针对自己的产品特点开发一款适于我们的产品。如果时间紧迫迫切会需要开发出第一版本我们退而求其次,尽快开发出简单的第一版本,第二版本将在第一版本上优化改善。

该模块的技术上要注重它运行的稳定性,避免让用户在第一版本就对该产品失去信任,好感。这儿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后续的开发。此功能不得不考虑。该模块也应为级。

3、后期维护,第二版本,产品战略

第一版本推出之后,根据市场的反应,判断后期维护的工作量。依我个人的想法,后期维护遇到的问题将直接在第二版本上完善,遇到重要,紧急的问题将在第一版本上进行修复,第一,第二的版本过度将会很快。第一版本出来之后将会立即进行第二版本的开发,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我们第一版本实在尝试,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拿用户当作小白鼠。看他们的的反应我们将会立即收集相关信息及需求做出第二版本。这也只是我一个想法。乐观的想法第一版本已经很完善很满意。呵呵。到时还是会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下面是我对今后产品发展战略一些小小的想法,有不足还望多多指教

我这就长话短说吧,有点写不下了。

1、试点实施,项目需求调研

2、根据公司的现有优势发展辅助发展该产品

3、剖析市场上现有软件,发展具有自己特点的产品

4、增加产品的亮点,不需多,一两个即可。

研发工作计划范文2

一、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特点

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可以概况为五个字“高、严、多、细、烈”。

高,即层次高。一是检查考核上层次高。自治区直接考核县(市、区),市里直接考核乡镇。区、市检查考核有时候直接到村、社区、企事业单位进行检查。二是工作责任上层次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各级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绩好坏,直接影响到党政一把手的“帽子”、政绩和荣誉,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整体工作的发展和稳定。三是职业奉献精神要求上层次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崇高事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天下第一难”。在当前群众旧的生育观念依然存在的情况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仍然是一项“挨骂”较多的工作,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每一项措施都要大家忍辱负重,付出大量的艰辛努力。因此,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具备无私的奉献精神。

严,既要求非常严。自治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求严、标准高、内容细。考核评估非常具体,工作评比分类次排队,奖惩措施落实非常到位,评先、评奖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一票否决“,目的是要确保人口低生育水平的实现,保证各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

多,既活动非常多。自治区每年都确定1-2项主题活动,比如去年的“我服务、你需要”、最近的“阳光计生行动”,各县也都分别安排了其他一些活动,因此,各种现场会、经验交流会、首发式,揭牌仪式都比较多,有些会议规格还比较高、规模也比较大。活动是一种工作交流形式,但更是一种对外宣传、促进工作发展的有效载体,人家有的,你没有,人家就是先进。你有的,人家没有,你就是先进。搞活动要立足标准高、层次高、规格高,尽量邀请高层次领导参与指导、促进工作开展、提升工作水平。

细,既检查考核非常细。人口和计划生育检查考核项目多,打分标准细项100多条具体内容。越细越不好把握,首先要逐项逐条研究怎么不被扣分,怎样多得奖励分。加之党政线人口和计划生育线分线考核,考核方式又是“背靠背”、“三个不确定”,随机抽查,还有不定时暗访。检查考核不通过县、乡,有时候也不通知市一级就直接入村、社区、企事业单位。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扎实作好工作,全面接受,认真对待上级的工作检查。

烈,既竞争非常激烈。工作分类排队总有先后,市里要排名、自治区要排位,因此,谁也不甘落后,不愿当最后一名。盐池要争取山区第一;青铜峡、利通区要争取川区前列;各乡镇也在为季度排位奖、年终等级奖而明争暗赛,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奋力的在争先创优。

以上五个特点可以一言蔽之“难”!一是难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天下第一难”的状况仍没有根本转变。政策不让他生,他抢生、偷生、躲生、想方设法非要生,这样我们的工作就成了得罪人的事。二是难在部分群众生育观念陈腐落后,生了女孩要男孩,生了男孩要女孩。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难以打破。三是难在少数村级组织松散,计生管理薄弱。现在农村的生产方式是包产到户,基层政权对农户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约束措施,管理难以到边、难以到位,具体措施难以落实到户、到人。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依然是计划生育管理最难的地方。四是难在人口的流动性、自由性,流出自由、婚姻自由。特别是少数民族中早婚、非婚生育现象无对应法律法规设定,婚姻法,治安管理条例也没有对应管理措施,这部分人管理难度比较大。五是难在计划生育经费投入不足,尤其是乡级经费不足,如:市区乡镇转移支付比例达不到自治区要求的百分之十五,部分乡镇计划生育事业费严重短缺,不能满足计划生育工作的需求,有的甚至提高政策门槛,以减少开支(如独身子女证的领取将结扎设置为前提条件)。尽管今年各级都增加了经费投入,但离实际需求差的很远,离国家要求的2010年人均达到30元的标准还有相当距离。六是难在计划生育干部队伍,一方面技术服务人员严重短缺,影响了技术服务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计划生育干部自身素质与当前计生工作的高要求不相适应,计生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些人事业心、责任心不强,工作能力不高,这是难中之难,必须下功夫解决。再次是计生专干不专,乡镇重点工作,中心工作,阶段性工作占用了计生工作人员相当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对人口计生工作的经常性开展有影响。

一是乡站、村室建设,必须高标准按照规范完成建设任务。

二是城镇人口计生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完善,要在原来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深化,特别是要研究和创新流动人口、人户分离人口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三是要迎接各种检查和考核,按照计生业务时段,自治区的检查和市局的检查都开始,要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实实在在的工作迎接检查,不能有半点的侥幸心理,安排并完成好市级考核。

四是要积极做好全关信息录入的前期准备工作,必须按照自治区的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五是遏止特殊人群的超生,加大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力度。

六是计生干部队伍,特别是基层计生管理队伍的建设必须加强,只有把他们的素质提高了,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了,我们才不会成为“聋子”、“瞎子”。

二、当前全市人口计生工作的着力点

一是要搞好调研,摸清底数,理清思路。干什么工作都要底子清、情况明,思路清、做明白人。工作情况要熟记在心,对答如流。尤其是存在总是和矛盾时,怎样解决,采取什么办法解决,要理清思路,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这才是真的抓工作。

二是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对计生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要只表现在文件上。能否让领导重视,齐心协力,齐抓共管抓落实,关键是看我们分管领导、计生局站长是不是把力量协调到计生工作上来了。比如大的活动,请什么领导参加,什么领导到场,经费需要怎么筹措;村里计生工作能否发动村专干、村两委班子积极干好等,都需要多方协调,争取支持。各方协调到位了,工作落实好了,领导看得重,非常欣赏,工作就好做了,计生事业和个人事业也就发展了。

三是加大投入,打好基础,村室设施建不起,有钱的村要争取村里支持,直接进行投入。没钱的村要争取乡里投一点,村里搞一点,寻求村里个体户、包村单位赞上一点等方式,筹措村室建设资金,关键是想办法,你只要动脑筋,办法就来了。你想不来办法,别人如果想来了,你也该“让位”了,这就是“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四是扎实工作,严防死守。这是抗洪中的口号,我觉得很适合我们当前的人口计生工作。我们必须树立这种工作精神,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尤其是政策外怀孕要坚决拿掉。孕前型工作要落实。一次孕检抓不住就怀孕了,两次孕检抓不住就大月份了,三次孕检抓不住就出生了。一旦出生,就是一个生命,受到法律保护,一个政策外出生就抹不掉了。

五是坚持制度,严格奖惩。邓小平论述“制度常有长远性、根本性。要靠制度管人,不要用人管人”。制度有很多,关键是一次一次地抓落实,尤其是奖惩制度。只在奖惩合理,才能避免“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情况出现,才能有效地推进工作的落实。

六是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想干好,什么都干不好,在抓好基础工作的基础上,要注重抓好重点工作,特色工作。

七是注重协调,创造环境。要切实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的协调,努力争取各级人口计生部门领导对我们的重视和支持,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工作汇报多了,领导来的多了,自然就会提高你的单位的知名度,加深领导对你单位的印象,必然有利于各方面的提高和发展。

三、加强对当前人口计生工作中有关问题的研究。

1、要研究计生工作的触角往哪里延伸,计生工作怎样做好重心下移,怎样延伸到村村社社、问村、社区拓展,怎样体现村为主,要认真研究,大胆尝试。

1、要研究计生工作“杀手锏”到哪里找寻,“杀手锏”就是管理的招,宣传教育是第一招,度罚为奖是第二招,行政执法是第三招,强制落实政策措施是第四招。社会抚养费就是一个很好的“杀手锏”,要努力提高社会抚养费征收率,让群众切实感到生不起、不敢生。同时,我们还要努力的找寻第五招,第六招……

2、要研究计生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调动。村级计生管理关,村两委会干部,乡(镇、管委会)机关人员,区直单位有关人员,各级党政领导积极性,主动性如何想方设法调动起来,这是我们加强思索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上除了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还需要考虑这部分同志的“名”和“利”。

3、要研究如何和与自治区计生部门搞好接轨。工作上与上级衔接不好,工作就难以落实到位,难以出成效,甚至要“翻车”。要经常向上级汇报工作听其指导,经常邀请有关领导参加会议现场指导,让其熟悉和了解我们,啬对我们好的印象。加强信息沟通也不容忽视,工作开展情况要经常上内刊、上报纸,上电视,扩大社会影响。

4、要研究计生工作的特色和亮点如何打造。各县市、市区各乡镇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因此,一是盯准目标管理思路,二是结合实际造项目,量力而行,能建好一项建一项,不要贪多,市局要紧紧抓住做大做强“穆斯林生殖健康项目”不放松,要注重量的扩张,质的提升,内涵的增大,以“穆斯林人口文化层”为载体,做大做强项目,通过项目工作的开展来促进人口计生工作。三是着眼全局高标准,项目已经在目标上有一定影响,所以要按目标贯彻来做项目,四是注重“包装”好“推销”我们已开展的书屋,材料汇编以及吴学新等阿訇的品牌优势,一定要注重培养和提升,并不断丰富、提炼、增加“功能”。

四、紧跟上级思路,扎实工作,从容对待检查。

干工作必须哏上上级的思路,用些中心和重点抓落实,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检查考核办法,我们要积极适应、努力工作,从容应对,要知度、适度、善度。知度,就是要知道有什么新变化、出现了什么新问题。适度,就是适应变化规律,把握工作主动权。善度,就是分片、办法、观念必须同时而度。思路一更天地定。思路的轨度是根本的轨度。我们要积极、主动地适应形势变化,提倡主动、积极地抓工作,避免波动地抓工作。总之,方法变,对策必须变。要适应新变化,方法变工作作风必须变,要以优良的工作作风适应新变化,方法变,效果必须变,要纵横驰骋得起检查,做到查不倒,问不住。

五、关于怎样学习和提高的问题

学习要带着兴趣学,学出兴趣来,要带着感情学,学出感情来,要带着问题学,学出办法来,要带着目的学,学出效果来。学习的兴趣在于学,学习的时间在于挤,学习的成果在于用,学习的体会在于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提高掌握以记笔记开始,写、记、想、才能形成学习效果。回顾近年来的学习,我归纳了几句常用语。

乱七八糟的读——多学

颠三倒四的想——多思

翻来覆去地练——多写

研发工作计划范文3

(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研发需求及

指南修改建议征集工作的通知

 

各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推进战略高技术部署和前瞻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现面向全省开展2021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研发需求及指南修改建议征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重大研发需求征集

本次重大研发需求征集主要面向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我省优势领域和前沿领域,聚焦制约我省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材料、重大装备和核心技术,梳理一批省内企业亟需通过技术攻关予以破题和解决的重大研发需求,作为今后计划项目组织实施的重点方向予以优先部署。各企业提交的重大研发需求应目标明确、场景清晰、参数具体,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1、问题描述。说明期望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的具体技术瓶颈和技术难题,要求内容具体、指向清晰,有明确的性能参数指标,并充分描述说明现实应用场景,并包括自然条件、工况环境、成本约束等边界条件。

2、研发意义。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等角度,结合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说明开展研发攻关的重要意义。

3、研发建议。如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思考,可提出具体建议,如可能的技术路径、技术方案要点,以及推荐牵头实施的单位或专家(不局限于省内)等。

二、指南修改建议

1、加强战略高技术部署,聚焦我省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进一步凝练需求、突出重点,对现有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指南产业前瞻技术研发领域技术方向进行增补完善,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新增技术方向需附说明材料,已有技术方向可以提出调整或删除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技术方向增补完善突出以下三点:

(1)对接国家科技创新有关规划部署,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重点增加本地区有条件及优势进行布局,有望在近年内获得重大突破,引领未来产业发展,且现有指南未涵盖的前瞻技术方向。

(2)聚焦地方优势产业整体提升及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以提高技术供给质量为重点,对现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的技术方向进行增补完善,重点增加完善地方及产业发展亟需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方向,提高指南技术方向与我省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强化科技对产业高端攀升的支撑作用。

(3)注重技术方向的有效性,对属于陈旧、淘汰的技术方向,或与现行产业发展趋势明显不匹配的技术方向,可建议删除。

2、请各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围绕产业前瞻技术研发方向,结合当地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强2021年重点项目的前期组织,依托省级以上重大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创新型领军企业,组织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单位,以加快产业前瞻技术研发为主攻方向,科学凝练项目主题,遴选出共识度高、前期基础好的重点项目建议。

(1)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新组织作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由联盟技术委员会组织研发实力强、创新水平高的联盟成员单位及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单位,研究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

(2)加大跨区域资源整合力度,围绕地方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领域,由龙头骨干企业根据产业发展的前瞻技术方向,在全国范围内吸引行业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合作,以形成重大标志性原创成果为目标,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

(3)充分对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瓶颈,加强重点项目组织和谋划,为后续申报国家重点专项培育优质项目源;围绕我省已承担的国家重大项目,以支撑专项实施和推动成果落地为目标,组织优势单位对相关配套技术及装备开展针对性研制,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为推动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在江苏落地奠定基础。

重点项目建议每个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限报8项。

三、其他事项

请各单位根据通知要求,提出指南修改建议及重大研发需求,并按附件格式和要求填报相关材料,加盖公章后于11月20日前由各设区市科技局汇总报至省科技厅高新处,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jskjtgxc@163.com。

联系人:施笑南   张竞博

联系方式:025-83363239  83379768

附件:1、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

技术)项目指南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2020年10月30日    

 

附件1

 

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

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指南

 

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性技术为目标,开展产业前瞻性技术研发、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产业技术竞争制高点,引领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向中高端攀升,为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一、产业前瞻技术研发

本类项目重点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具有较强带动性的产业前瞻技术,提升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引领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1.定向择优任务专题

1011高质量大尺寸(6英寸及以上)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硅基和碳化硅基的大尺寸(6英寸及以上)氮化镓材料外延生长技术研究;开展大尺寸氮化镓单晶材料的生长技术研究;实现氮化镓材料的电学性能调控,针对光电子和微电子应用,分别实现高电子迁移率、半绝缘和低电阻率的氮化镓材料制备,并完成相关器件的性能验证,支撑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创新发展。

考核指标:(1)实现6英寸、8英寸硅衬底上高质量氮化镓基外延材料生产,位错密度达到107cm-2量级,翘曲度<30 um,AlGaN/GaN异质结二维电子气浓度>9E12cm-2,迁移率>2200cm2/V·s。

(2)实现6英寸氮化镓单晶衬底制备,衬底TTV<20 um,表面RMS<0.3nm,厚度>600 um,位错密度达到105cm-2量级,电阻率在0.01~109Ω.cm可调控。

1012 T1100及以上碳纤维材料制备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开展T1100及以上级别的新一代碳纤维制备技术研究,突破T1100高品质原丝纺制技术、均质化预氧化碳化等关键技术,研发大通道外热式预氧化炉、宽幅高温碳化炉等关键生产装备。

考核指标:拉伸强度≥7000MPa,拉伸模量≥324GPa,批次内离散系数≤3%,批次间离散系数≤5%,断裂伸长率≥1.9%,含碳量≥95%,纤维直径≥5um,纤维规格≥12K。

2.高端芯片

1021 基于RISC-V架构CPU及第三方IP研发集成、微控制单元(MCU)、数字信号处理(DSP)、5G通信用射频芯片等高端芯片的设计技术和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的平台设计技术

1022 高压功率集成电路、新一代功率半导体器件及模块等先进制备工艺及装备制造技术

1023 多芯片板级扇出(Fanout)封装、多芯片系统集成(SiP)封装、三维封装等先进封装测试技术

1024 大尺寸低缺陷高纯度单晶硅片、高功率密度封装及散热材料、高纯度化学试剂、高端光刻胶等关键材料制备技术

3.纳米及先进碳材料

1031 新型纳米传感器等微纳器件和纳米改性金属、二维纳米材料等新型纳米结构、功能材料制造与应用技术

1032 氮化镓、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

1033 大丝束等碳纤维低成本制备及复合材料设计应用技术

1034 高品质石墨烯宏量制备技术及改性、跨界应用技术

4.区块链

1041 共识算法、智能合约等区块链核心算法、开源软件及硬件

1042 高性能分布式存储、区块数据、时间戳等区块链存储核心技术

1043 非对称加密、多方安全计算、可信数据网络、隐私保护、轻量级密码等区块链加密核心技术

1044 区块链金融、区块链溯源、区块链物流、区块链数据共享等区块链应用技术

5.人工智能

1051 无监督学习、神经网络、类脑计算、认知计算等核心技术及软件

1052 AI视觉算法、自适应感知、新型交互模态、AI开源软件等应用关键技术、软件及系统

1053 嵌入式人工智能芯片、神经网络芯片、图形处理器(GPU)芯片等人工智能专用硬件和模组制造技术

1054 智能脑机接口、智能假肢、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可移动智能终端关键技术

6.未来网络与通信

1061 多网络协同组织、可软件定义多模式无线网络、边缘环境网络功能虚拟化等新型网络关键技术与设备制造技术

1062 6G移动通信、毫米波与太赫兹无线通信、窄带物联网(NB-IoT)、光通信、北斗导航通信、微纳卫星星座等新一代信息网络关键技术与设备制造技术

1063 量子秘钥分发、量子光源、量子中继等量子保密通信核心技术及关键设备研发

1064 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及保密关键技术

7.智能机器人

1071 多模态人机自然交互、通用机器人智能操作系统、机器人联邦学习等关键技术及软件

1072 人工触觉皮肤、高精度驱控一体化关节、新型精密减速器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制造及检测关键技术

1073 医疗及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足式行走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整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1074 高精度重载机器人、先进工业机器人、特种作业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整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8.增材制造

1081 记忆合金、金属间化合物、精细球形金属粉末、高性能聚合物等增材制造材料制备关键技术

1082 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高精度阵列式打印头等增材制造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1083 4D打印、复合材料打印、移动式增材加工修复与再制造等增材制造先进加工工艺及关键设备制造技术

1084 面向制造领域的高效率、高精度、低成本、批量化增减材制造关键技术和设计制造软件系统

9.数据分析

1091 云存储、离散存储等海量数据存储管理技术

1092 高性能计算、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核心技术

1093 数据挖掘、非结构数据自动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数据处理技术

1094 面向生产制造、能源管理、智能交通等场景的大数据应用软件及系统

10.先进能源

1101 高效低成本N型双面电池(TOPCon)和薄膜电池等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及高可靠性低成本发电组件关键技术及工艺

1102 页岩气、核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一代清洁能源关键技术

1103 可再生能源制氢、高效储氢加氢、安全用氢等关键技术

1104 能源互联网、微能量收集、新一代储能等关键技术

11.智能与新能源汽车

1111 辅助和无人驾驶、车路协同、智慧座舱、能源管理等智能化控制关键技术

1112 分布式驱动电机、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固态激光雷达、车物互联(V2X)底层通信等关键技术及部件

1113 固态锂离子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等高功率密度动力电池、高性能充电系统等关键技术及部件

1114 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及轻量化设计及制造技术

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本类项目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为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提供技术支撑。

1.新材料

2011 高端光电子材料及先进显示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

2012 特种高分子、特种陶瓷、特种分离膜、金属有机框架(MOF)、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制备技术

2013 高温合金、钛铝合金、海洋用钢、高端轴承钢、高性能纤维等新型结构材料制备技术

2014 新材料高通量计算方法及软件、高通量制备、表征及评价等材料基因组关键技术

2.电子信息

2021 国产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工业控制软件、嵌入式软件等高端软件及硬件关键技术

2022 激光显示、Micro-LED等新型显示器件、工业级插件和连接器、有色金属氧化物(ITO)靶材等核心电子器件制备技术

2023 真空蒸镀机、高品质化学气相沉积(CVD)装置和湿法工艺等核心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2024 虚拟增强现实、数字媒体等先进数字文化科技关键技术

3.先进制造

2031 磁悬浮轴承、高端液压(气动)件、高精度密封件、微小型液压件等高性能机械基础件制造技术

2032 激光加工、精密铸造、高精度光学器件加工等先进制造工艺及装备制造技术

2033 高端数控机床、大吨位智能化工程机械、高精度智能装配装备、智能化大型海工装备、航空发动机等大型整机装备设计、控制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

2034 网络协同制造、按需制造、产品自适应在线设计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及软件系统

4.新能源与高效节能

2041 薄片化晶硅电池、钝化膜及钝化发射极、背面电池(PERC)等高性能低成本太阳能光伏关键技术

2042 10MW以上风电机组、低风速整机等先进风机关键技术

2043 大容量柔性输电、远距离特高压输电、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与消纳等智能电网关键技术

2044 三废高效洁净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微界面反应、新型余废热高效利用等节能减排关键技术

5.安全生产

2051 安全生产信息化、灾害事故监测预警、危险气体泄漏检测及精准定位、生命探测等灾害预警侦测关键技术

2052 危险环境作业、安全巡检、应急救援等机器人,高机动救援成套化装备等安全生产智能装备制造技术

2053 便携式自组网通信终端、远距离透地通信及人员精准定位、井下水下远距离救援通信等应急救援通信关键技术

2054 危化品贮槽应急堵漏、危险气体泄漏安全环保处置、险恶环境灭火救援等灾害应急处置关键技术

6.其他非规划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

2061 除上述所列技术方向外,其他满足我省经济社会重大需求且技术创新性高、突破性强、带动性大的非规划创新关键核心技术。

研发工作计划范文4

一关于门店和公司

1、配合公司的全年计划,为明年迎接我们的旺季,在20xx年2月底做好xx上市所有的准备工作,培训好厨师团队。

2、对每家门店的厨房菜品操作进行有效监督与指导,严格按公司规定的标准提高执行力。

3、通过专业化培训与管理,对我们的厨师技术力量进行合理储备,合理推出适合季节的新颖菜品,菜品的设计开发,是我们厨师`及公司适应市场需求,保持旺盛竞争力的本钱,菜品创新是餐饮业永恒的主题,做到真正的“会聚随心”,不时开发新品去适应市场的需求,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利润。

4,每月对各门店和中央厨房的菜品质量检查不低于12次,并每周向公司领导汇报检查工作情况

5,主动收集各门店基层了解到对菜品的意见和信息,做出及时相应的调整

6,xx下市前准备好20xx年保留下来的特色菜品的上市工作,并根据10年的流行趋势增加相应的新品种

二关于xx店

xx店在暂停营业半年后于10年三月十八日将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开业,鉴于xx路的特殊情况,根据公司领导决定,这家店所经营产品将有别于其他几家分店,我们将以xxxxxxxxx--三大块为主,辅以其他门店销量较好的原有菜品,以原有菜品吸引新顾客,以新增菜品留住我们的老顾客,一部分店午市生意都很淡,但长寿路由于地理位置特别,我们将配合营运部把午市做好,如:推出简单快捷丰富的套餐和送餐为楼上公司员工服务。厨房作为整家餐厅的核心部门,现将整个计划做下安排

1,通过对一些和xxx路店地理位置,周边主要消费群体,经营模式大概一致的店的考察,根据营运部领导给出的大致方针,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在一月中旬将完成整个菜单的组成,包括午市套餐的搭配,到时候上报公司领导审核!

2,在10年2月底进行厨房人员组建,本着节约人员成本的角度,厨房人员将由外聘主要岗位和其他门店抽调优秀厨房人员组成!外聘人员工资尽量做到和公司现有厨房a级员工一致

3,菜单确定后,完成菜单所有菜品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并对厨房人员和前厅服务人员分别做全面系统的菜品知识培训!

4,了解原材料,调料的市场价格,根据对菜品毛利的要求核算,做出单个菜品的市场售价

研发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2月27日

实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是我国政府支持重大科技研发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举措,科技计划项目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作为记录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过程的资料,是重要的科技信息储备资源,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的管理,是发挥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资源的前提条件,也是进一步提升科技管理工作水平,完善科技档案管理体系的重要途径。

一、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是科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研究,是为了获得理论和技术方法成果,促进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不断进步。同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也是国家科学技术管理工作和国家档案事业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建设和发展科技档案事业的重要部分。

(一)有利于增强各部门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意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记载和反映了科技计划项目科学研究活动的全部过程和具体成果,是项目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归档材料一般包括研究课题的可行性论证材料、申请立项材料、立项后各阶段的试验原始记录材料、最后的总结报告、成果报告、成果鉴定、成果推广示范和反馈信息材料等。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的管理,有利于建立健全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系,及时查缺补漏,完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各环节的工作内容,增强各部门和科技计划项目承担者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意识,从源头上保证项目档案的完备性。

(二)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是科技计划管理的重要内容。从科技计划管理的角度看,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管理,强化并拓展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链条上项目的验收工作内容,有利于积累和丰富科技档案资源,也强调了科技计划管理工作中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三)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是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依据。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是在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实施、结题验收和成果转化整个过程中产生的,是科技计划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真实记录和可靠的信息来源。因而,它为科技计划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成为对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管理、监测、评价的重要依据。完整、真实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将有助于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科学性、准确性。

(四)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易于规范,对科技档案管理具有较强的示范性。科技计划项目是围绕一个具体研究目标,展开的相对独立的科研活动,从申请立项、项目研发到项目验收是一个完整的科技过程。而且,项目研究目的明确、研究范围清楚、研究过程容易区别等特点,使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相对单纯,具有良好的过程控制与实施的条件。而且,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与其他科研管理的共性多、密切相关,便于其他科技档案工作借鉴,具有较强的示范性。

(五)发挥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价值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在科技研发过程中,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利用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档案信息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记录了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完整过程,包含有大量有价值的科技信息。做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管理工作,才能充分发挥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潜在的科技信息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为进一步支撑国家科技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我国政府层面没有专门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部门和相关的法规,导致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问题突出。

(一)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管理主要是依托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组织架构来实现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分类、分部门管理,不同的科技计划项目有不同的档案管理办法,国家层面没有出台统一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未建立完善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系。实际上对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档案采取的是“独立收集、各自管理”的方式。地方政府中,北京市和天津市的科学技术委员会已经出台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还建立了专门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馆,专门管理北京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

(二)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归档意识淡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收集归档是当前各部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首先,各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对项目档案的管理工作重视不足。一些项目承担单位没有专门负责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部门和工作人员,导致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档案的收集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在科技计划项目研究过程中,多数科研工作者重视从事科学研究,重视科研成果的发表与奖励申报,对项目档案资料的整理和积累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许多科研工作者认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归档是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与自己从事的科研工作无关紧要。有些科研工作者为了研究团队的荣誉和利益,再加上管理部门的缺位,很多项目档案资料被科研人员当作个人资源保管,甚至寻找各种借口拒绝归档。这给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收集和归档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由于上述问题的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

(三)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模式落后。由于管理体系不健全,各方面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当前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主要局限于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实体的收集、加工整理、保管,而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相对薄弱,导致大量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没有实现信息化,这也严重约束了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

(四)定密范围不准确,影响了知识产权效益的发挥。在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管理过程中,把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保护与利用对立起来的问题十分普遍。过分强调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技术性,担心项目档案的开发利用会泄漏技术秘密,导致定密范围扩大。把本可以公开利用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加以保密,应该解密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没有及时解密,把科技计划项目档案长期搁置在库房而不充分开发利用,这样不仅造成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在管理和利用过程的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也导致项目档案保障知识产权的凭证作用得不到实现,影响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科技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管理的建议

健全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系,是科学地管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保证及时、有效地提供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的关键。

(一)健全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制度建设是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保障。首先,宏观层面上,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应建立专门的国家科技计划档案管理部门,专门负责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管理工作,指导各相关部门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其次,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部门应在上级科技主管部门及科技档案工作主管部门领导下,依据《档案法》和有关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结合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和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实际需要,针对性的出台《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及《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明确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归档要求,确定责任单位、责任人范围。

为确保科技计划项目材料完整归档,项目课题组和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部门应各尽其责,完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收集制度。实行课题组归档责任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组负责人要在课题组成员中指定人员负责科研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按照科研工作程序,确保科研各阶段成果材料的完整性。明确在科技计划项目结题验收环节,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归档的完整性将作为一个重要的考察因素,待与科技计划项目相关的所有档案资料按规定归档完毕,经科技计划档案管理部门验收合格并出具相关证明材料后,整个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才算完成。否则不能核准一个科技计划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并追究相关单位和负责人的责任。

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归档工作的人员,应严格按照国家各相关部门制定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的跟踪管理,确保各课题组分散形成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料及时、完整地移交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部门。

(二)开展专题培训,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系统性

第一,针对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进行培训。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配合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部门组织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进行专题培训,让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明确自己在整个项目档案管理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的归档意识。

第二,针对项目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专业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人才是实现项目档案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核心要素。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应举办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人员专题培训,强调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在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等环节的特殊要求,提升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通过培训逐步建立一支业务水平高、档案管理意识强、能够掌握开发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先进技术的专业管理人才队伍,提升项目档案管理水平,优化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模式。

(三)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科学化管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的科学化是实现项目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项目档案工作由传统手工操作朝着自动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科学化是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将有利于在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管理中形成一系列的科学化的管理制度。

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主要是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标准,使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有统一的规范,以便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逐步提高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项目档案开发利用的现代化水平,为科研工作者迅速、准确地提供科技信息。

科技计划项目档案部门提供的不只是纸质档案,还有大量的电子文档。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者要具备能够对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能够快速收集信息,安全保护信息和及时准确提供信息的能力。广、快、精、准是信息化社会的科研工作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需求的基本特点,为满足这一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还必须借助于先进的技术手段。运用先进技术手段管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是实现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科学管理的必然趋势。

(四)科学、合理地确定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秘密等级。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部门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进行保管并提供利用时,档案管理人员要对整理好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进行严格的分类。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人员严格划清项目档案中非密档案与档案界限,再根据其不同特征和开放程度,对不同级别、不同需求的利用者确定与之相适应的利用范围,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结合实际,划分“绝密”、“机密”、“秘密”等不同的密级,明确规定使用范围。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都应加盖密级标记,以便与一般档案区别开来,列入控制使用的范围。同时,对超过规定保密期限的,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做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降密和解密工作,最大限度地提供可利用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从而使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在后期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既能充分体现它的科技信息价值,又能防止密级档案泄密事件的发生。

四、结语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科技进步发挥着重大作用,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具有能够及时保存科技信息的优势。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的管理工作,加强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的积累,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完整、可靠的信息资源。同时,必须清楚整个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的管理工作涉及到国家科技管理部门、科技计划实施单位和相关科研人员,要做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国家科技主管部门给予高度重视,更需要科技计划项目的各管理和实施主体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春泽,宋宇.关于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若干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8.

[2]毛羽丰.关于进一步做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2.3.63.

[3]安小米.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研究[J].山西档案,2007.4.

研发工作计划范文6

这次全省水利规划暨项目前期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和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总结*7年水利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研究部署*8年工作任务,为完成全年水利建设目标、促进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规划计划工作是水利发展与改革的基础和龙头,厅党组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会前吕厅长专门听取了会议召开情况的汇报,还将到会作重要讲话。有关处室进行了认真准备,形成了规划工作意见和项目前期工作意见供会议讨论。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务实奋进,*7年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年来,全省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不断完善水利规划体系,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强化规划计划管理,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治水新思路的要求,努力构建水利发展规划体系。为了保障和支撑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加快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水利规划工作围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拓展了规划内容,加强了促进人水和谐的资源管理和资源保护方面的规划,重点深化了以水系为载体、发挥综合功能的规划措施。一是基本完成水资源综合规划,测算了全省不同流域和行政区域的水资源总量、生态用水和可利用水资源量,分析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开发利用潜力,优化了水资源配置,突出了节水减排和水资源保护。二是完成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提出了建设目标,节水型农业、企业、单位和社区的标准,以及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相关制度措施。三是抓紧进行水系规划,各项专题研究已经基本完成。查清河道情况,优化水系布局,界定河道功能,科学布设饮用水源地及污水排放口,规划清水和尾水通道,并且划分河道等级、划定河道蓝线、明确分级管理职能。四是积极开展湖泊保护规划,13个省管湖泊保护规划已经省政府批准,明确了湖泊水域功能定位、保护范围和目标,提出了综合治理措施,其余近百个湖泊保护规划正在进行。五是认真做好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配合工作,提出了《*省配合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任务、方法以及分工,规划修编配合工作全面开展。六是针对管理保护中的一些突出问题编制专题规划,完成了东太湖和滆湖退田(渔)还湖规划,开展了入海河道河口治导线研究,完善了长江岸线开发利用控制指导规划等。

(二)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民生问题,编制专项治理规划并抓紧实施。按照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针对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水问题,组织编制专项治理规划。一是根据省委省政府振兴苏北和沿海开发战略,开展了沿海地区水利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完成了5项专题研究,并形成了规划初稿。二是针对低洼圩区因洪致涝、洪涝频发的问题,在近几年进行淮河流域重点洼地治理实施方案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里下河等地区灾后应急治理实施方案并上报省政府批准,全面开工建设。三是抓好饮用水源安全规划,完成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公布了全省饮用水源地名录,提出了保障饮水安全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四是在太湖蓝藻暴发后,研究了有序调水引流的规划意见和扩大引江济太工程方案,调水引流工程已列入《*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和国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走马塘、新沟河项目建议书基本完成,新孟河工程项目建议书正在抓紧编制。五是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开展农村饮水安全规划,摸清了饮用水不安全的人口分布和类型,研究了3年时间解决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建设方案,并以县为单位编制实施规划;还组织编制了全省小型泵站改造规划,为全面实施小型泵站改造创造条件。

(三)围绕年度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和“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全面完成项目前期工作。项目前期工作是推进规划实施、安排投资计划和工程顺利建设的基础。在项目前期工作中,各级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抓质量、抓进度、抓审批环节,国家审批项目积极做好配合工作,省审批项目都在第四季度以前批复下达。淮河治理工程,新沭河、沂沭邳整治和南四湖湖西大堤加固工程通过审查,治淮19项工程的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上报了入江水道、分淮入沂、洪泽湖大堤工程可研报告和重点洼地治理规划,入江水道可研通过了水规总院技术初审。南水北调工程,在配合完成《总体可研》审查评估的同时,完成了泗阳、刘老涧、皂河、泗洪、金湖等泵站和截污导流单项工程初步设计报审。水库加固工程,根据国家和省有关实施方案,已经批复6座大中型水库和210座小水库加固的初步设计。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里下河等地区灾后应急治理工程、海堤达标工程、水利血防项目等前期工作也基本完成,保证了年内全面开工建设。各市也都完成了一批区域治理、城市防洪、地方基建项目的前期工作。在全省水利规划计划部门和设计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做到了既保证年度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又为今后几年做好项目储备。

(四)围绕提高规划计划和前期工作管理水平,不断强化基础工作。一是在广泛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了《*省水利规划管理办法(试行)》,严格水利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编制质量,促进规划有效实施。二是严格行政审批事项。按照规划做好审核工作,重大事项组织专家论证,规范管理涉水事务,既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又切实维护流域、区域防洪引排功能。三是开展城市水利投融资机制研究,总结城市水利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城市水利投融资的政策建议。四是加强统计分析,按时完成水利基建统计月报和季度建设形势分析,及时提出前期工作和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五是举办移民安置、土地预审培训班,切实在前期工作阶段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提高执行移民政策、土地政策的水平。

在认真总结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存在的薄弱环节。规划工作中,贯彻新的治水思路不够全面,规划深度也不足;工程措施比较落实,非工程措施比较原则,水环境保护研究还不够;规划管理尚在起步阶段,审批滞后、协调困难,实施弹性大,权威性和严肃性有待加强。项目前期工作中,设计市场化程度低,部分项目进度滞后、深度和质量还不能适应要求。项目管理上,评审程序还不够规范,有的项目决策缺乏可靠的规划依据和必要的财力分析。计划管理上,部分县的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缺乏有效监管。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

二、明确任务,全力以赴做好今年规划计划工作

*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改革开放30周年和举办北京奥运会的喜庆之年。做好今年水利工作,保障和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8年,全省水利规划计划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治水新思路,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自觉服务水利发展与改革大局,推进目标管理,强化统筹协调,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障。全年要着力抓好以下两方面的六项工作:

(一)全力组织规划修编,完善水利规划体系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水利问题,加快编制水利规划,推动水利规划实施,提高水利系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认真开展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流域综合规划是一项事关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工作。根据水利部和有关流域机构的工作意见和要求,厅里印发了《*省配合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方案》,并已作出部署。主要任务是完成基础资料收集和分析、提出水利发展需求、编制有关专项规划、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等。各单位要按照任务分工,集中精力开展工作。要争取在流域规划中更好地反映我省的治理要求,进度上要尽可能往前赶,决不拖流域规划的后腿。

二是全面完成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沿海地区水利规划,基本完成全省水系规划。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要在规划报告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与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进一步协调,完成规划报告审查报批,各市也要完成市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编制与成果审查工作。沿海地区水利规划要在各专题研究和规划报告初稿的基础上,完善有关专题研究报告,组织开展骨干供水通道规划方案研究,年内形成规划报告送审稿。全省水系规划上半年要完成各项专题研究,年内提出省级水系规划报告征求意见稿。各市、县除配合省级规划外,要根据本地实际,有序推进市、县、城区水系规划编制工作。

三是继续推进区域水利规划以及其他专项规划。一方面,要针对我省区域水利规划相对薄弱的状况,结合流域综合规划修编要求,深化区域规划研究:里下河地区水利规划要根据近几年受涝情况及沿海地区发展要求,进一步复核防洪、排涝、供水规划布局,修订规划报告提出送审稿;沂南和沂北地区水利规划要加快进度,年内提出送审稿;组织推进通南、白马湖及宝应湖、阳澄淀泖等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另一方面,要继续开展专项规划研究。主要包括: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重点是划定一二级及准保护区,查明影响水源地安全的各类排污企业名单并提出整治措施,提出加强水源地安全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入河排污口整合规划,要进一步查细查实排污口现状,完善入河排污口布局方案研究,提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排污口整合方案、禁止或限制设置排污口的河段布局方案以及限排意见;长江澄通河段综合整治规划,要统筹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关系以及防洪、河道整治、航道整治、岸滩利用等治理要求,提出目标、布局、分期实施意见;小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规划工作;全省水土保持规划,要结合流域综合规划修编要求,完成规划完善和审查工作。

(二)加快项目前期工作,保证水利建设需求

前期工作是水利建设的基础。要依据水利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统筹当年和长远,做到既保证年度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又为今后重点工程建设储备项目,为全省水利建设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一是保证国家重点,按期完成淮河治理、南水北调、太湖调水工程前期工作。要围绕“*8年全面完成治淮19项、*9年争取开工新3项”的目标,认真做好新沭河、沂沭邳、湖西大堤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批复,以及入江水道、洪泽湖大堤、分淮入沂工程可研报告审查的相关配合工作;编制平原洼地除涝工程可研报告,完成行蓄洪区建设可研报告及移民迁建年度工程实施方案;完善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外资项目可研报告、完成世行评估各项工作。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要基本完成剩余设计单元的初步设计,做好年内开工项目的初设审查配合工作。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按照“走马塘今年开工、新沟河争取年内开工”的目标,上半年完成走马塘、新沟河工程可研报告,10月份完成初步设计报批;上半年完成新孟河工程可研报告,争取年内完成初步设计。

二是突出民生水利,抓紧病险水库加固和农村饮水安全前期工作。国家要求在3年内完成全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加固任务,我省有27座大中型水库列入《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工程初步设计4月底前必须全部报厅审查。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总体实施方案省发改委已经批复,到*9年要完成395座小型病险水库加固,其中今年安排的100座小水库的单项工程初设必须保质保量在5月底前报批,*9年水库加固单项初设也要年内报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省委、省政府明确从*8年起用三年时间解决1*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今年解决350万人,*9年解决400万人以上。有关市县要认真组织开展前期工作,严格按照《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实施细则》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编制深度规定》的要求,做好水源及供水布局、供水规模论证,并与区域供水规划、村镇集中居住区规划等相衔接,上半年完成可研报告和初步设计。

三是促进区域发展,加快海堤达标、城市水利、重点区域治理工程的前期工作。*6年省政府决定用三年时间完成重点海堤达标建设任务,今年是完成目标任务的最后一年,剩余4座大中型涵闸、8座小型涵闸以及防护工程的前期工作必须在上半年完成,确保汛后开工建设。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要基本形成全省大中城市中心城区的防洪工程体系,各市要按照建设目标,依据规划在上半年编报年度工程可研报告,由所在市发改委批复报厅核备。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将加大区域水利治理力度,逐步扭转目前区域治理滞后的状况,各市要在区域水利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区域治理规划和实施方案,上半年完成年度工程可研报告。

三、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水利规划计划工作水平

今年水利规划计划工作的目标任务已十分明确,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各级水利规划计划部门要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以新举措赢得新突破,努力实现“五个新提升”,推动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再上新台阶。

理清思路上要有新提升。规划计划工作是水利发展的龙头,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带头落实治水新思路,站在保障和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认真思考水利发展与改革,特别要分析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对水利带来的新变化,从水利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和民生水利的发展要求,把握治水方向,提出治理保护措施。在规划计划工作中,要做到“五个坚持”、“三个转变”。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解决好关系民生的水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坚持人水和谐,把握水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统筹兼顾,实现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流域和区域、城市与农村水利协调发展;要坚持与时俱进,加快水利改革,寻找水利公益性与市场化的平衡点,以改革发展来解决当前水利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要坚持节约保护,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规划计划工作目标上,要实现以防灾减灾为主,向突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有效保护的转变;在工作理念上,要实现以工程布局为主,向突出加强河湖管理与资源保护的转变;在工作重点上,要实现以流域治理为主,向流域区域与城乡统筹治理的转变,努力推进水利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组织领导上要有新提升。各级水利部门要高度重视规划计划工作,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要亲自组织对本地区重点治水课题研究,及时协调解决规划计划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一要抓规划研究。深入开展调查,掌握基本情况,与基层群众一起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水利发展规划,逐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水问题;二要抓规划执行。正在编制的规划,要抓紧完成并按规定程序组织报批;已批准的规划,要加大宣传力度,尽可能公开规划内容,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要抓经费保障,水利规划的公益性很强,主要以财政投入为主。在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省级规划和前期工作经费得到逐年增加,各市县也要积极向政府争取增加投入,以保障水利规划和前期工作顺利开展。四要抓责任落实。规划计划工作涉及面广,要建立工作责任制。这次会上印发的《工作意见》中涉及的各单位要落实责任,牵头部门要切实负起总责,抓规划组织、抓规划进度、抓问题协调,重大问题要及时组织专家研究。具体承担部门要调动精干力量、组建工作班子,按照工作意见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及时协调沟通;配合部门要主动搞好配合、积极出谋划策,齐心协力推动既定任务的实施。

创新管理上要有新提升。最近,省领导在听取*8年全省水利重点工程计划安排汇报时,对创新规划计划管理、提升政府投资效益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水利厅进行了专题研究,要求今后要重点加强“五项制度”建设,即建立规划许可制、项目评审制、绩效评价制、配套资金保障制和投资控制制。五项制度是贯彻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决定、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重要举措,也是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保证水利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实施规划许可制,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批准的水利发展规划审批建设项目,有利于已批规划的严肃执行;实施项目评审制,通过分类比选、专家评估,择优安排年度计划,有利于提高立项的科学性;实施绩效评价制,对已经运行的项目进行跟踪评价,有利于完善和改进项目管理体系;实施配套资金保障制,保证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有利于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实施投资控制制,推行设计招标,严格执行初设概算,有利于提高水利投资的效益。有关建设五项制度的初步设想会上已经印发,请大家认真讨论,下一阶段,省里还将组织专题调研。各市要积极探索五项制度建设,寻求创新突破,把政府水利投资管好用好,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

规划设计质量上要有新提升。多年来我省水利建设没有大的反复,主要得益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个好的规划基础并不断完善,一批水利工程荣获部级、部省级大奖,也得益于有优秀的设计。当前由于规划设计工作量大、市场驱利行为严重等,不少规划和设计产品的质量不高。有的满足于常规设计或套用已有成果,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重视不够;有的重工程技术,对涉及经济政策以及资源、环境问题研究不够;有的勘测水文等基础资料深度不够,甚至出现计算出错、图纸误用等,不少项目要复审二三次才勉强通过,有的施工图纸修改频繁,经常变更或超概,严重影响建设周期和建设质量。这些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树立创新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把现代技术手段和先进水利科技成果运用到规划设计中去,提升规划设计理念,提高规划设计水平;要广泛征求意见,采取组织专家咨询、加强行业间协调、多与地方沟通、听取社会群众意见等方式,集思广益,提高成果的科学性;要规范流程管理,设计单位对设计文件全面负责,项目责任单位负责进度和质量监督检查,项目主管部门严格把关并提出明确的初审意见,重大项目应通过中介机构进行技术咨询。今后,我厅对不符合资质的设计文件将不予受理,达不到规定深度和质量要求的规划设计不予审批。各规划设计单位也要落实质量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提高规划设计质量。要深化规划设计机制改革,针对我省水利规划和前期工作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现状,在近几年逐步推行水利规划和设计招标的基础上,完善相应的招投标办法,研究合理的招标范围,积极培育水利规划及设计招投标市场,落实前期工作招投标工作经费。尤其是在设计招标上要进一步加大推行力度,原则上初步设计都要通过招标选择设计单位,可研报告尽可能通过招标选择设计方案,通过市场竞争,提高设计质量,保证设计工期,节省工程投资。

研发工作计划范文7

[摘要]科技计划作为政府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发展虽然因各国的科技体制、发展历程、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着差异,但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体系化,从无序到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阶段。分析和掌握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特点,将为我国制定和管理科技计划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对发达国家科技计划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比分析了我国科技计划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结合国外科技计划管理的启示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科技计划;科技计划管理;改进建议

一、国外科技计划的特点

国外的科技计划一般实施决策、管理、咨询与评价相互分离的计划运行模式,即由政府各部门进行科技计划的决策,由各部门委托下属科研机构进行项目的管理,社会相关组织共同参与计划项目的咨询和评价。

科技计划的制定在许多国家已形成较为规范的程序,并有相应的咨询审议机构。在美国,每个领域、部门、科研机构都有十分详尽的计划,科技研究和发展计划的编制通常采用兰德公司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规划、计划和预算一体化的编制方法;在日本,科学技术会议以回答总理大臣咨询的方式提出科技发展大纲,各科技主管部门采用向科学技术会议或本部门技术会议咨询的方式,制定出本部门的重大科技发展计划,一些依法设立的审议会、委员会等机构持续开展科学技术调查与技术预测、分析与评价,为科技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发达国家一般都有不同层次的制定和实施科技研究开发计划的机构。在日本,以研究开发为主要目标的计划,由政府直接管理,或委托部门技术会议、国立科研机构管理;以技术应用和再开发为主要目标的计划,主要委托有关民间机构管理。在美国,一些跨部门的计划一般由国家科技委员会成立由国家科技顾问牵头、合作各方首脑联合组成的高级领导小组制定政策,并进行协调;高级领导小组下设计划工作小组,负责制定计划、预算、执行计划和具体的协调工作。

在科技计划具体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呈现多样化,依据计划项目的领域、性质不同,由相应的部门与机构,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基础研究计划和基础性的应用研究计划,一般采取专家管理模式;对于涉及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计划,多采用部门与专家相结合或部门、专家与产业界结合的管理模式。例如:美国的“人类基因研究计划”和日本的“创造性科学技术推进计划”属基础研究开发计划,采用的是专家管理模式;韩国的g7计划属技术开发计划,其管理模式则是部门和专家相结合。

在资助模式方面,基础性研究计划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如日本脑科学研究计划。高技术计划多采取政府匹配资金的模式,如美国先进技术计划项目政府资助低于项目研发总投资的50%;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各项目中政府拨款仅占40%;英国大型战略计划一般也采用政府、学术界和企业合作方式,政府与企业各自承担50%。再有,刺激民间科研投资的积极性。是国外高技术产业计划的一大特点。政府所采取与企业分担经费的办法,既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又使企业自身获益。

在执行模式方面,不同性质项目选择不同执行机构。基础研究类项目主要由政府部门下属实验室和高校执行;而技术开发与推广类项目,多通过有关部门与企业签订合同来委托公司承担,或由政府实验室与公司签订合作研究开发协议来共同承担。

在计划评价方面,各国一般都有专职机构负责计划的审议与评价,以美国为例,国会审议办公室负责人负责计划的审计;白宫管理与预算局和国会评价办公室负责计划项目的可行性评价;各执行机构负责年度项目的自评价。评价方法同样因为计划项目性质的不同而各异。例如,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应用研究项目有严格的验收程序;而政府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计划评价方式则相对简单,基本上不搞定量评估,而采取模糊定性的方式,以专家判断其是否“成功”为标准。

通过对各国科技计划决策、管理、咨询和评价等分析,国外科技计划具有如下特点:

1.国家科技计划都是专项领域计划,战略目标突出。在美国,每个计划又可分为若干专项子计划,每个子计划有明确的领域、目标技术或目标产品。这既保证了计划边界清晰,减少了计划之间的重复和交叉,又确保了计划实施效果与目标的高度统一。综合性战略计划不是单纯的项目计划,而是以项目为主,兼有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信息网络建设和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的有机整体。

2.国家科技计划一般通过立法或制度化方式确立,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阶段性。而且关于科技有关的立法,包括科技发展战略的拟订与修订,都集中在国家这一层面上,当然,地方也可以制定一些促进地方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

3.计划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总目标。计划充分反映了本阶段经济与科技发展的状况,是政府为实现国家目标进行干预的有效手段,是构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有利措施和方法。计划内容成体系,大部分以国家优先领域专项计划实施,计划内容包括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

4.计划项目根据目标、性质、对象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对于基础研究计划和基础性的应用研究计划,一般采取专家管理模式;对于涉及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计划,多采用部门与专家相结合,或部门、专家与产业界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计划的决策、实施、管理、评价之间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机制。

5.计划中政府投资的份额,依计划性质设定。体现国家意志,关系到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前瞻性、公益性基础类研究计划,以政府投资为主;与产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高新技术、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类计划,以政府引导资金的方式,刺激社会资金的广泛投入。

6.研究开发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本相同或相似。即由独立的研究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机构等组成,而且,分工较为明确,一般来说,大学的科研机构以基础研究为主,独立科研机构以应用研究为主,企业科研机构以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为主,社会科技中介机构则主要从事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活动,以促进技术的转移。

二、我国科技计划的不足

1.科技投入低,特别是对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据统计,2003年至2005年,我国的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13%、1.23%、1.33%。而2005年,美国为2.6%,日本为3.1%。科技投入低是影响科技计划实施和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据“八五”科技攻关计划的抽样调查,在未完成的项目中,有28%左右停滞或拖期的项目是由于经费不足而引起的,在未应用的成果中,有33%的成果也是由于经费不足所造成的。

2.缺乏整体战略和目标。我国有一些科技计划缺乏围绕某一个产业进行研究发展的战略思路。现有的科技计划大多是通过“自下向上”的机制制定的,即由基层科学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特长提出重要题目,再汇总、平衡,特别是各区域的地方科技计划。这种做法缺乏战略目标,缺乏前瞻性研究,缺乏科技规划的指导。各个计划之间缺乏集成,重点不突出。

3.条块分割,设置存在交叉,没有形成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现有的科技计划体系中,部分国家科技计划与省市科技计划重合,缺乏总体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框架,各个计划之间交叉重复,计划内部重视单个项目,忽略了发展战略、配套政策、能力和体系建设等关联行动,使得现有的科技计划体系缺乏整体性和规模性。

4.地方科技计划制定缺乏地方特色。长期以来,我国地方科技计划或者是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翻版缩影,或者是较少地依据本地区的资源、科技能力和科技需求来考虑本地区的独有特点以确定地方科技计划体系,地方科技计划缺乏明确的地区发展目标定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全国各行政区域的经济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特色性和差异性,专精于某一产业形成产业群的区域往往能表现出其显著的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但作为支撑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结构的科技却经常没有表现出其应有的区域差异和特色,区域系统不完善。相反,从计划的设置、项目经费的投入到科技计划的管理很多是相同的,缺乏针对区域经济特色和差异的科技服务体系。

5.计划目标、重点多年一贯制,难以跟上实际需要和时代需求,影响计划实施效果。许多科技计划出台时,由于种种原因,出台时间仓促,比较重视当时的需求和目标,但随着经济、社会对科技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入,原有计划目标重点任务没有及时调整,影响了科技计划的实际效果和作用,也影响了政府配置社会资源的实效。

6.科技计划含基地建设,但未与人才、优先资助领域相结合。科技大部分以国家优先领域专项计划实施,计划内容包括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在5项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相关的科技计划中,其中2项与基地建设相关,即重点实验室和大科学工程。其余不论是指令性还是指导性计划,大都采取单一的项目资助模式,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项目中,也不匹配设备设施费。

与一些国家计划相比,我国科技计划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如目前的研究生教育经费由国家教育部统管,不论从投入数量还是投入方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严重影响培养研究生的质量。研究生始终是科研中最宝贵的人才资源之一,许多非常重要的研究工作都出现在博士论文中,而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却基本没有参与这方面的工作。

7.“产学研”研究开发机制未真正形成,企业无法成为创新主体。我国现行的科技计划基本没有考虑到构建有利于企业、公共研究机构、大学之间研究与开发合作的制度及其环境,而只是通过项目方式给企业以过高的r&d补贴。企业本身的r&d投资不足,这可按照国际通行的衡量标准,即企业r&d支出占gdp的比重比较,如在1988年只占o.32%,不及同期的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的25%。科技计划在资助阶段上主要集中于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这就导致了企业r&d缺乏激励机制,是企业不能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科技计划管理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1.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形成多元投入体系。“十五”期间科技活动经费虽然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相比较还远远不够,科技活动经费(r&d)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企业r&d投入虽然已经占到r&d投入的一半以上,已经成为了创新的主体,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企业r&d投入到创新性科研行为的数量相对较少,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发展后劲。科研经费由多家管理,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难以形成合力。今后这一局面应该得到改善。

坚持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动员各级、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建立起以企业为科技投入主体、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多种投入方式并存的科技投入体系,同时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

2.加强科技管理,提高科技管理能力。“十五”期间科技体制已经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但还需加强管理,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科技立项、成果评定和科技奖励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促进科技系统行风建设。科技项目实施的管理力度有待加强,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尚待完善,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文献资源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还难以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管理体系,提高科技工作的规范化水平,提高科技工作的效率,促进科技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的提高。全面落实“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工作。完善科技评价体系,提高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当务之急。

3.规划、集成科技计划项目,加强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建设。首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公益科学的研究和基础科学研究,重视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工作,为产业发展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充足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其次,加强科技中介建设,为技术转化搭建一个交流通畅的平台,同时加强整个交流平台的管理工作,提高买卖双方的彼此信任度,从而达到交易顺畅、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加强大型科技设施、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库、自然科技资源库、交互网络科技中心建设,以及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文献资源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等平台建设,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为创新体系建设做好谋划。

4.重视人才、技术战略,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尤其是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行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采取相应的政策引导,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提高人民对于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使科技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深入人心,保障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积极引导和支持原始性创新活动,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原始性创新。

5.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使科技成果有效、快速转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有待提高,高校、科研院所研究重点与产业发展相悖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科研成果束之高阁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不断展开,使得产学研三方达到共赢。

参考文献:

[1]宋海峰.地方政府科技计划管理及实例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5.

[2]陈峻锐,苏竣,林淼.美国先进技术计划(atp)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6).

[3]陈宏愚,白希贤,著.地方科技管理新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4] 左瑜,吴来,王琼.科技创新体系的中外比较研究[d].北京:机械科学研究院,2000.

[5]康涛.日本地方政府的计划管理及借鉴思考[j].环球经济,1999,(4).

研发工作计划范文8

关键词:国家科技计划 管理 发展 创新 改革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009-04

党的十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科技发展是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实现我国建设创新型战略目标的重要基点。国家科技计划是政府科技投入的主要途径,是为实现国家发展战略进行统筹科技资源、激励和引导科技活动、落实国家科技方针政策的重要手段,在推动国家科技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国家科技计划的特点与作用

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综合国力、增强地区核心竞争力,走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当前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国家科技计划是政府将有限的科技资源配置到国家迫切需要的地域和领域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国家科技发展、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体现政府意志,弥补市场不足

国家科技计划主要面向国家急需的高科技领域和基础研究领域,着力解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是政府科技意志的具体体现。国家科技计划一方面能够实现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体现政府意志;另一方面是弥补市场不足。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要多部门协调参与完成,而且一些创新性研究、基础研究研究周期长、成功率低,且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总体来看,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是国家科技计划的显著特点,这样就很难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为了弥补市场的不足,有必要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通过实施国家科技计划,一方面满足国家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有效地弥补市场不足,从而保证关键科技领域有稳定的支持,促进国家科技研发活动稳步发展。

(二)战略性、前瞻性显著

国家科技计划针对某一特定时期内国家科技发展总体框架下,为了实现预定的科技发展目标,在政府部门的组织下开展的事关国家中长期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前瞻性的科研活动,是国防和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要为实现国家的经济、科技、教育及国防等领域的总体战略目标和任务服务。

国家科技计划是国家从战略层面布局科技资源的有效手段,是国家在着眼未来,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抢占世界关键领域技术制高点等因素下对科技资源进行的针对性安排。国家科技计划的前瞻性体现在:集中攻克关键领域的前瞻性技术难题,紧跟世界科技前沿,为国家获得关键的核心技术,保证国家的总体科技发展水平持续领先或逐步赶超科技强国,掌握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为国家未来的科技发展提供导向、打下基础。

(三)是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国家科技计划立足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需求,着手解决国家科技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难题,是实现国家科技发展目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国家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科技计划围绕未来科技发展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因此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科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各国推出的国家科技计划除了满足国家战略性发展需求外,还要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并不断把国家科技计划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促进本国的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美国和日本的国家科技计划现状

20世纪30年代以美国“曼哈顿”计划为代表的、政府主导的重大科技计划的成功,表明了国家科技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让战后许多国家认识到政府统一组织实施的一些重大科技计划能够在国家科技进步中发挥显著的作用。

进入新世纪,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一些国家也在逐步强化国家科技计划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加强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的科技储备,推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在经济、科技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国外科技发展对我们的影响不容忽视,许多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一些国家科技计划,了解科技实力强、技术水平发展迅速国家的国家科技计划的发展情况、政府科技投入的重点方向和最新的改革动向,将对我们产生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美国的国家科技计划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科技实力最强的国家,其国际竞争力稳居世界第一。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直实施不同的科技计划,不断抢占关键领域的技术制高点,本着重要科技领域位居全球前列,若干领域处于主导地位的科技发展战略,维持其在全球科技发展中的绝对优势地位。

美国的国家科技计划分为两部分:一是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等机构协调下设立的跨部门的科技计划,具体包括全球变化研究计划,新材料技术研究计划,高性能计算机与通信研究计划,数学与科学教育研究计划,先进制造技术研究计划,生物技术研究计划等六个跨部门计划和国家安全战略计划,基础科学战略计划,环境和自然资源战略计划,健康、安全和食品战略计划,信息和通信战略计划,交通研究与开发战略计划,民用工业技术战略计划,教育研究与开发战略计划,国际科学与工程技术战略计划等九个科技战略计划。二是联邦政府各部门设立的科技计划,这些计划的设立或管理部门主要有:国防部、农业部、能源部、商务部、交通部、国土安全部、联邦小企业局、环保署、国家航空航天局、国家科学基金会、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等。

美国没有成立专门统一管理科技计划的行政部门,其宏观政策和法律法规建设主要依靠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等协调机构来推动,国家跨部门科技计划的实施和管理一般由各参与部门具体负责,并成立有专门的管理委员会或顾问委员会,各部门的科技计划在国家统一的法律约束下进行分类管理,从项目的立项到成果的转化应用都有具体法律规章来进行规范。总的来说美国国家科技计划的管理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从科技计划的管理政策到相关机构,都有法律法规或制度约束,保证了科技计划实施管理的规范性;二是依靠不同专业管理机构对科技计划实施专业化管理的分散为主、集中为辅的管理模式。分散体现为研发活动中以企业为主体,具有市场前景的竞争性技术的研发和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以企业为投资和研发的主体,科技计划的管理由专门的机构负责,政府的职责时制定具体的科技规划、完善制度,制定相关的税收和金融政策进行引导和支持,起到监督和间接的调控作用。集中是指政府在基础性研究、共性技术研发及关系到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前瞻性、公益性基础研究计划中,政府作为投资的主体,由政府相关部门和机构直接负责制定具体的规划,并协调实施和管理。

(二)日本的国家科技计划

日本科技实力雄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迅速崛起充分显示了其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经过多年的发展,日本政府形成了一套以《科学技术基本法》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制,并已经融合到政府内阁及相关部门具体的科技管理工作中。

日本政府的科技计划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国家重大科技发展战略和计划,由日本科技发展的最高领导机构综合科学技术会议(2001年1月设立,之前是科学技术会议)负责,该机构主要是制定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协调各省厅的科技事务、对研发项目和国家重要研发项目进行审议或评估。二是政府各部门(省厅)制定的科技计划与发展战略,重大科技计划提交综合科学技术会议进行审议,一般的科技计划由部门的科学技术审议会议决定。三是各政府部门管理的科研机构(咨询机构)制定的科技计划,由科研机构的运营和管理委员会进行具体的实施和管理。日本政府不断强化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具体研究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通过立法的形式将国家科技计划纳入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战略目标中。综合科学技术会议依据《科学技术基本法》从1996年开始先后制定了四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第一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1996-2000)、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01-2005)、第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6-2010)、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11-2015)。期间也先后制定实施了《国家产业技术发展战略》和《国家科技新纪元工程》研究计划。2013年为配合“日本再兴战略”的启动,出台了面向2030年的《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近年来的科技经费预算重点支持国家科技行动计划重大项目、重点科技项目包计划、科技技术计划专项(包括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内容)和科学技术振兴专项计划。下一步重点实施的科技计划还包括产业再兴计划、战略市场创造计划(针对关键领域进行专题攻关)、国家开展战略等。

日本对国家科技计划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定针对性的计划、规划进行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一些具体措施表现出了借鉴国外的特征,如最高科技决策机构综合科学技术会议的设置类似于美国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每五年一期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类似于我国的科技发展规划。日本政府制定具体的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计划时一般立法在先,将整个科技计划活动置于法律的保障和约束之下。日本宏观的科技发展战略或规划及一些重大科技计划由综合科技会议提出或审议,一般性的科技计划由相关部门的科学技术审议会议审定,各省厅依据专业发展需要实施的科技计划可自主制定,但要报文部科学省审查,避免与其他机构的科技计划重复立项;综合性的科技计划项目由文不科学省统一组织实施。总的来看,日本政府重大科技发展战略、科技计划等,是由与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相对应的审议或咨询机构审议通过,经各级政府的认可后才实施的,最高科技管理机构审议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各部门具体执行科技计划的设置与管理,充分体现了日本科技计划管理中高水平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三)美国、日本国家科技计划的总结

1.从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看:均有从事国家科技宏观管理的高级机构,主要负责对重大科技计划的审议和相关法规及政策的制定,但不负责科技计划相关的具体事宜;具体科技计划的制定、管理和实施由政府的专业管理部门负责;虽然科技计划的层次不同(有的是政府机构,有的是政府所属的科研机构),但都是中央财政资金支持。

2.从科技计划类型看:基本分为基础类研究和应用研究;应用研究一般包括公共(益)技术研究、行业关键技术研发、政策引导计划、战略性科技专项计划等内容。

3.从管理制度建设看:十分重视立法工作,强化了国家法律法规对科技计划工作的保障和约束,赋予国家科技管理最高决策机构承担着协调多部门制定和实施科技计划的职能,突出了政府专业管理部门对具体计划的落实和管理。

三、我国的国家科技计划

为了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提高我国科技发展水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按照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科技计划。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科技计划体系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从1982年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先后组织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部级科技计划和相关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研究开发活动,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广泛应用。

(一)我国科技计划的发展

我国的科技计划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发展历程。“六五”期间原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在《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重点项目和项目建议的基础上,经反复咨询、分析和讨论,从中筛选出最迫切和可能的38个项目,编制为《“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于1982年11月经五届人大五次会议讨论通过。“六五”攻关计划的出台,标志我国科技计划已从科技发展规划中分离出来,具备了独立的形式,成为我国第一个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的科技计划,国家科技计划体也由此开始酝酿和产生。

“六五”(1981-1985年)期间,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国家“六五”计划期间出台的科技计划有: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计划、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技术开发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计划、国家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计划。

“七五”(1986-1990年)期间出台的科技计划:国家星火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科技扶贫工作、民科技开发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火炬计划、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七五”期间,随着国家科技计划逐渐充实扩展,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多方面功能(研究开发、中间实验、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的、在三个层次分别部署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见下页表1)。

“八五”期间(1991-1995年),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进入了新阶段,加强技术的工程化与集成配套能力、推动基础研究发展、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科技计划相继出台。期间出台的科技计划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计划(攀登计划)、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计划和示范工程、生产力促进中心。

“九五”期间(1996-2000年),国家科技计划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根据国内外科技发展形势,分别制定了:社会发展科技计划、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知识创新工程、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科技兴贸行动计划、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三峡移民科技开发专项、国家大学科技园、西部开发科技专项行动。

“十五”(2001-2005年)期间,根据《国家“十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对我国的科技计划进行了新的调整和完善,出台了: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

“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科技主管部门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的改革和完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在原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重大公益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支持力度,由科技平台计划上升为主体计划,《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的16个重大专项纳入国家科技计划。经过多次的改革和调整,“十一五”期间已经形成由5个基本计划和重大专项构成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进入“十二五”时期,科技主管部门根据科技发展形势和国家发展战略布局的调整,对科技计划体系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使得新的科技计划体系更加符合我国科技工作的需要。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科技计划体系对基本计划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将国际合作专项计划由原来的“政策类引导类计划与专项”提升为与973计划、863计划平行的国家基本计划;第二,把原来的“政策类引导类计划与专项”调整为现在“政策引导类计划”和“其他专项”两个内容;第三,把“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改为“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计划”。同时,也相应的调整了各个计划的具体内容。这样一来,“十二五”科技计划体系由重大专项和基本计划组成。

上述国家科技计划的内容是以科技部管理的科技计划为主,我国的科技计划一般是以科技部为主进行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部、水利部、农业部、教育部、国防科技工业局、商务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国家部委协作参与。

另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也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科技计划。多年来,自然科学基金坚持支持基础研究,逐渐形成和发展了由研究项目、人才项目和环境条件项目三大系列组成的资助格局,在推动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促进基础学科建设,发现、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

(二)我国国家科技计划总结

1.设立专门的科技管理机构。我国设立有国务院直属的科学技术部作为国家科技规划、科技计划的制定和管理部门,目前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其余的科技计划均由科技部牵头组织实施。

2.科技计划在科技发展整个链条上全方位覆盖。我国的科技计划的具体内容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科研平台建设、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等多个环节,研究领域涉及多学科、多行业,参与主体包含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

3.计划类型分层设计。16个领域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我国在重点领域实现战略性跨越的保障,基本计划是促进我国科技稳步发展和推动原始创新、带动关键产业发展的关键基础。基本计划中973计划侧重基础研究,863计划重点是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高技术问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强化我国对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计划目的是改善我国科研基础环境,政策引导计划重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其他专项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和行业提供针对性支持。

四、改革我国国家科技计划的思考

毋容置疑,我国科技计划的实施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启动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工作的逐步开展,对于科技计划的设置和管理也应该进行一些调整。近年来暴露出来的一些科技计划管理和经费使用问题也对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此,应该与时俱进,逐步调整科技计划体制,使其更加适合科技发展规律和专业化管理的需求。

(一)当前我国国家科技计划继续调整的方面

1.不同部门的科技计划容易出现重叠。最典型的就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973计划,两个计划都重点支持基础研究领域,从公布的研究领域看有交叉和重复,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个项目多个计划支持的现象。

2.业务管理与行政管理分离,不利于科技计划的监督和调控。我国的科技计划的管理和实施以科技部为主,承担主体是中国科学院、高校、企业等机构,在行政上中国科学院归国务院直接领导,高校由教育主管部门管理,企业实行了政企分开,原则上没有行政主管部门,业务上由行业主管部门指导,主要涉及国防科技工业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农业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部门。科技部负责科技计划的立项、结题、经费划拨等日常管理工作,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各承担主体具体参与完成科技计划项目,这样对于监督和调控科技计划的实施带来一些不便,在我国现行的垂直管理行政体制下会造成不同职能部门管理上的交叉或错位,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影响了科技计划的管理工作和执行效果。近年来科技计划项目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经费管理问题也说明了这一点。

3.涉及市场调节领域较多。政府科技计划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弥补市场失灵,而不是直接参与或干预市场行为。近年来我国科技计划种类不断增加,涉及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一些竞争领域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领域,政府通过科技计划用政府资金直接技术市场的发展、支持成果的转化等行为有些违背客观的市场经济规律,没有实现让市场发挥调节科技资源的额重要作用。

4.一些计划定位不准确。目前国家科技部开展实施的科技计划叫“国家科技计划”,其他部委的设置的专业性科技计划被称作“部级”科技计划,同样是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领域也一样,计划的级别有明显的差别。比如:国家软学科研究计划,主要是针对国家科技政策开展的软课题研究,而其他领域,如农业、扶贫、工业等领域的软科学课题被定为部级政策研究课题,同样是为国家不同专业领域开展的软科学研究课题却呈现了明显的级别划分。

5.科技计划中间管理环节错综复杂。目前,表面上看国家科技部在实行科技计划的管理职能,除了前面说到的科技计划管理中业务管理与行政管理分离的问题,科技计划中间管理环节也十分错综复杂,相关的专业管理部门也不能直接行使管理权力。比如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科技部制定规划后由各相关专业管理部门牵头实施,专业管理部门并不直接负责科技计划的管理实施,而是转交给下属的事业单位或行业协会,由这些机构负责科技计划的立项、评审等日常管理工作,无形中延长了科技计划的管理链条,增加了科技经费寻租的空间。

(二)改革我国国家科技计划的思考

1.改革目前科技部主导国家科技计划的管理模式。应该参照美国、日本设置国家科技计划的一些做法,各种科技计划应该根据专业领域分别划分给不同的职能部门来负责实施和管理,科技部负责相关规划、计划的制定,并研究出台相关的引导政策。如:973计划可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合并实施,工业领域、信息通信领域可由工业信息化部负责具体的实施和管理,农业领域的科技计划由农业部负责实施和管理,医学领域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实施,等等。

2.成立国家科技工作协调办事机构。成立由国务院直属的国家科技工作协调办事机构,负责协调安排各部委负责的各类科技计划,审核各部门科技计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避免部门重复立项。该机构还应该负责完成由科技部拟定的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法律法规的审查工作。各专业性计划交由各专业管理部门自主审定、实施。

3.适当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内容。突出国家科技计划服务社会需求、弥补市场不足的作用,逐步取消国家科技计划对竞争性和市场能够很好发挥调节作用的领域,同时及时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引导市场的发展。进一步强化对尖端技术、关键产业技术研发工作的支持。

4.明晰国家各类科技计划的定位。国家科技计划服务于国家宏观发展战略需求,通过国家专门的科技发展规划进行明确,由中央财政资金直接支持,具体的实施和管理由各专业行政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没有在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中明确的科技计划均不是国家科技计划。各行政管理部门为满足各自领域发展需求设立的科技计划属于部门计划。同时,应该加强从而进一步明确国家科技计划和部门科技计划的定位,理顺相关科技计划的层级。

5.简化科技计划管理的中间环节。消除当前各级部门“转包”科技计划管理权限的做法,各专业管理部门负责科技计划应该由具体的业务部门直接负责科技计划的立项、实施、验收等管理工作,避免行业协会和其他中间机构组织成长为“科技计划项目中介”,增加科技计划管理工作的复杂性,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因此,要消除科技计划管理中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强化专业管理部门对科技计划的直接管理和监督,逐步实现国家科技计划的专业化管理。

[科学技术部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技计划成果进场交易运作模式研究”(2013GXS6B210)]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14年国际科学技术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2] 丁辉主编.政府科技管理沿革与启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3] 中国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国家科技计划年度报告(2011)[Z].http:///ndbg/2011ndbg/.

[4] 中国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国家科技计划年度报告(2013)[Z].http:///ndbg/2013ndbg/.

[5] 江笑颜.美国、欧盟、日本科技计划管理现状、特色做法以及启示[J].广东科技,2013(16)

[6] 闫绪娴,侯光明.美国科技计划管理及其特点[J].科学学研究,2004,(S1)

[7] 赵铮,顾新.发达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

[8] 李丽亚,李莹.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及其管理的演变[J].中国科技论坛,2008(8)

[9] 赵捷.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与管理改革回顾及相关问题分析[J].太原科技,2009(3)

[10] 王欣.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11] 张宏.我国科技计划管理的现状、问题和改进[D].山东大学,2007

研发工作计划范文9

关键词:科研项目;计划管理;弹性机制;梯度管理

一、引言

科技领先是国家经济领先的先决条件。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做好科技工作是快速提升综合国力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各科研院所承担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都得到了迅速增长。把握住良好的发展机遇,使科研项目按照计划有力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成果,需要对科研项目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计划管理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手段。

二、项目计划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往往采用“项目”的形式。而计划是实现工作目标的支持系统,在项目管理中,计划提供了实现项目目标的系统的线路图,将项目战略层面的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在制定项目计划的过程中,需首先分析要达到的工作目标,判断现有的技术水平,找出影响目标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分析拥有的资源(人、机、料、法、环等),提出在项目周期内各层级的目标及实现的关键措施,并合理地预测、干预风险,最终实现项目目标。项目通过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能够将有限的时间和资源聚焦在项目进行的关键环节,降低管理的风险和复杂程度,实现管理过程的协调和优化。可以将项目承担者的责任落到实处,使项目实施人员有明确的工作方向和方法。可以对项目的完成进展情况进行有效的反馈和追踪,对完成情况进行有依据的考核。

三、国内科研院所项目计划管理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科技和创新的重视和加大投入,科研院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呈现两个特点:一是项目规模提升,研究内容的难度和复杂性增加;二是项目数量增加,形成了多项目并行、多任务交叉的情况。这种趋势下的项目计划管理过程也变得非常复杂。科研项目都要经历论证、方案、研制、评审、验收等一系列的管理过程,其研究过程有其不确定的特殊性,其计划管理方式也有别于一般的生产线管理,从制定计划、实施到考核都具有自身的特点。随着项目规模扩大,科研项目的计划管理也不仅限于单维度的研究工作进度管理,还必须伴随着过程中的经费、资源、成果等相关管理过程,形成覆盖全角度的项目管理框架。对于科研院所承担的多项目群,各项目类型、成熟度要求和经费规模迥异,如果平等对待,不采取分层分类的方法,必然导致计划任务冗繁,管理无法落到实处。另外,各项目研究过程都涉及单位人员、经费和物资配备之间的协调关系。如果没有合理的计划安排和管理调配,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必然出现共享上的冲突,可能导致有些项目研究的进度滞后、研究过程出现偏差、项目之间共用物资的紧缺或浪费等一系列影响项目进度和质量的情况发生。

四、科研项目计划管理方法的一些探讨

(一)建立适度的弹性计划管理机制

当前各科研院所一般按照项目的研制周期,在项目立项后进行方案评审时,提交项目按照年度为节点的研究工作进度表,这个进度会落实在项目与客户签订的合同或任务书中,成为客户及上级管理部门考核项目过程的依据。科研项目有别于生产任务,其过程带有不同程度的创新成分。创新带有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进行科研项目的企业必须做好风险分析和承担风险的准备。特别是一些偏重探索的科研项目,由于前期技术积累的不足,其研究过程常需要很大的创造性,进行数轮的反复迭代,调整方案,其过程呈现出一种明显的非线性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所制定的计划仅依据时间进度和里程碑节点的单一维度,缺乏必要的弹性,往往会与项目研究过程的实际运行产生矛盾,导致计划成为一纸空文甚至实际阻碍实际工作。科研项目的计划管理要形成一定的弹性机制。弹性计划管理要求在计划制定和执行中具有更大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在项目的方案论证阶段,基于同方向同类型项目的研究经验和客观条件,对科研工作可能产生的反复性风险充分预测,计算试验工作的迭代周期,为其提供充足的时间储备,提高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在开展项目的阶段计划划分时,考虑滚动计划方法,采用“近细远粗”的原则。最近的一期计划为实施计划,后面的各期计划为预测计划。对于一个五年周期的项目,在项目立项时制定研究工作最后一年的月度计划意义不大。近期的实施计划应尽量明确细致,以可能的最短时间段为单位,比如以周甚至日为单位,落实工作内容。预测计划则以月或半年为单位即可,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预测计划逐步转化为实施计划。科研项目的工作量和时间以及研究工作的条目并不线性相关,例如一个科研项目有10项研究内容,但是前三项研究内容的涉及项目的关键技术,需要用项目70%的时间和资源去攻关和突破。对于项目执行情况的考核,就不能采用简单的“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方式,而是在计划制定时将项目关键考核点设定在70%的位置,综合考量项目实际工作量的完成情况,对项目进展做出客观的评价。

(二)实行分层分类的梯度计划管理方法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创新的重视和强调,科研院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也整体呈现出多渠道、多类型的特点。各个渠道、各种类型科研项目的针对目标和管理要求迥异。对于科研计划管理部门,以同一计划管理方式对所有项目进行管理,不但工作量巨大,且抓不住重点,易形成管理的盲点和误区。因此,对项目的分层分类的梯度管理很有必要。对项目分类的依据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项目来源,一般包括国家、省部、地方、与企业、高校合作;项目性质,一般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经费规模:一般分重大、重点、一般类。在制定项目计划时,要将以上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首先,计划的制定要根据项目来源,以满足不同上级/客户的输入为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基于研究院所定位的不同,项目性质相对重要、经费规模大的项目,应对计划进行多级分解。例如:一级计划面向单位管理层,考虑项目的总体阶段,以项目里程碑节点为标志。二级计划基于一级计划,面向项目组,将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内容。三级计划面向操作现场,将工作内容分解到执行工序。计划分级层次不宜过多,每一层级应有明确的监督者和执行者,实现全局把控、利于协调、执行有据的目的。对于经费规模小、周期短、且探索性强的项目,则不宜过度分解,使用里程碑一级计划考核往往也可以满足要求。针对不同对象的差异化计划管理,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将更多的管理资源聚焦对单位发展有长远和重要意义的项目。

(三)形成自动对接的项目计划管理框架

目前国内的科研院所多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单位基于项目完成情况对项目负责人进行考核。项目负责人的收入及岗位晋升与科研任务承担和完成情况直接相关。因此项目负责人会为自己的项目团队争取最大范围的资源来确保项目的实施,这一需求往往与单位有限的资源条件形成矛盾。项目计划管理不应仅局限于项目研究内容的管理,应当将项目研究所需的人员、设备、材料等多方面资源进行统筹考虑,在计划中设置全面的接口,与单位的其它资源管理部门进行对接,共同形成计划框架,把复杂的项目群有机地组织起来,保证单位一阶段承担的各项目均能实现任务目标。计划部门应通过质量体系文件等将计划形成机制,减少协调工作对项目负责人自身能动性的依赖,帮助计划工作的自主运转。在项目计划制定阶段,由人员调度、物资管理、设备管理、经费管理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制定和审核。在项目开始运行阶段,由计划部门根据项目任务书或合同要求,将项目人员、物资、设备、经费需求推送至各归口管理部门,由其分别制定独立的单类计划。再由项目计划管理部门收集统筹各单类计划,形成针对项目群的计划群。由于各类资源的主管权利掌握在各归口部门,计划群建立过程中已基本预测和解决了各类资源内部的矛盾。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各归口部门的单类计划将分别独立运行,计划部门负责随时协调各类资源间的需求和变化。

(四)开展项目全周期的经费计划管理

随着政府对科研项目经费投入的加大,科研项目经费计划已成为项目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已从立法层面对项目的经费管理提出了要求,2008年7月1日开始实行的《科学技术进步法》第六十一条明文规定“审计机关、财政部门应当依法对财政性科学技术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国家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要求不断加严,将严格的项目审计作为项目验收的前提。如何做好经费计划,管好用好项目经费,是项目计划管理的重要环节。项目经费预算是项目经费使用计划的第一步,一般在论证阶段开始编制,在项目实施方案评审阶段进行确定和批复。预算是项目经费审计的依据。科研项目负责人虽然擅长本领域的相关技术,但一般对财务制度和要求并不熟悉。因此要获得规范、合理的预算,需要形成在论证阶段由项目计划管理部门牵头,单位价格管理或财务部门参加,与项目组一起编制预算的机制,使预算符合国家各项财经政策、财务规章制度以及项目实际研究工作的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以审计要求为准绳,开展项目经费使用计划的制定和管控。当前科研项目的经费都是一个复杂的数据群,各个科研院所已逐步利用高效的经费管理软件来进行经费计划的管理。不论何种类型的管理软件和手段,都应以实现以下功能为基本目标:依据批复的经费预算,逐笔审批经费的使用计划、记录经费的执行过程、统计分析经费的使用结果。对于国家财政类的项目,由于各阶段对经费执行率有明确的要求,应当在经费计划中强调经费的执行率目标,明确地将经费计划分解到每一笔支出明细、完成时间、执行操作人。可借助软件功能将这些信息形成看板,有利于计划管理部门对经费的执行情况进行预警和责任落实。

五、结论

当下我国科研与创新工作不断得到重视,科研院所项目管理的实际现状也随之变化,新问题持续涌现。实现有效的计划管理需要不断思考和完善具体策略与方法,以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在计划管理中建立适度的弹性机制、分层分类、形成全面框架并重视经费管理,可使计划管理过程有活力、可操作、无盲点,有助于计划管理成为科研项目实现预期目标,取得丰富成果的重要保障与推力。

参考文献:

[1]刘东,杜占元.课题制:我国研究与开发组织管理模式的重要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6)

[2]笛德.本珊特.帕维特.创新管理———技术变革、市场变革和组织变革的整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研发工作计划范文10

计划,是指管理者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的预测,确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单位、部门或者个人为了更好地完成一定时期内的工作任务,根据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依据上级机关的有关精神以及本单位、本部门或本人的实际情况,把指导思想、工作目标、进度要求、方法措施等写成的书面材料。

【关键词】

航天研究所;综合管理计划

计划对于一个组织是至关重要的。它存在于组织的各个层次的管理活动中,对于组织的发展起着“指引方向,指导工作;提供控制标准,保障目标完成;降低风险,把握机遇;减少浪费,提高效益”的巨大作用。可以说,作为一个管理者,他的首要职责就是要学会制定计划。现阶段,计划作为现代管理的核心手段,已经被包括军工单位在内的全世界绝大多数企业所认可,并在其应用中被不断发展和优化。纵观航天系统内以军品为主业的研究所,贯穿于其整个发展的中心任务都是要完成科研生产任务,如何确保型号研制进度、如何确保长远发展是研究所始终都要面对的课题。综合管理计划旨在依据战略规划的目标要求、上级单位和本单位的工作重点,按年度对全所管理工作进行组织、策划,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确保实现组织目标。目前,航天系统内大部分单位是以科研生产计划为主线,管理计划并行的模式,管理计划对于全所科研生产工作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经过5年来的发展和完善,此项工作已成为S所日常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形成了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下面结合S所综合管理计划工作的现状,为航天研究所的综合管理工作提出建议。

一、S所综合管理计划的应用现状

S所各级领导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于建所之初便制定了综合管理计划的所级管理办法。同时,鉴于办公室在机关管理、综合协调等方面的天然优势,S所将办公室定为综合管理计划的牵头管理部门。自2009年起,S所每年年初都制定下发当年的综合管理计划,其中,2009年以红头文件形式下发,2010年起作为独立项目产品直接在AVIDM平台(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基于Web的企业级协同产品研制管理系统)上编制、运行。所主要领导更是对综合管理计划的编制、分解、落实和考核等方面工作进行了多次指导,为此项工作长期有效运行奠定了基础。从数量上看,2011年,S所共下发综合管理计划1045条,2012年939条,2013年890条,内容上基本覆盖了全所日常管理工作。目前,综合管理计划以年度计划的形式进行管理。从计划架构上看,综合管理计划共分为二级,第一级为纲要类计划,即机关各处室在该年度内需要完成的业务的模块名称,此级计划较为粗泛,基本是按照机关各处室的业务分工形成的。第二级是执行类计划,即各职能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对纲要类计划中的业务进行分解细化,明确完成形式、完成时间和计划执行人。通过前期的持续完善,综合管理计划工作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合理的工作流程。包括计划的编制、下发、完成确认、调整、取消等环节一直坚持报主要所领导、主管所领导审批的流程,既维护了管理计划的严肃性,也进一步发挥了计划对实际工作的督促指导作用。经过5年来的不断摸索和实践,综合管理计划工作已经成为S所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效果不断显现,对提高机关办事效率、提升综合管理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综合管理计划持续的监督、管控下,S所的管理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和长足进步。

二、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一)计划分解颗粒度不统一。

由于缺乏分解标准,各职能部门分解后的计划呈现出粗细不统一、过于追求工作项目数量等现象。例如,性质相似的管理工作有的分解为一条持续计划,有的则按照季度甚至月份分解为多条计划;有的分解到具体工作项,有的则在工作项的基础上继续细化,分解至完成此项工作的各个步骤,造成部分单位的工作量与计划数量不匹配,统计结果缺乏科学性。

(二)涵盖内容亟待完善。

作为机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S所综合管理计划目前并未包含临时性工作。临时性工作由于是来自上级单位和领导的临时性要求,计划性较低,但从工作重要性、工作量上看,并不亚于常例性工作,部分工作甚至对全局有着重要影响。临时性工作管理的缺失导致现行管理计划系统并不能客观、完整地反映出全所管理工作的情况。

(三)综合性管理工作的管理模式尚待明确。

S所综合管理计划中的各项计划均为“业务谁主管、计划谁制定、任务谁提交”,目前并不允许机关各处室之间或机关对研究室下达计划任务。面对综合性较强的全局性管理业务,现有管理模式并不能满足其交叉耦合、相互协作的特点,目前只能以独立于综合管理计划之外的形式在AVIDM平台上进行单独管理,导致了有多个平行于综合管理计划的产品在同时运行,比较混乱,不利于统一管理。

(四)承载综合管理计划的系统平台需进一步完善。

作为大型的综合管理项目,S所综合管理计划目前依托AVIDM平台运行。对于综合管理计划而言,诸如分级(所、室二级计划)管理、审批流程固化等功能尚不完善,需要针对综合管理计划工作的特点进行技术升级,为提升全所管理能力提供更加优秀的信息化平台。

(五)对机关考核的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

综合管理计划依据年度工作要点和责任令分解制定,而年度工作要点和责任令则是全所发展规划分解细化的产物,因此综合管理计划可以说是机关工作对所纲领性文件的具体落实,对于机关全年工作发挥着指导、督促和考核的作用。目前S所对机关考核并没有利用综合管理计划的统计结果。

三、综合管理计划后续工作思路的思考与建议

目前,S所综合管理计划工作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合理的工作流程,并成为督促落实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目前在平台开发、编制规范、考核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不同程度地阻碍了综合管理计划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后续,综合管理计划工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更加显著的推动力。

(一)明确作用,统一认识。

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工作的开展情况很大程度取决于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定位。综合管理计划是对全所管理工作进行策划、执行和考核的重要手段,机关人员尤其是机关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综合管理计划的重要性,树立“计划就是命令”的理念,消除用计划条数体现工作量的思想,维护计划的严肃性,通过对管理计划的敬畏,切实完成好管理工作,服务全所中心任务。

(二)制定完善计划编制规范。

归口管理部门要根据S所实际情况研究计划的编制标准,具体应包括计划的表述标准、分解颗粒度标准和审批标准等。通过对编制标准的研究、制定,使管理人员更加高效、高质地编制计划,同时使管理计划真正反映出机关各处室全年工作的成绩和不足,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探索综合性管理工作的管理模式。

建议放开横向分解任务的限制,借鉴科研生产中“总体—分系统”模式,由业务归口单位组织策划,明确责任单位和配合单位,由所办公室在年初将此类工作汇总,经所领导审批后纳入到现有的综合管理计划中视同一般的管理计划管理、考核。

(四)完善临时性工作的管理。

建议将重要的临时性工作加入综合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建立相关审批流程,由临时性工作的责任单位发出请求,主管所领导审核,所长批准。此举可以更加客观地体现机关各处室的工作量,同时也提高综合管理计划的完整性。

(五)提高信息化平台的适应性。

目前,全所的管理业务作为一个项目放在系统里进行编制、执行、考核,建议由办公室牵头、信息化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对现有存在的不适应点进行升级完善,增加所、室二级的管理、考核和统计功能,限定所级管理计划的审批级别,加强管理计划的规范性。

(六)加大对管理计划完成情况的考核力度。

研发工作计划范文11

论文摘要:以江苏大学为例,探讨了高校实施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得失。江苏大学实行的大学生创新计划主要是针对部分拔尖学生开展的一项竞技活动,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在本科生拔尖人才方面的发掘和培养。但在学生受益面、课题与本科毕业论文的结合度、学生与实际科研的结合度等方面还相对欠缺。

论文关键词:理工科本科生;大学生研究计划;教学改革

从整体而言,本科生毕业设计是大学生经过3年多的大学学习后,对大学生课题完成能力的一种综合考验。多年来,国内高校的大量扩招,毕业设计时间较短以及毕业设计处在毕业前夕的敏感期等多方面因素,促使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其原初设立时的功能。

一、开展大学生研究计划的重要意义

1.高素质专门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当下高校的角逐点

进入21世纪,人类在知识技术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表明:在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进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类的创造力,是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定位为高教革新的一个主要方向。

2.教师结构优化及教学方法改革是未来高校的发展方向

中国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必然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高校要在未来的教育革新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充分考虑时代背景的影响。总体而言,中国高校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订单式培训教育阶段。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大量的军工和民用建设人才。因此,那个时期的高等教育更侧重的是直接面向所需工作的订单式培训教育方式。

二是精英式教育阶段。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资源的调配主要以服从经济建设为主,且教育投入短期见效慢,导致我国的教育投入一直处于一个较低水平,甚至于还提出过教育产业化的发展口号。教育资源的稀缺直接决定了这一阶段的高校教育主要以择优选拔的精英教育为主。

三是大众化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进入就业适龄人口高峰期。政府为了达到缓解就业压力和保证教育入学比例不降的双重目的,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口号,强制高校进行招生规模扩张。

四是高校教学硬件和人员膨胀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之前累积的高等教育弊病也不断凸显。一方面,持续的生源扩张,与有限的教育资源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高峰期学生毕业涌入就业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压力。两方面因素直接促使公众对我国高校教育质量的质疑。增加教育投入,进行教育革新的呼声越来越大。因此,政府通过大学城建设,并校和贷款等各种方式鼓励高校进行教育硬件的扩张整合和人员的补充扩张。

五是师资结构优化和教学质量改革阶段。总的来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走的是先吸收纳入,再消化改革的路线。因此,走过了教育规模的膨胀期,教育硬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膨胀期后,随即而来的将是教师结构的优化和教育方式的革新。

就教育方法革新而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从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中国作为目前劳动密集型代工产品的输出大国,已经不再缺少相应的技术工人。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的转型将需要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几十年来,我国高校的学生规模翻了数翻,高等教育却一直处于被动应付的状况。西方教育从古希腊开始就一直是人本主义教育占主流。而中国的教育则是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也对高等学校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3.大学生研究计划

大学生研究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UROP)是一项对本科生进行创新培养的教育改革举措,其原型首次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在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与变革后,已经成为世界诸多知名高校普遍效仿的做法。目前,在MIT学习期间,约有80%的学生至少参加过一项UROP计划。Caltech也相应设立了夏季大学生研究奖学金,用于鼓励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训练。1998年起,由李政道先生引入该方法,并在我国设立“莙政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CURE)”,简称莙政项目。目前,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发展,“UROP”计划已被国内多数顶尖高校纳入本科生教学范畴。国内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等名牌大学也都在积极探索将大学生研究计划全面纳入到本科生的日常教学过程中。

二、将大学生研究计划纳入日常的本科生教学体系的方案探索

1.明确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具体教学任务和教学培养目标

结合江苏大学具体的办学特点和学生培养方向,明确和制定大学生研究计划所对应的具体教学任务和教学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设计,从而为大学生研究计划的顺利开展提供可操作性的政策参考。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本科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目的明确地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清楚认识什么是科学研究,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大学生创新计划的思想普及并融入到大学生本科生教育过程中。此外,通过积极推动大学生研究计划与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对接,提升江苏大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水平,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2.明确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具体教学方案、教学形式

从总体的教学方向来看,大学生研究计划的科研任务可以是导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是指定的旨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其他任务。任务的选择和教学过程,必须重视和突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非简单地完成任务。一般而言,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学生在明确任务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活动,指导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科研工作条件,导师定期与学生会面,了解学生的工作进展。讨论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确定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同时,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学生应积极参加教师课题组的各种活动,包括组会,需定期撰写科研工作进展报告和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

3.对参与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学生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研究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其直接针对的培养对象是学生。因此,从人才培养的优化角度来看,需要认真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学生研究计划适合于哪个年级的学生·因为任何科研计划的开展都需要基于一定的专业基础背景。二是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周期时间。对学生参与大学生研究计划的时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选择:一种是以学生的累计工作时间为准,另一种是以固定的时间周期为主。制定基本要求和大学生研究计划时间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和工程试验基础的条件下更好的得到科研锻炼。

4. 江苏大学开展大学生研究计划对导师的基本要求

导师的选取是保证大学生研究计划顺利进行,并达到对学生预期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结合江苏大学学生考研进修和企业就业两方面的需求定位,制定相应的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导师资格认定标准,同时限定导师每个学年所带的学生数量,是保证大学生研究计划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5.学生相应学分与工作量的认定和评价奖励办法

大学生研究计划是把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本科生教育计划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如何将学生在大学生研究计划中的表现和最终成果纳入学生教育评价系统是本课题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6.导师相应工作量的认定办法

对大学生研究计划指导教师工作量的正确认定是对其工作的一种肯定。一个好的评价和奖惩制度可激发优秀导师的工作干劲,使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状态。

7.正确处理大学生研究计划与本科生毕业设计以及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协同关系

多年来,国内高校的大量扩招,毕业设计时间较短以及毕业设计处在毕业前夕的敏感期等多方面因素,使得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其原初设立时的功能。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开展,有利于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日常的本科生教育过程中。通过积极推动大学生研究计划课题与本科生毕业设计课题的对接,可弥补现行毕业设计工作中的诸多不足,从而提升江苏大学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大学生研究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计划相辅相成。大学生创新计划偏重于对个别拔尖学生的发掘和竞技培养,而大学生研究计划则是立足于将基本科学研究能力纳入本科生教学过程的一项教改试点措施。三者相辅相成,形成全方位深入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研发工作计划范文12

【关键词】软件;策划;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416-01

引言

嵌入式软件已经在我国航天导弹武器系统等尖端产品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GJB5000A-2008军用软件研制能力成熟度模型》已经并实施,航天嵌入式软件项目的研制过程逐渐要依据这个标准进行。软件作为航天控制系统的关键部分,其地位显得越来越突出,分系统级软件规模已经超过数万行。同时从事软件研制人员已经形成一个组织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紧密的团队,从任务书、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代码实现、软件测试、交付和维护等环节,每个岗位可能涉及到多个人员。如何通过软件项目策划,保证软件研制流程明晰、可控、软件产品质量可靠,成为型号研制工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1 项目策划的目的

随着管理要求日益严谨,软件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和准确化转型成为大势所趋,利用软件策划帮助研制方提高研制进度管理的有效性,保证产品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共识。策划的目的是为执行软件工程和管理软件项目制定合理的计划,旨在使软件开发人员及管理人员充分了解软件项目策划过程,使项目管理人员遵照过程实施项目策划活动、制定项目开发计划及执行相关策划活动。

2 软件策划前提和输入

项目策划的前期,软件项目组成员要积极参加整个系统项目的早期策划活动,并在系统方案的制定和评审过程中,共同讨论方案报告,协商有关软件项目的目标、范围、进度、资源等,从而逐步了解软件在系统中的作用、进度、功能等。同时对设计输入的任务书要进行认真评审,对其每项内容了如指掌,并纳入配置管理。参加项目策划活动的人员还要接受相关培训。

3 软件策划的规程

软件策划需经多个步骤,从而对整个项目阶段工作进行全面梳理。根据输入的任务书和标准等,首先依据策划的主要内容,制定软件策划的工作计划,然后选择软件生命周期模型,确定软件开发阶段,其次就要进行工作分解结构(WBS)分解,这是策划中非常重要的步骤。在此基础上进行规模、工作量、成本和进度估计,最后形成软件开发计划。其中有多个非常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策划的真实性和可执行性,因此需要重点关注。

3.1 工作分解结构

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简称WBS)是归纳和定义整个软件项目范围的一种最常用方法,它将一个项目分解成易于管理的几个部分或子项,以确保找出完成项目工作范围需要的所有工作元素。

工作分解结构是对软件工作产品和软件过程进行分解,以层次结构来组织软件项目的产品元素和活动元素,将项目的软件工作产品和软件过程分解为较小的、更易于管理的元素。

WBS分解时,通常按照树型结构,不断将项目的最终目标分解到一些较小工作单元,直到这些工作单元可以被很容易地“控制”住为止。在划分任务时,任务的颗粒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颗粒度太大,难以及时发现问题;颗粒度太小,就会增加管理成木。任务的颗粒度最小可以到半天,最大到周,一般以小于3天为宜,也就是说项目经理能够在1周中至少检查2次成员的工作进展情况。适当的任务颗粒度便于监控,另一方而也有利于调整任务。当出现任务拖期时,可以比较灵活地重新安排人员接手其他人员的任务。

3.2 项目估计

根据WBS分解的项目内容进行项目估计,项目估计包括项目规模、工作量和成本的估计,这是整个策划中的关键环节,只有项目估计尽量准确,才能保证项目进度、质量能够受控。为了保证项目估计合理性,可采用下面措施:

1)借助历史数据。历史数据是“经验”的量化,通过和历史项目的数据对比,可降低估计的风险。在借鉴历史数据时,要注意数据的可比性,要考察项目类型是否类似、生命周期模型是否类似等。

2)采用多种估计方法互相验证。在估计时可以采用多种估计方法,然后对多种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通过分析其差异以判断合理性。

3)细分任务。任务拆分的越详细,就越容易估计,越容易和历史数据对比。内容任务要完备。估计时要识别出所有工作,不要有遗漏。

4)有估计经验的人参与估计。一方面要对参与估计的人员进行培训,另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积累估计经验。每次估计完成后,都要和实际的情况进行对比,经过3-5次反复,则可积累估计经验,提高估计准确性。

多人分别估计并形成估计表,然后由项目负责人进行汇总形成软件估计报告。

3.3 资源和管理计划

人力资源策划方面要包含完成软件开发项目必需的人员数量,姓名,指明项目管理、软件工程、正式软件测试、软件产品评价、软件配置管理等分别所需的人员数目及总数。相应岗位若需通过相应岗位的培训考核,则还要制定培训计划。

项目负责人要确定软件项目相关的利益相关方,包含硬件设计人员、任务提出方、测试设备负责人、用户代表、评测机构等。从而协调制定相关的计划或关键点,描述利益相关方的权限和责任,以及与其它组织的关系。

基础设施资源的策划要同步进行,估计时参考类似项目的历史数据,根据项目需求、工作产品的规模,考虑开发环境、测试环境、目标环境或者这些环境的任何适当组合情况下所需的基础设施资源。同时制定测试计划、配置管理计划、质量保证计划、风险管理计划、数据管理计划、里程碑评审计划和沟通计划等。对上述计划确认后进行配置管理。

4 风险估计

标识风险源为项目研制过程中检查随时间而更改的状态提供了基础,直接显示出影响项目研制目标的各个因素。风险源来自项目的内部和外部。随着项目的进展,可能会发现更多的风险源。项目策划阶段就要识别和分析风险,并制订风险减缓计划,才能进一步跟踪项目风险,及时消除各个风险源带来的影响。

5 形成软件开发计划

策划输出的果就是软件开发计划,根据WBS分解的结果,根据软件任务、任务的工作量、项目成本、任务之间的衔接关系、系统的约束条件和人员分配表等,得出项目的进度和关键路径,并得出软件项目预算,连同项目进度及网络图写入阶段软件开发计划,在形成项目计划过程中,如出现各项约束条件与任务进度冲突情况,需重新估计。软件开发计划应通过正式评审,从而保证具有相应约束力,并纳入管理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