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

时间:2022-08-18 09:12:23

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范文1

关键词:古诗词 诵读 改写 积累

学习古诗词,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让学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对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作了些探索,收效良好。我的做法是:重诵读,倡改写,抓积累。

一、诵读——感悟诗情画意。

古诗词有凝练而优美的语言,严格而铿锵的韵律。因此,古诗词教学离不开读。但这种读不只是简单的按节奏读,更不是唱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诗,应该是吟诗,是对诗歌深刻领悟之后对诗歌的一种艺术再创造。在诵读中,展现诗词中的春花秋月,湖光山色;表现诗人开阔的胸襟,离别的依恋,思想的愁绪……通过诵读,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诗词的韵味和魅力,从而受到感染、熏陶,激发起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热爱。

重诵读,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1,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

诵读是一种艺术,需要掌握一些朗读技巧。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诸如停顿、重音、节奏、语调等一些朗读的方法。

2,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点拨。

古诗词的语言高度凝练,丰富的内容,深沉的情感往往只通过几十个字表达出来。这给理解诗词带来了一些困难。教师必须抓住关键词语点拨学生,让学生领悟诗词中的诗情画意。如教学《钱塘湖春行》一诗,我抓住“平”、“低”二字,让学生领略春水初生、水天相接的壮观景象;抓住“争”、“迷”二字,让学生感受莺歌燕舞、姹紫嫣红的勃勃生机。

3,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诵读与感悟不是截然分开的。应该是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黄鹤楼》中崔颢的感慨和乡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的愤懑和乐观,《泊秦淮》中杜牧的忧愤,《夜雨寄北》中李商隐的深情……都必须在反复诵读中才能领悟,而只有在深刻领悟之后才能诵读得更有情味。

4,采用多种诵读形式。

在教学中,不要拘泥于单一的齐读,可以采用多种诵读形式,如范读、齐读、自由读、比较读、配乐读、表演读,还可以举办诗词朗诵会,以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改写——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写——将诗词改写成记叙文或者散文。在改写中,学生要发挥联想和想像,在不改变诗词主题的前提下,丰富诗词中出现的人物、景物、事件,增加诗词中未点明的时间、地点、环境、情节,使短小精悍的诗词变成曲折生动的记叙文或者隽永优美的散文。这对激发学生的创造语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大有裨益的。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改写的好材料。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把《木兰诗》、《石壕吏》改写成记叙文,把《钱塘江春行》、《书湖阴先生壁》、《望岳》、《游山西村》等改写成散文,学生对此很有兴趣,改写的作品中不乏佳作。如一同学改写《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这样写的:“那次,我和几个友人在溪亭饮酒赋诗,觥筹交错,诗性勃发,不胜酒力的我,也尽兴喝了几杯,竟然喝醉了!不觉日落西山,驾舟回府,却忘记了归路。将船划进了荷花深处。’怎么办?怎么办?’惊起了栖息在那儿的鸥鸟白鹭……“

三、积累——吸取诗词精华。

新大纲倡导学生学语文要“感悟、积累、熏陶”。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有许多值得积累的东西。必须让学生积累下来。从而吸取古诗词中的精华,运用到今后的阅读写作中去。我知道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积累。

1,积累成语。

很多成语源于古诗词。如“扑朔迷离”源自《木兰诗》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柳暗花明”出自《游山西村》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老骥伏枥”来自《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积累小故事。

古人写诗填词善用典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引用了向秀哭嵇康和王质观棋烂柯的故事,《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引用了“花”的典故。

3,积累流传广泛、蕴含丰富的诗句。

新教材中选编的古诗词,有很多流传广泛、蕴含丰富的名句,这些名句,经久不衰,脍炙人口,成了至理名言。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4,积累文学常识。

学习古诗词,要从这些古诗词中积累一些古代文学常识,如一些作家的名、字、号、朝代、作品等,还有一些作家的称号或并称,如:

“诗圣”:指杜甫。

“王孟”:指王维、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唐代初年的诗人。

“小李杜”:指李商隐、杜牧,晚唐诗人。

古诗词教学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词教学

1 在古诗词教学中,注重把握古诗词整体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把握教材中的不会字词。因此,我们的教学重点不应该拘泥于翻译古诗文,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手头的资料和工具书解决这些字词,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古诗词的大意。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诗人在首句中写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其中“潋滟”对于学生而言一开始可能不理解,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完全能够根据课下注释或者通过查阅字典弄懂这个词的意思。因此,我们在讲课时就不要总是去讲这些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了,避免宝贵的教学时间的浪费。我们要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诗人在饮酒西湖之上时看到的西湖美景,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西湖的风景,让学生去领略西湖堪比西施的美丽,体会诗人的愉悦感情。

2 把握同题材的作品

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恰然自得的。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策略二:抓住“诗象”,在融情想象中悟情:诗重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引起联想,由此及彼,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笔者在教学《示儿》时,抓住一个“悲”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产生联想,文字转化成了诗人死不瞑目,老泪纵横,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这首诗溘然长逝,诗人用微弱的声音喃喃地说着:收复中原,还我河山的悲凉画面,对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

3 节奏活动吟诗词

古诗词极赋声律美、意境美和节奏美,多种形式的朗诵,既避免教学的枯燥陛,又使诗词诵读指导多了一份灵动。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3.1 配乐诗朗诵。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给古诗配上适当的音乐,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但音乐的选择一定要与诗词的意境相契合。曲笛的音色优美、淳厚、圆润,善于表达婉转、细腻的作品。如:王维的《相思》;古筝表现力极丰富,既能表现寂静的夜晚,又能表达欢快、热烈的气氛,还能抒发赞美美景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箫音色淳厚柔和,优美典雅,善于演奏悠长、恬静、抒情的作品。

3.2 拍节奏说古诗。古诗本身是有节奏的,而节奏也是音乐表现的一种,但如只用一种节奏诵读古诗,孩子们很陕便会觉得没趣,所以我尝试将不同的节奏加入到古诗中。如:五言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重读则体现在诗句的关键词上,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在语调的处理上,也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

4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

基于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特点、意义以及现状的分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开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有效的教学策略:

4.1 充分了解写作背景。充分了解古诗写作背景是准确把握作者要传达的主旨思想的基础,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却忽略了这部分的教学。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就是让学生对诗人当时所处的境地进行深入的剖析,以达到在情感上与诗人形成共鸣,更好的把握古诗的主旨的效果。在充分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后,学生也会更容易的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古诗词教学范文3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157-01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创新教学。

一、古诗词释义

古诗词是中国文章独有的一种文体,这种中文文体要具备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二是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按内容来分类: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物诗。咏物诗在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语言清丽洗练。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战争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行旅诗和闺怨诗。古人外出时间较长(或久戍边关、长期流离等),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送别诗。古时候由于交通上的不便利,亲人(朋友)之间往往很长时间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二、小学古诗词的创新教学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抓住诗歌的难点。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小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需要教师的点播和引导。为此笔者在教学中便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理解程度,对古诗词的教学难点先行找出来,然后帮助学生逐字逐词弄懂搞清楚。

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古诗词时,一是要告诉学生题目中的“鹳”字是形声字,读鹳(ɡuàn),鹳雀形似鹤;二是对古诗词中的多音字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能够熟悉;三是告诉学生“多义词”不能够把他单独拿出来进行理解,而是要结合上下的诗文来作理解;四是对诗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词”要多学生进行重点交代,作重点解释。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把诗歌的的意思弄懂弄透。我们知道古诗词是讲求凝练的,是用极为有限的词句来尽可能的表达作者尽可能多的意思,所以说古诗词的句法是有一定特点的。在教学《锄禾》这首诗歌时,笔者就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按照时下白话文的意思给小学生进行了讲解理顺诗词的句子,疏通语意,让小学生在教师思路的引导弄懂弄透。

教师的课堂诗歌的教学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让学生学有所得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在教学《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歌时,笔者显示给学生讲了作者李白当时的生活窘境,是在流放途中遇到大赦后的作品,那么学生就容易理解诗中写的“彩云缭绕”的白帝城、水流湍急、顺水舟走得很快、沿途重叠的山峦等景致都是作者内心的喜悦和激动的感情的表露。

古诗词教学范文4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097―01

一、形态为手段

古诗词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其中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以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转换,其教学手段表现为形态化。

1.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将古诗词形体化,更易于使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如,在教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者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通过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

2.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在古诗词教学中,教者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者的语言、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能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使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在教学“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教者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似乎使学生在丝丝微雨中,隐隐约约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些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

二、想象的借助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一心理作用,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能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古诗词因时空跨越度大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1.古诗词语言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小学教学古诗词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在教学“遥看瀑布挂前川”这诗句,教者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

2.古诗词是诗人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教者教学古诗词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在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在教学《咏柳》一文时,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者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这无穷之意。

三、情感的纽带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者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距离,唤起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从诗中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分享美。

古诗词教学范文5

古典诗词语言精练优美,表现了深刻的意蕴和动人的境界。诗章虽短,但意境却大,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美育的好题材。然而,古诗词毕竟与现在中小学生的距离较远,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它的语法、平仄等现在已经不常用了,如果对其笼统的进行全面教学,耗时费力不说,学了也没有多大的用处。况且,由于各个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因而,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不能生搬硬套,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更多的是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

1.加强诵读、提高能力

1.1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词句,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

1.2 反复诵读,读中悟情。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

2.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学习古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

3.欣赏意境,创设情境

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所以,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照顾小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意境。

4.学会想象、体会感情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同时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空间思维力,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去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古诗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其出发点可能是很好的,但要注意方法,不可急于求成,造成以下几个误区:

古诗词教学范文6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能够在诵读古诗词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古诗词进行感悟和积累,并能对其加以运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古诗词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当然,古诗词在初中的各类考试中都是重点和必考点,由此可见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但是,现行的初中古诗词读解状况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具体表现为:

1.语文教师只注重语言传授,轻视古诗词诵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广大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格外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而把古诗词最为本质的东西――吟咏和诵读给忽视了。他们普遍认为古诗词的语言与我们现行的语言已脱节,学生对古诗词不易理解。因此,语文教师往往把古诗词当作文言文来讲解,将其逐字逐句翻译成白话文,把解词释义作为古诗词教学的重难点。讲解完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后,整首古诗词的学习就宣告结束了,很少有教师给学生吟咏和诵读的机会。但是,对于古诗词来讲,吟咏诵读有助于学生融入到古诗词的灵性风韵之中,有助于陶冶学生的身心和人格品质。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主要问题在于语文教师的素质不够高。古诗词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关,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会严重影响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

2.学生对待古诗词的态度不端正

学习古诗词对初中生的知识技能和文化底蕴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强调背诵的做法没有科学依据,有些教师甚至把对古诗词的预习变成背诵,而不管学生是否理解了诗词的含义。这种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会造成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消极态度,甚至有些学生会形成反感的心理。这样一来,将直接影响到古诗词的教学。由于学生每天要完成繁重的各科作业,因此,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体会古诗词的韵味,对诗人就更没有兴趣了。虽然古诗词在考试中是必考项目,但是它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很自然地会选择分值较高的数、理、化来进行学习。

二、解决古诗词教学存在问题的相关策略

1.教师要树立全新的古诗词教学理念

首先,要树立人文教育观念。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词教学是具有人文价值的。同时,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所以,语文教师应改变自身落后的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古诗词诵读,同时,在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科学道理;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来克服专项训练所形成的不良心理状态,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其次,诱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的文化背景。引导学生加强对古诗词文化背景的了解,让学生在阅读和鉴赏古诗词时, 不局限于作品自身,充分了解诗词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处世态度及生平经历;最后,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途径形象、生动地讲解古诗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配合教学活动,创造一种温馨、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电影、幻灯片及图画等方式来进行教学。

古诗词教学范文7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激趣;积累;品味

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国素有“诗国”之称,古诗词以凝炼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动听的旋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词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也增加了古诗词的比重,强调了古诗词在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古诗词教学。但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面对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呢?

一、激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古诗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音乐导入、画面导入等。

1、音乐导入。音乐容易激发人的内心情感,古诗词节奏感强,大都可以配乐而唱,并有独特的韵味,现代一些歌曲就是据此改编而成的。如学习古诗词前,可以先让学生听《涛声依旧》这首歌,在优美的旋律中让学生思考这首歌的内容与哪一首古诗词相关,学生经过思考大都能联想到他们学过的《枫桥夜泊》。然后教师可以再举一些学生熟悉的歌曲中的歌词,告诉学生只是一些诗句做了改动而已。引导学生明白古诗词与我们的生活离的很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画面导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明诗与画是相通的,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画面具有形象可感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学习杨万里的《小池》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幅静谧而富有生机的“泉池小荷”图,引导学生描述看到的景象,然后再学习古诗,这样易于学生理解古诗,生动形象的画面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积累

学习古诗词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学知识积累,而这些是一步步积淀起来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诵读、拓展等环节引导学生扩充视野,积累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1、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说明学习古诗词时诵读的重要性。古诗词教学应改变教法,引导学生自主诵读,大量积累,整体感知诗文意境。首先可以通过教师范读或者听朗读录音,读准字音。其次读出诗文的节奏感。古诗词节奏感强,初读要读准诗的节奏。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偌/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供/沾巾。”正确划分诗词节拍,有助于学生体会诗词韵味。最后读出诗的语势。古诗词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读出诗的语势,有助于体会诗的感情,表现出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从而引导学生在引用诵读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

2、拓展。古诗词与创作背景及诗人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深入理解古诗词,必须注重拓展,大量积累。学习古诗词必须了解作者本人及创作背景,也即是知人论世。教师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有助于学生自身知识积累。如学习苏轼的词作《水调歌头》前,先让学生搜集苏轼的经历、思想及其所处的时代,内心对苏轼的浪漫气质和自由个性有一个基本的感知。课堂上教师再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苏轼作为士大夫中的一员,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现实的压抑,使他走向想从精神上寻求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通过文学创作中的洒脱、随缘、彷徨等体现出来。如果不了解苏轼的政治遭遇,就很难明白他写这首词时的心境。另外,学习古诗词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如学白的诗,可让学生阅读同时代的杜甫的诗,比较两者的异同,从而加深理解。还可以阅读同一主题的古诗词,从而使知识体系系统化。

三、品味

品味古诗词,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品析名句、分析意象、再现意境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

1、品析名句

学习古诗词抓住关键字、句赏析,有助于品味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体会古诗词遣词炼字之妙,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如学习《使至塞上》时,要重点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大”字体现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因边塞荒凉,烽火台上燃气的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成为孤烟。一个“直”字准确地写出了无风的大漠空旷苍凉之感。大漠上没什么奇峰异景,贯穿其间的黄河显得非常“长”。落日用“圆”给人亲切与苍茫之感。这句诗通过沙漠中的典型景物,体现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同时也体现出诗人的孤寂之情。

2、分析意象

意象是表现主观感情的物象,多个意象联接成的整体,就是我们所说的意境。意象可以分为景观类如月意象,多表达离愁别苦,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植物类如杨柳、芳草多表达离别之情,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另外还有动物类意象如雁,鸳鸯等;行为类意象如凭栏、吹笛等。

3、再现意境

古诗词大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品味古诗词时,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用流畅的语言书写优美的文章。领悟完诗的意境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续写古诗词,用具体的文字创造生动的画面,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写作等综合能力。

古诗词教学范文8

一、古诗教学的“三从”

1.遵从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

我国古诗词一方面是小学生增强语感、陶冶情操的好教材;另一方面,孩子们难读懂古诗的语言,难体会古人的情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困难。同时,小学生自觉性不强,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失去兴趣。所以,小学古诗文教学必须遵从孩子的学习心理特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选取贴近现实生活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情感明朗易懂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形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读记古诗的积极性,诱发学习欲望,从而使之身心愉快,乐于学习。教法上,应避免繁琐的分析、机械的讲解,努力淡化诗意,注重激趣,把阅读兴趣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

2.遵从学生的语言发展规律

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小学生的词汇增加很快。他们的语言由口头语向书面语发展,从形象性向抽象语言发展,对词义的理解也从粗略渐向精细。针对各年龄段学生语言发展的特征,低中高各学段古诗教学的语言训练目标也应该各有侧重:低年级,熟读成诵,略知诗意,重在丰富积累;中年级,要掌握古诗的节奏和停顿,朗读时能抑扬顿挫,整体上把握诗意,重在品读感悟;高年级在此基础上还要将诗歌的语言和情感内化,并学会表达。

3.遵从大语文教育观

古诗文学习说到底是学习语文。课堂教学要基于古诗又不囿于古诗。我们的课堂要把孩子带到良好的氛围里让其对文字进行体悟和触摸,感受来自于诗情的“温度”;要把诗歌延伸到其他文体、把教材延伸到生活,由一首诗延伸到中华文化,体现语文教学的“广度”。古诗教学既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又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要关注瞬间的顿悟,又要守护无限的想象;既要有人文的熏陶,又要有读写听说的训练。总之,古诗的课堂教学要有大语文的高度。

二、古诗教学“四得”

1.得“趣”

没有亲近感,没有愉悦感,就谈不上有什么好的效果。我们的教学要让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感受到古诗学习的趣味性。内容上,从贴近孩子生活、反映儿童情趣的诗歌入手;教法上,应灵活多样、富有变化。可以营造气氛,消除距离感;可以在画诗中找到画面;可以在诵诗唱词感受节奏韵律;可在情境表演中体验诗情。有位教师教学《池上》,抓住“偷采白莲回”中的“偷”字展开教学:“偷”的行为有没有破坏小娃在你们心中的形象?学生在进行合作探究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理解为小娃撑着小船在荷花池中行驶,看到颗粒饱满的莲蓬子,忍不住采了几个来解馋;有的理解成小娃趁大人不注意时,悄悄溜出去采莲;有的说自己小时候也有过偷采的经历,说着说着,大家都忍俊不禁。课堂上画荷塘美景、唱采莲曲、表演采莲情境,童心童真童趣溢满课堂。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去缩短孩子们与古诗之间遥远的距离,带着孩子们走进古诗、亲近古诗、乐读古诗,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首要责任。

2.得“意”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地。小小的古诗包含着诗人深邃的情感、独特的人生经历,有时还折射时事的变迁、民族的文化。给小学生教古诗,不能光看教的数量,还要看诗歌是否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学淡化对诗意的理解并不就是放弃对诗的推敲。诗词有“意”,课堂有“眼”。教学时抓课眼,抓一个关键的地方,牵一发而动全身,走进诗词的精神世界。《清平乐・村居》《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我们抓的是“醉”,因景醉,因趣醉,因情醉,因生活醉,从一个“醉”字走进诗词,品味研读,感受诗人的心灵和诗的精神。窦桂梅教学《游园不值》,围绕“怜”来进行教学。“怜”不仅仅是爱,还有惜,“怜”里带着深深的爱恋。读着,品着,琢磨出了不遇中有相遇,孩子们居然和诗人有了精神的相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可抓住“孤”展开教学。“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孤”指什么呢?孤单啊。仅仅是指孤单单的一条船?还有孟浩然孤独,李白也孤独,为什么李白会这样孤独……一个“孤”字可以让学生感悟到李白舍不得和孟浩然分别。这样,自然而然就“得意”了。一首诗歌的教学并不是逐字解释就能“得意”,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诗歌所写的景、诗人心境、创作背景多角度去感受、品味、领悟、体验,体会其表现力,充分调动想象,进而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样,学生在与文字相遇的过程中触摸诗词的灵魂。

3.得“言”

古典诗词语言简明凝练,画面感极强,感情表达自然含蓄,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现在学生普遍存在语言贫乏、缺少表现力的现象,原因之一就是在语文学习中严重存在着“重文(重视记叙文)轻诗(轻视诗歌)”的现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中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文质兼美的诗词,高明的教师不仅要能带领学生跟着诗人的情感世界走一趟,还要揣摩诗人语言表达的魅力,学习语言文字。我们完全可以引领学生“经营”字句,用语言展开诗中的画面、用想象补充心灵的对话,通过触摸古典诗词的意象而学习寓情于景、托物寄情的表达方式。我们应立足于大语文,善于经营古诗而不会死守着几十个文字,通过扎实的训练,指导学生学会表达,促进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4.得“法”

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教学古诗一方面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教给他们古诗的学法(如扩词法、补充成分法、更换词语法、调整词序法)来疏通理解诗意;另一方面也要指导生通过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社会背景方法去体悟诗情,习得古诗词阅读的基本方法。对中高年级学生,还要指导他们在拓展比较(同类诗歌阅读比较、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作品比较、同一话题的不同情感述说比较)中触摸诗人的情怀和民族的文化。凭着“用教材学语文”的责任心,我们应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带着学生通过读一首诗学会读一类诗,通过读一个诗人学会读一群诗人。要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最终自会读诗。

古诗词教学范文9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走进古诗文

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开启知识大门的第一把钥匙,也是引领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最好的启蒙老师。很难想象,如果学生对古诗词缺乏兴趣将如何把古诗词学好。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兴趣,要让他们主动学,愿意学,高兴学。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抛弃过去那种单一讲授文言知识点的教授方法。古诗词的情感意境并不是靠单纯机械的文言翻译来传达的,诗词的重要特点就是含蓄蕴藉,许多古诗词的意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我们在讲授时,过分看重字面词语的理解,就文言现象讲文言含义,就割裂了诗歌的意境美。如此一来,不仅教师讲起来费事费神,还会导致整个课堂的沉闷,学生纠缠于文言字词的理解,而无法体悟到诗歌的言外之味。所以,语文教师应打破这种本末倒置的教学模式,不能就讲解文言现象而去讲解诗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考据诗人的生平。在这个过程中,会激发出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不仅解放了教师,也让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知识能力的舞台,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授杜甫的《兵车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去查找相关的历史背景。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扰边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开边战争频繁,穷兵黩武,民不聊生。教师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讲出这段历史,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兵车行》的主旨:对战争的厌恶,对百姓的同情。再如讲到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材时,学生常常有点畏惧心理,因为整本书都是古诗词。这时候教师不妨慢点切入古诗词篇目的教学,花上一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先观看大型电视散文《唐之韵》,古典的配乐、优美的画面,从初唐四杰到盛唐气象,在观看中学生慢慢对唐诗宋词产生兴趣,克服他们的畏学心理,让他们了解祖国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的动力源自学生兴趣的激发,当我们营造了古诗词学习的兴趣点,让课堂生动并且互动起来,又何愁学生学不好古诗词呢?

二、不断强化诵读环节,水到则自然渠成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历来就是中华民族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古人往往有晨读的习惯,早晨起来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开始一天的学习。鲁迅在《五猖会》里也提到了父亲让自己读书背书。这种诵读教学的方法不但古已有之,而且在当下的教学中仍然很有实用的意义。用科学的观点来解读,诵读的作用其实就是达到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积累的飞跃。学生通过不断的读,日复一日的重复,印象一遍遍加深,感悟也会随着阅历的增长逐渐增加。所以古诗词教学中,诵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读的方式则可以多种多样,教师课堂上有感情的示范朗读、学生的对比跟读、学生的自由朗读、早读课的齐声朗读,充分利用一切可以读的机会,让学生放声去读,在读诗词的过程中,加深对古诗词的积累和情感体验。有条件的学校和班级,还可以组织诗词朗诵比赛,让诗词诵读形成一种风气和氛围。

比如在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歌行体的特点,让学生多读多体悟。“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样的歌行体的语言,本来就很有韵律感,再加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学生读多了自然就能体味到古典诗词语言文字的魅力。再比如在教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教师不仅可以给学生来段示范朗读,而且还可以播放名家的朗读,或者结合古典民乐《春江花月夜》的伴奏来读,这种因朗读而产生的诗歌美感,不用教师多说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到。由读而日渐熟悉,由熟悉而产生情感共鸣,这就是朗读在古诗词教学中带给我们的重要收获。

三、加深学生情感体验,达到审美的境界

诗词创作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表情达意,所谓“诗言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诗歌的产生往往和诗词作者的审美诉求相关,我们解读一首诗词,最终应该到达诗词的审美境界。诗歌含蓄蕴藉的语言、露而不白的情感,是耐人咀嚼和回味的。几个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营造出的审美意境往往是无穷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古诗词带给我们的这种意境之美,往往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教师在讲授诗词时,应该尽量让学生去体会这种意境,培养学生读诗的审美情趣,加深情感体验,达到与诗歌的互融,与诗人的共鸣。

古诗词教学范文10

所谓诗境,就是对学生通过对诗词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达到能够理解诗词的内容,品味字、句使用之妙,体会作者用字炼句的技巧和方法的境界。这一境界是古诗词教学中最基本的层次。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学、合作探究等方法,结合工具书,自己读通、读懂诗的意思,并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理解诗词中一些字句的用法和作用,知道在读古诗词的过程中要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来理解诗词的内容。

如在《春望》一诗中,学生在疏通诗意后,还要能够解析诗中一些关键字、句的用法和作用。如首联中的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情,为全诗创造了气氛。颔联中的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正好体现本诗的含蕴之丰富。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望”字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念亲人。

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重点字、句的理解,才能深入透彻理解诗词文本所带给我们的信息。学生也只有掌握理解了这些内容,才算达到掌握诗境的目的。

古诗词教学的第二重境界就是意境。对于意境,我认为可以分成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曰物境(即诗词本身所描绘的意象,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在《春望》中,作者为我们刻画了一幅这样的物境: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稀疏的人烟,心思远方的亲人,因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老泪纵横,忧心忡忡,怆然泪下。

二曰情境(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的流露)。《汉书・艺文志》曾明确指出:“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诗人往往都通过诗词的创作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和抱负,表达自己的忧虑,抒发自己的心境。《春望》中,诗人以景寓情,以情寓景,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曰美境(品味诗词中的艺术、音乐之美)。在《春望》中作者运用比喻、通感、拟人等手法,注意语言的声调、押韵和节奏,并且全诗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使全诗铿锵作响,气度雄浑,脍炙人口,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历久而不衰。教学中要通过对此三境的综合品味、理解,让学生感受古诗词为我们带来的意境之美,欣赏作者的生花妙笔,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古诗词教学的第三境界是人境,就是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学生身心灵魂的升华。

古诗词含蓄、精练、深遂、寓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古诗词的这些特点,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如在《春望》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读(感受诗中的音乐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析(通过对诗的理解、分析、探究,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品(通过对诗词意境的理解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说(用语言表述出对诗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创(学习诗词中的艺术手法,表现形式,让学生进行仿和创,提升写作能力)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同时,我们可以利用古诗词加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在古诗词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睿智的哲学思想,完善的道德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遗传等。如《春望》中作者所流露出的忧国忧民思想,格律严谨、铿锵作响、气度雄浑的语言,莫不闪耀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还能进一步从作者身上感受到作者忠君、爱国、忧民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学习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善用古诗词这种资源,通过挖掘、熏陶渐染、引领等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古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古诗词教学范文11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品味鉴赏;感悟诗词之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37-01

中国古代诗词浩如烟海,灿若繁星,是中国丰富文化遗产中的奇葩,有着独特的神韵气质,积淀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精华,至今仍然熠熠生辉。在古诗词的世界里,忽而气势磅礴,雄浑激荡;忽而柔和细腻,委婉缠绵;忽而萧瑟苍凉,寂静寥落;忽而忘情阡陌,韵味悠长。千百年来,中国古代诗词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诵千古,滋养了无数代中国人。初中教材所选的诗文可以说都是千锤百炼的精品,古诗词教学亦是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重要途径。现就初中古诗词的教学,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自主探究,进入诗境

古诗词教学的第一步,应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教会学生自己动手查询作品的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文学知识、格律特点以及作者在创作时的思想及生活状况。通过查询这些知识,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倾注于作品中的真情实感,触摸诗词的神韵,领会作品的内涵,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养成探究问题调查研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诵读,感受诗韵

古代诗词乃古人语言之精华,诵读,是读出古人。诗词之要义,品味其思想与艺术之精髓的重要途径。在诵读之前,首先要弄清楚诗词的韵脚及格律,熟知其平仄音的规律。其次要划清其节奏,读出抑扬顿挫,反映出诗人喜怒哀乐起伏变化的情感。再次,把握诗词主题,了解作者的思想,把诗词读的声情并茂,通过听读、跟读、自读、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加强语感,感受古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创设语境,领悟诗意

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潜能,感悟诗词的诗情画意,好的诗词都会有一种意境美,即意境高超、深远,使人读后感受到它的诗味浓郁、情意盎然;使人沉浸在其中,深思回味,浮想联翩。或者是受到思想启示,沉湎于哲理性的思考。比如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全诗不足30字,意象简单明了,因其出色的景物描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水准,被人称赞为“秋思之祖”,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了解到在作者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阳下的孤独与愁苦。特别是用“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明丽反衬“断肠人在天涯”的凄苦心情,起到了非同寻常的效果,让学生进入到诗词意境,体会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思和悲凉心境。再比如崔颢的《黄鹤楼》,被称作唐七言律诗的“压卷之作”,诗人通过描写在黄鹤楼远眺所见壮丽景色,借神话传说由黄鹤一去不返空留白云悠悠,表现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思想,抒写了诗人怀家思乡的深情。

全诗气象雄宏,意蕴深厚,前四句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写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同时也是诗人面对苍茫天地对人生发出的慨叹,视野开阔,抒情真挚,实为吟黄鹤楼之绝唱。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生命情调与客观自然景色互相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情感与生活和谐统一的结果。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跨越时代、社会和情感的障碍,根据诗词的的文学信息展开联与想象,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品味浓郁的诗情,以获得审美体验,最终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四、品味语言,揣摩词句

中国古代诗词讲求遣词造句的功夫及比喻、拟人、 对偶、反复等修辞的运用,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美谈,都说明遣词造句的讲究与艰难。在初中课本所选的诗词中有许多词句的精妙运用,让人叹为观止,至今吟诵不衰。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新奇,让人耳目一新。再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首七绝,每一个字读起来都是那么耐人寻味,说小雨润如酥,形象地描述出春雨打在身上那种酥软醉麻的感觉,说早春的小草远远看去已是朦朦绿色,近了去看却没了绿意,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只有韩愈的神来之笔才描绘得如此准确,作者写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享受。王安石的名篇《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诗人曾用过“到”“过”“入”“满”等字,终觉不如“绿”字贴切,“绿”字不仅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江南春风和煦的自然特点,而且还概括出诗人奉召入京的喜悦、彷徨的内心世界,让人称道不已。学生在学习这些美妙词句的时候,不仅能体会古人遣词造句之妙,而且能提升自己的文学品味,充分感悟古典诗词之美。

五、比较鉴赏,善于归纳

古诗词教学范文12

一、创设情境,激发审美欲

1.妙语激欲

审美心境是指审美主体进入审美活动的契机,古诗词审美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审美心境的培植,尽量让学生带着与诗词相应的情绪色彩进入诗词的鉴赏和学习,设计一段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是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审美欲望的重要手段。如在教学辛弃疾的《西江月》时,可以设计如下导语:“同学们,在夏天的夜晚你们是否有在院中乘凉或外出散步的习惯?在那星辰满天的仲夏之夜,有明月与清风相伴,树上的知了与田里的青蛙竞相奏乐,静谧的乡村弥漫着阵阵稻花的清香,似有若无,不绝如缕,这也许就是我们曾经历过的某个美丽的夏夜。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笔下的夏夜。”这样的导语为学生描述了一幅美丽的仲夏夜图景,能很快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从而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2.借助多媒体,调动审美欲

“在审美心理学中把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综合在一起,称为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主体通过对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如对事物的色彩、线条、声音、质地的感官印象,从而获得美感的过程。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像资料,巧用这些资料能使学生的感官得到刺激,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欲望。如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前,可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组优美清新的山水画,同时播放一段抒情的音乐,使学生感受到山中秋景的幽静和空灵之美。这样在听觉和视觉上给学生提供直接而鲜明的形象,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情绪,营造相应的课堂氛围。

二、反复吟咏,感受音乐美

我国古典诗词在声律上大都具有抑扬顿挫的特点,它们形式固定、格律严格、节奏感强,是声情并茂的文学作品。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针对古诗词的这一特点,精心指导学生反复吟诵,体会诗词的音乐美。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首先要提醒学生注意要停顿的地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然后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凄凉落寞的感彩,指导学生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出作品所蕴涵的孤独苍凉的情感和意境。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吟诵训练中掌握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要领,并在吟诵中融入自己对诗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以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效果。

三、点拨揣摩,品味遣词美

古典诗词的语言大都具有概括凝练、含蓄生动的特点。古人为把诗的语句提炼得更加精确传神、形象生动,可谓绞尽脑汁,呕心沥血。如传世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正是诗人用语凝练、生动的典范。所以,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揣摩作品中的语言,认真体会古典诗词的遣词之美。

四、挖掘内涵,体验情感美

1.感悟思想,理解作品内在情感。

诗歌的思想和感情是密不可分的,情理结合,理在情中。在鉴赏古诗词时,必须深入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才能进一步体验古诗词的情感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表现了感人至深的母子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挚怀想;“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抒写了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指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诗词的内在情感。

2.把握表现手法,体验作品情感美。

寄情于景、状物言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情达意之法。诗人或状物移情,或触景生情,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探索诗人表情达意的具体方法,深入体会作品情感。如杜甫的《登高》,诗人在萧索的秋季,独自登上高台,视野之中一片凄凉,肃杀苍凉的秋景引发诗人对盛衰无常和身世飘零的感慨。教师在讲授这首诗歌时,要引导学生领会诗人借景言情的表现手法,深入体会诗歌感情。

五、展开想象,领略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