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

时间:2023-01-03 12:11:29

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范文1

本单元围绕“田园生活”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4篇课文。文章语言优美,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古诗词三首》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田园风光图;《乡下人家》描写了自然和谐、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天窗》描写了乡下屋顶上小小的天窗带给孩子们的美丽、神奇的想象;《三月桃花水》抒发了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目标

古诗词三首

2

1.认识2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40个字,正确读写3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三首》。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积累优美的句段,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5.自主阅读《三月桃花水》,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机。

乡下人家

2

天窗

2

三月桃花水

1

习作

2

1.转述时要注意人称的转换,弄清要点,不要遗漏主要信息。

2.把“我的乐园”介绍给同学,表达出自己快乐的感受。

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2.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策略

1.朗读入意境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先引导学生熟读诗词,再借助文字让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魅力。

2.想象入情境

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再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入情入境。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宿新市徐公店》

▶课时目标

1.认识“徐、篱、疏”3个生字,会写“宿、徐、篱、疏”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背诵、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新课,理解诗题

1.出示导语,明确单元主题。

(1)课件出示单元导语。

(2)师指名读;生齐读。

(3)师导入: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单元的课文,走进乡村,去感受惬意、闲适的田园生活吧!

2.导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师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件出示《古诗词三首》)

(2)明确本节课目标:学习第一首古诗,认识一位诗人。

3.看图引入,知晓作者。

(1)课件出示初夏荷塘图片,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中的景色。

(2)师引导:图中的景色让你想起了哪一首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

(3)师指名背诵。(相机出示课件《小池》)

(4)师引导了解作者: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预设:杨万里)

4.揭题并板书诗题,学习诗题中的生字。

(1)师引导:杨万里是我们熟悉的诗人。今天,我们就跟随他的脚步,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

(2)板书诗题:宿新市徐公店。

(3)学习“宿、徐”。

①师指名认读“宿、徐”,相机正音。(“宿”读平舌音)

②师指导书写“宿”:上下结构;上面的“宀”要包住下面的“亻”和“百”;下半部分的“亻”窄一些。

(4)解析题目意思。

①师引导:你在哪里见过“宿、徐”这2个字?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②生交流。

示例1:我在招牌上见过“宿”,它是住宿、投宿的意思。

示例2:我们班的同学中就有姓“徐”的。

③师相机引导生理解“徐公”的意思。(一位姓徐的老人)

④师引导:谁能说说诗题的意思?

⑤示例: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5.指导读诗题。

(1)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意思读出诗题的正确节奏。

(2)师指名读。(相机出示课件指导:宿/新市/徐公店)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以此为兴趣点,引入新诗的学习。而让学生把诗题生字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相联系,能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树立识字意识,同时也降低了诗题的理解难度。

板块二

看图初读,了解大意

1.故事引导,感受诗意。

(1)师引导:那一天,杨万里吃过午饭,走出客房,在徐公店附近漫步,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色。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中的诗句,把生字圈出来,把诗句读正确。

(2)生自由读诗,边读边圈出生字。

(3)朗读诗句,学习读写“篱、疏”。

①师指名朗读,相机正音:“疏”读“shū”。

②课件出示写在田字格中的“篱、疏”。

2.初读课文,了解景物。

(1)师引导: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句,边读边想,诗人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请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看文中的插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景物。

(2)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3)示例:诗句中写到的景物有“篱”“树”“菜花”“儿童”“黄蝶”“径”。

(4)师引导看插图,指导理解“篱落”“树头”。(板书:篱落树头)

(5)引导理解“径”。

①师引导:我们学过的《山行》中有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回顾一下,这里的“径”是什么意思?

②预设:小路。

③师引导:“篱落疏疏一径深”中的“径”也是小路的意思。(板书:一径深)

3.生再读诗句,注意读通顺。

【设计意图】从诗中找景,再看插图理解,能使学生快速进入诗中所营造的意境,领略诗中风光,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学习方法。

板块三

吟吟诵诵,渐入意境

1.联系诗句,想象画面。

(1)师引导: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请联系诗句大胆地说一说想象到的画面。在说之前,同学们可以想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诗中所提到的景物。

课件出示:

)的篱落

)的小径

)的儿童

)的蝴蝶

)的菜花

)的树

(2)生自由交流,大胆想象。

2.诵读诗句,理解诗意。

(1)生诵读诗句。师引导:诗句中分别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谁来说一说?(提示:借助注释引导生理解“疏疏”;联系诗句“花落知多少”,理解“花落”;“走”在古时指的就是跑;“无处寻”中的“无”,可引导生回想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泉眼无声惜细流”等诗句中“无”的意思来理解)

(2)生交流。

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出示课件)

(1)师引导:七言诗的节奏一般根据它的词义来划分,划分时注意保持词语的完整。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这首诗应该怎样读?

(2)师指名读。

(3)正确划分节奏。(出示课件)

(4)生自由朗读;师指名读;生齐读。

4.想象诗的意境。

(1)师引导:读着读着,我们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欣赏到了田园风光,你的眼前仿佛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2)示例: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幽深的小径,小径旁的树上刚刚长出来的叶子还没有形成树荫。儿童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蝶儿飞进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相机板书:儿童追黄蝶菜花)

(3)创设情境朗读。

①师指导:看着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景,诗人杨万里会想些什么,会有什么感受呢?

②生大胆想象交流。师相机引导生朗读自己最喜爱的、感受最深的诗句。

③配乐读诗。

师:这是诗人的感受,更是大家的感受,请同学们随着音乐诵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课件播放古筝曲)

④指导背诵。师: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诵读着诗句,那些画面,那些文字,相信早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谁能背诵给同学们听听呢?(师指名背诵)

【设计意图】入意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交流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因此我安排了说诗意、入诗境、悟诗情三个环环相扣的步骤。

板块四

创编故事,默写古诗

1.展开想象,根据诗意创编故事。

(1)师引导:虽然这首诗只有28个字,但它描绘的不止一个画面。想象一下那个追蝶的孩子脸上的表情,黄蝶停停歇歇的情境,孩子的想法与做法,然后说给大家听听。

(2)四人小组编故事,互相评议;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

这时,从小路的远处跑来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他正在追赶一只黄色的蝴蝶。黄蝶儿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好像在与他捉迷藏。过了一会儿,黄蝶儿大概也飞累了,它停了下来,歇在路旁的篱笆上,小男孩也停住了脚,一边紧盯着蝴蝶,一边用袖子去擦脸上的汗珠。这时诗人仔细地打量起眼前的小男孩:圆圆的脸上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透出他的天真和可爱。淡紫色的短褂、蓝色的长裤在暮春的田野里显得更加艳丽。只见小男孩双手一拢,猛地朝蝴蝶扑去。可是还没等他把手合拢,那蝴蝶已机灵地扇动翅膀,飞进油菜花丛里,再也找不到了。看着那一片金黄的菜花,小男孩非常懊恼,满脸失望。他在菜花丛旁站了一会儿,又蹦跳着跑开,去寻找新的快乐了。

(3)生评议。

2.默写古诗。

(1)师引导:同学们的想象力多么丰富啊!这样美好的画面诗人仅仅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来了。赶快把这首古诗默写下来吧!

(2)生自由默写。

(3)师展示生默写的古诗,集体评议。

3.课堂小结。

师:一首诗,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就是一幅和谐的画卷。像杨万里这样热爱田园生活的古代诗人还有很多很多,下节课我们再接着学习。

【设计意图】诗句的学习并不只是了解一首诗的内容,而是以诗为媒介展开听、说、读、写的训练。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深化诗的意境。另外,课内默写有利于了解学情,方便开展下节课的教学。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课时目标

1.认识“杂”字,会写“杂、稀”等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导入,初读感知

1.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检查复习。

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的《宿新市徐公店》,谁能背诵一下?

(2)师指名背诵;全班齐诵。

(3)师导入新课: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生机勃勃的暮春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又将走进范成大向我们展示的充满自然美的田园生活。

(4)课件出示诗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认识“杂”字。

①师指名读诗题,相机指导:“杂”读平舌音,“兴”读第四声。

②指导书写。

师范写“杂”字,学生边看边书空。师提醒生注意“杂”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下面部分不要写成“木”。

③了解题意。

师引导:

“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一年四季,那么整个诗题的意思是什么?

预设: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④生齐读诗题。

2.简介诗人。

(1)师引导:这首诗的作者是范成大。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

(2)师指名回答。(师相机出示课件)

(3)生自由读简介。

3.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引导: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2)生自由读诗,边读边圈出诗中的生字。(出示课件)

4.检查自学,指导识记,读通、读顺本诗。

(1)生自主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稀xī

蜻qīnɡ

蜓tínɡ

(2)师指名认读,相机引导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形声字识记示例:“蜻蜓”是一种昆虫,所以都是虫字旁,右边的“青、廷”分别是这两个字的读音。

(3)师重点指导“蜓”字的书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强调右边不要写成了“延”。

(4)检查课文预习。

①课件出示全诗。

②师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③引导生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师引导:小声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读完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④生小声读课文,小组内讨论交流;师指名交流。

⑤师小结:金黄的梅子、又肥又大的杏子、雪白的麦花,还有结了油菜籽的稀稀疏疏的菜花……范成大给我们营造的意境多美呀!联系生活实际来读诗,能带我们快速进入诗的意境。

5.指导读出节奏。

(1)师引导: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师指名读,相机指导:“二二三”是七言诗中常规的划分节奏的方法,但是为了保持词语意思的完整,有时可以分为“四三”或者其他节奏。

(3)师生合作朗读。

(师)“梅子金黄”——(生)“杏子肥”。

(师)“梅子金黄杏子肥”——(生)“麦花雪白菜花稀”。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课前查找资料的习惯。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

板块二

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主读诗,感受诗中的“景美”。

(1)师引导: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流利,也很有节奏,读出了诗歌特有的韵味。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通过了解诗歌大意来感受诗人的情感。

(2)生通过分小组读诗、想象画面、看注释等方法交流学习。

(3)指名交流。

师引导:通过刚才的交流学习,你读懂了什么,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示例1:我仿佛看到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挂满枝头。(相机出示梅子、杏子挂满枝头的图片)

示例2:读着“麦花雪白菜花稀”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春天田野中金灿灿的菜花已经落去,只剩下稀稀疏疏的残朵;一眼望去,全是雪白的麦花。(相机出示麦花、菜花图片)

(4)理解“菜花稀”。

师引导:油菜花在每年三四月间开放,花开时,漫山遍野都是金灿灿的油菜花,形成金黄色的花海,一望无际,令人叹为观止。到了四五月间,油菜花败落了,结出许多油菜籽,菜花就变得稀稀疏疏的。这就是诗句中的“菜花稀”。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师引导:诗人范成大在初夏的乡村,看见了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雪白的麦花和因结了油菜籽而变得稀疏的油菜花,顿时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出口成诗。(出示课件)

(2)师指名读。

(3)创设情境引导朗读。

①师引读: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跨越时空来到诗人范成大所在的这个美丽的乡村,当我们置身于这迷人的风景当中,情不自禁地大声吟诵的诗句是哪两句?

生: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②引导想象画面朗读。

师引导: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③生大胆想象,自由交流。

④师小结:这简简单单的14个字,描绘了一幅美若仙境的画卷,我们仿佛置身于美妙的田园,这就是古诗的魅力。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一起品读这两句诗。(板书:景美)

⑤配乐齐朗读。

3.想象画面,品读诗中的“人忙”。

(1)师引导:我们和诗人范成大一同游览的哪里是乡村,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2)预设:农民在地里干活。

(3)引导理解“无人过”。

①师引导:作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人们繁忙的劳动场面,你是怎么知道他们在干活的呢?

②示例:我是根据诗句“日长篱落无人过”中的“无人过”推断出来的。初夏的时候白日渐长,正是农忙的时候。村子里没有行人,勤劳的农民们一定是下地干农活去了。

③(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师继续引导想象:联系前面的诗句和图片,想一想,农民们在地里忙着干什么呢?(板书:人忙)

④示例:初夏的时候,农民们要把成熟的梅子、杏子摘下来,去麦地除草,去油菜地施肥。他们早出晚归,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⑤师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农民们在田地里热火朝天地干农活,却要写“无人过”呢?

⑥示例:侧面描写。

⑦师小结:诗人只用了3个字就让我们想象到农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到果园里摘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不辞劳苦地去麦地除草,去油菜地施肥的情景,婉转含蓄,化繁为简。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4)引导体会乡村的“宁静”。

①师引导:篱笆前没有人经过,显得那么安静。诗人在篱笆边看到了什么呢?

②课件出示蜻蜓、蝴蝶飞舞的图片。

③师引导:作者为什么要写蜻蜓和蝴蝶呢?

④示例:衬托村中的安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5)师生合作朗读。

①师引导:白昼渐渐变长,篱笆外没有人来往。诗人看到了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满怀喜悦之情,出口成诗“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板书:热爱)

②师生合作朗读。

(6)引导想象画面。

①师引导:此时此刻,诵读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②生自由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图片、注释等自主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是为了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板块三

反复吟诵,品悟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1)创设情境,带着想象朗读。

师引导:如果你就是诗人,此刻正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陶醉其中,诗意正浓,于是作了一首《四时田园杂兴》。现在请你大声地吟诵这首诗。(生齐读)

(2)引导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师引导:多么美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勤劳忙碌的人们,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记在心里。(生齐读)(板书:赞美)

(3)指导背诵。

①师引导:经过反反复复地吟诵,相信范成大的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已牢牢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了。谁能背给大家听听?

②师指名背诵。

2.课堂总结,激发兴趣。

师:诗人范成大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通过诗歌传递给了世人。我国古代的田园诗人留下了很多描写田园生活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同学们在课后也可以读读,增强自身的文学底蕴。

【设计意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情。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清平乐·村居》

▶课时目标

1.认识“锄、剥”2个生字,会写“茅、檐”等6个字。

2.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清平乐·村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诗句接龙,初识宋词

1.课前游戏,温故知新。

师引导:下面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词。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游戏。(出示课件)

(1)师生互动游戏:师说上句,生接下句。

(2)师引导生把这些诗句连起来读一读。

(3)师小结:这些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句。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乡村,寄情于田园山水,用诗句表达自己对乡村美好闲适生活的那份浓浓的情感。

2.导入词牌、词题,初识宋词。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和乡村生活有关的。(板书:词)

(2)读准词牌名字音。

①板书:清平乐·村居。

②师指名读,相机正音:“乐”读“yuè”。

(3)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①师引导: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课件)

②师指名读。(相机板书:词牌)

③师指导:那么“村居”是什么呢?“村居”就是这首词真正的题目。(板书:题)

④指导朗读。书写词牌名和词的题目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生齐读课题)

(4)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以此为兴趣点,引入新课的学习,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本板块引导学生对宋词的基本常识和词人进行了解,同样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诗句接龙,初识宋词

1.生自由朗读,自学生字。

(1)师引导: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拿起课本,用洪亮的声音来读读这首词,圈出词中生字,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词读正确,读流利。

(2)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课件)

(1)师指名认读,相机正音:“锄”读“chú”;“翁”的韵母是“enɡ”。

(2)识记字形。

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茅=艹+矛;翁=公+羽;锄=钅+助。

(3)指导书写。(课件出示“檐、剥”的书写视频,强调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书写笔顺)

(4)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字。

3.检查课文朗读。

(1)师引导:谁能把这首词连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2)课件出示《清平乐·村居》。

(3)师指导:读通、读顺这首词并不难,但是,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如,读“茅檐/低小”时,要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师指名读)

(4)引导比较诗与词的不同。

①师引导: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不同之处?

②生交流讨论。

③师小结:“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空格,说明词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上阕,后一部分叫下阕,朗读时两阕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又叫长短句。

(5)男女生合作读词。女生读上阕,男生读下阕。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诗比词多,这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首词,因此通过比较,帮助学生感知词与诗的不同,激发学生对词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1.引导想象画面,体会词境。

(1)师引导: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示例:一对白发夫妻说着一口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他们最喜欢的顽皮小儿子,正伏在河边剥莲蓬取莲子。

(3)指导朗读。

①师引导:读着读着,我们仿佛看到了白发夫妻正一边怡然自得地喝着小酒,一边得意地看着自己的儿子们在辛勤地劳作,快乐地玩耍。让我们把自己的这种感受放到词当中去,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②生小组内练习朗读,指名读后齐读。

2.引导了解词的意思,品味词境。

(1)师引导: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品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让我们一起再读课题。

(2)引导品味村居的“景美”。(出示课件)

①生齐读。(相机板书:简笔画溪声)

②师引导:读着这句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生交流)(相机板书:茅屋青青草)

③指导朗读。

师指导: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想到了什么?多一个字,画面是不是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师指名读,评价朗读)

④师引导想象: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

⑤生自由想象、交流。师引导结合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展开想象。

⑥师小结: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溪水、青青的草所构成的美景令人心生向往。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两句。

(3)引导感受村居的“人美”。

①师引导: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有哪些人呢?给你印象最深的或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呢?(出示图片)

②生交流。

示例1:喜欢顽皮、淘气的小儿。(课件出示小儿卧剥莲蓬图和相关文字)(板书:剥莲蓬人)

a.指导朗读。谁来读读这句词?你能说说为什么最喜欢小儿吗?请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b.理解“亡赖”。你在生活中听说过“亡赖”这个词语吗?在这句词里,你觉得它是无赖的意思吗?再读读这句词,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亡赖”?(预设:卧)

c.师:引导想象小儿“卧”的姿势。这里的卧,是趴着,脸朝下。大胆想象,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时还会有哪些姿势。(预设: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优哉游哉)

d.引导想象画面。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自由想象小儿无拘无束的样子)

示例2:喜欢勤劳懂事的大儿、中儿。(出示课件)

a.引导想象画面。读着这句词,你的眼前又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b.体会人物品质。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是那么懂事、心灵手巧,他们一起点缀着这幅美丽的田园风景图。

c.师指名朗读,指导读出喜爱之情。

示例3: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让我觉得美。(出示课件)

a.师引导: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他们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他们还美吗?美在何处?

b.示例: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他们的相亲相爱让人感到美。

c.理解“相媚好”。

师引导:用书中的词语来形容就是——“相媚好”。

d.师生合作朗读。

师引导: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相亲相爱,真让人惊讶。请同学们把这种感受带到词中,再读这句词。(生有感情地读)

师:不仅你惊讶,辛弃疾也很惊讶,你看他都禁不住走进茅屋去问了。哪个词语表明他在问?(预设:谁家)“白发谁家翁媪?”注意“谁家”两个字,要读出问的语气。(生读句子)这两位老人年纪已经很大了,还恩恩爱爱,亲密无间,真是人老心不老哟!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词。

(4)引导想象说话。

①师引导: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话就多了起来。

课件出示:

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

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

②同桌练习说话。

③师指名交流。

(5)引导体会情感。

①师引导:老两口那个高兴呀,老爷爷笑着说,想当初咱们认识的时候你还是个小姑娘,一晃就是几十年了。虽然现在咱们老了,但孩子们却让我们放心,高兴呐。这正应了那句恩恩爱爱,白头偕老。这就是“相媚好”。

②有感情地朗读词。师: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再读这句词。(板书:相媚好情)

3.提炼词眼,沉醉词境。

(1)师引导: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

示例:“醉”不仅仅指老两口喝醉了,还指陶醉。

(2)引导体会乡村生活的乐趣。

①师引导:是啊,老两口很陶醉。我们再来联系上下文,品味词中深意。从词的上阕中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

②预设: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

③师: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呵呵地陶醉其中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请把你的想法简要地写在纸上。

④生练习写片段。

⑤师指名交流写的片段,师生共同评议。

(3)指导朗读。

①师引导:生活贫困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怪不得老两口都陶醉了。陶醉的只是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人吗?陶醉的还有谁?(预设:作者)是啊,词人辛弃疾,也深深地陶醉了。

②师引导:请同学们读出词人那陶醉的感觉来。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③师引导:读这首词的时候,还有谁陶醉了?(预设:我们)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美景中。

师配乐,全班朗读整首词。

④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村居生活?(预设:幸福温馨,富有人情味)

【设计意图】此板块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有效地突破了学词的重难点。采用“以图画为先导,以语言描绘作引子”的方法,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

板块四

拓展背景,体会情感

1.师过渡:同学们,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板书:心醉田园)他在陶醉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相信读了下面这段文字之后,你会深有感悟。(出示课件)

2.师:看了这段资料,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那么陶醉。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

(1)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出示课件)

(2)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3.课堂总结:每首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词的世界中尽情遨游,深切感受到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同一词人的不同词进行对比阅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生活的恬静、和谐,领悟到词的内蕴,在读中获得情感的熏陶。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这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乡村田园风光和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赞美。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在教学时,我主要把握了以下两点:

1.把握诗词特点,教学各有“侧重点”。

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我主要抓住重点短语“篱落疏疏”“一径深”“未成阴”等,采用图文对照读等方式,通过学生学习体验的活动,把古诗意境变成具体的图景,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田园的美丽、恬静,感受在花丛中追蝶的快乐。教学《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我从画面入手,引导学生走入词境,感受词的意境美。三首诗词的教学“侧重点”虽各不相同,但我准确落实,避免了教学中的雷同的模式,体现了教学的针对性。

2.把握课文特色,信息支持有“突破点”。

课上我借助课件中的精美图片充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再结合背景音乐进行范读,建立朗读的初步感知;而后通过关键词语和课件出示的信息资料,逐渐深化实际语言感悟,让学生与古诗词进行对话。

8*

千年梦圆在今朝

▶教学目标

1.认识“揽、焰”等9个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梦圆”的经过,激发民族自豪感。

3.尝试运用所学方法,在阅读中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梦圆”的经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尝试运用所学方法,在阅读中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四字词语较多,要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读,并主动积累。“嫦娥奔月”的“奔”读“bèn”。

2.阅读教学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围绕“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这一问题展开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再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3.语言运用

本课按照“提出问题—默读思考—讨论交流”的思路展开教学。首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然后出示阅读指导,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感受中国航天人勇于探索、坚持不懈、默默奉献、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情导入,初读课文

1.导入新课。

(1)师导入:这节课我们先来谈论一个话题——提到祖国的航天事业,你会想到什么?

(2)示例:“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等成功升空,并成功着陆。

(3)播放视频。(“神舟五号”升空视频)

师配音解说: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在我国九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这次载人航天飞船飞行实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一瞬间的改变,一瞬间的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实现的那一刻,你内心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4)生交流。

2.板题读题。

(1)师:现在让我们登上时空飞船,沿着时间隧道,一起去了解我国数千年的飞天梦的实现历程。

(2)师板书课题。(板书:千年梦圆在今朝)

(3)师指导读课题:你认为还可以怎样读?

(4)师指名读,指导读出自豪、骄傲、激动等语气。

3.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四字词语。

(2)师指名读,相机正音:“奔”读“bèn”。

(3)生再读归类。

①师引导:你发现这些词语排列的规律了吗?(生交流)

②师指名回答。示例:第一行的词语与传说、想象有关;第二行的词语与现代航天有关。

(4)词语运用。结合课文内容,用其中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积累四字词语。

①全班齐读词语。

②师引导:文中像这样的四字词语还有很多,课后找一找,并摘抄下来。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2)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课件出示:

l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l

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步实现的?

(3)交流第一个问题,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出示答案)

(4)交流第二个问题,理清条理。(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最现实、最积极的因素。课前视频、图片及老师饱含激情的配音能让学生情绪高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饱满的学习热情为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基本保证。积累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并进行归类,能训练学生抓住重点词概述文本的能力。

板块二

梦圆成功,追根溯源

1.自读感悟,找寻梦圆原因。

(1)师引导:中华民族载人航天梦想为什么能在今朝实现呢?

(2)出示课件。

l

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

l

阅读方法:找一找,画一画,在你感受深刻的地方写批注。

(3)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批画。

(4)生汇报交流。

2.交流感悟,了解中国追寻飞天梦的历程。(相机出示课件)

l

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人飞于天、车走空中的传说,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富有激情、想象力)

l

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他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升空探索的先驱。(勇于探索)

l

数百年来,坚定而执着的炎黄子孙,在实现飞天梦的过程中,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坚持不懈)

l

毛泽东主席在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之后的第二年——1958年,庄重地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l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那穿越苍穹的《东方红》乐曲,让海内外华人振奋不已,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默默奉献)

l

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团结合作)

【设计意图】本板块以教师引导为主,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学习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关注,体现了教师引导者的角色。

板块三

回顾“神五”,点燃激情

1.回顾“神舟五号”升空场面,点燃爱国激情。

(1)师导入:同学们,千年梦圆在今朝。正因为中华民族有理想、有追求、勇于探索、坚持不懈、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更有着默默奉献、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神舟五号”终于顺利飞上了天。让我们再次回顾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2)播放“神舟五号”升空视频,激发民族自豪感。

①师播放视频并配音朗读。

课件出示:

2003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火箭宛若一条蜿蜒的巨龙,划过一道绚丽的曲线,瞬间便消失在了苍穹之中。

②师引导: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③示例:激动、自豪、喜悦……(师指名读,相机指导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3)读杨利伟下飞船后接受采访时说的三句话,读出敬意。

①师引导:让我们一起聆听来自太空的声音!

②音频出示杨利伟下飞船后接受采访时说的三句话。

③师指名读,并引导:你认为英雄的声音应该是怎样的?

预设:洪亮的、铿锵有力的、激动的、自豪的……

(要求生交流后读出自豪的感受)

④师指导朗读:让我们怀着对航天人的崇高敬意齐读这三句话。

2.学习第7自然段,感受辉煌。

(1)师引导: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继“神舟五号”之后,中国的航天事业又有哪些喜讯呢?请自由读第7自然段,找到答案。

(2)生自由读第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3)生汇报交流。

(4)根据生交流相机出示答案。

3.展示查找的航天新成就图片。

(1)师述:近年来,我国航天的新成就远远不止这些。

(2)师依次展示“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一号”的相关图片。

(3)师引导:你还知道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哪些最新成就?

(4)随机展示学生查找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4.再读课题,升华情感。

师:“千年梦圆在今朝”,这样美丽而又辉煌的成果,怎能不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中华民族高兴、自豪、欢欣鼓舞呢?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读课题。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让我们激动地告诉全世界——(生)千年梦圆在今朝。

(师)让我们自豪地告诉全世界——(生)千年梦圆在今朝。

(师)让我们骄傲地告诉全世界——(生)千年梦圆在今朝。

5.课堂总结。

师:千年的飞天梦圆在今朝,但更高更远的飞天梦却缘起今朝。同学们,就让我们满怀激情,满怀感恩,踏上圆梦之路吧!老师会为你们明天的精彩表现而喝彩!

【设计意图】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学生再次朗读课题,会将自读后的感受以及课堂学习的感受融入其中,获得思想的启迪。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受飞船发射的壮观场面,而且给学生传达了两个信息:一是我国的航天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二是祖国未来的发展要靠年轻一代。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借助多样化多媒体手段教学。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授课时,我借用视频播放、图片展示、音频播放等多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古诗三首教案范文2

教学目标:

1. 认识“减”字;会写“梅、溪、泛、减”4个生字。 2. 能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三衢道中》。

3. 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愉快的心情,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的愉快心情,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准备:

练字纸,教学课件,田字格黑板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在这春暖花开的时候,想不想出去游玩?想去哪里玩?

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古代的诗人,一起出去走一走吧。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出示诗人简介)自己读一读关于他的介绍,你发现了什么?

是的,他不但爱旅游,还爱用诗句记录自己的旅游见闻。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就是他在游“三衢道中”时所写。(板书课题) 二.识字写字

1.我们来看这首诗。(出示全诗)自己读读这首诗,看谁能读得一字不错。指名读。再指名,随机正音。齐读。

有一个字老师想请教一下大家。(出示“减”)这个字怎么读?你是怎么记住它的?指名说方法。

2.还有几个字要求我们会写,老师把他们挑了出来。(出示“梅、溪、泛、减”)我们来观察一下这几个字?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不但是左右结构,而且是左窄右宽。再观察左右两边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写的时候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你们觉得这几个字中哪个字最难写?随机抽并范写。生书空并描红。随机抽取评价。

3.刚才我们学习生字都用了什么方法?(先观察字形,认清结构,再注意占位,强调落笔的注意事项)课下我们用同样的方法自己学习其他几个生字。

三.理解诗意

1.扫除了生字障碍,我们再来看这首诗。(出示全诗)“三衢道中”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你是怎么知道的?随机评价并归纳理解古诗的方法。

2.回顾以前我们学过的古诗,你还会用哪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引导归纳看注释、查字典、调换语序、补省略等方法)看自学提示。(出示自学提示,用这些方法理解该古诗的诗意)小组合作学习。

3.检查学习效果。通过你对诗句的理解,你都读懂了什么?指名说。随机评价语引导诗人的游玩时间、游玩天气、游玩路线、游玩途中所看到的、游玩途中所听到的。(板书:游玩) 四.体会心情

1.我们通过理解诗句,知道了诗人写了一次“游玩”的事,诗人这次游玩玩得愉快吗?(板书:愉快)你从哪些字或词感受到的呢?(出示全诗)

晴:说明天气好,天气好心情就好。诗人其实还告诉我们,这次游玩的天气不是一般的好,而是难得的好,你读出来没有?引导“梅雨时节的晴天”强调“日日”。这样的天气心情不止是好了,简直是惊喜,你能带着愉快的心情读读这一行诗吗?指名读,再指名。

泛:(出示溪上泛舟图)你泛过舟吗?心情怎样?会看到什么? 行:(出示山间小路图)你爬山时心情怎样?

不减:(出示林荫小路图)当时的天气已经有点热了,能在这样的绿荫下行走,心情一定很好。

添得:(播放黄鹂鸟的叫声)听一听,好不好听?听到这样的声音心情好不好?

2.真是一次愉快的旅行!你能带着这种心情读读全诗吗?同桌互相练一练。指名读,再指名。还有哪种读法能让我们表达出这种心情呢?(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敲击、拍手)齐读。 五.想象意境。

1.我们跟随诗人曾几的脚步,一起游览了“三衢道中”,我们在晴朗的好天气里,泛舟溪上,溪水碧波荡漾,溪两岸绿树红花,清风拂面。后来,

我们又走在了绿树成荫的山间小路上,耳边不时回响着黄鹂鸟清脆悦耳的叫声,真让人心旷神怡!(出示风景图)

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此刻你就是诗人曾几,让我们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再次回到三衢道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眼前的景物也许会比诗人笔下更丰富。(播放背景音乐,配风景图)

2.指名描述想象的画面。

古诗三首教案范文3

关键词:电子白板 小学 古诗 复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108-02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它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优美的韵律赢得了大家的喜爱。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要求掌握《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怎样有效利用课堂40分钟时间,引导学生巩固复习这70首古诗呢?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互动功能,在设计过程中力求强调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复习,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下面,结合小学六年级毕业班的古诗词复习课的教学实践,谈谈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古诗词复习中的巧妙运用。

为了避免复习课的枯燥乏味,改变沉闷的教学氛围,可以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六年级下册的古诗词教学内容,通过回顾与整理小学六年所学过的、背过的古诗,使学生习有所得。教学设计将本节古诗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三方面:

重点复习教材中六年级下册的古诗,巩固学生对本学期古诗词的学习。

指导学生学会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积累和灵活运用古诗的良好习惯。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本节古诗复习课的教学过程,安排了“猜谜导入,激发兴趣”、“复习旧知,掌握方法”、“归类复习,快乐闯关”三个环节进行。

1 教学环节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复习课所复习的内容,学生之前都已经学过,对他们来说缺少一些新鲜感。因此,复习课的导入要讲究一个“趣”字。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一下子对复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地投入到整堂复习课中。

本堂课的导入环节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在电子白板上书写一组数字:6021,让学生猜,看到这个数字,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们听了,都是一脸疑惑的样子,不知道老师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有聪明的学生举手回答说,这是今年小学毕业考试的日期6月21日。学生们有的点头表示同意,有的仍冥思苦想寻找正确答案。最后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拉功能揭示出答案:这是唐代咏物诗的数量――6021首。古人喜欢咏物,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山川河岳、花鸟虫鱼、风雨雷电……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这些事物时,又寄托了自己的感情,抒发了自己的志向――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记住了唐代咏物诗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复习咏物诗。接着,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话语进行小结: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它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优美的韵律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园,领略古诗的魅力。这样的导入设计,可以让学生一下子明确本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古诗复习中来。

2 教学环节二:复习旧知,掌握方法

苏教版语文本册共有三首咏物诗,分别是《石灰吟》、《墨梅》、《马诗》。教师采用先复后放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自主复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先一起复习《石灰吟》这首古诗。这里,教师主要利用电子白板的“探照灯”和“隐藏”功能对重点字词进行强调,如“吟”、“锤”、“击”的理解,“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句中“留”字的书写等。利用电子白板的这些功能可以较好地提醒学生关注老师强调的这些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此时,顺势引导学生归纳出复习古诗的几个要点:会背会默古诗,理解诗句意思,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几个要求自主复习《墨梅》、《马诗》这两首咏物诗。

《石灰吟》和《墨梅》这两首诗中学生容易混淆的是两个同音不同字:“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句中“留”字和“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一句中的“流”字。这里,可以运用电子白板的“放大镜”功能,突出显示这两个易混淆的字,并让学生联系诗句意思,说说怎么才能快速区分这两个字。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留”指的是留下的意思,要留下高尚的节操在人世间;“流”指的是流动,指的是梅花的清香之气在天地之间流动。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可以牢固掌握这两个字的写法。

3 教学环节三:归类复习,快乐闯关

复习完了本册书中的古诗词后,教师又带领学生进入第三环节“归类复习,快乐闯关”。首先,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拉功能将所学的古诗进行归类,让学生明白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大致分为这几类:咏物诗、哲理诗、爱国诗、写景诗、边塞诗、送别诗、儿童诗、思乡诗等。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拉幕”功能出示这几类诗的名字。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一环节里,教师设计了“快乐闯关“的游戏环节,主要分为五个关:诗句配对、吟诗作对、慧眼识主、妙用古诗、智力抢答。

第一关“诗句配对”。检查学生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打乱的古诗句配对好。教师事先把八句诗句的顺序打乱,然后请学生上台动手操作,在最快的时间内把正确的顺序排出来。学生可以在电子白板上随意地移动诗句,把正确的诗句配好对。这一练习能够使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更加密切,其他学生也可以随时纠正上台操作同学的错误之处。

第二关“吟诗作对”。让学生快速地说一说诗句的上一句或者下一句。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淡入功能,把正确答案隐藏起来,学生答完一题,再出示正确答案。

第三关“慧眼识主”。让学生猜猜诗句的作者以及出处。教师事先把正确答案写好,待学生回答完之后再出示正确答案,然后运用电子白板的橡皮擦功能,把正确的答案显示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以上三个部分的练习主要检验学生对古诗的熟悉程度。

第四关“妙用古诗”。检测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关键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看其能否将掌握的知识学以致用。因此,此处设计了几道情境题,检测学生能不能把积累的古诗句正确地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和习作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这一练习主要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运用。如:

(1)夜深人静的夜晚,老师在灯下批改着我们的作文,这不禁让我想起两句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当你在公园里漫步,看到满池盛开的荷花,你会吟诵什么?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都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了朵朵美丽的水花。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每当过年过节时,背井离乡的游子总会特别思念自己的故乡,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正表达了这一情感。

在这里,教师运用了电子白板的多媒体模板,数轴上有八个点,分别对应八个题目,只要点击数轴上的点,相应的题目就会显示出来,这样既节省了页面空间,又达到了美观的效果。

第五关“智力抢答”。可以运用电子白板的多媒体模板,页面上有五个气球,在气球下面其实隐藏着五道题目。教师让学生上台自由选择题目,只要点击一个气球,那个气球就会爆炸,题目也就显示出来了。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在一题一题的抢答中体会成就感。这一练习也是检查学生对于诗人、古诗类别的熟悉程度。

古诗三首教案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典诗文;背诵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105-01中华五千年文明,大多存于古时文献之中,其中古典诗词尤其堪称中华文学之精华。学诗读诗,能有效增加学生人文涵养,让他们的人格变得厚重起来。课程标准所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均为历代名家名篇,内涵高雅厚实,词句精美,韵律和美,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涵咏,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这些诗文,以适当的方式组织学生习读背诵。具体如何组织与实施呢?现在简要分享笔者的一些实践经验。

1.安排恰当的时间

学校早读是7:30分开始,笔者则7:20到教室,利用提前的这十分钟和学生一起读诗背诗,一天一首,并作适当讲解。时日一长,学生每天上学时都会自觉地早到十分钟。因此,一个周内,不管是英语早读还是数学早读,之前的这十分钟都成了"诵诗十分钟"。其次,下午放学时,笔者也往往抽三到五分钟组织学生背早上所背之诗,背完即放学。如此安排,学生极其欢迎,因为他们不需要回家专门安排时间来背诵,只是上学和放学时各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轻松背得一首诗。他们感觉在没有什么负担的情况下就背得一首诗,心里十分愉快。这样的时间安排当然需要教师作出较大的付出,这就需要教师克服很多个人困难,敬业爱岗,努力投身于教学和学生管理,把学生当子女一样看待。每天都要注意做到按时到位,使学生逐步形成早读晚背的习惯。早读晚背安排在课表上,但如果执行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话,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最终效果不会好。所以,安排好恰当的时间后,还要求教师持之以恒。

2.制定合适的目标和计划

背诗不能急躁贪多,切不可想一天背多首。笔者的经验是最好一天只背一首,一个学期16个周,每周5个工作日,背80首诗是稀松平常的事。笔者给学生制定了每日背诗计划,每天学生只需要背下一首诗并能理解,每过十天后将前面背的十首诗歌回顾总结一下,并且由教师组织进行小测试。这样的计划,任务也不重,学生很容易接受,因此实施起来非常轻松。有的学生每天只针对一首诗进行背诵,达到了倒背如流之效果。有了合适的目标,再有合适的计划,按计划执行下来,目标也就能顺利实现了。

3.教给合适的方法

背当然不能傻背、死背,而要有一定的方法。方法需要老师指导。笔者教给学生的方法是:(1)读准。即力求将古诗字词读音搞准读准,不读白字。为做到这一点,在读之前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把每一个字的音查准读准。(2)读顺。即句读停顿等把握准确,能读得顺溜。笔者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反复念读,由慢到快,力求在快速朗读的情况下还能做到咬字吐字清晰。(3)读懂。充分理解诗句意思,读懂每句诗。为让学生懂,教师可作必要的讲解分析,使学生全面地把握古典诗文意义。(4)涵咏。在前三方面做好的基础上,学会涵咏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味和感情来。

4.把握认知规律

指导学生背诵诗歌,不能盲目,不能蛮干,不能简单追求结果,而要懂得心理学的一些知识,要遵循认知的一般规律,讲究循序渐进,注重日积月累。笔者指导学生背诵时,针对每个学生进行了记忆能力测试,对不同的学生作了不同的要求,比如,对一些记忆和理解能力都强的学生,就让他们再背一些相关的诗歌篇目。对记忆能力稍弱的学生,就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在能力范围内能完成。总之,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为全面把握学生背诵成长历程,笔者还为每个学生建立了背诵成长档案袋,他们每天背诵的成果都会有所记录和体现,一一记于档案袋中。一段时间内,允许学生查看自己的档案记录,对自己的背诵史进行回顾总结,从而调整此后的背诵计划。档案袋记录的内容,更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背诵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继续背诵的的热情和兴趣。

5.定期开展背诗沙龙活动

为巩固背诵成果,也给学生一些展示的机会,笔者会定期举办古诗沙龙活动。活动形式具体有古诗手抄报展览、古诗接龙、古诗配画、古诗配乐等,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在这种活动的参与中,又进一步巩固了诗歌的背诵,并且背读的兴趣又得以进一步激发。研究表明,小学生大多有表现欲望,特别是他们觉得有自信的方面,他们会迫不及待地想表现给他人看。背诗沙龙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可满足小学生的表现欲,当他们的表现欲得到满足之后,他们又会受到激励,从而会更有欲望继续诵读古诗文。所以,教师不能把这样的活动当成一种负担,应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多组织学生开展和参与这样的活动。

6.不定期举办古读诵读大赛

为展示学生背诵成果,笔者不定期地在班级中举办古诗诵读大赛,通过海选方式,分组进行淘汰赛,最后获胜者将获得"背诵之星"称号。通过这样的活动,笔者所管理的班级已经产生了好几名背诵之星,而还没有拿到该称号的学生,也在积极努力,想争取成为下一届的背诵之星。当然,这种背诵大赛,还可以在年级层面甚至全校进行,这样可将背诵活动推广至全校学生,让广大学生也从中受益。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多积累一些优秀的古诗文,将有助于改善学生为人做事的质地,不断加厚和刷新他们的人生底色,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

让我们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行动起来,组织学生参与到古诗文诵读活动之中。让我们一起为学生的将来,祖国的明天贡献一份力量。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7、8、10.

[2]周晓文、李国英.识字教学软件制作中的汉字学理念[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50-51

[3]孟广均.信息资源管理导论[M].科学出版社,1998:116

古诗三首教案范文5

关键词:网络环境;古诗教学;传统模式

一、现行的网络学习环境分析

1.科技在进步,网络成为教师教授学生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网络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对于学生来说,网络中虽然包含的知识繁多,但是复杂多样,对于专门的学习网站也是鱼龙混杂。许多知识点并不统一,甚至有些知识点与我们的教学大纲相悖,不能满足学生对于课本的需求。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加以鉴别,以免受网络影响对孩子的理解造成偏差。

2.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也容易受网络的各种消息的影响,造成各种不利于学习的因素,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所出现的各种信息,要专心于要查找的资料而不被网络信息所干扰。

3.面对以上两点环境的分析,我们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网络,不仅让学生学习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用网络积累知识、复习知识,形成自己的古诗网络体系,从而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二、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古诗的要求

1.古诗的读法。古诗之所以流传后代,不仅仅在于其意境之美,更重要的是其读法的优美。无论是五言绝句还是七言律诗,在读的时候必须注意其韵律,要学会抑扬顿挫,分清平仄之声,否则很容易像说话一样失去其美感,这样的话很难让学生对古诗产生格外的兴趣。例如,在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的时候。“日照香炉(顿)生紫烟,遥看瀑布(顿)挂前川。飞流直下(顿)三千尺,疑是银河(顿)落九天。”这样会有心灵的互动性,但是如果直接读下来毫无停顿可言的话,就会失去美感,变得索然无味了。

2.作者的介绍。我们在教授古诗的时候,必不可少的要让学生学习关于作者的一些知识,包括朝代、所写的作品的风格等等,例如唐代的李白、杜甫等。

3.古诗的翻译。我们在讲古诗时,除了需要讲课本上的重点词语的意思,还要讲授一些大纲上要求但是课本没有标注出来的词语。还要给学生通一遍古诗的意思,让大家有所了解,并且可以根据古诗的词的解释来自己翻译古诗。

4.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一首古诗的情感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因为只有掌握了作者在写作时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更好地去理解这首古诗,更加容易背诵记忆。

三、网络环境下的古诗教学平台

很多家长都会认为在网络环境下孩子如果上网,一定会影响学习,其实不然,在上文中表述网络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会被要查找资料之外的消息所影响,但是我们如果运用好网络,寻找正确的平台告诉学生,并通过老师、家长两方面进行监督,则会有效避免这一情况并且可以提高效率。

1.腾讯QQ平台。其实QQ在发展过程中已经不是单一的聊天工具,而是开发了许多额外的功能,可以通过QQ群组功能实现古诗教学的小组式讨论。通过老师在组内对于某一首古诗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解答。这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空闲时间,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2.网易博客,QQ空间平台。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很多课堂笔记学生来不及记录,很可能造成古诗知识点的缺失,可以通过网易博客或者QQ空间日志进行补充,把要注意的知识点或者要用到的古诗的作者、翻译等知识展现在日志上形成电子教案。这样学生可以随时观看,从而弥补了上课时的知识点漏记、错记等现象的发生。

3.360网盘。360网盘是最近由奇虎360推出的一个网盘,在众多网盘中选择360不仅仅是其客户端比较人性化,而且它的容量是36T,并且拥有方便的群共享功能,在群共享中可以找到许多关于古诗方面的资料供学生参考。

四、网络环境下古诗教学老师需要做的准备

1.老师需要上网查找资料,筛选资料,整合资料,并把课本知识点录入电脑,根据所有的资料进行初步整合,然后根据大纲的指导形成本课古诗所需要的教案,并根据教案做成上课使用的课件。

2.老师提前把课堂古诗所要学习的重点提纲在平台上公布并要求学生进行资料的查找并预习。

3.课上抽出一部分时间进行学生的成果展示。

4.在讲完一首古诗后,将所有的资料上传,包括搜到的古诗的朗读、古诗的重点字词、古诗的考点、古诗的翻译和古诗所表达的情感等。

五、网络环境下古诗教学中学生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1.根据老师网络平台的提纲进行古诗的预习,初步了解古诗的读法和个别词语的意思,试着翻译全文。

2.上网查找所要学习古诗的意思、作者的基本简介。

3.给老师留言对于所学古诗的疑点。

六、对于网络环境下古诗教学的注意事项

1.老师对于网络知识的甄别筛选。

2.老师对于网络和课堂的把握度。

3.老师对于学生学习进度的及时把握,并不断改进方案。

古诗三首教案范文6

一、现代诗歌教学的困弊:滞后与含混

(一)滞后:教与学的错位

“滞后”是中学语文教学中诸多病症中的一个重要症候。当文学学术界早已引进“叙述视角”等进行小说解读时,现行中学语文小说教学还仍然仅仅围绕“三要素”大做文章。以《祝福》教学为例,如果我们不关注文中叙述者“我”,就很难在文本主旨探求上有深度突破:从单纯批判封建礼教的维度看出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批判与自我反省的意旨。而这,远非个案。

现代诗歌教学,一方面,教材选文与学生接受心理存在时差。纵观现行各版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选例,不论是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唯美诗作,还是卞之琳的《断章》、穆旦的《赞美》等运用现代诗歌技法的诗文,多数间离当下已逾半世纪。不可否认,经典需要时间磨洗与积淀,但是,这也就让这些作品从天性上与学生铸成了交流上的“鸿沟”。另一方面,教师的知识贮备与学生的期待视野存在落差。就高校语文师范教育而言,现代诗歌教学明显卑弱于其他专业学科。自然,秉持而出,在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其历史发展中的艺术流派与审美追求的把握上,大多中学教师便捉襟见肘了,难以满足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认知欲求。

(二)含混:古与今的一致

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含混”主要表现在教师教授理念上的古今一致。换言之,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乐于采用轻车熟路的古典诗歌教学套路去分析现代诗歌。这种一层不变的教学理念,直接导致了现代诗歌教学的“失重”。

下面是一则关于《再别康桥》的教学简案:

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徐志摩与写作背景;

2. 诵读诗歌:梳理字词,把握节奏;

3. 鉴赏诗歌:

(1)品味意象:“金柳”“浮藻”等;

(2)感悟情感:体味作者难以排解的别愁。

再来关注一则《秋兴八首》(其三)的教学简案:

1. 导入新课:介绍创作背景;

2. 诵读诗歌:教师纠正学生误读字音,训练学生朗读技巧;

3. 鉴赏诗歌: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作者哪些情感?

4. 总结诗歌表达技巧。

上述两个教学设计,司空见惯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平心而论,以简窥繁,我们不难看出,古典诗歌教学与现代诗歌教学,不论从教学流程,还是从教学主干内容提设上而言,均无二异。这点认识,不仅是语文教育客观批判与语文教学主观惶恐的交集,更是我们重新审议与践行现代诗歌的一个迫切而深沉的出发点。

二、现代诗歌教学的津梁:定位与养护

毋庸讳言,现代诗歌受到古典诗歌的烛照熏染,“丁香”“梧桐”等古典意象大量存现于一些现代诗歌中。但是,与古典诗歌相较,现代诗歌仍有大量独特的地方:现代诗歌的意象选取、技法运用等维度的建构不仅根植于古典诗歌,更受到西方现代诗歌的影响,对年青一代的影响亦是持久而强大的。因此,现代诗歌是“融合”的产物,既为融合,教授时,定位非常重要,否则,滞后与含混再所难免。

(一)定位:现代诗歌教学的肯綮

1. 诗歌史学意识定位

任何样式的文学都有着循序发展的历程。就现代诗歌而论,其发展大体历经三阶段,即:1919—1949年、1949—1966年、“”时期。

1919年至1949年,现代诗歌,无论是语言,还是技法层面,均显稚嫩与粗糙。由于急于跳出传统诗歌的桎梏,诗人们热衷寻觅西方文化的因子,大量借鉴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等的主张。如穆木天、李金发等以法国象征主义为师,开中国现代派新诗的先河。自然,文化充分涤荡的时代,亦是才人辈出的时代。这个时代,涌现出戴望舒、徐志摩、冰心等现代诗文大家。1949—1966年的现代诗歌主要借鉴前苏联的文艺理论,以贺敬之、郭小川等作为代表人物,诗体形式一般为楼梯体或民歌体,政治抒情味道十分浓郁。1968年以来,以食指为代表的“朦胧诗人”,开始颠覆时期政治口号式的诗歌。“朦胧诗”意象繁复、表达隐晦,重视书写个体精神。

脱离了文学史的定位,教师便很难有明晰的立场去审读现代诗歌。面对朦胧诗歌,我们沿袭浪漫主义抑或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对其进行解读,必然会出现失语的困窘。这便突显出厘清现代诗歌沿承脉络的紧迫性与必要性。释解兹题,语文教师可参读龙泉明的《中国新诗流变论》,常立、卢寿荣的《中国新诗》,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新诗史》等著作。

2. 诗歌解读意识定位

面对现代诗歌,我们除了应备具宏观意义上的史学定位观念之外,还应积极介入微观层面的文本解读。让现代诗歌具有“现代”的生命,核心是要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现代”的眼睛。否则,必将现代诗歌的解读推回古典。首都师大的孙晓娅在《新诗的思维术——新诗教学的改进策略》一文中,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解读现代诗歌之“现代”的别样门径。现摘录部分:

古诗三首教案范文7

一、引入与古代诗词相关的典故、趣闻或轶事,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兴趣。比如,在教李清照《醉花阴》这首词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为人,并对这首词发生兴趣,我首先向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李清照写了这首《醉花阴》,寄给他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觉得词写得太好了,自己写的不如妻子,但他不甘心,于是赵明诚废寝忘食想了三天三夜,写了十五首词,把李清照的《醉花阴》混杂在这十五首词中,然后拿给朋友看,要朋友评选哪首写得最好,朋友欣赏了半天,说道:“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都发出会心的微笑,不禁对这首词产生兴趣和期待,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效果显著增强。但是提高学生兴趣不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关键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方法,即“授之以渔”。

二、知人论世,深入内心,把握诗人跳动的情感脉搏。

解读、赏析古代诗词就必须探本求源、深入内心、把握诗人心声。对于抒情性诗词,教学时,要引导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李白的诗歌抒情性都比较强烈。笔者在教《行路难》时,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把握诗人的情感波澜。学这首诗,把李白此时的“情”参透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结合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经历,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李白,感受诗人创作此诗的情感态度,理出本诗情感轨迹。该诗一开始写宴会的场面,面对“金樽美酒”和美味佳肴,李白的心情理应是很高兴的,但诗接下来笔锋一转,写道: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此时李白的情绪一下子由高兴转为失落,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李白想到仕途坎坷,报国无门,心里感到愤懑。诗人的心情是不是就这么一直低沉下去呢?然而李白毕竟不是常人,在逆境中他还是满怀希望,相信有朝一日自己会得到朝廷重用的,于是心情一下子又乐观起来,但是又想到路途艰难,出路未知,心理不免变得沉重起来,但李白并没有消沉,最后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充满信心,颇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情怀。末句格调高昂,震摄全篇。通过深入诗人内心,我们感受到李白那颗跳动的心灵,理出诗人那喜怒哀乐、抑扬曲折的情感轨迹。经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对这首诗以及诗人李白就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三、揣摩关键词句,提高鉴赏的古诗词水平

关键字词的把握,是解诗的关键。初中学生的古诗词知识积累相对贫乏,抓住关键字词,是掌握诗词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发现,学生鉴赏《游山西村》容易理解诗作赞美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流露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总觉得平淡无奇,无过人之处。于是要求学生重点分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疑”和“又”,疑”是疑虑,猜想;“又”则表示出乎意料的惊愕、喜悦,含喜出望外的意思。“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弯弯水,仿佛无穷无尽,自然令人疑惑;但正在疑惑难以排解的时候,竟然发现一个美丽之所在――“柳暗花明又一村”。诗的构架已然明了,学生也能体会到诗中所包含的哲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要有乐观主义精神,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关键字词的把握和解析,能够提高鉴赏的古诗词水平,所以古诗词教学中必须加以重视。

四、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品味古诗词的意境美

古诗词的意境美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难点,它既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内容及情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又要立足现实联系学生实际,联系时代依托整个作品来领悟品味;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意象,并揣摩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来进行品味意境。同时要把握主人公的处境,做到这些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仅仅五句二十八个字,却写了九种事物,而九种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特别是用“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明丽反衬“断肠在天涯”的凄苦之情,起到了非同寻常的效果,让学生进入诗词意境,体会游子思乡的悲凉心境。

五、从古诗词中找榜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古诗三首教案范文8

关键词:诗词教学;现状反思;对策

中国古典诗词是人类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我国古代人类智慧的高度结晶,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一线教师都非常重视古典诗词教学,但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有必要进行反思。

一、古典诗词教学现状反思

(一)教学现状:

1、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日趋低下,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兴趣。

2、大多数学生认为古典诗词就考几分简答题和名句,影响不大,一部分学生背诵古诗词只是为了应付检查。

3、古典诗词学生答案五花八门,思路不清,术语不明,语言表述不准确,语言逻辑混乱,拼接答案现象严重,得分偏低。

4、学生畏难情绪加重,应付现象层出不穷。

(二)原因分析:

1、课本所选某些诗篇与学生距离太大,学生理解困难。如《离骚》,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艰涩难懂,学生缺乏读下去的欲望。

2、呆板的教学方式冲淡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激情。部分教师平时教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感知时间反而减少,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文言文精读课。

3、学生看到课后“背诵”二字顿生反感,让他们自觉、静心地去背诵古典诗词实属不易。

4、学生学习心理日渐功利、浮躁,应付学习现象普遍。

二、古典诗词教学对策

1、以美感享受为目的统驭古典诗词教学工作。

中国古典诗词内在美表现在意境和神韵之美,外在美表现在辞采、声律和结构之美,既如此,就必须把享受美感作为诗词教学的最终目标,不能疱丁解牛,肢解诗词美感,使学生学习味同嚼蜡。

2、以明确的诗词知识建立古典诗词知识架构。

学生进入高中,学过的古典诗词并不少,可要让学生说出古典诗词发展史、不同时代的特点、代表作者、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学生往往会一头雾水。学生只是在被动接受老师的有意肢解和概念堆砌,分不清意象和意境,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更不能说清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联系和区别了。学生获取的知识难成体系,无法支撑古典诗词的深入学习,因此,教师要在进行诗歌单元教学时,有意识地分期讲述相关知识,让学生建立起知识架构,从而逐步消除学习的盲目性,让学生从容学习,不再觉得古典诗词高深莫测,无所适从。

3、以富有感情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词。

诗词独特的韵律美是其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最大特点。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韵律美,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教学之初,可以先播放名家朗读录音,或配以相关的诗词改编的歌曲,如学习《琵琶行》,可播放经典琵琶曲《十面埋伏》,在讲授《孔雀东南飞》刘兰芝拒婚一节时,可借用《梁祝》中表现祝英台抗婚的一段乐曲,让学生在聆听和模仿中感受诗词的感情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品味诗歌的节奏,通过诗词句想象、联想其描绘的场景和抒发的感情,锻炼思维能力,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在朗读指导的基础上,可采取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范读,若学生兴致很高,还可以引导学生仿写或填词,巩固学习成果。

4、以背景故事为抓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典诗词是作者思想感情深切、真实的流露。是诗人特定形势、环境、背景下的特定情感的流露。这其中有很多台前幕后的故事,学生也非常渴望了解这些背景故事,进而了解作者,认识作者,理解作者和作品。但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将其忽略不计,这的确让人遗憾!如本人在讲宋朝陆游的《书愤》时,特意设问:陆游一生写了九千三百多首诗词,为什么多以“痛击狂胡”的爱国主义诗篇居多?学生无从作答。我便从陆游的爱情说起,谈及其和唐婉都著有的《钗头凤》,告诉学生他们原是表兄妹,两人婚后不但情投意合,唐婉的才情更是让二人亲密无间,但陆游母亲从中作梗,逼陆游休掉唐婉,另娶一妻,还修改了陆游给唐婉的情书“重圆有日,待我三年”中的“三”为“百”,致使唐婉心死再嫁。三年后二人再聚沈园,非常伤心,陆游在墙上题写《钗头凤・红酥手》,唐婉看后,唱和《钗头凤・世情薄》,此后不久抑郁而终。婚姻的失败,成为陆游转而从军,痛击狂胡的原因之一。讲罢,学生成了作者的知音,走进了他们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与他们进行着心灵上的对话。

5、以关键字词和诗句为突破口鉴赏诗词

古人讲究遣词造句,把浓厚的感情浓缩在几句诗词里,每一个字词都饱含深远的意义和感情,因此,对重点字词和诗句的赏析能够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的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着一“空”字,渲染出了一幅雨后山村清新宁静的自然画卷。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借助了六种景物和六个修饰词,渲染了环境,对仗极其工整。学生对诗词的学习重在鉴赏,教师不必逐字逐句分析,可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字词、诗句,表明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追求答案的统一和规范。

6、以诗词意境为灵魂把握古典诗词

意象既是自然之象,也是作者感情之象,意境既是由意象构成的自然之景,同时也是作者的心中之境。

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探求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可以说,学会通过意象把握古典诗歌的意境,就掌握了理解古典诗歌的关键。诗词的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把握诗词的意境不能照本宣科,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细细品味和体会。比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开头就以“寒蝉”“凄切”“骤雨”渲染了一种清冷的气氛,为后文的恋人分别做铺垫。古人往往习惯借助一些固定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比如“月”是用来思乡的,“落日”表达凄凉失落的情感,“杨柳”表怨别,“松”表正直,“菊”喻高洁,“梅”喻坚贞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意象来体会意境。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抓住诗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灵魂。

总之,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要采取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突破难点,不断提升古典诗词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古典文学鉴赏集》,辽宁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古诗三首教案范文9

摘 要: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古诗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古诗 认知规律 背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古诗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有目标,有计划。不贪多,不性急,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比如开始背时每天背一首,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十天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这样10首10首的过关。全部背完后再开始总复习,每天复习4首,20天又是一个阶段。因为开始是从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经过不断复习,总比后面的背得熟,就再从后面倒着往前背。背熟后再抄写或默写,还是像前面那样,一天四首。这样反反复复,正背了倒背,倒背了再打乱顺序背,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用不了多长时间,80首诗就能巩固住了。如果赶上假期,就布置学生一天一首,边背边抄,既练了字又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根据学期计划合理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诵读活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教给学生方法。背诵古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教学生背古诗的:先领读三五遍,使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第一遍最重要,一定让学生看清楚读准确,不然一旦读错了等到背熟了再改可就麻烦了。然后是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最后熟读成诵。有的诗适合加动作我就边领读边做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诗,需要给学生讲解时代背景;简单易懂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背;像《商山早行》那样难读又难懂的诗,我就和学生一块背。在看了电影《疯狂英语》后,我又将李阳的"三最法"融入到背古诗中来,更激发了学生的背诗兴趣。

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的记忆,大量的背诵、积累,不必加重学生负担,非要学生弄懂不可。另外在背的过程中我建立了学生档案,将学生每天背诵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对那些记忆能力较差,背诵起来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抽空单独进行辅导,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诗兴趣,我还采取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诗文表演、古诗接力赛、给诗配画、办古诗专刊手抄报、配乐诗朗诵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日渐高涨。在圆满完成小学阶段必背80首古诗词的任务后,这学期我又开始给学生补充初中必背古诗文,每天一首,抄在黑板上,让学生积累在采蜜本上并背过,如今全班学生人均背古诗100多首。在学校组织的几次古诗诵读竞赛和抽赛中,我班均获得了满分的好成绩。

开展古诗诵读活动近两年来,学生不但积累了大量的故事,而且掌握了一定的背诵方法。我统计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1)熟读成诵法,有的同学把它叫做狂读法,也就是李阳的三最法。多读,大声读,读着读着就背过了。这是背诵古诗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2)理解背诵法。先理解诗的大意,然后顺着意思背。(3)想象画面法。边读边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对这三种方法,学生还进行了比较,说第一中方法背得快,但不如后两种方法记得牢。另外还有"加动作法"、"听录音法"、"边写边记法"等。这些经验都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问起他们背诵古诗的好处,归纳起来,也有这么几点:1、可以增强记忆力;2、能训练口才;3、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受到思想教育;4、了解古时候的一些人和事;5、培养想象能力;6、提高审美情趣;7、作文时可以用上一些佳句。其实,我觉得开展诵读古诗词活动的好处远不止这些。前几天,我想查个资料,问学生谁带古诗书了,教室里如雨后春笋般一下冒出四十多本书来,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绝妙唐诗》《诗经》《古诗大看台》《古诗文全集》《新编千家诗》《千家诗评释》《千古美文》《初中双色必背古诗文》《古诗文导读》……林林总总,近三十种。有个同学还买来了《诗词》。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古诗词诵读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古诗文,将会改善我们为人做事的质地,不断加厚和刷新我们的人生底色,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陶冶我们的道德情操。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手把诗书,或高声疾诵,或低声微吟,在唐诗宋词的天地里心驰神游,去营造我们中华民族21世纪的书香社会吧!

古诗三首教案范文10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到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古诗的教学有着更重要的作用。所以,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具体谈谈多媒体在古诗教学中的尝试性的做法。

一、音像示范诵读,感知诗情

经过小学的古诗文积累,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预习后对所学古诗内容有了大致了解,但往往忽视诗歌的诵读,缺乏情感。

在音像的示范诵读下,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去诵读诗歌,而且在多次诵读中也感知了诗歌的情感,为体悟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如我在教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中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这首词时,先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解决容易读错的字、长句子的停顿等问题。然后请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读这首诗。两个学生读得都有气无力的,没有豪情与悲壮的情感,有的重点词的重音也没读出来。我就追问学生重点的句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可怜白发生!”究竟应该怎么读,学生议论纷纷。此时我打开音像资料播放,学生立即鸦雀无声,认真听读。第二遍时,大多数学生已是情绪高涨,伴随录音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感叹。当录音播放完时,学生还意犹未尽,自己轻声吟诵。在诵读的过程中,我知道学生对这首词的情感已把握得差不多了。可见,音像示范诵读确实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课件拓展内容,体悟诗意

由于教材注释提供的背景资料有限,学生对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重点句子的品味等都很缺乏。在预习的基础上虽然有所了解,但因为农村学生条件有限。不能够深入查阅资料,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对诗歌相关的资料要作仔细的准备,并呈现给学生。这往往对学生理解诗歌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样,多媒体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在投影上呈现更多的信息资料,这相对于以前教师拿着教参站在讲台上费劲地读来说,不仅时间节省了,而且直观地呈现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悟、把握诗歌的意境,从而为诗韵的品析起到关键的铺垫作用。

如我在教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诗时,在诵读把握诗歌情感的基础上,先请学生讲解作者王勃、杜少府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等。学生大致讲清楚了情况,但也有遗漏的地方,于是我运用课件呈现出“初唐四杰”、王勃的生平经历、写作的具体原因以及难理解的一些词语“辅三秦”、“望”,句子“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意思等,让学生更详尽地了解这首诗所写的意思,以便更好地体悟这首诗的意境。同时,也呈现了高适的《别董大》、白居易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了里面送别的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拓展了诗歌的内容,也让学生了解了“送别诗”,这对中考复习也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三、画面展示重点,品味诗韵

诗歌的学习不仅要感知情感,体悟意境,更主要的要对诗歌的诗韵作更深入仔细的品析,它是一首诗的精华所在,是诗歌的灵魂,这也是它几千年传承下来的重要原因。所以平时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多练习诗歌鉴赏的技巧,把握诗歌的诗韵,体味它的魅力。我认为多媒体在这方面可以灵活运用,采用展示诗歌画面的重点,让学生多读、多领悟、多思考、多训练,品析诗歌的美点,品味诗歌的韵味,以形成鉴赏和审美的能力。

古诗三首教案范文11

关键词:小学音乐;古诗;融合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具有音乐美与意境美的特点。在古代,古诗是用来吟唱的,古诗与音乐具有天生的合一性。《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正是因为古诗与音乐的这一种密切联系,把古诗融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用音乐来演绎古诗的美,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小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一、古诗运用“三重新”――提升音乐素养

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提升小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在实践的过程中,我通过古诗新唱、古韵新歌、古曲新诵的古诗运用“三重新”策略,有效地促进了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古诗新唱――提高歌唱能力

歌唱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音乐素养,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歌唱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古诗具有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的特点,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新唱的策略能够激发起小学生歌唱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歌唱能力。

例如,小学生对《春晓》这一首古诗是十分熟悉的,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有《春晓》这首古诗改编的歌曲。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聆听这首古诗歌曲在速度、节奏和旋律上的特点,并且对歌曲中对春天美景的赞美之情进行触摸。这样,小学生就明白了要用一种欢快的节奏去唱这首。在学生掌握了这样的唱法以后,我再引导学生进行“古诗新唱”,让他们先对这首古诗的意境进行想象,然后让他们进行歌曲创编,很多学生根据这首诗的意境,在歌曲创编的过程中,加入了“唧唧、啾啾”等歌词,这样,他们在演唱的过程中,就能够更加深入地体现这一古诗的意境美了。

可见,通过“古诗新唱”的策略,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歌唱能力,在这样的歌唱教学中,小学生会主动参与到歌曲的创编过程,这对于提升他们的音乐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古曲新诵――引导音乐想象

音乐想象是一种重要的音乐素养,小学生在音乐想象的过程中,才能与音乐进行深入对话,才能在这个过程中深入音乐的优美意境中去。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古乐新诵”的方式来引导小学生进行音乐想象。

例如,《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古曲,这一首古曲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如果在教学中采取传统的方式,小学生并不能很好地融入到这首古曲的意境中去。在教学这首古曲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出示了春江花月夜的相关图片,然后对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进行配乐朗诵,学生一边观看着多媒体图片,一边听着我的配乐朗诵,他们有效地进入到了这一首古曲的意境中去。然后,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首古曲进行配乐朗诵,他们在朗诵的过程中,把一轮明月仿佛被无数浪花簇拥着从浩瀚的大海中涌出,幽渺的海面顿时开拓一个银光皎皎的壮美境界进行了再现,把“春欲老、花已落、江远去、月西沉、夜将尽”的失落美进行了升华。最后,我再给学生播放《春江花月夜》这一首古曲,这样,他们也就很容易融入到其深远的意境中去了。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通过古曲新诵的方式,学生就有效地走入到《春江花月夜》这一首古曲的意境中去,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古韵新歌――组织音乐创编

所谓“古韵新歌”就是指引导学生借助不变性的旋律及多变性的歌词进行古诗填唱的创编活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采取这样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创编,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郊游》这首歌曲时,学生通过聆听歌曲感受二拍子的节奏特点以后,我组织他们进行了“古韵新歌”的古诗填词创编活动。很多学生基于《郊游》这一歌曲的 “走 走|走走 走|”节奏中,利用《咏鹅》中中“鹅,鹅,鹅”进行填唱。学生在填唱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进行了音乐创编,这对于提升他们的音乐创新能力是很有作用的。

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古韵新歌”的形式十分受小学生欢迎,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体验到创编的快乐,能够促进自己音乐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诗情画意“三重美”――培养审美能力

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音乐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音乐具有节奏美、意境美与情感美,这与古诗的美学价值刚好融合。因此,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把音乐与古诗的这“三重美”进行融合,以此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一)音乐美与语言美的搭配

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古诗词歌曲的创作,引导他们用音乐旋律去彰显古诗词的语言美。这样,就能够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所蕴含的语言美,并且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古诗的一种语言美。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一诗是以“ang”为韵脚的,读起来具有琅琅上口的特点,这是古诗语言美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音乐旋律为基础用这一首古诗进行填歌词,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有效地感受到古诗与音乐的这一种内在语言美的联系,这对于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十分有好处。

实践证明,通过音乐美与语言美的搭配,能够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与音乐在语言上的美感,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引导他们进行审美体验。

古诗三首教案范文12

一、读

1. 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要求:“横”字应该读héng,不能读成hèng;诗句中的两个“不”字都应该读成bù,而不能读成bú;“识”应该读成shí,而不能读成zhì。

2. 有层次地读,读出节奏。要求: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所以要读出节奏来,可以按照xx/xx/x/xx的节奏来读,还可以按照xx/xx/xxx的节奏来读,诗的名字应按x/xx/x的节奏来读。)

3. 有感情地读,读出诗意。要求:边读边想,想想庐山的真面目应该是什么样的。

4. 分组比赛读,读出意境。要求:看看哪一个小组读得最好,全体学生做评判。

二、悟

师:通过刚才的读,大家都能流利、有节奏地读了,也能通过不同层次的诵读,大体知道诗句的意思了。

那么,要想更加完整地理解诗的意思,我们还要深入去解读每一句诗,每一个字的意思。只有这样,你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那么,你认为应该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诗的意思呢?

生: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查字典,也可以看注释,或者看看古诗的插图,想象一下。

师:那好,就请你们用自己的方法来理解这首诗的意思,然后我们在一起交流。

生:第一句我认为应该着重理解三个字,那就是“横”、“岭”与“峰”的意思。

通过查字典,知道“岭”的意思就是指山脉,是向远处不断延伸的山脉;“峰”就是指山峰,也就是山脉中最高的山。而“横看”就是从正面看的意思,这是我从古诗的插图上感受到的。第二、三句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诗的意思了。第四句我是通过查看注释知道“缘”是因为的意思。

师:那你们能自己把这首诗的意思给说出来吗?看看哪一位同学说得最好。

生:说诗意。

三、想

在这一环节,教师安排了两个想象的任务。

1. 想一下庐山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诗中只是介绍了从正面看庐山像一条绵延不断的岭,而从侧面看又像是高耸入云的峰。第二句诗还说了“远近高低各不同”,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请你们想象一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都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2. 联系生活想一下,诗的最后两句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样的意义。

四、思考

1. 反复吟诵悟意境。古诗由于距离学生比较远,再加上它们的节奏感非常强烈,我们只有让学生读出诗的节奏来,学生的情感就会不由自主地融入到古诗中来。所以,吟诵是古诗教学的生命线,学生只有在反复的吟诵过程中才能品读出诗的意境。记得苏轼曾经说过:“三分诗,七分读。”我们只有让学生多吟诵古诗,那么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也就会在吟诵过程中慢慢明朗化。比如上述的教学片断中,先让学生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读熟节奏,最后读出情感来。通过不同层次的吟诵古诗,学生自然就可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了。

2. 解读诗句促理解。要想学生较好地理解诗的意思,让学生自主去解读诗句非常重要。以前的教学,教师总是先讲解,然后把古诗的意思抄在黑板上,让学生来背诵,这是一种教死书的行为,学生在这种教学下,自评解读能力就得不到提升,而当遇到陌生的诗词时,就不知道如何来解读了。所以,在本教学案例中,笔者一改以往的做法,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来解读古诗,有的学生用查字典的方法进行理解,有的学生是通过看注释来理解的,还有的同学是通过看插图来想象的。无论他们用什么方法,都能非常透彻地解读诗句的意思,同时也习得了通过不同角度来解读文本的(下转 155页)(上接 141页)方法。这比我们把诗的意思抄给学生的教学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