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

时间:2022-04-13 22:24:49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范文1

关键词:康复治疗学;教学质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11-02

康复治疗学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我校始终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围绕“以现代康复医学理论与技术为核心,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以人为本、注重实践”的办学指导思想,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笔者对2007~2010级康复治疗专业情况进行统计,现总结如下。

一、学生的实际知识与能力结构合理

1.专业知识结构改革。我校康复治疗专业知识结构经过四年的教学实践,基本上形成了以公共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及康复专业知识为主的三大知识结构模块。2007级、2008级两个年级学生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平均成绩在82分以上,同时,两个年级的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的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均在65%以上。分析两个年级学生综合学习成绩表明,康复治疗专业学生具备了从事临床康复治疗必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了适应行业及学科的发展,突出我校的办学特色,康复治疗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在重视现代康复医学基础理论和技术学习的前提下把中医传统康复理论技术融入到现代康复医学体系中,注重学生中医传统康复理论及诊疗技术的学习,使学生即掌握了完整的现代康复治疗学理论与技术,又具备较为丰富的中医传统康复知识与手段。①我校在现代康复与传统康复知识结构的培养上比较合理,现代康复知识与传统康复知识的课时教学比例约4:1,传统康复教学内容主要以针灸推拿为主,即体现了以现代康复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又充分发挥了中医药院校在传统康复教学上的优势。②在康复专业实践课学时安排上超过了1/3的比例,且康复专业配置了运动疗法教学实验室、作业疗法教学实验室及言语疗法教学实验室,真正做到了注重学生康复操作技能的培养。

2.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实际水平合格。2007~2010级学生理论考试合格率平均为98.3%,良好率平均为51.2%,优秀率平均为18.8%;2007~2009级操作技能考试合格率平均为97.9%,良好率平均为38.6%,优秀率平均为56%;实习前强化训练技能考核合格率100%。学生理论和操作技能过硬,受到了各实习单位的充分肯定。

二、素质培养

1.学生的素质结构符合培养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四年来,先后有52人获“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43人获“奖学金”,其中6人获国家奖学金;共获得各类过级考证证书332项。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为64.7%;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通过率为26.7%;学生国家计算机二级合格率为26.7%;其中07、08级获得保健按摩师证166人;公共营养师证、心理咨询师证书及其他证书42人次。

2.研究实践成果和校级以上竞赛奖励层出不穷。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以及校园科技文化、科学研究、社会实践活动;四年来,学生申请湖南省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1项,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项;2009级康复治疗班学生辛蔚所设计的“调节新型康复台阶机”已申请国家专利1项。参加校级竞赛获奖289人次,市级竞赛获奖8人次,省级竞赛获奖7人次,部级竞赛获奖12人次。

3.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及心理素质培养。始终坚持“不断加强医学人文、道德和身心素养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我校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培养,加强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①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康复治疗专业学生总人数192人,其中党员28人,占14.6%;团员164人,占85.4%;入党积极分子153人,占79.7%。②学风淳朴,专业思想稳固。四年来年,先后有6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37人获校级奖学金,18名学生获得“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荣誉称号。③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我校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视为学生工作(尤其是学生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利用校报、橱窗、展板、校园网等大众媒体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心理知识的积极性,掌握了很多的心理保健常识。如通过开展“5·25心理健康文化周”系列活动,宣传普及心理知识;丰富心理健康网页,发挥网络咨询作用。④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科技、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方面:积极开展大二暑期临床见习活动;多次开展志愿者“爱心义诊进社区活动”,给社区的老人,残疾人送去了温暖;以湖南省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为依托,开展主题为“推动康复治疗在社区及基层的发展”社会调研活动等。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学校重视课外科技方面活动的开展,邀请省内专家开展学术讲座,如:《康复医学发展现状》、《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脑卒中的康复》、《中风患者的传统康复方法》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设计的“调节新型康复台阶机”已申请国家专利。四年来,获得长沙市第七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市按摩医院杯”推拿手法技能大赛团体(专业组)三等奖,“针拿手法技能大赛”获专业组三等奖,“心理健康知识竞赛”三等奖,校“社会调查报告比赛”二等奖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参加迎新晚会、校运会、春季马路赛、篮球赛、禁毒宣传、亲近自然野营等各类活动。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课外科技及文化活动,使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三、毕业设计

为适应临床的需要,实现中西结合、能西会中的康复人才培养目标,我校改革了康复治疗专业毕业考核模式,以专业理论综合考试和康复基本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代替以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答辩的毕业模式;毕业考核包括临床技能考核和综合笔试两部分,其中综合笔试占40%,临床技能考核占60%。综合笔试由基本理论考核和病例分析组成,基本理论包括:康复评定学、PT含运动学、OT、言语疗法学、针灸学、推拿学;病例分析包括:内科病例1例,外伤科病例1例;临床技能考核分2站进行,第一考站(现代康复治疗技术考核)包括康复评定、PT、OT、言语等评定和治疗的技术,常规体格检查;第二考站(中医康复治疗技术)考核含针灸、推拿技术操作。注重“技能培养”,通过强化以“实验—开放实验室—创新课题—实习”为主线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把课本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临床实践中,并完善了实习管理制度,制定了适合康复治疗专业的实纲、实习计划、毕业考核实施细则,对毕业实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实习前进行强化训练,考核通过后方可进行实习;实习结束进行毕业临床技能考核,合格后方可毕业。

本专业办学以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现代及传统康复治疗知识和技术,能在各类康复医疗机构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应用型医学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经过四年不断采取措施,适时调整专业规划和培养计划,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强化实验—实习—开放实验室—创新活动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设,以适应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近年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本专业毕业生基础知识牢固、实践技能过硬、适应范围广。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康复治疗学教学体系,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康复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效玮,曾玉.浅谈我国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J].中国医学创新,2010,7(4):12-14.

[2]王芗斌,陈立典,陶静,等.康复医学本科实践教学的思路与方法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12):909-911.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范文2

关键词: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265-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第十章“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中明确指出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而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水平的影响与制约。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对三所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应对策略,以期为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提供相应的参考与帮助。

一、黑龙江省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一)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据调查显示,我省特殊教育专业师资现存在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师生配比等方面不合理的现象。首先,很多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是由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专业老师来担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其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年龄跨度较大,45岁以上老教师与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据了教师总数的大部分,35岁――45岁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出现了“断档”的现象;再次,师生配比不合理,资源利用不充分。

(二)人才培养现状

1.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人才培养是面向一线机构为主,所以人才培养目标比较一致:本专业培养具有特殊教育专业领域基本理论知识和特殊儿童早期康复专门知识,具备从事特殊儿童基础教育、早期康复和心理辅导的基本能力与技能,具有创新和实践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体魄,能够从事教育、科研、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各校都做了积极地探索和创新,以黑龙江幼专为例,其人才培养模式为:着力完善“一主线、两融合、多渠道”的2+1人才培养模式。

“一主线”:即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目的。

“两融合”: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融合。

“多渠道”:是知识获得多渠道和就业多渠道。

(三)就业情况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本、专科层次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其中本科层次毕业生从事特教相关工作的占就业人数的82%,专科层次的占78%。从工作内容上看,从事特教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中,47%从事自闭症、智力障碍、发育迟缓等儿童的教育工作,33%的毕业生从事听障儿童的教育工作;其他20%的毕业生分别从事其他类别障碍儿童的教育工作,或是残疾人联合会、社区等相关部门工作。从就业去向上看,有43%的毕业生留在省内工作,有57%的毕业生选择北京、上海、安徽等省外城市工作。

二、特殊教育专业建设设想

(一)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特殊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生师比不合理、年龄两极分化以及部分教师一线机构工作经验不足等困境,提出建议如下。

1.调整师资数量,优化生师比

抽样调查显示,黑龙江省特教专业生师比为12:1,显著低于教育部所规定的18:1的要求。这既导致教师工作量不足,又制约了教师的使用率,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有必要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严格控制师资队伍总体规模,扩大招生数量,提高生师比和办学效益。

2.完善师资进修方案,提高师资专业化水平

据调查显示,在特教专业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从未接受过系统的特教专业训练,使得本专业师资专业化水平受到一定限制。因此,需要一套完善的师资进修方案来提升师资专业化水平。第一,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分批次、有计划地将教师选派到一线机构,深入到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等活动中,提升教师的专业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第二,学校应秉持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构建起个性化、终身化的多元培训模式。第三,师资培训要摆脱以往流于形式的弊端,要做到实效第一,真正起到提升教师各方面素质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建立起师资培训质量督体系,师资培训的质量监督既要有结果的考核监督,也要有培训过程的监督。

3.加强教师跨专业合作

鉴于师资队伍结构的合理性,加之研究趋向多专业整合的形势,应强调0-6岁学前特殊教育,加强多专业教师的合作。可以考虑成立特殊教育研究所,将学前教育、教育学、特殊教育、心理学、医学等专业教师纳入其中,集中力量,形成研究特色。

(二)人才培养改革

1.加大对特殊儿童早期康复师资的培养力度

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早发现、早诊断、早康复”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得到社会、学者、家长的认可,与此同时,行业对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康复师资的需求数量与质量也逐年提高,这也就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社会需求。以自闭症儿童为例,二十年前,自闭症的出现率是千分之一。随着时展,全球各国的自闭症出现率皆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据全国残疾人普查情况统计,儿童自闭症已占我国精神残疾首位,中国公益研究院《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自闭症患儿数约为一百六十四万人。中国残联的统计则显示,2012年,我国某些地区的自闭症出现率已攀升至近百分之一,仅在各类机构学习的自闭症儿童就有1.1万人。由此可知,自闭症儿童数量的激增将导致对特教师资需求的突发性增长。

二是行业现状。据调查显示,全国50多所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往往是按障碍类别划分专业方向;此外,各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缺乏对康复训练师资的关注,行业内也缺乏较为专业的早期康复机构。以自闭症为例,1988年,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开始了我国最早的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1993年,第一家由家长开办的民办机构――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在北京成立。目前,国内训练机构大约只能满足全国十分之一的需求。有登记的各类型训练机构约七百多家,由医院和政府部门开办的寥寥无几,超过90%的机构由家长开办,这是一种被迫无奈的自我拯救。另外,各机构收费差异过大,高的甚至需要每月近万元。面对行业乱象与社会需求,高校有责任加大康复师资的培养力度。

三是就业现状。黑龙江省共有公立特教机构79所,此外还有残疾人联合会和儿童福利院下属的特教机构以及私立机构。随着特殊儿童早期康复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三早”理念的提出,这些机构相继开设了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康复部或是康复班级,而专门培养特殊儿童教育康复师资的院校却寥寥无几。综上所述,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师资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和广阔的就业空间。

四是师资力量。世界各国学者的特殊儿童早期康复研究结果均显示,特殊儿童康复是需要特殊教育、心理治疗、医学康复、常规教育教学等多方面合作实现的。所以,这就要求其康复师资具备以上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要想培养出合格的、适应时代需求的特殊儿童早期康复教师,就必须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完善专业结构,提高专业素养,以满足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康复师资培养的需求。

2.持续推进课程建设

一是适当调整课程设置。鉴于基础课程开设的现状,进一步规范相关基础课程的设置,必修课方面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学习领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学习领域。专业理论学习领域开设基础的专业理论课程,如特殊教育概论、特殊儿童康复概论等课程。专业技能学习领域又分为专业技能课程,如:自闭症儿童教育与康复、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等。教育实践课程,如:感觉统合训练、行为改变技术等。及教育科研类课程,如:特殊教育科研方法等。

在选修课中,人文素养选修课增加特殊教育职业道德等课程,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产生行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专业选修课中按障碍类型形成关于这一类障碍的课程群,可供对某类别感兴趣的学生进行选择和学习。如针对听觉障碍,安排听觉统合训练、康复听力学、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等。学生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意向选修这些课程。

二是加大实践课时的比例。作为主要培养一线特殊教育机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人才的院校,其优势应在其实践技能的掌握。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实践课时的比例,使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实现合理配比。为实现该目标,需要在模拟实训和一线见实习两方面加强。建议部分课程每周都有模拟实训,学生每两周有半天的时间到特教一线机构进行见习、实习。

(三)招生与就业改革

1.招收残疾人大学生

残疾人高等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目前,绥化学院是我省唯一一所招收残疾人大学生的本科院校,且2013年9月将迎来第一批残疾人大学生。黑龙江省专科层次院校特教专业招收残疾人大学生项目目前仍属空白。残疾人大学是接受高等教育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社会团结、稳定,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必要条件。

2.加强职业认同教育

目前,由于对特殊教育的认识不全或者一些观念上的偏见等,使得黑龙江省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不高。调配的学生专业认同感较差,不仅影响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甚至可能阻碍其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因此,对这类非第一志愿的学生,应加强职业认同教育。

3.市场导向――指导就业

特殊教育专业的招生与培养也应该顺应市场需求,针对于特殊儿童数量逐年增多、医学康复、早期教育康复等市场需求量较大的现状,各高校应合理配置资源,开设相应的方向课,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努力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特教专业毕业生,促进特教专业学生学以致用。

4.就业途径应西移、下移

根据2008年国家统计局的《国家统计年鉴》,各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数量相差非常大,发达省份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显著多于欠发达、落后的省份。这一方面说明全国的特教专业区域发展不均衡;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欠发达地区特教事业发展空间大,需要引进特教人才多。对于黑龙江省特教专业毕业生来说,到西部和基层就业将有更大施展本领的舞台,容易得到重用。因此,特教专业学生应改变观念,积极支援西部建设,响应国家号召,促进西部大开发的同时,也解决了特教人才流失的问题。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范文3

1高职高专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1号、2号文件中指出: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这为各高校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指明了方向。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实践环节的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从性质和类型来看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达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规格要求,又要具备职业教育的特性,也就是说,高职教育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系统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学用结合、学创结合。 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的优劣决定着高职教育培养人才质量的高低,研究与探讨实践教学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2高职高专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实践教学地位薄弱,缺乏计划性 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近年来各高校逐渐认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附属的状况并未彻底改变。目前高职高专体育保健康复专业虽然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但总体来看,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均衡的状况。在最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仅占总学时的13%左右,而且没有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开展实践教学的目标。 2.2实践教学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 由于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得实践教学的开展比较随机、零散而缺乏系统性。具体表现:实践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教师的个体行为和目标而定,没有统一的安排;虽然把第二课堂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但没有与各阶段的教学有机地结合,第二课堂没有发挥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作用;技能培训内容安排随意性大。 2.3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不统一,缺乏科学性 高职高专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教学的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沿用应试教育类型、学科式的,特别是对实践性教学考核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缺乏科学的职业能力评价标准。而且没有明确告知学生实践性教学要考核的内容、标准和方法。依然以书面考分论英雄,技能考试分数在课程总分中所占的比例偏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实践性教学的重视和技能的掌握。 2.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是不配套的,不是数量不足就是实习项目不全、实习内容不完整,有些院校根本就没有指导实习实训的教师,还有一些院校本身还没有相应的实习实训基地就一哄而上开设专业。存在着布局不合理的重复建设,大家不考虑本校的办学实际,盲目上所谓的热门专业,实质上影响了自己学校办学特色,同时又人为地造成了一种无序的竞争,整个教学质量也受到很大影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和专业的建设,尤其是影响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 3构建高职高专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3.1强化实践教学计划的管理 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管理是保证其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文件,是组织实施实践教学过程、安排实践教学任务、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依据。由于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的特殊性,其教学计划的制定,除要遵循实践教学的一般规律外,还要围绕突出体育保健康复特色这一基本要素,按照科学的程序,围绕实践教学的内容,运用战略思想来制订。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由系具体负责实施,教务处督促落实,并根据实际及时发现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根据社会、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适时进行修订完善,最终使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保持相对稳定。 3.2适应社会需求,编写实践教学教材 市场需求为实践的导向,编写合适的教材,规范实践教学内容,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这也是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建设。在内容结构和特色上,突破传统模式,突出素质和能力教育,突出实践能力训练,适应社会上行业的要求,在实践教学教材内容上以实践能力训练为主,分列不同模块内容,介绍不同的实践方式;结构上按实际操作步骤进行,使实习实训容易或接近实际,及时增加超前或新潮的实践训练内容,以分析实际案例或实际操作为实践教学教材的特色部分,编写教材时吸收保健按摩师、营养师、保健娱乐俱乐部经理、健身健美指导员参加,使实践教学教材与行业同步发展。 3.3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高职高专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首先通过分析调研,结合本校实训状况,确定评价要素。在此基础上设定评定指标,指标应尽量定量化,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影响,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系统,成为体系。 3.4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开展校企合作教育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高职专业不仅要有与普通教育一样的教学条件,还需要一定的实习场地、训练场地和各种设备,即校内外实训基地。高职高专院校要依据所设专业的实际需要,全面规划,加大投资,逐步实施,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突破只限于感性认识和动作技能的旧模式,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模式。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注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此外,要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尽可能争取和专业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依托行业、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师生搭建一个平台,使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学习成长。#p#分页标题#e#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范文4

[关键词]大健康;医药卫生;高职高专院校;专业人才;培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申报、专业建设的基础,其内容涵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等方面,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1]。据央视报道,目前中国老年人口已达2亿,医养结合将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我国到2020年将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2],大健康产业将作为国家或区域新经济或支柱产业进行打造和发展,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健康产业专业还是医学及其相关专业,必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大健康元素[3]。毕节医专现有临床医学类、护理学类、药学类、医学技术类、健康促进类和中医药六大专业群,分别含临床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护理、助产、药学、药品质量与安全、中药学、中药生产与加工、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眼视光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医疗器械维修及管理、健康管理、老年保健与管理等18个专业,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均经过调研、撰稿、论证、修订等过程。如何在大健康背景下制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们作了大胆而创新的实践性研究。

1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组织构架

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和行业企业调研[3-6],借鉴国内外高等院校特别是医药卫生类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设置了我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组织构架,分别为: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招生对象、学制、学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标准、职业面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架构及教学进度安排、教学管理、考核评价与毕业、课程标准等模块。

2建立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

2.1建立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各专业再细化

总体目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敬业精神,适应各级医疗卫生岗位需要,掌握必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及就业综合能力,毕业后能在各级机构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大健康行业或产业的应用型专门人才[7]。

2.2建立总体人才培养标准

以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为培养标准,通过3年学习,毕业生应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与优良的服务态度,并能顺利通过专业资格证书或职业等级证书考试,取得一个或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人才培养标准中,规定毕业生应具备专业方面的知识要求、能力及素质要求。特别强调毕业生要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社会适应、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人文素质、优秀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法律意识[8]。

3分析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面向

3.1就业岗位

根据专业性质和特点,分析毕业生职业面向的初始岗位、相近岗位和发展岗位。

3.2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调研和专家论证,根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和能力要求,对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行归纳、综合和分析。

3.3继续学习

毕业生毕业当年即可参加专科升本科全国统一考试,进入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或业余本科成人教育。毕业后可通过参加各类培训、讲座、学术会议等形式接受各项相关专业技术的继续教育。

3.4证书要求

包括学历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在校期间通过培训、考试获得相关技能等级证书)、执业证书。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探索并建立了“二元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二元”强调学校和教学医院在人才培养中的“双主体”作用,突出学校与教学医院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位置。“三段式”指学生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能力培养分三阶段:通过“校内实训(第一段)、基地见习(第二段)、基地顶岗实习(第三段)”,强化学生技能培养的三阶段学习。“三段式”人才培养中强调注重“三结合”:在校学习与专业见习相结合(第一结合),专业实习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第二结合),毕业考试与执业考试考前辅导相结合(第三结合)。“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各专业学生第一年在校打基础,实现学生职业基础能力铺垫,第二年利用校-企教学资源优势,实现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第三年到企业实习,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同时,我校以特色的专业为试点,探索1+1+1办学模式,让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即一年级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二年级在企业跟师学习同时完成专业理论课程、三年级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提前接触专业实践,尽早熟悉和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二元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能让各专业学生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10]。

5改革课程体系架构及教学进度安排[11-12]

5.1专业课程模块设置及要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各专业构建了岗位胜任力为根本的课程体系,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保证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的形成。将各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两大类五大模块”,即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又根据课程类型不同分为:职业素质模块、职业基础模块、职业能力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和选修课模块等五大模块。同时分别对五大模块中的每一门课程的总学时、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分别占的比例、课程的基本内容、学生学习后达到的效果进行评述。选修课又细分为限选课和任选课。

5.2规范职业素质课程模块

按照中央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设置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含法制教育)、形势与政策(含贵州省情)、大学生就业与创新创业指导、国防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安全教育等,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可适当补充。

5.3设置专业拓展课程模块

根据专业要求的知识结构与知识范围、专业要求的知识深度与广度、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的覆盖面,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开设有利于专业知识拓展的相关课程。

5.4设置并论证核心主干课程

根据岗位工作任务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设置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经行业专家论证后,建立专业主干课程所必须的核心知识点,要求该专业所有学生对列出的核心知识点必须全部掌握、完全掌握,不打折扣。

5.5重视实习实训课程模块

包括专业基础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见习及企业实习等项目。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上,按照基础、提高、综合三个层次和基本实训、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模块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实践实训环节体现“教-学-做”一体化,集示教与训练为一体,体现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与岗位工作任务的零距离对接,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5.6统一素质拓展模块

如参加学生服务与管理、参加志愿者服务、取得技能证书、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参加社会实践(必须含德育实践1次、专业实践1次、社会实践1次)、安全教育与实践、绿色教育与实践、获得各类奖励、公开发表作品等,实行学分管理。

5.7规范教学见习和毕业实习

对教学见习和毕业实习的内容、时间、时期、基本要求进行规范;规范必须达到和完成的目标;设置教学见习和毕业实习的企业环境、条件、师资要求及见习和实习期间必须完成的岗位工作任务。

5.8教学进程及时间安排

对每一个学期中的教学周数、社会实践时间、复习考试时间、毕业考试时间及寒暑假进行设置和部署;将每个教学模块中每门课程的名称、学时、理论与实践分占比例、组织教学的学期、是考试还是考查课等内容进行细化并用表格表达出来形成专业教学进程表。

5.9课证融合

将国家执业资格考试、职业技能工种培训与鉴定标准及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教学内容的融合。鼓励学生参加多个工种、多门职业资格的培训,取得一个或多个职业等级证书,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及就业能力。

6强化教学管理过程

6.1教学组织

根据专业设置要求组织师资及配置设备,成立由学校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教学系-教研室-教研组教学管理体系进行教学管理。保证实验课开出率可达100%,有稳定的实习基地,能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求。

6.2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建立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仿真教学、项目化教学、岗位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实践技能训练、综合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6.3信息网络教学

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在教学中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6.4教学团队

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教师在职培训、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及利用假期分批到企业实践学习等方式,使教师掌握专业新知识和新技能,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同时注重提高专业基础理论水平以及职业教育理念的培养,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13]。

6.5实训实习管理

实训实习环境要具有真实性或仿真性,具备实训、教研及展示等多项功能及“理实一体化”教学功能。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的实践训练场所,要完成实训课程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科研、社会服务任务。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承担着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

7建立多元考核评价体系与毕业考核要求

7.1考核评价方式

采用多元评价模式,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学评价由学校(教师、学生、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企业等用人单位(职能部门、带教或指导教师)、家长等多个主体参与,采用过程性评价与考核性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测评[14]。

7.2考核内容

采用情景模拟、工作任务等多种形式考核职业素质,考试的进行时间必须严格执行教学进程表和时间分配表的规定。考核成绩由卷面成绩、过程性评价、实训成绩等部分组成,实习考核中充分考虑职业道德、岗位考核、工作量等综合表现。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合适的比例设置和调整。

7.3毕业考试科目

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要求,在专业主干课程或核心课程中设置毕业考试科目,检验学生专业理论与实践水平是否达到毕业要求,严格考核,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7.4学分计算及要求

以每16~18学时计算为1学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素质拓展等须达到规定的学分,毕业考试及格方可毕业。素质拓展模块学分要求不少于3分,低于3分者不予毕业,统一的细则如下:参加学生服务与管理(社团活动、班团委管理),履职考核合格,记0.5分;参加志愿者服务,履职考核合格,记0.5分;取得多证书(如技能等级证等),每证书记1分;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记0.5分;参加实践活动(包括:德育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每个实践活动时限不少于1周,提供实践报告,并经实践单位盖章确认合格,完成1个项目记0.5分;参加安全教育与实践,考核合格,记0.5分;参加绿色教育与实践,考核合格,记0.5分;各级各类比赛:参加市级和校级技能竞赛,每次记0.5分,获奖者记1分;参加省级比赛,每次记1分,获奖者记1.5分;参加部级比赛,每次记1.5分,获奖者记2分;其他比赛活动参加者记0.5分,获奖者记1分。公开发表作品(艺术作品、科研成果、论文),每件作品记1分。

8开发专业主干课程或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

专业主干课程或核心课程制订课程标准,非主干课程制订课程说明,根据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对每一门课程的内容、重难点、学时分布、核心技能、考核要素等内容进行规范,便于年轻教师教学,便于学生学习。通过大健康元素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我们制定并完善了毕节医专18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实力,对于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将健康管理促进类专业作为重点专业进行打造,带动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办出特色,扩大区域效应、创办健康服务基地、促进地方大健康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国内同类院校开办大健康产业专业设置提供参考与借鉴,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15]。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2005-03-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2013-09-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教职成[2015]10号).2015-10-26.

[4]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14]17号).2014-06-03.

[5]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黔府发[2015]8号).2015-02-26.

[6]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黔府发[2015]8号).2015-02-26.

[7]王婧.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6):8-9.

[8]黄志良,刘燕,孙静华.行业性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专业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3(4):50-53.

[9]赵俊铭,张伟,张立新.高职医学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以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8(23):140-141.

[10]王彩虹,毛旸昊.健康服务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与职业培训初探-以杭州市为例[J].北方经贸,2016:36(3):148-150.

[11]张延新,李甦,张福华,等.医药类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现状及对策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3):10-12.

[12]高越明.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对医药高职高专专业建设的启示[J].浙江医学教育,2011,10(4):1-5.

[13]王曙光.赤峰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转型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5):1-5.

[14]李力强.广东省卫生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思考[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6,7(6):20-23.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范文5

关键词:多元化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特殊教育(体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57-03

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从而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1]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是科学研究的助力器,是为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的科学开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增长学生的实际才干,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在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间架起桥梁。[2]

特殊教育(体育)专业作为体育与特殊教育的交叉学科,因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能加深学生对特殊人群及所学知识的理解,熟悉和掌握教育策略与康复技能。而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实践性课程设置少,质量有待提升,实践机会少,实习时间短等。

广州体育学院(下简称广体)特殊教育专业自2008年开办以来,基于对专业特性及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一直在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的修订,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对人才培养的意义与作用,特别强调专业教师科学研究活动为学生创设实践机会,提升实践能力,加深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以整个专业成长的背景带动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主动性的调动,如学生社团的活动组织,及引入学生管理员实施社会服务项目等;另外加强与国际特殊人群相关组织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志愿服务,建立校内实践基地等,丰富传统以实习、实训为主的实践性教学形式。通过多元实践教学的开展,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创新型特殊教育师资的需求。

一、广体特教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级实用型人才,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3]广州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虽2008年才开始招生,但华南地区目前尚无其他高校开办此专业,近年来广东特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需要增大,且本专业立足体育学院的优势,根据特教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出了“理论+技能+实践”“三板块、两结合、一坚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和专业情感的培养,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始终坚持立足服务地方、彰显社会效益的办学方针,形成了较为鲜明的走医教结合道路、以特殊体育教育为主,兼顾运动康复的专业特色与优势。具体表现为:

1.“三板块”主要涵盖体育教育、康复和特殊教育知识与技能板块。体育院校培养特殊教育专业一定要与师范院校有所不同,要有自身鲜明的专业特色,突出体育院校该专业的特点与优势。因此,我们认为应突出特殊体育教育和训练,立足于培养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师,兼顾运动康复,这是本专业主要的办学方向。这也是与其他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主要区别所在。

2.“两结合”就是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把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因特殊教育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所以本专业的开办不能脱离特殊人群而只进行空洞的理论学习。所以本专业特别强调学生的教学实习与实践,积累与特殊人群接触的经验,培养对待特殊人士的专业情感,所以实践教学可以说是本专业办学的一大特色与亮点,学院也专门筹措资金在校内建起实习基地,以符合专业办学的需要。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完善的“三实践、一实习”制度。即大一至大三分别进行校内外的专业实践教学,大四进行毕业实习,培养学生成为既熟悉运动康复业务,又掌握特殊人群康复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达到了学界与业界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为学生实践和就业奠定了基础。

3.“一坚持”就是指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服务社会方向放在首位。在教学中,本专业无论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都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展开,因而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夯实特殊教育和运动康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特殊体育教育为主,兼顾残疾人运动康复的专业特色。

二、多元化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广体特教专业从多元化实践教学的层面,不断探索新形式,探讨对本科人才培养的影响。经过不断尝试,总结出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育人模式,即适应社会需求、政府支持引导、以科研促教学、加强国际交流相结合为主的高校实践教学模式。

1.以科研促进实践教学。以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Halliwick技术在脑瘫康复中的应用》为依托开展特殊儿童水中运动疗法的研究,将特教专业学生的日常教学实践纳入其中,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带动和促进水中运动疗法的教学及学生技能的培养。随后凭着此科研课题的带动及研究成果,又陆续于暑假持续做特殊儿童水中运动康复的实践与尝试,并与学生暑期实践队结合,为学生暑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机会,收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2.以国际残疾人组织的合作与交流项目促进实践教学。在学院的支持下,引入了国际特殊奥林匹克运动大学计划,定期与特殊学校、机构开展特奥大学活动日,参与特奥会创始人尤尼斯.肯尼迪.施莱佛纪念日(EKS Day)活动,参与由国际特奥东亚地区及中国特奥委员会主办的特奥融合计划。

与美国移动无国界组织(MIUSA)建立了密切地联系,参与“中美残疾青年融合运动”,共同推动中国特殊人群融合运动的发展;申报了中美合作项目“加强适应性水中运动在融合社区的开展”,得到项目组织对适应性水中运动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导。该项目是美国国务院及MIUSA面向全世界20个国家开展的“加强伙伴合作社区融合计划”中国获批的唯一项目。

3.以社会活动促进实践教学。以校内教学实践基地为依托,于暑期及周末开展“星星少儿运动营”的活动,进行对外社会服务,实施各类特殊儿童体育教学与运动康复的尝试。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教学实践对象与机会,积累学习经验。社会服务的宗旨是:围绕学生教学和教师科研来服务。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熟悉对特殊儿童教育评估、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一系列流程的掌握。逐步引入学生管理员,整合教师资源实施有效指导,拓展此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为专业师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参与机会,做到科学化操作,规范化管理,时时总结更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4.重视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与使用。学院和系部的大力支持下本专业挂牌成立“特殊儿童心智体能促进中心”,下设感觉动作训练室和音乐治疗室。感觉动作训练室中设置了攀岩区,配置了感觉统合训练器材,脑瘫康复器材等;音乐治疗室主要引入的是奥尔夫音乐器具与教学。另外配套购置了相关评估仪器与工具,可用于特殊人群运动功能与体育教学评估。本专业校内实践基地教学设备基本能满足教学实践需求,为学生技能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且全部(100%)对学生开放,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分别与广州康复实验学校、越秀启智学校、广州市聋校、中山特殊教育学校、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达成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事项。为本专业学生搭建了很好的教学实践与就业平台。

三、多元化实践教学的成效与经验

1.积累了与特殊人群接触的经验,培养了对待特殊人士的专业情感。通过多元化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提升了对自身专业的认识,增强了社会服务观念;更坚定了从事特殊教育的决心,肯定专业价值,更热爱自己的专业;彰显了特殊教育的奉献精神;更关爱特殊人群。

2.提升了学生专业技能。通过社会实践,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于儿童动作发展、运动功能评定、运动治疗与康复等本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促进了学生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为特殊体育教学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3.完善了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实践教学环节的修订。通过对实践教学活动的总结,不断修订广州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规定,合理设置实践性课程及教学,使实践教学内容、时数要求、质量评估等方面的要求科学化、规范化,真正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要。具体表现在:

课程方案突出实践课、实验课教学环节。在本专业所开设的60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限选课中,有实践或实验教学环节的课达42门,占所开课程总数的70%。同时在限选课中设置3个模块,即特殊教育方向、康复方向和体育教育方向,这3个模块强调实践技能的提高,每门课都安排了实践或实验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教学相结合。在专业课教学中,除系统、科学、全面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外,我们还有意识地把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如脑瘫游泳康复训练、自闭症运动康复等课外教学活动的实施,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坚持“一调查三实习”的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特色。本专业教学一贯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实践,“一调查三实习”正是这一“双实践”教学特色的体现。一调查是指本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的寒暑假期间要做一次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本专业的实习分为专题实习、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简称“三实习”。

4.建立了相应实践教学的评估体系,评估学生在多元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成长与收获。在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了监督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评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效果,组织编写了实践教学活动指导手册,完善对教学实践活动的规范管理和对学生参与状况的全面评价。

5.推动了实践基地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在“儿童心智、体能促进中心”的运作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广东省高校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和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残疾人运动与健康促进实验室(中心)”,拟将其建成残疾人生理机能与运动功能评定研究平台、残疾人运动技能分析研究平台、残疾人体育康复研究平台、残疾人运动心理研究平台。强化科研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意义,使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6.积累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素材以便可持续性指导各届学生的教学。注重实践教学活动的总结工作,可使宝贵经验得以传承。总结编写了《水中运动疗法实用指导手册》,制作水中运动教学光盘,并将建立适应性水中运动指导网站。所有这些成果来源于实践,也将持续性地应用于对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张英彦.论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J].教育科学,2006,(08):34-36.

[2]刘明贵.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10,(02).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范文6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发展规律,紧紧围绕县教育局“12345”工作计划,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强化学业教育、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习惯和兴趣特长养成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我县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再上台阶。

二、工作目标

1、控辍保学:合格率100%,巩固率99%及以上。

2、教学质量:语文、数学、综合(科学、英语)等学科教学质量达到学科课程标准相应要求。

3、素质教育:“五育”并举,努力促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通过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兴趣特长。

4、均衡发展:努力缩小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三、主要措施

(一)树立质量意识

学校要认真分析和总结毕业年级教育教学工作,明确本校毕业年级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县所处的位置,分析存在的问题,扎扎实实地抓好、抓实毕业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牢固树立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意识,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要采取建立健全毕业年级激励机制等有效措施,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质量意识,努力提高毕业年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规范办学行为

切实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齐课程,上足课时,严禁任意缩减课程和课时。严禁分快慢班和重点班,严禁有偿补课。合理布置作业,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不得过早结束新课时间(不早于5月下旬结束新课)。

(三)狠抓教学常规

1、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扎扎实实开展好教学“六认真”督查指导工作。2015届毕业年级学业水平检测科目、范围及分值如下:语文100分,范围为1—6年级现行教材内容,以六年级为主;数学100分,范围为1-6年级现行教材内容,以六年级为主;英语50分,范围为3-6年级现行教材内容,以五、六年级为主;科学50分,范围为3-6年级现行教材内容,以六年级为主。学校要据此适时把握好教学进度,加大教学常规检查考核力度。学科教师要把准课程标准,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练结合,强化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实践能力,向课堂要质量。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抓好计划制定与落实。一是学校毕业年级工作计划。二是新课教学计划。三是复习教学计划。四是学困生转化计划。

3、开好“三会”,营造氛围。

(1)教师会。定期召开毕业年级教师会,及时通报毕业年级工作的教育教学信息,听取情况反映和改进建议,有针对性地提出下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求。

(2)学生会。定期召开毕业年级学生会,及时分析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现状,及早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应对策略。要在学生中树立正面典型,表扬先进,激励后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3)家长会。定期召开毕业年级学生家长会,通过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争取家长理解和支持,实现家校协作,共同管理,为孩子创造理想的成长环境,以促进每个孩子健康、活泼、快乐成长。

4、上好新课和复习课。充分认识复习教学的重要性,认真制定复习计划,上好复习课。要准确、全面地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教学,努力克服复习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要改进教学方法和复习方法,坚决禁止“题海战术”,优化训练内容和训练方式,抓好单元目标过关和复习阶段的综合检测,并做好阶段性分析总结工作,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应对策略,提高教学质量。要针对所有检测和考核科目,及时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疏理、归纳和总结,使之内化为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形成相应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各类课型特点,处理好讲、练、改、评、补等教学环节。

5、加强对村小教学点的管理和指导,缩小教学点与中心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差距;加大对薄弱学科的建设力度,积极寻求改进措施,努力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

6、加强行为习惯培养,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开设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7、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要通过体育课、课间操、课外活动强化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最大限度降低近视率,提高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适时发现和培养体育、艺术、科技特长生。

(四)强化组织保障

县教育局成立小学毕业年级工作领导小组和学科指导小组,具体名单详见附件。各责任区及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毕业年级工作领导小组,责任区组长和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制定责任区和学校毕业年级工作实施意见,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各校教师要认真研讨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教法,制定好新课和复习教学计划,县学科指导小组要在教研室的统筹下,深入责任区和学校具体指导毕业年级的学科教学工作,有针对性地召开专题研讨会,提高毕业年级工作的有效性。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范文7

关键词: 高职言语治疗教学 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考核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近几年,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完善,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合格的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需求。但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来看,今天的高职言语治疗教学还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教学理念

1.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世纪也走过了将近十个年头,“90后”已经踏进校园,今天我们的教育应该解放思想,树立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方面平等的观念,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教育应该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双方是平等的,忽视或夸大任何一方的作用都会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以学生为本”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和新世纪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富有想象力地吸收知识,有选择、有侧重、有创造性地接受知识,从而形成发散思维,敢于向传统挑战。

1.2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当今社会瞬息万变,仅仅依靠学校和课本上的知识生存是远远不够的,毕业后还要通过工作和继续教育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即终身教育,它顺应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需求与康复专业人员接受信息的时间限度之间存在着矛盾,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与康复专业人员受教育时间的不断延长之间存在着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树立终身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是康复专业人员生存与成功的必要条件,优秀的康复专业人才必须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者,高职教育应该给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基础,使学生拥有毕业后独立、持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

2.教学模式

目前的言语治疗教学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教学设施等条件的限制,存在着一些弊端,如:教学内容繁杂、抽象,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操作性强,初学者难以掌握,还不能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作了初步研究和探索。

2.1实行传统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相结合的小班教学模式。在言语治疗教学过程中,需要呈现各种言语障碍的音频特征,这仅凭传统教学的言语描述和板书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同时也会使教学过程枯燥乏味。2007年我们建设了高标准的康复实验室,应用多媒体技术展现传统说教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以往认为,多媒体技术使教学传输信息量加大、教学内容涵盖面广,可以进行几个班合堂授课。然而,由于言语治疗教学的特殊性,课堂内需要师生互动的内容较多,加上多媒体教学进程过于连续流畅,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学生的思维始终落后于课件变换的进程,从而产生一知半解的情况。因此,采用传统教学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小班教学模式,可以产生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协调发展的实际教学效果。

2.2探索理论与实践交织结合教学模式。据研究,在医学教学中,病例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主动、形象地接受专业知识并深刻记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专业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言语治疗学也不例外。现阶段的言语治疗学实验课大多还停留在以录像教学、教师解读、学生模仿为主的形式,真正的病例教学要等到实习的时候才能展现,但是实习单位的教师往往轻理论重实践。这就造成学生在校学习理论时对实际病例模模糊糊,到了实习时淡化了的理论知识已经缺乏具体指导意义。我们正在探索将实际病例引入理论课堂、把实验课教学引到言语训练现场的交织结合的教学模式。

3.考核方法

言语治疗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也是康复医学主要专业课程之一,然而,传统的考核方法过于注重书面成绩,不能够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

3.1建立形成性考核体系。传统的考核方法侧重于学习结束后的书面成绩,不能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比如个别学生上课不认真学习,仅靠最后突击也能侥幸通过考试,然而,这样的学生实际水平是达不到要求的。所谓形成性考核,是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是对学习者课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考核,是对学习者学习目标的阶段性测试,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性考核成绩的评定是对学习过程的质量控制,学生的总成绩由作业考核、课堂考核及其它形成性考核(如:实践活动、学习笔记、小组学习和专题报告会等)组成。这样可以有效地监控教学过程管理,改善教学时空相对分离的状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2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多形式言语治疗学考核方法。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适应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我们应该强调考核是为了考核知识、培养能力、改进教学、促进发展。从言语治疗学的内容特点出发,在形成性考核体系下,开发题量大、知识点系统的《言语治疗学》试题库,将统一考试与计算机考核模式相结合,将传统的笔试改变成笔试与临床实践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实践,更加全面地考核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提高考核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范文8

1材料和方法

本课题采用2001年卫生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中专三年制护理学专业教学大纲和计划及我校现行的高护专业三年制教学大纲和计划。对两个层次的教学大纲和计划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同时,对2001级和2002级236名高护专业学生就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各类课程学时的需求等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236份,回收有效问卷233份,有效回收率为98.73%。

2结果与分析

2.1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的比较

中专护理学专业教学计划中有必修课程20门、选修课程3门。其中必修课程中的物理、化学合并为一门理化基础,医学基础课程中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合并为一门正常人体学基础,致使学时大幅度减少。高护专业教学计划中,有必修课程23门(公共基础课程4门、普通基础课程3门、医学基础课程6门、护理学专业课程10门)、选修课程5门。其中,高护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健康评估课程中专教学计划中没有,但其主要内容如体格检查、化验检查、心电图等知识则在中专的内科护理学中有所讲述。

2.2各类课程学时数比较

在中专护理学专业教学计划中,总学时为2102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程688学时,占32.73%;普通基础课程294学时,占13.99%;医学基础课程366学时,占17.41%;护理学专业课程660学时,占31.40%,选修课程94学时,占4.47%。高护专业教学计划的总学时1980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程476学时,占24.04%;普通基础课程172学时,占8.69%;医学基础课程470学时,占23.74%;护理学专业课程678学时,占34.24%;选修课程184学时,占9.29%。

2.3各类课程理论与实践学时数比较

中专护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29.50%;高护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25.76%。毕业实习时间均为1年,详见表1。

2.4高护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的建议

由表2可见,对口升学护生对课时调整方面的意见较多,其中70%以上的学生建议增加学时的课程有:公共基础课程、普通基础课程、选修课程;50%以上的学生建议增加学时的课程有:医学基础实验课程及专业实验课程。建议减少课时的课程主要是医学基础课程、护理学专业课程及毕业实习时间。学生建议增设的课程有文学、社会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社区护理保健、精神病护理、卫生法规、新技术新疗法等。

3讨论

3.1目前高护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课程设置重复,未能体现高护特色高护专业开设23门必修课程,中专开设20门,高护和中专的课程结构基本一样,在学时和内容安排上是一个模式,彼此之间重复太多,欠缺新意。如药物学均为76学时;病理学中专为56学时,高护为52学时;护理学专业课程中专为660学时,高护为678学时。这样的课程和学时安排,对一个中专毕业后进入高护专业学习的护生来讲,显然没有起到更新知识、提高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的作用。

3.1.2知识结构不合理,未能摆脱生物医学模式影响从高护专业的课程设置看,知识结构并未摆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课程、普通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和护理学专业课程的构成比为0.70∶0.25∶0.69∶1。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中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程比重较大,占公共基础课程的43.70%,而文学、社会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等知识明显不足;专业基础知识中医学基础知识占的比重过大,有关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和社会医学的知识及其他与护理学密切相关的知识较少;护理学专业知识中有关临床护理的知识仍然按照临床科室划分,未能突出高护专业的特色;有关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护理和精神病护理的知识更显不足。

3.1.3实践教学学时偏少,内容缺乏新意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两个教学计划中(不含毕业实习),高护专业的实践教学学时仅占总学时的25.76%,而中专护理学专业则为29.51%。从实验内容上看,两者实验课内容重复,高护专业基础医学类实验课绝大部分是进行验证性实验,其中相当一部分已在中专实验课中进行过教学。护理学专业课中,最基本的操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但这些内容除了在中专实践课中已进行过教学外,通过1年的毕业实习学生已能熟练掌握。因此,现有高护专业的实践教学从时间上和内容上均不能满足护生再学习和再提高的需要。

3.2高护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3.2.1增加公共基础课程,拓宽护生的知识面对口升入高校的这部分护生没有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虽然在中专学习阶段也学习了部分文化课程,但课时偏少、内容较浅,加上中专阶段以学习医学课程为主,大部分文化课程都是考查课,造成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收效较差。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有75%以上的学生希望增加公共基础课程、普通基础课程学时及内容,其中主要有英语、文学、物理、化学等。这些课程内容的增加,除了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基本素质外,也能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建议针对这部分学生的情况,增加公共基础课程、普通基础课程的学时及内容。

3.2.2转变护理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内容随着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对象也从原来单纯照顾生病的人扩展到整个人群,工作领域从医院扩大到社区,研究范围从单纯地研究对疾病的护理扩展到所有影响人的健康的领域。[3]为此,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应该努力满足工作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文学、社会学、心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应该有显著增加。目前,我们在这方面明显不足,如护理心理学,中专为36学时,高护为38学时,仅为澳大利亚护理学专业护理心理学课程的23%。[4]现有专业基础知识中,医学基础性知识比重过大,如高护专业的解剖生理学共234学时,比菲律宾护理学学士学位的96学时高出2.4倍。[5]由于大部分课程已经在中专阶段学习过,高护专业学生医学基础知识的学时比重应当减少,重复的内容不讲,传授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医学基础知识。同时,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康复指导、保健等内容。专业知识中,临床护理的知识要改变传统的内科、外科、妇科护理等以临床科室进行划分的方法,可以按照服务对象及服务方式进行知识的重组,如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等,特别要增加老年护理、社区保健护理、精神病护理等知识。[6,7]通过课程整合,删除陈旧、重复的内容,扩充新知识、新技术,真正使新的课程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范文9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对贵州省六所高校(贵州大学体育学院、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遵义师范学院体育系、凯里学院体育系、黔南师范学院体育系、毕节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方案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近10年来有关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的期刊、专著,依据比较充分的理论,对相关资料进行概括总结,同时收集、查阅贵州省六所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

(2)专家访谈法:走访贵州省普通高校体育学院的院长、系主任等主要负责制定本校教学计划的专家,对高校的课程改革及发展情况进行调查访问。并走访贵州省部分中学的领导、优秀体育教师,了解中学体育教改的情况以及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3)问卷调查法:贵州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家对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问卷”。通过邮寄和亲自发放的形式发给贵州省六所高校体育教育专家。

(4)比较分析法:对所收集的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在整理、统计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找出其各自的特点。

二、结果与分析

1、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

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探讨课程设置改革必须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才可能进一步确定和优化课程设置体系。教育部文件,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教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从上表来看贵州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单一,主要定格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或“体育专门人才”。虽然或重或轻、或多或少在不同程度上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但落脚点是“专门人才”的培养。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必须完成由培养“知识型”或“传习型”的人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从根本上为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奠定基基础。另外,在其表述上也大同小异,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有的甚至照搬教育部文件,各校没能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优势进行准确定位,缺乏各自的办学特色。据此,贵州省高校可在新《课程方案》精神的指导下,集中主要优势资源,将目标明确定位在培养合格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同时,还应兼顾培养社会和各地区发展急需的各类体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迎合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以期未来的毕业生有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2、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分析

人才培养规格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的更加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即到底培养出什么样人的问题,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样式,是人才培养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新《课程方案》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做出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规定,不仅有思想品德、基本素质素养、科研能力、体魄和卫生习惯及健康生活方式等,而且对创新精神、自学能力、社会适应性、外语与计算机、审美及创造力等方面也都提出要求。通过调查发现,“高级专门人才”或“体育专门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体育教育必须完成由培养“知识型”或传习型”的人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

3、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

(1)公共课开设情况。贵州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公共课(公共基础课)的设置,涉及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目的是拓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面,此类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新《课程方案》规定为720学时,约占总学时的26%一28%,通过调查可知,贵州省6所高校的课时数均远远高出新《课程方案》规定比例,达29%以上,其中,最高的为32.7%,比例偏高,且课程门类普遍较少,一些真正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爱好,提高个人修养水平,拓宽知识视野的课程,如哲学、文化、社会、语言、科技、经济和健康等课程,由于种种原因,各校都开设的很少。另外,贵州省6所高校开设的公共课很少能够反映出地方特色,校本资源没能很好地被挖掘和开发。

(2)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从贵州省6所综合性大学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学时比例来看(含公共课),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学时比例存在差异;必修课学BtLL例最低为50.6%,最高为89.4%,平均学时为68.7%,必修课与选修课平均学时比约为6.8:2.3,而新《课程方案》必修课的比率为63.3%。可见,贵州省高校必修课时数仍然相对较高。增加选修课的比例是现代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改革同样如此。我国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作了多次调整,必修课比例逐次下降,由1980年的85.1%下降到1997年的71.9%、2004年的63.3%。而国外的选修课比例普遍比我国高,如大阪体育大学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为2:3,国外有些大学的选修课多达几千种,甚至允许学生跨系、跨院甚至跨校进修。

(3)专业必修课的开设情况分析。贵州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开设普遍认为重要的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田径、体操、球类(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必修课的基础上,增设了部分人体科学类课程和师范性课程,如运动生物力学、体育康复、体育社会学等,开设了地方特色课程和整合性课程,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育科研概论等;但是在一些生命力旺盛和适应性较强的新课程,如户外体育、休闲体育等开设比较缺乏;而且在一些新兴的体育类项目上开设比较少,如网球、羽毛球和体育舞蹈等。因此,在以后的教学改革中应注重生命力旺盛和适应性较强的新课程及新兴课程的开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

(4)专业选修课的开设情况分析。选修课能比较迅速地把体育学科和非体育学科的新成果反映到教学中来,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教学计划的灵活性,有利于纵、横两个方向的发展,一般分为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根据新《课程方案》的要求,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分别占专业选修课总学时的6O.2%~D39.8%。通过调查可知,贵州省6所高校的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平均18.9%,明显低于新《课程方案》的要求,因此必须在这一环节上认真领会和贯彻新《课程方案》的要求,进一步扩大任意选修课的比例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需要。大学的专业选修课可分为学科和术科两大类课程。结合新《课程方案》,可归纳为五大类: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231"])、体育教学训练(301"3)、社会体育(32门)、体育保健康复(241"3)和民族传统体育(71"3)。在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上,贵州省6所综合,1生大学专业选修课程开设门类比较窄,而且主要以术科课为主,缺乏学科的课程设置。同时作为少数民族比较聚集的贵州省,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课程比较缺乏。

(5)实践课程的开设情况。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弱是反映学生效能感最直接、最客观的指标,也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最主要目的。搞好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体育教育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锻炼学生的体育工作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新《课程方案》的实践性环节包括社会实践(入学教育、军训l、劳动教育、社会调查、毕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实习和科研实践(毕业论文、学术活动)较之于以往4套方案,新方案增加了社会实践的内容,将教育实习和见习的时间延长到了10—12周,并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分阶段实习。另外,对于毕业论文和学术活动,不再规定具体时间,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进行科学研究的自由空间。

贵州省6所高校普遍比较重视社会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很好地迎合了新方案的要求,特别是机动时间的设置,使学校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地做出调整,增加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弹性。据调查6所高校的实践教学形式多是松散的,除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外,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对实践成绩评定也过于粗糙简单,计划性和实效性不强,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规范管理,加大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而且,在教育实习和见习方面,6所高校依然保持在6—8周的时间内,且大多安排在第六学期,缺乏平时对每个学年不同阶段分别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时间。在科研实践方面,6所高校还是仅仅安排8—10周的毕业论文,没有重视平时几个学年的学术活动,不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结论与建议

1、培养目标单一,主要定格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或“体育专门人才应在新《课程方案》精神的指导下,集中主要优势资源,将目标明确定位在培养合格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同时,还应兼顾培养社会和各地区发展急需的各类体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迎合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2、公共课的设置面相对较广,但是缺少能反映出地方特色的课程因此,应注重校本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开设一些真正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爱好,提高个人修养水平,拓宽知识视野的课程,如哲学、文化、社会、语言、科技、经济和健康等课程。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范文10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环境科学;大学生就业

一、引言

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三农”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农业角度来看,农业生产方式、产业规模、产业结构等发生巨大改变,尤其高产导向的农业集约化快速发展,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同时高强度耕作以及不合理灌溉等导致水土污染加剧、土地肥力下降、农产品质量降低等突出环境问题产生,从而使得农业生态环境承载力逐步减弱,农业生态功能持续退化[1];从主体农民的角度来看,农民的环境意识从传统的物质满足转向高品质的精神生活追求;从生存环境农村的视角出发,农村的生活环境标准趋向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三农”追求的内容和形式发生改变导致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产生相应的变化。未来的“三农”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上述措施都需要环境科学专业人才来指导实施。高等农业院校专业结构构成包括环境科学、植物保护、生物工程、基因技术、信息系统、园林园艺、动物医学、土地资源、食品工程、草学、农业工程等,农科专业与非农科专业的比例大都在1∶2以上,一次性就业率大都在30%至70%之间,远远低于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即70%,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区域趋向“三大三高”(大城市、大单位、大企业,高工资、高待遇、高职位)[2],职业选择一般是公务员、教师、销售、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而选择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屈指可数。中国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而中国农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非农科专业必须依靠“三农”平台,探寻多学科职业路径的融会贯通。

二、高等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进入发展机遇期

(一)涉农高校应以培养合格人才为重要使命涉农高校应以培养合格人才为重要使命,确保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振兴,走可持续生态文明发展道路近年来,“三农”呈现的问题较突出,如农业土壤耕作层变薄,污灌水以及化肥、农药的施用造成土壤重金属、有机污染加重,农产品质量下降,农村生活、生产垃圾造成面源污染等,国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乡村生态文明环境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计划,并且正在开展全国第三次土壤污染源普查等相关工作,需要大量具备环境调查、环境监测、环境评价技术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社会各界也一致强调高等农业教育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未来我国“三农”发展与高等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人才的培养将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态文明“三农”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合理利用高校环境人才的必然选择。2019年9月6日,在为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的回信中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希望高等农林教育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及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对于农业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总书记明确指明未来就业的方向,即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面临着土壤、水、气资源被污染,资源日趋枯竭,粮食安全以及生态问题日趋严重等现实问题,必须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环境科学专业正在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二)环境科学专业发展步入健康稳步发展期环境科学专业在社会领域发展有四个时期:蛰伏期、野蛮生长期、阵痛期、健康发展期。蛰伏期:从1977年环境科学专业诞生到2000年国家重视环保产业为止,这期间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存在启蒙环境意识,奈何全社会都对环保行业极度不重视,因此相关人才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这一批毕业生处于求职无门状态。野蛮生长期:2000年以后,环境污染威胁到人类身体健康,在这个时候国家环保政策相继出台,随之而来的就是大批资金的疯狂涌入,拔苗助长式地催生了行业内一大批与环境领域相关的公司。由于前期人才培养机制缺乏,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阵痛期:最近几年,经历了市场的大洗礼,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的公司纷纷出局,乃至很多巨头公司都被并购、破产,底层从业者更是被大规模裁员,实际上就是在补第二阶段野蛮生长期的历史欠账,也是接下来整个行业转向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过程。健康发展期:经过了前三阶段的发展,环境科学专业从一种忽视专业教育培养、无序野蛮生长的阶段重回发展正轨,这个阶段的环保行业势必会更加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淘汰掉那些自身并不具备合格专业素养的底层从业者,行业整体稳步发展。

三、高等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目前就业困境分析

在对现有国内相关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进行调查和文献梳理基础上,我们发现我国目前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与理工院校的培养目标特色不明显,没有凸显服务“三农”特色的专业培养模式。目前的环境科学专业教育基本上难以走进“三农”服务的领域,校内课堂讲授、实验课、专业课程教学实习、专业实践及毕业论文完成等教育模式存在与社会“三农”脱节现象。例如:现代农业生产带来的面源污染治理,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要去治理,既需要了解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知识,也需要有农业生产组织、生产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的能力,成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能够懂得现代环境污染治理、保障粮食安全的农业人才。与其他行业相比,从事农业有着独有的特点,比如环境艰苦、风险大、气候影响大等[3]。复合应用型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仅仅靠常规的专业教育是无法培养的,最可行的方式就是推行实践教学创业教育,然而,当前高等农业教育基本上处于投入不足、相对弱势的地位。环境科学专业办学面向多年来都定位在工业比较发达区域,对农业发展区域不够重视,很多优秀考生不愿报考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受地域行业因素影响,不被家长和学生了解,甚至还被误解,招生分数及报考率均不高,因此,优秀生源不足,整体质量不高。高等农业院校要体现环境科学专业的特色,需要培养既懂环境科学专业知识,又懂农业领域专业知识,现有环境科学专业教育难以满足这一点,这对学生毕业后从事“三农”相关工作构成挑战。

四、高等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就业路径选择

环境科学专业教育与“三农”发展目标的深入融合要突破学科界限,考虑毕业生就业路径与培养目标的有机结合。以未来“三农”发展道路上需要的复合型环境保护人才为导向,以团队目前承担项目的方向为基础,引导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在专业实践、毕业论文选题等操作性强的课程从理论向实践过渡,领悟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激励在校学生增强学习的动力。

(一)立足高等农业院校平台,凸显环境科学专业特点目前农业行业人才需求与农科类大学毕业生供给之间非常不平衡,不少农科类大学毕业生存在“学农不爱农”的思想以及“学农没前途”的观念,导致当前农业行业人才十分紧缺[3]。在高等农业院校里开设环境科学专业具备多种相关专业有机结合的条件。比如我们团队的项目多数都是耕地重金属的修复、示范推广项目,涉及农作物的种植、植物保护、土壤污染监测、施肥、土壤管理、生物技术、农学、园艺、食品安全等多个专业知识。因此,多个相关专业教师可以带自己本专业的学生参加,强调各个专业之间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将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并且在内部分工时考虑将学生的专业与实际工作内容结合起来,以发挥出最大的作用[4]。

(二)引导高等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生顺应社会发展需要来树立就业目标“三农”发展的战略目标使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高等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必然要承担起维护粮食安全、饲草安全这一重任。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与农业产地环境、食品安全和农村环境整治等密切相关。针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生源地的差异,分类引导其选修与环境科学课程相关的辅助知识。比如云南农业院校中的环境科学专业要体现专业特色,可围绕“高原特色产品、高原湖泊治理、有色金属开采引起重金属污染”等地区特点寻找农业就业机会,这样就形成就业的特色和毕业生发展空间。

(三)加强环境科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环境科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服务升服务“三农”就业意识强调服务“三农”就业意识不是摒弃专业知识教育,让全部学生走向农业市场,而是要尊重学生自身的发展定位。两者有机结合的原则是,不能因服务“三农”实践教学而耽误专业课程的学习,也不能使得环境科学专业学习结果变成空洞的理论而与社会实际脱轨。这在现实中会遇到一些难题,比如学生选修的课程跨度大,其开课时间与专业课的冲突,学生在就业目标不太明确的前提下很难克服困难去自觉学习非专业知识。因此,专业课教师必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毕业论文实践为基础,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好在校期间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环境科学与新农科结合,其核心在“农”。按照提出的粮食安全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农”情怀和“懂农”能力[5]。教师在引导学生时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生源背景、就业成长方向与专业特长,有针对性地增强其就业意识。

(四)多渠道培养任课教师的社会交往能力多渠道培养任课教师的社会交往能力,提升教师对环境科学职业需求的引领能力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意识培养对每位任课教师的引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大多数任课教师都是从校园毕业到校园就业,缺乏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而且缺乏校企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很有必要多渠道对任课教师的社会交往能力进行培养,提升教师对环境科学职业需求的引领能力。可以通过聘请“三农”一线的专家到学校上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课程,或者选拔年轻教师到“三农”一线参与生产经营实践,保障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树立服务“三农”的就业意识。教师要积极参与就业指导。采用“点、线、面”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托职业生涯规划课进行校、院、专业就业的教师、班主任、本科生导师一条线进行专项就业指导,校、院招聘会,以及校友渠道、专业就业讲座、专业专题课等以不同角度、形式进行就业指导与服务,以实现就业信息全覆盖与学生就业能力整体提升[6]。

(五)整合多学科专业资源整合多学科专业资源,实现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多路径选择社会技术进步导致分工越来越细化,对于一个专业来说,学生毕业后能做的工作很多,但机关单位、事业单位、企业招聘人才时往往没有细化招聘条件,这就容易使很多学生失去发挥才能的机会。例如现代大型的养殖企业往往不会招聘环境科学专业学生,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他们需要对饲粮成分、水质、养殖环境进行检测以保证粮草安全与做好疫情防疫等。因此,相关高校要从培养人才角度积极寻求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在各行各业的反馈信息,分析与“三农”有关行业、企业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多向学生宣传国家环保政策、国家“三农”政策等。教师把有限资源共同作用于环境科学就业为目标的培养上,搭建学校—社会需求岗位平台,为毕业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五、结语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范文11

关键词: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优化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不断变化,大众体育发展迅速,富贵病、老年病及其他伤病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来预防和康复备受关注。为顺应社会发展和需要,1989年教育部首次增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1998年更名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1年,体育康复治疗类专业开始纳入国家全日制高等教育招生计划,此后,全国各大体育院校陆续开始设立体育康复类专业课程。2004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了目录外专业“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科学系现设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设置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暂时不具备条件,因此2012年新设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大学生都可以参与,从该专修班开设以来,至今仅三年时间,各方面都处于摸索阶段,存在课程内容不合理、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如何优化适合学生基础、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成为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的培养目标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科学系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保健推拿与康复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保健推拿与康复技能,能够适应体育产业的发展,满足医疗卫生保健单位、教育系统等的需求;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相关保健知识、保健推拿与康复的基本知识,了解保健推拿与康复的发展简史,掌握常见疾病的推拿治疗方法、常见运动损伤的诊断、推拿与康复;通过实践课的学习,大学生应掌握基本技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为主,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必须达到中级以上保健师技术等级标准,结业时取得中级以上保健按摩师技术等级证书。该培养目标范围相对较窄,专业技能着重掌握保健推拿相关知识,对运动如何促进健康、运动如何对运动损伤及慢性病等进行康复的要求仍不严格。目前开设保健推拿康复专业的体育院校其培养目标大部分侧重于运动损伤的康复训练与治疗和促进健康,理论为辅,实践为主,培养掌握运动人体科学、运动损伤治疗和按摩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对运动损伤进行及时处理,指导提前预防和康复治疗的相关人员。我校体育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体育教师,社会体育专业主要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出的大学生擅长体育运动技能,并掌握了运动解剖学等运动人体科学相关课程内容,所以应鼓励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大学生在系统掌握体育理论的基础上,培养通过运动促进健康、促进运动损伤及慢性病康复的技能,培养目标的方向除了中级按摩师外,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特长和要求往体育保健师、私人教练、健康管理师等方向延伸。由于康复治疗师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医学基础,到医疗机构就业受授予的学位限制,专修班大学生并不适合往这一方向发展。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共有课时288个,内容以推拿为主,有180个课时;医学类、功能锻炼内容太少,只有32课时;物理疗法和营养学等其他内容34课时;实践课共42课时。因此,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运动人体科学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但缺乏全面、深入的健康、康复知识,在专修课程安排上,应适当增加运动与健康、运动康复等知识,适当降低推拿相关内容课时的比例。虽然专修课时有限,但我们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多一个方向就多一个选择,现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各中小学体育教师接近饱和,社会体育指导的市场尚未成熟,我们尽可能地发挥“体育”的优势,尽可能向“运动”“健康”相关职业发展,拓宽就业面,真正做到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体育科学系不另外安排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大学生去其他场所的实习。为了大学生专修技能的提高,应增加实践课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利用课外和暑假的时间,到专业的推拿医院、康复医院进行见习和实践,增加临床经验。现已开设了保健推拿实践基地,专修大学生利用晚自习时间安排班表轮流值班,在老师的指导下为系部大学生做保健和康复推拿,提高了学生的技能。今后的实习重点可往健康检查、健康评估和通过运动疗法获得健康发展。

三、课程考试及学位授予

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的考试分为期末的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践运用水平考试,并要求大学生参加娄底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中级保健按摩师技能等级考试,取得中级以上的保健按摩师技术等级证书方可完成结业。专修班大学生还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公共营养师的考试,目前课程内容增加了营养学课时比重,但营养学并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特别擅长的领域。在学位授予方面,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都授予教育学学位。卫生部科教司2003年9月1日颁布的《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准入标准(康复治疗师)》试行条例规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毕业生才可以参加国家康复治疗师资格统一考试而获得康复治疗师从业资格,因此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大学生不太适合往这一方向发展。

四、小结

体育康复相关行业发展潜力巨大,我校保健推拿与康复开设时间不长,尚处于摸索阶段,培养目标较单一,着重培养中级按摩师,没有发挥体育专业学生的特长,忽略了运动对健康、康复的影响,导致毕业生就业门路较窄等问题;课程内容设置不完善,推拿理论课时比重太高,康复医学相关内容比重太少;教材选取单一等,建议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可以根据大学生意愿和特长,往成为健康管理师、体育保健师和私人教练等方向延伸。课程内容上加大运动康复和运动损伤治疗的相关教学课程比例,相应降低保健推拿知识的教学课时,增加大学生课外实践的时间,在推拿医院、康复医院和健身房等场所见习和实践,算入期末总评成绩,严格考勤。除专修专职教师外,可常聘请专业康复医生、推拿师、公共营养师和私人教练等专家为专修大学生开设讲座,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开展已就业的该专修毕业生与在读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指导,根据就业市场和自身特长有目的的学习,提高就业率,为社会体育和康复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邹秋英 周知华 王国基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科学系

参考文献:

[1]刘春雨,朱波涌,韩小燕.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现状及本校面临的挑战[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

[2]李靖.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中医学课程设置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

[3]陈建,徐国栋,杨翼等.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

[4]李洪修.学校课程实施的组织社会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范文12

人群康复(专科,三年制)

这个专业所从事的是对人体保健、护理、治疗和康复方面的工作。在社会上有很多特殊人群和高压人群,他们也许没有明显的疾病,但是因为身体残疾或是长期高压后身心产生压抑,需要专业的“康复师”来对他们进行干预治疗,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目前,这个专业主要有三个培养方向。

一、从事残疾人康复

残疾人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管是残疾人特殊学校,还是社区或是医院里的康复中心,都需要有专业的人员来帮助他们进行康复。他们的心理状态怎么样,有什么样的锻炼方式能让他们更快地生活自理或是学到专业技能,怎么样才能进行特殊教育――不仅仅是老师,也不仅仅是医生,而是两者的综合体。

这个培养方向的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康复治疗技术并且熟练操作常见病的康复治疗方法,就业大多在残疾人康复中心、特殊教育学校等。

二、社会高压人群和运动损伤处理

现在社会上“亚健康”的人很多,说不上来有什么疾病,但就是没有精神。另一方面,不仅仅是运动员,普通人群也会由于运动方法不恰当而造成运动损伤。人群康复专业就可以在企事业单位、社区或是体育俱乐部从事护理康复方面的工作。

和第一个方向一样,在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以基础医学和保健学知识为主,心理学知识为辅。在实际的工作中,以物理疗法为主,和能够开处方药的医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很多医学院都会设置这一专业。

三、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里大人的压力大,学生的压力也不小,很多发达国家的学生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始重视这一问题,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老师,让学生可以进行“秘密”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因此,这一培养方向多为师范院校设置的人群康复专业,毕业后做的是面向社会的心理咨询工作或是中小学的心理健康老师。在课程设置方面倾向于青少年的心理卫生。

光源与照明(本科,四年制)

用一句话来介绍这个专业的话,就是“为人类带来光明的边缘交叉学科”。这个专业一般设置在信息与通信学院,因此在课程上物理的比例相当大:高数和物理自不必说,还有电器原理与设计、电气照明设计、光电测试技术等课程。从名字上来看,似乎这是一个学习如何做灯的专业,这种说法算是对了一部分。实际上,“光源和照明”指的很大一部分是半导体的照明。作为一种环保节能的新型照明光源,半导体具有很大的优势。

这一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可以在光源、照明和电气工程相关的领域进行信息处理、研制开发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目前我国的照明行业市场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在2009年底,我国的电光源照明产量已经占到了全球总产量的87%,因此很多院校和企业之间都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比如浙江丽水学院的光源和照明专业,就和丽水市规模最大的“山蒲照明”有着良好的就业合作关系。

不过,目前本科开设这一专业的院校并不多,天津工业大学是国内开设这一专业的学校。同时,在不少专科院校也有这一专业,同学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生物安全(本科,四年制)

大家一定听说过“转基因”这个词。本来是生物学家们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取得的基因研究成果,现在却开始有“谈转基因色变”的倾向。据最新全球转基因作物年度报告表明,到目前为止,全球有59个国家或地区批准了两千余项转基因作物申请,这其中食品项目几乎占了一半,远超饲料等其他用途。但同时,各种转基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不绝于耳。转基因的生物产品到底安全吗?有危险吗?

生物安全专业正是为了回答这一疑问而设置的专业。是不是觉得这个和我们的生活有点远?其实不是,大家如果去超市的话就可以看到很多食品已经开始标注“非转基因”的字样。在各国的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动植物的卫生检疫也从来没有停止过。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转基因生物的跨国转移都会对原本的生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该如何保障环境和人们的健康,学了生物安全就知道了。

它的特点就是通过开展对生物灾害风险评估、预警与控制的研究,通过建立外来有害生物和转基因生物信息系统、风险分析系统和预警系统。生物安全是一道转基因的安全屏障。可以说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很多,现在有不少农业大学都开始设置这一课程,很多检验检疫局都会去这些院校专门招收这一专业的毕业生。

轻化工程(本科,四年制)

这里的“轻化”指的是轻纺化工,具体说来包括染整工程、皮革工程、制浆造纸等轻纺化工领域。纺织品、皮革、造纸、卷烟这些普通的日用品也包含着很大的学问,涉及的理论和工艺也在与时俱进地变化着。轻化工程学习的内容主要是针对以多种天然资源及产品为原材料,通过化学、物理和机械方法加工纺织品、皮革、纸张和卷烟等的理论及工艺原理。所以这是一个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