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

时间:2023-05-30 09:48:31

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范文1

按摩与康复医学(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 issn:1008-1879 cn:44-1214/r 邮发代号:46-114 周期:月刊 出版地:广东省广州市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广东省中医研究所 按摩与康复医学期刊简介  

《按摩与康复医学》杂志创刊于1985年,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注册的正公开出版物。本杂志是由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中医药局主管主办,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康复医学会等协办的部级优秀医学科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数据库期刊。   《按摩与康复医学》给广大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及康复医学工作者创建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体现专业性,学术性,权威性,贴近实际。     主要栏目:专家论坛、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康复论坛、综述、内外妇儿科临床与康复、骨科临床与康复、肿瘤临床与康复、康复教育与管理、学科建设、康复与护理、中西医结合、按摩与推拿、医药研究与检验等。

康复医学范文2

从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励建安的办公室里走出一位公司高管,不仔细看不会发现他的一只袖子是空的。20余年来,这位高管已经接受了独臂的现实,直到现在他才知道,自己可以安装一个美观并且具有一定功能的假肢。

与此位高管类似,中国的医疗界也是在过去的20余年间,才对康复医疗有了一个逐渐加深的认识。在20世纪80年代初,原卫生部官员在一次出国考察中,才初步意识到中国医疗服务体系中康复医疗的缺位。从彼时到如今,康复医学在国内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逐步为公众所认知。“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康复医疗是一个朝阳产业,康复医学发展是大势所趋。”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候任主席励建安,向《中国医院院长》记者如此畅想康复医学在中国未来的发展。

康复发展跬步之积

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康复医学发展的助推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是中国康复医学大踏步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当时原卫生部领导及时判断,对地震伤员采取了“大救治、大转移、大康复”的处理举措。康复概念的引入,在极大降低地震伤员身体损伤的同时,也间接推动了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

励建安介绍,汶川地震期间,康复的介入产生了积极效果,使得汶川地震造成的残疾人量不足千人。其数量仅为预估的几十分之一。在此事件的推动下,近几年,康复医学在机构建设、人才建设和医保政策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2011年8月,原卫生部医政司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启动会”。会上决定从2011年9月开始,用两年时间在北京、黑龙江等13个省(区、市)进行试点,并明确提出了“分层级医疗”和“分阶段康复”的理念:即在三级医院进行急性期治疗,在二级医院进行稳定期治疗,在一级医院进行恢复期治疗。

2013年9月,两年试点即将告一段落。励建安肯定地说:“试点结果一定很积极。这将意味着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将纳入全国范畴。”

此外,另外一个重大突破是医保政策的变化。经过艰苦的讨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社部”)终于同意把九项康复医疗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中。“这个重大变化意味着,国家层面正式承认康复医疗属于基本医疗的范畴之内。”

尽管如此,励建安仍有颇多遗憾,因为各地医保政策支持极不均衡,除北京、上海、江苏、广州等发达地区开展较好外,很多地方康复医疗还不在医保范畴之内。“直到去年,推动康复医疗发展的四川省康复医疗才纳入医保体系。”

在诸多利好因素的刺激下,中国的康复医疗体系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底,中国有3288家综合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占全国综合医院的24.6%,有康复医院338所,康复编制床位52047张,占全国卫生机构床位总数1.18%。励建安表示,“十二五”结束时,康复医院数量番三翻应该不成问题。

与此同时,许多社会资本也嗅到了未来康复医疗市场的机会,正纷纷酝酿进入该领域。据了解,在和睦家医疗集团进军康复医疗领域外,位列《财富》杂志全球500强的华润集团,也成立了华润医疗部,重点发展康复医疗。为此,华润将投入15亿元和97f平方米的建筑群。

跨越障碍再求发展

尽管大步快走,但由于历史起点低,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要想康复医学在历史快车道上畅通前行,就必须认识和跨越重重难关。

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主任(院长)邵明,在《中国医院院长》标杆医院学习第七站――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学习过程中,指出了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现状的三大问题:管理模式落后、网络模式尚未建立、康复人才欠缺。

在邵明看来,三级综合医院内康复科的定位不明确,是当前康复医学管理模式落后的主要表现。为此,他举例,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下称“广医一院”)的康复科在颈椎病诊断和治疗方面拥有国际水平,尤其是“龙氏”正骨手法负有盛名。“尽管如此,看完康复科的工作后,难免让人产生康复科就是推拿按摩科的感觉。”邵明表示,当时他所在的神经内科很希望能够开展神经康复治疗,但由于缺乏人才,最终未能如愿。

邵明进一步指出,康复医疗服务网络的残缺是第二个问题。一般而言,康复治疗需要时间较长。这便与综合性医院对住院天数的限制形成了矛盾。因此,大量的康复工作事实上并不能完全在综合医院康复科内完成。但目前综合医院下转康复医院的通道,却并不十分通畅。

“中国康复医疗服务网络尚未建立。”邵明表示,其一是综合医院康复科建设严重滞后;其二是综合医院康复科与社区康复中心缺乏交流;其三是全国各康复中心缺乏合作交流。“经济利益是最大的壁垒。”邵明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点我们应该向香港学习,康复治疗从综合医院到康复医院再到社区康复中心,全部由政府拨款。医院不必担负经济任务。”

不过,在医保部门日益加紧对医疗机构医保基金控制的背景下,综合医院已有与康复医院携手合作的动力。在今年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建设热潮中,众多综合医院纷纷与区域内的康复医院联合,共同打造功能完善的医疗联盟,以应对新医改带来的挑战。

除了康复医疗服务网络外,康复人才的短缺或将成为制约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最大瓶颈。

除缺乏康复医师和治疗师外,邵明还指出两点问题:医院护士普遍缺乏康复知识;语言治疗师、假肢矫形器制作师等从业人员严重不足。

康复医学范文3

2007年9月初的一天,记者来到广外医院,对张芳作了一次深入的采访……

年少时的梦想

人,有一个梦想不容易,能坚持梦想就更不容易。

张芳小时候家住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附近,这使她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急诊室医生们忙碌而有序的工作场景。张芳说:“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实际上对我以后选择人生道路,几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少年时的她,就悄悄萌生了要成为一名医生的梦想……

高中毕业后,张芳的这个儿时梦变得具象起来,因为她要报考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几乎能够决定她将来的择业道路。与此同时,她的父母出于对女儿的关爱,也替她规划了未来的职业走向――报考一家财经类大学,将来进入金融行业,做一名安逸幸福的女白领。然而,执拗地要做一名医生的张芳拒绝了父母安排的金融专业,坚定地选报了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临床医学专业。1993年,经过5年刻苦学习的张芳从北医毕业了,并如愿以偿地被聘任到一家医院,成为了一名医生。

参加工作后的她深深地热爱着医疗工作,几乎天天在医院工作10余个小时。她不仅是医生,要稳定患者的病情,还是患者及其家属的朋友,帮他们疏导心情。

曾经有一位中年患者患脑梗死,半身偏瘫。病情使他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情绪失控。而他的妻子一方面要照顾他的生活,另一方面她自己又是教育工作的骨干。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切,她焦虑、沮丧到了极点,无法理智地配合治疗方案,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也乱得一团糟,终日愁眉苦脸。此时张芳安静地来到病人妻子的身边,带着关切的微笑说:“着急了吧?我陪着您一天天往前走好吗?”这位妻子犹疑地望着她,无助地点了点头。自此,张芳每天都要和这位妻子聊一会儿,给她讲清患者的检查情况,并告诉她脑梗死虽然是急症,但在临床上是常见病,并逐步讲清楚了治疗计划。随着患者病情的稳定,病人的妻子对张芳的信任与日俱增,完全接受了治疗计划,同时也接受了对她生活的建议,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活和工作规律。但由于神经科疾患功能恢复缓慢,康复过程中患者表示要放弃,病人的妻子在是否将患者送进养老院或继续康复间犹豫着,而此时张芳耐心地讲述了康复的重要性并为患者安排了社区家庭康复,出于信任,患者坚持了下来,半年后他已经生活基本自理。患者的妻子安心地工作着,开心的笑容让她恢复了往日的风采,并热心地参加社区交流会。她说:“不经历不能体会,我们一定要信任医生,也感谢张医生一路陪我走来。”

――每一次听到病人发自内心的夸赞,张芳都十分欣慰。早年那个“白衣天使之梦”在一次次赢得这些暖心的赞许时,变得越来越清晰。张芳由此而领略到梦想成真后,心底里升腾起的那种满足感与成就感是多么的令人陶醉。

采访时,她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我很满足。因为我是幸运的。我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奉献、去努力。”

医院里的成长

2000年,张芳从另一家医院来到了宣武区广外医院。

未到这家医院之前,张芳就已经了解到:北京市宣武区广外医院始建于1951年,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后,逐渐建立了适应不同层次的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心理慰藉等健康的综合服务体系。

熟悉这家医院的人都知道,广外医院还有个“别称”,叫“宣武区老年病医院”,由此可见这家医院的医疗特色就是老年病的防治。而康复医疗,在老年病的防治中,无疑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有资料显示:我国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1亿,并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此外,我国现有6000多万残疾人。同时,慢性病的功能障碍者为数也不少,如小儿脑瘫、心脑血管病的后遗症等。如上这些疾病的临床治疗结束后,接下来的功能康复治疗已经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广外医院正是依靠着包括康复医疗在内的老年病防治为办院特色,逐渐发展成为集医、教、研、防为一体的二级综合性医院,并确立了“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 的办院宗旨。能够到这样一家医院供职,张芳从心底里感到很满足、也很荣幸。

初到广外医院,张芳被分配到了神经康复科。在此之前,康复医学对于张芳来讲,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学科。但全新的工作环境,需要用全新的心态去面对。张芳凭着自己对医学事业的热爱,秉承着军人出身的母亲的独立坚强,开始对康复医学作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她了解到:康复是指综合、协调地应用医学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各种方法,使病、伤、残者(包括先天性残)已经丧失的功能尽快地、最大可能地得到恢复和重建,使他们在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和经济上的能力得到尽可能的恢复,使他们重新走向生活,重新走向工作,重新走向社会。康复不仅针对疾病而且着眼于整个人,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及经济能力进行全面康复,其最终目标是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恢复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使残疾人能在家庭和社会中过有意义的生活……

搞清楚这些理念性的知识后,张芳明白了康复医学在医学范畴中的学科地位和临床意义及社会意义。于是,她便以全身心的热情投入到了新的工作当中去。

在日逐一日的工作中,张芳领会到,一名称职、优秀的医生,不仅要有扎实过硬的内科抢救及治疗功底,还要有广博的神经生理及病理知识。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与学习中,她深刻地意识到康复是神经科重要而积极的治疗方法,并利用一切机会虚心向康复医学专家及康复医疗开展较好的医院学习。她总是说:“我从事医疗行业是幸运的,是被每一位老师引领着、扶持着走过来的,而他们对我的要求仅仅是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医生。”

她在自己补充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认识到在当代社会,做任何事情都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共同完成,每个人在团队中要多看他人的长处,多想他人的好处。作为医生不但要有良好的自身修养,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要能承受多过他人的付出。

这样的人生态度支配着张芳的工作态度,继而反映在她和她的同事们的工作当中:她所在的康复小组每年通过药物、针灸、理疗等综合办法治愈脑卒中、截瘫(脊髓损伤)、脑外伤、周围性神经病等数百例,为无数的家庭减少了负担。当科室收到患者送来的表扬信和锦旗时,面对荣誉的她总是说:“我只是做了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帮助患者的同时,我自己也得到了成长。”

肩膀上的重担

春秋更迭,日月弥新。似乎是转瞬之间,张芳已经在广外医院度过了7年的光阴。2007年,张芳众望所归地走上了广外医院的高层领导岗位,出任该院的业务副院长,从一个小大夫成长为医院的骨干力量。也许只有她自己最清楚,在这个嬗变的过程中,激励她、鼓舞她的是患者对生命健康的渴望和热爱,是自己对康复医疗事业的忠诚和挚爱,更是领导和同事们对自己的信任与帮助。

职位变了,不变的是热情;岗位变了,不变的是对工作的执著。张芳仍一如既往地以从前的心态,面对着每天崭新的朝阳。

张芳在学校里就明白一个道理:一名医务工作者,最重要的是对患者要拥有一颗仁爱之心和性命相托的责任感。这么多年的从业经历中,她恪守着这些崇高的职业操守,时常感动着别人,也时常被别人感动;时常承受着工作中的委屈,也时常被这些委屈驱使着更好地工作。

张芳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家庭,独生儿子因车祸成为植物人,母亲情急之下,诱发脑出血,病情稳定后遗留下了痴呆症。父亲经历了这些不幸的打击,同时还要照顾两个病人,由一个干部变成了性格偏执狂躁的老头儿,各种不良情绪全部发泄在病房的医护人员身上,甚至暴怒之下还会伤人。面对这些,张芳一边和其他医护人员为这一家做着医疗及亲人般的照料,一边安抚同事们克制自己的情绪,终于父亲焦虑绝望的眼神里有了些许信任,但在烦心时仍会蛮不讲理地指责照料他们的医护人员,恰逢一次遇到前来调查车祸的律师看到,律师片面地指责当班的医护人员,此时张芳仍安静地继续她的工作,而那位父亲却异常理智地对律师说:“你不该说她们,没有人有资格指责她们,是她们一天天地照顾了我们这么久,让我有继续活下去的勇气。”

张芳说类似的经历,相似的家庭她多年间陪伴了很多。工作中的委屈和感动都转变成了前进的动力。因为她清楚地知道:目前我国进行康复医疗的患者占需要进行康复医疗的患者的比率还非常之低,她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她不图名,不图利,不图回报,就是从心眼儿里想为康复医学做点事情。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广外医院将 “定位社区,发展适宜社区健康需求的专科特色”作为自己的重点发展方向。张芳作为医院的一名高层领导,对此也有着自己的认识,她把自己的事业方向定位在社区、康复和老年病三个方面。在大力发展临床康复的同时,还高度重视社区康复,并担任康复医师协会社区组织的负责人,带领科室独立完成首发基金项目“三级康复网络建立”,及与天坛医院合作完成“组织化卒中项目”,使患者患病后急性期在三级医院完成抢救治疗,病情稳定后转入二级医院接受康复治疗,并能在社区继续完成康复指导,逐步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与生活能力。

作为一名康复医疗人员,她本人及所领导的康复小组每天志愿为患者加班半小时,并积极参加残联组织的各项义务活动,参加北京市残疾人需求调查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工作,并且只要有些时间,她会主动要求参加社区居民健康讲课,为居民普及各种医疗及康复知识。

有的同事看到她每日沉陷在繁忙的事务中,问她累不累,她说:“我们城市的未富先老是个摆在我们眼前的艰巨问题,任何事情要做好都不是一句话,我们前进的脚步不仅不可以放慢,还要加大速度。”

康复医学范文4

1、运动功能测评,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检查,3、电诊断,4、感觉功能测评,5、作业及言语能力测评,6、临床心理测评,7、心肺功能测评,8、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测评。其设备可选用1、关节功能测评装置,2、肌力计,3、心肺功能及代谢功能测评设备,4、肌电图,5、常用电诊断设备,6、其它(微循环检查等)。

二、物理治疗

(一)体疗

1、耐力运动训练,2、肌力训练,3、关节活动度训练,4、步行训练,5、矫正体操,6、器械体操,7、牵引疗法,8、中国传统运动疗法。其设备可选:1、训练用垫和床,2、肋木,3、姿势矫正镜,4、训练用棍和球、砂袋和哑铃,5、墙拉力器,6、划船器,7、手指训练器,8、股四头肌训练器,9、前臂旋转训练器,10、滑轮吊环训练器,11、拐杖助行器,12、训练用功率自行车,13、功能牵引网架,14、各种关节被动训练器,15、轮椅,16、牵引设备。

(二)理疗

1、电疗,2、光疗,3、磁疗,4、声疗,5、热疗,6、冷疗,7、水疗。其设备可选:1、各种高频电疗机,2、各种中频电疗机,3、各种低频电疗机,4、各种磁疗机,5、超声波治疗机,6、各种光疗机,7、蜡疗设备,8、制冰没备。

三、作业疗法

1、日常生活活动训练2、工艺疗法3、认知功能训练,4、手功能训练,5、畸形矫正其设备可选1、砂磨板2、插板、插件3、训练用球类4、日常生活训练用具,5、认知功能训练用具,6、拼板,积木、橡皮泥,7、上肢悬吊带,8、木工、金工用基本工具,9、编织用具。

四、言语治疗

1、失语症治疗,2、构音障碍治疗。设备有1、录音机或言语治疗机,2、治疗用具(实物图片、卡片、记录本),3、非语言交流用字画板,4、其它。

五、传统康复治疗

1、针灸,2、按摩,3、气功。设备有:1、针灸用具,2、拔罐用具,3、按摩用品,4、经穴示意用品等。

六、心理治疗

1、精神支持疗法,2、暗示疗法,3、催眠疗法,4、行为疗法,5、音乐疗法,6、心理咨询等。

七、康复工程

康复医学范文5

1.1关于康复医学专业课程介绍

通常情况下,对学习康复医生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主要指的是医学方面最基本的只是还有临床方面专业的医学知识,与此同时,康复医学还包括康复方面的医学知识。例如,对康复情况的判定、相关的治疗方法、以及临床表现的主要情况等等。在教授康复医学专业课程知识的时候,应该首先对课程的教育目标进行判定,根据专业的要求培养出复合型康复医学人才。康复技术的专业课程主要是用来培养对病人进行康复治疗的治疗师。康复技术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最基本的医学方面的知识,还有必须要掌握的临床中处理病人情况的方法,但是这门课程的重心应该放在康复技术上面,要培养出复合型的康复技术人员。

1.2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一套科学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对学生进行不同等级的划分。在培养不同医学人才的时候,不可以盲目的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不可以一味的参考我国临床医学方面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根据我国传统的康复医学内容,构建一套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康复技术课程培养的是康复治疗的医生,这一专业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多种多样的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以及相关的知识,为了学生治疗技术还需要掌握最基本的医学基础知识还有临床的知识。培养复合型的康复人才。这一专业采取的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方式学生要想学好治疗技术,就必须要打好一定的专业基础,并且学校方面能够在安排相关专业的时候将技术与基础知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培养复合型的医学人才。

1.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整体水平

康复治疗学是医学相关学科。而且在临床上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因此,在培养复合型康复医学人才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尤其是康复治疗技术方面更加需要学生进行临床的实验,多多参与临床康复工作,慢慢的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

2实现复合型康复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2.1学校方面应该重视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教育

康复医学课程在我国开办的时间比较短,作为一门新的教学课程,很多人对这一专业并不十分的了解。从最先引进这一概念到开办专业课程已经有将近15年的时间,可是不能够否认的是康复医学招生数量十分少、招生范围十分的狭窄,人才严重匮乏,专业知识缺乏。如何提高康复医学人才的复合性,需要做到:第一点,学校需要加大该学科的宣传力度,借助各种手段提高专业的影响力,确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二点,不断的扩展招生规模,提高学生数量,增加课程的多样性;第三点,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对学习康复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增加考核制度规范考核标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2构建高水平的教师行列

当前,我国的大部分从事康复医学的老师大部分都是从其他医学专业调过来的,有一小部分是经过了康复医学知识的训练,或者是在国外学习过相关的知识,然后有一定的临床从业经验。为了提高学生的复合性,和知识的丰富性,从事教学的老师不单单需要拥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能力,我国相关培养学校需要组建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的专业队伍。提高学生知识的丰富性以及多样性。

2.3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创建康复医学教学基地

康复医学范文6

【关键词】 脑性瘫痪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脑性瘫痪(脑瘫)康复模式,于2000年~2002年对脑瘫实施了传统医学康复的临床治疗对照研究。方法:对6个月~7岁的150例脑瘫患儿选用Bobath、上田正法的物理治疗(PT)与作业治疗(OT)、语言治疗(ST),配伍针灸、按摩、水疗、中医辨证施治等传统医学康复措施,以《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手册》和《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按摩VCD》为教材,对患儿家长进行定期培训、指导。结果:传统医学康复组100例近期(3个月)效果显著,大运动发育商(DQ)、精细动作DQ、运动发育指数(MQ)、小儿脑瘫运动量表(GMFM)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或P<0.01。远期效果(9个月)稳定,传统医学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医康复训练组,t=6.926,P<0.01。传统医学康复组头颅CT脑萎缩、软化、白质发育不良者,治疗后有25.92 %好转或正常,西医康复训练组有2.56 %好转或正常,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4.106,P<0.01。结论 : 传统医学康复配合西医康复训练效果显著,既改善了脑病损伤区的神经细胞功能,抑制了异常运动模式与异常姿势反射,又实施了持久的家庭传统医学康复,提高了患儿的生存质量与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脑性瘫痪;物理治疗;传统医学;康复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CP)是指脑在发育未成熟前受到损伤或发生病变而引起的非进行性的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多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及感知觉障碍。随着神经生理学的发展,物理治疗可用更多的干预方法与辅助用具来改善及诱导脑瘫患儿的动作发展,可使婴儿脑瘫各方面的功能趋向正常化。但对幼儿、学龄前脑瘫患儿,单一的训练或针灸、中药、西药等都难以完全康复。为了寻求更佳的康复方法,我们探讨传统医学康复对脑瘫患儿的治疗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1988年全国小儿脑瘫会议制定的诊断及分型标准〔1〕将2000年~2002年住院的CP患儿150例,随机分为两组。传统医学康复组(治疗组)100例,其中男78例,女22例;6个月~3岁46例,3~7岁54例;痉挛型66例,手足徐动型13例,肌张力低下型10例,混合型11例;轻度CP 23例,重度CP 77例。西医康复训练组(对照组)50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6个月~3岁17例,3~7岁33例;痉挛型30例,手足徐动型9例,肌张力低下型6例,混合型5例;轻度8例,重度42例。治疗组头颅CT检查有器质性病变者81例,以脑萎缩、局限性脑软化灶、脑白质发育不良等为主要改变;对照组CT有器质性改变者39例。两组病因的产前因素以宫内窘迫、早产、多胎、宫内胎儿发育不良等为主;产时因素以难产、妊高症、产钳或胎吸助产等为主;产后因素则以新生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期的颅内感染、颅内出血、核黄疸等为主。两组的一般资料经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100例实施传统医学康复治疗配合西医康复训练,对照组50例仅给西医康复训练与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1.2.1 西医康复训练与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脑细胞功能代谢药物治疗:给予含小分子多肽、多种氨基酸的脑多肽4 mL加入10 %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20 d为1个疗程,一般用60 d。疗程之间休息15 d。部分患儿给予改善脑微循环药物:东莨菪碱注射液,按0.03~0.06 mg/(kg・d)加入10 %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据患儿甲襞微循环异常程度适当调整用量,连用20 d为1个疗程,一般用药60 d。疗程之间休息15~20 d。

西医康复训练:(1)物理治疗(PT):对每一位脑瘫患儿进行主要障碍分析,制定出近期、远期康复目标。选择性地应用Bobath、NDT的PT方法,制定出个体化康复方案。据患儿的体质、年龄每天训练1~2 h,3个月为1个疗程。(2)作业治疗(OT):如有精细动作障碍的选择OT,并制定出个体化的OT方案。(3)语言治疗(ST):如有语言障碍的患儿进行相应的ST训练,包括语音训练、语言理解能力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认知训练,每天30 min,3个月为1个疗程。

1.2.2 传统医学康复疗法

针灸疗法: (1)头针疗法:自拟“脑瘫头部九针疗法”,即头部正中线三带针区、双运动区、足运感区、平衡区。进针后,快速捻针3次,留针4 h。隔日1次,治疗10次休息15~20 d,30次为1个疗程。(2)体针疗法:如有明显的异常姿势或四肢肌力低下或肌张力增高者,选督脉十三针法、华佗夹脊针法、醒脑开窍针法等,每周2次,治疗10次休息20 d,20次为1个疗程。(3)水针疗法:选用麝香注射液,维生素B1、B12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选穴哑门、肾俞;风池、足三里;大椎、内关。隔日1次,每次选一组穴,三组穴交替应用。每注射治疗10次休息15~20 d,30次为1个疗程。

中医推拿按摩法:对脑瘫实施循经点穴按摩法、足底按摩法、健脾益气按摩法、捏脊疗法、促进肌力恢复按摩法以及关节活动度按摩法等10种手法,每日20~40 min,3个月为1个疗程。

中医辨证施治法:①肝肾阴虚型(相当于痉挛型脑瘫),选六味地黄丸加减。②脾肾两虚型(相当于肌张力低下型),选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③阴虚风动型(相当于手足徐动型)选大定风珠加味。服用15~20 d为1个疗程,休息15 d,根据病情可再用1~2个疗程。改善四肢肌肉及末梢神经的营养代谢:用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中草药水煎进行中药浴式水疗,水温34 ℃~37 ℃,每日1次,每次15~20 min,连用3个月。

1.2.3 家庭医学康复

脑瘫患儿经住院治疗3个月后,出院后需进行家庭康复按摩与训练。为家长提供《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手册》和《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按摩VCD》,对患儿家长进行定期培训、定期指导训练,每周1次,连续2~3个月。定期随访,1个月1次,主要随访患儿生活自理能力(ADL)。每3个月进行1次疗效评估。

1.3 疗效评估方法

大运动功能评估(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2〕,该量表共80项评定指标,分5个功能区。Ⅰ:卧位运动及部分原始残存反射、姿势反射的建立。Ⅱ:爬与跪的运动。Ⅲ:坐位运动结合平衡反射的建立。Ⅳ:站立运动。Ⅴ:走、跑、跳及攀登运动。运动发育指数(Motor quotient,MQ),参照中国儿童运动能力发育年龄标准〔3〕,对大运动与精细动作能力进行测试。同时进行盖什尔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的大运动、精细动作测试。头颅CT、脑电图、微循环检查也作为疗效评价的内容。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的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进行GMFM、MQ、DQ的评测,该测量全部由专职评估医师进行。CT及脑电图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12个月进行检查〔4〕。

1.4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显效:MQ、DQ较治疗前提高15分,GMFM相应功能区分及实际得分增加两个标准差,伴有异常脑电图的恢复或CT表现为脑萎缩、脑软化灶减轻或转正常。有效:MQ、DQ较治疗前升高10分,GMFM相应功能区分及实际得分增加一个标准差,伴异常脑电图有好转或转正常或头颅CT器质性病变有改善。无效:MQ、DQ提高<10分,GMFM相应功能区分及实际得分无增加,CT及脑电图无改变。

2.2 治疗结果

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显效38例(占38 %),有效40例(占40 %),总有效率达78 %。对照组显效6例(占12 %),有效15例(占30 %),总有效42 %。两组比较t=5.302,P<0.01。出院后进行9~12个月随访,治疗组显效42例(占42 %),有效38例(占38 %),总有效率80 %。对照组显效5例(占10 %),有效11例(占22 %),总有效率32 %,t=6.926,P<0.01。其头颅CT片复查(治疗6个月),脑萎缩、局限性脑软化灶好转或恢复者,治疗组21例,占25.93 %(21/81);对照组1例,占2.56 %(1/39),t=4.106,P<0.001。

影响疗效的因素有年龄、病情、脑瘫类型等。1~3岁组有效率较3~7岁组高,t=2.757,P<0.01。轻度CP疗效优于重度,痉挛型CP疗效优于手足徐动型 、混合型。其两组治疗前后MQ、GMFM评定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MQ、GMFM量表评价(略)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不良反应观察结果,针灸治疗后有3例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手足徐动症状加重,停止针灸后2周均恢复。静脉点滴东莨菪碱后,绝大部分患儿可以耐受,仅有个别患儿有短暂的面红、烦躁、口干、食欲差,停药后自然恢复,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脑瘫是继小儿麻痹之后,影响儿童身心健康较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据报道我国小儿脑瘫患病率为1.8 ‰~6.0 ‰〔3〕。脑瘫康复的特点是见效慢、疗程长、花费高。据我国国情我们选择了医院?家庭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法,实施了医院内的全面评估与诊断,找准患儿的主要障碍,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目标,短期住院,全面康复治疗。然后转为门诊康复,对脑瘫患儿家长进行康复训练、按摩手法的定期指导、定期培训。家长积极配合参与,坚持长期的家庭康复训练,以保证临床效果的巩固。最终达到提高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

本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医学康复对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优于单纯现代医学康复。治疗组随访9~12个月时达生活自理及全面康复者占42 %,而对照组仅有10 %。令人乐观的是脑瘫患儿脑萎缩、局限性脑软化灶在康复治疗6个月就有25.92 %恢复或好转,而对照组仅2.56 %,充分显示了传统医学康复在脑瘫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及意义。配合家庭康复按摩训练能明显巩固康复效果,中西医结合发挥了优势互补的功效。

据报道痉挛型脑瘫患儿四肢因长期痉挛而发生肌肉的供血供氧障碍,营养代谢障碍,肌细胞的变性,四肢运动、感觉神经脱髓鞘变性〔5〕。这些障碍是影响脑瘫患儿肌力恢复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在正规的水疗中加用了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中草药,以加强对四肢肌肉、神经的营养改善,起到了良好的肌力恢复作用。康复训练也是脑瘫患儿康复的必要手段,以达到抑制异常姿势与异常运动模式,促进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功能的恢复。

传统医学康复补现代康复之不足,通过针灸刺激神经系统,经大量、多次信息刺激传递促通了神经传导通路,既加速了脑细胞的修复、发育,又抑制了异常姿势反射,促进正常运动的发育。中医的辨证施治,滋补肝阴以柔经通络、补肾健脾以强筋壮骨助肌力恢复,通过调整人体气血功能,达到阴阳平衡。中医的推拿按摩手法与康复训练不同,补充了训练的不足,起到了很好的协同作用,在运动平衡功能恢复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家庭康复是疗效巩固的基本保证。患儿经住院治疗3个月后,脑神经、肌肉营养代谢已得到显著改善,运动功能明显恢复。6岁以前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脑瘫患儿在家庭这个环境中进行康复训练会感到安全、温暖,有利于运动功能得到最大恢复。我国绝大多数脑瘫患儿生活在农村,能进入医院进行康复的患儿微乎其微,受到交通、医疗费用等客观条件限制。因此家庭康复既保证了康复治疗的长期性、广泛性、实用性,又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时间。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了此项康复的重要性。治疗组远期效果稳定,总有效率80 %;对照组远期效果不稳定,有效率由近期的42 %降低至32 %。

本研究结果还提示,脑瘫康复要做到三早,则效果会更好。年龄越小效果越佳,病情越轻、并发证越少效果越好。随着年龄的增大,若得不到及时、正规的康复治疗,其肌腱挛缩、关节变形、肌肉萎缩等并发证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重,恢复的机会就越小。所以脑瘫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国外报道若在6个月前被诊断并给予干预治疗,96 %可达正常化〔6〕。

参考文献:

〔1〕林庆.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纪要[J]. 中华儿科杂志,1989,27(3):162.

〔2〕Russell BJ,Rosenbaum PC,Cadman DT,et al.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a Means to Evaluate Effect of Physical Therapy[J].Der Med Child Neurol,1989,31:341.

〔3〕吴同申,孟茜,周玉江.脑性瘫痪的手术治疗进展[J].中国康复,1996,11(2):82.

〔4〕刘振寰,宋智华,杜乃强.后天性小儿智力低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2):730-732.

康复医学范文7

一、老年疾病的分析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也逐步得到改善。但是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许多新的疾病谱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本课题研究调查期间,一共对铜仁市15家县级以上医院的行政领导人员、医务人员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在该地区,老年疾病主要有10种,这是能走动或者是患者家属送来医院进行救治的疾病,而在广大的农村,有很多老年人一般的疾病,只要能在自己承受的痛苦范围之内,都不采取治疗,偏远地区的老年人,更有甚者为了给子女省钱,哪怕自己再疼痛难忍,依然坚持在家,不到大医院检查,接受治疗,且子女没多少钱,也只能看着自己的父母遭受疾病的折磨。这种情况在乡村确实存在。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年轻人出门打工,对空巢老人的照顾不周更加突出。“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是全球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从老龄化速度看,中国的老龄化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高峰,年均增加860万左右,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6%。2021—2035年,中国将出现第二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年均将增加1100多万人。”因此康复医学在老年疾病工作中会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笔者调查的数据显示,在铜仁市的老年疾病有糖尿病、高血压、肺心病、支气管炎、脑性瘫痪、神经衰弱、中风、骨质疏松症、帕金森病、冠心病等二十多种疾病。同时,这应该也是我国和全世界老年人易患的疾病。

二、康复医学发展的影响因素

康复医学的一个服务对象就是老年病的康复与治疗。因此,康复医学对于老年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1.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影响因素。

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对于康复医学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老年疾病治疗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调查数据中,有51%的医务人员认为目前的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有37%的人认为本单位的康复科工作开展一般,不是很好,有2家县级医院还未开设康复科。因此,可见老年疾病在医院的康复治疗也不是那么理想。

2.康复医学发展影响因素。

中国的康复医学,已经逐渐从传统康复医学向现代康复医学过渡发展,传统康复,主要是在于针灸、推拿按摩等。而现代康复则增加了不少新内容,包括OT、PT、ST、SW、RE等项目在临床上的运用。技术手段和医疗设备都是全新的。那么对老年疾病的治疗也需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第一,当前康复医学对于老年疾病来说,是近期的发展服务目标。还没有真正地与老年疾病治疗很好地结合起来。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开展康复医学本身就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主要任务,但是还未真正的落实,有的医院也才刚刚起步,对于老年疾病的康复治疗,还未提上真正的日程安排上来。总体来说就是医院对康复医学重视发展因素与医务人员的自身对康复医学的认识性因素。第二,患者方面,因为老年疾病多数本身就是一个慢性病的治疗,现代康复医学的治疗费开支必然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中小城市,低收入家庭,必然也是让患者和患者家属担忧和必须承受的问题。同时,对于康复医学对老年疾病的治疗与康复的作用有多少。是否有必要进行康复治疗也是患者和患者家属思考的问题,如果有一些疾病已经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康复,那患者或其家属也会放弃治疗。所以说康复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其治疗和康复的费用也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3.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医疗水平也逐步得到改善,但是,在西部落后的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还欠发达,康复医学的发展当然受到了阻碍。在社会、经济因素中,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空巢老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首先要明白空巢老人的概念以及分类,刘克仁学者在他的《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生存状况研究———以毕节地区为例》毕业论文中,是这样给空巢老人定义的:空巢老人是指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年人;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来自空巢家庭,二是年龄在60岁以上。他把空巢家庭老人分类为来源于完全空巢家庭、半空巢家庭和隔代空巢家庭的老人。因为这些空巢老人疾病治疗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费用由谁出,由谁来照顾,得病了是否愿意到医院去治疗。康复医学的治疗对于这样一些特殊的病人是否能够起到作用。笔者在调查时问及是否许多农村老年人患病后都不愿意到医院接受治疗,而是在家中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有26.3%的医务人员认为会有60%人不愿意到医院进行救助治疗。康复医学对于老年病的治疗,特别是对于社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老年人,即空巢老人疾病的康复,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4.医学人文因素的影响。

康复医学涉及老年疾病的临床治疗和临终关怀,因为老年疾病一旦不能治愈的情况下,对于老年人是临终关怀显得比治疗更为重要,因此,在此过程中,对于“知情同意”和“知情选择”原则,以及在保护个人权益和隐私方面,应当尤为重要。对于农村的空巢老人来说,他们在个人权益维护方面以及法律意识淡薄,不懂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老年病人由于身体、疾病原因,都更需要有耐心、细心的专业人员照顾。因此,在老年疾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医院、医务人员,更应加强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对于患老年疾病的特殊群体要加以特殊对待。

三、改变康复医学对老年疾病的治疗途径

治疗疾病,就是要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疾苦。但是,这只是医学的传统目的,现代的医学的目的应将治疗、照料与疾病管理以及疾病预防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1.治疗疾病、照料护理无法治愈者。

老年人由于各种功能衰退,疾病的抵抗能力低下,与非老人群相比,他们易患各种疾病,特别是慢性病。因此,老年人及老年患者的利益不仅包括抢救生命、预防疾病、治疗疾病,还包括对慢性病情的护理和照料,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据统计,在60~70岁人群中,大部分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到80~90岁患有三种或者更多。85岁以上的老人至少有半数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进行日常生活。”康复医学对于老年人来说,生命质量的提升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2.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

老年疾病的治疗、康复,对于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政府和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随着老年化人口的不断增多,政府对老年社会的投入也会随之增加,但是资源的合理分配全靠政府的财政资金的预算与支配。还有就是全社会对老年人疾病和健康的关注与关心。政府在投资和吸收民间资本投资到医疗卫生行业中,特别是老年医学发展事业中,在政策上的优惠、照顾和鼓励是非常关键的。医疗卫生发展水平也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对于老年人口的增多,老年疾病、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政府对老年医学的重视程度,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政府对资金的投入。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关注和发展程度。在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落后地区,到目前为止,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还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3.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

现代康复医学人才应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光懂得康复医学知识,更应该学习和了解医学人文相关的知识。而目前在工作岗位上的医生、技师和护士,对于医学人文知识的欠缺,是康复医学对老年疾病治疗的一个影响因素。当然,不只是医学人文知识,还有医学心理知识,都是需要医务人员掌握的重要内容。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培养。第一个方面,就是最基层人才的培养,高职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这一类人才最主要是技术型的人才,对于他们来讲,技术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基本上是强调的技术性人才;第二个方面就是本科层次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对于本科层次的康复医学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和临床技术,是临床理论知识和技术双重强调的复合型人才。第三个方面,是研究生型的科研或临床技能型人才,这是对康复医学的前沿和实践进行深度的专业研究型人才。在专业人才方面,比如护理专业可以开设康复护理专业或方向,为医院、社区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培养专门、专业的技术型人才。

四、老年医学疾病的转归

老年人由于身体的原因,有的疾病的治疗能够起到康复作用。任何疾病的转归,无非就两个方向,一个就是康复,另一个就是走向反方向,是很多人,包括医生、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最不期望的结果。但是在对于老年疾病来说,更多的疾病会是走向第二个方面,很多疾病是无法能够得到彻底康复和复原的,甚至会逐渐走向生命的尽头。老年疾病对康复医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也对老年医学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支持和扶持康复医学发展;发展临终关怀事业,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逐步建立临终关怀医院;就目前情况下,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开展社区老年康复医院;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合理培养康复医疗卫生人才。老年医学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老年疾病的治疗与康复也离不开老年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等所有学科以及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和支持。作为康复医学来说,临终关怀知识和死亡教育的普及显得更为重要。如何更好地对医务人员、老年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临终关怀、死亡教育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有待于下一步的研究。

五、结语

康复医学范文8

 

1983我国康复医学研究会正式成立,这是我国康复医学得以进一步发展的里程碑,对我国的康复医学领域发展具有推动与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将医学领域主要划分为保健、预防、临床和康复四大体系。但是随着康复医学学科功能的扩展和延伸,它已成为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在骨科康复学、神经康复等典型的病理领域中所体现的重要作用。随着医学领域研究水平不断深入,人们为了更好地发挥临床与康复医学二者相结合的优势,国内外相继建设了各专科中心,例如脊髓损伤中心,在中心临床治疗过程中紧密结合康复医学治疗,实践证明,二者的结合利用可以大大缩短康复时间,充分证实了临床与康复医学相结合的良好治疗效果。

 

1临床医学中加强康复医学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医学模式发展背景下,各个医学学科领域应首先强调“坚实、宽厚的理论知识体系”与“全面系统的专业技能”,因此充分拓展各医学领域的优势,加强各医学领域之间的联系,通过整合和处理,建立完善的高质量学科交叉体系。其次,有些医学领域之间并没有清楚的划分界限,在科学技术不断提升的今天,发展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医学领域的发展趋向,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拓宽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增强医学学科的发展前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的医学治疗模式,以创新性、多元性的角度来开展医学研究工作,从而形成一种主流的新型的学科研究方向,这也符合现代医学领域对高水平、综合型人才发展的需求,因此将多学科领域相结合对发展医学研究、培养医学人才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的治疗功能和特点上来看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后都需要一定的康复时间,尤其针对一些对身体损伤较为严重的疾病,如截肢、烧伤、脏器移植等重大手术都会给身体、精神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从手术治疗到恢复健康这一临床阶段在严格意义上都属于康复医学的治疗过程,可见,临床医学可以为康复治疗奠定治疗基础,同样,康复治疗也可对临床治疗具有促进作用,二者相互促进,互相影响,互为补充,具有相互制约的联系,因此在临床医学中强化康复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2 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相互关系

 

临床医学是指通过一切必要的针对原发性疾病具有明显消除、逆转疾病病理,达到挽救生命治愈伤病的目的。而康复医学是根据身体功能性障碍进行相关的代偿或补偿的治疗办法,主要包含对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价、治疗和处理,使患者在经过康复过程逐步恢复到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使心理、精神、职业和社会功能得到及时改善,从而重新投入到生活、工作中。

 

现如今,随着康复学与临床学之间的交叉优势,逐渐在临床工作中强化了对康复医学的重视程度,有二者的结合衍生出相应的康复医学分支学科,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有骨科康复、骨科康复、神经康复、肿瘤康复及老年病康复、儿科病康复等。在康复医学分支学科中一些专业康复医师的分类也逐渐得到完善,如骨科康复医师、神经康复医师等专业培训设置。随着专业康复诊室和专业康复医师的构建,专科康复医学的发展也更趋完善,可见,康复医学的发展与临床医学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在骨科康复医学方面的发展较为成熟和专业,骨科康复专业将手术治疗、假肢和矫形器辅助、功能训练三项设置为康复治疗的必要组成结构,在三者的良好配合和促进下最终达到实现功能性恢复的目的。

 

3 临床医疗工作引入康复治疗的必要性

 

康复治疗是疾病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中临床治疗对康复治疗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一些临床认为成功的病理从康复学的角度来看并不是理想的。临床药物和手术的治疗并不能替代康复治疗所带来的治疗效果,因此临床医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的临床治疗知识与技能外,还要熟知康复治疗的知识体系,从而提升治愈效果。例如,一些医院在神经病学与康复治疗衔接环节上存在空白,一味强调药物的治疗效果,完全忽视神经系统疾病的预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原理主要是疾病与障碍二者共同造成,药物治疗等临床手段只可以对神经系统疾病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在功能障碍的消除和恢复上治疗效果微乎其微。由此可见,将康复医学中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评价法、观察和检查法应用临床治疗的同步过程中,通过二者的药物治疗和康复介入治疗,必定要加强功能障碍的恢复速率,另外康复训练重视对患者机能的改善,从而提高神经系统疾病的治愈水平。因此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构成中,要为患者抓住最佳的康复治疗时机,防止产生继发性的功能性疾病。在充分意识到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所带来的理想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应积极拓宽二者的学科分支,完善二者的学科实践体系。

 

综上所述,在全新的现代医学理念指导下应开启系统全面的医学治疗模式,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康复医学的治疗理念,为患者提供诊断与治疗合为一体的过程,要不断在临床工作中强化康复医学对疾病恢复的优势,在二者的紧密配合下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全面提升医学治疗质量。

康复医学范文9

摘要: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的四大支柱之一。我国的康复医学起步比较晚,康复医学教育比较滞后。为了适应社会的进步与医学科学的发展,加强康复医学教育势在必行。为此提出几点建议:加快康复医学教育的发展步伐;壮大康复医学专业师资队伍;加强医学生的康复教育;加紧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医护人员康复意识。

关键词:康复医学 医学教育 慢性病

康复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应用性学科。它与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共同构成了全面医学,被称为是现代医学的四大支柱之一。我国的现代康复医学起步比较晚,为了尽快适应社会的进步与医学科学的发展,全面推动我国的康复事业发展,加强康复医学教育势在必行。

一、加强康复医学教育势在必行

1.康复医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疾病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以“慢性化、障碍化,老龄化”占优势的情况[1]。我国现有残疾人约6 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5%;60岁以上人数到1999年10月的资料统计已达1.26亿,并以3%的速度增长[2]。同时,慢性病也成了困扰人们身心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提高残疾人、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对家庭与社会造成的负担,康复医学逐步地发展起来了。2002年8月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卫生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中提出了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紧康复医学的发展。

2.康复医学教育是康复医学发展的关键

康复医学的发展需要康复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要使我国的康复医学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加强康复医学教育。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1992年8月国家卫生部医政司下发的《康复医学教育草案》中已明确规定了康复医学发展的方向与康复医学教育的方案,从而使康复医学教育有规可循,有法可依。然而,我国的康复医学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必需加快发展步伐。

3. 康复医学的授课对象大都是临床医学生,以后要走上临床工作岗位,而康复医学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现代康复”的概念,对康复的概念及内涵较为模糊,容易将康复与恢复、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混淆不清。因此,深化学生的康复理念是该门课教学的最基本的和首要目的。康复医学的主要任务是功能和能力的提高和恢复,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应特别强调残疾以及功能障碍的预防、评价和改善、能力的恢复,而不是针对伤、病本身的治疗。同时,又要强调从事临床医疗的医务人员在治疗伤病的过程中,应具有康复医学的观念,即在治疗伤、病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功能障碍以至残疾的发生,有可能的话尽早介入康复治疗。

二、强康复医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1.加快康复医学教育发展的步伐

尽管国家对康复事业的发展做过明确的规定,但康复医学教育仍然比较滞后,难以适应社会对康复的需求,更难以与国际接轨。到目前为止,仍有许多省、市的康复医学教育是个空白。为此,各职能部门领导应尽快改变观念,建立康复意识,重视康复医学教育,严格落实国家对康复医学教育的相关规定,促进康复事业的发展。

2.壮大康复医学专业师资队伍

我国康复医学专业的教师数量相当贫乏。许多医学院校从事康复教学工作的教师是来自其他临床科室或教研组。他们当中部分人只是经过一个短时期的康复医学培训或进修而已,缺乏对康复知识的全面系统地掌握,这样会严重影响康复教学质量。所以,应尽快开展康复医学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加强专业培训或进修学习,鼓励教师参加康复专业的学术交流,从中学习新的康复理论与康复治疗技术。另外,尽快从高等医学院校康复专业毕业生中吸收一些高素质人才来补充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便于全面开展康复医学教育。

3.加强医学生的康复医学教育

由于康复医学教育发展滞后,康复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目前经正规院校培养出来的各类康复人才不足千人,而且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中专、大专。仅有少量的本科,研究生以上学历更少[3]。因此,必须加紧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各高等医学院校均应开设康复医学专业,培养康复医士(师)或高素质的康复治疗士(师),而各中等学校或职业技术学校则应开设康复治疗专业或康复技术专业,培养各种康复治疗士或治疗技士。此外,在各医学院校的其他专业如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等开设康复医学课,让广大医学生接受康复医学教育,建立康复意识,为毕业后开展康复医疗工作奠定基础。

4.加紧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医护人员康复意识

目前仍有许多医院尚未建立康复医学科。即使有也只是挂个牌子而已,只能开展部分传统的康复治疗项目,针对颈肩腰腿痛等病症进行治疗,而不能利用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对中风、脊髓损伤、脑瘫以及骨关节病等进行康复治疗。这样,就难以承担康复教学实习任务。卫生部在1996年的《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中早就明确规定:二、三级综合医院应设置康复医学科,其任务是为有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康复医学诊疗服务,并为所在社区提供康复医学培训和技术指导。因此,各级医院领导应认真落实国家相关规定,加强康复实习基地建设;同时,由于临床人员的康复意识淡薄比较普遍,有人根本不懂康复的意义,有人认为康复就是“理疗”或“按摩”,对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了解甚少。所以,有必要尽快加强临床医护人员康复意识。通过实习基地建设与临床医护人员的康复意识的增强,为医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使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现代医学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士枋,范振华.实用康复医学[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4.

康复医学范文10

1.1骨科疾患和老年疾患是康复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

交通事故、运动竞技导致骨折、脊髓损伤(截瘫)及颅脑损伤等创伤日益增高,其后期功能康复使康复治疗技术成为首选。同时,老年康复迫在眉睫。中国科学院2009年的资料显示,未来4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显着上升,解决认知、行为与精神障碍,实现个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已成为国家的迫切需求[7]。

1.2康复医学的信息化和工程化发展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信息化康复医疗机构,实施远程康复医疗及远程康复技术培训,密切康复机构与社会的联系,密切康复专业人员与伤残人士的联系,达到康复医疗信息的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及信息共享。同时,虚拟技术(VT)、增强技术(AT)、康复机器人技术、人脑-电脑介面技术(BCI)及其他多种实用适用辅助技术和产品-辅助器具。这种康复医学与工程技术的深度结合,将促进康复医疗技术含量的提高和技术创新,极大地提高康复成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1.3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逐步接轨国际标准

随着康复医学的科研和学科建设不断深入,将进一步完善康复专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康复治疗师专业教育将逐步向以下方向发展:①从设置康复治疗单一专业转为设置PT、OT,并逐步开设言语治疗专业;②逐渐规范PT、OT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③建立开设PT、OT专业评估准入制度;④建立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的职业系列和资质认证及准入制度;⑤培养和建立一支胜任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10]。2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的问题与困难2.1基础教育落后,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四川省近年来康复医学教育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定的格局,但是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在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上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康复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康复医学硕博士点大部分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部级康复医学教育培训基地大多分布在上海、南京、武汉、广东等东南地区[2]。在四川康复医学各层次办学机构中,有3所学校举办研究生教育,4所学校举办本科教育,4所学校举办专科教育,3所学校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11所学校举办初中起点中专教育。特别是在康复医学高层次教育中,仅有四川大学开展了康复治疗学的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流动站于一体的教育体系及实践。

2康复专业人才匮乏、专业化程度低

中国现阶段需要康复治疗师11.47万人,人才缺口达10.09万人。按未来5~10年所需,有待补充康复医师3000~5000名,目前康复医学专业教育还存在着缺乏规范化等问题,影响培养质量[11]。康复医疗机构及服务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县、乡,尤其农村基层缺乏基本而必要的康复服务。我国政府提出,到2015年每个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都将得到康复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加速康复医学人才培养。四川省乃至全国康复教育发展都面临着起步较晚,发展不足,康复从业人员数量少,学历层次低,专业化程度不变的问题。康复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亟需提高。

3缺乏统一的康复医学办学标准及专业评估制度

目前四川省乃至全国各院校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的界定不是很明确。同一课程在不同院校的分类不同;课程名称及教材亦无统一的标准,专业课程繁多,名称及学时数都缺乏可参考的标准[12]。康复专业人员临床康复知识和技能培训比较薄弱,康复医学师资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不高。有些师资仅经过专业知识的进修或短期培训即上岗,甚至有的院校只能临时聘请从事临床工作的康复医师授课,教学理念和方式陈旧,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而部分院校教学基地建设滞后,病种相对单一。

4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发展对策

4.1确立分层次培养目标,着眼康复专业医师和治疗师的培养

康复医师:康复医学与理疗学是在临床医学下设立的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其培养模式与临床医学其他专业一致。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康复医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独立处理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教学能力,了解康复医学发展方向、新进展、新技术及相关科学研究方法的高级人才。学生毕业被授予医学专业学位或医学科学学位,毕业后从事临床医师工作或研究工作。康复治疗师: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在2011年3月8日颁布的新学科目录设置,其中医学技术以独立全新的一级学科面貌出现在我国的医学门类中。该学科主要是培养紧密配合临床医生医疗服务工作中掌握特殊医疗技术与医疗技能的高级治疗师,其中包括康复治疗学。康复治疗专科教育、高职教育和中专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临床应用型治疗师,康复治疗本科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临床应用型和学术型治疗师。目前,我国还没有康复治疗师的研究生教育,应探索和建立康复治疗师的研究生教育,尽快培养出能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康复治疗学人才。

4.2加强“双师型”康复医学师资培训和专业实践教学

很多院校实践证明,医校合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是适应国情的最佳医学教育管理体系。康复教研室与康复医学科有机结合,康复医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医疗卫生服务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康复医学专业 教师均为医院康复医学科临床医生。康复专业理论与康复医疗服务实践结合,发挥“双师型”师资在教学中无可比拟的优势作用。要加强培养学科带头人,鼓励骨干教师在职深造,提高学历层次等。同时,在教学培养计划中要侧重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增加其理论和实践教学。

4.3发挥各级康复医学专业学会的作用

发挥参谋和智囊作用,为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指导和规范院校康复医学教学提供参考建议。制定《康复医学教育最低标准》;协助审议和认证康复医学专业开办资质;统一规范和指导康复亚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指导、培训康复专业人员通过国家专业职称考试。

4.4实施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的规范化培训

建立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龙头、各地市医院为核心的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培训网络,加强与各级医疗机构协作发展,形成了“华西主导、全省参与、院际协作、合作共赢”的联盟模式。根据地区实际,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有计划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康复专业人员培训。对县级以上医院康复人员,进行康复医学理论和治疗技术的在职培训,提高其对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水平。对省市级以上医院康复业务骨干和社区康复医生、治疗师进行全脱产学习,重点加强康复治疗师培训。建立省级康复治疗师培训基地,逐步完成在岗康复治疗师全员培训。同时建立制定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培训大纲和教材,逐步建立完善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4.5加强区域协作,建立康复医疗协同网络

以成都为主导,绵阳、自(贡)泸(州)等地协同,构建三角试点创建示范区,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知识、资源共享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技术支持、医疗服务、管理咨询及科技产业发展为核心内容,培养师资、搭建培训网络和交流平台,以在位教育和在线教育为手段,搭建起全省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人才的毕业后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发挥华西康复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集合四川各院校康复教育资源,统筹规划,优势互补,探索网络联盟协同发展模式,为城市社区和农村地区不断培养和输送核心适宜技术的康复医学专业人才,改善和提高基层康复医学人力资源配置,带动西部康复医学技术水平的提升。

4.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适应康复医学全球化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国内外康复医学学术团体和专业机构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追踪和引进世界先进康复医疗技术。引进国内外优秀康复人才来川工作,同时不断提高本地化康复医学人才素质,组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学科和专家队伍,推动康复医学事业快速发展。

康复医学范文11

根据我市统计局公布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截止到2014年年底,我市常住人口超过600万,其中60岁以上老人超过100万(16.6%),80岁以上人口为接近20万(3.3%),我市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与高玲化的双重压力。2014年,我市人口平均寿命为82.5岁,由于该指标是反映人类健康与死亡水平的综合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市的此项指标处于较高水平。当代医学的四大支柱,分别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和康复医学。从整体状况来看,目前我市比较缺乏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缺口比较大。虽然我市的健康指标,已经与西方国家水平相差无几,但是就康复医学人才数量、质量而言,不可讳言,还有一定的差距,无法满足康复医学需求的需要。目前,我市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康复医疗资源的总量不乐观,且分布不均匀,康复医学队伍的服务水平低,并且医疗服务体系不完整,缺少大量专业人才,配套设施不完善。上述问题的而存在,使得我市康复医疗整体情况不乐观,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群体康复医疗服务的需要。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年底,我市具有相应资质的康复医疗机构共125家,共有康复医疗服务人员946人,其中包括康复护理人员173名、治疗师458名及康复医师315名。为了更好为老年群体提供医疗服务,卫计委医政司决定进行康复医疗体系试点,并对我市康复医疗的整体状况进行了摸底,显示我市现状不容乐观,从人才缺口来看,我市用用物理治疗博士学位的从行业人员寥寥无几。所以,从康复医疗从业数量来看,我市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根据欧美国家的标准,康复医疗师所占的人口比例应达到1/2000,而康复医生的比例则应在1/10~1/15之间,康复护理人员的比例为3/5。因此,我市康复医疗专业人才缺口较大,是现有康复医疗从业者的10倍以上。

2.人口老龄化给康复医学带来挑战的应对策略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给康复医学带来的挑战,应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规定和精神,坚持以"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的结合"的原则,不断满足新形势下老年群体对康复医疗的需求。在"十二五"收官之年,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应着重加强老年康复医学服务能力建设,构建完善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逐步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为家庭减负,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下,必须从循证研究角度,认识既有及目前出现的新问题,坚持用循证研究的眼光办事情,慎重、准确与明智应用研究证据,并按照老年群体的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医疗卫生政策。

2.1逐步完善以分层级、分阶段为主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

未来一段时期内,着重加强康复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按照"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相结合"的整体要求,优化整合区域内康复医疗卫生资源,并开展多部门协作,建立一个"综合医院--康复专业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完善的康复医疗服务网络,并逐步实现双向转诊的目标。在这一体系中,不同等级服务机构的功能是不同的,其中,综合医院主要服务于急性病的早期介入治疗,并充分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而康复专科医院的功能是稳定患者疾病,并提供专业的康复治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这一体系的基础,可为老年群体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并于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康复护理服务。

2.2注重基层康复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原则为"低水平、广覆盖",为此,在完善康复医疗体系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基层康复医疗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加强技术和专业素质培训,打造一支可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社区与弄寻康复从业人员专业队伍。根据要求,我市所有社区与乡镇卫生院的从业人员,均需根据卫生部门要求,接受新一轮的岗位培训,且只有成绩合格才能颁发岗位证书,为辖区内基本康复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做贡献,提高准入门槛。

2.3强化康复从业人员培训

目前,从事康复医疗的人员对康复医学的了解程度不深,缺乏系统的康复医疗知识和技能,无法胜任岗位工作。为此,就必须强化对康复医疗从业人员的培训,使其更好为老年群体服务。根据我市的初步调查,由于从业人员缺乏规范、系统训练,影响老年康复工作正常运转。因此,就需要开展以下列内容为主的培训:着重提高康复医生与治疗师的专业技术和素质。而采取的措施,包括以下几点:制定完善的岗位培训技术;从业人员每年接受不少于35学时的业务培训;制定未来4年行动规划,每年完成总培训人数的25%。

2.4加快康复医疗机构建设

为更好为老年群体提供康复医疗服务,我市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医疗服务机构为老年群体提供专项服,为老年群体的疾病防治、康复和临终关怀做出贡献。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有计划、按步骤整体转型为以康复医疗为主的康复医院或综合医院,统筹规划,优势互补,加快推进。

2.5加强高层次康复人才队伍建设

康复医学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要求注重高层次康复医疗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根据我市的发展目标,力争2015年完成这一任务,打造一支具备现代管理理念、具备高素质的职业化康复管理人才梯队,更好为老年群体服务。

3结语

康复医学范文12

笔者以为,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的密切协作是实施现代整体医学的必由之路,也是21世纪医学发展之趋势。现就两者协作发展的互利关系作一分析。

1康复医学主动介入临床医学是改变康复停滞不前有效服务社会是最佳途径

目前我国独立的康复医院尚少,代表康复现状的主要是综合医院所设的康复医学科,后者虽系独立科室,但由于软硬件等条件所限,大多不能接受急性期患者,病源主要依赖临床相关科系转介,由于长期专业观念等诸多因素的束缚,临床医生又很少关心病人的康复问题。结果是相当多的临床患者错过了最佳康复时机,此时即便给予积极的康复治疗,也难获得良好的效果,这就往往使人误认为康复没有多大临床意义,甚至加以排斥和否认,此是国内康复医学多年来停滞不前、难开被动僵局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康复医学必须主动介入到临床医学中,特别是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渗透到与其密切相关的神经内外科、骨科等科室,参与他们的查房、病例讨论,向临床医生学习急性期病人的治疗原则,同时把康复医学内容和方法传递给临床,并把握良机实施康复治疗,这样必然使康复疗效大为提高,有了确切的疗效,自然会扩大影响,有了良好的影响便有了发展的基础。

主动介入临床,早期实施康复,不仅提高了疗效,而且可以发掘病源,拓宽康复覆盖面。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总结康复治疗经验,扭转目前康复仅停留在几个“点”上的被动状况。要想发展康复事业,必须去铺设一个具有实际内容的影响面,而这个“面”,正是现代整体医学的基本内涵。

康复与临床密切协作的另一个意义在于使人们正确认识康复,消除某些错误概念。

尽管国内的康复医学已经艰难地跋涉了十余年,但人们(包括许多临床医务人员)依然对康复知之甚少,甚至误认为康复就是疗养,就是收治那些临床科系不愿接收的慢性病人,而那些躺在临床医学床上的偏瘫、失语、关节挛缩、精神抑郁等一大批病人,虽然渴望得到相应的治疗,但却不知这是康复医学的职能,并且相当多的患者及临床医生仍把治疗的希望寄于高档药品的应用上。要改变这种不应有的现状,康复就必须融入临床。

2临床医学积极接纳康复医学是对自身内容及功能的丰富和完善,有利于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需求接纳康复进入临床,等于给临床增加了许多治疗手段。众所周知,许多疾病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及语言心理障碍等是难以用药物改善的,而康复的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疗法及心理治疗恰可以补其所短。两者的密切配合,恰好体现了一种特色———现代整体医学的特色,可以使患者的身心都能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满足了他们在各种层面上的需求。而满足病人之需,是医院立足于市场的根本。

临床与康复的协作互补,不仅是治疗手段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视野和思维的开阔,这种开阔有利于医学理论的丰富和科研探索。譬如,功能训练时脑损区的血流量及电位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通过什么机制实现的,心理障碍对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哪些影响等等,只有临床与康复共同努力,这些问题才会得以深入研究,才会给双方的科研视觉增添更多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