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康复专业自我总结

康复专业自我总结

时间:2023-01-17 13:57:15

康复专业自我总结

康复专业自我总结范文1

关键词:康复医疗 人力资源 专业配置 效率

一、我国康复医疗机构人力资源专业分布的发展状况

第一,历史回顾。康复医疗机构发展之初,由于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政策倾斜度与财政投入不足,加之长久以来社会公众对于康复医疗方面的意识、认识、观念等淡薄,康复医疗机构的发展可谓是举步维艰,业务量小、业务面窄是其当时最贴切的写照。康复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的专业分布特征主要体现为专业技术人力资源在康复、医疗、医技、药械、护理与特教等专业上的分布比例严重失衡,导致“重康复、轻医疗”的畸形专业人力资源构成格局,严重阻碍了康复医疗机构的正常发展。

第二,现状概述。近年来,随着残疾人事业的蓬勃发展,康复医疗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迅速涌现,盛况空前,前所未有。就其内部人力资源的专业分布发展现状来看,呈现出两个基本特点,但明显与以往相比有所不同。其一,部分专业(如护理)上的人力资源分布与从业人力资源总人数比值承继历史惯性仍然呈不良发展态势,且个别幅度有所加大。其二,医疗、医技、药械与特教等专业上的人力资源分布人数占从业人力资源总人数的比重明显稳步上升,使各专业间人力资源分布总体状况趋于合理和均衡。

笔者以国内一家知名的康复医疗机构为例,从按专业划分的从业人力资源比例看:护理专业从业人数比例最大,居第一位,占36.8%;医疗专业从业人数比例居第二位,占29.3%;康复治疗专业从业人数比例居第三位,占17.1%;特教专业从业人数比例居第四位,占10.7 %;医技(放射与检验)专业从业人数比例居第五位,占3.3%;药械专业从业人数比例居末位,占2.8%。显然,康复治疗和特教两个专业上的人力资源的分布偏少,护理和医疗两个专业上的人力资源的分布偏多,医技和药械两个专业上的人力资源分布相对合理。毋庸置疑,作为康复医疗机构,其发展的主业应该是康复治疗业务。不言而喻,加大康复治疗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是推动其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影响我国康复医疗机构人力资源专业分布的关键因素分析

第一,专业结构“变动度”分析。一方面,从专业结构变动度总体趋势来看,康复医疗机构的变动度水平明显低于国家医疗机构变动度的平均水平,但其发展后劲不容忽视,发展空间巨大。另一方面,康复医疗机构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专业结构变动幅度各不相同。20世纪90年代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可见在当时全国各地医疗机构大规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的之时,康复医疗机构的专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落后全国平均水平。而在本世纪初,康复医疗机构的专业结构调整开始发力加速,变动度逐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随着康复医疗事业的“井喷式”、“跨越式”发展,康复医疗机构的专业结构变动幅度急剧加大,在个别领域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充分说明康复医疗机构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仍是行业发展的主题。不言而喻,专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强弱与专业结构间契合程度的高低,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康复医疗机构人力资源是否在各个专业中真正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

第二,专业结构“偏离度”分析。从专业结构偏离度看,康复医疗机构的专业结构偏离度呈逐步下降趋势,康复治疗、特教两个专业配置的人力资源增长势头有所增强,但大量人力资源仍滞留于护理、医疗等专业领域,有待调整与优化。按照专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专业结构日趋合理,偏离度是逐步下降的。然而,一段时期,康复医疗机构的专业结构偏离度却呈现“逆向”发展趋势,由小变大。造成这种变化发展趋势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康复治疗、特教两专业发展不充分,业务量小,附加值低、收入少,对口人力资源不能形成有效配备,这也是导致专业结构总体效益低下的直接原因。其次,伴随医疗、护理专业增加值的增加几乎没有相应业务量的跟进,相反吸纳人力资源的能力却在下降,这是由其“重康复、轻医疗”的畸形专业人力资源构成特点所决定的。再次,康复治疗、特教专业吸纳人力资源力的能力有限,加上没有形成完备的机构内部富余人力资源转移机制,偏离度较以往有所下降,这种变化部分是由于医疗、护理专业的偏离度下降所引起的。

第三,专业结构“关联度”分析。康复医疗机构发展存在主导业务缺位与错位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其中,专业之间关联度低是目前康复医疗机构专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具体还表现为:一是轻重业务关系定位失衡。长久以来,大多数康复医疗机构侧重发展康复业务,医疗业务一直处于不良运行的状态。因此,形成了康复业务比重过重,医疗业务比重过轻,业务发展比例严重失调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特点。二是基础业务与品牌业务比例失衡,且呈现附加值低度化趋势。康复医疗机构发展过程中对基础业务与品牌业务的界定不够明晰,基础业务没有发挥出其对品牌业务发展的支撑作用,品牌业务也没有显现其对基础业务的辐射带动效应。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附加值亦呈现低度化趋势。三是“专业链”衔接滞后,不能形成合力。由于业务涵盖交叉等原因,康复医疗机构内部相应专业形成重复建设,同时各专业之间缺乏相对紧密的链条联接。从整体上而言群龙无首、各自为战的竞争局面,无法凝聚形成专业合力。

三、有效提升我国康复医疗机构人力资源专业分布配置效率的策略

第一,大力发展特色康复及品牌康复业务,为确保康复业务的基础地位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康复医疗机构要根据康复医疗市场需求的适时变化,及时调整自身业务构成,不断提升专业结构“变动度”。一是由专门机构负责调研、发掘社会公众尤其是残疾人患者群众对于康复医疗服务的现实和潜在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核定有关专业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及合理构成。二是结合机构发展战略,预留有关专业人力资源的配置员额,为发展特色康复及品牌康复业务提供坚实且持续的人力资源支撑。

第二,切实提升核心业务附加值,加速形成完备的机构内剩余人力资源转移机制。一段时期以来,康复医疗机构的专业结构偏离度呈现“逆向”趋势,关键原因在于核心专业发展不充分,业务量小,收入低,对口人力资源不能形成有效配备。因此,康复医疗机构必须提高核心业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实现这一目标,必然要提高从事核心业务人力资源的有机构成,即积极引进对口高端专业人才或大力培养业务骨干,有效提升核心业务竞争力。同时,加快形成一套使个别专业剩余人力资源向其他专业转移的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以往“重康复、轻医疗”的畸形专业人力资源构成格局,盘活各专业领域现有人力资源。

康复专业自我总结范文2

目的:明确南京市养老机构对康复人才的需求。研究方法:以南京市46家养老机构为调查对象,从康复专业人才数量的需求、学历要求、人才的类别和专业知识要求等几方面内容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研究结果:南京市养老机构急需大量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康复专业人才,并且以康复治疗(士)师和中国传统康复人才为主。结论:只有加强对康复专业特别是老年康复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才能满足目前养老机构对康复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养老机构;康复;人才需求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一大社会问题,整个社会对老年服务的需求急剧上升,特别是老年康复服务紧缺的问题也成为整个老服行业急需解决的难题。康复治疗是一种健康策略,能改善和消除疾病引起的身体功能障碍[1],对于长期被病痛折磨的老人来说,康复治疗可以使他们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也得到极大的改善。目前,我国大部分养老机构普遍缺乏高质量的康复服务,这也是很多老年人不愿到养老机构养老的重要原因[2]。就目前而言,虽然有些养老机构开展了康复服务,但仅提供一些最基本或最简单的康复训练,正规康复疗法几乎未开展,而养老机构之所以提供不了高质量的康复服务,关键还是人才的匮乏[3]。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抽取南京市各个区共46家养老机构,发放46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7.8%。

1.2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包括南京市养老机构对康复专业人才数量的需求、学历要求、康复专业人才的类别、康复人才的专业知识要求等。

1.3统计方法回收问卷后,将问卷数据输入电脑,利用JMP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2调查结果

2.1养老机构对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需求总体来看,大部分养老机构只需要1名康复人才,约占69.0%,小部分需要2~3名,约占22%,3人以上的需求很少。如表1所示。

2.2养老机构对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学历要求绝大部分养老机构需要的人才学历要求为大专,约占88.9%,中专人才所有养老机构均不考虑,极少数的养老机构学历要求为本科,约占11.1%。如表2所示。

2.3养老机构对康复专业技术人才专业知识的要求养老机构对康复人才专业知识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养老机构内老人多发的疾病,根据统计结果,养老机构需要康复专业人才掌握的专业知识主要是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疾病和老年性生理退化疾病这几个方面,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次之,其他疾病较少。如表3所示。

2.4养老机构急需的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类别康复人才的类别主要分为康复治疗士(师)、中医传统康复人才和康复医师,所有南京养老机构均需要康复治疗士(师)人才,75.6%的养老机构需要中国传统康复人才,只有仅11.1%的机构需要康复医师。如表4所示。

3分析与讨论

3.1养老机构对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需求分析与讨论目前,南京市的养老机构共265家,总床位数是4.8万张,按照规划,到2020年,南京规划的养老机构将达645家,总床位数达8.38万张,达到全市机构养老床位50张/千老人。如果按照每个养老机构配备一名康复治疗师,那么目前南京养老机构共需265名,未来5年至少需要645名,而实际上养老机构开展康复工作后,一个机构仅配备1名治疗师是远远不够的。调查结果也显示,近70%的养老机构需要1名治疗师,22%的机构需要2~3名,个别大型养老机构更是需要3名以上康复人才。康复人才的培养本就还在上升期,供需严重不平衡将直接影响康复技术专业人才在养老行业的巨大需求。

3.2养老机构对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质量需要分析与讨论调查结果显示,养老机构大部分老人都是由于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疾病、老年性生理退化疾病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而急需开展康复治疗活动,在人才类别需求上也以康复治疗士(师)和中国传统康复人才为主。老年神经康复学将来将成为康复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老年骨科退行性疾病与损伤康复有关的老年骨科康复学也将成为另一重要的发展方向[4]。因此,院校在康复人才培养上,更需加强专业化的老年康复的培养[5],提高老年康复人才的质量,从而满足老龄化社会对康复人才的迫切需求。除院校培养外,政府或机构更应对康复技术人员进行技能强化训练[6],养老机构也应通过提高薪资待遇等多中方式吸引康复技术专业人在为养老机构服务。

参考文献

[1]励建安,万春晓.内脏疾病康复现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32(9):650-65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

[3]崔旭妍.天津市养老机构对康复治疗技术人才需求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0):96-97.

[4]卓大宏.中国当代康复医学发展的大趋势[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1):1-3.

[5]冯建光,王秀兰.康复专业培养方向与养老需求接轨的探索[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4):395-396.

康复专业自我总结范文3

关键词:作业活动分析;临床作业疗法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062-02

一、临床作业疗法学教学目的

临床作业疗法学是研究作业治疗理论、方法的科学,是康复医学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应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对由于身体上、精神上、发育上有功能障碍或残疾,以致不同程度地丧失生活自理和劳动能力的患者,为其进行评价、治疗和训练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以期功能障碍者最大限度地恢复或提高独立生活和劳动能力,回归家庭、重返社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作业疗法的定义、种类、对象、基本理论、评定、治疗方法以及特点等方面的知识,并熟悉常见疾病的功能障碍特点、功能评定及作业治疗技术[1]。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及严谨的作风[2]。

二、活动分析法的含义

活动分析法是将其某一生活活动分解成若干个动作成分,如穿鞋这个动作可分为:①把一条腿放到另一条腿的大腿上;②伸手碰到脚;③把鞋子穿到相应脚上;④拉上鞋跟;⑤脱掉鞋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研究比较,并给以针对性的训练加以纠正,是康复治疗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采取的重要手段[3]。作业活动分析是逐步分析一种活动中所需的基本技能成分,是作业治疗中一项最基本的内容,也是作业治疗师必须掌握的最基本技能。它能观察和了解每个作业活动的基本动作组成和顺序,找出适合每个患者需求兴趣和生活习惯的治疗性作业活动,观察患者完成作业活动的能力(如协调、平衡、耐受能力等),使作业治疗内容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家务活动、工作和休闲活动协调一致。让患者充当作业角色,配合治疗师完成作业治疗的每一步骤,熟悉和掌握活动技能,形成适合自身角色的行为模式[1]。

三、实施的必要性

作为年轻学科的康复治疗专业,没有悠久的教学历史和完整的学科体系,需要教师不断地摸索总结经验大力实施改革来完善教学体系,以期提高教学的质量,增加学生的应用能力[4]。康复治疗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在缺少师资、教学经验、实用教材以及环境不完善的条件下,怎样培养新一代的康复治疗师,已经成为医学教育事业的重要课题[5]。熟悉康复治疗程序和医疗环境,使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融合一体,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不再闭门造车,开阔视野、丰富经历是教师的义务和责任。使学生尽早具有所学课程的专业意识,改变学生低年级时还对所学专业不了解的状况,专业意识的渗透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培养过程的始终[6]。教学坚持以教学大纲要求为指导,以临床应用为目的教学要求,合理安排学生的课程内容和时间,以教材建设为中心,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注重培养学生临床综合分析能力及临床的操作技能[7,8]。活动分析法的应用能有效地将课堂和实践结合起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技能实践操作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掌握今后就业所必须的操作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目标[9]。

四、具体操作步骤

1.实验要求。教师列出实验目的、介绍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步骤,让同学深入理解活动分析法的定义、治疗性作业活动特点和作业活动分类。

2.每组分别布置一项作业活动。分别包括A.笔和尺把两点连起来;B.纽扣;C.纸飞机;D.筷子捡食物;E.手上5个钱币逐一放在桌上(不用另一手帮忙);F.拼砌小火箭。每组针对自己的作业活动进行逐项步骤列表并根据作业活动技能成分分析将上述步骤进行归纳,例如A.笔和尺把两点连起来,这一组经过大概30分钟的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如下,步骤分为:①拿尺子②用尺子对齐两点并压紧③拿笔④连线;成分分析为:指捏①③按压②手眼协调①②③④双手协调②④运动控制①②③④操作技巧③④;功能锻炼活动为:①扭螺丝(螺母)②手指肌力训练器③手指串珠④木钉盘。

3.归纳讨论。将归纳好的每组讨论结果写在纸上,分别贴在教师前面的挂板上,然后按顺序每组成员依次上台,由组长讲述,组员演示并补充说明和解释其他组同学的提问。

4.教师归纳总结。教师归纳总结,再次与开课时呼应进一步理解活动分析法的定义及应用特点。

5.教师将收上来的6组分析作品作为平时成绩登记记录。

五、实施结果

给学生发放问卷,内容包括两类,一个是教学效果的直接反馈,其中包含了教学的方法、教学的灵活性、教学的气氛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安排和教师示教等,评价层次分为很满意、较为满意和一般。另一个是改革后对学生影响的调查,包含了学生的自学、提高协作、解决问题等能力以及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开拓知识面、提高临床技能和缓解心理压力等,评价层次分为明显提高、提高和无变化。结果显示学生对灵活性、教学气氛、理论与实际联系、教学方法等满意度较高。学生在自学能力、提高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开拓知识面、提高临床技能和缓解心理压力等方面均有所提高,同时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更加生动,同时通过实际的病例发现书本知识和实际案例的不同之处,让学生敢于质疑书本的知识,增强求知欲,能正确地、理智地、科学地对待文献资料和信息[10]。

参考文献:

[1]王刚,王彤,“临床作业疗法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陈庆亮,王小燕,倪刚.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8).

[3]窦祖林,李奎,兰月,等.活动分析法在中风康复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8).

[4]常华,张琦.“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在康复治疗学专业运动疗法方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8).

[5]李晓捷,吕智海,张丽华,等.融创新精神于实践教学注重康复治疗学学生应用能力培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4).

[6]葛少华,杨丕山,郭春晓,等.以提高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3).

[7]舒彬,蒋宛凌,邓皓月,等.第三军医大学康复医学课程建设改革初探[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6).

[8]王于领,黄东峰,王淑珍,等.物理治疗学本科教学中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6).

[9]吴庆文,崔颖,刘广天,等.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康复评定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2,(1).

[10]王涛,张晓,李爱冬,等.建立医学创新实验课程体系的思考[J].重庆医学,2009,(16).

康复专业自我总结范文4

关键词 中职 病症康复 课前说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课前说课是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课人员以口头语言表达的形式,用理论指导本节课教学的一种述说①,作者通过对康复技术专业重点课程病症康复学中“颈椎病的康复”一节的课前说课,探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方法,同时增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1 教材分析

1.1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次说课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专用教材《病症康复学》。本课是运动系统损伤康复这一章节中最重要的病种之一,也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病种之一。学生在前一章节已经学习过了康复科最常见的“三瘫一截”这几种病的康复,学生对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康复方法和大部分的康复设备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这次课接着向学生介绍康复科运动系统常见疾病——颈椎病的主要康复方法和设备,使学生了解之前只闻其名、却不明其理的颈椎病康复方法,同时掌握颈椎牵引仪的使用方法。

1.2 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疾病康复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确立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临床表现、颈椎病存在的康复问题及主要康复治疗方法;(2)能力目标:能独立进行颈椎病的主要康复治疗技术——颈椎牵引的操作;(3)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通过角色扮演体会在康复岗位细致入微地关心病人。

2 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康复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疾病概要这门课程,对本病的病因及临床表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不能有效地记忆以前学过的内容,所以在上课开始阶段,教师首先进行本病重点知识的复习,帮助同学回忆起相关知识点。同时,由于康复技术专业学生以男生居多,且大多数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文化基础较薄弱,所以教师给他们创设了模拟治疗室的环境,通过扮演医患角色,进行小组协作练习,充分调动学生们思维的主动性、动手操作的积极性,来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动静结合,在动手中加强知识记忆,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掌握。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颈椎病的主要康复治疗方法、颈椎牵引仪的使用要点及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颈椎牵引的禁忌症。

4 教法及学法分析

4.1 教法分析

本课中,为了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帮助其掌握具体病例的康复治疗方法,也为了解决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以讲解法为基础,配合使用计算机、投影仪和图片进行课件授课;同时以实践操作法为重点,配合颈椎牵引仪进行实践操作示范;最后再辅以小组分工练习,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主动参加并积极记忆。

4.2 学法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启发式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练习操作技能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

5 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强调实践技能的掌握,因此,本次课分为五个环节,即复习—讲解—演示—应用—总结与作业。

5.1 复习

通过课件教学,引导学生复习之前有关颈椎病的临床知识,使他们掌握该病的病因、分型及相应的临床表现。

5.2 讲解

复习过相应的临床知识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当我们遇到这种病时,我们能不能找出他们存在的康复问题?针对这些康复问题,我们该给他们做哪些康复治疗?”

学生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依次找出本病存在的康复问题,之后,针对这些康复问题,请学生们提出自己的康复意见,最后,由教师汇总,去伪存真,将本病具体的康复治疗方法总结出来,并向同学讲授、解释,重点说明颈椎牵引仪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5.3 演示

首先,教师教学生做颈椎保健操,在学习颈椎病康复治疗方法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之后,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效掌握颈椎牵引仪的使用方法,教师在讲解之后还安排了实际演示。找一个学生作为病人,指导其演示存在的颈椎问题,教师为其进行颈椎牵引治疗,同时指导学生注意与患者的沟通,在操作的过程中再次强调颈椎牵引的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5.4 应用

有了之前的知识输入,这个环节是给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和使用已学知识的机会,达到真正消化所学知识的目的。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分别扮演治疗师和颈椎病人的角色,病人自行决定颈椎病情,治疗师为患者进行颈椎牵引治疗,完成后双方互换角色。整个过程中,两人进行演练应用,教师和其他同学在旁边观摩,指出其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当之处,帮助操作者改正和提高。为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练习完成后,可随机抽查两组学生进行考试,由教师指定病情,检查学生对该技术的掌握情况。

5.5 总结

请几位学生点评被抽查组的表现,指出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哪些方面还存在欠缺。之后,教师对这些组进行点评,并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进行总结,最后再次强调牵引疗法的注意事项。

5.6 作业

总结背诵不同类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和存在的康复问题,并掌握最重要的康复方法——颈椎牵引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6 本课评价

采取生生评价与师生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引导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教师主导课堂的现象。

反思:(1)利用多感官教学,使学生对本课产生兴趣;(2)小组分工合作,使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3)情境教学贴近专业,使学生对医院和康复治疗室有一定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

康复专业自我总结范文5

一、紧紧围绕2010年工作要点,坚持专科建设不动摇,认真落实责任目标,提高认识。

年初认真学习办院方针及2010年工作要点及责任目标,并对创新思维转变观念及主人翁精神的进一步深入讨论,并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转变了观念,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目标明确,信心十足。

二、突出品牌,推介科室,扩大服务半径。

办医院,要计划、规划并要经常分析和策划自己的服务半径问题。专科医院应尽量扩大自己的服务半径。专科医院的专科优势一旦形成,就会形成较大的服务半径。为使医院的服务半径扩大,我们积极宣传推介专科科室,提高专科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使病人认知我们。利用宣传页、名片、网络信息、到社区宣传等,通过本院、本科职工,病人的口碑宣传,每个人都是义务宣传员。偏瘫康复科三月份牺牲全月星期日休息时间,到社区、居民住宅区贴宣传页1000余份,针对性发短信1000余条,到医院、诊所联系业务等,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脊柱病科病人遍及全国十余省市,偏瘫康复科、骨伤康复科享誉豫西金三角地区。

三、提高服务质量,以病人满意为标准。

在全体医护人员中推行以“尊重、关爱”为主题的和谐文化建设。围绕以“感动”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开展亲情化,个性化服务模式,营造医患一家亲的温馨环境。开展“假如我是一个病人”的讨论活动,通过学习讨论,极大的改善了大家的服务态度,待病人如亲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使病人到医院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样,非常温暖。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需求为导向,以病人满意为标准,提供亲情化服务,精细化服务,便捷化服务。如病人入院后,热情接待,态度和蔼,微笑服务,给病人端一杯茶,送一个包,把病人送到干净整洁的病房,为病人认真检查、评定并科学制定康复治疗方案,陪同病人办出入院手续,送一个医患联系卡,出院后随访,健康干预等。加强医患沟通,注重诊疗沟通,情感沟通,意见沟通,并注重沟通效果。由于服务周到,态度好,使病人非常满意。如偏瘫康复科推出意见薄,放在康复治疗大厅,并定时收集患者及家属对本科室的意见,好的继续发扬,批评意见及时改正,对科室有指导性的意见给予表扬,患者非常感动;骨伤康复科的病人为了表示对医务人员的谢意送锦旗表示感谢;脊柱病科,由于服务好,技术水平高,深得患者的爱戴和好评,科室分出去头一个月,每天住院病人床位数就达十六人之多。

由于我院专科的特点,治疗项目多,人员相对不足,一部分治疗项目一对一治疗,每人都是一专多能,一职多用,平时康复治疗病人多,治疗项目做不过来,为了满足病人的康复治疗需求,经常加班加点,不怕脏、不怕累,累的背痛腰酸,但他们毫无怨言,尤其是偏瘫康复科pt治疗师,每天晚上加班至九点多,每天加班时间累计约三小时之多。有的带病工作,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四、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专科医院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解决一般综合性医院解决不了的专科问题,所以专科医院的诊疗水准一定要高,专业技术骨干一定要出色甚至拔尖,学科带头人最好是本学科的技术权威。我们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充电,进修深造,积极参加国内高级康复培训班及学术会议,网络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以及科室组织学习,自学等掌握国内外本专科的最新技术动态,是他们的业务技术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成为本专业的业务骨干。

由于宣传到位,服务热情周到,技术水平过硬,偏瘫康复科病员从数量到质量都有显著的提高,从去年的住院床位十余人增加到现有的二十余人,最多达二十八人;病员质量上从前年住院病人绝大部分5—10年偏瘫史,逐渐过渡到今年绝大部分偏瘫史在6个月内,一部分病员急性期过后就来我院偏瘫康复科住院康复治疗,优质病员多了,有的病人住院还得提前预约。

五、医疗设备精良。专科医院一定要有较高的设备档次,尤其是要确保专科设备的先进性。这是参与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的必备条件。今年五月份我们又新进一批康复设备,充实了康复专科。我们脊柱科有本院自主研制获国家专利的并获多项科技成果奖的腰椎病正脊复位治疗机等;骨伤康复科的熏蒸治疗床、偏振光红外线治疗仪等偏瘫康复科有高科技现代化的康复设备如:减重步态训练仪、脑功能治疗仪、德国进口的言语吞咽治疗仪、四肢血液循环泵等。总计约一百余台件。我们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他们的功能及治疗效果,为临床服务。

六、专科要加强科学研究。专科医院应该加强基础医学和临床实验研究,建立必要的实验室、研究室。目前脊柱科建立了研究室,脊柱病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获国家专利一项,科技成果将多项从而使我院在脊柱病治疗方面走在国内乃至国际前列,偏瘫康复科、骨伤康复科已制定了康复流程及治疗规范等已进行临床观察研究

和病例分析,总结经验进一步推广阶段。

七、学术及文化活动

组织举办全院学术讲座两次,学术内容四人次,其中脊柱病科一次,骨伤康复科一次,偏瘫康复科两次,均受到领导、专家及与会者的好评。总计举办科内学术活动二十余次,写论文二十三篇。积极参与学术及文化活动,每个职工写作关于主人翁精神、专科建设、科学发展观等方面文章,挂贴于职工园地,活跃了职工文化生活

七、狠抓业务,两个效益显著提高。

各康复专科根据各自特点制订了康复流程及业务建设方案,并严格遵照执行,规范操作,掌握了本专业基本理论、评定方法及治疗技术,掌握本专业国内外最新技术动态及先进康复治疗技术,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新疗法。通过对病人的积极康复治疗,恢复提高了患者的功能活动能力,提高了生活质量,深受患者的好评,提高了专科的威望及社会的知名度,也明显提高了科室的经济效益。偏瘫康复科3—6月份每月床位数平均在600人以上,前半年经济收入36万余元。脊柱科、骨伤康复科经济收入,时间过半,收入过半。

如偏瘫康复科何某,男,18岁,渑池县城关镇西关涧河北街,住院号20100104,患者车祸后致右侧肢体瘫痪,失语7月余。7月前因车祸昏迷,做头颅ct示“左颞顶部硬膜下血肿”,急诊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气管插管,术后20天神志渐清醒,两月后出现脑积水,脑室扩大,在西京医院行“左侧脑室积水引流术”。来我院康复时右侧肢体瘫痪、失语、脑高级功能重度障碍,轮椅推进病房,患病期间多次癫痫大发作。查右侧上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3级,右小腿肌肉萎缩,坐位平衡0级,站位平衡0级,右肩关节半脱位,住院后给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治疗、电针、电磁波、低频中频电治疗、电动起立床、按摩、脑功能治疗仪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两月余,言语功能基本恢复,能与人交谈,脑高级功能基本正常,能短距离行走。

存在问题:

1、内部管理不到位,病房存在脏、乱、差现象。

2、偏瘫病人,基础病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由于条件有限,服务设施不够完善,有时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

4、业务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态度有待进一步改善。

5、平时忙于康复治疗,在科学研究,总结经验方面做得不够

康复专业自我总结范文6

结合高职教育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对人体运动学基础课程建设进行探讨,提出建设思路、所遇问题及教学体会。

关键词:

高职教育;人体运动学基础;课程建设

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相关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基本标准(上报稿)》,该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四大主干课程。其中,人体运动学基础作为核心课程运动治疗技术及作业治疗技术的基础学科,有着重要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众多学校的重视,多数院校开设了此课程[1-2]。然而直至目前,我国尚缺少统一的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体运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策略等[3-4],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过课程组研讨、集体备课,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大纲进行多次调整、修订。根据我校教学实践,对本门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总结,现介绍如下。

1合理制订课程标准

1.1制订人体运动学基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运动学原理,从生物力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角度分析功能运动,指导健康或患病人群,达到增强体质、改善残损功能、提高生存质量、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目的。

1.2精选课程内容,规定学时

人体运动学基础课程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其内容包括人体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化学、骨骼肌运动、关节运动、运动控制、运动训练、运动障碍及运动代偿等。高职三年制学时较短,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求学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必须对课程内容及学时做以精选及规定,我们经过几年教学实践,对课程内容及学时的安排见表1。

2加强教材建设

本校2006年开设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2007年课程设置增加人体运动学基础,先后使用过周士枋和丁伯坦主编的华夏出版社出版的《运动学》以及戴红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人体运动学》,但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上述两本教材均适用于本科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目前,我们使用尹宪明、井兰香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运动学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及基础课程授课情况,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其内容进行了调整,并自编教学讲义。

3教学方法多元化

作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人体运动学基础是学生了解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后续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1讲解法为主,结合多媒体、视频教学

人体运动学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讲授法仍然是主要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讲授法贯穿始终。然而,枯燥、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避免单一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而是结合多媒体、视频教学,尽量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3.2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比如,在讲授运动分析时,要求学生将自己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动作向同学示范并讲解原理,教师给予点评。这种方法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普遍能够接受此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3.3增加实践教学

人体运动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除了必要的理论讲授之外,还要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所以我们对多数章节至少开展2个学时的实践教学。比如在讲解运动氧供应及运动能量代谢时,我们增加了运动心率、血压以及能量代谢等的测定内容,通过亲身体会,使学生理解运动对人体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在讲到运动训练部分时,要求学生对自身或某一特殊人群制订运动处方,以此增强对运动处方的理解。

3.4增加病例讨论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病例讨论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在学习人体运动学基础时,学生并未接触过临床,也未学习过临床专业知识,病例讨论学习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所以在教学中,我们精心选择病例,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评讲解的方法进行教学。病例讨论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故我们在运动障碍及运动代偿部分运用此种方法,教学效果较好。

4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根据人体运动学基础教学特点,我们采用多元化考核模式,包括三部分:(1)平时成绩(课堂提问、课后作业、阶段测验及技能操作等),占总成绩的20%;(2)实践技能成绩:病例分析,占总成绩的20%;(3)理论成绩: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

5目前存在的问题

5.1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人体运动学基础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其内容包括生物力学、运动解剖、运动生理、运动生化等,以前多由解剖、生理、生化教师担任教学任务,然而教师仍局限在讲授单纯的解剖、生理、生化知识,而与人体运动结合较少。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既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还有自学能力,掌握运动力学的相关知识。

5.2与前期课程未有机结合

人体运动学基础的前期课程是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在教学中,如何避免内容的重复讲解,又要重点、难点突出,一直是我们探讨、研究的问题。今后我们将整合课程内容,使相关课程形成结构性好、整体协调的课程体系。

5.3授课内容不符合岗位要求,未与职业资格考试挂钩

人体运动学基础课程内容不符合高职康复治疗师岗位要求,未与学生职业资格考试挂钩。今后我们在教学中将既考虑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接受能力等因素,又兼顾学生职业资格考试、临床工作要求等。

参考文献:

[1]缪文玲,张日新,丁雪芹.Delphi技术与三年制高职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的设置[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2):158-159.

[2]陈尚,刘晓梅,林乃祥,等.康复专业解剖学运动系统实验改革探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21(1):101-102.

[3]潘淳,胡阳秀.国内外康复医学研究现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7):1034-1035.

康复专业自我总结范文7

关键词 :残疾人;社区康复项目;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 (2015)03-0001-06

DOI:10?3969/j?issn?1004-390X (s)?2015?03?001

收稿日期:2014-10-23

修回日期:2014-11-04

网络出版时间:2015-06-02 20:22

作者简介:张丽娟(1990—),女,山东日照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村发展研究。

通信作者:刘林(1957—),男,北京人,教授,主要从事社会保障与反贫困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50602.2022.012.html

一、对国内外社区康复的认知

社区康复是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的简称,通常认为1978年的《阿拉木图初级卫生服务国际会议宣言》是世界卫生组织(WHO) 第一次提出康复应以社区为基础的思想[1],在此次宣言中,世界卫生组织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残疾卫生服务,强调残疾人、残疾人家属及社区的参与,并指出残疾人康复需要教育、农业、畜牧业和通讯等多部门的合作[2]。社区康复思想提出之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演变,本研究中的“社区康复” 概念依据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发表的《关于残疾人社区康复的联合意见书》对社区康复的界定,即社区康复是为社区内所有残疾人的康复、机会均等及社会包容的一种社区整体发展战略[3]。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通过残疾人和家属、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所在社区以及相关的政府和民间的卫生、教育、职业、社会机构和其他机构共同努力贯彻执行。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社区康复指南》对社区康复的内容进行了修订,提出了全纳、参与、可持续和赋权4项社区康复的原则,将社区康复理论分为健康、教育、生计、社会、赋权五个部分,重点强调社区康复的社会性和社区的基础性作用[4]。

国际社区康复理论的概念和内容在各个国家的推广与普及的实践中不断具体化,社区康复的工作模式也逐渐由早期的医疗慈善模式(关注残疾人的医疗卫生需求) 转变到现在的社会权益模式(关注残疾人的社会融合)[5]。与此同时,社区康复服务的内容由最初重点向残疾人提供康复治疗相关的服务,到目前不仅让残疾人实现身体状况改善,同时要实现“自主性”,改善个体和周围环境,最终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截至目前,社区康复及社区康复矩阵已经在全球90多个国家有侧重有步骤地推广和实施[6]。

相对于国际社区康复的发展,我国社区康复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康复医学的同时引进了社区康复的新兴康复模式,并逐步推广,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康复[7]。中国社区康复内容和国际社区康复内容不同,国际社区康复核心内容是社区康复矩阵,而中国社区康复主要任务则是根据2011年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制定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的内容制定的:完善康复服务网络,健全保障机制,加快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目标;全面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实施重点康复工程,帮助1300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构建辅助器具适配体系,组织供应500万件各类辅助器具,有需求的残疾人普遍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总体而言,中国社区康复的特色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政府主导,立法保障;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集中在医疗康复领域;国际合作,中西结合;融合于社区卫生服务中[8]。中国社区康复特色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在借鉴、使用国际社区康复理念解决我国残疾人社区康复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另一方面是因为受限于中国残疾人的现状、政府/社区资源的现状以及我国残疾人组织的现状[9]。相比于国际社区康复理念,中国社区康复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内容狭窄,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点仍然集中在医疗康复领域。此外,目前中国的社区康复工作还没有把教育、生计、社会、赋权这四部分内容正式纳入社区康复的规划和政策中[10]。

二、云南省师宗县社区康复项目简介与特征

师宗县辖属云南省曲靖市,是一个多民族的山区农业县,全县总面积2757km2,总人口39?23万人(截止到2010年末)。师宗县有各类残疾人2?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89%,残疾人人数多、结构复杂、居住分散、管理难度较大。截止到2012年,全县残疾人已办残疾证的有7597人,各残疾类型人数占残疾总人数比例情况见表1,肢体残疾人在残疾总人口中占绝对比例,高达69%。基于师宗县残疾人状况,社区康复项目在师宗县具有发挥作用的天然土壤和重要意义。

(一)政府主导的社区康复项目

农村残疾人是兼有生理弱势和社会弱势的特殊群体,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 发展纲要》,以及为推动“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目标的实现,各级政府结合当地的情况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项目。云南省残联按照国家纲领性文件,结合省内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云南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 发展纲要》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十二五”规划配套实施方案》,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使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促进残疾人状况改善和实现全面发展,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曲靖市师宗县在残疾人工作上引领全省,按照省残联和市残联的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其目标是残疾人生活水平向社会平均水平看齐,促进残疾人的自我发展以及社会融合,建立起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框架,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完善残疾人事业法规政策体系,依法保障残疾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权利,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享受同等权利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国外援助社区康复项目

云南省师宗县国际援助残疾人社区康复项目主要由国际助残主导进行。国际助残(HandicapInternational-HI)1982年成立于法国,是为残疾人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为维护残疾人权益奋斗的国际非政府、非宗教、非政治和非营利机构,目前在全球60多个国家展开项目,国际助残的愿景是全世界成为所有残疾都可以预防,所有残障人士都可以被救助的世界,残疾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权利同时受到尊重。1997年,作为国际反杀伤性地雷运动ICBL的发起者之一,国际助残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国际助残云南项目组从2012年初进入云南省师宗县,为当地残疾人提供医疗康复服务,之后不断切换工作重点,从原来的医疗康复服务转变为给残疾人提供更多的综合性服务,包括额外的社会服务如生产盈利基金(IGA),互助小组支持,家居无障碍改造和生计培训等。国际助残在云南的项目目标是通过对残疾人的支持与帮扶,减少残疾对于他们生活的影响,从而使他们走向生活自主和社会融合。

三、项目差异性分析

由于国内外对于残疾人界定的不同以及对社区康复的认知不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基于国情和文化理念的差异,国内外对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项目从设计到执行过程的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一)项目设计程序不同

政府主导的残疾人项目的一般程序: (1) 确定示范村:当地政府按上一级政府的要求,在当地选定某一村庄作为残疾人帮扶重点示范村。(2)政府实地了解情况:政府派出残联等主管残疾人工作的部门和相关社会学的专家到目标地进行考察,探讨规划事宜。(3) 规划的确定:经过政府及残联工作人员的实地考察和与少数残疾人的交流,由专家提出具体项目方案,提交政府部门,按政府部门出台的残疾人相关帮扶政策和条例内容要求进行审核,确定项目内容。(4) 成立残疾人帮扶小组,该小组主成员主要由乡镇政府人员、村干部及残疾人代表组成,主要职能是落实项目所需的资金和监督项目的实施。(5) 规划的实施:政府部门拨发资金给当地残联,由残联工作人员牵头进行工作,一般情况下示范村的资金多数由政府部门多方筹措,当地残疾人积极响应和配合。

国际助残主导残疾人社区康复项目的一般程序:(1)前期准备:进入项目地前做好相关工作人员的理论和沟通技巧等的培训,强调要尊重残疾人,强调项目进行中残疾人的主体地位。(2)确定项目村:根据国际助残对当地的考察情况以及与当地残联沟通协商,选定项目村,原则远近覆盖,贫富相间。(3) 村级动员:发动残疾人参与规划讨论,尤其是听取妇女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属的意见。(4)收集信息:通过实地调研收集需要开展项目的基础信息并采用参与式工具与残疾人或残疾人代表一起进行问题分析,做出问题树,并将问题优先排序。(5) 确定项目具体内容。(6)建立项目管理实施机制,强调一定要以当地残疾人为主,保证每位残疾人的利益,同时为他们每个人量身定做不同侧重点的社区康复服务。

(7)规划项目实施完成后要进行效果评估。

总的来说国内外对社区康复项目的设计程序可以总结为“自上而下———任务式下派” 和“自下而上———层层反应需求”,两种不同的设计模式已然决定了残疾人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扮演的被动和主动的角色。

(二)项目主体不同

政府主导的残疾人社区康复项目主体包括政府人员、残联人员、村中残疾人代表及残疾人,项目内容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上级考察指标而确定的,项目在缓解残疾人贫困、解决残疾人需求方面确实有效但并不是基于当地残疾人实际需求做出的,大多数残疾人只是作为项目受众被动地接受。

国际助残项目的主体主要是残疾人,项目工作人员、专家学者作为项目的辅助人员参与指导。当地残疾人作为项目最直接的受益者,对自己的生存环境、资源情况、什么是最需要的,什么是次需要的最为清楚,由残疾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符合自己发展需要的诉求和所需要的帮助,与外来参与者平等地一起讨论问题、发现问题、找出发挥残疾人作用的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形成项目实施方案。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残疾人作为项目主体自始至终参与项目的全过程。

(三)项目管理方式不同

政府主导的残疾人社区康复项目主要以配发指标、定期验收的管理方式进行。任务指标,资金以及辅具是由省残联按照实际情况分配给各市,再由各市残联分配给县残联。对于师宗县来说,残联的角色更多是上级下派任务的执行者以及验收成果的评估者,项目管理主体是县残联工作人员。

国际助残项目专设云南项目组,由总部派驻项目官员长期在云南进行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监测等,并与师宗残联有密切良好的合作。项目评估主要由国际助残总部评估专家进行,分为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并进行及时反馈以保障项目目标实现。

(四)项目基层组织不同

政府主导以及国际助残主导项目都在很大程度上依托村残协开展基层工作。师宗县各个村残协前几年响应国家号召早已挂牌成立,但是只是作为一种组织形式而存在。伴随当地社区康复项目的开展,政府和国际助残积极帮助村残协寻找资源,村残协重新召开残疾人大会,民主选举领导班子,残疾人担任主要工作者,村残协由此开始真正发挥作用。村残协当前有固定工作场所,有组织宣传活动,承担残联相关工作以及国际助残需求调查、康复训练等工作,也为残疾人提供了需求表达的平台,在两个项目推动中都发挥关键作用。但是残疾人协会主要负责人仍是村委会领导,村残协决议中残疾人自主性较弱。

国际助残主导项目除了依托村残协之外还建立了重要的基层组织———互助小组。国际助残项目中互助小组是在项目推动之后在项目试点村逐渐建立起来的,各个试点村申请生计发展资金的残疾人在村残协专干的引导下组成互助组。村残协和互助组提供了受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欢迎的一些培训,如普法、康复知识、健康保健常识、残疾预防,效果较好。互助组活动比较丰富,包括看望生病的残疾人、募捐互助组的活动经费、开会学习残疾知识、耕作互助等涉及残疾知识宣传、农业生产、文艺娱乐、互助组组织管理培训等多方面活动,增进了残疾人群体之间的感情,提升了个人自信心,同时在各种活动交流过程中可以获取市场信息和发展经验。

(五)项目可持续性及可复制性不同

项目的可复制性是指项目在其他地区按照相似路径开展项目的可能性;可持续性是指项目结束后,依靠自身力量继续发展下去的机会。

从可复制性上来说,政府主导的残疾人项目相对于国际助残项目来说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

政府主导的残疾人项目,契合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导向,主要依托地方残联和相关政府部门,在其他地区进一步推广有良好的平台支持,各地残联的功能差别不大,项目可复制性相对较强;而国际助残项目的计划开展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邀请的专家和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是积极推进残疾人自我能力建设,但不同项目中残疾人能力有差异,残疾人干部的培养也因实际情况的不同差别较大,可复制性的空间小。

从可持续性上来说,国际助残项目比政府主导的项目具有更强的可持续性。国际助残在项目中培训了一批很好的社区专职委员,直接与残疾人接触,弥补了残联社区工作环节的缺失,同时带动了残协和其他社区成员的积极性。部分社区残疾人专干具备较突出的组织、协调、召集能力,项目的实施为他们的能力拓展和提升提供了较好的平台。项目增加了残疾人及其家庭享受基本的和专门的服务的途径,村残协专职委员以及乡镇康复员会定期为需要康复的残疾人上门服务;增加了对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和社区成员的赋权,提高了残疾人的社会参与能力;在一定范围内社区康复与生计、社会保护的协同合作;项目培养了一部分基层残疾人工作者作为残疾人资源为当地残疾人服务,因此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而政府主导项目执行的效率受制于资源的获得和分配,如信息、资金、人力和机制等。在现有条件下,资源充裕的地区项目执行的效率和结果肯定更好。但是总体而言,由于残工委成员单位之间的协作程度较低、专业人才的相对缺乏、横纵向间的机制尚未完善以及资金的不足等因素的制约,残疾人康复项目的执行效率较低,今后的可持续性相对较弱。

(六)残疾人对项目满意度不同

残疾人社区康复项目的目标就是让当地农村残疾人以及其家庭获得发展,两个项目的侧重点和开展方式各有不同,残疾人作为项目的最终受益者,对于项目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同时残疾人的意见也直接反映着项目效果。通过问卷调查,残疾人对于两个项目的满意度情况见表2。

由表2可知,残疾人对国际助残项目的满意度明显高于政府主导项目。

政府主导的项目虽然投入颇多,但是一些残疾人并没有获得实际的帮助,或是提供的服务不切合残疾人需求,同时政府主导的项目过多的注重“对上负责”,没有把“为下负责” 当做项目的目标,政府行为的透明度不高,一些残疾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没有发言权,政府为了完成任务而对项目的后期效果不是很看重,导致项目在实施后残疾人没有真正得到实惠,残疾人对此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国际助残的残疾人社区康复项目以残疾人为主体,残疾人参与了项目规划以及实施的全过程,国际助残一方面在项目中赋权于残疾人,发挥残疾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倾听残疾人的需求,为项目中每位残疾人量身定制帮扶计划,这些都深得人心。在项目规划前中后,残疾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故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始终得到残疾人的大力支持,项目实施后的效果较好。同时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残疾人的观念,树立了残疾人自我发展主动参与的意识,建立了残疾人自己的组织,特别是对于妇女以及贫困残疾人的帮助极大,该项目得到了大多数农村残疾人的肯定。

四、结束语

政府主导的社区康复项目和国际助残主导项目背靠国内国际不同背景,项目设计所依据的社区康复理念也存在较大差异,加之国内项目受限于政治体制的局限性,两个项目设计之初就基本上垫定了国内项目“自上而下”和国际项目“自下而上”的基调。设计不同,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所显现的项目主体、管理方式、基层组织的差异以及群众满意度的不同也几乎成为必然。

虽然残疾人对国内项目和国外项目的满意度有所不同,但是师宗县当前残疾人工作的蓬勃发展是两个项目共同努力的结果。国内项目虽然不能完全遵循残疾人意愿,但是有政府的强大背景为依托,在我国目前“大政府、小社会” 的现状下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政府既是启动者,又是组织者和出资者,政府不可避免也毫无争议地仍然是引导者,项目“背靠大树好乘凉”。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资源配置不均衡,加上大部分农村信息闭塞,以政府为引导的残疾人项目能够比较有效地调动政府各部门资源,通过政府部门的协调、帮助和引导,在农村形成各种发展力量的合力,实现在不同领域对于残疾人的帮扶。而国际项目优点主要在于以残疾人为主体,在发展残疾人事业的过程中充分尊重残疾人的意愿,将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和保障残疾人以知情权、话语权为主要内容的参与权利,以及改善和提高残疾人及协会综合素质的能力建设上。通过提供机会、搭建平台等措施促进残疾人的权利意识和自身能力的提高,从而使残疾人自身以及当地残疾人事业都有后续发展的持续动力。

当前制约国内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内源发展能力弱、外部环境依赖强。只有以国际社区康复项目坚持的残疾人内源发展为根本,加之国内项目所能实现的有效资源整合,内外合力共同推动,才能有效保证农村残疾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农村残疾人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最终逐步实现农村残疾人社会融合。

参考文献]

[1]吕敏.城市残疾人社区康复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WorldHealthOrganization?DeclarationofAlma?Ata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PrimaryHealthCare[C]?Alma?Ata,USSR,1978,9:6-12?

[3]InternationalLaborOrganization,UnitedNations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WorldHealthOrganization?CBR:Astrategyforrehabilitation,equalizationofopportunities,povertyreductionandso?cialinclusionofpeoplewithdisabilities[R].JointPo?sitionPaper2004,Geneva: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04:19?

[4]WorldHealthOrganization?CBRguidelines:Healthcom?ponent[R].Geneva,2010:1-3?

[5]刘林,郭悠悠.残疾人社区康复的认知与实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7):609-612.

[6]银芳,付克礼,池俊常,等.国际社区康复理念在我国农村社区康复合作项目中的应用实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7):619-621.

[7]邱卓英,李多.现代残疾康复理念、政策与社区康复体系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7):601-605.

[8]卓大宏.中国当代康复医学发展的大趋势[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1):1-3.

康复专业自我总结范文8

【关键词】小组工作;精神病患者;介入

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2-2015)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种矛盾冲突纷呈,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多种因素持续存在,不同人群遭受心理问题困扰较为普遍,抑郁症、焦虑障碍等常见精神障碍患病逐渐增加,1600多万患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救治救助、服务管理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精神障碍负担依然严重。据有关分析表明,10年后精神疾病患者将占到所有疾病患者的20%以上。所以,精神疾病的预防和康复将成为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头等大事。

在对精神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当前越来越注重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对精神疾病患者开展辅助康复治疗。社会工作是在长期的助人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专业活动,其目的在于协助人们解决其个人、群体、(尤其是家庭)、社区的问题,以及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行政和研究等方法,促使个人、群体和社区之间的关系达到满意的状态。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之一,是指在小组工作者的带领下,通过一群有共同需要或问题的人聚在一起,形成互动,从而达成个人、团体、社区的发展目标。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我们在病人接受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辅助康复治疗,我们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专业的工作方法帮助精神病患者走出困境,并且在精神病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以成都市德康医院为例,探索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到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治疗过程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一、研究意义

小组工作在介入精神康复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习怎样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等。特别是通过小组活动进一步认识了自我,在小组过程中自尊和责任感有了很大的提升,对自己及他人都有较为理性的认识,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明显加强,从而有效的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参加小组活动,对于精神康复者来说,情感得到宣泄,人格结构得到改变,有效提升了康复效果。

当前,很多城市已开展了社会工作专业队伍建设,像广州、深圳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对于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介入作用越来越明显。作为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之一,小组工作的发展也深刻的影响着社会工作的发展。当前我国小组工作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城市,它利用群体的力量,更加注重影响个人的转变,更加注重利用多方面资源整合解决患者实际问题,促进人际交往和经验分享,因此更加适合运用在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可见,从小组工作对个体或社会的重要作用以及小组工作方法对于社会工作的发展影响来看,我们对小组工作介入精神病患者的探讨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研究。

二、“社会认知活动小组”对精神病患者康复的介入

精神病患者所面临的问题,是社会支持理论关注的问题。因为,精神病患者不仅仅是被疾病困扰,还被疾病所带来的标签、失落、无助等负面因素影响。复原过程中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不是“病”而是“人”。因此,在社会支持、社会认知理论的导向下,本研究设计了具体的“社会认知活动小组”治疗模式的实施方案。

第一次小组活动介入描述。主题:对表情及动作的解读。目的:通过对他人动作和表情的观察和解读提高休养员的社会认知功能,从而拉近休养员互相之间的距离。活动内容:大树与松鼠、哑口寻人、表情分析、分享收获、社工总结。目标达成情况:通过合作以及肢体接触,打破了人际关系距离,短时间内增进了成员之间的熟识度。表情分享、解读成员之间的心情,提高了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认知功能。

第二次小组活动介入描述。主题:自我认知。目的:通过活动让休养员意识到社会认知与自我认知相结合,通过对他人动作和表情的观察来提高休养员的社会与自我认知功能,同时活跃身心,与其他休养员能更好的一起参与活动。活动内容:破冰游戏手牵手、红绿灯、萝卜蹲、进化论、分享收获、社工总结。目标达成情况:培养了小组内的休养员的反应能力与敏捷性,增进他们的感情,小组成员情绪稳定,表现友好。

第三次小组活动介入描述。主题:情感交流与情绪处理。目的:通过这些活动能够让休养员和社工进行感情的交流,从而帮助到休养员们意识到自己能够得到社会认知与自我认知相结合,通过活动的情感交流来提高休养员和社工的情绪处理能力。活动内容:破冰游戏我的联想、卖桃子、穿针引线、数数字、分享收获、社工总结。目标达成情况:通过活动,丰富了休养员关于情绪的反应能力,提升了休养员的情感交流和情绪处理能力。

第四次小组活动介入描述。主题:默契与合作。目的:让休养员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专注,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表达自己。活动内容:破冰游戏开火车、交头接耳、造反运动、比比谁高、分享收获、社工总结。目标达成情况:通过活动的参与程度反应出休养员之间情感交流更加密切,队员之间的默契与合作有所提升。

第五次小组活动介入描述。主题:手工职能训练。目的:经过前几次活动的开展,休养员的表现达到了预期效果。休养员有很广阔的思维,只是缺少一个表现的机会,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训练他们的动手能力,帮助他们欣赏自己。活动内容:这就是我、变废为宝、建高楼、分享收获、社工总结。目标达成情况:训练了休养员的动手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增强团队的配合度。

三、“社会认知活动小组”治疗模式的成效性分析

社工充分运用了鼓励、支持、澄清、反映、引导、总结等小组工作技巧,在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介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者和精神康复者之间的沟通互动,增进了双方之间的情感交流,复原了精神病康复者的情绪交流与情感出处理能力,精神康复者的负面标签效应得到了弱化。体验、互惠、治疗、发展型小组工作模式,使精神病康复者亲自参与到活动中,深切感受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体现了人与人、人与情感的对话。治疗成效总结表现为:情绪稳定,自信心提升,参与群体活动的兴致加强,认知水平有所提升,行为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所提升。

四、结语

精神病患者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专业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工作方法将他们组织起来,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弥补传统治疗模式的不足。通过“社会认知活动小组”治疗模式的成效性分析,小组工作在药物和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大大缩短了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时间。为了更好的实现患者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等方面的康复,促进患者早日复原其基本社会功能,在精神病患者康复过程中必须推广实行传统治疗模式即药物模式、心理治疗模式和小组工作模式相结合,并强调家庭辅助治疗。因此尽快发展和壮大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是建立和完善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肖飞.社会工作介入精神病患者的行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 刘梦.小组工作(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 肖飞.社会工作介入精神病患者的行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5] 莫佳妮.以复原理念为导向的精神病康复实践研究[D].云南大学,2013.

康复专业自我总结范文9

【关键词】康复治疗学;实习生;带教实践

【中图分类号】R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01

引言:康复治疗学主要用于培养从事医院康复治疗工作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能够从事康复各科的治疗工作、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及社区康复与预防工作,具有分析问题、科学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具备开展康复医学各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1.带教师资队伍的筛选和准备

1.1 建立“教学治疗一体化”的带教队伍:

培养实用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要拥有扎实理论知识,熟练规范专业技能,中级以上教学能力强和实践经验丰富兼备的“教学治疗一体化”的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实习学生完成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培养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1]。带教老师需有良好的带教关系,良好带教关系是建立在带教老师与实习学生良好的沟通上,通过床边案例分析讲解将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在治疗实践中进行运用和转化,让理论知识成为实习学生面对临床病患时的自如运用。带教老师应该向实习学生灌输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正能量的人生观,耐心解答他们的专业和职业发展问题。

1.2 制定明细的教学计划和考核制度

现在的特点我们为每位实习治疗师的实习计划分为:康复评定、运动疗法(骨关节康复治疗组、神经康复治疗组)、物理因子治疗、作业疗法、传统康复治疗(推拿,针灸)、言语吞咽治疗、假肢矫形器制作、儿童康复8个实习部门,具体时间安排为康复评定2周,作业疗法6周,神经康复治疗14周,传统康复治疗8周,骨关节康复治疗6周,言语吞咽治疗5周,物力因子治疗4周,儿童康复6周。内容包括理论及技能,理论及技能考试均以实纲为参考,总分=理论×0.5+技能×0.5。

1.3 帮助实习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迅速取得家属和患者的信任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康复治疗的工作的更加顺利。这一特殊性使我们的治疗师在治疗的过程中与患者接触的时间最长,沟通交流最多,这为形成良好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治疗过程中大家能够相处的更融洽,很好的合作则更利于患者乐意主动配合康复治疗。实习学生普遍较为年轻,为在校学生,接触社会不多,遇事容易着急,不老练,我科在具体的带教实践中,由带教老师先组织学生进行模拟病患沟通,在模拟病患沟通中,带教老师将根据实际情况,模拟病患提出各种问题,要交实习学生解答,通过这种方式,在实习学生正式与病患接触前,已经基本掌握了常见的问题和解答方式,有效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应变力。之后,带教老师正式让学生独自与患者交流沟通,让病患做到先入为主,让患者认为学生就是他的主管治疗师,从而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

2.带教的实施

2.1 通过典型病例的案例分析进行指导和宣教

带教老师让学生先行找类似病例自己评估,找出主要问题,制定治疗方案,运用什么技术解决什么问题?带教老师只起启发和引导作用,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等[2]。学生通过对患者典型病例的综合分析,先做出自己的康复计划,再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了修改完善,最后把技术运用到患者的训练中去。

2.2 要求学生主动收集病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在接触病人之前病历,了解病人目前的病情,家庭基本情况,以及文化程度等信息,在跟病人或家属沟通交流时胸有成竹,制定治疗方案时比较接近患者的实际,这样学生较易得到患者和家俚娜贤,实习学生得到患者的认同后就会主动积极。在获取新知识方面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专业网络网站关注国际康复医学资讯,积极参加本市举办的各种继续教育学习班以及本科室举办的小讲课,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获取新知识。

2.3 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带教老师从总体上把握康复治疗,一方面是指康复科的康复治疗团队,另一方面则是多学科间的一种团队合作模式,我科在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对患者进行超早期的康复治疗,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多学科的合作。更需要我们培养很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患者早期治疗时侧重点和恢复期时完全不同的概念,这就要求我们的实习生要从总体上把握康复治疗的概念[3],患者才能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康复治疗。通过团队的合作可以让患者得到更加全面的康复治疗。

3.考核制度与总结

制定完善的教学考核制度和实习生的考核制度,一方面是带教老师的考核,明确各级人员职责,在实习带教中实行带教组长负责制,由各带教组长全面负责本部门实习治疗师的实习安排,带教组长定期接受教学秘书的监督与考核,确定严格按照实纲要求进行带教,以确保实习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是实习生的考核,实习生除了各个部门的理论和操作考核外,还对他们平时的小讲课,教学查房做的笔记和心得进行不定期的检查,以及阅读文献后的感想进行抽查,不按要求不作为者进行严厉批评以及带教老师的评语给予不合格。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康复医学治疗学实习生的带教过程中,建立“教学治疗一体化”的带教队伍;通过制定明细的教学计划和考核制度;通过帮助实习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迅速取得家属和患者的信任;通过典型病例的案例分析进行指导和宣教;通过要求学生主动收集病例,获取新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最终达成培养康复治疗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能力实用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的带教教学目标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周丽琴.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体会[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7):672-673.

康复专业自我总结范文10

随着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的发展,全国各省市也开始高度重视发展工伤康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总体来说,我国的工伤康复事业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初始阶段。那么,康复中心的发展应具备哪些条件呢?也许不同的区域、不同的领导班子、不同的文化氛围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作为一个伴随着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成长的年青人,本人根据自己平时在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工作中的所见、所思及所学为例,总结了以下几点不成熟的看法,望能与康复工作者共勉:

1 我国工伤康复发展的背景

1.1 中国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那么,没有工伤职工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工伤职工的康复,就谈不上完全的和谐社会。中国工伤康复制度的提出,是中国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1.2 中国工伤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参保人数逐年上升。1997年为3508万人,2004年达到6822万人。预计2007年将达1亿人,2010年1.2亿人,今后1.6亿人以上。工伤保险基金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2004年施行的《工伤保险条例》明确了中国工伤保险具有三大任务: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工伤康复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3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因工伤致残的职工总数目前已超过了100万人。国际的经验和国内的实践表明,大部分工伤职工通过工伤康复是可以重返工作岗位的。面对如此庞大的工伤人群,发展工伤康复事业特别是职业康复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4 工伤康复的需求工伤事故发生率高,致残率高。在中国,全国每年事故死亡13万多人,伤残近100万人。据广州市工伤康复380例分析显示,需接受康复的1~6级患者占58%,如按照全国每年100万伤残职工人数测算,需接受工伤康复的患者近58万人。

1.5 国际工伤保险发展的趋势是“先预防,后补偿;先康复,后补偿”。中国工伤康复制度建设的提出,正顺应了国际工伤保险的发展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劳动部1951):中华全国总工会或地方工会可兴办工伤职工的疗养所、残废院等,并规定工伤职工必须安装假肢、假眼、镶牙等,其所需费用由企业行政负担。《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动部1996)、《工伤保险条例》(2004)明确提出:发展职业康复事业,建立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三者并重的社会工伤保险新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的工伤保险侧重于工伤的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对于工伤职工的康复一直处于疗养和康复辅助器具装配的低水准。

2 工伤康复中心的发展要素

2.1 政策支持的必要性康复中心要发展那么首先第一个要解决及考虑的问题是病人的来源,刚成立的康复中心不可能跟国内一些品牌医院特别是拥有高端的学科带头人的医院竞争,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及政策的倾斜,那康复中心的生计将是个问题。另外康复治疗相对一般疾病的临床治疗来说病程相对较长,且效果不像临床药物的一针见血和显而易见,所以一般的自费病人很难坚持长期治疗,目前国内自费病人的康复医疗市场相对来说仍较薄弱。所以国内康复中心主要市场是在工伤病人,特别是在早期发展阶段的康复中心。另外,目前国内部分地区的工伤病人的康复仍较为混乱,那么在政府组织下的工伤病人的康复问题将得到解决,且工伤康复将走向规范化、成熟化、国际化。

2.2 做大做强 开拓市场如何做大做强,在没有品牌效应下的康复中心,本人认为:首先可先做大后做强,如有条件可从医院的规模、设备、人才着手,像我院如果要做到“立足广东、面向全国”那么我想医院要有一定规模、一流的设备及拥有高端的人才是基础。在医院有一定的规模、设备、和发展潜力后可大力吸收高端人才,发展软件,而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的。第二,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才能冲出开拓市场的瓶颈,省康复中心除了指导省内各区的工伤康复发展外,就是接收和诊治省内各区的疑难杂症,但部分地区“送”病人到省康复中心的态度似乎不太积极,最后不但耽误病人的康复,而且对康复中心的持续发展也不利。第三,一定要致力于在国内树立好的康复医院特色品牌,开展在国内较强、较硬的康复项目,打出自己的强有力的产品,吸收病员,工伤康复中心不仅仅做好工伤病人的服务,也要做好自费病人的服务,自费病人一直是康复中心的软肋,因为自费病人从心理上更趋向于品牌医院的康复科,且对工伤康复中心的理解不够。故打出品牌、做好宣传至关重要,而医院的品牌价值最终是为了求得患者的认知、满意和忠诚,并转化为吸引和影响患者医疗行为的引导力,因此进行公关宣传是实施品牌策略的一个重要手段,从而达到扩大医疗市场的目的。

2.3 人才是关键在21世纪,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拥有了一个崭新未来,同时储备人才、培养人才、发掘人才、重视人才是医院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我国曾经有著名的经济学专家就说过现在的用人观点是“不要看这个人不能干什么,而是要看这个人能干什么”这句话说明了要充分利用好人才、发掘个人才能的重要性。而医院应尽量将每一体的才能放大到最大化,来为医院的发展做贡献,那么这就需要有好的伯乐。刚成立的康复中心在没有品牌效应的情况下,应积极采取优化内部人才结构的措施,制定一些能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的条件。发展工伤康复事业的关键是人才,我们应该未雨绸缪,作好工伤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储备工作。

2.4 医院必须要有出色带头人现在的医疗市场不可能存有垄断现象,医疗市场竞争也相当激烈,在市场经济下正所谓市场如战场,作为医院的带头人必须是个生意人又是个外交家。要有统筹全局的观念。具备博大的胸怀,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居安思危,不断创新,要有战略眼光,克服一切困难发展壮大医院。邓小平讲“发展是硬道理”,因为只有发展壮大医院,才有雄厚基础,在激烈的医疗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医院成功的标志,是医院繁荣的象征,是医院发展的基础,医院既是事业福利单位,又是一个博大的经济实体,一名院长必须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以低廉价格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康复、护理及其它服务,又以最优的服务来吸引更多的病人,达到这样一个良性循环。此外要有良好的人脉关系,医院带头人的人脉关系也是康复中心的发展要素。一个人的成功的因素,15%可以归因于他的专业知识,85%却要归因于人脉关系。能成就大业者,除了要有一定的业务知识,最为关键的还是他会创建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人脉关系以促成大好形势。

2.5 多边合作,共创多赢多边合作即医疗上的合作、学术上的合作等,第一,可以跟一些临床医院在康复医疗上开展合作,发挥康复医院自身的优势,争取跟一些临床医院的神经科、骨科等大力合作,将一

些神经科、骨科的病人在早期的临床处理后转入康复医院行康复。学术上的合作,可以多跟国内、外的一些在康复方面有优势的医院进行学术交流等活动,并争取拿到举办全国性学术活动的权利,来提高医院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及促进学科的发展,随着医学学科建设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深化,学术交流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日趋重要,已成为评估一个学科建设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举办学术会议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着学科建设发展的前景。

2.6 把好医院内部的质量关

2.6.1 要有出色的学科带头人。弱国无外交、弱院无地位,康复中心想要在强手如林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出人头地,那么加强学科自身建设也相当重要,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高素质的技术队伍是学科发展的基础。而学科发展的关键中的关键又是学科带头人。而学科带头人应具备:①专业素质:作为某一学科的学科带头人,首要条件是康复领域的技术专家,不仅能在工作中独立处理复杂的技术问题,同时也应是该学科学术群体的核心。其次,应具有专业研究的前瞻性。不但专业知识广博、专业技术精湛,而且能够把握本专业国内外发展前沿知识与发展方向的潜能与发展态势。②管理素质:学科带头人不单是该学科领域的学术权威,同时应当是该学科发展的战略家和学科组织的管理者。③人格素质:主要体现在气质、性格、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积极的态度将激发团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消极态度将导致畏难、苟安与障碍。④创新素质:创新素质主要表现为勤奋好学,易于接受新生事物,能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创造性思维,敢想敢干、敢于作为、敢为人先的创新品质。

2.6.2 康复治疗师的综合素质。虽说学科发展的关键是学科带头人,但康复治疗师的综合素质高与低也是奠定整个科室总体实力的基础。优秀的治疗师的综合素包括①良好的知识结构:即掌握一定的医学基础、专业理论、人文知识。②操作技术:要能娴熟自如的规范操作并得心应手的临床应用技术。③逻辑思维能力:那么要一定的洞察力、分析问题能力、并能应用。④要有文字书写能:要能书写基本的医疗文字、科普文章以及学术论文。⑤要有团队精神。⑥要有服务意识及经济意识。⑦最后也要有沟通技巧、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

2.6.3 抓技术、搞科研。康复治疗师是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而治疗病人最主要的手段也是手法技术。治疗师在给病人应用的手法上是否正确、针对性够不够强显得尤为重要,在谈到抓技术的时候,很明显经常会涉及到动手能力。什么叫“动手能力”本人认为那就是“洞察力、模仿力,理解力、记忆力”的总和。另外在手法的应用方面主要就是针对性够不够强,手法应用到病人身上是否照书全搬,墨守陈规、一成不变,这也是影响病人疗效的因素。从市场角度来讲,我们的技术就是提供给特殊人群的特殊商品。所以提高“商品”的质量是必须的。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体现着医院的服务宗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代表着医院满足社会医疗需要的程度,是医院赖以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而我院医疗质量的重中之重则是康复治疗技术,而提高动手能力和服务质量是保证和提高医疗质量的根本措施,是医院管理工作的核心,也是医院综合目标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不断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一流的科室要靠科研去发展,所以在科研方面,应积极投标,想要在康复医学界出人头地,必须要搞科研,而且应以康复为特色。这也是康复中心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手段。鼓励员工争取各种类型的中小项目,及积极在核心杂志发表文章,建立奖励机制,以科研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促进独立思考,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团结合作、相互交流的凝聚、融洽的同事关系。

康复专业自我总结范文11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运动康复专业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requirements of sports rehabilitation specialty, the course of human anatomy,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reform and adjustment,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 words】Human anatomy; reform in education; Sports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

运动康复专业是2004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个新型应用型专业,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既懂康复治疗,又懂运动训练的,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本校自2006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9年的时间。由于本专业至今国内尚无统一的培养方案、具体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成熟的教材,所以各院校的办学和教学模式也不尽相同。人体解剖学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一门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对于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而言,人体解剖学课程显得至关重要,它不仅为后续开设的各种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与日后实习和工作关系密切。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现在我校的运动解剖学课程存在着教学内容缺乏侧重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比较单一等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近两年我们对教学内容、实践课比例和教学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并且初步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

1课程形式与实践课比例

以往的人体解剖学课程课时数总数为85学时,实践课学时数为34学时,改革后的学时总数提升至11时,实践课学时数提升至51学时,并且将原来的人体解剖学课程分割成人体解剖学(85学时)和功能解剖学(34学时)两门课。强化了康复相关专业以“功能”为核心关注点的专业特色,力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课程内容

传统的人体解剖学课程,内容上力求“面面俱到”,整本书重点不清,侧重点不够明确。在我们的改革探索过程中,始终遵循以下原则:在实践和工作中能用到的内容必须作为重点,把基础打牢;对于可能对今后实践和工作中的内容有帮助的辅助内容作为一般内容介绍,够用即可;而对于实践和工作中不会用到的内容则不做介绍,节省课时。因此,我们将人体解剖学课程中的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作为重点内容,课时比例占到50%以上,脉管系统、感觉器、以及内脏部分中最基本的位置结构和功能作为一般讲解的内容,而对于人体基本结构(细胞、组织)、生殖和内分泌部分则直接删除。

另外,为体现本专业特点,联系本专业治疗技术,将相关的解剖学知识点粗分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类,这样使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都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表1 人体解剖学课程知识分类(以运动系统为例)

分类 内容

基础知识 骨的分类、构造、化学与物理成分、发生与成长、骨的功能、全身各骨的名称位置;关节的分类、构造、全身各关节的名称、组成;肌肉的分类、结构,全身主要肌肉的名称、位置

专业知识 全身骨性和肌性标志点,各关节的运动范围、关节的分类、影响关节活动的因素、全身主要肌肉的起止点、功能,锻炼及拉伸方法

3教学方法

3.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改革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而言,人体解剖学课程开课在第一学期,学生刚刚踏入大学校园,对于新课程难免会觉得迷茫和无所适从。因此在第一学期开始我们应当多采用归纳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总结课程中的各种重点和难点,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快的适应课堂节奏。而对于第二学期的课程来说,则应多采取与以后实践与工作密切相关的案例教学法为宜,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以形态学为主的课程,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繁琐解剖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强印象,方便理解。具体可采用的多媒体技术包括:解剖学图谱与动态解剖学展示,3D互动解剖学软件,以及各种解剖学视频等。

3.3开放解剖学实验室,鼓励学生多利用现有标本

人体解剖学的特点就是,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非常繁杂,只有通过不断的动手接触实验标本,持续的观察和辨认才能加深印象,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本校在课余时间全天开放解剖实验室,为所有学生提供了一个高效自主的学习环境。

4考核方法

原来本校的人体解剖学考试,形式比较单一,并不能完整客观的反应学生的真实素质。因此有针对性的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进,除常规的笔试内容外,还增加了口试和实践操作考查等内容,试图多方面多角度考核和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

参考文献:

[1]刘春雨,韩小燕.运动康复与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对比与思考[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5,v.36;No.17205:69-74.

[2]宋铁山,梅劲,楼新法.康复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v.11;No.5301:11-12.

[3]陈尚,尹宪明.康复专业解剖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No.18204:474-475.

[4]李渤.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9,v.27;No.v.2716:56-57.

[5],夏青,孙津民.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v.2514:1789-1791.

[6]张海玲,段文彪,黄剑真,夏波,魏含辉,陈金锋.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正常人体结构教学改革[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5,v.2301:48-49.

[7]陈轶,王晓臣,马雪真.高职运动治疗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中国康复,2012,v.27;No.12301:77-78.

[8]徐纪勇.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v.1003:93-94.

作者简介:

康复专业自我总结范文12

关键词:康复医学;现状;实习基地建设

我国康复医学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较之国外,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远远不足,为了尽快适应社会,推动我国的康复医学教育的发展,加强康复医学教育势在必行。

一、康复医学教育的必要性

1.康复医学的概念

康复医学是医学学科的一个新分支,主要涉及利用物理因子的方法诊断、治疗和预防残疾和疾病,研究使伤病残患者在体格上、精神上等得到全面康复,帮助他们恢复生活能力、工作能力以重新回归到社会当中。

2.康复医学的发展迫在眉睫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疾病的结构发生了改变,逐渐变化为以“慢性化、障碍化、老龄化”为主体的情况。据统计,2013年我国残疾人约有8500万,而60岁及以上人口为1亿70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9.3%,2050年将达到38.6%。因此为了提高残疾人、老年人和陧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其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负担,康复医学的发展迫在眉睫。

3.我国康复医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目前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远远跟不上实际的需求,因为康复人才的短缺,导致许多患者难以达到预期康复效果。例如,部分医院对神经科的患者不能及时进行康复治疗,导致不可逆的损伤,致使后期康复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另外我国现有的康复工作人员,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专业化水平不足。在我国,康复医学教育依然存在师资力量和办学规模、资金投入和办学规模、教学基地和办学规模等不相适应的问题。

二、加强康复医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1.提高专业办学层次,加快康复医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康复医学专业的老师数量不足,所以许多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老师是从其他临床科室或教研组调过来的。他们中间有一部分可能只是经过一个短期的康复医学培训或者进修,缺乏对康复医学知识全面、系统地掌握,所以必须加速开展康复医学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另外,也需要从高等医学院校康复专业应届毕业生中挑选一些优质人才来充实教师队伍。

2.增强医学生的康复医学教育

我国康复医学教育发展滞后,专业人才严重缺乏,调查表明,经正规院校培养出来的康复人才不足干人,而且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中专、大专,以及少量的本科,研究生以上学历少之又少。因此,应该加紧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定点培养。各高等医学院校应开设康复医学专业,培养康复医士或康复治疗师;各中等学校或职业技术学校应开设康复治疗专业或康复技术专业,培养各种康复治疗士或治疗技士。此外,还应该在各医学院校的其他专业开设康复医学课程,让广大医学生接受康复医学教育,增强康复意识,为工作后开展康复医疗工作奠定基础。

3.加强康复医学的临床实践

康复治疗需要的不仅是精湛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掌握好医患之间沟通的能力。只有深入临床实践,才能不断提高康复医师与患者的沟通技巧,才能够体会到患者的康复需求。首先要获得患者的信任,使他们配合训练,其次要尊重患者的自尊心,尊重患者的选择和风俗习惯,最后在临床康复教学实践中应该有目的地进行培养,使他们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