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职会计专业论文

中职会计专业论文

时间:2022-12-11 18:35:53

中职会计专业论文

中职会计专业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鉴于中职生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就业的困难形势,加强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培训,提升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及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变得极为迫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中、初级实用型会计技术人才,是摆在我们会计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而迫切的问题。笔者认为改变会计教育观念,加强和改进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是办好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教育、实现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

一、实践性教学是实现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特征是以培养中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等特点。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实践性教学是职业会计教育的重要特征,离开了实践性,什么技能、技巧、运用能力、操作能力等等,就无从谈起。作为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面对经济全球化、面对新的会计环境,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技能高手、管理高手。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会计专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实践性教学的好与坏,是影响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环节,是中职会计专业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二、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

尽管中职会计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中初级应用型会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但从目前的教学效果看,培养出的人才,在实践技能方面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甚至引起用人单位强烈不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尚未转变。在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模式,过度的重视会计知识的灌输,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面对接受直接会计经验为目的.强调按照职业活动体系来组织会计教学强调会计知识的实践性、需求性和应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会计操作能力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

(二)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实践性课时偏少受过去计划经济和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在会计课程的教学计划上仍偏重理论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数偏低。职业教育强调的是‘‘用什么学什么”。理论教学的任务是传授从事相应职业所需要的最实际、最基本的知识.能为技能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以够用为度。然而传统的会计专业在教学计划上仍重视理论性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不能满足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要求。

(三)在会计实践技能的训练方式上,采用封闭式训练很多学校都配有专业的会计模拟实验室.采用封潞式的训练形式。即按着教学进度计划,首先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然后期中、期末或基础理论全部学习完毕后,利用一段时间在教室或模拟实验室完成所谓的实践技能训练,造成会计专业理论与会计实际严重脱节,结果是既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又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光。

(四)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教师队伍的现状使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性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对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大部分是普通高校毕业学生.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工作经历,自身动手能力不强,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只有“纸上谈兵”传授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中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也就难以有效的落实。

三、改进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会计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要获得良好的会计实践教学效果.必须首先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而当前的情况是,大多数中职会计专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综合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是提高会计教学水平的关键。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实习.建立教师实践基地。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运用已学知识等能力。比如,可以由教师限定阅读内容提出问题,或者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或者阅读后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加以总结引导等方式,达到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的。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经济业务,如企业债券,可先让同学们讨论、分析、比较,最后教师参与,从而让学生分清区别和联系,正确处理经济业务。对学生记忆方法的指导,一是将教材中抽象说法具体形象化;二是将难记的概念进行分解,在理解基础上记忆。

(三)加强会计实践教学促进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会计职业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中职会计教育院校应该建立一个会计实习基地,模拟企业的经济活动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实际操作,既获得感性认识,又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实践能力。要让学生了解实践操作的目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实践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实践操作的程序和注意事项,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指导老师根据实践操作的情况及实验报告评定学生成绩并记入档案。组织会计实践教育,应贯彻以下原则:(1)教学实践性原则。通过对某一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济业务的会计实践,可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2)教学直观性、形象性原则。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技能和技巧,从而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3)教学系统性、一贯性原则。会计实践可以让学生从操作上把所学的知识回顾一遍,达到对会计核算各种方法的系统、连续地运用。

中职会计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 中职 会计专业 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Secondary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Exploration

GUO Shutong

(Jilin Financial School, Jilin, Jilin 132013)

Abstract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cceleration, the more and more brutal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make society for tal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high standard request more strict. As a secondary professional student, in addition to training extremely skilled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kills, but must take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training. This article through long-term practice and researc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econdary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posed to solve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of secondary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method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professional ethics

0 前言

当前社会人才需求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会计专业技术知识与熟练的会计应用技能, 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思想品德。正是会计工作存在的特殊性, 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水准有更高、更苛刻的要求, 作为一名符合要求的会计人才,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是从业的基础和关键。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提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

1 加强中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是从业关键

现代会计经过近60年的发展,它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会计工作的复杂性,许多部门屡屡发生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这样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说,中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是在其未来从业好、坏的基础和关键。

2 加强中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因

2.1 影响当前会计职业道德水准的是环境因素

2.1.1 宏观环境因素影响

宏观环境因素是我们国家刚刚从计划经济转型,新的生产关系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一定程度忽略精神文明的建设,放大了人们对物质文明的追求,在此强烈的冲击、改变着我们一系列传统观念,这对我们的道德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2.1.2 微观环境因素影响

受宏观社会环境的冲击,在不同程度的改变会计工作人员的世界观、价值观,滋生蔓延拜金、利己思想。

2.2 社会体制缺欠的影响因素

会计职业道德单纯道德是依靠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觉性自愿地执行,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来实现,这种非强制性的维持是有限的,更需要健全的法制体系作保证。

3 当前中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3.1 在中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中缺失

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经验影响,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在设定专业大纲和实施教学计划上,多数中职学校过多的强调会计理论完整性的、系统性知识体系,极少数中职学校开设针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由于近些年启动教育部中职示范性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方案,方案对中职教育改革的一些指导性文件精神的要求,按照教育部参照示范性专业建设的标准, 重构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等要求,各中职学校都特别强调中职学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技术能力列为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的重中之重。即使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列为从业资格考试内容,许多学校也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的内容分学习,而没有将职业道德教育切合实际与会计专业知识融会贯通, 从而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

3.2 陈旧教学形式导致职业道德教育形同虚设

在对吉林市多所中职学校的走访中了解到,从学校现有的会计专业教学体系看,要么会计专业教材内容很少涉及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知识。要么已经开设的职业道德和财经法课程,很强的理论性或过多法律条文以及比较枯燥的内容,一部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计划安排,都是基本上按传统内容和方法为主,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论教育,实际上没有考虑中职学生的文化层次与年龄特点进行教学,也没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导致以填鸭式灌输知识为主,这种缺乏情感的教学方式,使原本枯燥的会计职业道德理论教育更加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

3.3 中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建设文化氛围缺乏

过分的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忽略会计专业职业道德培养,导致很多中职学校围绕会计专业的知识竞赛、会计专业技能竞赛氛围浓厚。

3.4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缺乏科学性

通过对吉林市的多个中职学校走访和调查,多数学校根据传统经验进行设计专业课程,如成本会计、企业财务会计、基本会计等课程。而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设置不正规和缺乏合理性,只有每周2学时左右的就业指导和职业道德或思想品德课程。

4 结论

4.1 建立科学合理的、完善的中职会计教育体系

这个体系的建立,根据教育部中职示范性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方案为依据,建立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一体化。

4.2 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的转变

(1)教学内容要丰富。将枯燥的、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学生易理解的,来引导中职学生识别和判断真伪的会计信息,强化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形成。

(2)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对职业道德理论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和对客观、抽象的理论的理解能力。

4.3 不断地强化学生会计职业理念

会计职业理念应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通过在学校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使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为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秉承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前君.中职学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6).

中职会计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现代职教;中职;会计;课程体系;构建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的重要议题,为如何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做出了部署。自2013年起我校与徐州财经高职校实施会计专业“3+3”分段培养试点工作,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提高了中职学校办学水平和吸引力,给中职学校学生拓宽了学习与就业通道。但我校会计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题,最突出的是专业课程体系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必须合理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一、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遇到的问题

与会计职业的快速发展相比,会计专业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等方面都显得比较落后,难以适应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我校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1.会计专业课程目标设定不准确,部分专业课程内容重复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初级会计技能人才,但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文化课课时偏多,甚至与普通高中的课程安排相近,导致学生不重视技能课学习,另外专业课程又与高职校的课程安排相似,部分课程直接使用高职校的教材进行教学,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基础会计与企业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交叉较多,重复学习的部分很多,管理会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课程也有重复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导致不利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2.会计主干课程所占比重过大

在会计课程体系建设中,教学管理部门尽可能多地安排主干课程,把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作为重中之重,而与会计相关的课程知识偏少,如财政、金融、税收、法律等,导致教师、学生都跳不出会计、财务的框框,致使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应有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特别是宏观和微观经济知识,难以适应未来对会计工作的要求。3.会计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置单一中职学校一般以财政部统编或本校自编的教材作为教学内容,这些课程存在的缺点主要有:一是专业课程只要求学生学什么,而没有告诉学生怎么学,缺乏发展性;二是缺少引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案例课程,大部门是从理论到理论,课程形式固定单一;三是课程知识难度大,会计专业课程多数是沿用原来普通中专课程标准,没有分析中职学校学生学习能力弱、专业课程课时相对偏少等原因,造成专业课学习难度相对过大;四是专业知识陈旧,有的专业课知识内容陈旧,不能适应当前信息化时代催生的新技能;五是专业知识面广而全,专业课的教学目标不考虑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实际需求情况,部分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没有联系。4.会计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课程偏少目前中职校专业课实践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开设2—3门模拟实验课,二是让学生自找实习单位外出实习,放任自流。这种单一的组织方式当然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构建课程体系时不能简单地把实践教学开设几门模拟实验课,也不能把它看成是走上岗位前的能力检验,而应把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校内与校外、课堂内与课堂外、日常教学活动与课程测试等。课程体系中理论知识课程为主体,实践操作课程成了辅助,而且课时数偏少,导致实践课程安排随意性大。

二、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做法

1.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课程设置要构建

“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课程体系,就要细致编制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可分成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围绕文化素质进行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主要服务于职业技能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的最终目标是满足学生对口升学和就业多种需求。文化素质课程中的文化课主要有语文、数学、英语、应用文、计算机应用,素质课程主要是德育、音乐、体育、美术、写字、说话、普通话等,还要根据学生未来的生存发展需要,选择性地开设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电子商务、社交礼仪等可以提高素质和适应岗位要求的自选课程。课程设置时,恰当合理融合文化课与专业课相关内容,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专业素养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职业技能课程主要有两类,一是专业基础课程,目标是训练学生必备的会计基本知识,熟悉国家相关法律、会计行业的规定及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掌握会计岗位的工作流程与职责,为后续学习专业技能课程做好准备。专业基础课程中可以设定2—3个专业方向,为学生自身发展提供必要的选择。二是专业技能课程,本类课程的教学项目有基本技能训练、综合项目训练、从业资格考核、岗位见习与顶岗实习等,基本技能训练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穿插实施,综合训练项目训练学生掌握多种知识点融合的专项技能。专业技能课程是以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为核心的教学模块,所以中职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机会,及时考取从业资格证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课程设置不能只追求逻辑严密,要强调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要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出发点,坚决改变原有的“文化课+专业课+实训课”三段式教学,而应不断完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授课内容与职业标准、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机制,落实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2.建立“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相融合的一体化基础

课程体系,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系统性建立“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相融合的一体化基础课程体系,为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提供可能,融合后的课程体系打破原有课程设置的“学科化”“系统化”的模式框架,强调理论知识“实用、适度”原则,强调以学生的技能训练为核心,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例如:我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教师恰当融合本课程中的理论与操作内容,创设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完成软件操作,让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专业技能。案例编写通常是以企业一个月的任务进行设定,设有单人操作、岗操作方式,单人完成时给出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建账、初始化、日常业务及报表处理的整个流程,完成后提交规定的实训报告。岗操作先将全班学生划分为4—5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小组内的学生按照会计岗位合理分工,承担相应的会计角色,明确个人职责与权限,完成业务处理,小组共同提交实训报告。融合后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一体化课程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课堂教学内容更接近行业岗位标准,体现“教、学、做”一体教学理念。

3.建立融合职业标准考评、会计从业资格考核与技能

大赛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层次性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有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有着不可分割的知识体系关联,职业资格认证的考核标准直接反映社会对会计岗位专业人才的需求,以会计从业资格认证考试为导向,以考试认证促进教学和专业技能的提高,达到既让学生熟悉专业知识,又为学生取得从业资格证书提供帮助的目的。针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范围和内容,可以对会计专业理论课进行有效的调整。如《会计电算化》课程,以财政部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为主要内容组织教学和实训,将会计理论、会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掌握会计核算软件,对会计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判断。随着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相关调整,不断提高理论教学的实效性。要注意设定与其他会计资格考试内容融合的空间,保证中职毕业生的终身可持续学习需要。在课程设置上还要注意《税收基础》、《经济法基础》等专业课程的开设时间,并保证课时数。同时结合会计专业技能大赛项目实施方案,把方案中的重点项目融合到相应的课程中,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专业教师要及时调整、更新、补充相应的专业知识,以适应技能大赛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于楣.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6,(6).

[2]张慧.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途径[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

中职会计专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会计;道德;文化

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

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要求,高职院校各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充分地体现在学校的实施性教学计划中去,而且更应该营造专业文化氛围,将专业文化建设融入到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系统工程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本文结合高职财经类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及其专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文化建设相融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探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文化建设相融的途径和方法。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中体现不充分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会计类专业在制定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时,按照传统的学历教育的习惯,过分强调会计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讲授,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几乎没有学校开设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往往将法制教育课程视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会计课程体系中涉及到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只是法规条文的解释。

教育部高职示范性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方案启动后,各学校按照教育部对高职教育改革的一些指导性文件精神的要求,参照示范性专业建设的标准,重构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强调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在实施性教学计划中实训、实习课时与专业理论课的课时达到1∶1以上,使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但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多数学校仍然习惯于以法制教育课程或法制专题讲座来替代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近年来,按照教育部对高职院校评估验收指标体系“双证书”的要求,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会计职业道德是从业资格证书的必考内容,所以出于评估过关和学生考证的需求,一些学校在实施性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开始融入有关资格证书考试课程的内容,或在正常教学时间之外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给学生进行考试辅导。这种做法只是满足了学生考证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将职业道德教育真正地与实施性教学计划相贯通。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体现不充分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还基本上限于传统教学计划的安排,对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基本上停留在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的课堂上,以对学生的理想教育和法律常识教育为主。一方面,这些课程内容法律条文多、理论性强、也不易理解,没有针对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层次,教学形式僵化,整个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在教师反复说教的情境下进行,学生被动接收,教学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这些课程主要由非会计专业的教师担任,课程内容与会计专业缺乏有机联系,讲授的大多数内容与会计职业道德脱节,很少涉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会计专业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虽然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既教书,又育人”,在课堂上体现会计职业道德,但由于大多数专业课教师缺乏会计工作的经历,对会计工作过程中关于职业道德的鲜活事例知之甚少,会计课堂上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成为有关法律条文的解释。加之职业教育近年来特别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大实训实践课时比重,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片面地认为会计教育的首要问题是会计职业技能的培养,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与会计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不大,即使是有关系也是今后参加工作以后的事情,总认为会计职业道德虽然重要但与现在学习技能关系不大,会计造假等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现象是学生工作后要注意的问题。

(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文化建设中体现不充分

多年来,一般的高职院校习惯于将专业教学工作的任务界定给承担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系(部),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任务界定给承担基础课的部门,将对学生的日常管理、第二课堂活动的任务主要界定给学生管理部门和团委,在专业教学工作之外强调比较多的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很少提学校的专业文化建设,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没有明确地划分给任何一个部门,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成为大家都应该关心的,但又都不关心的事情。这种管理模式有些人形象地概括为“日常教学工作围绕考试考证转,学生管理工作围绕校纪校规转,课外活动围绕文娱体育转”,按照这一种职责界定模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重形式、轻实质,缺乏专业文化氛围,常见的做法是挂几幅名人像、名人题词、法规条文,布置几间展览室、陈列室,没有将教育教学及学生活动与专业职业道德培养有机结合,达不到文化熏陶、潜移默化的效果,无法提升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水平。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的必要性

目前,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职业道德素质低,不仅受不良社会风气和单位负责人道德水平的影响,还与他们所受的教育不够有关。高职院校的会计类专业教育过程中,过多地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对会计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甚至认为会计工作整天就是与数字打交道, 简单枯燥也不需要什么创新,从而忽视了对会计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识。

道德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是自律意识形成的过程,会计职业道德的养成更是如此。高职院校应对会计类专业学生从一入学就进行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在从业前就养成良好的自律意识。高职院校对会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应包括职业基本教育、职业责任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而目前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尚不完善,需要花大力气去抓。

另外,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给人们带来更加便捷、优裕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导致了道德的沦丧,思想的泯灭。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风气却变差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校德育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多年来以真、善、美为主题的学校教育和假、恶、丑的社会现象形成了强烈的对立关系,特别是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高职学生来说,很容易使他们道德情感迷失,这些都对高职院校的道德规范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会计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就业岗位和今后所从事的工作,直接或间接地都要与各种资金打交道,几乎每一项工作都要涉及到真假辨别及是非判断问题,担负着向会计信息外部使用人提供真实、可靠财务报告的义务。同时他们也将更多地面临着各种利益的诱惑,面临着国家利益、单位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权衡,这就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摆正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素养和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格。所以,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践已不能满足会计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会计类专业应当营造包括专业教学在内的会计专业文化建设的氛围,充分调动校内外一切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专业文化建设之中。

三、如何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于会计专业文化建设

专业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形式,专业文化建设既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直接接受的课堂教育,也包括间接受到的学校和专业文化的熏陶,专业文化建设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专业文化建设的难点是如何将职业道德教育融于专业文化建设的始终。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要努力开拓新形势下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校工作计划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的始终,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文体活动的各个方面,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通过制定学校的会计专业文化建设总体方案,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方案之中,明确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和党团组织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应当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界定各自承担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职责。

(一)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构建“三位一体”的分层次、分阶段、多形式的会计职业道德教学体系

学校在制定会计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时应分“专业入门教育法律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三个层次设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系列课程。从新生入学开始,在各个学期设置不同课程或讲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地对学生进行系统完整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二)在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在进行专业理论教学时,教师除了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外,还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融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如在讲到一些企业将本应费用化的利息支出进行资本化,虚增当期利润,以达到粉饰会计报表的目的等违规行为时,教师应及时指出,这是会计法规所不容许的,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抵制这种违法行为,使知识的外延得以延伸,陶冶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情操。在校内实训教学环节,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训中要注意变换学生的岗位角色,使学生熟悉实际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流程,了解各岗位的职责要求,让学生亲身实践,深刻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知识;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并将实践中遇到的有关职业道德问题加以整理,作为案例教学的内容,补充教材的理论知识,化解学生在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认知矛盾,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指导学生阅读会计方面的报刊、书籍,浏览会计专业网站,将其纳入过程评价,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有关信息,让学生了解真假会计信息的识别方法,学会如何自觉抵制经济利益的诱惑,使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思想,强化会计职业道德观念;聘请行业著名专家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聘请会计岗位实践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承担技能课程,聘请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传授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技巧,聘请审计人员和经济案件的办案人员对典型经济案例进行剖析,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达到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警示教育的目的。

(四)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过程中渗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如,在学生档案中开辟诚信记录栏目,在学生班级管理中对班费管理引入内部控制制度,在校园文化艺术节目中安排会计小品,定期组织学生举行各种形式的会计技能比赛、典型案例的辩论赛,定期召开各种形式的优秀毕业生座谈会等,使学生在会计文化氛围中学习,激发其会计职业道德感,达到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S].

[2] 柳一群,何晓民.加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8(5).

中职会计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学;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学生发展前景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水平,也决定着学生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近年来,不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针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从不同的视角、理念、愿景出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根据本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从学生的发展前景即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或继续学习深造的多种可能性出发来构建课程体系,因其出发点、着眼点、诉求点不同,所构建的课程体系也出现了不同的格局与样貌。

一、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发展前景

(一)就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1],也是其课程体系建设的旨归。一个院校、一个专业办学的水平高低、质量好坏,最显性的指标是毕业生获得专业对口职位的数量、比例,“以就业为导向”自然成了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根据这个原则,高职会计专业必须以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会计人才为第一要务。

(二)跳槽跳槽、转岗学生填报高考志愿并非完全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妥协性。与计划经济时代一岗定终身不同,现在跳槽、转岗实属普遍现象。据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文件所列,会计专业与财务管理、审计实务、统计实务等9个专业都属于“财务会计类”[2],如果把这些专业比作是兄弟,那么,会计专业同“财经大类”名目之下的“财政金融类”“经济贸易类”“市场营销类”“工商管理类”的各个专业就构成了堂兄弟的关系。如果具备在相关专业之间转岗的能力,学生的就业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三)创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报告6次提到“创业”,提出要把促进青年人就业当作最大民生举措。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为学生传授创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其创业的基本能力,不仅是高职会计专业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要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帮助学生们迈好走向社会第一步”[3]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

(四)升学以浙江省为例,2019年普通高校专升本招生计划合计为14622名,此前4年实际录取的人数分别为6517、10000、10000、12666,录取比例分别为71.22%、69.87%、61.50%、52.62%[4]。数据显示,浙江的专升本报考及录取人数呈逐年增加而录取比例则呈逐年下降的态势,足见学生升学的愿望之强烈、竞争之激烈。既然学生有这方面的需求,学校助他们一臂之力圆他们继续深造之梦,实属职责之所在。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现状

高职会计专业虽然开设的院校多,开设的时间长,但是其课程体系设计理念远远落后于人才市场的需求,没有将学科知识与学科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素质教育的培养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不仅在数量上存在供需结构性矛盾,也与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存在着不小的距离。

(一)课程设计理念不太精准高职会计专业有的受本科教育影响大,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有余,而适岗能力的培养不足;有的还没有脱离中职教育的模式,过分注重实操性的手工技能训练,忽视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多的院校以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唯一目标,很少将学生其他可能的发展前景纳入考量范围。高职会计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时应坚持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两手抓,使培养的学生会计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兼备,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并举,以更加接近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课程体系不尽合理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完全以会计职业能力为目标,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的设计大都从各自本位出发,缺乏从学科体系及学生能力培养的高度进行整合的意识。除专业素质的训练,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的培育没有很好地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的流于形式,有的各自为政,有的应付了事。忽视学生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未将专升本科目纳入课程体系,学生复习迎考大都处于放任状态,教学业务大都被社会办学机构承揽,这些使学校教学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追求每门课程的系统性、整体性,高职会计教材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内容交叉、重复现象,比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在会计理论体系、会计要素等方面重复,《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资金时间价值、资金的管理上重复,既造成了资源浪费,也减少了学生有效学习、手工操作、社会实践的时间。

(三)就业教育实训课程不够到位高职会计专业即便围绕就业这个单一目标来设计课程体系也仍然存在设计不到位的情况: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账表的装订等一系列会计手工实务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财务会计、成本核算、财务管理等岗位的工作流程得不到具体、有效地操作实践,无法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会计岗位群对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极高,但是,高职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根深蒂固,不少院校的实训课程主要通过开设会计模拟实训等两三门实训课程来完成,实践性教学环节受师资、设施等因素限制无法落实,有的如蜻蜓点水般草草了结,导致毕业生核心的实操能力难以养成,其职业能力与就职岗位要求存在较大距离。

(四)创业教育的概念模糊高职会计专业的创业教育误区颇多:有的根本没有要将创业教育列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去的意识;有的即便开设了这类课程,也没有将它视为创业教育有意识地进行强化;有的认为创业知识与技能只有走上社会以后才能学到,学校开设此类课程只是纸上谈兵;有的认为创业教育更适合电子商务、企业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开展,在会计专业开展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有的试图通过一两门课程、几次讲座及参观活动,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以树立创业理想、培养创业技能为目标的创业教育课程的缺位,不利于学生创业能动性的发挥、自信心的培养及创业技能的养成。

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内容

科学、合理、高效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既不能放松会计职业技能的培养,也要着力于学生职业拓展、创业及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一)就业技能培养课程高职会计专业要以会计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为主线,科学安排学习领域和实践领域,合理布局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1.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要相互促进。会计理论课应以“够用”“适度”为原则,尽力将理论知识转为相应的职业能力。实训课程必须保质保量,通过实操训练达到会计职业岗位要求,同时又起到印证、巩固、加深理论知识的作用。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课时安排要合理,不可偏废。2.要灵活安排实训课程。实训课程的课时安排不能一成不变,有些可以安排在单元结束时,有些可以安排在理论学习告一段落后,而点钞、小键盘等基础技能的练习可以安排在课外进行。在教学方法上,要将情景模拟、岗位模拟、沙盘实训、参观实习、社会调查等方法纳入实践教学中,使学生对企业的会计核算、成本控制、财务管理、企业理财等运行过程有直观、深入的了解,加深学生对企业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3.岗位技能训练要递进式进行。岗位认知实习、基础技能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专业轮岗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要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要将实践教学目标与会计能力培养目标相结合,与学生就业应聘岗位的要求结合,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印象、职业态度、职业能力。4.要将考证课纳入课程体系教学中。获得助理会计师、用友ERP财务软件应用等证书可以有效增强就业竞争力,因此,应将考证科目全面纳入课程体系中,酌情将这些证书的取得作为学生毕业的前置条件。5.要重视职业价值观教育。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原本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从业资格考试取消后,该课程不但不能取消,还需进一步强化。要将新的会计准则以及各项法规制度融入课堂教学中,应多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议程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要点、难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讨论。

(二)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毕业生的职业技能不应是单一的,更不能是唯一的,以会计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会计相关学科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能有更加广阔的就业前景,必须合理安排职业能力拓展课程。1.这类课程大致可概括为3个方面:其一,与会计相关或相近的学科,如税务会计、审计、统计等;其二,高层次的会计岗位可能会用到的技能,如财经英语、外贸会计、财经应用文写作等;其三,办公室文员应具备的一些技能。这些课程源自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些可以说是会计专业的深化课程,而计算机应用、办公自动化等课程在会计工作中用到的机会极多。2.与会计专业相关、相近的专业不少,会计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可说是包罗万象,每个学校可根据办学实际以“接近”“实用”为原则酌情开设。3.开设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培养学生知识内化、迁移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多岗位转换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这也是应对人才市场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要求不断提升的需要。换个角度理解,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如能谋得与会计相近专业的职位,至少是次优的选择。对高职生及其家长来说,能够就业远比专业对口重要。

(三)创业能力培养课程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往往具有了解经济、擅长核算、知晓税法的优势,有更好的创业潜质,将创业能力培养课程列入课程体系之中将会助推其创业潜质的发挥。1.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在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高校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5]。高职院校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创业能力培养课程。2.国务院、国家教委明确要求,必须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必修课或必选课纳入教学计划,并将学生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大学求学的整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基础知识介绍,还是成功人士经验分享,都要与会计专业内容相结合,与当地经济与资源优势相结合,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设计教学内容。3.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投资与理财、金融实务等课程与会计专业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开设这些课程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让学生掌握知识多样、内容丰富的创业知识与技能。创业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这些课程对大学生创业具有普适意义,可以为其毕业后创办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奠定基础。应当重视在会计专业课中挖掘、开发、传授创业理论与知识,比如在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理论课程中融入创业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创业融资等内容。4.必须将其融入会计实训课教学中。比如可在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管理会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中引入企业ERP沙盘模拟实训,创建一个仿真的企业环境,建立起动态的实训体系,这种模拟性、体验性的实训课将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创业所需的知识体系,促进、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四)后续发展养成课程广义的后续发展养成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其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其诚实守信的品质。狭义的后续发展养成课程特指会计专业专升本课程,为有志于考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提供帮助。1.广义的后续发展养成课程是一种素质教育课程,以政治思想素质为基础,以职业人应具有的职业素质教育为重点。这些课程的教学要具有会计专业特色,侧重于会计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身心健康的教育,并通过参观、考察等方式去感悟财务会计的职业文化。2.重视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也要重视他们人文素养的培养,可通过开设商务礼仪、艺术鉴赏、人文素养类课程,提高他们基本的文学、艺术修养,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3.在校本课程的设置上,除了要将学校其他专业的优势课程、特色课程纳入其中,也应重视人文素养类课程的安排,可以将具有学校当地区域文化特色的文学艺术、乡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作为校本课程。4.如果不是将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公共英语等课程作为专升本迎考前的辅导课,那么这些课程完全可以归属于广义的后续发展养成课程。之所以要单独罗列出来是想特别强调,本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凡是对学生发展前景有益的事情均在我们的考量之中。本课程体系的就业技能培养无疑是主线,而职业拓展能力、创业能力、后续发展能力则是围绕主线的3条副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处理上述4个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课时,既要保持每门课的相对独立性,又要想方设法使之融会贯通,通过课程体系的设计及多种途径的探索,使学生能牢固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科学的就业观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让每位学生都能拥有前景美好的职业人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1-09-29)[2019-03-20].

[2]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2014年)[EB/OL].

[3].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中职会计专业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由于司法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其职业道德就更显得重要。因此在司法会计专业建设当中,必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良好的实践能力。

司法会计,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司法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新兴职业,由于其兼具司法和会计两方面的性质,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开办司内法会计专业的院校,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一、我院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一)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作为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应该是贯穿始终的,我院也一直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各种活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基础道德教育并不等同于职业道德,相比而言,后者其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职业需要。目前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并未受到各方重视,也未真正开展起来。尽管我们在专业建设规划中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也在寻求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会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该任务的实施已明显滞后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工作,也影响到了司法会计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职业道德教育仍流于形式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无疑是一块主阵地,但是要通过思政课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显然不太现实。WWW.133229.cOm据了解,目前司法会计专业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仅限于思政课堂上。然而,单靠思政课来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当然包括一些基本的职业道德的观念,但是由于课时有限,根本无法展开;另一方面,由于思政课教师并不懂专业,也无法从职业角度入手,更加系统深入的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正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以往人们普遍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只是一种知识的传授,它要求学生能牢记职业道德方面的规范和准则,实际上这种缺乏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职业道德教育中,则体现为偏重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传授,缺乏对道德选择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社会实践这一大课堂,致使学生在遇到一些现象和问题时无所适从。具体到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其表现主要是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职业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和体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其实“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与职业实践相联系的自我完善过程,逐步培养起相应的职业道德情感和职业道德信念,形成相应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品质”。

(四)职业道德教育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其目的最终还是希望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对于职业道德而言,其最终仍然是要依靠学生自我约束,通过内心世界的升华,从而达到行为的规范,而不是简单地凭借某种规定来强制。然而司法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很多学生对职业道德至若惘然,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挣大钱,而不是对司法会计职业深层意义的探究,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

二、加强我院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构想

(一)提升职业道德教育在司法会计专业中的地位

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固然重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因此,必须重视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将其提升到与司法会计检查、司法会计鉴定等职业技能培养同样重要的地位,既突出了专业的特色,又做好潜在风险的防范。此外,在后面的专业建设中,应加大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特别是相关理论的探讨、理解和融会贯通。

(二)开设司法会计职业道德必修课

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培养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校大学生尚未进入社会,思想相对单纯,在这种环境下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易于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将职业道德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开设,加强司法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论学习。课程内容中可加进有关司法会计职业道德的案例,通过分析讨论,寓枯燥抽象的说教于生动具体的案例剖析中,增加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增强教育的效果。还可以与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检察院进行合作,聘请从事司法会计工作的专家,通过司法实践中的真实案例,用专题演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对司法会计职业道德的认知,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强化其法制观念。

(三)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职业道德只有让学生到事务部门这个大课堂中去实践、去锻炼,才能真正被学生领悟并外化为实际的职业行为。因此,应多组织假期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实训、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工作的第一线得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客观公正、保守秘密、廉洁自律等职业道德行为的锻炼和养成。相关教师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督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反思和总结,加深职业道德对个人、用人单位和社会重要性的认识。

(四)注重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学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建设了司法会计实训室,可以在此张贴操作流程、专业操守、实训管理规定等内容,建设有职业特色的学习环境。在学院已有警务化管理和大思政格局下,学生已经具有了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也有更充裕的时间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特别是司法会计协会,应该行动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各年级、各班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职业道德知识,践行职业道德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重要载体,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认知职业道德规范。此外,要利用校内网络、广播、刊物等媒体形式大力宣传职业道德教育,积极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提升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于朝.司法会计学(第三版).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2]项怀诚.会计职业道德案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龚文龙,黄通菊.论司法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4).

[4]黄通菊.司法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及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3(3).

中职会计专业论文范文7

论文摘要:由于司法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其职业道德就更显得重要。因此在司法会计专业建设当中,必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良好的实践能力。

司法会计,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司法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新兴职业,由于其兼具司法和会计两方面的性质,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开办司内法会计专业的院校,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一、我院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一)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作为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应该是贯穿始终的,我院也一直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各种活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基础道德教育并不等同于职业道德,相比而言,后者其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职业需要。目前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并未受到各方重视,也未真正开展起来。尽管我们在专业建设规划中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也在寻求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会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该任务的实施已明显滞后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工作,也影响到了司法会计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职业道德教育仍流于形式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无疑是一块主阵地,但是要通过思政课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显然不太现实。据了解,目前司法会计专业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仅限于思政课堂上。然而,单靠思政课来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当然包括一些基本的职业道德的观念,但是由于课时有限,根本无法展开;另一方面,由于思政课教师并不懂专业,也无法从职业角度入手,更加系统深入的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正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以往人们普遍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只是一种知识的传授,它要求学生能牢记职业道德方面的规范和准则,实际上这种缺乏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职业道德教育中,则体现为偏重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传授,缺乏对道德选择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社会实践这一大课堂,致使学生在遇到一些现象和问题时无所适从。具体到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其表现主要是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职业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和体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其实“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与职业实践相联系的自我完善过程,逐步培养起相应的职业道德情感和职业道德信念,形成相应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品质”。

(四)职业道德教育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其目的最终还是希望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对于职业道德而言,其最终仍然是要依靠学生自我约束,通过内心世界的升华,从而达到行为的规范,而不是简单地凭借某种规定来强制。然而司法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很多学生对职业道德至若惘然,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挣大钱,而不是对司法会计职业深层意义的探究,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

二、加强我院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构想

(一)提升职业道德教育在司法会计专业中的地位

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固然重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因此,必须重视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将其提升到与司法会计检查、司法会计鉴定等职业技能培养同样重要的地位,既突出了专业的特色,又做好潜在风险的防范。此外,在后面的专业建设中,应加大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特别是相关理论的探讨、理解和融会贯通。

(二)开设司法会计职业道德必修课

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培养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校大学生尚未进入社会,思想相对单纯,在这种环境下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易于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将职业道德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开设,加强司法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论学习。课程内容中可加进有关司法会计职业道德的案例,通过分析讨论,寓枯燥抽象的说教于生动具体的案例剖析中,增加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增强教育的效果。还可以与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检察院进行合作,聘请从事司法会计工作的专家,通过司法实践中的真实案例,用专题演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对司法会计职业道德的认知,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强化其法制观念。

(三)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职业道德只有让学生到事务部门这个大课堂中去实践、去锻炼,才能真正被学生领悟并外化为实际的职业行为。因此,应多组织假期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实训、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工作的第一线得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客观公正、保守秘密、廉洁自律等职业道德行为的锻炼和养成。相关教师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督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反思和总结,加深职业道德对个人、用人单位和社会重要性的认识。

(四)注重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学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建设了司法会计实训室,可以在此张贴操作流程、专业操守、实训管理规定等内容,建设有职业特色的学习环境。在学院已有警务化管理和大思政格局下,学生已经具有了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也有更充裕的时间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特别是司法会计协会,应该行动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各年级、各班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职业道德知识,践行职业道德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重要载体,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认知职业道德规范。此外,要利用校内网络、广播、刊物等媒体形式大力宣传职业道德教育,积极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提升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于朝.司法会计学(第三版).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2]项怀诚.会计职业道德案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龚文龙,黄通菊.论司法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4).

[4]黄通菊.司法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及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3(3).

中职会计专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改革 课程体系 会计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会计准则、审计准则进一步推广实施和税法陆续改革,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必要的改革,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

1.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1.1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对接不紧密

通过近几年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我们发现会计专业学生在企业实习周期长,单独胜任会计相关岗位难度大。原因就是高职会计教育起步较晚,课程设置借鉴本科院校经验,没有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特点,未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没有与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相适应,导致学生不能零距离就业。

1.2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素养培养不被重视

当前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审计等专业课为主干课,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培养,轻视职业素养培养,而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职业素养要求又非常高,因此高职会计毕业生刚进入企业时缺乏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风险意识、职业责任意识等。

1.3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对实践操作训练重视不够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受传统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影响,重视专业理论教育,没有凸显高职院校特色,对会计实践操作设置课时不足、内容不实、教材不成熟、考核方式落后,因此难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

1.4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内容缺乏创新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重视财务会计、轻视管理会计,重视会计核算功能、轻视会计监督功能,有些课程部分内容重复,有些课程内容较为滞后,滞后于社会实践发展和会计准则的实施,因此难以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

2.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首先应明确高职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经营社会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依据,课程体系建设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原则应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现阶段会计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职业理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紧密结合,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1与岗位需求紧密结合

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是课程开发的前提和首要原则,高职会计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社会需求是影响课程体系设计的第一要务,高职会计教育课程体系应满足社会需求、市场需求,根据高职会计的社会目标制定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2.2以人为本培养职业素养原则

职业教育培养社会技能型人才,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培养的对象是学生。作为一种教育,职业教育培养过程中要发挥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培养其有能力有素质将来成为国家有用人才、有责任感的社会人,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注重学生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风险意识、职业责任意识等的培养。

2.3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原则

高职会计教育应体现高职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会计教育的课程设计要遵循专业理论知识够用,专业实践技能实用、活用的原则。在对会计专业技能、实践操作设计时应把握课时充裕、内容扎实、教材具有针对性、考核方式全面等要求,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

2.4前瞻性、动态性原则

高职会计课程体系设计要与会计理论发展和社会实践发展相适应,要求高职会计教育积极适应会计行业发展步伐,适应会计、审计准则的推广实施,站在该学科发展的最前沿设计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要新,知识要点要准。同时要注重个人发展和学科发展动态性,现在学生就业工作不是终身一个岗位,而是不断换岗,学生应具备跨岗位和跨职业的关键能力,不仅学专业知识,还要学会学习,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程中要注重增加信息量、增加能力训练案例、拓宽能力训练范围、拓深能力训练程度,培养学生专业关键能力,提升学生就业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

3.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与创新

3.1以就业为导向作为高职会计课程体系设计指导思想

高职会计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展开,紧密对接市场,不断探索、大胆创新、适应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突显高职会计特色。

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专业对接产业、紧密对接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会计职业能力,树立“能力本位”理念,打破“学科本位”课程模式,重构会计专业知识,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确定会计专业初次岗位需求与发展岗位需求能力结构,并以能力结构为核心,构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3.2课程体系设计以职业分析为基础

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开发课程,必须深入生产、管理、服务、经营第一线对会计职业进行全面实地调研。全面了解社会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要求,包括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专业知识要求、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证书要求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会计从事人员具备的素质、知识、能力,确定会计职业能力标准(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并依据职业能力标准,将相关会计理论知识、技能、素养有机融合、有效结合,为课程体系设计打下基础。

3.3构建模块式的课程结构

传统会计教学模式是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课设计的,每一门课程都是完整体系,自成体系,各课程之间缺乏沟通、联系,很难形成合力,培养会计职业能力效果不明显。高职会计课程体系强调“能力本位”,就是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根据现阶段高职教育特点,依据会计职业能力标准,以会计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确定会计每一岗位所需的知识、素质、技能,把对应教学内容从传统教学各门课程中列出,按照技能的特点形成教学模块,每一模块设计教学目标、内容、考核方法,将该模块所需的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技能特点模块化课程体系。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按照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技能实用设计,强化对会计职业能力的训练。

3.4开发“教、学、做”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内容

传统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上有理论课、实训课之分,由于受教材束缚,理论课与实训课出现严重脱节现象,一般先理论教学再实践教学,人为地将理论课和实训课分割,没有形成理论课与实训课有机统一,相互没有融合、相互没有促进弱化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是将岗位能力培养进一步突出的重要手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以会计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发出“教、学、做”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内容,是高职会计体系设计的关键。每一个教学模块,深度整合岗位核心知识点和岗位关键技能点、基本职业素养,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业务素质,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理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标。

3.5课程体系设计内容中嵌入职业资格考试课程

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原则,将《初、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内容中,将学习内容与考证内容相融合,学生既能获得学历证也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为学生取得“双证书”提供可靠的保障,增强了学习专业积极性和专业兴趣,同时也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具体嵌入科目为:在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科目有《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就可嵌入《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在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科目有《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就可嵌入《会计实务I》《经济法》,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科目有《中级会计实务》《经济法》《财务管理》,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就可嵌入《会计实务II》《经济法》《财务管理实务》等。

3.6实践教学嵌入真实会计职场环境

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是课程体系设计的出发点,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是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在课程体系中突出实践性教学,实践教学嵌入真实会计职场环境,实现“三个融合”:模拟实习与真岗实习融合、单项技能操作与岗位综合技能操作融合、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融合。通过“三个融合”突出高职特色,强化实践教学,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3.7人才培养全过程嵌入职业素养养成教育

会计专业相对其他专业来说,对学生职业素养要求更高,通过职业素养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风险意识、职业道德意识、职业责任意识,多方式、多途径、多方位将会计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会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相关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认知、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对学业的规划意识、职业的感性认识和职业的超前意识,邀请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理性认知,广泛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知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职业责任意识。

4.结束语

总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候要突出高职特色,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重构会计专业知识,将知识、技能、素质有机结合,提升高职会计学生的职业能力、业务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培养他们成为高技能高素质会计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孟凡芳.基于能力本位重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J].会计之友,2011(1):120- 122.

[2] 江景,唐青玉,罗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41- 46.

[3] 李文兰,卢进强,陈瑞生.同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8(7):147- 148.

[4] 李军.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09(33):187- 188.

[5] 王斌.高职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2).

中职会计专业论文范文9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会计专业 现状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c)-0238-01

面对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高职院校中会计专业的学生显然在踏入社会工作前会有较大的压力,而随着我国高职院校职业化道路体系的不断改革,高职院校中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水平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只有教师队伍的水平提高上去,学生的未来才会出现希望。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育培养目的着眼于应用型人才,但从目前的效果上看,这种教学方式与目前社会的需求相差甚远,企业普遍认为学生的动手能力差,甚至连简单的账务处理都不会。因此,找到原因的所在就需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师资队伍的发展,来有针对性地解决眼前的根本问题。

1 我国高职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

1.1 教师专业能力有限,社会实践经验不足

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表明,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就走上教师岗位的,所以目前造成的局面就是其理论知识比较过硬,教学专业技能比较熟练,但是对社会的实践经验明显不足,没有在社会中的企事业单位任职过会计或经济方面的职务,具有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对学生的教学过于侧重理论,而忽视教学内容和工作实践。另外,随着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一些新老师一到学校就承担了繁重的、超负荷的教学任务,无暇参加社会实践。

1.2 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水平不高

我国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水平不高,在高档次的科研成果刊物上发表的专业性文章较少,学术性的研究成果获专业课题也较少。这就使得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学术氛围不浓厚,很多教师对本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外,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教师忙于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工作。科研和教学是互相促进的,缺一不可。不重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是很难的。

1.3 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数量不足

由于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教育状况与本科院校的教育尚有差距,且高职院校与社会中的企事业单位实践内容也有明显的差距,导致教师队伍对于本职业的从事热情不积极,很多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具有社会实践经验的综合性会计专业教师人才从高职院校流失,降低了高职院校的整体师资队伍水平。而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招聘计划现如今尚停留在人才引进上,很难吸纳专业技术较强的教师人才。另外,高职院校现阶段缺乏激励“双师型”教师的措施。国内目前还没有一套适合高职特点的职称评定制度,在职称评定时,侧重于教师的学历学位和科研成果,“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价值不能得到应有的体现,极大地挫伤了“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

2 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素质的发展对策

2.1 拓展教师队伍的学习空间,加大对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继续教育的范围

作为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师,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让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方向尽快与社会接轨,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则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学习空间,加大与社会中的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不断取得社会中一些宝贵的实践机会,增加自身的实战业务操作能力,增加自身对实际账务的处理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队伍应从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出发,在高水平的实战业务中不断取得经验,将这些实战经验融入到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理论中,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打开视野,打开多行业的经济业务处理,让他们不但掌握会计理论知识,还能够切身体会到在企业中实际工作时遇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这些都是教师应掌握的社会实践基本技能。

2.2 建立高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主流。首先,产学研一体化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关键。要逐步实现教师从知识型向技术、技能型的转变,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会计实训室的建设,积极申报各级财政部门和会计学会的科研课题,积极参与上市公司、各大中型企业的会计改革活动。其次,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兼职,通过挂职锻炼、顶岗实训、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第三,鼓励教师考取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全国信息化工程师等职业技术资格证,对参加培训或考证、资格证年检以及主持(参与)科研项目的教师给予经费资助和时间保障。多途径提升教师的理论与教学水平。

2.3 加强建设高职会计专业的兼职教师队伍

高职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走专兼结合的道路,对专职教师要发挥其长处,侧重于理论课程的讲授。同时,要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大兼职教师的聘任。高职院校要积极要拓宽兼职教师的引进渠道,聘请行业和企业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要积极从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中引进或招聘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财务总监、财务经理、总会计师、财务负责人担任客座教授,建立适应会计专业各岗位或各科目教学需要的兼职教师队伍。

3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会以高素质高技能、具有较多实战经验的人才为引进对象。这就需要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在校期间就将学生向这方面进行培养,而自身则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自我的会计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发展道路,以市场为导向对会计专业师资队伍进行整合优化,走科研化发展的道路,向双师型方向不断发展,进而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廖建媚.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现状调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3).

中职会计专业论文范文10

关键词:高职高专 基础会计 教材体系 研究

基础会计是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入门课,也是其他财经、管理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作为连接教与学,并起纽带作用的基础会计教材体系的好坏直接影响与决定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整个基础会计课程体系的核心,即有什么样的教材体系,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内容、授课方式、考试形式及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等。高职高专教材体系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高专教育应用性培养目标的能否实现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历史起步较晚,时间较短,教材体系建设滞后,已成为影响与制约专业建设的一大瓶颈。因此,如何构建教材体系,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就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本文将通过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研究,试图找到符合高职高专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为其他教材的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探索。

一、《基础会计》教材体系现状分析

( 一 )教材编排不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关于“理论必需、够用,突出实用性”的原则 目前,国外对于基础会计教材体系的研究,从教材培养目标来看,认为学习第一门会计课的大多数是会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制作、阅读、分析、解释财务报表和内部管理报告。因此,其目标是介绍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使学生成为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的明智使用者,并广泛培养学生的各种会计职业能力。而我国国内《基础会计》教材形形,无论是高职还是非高职院校,其出发点是帮助初学者掌握“三基”,即:会计基本方法、基本理论与基本操作技能,为初学者学习掌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因而上述教材的培养目标与我国高职高专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很大差距,体现“三基”的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具体表现为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重理论轻实践的这样一种格局。其高职高专院校所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大部分都采用了“五部(步)编排法”,即:第一部分为总论,主要介绍会计核算的法律规范;第二部分为账户与复式记账,主要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原理;第三部分为工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主要介绍借贷记账法在工业企业经济业务中的理论应用;第四部分为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账务处理程序,主要介绍证、帐、表的理论应用与相互衔接;第五部分为会计工作组织,主要介绍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会计电算化等。从以上教材的内容编排及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其优点为理论性较强,内容编排全面、完整。但其缺点与不足,亦非常明显。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性人才。其特点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就业竞争力。而我们多年来所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理论性极强,且内容多而全面。相反,反映和体现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内容,则少之又少,不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的原则。因此,其属于高等教育本科教材的压缩版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近年国内已有人对目前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提出改革思路,将基础会计教材体系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基础会计教材体系的改革已向高职高专培养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 二 )教材编排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人类的认知规律一般是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是从感知具体的物质和现象开始,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剔除感知对象的非本质属性后,来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按照《基础会计》教材第一部分内容,在没有涉及任何会计业务知识的情况下,直接安排会计假设、会计的一般原则、会计计量属性等非常抽象的、不易理解的需要通过会计业务知识实例来进行解释的会计核算法规内容。而需要先介绍的有关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等易理解的一般常识性内容,则安排在了最后一部分。由于上述内容其理论性极强,教师又不便于利用会计业务知识进行实例讲解。因而,该部分内容的编排严重超前,内容安排盲目,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

( 三 )教材编排不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 近年来就读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由于理论基础较为薄弱,都是直接从中学校门直接进入大学校门,其社会实践经验,经济知识及常识普遍缺乏,由于教材中编排的许多内容,不是通俗易懂的内容,而是理论性极强的经济学知识和术语,且晦涩难懂,对会计专业理论很难掌握与理解。又因为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节,进一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因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实务学习之前就已对会计产生厌倦感。有的学生不但没有入门,就连最基本的实践技能操作也没有掌握,因而不利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另外,教材没有从会计职业、岗位的角度来介绍其具体内容,而是单纯从会计管理的角度来介绍,学生感到不自然和陌生,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会计》课程一般是在大学入学第一学期开设,由于新生入学较晚,教学课时少,教材内容多,加之近年来高校扩招,学生素质低等原因,学生所学基础理论刚刚入门,实践内容刚刚接触,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就结束了,可谓是蜻蜓点水。虽然教师尽心尽力,费时费力,还是费力不讨好,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大打折扣,而且不利于以后专业课的进一步学习及实训,也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未来的就业竞争力下降。因此,如何构建新的切实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毕业后具有能够较快适应不同行业,独立从事会计实际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会计教材体系,成为广大高职高专教师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及思路

( 一 )教材体系建设研究的基本原则 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会计工作岗位与职业对高职高专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研究开发出适合高职高专教学实际,教材体例与内容充分体现能力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教学理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具备一定特色和优势,推动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对本专业其他会计专业课及其他专业课程起示范作用的力争在已有的同类教材中脱颖而出的基础会计教材体系。首先,重构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推动整个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教材改革,通过总结一般规律,探索建立教材体系构建的基本模式与理论框架;其次,重构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推动高职高专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保障条件、考核方式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此外,重构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为其他会计专业教材体系改革提供可借鉴作用。

( 二 )教材体系建设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首先,课题组研究人员大部分由多年来具备高职教育理论水平,从事会计专业教学的“双师”型优秀教师组成,其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懂得高职教育和高职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具备丰富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时又具有丰富的多年的实际教学工作经验和会计实际工作经验,有改革创新精神,对本学科教育的现状及改革发展趋势有深入的分析、研究与思考,并具有教师特有的职业责任心及使命感。其次,,课题组成员在从事日常教学工作之余,积极开展教材编写、课题研究和撰写会计专业论文等教科研活动,其成果多次在院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如本文作者曾于2008年主编过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财务管理》等多部教材;曾主持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的研究工作;曾撰写过省级以上会计专业理论与教育等方面的论文二十余篇,如2011年2月在财会通讯(综合上)发表了“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浅析”一文。其他成员也参与了上述教材及课题的编写与研究,并独立完成了各自论文的撰写与发表。因此,本课题组成员具有开展教材编写、课题研究及论文撰写等专业科研能力、经验和较强的写作能力。这就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再次,在本课题研究立项之前,由于我们在高职高专的教学中所用的高职高专教材名不符实,理论性较强,实践性与应用性内容较少,与实际工作岗位严重脱节,不符合高职高专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从教学需要与培养目标方面也有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实际愿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课题组成员在多年的基础会计教学实践中,对基础会计教学环节和内容的利弊得失早已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并已付诸了行动。如,针对于师生所使用的不符合教学实际的基础会计教材,我们首先对于不合理的教材编排体系重新进行调整,形成了符合教学实际的新的教材体系;其次,针对会计实践与理论的严重脱节和内容结构设置的不合理,大力调整以致删减了不需要的理论内容,而加大了实践、实训内容的力度。并在多年的教学中,已逐步形成了并以讲义形式存在的脱离了原教材体系,符合高职高专教学实际的独立的本课程教学体系,而且通过上述努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上述基础会计教学的实践活动,已对该课题研究的有关的内容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研究资料和研究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此外,目前我院有图书馆、资料室和会计模拟实训室,并在各位教师办公室配有计算机及网络信息系统,教师可随时随地查阅大量相关的专业信息与资料,也可随时带领学生在实训室进行模拟实训。而且,我院领导在深刻了解和掌握目前我院教学工作方面的实际状况与需要后,大力支持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并力争在研究时间、研究环境与条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也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 三 )《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研究的具体思路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和研究成果,具体提出新的《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构想和框架内容。其具体思路如下:本教材大框架为:前半部分为理论加实训,后半部分为实践加实训;其具体架构为:摒弃原有的旧“五部编排法”,而采用新的“五部编排法”。为了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特点,第一部分为会计职业概述。主要从会计职业和岗位的角度,来介绍会计职业的概念,具体功能及单位会计机构的如何设置,会计职业人员的岗位设置及管理等。由于学生对于该部分内容并不完全陌生,加之教师详细、通俗的实例讲解,能够使学生对会计职业及其相关内容有一定的初步了解,这就为以后各章内容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第二部分为会计科目(或账户)原理。主要介绍在企业会计要素的基础上,如何运用借贷记账法进行会计科目(或账户)的登记及分录的编制。该部分内容以理论性为主,内容简练,以体现应用性,理论必需、够用为目标,删除了原有教材编排中的诸如“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账户分类”、“财产清查”等内容。这就为教材的实践、实训内容的强化与增加,奠定了一定的空间基础。第三部分为会计科目的具体理论应用。主要介绍会计科目在工业企业经济业务中的具体理论应用。其核心内容就是编制会计分录。上述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内容在编排时,除了安排理论内容外,还编排了大量的与理论内容相匹配的单项与综合实训题,做到边理论边实训,从而达到掌握该部分内容的目的。第四部分为会计科目的实践应用。该部分是本教材的核心内容。由于会计职业的基本工作程序一般为: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和所附原始凭证登记各总账和明细账(日记账),根据各总账和明细账(日记账)编制各种会计报表。而在这一基本工作过程中,会计科目则贯穿了整个工作过程。如原始凭证是确认会计科目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原始凭证就没有会计科目;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的过程,实际上是初步确认会计科目(包括方向和金额)的过程;根据记账凭证和所附原始凭证登记各总账和明细账(日记账)的过程,实际上是真正确认会计科目(包括方向和金额)的过程;根据各总账和明细账(日记账)编制各种会计报表时,由于会计报表中的大部分项目本身就是会计科目(现金流量表部分除外),所以,编制各种会计报表的过程,其实质也是最终确认会计科目的过程。因此,基于上述原理,本部分从会计职业、岗位的角度出发,以会计科目为主线,贯穿会计职业的整个处理过程。首先,分别介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的编(填)制及其相互衔接。该部分内容除了分别编排证、帐、表的编(填)实例外,还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单项实训题,可以做到学生边学习、边实践。例如,本部分内容列举了目前企业常用诸如增值税专用发票、借款单、入库单、差旅费报销单等十四种原始凭证的格式,填制要求及方法,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了有关原始凭证填制的要求和方法后,为同时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在介绍完每种原始凭证后,相应增加了大量的空白原始凭证,以供学生单项实训用。在介绍完所有原始凭证后,又设计增加了一系列空白原始凭证,通过进一步实训,用以巩固学生的职业技能;其次,在分别介绍企业常见的两种不同的会计核算程序的内容、要求及实例的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整套综合实训题,以供学生边进行理论学习,边进行实训操作。由于操作用的各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报表等表格资料都直接印制在教材中,因此,学生操作起来非常便捷,进而保证了学生的实训操作质量。由于上述教材内容的编排,随时体现和增强动手能力,因此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并突出实践、实训内容”的原则,基本上达到了理论与实践1:1的目标。同时,这也为毕业生的校内综合实训及社会实习,提高就业竞争力奠定较好的实践基础。第五部分为会计核算法规。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了企业会计职业核算内容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有关会计职业的相关核算法规,如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假设,会计职业的一般原则及计量属性等内容。由于教师可以通过前述经济业务实例来进行详细讲解与演示,因而,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掌握也就迎刃而解。此外,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每一部分内容之前,及时对该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并为该部分内容的顺利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基础,因此,在每一部分内容之前都提供了本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职业技能要求、实践内容、重难点和教学活动设计内容,以供师生预览。与传统基础会计教材中的该部分内容安排的最大不同,就是增加了职业技能要求和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这就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实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为了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环节,将原教材体系中的每章课后习题全部作为实训题配以相关的图表后纳入每章正常的教学内容之中,并在课堂的正常实训环节中完成。从以上研究的具体思路可知,本教材体系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在于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为目标, 以“实践为主导,理论必需、够用,突出实践性,重视应用能力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为具体原则,摒弃传统基础会计教材内容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的做法;遵循人类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到实践应用的认知规律。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来序化教材体系结构及编排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边理论边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并使实践教学内容首次接近于理论教学内容,进而突出了高职特色,又有所创新,即:建立以“突出会计职业实践能力,并以实训为核心,理论为辅助手段”的基础会计教材体系。

三、《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 一 )以开发教材为本教材建设的载体保障 2010年,由笔者为课题主持人负责申报的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研究”已于2010年4月通过自治区审批,并将于2011年9月结题。目前该课题正处于研究阶段,教材的编写工作已接近尾声,届时将有一部充分体现前述原则、特色与创新的《会计职业基础理论与实践教程》(暂定)教材出版。这将为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培养目标的探索提供有益的可借鉴作用;同时,为推动高职高专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以及为其他会计专业教材体系建设改革提供可借鉴作用

( 二 )以“双师型”教师为本教材教学的质量保障 由于本教材的开发,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并突出实践、实训内容”的原则。因此,对本教材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要求授课教师除具备高职教育理论和会计职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要具备指导并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实训、实践的相应能力。也就是授课教师应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资格。只有这样,作为教材建设载体的教材才能在“双师型”教师的辛勤努力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会计职业基础理论水平和实践、实训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目标要求,还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大打折扣,进而影响以后专业课的继续学习。

( 三 )以会计模拟实训室为本教材教学的环境保障 由于本教材实践内容繁多(接近于50%),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会计职业实际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对会计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指导教师可根据事先安排的每部分教学的活动设计内容,带领学生在进行会计实训的过程中,可在具备仿真的会计模拟实训室环境下进行操作、训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实训,就能感觉到比较真实,比较接近于企业的真实业务和环境。这就为以后学生毕业实习和从事会计职业工作奠定良好的环境和能力基础。

( 四 )以师生的循环使用为本教材教学的完善保障 为使本教材尽快实现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从而真正达到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的高级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本教材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循环使用时,通过不间断的信息反馈,指出其在使用该教材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上述师生所提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从而达到符合高职高专教学实际的最终目的。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NGJGH201000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中职会计专业论文范文11

    【论文摘要】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有些姜缩,其产生的原因可从目前该专业的生源、师资、教学设施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去探讨文章简要阐述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定位,强调时学生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进一步探讨了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与课程设置的内容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是为社会培养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不断专业化,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也更加专业化全面化更需要既懂得计算机的知识和理论又能够熟练地利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化工作的人才。

    1、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细化与定位

    社会要求是影响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我们知道计算机应用涉及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全部掌握它是不可能的。例如cad,不仅仅要求学生会操作应用一些cad软件,而更需要掌握制图、设计等基本专业知识。又如计算机广告设计也不仅仅是熟练操作平面设计软件.更应该具备相应的美工基础以及美学、心理学等知识。因此如何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的、专业的、多面化的专业技术人员这才是我们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目标和方向。笔者认为可以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分为以下几个方向:

    一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应用程序设计的学习.主要以应用程序设计人员和初级程序员为主要培养目标。二是,计算机网络。重点掌握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培养网络管理维护人员和网页设计人员为主。三是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要求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当然也应让学生适当掌握美工知识。四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主要以培养初中级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员为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设计、制图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cad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

    从多年来计算机专业分配和单位的用人需求,以及对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学科,仅仅有一张中专毕业文凭是不行的,还必须把某一行业的行业知识,比如,金融、会计、广告等与计算机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才会有出路。这就要求课程的设置要突出和相关专业、行业的紧密结合。

    2、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目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与大学、高职高专的课程设置差不多。这些学生连初中数学都不会怎么能指望他们编制程序呢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注重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课程理论适度化。所谓理论适度化就是既要在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理论知识又要兼顾少而精。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以够用为度不追求专业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而是严格按照职业需求来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并着眼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需要多少就教多少。第二语言类课程的设置原则。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教学目的自然也就是学以致用。鉴于许多用人单位或报考公务员等要求掌握一种语言可安排在学生毕业前考一门语言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visual foxpro或是access等数据库语言可以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来提高通过率。第三,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中职教育要采用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要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第四开设具有实用性的课程。建立职教课程体系改进和更新的机制使课程开发成为职教发展的发动机。要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根据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况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第五.课程结构模块化。所谓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就是把教育内容编排成便于进行各种组合的单元。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一个操作单元一个专业工种都可为一个模块。它是把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有机地、系统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3、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里的内容

    第一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经济、电工、物理、法律基等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学生将来拓宽就业范围同时也是为少部分基础好的学生能够进入高一级的学府深造(对口升学)打下基础。

    第二,专业基础课程这是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会的,如计算机常识、汉字输入技术和技巧、windowsxp、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病毒知识、internet使用常识等。这类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会熟练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

    第三专业课程。专业课的设置应以“必知、必会“为度体现职业针对性,真正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主要开设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计算机语言(如vfp、java等)、工具类软件等。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等级考试(二级)或劳动部的职业技术鉴定考试(中级)使证书与毕业证挂钩。

中职会计专业论文范文12

论文摘要:笔者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为例,对它们的高职会计专业教育进行了分析,详细研究了这些国家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并与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作了一些比较。

教育部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目前高职研究并没有为高职的快速发展作好准备,高等会计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研究尤其如此。本文就旨在比较研究国内外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为我国高职会计教育添砖加瓦。

1 国外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分析

1.1 澳大利亚会计教育

澳大利亚的会计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相接轨,将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相挂钩,有很多课程得到了澳大利亚会计职业组织甚至是英国会计职业组织的认可。这样,学生可以学到最有用的知识,并节省考取相关职业资格的时间。

会计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研讨式教学”、“面授+辅导式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多地在于学校教学计划中留给他们的各种练习、案例分析、课堂发言以及老师对他们的辅导。

1.2 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校企合作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两类教学内容;(2)实训教材(企业)和理论教材(学校)两种教材;(3)技能考试和资格考试两类考试。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第一年以理论教育为主,第二年、第三年以企业培训为主。理论教学强调实用性,重点向学生传授技艺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在双元制课程模式下,学生结束教育后可以立即投入生产,无需再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大大提高了就业率。同时,这种课程模式解决了职业教育所面临的资金、师资、设备和场地等一系列问题。

教学时推崇一种培养学生自立学习的引导探究教学法,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不过由于这种教育模式注重企业和职业学校之间的紧密配合,而且会计专业涉及一定的商业秘密,所以“双元制”课程教育模式在我国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中顺利实施有相当大的难度。

1.3 加拿大会计教育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它与继续教育相结合成为终身教育一部分。加拿大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宗旨,在课程设置上采用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强调以培养职业技能作为教学的基础来设计课程,整个课程体系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约为1∶1。教学大多采用学生自我学习和评估教学等教学方法。

随着人们对课程模式研究的深入,发现能力本位课程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这种课程模式是把职业能力分解为一些细小的任务,对于一些非技能型的能力,如职业道德、处理应急事务的能力是无法进行精确分析的。其次,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打破了学科体系,对于培养学生从事某一岗位的工作能力是有效的,但另一方面,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是零碎的,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继续学习,这与目前强调终身学习是不相容的。因此,要将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应用到正规的职业教育中,还必须对其做进一步的改进。

2 国内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分析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会计课程一般分成普通文化课、专业课、实践课三大块,沿袭“三段式”的学科式课程模式。这种课程体系和布局本质上还是属于学科导向的“知识本位”模式。 转贴于

从课程结构看,以理论课程学习为起点,而不是以实践需要为核心。从课程内容和组织模式看,“三段式”课程都是有独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并没有按照技能实践和职业岗位的需要整合教材,课程内容与职业需要相脱节。从课程实施看,“三段式”课程还是以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而实践过程作为一种学习形式,只是依附于理论学习,而且即便如此也没得到足够的重视。从课程评价看,“三段式”课程还是以书面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并未采用学生制作的样本来评价。因而“三段式”课程模式虽有理论课、实践课之名,但只是机械拼合,并未进行科学整合。

具体的课程设置中也有一些问题,专业课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会计业务处理方面,对于相关行业课程安排较少,导致学生专业知识面窄,学生应用能力差。比如针对目前进出口业务的增加,新旧会计准则交替,对于外贸会计和新旧准则比较等课程都应该是会计专业可以设置的选修课程,可学校现有课程设置中没有这样的课程。

在教材选用方面,有一部分教材选用本科院校通用教材,有一部分是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但教学案例基本上来源于书本,也比较陈旧。任课教师没有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不具备从不断变化的现实会计实务中及时挑选案例的能力。

在课程体系中,主要偏重知识传授性课程,忽略有利于培养学生实务操作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课程。如写作、学年论文、案例分析、模拟实验等。

在实践性课程设置上,学校教学时间里的技能实训课与以往相比有了一些提高,但总的来说还是太少,最后一学年的“毕业实习”,本来是应该通过生产实习来完成教学要求。但实际是打工、找工作。

教学实施过程中,像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堂辩论、课内实验、课题调研等教学方式,在我国一般性院校中采用较少,学生的教学参与程度不高。在实践教学方面,实验软件不能及时升级,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校外实践由于实习企业的条件限制,很少能做到依次轮岗实习。在教学管理方面,规章制度很多,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教学质量。但在改善实验条件、保证实习经费、确保教学首要地位等方面,规章制度难以发挥作用。依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许多方面是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提高人才的教学质量,而只能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与我国相比,国外高职教育发展较早,虽然具体的会计教育模式不同,但其围绕就业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兴起和发展有着共同的特点,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科学、教学内容以实用技术和技能为主,不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和整体性,理论教学以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为度。通过各类教学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创新能力。有很多还得到会计职业组织的认可。这些经验对于优化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是切忌照搬,以免水土不服。

参考文献

[1] 延霞.“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2] 庄严,庄勇.论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8(2).

[3] 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职业与教育,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