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际金融贸易论文

国际金融贸易论文

时间:2022-07-13 00:42:05

国际金融贸易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相互融合的。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 金融发展 关系 绪论 金融与贸易是国民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间经济关联的重要渠道。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发展,金融与贸易在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的融合与互动关系日益突出。中国的国际贸易发展过程更是有力的突出了这种变化。 分析 所谓金融发展,简单来讲就是指金融业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对金融机构结构、金融工具结构等金融结构作出的相应调整与变化,其目的是为经济发展创造更优越的金融条件。 在金融发展趋势下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关系的发展与变化是怎样的,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金融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影响日益凸显,金融发展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各国间贸易业在对金融业发展发挥着能动作用。 国际贸易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就是对外贸易,它是在一定 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形成国际贸易的两个基本条件是:<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国家的形成。 首先,金融发展水平可能对国际贸易模式有重要影响。 金融领域的发展给一个国家更依赖于外部融资的产业带来 比较优势。因此,一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可能也是比较优势的一个来源。 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结构,贸易结构可分为商品结构、地区结构 从商品结构上看,金融发展程度高的国家,在对金融依赖较强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并大量生产与出口;金融发展程度低的国家,在对金融依赖弱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与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并大量生产与出口。因此,金融发展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结构升级,进而促进进出口贸易结构的改善。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金融发展60年,60年的中国金融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业的蓬勃发展,给新中国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得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了更多合作关系,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在这60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成为世界贸易大家庭中的一员,作为一个贸易大国日益崛起,与此同时中国金融市场也更加开放,经济的繁荣增强了国力更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中国的产品结构也随金融业的发展不断升级。 从地区结构来看,由于金融对贸易的支持、服务及风险分散作用,地区金融越发达对贸易的促进作用就越大,容易出现 “马太效应”,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金融越发达的地区,贸易就越发达。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金融业发展之首,其贸易发达程度也是众所周知的。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国际贸易竞争力 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主要包括国际结算、国际贸易融资和国际贸易风险规避等。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成企业的国际贸易业务,还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减少风险和损失,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美国、欧盟、日本的一些大企业在国际上有着超强的竞争力,这往往得益于这些国家发达的金融业。 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关系 2007年9月美国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至今尚未平息,并且引起了全球性的连锁反应,信贷危机从美国扩散到全球。2008年9月,有着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林银行被贱卖、美国国际集团获政府资助、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告诉人们金融危机渐入高潮。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引发的关于经济衰退的担忧也日趋升温。美国银行倒闭频率创下新高,在这种大形势下,国际贸易结算不可能独保其身。美国的经济地位动摇,各国间贸易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由此可见。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发展是成正相关的。 其次,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起到能动性的影响Blackburn和Hung (1998)认为通过规模效应,贸易自由化能加速金融市场的创新和发展,降低金融中介代理成本,产生更高的增长率。Aizenman (2003)从理论上研究了国际贸易开放对于金融自由化的影响。他认为贸易自由化使得金融控制成本增加,最终导致金融改革的发生。也就是说,金融自由化是贸易自由化的副产品。Do & Levchenko (2004)的模型说明了一个国家的 金融发展跟实际产出存在着均衡的关系。产出的变化会影响到金融发展,由于国际贸易会影响产出的变化,因此国际贸易也会影响金融发展。然后,他们用一个多国实证检验证明了自己的模型和立论的正确性。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在国际贸易和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一个互动的关系。 在目前所看到的文献中,国内的研究相当少。白当伟 (2004)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金融抑制、金融约束以及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用世界77个样本国家1965-2000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金融发展的确是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他对中国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中国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之间不存在长期关系。郭云峰与刁德霖(2005)简要地介绍了2002-2011年之间的一些文献。齐俊妍(2005)介绍了国外将金融发展因素引入HO的理论框架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证研究,说明金融发展可以通过提高资本泉赋和促进技术进步来影响一国的比较优势。梁莉(2005)认为贸易开放度是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是贸易开放促进了金融发展而不是与之相反。沈能(2006)认为我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在长期中存在均衡关系。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上看,我国金融规模与国际贸易正相关,且两者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从反馈份额看,更多表现在金融规模对国际贸易的因果关系,但金融效率与国际贸易负相关且不存在任何因果关联。此外,他还考虑了在财政分权的情况下,金融发展对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其结论是:(1)金融发展有利于地区开放度提高; (2)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涉不利于外贸;(3)我国部分地区的出口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非正式金融。 贸易政策是金融调整的重要手段,适当的贸易政策能促进金融发展,反之则会引发金融业萧条。同时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产品的开发,对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结论 总而言之,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相互融合的。当今经济状况下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要比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更加明显。金融发展影响了国际贸易的诸多方面,而国际贸易也关系着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第2篇

金融机构变革对国际贸易与融资的影响研究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我国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增长,受到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一些进出口企业出现经营状况差、融资难等问题,阻碍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因此,研究金融机构变革下国际贸易融资问题,对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增加进出口贸易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金融机构变革对国际贸易与融资影响的理论基础

(一)金融机构的相关概念界定

金融机构是指为人们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都属于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主要为人们提供办理储蓄、购买证券、保险、基金管理的服务,每个国家的金融机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包括银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境内外的外资融资机构,这三种金融机构构成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

(二)国际贸易与融资概念界定

国际贸易是指国际上各个国家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是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实现各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上的流通活动,由各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构成了国际贸易。

融资是指在企业单位或个人直接或间接的从事资金的融入和融出活动。

国际贸易融资是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出现的融资活动,国际贸易融资要依托国家或企业个人的资金实现资金流动,这种融资活动会在国际贸易结算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出现,包括出口商品的制造、运输、销售等过程。因此,金融机构发生变革会对国际贸易与融资产生重要影响。

(三)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

1.国际贸易在融资过程中,融资的成本比较低,因为在国际贸易融资时有货物抵押和清楚的还款来源作保障,对于银行来说,在对贸易融资的处理上就会比较宽松,银行收取的利息也会相对较少,因此,国际贸易融资要比银行贷款的成本低,而且容易得到批准。

2.国际贸易融资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融资人不仅要承担银行贷款的风险,还要面对利率和汇率的风险,还有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结算联系密切,在进行国际贸易结算时会存在欺诈、单交等风险,

3.国际贸易融资的融资人构成复杂,由于融资是在国际背景下进行的,融资人可以本国国民,也可以是外国人,而且如果涉及到国内与国外的融资,就要涉及到两国货币兑换的的问题,在进行国际贸易融资时要根据货币的汇率变化情况,结合具体情况作出是否进行融资的决策。

4.国际贸易融资作为国际资本流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同国家的融资资金在国际间的流通和转移。作为国际贸易中的融资者要遵守本国政府颁布的融资法令,本国政府要从本国的利益出发,对本国的金融机构进行管制,确保融资过程的安全性。

三、金融机构变革对国际贸易与融资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把整个世界的经济关系联系紧密,主要体现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各国的资金可以流动任何国家和地区,这就导致当出现金融机构变革时,由于金融的传导性各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国际贸易中的融资风险就会扩大。

(一)金融机构变革对融资环境和融资需求的影响

在金融机构变革环境中,我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金融机构的变革会在世界范围内造成极大的动荡,2012年,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许多国家还出现了经济负增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受到阻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变慢,许多国家出现失业率上升,中小型企业停产倒闭的现象。

金融机构变革对融资需求产生重要影响,以中小企业为例,中小企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能够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很少,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中小企业的资金少,规模小,企业管理不完善。另一方面国际市场中,对融资标准过高,这就导致中小企业不能在国际金融市场中进行融资。因此中小企业陷入了融资困难的危机中[3]。

(二)金融机构变革对国际贸易融资成本的影响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波动和贸易出口困难导致了融资成本的增加,由于融资难度的增加,银行等借贷机构对融资的条件会更加苛刻,办理的手续会越来越繁琐。利率的波动上导致风险的发生,各国在进行国际贸易融资时一定要把握好汇率的波动规律,减小损失。

四、金融机构变革中完善国际贸易融资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与国际贸易融资相关的法律,为贸易融资提供法律保障

各国应结合当今国际贸易融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不断健全贸易融资法律法规实现与国际接轨,同时还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出发,解决本国贸易融资法律与国际惯例间存在的分歧。通过研究当前贸易融资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法,努力实现与国际上的惯例相接轨,以法律保障国际贸易业务的发展。

(二)与其他国家积极交流合作,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国家应出台一系列的贸易融资措施,帮助我国企业解决贸易融资问题,推动我国贸易发展。国家完善进出口贸易政策,发挥各省市经济管理部门的作用,实现各部门单位支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参加国际上的贸易融资合作,加大对主要贸易国家的融资支持,推动双边贸易融资。

(三)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在国家之间贸易融资合作的大背景下,企业与企业之间应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因为多数企业的风险意识较弱,而且当经历经济困难时自己很难解决,为了应对危机,企业自身必须树立风险意识,企业与企业之间在贸易融资上积极合作,解决外贸企业的经济危机问题。

第3篇

论文摘要: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相互融合的。

绪论

金融与贸易是国民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间经济关联的重要渠道。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发展,金融与贸易在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的融合与互动关系日益突出。中国的国际贸易发展过程更是有力的突出了这种变化。

分析

所谓金融发展,简单来讲就是指金融业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对金融机构结构、金融工具结构等金融结构作出的相应调整与变化,其目的是为经济发展创造更优越的金融条件。

在金融发展趋势下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关系的发展与变化是怎样的,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金融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影响日益凸显,金融发展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各国间贸易业在对金融业发展发挥着能动作用。

国际贸易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就是对外贸易,它是在一定 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形成国际贸易的两个基本条件是:<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国家的形成。

首先,金融发展水平可能对国际贸易模式有重要影响。

金融领域的发展给一个国家更依赖于外部融资的产业带来 比较优势。因此,一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可能也是比较优势的一个来源。

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结构,贸易结构可分为商品结构、地区结构

从商品结构上看,金融发展程度高的国家,在对金融依赖较强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并大量生产与出口;金融发展程度低的国家,在对金融依赖弱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与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并大量生产与出口。因此,金融发展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结构升级,进而促进进出口贸易结构的改善。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金融发展60年,60年的中国金融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业的蓬勃发展,给新中国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得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了更多合作关系,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在这60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成为世界贸易大家庭中的一员,作为一个贸易大国日益崛起,与此同时中国金融市场也更加开放,经济的繁荣增强了国力更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中国的产品结构也随金融业的发展不断升级。

从地区结构来看,由于金融对贸易的支持、服务及风险分散作用,地区金融越发达对贸易的促进作用就越大,容易出现 “马太效应”,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金融越发达的地区,贸易就越发达。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金融业发展之首,其贸易发达程度也是众所周知的。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国际贸易竞争力

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主要包括国际结算、国际贸易融资和国际贸易风险规避等。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成企业的国际贸易业务,还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减少风险和损失,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美国、欧盟、日本的一些大企业在国际上有着超强的竞争力,这往往得益于这些国家发达的金融业。

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关系

2007年9月美国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至今尚未平息,并且引起了全球性的连锁反应,信贷危机从美国扩散到全球。2008年9月,有着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林银行被贱卖、美国国际集团获政府资助、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告诉人们金融危机渐入高潮。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引发的关于经济衰退的担忧也日趋升温。美国银行倒闭频率创下新高,在这种大形势下,国际贸易结算不可能独保其身。美国的经济地位动摇,各国间贸易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由此可见。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发展是成正相关的。

其次,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起到能动性的影响。

blackburn和hung (1998)认为通过规模效应,贸易自由化能加速金融市场的创新和发展,降低金融中介成本,产生更高的增长率。aizenman (2003)从理论上研究了国际贸易开放对于金融自由化的影响。他认为贸易自由化使得金融控制成本增加,最终导致金融改革的发生。也就是说,金融自由化是贸易自由化的副产品。do & levchenko (2004)的模型说明了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跟实际产出存在着均衡的关系。产出的变化会影响到金融发展,由于国际贸易会影响产出的变化,因此国际贸易也会影响金融发展。然后,他们用一个多国实证检验证明了自己的模型和立论的正确性。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在国际贸易和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一个互动的关系。

在目前所看到的文献中,国内的研究相当少。白当伟 (2004)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金融抑制、金融约束以及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用世界77个样本国家1965-2000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金融发展的确是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他对中国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中国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之间不存在长期关系。郭云峰与刁德霖(2005)简要地介绍了2002-2004年之间的一些文献。齐俊妍(2005)介绍了国外将金融发展因素引入ho的理论框架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证研究,说明金融发展可以通过提高资本泉赋和促进技术进步来影响一国的比较优势。梁莉(2005)认为贸易开放度是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是贸易开放促进了金融发展而不是与之相反。沈能(2006)认为我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在长期中存在均衡关系。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上看,我国金融规模与国际贸易正相关,且两者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从反馈份额看,更多表现在金融规模对国际贸易的因果关系,但金融效率与国际贸易负相关且不存在任何因果关联。此外,他还考虑了在财政分权的情况下,金融发展对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其结论是:(1)金融发展有利于地区开放度提高; (2)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涉不利于外贸;(3)我国部分地区的出口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非正式金融。

贸易政策是金融调整的重要手段,适当的贸易政策能促进金融发展,反之则会引发金融业萧条。同时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产品的开发,对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4篇

【关键词】金融发展;比较优势;国际贸易

1.金融发展决定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模式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重要的理论之一,主要用来解释国际贸易模式的形成,国际贸易文献主要认为要素禀赋、技术、消费者偏好是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这些文献对比较优势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他们忽视了金融发展也是比较优势的来源之一。由于行业的技术和组织结构差异决定了其对外部融资需求的差异,因此,金融发展能够降低外部融资度高、无形资产比重低的行业的融资约束,显著地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Rajan & Zingales,1998;Levine,2000;Beck,2003)。Bardhan 和Kletzer(1987)通过修正传统的贸易模型,证明了金融发展也是比较优势的来源之一,金融发展使得更多需要依靠外部融资的行业拥有比较优势,而制成品的生产需要更多的外部融资,因此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倾向于出口工业制成品,而进口中间品和初级产品,金融发展水平低的国家的产业分工和贸易模式则刚好相(Svaleryd & Vlachos,2002;Hur & Raj,2004)。

2.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流量

21世纪初以来,关于国际贸易的研究就逐渐转向了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如何影响企业的出口行为,企业之间只存在着生产率的异质性,企业的出口行为只受生产率的影响,只要企业的生产率超过临界生产率,企业才能支付出口前期巨额的固定成本,才会选择进入出口市场。

但在现实中,金融市场是不完全的,企业的出口会受到融资约束的影响。Chaney(2005)首先将企业的流动性约束与异质性企业理论相结合,在Melitz(2003)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企业流动性约束的异质性,指出了流动性约束也是制约企业出口的重要因素,并指出融资约束只会影响企业的固定成本而不会影响企业的可变成本,金融发展可以改善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因而会促进企业出口规模的扩大,Manova(2008)采用19851995年107个国家27个产业的双边贸易数据,通过Heckman方法进行实证估计,结果显示金融市场不完全会阻碍企业出口进入和出口量扩大,落后的金融体系将导致更少的出口市场,更小的出口规模(Becker & Greenberg,2007)。

3.国际贸易发展影响金融发展水平

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一国的金融发展水平是由其需求与供给达到均衡水平时决定的,需求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工业化水平,供给因素主要有:法律渊源、宗教文化、贸易政策等。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需求和供给两条渠道展开的。

3.1 需求角度

Rodrik(1998)指出,贸易开放会导致经济体中永久收入的波动程度增加,通过金融市场上提供的各种金融工具,经济个体可以实现资产组合多样化,从而有效分散贸易开放带来的不确定性。因此,贸易开放会增加个体对风险规避和保险的需求,从而带动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Agell(1999)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Giavazzi & Tabellini(2004)研究发现,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带来的资金的跨国转移必将要求更多的资本跨国流动,这必然会导致资本流动量增大,要求政府放开对资本账户的控制,从而要求提高金融开放度。

Do & Levchenko(2007)实证研究发现一国贸易的比较优势会影响其国内生产模式,从而影响外部融资需求,进一步影响金融发展水平,而两国的比较优势则是外生于金融发展水平的。

3.2 供给角度

Rajan & Zingales(2003)运用政治经济学中利益集团理论分析,认为金融发展会加强信息的披露和合同强制执行制度,这会减弱在位企业利用可抵押品和声誉获取资金支持的能力,增强新的厂商获取资金的能力,从而使得新的厂商能够进入市场与在位企业竞争,因此在位企业会反对金融发展。但是当国家开放双边贸易、允许资本自由流动时,国外厂商进入市场时,竞争的加剧会降低在位企业的利润,促使在位企业加大投资,同时在位企业由于利润下降内部现金流量减少,从而会增加对外部融资的需求,因此贸易开放对金融发展是有利的。

Braun & Raddatz(2007)从金融发展影响可贸易部门和不可贸易部门收入分配的角度,认为在贸易自由化之前,所有部门的产品均是不可贸易的,而贸易自由化使得可贸易部门的产品有更广阔的市场,进而可以通过将出口产品抵押使贸易部门的融资约束改善。贸易开放带来的融资约束的变化改变了两部门在封闭条件下的均衡收入,因而能够改善一国的金融体系。

Aizenman(2008)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的成本收益与贸易开放之间的关系:由于货币的逐利性,在金融抑制条件下,资金无法最大化流动到收益率最高的行业,因而贸易开放成为资本外逃的有利渠道,资本加速外逃会增加政府的监管成本,政府基于金融抑制的收益成本考虑,会放弃继续实施金融抑制策略,因此贸易开放度提高会消除金融抑制,推动金融发展。

4.文献述评

国内外学者将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理论相结合,系统地考察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上述文献的研究范围和视角不断拓展和丰富,将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相联系,不仅重新拓宽了对比较优势的来源和贸易模式的认识,还从微观的角度探讨了其对贸易流量和贸易政策的影响(Feeney & Hillman,2001),研究文献还进一步探讨了国际贸易通过需求和供给两种渠道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但是,当前的研究尚有不足之处,首先,金融发展影响贸易流量的模型忽略了其对企业国内活动的影响(如固定资产投资和研发投资),其次,在实证研究中,文献计算的行业的外部融资依赖度精确度不高,最后,金融发展比较优势的模型多是静态的,且忽略了金融体系对需求方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金融发展;对外贸易;理论机制;经验证据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决定国际贸易模式的比较优势来源于国家间的技术差异或要素禀赋差异。而金融发展作为经济中生产技术的一部分或是决定物质资本水平的一个因素(Beck,2002),也会影响一国专业化分工模式的选择和对外贸易的开展。近年来,金融发展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不断融合,关于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关系的研究成为一个快速成长的学术前沿。本文对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期对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文章余下部分的结构是:第二部分,讨论了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联系的理论机制;第三部分,根据不同研究主题总结了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联系的经验证据;第四部分,回顾了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第五部分,总结全文。

一、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联系的理论机制

近年来学者们将金融发展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以及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相结合,深入研究了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联系的理论机制,本部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一)金融发展、外部融资需求与对外贸易

金融市场能够帮助企业克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降低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因此金融发展更有利于较为依赖外部融资的行业的增长,在这些行业形成比较优势(Rajan & Zingales,1998) 。Beck (2002)从规模经济的角度阐释了金融发展通过降低外部融资成本影响对外贸易模式。在金融发展水平更高的国家,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的行业具有克服流动性约束的能力,能够进行专业化生产,获得规模经济,从而也就具有了比较优势。Braun(2003)认为无形资产比重高的部门因缺乏必要的抵押品而难以获得融资,金融摩擦程度较高。因此,在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有形资产比重较高的部门比无形资产比重较高的部门规模更大,增长速度更快。由此出发,Hur、Ray & Riyanto(2004、2006)认为在金融发展水平和产权保护程度较高的国家,企业获得外部融资的可能性增加,融资成本降低,更加依赖外部融资的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较高的行业就具有了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和出口。Becker & Greenberg(2003)指出金融发展为那些具有较高前期投入成本,从而具有较高外部融资需求的行业提供了比较优势,促进了这些行业的出口。

(二)金融发展、风险分散与对外贸易

Baldwin(1989)从金融市场分散风险的角度,运用理论模型说明了各国资本市场的“质量”将导致各国比较优势的差异。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在风险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将出口风险品,进口非风险品,而金融发展水平低的国家的贸易模式则相反。Kalemli、Sorensen & Yosha(1999)进一步从现实经济中的产品生产是有风险的前提出发,指出一国的金融发展会带来金融中介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更广范围内的风险分担成为可能,进而促进该国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Feeney & Hillman(2001)说明金融发展使得特定要素的所有者持有充分多元化的资产组合,风险能被充分分散时,特定利益集团对于消费被扭曲的损失超过了对贸易进行限制的“保险”利得,游说贸易保护的动机将消失,自由贸易将盛行。因此,金融发展与贸易自由化正相关。

(三)金融发展、制度因素与对外贸易。

Keltzer & Bardhan(1987)通过引入风险下的国际信贷市场道德风险,以及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各国国内信贷合同执行制度之间的差异,说明了即使两国间具有完全相同的技术和要素禀赋,并且规模收益不变,在信贷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国家间的比较优势也会不同。Kiminori(2004)也研究了信贷市场不完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他指出国内信贷制度的不完善会影响该国企业对外融资的可能性及成本,从而影响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Ju & Wei(2005)将Holmstrom & Tirole (1998)的金融合约模型应用于H-O-S框架之中,考察了金融发展和要素禀赋对国际贸易模式的联合效应。他们提出了关于贸易的木桶法则,认为当一国的金融体系欠发达时,资本所有者不愿意或不能够按照均衡利率提供给企业家所需要的全部外部资本,外部融资约束变成紧约束,成为木桶中的短板,因而金融体系的改善将会增加那些高度依赖外部融资的部门的产出,并且减少其他部门的产出。因此金融体系较发达的国家,在生产过程中更加依赖外部融资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将会出口该产品。

(四)金融发展、异质性企业与对外贸易

Manova(2006)在一个多行业的Melitz(2003)模型的基础上,说明了规模大、生产率高的企业在获得外部融资上具有优势,信贷约束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自我选择行为,只有最具生产率的企业才能进入出口市场,而金融发展有助于缓解信贷约束,对出口的扩展边际(extensive margins)和集约边际(intensive margins)都有积极影响,并且在金融脆弱程度高即外部融资需求大和资产实质性小的部门,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Berthou(2008)认为企业的生产率存在有界分布,企业在出口时面临固定贸易成本和可变贸易成本,金融发展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流动性,促进企业出口的二元边际。并且当一国金融发展水平很低或是金融发展水平很高时,金融发展对贸易的边际效应将降低。

第6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教学内容

【Abstract】Based on the author?蒺s teaching practices, this article probes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for undergraduates of applied international trade. It starts with an explanation of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guidelines. Then, it carries out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ontents of the mainstream textbooks in China. Finally it deliberates on how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content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The article holds that the design of teaching content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should highlight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enable students to familiarize the financial practices related to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reflect regional features.

【Key words】applied undergraduate; international trade; international finance; teaching content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24-02

《国际金融》是应用型国际贸易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这门课包括国际金融理论和实务,内容广泛,信息量大,专业性强。在《国际金融》的教学中,为达到“应用型”的培养目标,如何设计和取舍教学内容,是值得我们长期思考的问题。

一、《国际金融》教学的指导思路与目标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把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分为三种:研究型大学以理论创新为己任,培养的是“理论研究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学侧重于实践技能,培养目标是“实务技能型”人才;而教学型本科院校大都突出“应用型”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目的是培养“理论应用型”人才。基于这样的分析,对于应用型国际贸易本科学生而言,《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总体指导思路应该有如下三点:

1.《国际金融》教学应有意识地体现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的关联性。这是在教学中比较容易被忽视的一点。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在经常项目占国际收支绝大比重的时候,国际收支几乎等同于贸易收支,当时的国际金融还没有成为一个单独的学科,是从属于国际贸易的一个内容。国际贸易需要有国际间的金融运作才能完成;反过来,国际金融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又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国际投资、国际投机、国际借贷规模的逐渐增加,国际间的金融活动越来越有其独立的规律性,国际金融也不再是国际贸易的附属而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与国际贸易一道,共同构成了国际经济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一直要强调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的联系,以避免学生在学完了国际金融之后,还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国际金融,弄不清贸易和金融之间的密切关系。

2.《国际金融》教学应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又要避免纯理论性。在教学实践中,国际金融理论授课的分寸最不容易把握。研究型大学以理论研究为导向,可以把大量的课时用于对纯理论的研讨,高职院校以掌握实务为教学目的,国际金融的理论学习仅满足够用就行。应用型本科国际金融理论部分的教学应介于这两者之间,理论的教学应该要求“扎实”,即理论的科学性准确、实在,但是不要求过深。具体来说,对于一些常用的国际金融理论,学生能够掌握这个理论的假设前提、数理模型的经济学含义,并能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就可以了。至于这个理论的来龙去脉、数理模型的详细推导、构成学派等等,就适可而止。应该着重于这些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如何应用到实践中去。[1]

3.《国际金融》的实务教学要以透彻理解原理为基础,以熟练掌握为目的。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文件精神,在应用型本科的《国际金融》教学中,要特别突出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并结合实践,灵活应用国际金融的专业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对与国际贸易密切相关的金融实务,特别是金融衍生交易,教师要分析透彻,使学生首先能从原理上理解清楚,继而就需要借助仿真系统进行大量的实训,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至于衍生工具中的很多理论模型则可浅尝即止。

按照上述教学指导思路,应用型国贸本科《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能独立分析和解释国际经济中发生的现实问题;理解并熟悉常用的国际金融实务,能满足国际贸易业务中报价核算、经营风险防范、投融资安排等业务的需要,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现行《国际金融》教材教学内容评述

和欧美的教学方式不同,我国高校的教学内容往往是由所采用的教材限定的。国内目前影响较大且较为流行的《国际金融》教材主要有四种:一是姜波克编著的《国际金融新编》,二是陈雨露主编的《国际金融》,三是易纲、张磊合著的《国际金融》,四是刘舒年、温晓芳主编的《国际金融》(第四版)。这些教材已多次再版或修订,各具特色,是众多国际金融教材中的精品。

姜波克的《国际金融新编》,确定了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和经济可持续增长(长期)条件下的外部平衡,主要工作变量是汇率。内容包括国际储备和中国的外汇储备问题、中国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相互冲突的根源问题、次贷危机问题,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年来的新变化等问题。该教材的最新版又以中国国情为基础、以核心变量汇率为工具,构建了中国内部均衡条件下外部平衡的系列调节模型[2],是一部很不错的金融理论教材。但由于理论过深又缺乏实务,显然很不适合应用型国贸本科的国际金融教学。

陈雨露从应用经济学视角出发、按照“本土化”要求编写的《国际金融》,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兼顾理论与实务。但其中的“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与国贸专业的《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管理》等课程中的许多内容有重复,加之理论部分也不够简明,以及课时数的约束,该书也不是应用型本科的理想教材,但不排除选用。

易纲、张磊合著的《国际金融》分为宏观篇、微观篇、市场篇和体制与政策篇。全书论述严谨、全面,并能结合中国的实践。但学生需要具备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和较高的数学水平,且需要80个课时以上,因此也不适合应用型的教学。

刘舒年、温晓芳主编的《国际金融》(第四版)以国际金融基本理论、基本业务、基本技能为主线,密切结合对外经贸实际,深入分析与贸易有关的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衍生金融工具、国际融资等内容。[3] 理论简明,实务全面,是国际商务师考试的指定教材。笔者认为,该教材最适合应用型本科教学。但由于课时的限制,以及每个学校会有不同的教学要求,使用时还应根据教学实际增减内容。

综上所述,上好《国际金融》这门课程,首先寄望于有一本适合的教材。尽管国际金融的教材汗牛充栋,但适合于某一特定学校教学需求的教材可能不多。因此,鼓励任课老师积极总结教学经验,编写出符合所在学校教学要求、体现其教学特色及地域经济需求的教材,意义重大。

三、《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优化

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金融》授课大都设计为40个课时左右。我校前几年主要使用刘舒年和陈雨露的教材。通过几年的教学积累,我们将应本国贸《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并编写了教材,基本满足了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的教学需要。按照上述的教学指导思路,笔者将《国际金融》授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设计如下:

1.外汇和汇率 在搞懂外汇、汇率、标价法这些入门概念后,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影响汇率的主要几个经济因素以及汇率对经济的影响这两方面,这是国际金融分析的基本功,应紧扣金融和贸易的联系来阐明汇率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汇率理论一节主要讲授购买力平价理论,特别是要讲透利率平价理论,因为后面很多外汇交易的学习需要对利率平价理论有很好的理解。其他的汇率理论仅做一般性介绍。至于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是属于介绍性的,可引导有兴趣的学生深入钻研。

2.国际收支 在上述章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国际收支的概念,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结构及其记账方法。教学重心是要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国际收支、经常收支和汇率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间的关系。国际收支理论可以着重讲授弹性论和吸收论,对于斯旺图和蒙代尔的有效市场分类理论可作为知识性介绍。

3.传统的外汇交易 这一章是衍生工具的基础,也是整个国际金融实务的基础。对于应用型国贸本科学生而言,笔者认为应该包括的内容有:即期交易、远期交易、套汇、套利、掉期、择期和不同币种的报价换算。教学难点一是有买卖价的银行汇率套算,二是结合利率平价理论讲透套利的原理。

4.金融衍生工具 这一章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考虑到对外贸易的实际,衍生工具的内容选取了期货、期权和互换三个内容。教学重点是要通过大量的案例和习题讲清楚这些衍生金融交易的“原理”。

5.外汇风险防范 这一章的教学要结合传统交易和衍生工具的知识,重点是应收、应付外汇账款的管理。其实就是如何运用上面两章的知识来规避汇率风险。

6.国际金融市场 这一章安排了国际金融市场概述、国际货币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欧洲货币市场、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特点等内容。教学重点一是欧洲货币市场,二是当今国际金融市场的特点。

7.国际资本流动 内容有:国际资本流动的概述、发展、理论和债务危机。着重讲述当今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债务危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理论可做一般性介绍。

8.国际贸易融资 根据外贸公司常用的融资方法,该章设计的内容有:出口信贷、项目融资、出口保理、福费廷和结构性贸易融资。教学重点是要使学生理解每一种融资方式的运作原理和流程,各当事人的权利和责任。

9.国际储备 内容有:国际储备的概述、构成、管理和我国国际储备的现状。重点是结合国际收支一章的内容,分析我国国际储备的现状,以进一步巩固国际收支的有关理论。

10.国际货币体系 这一章设计了五个小节,即:国际货币体系概述、国际金本位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协定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与发展。重点一是讲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双挂钩、特里芬难题)及其崩溃的原因,二是当代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11.国际金融机构 主要介绍IMF、世界银行和区域性国际金融组织。重点放在IMF、世界银行和亚行的性质、使命和贷款特点。

12.区域金融合作 考虑到笔者所在学校地处中国――东盟自贸区前沿,故专门设计了这一章。内容有区域金融合作概述、最适度通货区理论、欧盟货币一体化的实践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金融合作。除了介绍最适度通货区理论外,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欧盟、特别是东盟区域金融合作的相关问题。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国际金融》的教学重点内容是“外汇和汇率”、“国际收支”、“传统的外汇交易”、“金融衍生工具”、“外汇风险防范”和“国际贸易融资”六个章节。在课时的约束下,其他章节的教学,教师可以事先指出学习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学阅读、案例讨论、课堂点评等方法达到教学目的。值得指出的是,除了优化教学内容、把握好教学重点外,教学目标的实现还必须重视教师的授课水平、教学手段、实验室、课程建设等因素。

参考文献:

[1]潘懋元. 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 高教探索,2010(1).

第7篇

[关键词]引力模型;金融危机;国际贸易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通过多种渠道影响着世界经济。

金融危机与国际贸易方面的研究大都集中于金融危机的传导,意在寻求防范金融危机传染的策略。

普遍认为国际贸易是金融危机传导的重要渠道之一,但关于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却很少。如果金融危机不影响国家的进出口,如何通过贸易渠道传导呢?所以,需要弄清楚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Zihui Ma等(2003)首次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国际贸易所受的影响程度是测度金融危机传导的一个前提条件;国内学者主要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贸易的影响。这些工作对国际贸易视角下的金融危机影响的研究是十分有益的,但仍需至少在下列几个方面完善:(1)现有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尚未形成有说服力的系统理论;(2)缺乏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为此,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此展开研究:首先,对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进行梳理;

其次,用引力模型定量测度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Diamond和Dybvig(1983)发展了一个银行挤提的经典框架。在一定假设下,认为投资者可通过建立一个银行来集中风险从而提高其效用。

所有的投资者在银行中储蓄他们的财产,根据无耐心的投资者的数量,银行划出一部分存款准备金,把其余的进行项目投资。但是,由于投资者的类型是私人信息,所以有耐心的投资者可能会自称是无耐心的而在项目到期前提取其存款。正常情况下,他们没有动力这样做,因为较早收回资金会降低他们的效用。但是,如果出现经济恐慌,有耐心的投资者会希望收回他们的存款。当出现这种情况时,银行的存款将不足以满足这种提取。银行不得不在长期项目到期前进行清算,因为项目的销售回报少于最初的投资,结果是出现银行挤兑和一些投资者什么也得不到。

上面的框架没有分析银行挤提对国际贸易的影响。Zihui Ma和Leonard K.Cheng(2003)通过提出四个假设,把这个模型扩展到包括国际贸易的情况,即在下面的假设下,就可以分析金融危机对进出口的影响了。

(1)假定投资者分为两类:本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本国投资者拥有本国商品,外国投资者拥有外国商品,外国投资者和本国投资者是有耐心的或无耐心的概率是一样的,本国商品和外国商品都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买卖。

(2)生产本国商品的长期项目需要外国商品和本国商品作为投入。由于总投资增加,所以对本国商品和外国商品的需求也会增加。为了简化,假定外国投资者的储蓄少于对外国商品的投资需求。所以,为了进口外国商品,不得不出口一些本国商品。

(3)外国投资者仅消费外国商品,本国投资者既消费本国商品又消费外国商品。投资者从银行收到的回报是本国财产,所以他们需要用一部分或全部回报在国际市场上交换外国商品。

(4)存在有重叠的后代。新一代的投资者像前一代一样,把其财产储存在银行里,银行把储蓄投资到一个长期项目中。假定本国投资者的数量是固定的,但外国投资者的数量依赖于前一代投资者的经历。如果以前出现银行挤提,新外国投资者的数量将会减少,即银行挤提后资本流入会减少。

如果在项目到期前出现银行挤提,所有的投资者都会提取他们的存款。由于项目的非流动性,只有其中的一部分能取回存款,通常投资者会遭受损失。所有的外国投资者(如果没有银行挤提,只有无耐心的外国投资者)会带着提取的存款离开这个经济。在金融危机后,资本流入减少了。

综上,金融危机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影响国际贸易。

(1)外国资本流动渠道。在没有银行挤提时,有耐心的外国投资者会在项目到期后提取存款,且存款将会被下一代外国投资者带来的新投资的流入抵消。但是,银行挤提会使他们较早收回资金并减少未来的新外国资本流入。所以,金融危机在危机期间能刺激出口,但是在危机后会减少出口。

(2)投资需求渠道。随着总投资的降低,对外国商品的投入需求也随之减少。所以,通过这种渠道,金融危机对进口有长期的滞后负影响,短期内这种负影响不会显现。另一方面,由于外国投资的降低,经济必须出口更多的本国商品以便进口外国商品以增进投资投入。因此,金融危机在危机后将会促进出口。

三、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

本文运用引力模型来检验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引力模型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即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两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间的距离成反比。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是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他们指出两国的双边贸易流量与它们各自的经济总量成正比,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引力模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估计双边贸易值,较好地解释了现实中的一些经济现象。为揭示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本文把引力模型扩展到包括金融危机变量的情况,采用的回归方程如下:log(expa,b)=c+λ1log(pexpa,b)+λ2loggdpi+λ3loggdpe+λ4logpgi+λ5logpge+λ6logdis+λ7comland+λ8island+λ9bi+λ10pbi+λ11be+λ12pbe+εa,b其中,被解释变量expa,b是从a国到b国的出口额,关于各解释变量的含义及其对被解释变量影响的理论假设(正向或负向)和说明参见表1。

下面解释模型中部分自变量的选择依据:(1)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有的研究指出,当引力模型样本中包含发展中国家或转型经济体时,最好使用基于购买力平价计算的收入指标,这样可以减少一些偏差。但通常的观点是,购买力平价收入指标适合估计长期贸易流量,基于汇率的名义收入适合分析短期贸易流量。由于本文样本所考察的时间跨度小,所以使用了常采用的名义指标体系。

(2)人口与人均GDP。除了GDP这一衡量经济规模的指标外,原始的引力模型还包括人口变量,但Bergstrand(1985)等认为人均GDP比单一的人口变量包含了更广的经济意义,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程度、代表性需求水平和要素禀赋比例。因此,本文在实证检验时采用了人均GDP。(3)绝对距离和相对距离。在地理距离这一变量上,一般采用的是两国政治或经济中心之间的空间距离来衡量绝对距离,绝对距离通常由两国首都或经济中心间的球面距离,或两国主要港口间的航海距离测定。

绝对距离通常代表贸易阻力,主要包括运输成本,两国间绝对距离越远,相关成本越高,贸易流量也就越小,所以绝对距离与双边贸易流量负相关。

近年来有学者主张采用相对距离来表示成本,即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与其他贸易伙伴的距离的比值,并有若干具体表述的统计形式。

但从已有的研究看,相对距离回归系数的显著性较低,所以这里选取了绝对距离。

(二)样本、数据和方法

选取的国家有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九个欧盟国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典、英国)、亚洲四小龙中的香港、韩国、新加坡、“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及遭受金融危机较严重的冰岛,这些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占据了世界贸易总量的大部分,所以很有代表性。

各样本国家之间的双边出口额数据来自联合国的COMTRADE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GDP和人均GDP均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世界经济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数据库;距离数据通过网站http://www.geobytes.com/default.htm中的距离计算器(Distance Calculator)计算得到;金融危机虚拟变量的赋值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9年四月的《世界经济展望》。

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基于年度截面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鉴于所使用的样本为单一时点的截面数据,模型应当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而通过对数变换也基本上克服了引力方程的异方差问题。

(三)实证结果

在测度金融危机的影响之前,先检验基本的引力模型,见表2的第1列,回归结果显示,该模型拟合的是比较好的,大部分解释变量的系数都显著。这说明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可以较好地决定样本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额。值得注意的是,在各种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中,反映经济规模总量的GDP的影响力大于人均GDP的影响力,进、出口双方的人均GDP均不显著,出口方的该值系数甚至为负值。这可能是由于各国的贸易规模更多情况下是由本国和贸易伙伴国的总供求能力决定的,另外样本中的大多数发展中经济体的贸易结构还处于较低级阶段,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主要是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然后,把金融危机变量加入回归方程,其结果在表2的第二列中。可以看出,拟合效果也较理想,前一年度的出口和进出口双方的GDP对双边贸易仍然是显著正相关的。从表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对进出口的短期影响(bi和be的系数)都是正的,但不显著,长期影响(pbi和pbe的系数)是负的,并且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这说明外国资本流动效应大于投资需求效应。此外,进出口双方的人均GDP、距离和共同的陆地边界虽然与预期相符,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为了获得更好的模拟结果,采用“后向法”对解释变量进行筛选,即从加入了危机变量的方程开始,每次减少一个变量,标准是其t值不显著而且过低,这样直到新方程中所有变量的回归系数的t值都是显著的。依据这个原理,剔除变量logpgi、logpge后得到表2第3列的回归结果,再继续剔除logdis和comland,得到的回归结果见表2第4列。结果表明,在未改变回归方程有效性的基础上,除了出口国当年的危机变量外,其他解释变量基本都保持了较高的显著性,调整后的R2仍高达0.989,pbi和pbe的显著性水平高于bi和be说明金融危机对贸易的长期影响更为重要。

(四)结论

本文基于国际贸易的视角对爆发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采用2008年20个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基本与理论预测一致,即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有显著影响,外国资本流动效应大于投资需求效应,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文中的实证分析采用的是双边贸易值,也可用双边贸易量来替代。另外,本文的研究至少可以在下列几个方面延续:(1)国际贸易商品分为很多类别,详尽研究金融危机对不同类别产品的国际贸易的影响,对有的放矢地指导贸易策略是有意义的;(2)不同国家由于其开放程度的不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因此,金融危机对The Impact of Financial Crisis on International Tradeand its Lesson for ChinaWang Xiaomei1,2 Qin Xuezhi1(1.Management School,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3,China;2.Business School,Shandong University at Weihai,Weihai 264209,China)Abstract:Observing the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s a direct way to measure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crisis.By quoting and comparing theclassical bank run theory and gravity model,this paper firstly mak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effects of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perspective ofinternational trade.It then uses bilateral trade data and macroeconomic data in 2008 from 20 selected countries to do an empirical research.Thefindings show that financial crisis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ts impact can be lagged.Finally,the paper discusses severalcountermeasures for the impact.

Key words:gravity model;financial crises;international trade(责任编辑:张积慧)单个国家国际贸易的影响也是值得研究的。

四、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金融危机主要通过外国资本流动渠道和投资需求渠道显著影响国际贸易,因此,要尽可能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贸易的冲击,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吸引外国投资

在世界金融危机,资本流动性趋于缓和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FDI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提高FDI的引进,不仅能促进我国的出口贸易,而且能弥补出口下降产生的外资短缺。

(1)扩大吸引FDI的领域。根据全球FDI的发展趋势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我国应利用外资政策引导外资的投向,可着重在基础设施、服务业、高新技术等领域积极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这些领域近年来是投资的热点,而且通过引进外资来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2)拓展FDI的来源地。之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外国直接投资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有限,很大程度上是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直接投资增加的结果。我国在充分吸收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直接投资的同时,应加大对发达国家投资促进的力度,大幅度提高利用发达国家资金的比重,这样既能提高外资规模,也有助于提高外资质量。

(3)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目前,我国的整体投资环境已有了很大改善,但随着外商投资进程的推进,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对此,我国一方面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各类法律,创造良好的制度框架,并使今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更加公正和透明。另一方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要素供给的市场化改革,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增强环境因素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二)促进贸易融资

在进一步放松银根,扩大贷款额度,降低银行利率,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等措施的基础上,还应采取以下措施:(1)创新金融机构贷款方式。一般来说,金融机构贷款是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来源。应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保单贷款、出口订单抵押贷款等多种贷款方式,并开展延长贷款期限、实行灵活的还款方式等支持出口企业融资。

(2)扩大出口信用保险。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不仅可以控制收汇风险,加速资金周转,增加贸易机会,还能从银行获得融资,对企业可谓是一举多得。所以,相关政策的出台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规模,使出口信用保险的覆盖率进一步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降低保险费率,以减少出口企业的成本。

(3)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大部分出口商多为中小企业,这类企业在贸易融资时困难重重,金融危机的发生对其无疑是雪上加霜。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加快发展短期融资券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拓展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此外,鼓励金融机构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充分运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等多种信用增值工具,设计多层次的贸易融资产品组合,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

[参考文献]

[1]DIAMOND,DOUGLAS W.and PHILIP H.DYBVIG.Bank Runs,Deposit Insurance,and Liquidit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91:401-419.

[2]ZIHUI MA,LEONARD K.CHENG.The Effects of Financial Criseson International Trade[Z].NBER Working Paper,No.10172,2003.

[3]GLICK,REUVEN,ANDREW R.Contagion and Trade:Why AreCurrency Crises Regional?[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Finance,1999,18:603-617.

[4]盛斌,廖明中.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4(2):3-12.

[5]BERGSTRAND J.The Gravity Equ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Some Microeconomic Foundations and Empirical Evidence[J].Th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5,20:201-219.

[6]曹晓蕾.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新探[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4):13-17.

第8篇

1、经济实力、国际贸易、地理条件、政府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扮演的角色

历史上国际金融中心的兴衰,反映了强劲的经济实力与国际贸易可以推动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并且是其长盛不衰的重要支撑。然而Yicheng和Roger指出,所有的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都是处理国内与世界各地间的商品、服务、资本和信息流动的,因此它们必须国际化。何新华、王玲也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无论一国经济如何强大,如果其对世界产品市场无足轻重,则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极为有限;对外贸易是一国对世界经济发挥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对外资本输出更依赖于一国源于国际贸易的外汇储备总量和本币的国际地位。

Kaufman指出,电子通讯的发展使得交易者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进行金融交易,当前地理上或者交易方面都不需要新建国际金融中心来提供便利,并且金融机构可能更倾向于选址于已经存在的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继香港之后的新加坡崛起也从侧面证明了时区优势的作用不再重要。

Mainelli指出,政府政策能够推动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并且政府并非简单地采取不干预政策以保持其活力,即使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也部分得益于政府超前的人为设计与强力支持。但是,国家建设模式夸大了政府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作用。香港、东京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固然包含了很多政府推动因素,但更重要的,东京和香港受益于它们经济实力雄厚,香港和新加坡天然的交通区位优势使他们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航运中心和空运中心,从而成为国际贸易枢纽。如果只凭政府推动而没有这些基础,也许这些国际金融中心就不会产生。然而,即使拥有这些基础,政府过分超前的推动可能适得其反。王传辉指出,政府干预会产生政策扭曲、过度管制和过度保护等影响违背效率负效应,市场主体难以摆脱对政府的依赖,也无法主动积极面对市场的进一步变革,新加坡和日本发生的经济危机和发展停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政府过分超前于市场的后果。纽约、伦敦、东京先后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香港、新加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航运中心和空运中心,这些地区共同点是都具有十分活跃的经济贸易活动,从而为完善的金融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由此,本文提出推论1:国际贸易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直接原因,国际贸易的增长会显著增加其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从而促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

同时Levine指出,金融集聚的重要推动力是金融机构渴望减少交易成本。金融开放度、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法律与监管制度、金融人才培养等都是减少金融交易成本的影响因素,而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属政府政策的范畴,因此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金融对外开放意愿的影响或者左右着政府金融对外开放的意愿。由此,本文提出推论2:一国政府金融开放意愿的提高会增强国际贸易增长对金融产品与服务需求的影响。

2、结论和上海的选择

James和Kam提出,所有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都是有类似路径可循的,因为它们都是受集聚效应的强大力量推动的。集聚效应的背后是供需理论和资本逐利性,集聚的基本动因在于存在需求或者供给市场,使得企业可能更容易地找到顾客,金融集聚也不例外。

综合上述研究,本文从供求角度出发提出:活跃的国际贸易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直接原因,国际贸易的增长能够促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同时,一国政府对外开放的意愿将显著增强国际贸易增长对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认为(1)上海最大的优势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对世界的影响力,活跃的国际贸易将带来大量的结算、融资、资产管理需求。(2)从金融地理学出发,上海的优势并不明显。(3)政府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上海依托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促进国际贸易和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方法是可行的,这也是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功能所在。

作者:陈仕莉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9篇

有关传统数据表明贸易理论中,贸易条件揭示了各国贸易利益的分配,但在现今贸易与投资一体化的条件下,贸易条件的福利含义就有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最重要的就是,在改变了资本不流动的假设后,一国贸易条件的属地属性与一国国民利益的属人属性之间会产生巨大的不确定性的矛盾。我们对这种不确定性并非无计可施,可以通过投资一体化分散贸易条件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增加一国的总体收益。从分散贸易条件波动的风险考虑,人民币的逐步自由兑换可以增加我国在全球化中的收益。还有,金融开放度的提高可以放松贸易的金融约束,从而促进其贸易开放度。

【关键词】

贸易条件;金融;投资

0 引言

贸易投资是国与国之间重要的联系之一,其核心就是为本国的经济利益合作和竞争的过程。实质其实就是贸易利益分割问题。但是传统的贸易理论假定只存在商品贸易而没有考虑生产要素的流动。随着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和贸易投资一体化迅猛发展,国际间贸易分工利益总量显著增加,也是的国际间的利益分配更加趋复杂,尽管这种贸易投资一体化活动产生的国际总利益不仅高于各国在封闭条件下生产交换的个别利益之和也高于要素不流动条件下各国通过商品贸易进行国际交换式的贸易分工利益,而且每个国际都能通过参与更深层次,更紧密的国际分工获得更多利益,但是贸易分工总利益在各国之间的分配是不平衡的,各国参与分配的方式也是复杂多样的。

1 贸易投资一体化中的利益来源

与传统国际贸易不同,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基础是要素分工,是国际分工从以产品为界限的产品分工向以要素为界限的要素分工发展的产物。贸易投资一体化的主体是跨国公司,在贸易投资一体化条件下,贸易投资有关国家一般都以各自的比较优势要素参与国际迂回生产,并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贸易投资一体化中的利益就其来源看,还在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利益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条件和基础,使得国际分工利益整体放大在分析利益的根源时,不同贸易理论针对不同的贸易现象,有不同的介绍,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分析的是完全竞争且不存在规模经济条件下的贸易现象,由于贸易按照国际分工各自产生具有比较封闭条件下各自产出之和为多,这样总的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

其中一些分析还指出各国产生要素是形成比较优势和直接原因。而新贸易的理论,分析的是相似的国家质检以及产业的贸易现象,认为在规模寂静或市场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开展贸易后,贸易国总的福利水平会提高,贸易利益的产生不仅可能得于传统的比较优势利益更重要是由于分工后产生集中,产生规模扩大,形成过膜经济,从而能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或增加不完全产业的竞争,促进同类产品差异化,优化资源配置,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感觉并有多样化的选择,从而增加社会经济福利提高人民的经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不发达就是看人民的经济收入,人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国家的经济也就跟着上去了。只有本国的经济进步了才能去更好的与国外进行经济贸易往来,从而引进别人的技术,别人的经济。

2 传统理论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利益

关于国际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是麦克杜格尔模型。该模型认为,在产品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的前提下,资本从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流向资本短缺的国家,主要是各个国家之间利率是存在很多的差异的。可是很多地方是存在的竞争的,资本的价格不是有一个人说的算,主要是由资本的边际生产决的。很多国家资本是很富裕可是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低,价格很不是很高,很多贫穷的国家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高,价格却非常的高,有时在价格的影响下,贫穷国家的资本慢慢的流入了富裕国家去了,导致了输出资本的边际生产提高,世界资源利用率提高,总产量增加,各国福利水平也随之提高,由此也可以看出,麦克杜格尔模型包含严格的提前假设,在现实中这些前提假设有很多都是不成立的,但是不能因此就否认模型的基本逻辑,应当说,该模型对一般的国际直接投资都有较强的适用性。以此为基础许多经济学家还对国际直接投资利益的产生及相关方面做了一些更具体深入的分析。某些人认为,很多的公司会去果味进行投资,去赚更多的钱主要是因为它有自己的垄断行业,能够很好的控制其他国家的经济,这是也就是为什么国家资本好的反而资本边际生产力高的原因。任何产品成熟起来,都会选择去富裕国家去投资,这样可以取得很大经济的利益而且能赚更多的钱,这也就是各个国家直接要去投资之前要做的分析等等。

3 贸易投资一体化中的利益分配

对于各国来说,无论是民营企业,国企,最关心的还是本国从贸易投资一体化中所能获得的利益,也就是贸易一体化中的利益分配问题,在贸易投资一体化条件下,利益分配基础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传统国际贸易中的产品分工变成了要素分工,这一改变及即使贸易投资一体化与传统国际贸易相比在利益分配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别就比如说一下几点:

3.1传统的国际贸易,是贸易国按照国际分工完全利用本国资源生产贸易品并在国家间进行交换的贸易活动。现有的各种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以及新贸易理论等一般都是以此为研究对象的,因此这些理论也就有一个共同的假设前提,即要素在国家间不流动,这样国家间不流动想进步都很难的。

3.2贸易的投资突显了贸易利益必定是要属于贸易国的国别界限的。有些贸易品是需要有外国直接投资、外国要素或中间投入品的形式下变化而来的,贸易品的成本不仅仅是贸易单个国家生产要素根本,而且还是包括外国直接投资在内的多国生产要素下的产物。所以贸易国不能仅仅只在乎独享贸易利益,更要在乎贸易与各个国家的紧密关系。

3.3贸易投资一体化是有利有弊的,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价位的高低直就影响到得收入的最基本点,这是显而易见的,国内的产品出口的性价比高那GDP相应的就会增长,国内的生产量就会加大。生产量大了就代表着销售渠道也要跟着增大,不然会导致国家经济倒退,劳动者白费劳动力。

4 金融服务贸易与金融开放之间的联系

一般来说,贸易的开放是离不开金融服务的,他们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很多专家都在探讨贸易的开放和金融的开放之间的利弊问题,提出了很重要的看法,权威人士指出“入市不等于开放,加入WTO就等于立即全面开放市场,实行自由市场经济,这是一大误区” 因为在金融这个领域里我国还不是“孰能手巧”一定要脚踏实地的落实每一个计划,金融服务开放度的提高对这一行业的人士来说可是一大优势他提高了资金外换和产品出口安全控制度,从而促进国际贸易和贸易信贷,而且会降低国际投资的成本和风险,促进国际资本流动。Natalia T.Tamirisa的研究指出,对于银行、保险和证券投资,股票投资这些不同类型金融服务贸易来说不同行业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如:中国内地的保险行业就不是很乐观,这是一个高端的行业,但是他的人员流动量就很大,但是在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保险行业就要比我国做的好的多。

很高的金融经济对贸易开放有着一定的的负向影响的,这代表着金融一体化的程度不高的国家,其贸易机会的不需要用投资的方式来完成,也就是说贸易和投资是可以替代的。所以金融开对放贸易开放是具有正面关系。我们需要利用他们的关系去制定更好的方案,提高国家的经济。

5 贸易开放与金融开放

简单而言,国际经济活动上在于拓展贸易开放与金融开放两者之间的关系。贸易的开放直接关系这经济增长的发挥机制,但是,很多国家的进京活动与国外的经济活动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要想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效果,主要要对他们进行简单的分析这有进行了分析才能了解并且利用好他们之间的关系。货物贸易开放和服务贸易开放是贸易开放的两个方面。货物贸易开放,促使各个国家有了密切的销售往来,东西不仅仅只限于本国商品。服务贸易开放能增进各国之间的关系往来,不在闭关自守。

进出口伪报,是通过非法或虚假的经常项目交易向政府汇报确实有道的方式通过低开出口发票或高开进口发票,就可以实现资本的非法流出;反过来,通过高开出口发票或低开进口发票,就可以实现资本的非法流入。这是非法商家经常采用的一种获取利益的手段,尤其是在服务贸易中,很多的高端产品出;进口不上税偷谁的现象是很严重的,由于很多服务产品的价值难以准确确定或者是交易难以监管,更是为非法的资本流动提供了渠道。

6 结论

贸易融资是促进国际贸易的重要条件,金融的发展包括了数量增长,质量的提高,总量运用的交易技术,交易机制与交易模式的创新,通过对贸易的增强,使得金融的渗透度增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贸易发展越高,金融的效率就越高,反之,贸易发展越低,金融的效率就越低,贸易的开放是指一个国家从事对外贸在生产,加工,制作,分工,交易,等方面的国际参与程度,贸易的开放包括了,国际分工阶段国内市场的开放,本国贸易参与国外市场的程度,贸易政策的开放和与国际经济组织规章制度的趋同,这几方面都的认真对待才能有效的发展尤其是对于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外部融资是其发展国际贸易的重要条件可以利用外来的资金调整自己国家的经济。所以,金融开放可以通过影响进出口企业的融资能力影响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赖寒.贸易投资一体化下的贸易利益与金融开放[J].《学术界》,2006.1

第10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货币银行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229-02

《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是金融学最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本课程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课程知识为基础,研究有关货币、信用、利率、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运行、宏观金融调控等经济金融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同时介绍了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及国际金融的创新与发展,课程涵盖内容广,信息量大。对于初次接触金融学知识的学生来说,学习上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对非金融专业学生来说,前期专业课程知识衔接不连贯,同时没有后期金融类课程巩固货币银行学相关课程知识点,对货币银行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上较金融专业学生有一定差距。如何在有限的一个学期内将货币银行学课程知识内容教给非金融专业学生,让他们能用货币银行学知识解释社会生活中的金融现象,熟知社会融资方式是教师在针对非金融学专业学生授课时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经济类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性质决定了需要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以掌握相关金融市场运作、货币交易、国际金融市场等知识。在多年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通过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的学情、考试成绩、课堂教学效果反馈情况等因素,认真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学内容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我校属地方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通晓最新的国际贸易业务运作方式与基本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中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货币供需理论、货币政策理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理论在外贸行业无直接应用性,上述教学内容又属于理论教学难点。因此,学生学起来有难度,教师讲解难以推进。同时,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上,货币银行学课程与宏观经济学同时开设,还存在上述内容重复讲解的问题。在已有的货币银行学教材中,权威教材均为针对金融学专业的货币银行学、金融学或货币金融学教材,课程体系完整,内容严谨,但其完整的课程体系内容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说显得理论有余,应用性不强。

(二)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货币银行学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进入外贸行业前能够对一国乃至国际上金融市场的运行、金融机构体系运作方式有一定认识,从而为今后工作中的需要的融资、投资知识打下基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大多在学完货币银行学课程后再无其他金融学专业如商业银行经营学、中央银行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等课程,没有后续课程的衔接,学生就很容易将一个学期学习的知识忘记。并且,商业银行业务的运作流程、证券公司的交易业务、证券交易、外汇交易等教学内容无实验、实践教学的加入,宛如纸上谈兵,学生难以形成感性认识。现有的货币银行学的课程教学一般没有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训等实践课,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学完所有教学内容,仍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对现在的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的运行状况缺乏清晰的认识。

(三)教学方式单一

在现今的大学课堂教学中,已基本普及多媒体设备,普遍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提高了教师课堂讲课效率。但也出现了教师过度依靠多媒体,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货币银行学课程是一门金融学的入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学生讲授金融学的基础知识,内容多、理论性强,实务性不足。该课程理论教学占据课程内容95%以上的时间,需要教师将各篇、各章间的逻辑关系讲解清楚,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学内容多,“满堂灌”往往是最省时的教学方法。除了理论教学之外,利率及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金融衍生工具采用习题课的方法进行辅助教W,仅突出了学生的课程主动性,未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单一的教学方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能有效调动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效果差的重要原因。

(四)课程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在现有的货币银行学教学中,仍采用“一考定成绩”闭卷考试的方法,学生通过一个星期甚至三天的复习,就能强制性的记下书上的重要知识点,从而通过考试。考试并不能达到督促学生学习,全面检验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目的。同时,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的方式,使得学生期末考试同时应付几门课程学习,考试的负担较重。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没有其他金融课程衔接,学生对知识掌握欠牢固,假期过后对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就忘掉三分之二了。单一的考试模式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更不能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持续学习的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自学学习的能力。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1.针对现有教材体系进行调整

现有货币银行学教材中,较权威有黄达主编的《金融学》简明版教材,中央财经大学李健主编的《金融学》教材有丰富的网络共享资源,复旦大学胡庆康教授的《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此类权威课程多针对具有一定金融学习基础及能力的金融学专业学生。为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需要,现采用的是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编写的由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蒋先玲教授编写的《货币银行学》教材。此教材对金融学基础知识的表述较为浅显易懂,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完整。在此教材基础上,因与宏观经济学重复可对货币供求理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知识点可作为选讲内容,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知识点可结合中国近20年来的宏观经济形势及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手段的实际状况进行讲解,要求学生能理解一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及货币政策目标。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仍会与金融机构有业务往来,将课程内容的讲解侧重于利率、信用及信用工具、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国际金融危机等知识内容,注重金融原理与实务相结合。同时,为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应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加入金融时势热点及案例解读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去关注经济金融热点问题。

2.使用自编教材建设课程资源库

统一的教材内容不能适应不同的院校教学层次及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在使用出版教材的基础上,应鼓励教师自行编写适应本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学情的讲义,再整理成校内自编教材提供使用,自编教材时效性强,针对不同专业可在案例及教学内容编写上进行调整,也可成为学生课后复习的辅导资料。建设校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课后复习、课前预习提供网络资源库。

(二)建设货币银行学课程校外实践基地及课内实验室

积极与当地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行业接触,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提供实地参观及业内交流的场所。通过货币银行学课程课内参观学习,让学生对贸易融资、国际结算、商业银行运行、证券交易操作形成感性认识,巩固课内知识,同时也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今后就业选择提供行业参考。利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增加实验软件购买,通过银行类国际结算软件的使用增强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对贸易结算的认识,利用证券模拟交易软件的演示让学生掌握证券交易的知识。

(三)转变教学方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理论性教学内容,应采用案例法、研讨法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金融案例的讲解,引导学生思考金融理论在现实社会经济环境中的应用,比如信用经济的发展、货币形态的演变、商业信用形式等都可通过多样的实例吸引学生;针对利率理论、货币政策、国际金融危机等理论内容,可通过课前知识点拨,课后布置讨论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解决如利率对经济的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何避免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等问题,有了问题答案后可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教师再点评。通过研讨式教学,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针对应用性教学内容,如资金的时间价值、金融工具收益的计算、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规避、货币供给量的计算等内容,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后布置作业方式进行学习,加强学生对金融基础计算能力的培养。

(四)采用多维度的课程考核方式

通过考试督促课程学习是取得课程学习效果手段之一,为考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对货币银行学知识应用能力,对金融时势热点的分析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可将课程考核分为几个部分。第一,用平时成绩考查对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观测点包括出勤、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占期末总成绩的20%;第二,要求每一位学生在课前知识进行金融知识或金融时势热点分享。通过此内容调动学生关注金融热点及现象的主动性,并通过向全班同学的陈述分享,交流金融信息,锻炼学生的陈述表述能力。此项占期末总成绩的20%;第三,期末个人知识展示。要求在学期课程结束后,每一位学生用5分钟PPT陈述自己最熟悉的货币银行学课程知识点,要求嵌入F实金融案例对知识点进行引证。通过此项内容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占期末总成绩的30%;第四,开卷考试。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课程开卷考试,主要考查习题课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课程知识点,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计算能力,占期末总成绩的30%。通过以上多维度的货币银行学课程考试体系,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对货币银行课程的积极性,力图真实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让考试过程成为督促学生课程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谢丽华,谢伟杰.货币银行学“学生参与型”教学改革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139-141.

[2]崔晓蕾,何婧.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0):73-75.

[3]李晶.《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21-122+138.

第11篇

论文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 问题 对策 论文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现状,提出了发展国际贸易融资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并力求找到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推动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发展,帮助我国外贸企业获得资金支持,达到稳定外需的目的。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融资规模逐年扩大。特别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贸企业资金周转普遍困难,国际贸易融资因具有高流动性、强时效性以及风险相对低的特点,成为国家支持外贸稳定发展而力推的金融工具。从2008年12月份开始,国家相关部门多次出台支持国际贸易融资的政策措施。国际贸易融资作为一种围绕国际贸易结算的各个环节开展的资金和信用融通活动。既能缓解外贸企业融资难问题.又能推动银行业务的拓展,对银企双方都有着积极的影响。据世界银行估计,全球80%的国际贸易都需要融资,目前,全球国际融资缺口达3000亿美元,我国国际贸易约占全球贸易总额的8%,融资缺口将达到240亿美元左右.在当前全国对外贸易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下,进一步加大国际贸易融资的支持力度,将有效减少金融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对外贸易走上增长轨道。 一、国际贸易融资概述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企业在贸易过程中,运用各种贸易手段和金融工具增加现金流量的融资方式。是银行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进行的融资。在国际贸易中,规范的金融工具为企业融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际贸易融资的主要方式有保理、信用证、福费廷、打包放款、出口押汇、进口押汇等6种。 (一)国际保理融资。国际保理融资是指在国际贸易承兑交单、赊销方式下,银行或出口保理商通过代理行或进口保理商以有条件放弃追索权的方式对出口商的应收账款进行核准和购买,从而使出口商获得出口后收回货款的保证。 (二)福费廷。福费廷也称票据包买或票据买断,是指银行或包买人对国际贸易延期付款方式中出口商持有的远期承兑汇票或本票进行无追索权的贴现(即买断)。 (三)打包放款。打包放款是指出口商收到进口商所在地银行开立的未议付的有效信用证后,以信用证正本向银行申请,从而取得信用证项下出口商品生产、采购、装运所需的短期人民币周转资金。 (四)出口押汇。出口押汇是指信用证的受益人在货物装运后,将全套货运单据质押给所在地银行,该行扣除利息及有关费用后,将货款预先支付给受益人,而后向开证行索偿以收回货款的一种贸易融资业务。 (五)进口押汇。进口押汇是指开证行在收到信用证项下全套相符单据时,向开证申请人提供的,用以支付该信用证款项的短期资金融通。进口押汇通常与信托收据配套使用法。开证行凭开证申请人签发给银行的信托收据释放信用证项下单据给申请人,申请人在未付款的情况下先行办理提货、报关、存仓、保险和销售,并以货物销售后回笼的资金支付银行为其垫付的信用证金额和相关利息。 (六)提货担保。提货担保信用证项下进口货物先于单据到达目的地,银行应进口商申请,为其向船运公司承运人或其代理人出具的提货担保书以提取货物的一种授信业务。 (七)出口商业发票贴现。出口商发货后。采用商业承兑交单(D/A)或赊销(0/A)方式收取货款的情况下,将应收账款转让银行,银行保留追索权以贴现的方式买入出口商业发票项下应收款项,为客P提供短期资金融通的一种授信业务。 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的重要性 作为银行现代化、国际化重要标志之一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近年来已为越来越多的银行所重视.随各银行新融资产品的不断开发和工作力度的加大,贸易融资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逐步提高。 贸易融资的作用从改变企业的资金流到影响企业整个财务管理。国际贸易融资是以国际结算为依托、在国际结算的相关环节上提供的资金融通.进出口商选择的结算方式直接决定了贸易融资的种类和操作流程。通过结算环节的融资,加速了企业的资金周转,解决了企业应收账款或对外付款所面临的资金困境。但是随着贸易融资业务的不断发展.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已不仅仅停留于资金层面,由融资带动的服务逐渐扩大到资信调查、催收账款、信用担保等企业的财务管理。如保理业务即是对企业采取赊销时提供的集融资、担保、咨询、收款、管账等为一体的一揽子服务。涉及企业的大部分财务管理。如今的贸易融资已远远超出“融资”本身,其所能发挥的效力涵盖企业的整个财务管理。 从国际上看,近几年,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融资方式、市场组织 形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创新的步伐远在中国银行业之前。从总体上看,不仅强调和重视流动性、风险性及对国际贸易发展的适应性,而且积极借鉴其他市场的做法,使国际贸易融资更为灵活和方便.如移植了辛迪加这种组织形式,由多家银行或机构联合对大额交易共同提供融资:采纳了证券市场的管理经验.运用诸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评估融资风险:通过地域分散化来降低整体风险;采用出售、贷款证券化等方式优化融资组合:甚至出现了二级市场,一改贸易融资缺乏流动性和透明的弊端。可见,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还是刚刚起步,任重道远,必须不失时机地创新,方能融入世界潮流。 三、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贸易融资的资金在不同性质的银行中分配不平衡。为国际贸易提供资金融通的银行其一为各商业银行。其二为政策性银行。相比而言,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雄厚,但他们做的多为期限短、流动性强、金额小的贸易融资;而对于政策性银行,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风险由国家来承担,就可以做那些中长期的贸易融资。因此,国际贸易融资的资金来源出现了结构性不平衡。 (二)担保难问题仍是制约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据了解,由于外贸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大多数外贸企业在办理贸易融资时,即使在授信额度范围之内,也被要求提供相应的担保。因外贸企业普遍存在可供抵押的资产不多、能提供保证的单位难找的问题.担保条件难以达到银行要求。所以,担保难是外贸企业在办理国际贸易融资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融资方式简单,融资对象集中。目前,国内各银行办理的业务主要以传统的贸易融资方式为主,如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70%;,而相对较为复杂的保理、福费廷等业务则开展有限如福费廷是一项无追偿权的贸易融资方式,对外贸企业而言,可确保应收账款的安全性,加速资金周转,有效防范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且不占用企业授信额度.但目前各银行对这项业务开发不够,业务额极其有限,很难满足企业需要。 从融资对象来看,主要集中于大型外贸企业。这些企业国际竞争力强,业务发展稳定,资产质量优良,是各家银行主要融资对象。而对广大中小企业,则往往设定额外条件.不利于中小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贷款。 (四)审批程序繁多,操作流程不畅。不少企业反映。申请国际贸易融资所需程序复杂、手续繁杂,办理期限较长,效率较低,这些都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给办理业务带来很大的不便。如有的银行将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审批等同于一般流动资金贷款,忽略了贸易融资的业务特点,缺乏一套符合其特点的快速、高效的审批方法。有时甚至出现货款已经收回,融资申请还未批复的尴尬局面。 (五)缺少有效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措施。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决定了其涉及的风险较为复杂,但它们是可以预测和防范的。然而科学有效的预测方法和防范措施,并没有在企业中得到具体的应用。如对于信用风险。仍使用传统的、无针对性的5C法,没有考虑到国际贸易融资的新特点和有别于一般贷款的形势;就国家风险来讲,其评估和预测的方法也不是十分的科学。 (六)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易与国际上其他国家发生法律纠纷。国际贸易融资由一种传统的融资方式,逐渐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然而在我国.却存在着与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不相协调甚至是相冲突的情况,违规操作的事件时有发生,法律纠纷不断。 四、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在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国际贸易融资信贷力度。在银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继续做好传统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同时。进一步推广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出口保理、福费廷等新兴产品及目前使用不多但前景广阔的产品,同时降低贷款利率,减轻企业成本压力。另外,银行还应利用国际业务方面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加强对外贸企业的业务培训和风险提示.充分发挥好理财顾问的作用。 (二)探索建立适应外贸企业经营特点的信用评级与国际贸易融资贷款审批制度。建立外贸企业信用等级制度,科学合理地反映外贸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创建有别于其他企业的授信管理新模式。在进行传统财务报表分析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外销渠道、经营者素质、结算方式、产品科技含量、市场潜力等方面的审查.对基本面好、有订单、有市场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国际贸易融资支持 (三)政企银通力合作促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多样化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进出口企业的融资渠道逐渐由单一的银行贷款方式转变到更多地利用贸易融资来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贸易融资业务以其风险小、收益高、手续简便、融资的时效性强等优势越来越受到银行和企业的重视。除了银行和企业之间要很好的合作之外,政府也在融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时时关注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做到时时更新,也不使银行和企业在做融资时不会太被动.使他们的融资更加高效和成本最低。贸易融资的其他形式如押汇、打包放款、国际保理业务、福费廷、银行保函及备用信用证等可以在三方通力合作的背景下顺利展开.先通过信贷部门对客户进行全面考察,总体上把握经济实力和短期偿债能力,确定其可以承受的授信总额;再通过国际结算人员对该客户的业务跟踪,把握客户的业务能力和业务特点,制定适用的融资方式及配套额度,在总额内充分开展相关业务。这样,就可以借助三方的力量促进贸易融资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四)提高金融机构贸易融资能力。国家直接向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或利用国际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内出口信贷机构的主权信用和资金,支持金融机构扩大贸易融资。我国外汇储备充足.也可以通过回购协议向我国银行或进口商提供外汇资金。 (五)增加对贸易相关信用保险和担保的支持。增加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资本金,提高信保机构承保责任法定上限,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范围,进一步便利中小企业投保.对部分较大的经济体承保不受总额限制等。 (六)帮助企业解决国际贸易融资担保问题。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由于存在贸易背景,又有物流保障,信贷风险总体上低于普遍融资。因此。在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建议银行适当降低国际贸易融资的担保要求。重点考察贷款企业单笔贸易的真实背景及企业的历史信誉状况,保证外贸业务发生后的资金回笼,以控制风险。同时,建议省里设立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资金。专项用于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担保,帮助企业解决担保问题。 (七)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规范国际贸易融资市场的秩序。一方面立法部门须加强对国际贸易融资政策法律的研究,另一方面必须从现有法律法规存在的漏洞出发。分析国际惯例与中国现行法律之间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立法提供依据,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并与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接轨。进一步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我国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在现有的法律环境上,如何与国际惯例接轨,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业务操作方案,依靠法律来为我国企业融资业务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第12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金融

1.引言

在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过程中,经济的发展以全球化的态势进展。进人世贸组织之后,中国进一步拓展了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因此,21世纪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样,也严峻的考验着发展现代化的国际贸易。

2.发展现代国际贸易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在国际经济的大循环中各国和地区的经济都融合而入,从而大大提高了对外经济交往中的对外贸易的比重,跨国公司在生产领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外国货币大量流通在金融市场上,加快了资本在跨国间流动,各国金融市场由先进的通讯工具,发达的交易网络系统以一个整体形势融入金融市场。经济界追求利润成了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带来了国际贸易和贸易的变化。

3.金融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国民经济活动是由金融与国际贸易两个重要部分组成的,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金融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影响日益凸显,金融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成企业的国际贸易业务,还有利于减少风险和损失,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金融发展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各国间贸易业在对金融业发展发挥着能动作用。

4.我国金融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原本的最传统的一国贸易转变成了本国贸易与世界多边贸易互相联系的体系框架,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的产业结构逐渐变动,农业所占的比例下降,金融业逐步提升自己的份额,形成了金融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要份额的局面。这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发展,金融与贸易在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的融合与互动关系日益突出。我国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服务贸易的结构逐渐由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向以金融、信息、通讯为代表的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业过渡。其中,金融业是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中国的国际贸易发展过程更是有力的突出了这种变化。我国现行的外贸发展战略大体上属于出口导向战略,以追求出口规模扩大和外汇储备增长为主要目标。

5.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调整直接影响到依赖出口型企业的生存。人民币升值后,企业生产成本必然增加,这样直接的就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这样导致整个中国制造业链条中的企业陷入生存危机。当然,人民币升值也有其积极的意义。首先,人民币升值有助于减少贸易纠纷,有助于调整产品结构,有助于扩大进口贸易,有助于规范和调整经营秩序,优胜劣汰,有助于企业减少美元负债和降低生产成本。

人民币升值短期对依靠外贸出口企业冲击是很大的,直接的减少了利润,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然而中国部分企业的产品仍有价格上涨空间,在不减少贸易额度情形下,价格上涨尚能补救人民币升值造成的损失。

出口企业提高汇率风险意识,采取多种金融工具来锁定和回避贸易风险,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风险,转嫁给国际市场。对于出口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有效的金融手段是规避贸易风险的最好办法。

6.我国发展国际贸易的国际环境

全球金融危机既引发新国际分工体系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又使各国同时面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各国的国际分工地位面临重新洗牌。在积极参与WTO事务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参与区域性的金融、贸易和经济合作。

中国政府调整政策取向,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区域内的贸易经济合作是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的。在后危机时代及新国际分工格局的重构过程中,各国将同时面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难题。目前看来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国际贸易相对收缩,一些国家特别是我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不同程度贬值。所有这些都将使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国际环境变得相对宽松和有利中国如能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将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7.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战略

中国承诺开放并实践诺言,迅速地按照WTO的规则进行国内的一系列改革,使外国投资者对中国更有信心。发展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扩大社会就业,弥补国内短缺资源。中国的市场潜力极大,又拥有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只要搞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鼓励国内厂商技术创新,提高加工深度和技术含量,会极大的提高我国的贸易水平。

8.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国际贸易的风险规避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为了促进我国国际贸易业务的发展,我国政府、银行、企业都必须探索出当前国际贸易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强化风险意识,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

综上,我们认为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创新贸易方式,降低贸易融资风险;完善制度,规范业务操作,加强监管;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完善信贷资产的法律保障机制;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贸易融资业务管理人员素质;建立商务平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结语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和技术创新不断加快,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相互融合的。金融发展影响了国际贸易的诸多方面,而国际贸易也关系着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我国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已清醒地意识到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坚持金融与国际贸易产业协调发展。(作者单位:黑河学院)

参考文献:

[1] 贺力平:《探讨人民币升值的长远影响》,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11-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