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幼儿观察记录

幼儿观察记录

时间:2022-02-26 12:49:31

幼儿观察记录

幼儿观察记录范文1

《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一书被许多专家称为学前教育的“经典”。该书第一版于1958年出版,从面世到现在的50多年里,该书数度改编,不断与时俱进,引入新的研究成果。目前的第五版融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由河滨街学院的两位教师南希・巴拉班(Nancy Balaban)和南希・格罗珀(Nancy Gropper)合作完成。本书由马燕、马希武翻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于2013年3月出版。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者,我们需要观察与记录幼儿的行为,以便更好地了解幼儿。而现状往往是我们不知道该观察什么,尽心尽责去做的记录看上去却反映不了多少问题。《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第五版)》为记录幼儿行为提供了完整的框架,同时,全书提供了丰富的观察与记录实例,并列出了大量的观察要点,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实用性,使得观察记录成为实实在在的、可操作的研究活动。

本书正文部分共十三章,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作者开宗明义地阐述了记录的目的、基本方法、观察时教师应持的态度、记录用语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指出环境在记录中的重要性。作者提出“教师要如实地去观察和记录儿童,抛掉自己的偏见以及自身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在记录幼儿时,不仅要恰当地运用语言,同时也应记录幼儿的身体动作。因为幼儿是通过他们的眼神、身体动作、手势等与我们进行交流,通过这些来向我们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

第二至第十章可作为全书的第二部分。主要是详细地阐述了如何观察与记录幼儿在各种不同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常规活动的表现、使用材料时的表现、幼儿之间的社交行为、戏剧表演游戏中的表现、师幼互动以及同伴互动中幼儿的表现等。此外,还涉及如何去观察和记录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语言发展和读写能力的萌发等。作者在这部分提供了许多丰富的实例,具体地阐述了在各种不同活动中需要观察的内容以及记录的要点,便于幼儿园教师操作使用。

全书的第三部分包括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这部分涉及的观察和记录对象是婴儿、学步儿和需要特殊关注的儿童。论述了在对这两类特殊儿童群体进行观察和记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例如观察和记录3岁以下婴儿和3岁~6岁幼儿是两个不同的任务。3岁以下婴儿的活动经常是一个动作接着另一个动作,彼此间没有什么联系。这时就需要教师从婴儿的角度来看待每项活动,将这些动作视为一个完整的事件,记录时可以持续3分钟~5分钟,而且应该包含尽量多的细节。

全书的第四部分即第十三章。在该部分,作者主要指出了如何对一段时间内搜集的记录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和解读。我们需要将所有关于具体活动领域的小型总结综合起来,得到一个终结性总结。在这个终结性总结里,应当包括幼儿行为的趋势、幼儿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和障碍、评价幼儿成长状况、对幼儿的成长前景做出预测、对幼儿的日常生活环境的描述等信息,进而加深对幼儿的认识。总之,对幼儿行为的记录材料的归纳总结和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幼儿、研究幼儿。

观察和记录幼儿的行为,是幼儿教师采取教育“行动”和进行教育“反思”的源泉。《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第五版)》一书内容详实,在阐释每一观察和记录的要点时,均结合了许多案例进行分析,通俗易懂。本书是幼儿教师学会观察和记录幼儿行为不可或缺的一本参考书,也是幼儿教师了解幼儿、研究幼儿的一本好书。

幼儿观察记录范文2

小班幼儿观察记录分析与总结

碑林区幼儿园

王 娜

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进餐、睡眠、上课、盥洗、穿脱衣服等十多个环节,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生活规则。也就是我们平常经常说的常规,它是幼儿园为了使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而有规律,调动幼儿在一日生活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而采取的措施。幼儿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是“动力定型”的建立过程。若一开始由错误的教养方式可得错误的动力定型,将会导致一生的不良生活习惯或生活不能自理。反之,若一开始建立良好的动力定型,无疑会终身受益。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加上小班幼儿年龄小、依赖性强、对一切都感到陌生、新奇,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顽皮,一旦整天生活在班集体里,势必很不习惯、很不适应。众所周知,要搞好一个班级,建立常规是必要的,初入园的小班幼儿,因而良好常规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观察后的反思:

1、教师在活动中要多注意一些细节部分,教师组织活动要注意提问的设计,不适宜太泛,思维空间不能太大,应多为选择性等较简单的问题,使幼儿稍一动脑就能回答的问题。

2、情感交流与肢体语言相结合,创造愉快、宽松的心理环境,使常规管理声情并茂。如多用一些身体的语言:抱抱他们、亲亲他们、与他们握握手,通过这些与孩子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孩子会越来越喜欢你,有了情感的基础,这是建构良好常规的基本前提。

3、和孩子一起制定常规,通过不断学习落实《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是让幼儿主动发展的好机会,在每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增强责任意识。和孩子一起制定常规,能使孩子们由简单、被动遵守规则转变为自身良好的习惯。

幼儿观察记录范文3

观察对象:李思语(化名,大班)

观察目的:幼儿自主阅读能力和读图能力

一、观察过程

在活动区,李思语看到别的小朋友将一本讲述蜘蛛的图书放在桌上,表现出很害怕的样子。

教师走过去问:“你为什么害怕?”

李思语:“因为这本书上有很多蜘蛛网,我爷爷说一动蜘蛛网,蜘蛛就出来了。”

教师:“你为什么害怕蜘蛛?”

李思语:“因为蜘蛛网黏手,还会起泡。我2岁时不怕蜘蛛,捏蜘蛛,后来手上起泡。我爸爸给我抹了风油精才好。从那以后我就害怕了。”

李思语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尖随便翻开一页,看一眼,马上合上。

教师:“你觉得这本书讲了关于蜘蛛的什么故事?”

李思语:“我认识字,所以我知道它讲了蜘蛛先生要搬家。”

因为教师听另一个小朋友在阅读这本书时说,第3页是李思语给她讲的,所以就翻开第3页问李思语:“你猜这页讲了什么故事?”

李思语指着书上的图画说:“他们两个是演员,从舞台上跑了下来,他们两个应该挺害怕的,表情都变了。因为舞台上面有一个蜘蛛。”她接着又说:“有2页我挺害怕的。”说着,她翻开了第21页和第23页。

教师:“为什么?”

李思语:“因为网太多了,我就有点害怕。”

教师:“为什么害怕蜘蛛网?”

李思语:“因为都是线。”

说完,她就跑去玩手偶了。

二、观察分析

李思语认识字,在看书的时候关注字比较多,有时候会忽略图片。但是由于只能认识很少的字,所以这些字对她理解故事并不能起主要作用。这本关于蜘蛛的书由于尺寸很大,图片的视觉冲击力很强,所以她才关注了图画,而且很害怕这本书,害怕书中的蜘蛛网。她的害怕可能跟曾经被蜘蛛咬过有关,让她现在对蜘蛛产生了恐惧心理。但正是她的这种强烈表现,激发了其他幼儿想要更多了解蜘蛛的愿望。

三、教育措施

尊重她对蜘蛛的这种恐惧心理,鼓励她试着了解关于蜘蛛的更多知识,比如:蜘蛛为什么要织网,怎么织网,怎么捕食、进餐,对人类有哪些益处和有害的地方等。通过让她了解这些知识,降低对蜘蛛的恐惧,从心里接受蜘蛛的好与坏。

幼儿观察记录范文4

大班幼儿对周围环境、事物的求知欲望比小、中阶段表现的更加强烈,好奇心促使他们不再满足于事物表面的现象,他们更喜欢去追根问底,因此是培养持续观察能力的有利时机。为此,我们以科学小实验活动为载体,选择大班开展“幼儿持续观察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策略”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围绕观察对象的确立、适宜材料的提供、过程性观察记录方法学习等多方面的内容,采取适宜的引导策略对幼儿持续观察能力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使幼儿的持续观察的兴趣和能力不断得以激发和培养。

一、选择能引发幼儿持续观察的内容

持续观察能力培养是过程性的培养,幼儿只有在不断与所观察的事物发生密切联系,进行充分互动,才能有所获、有所发展,因此提供怎样的观察对象,才有利于幼儿做持续观察的感知和探究是直接影响幼儿能力培养的首要因素。

“持续性观察”是指能在一定时间内,对所需观察的特定物给予持续的关注和感知,保持持续探究的兴趣。因此要选择现象有趣、有过程性变化的观察内容作为幼儿持续观察能力培养的载体。小实验“跳舞的蛋壳”:将小苏打放入醋水中,生成许多气泡,再放入碾碎的细小蛋壳,蛋壳因气泡的附着、破裂而上下浮动,跳起“舞蹈”。此实验现象有着前后不同的变化,具有“过程性”,现象变化神奇、有趣、细微,选择这类型的观察活动,能有效引发幼儿持续的关注和感知,有利于幼儿持续性观察能力的培养。

二、提供一物多感官参与观察的材料

幼儿持续观察能力是需要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不断获得经验而得到发展的。有适宜结构的材料既蕴含着幼儿通过操作和使用达到适宜的教育目标,又能引发幼儿的探究动机与兴趣。因此让幼儿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持续探究的兴趣,材料是关键。应避免因材料提供过于繁杂,幼儿忙于摆弄不同材料,而忽略对现象的观察、感知,造成材料阻碍幼儿持续性观察的结果。

活动“会冒泡泡的水”第一次活动:提供水、茶水、醋、柠檬汁四种酸碱性不同的液体,目的是引导幼儿观察小苏打倒入四种液体会产生怎样不同的现象,进行对比性的观察,但在实施过程中,幼儿忙碌于往四种液体倒入“小苏打”这样的动作,而完全顾不上去仔细观察泡泡如何发生、变化的,观察只是停留在表面。此问题的产生是因材料提供过于多样,干扰幼儿对现象的专注感知。第二次活动:材料调整为“柠檬汁”一种,重点引导幼儿用眼看到的是气泡的产生;用耳听到的是“丝丝”声响;用手摸到的是袋子的膨胀,冰凉;用鼻闻到的是雪碧的香甜味道。选择这样的活动内容,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对现象进行多方位观察,由局部到整体形成完整的感知,提供单一的“物”,但幼儿能运用“多感官”进行观察的材料,能使幼儿更加专注与对一种材料的全方位的充分感知,观察目的性更加明确,为幼儿细致持续观察的提供了保证。

三、规范性操作以凸显现象的过程性变化

持续性观察能力的培养需要幼儿在有所看、有所发现的条件下进行,要引导幼儿通过有步骤的、规范性的操作以保证现象的发生并具有的过程性的变化,才有利于幼儿对现象的过程性变化进行细致和做持续性的观察探究。

大班幼儿能控制自己的操作行为,具备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的能力。活动“变色的泡泡水”(碱性液体中分别加入酚酞和醋会产生不同现象)操作步骤是:一杯水加入洗衣粉搅拌(生成泡泡、搅拌越久泡泡越多)加入酚酞粉末(泡泡水变成玫瑰红)加入醋水(玫瑰红消失,还原本色),幼儿按照这样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能观察发现到一系列的现象产生和变化,若是幼儿按照各自的想法,任意改变操作的步骤程序,现象就不会产生或是现象效果不佳,幼儿的持续观察失去对象,能力培养也就失去了土壤。

四、设计具有“提示”的观察记录表

持续观察型的活动更需要借助有效的观察记录手段,使持续观察的目的更加明确,对过程性的现象变化感知更加的清晰,以发展持续观察的能力。因此要紧扣“持续观察”设计适宜的观察记录表,让记录表提示、引领幼儿进行持续观察。幼儿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应引导观察现象开始时怎样的状态,后来又发生怎样变化,引导幼儿学会观察、记录现象的层次性变化,而不是实验结果。因此要设计能体现过程性记录的表格。

表格一:

表格二:油和水

表格一:应用的1、2、3等数字表示看到的先后变化,从而记录现象的层层变化过程。表格二:设计以多个杯子并列排放的形式,幼儿将先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第一个杯子中,依此类推记录过程性的变化。提供具有“提示性”功能的观察记录表,降低幼儿观察、记录的盲目性,提高了观察、记录的真实性和实效性。

五、引导学习过程性观察记录的方法

大班幼儿已具备运用符号、图象、标记等表征方法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但如何进行持续性的观察记录,幼儿缺乏相关经验,需要教师采用适宜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

方式一:幼儿描述现象,师幼共同商讨采用怎样形式的记录符号来表征现象的过程性变化。例如:活动“冒泡泡的水”:

幼儿1:“看到了很多的气泡往上冒”

——记录方法:画很多气泡或是用文字“多”表征。

幼儿2:“气泡慢慢往上升,然后破了,变得越来越小”。

——记录方法:用大小不同圆表示气泡从大到小的过程性变化。

幼儿3:“听到气泡生成的嘶嘶、喳喳的声音。”

——记录方法:画耳朵、喇叭听到的声音、并用

通过这样的互动,不仅能帮助幼儿掌握过程性记录的基本方法,再现幼儿观察探究的过程变化,同时通过“记录语言”的形象表征使幼儿进一步领略观察、记录的乐趣。

方式二:选取有代表性的观察记录表,引导幼儿从记录的完整性、现象表征、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帮助幼儿学习与提升有效记录的经验。

幼儿描述自己的记录内容:

幼儿1:“我发现油倒入水中会变出许多的大泡泡一会泡泡从水下慢慢浮上来不搅拌它会合在会一直漂在水上。还会发出很香的味道。

幼儿2:“用棍子搅拌时会出现旋窝泡泡被打散停止搅拌后油泡又聚集油泡变少了油层逐渐形成浮在水面。颜色有点变白了等等。

教师在幼儿描述记录表征内容的基础上,从现象记录是否客观、是否有过程性记录等角度,引导幼儿去分析个别幼儿描述、记录的内容是否与事实吻合,启发幼儿对照自己的记录表,验证自己的记录是否正确,有哪些现象是自己没有发现等,通过分析、交流,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进行过程性记录的方式,并从中发现自己记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积累持续观察记录的经验。

六、真实再现观察对象的过程性变化

对某一事物的全面、客观的认知,是建立在长期或多次重复性的观察基础上,这样的观察细致而又精确,避免了主观的认知,因此我们采用播放录影的手段“再现实验的真实过程”

在幼儿观看的过程中,引导幼儿验证自己的发现是否与真实现象相同,从而反省:为什么我没有发现这一现象,是自己观察不够仔细,还是发现了却不知怎么记录、下次在观察时应该怎么做等。活动“油和水”幼儿在观看实验真实录像后,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之前没有发现的问题“我发现油刚刚倒入水里的时候,产生的泡泡特别大”、“搅拌的时候,水也会变浑浊,然后才慢慢变清澈”、“搅拌后的油层里有很多小泡泡,象水晶一样会发光”等,通过观看真实影像,幼儿会为自己没有发现更多的神奇的现象而叹气“我刚才怎么就没发现”,带着新的感知需求,教师将同样的材料继续投放在科学区域中,鼓励幼儿重复实验、细致观察、真实记录。

七、提供多渠道的支持性策略

幼儿观察记录范文5

一、结合教材,明确记录目的

在一线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老师关注到了记录在科学活动中的作用,设计并使用了记录卡,看起来形式好像很丰富,但在实际操作中,幼儿并不感兴趣,记录这一环节似乎显得有些多余,有的活动为了记录而记录。整个活动下来,记录并没有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帮助。曾观摩到大班科学活动《怎样让热水变冷》中,教师在一组上投放了两张记录表,让幼儿合作记录热水变冷后的温度,孩子们观察后,一组上只有两位幼儿可以记录,其实四人则是在看别人记录,或处于游离的状态,这就违背了记录的初衷,没有让所有的孩子从记录中观察出结果。在观摩到的中班科学活动《沉与浮》中,教师要求幼儿自主记录物品的沉与浮的现象,但由于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单独记录的能力有限,所以弄得操作纸上全是水,孩子们观察的重点仅仅放在“我的纸上不能有水”,整个过程中记录的过程被忽略。

记录卡应当伴随着探索过程进行,记录最关键、最有意义的环节和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仔细挖掘科学活动中的重难点,向孩子介绍操作的主要过程及观察的重点,以及记录些什么,让孩子了解到我应该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在《怎样让热水变冷》的科学活动中,孩子们针对记录表中的两个空格,了解前面一格可以自由想象让热水变冷的方法,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记录下来,后面一格则应该用掌握到看温度计的方法来记录温度计上的数字,从数字的变化观察得出温度变小就是由热水变冷的过程。只有让孩子们有目的的记录,培养幼儿的记录意识。伴着幼儿的观察、探索活动同时进行的,由幼儿内心而发,因而幼儿在进行这类记录时的积极性和收效才会高。

二、关注幼儿,记录卡的设计要科学合理

记录科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记录如果只关注活动的重难点,脱离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就会成为他们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负担。因此,科学设计、合理地使用记录卡就显得尤为重要,记录卡的使用应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一般来说,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记录可以更多的是在老师带领和帮助下的全班记录,而不是小组和个人记录,提供给小班幼儿的记录表应有简单明确的标志,直观形象并具有趣味性,有明确的任务指向,如用印章印、打勾等方式比较容易记录。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水果沉浮》,孩子们在自由探索后,老师通过提问来帮助幼儿回忆操作的结果,同时出示大记录表,说是记录表,其实也是一张带有水面的大图片,将孩子说出的结果用图片记录下来,这其中,也可以请个别幼儿上来将图片粘贴展示,整个记录过程清晰又有情趣,非常适合小班幼儿。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中大班幼儿不再满足于简单易懂的记录表,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他们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在为中大班幼儿提供记录卡时,可以鼓励幼儿自己设计不同的标志来表达自己猜想和实验的结果。比如在中班科学活动“好玩的泡泡”中,我们请幼儿将自己实验前的猜想、实验中观察到的泡泡的形状,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这样不仅满足了中班幼儿自主性发展的需求,也有助于帮助幼儿持续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及时展示,有助于幼儿经验提升

科学活动中的记录卡,除了幼儿自我观察提升、同伴交流外,我们将孩子们的记录卡展示出来,既能巧妙地布置环境,而且还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每到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总是会三五成群地围绕在一起,向别人介绍自己记录的东西,我们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头像或标记来给自己的记录卡签上属于自己的标签,从而更有自信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内容。在这里,不光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得到了发展,对于科学活动中一些重难点,也可以在孩子们自由地交谈中得到固执,从而有助于经验提升。

幼儿观察记录范文6

【关键词】发挥 观察 评价 幼儿学习

一、观察评价法的观察内容

在观察评价法中,教师要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确定观察内容,它可以是对幼儿语言学习的.昕、说、读、写技能加以观察,对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情况进行记录,也可以是依据谈话活动、文学欣赏活动、早期阅读等语言活动形式进行有侧重的观察。如在听说游戏中主要观察幼儿的语音和词汇情况,在谈话活动中关注幼儿的倾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早期阅读活动中侧重观察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等。观察内容可以是其中的一项,也可以是几项的综合。如在“开展分享阅读活动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的课题研究中,选取了幼儿听、说两方面作为语言评价的项目。一旦教师确定了观察内容,教师就要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

二、观察评价法的观察地点

其实,任何一项评价方法的观察内容、观察地点都是跟研究的问题息息相关的,根据研究内容、研究兴趣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场所。观察评价法也不例外。观察地点可以是固定的和不固定的。如要研究早期阅读中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一般来说,观察地点就固定在活动室内。要研究日常生活中幼儿的语言种类,观察地点可以是活动室、盥洗室、操场等,总之幼儿进行日常生活、交往的地方都在观察之列。选定观察地点后,教师要为自己选择一个最佳观察位置,既有利于观察个体的情况,又有利于关注整体的特点,但应注意不让自己的观察对幼儿的活动造成干扰,使他们在活动中呈现自然状态。

三、观察评价法的记录方法

在观察评价法中,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数据、情况加以科学、客观的记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是对幼儿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的第一手资料,能够反映幼儿真实的语言发展情况。记录方法可以用文本记录如书写、画图等方式,也可以用非文本记录如使用录音机、摄像机等。不管哪种方式,都要确保所保存的信息完整无损。在文本记录中,既可以对幼儿的语言运用、语言表达情况进行事实描述,也可以依据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等级的评定。通过这次交往,教师发现她并不是不想说,而是她不知道怎样表达。应该注意的是,在描述客观情况的过程中,要确保所记录的信息是客观具体的,避免从旁观者的立场对当时的情况进行主观评定,使记录的情况掺杂过多的感彩。如上例的“显得很高兴”,教师可以把幼儿高兴的动作表现、神情描述出来,这样有利于其他人对幼儿的情况进行审视,形成自己的主观感受,自己达成对幼儿发展情况的理解。仍然以“开展分享阅读活动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这一课题研究为例。在“听”这一观察项目中,教师事先设定了不同的等级,第一等级表示幼儿“喜欢听故事;不能集中注意听别人讲话;不能理解说话的内容,不会执行指令和要求;不能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第二等级表示“喜欢听故事;有时能集中注意听别人讲话;有时能理解说话的内容,有时能执行指令和要求;有时能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第三等级表示“非常喜欢听故事;能集中注意听别人讲话;能理解说话的内容,会执行指令和要求;完全能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师在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根据个体的情况可以当场在相应的等级做上记号,对幼儿“听”的情况进行评定。

四、观察评价法的记录依据

在观察过程中,一般不要求观察者全盘记录被观察者的情况,这样不仅要耗费大量时间,而且需要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的支持,这在科学观察中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在观察过程中主要依照按时间取样和按事件取样来对被观察者的情况进行记录。

按时间取样是指在指定时间内,对幼儿单位时间内的语言行为进行记录。如要观察幼儿游戏活动中的对白语言情况,准备对幼儿的言语情况观察10分钟,每隔2分钟就要将幼儿的情况观察记录下来。这就是按时间取样。按时间取样的记录可以清楚地看出幼儿语言发展的时间脉络,看出幼儿在时间上的语言发展情况。按事件取样是指对目标事件内的语言发展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如要观察幼儿攻击行为中的语言运用特点,就要确定攻套击行为的范围如拉扯同伴、抢夺玩具、干扰游戏等,当目标行为出现时,教师竺要对其进行锁定和记录。按事件取样的记录由于是围绕特定行为内的语亨情况进行记录,因此具有针对性和特指性,对于了解幼儿特定情况下的语言伴随行为和诊断、改进该情况下的行为有重要作用。按时间取样和按事件取样可以结合使用,为进一步的分析提供更加全面和可靠的信息。

五、观察评价法的分析方法

当信息资料收集好后,就要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如果说客观有效的信息是观察评价法的基础,那么科学准确的分析就是观察评价法的重心。这就好比做饭炒菜,光有新鲜、全面的原料是不够的,只有通过科学、娴熟的烹饪技术,才能把它变成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分析方法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是指对信息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统计,将结果以精准的数字呈现出来的方法。如调查幼儿的语言种类,司以将幼儿各种语言类别、所占百分比用数字统计出来。定性分析是指对信息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描述,将结果以文本语言呈现出来的方法。同样是调查幼儿的语言种类,可以把幼儿各种情境下使用语言类型的特点、作用加以分析描述。相对来说,定量分析在分析比较方面更有优势,可以很好地比较出整体在实验前后的差异、各个项目的差异、个体在整体中的发展情况等。定性分析对于个体的情绪、心理特征等内心心理活动给予更多的关注并把个体的语言发展情况放置在特定的语言背景和环境中,因此对于语言的生态分析、解释语言发展的成因有更大的价值。

幼儿观察记录范文7

1.幼儿教师观察的重要性

幼儿教师的观察不仅有利于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使幼儿教师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发展,还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观察能力,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行为表现的同时,了解不同幼儿的兴趣、个性、个体需求等,从而进行有效的师幼互动,促进幼儿个体的发展。然而,幼儿受年龄的限制,语言和概念发展不成熟,对于周遭发生的事情不能准确认识和理解。幼儿教师的观察正是观察幼儿的言语、举止、表情等,这些行为反映了幼儿的真实内心世界,是他们思想、情感的载体。通过观察,教师有效地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了解幼儿现有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设计合理的活动,及时满足和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促进幼儿的更好发展。

2.游戏中,幼儿教师常见的观察方法

供幼儿教师观察的方法有很多,在游戏活动中,针对幼儿不同的行为表现,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是有效观察的关键。

(1)扫描法。

即时段定人法。教师需要对班级全体幼儿平均分配时间,在相等时间长度内对每位幼儿轮流进行观察。教师在游戏观察中处于主动地位,使得教师更好地了解游戏活动开展了哪些主题、每位幼儿选择的主题、使用的材料等。这种方法适用于全体幼儿进行游戏,一般在游戏开始和游戏结束时选用较多。

选用这种方法,一般使用表格记录的形式。将所要观察的内容事先用表格的形式准备好,游戏开始时,教师直接将所观察的内容在表格内做记号即可。不仅简单易行,而且可以重复使用,方便前后比较。

(2)定点法。

即定点不定人法。教师固定在游戏中某一区域进行观察,只要进入这一区域的幼儿都可被视为观察对象。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常常使用此方法,教师处于较被动的地位。这一方法适合于了解某一主题或者某一区域幼儿游戏的情况,可以获得一些动态信息,了解幼儿在游戏中使用材料的情况、人际交往的情况及游戏情节的发展等。

运用定点法,一般采用实况详录法记录,也可以使用抽样法记录,将所看到的内容情节或某一情节真实地、详细地记录下来。教师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某一主题的开展情况,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及在游戏中的表现等。这使得教师的游戏指导能够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

(3)追踪法。

即定人不定点法。教师事先确定一两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他们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情况。不管被观察者进入哪个区域进行游戏,教师的观察都应追随,固定观察对象而不固定地点。这一方法适合观察个别幼儿在游戏全过程中的情况,了解其游戏发展水平,获得更详细的信息。

运用这种方法,可用实况描述法进行记录,就是将被观察者置于游戏活动的全过程,在事后详细地记录下来,不仅仅包括实况记录,更可以有教师的评述、分析及对策。

3.幼儿教师在游戏观察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1)幼儿教师对游戏观察认识的局限性

在游戏活动中,由于班级人数多等原因,使得班级游戏情况复杂,部分教师认为:观察本身应该随着幼儿行为的发生而产生,每一位幼儿的任何行为都必须进入教师的视野。这样的观察缺乏目的性、观察对象模糊,使得游戏活动的观察没有实际意义。

另一部分教师停留在理论层面,认为游戏的观察应该具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借助观察工具,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收集资料。这样的观察没有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排除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之外。

(2)教师的观察技能缺乏

幼儿教师通常采用班级观察记录的形式,记录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发生的特别事件。教师作为观察者,在观察幼儿游戏活动时难免掺杂主观因素,因此在保留稍纵即逝的观察结果时,笔录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实际观察时,教师习惯性地将观察的结果迅速分析并做出判断,并不能将归纳总结的观察经验付诸实施,多半将其停留在纸上。

(3)教师对观察方法的掌握能力存在差异

大部分幼儿教师对游戏观察方法的了解来自有关“学前教育游戏”方面的书籍,在此类书籍中,观察方法被视为“系统的研究方法”,不通过系统的培训和练习很难把握。事实上,作为评价幼儿和改进教学的手段的观察,教师掌握到的观察方法主要集中于轶事记录,这种非正式的叙述性记录方式简单、易行,适合教师日常工作需要,但耗时且需要观察者拥有相当程度的耐力。其次,在重视观察者敏锐度的同时,为维持观察的信度与效度,观察者必须付出更多的心力。

(4)教师的知识经验储备存在差距

幼儿教师对幼儿信息的辨别、选择性获得、评价与利用,都来源于教师的已有知识经验。新教师在游戏观察中往往关注的是观察技能,老教师更关注幼儿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就知识经验而言,老教师不仅从理论上了解教学内容的特点,而且通过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某一表现,准确判断该幼儿在这一年龄段的发展水平,更有效地给予观察和指导。

4.对策及建议

(1)加强幼儿教师游戏观察的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的观察技能。

幼儿教师在游戏活动中面对班级全体幼儿和对幼儿安全问题的担心,往往失去观察的目标或缺乏辨别观察动机的能力。因此,要提高教师观察的效率,必须加强幼儿教师的观察训练。观察训练需要从观察目标的选取、观察方法的运用、观察记录的书写及观察活动的反思四方面进行,提高教师的游戏观察技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幼儿观察记录范文8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活动;记录;指导策略

记录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在帮助幼儿获得科学信息,建构科学概念,促进探究能力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幼儿园科学活动记录的现状分析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学习做观察记录,是有效发挥幼儿主体性,转变幼儿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做记录可以使幼儿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获得探究的乐趣,主动建构知识。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老师很少对科学活动中的记录进行系统研究,对它的价值性认知不足。

二、采取适宜策略,解决关键问题

1.重视记录结果中蕴含的教育价值

在关于“磁性”的活动中,教师先向幼儿出示了各种不同的物体和磁铁,请幼儿猜想磁铁是否都能吸起盘子里的物体,并请他们把自己的猜想记下来。正当幼儿纷纷表示自己对记录方法的想法时,教师话锋一转,出示了自己设计好的记录表,并向幼儿讲解记录的方法和要求:如果猜想能被磁铁吸住的,就在记录表中写有“猜想”的格子内打上“√”,不能吸住的就打“”。然后你们去试一试,看看到底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哪些不能。如此交代之后,幼儿便开始猜想记录操作记录,然后教师请他们说说自己的猜想与操作结果分别是怎样的,最后根据幼儿记录的情况进行总结。就教师对幼儿记录结果的分析来说,教师没有发现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在上述活动中,虽然教师只规定了打“√”或“”这种方法,但不少幼儿仍采用自己独特的记录方法。如有幼儿用了、、等记录符号,经了解得知,他用“”表示有的磁铁磁性比较强,“”表示有的磁铁磁性弱。如果教师重视该幼儿的记录方法,认真仔细地分析幼儿的记录结果,耐心地了解幼儿的想法,就会发现幼儿的记录已不仅仅磁铁能否吸住物体的问题,还说明了不同的磁铁磁性不同的问题。这个幼儿的观察很细致,记录很真实,可惜教师只关注自己原先的设计,对幼儿个性化的记录方法和结果视而不见,因而未能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发现幼儿记录结果蕴含的教育价值。

2.记录的内容紧扣幼儿年龄特点

不同年龄班幼儿有关观察记录的经验与能力不同,教师在引导幼儿认识科学内容和表达科学经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到幼儿的年龄差异。例如同样是“观察自然角中的植物”,教师要求小班幼儿记录的内容是“种子生长过程中主要的生长变化”,这些内容要求明确,易于小班幼儿操作。幼儿发现“今天,黄豆的种子发芽了,它的芽是绿颜色的”“黄豆长出叶子来了,叶子像桃心”等。到了中班,我们根据“在对比观察中感受植物各部分的不同,初步了解植物生长中的多样性”的目标,指导幼儿对不同植物的叶子、茎、花、果实等进行对比记录。为了引导中班幼儿发现植物生长中的不同状况,我们选取差异明显的植物来种植,并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大班幼儿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增强,能认识到事物之间简单的逻辑关系,因此,大班“自然角中的种植”活动的目标是“能关注到植物生长的外部条件,通过对比观察和记录,幼儿获得了“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一科学经验。

3.记录的组织形式灵活多变

不同年龄班幼儿学习自主性程度的差异也直接影响科学记录的组织形式。由于小班幼儿没有自觉记录的意识和管理记录工具、材料的能力,他们不但不会自觉记录,还会将个人记录本画得乱七八糟。教师不仅要时时叮嘱幼儿记录,还要手把手地教他们记录,更要防止幼儿将记录本弄丢、弄坏。集体记录是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共同观察和记录一个具体的事物,因此这种方式更适合小班幼儿。在组织小班幼儿记录小蝌蚪变青蛙的记录过程中,我们采用个人、集体呈现的形式,即在墙面的低矮处设置一面大的展示墙,教师指导每个幼儿及时将自己的发现加以记录,并张贴在展示墙上。这样既反映了小蝌蚪变化的情况,又减轻了幼儿的记录负担。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学习自主性,但缺乏自觉性和持久性,需要有人提醒和带领,因此我们较多地采用小组记录方式,同时结合集体记录。如在记录小蝌蚪变青蛙时,我们将幼儿分成红、黄、蓝、绿队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个小组长负责记录本的管理、记录及经验汇报。这种方式不仅能及时有效地记录信息,还能分享记录的信息和记录经验,锻炼幼儿的合作能力。大班幼儿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较强,能持续地关注事物的发展变化并自觉记录,而个人记录是幼儿自主自觉的记录形式,因此我们在组织大班幼儿记录时,以个人记录为主,结合集体记录。

没有了记录,幼儿就失去了精心反思、梳理实践过程的机会,失去了强化已有经验与认识的过程。记录使幼儿认识的主动建构真正成为现实,使结论和观点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教师要认真分析幼儿的心理认知特点,采取适宜的指导策略,使幼儿的科学活动记录留下科学探究的足迹,使记录变得生动而有意义,成为幼儿自我学习、自主学习的有利工具。

【参考文献】

[1]韦钰,等.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幼儿观察记录范文9

一、整体观察

整体观察主要是为了解各个区域中幼儿不同的学习兴趣、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学习方式、活动中幼儿的情绪、规则的遵守以及物品的整理等。常用的方法是扫视和巡视,所花费的时间较少。在区域游戏的起始和结尾两段,教师常采用整体观察,因为活动开始时经常会有幼儿对操作要求不了解和对自己活动目的不明确,教师要对全体幼儿逐一蜻蜓点水式地关心一下,即可了解幼儿的活动状况了。活动结束时,也应整体了解一下,以便确定结束的时间,并注意个别幼儿的活动进程,以帮助他们做好结束活动的心理准备。

二、局部观察

1、局部观察的主要内容。1)对能力特别强的幼儿或特别弱的幼儿。留意他们学习的动机、目标和困难,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建议,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如:幼儿在美工区中做帽子。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幼儿掌握不好帽子开口大小和头围的关系。面对幼儿的困惑,教师请幼儿尝试桌上的工具和材料,能力强的幼儿有的用双面胶在开口反面的地方粘住,有的用胶水涂在纸条上把开口大的地方粘小一点,还有的用小订书机把开口的两头订掉一些。能力弱的幼儿大部分是模仿别人的做法,也有小部分孩子会请求他人的帮助。教师细致、深入的观察,适时的引导,使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2)对新投放的操作材料。观察孩子操作材料的情形是否和教师的预计相符,进展的步骤、递进的层次是否和计划相同,尤其要对那些意料之外的现象进行收集。如:在家政区活动中小朋友自己制作奶油蛋糕。奶油是新投放的操作材料,当然要作为教师局部观察的重中之重。在观察中发现,虽然教师示范时强调手要捏在三角包的最上面往下挤奶油,可是大部分孩子由于的手劲不够,都捏在中间挤,使奶油从三角包的上面溢出,这是教师在活动前没有考虑到的。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教师及时调整了操作材料,把三角包的顶端用牛皮筋扣紧,这样孩子操作起来就方便多了,再也不用担心奶油就会溢出来。解决了后顾之忧后孩子的创造更大胆了,他们有的在蛋糕上裱出了漂亮的花纹,还有的裱出了小兔、娃娃脸、小猫等动物形象。3)对和最近主题教育教学目标紧密相扣的活动内容。区域游戏活动往往受到阶段主题活动内容的影响,会爆发出一些共同的关注热点,所以教师一旦发现,即可注意观察有可能作为讲评或讨论内容的素材。如:有一阶段开展“化装舞会”的主题活动,美工区中动作快的小朋友做好帽子、服装后自己拿了彩色纸条串成项链戴到了脖子上,有的孩子见了还模仿着做手链,当教师观察到这一情况后,在讲评时组织幼儿讨论:“我们除了做帽子、服装,还能怎样装扮自己呢?做好这些服饰后又可以玩些什么游戏呢?”小朋友提出可以做包、串项链、手链,做腰带等,还有的小朋友说我们待会儿把这些做好的东西卖给别人或者装扮好区小舞台表演吧。于是教师调整了环境,根据幼儿的谈论热点和创造性的建议,投放了相关的各种材料,供幼儿下一次游戏使用,并且鼓励幼儿和小舞台、超市等其他区域进行互动。

2、局部观察的主要方法。1)旁观:教师不直接参与孩子的活动,不给予指导、建议,只是观看孩子的操作过程或静听孩子的交谈,必要时可进行书面记录。2)参与式观察:教师以观看孩子的活动为主,在孩子需要时才给予指导。3)实验式观察:教师有目的地布置一定的场景,在其中施加一定的持续、稳定的影响,以观察某些材料或因素的作用,或观察某种教学手段的效果。

三、作好观察记录

记录可以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目的,其最基本的目的在于它是观察的一个辅助环节,是观察的必要延续。教师要观察什么,就要记什么,从中可以获得新的观察发现。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进行的记录,本身隐含着教师对于其教学行为的反思和师生互动过程中所达成的理解。这既可以帮助教师检验活动目的是否明确、手段和目的是否相符合,又可以看到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幼儿的反应是否合乎教育教学的预期、幼儿在活动中有无创新等等问题。观察记录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主要采用的记录形式有:

1、按记录结构分:开放的日记式(表格记录):根据预先设计好的表格对场景中的内容进行反应和判断。轶事性记录(个案记录):教师在观察过程中敏感捕捉有价值的信息,随机进行跟踪了解。

2、按观察的时间分:现场记录:这使我们所获得的完全是第一手的资料。我们常用拍照、录像、表格记录等方法。事后记录:由于教师采取深入的参与式观察,要求完全投入到当前的事件中,不能分心去做观察记录,或为了避免对记录对象产生不必要的干扰,事后记录下一些突发事件、有价值的信息以及幼儿创造性活动的事例。现场和事后相结合

幼儿观察记录范文10

关键词:多媒体;记录;统计;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46-0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5~6岁大班幼儿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科学发展目标中具体指出:幼儿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并在成人的帮助下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并执行,能用数字、图画、图标或其他符号记录。在科学活动中,幼儿总会对瞬息万变的科学现象有观察的兴趣,乐于发现和探究,但对需要持续观察才有所发现的现象,却容易兴趣不浓,有效记录和统计结果的的能力不强。而且大班幼儿能凭借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力,记录科学发现,但记录内容缺乏目的性,记录和统计形式比较单一,交流和分享的意识比较薄弱,这些问题折射出大班幼儿有效记录和统计结果的能力有待提高。

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引导幼儿持续有效地观察和记录、统计?对此,我不断学习多媒体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和老教师进行经验交流,不断对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大班科学领域中提高幼儿记录、统计能力的合理运用进行实验研究,不断挖掘多媒体资源在提高幼儿记录和统计能力方面的有效性。在我们班的《酸雨对生物的影响》这一次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多媒体的运用初步达到了提高孩子们有效记录、统计的能力。

一、多媒体电子表格的运用让科学教学方便、直观、形象

在科学活动中,经常要用记录表来记录实验现象,统计表来统计实验结果。在记录和统计前,传统的方法一般是教师将幼儿使用的表格放大,进行简单的讲解,出现的问题是集体讲解的时候不方便多人操作,一次性,不便涂改、更换,不方便展示实验现象和结果。在科学活动过程中,也往往会遇到孩子在记录的过程中,受到绘画水平的限制有些东西不会画的现象。如:在画水杯、豆子时,孩子们画的不一而同,但很多都不太形象,而有的孩子则精雕细啄,花了很多时间在绘画这些物品上。在《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科学活动中,我使用了电子表格,在使用之前,先引导孩子们自己进行画一画,记一记,之后我利用电子表格进行演示、总结,纠正,将表格中要用到的材料:量杯、白醋(模拟酸雨)、纯净水、豆子,全部可以将实物拍摄下来,制成图片后再粘贴在表格中,小朋友看见的表格中的实物,更清楚明白,也能够对比自己的记录的不足,进行纠错改正,还会更加专注的进行科学实验操作以及结果的记录。整个活动过程达到以幼儿为先,孩子们起了主导作用,进行了独立思考、记录,孩子们看到电子表格会豁然开朗,感觉到自己做的表格的不足。孩子们能通过自己几天的观察,再运用直观的电子表格进行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豆子在正常的雨水中和酸雨中的不同的变化,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制定出简单的调查计划并执行,之后自己做表格,能用数字、图画、图标或其他符号进行科学实验的记录,活动有效达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大班幼儿“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的科学发展目标,活动中教师和多媒体电子表格也达到了对孩子们的有效辅助和指导。

二、多媒体电子表格的运用让科学活动更生动有趣

富于变化的电子表格会让孩子们感觉生动有趣。我们这次制作的电子表格,线条的出现都是以动态形式一一出现,这样能让幼儿在绘画表格时知道该怎样去画线条,怎样画一个完整的表格。表格里的各项内容逐一随教师的讲解一项一项出现,来指导孩子们在做自己的表格时怎样一项一项填写里面的内容,并分清主次。再将电子表格的记录结果配上音效,答案是正确的,屏幕上发出鼓掌、拍手等愉悦的动画形象和声音,答案是错误的,屏幕上发出沮丧、鼓励的形象和声音。孩子们对这个表格特别感兴趣。都积极举手,争着获得操作表格的机会,比以往的科学都活动更加努力的去做实验,乐于去反复验证自己的结果,这次科学活动达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乐于体验探究过程”的目的,这也是我们希望达到的。

三、多媒体的使用可以丰富幼儿的记录形式,让幼儿主动分享交流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大班幼儿已具备一定的记录经验,能简单运用符号、图象、标记等方法进行记录,但如果教师不进行引导或引导不到位,孩子们主动采取的记录形式就会显得单一、重复,容易导致记录内容不够具体、清晰。因此丰富幼儿的记录形式尤为重要,所以要鼓励幼儿综合运用多样记录方法,适时选择合适的记录形式和生动形象地表现记录内容入手,让记录更加真实完整地展示幼儿的观察发现,促使幼儿的持续性观察更加生动、有趣。在“酸雨对生物的影响”这次科学探究活动中,我将幼儿的记录表用相机拍摄下来,并在白板上播放,让孩子们与同伴交流观察发现,在同伴的鼓励和带动下,一些平时较少主动分享的幼儿更加积极地交流。之后选取记录完整,有创意的记录表,在集体中分享交流。通过分析和梳理,幼儿之间能互相对照记录表,发现同伴的与众不同。

四、多媒体电子表格能反复使用,节省时间,减轻教师和幼儿压力

幼儿观察记录范文11

【关键词】幼儿教育;饲养活动;关注动物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1-0037-01

引导幼儿感受生命、了解生命、珍惜生命是当今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幼儿园饲养活动能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动物的生长变化,感受到动物生命的存在,感受到自己的行为与动物生长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饲养活动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内容。

一、饲养活动的准备

合理选择饲养内容是顺利开展饲养活动的前提。我们首先制订了饲养活动计划,选出适合幼儿饲养的动物,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饲养活动。小班幼儿对小动物充满好奇,但他们还很难关注到动物的细微变化,我们就让他们饲养在生长过程中外形变化不大或模样可爱的小动物,如兔、猫、狗、金鱼、乌龟等。中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饲养经验,我们就让他们饲养容易照料的动物,如刺猬、鸡、鸭、鹅、鸽子等。大班幼儿动作已比较协调,观察能力也较强,且已有较强的责任心,我们就让他们饲养照料过程较复杂或变化较大的动物。我们饲养的动物一般分为相对固定的和经常变换的两种,相对固定的动物有家禽、家畜、鱼、龟等,经常变换的动物是根据春、夏、秋三个季节特征来选择的,如春季养蝌蚪、蚕、鸡等,夏季养蜗牛、龙虾、刺猬、螃蟹等,秋季养昆虫、螃蟹等,或是根据幼儿的兴趣来选择。

另外,我们还在每个班因地制宜地设置饲养角,营造出温馨的小动物之家的氛围。例如,在墙面上贴上可爱的小动物图片;在区角摆放动物爱吃的食物,给小动物喂食用的小勺、小碗,给小动物梳理毛发用的小梳子,幼儿观察小动物用的放大镜、尺、记录纸、透明的瓶子和杯子等,以便幼儿用于照顾小动物,随时观察小动物。

二、饲养活动的开展

1.制定动物饲养制度,保证饲养活动顺利进行。

制定动物饲养制度是顺利开展饲养活动的保证。我们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制定了各个饲养区角的饲养制度,内容包括对饲养环境的要求、食物的准备、每天喂食的次数和数量、观察的时间和周期、饲养区的打扫等。小班的饲养制度一般由教师引导制定,中大班的饲养制度一般由教师与幼儿商议制定。我们还会随时将在饲养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补充到饲养制度里去。例如,幼儿发现兔子吃饱了还会经常咬纸盒、啃笼子。通过仔细观察和查资料,他们知道了这是因为兔子的门牙每天都在长,它必须把门牙磨短,才能正常地吃东西。为此,我们在有关兔子的饲养制度里就加上了“要经常投放一些小木头供小兔咬”。我们还将有些动物饲养的注意事项列入饲养制度。

2.把饲养活动融入一日活动,让幼儿更好地了解动物的生长特性。

选择好饲养的动物后,教师就要根据动物的生长特征制定饲养活动计划和活动方案,并将饲养活动融入幼儿的一日活动。

幼儿对许多动物都只有粗浅的认识,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观察、认识、了解动物,丰富幼儿的知识,培养幼儿的各方面能力,我们开展了有关动物的主题探索活动。

3.引导幼儿探索动物饲养方法,积累动物饲养经验。

在饲养动物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捕捉幼儿的问题,视问题为教育的契机,引导幼儿探索各种动物的饲养方法,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饲养蝌蚪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小蝌蚪似乎长得很慢,总不见它长个,好不容易长出了两条腿,却又接二连三地死了。这时,孩子们很着急,他们分析了各种可能的原因,有的认为蝌蚪是饿死的,有的认为蝌蚪是的,有的认为蝌蚪是生病了。他们尝试了好多种方法都不管用,后来发现养在一个放了一些石头的鱼缸里的蝌蚪没有死,而且都长出了四条腿。

4.做好饲养记录,提高幼儿的表征能力。

在饲养动物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会引导幼儿记录动物的喂养情况、对动物外形和行为的观察结果以及动物的生长情况等。为了帮助幼儿有效记录,我们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第一,让幼儿自己设计饲养记录表。我们及时捕捉幼儿对动物的兴趣点或争议点,引导幼儿确定记录内容,设计相关记录表。第二,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记录饲养过程,提高幼儿的表征能力。在幼儿开展记录活动时,教师引导幼儿尽量用能让别人看懂的符号,如数字、表格、图画加以表征。我们还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个性化的记录方法,以提高幼儿总结、概括、创造和表征的能力。第三,将观察记录与交流分享结合起来。在幼儿记录完后,教师常常会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引导幼儿说明或描述自己记录的内容,交流自己的记录方法,分享饲养经验。这样做,既避免了记录流于形式,也进一步增强了幼儿的语言表征能力。

5.家长协助开展饲养活动,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

幼儿观察记录范文12

一、高宽课程模式如何评价儿童

高宽课程主张使用真实性评估来评估儿童,并重点说明了真实性评估的优点。此外,高宽课程使用自主开发并经实践验证的评价工具。一项是《儿童观察记录量表》,用于客观观察、评估儿童早期发展的所有领域,包含面向学前儿童和婴儿的学步儿的两个版本;二是《早期读写技能评估量表》,用于对3 ~5岁儿童和学前班儿童的阅读技能进行标准化的真实性评估。

二、高宽课程模式下学前儿童评价的特点

(一)评价内容涵盖全面,观察类别具体清晰

良好的学前儿童评价应该具有适宜幼儿发展的广泛的评价内容,不仅包括语言和数学,还要包括主动性、社会关系、创造性应用以及音乐和运动。经高宽课程开发验证的两种真实性评价工具即《儿童观察记录量表》和《早期读写技能评估量表》,是其学前儿童评价的重要支撑。这两种评价工具内容全面,评价条目和观察项目细致、清嘛《儿童观察记录量表》依据年龄划分为学前儿童和婴儿的学步儿两个版本,该量表共计60个观察项,每个观察项又从简单到复杂依次包含5个发展水毛《早期读写技能评估量表》是以儿童故事书的形式进行评价的,它用到的书包括两本,一本是《维奥莱特的冒险》,并且另一本是《旦丁长大了》,分别有英语版和西班牙语版,并且运用该量表进行评估必须保证前测和后测都用同一本书。

(二)观察真实,评价过程在日常情景中进行

教师评价儿童的目的在于了解他们现有的认知和发展水平,以及测量课程对儿童成长的作用。以一系列选择题为评价内容的传统测试,是测量儿童的方式之一,然而却只能提供非常有限的书面信息。高宽课程使用的两种评价工具是以观察为基础的,注重使用过程的不间断性,依据观察项目、全年记录幼儿的表现。这种观察记录是在日常情境中开展的,高宽课程学前儿童评价所追求的就是这种真实性评估。真实性评估包含客观的观察、儿童作品档案袋、家长和教师对儿童行为的评估,通常这种评估是在日常情境或模拟的儿童熟悉的情境中进行,而不是在人为创设的测试情境中进行。真实性评价是在幼儿日常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反映幼儿最为真实的表现,所以能够从真实性评价中发现和收获很多有效性信息。

(三)倡导家长参与的评价观

高宽课程提供各种有意义的机会、通过多种方式以促成与家长的合作。在学前儿童评价方面,高宽课程主张家长、课程志愿者、专业辅导人员、课程督导以及其他直接与儿童相关的课程或行政专业人员在接受指定培训、确保正确使用的前提下都能够填写《儿童观察记录量表》并进行记录评价。高宽课程模式认为家长的参与能给幼儿评价带来各种好处:首先有助于搭建幼儿园与家庭互动的桥梁,其次能够增进教师以及父母对儿童的了解,再次可以促进儿童在家庭中的成长,最后在丰富课程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反馈及时,有效运用评价结果

研究表明,最好的课程通常能够评估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幼儿的学习情况,运用评估结果确定应该坚持什么,或者改进那些不适宜的地方。高宽课程主张从观察记录儿童的日常行为表现入手,通过分析整理得出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运用到以后的评价中,作为日后评判幼儿学习状况、评估课程价值和教师教学质量的依据。通过评价结果,了解儿童的当前发展水平;运用评价结果,为日后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三、高宽课程模式学前儿童评价带来的启示

对于学前儿童评价,高宽课程模式有其突出的特点和很强的实用性,其崇尚真实性评价的理念和强调及时反馈运用评价结果的特点,为我们丰富评价内容、优化评价机制提供了理论帮助和现实支持。

(一)选择适宜的评价工具,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

学前儿童评价,要以儿童的发展水平为前提,评价工具和评价体系的选择要适合于儿童的身心发展。高宽课程幼儿评价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成功范例,对我国幼儿园选择评价工具制定评价体系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同时,参照不同课程模式下的评价工具和评价体系,幼儿园需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和现状,汇总现有的评价工具,从中选择适宜幼儿的评价工具并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幼儿评价工作中。

(二)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鼓励真实性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着眼于一种正确答案的选择,评价仅仅反映了儿童在测试情境中的静态表现,收集到的评价信息有限。高宽课程转变评价方式,以动态性评价为基石,发挥动态性评价的连续性记录作用,为教师提供变化的有效信息,帮助教师真正把握幼儿的现有水平和发展空间。该课程模式对于幼儿评价的成功运行,启示我们要将真实性贯穿于评价的全过程,注重评价的客观性。

(三)转变评价观念,创建家园合作的评价机制

传统的学前儿童评价主要是在幼儿园由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和一系列的测试开展的,家长参与较少,未能构建家园合作式的评价模式。对于幼儿评价,一方面,幼儿园自身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幼儿园管理者对于评价的作用和价值没有明确的认识,甚至认为评价就是为了迎合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而不得己开展的教学工作,和家长没有太大关系。另一方面,有的家长在观念上存在误区,认为教师是专业教育人员,把幼儿送到幼儿园就完成了任务交接,自己需要做的就是看孩子学习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参照高宽课程模式下评价主体多元化和鼓励家长参与幼儿评价的观念,幼儿园和家长都应转变评价观念,切实重视幼儿评价方面的家园合作,转变幼儿园和家长各自观念上的误区,发挥家长在幼儿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创建家园合作的评价机制。